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總則講義 01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6

刑法總則講義 01:刑法基礎學理

壹、現代法律與法系
一、世 界 上 主 要 的 法 系 , 分 為 大 陸 法 系 ( continental law; civil law
system)與英美法系(Anglo-American legal system),前者主要以德國、法
國為代表,東亞的日 本、韓國、台灣基本上亦屬之,後者則為英國、美國與英
國殖民地(香港)、大 英國協諸國(加拿大、澳洲)為代表。大陸跟英美法系
差別-英美法會以案例作為審判,大陸法系國家是以法律作為審判。
二、大陸法系又稱為歐陸法系,重點是以基礎成文法為中心,而開展其法學論
述 與解釋,該法系的想法,受到羅馬法極大的影響; 英美法系則以普通法
(common law)與判例法(case law)為法學論述的主要來源,兩個法系在觀
點上有部分的 出入。
三、現代大陸法系的發展,大致上可回溯至十二世紀的中古末期,在義大利重
新 發現羅馬法典籍,波隆那大學也針對羅馬法進行研究,當時的法學家,設法
考據 羅馬法的各項不同意義(特別是民法大全 corpus iuris civilis 的研
究),形成了前後期的註釋學派,這個潮流一直發展至啟蒙運動前後,法國先
訂出了拿破崙法典,受到拿破崙法典啟蒙精神的影響,日耳曼地區的學說,逐
漸有透過創設實證法的呼聲,日耳曼各邦訂定自己的法典,最後集大成於 1870
年代德國民法典、刑法典。
四、有別於大陸法系較晚走上軌道,英美法系的發展必須考量到英國的歷史,
征 服者威廉從諾曼地開始而征服英國,建立了與被統治者不同族群的外來政權 ,
為 了維護其政權,英國必須較早走上強化王權之路,但因為統治階級僅為人口
中的 少數人,勢必要和當時採用日耳曼舊制法律的地方鄉紳妥協,這種特別的
背景, 使得英國法較早發展,成為一種保留日耳曼舊傳統,並以判決先例為依
歸的普通 法系統。普通法穿越過中古時代而一直保留下來,並隨著大英帝國征
服世界,而 流傳至全球各地,特別是美國採用了同屬殖民母國的普通法觀點。
(不過美國在 此,又因為殖民地與獨立戰爭的背景,有美國憲法的特別保障,
其想法又與英國 不同。

貳、刑罰發展史 (行為構成要件
一、本課程主要討論的對象是犯罪與刑罰問題,必須成立犯罪,才有相對應的
刑 罰制裁,犯罪「成立要件」的討論,涉及本課程真正的重點,但在說明什麼
情況 下成立犯罪前,將先行簡單介紹犯罪的法律效果—刑事制裁。
二、雖然還沒有說明,什麼叫作犯罪,但可以簡單地構想,在原始部落中,有
一 個族人甲被他人乙打傷,甲的傷害確認了損害的存在,為了維持氏族社會的
穩 定,必須有一套機制來對待損害,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設法找出造成損害之
人乙 (至於如何找出來,是程序法的問題),並將同樣的惡害附加予乙,亦即
由甲將 乙打傷。這種由(機制上)受害者實施(內容上)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的損害反 饋方式,即最原始的刑罰,我們稱之為以「私力救濟方式
(Fehde),實施同害血讎報復(Blutrache)」。
然而,隨著城市與領主的出現,原來相互以「私力方式」進行同害內容的刑罰,
將使得領主所管轄的土地,無法保持穩定與平和的狀況,試想:領主 A 的土
地上,臣民甲早上被乙所傷害,下午甲就告訴 A 乙傷害他,並訴請許可進行審
判 (早期通常是神判),以傷害乙並實現刑罰。臣民以自己力量實現正義的方
式, 弱化了作為領主對土地與臣民的控制能力,也無法完全保障自己的利益,
因此在 十二世紀前後,伴隨著教會廢除神判的決定(1215 年第四次拉特蘭會
議),一種 新興的刑罰制度逐漸出現。
二、現代型的刑罰,大致在十七至十八世紀時出現,這時伴隨著現代刑法的是
一 種大規模自由刑的使用,自由刑的使用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結果,亦即將人的
勞動 能量作為一種資產,剝奪自由的行為可直接視為處罰,同一個時代酷刑的
使用也 逐漸下降,刑罰表面上逐漸地驅於和緩,但實際上另一種新的刑罰權力
(透過刑 罰「生產」順民)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以後,逐漸成為刑罰發
展的中心。

參、我國刑法典的訂定與修正
我國刑法典的來源是德國刑法與日本刑法學,這兩支刑法學對我國刑法有
著 極為重要的影響。
一、啟蒙運動後出現的刑法典運動
1、拿破崙法典(Code Pénal)與法國刑法
2、日耳曼各邦學習拿破崙法典而訂定的邦法(Partikularrecht),特別是普
魯士的 一般邦法(Allgemeines Landrecht, ALR)。
3、集其大成是德國統一後的刑法典,在 1871 年訂定。
二、日本的繼受(Boissonade 的法國法系與後繼的德國法系列:大場茂馬與牧
野 英一)
1、 日本在明治維新時,一開始是禮聘法國巴黎大學 Boissonade 教授至日本,
1880 年 Boissonade 訂定了一部以法國刑法為參考對象的日本刑法典,並於
1882 年生效,之所以選擇法國法,是因為比較英美法系與歐陸法系,日本當
時認為前者著重判決先例,較難在有限的時間完成繼受工作,但歐陸法系以 法
典化為重心,學習上可能較為容易,而法國法制在當時是歐陸法系的領導 者
(拿破崙法典)。
2、 的 1882 年生效的日本刑法,某程度上非常限縮地採用了自由主義的觀點,
這使得作為君主立憲制的日本一時難以適應,不久後就有改革的呼聲,由於
下述幾個原因,逐漸於 1870 年前後轉向至德國刑法學:(1)德國政治制度也
是 君 主 立 憲 , 這 一 點 與 日 本 非 常 類 似 , 而 法 國 同 一 時 期 是 第 三 共 和 ( La
Troisième République),政治制度與日本有根本性的差異;(2)德國法的特色
在 於透過法律創造一個強而有利的政治與軍事政府,這一點也與日本當時需求
相同;(3)英美法的繼受,因為必須針對個案,對日本當時剛走上現代法制的
狀況而言,非常困難。因此在 1901 年左右,日本完成了以德國刑法為參考對
3 象的日本刑法典,1907 年公布,1908 年生效,這使得日本日後走上德國系
統 的刑法學。 3、 自此,日本開始有許多德國刑法的專家,包括至慕尼黑追
隨 Birkmeyer 攻讀 博士的大場茂馬(舊派),以及日本新派之首、師法 von
Liszt 的牧野英一。 三、我國的繼受:
1、清末宣統年間聘請日本顧問,在沈家本的主導下,已經制定出現代刑法
草 案,其精神仿造日本刑法。
2、但因武昌起義後清廷被推翻,上述的立法無法真正施行。
3、現行的刑法典是 1934 年(民國 23 年公布草案),並於 1935 年由立
法院通 過,這部法典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引入當時德國刑法學中的新興制度
「保安 處分」,亦即承認犯罪後可能會有兩種不同的法律效果:刑罰與保安處
分, 我國自此邁入所謂「二元體系」。
4、國民政府來台後,同一法典繼續施行於台灣,其間雖然有變動,但主要
的 體系仍與日本舊刑法的體例相差不多。
肆、我國刑法與刑事制裁的內容、體例:
一、 總則與分則的構造
二、犯罪與刑罰的關係
三、特別刑法((毒品危害防制條例))與行政刑法(水汙染防治法)

伍、行為(有意識)刑法與行為人刑法(殺人是故意,沒有過失殺人。
1、 此一概念對刑法理論極為重要,其根本的問題意識為:「刑事制裁發動的
對 象是什麼?」或者也可以說:「什麼東西才會構成犯罪?」
2、 行為刑法(刑法真正處罰的)認為,只有「人的行為(具法律意義的身體舉
止)」,才能成立犯罪, 因此必須具體判定:(1)是否行為人的某一項「行
動」,造成或引發了利益的侵害-法益(客觀層面)、(2)行為人在實施上述
「行動」的同時,是否認識或可得 認識其將造成利益的損害(主觀層面)、
(3)「行動」的同時,行為人是否有 迴避侵害的適足能力(年紀夠大、精神狀
態正常 etc)。→無論如何,成立犯 罪的時點,以及相應的客觀、主觀、能力
判斷,一定要具體特定至某一個「行 動時點」。
3、 行為人刑法認為,犯罪成立的依據,並非行為人的「行動」,而是行為人
長 年以來的潛在人格特質(素行),或是行為人本身具有的社會危險性(生來
犯罪人、性染色體為 XYY 之人、貧民區長大的人特別危險),因此不用從行動
決定犯罪,例如甲持刀刺殺乙,甲之所以應該受到處罰,不是因為甲的行動
(刺 殺),而是因為甲出身不好,看起來很怪,身上有左青龍右白虎的刺青,
這些 行為人的素質才是造成犯罪的具體理由,也是構成犯罪的主因。
4、刑法學基本上只接受行為刑法,不可能以行為人刑法作為犯罪與刑責的主要
理據,因此成罪的行為時點,必須具備上述諸種要素,並具體地判定,該「行
為」 應該擔負多高的刑責。不過,我國刑法在「累犯」的部分,接受了行為人
刑法的 觀點,基於「行為前」「曾犯其他案件」,而將刑度予以加重,這是極
為例外接受 行為人刑法之處。
陸、刑罰理論
一、刑罰作為最嚴厲的法律制裁,然其目的為何?
1、絕對理論:刑罰作為犯罪的過去犯行的回應,必須應報其過去的違法行為
2、相對理論:刑罰的施用是為了未來犯行的預防,又可分為數種想法: a、
(消極 negative)一般預防理論:刑罰的施用是為了威嚇,使得人民未來不敢
再行犯罪 b、特別預防理論:刑罰的施用是為了矯治犯罪人的個人偏差,刑罰
具有再 社會化的機能 c、積極(positive)一般預防理論:刑罰的施用是令未
來一般人民對法律產 生信賴,並設法在未來施行合乎法律規範的行為
3、綜合理論:刑罰的目的同時包括應報、威嚇、特別預防與積極一般預防
(我 國目前多數見解)
4、現代德國學說上的有力見解:刑罰本身具有預防的功能(包括一般(處罰
一個人讓社會大眾產生威嚇效果)預防與特別(讓行為人自己產生害怕不做同樣
事情)預防),但基於預防功能所考量的刑事責任(例如刑期)有其界限,界限
的劃 定取決於應報的程度,換言之,刑罰的內涵是預防機能,預防的界限是應
報。
二、刑事制裁種類
1、我國採取的二元制度:刑罰(主刑+從刑)與保安處罰(感化教育、禁戒毒
癮、 禁戒酗酒、強制工作、強制治療、保護管束、驅逐出境)。此外,2016
年修正沒 收規定後,沒收成為二元制度以外的第三類刑事制裁(既非刑罰,亦
非保安處分)。
2、法定刑、宣告刑、執行刑(§51)
3、主刑:死刑、無期徒刑、有期徒刑(二月以上十五年以下)、拘役、罰金
-法律規定的刑度(法定刑) 法官規定的刑度(宣告刑)
4、從刑:褫奪公權。
△§ 36
從刑為褫奪公權。
褫奪公權者,褫奪下列資格:
一、為公務員之資格。
二、為公職候選人之資格。
△§37
宣告死刑或無期徒刑者,宣告褫奪公權終身。
宣告一年以上有期徒刑,依犯罪之性質認為有褫奪公權之必要者,宣告一年以
上 十年以下褫奪公權。
褫奪公權,於裁判時併宣告之
褫奪公權之宣告,自裁判確定時發生效力。
依第二項宣告褫奪公權者,其期間自主刑執行完畢或赦免之日起算。但同時宣
告 緩刑者,其期間自裁判確定時起算之。
5、沒收制度
2016 年修法,修法後沒收不再屬於刑罰或保安處分,修法理由僅強調「犯罪不
應該有利得」,但為何犯罪不應該有利得的實質理由,則無法從修法過程中理
解。 目前較多見解將沒收制度理解為不法行為的不當得利。 而修法後將沒收
設定為三種不同類型:
(一)違禁物沒收→對於本身即不得不法持有的違禁物予以沒收 例如:毒品
(二)犯罪物沒收→供犯罪所用、犯罪預備或犯罪所生之物。例如:兇刀
(三)利得沒收→因犯罪而獲利,包括財物及財產上利益。 例如:竊盜 500 元
△§ 38
違禁物,不問屬於犯罪行為人與否,應沒收之。
供犯罪所用(必須是直接關聯之物)、犯罪預備之物或犯罪所生之物,屬於犯罪
行為人者,得(有裁量權限)沒收之。但有特別規定者,依其規定。
前項之物屬於犯罪行為人以外之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團體,而無正當理由提
供 或取得者,得沒收之。但有特別規定者,依其規定。
前二項之沒收,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 38-1
犯罪所得,屬於犯罪行為人者,沒收之。但有特別規定者,依其規定。
犯罪行為人以外之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團體,因下列情形之一取得犯罪所得
者,亦同:
一、明知他人違法行為而取得。
二、因他人違法行為而無償或以顯不相當之對價取得。
三、犯罪行為人為他人實行違法行為,他人因而取得。
前二項之沒收,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第一項及第二項之犯罪所得,包括違法行為所得、其變得之物或財產上利益及
其 孳息。
犯罪所得已實際合法發還被害人者,不予宣告沒收或追徵。
△§38-2
前條犯罪所得及追徵之範圍與價額,認定顯有困難時,得以估算認定之。
第三十八條之追徵,亦同。
宣告前二條之沒收或追徵,有過苛之虞、欠缺刑法上之重要性、犯罪所得價值
低 微,或為維持受宣告人生活條件之必要者,得不宣告或酌減之。
△§38-3
第三十八條之物及第三十八條之一之犯罪所得之所有權或其他權利,於沒收裁
判 確定時移轉為國家所有。
前項情形,第三人對沒收標的之權利或因犯罪而得行使之債權均不受影響。
第一項之沒收裁判,於確定前,具有禁止處分之效力
三、易(更替)刑制度
→制度的主要目的:輕微犯罪沒有必要進入監獄服刑,故針對輕罪,我國刑法
發 展出許多的易刑制度,透過折算標準,使行為人可以透過替代方法免於入監
服刑。 1、徒刑易科罰金(§ 41 I) 犯最重本刑(法定刑)為法定刑五年以下
有期徒刑以下之刑之罪,而受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之宣告者(宣告刑),得
以新臺幣一千元、二千元或三千元(法官決定)折算一日,易科罰金。但易科罰
金,難收矯正之效或難以維持法秩序者,不在此限。 (易科罰金的標準)
2、徒刑易服社會勞動(§ 41 II 以下)
依前項規定得易科罰金而未聲請易科罰金者,得以提供社會勞動六小時折算一
日,易服社會勞動。 (社會勞動標準)
3.受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之宣告,不符第一項易科罰金之規定者,得依前
項折算規定,易服社會勞動。
前二項之規定,因身心健康之關係,執行顯有困難者,或易服社會勞動,難收
矯 正之效或難以維持法秩序者,不適用之。
第二項及第三項之易服社會勞動履行期間,不得逾一年。
無正當理由不履行社會勞動,情節重大,或履行期間屆滿仍未履行完畢者,於
第 二項之情形應執行原宣告刑或易科罰金;於第三項之情形應執行原宣告刑。
已繳納之罰金或已履行之社會勞動時數依所定之標準折算日數,未滿一日者,
以 一日論。
第一項至第四項及第七項之規定,於數罪併罰之數罪均得易科罰金或易服社會
勞 動,其應執行之刑逾六月者,亦適用之。
數罪併罰應執行之刑易服社會勞動者,其履行期間不得逾三年。但其應執行之
刑 未逾六月者,履行期間不得逾一年。
數罪併罰應執行之刑易服社會勞動有第六項之情形者,應執行所定之執行刑,
於 數罪均得易科罰金者,另得易科罰金。
3、罰金易服勞役(§ 42)
罰金應於裁判確定後二個月內完納。期滿而不完納者,強制執行。其無力完納
者, 易服勞役。但依其經濟或信用狀況,不能於二個月內完納者,得許期滿後
一年內 分期繳納。遲延一期不繳或未繳足者,其餘未完納之罰金,強制執行或
易服勞役。 依前項規定應強制執行者,如已查明確無財產可供執行時,得逕予
易服勞役。 易服勞役以新臺幣一千元、二千元或三千元折算一日。但勞役期限
不得逾一年。 依第五十一條第七款所定之金額,其易服勞役之折算標準不同者 ,
從勞役期限較長者定之。
罰金總額折算逾一年之日數者,以罰金總額與一年之日數比例折算。依前項所
定 之期限,亦同。
科罰金之裁判,應依前三項之規定,載明折算一日之額數。
易服勞役不滿一日之零數,不算。易服勞役期內納罰金者,以所納之數,依裁
判 所定之標準折算,扣除勞役之日期。
4、罰金易服社會勞動(§ 42-1)
罰金易服勞役,除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外,得以提供社會勞動六小時折算一日,
易 服社會勞動:
一、易服勞役期間逾一年。
二、入監執行逾六月有期徒刑併科或併執行之罰金。
三、因身心健康之關係,執行社會勞動顯有困難。
前項社會勞動之履行期間不得逾二年。
無正當理由不履行社會勞動,情節重大,或履行期間屆滿仍未履行完畢者,執
行 勞役。
社會勞動已履行之時數折算勞役日數,未滿一日者,以一日論。
社會勞動履行期間內繳納罰金者,以所納之數,依裁判所定罰金易服勞役之標
準 折算,扣除社會勞動之日數。
依第三項執行勞役,於勞役期內納罰金者,以所納之數,依裁判所定罰金易服
勞 役之標準折算,扣除社會勞動與勞役之日數。
5、拘役、罰金易以訓誡(§ 43) 受拘役或罰金之宣告,而犯罪動機在公益或
道義上顯可宥恕者,得易以訓誡。
6、易刑處分的法律效果(§ 44) 易科罰金、易服社會勞動、易服勞役或易以
訓誡執行完畢者,其所受宣告之刑, 以已執行論。
四、處遇制度
1、累犯(§47:受徒刑(無期或有期徒刑)之執行完畢,或一部之執行而赦免後,
五年以內故意再犯 有期徒刑以上之罪者,為累犯,加重本刑至二分之一)
2、自首(§62:對於未發覺之罪自首而受裁判者,得減輕其刑。但有特別規定
者, 依其規定)檢警不知道犯罪人是誰
3、緩刑有罪(§74:緩刑期滿,而緩刑之宣告未經撤銷者,其刑之宣告失其效
力)
4、假釋(§77:受徒刑之執行而有悛悔實據者,無期徒刑逾二十五年,有期徒
刑 逾二分之一、累犯逾三分之二,由監獄報請法務部,得許假釋出獄)
5、追訴權時效(§80:追訴權,因下列期間內未起訴而消滅)殺人罪 271 條
6、行刑權時效(§84:行刑權因下列期間內未執行而消滅)
五、刑的科處與酌減
1、科刑時的參考基準(§§ 57、58) 科刑時應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並審
酌一切情狀,尤應注意下列事項,為科刑 輕重之標準:
一、犯罪之動機、目的。
二、犯罪時所受之刺激。
三、犯罪之手段。
四、犯罪行為人之生活狀況。
五、犯罪行為人之品行。
六、犯罪行為人之智識程度。
七、犯罪行為人與被害人之關係。
八、犯罪行為人違反義務之程度。
九、犯罪所生之危險或損害。
十、犯罪後之態度。
2、科罰金的參考標準(§ 58)
科罰金時,除依前條規定外,並應審酌犯罪行為人之資力及犯罪所得之利益。
如 所得之利益超過罰金最多額時,得於所得利益之範圍內酌量加重。
3、刑的酌減(§§ 59、60)
第 59 條
犯罪之情狀顯可憫恕,認科以最低度刑仍嫌過重者,得酌量減輕其刑。
第 60 條
依法律加重或減輕者,仍得依前條之規定酌量減輕其刑。
4、酌減後仍過重時,可以免刑(§ 61)
犯下列各罪之一,情節輕微,顯可憫恕,認為依第五十九條規定減輕其刑 仍嫌
過重者,得免除其刑:
一、最重本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專科罰金之罪。但第一百三十 二條
第一項、第一百四十三條、第一百四十五條、第一百八十六條、 第二百七十二
條第三項及第二百七十六條第一項之罪,不在此限。
二、第三百二十條、第三百二十一條之竊盜罪。
三、第三百三十五條、第三百三十六條第二項之侵占罪。
四、第三百三十九條、第三百四十一條之詐欺罪。
五、第三百四十二條之背信罪。
六、第三百四十六條之恐嚇罪。
七、第三百四十九條第二項之贓物罪。
5、減刑方法
第 63 條
未滿十八歲人或滿八十歲人犯罪者,不得處死刑或無期徒刑,本刑為死刑 或無
期徒刑者,減輕其刑。
第 64 條
死刑不得加重。 死刑減輕者,為無期徒刑。
第 65 條
無期徒刑不得加重。
無期徒刑減輕者,為二十年以下十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 66 條
有期徒刑、拘役、罰金減輕者,減輕其刑至二分之一。但同時有免除其刑之規
定者,其減輕得減 至三分之二。
第 67 條
有期徒刑或罰金加減者,其最高度及最低度同加減之。
第 68 條
拘役加減者,僅加減其最高度。
第 69 條
有二種以上之主刑者,加減時併加減之。
第 70 條
有二種以上刑之加重或減輕者,遞加或遞減之。
第 71 條
刑有加重及減輕者,先加後減。 有二種以上之減輕者,先依較少之數減輕之。
第 72 條
因刑之加重、減輕,而有不滿一日之時間或不滿一元之額數者,不算。
第 73 條
酌量減輕其刑者,準用減輕其刑之規定。

妻甲長期在其夫乙的威 柒、刑法的基本原則(犯罪之成立與刑罰的決
嚇下生活,痛苦不堪。 定)
某日,甲利用乙酒醉熟 一、最後手段性原則(ultima ratio) 刑法處罰
睡之際, 持刀殺死乙, 是放在最後的
之後立即向警察 自首, →刑罰是社會控制的最後一道防線,不可以濫用
並表示後悔,但若有機
刑罰,因此,犯罪成立的刑事立 法與法條的解釋,
會仍會殺死乙。三 審後
法院判決乙犯殺人既遂 必須以設法令行為人不成立犯罪、不受有刑罰為
罪 ( §271I ) , 姑 不 論 設想,除非是 最嚴重的侵害行為,否則不可以動
刑法上成罪的爭議,請 用刑事制裁。
問應該如何判定乙的刑
度? 二、罪刑法定主義 刑法第一條
1「犯罪的成立」與「刑罰的科與」都必須有法律
的明文規定。(nulla crimen sine lege;nulla poena sine lege)→換言之,
關涉的層面不僅只有犯罪論部分,還包 括刑罰的種類、長度、效果等等,均必
須有法律明確之規定→Legality。§1:行為之處罰,以行為時之法律有明文規
定者為限。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 亦同。
2、歷史進程:表面上看起來保護人權的罪刑法定主義,其實有著不太光采的過
去,這涉及啟蒙時代前後罪刑法定主義的功能:
(1)威嚇的憑藉:中古時代後期,新興的領域國家必須控制其內部社會的安定性 ,
因此逐漸以「明文規定」的方法,將破壞社會秩序的行為列出來,一旦違反該
領 主的規定,就會施予殘酷的肉體刑。
(2)這種原初配合領主威嚇其臣民的成文法,在啟蒙時代前後,經由啟蒙哲學的
他種詮釋,居然轉變為「保護人權」的作法,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為義大利
人 貝加利亞(Beccaria)所著的「犯罪與刑罰」一書,該書本來不是學術論文,
但 卻意外地發生了極大的影響。貝加利亞認為,所有刑事責任成立的前提,必
須是 在「行為時點」有成文法律的明文禁止,政府不得以事後法、習慣法等方
式,課 予行為時不存在的刑事責任,才能夠具體地限制刑事責任,保護個人的
自由→這 是早期的刑法自由主義。
(3)在貝加利亞,以及後代法哲學家如康德等人的努力之下,罪刑法定主義終於
成為大陸法系刑事法學的基本原則,並串連了人權保障的機能,以下接著說明,
在現代刑法學的角度下,罪刑法定主義的各項衍生性概念。
4、 罪刑法定的子原則:
(1)成文法主義(lex scripta)
(a)犯罪與刑罰的內容必須有成文法的規定,所謂成文法,指的是在現代民主法
治國之下,經由國會以民主多數決方式,通過的成文具體規定。
(b)因此,如果不是成文法,不得作為犯罪成立的「法律依據」或「加重理由」 ,
此即所謂習慣法禁止原則。
(c)習慣法(要件:長久以來即具有之慣行+法的確信) 例:在極為保守的鄉下,
每個鄉民都認為同性戀是違法而不可接受的行為,一旦有同性戀的情事發生,
必須受到全鄉一致丟石塊的處罰 →但從刑法學的角度看來,其成罪的依據「鄉
民的法律共識」並非國家機關本於憲法機制的成文法,因此仍不得為罪。現代
社會中,因為資訊的傳達極為簡便,因此不容易想像到禁止習慣法的作用,但
在現代以前的社會中,這是極為重要的原則。
(d)對於現代社會較為重要的問題,反倒不是上述傳統意義的習慣法,而是法律
學者間的通說問題,特別是當某一個在法律明文上無規定,但已經在法律社群
中 成為共識(而幾乎產生法確信)的解釋角度,在下列情況下,可用以「排除
或減 輕」而非「證立或加重」行為人的刑責:
(i)限縮解釋構成要件→例如賭博罪的博弈行為,如果只是口頭的打賭,縱然涉
及 金錢,但也不會認為是賭博,雖然法條沒有明白的規定,但是這仍可計入排
除類 型。
§266:在公共場所或公眾得出入之場所賭博財物者,處一千元以下罰金。但以
供 人暫時娛樂之物為賭者,不在此限。當場賭博之器具與在賭檯或兌換籌碼處
之財物,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ii)排除刑事責任的特殊事由→尤其是後面會教到的「超法規的阻卻違法事
由」, 法律雖然沒有規定,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無刑事責任,但基於長期以來學
說與實務 的解釋,仍可予以肯定。 例:因果關係的判斷、不作為犯的義務衝
突、被害人的承諾等等。
(2)禁止類推適用(lex stricta):
只有嚴格意義的法律規定,才可以作為成罪、科刑與加重刑責的理由,不得以
非 屬法律規定的方法,認定或加重行為人的刑事責任。
(a)在法律條文的規定界限內,可以進行「解釋」(interpretation),解釋僅
限於法條的文字範圍,在其界限內設法澄清法條的處理對象。
例:§271:殺人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甲用刀子刺入 A 的肚子。
△乙在 B 的飲料中下毒
△丙與丁合意殺 C,晚上闖入 C 家,由丙抓住 C,丁對 C 的頭部揮擊數拳。
→上述案例基本上均屬§271 解釋的範圍。
(b)刑法的解釋方法
(i)解釋(interpretation)與類推適用(analogy)的不同,相對於民法,刑
法禁止類推適用,但允許解釋→用傳統的角度來看,解釋的進行是透過三段論
法(法律大前提→事實小前提→結論)
(ii)解釋方法:
a、文義解釋→從法條本身的字面進行解釋
b、體系解釋→以法律體系的一致性進行解釋
c、歷史解釋→以立法者的主觀意向為原則
d、目的解釋→以法條在客觀上所想要表達出來的規範目的進行解釋
e、合憲性解釋→眾多解釋中,為防止司法權限擴張以侵害立法權限,選擇最能
合憲的解釋(沒得挑的時候,防止違憲宣告,只好選唯一能合憲的)
→解釋的選擇:基於最後手段性,刑法的解釋應該消極、保守,並將可罰性的
範 圍限縮到最低,因此,歷史解釋具有相當程度的重要性,但同時仍應兼固刑
法典 的體系性與個別法條的合目的性。
(c)類推適用
(i)某項事實明確不屬於法條的規範對象,但為了適用該法條,而將法條本身的
規範範圍擴大,使得法條也可以適用該事實。
§320 I: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竊取他人之動產者,為竊盜罪,
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例:甲在某天晚上,將乙所有的馬牽到自己的家中,並令其轉動水車以取水,
第 二天早上趁乙未睡醒前,返還該馬。
→竊盜罪只處罰無權取得「動產」的行為,不處罰無權取得「他人勞務」,因
此 不屬於上述條文規範範圍,若仍要以§320I 處罰甲,則屬於「類推適用」,
為刑法所禁止的法條適用方式。
(ii)類推適用的禁止對象:
a、禁止擴張法律處罰範圍的類推適用(超出文義的擴大解釋)
→實例如上
b、禁止擴張法律處罰方式(法效)的類推適用
例:甲因為乙擁有某戒指而心生不滿,故殺了乙,但未取走該戒指,法官丙認
為 這顆戒指是事件的起因,諭令沒收。
→處理方式:刑法只許可違禁物、犯罪物及犯罪利得的沒收,甲並未拿走戒指,
因此不算犯罪利得,而法律又未規定「惹起犯罪動機之物」,因此法官的判決
已 經超出了沒收的界限,屬類推適用。
(iii)例外許可的類推適用→因為最後手段性是刑法的基本要求,因此若可以利
用 「類推適用」而減輕行為人刑責時,就例外地許可類推適用。 例:中止未
遂可減刑(§27),原則上該規定只適用於「未遂犯」構成要件,但若行為人
構成的犯罪是預備犯,依法條規定並無中止未遂適用,但仍可以考慮類推適用
中止未遂的規定而減刑。對行為人有利可類推適用
例:甲殺乙數刀後,想去過往種種美好,決定救乙,乙因而得求→甲成立殺人
未 遂罪,但可以基於中止未遂評價事後「救乙」的中止行為而免刑。 例:甲
計劃殺乙,買槍且埋伏於乙出沒之地,在乙即將到來一刻,決定放棄→甲 成立
殺人預備罪,但是自行放棄的行為可以「類推適用」中止規定而免刑。
(iv)解釋 vs 類推適用→表面上看起來,解釋的前提是法條文義範圍,而類推
正是 超出文義範圍的法律適用結果。然而實際上並非如此簡單,因為什麼是
「法條文義範圍」本身就是一個解釋的結果,這是無法完全特定的,但相關問
題的說明,已經是法哲學或法學方法論的範圍,本課程將不處理這部分的討論。

(3)法律變更效力不溯及既往
(a)原則:§1→行為之處罰,以行為時之法律有明文規定者為限。
包括犯罪成立依據之法律條文,必須是行為時有明確規定的→此即前述的「行
為 刑法」基本觀點,成立犯罪不是因為行為人的人格(personal character)
或是長 久以來的積習(素行),而是特定、且在法律上有意義的行動。
例:我國不罰利益竊盜,甲在 2/1 為利益竊盜,事後立法院認為利益竊盜必須
處 罰,而在 3/1 為相應之立法,縱然甲在「審判時」(如 6/1)已經有利益
竊盜法條 了,仍不成立犯罪行為。
(b)刑罰效果的規定亦同,也必須作同上的解釋。
(i)例外一:行為後的法律變更如有利於行為人時,適用行為後的法律(從輕
《從 最有利行為人》原則)→輕重的比較原則上以主刑的刑度作考量,但在個
案中亦 需作整體的認定。
(ii)例外二:保安處分的變更,若是涉及人身自由的類型(如強制工作),則
適用 13 從輕原則;但若不涉及人身自由者,仍適用從新原則(如保護管束)
(4)犯罪與刑罰明確性原則
→有關犯罪與刑罰之法定要件,其內容必須明確(lex certa)→根本性的理由
仍是最後手段性,由於刑罰產生極大的惡害,若行為人無法事前預見其行為將
違反法律,則處罰將不具有正當性,因此可罰條文的內官必須求其具體、明確。
△與刑罰明確性問題最相關的,即所謂「空白刑法」(或稱之為「空白構成要
件」) 的疑義,此即無法完全從特定的法律條文中,讀出來到底可能構成犯罪
的範圍何 在→我國刑法上的適例即第 192 條→大體來說刑法學者仍接受空白
刑法的合憲 性,只不過仍應儘量避免使用空白刑法。
我國刑法的立法定義→§10→詳細的說明將在刑法分則部分進行。
一、公務員
稱公務員者,謂下列人員:
一、依法令服務於國家、地方自治團體所屬機關而具有法定職務權限(身分公務員),以及其他依法令從事
於公共事務,而具有法定職務權限者。(法令公務員)執行特定事項會是公務員
二、受國家、地方自治團體所屬機關依法委託,從事與委託機關權限有關之公共事務者。
二、重傷害
稱重傷者,謂下列傷害:
一、毀敗或嚴重減損一目或二目之視能。
二、毀敗或嚴重減損一耳或二耳之聽能。
三、毀敗或嚴重減損語能、味能或嗅能。
四、毀敗或嚴重減損一肢以上之機能。
五、毀敗或嚴重減損生殖之機能。
六、其他於身體或健康,有重大不治或難治之傷害。
三、性交
稱性交者,謂非基於正當目的所為之下列性侵入行為:
一、以性器進入他人之性器、肛門或口腔,或使之接合之行為。
二、以性器以外之其他身體部位或器物進入他人之性器、肛門,或使之接合之行為。
(以香蕉進入他人的性器是否算強制性交之性交行為) -是
四、電磁紀錄
稱電磁紀錄者,謂以電子、磁性、光學或其他相類之方式所製成,而供電腦處理之紀錄。

三、法益保護主義
1 主要涉及犯罪成立的認定→刑法上要構成犯罪,行為人必須要侵害「法益」
(Rechtsgüter),沒有侵害法益,即不足以認定犯罪之成立→「侵害法益」即
是 一種「實質概念的犯罪前提」。
2、問題是什麼是法益?法益是一種抽象、觀念上的概念,指的是「從社會共同
價值來看,值得以刑法保護的生活利益,若這些必要的生活利益受到妨害,社
會 生活的穩定性必然將受到損害,因此必須透過刑法捍衛這些利益→此即法益
證立 犯罪成立的功能:「侵害法益」才滿足犯罪成立的前提。
3、相對於證立犯罪的功能,法益概念另一個重要性是類型化的功能,透過法益
概念的媒介,我們可以將刑法分則中規定的不同犯罪,予以類型化,這樣更可
以 清楚地看到刑法保護的方向與手法。大體上而言,我國刑法學說上,將法益
分類 如下,其標準為「法益持有者」是誰:
a、(我國教科書上的通常見解)法益三分說
(a)個人法益:法益持有人是個別之人,又可依其法益內涵是否可以移轉給
他 人,分為「一身專屬性法益」:生命、身體、自由、名譽(隱私),以及
「非 一身專屬性」:財產法益
(b)社會法益:法益持有者不是個人,而是「不特定的社會多數成員」,換
言 之,此一類型的犯罪,必須能夠造成社會不特定多數人的損害或損害可能
性,否則不可成罪。 →具體的社會法益內容如下→公共安全(放火、決水、持
有危險物品)、交 通往來安全(阻塞道路與交通刑法)、公共健康(千面人條
款)、文書的公共 信賴(偽造貨幣、有價證券、文書、度量衡)、性道德(妨
害風化、妨害家 庭與婚姻)、宗教道德、工商經濟安全等。
(c)國家法益:法益持有人是主權國家,國家法益的特色在於其高權的性質 ,
與社會法益保護多數人共享的安全價值不同,國家法益保護的面象可分為幾
個層面:
(i)國家的存在:內亂、外患
(ii)國家的機能→內部侵犯:公務員違反其義務→瀆職罪
→外部侵犯:非公務員造成公務執行的困難→妨害公務:
又分 其為一般公務、選舉公務、司法公務等。
4、 法益的其他理論:
a、法益二分說:本說主張法益只分為個人法益與超個人法益,後者包括國家法
益與社會法益,區別國家與社會法益是一個無必要的作法,因為不論是國家法
益 與社會法益,保護的都不是具體的個人,而是不特定的多數人利益。
b、個人法益還原論:本說與二分說有極大關係,基本想法認為:如果刑法保護
的是必要的生活利益,這種生活利益只對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才有意義,超出
個 人的範疇是無法理解的,因此不論是社會法益或國家法益,其「法益持有
者」並 15 非獨立於個人的社會或國家,而應該是「不特定多數人」,因此,
必須將社會與 國家法益從個人法益的視角加以解釋。
c、法益否定論→本說與上述堅求法益學說的立場相反,主張刑法保護的不是法
益,而是「個人的行為規範」,為了保護具體的利益,法律會創設出各種不同
的 行為指南(不得殺人、不得偷他人的動產、不得妨害他人自由),刑法要捍
衛的 價值不是具體的個人生命,而是要求每一個人的行為不致侵犯他人生命,
前者重 視的是外於行為人行動的他人利益,後者重點是行為人行動的要求,基
此,刑法 的保護重心不是利益,而是為了維護利益所產生的行為規範,使其不
受到違反, 若違反行為規範,就應該考慮加以制裁,本說又可稱為「規範違反
說」。
5、 法益理論的歷史發展:
a、這是一個純德國系統的理論,但深深地影響東亞的刑法學思想,包括日本、
台灣、韓國、中國。
b、其發源者可以推至 19 世紀初期的費爾巴哈(Anselm Feuerbach),費氏認
為刑 法只能保護「權利」,而權利人則包括個人與國家→此即「權利保護說」 。
c、然若採用費氏的權利保護說,則風俗犯罪、文書犯罪等不容易確認屬於個
人 權利侵害的犯罪,將不屬於刑事責任的範圍,因此費氏的徒孫 Birnbaum 乃
提出 「法益」的概念,法益與權利概念最大的不同,是在主體的部分,法益只
要有虛 擬或間接的持有人即可,但權利則必須有實在的主體(至少是個人與國
家),透 過刑法保護生活利益而非人之權利的觀點,Birnbaum 擴張了刑法的
保護範圍, 此說在德國後代學者 Franz v. Liszt 與 Karl Binding 的支持下,
成為學理上的通說見解。
d、縱然如此,現代法益論已經成為必要的學說見解,本講義採取此一看法。
6、 法益理論的陰暗面象→在 70 年代以後,刑法大幅地保護各種不同的法益
→ 所謂的現代刑法,特別是環境刑法的部分,亦即,只要安上一個法益,似乎
任何處罰的條文都可以取得其正當性,其與原始法益理論的作用(對既有條 文
的法益進行解釋後,從而限制可罰性)完全不同(先創造一個法益,再說 它是
值得保護的,所以應該立法保護),此一論辯至今仍未停止,這也看得出 來法
益論的嚴肅意義。
四、罪責原則
1 亦有稱之為責任原則(Schuldprinzip; Culpability),若行為人對於法益
侵害,並 無「個人」的責任關聯性時,不得科予刑罰;而刑罰的程度必須與個
人責任相互 成比例,具體來說可分為三個子原則:
a、犯罪與刑罰的成立,以個人有責任為前提。
b、無個人責任,不可成立犯罪或施用刑罰。
c、刑罰的程度與個人責任成正比關係。
2、關鍵性的問題即:什麼是刑法上的個人責任,對此應該理解如下:由於刑法
16 是基於個人行為所造成的法益侵害後果而發(行為刑法),因此除非行為人
可以 避免侵害法益的行為,亦即有「迴避法益侵害的個人能力」,否則侵害法
益的結 果,與(無從迴避侵害的)行為人無關,行為人也不受到刑事制裁,這
種從「個 人迴避法益侵害之能力」角度立論的成罪要素,就是所謂的罪責。
例:一個三歲的小朋友甲,在嬉戲中持棒子打傷其他小朋友乙。
例:甲為精神病患,某日在湖邊看到乙,誤以為是乙要攻擊他,而打傷乙。
例:外國人甲到台灣來,認為台灣沒有通姦罪,因此至夜店搭訕人妻,並發生
性 關係後,被該人妻之夫指控通姦責任。
(1)綜上,這種迴避法益侵害個人能力的刑法術語,稱之為「期待可能性」
(Zumutbarkeit),此即「期待(個人遵守法律並不侵害法益)的個人能力
(可能 性)」。具體說明如下:
(2)責任指的是以行為人個人為認定基礎,這是一種個人角度的能力判斷,換言
之,刑事責任是一種「個人責任」。
(3)但個人在不同時點的期待可能性並不相同(睡覺時夢遊殺人 vs 清醒時殺
人), 進一步的問題即是:以什麼時點來認定個人能力?犯罪行為時,犯罪行
為的時點 則由刑法的法條加以定性(構成要件行為時),並以該時點決定行為
人個人之法 益侵害迴避可能性有無→因此,刑事責任是一種「行為責任」,而
不是「素行責 任」(平常看起來不太像好人,又殺了人,縱然殺人時已經精神
有問題,但仍從 素行判定其責任,故應負全部責任)或「社會(危險)責任」
(精神病的人是潛 在犯罪人,縱然犯罪,也應該加重處罰)→亦即,刑法是
「行為刑法」而非「行 為人刑法」,認定個人責任的時點,只有「實施犯罪行
為的時點」。
(4)所謂迴避法益侵害的個人能力,無論如何都是從法律的觀點評價對違法行為
的迴避能力,因此,刑事責任是一種「法的責任」而不是「道義(道德)責
任」 →例如上述外國人案例,刑法重視的是該外國人在法律上可否稱之為「有
迴避通 姦行為的能力」,而不是從社會道德的角度立論。
(5)總之,以行為時點之行為人個人迴避違法行為之能力,並從法律的基準予以
評價,這是刑事責任的基礎(個人、行為、法之責任),其程度之高低必須反
應 在刑罰的酌定上,這樣的要求就是罪責原則的具體內涵。
捌、刑法的效力範疇
一、人的效力→基本上只要是自然人,均受規範。但有下列例外:
1、民意代表的言論免責權→釋字 165、435:院會內之發言不會成立誹謗
或 侮辱的刑責。
2、總統的豁免權→僅為訴訟障礙,而非自始不成立犯罪(暫時無法訴追,
但若卸任後,即可進行訴追。
3、治外法權。
二、時間效力
1、以行為時為據,必須是行為時有明文處罰的行為,才稱得上犯罪。
2、相關問題請見罪刑法定主義部分。
三、地域效力(§§3-9)→問題意識:在什麼地方發生的犯罪行為,可以適用
我 國刑法予以處罰?
1、屬地主義:行為地、結果地(§§3-4)
(1)屬地主義是最基本的規定,只要行為地或結果地其中之一,為我國屬地 ,
即可適用本法的規定處理。
§3:本法於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者(行為地),適用之。在中華民國領域
外之中華民國船艦或航空器內犯罪者(船艦的國籍),以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
論。
§4:犯罪之行為或結果,有一在中華民國領域內者,為在中華民國領域內
犯罪。
(a)前述的領域原則(territory principle),將國家的刑罰權限制在國
家有效控制的領域範圍內,但至少第 4 條作了功能上的擴張,不要求行為/結
果全部在我國領域內發生,只要其中一個即可。
(b)行為地→指的是每一個法條所禁止的人之行為(構成要件行為/實行
行為),只要發生在台灣法律效力內,我國即有權審判。
(c)結果地→法條所要求的利益侵害結果發生地→殺人罪:死亡地、傷害罪 :
傷害結果出現之場所
△例一:甲在台中開槍殺乙,乙連夜坐船前往菲律賓,在菲律賓死亡。
△例二:甲在菲律賓開槍殺乙,乙連夜坐船返回台灣,在台中死亡。
△例三:甲在美國寄送炸彈郵包給在台灣的乙,一星期後乙收到郵包,但
尚未打開即前往日本,在日本的旅館中打開而死亡。
(2)網路犯罪的地域效力:
(a)上述見解可以順利地解釋古典的犯罪方法,但是遇到新型態的網路犯
罪時,往往有解釋上的困難。 例:甲在美國上網,並在伺服器設置於台灣的網
頁上,貼上色情圖片, 乙在台灣連線後閱覽圖片。 §235:散布、播送或販賣
猥褻之文字、圖畫、聲音、影像或其他物品, 或公然陳列,或以他法供人觀覽 、
聽聞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 或科或併科三萬元以下罰金。
(b)問題:依傳統見解,行為地是美國,該條理論上沒有明確的結果地,
因此無法依我國刑法處理。
(c)擴張解釋方法一:擴張「行為地」的解釋→在網路犯罪的情況下,所
謂的行為地指的是「行為人可以支配的網路設備處所」,依此說,只要甲貼圖
的伺服器硬碟設在台灣,行為地就包括台灣。 →批評,這是知道的網頁才可以
這樣處理(pixnet、wretch),如果是完全不知道在那裏的網頁(例如甲貼圖
是在 www. sexxxxxyyyy.com,連甲都不知道在那裏了,會使得那國能管轄根本
無從認定)
(d)擴張解釋方法二:擴張「結果地」的解釋,重點應該是閱覽者產生
閱覽行為的地方,這是上述法條想要防止的後果,因此當他人可以在台灣連結
該網頁,就符合結果地在台灣的條件,有審判權限。 →批評:法條沒有明確的
結果地規定,這樣等於是創造出條文未明確規定的結果地。
(e)限縮解釋法條說:第三種作法則是對刑法第 4 條作目的性限縮,亦
即,只要是涉及網路犯罪,就不受條文的約束→批評:這樣的作法除非 有法條
授權,不然會有違反罪刑法定主義之虞。
(f)我國實務見解→非常不清楚,也沒有細分到底是「行為地」還是「結
果地」,往往直接以「犯罪地一語帶過」。實例如下: 事實:甲在台中上網,
連到伺服器架設於國外的網站,並散布色情圖片, 板橋的電信警察在板橋上網
而連線發現。
一、我國有無審判權?
二、應該由板橋或台中地院審判? 實務見解:按犯罪由犯罪地或被告之
住所、居所或所有地之法院管轄,刑事訴訟法第五條第一項定有明文。而所謂
犯罪地,不僅犯罪行為地及結果地, 犯罪事實一部發生之地,亦應包括在內…
…在以廣告物、出版品刊登足以引 誘、媒介、暗示或其他促使人為性交易之訊
息之情形,無論行為人委刊訊息之地點、印製該廣告物、出版品之地點、甚或
因該廣告物、出版品之發行而 可聞見該訊息之地點,均應為犯罪事實之一部發
生地;在以電腦網路刊登足 以引誘、媒介、暗示或其他促使人為性交易之訊息
之情形,無論行為人使用 電腦上傳該訊息之地點、該訊息傳至之電腦網站主機
之地點、或藉由電腦網 路之連繫而可聞見該訊息而之地點,均應不失為犯罪事
實之一部發生地→i.e.: 板橋亦為犯罪地。
本講義的初步看法:
(1)不應該用犯罪地一語帶過,應具體確定是行為地還是結果地,否則
刑法第四條等於是具文。
(2)行為地→台中→以之我國就可以取得審判權,問題是要在那裏審而
已。
(3)結果地→問題是要不要擴張結果地?上述諸說,應該以第二項(擴
張結果地說)比較合理,否則無法限定什麼是構成要件行為,將使得刑 法的適
用有嚴重的困擾,基此,當他人可以在板橋連線時,某程度上板 橋為結果地。
(4)實際上在決定由誰審判時(刑事訴訟法的管轄權),仍應由台中地院
優先,較為適宜。
2、屬人主義:我國公務員犯罪(§6),我國人民在外國犯特定之罪(§7)
→屬人、保護、世界等三個主義,原則上都是「屬地主義」的擴張。
本法於中華民國公務員在中華民國領域外犯左列各罪者,適用之:
一、第一百二十一條至第一百二十三條、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一百二十六
條、第一百二十九條、第一百三十一條、第一百三十二條及第一百三十 四條之
瀆職罪。
二、第一百六十三條之脫逃罪。
三、第二百十三條之偽造文書罪。
四、第三百三十六條第一項之侵占罪
3、保護主義:侵害我國或我國人之特定法益者(§5I-VII)
本法於凡在中華民國領域外犯下列各罪者,適用之:
一、內亂罪。
二、外患罪。
三、第一百三十五條、第一百三十六條及第一百三十八條之妨害公務罪。
~~~~~~
五、偽造貨幣罪。
六、第二百零一條至第二百零二條之偽造有價證券罪。 七、第二百十一條 、
第二百十四條、第二百十八條及第二百十六條行使第 二百十一條、第二百十三
條、第二百十四條文書之偽造文書罪。
4、世界主義:國際上均成立的犯罪(公共危險 IV、毒品、海盜、妨害自由)
四、第一百八十五條之一及第一百八十五條之二之公共危險罪。
八、毒品罪。但施用毒品及持有毒品、種子、施用毒品器具罪,不在此限 。
九、第二百九十六條及第二百九十六條之一之妨害自由罪。
十、第三百三十三條及第三百三十四條之海盜罪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