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6

《学文 14 第 73 页》

分类号:738.605 登录号:0098287
掌故丛谈
“舞狮王国”是这样缔造的——与陈忠兴谈狮情话艺/爱薇

答:一般都说舞狮来自中国,但是真正舞狮的原乡
(源头)是来自波斯,就是现在的伊朗。经过中国复杂的
变化才演变成今天的舞狮形式。算一算舞狮传入马来西亚,
大约有 130 多年了。舞狮在中国原本是属于民间艺术,逢年
过节外出采青、表演。说到采青其实还有一个故事。据说
采青就是“踩清”的谐音,看到青就要咬、要踩,是另有一层
意思在里面。中国清朝时,有一批反清复明的志士,就是
想通过舞狮来进行反清复明的运动。他们或许通过舞狮某
个暗号排阵,来传达讯号作为号召、响应,一起加入反清
的阵营。

说到舞狮高桩技艺,其实中国舞狮原本就没有高桩这
个项目的。我们就在想:舞狮这种技艺如果要出得厅堂,
就应该有所创新,要与时并进,于是,我们就研发了这种
难度较高的高桩舞狮形式。其他国家是没有的,这是我们
马来西亚独创的,这也成了现在全世界狮艺爱好者学习的
主要狮艺之一。2007 年 6 月,关圣宫龙狮团受邀到马来西
亚国会大厦表演高桩舞狮,当时担任马来西亚文化及文物
部长的拿督莱士雅丁,观赏了我们的表演后,赞叹不已,
并在现场当众公布,将高桩舞狮列为“国家文化遗产”项目,
这是件非常难得的事。
《学文 8 第 98 页》
分类号:738.605 登录号:0087204
专题
醒狮出平阳——马来西亚狮艺的复兴与拓展/陈玉雯

狮艺的传扬必须要有广度,散诸四海,让中华文化精
粹扎根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无论是地区、任何族群,都因
为舞狮的艺术魅力而成为一种喜好。千里之行,积于跬步,
大马狮艺近年已经跨出了一大步。

大马狮艺发展至今,萧斐弘师父表示从未担心过“舞狮
王国”后继无人,接班人将不会是问题。他认为最大的隐忧,
是怕会因为个人的狭隘想法和视野,成为了狮艺发展的绊
脚石,阻碍了未来的进程,这是需要警惕的。在传扬和发
展狮艺文化方面,应当时时刻刻抱持居安思危和宽阔开放
的心态和视野,既要坚持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要勇于创新。
他曾为此赋诗一首,以明心迹。诗曰:

半天光秃不留影,乱草荒芜垂银鬓
踏步踩迹民俗间,丹心留记昭汗青
壮瀚凌云拓沙荒,历载风雪化春雨
横眉昂首朝天吼,且看晴云悬日月
不与道群论功过,只望文化万丽霞
传承乾坤辟新章,纵有神龙出沧海
《学文 13 第 96 页》
分类号:738.605 登录号:0097295
专题:撼天而立
撼天而立——二十四节令鼓沿革/陈再藩、黄琦旺

我们创立一套鼓乐,用这个节气方式把它变成一个组
合,赋给鼓身一种象征,以书法刻上去——其实也不一定
要用书法。我最近看到彭庆勤的篆刻,突然觉得二十四节
气如果用刻刀的篆刻设计出来,放到鼓上面,也是非常精
彩的。这个外形的创造方面是可以不断的有所演变和持续
下去,包括鼓点的表演,都是可以不断的创造,而这样的
一种可创造性,我觉得正是二十四节令鼓的整个精气神所
在。也就是说,在中学的阶段,鼓手学打鼓,他就是开始
在牙牙学语,学一种鼓棒、自己的手跟鼓的对话。他学会
了这个语言之后,就可以开始创作,以自己本身新的词汇。
这样的一种参与创作的可能性,可能是二十四节令鼓鼓手,
一打鼓成为鼓手之后,会内化而且得到满足感。我自己一
直在寻找为什么二十四节令鼓会随着鼓手的毕业、留学而
传播的原因。这个也是王鲁湘所讲的。他说,,你说打鼓
吗?中国有比这个更精彩的。可是他惊讶的是节令鼓传播
的速度,我觉得就是因为鼓手不是一个被动的学习者,因
为主动,使到他们的尝试和创作得到最后的认可和满足,
很重要的就是精英赛的制度。你一定要有一个集中的舞台,
让他们创作了之后呢,在这个舞台上呈现获得认可夺标,
这样的一种竞赛。我觉得只要他们在这样的舞台上有这样
的一次成就,必然是毕生难忘的。
《学文 13 第 111 页》
分类号:738.605 登录号:0097295
专题:撼天而立
原始的脉搏——廿四节令鼓的抒情敲击/黄琦旺

同样的,廿四节令鼓让小曼陈再藩释放了“我们习惯过
节”的情愫,但不停留在已经不适宜的习俗表象,感念于这
个世纪开垦的辛酸和洒了血泪的土地,他和陈徽崇有意识
的用了不同的形式探源传统的源泉重现传统。小曼说:

鼓是一种敲击乐。敲击是所有的声音里面,最直接、最简
单、最原始的。你一拍了、一敲了,声音就出来了,管弦
乐在音乐的发展上,技术层面更形复杂……所以我觉得鼓
式人类最原始的声音,人类跟外物接触,除了自己的喉咙
发出来的声音之外,鼓声(敲击乐)是最原始,也是最简
单的。鼓的艺术是从非洲大陆开始的,跟人类的发展是一
致的。

汉学家陈世骧(1912-1971)让我们知道,最原始的鼓
是人类的脚在土地上踏沓,中文“之”字就是脚踏地的象
形。小曼老师有意识的以为最简朴的能动与土地沟通,或
许来自“新”山边城游神的喧天锣鼓,那是世俗人心直接
的狂嚎和呐喊;童年浸染游神的民族情境和凛然气概,成
年后读了台湾诗人向阳的《四季》,小曼赋予这些本能的
嚎叫气概(这让人想起 1955 年美国 Beat Generation 诗人
Allen Ginsberg 的 Howl)诗的原始性:季节。
《学文 03 第 54 页》
分类号:738.605 登录号:0079381
掌故丛谈
母语教育犹人类的影子——纪念郑瑞玉校长逝世一周年

郑瑞玉校长自始至终,奉林连玉先生办学。林连玉先
生从一名普通教师投身于社会改革活动,争取公民权利,
毕生维护母语教育;郑校长深受感召,所念兹在兹的,也
是母语教育的理念。林连玉先生是豪气薄天、批龙搏虎的
引航者,郑校长则是母语教育一步一脚印的实践者。林连
玉先生一生峥嵘傲骨,郑校长则是温柔中刚毅之人。两人
相距半个世纪,却因“母语教育犹人类的影子”,共系成一条
不绝如缕的斯文。唯此斯文,能与民族的命运形影不离,
存亡与共。

生命的可贵,在与坚持理想到最后一刻。林连玉先生
曾言:“人寿有时而尽,生命的价值,在正义的立场上有时
候并不可贵,惟能以身殉道,人格才觉得光辉。”(1961 年
12 月 7 日《告别教总同仁》《在教总大会上的讲话》)当
年林连玉先生临终前虽卧病床榻仍然著文驳斥东姑歪曲历
史事实与污蔑教总的文章。郑校长在她罹病治疗前期,一
直关心着日常校务的进展,通过电话、电邮和行政老师们
协调,完成许多重要的校务,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学文 09 第 99 页》
分类号:738.605 登录号:0089766
专题
自强不息精武魂——雪隆精武体育会的创新与发展

“身体者载知器官也,智识者进德致津梁也。修德必先
益智,所以明是非,辩善恶;求知必先强身,所以精思考。
显技能。夫健全之精神寓于健全之体魄,体要其健,智要
其博,德要其重,三育具备,方克有为。”此段文字的内容
延生自上段文字的结论,其主体思想可分为三个层面来解
读。首先,是“体要其健”意即需要健康的身体,这是首要的
条件,即强身健体以承担重任;其次,是“智要其博”。智育
关乎人类智慧,人在“体要其健”后,须有渊博的智识以明辨
是非和分辨善恶,然后才能练就精明地思考以达至健全的
精神;最后,是“德要其重”,德育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也就
是“道德律令”主要讲究修心养性以求人格的完美,关乎人格
修养上的德行操守。因此,人具备了“三育”的思想内涵后才
能有所作为。

“精研武艺,充实活力,人一而已十,人十而已前,出
以应世,无往而不利焉,凡我会员必须以仁爱为怀,服务
为旨,以我所有,助人所无,牺牲个人之力量,以求造福
人群;忠信待人,廉正守己,见义勇为,积功于天爵;重
振风教,多行而寡言。禀尊斯旨,庶无完人。”于是,人在
精炼武艺之后便会体力充沛,甚至拥有比他人更强十倍的
活力,如此处身于社会便能无往不利。因此,陈公哲要求
精武会员必须仁爱为怀,复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主动协助
他人,甚至牺牲自己的力量去造福人群,并且透过忠诚、
信实、廉洁和公正的处世法则去待人处事,好比见义勇为
后内心便会安慰愉快,此乃孟子所谓:“仁义忠信,乐善
不倦,此天爵也”,最后还祈望可以多行寡言地担起“重
振风化”的任务。如此,精武会员便可以成为一个人格完
美的人了。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