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

第DOI:10.13192/j.ljtcm.1996.12.10.liumw.

006
23 卷 第 12 期 V ol. 23 N o. 12
1996 年 12 月 LIA O N IN G JO U R N A L O F T RA D ITIO N A L CHIN ESE M ED ICIN E Dec. , 1996

・学术探讨与论述・

伤寒论汗证探析
刘明武 辽宁省海城市正骨医院( 海城 114200)

摘 要 张仲景在《 伤寒论》 中对汗的辨证论治颇为重视, 关于汗证的条文有 140 条


之多, 广泛涉及表证、
寒证、 热证、
虚证、 实证、
药后汗出等多种病因。 本文探析的则是自汗、
盗汗、 头汗、
战汗、手足汗、
黄汗、 红汗、脱汗、厥汗、
狂汗十种特殊汗型的病因病机及证治。
关键词 张仲景 《 伤寒论》 汗证

1 自汗 26 条“ 服桂枝汤, 大汗出后, 大烦渴不解, 脉洪


经常汗出不止, 活动后更甚, 常伴有神疲乏 大者,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皆为里热迫津外泄
力, 气短畏寒。此乃气虚卫阳不固所致, 亦有内 之例。其中 187 条阐述的阳明病机为里热盛迫
热迫津外泄者。 故《 伤寒论》 中自汗有营卫不和, 津外泄。224 条为阳明里热独盛之证。26 条为
阳虚汗漏, 里热迫津之分。 表邪入里化热, 津伤较为严重, 气伤也较明显之
1. 1 营卫不和 阴平阳秘, 营卫调和, 汗不外 症, 故用白虎加人参汤, 则津复汗止。
泄。 若阴阳失调, 营卫失和, 肌表不固, 则汗出不 2 盗汗
止。《 伤寒论》 53 条“病常 自汗出者, 此为荣气 睡则汗出, 醒则汗止, 并伴有五心烦热、 失
和, 荣气和者, 外不谐 , 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 眠、 颧红、 咽干等症。《 赤水玄珠、汗门》 谓“阴虚
尔, 以荣行脉中, 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 荣卫和则 盗汗。 ”
可见杂病盗汗乃阴虚所致。而伤寒盗汗
愈, 宜桂枝汤。 ”“病常自汗出” , 是因营卫不和所 则不同, 是由邪气在半表半里使然。盖邪气入
致。 其病系外邪犯表, 卫阳受伤, 肌表不固, 营阴 里, 外连肌表, 人体“ 睡则卫气行于里, 邪乘肌表
不能内守, 营卫失去平衡协调。 此证主要矛盾是 阳气不致, 津液得泄, 故睡则汗出, 醒则气散于
卫阳不固。因此, 仲景用桂枝汤啜热稀粥, 意在 表, 而汗止。 ”《伤寒论》 关于盗汗共有 3 个条文,
阳气不足者, 温之以气, 食人于阴, 气长于阳之 如 138 条“ ……头痛发热, 微盗汗出, 而反恶寒,
举。阳气得复, 卫外固密, 汗不复出, 而病愈。 表未解也。 ”病机为表邪未解, 营卫不和, 乃太阳
1. 2 阳虚汗漏 《 伤寒论》 X 20 条“太阳病, 发 病误治, 虚热所致。206 条“ 阳明病, 脉浮而紧
汗遂漏不止, 其人恶风, 小便难, 四肢微急, 难以 者, 必潮热, 发作有时, 但浮者, 必盗汗出。 ”
其病
屈伸者, 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 阳虚汗漏是指因 机为热越于外, 乃阳明潮热所致。268 条“ 三阳
表阳虚极, 汗出不止, 是自汗范畴中病势较重的 合病, 脉浮大, 上关上, 但欲眠睡, 目合则汗。 ”

一种。 其病机是邪气外犯, 卫阳不固, 营卫不和, 病机为阳热内盛, 阴不内守, 迫津外泄所致。
阴阳俱虚, 而以阳虚为主。故成无己曰“ 太阳病 3 头汗
因发汗, 遂漏不止而恶风者, 为阳气不足。 ”本条 汗出部位限于 头剂颈而上者, 谓之头 汗。
阐述太阳病发汗过多, 而致表阳虚汗漏不止的 《伤寒论》 中关于头汗的条文共有 10 条。 多属于
证治。汗出过多, 阳从汗泄, 阳虚则不能固摄于 阳热上蒸, 湿热郁蒸、 里热上蒸、 邪热蒸腾等几
外, 肌腠失密, 故汗出不止, 遂则诸症峰起。 如汗 个方面。
多耗阴, 津液亏乏, 故小便难, 阴虚津亏, 筋脉失 3. 1 阳热上蒸 134 条“ ……但头汗出, 剂颈
养, 故四肢微急, 难以屈伸。 仲景根据“ 阳升则阴 而还。 ”太阳中风, 以火劫发汗, 阳热亢盛, 津液
长” 的理论, 认为阴阳两虚, 应以扶阳为主, 阳主 劫灼, 热气蒸腾, 不能全身做汗, 故但头汗出, 剂
卫外, 固密肌表, 故投桂枝加附子汤, 扶阳解表, 颈而还。
漏汗之证则迎刃而解。 但“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 3. 2 湿热郁蒸 200 条“ 阳明病, 被火, 额上微
观仲景方只扶其阳, 而不养其津, 恐生后患, 故 汗出而小便不利者, 必发黄。 ”素蕴湿热, 或湿热
临床应辅以沙参、 麦冬等养阴生津之品, 以收全 外袭, 郁而不达, 邪郁中焦, 湿热蒸腾于上, 而额
功。 上微汗出。
1. 3 里热迫津 里热迫津即阳明病经证或腑 3. 3 里热上蒸 216 条“ ……但头汗出, 刺期
证所特有的里热炽盛, 蒸腾于外而致。 身热里热 门, 随其实而泄之。 ”阳明病 热入血分, 热 与血
较盛, 迫津外泄, 而且汗出。 虽病机不同, 仍属自
汗范畴。如 182 条“ ……身热, 汗自出, 不恶寒, X 本文所引条文未加出处 者, 均为《伤寒论》原文, 以下略
反恶热也。 ”219 条“若自汗出者, 白虎汤主之” 。 去《
伤寒论》书名三个字。

・ 538・
12 期 刘明武: 伤寒论汗证探析

结, 里热上蒸, 故有头汗出的症状。 7 红汗
3. 4 邪热蒸腾 228 条“ 阳明病下之, 其外有 《伤寒论》 中的鼻衄即红汗之意。其病机是
热, 手足温, 不结胸, 心中懊 , 饥不能食, 但头 外证失汗, 表气郁闭, 邪气被遏, 阳邪奔迫于上,
汗出者, 桅子豉汤主之” 。本条阐述伤寒余热未 损伤鼻窍之络脉所致。此乃假衄血而真泄邪之
尽, 邪热留扰胸膈, 胸膈中邪, 热郁于上, 发为头 举, 一衄之后, 外邪随衄而泄, 郁阳随之而伸, 病
汗之病机。 势向愈, 即表邪以汗而解之意。 故后世称此为红
4 战汗 汗。
战汗是指病人全身恶寒战忄栗, 痛苦挣扎, 47 条“太阳病, 脉浮紧, 发热, 身无汗, 自衄
继而汗出。 战汗是肌体奋起抗邪的表现, 见于外 者愈。 ”即是阐述“ 衄”而成为泄邪之道路。表邪
感热病, 邪正交争, 而突然战忄栗, 而后 汗出得 由此而解之意。 又如 56 条“……仍在表也, 当须
解。如 94 条“ 太阳病未解, 脉阴阳俱停, 必先振 发汗, 若头痛者, 必衄。 ”又 46 条“
服药已微除,
忄栗汗 出而解。 ”本条阐述太阳 病未治, 邪欲入 其人发烦目瞑, 剧者必衄, 衄乃解。 ”
里, 正气抗邪外出, 营卫之气郁而不伸, 正邪相 8 脱汗
争剧烈, 故而出现战忄栗, 然后作汗而解, 汗出热 危重病患, 突然大汗不止或汗出如油, 并伴
退, 脉静身凉之病机, 此为未治战汗。而临床尚 有呼吸喘促, 神疲乏力, 面色青白, 四肢厥冷, 此
有误治战汗的。如 101 条“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 乃阳虚欲脱之证, 故称脱汗。75 条“ 未持脉时,
之, 若柴胡证不罢者, 复与柴胡汤, 必蒸蒸而振, 病人手叉自冒心, 师因教试令咳, 而不咳者, 此
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本条阐述柴胡证误下而战 必耳聋无闻也……” 。 此条阐述的是心阳虚脱之
汗病解的机理。 危候, 其病因可由心阳虚, 阳气衰败致一定程度
仲景对战汗的治疗和护理颇为重视, 战汗 而突发。其症状如心悸心慌, 胸闷心痛, 喘促乏
后有“ 谨防风寒, 亦可啜稀粥, 以助胃气, 强化汗 力, 面色青白, 大汗淋漓, 四肢厥冷, 口唇青紫。
源” 之告诫。后世医家更有战汗后静而养神, 投 其病机乃心阳虚脱, 元神耗散, 卫阳不固, 故冷
参附汤以回阳救逆之举。 汗淋漓, 汗出如油, 此称绝汗, 为垂危之候, 临床
5 手足汗 可选用参附汤加五味、 麦冬, 以回阳固脱。
手足心 汗出, 多为生 理现象, 但若 汗出过 9 厥汗
多, 又兼口干咽燥, 便秘尿黄者, 此为郁热熏蒸 全身汗出而厥逆或四 肢厥逆而全身 汗出
所致。手足汗多与脾胃有关, 盖脾胃主肌肉四 者, 称为厥汗。 临床上病至少阴, 少阴寒化, 心肾
肢, 其病理变化常在手足反应出有关症状。如 阳衰; 病至厥阴, 两阴交尽, 阳尽寒极, 均可有厥
208 条“ 手足 然汗出者, 此大便已硬也, 大承 汗发生。故厥汗者, 多为阳亡故也, 乃预后不良
气汤主之。 ”220 条“但发潮热, 手足 汗出, 之症。 治宜回阳救逆, 方可挽救万一。353 条“ 大
大便难谵语者, 下之则愈, 宜大承气汤。 ”
手足汗 汗若大 下利, 而厥冷 者, 四 逆汤主 之。 ”370 条
出多是燥屎内结的主要指征, 是阳明腑证的主 “里寒外热, 汗出而厥者, 通脉四逆汤主之。 ”阐
症之一, 故投大承气汤则愈。手足汗出, 临床也 述汗出而厥, 厥而汗出的病机是阴阳气不相顺
有 寒聚于胃者, 如《 伤寒论》 191 条“
阳明病, 若 接之时复加汗出不止, 遂则阳气暴脱, 所以必厥
中寒者, 不能食, 小便不利, 手足 然汗出, 此欲 无疑。
作固疾, 必大便初硬后溏” 。此证为胃中虚冷, 阳 10 狂汗
气不固, 非理中、 真武而不能取效。 临床上伴随狂躁不宁而汗出者, 谓之狂汗。
6 黄汗 狂汗是《 伤寒论》 的一种特殊汗型。狂汗是正气
汗出色黄如橘子汁, 沾衣着色, 并伴发热、 来复, 奋起抗邪的表现, 胃中阳胜, 谷气内盛, 是
目黄、 身黄、小便黄如豆油色等症, 多为湿热内 汗出的基础。 谷气盛而水湿不能胜之, 则随汗外
蕴发黄所致。《 伤寒论》 关于发黄的条文共有 16 出, 故曰与汗共并, 汗出邪解。192 条“ 阳明病,
条, 虽未明言“ 黄汗” 二字, 但其意寓于中。 初欲食……奄然发狂, 然汗出而解者, 此水不

伤寒论》 中的发黄分湿热和寒湿两类。如 胜谷气, 与汗共并, 脉紧则愈。 ”阐述阳明病水湿
111 条“ 太阳病中风, 以火劫发汗, 邪风被火热, 之邪郁于表分, 因胃气尚和, 所以正气则奋起抗
血 气 流 溢, 失 其 常 度, 两 阳 熏 灼, 其 身 发 黄 邪。说明胃气未衰, 是正气来复的首要条件, 只
……。 ” 此条文阐述火热内伤, 太阳、 阳明之热邪 有正气来复, 才能抗邪外出。正气抗邪, 阳蒸于
蕴结于里, 里热不得外越, 湿浊不得下行的情况 阴, 故 然汗出。而正邪相争之际, 故病人则表
下, 必蕴郁熏蒸, 影响肝胆疏泄功能, 致使胆汁 现烦躁如狂。 狂乃欲作汗之兆, 然汗出为邪退
外溢而汗出必黄。259 条“ 伤寒发汗已, 身目为 病解之机。 临床上只发狂而不作汗, 或只汗出如
黄, 所以然者, 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 ”此条 流而不发狂, 皆非正复邪去之象, 则另当别论,
阐述的寒湿中阻, 影响肝胆疏泄功能, 胆汁不循 不可坐失病机。狂与汗必须互为因果。
常道, 故出现身、 目、小便、 汗液俱黄的证候。 收稿日期: 1996- 09- 04 编辑: 董克伟

・53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