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st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

古代的考試——察舉制

人們常說:「華夏五千年歷史」,這句話可一點也不誇張。中國歷史源遠流長,長河
裡流淌著屬於中國人的進步。從信奉神明,唯神論的時代,到秦始皇統一全國,成
為第一個皇帝;到清末政府腐敗,開始實行君主立憲,最終被孫中山推翻二千多年
的君主專制;至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中國脫離封建專制,奉行馬克思·列寧的共產主
義。中國變化之大,總有那麼幾件事,幾個人對後世的發展影響甚大。其中應當提
到漢武帝時代所提出的「察舉制」,演變後亦即是為後人所熟知的「科舉制」。

先秦時期以前,人們一直沿用世襲制,即重要官吏的官位由世族成員繼承(多為
嫡系),造成了世家弟子壟斷社會重要地位,平民百姓沒有出路可言。為非作歹,恃
強凌弱,殺人放火,草菅人命,在那個舊社會已經見怪不怪。加之多數世家弟子都
是紈絝子弟,本身沒有多少才學可言,令國家每況愈下。即使統治者發現端倪,也
忌憚家族勢力,不敢改革。以秦朝商鞅為例,商鞅變法為秦朝打下了基礎,但因改
革後的制度觸碰了舊貴族勢力的利益,以致於很多人懷恨在心。秦孝公死後,商鞅
被追殺,死於車裂之刑。平民只能擔任伍長、鄉吏等小吏,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下,統
治者被瓜分權利,成為「傀儡」,官員又毫無作為,國家怎麼可能長久呢?

許是漢朝皇帝發現了問題,漢高祖曾下詔徵召賢能。漢文帝二年下詔,要求地方
察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漢文帝十五年,又詔諸侯王、公卿、郡守舉賢良方正
能直言極諫之士,被舉者百餘人參加對策,並根據等第授予官職。漢文帝詔舉賢良
方正僅為偶然之舉,既沒有明確規定薦舉期限、人數,也沒有特別明確的薦舉標準
和規範的薦舉程序。直至漢文帝時期,雖然沒有明確規範,但已見雛形。漢武帝在
即位之初的第一年,就詔令「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六年之後,又下詔策試賢
良,並且要求「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明確規定了郡國必須選舉的人數,察舉制
的正式建立。

身為學生,備受考試「折磨」,自然對考試的前身感興趣,這亦是我以察舉制作為
選材的原因。作為第一個出現的系統性選官制度,由漢朝的察舉制,漸漸演變為隋
唐的科舉制,甚至現今社會所採用的考核制度,都有著極深的影響。察舉制的出現
,令更多有學識,有才華,有抱負的平民有機會用自身能力貢獻社會,改善家境。而
王公,世家弟子也必須通過考試,合格才能入仕,此舉杜絕了那些沒有內涵的世家
弟子妄想只要繼承祖上便能為官的想法,更多有能之士幫助管理國家,國家自然日
益強大,呈現出“群士慕向,異人並出”的勃勃生機,造就了漢王朝成為當時的文明
大國。

察舉制無疑大大推動了教育。察舉制和徵辟制都是一種發現人才的方式,如果需
要更多的人才,就需要培養人才。培養人才最好的方式莫過於教育。前一百四十年
,董仲舒向漢武帝建議「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除了在中央設立太學之
外,漢武帝還在地方全面推廣郡國學。漢代的地方學校分為四級,郡國是學,縣、
道、邑、侯國是校、鄉是庠、聚是序。學校設置經師一人,庠序置《孝經》 師一人。學
校就類似於後世的中學,庠序就類似於小學。在官學的帶動下,漢代的私學也十分
興盛。一些經師大儒就自己設立「精捨」「精盧」「學館」、「書館」等,招收學生,教授
以儒家的五經和道德規範。若沒有察舉制,不知道需要多久才能發現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作為培養人才,增長知識的地方,察舉制的出現,令人們更加注重教育,希望
通過教育令自己出人頭地或培養出更多優秀高質量人才。與此同時,教育的普及也
推動了漢文化的繁榮,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教育制度影響深遠。

有利必有弊,雖然察舉制存在著弊端:官吏以自己的權力隨意推薦非能力者,造
成貪污嚴重,但不可否認,察舉制對選官制度、考核制度、甚至教育制度都有著深
遠的影響。在後世的改良和演變之下,當初的察舉制也逐漸完善,變成影響了中國
一千多年的科舉制。歷史總是環環相扣,我們可以從中窺探到人類文明的進步。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