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12

電路學

第二章
直流電路

2-1 1
基本電路的認識
z 電路是由電路元件組合而成,電路元件依其特性可以分為只消耗或
儲存能量的被動元件,以及可以產生能量的主動元件兩種。
z 一個完整的電路必須包括有主動元件(乾電池)和被動元件(燈泡)以
及將它們連接在一起的導線。通常導線視為沒有電阻的理想導體,
只負責能量的傳輸而不消耗能量,因此也不產生電位的變化。除了
上述的各成份以外,通常還加上一個用來控制電路工作的開關。

2-1 2
閉路
z 整個電路形成一完全閉合的迴路,如果電路的
元件均良好,在此一條件之下,電路產生正常
的工作,電流在電路裡暢流。

2-1 3
開路
z 電路中斷,不形成閉合迴路,電流不能流通,電路停止工作 。
z 開路有兩種情況,其一為開關沒有關上,電源裡的能量無法供應
給電路的其他部分。
z 另一種則開關是閉合,但電路裡的元件損壞;例如燈絲燒斷,而
使電路產生中斷的現象。
z 當電路產生中斷現象時,雖然沒有電流的流通,但整個電路的電
壓將存在於中斷點的兩端。

2-1 4
短路
z 連接電源之導線直接接通,電流不經負載直接回到電源之情況。
此時整個電路的電阻近似為零,而由歐姆定律:
V V
I= = =∞
R 0
z 在短路時電路裡的電流近似為無限大。也就是指在短路情況裡,
電路會產生過量之電流,導致設備損壞或引起火災,是為用電時
最危險的狀況,要特別注意。通常使用保險絲來作為短路情況的
保護裝置。

2-1 5
基本電路的認識
z 兩或多個元件連接在一起的共同點稱為節點。
z 兩個節點之間的路徑稱為分支。
z 串聯:是指多個元件或分支通過相同電流的情形。
z 並聯:是指多個元件或分支具有相同電壓跨於其間的情形。
z 迴路或網目,迴路及網目均是指任何兩個以上分支所形成的閉合電
路。但網目比迴路多一項要求,就是在網目所形成的閉合電路內,
不得包含其他的電路元件在其迴圈中

2-1 6
克希荷夫定律
z 克希荷夫電流定律(KCL),亦稱為克希荷夫第一定律,
它指出在任何時刻裡,流入某一節點的電流其和必等於
自該點流出之電流和,即
∑I流入=∑I流出 (2-1)
KCL是根據電荷守恆所得到。
z 克希荷夫電壓定律(KVL),亦稱為克希荷夫第二定律,
它指出對於任何閉合迴路而言,環繞其一週之電壓代數
和必為零,即迴路內的總電壓升等於總電壓降,即
∑V壓升 = ∑V壓降 (2-2)
KVL則是根據能量守恆所得到。

2-1 7
克希荷夫電流定律
z 在a點處總共有四個電流流入
或流出,因此對a點而言,電
流的關係為:
-I1-I2+I3+I4=0
或 I1+I2=I3+I4
對b點而言,電流的關係為:
-I3-I4+I2+I5=0
或 I2+I5=I3+I4
比較上述兩關係可發現 I1=I5
z 電流為正或負是由各人自訂,
當電路裡有多個節點時,若對
其中一個節點訂定流入的電流
為負而流出的電流為正時,則
其他的各點也必須遵守此一關
係。

2-1 8
例2-1
z 試求電路中的電流IC
z [解]:
對節點a採用KCL可得
IA=IB+IC
因此
IC=IA-IB
=20mA-5mA
=15[mA]

2-1 9
例2-2
z 試求電路中的電阻R。
z [解]:
對電路應用KVL可得
100V=Vab+Vbc+Vcd
其中
Vab=250Ω×5mA=1.25[V]
Vbc=1500Ω×5mA=7.5[V]
因此
Vcd=100V-1.25V-7.5V=91.25[V]
由歐姆定律可知
V 91.25V
R = cd = = 18.25x103 Ω = 18.25[kΩ]
5mA 5mA

2-1 10
例2-3
z 試求電路中的電壓V及Vcd。
z [解]:
由圖上可發現odao構成一閉合迴路,
因此由KVL可知:Vod+Vda+Vao=0
其中Vod=-10V,Vda=+6V
因此 Vao=-(Vda+Vod)=4[V]
今對caoc部分應用KVL可得
Vco+Voa+Vac=0
因此
V=Vco=-(Voa+Vac)=-Voa-Vac
=Vao+Vca=4V+4V=8[V]
另外對codac部分應用KVL可得
Vco+Vod+Vda+Vac=Vco+Vod+Vdc=0
因此
Vcd=-Vdc=Vco+Vod
=8V+(-10V)=-2[V]

2-1 11
電阻串聯及並聯電路
z 電路元件串聯在一起時,流過它們的電流是相同的。
z 串聯電路之等效電阻等於各串聯電阻之總和。
n
Req=R1+R2+R3+……+Rn=∑ R i [Ω] (2-3)
i =1
*當兩元件或電路互換,其I-V特性不變時,則此兩元件或
兩電路稱為是等效。

2-1 12
電阻串聯及並聯電路
z 在串聯電路裡,欲求跨於某一電阻器Rx兩端的電壓Vx
時,可先利用(2-3)式來求整個串聯電路的等值電阻
Req,然後利用歐姆定律來求流過其間的電流,最後以

VS Rx
Vx = IR x = Rx = n VS [V]
(2-4)
R eq ∑ Ri
i =1

來求知跨於Rx兩端的電壓Vx。
z 若每個電阻均相等,則跨於每一電阻器的電壓為V/n。

2-1 13
電阻串聯及並聯電路
z 在串聯電路裡,跨於其中某一電阻器兩端的電
壓等於該電阻器的電阻值與等效電阻值之比再
乘以總電壓,或某電阻器其電阻值與串聯電路
總電阻之比等於跨於該電阻器兩端的電壓與總
電壓之比,此一關係稱為分壓器法則。利用此
一法則可以構成所謂分壓器,經由分壓器可以
從一高的電壓裡取得較小的電壓。
z 在使用分壓器時有某些情況必須考慮,以右圖
的分壓器為例,總電壓亦即VCO為+90V,若三
個電阻均相等,則理論上VAO=VBA=VCB=
+30V,但若要從此一電路裡取用30V的電壓
時,則必須要取用VAO而不能取用VBA或VCB,
因為VAO有接地而VBA及VCB並沒有接地,直接
從VBA或VCB處取用電壓,則很容易會發生危
險。

2-1 14
例2-4
z 有一串聯電路,試求(a)電路的等效電阻Req,(b)流過電路的總電流I
, (c)跨於各電阻器之電壓。

[解]:
(a)電路的等效電阻
Req=R1+R2+R3=20Ω+30Ω+50Ω=100[Ω]
(b)流過電路的總電流
VS 100V
I= = = 1[ A ]
R eq 100Ω

2-1 15
例2-4(續)
z (c)跨於各電阻器之電壓求法有兩種,其一是採用歐姆定律亦即直
接以流過的電流與電阻相乘,即
V1=I1R1=1A×20Ω=20[V]
V2=I2R2=1A×30Ω=30[V]
V3=I3R3=1A×50Ω=50[V]
另一種方法就是利用分壓器法則
R1 20Ω
V1 = VS = × 100V = 20[ V ]
R eq 100Ω
R 30Ω
V2 = 2 VS = × 100V = 30[ V ]
R eq 100Ω
R 50Ω
V3 = 3 VS = × 100V = 50[ V ]
R eq 100Ω

2-1 16
例2-5
z 有一串聯電路如圖所示,(a)試以分壓器法則求
跨於各電阻的電壓,(b)電源所供應的功率及各
電阻所消耗的功率為多少?

2-1 17
例2-5(續)
[解]:(a)跨於各電阻器之電壓分別為:
10Ω 10
V1 = 50V × = 50V × = 5[ V]
10Ω + 20Ω + 70Ω 100
20Ω 20
V2 = 50V × = 50V × = 10[ V]
10Ω + 20Ω + 70Ω 100
70Ω 70
V3 = 50V × = 50V × = 35[ V]
10Ω + 20Ω + 70Ω 100

2-1 18
例2-5(續)
z (b)流過此一電路的電流為:
VS 50V 50V
I= = = = 0.5[ A]
R 1 + R 2 + R 3 10Ω + 20Ω + 70Ω 100Ω
電源所供應的功率為:
Pi=50V×0.5A=25[W]
各電阻消耗的功率為:
PR1=I2×R1=(0.5A)2×10Ω=2.5[W]
PR2=I2×R2=(0.5A)2×20Ω=5.0[W]
PR3=I2×R3=(0.5A)2×70Ω=17.5[W]

2-1 19
電阻串聯及並聯電路
z 當元件並聯在一起時,跨於它們兩端的電壓是相等的。
z 在並聯電路裡,其等效電阻可以表示為:
1 1 1 1 1 n
1
= + + + ....... + = ∑ [S] (2-5)
R eq R1 R2 R3 Rn i =1 Ri
1
R eq = [Ω] (2-6)
1 1 1 1
+ + + ...... +
R1 R 2 R 3 Rn
z 在並聯電路裡以電導來表示比較方便
n
G eq = G 1 + G 2 + ...... + G n = ∑ =G i [S] (2-7)
i =1

2-1 20
電阻串聯及並聯電路
z 若並聯電路中各電阻器的電阻均相等,則其等效電阻
為:
1 ⎛ 1 ⎞
= n ⎜⎜ ⎟⎟ [S]
R eq ⎝ Ri ⎠

R
R eq = i [Ω] (2-8)
n
z 若以等效電導來表示,則
Geq=nGi[S] (2-9)

2-1 21
電阻串聯及並聯電路
z 若只有兩個電阻器R1與R2並聯時,則等效電阻
可以表示為:
R 1R 2
R eq = [Ω ] (2-10)
R1 + R 2

z 若某一電阻R與另一個電阻(R/n)並聯時,其等效
電阻可以表示為:
R
R = [Ω ] (2-11)
1+ n
eq

2-1 22
電阻串聯及並聯電路
z 在並聯電路裡,流過某一分支電阻器Rx的
電流等於該分支電導與等效電導之比乘以
總電流,或某分支之電導與總電導之比等
於流過該分支之電流與總電流之比,此一
關係稱為分流器法則。
Gx Gx Gx
IX = I= n I= I[A ]
G 1 + G 2 + G 3 + ...... + G n
∑ i
i =1
G G eq

2-1 23
電阻串聯及並聯電路
z 在只有兩個電阻器並聯
的情況下,則電流的分
配為:
R2
I1 = I[A]
R1 + R 2
R1
I2 = I[A]
R1 + R 2

z 可知電阻大者所流過的
電流較小,電阻較小者
可流過的電流較大。

2-1 24
電阻串聯及並聯電路

z 若在並聯電路中各電阻均相等,

1
I
R I
Ix = = [A]
1
n( ) n
R

z 就是各電流均相等,分別等於總
電流的1/n。

2-1 25
例2-6
z 試求電路的:(a)總電阻,(b)總電流,(c)各分支電流。

z [解] :(a)電路的總電阻亦即等效電阻為:
1 1 1 1 1 1 1 1
= + + = + + = [S]
R eq R 1 R 2 R 3 4 6 12 2
Req=2[Ω]

2-1 26
例2-6(續)
z (b)流過電路的總電流為:
V 12
I = = = 6[A]
R 2
z (c)由分流器法則,可得:
1 1
G
G
I1 = 1 I = 4 × 6 = 3[ A ] I 2 = 2 I = 6 × 6 = 2[ A]
G eq 1 G eq 1
2 2
1
G
I 3 = 3 I = 12 × 6 = 1[ A]
G eq 1
2

2-1 27
例2-6(續)
z 另一為利用歐姆定律:
V 12 V 12
I1 = = = 3[ A] I2 = = = 2[ A ]
R1 4 R2 6
V 12
I3 = = = 1[A]
R 3 12

z 由此可知兩種方法所得到的結果是相同的,同時可發現
如前所述,電阻愈大的分支流過的電流愈小。

2-1 28
串並聯電路
z 在實際應用的電路裡,元件並不是單純的串聯或並聯,而是同時串
並聯,也就是將多個元件串聯在一起構成一分支,然後再與其他分
支並聯;或者將多個元件並聯在一起,然後再與其他分支串聯。無
論先串後並或先並後串,只要依照既定的處理程序來求解即可。
此一既定的處理程序為:
(1)由離電源最遠的地方著手,先將電阻依串聯或並聯來合併,一
直到電源端變成一個等效電阻Req為止。
(2)將電源與等效電阻以歐姆定律來處理,以求得流過等效電阻的
電流,也就是流入電路的總電流,以及跨在等效電阻兩端的電
壓。
(3)最後利用KVL、KCL、分壓器法則或分流器法則算出流過每個電
阻器的電流、跨在每個電阻器的電壓,以及它們所消耗的功
率。

2-1 29
例2-7
z 試求下圖電路由AB端看入的等效電阻。

2-1 30
例2-7(續)
z 最遠端的電阻開始處理。由圖上可知R9與R10為串聯,
因此可得:
R11=R9+R10=1kΩ+2 kΩ=3[kΩ]
此一R11與R8為並聯,因R11(3kΩ)等於R8(6kΩ)的一半,
由(2-11)式可知n=2,因此:
R8 6kΩ
R 12 = R 8 R 11 =
= = 2[ kΩ]
1+ 2 3
通常在分析過程裡以||來表示並聯。R12與R6為串聯,因
此可得:
R13=R12+R6=10kΩ+2kΩ=12[kΩ]

2-1 31
例2-7(續)
R13與R7為並聯,因R7(6kΩ)等於R13(12kΩ)的一半,由
(2-11)式可知n=2,因此
R 13 12 kΩ
R 14 = R 7 R 13 = = = 4[ kΩ]
1+ 2 3
R14與R3為串聯,因此可得:
R15=R14+R3=4kΩ+2kΩ=6[kΩ]
R15(6kΩ)與R4(6kΩ)為並聯,因兩者相等,因此:
R 15 R 4 6kΩ
R 16 = = = = 3[ kΩ]
2 2 2

2-1 32
例2-7(續)
R16與R5為串聯,因此可得:
R17=R16+R5=3kΩ+9kΩ=12[kΩ]
R17(12kΩ)與R2(4kΩ)為並聯,因此可得:
R 17 R 2 (12 kΩ)( 4 kΩ)
R 18 = = = 3[ kΩ]
R 17 + R 2 12 kΩ + 4 kΩ
因此最後的等效電阻為:
Req=RAB=R1+R18=2kΩ+3kΩ=5[kΩ]

2-1 33
例2-8
z 試求跨於下圖電路四個電阻器的電壓。

[解]:電路具有兩個並聯分支,每一分支上有兩個串聯的
電阻器,因此其等效電阻為:
R eq = ( 4 + 4) (8 + 4)
8 × 12 96
= 8 12 = = = 4.8[Ω]
8 + 12 20

2-1 34
例2-8(續)
流過電路的總電流為5A,因此跨於每一分支的電壓為:
V=5A×4.8Ω=24[V]
由分壓器法則可知,跨於左邊分支兩個電阻器的電壓分
別為:
4 4
VR = × 24V = 12[ V] VR = × 24V = 12[V]
1
4+4 2
4+4
而跨於右邊分支兩個電阻器的電壓分別為:
8 4
VR = × 24V = 16[ V] VR = × 24V = 8[V]
3
4+8 4+8 4

2-1 35
例2-8(續)
此一電路也可以先用分流器法則來求得流過每一分支的
電流,然後再利用歐姆定律來求知跨於每一電阻器的電
壓。 流過左邊分支的電流為:
(8 + 4)
I1 = ×5
( 4 + 4) + (8 + 4)
12
= × 5 = 3[ A ]
20

因此跨於此一分支兩個電阻器的電壓為:
VR = 3A × 4Ω = 12[ V]
1

VR = 3A × 4Ω = 12[ V ]
2

2-1 36
例2-8(續)
流過右邊分支的電流為:
( 4 + 4)
I2 = ×5
( 4 + 4) + (8 + 4)
8
= × 5 = 2[ A ]
20
因此跨於此一分支兩個電阻器的電流為:
VR = 2A × 8Ω = 16[ V ]
3

VR = 2 A × 4Ω = 8[ V]
4

可知兩種方法所得到的結果完全相同。

2-1 37
例2-9
z 試求流過下圖電路各電阻器的電流以及跨於
它們的電壓。

2-1 38
例2-9(續)
z [解]:它是一個先由兩個電阻器R2及R3並聯在一起,然
後與R1串聯並以2A電流源來驅動的電路,如圖2-20(a)所
示。電路的等效電阻:
R 2R 3 4×6
R eq = R 1 + =2+ = 4.4[Ω]
R2 + R3 4+6

圖2-20

2-1 39
例2-9(續)
由圖2-20(b)的結果可知跨於電流源兩端的電壓等於
Vs=2A×4.4Ω=8.8V
由圖2-20(c)的等效電路可知跨於電阻器R1以及並聯分支的電壓分別
為: 2 2.4
V1 = 8.8 × = 4[V] V4 = 8.8 × = 4.8[V]
4.4 4.4
因R2及R3為並聯,所以跨於它們的電壓均相等,也就是
V2=V3=4.8[V]
由圖2-20(b)的等效可知整個電路是與2A電流源串聯,所以電路的總
電流為2A,也就是指流過R1的電流為2A,而流過並聯分支的總電
流也是2A,因此可由分流器法則來求知流過
1 1
I 2 = 2 × 4 = 1.2[ A] I 3 = 2 × 6 = 0.8[ A]
1 1 1 1
+ +
6 4 6 4
2-1 40
例2-10
z 試求下圖電路中各電阻之電壓,電流及功率?

z [解]:由電源看入之等效電阻為:
R eq = [(6 + 4) (10)] + 5 = (10 10) + 5 = 5 + 5 = 10[Ω]
流入電路的總電流為:
100V
IS = = 10[ A]
10Ω

2-1 41
例2-10(續)
z 流過5Ω電阻的電流,跨於其上的電壓及它所消耗的功率
分別為:
I5Ω=IS=10[A] ,V5Ω=I5Ω×5Ω=10A×5Ω=50[V]
P5Ω=(I5Ω)2×5Ω=(10A)2×5Ω=500[W]
因10Ω與(6Ω+4Ω)兩分支為並聯,且兩分支的電阻相
等,因此由分流器法則得知流過兩分支的電流相等,且
等於流入電流的一半,亦即(10A/2)=5[A]。
z 因此流過10Ω電阻的電流,跨於其上的電壓及它所消耗
的功率分別為:
I10Ω=(IS/2)=(10A/2)=5[A]
V10Ω=I10Ω×10Ω=5A×10Ω=50[V]
P10Ω=(I10Ω)2×10Ω=(5A)2×10Ω=250[W]
2-1 42
例2-10(續)
z 流過6Ω電阻的電流,跨於其上的電壓及它所消耗的功率
分別為:
I6Ω=(IS/2)=(10A/2)=5[A]
V6Ω=I6Ω×6Ω=5A×5Ω=30[V]
P6Ω=(I6Ω)2×6Ω=(5A)2×6Ω=150[W]
z 流過4Ω電阻的電流,跨於其上的電壓及它所消耗的功
率分別為:
I4Ω=I6Ω=(IS/2)=(10A/2)=5[A]
V4Ω=I4Ω×4Ω=5A×4Ω=20[V]
P4Ω=(I4Ω)2×4Ω=(5A)2×4Ω=100[W]

2-1 43
立體式電阻器連接
z 立體式電阻器連接法,當電路上每一個電
阻均相等時其為一對稱結構。
z 由A點流入的電流分流向三個完全相同的
分支,亦則流向R1、R2及R3的電流均等於
(1/3)I;
z 流過R1的電流在到達a點時,將分流向兩個
完全相同的分支,也就是指流向R4與R5電
流為(1/6)I。
z 同理可知在此一電路裡流過R1、R2、R3、
R10、R11及R12的電流為(1/3) I,而流過
R4、R5、R6、R7、R8及R9的電流為(1/6)
I。因為是對稱,所以由A點以任何一分支
流向B點所得到的結果均相等。
z AB兩點之間的電壓VAB為:
1 1 1 5
VAB = IR 1 + IR 5 + IR 11 = IR[V]
3 6 3 6
z 在AB兩點間流動的總電流為I,因此
VAB 5
R AB = = R[ Ω ]
I 6

2-1 44
電橋電路
R1R4=R2R3
電橋電路的平衡條件
z 達到平衡狀態時,跨於電阻R1兩端的電壓Vac與跨於電
阻R2兩端的電壓Vad相等,因此c點與d點之間的電位差
為零,電流不會流過R5,R5視同開路。電路如同是具有
兩分支的並聯電路,每一分支有兩個電阻串聯在一起。

2-1 45
例2-11
z 試求流過下圖電路各部分的電流及其等效電阻。

[解]:電路是電橋電路,其R1=2Ω,R2=4Ω,R3=3Ω及R4=6Ω,因此
R1R4=R2R3= 2×6=4×3=12
電路是平衡

2-1 46
例2-11(續)
z 當符合平衡條件的要求時,電流不流過R5,因此R5可視同為開路,
如圖2-26所示。但因c點的電壓與d點的電壓相等,因此它也可以視
同為短路,如圖2-27所示。無論視同開路或短路,對流過電路各部
分的電流及等效電阻均不會產生影響。

圖2-26 R5視同為開路的情形 圖2-27 R5視同為短路的情形

2-1 47
例2-11(續)
z 對開路狀況而言(圖2-26),其等效電阻為:
(2Ω + 3Ω)( 4Ω + 6Ω)
R eq = = 3.33[Ω]
( 2Ω + 3Ω) + (4Ω + 6Ω)
流過各部分的電流為:
10V
I1 = = 2[A]
( 2Ω + 3Ω)

10V
I2 = = 1[ A]
( 4Ω + 6Ω)

2-1 48
例2-11(續)
z 對短路狀況而言(圖2-27),其等效電阻為:
2Ω × 4Ω 3Ω × 6Ω 8 18 10
R eq = + = Ω + Ω = Ω = 3.33[Ω]
2Ω + 4Ω 3Ω + 6Ω 6 9 3
流過電路的總電流為:
10V
I= = 3[ A]
(10 / 3)Ω
流過各電阻的電流分別為:
4Ω 6Ω
I1 = × 3A = 2[ A] I3 = × 3A = 2[ A]
4Ω + 2Ω 6Ω + 3Ω
2Ω 3Ω
I2 = × 3A = 1[ A] I4 = × 3A = 1[ A]
4Ω + 2Ω 6Ω + 3Ω
2-1 49
Y-Δ變換法

R 1R 2
RA =
R 2R 3
[Ω ] RB =
R 3R1
[Ω] RC = [Ω]
R1 + R 2 + R 3 R1 + R 2 + R 3 R1 + R 2 + R 3

R A R B + R BR C + R CR A R A R B + R BR C + R CR A R R + R BR C + R CR A
R1 = [Ω] R2 = [Ω ] R 3 = A B [Ω]
RA RB RC

2-1 50
Y-Δ變換法
z Δ→Y:Y形電路任一臂之電阻等於其相鄰兩Δ形電路臂
的電阻值之乘積除以Δ形電路三個電阻值之和。
z Y→Δ:任一Δ形電路臂的電阻值,等於Y形電路中兩電
阻相乘之和除以相對於離此Δ形電阻臂最遠之Y
形電路臂之電阻值。
z 若Y形或Δ形電路之三電阻均相等,亦即
R1=R2=R3=RΔ及RA=RB=RC=RY,則
RΔ=3RY[Ω]

1
R Y = R Δ [Ω]
3

2-1 51
例2-12
z 試求下圖電路的等效電阻

z [解]:
在此一電橋裡,兩相對邊的電阻之乘積分別為(3×2=6)
及(4×5=20),兩者並不相等,所以其為不平衡電橋電
路,因此必須使用Y-Δ變換法來求解。

2-1 52
例2-12(續)
z 首先將上半部abc節點所組成的Δ形連接轉變成Y形連
接,如圖2-30所示。

圖2-30 Δ形連接轉變成Y形連接

2-1 53
例2-12(續)
z Y形連接的各個電阻可以求得為:
R 2R 3 (3Ω)(5Ω)
RA = = = 1.07[Ω]
R 1 + R 2 + R 3 3Ω + 5Ω + 6Ω
R 3R1 (3Ω)(6Ω)
RB = = = 1.29[Ω]
R 1 + R 2 + R 3 3Ω + 5Ω + 6Ω
R 1R 2 (5Ω)(6Ω)
RC = = = 2.14[Ω]
R 1 + R 2 + R 3 3Ω + 5Ω + 6Ω

z 將e節點設為Y形連接的中心即可得到如圖2-31所示的等
效電路。

2-1 54
例2-12(續)

圖2-31 最後的等效電路

2-1 55
例2-12(續)
z 在此一等效電路裡可知ebd分支及ecd分支的電
阻分別為:
Rebd=Reb+Rbd=1.29Ω+4Ω=5.29[Ω]
Recd=Rec+Rcd=2.14Ω+2Ω=4.14[Ω]
這兩分支是為並聯,它們合成的電阻Red為:
R ed = R ebd R ecd = 5.29Ω 4.14Ω = 2.32[Ω]

電路的總等效電阻為:
Req=Rae+Red=1.07Ω+2.32Ω=3.39[Ω]

2-1 56
重疊原理
z 考慮下圖的電路,並求跨於R2電阻器的電壓V2,此一電
路雖然十分簡單,但因它同時存在有電壓源及電流源兩
種不同形式的電源,因此無法直接利用分流器法則及分
壓器法則來求解。

2-1 57
重疊原理
z 直接對電路應用KCL、KVL及歐姆定律,可得
V1=I1R1 (2-31)
V2=I2R2 (2-32)
-V1+V2+VS=0 (2-33)
-IS+I1+I2=0 (2-34)
將(2-31)及(2-32)式代入(2-34)式可得
V1 V2
IS = + [A]
R1 R 2 (2-35)
聯解(2-33)及(2-35)以消除V1可得

2-1 58
重疊原理

I S − (VS / R 1 ) R2
V2 = = I S (R 1 R 2 ) − VS [V]
(1 / R 1 ) + (1 / R 2 ) R1 + R 2

z 由上式發現V2包含有兩部分,其中一部分是由電流源IS
所產生,另一部分是由電壓源VS所產生,兩者互不干
擾。由此可知若將電壓源關閉,亦即VS=0時可得到純
由電流源IS所形成的結果;同樣的若將電流源關閉,亦
即IS=0時可得到純由電壓源VS所形成的結果。
z 上式所說明的就是重疊原理。

2-1 59
重疊原理
z 重疊原理所指的是在一具有多電源的線性電路
裡,任一元件或部份電路之電壓或電流,為各
電源單獨作用時產生於該元件或部份電路之電
壓或電流之代數和。當單獨考慮某一電源的作
用時,其他電源必須關閉,也就是指不產生作
用之電壓源視為短路,而不產生作用之電流源
視為開路。
z 重疊原理只能用在線性電路裡的線性項,對於
非線性電路或線性電路裡的非線性項,例如功
率的計算,則重疊原理不適用。

2-1 60
例2-13
試求跨於圖2-33電路上3Ω電阻器的電壓 。

圖2-33
[解]:電路共有三個電源,分別為4A及5A的電流源以及一
個6V的電壓源。

2-1 61
例2-13(續)
z 首先考慮4A電流源的作用,此時將5A電流源及6V電壓
源關閉,也就是將5A電流源視為開路及6V電壓源視為
短路,此時電路的結構如圖2-34所示。

圖2-34 只有4A電流源工作而其他電源為關閉的情形

2-1 62
例2-13(續)
z 在圖2-34的電路裡,2Ω電阻器及3Ω電阻器是串聯在一
起,然後再與1Ω電阻器及4A電流源並聯,應用分流器
法則可得:
1
I = 4 × 2 + 3 = [A]
2
1 1 3
+
2+3 1
z 因此跨於3Ω電阻器的電壓為:
2
V4 = A × 3Ω = 2[V]
3

2-1 63
例2-13(續)
z 只考慮5A電流源工作,而4A電流源及6V電壓源為關閉
的情形,此時電路如圖2-35所示。

圖2-35 只有5A電流源工作而其他電源為關閉的情形

2-1 64
例2-13(續)
z 在圖2-35的電路裡,2Ω電阻器及3Ω電阻器是串聯在一
起,然後與1Ω電阻器及5A電流源並聯,可先利用分流
器法則來求知流過各分支的電流,然後再利用分壓器法
則來求知跨於3Ω電阻器的電壓。
( 2 + 3) × 1 3
V5 = 5 × × = 2.5[ V]
( 2 + 3) + 1 2 + 3

比較圖2-34及圖2-35,可發現雖然這兩電路相似,但電
流源流動的方向相反,所以在同一電阻器(3Ω)上所形成
的電壓極性相反。

2-1 65
例2-13(續)

圖2-36 只有6V電壓源工作而其他電源為關閉的情形
z 圖2-36所示為只有6V電壓源工作時所得到的情形,此時三個電阻器
是與6V電壓源串聯,因此經由分壓器法則就可以得知跨於3Ω電阻
器的電壓為:
3
V6 = 6 × = 3[ V]
1+ 2 + 3
因此由重疊原理可知,跨於3Ω電阻器兩端的電壓為:
V=V4+V5+V6=2V-2.5V+3V=2.5[V]

2-1 66
例2-14
z 在圖2-37的電路裡,欲使跨於4Ω電阻器的電壓為零時,
則電流源IS的大小為多少?

圖2-37
z [解]:10V電壓源在4Ω電阻器上所形成的電壓為
4
V10 = 10 × = 3.33[ V]
2+4+6
此一電壓的正極在上方,負極在下方。

2-1 67
例2-14(續)
z 因電流源所產生的電壓為:
4( 6 + 2)
VI = I S × = 2.67 I S [V]
S
4+6+2
此一電壓的極性與V10相反,也就是指正極在下方,負
極在上方,欲使跨於4Ω電阻器的電壓為零,則
V10=VIs
3.33=2.67×IS
IS=1.25[A]

2-1 68
例2-15
z 試求流經圖2-38電路中6Ω電阻器之電流以及它所消耗的功率。

圖2-38
z [解]:首先考慮36V電壓源的工作,此時電路如圖2-39所示

圖2-39 只考慮36V電壓源的情形

2-1 69
例2-15(續)
z 由圖2-39可知3Ω電阻器沒有工作,因此流過6Ω電阻器的電流為:
I1=36/(12+6)=2[A]
今考慮9A電流源的工作,此時電路如圖2-40所示。圖2-40 只考慮9A電流源
的情形,由分流器法則可知流過6Ω電阻器的電流為:
I2=9×[12/(12+6)]=6[A]
因此流經6Ω電阻器之總電流為:
I=I1+I2=2+6=8[A]

圖2-40 只考慮9A電流源的情形

2-1 70
例2-15(續)
z 所消耗的功率為:
P=I2R=(8)2×6=384[W]
z 若以重疊原理來計算功率,則
P1=I2R=(2)2×6=24[W]
P2=I2R=(6)2×6=216[W]
而 P’=P1+P2=24+216=240[W] ≠ 384[W]
z 因為實際上總功率為:
P=I2R=(I1+I2)2R=I12R+2I1I2R+I22R[W]
與P’=(I12R+I22R)相差2I1I2R的大小。
z 以本例題為例
2I1I2R=2×2×6×6=144[W]
恰巧等於P與P’之差
384-140=144[W]

2-1 71
戴維寧與諾頓等效電路
z 所謂戴維寧等效電路,是將圖2-41電路,除了RL以外電路其餘部分
以圖2-42的電路來替代,其中VT稱為戴維寧電壓,它等於將RL移走
後存在於電路ab兩端的開路電壓;而Req等於當RL移走後,將所有
電源視為零時由ab兩端看入電路所求得到的等效電阻,亦稱為戴維
寧等效電阻RTh。

圖2-41 含有可變RL的電路 圖2-42 戴維寧等效電路

2-1 72
戴維寧與諾頓等效電路
z 以圖2-43的電路來說明戴維寧等效電路的求法。此一電路的負載為
RL=5Ω,因此所要求的部分是由ab端往左方看入電路的部分。

圖2-43 以戴維寧等效電路來替代ab端往左方看入電路的部分
首先將RL移走使ab兩點之間成為開路,求此兩點之間的開路電壓。
因有三個電源存在,所以必須採用重疊原理,首先使電流源為零,
亦即使它開路,此時電路呈現兩個電壓源(50V及10V)以及三個電阻
器(10Ω、10Ω及20Ω)串聯的情形,由此可知通過20Ω電阻器的電流
為:IV=(50-10)/(10+10+20)=1[A]

2-1 73
戴維寧與諾頓等效電路
z 然後將電壓源關閉,亦即是使它們短路,單獨由電流源
(1.5A)所產生而流過20Ω電阻器的電流為:
1
I I = 1.5 × 10 + 20 = 0.375[ A]
1 1
+
10 + 20 10
因此流過20Ω電阻器的總電流為:
I=IV+II=1+0.375=1.375[A]
所以跨於ab兩點之間的開路電壓為:
VOC=VTh=20×1.375=27.5[V]

2-1 74
戴維寧與諾頓等效電路
z 在求等效電阻時,首先使所有的電源為零,使電路如圖2-44所示。
z 由ab兩點看入的等效電阻為:

R Th = R eq = 20 (10 + 10) = 20 20 = 10[Ω]


z 因此所得到的戴維寧等效電路如圖2-45所示,它是由一個27.5V的
電壓源以及一個10Ω電阻器串聯所成。

圖2-44 將電源關閉所得到的結果 圖2-45 戴維寧等效電路

2-1 75
戴維寧與諾頓等效電路
z 諾頓等效電路與戴維寧等效電路為對偶關係,戴維寧等效電路是等
效電壓源與等效電阻器串聯,而諾頓等效電路是以等效電流源與等
效電阻器並聯所形成。
z 諾頓等效電路電流源的電流等於負載兩端點短路時通過短路導體之
短路電流,而並聯等效電阻RN與戴維寧等效電阻RTh相同。
z 若將戴維寧等效電路以電壓源與電流源互換之規則加以互換,就可
得到諾頓等效電路。

2-1 76
戴維寧與諾頓等效電路
z 比較戴維寧等效電路與諾頓等效電路可發現:
VTh=INRN[V]
z 對任何線性電路,其輸出特性曲線與電壓軸的交點,即Iout=0的
點,即為戴維寧或開路電壓VTh;而與電流軸的交點,即Vout=0的
點,即為諾頓或短路電流IN,特性曲線的斜率等於等效電阻倒數的
負值。

2-1 77
例2-16
z 試求圖2-48電路由ab兩端點看入左側之(a)戴維寧等效電路及(b)諾頓
等效電路。
z [解]:
(a)首先將ab兩端點右側之電阻器R4移走,並將電壓源關閉,亦即使
它成為短路,使電路呈現如圖2-49所示的結果。

圖2-48 圖2-49 R4移走及電壓源關閉


所得到的結果

2-1 78
例2-16(續)
z 由ab兩端點看入左側的等效電阻為:
RTh=Req=R3+(R1||R2)[Ω]
接上電壓源,如圖2-50所示,可得跨於ab兩端點的開路電壓為:
VTh=V[R2/(R1+R2)][V]
因此可得到如圖2-51所示的戴維寧等效電路

圖2-50 RL移走但電壓源 圖2-51 戴維寧等效電路


存在時的電路情形

2-1 79
例2-16(續)
z (b)諾頓電路的等效電阻與戴維寧電路的相似,即
RTh=Req=R3+(R1||R2)[Ω]
欲求等效電流源時,只需將R4移走,並使ab兩端點短
路,亦即使電路呈現如圖2-52所示的情形。此時可用分
流器法則求出流過R3 的電流,此一電流即短路電流為:
R2
I SC = I N = V[A]
R 1R 2 + R 1R 3 + R 2 R 3

因此可得到如圖2-53所示的諾頓等效電路。

2-1 80
例2-16(續)

圖2-52 求等效電流源 圖2-53 諾頓等效電路


的電路結構

2-1 81
例2-17
z 利用戴維寧等效電路來求圖2-54電橋電路裡的電流IL。
z [解]:首先將RL移走,由ab端看入電路具有如圖2-55的
架構。

圖2-54 例2-17的電路 圖2-55 移走RL由ab端


看入的電路架構

2-1 82
例2-17(續)
z 因IA=V/(RA+RD)[A]及IB=V/(RB+RC)[A] ,因此戴維寧電
壓可以表示為:
V( R B R D − R A R C )
VTh = − I A R A + I B R B = [V]
[( R A + R D )( R B + R C )]

z 將V視為短路可得如圖2-56的結構,由此可求得等效電
阻為:
R AR D R BR C
R Th = + [Ω ]
(R A + R D ) (R B + R C )

z 整個等效電路如圖2-57所示,因此電流IL可以表示為:
VTh
IL = [A]
( R Th + R L )

2-1 83
例2-17(續)

z 圖2-56 V視為短路的結構 圖2-57 整個等效電路

2-1 84
最大功率轉移
z 在理想狀況之下,電源所產生功率會全部轉移至負載;
但在實際情形裡,因電源有內電阻會消耗部分功率,所
以電源轉移多少功率至負載視其內電阻及負載電阻之大
小而定,通常電源的內電阻為定值而負載電阻為可變。
z 若將電源以戴維寧等效電路來替代,則等效電阻可視為
電源的內電阻,也稱為電源的輸出電阻或輸出阻抗。當
負載電阻增加時,電源所提供的電流會減少,但它所轉
移至負載電阻的功率卻會增加,在RL=Req時所轉移的
功率為最大,若負載電阻繼續增加,則電流與所轉移的
功率兩者都會減少。由此可知,某一負載電阻若其電阻
值與電源內電阻相等時,可得到最大的功率轉移。
z 當最大功率轉移發生時,兩電路(其中之一為電源電路
另一為負載電路)之間存在有阻抗匹配的現象。
z 最大功率亦稱為有效功率,Pav。

2-1 85
最大功率轉移
z 設Req及RL分別表示電源的內電阻及負載電阻,當 Req =RL[Ω]時,
電源所提供的電流及功率分別為:
V V V2 V2
I= = [A] Pmax = I RL =
2
R eq = [W]
R eq + R L 2R eq 4R eq 4R eq

2-1 86
例2-18
z 在圖2-59的電路裡RL需為多少才能得到最大功率轉移,此一最大功
率為多少?若RL=2kΩ時,其功率為多少?

圖2-59 例2-18的電路

z [解]:欲得到最大功率轉移則RL=4[kΩ] ,此一最大功率為:
V2 (50V ) 2
Pmax = = = 156[ mW]
4 R L 4 × 4 kΩ
當RL=2kΩ時,所得到的功率為:
2
⎡ 50V ⎤
PL = I 2 R = ⎢ ⎥ × 2Ω = 139[ mW]
⎣ ( 4Ω + 2Ω ) ⎦

2-1 87
例2-19
z 標準汽車電池的開路電壓為12.6V,其短路電流約為
300A。試求此一電池的有效功率為多少?
z [解]:電池的輸出電阻為:
VTh 12.6
R eq = = = 0.042[Ω]
IN 300
其有效功率為:
2
VTh (12.6) 2
Pav = = = 945[ W ]
4 R eq 4 × 0.042

2-1 88
節點電壓分析法
z 節點電壓分析法是根據KCL所得到,此時
針對電路各獨立節點來寫出其KCL方程
式,然後聯解這些方程式。在此一方法裡
所謂獨立節點是指其電壓不能由其他節點
來求知的節點,通常在此一方法裡,接地
點並不視為是獨立節點。

2-1 89
節點電壓分析法
z 在求解電路以前,首先要決定何者為基準節點。在電路
裡連接導線較多的節點通常被視為是基準節點,並以r
來表示。
z 在此一電路裡存在有三個節點,其中一個為基準接點,
另兩個為獨立節點,因為要求存在於這兩個獨立節點的
電壓,所以必須要有兩個方程式。

2-1 90
節點電壓分析法
z 存在於a點及b點的電壓分別為Va及Vb,a點共有三個電
流分支,其中之一是由5A電流源所產生。另一個是流過
2Ω電阻器的電流,此一電流是因跨於2Ω電阻器兩端的
電壓差Va-Vr所產生。而最後一個是因在3Ω電阻器兩端
存在有Va-Vb電壓差所產生。設a的電壓較b點為高,亦
即Va>Vb,同時假設Vr=0,對a點應用KCL可得:
Va + Vb Va − 0
+ −5 = 0
3 2
z 表示的是指流過2Ω及3Ω電阻器的電流是流出a點,而
5A電流源的電流是流入a點,相似的對b點而言,應用
KCL可得:
Va − Vb Vb − 0
6− + =0
3 4
2-1 91
節點電壓分析法
z 節點電流方程式可表示為:
⎧⎛ 1 1 ⎞ 1
⎪⎪⎜⎝ 3 2 ⎟⎠ a 3 Vb = 5
+ V −

⎪ − ⎛⎜ 1 ⎞⎟Va + ⎛⎜ 1 + 1 ⎞⎟ Vb = −6
⎪⎩ ⎝ 3⎠ ⎝3 4⎠

z 聯解此一方程式可得知:
Va=2.44[V] 及 Vb=-8.89[V]
z 因此跨於3Ω電阻器的電壓為:
V3Ω=Va-Vb=2.44V-(-8.89V)=11.3[V]

2-1 92
節點電壓分析法
z 通常節點電壓分析法是針對電路中全部是電流源來考
量,但若電路中存在有電壓源時,則必須要慎重考慮。
最簡單的方法是將電壓源轉變成為電流源,然後就可以
用節點電壓法來分析之。

2-1 93
節點電壓分析法
z 也可以採用所謂的抑制節點觀念,而不經電源轉變手續
來求解。在電路裡共有三個節點,分別為基準節點r,
以及a和b兩個獨立節點。10V電壓源是存在於a點與基
準節點r之間,若基準點的電壓為0V,則a點的電壓必定
為10V。因此對此一電路而言,只有Vb為未知,所以只
需要建立一個方程式即可,此一方程式可以寫為:
Vb − 10 Vb − 0
+ −1 = 0
6 5
z 若電壓源的一端並不是接地,則其中一端的電壓必須等
於另一端的電壓與電壓源之和或差,視電壓源的極性來
定。

2-1 94
例2-20
z 試求在圖2-62的電路裡,4Ω電阻器所產生的功率。

圖2-62 a及b兩節點間存在有6V電壓源的電路

2-1 95
例2-20(續)
z [解]:在此一電路裡除了基準節點以外,還有三個節點a、b及c,但
a與b並非獨立,因為它們之間存在有一個6V的電壓源,所以只要
求知其中一點的電壓,再加上(或減去)6V即可得知另一點的電壓。
因此在求解此一電路之前,首先要求知a點與b點的關係,對r經由a
點到b點再回到r點的迴路應用KVL可得:
Vra+6+Vbr=0
或 -Va+6+Vb=0
因此 Vb=Va-6
設Va為未知,並對c點應用KCL得:
Vc − 0 Vc − (Va − 6)
+ +7=0
5 4

2-1 96
例2-20(續)
z 另對a點應用KCL,此時將a點及b點兩點視為一超級節點,則它所
得到的方程式為:
Va − 0 Vb − Vc Va − 0 (Va − 6) − Vc
+ −2=0
+ −2=0
3 4 3 4
聯解上述兩式可得
Va=-2.75[V],Vb=-8.75[V]及Vc=-20.4[V]
因此流過4Ω電阻器的電流為:
Vb − Vc ( −8.75) − ( −20.4)
I= = = 2.92[ A]
4 4
它所產生的功率為
P=I2R=(2.92)2×4=34[W]

2-1 97
迴路電流分析法
z 迴路電流分析法是根據KVL來寫出方程式,其變
數是在迴路裡環繞的電流。
z 在寫出有關的方程式之前必須要先決定電路的
獨立迴路,所謂獨立迴路是指任何一個其電流
沒有流過電流源的迴路。
z 對任何一電路,其獨立迴路數m可以由電路的
分支數b與節點數b來求知為:
m=b-(j-1)

2-1 98
迴路電流分析法

z 對這兩個迴路應用KVL,可知在左邊的迴路裡,其關係為:
I1(1)+(I1-I2)(2)=7-6
z 在上式裡,等號左邊所表示的是電阻器所產生的總電壓降,而等號右邊即
為電壓源所形成的總電壓升,其中左邊第一項是因電流I1流過1Ω電阻器所
引起的電壓降。而第二項表示2Ω電阻器所產生的電壓降,對此一電阻器而
言,同時有兩個電流流過於其間,兩電流的方向相反,因為在此一迴路裡
是以I1作為基準,故I1所產生的為電壓降,而I2所產生的為電壓升,或可以
說電流流過2Ω電阻器所引起的總電壓降為(I1-I2)(2)。在等號的右邊相對
於I1而言,7V電壓源所產生的為電壓升,而6V電壓源所形成的為電壓降。

2-1 99
迴路電流分析法
z 利用相同的方式也可以寫出右邊迴路的KVL關係為:
I2(3)+I2(4)+(I2-I1)(2)=6-9
z 對右邊的迴路而言,其基準電流為I2,所有的電壓升或降均是相對
於此一電流來加以考量。因此對電路可以寫出有兩個未知數的兩聯
立方程式:
(1+2)I1-(2)I2=1
-2I1+(3+4+2)I2=-3
聯解上述兩式可得:
I1=0.13[A]及I2=0.304[A]
而流過2Ω電阻器的電流為:
I1-I2=0.13A-(-0.304A)=0.434[A]
因此跨於2Ω電阻器的電壓為:
(I1-I2)2=0.434×2=0.868[V]

2-1 100
迴路電流分析法
z 在前面的討論裡並沒有考慮電流源,若電路中存在有電流源,則在
使用迴路電流法時,必須作某些修正。今考慮下的電路,並求此一
電路裡的兩迴路電流I1及I2。
z 因電流源存在於兩迴路之間,因此:I2-I1=2[A]
z 但因有兩個未知數,所以必須再建立一方程式,此時可考慮外環的
迴路,此一外環迴路的KVL關係為:5I1-8I2=10[A]
z 聯解上述兩式可得:I1=0.462[A]及I2=1.538[A]

2-1 101
例2-21
z 試求圖2-64電路裡流過R4的電流。

圖2-64
z [解]:在求解電路之前,首先要決定其獨立迴路數。在此一電路
裡共有四個節點(A、B、C及D)以及六個分支(AB、AC、AD、
CD、BC及BD),因此 m=b-(j-1)=6-(4-1)=3, 也就是指在
此一電路有三個獨立迴路,設三個迴路的電流分別為I1、I2及I3,
同時假設其流動方向如圖上所示。

2-1 102
例2-21(續)
z 應用KVL於各獨立迴路可得:
上方之迴路:I1(R1+R2+R3)-I2R2-I3R3=-V1
下方左邊之迴路:-I1R2+I2(R2+R4)-I3R4=V2-V3
下方右邊之迴路:-I1R3+I2R4+I3(R3+R4+R5)=V3
將各已知值代入,可得
(2+5+5)I1-5I2-5I3=-10
-5I1+(5+2)I2-2I3=20-8=12
-5I1-2I2+(5+2+1)I3=8
聯解此三方程式可得
I1=2.95[A],I2=5[A],I3=4.1[A]
流過R4的電流為I2及I3,但兩者的方向相反,若以I2的方向為準則,
流過R4的電流為
I2-I3=5-4.1=0.9[A]

2-1 103
特立勤定理
z 特立勤定理是指在一個具有n個分支的網路裡,若每一
個分支電壓Vk(k=1∼n)均滿足KVL,其相對應的分支電
流Ik(k=1∼n)均滿足KCL(此一電流的方向參考於電壓方
向,由正電壓端流入,從負電壓端流出),則此網路每
一分支上的電壓與電流的乘積和必為零,亦即
n
∑ Vk I k = 0
k =1

z 同理,若有一組分支電壓Vk 滿足KVL,其相對應的分支
電流Ik滿足KCL,而另有一組分支電壓滿足KVL,其相對
應的分支電流也滿足KCL,則
n n n n
∑ Vk I k = ∑ Vk Î k = ∑ V̂k I k = ∑ V̂k Î k = 0
k =1 k =1 k =1 k =1

2-1 104
例2-22
z 圖2-66的電路裡包含有六個元件,其中V1=5V,V2=2V,V6=
12V,I1=3A,I2=2A及I3=0.5A,試以此一電路來證明特立勤定
理。

圖2-66
z [解]:在此一電路裡k=6,因此必須決定六個電壓及六個電流。由
圖上可知:
V3=V1-V2=5V-2V=3[V]

2-1 105
例2-22(續)
z 同時
V4=V6-V2=12V-2V=10[V]

V5=V3-V4=3V-10V=-3[V]
在節點A裡
I6=-(I1+I2)=-(3A+2A)=-5[A]
在節點B裡
I4=I2-I3=2A-0.5A=1.5[A]
在節點C裡
I5=I4+I6=1.5A-5A=-3.5[A]
因此由(2-43)式可知:
V1I1+V2I2+V3I3+V4I4+V5I5+V6I6
=[5V×3A]+[2V×2A]+[3V×0.5A]+[10V×1.5A]
+ [(-7V)×(- 3.5)A]+[12V×(-5)A]
=15+4+1.5+15+24.5-60=0

2-1 106
密爾曼定理
z 密爾曼定理主要是以一個等效電源來替代多個並聯的電壓源或多個
串聯的電流源。若每一個電壓源的電壓為Vi(i=1∼n)且其內阻為
Ri,則經由
V1G1 + V2 G 2 + V3G 3 + ⋅ ⋅ ⋅ ⋅ + Vn G n
Veq = [V]
G1 + G 2 + G 3 + ⋅ ⋅ ⋅ ⋅ + G n
1 1
R eq = R 1 R 2 R 3 ⋅ ⋅ ⋅ ⋅ R n = = [Ω ]
G 1 + G 2 + G 3 + ⋅ ⋅ ⋅ ⋅ +G n G eq

2-1 107
密爾曼定理
z 相似的若是多個電流源串聯在一起,每一個電
流源的電流為Ii及其並聯內阻為Ri,則同樣可用
單一的等效電流源來替代,其中等效電流Ieq及
其等效電阻Req為:
I1 R 1 + I 2 R 2 + I 3 R 3 + ⋅ ⋅ ⋅ ⋅ + I n R n
I eq = [A]
R1 + R 2 + R 3 + ⋅ ⋅ ⋅ ⋅ +R n
n
R eq = R 1 + R 2 + R 3 + ⋅ ⋅ ⋅ ⋅ + R n = ∑ R i [Ω]
i =1

2-1 108
例2-23
z 利用密爾曼定理求圖2-69電路的電流IL。

圖2-69
z [解]:由密爾曼定理可知:
( 20V)(1 / 5Ω) + (50V)(1 / 10Ω) + (90V)(1 / 15Ω)
Veq = = 40.91[ V]
(1 / 5Ω) + (1 / 10Ω) + (1 / 15Ω)

2-1 109
例2-23(續)
z 而 R eq = 5Ω 10Ω 15Ω = 2.73[Ω]
z 因此電路可改為如圖2-70所示,由此可求得IL為:
40.91V
IL = = 8.65[ A]
2.73Ω + 2Ω

圖2-70 經密爾曼定理轉變的等效電路

2-1 110
例2-24
z 利用密爾曼定理求圖2-71電路的電流IL。

圖2-71
z [解]由密爾曼定理可知
(2A)(6Ω) + (5A)(7Ω)
I eq = = 3.62[A]
6Ω + 7Ω

2-1 111
例2-24(續)

z 而 Req=6Ω+7Ω=13[Ω]
z 路可改為如圖2-72所示,由分壓器法則可求得IL為:
13Ω
I L = 3.62A × = 2.94[ A]
13Ω + 3Ω

圖2-72 經密爾曼定理轉變的等效電路

2-1 11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