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

汉语 BELOC 类运动事件

Talmy(2000, 李福印译,2:7) 提出把一个客体以另一个客体作为参照进行运动或保持静止

的情景都看作是运动事件(Motion event, 大写 M),基本的运动事件包含一个客体(焦

点)相对于另一个客体(背景或参照客体)的运动或方位。运动事件可以分析为含有焦点

(Figure)、背景(Ground)、路径(Path)和运动(Motion)四种成分。在这里,运动

(Motion,下文简写做 M)指运动事件中运动本身的存在( MOVE)或方位(BELOC)关

系,BELOC(方位关系)区别于 MOVE,强调焦点的位移运动(translational motion)未发

生(Talmy,2000:7)。基于以上定义,本文将研究目光聚焦于汉语中的 BELOC 类运动事

件,主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在汉语中,BELOC 类运动事件的表层表达域包括哪些成员,即包含哪些语言表征形式?

2、各个语言表征形式之间的共性和特性是什么?

3、各个语言表征形式中其组成成分是如何进行线性排列的?即在汉语中,BELOC 类运动事

件是否具备优势语序?

4、进一步分析优势语序背后的多变量竞争机制。

1.1 汉语 BELOC 类运动事件的表层表达域

基本的 BELOC 类运动事件必须包含焦点(Figure)、背景(Ground)、路径(Path)、

方位(BELOC)四种成分(自然,由于不同的交际需要?言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注意视窗开

启方式,允许在具体的语言表达中缺乏焦点或背景对应的表层表达,eg: 在桌上!;书在上

面。)除了这些内在的基本成分,一个运动事件可以和一个外部副事件(co-event)通过方

式、原因上的关系联系在一起,同时存在于一个更大的“运动情景”中(Talmy,1972)。

(1)、(2)中的句子包含了以上所有的语义实体。

(1)The pencil lay on the table.

[The pencil(F) BELOC on(Path) the table(G)]-[Manner lay]co-event

铅笔放在桌子上。

[铅笔(F)BELOC 上(Path)桌子(G)]-[方式 放]co-event

(2)The pencil stuck on the table.

[The pencil(F) BELOC on(Path) the table(G)]-[Cause stuck]co-event

铅笔黏在桌子上。

[铅笔(F)BELOC 上(Path)桌子(G)]-[原因 粘]co-event

需要注意的是 BELOC 是一个深层语素(deep morpheme),表征的是一个语义复合


体,在该复合体中某实体基于另一实体的物理位置建立了二者的相对位置关系,从而获得

了自身位置的赋值。同时,这一深层语素 BELOC 不具备显性的语素形式,其所含的语义成

分通常通过词化并入(conflation)的形式与副事件语义成分相结合,通过副事件中动词获

得表征(Talmy,2000:21),即(1)中的“lay”包含了“书在桌上的方式是躺着的”和“书

位于桌子上”两个语义实体;(2)中的“stuck”包含了“书在桌上的原因是被黏住了”和

“书位于桌上”两个语义实体。但在汉语中,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分析,第一种分析与英语

相同,认为(1)中“放”同时包含了“书在桌上的方式是横放的”和“书位于桌上”两种

语义,同样的,(2)中的“粘”同时包含“书在桌上的原因是黏住的”和“书位于桌上”

两种语义。第二种分析认为(1)中“放”只包含了“书在桌上的方式是横放的”,“在”

包含了“书在桌上”的语义;“粘”指包含了“书在桌上的原因是黏住的”,“在”包含

了“书在桌上的语义”。若认可第一种分析,那么引出的问题将是“在”所表征的语义又

是什么呢?若认可第二种分析又与 Talmy 所提“深层语素 BELOC 不具备显性的语素形式”

相悖。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句式和其组成成分之间存在一个相互赋值的关系,

“NP+V+在+地点”句式可以看做是汉语 BELOC 类运动事件的表层表达形式之一,其各个表

层语素,如“NP”\“V”\“地点”等均包含了表达 BELOC 类运动事件所需要的对应的语义,各

个语义与其表达元素之间映射(meaning-form mappings)的过程可以看做是组成成分给句

式赋值的过程。但同时,这些语义实体需要在 BELOC 类运动事件的框架内才得以成立,比

如说“书”其作为“运动过程中的焦点”这一语义需要处在“ NP+V+在+地点”句式中才得

以成立(“这是一本书”中的“书”的语义是“装订成册的著作”),这是句式给组成成

分赋值的过程。沈家煊(2006:58)认为句式是一个“完形(Gestalt)”,即一个整体结

构,其整体意义不等于各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也就是说,由于句式义大于各组成部分意

义之和的,所以并非所有的句式义都需要赋值到对应的组成成分之上,前文所述的 BELOC

语义实际上是由“NP+V+在+地点”句式整体表征的。刘宁生(1995)提出“在”字句是表

达“目的物”-“参照物”认知过程的语言表达形式。那么,在汉语中能表征 BELOC 语义的

句式是否只有“NP+V+在+地点”,笔者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找到了其他的例子,如 A

类、B 类、C 类、D 类中的句子,这三类句式组成了汉语 BELOC 类运动事件的表层表达域。

A 类 NP+V+介词+地点

(3)河南是古代豫州的地方,位于九州中央,所以又称中州。(鲁迅,北京通信)

(4)盘子就置于中央,仿佛他的双腿是桌子的边缘。(迟子建,青春如歌的正午)
(5)朝鲜处于中国 、俄罗斯、日本和韩国中间,其地理位置优越,蕴藏着巨大商业前

景。(人民日报 Y2001)

(6)晏子避走,立乎门外。(晏子春秋·外篇上一)

(7)铅笔黏在桌上。

B 类 NP+V+地点(7、10、11)

(8)铸金人十二以象之,各重二十四万斤,坐之宫门之前,谓之金狄。(水经注)

(9)等到我看见他的挂包仍然挂墙上时,又由不得为什么刚才的一惊而不好意思。(路

遥,你怎么也想不到)

C 类 NP+在+地点+V 着

(10)老几的半句解释吞回了肚子里,一直在肚里沤着 ,沤到现在。(严歌苓,陆犯焉

识)

(11)男人走出“峡谷”,他在门外站着 ,过了一会他喊道:“警察,你过来。(余华,

偶然事件)

D 类 NP+在+地点

(12)因为校医院是在 “造反司令部”的旁边,他把她指引到校医院的眼科门诊室去了。

(史铁生,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13)书在桌子上。

实际上,汉语中能够包含 BELOC 语义的句式还有“存在句”(桌子上有一支笔;空地

上建起一幢大楼),“是字句”(墙上是一幅画)。但是,也不难发现在“存在句”和

“是字句”与本文所讨论的 BELOC 类运动事件句存在差别:其一,BELOC 类运动事件句描

述焦点相对于参照物或背景的方位关系,两实体间的方位关系是句式所要表达的核心信

息。“铅笔放在桌子上”可以成为“铅笔在哪里?”的答句,而“桌子上有一支笔”和

“桌子上是一支笔”明显都无法成为询问铅笔位置对应的回答。其二,通过 BELOC 类运动

事件句所获知的焦点位置是直接信息,而“存在句”和“是字句”所包含的焦点位置信息

并非句式的直接信息,而是听者通过所获得信息进行合理推理而获知的。听者需要获知

“桌子上的确存在一支笔”,才能合理推理出“笔的位置是在桌子上”。综合以上分析,

本文将“存在句”和“是字句”排除到 BELOC 类运动事件表层表达域之外。

1.2 语言表征形式之间的共性和特性

A、B、C、D 四类句式构成了汉语 BELOC 类运动事件的表层表达域,但并非所有符合四

类句式结构特点的语言表达都可以进入该表达域。比如说,“小李在街上走着”符合 C 类
句式结构,但并不描述 BELOC 类运动事件,“街上”并不是“小李”运动参照的地点,而

是运动发生的场所。因此,BELOC 类运动事件框架对应的表层表达域实际上对其各个成员

进行了限制,这一限制既体现在句法上,也体现在语义上,本文称为表达域界限

(boundary),A、B、C、D 类句式的共性也就是该表达域界限(boundary)的外显表现。

A类 B类

河南(F)处于九州(G)中央。 金人(F)....坐之宫门(G)之前。

晏子(F)....立乎门(G)外。 背包(F)仍然挂在墙(G)上。

C类 D类

他(F)在门(G)外站着。 校医院(F)在“造反司令部”(G)的旁

边。

解释(F)....在肚(G)里沤着。 书(F)在桌子(G)上。

BELOC 类运动事件句首先需要具备 Talmy 所提的四个基本语义本体(焦点 F,背景

G,BELOC,路径 P),以上四类句式显然都符合这一基本要求(路径 P 映射的表层表达用

加点的形式表现)。除此之外,路径 P 句法位置都整齐的分布与背景 G 之后,通过对比英

语发现这一句法分布与英语并不相同:

The book is on the table(G).

书在桌子(G)上。

语言表征形式,也就是句式和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赋值过程不仅表现为加值的过程,

也表现为减值的过程:句式构成的完形意义为组成成分的语义划定了最大范畴,各组成成

分的语义之和可以小于完形意义但不可以大于完形意义,构式压制现象可以很好的证明这

一结论。当各组成成分语义之和大于完形意义时,可能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该组成成分

被完全排除于表层表达域;另一种是成为了该表层表达域中的非典型性成员。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