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首页 归档 分类 标签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更新:七月 16, 佛历2564 (2021)
字+ 字- 繁體 GitHub

目录
preface 序
YAMAKA VAGGO (001~020) 第一:双品
APPAMADA VAGGO (021~032) 第二:不放逸品
CITTA VAGGO (033~043) 第三:心品
PUPPHA VAGGO (044~059) 第四:花品
BALA VAGGO (060~075) 第五:愚人品
PANDITA VAGGO (076~089) 第六:智者品
ARAHANTA VAGGO (090~099) 第七:阿罗汉品
SAHASSA VAGGO (100~115) 第八:千品
PAPA VAGGO (116~128) 第九:恶品
DANDA VAGGO (129~145) 第十:刀杖品
JARA VAGGO (146~156) 第十一:老品
ATTA VAGGO (157~166) 第十二:自己品
LOKA VAGGO (167~178) 第十三:世间品
BUDDHA VAGGO (179~196) 第十四:佛陀品
SUKHA VAGGO (197~208) 第十五:乐品
PIYA VAGGO (209~220) 第十六:喜品
KODHA VAGGO (221~234) 第十七:忿怒品
MALA VAGGO (235~255) 第十八:尘垢品
DHAMMATTHA VAGGO (256~272) 第十九:住于法品
MAGGA VAGGO (273~289) 第二十:道品
PAKINNAKA VAGGO (290~305) 第廿一:杂品
NIRAYA VAGGO (306~319) 第廿二:地狱品
NAGA VAGGO (320~333) 第廿三:象品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TANHA VAGGO (334~359) 第廿四:贪爱品


BHIKKHU VAGGO (360~382) 第廿五:比丘品
BRAHMANA VAGGO (383~423) 第廿六:波罗门品
Note 附录:巴利文法简介
欢迎在相关部落格留言指正、补充、讨论、批评。
“巴利《法句经》偈颂句型及词汇讨论平台”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84533056446281)
“台语与佛典”(http://yifertw.blogspot.com)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礼敬世尊、阿罗汉、圆满自觉者

苏锦坤 Ken Su
《法句经》是到今日为止被翻译成最多种语言的佛经,也是今日保存最多种古代语言版本的佛教文
献,古代版本《法句经》主要有巴利《法句经》、梵文《法句经》、犍陀罗语《法句经》、汉语
《法句经》与藏语《法句经》;这些古代版本虽然都自称为《法句经》(或《优陀那品》
Udānavarga),其实彼此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但也不是完全不同;当代学者已经指出,跨文本
的比较研究可以协助偈颂的解读与经本的传承传统。
以巴利《法句经》的汉译而言,近百年来有许多翻译版本,举例来说,如了参法师、净海法师、元
亨寺、黄宝生等翻译版本。平心而论,仅是将巴利字句翻译成当代白话对读者的帮助不大,其实,
读者更需要一本带有句型分析、诠释巴利字义并举例阐述古今译句利弊得失的译本。
除了巴利偈颂的汉译以外,如果附上古代翻译的对应偈颂也许更能彰显偈颂的本义。这代表着必需
对古译偈颂进行“校勘、标点、字义诠释、偈颂编号”,再编列偈颂对照表。
以上简述的工作项目,笔者不仅巴利知识贫乏,汉语文献学根基也从缺,不是适合承担此一任务的
人选。记得方广錩老师在佛光山上对我提到某项佛学文献的整理时,他说:“这事聪明人不肯做,不
伶俐的人又做不来。”
我虽算是“不伶俐的人”,但是不揣鄙陋而越俎代庖,希望汇集一些诠释作为学者进一步讨论与订正
的平台。
当然,本书所呈现的不完全是出自我个人的诠释,我参酌最多的文献为:
1. Norman, K. R., (1997, 2000), The Word of the Doctrine (Dhammapada), PTS, Oxford, UK.
2. 元亨寺版《小部,法句经》(南传大藏经)
3. 台大佛学数位图书馆“法句经解析”
(http://buddhism.lib.ntu.edu.tw/DLMBS/lesson/pali/reading/gatha1.htm)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能够完成此书,首先要感谢“瀚邦佛学研究中心”的脸书群组,组里的部分成员陪伴我一则一则地陆
续读写;其次要感谢法友 Nanda Lau,他协助校读、抓错,并且担任最繁琐的数位编辑的工作,以
及促成编印成书,并提供读者上网搜寻与阅读。对本书有任何建议,请上网留言。
偈颂对照表:
1. 33: Brāhmaṇavarga, 梵文《法句经》33 〈婆罗门品〉对照表 v. 10 (academia.edu):
https://www.academia.edu/11006030/33_Br%C4%81hma%E1%B9%87avarga_%E6%A2%B
2. 《法句经》、《出曜经》与《法集要颂经》偈颂对照表 (Correspondence Tables of Chinese
Verses among T210, T212 and T213): https://yifertwtw.blogspot.com/2015/02/33.html
3. Pali 法句经1 〈双品〉对照表 v. 7
https://www.academia.edu/34862645/Pali_%E6%B3%95%E5%8F%A5%E7%B6%931_%E
相关论文(作者苏锦坤):
1. 〈《法句经》的“四言偈颂”与“五言偈颂”〉 (PDF) ,(2014a), 《福严佛学研究》 9期,23-
48页,新竹市,台湾。
2. 〈〈法句序〉与《法句经》重译偈颂〉 (PDF, 直接下载),(2014b), 《正观》 70期 ,1-56
页,南投县,台湾。
3. 〈《出曜经》研究〉 ,(2015a), 《新加坡佛学研究学刊》 2期 (PDF),65-175页,新加坡佛
学院,新加坡。
4. 〈《法句经》“三言”偈颂的标点与诠释〉 (PDF, 直接下载),(2015b), 《正观》 72期 ,
39-88页,南投县,台湾。
5. 〈试论“甘肃博物馆001号《法句经》写本”的异读〉 ,(2015c), 《福严佛学研究》 10期,19-
39页,新竹市,台湾。
6. 〈《法句经》的翻译议题与重译偈颂〉 (academia.edu) ,(2015d),《吴越佛教》第10辑48-
67页,杭州佛学院,杭州市,中国。
7. 〈《法句经》的“校读”与“误译”〉 ,(2016a),《法鼓佛学学报》19期,93-158页,法鼓文理
学院,新北市,台湾。
8. 〈《法集要颂经》的翻译议题〉 ,(2016b), 《正观》 79期 ,99-171页,南投县,台湾。
9. 〈书评:屈大成《法句经今注今译》〉 ,(2017), 《新加坡佛学研究学刊》 4期183-189页,
新加坡佛学院,新加坡。
10. 〈汉、巴《法句经》对应偈颂的相互诠释〉 ,(2018), 《福严佛学研究》 13期,25-63页,新
竹市,台湾。
11. 〈《法句经》(T210)的诠释与翻译---以法光法师《法句经之英译及研究》为例〉 ,(2019a),
《正观》 87期 ,89-161页,南投县,台湾。
12. 〈《法句经》的初译偈颂与后译偈颂〉 (华艺线上),(2019b),《法鼓佛学学报》24期,1-59
页,法鼓文理学院,新北市,台湾。
13. 〈《法集要颂经》之校对研究〉 ,(2019c), 《福严佛学研究》 14期,1-41页,新竹市,台
湾。
巴利《法句经》偈颂句型及词汇讨论平台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84533056446281
府城佛教网 首页 https://nanda.online-dhamma.net
目录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第一:双品(Yamakavaggo)
第一:双品 目录
Dhp_001 Dhp_002 Dhp_003 Dhp_004 Dhp_005 Dhp_006
Dhp_007 Dhp_008 Dhp_009 Dhp_010 Dhp_011 Dhp_012
Dhp_013 Dhp_014 Dhp_015 Dhp_016 Dhp_017 Dhp_018
Dhp_019 Dhp_020 第一:双品
(Yamakavaggo)
总结
Dhp. 001
Manopubbaṅgamā dhammā, manoseṭṭhā manomayā;
Manasā ce paduṭṭhena, bhāsati vā karoti vā;
Tato naṃ dukkhamanveti, cakkaṃva vahato padaṃ. (1)
诸法是意前导的、意为首领的、意所造的;
如果有人以污染的意而言行,
痛苦就会跟着他,像车轮跟着(拉车的)牛足。(1)

这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Manopubbaṅgamā dhammā manoseṭṭhā manomayā”。主词是“dhammā 诸法”(复数),动词
“honti 是”隐藏不现。主词补语是:
1. “manopubbaṅgamā 意前导的、心前导的”
2. “manoseṭṭhā 意为首领的”
3. “manomayā 意所造的”
所以第一句是“诸法是意所前导的、心意为首领的、意所造的”。
2).“Manasā ce paduṭṭhena, bhāsati vā karoti vā, tato naṃ dukkhamanveti, cakkaṃva vahato
padaṃ.”。这是“如果...,就...”的假设语句。
1. 条件句为“Manasā ce paduṭṭhena bhāsati vā karoti vā”;“ce 如果”,主词为“sa 他、她”
(单数代名词,隐藏不现),动词为“bhāsati 说”和“karoti 作”,“vā 或”,副词为“manasā
paduṭṭhena 以污染意”(工具格)。上半句为“如果他以污染的意去说或作”。
2. 结果句为“tato naṃ dukkham anveti, cakkaṃva vahato padaṃ”;“tato 由于此”,主词为
“dukkham 苦”(单数名词),动词为“anveti 跟随”,受词为“naṃ 那”(梵文对应偈颂作“taṃ 他
(受格)”);动词“anveti 跟随”有一副词子句“cakkaṃ va vahato padaṃ 像轮子跟随(拉车的)
牛足”;“va 像”,主词“cakkaṃ 轮子”,动词为“anveti 跟随”(省略),受词为“vahato 牛的
(属格) padaṃ 脚、足”。下半句为“痛苦就会跟着他,像车轮跟着(拉车的)牛足”。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我们要将这一首偈颂的讨论集中在:诸法是...、“心所造的 manomayā”,这是代表“万法唯心”的思
想吗?
我们看对应的汉译:《法句经》卷1〈双要品 9〉:
“心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恶,
即言即行, 罪苦自追, 车轹于辙。”(CBETA, T04, no. 210, p. 562, a13-15)。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31 瞋恨品〉,Uv 31.23。

西元224年支谦翻译的是“心使”,而不是“为心所造”。
《出曜经》卷28〈心意品 32〉:
“心为法本,心尊心使,
中心念恶,即言即行,
罪苦自追,车轹于辙。”(CBETA, T04, no. 212, p. 760, a11-12)
《法集要颂经》卷4〈护心品 31〉:
“心为诸法本,心尊是心使,
心若念恶行,即言即恶行,
罪苦自追随,车轹终于辙。”(CBETA, T04, no. 213, p. 795, c1-4)
僧伽跋澄翻译于西元年 383的《鞞婆沙论》翻译作“意疾”:
“意法在前, 意妙意疾, 意为念恶,
若说若作, 罪苦自随, 轮道轹杀。”(CBETA, T28, no. 1547, p. 428, a1-2)
玄奘法师《本事经》翻译为“意所使”:
“意为前导法, 意尊意所使。
由意有染污, 故有说有行,
苦随此而生, 如轮因手转。”(CBETA, T17, no. 765, p. 664, a6-8)。
义净法师《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翻译为“心速疾”:
“诸法心为首, 心胜心速疾;
由心清净故, 赞叹并身礼;
当受胜妙乐, 如影镇随形”(CBETA, T23, no. 1442, p. 751, b27-29)

也就是说,汉译将相当于“心所造的 manomayā”这个字翻译为:
心使、心所使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心疾、心速疾
为何汉译不翻译为“心所造的 manomayā”呢?
原来,除了巴利《法句经》之外,其他诸如梵文《法句经》、犍陀罗《法句经》和波特那《法句
经》这个字是“manojavā”而不是“manomayā”。
“manojavā”的字义是“驱使”或“迅速”,刚好与汉译相符。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诸法意为导,意主意造作。
人若染秽意,或语或〔身〕行,
苦事则随彼,如轮随兽足。”(CBETA, N26, no. 9, p. 13, a7-8 // PTS. Dhp. 1)

Dhp. 002
Manopubbaṅgamā dhammā, manoseṭṭhā manomayā;
Manasā ce pasannena, bhāsati vā karoti vā;
Tato naṃ sukhamanveti, chāyāva anapāyinī. (2)
诸法是意所前导的、心意为首领的、意所造的;
如果有人以清净的意而言行,
幸福快乐就会跟随着他,像永不离开的影子(跟随着他)。(2)

这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Manopubbaṅgamā dhammā manoseṭṭhā manomayā”。主词是“dhammā 诸法”(复数),动词
“honti 是”隐藏不现。主词补语是:
1. “manopubbaṅgamā 意前导的、心前导的”
2. “manoseṭṭhā 意为首领的”
3. “manomayā 意所造的”
所以第一句是“诸法是意所前导的、心意为首领的、意所造的”。
2).“Manasā ce paduṭṭhena, bhāsati vā karoti vā, tato naṃ sukhamanveti, chāyāva
anapāyinī.”。这是“如果...,就...”的假设语句。
1. 条件句为“Manasā ce pasannena bhāsati vā karoti vā”;“ce 如果”,主词为“sa 他、她”
(单数代名词,隐藏不现),动词为“bhāsati 说”和“karoti 作”,“vā 或”,副词为“manasā
pasannena 以清净意”(工具格)。上半句为“如果他以清净的意去说或作”。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2. 结果句为“tato naṃ sukham anveti, chāyā va anapāyinī”;“tato 由于此”,主词为


“sukham 幸福、快乐”(单数名词),动词为“anveti 跟随”,受词为“naṃ 那”(梵文对应偈颂作
“taṃ 他(受格)”);动词“anveti 跟随”有一副词子句“chāyā va anapāyinī 像不离去的影子跟
随着他”;“va 像”,主词为“chāyā anapāyinī 不离去的影子”,动词为“anveti 跟随”(省略),
受词为“naṃ 那”(梵文对应偈颂作“taṃ 他(受格)”)。下半句为“幸福快乐就会跟随着他,像永
不离开的影子(跟随着他)”。

《法句经》卷1〈双要品 9〉:
“心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
即言即行, 福乐自追, 如影随形。”(CBETA, T04, no. 210, p. 562, a15-17)。
《出曜经》卷28〈心意品 32〉:
“心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
即言即行, 福庆自随, 如影随形。”(CBETA, T04, no. 212, p. 760, a21-22)
《法集要颂经》卷4〈护心品 31〉:
“心为诸法本, 心尊是心使,
心若念善行, 即言即善行,
福庆自追随, 如影随其形。”(CBETA, T04, no. 213, p. 795, c4-7)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31 瞋恨品〉,Uv 31.24。

我们可以发现,T210《法句经》此两首偈颂与巴利《法句经》一样,都位于〈双品〉或〈双要
品〉。
而T212《出曜经》与 T213《法集要颂经》,都位于〈心品〉或〈心意品〉。为什么呢?
目前存世的印度语系《法句经》有下列几个系统:
1. 巴利《法句经》
2. 梵文《优陀那品》(梵文《法句经》)
3. 犍陀罗语《法句经》
4. 波特那《法句经》
这两首偈颂在犍陀罗语《法句经》、波特那《法句经》与巴利《法句经》都位于〈双品〉的第一
首、第二首偈颂。
这两首偈颂在梵文《优陀那品》则位于〈心品〉的第首23、第24首偈颂。
我们可以见到彼此之间的关系。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能说这两首是翻译自巴利《法句经》,反而是较可能翻译自犍陀罗语《法句
经》。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诸法意为导,意主意造作。
人若清净意、或语或〔身〕行,
乐事则随彼,如影之随形。”(CBETA, N26, no. 9, p. 13, a9-10 // PTS. Dhp. 1)

Dhp. 003
Akkocchi maṃ avadhi maṃ, ajini maṃ ahāsi me;
Ye ca taṃ upanayhanti, veraṃ tesaṃ na sammati. (3)
“他詈骂我,打我、挫败我、掠夺我”,
存有这样想法的人,怨恨不会消失。(3)

主词“他”或“她”未显现,受格“我 maṃ”。
这是四个过去式的句子:
1. Akkocchi maṃ 他詈骂我,“maṃ 我”(受格)
2. avadhi maṃ 他打我,“maṃ 我”(受格)
3. ajini maṃ 他战胜我,“maṃ 我”(受格)
4. ahāsi me 他掠夺我的(财富),“me 从我”(从格 ablative)
“veraṃ tesaṃ na sammati 他们的怨恨不会止息”。“tesaṃ 他们的”,主词为“veraṃ tesaṃ 他们
的怨恨”,动词为“sammati 止息”,“na sammati 不止息”。
“tesaṃ 他们的”有一个形容词子句:“Ye ca taṃ upanayhanti 存有、怀着这样的看法(上面四句)的
人”。“upanayhanti 包藏”。
《出曜经》卷16〈忿怒品 15〉:
“人若骂我,胜我不胜,
快意从者,怨终不息。”(CBETA, T04, no. 212, p. 696, c24-25)
《法集要颂经》卷2〈怨家品 14〉:
“若人致毁骂,彼胜我不胜,
快乐从意者,怨终得休息。”(CBETA, T04, no. 213, p. 784, b3-5)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14 瞋恨品〉,Uv 14.9。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彼骂我掷我,败我夺取我’,
于怀如此念,忿怨事不息。”(CBETA, N26, no. 9, p. 13, a11 // PTS. Dhp. 1)
第三句“于怀如此念”似应改成“若怀如此念”。
Dhp. 004
Akkocchi maṃ avadhi maṃ, ajini maṃ ahāsi me;
Ye ca taṃ nupanayhanti, veraṃ tesūpasammati. (4)
“他詈骂我,打我、挫败我、掠夺我”,
不抱持这样想法的人,怨恨就会止息。(4)

主词“他”或“她”未显现,受格“我 maṃ”。
这是四个过去式的句子:
1. Akkocchi maṃ 他詈骂我,“maṃ 我”(受格)
2. avadhi maṃ 他打我,“maṃ 我”(受格)
3. ajini maṃ 他战胜我,“maṃ 我”(受格)
4. ahāsi me 他掠夺我的(财富),“me 从我”(从格 ablative)
“veraṃ tesūpasammati 他们的怨恨会止息”。“tesaṃ 他们的”,主词为“veraṃ tesaṃ 他们的怨
恨”,动词为“upasammati 止息”,必需注意的是“tesaṃ upsammati”的“连音 sandhi”会成为
“tesūpasammati”。
“tesaṃ 他们的”有一个形容词子句:“Ye ca taṃ nupanayhanti 不抱持这样看法(上面四句)的人”。
“nupanayhanti”为“na upanayhanti 不包藏”。
《法集要颂经》卷2〈怨家品 14〉:
“若人致毁骂,彼胜我不胜,
快乐从意者,怨终得休息。”(CBETA, T04, no. 213, p. 784, b3-5)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14 瞋恨品〉,Uv 14.10。

以前阅读寒山、拾得的书,读到: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觉得是处世良方,聪明之语。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后来读巴利《法句经》才发现这是我们家的言语,不是汉地名言。
少读书,差点将自家门内的宝贝,误认成别人调制的器物。
波特那《法句经》和梵文《优陀那品》(梵文《法句经》)都有第三、四首偈颂,前者与巴利《法句
经》一样位于〈双品〉,后者位于〈14 忿怒品〉。
汉译方面,T210《法句经》未出现对应偈颂,T212《出曜经》和T213《法集要颂经》却都只有一首
偈颂,感觉上,T213《法集要颂经》第四句将否定句翻译成肯定句,这两者都位于〈忿怒品 15〉。
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T212《出曜经》和T213《法集要颂经》的对应偈颂所在的位置都与《优陀那
品》(梵文《法句经》)相当,我们可以先下一个“暂时”的结论,汉译翻译所依据的文本,可能与
《优陀那品》十分近似。
《出曜经》卷16〈忿怒品 15〉:“人若骂我,胜我不胜,快意从者,怨终不息。”(CBETA, T04, no.
212, p. 696, c24-25)。
《法集要颂经》卷2〈怨家品 14〉:“若人致毁骂,彼胜我不胜,快乐从意者,怨终得休息。”
(CBETA, T04, no. 213, p. 784, b3-4)
---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法句经》卷1:“‘彼骂我掷我,败我夺取我’,
不怀如是念,忿怨终自息。”(CBETA, N26, no. 9, p. 13, a12 // PTS. Dhp. 1)

Dhp. 005
Na hi verena verāni sammantīdha kudācanaṃ;
Averena ca sammanti, esa dhammo sanantano. (5)
确实,在这世上永远不能以怨恨令怨恨止息,
只有无怨可以止息怨恨,这是自古以来的法则。(5)

本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na verāni sammanti”:主词“怨恨、仇恨 verāni”为第三人称复数,动词“sammanti 止息”
(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sammanti 止息”有三个副词:1)“verena 以怨恨、以仇恨”
(工具格),2)“kudācanaṃ 任何时间”,“na kudācanaṃ”就是“永不”,3)“hi 确实”,也可以
将 hi 当作凑合诗韵的“衬字”,不具实际意义。所以第一句是“以仇恨永远不能令仇恨止息”。
2. “verāni averena ca sammanti 仇恨能以‘不仇恨’止息”,“verāni”因在第一句已出现过了,在
此句省略未出现。
3. “ esa dhammo sanantano 这是自古以来的法则”。主词为“esa 这个”,意指前两句;动词为
“是 hoti”(省略),主词补语为“dhammo sanantano 自古以来的法则、永恒的法则”。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法句经》卷1〈双要品 9〉:
“愠于怨者,未尝无怨;
不愠自除,是道可宗。”(CBETA, T04, no. 210, p. 562, a19-21)。
《出曜经》卷16〈忿怒品 15〉:
“不可怨以怨,终已得休息,
行忍得息怨,此名如来法。”(CBETA, T04, no. 212, p. 697, a4-5)。
《法集要颂经》卷2〈怨家品 14〉:
“不可怨以怨,终已得快乐,
行忍怨自息,此名如来法。”(CBETA, T04, no. 213, p. 784, b1-2)
后两译用“行忍”两字来翻译“不愠”。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14 瞋恨品〉,Uv 14.11。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实于此世中,非以怨止怨,
唯以〔忍〕止怨,此为古常法。”(CBETA, N26, no. 9, p. 13, a13 // PTS. Dhp. 2)。

“dhammo sanantano”虽然古译作“自古以来的法则”,但是,此词也有“永恒的法则”的词义。
《增壹阿含24.8经》:
“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
无怨能胜怨,此法终不朽。’”(CBETA, T02, no. 125, p. 627, b23-24)
《中阿含72经》:
“若以诤止诤,至竟不见止,
唯忍能止诤,是法可尊贵。”(CBETA, T01, no. 26, p. 535, c3-5)

Dhamma 一字,扼要来说有八种意义:
1. 法则、规律。《增壹阿含13.3经》:“生、老、病、死,世之常法”(CBETA, T02, no. 125, p.
571, c10-11)。
2. 事物、现象(相当于英文名词 being)。
3. 习惯、常作的事。《增壹阿含26.5经》:“诸王常法有五威容”(CBETA, T02, no. 125, p.
636, a8-9)。《增壹阿含经》卷1〈序品 1〉:“时世尊游甘梨园中,食后如昔常法,中庭经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行”(CBETA, T02, no. 125, p. 551, c5-6)。


4. 佛法、世尊的教法。
5. 世尊的教导,“法、律”对称。
6. 外道的教导也称法。
7. 世间法律,称为“王法”。
8. 六尘之一:“色声香味触法”

Dhp. 006
Pare ca na vijānanti, mayamettha yamāmase;
Ye ca tattha vijānanti, tato sammanti medhagā. (6)
别人不了解“我们终将死亡”(这个道理),
他们瞭解那些(道理),因此诤论止息。(6)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pare na vijānanti, mayamettha yamāmase”,主词为“pare 其他人们”(第三人称复数名词)。
动词为“na vijānanti 不知道”(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mayamettha yamāmase”、
“mayaṃ ettha yamāmase”。 “mayaṃ ettha yamāmase”有两种诠释:
1. 将“yamā”当作“死王”,“mayaṃ ettha yamāmase”就成为“我们终会死亡”,注释书解释
“yamāmase”为“命令态动词 imperative”,意为“let us go continually into the presence of
death 我们将持续走到死王(maccu)之前”。请参考 PED 551页。
2. 将“ yamāmase”当作“yam 控制”的衍生词,意为“应控制”(祈使态 optative)。“mayam
ettha yamāmase”就成为“我们应当自我控制”。
此处采取第一种诠释翻译。
2). “Ye ca tattha vijānanti”。主词“ye 他们 those who”是一个关系代名词,动词为“vijānanti 知
道、瞭解”整句为“他们瞭解那些(道理)”,副词为“tattha 那里”,此处翻译作“那些”。
3). “tato sammanti medhagā”,主词为“medhagā 诤论”(复数),动词为“sammanti 止息”(复数动
词),tato 是“therefore 因此,所以”,整句为“因此诤论止息”。
---
巴利《法句经》和波特那《法句经》都有第五、六两首,但是前者位于〈1 双品〉,后者位于〈14
忍品 khānti〉。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14 忿怒品 droha〉,Uv 14.11 对应第五首,Uv 14.8 对应第六
首。
相对于此,T210《法句经》有两首对应偈颂,均位于〈双要品 9〉,但是老实说,第二首偈颂并不
是那么类似。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T212《出曜经》和T213《法集要颂经》的对应偈颂只有第五首,同样位于〈忿怒品〉。
从前六首偈颂来看,T210《法句经》确实是和巴利《法句经》相近;而梵文《法句经》和 T212
《出曜经》和T213《法集要颂经》的对应偈颂相似。
《法句经》卷1〈双要品 9〉:
“愠于怨者,未尝无怨;
不愠自除,是道可宗。
不好责彼,务自省身,
如有知此,永灭无患。”(CBETA, T04, no. 210, p. 562, a19-22)。
梵文《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彼人不晓悟:“我等终毁灭”。
惟有此悟者,彼诤自然息。”(CBETA, N26, no. 9, p. 13, a14 // PTS. Dhp. 2)

Dhp. 007
Subhānupassiṃ viharantaṃ, indriyesu asaṃvutaṃ;
Bhojanamhi cāmattaññuṃ, kusītaṃ hīnavīriyaṃ;
Taṃ ve pasahati māro, vāto rukkhaṃva dubbalaṃ. (7)
住于随观净,不收摄诸根,
饮食不知量,怠惰不精进,
魔罗征服他,如风吹倒弱树。(7)

此首偈颂只是一个简单的句子,就是“魔罗征服他 māro pasahati taṃ.”,以下有五组形容词(受格)


来形容这个被魔罗征服的人:
1. subhānupassiṃ viharantaṃ 住于“随观净、乐”。anu 指的是“一再,从各个角度、各个层
面”,anupassiṃ 为“随观、看作、当作”,“subha 净、乐”。
2. indriyesu asaṃvutaṃ 不收摄诸根。
3. bhojanamhi cāmattaññuṃ 饮食不知量。
4. kusītaṃ 怠惰的。
5. hīnavīriyaṃ 不精进的。
魔罗征服这样的人,“如风吹倒弱树 vāto pasahati rukkhaṃva dubbalaṃ”。
“vāto 风 pasahati 吹倒(克服) rukkhaṃ 树 va 如 dubbalaṃ 弱”。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梵文与巴利经文的字母没有如英文所谓的“大写”、“小写”。本系列贴文尽可能地以“小写字母”表
示。
《法句经》卷1〈双要品 9〉:
“行见身净,不摄诸根,
饮食不节,慢堕怯弱,
为邪所制,如风靡草。”(CBETA, T04, no. 210, p. 562, a22-24)
《出曜经》卷26〈双要品 30〉:
“观净而自修,诸根不具足,
于食无厌足,斯等凡品行,
转增于欲意,如屋坏穿漏。”(CBETA, T04, no. 212, p. 749, b22-24)
《法集要颂经》卷3〈相应品 29〉:
“观净而自净。诸根不具足,
于食无厌足,斯等凡品行,
转增于欲意。如屋坏穿漏。”(CBETA, T04, no. 213, p. 793, a29-b3)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29 相应品〉,Uv 29.15。
在使用的“比喻”方面,巴利《法句经》用的是“风吹倒大树”。T210《法句经》巧妙地翻译成“如风
靡草”,这是运用《论语》“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的典故,这在翻译策略“归化
domestic”和“异化 foreign”上,采用的是“归化”的手段。
T212《出曜经》和T213《法集要颂经》用的是“如屋坏穿漏”。
元亨寺《法句经》卷1:
“唯求享乐事,不摄护诸根,
饮食无限度,怠惰不精勤,
彼实为魔服,如风吹弱树。”(CBETA, N26, no. 9, p. 14, a1-2 // PTS. Dhp. 2)

Dhp. 008
Asubhānupassiṃ viharantaṃ, indriyesu susaṃvutaṃ;
Bhojanamhi ca mattaññuṃ, saddhaṃ āraddhavīriyaṃ;
Taṃ ve nappasahati māro, vāto selaṃva pabbataṃ. (8 )
住于随观不净,善收摄诸根,
饮食知量,具足信心而确立精进,
魔罗无法征服他,如同风无法吹倒石山。(8 )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此首偈颂和第七颂一样,只是一个简单的句子:“魔罗无法征服他 māro nappasahati taṃ.” 这个


“他”的五个特性跟上一首第七颂完全相反:
1. asubhānupassiṃ viharantaṃ 住于“随观不净”。anu 指的是“一再,从各个角度、各个层
面”,anupassiṃ 为“随观、看作、当作”,“asubha 不净”。
2. indriyesu susaṃvutaṃ 善收摄诸根。
3. Bhojanamhi ca mattaññuṃ 饮食知量。
4. saddhaṃ 具足信的。
5. āraddhavīriyaṃ 确立精进的。
第五、六句:魔罗无法征服他,“vāto selaṃva pabbataṃ 如同风无法吹倒石山”。
“vāto 风 selaṃ 石 va 如同 pabbataṃ 山”。
《法句经》卷1〈双要品 9〉:
“观身不净,能摄诸根,
食知节度,常乐精进,
不为邪动,如风大山。”(CBETA, T04, no. 210, p. 562, a24-26)
《出曜经》卷26〈双要品 30〉:
“当观不净行,诸根无缺漏,
于食知止足,有信执精进,
不恣于欲意,如风吹泰山。”(CBETA, T04, no. 212, p. 749, c11-13)
《法集要颂经》卷3〈相应品 29〉:
“当观不净行,诸根无缺漏,
于食知止足。有信执精进,
不恣于欲意,如风吹泰山。”(CBETA, T04, no. 213, p. 793, b3-6)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29 相应品〉,Uv 29.16。

在使用的“比喻”方面,巴利《法句经》用的是“如同风无法吹倒石山”。T210《法句经》翻译成“如
风大山”,未把“石”翻译出来。
T212《出曜经》和T213《法集要颂经》用的是“如风吹泰山”,这是采用翻译的“归化”手段,用汉地
熟悉的“泰山”来翻译,当然印度文本不会出现“泰山”的词汇。。
第七、八这两首偈颂都在下列版本出现,而且也在〈双品〉,虽然有的版本〈双品〉在第一品,有
的则编排在后。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不求享乐事,善护摄诸根,
饮食有限度,信念又精勤,
魔王不胜彼,如风吹岩山。”(CBETA, N26, no. 9, p. 14, a3-4 // PTS. Dhp. 2)

Dhp. 009
Anikkasāvo kāsāvaṃ yo vatthaṃ paridahissati;
Apeto damasaccena, na so kāsāvamarahati. (9)
一个“将披上木兰色僧衣、未去除污垢、将不具备节制和真谛”的人,
他不够资格披此袈裟。(9)

这首偈颂为一个句子:“na so kāsāvamarahati”、“na so kāsāvam arahati”。主词为“sa 他”,动


词为“arahati 值得”,“na arahati 不值得”,受词为“kāsāvam 袈裟”。此句为“他不值得袈裟”、
“他不够资格披袈裟”。
主词“sa 他”有一个形容词子句,“yo 这样的人”(关系代名词),连结到主词“sa 他”,为“assa 将
是、可能会是”(第三人称单数,祈使态 optative)。以下接三个“动词”与“受词或主词补语”:
1. “kāsāvaṃ vatthaṃ paridahissati 将披袈裟布”。动词为“paridahissati 将披上衣物”(第三人
称单数未来式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paridahati),受词为“kāsāvaṃ vatthaṃ 染
成木兰色的(合乎戒律的)布条作为僧衣”。“袈裟 kāsāva”有两个字义,一是“颜色”(木兰色,
暗红的咖啡色),二是“此一颜色的僧服”。
2. 主词为“yo”(关系代名词),动词为“assa 将会是”(祈使态动词 optative),主词补语为
“Anikkasāvo 未去除污垢的”。这里提供“诗趣”,一方面“kasāvo”为“污垢”,另一方面
“kāsāvo”为“袈裟”,在犍陀罗语的书写无长母音、短母音的区别,因此,这两个字会造成某
种程度的混淆。
3. 主词为“yo”(关系代名词),动词为“assa 将会是”(祈使态动词 optative),主词补语为“Apeto
damasaccena 不具有节制和真谛者”。

《法句经》卷1〈双要品 9〉:
“能吐毒态,戒意安静,
降心已调,此应法衣。”(CBETA, T04, no. 210, p. 562, a27-29)。
《出曜经》卷26〈双要品 30〉:
“若能除垢秽,修戒等慧定,
彼应思惟业,此应服袈裟。”(CBETA, T04, no. 212, p. 748, b19-20)
《法集要颂经》卷3〈相应品 29〉: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若能除垢秽,修戒等慧定,
彼应思惟业,此应服袈裟。”(CBETA, T04, no. 213, p. 793, a14-16)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29 相应品〉,Uv 29.7。

《法句经》卷1〈双要品 9〉:
“不吐毒态,欲心驰骋,
未能自调,不应法衣。”(CBETA, T04, no. 210, p. 562, a26-27)
《出曜经》卷26〈双要品 30〉:
“无尘离于尘,能持此服者,
无御无所至,此不应法服。”(CBETA, T04, no. 212, p. 748, b11-12)
《法集要颂经》卷3〈相应品 29〉:
“无尘离于尘,能持此服者,
无御无所至,此不应法服。”(CBETA, T04, no. 213, p. 793, a12-14)
T213《法集要颂经》直接“承袭、抄袭”T210《出曜经》而未自行翻译。我们可以见到,翻译团队分
别不出这样的差别,两个字都翻译作“污秽、尘”,才产生了“无尘离于尘”的难解的译词。
一方面“kasāvo”为“污浊”,
另一方面“kāsāvo”为“袈裟”。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虽为缠袈娑,不脱垢浊者[1],
无真实克己,不应缠袈娑。”(CBETA, N26, no. 9, p. 14, a5 // PTS. Dhp. 2)
[1]原文 Kasāva-(污浊)与 Kāsāva-(袈娑)之音韵类似。
“袈娑”应作“袈裟”, Cbeta Taiwan 已经订正。
Dhp. 010
Yo ca vantakasāvassa sīlesu susamāhito;
Upeto damasaccena, sa ve kāsāvamarahati. (10)
一个将是“弃绝诸漏、善住于戒律、已具备节制和真谛”的人,
他够资格披此袈裟。(10)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这首偈颂为一个句子:“sa ve kāsāvamarahati”、“sa ve kāsāvam arahati”。主词为“sa 他”,动


词为“arahati 值得”,受词为“kāsāvam 袈裟”。此句为“他值得袈裟”、“他够资格披袈裟”。
主词“sa 他”有一个形容词子句,“yo 这样的人”(关系代名词),连结到主词“sa 他”,动词为“assa
将是、可能会是”(第三人称单数,祈使态 optative)。以下接三个主词补语:
1. “vantakasāva 弃绝诸漏者”。“vantaka 已吐出的、已弃绝的”(“vamati 呕吐出”的过去分
词),“asāva 诸漏”。
2. “sīlesu susamāhito”是“安顿好戒律者,于戒律无犯者”,此处我翻译为“善住于戒律者”。
3. “upeto damasaccena 已具有节制和真谛者”。
是的,动词“arahati 值得”很眼熟,这个字的名词“arahat 值得的人”,就是“值得供养的人,阿罗
汉,应供”。
《法句经》卷1〈双要品 9〉:
“能吐毒态,戒意安静,
降心已调,此应法衣。”(CBETA, T04, no. 210, p. 562, a27-29)。
《出曜经》卷26〈双要品 30〉:
“若能除垢秽,修戒等慧定,
彼应思惟业,此应服袈裟。”(CBETA, T04, no. 212, p. 748, b19-20)
《法集要颂经》卷3〈相应品 29〉:
“若能除垢秽,修戒等慧定,
彼应思惟业,此应服袈裟。”(CBETA, T04, no. 213, p. 793, a14-16)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29 相应品〉,Uv 29.8。
T213《法集要颂经》直接“承袭、抄袭”T210《出曜经》,这两经此处的翻译差异较大。
偈颂并未称“弃绝有漏、具足戒律、具备自我调御及真谛人”才可以穿袈裟;而是说“将是”、“有心
修习”的人值得穿袈裟。
因为“弃绝有漏、具足戒律、具备自我调御及真谛人”已是圣者或接近圣者,如需具足修证才可穿袈
裟,恐非世尊本意。
从汉译词句读不出这点差别。
第九、十这两首偈颂都在下列版本出现,前两者在〈双品〉;犍陀罗语《法句经》在〈12 长老品
Thera〉;波特那《法句经》位于〈6 乐品 Soka〉。因此,在版本内容上,从 1-10 首偈颂可以判
定, T210《法句经》与巴利《法句经》较相近,而 T212《出曜经》与 T213《法集要颂经》则和
《优陀那品》(梵文《法句经》)较类似。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不过,偈颂内容是一件事,偈颂的语言又是另一回事,如果梵语文本是以写本为依据的话,所用的
字母是佉卢字还是婆罗米字,又是另一回事。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离弃诸垢浊,善住于戒律,
真实以克己,彼应缠袈裟。”(CBETA, N26, no. 9, p. 14, a6 // PTS. Dhp. 2)。

Dhp. 011
Asāre sāramatino, sāre cāsāradassino;
Te sāraṃ nādhigacchanti, micchāsaṅkappagocarā. (11)
将不真实当作真实,将真实当作不真实,
行于错误思惟的人,他们不了解真实。(11)

这首偈颂为一个句子:“Te sāraṃ nādhigacchanti”。


主词为“ te 他们”,动词为“adhigacchanti 瞭解”(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nādhigacchanti 是“na
adhigacchanti 不瞭解”,受词为“sāraṃ 真实”。
以下三个动名词片语,用来形容主词“ te 他们”:
1. asāre sāramatino 将不真实当作真实
2. sāre cāsāradassino(sāre ca asāradassino) 将真实看成不真实
3. micchāsaṅkappagocarā 行于错误思惟

《法句经》卷1〈双要品 9〉:
“以真为伪,以伪为真,
是为邪计,不得真利。”(CBETA, T04, no. 210, p. 562, a29-b1)
《出曜经》卷26〈双要品 30〉:
“不牢起牢想,牢起不牢想,
彼不至于牢,由起邪见故。”(CBETA, T04, no. 212, p. 747, c23-24)
《法集要颂经》卷3〈相应品 29〉:
“不坚起坚想,坚起不坚想,
后不至于坚,由起邪见故。”(CBETA, T04, no. 213, p. 793, a4-5)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29 相应品〉 Uv 29.3。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非真思为真,真实为非真,
住于邪思惟,则不达真实。”(CBETA, N26, no. 9, p. 14, a7 // PTS. Dhp. 2)

Dhp. 012
Sārañca sārato ñatvā, asārañca asārato;
Te sāraṃ adhigacchanti, sammāsaṅkappagocarā. (12)
已知真实为真实、不真实为不真实,
行于正确思惟的人,他们了解真实。(12)

这首偈颂只有一个句子,就是“Te sāraṃ adhigacchanti”, 主词为“te 他们”,动词为


“adhigacchanti 瞭解”(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受词为“sāraṃ 真实”。
以下三个动名词片语,用来形容主词为“te 他们”:
1. Sārañca sārato ñatvā 已知真实为真实
2. asārañca asārato (已知)不真实为不真实
3. sammāsaṅkappagocarā 行于正确思惟

《法句经》卷1〈双要品 9〉:
“知真为真,见伪知伪,
是为正计,必得真利。”(CBETA, T04, no. 210, p. 562, b1-2)
《出曜经》卷26〈双要品 30〉:
“牢而知牢者,不牢知不牢,
彼[2]人求于牢,正治以为本。”(CBETA, T04, no. 212, p. 748, a8-9),[2]人=入【宋】【元】
【明】。
《法集要颂经》卷3〈相应品 29〉:
“坚而知坚者,不坚知不坚,
被[1]人求于坚,正治以为本。”(CBETA, T04, no. 213, p. 793, a6-7),[1]人=入【宋】【元】
【明】。
第三句应作“彼人求于坚”, Cbeta Taiwan 已指正。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29 相应品〉 Uv 29.4。

第 11, 12 两首偈颂,波特那《法句经》列于〈10 垢秽品 Mala〉,其余均位于〈双品〉(《法集要颂


经》翻译为〈相应品 29〉)。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于真知为真,非真知非真,
住于正思惟,能达于真实。”(CBETA, N26, no. 9, p. 14, a8 // PTS. Dhp. 2)。

Dhp. 013
Yathā agāraṃ ducchannaṃ, vuṭṭhī samativijjhati;
Evaṃ abhāvitaṃ cittaṃ rāgo samativijjhati. (13)
如同雨水渗漏盖得不善密的屋舍,
欲贪渗漏未修习的心。(13)

这首偈颂为一个句子:“rāgo samativijjhati abhāvitaṃ cittaṃ 贪欲渗漏未修习的心”。


主词为 “rāgo 贪欲”(第三人称,单数,主格), 动词为“samativijjhati 渗漏”(第三人称单数,现在
式),受词为“abhāvitaṃ cittaṃ 未修习的心”(第三人称,单数,受格)。
此首偈颂的上半段是副词子句:“Yathā vuṭṭhī samativijjhati agāraṃ ducchannaṃ 如同雨渗漏盖
得不善密的屋舍”。
《法句经》卷1〈双要品 9〉:
“盖屋不密,天雨则漏,
意不惟行,淫泆为穿。”(CBETA, T04, no. 210, p. 562, b2-3)。
《出曜经》卷28〈心意品 32〉:
“盖屋不密,天雨则漏,
人不惟行,漏淫怒痴。”(CBETA, T04, no. 212, p. 759, c26-27)
《法集要颂经》卷4〈护心品 31〉:
“盖屋若不密,天雨则常漏,
人不思惟行,恒历淫怒痴。”(CBETA, T04, no. 213, p. 795, b26-28)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31 心品〉,Uv 31.11。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粗茸劣家屋,必受雨漏浸,
如此不修心,贪欲则浸入。”(CBETA, N26, no. 9, p. 14, a9 // PTS. Dhp. 2)

Dhp. 014
Yathā agāraṃ suchannaṃ, vuṭṭhī na samativijjhati;
Evaṃ subhāvitaṃ cittaṃ, rāgo na samativijjhati. (14)
如同雨水不渗漏盖得善密的屋舍,
欲贪不能渗漏善修习的心。(14)

这首偈颂为一个句子,:“rāgo na samativijjhati subhāvitaṃ cittaṃ 贪欲不渗漏善修习的心”。


主词为 “rāgo 贪欲”(第三人称,单数,主格), 动词为“samativijjhati 渗漏”(第三人称单数,现在
式),“na samativijjhati 不渗漏”,受词为“subhāvitaṃ cittaṃ 善修习的心”(第三人称,单数,受
格)。
此首偈颂的上半段是副词子句:“Yathā vuṭṭhī na samativijjhati agāraṃ suchannaṃ 如同雨不渗
漏盖得善密的屋舍”。
第13, 14 两首偈颂,巴利《法句经》和犍陀罗《法句经》位于〈双品〉;波特那《法句经》和梵文
《法句经》则位于〈心品〉。
《法句经》卷1〈双要品 9〉:
“盖屋善密,雨则不漏,
摄意惟行,淫泆不生。”(CBETA, T04, no. 210, p. 562, b4-5)。
《出曜经》卷28〈心意品 32〉:
“盖屋致密,天雨不漏,
人自惟行,无淫怒痴。”(CBETA, T04, no. 212, p. 760, a5-6)。
《法集要颂经》卷4〈护心品 31〉:
“盖屋若不密,天雨则常漏,
人自思惟行,永无淫怒痴。”(CBETA, T04, no. 213, p. 795, b28-29)。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31 心品〉,Uv 31.17。

《法集要颂经》前两句出错,应作:“盖屋若致密,天雨则不漏”。《出曜经》亦错,《大正藏》
作:“盖屋不密,天雨则漏”,录文根据“宋、元、明藏”改。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法集要颂经》、《出曜经》与梵文《法句经》相同,都位于〈心品〉。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善茸精家屋,不受雨漏浸,
如此善修心,贪欲不浸入。”(CBETA, N26, no. 9, p. 14, a10 // PTS. Dhp. 3)

Dhp. 015
Idha socati pecca socati, pāpakārī ubhayattha socati;
So socati so vihaññati, disvā kammakiliṭṭhamattano. (15)
作恶的人现世忧悲,死后忧悲,两处忧悲,
见到自己的污秽行,他忧悲,他焦急。(15)

这首偈颂包含五个句子。
1. “Idha socati pāpakārī”。主词是“pāpakārī 作恶者”(单数),动词为“socati 忧悲”,副词为
“idha 此处”(意指“此一世”),整句的意思是“作恶者现世忧悲”。
2. “pecca socati pāpakārī”。主词是“pāpakārī 作恶者”(单数),动词为“socati 忧悲”,副词为
“pecca 死后”(意指“来世”),整句的意思是“作恶者死后忧悲(来世忧悲)”。
3. “pāpakārī ubhayattha socati”。主词是“pāpakārī 作恶者”(单数),动词为“socati 忧悲”,
副词为“ubhayattha 两处”(意指“今生及来世”),整句到此为止的意思是“作恶者现世忧悲,死
后忧悲,两处忧悲”。
4. “So socati”。主词为“so 他”,动词为“socati 忧悲”,副词为动名词片语“disvā
kammakiliṭṭham attano 见到了自己的污秽行”,动名词“disvā 已经见到了”(having seen),
“kammakiliṭṭham 污秽行、杂染行”,“attano 自己的”。
5. “so vihaññati”。主词为“so 他”,动词为“vihaññati 焦急、很悲伤”,副词为动名词片语
“disvā kammakiliṭṭham attano 见到了自己的污秽行”,动名词“disvā 已经见到了”(having
seen),“kammakiliṭṭham 污秽行、杂染行”,“attano 自己的”。

《法句经》卷1〈双要品 9〉:
“造忧后忧,行恶两忧,
彼忧惟惧,见罪心懅。”(CBETA, T04, no. 210, p. 562, b8-9)。
《出曜经》卷25〈恶行品 29〉:
“此忧彼亦忧,恶行二俱忧,
彼忧彼受报,见行乃知审。”(CBETA, T04, no. 212, p. 746, b28-29)
《法集要颂经》卷3〈罪障品 28〉: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此忧彼亦忧,恶行二俱忧,
彼忧彼受报,见行乃审知。”(CBETA, T04, no. 213, p. 792, c20-21)
梵文《法句经》(《优陀那品》)的对应经典位于〈28 恶品〉, Uv 28.35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现世于此悲,死后他世悲,造诸恶业者,两世皆忧悲;
见自秽业已,彼悲彼苦恼。”(CBETA, N26, no. 9, p. 14, a11-12 // PTS. Dhp. 3)

Dhp. 016
Idha modati pecca modati, katapuñño ubhayattha modati;
So modati so pamodati, disvā kammavisuddhimattano. (16)
行善的人现世快乐,死后快乐,两处快乐,
见到自己清净的行为,他欢喜,他快乐。(16)

这首偈颂包含五个句子。
1. “Idha modati katapuñño”。主词是“katapuñño 行善者”(单数),动词为“modati 快乐”,副
词为“idha 此处”(意指“此一世”),整句的意思是“行善者现世快乐”。
2. “pecca modati katapuñño”。主词是“katapuñño 行善者”(单数),动词为“modati 快乐”,
副词为“pecca 死后”(意指“来世”),整句的意思是“行善者死后快乐(来世快乐)”。
3. “katapuñño ubhayattha modati”。主词是“katapuñño 行善者”(单数),动词为“modati 快
乐”,副词为“ubhayattha 两处”(意指“今生及来世”),整句到此为止的意思是“行善者现世快
乐,死后快乐,两处快乐”。
4. “So modati”。主词为“so 他”,动词为“modati 快乐”,副词为动名词片语“disvā
kammavisuddhim attano 见到了自己的清净行”,动名词“disvā 已经见到了”(having
seen),“kammavisuddhim 清净行、善行”,“attano 自己的”。
5. “so pamodati”。主词为“so 他”,动词为“pamodati 很快乐、很高兴”,副词为动名词片语
“disvā kammavisuddhim attano 见到了自己的清净行”,动名词“disvā 已经见到了”(having
seen),“kammavisuddhim 清净行、善行”,“attano 自己的”。

《法句经》卷1〈双要品 9〉:
“造喜后喜,行善两喜,
彼喜惟欢,见福心安。”(CBETA, T04, no. 210, p. 562, b9-10)
《出曜经》卷25〈恶行品 29〉:
“此喜彼亦喜,福行二俱喜,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彼喜彼受报,见行自清净。”(CBETA, T04, no. 212, p. 746, c5-6)


《法集要颂经》卷3〈罪障品 28〉:
“此喜彼亦喜,福行二俱喜,
彼行彼受报,见行自清净。”(CBETA, T04, no. 213, p. 792, c22-23)

第15, 16 两颂,巴利《法句经》、波特那《法句经》和犍陀罗语《法句经》均位于〈双品〉;仅有
梵文《法句经》(《优陀那品》)位于〈恶品〉(28 Pāpa, Uv 28.35),与《出曜经》和《法集要颂
经》位于〈恶行品 〉相同。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现世于此喜,死后他世欢,造诸善业者,两世皆欢喜;
见自净业已,彼乐彼欢喜。(CBETA 2021.Q2, N26, no. 9, p. 14a13-14 // PTS. Dhp. 3)

Dhp. 017
Idha tappati pecca tappati, pāpakārī ubhayattha tappati;
‘Pāpaṃ me kata’nti tappati, bhiyyo tappati duggatiṃ gato. (17)
作恶的人现世遭受热恼,死后遭受热恼,两处遭受热恼,
想到“我所作的恶业”而遭受热恼,
已经去到恶趣,作恶者会更进一步地遭受热恼。(17)

这首偈颂包含五个句子。
1. “Idha tappati pāpakārī”。主词是“pāpakārī 作恶者”(单数),动词为“tappati 遭受热恼”(第
三人称单数,被动语态),副词为“idha 此处”(意指“此一世”),整句的意思是“作恶者现世遭
受热恼”。
2. “pecca tappati pāpakārī ”。主词是“pāpakārī 作恶者”(单数),动词为“tappati 遭受热恼”,
副词为“pecca 死后”(意指“来世”),整句的意思是“作恶者死后遭受热恼(来世遭受热恼)”。
3. “pāpakārī ubhayattha tappati”。主词是“pāpakārī 作恶者”(单数),动词为“tappati 遭受热
恼”,副词为“ubhayattha 两处”(意指“今生及来世”),整句到此为止的意思是“作恶者现世遭
受热恼,死后遭受热恼,两处遭受热恼”。
4. “‘Pāpaṃ me kata’nti tappati”。主词也是“pāpakārī 作恶者”,整句“AA'ti tappati”的意思
是“因 AA 而遭受热恼”,此处 AA 为“Pāpaṃ me kataṃ”,意思是“我已作了恶”。“kataṃ
ti”因为“连音 sandhi”而成为 katanti,书写时成为 kata'nti。
5. “bhiyyo tappati duggatiṃ gato”。主词也是“pāpakārī 作恶者”,动词为“tappati 遭受热
恼”,副词为“bhiyyo 更进一步地、还有”(意指“furthermore”)与“duggatiṃ gato 已经去到恶
趣”,“gato 已经去到”(动名词,having gone to ),整句为“已经去到恶趣,作恶者会更进一
步地遭受热恼”。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法句经》卷1〈双要品 9〉:
“今悔后悔,为恶两悔,
厥为自殃,受罪热恼。”(CBETA, T04, no. 210, p. 562, b10-11)
《出曜经》卷25〈恶行品 29〉:
“此煮彼亦煮,罪行二俱煮,
彼煮彼受罪,见行自有验。”(CBETA, T04, no. 212, p. 747, a4-5)
《法集要颂经》卷3〈罪障品 28〉:
“此煮彼亦煮,罪行二俱煮,
彼煮彼受报,见行自有验。”(CBETA, T04, no. 213, p. 792, c24-26)

看到古代译人的处理方式,觉得相当“有趣”。《出曜经》和《法集要颂经》将“tappati”翻译作
“煮”,也许是有些写本抄作“tapati 燃烧”,一般而言,犍陀罗语写本两个重复子音只会写成一个,
也有可能抄写时误将两个重复子音写成一个。
《法句经》卷1〈双要品 9〉:
“今悔后悔,为恶两悔,
厥为自殃,受罪热恼。”
翻译团队明明翻译出“热恼”了,为何前面要翻译作“悔”呢?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现世于此苦,死后他世苦,造诸恶业者,两世皆受苦。
谓:‘今悲我作恶,堕恶趣更苦。’”(CBETA, N26, no. 9, p. 15, a1-2 // PTS. Dhp. 3)
从巴利偈颂来看,第六句“堕恶趣更苦”不该在“双引号”之内。
Dhp. 018
Idha nandati pecca nandati, katapuñño ubhayattha nandati;
‘Puññaṃ me kata’nti nandati, bhiyyo nandati suggatiṃ gato. (18)
行善的人现世欢喜,死后欢喜,两处欢喜,
想到“我所作的善”而欢喜,
已经去到善趣,行善者会更进一步地欢喜。(18)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这首偈颂包含五个句子。
1. “Idha nandati katapuñño”。主词是“katapuñño 行善者”(单数),动词为“nandati 欢喜”,副
词为“idha 此处”(意指“此一世”),整句的意思是“行善者现世欢喜”。
2. “pecca nandati katapuñño”。主词是“katapuñño 行善者”(单数),动词为“nandati 欢喜”,
副词为“pecca 死后”(意指“来世”),整句的意思是“行善者死后欢喜(来世欢喜)”。
3. “katapuñño ubhayattha nandati”。主词是“katapuñño 行善者”(单数),动词为“nandati 欢
喜”,副词为“ubhayattha 两处”(意指“今生及来世”),整句到此为止的意思是“行善者现世欢
喜,死后欢喜,两处欢喜”。
4. “‘Puññaṃ me kata’nti nandati”。主词也是“katapuñño 行善者”,整句“AA'ti nandati
katapuñño”的意思是“行善者因 AA 而欢喜”,此处 AA 为“Puññaṃ me kataṃ”,意思是“我
已作了善”。“kataṃ ti”因为“连音 sandhi”而成为 katanti,书写时成为 kata'nti。
5. “bhiyyo nandati suggatiṃ gato”。主词也是“katapuñño 行善者”,动词为“nandati 欢喜”,
副词为“bhiyyo 更进一步地、还有”(意指“furthermore”)与“suggatiṃ gato 已经去到善趣”,
“gato 已经去到”(动名词,having gone to ),整句为“已经去到善趣,行善者会更进一步地欢
喜”。

《法句经》卷1〈双要品 9〉:
“今欢后欢,为善两欢,
厥为自佑,受福悦豫。”(CBETA, T04, no. 210, p. 562, b12-13)
《出曜经》与《法集要颂经》无此对应偈颂。
除了巴利《法句经》之外,犍陀罗语《法句经》、波特那《法句经》与梵文《法句经》(《优陀那
品》) 均无此颂的对应偈颂。
汉译这边,T210《法句经》两首两首都有,《出曜经》和《法集要颂经》只有与第17两首相当的偈
颂。
如果,《出曜经》和《法集要颂经》所根据的写本真的是梵文《法句经》(《优陀那品》) ,那么,
这两本汉译会从那里翻译出与第17两首相当的偈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现世于此喜,死后他世欢,造诸善业者,两世皆欢喜。
谓:‘今造善业喜,往善趣更喜’。”(CBETA, N26, no. 9, p. 15, a3-4 // PTS. Dhp. 3)
从巴利偈颂来看,第六句“往善趣更喜”不该在“双引号”之内。
Dhp. 019
Bahumpi ce saṃhitaṃ bhāsamāno, na takkaro hoti naro pamatto;
Gopova gāvo gaṇayaṃ paresaṃ, na bhāgavā sāmaññassa hoti. (19)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即使他诵读许多经典,放逸的人不依此实行,
他如同牧牛者计数他人的牛,不能算是沙门的一份子。(19)

这首偈颂有两个句子:
1. “naro na takkaro hoti ”,主词是“naro 一个人”,有一个形容词“pamatto 放逸的”,动词为
“hoti 是”,加了否定词“na”,主词补语是“takkaro 执行那个的人 doer of that”,此处“那
个”指的是“Bahum saṃhitaṃ 许多经典”。整句的意思是“一个放逸的人不(照着)作”,前面的
子句是“Bahum pi ce saṃhita bhāsamāno”,意思为“即使他诵读许多经典”。
2. “na bhāgavā sāmaññassa hoti”,主词是“naro pamatto 一个放逸的人”,省略而未出现。
动词为“hoti 是”,加了否定词“na”,主词补语是“bhāgavā sāmaññassa 沙门的一份子”。此
段的意思是“一个放逸的人不算是沙门的一份子”;主词“naro pamatto 一个放逸的人”有一个
形容词子句“Gopo va gāvo gaṇayaṃ paresaṃ 就像牧童数着别人的牛”。

《法句经》卷1〈双要品 9〉:
“巧言多求,放荡无戒,
怀淫怒痴,不惟止观,
聚如群牛,非佛弟子。”(CBETA, T04, no. 210, p. 562, b13-15)
《出曜经》卷6〈放逸品 5〉:
“虽多诵习义,放逸不从正,
如牧数他牛,不获沙门正。”(CBETA, T04, no. 212, p. 643, b18-19)。
《法集要颂经》卷1〈放逸品 4〉:
“虽诵习多义,放逸不从正,
如牧数他牛,难获沙门果。”(CBETA, T04, no. 213, p. 779, b13-14)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4 不放逸品〉, Uv 4.22
T210《法句经》翻译出几个巴利对应偈颂所无的字,两者要算作对应偈颂确实有一点勉强。
《法集要颂经》第四句翻译作“难获沙门果”,原文只是“不算是沙门的一份子”。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纵多诵经典,放逸不实行,
如牧算他牛,不入真沙门。”(CBETA, N26, no. 9, p. 15, a5 // PTS. Dhp. 3)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Dhp. 020
Appampi ce saṃhita bhāsamāno, dhammassa hoti anudhammacārī;
Rāgañca dosañca pahāya mohaṃ, sammappajāno suvimuttacitto;
Anupādiyāno idha vā huraṃ vā, sa bhāgavā sāmaññassa hoti. (20)
即使只诵习少许经典,他是一位法次法行者,
断除了贪、瞋、痴,具正知且善解脱,
他于此、于彼都不执着,他是沙门的一份子。(20)

这首偈颂有两个句子:
1. “dhammassa hoti anudhammacārī”,主词是“sa 他”(单数,省略);动词为“hoti 是”,主词
补语是“dhammassa anudhammacārī 一个法次法行者”。整句的意思是“他是一位法次法行
者”,前面的子句是“Appampi ce saṃhita bhāsamāno”,意思为“即使他(只)诵读少许经
典”。
2. “sa bhāgavā sāmaññassa hoti”,主词是“sa 他”;动词为“hoti 是”,主词补语是“bhāgavā
sāmaññassa ”。此一主干的意思是“他是沙门的一份子”。另外有三个片语形容主词“sa
他”:(1)“Rāgañca dosañca pahāya mohaṃ”,断除了贪、瞋、痴。(2)“sammappajāno
suvimuttacitto”,具正知与善解脱。(3)“Anupādiyāno idha vā huraṃ vā”,于此、于彼(每
一处)都不执着。

《法句经》卷1〈双要品 9〉:
“时言少求,行道如法,
除淫怒痴,觉正意解,
见对不起,是佛弟子。”(CBETA, T04, no. 210, p. 562, b15-17)
《出曜经》卷9〈戒品 7〉:
“说法虽微少,一意专听受,
此名护法人,除去淫怒痴,
众结永尽者,故名为沙门。”(CBETA, T04, no. 212, p. 658, c22-24)
《法集要颂经》卷1〈放逸品 4〉:
“若闻恶而忍,说行人赞叹,
消除贪瞋痴,彼获沙门性。”(CBETA, T04, no. 213, p. 779, b15-16)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4 不放逸品〉, Uv 4.23

第 19, 20 两诵,巴利《法句经》位于〈双品〉,波特那《法句经》位于〈言语品〉,犍陀罗《法句
经》位于〈长老品〉,梵文《法句经》(梵文《优陀那品》)位于〈不放逸品〉。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汉译则 T210《法句经》位于〈双品〉,与巴利《法句经》相同,T212《出曜经》位于〈戒品〉,
位置特别奇怪;《法集要颂经》位于〈放逸品〉,可以当作与梵文《法句经》(梵文《优陀那品》)位
于〈不放逸品〉相同。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虽诵经典少,举止遵法行,
具足正智识,弃灭贪瞋痴,善净心解脱,
舍离此世欲,此世或他世,入真沙门列。”(CBETA, N26, no. 9, p. 15, a6-7 // PTS. Dhp. 3)

第一:双品(Yamakavaggo)总结
《法句经》是到今日为止被翻译成最多种语言的佛经,也是今日保存最多种古代语言版本的佛教文
献。
西元224年支谦位处三国时代的吴国,翻译此经时说:“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句》,谓之越
叙。”也就是说,不管出家或在家学佛,应该从《法句经》开始学起。今日环观佛教世界,在锡兰、
泰国、缅甸,仍然从《法句经》开始学起,到了汉地、日本、韩国、越南,不要说从《法句经》开
始学起,就是学佛二、三十年的佛教徒,也不曾从头到尾读完汉译《法句经》。
虽然巴利《法句经》号称是在西元前 79年以文字书写下来,但是,实际上保存的文本最早可能才上
推到十五世纪,绝大多数“古”写本不会早于十七世纪。支谦在西元224年翻译的《法句经》就成为
珍贵的“化石”。学者较感兴趣的是,此本汉译《法句经》的印度文本比较接近下列的哪一本?
1. 巴利《法句经》
2. 犍陀罗语《法句经》
3. 波特那《法句经》
4. 梵文《法句经》(《优陀那品》)

我们为何不直接阅读汉译《法句经》即可,为何要阅读巴利《法句经》呢?或者
我们为何不直接阅读汉译的巴利《法句经》即可,为何要阅读巴利《法句经》呢?
在此以本品的第九颂、第十颂为例,汉译偈颂为:
《法句经》卷1〈双要品 9〉:
“不吐毒态,欲心驰骋,
未能自调,不应法衣。
能吐毒态,戒意安静,
降心已调,此应法衣。”(CBETA, T04, no. 210, p. 562, a26-29)。

以近代汉译巴利《法句经》为例: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虽为缠袈娑,不脱垢浊者,无真实克己,不应缠袈娑。
离弃诸垢浊,善住于戒律,真实以克己,彼应缠袈娑。”

了参法师翻译:
“若人穿袈裟,不离诸垢秽,无诚实克己,不应着袈裟。
若人离诸垢,能善持戒律,​克己与诚实,彼应着袈裟。”

净海法师翻译:
“虽然穿着袈裟,不除灭垢秽(烦恼),缺少自制和真实,不应穿着袈裟。
弃除垢秽(烦恼),持戒而内心寂静,有自制和真实,确可穿着袈裟。”
给读者的印象是,似乎必需除尽烦恼垢秽、具足戒律与真谛,才能穿袈裟。
实际上,巴利用字是“将来式”,有决心并努力去达成“除尽烦恼垢秽、具足戒律与真谛”,才“值得”
穿袈裟。
偈颂并未主张“没有修证就不能穿袈裟”。
巴利《法句经》第一品为〈Yamaka vaggo 双品〉,下列各语言版本都有〈双品〉:
1. 巴利《法句经》,第一品
2. 犍陀罗语《法句经》,第 13品
3. 波特那《法句经》,第一品
4. 梵文《法句经》(《优陀那品》),第29品〈相应品〉
汉译《法句经》的相关品名如下:
1. T210《法句经》,〈双要品 9〉,22首偈颂。
2. 《法句譬喻经》,〈双要品 9〉,14首偈颂。
3. 《出曜经》,〈广演品 25〉,20首偈颂。
4. 《法集要颂经》,〈广说品 24〉,33首偈颂。

本群组在“巴利《法句经》”的目录下,介绍了第一品〈双品〉1-20颂,接着要从下列三个角度来审
查这些文献:
1. 从巴利《法句经》第一品〈双品〉检视自己。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2. 从巴利《法句经》的视角阅读汉译《法句经》(T210)。
3. 从汉译《法句经》(T210)的视角阅读巴利《法句经》。

1. 从巴利《法句经》第一品〈双品〉检视自己:
所谓〈双品〉,应该是“两两相明,善恶有对,举义不单”,也就是说,这是一组两首偈颂,一首说
正方、一首说负方,句数相同,用字也是大致相同。
如巴利《法句经》1-2颂,第一首是:“中心念恶,即言即行,罪苦自追”,第二首是:“中心念善,
即言即行,福乐自追”,就是所谓的“两两相明,善恶有对”。
我们可以指出,第5, 6 两首并不是“两两善恶有对”的形式,第19, 20 首偈颂,虽然意思可以说是
“善恶有对”,但是,第 19 首偈颂是四句,第20 首偈颂是六句,也是与其他对偈颂不同的地方。
如果我们检查这两对偈颂的相对位置,波特那《法句经》有第五、六两首,但是位于〈14 忍品
khānti〉。
梵文《法句经》仅有第五首,位于〈14 忿怒品 droha〉,T212《出曜经》和T213《法集要颂经》
的对应偈颂也是只有第五首,同样位于〈忿怒品〉。
这可能有“编辑”上的问题。
2. 从巴利《法句经》的视角阅读汉译《法句经》(T210):
由于 T210《法句经》从〈9 双要品〉到〈35 梵志品〉(扣除〈33 利养品〉)共 26品,与巴利《法
句经》的 26品在品名及次序都十分相符,因此,不仅欧、美、日学者主张“支谦译《法句经》
(T210)的这26品就是来自巴利《法句经》”。汉地学者如黄忏华、吕澄、印顺导师都有类似主张。
我们首先检视,是否每一首巴利《法句经》的在“支谦译《法句经》(T210)”都有对应偈颂?
答案是巴利《法句经》的第3, 4 两首偈颂在《法句经》(T210)没有对应偈颂。此两首偈颂在波特那
《法句经》位于〈双品〉,但是在梵文《法句经》位于〈忿怒品〉。T212《出曜经》和T213《法集
要颂经》的对应偈颂只有第三首,同样位于〈忿怒品〉。
对于《法句经》(T210)没有此两首的对应偈颂,支谦说“译所不解则阙不传,故有脱失多不出者”,
有可能是未能翻译出来,但是也有可能是支谦未能见到此两颂。
3. 从汉译《法句经》(T210)的视角阅读巴利《法句经》:
如果巴利《法句经》的偈颂大多数可以在汉译《法句经》(T210)找到对应偈颂;而且汉译《法句
经》(T210)的偈颂大多数可以在巴利《法句经》的偈颂找到对应偈颂,我们就可以宣称:“两者的第
一品是出自同一版本,文句的差异只是‘汉译’的技术问题”。
但是,如果第一品的巴利《法句经》的偈颂少于汉译偈颂,我们可以宣称他们是同一来源吗?
“可能是不行的。”
我们看实际状况:
汉译《法句经》(T210)的第3, 4 两首偈颂在整本巴利《法句经》没有对应偈颂,显然,汉译另有来
源。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汉译《法句经》(T210)的第15, 16 两首偈颂也是如此。
汉译《法句经》(T210)的第21, 22 两首偈颂虽然在巴利《法句经》有对应偈颂,但是前者两首偈颂
都是六句,比后者更符合“两两相明,善恶有对”的原则。
所以,如果有人要主张汉译《法句经》(T210)翻译自巴利《法句经》,显然必需先解答此类问题。
(原贴:书房夜话 376:巴利《法句经》与汉译《法句经》,第一品〈双品〉)
目录

第二:不放逸品(Appamadavaggo)
第二:不放逸品 目录
Dhp_021 Dhp_022 Dhp_023 Dhp_024 Dhp_025 Dhp_026
Dhp_027 Dhp_028 Dhp_029 Dhp_030 Dhp_031 Dhp_032
第二:不放逸品
(Appamadavaggo)
总结
Dhp. 021
Appamādo amatapadaṃ, pamādo maccuno padaṃ;
Appamattā na mīyanti, ye pamattā yathā matā. (21)
不放逸是不死路,放逸是死路,
不放逸者不死,放逸者就像死了一样。(21)

这首偈颂包含四个句子。
1. “Appamādo amatapadaṃ”,主词是“Appamādo 不放逸”,动词“hoti 是”省略未出现在偈颂
当中,“amatapadaṃ (导向)不死的路”;整句的意思是“不放逸是不死路”。
2. “pamādo maccuno padaṃ”,主词是“pamādo 放逸”,动词“hoti 是”省略未出现在偈颂当
中,“maccuno padaṃ (导向)死王的路”;整句的意思是“放逸是死路”。
3. “Appamattā na mīyanti”,主词是“Appamattā 不放逸的人们”(复数),动词是“mīyanti 死”
(第三人称,复数动词),“na mīyanti 不死”;整句的意思是“不放逸的人们不死”。
4. “ye pamattā yathā matā”,主词是“ye pamattā 那些放逸的人们”,动词“honti 是”省略未
出现在偈颂当中, yathā 像”,“matā 形容词,复数”;整句的意思是“那些放逸的人们就像
是死的一样”。

《法句经》卷1〈放逸品 10〉: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戒为甘露道,放逸为死径,
不贪则不死,失道为自丧”(CBETA, T04, no. 210, p. 562, b21-22)。
《出曜经》卷5〈无放逸品 4〉:
“戒为甘露道,放逸为死径,
不贪则不死,失道为自丧。”(CBETA, T04, no. 212, p. 636, c29-p. 637, a1)
《法集要颂经》卷1〈放逸品 4〉:
“戒为甘露道,放逸为死径,
不贪则不死,失道乃自丧。”(CBETA, T04, no. 213, p. 779, a T2101-3)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4 不放逸品〉, Uv 4.1

三种汉译其实只是一译,后两者直接抄袭 T210《法句经》的译文,在古代是一般的操作,没有所谓
“失德”或“侵犯版权”的问题。
汉译将“不放逸”翻译成“戒”,可能是受到凑合成“一句五字”的限制,原文可能并未出现“戒”字。古
译将“amatapadaṃ (导向)不死的路”翻译作“甘露道”,因为古译惯常将“amata 不死药、诸天的食
物”翻译作“甘露”。
“不贪则不死”这一句颇难理解,因为偈颂并未出现“贪、不贪”的用字。
以各语言版本《法句经》来说,只出现〈不放逸品〉;所以汉译〈放逸品〉应作〈不放逸品〉。
《出曜经》既有〈不放逸品〉也有〈放逸品〉,此举导致《出曜经》“错误地”出现 34品,而不是
33品。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不逸不死道,放逸为死路;
不放逸不死,逸者如死尸。”(CBETA, N26, no. 9, p. 15, a13 // PTS. Dhp. 4)

Dhp. 022
Evaṃ visesato ñatvā, appamādamhi paṇḍitā;
Appamāde pamodanti, ariyānaṃ gocare ratā. (22)
如是,智者已经清晰地知道了不放逸,
他们在不放逸的境界欢乐,在圣者的境界欢乐。(22)

这首偈颂为两个句子。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1. “paṇḍitā appamāde pamodanti”,主词是“paṇḍitā 智者们”(复数,paṇḍita 又音译为“班迪


达、般智达”等等),动词是“pamodanti 欢乐、欢喜”(第三人称复数),副词是“appamāde 于
不放逸”(位格);整句的意思是“智者们欢乐于不放逸”。前面有一个子句(此首偈颂的第一行)
“Evaṃ visesato ñatvā appamādaṃ hi 如是,(智者)已经清晰地知道了不放逸”,“visesato
全部地、完全地”(副词)。
2. 此首偈颂的后半段是“ariyānaṃ gocare ratā”,这是一个形容词片语用来描述主词“paṇḍitā
智者们”,动词是“pamodanti 欢乐、欢喜”(第三人称复数,省略),“gocare 领域”(位格),此
一片语的意思是“于圣者领域欢乐的”,“ratā”是“现在分词”,相当于英文“delighting”。
为了便于阅读,翻译时分作两节。
《法句经》卷1〈放逸品 10〉:
“慧智守道胜,终不为放逸,
不贪致欢喜,从是得道乐。”(CBETA, T04, no. 210, p. 562, b23-24)
《出曜经》卷5〈无放逸品 4〉:
“慧智守道胜,终不为放逸,
不贪致欢喜,从是得道乐。”(CBETA, T04, no. 212, p. 637, b16-17)
《法集要颂经》卷1〈放逸品 4〉:
“智者守道胜,终不为迷醉,
不贪致喜乐,从是得圣道。”(CBETA, T04, no. 213, p. 779, a3-4)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4 不放逸品〉, Uv 4.2

三种汉译当中,《出曜经》直接抄袭 T210《法句经》的译文,但是,《法集要颂经》的翻译团队决
定“重译”。从译词“圣道”反映了“ariyānaṃ gocare 于圣者的境界(位格)”,可以见到《法集要颂
经》的翻译团队有梵本作参考,他们有时决定重新翻译,有时决定沿用古译。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智者悟此理,所行不放逸;
不放逸者乐,喜乐圣者境。”(CBETA, N26, no. 9, p. 15, a14 // PTS. Dhp. 4)

Dhp. 023
Te jhāyino sātatikā, niccaṃ daḷhaparakkamā;
Phusanti dhīrā nibbānaṃ, yogakkhemaṃ anuttaraṃ. (23)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他们是禅修者、努力不懈者与永远的精进者,
(这样的)智者获得无上离系的涅盘。(23)

这首偈颂为一个句子“te phusanti nibbānaṃ”,主词是“te 他们”,动词是“phusanti 触及”(第三人


称复数动词),受词是“nibbānaṃ 涅盘”。主词“te 他们”有四个“同位语”:
1. “jhāyino”,禅修者。
2. “sātatikā”,努力不懈者。
3. “daḷhaparakkamā”,精进者;niccaṃ daḷhaparakkamā 永远的精进者。
4. “dhīrā”,明智者。
这四个词是“te 他们”的“同位词”意思是“他们是禅修、精进不懈、精进的智者”。
最后两个字“yogakkhemaṃ anuttaraṃ 无上的离系、离轭”,用来形容受词“涅盘”。
《法句经》卷1〈放逸品 10〉:
“常当惟念道,自强守正行,
健者得度世,吉祥无有上。”(CBETA, T04, no. 210, p. 562, b25-26)
《出曜经》卷5〈无放逸品 4〉:
“常当惟念道,自强守正行,
健者得度世,吉祥无有上。”(CBETA, T04, no. 212, p. 637, b27-28)
《法集要颂经》卷1〈放逸品 4〉:
“恒思修善法,自守常坚固,
智者求寂静,吉祥无有上。”(CBETA, T04, no. 213, p. 779, a5-6)
三种汉译均未采用“涅盘”来翻译“nibbānaṃ, nirvāṇaṁ”,令人感到意外。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4 不放逸品〉, Uv 4.3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贤者常坚忍,勇猛修禅定,
离轭获安稳,得无上涅盘。”(CBETA, N26, no. 9, p. 16, a1 // PTS. Dhp. 4)

Dhp. 024
Uṭṭhānavato satīmato, sucikammassa nisammakārino;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Saññatassa dhammajīvino, appamattassa yasobhivaḍḍhati. (24)


勤奋的、具念的、行为纯净的、行为审慎的、调御而依法谋生的、不放逸的人,他的名誉大增。
(24)

这首偈颂为一个句子“yasobhivaḍḍhati”,也就是“yaso abhivaḍḍhati 名誉增长”,主词是“yaso 名


誉”,动词是“abhivaḍḍhati 增长”(第三人称单数动词)。有七个形容词来说明是谁的名誉增长:
1. “Uṭṭhānavato”,积极勤奋者的。
2. “satīmato”,具念者的。
3. “sucikammassa”,行为纯净者的。
4. “nisammakārino”,行为审慎者的。
5. “Saññatassa”,自我调御者的。
6. “dhammajīvino”,以法谋生者,正命者的。
7. “appamatta”,不放逸者的。

《法句经》卷1〈放逸品 10〉:
“正念常兴起,行净恶易灭,
自制以法寿,不犯善名增。”(CBETA, T04, no. 210, p. 562, b27-28)
《出曜经》卷6〈无放逸品 4〉:
“正念常兴起,行净恶易灭,
自制以法寿,不犯善名增。”(CBETA, T04, no. 212, p. 638, b10-11)
《法集要颂经》卷1〈放逸品 4〉:
“正念常兴起,意静易灭除,
自制以法命,不犯善名称。”(CBETA, T04, no. 213, p. 779, a13-14)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4 不放逸品〉, Uv 4.6
三种汉译在相当于“Saññatassa dhammajīvino”之处,翻译作“自制以法寿”,“dhammajīvi”相当于
“sammājīva”,意为“正命,以符合‘法’的方式谋生”。
当《出曜经》直接承袭T210《法句经》时,《法集要颂经》将“法寿”改译作“法命”而较为贴近字
义,颇令人意外。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奋励常正虑,净行能制己,
正法而生活,不逸善誉增。”(CBETA, N26, no. 9, p. 16, a2 // PTS. Dhp. 4)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Dhp. 025
Uṭṭhānen' appamādena , saṃyamena damena ca;
Dīpaṃ kayirātha medhāvī, yaṃ ogho nābhikīrati. (25)
藉由勤奋、不放逸、节制与调御自己,
智者作为自己不被洪水淹没的岛。(25)

这首偈颂为一个句子“Dīpaṃ kayirātha medhāvī”,也就是“medhāvī kayirātha dīpaṃ 智者应作(自


己的)洲(岛屿)”,主词是“medhāvī 智者”,动词是“kayirātha 应作”(第三人称单数,祈使态动词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动词是 karoti ),受词是“dīpaṃ 洲(岛屿)”。动词有四个副词(工具格):
1. “Uṭṭhānena”,以勤奋。
2. “appamādena”,以不放逸。
3. “saṃyamena”,以自制。
4. “damena”,以调伏。
有一个子句用来说明“dīpaṃ 洲、岛屿”的功用、用途:
yaṃ ogho nābhikīrati,yaṃ 是“关系代名词,受格”,用来连接前面的“洲”,ogho 是瀑流,在佛
典常用来指生死轮回的瀑流。“nābhikīrati”是 na abhikīrati 不会淹没。
《法句经》卷1〈放逸品 10〉:
“发行不放逸,约[26]以自调心,
慧能作[27]定明,不返冥渊中。”(CBETA, T04, no. 210, p. 562, b29-c1),[26]以=已【宋】
【元】【明】。[27]定=锭【宋】【元】【明】。
《出曜经》卷5〈无放逸品 4〉:
“发行不放逸,约己自调心,
慧能作锭明,不反入冥渊。”(CBETA, T04, no. 212, p. 638, a16-17)
《法集要颂经》卷1〈放逸品 4〉:
“发行不放逸,约己调伏心,
能善作智灯,黑暗自破坏。”(CBETA, T04, no. 213, p. 779, a11-13)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4 不放逸品〉, Uv 4.5

阅读汉译佛典时,我们希望藉助巴利与梵文对应经典来跨越古译的障碍,这首偈颂可以作为鲜明的
例子,让我们理解这能带来怎样的面貌。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法句经》:“发行不放逸,约[26]以自调心,慧能作[27]定明,不返冥渊中。”对应“发行”是
“Uṭṭhānena,以勤奋”。
第二句“约以自调心”,“宋、元、明藏”作“约已自调心”,其实可以参考《出曜经》和《法集要颂
经》作“约己自调心”,这是对应“saṃyamena,以自制”和“damena,以调伏”。
第三句“慧能作定明”,宋、元、明藏”作“慧能作锭明”,古字有柄的灯具为“锭”,无柄的灯具为
“灯”,但也可以两者都称作“锭”;但是这一字对应的是“dīpaṃ 洲、岛屿”,因为下一句是“作为不
被瀑流淹没”的物品,所以是“dīpaṃ 洲、岛屿”,而不是“灯”。
第四句“不返冥渊中”,由于上一句将“dīpaṃ 洲、岛屿”翻译作“灯”,下一句遇到“ogha 潭、湖、溪
流”就尴尬了,看来似乎是自圆其说地将“ogha 潭、湖、溪流”翻译作“冥渊”。很有可能翻译团队不
认得“nābhikīrati”的字义。
关于汉译《法句经》的误译,请参考:
https://www.academia.edu/30888268/On_Issues_of_the_Translation_Errors_and_Collation_of_t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奋励不放逸,胜己自调御,
贤者自作洲,免没于瀑流。”(CBETA, N26, no. 9, p. 16, a3 // PTS. Dhp. 4)
第二句“胜己自调御”,巴利偈颂并未出现与“胜”、“己”对应的用字,仍以古译“约以自调心”为合
适。
Dhp. 026
Pamādamanuyuñjanti, bālā dummedhino janā;
Appamādañca medhāvī, dhanaṃ seṭṭhaṃva rakkhati. (26)
无知的愚人沉溺于放逸,
智者保护不放逸如同他最珍贵的财宝。(26)

这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bālā anuyuñjanti pamādaṃ 愚人追求放逸”,主词是“bālā 愚人”(复数),动词是
“anuyuñjanti 追求”(第三人称复数动词)。受词是“pamādaṃ 放逸”。“dummedhino janā 无
知的人们”是指“bālā 愚人们”。
2. “medhāvī rakkhati appamādaṃ 智者保护不放逸”,主词是“medhāvī 智者”(单数),动词是
“rakkhati 保护”(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受词是“appamādaṃ 不放逸”。受词“appamādaṃ 不
放逸”有一个形容词片语:“dhanaṃ seṭṭhaṃva”,意为“va 像 dhanaṃ 珍宝 seṭṭhaṃ 最珍
贵的”。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法句经》卷1〈放逸品 10〉:
“愚人意难解,贪乱好诤讼,
上智常重慎,护斯为宝尊。”(CBETA, T04, no. 210, p. 562, c2-3)。
《出曜经》卷6〈无放逸品 4〉:
“修习放逸人,愚人所狎习,
定则不放逸,如财主守藏。”(CBETA, T04, no. 212, p. 639, c12-13)
《法集要颂经》卷1〈放逸品 4〉:
“修习放逸人,愚人所狎习,
[1]止观不散乱,如财主守藏。”(CBETA, T04, no. 213, p. 779, a20-21),[1]止=正【宋】【元】
【明】。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4 不放逸品〉, Uv 4.10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痴钝愚昧人,耽溺于放逸,
智者不放逸,如〔护〕最上宝。”(CBETA, N26, no. 9, p. 16, a4 // PTS. Dhp. 4)
第四句“如〔护〕最上宝”,“护”字为“rakkhati 保护”,实有此字,无需加中括号。
Dhp. 027
Mā pamādamanuyuñjetha, mā kāmaratisanthavaṃ;
Appamatto hi jhāyanto pappoti vipulaṃ sukhaṃ. (27)
你们不要沉溺于放逸,不要追求感官欲乐,
不放逸的禅修者获得最大的安乐。(27)

这首偈颂为三个句子。
第一个句子“mā anuyuñjetha pamādaṃ 不要追求放逸”,主词是“你们”(省略,未出现在偈颂中),
动词是“anuyuñjetha 追求、执行”(第二人称复数,命令式动词)。受词是“pamādaṃ 放逸”。
第二个句子“mā kāmaratisanthavaṃ 不要追求感官欲乐”,主词是“你们”(省略,未出现在偈颂
中),动词是“anuyuñjetha 追求、执行”(省略)。受词是“kāmaratisanthavaṃ 感官欲乐”。
第三个句子“jhāyanto pappoti sukhaṃ 禅修者获得快乐”,主词是“jhāyanto 禅修者”(单数),动词
是“pappoti 获得”(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是“sukhaṃ 快乐”。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jhāyanto 禅修者”是“appamatto jhāyanto 不放逸的禅修者”,“sukhaṃ 快乐”是“vipulaṃ


sukhaṃ 广大的快乐”。
《法句经》卷1〈放逸品 10〉:
“莫贪莫好诤,亦莫嗜欲乐,
思心不放逸,可以获大安。”(CBETA, T04, no. 210, p. 562, c4-5)。
《出曜经》卷6〈无放逸品 4〉:
“莫贪莫好争,亦莫嗜欲乐,
思念不放逸,可以获大安。”(CBETA, T04, no. 212, p. 640, a11-12)。
《法集要颂经》卷1〈放逸品 4〉:
“莫贪乐鬪诤,亦勿嗜欲乐,
思念不放逸,可以获大安。”(CBETA, T04, no. 213, p. 779, a22-24)
以《法句经》偈颂比较研究而言,汉译经常(或总是)将 pamāda 翻译成“争、诤”,将 dīpa 翻译成
“灯、锭”,颇觉得困扰。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4 不放逸品〉, Uv 4.12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法句经》卷1:
“勿耽于放逸,勿嗜爱欲乐。
唯勤住禅定,始得大安乐。”(CBETA, N26, no. 9, p. 16, a5 // PTS. Dhp. 4)

Dhp. 028
Pamādaṃ appamādena, yadā nudati paṇḍito;
Paññāpāsādamāruyha, asoko sokiniṃ pajaṃ;
Pabbataṭṭhova bhūmaṭṭhe, dhīro bāle avekkhati. (28)
智者精进而不放逸,他已登上智慧的高峰而无忧,
他观察这些忧伤的群众,如同站在高山上观看地面的愚人。(28)

这首偈颂为一个句子。
首先我们阅读第一段,这是一个时间子句:Pamādaṃ appamādena yadā nudati paṇḍito
paññāpāsādam āruyha asoko 当已登上智慧高阁的无忧智者以不放逸去除了放逸时”,这个子句的
主词是“paṇḍito 智者”,动词是“nudati 去除、摒弃”(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是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pamādaṃ 放逸”。“yadā 当...时”,这是“时间关系复词”,用来衔接下一句子。“paññāpāsādam”


是“paññā 智慧 pāsādam 高阁、殿堂”,“āruyha 已登上”,“asoko 无忧的”。
第二段是“sokiniṃ pajaṃ pabbataṭṭhova bhūmaṭṭhe dhīro bāle avekkhati”。主词是“dhīro 聪慧
者”,动词是“avekkhati 观察、看”(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是“bāle 愚者”。动词
“avekkhati 观察、看”有一副词子句:“sokiniṃ pajaṃ pabbataṭṭho va bhūmaṭṭhe”,va 如同,
pabbataṭṭho 站立于高山上的人,动词是“avekkhati 观察、看”(因重复而省略),bhūmaṭṭhe 站立
于地面上的,sokiniṃ 忧伤的,pajaṃ 群众。
《法句经》卷1〈放逸品 10〉:
“放逸如自禁,能却之为贤,
已升智慧阁,去危为即安,
明智观于愚,譬如山与地。”(CBETA, T04, no. 210, p. 562, c6-9)。
《出曜经》卷5〈无放逸品 4〉:
“放逸如自禁,能却之为贤,
已升智慧堂,去危而即安,
明智观于愚,譬如山与地。”(CBETA, T04, no. 212, p. 637, c13-14)
《法集要颂经》卷1〈放逸品 4〉:
“迷醉如自禁,能去之为贤,
巳升智慧堂,去危乃获安,
智者观愚人,譬如山与地。”(CBETA, T04, no. 213, p. 779, a7-9)
不管是《法句经》,或是《出曜经》,还是《法集要颂经》, Cbeta Taiwan 在此偈颂的标点和断
句都不恰当。 《法集要颂经》第一句“迷醉如自禁”,为何翻译出“迷醉”,令人困惑。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4 不放逸品〉, Uv 4.4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智者无放逸,除逸时无忧,
圣者登慧阁,观察愚多忧,
如立于高山,俯视地上物。”(CBETA, N26, no. 9, p. 16, a6-7 // PTS. Dhp. 4)。

Dhp. 029
Appamatto pamattesu, suttesu bahujāgaro;
Abalassaṃva sīghasso hitvā yāti sumedhaso. (29)
在放逸者之中维持不放逸,在睡眠者之中维持警觉,
智者(迅速)前进,像一匹快马将羸马抛在后头。(29)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这首偈颂为一个句子。
句子的主干是“sumedhaso yāti 聪明者前进”,主词是“sumedhaso 聪明者”,动词是“yāti 去、前
进”(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主词“sumedhaso 聪明者”有两个“同位语”
1. “appamatto pamattesu 在放逸者当中的不放逸者”
2. “suttesu bahujāgaro 在睡眠者当中的警觉者”
动词“yāti 去、前进”有一副词子句:“abalassaṃva sīghasso hitvā”,也就是“abalassaṃ va
sīghasso hitvā”,va 是“像”(连接词),主词 sīghasso 是“sīgha 快 assa 马”,动词“yāti 去、前
进”(省略重复),副词为“abalassaṃ hitvā”,hitvā 是“已经超越了”,abalassaṃ 是“abala 弱 assa
马”。
《法句经》卷1〈放逸品 10〉:
“居乱而身正,彼为独觉悟,
是力过师子,弃恶为大智。”(CBETA, T04, no. 210, p. 562, c9-11)
《出曜经》卷19〈马喻品 20〉:
“不恣在放恣,于眠多觉寤,
如羸马比良,弃恶乃为贤。”(CBETA, T04, no. 212, p. 711, c10-11)
《法集要颂经》卷2〈马喻品 19〉:
“不恣在放恣,于眠多觉悟,
如羸马比良,弃恶乃为贤。”(CBETA, T04, no. 213, p. 786, c11-13)
上述的《法句经》偈颂第三句“是力过师子”,很可能是将“sīgha 快”理解成“sīha 狮子”所造成的失
误。
奇怪的是《法句经》在〈象喻品 31〉还翻译了一首同样的偈颂:
“不自放[28]恣,从是多寤,
羸马比良,弃恶为贤。”(CBETA, T04, no. 210, p. 570, c13-14)。
[28]恣=逸【宋】【元】【明】。
此处并未误译作“狮子”,这两首《法句经》偈颂,第一首位于〈放逸品〉,与巴利《法句经》的相
对位置相同,也就是说,从 21-29 连续九首偈颂的相对位置都相同。
第二首位于〈象喻品 31〉,与《出曜经》卷19〈马喻品 20〉、《法集要颂经》卷2〈马喻品 19〉
的品名相仿。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巴利《法句经》29颂的对应偈颂,在波特那《法句经》与犍陀罗语《法句经》位于〈不放逸品〉,
在梵文《法句经》(《优陀那品》)位于〈马品〉,显示第二首偈颂与梵文《法句经》的可能关系。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19 马品〉, Uv 19.4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放逸中无逸,睡众中独醒,
智人如骏马,驽駻所不及。”(CBETA, N26, no. 9, p. 16, a8 // PTS. Dhp. 5)
第四句“驽駻所不及”,“駻”字意为“凶悍不温驯的马”,与巴利偈颂的本义不同。“駻”字为相当偏僻
的字,当代翻译应该避免使用僻字。建议此句翻译作“劣马所不及”。
Dhp. 030
Appamādena maghavā devānaṃ seṭṭhataṃ gato;
Appamādaṃ pasaṃsanti, pamādo garahito sadā. (30)
摩伽婆(因陀罗)以不放逸而成为诸天之首,
不放逸被人赞扬,放逸被人诃责。(30)

这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Appamādena maghavā devānaṃ seṭṭhataṃ gato 摩伽婆以不放逸成为诸天之首”,主词是
“maghavā 摩伽婆”(因陀罗的名字,也被称为“释提桓因”),动词是“gato 达到、成为”,受词
是“devānaṃ seṭṭhataṃ 诸天的首领”。“appamādena 以不放逸”,(工具格)。
2. “te appamādaṃ pasaṃsanti 他们赞扬不放逸”,主词是“他们 te”(省略,未出现在偈颂
中),动词是“pasaṃsanti 赞扬”(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受词是“appamādaṃ 不放
逸”。
3. “pamādo garahito sadā 禅修者获得快乐”,主词是“他们 te”(省略,未出现在偈颂中),动词
是“garahito 谴责”,受词是“pamādaṃ 放逸”,副词为“sadā 总是”。

《出曜经》卷9〈戒品 7〉:
“不放而得称,放逸致毁谤,
不逸摩竭人,缘净得生天。”(CBETA, T04, no. 212, p. 659, a27-28)
《法集要颂经》卷1〈放逸品 4〉:
“赞叹不放逸,毁彼放逸人,
恒获人天报,最上为殊胜。”(CBETA, T04, no. 213, p. 779, b17-19)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T210《法句经》无此偈颂的对应偈颂。
从《出曜经》在偈颂之后的注解可以读出,翻译团队“误解”了“maghavā 摩伽婆”(因陀罗的名字,
也被称为“释提桓因”)的字义。
相对于此,《法集要颂经》回避了此字的翻译。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4 不放逸品〉, Uv 4.24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摩伽婆无逸,得天之主位,
人赞不放逸,放逸常被责。”(CBETA, N26, no. 9, p. 16, a9 // PTS. Dhp. 5)

Dhp. 031
Appamādarato bhikkhu, pamāde bhayadassi vā;
Saṃyojanaṃ aṇuṃ thūlaṃ ḍahaṃ aggīva gacchati. (31)
致力于不放逸、畏惧放逸的比丘,
他如熊熊烈火前进,烧去大、小结缚。(31)

这首偈颂为一个句子“bhikkhu gacchati”是“比丘去、前进”。 主词“bhikkhu 比丘”有两个形容词:


1. “appamādarato 致力于不放逸的”
2. “pamāde bhayadassi 于放逸畏惧的”
动词“gacchati 去、前进”有一个副词子句“Saṃyojanaṃ aṇuṃ thūlaṃ ḍahaṃ aggīva”:“va
像”,此一子句的主词是“ḍahaṃ aggī 烧毁众物的火”,动词“gacchati 前进”(省略,未重复出现),
受词“Saṃyojanaṃ aṇuṃ thūlaṃ 大、小结缚”。
《法句经》卷1〈放逸品 10〉:
“比丘谨慎乐,放逸多忧𠎝,
变诤小致大,积恶入火[35]焰。”(CBETA, T04, no. 210, p. 562, c17-18),[35]焰=焚【宋】
【元】【明】【圣】。
《出曜经》卷7〈放逸品 5〉:
“比丘谨慎乐,放逸多忧愆,
结使所缠裹,为火烧已尽。”(CBETA, T04, no. 212, p. 646, c28-29)
“比丘谨慎乐,放逸多忧愆,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4]恋诤小致大,积恶入火焚。”(CBETA, T04, no. 212, p. 647, b2-3),[4]恋=变【宋】*


【元】*【明】*。
《法集要颂经》卷1〈放逸品 4〉:
“苾刍怀谨慎,放逸多忧愆,
结使深缠缚,如火焚枯薪。”(CBETA, T04, no. 213, p. 779, b27-29)
可以见到《出曜经》同一偈颂用不同的词句翻译了两次。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4 不放逸品〉, Uv 4.29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比丘乐不逸,又畏于放逸,
犹如猛火炎,烧除大小缚。”(CBETA, N26, no. 9, p. 16, a10 // PTS. Dhp. 5)

Dhp. 032
Appamādarato bhikkhu, pamāde bhayadassi vā;
Abhabbo parihānāya, nibbānasseva santike. (32)
比丘致力于不放逸、畏惧放逸,
他已临近涅盘,必定不会退堕。(32)

这首偈颂为一个句子“bhikkhu nibbānasseva santike hoti”是“比丘是正位于涅盘(境界)的附近”。


主词是“bhikkhu 比丘”,动词“hoti 是”,省略而未出现,主词补语“nibbānasseva santike.
nibbānassa 涅盘的 eva 正 santike 位于附近”。
主词“bhikkhu 比丘”有以下三个形容词:
1. appamādarato 致力于不放逸
2. pamāde bhayadassi 于放逸见到畏惧的事物(畏惧放逸)
3. abhabbo parihānāya 不可能退堕
“vā”的意思是“或”,不过,在偈颂中有时为“和”的意思。
此一偈颂在T210《法句经》和《出曜经》都没有对应偈颂,虽然我们可以列下一偈颂作为对应偈
颂,但是意思并不是完全贴切,也可以算作不是。
《法集要颂经》卷1〈放逸品 4〉: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苾刍怀谨慎,放逸多忧愆,
烦恼若消除,能得涅盘乐。”(CBETA, T04, no. 213, p. 779, c4-5)
如此一来就可能完全没有汉译对应偈颂。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4 不放逸品〉, Uv 4.32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比丘乐不逸,又畏于放逸,
彼既近涅盘,决无退堕事。”(CBETA, N26, no. 9, p. 16, a11 // PTS. Dhp. 5)

第二:不放逸品(Appamadavaggo)总结
巴利《法句经》第二品为〈Appamādavaggo 不放逸品〉,下列各语言版本都有〈不放逸品〉:
1. 巴利《法句经》,第二品
2. 犍陀罗语《法句经》,第七品
3. 波特那《法句经》,第二品
4. 梵文《法句经》(《优陀那品》),第四品
汉译《法句经》的相关品名如下:
1. T210《法句经》,〈放逸品 10〉,20首偈颂。
2. 《法句譬喻经》,〈放逸品 10〉,6首偈颂。
3. 《出曜经》,〈无放逸品 4〉,16首偈颂。〈放逸品 5〉,24首偈颂。
4. 《法集要颂经》,〈放逸品 4〉,40首偈颂。
帖主认为,应该只有所谓的〈不放逸品〉,汉译的〈放逸品〉应该是翻译团队想要将“品名”一致地
编为两个字。《出曜经》误将〈不放逸品〉编作两品:〈无放逸品 4〉与〈放逸品 5〉。这造成34
品,而非梵文《法句经》(《优陀那品》)、《法集要颂经》与藏文《法句经》共有的 33品。实际
上,《法集要颂经》,〈放逸品 4〉为40首偈颂,而《出曜经》〈无放逸品 4〉与〈放逸品 5〉两
品总共也是40首偈颂,此品应该作〈无放逸品〉而不是〈放逸品〉。
初期汉译佛教文献有两个字常出现混淆:
1. “dīpa 洲”(对应的梵文为“dvīpa”),这是指“大河、大海、大湖中的小岛或沙洲”,这个字常与
“dīpa 灯”(对应的梵文为“dīpa”)混淆。
2. “oka 家”,这个字常与“ogha 水、水池、河流”混淆。
以 巴利《法句经》25颂为例: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Uṭṭhānen' appamādena , saṃyamena damena ca;


Dīpaṃ kayirātha medhāvī, yaṃ ogho nābhikīrati. (25)
藉由勤奋、不放逸、节制与调御自己,
智者作为自己不被洪水淹没的岛。(25)
对应的T210《法句经》翻译作:
“发行不放逸,约[26]以自调心,
慧能作[27]定明,不返冥渊中。”(CBETA, T04, no. 210, p. 562, b29-c1),[26]以=已【宋】
【元】【明】。[27]定=锭【宋】【元】【明】。
第二句《大正藏》录文作“约以自调心”,“宋、元、明藏”录文作“约已自调心”。应以《大正藏》录
文为合适,但是古代写本“以、已”不分,经常混用,不能算是抄写讹误,而是转写时的问题。
第三句《大正藏》录文作“慧能作定明”,“宋、元、明藏”录文作“慧能作锭明”,应以“宋、元、明
藏”录文为合适。摆放烛火的器具,有足曰“锭”,无足曰“灯”;但是两者也常混用无别。
第三句译文出现“锭”字,代表汉译团队误将“dīpa 洲”当作“dīpa 灯”。
第四句“yaṃ ogho nābhikīrati 不被洪水淹没的(洲、岛)”,汉译作“不返冥渊中”,可以推测译者加
入偈颂所无的“冥”字来和“灯”字取得连系。
这样的例子显示,佛教经、律、论是翻译文献,容或有翻译失误的情况,同时作为辗转传抄的古代
写本,“衍、脱、倒、错”的情况也是常见的状况。
“将《大正藏》收录的文字当作佛口亲传,一字也不许他人更动”,这样的主张已经不合时宜,无法
达到“愿解如来真实义”的心愿。
本群组在“巴利《法句经》”的目录下,介绍了第二品〈不放逸品〉21-32颂,接着要从下列三个角
度来审查这些文献:
1. 汉译《法句经》(T210)的第十品〈放逸品〉是否翻译自巴利《法句经》的第二品〈不放逸
品〉。
2. 从巴利《法句经》的视角阅读汉译《法句经》(T210)。
3. 从汉译《法句经》(T210)的视角阅读巴利《法句经》。

1. 汉译《法句经》(T210)的第十品〈放逸品〉是否翻译自巴利《法句经》的第二品〈不放逸品〉:
问题虽然字数很多,答案只有两个字:“不是”。
巴利第二品〈不放逸品〉有 12颂,T210《法句经》的〈放逸品 10〉有20首偈颂,不可能从比较少
的偈颂翻译出更多首来。(有可能因缺译或佚失而翻译出比较少的偈颂。)
2. 从巴利《法句经》的视角阅读汉译《法句经》(T210):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巴利《法句经》从 21-29首在《法句经》(T210)的对应偈颂正好是第1-9首,显示两者有相当关联。
不过,汉译并未翻译 30. 32 两首偈颂;汉译虽翻译了第 31 首偈颂,却未将其列在第十,而是列在
第十三首偈颂。
3. 从汉译《法句经》(T210)的视角阅读巴利《法句经》:
汉译《法句经》(T210)的〈放逸品 10〉20首偈颂当中,前九首和第13首偈颂在巴利《法句经》第二
品有对应偈颂;但是此品的第15, 16两首的巴利对应偈颂却位于〈13 世间品〉,此品第17 首的巴利
对应偈颂却位于〈25 比丘品〉,还有第20 首的巴利对应偈颂却位于〈6 智者品〉。
汉译《法句经》(T210)的其他偈颂在巴利《法句经》则没有对应偈颂,看来似乎有一点复杂。
我们继续阅读吧!
(原贴:书房夜话 377:巴利《法句经》与汉译《法句经》,第二品〈不放逸品〉)
目录

第三:心品 Cittavaggo
第三:心品 目录
Dhp_033 Dhp_034 Dhp_035 Dhp_036 Dhp_037 Dhp_038
Dhp_039 Dhp_040 Dhp_041 Dhp_042 Dhp_043 第三:心品
Cittavaggo总

Dhp. 033
Phandanaṃ capalaṃ cittaṃ, dūrakkhaṃ dunnivārayaṃ;
Ujuṃ karoti medhāvī, usukārova tejanaṃ. (33)
智者调直颤抖、不稳定、难护、难调御(难禁)的心,
像制箭者调直他的箭一样。(33)

这首偈颂为一个句子:“medhāvī ujuṃ karoti cittaṃ 智者调直心”。


主词是“medhāvī 智者”(第三人称单数),动词是“ujuṃ karoti”或“ujuṃkaroti”,意为“调直”,受词
是“cittaṃ 心”。
受词“cittaṃ 心”有四个形容词:
1. “Phandanaṃ 颤抖的”,
2. “capalaṃ 不稳定的”,
3. “dūrakkhaṃ 难保护的”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4. “dunnivārayaṃ 难调御的”。
最后面是一个副词子句:“usukārova tejanaṃ”,也就是“va usukāro ujuṃkaroti tejanaṃ 就像造
箭者调直他的箭一样”。
《法句经》卷1〈心意品 11〉:
“意[3]使作㺃,难护难禁,
慧正其本,其明乃大。”(CBETA, T04, no. 210, p. 563, a4-5),[3]使作㺃=驶于响【元】
【明】。
《出曜经》卷28〈心意品 32〉:
“智者能自正,犹匠搦箭直,
有恚则知恚,有恚知有恚。”(CBETA, T04, no. 212, p. 759, c9-10)
《法集要颂经》卷4〈护心品 31〉:
“智者能自正,如匠搦箭直,
有恚则知恚,有恚知有恚。”(CBETA, T04, no. 213, p. 795, b22-23)。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31 心品〉, Uv 31.8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摇动变易心,难护难制服,
智者令调直,如匠矫直箭。”(CBETA, N26, no. 9, p. 16, a14 // PTS. Dhp. 5)

Dhp. 034
Vārijova thale khitto, okamokataubbhato;
Pariphandatidaṃ cittaṃ, māradheyyaṃ pahātave. (34)
就像从水中被丢掷到干燥陆地的鱼不断颤动(以求生)一样,
心也颤动着以求脱离魔罗的领域。(34)

这首偈颂为一个句子:“cittaṃ pariphandati 心颤动”。


主词是“cittaṃ 心”(第三人称单数),动词是“pariphandati 颤动”。“māradheyyaṃ pahātave ”表示
这样颤动的目的为“māradheyyaṃ 魔罗的领域 pahātave 脱离”。在文法上, “pahātave 脱离”为
不定词“to leave”。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以下的子句用来比喻“心”颤动以求脱离魔欲:“Vārijo 鱼 va 像 thale 干燥的土壤(位格) khitto 丢掷


到 okamokata 水中住处 ubbhato 各种”。
整句是:“就像从水中被丢掷到干燥陆地的鱼不断颤动(以求生)一样,心也颤动着以求脱离魔罗的领
域。”
此首偈颂“cittaṃ pariphandati 心颤动”不是“颤抖”,而是像岸上的鱼劈哩啪啦地跳动以图重回水
域。
T210《法句经》未出现对应偈颂。
《出曜经》卷28〈心意品 32〉:
“如鱼在旱地,以离于深渊,
心识极惶懅,魔众而奔驰。”(CBETA, T04, no. 212, p. 758, c25-26)
《法集要颂经》卷4〈护心品 31〉:
“如鱼在旱地,以离于深渊,
心识极惶惧,魔众而奔[3]驰。”(CBETA, T04, no. 213, p. 795, b8-9),[3]驰=地【元】
【明】。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31 心品〉, Uv 31.2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水中鱼离栖,弃投陆地上,
如是心战栗,离脱魔世界。”(CBETA, N26, no. 9, p. 17, a1 // PTS. Dhp. 5)

Dhp. 035
Dunniggahassa lahuno, yatthakāmanipātino;
Cittassa damatho sādhu, cittaṃ dantaṃ sukhāvahaṃ. (35)
难以调御、善变、随欲游移的心,
能调御此心极佳,调御此心能带来快乐幸福。(35)

这首偈颂为两个独立的句子。
1. “damatho sādhu hoti 调御是好的”。主词是“damatho 调御”(第三人称单数),它有一个形容
词“cittassa 心的”,动词是“hoti 是”,省略未出现,形容词“sādhu”意为“好、佳、善”。
Dunniggahassa 难以调御的, lahuno 轻的、(变化)迅速的, yatthakāmanipātino 随贪欲而
变化的。这一句用英文较好解释:“Taming of mind, which is difficult to restrain, quick,
going to whatever it craves or likes, is good. 对难调、善变、随欲游移心的调御是好的。”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2. “cittaṃ sukhāvahaṃ hoti 调御是带来幸福快乐的”。主词是“cittaṃ 心”(第三人称单数),它


有一个形容词“dantaṃ 调御的”,动词是“hoti 是”,省略未出现,形容词“sukhāvahaṃ,
sukha-āvahaṃ”意为“sukha 快乐、幸福 āvahaṃ 带来”、“带来快乐、幸福的”。
整句是:“对难调、善变、随欲游移心的调御是好的。调御的心能带来快乐、幸福。”
《法句经》卷1〈心意品 11〉:
“轻躁难持,唯欲是从,
制意为善,自调则宁。”(CBETA, T04, no. 210, p. 563, a5-6)
《出曜经》卷28〈心意品 32〉:
“轻难护持,为欲所居,
降心为善,以降便安。”(CBETA, T04, no. 212, p. 758, c12-13)
《法集要颂经》卷4〈护心品 31〉:
“心轻难调伏,为欲所居怀,
降心则为善,以降便轻安。”(CBETA, T04, no. 213, p. 795, b6-8)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31 心品〉, Uv 31.1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心轻随欲转,操动难制服,
善哉心调御,调御得安乐。”(CBETA, N26, no. 9, p. 17, a2 // PTS. Dhp. 5)
“操动难制服”,“操动”应是“躁动”。

Dhp. 036
Sududdasaṃ sunipuṇaṃ, yatthakāmanipātinaṃ;
Cittaṃ rakkhetha medhāvī, cittaṃ guttaṃ sukhāvahaṃ. (36)
微细、难见、随欲游移的心,
智者!你们应护卫此心,调御此心能带来快乐幸福。(36)

这首偈颂有两个句子。
第一个句子:“(medhāvī) rakkhetha cittaṃ 智者应护其心 ”。主词是“medhāvī 智者”(第三人称复
数,呼格),在句子里,实际上的主词应该是“tumhe 你们,指呼格的‘智者’”,未出现在句子里。动
词是“rakkhetha 应护卫”。受词是“cittaṃ 心 ”。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受词“cittaṃ 心 ”有以下三个形容词:
1. sududdasaṃ 很难见到的
2. sunipuṇaṃ 微小的
3. yatthakāmanipātino 随贪欲而变化的。
第二个句子是:“cittaṃ sukhāvahaṃ hoti 调御是带来幸福快乐的”。
主词是“cittaṃ 心”(第三人称单数),它有一个形容词“guttaṃ 被保护的”,动词是“hoti 是”(第三人
称单数动词,省略),形容词“sukhāvahaṃ, sukha-āvahaṃ”意为“sukha 快乐、幸福 āvahaṃ 带
来”、“带来快乐、幸福的”。
整句是:“对难调、善变、随欲游移心的调御是好的。调御的心能带来快乐、幸福。”
T210《法句经》卷1〈心意品 11〉:
“意微难见,随欲而行,
慧常自护,能守即安。”(CBETA, T04, no. 210, p. 563, a6-7)。
《出曜经》和《法集要颂经》无对应偈颂。
梵文《法句经》(《优陀那品》)也无此对应偈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心转随欲转,微妙猛难见,
智者当护心,护心得安乐。”(CBETA, N26, no. 9, p. 17, a3 // PTS. Dhp. 6)。
第一句“心转随欲转”,与巴利偈颂不符。
Dhp. 037
Dūraṅgamaṃ ekacaraṃ, asarīraṃ guhāsayaṃ;
Ye cittaṃ saṃyamessanti, mokkhanti mārabandhanā. (37)
心远逝、独行、无形体、住于洞窟,
将调御此心的人,他们能解脱魔罗的系缚。(37)

这首偈颂有两个句子。
第一个句子:“Ye cittaṃ saṃyamessanti 智者应护其心 ”。主词是“ye 那些人”(第三人称复数)。
动词是“saṃyamessanti 将调御”(第三人称复数,将来式)。受词是“cittaṃ 心 ”。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受词“cittaṃ 心 ”有以下四个形容词:
1. dūraṅgamaṃ 远逝的
2. ekacaraṃ 独行的
3. asarīraṃ 没有形体的。
4. guhāsayaṃ 住在洞窟的
关于“guhā 洞窟”,请参考《小部,经集》第四经《义品》第二章《洞窟经》:
https://www.academia.edu/37332742/2_%E7%BE%A9%E5%93%81_%E7%AC%AC%E4%BA
(.ppt)
第二个句子是:“te mokkhanti mārabandhanā”。
主词是“te 他们”(第三人称复数),动词是“mokkhanti 解脱、脱离”(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受
词“mārabandhanā”意为“魔罗的束缚”。
T210《法句经》卷1〈心意品 11〉:
“独行远逝,覆藏无形,
损意近道,魔系乃解。”(CBETA, T04, no. 210, p. 563, a8-9)。
《出曜经》卷30〈梵志品 34〉:
“远逝独游,隐藏无形,
难降能降,是谓梵志。”(CBETA, T04, no. 212, p. 774, a24-25)
《法集要颂经》卷4〈梵志品 33〉:
“远逝独游行,隐藏无形影,
难降能自调,是名为梵志。”(CBETA, T04, no. 213, p. 799, a26-27)
梵文《法句经》(《优陀那品》)的对应偈颂也位于〈31 心品〉(Uv 31.8),因此,《出曜经》和《法
集要颂经》的对应偈颂位于〈梵志品 33〉,值得注意。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远行与独动,无形隐胸窟,
若谁制彼心,脱出魔系缚。”(CBETA, N26, no. 9, p. 17, a4 // PTS. Dhp. 6)
第二句“无形隐胸窟”,“胸窟”移似“洞窟”之误。
Dhp. 038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Anavaṭṭhitacittassa, saddhammaṃ avijānato;


Pariplavapasādassa, paññā na paripūrati. (38)
心无住息的人、不了解正法的人、信心不坚定的人,
他们无法成就圆满的智慧。(38)

这首偈颂为一个句子:“paññā na paripūrati”。
主词是“paññā 智慧”(第三人称单数)。动词是“na paripūrati 不会圆满”(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
主词“paññā 智慧”有以下三个形容词:
1. Anavaṭṭhitacittassa 心无住息者的、心不稳定者的
2. saddhammaṃ avijānato 不瞭解正法者的
3. pariplavapasādassa 信心不坚定者的

T210《法句经》卷1〈心意品 11〉:
“心无住息,亦不知法,
迷于世事,无有正智。”(CBETA, T04, no. 210, p. 563, a9-10)。
《出曜经》卷28〈心意品 32〉:
“心无住息,亦不知法,
迷于世事,无有正智。”(CBETA, T04, no. 212, p. 760, c28-29)
《法集要颂经》卷4〈护心品 31〉:
“心不住止息,亦不知善法,
迷于出世事,无有正知见。”(CBETA, T04, no. 213, p. 795, c11-13)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31 心品〉, Uv 31.28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若心不安定,不辨于正法,
信念不坚者,智慧不成满。”(CBETA, N26, no. 9, p. 17, a5 // PTS. Dhp. 6)

Dhp. 039
Anavassutacittassa ananvāhatacetaso;
Puññapāpapahīnassa natthi jāgarato bhayaṃ. (39)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心无贪欲的人,心无困惑的人,已舍弃“罪与福”的人,
保持醒悟的人,这样的人没有怖畏恐惧。(39)
Udānavarga 28.6 Pāpa
anavasrutacittasya
tv anunnahanacetasaḥ /
puṇyapāpaprahīṇasya
nāsti durgatito bhayam //

这首偈颂为一个句子:“bhayaṃ natthi”。
主词是“bhayaṃ 恐惧”(第三人称单数)。动词是“na atthi 不存在”(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
主词“bhayaṃ 恐惧”有以下四个形容词:
1. Anavassutacittassa 心无贪欲者的
2. ananvāhatacetaso 心无困惑者的
3. Puññapāpapahīnassa 已舍弃“好”与“坏”者的
4. jāgarato 保持警寤者的

T210《法句经》卷1〈心意品 11〉:
“念无适止,不绝无边,
福能遏恶,觉者为贤。”(CBETA, T04, no. 210, p. 563, a10-12)
《出曜经》卷28〈心意品 32〉:
“念无适止,不绝无边,
福能遏恶,觉者为贤。”(CBETA, T04, no. 212, p. 760, b13-14)
《出曜经》卷25〈恶行品 29〉:
“人不损其心,亦不毁其意,
以善永灭恶,不忧堕恶道。”(CBETA, T04, no. 212, p. 743, a2-3)
《法集要颂经》卷3〈罪障品 28〉:
“人不损其心,亦不毁其意,
以善永灭恶,不忧随恶道。”(CBETA, T04, no. 213, p. 792, a27-29)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28 恶品〉,Uv 28.6

在巴利偈颂下半颂的“Puññapāpapahīnassa”,近代汉译均翻译作类似“舍弃善恶”的字义。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了参法师:“超越善与恶”。
净海法师:“超越善福、罪恶”。
廖文灿:“福及恶已被彻底舍弃者”。
黄宝生:“摆脱善和恶”。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超脱善与恶”。
Thera Narada: 'he who has discarded both good and evil'
KR Norman: 'who is freed from good anf evil'
Unkown author: 'who has abandoned the idea of "good" and "bad".'
帖主认为:“舍弃善与恶”是后期思想,不应出现在如《法句经》的初期文献当中。
在这里汉译出现了耐人寻味的诠释:“以善永灭恶”、“福能遏恶”。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若得心无恼,亦无思虑惑,
超脱善与恶,觉者无恐怖。”(CBETA, N26, no. 9, p. 17, a6 // PTS. Dhp. 6)

Dhp. 040
Kumbhūpamaṃ kāyamimaṃ viditvā,
nagarūpamaṃ cittamidaṃ ṭhapetvā;
Yodhetha māraṃ paññāvudhena,
jitañca rakkhe anivesano siyā. (40)
已知此身如陶瓮,已建立心如(守)城,你们应以智慧与魔罗作战,
你应善护战胜(魔罗)的成果,你应成为毫无系着。(40)

这首偈颂有三个句子:
1. “yodhetha māraṃ”。主词是“tumhe 你们”(第二人称复数),省略未出现在偈颂当中。动词是
“yodhetha 应攻击”(第二人称复数,祈使式),受词为“māraṃ 魔罗”。有一副词形容动词:
“paññāvudhena 以智慧为武器”。在“你们应以智慧为武器与魔罗作战”之前,有两个动名词
片语,一、“Kumbhūpamaṃ kāyamimaṃ viditvā 已知此身如陶瓮”。
2. “nagarūpamaṃ cittamidaṃ ṭhapetvā 已建立心如(防)城”。第二个句子:“jitaṃ ca
rakkhe”。主词是“so 他”或“sā 她”(第三人称单数),省略未出现在偈颂当中。动词是“rakkhe
应保护”(第三人称单数,祈使式),受词为“jitaṃ 战利品、胜战所占领的土地和财富”。
3. “anivesano siyā”。主词是“so 他”或“sā 她”(第三人称单数),省略未出现在偈颂当中。动词
是“siyā 应成为”(第三人称单数,祈使式),主词补语为“anivesano 无系着”。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T210《法句经》卷1〈心意品 11〉:
“藏六如龟,[10]防意如城,
慧与魔战,胜则无患。”(CBETA, T04, no. 210, p. 563, a18-19),[10]Miccāpaṇihitaṃ
cittaṃ.。[*50-19]慧=惠【圣】*。
此处“[10]Miccāpaṇihitaṃ cittaṃ.”为失误,应作“nagarūpamaṃ cittamidaṃ”。
“Micchāpaṇihitaṃ 向于邪恶的”位于巴利《法句经》42颂,而且《大正藏》此处引文还漏写了
'h'。
《出曜经》卷28〈心意品 32〉:
“观身如空瓶,安心如[2]立城,
以睿与魔战,守胜勿复失。”(CBETA, T04, no. 212, p. 762, a4-5),[2]立=丘【宋】*【元】*
【明】*。
《法集要颂经》卷4〈护心品 31〉:
“观身如空瓶,安心如丘城,
以慧与魔战,守胜勿复失。”(CBETA, T04, no. 213, p. 795, c25-27)。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31 心品〉, Uv 31.35

T210《法句经》第一句“藏六如龟”和梵、巴偈颂均不同。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知身如水瓮,心安如城廓,
慧剑击魔王,守视真懈怠。”(CBETA, N26, no. 9, p. 17, a7 // PTS. Dhp. 6)
元亨寺版《法句经》译文第四句“守视真懈怠”应作“守胜无懈怠”。
Dhp. 041
Aciraṃ vatayaṃ kāyo pathaviṃ adhisessati;
Chuddho apetaviññāṇo, niratthaṃva kaliṅgaraṃ. (41)
啊!这个身体不久将躺在地上,
被弃置于地、没有意识,像一块无用的木头。(41)

这首偈颂为一个句子:“kāyo pathaviṃ adhisessati”。主词是“kāyo 身体”(第三人称单数),有一个


形容词“ayaṃ 这个”出现在“vatayaṃ”当中,也就是说“vatayaṃ”必须分成“vata 天啊!啊!”和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ayaṃ 这个”两字。动词是“adhisessati 将躺下”(第三人称单数,将来式),它有一个副词“aciraṃ


不久”形容这个动词,受词为“pathaviṃ 地、土地”。这一句为“Aciraṃ vata ayaṃ kāyo pathaviṃ
adhisessati 啊!这个身体不久将躺在地上”。
偈颂第二行是一个副词子句,“va 像”。主词是“kaliṅgaraṃ 木头、木块”(第三人称单数),动词是
“adhisessati 将躺下”(第三人称单数,将来式),受词为“pathaviṃ 地、土地”,沿用上一行,而未
出现在此一子句当中。主词“kaliṅgaraṃ 木头、木块”有一个形容词“niratthaṃ 没价值的、无用
的”。第二行的前面两个字是第一行主词“kāyo 身体”的形容词:“Chuddho 弃置的、抛弃的”、
“apetaviññāṇo 没有意识的”。
T210《法句经》卷1〈心意品 11〉:
“有身不久,皆当归土,
形坏神去,寄住何贪?”(CBETA, T04, no. 210, p. 563, a14-15)
《出曜经》卷3〈无常品 1〉:
“是身不久,还归于地,
神识已离,骨干独存。”(CBETA, T04, no. 212, p. 622, c13-14)。
《法集要颂经》卷1〈有为品 1〉:
“四大聚集身,无常讵久留,
地种散坏时,神识空何用?”(CBETA, T04, no. 213, p. 777, c18-20)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1 无常品〉, Uv 1.35

此一巴利偈颂在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1 无常品〉
"Udānavarga 1.35 Anitya",难怪《出曜经》与《法集要颂经》的对应经典会出现在〈无常品 1〉。
巴利偈颂的用字“Chuddho 弃置的、抛弃的”,梵文《法句经》在相对位置的用字是“śunyo 空
的”,这可能是《法集要颂经》的翻译出现“空”字的原因。不过,整体来说,《法集要颂经》此一偈
颂的翻译与巴利、梵文偈颂的本意都有不少差异。
aciraṁ bata kāyo 'yaṁ
pṛthivīm adhiśeṣyate |
śunyo vyapetavijñāno
nirastaṁ vā kaḍaṅgaram //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此身实不久,当置于地上,
被弃无意识,无用如木片。”(CBETA, N26, no. 9, p. 17, a8 // PTS. Dhp. 6)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Dhp. 042
Diso disaṃ yaṃ taṃ kayirā, verī vā pana verinaṃ;
Micchāpaṇihitaṃ cittaṃ pāpiyo naṃ tato kare. (42)
仇敌对仇敌、冤家对冤家所作的事,
向于邪恶的心对他所做的(伤害)比那更严重。(42)

这首偈颂为一个句子:“cittaṃ naṃ kare 心能做他(心能对他做一些事)”。


主词是“cittaṃ 心”(第三人称单数),它有一个形容词“Micchāpaṇihitaṃa 向于邪恶的心”,动词是
“kare 能做”,(第三人称单数,祈使态动词),受词是“naṃ 他”。有两个副词形容动词“kare 能
做”:
“pāpiyo 更糟地,更恶劣地”。
“tato 比那”,那是指本偈颂第一行所描述的事。
整句是:“向于邪恶的心对他所做的事比那更糟。”
所比较的事为:
Diso disaṃ kayirā (Diso 仇敌(主词,第三人称单数) disaṃ 仇敌(受词,第三人称单数) kayirā 做
(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
verī vā verinaṃ (verī 冤家(主词,第三人称单数) verinaṃ 冤家(受词,第三人称单数) kayirā 做(动
词,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两个 kayirā 只出现一次)。vā 或 pana 确实。
这首偈颂在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为 Uv 31.9。
〈Udānavarga 31.9 Citta〉
na dveṣī dveṣiṇaḥ kuryād
vairī vā vairiṇo hitam /
mithyāpraṇihitaṁ cittaṁ
yat kuryād ātmanātmanaḥ //
非常独特地,此首偈颂在《法句经》、《出曜经》和《法集要颂经》都未出现对应偈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仇敌对仇敌,怨家对怨家,
若心住邪行,恶业更增大。”(CBETA, N26, no. 9, p. 17, a9 // PTS. Dhp. 6)

Dhp. 043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6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Na taṃ mātā pitā kayirā, aññe vāpi ca ñātakā;


Sammāpaṇihitaṃ cittaṃ seyyaso naṃ tato kare. (43)
导向正(法)的心所能替他作的(事)更为佳善,
不是父母或其他亲戚能替他作的事所能相比。(43)

这首偈颂为一个句子:“cittaṃ naṃ kare 心能做那事”。


主词是“cittaṃ 心”(第三人称单数),它有一个形容词“Sammāpaṇihitaṃ 向于正(法)的”,动词是
“kare 能做”,(第三人称单数,祈使态动词),受词是“naṃ 那(事)”。有两个副词形容动词“kare 能
做”:
1. “seyyaso 更好地,比较好地”。
2. “tato 比那”,那是指本偈颂第一行所描述的事。
整句是:“向于正(行)的心对他所做的(事)比那更佳善。”
所比较的事为:
mātā 母亲 pitā 父亲 ca 和 aññe ñātakā 其他亲戚。kayirā 能做(的事) 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祈使
态。
“vāpi”为“vā pi 确实”,“ca 和”,一般将这样的字(“vā 确实”为“vā 确实”,“ca 和”)当作用来符合
“metre 诗韵”的衬字,不予翻译。
这首偈颂在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为 Uv 31.10。
〈Udānavarga 31.10 Citta〉
na taṁ mātā pitā vāpi
kuryāj jñātis tathāparaḥ /
samyakpraṇihitaṁ cittaṁ
yat kuryād dhitam ātmanaḥ //
《法句经》卷1〈心意品 11〉:
“是意自造,非父母为,
可勉向正,为福勿回。”(CBETA, T04, no. 210, p. 563, a17-18)
《出曜经》卷28〈心意品 32〉:
“是意自造,非父母为,
除邪就定,为福勿回。”(CBETA, T04, no. 212, p. 759, c19-20)
《法集要颂经》卷4〈护心品 31〉: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6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是意皆自造,非干父母为,
除邪就正定,为福勿回复。”(CBETA, T04, no. 213, p. 795, b24-25)。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42 颂
仇敌对仇敌,怨家对怨家,
若心住邪行,恶业更增大。
43 颂
〔善〕非父母作,亦非亲属作,
若心住正道,善恶更增大。”(CBETA, N26, no. 9, p. 17, a9-10 // PTS. Dhp. 6)
帖主译文:
仇敌对仇敌、冤家对冤家所作的事, 向于邪恶的心对自己所造的祸害比这还严重。(42)
导向正(法)的心所能替他作的(事)更为佳善,不是父母或其他亲戚能替他作的事所能相比 。(43)
巴利偈颂(43)为:
Na taṃ mātā pitā kayirā, aññe vāpi ca ñātakā;
Sammāpaṇihitaṃ cittaṃ, seyyaso naṃ tato kare.
43 颂第四句“善恶更增大”,似应改作“善业更增大”。
实际上,巴利偈颂并未出现“恶业”或“善业”的用字, 例如,43 颂整首偈颂只是:
“向于正(行)的心对他所做的(帮助),
不是父母或其他亲戚所能(替他)做的(帮助)所能比。”
三国支谦译《法句经》卷1〈心意品 11〉:
“是意自造,非父母为,
可勉向正,为福勿回。”(CBETA, T04, no. 210, p. 563, a17-18)

第三:心品 Cittavaggo总结
巴利《法句经》第三品为〈Citta vaggo 心品〉,下列各语言版本都有〈心品〉:
1. 巴利《法句经》,第三品
2. 犍陀罗语《法句经》,第八品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6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3. 波特那《法句经》,第19品
4. 梵文《法句经》(《优陀那品》),第31品
汉译《法句经》的相关品名如下:
1. T210《法句经》,〈心意品 11〉,12首偈颂。
2. 《法句譬喻经》,〈心意品 11〉,4首偈颂。
3. 《出曜经》,〈心意品 32〉,46首偈颂。
4. 《法集要颂经》,〈护心品 31〉,45首偈颂。
帖主认为,可以粗略地以所在的品次及偈颂内容来判定汉译偈颂是出自巴利文本或是梵语文本。当
然,这样的判定仍需更细致的偈颂比较。
在此以T210《法句经》的〈心意品 11〉的前面九首偈颂为例(括弧中的数目字代表巴利《法句经》
的对应偈颂):
1. 意使作㺃,难护难禁,慧正其本,其明乃大。(33)
2. 轻躁难持,唯欲是从,制意为善,自调则宁。(35)
3. 意微难见,随欲而行,慧常自护,能守即安。(36)
4. 独行远逝,覆藏无形,损意近道,魔系乃解。(37)
5. 心无住息,亦不知法,迷于世事,无有正智。(38)
6. 念无适止,不绝无边,福能遏恶,觉者为贤。(39)
7. 佛说心法,虽微非真,当觉逸意,莫随放心。(--)
8. 见法最安,所愿得成,慧护微意,断苦因绿。(--)
9. 有身不久,皆当归土,形坏神去,寄住何贪?(41)

本群组在“巴利《法句经》”的目录下,介绍了第三品〈心品〉33-43颂,接着要从下列三个角度来
审查这些文献:
1. 汉译《法句经》(T210)的第11品〈心意品〉是否翻译自巴利《法句经》的第三品〈心品〉?
2. 从巴利《法句经》的视角阅读汉译《法句经》(T210)。
3. 从汉译《法句经》(T210)的视角阅读巴利《法句经》。

1. 汉译《法句经》(T210)的第11品〈心意品〉是否翻译自巴利《法句经》的第三品〈心品〉?
答案显然还是:“不是”。
巴利第三品〈心品〉有 11颂,T210《法句经》的第11品〈心意品〉有12颂,数目差距似乎不大。但
是仍然有下文提到的问题待解答。
2. 从巴利《法句经》的视角阅读汉译《法句经》(T210):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6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巴利《法句经》有两首偈颂在《法句经》(T210)找不到对应偈颂:34. 42 两首偈颂。不过,汉译可
能是缺译 ;较难解释的是,42, 43是一对偈颂,汉译虽翻译了第 43 首,却未能翻译出第42首偈
颂。
3. 从汉译《法句经》(T210)的视角阅读巴利《法句经》:
汉译《法句经》(T210)的〈心意品 11〉12首偈颂当中,第7, 8, 10首偈颂在巴利《法句经》第三品未
出现对应偈颂;而且汉译的第12首偈颂第一句为“藏六如龟”,与巴利对应偈颂的第一句也颇有差
距。
从前三品来看,汉译《法句经》翻译出巴利《法句经》所无的偈颂。
我们继续阅读,来看看两者的关系吧!
(原贴:书房夜话 379:巴利《法句经》与汉译《法句经》,第三品〈心品〉)
目录

第四:花品 Pupphavaggo
第四:花品 目录
Dhp_044 Dhp_045 Dhp_046 Dhp_047 Dhp_048 Dhp_049
Dhp_050 Dhp_051 Dhp_052 Dhp_053 Dhp_054 Dhp_055
Dhp_056 Dhp_057 Dhp_058 Dhp_059 第四:花品
(Pupphavaggo)
总结
Dhp. 044
Ko imaṃ pathaviṃ vicessati yamalokañca imaṃ sadevakaṃ;
Ko dhammapadaṃ sudesitaṃ kusalo pupphamiva pacessati. (44)
谁能审查这个地界、地界的诸天与阎魔界?
谁能善说(如来的)法句,如同巧匠采花?(44)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疑问句。
1. “Ko pathaviṃ vicessati yamalokaṃ ca”,主词是疑问代名词“ko 谁”,动词是“vicessati 调
查、审察”(第三人称单数,将来式),此处有两个受词:“imaṃ pathaviṃ 此地界”、
“yamalokaṃ 阎魔界”。“sadevakaṃ 与天”有一些不同的解释,一是谁能与诸天一起审察地
界与阎魔界,二是谁能审察地界、地界之诸天、与阎魔界。三是谁能审察地界、阎魔界、与
天界。帖主此处采用 KR Norman 的诠释,是将“诸天”系于“地界”。
2. “ko pacessati dhammapadaṃ”,主词是疑问代名词“ko 谁”,动词是“pacessati 采集”(第
三人称单数,将来式),受词是“dhammapadaṃ 法句、关于法的词句”,“法句”有一个形容词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6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sudesitaṃ 善说的”。此一句子之后有一个子句:iva 如同,kusalo 善巧的人、巧匠,动词


“pacessati 采集”省略,受词 pupphaṃ 花(复数,单数?)。

印顺导师《妙云集》23册《华雨香云》213-220页〈法句序〉,在219页讨论到此首偈颂:
新译四四颂:“谁征服地界,阎魔界天界”?旧译作:“孰能择地,舍鉴(应作监,即监狱)取天”?
征服,旧译为择,即抉择……锡兰的解说为“如实了解”,这是一样的。罽宾所传,地为爱欲;锡兰
传者,以地为自己,以阎魔界为四恶趣,以天界为人及六欲天,意义都不明显,妥贴。原来,《阿
含经》中,佛不一定说五趣、六趣,每以现生人间为本,使人了解何善何恶,不致下堕于地狱,而
能上生于天趣。所以,征服地界,即人类如实了解,而能自主的(不为他转,即征服意)离地狱而
生天。地,是大地人类;监──阎魔界是地狱;天即三界诸天。这如下颂所说,唯有(人间的)“有
学”(依有部说,顶位或忍位即能决不堕落),才能决定的于来生不堕地狱而生天趣。这岂非文从义
顺!学派的解说,可能为一是一非的,也有可以两存的,也有应该再为确训的:这又是一例。
《法句经》卷1〈华香品 12〉:
“孰能择地,舍[13]鉴取天?
谁说法句,如择善华?”(CBETA, T04, no. 210, p. 563, a23-24),[13]鉴=监【元】【明】*。
《出曜经》卷19〈华品 19〉:
“孰能择地,舍鉴取天,
唯说法句,如择善华。”(CBETA, T04, no. 212, p. 708, b28-29)。
此处“唯说法句”应是“谁说法句”。

《法集要颂经》卷2〈华喻品 18〉:
“何人能择地?舍地狱取天,
惟说善法句,如采善妙华。”(CBETA, T04, no. 213, p. 786, a2-3)。此处“惟说善法句”应是“谁
说善法句”。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18 花品〉 Uv 18.1。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谁服此地界,阎魔与天界,
谁集妙法句?如熟匠〔摘〕华。”(CBETA, N26, no. 9, p. 17, a13 // PTS. Dhp. 7)

Dhp. 045
Sekho pathaviṃ vicessati, yamalokañca imaṃ sadevakaṃ;
Sekho dhammapadaṃ sudesitaṃ, kusalo pupphamiva pacessati. (45)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6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有学能审查地界、地界的诸天、与阎魔的境界,
有学能善解(如来的)善说法句,如同巧匠采花。(45)

大致上来说,此首偈颂仅是将“ko 谁”替换成“sekho 有学”,而将两个疑问句改作肯定句。


1. “sekho pathaviṃ vicessati yamalokaṃ ca”,主词是“sekho 有学”,动词是“vicessati 调
查、审察”(第三人称单数,将来式),此处有两个受词:“pathaviṃ 地界”、“yamalokaṃ 阎魔
界”。“sadevakaṃ 与天”,帖主此处采用 KR Norman 的诠释,是将“诸天”系于“地界”。
2. “sekho pacessati dhammapadaṃ”,主词是“sekho 有学”,动词是“pacessati 采集”(第三
人称单数,将来式),受词是“dhammapadaṃ 法句、关于法的词句”,“法句”有一个形容词
“sudesitaṃ 善说的”。此一句子之后有一个子句:iva 如同,kusalo 善巧的人、巧匠,动词
“pacessati 采集”省略,受词 pupphaṃ 花(复数,单数?)。

《法句经》卷1〈华香品 12〉:
“学者择地,舍鉴取天;
善说法句,能采德华。”(CBETA, T04, no. 210, p. 563, a24-25)
《出曜经》卷19〈华品 19〉:
“学者择地,舍鉴取天,
善说法句,能采德华。”(CBETA, T04, no. 212, p. 708, c4-5)。
《法集要颂经》卷2〈华喻品 18〉:
“学人能择地,舍地狱取天,
善说妙法句,能采众妙华。”(CBETA, T04, no. 213, p. 786, a4-5)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18 花品〉 Uv 18.2。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有学服地界,阎魔与天界,
有学集法句,如熟匠摘华。”(CBETA, N26, no. 9, p. 17, a14 // PTS. Dhp. 7)

罗良艾
原来【鉴】是指地狱,想不到,还以为是镜子或内心呢。
帖主回答: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6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玄应大师是辅助玄奘翻译的字学大师,他所著的《一切经音义》很少出错,但是,这里是少数的错
处之一:“舍鉴(又作‘鉴’,同。‘古儳’反,《广雅》:‘鉴,照也’。鉴,谓之镜,所以察形者也)。”
(CBETA, T54, no. 2128, p. 800, b1)。
所以,犯错是自古即有,这意味着支谦于西元224 年翻译了《法句经》之后,有将近五百年没人深
入研究此本翻译。
Dhp. 046
Pheṇūpamaṃ kāyamimaṃ viditvā,
marīcidhammaṃ abhisambudhāno;
Chetvāna mārassa papupphakāni,
adassanaṃ maccurājassa gacche. (46)
已知此身如聚沫,已了解身体如幻的本质,
斩断魔罗的花簇,他应去到死王见不到他的领域。(46)

此首偈颂为一个肯定句:“so gacche adassanaṃ”,主词是“so 他”,省略而未出现在偈颂当中。


动词是“gacche 应去、应去到”(第三人称单数,祈使态),受词是“adassanaṃ 见不到的(领域、境
界、地方)”。受词有一个形容词“maccurājassa 死王的 ”。所以句子的主干是:“他应去到死王见不
到的领域。”在主干之前有三个动名词片语:
1. “pheṇūpamaṃ kāyaṃ imaṃ viditvā”,动名词是“viditvā 已经知道 having known”,受词是
“kāyaṃ imaṃ 此身”,此受词有一个形容词“Pheṇūpamaṃ 似泡沫的 ”。
2. “marīcidhammaṃ abhisambudhāno”,动名词是“abhisambudhāno 已经瞭解 having
realized”,受词是“kāyaṃ imaṃ 此身”,此受词有一个形容词“marīcidhammaṃ (似)海市蜃
楼的本质 ”。
3. “Chetvāna mārassa papupphakāni”,动名词是“chetvāna 已经切断 having cut off”,受词
是“papupphakāni”,此受词有一个形容词“mārassa 魔罗的 ”。
“papupphakāni”的“词性”和“词义”都有争议。巴利注释书将此字解释为“以花簇为箭尖的箭”,一
则此字并未出现与“箭”相关的拼写,二则“以花簇作为箭尖”的箭,也难以理解。
《法句经》卷1〈华香品 12〉:
“见身如沫,幻法自然,
断魔华敷,不覩[*]生死。”(CBETA, T04, no. 210, p. 563, a27-28)
[*15-1]生死=死生【元】【明】*。
我们可以见到汉译第三句并未翻译出“箭”字,而且第四句“不覩生死”,应作“不覩死生”,而“死生”
其实是抄写失误,正确应该作“不覩死王”。

《出曜经》卷19〈华品 19〉: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6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此身如沫,幻法自然,
断魔华敷,不覩死王。”(CBETA, T04, no. 212, p. 711, a11-12)
《法集要颂经》卷2〈华喻品 18〉:
“是身如聚沫,知此幻化法,
断魔华开敷,不覩死王路。”(CBETA, T04, no. 213, p. 786, b21-23)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18 花品〉 Uv 18.18。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知身譬泡沫,悟此同幻影,
灭魔王华箭,将无死王见。”(CBETA, N26, no. 9, p. 18, a1 // PTS. Dhp. 7)

Dhp. 047
Pupphāni heva pacinantaṃ, byāsattamanasaṃ naraṃ;
Suttaṃ gāmaṃ mahoghova, maccu ādāya gacchati. (47)
死亡带走一个心神散乱的人,即使他只是在采摘花朵,
就像洪水冲走正在沉睡的村庄一样。(47)

此首偈颂为一个肯定句:“maccu ādāya gacchati byāsattamanasaṃ naraṃ”,主词是“maccu 死


神、死亡”。动词是“ādāya gacchati 带走”(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受词是“byāsattamanasaṃ
naraṃ 心散乱的人”。“byāsattamanasaṃ”的字义有两种不同主张,一种是解释为“attached mind
系着的心、贪着的心”,另一种如 KR Norman 和 Thera Nārada 解释为“distracted mind 散乱的
心、散漫的心”。
“Pupphāni heva pacinantaṃ 采集花朵”为形容“人 naraṃ”。所以句子的主干是:“死亡带走一个
心神散乱的人,即使他只是在采摘花朵”,这一句“即使他只是在采摘花朵”不易理解,有些注释主
张,此处的“pupphāni 花朵(复数)”意指“欲贪”。
在主干之后有一个子句:“suttaṃ gāmaṃ mahoghova”,“mahā-ogho 洪水”,动词是“ādāya
gacchati 带走”(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受词是“suttaṃ gāmaṃ 沉睡的村庄”。
《法句经》卷1〈华香品 12〉:
“身病则萎,若华零落;
死命来至,如水湍骤。”(CBETA, T04, no. 210, p. 563, a28-29)。
此首偈颂很难算是巴利偈颂的对应偈颂。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6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出曜经》卷19〈华品 19〉:
“如有采华,专意不散,
村睡水漂,为死所牵。”(CBETA, T04, no. 212, p. 710, b29-c1)。
《法集要颂经》卷2〈华喻品 18〉:
“如人采妙华,专意不散乱,
因眠遇水漂,俄被死王降。”(CBETA, T04, no. 213, p. 786, b1-3)
有趣的是,巴利偈颂讲的是“心散漫”,而《法集要颂经》和《出曜经》则是“专意不散”,意思刚好
相反。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18 花品〉 Uv 18.14。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摘集诸华人,其人心贪着,
死神将捉去,宛如眠村落,瀑流〔漂荡〕去。”(CBETA, N26, no. 9, p. 18, a2 // PTS. Dhp. 7)

Dhp. 048
Pupphāni heva pacinantaṃ, byāsattamanasaṃ naraṃ;
Atittañeva kāmesu, antako kurute vasaṃ. (48)
死亡控制一个心神散乱的人,即使他只是在采摘花朵,
而于感官欲乐不满足。(48)

此首偈颂为一个肯定句:“antako kurute vasaṃ naraṃ”,主词是“antako 死亡”。动词是“kurute


vasaṃ 控制”(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受词是“byāsattamanasaṃ naraṃ 心散乱的人”。
“byāsattamanasaṃ”的字义有两种不同主张,一种是解释为“attached mind 系着的心、贪着的
心”,另一种如 KR Norman 和 Thera Nārada 解释为“distracted mind 散乱的心、散漫的心”。
“Pupphāni heva pacinantaṃ 采集花朵”为形容“人 naraṃ”。所以句子的主干是:“死亡控制一个
心神散乱的人,即使他只是在采摘花朵”,这一句“即使他只是在采摘花朵”不易理解,有些注释主
张,此处的“pupphāni 花朵(复数)”意指“欲贪”。
在主干之后有一个片语形容前面的主词“人 naraṃ”:“atittaṃ eva kāmesu hoti”。动词是“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省略而未出现),主词补语是“atittaṃ kāmesu 于感官欲乐不满足”。
《法句经》卷1〈华香品 12〉: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6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贪欲无厌,消散人念,
邪致之财,为自侵欺。”(CBETA, T04, no. 210, p. 563, a29-b1)。此首偈颂很难算是巴利偈颂的
对应偈颂。
《出曜经》卷19〈华品 19〉:
“如有采华,专意不散,
欲意无厌,为穷所困。”(CBETA, T04, no. 212, p. 710, c7-8)
《出曜经》已经如此解释:“所以采取华者,欲以五欲自娱快自纵恣,莫知来变、不观未然,来变进
趣,死日逼至乃知为困,”(CBETA, T04, no. 212, p. 710, c12-14),既然说“死日逼至”而未翻译作
“为死所困”。

《法集要颂经》卷2〈华喻品 18〉:
“如人采妙华,专意不散乱,
欲意无厌足,常为穷所困。”(CBETA, T04, no. 213, p. 786, b3-5)。
有趣的是,巴利偈颂讲的是“心散漫”,而《法集要颂经》和《出曜经》则是“专意不散”,意思刚好
相反。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18 花品〉 Uv 18.15。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摘集诸华人,其人心贪着,
贪欲无厌足,实被死王伏。”(CBETA, N26, no. 9, p. 18, a3 // PTS. Dhp. 7)

Dhp. 049
Yathāpi bhamaro pupphaṃ, vaṇṇagandhamaheṭhayaṃ;
Paleti rasamādāya, evaṃ gāme munī care. (49)
如蜂采蜜,不损及花的色香,
牟尼应如是出入聚落。(49)

此首偈颂为一个肯定句:“gāme munī care”,主词是“munī 牟尼”。动词是“care 应行走”(第三人


称单数,祈使态),有两个副词形容动词“care 应行走”。一是“evaṃ 如此地、如是地”,二是
“game 于村庄”(位格)。“文法书”主张“game 于村庄”为动词“care 应行走”的受词,帖主此处未采
纳此一种解释。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7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Yathāpi bhamaro pupphaṃ, vaṇṇagandhamaheṭhayaṃ; Paleti rasamādāya,”为衔接“evaṃ 如


此地、如是地”的子句。
“Yathā”正如,“pi”也,“bhamaro”蜜蜂,“pupphaṃ”花(受词), “vaṇṇa”颜色样貌,“gandhaṃ”
香气,“aheṭhayaṃ”不伤害,“paleti”离开,“rasam”花蜜,“ādāya”已取走(动名词)。这一子句的
意思是:“就像蜜蜂取了花蜜后离开花朵,不损伤花的颜色样貌。”。
《法句经》卷1〈华香品 12〉:
“如蜂集华,不娆色香,
但取味去,仁入聚然。”(CBETA, T04, no. 210, p. 563, b2-3)
《出曜经》卷19〈华品 19〉:
“如蜂集华,不扰色香,
但取味去,仁入聚然。”(CBETA, T04, no. 212, p. 709, b6-7)
《法集要颂经》卷2〈华喻品 18〉:
“犹如蜂采华,不坏色与香,
但取味飞去,苾刍入聚然。”(CBETA, T04, no. 213, p. 786, a18-20)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18 花品〉 Uv 18.8。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圣者入村落,犹如蜂采华,
不害色与香,唯取甘蜜去。”(CBETA, N26, no. 9, p. 18, a4 // PTS. Dhp. 7)

Dhp. 050
Na paresaṃ vilomāni na paresaṃ katākataṃ;
Attanova avekkheyya katāni akatāni ca. (50)
不是别人错误的行为,不是别人的已做、未做,
(一个人)只应观察自己所行的已做和未做。(50)

此首偈颂为一个肯定句与两个否定句。
偈颂的下半段是这个肯定句:“so avekkheyya katāni akatāni ca”,主词是“so 他”,省略而未出
现。动词是“avekkheyya 应看、应检察”(第三人称单数,祈使态),有两个受词用“ca 和” 衔接在一
起“katāni 已做”、“akatāni 未做”。这两个受词的形容词为“自己的 attano”,此一句中还有一个字
为“va 仅”。所以整句为“(一个人)只应观察自己所行的已做和未做。”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7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偈颂的上半段是这两个否定句:“so avekkheyya na paresaṃ vilomāni. so avekkheyya na


paresaṃ katākataṃ”,主词是“so 他”,省略而未出现。动词是“avekkheyya 应看、应检察”(第三
人称单数,祈使态), 其后有否定副词“na 不”,第一句的受词是“paresaṃ vilomāni 别人错误的行
为”,第二句的受词是“paresaṃ katākataṃ 别人的已做和未做”, “katāni 已做”、“akatāni 未
做”。
《法句经》卷1〈华香品 12〉:
“不务观彼,作与不作,
常自省身,知正不正。”(CBETA, T04, no. 210, p. 563, b3-4)
《出曜经》无对应偈颂。
《法集要颂经》卷2〈华喻品 18〉:
“不违他好恶,勿观作不作,
但自观身行,若正若不正。”(CBETA, T04, no. 213, p. 786, a20-21)。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18 花品〉 Uv 18.9。

当代学者沈丹森在〈宋代译经事业的复兴与挫败〉一文对《法集要颂经》的翻译有一段简短的评
论。(Sen, Tansen 沈丹森, (2002), ‘The Revival and Failure of Buddhist Translations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T’oung Pao, issues 88, pp.27-80.)
他说:“如同魏查理所指出的,法贤(天息灾)的‘翻译’大量地借用T212《出曜经》的偈颂,这是竺佛
念于西元399年翻译的一种《法句经》版本。魏查理写道:‘《法集要颂经》显然大量地借用《出曜
经》的偈颂,或者是原文照抄,或者是添字改译成五言句。’确实,只要比对两者就可以显现法贤
(天息灾)的翻译团队省略《出曜经》的长行部分,他们抄袭或稍加修改《出曜经》的许多偈颂。也如
魏查理指出的,一些前译的错误也溜进宋译本之中。虽然省略《出曜经》的长行部分让宋译有一个
新的风貌,《法集要颂经》的内容与遣辞用字主要还是跟此一四世纪的译本一样。”
沈丹森对《法集要颂经》的评论有失公允,从本首偈颂可以看出,巴利《法句经》及《优陀那品》
(梵文《法句经》)均有此首偈颂(Uv 18.9),《出曜经》未翻译此颂,但是《法集要颂经》翻译了此
颂(虽然第一句“不违他好恶”似乎翻译得不正确),可见,《法集要颂经》虽然有不少偈颂“承袭或抄
袭”《出曜经》,但是,《法集要颂经》自有所本,不能一概归诸于“得自《出曜经》”。
详细请参考:
苏锦坤,(2016),〈《法集要颂经》(T213)的翻译议题〉,《正观》79期,99-171页,南投县,台
湾。
https://www.academia.edu/43967429/_%E6%B3%95%E9%9B%86%E8%A6%81%E9%A0%8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不〔观〕他人过,他人作不作,
唯观自己行,或作或未作。”(CBETA, N26, no. 9, p. 18, a5 // PTS. Dhp. 7)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7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Dhp. 051
Yathāpi ruciraṃ pupphaṃ vaṇṇavantaṃ agandhakaṃ;
Evaṃ subhāsitā vācā aphalā hoti akubbato. (51)
说得动听而未执行的语言是没有结果的,
就像美丽的花朵色彩缤纷,却没有花香。(51)

此首偈颂为一个肯定句。
偈颂的下半段是这个肯定句:“vācā aphalā hoti”,主词是“vācā 语言”,动词是“hoti 是”(第三人
称单数,现在式),主词补语是“aphalā 没有果实、没有结果”。主词“vācā 语言”有两个形容词为
“subhāsitā 善说的、说得动听的”、“akubbato 未执行的”。所以整句为“说得动听而未执行的语言
是没有结果的。”
偈颂的上半段是一个子句做比喻:“Yathāpi ruciraṃ pupphaṃ vaṇṇavantaṃ agandhakaṃ”。
“Yathāpi 就像”为“关系代名词”,连结此偈颂的主干。子句的主词是“pupphaṃ 花”(第三人称单
数)。动词是“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省略而未出现。主词“vācā 语言”有三个形容词
为:
1. “ruciraṃ 美丽的”
2. “vaṇṇavantaṃ 色彩美丽的”
3. “agandhakaṃ 没有香气的”
所以整句为“就像美丽的花朵色彩缤纷却没有花香。”
《法句经》卷1〈华香品 12〉:
“如可意华,色好无香,
工语如是,不行无得。”(CBETA, T04, no. 210, p. 563, b4-6)
《出曜经》卷19〈华品 19〉:
“如彼可意华,色好而无香,
[4]工言华如是,无果不得报。”(CBETA, T04, no. 212, p. 709, a18-19),4]工言华如=巧言善如
【宋】【元】,=巧言善好【明】。
《法集要颂经》卷2〈华喻品 18〉:
“犹如可意华,色好而无香,
巧言华如是,无果不获报。”(CBETA, T04, no. 213, p. 786, a14-15)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7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18 花品〉 Uv 18.6。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犹如美妙华,色艳而无香,
善说无实行,彼终无结果。”(CBETA, N26, no. 9, p. 18, a6 // PTS. Dhp. 8)

Dhp. 052
Yathāpi ruciraṃ pupphaṃ vaṇṇavantaṃ sugandhakaṃ;
Evaṃ subhāsitā vācā saphalā hoti kubbato. (52)
说得动听而已执行的语言是有结果的,
就像美丽的花朵色彩缤纷且有花香。(52)

此首偈颂为一个肯定句。
偈颂的下半段是这个肯定句:“vācā saphalā hoti”,主词是“vācā 语言”,动词是“hoti 是”(第三人
称单数,现在式),主词补语是“saphalā 有果实、有结果”。主词“vācā 语言”有两个形容词为
“subhāsitā 善说的、说得动听的”、“kubbato 已执行的”。所以整句为“说得动听而已执行的语言是
有结果的。”
偈颂的上半段是一个子句做比喻:“Yathāpi ruciraṃ pupphaṃ vaṇṇavantaṃ sugandhakaṃ”。
“Yathāpi 就像”为“关系代名词”,连结此偈颂的主干。子句的主词是“pupphaṃ 花”(第三人称单
数)。动词是“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省略而未出现。主词“vācā 语言”有三个主词补语
为:
1. “ruciraṃ 美丽的”
2. “vaṇṇavantaṃ 色彩美丽的”
3. “sugandhakaṃ 有香气的”
所以整句为“就像美丽的花朵色彩缤纷且有花香。”
《法句经》卷1〈华香品 12〉:
“如可意华,色美且香,
工语有行,必得其福。”(CBETA, T04, no. 210, p. 563, b6-7)。
《出曜经》卷19〈华品 19〉:
“如彼可意华,色好而香洁,
工言善如是,必得其果报。”(CBETA, T04, no. 212, p. 709, a27-28)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7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法集要颂经》卷2〈华喻品 18〉:
“犹如可意华,色好而香洁,
巧言善如是,必获其好报。”(CBETA, T04, no. 213, p. 786, a16-17)。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18 花品〉 Uv 18.7。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犹如美妙华,色艳而芳香,
善说有实行,彼终有结果。”(CBETA, N26, no. 9, p. 18, a7 // PTS. Dhp. 8)

Dhp. 053
Yathāpi puppharāsimhā kayirā mālāguṇe bahū;
Evaṃ jātena maccena kattabbaṃ kusalaṃ bahuṃ. (53)
如同一个人能从大量花朵编串出许多花环,
生而为人,应作很多善事。(53)

此首偈颂为一个肯定句。
偈颂的下半段是这个肯定句:“kattabbaṃ kusalaṃ”,主词是“kusalaṃ 善、善行”(第三人称,单
数,主格),动词是“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主词补语是“kattabbaṃ 应被作的”。“jātena
maccena ”为“工具格”,意为“由人所作”。“bahuṃ”为“许多”,“evaṃ”为“如是、如此”。所以整
句为“如是,人应作许多善行。”
偈颂的上半段是一个子句做比喻:“Yathāpi puppharāsimhā, kayirā mālāguṇe bahū”。“Yathāpi
就像”为“关系代名词”,连结此偈颂的主干。子句的主词是“so 他”(第三人称单数)。动词是“kayirā
能做、能制造”(第三人称单数,祈使态)。受词“mālāguṇe 花环”(受格,复数)。“puppharāsimhā
从数量众多的花朵”(从格)。
所以整句为“如同一个人能从大量花朵编串出许多花环。”
《法句经》卷1〈华香品 12〉:
“多作宝花,结步[21]摇绮,
广积德者,所生转好。”(CBETA, T04, no. 210, p. 563, b7-8)。[21]摇=瑶【宋】【元】
【圣】。
《出曜经》卷19〈华品 19〉:
“多作宝华,结步瑶琦,
广积德者,所生转好”(CBETA, T04, no. 212, p. 709, b23-24)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7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法集要颂经》卷2〈华喻品 18〉:
“多集众妙华,结鬘为步摇,
有情积善根,后世转殊胜。”(CBETA, T04, no. 213, p. 786, a26-28)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18 花品〉 Uv 18.10。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如由堆诸华,得造众华鬘,
一生之为人,应作诸善事。”(CBETA, N26, no. 9, p. 18, a8 // PTS. Dhp. 8)

Dhp. 054
Na pupphagandho paṭivātam eti, na candanaṃ tagaramallikā vā;
Satañca gandho paṭivātameti, sabbā disā sappuriso pavāyati. (54)
花香不逆风飘散,旃檀、多伽罗、茉莉(的花香)也是如此,
德人(真人)的香逆风飘散,善人的香散播到各个方向。(54)

我所参考的网路版本,上半颂的末尾缺了“vā”,从其他版本确认,确实有此一“vā”,这也是网路上
的文献所出现的风险。
此首偈颂为四个句子:
1. “Na pupphagandho paṭivātam eti”,主词是“pupphagandho 花香”。动词是“eti 行走”(第
三人称单数,现在式),有一个否定副词形容动词“na 不”。动词另有一个副词“paṭivātam 逆
风地”,此句为“花香不逆风飘散”。
2. “na candanaṃ tagaramallikā vā”,主词是“candanaṃ tagaramallikā 旃檀、多伽罗、茉莉
(的花香)”。动词是“eti 行走”(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此处省略未出现),有一个否定副词形
容动词“na 不”。动词另有一个副词“vā 也(不逆风)”,此句为“旃檀、多伽罗、茉莉的花香也
不逆风飘散”。
3. “Satañca gandho paṭivātameti”,主词是“sataṃ gandho 德人的香气”。动词是“eti 行走”
(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有一个副词“paṭivātam 逆风地”,此句为“德香逆风飘散”。
4. “sappuriso pavāyati”,主词是“sappuriso 善人”。动词是“pavāyati 散播(香气)”(第三人称单
数,现在式),动词有一个副词“sabbā disā 所有方向地、各个方向地”,此句为“善人的香气
播散到四面八方”。

《法句经》卷1〈华香品 12〉:
“奇草芳花,不逆风熏,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7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近道敷开,德人[25]逼香。”(CBETA, T04, no. 210, p. 563, b8-9)。[25]逼=遍【元】【明】。


《出曜经》卷9〈戒品 7〉:
“华香不逆风,芙蓉栴檀香,
德香逆风熏,德人遍闻香。”(CBETA, T04, no. 212, p. 657, b14-15)
《法集要颂经》卷1〈持戒品 6〉:
“花香不逆风,芙蓉栴檀香,
德香逆风薰,德人徧闻香。”(CBETA, T04, no. 213, p. 780, c21-22)。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6 戒品〉 Uv 6.16。
梵文《法句经》、《法集要颂经》与《出曜经》的对应偈颂都位于〈戒品〉。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华香不逆风,栴檀多伽罗,末利香亦然;
德香逆风芬,彼正人之薰,普闻一切方。”(CBETA, N26, no. 9, p. 18, a9-10 // PTS. Dhp. 8)

Dhp. 055
Candanaṃ tagaraṃ vāpi, uppalaṃ atha vassikī;
Etesaṃ gandhajātānaṃ sīlagandho anuttaro. (55)
旃檀、多伽罗、青莲花和茉莉花,
在众多香气之中,戒香最殊胜。(55)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gandhajātānaṃ sīlagandho anuttaro hoti”,主词是“sīlagandho 戒香”。


动词是“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省略未出现),受词补语为“gandhajātānaṃ anuttaro 所有
香味的最佳者”。受词补语另有一个形容词“Etesaṃ 这些的”(所有格,复数),此句为“在所有这些香
气当中,戒香最殊胜”。
这些列举的各种香气为“Candanaṃ 旃檀 tagaraṃ 多伽罗 uppalaṃ 青莲花 vassikī 雨时花(茉莉花
的别名)”。
《法句经》卷1〈华香品 12〉:
“旃檀多香,青莲芳花,
虽曰是真, 不如戒香。”(CBETA, T04, no. 210, p. 563, b10-11)
《出曜经》卷9〈戒品 7〉: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7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旃檀多香,青莲芳华,
虽谓是真,不如戒香。”(CBETA, T04, no. 212, p. 657, c24-25)
《法集要颂经》卷1〈持戒品 6〉:
“乌钵嚩哩史,多誐罗栴檀,
如是等花香,勿比于戒香。”(CBETA, T04, no. 213, p. 780, c23-25)
梵文《法句经》、《法集要颂经》与《出曜经》的对应偈颂都位于〈戒品〉。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6 戒品〉 Uv 6.17。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栴檀多伽罗,越系基青莲,
此等诸香中,戒香最为胜。”(CBETA, N26, no. 9, p. 18, a11 // PTS. Dhp. 8)
将“vassikī”翻译为“越系基”,并不理想。
《出曜经》卷19〈华品 19〉翻译为:“雨时华”(CBETA, T04, no. 212, p. 709, c4)。

Dhp. 056
Appamatto ayaṃ gandho yvāyaṃ tagaracandanaṃ;
Yo ca sīlavataṃ gandho vāti devesu uttamo. (56)
这些旃檀、多伽罗的香气非常微弱,
持戒者的香气最殊胜,它上薰到诸天之间。(56)

此首偈颂为两个句子:
1. “appamatto gandho hoti”,主词是“gandho 香气、香味”。动词是“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
现在式,省略未出现),主词补语为“appamatto 微弱”。主词有一个形容词“ayaṃ 这个”。
KR Norman 将“yvāyaṃ tagaracandanaṃ”的“yvāyaṃ”当作“yāyaṃ”,而解释作“yo ayaṃ
例如 such as”。此句为“这些旃檀、多伽罗的香气非常微弱”。
2. “gandho vāti”,主词是“gandho 香气、香味”。动词是“vāti 吹到”(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
有一个副词形容动词:“devesu 在诸天之间”。“sīlavataṃ gandho”是“持戒者的香气,戒
香”,而“uttamo”是“最殊胜”。此句为“持戒者的香气最殊胜,它上薰到诸天之间”。

《法句经》卷1〈华香品 12〉:
“华香气微,不可谓真,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7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持戒之香,到天殊胜。”(CBETA, T04, no. 210, p. 563, b11-12)。


《出曜经》卷9〈戒品 7〉:
“华香气微,不可谓真,
持戒之香, 到天殊胜。”(CBETA, T04, no. 212, p. 658, a5-6)
《法集要颂经》无对应偈颂。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6 戒品〉 Uv 6.18。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栴檀多伽罗,此等香轻微,
持戒香最上,薰香诸天间。”(CBETA, N26, no. 9, p. 18, a12 // PTS. Dhp. 8)

Dhp. 057
Tesaṃ sampannasīlānaṃ, appamādavihārinaṃ;
Sammadaññā vimuttānaṃ, māro maggaṃ na vindati. (57)
那些具戒、不放逸、依正智而解脱的人,
魔罗无法找到他们。(57)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māro maggaṃ na vindati”,主词是“māro 魔罗”。动词是“na vindati 找


不到”(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受词为“maggaṃ 路”,有一形容词“tesaṃ 他们的”。此句为“魔罗找
不到他们的路”,也就是说“他们能脱离魔罗的影响和掌控”。
他们主要是指三种人(偈颂中以所有格呈现)
1. “sampannasīlānaṃ 具足戒者的”。
2. “appamādavihārinaṃ 住于不放逸者的”。
3. “Sammadaññā vimuttānaṃ 正慧解脱者的”。

《法句经》卷1〈华香品 12〉:
“戒具成就,行无放逸,
定意度脱,长离魔道。”(CBETA, T04, no. 210, p. 563, b12-14)
《出曜经》卷9〈戒品 7〉:
“戒具成就,定意度脱,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7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魔迷失道,魔不知道。”(CBETA, T04, no. 212, p. 658, a16-17)


《法集要颂经》卷1〈持戒品 6〉:
“若人能持戒,清净不放逸,
正智得解脱,是名安乐处。”(CBETA, T04, no. 213, p. 780, c25-26)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6 戒品〉 Uv 6.19。

这首偈颂虽然位于巴利《法句经》的〈花品〉,但是整首偈颂并未提到“花”。梵文《法句经》则将
此偈颂编于〈戒品〉,显得比较合理。
这可能有三种可能的状况:
两者各自从“偈颂库”选择偈颂来编辑,互不影响。
原本位于〈花品〉,梵文《法句经》编者认为此首偈颂编于〈戒品〉比较合理。
原本位于〈戒品〉,巴利《法句经》编者将此首偈颂移到〈花品〉。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成就诸戒行,住于不放逸,
正智解脱者,魔王不能近。”(CBETA, N26, no. 9, p. 18, a13 // PTS. Dhp. 8)

Dhp. 058
Yathā saṅkāraṭhānasmiṃ, ujjhitasmiṃ mahāpathe;
Padumaṃ tattha jāyetha, sucigandhaṃ manoramaṃ. (58)
就像大道旁的垃圾堆,
其中长出香洁可爱的莲花。(58)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Padumaṃ tattha jāyetha”,主词是“Padumaṃ 红莲花、莲花”。动词是


“jāyetha 生长”(第三人称单数,这是一个使役动词(causative)“使生长”,但是,文法书上认为此处
是“祈使态,愿它们生长”),副词 tattha 为“那里”。此句为“愿那里生长了莲花”。“sucigandhaṃ
香味洁净清新的 manoramaṃ 可爱的”两字是形容莲花。
此首偈颂的第一字“Yathā”为“如、正如”。其次“saṅkāraṭhānasmiṃ 在垃圾堆中”,这是副词,形
容动词“jāyetha 生长”,“ujjhitasmiṃ 抛弃 mahāpathe 大马路”形容上一个字“垃圾堆”。 整首偈颂
是“正如莲花会生长在路旁的垃圾堆中”,这不是一句完整的句子,必需和下一首合释才能表达完整
的意思。
《法句经》卷1〈华香品 12〉: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8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如作田沟,近于大道,
中生莲华,香洁可意。”(CBETA, T04, no. 210, p. 563, b14-15)。
《出曜经》卷19〈华品 19〉:
“如作田沟,近于大道,
中生莲华,香洁可意。”(CBETA, T04, no. 212, p. 709, c19-20)。
《法集要颂经》卷2〈华喻品 18〉:
“如田粪秽沟,而近于大道,
其中生莲华,香洁甚可悦。”(CBETA, T04, no. 213, p. 786, a22-23)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18 花品〉 Uv 18.12。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
“犹如尘秽聚,被弃于大道,
莲华生其中,悦意而芳香。”(CBETA, N26, no. 9, p. 18, a14 // PTS. Dhp. 8)。

Dhp. 059
Evaṃ saṅkārabhūtesu, andhabhūte puthujjane;
Atirocati paññāya sammāsambuddhasāvako. (59)
如是,在尘世的无闻凡夫之中,
有等正觉的弟子以智慧闪耀地绽放光芒。(59)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Atirocati sammāsambuddhasāvako 等正觉弟子绽放光芒”,主词是


“sammāsambuddhasāvako 等正觉弟子”;“sāvako 声闻者”,这是“学生、弟子”的意思。犹如古
代汉地,“弟子”既不是“老师的弟弟”也不是“老师的子孙”,纯粹是“亲近的学生犹如弟弟和儿子服
侍老师”。所以,古代印度的口诵传承传统,学生必需亲近老师,跟着老师口诵“经文(教导的内
容)”,当时没有以文字抄写的经本,不“闻声学习”,无法学到任何教导。很可惜,“声闻”被后代“污
名化”成“卑劣的等级”,甚至贬称作“焦芽败种”,这真是对历史愚昧无知,颠倒是非、忘本背祖。
动词是“atirocati 非常闪耀地绽放光芒”(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副词 paññāya 为“以智慧”(工具
格)。此句为“等正觉的弟子以智慧闪耀地绽放光芒”。
此首偈颂的第一字“Evaṃ 如是”,衔接上一首偈颂“Yathā 正如”:“就像大道旁的垃圾堆,其中长出
香洁可爱的莲花”。其次“andhabhūte puthujjane 在愚暗无闻凡夫之中”,“saṅkārabhūtesu 在尘
世,在像灰尘的众人当中”。
两首偈颂合并起来是“正如莲花会生长在路旁的垃圾堆中,如是,在尘世无闻凡夫当中,有等正觉
(佛)的弟子以智慧闪耀地绽放光芒。”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8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2006 年 3 月 16日 长老菩提比丘应宽谦法师的邀请,于新竹市法源寺演讲,讲解的就是这两首偈


颂。
辛岛静志老师(1957-2019)于2013年10月8日曾跟我讲解,汉译将“andha 愚笨的、黑暗的”误解成
“anta 边界的、极端的”,所以翻译成“凡夫处边”。
汉译团队也将“saṅkārabhūtesu 在尘世,在像灰尘的众人当中”的“saṅkāra”,当作“saṃsāra 轮
回”,所以翻译成轮回的古译“生死”。
这不意味着古代汉译团队“不识字”,而是他们所根据的写本所用的语言会将“d, dh, t”写作一样的字
母,而且也会将“ṅk”写成“ṃs”,这样的拼写方法,正是犍陀罗语的特征。
我们有理由主张北宋天息灾翻译的《法集要颂经》是根据梵文写本,而不是犍陀罗语写本。那么,
为何《法集要颂经》会翻译作“有生必有终”呢?帖主在此作一的大胆的猜测,这一颂可能是担任“笔
受”者从《法句经》的“有生死然”自行增添字数创造出来的。
《法句经》卷1〈华香品 12〉:
“如作田沟,近于大道,中生莲华,香洁可意。
有生死然,凡夫处边,慧者乐出,为佛弟子。”(CBETA, T04, no. 210, p. 563, b14-16)。
《出曜经》卷19〈华品 19〉:
“如作田沟,近于大道,中生莲华,香洁可意。
有生死然,凡夫处边,慧者乐出,为佛弟子。”(CBETA, T04, no. 212, p. 709, c19-29)。
《法集要颂经》卷2〈华喻品 18〉:
“如田粪秽沟,而近于大道,
其中生莲华,香洁甚可悦。
有生必有终,凡夫乐处边,
慧人爱出离,真是佛声闻。”(CBETA, T04, no. 213, p. 786, a22-26)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18 花品〉 Uv 18.13。

元亨寺版《法句经》《法句经》卷1:
“如此尘聚等,盲昧凡夫中,
正觉者弟子,以智慧光辉。”(CBETA, N26, no. 9, p. 19, a1 // PTS. Dhp. 9)

第四:花品(Pupphavaggo)总结
有法友问及此处巴利《法句经》文法分析的来源。我必需坦白,这些文法分析得自近代的巴利学者
与僧侣,他们则得自更古老的南传上座部僧团。而且,我必需提醒:此处的文法经过我的演绎和诠
释,有些部分可能是错误的而需要进一步订正。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8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近代有不少版本将巴利《法句经》翻译成当代白话文字,或将汉译《法句经》翻译成现代白话,在
此之后,应该有一本翻译谈到文法结构,和对应偈颂所呈现的风貌。
此一专题希望建立一个讨论平台,来呼应此项需求,希望有人接棒持续改进。
本则贴文也同时回顾第一到第四品。
巴利《法句经》第四品为〈Pupphavaggo 花品〉,下列各语言版本都有〈花品〉:
1. 巴利《法句经》,第四品
2. 犍陀罗语《法句经》,第18品
3. 波特那《法句经》,第八品
4. 梵文《法句经》(《优陀那品》),第18品
汉译《法句经》的相关品名如下:
1. T210《法句经》,〈华香品 12〉,17首偈颂。
2. 《法句譬喻经》,〈华香品 12〉,4首偈颂。
3. 《出曜经》,〈华品 19〉,19首偈颂。
4. 《法集要颂经》,〈华喻品 18〉,29首偈颂。
帖主认为,可以粗略地以所在的品次及偈颂内容来判定汉译偈颂是出自巴利文本或是梵语文本。当
然,这样的判定仍需更细致的偈颂比较。
本群组在“巴利《法句经》”的目录下,介绍了第四品〈花品〉44-59颂,接着要从下列三个角度来
审查这些文献:
1. 从巴利偈颂本身检视巴利《法句经》的第一品到第四品。
2. 从巴利《法句经》的视角阅读汉译《法句经》(T210)。
3. 从汉译《法句经》(T210)的视角阅读巴利《法句经》。
1. 从巴利偈颂本身检视巴利《法句经》的第一品到第四品:
我们看到这样的现象:50颂“不是别人错误的行为,不是别人的已做、未做,(一个人)只应观察自己
所行的已做和未做。”57颂“那些具戒、精进、依正智而解脱的人,魔罗无法找到他们。”这两首偈
颂并未提到“花”。
就第 50颂而言,巴利《法句经》和梵文《法句经》都位于〈花品〉,但是,波特那《法句经》编于
〈自己品〉、犍陀罗《法句经》编于〈杂品〉,汉译《法句经》与《法集要颂经》编于〈花品〉,
虽然有点奇怪,但是问题不大。就第 57颂而言,巴利《法句经》、波特那《法句经》与犍陀罗《法
句经》都编于〈花品〉,唯独梵文《法句经》则位于〈戒品〉。汉译方面,《法句经》位于〈华香
品 12〉,《出曜经》与《法集要颂经》位于〈戒品〉,显示前者较接近巴利版本,后者较接近梵文
版本。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8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在巴利第一品〈双品〉,第 5, 6 两颂并未“善恶有对,两两相明”,第 19, 20 两颂,前者四句、后


者六句,并未成对,显示各品的编辑容许有一些“意外、例外”。
2. 从巴利《法句经》的视角阅读汉译《法句经》(T210):
此品的巴利《法句经》偈颂在《法句经》(T210)均有对应偈颂。
3. 从汉译《法句经》(T210)的视角阅读巴利《法句经》:
汉译《法句经》(T210)的〈华香品 12〉17首偈颂当中,第 3首偈颂在巴利《法句经》未出现对应偈
颂。
从前四品来看,汉译《法句经》(T210)的偈颂数量总是比巴利偈颂多,而且多出来的偈颂有时在梵
文《法句经》未出现对应经典。
也就是说,汉译《法句经》(T210)的所根据的版本,除了其中一本与巴利版本相近以外,另外的版
本可能不仅是与梵文《法句经》相近的版本,可能至少还参考了另一版本。
让我们继续阅读,来看看两者的关系吧!
(原贴:书房夜话 379:巴利《法句经》与汉译《法句经》,第三品〈心品〉)
目录

第五:愚人品 Bālavaggo
第五:愚人品 目录
Dhp_060 Dhp_061 Dhp_062 Dhp_063 Dhp_064 Dhp_065
Dhp_066 Dhp_067 Dhp_068 Dhp_069 Dhp_070 Dhp_071
Dhp_072 Dhp_073 Dhp_074 Dhp_075 第五:愚人品
(Bālavaggo)总

Dhp. 060
Dīghā jāgarato ratti, dīghaṃ santassa yojanaṃ;
Dīgho bālānaṃ saṃsāro, saddhammaṃ avijānataṃ. (60)
醒寤者的夜晚漫长,疲倦者的“由旬”漫长,
不知正法的愚者,他的生死轮回漫长。(60)

此首偈颂为三个句子: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8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1. “Dīghā jāgarato ratti”,主词是“jāgarato ratti 醒寤者的夜晚”。动词是“hoti 是”(第三人称


单数,省略),主词补语 dīghā 为“长”。此句为“醒寤者的夜晚(是)漫长的”。
2. “dīghaṃ santassa yojanaṃ”,主词是“santassa yojanaṃ 疲倦者的由那”。动词是“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省略),主词补语 dīghā 为“长”。此句为“疲倦者的由那晚(是)漫长的”,
也就是说,虽然一由那的距离固定不变,疲倦者比精神振奋者更觉得此段距离漫长。
3. “Dīghā bālānaṃ saṃsāro”,主词是“bālānaṃ saṃsāro 愚者的轮回”。动词是“hoti 是”(第
三人称单数,省略),主词补语 dīghā 为“长”。此句为“愚者的轮回(是)漫长的”。愚者有一个
“形容词片语”:saddhammaṃ avijānataṃ 不知正法的。

《法句经》卷1〈愚暗品 13〉:
“不寐夜长,疲惓道长,
愚生死长,莫知正法。”(CBETA, T04, no. 210, p. 563, b20-21)。
《出曜经》卷2〈无常品 1〉:
“不寐夜长,罢惓道长,
愚生死长,莫知正法。”(CBETA, T04, no. 212, p. 616, c17-18)。
《法集要颂经》卷1〈有为品 1〉:
“不寐觉夜长,疲倦道路长,
愚迷生死长,希闻于妙法。”(CBETA, T04, no. 213, p. 777, b17-19)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1 无常品〉 Uv 1.19。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不眠者夜长,疲者由旬长,
不知达正法,愚者流转长。”(CBETA, N26, no. 9, p. 19, a4 // PTS. Dhp. 9)

Dhp. 061
Carañce nādhigaccheyya, seyyaṃ sadisamattano;
Ekacariyaṃ daḷhaṃ kayirā, natthi bāle sahāyatā. (61)
如果旅行者找不到比自己优秀或等同自己者同行,
他应坚决地独行,不要和愚人同行。(61)

此首偈颂为两个句子: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8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1. “Ekacariyaṃ daḷhaṃ kayirā”,主词是“so 他”(意指前面的“caraṃ 旅行者、游方者”第三人


称单数,省略)。动词是“kayirā 应作”(第三人称单数,祈使态),受词为“Ekacariyaṃ 独自旅
行”,“daḷhaṃ 坚决地”。此句为“他应坚决地独行”。这是一个假设语句:“假如...,则
应...”。前面的“条件子句”为“Carañce nādhigaccheyya seyyaṃ”,“Caraṃ ce
nādhigaccheyya seyyaṃ”。“ce”为“假如”,主词是“caraṃ 旅行者、游方者”,动词是
“nādhigaccheyya 应找到而未找到”(第三人称单数,祈使态),受词为“seyyaṃ 比自己优秀的
人”和另一个受词“sadisamattano 和自己相当的人”。所以全句是“如果旅行者找不到比自己
优秀或语自己相当的人同行,他应坚决地独行”。
2. “natthi bāle sahāyatā”,主词是“sahāyatā 同伴”。动词是“natthi 不存在、没有”;主词补
语 bāle 为“在愚人当中”。此句字面上为“在愚人当中没有同伴”,也就是说,“不和愚者同
行”。

《法句经》卷1〈教学品 2〉:
“学无朋类,不得善友,
宁独守善,不与愚偕。”(CBETA, T04, no. 210, p. 559, c4-6)。
《出曜经》卷16〈忿怒品 15〉:
“学无朋类,不得善友,
宁独守善,不与愚[12]谐。”(CBETA, T04, no. 212, p. 697, c21-22),[12]谐=偕【宋】*
【元】*【明】*。
《法集要颂经》卷2〈怨家品 14〉:
“学无同伴侣,又不得亲友,
宁独守善行,不与愚人偕。”(CBETA, T04, no. 213, p. 784, b9-11)
各语言版本的对应偈颂,仅有 T210《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2 教学品〉 Uv 14.15。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若得不胜己为友,与己相等者亦然,
宁可坚决之独行,不与愚者为伴侣。”(CBETA, N26, no. 9, p. 19, a5 // PTS. Dhp. 9)

Dhp. 062
Puttā matthi dhanammatthi, iti bālo vihaññati;
Attā hi attano natthi, kuto puttā kuto dhanaṃ. (62)
愚者常忧虑:“我有子女,我有财富。”
我且无有,何况子女财产?(62)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8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此首偈颂含四个句子:
1. “iti bālo vihaññati”,这是“被动语态”的句子。主词是“bālo 愚者”(第三人称单数)。动词是
“vihaññati 被苦恼、被烦忧”(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被动态;原动词为 vihanati),动词的来
源(造成此动作者)为“iti”,这是一个引述符号,代表的是前面引述的话:“Puttā matthi
dhanammatthi”,matthi 为“me atthi 我有、我拥有”,puttā 是“儿子”(第三人称复数),
dhanaṃ 是“财富”(第三人称单数)。所以全句是“愚者被这样的想法苦恼:‘我有子女,我有财
富’。”
2. “Attā hi attano natthi”,主词是“Attā 自己”。动词是“natthi 不存在、没有”;受词为
“attano 自己的,反身代名词 reflexive pronoun”。此句字面上为“(他)自己尚不拥有‘(他)自己
的(自己)’”,KR Norman 翻译为“he has no self of his own 他没有他自己的‘我’”,另一处
则翻译为“He does not own himself 他未拥有自己”。回顾古代汉译,“我且非我”、“命非我
有”、“愚夫不自观”,与巴利句义有些或大或小的差距。
3. “kuto puttā”:从何处有子?
4. “kuto dhanaṃ”:从何处有财产?

《法句经》卷1〈愚暗品 13〉:
“有子有财,愚惟汲汲,
我且非我,何[37]忧子财?”(CBETA, T04, no. 210, p. 563, b24-25),[37]忧=有【宋】【元】
【明】,=处【圣】。
《出曜经》卷3〈无常品 1〉:
“有子有财,愚惟汲汲,
命非我有,何有子财?”(CBETA, T04, no. 212, p. 624, b7-8)
《法集要颂经》卷1〈有为品 1〉:
“有子兼有财,悭惜遇散坏,
愚夫不自观,何恃有财子?”(CBETA, T04, no. 213, p. 777, b19-20)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1 无常品〉 Uv 1.20。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此我子我财”,愚者常烦恼。我且非有我,何况子与财?(CBETA, N26, no. 9, p. 19, a6 // PTS.
Dhp. 9)
Dhp. 063
Yo bālo maññati bālyaṃ, paṇḍito vāpi tena so;
Bālo ca paṇḍitamānī, sa ve ‘‘bālo’’ti vuccati. (63)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8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知道自己愚蠢的愚人,以此,他就像是一位智者;
愚者而自认为聪明,他确实是所谓的“愚者”。(63)

此首偈颂含两个句子:
1. “paṇḍito vāpi so hoti”。主词是“so 他”(第三人称单数)。动词是“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
式,动词省略未出现),主词补语为“paṇḍito 智者”:“vāpi 也就像”为“va 像 api 也”,
“tena”是“因此,由于这样”(工具格)。所以这句是“由此,他就像是一位智者”。前面的这个原
因是:“Yo bālo maññati bālyaṃ 任何知道自己愚蠢的愚者”。所以,上半偈的意思是:“知
道自己愚蠢的愚人,以此,他就像是一位智者。”
2. “sa ‘bālo’ti vuccati”,主词是“sa 他”。动词是“vuccati 被称为”(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被动
态;字根为 vac,被动语态的词缀为 ya,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的词缀为 ti),动词的来源(造成此
动作者)为“bālo’ti”,ti 是一个引述符号,代表的是前面引述的字:“bālo 愚者”。句子当中还
有两个字“Bālo paṇḍitamānī 自以为聪明的愚者”,用来形容主词“sa 他”。所以,下半偈的意
思是:“愚者而自认为聪明,他确实是所谓的‘愚者’”。

《法句经》卷1〈愚暗品 13〉:
“愚蒙愚极,自谓我智,
愚而胜智,是谓极愚。”(CBETA, T04, no. 210, p. 563, b26-28)。
《出曜经》卷3〈无常品 1〉:
“愚蒙愚极,自谓我智,
愚而称智,是谓极愚。”(CBETA, T04, no. 212, p. 624, b8-9)。
《出曜经》卷22〈亲品 26〉:
“愚者自称愚,当知善黠慧,
愚人自称智,是谓愚中甚。”(CBETA, T04, no. 212, p. 729, c25-26)
《法集要颂经》卷3〈善友品 25〉:
“愚者自称愚,当知善黠慧,
愚人自称智,是谓愚中甚。”(CBETA, T04, no. 213, p. 790, b4-6)
《法集要颂经》卷1〈有为品 1〉:
“有子兼有财,悭惜遇散坏,
愚夫不自观,何恃有财子?”(CBETA, T04, no. 213, p. 777, b19-20)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25 善友品〉 Uv 25.22,与各版本不同。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8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愚者自知愚,彼已是智人,
愚者自为智,实称真愚者。”(CBETA, N26, no. 9, p. 19, a7 // PTS. Dhp. 9)

Dhp. 064
Yāvajīvampi ce bālo paṇḍitaṃ payirupāsati;
Na so dhammaṃ vijānāti, dabbī sūparasaṃ yathā. (64)
假使愚者终身亲近、承侍智者,
他不知正法,就像汤勺(经常舀汤)而不知味。(64)

此首偈颂为两个句子:
1. “bālo paṇḍitaṃ payirupāsati”。主词是“bālo 愚者”(第三人称单数)。动词是“payirupāsati
承侍、亲近、经常往访”(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受词为“paṇḍitaṃ 智者”。所以全句的主干是
“愚者亲近、承侍智者”,上半段另外的字是“Yāvajīvampi ce”,也就是“Yāvajīvaṃ pi ce”,
“Yāvajīvaṃ”是“终身”,“pi ce”为“即使假如 even if”。整句是“假使愚者终身亲近、承侍智
者”。
2. “na so dhammaṃ vijānāti”,主词是“so 他”。动词是“na vijānāti 不知、不了解”;受词为
“dhammaṃ 法、正法”。此四字为“他不知正法”,后面有一个形容词子句“dabbī sūparasaṃ
yathā”,yathā 是“像”,dabbī 是“汤匙、汤勺”,sūparasaṃ 是“汤味、汤的滋味”,这子句
的动词是“na vijānāti 不知、不了解”。

《法句经》卷1〈愚暗品 13〉:
“顽暗近智,如瓢斟味,
虽久狎习,犹不知法。”(CBETA, T04, no. 210, p. 563, b28-29)
《出曜经》卷22〈亲品 26〉:
“愚者尽形寿,承事明智人,
亦不知真法,如瓢斟酌食。”(CBETA, T04, no. 212, p. 729, a24-25)
《法集要颂经》卷3〈善友品 25〉:
“愚人尽形寿,承事明智人,
亦不知真法,如杓斟酌食。”(CBETA, T04, no. 213, p. 790, a23-25)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25 善友品〉 Uv 25.13。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8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愚者虽终生,亲近于贤人,
不了达正法,如匙尝羹味。”(CBETA, N26, no. 9, p. 19, a8 // PTS. Dhp. 9)

Dhp. 065
Muhuttamapi ce viññū paṇḍitaṃ payirupāsati;
Khippaṃ dhammaṃ vijānāti, jivhā sūparasaṃ yathā. (65)
假使聪明者短暂地亲近智者,
他(能)迅速知法,有如舌知味。(65)

此首偈颂为两个句子:
1. “viññū paṇḍitaṃ payirupāsati”。主词是“viññū 聪明者、智者”(第三人称单数)。动词是
“payirupāsati 承侍、亲近、往访”(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受词为“paṇḍitaṃ 智者”。所以全
句的主干是“智者亲近、承侍智者”,上半段另外的字是“Muhuttamapi ce”,也就是
“Muhuttamapi api ce”,“Muhuttam”是“须臾、片刻、短时间”,“api ce”为“即使假如
even if”。整句是“假使聪明者片刻亲近、承侍智者”。
2. “Khippaṃ dhammaṃ vijānāti”,主词是“so 他”(省略未出现)。动词是“vijānāti 知道、了
解”;受词为“dhammaṃ 法、正法”,“Khippaṃ 快速地”是形容动词的副词。此四字为“他快
速地知晓正法”,后面有一个形容词子句“jivhā sūparasaṃ yathā”,yathā 是“像”,jivhā 是
“舌”,sūparasaṃ 是“汤味、汤的滋味”,这子句的动词是“vijānāti 知晓、了解”。

《法句经》卷1〈愚暗品 13〉:
“开达近智,如舌尝味,
虽须臾习,即解道要。”(CBETA, T04, no. 210, p. 563, b29-c1)
《出曜经》卷22〈亲品 26〉:
“智者斯须间,承事贤圣人,
一一知真法,如舌知众味。”(CBETA, T04, no. 212, p. 729, b3-4)
《法集要颂经》卷3〈善友品 25〉:
“智若须臾间,承事贤圣人,
一一知真法,如舌了众味。”(CBETA, T04, no. 213, p. 790, a25-27)。
“智若”两字,明《嘉兴藏》与《高丽藏》均作“智者”,此处《大正藏》应出校勘注记而疏漏了。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25 善友品〉 Uv 25.14。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9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纵然须臾间,亲近于智者,
能达于正法,如舌尝羹味。”(CBETA, N26, no. 9, p. 19, a9 // PTS. Dhp. 10)

Dhp. 066
Caranti bālā dummedhā, amitteneva attanā;
Karontā pāpakaṃ kammaṃ, yaṃ hoti kaṭukapphalaṃ. (66)
愚者的作为像是自己的仇敌,
作了会招来恶果的恶行。(66)

此首偈颂为两个句子:
1. “Caranti bālā amitteneva attanā”。主词是“ bālā 愚者”(第三人称复数)。动词是“Caranti
作为、所作所为”(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副词为“attanā 由自己”,“amitteneva”为
“amittena 由敌人 eva 正如”。第一段还有一个字“dummedhā 愚蠢的”,这是主词是“ bālā
愚者”的形容词。所以全句的主干是“愚蠢者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就像敌人对待他的一样”(愚者
的作为像是自己的仇敌)。
2. “Karontā pāpakaṃ kammaṃ”,“Karontā 作了”是动名词“作了 doing”,“pāpakaṃ
kammaṃ”为“恶行”,其后有“yaṃ hoti kaṭukapphalaṃ 带来恶果的”,“yaṃ”为“关系代名
词”衔接“恶行”。

《法句经》卷1〈愚暗品 13〉:
“愚人施行,为身招患,
快心作恶,自致重殃。”(CBETA, T04, no. 210, p. 563, c1-2)
《法句经》卷1〈恶行品 17〉:
“凡人为恶,不能自觉,
愚痴快意,令后欝毒。”(CBETA, T04, no. 210, p. 564, c22-23)。
《出曜经》卷11〈行品 10〉:
“凡人为恶,不能自觉,
愚痴快意,后受欝毒。”(CBETA, T04, no. 212, p. 671, a12-13)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9 业品〉 Uv 9.13。
这里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汉译《法句经》将此偈颂翻译了两次,一次是位于与巴利《法句经》的
对应偈颂相当的〈愚暗品 13〉,另一次是和梵文《法句经》的〈9 业品〉相当的〈恶行品 17〉(也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9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就是《出曜经》的〈行品 10〉),这证实了支谦将后译的偈颂安插进去“核心26品”之中。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愚者之无知,与自仇敌行,
造作诸恶业,赍得众苦果。”(CBETA, N26, no. 9, p. 19, a10 // PTS. Dhp. 10)

Dhp. 067
Na taṃ kammaṃ kataṃ sādhu, yaṃ katvā anutappati;
Yassa assumukho rodaṃ, vipākaṃ paṭisevati. (67)
所作行为不善,这些行为导致懊悔,
它的后果带来泪流满面与哭泣。(67)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Na taṃ kammaṃ kataṃ sādhu”。主词是“kammaṃ 行为”(第三人称单


数)。动词是“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省略),“na hoti 不是”,主词补语为“kataṃ sādhu 智
作得好、作得良善”。所以全句的主干是“行为不善”。
上半偈的后段“yaṃ katvā anutappati”是一个形容词子句,用以形容前面句字的主词“kammaṃ 行
为”;“yaṃ”是关系代名词,主词是“so 他”(省略未出现)。动词是“anutappati 后悔、悔恨”,
“katvā”为“已做的、作了之后”。
所以,整个上半偈为:“行为不善,这些行为作了之后会懊悔”。
下半偈为“Yassa assumukho rodaṃ, vipākaṃ paṭisevati”,这也是一个用以形容主词“kammaṃ
行为”的形容词子句;“yassa”是关系代名词(属格、所有格),“yassa vipākaṃ”是“ (行为不善、恶
行)的后果”(受格 accusative)。主词是“assumukho 泪脸、有泪水的脸”,其后为形容词“rodaṃ 哭
泣的”。动词是“paṭisevati 跟随”。这子句的字面翻译为“哭泣的脸跟随它的后果”,意思是“它的后
果带来泪流满面与哭泣”。
《法句经》卷1〈愚暗品 13〉:
“行为不善,退见悔悋,
致涕流面,报由宿习。”(CBETA, T04, no. 210, p. 563, c3-4)
《出曜经》卷11〈行品 10〉:
“夫人行恶,还自炽然,
啼泣流面,后受其报。”(CBETA, T04, no. 212, p. 671, a29-b1)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9 业品〉 Uv 9.14。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9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自作不善业,作已生后悔,
哭泣泪满面,当得受业果。”(CBETA, N26, no. 9, p. 19, a11 // PTS. Dhp. 10)

Dhp. 068
Tañca kammaṃ kataṃ sādhu, yaṃ katvā nānutappati;
Yassa patīto sumano, vipākaṃ paṭisevati. (68)
所作行为良善,这些行为不会导致懊悔,
它的后果带来欢笑与喜悦。(68)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taṃ ca kammaṃ kataṃ sādhu”(Tañca kammaṃ kataṃ sādhu)。主词是


“kammaṃ 行为”(第三人称单数)。动词是“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省略),主词补语为
“kataṃ sādhu 智作得好、作得良善”。所以全句的主干是“行为良善”。
上半偈的后段“yaṃ katvā nānutappati”是一个形容词子句,用以形容前面句字的主词“kammaṃ
行为”;“yaṃ”是关系代名词,主词是“so 他”(省略未出现)。动词是“na anutappati 不后悔、不悔
恨”,“katvā”为“已做的、作了之后”。
所以,整个上半偈为:“行为良善,这些行为作了之后不会懊悔”。
下半偈为“Yassa patīto sumano, vipākaṃ paṭisevati”,这也是一个用以形容主词“kammaṃ 行
为”的形容词子句;“yassa”是关系代名词(属格、所有格),“yassa vipākaṃ”是“ (行为良善、善行)
的后果”(受格 accusative)。主词是“sumano 笑(脸)、快乐的(脸)”,其后为形容词“patīto 喜悦
的”。动词是“paṭisevati 跟随”。这子句的字面翻译为“欢笑与喜悦(的脸)跟随它的后果”,意思是
“它的后果带来欢笑与喜悦”。
《法句经》卷1〈愚暗品 13〉:
“行为德善,进覩欢喜,
应来受福,喜笑[42]悦习。”(CBETA, T04, no. 210, p. 563, c4-5),[42]悦=玩【宋】【元】
【明】。
《出曜经》卷11〈行品 10〉:
吉人行德,相随积增,甘心为之,福应自然。〈10 行品〉(17)
《出曜经》和《法集’要颂经》都无对应偈颂。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9 业品〉 Uv 9.15。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若自作善业,作已不后悔,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9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欢喜而愉悦,应得受善果。”(CBETA, N26, no. 9, p. 19, a12 // PTS. Dhp. 10)

Dhp. 069
Madhuvā maññati bālo, yāva pāpaṃ na paccati;
Yadā ca paccati pāpaṃ, bālo dukkhaṃ nigacchati. (69)
当恶业尚未成熟时,愚者认为所作如蜜一般甜,
一旦恶(果)成熟,愚者就承受苦(报)。(69)

本偈颂含两个句子:
1. “Madhuvā maññati bālo”,主词是“bālo 愚者”(第三人称单数)。动词是“maññati 想、认为”
(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Madhuvā”在其他版本为“Madhuṃ vā 像蜜一样(甘甜)”。后面紧
接着一个时间副词子句“yāva pāpaṃ na paccati”,用以形容动词“maññati 想、认为”的时
间,“yāva 只要在此时机 as long as”是关系代名词,“pāpaṃ na paccati 恶尚未被煮熟”,
意为“恶报现前的时间未到”。“pāpaṃ 恶”,“paccati”为被动语态动词,意为“被煮、被煮
熟”。所以,整个上半偈为:“只要恶(果)尚未成熟,愚者认为(作恶)是甜蜜的”。
2. 下半偈的主干为“bālo dukkhaṃ nigacchati 愚人承受苦”,前面为一个时间副词子句“Yadā
ca paccati pāpaṃ”,“Yadā 当、一旦 when”是关系代名词,“pāpaṃ 恶”,“paccati”为被
动语态动词,意为“被煮、被煮熟”。所以,整个下半偈为:“一旦恶(果)成熟,愚者就承受苦
(报)”。

《法句经》卷1〈愚暗品 13〉:
“过罪未熟,愚以恬惔,
至其熟[44]处,自受大罪。”(CBETA, T04, no. 210, p. 563, c5-7)[44]处=时【宋】【元】
【明】。
《法句经》卷1〈恶行品 17〉:
“妖孽见福,其恶未熟,
至其恶熟,自受罪[43]虐”(CBETA, T04, no. 210, p. 564, c26-27),[43]虐=酷【宋】【元】
【明】。
《出曜经》卷25〈恶行品 29〉:
“愚者自谓正,犹恶未成熟,......
恶以成熟满,诸苦亦复熟”(CBETA, T04, no. 212, p. 744, c28 - p. 745, a13-14)
《法集要颂经》卷3〈罪障品 28〉:
“愚者自谓正,犹恶不成熟,
恶已成熟满,诸苦亦复熟。”(CBETA, T04, no. 213, p. 792, b21-22)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9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28 恶品〉 Uv 28.18。


汉译《法句经》同一首偈颂翻译了两次,在〈愚暗品 13〉的偈颂与巴利〈愚者品〉呼应;在〈恶行
品 17〉的偈颂与梵文〈恶品〉呼应。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恶业未熟间,愚者思如蜜,
恶业成熟时,愚者彼受苦。”(CBETA, N26, no. 9, p. 19, a13 // PTS. Dhp. 10)

Dhp. 070
Māse māse kusaggena, bālo bhuñjeyya bhojanaṃ;
Na so saṅkhātadhammānaṃ, kalaṃ agghati soḷasiṃ. (70)
即使一个愚人能月复一月,只食用一片香茅草叶尖的少许食物,
他苦行的回报也不及已解证法义者的十六分之一。(70)

本偈颂含两个句子:
1. “bālo bhuñjeyya bhojanaṃ”,主词是“bālo 愚者”(第三人称单数)。动词是“bhuñjeyya 能吃”
(第三人称单数,祈使态),受词为“bhojanaṃ 食物”。动词有两个副词:“kusaggena 以香茅
草尖”(工具格),“Māse māse 月复一月、一月一月地”。所以,整个上半偈为:“一个愚人能
月复一月,只食用一片香茅草叶尖的少许食物”。
2. 下半偈的主干为“bālo dukkhaṃ nigacchati 愚人承受苦”,前面为一个时间副词子句“Yadā
ca paccati pāpaṃ”,“Yadā 当、一旦 when”是关系代名词,“pāpaṃ 恶”,“paccati”为被
动语态动词,意为“被煮、被煮熟”。所以,整个下半偈为:“一旦恶(果)成熟,愚者就承受苦
(报)”。

《法句经》卷1〈愚暗品 13〉:
“过罪未熟,愚以恬惔,
至其熟[44]处,自受大罪。”(CBETA, T04, no. 210, p. 563, c5-7)[44]处=时【宋】【元】
【明】。
《法句经》卷1〈恶行品 17〉:
“妖孽见福,其恶未熟,
至其恶熟,自受罪[43]虐”(CBETA, T04, no. 210, p. 564, c26-27),[43]虐=酷【宋】【元】
【明】。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9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出曜经》卷25〈恶行品 29〉:
“愚者自谓正,犹恶未成熟,......
恶以成熟满,诸苦亦复熟”(CBETA, T04, no. 212, p. 744, c28 - p. 745, a13-14)
《法集要颂经》卷3〈罪障品 28〉:
“愚者自谓正,犹恶不成熟,
恶已成熟满,诸苦亦复熟。”(CBETA, T04, no. 213, p. 792, b21-22)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24 教说品〉 Uv 24.17。
汉译《法句经》同一首偈颂翻译了两次,在〈愚暗品 13〉的偈颂与巴利〈愚者品〉呼应;在〈恶行
品 17〉的偈颂与梵文〈恶品〉呼应。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愚者月复月,虽唯取少食,似草之尖端,
〔功德〕不值思法者,十六分之一。”(CBETA, N26, no. 9, p. 19, a14 // PTS. Dhp. 10)
Ye ca saṅkhātadhammāse, ye ca sekhā puthū idha;
Tesaṃ me nipako iriyaṃ, puṭṭho pabrūhi mārisa.
在〈书房夜话 45:思法者(?) saṅkhātadhammā〉,我们从巴利“小部”的《法句经》70 颂与《经
集》1038颂得知,“saṅkhātadhammā”的字面意义是“体悟佛陀教导的人”,此字在巴利文献中,意
指“阿罗汉”。
例如:鸠摩罗什在《大智度论》翻译为:
“种种诸学人,及诸数法人,
是人所行法,愿为如实说!”(CBETA, T25, no. 1509, p. 82, c14-15)。
鸠摩罗什虽将“saṅkhātadhammā”误解为“saṅkhāta 数 dhammā 法”而翻译为“数法”,但是,他仍
然知道这是指某一类人而译作“数法人”。后文也如此翻译:求灭有为法而尚未证无生法,为“有
学”,已证无生法为“数法人”(阿罗汉)。
“有生者,欲为灭有为生法故,名学人;
以智慧得无生法故,名数法人。”(CBETA, T25, no. 1509, p. 82, c18-20)

关于巴利文献“saṅkhātadhammā”意指“阿罗汉”,请参考: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91306231038114/permalink/1548048802030513?
__cft__[0]=AZVMDrIx46wuuzsBsC6Yo0saqMPoPsoZzUpRraYq8qmcOlHnx9rw-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9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CV3cfVWWa57XDsSpDeNRUb8jnEUGeJyweAQ63sWrnUrD_TbN8giulWS23kpiABOZRIMbDFL1pK
UK-R
〈书房夜话 45:思法者(?) saṅkhātadhammā〉 http://yifertw.blogspot.com/2019/11/45-
sankhatadhamma.html
〈书房夜话 46:法数、法教 saṅkhātadhammā〉 http://yifertw.blogspot.com/2019/11/46-
sankhatadhamma.html
《法句经》卷1〈愚暗品 13〉:
“愚好美食,[49]月月滋甚,
于十六分,未一思法。”(CBETA, T04, no. 210, p. 563, c9-11)
[49]月=日【宋】【元】【明】。
《法集要颂经》卷3〈广说品 24〉:
“从月至于月,愚者用饮食,
彼不知法数,十六不及一。”(CBETA, T04, no. 213, p. 789, b29-c2)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9 业品〉 Uv 9.44。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91306231038114/permalink/1743348365833888/
Dhp. 071
Na hi pāpaṃ kataṃ kammaṃ, sajju khīraṃva muccati;
Ḍahantaṃ bālamanveti, bhasmacchannova pāvako. (71)
已作的恶行不会立即凝结(马上显现恶果),如同刚挤出的牛奶不会立即凝结,
已作的恶行会跟随着愚者,就像炽燃的火会跟随覆盖着火的灰烬。(71)

这是一首较有争议的偈颂,即使在西方巴利学者之间也有不同的意见,因此本首偈颂的解释只是其
中的一种。
本偈颂含两个句子:
1. “na kammaṃ muccati”,主词是“kammaṃ 行为”(第三人称单数)。动词是“na muccati 不
会被释放”(第三人称单数,现在被动式),“sajju 立即”为形容动词的副词。主词有瞭个形容
词,而成为“pāpaṃ kataṃ kammaṃ 已做的恶业”。后面紧接着一个副词子句“khīraṃva
muccati”,也就是“khīraṃ va muccati 牛奶不会马上凝结”。这里“凝结”是“mucchati”,而
“释放、业报现前”为“muccati”;显示偈颂以双关语的形式呈现。所以,整个上半偈为:“已
作的恶行不会立即凝结(马上显现恶果),如同刚挤出的牛奶不会立即凝结”。
2. 下半偈的主干为“taṃ bālaṃ anveti 愚人承受苦”,主词是“taṃ 它”(第三人称单数),意指上
一句的主词“kammaṃ 行为”。动词是“anveti 跟随”(第三人称单数,现在被动式),受词为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9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bālaṃ 愚者”。后面紧接着一个副词子句“bhasmacchannova pāvako”,也就是


“bhasmacchanno va pāvako 就像火跟随着覆盖火的灰烬”,帖主将第一个字“Ḍahaṃ 燃烧
的”(形容词)划归为形容主词“pāvako 火”。所以,整个下半偈为:“已作的恶行会跟随着愚
者,就像炽燃的火会跟随覆盖着火的灰烬”。

《法句经》卷1〈恶行品 17〉:
“恶不即时,如[4]构牛乳,
罪在阴[6]祠,[7]如灰覆火。”(CBETA, T04, no. 210, p. 565, a9-10)
[4]构=𤚼【元】【明】。[6]祠=伺【宋】【元】【明】【圣】。[7]下七颂巴利文无。
《出曜经》卷11〈行品 10〉:
“恶不即时,如𤛓牛[6]乳,
罪在阴伺,如灰覆火。”(CBETA, T04, no. 212, p. 671, b29-c1)
[6]乳=湩【宋】*【元】*【明】*。
《法集要颂经》卷1〈业品 9〉:
“恶不即时受,如𤛓牛[1]湩汁,
罪在于阴伺,譬如灰覆火。”(CBETA, T04, no. 213, p. 782, a10-11),[1]湩=潼【明】。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9 业品〉 Uv 9.17。
汉译《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恶行品 17〉,与各语言版本不同。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犹如拘牛乳,不立即凝固,
愚者造恶业,不即感恶果,业力随其后,如火灰复燃。”(CBETA, N26, no. 9, p. 20, a1-2 // PTS.
Dhp. 10)

Dhp. 072
Yāvadeva anatthāya, ñattaṃ bālassa jāyati;
Hanti bālassa sukkaṃsaṃ, muddhamassa vipātayaṃ. (72)
愚者的名声与知识仅会给他带来伤害,
毁掉他的幸福,使他的头破碎。(72)

此首偈颂含三个句子: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9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1. “anatthāya ñattaṃ bālassa jāyati”。主词是“ñattaṃ bālassa 愚者的声名与知识”(第三人称


单数)。动词是“jāyati 被产生”(第三人称单数,现在被动式),副词为“yāvadeva anatthāya 仅
为了伤害”:“yāvadeva”为“仅仅”,“anatthāya”是“为了伤害”(与格 dative)。所以这句是
“愚者的名声与知识仅为了伤害他而产生”,上半偈的意思是:“愚者的名声与知识仅会给他带
来伤害”
2. “Hanti bālassa sukkaṃsaṃ”,主词是上一个句子的主词“ñattaṃ 声名与知识”。动词是
“hanti 杀害”(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受词为“sukkaṃsaṃ 幸福”,此字有一个形容词
“bālassa 愚者的”。所以,这一句的意思是:“声名与知识会毁掉愚者的幸福”。
3. “muddhamassa vipātayaṃ”为“muddham assa vipātayaṃ”,主词是上一个句子的主词是
“ñattaṃ 声名与知识”。动词是“vipātayaṃ 破坏”(这个字其实是一个动名词,动词原形为
“vipātayati 使其摧毁、破坏”(这是动词“vipatati 摧毁、破坏”的“使役型态 causative”)),受
词为“muddham assa 他的头”。所以,这一句的意思是:“声名与知识会使得他的头毁坏、
破碎”。

《法句经》卷2〈利养品 33〉:
“如是贪无利,当知从痴生,
愚为此害贤,首领分于地。”(CBETA, T04, no. 210, p. 571, c1-2)
《出曜经》卷4〈欲品 2〉:
“如是贪无利,当知从痴生,
愚为此害贤,首领分于地。”(CBETA, T04, no. 212, p. 631, b29-c1)
《出曜经》卷15〈利养品 14〉:
“如是贪无利,当知从痴生,
愚为此害贤,首领分[14]在地。”(CBETA, T04, no. 212, p. 688, c13-14),[14]在=乎【宋】
【元】【明】。
《法集要颂经》卷2〈利养品 13〉:
“如是贪无利,当知从痴生,
愚为此害贤,首落分于地。”(CBETA, T04, no. 213, p. 783, c6-7)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13 利养品〉 Uv 13.2,与各版本不同。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愚者求知识,反而成灾厄,
破碎彼头首,毁灭其幸福。”(CBETA, N26, no. 9, p. 20, a3 // PTS. Dhp. 10)

Dhp. 073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9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Asantaṃ bhāvanamiccheyya, purekkhārañca bhikkhusu;


Āvāsesu ca issariyaṃ, pūjāṃ parakulesu ca. (73)
愚人希求不恰当的恭敬、在比丘众当中的敬重、
得到最佳的居住处、从各个家庭得到供养。(73)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主词 iccheyya 受词”。主词是“so 他”或“bālo 愚者”(第三人称单数,省略


而未出现)。动词是“iccheyya 会想要、会希求”(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祈使态),受词有四项(均为
受格)如下:
1. “asantaṃ bhāvanaṃ”,不相衬的、不恰当的、过度的恭敬。
2. “purekkhārañca bhikkhusu”为“purekkhāraṃ ca bhikkhusu”,“bhikkhusu”(位格,复数)是
“在比丘众当中”,“purekkhāraṃ 敬重”。
3. “āvāsesu ca issariyaṃ”,“āvāsesu”(位格,复数)是“在住处当中”,“issariyaṃ 最佳者”。
4. “pūjāṃ parakulesu ca”,“parakulesu”(位格,复数)是“在各个家庭当中”,“pūjāṃ 供养(对
僧众的)”。

《法句经》卷1〈愚暗品 13〉:
“远道近欲者,为食在学名,
贪[51]猗家居故,多取供异姓。”(CBETA, T04, no. 210, p. 563, c15-16),[51]猗=倚【宋】*
【元】*【明】*。
《法句经》卷2〈利养品 33〉:
“远道顺邪,贪养比丘,
止有悭意,以供彼姓。”(CBETA, T04, no. 210, p. 571, c5-7)
《出曜经》卷15〈利养品 14〉:
“愚人贪利养,求望名誉称,
在家自兴嫉,常求他供养。”(CBETA, T04, no. 212, p. 688, c26-27)
《法集要颂经》卷2〈利养品 13〉:
“贪利不善性,苾刍勿羡之,
住处多爱恋,希望他供养。”(CBETA, T04, no. 213, p. 783, c8-10)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13 利养品〉 Uv 13.3,与各版本不同。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愚者欲虚名,僧中作上座,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0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僧院居上位,他人求供养。”(CBETA, N26, no. 9, p. 20, a4 // PTS. Dhp. 11)

Dhp. 074
Mameva kataṃ maññantu, gihīpabbajitā ubho;
Mamevātivasā assu, kiccākiccesu kismici;
Iti bālassa saṅkappo, icchā māno ca vaḍḍhati. (74)
“家主和游方众都必需认为一切都只是我的功劳,
希望无论他们想作任何事务,都会只遵循我的意愿。”
愚人如此思虑,他的贪欲与慢将如此增长。(74)

此首偈颂含两个句子:
1. “icchā māno ca vaḍḍhati”。主词是“icchā māno ca 欲望与慢”(第三人称复数)。动词是
“vaḍḍhati 增长”(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此处并未使用复数动词)。
2. “Iti bālassa saṅkappo”,主词是“bālassa saṅkappo 愚者的思想”。动词是“hoti 是”,主词
补语为“iti 如此”,此字代表“引述”,也就是“Mameva kataṃ maññantu, gihīpabbajitā
ubho; Mamevātivasā assu kiccākiccesu kismici”。
上述“引述”又可分为两段:
1. “Mameva kataṃ maññantu gihīpabbajitā ubho”意思为“他们(gihī 众家主 pabbajitā 众游方
者)两者均(必需)认为 mama eva kataṃ 都只是我做的、一切都只是我的功劳”,主词是
“gihīpabbajitā 家主们与游方众”。动词是“maññantu 必需认为、必需这么想”(这个字是一个
命令态(imperative)第三人称复数动词,动词原形为“maññati 认为、想”),受词为“kataṃ 作
为”,前面有形容词而成为“mama eva kataṃ 仅是我的作为”。所以,这一句的意思是:“众
家主和众游方者均必需认为一切都只是我的功劳”。
2. “Mamevātivasā assu kiccākiccesu kismici”:主词是“gihīpabbajitā 家主们与游方众”(省略
而未出现)。动词是“assu 应该是”(这个字是一个祈使态(optative)第三人称复数动词,动词原
形为“hoti 是”),主词补语为“Mamevātivasā, mama eva ativasā 顺从我的意愿”和
“kiccākiccesu kismici”,“kismici”(位格)是“任何 whatever”,“kiccākiccesu”是
“kiccākicca 各方面”的位格,此字是“kicca 有责任的 - akicca 无责任的”。此段的意思为
“他们(gihī 众家主 pabbajitā 众游方者)在各方面都只是听从我的意向”。

《法句经》卷1〈愚暗品 13〉:
“此行与愚同,但令欲慢增,
利求之愿异,求道意亦异。”(CBETA, T04, no. 210, p. 563, c19-20)。
《法句经》卷2〈利养品 33〉: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0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勿猗此养,为家舍罪,
此非至意,用用何益?”(CBETA, T04, no. 210, p. 571, c7-8)
《出曜经》卷15〈利养品 14〉:
“勿[*]猗此养,为家舍罪,
此非至意,用用何益?”(CBETA, T04, no. 212, p. 689, a20-21)
[*1-1]猗=倚【宋】*【元】*【明】*。
《法集要颂经》卷2〈利养品 13〉:
“在家及出家,族姓诸愚迷,
贪利兴嫉心,我为降伏彼,
愚为愚计想,欲慢日夜增。”(CBETA, T04, no. 213, p. 783, c10-13)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13 利养品〉 Uv 13.4-13.5,与各版本不同。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僧俗皆共知,此事由我作,
无论大小事,应从于我意’,
此为愚者想,贪慢心增长。”(CBETA, N26, no. 9, p. 20, a5-6 // PTS. Dhp. 11)

Dhp. 075
Aññā hi lābhūpanisā, aññā nibbānagāminī;
Evametaṃ abhiññāya, bhikkhu buddhassa sāvako;
Sakkāraṃ nābhinandeyya, vivekamanubrūhaye. (75)
“有一(道路)是引向世间利得,有一(道路)是导向涅盘。”
如此,比丘、佛陀的声闻弟子完全了解这个(道理)之后,
他不应因别人对他恭敬而喜悦,他应独居修道。(75)

此首偈颂含四个句子:
“Aññā hi lābhūpanisā”。主词是“aññā 其他”(代名词),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
此处省略而未出现),主词补语是“lābhūpanisā 取得(世俗的)利益的方法、手段”(第三人称单数名
词)。
“Aññā nibbānagāminī”。主词是“aññā 其他”(代名词),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
此处省略而未出现),主词补语是“nibbānagāminī 导向涅盘的”(形容词)。所以,前两句意为:“有
一(道路)是引向世间利得,有一(道路)是导向涅盘”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0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bhikkhu na abhinandeyya”,主词是“bhikkhu 比丘”(第三人称单数)。动词是“abhinandeyya 应...


快乐”(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祈使态动词 optative),动词附带一个否定词“na 不”;受词为
“Sakkāraṃ 恭敬”。前面有一独立片语“Evametaṃ abhiññāya, bhikkhu buddhassa sāvako”,也
就是“Evam
如此 etaṃ 这个(道理), 受格 abhiññāya 完全了解之后(动名词), bhikkhu buddhassa sāvako 比丘、
佛陀的声闻弟子”。所以,这一句的意思是:“如此,比丘、佛陀的声闻弟子完全了解这个(道理)之
后,他不应因别人对他恭敬而快乐”。
“vivekamanubrūhaye”,是“vivekam anubrūhaye”。主词是“bhikkhu 比丘”(第三人称单数)。动词
是“abhinandeyya 应...修习”(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祈使态动词 optative),受词为“vivekam 离群
独居”。
《法句经》卷1〈愚暗品 13〉:
“利求之愿异,求道意亦异,
是以有识者,出为佛弟子,
弃爱舍世习,终不堕生死。”(CBETA, T04, no. 210, p. 563, c20-22)
《法句经》卷2〈利养品 33〉:
“异哉失利,泥洹不同,
谛知是者,比丘佛子,
不乐利养,闲居却意。”(CBETA, T04, no. 210, p. 571, c9-11)
《出曜经》卷15〈利养品 14〉:
“勿[*]猗此养,为家舍罪,
此非至意,用用何益?”(CBETA, T04, no. 212, p. 689, a20-21)
[*1-1]猗=倚【宋】*【元】*【明】*。
《出曜经》卷15〈利养品 14〉:
“愚为愚计想,欲慢日用增,
异哉夫利养,泥洹趣不同。”(CBETA, T04, no. 212, p. 689, b6-7)。
《出曜经》卷15〈利养品 14〉:
“能谛知是者,比丘真佛子,
不乐着利养,闲居却乱意。”(CBETA, T04, no. 212, p. 689, b21-22)
《法集要颂经》卷2〈利养品 13〉:
“贪利不善性, 苾刍勿羡之,
住处多爱恋, 希望他供养。
在家及出家, 族姓诸愚迷,
贪利兴嫉心, 我为降伏彼。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0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愚为愚计想, 欲慢日夜增,
异哉得利养, 圆寂趣不同。
能论知足者, 苾刍真佛子,
不贪著名誉, 喜悦是智人。”(CBETA, T04, no. 213, p. 783, c8-15)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13 利养品〉 Uv 13.5-13.6,与各版本不同。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一则导世利,一则导涅盘,
佛弟子比丘,如是应了知,
莫贪世尊敬,专注于远离。”(CBETA, N26, no. 9, p. 20, a7-8 // PTS. Dhp. 11)

第五:愚人品(Bālavaggo)总结
巴利《法句经》与汉译《法句经》,第五品〈愚者品〉(书房夜话 384)
在“面册(又名 facebook、脸书 )”上,有时想回溯早期的贴文,非常不方便,又是 Google 搜寻不
到的范围,我必需坦白,我深受困扰;有几篇讨论偈颂句行分析的贴文,被脸书以“违反社群守则”
而加以屏蔽,令我反感。法友 Nanda Lau 伸手援助,将这些文法分析及句意解析,列表保存,在
此向他感谢。
在 Nanda Lau 为版主的《府城佛教网》有丰盛的资料,其中有我在脸书群组“瀚邦佛学研究中心”
贴出的各首偈颂的文法分析及句意解析,还列出研究参考书单、论文。(网址:
https://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reseach/dhp-
reseach/ )
本处的文法分析及句意解析,网址为:(https://nanda.online-
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 )
巴利《法句经》读到第五品〈愚者品〉为止,总共有巴利偈颂 75 首,对应的 T210 《法句经》从
第九品〈双要品〉到第13品〈愚暗品〉共有:92 首偈颂(22 + 20 + 12 + 17 + 21 = 92),这五品如
果纯粹是翻译自巴利《法句经》,显然不可能“无中生有”而翻译出比 75 首还多的偈颂,所以,西
元 224 年之后支谦翻译及编辑此经时,一定是从其他来源翻译而安插进来。而这一“来源”可能不会
是现行所见 Bernhard 编辑的《优陀那品》(Udānavarga),因为少数额外的汉译偈颂也未出现于
《优陀那品》之中。
除此之外,我们也见到有些偈颂在 T210 《法句经》翻译了两次。同时,巴利《法句经》74, 75 两
颂,在《优陀那品》(Udānavarga)则是三颂(Uv 13.4, 13.5, 13.6),我们后续还会见到同样的现象。
在此,我必需再提醒一次:此处的文法经过我的演绎和诠释,有些部分可能是错误的而需要进一步
订正。
此一专题希望建立一个讨论平台,来呼应此项需求,希望有人接棒持续改进。
巴利《法句经》第五品为〈Bālavaggo 愚者品〉,下列各语言版本都有〈愚者品〉: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0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1. 巴利《法句经》,第五品
2. 犍陀罗语《法句经》,可能没有此一品
3. 波特那《法句经》,第11品
4. 梵文《法句经》(《优陀那品》),没有此一品
汉译《法句经》的相关品名如下:
1. T210《法句经》,〈愚暗品 13〉,21首偈颂。
2. 《法句譬喻经》,〈愚暗品 13〉,9首偈颂。
3. 《出曜经》,无对应品。
4. 《法集要颂经》,无对应品。
帖主认为,可以粗略地以所在的品次及偈颂内容来判定汉译偈颂是出自巴利文本或是梵语文本。当
然,这样的判定仍需更细致的偈颂比较。
本群组在“巴利《法句经》”的目录下,介绍了第五品〈愚者品〉60-75颂,接着要从下列三个角度
来审查这些文献:
1. 从巴利偈颂本身检视巴利《法句经》的第五品。
2. 从巴利《法句经》的视角阅读汉译《法句经》(T210)。
3. 从汉译《法句经》(T210)的视角阅读巴利《法句经》。

1. 从巴利偈颂本身检视巴利《法句经》的第五品:
我们看到这样的现象:75颂并未提到“愚者”:“‘有一(道路)是引向世间利得,有一(道路)是导向涅
盘。’如此,比丘、佛陀的声闻弟子完全了解这个(道理)之后,不应因别人对他恭敬而快乐。愿他不
因别人对他恭敬而喜悦,愿他独居修道。”
相对于此,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13 利养品〉。
汉译方面,《法句经》、《出曜经》与《法集要颂经》均有对应偈颂位于〈利养品〉,显得比较接
近梵文版本。汉译《法句经》另有对应偈颂位于〈13 愚暗品〉,与巴利《法句经》相呼应。
2. 从巴利《法句经》的视角阅读汉译《法句经》(T210):
此品的巴利《法句经》61颂在《法句经》(T210)位于〈2 教学品〉;72颂在《法句经》(T210)位于
〈33 利养品〉。
此品的巴利《法句经》66, 73, 74, 75 四首偈颂在《法句经》(T210)均有重复翻译的现象。
3. 从汉译《法句经》(T210)的视角阅读巴利《法句经》:
汉译《法句经》(T210)的〈愚暗品 13〉21首偈颂当中,第 2, 3, 13, 16, 17, 19 六首偈颂在巴利《法
句经》未出现对应偈颂。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0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也就是说,汉译《法句经》(T210)的所根据的版本,除了其中一本与巴利版本相近以外,另外的版
本可能不仅是与梵文《法句经》相近的版本,可能至少还参考了另一版本。
让我们继续阅读,来看看两者的关系吧!
(原贴: 书房夜话 384:巴利《法句经》与汉译《法句经》,第五品〈愚者品〉)
目录

第六:智者品 Paṇḍitavaggo
第六:智者品 目录
Dhp_076 Dhp_077 Dhp_078 Dhp_079 Dhp_080 Dhp_081
Dhp_082 Dhp_083 Dhp_084 Dhp_085 Dhp_086 Dhp_087
Dhp_088 Dhp_089 第六:智者品
(Paṇḍitavaggo)
总结
Dhp. 076
Nidhīnaṃva pavattāraṃ, yaṃ passe vajjadassinaṃ;
Niggayhavādiṃ medhāviṃ, tādisaṃ paṇḍitaṃ bhaje;
Tādisaṃ bhajamānassa, seyyo hoti na pāpiyo. (76)
他应找到指出错误像显示珠宝的人、指责者和鞭策者,
他应与这样的智者结交;
能与这样的智者为友是福,不是祸。(76)

此首偈颂含三个句子:
“passe so yaṃ”。主词是“so 他”(代名词,省略未出现),动词为“passe 应...见到,应...找到”(第三
人称单数,现在式,祈使态 optative),受词是“yaṃ 这些(受格,关系代名词,用来衔接以下三个词
汇或子句):1) vajjadassinaṃ 看见错误者,此字有一个形容词子句:“Nidhīnaṃ va pavattāraṃ 像
显示珠宝一样 ”,2) niggayhavādiṃ 指责者、鞭策者(受格)。 3) medhāviṃ 贤能者、聪慧者(受
格)。这一句(前两行)意为:“他应找到指出错误像显示珠宝的人、指责者和鞭策者”。
“tādisaṃ paṇḍitaṃ bhaje”。主词是“so 他”(代名词,省略未出现),动词为“bhaje 应...结交”(第三
人称单数,现在式,祈使态,原形动词为“bhajati 结交、陪伴”),受词是“paṇḍitaṃ 智者(受格),
此句意为:“他应与如此的智者结交”。
“Tādisaṃ bhajamānassa, seyyo hoti na pāpiyo”,这一句的意思是:“与这样的人结交是较佳,
而非较差”。
《法句经》卷1〈明哲品 14〉: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0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深观善恶,心知畏忌,畏而不犯,
终吉无忧。故世有福,[1]念[2]思绍行,
善致其愿,福禄转胜。”(CBETA, T04, no. 210, p. 564, a1-3),[1]念=贪【元】【明】。[2]思=
愚【宋】【圣】*。
《出曜经》卷25〈恶行品 29〉:
“人欲练其神,要当数修琢,
智者易雕饰,乃名世之雄,
能亲近彼者,安隐无忧恼。”(CBETA, T04, no. 212, p. 743, a17-19)
《法集要颂经》卷3〈罪障品 28〉:
“人欲炼其神,要当数修琢,
智者易雕饰,乃名世之雄,
能亲近彼者,安隐无忧恼。”(CBETA, T04, no. 213, p. 792, a29-b3)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28 恶品〉 Uv 28.7,与各版本不同。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如见彼智者,能指责罪过,
当与彼交往,犹如知识者, 能指示宝藏。
常与彼交往,有善而无恶。”(CBETA, N26, no. 9, p. 20, a11-12 // PTS. Dhp. 11)

Dhp. 077
Ovadeyyānusāseyya, asabbhā ca nivāraye;
Satañhi so piyo hoti, asataṃ hoti appiyo. (77)
他应谴责、劝阻、禁制自己卑劣无礼(的行为),
(如此,)他是善人所喜爱的,他是恶人所不喜爱的。(77)

此首偈颂含三个句子:
“Ovadeyyānusāseyya, asabbhā ca nivāraye”。主词是“so 他”(代名词,省略未出现),动词有三
个,都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祈使态动词:为“Ovadeyya 应...谴责”、“anusāseyya 应...劝
导”、“nivāraye 应...制止”,“asabbhā nivāraye 应...制止卑劣无礼(的行为)”,“asabbhā 这些(从
格,ablative)。这一句为:“他应谴责、劝导、和制止卑劣无礼(的行为)”。
“satañhi so piyo hoti”为“sataṃ hi so piyo hoti”。主词是“so 他”(代名词),动词为“hoti 是”(第三
人称单数,现在式),主词补语是“piya 可爱的”(形容词),“sataṃ”为“属于善人的”,“hi”为“确
实”,在本系列贴文当中,此字常被帖主当作“凑合诗韵的衬字”,而未译出。此句逐字直译为“他是
善人的可喜的”,意为“他是善人所喜爱的”。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0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asataṃ hoti appiyo”,这一句的意思是:“他是恶人所不喜爱的”。


T210 《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出曜经》卷8〈念品 6〉:
“教习使禀受,制止非法行,
善者之所念,恶者当远离。”(CBETA, T04, no. 212, p. 654, b19-20)
《法集要颂经》卷1〈爱乐品 5〉:
“教习使禀受,制止非法行,
善者之所念,恶者当远离。”(CBETA, T04, no. 213, p. 780, b11-13)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5 爱喜品〉 Uv 5.25,与各版本不同。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训诫与教示,阻不当恶事,
善者爱此人,而成恶人憎。”(CBETA, N26, no. 9, p. 20, a13 // PTS. Dhp. 11)

Dhp. 078
Na bhaje pāpake mitte, na bhaje purisādhame;
Bhajetha mitte kalyāṇe, bhajetha purisuttame. (78)
一个人不应与恶人为友,不应与卑鄙的人为友,
你应与善良的人为友,你应与高尚的人为友。(78)

此首偈颂含四个句子:
“Na bhaje pāpake mitte”。主词是“so 他”(代名词,省略未出现),动词为“bhaje 应与...交往”(第
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祈使态动词 optative),“na bhaje 不应与...交往”,受词为“pāpake 邪恶的
mitte 朋友”。这一句为“他不应与邪恶的朋友交往”,改写作“他不应与恶人为友”。
“na bhaje purisādhame”。主词是“so 他”(代名词,省略未出现),动词为“bhaje 应与...交往”(第三
人称单数,现在式、祈使态动词 optative),“na bhaje 不应与...交往”,受词为“purisa 人 adhame
卑鄙的、低下的”。这一句为“他不应与卑鄙的人交往”,改写作“他不应与卑鄙的人为友”。
“Bhajetha mitte kalyāṇe”。主词是“tvaṃ 你”(代名词,省略未出现),动词为“bhajetha 应与...交
往”(第人二称单数,现在式、祈使态动词 optative),受词为“kalyāṇe 善良的、有品德的 mitte 朋
友”。这一句为“你应与有品德的朋友交往”,改写作“你应与善良的人为友”。
“Bhajetha mitte kalyāṇe”。主词是“tvaṃ 你”(代名词,省略未出现),动词为“bhajetha 应与...交
往”(第人二称单数,现在式、祈使态动词 optative),受词为“purisa 人 uttame 高尚的”。这一句为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0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你应与高尚的人交往”,改写作“你应与高尚的人为友”。
《法句经》卷1〈明哲品 14〉:
“常避无义,不亲愚人,
思从贤友,[5]押附上士。”(CBETA, T04, no. 210, p. 564, a5-6),[5]押=狎【宋】【元】
【明】。
《出曜经》卷22〈亲品 26〉:
“不亲恶知识,不与非法会,
亲近善知识,恒与正法会。”(CBETA, T04, no. 212, p. 727, c19-20)。
《法集要颂经》卷3〈善友品 25〉:
“不亲恶知识,不与非法会,
亲近善知识,恒与正法会。”(CBETA, T04, no. 213, p. 789, c29-p. 790, a1)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25 友品〉 Uv 25.3,与各版本不同。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勿与恶友交,勿友下劣者,
应与善友交,应友最上士。”(CBETA, N26, no. 9, p. 20, a14 // PTS. Dhp. 11)

Dhp. 079
Dhammapīti sukhaṃ seti, vippasannena cetasā;
Ariyappavedite dhamme, sadā ramati paṇḍito. (79)
得到法乐的人以明净心住于安乐,
智者恒乐于贤圣所说的法。(79)

此首偈颂含两个句子:
1. “Dhammapīti seti”。主词是“Dhammapīti”(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为“seti”。主词
“Dhammapīti”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是“饮法”,另一种是“法乐”。我们可以读到,古代汉
译对应偈颂并未出现“饮法”的意思。例如《法句经》:“喜法卧安”,《出曜经》:“爱法善眠
寤”,《法集要颂经》:“爱法善安隐”。动词“seti”也有两种意思,一种是“躺(卧)”,另一种
是“住于”。《法句经》与《出曜经》翻译作“躺(卧)”,《法集要颂经》“爱法善安隐”似乎是翻
译为“安住”。动词有两个副词:“快乐地 sukhaṃ”和“以明亮的心 vippasannena cetasā”。
所以整句为“法乐能以明亮的心快乐地眠卧”,或者“饮了法味能快乐地以明亮的心安住”。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0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2. “ramati paṇḍito”。主词是“paṇḍito 智者”(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为“ramati 快乐”(第三人称


单数,现在式),动词有两个副词:“sadā 永远、总是”和“Ariyappavedite dhamme 在圣人
所宣说的法”。所以整句为“智者永远在世尊所宣说的法感到乐”。
=======
也就是说,三本汉译的“卧安、善眠寤”,其实来自 seti,有不少学者倾向于翻译作“dwell 住于”,
而非“lie down, sleep 卧、睡眠”,因此译作“abides in happiness, dwells happily 住于安乐”。 此
译似乎更为合理。
======
实际上,Norman 指出,巴利《法句注》偈颂第一句 Dhammapīti ,可能是“word play”,巧妙地
意涵“饮法(感受法义、身体力行法的教导),但是翻译时”选取了“饮”的意涵。
在 《佛学数位图书馆》的网页 则选取了“法乐”。
Norman 的翻译为:
“He who drinks of the doctrine sleeps happily,
with a clear mind,
The learned man always rejoices
in the doctrine taught by the noble one.”
了参法师译:
得饮法(水)者,心清而安乐,
智者常喜悦,圣者所说法。

汉译对应偈颂并未出现“饮法”的意思。例如:
《法句经》卷1〈明哲品 14〉:
“喜法卧安, 心悦意清,
圣人演法, 慧常乐行。”(CBETA, T04, no. 210, p. 564, a6-7)。
《出曜经》卷27〈乐品 31〉:
“爱法善眠寤, 心意洁清净,
贤圣所说法, 智者所娱乐。”(CBETA, T04, no. 212, p. 754, c17-18)。
《法集要颂经》卷4〈乐品 30〉:
“爱法善安隐, 心意洁清净,
贤圣所说法, 智者所娱乐。”(CBETA, T04, no. 213, p. 794, b22-23)。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1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Norman 指出,偈颂第一句 Dhammapīti ,在梵文《法句经》30.13颂作 Dhammaprīti 是“joy喜乐”


而 Dhammapīti 是“drinking 饮”。
因此,巴利“Dhammapīti ”其实兼有“于法喜乐”及“饮法”两种意涵。
这当中可以从净海法师的翻读到变化。
1983年他翻译为
“吸饮真理的人,
卧眠快乐,心(里)澄清;
贤人常喜悦,
圣人所说的真理。”
2000年他将翻译改为
“喜悦真理,
心净而安乐;
智者常喜悦,
圣人所说的真理。”

黄宝生翻译为
“喜欢正法能安睡,
头脑平静而清晰;
智者永怀喜悦心,
聆听圣人所说法。”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30 乐品〉 Uv 30.13,与各版本不同。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以饮法〔水〕者,清澄心快适,
贤者常喜乐,圣者所说法。”(CBETA, N26, no. 9, p. 21, a1 // PTS. Dhp. 12)
第一字“以”应作“已”字。
Dhp. 080
Udakañhi nayanti nettikā, usukārā namayanti tejanaṃ;
Dāruṃ namayanti tacchakā, attānaṃ damayanti paṇḍitā. (80)
Udakañhi nayanti nettikā, usukārā namayanti tejanaṃ;
Dāruṃ namayanti tacchakā, attānaṃ damayanti subbatā. (145)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1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造水道者导引水,制箭者调直箭杆,
木匠调整木材,智者调御自身。(80)
造水道者导引水,制箭者调直箭秆,
木匠调整木材,贤者调御自身。(145)

汉译《法句经》、《出曜经》、《法集要颂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是“重复翻译的偈颂”(重译偈
颂),有时前后两次完全相同,有时则不同。原因可能十分复杂,请参考我已经发表的论文。
面对汉译的“重译偈颂”,我们紧接着会提一个问题:“其他语言版本是否会出现重译偈颂?”
不同于汉译的“重译偈颂”多达二、三十对,巴利《法句经》的“重译偈颂”只有一对,也就是 80 颂
与145颂,两首只有“paṇḍitā 智者”与“subbatā 贤者”的差别。
此首偈颂含四个句子:
1. “Udakañhi nayanti nettikā”。主词是“nettikā 造灌溉水道的人”(第三人称复数),动词为
“nayanti 导引”(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udakaṃ 水”。这一句为“造灌溉水道
者导引水”。
2. “usukārā namayanti tejanaṃ”。主词是“usukārā 造箭者”(第三人称复数),动词为
“namayanti 使...弯曲”(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使役动词 cuasative;动词原型为 namati 弯
曲),受词为“ tejanaṃ 箭秆”。这一句为“造箭者令箭秆弯曲”,改写作“制箭者调直箭秆”。
3. “Dāruṃ namayanti tacchakā”。主词是“tacchakā 木匠”(第三人称复数),动词为
“namayanti 使...弯曲”(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使役动词 cuasative;动词原型为 namati 弯
曲),受词为“Dāruṃ 木材”。这一句为“木匠令木材弯曲”,改写作“木匠整治木材”。
4. “attānaṃ damayanti paṇḍitā”。主词是“paṇḍitā 智者”(第三人称复数),动词为“damayanti
使...调御”(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使役动词 cuasative;动词原型为 damati 调御),受词为
“attānaṃ 他自己”。这一句为“智者令自己调御”。

《法句经》卷1〈明哲品 14〉:
“弓工调角,水人调船,
[6]材匠调木,智者调身。”(CBETA, T04, no. 210, p. 564, a9-10),[6]材=巧【宋】【元】
【明】。
《出曜经》卷18〈水品 18〉:
“水人调船,弓师调角,
巧匠调木,智人调身。”(CBETA, T04, no. 212, p. 707, c27-28)
《法集要颂经》卷2〈水喻品 17〉:
“水工调舟船,弓师能调角,
巧匠乐调木,智者能调身。”(CBETA, T04, no. 213, p. 785, c22-24)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1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17 水品〉 Uv 17.10,与各版本不同。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治水者导水,箭匠之矫箭,
木匠之绳木,贤者自调御。”(CBETA, N26, no. 9, p. 21, a2 // PTS. Dhp. 12) Dhp. 80

书房夜话 388:
“弓师调角”(巴利《法句经》80颂)
翻译巴利《法句经》,来到第80颂,将近翻译了五分之一。
一般学习巴利文献的学生,第一次试炼的大多数是试译巴利《法句经》,因此,当读到“布腊夫
John Brough 对诺曼 KR Norman 说‘翻译《法句经》是一件太困难的工作,他作不来’”时,心里还
是半信半疑,“这有什么难的?”
现在才知道,布腊夫老爷子不是在谦虚,他说的是实情。
我们来欣赏一下读者看不到的难处,而翻译者深感痛苦的文句。
巴利《法句经》第80颂:
Udakañhi nayanti nettikā, usukārā namayanti tejanaṃ;
Dāruṃ namayanti tacchakā, attānaṃ damayanti paṇḍitā.
造水道者导引水,制箭者调直箭秆,
木匠调整木材,智者调御自身。(80)
第80颂句子结构简单,用字也不算偏僻,大致还算简洁易懂。
接下来会发现,第二句“usukārā namayanti tejanaṃ”并不是译文显示那样“直接明白”。这一句是
“usukārā 箭匠、造箭者 namayanti 令..弯曲 tejanaṃ 箭秆”,也就是说“造箭者令箭秆弯曲 Arrow-
makers bend the arrow (straight)”,并不是各家翻译的“制箭者调直箭秆”。
可是,“造箭”应调直箭秆,为何要“弯曲”箭秆呢?
诺曼指出,将“namayanti 令..弯曲”解释成“bend 弯曲”并不合适,应该解释作“bend (straight) 弯
曲而(弄直箭秆)”。
我不会造箭,有没观察过专家造箭。根据我的想像,制造箭秆的材料(如箭竹)大致上还蛮值的,这句
的意思难道是“即使箭秆的材料很直了,仍然要弯曲它在弄直”吗?
我们看一下汉译,各本译文都在“调弓”而不是“调箭秆”,如果是“调弓”,把它弄弯曲就正确了!
那么有没有可能汉译者发生误译呢?也就是说,将“usukārā 箭匠、造箭者”翻译作“弓师、弓匠”。
这不太可能,理由有二: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1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1. 《出曜经》不仅在偈颂翻译作“弓师调角”,解释偈颂时,也适用制弓的制程解说。《出曜
经》卷18〈水品 18〉:“弓匠修治筋角调和得所,火炙筋被用不知折。”(CBETA, T04, no.
212, p. 708, a1-2)。
2. 《增壹阿含38.6经》:“弓师能调角,水人能调[14]水,巧匠调其木,智者自调身。”(CBETA,
T02, no. 125, p. 721, b13-14),[14]水=船【宋】【元】【明】【圣】。不太可能数部经典的
翻译团队都将简易的“usukārā 箭匠、造箭者”译错。
另外,汉译在第一句“Udakañhi nayanti nettikā”的翻译也有问题。这一句是“Udakaṃ 水 hi 确实
nayanti 导引 nettikā 造水道的人”,所导引、调节的是“水”而不是“船”!
目前各版古译均翻译作“调船”,只有《增壹阿含38.6经》的《高丽藏》版本作“调水”。
《法句经》卷1〈明哲品 14〉:
“弓工调角,水人调船,
[6]材匠调木,智者调身。”(CBETA, T04, no. 210, p. 564, a9-10),[6]材=巧【宋】【元】
【明】。
《出曜经》卷18〈水品 18〉:
“水人调船,弓师调角,
巧匠调木,智人调身。”(CBETA, T04, no. 212, p. 707, c27-28)
《法集要颂经》卷2〈水喻品 17〉:
“水工调舟船,弓师能调角,
巧匠乐调木,智者能调身。”(CBETA, T04, no. 213, p. 785, c22-24)

Dhp. 081
Selo yathā ekaghano, vātena na samīrati;
Evaṃ nindāpasaṃsāsu, na samiñjanti paṇḍitā. (81)
就像一块坚固的岩石不被风吹动一样,
如此,智者也不被毁誉所动。(81)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na samiñjanti paṇḍitā”。主词是“paṇḍitā 智者”(第三人称复数),动词为


“samiñjanti 摇动”(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na samiñjanti 不摇动”,副词为“nindāpasaṃsāsu
在毁誉之中”(位格)。这一段为“如此,智者在毁誉之中不被摇动”。
前面的子句为“Selo yathā ekaghano, vātena na samīrati”,“yathā 就像”,“selo 石头”,
“ekaghano 坚固的、坚硬的”,“na samīrati 不摇动”,“vātena 以风”(工具格)。所以,这一子句为
“就像一块坚固的岩石不被风吹动一样”。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1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法句经》卷1〈明哲品 14〉:
“譬如厚石,风不能移,
智者意重,毁誉不倾。”(CBETA, T04, no. 210, p. 564, a10-11)。
《出曜经》卷26〈双要品 30〉:
“犹如安明山,不为风所动,
睿人亦如是,不为毁誉动。”(CBETA, T04, no. 212, p. 752, a19-20)。
《法集要颂经》卷3〈相应品 29〉:
“犹如安明山,不为风所动,
智人亦如是,不为毁誉动。”(CBETA, T04, no. 213, p. 794, a1-3)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29 相应品〉 Uv 29.49,与各版本不同。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犹如坚居岩,不为风所摇,
毁谤及赞誉,贤者不为动。”(CBETA, N26, no. 9, p. 21, a3 // PTS. Dhp. 12)

Dhp. 082
Yathāpi rahado gambhīro, vippasanno anāvilo;
Evaṃ dhammāni sutvāna, vippasīdanti paṇḍitā. (82)
就像一泓洁净、清澈的深潭一样,
如此,听闻了佛法之后,智者变得(更)明净。(82)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vippasīdanti paṇḍitā”。主词是“paṇḍitā 智者”(第三人称复数),动词为


“vippasīdanti 成为明彻、明净”(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前面有一个动名词片语“dhammāni
sutvāna 听了佛法之后”,“dhammāni 法”(复数名词,受格),“sutvāna 已经听闻了”(完成式动名
词)。这一段为“如此,听闻了佛法之后,智者变得(更)明净”。
前面的片语为“Yathāpi rahado gambhīro, vippasanno anāvilo”,“yathāpi 就像”,“rahado 湖、
潭”与它的三个形容词:
1. “gambhīro 水很深的”,
2. “vippasanno 清澈的”,
3. “anāvilo 洁净的”。
所以,这一片语为“就像一泓洁净、清澈的深潭一样”。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1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法句经》卷1〈明哲品 14〉:
“譬如深渊,澄静清明,
慧人闻道,心净欢然。”(CBETA, T04, no. 210, p. 564, a11-12)。
《出曜经》卷18〈水品 18〉:
“犹如深泉,表里清彻,
闻法如是,智者欢喜。”(CBETA, T04, no. 212, p. 708, a7-8)。
《法集要颂经》卷2〈水喻品 17〉:
“犹如深净泉,表里甚清彻,
闻法得清净,智者生欢喜。”(CBETA, T04, no. 213, p. 785, c24-25)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17 水品〉 Uv 17.11,与各版本不同。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犹如深之池,静明而澄清,
贤者闻法已,如是心澄清。”(CBETA, N26, no. 9, p. 21, a4 // PTS. Dhp. 12)

Dhp. 083
Sabbattha ve sappurisā cajanti, na kāmakāmā lapayanti santo;
Sukhena phuṭṭhā atha vā dukhena, na uccāvacaṃ paṇḍitā dassayanti. (83)
善人舍弃一切,德人不因贪欲而闲谈,
智者不因遭受苦乐而显露得意或懊恼。(83)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Sabbattha ve sappurisā cajanti”。主词是“sappurisā 善人”(第三人称复数),动词为
“cajanti 舍弃”(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有一个副词“sabbattha 到处、各方面”。这一
段意为“善人舍弃一切”,古译作“善人无欲”。此处,诺曼遵循布腊夫的解释,将动词“cajanti
舍弃”当作“vajanti 行走”,此句就成为“善人前往到各处”。帖主未采用诺曼与布腊夫的解
释。
2. “na kāmakāmā lapayanti santo”,主词是“santo 有品德的人”(第三人称复数),动词为
“lapayanti”(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这个动词也有一些麻烦,一般是当作“lapati 谈、闲谈”
的使役动词(causative),意思是“令人谈论”。但是,诺曼解释为“一般动词”,而意为“lapati
吹嘘、闲谈”。此处,帖主采用诺曼的解释。动词加了否定词而作“na lapayanti 不谈论”。
“kāmakāmā 从欲乐、因欲乐”(从格)。此句意为“德人不因欲乐而闲谈”。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1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3. “na uccāvacaṃ paṇḍitā dassayanti”,主词是“paṇḍitā 智者”(第三人称复数),动词为


“dassayanti 令显露、令呈现”(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 causative,使役动词),这个动词加了
否定词而作“na dassayanti 不令显露、不令呈现”。受词为“uccāvacaṃ 高与低、得意与懊
恼”。此句前面有一片语形容动词:“Sukhena phuṭṭhā atha vā dukhena”,意为“感受苦或
乐”。此处,“phuṭṭhā 感受、触”(phusati 的过去分词)。此句为“智者不因遭受苦乐而显露得
意或懊恼”。

《法句经》卷1〈明哲品 14〉:
“大人体无欲,在所[8]照然明,
虽或遭苦乐,不高现其智。”(CBETA, T04, no. 210, p. 564, a13-15)。[8]照=昭【宋】【元】
【明】。
《出曜经》卷27〈乐品 31〉:
“所在有贤人,不着欲垢秽,
正使遭苦乐,不兴于害心。”(CBETA, T04, no. 212, p. 758, b26-27)。
《法集要颂经》卷4〈乐品 30〉:
“如苾刍在定,不着一切垢,
众生遭苦乐,而不能觉知。”(CBETA, T04, no. 213, p. 795, b1-2)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30 乐品〉 Uv 30.52,与各版本不同。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善人离诸欲,不语诸欲事,
苦乐所不触,贤者无喜忧。”(CBETA, N26, no. 9, p. 21, a5 // PTS. Dhp. 12)

Dhp. 084
Na attahetu na parassa hetu,
na puttamicche na dhanaṃ na raṭṭhaṃ;
Na iccheyya adhammena samiddhimattano,
sa sīlavā paññavā dhammiko siyā. (84)
他不应为了自己或为了别人而希求子女、财产或国土,
他不应以非法去希求自己的成功,
这样的人会成为具戒者、具慧者与正法者。(84)
此首偈颂包含个三句子: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1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1. 第一段“Na attahetu na parassa hetu, na puttamicche na dhanaṃ na raṭṭhaṃ”的“na


puttamicche”也就是“na puttaṃ icche”。主词是“so 他”(第三人称单数,省略而未出现),
动词为“icche 应该希求”(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
词为 icchati 希求);否定句为“na icche 不应希求”。其后有三个单数受词:1) “puttaṃ 儿
子”;2) “dhanaṃ 财富”;3) “raṭṭhaṃ 国土、国家”。动词有两个片语副词,“na attahetu
不为了自己”、“na parassa hetu 不为了别人”。这一段意为“他不应为了自己或为了别人而希
求子女、财产或国土”。
2. “na iccheyya adhammena samiddhimattano”,主词是“so 他”(第三人称单数,省略而未出
现),动词为“iccheyya 应该希求”(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
现在式动词为 icchati 希求);否定句为“na iccheyya 不应希求”;“adhammena 以非法”(工
具格),“samiddhimattano”为“samiddhiṃ attano 自己的成功、繁荣”。此句意为“他不应以
非法去希求自己的成功”。
3. “sa sīlavā paññavā dhammiko siyā”,主词是“sa 他”(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为“siyā 会成为”
(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祈使态 optative),主词补语为“sīlavā 具戒者”、“paññavā 具慧
者”、“dhammiko (正)法者”。此句为“他会成为具戒者、具慧者与正法者”。

《法句经》卷1〈明哲品 14〉:
“大贤无世事,不愿子财国,
常守戒慧道,不贪邪富贵。”(CBETA, T04, no. 210, p. 564, a15-17)。
《出曜经》与《法集要颂经》无对应偈颂。
梵文《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无论自或他,不求子与财,及望诸国土,
不欲以非法,求自己繁荣;
此为彼具戒,智慧正法人。”(CBETA, N26, no. 9, p. 21, a6-7 // PTS. Dhp. 12)

Dhp. 085
Appakā te manussesu, ye janā pāragāmino;
Athāyaṃ itarā pajā, tīramevānudhāvati. (85)
只有少数的人到达彼岸,
然后,其余的人都在此岸(生死轮回)徘徊。(85)

此首偈颂包含个两句子: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1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1. “appakā te manussesu”。主词是“te 他们”(第三人称复数),动词为“honti 是”(第三人称复


数,现在式,省略而未出现);主词补语为“appakā 稀少的”( 复数,形容词),它有一个副词
“manussesu 在人群中”,另外有一个子句形容主词“te 他们”,以关系代名词 ye 衔接起来:
“ye 那些 janā 人群 pāragāmino 到达彼岸的人”。这一段意为“那些到达彼岸的人,他们数量
不多”。
2. “Athāyaṃ itarā pajā, tīramevānudhāvati”,主词是“pajā 人”(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为
“anudhāvati 跟随”(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受词为“tīraṃ 岸、河岸”。
“tīramevānudhāvati”可分为“tīraṃ 岸、河岸 eva 仅是 anudhāvati 跟随”;主词“pajā 人”之
前有两个字“Athāyaṃ itarā”;也就是“Atha 然后 ayaṃ 这个 itarā 其他”。此句意为“然后,
这些其他人仅会沿着河岸走”。

《法句经》卷1〈明哲品 14〉:
“世皆没渊,鲜尅度岸,
如或有人,欲度必奔。”(CBETA, T04, no. 210, p. 564, a19-20)。
《出曜经》卷26〈双要品 30〉:
“希有众生,不顺其径,
有度不度,为死甚难。”(CBETA, T04, no. 212, p. 751, a26-27)
《法集要颂经》卷3〈相应品 29〉:
“希有诸众生,多不顺其性,
有度不度者,为灭甚为难。”(CBETA, T04, no. 213, p. 793, b26-27)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9 相应品〉,为 Uv 29.33。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法句经》卷1:
“于此人间中,达彼岸者少,
其他诸众生,徘徊此边岸。”(CBETA, N26, no. 9, p. 21, a8 // PTS. Dhp. 12)

Dhp. 086
Ye ca kho sammadakkhāte, dhamme dhammānuvattino;
Te janā pāramessanti, maccudheyyaṃ suduttaraṃ. (86)
那些遵循(世尊)正确教导的法的人,
他们将超越难以度脱的死王的领域。(86)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1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此首偈颂包含个一句子:“te pāramessanti”,也就是“te pāram essanti”。主词是“te 他们”(第三


人称复数),“te janā 他们这类人”,动词为“essanti 将去”(第三人称复数,未来式;第三人称单数
现在式动词为 eti 去);动词片语“pāram essanti”相当于英文“go across”(度过 ... 而去到)“不应希
求”。受词为:“maccudheyyaṃ 死王的领域”,受词有一个形容词:“suduttaraṃ 难以渡越的”。
这一段意为“他们将超越难以度脱的死王的领域”。
第一行“ye ca kho sammadakkhāte dhamme dhammānuvattino”,是主词“te 他们”的形容词子
句。“ye 那些人 those who”(关系代名词,复数),“ca 和”、“kho 确实”,帖主将此两字当作用来
符合“诗韵 metre”的“衬字”而未译出。“sammadakkhāte dhamme 于被正确教导的法当中”(位
格),“dhammānuvattino”为“dhammna 法 -uvattino 遵循者”(复数),动词“honti 是”省略而未出
现。此句意为“那些遵循(世尊)正确教导的法的人”。
《法句经》卷1〈明哲品 14〉:
“诚贪道者,[14]览受正教,
此近彼岸,脱死为上。”(CBETA, T04, no. 210, p. 564, a20-21)。
[14]览=贤【宋】【圣】,=揽【元】【明】。
《出曜经》卷26〈双要品 30〉:
“诸有平等说,法法共相观,
尽断诸结使,无复有热恼。”(CBETA, T04, no. 212, p. 751, b7-8)
《法集要颂经》卷3〈相应品 29〉:
“诸有平等说,法法共相观,
尽断诸结使,无复有热恼。”(CBETA, T04, no. 213, p. 793, b28-29)
《出曜经》与《法集要颂经》翻译的前两句相当“突兀”:
“诸有平等说,法法共相观”。
对应的巴利偈颂是“Ye ca kho sammadakkhāte dhamme dhammānuvattino”,我们可以这样猜
测:
1. Ye ca kho 诸有
2. sammadakkhāte:samma 平等 (d) akkhāte 说
3. dhamme dhamma 法法 anuvattino 共相观
很可能翻译团队不知道“《法句经》师说”,因此而导致错误的翻译。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9 相应品〉,为 Uv 29.34。
Udānavarga 29.34 Yuga
ye tarhi samyag ākhyāte
dharme dharmānudarśinaḥ /
te janāḥ pāram eṣyanti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2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mtyudheyasya sarvaśaḥ //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善能说法者,及依正法行,
将能达彼岸,度难度之境。”(CBETA, N26, no. 9, p. 21, a9 // PTS. Dhp. 13)
此处的翻译,会被理解成“善能说法者”和“依正法行者”将能到达彼岸,这不是偈颂的本意。 译文也
脱漏了“maccudheyyaṃ 死王的领域”的字义。
Dhp. 087
Kaṇhaṃ dhammaṃ vippahāya, sukkaṃ bhāvetha paṇḍito;
Okā anokamāgamma, viveke yattha dūramaṃ. (87)
已舍弃了黑法,智者应修习白法,
已从有家成为无家,智者独居于难居之处。(87)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bhāvetha paṇḍito”。主词是“paṇḍito 智者”(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为“bhāvetha 应修习”(第
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bhāvati 修习);受词为
“dhammaṃ 法”(沿用前面的字而未重复列出),受词有一个形容词:“sukkaṃ 明亮的、好
的”。这一句之前还有一个动名词片语“Kaṇhaṃ dhammaṃ vippahāya”,“Kaṇhaṃ”意为“黑
的、邪恶的”,“vippahāya”意为“已舍弃”(动名词,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vippajahati
舍弃)。汉译习惯将“Kaṇhaṃ dhammaṃ”翻译为“黑法”,意为“邪恶的法”,而将“sukkaṃ
dhammaṃ”翻译为“白法”,意为“善法”。此句意为“已舍弃了黑法,智者应修习白法”。
2. “paṇḍito viveke hoti”,主词是“paṇḍito 智者”(沿用上一句,而未重复出现),动词“hoti 是”
省略而未出现,主词补语为“viveke 位于离群独居”(位格),此字有一形容词子句“yattha 关系
代名词 where”,“hoti 是”( 省略而未出现),“dūramaṃ 难享受的、难以为快乐的”。此句意
为“智者独居于难居之处。”这一句之前还有一个动名词片语“okā anokamāgamma”为“okā
anokam āgamma”,“okā”意为“从有家(的状态)”(从格 ablative),“āgamma”意为“已来
到、已成为 having come”(动名词,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āgacchati 来)。“anokam
无家”为受词。全句为“已从有家成为无家,智者独居于难居之处。”
汉译经典常在与“Okā anokamāgamma 已从有家成为无家”相对应的经文作截然不同的翻译,我们
稍后再回来谈此一问题。
《法句经》卷1〈放逸品 10〉:
“断浊黑法,学惟清白,
度渊不反,弃猗行止,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2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不复染乐,欲断无忧。”(CBETA, T04, no. 210, p. 562, c27-29)。


《出曜经》卷18〈杂品 17〉:
“断浊黑法,学惟清白,
渡渊不反,弃猗行止,
不复染乐,欲断无忧。”(CBETA, T04, no. 212, p. 705, a17-18)。
《法集要颂经》卷2〈清净品 16〉:
“除断浊黑业,惟修白净行,
度爱得清净,弃舍秽恶行。”(CBETA, T04, no. 213, p. 785, b8-9)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16 杂品〉,为 Uv 16.14。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应弃黑恶法,贤者修白法,
由家到无家,喜独处不易。”(CBETA, N26, no. 9, p. 21, a10 // PTS. Dhp. 13)

Dhp. 088
Tatrābhiratimiccheyya hitvā kāme akiñcano;
Pariyodapeyya attānaṃ, cittaklesehi paṇḍito. (88)
已舍弃感官贪欲,一无所有者应乐于彼处;
智者应清净自己的心秽。(88)

此首偈颂有两个句子:
1. “abhiratiṃ iccheyya akiñcano”。主词是“akiñcano 一无所有者、舍弃一切者”(第三人称单
数),动词为“iccheyya 应希求”(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
在式动词为 icchati 欲求、希求);受词为“abhiratiṃ 快乐”,动词有一个副词“tatra 那里
there”;前面有一个动名词片语“hitvā kāme 已舍弃感官贪欲”,“hitvā 已舍弃 having
abandoned”(动名词),“kāme 感官贪欲”(复数,受格)。此句意为“已舍弃感官贪欲,一无所
有者应乐于彼处”。
2. “Pariyodapeyya attānaṃ cittaklesehi paṇḍito”,主词是“paṇḍito 智者”,动词
“pariyodapeyya 应洁净、应净化”,(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
数现在式动词为 pariyodapeti 洁净、净化),受词为“attānaṃ 自己”,“cittaklesehi 从心的
污秽”;此句意为“智者应清净自己的心秽。”

《法句经》卷1〈明哲品 14〉: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2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抑制情欲,绝乐无为,
能自拯济,使意为慧。”(CBETA, T04, no. 210, p. 564, a23-24)。
《出曜经》与《法集要颂经》无对应偈颂。
实际上,此处的对应偈颂有些复杂。
巴利《法句经》87, 88颂各有四句,为:
Kaṇhaṃ dhammaṃ vippahāya, sukkaṃ bhāvetha paṇḍito;
Okā anokamāgamma, viveke yattha dūramaṃ. (87)
Tatrābhiratimiccheyya, hitvā kāme akiñcano;
Pariyodapeyya attānaṃ, cittaklesehi paṇḍito. (88)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16 杂品〉,为 Uv 16.14,却有六句:
kṛṣnāṁ dharmāṁ viprahāya
śuklāṁ bhāvayata bhikṣavaḥ /
okād anokam āgamya
vivekam anubṛṁhayet /
tatra cābhirametāryo
hitvā kāmān akiñcanaḥ //
也就是说,梵文偈颂与 87, 88 两颂的前六句对应。
如果翻译了八句,就应该标典作两颂,每颂四句。
如果翻译了六句,就与 Uv 16.14 相近。
《法句经》和《出曜经》与 Uv 16.14 相近:
“断浊黑法,学惟清白,
度渊不反,弃猗行止,
不复染乐,欲断无忧。”(CBETA, T04, no. 210, p. 562, c27-29)。
《出曜经》卷18〈杂品 17〉:
“断浊黑法,学惟清白,
渡渊不反,弃猗行止,
不复染乐,欲断无忧。”(CBETA, T04, no. 212, p. 705, a17-18)。
《法集要颂经》卷2〈清净品 16〉似乎在前六句之中,少了第三、四两句:
“除断浊黑业,惟修白净行,
度爱得清净,弃舍秽恶行。”(CBETA, T04, no. 213, p. 785, b8-9)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2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应求是法乐,弃欲无所有,
智者自清净,心离诸垢秽。”(CBETA, N26, no. 9, p. 21, a11 // PTS. Dhp. 13)

Dhp. 089
Yesaṃ sambodhiyaṅgesu, sammā cittaṃ subhāvitaṃ;
Ādānapaṭinissagge, anupādāya ye ratā;
Khīṇāsavā jutimanto, te loke parinibbutā. (89)
心已于(七)觉支正确地修习的人,
那些无系着、乐于漏尽、光辉、处于解脱执着的人,
他们于此世究竟涅盘。(89)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te loke parinibbutā”。主词是“te 他们”,动词为“honti 是”(第三人称复


数,省略);主词补语为“parinibbutā 究竟解脱的、证入涅盘的”(复数形容词),此一形容词有一副
词:“loke 在此世间”。另有两个子句描述这一句子的主词“te 他们”:
1. “Yesaṃ sambodhiyaṅgesu, sammā cittaṃ subhāvitaṃ”,“Yesaṃ”为关系代名词(属格、
所有格),意为“他们的”;子句的主词为“Yesaṃ cittaṃ 他们的心”;动词“hoti 是”省略,
“subhāvitaṃ”意为“善修习的”,“sammā”为形容“subhāvitaṃ”的副词,意为“真正地、适当
地、正确地”,而非“平等地”。“sambodhiyaṅgesu”为“于觉支”(位格)。此句意为“其心已于
(七)觉支正确地善修习的人”。
2. “adānapaṭinissagge, anupādāya ye ratā khīṇāsavā jutimanto”,“Ye”为关系代名词(作为
此一子句的主词,复数),意为“那些人”,动词“honti 是”省略而未出现,主词补语有四个:
1) “anupādāya 无系着的”,2) “ratā khīṇāsavā 乐于漏尽的”,3) “jutimanto 光辉的、显著
而出色的”,4) “adānapaṭinissagge 处于解脱执着的”。此句意为“那些无系着、乐于漏尽、
光辉、处于解脱执着的人”。

《法句经》卷1〈明哲品 14〉:
“学取正智,意惟正道,
一心受谛,不起为乐,
漏尽习除,是得度世。”(CBETA, T04, no. 210, p. 564, a24-26)。
《出曜经》卷28〈心意品 32〉:
“心念七觉意,等意不差违,
当舍愚惑意,乐于不起忍,
尽漏无有秽,于世取灭度。”(CBETA, T04, no. 212, p. 762, b3-5)
《法集要颂经》卷4〈护心品 31〉: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2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心念七觉意,等意不差违,
当舍愚惑意,乐于不起忍,
尽漏无有漏,于世取灭度。”(CBETA, T04, no. 213, p. 795, c29-p. 796, a3)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1 心品〉,为 Uv 31.39。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菩提之支分,正心而修习,
弃舍诸执着,远离爱贪欲,
灭尽而光耀,现世得涅盘。”(CBETA, N26, no. 9, p. 21, a12-13 // PTS. Dhp. 13)

第六:智者品(Paṇḍitavaggo)总结
读者从第一品阅读到第六品,已经陆续读到几首可以判读作误译的汉译偈颂,也出现了汉译重复翻
译同一首偈颂的议题。相对于“重出偈颂”,巴利《法句经》只有 80颂及 145颂可以算是“重出偈
颂”。
我们也发现巴利《法句经》与梵文《法句经》(《优陀那品》)在偈颂分章有差异,例如巴利《法句
经》 74, 75 两颂,每颂有六句,在梵文《法句经》则作为 13.4, 13.5, 13.6 三颂,每颂有四句。
在巴利《法句经》 87, 88 两颂,共有八句,在梵文《法句经》则仅出现前六句,而作为 Uv 16.14
一颂六句。
巴利《法句经》从第一品〈双品〉到第六品〈智者品〉为止,总共有巴利偈颂 89 首,对应的 T210
《法句经》从第九品〈双要品〉到第14品〈明哲品〉共有 109 首偈颂(22 + 20 + 12 + 17 + 21 + 17
= 109),这六品如果纯粹是翻译自巴利《法句经》,显然不可能“无中生有”而翻译出比 89 首还多
的偈颂,所以,西元 224 年之后支谦翻译及编辑此经时,一定是从其他来源翻译而安插进来。而这
一“来源”可能不会是现行所见 Bernhard 编辑的《优陀那品》(Udānavarga),因为少数额外的汉译
偈颂也未出现于《优陀那品》之中。
在此,我必需再提醒一次:此处的文法经过我的演绎和诠释,有些部分可能是错误的而需要进一步
订正。
此一专题希望建立一个讨论平台,来呼应此项需求,希望有人接棒持续改进。
巴利《法句经》第六品为〈Paṇḍitavaggo 智者品〉,下列各语言版本与〈智者品〉相关的篇章为:
巴利《法句经》,第六品
犍陀罗语《法句经》,第14品
波特那《法句经》,没有此一品
梵文《法句经》(《优陀那品》),没有此一品
汉译《法句经》的相关品名如下:
T210《法句经》,〈明哲品 14〉,17首偈颂。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2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法句譬喻经》,〈明哲品 14〉,6首偈颂。
《出曜经》,无对应品。
《法集要颂经》卷4〈乐品 30〉:,无对应品。
帖主认为,可以粗略地以所在的品次及偈颂内容来判定汉译偈颂是出自巴利文本或是梵语文本。当
然,这样的判定仍需更细致的偈颂比较。
本群组在“巴利《法句经》”的目录下,介绍了第六品〈智者品〉76-89颂,接着要从下列三个角度
来审查这些文献:
从巴利偈颂本身检视巴利《法句经》的第五品。
从巴利《法句经》的视角阅读汉译《法句经》(T210)。
从汉译《法句经》(T210)的视角阅读巴利《法句经》。
1. 从巴利偈颂本身检视巴利《法句经》的第六品:
我们看到这样的现象:77, 78, 84, 85, 86, 89 等六颂并未提到“智者”。
2. 从巴利《法句经》的视角阅读汉译《法句经》(T210):
巴利《法句经》77颂在《法句经》(T210)未出现对应偈颂。
巴利《法句经》87颂,在《法句经》(T210)的对应偈颂位于〈10 放逸品〉20颂,而且是与梵文《法
句经》相近的“六句”。
3. 从汉译《法句经》(T210)的视角阅读巴利《法句经》:
汉译《法句经》(T210)的〈明哲品 14〉17首偈颂当中,第 2, 3, 6, 11, 12, 15, 六首偈颂在巴利《法
句经》未出现对应偈颂,这已经超过三分之一。
也就是说,汉译《法句经》(T210)的所根据的版本,除了其中一本与巴利版本相近以外,另外的版
本可能不仅是与梵文《法句经》相近的版本,可能至少还参考了另一版本。
让我们继续阅读,来看看两者的关系吧!
(原贴:书房夜话 391:巴利《法句经》与汉译《法句经》,第六品〈智者品〉结语)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91306231038114/permalink/1752938221541569
目录

第七:阿罗汉品 Arahantavaggo
第七:阿罗汉品 目录
Dhp_090 Dhp_091 Dhp_092 Dhp_093 Dhp_094 Dhp_095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2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Dhp_090 Dhp_091 Dhp_092 Dhp_093 Dhp_094 Dhp_095


Dhp_096 Dhp_097 Dhp_098 Dhp_099 第七:阿罗汉品
(Arahantavaggo)
总结
Dhp. 090
Gataddhino visokassa, vippamuttassa sabbadhi;
Sabbaganthappahīnassa, pariḷāho na vijjati. (90)
已经完成旅程的人、断离忧愁的人、各方面均已解脱的人,
和舍断所有束缚的人,他不再有苦恼。(90)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pariḷāho na vijjati”。主词是“pariḷāho 痛苦、忧恼”,动词为“vijjati 被找到


(存在)”(第三人称单数,被动语态,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为“vindati 得到、遭遇”);“na vijjati”为“不
被找到(不存在)”。
主词“pariḷāho 痛苦、忧恼”有四个“所有格形容词”,意指这四种人的苦恼不再存在:
1. “Gataddhino 已经完成旅程者的”
2. “visokassa 离忧愁者的”,
3. “vippamuttassa sabbadhi 各方面均已解脱者的”
4. “Sabbaganthappahīnassa 舍断所有束缚者的”

《法句经》卷1〈罗汉品 15〉:
“去离忧患,脱于一切,
缚结已解,冷而无暖。”(CBETA, T04, no. 210, p. 564, b1-2)。
《出曜经》卷26〈䨥要品 30〉:
“行路无复忧,终日得解脱,
一切结使尽,无复有众恼。”(CBETA, T04, no. 212, p. 751, b15-16)
《法集要颂经》卷3〈相应品 29〉:
“行路无复忧,终日得解脱,
一切结使尽,无复有众恼。”(CBETA, T04, no. 213, p. 793, c1-2)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9 相应品〉,为 Uv 29.35。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2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有为路尽无忧患,一切〔烦恼〕已解脱,
断尽一切之系缚,此人已无忧苦恼。”(CBETA, N26, no. 9, p. 22, a3 // PTS. Dhp. 13)

Dhp. 091
Uyyuñjanti satīmanto, na nikete ramanti te;
Haṃsāva pallalaṃ hitvā, okamokaṃ jahanti te. (91)
具念者努力不懈,不喜有家,
如雁离弃湖泊池塘,不顾念任何居所。(91)

此首偈颂包含个句子:
1. “Uyyuñjanti satīmanto”。主词是“satīmanto 具念者”(第三人称复数),动词为“uyyuñjanti
出家、出发”(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na vijjati”为“不被找到(不存在)”。
主词“pariḷāho 痛苦、忧恼”有四个“所有格形容词”,意指这四种人的苦恼不再存在:
“Gataddhino 已经完成旅程者的”
“visokassa 离忧愁者的”,
“vippamuttassa sabbadhi 各方面均已解脱者的”
“Sabbaganthappahīnassa 舍断所有束缚者的”
《法句经》卷1〈罗汉品 15〉:
“心净得念,无所贪乐,
已度痴渊,如雁弃池。”(CBETA, T04, no. 210, p. 564, b2-3)。
《出曜经》卷18〈水品 18〉:
“心净得念,无所贪乐,
已度痴渊,如雁弃池。”(CBETA, T04, no. 212, p. 706, c7-8)
《法集要颂经》卷2〈水喻品 17〉:
“净心常忆念,无所有贪爱,
已度愚痴渊,如鹅守枯池。”(CBETA, T04, no. 213, p. 785, c2-4)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17 水品〉,相当于 Uv 17.1 颂。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2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正念出家者,彼不喜在家,
如鹅离池去,彼等弃水家。”(CBETA, N26, no. 9, p. 22, a4 // PTS. Dhp. 13)
《法集要颂经》“如鹅守枯池”的译语是错误的,应如《法句经》与《出曜经》翻译作“如雁弃池”才
合适。
Dhp. 092
Yesaṃ sannicayo natthi, ye pariññātabhojanā;
Suññato animitto ca, vimokkho yesaṃ gocaro;
Ākāse va sakuntānaṃ, gati tesaṃ durannayā. (92)
那些不积存物品、钱财的人,
那些饮食知量的人,
那些常行于空、无相解脱境界的人,
他们所行的境界如鸟飞虚空无迹可寻。(92)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gati tesaṃ durannayā.”。主词是“gati 行程、足迹”(第三人称单数,此字


为双关语,可以作死后往生之处,如 sugati 善趣、 duggati 恶趣),“gati tesaṃ”为“他们的行迹、
他们的去处”;动词为“hoti 是”(省略而未出现);“durannayā 难以追寻的”可以拆解为“du-(r)-
annaya”、“du-(r)-anvaya”,“du 难”,“anvaya”为“anveti 跟随、追寻”的动名词。此句可以解释
为“他们的足迹难以追寻”。其后有一个子句“Ākāse va sakuntānaṃ”,“va 如”,“sakuntānaṃ 鸟
类的”(属格、所有格),“gati 行程、足迹”(沿用前一句,不再重述),“ākāse 于空中”。所以全句
为:“他们的足迹难以追寻,如空中的鸟迹(难以追寻)”,“他们的足迹有如空中的鸟迹难以追寻”。
偈颂中有以下三个子句描述“他们”的特质:
1. “Yesaṃ sannicayo natthi”。关系代名词“yesaṃ 他们的”(属格),“yesaṃ sannicayo 他们
的积聚”,动词为“natthi”、“n'atthi 不存在”;意为“他们不积存物品、钱财”。
2. “ye pariññātabhojanā”。关系代名词“ye 他们”,动词为“honti 是”(省略而未出现),主词补
语为“pariññātabhojanā”、“pariññāta - bhojanā 完全知道 - 食物”,此字为“饮食知量”的
同义字。此一子句意为“他们饮食知量”。
3. “suññato animitto ca vimokkho yesaṃ gocaro”。关系代名词“yesaṃ 他们的”(属格),
“yesaṃ gocaro 他们的行处、他们所行的境界”,动词为“hoti 是”(省略而未出现),主词补语
为“vimokkho 解脱”,有“suññato 空的”(形容词)与“animitto 无相的”(形容词)来形容“
vimokkho 解脱”。此句意为:“他们的行境是空、无相的解脱”。

《法句经》卷1〈罗汉品 15〉:
“量腹而食,无所藏积,
心空无想,度众行地。”(CBETA, T04, no. 210, p. 564, b3-4)。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2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出曜经》卷26〈双要品 30〉:
“鸟飞虚空,而无足迹,
如彼行人,说言无趣。”(CBETA, T04, no. 212, p. 751, a9-10)。(“诸能断有本,不依于未然,空
及无相行,思惟以为行。”(CBETA, T04, no. 212, p. 751, a17-18))
《法集要颂经》卷3〈相应品 29〉:
“如鸟飞虚空,而无有所碍,
彼人获无漏,空无相愿定。”(CBETA, T04, no. 213, p. 793, c3-5)
《法集要颂经》“空无相愿定”的译语可能有误,应如《法句经》与《出曜经》仅有“空及无相”,|
偈颂并未出现“无作”或“无愿”。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9 相应品〉,相当于 Uv 29.26 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彼等无蓄积,于食知正念[1],
空无相解脱,为彼所行道,
如鸟飞虚空,足迹不可得。”(CBETA, N26, no. 9, p. 22, a5-6 // PTS. Dhp. 14)
[1]所谓正念食者(pariññāta-bhojana-)当对食物知食物之为何物,知彼之不净,此谓悟者对食
事无真正之悦乐。
Dhp. 093
Yassāsavā parikkhīṇā, āhāre ca anissito;
Suññato animitto ca, vimokkho yassa gocaro;
Ākāse va sakuntānaṃ, padaṃ tassa durannayaṃ. (93)
那位于食物不贪着的人,
那位诸漏已尽的人,
那位常行于空、无相解脱境界的人,
他所行的境界如鸟飞虚空无迹可寻。(93)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padaṃ tassa durannayā.”。主词是“padaṃ 足迹”,“padaṃ tassa”为“他


们的足迹”;动词为“hoti 是”(省略而未出现);“durannayā 难以追寻的”可以拆解为“du-(r)-
annaya”、“du-(r)-anvaya”,“du 难”,“anvaya”为“anveti 跟随、追寻”的动名词。此句可以解释
为“他们的足迹难以追寻”。其后有一个子句“Ākāse va sakuntānaṃ”,“va 如”,“sakuntānaṃ 鸟
类的”(属格、所有格),“padaṃ 足迹”(沿用前一句,不再重述),“ākāse 于空中”。所以全句为:
“他们的足迹难以追寻,如空中的鸟迹(难以追寻)”,“他们的足迹有如空中的鸟迹难以追寻”。
偈颂中有以下三个子句描述“他们”的特质: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3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1. “yassāsavā parikkhīṇā”。关系代名词“yassa 他的”(单数,属格),“yassāsavā, yassa


āsavā 他的漏”,动词为“hoti 是”(省略而未出现),“parikkhīṇā 断尽”;意为“他已漏尽”。
2. “āhāre ca anissito”。关系代名词“yo 他”(省略而未出现),动词为“hoti 是”(省略而未出
现),主词补语为“anissito 不依赖的、不执着的”,“āhāre 于食物”(位格)。此一子句意为“他
于食物不贪着”。
3. “Suññato aimitto ca, vimokkho yassa gocaro”。关系代名词“yassa 他们的”(属格),
“yassa gocaro 他的行处、他所行的境界”,动词为“hoti 是”(省略而未出现),主词补语为
“vimokkho 解脱”,有“suññato 空的”(形容词)与“animitto 无相的”(形容词)来形容“
vimokkho 解脱”。此句意为:“他的行境是空、无相的解脱”。

《法句经》卷1〈罗汉品 15〉:
“如空中鸟,远逝无碍,
世间习尽,不复仰食。”(CBETA, T04, no. 210, p. 564, b5-6)。
《出曜经》卷26〈双要品 30〉:
“诸能断有本,不依于未然,
空及无相行,思惟以为行。”(CBETA, T04, no. 212, p. 751, a17-18)。
“鸟飞虚空,而无足迹,
如彼行人,说言无趣。”(CBETA, T04, no. 212, p. 751, a9-10)。
《法集要颂经》卷3〈相应品 29〉:
“如鸟飞虚空,而无有所碍,
彼人获无漏,空无相愿定。”(CBETA, T04, no. 213, p. 793, c3-5)
《法集要颂经》“空无相愿定”的译语可能有误,应如《法句经》与《出曜经》仅有“空及无相”,偈
颂并未出现“无作”或“无愿”。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9 相应品〉,相当于 Uv 29.29 颂。
巴利《法句经》92, 93 两颂的差别,其中之一是 92颂主词及关系代名词为复数,93颂主词及关系
代名词为单数。
巴利《法句经》92颂之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为 Uv 29.26,巴利《法句经》93颂之梵文《法句
经》对应偈颂为 Uv 29.29,Uv 29.26 与 Uv 29.29 两首偈颂主词及关系代名词均为复数。在汉译
对应偈颂完全看不出这个差别。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彼灭尽烦恼,亦不贪饮食,
空无相解脱,为彼所行迹,
如鸟飞虚空,足迹不可得。”(CBETA, N26, no. 9, p. 22, a7-8 // PTS. Dhp. 14)。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3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Dhp. 094
Yassindriyāni samathaṅgatāni, assā yathā sārathinā sudantā;
Pahīnamānassa anāsavassa, devāpi tassa pihayanti tādino. (94)
他的诸根寂静,如被御者调伏的马,舍断我慢、已得漏尽,为天所敬钦羡。(94)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devā tassa pihayanti”。主词是“devā 诸天”(第三人称复数);动词为


“pihayanti 羡慕、嫉妒”(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tassa 它”,“du 难”,“anvaya”为“anveti 跟
随、追寻”的动名词。此句可以解释为“他们的足迹难以追寻”。其后有一个子句“Ākāse va
sakuntānaṃ”,“va 如”,“sakuntānaṃ 鸟类的”(属格、所有格),“padaṃ 足迹”(沿用前一句,不
再重述),“ākāse 于空中”。所以全句为:“他们的足迹难以追寻,如空中的鸟迹(难以追寻)”,“他
们的足迹有如空中的鸟迹难以追寻”。
偈颂中有以下三个子句描述“他们”的特质:
“yassāsavā parikkhīṇā”。关系代名词“yassa 他的”(单数,属格),“yassāsavā, yassa āsavā 他的
漏”,动词为“hoti 是”(省略而未出现),“parikkhīṇā 断尽”;意为“他已漏尽”。
“āhāre ca anissito”。关系代名词“yo 他”(省略而未出现),动词为“hoti 是”(省略而未出现),主词
补语为“anissito 不依赖的、不执着的”,“āhāre 于食物”(位格)。此一子句意为“他于食物不贪
着”。
“Suññato aimitto ca, vimokkho yassa gocaro”。关系代名词“yassa 他们的”(属格),“yassa
gocaro 他的行处、他所行的境界”,动词为“hoti 是”(省略而未出现),主词补语为“vimokkho 解
脱”,有“suññato 空的”(形容词)与“animitto 无相的”(形容词)来形容“ vimokkho 解脱”。此句意
为:“他的行境是空、无相的解脱”。
《法句经》卷1〈罗汉品 15〉:
“如空中鸟,远逝无碍,
世间习尽,不复仰食。”(CBETA, T04, no. 210, p. 564, b5-6)。
《出曜经》卷26〈双要品 30〉:
“诸能断有本,不依于未然,
空及无相行,思惟以为行。”(CBETA, T04, no. 212, p. 751, a17-18)。
“鸟飞虚空,而无足迹,
如彼行人,说言无趣。”(CBETA, T04, no. 212, p. 751, a9-10)。(“诸能断有本,不依于未然,空
及无相行,思惟以为行。”(CBETA, T04, no. 212, p. 751, a17-18))
《法集要颂经》卷3〈相应品 29〉:
“如鸟飞虚空,而无有所碍,
彼人获无漏,空无相愿定。”(CBETA, T04, no. 213, p. 793, c3-5)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3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法集要颂经》“空无相愿定”的译语可能有误,应如《法句经》与《出曜经》仅有“空及无相”,偈
颂并未出现“无作”或“无愿”。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9 相应品〉,相当于 Uv 29.29 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诸根归寂静,如御善调马,
断慢无烦恼,天人所羡慕。”(CBETA, N26, no. 9, p. 22, a9 // PTS. Dhp. 14)

Dhp. 095
Pathavisamo no virujjhati, indakhilupamo tādi subbato;
Rahadova apetakaddamo, saṃsārā na bhavanti tādino. (95)
他这样的贤人,如大地一般不怀敌意,坚固如因陀罗石柱,
如没有污泥的湖泊,他已不再轮回生死。(95)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saṃsārā na bhavanti”。主词是“saṃsārā 轮回”(第三人称复数);动词为


“bhavanti 存在”(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na bhavanti 不存在”,“tādino 如此之人的”(属格)。
此句可以解释为“此种人的轮回不存在。”
偈颂对此种人(“tādi 如此之人”)有三种描述:
1. “pathavisamo no virujjhati 像地一样不怀敌意”,“pathavisamo, pathavi 地 - samo 一样”
(名词,单数),“virujjhati 怀敌意”(动词,单数),“no virujjhati 不怀敌意”。
2. “indakhilupamo 像因陀罗石柱”,“indakhilupamo, indakhila 因陀罗石柱 - upamo 比喻、
像”(单数)。
3. “subbato 贤人、道德高尚者”。
4. “Rahadova apetakaddamo 如无浊泥的湖泊”,“rahadova, rahado va 如湖泊”,
“apetakaddamo, apeta 无、去除 - kaddamo 污秽、浊泥”(复数)。

《法句经》卷1〈罗汉品 15〉:
“不怒如地,不动如山,
真人无垢,生死世绝。”(CBETA, T04, no. 210, p. 564, b9-10)。
此颂将“indakhila 因陀罗石柱”翻译作“山”,但是,将“rahado 湖泊”翻译作“真人”,很可能是本颂
虽位于〈罗汉品〉,却未出现与“罗汉”相关的用字,因此将“rahado 湖泊”理解成“arahato”而翻译
作“真人、阿罗汉”。
《法句经》卷2〈泥洹品 36〉: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3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受辱心如地,行忍如门阈,
净如水无垢,生尽无彼受。”(CBETA, T04, no. 210, p. 573, c8-9)。
《出曜经》卷18〈水品 18〉:
“忍心如地,不动如安[4]明,
澄如清泉,智者无乱。”(CBETA, T04, no. 212, p. 708, b8-9)。[4]〔明〕-【宋】【元】
【明】。
《出曜经》的译者似乎陷入窘境,勉强地将第二句翻译作“五字”。
《出曜经》卷26〈双要品 30〉:
“犹若安明山,不为风所动,
睿人亦如是,不为毁誉动。”(CBETA, T04, no. 212, p. 752, a19-20)。
《法集要颂经》卷2〈水喻品 17〉:
“忍心如大地,不动如虚空,
闻法喻金刚,获味免轮回。”(CBETA, T04, no. 213, p. 785, c28-29)
梵文《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敬虔之圣者,忍辱如大地,又似坚居幢,
如无污泥地,斯人无轮回。”(CBETA, N26, no. 9, p. 22, a10 // PTS. Dhp. 14)
第三句“又似坚居幢”应翻译作“似因陀罗幢”。
第四句“如无污泥地”应翻译作“如无污泥湖”。
Dhp. 096
Santaṃ tassa manaṃ hoti, santā vācā ca kamma ca;
Sammadaññā vimuttassa, upasantassa tādino. (96)
这样的依正智而解脱者、寂止者,
他的身口意都已寂静。(96)

此首偈颂为两个句子: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3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1. “santaṃ tassa manaṃ hoti”。主词是“manaṃ 意”(第三人称单数),“tassa 他的”(代名词,


属格),“santaṃ tassa 他的意”;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主词补语为
“Santaṃ 寂静的、寂止的”(形容词,单数)。
2. “santā vācā ca kamma ca”。主词是“vācā ca kamma ca 言语和行为”(第三人称单数),
“tassa 他的”(代名词,属格,省略),“vācā ca kamma ca tassa 他的言语和行为”;动词为
“honti 是”(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省略);主词补语为“Santā 寂静的、寂止的”(形容词,复
数)。
对于“身口意都已寂止的这个人”,偈颂有三个词形容“他”:
1. “Sammadaññā vimuttassa”,“sammā 正 - (d) - aññā 智的”,“vimuttassa 解脱者的”(属
格,单数)。
2. “upasantassa”,“upa-santassa 寂静者的”(单数,属格)。
3. “tādino 如此者的”(单数,属格)。

《法句经》卷1〈罗汉品 15〉:
“心已休息,言行亦[23]正,
从正解脱,寂然归灭。”(CBETA, T04, no. 210, p. 564, b10-11),[23]正=止【元】【明】。。
《出曜经》卷28〈心意品 32〉:
“息则致欢喜,身口意相应,
以得等解脱,比丘息意快,
一切诸结尽,无复有尘劳。”(CBETA, T04, no. 212, p. 763, a21-23)
《法集要颂经》卷4〈护心品 31〉:
“自则致欢喜,身口意相应,
以得等解脱,苾刍息意快,
一切诸结尽,无复有尘劳。”(CBETA, T04, no. 213, p. 796, a15-18)
第一句“自则致欢喜”,应作“息则致欢喜”。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1 心品〉,相当于 Uv 31.45 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圣者意寂静,语与业寂静,
正直而解脱,如是得安稳。”(CBETA, N26, no. 9, p. 22, a11 // PTS. Dhp. 14)。
“正直而解脱”应作“正智而解脱”。

Dhp. 097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3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Assaddho akataññū ca, sandhicchedo ca yo naro;


Hatāvakāso vantāso, sa ve uttamaporiso. (97)
不盲信、知涅盘,断除系缚、斩断一切未来有的因、
断除一切期望的人,他是至高无上的人。(97)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sa ve uttamaporiso”。主词是“sa 他”(第三人称代名词,单数),动词为


“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省略);主词补语为“uttamaporiso 上人、至高无上的人”(名
词,单数)。一般翻译会将“ve 确实”当作“衬字”而忽略不译。
偈颂有三个词形容“sa 他”,KR Norman 诺曼指出,上半颂“yo naro”(yo 关系代名词,naro 人)意
为“one man who is 一个是(如此如此)的人”,以文法来说,似乎不完整:
1. “assaddho”,“a 无 - (s) - saddho 信的”(形容词,单数)。各家对此字的诠释显示一些困
扰,诺曼 KR Norman 解释为“无欲 without desire”,那罗陀 Nārada 解释为“不盲信 not
credulous, without blind trust”。
2. “akataññū”(形容词,单数),“akata-ññū”为“knowing 了知(动名词) - akata”,各家对
“akata”此字也有不同解释,如作“涅盘”解释,或作“未被作、无可被作”解释。
3. “sandhicchedo”(形容词,单数),“sandhi 连结 - cchedo 切断”,意指“不再有连结轮回
的”。
4. “hatāvakāso”(形容词,单数),“hata 斩断 - avakāso 机会”,意指“不再有(后有)机会的”。
5. “vantāso”(形容词,单数),“vanta 舍弃 - āso 期盼”(形容词,单数),意指“(对未来)不再有
期盼的”。那罗陀 Nārada 解释为“吐出所有期望 who has vomitted all desires”,诺曼 KR
Norman 将“hatāvakāso vantāso”解释为“舍弃食人遗唾的欲望 abandoned desire as an
eater of vomit”。

《法句经》卷1〈罗汉品 15〉:
“弃欲无着,缺三界障,
望意已绝,是谓上人。”(CBETA, T04, no. 210, p. 564, b11-12)。
《出曜经》卷26〈双要品 30〉:
“无信无反复,穿墙而盗窃,
断彼希望意,是名为勇士。”(CBETA, T04, no. 212, p. 750, c4-5)
《法集要颂经》卷3〈相应品 29〉:
“无信无反复,穿墙而盗窃,
断彼希望思,是名为勇士。”(CBETA, T04, no. 213, p. 793, b16-17)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9 相应品〉,相当于 Uv 29.23 颂。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3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无信[2]悟无为,断系因永灭,
舍弃诸贪欲,实成最上士。”(CBETA, N26, no. 9, p. 22, a12 // PTS. Dhp. 14),[2]“无信”谓圣者
自证知,悟不由他。

Dhp. 098
Gāme vā yadi vāraññe, ninne vā yadi vā thale;
Yattha arahanto viharanti, taṃ bhūmiṃ rāmaṇeyyakaṃ. (98)
(无论是)在村庄或阿兰若,在溪谷或高地,
阿罗汉所居之处,总是愉悦可意。(98)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taṃ bhūmiṃ rāmaṇeyyakaṃ”。主词是“bhūmiṃ 地界、区域”(第三人称单


数),“taṃ bhūmiṃ 那个区域、那个地界”;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省略);主词
补语为“rāmaṇeyyakaṃ 可意的、快乐的”(形容词)。此句可以解释为“那个地界是快乐的。”
偈颂对那个地界描述为“Yattha arahanto viharanti”,“Yattha”为关系代名词,意指“这样的地方
where”,“arahanto 阿罗汉”(复数),“viharanti 居住”,列举了下列几种居住地点:
1. “Gāme 在村落”(位格,单数),
2. “vāraññe, vā araññe 在阿兰若”(位格,单数),“vā 或”。
3. “ninne 在低地、在溪谷”(位格,单数),
4. “thale 在高地”(位格,单数)。

《法句经》卷1〈罗汉品 15〉:
“在聚[26]若野,平地高岸,
应真所过,莫不蒙佑。”(CBETA, T04, no. 210, p. 564, b13-14)
[26]若=在【宋】【元】【明】。
《出曜经》卷26〈䨥要品 30〉:
“在村闲静,高岸平地,
应真所过,莫不蒙佑。”(CBETA, T04, no. 212, p. 750, a20-21)。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9 相应品〉,相当于 Uv 29.18 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于村落森林,平地或丘陵,
阿罗汉住处,其地则可爱。”(CBETA, N26, no. 9, p. 22, a13 // PTS. Dhp. 14)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3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Dhp. 099
Ramaṇīyāni araññāni, yattha na ramatī jano;
Vītarāgā ramissanti, na te kāmagavesino. (99)
阿兰若是个快乐的地方,但是众人却不以为乐,
而离欲者将会乐居此处,因他们不是寻求贪欲者。(99)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Ramaṇīyāni araññāni”。主词是“araññāni 阿兰若”(第三人称复数),动词为“honti 是”(第三
人称复数,现在式,省略);主词补语为“ramaṇīyāni 可意的、快乐的”(复数形容词,现在分
词)。此句可以解释为“阿兰若是快乐的”。有一子句形容“araññāni 阿兰若”:“yattha na
ramatī jano, vītarāgā ramissanti”。“yattha 这里 where”是关系代名词,衔接“araññāni 阿
兰若”,子句的主词是“jano 人们”(单数,类似英文 people 为复数而不加 s),动词为“ramatī
欢乐、快乐”(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na ramatī 不欢乐、不快乐”;此一子句的另一部分
为“yattha vītarāgā ramissanti”,主词为“vītarāgā 离欲者”(复数名词),动词为“ramissanti
是”(第三人称复数,将来式)。此句可以解释为“阿兰若是个快乐的地方,但是众人却不以为
乐,而离欲者将会以此为乐”。
2. “na te kāmagavesino”,主词是“te 他们”(复数),动词为“honti 是”(第三人称复数,现在
式),“na honti 不是”,主词补语为“kāmagavesino 寻求贪欲者”(复数)。

《法句经》卷1〈罗汉品 15〉:
“彼乐空闲,众人不能,
快哉无[27]望,无所欲求。”(CBETA, T04, no. 210, p. 564, b14-15),[27]望=淫【宋】【元】
【明】【圣】。
《出曜经》卷26〈双要品 30〉:
“空闲甚可乐,然人不乐彼,
无欲常居之,非欲之所处。”(CBETA, T04, no. 212, p. 749, c29-p. 750, a1)。
《法集要颂经》卷3〈相应品 29〉:
“空闲甚可乐,然人不乐彼,
无欲常居之,非欲之所处。”(CBETA, T04, no. 213, p. 793, b6-7)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9 相应品〉,相当于 Uv 29.18 颂。
请参考本篇的结语: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3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91306231038114/permalink/1757008597801198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森林其可爱,众人所不乐,
彼喜离欲乐,不求诸欲乐。”(CBETA, N26, no. 9, p. 22, a14 // PTS. Dhp. 15)

第七:阿罗汉品(Arahantavaggo)总结
巴利《法句经》与汉译《法句经》,第七品〈阿罗汉品〉结语)(书房夜话 394)
巴利偈颂第一品第一颂的第二句“manoseṭṭhā manomayā 心为主宰、心所造作”,我们发现汉译
《法句经》(T210)是“心尊心使”,也就是说,即使在与巴利《法句经》对应品次出现的汉译偈颂,
也有可能不是来自巴利文献。在〈7 阿罗汉品〉97颂,让现代巴利文献学者犹豫、迟疑的偈颂内
容,汉译初看似乎翻译得“四平八稳”,细看则发现较细微的“状况”。95颂也是如此, T212《出曜
经》为了要保持“安明山”的译文,居然用了“四、五、四、四”的句式。(《出曜经》:“忍心如地,
不动如安[4]明,澄如清泉,智者无乱。”(CBETA, T04, no. 212, p. 708, b8-9),[4]〔明〕-
【宋】【元】【明】。)
在偈颂数量方面,巴利《法句经》的〈7 阿罗汉品〉有十颂(90-99),汉译《法句经》〈罗汉品
15〉的“小序”则说:“〈罗汉品〉,法句经第十五,有十章”。我们看 Cbeta Taiwan 在〈罗汉品
15〉的标点,则标了 11 颂;帖主采用的是“十颂”的标点。(Cbeta Taiwan: 官网 、 新版汉文大
藏经线上阅读 、 (面册、脸书) )
宏观来看,支谦在〈《法句经》序〉说《法句经》有三个版本,各自的偈颂数量不一样(“而《法句
经》别有数部,有九百偈,或七百偈及五百偈”)。支谦自述采用的是“五百偈本”,但是“译所不解则
阙不传,故有脱失多不出者”。如果支谦采用的版本(第一次维只难带来的五百偈本)就是巴利《法句
经》版本的抄本,也就是说此一写本只有 423颂,考虑“故有脱失多不出者”的情况,第一次翻译出
来的偈颂很有可能是少于四百颂,甚至有可能少于 350颂。我们实际盘点汉译对应的26品,共有
500颂,也就是说,支谦第二次翻译之后,可能“编入、移入”150颂。
我们知道巴利《法句经》共有 423颂,支谦《法句经》共有多少颂呢?支谦在〈《法句经》序〉说
“偈七百五十二章”,但是,将各品〈小序〉叙述的“偈颂数量”加总则为758颂。当代学者各自得到
不同的结果,例如,黄忏华认为“就现行本计算是758颂”,吴根友标为759颂,帖主逐一编号计算的
结果是758颂,但各人认定的各品偈颂数并不完全相同。较奇特的是,印顺法师的计算结果为760.5
颂,现存的文献无法确认导师所认定的半颂指的是哪两句。
巴利《法句经》从第一品〈双品〉到第七品〈阿罗汉品〉为止,总共有 99 首偈颂,对应的 T210
《法句经》从第九品〈双要品〉到第15品〈罗汉品〉共有 119 首偈颂(22 + 20 + 12 + 17 + 21 + 17
+ 10 = 119),这七品如果纯粹是翻译自巴利《法句经》,显然不可能“无中生有”而翻译出比 99 首
还多的偈颂,所以,西元 224 年之后支谦翻译及编辑此经时,一定是从其他来源翻译而安插进来。
而这一“来源”可能不会是现行所见 Bernhard 编辑的《优陀那品》(Udānavarga),因为少数额外的
汉译偈颂也未出现于《优陀那品》之中。
在此,我必需再提醒一次:此处的文法经过我的演绎和诠释,有些部分可能是错误的而需要进一步
订正。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3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此一专题希望建立一个讨论平台,来呼应此项需求,希望有人接棒持续改进。
巴利《法句经》第七品为〈Arahantavaggo 阿罗汉品〉,此为巴利《法句经》独有的篇章名称。
汉译《法句经》的相关品名如下:
T210《法句经》,〈罗汉品 15〉,10首偈颂。
《法句譬喻经》,〈罗汉品 15〉,4首偈颂。
《出曜经》,无对应品。
《法集要颂经》,无对应品。
本群组在“巴利《法句经》”的目录下,介绍了第七品〈罗汉品〉90-99颂,接着要从下列三个角度
来审查这些文献:
从巴利偈颂本身检视巴利《法句经》的第七品。
从巴利《法句经》的视角阅读汉译《法句经》(T210)。
从汉译《法句经》(T210)的视角阅读巴利《法句经》。
1. 从巴利偈颂本身检视巴利《法句经》的第七品:
我们看到这样的现象:仅有第 98 颂提到“阿罗汉”,其余并未明显提到此一名词;以梵文《法句
经》的对应偈颂来看,这些对应偈颂散布在〈相应品〉、〈马喻品〉、〈水品〉。
Patna 巴特那《法句经》有此品的各首偈颂的对应偈颂,却出现〈忍品〉、〈刀杖品〉、〈马喻
品〉、〈乐品〉、〈庇护品〉。
这样让〈罗汉品〉的篇章颇惹嫌疑。特别是,其他语言版本《法句经》都没有第 95颂的对应偈颂。
2. 从巴利《法句经》的视角阅读汉译《法句经》(T210):
这是第一次巴利《法句经》和《法句经》(T210)出现相同的偈颂数量,而且次序也完全相同。
3. 从汉译《法句经》(T210)的视角阅读巴利《法句经》:
汉译《法句经》(T210)的〈罗汉品 15〉10首偈颂当中,第 5, 6 两首偈颂出现“重译偈颂”。
另外,有几首汉译偈颂与它的巴利对应偈颂,内容有相当差异。
让我们继续阅读,来看看两者的关系吧!
(原贴:书房夜话 394:巴利《法句经》与汉译《法句经》,第七品〈阿罗汉品〉结语)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91306231038114/permalink/1757008597801198/
目录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4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第八:千品 Sahassavaggo
第八:千品 目录
Dhp_100 Dhp_101 Dhp_102 Dhp_103 Dhp_104 Dhp_105
Dhp_106 Dhp_107 Dhp_108 Dhp_109 Dhp_110 Dhp_111
Dhp_112 Dhp_113 Dhp_114 Dhp_115 第八:千品
(Sahassavaggo)
总结
Dhp. 100
Sahassamapi ce vācā, anatthapadasaṃhitā;
Ekaṃ atthapadaṃ seyyo, yaṃ sutvā upasammati. (100)
一句义句胜过不具意义的千言万语,
听闻义句之后能导致寂静。(100)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A is better than B (A 比 B 好)”。主词是“Ekaṃ atthapadaṃ 一句义句
(A)”(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为“hoti 是(is)”(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省略);主词补语为“seyyo 较好
的”(形容词,单数),句子中的 B 为“Sahassamapi ce vācā, anatthapadasaṃhitā”、“Sahassam
api ce vācā, anatthapadasaṃhitā”。“api ce”为“即使”,“Sahassam vācā 千言”。
“anatthapadasaṃhitā”为“anattha 无意义的 -pada 句 - saṃhitā 具有”,此字可以解释作“具无
意义的语句或诗句”。“pada”可以是“步”、“足迹”,用在语言文字上,“pada”则是“一句话”、“诗
步、一句诗”。如果一首诗韵为 sloka 的诗、偈颂,会分成“四句 pada”,每“句 pada”有八音节,
这八音节依次序有长母音、短母音的规定,与汉诗不同的是,汉诗七言绝句、五言绝句为四句,每
句有七字(五字),各字的“平仄”有其规定。印度诗颂规定长、短母音的位置,所以,一个“句 pada”
(在 sloka 是八音节)可能仅是一字,也有可能是多字。但是“saṃhitā”也有可能是“小册子、诗集”。
将“saṃhitā”作“具有”解释时,第一句就成为“即使说了千言万语而不具意义,不如一句义句”。如
果将“saṃhitā”作“诗集”解释,而将此首偈颂诠释作针对诗歌、偈颂而言时,第一句就成为“即使诗
集有千言万语而无意义,不如一句义句”。在“阿含、尼柯耶”中有“法说、义说”、“法句、义句”。
最后是主词“Ekaṃ atthapadaṃ 一句义句”的形容词子句“yaṃ sutvā upasammati”。“yaṃ”为“关
系代名词,受格”,代表主词“义句”,“sutvā 已经听了之后 having heard”(动名词);动词为
“upasammati 寂静、寂止”(第三人称,单数)。
《法句经》卷1〈述千品 16〉:
“虽诵千言,句义不正,
不如一要,闻可灭意。”(CBETA, T04, no. 210, p. 564, b19-20)
《出曜经》卷22〈广演品 25〉:
“虽诵千章,不义何益?
宁解一句,闻可得道。”(CBETA, T04, no. 212, p. 724, c22-23)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4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4 教说品〉,相当于 UV 24.1 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纵聚一千言,若无意义者,
不如一义语,闻而得寂静。”(CBETA, N26, no. 9, p. 23, a8 // PTS. Dhp. 15)

Dhp. 101
Sahassamapi ce gāthā, anatthapadasaṃhitā;
Ekaṃ gāthāpadaṃ seyyo, yaṃ sutvā upasammati. (101)
即使说了千首偈颂而不具意义,
不如一首听闻之后能导致寂静的偈颂。(101)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A is better than B (A 比 B 好)”。主词是“gāthāpadaṃ 一首偈颂、一句诗


句(A)”(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为“hoti 是(is)”(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省略);主词补语为“seyyo 较
好的”(形容词,单数),句子中的 B 为“Sahassamapi ce gāthā, anatthapadasaṃhitā”、
“Sahassam api ce gāthā, anatthapadasaṃhitā”。“api ce”为“即使”,“Sahassam gāthā 千首偈
颂”。“anatthapadasaṃhitā”为“anattha 无意义的 -pada 句 - saṃhitā 具有”,此字可以解释作
“具无意义的语句或诗句”。“gāthā”的音译作“伽他”、“偈陀”,“偈颂”为“音、义并举”。如“禅
定”,“禅 jhāna”是“音”,“定”是字义。“偈颂”的“偈”是“音”,“颂”是字义。“忏悔”,“忏
kṣama(梵)”是“音”,“悔”是字义。
最后是主词“Ekaṃ gāthāpadaṃ 一首偈颂、一句诗句”的形容词子句“yaṃ sutvā upasammati”。
“yaṃ”为“关系代名词,受格”,代表前面的主词“偈颂”,“sutvā 已经听了之后 having heard”(动名
词);动词为“upasammati 寂静、寂止”(第三人称,单数)。
《法句经》卷1〈述千品 16〉:
“虽诵千[31]言,不义何益?
不如一义,闻行可度;”(CBETA, T04, no. 210, p. 564, b20-21)。
[31]言=章【宋】【元】,=意【明】。
可见“虽诵千章”会较“虽诵千言”更接近巴利偈颂的句义。
《出曜经》卷22〈广演品 25〉:
“虽诵千章,不义何益?
宁解一句,闻可得道。”(CBETA, T04, no. 212, p. 724, c22-23)。
梵文《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4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纵聚千句偈,若无意义者,不
如一句偈,闻而得寂静。”(CBETA, N26, no. 9, p. 23, a9 // PTS. Dhp. 15)

Dhp. 102
Yo ca gāthā sataṃ bhāse, anatthapadasaṃhitā;
Ekaṃ dhammapadaṃ seyyo, yaṃ sutvā upasammati. (102)
若有人能说百首偈颂而不具意义,
不如一句听闻之后能导致寂静的法句。(102)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A is better than B (A 比 B 好)”。主词是“Ekaṃ dhammapadaṃ 一句法句


(A)”(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为“hoti 是(is)”(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省略);主词补语为“seyyo 较好
的”(形容词,单数),句子中的 B 为“Yo ca gāthā sataṃ bhāse, anatthapadasaṃhitā”。“yo”为
“关系代名词 who,这样的人”,“ce 如果”,“bhāse 能说,第三人称单数,祈使句 optative”,
“gāthā sataṃ 百首偈颂”。“anatthapadasaṃhitā”为“anattha 无意义的 -pada 句 - saṃhitā 具
有”,此字可以解释作“具无意义的语句或诗句”。“gāthā”的音译作“伽他”、“偈陀”,“偈颂”为
“音、义并举”。如“禅定”,“禅 jhāna”是“音”,“定”是字义。“偈颂”的“偈”是“音”,“颂”是字义。
“忏悔”,“忏 kṣama(梵)”是“音”,“悔”是字义。。但是“saṃhitā”也有可能是“小册子、诗集”。将
“saṃhitā”作“具有”解释时,第一句就成为“如果有人能说千首偈颂而不具意义,不如一句义句”。
最后是主词“Ekaṃ gāthāpadaṃ 一首偈颂、一句诗句”的形容词子句“yaṃ sutvā upasammati”。
“yaṃ”为“关系代名词,受格”,代表前面的主词“偈颂”,“sutvā 已经听了之后 having heard”(动名
词);动词为“upasammati 寂静、寂止”(第三人称,单数)。
《法句经》卷1〈述千品 16〉:
“虽多诵经,不解何益?
解一法句,行可得道。”(CBETA, T04, no. 210, p. 564, b21-22)。
《法集要颂经》卷3〈广说品 24〉:
“虽说百伽陀,句义不周正,
不如解一句,闻乃得解脱。”(CBETA, T04, no. 213, p. 789, a14-15)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4 教说品〉,此偈颂为 Uv 24.2。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虽诵百句偈,若无意义者,
不如一句偈,闻而得寂静。”(CBETA, N26, no. 9, p. 23, a10 // PTS. Dhp. 15)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4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Dhp. 103
Yo sahassaṃ sahassena, saṅgāme mānuse jine;
Ekañca jeyyamattānaṃ, sa ve saṅgāmajuttamo. (103)
虽然有人能于战斗当中战胜千万个敌人,
但是能战胜单个自己的人才算是战斗中的最高胜利者。(103)

此首偈颂为一句假设语句,由前面的“条件子句 if ...”(附属子句)与后面的“主述句”构成。
“主述句”为:“sa ve saṅgāmajuttamo”。主词是“sa 他”(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
称单数,现在式,省略);主词补语为“saṅgāmajuttamo”、“saṅgāma 战斗、战争 - ji 胜利者 -
uttamo 最高的”(名词,单数),句子中的 B 为“Yo ca gāthā sataṃ bhāse,
anatthapadasaṃhitā”。“ve 确实”,此处我将此字当作“用以符合诗韵的衬字”而未译出。
以下为此一偈颂的两个“条件子句 if ...”(附属子句)
1. “yo sahassaṃ sahassena, saṅgāme mānuse jine”,“yo 他这样的人”(关系代名词);动词
为“jine 能战胜”(祈使态,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jayati);受词为“mānuse 人”(名词,复
数),“sahassaṃ sahassena 一千又一千,成千上万”,“sahassaṃ sahassena mānuse 成
千上万人”,“saṅgāme”为形容动词的“副词片语”,“saṅgāme 于战役中”(位格)。此句为“能
于战斗中战胜成千上万敌人的人”。
2. “Ekañca jeyyamattānaṃ”、“Ekaṃ ca jeyyaṃ attānaṃ”。巴利注释书解释“ca 和”为“但是
but”,代表此句与上一句的比较性质。“yo”为“关系代名词”,因沿用上一句而省略。动词为
“jeyyaṃ 能战胜”(祈使态,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jayati);受词为“attānaṃ 自己”(名
词,单数),“ekaṃ attānaṃ 一个自己”。此句为“能战胜自己的人”。
整句为“能于战斗中战胜成千上万敌人的人,和能战胜自己的人,他是战斗中的最高胜利者。”
103颂与 97颂成为具有诠释障碍的偈颂。
在偈颂当中并未存在类似“ce 假如”的用字,但是,颇多英译者将第一句当作假设语句。
英译当中也倾向于将上半偈与下半颂断开来,也就是:
“虽然有人能于战斗当中战胜千万个敌人,
但是能战胜单个自己的人才算是战斗中的最高胜利者。”

《法句经》卷1〈述千品 16〉:
“千千为敌,一夫胜之,
未若自胜, 为战中上。”(CBETA, T04, no. 210, p. 564, b23-24)。
《出曜经》卷21〈我品 24〉: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4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千千为敌,一夫胜之,
莫若自伏,为战中胜。”(CBETA, T04, no. 212, p. 723, a2-3)
《法集要颂经》卷2〈己身品 23〉:
“千千而为敌,一夫能胜之,
莫若自伏心,便为战中胜。”(CBETA, T04, no. 213, p. 788, b23-24)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3 自己品〉,此偈颂为 Uv 23.3。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彼于战场上,虽胜百万人,
未若克己者,战士之最上。”(CBETA, N26, no. 9, p. 23, a11 // PTS. Dhp. 15)

Dhp. 104
Attā have jitaṃ seyyo, yā cāyaṃ itarā pajā;
Attadantassa posassa, niccaṃ saññatacārino. (104)
战胜自己强过战胜他人,
调伏自己的,总是自我调御的。(104)

此首偈颂为一个完整的句子与“另一个句子的一部分”。传统上,颂 104, 105 两颂会一起翻译。


1. 完整的句子为“attā have jitaṃ seyyo”,主词为“attā 自己”(单数名词),“jitaṃ attā 被征服
的自己”;动词为“hoti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省略);主词补语为“seyyo 较好的”(形容
词,单数)。“yā cāyaṃ”为“yā ca ayaṃ”,“ca”为“衬字”,忽略不翻译出,“yā”为“关系代
名词”;“yā ayaṃ 比”(其功能相当于英文的“连接词 than” ),“have 确实”为“衬字”,也忽略
不翻译出,“itarā pajā 其他人”。“yā cāyaṃ itarā pajā”为“比其他人”,此句为“战胜自己强
过战胜他人”。
2. 此一偈颂的其他部分“Attadantassa posassa, niccaṃ saññatacārino”将与105 颂合并翻
译。此处先逐字翻译。“saññatacārino”为“saññata 自我克制的 - cārino 实行的(acting,
doing)”(属格),“saññata”为“saṃyata”(“saṃyamati 调御、自我调御”的过去分词) ,
“attadantassa”为“atta 自我 - dantassa 克制的”(属格),“posassa 人的”(“purisa 人”的属
格)。此句为“能克制自己的、能自我调御的”。

104颂与 105颂应该合并而算作一颂,分列成两颂是有瑕疵的偈颂。
《法句经》卷1〈述千品 16〉: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4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自胜最贤,故曰人雄,
护意调身,自损至终。”(CBETA, T04, no. 210, p. 564, b24-25)。
《出曜经》卷21〈我品 24〉:
“自胜为上,如彼众生,
自降之士,众行具足。”(CBETA, T04, no. 212, p. 723, a13-14)
《法集要颂经》卷2〈己身品 23〉:
“自胜而为上,如彼众生心,
自降为大士,众行则具足。”(CBETA, T04, no. 213, p. 788, b25-26)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3 自己品〉,此偈颂为 Uv 23.4。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能克服自己,实胜过他人,
若有克己者,常为自制御。”(CBETA, N26, no. 9, p. 23, a12 // PTS. Dhp. 15)

Dhp. 105
Attadantassa posassa, niccaṃ saññatacārino. (104)
N'eva devo na gandhabbo, na māro saha brahmunā;
Jitaṃ apajitaṃ kayirā, tathārūpassa jantuno. (105)
战胜自己强过战胜他人,
不是天,不是犍达婆,不是魔罗和梵天
能战胜这样调伏自己的,总是自我调御的人。(104)(105)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na XXX jitaṃ kayirā”。主词是“na XXX 不是这几类”,动词为“kayirā 能


作”(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祈使态 optative);受词为“jitaṃ 胜利”(单数)。“n'eva”为“na eva”,
“eva”意为“just 仅”。
na XXX 所列的三类:
1. na devo 不是天
2. na gandhabbo 不是犍达婆,一般将“犍达婆”当作乐神;印度将“mirage 海市蜃楼”称作“犍
达婆”,也将幻术、魔术师称“犍达婆”,因传说“犍达婆”以香气为食物,也翻译作香神。
3. na māro saha brahmunā 不是魔罗与梵(王)。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4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此一部分的句子意为“不是天,不是犍达婆,不是魔罗和梵(王)能达成这样的胜利”。此一胜利有两
个形容词:
1. “apajitaṃ”:(可)击败的(形容词)
2. “jantuno”:(这种)人的(属格)。
“jantuno”有其他同为属格的字:
1. “saññatacārino”为“saññata 自我克制的 - cārino 实行的(acting, doing)”(属格),
“saññata”为“saṃyata”(“saṃyamati 调御、自我调御”的过去分词) ,(104)
2. “attadantassa”为“atta 自我 - dantassa 克制的”(属格),(104)
3. “posassa 人的”(“purisa 人”的属格)。(104)。
4. “tathārūpassa”:如此形相的(属格),(105)

104颂与 105颂合并而翻译为:
“战胜自己强过战胜他人,
不是天,不是犍达婆,不是魔罗和梵天
能战胜这样调伏自己的,总是自我调御的人。”
从巴利偈颂来看,104, 105 两颂应该是单一的一首偈颂,几位著名的英译也是翻译为一首偈颂。
但是,梵文系统不仅将其当作两首偈颂,第八句也和巴利偈颂不同。
以《出曜经》而言,前一首偈颂翻译为“四字句”,后一首则是“五字句”,显然也是当作两首偈颂。
Udānavarga 23.5 Ātma
na devā nāpi gandharvā
na māro brāhmaṇā saha |
jitasyāpajitaṁ kuryus
tathā prājñasya bhikṣuṇaḥ //

《法句经》卷1〈述千品 16〉:
“自胜最贤,故曰人雄,
护意调身,自损至终。
虽曰尊天,神魔梵释,
皆莫能胜,自胜之人。”(CBETA, T04, no. 210, p. 564, b24-26)。
《出曜经》卷21〈我品 24〉:
“自胜为上,如彼众生,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4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自降之士,众行具足。”(CBETA, T04, no. 212, p. 723, a13-14)


《出曜经》卷21〈我品 24〉:
“非天犍沓和,非魔及梵天,
弃胜最为上,如智慧比丘。”(CBETA, T04, no. 212, p. 723, a28-29)
《法集要颂经》卷2〈己身品 23〉:
“自胜而为上,如彼众生心,
自降为大士,众行则具足。”(CBETA, T04, no. 213, p. 788, b25-26)
《法集要颂经》卷2〈己身品 23〉:
“非天彦达嚩,非魔及梵天,
弃胜最为上,如智慧苾刍。”(CBETA, T04, no. 213, p. 788, b27-28)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3 自己品〉,此偈颂为 Uv 23.4。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能克服自己,实胜过他人,
若有克己者,常为自制御。”(CBETA, N26, no. 9, p. 23, a12 // PTS. Dhp. 15)
“天神干闼婆,魔王或梵天,
皆遭于败北,不能胜此人。”(CBETA, N26, no. 9, p. 23, a13 // PTS. Dhp. 15)

Dhp. 106
Māse māse sahassena, yo yajetha sataṃ samaṃ;
Ekañca bhāvitattānaṃ, muhuttamapi pūjaye;
Sāyeva pūjanā seyyo, yañce vassasataṃ hutaṃ. (106)
假如有人能于百年中每月奉献牺牲一千次,
能对自我修习者仅礼敬一瞬间的人,
他胜过祭祀了百年的人。(106)

此首偈颂为一句假设语句,由前面的“条件子句 if ...”(附属子句)与后面的“主述句”构成,在英文为
“if..., then...”的句型结构。
“主述句”为:“sāyeva pūjanā seyyo”、“sā yeva pūjanā seyyo”。主词是“sā 它”(第三人称单数)
和“pūjanā 奉献、供养”(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省略);主词补
语为“seyyo 比较好”,“seyyo yaṃ ce 比 .... 好”,“ yañce”为“yaṃ ce”的连音。“vassasataṃ
hutaṃ 祭祀了百年”。“yeva”为“仅是 only, just”,此处我将此字当作“用以符合诗韵的衬字”而未译
出。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4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以下为此一偈颂的两个“条件子句 if ...”(附属子句):
1. “māse māse sahassena, yo yajetha sataṃ samaṃ”,主词为“yo 他这样的人”(关系代名
词);动词为“yajetha 能祭祀”(祈使态,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yajati 奉祀牺牲、祭祀);
“māse māse sahassena 每月一千次地”,诺曼 KR Norman 参考梵文《法句经》认为:
“sataṃ samaṃ”应该是,“samāsataṃ 百年”。此句为“假如有人能于百年中每月奉献牺牲一
千次”。
2. “Ekañca bhāvitattānaṃ, muhuttamapi pūjaye”、“Ekaṃ ca bhāvitattānaṃ, muhuttamapi
pūjaye”。主词“yo”为“关系代名词”,因沿用上一句而省略。动词为“pūjaye 能礼敬”(祈使
态,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pūjeti 礼敬);受词为“bhāvitattānaṃ 自我修习者”(名词,受
格,单数),“ekaṃ 一个”;“muhuttamapi, muhuttam 瞬间、须臾 - api 仅、只有”。此句为
“假如有人能对自我修习的人礼敬仅一瞬间”。
整句为“假如有人能于百年中每月奉献牺牲一千次,能对自我修习者仅礼敬一瞬间的人,他胜过祭祀
了百年的人。”
《法句经》卷1〈述千品 16〉:
“月千反祠,终身不辍,
不如须臾,一心念法,
一念[34]道福,胜彼终身。”(CBETA, T04, no. 210, p. 564, b27-28),[34]道=造【明】。
《法集要颂经》卷3〈广说品 24〉:
“月月常千祀,终身而不辍,
不如须臾间,一心念真法,
一念福无边,胜彼终身祀。”(CBETA, T04, no. 213, p. 789, c18-20)。
梵文《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月月投千金,供牺祀百年,
不若须臾间,供养修己者,
如是此供养,胜祭祀百年。”(CBETA, N26, no. 9, p. 23, a14-p. 24, a1 // PTS. Dhp. 16)
我们来检视各家如何翻译前两句“Māse māse sahassena, yo yajetha sataṃ samaṃ 假如有人能于
百年中每月奉献牺牲一千次”。
1. 元亨寺版:“月月投千金,供牺祀百年”,“千金”可能有问题。
2. 诺曼 KR Norman: "If anyone were to sacrifice with a thousand month by month for a
hundred years 假如有人百年之中每月奉献一千牺牲"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4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3. Thera Nārada: "Though month after month with a thousand, one should make an
offering for a hundred years 虽有人百年之中每月作一千奉献"
4. "If one should sacrifice every month thousand times even by hundreds 假如有人每月奉
献牺牲一千次,甚至以数百(牺牲)奉献"。
5. 了参法师:月月投千金,供牺牲百年。
6. 净海法师:若月月千回祭祀,虽然经一百年。
7. 黄宝生:月月祭祀一千金,这样祭祀一百年。
8. 廖文灿:一月又一月,凡是会以一千[上供品或献供品]上供一百年,若已献供那个[接受献供
者]一百年;
古代汉译《法句经》与《法集要颂经》都未翻译出“百年”!
Dhp. 107
Yo ca vassasataṃ jantu, aggiṃ paricare vane;
Ekañca bhāvitattānaṃ, muhuttamapi pūjaye;
Sāyeva pūjanā seyyo, yañce vassasataṃ hutaṃ. (107)
假如有人能于林中奉火百年,
不如有人须臾之间恭敬一自我修习的人,
这种供养(恭敬)胜过百年的祭祀。(107)

此首偈颂为一句假设语句,由前面的“条件子句 if ...”(附属子句)与后面的“主述句”构成,在英文为
“if..., then...”的句型结构。
偈颂一开始有两个子句并列:
1. “Yo ca vassasataṃ jantu aggiṃ paricare vane”,主词为“yo 他这样的人 who”(关系代名
词),“jantu 人”;动词为“paricare 能奉事”(祈使态,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paricarati
奉事、祭祀),受词为“aggiṃ 火”,副词为“vane 在森林中”(位格),与“vassasataṃ 百年”;
“māse māse sahassena 每月一千次地”。此句为“假如有人能于林中奉火百年”。
2. “Ekañca bhāvitattānaṃ, muhuttamapi pūjaye”、“Ekaṃ ca bhāvitattānaṃ, muhuttamapi
pūjaye”。主词“yo”为“关系代名词”,因沿用上一句而省略。动词为“pūjaye 能礼敬”(祈使
态,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pūjeti 礼敬);受词为“bhāvitattānaṃ 自我修习者”(名词,受
格,单数),“ekaṃ 一个”;“muhuttamapi, muhuttam 瞬间、须臾 - api 仅、只有”。此句为
“假如有人能对自我修习的人礼敬仅一瞬间”。
“主述句 Sāyeva pūjanā seyyo yañce vassasataṃ hutaṃ”为一句“比较句”(叙述比较的句子),基
本上的句型为“A seyyo hoti yaṃ B (A 比 B 佳、好)”,此一偈颂的 A 为“sā 它”(第三人称单数)和
“pūjanā 奉献、供养”(第三人称单数),指的是第二个子句;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
式,省略);主词补语为“seyyo 比较好的”。 整句为“假如有人能于林中奉火百年,能对自我修习者
仅礼敬一瞬间的人,他胜过祭祀了百年的人。”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5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法句经》卷1〈述千品 16〉:
“虽终百岁,奉事火祠,
不如须臾,供养三尊,
一供养福,胜彼百[35]年。”(CBETA, T04, no. 210, p. 564, b29-c1),[35]年=千【宋】【元】
【明】【圣】。
《法集要颂经》卷3〈广说品 24〉:
“虽终百岁寿,奉事祀火神,
不如须臾间,供养佛法僧,
一念供养福,胜彼终身祀。”(CBETA, T04, no. 213, p. 789, c21-23)。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4 教说品〉,此偈颂为 Uv 24.16。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若人于林中,事火一百年,
不若须臾间,供养修己者,
如是此供养,胜祭祀百年。”(CBETA, N26, no. 9, p. 24, a2-3 // PTS. Dhp. 16)

Dhp. 108
Yaṃ kiñci yiṭṭhaṃ va hutaṃ va loke,
saṃvaccharaṃ yajetha puññapekkho;
Sabbampi taṃ na catubhāgameti, abhivādanā ujjugatesu seyyo.(108)
求功德者于世间献贡任何祭品或牺牲供品满一年,
它全部也达不到对正直者礼敬(功德)的四分之一。(108)

此首偈颂为一句“比较句”(叙述比较的句子),基本上的句型为“A seyyo hoti yaṃ B (A 比 B 佳、


好)”,此一偈颂的 A 为“abhivādanā ujjugatesu 于正直者之处礼敬、对正直者礼敬”,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省略);主词补语为“seyyo 比较好”。
“yaṃ”之后有两个子句并列:
1. “kiñci yiṭṭhaṃ va hutaṃ va loke, saṃvaccharaṃ yajetha puññapekkho”,此一子句的主词
为“puññapekkho 追求功德、福德者”;动词为“yajetha 能以牺牲供奉、奉献”(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yajeti 以牺牲供奉、奉献),受词为“yiṭṭhaṃ”和
“hutaṃ”。明法比丘引《法句经注》解释“yiṭṭhaṃ”:“Yiṭṭhanti yebhuyyena
maṅgalakiriyādivasesu dinnadānaṁ, 上供品:一般而言,在庆典等场合,以丰盛的施物祭
祀。”明法比丘引解释“hutaṃ”为“祭品”。“saṃvaccharaṃ 一年”用以形容上述的“祭品”和
“以牺牲为献祭供品”;“loke 于世间”(位格),“kiñci 任何事物 whatever”,“kiñci yiṭṭhaṃ va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5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hutaṃ va loke”为“于世间任何祭品或牺牲供品”。此一子句意为“求功德者于世间献贡任何祭
品或牺牲供品百年”。
2. “Sabbampi taṃ na catubhāgameti”,“Sabbampi、Sabbam pi”为“即使全部”,“taṃ”为
“它”, “na 不”,“catubhāgameti”为“catubhāgam eti”为“达到四分之一”,“na
catubhāgam eti”为“达不到四分之一”。
整句为“求功德者于世间献贡任何祭品或牺牲供品满一年,它全部也达不到对正直者礼敬(功德)的四
分之一。”
《法句经》卷1〈述千品 16〉:
“祭神以求福,从后[36]观其报,
四分未望一,不如礼贤者。”(CBETA, T04, no. 210, p. 564, c2-4),[36]观=望【元】【明】,
=亲【圣】。
《出曜经》卷22〈广演品 25〉:
“若人祷神祀,经岁望其福,
彼于四分中,亦未获其一。”(CBETA, T04, no. 212, p. 727, a26-27)
《法集要颂经》卷3〈广说品 24〉:
“若人祷神祀,经岁望其福,
彼于四分中,亦不获其一。”(CBETA, T04, no. 213, p. 789, b25-27)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4 教说品〉,此偈颂为 Uv 24.30。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若人于世间,求福一年间,
供牺牲祭祀,彼一切功德,
不值四分一,礼敬正直者〔阿罗汉〕。”(CBETA, N26, no. 9, p. 24, a4-5 // PTS. Dhp. 16)

Dhp. 109
Abhivādanasīlissa, niccaṃ vuḍḍhāpacāyino;
Cattāro dhammā vaḍḍhanti, āyu vaṇṇo sukhaṃ balaṃ. (109)
常礼敬有戒德的人,尊敬年长的人,
他的四种状态会增长:年寿、仪容体态、体力、安乐。(109)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Cattāro dhammā vaḍḍhanti”。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5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主词为“Cattāro dhammā 四种法”(第三人称复数);动词为“vaḍḍhanti 增长、增加”(第三人称复数


现在式动词),副词为“niccaṃ 总是 always”。
主词“Cattāro dhammā 四法”有两个形容词:
1. “abhivādanasīlissa”(属格),“abhivādana”为“礼敬”,“sīlin”为“具戒者、戒德完整者”;全
字为 “礼敬具戒者的”。
2. “vuḍḍhāpacāyino”(属格),“vuḍḍha”此处意为“老者”,“apacāyino”为“具尊敬者”;全字为
“尊敬老者的”。
此四法为:
1. āyu 年寿
2. vaṇṇo 仪容体态
3. sukhaṃ 安乐
4. balaṃ 体力、

《法句经》卷1〈述千品 16〉:
“能善行礼节,常敬长老者,
四福自然增,色力寿而安。”(CBETA, T04, no. 210, p. 564, c4-5)。
《出曜经》、《法集要颂经》与梵文《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守乐敬礼者,常尊于长上,
增长四种法:寿、美、乐与力。”(CBETA, N26, no. 9, p. 24, a6 // PTS. Dhp. 16)

Dhp. 110
Yo ca vassasataṃ jīve, dussīlo asamāhito;
Ekāhaṃ jīvitaṃ seyyo, sīlavantassa jhāyino. (110)
如果有人活了一百岁,未遵守戒律、心志也不安定,
不如只活了一日,却守戒而修禅的人。(110)

此首偈颂为一句“比较句”(叙述比较的句子),基本上的句型为“A seyyo hoti yo B (A 这种人 比 B


这种人佳、好)”,此一偈颂的 A 为“ekāhaṃ jīvitaṃ 活一天的人”(ekāhaṃ: eka 一 -ahaṃ 天),动
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省略);主词补语为“seyyo 较好的”(形容词,单数);主词 A
有两个形容词: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5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1. sīlavantassa 具戒者的(属格)
2. jhāyino 修禅者的(属格),此自有两种意涵,一是“具禅定的人”,一是“禅修的人”,此处采取
明法比丘的诠释,采用后者。
句子中的 B 为“ca vassasataṃ jīve, dussīlo asamāhito”;主词为“yo 这样的人 who”(关系代名
词,主词,单数);动词为“jīve 能活了”(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祈使态动词 optative),受词为
“vassasataṃ 百岁、百年”。
主词“yo 这样的人 who”有两个形容词:
1. dussīlo 不具戒的
2. asamāhito 未得定的

《法句经》卷1〈述千品 16〉:
“若人寿百岁,远正不持戒,
不如生一日,守戒正意禅。”(CBETA, T04, no. 210, p. 564, c6-7)。
《出曜经》卷22〈广演品 25〉:
“虽复寿百年,毁戒意不定,
不如一日中,供养持戒人。”(CBETA, T04, no. 212, p. 725, a13-15)
《法集要颂经》无对应偈颂。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4 教说品〉,Uv 24.3。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若人百岁寿,破戒无三昧,
不如生一日,持戒住禅定。”(CBETA, N26, no. 9, p. 24, a7 // PTS. Dhp. 16)

Dhp. 111
Yo ca vassasataṃ jīve, duppañño asamāhito;
Ekāhaṃ jīvitaṃ seyyo, paññavantassa jhāyino. (111)
如果有人活了一百岁,无智慧、心志也不安定,
不如只活了一日,却有智慧而修禅的人。(111)

此首偈颂为一句“比较句”(叙述比较的句子),基本上的句型为“A seyyo hoti yo B (A 这种人 比 B


这种人佳、好)”,此一偈颂的 A 为“ekāhaṃ jīvitaṃ 活一天的人”(ekāhaṃ: eka 一 -ahaṃ 天),动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5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省略);主词补语为“seyyo 较好的”(形容词,单数);主词 A


有两个形容词:
1. paññavantassa 具智慧者的(属格)
2. jhāyino 修禅者的(属格),此自有两种意涵,一是“具禅定的人”,一是“禅修的人”,此处采取
明法比丘的诠释,采用后者。
句子中的 B 为“ca vassasataṃ jīve, duppañño asamāhito”;主词为“yo 这样的人 who”(关系代名
词,主词,单数);动词为“jīve 能活了”(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祈使态动词 optative),受词为
“vassasataṃ 百岁、百年”。
主词“yo 这样的人 who”有两个形容词:
1. duppañño 不具智慧的
2. asamāhito 未得定的

《法句经》卷1〈述千品 16〉:
“若人寿百岁,邪伪无有智,
不如生一日,一心学正智。”(CBETA, T04, no. 210, p. 564, c8-9)。
《出曜经》卷22〈广演品 25〉:
“虽寿百年,无慧不定,
不如一日,黠慧有定。”(CBETA, T04, no. 212, p. 725, a24-25)。
《法集要颂经》无对应偈颂。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4 教说品〉,Uv 24.4。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若人百岁寿,无智无三昧,
不如生一日,具慧住禅定。”(CBETA, N26, no. 9, p. 24, a8 // PTS. Dhp. 16)

Dhp. 112
Yo ca vassasataṃ jīve, kusīto hīnavīriyo;
Ekāhaṃ jīvitaṃ seyyo, vīriyamārabhato daḷhaṃ. (112)
如果有人活了一百岁,怠惰不精进;
不如只活了一日,却坚毅而精进。(112)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5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此首偈颂为一句“比较句”(叙述比较的句子),基本上的句型为“A seyyo hoti yo B (A 这种人 比 B


这种人佳、好)”,此一偈颂的 A 为“ekāhaṃ jīvitaṃ 活一天的人”(ekāhaṃ: eka 一 -ahaṃ 天),动
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省略);主词补语为“seyyo 较好的”(形容词,单数);主词 A
有两个形容词:
1. vīriyamārabhato 具精进者的(属格)
2. daḷhaṃ 坚毅者的、坚定者的(属格)。
句子中的 B 为“Yo ca vassasataṃ jīve, kusīto hīnavīriyo”;主词为“yo 这样的人 who”(关系代名
词,主词,单数);动词为“jīve 能活了”(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祈使态动词 optative),受词为
“vassasataṃ 百岁、百年”。
主词“yo 这样的人 who”有两个形容词:
1. kusīto 怠惰的
2. hīnavīriyo 不精进的

《法句经》卷1〈述千品 16〉:
“若人寿百岁,懈怠不精进,
不如生一日,勉力行精进。”(CBETA, T04, no. 210, p. 564, c10-11)。
《出曜经》卷22〈广演品 25〉:
“虽复寿百年,懈怠不精进,
不如一日中,精进不怯弱。”(CBETA, T04, no. 212, p. 725, b4-5)。
《法集要颂经》卷3〈广说品 24〉:
“若人寿百岁,懈怠劣精进,
不如一日中,勇猛行精进。”(CBETA, T04, no. 213, p. 789, a22-24)。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4 教说品〉,Uv 24.5。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若人百岁寿,怠惰不精进,
不如生一日,坚固行精进。”(CBETA, N26, no. 9, p. 24, a9 // PTS. Dhp. 16)

Dhp. 113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5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这一首偈颂就是著名的 “水潦鹤”公案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40:
“若人寿百岁,不见水白鹤;
不如一日生,得见水白鹤。”
时阿难陀闻已告彼苾刍曰:“汝所诵者,大师不作是语。然佛世尊作如是说:
‘若人寿百岁,不了于生灭;
不如一日生,得了于生灭。’”
《人天眼目》卷1:“昔阿难夜经行次,闻童子诵佛偈:‘若人生百岁,不善水潦鹤:未若生一日,而
得决了之。’阿难教之曰:‘不善诸佛机,非水潦鹤也。’童子归白其师。师笑曰:‘阿难老昏矣,当以
我语为是。’”
《佛祖统纪》卷5:“阿难...闻比丘诵偈:‘若人生百岁,不见水老鹤,不如生一日,而得覩见之。’阿
难惨然曰:‘此非佛偈。当云: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CBETA,
T49, no. 2035, p. 171, a19-23)。

从汉译无法体会为何将“生灭法”翻译作“水白鹤”,不瞭解如何才能造成这样的错误。
诺曼博士(KR Norman)指出,很有可能这首偈颂(很可能在一些佉卢字体的抄本已经写作 udaka-
vaka(正确应该是udayavyaya 或 udayabbaya 生灭(法)),翻译成梵文时被不经意地写作 udaka-
bakam) 而导致这个字让背诵者认为是“water-heron 水-鹤”;而引起说一切有部(律)的作者嘲讽这
个失误。
布腊夫 John Brough 在书中提到这首偈颂的“藏译版”走精得更为吓人。如果布老爷子的藏文理解无
误,这首偈颂在藏文译为:
“To live for a hundred years is certainly like a grey duck in the water; but a life lived all
by oneself alone is happiness, like seeing a grey duck in the water. 活了一百岁确实就像水中的
灰鸭;但是如果人一生都独居则是幸福得像看到一只水中的灰鸭一样。”
藏译的阿难正确的偈颂只留下难以了解义涵的半颂:
“To live for a hundred years is undoubtedly birth and death 寿命百岁无可置疑地就是生与
死。”
事实上,犍陀罗语不是俗语方言(Prakrit dialect)当中唯一会将 udaka 和 udaya 如此混淆的语言,
因为俗语写卷中 udaya 或 udaa 的拼写对其他(俗语)方言来说可能代表两个字的任一字,理论上这
样的拼写可能会在改写成梵文时被当作 udaka。
http://yifertw.blogspot.com/2018/06/285.html
http://yifertw.blogspot.com/2018/06/blog-post_24.html
Yo ca vassasataṃ jīve, apassaṃ udayabbayaṃ;
Ekāhaṃ jīvitaṃ seyyo, passato udayabbayaṃ. (113)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5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如有人活了一百岁,而不了解生灭法,
不如只活了一日而了解生灭法。(113)

此首偈颂为一句“比较句”(叙述比较的句子),基本上的句型为“A seyyo hoti yo B (A 这种人 比 B


这种人佳、好)”,此一偈颂的 A 为“ekāhaṃ jīvitaṃ 活一天的人”(ekāhaṃ: eka 一 -ahaṃ 天),动
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省略);主词补语为“seyyo 较好的”(形容词,单数);主词 A
有一个形容词:“passato udayabbayaṃ 见‘生灭’的人”。
句子中的 B 为“Yo ca vassasataṃ jīve, apassaṃ udayabbayaṃ”;主词为“yo 这样的人 who”(关
系代名词,主词,单数);动词为“jīve 能活了”(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祈使态动词 optative),受词
为“vassasataṃ 百岁、百年”。
主词“yo 这样的人 who”有一个形容词:“apassaṃ udayabbayaṃ 不见‘生灭’的人”。
《法句经》卷1〈述千品 16〉:
“若人寿百岁,不知成败事,
不如生一日,见微知所忌。”(CBETA, T04, no. 210, p. 564, c12-13)
《出曜经》卷22〈广演品 25〉:
“虽复寿百岁,不知生灭事,
不如一日中,晓了生灭事。”(CBETA, T04, no. 212, p. 725, b22-23)。
《法集要颂经》卷3〈广说品 24〉:
“若人寿百岁,不观生灭法,
不如一日中,而解生灭法。”(CBETA, T04, no. 213, p. 789, a24-26)。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4 教说品〉,Uv 24.6。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法句经》卷1:“若人百岁寿,不见生灭法,
不如生一日,得见生灭法。”(CBETA, N26, no. 9, p. 24, a10 // PTS. Dhp. 16)

Dhp. 114
Yo ca vassasataṃ jīve, apassaṃ amataṃ padaṃ;
Ekāhaṃ jīvitaṃ seyyo, passato amataṃ padaṃ. (114)
如有人活了一百岁,不见甘露道,
不如生长一日而见甘露道。(114)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5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此首偈颂为一句“比较句”(叙述比较的句子),基本上的句型为“A seyyo hoti yo B (A 这种人 比 B


这种人佳、好)”,此一偈颂的 A 为“ekāhaṃ jīvitaṃ 活一天的人”(ekāhaṃ: eka 一 -ahaṃ 天),动
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省略);主词补语为“seyyo 较好的”(形容词,单数);主词 A
有一个形容词:“passato amataṃ padaṃ 见甘露道、见不死道”。
句子中的 B 为“Yo ca vassasataṃ jīve, apassaṃ amataṃ padaṃ”;主词为“yo 这样的人 who”
(关系代名词,主词,单数);动词为“jīve 能活了”(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祈使态动词 optative),受
词为“vassasataṃ 百岁、百年”。
主词“yo 这样的人 who”有一个形容词::“apassato amataṃ padaṃ 不见甘露道、不见不死
道”。
《法句经》卷1〈述千品 16〉:
“若人寿百岁,不见甘露道,
不如生一日,服行甘露味”(CBETA, T04, no. 210, p. 564, c14-15)。
《出曜经》卷22〈演品 25〉:“(虽复寿百岁,不知甘露迹,不如一日中,)察甘露行迹。”(CBETA,
T04, no. 212, p. 725, c28)。
《法集要颂经》卷3〈广说品 24〉:
“若人寿百岁,不见甘露句,
不如一日中,得服甘露味。”(CBETA, T04, no. 213, p. 789, b13-15)。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4 教说品〉,Uv 24.15。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若人百岁寿,不见不死道,
不如生一日,得见不死道。”(CBETA, N26, no. 9, p. 24, a11 // PTS. Dhp. 17)

Dhp. 115
Yo ca vassasataṃ jīve, apassaṃ dhammamuttamaṃ;
Ekāhaṃ jīvitaṃ seyyo, passato dhammamuttamaṃ. (115)
如有人活了一百岁,不见最上法,
不如生长一日而得见最上法。(115)

此首偈颂为一句“比较句”(叙述比较的句子),基本上的句型为“A seyyo hoti yo B (A 这种人 比 B


这种人佳、好)”,此一偈颂的 A 为“ekāhaṃ jīvitaṃ 活一天的人”(ekāhaṃ: eka 一 -ahaṃ 天),动
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省略);主词补语为“seyyo 较好的”(形容词,单数);主词 A
有一个形容词:“apassaṃ dhammamuttamaṃ 见最上法”。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5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句子中的 B 为“Yo ca vassasataṃ jīve, aapassaṃ dhammamuttamaṃ”;主词为“yo 这样的人


who”(关系代名词,主词,单数);动词为“jīve 能活了”(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祈使态动词
optative),受词为“vassasataṃ 百岁、百年”。
主词“yo 这样的人 who”有一个形容词::“aapassaṃ dhammamuttamaṃ 不见最上法”。
《法句经》与《出曜经》无对应偈颂。
《法集要颂经》卷3〈广说品 24〉:
“若人寿百岁,不见最上句,
不如一日中,得见最上道。”(CBETA, T04, no. 213, p. 789, b9-11)。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4 教说品〉,Uv 24.14。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若人百岁寿,不见最上法,
不如生一日,得见最上法。”(CBETA, N26, no. 9, p. 24, a12 // PTS. Dhp. 17)

第八:千品(Sahassavaggo)总结
巴利《法句经》与汉译《法句经》,第八品〈千品〉结语(书房夜话 398)
巴利《法句经》113颂是著名的“不见水白鹤”公案,在其他文献里又称“不见水白鹤”为“不见水潦
鹤”、“不见水老鹤”。
这是佛典文献学的议题,读者如能回顾一下汉地禅宗如何理解此一公案,也颇有意思。
巴利《法句经》从第一品〈双品〉到第八品〈千品〉为止,总共有 115 首偈颂,对应的 T210 《法
句经》从第九品〈双要品〉到第16品〈述千品〉共有 135 首偈颂(22 + 20 + 12 + 17 + 21 + 17 + 10
+ 16 = 135),这八品如果纯粹是翻译自巴利《法句经》,显然不可能“无中生有”而翻译出比 115 首
还多的偈颂,所以,西元 224 年之后支谦翻译及编辑此经时,一定是从其他来源翻译而安插进来。
而这一“来源”可能不会是现行所见 Bernhard 编辑的《优陀那品》(Udānavarga),因为少数额外的
汉译偈颂也未出现于《优陀那品》之中。
在此,我必需再提醒一次:此处的文法经过我的演绎和诠释,有些部分可能是错误的而需要进一步
订正。
此一专题希望建立一个讨论平台,来呼应此项需求,希望有人接棒持续改进。
巴利《法句经》第八品为〈Sahassavaggo 千品〉,以下文献有“千品”的篇章:
1. 巴利《法句经》〈8 Sahassavaggo 千品〉
2. 波特那《法句经》 21品
3. 犍陀罗《法句经》 19品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6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梵文《法句经》无相当的篇章。
汉译《法句经》的相关品名如下:
T210《法句经》,〈千品 15〉,16首偈颂。
《法句譬喻经》,〈罗汉品 15〉,8首偈颂。
《出曜经》,无对应品。
《法集要颂经》,无对应品。
本群组在“巴利《法句经》”的目录下,介绍了第八品〈千品〉100-115颂,接着要从下列三个角度
来审查这些文献:
1. 从巴利偈颂本身检视巴利《法句经》的第八品。
2. 从巴利《法句经》的视角阅读汉译《法句经》(T210)。
3. 从汉译《法句经》(T210)的视角阅读巴利《法句经》。

1. 从巴利偈颂本身检视巴利《法句经》的第八品:
巴利《法句经》的第八品仅有四首偈颂提到“千”:第 100, 101, 103, 106 颂;有七首偈颂提到
“百”:第 107,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颂。取名为“千品”似乎有些勉强,其中特别是第 104, 105
颂安排在“自己品、我品”会比“千品”合适。
2. 从巴利《法句经》的视角阅读汉译《法句经》(T210):
这是第一次巴利《法句经》和《法句经》(T210)出现相同的偈颂数量,而且除了 115颂之外次序也完
全相同。
《法句经》卷1〈述千品 16〉 16颂:“若人寿百岁,不知大道义,
不如生一日,学[37]推佛法要。”(CBETA, T04, no. 210, p. 564, c16-17),[37]推=惟【宋】
【元】【明】【圣】。

巴利《法句经》〈8 千品 16〉 第16颂(115颂)为:“如有人活了一百岁,不见最上法,不如生长一日


而得见最上法。”
两者不同。
3. 从汉译《法句经》(T210)的视角阅读巴利《法句经》:
与上述相同。
让我们继续阅读,来看看两者的关系吧!
(原贴:书房夜话 398:巴利《法句经》与汉译《法句经》,第八品〈千品〉结语)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6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91306231038114/permalink/1763726447129413
目录

第九:恶品 Pāpavaggo
九:恶品 目录
Dhp_116 Dhp_117 Dhp_118 Dhp_119 Dhp_120 Dhp_121
Dhp_121 Dhp_122 Dhp_123 Dhp_124 Dhp_125 Dhp_126
Dhp_127 Dhp_128 第九:恶品
(Pāpavaggo)总

Dhp. 116
Abhittharetha kalyāṇe, pāpā cittaṃ nivāraye;
Dandhañhi karoto puññaṃ, pāpasmiṃ ramatī mano. (116)
你们应速作善行,你应防止心向恶,
懈怠行善的人,他的心喜乐于恶。(116)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abhittharetha kalyāṇe”,主词为“tumhe 你们”(代名词,主词,复数,省略);动词为
“abhittharetha, abhittaretha 你们应迅速”(第二人称复数现在式,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
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abhittharati);此一动词有一副词“kalyāṇe 于善行、于善”。此句为“你
们应速作善行”。
2. “pāpā cittaṃ nivāraye”,主词为“tvaṃ 你”(代名词,主词,单数,省略);动词为“nivāraye
应防护”(第二人称单数现在式,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nivāreti);受
词为“cittaṃ 心”,“pāpā 从恶”(从格 ablative)。此句为“你应防制心向恶”。
3. “Dandhañhi karoto puññaṃ, pāpasmiṃ ramatī mano”。主词为“karoto mano 行为者的
心”(单数);动词为“ramatī 快乐、喜乐”(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应为 ramati ,可能因须符合
诗韵而改作“长母音 ramatī”);副词为“pāpasmiṃ 于恶”(位格 locative)。“dandhaṃ
puññaṃ”用以形容“karoto 行为者”,意为“迟延善行”。此句为“迟延行善者的心乐于向恶”。

《法句经》卷1〈恶行品 17〉:
“见善不从,反随恶心,
求福不正,反乐邪淫。”(CBETA, T04, no. 210, p. 564, c21-22)。
《出曜经》卷25〈恶行品 29〉: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6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先当制善心,摄持恶根本,
由是兴福业,心由乐于恶。”(CBETA, T04, no. 212, p. 745, c11-12)
《法集要颂经》卷3〈罪障品 28〉:
“先当制善心,摄持恶根本,
由是兴福业,心由乐于恶。”(CBETA, T04, no. 213, p. 792, c2-3)。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8 恶品〉,Uv 28.23。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应急速为善,远离罪恶心,
懈怠作善者,其心则喜恶。”(CBETA, N26, no. 9, p. 25, a3 // PTS. Dhp. 17)

Dhp. 117
Pāpañce puriso kayirā, na naṃ kayirā punappunaṃ;
Na tamhi chandaṃ kayirātha, dukkho pāpassa uccayo. (117)
如有人已作恶行,他不应一犯再犯;
他不应希求作恶,积恶招致痛苦。(117)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Pāpañce puriso kayirā, na naṃ kayirā punappunaṃ”,此为“if ... then”的假设语态。第
一段“条件句”的主词为“puriso 人”(名词,单数);动词为“ kayirā 作”(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
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karoti);受词为“pāpaṃ 恶”(Pāpañce 为
Pāpaṃ ce),“ce”为“假如”。此半句为“假如有人已作恶”。后半段的主词为“puriso 人”(名
词,单数,省略);动词为“kayirā 应作”(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祈使态 optative),“na
kayirā 不应作”;受词为“naṃ 它”(意指上半句的“pāpaṃ 恶”),副词为“punappunaṃ 一
再、一次又一次地”;后半句为“他不应一再作恶”。
2. “Na tamhi chandaṃ kayirātha”,“puriso 人”(名词,单数,省略);动词为“kayirātha 应作”
(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祈使态 optative),“na kayirātha 不应作”;受词为“chandaṃ 意
愿”,“tamhi 于它(指“pāpaṃ 恶”)”(位格)。此句为“他不应希求作恶”。
3. “dukkho pāpassa uccayo”。主词为“pāpassa uccayo 恶的累积”(单数);动词为“hoti 是”
(省略);主词补语为“dukkho 痛苦的”(形容词)。此句为“恶行的累积是痛苦的”。

《法句经》卷1〈恶行品 17〉:
“𣧑人行虐,沈渐数数,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6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快欲为[42]人,罪报自然”(CBETA, T04, no. 210, p. 564, c23-24),[42]人=之【元】【明】。


《出曜经》卷11〈行品 10〉:
“凶人行虐,沈渐数数,
快欲为之,罪报自然。”(CBETA, T04, no. 212, p. 670, c13-14)
《出曜经》卷25〈恶行品 29〉:
“人虽为恶行,亦不数数作,
于彼意不乐,知恶之为苦。”(CBETA, T04, no. 212, p. 745, b10-11)。
《法集要颂经》卷3〈罪障品 28〉:
“人虽为恶行,亦不数数行,
于彼意不乐,知恶之为苦。”(CBETA, T04, no. 213, p. 792, b27-28)。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8 恶品〉,Uv 28.2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人纵作恶已,不应重重作;
勿喜于作恶,积恶则受苦。”(CBETA, N26, no. 9, p. 25, a4 // PTS. Dhp. 17)

Dhp. 118
Puññañce puriso kayirā, kayirā naṃ punappunaṃ;
Tamhi chandaṃ kayirātha, sukho puññassa uccayo. (118)
如有人已作善行,他应持续行善,
他应希求行善,积善而得安乐。(118)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Puññañce puriso kayirā, kayirā naṃ punappunaṃ”,此为“if ... then”的假设语态。第一
段“条件句”的主词为“puriso 人”(名词,单数);动词为“ kayirā 作”(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祈
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karoti);受词为“puññaṃ 善”(Puññañce 为
Puññaṃ ce),“ce”为“假如”。此半句为“假如有人已行善”。后半段的主词为“puriso 人”(名
词,单数,省略);动词为“kayirā 应作”(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祈使态 optative);受词为
“naṃ 它”(意指上半句的“pāpaṃ 恶”),副词为“punappunaṃ 一再、一次又一次地”;后半
句为“他应一再行善”。
2. “tamhi chandaṃ kayirātha”,“puriso 人”(名词,单数,省略);动词为“kayirātha 应作”(第
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祈使态 optative);受词为“chandaṃ 意愿”,“tamhi 于它(指“pāpaṃ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6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恶”)”(位格)。此句为“他应希求行善”。
3. “sukho puññassa uccayo”。主词为“puññassa uccayo 善的累积”(单数);动词为“hoti 是”
(省略);主词补语为“sukho 快乐的”(形容词)。此句为“善行的累积是快乐的”。

《法句经》卷1〈恶行品 17〉:
“吉人行德,相随积增,
甘心为之,福应自然。”(CBETA, T04, no. 210, p. 564, c25-26)
《出曜经》卷11〈行品 10〉:
“吉人行德,相随积增,
甘心为之,福应自然。”(CBETA, T04, no. 212, p. 671, b9-10)
《出曜经》卷25〈恶行品 29〉:
“人能作其福,亦当数数造,
于彼意愿乐,善受其福报。”(CBETA, T04, no. 212, p. 745, b26-27)
《法集要颂经》卷3〈罪障品 28〉:
“人能作其福,亦当数数造,
于彼意愿乐,善爱其福报。”(CBETA, T04, no. 213, p. 792, b29-c1)。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8 恶品〉,Uv 28.22。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若人作善已,应复重重作;
应喜于作善,积善受快乐。”(CBETA, N26, no. 9, p. 25, a5 // PTS. Dhp. 17)

Dhp. 119
Pāpopi passati bhadraṃ, yāva pāpaṃ na paccati;
Yadā ca paccati pāpaṃ, atha pāpo pāpāni passati. (119)
恶业尚未成熟时,恶人甚至认为是善,
当恶业成熟时,他才见到恶报。(119)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6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1. “Pāpopi passati bhadraṃ, yāva pāpaṃ na paccati”、“Pāpo pi passati bhadraṃ, yāva


pāpaṃ na paccati”,此句的前半段为“Pāpo pi passati bhadraṃ”,主词为“Pāpo 恶人、行
恶的人”,动词为“passati 看见、认为”(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受词为“bhadraṃ 好事、善
良”(名词,单数),“pi 甚至”。后半段为“yāva pāpaṃ na paccati”的主词为“pāpaṃ 恶”(名
词,单数);动词为“paccati 被煮、被熟”(第三人称单数被动式,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pacati);“na paccati 不被煮、未成熟”,“yāva 只要,一直到”;此句意为“恶人甚至认为他
作了好事,直到恶成熟”。
2. “Yadā ca paccati pāpaṃ, atha pāpo pāpāni passati.”,主词为“Pāpo 恶人、行恶的人”,
动词为“passati 看见、认为”(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受词为“pāpāni 恶”(名词,复数),
“atha 然后”,此句为“然后恶人就见到恶”。前面的副词子句:“yadā 当”,主词为“pāpaṃ
恶”(名词,单数);动词为“paccati 被煮、被熟”(第三人称单数被动式,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
动词为 pacati);此句意为“当恶成熟了,然后恶人就见到恶”。

《法句经》卷1〈恶行品 17〉:
“妖孽见福,其恶未熟,
至其恶熟,自受罪[43]虐。”(CBETA, T04, no. 210, p. 564, c26-27),[43]虐=酷【宋】【元】
【明】。
《出曜经》卷25〈恶行品 29〉:
“贤者见于恶,不为恶所熟,
如恶以不熟,恶者观其恶。”(CBETA, T04, no. 212, p. 745, a15-16)
《法集要颂经》卷3〈罪障品 28〉:
“贤者见于恶,不为恶所熟,
如恶以不熟,恶者观其恶。”(CBETA, T04, no. 213, p. 792, b23-24)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8 恶品〉,Uv 28.19。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恶业未成熟,恶者见为福,
恶业成熟时,恶人始见苦。”(CBETA, N26, no. 9, p. 25, a6 // PTS. Dhp. 17)

Dhp. 120
Bhadropi passati pāpaṃ, yāva bhadraṃ na paccati;
Yadā ca paccati bhadraṃ, atha bhadro bhadrāni passati. (120)
善业尚未成熟时,善人或见到是恶,
当善业成熟时,他才见到善报。(120)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6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Bhadropi passati pāpaṃ, yāva bhadraṃ na paccati”、“Bhadro pi passati pāpaṃ, yāva
bhadraṃ na paccati”,此句的前半段为“Bhadro pi passati pāpaṃ”,主词为“Bhadro 善
人、行善的人”,动词为“passati 看见、认为”(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受词为“pāpaṃ 恶事”
(名词,单数),“pi 甚至”。后半段为“yāva bhadraṃ na paccati”的主词为“bhadraṃ 善”(名
词,单数);动词为“paccati 被煮、被熟”(第三人称单数被动式,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pacati);“na paccati 不被煮、未成熟”,“yāva 只要,一直到”;此句意为“善人甚至认为他
作了恶事,直到善成熟”。
2. “Yadā ca paccati bhadraṃ, atha bhadro bhadrāni passati.”,主词为“bhadro 善人、行善
的人”,动词为“passati 看见、认为”(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受词为“bhadrāni 善”(名词,复
数),“atha 然后”,此句为“然后善人就见到善”。前面的副词子句:“yadā 当”,主词为
“bhadraṃ 善”(名词,单数);动词为“paccati 被煮、被熟”(第三人称单数被动式,第三人称
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pacati);此句意为“当善成熟了,然后善人就见到善”。

《法句经》卷1〈恶行品 17〉:
“贞祥见祸,其善未熟,
至其善熟,必受其福。”(CBETA, T04, no. 210, p. 564, c27-29)。
《出曜经》卷25〈恶行品 29〉:
“贤者观其恶,乃至贤不熟,
设以贤熟者,贤贤自相观。”(CBETA, T04, no. 212, p. 745, a25-26)
《法集要颂经》卷3〈罪障品 28〉:
“贤者观其恶,乃至贤不熟,
设以贤熟者,贤贤自相观。”(CBETA, T04, no. 213, p. 792, b25-27)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8 恶品〉,Uv 28.20。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善业未成熟,善人见为苦,
善业成熟时,善人方见福。”(CBETA, N26, no. 9, p. 25, a7 // PTS. Dhp. 18)

Dhp. 121
Māvamaññetha pāpassa, na mantaṃ āgamissati;
Udabindunipātena, udakumbhopi pūrati;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6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Bālo pūrati pāpassa, thokaṃ thokampi ācinaṃ. (121)


你们切勿轻视恶(报),(认为)它不会报应到我身上,
即使以一滴一滴的水滴,也能盈满水壶,
即使以一点一点累积恶,愚人也会恶贯满盈。(121)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Māvamaññetha pāpassa, na mantaṃ āgamissati”、“mā avamaññetha pāpassa, na
maṃ taṃ āgamissati”,此句的前半段为“mā avamaññetha pāpassa”,主词为“tumhe 你
们”(代名词,主词,复数,省略);动词为“avamaññetha 应忽视、应轻视”(第二人称复数现
在式,命令语态 imper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avamaññati);“mā avamaññetha
不应忽视、不应轻视”,受词为“pāpassa 恶”(属格)。此句的后半段为“na maṃ taṃ
āgamissati”;主词为“taṃ 它”(名词,单数);动词为“āgamissati 将会来到”(第三人称单数
未来式,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āgacchati),“na āgamissati 不会来到”,受词为“maṃ
我”;此句意为“你们切勿轻视恶(报),(认为)它不会报应到我身上”。
2. “Udabindunipātena, udakumbhopi pūrati”,主词为“udakumbho, uda-kumbho 水壶、水
瓶”,动词为“pūrati 充满、成为满”(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副词为“udabindunipātena 水滴
降落”(工具格),“uda 水- bindu 滴 - nipāta 降落”;此句意为“即使以水一滴一滴降落,也
能填满水壶”。
3. “Bālo pūrati pāpassa, thokaṃ thokampi ācinaṃ”,主词为“Bālo 愚人”(主格,单数);动词
为“pūrati 充满、成为满”(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受词为“pāpassa 恶”(属格)。“thokaṃ
thokaṃ pi ācinaṃ 即使是一点一点累积(恶)”。此句意为“即使以一点一点累积恶,愚人也会
恶贯满盈”。

《法句经》卷1〈恶行品 17〉:
“莫轻小恶,以为无殃,
水[1]渧虽微,渐盈大器,
凡罪充满,从小积成。”(CBETA, T04, no. 210, p. 565, a2-4),[1]渧=滴【宋】【元】【明】。
《出曜经》卷18〈水品 18〉:
“莫轻小恶,以为无殃,
水[4]渧虽微,渐盈大器,
凡罪充满,从小积成。”(CBETA, T04, no. 212, p. 707, a24-25),[4]渧=滴【宋】*【元】*
【明】*。
《法集要颂经》卷2〈水喻品 17〉:
“莫轻小恶罪,以为无殃报,
水滴虽极微,渐盈于大器,
恶业渐渐增,纤毫成广大。”(CBETA, T04, no. 213, p. 785, c10-13)。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6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17 水品〉,Uv 17.5。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勿轻视小恶,云‘我不招报’,
依水点滴落,亦可满水瓶,
愚者盈其恶,微微少许积。”(CBETA, N26, no. 9, p. 25, a8-9 // PTS. Dhp. 18)。
第三句“依水点滴落”应作“以水点滴落”。
Dhp. 122
Māvamaññetha puññassa, na mantaṃ āgamissati;
Udabindunipātena, udakumbhopi pūrati;
Dhīro pūrati puññassa, thokaṃ thokampi ācinaṃ. (122)
你们切勿轻视善(报),(认为)它不会报应到我身上,
即使以一滴一滴的水滴,也能盈满水壶,
即使以一点一点累积善,智者也会善业盈满。(122)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Māvamaññetha puññassa, na mantaṃ āgamissati”、“mā avamaññetha puññassa, na
maṃ taṃ āgamissati”,此句的前半段为“mā avamaññetha puññassa”,主词为“tumhe 你
们”(代名词,主词,复数,省略);动词为“avamaññetha 应忽视、应轻视”(第二人称复数现
在式,命令语态 imper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avamaññati);“mā avamaññetha
不应忽视、不应轻视”,受词为“puññassa 善”(属格)。此句的后半段为“na maṃ taṃ
āgamissati”;主词为“taṃ 它”(名词,单数);动词为“āgamissati 将会来到”(第三人称单数
未来式,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āgacchati),“na āgamissati 不会来到”,受词为“maṃ
我”;此句意为“你们切勿轻视善(报),(认为)它不会报应到我身上”。
2. “Udabindunipātena, udakumbhopi pūrati”,主词为“udakumbho, uda-kumbho 水壶、水
瓶”,动词为“pūrati 充满、成为满”(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副词为“udabindunipātena 水滴
降落”(工具格),“uda 水 - bindu 滴 - nipāta 降落”;此句意为“即使以水一滴一滴降落,也
能填满水壶”。
3. “Dhīro pūrati puññassa, thokaṃ thokampi ācinaṃ”,主词为“Dhīro 智者”(主格,单数);
动词为“pūrati 充满、成为满”(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受词为“puññassa 善”(属格)。
“thokaṃ thokaṃ pi ācinaṃ 即使是一点一点累积(善)”。此句意为“即使以一点一点累积善,
智者也会充满了善”。

《法句经》卷1〈恶行品 17〉:
“莫轻小善,以为无福,
水滴虽微,渐盈大器,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6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凡福充满,从纤纤积。”(CBETA, T04, no. 210, p. 565, a4-6)。


《出曜经》卷18〈水品 18〉:
“莫轻小善,以为无福,
水[*]渧虽微,渐盈大器,
凡福充满,从纤纤积。”(CBETA, T04, no. 212, p. 707, b8-9),[*4-4]渧=滴【宋】*【元】
*【明】*。。
《法集要颂经》卷2〈水喻品 17〉:
“莫轻小善业,以为无福报,
水滴虽极微,渐盈于大器,
善业渐渐增,纤毫成广大。”(CBETA, T04, no. 213, p. 785, c13-16)。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17 水品〉,Uv 17.6。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勿轻视小善,云‘我不招报’,
于水点滴落,亦可满水瓶,
贤者盈其善,微微少许积。”(CBETA, N26, no. 9, p. 25, a10-11 // PTS. Dhp. 18)。
第三句“于水点滴落”应作“以水点滴落”。
Dhp. 123
Vāṇijova bhayaṃ maggaṃ, appasattho mahaddhano;
Visaṃ jīvitukāmova, pāpāni parivajjaye. (123)
如同财宝多而伴侣少的商人应避免危险的路径,
如同意欲求生的人应避免毒物,(所以)他应避免罪恶。(123)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pāpāni parivajjaye”,主词为“sa 他”(第三人称单数代名词,省略);动词为


“parivajjaye 应避免、应远离”(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
为 parivajjeti),受词为“pāpāni 恶”(复数受格)。此句意为“他应远离诸恶”。句子中有两个比喻:
1. “Vāṇijova bhayaṃ maggaṃ, appasattho mahaddhano”、“ vāṇijo va bhayaṃ maggaṃ,
appasattho mahaddhano”,“va 如同”,主词为“vāṇijo 商人”(单数),动词为“parivajjaye
应避免、应远离”(省略),受词为“bhayaṃ maggaṃ 可怕的路径(危险的路径)”;主词“vāṇijo
商人”有两个形容词:“appasattho 有一辆小车的、有少数随从的”、“mahaddhano 带很多
财物的、富有的”此句意为“如同财宝多而伴侣少的商人应避免危险的路径”。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7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2. “Visaṃ jīvitukāmova”、“Visaṃ jīvitukāmo va”,“va 如同”,主词为“jīvitukāmo 有意求生


的人”(单数),动词为“parivajjaye 应避免、应远离”(省略),受词为“visaṃ 毒物”;此句意为
“如同意欲求生的人应避免毒物”。

《法句经》卷2〈爱欲品 32〉:
“伴少而货多,商人怵惕惧,
嗜欲贼害命,故慧不贪欲。”(CBETA, T04, no. 210, p. 571, b14-16)。
《出曜经》与《法集要颂经》无对应偈颂。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8 恶品〉,Uv 28.14。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商人避危道,伴少财宝多,
受生避毒品,避恶业亦然。”(CBETA, N26, no. 9, p. 25, a12 // PTS. Dhp. 18)。

Dhp. 124
Pāṇimhi ce vaṇo nāssa, hareyya pāṇinā visaṃ;
Nābbaṇaṃ visamanveti, natthi pāpaṃ akubbato. (124)
如果手没伤口,他就能用手拿毒物(而不受伤害),
毒不侵无伤口的人,不作恶的人不会有恶。(124)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Pāṇimhi ce vaṇo nāssa, hareyya pāṇinā visaṃ”,这是一个“if ..., then ...”的假设语句,第
一段为“条件句”,“ce 如果”,主词为“vaṇo 伤口”(第三人称单数代名词);动词为“nāssa, na
assa 不存在、没有”(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副词为“Pāṇimhi 在手、在手掌”(位格)。第二段
为“hareyya pāṇinā visaṃ”,主词为“sa 他”(第三人称单数代名词,省略);动词为“hareyya
能拿”(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harati),副词为
“pāṇinā 用手”(工具格),受词为“visaṃ 毒”。此句意为“如果手没伤口,他就能用手拿毒
物”。
2. “Nābbaṇaṃ visamanveti”、“Na abbaṇaṃ visaṃ anveti”。主词为“visaṃ 毒”(单数),动词
为“anveti 跟随”,“na anveti 不跟随”,受词为“abbaṇaṃ 无伤口的(人、物)”。
3. “n'atthi pāpaṃ akubbato”。主词“pāpaṃ 恶”(单数),动词为“n'atthi, na atthi 没有,不
是”;主词“pāpaṃ 恶”有一形容词为“akubbato 未作者的、无犯者的”(属格)。此句意为“不
作恶的人不会有恶”。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7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法句经》卷1〈恶行品 17〉:
“如毒摩疮,船入洄澓,
恶行流衍,靡不伤尅。”(CBETA, T04, no. 210, p. 565, a14-15)。
《出曜经》卷25〈恶行品 29〉:
“有身无疮[5]痏,不为毒所害,
毒无奈疮何,无恶无所造。”(CBETA, T04, no. 212, p. 744, a29-b1),[5]痏=疣【宋】*【元】
*【明】*。
《法集要颂经》卷3〈罪障品 28〉:
“有身无疮疣,不为毒所害,
毒无奈疮何?无恶无所造。”(CBETA, T04, no. 213, p. 792, b15-16)
两者的“毒无奈疮何”应作“毒奈无疮何”。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8 恶品〉,Uv 28.15。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若如无疮手,其心可捉毒,
无疮毒不患,不作者无恶。”(CBETA, N26, no. 9, p. 25, a13 // PTS. Dhp. 18)

Dhp. 125
Yo appaduṭṭhassa narassa dussati, suddhassa posassa anaṅgaṇassa;
Tameva bālaṃ pacceti pāpaṃ, sukhumo rajo paṭivātaṃva khitto. (125)
愚者攻击无过失的人、值得信赖的、无可责难的人,
就像逆风扬尘,恶会回到那个愚者身上。(125)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tam eva bālaṃ pacceti pāpaṃ”,主词为“pāpaṃ 恶”(单数),动词为


“pacceti 回到原处”;(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受词为“tam eva bālaṃ 正是那个愚者”。
第二段为“sukhumo rajo paṭivātaṃ va khitto”,“va 像、如同”,主词为“sukhumo rajo 微小的灰
尘”(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为“pacceti 回到原处”,主词的形容词为“paṭivātaṃ khitto 逆风掷出
的”。此句意为“恶会回到愚者身上,就像逆风扬尘(,灰尘会回到自己身上一样)”。
“Yo appaduṭṭhassa narassa dussati, suddhassa posassa anaṅgaṇassa”为形容词子句,用以形
容“tam bālaṃ 那个愚者”。“yo 那样的人 who”(关系代名词),动词为“dussati 攻击”,受词为
“appaduṭṭhassa narassa 无过失的人”与“suddhassa posassa anaṅgaṇassa 值得信赖的、无可责
难的人”。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7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法句经》卷1〈恶行品 17〉:
“加恶诬罔人,清白犹不污,
愚殃反自及,如尘逆风坌。”(CBETA, T04, no. 210, p. 565, a16-17)。
《出曜经》卷25〈恶行品 29〉:
“无故畏彼人,谤毁清净者,
寻恶获其力,烟云风所吹。”(CBETA, T04, no. 212, p. 743, b18-19)。
《法集要颂经》卷3〈罪障品 28〉:
“无故畏彼人,谤毁清净者,
寻恶获其力,烟云风所吹。”(CBETA, T04, no. 213, p. 792, b5-7)
两者“无故畏彼人”疑作“无故谓彼人”,“谓”作“批评”解释。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8 恶品〉,Uv 28.9。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若害无邪人,清净无秽者,
恶反及愚人,如逆风扬尘。”(CBETA, N26, no. 9, p. 25, a14 // PTS. Dhp. 18)

Dhp. 126
Gabbhameke uppajjanti, nirayaṃ pāpakammino;
Saggaṃ sugatino yanti, parinibbanti anāsavā. (126)
有些人出生于母胎,作恶的人出生于地狱,
行善的人去到天界,漏尽者涅盘。(126)

此首偈颂包含四个句子:
1. “Gabbham eke uppajjanti”,主词为“eke 有些人”(复数),动词为“uppajjanti 出生于”(第三
人称复数现在式),受词为“gabbham 母胎、子宫”。
2. “nirayaṃ pāpakammino”,主词为“pāpakammino 作恶的人”(复数),动词为“uppajjanti 出
生于”(省略),受词为“nirayaṃ 地狱”。
3. “saggaṃ sugatino yanti”,主词为“sugatino 行善的人”(复数),动词为“yanti 去到”,受词
为“saggaṃ 天界”。
4. “parinibbanti anāsavā”,主词为“anāsavā 漏尽者”(复数),动词为“parinibbanti 涅盘”(第三
人称复数现在式)。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7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法句经》卷1〈恶行品 17〉:
“有识堕胞胎,恶者入地狱,
行善上升天,无为得泥洹。”(CBETA, T04, no. 210, p. 565, a22-23)。
《出曜经》卷2〈无常品 1〉:
“恶行入地狱,修善则生天,
[1]若修善道[2]者,无漏入泥洹。””(CBETA, T04, no. 212, p. 618, c29-p. 619, a1),[1]若+
(能)【宋】【元】【明】。[2]〔者〕-【宋】【元】【明】。
《法集要颂经》卷1〈有为品 1〉:
“行恶入地狱,修善则生天,
若能修善者,漏尽得涅盘。”(CBETA, T04, no. 213, p. 777, b27-28)
梵文《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有人宿胎中,造恶堕地狱;
正直升天界,漏尽证涅盘。”(CBETA, N26, no. 9, p. 26, a1 // PTS. Dhp. 18)

Dhp. 127
Na antalikkhe na samuddamajjhe, na pabbatānaṃ vivaraṃ pavissa;
Na vijjatī so jagatippadeso, yatthaṭṭhito mucceyya pāpakammā. (127)
不论在空中、海中,或进入山洞里,
世上没有一处地方能逃脱恶报。(127)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Na vijjatī so jagatippadeso”。主词为“jagatippadeso 世间的处所、地方”


(单数),动词为“vijjatī 存在”(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其后的子句形容主词“世间的处所”:
“yatthaṭṭhito mucceyya pāpakammā”,主词为“yatthaṭṭhito 站在该处”,动词为“mucceyya 能解
脱”(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muccati),副词为
“pāpakammā 从恶业”(从格 ablative)。此句为“世间不存在能从恶业解脱的处所”。
此首偈颂的前半颂列举三个世间的地方为例:
1. “antalikkhe 在天空”(位格)
2. “samuddamajjhe 在海洋之中”(位格)
3. “pabbatānaṃ vivaraṃ pavissa 进入山洞”(位格)。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7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法句经》卷1〈恶行品 17〉: | “非空非海中,非隐山石间, | 莫能于此处,避免宿恶殃。”


(CBETA, T04, no. 210, p. 565, a24-25)。 | | 《出曜经》卷11〈行品 10〉: | | “非空非海中,非入
山石间, | 莫能于此处,避免宿恶殃。”(CBETA, T04, no. 212, p. 669, b11-12) | | 《法集要颂
经》卷1〈业品 9〉: | | “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 | 莫能于此处,避免宿恶殃。”(CBETA,
T04, no. 213, p. 781, c20-21) |
梵文《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无论虚空及海中,或入山间之洞窟,
欲求逃脱恶业者,世间实无有是处。”(CBETA, N26, no. 9, p. 26, a2 // PTS. Dhp. 19)

Dhp. 128
Na antalikkhe na samuddamajjhe, na pabbatānaṃ vivaraṃ pavissa;
Na vijjatī so jagatippadeso, yatthaṭṭhitaṃ nappasaheyya maccu. (128)
不论在空中、海中,或进入山洞里,
世上没有一处地方能逃脱恶报。(128)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Na vijjatī so jagatippadeso”。主词为“jagatippadeso 世间的处所、地方”
(单数),动词为“vijjatī 存在”(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其后的子句形容主词“世间的处所”:
“yatthaṭṭhito nappasaheyya maccu”,主词为“yatthaṭṭhito 站在该处”,动词为“pasaheyya 能征
服”(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pasahati),
“nappasaheyya 不能征服”,“maccu 死王、死亡”。此句为“世间不存在魔王不能征服的处所”。
此首偈颂的前半颂列举三个世间的地方为例:
“antalikkhe 在天空”(位格)
“samuddamajjhe 在海洋之中”(位格)
“pabbatānaṃ vivaraṃ pavissa 进入山洞”(位格)。
《法句经》卷1〈无常品 1〉:
“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
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死。”(CBETA, T04, no. 210, p. 559, b6-7)。
《出曜经》卷2〈无常品 1〉:
“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
无有地方所,脱[3]止不受死。”(CBETA, T04, no. 212, p. 619, a10-11),[3]止=至【宋】,=之
【元】【明】*。
《法集要颂经》卷1〈有为品 1〉: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7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窟间,
无有地方所,脱止不受死。”(CBETA, T04, no. 213, p. 777, c2-3)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9 业品〉,Uv 9.5。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无论虚空及海中,或入山间之洞窟,
欲求不为死魔制,世间实无有是处。”(CBETA, N26, no. 9, p. 26, a3 // PTS. Dhp. 19)

第九:恶品(Pāpavaggo)总结
巴利《法句经》与汉译《法句经》,第九品〈恶品〉结语(书房夜话 400)
在巴利《法句经》第九品〈恶品〉我们特别点出所谓的“用字梵语化”的现象。
本品119颂的“Pāpopi passati bhadraṃ, yāva pāpaṃ na paccati”与120颂的“Bhadropi passati
pāpaṃ, yāva bhadraṃ na paccati”,这两颂将巴利文献惯用的“bhadda 贤、善、美好的”拼作
“bhadra”。(巴利《法句经》143颂的“asso bhadro kasām iva”与巴利《法句经》380颂的“assaṁ
bhadraṁ va vāṇijo”也是用“bhadra”)。
在波特那《法句经》对应的偈颂也是用“bhadra”,显然不是背诵或抄写的失误。
相对于此,在《中部》131-134经出现的是“Taṃ ve bhaddekarattoti 他确实是‘一夜贤者’”,用的
是“bhadda”的形式。
这是佛典文献学的议题,一般“天马行空”式的自由联想去猜测原因,对“解答此一问题”并无帮助。
在此我“示范”一下,这类没有文献基础的“胡思乱想”:
1. 巴利《法句经》的内容主体为“巴利”,这些“梵语化 Sanskritisation”的偈颂是两三百年后才
编入的。
2. 巴利《法句经》的内容主体为“巴利”,这些“梵语化 Sanskritisation”的用字是后代传诵的“失
误”。
3. 这些内容本是“梵语”,这几个梵字是有意或无意之间保留下来的。
4. 这些字是“偈颂根源”的本来用字之一,没有所谓的“用字梵语化”的现象。

巴利《法句经》从第一品〈双品〉到第九品〈恶品〉为止,总共有 128 首偈颂,对应的 T210 《法


句经》从第九品〈双要品〉到第17品〈恶行品〉共有 157 首偈颂(22 + 20 + 12 + 17 + 21 + 17 + 10
+ 16 + 22 = 157),这九品如果纯粹是翻译自巴利《法句经》,显然不可能“无中生有”而翻译出比
128 首还多的偈颂,所以,西元 224 年之后支谦翻译及编辑此经时,一定是从其他来源翻译而安插
进来。而这一“来源”可能不会是现行所见 Bernhard 编辑的《优陀那品》(Udānavarga),因为少数
额外的汉译偈颂也未出现于《优陀那品》之中。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7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在此,我必需再提醒一次:此处的文法经过我的演绎和诠释,有些部分可能是错误的而需要进一步
订正。
此一专题希望建立一个讨论平台,来呼应此项需求,希望有人接棒持续改进。
巴利《法句经》第九品为〈Pāpavaggo 恶品〉,以下文献有“恶品”的篇章:
1. 巴利《法句经》〈9 Pāpavaggo 恶品〉
2. 梵文《法句经》〈28 Pāpa 恶品〉。
汉译《法句经》的相关品名如下:
1. T210《法句经》,〈恶行品 17〉,22首偈颂。
2. 《法句譬喻经》,〈恶行品 17〉,3首偈颂。
3. 《出曜经》,〈恶行品 29〉,35首偈颂。
4. 《法集要颂经》,,〈罪障品 28〉,34首偈颂。

本群组在“巴利《法句经》”的目录下,介绍了第九品〈恶品〉116-128颂,接着要从下列三个角度
来审查这些文献:
1. 从巴利偈颂本身检视巴利《法句经》的第九品。
2. 从巴利《法句经》的视角阅读汉译《法句经》(T210)。
3. 从汉译《法句经》(T210)的视角阅读巴利《法句经》。

1. 从巴利偈颂本身检视巴利《法句经》的第九品:
巴利《法句经》第 128 颂并未提到“恶”,其他语言版本都将此一首偈颂编入〈1 无常品〉。
2. 从巴利《法句经》的视角阅读汉译《法句经》(T210):
巴利《法句经》123颂的对应偈颂位于汉译《法句经》(T210)的〈32 爱欲品〉;128颂的对应偈颂位
于汉译《法句经》(T210)的〈1 无常品〉。
3. 从汉译《法句经》(T210)的视角阅读巴利《法句经》:
汉译《法句经》(T210)的 4, 7, 8, 11, 12, 14, 15, 18, 19, 22颂无巴利对应偈颂。13颂的巴利对应偈颂
是 71 颂,位于巴利《法句经》的〈5 愚人品〉。
也就是说,虽然汉译《法句经》(T210)的〈17 恶行品〉在相对位置和品名与巴利《法句经》的第九
品〈恶品〉相符,但是,22 首偈颂当中有一半的对应偈颂不在第九品〈恶品〉,这样子看来,作为
对应篇章的说服力就打了折扣。
让我们继续阅读,来看看两者的关系吧!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7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原贴:书房夜话 400:巴利《法句经》与汉译《法句经》,第九品〈恶品〉结语)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91306231038114/permalink/1765448953623829
目录

第十:刀杖品 Daṇḍavaggo
十:刀杖品 目录
Dhp_129 Dhp_130 Dhp_131 Dhp_132 Dhp_133 Dhp_134
Dhp_135 Dhp_136 Dhp_137 Dhp_138 Dhp_139 Dhp_140
Dhp_141 Dhp_142 Dhp_143 Dhp_144 Dhp_145 第十:刀杖品
(Daṇḍavaggo)
总结
Dhp. 129
Sabbe tasanti daṇḍassa, sabbe bhāyanti maccuno;
Attānaṃ upamaṃ katvā, na haneyya na ghātaye. (129)
每个人都在刀杖处罚前颤抖,每个人都畏惧死亡,
设身处地而想,不应伤害他人也不应杀害他人。(129)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Sabbe tasanti daṇḍassa”。主词为“Sabbe 所有人、全部的人”(复数),动词为“tasanti 颤
抖”(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受词为“daṇḍassa 杖罚”(属格)。
2. “sabbe bhāyanti maccuno”,主词为“Sabbe 所有人、全部的人”(复数),动词为“bhāyanti
畏惧”(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受词为“maccuno 死亡”(属格)。
3. “Attānaṃ upamaṃ katvā, na haneyya na ghātaye”。,主词为“sa 他”(单数,省略),动词
为“haneyya 应伤害”(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hanati)与“ghātaye 应杀”(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
为 ghāteti);“na haneyya na ghātaye 他不应伤害、不应杀害”之前有一动名词片语:
“Attānaṃ upamaṃ katvā 已经与自己作了比较之后”,意味着“将自己的感受推论别人的感
受”。

《法句经》卷1〈刀杖品 18〉:
“一切皆惧死,莫不畏杖痛,
恕己可为譬,勿杀勿行杖。”(CBETA, T04, no. 210, p. 565, b2-3)。
《出曜经》卷8〈念品 6〉: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7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一切皆惧死,莫不畏杖痛,
恕己可为譬,勿杀勿行杖。”(CBETA, T04, no. 212, p. 653, b21-22)。
《法集要颂经》卷1〈爱乐品 5〉:
“一切皆惧死,莫不畏刀杖,
恕己可为喻,勿杀勿行杖。”(CBETA, T04, no. 213, p. 780, a26-28)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5 喜品〉,Uv 5.19。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一切畏刀杖,一切皆惧死,
以自量比较,勿杀教他杀。”(CBETA, N26, no. 9, p. 26, a6 // PTS. Dhp. 19)

Dhp. 130
Sabbe tasanti daṇḍassa, sabbesaṃ jīvitaṃ piyaṃ;
Attānaṃ upamaṃ katvā, na haneyya na ghātaye. (130)
每个人都在刀杖处罚前颤抖,每个人都爱惜性命,
设身处地而想,不应伤害他人也不应杀害他人。(130)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Sabbe tasanti daṇḍassa”。主词为“Sabbe 所有人、全部的人”(复数),动词为“tasanti 颤
抖”(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受词为“daṇḍassa 杖罚”(属格)。
2. “sabbesaṃ jīvitaṃ piyaṃ”,主词为“sabbesaṃ jīvitaṃ 所有人的生命”,动词为“hoti 是”
(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省略),主词补语为“piyaṃ 可爱的”(形容词)。
3. “Attānaṃ upamaṃ katvā, na haneyya na ghātaye”。,主词为“sa 他”(单数,省略),动词
为“haneyya 应伤害”(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hanati)与“ghātaye 应杀”(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
为 ghāteti);“na haneyya na ghātaye 他不应伤害、不应杀害”之前有一动名词片语:
“Attānaṃ upamaṃ katvā 已经与自己作了比较之后”,意味着“将自己的感受推论别人的感
受”。

《法句经》、《出曜经》与《法集要颂经》都无无对应偈颂。
梵文《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7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一切畏刀杖,一切皆爱生,
以自量比较,勿杀教他杀。”(CBETA, N26, no. 9, p. 26, a7 // PTS. Dhp. 19)

Dhp. 131
Sukhakāmāni bhūtāni, yo daṇḍena vihiṃsati;
Attano sukhamesāno, pecca so na labhate sukhaṃ. (131)
他以刀杖加害冀求安乐的众生,
这样的人以此自求安乐,他得不到后世的安乐。(131)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pecca so na labhate sukhaṃ”。主词为“so 他”(单数),动词为“labhate


获得”(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有时写作 labhati),“na labhate 不获得”,受词为“sukhaṃ 安乐、快
乐”,“pecca 死后”为副词。 此首偈颂的第一句到第三句用来形容主词“so 他”,“yo”为关系代名
词,动词为“vihiṃsati 伤害”(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受词为“bhūtāni 群生,众生”,“ukhakāmāni
bhūtāni 希求快乐的群生”,“daṇḍena 以刀杖”(工具格)。 最后,关系代名词“yo”有一个形容词片
语“Attano sukham esāno 自己寻求快乐”。
《出曜经》卷27〈乐品 31〉:
“善乐于爱欲,以杖加群生,
于中自求安,后世不得乐。”(CBETA, T04, no. 212, p. 753, b1-2)。
《法集要颂经》卷4〈乐品 30〉:
“善乐于爱欲,以杖加羣生,
于中自求安,后世不得乐。”(CBETA, T04, no. 213, p. 794, a27-29)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0 乐品〉,Uv 30.3。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欲自安乐者,刀杖害有情,
但求自己乐,后世乐难得。”(CBETA, N26, no. 9, p. 26, a8 // PTS. Dhp. 19)

Dhp. 132
Sukhakāmāni bhūtāni, yo daṇḍena na hiṃsati;
Attano sukhamesāno, pecca so labhate sukhaṃ. (132)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8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他不以刀杖加害冀求安乐的众生,
这样的人不以此自求安乐,他可得到后世的安乐。(132)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pecca so labhate sukhaṃ”。主词为“so 他”(单数),动词为“labhate 获


得”(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有时写作 labhati),“na labhate 不获得”,受词为“sukhaṃ 安乐、快
乐”,“pecca 死后”为副词。
此首偈颂的第一句到第三句用来形容主词“so 他”,“yo”为关系代名词,动词为“na hiṃsati 不伤
害”(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受词为“bhūtāni 群生,众生”,“ukhakāmāni bhūtāni 希求快乐的群
生”,“daṇḍena 以刀杖”(工具格)。 最后,关系代名词“yo”有一个形容词片语“Attano sukham
esāno 自己寻求快乐”。
《法句经》卷1〈刀杖品 18〉:
“能常安群生,不加诸楚毒,
现世不逢害,后世长安隐。”(CBETA, T04, no. 210, p. 565, b4-5)
《出曜经》卷27〈乐品 31〉:
“人欲得欢乐,杖不加群生,
于中自求乐,后世亦得乐。”(CBETA, T04, no. 212, p. 753, b13-14)。
《法集要颂经》卷4〈乐品 30〉:
“人欲得欢乐,杖不加羣生,
于中自求乐,后世亦得乐。”(CBETA, T04, no. 213, p. 794, a29-b2)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0 乐品〉,Uv 30.3。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欲自安乐者,不以刀杖害,
以求自己乐,后世得安乐。”(CBETA, N26, no. 9, p. 26, a9 // PTS. Dhp. 20)

Dhp. 133
Māvoca pharusaṃ kañci, vuttā paṭivadeyyu taṃ;
Dukkhā hi sārambhakathā, paṭidaṇḍā phuseyyu taṃ. (133)
你不要对任何人说粗鲁的话,这样的人会得到同样言词的回报,
愤怒的言语会招致痛苦,以刀杖报复会困扰他。(133)

此首偈颂包含四个句子: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8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1. “mā avoca pharusaṃ kañci”。主词为“tumha 你”(单数),动词为“avoca 说”(第二人称单数


现在式,这个字的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vatti),“mā 不要”,两个字(mā avoca)连音成
为“māvoca”,受词为“kañci 任何(话)”,KR Norman 认为“kañci 任何人”。“pharusaṃ 粗
鲁”,此句为“你不要说任何粗鲁的话”;如依 KR Norman 的主张,则成为“你不要对任何人
说粗鲁的话”。
2. “vuttā paṭivadeyyu taṃ”,主词为“vuttā (他)所说的话”(复数),动词为“paṭivadeyyu 回答”
(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祈使态,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paṭivadati”),受词为“taṃ
他”;此句为“他所说的话会用来回答他”,意即“他用怎样的话对待别人,别人也会用同样的
话来回答他”。
3. “Dukkhā hi sārambhakathā”,主词为“sārambhakathā 忿怒所说的话(恶口)”(单数),动词为
“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主词补语为“dukkhā 痛苦的”(单数)。此句意即“忿怒的言语
是带来痛苦的”。
4. “paṭidaṇḍā phuseyyu taṃ”,主词为“paṭidaṇḍā 以刀杖报复”(复数),动词为“phuseyyu 触
及”(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祈使态,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phusati”,这个字其实是“触
phassa”的动词),受词为“taṃ 他”;“phuseyyu 触及”这个字的意思有一点隐晦,“报复会触
及他”的意思并不明显,KR Norman 翻译为“Retribution(s) would saail you 报复会困扰你
(他)”。此处的翻译采用此一意见。汉译《法句经》作“刀杖归躯”,有“回报到本身、触及本
身”的意思。

《法句经》卷1〈刀杖品 18〉:
“不当麤言,言当畏报,
恶往祸来,刀杖归躯。”(CBETA, T04, no. 210, p. 565, b6-7)
《出曜经》卷23〈泥洹品 27〉:
“言当莫麤犷,所说应辩才,
少闻共论难,反受彼屈伏。”(CBETA, T04, no. 212, p. 731, c4-5)。
《法集要颂经》卷3〈圆寂品 26〉:
“言当莫麁犷,所说应辩才,
少闻其论难,反受彼屈伏。”(CBETA, T04, no. 213, p. 790, b20-22)。
Cbeta Taiwan
注明“少闻其论难”的“其”字,《高丽藏》作“共”字。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6 涅盘品〉,Uv 26.3。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对人莫言粗暴语,汝已言者返言汝,
忿奴之言实甚痛,刀杖互击可触汝。”(CBETA, N26, no. 9, p. 26, a10 // PTS. Dhp. 20)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8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第三句“忿奴”应作“忿怒”。

Dhp. 134
Sace n'eresi attānaṃ, kaṃso upahato yathā;
Esa patto'si nibbānaṃ, sārambho te na vijjati. (134)
假如你像破锣一样不让自己振动,
这是已达到平静清凉,你不再愤怒。(134)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sace neresi attānaṃ, kaṃso upahato yathā; esa pattosi nibbānaṃ”。这是一个“if ..., then
...”的假设句。第一段的“条件句”为“sace n'eresi attānaṃ, kaṃso upahato yathā”。“sace”为
“假如”, 主词为“tumha 你”(单数,省略),动词为“eresi 令他振动”(第二人称单数,役使态
causative,这个字的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ereti 振动、摇动、出声),“n'eresi”为“na
eresi 不要让它振动”,受词为“attānaṃ 自己”。此句为“你不要让自己振动”。后面有一个形容
词子句“kaṃso upahato yathā”,“yathā”为“就像、正如”,“kaṃso”为“锣”,“upahato”为
“破的”。后面的“结果句”为“esa patto'si nibbānaṃ”,主词为主词为“esa 这”(单数,省略),
“patto'si”为“patto asi”,动词为“asi 是”(第二人称单数动词,这个字的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
词为 atthi),主词补语为“patto nibbānaṃ 已经达到涅盘的”,此句到此为止为“如同破锣不再振
动,你不让自己振动,这是已达到平静清凉”。诺曼翻译为“假如你像破锣一样不让自己发声,
这是已达到平静清凉”。
2. “sārambho te na vijjati”,主词为“sārambho 忿怒”(单数),动词为“vijjati 被发现”(第三人称单
数,被动式,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vindati”),“na vijjati 不被发现”;“te 对你”(属格)。
此处的“esa 这个”却用“第二人称单数动词 asi”,也见于其他地方。
《法句经》卷1〈刀杖品 18〉:
“出言以善,如叩[22]钟磬,
身无论议,度世则易。”(CBETA, T04, no. 210, p. 565, b7-8)。[22]钟=众【宋】【元】【明】
【圣】。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6 涅盘品〉,Uv 26.5。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汝若破铜锣,自默而不言,
既得涅盘道,汝无忿怒诤。”(CBETA, N26, no. 9, p. 26, a11 // PTS. Dhp. 20)。

Dhp. 135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8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Yathā daṇḍena gopālo, gāvo pājeti gocaraṃ;


Evaṃ jarā ca maccu ca, āyuṃ pājenti pāṇinaṃ. (135)
如同牧人执棒,驱赶牛只至牛栏;
如是衰老和死亡驱赶众生的生命。(135)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 jarā ca maccu ca āyuṃ pājenti pāṇinaṃ”。这是一个“yathā ..., evaṃ


...;如同...,如是...”的句子。第一段“yathā daṇḍena gopālo, gāvo pājeti gocaraṃ”,“yathā”为
“就像、正如”,主词为“gopālo 牧牛人”(单数),动词为“pājeti 驱赶(令他走动)”(第三人称单数,役
使态 causative,这个字的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pajjati 行走、步行),受词为“gāvo 牛”(复
数)。动词有两个副词形容它。一、“gocaraṃ 到牛栏、牛圈,到牧场”;二、“daṇḍena 以棍、杖”
(工具格)。此句为“就像牧牛人以棍杖驱赶牛群到牛栏一样”。
句子的主干:“evaṃ jarā ca maccu ca āyuṃ pājenti pāṇinaṃ”。“evaṃ 如是”,主词为“jarā ca
maccu ca 老与死”,动词为“pājenti 驱赶”(“pājeti 驱赶”的复数动词),受词为“āyuṃ pāṇinaṃ 众
生的生命”;“pāṇinaṃ 众生的”(属格),“āyuṃ 生命”。
《法句经》卷1〈无常品 1〉:
“譬人操杖,行牧食牛;
老死犹然,亦养命去”(CBETA, T04, no. 210, p. 559, a15-16)。
《出曜经》卷2〈无常品 1〉:
“譬人操杖,行牧食牛,
老死犹然,亦养命虫。”(CBETA, T04, no. 212, p. 616, a22-23)。
此处“亦养命虫”显然有误,参考《法句譬喻经》卷1〈无常品 1〉:“譬人操杖,行牧食牛,老死犹
然,亦养命去。”(CBETA, T04, no. 211, p. 576, a4-5)。
《法集要颂经》卷1〈有为品 1〉:
“如人操杖行,牧牛饮饲者,
人命亦如是,亦即养命去。”(CBETA, T04, no. 213, p. 777, b13-15)。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1 无常品〉,Uv 1.17。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如牧者以杖,驱牛至牧场,
如是老与死,驱逐有情命。”(CBETA, N26, no. 9, p. 26, a12 // PTS. Dhp. 20)

Dhp. 136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8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Atha pāpāni kammāni, karaṃ bālo na bujjhati;


Sehi kammehi dummedho, aggidaḍḍhova tappati. (136)
愚者作恶时不自觉为恶,
愚者受业报煎熬,痛苦如火烧身。(136)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atha pāpāni kammāni, karaṃ bālo na bujjhati”。“atha”为“衬字”,主词为“bālo 愚人”(单
数),动词为“bujjhati 知道”(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na bujjhati 不知道”。主词“bālo 愚人”
的形容词为“pāpāni kammāni karaṃ 作恶事的”;“karaṃ 作”(现在分词, doing),
“kammāni 行为”(复数受格名词,deeds),“pāpāni 恶的”(复数受格形容词,bad)。此句为
“行恶的愚人不知道(自己的恶行)”。
2. “sehi kammehi dummedho, aggidaḍḍhova tappati”。“evaṃ 如是”,主词为“dummedho
笨人”,动词为“tappati 被折磨、被苦恼”(“tapati 折磨、苦恼”的被动态),副词为“kammehi
由(自己的 sehi)行为”(工具格);另一副词为“aggidaḍḍhova, aggidaḍḍho va 像被火焚烧一
样”。

《法句经》卷1〈愚暗品 13〉:
“过罪未熟,愚以恬惔,
至其熟[44]处,自受大罪。”(CBETA, T04, no. 210, p. 563, c5-6),[44]处=时【宋】【元】
【明】。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9 业品〉,Uv 9.12。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愚者作恶业,却不能自知,
痴者感业苦,如以火自烧。”(CBETA, N26, no. 9, p. 26, a13 // PTS. Dhp. 20)

Dhp. 137
Yo daṇḍena adaṇḍesu, appaduṭṭhesu dussati;
Dasannamaññataraṃ ṭhānaṃ, khippameva nigacchati. (137)
以刀杖侵犯良善者或无过错者,
这样的人会快速遭遇(下列)十种状况之一。(137)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dasannamaññataraṃ ṭhānaṃ, khippameva nigacchati”、“dasannam


aññataraṃ ṭhānaṃ khippam eva nigacchati”。主词为“so 他”(单数),动词为“nigacchati 去到”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8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受词为“ṭhānaṃ 地方、状况”;“dasannamaññataraṃ 十种当中的一种”,


“khippam 迅速地”(副词),“eva 就 just”。此句为“他就会迅速地遭遇到十种状况的一种”。
上一句的“他”,有一个关系子句:
“Yo daṇḍena adaṇḍesu, appaduṭṭhesu dussati”。主词为“yo 这样的人”(关系代名词),动词为
“dussati 攻击”(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副词为“daṇḍena 以刀杖”(工具格);两个受词为:
1. “adaṇḍesu”,无暴力的人、善良的人(位格)。
2. “appaduṭṭhesu”,无过错的人(位格)。

《法句经》卷1〈刀杖品 18〉: | “欧杖良善,妄谗无罪, | 其殃十倍,灾迅无赦。”(CBETA,


T04, no. 210, p. 565, b8-9)。 | | 《出曜经》卷25〈恶行品 29〉: | | “无过而强轻,无恚而强
侵, | 当于十品处,便当趣于彼。”(CBETA, T04, no. 212, p. 746, a17-18) | | 《法集要颂经》卷
3〈罪障品 28〉: | | “无过而强轻,无恚而强侵, | 当于十品处,便当趣于彼。”(CBETA, T04,
no. 213, p. 792, c8-9) |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8 恶品〉,Uv 28.26。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若以刀杖害,无罪无邪人,
十事中一事,忽然彼应遇。”(CBETA, N26, no. 9, p. 26, a14 // PTS. Dhp. 20)

Dhp. 138
Vedanaṃ pharusaṃ jāniṃ, sarīrassa ca bhedanaṃ;
Garukaṃ vāpi ābādhaṃ, cittakkhepañca pāpuṇe. (138)
剧烈的痛苦,身体受伤或损失,
严重的疾病,心志失常。(138)

这十项的前四项为(pāpuṇe 得到):
1. vedanaṃ pharusaṃ 剧烈的痛苦
2. jāniṃ sarīrassa bhedanaṃ 身体受伤或损失
3. garukaṃ ābādhaṃ 严重的疾病
4. cittakkhepañca 心志失常(精神疾病)。

《法句经》卷1〈刀杖品 18〉:
“生受酷痛,形体毁[27]折,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8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自然恼病,失意恍惚。”(CBETA, T04, no. 210, p. 565, b10-11),[27]折=析【元】【明】。


《出曜经》卷25〈恶行品 29〉:
“痛[3]痒语麤犷,此形必坏败,
众病所酷切,心乱而不定,”(CBETA, T04, no. 212, p. 746, a29-b2),[3]痒=痒【宋】【元】
【明】。
《法集要颂经》卷3〈罪障品 28〉:
“痛痒语麤犷,此形必坏败,
众病所逼切,心乱而不定。”(CBETA, T04, no. 213, p. 792, c10-11)。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8 恶品〉,Uv 28.28。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剧烈苦〔失财〕,身体受毁损,
或为重病逼,乃至心错乱。”(CBETA, N26, no. 9, p. 27, a1 // PTS. Dhp. 20)

Dhp. 139
Rājato vā upasaggaṃ, abbhakkhānañca dāruṇaṃ;
Parikkhayañca ñātīnaṃ, bhogānañca pabhaṅguraṃ. (139)
被国王刁难,被控诉重罪,
亲戚亡故,重大的财产损失。(139)

这十项的第5~8项为:
1. Rājato upasaggaṃ 从国王来的麻烦。(“Rājato 从国王来的(从格)”,“upasaggaṃ 麻烦”)
2. abbhakkhānañca dāruṇaṃ 恐惧的控诉
3. parikkhayañca ñātīnaṃ 亲戚亡故
4. bhogānañca pabhaṅguraṃ 重大的财产损失

《法句经》卷1〈刀杖品 18〉:
“人所诬[28]咎,或县官厄,
财产耗尽,亲戚离别;”(CBETA, T04, no. 210, p. 565, b11-12)
[28]咎=枉【宋】【元】【明】。
《出曜经》卷25〈恶行品 29〉: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8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宗族别离散,财货费耗尽,
王者所劫[4]略,所愿不从意。”(CBETA, T04, no. 212, p. 746, b2-4),[4]略=掠【元】
【明】。
《法集要颂经》卷3〈罪障品 28〉:
“宗族别离散,财货费耗尽,
为贼所劫掠,所愿不从意。”(CBETA, T04, no. 213, p. 792, c12-13)。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8 恶品〉,Uv 28.27。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或由王迫害,或遇诬重罪,
或亲族离散,或破灭财产。”(CBETA, N26, no. 9, p. 27, a2 // PTS. Dhp. 20)

Dhp. 140
Atha vāssa agārāni, aggi ḍahati pāvako;
Kāyassa bhedā duppañño, nirayaṃ sopapajjati. (140)
他的房舍会遭大火焚烧,
愚者他死后往生地狱。(140)

这十项的第9, 10 两项为:
9. “atha vāssa agārāni aggi ḍahati pāvako”、“atha vā assa agārāni aggi ḍahati pāvako”,
“atha vā 然后 pāvako 熊熊 aggi 火 ḍahati 燃烧 assa 他的 agārāni 房子(复数)”。
10. “Kāyassa bhedā duppañño, nirayaṃ sopapajjati”、“Kāyassa bhedā duppañño nirayaṃ so
upapajjati”,“Kāyassa 身体的 bhedā 离散 duppañño 愚者 nirayaṃ 地狱 so 他 upapajjati 往
生”。
《法句经》卷1〈刀杖品 18〉:
“人所诬[28]咎,或县官厄,
财产耗尽,亲戚离别;”(CBETA, T04, no. 210, p. 565, b11-12)
[28]咎=枉【宋】【元】【明】。
《出曜经》卷25〈恶行品 29〉:
“或复无数变,为火所焚烧,
身坏无智慧,亦趣于十品。”(CBETA, T04, no. 212, p. 746, b4-5)。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8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法集要颂经》卷3〈罪障品 28〉:
“或复无数变,为火所焚烧,
身坏无智慧,亦趣于十品。”(CBETA, T04, no. 213, p. 792, c14-16)。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8 恶品〉,Uv 28.29。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或彼之家屋,遭遇却火烧,
愚者身灭后,堕入于地狱。”(CBETA, N26, no. 9, p. 27, a3 // PTS. Dhp. 20)

Dhp. 141
Na naggacariyā na jaṭā na paṅkā,
nānāsakā thaṇḍilasāyikā vā;
Rajojallaṃ ukkuṭikappadhānaṃ,
sodhenti maccaṃ avitiṇṇakaṅkhaṃ. (141)
裸行外道、髻发外道、涂泥外道、绝食外道、卧地外道(睡在地面,不用草芥等作为铺垫)、涂灰外
道、汗流外道(于令人冒汗不止的地点修练)、蹲距外道这类行为,不能令未断除疑惑的人清净。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有八种人的行为无法使未断除疑惑的人清净:“AAA na sodhenti maccaṃ
avitiṇṇakaṅkhaṃ”,AAA 代表这八种人的行为,“soahenti 使清净(复数,役使态动词,第三人称
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sujjhati)”,受词为“maccaṃ avitiṇṇakaṅkhaṃ 未断除疑惑的人”。
AAA 代表的八种人为:
1. naggacariyā 裸行外道
2. jaṭā 髻发外道
3. paṅkā 涂泥外道
4. anānāsakā 绝食外道
5. thaṇḍilasāyikā 卧地外道(睡在地面,不用草芥等作为铺垫)
6. Rajo 涂灰外道
7. jallaṃ 汗流外道(于令人冒汗不止的地点修练)
8. ukkuṭikappadhānaṃ 蹲距外道

《法句经》卷1〈刀杖品 18〉:
“虽[30]倮剪发,[31]长服草衣,
沐浴踞石,奈[32]痴结何?”(CBETA, T04, no. 210, p. 565, b14-15),[30]倮=裸【宋】【元】
【明】。[31]长=被【宋】【元】【明】,=杖【圣】。[32]痴=疑【宋】【元】【明】【圣】。
《出曜经》卷29〈梵志品 34〉: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8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所谓梵志,不但倮形,
居嶮卧棘,名为梵志。”(CBETA, T04, no. 212, p. 768, c14-15)。
《法集要颂经》卷4〈梵志品 33〉:
“所谓梵志者,不但在裸形,
居险卧荆棘,而名为梵志。”(CBETA, T04, no. 213, p. 798, a1-3)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3 婆罗门品〉,Uv 33.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裸行螺髻者[1],污泥及断食,
卧地自尘身,蹲踞不住立,
不断疑惑人,无得清净事。”(CBETA, N26, no. 9, p. 27, a4-5 // PTS. Dhp. 21),[1]裸行以下皆为
苦行之种类。

Dhp. 142
Alaṅkato cepi samaṃ careyya,
santo danto niyato brahmacārī;
Sabbesu bhūtesu nidhāya daṇḍaṃ,
so brāhmaṇo so samaṇo sa bhikkhu. (142)
如果他举止安详宁静,即使装饰华丽,
他(仍然是)寂静的、调御的、有节制的、梵行的,
于一切众生舍弃刀杖,
他是一位婆罗门,他是一位沙门,他是一位比丘。(142)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alaṅkato cepi samaṃ careyya, santo danto niyato brahmacārī”,这是一个“if ..., then
...”的句子。主词为“so 他”(单数,省略),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省略),主
词补语为:1) santo 寂静的 2) danto 调御的 3) niyato 有节制的 4) brahmacārī 梵行的。条
件子句为“alaṅkato cepi samaṃ careyya”,主词为“so 他”(单数,省略),动词为“careyya
举止,行住坐卧”(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祈使态 opta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carati),“cepi”为“即使”;“alaṅkato 装饰华丽”。此句为“如果他举止安详宁静,即使装饰华
丽,他(仍然是)寂静的、调御的、有节制的、梵行的”。
2. “sabbesu bhūtesu nidhāya daṇḍaṃ, so brāhmaṇo so samaṇo sa bhikkhu”。前面为“动名
词片语”:“sabbesu bhūtesu nidhāya daṇḍaṃ”,动名词为“nidhāya 已舍弃了”,受词为
“daṇḍaṃ 刀杖”,动名词的形容词(副词)为“sabbesu bhūtesu 于一切众生”(位格);句子的主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9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干(动词“hoti 是”省略)为“so brāhmaṇo so samaṇo sa bhikkhu 他是一位婆罗门,他是一位


沙门,他是一位比丘”。

《法句经》卷1〈刀杖品 18〉:
“自严以修法,[37]灭损受净行,
杖不加群生,是沙门道人。”(CBETA, T04, no. 210, p. 565, b20-21),[37]灭=减【宋】【元】
【明】。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3 婆罗门品〉,Uv 33.2。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其身住寂静,调御心自制,
必然持梵行,不以诸刀杖,加害诸有情,
彼为婆罗门,彼则是沙门,彼则是比丘。”(CBETA, N26, no. 9, p. 27, a6-7 // PTS. Dhp. 21)

Dhp. 143
Hirīnisedho puriso, koci lokasmiṃ vijjati;
Yo nindaṃ apabodheti, asso bhadro kasāmiva. (143)
是否于世间某处存在有惭愧而止恶的人,
他避免责难,就像良马避免鞭策一样?(143)

这首偈颂也出现在《相应部1.18经》
此首偈颂为一个疑问句,此处分成两段来解说:
1. “Hirīnisedho puriso, koci lokasmiṃ vijjati”。主词为“puriso 人”(单数),动词为“vijjati 存
在”(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此动词也可理解成被动式“被找到”,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vindati),此两字作“疑问句”为“这样的人存在吗?”。主词“puriso 人”的形容词为
“hirīnisedho 惭愧而止恶的、具羞耻心而自我节制的”;动词“vijjati 存在”的副词为“koci
lokasmiṃ 于世间某处”。此句为“是否于世间某处存在有惭愧而止恶的人?”
2. “yo nindaṃ apabodheti, asso bhadro kasāmiva”。“evaṃ 如是”,主词为“yo 这样的人”
(关系代名词),动词为“apabodheti 回避、避免”,受词为“nindaṃ 责难”;有一副词子句形
容动词“apabodheti 避免”:“asso bhadro kasāmiva”、“asso bhadro kasām iva 就像良马
避免马鞭一样”。

《法句经》卷1〈刀杖品 18〉: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9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世[34]党有人,能知惭愧,
是名诱进,如策良马。”(CBETA, T04, no. 210, p. 565, b16-17),[34]党=傥【宋】【元】
【明】。
《出曜经》卷19〈马喻品 20〉:
“惭愧之人,智慧成就,
是易诱进,如策良马。”(CBETA, T04, no. 212, p. 711, c25-26)。
《法集要颂经》卷2〈马喻品 19〉:
“若人有惭愧,智慧可成就,
是故易诱进,如策于良马。”(CBETA, T04, no. 213, p. 786, c13-14)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19 马品〉,Uv 19.5。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惭愧自制者,此世所少有,
如良马避鞭,彼善避诽辱。”(CBETA, N26, no. 9, p. 27, a8 // PTS. Dhp. 21)

Dhp. 144
Asso yathā bhadro kasāniviṭṭho, ātāpino saṃvegino bhavātha;
Saddhāya sīlena ca vīriyena ca, samādhinā dhammavinicchayena ca;
Sampannavijjācaraṇā patissatā, jahissatha dukkhamidaṃ anappakaṃ. (144)
你们应精勤迫切地修习,如良马加鞭;
你们必需以信、戒、精进、定、择法
而知行具足(明行足)地、具念地舍断众苦。(144)

诺曼(KR Norman)将这首偈颂的前两句编号为 143B,将其余四句编号为 144颂;从梵文《法句经》


(《优陀那品》Udānavarga)对应偈颂 Uv 19.2 来看,Uv 19.2 也是六句,似乎无须特别编成两部
份。
此首偈颂为两个句子:
1. “ātāpino saṃvegino bhavātha”。主词为“tumhe 你们”(复数,省略),动词为“bhavātha 应
成为”(第二人称复数现在式,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bhavati),主词补
语为形容词“ātāpino 精勤的”和“saṃvegino 迫切的(指“出离心”)”;动词有一副词子句“asso
yathā bhadro kasāniviṭṭho 就像良马加鞭一样”。此句为“你们应精勤而迫切,就像良马加鞭
一样”。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9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2. “jahissatha dukkhamidaṃ anappakaṃ”。主词为“tumhe 你们”(复数,省略),动词为


“jahissatha 必需舍断”(第二人称复数现在式,命令态 imper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
为 jahāti),受词为“dukkham idaṃ anappakaṃ 大苦”;动词有两个副词:
“Sampannavijjācaraṇā 明行具足地”、“patissatā 具念地”。此句为“你们必需明行足而具念
地舍断众苦”。
动词“jahissatha 必需舍断”有五个副词:
1. saddhāya 以信 (工具格)
2. sīlena 以戒 (工具格)
3. vīriyena 以精进 (工具格)
4. samādhinā 以定 (工具格)
5. dhammavinicchayena 以择法 (工具格)。

《法句经》卷1〈刀杖品 18〉:
“如策善马,进道能远,人有信戒,
定意精进,受道慧成,便灭众苦。”(CBETA, T04, no. 210, p. 565, b18-19)。
《法句经》卷2〈象喻品 31〉:
“如马调软,随意所如,信戒精进,
定法要具;明行成立,忍和意定,
是断诸苦,随意所如。”(CBETA, T04, no. 210, p. 570, c9-11)。
《出曜经》卷19〈马喻品 20〉:
“如马调软,随意所如,信戒精进,
定法要具,忍和意定,是断诸苦。”(CBETA, T04, no. 212, p. 711, b12-13)。
《法集要颂经》卷2〈马喻品 19〉:
“譬马调能软,随意如所行,
信戒及精进,定法要具足,
...
忍和意得定,能断诸苦恼。”(CBETA, T04, no. 213, p. 786, c3-8)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19 马品〉,Uv 19.2。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如良马加鞭,当奋励努力,
以信戒精进,乃至住禅定,
善识别正法,以及明行足,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9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汝念当勿忘,消灭大穷苦!”(CBETA, N26, no. 9, p. 27, a9-10 // PTS. Dhp. 21)

Dhp. 145
Udakañhi nayanti nettikā, usukārā namayanti tejanaṃ;
Dāruṃ namayanti tacchakā, attānaṃ damayanti paṇḍitā. (80)
Udakañhi nayanti nettikā, usukārā namayanti tejanaṃ;
Dāruṃ namayanti tacchakā, attānaṃ damayanti subbatā. (145)
造水道者导引水,制箭者调直箭杆,
木匠调整木材,智者调御自身。(80)
造水道者导引水,制箭者调直箭秆,
木匠调整木材,贤者调御自身。(145)

汉译《法句经》、《出曜经》、《法集要颂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是“重复翻译的偈颂”(重译偈
颂),有时前后两次完全相同,有时则不同。原因可能十分复杂,请参考我已经发表的论文。
面对汉译的“重译偈颂”,我们紧接着会提一个问题:“其他语言版本是否会出现重译偈颂?”
不同于汉译的“重译偈颂”多达二、三十对,巴利《法句经》的“重译偈颂”只有一对,也就是 80 颂
与145颂,两首只有“paṇḍitā 智者”与“subbatā 贤者”的差别。
此首偈颂含四个句子:
1. “Udakañhi nayanti nettikā”。主词是“nettikā 造灌溉水道的人”(第三人称复数),动词为
“nayanti 导引”(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udakaṃ 水”。这一句为“造灌溉水道
者导引水”。
2. “usukārā namayanti tejanaṃ”。主词是“usukārā 造箭者”(第三人称复数),动词为
“namayanti 使...弯曲”(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使役动词 cuasative;动词原型为 namati 弯
曲),受词为“ tejanaṃ 箭秆”。这一句为“造箭者令箭秆弯曲”,改写作“制箭者调直箭秆”。
3. “Dāruṃ namayanti tacchakā”。主词是“tacchakā 木匠”(第三人称复数),动词为
“namayanti 使...弯曲”(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使役动词 cuasative;动词原型为 namati 弯
曲),受词为“Dāruṃ 木材”。这一句为“木匠令木材弯曲”,改写作“木匠整治木材”。
4. “attānaṃ damayanti paṇḍitā”。主词是“subbatā 智者”(第三人称复数),动词为“damayanti
使...调御”(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使役动词 cuasative;动词原型为 damati 调御),受词为
“attānaṃ 他自己”。这一句为“贤者令自己调御”。

《法句经》卷1〈明哲品 14〉:
“弓工调角,水人调船,
[6]材匠调木,智者调身。”(CBETA, T04, no. 210, p. 564, a9-10),[6]材=巧【宋】【元】
【明】。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9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出曜经》卷18〈水品 18〉:
“水人调船,弓师调角,
巧匠调木,智人调身。”(CBETA, T04, no. 212, p. 707, c27-28)
《法集要颂经》卷2〈水喻品 17〉:
“水工调舟船,弓师能调角,
巧匠乐调木,智者能调身。”(CBETA, T04, no. 213, p. 785, c22-24)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17 水品〉 Uv 17.10,与各版本不同。
请参考下述本品的结语(取材自 书房夜话 405 巴利《法句经》与汉译《法句经》,第10品〈刀杖
品〉结语 )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治水者导水,箭匠之矫箭,
木匠之绳木,贤者自调御。”(CBETA, N26, no. 9, p. 21, a2 // PTS. Dhp. 12)

第十:刀杖品(Daṇḍavaggo)总结
巴利《法句经》与汉译《法句经》,第10品〈刀杖品〉结语 (书房夜话 405)
在巴利《法句经》第十品〈刀杖品〉我点出 143颂所谓的“直述句或疑问句”的议题,在古代汉译版
本都翻译作“直述句”,而少人关切其“疑问句”的师说。
请参考:书房夜话 404: 从一首偈颂谈汉译文献与巴利文献的“差异”
在 137-140颂所列出的“侵害无罪者或善良者”的十项“恶报”,第一、二两项是:“剧烈的痛苦,身
体受伤或损失”,元亨寺版《法句经》翻译作:“剧烈苦〔失财〕,身体受毁损”;了参法师的翻译也
是作“极苦痛失财,身体被损害”。其实第八项已有财产损失毁灭,第一项不需添作“失财”。《出曜
经》翻译作“痛痒语麤犷,此形必坏败”,《法集要颂经》也是如此:“痛痒语麤犷,此形必坏败”,
这两次翻译可能有些问题。巴利偈颂的第十项为“入地狱”,对应的《优陀那品》偈颂为“入恶趣”。
《出曜经》与《法集要颂经》只翻译“趣”,似乎并不理想。相对于此,《法句经》翻译为“死入地
狱”,与巴利偈颂吻合。
巴利《法句经》从第一品〈双品〉到第十品〈刀杖品〉为止,总共有 145 首偈颂,对应的 T210
《法句经》从第九品〈双要品〉到第17品〈恶行品〉共有 171 首偈颂(22 + 20 + 12 + 17 + 21 + 17
+ 10 + 16 + 22 + 14 = 171),这十品如果纯粹是翻译自巴利《法句经》,显然不可能“无中生有”而
翻译出比 145 首还多的偈颂,所以,西元 224 年之后支谦翻译及编辑此经时,一定是从其他来源
翻译而安插进来。而这一“来源”可能不会是现行所见 Bernhard 编辑的《优陀那品》
(Udānavarga),因为少数额外的汉译偈颂也未出现于《优陀那品》之中。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9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在此,我必需再提醒一次:此处的文法经过我的演绎和诠释,有些部分可能是错误的而需要进一步
订正。
此一专题希望建立一个讨论平台,来呼应此项需求,希望有人接棒持续改进。
巴利《法句经》第十品为〈Daṇḍavaggo 刀杖品〉,以下文献有“恶品”的篇章:
巴利《法句经》〈10 Daṇḍavaggo 刀杖品〉
波特那《法句经》,第12 品
梵文《法句经》缺对应品名。
汉译《法句经》的相关品名如下:
T210《法句经》,〈刀杖品 18〉,14首偈颂。
《法句譬喻经》,〈恶行品 17〉,6首偈颂。
《出曜经》,缺对应品名。
《法集要颂经》,缺对应品名。
本群组在“巴利《法句经》”的目录下,介绍了第十品〈刀杖品〉129-145颂,接着要从下列三个角
度来审查这些文献:
1. 从巴利偈颂本身检视巴利《法句经》的第十品。
2. 从巴利《法句经》的视角阅读汉译《法句经》(T210)。
3. 从汉译《法句经》(T210)的视角阅读巴利《法句经》。

1. 从巴利偈颂本身检视巴利《法句经》的第十品:
巴利《法句经》第 145 颂与 80颂的差异仅为“贤者 subbatā”、“智者 paṇḍitā”一字,而且全颂“造
水道者导引水,制箭者调直箭杆,木匠调整木材,贤者调御自身。”并未提到“刀杖”,没有恰当的理
由编入此品。
第 134 颂:“假如你像破锣一样不让自己振动,这是已达到涅盘(平静清凉),你不再愤怒。”梵文
《法句经》编在〈26 涅盘品〉,或者依帖主之见,编在巴利〈17 忿怒品〉,都比〈10
Daṇḍavaggo 刀杖品〉合适。
第 134 颂:“愚者作恶时不自觉为恶;愚者受业报煎熬,痛苦如火烧身。”可能由于偈颂中提到“业”
字,梵文《法句经》编在〈9 业品〉,此颂也看不出摆在10 Daṇḍavaggo 刀杖品〉的理由。
第 141 颂也是如此。
2. 从巴利《法句经》的视角阅读汉译《法句经》(T210):
巴利《法句经》130, 131 两颂在汉译《法句经》(T210)无对应偈颂。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9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巴利《法句经》135 颂的对应偈颂位于汉译《法句经》(T210)的〈1 无常品〉;136 颂的对应偈颂位


于汉译的〈13 愚暗品〉。
3. 从汉译《法句经》(T210)的视角阅读巴利《法句经》:
汉译《法句经》(T210)的 10, 14 两颂无巴利对应偈颂。
让我们继续阅读,来看看两者的关系吧!
(原贴:书房夜话 405:巴利《法句经》与汉译《法句经》,第10品〈刀杖品〉结语)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91306231038114/permalink/1769247093244015
从一首偈颂谈汉译文献与巴利文献的“差异”
(书房夜话 404,作者:苏锦坤)
在“ 书房夜话 393 ”曾经提到,汉译文献与巴利文献出现“差异”时,不见得能轻易判断谁才是“原版
的佛说”,谁是“以讹传讹”。
在亲近几位佛学教授,跟着他们学习汉译文献与巴利文献的比较研究时,我作了一项基本工作,就
是在赤沼智善《汉巴四部四阿含互照录》上面订正“对应经典”与标注“《大正藏》经号”。例如赤沼
书上《杂阿含经》卷9第8经标 M151 及《增一 41.6经》是对应经典(41页),则须在此经标上《杂阿
含236经》,其对应经典是M151 及《增一阿含 45.6经》。
在汉译与巴利《法句经》比较研究时,必须动手作“对应偈颂对照表”,即使目前已经可从网路上查
阅到类似资料,仍须自己编订一遍。
通常,我会不断提醒这一类问题:“汉译《杂阿含经》与巴利《相应部》有哪几种差别?这样的差异
有什么意涵?”“汉译与巴利《法句经》有哪几种差别?这样的差异可以回答那些议题?”
在此我举一首偈颂为例,来谈谈汉译《法句经》与巴利《法句经》的“差异”。
巴利《法句经》143 颂为:
Hirīnisedho puriso, koci lokasmi vijjati;
Yo niddaṃ apabodheti, asso bhadro kasāmiva. (143)
诺曼(KR Norman)翻译为:“Is a man restrained by modesty found anywhere in the world, who
thinks little of censure, as a well-bred horse thinks little of the whip?”
元亨寺版《法句经》翻译作:“惭愧自制者,此世所少有,如良马避鞭,彼善避诽辱。”(CBETA,
N26, no. 9, p. 27, a8 // PTS. Dhp. 21)。
如果我们暂时忽略用字的细微差别,可以发现诺曼英译为“疑问句”,而元亨寺版为“直述句”。
那么那罗陀长老(Thera Nārada)怎样翻译呢?他翻译作“直述句”: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9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Rarely is found in this world anyone who, restrained by modesty, avoids reproach, as a
thorough-bred horse the whip.”
了参法师翻译为“直述句”:
“以惭自禁者,世间所罕有,彼善避羞辱,如良马避鞭。”
中国黄宝生教授翻译为“疑问句”(黄教授的翻译标点得像现代诗的换行,不过他踏实地在最后安了一
个疑问号):
“在这世上,有哪个
知羞者,不会警惕
受责备,就好像
良马警惕受鞭打?”
巴利《法句注》说:“Koci lokasminti evarūpo puggalo dullabho, kocideva lokasmiṃ vijjati.”(Is
there any man found in the world?)
不知道这些巴利《法句经》的翻译者为何不遵循《法句注》而翻译作“疑问句”?
我们看相关的汉译,品味文意,应该都是翻译为“直述句”。
《法句经》卷1〈刀杖品 18〉:
“世[34]党有人,能知惭愧,
是名诱进,如策良马。”(CBETA, T04, no. 210, p. 565, b16-17),[34]党=傥【宋】【元】
【明】。
《出曜经》卷19〈马喻品 20〉:
“惭愧之人,智慧成就,
是易诱进,如策良马。”(CBETA, T04, no. 212, p. 711, c25-26)。
《法集要颂经》卷2〈马喻品 19〉:
“若人有惭愧,智慧可成就,
是故易诱进,如策于良马。”(CBETA, T04, no. 213, p. 786, c13-14)
这个问题的症结在,如果 koci 是关系副词、关系代名词就是“直述句”,如果 koci 是疑问代名词就
是“疑问句”。
近年来,西方学术界(包含锡兰的巴利文献学者)已经认定注释书当中的《法句注》不是觉音论师的著
作,那么此一注解是否仍然有说服力呢?
所幸的是,这首偈颂在巴利《相应部 1.18经》又再出现一次。
Hirīnisedho puriso, koci lokasmiṃ vijjati.
Yo nindaṃ apabodhati, asso bhadro kasāmivā’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9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元亨寺版《相应部1.18经》:
“谁于此世间,有惭止恶者,
如鞭影骏马,彼悟离非难。[32]”(CBETA, N13, no. 6, p. 10, a12-13 // PTS. S. 1. 7),[32]离非
难而悟 nindaṁ appabodhati = garahaṁ apaharanto bujjhati。
庄春江老师翻译为:
“在世间,有谁是以惭而自我抑制的男子,
不引起斥责,如良马之于鞭?”
元亨寺版的翻译,相同的字句在《法句经》翻译作“直述句”,在《相应部》翻译作“疑问句”,这是
很难“自圆其说”。
我们看汉译的状况,两者都翻译为“直述句”。
《杂阿含578经》卷22:
“常习惭愧心,此人时时有,
能远离诸恶,如顾鞭良马。””(CBETA, T02, no. 99, p. 154, a10-11)。
《别译杂阿含163经》:
“若有贤善人,能具修惭愧,
譬如彼良马,不为𢤱悷恶。”(CBETA, T02, no. 100, p. 435, b12-13)。

结论:这一首偈颂应为“疑问句”,菩提比丘翻译为:
Is there a person somewhere in the world
Who is restrained by a sense of shame,
One who draws back from blame
As a good horse does from the whip?
世间是否有人具惭愧心而调御,
他能避免责难而自制,
如同良马避免鞭责?
理由有二:
1. 觉音论师《相应部注》说:“Koci lokasmiṃvijjatīti koci evarūpo vijjatīti pucchati.”("Koci
lokasmiṃ vijjati" 句中的 'koci vijjati' 之类是“提问”。)
2. 《相应部1.18经》的经文就是此两首偈颂:“在世间,有谁是以惭而自我抑制的男子,不引起
斥责,如良马之于鞭?”“以惭而自我抑制者是稀少的,他们总是具念地行,获得苦的结束
后,在不平顺中平顺地行。”(庄春江老师翻译)。一般认为第一首是天子所说,第二首为世尊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19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所说。如果不是天子提问,天子大辣辣地抒发自己的意见,显得有些白目;世尊在未有人提
问之下,特别作解说,也是有一点突兀。

因此,Cbeta Taiwan 的标点,


《杂阿含578经》:
时,彼天子而说偈言:
“常习惭愧心,此人时时有,
能远离诸恶,如顾鞭良马。”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常习惭愧心,此人实希有,
能远离诸恶,如顾鞭良马。”(CBETA, T02, no. 99, p. 154, a9-14),
天子的问偈应标点作疑问句:
“常习惭愧心,此人时时有,
能远离诸恶,如顾鞭良马?”
苏锦坤 作者:菩提比丘对“koci 谁、任何人”感到不安,他认为这个字应该是“kvaci 何处”。
(原贴: 书房夜话 404:从一首偈颂谈汉译文献与巴利文献的“差异”
目录

第十一:老品 Jarāvaggo
十一:老品 目录
Dhp_146 Dhp_147 Dhp_148 Dhp_149 Dhp_150 Dhp_151
Dhp_152 Dhp_153 Dhp_154 Dhp_155 Dhp_156 第十一:老品
(Jarāvaggo)
总结
Dhp. 146
Ko nu hāso kimānando, niccaṃ pajjalite sati;
Andhakārena onaddhā, padīpaṃ na gavesatha. (146)
生命总是在炽然中,(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会有欢笑?为什么会有喜乐?
当被黑暗遮蔽(时),你为何不寻求灯?(146)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疑问句: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0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1. “Ko nu hāso”。疑问代名词是“ko nu 为什么”(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


数现在式动词,省略),主词补语为“hāso 笑、欢笑”。这一句为“为什么会有欢笑?”
2. “kimānando, niccaṃ pajjalite sati”、“kiṃ ānando niccaṃ pajjalite sati”。疑问代名词是
“kiṃ 为什么”(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省略),主词补语
为“ānando 喜乐”;“niccaṃ 总是、永远”,“pajjalite 炽烈燃烧的”(pajjalita 的位格),“sati
存在、生命”。这一句为“生命总是在炽然,(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会有喜乐?”(水野弘元
《巴利字典》:sati:[sant の sg.loc.] ありつつあるにおいて(于存在的过程之中),存在
する时(继续存在时). imasmiṁ sati idaṁ hoti これある とき,これ(彼)あり,当这个继
续存在的时候)
3. “Andhakārena onaddhā, padīpaṃ na gavesatha”。《法句经注》解说:“此句是一个疑问
句”。主词是“tumhe 你们”(第二人称复数,省略),动词为“gavesatha 寻求”(第二人称复数未
来式,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gavesati),“na gavesatha”为“未寻求、不寻求”,受词为
“padīpaṃ 灯”。最前面两字“Andhakārena onaddhā”为“被黑暗遮蔽”。这一句为“当被黑暗
遮蔽(时),你们怎不去寻找灯?”。

《法句经》卷1〈老耗品 19〉:
“何喜何笑?[43]命常炽然,
深[44]弊幽冥,[45]如不求[46]锭。”(CBETA, T04, no. 210, p. 565, b27-28),[43]命=念
【宋】【元】【明】。[44]弊=蔽【宋】【元】【明】。[45]如不=不如【明】。[46]锭=定【宋】
【元】【明】。。
《出曜经》卷1〈无常品 1〉:
“何憙何笑,念常炽然,
深蔽幽冥,[13]而不求锭?”(CBETA, T04, no. 212, p. 611, c10-11),[13]而=如【宋】*【元】
*【明】*。
《法集要颂经》卷1〈有为品 1〉:
“如烛炽焰时,掷物在暗处,
不使智灯寻,恒为烦恼覆。”(CBETA, T04, no. 213, p. 777, a14-16)。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1 无常品〉 Uv 1.4,与各版本不同。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世常燃烧中,有何喜何叹!
汝等黑暗蔽,何不求光明?”(CBETA, N26, no. 9, p. 28, a3 // PTS. Dhp. 22)

〈19 老耗品〉第1颂:
“何喜何笑?命常炽然,
深弊幽冥,如不求锭。”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0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此偈颂有几个异读:1. “命”字,“宋、元、明藏”作“念”字。2. “弊”字,“宋、元、明藏”作“蔽”字。


3. “如不”两字,“明藏”作“不如”字。4. “锭”字,“宋、元、明藏”作“定”字。
本文在此只讨论第一个异读“命”字。《出曜经》与《法句譬喻经》的类似偈颂如下:
《出曜经》卷1〈1 无常品〉第4颂:
“何憙何笑,念常炽然,
深蔽幽冥,而不求锭?”
《法句譬喻经》卷3〈19 喻老耄品〉第1颂:
“何喜何笑?念常炽然;
深蔽幽冥,不如求定。”
上述此一《法句经》偈颂的“命”字,在“宋、元、明藏”的《法句譬喻经》与《出曜经》一致作“念”
字;《碛砂藏》的《法句经》与“P.2381”此处也作“念”字。似乎原始译本即是作“念”字。
此颂的巴利《法句经》对应偈颂为146 偈(〈11 Jarāvaggo 老品〉第1颂):
“ko nu hāso kim ānando, niccaṃ pajjalite sati,
andhakārena onaddhā, padīpaṃ na gavesatha.”
诺曼Norman的英译为:
“What is this laughter, why is there joy when (the world) is constantly burning?
When bound by darkness do you not seek a lamp?”
那罗陀长老 Nārada Thera 的英译为:
“What is laughter, what is joy, when the world is ever burning?
Shrouded by darkness, do you not seek a light?”
净海法师将的汉译为:
“(世间)常常燃烧,有何可喜可乐?你们为黑暗所覆蔽,为什么不求灯明?”
在巴利146偈第二句,可以读到三位译者均将sati理解为“在世间”。
参考《优陀那品》对应偈颂:〈1 无常品〉第4颂:
ko nu harṣaḥ ka ānanda evaṃ prajvalite sati |
andhakāraṃ praviṣṭāḥ stha pradīpaṃ na gaveṣatha | (Uv 1.4)
如果此处巴利“sati”意为“忆念、记忆”,对应的梵文就应该是“smṛti”。因为此处梵、巴偈颂均作
“sati”,可见此处不是作为“忆念、记忆”之意的“sati”。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0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Andersen (安德森)在 1901 年出版的《巴利词典 A Pāli Glossary Vol. 2, (A Pāli Glossary --- Pāli
reader and of the Dharmapada)》有 sat 与 sati 词条,载明 sat 有一词义为“being (atthi) 万
有,存在”,而“sati”为“sat”的处格。
因为梵文“念”为“smṛti”,如果此处是译自与梵文《优陀那品》相近的文本,译者应该不至于将
“sati”当成“念”。因此,“念常炽然”的译语很有可能是译自巴利文本而误解了“sati”的本意。
从“尼柯耶/阿含”的经典来看,经文有“一切炽然”、“世间炽然”的内容,却无“念常炽然”的教导。
第二句“念常炽然”,《吴译》作“妄念常常如火焰般燃烧”,《屈译》作“生命恒常如火焰般燃烧”,
法光法师作“Life is always in a blaze 生命总是在烈焰之中”。《吴译》诠释为“念”,《屈译》与法
光法师诠释为“命”。
如依巴利句意,此颂应译作:“有何可喜可乐?世间常炽燃,你们为黑暗所覆蔽,为什么不去寻求
灯?”
语文学家潘涛教授(Pan Tao)主张“sati”是原意“念”,他不认同 Dines Andersen 和 K. R. Norman
作“being”的诠释。
但是,如果潘涛教授(Pan Tao)愿意思考巴利 293颂的 sati,
Yesañca susamāraddhā, niccaṃ kāyagatā sati;
Akiccaṃ te na sevanti, kicce sātaccakārino;
Satānaṃ sampajānānaṃ, atthaṃ gacchanti āsavā.
《优陀那品》对应偈颂:〈4 不放逸品〉第20颂(Uv 4.20)是作 smṛti:
yeṣāṁ tu susamārabdhā
nityaṁ kāyagatā smṛtiḥ /
akṛtyaṁ te na kurvanti
kṛtye sātatyakāriṇaḥ /
smṛtānāṁ saṁprajānānām
astaṁ gacchanti āsravāḥ //

Dhp. 147
Passa cittakataṃ bimbaṃ, arukāyaṃ samussitaṃ;
Āturaṃ bahusaṅkappaṃ, yassa natthi dhuvaṃ ṭhiti. (147)
看这心造的形像!一堆疮口的混合物,
多病与诸多思惟,变动而不稳定。(147)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passa cittakataṃ bimbaṃ”。主词是“tvaṃ 你”(第二人称单数,省略),动


词为“passa 应看”(第二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此字的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passati),受词为
“bimbaṃ 形像”,“cittakataṃ bimbaṃ”为“心所造的形像”。这一句为“(看吧!)看这心所造的形
像!”。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0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受词“bimbaṃ 形像”在偈颂里还有一个形容词:
1. “arukāyaṃ 一堆疮口”。“arukāyaṃ samussitaṃ 一堆疮口所合成的”
2. “āturaṃ 多病的”
3. “bahusaṅkappaṃ 多思惟的、多目的(意图)的”
4. “yassa natthi dhuvaṃ ṭhiti 此是变动的、不稳定的”

《法句经》卷1〈老耗品 19〉:
“见身形范,倚以为安,
多想致病,岂知非真?”(CBETA, T04, no. 210, p. 565, b28-29)。
《出曜经》卷24〈观品 28〉:
“如是当观身,[11]知病之所因,
病与愚合会,焉能可恃怙?”(CBETA, T04, no. 212, p. 738, b24-25),[11]知=众【宋】【元】
【明】。
《法集要颂经》卷3〈观察品 27〉:
“如是当观身,众病之所因,
病与愚合会,焉能可恃怙?”(CBETA, T04, no. 213, p. 791, c5-7)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27 观品〉 Uv 27.20,与各版本不同。
从巴利偈颂与对应的 Uv 27.20,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直述句”而不是“疑问句”,虽然三本汉译都
可以读作“疑问句”,但是,也可以当作是“直述句”。因此,建议
Cbeta Taiwan
此处标点为如下的“直述句”。
《法句经》卷1〈老耗品 19〉:
“见身形范,倚以为安,
多想致病,岂知非真!”(CBETA, T04, no. 210, p. 565, b28-29)。
《出曜经》卷24〈观品 28〉:
“如是当观身,[11]知病之所因,
病与愚合会,焉能可恃怙!”(CBETA, T04, no. 212, p. 738, b24-25),[11]知=众【宋】【元】
【明】。
《法集要颂经》卷3〈观察品 27〉:
“如是当观身,众病之所因,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0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病与愚合会,焉能可恃怙!”(CBETA, T04, no. 213, p. 791, c5-7)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汝观粉饰身,疮伤骨积集,
病患多思惟,非坚常住者。”(CBETA, N26, no. 9, p. 28, a4 // PTS. Dhp. 22)

Dhp. 148
Parijiṇṇamidaṃ rūpaṃ, roganīḷaṃ pabhaṅguraṃ;
Bhijjati pūtisandeho, maraṇantañhi jīvitaṃ. (148)
这衰败的色身,为脆弱的、易损坏的疾病巢穴,
腐烂发臭的身体败坏分散,生命终将灭亡。(148)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parijiṇṇamidaṃ rūpaṃ roganīḷaṃ pabhaṅguraṃ”。主词是“rūpaṃ 色身”(第三人称单
数),动词为“hoti 是”(第人三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省略),主词补语为“roganīḷaṃ 疾病的巢
穴”,“roganīḷaṃ pabhaṅguraṃ”为“脆弱的、易损坏的病巢”;“parijiṇṇamidaṃ rūpaṃ”、
“parijiṇṇam idaṃ rūpaṃ”为“此一衰败的色身”。这一句为“此一衰败的色身,为脆弱的、易
损坏的疾病巢穴”。
2. “Bhijjati pūtisandeho”。主词是“pūtisandeho 腐烂发臭的身体”(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为
“bhijjati 被打破、被劈开”(第人三称单数被动语态动词,此字的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bhindati)。
3. “maraṇantañhi jīvitaṃ”、“maraṇantaṃ hi jīvitaṃ”。主词为“jīvitaṃ 生命”;动词为“hoti
是”(第人三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省略),主词补语为“maraṇantaṃ 以死亡为终点的”,“hi 确
实”。这一句为“生命终将死亡”。

《法句经》卷1〈老耗品 19〉:
“老则色衰,病无光泽,
皮缓肌缩,死命近促。”(CBETA, T04, no. 210, p. 565, b29-c1)。
《法句经》卷1〈无常品 1〉:
“老则色衰,所病自坏,
形败腐朽,命终[15]自然。”(CBETA, T04, no. 210, p. 559, a27-28)。[15]自=其【元】
【明】。
《出曜经》卷3〈无常品 1〉: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0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老则色衰,所病自坏,
形败腐朽,命终其然。”(CBETA, T04, no. 212, p. 622, b24-25)。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1 无常品〉 Uv 1.34,与各版本不同。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此衰老形骸,病巢而易坏,
秽聚必毁灭,有生终必死。”(CBETA, N26, no. 9, p. 28, a5 // PTS. Dhp. 22)

Dhp. 149
Yānimāni apatthāni, alābūneva sārade;
Kāpotakāni aṭṭhīni, tāni disvāna kā rati. (149)
那些鸽色的骨头,被丢弃如同秋天的葫芦,
见到这些,有何可爱恋的对象?(149)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tāni disvāna kā rati”。“kā 什么”为疑问代名词,动词为“hoti 是”(第人三


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省略),“rati”这一字汇主要用于形容男女之间的“爱恋、性爱”。“tāni disvāna
那些被领悟(看见)了之后”为“动名词片语”;“tāni 那些”(受格,复数)、“disvāna”为“dissati”的“动
名词 gerund”;“dissati”为“dassati 领悟、见到、理解”的“被动态”。这一句为“领悟到那些之后,
有什么值得爱恋?”
“yānimāni apatthāni, alābūneva sārade; kāpotakāni aṭṭhīni”,“yāni imāni apatthāni, alābūn
eva sārade; kāpotakāni aṭṭhīni”。“yāni”为关系代名词将整个子句连接到上一句的“tāni 那些”。主
词是“imāni kāpotakāni aṭṭhīni 这些鸽色的骨头”(第三人称复数),“kāpotakāni”为“鸽子色的、灰
白色的”。
“yāni imāni kāpotakāni aṭṭhīni”为“这些鸽色的骨头”,动词为“honti 是”(第人三称复数现在式动
词,省略),主词补语为“apatthāni 被抛弃、被弃置的”(《法句经注》用另一个字解释:“chaḍḍita
放弃的、舍弃的”),“alābūni eva sārade 如同秋天的瓜”为形容“apatthāni 被弃置的”的片语。这
一句为“这些鸽色的骨头,如同秋瓜一样被丢弃”。
《出曜经》卷1〈无常品 1〉:
“诸有形器,散在诸方,
骨色如鸽,斯有何乐?”(CBETA, T04, no. 212, p. 612, a23-24)。
《法集要颂经》卷1〈有为品 1〉:
“人身有形器,弃散在诸方,
骸骨如鸽色,观斯有何乐?”(CBETA, T04, no. 213, p. 777, a16-18)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0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1 无常品〉 Uv 1.5。


巴利偈颂第二句第一字“alābū”,水野弘元《巴利字典》解释为“葫芦、南瓜”。台语称“葫芦”为
“hoo5-loo5-pu5”,读音近似“lābū”。
“葫芦瓜”有毒,即使熟煮仍然有毒,不是专门人员,慎勿食用。
巴利偈颂的“葫芦、南瓜”,并未出现在汉译对应偈颂当中。《出曜经》“诸有形器,散在诸方,骨色
如鸽,斯有何乐?”巴利偈颂也无“散在诸方”的用词。
从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 Uv 1.5:
yānīmāny apaviddhāni
vikṣiptāni diśo diśam /
āpotavarṇāny asthīni
tāni dṛṣṭveha kā ratiḥ//
可以见到并无“alābūni eva sārade 如同秋天的瓜”的用词,而是“diśo diśam 各个方向、从一方到
另一方”。
“yānīmāny apaviddhāni vikṣiptāni diśo diśam”的意思为“那些被拆散而抛弃到各方的(骨头)”。
这首偈颂是意指所见到的人,终将成为白骨,所以不应贪恋情欲。不过,从汉译和英译当中不易辨
别此层意涵。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犹如葫芦瓜,秋至将散弃,
骸骨成鸽色,观此有何乐?”(CBETA, N26, no. 9, p. 28, a6 // PTS. Dhp. 22)

Dhp. 150
Aṭṭhīnaṃ nagaraṃ kataṃ, maṃsalohitalepanaṃ;
Yattha jarā ca maccu ca, māno makkho ca ohito. (150)
有一座城为骨头涂上血、肉而建造的,
里面堆放着老、死、我慢与虚伪。(150)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aṭṭhīnaṃ nagaraṃ kataṃ”。主词为“nagaraṃ 城”,“aṭṭhīnaṃ nagaraṃ


骨头的城”,“aṭṭhīnaṃ”为“骨头的”(复数,属格);动词为“hoti 是”(第人三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省
略),主词补语为“kataṃ 做成、建造”;主词“nagaraṃ 城”还有另一个形容词
“maṃsalohitalepanaṃ”,字义为“maṃsa 肉 lohita 血 lepanaṃ 涂抹成的”。这一句为“有一座城
为骨头涂上血、肉而建造的”。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0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Yattha jarā ca maccu ca, māno makkho ca ohito”,“yattha 此处”(关系代名词 where),动词


为“ohito 放置”,(英文是:where old age, death, conceit and hypocrisy is deposited 老、死、
我慢与虚伪被放置在此处)。这一句为“此处放置了老、死、我慢与虚伪”。
《法句经》卷1〈老耗品 19〉:
“身为如城,骨干肉涂,
生至老死,但藏恚慢。”(CBETA, T04, no. 210, p. 565, c3-4)
《出曜经》卷18〈杂品 17〉:
“骨干以为城,肉血而涂之,
根门尽开张,结贼得纵逸。”(CBETA, T04, no. 212, p. 706, b2-3)。
《法集要颂经》卷2〈清净品 16〉:
“骨干以为城,肉血而涂饰,
门根尽开张,结贼得纵逸。”(CBETA, T04, no. 213, p. 785, b26-28)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16 杂品〉 Uv 16.23。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此城骨所造,涂以血与肉,
藏着老与死,及虚伪与慢。”(CBETA, N26, no. 9, p. 28, a7 // PTS. Dhp. 22

Dhp. 151
Jīranti ve rājarathā sucittā,
atho sarīrampi jaraṃ upeti;
Satañca dhammo na jaraṃ upeti,
santo have sabbhi pavedayanti. (151)
华丽的王车会朽坏,身体也会变得衰老,
但是,善人所教的法不会腐朽,(这是)善人互相教导(的法)。(151)

此首偈颂包含四个句子:
1. “Jīranti ve rājarathā sucittā”。主词为“rājarathā 王车,国王御用的车”,“rājarathā
sucittā 国王华丽的车”(复数,主格),“sucittā 颜色美丽的、华丽的”;动词为“Jīranti 老化、
变旧”(第人三称复数现在式动词),“ve 确实”。这一句为“确实,国王的华丽座车会老旧”。
2. “atho sarīrampi jaraṃ upeti”,“atho 而且”,主词为“sarīram 身体”,动词为“upeti 趋
向”,受词为“ jaraṃ 老、衰老”,“pi”为“也”。这一句为“而且身体也趋向衰老”。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0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3. “Satañca dhammo na jaraṃ upeti”、“Sataṃ ca dhammo na jaraṃ upeti”,主词为


“dhammo 法、教导的法”,“Sataṃ dhammo 善人教导的法”,此处“ca”为“但是”;动词为
“upeti 趋向”,“na upeti 不趋向”受词为“jaraṃ 老、衰老”,“pi”为“也”。这一句为“而善人
教导的法不会趋向衰老”。
4. “santo have sabbhi pavedayanti”,主词为“santo 善人们”(复数),动词为“pavedayanti 告
知、教导”(第三人称复数动词,现在式),受词为“sabbhi 善人”,“have”为“确实”。这一句为
“确实,善人教导(法)给善人”。

《法句经》卷1〈老耗品 19〉:
“老则形变,喻如故车,
法能除苦,宜以力学。”(CBETA, T04, no. 210, p. 565, c4-6)。
《出曜经》卷2〈无常品 1〉:
“老则形变,喻如故车,
法能除苦,宜以力学。”(CBETA, T04, no. 212, p. 620, b19-20)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1 无常品〉 Uv 1.28。
无论巴利偈颂或梵文对应偈颂 Uv 1.28,都未出现相当于汉译“喻如故车”的“喻如”用字,可能是翻
译者依文意所加。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美饰王车亦必朽,肉体老迈终亦然,
唯善人法无老事,善人相传与善人。”(CBETA, N26, no. 9, p. 28, a8 // PTS. Dhp. 22)

Dhp. 152
Appassutāyaṃ puriso, balibaddhova jīrati;
Maṃsāni tassa vaḍḍhanti, paññā tassa na vaḍḍhati. (152)
不学的人如牛老去,
只长肉而不长智慧。(152)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appassutāyaṃ puriso, balibaddhova jīrati”、“appassuto ayaṃ puriso, balibaddho va
jīrati”。主词为“puriso 人”,“appassuto puriso 不学的人”(单数,主格),“ayaṃ 这个”;动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0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词为“jīrati 老化、变老”(第人三称单数现在式动词),“va 像”,“balibaddho”即“balivaddho


公牛”。这一句为“这个不学的人像公牛一样变老”。
2. “maṃsāni tassa vaḍḍhanti”。主词为“maṃsāni 身体肌肉”(复数),“tassa maṃsāni 他的肌
肉”,动词为“ vaḍḍhanti 增长”。这一句为“他的肌肉增长”。
3. “paññā tassa na vaḍḍhati”为“他的智慧不增长”。

《法句经》卷1〈老耗品 19〉:
“人之无闻,老若特牛,
但长肌肥,无有[52]福慧。”(CBETA, T04, no. 210, p. 565, c6-7),[52]福=智【明】。
梵文《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寡闻之愚人,生来如牡牛,
增长彼筋肉,无增彼智慧。”(CBETA, N26, no. 9, p. 28, a9 // PTS. Dhp. 22)

Dhp. 153
Anekajātisaṃsāraṃ , sandhāvissaṃ anibbisaṃ;
Gahakāraṃ gavesanto, dukkhā jāti punappunaṃ. (153)
经历了多次生死轮回,我寻找造屋者,
却未找到,生死轮回极为痛苦。(153)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anekajātisaṃsāraṃ sandhāvissaṃ, anibbisaṃ gahakāraṃ gavesanto”。主词为“amha
我”(单数);动词为“sandhāvissaṃ 跑经过”(水野弘元解释为“轮回”),受词为
“anekajātisaṃsāraṃ 多次生死轮回”(aneka 不只一次 jāti 生 saṃsāraṃ 轮回)。“anibbisaṃ
未找到”(动名词),“gavesanto 寻找”(动名词),这两个动名词的受词为“gahakāraṃ 造屋
者”。这一句为“我经历了多次生死轮回而寻找造屋者,但未找到”。
2. “dukkhā jāti punappunaṃ”,主词为“jāti 生”,“punappunaṃ”为“一次又一次的、一再
的”,“dukkhā”为“痛苦的”。这一句为“一再的生(死轮回)是痛苦的”。

《法句经》卷1〈老耗品 19〉:
“生死无聊,往来艰难,
意猗贪身,生苦无端。”(CBETA, T04, no. 210, p. 565, c7-8)。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1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出曜经》卷28〈心意品 32〉:
“生死无有量,往来无端绪,
求于屋舍者,数数受胞胎。”(CBETA, T04, no. 212, p. 759, b3-4)
《法集要颂经》卷4〈护心品 31〉:
“生死无有量,往来无端绪,
求于屋舍者,数数受胞胎。”(CBETA, T04, no. 213, p. 795, b16-17)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31 心品〉 Uv 31.6。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经多生流转,予求作屋者,
但未得见之,受苦再再生。”(CBETA, N26, no. 9, p. 28, a10 // PTS. Dhp. 23)

Dhp. 154
Gahakāraka diṭṭhosi, puna gehaṃ na kāhasi;
Sabbā te phāsukā bhaggā, gahakūṭaṃ visaṅkhataṃ;
Visaṅkhāragataṃ cittaṃ, taṇhānaṃ khayam ajjhagā. (154)
造屋者,你被看到了!你将无法再造屋舍了,
屋顶支架已断裂,屋顶已坏损,
我心趋向涅盘,我已经达到贪欲的终点。(154)

此首偈颂包含六个句子:
1. “Gahakāraka diṭṭhosi”,“Gahakāraka! diṭṭho asi”。“Gahakāraka”为“造屋者!”(呼格);
主词为“tumha 你”(单数,省略);动词为“asi 是”(第二人称单数动词),主词补语为“diṭṭho 被
看见的”(以过去分词为形容词)。这一句为“造屋者!你被看见了。(我看见你了)”。
2. “puna gehaṃ na kāhasi”,主词为“tumha 你”(单数,省略);动词为“kāhasi 将做、将制造”
(第二人称单数动词,未来式;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式为 karoti),“na kāhasi 将不做、将不
制造”;受词为“gehaṃ 屋、房子”,“puna 再”。这一句为“你将不再造屋”。
3. “Sabbā te phāsukā bhaggā”,主词为“phāsukā 肋骨、像肋骨的支架”(复数);“te 你的”(单
数),“sabbā 所有的、全部的”(复数),动词为“honti 是”(第三人称复数动词,现在式,省
略),“bhaggā 断裂”。这一句为“你的屋顶架全部断裂”。
4. “gahakūṭaṃ visaṅkhataṃ”,主词为“gahakūṭaṃ 屋顶”(单数);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
单数动词,现在式,省略),“visaṅkhataṃ 破坏”。这一句为“你的屋顶已经损坏”。
5. “Visaṅkhāragataṃ cittaṃ”,主词为“cittaṃ 心”(单数);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动
词,现在式,省略),“visaṅkhāragataṃ 趋涅盘”(这是一个意义不明的字,近代有缅甸禅师称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1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某个状态为“心已离行 visaṅkhāragataṃ cittaṃ”)。此处依 Norman 诠释这一句为“心已趋涅


盘”。
6. “taṇhānaṃ khayam ajjhagā”,主词为“amha 我”(单数);动词为“ajjhagā 已经达到”(第一人
称单数动词,现在完成式),受词为“khayam 终点”,“taṇhānaṃ khayam 贪欲的终点”。这
一句为“我已经达到贪欲的终点”。

《法句经》卷1〈老耗品 19〉:
“慧以见苦,是故弃身,
灭意断行,爱尽无生。”(CBETA, T04, no. 210, p. 565, c8-10)。
《出曜经》卷28〈心意品 32〉:
“以观此屋,更不造舍,
梁栈已坏,台阁摧折。”(CBETA, T04, no. 212, p. 759, b11-12)。
此首偈颂很有可能还应包含下两句,《出曜经》卷28〈心意品 32〉:
“心已离行,中间已灭”(CBETA, T04, no. 212, p. 759, b23)。
《法集要颂经》卷4〈护心品 31〉:
“以观此居屋,更不造诸舍,
梁栈看已坏,台阁则摧折,
心已离诸行,中间是己心。”(CBETA, T04, no. 213, p. 795, b18-21)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31 心品〉 Uv 31.7。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已见作屋者!勿再为造屋,
椽桷皆毁坏,栋梁被摧折,
得灭尽爱欲,心既证无为。”(CBETA, N26, no. 9, p. 28, a11-12 // PTS. Dhp. 23)

Dhp. 155
Acaritvā brahmacariyaṃ, aladdhā yobbane dhanaṃ;
Jiṇṇakoñcāva jhāyanti, khīṇamaccheva pallale. (155)
既不修习梵行,年轻时又未取得财富,
他们像老鸬鹚守候着无鱼的池沼。(155)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1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Jiṇṇakoñcāva jhāyanti, khīṇamaccheva pallale”、“Jiṇṇakoñcā va


jhāyanti, khīṇamacche va pallale”。主词为“te 他们”(复数,省略),动词为“jhāyanti 静候、安静
地守候”(第人三称复数现在式动词),副词为“pallale 在小池塘、在小潭”(pallala 的位格),
“khīṇamacche 在没有鱼的”(khīṇamaccha 的位格),“va 像”,“Jiṇṇakoñcā 年老的鸬鹚”(有渔夫
训练鸬鹚代为捕鱼)。这一句为“他们安静守候像年老的鸬鹚守候在无鱼的小池塘”。
这个句子有两个独立片语:
1. “Acaritvā brahmacariyaṃ”为“未修梵行”
2. “aladdhā yobbane dhanaṃ”为“年轻时未取得财富”。

《法句经》卷1〈老耗品 19〉:
“不修梵行,又不富财,
老如白鹭,守伺空池。”(CBETA, T04, no. 210, p. 565, c10-11)。
《出曜经》卷18〈水品 18〉:
“不修梵行,少不积财,
如鹤在池,守故何益?”(CBETA, T04, no. 212, p. 707, a14-15)
《法集要颂经》卷2〈水喻品 17〉:
“少不修梵行,至老不积财,
鸳鸯守空池,守故有何益?”(CBETA, T04, no. 213, p. 785, c8-10)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17 水品〉,Uv 17.3。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壮时不得财,亦不修梵行,
如池边老鹭,无鱼而死灭。”(CBETA, N26, no. 9, p. 28, a13 // PTS. Dhp. 23)

Dhp. 156
Acaritvā brahmacariyaṃ, aladdhā yobbane dhanaṃ;
Senti cāpātikhīṇāva, purāṇāni anutthunaṃ. (156)
既不修习梵行,年轻时又未取得财富,
他们躺卧着悲叹过去,如同箭射出(不回)。(156)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1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Senti cāpātikhīṇāva, purāṇāni anutthunaṃ”、“senti cāpātikhīṇā va,


purāṇāni anutthunaṃ”。主词为“te 他们”(复数,省略),动词为“senti 躺卧”(第人三称复数现在式
动词),副词为“anutthunaṃ 哀叹呻吟”(anu-tjunati 的现在分词),“anutthunaṃ purāṇāni 哀叹过
去”,“cāpātikhīṇā va 像射出的箭”(khīṇamaccha 的位格),“va 像”,“cāpātikhīṇā, cāpa-
atikhīṇā 从弓射出的(箭)”。这一句为“他们躺卧着哀叹像箭射出而不回的过去”。
这个句子有两个独立片语:
“Acaritvā brahmacariyaṃ”为“未修梵行”
“aladdhā yobbane dhanaṃ”为“年轻时未取得财富”。

《法句经》卷1〈老耗品 19〉:
“既不守戒,又不积财,
老羸气竭,思故何逮?”(CBETA, T04, no. 210, p. 565, c11-12)。
《出曜经》卷18〈水品 18〉:
“不修梵行,少不积财,
愚者睡眠,守故不造。”(CBETA, T04, no. 212, p. 706, c26-27)
《法集要颂经》卷2〈水喻品 17〉:
“少不修梵行,至老不积财,
愚痴乐睡眠,由己不修善。”(CBETA, T04, no. 213, p. 785, c6-8)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17 水品〉,Uv 17.4。
请参考结语: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91306231038114/permalink/1772304276271630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壮时未获财,亦不修梵行,
卧如破折弓,思叹于过去。”(CBETA, N26, no. 9, p. 28, a14 // PTS. Dhp. 23)

第十一:老品(Jarāvaggo)总结
书房夜话 406:巴利《法句经》与汉译《法句经》,第11品〈老品〉结语
巴利《法句经》第11品〈老品〉的 153, 154 两首偈颂,巴利文献称之为世尊证正等正觉时所说的偈
颂,内容是:“经历了多次生死轮回,我寻找造屋者,却未找到,生死轮回极为痛苦。”(153),与
“造屋者,你被看到了!你将无法再造屋舍了,屋顶支架已断裂,屋顶已坏损,我心趋向涅盘,我已
经达到贪欲的终点。”(154)。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1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这两首偈颂显然不适于编在〈老品〉,即使它们不是世尊证得正觉时所说的偈颂,从内容来看,与
“老”无关,应编在〈道品〉或〈心品〉(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31 心品〉)。
在 146 颂的“sati”很容易被误解为“念”,实际上,“阿含、尼柯耶”并未出现“念常炽然”的讲法,从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的用字是“sati”而非“smṛti”可知此字不是“念”。
第 147 颂为“肯定句”,
Cbeta Taiwan
将此颂在 T210, T212, T213 的对应偈颂均标点作“疑问句”,应可再商议。
巴利《法句经》从第一品〈双品〉到第11品〈老品〉为止,总共有 156 首偈颂,对应的 T210 《法
句经》从第九品〈双要品〉到第19品〈老号品〉共有 185 首偈颂(22 + 20 + 12 + 17 + 21 + 17 + 10
+ 16 + 22 + 14 + 14 = 185),这 11品如果纯粹是翻译自巴利《法句经》,显然不可能“无中生有”而
翻译出比 156 首还多的偈颂,所以,西元 224 年之后支谦翻译及编辑此经时,一定是从其他来源
翻译而安插进来。而这一“来源”可能不会是现行所见 Bernhard 编辑的《优陀那品》
(Udānavarga),因为少数额外的汉译偈颂也未出现于《优陀那品》之中。
在此,我必需再提醒一次:此处的文法经过我的演绎和诠释,有些部分可能是错误的而需要进一步
订正。
此一专题希望建立一个讨论平台,来呼应此项需求,希望有人接棒持续改进。
巴利《法句经》11品为〈Jarāvaggo 老品〉,以下文献有“老品”的篇章:
巴利《法句经》〈11 Jarāvaggo 老品〉
犍陀罗《法句经》,第10 品(暂估)
梵文《法句经》缺对应品名。
汉译《法句经》的相关品名如下:
T210《法句经》,〈老耗品 19〉,14首偈颂。
《法句譬喻经》,〈老耗品 19〉,11首偈颂。
《出曜经》,缺对应品名。
《法集要颂经》,缺对应品名。

本群组在“巴利《法句经》”的目录下,介绍了第十一品〈老品〉146-156颂,接着要从下列三个角
度来审查这些文献:
1. 从巴利偈颂本身检视巴利《法句经》的第十品。
2. 从巴利《法句经》的视角阅读汉译《法句经》(T210)。
3. 从汉译《法句经》(T210)的视角阅读巴利《法句经》。

1. 从巴利偈颂本身检视巴利《法句经》的第 11品:
巴利《法句经》第 146, 147, 148, 149 四颂并未出现与“老”相关的用字。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1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第 153, 154 两颂不应编在“老品”。


2. 从巴利《法句经》的视角阅读汉译《法句经》(T210):
巴利《法句经》149颂在汉译《法句经》(T210)无对应偈颂。
3. 从汉译《法句经》(T210)的视角阅读巴利《法句经》:
汉译《法句经》(T210)的 4, 12, 13, 14 四颂无巴利对应偈颂。
让我们继续阅读,来看看两者的关系吧!
(原贴: 书房夜话 406:巴利《法句经》与汉译《法句经》,第11品〈老品〉结语
目录

第十二:自己品 Attavaggo
十二:自己品 目录
Dhp_157 Dhp_158 Dhp_159 Dhp_160 Dhp_161 Dhp_162
Dhp_163 Dhp_164 Dhp_165 Dhp_166 第十二:自己
品(Attavaggo)
总结
Dhp. 157
Attānañce piyaṃ jaññā, rakkheyya naṃ surakkhitaṃ;
Tiṇṇaṃ aññataraṃ yāmaṃ, paṭijaggeyya paṇḍito. (157)
如果他知道爱惜自己,就应该保护需妥善保护的他自己,
智者应在夜晚三时的任一时(均)保持警觉。(157)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Attānañce piyaṃ jaññā, rakkheyya naṃ surakkhitaṃ”,“Attānaṃ ce piyaṃ jaññā,
rakkheyya naṃ surakkhitaṃ”。这是一个“If..., then...”的句子。前一段为“条件子句”,“ce
假如”,主词为“so 他”(第三人称单数,省略),动词为“jaññā 应知道”(第人三称复数现在式动
词,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jānāti),受词为“attānaṃ 他自己”,
“attānaṃ piyaṃ 他喜爱的自己”。这一条件句为“如果他知道爱惜自己”。结果句为
“rakkheyya naṃ surakkhitaṃ”,主词为“so 他”(第三人称单数,省略),动词为“rakkheyya
应保护”(第人三称复数现在式动词,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rakkhati),受词为“naṃ 他”(受格),“naṃ surakkhitaṃ 被妥善保护的他”。这一整句为“如
果他知道爱惜自己,就应该保护需妥善保护的他自己”。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1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2. “Tiṇṇaṃ aññataraṃ yāmaṃ, paṭijaggeyya paṇḍito”,主词为“paṇḍito 智者”,动词为


“paṭijaggeyya 应照顾、应看护”(第人三称复数现在式动词,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
现在式动词为 paṭijaggati)。“tiṇṇaṃ aññataraṃ 三分之一,三时当中的任一时”,依据明法
比丘的注解,古代印度将夜晚分为三个时分,初夜(rattiyā paṭhamaṁ yāmaṃ 6-10pm),中
夜(rattiyā majjhimaṁ yāmaṃ 10am-2am),后夜(rattiyā pacchimaṁ yāmaṃ 2-6am),一
个夜晚三个时分之一,约四小时)。这一句为“智者应于夜晚的三个时分保持警觉”。这一句有
两种不同诠释,一是“夜晚三个时分的每一个时分都应保持警觉、照护”,另一是“仅需在夜晚
三个时分之一个时分应保持警觉、照护”。诺曼与了参法师的翻译采取后者,Thera Nārada
的翻译采取前者。此处的翻译采用前者;元亨寺翻译则采用后者。

《法句经》卷1〈爱身品 20〉:
“自爱身者,慎护所守,
悕望欲解,学正不寐。”(CBETA, T04, no. 210, p. 565, c21-22)。
《出曜经》卷8〈念品 6〉:
“夫欲自念者,善宜自守护,
犹如防边城,深堑固乃牢,
失三离三者,智者宜自悟。”(CBETA, T04, no. 212, p. 652, b11-13)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5 爱喜品〉 Uv 5.15。梵文偈颂为六句,比巴利 157颂多了“犹如
防边城,深堑固乃牢”两句。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若人知自爱,应善自保护,
三时中一时,智者应觉醒。”(CBETA, N26, no. 9, p. 29, a7 // PTS. Dhp. 23)

Dhp. 158
Attānameva paṭhamaṃ, patirūpe nivesaye;
Athaññamanusāseyya, na kilisseyya paṇḍito. (158)
自己应先正确地建立自己,然后才能去教导他人,
智者不应污染自己。(158)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attānameva paṭhamaṃ, patirūpe nivesaye; athaññamanusāseyya”,“attānam eva
paṭhamaṃ, patirūpe nivesaye; atha aññam anusāseyya”。这是一个“首先..., 然后...”的句
子。前一段为“attānameva paṭhamaṃ patirūpe nivesaye”,主词为“so 他”(第三人称单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1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数,省略),动词为“nivesaye 应建立”(第人三称复数现在式动词,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


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nivisati),受词为“attānaṃ 他自己”;动词有两个副词为“patirūpe 在合
适、适当的地方”(位格,此字也拼写作 paṭirūpe)与“paṭhamaṃ 首先、第一”。前半句为“首
先他应正确地建立自己”。后半句为“atha aññam anusāseyya”,“atha”为“然后”,主词为
“so 他”(第三人称单数,省略),动词为“anusāseyya 能教诫、劝告”(第人三称复数现在式动
词,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anusāsati),受词为“aññam 他人、别人”
(受格)。这一整句为“他应先正确地建立自己,然后才能去教诫他人”。
2. “na kilisseyya paṇḍito”,主词为“paṇḍito 智者”,动词为“kilisseyya 应弄脏、应污染”(第人
三称复数现在式动词,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kilissati),“na
kilisseyya 不应弄脏、不应污染”。这一句为“智者不应污染(自己)”。
这首偈颂有两种不同诠释,一是“因为‘先自己建立于正道’,才去教诫别人”;因此,“智者不会污染
自己”。这是把第一句当因,第二句当果。
另一是“先自己建立于正道,才去教诫别人”,这是一件事;“智者不应污染自己”是另一事,并未刻
意将两事作因与果的连结。
大多数翻译采第一种诠释,本文采第二种诠释。
《法句经》卷1〈爱身品 20〉:
“为身第一,常自勉学,
利乃诲人,不惓则智。”(CBETA, T04, no. 210, p. 565, c22-23)。
《出曜经》卷21〈我品 24〉:
“先自正己,然后正人,
夫自正者,不侵智者。”(CBETA, T04, no. 212, p. 723, b23-24)。
《法集要颂经》卷2〈己身品 23〉:
“先自而正己,然后正他人,
若自而正者,不侵名真智。”(CBETA, T04, no. 213, p. 788, c2-4)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23 自己品〉 Uv 23.7。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首先于自己,安置正法道,
然后诲他人,贤者将无过。”(CBETA, N26, no. 9, p. 29, a8 // PTS. Dhp. 23)

Dhp. 159
Attānaṃ ce tathā kayirā, yathāññamanusāsati;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1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Sudanto vata dametha, attā hi kira duddamo. (159)


自己所教诲他人的,自己应同样遵行,
善于调御自己的人才能令他人自我调御,调御自己最困难。(159)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attānaṃ ce tathā kayirā, yathāññamanusāsati”,“attānaṃ ce tathā kayirā, yathā
aññam anusāsati”。“ce”是“假若”,这似乎是一个“if..., then...”的句子(假如...,那么...)。但
是,全首偈颂读不到这样的结构。我赞成 KR Norman 的建议而将“ce 假如”当作“ve 确
实”,就可避免“句意不完整”的尴尬。前一段为“attānaṃ ce tathā kayirā”,主词为“so 他”
(第三人称单数,省略),动词为“kayirā 应做”(第人三称复数现在式动词,祈使态 optative,
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karoti),间接受词为“attānaṃ 对他自己”(dative),“tathā 如此
地”。直接受词为“yathā aññam anusāsati 他教诫别人的事”。此句为“他所教诫别人的事,
他自己应照着做”。
2. “sudanto vata dametha”,主词为“sudanto 善于调御自己的人”(第三人称单数,省略),
“vata”为“确实”,动词为“dametha 能令他人自我调御”(第人三称复数现在式动词,役使态
caus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danti),受词为“aññam 他人、别人”(受格)。这一整
句为“善于调御自己的人确实能令他人自我调御”。
3. “attā hi kira duddamo”,主词为“attā 他自己”,动词为“hoti 是”(第人三称复数现在式动
词,省略),主词补语为“duddamo 难调御的”,“hi”为“确实”,“kira”为“真正地”。这一句为
“自己确实是真正地难调御的”。

《法句经》卷1〈爱身品 20〉:
“学先自正,然后正人,
调身入慧,必迁为上。”(CBETA, T04, no. 210, p. 565, c23-p. 566, a2)。
《出曜经》卷21〈我品 24〉:
“先自正己,然后正人,
夫自正者,乃谓为上。”(CBETA, T04, no. 212, p. 723, b12-13)。
《法集要颂经》卷2〈己身品 23〉:
“先自而正己,然后正他人,
若自而正者,乃谓之上土。”(CBETA, T04, no. 213, p. 788, b29-c2)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23 自己品〉 Uv 23.8。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若欲诲他者,应如自己行,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1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自制可制他,制己实最难。”(CBETA, N26, no. 9, p. 29, a9 // PTS. Dhp. 24)


此处“自制可制他”一句,无法清晰而准确地表达偈颂的本意。

Dhp. 160
Attā hi attano nātho, ko hi nātho paro siyā;
Attanā hi sudantena, nāthaṃ labhati dullabhaṃ. (160)
自己是自己的救护者,他人怎么能当你的救护者?
能够自我调御的人,就成为自己最难得的救护者。(160)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Attā hi attano nātho”。“hi”是“确实”,主词为“attā 自己”(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省略),主词补语为“nātho 保护者、救助者、依怙者”,
“attano nātho 自己的保护者、救助者”。此句为“确实,自己为自己的救护者”。“nātha”不
可翻译为“主宰”。明法比丘说:“anātha,为‘无助、无支应、无保护、贫乏’;不可译为‘没有
主宰’或‘无主’。Lokanātho,为‘世间的皈依处’,不可译为‘世间之救主’。”(中国教授黄宝生
《巴汉对勘法句经》82页,就将此字翻译作“主人”。英译方面,Thera Nārada 与 KR
Norman 都翻译成“lord 主人”,相当不恰当。)
2. “ko hi nātho paro siyā”,疑问代名词为“ko 谁”,动词为“siyā 能是”(第人三称单数现在式动
词,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hoti),主词补语为“nātho 保护者、救助
者、依怙者”,“para”为“其他的”。这一句为“谁是你之外的救护者?”,或“别人怎能当你的
救护者?”。
3. “Attanā hi sudantena nāthaṃ labhati dullabhaṃ”,主词为“so 他”(省略),动词为“labhati
获得”(第人三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nāthaṃ 保护者、救助者、依怙者”,“dullabhaṃ
难获得的”;动词“labhati 获得”有一个“工具格”的副词:“attanā sudantena”为“以善调御的
自己”。这一句为“自己确实是真正地难调御的”。

《法句经》卷1〈爱身品 20〉:
“身不能利,安能利人?
心调体正,何愿不[2]至?”(CBETA, T04, no. 210, p. 566, a2-3),[2]至=正【宋】【元】
【圣】。。
《法集要颂经》卷2〈己身品 23〉:
“自己心为师,不随他为师,
自己为师者,获真智人法。”(CBETA, T04, no. 213, p. 788, c12-14)。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23 自己品〉 Uv 23.11。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2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自为自依怙,他人何可依?
自己善调御,获得难依所。”(CBETA, N26, no. 9, p. 29, a10 // PTS. Dhp. 24)。

Dhp. 161
Attanā hi kataṃ pāpaṃ, attajaṃ attasambhavaṃ;
Abhimatthati dummedhaṃ, vajiraṃ va'smamayaṃ maṇiṃ. (161)
恶是我所作,从我而来,起源自我,
恶摧毁愚者,就像钻石摧毁其他坚硬的宝石一样。(161)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attanā hi kataṃ pāpaṃ, attajaṃ attasambhavaṃ”。“hi”是“确实”,主词为“pāpaṃ 恶”
(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省略),主词补语有三个:一为
“attanā kataṃ 自己所作的”,“kataṃ 所作的(身、语、意行)”(第三人称单数名词),“attanā
由自己的”(工具格)。二为“attajaṃ 从自己而来的”,三为“attasambhavaṃ 自己为起源的”。
此句为“恶是我所作,从我而来,起源自我,”。
2. “abhimatthati dummedhaṃ, vajiraṃ va'smamayaṃ maṇiṃ”。主词为“pāpaṃ 恶”(第三人
称单数,沿用自上一句),动词为“abhimatthati 劈碎、压碎”(第人三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
词为“dummedhaṃ 愚蠢者”;“va”为“就像”,“vajiraṃ”为“钻石、闪电”,“asmamayaṃ”为
“石头造成的、坚硬的”,“maṇiṃ”为“宝石”。这一句为“恶劈碎愚者,就像钻石劈碎其他坚硬
的宝石一样”,或“恶摧毁愚者,就像钻石摧毁其他坚硬的宝石一样”。

《法句经》卷1〈爱身品 20〉:
“本我所造,后我自受,
为恶自更,如[3]刚钻珠。”(CBETA, T04, no. 210, p. 566, a3-4),[3]刚=钢【宋】【元】
【明】。
《出曜经》卷25〈恶行品 29〉:
“达己净不净,何虑他人净?
愚者不自练,如铁钻纯钢。”(CBETA, T04, no. 212, p. 743, c20-21)
《法集要颂经》卷3〈罪障品 28〉:
“达己净不净,何虑他人净?
愚者不自炼,如铁钻钝钢。”(CBETA, T04, no. 213, p. 792, b9-11)。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28 恶品〉 Uv 28.12。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2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恶业由己生,由自生自起,
摧坏于愚者,金刚破宝石。”(CBETA, N26, no. 9, p. 29, a11 // PTS. Dhp. 24)

Dhp. 162
Yassa accantadussīlyaṃ, māluvā sālamivotthataṃ;
Karoti so tathattānaṃ, yathā naṃ icchati diso. (162)
极端的恶行披覆着他就像蔓藤缠绕着莎罗树,
他对待自己,就像他的敌人想对他作的一样。(162)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Karoti so tathattānaṃ, yathā naṃ icchati diso”。主词为“so 他”(第三人


称单数),动词为“Karoti 作”(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attānaṃ 自己”,“tatha 如是地”
(副词),“yathā 如同”(关系副词),“diso”为“敌人”(主词),“icchati”为“希望、想要”(第三人称单数
现在式动词),“naṃ”为“他”(第三人称单数,受格)。此句为“他对自己所作的,就像敌人想对他作的
一样”。
第一行是形容主词“so 他”的形容词子句:“Yassa accantadussīlyaṃ, māluvā
sālamivotthataṃ”。“Yassa”为“这种人的”(关系代名词,属格),“Yassa accantadussīlyaṃ”为
“这种人的极端恶行”。“sālamivotthataṃ”为“sālam iva otthataṃ”,“iva”为“就像”,“māluvā”为
“蔓藤”(单数主词),动词为“otthataṃ 覆盖”(其实,这是过去分词的形式),受词为“sālam 莎罗
树”。这一句为“这种人的极端恶行,就像蔓藤缠绕着莎罗树一样”。
《法句经》卷1〈爱身品 20〉:
“人不持戒,滋蔓如藤,
逞情极欲,恶行日增。”(CBETA, T04, no. 210, p. 566, a4-6)。
《出曜经》卷13〈沙门品 12〉:
“至竟犯戒人,葛藤缠树枯,
斯作自为身,为恚火所烧。”(CBETA, T04, no. 212, p. 679, c20-21)
《法集要颂经》卷1〈沙门品 11〉:
“畏罪怀惊惧,假名为沙门,
身披僧伽胝,如刳娑罗皮。”(CBET, T04, no. 213, p. 782, c20-22)。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11 沙门品〉 Uv 11.10。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2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破戒如蔓草,覆缠沙罗树,
自己求此作,以快仇敌意。”(CBETA, N26, no. 9, p. 29, a12 // PTS. Dhp. 24)。
不管是巴利偈颂或梵文对应偈颂都未出现“破戒”或“戒”的用字。

Dhp. 163
Sukarāni asādhūni, attano ahitāni ca;
Yaṃ ve hitañca sādhuñca, taṃ ve paramadukkaraṃ. (163)
不良行为和对自己有害的行为很容易作,
但是,善良的和有益的行为是最难作的。(163)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Sukarāni asādhūni, attano ahitāni ca”。主词有两个,一为“asādhūni 不良的行为”(第三人
称复数),二为“attano ahitāni 对自己有害的行为”(第三人称复数),动词为“honti 作”(第三人
称复数现在式动词,省略),主词补语为“sukarāni 容易作的”(复数形容词)。此句为“不良行为
和对自己有害的行为,很容易作”。
2. “Yaṃ ve hitañca sādhuñca, taṃ ve paramadukkaraṃ”。依 KR Norman 的建议,第一个
“ve”为“ce, ca 但是”(连接词),主词为“taṃ 那个”(单数代名词),动词为“hoti 是”(省略),主
词补语为“paramadukkaraṃ 最难作的”(单数形容词)。主词“taṃ 那个”有一个形容词子句
“yaṃ hitañca sādhuñca”,“yaṃ 凡是 what”为关系代名词,动词为“hoti 是”(省略),
“hitañca sādhuñca”为“hitaṃ ca sādhuṃ ca 有益的和善良的”。这一句为“但是,凡是有益
的及善良的是最难作的”。

《法句经》卷1〈爱身品 20〉:
“恶行危身,愚以为易;
善最安身,愚以为难。”(CBETA, T04, no. 210, p. 566, a6-7)。
《出曜经》卷25〈恶行品 29〉:
“善哉修善者,善哉为甚恶,
恶恶自为易,恶人为善难。”(CBETA, T04, no. 212, p. 744, c11-12)
《法集要颂经》卷3〈罪障品 28〉:
“善哉修善者,伤哉为甚恶,
恶恶自为易,恶人为善难。”(CBETA, T04, no. 213, p. 792, b19-21)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28 恶品〉 Uv 28.16。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2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不善事易行,有害于自己,
善及有益事,实为极难行。”(CBETA, N26, no. 9, p. 29, a13 // PTS. Dhp. 24)

Dhp. 164
Yo sāsanaṃ arahataṃ, ariyānaṃ dhammajīvinaṃ;
Paṭikkosati dummedho, diṭṭhiṃ nissāya pāpikaṃ;
Phalāni kaṭṭhakasseva, attaghātāya phallati. (164)
那些毁谤阿罗汉、圣者、正命者教法的愚者,
那些执持恶见的愚者,
他们恰如竹子开花,作恶以自我毁灭。(164)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dummedho phalāni kaṭṭhakasseva attaghātāya phallati”。主词为


“dummedho 愚者”(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为“phallati 结了果实”(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
“phalāni 果实”(复数受词);动词有一个副词子句“kaṭṭhakasseva attaghātāya”、“kaṭṭhakassa iva
attaghātāya”,“iva 就像”,主词为“kaṭṭhaka 竹子或一种芦苇”(省略),动词为“phallati 结了果实”
(沿用上一句),受词为“kaṭṭhakassa phalāni 竹子的果实”,“kaṭṭhakassa 竹子的”(属格);
“attaghātāya 自我残害地”(间接受格,此处作为动词的副词)。此句为“愚者自我残害地结了(恶)
果,就像竹子(开花)结果一样”。
主词“dummedho 愚者”有以下三个子句作为形容词:
1. “yo sāsanaṃ arahataṃ, ariyānaṃ dhammajīvinaṃ paṭikkosati”。“yo 这样的人”(关系代名
词,连接上述主要句子的“dummedho 愚者”),动词为“paṭikkosati 谴责、辱骂”(第三人称单
数现在式),受词为“sāsanaṃ 教法、教导”(单数受格名词),“sāsanaṃ arahataṃ ariyānaṃ
dhammajīvinaṃ 阿罗汉、圣者、正命者(依法为生者)的教导”
2. “diṭṭhiṃ nissāya pāpikaṃ”,“yo 这样的人 who”为关系代名词,动词为“nissāya 依止或支
持”(nissayati 的动名词),受词为“diṭṭhiṃ 见”,“diṭṭhiṃ pāpikaṃ”为“恶见”。

《法句经》卷1〈爱身品 20〉:
“如真人教,以道[4]法身,
愚者疾之,见而为恶,
行恶得恶,如种苦种。”(CBETA, T04, no. 210, p. 566, a7-9),[4]法=活【明】。
《出曜经》卷11〈诽谤品 9〉:
“竹芦生节,还害其躯,
吐言当善,不演恶教。”(CBETA, T04, no. 212, p. 666, b23-24)。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2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法集要颂经》卷1〈语言品 8〉:
“竹芦生实干,还害其自躯,
若吐言当善,不演恶法教。”(CBETA, T04, no. 213, p. 781, b21-23)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8 言语品〉 Uv 8.7。
Cbeta Taiwan 此处标点为:
《法句经》卷1〈爱身品 20〉:“行恶得恶,
如种苦种, 恶自受罪、 善自受福,
亦各须熟, 彼不[6]自代;”(CBETA, T04, no. 210, p. 566, a8-10),[6]自代=自伐【宋】
【圣】,=相代【元】【明】。
一首偈颂的结束应该用句号,而不是分号。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愚痴恶慧者,持执邪见故,
讥蔑罗汉教,乃至尊者教,及正法行者,
而自取破灭,宛如佳他伽,结果而自亡。”(CBETA, N26, no. 9, p. 29, a14-p. 30, a1 // PTS. Dhp.
24)

Dhp. 165
Attanā akataṃ pāpaṃ, attanāva visujjhati;
Suddhi asuddhi paccattaṃ, nāñño aññaṃ visodhaye. (165)
恶确实由自己所作,染污亦是自己所为,
不作恶实由自己所决定,清净也是自己所为,
净与不净由各人自己选择,他人不能清净别人。(165)

此首偈颂包含六个句子:
1. “attanā hi kataṃ pāpaṃ”。主词为“pāpaṃ 恶”(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为“kataṃ 被做、被执
行”(此字为动词 karoti 的被动分词),副词为“attanā 由自己”(工具格),“hi 确实”;此句为
“恶确实由自己所做”。
2. “attanā saṃkilissati”。主词为“so 他”(省略),动词为“saṃkilissati 变得脏污”(沿用上一
句),副词为“attanā 由自己”(工具格);此句为“变得脏污是自己所为”。
3. “attanā akataṃ pāpaṃ”。主词为“pāpaṃ 恶”(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为“akataṃ 不被做、不
被执行”(此字为动词 akaroti 的被动分词),副词为“attanā 由自己”(工具格);此句为“不做恶
实由自己”。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2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4. “attanā va visujjhati”。主词为“so 他”(省略),动词为“visujjhati 变干净、净化”,副词为


“attanā 由自己”(工具格),“va 也”;此句为“变得干净也是自己所为”。
5. “Suddhi asuddhi paccattaṃ”。主词是“Suddhi asuddhi 净与不净”,动词(省略),
“paccattaṃ 个别地”(副词),此句的意义不明。诺曼翻译为:“Purity and impurity concern
the individual”,Thera Nārada翻译为:“Purity and impurity depend on oneself”此处采后
者的诠释作“净与不净由各人自己选择”。
6. “nāñño aññaṃ visodhaye”,“nāñño”为“na añño”。主词为“añño 他人”,动词为
“visodhaye 能清净”(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visuddhayati),“na visodhaye 不能清净”受词为“aññaṃ 别人”。此句为“他人不能清净别
人”。

《法句经》卷1〈爱身品 20〉:
“恶自受罪、善自受福,
亦各须熟,彼不自代,
习善得善,亦如种甜。”(CBETA, T04, no. 210, p. 566, a9-11)。
《出曜经》卷25〈恶行品 29〉:
“人之为恶,后自受报,
已不为恶,后无所忧。”(CBETA, T04, no. 212, p. 743, c12-13)。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28 恶品〉 Uv 28.11-12。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恶是由己作,污法亦由己,
自己不作恶,清净亦由己,
净不净由己,他无净他事。”(CBETA, N26, no. 9, p. 30, a2-3 // PTS. Dhp. 24)

Dhp. 166
Attadatthaṃ paratthena, bahunāpi na hāpaye;
Attadatthamabhiññāya, sadatthapasuto siyā. (166)
(即使)别人有重大义利,不应因这而令自己放弃自己的义利,
彻底理解了自己的义利,他应专注于自己的义利。(166)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attadatthaṃ paratthena bahunā pi na hāpaye”。主词为“so 他”(省略),动词为“hāpaye
应令某人放弃,离开”(第三人称祈使态动词 optative,第三人称现在式动词为“hāpeti 令某人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2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放弃,离开”,此字为“jahati. jahāti 放弃,离开”的役使态 causative),“na hāpaye 不应令


某人放弃,离开”。受词为“attadatthaṃ 自己的义利”,“pi 也”;动词有依副词片语
“paratthena bahunā”,“paratthena 因别人的义利”(工具格),“bahunā 多、大”。此句为
“(即使)别人有重大义利,不应因这而令自己放弃自己的义利”。
2. “attadatthamabhiññāya, sadatthapasuto siyā”。主词为“so 他”(省略),动词为“siyā 他应
是”(第三人称祈使态动词 optative,第三人称现在式动词为 atthi ),主词补语为
“sadatthapasuto 专注自己的义利,专注正确的义利”。诺曼解释“pasuto”为“devote to 专
注、献身于某目标”,“sadattha”为连音“sa-(d)-attha”,诺曼解释此字为“自己的义利、正
确的义利”;第一字“attadatthamabhiññāya”为“attadattham abhiññāya”,“abhiññāya”为
“彻底理解”。此句为“彻底理解了自己的义利,他应专注于自己的义利”。

《法句经》卷1〈爱身品 20〉:
“自利利人,益而不费,
欲知利身,戒闻为最。”(CBETA, T04, no. 210, p. 566, a11-12)。
《出曜经》卷21〈我品 24〉:
“为己或为彼,多有不成就,
其有觉此者,正己乃训彼。”(CBETA, T04, no. 212, p. 723, c27-28)
《法集要颂经》卷2〈己身品 23〉:
“为己或为彼,多有不成就,
其有学此者,自正兼训彼。”(CBETA, T04, no. 213, p. 788, c8-9)。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23 自己品〉 Uv 23.10。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 “即他有大事,勿为己利益, | 善知己利事,当专心利益。”(CBETA,
N26, no. 9, p. 30, a4 // PTS. Dhp. 25) | |
请参考〈12 自己品〉结语: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91306231038114/permalink/1775120929323298
书房夜话 408:逮得己利
在阿含经典中提及“阿罗汉”,总是会提到“逮得己利”,究竟是得到那一种利益呢?
《杂阿含61经》“名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作,舍离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CBETA,
T02, no. 99, p. 16, a15-17)
《杂阿含71经》“是名比丘阿罗汉。尽诸有漏,所作已作,已舍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
解脱。”(CBETA, T02, no. 99, p. 18, c20-22)
《杂阿含212经》“若比丘得阿罗汉,尽诸有漏,离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正解脱。”
(CBETA, T02, no. 99, p. 53, c11-12)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2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解答可能是《法句经》166 偈:
Attadatthaṃ paratthena, bahunāpi na hāpaye;
Attadatthamabhiññāya, sadatthapasuto siyā. (166)
(即使)别人有重大义利,不应因这而令自己放弃自己的义利,
彻底理解了自己的义利,他应专注于自己的义利。(166)
Thera Nārada 英译:
Because of others’ well-being, howsoever great, let not one neglect his own welfare; clearly
perceiving his own welfare, let him be intent on his own goal.
KR Norman 英译:
One should never give up one's own interests for another's interests, even if great. Knowing
one's own interests, one should be intent upon one's own interests.
不管利益他人的事如何重大,不可废弃自己的责务;知道自己的责务,应常专心自己的责务。

“阿罗汉”的“逮得己利”,“利”应该是“attha”,是“目标”或“义利”的意思。
巴利《法句经注》:
世尊在般涅盘的四个月前,公开宣布自己即将入灭。众多尚未证得阿罗汉果的比丘听了之后非常伤
心,不知道该怎么办,只是紧紧追随在佛身边。
阿塔达塔(Attadattha)比丘却不去见佛陀,反而下定决心要在佛涅盘前证得阿罗汉果。
他努力精进禅修。其他比丘不明白他的心意,带他去见佛陀,在世尊之前,其他比丘说:“世尊,阿
塔达塔比丘不像我们那么敬爱尊重你,他以自我为中心,自行其是。”
阿塔达塔恭敬地解释,他对佛陀最崇高的敬爱与尊重,就是在世尊入灭前证得阿罗汉果。
佛陀听了,赞叹阿塔达塔比丘,并且告诉其他比丘:“敬爱尊重世尊的人应该像阿塔达塔一样。你们
来见我,并不表示对我的敬爱尊重,只有信受奉行我教诲的法,才是真正尊崇我。”
《中阿含 10经》“比丘,精进断恶不善,修善法故,常有起想;专心精勤,身体.皮肉.筋骨.血
髓皆令干竭,不舍精进。要得所求,乃舍精进。”(CBETA, T01, no. 26, p. 432, c5-8)
‘要得所求’与‘逮得己利’指的都是达成‘究竟涅盘’的目标。
《瑜伽师地论》卷19:“若以色量我,以音声寻我;欲贪所执持,彼不能知我。”
(《相应部22.87经》跋迦梨)Dhammaṃ hi Vakkali passanto maṃ passati, maṃ passanto
dhammaṃ passati. 跋迦梨!一个人见法时,(他)就见到我;而当一个人见到我时,(他)就见到
法。)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2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杂阿含61经》“名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作,舍离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CBETA,
T02, no. 99, p. 16, a15-17)
(原贴: 书房夜话 408:逮得己利 )
第十二:自己品(Attavaggo)总结
书房夜话 409:巴利《法句经》与汉译《法句经》,第12品〈自己品〉结语
巴利《法句经》第12品〈自己品〉的偈颂编号为 157-166 共十首偈颂,这十首偈颂在汉译《法句
经》的对应偈颂也是秩序相同的前十首(T210《法句经》卷1〈爱身品 20〉有13首偈颂:“十有[63]
三章”(CBETA, T04, no. 210, p. 565, c18),[63]三=四【宋】【元】【明】。)
T210《法句经》卷1〈爱身品 20〉最后三首,尚未找到巴利对应偈颂,有可能是支谦第二次翻译
时,将新翻译出的偈颂编入旧译。这只是推想,还不是“定论”。
T210《法句经》的〈爱身品 20〉与巴利《法句经》的第12品〈自己品〉,这两品世两者最相近的
一品;不过,在下一品〈世间品〉,我们会见到不一样的景像。
巴利《法句经》从第一品〈双品〉到第12品〈自己品〉为止,总共有 166 首偈颂,对应的 T210
《法句经》从第九品〈双要品〉到第20品〈爱身品〉共有 198 首偈颂(22 + 20 + 12 + 17 + 21 + 17
+ 10 + 16 + 22 + 14 + 14 + 13= 198),这 12品如果纯粹是翻译自巴利《法句经》,显然不可能“无
中生有”而翻译出比 166 首还多的偈颂,所以,西元 224 年之后支谦翻译及编辑此经时,一定是从
其他来源翻译而安插进来。而这一“来源”可能不会是现行所见 Bernhard 编辑的《优陀那品》
(Udānavarga),因为少数额外的汉译偈颂也未出现于《优陀那品》之中。
在此,我必需再提醒一次:此处的文法经过我的演绎和诠释,有些部分可能是错误的而需要进一步
订正。
此一专题希望建立一个讨论平台,来呼应此项需求,希望有人接棒持续改进。
巴利《法句经》12品为〈Attavaggo 自己品〉,以下文献有“自己品”的篇章:
巴利《法句经》〈12 Attavaggo 自己品〉
犍陀罗《法句经》,(疑缺)
波特那《法句经》,第 17品
梵文《法句经》,第 23品。
汉译《法句经》的相关品名如下:
T210《法句经》,〈爱身品 20〉,13首偈颂。
《法句譬喻经》,〈爱身品 20〉,7首偈颂。
《出曜经》,〈我品 24〉,27首偈颂。
《法集要颂经》,〈己身品 23〉,22首偈颂。

本群组在“巴利《法句经》”的目录下,介绍了第12品〈自己品〉157-166颂,接着要从下列三个角
度来审查这些文献: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2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从巴利偈颂本身检视巴利《法句经》的第12品。
从巴利《法句经》的视角阅读汉译《法句经》(T210)。
从汉译《法句经》(T210)的视角阅读巴利《法句经》。
1. 从巴利偈颂本身检视巴利《法句经》的第 12品:
巴利《法句经》的十首偈颂均出现与“己”相关的用字。
2. 从巴利《法句经》的视角阅读汉译《法句经》(T210):
巴利《法句经》的十首偈颂在汉译《法句经》(T210)均有对应偈颂,且次序相同。
3. 从汉译《法句经》(T210)的视角阅读巴利《法句经》:
汉译《法句经》(T210)的 11, 12, 13 三颂无巴利对应偈颂。另外第十首偈颂与巴利对应偈颂并未十分
吻合,例如:
汉译《法句经》第九颂:“恶自受罪,善自受福,亦各须熟,彼不自代,习善得善,亦如种甜。”
巴利对应偈颂为:“恶确实由自己所作,染污亦是自己所为,不作恶实由自己所决定,清净也是自己
所为,净与不净由各人自己选择,他人不能清净别人。”(165)
让我们继续阅读,来看看两者的关系吧!
(原贴: 书房夜话 409:巴利《法句经》与汉译《法句经》,第12品〈自己品〉结语 )
目录

第十三:世间品 Lokavaggo
十三:世间品 目录
Dhp_167 Dhp_168 Dhp_169 Dhp_170 Dhp_171 Dhp_172
Dhp_173 Dhp_174 Dhp_175 Dhp_176 Dhp_177 Dhp_178
第十三:世间品
(Lokavaggo)总

Dhp. 167
Hīnaṃ dhammaṃ na seveyya, pamādena na saṃvase;
Micchādiṭṭhiṃ na seveyya, na siyā lokavaḍḍhano. (167)
不应亲近卑劣的教法,不应住于放逸,
不应亲近邪见,不应增长对世间的系着。(167)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3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此首偈颂包含四个句子:
1. “Hīnaṃ dhammaṃ na seveyya”。主词为“so 他”(省略),动词为“seveyya 应亲近、练习”
(第三人称祈使态动词 optative,第三人称现在式动词为“sevati”),“na seveyya 不应亲近、
练习”。受词为“Hīnaṃ dhammaṃ 低劣的法”。此句为“不应亲近、练习低劣的法”。
2. “pamādena na saṃvase”。主词为“so 他”(省略),动词为“saṃvase 应交往、共住”(第三人
称祈使态动词 optative,第三人称现在式动词为 saṃvasati ),“na saṃvase 不应交往、共
住”。副词为“pamādena 以放逸”(工具格)。此句为“不应住于放逸”。
3. “Micchādiṭṭhiṃ na seveyya”。主词为“so 他”(省略),动词为“seveyya 应亲近、练习”(第三
人称祈使态动词 optative,第三人称现在式动词为“sevati”),“na seveyya 不应亲近、练
习”。受词为“Micchādiṭṭhiṃ 邪见、恶见”。此句为“不应亲近、练习邪见、恶见”。
4. “na siyā lokavaḍḍhano”。主词为“so 他”(省略),动词为“siyā 应成为”(第三人称祈使态动词
optative,第三人称现在式动词为“atthi”),“na siyā 不应有”。主词补语为
“lokavaḍḍhano”,巴利《法句经注》称“作了前三者(亲近下劣法、住于放逸、熟习邪见)为
lokavaḍḍhano”,布腊夫评《法句经注》为“注者表达他不知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lokavaḍḍhano”的字面是“世间 - 增长”,诺曼翻译为“possessing increase (properties?)
in the world”:“拥有世俗财物的增长”。此处帖主翻译为“不应增长对世间的系着”。

《法句经》卷1〈教学品 2〉:
“莫学小道,以信邪见,
莫习放荡,令增欲意。”(CBETA, T04, no. 210, p. 559, b23-24)。
《出曜经》卷6〈无放逸品 4〉:
“不亲卑漏法,不与放逸会,
不种邪见根,不于世长恶。”(CBETA, T04, no. 212, p. 639, a18-19)
《法集要颂经》卷1〈放逸品 4〉:
“不亲卑漏法,不与放逸会,
不种邪见根,不于世增恶。”(CBETA, T04, no. 213, p. 779, a16-18)
《杂阿含788经》卷28:
“鄙法不应近,放逸不应行,
不应习邪见,增长于世间。”(CBETA, T02, no. 99, p. 204, c9-10)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4 不放逸品〉 Uv 4.8。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勿从下劣法,勿住于放逸,
勿随于邪见,莫为世俗徒。”(CBETA, N26, no. 9, p. 30, a7 // PTS. Dhp. 25)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3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Dhp. 168
Uttiṭṭhe nappamajjeyya, dhammaṃ sucaritaṃ care;
Dhammacārī sukhaṃ seti, asmiṃ loke paramhi ca. (168)
应该奋起,不应该放逸!应修善法!
依法奉行的人今世及后世均住于安乐。(168)

此首偈颂包含四个句子:
1. “uttiṭṭhe”。主词为“so 他”(省略),动词为“uttiṭṭhe 应站起来、应奋起”(第三人称祈使态动词
optative,第三人称现在式动词为“uṭṭhahati”)。此句为“他应站起来”。
2. “nappamajjeyya”为“na pamajjeyya”。主词为“so 他”(省略),动词为“pamajjeyya 应安逸”
(第三人称祈使态动词 optative,第三人称现在式动词为“pamajjati”),“na pamajjeyya 不应
安逸”。此句为“他不应安逸”。
3. “dhammaṃ sucaritaṃ care”。主词为“so 他”(省略),动词为“care 应修习”(第三人称祈使
态动词 optative,第三人称现在式动词为 carati )。受词为“dhammaṃ sucaritaṃ 善法”(工
具格)。此句为“他应修习善法”。
4. “Dhammacārī sukhaṃ seti, asmiṃ loke paramhi ca”。主词为“dhammacārī 法行者、正行
者”(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为“seti 休息、睡、安住”(第三人称现在式动词),动词“seti”有两个
副词:“sukhaṃ 快乐地”和“asmiṃ loke paramhi ca 于此世间和彼世间(今世及后世)”(位
格),“loke 于世间”(位格)。此句为“法行者快乐地住于此世与他世”。
纯从用字来看,这首偈颂提到“uttiṭṭhe 起床”、“na pamajjeyya 不要偷懒、不要再睡”、“care 走
走路” 和“seti 睡觉、休息”;造成双层意思的诗趣。
《出曜经》卷7〈放逸品 5〉:
“随时不兴慢,快习于善法,
善法善安寐,今世亦后世。”(CBETA, T04, no. 212, p. 648, a24-25)。
《法集要颂经》卷1〈放逸品 4〉:
“苾刍怀谨慎,持戒勿破坏,
善守护自心,今世及后世。”(CBETA, T04, no. 213, p. 779, c16-18)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4 不放逸品〉,编号为 Uv 4.35。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奋起勿放逸,行正法善行,
随法善行者,此彼世安乐。”(CBETA, N26, no. 9, p. 30, a8 // PTS. Dhp. 25)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3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Dhp. 169
Dhammaṃ care sucaritaṃ, na naṃ duccaritaṃ care;
Dhammacārī sukhaṃ seti, asmiṃ loke paramhi ca. (169)
他应修习善法,不应修习恶法,
依法奉行的人今世及后世均住于安乐。(169)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Dhammaṃ care sucaritaṃ”。主词为“so 他”(省略),动词为“care 应修习”(第三人称祈使
态动词 optative,第三人称现在式动词为 carati )。受词为“dhammaṃ sucaritaṃ 善法”(工
具格)。此句为“他应修习善法”。
2. “ na naṃ duccaritaṃ care”。主词为“so 他”(省略),动词为“care 应修习”(第三人称祈使态
动词 optative,第三人称现在式动词为 carati ),“na care 不应修习”。受词为“naṃ
duccaritaṃ 不善的那个”(受格),“naṃ”为“taṃ”的受格,意指“Dhammaṃ ”。此句为“他应
修习善法”。
3. “Dhammacārī sukhaṃ seti, asmiṃ loke paramhi ca”。主词为“dhammacārī 法行者、正行
者”(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为“seti 休息、睡、安住”(第三人称现在式动词),动词“seti”有两个
副词:“sukhaṃ 快乐地”和“asmiṃ loke paramhi ca 于此世间和彼世间(今世及后世)”(位
格),“loke 于世间”(位格)。此句为“法行者快乐地住于此世与他世”。

《法句经》卷1〈世俗品 21〉:
“顺行正道,勿随邪业,
行[16]住卧安,世世无患。”(CBETA, T04, no. 210, p. 566, a23-25),[16]住=法【宋】【元】
【明】【圣】。
《出曜经》卷27〈乐品 31〉:
“乐法乐学行,慎莫行恶法,
能善行法者,今世后世乐。”(CBETA, T04, no. 212, p. 753, b21-22)
《法集要颂经》卷4〈乐品 30〉:
“乐法乐学行,慎莫行恶法,
能善行法者,今世后世乐。”(CBETA, T04, no. 213, p. 794, b2-4)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30 乐品〉 Uv 30.5。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3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应行法善行,不行恶法行,
随法行善者,此彼世安乐。”(CBETA, N26, no. 9, p. 30, a9 // PTS. Dhp. 25)

Dhp. 170
Yathā pubbuḷakaṃ passe, yathā passe marīcikaṃ;
Evaṃ lokaṃ avekkhantaṃ maccurājā na passati. (170)
他能观世间如水泡、如阳焰,
如此则死王见不到他。(170)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Evaṃ lokaṃ avekkhantaṃ maccurājā na passati”。主词为“maccurājā


死王,死亡界之王”,动词为“passati 看见”(第三人称单数动词),“na passati 看不见”。受词为
“avekkhantaṃ 观察者”(工具格),“Evaṃ lokaṃ avekkhantaṃ 如此的世间观察者”。此句为“死王
看不见如此的世间观察者”,意即“如此的世间观察者可以避免死王的控制”。
“Evaṃ 如是”衔接两个子句:
1. “Yathā pubbuḷakaṃ passe”。主词为“so 他”(省略),动词为“passe 能观”(第三人称单数祈
使态动词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passati ),受词为“lokaṃ 世间”(见下半
偈),“yathā 如同、就像”,“pubbuḷakaṃ 水泡”(受格)意为“不长久存在、迅速破灭”。此句
为“他能观世间如水泡”。
2. “yathā passe marīcikaṃ”。主词为“so 他”(省略),动词为“passe 能观”(第三人称单数祈使
态动词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passati ),受词为“lokaṃ 世间”(见下半偈),
“yathā 如同、就像”,“marīcikaṃ 海市蜃楼、阳焰、幻象”(受格)意为“错觉、虚幻不实之
物”。此句为“他能观世间如阳焰”。

《法句经》卷1〈世俗品 21〉:
“万物[18]如泡,意如野马,
居世若幻,奈何乐此? ”(CBETA, T04, no. 210, p. 566, a25-26)
[18]如=为【宋】【元】【明】【圣】。
《出曜经》卷24〈观品 28〉:
“当观水上泡,亦观幻野马,
如是不观世,亦不见死王。”(CBETA, T04, no. 212, p. 738, b8-9)。
《法集要颂经》卷3〈观察品 27〉:
“当观水上泡,亦观幻野马,
如是不观世,亦不见死王。”(CBETA, T04, no. 213, p. 791, b28-29)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3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27 观品〉 Uv 27.15。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视如水泡沫,见如蜃气栖,
如是观世者,死王不见他。”(CBETA, N26, no. 9, p. 30, a10 // PTS. Dhp. 25)。
“蜃气栖”似乎是“蜃气楼”,不过,“海市蜃楼”不易压缩成三字,此五字可以改作“观世如蜃楼”,我
建议作“观世如阳焰”。

关于“世间意指此身”,温宗堃老师提到:
在《相应部尼柯耶,SN 2:26 经》中,佛陀说“众生无法藉由旅行而看见、了知、到达世界的尽头。
然而,若不到达世界的尽头,又无法令苦灭尽。”经文接着说:‘友!就此一寻,有想、有意之身,
我教示世间、世间之集、世间之灭、趋向世间之灭的道路。’
紧接其后,即是偈颂。其实,从经文的脉络中,已隐约可看出“世间”乃指涉涵盖身、心二层面的五
取蕴身,然而,注释书更明确地指出这一点。
《相应部注》解释经文中的“世间”为“苦谛”(Lokanti dukkhasaccaṃ)。此外,我们也可以发现到,
“苦谛”在《尼柯耶》中,常意指“五取蕴”。《相应部疏》也解释“有想、有意之身”即是指“五蕴聚
集”。有趣的是与《相应部尼柯耶,SN 2:26 经》对应的《杂阿含 1307经》,直接在经文中说明“世
间”的意涵,也就是“何等为世间?谓五受阴”。显然《杂阿含经》的经文与《相应部注》及《相应部
疏》的注解是一致的。
Dhp. 171
Etha passathimaṃ lokaṃ, cittaṃ rājarathūpamaṃ;
Yattha bālā visīdanti, natthi saṅgo vijānataṃ. (171)
你们来!看这个像国王艳丽宝车的世间(身体),
智者不会(在此)有系着,而愚者(在此)系着沉沦。(171)

此首偈颂包含个句子:
1. “Etha”。主词为“tumhe 你们”,动词为“Etha 来吧!”(第二人称复数,命令态动词
imper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eti)。
2. “passathimaṃ lokaṃ, cittaṃ rājarathūpamaṃ”。主词为“tumhe 你们”(省略),动词为
“passatha 看吧!”(第二人称复数,命令态动词 imper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passati),“passathimaṃ”为“passatha imaṃ”。受词为“lokaṃ 世间”,“imaṃ lokaṃ 此世
间”,受词“lokaṃ 世间”有一个形容词“rājarathūpamaṃ 像国王的车的 rājaratha -
upamaṃ”,“cittaṃ 美丽的、色彩鲜艳的”。此两句为“你们来!看这如国王华丽车子的世
间”,“世间”意指“此身”。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3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3. “Yattha bālā visīdanti, natthi saṅgo vijānataṃ”。主词为“saṅgo 染着”,动词为“atthi 存


在”(第三人称现在式动词),“n'atthi 存在”为“na atthi 不存在”,“vijānataṃ 对智者”(间接受
格,与格 dative)。主词“saṅgo 染着”有一个形容词子句:“yattha 在彼处”(关系代名词),
“bālā 愚者”(复数),“visīdanti 沉沦”(复数动词)。此句意为“智者不会(在此)有系着,而愚者
(在此)系着沉沦”。

《出曜经》卷24〈观品 28〉:
“如是当观身,如王杂色车,
愚者所染着,善求远离彼。”(CBETA, T04, no. 212, p. 738, b12-13)。
《出曜经》卷24〈观品 28〉:
“如是当观身,如王杂色车,
愚者所染着,智者远离之。”(CBETA, T04, no. 212, p. 738, b20-21)。
《法集要颂经》卷3〈观察品 27〉:
“如是当观身,如王杂色车,
愚者所染着,善求远离彼。
如是当观身,如王杂色车,
愚者所染着,智者远离之。”(CBETA, T04, no. 213, p. 791, c1-4)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27 观品〉 Uv 27.17。
paśyatemaṁ sadā kāyaṁ citraṁ rājarathopamam |
yatra bālāḥ pramuhyante saṅgo nāsti prajānatām |
梵文《法句经》的用字是“kāyaṁ”,所以是“如是当观身”,巴利《法句经》的用字是“lokaṃ”,所
以是“如是当观世”。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来观此世间,犹如饰王车,
愚者湎此中,智者不执着。”(CBETA, N26, no. 9, p. 30, a11 // PTS. Dhp. 26)

关于“世间意指此身”,温宗堃老师提到:
在《相应部尼柯耶,SN 2:26 经》中,佛陀说“众生无法藉由旅行而看见、了知、到达世界的尽头。
然而,若不到达世界的尽头,又无法令苦灭尽。”经文接着说:‘友!就此一寻,有想、有意之身,
我教示世间、世间之集、世间之灭、趋向世间之灭的道路。’
紧接其后,即是偈颂。其实,从经文的脉络中,已隐约可看出“世间”乃指涉涵盖身、心二层面的五
取蕴身,然而,注释书更明确地指出这一点。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3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相应部注》解释经文中的“世间”为“苦谛”(Lokanti dukkhasaccaṃ)。此外,我们也可以发现到,
“苦谛”在《尼柯耶》中,常意指“五取蕴”。《相应部疏》也解释“有想、有意之身”即是指“五蕴聚
集”。有趣的是与《相应部尼柯耶,SN 2:26 经》对应的《杂阿含 1307经》,直接在经文中说明“世
间”的意涵,也就是“何等为世间?谓五受阴”。显然《杂阿含经》的经文与《相应部注》及《相应部
疏》的注解是一致的。
Dhp. 172
Yo ca pubbe pamajjitvā, pacchā so nappamajjati;
Somaṃ lokaṃ pabhāseti, abbhā muttova candimā. (172)
先前放逸,日后不放逸的人,
他照亮世间就像无云遮蔽的月亮(照亮世间)。(172)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Somaṃ lokaṃ pabhāseti”、“So imaṃ lokaṃ pabhāseti”。主词为“so


他”,动词为“pabhāseti 令明亮(照亮)”(第三人称单数,役使态动词 caus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
式动词为 pabhāti)。动词“pabhāseti”有一个副词子句:“abbhā mutto va candimā”,“va 像”,
“candimā 月亮”,“abbhā 从云”(从格),“mutto 释放的”。此句为“他照亮世间就像无云遮蔽的月
亮(照亮世间)”。
上半偈“Yo ca pubbe pamajjitvā, pacchā so nappamajjati”。“yo 这样的人 who”(关系代名词),
“pubbe 先前 ... pacchā 其后”,动词为“pamajjitvā 放逸之后”(第三人称现在式动词为“pamajjati
放逸”),诺曼建议将上半偈的“so”解释为“ca”,“nappamajjati 不放逸”。上半偈意为“先前放逸,
日后不放逸的人”。
《法句经》卷1〈放逸品 10〉:
“[38]若前放逸,后能自禁,
是照世间,念定其宜”(CBETA, T04, no. 210, p. 562, c21-22),[38]下六颂巴利文无。
《法集要颂经》卷2〈清净品 16〉:
“人先为放逸,后止而不犯,
是光照世间,如月现云消。”(CBETA, T04, no. 213, p. 785, a25-27)。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16 杂品〉 Uv 16.5。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若人先放逸,而后不放逸,
如月出云翳,照耀于此世。”(CBETA, N26, no. 9, p. 30, a12 // PTS. Dhp. 26)
不管是巴利偈颂或是梵文对应偈颂,都未出现相当于“假如、若”的用字。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3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Dhp. 173
Yassa pāpaṃ kataṃ kammaṃ, kusalena pidhīyati;
Somaṃ lokaṃ pabhāseti, abbhā muttova candimā. (173)
将已做的恶行用善覆蔽的人,
他照亮世间就像无云遮蔽的月亮(照亮世间)。(173)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Somaṃ lokaṃ pabhāseti”、“So imaṃ lokaṃ pabhāseti”。主词为“so


他”,动词为“pabhāseti 令明亮(照亮)”(第三人称单数,役使态动词 caus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
式动词为 pabhāti)。动词“pabhāseti”有一个副词子句:“abbhā mutto va candimā”,“va 像”,
“candimā 月亮”,“abbhā 从云”(从格),“mutto 释放的”。此句为“他照亮世间就像无云遮蔽的月
亮(照亮世间)”。
上半偈“Yassa pāpaṃ kataṃ kammaṃ, kusalena pidhīyati”。“yassa 这样的人的 whose”(关系代
名词,所有格、属格),“pāpaṃ kammaṃ 恶行”,“kataṃ 已经作了的”,“pidhīyati 被覆盖”(或作
pithīyati,第三人称单数被动式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pidahati),“ kusalena 以善”(工
具格)。上半偈意为“将已做的恶行用善覆蔽的人”。
《法句经》卷1〈放逸品 10〉:
“过失为恶,追覆以善,
是照世间,念善其宜”(CBETA, T04, no. 210, p. 562, c22-23)。
《出曜经》卷18〈杂品 17〉:
“人前为恶,以善灭之,
是照世间,如月云消。””(CBETA, T04, no. 212, p. 704, b25-26)
《法集要颂经》卷2〈清净品 16〉:
“人先为放逸,后止而不犯,
以善而灭之,是光照世间。”(CBETA, T04, no. 213, p. 785, a27-29)。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16 杂品〉 Uv 16.9。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若作恶业人,覆之以善业,
如月出云翳,照耀于此世。”(CBETA, N26, no. 9, p. 30, a13 // PTS. Dhp. 26)。

Dhp. 174
Andhabhūto ayaṃ loko, tanukettha vipassati;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3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Sakuṇo jālamuttova, appo saggāya gacchati. (174)


这个世间是黑暗的,此处(只有)少数人(能清楚)看见(真相),
只有少数能生天,像一只鸟脱离罗网。(174)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Andhabhūto ayaṃ loko”。主词为“loko 世间”,“ayaṃ loko 这个世间”,动词为“hoti 是”
(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省略)。主词补语为“andhabhūto 黑暗的,盲目的”。此句为“这
个世间是黑暗的”。
2. “tanukettha vipassati”、“tanuko ettha vipassati”,“tanuko 少数的人”,“vipassati 观
见,以智慧看见”(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ettha 此处”(副词)。此句意为“此处(仅有)少数
人观见”。
3. “Sakuṇo jālamuttova, appo saggāya gacchati.”。主词为“appo 少数人”(单数,动词为
“gacchati 去”(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间接受词为“saggāya 到天界”(dative 与格)。
“Sakuṇo jālamuttova”、“Sakuṇo jālamutto va”,“va 像”,“ Sakuṇo鸟”,“jālamutto 脱
离网、脱离陷阱”。此句为“少数人去到天界像鸟脱离捕鸟的罗网陷阱”。

《法句经》卷1〈世俗品 21〉:
“世俗无眼,莫见道真,
如少见明,当养善意。”(CBETA, T04, no. 210, p. 566, a29-b1)
《出曜经》卷24〈观品 28〉:
“世间普盲冥,有目尠尠耳,
群鸟堕罗网,生天不足言。”(CBETA, T04, no. 212, p. 736, c22-23)。
《法集要颂经》卷3〈观察品 27〉:
“世间普盲冥,智眼尠尠耳,
群鸟堕罗网,生天不足言。”(CBETA, T04, no. 213, p. 791, b11-13)。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27 观品〉 Uv 27.5。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此世间黑暗,善知此者少,
少有升天者,如鸟之脱网。”(CBETA, N26, no. 9, p. 30, a14 // PTS. Dhp. 26)。

Dhp. 175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3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Haṃsādiccapathe yanti, ākāse yanti iddhiyā;


Nīyanti dhīrā lokamhā, jetvā māraṃ savāhiniṃ. (175)
野雁循着太阳的轨迹飞翔,他们以神通力飞行天上,
战胜了魔罗与他的魔军之后,智者被引导远离世间。(175)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Haṃsādiccapathe yanti”、“Haṃsā adiccapathe yanti”。主词为“haṃsā 雁、天鹅”(复
数),动词为“yanti 继续、旅行”(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副词为“adiccapathe 在太阳的
轨迹上”(位格)。此句为“鸿雁循着太阳的轨迹飞翔”。
2. “ākāse yanti iddhiyā”。主词为“te 他们”(复数),动词为“yanti 继续、旅行”(第三人称复数现
在式动词)。副词为“ākāse 在空中”(位格)与“iddhiyā 以神通力”(工具格)。此句为“他们以神
通力飞行”。
3. “Nīyanti dhīrā lokamhā, jetvā māraṃ savāhiniṃ”。主词为“dhīrā 智者”(单数,动词为
“nīyanti 令某人被引导”(第三人称复数被动语态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neti)。动
词“nīyanti”有一副词为“lokamhā 从世间”(ablative 从格)。动词另有一动名词片语“jetvā
māraṃ savāhiniṃ 战胜了魔罗与他的魔军之后”。此句为“战胜了魔罗与他的魔军之后,智者
被引导远离世间”。

《法句经》卷1〈世俗品 21〉:
“如雁将群,避罗高翔,
明人导世,度脱邪众。”(CBETA, T04, no. 210, p. 566, b2-3)。
《出曜经》卷18〈水品 18〉:
“譬如雁鸟,从空暂下,
求出恶道,至无为处。”(CBETA, T04, no. 212, p. 706, c15-16)。
《法集要颂经》卷2〈水喻品 17〉:
“彼心既弃舍,翱翔升虚空,
修行出世间,能破魔罗众。”(CBETA, T04, no. 213, p. 785, c4-6)。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17 水品〉 Uv 17.2。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天鵞飞行太阳道,以可神通行虚空,
贤者破魔王眷属,得以脱离此世间。”(CBETA, N26, no. 9, p. 31, a1 // PTS. Dhp. 26)。
第二句“以可神通行虚空”应作“可以神通行虚空”。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4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诺曼指出,《法句经注》认为偈颂分为三句,依次指野雁、具神通者与智者,一般翻译(含诺曼自己)
均将第二句指野雁,这在语意不通,指野雁依神通力飞行并没多大意义。帖主认为,第二句所省略
的“他们”应指“具神通者”。
诺曼同时将“智者被引导远离世间”翻译为“出家”。
Dhp. 176
Ekaṃ dhammaṃ atītassa, musāvādissa jantuno;
Vitiṇṇaparalokassa, natthi pāpaṃ akāriyaṃ. (176)
违犯此一法的人,说妄语的人、
不相信有来世的人,这样的人(会)无恶不作。(176)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natthi pāpaṃ akāriyaṃ jantuno”、“na atthi pāpaṃ akāriyaṃ”。主词为


“pāpaṃ 恶”(单数),“pāpaṃ akāriyaṃ 不被做的恶”,动词为“atthi 存在”(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
词),“na atthi 不存在”。副词为“jantuno 对这样的人”(属格)。此句为“对这样的人,没有不被做的
恶”,也就是说“这样的人无恶不作”。
这样的“无恶不作”的人有以下三个特质:
1. “Ekaṃ dhammaṃ atītassa”为“违犯一法的人”。
2. “musāvādissa”为“说妄语的人”。
3. “Vitiṇṇaparalokassa”为“不信有来世的人”。

《法句经》卷1〈世俗品 21〉:
“一法脱过,谓妄语人,
不免后世,靡恶不更。”(CBETA, T04, no. 210, p. 566, b7-8)。
《出曜经》卷11〈行品 10〉:
“一法过去,谓妄语人,
不免后世,无恶不更。”(CBETA, T04, no. 212, p. 668, a4-5)。
《法集要颂经》卷1〈业品 9〉:
“应远离一法,所谓妄语人,
无恶不经历,不免后世苦。”(CBETA, T04, no. 213, p. 781, c10-11)。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9 业品〉 Uv 9.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4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违犯一者法,及说诸妄语,不信来世人,无恶而不作。”(CBETA, N26, no. 9, p. 31, a2 // PTS.


Dhp. 26)。
第一句“违犯一者法”应作“违犯一法者”。
诺曼指出,《法句经注》认为“Ekaṃ dhammaṃ atītassa 违犯一法的人”的“一法”指的是
“sacca”,我解释为“世尊的教法”。
诺曼同时将“Vitiṇṇaparalokassa”解释为“已经放弃另一个世界的人 has abandoned the other
world”,我解释为“不信有来世的人”,也可以解释作“不在意来世的果报的人”。
Dhp. 177
Na ve kadariyā devalokaṃ vajanti,
bālā have nappasaṃsanti dānaṃ;
Dhīro ca dānaṃ anumodamāno,
teneva so hoti sukhī parattha. (177)
不布施者无法生天界,愚者不赞叹布施,
智者乐于布施,布施令他在来世得到快乐。(177)

此首偈颂包含四个句子:
1. “Na ve kadariyā devalokaṃ vajanti”。主词为“kadariyā 吝啬者、不布施者”(复数),动词为
“vajanti 去到”(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na vajanti 不去到”。受词为“devalokaṃ 天
界”。此句为“不布施者无法去到天界”。“ve 确实”当作“衬字”而未翻译。
2. “bālā have nappasaṃsanti dānaṃ”。主词为“bālā 愚者”(复数),动词为“pasaṃsanti 称
赞”(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nappasaṃsanti 不称赞”。受词为“dānaṃ 布施”。此句为
“不布施者无法去到天界”。“have 确实”当作“衬字”而未翻译。
3. “Dhīro ca dānaṃ anumodamāno”。主词为“Dhīro 智者,勇者”(单数),“ca 但是”,动词为
“anumodamāno 乐于、赞赏”(现在分词,前面当作有一 'hoti 是'),受词为“dānaṃ 布施”。
此句为“智者乐于布施”。
4. “teneva so hoti sukhī parattha”、“tena eva so hoti sukhī parattha”。“tena 因此”,主词
为“so 他”(单数),动词为“hoti 是”,主词补语为“sukhī 快乐的”,副词为“parattha 在来
世”。此句为“因此他在来世得到快乐”。

《法句经》卷1〈笃信品 4〉:
“愚不修天行,亦不誉布施,
信施助善者,从是到彼安。”(CBETA, T04, no. 210, p. 560, b24-26)。
《出曜经》卷12〈信品 11〉:
“愚不修天行,亦不誉布施,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4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信施助善者,从是到彼安。”(CBETA, T04, no. 212, p. 672, b12-13)。


《法集要颂经》卷1〈正信品 10〉:
“愚不修天行,亦不赞布施,
正直随喜施,彼得后世乐。”(CBETA, T04, no. 213, p. 782, a21-22)。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10 信品〉 Uv 10.2。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贪不生天界,愚不称扬施,
贤者随喜施,来世得安乐。”(CBETA, N26, no. 9, p. 31, a3 // PTS. Dhp. 26)。

Dhp. 178
Pathabyā ekarajjena, saggassa gamanena vā;
Sabbalokādhipaccena, sotāpattiphalaṃ varaṃ. (178)
地上的唯一统治者,或者能升天,
或者是一切世界的主宰,这些都不如预流果。(178)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sotāpattiphalaṃ varaṃ”。主词为“sotāpattiphalaṃ 预流果者、初果者”


(单数),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省略),主词补语为“varaṃ 最佳的”。以下三
者为和“预流果者、初果者”比较:
1. “Pathabyā ekarajjena”为“地上的唯一统治者”
2. “saggassa gamanena”为“升天者”。
3. “Sabbalokādhipaccena”为“一切世界的主宰”。

《法句经》卷1〈世俗品 21〉:
“虽多积珍宝,[28]嵩高至于天,
如是满世间,不如见道迹。”(CBETA, T04, no. 210, p. 566, b9-11)。[28]嵩=崇【宋】【元】
【明】。

梵文《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地上王权者,或趣天界者,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4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一切世界主,不及胜预流。”(CBETA, N26, no. 9, p. 31, a4 // PTS. Dhp. 26)

第十三:世间品(Lokavaggo)总结
书房夜话 414:巴利《法句经》与汉译《法句经》,第13品〈世间品〉结语
汉译《法句经》的〈爱身品 20〉有13首偈颂,前十首为《法句经》第12品〈自己品〉十首偈颂的对
应偈颂,次序完全吻合(有些偈颂不尽相同)。
T210《法句经》卷1〈世俗品 21〉的对应状况与〈爱身品 20〉有很大的差别,以下帖主以巴利〈13
世间品〉的次序编列在T210《法句经》的对应偈颂。
1. (167),【〈2 教学品〉(5)】
2. (168),【-----------------】
3. (169),【〈21 世俗品〉(3)】
4. (170),【〈21 世俗品〉(4)】
5. (171),【------------------】
6. (172),【〈10 放逸品〉(15)】
7. (173),【〈10 放逸品〉(16)】
8. (174),【--------------------】
9. (175),【〈21 世俗品〉(8)】
10. (176),【〈21 世俗品〉(12)】
11. (177),【〈4 笃信品〉(2)】
12. (178),【〈21 世俗品〉(13)】
也就是说,巴利《法句经》只有五首的对应偈颂位于汉译〈21 世俗品〉,如果坚持此品的汉译是来
自巴利《法句经》就显得相当勉强。
巴利《法句经》从第一品〈双品〉到第13品〈世间品〉为止,总共有 178 首偈颂,对应的 T210
《法句经》从第九品〈双要品〉到第21品〈世俗品〉共有 212 首偈颂(22 + 20 + 12 + 17 + 21 + 17
+ 10 + 16 + 22 + 14 + 14 + 13 + 14= 212),这 13品如果纯粹是翻译自巴利《法句经》,显然不可
能“无中生有”而翻译出比 178 首还多的偈颂,所以,西元 224 年之后支谦翻译及编辑此经时,一
定是从其他来源翻译而安插进来。而这一“来源”可能不会是现行所见 Bernhard 编辑的《优陀那
品》(Udānavarga),因为少数额外的汉译偈颂也未出现于《优陀那品》之中。
在此,我必需再提醒一次:此处的文法经过我的演绎和诠释,有些部分可能是错误的而需要进一步
订正。
此一专题希望建立一个讨论平台,来呼应此项需求,希望有人接棒持续改进。
巴利《法句经》第13品为〈Lokavaggo 世间品〉,以下文献有“世间品”的篇章:
1. 巴利《法句经》〈13 Lokavaggo 世间品〉
2. 犍陀罗《法句经》,(疑缺)
3. 波特那《法句经》,(缺)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4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4. 梵文《法句经》,(缺)。
汉译《法句经》的相关品名如下:
1. T210《法句经》,〈世俗品 21〉,14首偈颂。
2. 《法句譬喻经》,〈世俗品 21〉,2首偈颂。
3. 《出曜经》,无对应品名。
4. 《法集要颂经》,无对应品名。

本群组在“巴利《法句经》”的目录下,介绍了第13品〈世间品〉167-178颂,接着要从下列三个角
度来审查这些文献:
1. 从巴利偈颂本身检视巴利《法句经》的第13品。
2. 从巴利《法句经》的视角阅读汉译《法句经》(T210)。
3. 从汉译《法句经》(T210)的视角阅读巴利《法句经》。

1. 从巴利偈颂本身检视巴利《法句经》的第 13品:
巴利《法句经》的十二首偈颂均出现与“世间 loka”相关的用字。
2. 从巴利《法句经》的视角阅读汉译《法句经》(T210):
巴利《法句经》的十二首偈颂在汉译《法句经》(T210)仅有五首对应偈颂,而且 168, 171, 174 等三
首偈颂在汉译《法句经》(T210)无对应偈颂。
3. 从汉译《法句经》(T210)的视角阅读巴利《法句经》:
汉译《法句经》(T210)有九颂无巴利对应偈颂。
另外巴利《法句经》175颂的汉译对应偈颂并未十分吻合,例如:
巴利偈颂为:“野雁循着太阳的轨迹飞翔,他们以神通力飞行天上,战胜了魔罗与他的魔军之后,智
者被引导远离世间。”(175)
汉译《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为:“如雁将群,避罗高翔,明人导世,度脱邪众。”
让我们继续阅读,来看看两者的关系吧!
(原贴: 书房夜话 414:巴利《法句经》与汉译《法句经》,第13品〈世间品〉结语 )
目录

第十四:佛陀品 Buddhavaggo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4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十四:佛陀品 目录
Dhp_179 Dhp_180 Dhp_181 Dhp_182 Dhp_183 Dhp_184
Dhp_185 Dhp_186 Dhp_187 Dhp_188 Dhp_189 Dhp_190
Dhp_191 Dhp_192 Dhp_193 Dhp_194 Dhp_195 Dhp_196
第十四:佛陀品
(Buddhavaggo)
总结
Dhp. 179
Yassa jitaṃ nāvajīyati, jitaṃ assa no yāti koci loke;
Taṃ buddhamanantagocaraṃ, apadaṃ kena padena nessatha. (179)
这他的胜利不会退失,世间无人能跟上他的胜利,
这位境界无量的佛陀无迹可寻,你们以何方式导引他?(179)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Yassa jitaṃ nāvajīyati, jitaṃ yassa no yāti koci loke”。主词为“koci 谁”,这个字有一点
麻烦,诺曼将“koci loke”当作一个词(位格)而解释作“anywhere in the world 这个世间的任
何地方”;另一种解释是当作“反问代名词、质问代名词 interrogative pronoun”,将“koci
loke”解释作“whosoever in the world 这个世间的任何人”;帖主此处的翻译采用后者。动词
为“yāti 去到”(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na yāti 去不到”。受词为“jitaṃ assa 他的胜
利”。“Yassa jitaṃ nāvajīyati”连接到“assa”,“yassa 这样的人的”(关系代名词,属格),
“jitaṃ 胜利”,“nāvajīyati”为“na avajīyati”,“avajīyati 遗失、征服、放弃”(avajahati 的被
动式动词),此句为“这他的胜利不会退失,世间无人能跟上他的胜利”。
2. “Taṃ buddhamanantagocaraṃ, apadaṃ kena padena nessatha”。“kena 以何、用什么”
(疑问代名词),“kena padena 以何方式”(工具格),主词为“tumhe 你们”(复数),动词为
“nessatha 将引导”(第二人称复数未来式动词,使役态 caus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
为 neti)。受词为“taṃ 他”与“buddhamanantagocaraṃ apadaṃ”、“ buddham
anantagocaraṃ apadaṃ 无迹可寻的境界无量的佛”。此句为“你们以何方式来引导他这位无
迹可寻的、境界无量的佛?”

《法句经》卷2〈述佛品 22〉:
“己胜不受恶,一切胜世间,
睿智廓无[6]彊,开[7]曚令入道。”(CBETA, T04, no. 210, p. 567, a9-11),[6]彊=疆【宋】
【元】【明】。[7]曚=蒙【宋】【元】【明】【圣】。
《出曜经》卷20〈如来品 22〉:
“己胜不受恶,一切胜世间,
睿智廓无壃,开蒙我为胜。””(CBETA, T04, no. 212, p. 717, c20-21)。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4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法集要颂经》卷2〈如来品 21〉:
“己胜不受恶,一切世间胜,
睿智廓无边,诱蒙吾为胜。”(CBETA, T04, no. 213, p. 787, c3-4)。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29 相应品〉 Uv 29.52。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彼之胜利无能胜,败者此世不能随,
佛〔智〕无边无行迹,汝以何法欲诳惑?〔此佛对魔女说〕”(CBETA, N26, no. 9, p. 31, a7-8 //
PTS. Dhp. 27)

Dhp. 180
Yassa jālinī visattikā, taṇhā natthi kuhiñci netave;
Taṃ buddhamanantagocaraṃ, apadaṃ kena padena nessatha. (180)
能引导他的欲网到任何地方的贪欲与执着不存在;
有谁能引导佛陀无痕迹、无限量的境界?(180)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yassa jālinī visattikā, taṇhā natthi kuhiñci netave”。主词为“visattikā 强烈的执着”与
“taṇhā 贪欲”,动词为“atthi 存在”(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na atthi 不存在”,“netave
去引导 to lead”(不定词),副词为“kuhiñci 任何处”。“yassa jālinī 这样的人的欲望(欲网)”连
接到“assa”,“yassa 这样的人的”(关系代名词,属格),“jālinī 欲望或欲网”(诺曼的英译同时
采用这两个字义,显示他不确定应选择哪一字义)。此句为“能引导他的欲网到任何地方的贪欲
与执着不存在”。
2. “Taṃ buddhamanantagocaraṃ, apadaṃ kena padena nessatha”。“kena 以何、用什么”
(疑问代名词),“kena padena 以何方式”(工具格),主词为“tumhe 你们”(复数),动词为
“nessatha 将引导”(第二人称复数未来式动词,使役态 caus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
为 neti)。受词为“taṃ 他”与“buddhamanantagocaraṃ apadaṃ”、“ buddham
anantagocaraṃ apadaṃ 无迹可寻的境界无量的佛”。此句为“你们以何方式来引导他这位无
迹可寻的、境界无量的佛?”

《法句经》卷2〈述佛品 22〉:
“决网无罣碍,爱尽无所积,
佛意深无极,未践迹令践。”(CBETA, T04, no. 210, p. 567, a11-13)。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4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出曜经》卷26〈双要品 30〉:
“犹如网丛林,无爱况有余,
佛有无量行,无迹谁迹将?”(CBETA, T04, no. 212, p. 752, b15-16)。
《法集要颂经》卷3〈相应品 29〉:
“犹如网丛林,无爱况有余,
佛有无量行,无迹谁迹将?”(CBETA, T04, no. 213, p. 794, a7-9)。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29 相应品〉 Uv 29.53。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不具于结缚,缠爱难诱使,
佛〔智〕无边无行迹,汝以何法欲诳惑?”(CBETA, N26, no. 9, p. 31, a9 // PTS. Dhp. 27)

Dhp. 181
Ye jhānapasutā dhīrā, nekkhammūpasame ratā;
Devāpi tesaṃ pihayanti, sambuddhānaṃ satīmataṃ.(181)
那些乐于出离与寂静、热衷禅修的智者、具念的正觉者,
即使是诸天也钦羡他们。(181)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Devāpi tesaṃ pihayanti, sambuddhānaṃ satīmataṃ”。“Devāpi”为


“Devā pi”,主词为“Devā 诸天”(复数),“pi 即使”,动词为“pihayanti 欣羡、渴望能成为”(第三人
称复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tesaṃ 他们”。“sambuddhānaṃ satīmataṃ 具念的正觉者”。此句为
“即使诸天也想成为他们这种具念的正觉者”。
“Ye jhānapasutā dhīrā, nekkhammūpasame ratā”为形容词子句形容上一句的受词“tesaṃ 他
们”。“ye 那些这样的人 those, who”(关系代名词),动词为“honti 是”(第三人称复数未来式动词,
省略),主词补语为“dhīrā 智者”(复数),“jhānapasutā dhīrā 热衷禅修的智者”,另一个主词补语为
“nekkhammūpasame ratā 乐于出离与寂静”。此句为“那些人是热衷禅修的智者,乐于出离与寂
静”。
《法句经》卷2〈述佛品 22〉:
“勇健立一心,出家日夜灭,
根断无欲意,学正念清明。”(CBETA, T04, no. 210, p. 567, a13-15)。
《出曜经》卷20〈如来品 22〉:
“勇健立一心,出家日夜灭,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4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诸天常卫护,为佛所称记。”(CBETA, T04, no. 212, p. 718, a26-27)。


《法集要颂经》卷2〈如来品 21〉:
“勇健立静虑,出家日夜灭,
诸天常卫护,为佛所称记。”(CBETA, T04, no. 213, p. 787, c11-12)。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21 如来品〉 Uv 21.9。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智者专禅定,喜出家寂静,
正念正觉者,天人且羡敬。”(CBETA, N26, no. 9, p. 31, a10 // PTS. Dhp. 27)

Dhp. 182
Kiccho manussapaṭilābho, kicchaṃ maccāna jīvitaṃ;
Kicchaṃ saddhammassavanaṃ, kiccho buddhānamuppādo. (182)
出生为人很难得,能寿命久长也很难,
能得听闻正法很难,处在有佛出世的时代也很难。(182)

此首偈颂为四个结构相同的句子:“AAA Kiccho hoti”。“AAA”在四个句子作为不同的主词;


“kiccho 难得到的”(形容词),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这四个句子得主词依次
为:
1. “manussapaṭilābho 获得人身”。
2. “maccāna jīvitaṃ 生命的寿命”。
3. “saddhammassavanaṃ, saddhamma-(s)-savanaṃ 听闻正法”。
4. “buddhānamuppādo, buddhānaṃ-uppādo 佛出现(于世间)。

《法句经》卷2〈述佛品 22〉:
“得生人道难,生寿亦难得,
世间有佛难,佛法难得闻。”(CBETA, T04, no. 210, p. 567, a17-19)。
梵文《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得生人道难,生得长寿难,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4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得闻妙法难,遇佛出世难。”(CBETA, N26, no. 9, p. 31, a11 // PTS. Dhp. 27)

Dhp. 183
Sabbapāpassa akaraṇaṃ, kusalassa upasampadā;
Sacittapariyodapanaṃ, etaṃ buddhāna sāsanaṃ. (183)
诸恶莫作,具足善,
自净其意,这是诸佛的教法。(183)

如果完全“硬译”的话:
这是诸佛的教法:一切恶的不做,善的具足,
令自心完全清净。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etaṃ buddhāna sāsanaṃ 如是为‘诸佛’的教法”。主词“etaṃ”为“这个


this”(代名词,单数),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主词补语为“buddhāna
sāsanaṃ 诸佛的教法”。对熟悉此一偈颂的读者,应注意到此处的用字,“buddhāna 诸佛的”为“复
数属格”,“sāsanaṃ 教法”是特指“佛陀的教导”,这是单数名词。此一教法为:
1. “Sabbapāpassa akaraṇaṃ”为“一切恶的不做”,也就是“莫做一切恶”。
2. “kusalassa upasampadā”为“善的具足”。
3. “Sacittapariyodapanaṃ 令自己的心完全清净”,这一个字可以解析为“sacitta 自己的心” -
“pariyodapanaṃ 令 ... 完全清净”(pari-(y)-odapeti 的名词)。

《法句经》卷2〈述佛品 22〉: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CBETA, T04, no. 210, p. 567, b1-2)。
《出曜经》卷25〈恶行品 29〉: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CBETA, T04, no. 212, p. 741, b24-25)。
《法集要颂经》卷3〈罪障品 28〉:
“诸恶业莫作,诸善业奉行,
自净其意行,是名诸佛教。”(CBETA, T04, no. 213, p. 792, a17-18)。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28 恶品〉 Uv 28.1。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5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不作一切恶,应当行诸善,
自净之己意,此为诸佛教。”(CBETA, N26, no. 9, p. 31, a12 // PTS. Dhp. 27)

Yuan Chuan Su 的补充资料: (几年前写的文章)


法句经 183
Sabbapāpassa akaraṇaṃ
kusalassūpasampadā
sacittapariyodapanaṃ
etaṃ buddhānasāsanaṃ
常见的中译版是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其中,第二句翻成“众善奉行”是有问题的
第一句之所以翻译成诸恶莫作
是因为Sabba pāpassa (诸恶)akaraṇaṃ(莫作)
其中sabba就是一切,pāpa是恶(中性词),pāpassa则是第四或第六格变化。akaraṇaṃ 可以拆
解成a(否定)karaṇaṃ是(karaṇa的第二格变化,所以翻译成诸恶莫做是正确的。 但第二句
kusalassūpasampadā 就需要注意,这句可以拆解成kusalassa +upasampadā
kusalassa是善业或善法(中性词的单数第四或第六格)upasampadā则是具足(阴性词单 主
格),但这句就没有sabba(一切)
所以就不可能是众善奉行,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善法具足”
后两句翻译也没问题所以就不讨论。
因此,比较正确的翻译应该是
诸恶莫作
善法具足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如果根据《清净道论》的解释,法句经183这首偈的第一句是指“戒”,第二句则是指“定”,第三与
第四句则是指慧学。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5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因此根据《清净道论》的解释,那第二句翻成“善法具足”才是正确的,因为具足了戒与定,才能修
慧。这也是证明”善法具足“这样的翻译是对的。
除了《清净道论》外,是否还有其他的佐证证明这样的翻法才是对的呢
有的
在五分律的比丘戒经中可看到这首偈颂:
一切恶莫作 当具足善法
自净其志意 是名诸佛教
而五分律的传承跟南传佛教一样都是属于分别说部。
另外,我们在大众部传承的摩诃僧只律的比丘戒本也会看到:
一切恶莫作 当具足善法
自净其志意 是名诸佛教
由此可知,翻译成善法具足是有根据的。
也许有人会问,那为什么会翻译成“众善奉行”呢?这应该是有另一个原典的版本与南传的文句是不
同的(可以推测有可能是sabbakusalassa karaṇaṃ),因为我们会发现"众善奉行"这版本最早的翻
译来自汉传东吴时期翻译的法句经。
而现代人翻译南传法句经时,一时的不察其中的差异,所以直接引用了汉传已有的翻译,而且很不
幸的是,不是只有翻译南传法句经的时候发生这个错误,叶均翻译清净道论的时候也是直接引用”众
善奉行“,不过有趣的是,叶均在翻译清净道论解释法句183的第二句的意义时,又没有翻错。所以
就会前后句文意对不上的现象。
另外我再提供另一个英文版的翻译证明我的理解是正确的
Not doing the evil deeds,
Gathering the wholesome,
Purifying one's own mind -
That is teaching of the buddhas
由此可知七佛通偈的意涵是对应到佛法的戒定慧三学,而一般传统的解释:不做恶事,多行善事,
净化心念,是诸佛所教。这样的理解也是有问题的,五戒十善只是人天善法,不可能达到解脱,而
佛法是引导人们走向解脱的方法,又怎么可能只教人五戒十善这样的层次而已呢?诸佛所重视的应
该是戒定慧三学才是。
Dhp. 184
Khantī paramaṃ tapo titikkhā,
nibbānaṃ paramaṃ vadanti buddhā;
Na hi pabbajito parūpaghātī,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5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na samaṇo hoti paraṃ viheṭhayanto. (184)


忍辱与宽恕是第一苦行,诸佛说涅盘是最高的(境界),
出家为不害,沙门不伤害别人。(184)

此首偈颂包含四个句子:
1. “Khantī paramaṃ tapo titikkhā”。主词为“Khantī 忍”(单数)与“titikkhā 宽恕”(单数),动词
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省略);主词补语为“tapo 苦行”,“paramaṃ tapo”
为“最高的苦行”。此句为“忍耐与宽恕为第一苦行”。
2. “nibbānaṃ paramaṃ vadanti buddhā”。主词为“buddhā 诸佛”(复数),动词为“vadanti
说”(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nibbānaṃ 涅盘”,“paramaṃ”为“最高的”。此句为
“诸佛说涅盘是最高的(境界)”。
3. “Na hi pabbajito parūpaghātī”。主词为“pabbajito 出家者”(单数,当时有外道出家,所以
此字并非单指佛教僧侣),动词为“parūpaghātīi 伤害或杀害”(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
“Na pabbajito”为“不伤害或不杀害”。此句为“出家为不害”。
4. “na samaṇo hoti paraṃ viheṭhayanto”。主词为“samaṇo 沙门”(单数),动词为“hoti 是”(第
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na hoti 不是”;主词补语为“paraṃ viheṭhayanto 伤害他人的”。
此句为“沙门不伤害别人”。

《法句经》卷2〈述佛品 22〉:
“观行忍第一,佛说泥洹最,
舍罪作沙门,无娆害于彼。”(CBETA, T04, no. 210, p. 567, a25-27)
《法句经》卷2〈泥洹品 36〉:
“忍为最自守,泥洹佛称上,
舍家不犯戒,息心无所害。”(CBETA, T04, no. 210, p. 573, a25-26)。
《出曜经》卷23〈泥洹品 27〉:
“忍辱为第一,佛说泥洹最,
不以怀烦热,害彼为沙门。”(CBETA, T04, no. 212, p. 731, a4-5)。
《法集要颂经》卷3〈圆寂品 26〉:
“忍辱第一道,佛说圆寂最,
不以怀烦热,害彼为沙门。”(CBETA, T04, no. 213, p. 790, b18-20)。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26 涅盘品〉 Uv 26.2。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5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诸佛说涅盘最胜,忍辱为最上苦行,
出家实无害他者,恼他不称为沙门。”(CBETA, N26, no. 9, p. 31, a13 // PTS. Dhp. 27)

Dhp. 185
Anūpavādo anūpaghāto, pātimokkhe ca saṃvaro;
Mattaññutā ca bhattasmiṃ, pantañca sayanāsanaṃ;
Adhicitte ca āyogo, etaṃ buddhāna sāsanaṃ. (185)
不非难,不伤害,善防护戒律,
饮食知量,独坐卧于僻静处,
勤修禅定,此为诸佛的教导。(185)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etaṃ buddhāna sāsanaṃ 如是为‘诸佛’的教法”。主词“etaṃ”为“这个


this”(代名词,单数),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主词补语为“buddhāna
sāsanaṃ 诸佛的教法”。对熟悉此一偈颂的读者,应注意到此处的用字,“buddhāna 诸佛的”为“复
数属格”,“sāsanaṃ 教法”是特指“佛陀的教导”,这是单数名词。此一教法为:
1. “Anūpavādo 不非难、不寻错”。
2. “anūpaghāto 不伤害”。
3. “pātimokkhe saṃvaro 于律防护”。
4. “Mattaññutā bhattasmiṃ 饮食知量”。
5. “pantaṃ sayanāsanaṃ 独自坐卧,坐卧于僻静处”。
6. “Adhicitte āyogo 专注于上等的心、致力于增上心”。

《法句经》卷2〈述佛品 22〉:
“不娆亦不恼,如戒一切持,
少食舍身贪,有行幽隐处,
意谛以有黠,是能奉佛教。”(CBETA, T04, no. 210, p. 567, a27-29)。
《出曜经》卷28〈心意品 32〉:
“无害无所染,具足于戒律,
于食自知足,及诸床卧具,
修意求方便,是谓诸佛教。”(CBETA, T04, no. 212, p. 763, c5-7)。
《法集要颂经》卷4〈护心品 31〉:
“无害无所染,具足于戒律,
于食知止足,及诸床卧具,
修意求方便,是谓诸佛教。”(CBETA, T04, no. 213, p. 796, a27-b1)。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5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31 心品〉 Uv 31.50。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不诽及不害,严守戒律仪,
饮食知足量,静处坐独居[1],
专念增上定,此为诸佛教。”(CBETA, N26, no. 9, p. 31, a14-p. 32, a1 // PTS. Dhp. 27)
[1]Panthaṁ ca(ed PTS)应读为 Pantañ ca(Fausb, comm)。Diet. PTS: Pattha 之项下参照。

Cbeta Taiwan 可以订正此一标点:


《法句经》卷2〈述佛品 22〉:
“不娆亦不恼, 如戒一切持,
少食舍身贪, 有行幽隐处。
意谛以有黠, 是能奉佛教。”(CBETA, T04, no. 210, p. 567, a27-29)

Dhp. 186
Na kahāpaṇavassena, titti kāmesu vijjati;
Appassādā dukkhā kāmā, iti viññāya paṇḍito. (186)
即使从天降下Kahāpaṇa (古印度钱币)雨,也无法满足贪欲,
智者了解贪欲乐少苦多。(186)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na kahāpaṇavassena titti kāmesu vijjati.”。主词“titti”为“满足”(名词,单数),此一名词有
一形容词“kāmesu 在欲望”(位格),动词为“vijjati 被发现、存在”(第三人称单数被动态现在式
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vindati);“na vijjati 不存在”。副词为“kahāpaṇavassena
以Kahāpaṇa (古印度钱币)下雨”(工具格)。“kahāpaṇa 古印度钱币的名称”,“vassa”为“下
雨”。此句意为:“即使天上下了钱币雨,也无法满足贪欲”。
2. “Appassādā dukkhā kāmā, iti viññāya paṇḍito”。主词为“paṇḍito 智者”(名词,单数),
“viññāya 知道”(动名词,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vijānāti),受词为“iti”(这是引号,指前
面的句子“Appassādā dukkhā kāmā 感官欲乐是不满足的和痛苦的”。此一被引述的句子,
主词为“kāmā 感官欲乐”(复数),动词为“honti 是”(复数动词),形容词为“Appassādā 滋味不
多得”和“dukkhā 苦的”。此句意为:“智者了解贪欲乐少苦多”。
从诺曼的英译,可以看出第二句不是“完整的句子”,所以 Thera Narada 与诺曼都将 186, 187 两颂
合译成一首偈颂。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5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法句经》卷2〈利养品 33〉:
“天雨七宝,欲犹无厌,
乐少苦多,觉者为贤。”(CBETA, T04, no. 210, p. 571, c3-4)。
《出曜经》卷4〈欲品 2〉:
“天雨七宝,[7]犹欲无厌,
乐少苦多,觉之为贤。”(CBETA, T04, no. 212, p. 631, c13-14),[7]犹欲=欲犹【宋】【元】
【明】。
《法集要颂经》卷1〈爱欲品 2〉:
“世容众妙欲,此欲最味少,
若比天上乐,迦哩洒跛拏。”(CBETA, T04, no. 213, p. 778, b9-11)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2 欲品〉 Uv 2.17。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虽天雨金钱,欲心无满足,
贤者知淫欲,甘少而苦多。”(CBETA, N26, no. 9, p. 32, a2 // PTS. Dhp. 28)

Dhp. 187
Na kahāpaṇavassena, titti kāmesu vijjati;
Appassādā dukkhā kāmā, iti viññāya paṇḍito. (186)
Api dibbesu kāmesu, ratiṃ so nādhigacchati;
Taṇhakkhayarato hoti, sammāsambuddhasāvako. (187)
即使从天降下Kahāpaṇa (古印度钱币)雨,也无法满足贪欲,
智者了解贪欲乐少苦多。(186)
即使处于天上的欲乐,他也不会觉得快乐;
等正觉弟子专致于灭尽贪爱。 (187)

此首 187 颂加上 186的后半偈为一个句子,这句子的主干为:“ratiṃ so nādhigacchati”。主词为


“so 他”(名词,单数),动词为“adhigacchati 得到、达到”(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na
adhigacchati 不会得到、得不到”。受词为“ratiṃ 快乐”(单数)。186的后半偈为:“智者了解贪欲乐
少苦多”(动名词片语),接下来是此句的主干:“他不会得到快乐”。
此句的动词有一个副词片语“api dibbesu kāmesu”。“api 即使”,“dibbesu kāmesu 处于天上的欲
乐”(位格)。此句到此为止,意为:“智者了解贪欲乐少苦多,即使处于天上的欲乐他也不会觉得快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5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乐”。
187的后半偈为一个句子“Taṇhakkhayarato hoti sammāsambuddhasāvako”。主词为
“sammāsambuddhasāvako 等正觉的弟子”(名词,单数;sammāsambuddha 佛、等正觉 -
sāvako 声闻、弟子),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形容词为“taṇhakkhayarato 专
致于灭尽贪爱的”(单数)。
两首偈颂合并为:“即使从天降下Kahāpaṇa (古印度钱币)雨,也无法满足贪欲,智者了解贪欲乐少
苦多,即使处于天上的欲乐,他也不会觉得快乐。等正觉弟子专致于灭尽贪爱”。
《法句经》卷2〈利养品 33〉:
“天雨七宝,欲犹无厌,
乐少苦多,觉者为贤。”(CBETA, T04, no. 210, p. 571, c3-4)。
“虽有天欲,慧舍无贪,
乐离恩爱,为佛弟子。”(CBETA, T04, no. 210, p. 571, c4-5)
[*17-22]慧=惠【圣】*。
《出曜经》卷4〈欲品 2〉:
“天雨七宝,[7]犹欲无厌,
乐少苦多,觉之为贤。”(CBETA, T04, no. 212, p. 631, c13-14),[7]犹欲=欲犹【宋】【元】
【明】。
“虽有天欲,惠舍不贪,
乐离恩爱,三佛弟子。”(CBETA, T04, no. 212, p. 631, c20-21)
《法集要颂经》卷1〈爱欲品 2〉:
“世容众妙欲,此欲最味少,
若比天上乐,迦哩洒跛拏。”(CBETA, T04, no. 213, p. 778, b9-11)
“众山尽为金,犹如铁围山,
此犹无厌足,正觉尽能知。”(CBETA, T04, no. 213, p. 778, b11-13)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2 欲品〉 Uv 2.17-18。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186: “虽天雨金钱,欲心无满足,
贤者知淫欲,甘少而苦多。”(CBETA, N26, no. 9, p. 32, a2 // PTS. Dhp. 28)
187: “故虽于天乐,彼不喜悦求,
正觉者弟子,喜灭于爱欲。”(CBETA, N26, no. 9, p. 32, a3 // PTS. Dhp. 28)

Dhp. 188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5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Bahuṃ ve saraṇaṃ yanti, pabbatāni vanāni ca;


Ārāmarukkhacetyāni, manussā bhayatajjitā. (188)
被恐惧所驱使的人常常去到避难处:
群山、丛林与园林中的支提。(188)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manussā bhayatajjitā saraṇaṃ yanti”。主词为“manussā 人们”(复数),


动词为“yanti 去到”(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主词有一形容词为“bhayatajjitā 恐惧所驱使的”,
受词为“saraṇaṃ 庇护所、避难处、归依处”(单数),动词“yanti 去到”有一副词“bahuṃ 多次地、常
常地”。此句为“遭遇恐惧的人常去到避难处”。 这样的避难处、庇护所为
1. “pabbatāni 群山”(复数受格)
2. “vanāni 森林、丛林”(复数受格)
3. “Ārāmarukkhacetyāni”为“处于园林中的支提”。(复数受格)

《法句经》卷2〈述佛品 22〉:
“或多自归,山川树神,
庙立图像,祭[16]祠求福”(CBETA, T04, no. 210, p. 567, b5-6),[16]祠=祀【宋】【元】
【明】。
《出曜经》卷24〈观品 28〉:
“人多求自归,山川树木神,
园观及神祠,望免苦患难。”(CBETA, T04, no. 212, p. 740, b2-3)。
《法集要颂经》卷3〈观察品 27〉:
“人多求自归,山川树木神,
园观及神祀,望免苦患难。”(CBETA, T04, no. 213, p. 791, c23-24)。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27 观品〉 Uv 27.3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恐怖所驱使,去归依山岳、
森林或园苑、种种树支提。”(CBETA, N26, no. 9, p. 32, a4 // PTS. Dhp. 28)

Dhp. 189
N'etaṃ kho saraṇaṃ khemaṃ, n'etaṃ saraṇamuttamaṃ;
N'etaṃ saraṇamāgamma, sabbadukkhā pamuccati. (189)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5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这不是安稳的归依处,这不是最殊胜的归依处,
归依这些地方,无法解脱众苦。(189)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N'etaṃ kho saraṇaṃ khemaṃ”。主词为“saraṇaṃ 庇护所、避难处、归依处”(单数),
“etaṃ saraṇaṃ”为“这避难处、这庇护所”,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省
略),“na hoti 不是”,形容词为“khemaṃ 安全的”,“kho 的确”(作为符合诗韵的衬字,未翻
译)。此句为“这样的避难处、庇护所是不安全的”。
2. “ n'etaṃ saraṇamuttamaṃ”,“ na etaṃ saraṇa -(m)- uttamaṃ”。主词为“saraṇaṃ 庇护
所、避难处、归依处”(单数),“etaṃ saraṇaṃ”为“这避难处、这庇护所”,动词为“hoti 是”
(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省略),“na hoti 不是”,形容词为“uttamaṃ 最好的”。
3. “Na etaṃ saraṇamāgamma, sabbadukkhā pamuccati”。“etaṃ saraṇamāgamma 到了这
样的避难处”(动名词片语),“na sabbadukkhā pamuccati 不会从众苦解脱”;主词为“sa 他”
(单数),动词为“pamuccati 被解脱”(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被动态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
动词为 pamuñcati),“sabbadukkhā 从众苦”(从格)。

《法句经》卷2〈述佛品 22〉:
“自归如是,非吉非上,
彼不能来,度我众苦。”(CBETA, T04, no. 210, p. 567, b6-7)。
《出曜经》卷24〈观品 28〉:
“此非自归上,亦非有吉利,
如有自归者,不脱一切苦。”(CBETA, T04, no. 212, p. 740, b16-17)。
《法集要颂经》卷3〈观察品 27〉:
“此非自归上,亦非有吉利,
如有自归者,不脱一切苦。”(CBETA, T04, no. 213, p. 791, c25-27)。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27 观品〉 Uv 27.32。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此非安全依,非最上依处,
如此之归依,不离一切苦。”(CBETA, N26, no. 9, p. 32, a5 // PTS. Dhp. 28)

Dhp. 190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5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Yo ca buddhañca dhammañca, saṅghañca saraṇaṃ gato;


Cattāri ariyasaccāni, sammappaññāya passati. (190)
归依佛、法、僧的人,
他能以正慧见四圣谛。(190)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cattāri ariyasaccāni, sammappaññāya passati”。主词为“sa 他”(单数,


省略),动词为“passati 看见”(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受词为“cattāri ariyasaccāni 四圣谛”(复数受
格),“sammappaññāya”为“以正慧”(工具格)。此句为“他以正慧见到四圣谛”。
“Yo ca buddhañca dhammañca, saṅghañca saraṇaṃ gato”为“形容词子句”形容上一句的“他”;
“yo 那样的人”(关系代名词)。主,“etaṃ saraṇaṃ”为“这避难处、这庇护所”,动词为“gato 已去
到 have gone to”(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省略),受词为“saraṇaṃ 庇护所、归依处”(单数)。此
一受词为“saraṇaṃ 庇护所、归依处”有三个形容词(形式是受格)。
1. “buddhaṃ 佛”
2. “dhammaṃ 法”
3. “saṅghaṃ 僧”;

《法句经》卷2〈述佛品 22〉:
“如有自归,佛法圣众,
道德四谛,必见正慧。”(CBETA, T04, no. 210, p. 567, b7-8)。
《出曜经》卷24〈观品 28〉:
“若有自归佛,归法比丘僧,
修习圣四谛,如慧之所见。”(CBETA, T04, no. 212, p. 740, b18-20)。
《法集要颂经》卷3〈观察品 27〉:
“若有自归佛,及法苾刍僧,
修习圣四谛,如慧之所见。”(CBETA, T04, no. 213, p. 791, c27-29)。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27 观品〉 Uv 27.33。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若人归依佛,归依法及僧,
依于正智慧,得见四圣谛。”(CBETA, N26, no. 9, p. 32, a6 // PTS. Dhp. 28)

Dhp. 191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6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Dukkhaṃ dukkhasamuppādaṃ, dukkhassa ca atikkamaṃ;


Ariyaṃ caṭṭhaṅgikaṃ maggaṃ, dukkhūpasamagāminaṃ. (191)
苦、苦集与苦灭,
以及导向苦灭的道,也就是八正道。(191)

此首偈颂仅是列举上个句子的“cattāri ariyasaccāni 四圣谛”,这四项为:


1. “Dukkhaṃ 苦”
2. “dukkhasamuppādaṃ 苦集”
3. “dukkhassa atikkamaṃ 苦的克服”(苦灭谛的常见用语为 dukkhanirodhaṃ)。
4. “Ariyaṃ caṭṭhaṅgikaṃ maggaṃ, dukkhūpasamagāminaṃ”为“导向苦灭的八支圣道”。

《法句经》卷2〈述佛品 22〉:
“生死极苦,从谛得度,
度世八道,斯除众苦。”(CBETA, T04, no. 210, p. 567, b9-10)。
《出曜经》卷24〈观品 28〉:
“苦因苦缘生,当越此苦本,
贤圣八品道,灭尽甘露际。”(CBETA, T04, no. 212, p. 740, b20-22)。
《法集要颂经》卷3〈观察品 27〉:
“苦因缘苦生,当越此苦本,
贤圣八品道,灭尽甘露际。”(CBETA, T04, no. 213, p. 791, c29-p. 792, a2)。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27 观品〉 Uv 27.34。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苦与苦之因,以及苦之灭,
及八支圣道,灭尽一切苦。”(CBETA, N26, no. 9, p. 32, a7 // PTS. Dhp. 28)

Dhp. 192
Etaṃ kho saraṇaṃ khemaṃ, etaṃ saraṇamuttamaṃ;
Etaṃ saraṇamāgamma, sabbadukkhā pamuccati. (192)
这是安稳的归依处,这是最殊胜的归依处,
到了这样的避难处,能从众苦解脱。(192)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6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Etaṃ kho saraṇaṃ khemaṃ”。主词为“saraṇaṃ 庇护所、避难处、归依处”(单数),“etaṃ
saraṇaṃ”为“这避难处、这庇护所”,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省略),形
容词为“khemaṃ 安全的”,“kho 的确”(作为符合诗韵的衬字,未翻译)。此句为“这样的避难
处、庇护所是安全的”。
2. “etaṃ saraṇamuttamaṃ”,“etaṃ saraṇa -(m)- uttamaṃ”。主词为“saraṇaṃ 庇护所、避
难处、归依处”(单数),“etaṃ saraṇaṃ”为“这避难处、这庇护所”,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
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省略),形容词为“uttamaṃ 最好的”。
3. “etaṃ saraṇamāgamma, sabbadukkhā pamuccati”。“etaṃ saraṇamāgamma 到了这样
的避难处”(动名词片语),“sabbadukkhā pamuccati 会从众苦解脱”;主词为“sa 他”(单
数),动词为“pamuccati 被解脱”(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被动态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
为 pamuñcati),“sabbadukkhā 从众苦”(从格)。

《法句经》卷2〈述佛品 22〉:
“自归三尊,最吉最上,
唯独有是,度一切苦。”(CBETA, T04, no. 210, p. 567, b10-11)。
《出曜经》卷24〈观品 28〉:
“是为自归上,非不有吉利,
如有自归者,得脱一切苦。”(CBETA, T04, no. 212, p. 740, b22-23)。
《法集要颂经》卷3〈观察品 27〉:
“是为自归上,非不有吉利,
如有自归者,得脱一切苦。”(CBETA, T04, no. 213, p. 792, a2-4)。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27 观品〉 Uv 27.35。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此为安全归依处,此为最上归依所,
若人如此之归依,由此解脱一切苦。”(CBETA, N26, no. 9, p. 32, a8 // PTS. Dhp. 28)

Dhp. 193
Dullabho purisājañño, na so sabbattha jāyati;
Yattha so jāyati dhīro, taṃ kulaṃ sukhamedhati. (193)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6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出身尊贵的人很少见,他不是随处出生的,
智者出生的地方,那个家族快乐地繁荣、兴旺。(193)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Dullabho purisājañño”。主词为“purisājañño 出生于尊贵之家的人”(单数),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省略),形容词为“Dullabho 难得的、很难找到的”。此句为
“出身尊贵的人很少见”。
2. “na so sabbattha jāyati”。主词为“so 他”(单数),动词为“jāyati 出生”(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
动词,被动语态;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janati),“na jāyati 不出生”副词为“sabbattha
随处、到处”。此句为“他不会随处出生”(他只会出生在尊贵的家庭)。
3. “Yattha so jāyati dhīro, taṃ kulaṃ sukham edhati”。主词为“kulaṃ 家族”(单数),“ taṃ
kulaṃ 那个家族”(单数),动词为“edhati 繁荣、兴旺”(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副词为
“sukham 快乐地”,“Yattha 那个地方”(关系副词,衔接),“dhīro 智者”,“jāyati 出生”。此
句为“智者出生的地方,那个家族快乐地繁荣、兴旺”。

《法句经》卷2〈述佛品 22〉:
“明人难值,亦不比有,
其所生处,族亲蒙庆。”(CBETA, T04, no. 210, p. 567, b13-14)。
《出曜经》卷27〈乐品 31〉:
“人尊甚难遇,终不虚托生,
设当托生处,彼家必蒙庆。”(CBETA, T04, no. 212, p. 756, b27-28)。
《法集要颂经》卷4〈乐品 30〉:
“人智甚难遇,终不虚托生,
设当托生处,彼家必蒙庆。”(CBETA, T04, no. 213, p. 794, c21-23)。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30 乐品〉 Uv 30.27。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圣者极难得,彼非随处生,
贤者所生处,彼家蒙惠荣。”(CBETA, N26, no. 9, p. 32, a9 // PTS. Dhp. 28)

Dhp. 194
Sukho buddhānamuppādo, sukhā saddhammadesanā;
Sukhā saṅghassa sāmaggī, samaggānaṃ tapo sukho. (194)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6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诸佛的出生是快乐的,
正法的教导是快乐的,
僧众的和睦团结是快乐的,
和谐的热衷修行是快乐的。(194)

此首偈颂包含四个句子:
1. “Sukho buddhānamuppādo”。主词为“buddhānamuppādo 诸佛的出生”(单数),动词为
“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省略),形容词为“Sukho 快乐的”。此句为“诸佛的出生
是快乐的”(诸佛的出生是一件快乐的事)。
2. “sukhā saddhammadesanā”。主词为“saddhammadesanā 正法的教导”(单数),动词为
“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省略),形容词为“Sukho 快乐的”。此句为“正法的教导
是快乐的”(正法的教导是一件快乐的事)。
3. “Sukhā saṅghassa sāmaggī”。主词为“saṅghassa sāmaggī 僧团的和睦团结、和合”(单
数),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省略),形容词为“Sukho 快乐的”。此句为
“僧团的和睦团结是快乐的”(僧团的和睦团结是一件快乐的事)。
4. “samaggānaṃ tapo sukho”。主词为“samaggānaṃ tapo 和谐的热衷修行”(单数),动词为
“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省略),形容词为“Sukho 快乐的”。此句为“和谐的热衷
修行是快乐的”(和谐的热衷修行是一件快乐的事)。
关于 tapo, tapo 有两种状况,一种是指外道“以自苦为极”的苦行。另一种是指正法、律之下的精勤
修行。
后一种,请见明法比丘《巴汉字典》的解说:
SA.1.58.∶Tapoti indriyasaṁvara-dhutaṅgaguṇa-vīriya-dukkarakārikānaṁ nāmaṁ,idha
pana ṭhapetvā dukkarakārikaṁ sabbāpi kilesasantāpikā paṭipadā vaṭṭati.(苦行∶转向守护根
门、头陀支、英雄本色、做难做的事,烧烤一切污染的行道。)
KhA.CS:p.128:tapo cāti ettha pāpake dhamme tapatīti tapo.(热心:指燃烧诸恶法)
《法句经》卷2〈述佛品 22〉:
“诸佛兴快,说经道快,
众聚和快,和则常安。”(CBETA, T04, no. 210, p. 567, b14-15)。
《出曜经》卷27〈乐品 31〉:
“诸佛兴出乐,说法堪受乐,
众僧和亦乐,和则常有安。”(CBETA, T04, no. 212, p. 755, c14-15)。
《法集要颂经》卷4〈乐品 30〉:
“诸佛出兴乐,说法堪受乐;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6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众僧和合乐,和则常有安。”(CBETA, T04, no. 213, p. 794, c10-12)。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位于〈30 乐品〉 Uv 30.22。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诸佛出现乐,宣说正法乐,
僧众和合乐,诸人修行乐。”(CBETA, N26, no. 9, p. 32, a10 // PTS. Dhp. 28)

Dhp. 195
Pūjārahe pūjayato, buddhe yadi va sāvake;
Papañcasamatikkante, tiṇṇasokapariddave. (195)
这位“值得尊敬者”是“值得被供养的、佛或其声闻弟子、
已渡过(所有)障碍的、已超越(所有)忧悲苦恼的”,(195)

此首偈颂为一个名词及它的五个形容词,显然是必需连结下一颂(196颂)解释: “pūjayato”为“被尊
敬的人”(单数),此字衍伸自动词为“pūjeti”的被动式动词。“pūjayato”的五个形容词为:
1. “Pūjārahe”为“值得被供养的”(“arahant 应供,阿罗汉”两字不同,但意义相近)
2. “buddhe”为“觉悟者的、佛的”。
3. “sāvake 声闻弟子的”(“yadi va 然后,或”)。
4. “Papañcasamatikkante”为“超越障碍、戏论的”。
5. “tiṇṇasokapariddave”为“断除世间贪忧的”。

《法句经》卷2〈述佛品 22〉:
“[14]佛为尊贵,断漏无淫,
诸释中雄,一群从心。”(CBETA, T04, no. 210, p. 567, b2-3)。[14]下二颂巴利文无。
《出曜经》卷20〈如来品 22〉:
“我为世尊,断漏无淫,
诸天世人,一群从心。”(CBETA, T04, no. 212, p. 717, a24-25)。
《法集要颂经》卷2〈如来品 21〉:
“我为佛世尊,断漏无淫欲,
诸天及世人,一切从吾心。”(CBETA, T04, no. 213, p. 787, b28-29)。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6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梵文《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供养应供者——脱离于虚妄,
超越诸忧患,供佛及弟子。”(CBETA, N26, no. 9, p. 32, a11 // PTS. Dhp. 28)

Dhp. 196
Pūjārahe pūjayato, buddhe yadi va sāvake;
Papañcasamatikkante, tiṇṇasokapariddave. (195)
Te tādise pūjayato, nibbute akutobhaye;
Na sakkā puññaṃ saṅkhātuṃ, imettam api kenaci. (196)
这位“值得尊敬者”是“值得被供养的、佛或其声闻弟子、
已渡过(所有)障碍的、已超越(所有)忧悲苦恼的”,(195)
如此无惧的、解脱的值得尊敬者尊敬,
他的功德无法以任何方式去计量。 (196)

此首偈颂为连结上一颂(195颂)“这位‘值得尊敬者’是‘值得被供养的、佛、其声闻弟子、已渡过(所有)
障碍的、已超越(所有)忧悲苦恼的’”,(196颂)为:“Na sakkā puññaṃ saṅkhātuṃ, imettam api
kenaci”。
此句的’主词为“kenaci 无论以何事、何方法”,动词为“hoti 是”,形容词为“sakkā 可能的”、“na
sakkā 不可能的”,“saṅkhātuṃ 去计数”为不定式动词(相当于 to count),受词为“puññaṃ 功
德”,“pūjayato puññaṃ 值得被供养者的功德”。“api 即使、就算”。此句意为“即使以任何方法去
计算应供者的功德,也是不可能的”。“pūjayato”有四个形容词:
1. “te”为“那些”(复数受格)
2. “tādise”为“如此的”(复数受格)
3. “nibbute”为“解脱的”(复数受格)
4. “akutobhaye”为“无惧的”(复数受格)

《法句经》卷2〈述佛品 22〉:
“[14]佛为尊贵,断漏无淫,
诸释中雄,一群从心。”(CBETA, T04, no. 210, p. 567, b2-3)。[14]下二颂巴利文无。
“快哉福报,所愿皆成,
敏于上寂,自致泥洹。”(CBETA, T04, no. 210, p. 567, b3-4)
《出曜经》卷20〈如来品 22〉:
“我为世尊,断漏无淫,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6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诸天世人,一群从心。”(CBETA, T04, no. 212, p. 717, a24-25)。


《出曜经》卷27〈乐品 31〉:
“快哉大福报,所愿皆全成,
速得第一灭,渐入无为际。”(CBETA, T04, no. 212, p. 754, b21-22)。
《法集要颂经》卷2〈如来品 21〉:
“我为佛世尊,断漏无淫欲,
诸天及世人,一切从吾心。”(CBETA, T04, no. 213, p. 787, b28-29)。
《法集要颂经》卷4〈乐品 30〉:
“快乐施福报,所愿皆全成,
速得第一灭,渐入无为际。”(CBETA, T04, no. 213, p. 794, b18-20)
梵文《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供养应供者——脱离于虚妄,
超越诸忧患,供佛及弟子。”(CBETA, N26, no. 9, p. 32, a11 // PTS. Dhp. 28)
“如此之供养,寂静无畏者,
其所得功德,甚难被计量。”(CBETA, N26, no. 9, p. 32, a12 // PTS. Dhp. 29)

第十四:佛陀品(Buddhavaggo)总结
书房夜话 417:巴利《法句经》与汉译《法句经》,第14品〈佛陀品〉结语
这次老实起来,一偈一偈地阅读巴利《法句经》,并且动笔书写下来,一方面与法友分享,一方面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诗经.小雅.伐木》),希望友人评正纠错(目前已有邓伟仁老师指正过)。
这样阅读下来,以前囫囵吞枣或过度依赖英译的疏忽,都藉此机会得到澄清。我边读边想:
1. “哪一首偈颂是我最喜欢的偈颂?”
2. “哪一品的偈颂是我最喜欢的篇章?”
重新阅读到此为止,第十三品〈自己品〉是我最喜欢的篇章,也是我最想推荐给法友的篇章,总共
才十首偈颂(157-166),值得一再品味、体会。
从巴利字句读来,偶尔会发现有几首偈颂,我们经常在佛教世界遇到,而且一路走来,可能看过、
读过数十次,细读起来居然还是有可能有其他蕴涵,值得细思。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6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例如,“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我们习惯的字句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
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常作“止恶、修善、无邪念恶念”解释,读了巴利 183颂,发现第二句是
“具足善”,而巴利《清净道论》解说有将此三句作为“戒、定、慧”的修习来诠释,回过头来看汉
译:
1. 《弥沙塞五分戒本》卷1:“一切恶莫作,当具足善法,自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CBETA,
T22, no. 1422a, p. 200, a17-18)
2. 《摩诃僧只律》卷27:“一切恶莫作,当具足善法,自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CBETA,
T22, no. 1425, p. 447, a9-10)
3. 《十诵比丘波罗提木叉戒本》卷1:“一切恶莫作,当具足善法,自净其志意,是名诸佛教”
(CBETA, T23, no. 1436, p. 478, c18-19),[28]名=则【宋】【元】【明】【宫】【圣】。
4. 《善见律毗婆沙》卷5〈舍利弗品〉:“一切恶莫作,当具足善法,自净其志意,是即诸佛
教。”(CBETA, T24, no. 1462, p. 707, c26-28)。
本来嘛,佛教不仅仅是“身作善行、心存善念”而已!
又如巴利 186颂和 195颂,这两首偈颂不是完整的偈颂,必需186, 187颂和 195, 196颂合并翻译才
是完整的句子。从古代汉译看不出这样的缺陷,甚至近代的巴利《法句经》汉译与英译都未指出这
一诠释上的问题。就好像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当作一首完整的
唐诗来解释,这是不通的。
又如《论语》〈述而篇〉:“子曰:‘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在文献学
上,必需考量另一种可能性:“子曰:‘假我数年卒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如果真是后一种才是
“正确的”文句,就不用浪费光阴去钻研《易》书了(《易》就不能称作《易经》,而只是“算命卜卦”
的民俗书籍)。(这只是举例,学术界于此尚无“定论”。)
汉译《法句经》的〈述佛品 22〉有21首偈颂,其对应状况不是完全吻合,以下帖主以巴利〈14 佛
陀品〉的次序编列在T210《法句经》的对应偈颂。
(179),【〈22 述佛品〉(1)】
(180),【〈22 述佛品〉(2)】
(181),【〈22 述佛品〉(3)】
(182),【〈22 述佛品〉(5)】
(183),【〈22 述佛品〉(11)】
(184),【〈22 述佛品〉(9)】
(185),【〈22 述佛品〉(10)】
(186),【--------------------】【〈33 利养品〉(3)】
(187),【--------------------】【〈33 利养品〉(4)】
(188),【〈22 述佛品〉(14)】
(189),【〈22 述佛品〉(15)】
(190),【〈22 述佛品〉(16)】
(191),【〈22 述佛品〉(17)】
(192),【〈22 述佛品〉(18)】
(193),【〈22 述佛品〉(20)】
(194),【〈22 述佛品〉(21)】
(195),【--------------------】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6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196),【--------------------】
也就是说,两品相当接近。
巴利《法句经》从第一品〈双品〉到第14品〈佛陀品〉为止,总共有 196 首偈颂,对应的 T210
《法句经》从第九品〈双要品〉到第22品〈述佛品〉共有 233 首偈颂(22 + 20 + 12 + 17 + 21 + 17
+ 10 + 16 + 22 + 14 + 14 + 13 + 14 + 21= 233),这 14品如果纯粹是翻译自巴利《法句经》,显然
不可能“无中生有”而翻译出比 178 首还多的偈颂,所以,西元 224 年之后支谦翻译及编辑此经
时,一定是从其他来源翻译而安插进来。而这一“来源”可能不会是现行所见 Bernhard 编辑的《优
陀那品》(Udānavarga),因为少数额外的汉译偈颂也未出现于《优陀那品》之中。
在此,我必需再提醒一次:此处的文法经过我的演绎和诠释,有些部分可能是错误的而需要进一步
订正。 此一专题希望建立一个讨论平台,来呼应此项需求,希望有人接棒持续改进。
巴利《法句经》第14品为〈Buddhavaggo 佛陀品〉,以下文献有“佛陀品”的篇章:
1. 巴利《法句经》〈14 Buddhavaggo 佛陀品〉
2. 犍陀罗《法句经》,(疑缺)
3. 波特那《法句经》,(缺)
4. 梵文《法句经》,〈21 如来品〉。(18首偈颂仅有两首有巴利对应偈颂,其中一首巴利对应偈颂
位于〈14 佛陀品〉)
汉译《法句经》的相关品名如下:
1. T210《法句经》,〈述佛品 22〉,21首偈颂。
2. 《法句譬喻经》,〈述佛品 22〉,2首偈颂。
3. 《出曜经》,〈如来品 22〉,17首偈颂。
4. 《法集要颂经》,〈如来品 21〉,20首偈颂。

本群组在“巴利《法句经》”的目录下,介绍了第14品〈佛陀品〉179-196颂,接着要从下列三个角
度来审查这些文献:
1. 从巴利偈颂本身检视巴利《法句经》的第14品。
2. 从巴利《法句经》的视角阅读汉译《法句经》(T210)。
3. 从汉译《法句经》(T210)的视角阅读巴利《法句经》。

1)从巴利偈颂本身检视巴利《法句经》的第 14品:
巴利《法句经》有一首偈颂(193)未出现与“佛陀 Buddha”相关的用字。
2. 从巴利《法句经》的视角阅读汉译《法句经》(T210):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6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巴利《法句经》有二首偈颂(186, 187)在汉译《法句经》(T210)的对应偈颂位于〈33 利养品〉,其


余则出现在〈22 述佛品〉。
3. 从汉译《法句经》(T210)的视角阅读巴利《法句经》:
汉译《法句经》(T210)有七颂无巴利对应偈颂。
让我们继续阅读,来看看两者的关系吧!
(原贴: 书房夜话 417:巴利《法句经》与汉译《法句经》,第14品〈佛陀品〉结语 )
目录

第十五:乐品 Sukhavaggo
十五:乐品 目录
Dhp_197 Dhp_198 Dhp_199 Dhp_200 Dhp_201 Dhp_202
Dhp_203 Dhp_204 Dhp_205 Dhp_206 Dhp_207 Dhp_208
第十五:乐品
(Sukhavaggo)
总结
Dhp. 197
Susukhaṃ vata jīvāma, verinesu averino;
Verinesu manussesu, viharāma averino. (197)
在瞋恨之中,让我们非常快乐地住于无瞋恨,
在有瞋恨的众人之中,让我们住于无瞋恨。(197)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Susukhaṃ vata jīvāma, verinesu averino”。主词为“amha 我们”(省略),动词为“jīvāma
生活”,一般当作“jīvati”的第一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诺曼认为应该当作“jīvati 的第一人称复
数动词,命令态 imperative”。此处的翻译采用诺曼的解释。副词为“Susukhaṃ 非常快乐
地”,“vata 确实”,“verinesu 在瞋恨之中”(位格),“averino 无瞋恨”。此句的意思为“在瞋
恨之中,让我们非常快乐地住于无瞋恨”。
2. “Verinesu manussesu, viharāma averino”。“verinesu 瞋恨的”(位格),“manussesu 在众
人之中”(位格),“Verinesu manussesu”为“在瞋恨的众人之中”。主词为“amha 我们”(省
略),动词为“viharāma 居住”,一般当作“viharati”的第一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诺曼认为应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7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该当作“viharati 的第一人称复数动词,命令态 imperative”。此处的翻译采用诺曼的解释,


“averino 无瞋恨”。此句的意思为“在瞋恨的众人之中,让我们住于无瞋”。

《法句经》卷2〈安宁品 23〉:
“我生已安,不愠于怨,
众人有怨,我行无怨。”(CBETA, T04, no. 210, p. 567, b18-19)。
《出曜经》卷27〈乐品 31〉:
“诸欲得乐寿,能忍彼轻报,
忍者忍于人,不忍处诸有。”(CBETA, T04, no. 212, p. 758, b6-7)。
《法集要颂经》卷4〈乐品 30〉:
“诸欲得乐寿,能忍彼轻报,
忍者忍于人,不忍处诸有。”(CBETA, T04, no. 213, p. 795, a21-22)。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0 乐品〉,编号为 Uv 30.47。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我等实乐生,憎怨中无憎,
于怨憎人中,我等无怨憎。”(CBETA, N26, no. 9, p. 33, a7 // PTS. Dhp. 30)

Dhp. 198
Susukhaṃ vata jīvāma, āturesu anāturā;
Āturesu manussesu, viharāma anāturā. (198)
在烦恼之中,让我们非常快乐地住于无烦恼,
在烦恼的众人之中,让我们住于无烦恼。(198)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Susukhaṃ vata jīvāma, āturesu anāturā”。主词为“amha 我们”(省略),动词为“jīvāma 生
活”,一般当作“jīvati”的第一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诺曼认为应该当作“jīvati 的第一人称复数
动词,命令态 imperative”。此处的翻译采用诺曼的解释。副词为“Susukhaṃ 非常快乐地”,
“vata 确实”,“āturesu 在烦恼之中”(位格),“anāturā 无烦恼”。此句的意思为“在烦恼之
中,让我们非常快乐地住于无烦恼”。
2. “Āturesu manussesu, viharāma anāturā”。“manussesu 在众人之中”(位格),“āturesu 烦
恼的”(位格),“āturesu manussesu”为“在烦恼的众人之中”。主词为“amha 我们”(省略),动
词为“viharāma 居住”,一般当作“viharati”的第一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诺曼认为应该当作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7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viharati 的第一人称复数动词,命令态 imperative”。此处的翻译采用诺曼的解释,


“anāturā 无烦恼”。此句的意思为“在烦恼的众人之中,让我们住于无烦恼”。

《法句经》卷2〈安宁品 23〉:
“我生已安,不病于病,
众人有病,我行无病。”(CBETA, T04, no. 210, p. 567, b19-20)。
《出曜经》卷27〈乐品 31〉:
“诸欲得乐寿,于惑而无惑,
惑者惑于人,我[7]斯无有惑。”(CBETA, T04, no. 212, p. 758, b10-12),[7]斯无有=无有斯
【宋】【元】【明】。
《法集要颂经》卷4〈乐品 30〉:
“诸欲得乐寿,于惑而无惑,
惑者惑于人,我斯无有惑。”(CBETA, T04, no. 213, p. 795, a23-24)。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0 乐品〉,编号为 Uv 30.45。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我等实乐生,苦恼中无苦,
于苦恼人中,我等无苦恼。”(CBETA, N26, no. 9, p. 33, a8 // PTS. Dhp. 30)

Dhp. 199
Susukhaṃ vata jīvāma, ussukesu anussukā;
Ussukesu manassesu, viharāma anussukā. (199)
在渴望之中,让我们非常快乐地住于无渴望,
在渴望的众人之中,让我们住于无渴望。(199)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Susukhaṃ vata jīvāma, ussukesu anussukā”。主词为“amha 我们”(省略),动词为
“jīvāma 生活”,一般当作“jīvati”的第一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诺曼认为应该当作“jīvati 的第
一人称复数动词,命令态 imperative”。此处的翻译采用诺曼的解释。副词为“Susukhaṃ 非
常快乐地”,“vata 确实”,“ussukesu 在渴望之中”(位格),“anussukā 无渴望”。此句的意
思为“在渴望之中,我们非常快乐地住于无渴望”。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7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2. “Ussukesu manassesu, viharāma anussukā”。“ussukesu 渴望的”(位格),“manussesu 在


众人之中”(位格),“Verinesu manussesu”为“在瞋恨的众人之中”。主词为“amha 我们”(省
略),动词为“viharāma 居住”,一般当作“viharati”的第一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诺曼认为应
该当作“viharati 的第一人称复数动词,命令态 imperative”。此处的翻译采用诺曼的解释,
“anussukā 无渴望”。此句的意思为“在渴望的众人之中,让我们住于无渴望”。

《法句经》卷2〈安宁品 23〉:
“我生已安,不戚于忧,
众人有忧,我行无忧。”(CBETA, T04, no. 210, p. 567, b20-22)。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0 乐品〉,编号为 Uv 30.43。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我等实乐生,贪者中无贪,
于贪欲人中,我等无贪欲。”(CBETA, N26, no. 9, p. 33, a9 // PTS. Dhp. 30)

Dhp. 200
Susukhaṃ vata jīvāma, yesaṃ no natthi kiñcanaṃ;
Pītibhakkhā bhavissāma, devā ābhassarā yathā. (200)
我们非常快乐地住于一无所有,
就像光音天的诸天一样,我们将以乐为食。(200)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Susukhaṃ vata jīvāma, yesaṃ no natthi kiñcanaṃ”。主词为“amha 我们”(省略),动词为
“jīvāma 生活”,一般当作“jīvati”的第一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诺曼认为应该当作“jīvati 的第
一人称复数动词,命令态 imperative”。此处的翻译采用诺曼的解释。副词为“Susukhaṃ 非
常快乐地”,“vata 确实”;“yesaṃ 那样的人”(属格关系代名词,连接前面的 amha 我们),
“kiñcanaṃ 任何物 anything”,动词为“n'atthi 不存在”,“no 对我们 for us”(与格)。此句相
当于英文“there is not anything for us”,意思为“我们非常快乐地住于一无所有”。
2. “Pītibhakkhā bhavissāma, devā ābhassarā yathā”。主词为“amha 我们”(省略),动词为
“bhavissāma 将是”(第一人称复数将来式动词),“pītibhakkhā 以乐为食的”(形容词),“yatha
就像”,“devā ābhassarā 光音天的诸天”(复数)。此句为“就像光音天的诸天一样,我们将以
乐为食”。

《法句经》卷2〈安宁品 23〉: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7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我生已安,清净无为,
以乐为食,如光音天。”(CBETA, T04, no. 210, p. 567, b22-23)。
《出曜经》卷27〈乐品 31〉:
“诸欲得乐寿,终己无结着,
当食于念食,如彼光音天,
恒以念为食,意身无所[8]猗。”(CBETA, T04, no. 212, p. 758, b12-15),[8]猗=烧【宋】
【元】【明】。
《法集要颂经》卷4〈乐品 30〉:
“诸欲得乐寿,终己无结者,
当食于念食,如彼光音天,
恒以念为食,意身无所烧。”(CBETA, T04, no. 213, p. 795, a25-28)。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0 乐品〉,编号为 Uv 30.49。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我等实乐生,无有何物障,
如光音天神[1],我等喜为食。”(CBETA, N26, no. 9, p. 33, a10 // PTS. Dhp. 30)。
[1]光音天又称极光净天。为色界第二禅天之第三天。

Dhp. 201
Jayaṃ veraṃ pasavati, dukkhaṃ seti parājito;
Upasanto sukhaṃ seti, hitvā jayaparājayaṃ. (201)
(胜利者)从胜利产生憎恨,失败者则痛苦地睡卧,
舍弃了胜负之后,寂静者快乐地睡卧。(201)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Jayaṃ veraṃ pasavati”。主词为“Jayaṃ 胜利”(单数),动词为“pasavati 产生”(第三人称
单数动词,现在式),受词为“veraṃ 憎恨”。此句意为“胜利产生憎恨”。诺曼认为此一偈颂谈
到“胜利者”、“失败者”和“寂静者”,因此此处的主词应为“jinanto 胜利者”(单数名词,省
略),“Jayaṃ 从胜利”(从格),动词为“pasavati 产生”(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式),受词为
“veraṃ 憎恨”。此句意为“胜利者从胜利产生(他人的)憎恨”。此处采用诺曼的解说。
2. “dukkhaṃ seti parājito”。主词为“parājito 失败者、被击败者”(单数),动词为“seti 置于、
住于 (诺曼翻译为“睡卧 sleeps”)”(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dukkhaṃ 痛苦地”(副词)。此
句为“失败者痛苦地睡卧”。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7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3. “Upasanto sukhaṃ seti, hitvā jayaparājayaṃ”。主词为“Upasanto 寂静者”(单数),动词为


“seti 置于、住于 (诺曼翻译为“睡卧 sleeps”)”(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sukhaṃ 快乐
地”(副词),前面为“hitvā jayaparājayaṃ 舍弃了胜负之后”(独立片语)。此句为“舍弃了胜负
之后,寂静者快乐地睡卧”。

《法句经》卷2〈安宁品 23〉:
“胜则生怨,负则自鄙,
去胜负心,无[22]争自安。”(CBETA, T04, no. 210, p. 567, b24-26)。[22]争=诤【宋】【元】
【明】。
《出曜经》卷27〈乐品 31〉:
“胜则怨灭,负则自鄙,
息则快乐,无胜负心。”(CBETA, T04, no. 212, p. 753, a10-11)。
《法集要颂经》卷4〈乐品 30〉:
“忍胜则怨贼,自负则自鄙,
息意则快乐,无胜无负心。”(CBETA, T04, no. 213, p. 794, a23-24)。
《出曜经》“胜则怨灭”和《法集要颂经》“忍胜则怨贼”似乎翻译或抄写上出了问题,与巴利、梵语
偈颂文意相反。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0 乐品〉,编号为 Uv 30.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胜利生怨憎,败者卧苦恼,
胜败两具舍,寂静住安乐。”(CBETA, N26, no. 9, p. 33, a11 // PTS. Dhp. 30)。

Dhp. 202
Natthi rāgasamo aggi, natthi dosasamo kali;
Natthi khandhasamā dukkhā, natthi santiparaṃ sukhaṃ. (202)
没有比贪欲(更猛烈)的火,没有比瞋怒(更凶猛)的恶,
没有比五蕴(更厉害)的苦,没有任何快乐胜过寂静。(202)

此首偈颂包含四个句子,句子的结构是“和乙相当的甲不存在”,意思是“没有比乙更厉害的甲”。这
四句为: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7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1. “Natthi rāgasamo aggi”。主词为“aggi 火”(单数),形容词为“rāgasamo 和贪欲一样(厉害)


的”,动词为“atthi 存在”(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式),“n'atthi”为“na atthi 不存在”。此句
意为“没有比贪欲(猛烈)的火”。(“rāga”有时用以指“性欲、色欲”)
2. “natthi dosasamo kali”。主词为“kali 恶、邪恶”(单数),形容词为“dosasamo 和瞋怒一样
(厉害)的”,动词为“atthi 存在”(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式),“n'atthi”为“na atthi 不存
在”。此句意为“没有比瞋怒(凶猛)的恶”。
3. “Natthi khandhasamā dukkhā”。主词为“dukkhā 苦”(复数),形容词为“khandhasamā 和
(五)蕴一样(厉害)的”,动词为“atthi 存在”(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式),“n'atthi”为“na
atthi 不存在”。此句意为“没有比(五)蕴(厉害)的苦”。
4. “natthi santiparaṃ sukhaṃ”。主词为“sukhaṃ 快乐”(单数),形容词为“santiparaṃ 高过寂
静的、超越寂静的”,动词为“atthi 存在”(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式),“n'atthi”为“na atthi
不存在”。此句意为“没有高过寂静的快乐”。

《法句经》卷2〈安宁品 23〉:
“热无过淫,毒无过怒,
苦无过身,乐无过灭。”(CBETA, T04, no. 210, p. 567, b26-27)。
梵文《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无火如贪欲,无恶如憎恨,
无苦如五蕴,无胜乐寂静。”(CBETA, N26, no. 9, p. 33, a12 // PTS. Dhp. 30)。

Dhp. 203
Jighacchāparamā rogā, saṅkhāraparamā dukhā;
Etaṃ ñatvā yathābhūtaṃ, nibbānaṃ paramaṃ sukhaṃ. (203)
饥饿是最大的疾病,诸行是最大的苦,
如实知此之后,涅盘是最高的快乐。(203)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Jighacchāparamā rogā”。主词为“Jighacchā饥饿”(复数),动词为“honti 是”(第三人称复
数动词现在式,省略),主词补语为“rogā 疾病”(复数),“paramā 第一的、最强烈的”,此句
为“饥饿为第一病”。
2. “saṅkhāraparamā dukhā”。主词为“dukhā 苦”(复数),动词为“honti 置是”(第三人称复数动
词现在式,省略),“paramā 第一的、最强烈的”,主词补语为“saṅkhārā 行”(复数),巴利
《法句经注》解释此处“saṅkhārā 行”指的是“五蕴”;依此解释,此句为“五蕴为第一苦”。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7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3. “Etaṃ ñatvā yathābhūtaṃ, nibbānaṃ paramaṃ sukhaṃ”。“nibbānaṃ paramaṃ


sukhaṃ”为“涅盘是最高的快乐”;前面为“Etaṃ ñatvā yathābhūtaṃ 如实知道如此(的道理)
之后”(独立片语)。此句为“如实知道如此(的道理)之后,涅盘是最高的快乐”。

《法句经》卷2〈泥洹品 36〉:
“饥为大病、行为最苦,
已谛知此,泥洹最乐。”(CBETA, T04, no. 210, p. 573, a28-29)。
《出曜经》卷23〈泥洹品 27〉:
“饥为第一患,行为第一苦,
如实知此者,泥洹第一乐。”(CBETA, T04, no. 212, p. 732, b19-20)。
《法集要颂经》卷3〈圆寂品 26〉:
“饥为第一患,行为第一苦,
如实知此者,圆寂第一乐。”(CBETA, T04, no. 213, p. 790, b28-29)。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6 涅盘品〉,编号为 Uv 26.7。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饥饿最大病,行为最大苦,
如是实知此,涅盘最上乐。”(CBETA, N26, no. 9, p. 33, a13 // PTS. Dhp. 30)
这首偈颂不是字面上显示的“简单明白”,它有不同解释,例如 Daw Mya Tin (一位与缅甸圣典学会
有关的学者),将 roga 当作“轻微的疾病、病痛”,将 dukhā 当作“ill 祸害、苦恼”,而且他解释
说:“saṅkhārā”代表五蕴(这是巴利《法句经注》的解释),所以他将第二句翻译作:“五蕴是最大的
疾病 Khandhas are the greatest ill.”。
Dhp. 204
Ārogyaparamā lābhā, santuṭṭhiparamaṃ dhanaṃ;
Vissāsaparamā ñāti, nibbānaṃ paramaṃ sukhaṃ. (204)
无病是最大的利得,知足是最大的财富,
可信赖者是最佳亲友,涅盘是最高的快乐。(204)

此首偈颂包含四个句子: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7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1. “Ārogyaparamā lābhā”。主词为“Ārogya 无病、健康”,动词为“honti 是”(第三人称复数动


词现在式,省略),“paramā 第一的、最强烈的”,主词补语为“lābhā 利得,得到的利益”(复
数)。此句为“无病是最大的利得”。
2. “santuṭṭhiparamaṃ dhanaṃ”。主词为“santuṭṭhi 知足”(单数),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
单数动词现在式,省略),“paramā 第一的、最强烈的”,主词补语为“dhanaṃ 财富”(单
数)。此句为“知足是最大的财富”。
3. “Vissāsaparamā ñāti”。主词为“Vissāsa 值得信赖的人”(单数),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
单数动词现在式,省略),“paramā 第一的、最强烈的”,主词补语为“ñāti 亲友、眷属”(单
数)。此句为“可信赖者是最佳亲友”。
4. “nibbānaṃ paramaṃ sukhaṃ”。“nibbānaṃ paramaṃ sukhaṃ”为“涅盘是最高的快乐”。

《法句经》卷2〈泥洹品 36〉:
“无病最利、知足最富,
厚为最友,泥洹最快。”(CBETA, T04, no. 210, p. 573, a27-28)。
《出曜经》卷23〈泥洹品 27〉:
“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
知亲第一友,泥洹第一乐。”(CBETA, T04, no. 212, p. 732, a13-14)。
《法集要颂经》卷3〈圆寂品 26〉:
“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
知亲第一友,圆寂第一乐。”(CBETA, T04, no. 213, p. 790, b26-28)。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6 涅盘品〉,编号为 Uv 26.6。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无病最上利,知足最上富,
信赖最上亲,涅盘最上乐。”(CBETA, N26, no. 9, p. 33, a14 // PTS. Dhp. 30)

Dhp. 205
Pavivekarasaṃ pitvā, rasaṃ upasamassa ca;
Niddaro hoti nippāpo, dhammapītirasaṃ pivaṃ. (205)
已经饮用(与感受)了离群独处与止息的滋味,
饮用(而感受着)法味与法乐,他远离了作恶与离苦。(205)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7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Niddaro hoti nippāpo”。主词为“sa 他”,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


动词现在式),形容词为“Niddaro 离苦的”、“nippāpo 不作恶的”与“dhammapītirasaṃ pivaṃ 饮
用着法味与法乐”。此句到此为“他是离苦的与不作恶的,而饮用着法味与法乐”。
在此句之前有一个“动名词片语”:
“Pavivekarasaṃ pitvā”,“pitvā 饮用了之后 having drunk”(动名词,来自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
式 pivati),受词有两个:
1. “Pavivekarasaṃ 离群独居的滋味”(单数)。
2. “rasaṃ upasamassa 寂静(止息)的滋味”(单数)。
此句为“饮用了离群独居与寂静的滋味之后”。
《出曜经》卷25〈恶行品 29〉:
“解知念待味,思惟休息义,
无热无饥想,当服于法味。”(CBETA, T04, no. 212, p. 742, c10-11)。
《法集要颂经》卷3〈罪障品 28〉:
“解知念待味,思惟休息义,
无热无饥想,当服于法味。”(CBETA, T04, no. 213, p. 792, a25-26)。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8 恶品〉,编号为 Uv 28.5。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已饮独居味,乃至寂静味,
喜饮于法味,彼去怖离恶。”(CBETA, N26, no. 9, p. 34, a1 // PTS. Dhp. 31)

可以参考 79颂 (或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91306231038114/permalink/1748007665367958 )
Dhp. 206
Sāhu dassanamariyānaṃ, sannivāso sadā sukho;
Adassanena bālānaṃ, niccameva sukhī siyā. (206)
见圣贤乐,与他们同住乐,
由于见不到愚人,他总是快乐的。(206)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7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Sādhu dassanamariyānaṃ”、“Sādhu dassanam ariyānaṃ”。主词为
“dassanamariyānaṃ”或“dassanam ariyānaṃ”,“dassanam 看见 seeing”为“动名词”,
“ariyānaṃ 圣者”(复数)为此一“动名词”的受词;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式,
省略),“Sādhu 好的、善哉”。此句为“见到圣贤是一件乐事,见到圣者是好的”。
2. “sannivāso sadā sukho”。主词为“sannivāso 共住”(单数),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
动词现在式,省略),副词为“sadā 总是”,形容词为“sukho 快乐的”。此句为“(与圣者)共住
是快乐的”。
3. “Adassanena bālānaṃ, niccameva sukhī siyā.”。主词为“sa 他”(单数,省略),动词为
“siyā 会是”(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式,祈使态 optative),形容词为“sukhī 快乐的”。,
“paramā 第一的、最强烈的”,主词补语为“ñāti 亲友、眷属”(单数)。此句为“可信赖者是最
佳亲友”。动词有一副词及另一副词片语,“niccameva”、“niccam eva”为“正 just 总是
always”,副词片语为“Adassanena bālānaṃ 由于不见到愚人”,此句为“由于见不到愚人,
他总是快乐的”。

《法句经》卷2〈安宁品 23〉:
“见圣人快,得依附快,
得离愚人,为善独快。”(CBETA, T04, no. 210, p. 567, c2-3)。
《出曜经》卷27〈乐品 31〉:
“得覩诸贤乐,同会亦复乐,
不与愚从事,毕故永以乐。”(CBETA, T04, no. 212, p. 756, b5-6)。
《法集要颂经》卷4〈乐品 30〉:
“得覩诸贤乐,同会亦复乐。
不与愚从事,毕固永已乐,”(CBETA, T04, no. 213, p. 794, c16-17)。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0 乐品〉,编号为 Uv 30.25。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善哉见圣者,与彼共住乐,
由不见愚者,彼常为安乐。”(CBETA, N26, no. 9, p. 34, a2 // PTS. Dhp. 31)

Dhp. 207
Bālasaṅgatacārī hi, dīghamaddhāna socati;
Dukkho bālehi saṃvāso, amitteneva sabbadā;
Dhīro ca sukhasaṃvāso, ñātīnaṃva samāgamo. (207)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8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与愚人同行者会长时间受苦(忧愁),
与愚人共住总是痛苦的,就像与敌人共住一样,
与智者共住是快乐的,就像与亲戚的会见一样。(207)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bālasaṅgatacārī hi, dīghamaddhāna socati”。主词为“bālasaṅgatacārī 与愚人同行者”(单
数);动词为“socati 忧伤”(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式),副词为“dīghamaddhāna 很长的时
间”。此句为“与愚人同行者会长时间受苦(忧愁)”。
2. “Dukkho bālehi saṃvāso, amitteneva sabbadā”。主词为“saṃvāso 共住”(单数),动词为
“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式,省略),形容词为“dukkho 痛苦的”,“sabbadā dukkho
总是痛苦的”;后面有一副词子句“amitteneva”为“amittena iva”,“iva 像”,“amittena 与
敌人”,以下三字均省略了:“saṃvāso 共住”(单数),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
在式),形容词为“dukkho 痛苦的”。此句为“与愚人共住总是痛苦的,就像与敌人共住一
样”。
3. “Dhīro ca sukhasaṃvāso, ñātīnaṃva samāgamo”。主词为“Dhīro 智者”(单数),动词为
“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式,省略),形容词为“sukhasaṃvāso 快乐同住的”;后面
有一形容词片语“ñātīnaṃva samāgamo 像与亲戚的会见一样”;“va 像”,“samāgamo 会
见、同住”,“ñātīnaṃ 与亲戚的”(属格)。此句为“与智者共住是快乐的,就像与亲戚的会见一
样”。

《法句经》卷2〈安宁品 23〉:
“依贤居快,
如亲亲会。”(CBETA, T04, no. 210, p. 567, c4-5)。
《出曜经》卷27〈乐品 31〉:
“如与愚从事,经历无数日,
与愚同居难,如与怨憎会,
与智同处易,如共亲亲会。”(CBETA, T04, no. 212, p. 756, b15-17)
《出曜经》卷22〈亲品 26〉:
“莫见愚闻声,亦莫与愚居,
与愚同居难,犹如怨同处,
当选择共居,如与亲亲会。”(CBETA, T04, no. 212, p. 730, b6-8)。
《法集要颂经》卷3〈善友品 25〉:
“莫见愚闻声,亦莫与愚居,
与愚同居难,犹如怨同处。
当选择共居,如与亲亲会,”(CBETA, T04, no. 213, p. 790, b10-12)。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8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0 乐品〉,编号为 Uv 30.26。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与愚者共行,实为长忧愁,
与愚共住苦,如与敌共住,
与贤者共住,乐如会亲族。
是故实如:”(CBETA, N26, no. 9, p. 34, a3-4 // PTS. Dhp. 31)

Dhp. 208
Tasmā hi –
Dhīrañca paññañca bahussutañca,
dhorayhasīlaṃ vatavantamariyaṃ;
Taṃ tādisaṃ sappurisaṃ sumedhaṃ,
bhajetha nakkhattapathaṃva candimā. (208)
所以:
他是如此的睿智、智慧、多闻、能忍、具戒德、贤圣、贤良,
你应与这样的善士交往,如月亮处于众星的轨道。(208)

这首偈颂在“tasmā hi 也就是说”之下为一个句子:
“bhajetha sappurisaṃ”。主词为“tvaṃ 你”(单数),动词为“bhajetha 应与交往”(第二人称单数现
在式动词,命令语态 imper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bhajati),受词为“sappurisaṃ 善
人、正直的人”;有一副词片语形容“bhajetha 应与交往”:“nakkhattapathaṃva candimā”,连接
词“va 就像”,主词为“candimā 月”(单数),动词为“hoti 是”,“bhajetha 交往着”(现在分词),受
词为“nakkhattapathaṃ 众星的轨道”。此句为“你应与善人交往,就像月亮与众星的轨道互动一
样”。 此首偈颂以九个形容词来形容此一“sappurisaṃ 善人、正直的人”:
1. “Dhīraṃ 睿智的”
2. “paññaṃ 智慧的”
3. “bahussutaṃ 多闻的”
4. “dhorayhasīlaṃ 善于忍耐的”
5. “vatavantaṃ 善持戒律的”
6. “ariyaṃ 贤圣的”
7. “sumedhaṃ 贤良的、明智的”
8. “tādisaṃ 如此的”
9. “taṃ 那个”

《出曜经》卷22〈亲品 26〉: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8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是故事多闻,并及持戒者,
如是人中上,犹月在众星。”(CBETA, T04, no. 212, p. 730, b13-14)。
《法集要颂经》卷3〈善友品 25〉:
“是故事多闻,并及持戒者,
如是人中上,如月在众星。”(CBETA, T04, no. 213, p. 790, b13-14)。
梵文《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是故实如:
贤智博学者,诚持戒圣者,如随善良游,
此贤明之人,如月从星道。”(CBETA, N26, no. 9, p. 34, a4-5 // PTS. Dhp. 31)

明法比丘增订《巴汉字典》:
Sappurisa: (sa(=sat=santsat)真实的 + purisa人),【阳】真善人(他译:善士、善知识、真人、实
人、真实人)。
例句:
1. “比丘们!在这里某一人,从杀伤生物,变成已喜乐背离; 从拿起未被给与者,变成已喜乐背
离; 从邪行于诸欲,变成已喜乐背离; 从妄语,变成已喜乐背离; 从存续在谷酒、果酒、
醉品、放逸之中,变成已喜乐背离。比丘们! 此被叫做真善人。”(A ii 217)
2. sappurisāvassayo,倚靠善知识。(AA.4.31.CS:p.2.289-290) Sappurisāvassayoti
Buddhādīnaṁ sappurisānaṁ avassayanaṁ sevanaṁ bhajanaṁ,na rājānaṁ (倚靠善知识
∶仰赖、结交、交往诸佛(不是诸王)等善知识)。
3. satta sappurisa-dhammā 七善士法(seven qualities of the true man)∶dhammaññū,知
法(knowing the doctrine),atthaññū,知义(knowing the meaning),attaññū,自知
(knowing self),mattaññū,知量(knowing moderation),kālaññū,知时(knowing
the right time),parisaññū,知众 (knowing groups),puggalaññū,知人(knowing
persons)。
4. DA.33./III,1039.∶Tattha suttageyyādikaṁ dhammaṁ jānātīti dhammaññū.Tassa
tasseva bhāsitassa atthaṁ jānātīti atthaññū.“Ettakomhi sīlena samādhinā paññāyā”ti
evaṁ attānaṁ jānātīti attaññū.Paṭiggahaṇaparibhogesu mattaṁ jānātīti mattaññū.
Ayaṁ kālo uddesassa,ayaṁ kālo paripucchāya,ayaṁ kālo yogassa adhigamāyāti
evaṁ kālaṁ jānātīti kālaññū.Ettha ca pañca vassāni uddesassa kālo.Dasa
paripucchāya.Idaṁ atisambādhaṁ.Dasa vassāni pana uddesassa kālo.Vīsati
paripucchāya.Tato paraṁ yoge kammaṁ kātabbaṁ.Aṭṭhavidhaṁ parisaṁ jānātīti
parisaññū.Sevitabbāsevitabbaṁ puggalaṁ jānātīti puggalaññū.(知法∶知经、偈等法。
知义∶知(佛陀)说法之义。自知∶自知“我有这么多戒定慧”。知量∶于接受、受用知量。知时
∶知道指出时分,论究时分,证得相应之时分,这是关于时分。知众∶知……。知人∶知应亲近
该亲近的人。)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8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5. AA.7.64./IV,57-8.∶puggalaparoparaññū hotīti evaṁ bhikkhu puggalānaṁ


paroparaṁ tikkhamudubhāvaṁ jānanasamattho nāma hoti.(知人胜劣∶如是比丘识别众
人高低、利钝。)。
6. A.3.79./I,226.∶“Na pupphagandho paṭivātameti,Na candanaṁ tagaramallikā
vā.Satañca gandho paṭivātameti,Sabbā disā sappuriso pavāyatī”ti.(花香扑鼻不逆
风,栴檀.沈香.茉莉花;逆风扑鼻善士香,处处风靡善士(香)。)巴利《法句经》54
颂。

第十五:乐品(Sukhavaggo)总结
书房夜话 418:巴利《法句经》与汉译《法句经》,第15品〈乐品〉结语
在看似简单的巴利《法句经》203颂出了一点点乱流。
在网站 ( https://tipitaka.sutta.org/ )显示的偈颂是(如照片):
Jighacchāparamā rogā, saṅkhāraparamā dukhā;
Etaṃ ñatvā yathābhūtaṃ, nibbānaṃ paramaṃ sukhaṃ. (203)
饥饿是最大的疾病,诸行是最大的苦,
如实知此之后,涅盘是最高的快乐。(203)
在网站 ( http://buddhism.lib.ntu.edu.tw/DLMBS/lesson/pali/reading/gatha203.htm )显示的偈
颂是:
jighacchā paramā rogā saṅkhārā paramā dukhā
etaṃ ñatvā yathābhūtaṃ nibbānaṃ paramaṃ sukhaṃ
此一网站的英译为:
Hunger is the highest illness. Conditioned things are the highest suffering.
Having known this as it is, Nirvana is the highest happiness.
饥饿为第一病,有为法是第一苦。
已如实知此,涅盘为第一乐。

诺曼 KR Norman 对此一偈颂的诠释提出不同的意见,他指出:
“Jighacchāparamā rogā”和“Jighacchā paramā rogā”,“saṅkhāraparamā dukhā”和“saṅkhāra
paramā dukhā”,意思并不相同。在 paramā 和 Jighacchā 构成一字时,“Jighacchāparamā
rogā”,paramā 就是形容“Jighacchā”而非形容“rogā”。也就是说,第一句应该是“最大的饥饿是
疾病”,而不是“饥饿是最大的疾病”。诺曼宣称“饥饿是最大的疾病”,此句不通;因为,“饥饿”不
会是最大的疾病。
第二句,数位图书馆的网站显示“saṅkhārā paramā dukhā”,在 (https://tipitaka.sutta.org/) 还显
示了“saṅkhāraparamā dukhā”。前一种是“paramā dukhā”,“paramā”用以形容“dukhā 苦”(复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8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数)。后一种是“saṅkhāraparamā dukhā”,“paramā”用以形容“saṅkhārā 行”(复数)。前一个形式


为“行是第一苦”,后者是“第一行是苦”。
对我而言,两种解释都不顺心。于是去查对应偈颂,发现 Patna 《法句经》作 saṁkhāraparamaṁ
dukhaṁ 和 Udānavarga (《优陀那品》,梵文《法句经》) 作“saṁskārā duḥkham eva tu”。也就
是说,这个字必需和“dukhā 苦”各自独立作一个字,意思为“轮回是第一苦”。
诺曼 KR Norman 203颂的英译并未遵循自己的解释:“Greed is the worst of diseases;
conditioned things are the worst sorrow; (for one) knowing this as it really is, nibbāna is the
best happiness.”。
诺曼的英译有以下几个问题点:
他将“Jighacchā 饥饿”翻译成“greed 贪婪”,而且“paramā (worst, best)”用以形容“rogā 疾病”,
跟自己的解说相反。
他将“dukhā”翻译成“sorrow 忧伤、忧患”,这和“苦”的字义有一段距离。
Thera Nārada 的英译为:
“Hunger is the greatest of disease, compound things the greatest ill; knowing this as it really
is (the wise realize), Nibbāna, the bliss supreme.”
还是有问题。
阅读巴利《法句经注》,它解释说“Saṅkhārāti pañca khandhā. 所谓‘行’,是指‘五蕴’”,此一解释
相当有可能,在偈颂当中举一蕴来代表五蕴并非罕见。《法句经注》又说“rogā 是指‘略一治疗即可
得到疗效的病痛’,称‘饥饿为第一病’是因每次治疗后,饥饿还会再起。”
现代学者言之凿凿,认为巴利《法句经注》不是觉音论师所作,一则因《法句经注》的解释,时有
“不能令人满意的状况”,二则它对“rogā”的诠释,似乎没有其他证据。因此,难以决定。
另一方面,诺曼 KR Norman 对于“paramā (worst, best)”的解释,也令人疑虑。我们看 204颂:
Ārogyaparamā lābhā, santuṭṭhiparamaṃ dhanaṃ;
Vissāsaparamā ñāti, nibbānaṃ paramaṃ [nibbāṇaparamaṃ] sukhaṃ.
大部分的翻译都作:
无病是最大的利得,知足是最大的财富,
可信赖者是最佳亲友,涅盘是最高的快乐。
犍陀罗语《法句经》作:
aroga parama labha
saduṭhi parama dhaṇa
viśpaśa parama mitra
nivaṇa paramo suha.
梵语《法句经》(梵语《优陀那品》)作: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8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Udānavarga 26.6 Nirvāṇa


ārogyaparamā lābhā
saṁtuṣṭiparamaṁ dhanam /
viśvāsaparamaṁ mitraṁ
nirvāṇaparamaṁ sukham //
以上可以判断诺曼判读“paramā”所形容的对象,不能完全采信。
《法句经》卷2〈泥洹品 36〉:
“饥为大病、行为最苦,
已谛知此,泥洹最乐。”(CBETA, T04, no. 210, p. 573, a28-29)。
《出曜经》卷23〈泥洹品 27〉:
“饥为第一患,行为第一苦,
如实知此者,泥洹第一乐。”(CBETA, T04, no. 212, p. 732, b19-20)。
《法集要颂经》卷3〈圆寂品 26〉:
“饥为第一患,行为第一苦,
如实知此者,圆寂第一乐。”(CBETA, T04, no. 213, p. 790, b28-29)。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6 涅盘品〉,编号为 Uv 26.7。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饥饿最大病,行为最大苦,
如是实知此,涅盘最上乐。”(CBETA, N26, no. 9, p. 33, a13 // PTS. Dhp. 30)

汉译《法句经》的〈安宁品 23〉有14首偈颂,其对应状况不是完全吻合,以下帖主以巴利〈15 乐
品〉的次序编列在T210《法句经》的对应偈颂。
(197),【〈23 安宁品〉(1)】
(198),【〈23 安宁品〉(2)】
(199),【〈23 安宁品〉(3)】
(200),【〈23 安宁品〉(4)】
(201),【〈23 安宁品〉(6)】
(202),【〈23 安宁品〉(7)】
(203),【--------------------】【〈36 泥洹品〉(3)】
(204),【--------------------】【〈36 泥洹品〉(2)】
(205),【--------------------】
(206),【〈23 安宁品〉(10)】
(207),【〈23 安宁品〉(12)】
(208),【--------------------】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8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也就是说,巴利《法句经》第15品〈乐品〉的12首偈颂只有八首对应偈颂在汉译《法句经》(T210)
的〈23 安宁品〉当中。
巴利《法句经》从第一品〈双品〉到第15品〈乐品〉为止,总共有 208 首偈颂,对应的 T210 《法
句经》从第九品〈双要品〉到第23品〈安宁品〉共有 247 首偈颂(22 + 20 + 12 + 17 + 21 + 17 +
10 + 16 + 22 + 14 + 14 + 13 + 14 + 21 + 14= 247),这 15品如果纯粹是翻译自巴利《法句经》,
显然不可能“无中生有”而翻译出比 208 首还多的偈颂,所以,西元 224 年之后支谦翻译及编辑此
经时,一定是从其他来源翻译而安插进来。而这一“来源”可能不会是现行所见 Bernhard 编辑的
《优陀那品》(Udānavarga),因为少数额外的汉译偈颂也未出现于《优陀那品》之中。
在此,我必需再提醒一次:此处的文法经过我的演绎和诠释,有些部分可能是错误的而需要进一步
订正。
此一专题希望建立一个讨论平台,来呼应此项需求,希望有人接棒持续改进。
巴利《法句经》第15品为〈Sukhavaggo 乐品〉,以下文献有“乐品”的篇章:
巴利《法句经》〈15 Sukhavaggo 乐品〉
犍陀罗《法句经》,〈11 Suhavaggo 乐品〉
波特那《法句经》,(缺)
梵文《法句经》,〈30 乐品〉。
汉译《法句经》的相关品名如下:
T210《法句经》,〈安宁品 23〉,14首偈颂。
《法句譬喻经》,〈安宁品 23〉,8首偈颂。
《出曜经》,〈乐品 31〉,46首偈颂。
《法集要颂经》,〈30 乐品〉,46首偈颂。

本群组在“巴利《法句经》”的目录下,介绍了第15品〈乐品〉197-208颂,接着要从下列三个角度
来审查这些文献:
从巴利偈颂本身检视巴利《法句经》的第15品。
从巴利《法句经》的视角阅读汉译《法句经》(T210)。
从汉译《法句经》(T210)的视角阅读巴利《法句经》。
1. 从巴利偈颂本身检视巴利《法句经》的第 15品:
巴利《法句经》有一首偈颂(208)未出现与“乐 sukha”相关的用字。
2. 从巴利《法句经》的视角阅读汉译《法句经》(T210):
巴利《法句经》有二首偈颂(203, 204)在汉译《法句经》(T210)的对应偈颂位于〈36 泥洹品〉,有
二首偈颂(205, 208)在汉译《法句经》(T210)无对应偈颂。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8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3. 从汉译《法句经》(T210)的视角阅读巴利《法句经》:
汉译《法句经》(T210)有六颂无巴利对应偈颂。
让我们继续阅读,来看看两者的关系吧!
(原贴: 书房夜话 418:巴利《法句经》与汉译《法句经》,第15品〈乐品〉结语 )
目录

第十六:喜品 Piyavaggo
十六:喜品 目录
Dhp_209 Dhp_210 Dhp_211 Dhp_212 Dhp_213 Dhp_214
Dhp_215 Dhp_216 Dhp_217 Dhp_218 Dhp_219 Dhp_220
第十六:喜品
(Piyavaggo)总

Dhp. 209
Ayoge yuñjamattānaṃ, yogasmiñca ayojayaṃ;
Atthaṃ hitvā piyaggāhī, pihetattānuyoginaṃ. (209)
作了自己不该作的事,不作应当作的事,
放弃了自己的义利之后,执取五欲的人羡慕致力于义利的人。(209)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
“Atthaṃ hitvā, piyaggāhī pihetattānuyoginaṃ”。“piyaggāhī piheti attānuyoginaṃ”。主词为
“piyaggāhī 执取喜的人,执取五欲的人”(单数);动词为“piheti 欣羡、羡慕”(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
在式),受词为“attānuyoginaṃ 致力于义利的人”,此段句子为“执取五欲的人羡慕致力于义利的
人”,在此之前有一动名词片语“Atthaṃ hitvā 放弃了自己的义利之后”;所以整句为“放弃了自己的
义利之后,执取五欲的人羡慕致力于义利的人”。 前面还有两个动名词片语形容这位“piyaggāhī 执
取五欲的人”:
1. “Ayoge yuñjamattānaṃ 作了自己不该作的事”
2. “yogasmiñca ayojayaṃ 不作该作的事”

《法句经》卷2〈好喜品 24〉:
“违道则自顺、顺道则自违,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8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舍义取所好,是为顺爱欲。”(CBETA, T04, no. 210, p. 567, c12-14)。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5 喜品〉,编号为 Uv 5.9。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专注不当事,不专于应作,
弃道取爱欲,却羡成就者。”(CBETA, N26, NO. 9, P. 34, A11 // PTS. DHP. 31)。

T210《法句经》第三句翻译为“舍义取所好”,隐约可以看到“Atthaṃ hitvā piyaggāhī”,这是把


“Atthaṃ”翻译作“义利”。
元亨寺版《法句经》第三句翻译为“弃道取爱欲”,“Atthaṃ 义利”的字义就不明显了。
第四句只是一个字“pihetattānuyoginaṃ”,对古代译者是一个难题。
近代的翻译如:“envies one who is pursuing the purification of mind.”(羡慕一位追求清净心意的
人),这是将“attānuyoginaṃ”作“意译”。
(http://buddhism.lib.ntu.edu.tw/....../reading/gatha209.htm)
诺曼翻译作“envies one who applies himself to the goal.”(羡慕一位专注于义利的人),这是将
“atta”当作“义利 attha”,而将“anuyoginaṃ”解释为“专注地追求某个目标的人”。他引述波特那
《法句经》作“attha”以及《优陀那品》作“artha” 来支持他的解释。
Thera Nārada 翻译作“envies one who exerts himself.”(羡慕一位精勤的人)。这样的翻译似乎有
一点敷衍。
了参法师翻译为“却羡自勉者”,与 Thera Nārada 的翻译相同。
净海法师翻译为“却羡慕能自律的人”,这与原意差距更大了。
黄宝生翻译为“却又羡慕自我约束者”,显示相同的问题。
Dhp. 210
Mā piyehi samāgañchi, appiyehi kudācanaṃ;
Piyānaṃ adassanaṃ dukkhaṃ, appiyānañca dassanaṃ. (210)
不要与喜爱者聚会,也不要与不喜爱者聚会,
见不到喜爱的人会痛苦,而见到不喜爱的人也痛苦。(210)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Mā piyehi samāgañchi, appiyehi kudācanaṃ”。主词为“tvaṃ 你”(单数,省略);动词为
“samāgañchi 聚会”(第二人称单数动词过去式,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式为 samāgacchi),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8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ma samāgañchi 不要聚会”,副词有三个:1) “kudācanaṃ 任何时候”, 2) “piyehi 与喜爱


者”(工具格); 3) “apiyehi 与不喜爱者”(工具格)。此句为“任何时候不要与喜爱者聚会,也不
要与不喜爱者聚会”。
2. “Piyānaṃ adassanaṃ dukkhaṃ, appiyānañca dassanaṃ”。主词为“adassanaṃ piyānaṃ
不见喜爱者”(单数),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式,省略),形容词为“dukkhaṃ
痛苦的”;“ca 和”(连接词,连接另一个句子),主词为“dassanaṃ appiyānaṃ 见不喜爱者”
(单数),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式,省略),形容词为“dukkhaṃ 痛苦的,省
略”。此句为“不见喜爱者是痛苦的,见不喜爱者也是痛苦的”。

《法句经》卷2〈好喜品 24〉:
“不当趣所爱,亦莫有不爱,
爱之不见忧,不爱见亦忧。”(CBETA, T04, no. 210, p. 567, c14-15)
《出曜经》卷8〈念品 6〉:
“莫与爱念会,亦莫不念俱,
爱念不见苦,不念爱忧[5]戚,
于中生愁戚,消灭人根原。”(CBETA, T04, no. 212, p. 651, b2-4)。
《法集要颂经》卷1〈爱乐品 5〉:
“莫与爱念会,亦莫不念俱,
念爱不见苦,不爱念忧戚,
于中生愁戚,消灭人善根。”(CBETA, T04, no. 213, p. 780, a4-6)。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5 喜品〉,编号为 Uv 5.5。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勿与爱者会,勿会不爱者,
不见爱者苦,见憎人亦苦。”(CBETA, N26, no. 9, p. 34, a12 // PTS. Dhp. 32)

Dhp. 211
Tasmā piyaṃ na kayirātha, piyāpāyo hi pāpako;
Ganthā tesaṃ na vijjanti, yesaṃ natthi piyāppiyaṃ. (211)
因此,不要执取任何事物为可喜的,与自己喜爱的人、事、物分离是难受的,
对于不执取喜爱或不喜爱者,那样的结缚不存在。(211)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9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1. “Tasmā piyaṃ na kayirātha”。主词为“sa 他”(单数,省略);动词为“kayirātha 应做,认为


是”(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式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式为 karoti),“na
kayirātha 不应做”,受词为“piyaṃ 可喜、可爱的(人、事、物)”;“Tasmā 因此、所以”。此
句为“因此,不要执取任何事物为可喜的”。
2. “piyāpāyo hi pāpako”。主词为“piyāpāyo 爱别离,与心爱的人、事、物分离”(单数),动词
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式,省略),形容词为“pāpako 不好的、难受的”。
3. “Ganthā tesaṃ na vijjanti, yesaṃ natthi piyāppiyaṃ”。主词为“ganthā 系缚、结缚”(复
数),“tesaṃ ganthā 那些系缚”,动词为“vijjanti 存在”(第三人称复数动词现在式),“na
vijjanti 不存在”,此一动词有一个副词子句:“yesaṃ natthi piyāppiyaṃ”。“yesaṃ 对那些
人”(关系代名词,属格),“piyāppiyaṃ 可爱、不可爱,可喜、不可喜”,“natthi, na atthi 不
存在”。此句为“对于不执取喜爱或不喜爱者,那样的结缚不存在”。

《法句经》卷2〈好喜品 24〉:
“是以莫造爱,爱憎恶所由,
已除[30]缚结者,无爱无所憎。”(CBETA, T04, no. 210, p. 567, c16-17),[30]缚结=结缚
【宋】【元】【明】。
《出曜经》卷8〈念品 6〉:
“是故不生念,念者是恶累,
彼则无诸缚,无念无不念。”(CBETA, T04, no. 212, p. 650, c22-23)。
《法集要颂经》卷1〈爱乐品 5〉:
“是故不生念,念者是恶累,
彼则无诸缚,无念无不念。”(CBETA, T04, no. 213, p. 779, c29-p. 780, a2)。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5 喜品〉,编号为 Uv 5.8。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是故勿爱者,爱别离为苦,
若无爱与憎,彼人无桎梏。”(CBETA, N26, no. 9, p. 34, a13 // PTS. Dhp. 32)

阅读巴利《法句经》此品的前三颂时,发现 210颂的叙述有一点奇怪。210颂的“samāgañchi 聚
会”,有“同事、交往、聚会”三种不同的意义,一般是解释为“不要与喜爱者聚会(或交往),也不要
与不喜爱者聚会(或交往)”;诺曼 KR Norman 则解释为“不要与可喜的事物有关连,也不要与可喜
的事物有关连”。如果照着做,就必须一人独居过生活。
因此,这是三首偈颂连结在一起解释。主要是211颂的叙述“对于不执取喜爱或不喜爱者,那样的结
缚不存在”,如果做不到此点,就会“见不到喜爱的人会痛苦,而见到不喜爱的人也痛苦”(210颂)。
帖主认为,以在家学佛者而言,“不要与喜爱者聚会,也不要与不喜爱者聚会”(210颂),这是“反讽
式”的叙述,既然办不到这一状况,遵循 211颂的教导才是可行的解决方案。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9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不知读者以为如何?欢迎发表你的看法。
作了自己不该作的事,不作应当作的事,
放弃了自己的义利之后,执取五欲的人羡慕致力于义利的人。(209)
不要与喜爱者聚会,也不要与不喜爱者聚会,
见不到喜爱的人会痛苦,而见到不喜爱的人也痛苦。(210)
因此,不要执取任何事物为可喜的,与自己喜爱的人、事、物分离是难受的,
对于不执取喜爱或不喜爱者,那样的结缚不存在。(211)

Dhp. 212
Piyato jāyatī soko, piyato jāyatī bhayaṃ;
Piyato vippamuttassa, natthi soko kuto bhayaṃ. (212)
从爱喜生忧愁,从爱喜生恐惧,
对已解脱者而言,从爱喜产生的忧愁不存在,恐怖要从何处来?(212)

此首偈颂包含四个句子:
1. “Piyato jāyatī soko”。主词为“soko 忧愁”(单数);动词为“jāyatī 被生出”(第三人称单数被动
式动词,第三人称单数主动式动词现在式为 janati),“piyato 从爱喜”(从格)”。此句为“从爱
喜生出忧愁”。
2. “piyato jāyatī bhayaṃ”。主词为“bhayaṃ 恐惧”(单数),;动词为“jāyatī 被生出”(第三人称
单数被动式动词,第三人称单数主动式动词现在式为 janati),“piyato 从爱喜”(从格)”。此句
为“从爱喜生出恐惧”。
3. “Piyato vippamuttassa natthi soko”。主词为“soko 忧愁”(单数),“piyato soko 从爱喜产
生的忧愁”,动词为“natthi 不存在”(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式),“na atthi 不存在”,此一动
词有一个副词:“vippamuttassa 对已解脱者”(属格)。此句为“对已解脱者而言,从爱喜产生
的忧愁不存在”。
4. “kuto bhayaṃ”:“kuto 从何处来?”(疑问代名词),“bhayaṃ 恐惧”。

《法集要颂经》卷1〈爱乐品 5〉:
“由爱生忧愁,由爱生怖畏,
若远离念爱,遂舍狂乱终。”(CBETA, T04, no. 213, p. 779, c25-27)。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5 喜品〉,编号为 Uv 5.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9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由爱生忧患,由爱生畏怖,
离喜爱无忧,何处有怖畏?”(CBETA, N26, no. 9, p. 34, a14 // PTS. Dhp. 32)

Dhp. 213
Pemato jāyatī soko, pemato jāyatī bhayaṃ;
Pemato vippamuttassa, natthi soko kuto bhayaṃ. (213)
从爱生忧愁,从爱生恐惧,
对已解脱者而言,从爱产生的忧愁不存在,恐怖要从何处来?(213)

此首偈颂包含四个句子:
1. “pemato jāyatī soko”。主词为“soko 忧愁”(单数);动词为“jāyatī 被生出”(第三人称单数被
动式动词,第三人称单数主动式动词现在式为 janati),“pemato 从爱”(从格)”。此句为“从爱
生出忧愁”。
2. “pemato jāyatī bhayaṃ”。主词为“bhayaṃ 恐惧”(单数),;动词为“jāyatī 被生出”(第三人
称单数被动式动词,第三人称单数主动式动词现在式为 janati),“pemato 从爱”(从格)”。此
句为“从爱生出恐惧”。
3. “pemato vippamuttassa natthi soko”。主词为“soko 忧愁”(单数),“pemato soko 从爱产
生的忧愁”,动词为“natthi 不存在”(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式),“na atthi 不存在”,此一动
词有一个副词:“vippamuttassa 对已解脱者”(属格)。此句为“对已解脱者而言,从爱产生的
忧愁不存在”。
4. “kuto bhayaṃ”:“kuto 从何处来?”(疑问代名词),“bhayaṃ 恐惧”。

汉译《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梵文《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由爱生忧患,由爱生畏怖,
离亲爱无忧,何处有怖畏?”(CBETA, N26, no. 9, p. 35, a1 // PTS. Dhp. 32)

Dhp. 214
Ratiyā jāyatī soko, ratiyā jāyatī bhayaṃ;
Ratiyā vippamuttassa, natthi soko kuto bhayaṃ. (214)
从欢乐生忧愁,从欢乐生恐惧,
对已解脱者而言,从欢乐产生的忧愁不存在,恐怖要从何处来?(214)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9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此首偈颂包含四个句子:
1. “ratiyā jāyatī soko”。主词为“soko 忧愁”(单数);动词为“jāyatī 被生出”(第三人称单数被动
式动词,第三人称单数主动式动词现在式为 janati),“ratiyā 从欢乐”(从格)”。此句为“从欢乐
生出忧愁”。
2. “ratiyā jāyatī bhayaṃ”。主词为“bhayaṃ 恐惧”(单数),;动词为“jāyatī 被生出”(第三人称
单数被动式动词,第三人称单数主动式动词现在式为 janati),“ratiyā 从欢乐”(从格)”。此句
为“从欢乐生出恐惧”。
3. “ratiyā vippamuttassa natthi soko”。主词为“soko 忧愁”(单数),“ratiyā soko 从欢乐产生
的忧愁”,动词为“natthi 不存在”(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式),“na atthi 不存在”,此一动词
有一个副词:“vippamuttassa 对已解脱者”(属格)。此句为“对已解脱者而言,从欢乐产生的
忧愁不存在”。
4. “kuto bhayaṃ”:“kuto 从何处来?”(疑问代名词),“bhayaṃ 恐惧”。

《法句经》卷2〈好喜品 24〉:
“好乐生忧,好乐生畏;
无所好乐,何忧何畏?”(CBETA, T04, no. 210, p. 567, c19-20)
《出曜经》卷4〈欲品 2〉:
“好乐生忧,好乐生畏,
无所好乐,何忧何畏?”(CBETA, T04, no. 212, p. 627, c19-20)
《法集要颂经》卷1〈爱欲品 2〉:
“从爱生烦恼,从爱生怖畏,
离爱得解脱,无怖无烦恼。”(CBETA, T04, no. 213, p. 778, a6-7)。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 欲品〉,编号为 Uv 2.3。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由贪欲生忧,由贪欲生怖,
离贪欲无忧,何处有怖畏?”(CBETA, N26, no. 9, p. 35, a2 // PTS. Dhp. 32)

Dhp. 215
Kāmato jāyatī soko, kāmato jāyatī bhayaṃ;
Kāmato vippamuttassa, natthi soko kuto bhayaṃ. (215)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9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从五欲生忧愁,从五欲生恐惧,
对已解脱者而言,从五欲产生的忧愁不存在,恐怖要从何处来?(215)

此首偈颂包含四个句子:
1. “kāmato jāyatī soko”。主词为“soko 忧愁”(单数);动词为“jāyatī 被生出”(第三人称单数被
动式动词,第三人称单数主动式动词现在式为 janati),“kāmato 从欲乐、五欲”(从格,kāma
一般指“感官欲乐,从眼、耳、鼻、舌、身感受的感官快乐”)”。此句为“从五欲生出忧愁”。
2. “kāmato jāyatī bhayaṃ”。主词为“bhayaṃ 恐惧”(单数),;动词为“jāyatī 被生出”(第三人
称单数被动式动词,第三人称单数主动式动词现在式为 janati),“kāmato 从五欲”(从格)”。
此句为“从五欲生出恐惧”。
3. “kāmato vippamuttassa natthi soko”。主词为“soko 忧愁”(单数),“kāmato soko 从五欲
产生的忧愁”,动词为“natthi 不存在”(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式),“na atthi 不存在”,此一
动词有一个副词:“vippamuttassa 对已解脱者”(属格)。此句为“对已解脱者而言,从五欲产
生的忧愁不存在”。
4. “kuto bhayaṃ”:“kuto 从何处来?”(疑问代名词),“bhayaṃ 恐惧”。

《法句经》卷2〈好喜品 24〉:
“贪欲生忧,贪欲生畏;
解无贪欲,何忧何畏?”(CBETA, T04, no. 210, p. 567, c20-22)
《出曜经》卷4〈欲品 2〉:
“爱欲生忧,爱欲生畏,
无所爱欲, 何忧何畏?”(CBETA, T04, no. 212, p. 627, c8-9)
《法集要颂经》卷1〈爱欲品 2〉:
“因欲生烦恼,因欲生怖畏,
离欲得解脱,无怖无烦恼。”(CBETA, T04, no. 213, p. 778, a4-6)。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 欲品〉,编号为 Uv 2.2。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由欲乐生忧,由欲乐生怖,
离欲乐无忧,何处有怖畏?”(CBETA, N26, no. 9, p. 35, a3 // PTS. Dhp. 32)

Dhp. 216
Taṇhāya jāyatī soko, taṇhāya jāyatī bhayaṃ;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9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Taṇhāya vippamuttassa, natthi soko kuto bhayaṃ. (216)


从欲贪生忧愁,从欲贪生恐惧,
对已解脱者而言,从欲贪产生的忧愁不存在,恐怖要从何处来?(216)

此首偈颂包含四个句子:
1. “taṇhāya jāyatī soko”。主词为“soko 忧愁”(单数);动词为“jāyatī 被生出”(第三人称单数被
动式动词,第三人称单数主动式动词现在式为 janati),“taṇhāya 从欲贪”(从格)”。此句为
“从欲贪生出忧愁”。
2. “taṇhāya jāyatī bhayaṃ”。主词为“bhayaṃ 恐惧”(单数),;动词为“jāyatī 被生出”(第三人
称单数被动式动词,第三人称单数主动式动词现在式为 janati),“taṇhāya 从欲贪”(从格)”。
此句为“从欲贪生出恐惧”。
3. “taṇhāya vippamuttassa natthi soko”。主词为“soko 忧愁”(单数),“taṇhāya soko 从欲贪
产生的忧愁”,动词为“natthi 不存在”(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式),“na atthi 不存在”,此一
动词有一个副词:“vippamuttassa 对已解脱者”(属格)。此句为“对已解脱者而言,从欲贪产
生的忧愁不存在”。
4. “kuto bhayaṃ”:“kuto 从何处来?”(疑问代名词),“bhayaṃ 恐惧”。

汉译《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梵文《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由爱欲生忧,由爱欲生怖,
离爱欲无忧,何处有怖畏?”(CBETA, N26, no. 9, p. 35, a4 // PTS. Dhp. 32)

Dhp. 217
Sīladassanasampannaṃ, dhammaṭṭhaṃ saccavedinaṃ;
Attano kamma kubbānaṃ, taṃ jano kurute piyaṃ. (217)
众人敬爱具戒与正见、住于正法、
知真谛、尽己职责的人。(217)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taṃ jano kurute piyaṃ”。主词为“jano 人群”(单数);动词为“kurute 做”


(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kurute piyaṃ 亲爱、敬爱”,受词为“taṃ 他”。此句为“人们敬爱
他”。“taṃ 他”有四个形容词:
1. “Sīladassanasampannaṃ 具见与戒”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9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2. “dhammaṭṭhaṃ 住立于法”
3. “saccavedinaṃ 知晓真谛”
4. “Attano kamma kubbānaṃ 尽自己的职责”。“kubbānaṃ”为“doing 做”(动词 karoti 的现在
分词),“Attano kamma”有两种解释:1)“自己的职责”(KR Norman 翻译为“doing his own
tasks”,元亨寺版《法句经》翻译为“圆满自己行”),《法句经注》指“Attano kamma”为
“戒、定、慧”三学。 2) “自制”。

《法句经》卷2〈好喜品 24〉:
“贪法戒成,至诚知惭,
行身近道,为众所爱。”(CBETA, T04, no. 210, p. 567, c22-23)。
《出曜经》卷8〈念品 6〉:
“乐法戒成就,诚信乐而习,
能自勅身者,为人所爱敬。”(CBETA, T04, no. 212, p. 654, a16-17)
《法集要颂经》卷1〈爱乐品 5〉:
“乐法戒成就,成信乐而习,
能诫自身者,为人所爱敬。”(CBETA, T04, no. 213, p. 780, b7-9)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5 爱喜品〉,Uv 5.24。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具戒与正见,住法知真实,
圆满自己行,彼为世人爱。”(CBETA, N26, no. 9, p. 35, a5 // PTS. Dhp. 32)

Dhp. 218
Chandajāto anakkhāte, manasā ca phuṭo siyā;
Kāmesu ca appaṭibaddhacitto, uddhaṃsototi vuccati. (218)
愿求涅盘法的人,心将扩充、遍满的人,
心意不再倾向感官欲乐的人,他可以被称作是逆流而上的人。(218)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uddhaṃsototi vuccati”。主词为“sa 他”(单数,省略);动词为“vuccati 被


称为”(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被动语态),受词“uddhaṃsototi 逆流而上的人”。此句为“他被称
为‘逆流而上者’”。“sa 他”有三个形容词: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9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1. “Chandajāto anakkhāte 对涅盘生起欲求者”,“Chandajāto 生起欲望、意愿”,“anakkhāte


对涅盘”(位格)。
2. “manasā ca phuṭo siyā 心将扩充、遍满的人”,“siyā 将是、将成为”(optative 祈使态),
“manasā 心”,“phuṭo 扩充、遍满”。
3. “Kāmesu ca appaṭibaddhacitto 心意不再倾向感官欲乐”。“Kāmesu 于感官欲乐、于五欲”
(位格),“appaṭibaddhacitto”为“心不倾向的”。

《法句经》卷2〈好喜品 24〉:
“欲态不出,思正乃语,
心无贪爱,必截流渡。”(CBETA, T04, no. 210, p. 567, c23-24)。
《出曜经》卷4〈欲品 2〉:
“欲生无漏行,意愿常充满,
于欲心不缚,上流一究竟。”(CBETA, T04, no. 212, p. 629, b13-14)。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 欲品〉,Uv 2.9。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希求不可说〔涅盘〕,富有思虑心,
诸欲心不缚,被称上流人〔近涅盘者〕。”(CBETA, N26, no. 9, p. 35, a6 // PTS. Dhp. 32)

Dhp. 219
Cirappavāsiṃ purisaṃ, dūrato sotthimāgataṃ;
Ñātimittā suhajjā ca, abhinandanti āgataṃ. (219)
譬如有人离家时日久远,从远地而平安返家,
亲朋好友为他而庆乐。(219)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Ñātimittā suhajjā ca, abhinandanti purisaṃ”。主词为“Ñātimittā suhajjā


ca 亲戚与朋友”(复数);动词为“abhinandanti 高兴、庆幸”(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受词
“purisaṃ 人”(单数)。此句为“亲戚与朋友为这个人庆幸”。“purisaṃ 人”(单数)有三个形容词:
1. “sotthimāgataṃ 安全归来”。
2. “dūrato 从远方”。
3. “Cirappavāsiṃ purisaṃ 离家时日久远”。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9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法句经》卷2〈好喜品 24〉:
“譬人久行,从远吉还,
亲厚普安,归来欢喜。”(CBETA, T04, no. 210, p. 567, c24-26)。
《出曜经》卷8〈念品 6〉:
“譬人久行,从远吉还,
亲厚普安,归来喜欢。”(CBETA, T04, no. 212, p. 653, c1-2)。
《法集要颂经》卷1〈爱乐品 5〉:
“譬如久行人,从远吉却还,
亲厚亦安和,归来怀庆悦。”(CBETA, T04, no. 213, p. 780, a28-b1)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5 爱喜品〉,Uv 5.20。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久在异乡者,由远地安归,
亲友及知己,羡喜欢迎彼。”(CBETA, N26, no. 9, p. 35, a7 // PTS. Dhp. 32)
“羡喜”似为“欣喜”。

Dhp. 220
Tatheva katapuññampi, asmā lokā paraṃ gataṃ;
Puññāni paṭigaṇhanti, piyaṃ ñātīva āgataṃ. (220)
如此,福德也迎接这位从此世间去到另一世间的造福者,
如同亲戚欢迎他们的至亲好友归来。(220)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katapuññam pi puññāni paṭigaṇhanti”。主词为“puññāni 功德、福德”(复


数);动词为“paṭigaṇhanti 接受(此处意为“迎接”)”(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受词“katapuññam
已做功德、福德的人”(单数),“pi 也”,有一片语“asmā lokā paraṃ gataṃ 从此世间去到另一世
间”形容“katapuññam 已做功德的人”。此句为“如此,福德也迎接这位从此世间去到另一世间的造
福者”。
这个句子还有“tatheva, tatha eva 如是,以同样方式”,此一方式指上一颂(219颂)。
最后是副词子句形容动词“paṭigaṇhanti 欢迎”:“piyaṃ ñātīva āgataṃ, piyaṃ ñātī va āgataṃ”。
此一子句:“va 正如”(连接词),主词为“ñātī 亲戚”(复数),动词为“paṭigaṇhanti 欢迎”(沿用上半
偈),“piyaṃ āgataṃ 归来的亲爱者”。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29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法句经》卷2〈好喜品 24〉:
“好行福者,从此到彼,
自受福祚,如亲来喜。”(CBETA, T04, no. 210, p. 567, c26-27)。
《出曜经》卷8〈念品 6〉:
“好行福者,从此到彼,
自受福祚,如亲来喜。”(CBETA, T04, no. 212, p. 654, a10-11)。
《法集要颂经》卷1〈爱乐品 5〉:
“好福行善者,从此达于彼,
自受多福祚,如亲厚来喜。”(CBETA, T04, no. 213, p. 780, b1-3)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5 爱喜品〉,Uv 5.2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作福业亦是,由此生彼世,
福业如亲族,迎彼爱来者。”(CBETA, N26, no. 9, p. 35, a8 // PTS. Dhp. 33)。

第十六:喜品(Piyavaggo)总结
书房夜话 420:巴利《法句经》与汉译《法句经》,第16品〈喜品〉结语
第15品〈乐品 Sukha vaggo〉和第16品〈喜品 Piya vaggo〉,以汉字而言,很难具体描述“乐
sukha”与“喜 piya”的差别。
依据 PTS (巴利圣典学会)的《巴英字典》,两个字均有“pleasant 愉快的”和“agreeable 可意的”两
个意思。但是“乐 sukha”比较是“happy 快乐”、“happiness 幸福”。
而“喜 piya”则偏重于“dear, beloved 可爱的、亲爱的、心爱的”和“pleasure”。元亨寺版《法句
经》将第15品〈乐品 Sukha vaggo〉翻译为“安乐品”,而将第16品〈喜品 Piya vaggo〉翻译为“爱
好品”,也许是出自这种考量。
虽然不是全部偈颂都如此,但是以多数偈颂而言,第15品〈乐品 Sukha vaggo〉的“乐”大都与“法
乐、涅盘乐、正向意义的乐”有关;而第16品〈喜品 Piya vaggo〉的“喜”,则偏向“喜爱、喜欢”。
本品第一颂 209颂为:
Ayoge yuñjamattānaṃ, yogasmiñca ayojayaṃ;
Atthaṃ hitvā piyaggāhī, pihetattānuyoginaṃ. (209)
作了自己不该作的事,不作应当作的事,
放弃了自己的义利之后,执取五欲的人羡慕致力于义利的人。(209)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0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诺曼将后半颂翻译作“abandoning one's goal and seizing what is pleasant. one envies one who
applies himself to the goal.”(放弃自己的义利而去执取可喜的事物,他羡慕一位专注于义利的
人),这是将“attānuyoginaṃ”的“atta”当作“义利 attha”,而将“anuyoginaṃ”解释为“专注地追求
某个目标的人”。他引述波特那《法句经》作“attha”以及《优陀那品》作“artha” 来支持他的解
释。(犍陀罗《法句经》似乎也是作 artha)。
Thera Nārada 翻译作“envies one who exerts himself.”(羡慕一位精勤的人)。这样的翻译似乎有
一点敷衍。
了参法师翻译为“却羡自勉者”,与 Thera Nārada 的翻译相同。
净海法师翻译为“却羡慕能自律的人”,这与原意差距更大了。
黄宝生翻译为“却又羡慕自我约束者”,显示相同的问题。
在巴利《法句经》的1, 2 两颂的“manomayā 为心所造”,在其他语言版本的《法句经》均为
“manojavā 为心所驱使”,学者认为以“manojavā 为心所驱使”为恰当。
上述的 209颂的“attānuyoginaṃ”,在其他语言版本的《法句经》的用字均相当于
“atthānuyoginaṃ”。诺曼认为,原本的偈颂应是以“放弃义利的人”和“专致于义利的人”作对比。
也就是说,巴利《法句经》的背诵与传抄,不能保证是百分之百的正确。
汉译《法句经》的〈24 好喜品〉有12首偈颂,其对应状况大致与巴利〈16 喜品〉相符,以下帖主
以巴利〈16 喜品〉的次序编列 T210《法句经》的对应偈颂。
(209),【〈24 好喜品〉(1)】
(210),【〈24 好喜品〉(2)】
(211),【〈24 好喜品〉(3)】
(212),【〈24 好喜品〉(4)】
(213),【-------------------】
(214),【〈24 好喜品〉(5)】
(215),【〈24 好喜品〉(6)】
(216),【--------------------】
(217),【〈24 好喜品〉(7)】
(218),【〈24 好喜品〉(8)】
(219),【〈24 好喜品〉(9)】
(220),【〈24 好喜品〉(10)】
也就是说,除了两首偈颂之外,巴利《法句经》第16品〈喜品〉与汉译《法句经》(T210)的〈24 好
喜品〉大致相符。
巴利《法句经》从第一品〈双品〉到第16品〈喜品〉为止,总共有 220 首偈颂,对应的 T210 《法
句经》从第九品〈双要品〉到第24品〈好喜品〉共有 259 首偈颂(22 + 20 + 12 + 17 + 21 + 17 +
10 + 16 + 22 + 14 + 14 + 13 + 14 + 21 + 14 + 12= 259),这 16品如果纯粹是翻译自巴利《法句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0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经》,显然不可能“无中生有”而翻译出比 220 首还多的偈颂,所以,西元 224 年之后支谦翻译及


编辑此经时,一定是从其他来源翻译而安插进来。而这一“来源”可能不会是现行所见 Bernhard 编
辑的《优陀那品》(Udānavarga),因为少数额外的汉译偈颂也未出现于《优陀那品》之中。
在此,我必需再提醒一次:此处的文法经过我的演绎和诠释,有些部分可能是错误的而需要进一步
订正。
此一专题希望建立一个讨论平台,来呼应此项需求,希望有人接棒持续改进。
巴利《法句经》第16品为〈Piyavaggo 喜品〉,以下文献有“喜品”的篇章:
巴利《法句经》〈16 Piyavaggo 喜品〉
犍陀罗《法句经》,(缺)
波特那《法句经》,(缺)
梵文《法句经》,〈5 喜品〉。
汉译《法句经》的相关品名如下:
T210《法句经》,〈好喜品 24〉,12首偈颂。
《法句譬喻经》,〈好喜品 24〉,5首偈颂。
《出曜经》,〈6 念品〉,24首颂。
《法集要颂经》,〈5 爱乐品〉,25首颂。

本群组在“巴利《法句经》”的目录下,介绍了第16品〈喜品〉209-220颂,接着要从下列三个角度
来审查这些文献:
从巴利偈颂本身检视巴利《法句经》的第16品。
从巴利《法句经》的视角阅读汉译《法句经》(T210)。
从汉译《法句经》(T210)的视角阅读巴利《法句经》。
1. 从巴利偈颂本身检视巴利《法句经》的第 16品:
巴利《法句经》213-216 颂与 218-219颂未出现与“喜 piya”相关的用字。
2. 从巴利《法句经》的视角阅读汉译《法句经》(T210):
巴利《法句经》有二首偈颂(213, 216)在汉译《法句经》(T210)无对应偈颂。
3. 从汉译《法句经》(T210)的视角阅读巴利《法句经》:
汉译《法句经》(T210),〈好喜品 24〉第 11颂的巴利对应偈颂在〈6 智者品〉(77)。第 12颂无巴利
对应偈颂。
让我们继续阅读,来看看两者的关系吧!
(原贴: 书房夜话 420:巴利《法句经》与汉译《法句经》,第16品〈喜品〉结语 )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0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目录

第十七:忿怒品 Kodhavaggo
十七:忿怒品 目录
Dhp_221 Dhp_222 Dhp_223 Dhp_224 Dhp_225 Dhp_226
Dhp_227 Dhp_228 Dhp_229 Dhp_230 Dhp_231 Dhp_232
Dhp_233 Dhp_234 第十七:忿怒

(Kodhavaggo)
总结
Dhp. 221
Kodhaṃ jahe vippajaheyya mānaṃ,
saṃyojanaṃ sabbamatikkameyya;
Taṃ nāmarūpasmimasajjamānaṃ,
akiñcanaṃ nānupatanti dukkhā. (221)
他应断绝忿怒、应离弃我慢、应克服所有结缚,
众苦不会跟随不执着于名色、一无所有的他。(221)

此首偈颂包含四个句子:
1. “Kodhaṃ jahe”。主词为“sa 他”(单数,省略);动词为“jahe 应断绝、应舍断”(第三人称单
数现在式动词,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jahati),受词“Kodhaṃ 忿
怒、瞋怒”(单数)。此句为“他应断绝忿怒”。
2. “vippajaheyya mānaṃ”。主词为“sa 他”(单数,省略);动词为“vippajaheyya 应舍离、应放
弃”(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vippajahati),
受词“mānaṃ 我慢”(单数)。此句为“他应离弃我慢”。
3. “saṃyojanaṃ sabbamatikkameyya”、“saṃyojanaṃ sabbam atikkameyya”。主词为“sa
他”(单数,省略);动词为“atikkameyya 应克服、应渡过”(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atikkamati),受词“saṃyojanaṃ 结缚、结使”(单
数),“sabbam saṃyojanaṃ 所有结缚、结使”。此句为“他应克服所有结缚”。
4. “taṃ nāmarūpasmimasajjamānaṃ, akiñcanaṃ nānupatanti dukkhā”。主词为“dukkhā 众
苦”(复数),动词为“anupatanti 跟随”(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nānupatanti, na anupatanti
不跟随”,受词为“taṃ 他”(单数);有两个形容词形容“taṃ 他”:“nāmarūpasmim
asajjamānaṃ 不执着于名色”、“akiñcanaṃ 一无所有”。此句为“众苦不会跟随不执着于名
色、一无所有的他”。

《法句经》卷2〈忿怒品 25〉: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0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舍恚离慢,避诸爱[10]会,
不著名色,无为灭苦,”(CBETA, T04, no. 210, p. 568, a26-27),[10]会=贪【宋】*【元】*
【明】*。
《出曜经》卷20〈恚品 21〉:
“除恚去憍慢,超度诸结使,
不染著名色,除有何有哉?”(CBETA, T04, no. 212, p. 713, b6-7)。
《法集要颂经》卷2〈瞋恚品 20〉:
“除瞋去我慢,远离诸烦恼,
不染彼名色,冤家无有伴。”(CBETA, T04, no. 213, p. 787, a9-11)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0 忿怒品〉,Uv 20.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应去于忿怒,应弃我慢心,
解脱一切缚,不执著名色〔精神、物质〕,
彼无一物者,无苦相随事。”(CBETA, N26, no. 9, p. 35, a11-12 // PTS. Dhp. 33)

Dhp. 222
Yo ve uppatitaṃ kodhaṃ, rathaṃ bhantaṃva vāraye;
Tamahaṃ sārathiṃ brūmi, rasmiggāho itaro jano. (222)
他能制止升起的忿怒,如同控制摆动而即将翻覆的马车,
我称此人为真正的御者,其余只是执着缰绳而已。(222)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tamahaṃ sārathiṃ brūmi, taṃ ahaṃ sārathiṃ brūmi”。主词为“ahaṃ 我”(单数);动词为
“brūmi 说、称”(第一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taṃ 他”(单数)和“sārathiṃ 御者、马车
或战车的驾驶者”(单数);有一个形容词子句形容“taṃ 他”:“Yo ve uppatitaṃ kodhaṃ,
rathaṃ bhantaṃva vāraye”。此一子句,“Yo 他 who”为“关系代名词”,动词为“vāraye 能
避免、能阻止”(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vāreti),受词“kodhaṃ 忿怒”(单数),“uppatitaṃ kodhaṃ 升起的忿怒”,“va 如同”,
“rathaṃ 马车,二轮马车”,“rathaṃ bhantaṃ 摆动而即将翻覆的马车”。此句为“他能制止
升起的忿怒,如同控制摆动而即将翻覆的马车,我称他为御者”。
2. “rasmiggāho itaro jano”。主词为“itaro 其他人,除此之外的人”(单数);动词为“hoti 是”(第
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省略),主词补语为“rasmiggāho 执着缰绳的人”。此句为“除此之外
的人只是执着缰绳而已”。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0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法句经》卷2〈忿怒品 25〉:
“恚能自制,如止奔车,
是为善御,弃冥入明。”(CBETA, T04, no. 210, p. 568, a8-9)。
《出曜经》卷20〈恚品 21〉:
“恚能自制,如止奔车,
是为善御,去冥入明。”(CBETA, T04, no. 212, p. 716, b3-4)。
《法集要颂经》卷2〈瞋恚品 20〉:
“恚能自制断,如止奔走车,
是为善调御,去冥入光明。”(CBETA, T04, no. 213, p. 787, b17-19)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0 忿怒品〉,Uv 20.22。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止勃发忿怒,如止急行车,
是名善御者,余为执缰人。”(CBETA, N26, no. 9, p. 35, a13 // PTS. Dhp. 33)

Dhp. 223
Akkodhena jine kodhaṃ, asādhuṃ sādhunā jine;
Jine kadariyaṃ dānena, saccenālikavādinaṃ. (223)
他应以不怒战胜忿怒,以善胜不善,
他应以布施战胜悭吝,他应以真谛战胜邪见邪说。(223)

此首偈颂包含四个句子:
1. “Akkodhena jine kodhaṃ”。主词为“sa 他”(单数,省略);动词为“jine 应战胜”(第三人称单
数现在式动词,祈使态;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jināti),受词为“kodhaṃ 忿怒”(单数);
“Akkodhena 以不忿怒”(工具格)为副词。此句为“他应以不怒战胜忿怒”。
2. “asādhuṃ sādhunā jine”。主词为“sa 他”(单数,省略);动词为“jine 应战胜”(第三人称单数
现在式动词,祈使态),受词为“asādhuṃ 不善”(单数);“sādhunā 以善”(工具格)为副词。此
句为“他应以善战胜不善”。
3. “Jine kadariyaṃ dānena”。主词为“sa 他”(单数,省略);动词为“jine 应战胜”(第三人称单
数现在式动词,祈使态),受词为“kadariyaṃ 悭吝”(单数);“dānena 以布施”(工具格)为副
词。此句为“他应以布施战胜悭吝”。
4. “saccenālikavādinaṃ”、“saccena ālikavādinaṃ”。主词为“sa 他”(单数,省略);动词为
“jine 应战胜”(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祈使态;,省略),受词为“ālikavādinaṃ 失真扭曲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0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的主张、学说”(单数);“saccena 以真谛”(工具格)为副词。此句为“他应以真谛战胜邪见邪
说”。

《法句经》卷2〈忿怒品 25〉:
“忍辱胜恚,善胜不善,
胜者能施,至诚胜欺。”(CBETA, T04, no. 210, p. 568, a9-10)。
《出曜经》卷16〈忿怒品 15〉:
“忍辱胜怨,善胜不善,
胜者能施,至诚胜欺。”(CBETA, T04, no. 212, p. 697, c6-7)
《出曜经》卷20〈恚品 21〉:
“忍辱胜怨,善胜不善,
胜者能施,真诚胜欺。”(CBETA, T04, no. 212, p. 715, c29-p. 716, a1)。
《法集要颂经》卷2〈瞋恚品 20〉:
“忍辱胜于怨,善胜不善者,
胜者能施善,真诚胜欺善。”(CBETA, T04, no. 213, p. 787, b13-14)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0 忿怒品〉,Uv 20.19。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由忍胜忿怒,由善克不善,
以施胜吝啬,由实胜虚妄。”(CBETA, N26, no. 9, p. 35, a14 // PTS. Dhp. 33)

Dhp. 224
Saccaṃ bhaṇe na kujjheyya, dajjā appampi yācito;
Etehi tīhi ṭhānehi, gacche devāna santike. (224)
他应说真谛,他应不瞋怒,他应在请求时能布施,即使少许数量,
他能以此三事(死后)生天。(224)

此首偈颂包含四个句子:
1. “Saccaṃ bhaṇe”。主词为“sa 他”(单数,省略);动词为“bhaṇe 应说”(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
动词,祈使态;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bhaṇati),受词为“Saccaṃ 真谛”(单数)。此句为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0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他应说真谛”。此处的“bhaṇe”有“讲法”的字义,所以隐含着“他讲说法义时,应说真谛”的
句意。
2. “na kujjheyya”。主词为“sa 他”(单数,省略);动词为“kujjheyya 应生气、应发怒”(第三人
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祈使态;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kujjhati),“na kujjheyya 不应生
气、不应发怒”。此句为“他不应发怒”。
3. “dajjā appampi yācito”。主词为“sa 他”(单数,省略);动词为“dajjā 应施舍、应布施”(第三
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祈使态;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dadāti),受词为“appampi 即使
些许,即使只一点点”(单数,appam 少许、一点点 pi 即使);“yācito 被请求”。此句为“当被
请求时,他应布施,即使只布施少许”。
4. “Etehi tīhi ṭhānehi, gacche devāna santike”。主词为“sa 他”(单数,省略);动词为
“gacche 能去到”(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祈使态;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gacchati),受词为“devāna santike 诸天的附近、诸天的领域”(单数);“Etehi tīhi ṭhānehi
以这三件事、以这三个方法”(工具格)为副词。此句为“他能以这三件事去到诸天的领域”。

《法句经》卷2〈忿怒品 25〉:
“不欺、不怒、意不多求,
如是三事,死则上天。”(CBETA, T04, no. 210, p. 568, a10-11)。
《出曜经》卷20〈恚品 21〉:
“谛说不瞋恚,乞者念以施,
三分有定处,自然处天宫。”(CBETA, T04, no. 212, p. 715, b14-15)。
《法集要颂经》卷2〈瞋恚品 20〉:
“谛说不瞋恚,乞者念以施,
三分有定处,自然处天宫。”(CBETA, T04, no. 213, p. 787, b7-9)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0 忿怒品〉,Uv 20.16。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语实不瞋怒,分与施乞者,
人由此三事,得至诸天前。”(CBETA, N26, no. 9, p. 36, a1 // PTS. Dhp. 33)

Dhp. 225
Ahiṃsakā ye munayo, niccaṃ kāyena saṃvutā;
Te yanti accutaṃ ṭhānaṃ, yattha gantvā na socare. (225)
不害的、总是调御自身的牟尼,
他们会去到稳固的境地,到达此处之后,他们不再忧伤。(225)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0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munayo niccaṃ kāyena saṃvutā”。主词为“munayo 牟尼”(复数);此字有两个形容词:
“Ahiṃsakā ye 不害的”(ye 为关系代名词 who,Ahiṃsakā 为复数形容词)与“niccaṃ kāyena
saṃvutā 总是调御身”(niccaṃ 总是,kāyena 为工具格,saṃvutā 是过去分词,第三人称单
数动词为 saṃvarati)。扣掉这两个形容词,此句仅是“牟尼”,作为下一句“te 他们”的“同位
语”。此处可翻译作“不害的、总是调御自身的牟尼”。
2. “te yanti accutaṃ ṭhānaṃ”。主词为“te 他们”(复数);动词为“yanti 去到”(第三人称复数现
在式动词),“accutaṃ 常恒的”,受词为“ṭhānaṃ 地方,坚固的站立处”(单数)。此句为“他们
会去到常恒的地方”;此一“地方”有一形容词子句“yattha gantvā na socare”。主词为
“yattha 该处”(关系代名词),动词为“socare 忧伤”(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na socare
不忧伤”;副词为“gantvā 已经到达之后”。此句为“他们会去到常恒的地方,到达此处之后,
他们不再忧伤”。

“accutaṃ ṭhānaṃ”是一个令古代注释师与译经师头痛的词汇。巴利《法句经注》说:“ Accutanti


sassataṃ.”( Accutaṃ 就是“永恒的、长久的”),“sassata”在佛教辞汇是有一点负面的用语,因为
“ sassatadiṭṭhi”是“常见”,“sassatavāda”是“常见”的学说或学派。
T210 《法句经》翻译作“天上”和“不死”,《法集要颂经》翻译作“无尽(位)”,
元亨寺版《法句经》翻译作“不死(境)”,了参法师与 Thera Nārada 翻译作“不死”,黄宝生将此“不
死地”解释为“涅盘”。
我不赞同将“accutaṃ ṭhānaṃ”等同于“天上”、“不死地”或“涅盘”,我倾向于接受 KR Norman 的
解释,他翻译为“unshakable place 不可动摇之处、稳固的境地”。
《法句经》卷2〈忿怒品 25〉:
“常自摄身,慈心不杀,
是生天上,到彼无忧。”(CBETA, T04, no. 210, p. 568, a12-13)。
《法句经》卷1〈慈仁品 7〉:
“为[21]仁不杀,常能摄身,
是处不死,所适无患。”(CBETA, T04, no. 210, p. 561, b17-18),[21]仁=人【宋】【元】【明】
【圣】。
《出曜经》卷10〈学品 8〉:
“慈仁不杀,常能摄身,
是处不死,所适无患。”(CBETA, T04, no. 212, p. 661, b20-21)
《法集要颂经》卷1〈善行品 7〉:
“慈仁行不杀,常能善摄身,
彼得无尽位,所适皆无患。”(CBETA, T04, no. 213, p. 781, a13-14)。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0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7 善行品〉,Uv 7.7。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圣者不杀生,常摄制护身,
则达不死境——彼无忧患处。”(CBETA, N26, no. 9, p. 36, a2 // PTS. Dhp. 34)

Dhp. 226
Sadā jāgaramānānaṃ, ahorattānusikkhinaṃ;
Nibbānaṃ adhimuttānaṃ, atthaṃ gacchanti āsavā. (226)
总是维持警寤、日夜勤奋学习、致力于修证涅盘的人,
他们能漏尽解脱。(226)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atthaṃ gacchanti āsavā 漏消失了”。主词为“āsavā 漏”(复数),动词为


“gacchanti 去”(复数),受词为“atthaṃ 家”(有些字典解释为 destruction 毁灭),“atthaṃ
gacchati”为古印度惯用语,意为“消失”。
“āsavā 漏”,此字有三个形容词:
1. “Sadā jāgaramānānaṃ 总是维持警寤者的”(Sadā 总是,jāgara 警醒的 mānānaṃ 心)。
2. “ahorattānusikkhinaṃ 日夜勤奋学习者的”。
3. “Nibbānaṃ adhimuttānaṃ 致力于修证涅盘者的”。

《法句经》卷2〈忿怒品 25〉:
“意常觉[4]寤,明[5]慕勤学,
漏尽意解,可致泥洹。”(CBETA, T04, no. 210, p. 568, a13-14),[4]寤=悟【宋】*【元】*
【明】*。[5]慕=暮【宋】【元】【明】,=莫【圣】,Ahoratto.。
《法句经》卷1〈惟念品 6〉:
“以觉意能应,日夜务学行,
当解甘露要,令诸漏得尽。”(CBETA, T04, no. 210, p. 561, b6-8)。
《出曜经》卷9〈戒品 7〉:
“意常觉悟,昼夜力学,
漏尽意解,可致泥洹。”(CBETA, T04, no. 212, p. 655, c21-22)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0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出曜经》卷17〈惟念品 16〉:
“以觉意得应,日夜慕学行,
当解甘露要,令诸漏得尽。”(CBETA, T04, no. 212, p. 700, c7-8)
《法集要颂经》卷1〈持戒品 6〉:
“意常生觉悟,昼夜精勤学,
漏尽心明解,可致圆寂道。”(CBETA, T04, no. 213, p. 780, c3-5)
《法集要颂经》卷2〈忆念品 15〉:
“以觉意得应,昼夜慕习学,
解脱甘露要,决定得无漏。”(CBETA, T04, no. 213, p. 784, c3-4)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15 念品〉,Uv 15.8。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恒常觉醒者,昼夜勤勉学,
志于涅盘者,终息其烦恼。”(CBETA, N26, no. 9, p. 36, a3 // PTS. Dhp. 34)

Dhp. 227
Porāṇametaṃ atula, netaṃ ajjatanāmiva;
Nindanti tuṇhimāsīnaṃ, nindanti bahubhāṇinaṃ;
Mitabhāṇimpi nindanti, natthi loke anindito. (227)
阿图拉!
这是自古以来(即常发生)的事,不是今日才有的事。
他们责备沉默的人,他们责备多言的人,
言语适量的人也导致责备,
他们责备世间每个人。(227)

此首偈颂包含七个句子:
1. “atula 阿图拉”(呼格 vocative,人名,是舍卫城中一位优婆塞)。
2. “Porāṇametaṃ”为“Porāṇam etaṃ”。主词为“etaṃ 这个”(单数),动词为“hoti 是”(单数,
省略),形容词为“Porāṇam 古老的”。
3. “netaṃ ajjatanāmiva”、“na etaṃ ajjatanām iva”。“iva 仅是”(此处用 iiva 代替 eva),主
词为“etaṃ 这个”(单数),动词为“hoti 是”(单数,省略),“na hoti 不是”,形容词为
“ajjatanām 今日的”。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1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4. “Nindanti tuṇhimāsīnaṃ”。主词为“te 他们”(复数),动词为“Nindanti 责骂、责备、羞辱”


(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tuṇhimāsīnaṃ 坐而不言的人”。
5. “nindanti bahubhāṇinaṃ”。主词为“te 他们”(复数),动词为“Nindanti 责骂、责备、羞辱”
(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bahubhāṇinaṃ 多言的人”。
6. “Mitabhāṇimpi nindanti”。主词为“te 他们”(复数),动词为“Nindanti 责骂、责备、羞辱”(第
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Mitabhāṇinaṃ 说话适量、不长不短的人”,“pi 也”。
7. “natthi loke anindito”。主词为“anindito 不该责骂的人、不被责骂的人”(单数),动词为“na
atthi 不存在”(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副词为“loke 于世间上”(位格)。此句为“他们责备
世间每个人”(世上不存在不被责骂的人)。

《法句经》卷2〈忿怒品 25〉:
“人相谤毁,自古至今,既毁多言,
又毁讷[6]忍,亦毁中和,世无不毁,”(CBETA, T04, no. 210, p. 568, a14-16)[6]忍=訒【宋】
【元】【明】,=认【圣】。。
《出曜经》卷16〈忿怒品 15〉:
“人相谤毁,自古至今,既毁多言,
又毁讷訒,亦毁中和,世无不毁。”(CBETA, T04, no. 212, p. 695, c16-17)
《出曜经》卷26〈䨥要品 30〉:
“或有寂然骂,或有在众骂,
或有未声骂,世无有不骂。”(CBETA, T04, no. 212, p. 751, c24-25)
《法集要颂经》卷2〈怨家品 14〉:
“众相共毁谤,各发恚怒声,
欢心平等忍,此忍最无比。”(CBETA, T04, no. 213, p. 784, a22-23)
《法集要颂经》卷3〈相应品 29〉:
“或有寂然骂,或有在众骂,
或有未声骂,世无不骂者。”(CBETA, T04, no. 213, p. 793, c23-25)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9 相应品〉,Uv 29.45。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阿托罗〔优婆塞〕应知!
此非今日始,由古来即然,
默然被人诽,多言被人诽,寡言被人诽,
不为诽谤者,是世极少有。”(CBETA, N26, no. 9, p. 36, a4-5 // PTS. Dhp. 34)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1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Dhp. 228
Na cāhu na ca bhavissati, na cetarahi vijjati;
Ekantaṃ nindito poso, ekantaṃ vā pasaṃsito. (228)
只有被人谴责而无赞誉的人,或只有被人赞誉而不被谴责的人,
在过去、现在、或未来都没有这种人。(228)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主词为“poso 人”(单数);此句有三个动词:
1. “ahu 过去是”(第三人称单数动词, hoti 的过去式)
2. “bhavissati 将来是”(第三人称单数动词,bhavati 的未来式)。
3. “cetarahi vijjati, ca etarahi vijjati”;“vijjati 存在”,“etarahi vijjati 现在存在”。
此三个动词之前均有“ca 和”与“na 不”,此一偈颂的主干为:“在过去、现在、或未来都没有这种
人”。 主词为“poso 人”有两个形容词:
1. “ekantaṃ nindito 只有被人谴责而无赞誉的”。“ekanta”为“一向”,如《杂阿含81经》:“一
向是苦”,即是“ekantadukkhaṃ”。“ekanta 一向”意为“单方面的、纯粹的”。
2. “ekantaṃ pasaṃsito 只有被人赞誉而无谴责的”。“ekanta”为“一向”,如《杂阿含81经》:
“一向是苦”,即是“ekantadukkhaṃ”。“ekanta 一向”意为“单方面的、纯粹的”。

《法句经》卷2〈忿怒品 25〉:
“欲意非圣,不能制中,
一毁一誉,但为利名。”(CBETA, T04, no. 210, p. 568, a16-17)。
《出曜经》卷26〈双要品 30〉:
“一毁一誉,但利其名,
非有非无,亦不可知。”(CBETA, T04, no. 212, p. 752, a3-4)。
《法集要颂经》卷3〈相应品 29〉:
“一毁及一誉,但利养其名,
非有亦非有,则亦不可知。”(CBETA, T04, no. 213, p. 793, c25-27)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9 相应品〉,Uv 29.46。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只被人诽者,或只被褒人,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1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过未已无有,现在亦应无。”(CBETA, N26, no. 9, p. 36, a6 // PTS. Dhp. 34)

元亨寺版《法句经》的翻译,漏掉了“bhavissati 将来是”。
老实说,T210《法句经》、《出曜经》与《法集要颂经》的对应偈颂只是因为相对位置而编列,以
内容来说,并不相似。
Dhp. 229
Yaṃ ce viññū pasaṃsanti, anuvicca suve suve;
Acchiddavuttiṃ medhāviṃ, paññāsīlasamāhitaṃ. (229)
在日复一日的观察下,
行为无瑕疵、聪敏、(具)戒定慧的人,为智者所赞誉。(229)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主词为“viññū 明智者”(复数),动词为“pasaṃsanti 赞誉”(第三人称复数动


词),受词为子句,此一子句的主词为“Yaṃ 那样的人 whom”(受格,关系代名词),动词“hoti 是”
(省略),主词补语有三个:
1. “Acchiddavuttiṃ 行为无瑕疵的”。
2. “medhāviṃ 智者,有智慧的人”。
3. “paññāsīlasamāhitaṃ 戒定慧的”。
此外“ce”为“衬字”,用以符合“诗韵”,“anuvicca 已观察了”,“suve suve 日复一日、天天”。
《法句经》卷2〈忿怒品 25〉:
“明智所誉,唯称是贤,
慧人守戒,无所讥谤。”(CBETA, T04, no. 210, p. 568, a18-19)。
《出曜经》卷26〈双要品 30〉:
“睿人所誉,若好若丑,智人无缺,
睿定解脱,如紫磨金,内外净彻。”(CBETA, T04, no. 212, p. 752, a10-11)。
《法集要颂经》卷3〈相应品 29〉:
“智人所称誉,若好兼及丑,智人无缺漏,
慧定得解脱,如紫磨真金,内外彻清净。”(CBETA, T04, no. 213, p. 793, c27-p. 794, a1)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9 相应品〉,Uv 29.47-48。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1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智者日日善反省,行无过失有贤明,
智慧持戒具行者,彼为智人所赞叹。”(CBETA, N26, no. 9, p. 36, a7 // PTS. Dhp. 34)

元亨寺版《法句经》的翻译,将“anuvicca 已观察了 having examined”作“智者日日善反省”,应该


不是偈颂本意。
最后一个字“paññāsīlasamāhitaṃ 戒定慧的”,将“samāhitaṃ”翻译为“定”的,有《出曜经》“睿定
解脱”与《法集要颂经》“慧定得解脱”。
将“samāhitaṃ”翻译为“具足、具备”的,有
元亨寺版《法句经》“智慧持戒具行者”与 T210《法句经》(?)。
Dhp. 230
Nikkhaṃ jambonadasseva, ko taṃ ninditumarahati;
Devāpi naṃ pasaṃsanti, brahmunāpi pasaṃsito. (230)
谁够资格去谴责这样一位像阎浮提金一样纯净的人?
诸天与梵天都赞叹他。(230)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Nikkhaṃ jambonadasseva, ko taṃ ninditumarahati”、“Nikkhaṃ jambonadasseva, ko
taṃ ninditum arahati”,这是一个疑问句。疑问代名词为“ko 谁”(单数),动词为“arahati 够
资格、值得”(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不定词为“ninditum 去责备 to blame”,受词“taṃ 他”(单
数),句子前面有一形容词片语形容受词“taṃ 他”:“Nikkhaṃ jambonadasseva 像阎浮提金
一样纯净的”。
2. “Devāpi naṃ pasaṃsanti”。主词为“Devā 诸天”(复数),“pi 即使”,动词为“pasaṃsanti 赞
誉”(复数),受词为“naṃ 他”(单数)。
3. “brahmunāpi pasaṃsito”、“brahmunāpi pasaṃsito”。主词为“sa 他”(单数,省略),“pi
即使,也”,动词为“hoti 是”(单数,省略),“pasaṃsito 被赞誉的”(过去分词),副词为
“brahmunā 由梵天 by brahmā”(工具格)。

《法句经》卷2〈忿怒品 25〉:
“如罗汉净,莫而诬谤。
诸[7]人咨嗟,梵释所称”(CBETA, T04, no. 210, p. 568, a19-20),[7]人=天【宋】【元】
【明】。。
《出曜经》卷26〈双要品 30〉: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1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睿人所誉,若好若丑,智人无缺,
睿定解脱,如紫磨金,内外净彻。”(CBETA, T04, no. 212, p. 752, a10-11)。
《法集要颂经》卷3〈相应品 29〉:
“智人所称誉,若好兼及丑,智人无缺漏,
慧定得解脱,如紫磨真金,内外彻清净。”(CBETA, T04, no. 213, p. 793, c27-p. 794, a1)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2 如来品〉,Uv 22.1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质如阎浮金[1],有谁得诽彼,
彼为婆罗门,诸天所称赞。”(CBETA, N26, no. 9, p. 36, a8 // PTS. Dhp. 34)
[1]nekkho jambonadassa 用由阎浮河所采之金制造之良质货币。

元亨寺版《法句经》的翻译,将“brahmunā 由梵天 by brahmā”(工具格)翻译作“彼为婆罗门”,应


该不是偈颂本意。 虽然 T210 《法句经》误将动词“arahati 够资格、值得”翻译作明词“如罗汉
净”,但是在“梵释所称”,明确地理解这是“梵天”,而非“婆罗门”。 净海法师、黄宝生、KR
Norman 与 Thera Nārada 都翻译作“brahmunā 由梵天 by brahmā”,了参法师与廖文灿翻译作
“婆罗门”。释圣悔新编《真理的宝藏》也是翻译作“婆罗门”。
Dhp. 231
Kāyappakopaṃ rakkheyya, kāyena saṃvuto siyā; Kāyaduccaritaṃ hitvā, kāyena sucaritaṃ
care. (231) 他应防护自身的忿怒,应调御自身, 已舍断了身恶行,应修习身善行。(231)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Kāyappakopaṃ rakkheyya”。主词为“sa 他”(单数,省略),动词为“rakkheyya 应守护”(第
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rakkhati),受词为
“Kāyappakopaṃ 身怒”(单数)。
2. “kāyena saṃvuto siyā”。主词为“sa 他”(单数,省略),动词为“siyā 应是”(第三人称单数现
在式动词,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atthi),“saṃvuto siyā 应调御”,
副词为“kāyena 以身”(工具格)。
3. “kāyaduccaritaṃ hitvā, kāyena sucaritaṃ care”。主词为“sa 他”(单数,省略),动词为
“care 应修习”(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carati),,受词为“sucaritaṃ 善行”(单数),副词为“kāyena 以身”(工具格)。前面有一个动名
词片语“Kāyaduccaritaṃ hitvā 已断绝了身恶行之后”。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1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法句经》卷2〈忿怒品 25〉: “常守慎身,以护瞋恚; 除身恶行,进修德行。”(CBETA, T04,


no. 210, p. 568, a20-22)。 | | 《出曜经》卷10〈学品 8〉: | | “护身恶行,自正身行, | 护身恶
者, 修身善行。”(CBETA, T04, no. 212, p. 660, a14-15)。 | | 《法集要颂经》卷1〈善行品
7〉: | | “守护身恶行,自正护身行, | 守护身恶者,常修身善行。”(CBETA, T04, no. 213, p.
781, a1-3) | |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7 善行品〉,Uv 7.1。 |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摄护身忿怒,制御于身行,
弃身之恶行,依身修善行。”(CBETA, N26, no. 9, p. 36, a9 // PTS. Dhp. 34)。

Dhp. 232
Vacīpakopaṃ rakkheyya, vācāya saṃvuto siyā;
Vacīduccaritaṃ hitvā, vācāya sucaritaṃ care. (232)
他应防护自身的怒语,应调御自己的言语,
已舍断了语恶行,应修习语善行。(232)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Vacīpakopaṃ rakkheyya,”。主词为“sa 他”(单数,省略),动词为“rakkheyya 应守护”(第
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rakkhati),受词为
“Vacīpakopaṃ 语怒”(单数)。
2. “vācāya saṃvuto siyā”。主词为“sa 他”(单数,省略),动词为“siyā 应是”(第三人称单数现
在式动词,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atthi),“saṃvuto siyā 应调御”,
副词为“vācāya 以语”(工具格)。
3. “Vacīduccaritaṃ hitvā, vācāya sucaritaṃ care.”。主词为“sa 他”(单数,省略),动词为
“care 应修习”(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carati),,受词为“sucaritaṃ 善行”(单数),副词为“vācāya 以语”(工具格)。前面有一个动名
词片语“Vacīduccaritaṃ hitvā 已断绝了语恶行之后”。

《法句经》卷2〈忿怒品 25〉:
“常守慎言,以护瞋恚;
除口恶言,诵习法言。”(CBETA, T04, no. 210, p. 568, a22-23)。
《出曜经》卷10〈学品 8〉:
“护口恶行,自正口行,
护口恶者,修口善行。”(CBETA, T04, no. 212, p. 660, b24-25)。
《法集要颂经》卷1〈善行品 7〉: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1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守护口恶行,自正护口行,
守护口恶者,常修口善行。”(CBETA, T04, no. 213, p. 781, a3-5)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7 善行品〉,Uv 7.2。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摄护语忿怒,制御于语行,
弃语之恶行,依语修善行。”(CBETA, N26, no. 9, p. 36, a10 // PTS. Dhp. 34)。

Dhp. 233
Manopakopaṃ rakkheyya, manasā saṃvuto siyā;
Manoduccaritaṃ hitvā, manasā sucaritaṃ care. (233)
他应防护自身的怒意,应调御自己的意,
已舍断了意恶行,应修习意善行。(233)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Manopakopaṃ rakkheyya,”。主词为“sa 他”(单数,省略),动词为“rakkheyya 应守护”(第
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rakkhati),受词为
“Manopakopaṃ 意怒”(单数)。
2. “manasā saṃvuto siyā”。主词为“sa 他”(单数,省略),动词为“siyā 应是”(第三人称单数现
在式动词,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atthi),“saṃvuto siyā 应调御”,
副词为“manasā 以意”(工具格)。
3. “Manoduccaritaṃ hitvā, manasā sucaritaṃ care.”。主词为“sa 他”(单数,省略),动词为
“care 应修习”(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carati),,受词为“sucaritaṃ 善行”(单数),副词为“manasa 以意”(工具格)。前面有一个动
名词片语“Manoduccaritaṃ hitvā 已断绝了意恶行之后”。

《法句经》卷2〈忿怒品 25〉:
“常守慎心,以护瞋恚,
除[8]心恶念,思惟念道。”(CBETA, T04, no. 210, p. 568, a23-24),[8]心=意【宋】【元】
【明】。
《出曜经》卷10〈学品 8〉:
“护意恶行,自正意行,
护意恶者,修意善行。”(CBETA, T04, no. 212, p. 660, c14-15)。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1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法集要颂经》卷1〈善行品 7〉:
“守护意恶行,自正护意行,
守护意恶者,恒修意善行。”(CBETA, T04, no. 213, p. 781, a5-7)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7 善行品〉,Uv 7.3。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摄护意忿怒,制御于意行,
弃意之恶行,依意修善行。”(CBETA, N26, no. 9, p. 36, a11 // PTS. Dhp. 34)。

Dhp. 234
Kāyena saṃvutā dhīrā, atho vācāya saṃvutā;
Manasā saṃvutā dhīrā, te ve suparisaṃvutā. (234)
身调御、语调御、意调御的智者,
他们确实是完全善调御的。(234)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te ve suparisaṃvutā”。主词为“te 他们”(复数),动词为“honti 是”(第三人


称复数现在式动词,省略),形容词为“suparisaṃvutā 彻底善调御的”(复数)。
“atho 也”,“dhīrā 智者”(复数,为 te 的同为语),有三个特性:
1. “Kāyena saṃvutā 身调御的”
2. “vācāya saṃvutā 语调御的”
3. “Manasā saṃvutā 意调御的”。

《法句经》卷2〈忿怒品 25〉:
“节身慎言,守摄其心,
舍恚行道,忍辱最强。”(CBETA, T04, no. 210, p. 568, a24-25)。
《出曜经》卷10〈学品 8〉:
“身修善行,口善亦尔,
意修善行,无欲尽漏。”(CBETA, T04, no. 212, p. 661, a21-22)。
《法集要颂经》卷1〈善行品 7〉: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1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身当修善行,修口善亦然,
及修意善者,无欲尽诸漏。”(CBETA, T04, no. 213, p. 781, a9-11)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7 善行品〉,Uv 7.10。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智者制御身,亦复制御语,
于意亦制御,实成善御者。”(CBETA, N26, no. 9, p. 36, a12 // PTS. Dhp. 34)。

第十七:忿怒品(Kodhavaggo)总结
书房夜话 421:巴利《法句经》与汉译《法句经》,第17品〈忿怒品〉结语
读到第17品〈忿怒品 Kodha vaggo〉,基本上有下列“常识”:
此一体裁的文献有多种语言版本的“法句经”,基本上,仅有汉译称为《经》,其他语言版本仅称为
“法句 Dhammapada, Dharmapada”和梵文本《优陀那品》(Udānavarga)。藏译本是否称“经”,帖
主不知道。
目前列举的汉译本、巴利本、梵文本、犍陀罗语本、波特那本,品名次序不同、品名不完全相同、
各品的偈颂数量不完全相同,偈颂总数量不同。
T210《法句经》为两次以上的翻译所编辑而成,其内容可能包含两种以上的《法句经》版本,也有
可能包含非属《法句经》的偈颂。
可能有机会将T210《法句经》的两次翻译分辨出来。
T210《法句经》的偈颂有三言句、四言句、五言句、六言句;每一首偈颂不一定是“四句”。翻译成
“四言句”的偈颂不一定是出自第一次的翻译;翻译成“五言句”的偈颂也有可能是出自第一次的翻
译。
现存《大正藏》的 T210《法句经》、 T212《出曜经》和 T213《法集要颂经》,以及 CBETA 电子
版的录文及新加标点符号,均有程度不等的“误译”、“抄写讹误”、“标点失当”、“分章不当”等疏
失。
各部“法句经”之间,即使列于对应品当中的对应偈颂,它们的用字不一定相同。有机会利用此一差
异来分辨谁的年代较为古老。
本文将举两首偈颂为例,说明对应偈颂的用字不同的情况。
阅读《法句经》的偈颂,并不是如聆听老法师、老和尚的教诲那般严肃,其实某些情节也颇为悬
疑,颇为赏心悦目。
例如,巴利《法句经》 227颂为:
Porāṇametaṃ atula, netaṃ ajjatanāmiva;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1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Nindanti tuṇhimāsīnaṃ, nindanti bahubhāṇinaṃ;


Mitabhāṇimpi nindanti, natthi loke anindito. (227)
阿图拉!这是自古以来(即常发生)的事,不是今日才有的事;
他们责备沉默的人,他们责备多言的人,
言语适量的人也导致责备,他们责备世间每个人。(227)
基本上这是“Śloka”的诗韵,由三个“半偈”构成,每个“半偈”为 16音节。第一个“半偈”是“增广
型”,后两个“半偈”是“基本型”。
相当于“atula 阿图拉(人名)”的字,我们查犍陀罗《法句经》的对应偈颂(Gdhp 14.14)是作
“adura”,而波特那《法句经》的对应偈颂(Gdhp 16.16)是作“ādhora”,虽然注释书将此字解释作
人名,其实,在“法句偈颂”嵌入对话的人名,是非常罕见的。
这首偈颂的梵文《优陀那品》(Uv 29.45,〈29 相应品〉)的对应偈颂只有后四句,而缺第一、二
句。
我们看汉译《法句经》留下了怎样的纪录。
《出曜经》有两首对应偈颂:
“人相谤毁,自古至今,既毁多言,又毁讷訒,亦毁中和,世无不毁。”〈15 忿怒品〉(5),这是和
位于巴利〈17 忿怒品〉的对应偈颂相当。
“或有寂然骂,或有在众骂,或有未声骂,世无有不骂。”〈30双要品〉(35),这是和位于梵文〈29
相应品〉的对应偈颂相当。
T210《法句经》只有一首对应偈颂位于〈25 忿怒品〉。
这两首与巴利偈颂对应的汉译偈颂并未翻译出人名,这有两种可能,一是此人并不著名,所以蓄意
忽略不翻。二是原来偈颂本无人名,也就是说犍陀罗语《法句经》的“adura”和波特那《法句经》
的“ādhora”都是形容“porāṇam”的副词,这两个字分别应作“aduram”和“ādhoram”。
同时,巴利偈颂第五句的用字“Mitabhāṇinaṃ 说话适量、不长不短的人”,在波特那《法句经》作
“mitabhāṇikaṁ”,在犍陀罗语《法句经》作“manabhaṇi”,在梵文《优陀那品》作
“alpabhāṇiṁ”。这样有机会分辨出哪一版本最古老吗?
我再举位于本品的一个例子。在巴利《法句经》的 229, 230 两颂为:
Yaṃ ce viññū pasaṃsanti, anuvicca suve suve;
Acchiddavuttiṃ medhāviṃ, paññāsīlasamāhitaṃ. (229)
Nikkhaṃ jambonadasseva, ko taṃ ninditumarahati;
Devāpi naṃ pasaṃsanti, brahmunāpi pasaṃsito. (230)
在日复一日的观察下,
行为无瑕疵、聪敏、戒定慧的人,为智者所赞誉。(229)
谁够资格去谴责这样一位像阎浮提金一样纯净的人?
诸天与梵天都赞叹他。(230)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2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巴利 229颂在梵文《优陀那品》的对应偈颂为 Uv 29.47 的前两句,加上Uv 29.48 的四句。


yaṁ tu vijñāḥ praśaṁsanti
hy anuyujya śubhāśubham /
praśaṁsā sā samākhyātā
na tv ajñair yaḥ praśaṁsitaḥ // (Uv 29.47)
medhāvinaṁ vṛttayuktaṁ
prājñaṁ śīleṣu saṁvṛtam /
niṣkaṁ jāmbunadasyaiva
kas taṁ ninditum arhati //(Uv 29.48)
我们来看汉译的情况如何。
《出曜经》卷26〈双要品 30〉:
“睿人所誉,若好若丑,智人无缺,
睿定解脱,如紫磨金,内外净彻。”(CBETA, T04, no. 212, p. 752, a10-11)
《法集要颂经》卷3〈相应品 29〉:
“智人所称誉,若好兼及丑,
智人无缺漏,慧定得解脱,
如紫磨真金,内外彻清净。”(CBETA, T04, no. 213, p. 793, c27-p. 794, a1)
也就是说,《出曜经》与《法集要颂经》的翻译团队见到的文本是六句,似乎有方法能辨别谁先谁
后。

汉译《法句经》的〈25 忿怒品〉有26首偈颂,巴利〈17 忿怒品〉只有14首偈颂,两者的偈颂差异


将近一半。以下帖主以巴利〈17 忿怒品〉的次序编列 T210《法句经》的对应偈颂。
(221),【〈25 忿怒品〉(16)】
(222),【〈25 忿怒品〉(3)】
(223),【〈25 忿怒品〉(4)】
(224),【〈25 忿怒品〉(5)】
(225),【〈25 忿怒品〉(6)】
(226),【〈25 忿怒品〉(7)】
(227),【〈25 忿怒品〉(8)】
(228),【〈25 忿怒品〉(9)】
(229),【〈25 忿怒品〉(10)】
(230),【〈25 忿怒品〉(11)】
(231),【〈25 忿怒品〉(12)】
(232),【〈25 忿怒品〉(13)】
(233),【〈25 忿怒品〉(14)】
(234),【〈25 忿怒品〉(15)】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2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巴利《法句经》从第一品〈双品〉到第17品〈忿怒品〉为止,总共有 234 首偈颂,对应的 T210


《法句经》从第九品〈双要品〉到第25品〈忿怒品〉共有 285 首偈颂(22 + 20 + 12 + 17 + 21 + 17
+ 10 + 16 + 22 + 14 + 14 + 13 + 14 + 21 + 14 + 12 + 26 = 285),这 17品如果纯粹是翻译自巴利
《法句经》,显然不可能“无中生有”而翻译出比 234 首还多的偈颂,所以,西元 224 年之后支谦
翻译及编辑此经时,一定是从其他来源翻译而安插进来。而这一“来源”可能不会是现行所见
Bernhard 编辑的《优陀那品》(Udānavarga),因为少数额外的汉译偈颂也未出现于《优陀那品》
之中。
在此,我必需再提醒一次:此处的文法经过我的演绎和诠释,有些部分可能是错误的而需要进一步
订正。
此一专题希望建立一个讨论平台,来呼应此项需求,希望有人接棒持续改进。
巴利《法句经》第17品为〈Kodhavaggo 忿怒品〉,以下文献有“喜品”的篇章:
巴利《法句经》〈17 Kodhavaggo 忿怒品〉
犍陀罗《法句经》,〈17 Kodhavaggo 忿怒品〉
波特那《法句经》,(缺)
梵文《法句经》,〈20 Krodhavaggo 忿怒品〉。
汉译《法句经》的相关品名如下:
T210《法句经》,〈忿怒品 25〉,26首偈颂。
《法句譬喻经》,〈忿怒品 25〉,4首偈颂。
《出曜经》,〈忿怒品 15〉,14首颂。〈21 恚品〉20颂。
《法集要颂经》,〈14 怨家品〉14颂,〈20 瞋恚品〉19颂。

本群组在“巴利《法句经》”的目录下,介绍了第17品〈忿怒品〉221-234颂,接着要从下列三个角
度来审查这些文献:
从巴利偈颂本身检视巴利《法句经》的第17品。
从巴利《法句经》的视角阅读汉译《法句经》(T210)。
从汉译《法句经》(T210)的视角阅读巴利《法句经》。
1. 从巴利偈颂本身检视巴利《法句经》的第 17品:
巴利《法句经》225-230 颂与 234颂,总共有七颂未出现与“忿怒 Kodha”相关的用字。
2. 从巴利《法句经》的视角阅读汉译《法句经》(T210):
巴利《法句经》14首偈颂(213, 216)在汉译《法句经》(T210)的〈忿怒品 25〉均有对应偈颂。
3. 从汉译《法句经》(T210)的视角阅读巴利《法句经》:
汉译《法句经》(T210),〈忿怒品 25〉的第 1-2, 17-26 颂,不存在巴利对应偈颂。
值得注意的是,《出曜经》有〈忿怒品 15〉,14首颂。〈21 恚品〉20颂。《法集要颂经》有〈14
怨家品〉14颂,〈20 瞋恚品〉19颂。梵文《优陀那品》有14: Drohavarga (瞋恨品),20: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2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Krodhavarga (忿怒品)
让我们继续阅读,来看看两者的关系吧!
(原贴: 书房夜话 421:巴利《法句经》与汉译《法句经》,第17品〈忿怒品〉结语 )
目录

第十八:尘垢品 Malavaggo
十八:尘垢品 目录
Dhp_235 Dhp_236 Dhp_237 Dhp_238 Dhp_239 Dhp_240
Dhp_241 Dhp_242 Dhp_243 Dhp_244 Dhp_245 Dhp_246
Dhp_247 Dhp_248 Dhp_249 Dhp_250 Dhp_251 Dhp_252
Dhp_253 Dhp_254 Dhp_255 第十八:尘垢
品(Malavaggo)
总结
Dhp. 235
Paṇḍupalāsova dānisi, yamapurisāpi ca te upaṭṭhitā;
Uyyogamukhe ca tiṭṭhasi, pātheyyampi ca te na vijjati. (235)
你现在似一片枯萎的叶子,阎魔的部下已经为你作好准备,
你已经站在出发前往死亡的起点,未准备任何旅途的资粮。(235)

此首偈颂包含四个句子:
1. “Paṇḍupalāsova dānisi”、“Paṇḍupalāso va dāni asi”。主词为“tumha 你”(单数,省略),
动词为“asi 是”(第二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dāni 现在”,“va 像”,主词补语为
“Paṇḍupalāso 黄色的叶子、枯叶、即将凋落的叶子”(单数)。
2. “yamapurisāpi ca te upaṭṭhitā”、“yamapurisā pi ca te upaṭṭhitā”。主词为“yamapurisā
阎魔的人、阎魔部下”(复数),动词为“honti 是”(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主词补语为
“upaṭṭhitā 现前、准备好了”(动词 upaṭṭhāti 的过去分词),“te 为你”(单数属格)。此句为“阎
魔的部下已经为你准备好了”。
3. “Uyyogamukhe ca tiṭṭhasi”。主词为“tumha 你”(单数,省略),动词为“tiṭṭhasi 站在”(第二
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副词为“Uyyogamukhe 出发前往死亡的起点”(位格)。
4. “pātheyyampi ca te na vijjati”、“pātheyyam pi ca te na vijjati”。主词为“pātheyyam 资
粮、旅行所需的用品(食物、衣物、金钱)”(单数,省略),动词为“vijjati 存在”(第三人称单数
现在式动词),“na vijjati 不存在”,主词补语为“te 黄色的叶子、枯叶、即将凋落的叶子你的”
(单数属格)。此句为“你未准备任何旅行的用品”。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2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汉译《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梵文《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汝今已似焦枯叶,阎魔使者近汝边,
汝已立于死门前,然汝旅途亦无粮。”(CBETA, N26, no. 9, p. 37, a3 // PTS. Dhp. 35)。

Dhp. 236
So karohi dīpamattano, khippaṃ vāyama paṇḍito bhava;
Niddhantamalo anaṅgaṇo, dibbaṃ ariyabhūmiṃ upehisi. (236)
你应作自己的安全岛屿!你应迅速(开始)精勤,
你应成为智者,去除垢秽且毫无瑕疵的你,将达到天上的圣境。(236)

此首偈颂包含四个句子:
1. “So karohi dīpamattano”。主词为“so 你”(单数,巴利文献有时在该出现“你”的时候用
“so”),动词为“karohi 应建造”(第二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命令语态 imperative,第三人称单
数现在式动词为 karoti),受词为“dīpamattano 自洲”(单数)。
2. “khippaṃ vāyama”。主词为“tumha 你”(单数,省略),动词为“vāyama 应精勤”(第二人称
单数现在式动词命令语态 imper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vāyamati),副词为
“khippaṃ 迅速地”。明法比丘解释“vāyamati 精勤”为“1 chandaṁ janeti 2 vāyamati 3
vīriyaṁ ārabhati 4 cittaṁ paggaṇhāti padahati(1起欲、2精进、3发奋、4策励心)”。
3. “paṇḍito bhava”。主词为“tumha 你”(单数,省略),动词为“bhava 应成为”(第二人称单数
现在式动词命令语态 imperative),主词补语为“paṇḍito 智者”。
4. “Niddhantamalo anaṅgaṇo, dibbaṃ ariyabhūmiṃ upehisi”。主词为“tumha 你”(单数,省
略),动词为“upehisi 将去到”(第二人称单数将来式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upeti),受词为“ariyabhūmiṃ 神圣的境界”,“dibbaṃ ariyabhūmiṃ 天上的圣境”。主词
“tumha 你”有两个形容词:“Niddhantamalo 无垢的、去除污垢的”“anaṅgaṇo 无瑕疵的、
无可责难的”。

汉译《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梵文《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汝宜自造安全洲,迅速精勤为智者,
拂除心垢无烦恼,汝将到达天圣地。”(CBETA, N26, no. 9, p. 37, a4 // PTS. Dhp. 35)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2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Dhp. 237
Upanītavayo ca dānisi, sampayātosi yamassa santike;
Vāso te natthi antarā, pātheyyampi ca te na vijjati. (237)
你现在即将命终,去到阎魔之前,
这途中没有你可以停留休息的地点,你也未准备任何旅行的资粮。(237)

此首偈颂包含四个句子:
1. “Upanītavayo ca dānisi”。主词为“tumha 你”(单数,省略),动词为“asi 是”(第二人称单数
现在式动词),“dāni 现在”,“Upanītavayo 即将命终的”(形容词)。
2. “sampayātosi yamassa santike”、“sampayāto asi yamassa santike”。主词为“tumha
你”(单数,省略),动词为“asi 是”(第二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sampayāto 去到”(动词
sampayāti 的过去分词),“yamassa santike”为“阎魔之前、阎魔附近”。
3. “Vāso te natthi antarā”。主词为“Vāso 停留休息的地方”(单数),动词为“ natthi 不存在、
没有”(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te 你的”(属格),副词为“antarā 在两者之间”。此句为
“在(旅途)之间没有你可以停留休息的地方”。
4. “pātheyyampi ca te na vijjati”、“pātheyyam pi ca te na vijjati”。、“pātheyyam pi ca te
na vijjati”。主词为“pātheyyam 资粮、旅行所需的用品(食物、衣物、金钱)”(单数,省略),
动词为“vijjati 存在”(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na vijjati 不存在”。此句为“你未准备任何
旅行的用品”。

《法句经》卷2〈尘垢品 26〉:
“生无善行,死堕恶道,
[*]住疾无间,到无资用。”(CBETA, T04, no. 210, p. 568, b17-18),[*1-1]住=往【宋】*
【元】*【明】*。
梵文《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汝今寿命行既终,汝已近于阎魔前,
途中汝无停住所,汝之旅途亦无粮。”(CBETA, N26, no. 9, p. 37, a5 // PTS. Dhp. 35)

Dhp. 238
So karohi dīpamattano, khippaṃ vāyama paṇḍito bhava;
Niddhantamalo anaṅgaṇo, na punaṃ jātijaraṃ upehisi. (238)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2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你应作自己的安全岛屿!你应迅速(开始)精勤,
你应成为智者,去除垢秽且毫无瑕疵的你,将不再老死。(238)

此首偈颂包含四个句子:
1. “So karohi dīpamattano”。主词为“so 你”(单数,巴利文献有时在该出现“你”的时候用
“so”),动词为“karohi 应建造”(第二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命令语态 imperative,第三人称单
数现在式动词为 karoti),受词为“dīpamattano 自洲”(单数)。
2. “khippaṃ vāyama”。主词为“tumha 你”(单数,省略),动词为“vāyama 应精勤”(第二人称
单数现在式动词命令语态 imper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vāyamati),副词为
“khippaṃ 迅速地”。明法比丘解释“vāyamati 精勤”为“1 chandaṁ janeti 2 vāyamati 3
vīriyaṁ ārabhati 4 cittaṁ paggaṇhāti padahati(1起欲、2精进、3发奋、4策励心)”。
3. “paṇḍito bhava”。主词为“tumha 你”(单数,省略),动词为“bhava 应成为”(第二人称单数
现在式动词命令语态 imperative),主词补语为“paṇḍito 智者”。
4. “Niddhantamalo anaṅgaṇo, na punaṃ jātijaraṃ upehisi”。主词为“tumha 你”(单数,省
略),动词为“upehisi 将去到”(第二人称单数将来式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upeti),“na upehisi 将不会去到”,副词为“punaṃ 再”,受词为“jātijaraṃ 老与死”。主词
“tumha 你”有两个形容词:“Niddhantamalo 无垢的、去除污垢的”“anaṅgaṇo 无瑕疵的、
无可责难的”。

《法句经》卷2〈尘垢品 26〉:
“当求智慧,以然意定,
去垢勿污,可离苦形。”(CBETA, T04, no. 210, p. 568, b18-19)。
《出曜经》卷17〈杂品 17〉:
“坐起求方便,自求于[13]定明,
如工[14]练真金,除去尘垢冥,
不为暗所蔽,永离老死患。”(CBETA, T04, no. 212, p. 702, c12-14),[13]定=锭【元】【明】
*。[14]练=炼【宋】【元】【明】。
《法集要颂经》卷2〈清净品 16〉:
“坐卧求方便,发起于精进,
如工炼真金,除其尘垢冥,
不为暗所蔽,永离老死患,”(CBETA, T04, no. 213, p. 785, a19-21)。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16 杂品〉,为 Uv 16.3。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汝宜自造安全洲,迅速精勤为智者,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2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拂除心垢无烦恼,不复再来生与死。”(CBETA, N26, no. 9, p. 37, a6 // PTS. Dhp. 35)

Dhp. 239
Anupubbena medhāvī, thokaṃ thokaṃ khaṇe khaṇe;
Kammāro rajatasseva, niddhame malamattano. (239)
智者应随时(刹那刹那)少量少量地(清理)清除自己的垢秽,
如同银匠(依顺序地去除银的杂质)。(239)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medhāvī niddhame malamattano”。主词为“medhāvī 智者”(单数),动词


为“niddhame 应清除、应拂落”(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祈使语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
动词为 niddhamati),受词为“malamattano 自己的尘垢”(单数)。
动词“niddhame 应清除”有四个副词:
1. “Anupubbena 顺次地、依顺序地”。这是指清除尘垢的次序。
2. “thokaṃ thokaṃ 一些一些地”(受格,以受格名词当副词)。这是指清除尘垢的数量。
3. “khaṇe khaṇe 随时地(把握每个适当时机地)”(位格)。这是指清除尘垢的时间和时机。
4. “Kammāro rajatasseva”、“Kammāro rajatassa iva”。“iva 像”,“Kammāro 金、银、铁等
金属锻工”、“rajatassa 银器的、银矿的”。

《法句经》卷2〈尘垢品 26〉:
“慧人以渐,安徐[17]稍进,
洗除心垢,如工炼金。”(CBETA, T04, no. 210, p. 568, b19-20),[17]稍=精【宋】【元】
【明】【圣】。
《出曜经》卷4〈欲品 2〉:
“智者不越次,渐渐以微微,
巧匠渐[5]刈垢,净除诸秽污。”(CBETA, T04, no. 212, p. 629, b23-24),[5]刈=刬【宋】*
【元】*【明】*。
《出曜经》卷17〈杂品 17〉:
“坐起求方便,自求于[13]定明,
如工[14]练真金,除去尘垢冥,
不为暗所蔽,永离老死患。”(CBETA, T04, no. 212, p. 702, c12-14),[13]定=锭【元】【明】
*。[14]练=炼【宋】【元】【明】。
《法集要颂经》卷2〈清净品 16〉: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2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坐卧求方便,发起于精进,
如工炼真金,除其尘垢冥,
不为暗所蔽,永离老死患,”(CBETA, T04, no. 213, p. 785, a19-21)。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 欲品〉,为 Uv 2.10。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刹那刹那间,智者渐次断,
拂除自垢秽,如冶工锻金。”(CBETA, N26, no. 9, p. 37, a7 // PTS. Dhp. 35)

Dhp. 240
Ayasāva malaṃ samuṭṭhitaṃ, tatuṭṭhāya tameva khādati;
Evaṃ atidhonacārinaṃ, sāni kammāni nayanti duggatiṃ. (240)
如同铁锈从铁生起,生起之后却吃掉铁,
过度的头陀行者的行为将导入恶趣。(240)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就像 A,如是 B”。可以看成用“va 就像 ,Evaṃ 如是”连接两个句子。


上半偈为“Ayasāva malaṃ samuṭṭhitaṃ, tatuṭṭhāya tameva khādati”、“Ayasā va malaṃ
samuṭṭhitaṃ, tatuṭṭhāya tam eva khādati”。
“va 就像”,A 这个句子,主词为“malaṃ 尘垢、垢秽”(单数),动词为“khādati 啃、吃坚硬的食物”
(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tam 那个”(单数,此处指“铁”)。“ayasā 从铁”(从格,aya
铁),“samuṭṭhitaṃ 生起的”,此词为“Ayasā va malaṃ samuṭṭhitaṃ 从铁生起的垢秽(铁锈)”。
“tatuṭṭhāya 它生起了之后”(tat 那个、它 - uṭṭhāya 生起了),“eva 却,仅”,上半偈为“如同铁锈
从铁生起,生起之后却吃掉铁”。
下半偈,“Evaṃ 如是,如上一句所说”,接回上半偈。主干为“sāni kammāni nayanti
duggatiṃ”。主词为“kammāni 行为”(复数),“sāni kammāni 自己的行为”(有些版本作
sakakammāni,意思也是‘自己的行为’”,动词为“nayanti 导向”(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也作
neti),受词为“duggatiṃ 恶趣”(单数)。此句为“自己的行为导向恶趣”。
“sāni kammāni 自己的行为”有一个形容词“atidhonacārinaṃ”,这个字有三种不同解释:
1. 《法句经注》:“dhona”指“四事供养:饮食、衣物、居住、医药”,“atidhona”指“过度的四
事供养,享用过度的四事供养或沉迷于四事供养”,“cārinaṃ 行者、如此行为的人”。
2. KR Norman 引《长老偈》:“dhona”指“dhuta 头陀行”,“atidhona”指“atidhuta 过度的 头
陀行”,“cārinaṃ 行者、如此行为的人”。
3. 元亨寺版《法句经》将这字解释为“恶、恶业”。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2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此处的偈颂翻译采 KR Norman 的解释,


如采取《法句经注》翻译,则为:
“如同铁锈从铁生起,生起之后却吃掉铁,
过度沉溺于衣食(四事供养)者的行为将导入恶趣。”

《法句经》卷2〈尘垢品 26〉:
“恶生于心,还自坏形,
如铁生垢,反食其身。”(CBETA, T04, no. 210, p. 568, b21-22)。
《出曜经》卷11〈行品 10〉:
“如铁生垢,反食其身,
恶生于心,还自坏形。”(CBETA, T04, no. 212, p. 671, c26-27)。
《法集要颂经》卷1〈业品 9〉:
“如铁生翳垢,反食其自身,
恶生于自心,还当坏其体。”(CBETA, T04, no. 213, p. 782, a16-17)。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9 业品〉,为 Uv 9.19。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如铁自生垢〔锈〕,生已自蚀铁,
恶业者亦然,自业导恶趣。”(CBETA, N26, no. 9, p. 37, a8 // PTS. Dhp. 35)

基本上,诠释者与翻译者在“atidhonacārinaṃ”这个字遭遇困境,汉译与元亨寺版《法句经》将这
字解释为“恶、恶业”,似乎是采用“教化”的立场,而不去深究字义。
《法句经注》解释为“过度的四事供养”,在字源的解释上,并不充分。
诺曼的解释还是有漏洞,从法义来看,过度“苦行”,会让修行徒劳无功,是否会导入恶趣,恐怕仍
然有待深究。
Dhp. 241
Asajjhāyamalā mantā, anuṭṭhānamalā gharā;
Malaṃ vaṇṇassa kosajjaṃ, pamādo rakkhato malaṃ. (241)
不诵读学习是经典的垢秽,不勤劳努力是家的垢秽,
怠惰是仪容的垢秽,放逸是守护者的垢秽。(241)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2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此首偈颂包含四个句子:
1. “Asajjhāyamalā mantā”。主词为“mantā 经典”(复数),动词为“honti 是”(第三人称复数现在
式动词,省略),形容词为“Asajjhāyamalā 以不读诵为尘垢”(复数,Asajjhāya 不诵读、不学
习 -malā 尘垢)。
2. “anuṭṭhānamalā gharā”。主词为“gharā 家”(复数),动词为“honti 是”(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
动词,省略),形容词为“anuṭṭhānamalā 以不努力、不勤劳为尘垢”(复数,anuṭṭhāna 不努
力、不勤劳 -malā 尘垢)。
3. “Malaṃ vaṇṇassa kosajjaṃ”。主词为“kosajjaṃ 怠惰”(复数),动词为“honti 是”(第三人称
复数现在式动词,省略),主词补语为“vaṇṇassa malāṃ 仪容的尘垢”。
4. “pamādo rakkhato malaṃ”。主词为“pamādo 放逸、疏忽”(单数),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
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省略),主词补语为“rakkhato malāṃ 守护者的尘垢”。

《法句经》卷2〈尘垢品 26〉:
“不诵为言垢,不勤为家垢,
不严为色垢,放逸为事垢。”(CBETA, T04, no. 210, p. 568, b23-25)。
梵文《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不诵圣典秽,不修为家屋,
懈怠为美秽,放逸护卫秽。”(CBETA, N26, no. 9, p. 37, a9 // PTS. Dhp. 36)

Dhp. 242
Malitthiyā duccaritaṃ, maccheraṃ dadato malaṃ;
Malā ve pāpakā dhammā, asmiṃ loke paramhi ca. (242)
不当的行为(不贞)是妇女的垢秽,悭吝是布施者的垢秽,
不管是此世还是后世,恶法为垢秽。(242)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Malitthiyā duccaritaṃ”、“Mall itthiyā duccaritaṃ”。主词为“duccaritaṃ 邪行、恶行”(单
数),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省略),主词补语为“Mall itthiyā, Malitthiyā
妇女的尘垢”(复数,itthiyā 女人的、不学习 -mala 尘垢)。
2. “maccheraṃ dadato malaṃ”。主词为“maccheraṃ 悭吝”(单数),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
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省略),主词补语为“dadato malaṃ 施者的尘垢”。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3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3. “Malā ve pāpakā dhammā, asmiṃ loke paramhi ca”。主词为“pāpakā dhammā 恶法”(复


数),动词为“honti 是”(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省略),形容词为“Malā 垢秽的”,“asmiṃ
loke paramhi ca”为“此世与彼世”。

《法句经》卷2〈尘垢品 26〉:
“悭为惠施垢,不善为行垢,
今世亦后世,恶法为常垢。”(CBETA, T04, no. 210, p. 568, b25-26)。
梵文《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邪行妇人秽,吝啬施者秽,
此世及彼世,恶法实为秽。”(CBETA, N26, no. 9, p. 37, a10 // PTS. Dhp. 36)

Dhp. 243
Tato malā malataraṃ, avijjā paramaṃ malaṃ;
Etaṃ malaṃ pahantvāna, nimmalā hotha bhikkhavo. (243)
无明是最大的垢秽,从此垢秽带来其他垢秽,
诸比丘!舍断此一垢秽之后,成为无垢吧!(243)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avijjā paramaṃ malaṃ”。主词为“avijjā 无明”(单数),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
式动词,省略),主词补语为“paramaṃ malaṃ 最大的尘垢”。“Tato malā malataraṃ”意义
并不确定,也导致不同的翻译;此处引用 KR Norman 的诠释,将“malataraṃ”当作从格,
将此部分解释为“从此尘垢带来其他尘垢”,但是必需承认,这一诠释相当勉强,有待进一步
澄清。
2. “bhikkhavo 诸比丘!”(复数,呼格 vocative)。
3. “Etaṃ malaṃ pahantvāna, nimmalā hotha”。主词为“tumhe 你们”(复数),动词为“hotha
必是、必成为”(第二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命令语态 imperative),形容词为“nimmalā 无垢
秽的”,“pahantvāna 已放弃了、已舍断了”(为 pajahāti 的复数动名词),“Etaṃ malaṃ
pahantvāna 舍断此一垢秽之后”。

《法句经》卷2〈尘垢品 26〉:
“垢中之垢,莫甚于痴,
学当舍恶,比丘无垢。”(CBETA, T04, no. 210, p. 568, b27-28)。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3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梵文《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此等诸秽中,无明秽为最,
汝须弃此秽,成无垢比丘。”(CBETA, N26, no. 9, p. 37, a11 // PTS. Dhp. 36)

Dhp. 244
Sujīvaṃ ahirikena, kākasūrena dhaṃsinā;
Pakkhandinā pagabbhena, saṃkiliṭṭhena jīvitaṃ. (244)
无惭愧心的、乌鸦一样常扰人的、自夸的、
鲁莽的、行为污秽的人,生活过得轻易。(244)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Sujīvaṃ jīvitaṃ”。主词为“jīvitaṃ 生活”(单数),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


单数现在式动词,省略),形容词为“Sujīvaṃ 容易过生活的”。
主词“jīvitaṃ 生活” 有五个形容词(工具格):
1. “ahirikena 无羞耻心者的”
2. “kākasūrena dhaṃsinā 像乌鸦一般常扰人的”,这个字在巴利《本生鬘》(Jātakamālā 15.2)
作“dhvāṅkṣeṇāśucikarmaṇā”,在《优陀那品》作“kākaśūreṇa dhvāṅkṣiṇā”,在《波特那
法句经》作“kākaśūreṇa dhansinā”。 KR Norman 将此分为两字,直译为“a crow-like
hero, kāka 乌鸦 - sūra 英雄”与“importunate 扰人的”,确切的字义有待探讨,古代汉译(如
T210《法句经》)虽将此字翻译作“乌”,但是,似乎翻译者并未掌握整首偈颂的意义。此处我
参考 Dine Andersen 的解说,将此“字”(或“两字”)翻译作“像乌鸦一样扰人的”
3. “Pakkhandinā 自夸的、喜吹牛的”,(此字的字义是“往前跳的、往前跳入的”)
4. “pagabbhena 鲁莽的、不计后果的”
5. “saṃkiliṭṭhena 已污染了的、弄脏了的”

《法句经》卷2〈尘垢品 26〉:
“苟生无耻,如鸟长喙,
强颜耐辱,名曰秽生”(CBETA, T04, no. 210, p. 568, b28-29)。
《出曜经》卷24〈观品 28〉:
“知惭寿中上,[14]鸢以贪掣搏,
力士无畏忌,斯等命促短。”(CBETA, T04, no. 212, p. 736, b26-27),[14]鸢=乌【宋】*
【元】*【明】*。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3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法集要颂经》卷3〈观察品 27〉:
“知惭寿中上,焉以贪牵缚,
力士无畏忌,斯等命短促。”(CBETA, T04, no. 213, p. 791, b7-8)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27 观品〉,此为 Uv 27.3。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无惭愧厚颜,暴戾与大胆,
傲慢罪恶者,其人生活易。”(CBETA, N26, no. 9, p. 37, a12 // PTS. Dhp. 36)

Dhp. 245
Hirīmatā ca dujjīvaṃ, niccaṃ sucigavesinā;
Alīnenāppagabbhena, suddhājīvena passatā. (245)
具惭愧心的、恒求清净的、不执着的、不鲁莽的、净命的、具见识的人,生活过得艰难。(245)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dujjīvaṃ jīvitaṃ hoti”。主词为“jīvitaṃ 生活”(单数,如 244偈,省略),动


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省略),形容词为“dujjīvaṃ 生活过得辛苦”。 主词
“jīvitaṃ 生活” 有六个形容词(工具格):
1. “Hirīmatā 有羞耻心者的”
2. “niccaṃ sucigavesinā 总是寻求纯净者的”
3. “Alīnena 不执著者的”
4. “appagabbhena 不鲁莽者的、熟计后果者的”
5. “suddhājīvena 净命者的”
6. “passatā 具见识者的”

《法句经》卷2〈尘垢品 26〉:
“廉耻虽苦,义取清白,
避辱不妄,名曰洁生。”(CBETA, T04, no. 210, p. 568, b29-c2)。
《出曜经》卷24〈观品 28〉:
“知惭不尽寿,恒求清净行,
威仪不缺漏,当观真净寿。”(CBETA, T04, no. 212, p. 736, c11-12)。
《法集要颂经》卷3〈观察品 27〉: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3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知渐不尽寿,恒求清净行,
威仪不缺漏,当观真净寿。”(CBETA, T04, no. 213, p. 791, b9-10)
梵文《法句经》的对应偈颂〈27 观品〉,此为 Uv 27.4。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有惭求清净,不执着谦逊,
营清净生活,富有见识者,其人生活难。”(CBETA, N26, no. 9, p. 37, a13 // PTS. Dhp. 36)

Dhp. 246
Yo pāṇamatipāteti, musāvādañca bhāsati;
Loke adinnamādiyati, paradārañca gacchati. (246)
杀生、妄语、不与取、与他人妻奸淫的人。(246)

246, 247 两颂应该合并解释。


此首偈颂为一个子句的前四项,指出作下列行为的四种人(“yo 关系代名词”):
1. “pāṇamatipāteti 杀生”
2. “musāvādaṃ bhāsati 妄语”
3. “Loke adinnamādiyati 于此世行‘不与取’”
4. “paradāraṃ gacchati 去与别人妻子相处(‘通奸’的含蓄用词)”

《法句经》卷2〈尘垢品 26〉:
“愚人好杀,[20]言无诚实,
不与而取,好犯人妇。”(CBETA, T04, no. 210, p. 568, c2-3),[20]言=信【宋】【元】
【明】。。
梵文《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若人于此世,杀生说妄语,
取人所不与,侵犯他人妻。”(CBETA, N26, no. 9, p. 38, a1 // PTS. Dhp. 36)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3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Dhp. 247
Yo pāṇamatipāteti, musāvādañca bhāsati;
Loke adinnamādiyati, paradārañca gacchati. (246)
Surāmerayapānañca, yo naro anuyuñjati;
Idhevameso lokasmiṃ, mūlaṃ khaṇati attano. (247)
杀生、妄语、不与取、与他人妻奸淫的人。(246)
与饮酒的人,在此世挖掘、损毁他自己的(善)根。 (247)

246, 247 两颂应该合并解释。246颂为一个子句的前四项,247颂列举此一子句的第五项“饮酒”:


“Surāmerayapāna 各种酒精饮料”(Surā 谷酒、米酒 meraya 发酵酒 pāna 饮料)。
上半偈为“Surāmerayapānañca, yo naro anuyuñjati 和追求饮酒的人”。
下半偈“Idhevameso lokasmiṃ, mūlaṃ khaṇati attano”为“Idha eva (m) eso lokasmiṃ, mūlaṃ
khaṇati attano”。主词为“eso 这个人”,动词为“khaṇati 挖掘、连根拔起、破坏”,“mūlaṃ
attano 自己的根”。“idha 此处”,“eva 只是”,“lokasmiṃ 在此世间”。
《法句经》卷2〈尘垢品 26〉:
“逞心犯戒,迷惑于酒,
斯人世世,自掘身本。”(CBETA, T04, NO. 210, P. 568, C3-4)。
梵文《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沈于窣罗酒〔谷酒〕、及迷丽取酒〔果酒〕,
是人于此世,毁掘自善根。”(CBETA, N26, no. 9, p. 38, a2 // PTS. Dhp. 36)

Dhp. 248
Evaṃ bho purisa jānāhi, pāpadhammā asaññatā;
Mā taṃ lobho adhammo ca, ciraṃ dukkhāya randhayuṃ. (248)
亲爱的朋友,你应知晓“恶法不易节制”,
勿让贪欲和非法导致他长时受苦。(248)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Evaṃ bho purisa jānāhi”。主词为“bho purisa 亲爱的朋友”(单数),动词为“jānāhi 应知
道”(第二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命令语态 imperative),副词为“Evaṃ 如此地”,受词为一句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3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话:“pāpadhammā asaññatā 恶法是难以节制、抑制的”。


2. “Mā taṃ lobho adhammo ca, ciraṃ dukkhāya randhayuṃ”。主词为“lobho 贪”与
“adhammo 非法”;动词为“mā randhayuṃ 勿令 xxx 导引 aaa 到某地、某状况 Let
something/someone not deliver aaa to”(第三人称复数动词,命令语态 imperative),依据
KR Norman 解释,此字与梵语“randhayati”(deliver to)有关;受词为“taṃ 他”,间接受词为
“dukkhāya 苦”,“ciraṃ dukkhāya 长时受苦”。此句为“勿让贪与非法掌控而导致他长期受
苦”。

《法句经》卷2〈尘垢品 26〉:
“人如觉是,不当念恶,
愚近非法,久自烧没。”(CBETA, T04, no. 210, p. 568, c4-6)。
梵文《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如是汝应知,不制则为恶,
勿贪与非法,自陷于永苦。”(CBETA, N26, no. 9, p. 38, a3 // PTS. Dhp. 36)

Dhp. 249
Dadāti ve yathāsaddhaṃ, yathāpasādanaṃ jano;
Tattha yo maṅku bhavati, paresaṃ pānabhojane;
Na so divā vā rattiṃ vā, samādhimadhigacchati. (249)
布施者依自己的信心和喜好而行布施,
如此,对别人的饮食(比自己所得到的好)感到不满足的人,
不管是白天或晚上,他都无法得定。(249)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Dadāti ve yathāsaddhaṃ, yathāpasādanaṃ jano”。主词为“jano 人”(单数),动词为
“dadāti 布施”(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副词为“yathāsaddhaṃ 依信心”与
“yathāpasādanaṃ 依喜好”。
2. “Na so divā vā rattiṃ vā, samādhim adhigacchati”。主词为“so 他”,动词为
“adhigacchati 得到”(第三人称单数动词),“na adhigacchati 得不到”,受词为“samādhim
定”,副词为“divā vā rattiṃ vā 白天或晚上”。此句为“不管是在白天或在晚上,他无法得
定”。有一形容词子句描述“so 他”的特性“Tattha yo maṅku bhavati, paresaṃ
pānabhojane”。“yo 这样的人”(关系代名词),动词为“bhavati 是”(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形
容词为“maṅku 气馁、不满足”,副词为“paresaṃ pānabhojane 在别人的饮食”,“tattha 那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3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里,在那件事,如此”(副词)。第二句的整句为“那里,对别人的饮食(比自己所得到的好)感到
不满足的人,不管是白天或晚上,他都无法得定”。

《法句经》卷2〈尘垢品 26〉:
“若信布施,欲扬名誉,
[*]会人虚饰,非入净定。”(CBETA, T04, no. 210, p. 568, c6-7),[*10-1]会=贪【宋】*
【元】*【明】*。
《出曜经》卷12〈信品 11〉:
“若人怀忧,贪他衣食,
彼人昼夜,不得定意。”(CBETA, T04, no. 212, p. 677, b10-11)。
《法集要颂经》卷1〈正信品 10〉:
“若人怀懊[3]恼,贪他人衣食,
彼人昼夜寐,不获三摩地。”(CBETA, T04, no. 213, p. 782, b16-17),[3]恼=恨【明】。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10 信品〉, Uv 10.12。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人实由谛信,所乐而施与,
若得食不满,昼夜不得定。”(CBETA, N26, no. 9, p. 38, a4 // PTS. Dhp. 36)
从字面读来,此处的翻译会让读者已为:
由谛信和所乐而施与的人(布施者)与“昼夜不得定”的接受布施者是同一人,所以,翻译时如能将第
一句的“jano 人”翻译作“布施者”,就能清晰地呈现句意。
Dhp. 250
Yassa cetaṃ samucchinnaṃ, mūlaghaccaṃ samūhataṃ;
Sa ve divā vā rattiṃ vā, samādhimadhigacchati. (250)
能够从根破坏、摧毁、断除这种思维的人,
他会在(接下来的)白天或晚上得定。(250)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Sa ve divā vā rattiṃ vā, samādhim adhigacchati”。主词为“sa 他”,动


词为“adhigacchati 得到”(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受词为“samādhim 定”,副词为“divā vā rattiṃ vā
白天或晚上”,“ve 确实”(为了符合诗韵所安排的“衬字”)。此句为“他会在(接下来的)白天或晚上得
定”。有一形容词子句描述“sa 他”的特性:“Yassa ca etaṃ samucchinnaṃ, mūlaghaccaṃ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3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samūhataṃ”。“yassa 对这样的人”(关系代名词,属格),主词为“etaṃ 这个”(指上一首偈颂的思


维:“别人得到的供养比我的好”),动词为“hoti 是”,其后有三个形容词:
1. “samucchinnaṃ 已破坏的”
2. “mūlaghaccaṃ 被摧毁根的”
3. “samūhataṃ 移除的、断除的”。

《法句经》卷2〈尘垢品 26〉:
“一切断欲,截意根[21]原,
昼夜守一,必入定意。”(CBETA, T04, no. 210, p. 568, c7-8),[21]原=源【宋】【元】
【明】。
《出曜经》卷12〈信品 11〉
“若人能断,尽其根[*]原,
彼人昼夜,而获其定。”(CBETA, T04, no. 212, p. 677, b27-28)。
《法集要颂经》卷1〈正信品 10〉:
“若人能断贪,如截多罗树,
彼人则昼夜,及获三摩地。”(CBETA, T04, no. 213, p. 782, b18-20)。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10 信品〉, Uv 10.13。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断除如此心,由根灭绝者,
无论昼与夜,得入于三昧。”(CBETA, N26, no. 9, p. 38, a5 // PTS. Dhp. 37)

Dhp. 251
Natthi rāgasamo aggi, natthi dosasamo gaho;
Natthi mohasamaṃ jālaṃ, natthi taṇhāsamā nadī. (251)
没有比得上欲贪的火,没有比得上瞋怒的执取,
没有比得上愚痴的网,没有比得上贪爱的河流。(251)

此首偈颂包含四个结构相同的句子:
1. “Natthi rāgasamo aggi”。主词为“aggi 火”,动词为“Natthi, na atthi 不存在”(第三人称单
数动词),主词“aggi 火”有一个形容词“rāgasamo 等于欲贪的、像欲贪一样的”。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3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2. “natthi dosasamo gaho”。主词为“gaho 执取”,动词为“Natthi, na atthi 不存在”(第三人称


单数动词),主词“gaho 执取”有一个形容词“dosasamo 等于瞋怒的、像瞋怒一样的”。
3. “Natthi mohasamaṃ jālaṃ”。主词为“jālaṃ 网”,动词为“Natthi, na atthi 不存在”(第三人
称单数动词),主词“jālaṃ 网”有一个形容词“mohasamaṃ 等于愚痴的、像愚痴一样的”。
4. “natthi taṇhāsamā nadī”。主词为“nadī 溪流、河川”,动词为“Natthi, na atthi 不存在”(第
三人称单数动词),主词“nadī 溪流、河川”有一个形容词“taṇhāsamā 等于贪爱的、像贪爱一
样的”。

《法句经》卷2〈尘垢品 26〉:
“火莫热于淫,捷莫疾于怒,
[23]网莫密于痴,爱流[24]驶[25]乎河。”(CBETA, T04, no. 210, p. 568, c12-13),[23]网=罔
【圣】。[24]驶=駃【宋】【元】,=使【圣】。[25]乎=于【宋】【元】【明】。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9 相应品〉, Uv 29.37。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无等贪欲火,无等执着瞋,
无等网愚痴,无等流爱欲。”(CBETA, N26, no. 9, p. 38, a6 // PTS. Dhp. 37)

故明法比丘《巴汉字典》提到 sama 的几个字义:


1. Sama,1 (‹sam(梵wam)安静、平息:see sammati1),【阳】平静,宁静
(calmness,tranquillity,mental quiet)。samaṁ carati,平静下来(to become calm,
quiescent)。
2. (Vedic sama,fr.sa2; see etym.under saṁ°)【形】1.平坦的,齐平的(even,
level;samaṁ karoti=弄平(to level))。2.相似的,相等的(like,equal,the
same)。3.不偏不倚的,公正的(impartial,upright,of even mind,just)。4.
samasama+ (数字),总共(“altogether,”.e.g.samatiṁsa thirty altogether)。
samaka,【形】相等的,相似的,相同的。samaṁ,【副】平均地,相等地(equally;
together with,at.)。samana,【副】公平地,无私地(with justice,impartially
(samena =dhammena))。opp.visama(不平的)。
除了“sama”的多种字义以外,此字也容易跟“sammā”混淆,特别是犍陀罗语写本经常将两个重复
子音写成一个,将长母音、短母音都写成短母音,让有些文本显得混淆。
从汉译佛教文献来看,这种混淆显得变本加厉,有时“平等”两字代表的是其他意涵。
请参考:
https://yifertw.blogspot.com/2020/08/183.html
https://yifertw.blogspot.com/2019/08/352uppekha-15.html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3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https://yifertw.blogspot.com/2020/12/77.html
Dhp. 252
Sudassaṃ vajjamaññesaṃ, attano pana duddasaṃ;
Paresaṃ hi so vajjāni, opunāti yathā bhusaṃ;
Attano pana chādeti, kaliṃva kitavā saṭho. (252)
容易见到别人的过错,反而难以见到自己的过失。
他曝晒、张扬别人的过错如同(曝晒、张扬)米糠,
他隐藏自己的过错,如同诈赌的赌徒隐藏作弊的骰子。(252)

此首偈颂包含四个句子:
1. “Sudassaṃ vajjamaññesaṃ”、“Sudassaṃ vajjam aññesaṃ”。主词为“vajjam 过失”,
“vajjam aññesaṃ 别人的过失”,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省略),形容词为
“Sudassaṃ 容易看见的”。
2. “attano pana duddasaṃ”。主词为“vajjam attano 自己的过失”(“vajjam 过失”省略),动词
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省略),形容词为“duddassaṃ 难以看见的”,“pana 确
实”。
3. “Paresaṃ hi so vajjāni, opunāti yathā bhusaṃ”。主词为“so 他”,动词为“opunāti 曝晒稻
谷或水果、张扬显露”(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受词为“Paresaṃ vajjāni 别人的过错”(复数),
“yathā 像”、“bhusaṃ 玉米或稻谷的外壳”。
4. “Attano pana chādeti, kaliṃva kitavā saṭho”。主词为“so 他”(省略),动词为“chādeti 隐
藏”(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受词为“vajjam attano 自己的过失”(“vajjam 过失”省略),“pana
确实”。动词“chādeti 隐藏”有一副词子句“kaliṃva kitavā saṭho”、“kaliṃ va kitavā
saṭho”,这一副词子句曾经是自古以来许多诠释者与翻译者的噩梦。“va 像”,“kitavā 诈赌
的赌徒”,动词“chādeti 隐藏”(省略),“kaliṃ 骰子”,“kaliṃ saṭho 他诈骗的骰子、作弊的
骰子”。

《出曜经》卷24〈观品 28〉:
“善观己瑕隙,使己不露外,
彼彼自有隙,如彼飞轻尘。”(CBETA, T04, no. 212, p. 736, b6-7)
《法集要颂经》卷3〈观察品 27〉:
“善观己瑕隙,使己不露外,
彼彼自有隙,如彼飞轻尘。”(CBETA, T04, no. 213, p. 791, b3-5)。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7 观品〉, Uv 27.1。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4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易见他人过,难见自过失,
揭发他人过,如撒布糠谷,
己过则隐匿,如狡睹博者,覆蔽其格里。”(CBETA, N26, no. 9, p. 38, a7-8 // PTS. Dhp. 37)。
“如狡睹博者”,应作“赌博”。
“格里”是音译,未翻译其字义;应翻译作“骰子”。
Dhp. 253
Paravajjānupassissa , niccaṃ ujjhānasaññino;
Āsavā tassa vaḍḍhanti, ārā so āsavakkhayā. (253)
观察他人过错者、总是挑毛病者,
他增长烦恼(漏),他远离漏尽。(253)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Paravajjānupassissa, niccaṃ ujjhānasaññino; Āsavā tassa vaḍḍhanti”。主词为“Āsavā
tassa 他的漏”(复数),动词为“vaḍḍhanti 增长”(第三人称复数动词)。主词“Āsavā tassa 他
的漏”指两种人的“漏”:“Paravajjānupassissa 观察他人过错者的”和“niccaṃ
ujjhānasaññino 总是挑毛病者的”。此句为:“观察他人过错者、总是挑毛病者,他增长烦恼
(漏)。”
2. “ārā so āsavakkhayā”。主词为“so 他”,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省略),形容
词为“āsavakkhayā 从漏尽”(从格),“ārā 远离的”(从格)。

《出曜经》卷24〈观品 28〉:
“若己称无瑕,二事俱并至,
但见外人隙,恒怀危害心,
[11]远观不见近。”(CBETA, T04, no. 212, p. 736, b12-14),[11]〔远观不见近〕-【宋】【元】
【明】。
《法集要颂经》卷3〈观察品 27〉:
“若己称无瑕,罪福俱并至,
但见他人隙,恒怀无明想。”(CBETA, T04, no. 213, p. 791, b5-7)。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7 观品〉, Uv 27.2。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4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诠索他人过,心常易怒者,
增长于烦恼,彼远漏尽事。”(CBETA, N26, no. 9, p. 38, a9 // PTS. Dhp. 37)
“诠索”的译词有些奇怪,疑是“穷索”?
已故的明法比丘所著《巴汉字典》解释 āsava:
āsava,(ā向、从…+su(梵sru)流动),【阳】1.流动的。2.幽灵。3.痛处的流出,4.(贪
瞋痴的)漏(原意:流向,从…流)。
各种烦恼中,“漏”是最古的用法,“漏”在佛教是“漏出”的意思,心中的污秽泄漏到外面眼流者。
《杂阿含551经》:“眼识起贪,依眼界贪欲流出,故名为流。耳鼻舌身意流者,谓意识起贪,依意
界贪识流出,故名为流。”(T2.144中);在耆那教则是“漏入”的意思,污秽从外面流入体内”附
着于阿特曼(Atman)。总之,“漏”是佛教和耆那教所共用的。在四漏当中,欲漏与有漏都是属于
贪心所,前者是对五欲的贪,后者是对存在或生命的贪。见漏是邪见心所,无明漏则是痴心所。
“四漏”(cattāro āsavā)。DhsA.CS:p.402:pañcakāmaguṇasaṅkhāte kāme āsavo
‘kāmāsavo’.(“欲漏”是所谓的五种欲漏),Rūpārūpasaṅkhāte kammato ca upapattito ca
duvidhepi bhave āsavo ‘bhavāsavo’.(“有漏”是从色、无色的业,产生两种‘有’的流漏)。Diṭṭhi
eva āsavo ‘diṭṭhāsavo’(“见漏”是邪见的漏),Avijjāva āsavo ‘avijjāsavo’(“无明漏”则是无明
的漏)。
Vibhv.p.167∶Rūpārūpabhavesu chandarāgo bhavāsavo.Jhānanikantisassatadiṭṭhisahagato
ca rāgo ettheva saṅgayhati.(于色、无色的欲染为“有漏”。此处收录具有常见的禅那欲求的
染)。
《中部》第九经《正见经》,舍利弗尊者说:“当漏生起,无明即生起”(āsavasamudayā
avijjāsamudayo)“当无明生起,漏即生起。”(avijjā-samudayā āsavasamudayo)
《殊胜义》(Atthasālinī (PTS:1115;CS:1120):“道的趣向中,须陀洹道断欲漏,斯陀含道
断有漏,阿那含道断邪见漏,阿罗汉道断无明漏。”(Maggapaṭipāṭiyā sotāpattimaggena
diṭṭhāsavo pahīyati,anāgāmimaggena kāmāsavo,arahattamaggena bhavāsavo avijjāsavo
cāti.)
Dhp. 254
Ākāseva padaṃ natthi, samaṇo natthi bāhire;
Papañcābhiratā pajā, nippapañcā tathāgatā. (254)
就像虚空中没有道路,(同样地)外道中没有沙门,
世人喜乐戏论,如来没有戏论。(254)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4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1. “Ākāseva padaṃ natthi”、“Ākāse va padaṃ natthi”。主词为“padaṃ 道路、路径”,动词


为“natthi, na atthi 不存在”(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主词“padaṃ 足迹”有一个形容词“akāse
于虚空中的”(位格),“va 就像”。逐字直译为“就像位于虚空中的道路不存在”,意为“就像虚
空中没有道路”。“samaṇo natthi bāhire”。主词为“samaṇo 沙门”,动词为“natthi, na atthi
不存在”(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主词“samaṇo 沙门”有一个形容词“bāhire 在外道的”。逐字直
译为“位于外道的沙门不存在”,意为“外道中没有沙门”。
2. “Papañcābhiratā pajā”。主词为“pajā 世人”(单数),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动词),
主词“pajā 世人”有一个形容词“Papañcābhiratā 乐于妄想的”(形容词,Papañca 妄想、戏论
-abhiratā 乐于)。
3. “nippapañcā tathāgatā 如来无妄想、戏论”。

《法句经》卷2〈尘垢品 26〉:
“虚空无辙迹,沙门无外意,
众人尽乐恶,唯佛净无秽。”(CBETA, T04, no. 210, p. 568, c14-16)。
《法集要颂经》卷3〈相应品 29〉:
“虚空无辙迹,沙门无外意,
众人尽乐恶,唯佛净无秽。”(CBETA, T04, no. 213, p. 793, c11-12)。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9 相应品〉, Uv 29.38。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虚空无道迹,外道无沙门,
众生喜虚妄,如来无虚妄。”(CBETA, N26, no. 9, p. 38, a10 // PTS. Dhp. 37)

已故明法比丘的《巴汉字典》解释“Papañca”(又翻译为“戏论”)为:
Papañca,【阳】障碍(an obstacle),妨碍(impediment),延迟(delay),错觉
(illusion),修行的妨害(hindrance to spiritual progress)。papañcasaññā,妄想。
Dhp. 255
Ākāseva padaṃ natthi, samaṇo natthi bāhire;
Saṅkhārā sassatā natthi, natthi buddhānamiñjitaṃ. (255)
就像虚空中没有道路,(同样地)外道中没有沙门,
诸行无常,诸佛不动摇。(255)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4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1. “Ākāseva padaṃ natthi”、“Ākāse va padaṃ natthi”。主词为“padaṃ 道路、路径”,动词


为“natthi, na atthi 不存在”(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主词“padaṃ 足迹”有一个形容词“akāse
于虚空中的”(位格),“va 就像”。逐字直译为“就像位于虚空中的道路不存在”,意为“就像虚
空中没有道路”。“samaṇo natthi bāhire”。主词为“samaṇo 沙门”,动词为“natthi, na atthi
不存在”(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主词“samaṇo 沙门”有一个形容词“bāhire 在外道的”。逐字直
译为“位于外道的沙门不存在”,意为“外道中没有沙门”。
2. “Saṅkhārā sassatā natthi”。主词为“Saṅkhārā 诸行”,动词为“natthi, na atthi 不是”(第三
人称单数动词),形容词“sassatā 常的、恒常的”。逐字直译为“诸行不是常的”,意为“诸行无
常”。
3. “natthi buddhānamiñjitaṃ”、“natthi buddhānam iñjitaṃ”。主词为“iñjitaṃ 动摇、不稳
固”,“buddhānam iñjitaṃ 诸佛的动摇”,动词为“natthi, na atthi 不是”(第三人称单数动
词)。逐字直译为“诸佛的动摇不存在”,意为“诸佛不动摇”。

《法句经》卷2〈尘垢品 26〉:
“虚空无辙迹,沙门无外意,
世间皆无常,佛无我所有。”(CBETA, T04, no. 210, p. 568, c16-17)。
《法集要颂经》卷3〈相应品 29〉:
“虚空无辙迹,沙门无外意,
世间皆无常,佛无我所有。”(CBETA, T04, no. 213, p. 793, c13-14)。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9 相应品〉, Uv 29.38(巴利作两颂,梵语《优陀那品》仅有一
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虚空无道迹,外道无沙门,
诸行不常住,诸佛无扰乱。”(CBETA, N26, no. 9, p. 38, a11 // PTS. Dhp. 37)

第十八:尘垢品(Malavaggo)总结
书房夜话 423:巴利《法句经》与汉译《法句经》,第18品〈尘垢品〉结语
我们在此一群组阅读巴利《法句经》到了第18品〈尘垢品 Mala vaggo〉,基本上,在相当程度也
是在对照阅读支谦在西元 224年于三国孙权及其继位者的领土上所翻译的《法句经》(T210)。
不少学者指出,支谦翻译的《法句经》(T210)从第九品〈双要品〉起到第35品〈梵志品〉止,扣除
〈利养品 33〉,总共 26品,其品名跟次序与巴利《法句经》完全相同。所以,引人下这样的结
论:“支谦译《法句经》的印度文本即是巴利《法句经》”。
这样的“主张”成为汉译《法句经》的“常识”,一直到魏查理及后继的学者法光法师(Bhikkhu
Dhammajoti)才有人挑战此一主张。1978年曾来台湾佛光山进行短期佛学研究的比利时学者魏查理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4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Charles Willemen)指出支谦《法句经》有一首偈颂出现重复翻译两次的现象,这两首所谓的“重译
偈颂”,从所在的品名与用字的差异,可以清晰地分辨一首是译自巴利《法句经》,另一首是译自梵
文本《优陀那品》(Udānavarga)。(准确地说,应该说是:“一首是译自巴利《法句经》或相近的文
本,另一首是译自梵文本《优陀那品》(Udānavarga)或相近的文本”,以下仍然使用此类“简称”。)
支谦在〈《法句经》序〉说,他先翻译了26品,后来又翻译了13品,再将两次翻译合编成一本《法
句经》:“第其品目,合为一部三十九篇,大凡偈七百五十二章”。〈《法句经》序〉没说的是:
1. 支谦为何不将先后两次翻译的品名依次排列,为何要在第一次翻译的 26品插入一〈利养
品〉,而有些品安排在此 26品之前,有些排在此 26品之后?
2. 支谦为何将后译的偈颂安排在初译的支谦 26品之中?
在此之前,有汉地学者认为“四言偈颂”是初译、“五言偈颂”是后译,这一猜测完全不适用。也就是
说,魏查理提示的“重译偈颂”的方法是最先提及的有效方法。
唯有将“大多数”的初译偈颂标示出来之后,讨论支谦翻译所根据的印度文本才有意义,否则只是“瞎
子摸象”而已。
魏查理所举《法句经》的重译偈颂如下:
巴利《法句经》〈地狱品 22〉第2颂为:
Kāsāvakaṇṭhā bahavo, pāpadhammā asaññatā;
Pāpā pāpehi kammehi, nirayaṃ te upapajjare. (307)
诸多身披袈裟而行恶法者,不自节制,
(这些)恶人将因自己的恶行,死后堕入地狱。(307)
支谦《法句经》卷2〈地狱品 30〉第2颂为:
“法衣在其身,为恶不自禁,
苟没恶行者,终则堕地狱。”(CBETA, T04, no. 210, p. 570, a9-11)
梵文本《优陀那品》(Udānavarga),第11品〈沙门品〉第9颂:
kāṣāyakaṇṭhā bahavaḥ pāpadharmā hy asaṃyatāḥ |
pāpā hi karmabhiḥ pāpair ito gacchanti durgatim |
多袈裟缠颈,未调伏恶法,
恶人因此恶,从此堕恶道。
《法句经》卷2〈沙门品 34〉第29颂为:
“袈裟披肩,为恶不损,
恶恶行者,斯堕恶道。”(CBETA, T04, no. 210, p. 572, b13-14)。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4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可以看出,汉译〈地狱品 30〉第2颂第四句“终则堕地狱”,与位于巴利《法句经》〈地狱品 22〉


第2颂第四句“nirayaṃ te upapajjare”相符。
另一方面,《法句经》卷2〈沙门品 34〉第29颂第四句“斯堕恶道”,与位于梵文本《优陀那品》
(Udānavarga)第11品〈沙门品〉第9颂第四句“ito gacchanti durgatim”相符。
请参考:
T210 and Its 'Core 26 Chapters' 〈法句序〉与《法句经》重译偈颂, 2014, (in Chinese) , by
Ken Yifertw
Early and Late Translations in the Faju Jing 《法句经》(T210)的初译偈颂与后译偈颂
(2019) by Ken Yifertw
汉译《法句经》的〈26 尘垢品〉只有19首偈颂,而巴利〈18 尘垢品〉有21首偈颂,这是少数汉译
偈颂数量较少的品。以下帖主以巴利〈18 尘垢品〉的次序编列 T210《法句经》的对应偈颂。
(235),【------------】
(236),【------------】
(237),【〈26 尘垢品〉(1)】
(238),【〈26 尘垢品〉(2)】
(239),【〈26 尘垢品〉(3)】
(240),【〈26 尘垢品〉(4)】
(241),【〈26 尘垢品〉(5)】
(242),【〈26 尘垢品〉(6)】
(243),【〈26 尘垢品〉(7)】
(244),【〈26 尘垢品〉(8)】
(245),【〈26 尘垢品〉(9)】
(246),【〈26 尘垢品〉(10)】
(247),【〈26 尘垢品〉(11)】
(248),【〈26 尘垢品〉(12)】
(249),【〈26 尘垢品〉(13)】
(250),【〈26 尘垢品〉(14】
(251),【〈26 尘垢品〉(17)】
(252),【--------------】
(253),【--------------】
(254),【〈26 尘垢品〉(18)】
(255),【〈26 尘垢品〉(19)】

巴利《法句经》从第一品〈双品〉到第18品〈尘垢品〉为止,总共有 255 首偈颂,对应的 T210


《法句经》从第九品〈双要品〉到第26品〈尘垢品〉共有 304 首偈颂(22 + 20 + 12 + 17 + 21 + 17
+ 10 + 16 + 22 + 14 + 14 + 13 + 14 + 21 + 14 + 12 + 26 + 19 = 304)。
在此,我必需再提醒一次:此处的文法经过我的演绎和诠释,有些部分可能是错误的而需要进一步
订正。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4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此一专题希望建立一个讨论平台,来呼应此项需求,希望有人接棒持续改进。
巴利《法句经》第18品为〈Malavaggo 尘垢品〉,以下文献有“尘垢品”的篇章:
1. 巴利《法句经》〈18 Malavaggo 尘垢品〉
2. 犍陀罗《法句经》,无
3. 波特那《法句经》,〈10 Malavaggo 尘垢品〉
4. 梵文《法句经》,无。
汉译《法句经》的相关品名如下:
1. T210《法句经》,〈尘垢品 26〉,19首偈颂。
2. 《法句譬喻经》,〈尘垢品 26〉,3首偈颂。
3. 《出曜经》,无对应品。
4. 《法集要颂经》,无对应品。

本群组在“巴利《法句经》”的目录下,介绍了第18品〈尘垢品〉235-255颂,接着要从下列三个角
度来审查这些文献:
1. 从巴利偈颂本身检视巴利《法句经》的第18品。
2. 从巴利《法句经》的视角阅读汉译《法句经》(T210)。
3. 从汉译《法句经》(T210)的视角阅读巴利《法句经》。

1. 从巴利偈颂本身检视巴利《法句经》的第 18品:
巴利《法句经》235-255 颂总共 21颂,只有七颂出现与“尘垢 mala”相关的用字。
2. 从巴利《法句经》的视角阅读汉译《法句经》(T210):
巴利《法句经》21首偈颂当中,有四首偈颂在汉译《法句经》(T210)没有对应偈颂:235, 236,
252, 253。
3. 从汉译《法句经》(T210)的视角阅读巴利《法句经》:
汉译《法句经》(T210)〈尘垢品 26〉的19首偈颂当中,有两首偈颂不存在巴利对应偈颂:15, 16。
值得注意的是,《出曜经》有〈忿怒品 15〉,14首颂。〈21 恚品〉20颂。《法集要颂经》有〈14
怨家品〉14颂,〈20 瞋恚品〉19颂。梵文《优陀那品》有14: Drohavarga (瞋恨品),20:
Krodhavarga (忿怒品)
让我们继续阅读,来看看两者的关系吧!
(原贴: 书房夜话 423:巴利《法句经》与汉译《法句经》,第18品〈尘垢品〉结语 )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4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目录

第十九:住于法品 Dhammaṭṭhavaggo
十九:住于法品 目录
Dhp_256 Dhp_257 Dhp_258 Dhp_259 Dhp_260 Dhp_261
Dhp_262 Dhp_263 Dhp_264 Dhp_265 Dhp_266 Dhp_267
Dhp_268 Dhp_269 Dhp_270 Dhp_271 Dhp_272 第十九:住于法品
(Dhammaṭṭhavaggo)
总结
Dhp. 256
Na tena hoti dhammaṭṭho, yenatthaṃ sāhasā naye;
Yo ca atthaṃ anatthañca, ubho niccheyya paṇḍito. (256)
随意地判断事理者,他不是安住正法的人,
审查有义理与无义理两方的智者,他才是安住正法的人。(256)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Na tena hoti dhammaṭṭho, yenatthaṃ sāhasā naye”、“Na tena hoti dhammaṭṭho, yena
atthaṃ sāhasā naye”。此句为“yena 因为 A ... tena 所以 B”的句型。B 句子的主词为“sa
他”(省略),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动词),“na hoti 不是”,主词补语为
“dhammaṭṭho 住法者”(dhamma 法 - ṭṭho 站立者,公正者);A 句子的主词为“sa 他”(省
略),动词为“naye 会判定、会被导向”(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
动词为 nayati),副词为“sāhasā 随意地、匆促地”,受词为“atthaṃ 合乎义理的”。此句意为
“如果随意判定(何者)合乎义理,他因此就不是住法者”。因为“dhammaṭṭho 住法者”还可能
意为“司法审判者、法官”,所以,另一层意义是“如果随意判定(何者)合乎义理,他因此就不
是‘称职的’法官”。
2. “Yo ca atthaṃ anatthañca, ubho niccheyya paṇḍito”。主词为“paṇḍito 智者”(单数),动
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省略),主词补语为“dhammaṭṭho 住法者”;主词
“paṇḍito 智者”有一个形容词子句“Yo ca atthaṃ anatthañca”;“yo 这样的人”(关系代名
词),动词为“niccheyya 应确定”(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为
nicchayati),受词为“ca atthaṃ anatthañca ubho 有义理及无义理两方”。

《法句经》卷2〈奉持品 27〉:
“好经道者,不竞于利,
有利无利, 无欲不惑”(CBETA, T04, no. 210, p. 568, c20-21)。
梵文《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4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急燥处事故,非为法住者,
智者应辨别,正邪之两者。”(CBETA, N26, no. 9, p. 38, a14 // PTS. Dhp. 38)

Dhp. 257
Asāhasena dhammena, samena nayatī pare;
Dhammassa gutto medhāvī, ‘dhammaṭṭho’ti pavuccati. (257)
他公正、不偏不倚而不随意地判断他人,
这样守护正法的智者,被称为“住法者”。(257)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Asāhasena dhammena, samena nayatī pare”。主词为“sa 他”(省略),动词为“nayatī,
nayati 导向、判断、判决”(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副词为“asāhasā 不随意地、不匆促地”、
“dhammena 以法,依法”(工具格)、“samena 公正地,中立地”(工具格),受词为“pare 他
人”。
2. “medhāvī ‘dhammaṭṭho’ti pavuccati”。主词为“medhāvī 智者”,动词为“pavuccati 被称
为”(第三人称单数被动态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为 pavacati),受词为“‘dhammaṭṭho’ti”、
“dhammaṭṭhoti ‘住法者’”(ti 表示引号,被称为“dhammaṭṭho 住法者,公正者”)。此句的主
词有一个同位语:“Dhammassa gutto 法的保护者”。

《法句经》卷22〈奉持品 27〉:
“常愍好学,正心以行,
[27]拥怀宝慧,是谓为道。”(CBETA, T04, no. 210, p. 568, c21-22),[27]拥=懽【宋】【元】
【明】。
梵文《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导他不燥急,如法而平等,智者护正法,
若有贤虑人,是为法住者。”(CBETA, N26, no. 9, p. 39, a1 // PTS. Dhp. 38)。
此处似未翻译出“pavuccati 被称为”。“是为法住者”可以改作“是谓法住者”。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4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Dhp. 258
Na tena paṇḍito hoti, yāvatā bahu bhāsati;
Khemī averī abhayo, ‘paṇḍito’ti pavuccati. (258)
智者不是只因多言而成为智者,
一位平和、无瞋、无惧的人,他被称为智者。(258)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Na tena paṇḍito hoti, yāvatā bahu bhāsati”。主词为“paṇḍito 智者”,动词为“hoti 是”(第
三人称单数动词),“na hoti 不是”,副词为“tena 以此”(工具格,此指以下的子句),“yāvatā
只要(作到)如此 as far as”(关系副词),主词为“sa 他”(省略),动词为“bhāsati 说话”(第三人
称单数动词),副词为“bahu 很多地”。
2. “paṇḍito’ti pavuccati”。主词为“sa 他”(省略),动词为“pavuccati 被称为”(第三人称单数被
动态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为 pavacati),受词为“paṇḍito’ti”、“paṇḍitoti 智者”(ti 表示被
称为“paṇḍitoti ‘智者’”)。此句的主词有三个形容词:“Khemī 平和的”、“averī 无瞋的、无怨
的”、“abhayo 无惧的”。

《法句经》卷22〈奉持品 27〉:
“所谓智者,不必辩言;
无恐无惧,守善为智。”(CBETA, T04, no. 210, p. 568, c22-24)。
梵文《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不以多言故,彼即是贤者;
平静无怨怖,则称为智者。”(CBETA, N26, no. 9, p. 39, a2 // PTS. Dhp. 38)。

Dhp. 259
Na tāvatā dhammadharo, yāvatā bahu bhāsati;
Yo ca appampi sutvāna, dhammaṃ kāyena passati;
Sa ve dhammadharo hoti, yo dhammaṃ nappamajjati. (259)
仅仅讲很多话,他不会成为持法者,
即使只听闻少法,而直接见法的人,
于法(精勤)而不放逸的人,
他确实是一位持法者。(259)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5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Na tāvatā dhammadharo, yāvatā bahu bhāsati”。主词为“sa 他”(省略),动词为“hoti 是”
(第三人称单数动词),“na hoti 不是”,副词为“tāvatā 在此情况、在此事”,主词补语为
“dhammadharo 持法者”;“yāvatā 只要(作到)如此 as far as”(关系副词),主词为“sa 他”
(省略),动词为“bhāsati 说话”(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副词为“bahu 很多地”。此句为“仅仅讲
很多话,他不会成为持法者”。
2. “Yo ca appampi sutvāna, dhammaṃ kāyena passati; sa ve dhammadharo hoti, yo
dhammaṃ nappamajjati”。主词为“sa 他”,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主词补语
为“dhammadharo 持法者”。
第二句的主词“sa 他”有两个形容词子句:
1. “Yo ca appam pi sutvāna, dhammaṃ kāyena passati 虽只听闻少法而直接见法的人”。主
词为“yo 这样的人”(关系代名词),动词为“passati 见”(第三人称单数动词),“kāyena
passati 以身见、直接见到”,受词为“dhammaṃ 法”;“appam 少许 pi 即使 sutvāna 听闻
了”。此句为“在听闻少许法而直接见法的人”。
2. “yo dhammaṃ nappamajjati 于法不放逸的人”。

《法句经》卷22〈奉持品 27〉:
“奉持法者,不以多言;
虽素少闻,身依法行,
守道不[28]忘,可谓奉法。”(CBETA, T04, no. 210, p. 568, c24-26),[28]忌=忘【宋】【元】
【明】【丽-CB】【CB】。
《出曜经》卷6〈放逸品 5〉:
“所谓持法者,不必多诵习,
若少有所闻,具足法身行,
是谓持法人,以法自将养。”(CBETA, T04, no. 212, p. 643, a21-23)。
《法集要颂经》卷1〈放逸品 4〉:
“所谓持法者,不必多诵习,
若少有所闻,具足法身行。”(CBETA, T04, no. 213, p. 779, b11-12)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4 不放逸品〉, Uv 4.2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不以多言故,彼即持法者;
彼虽闻少分,但以身见法,
于法不放逸,实为持法者。”(CBETA, N26, no. 9, p. 39, a3-4 // PTS. Dhp. 38)。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5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Dhp. 260
Na tena thero so hoti, yenassa palitaṃ siro;
Paripakko vayo tassa, ‘‘moghajiṇṇo’’ti vuccati. (260)
所谓长老,不因头发灰白,
这样的人只是年纪大而被称作“老而无用的人”。(260)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Na tena thero so hoti, yenassa palitaṃ siro”、“Na tena thero so hoti, yena assa
palitaṃ siro”。主词为“sa 他”,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动词),“na hoti 不是”,副词
为“tena 由此”(工具格),主词补语为“thero 长老”;“yena 因为”(关系副词),主词为“siro
头”,“assa siro 他的头”,动词为“hoti 是”(省略),形容词为“palitaṃ 灰色的、白头发的”。
此句为“他不会仅因有白发而成为长老”。
2. “Paripakko vayo tassa”。主词为“vayo 年龄”,“tassa vayo 他的年龄”,动词为“hoti 是”
(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形容词为“Paripakko 成熟、老”。
3. “moghajiṇṇo’ti vuccati 他被称为老而无用的人”。主词为“sa 他”(省略),动词为“vuccati 被
称为”(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受词为“moghajiṇṇo’ti ‘老而无用的人’”。

《法句经》卷22〈奉持品 27〉:
“所谓[29]老者,不必年耆,
形熟发白,蠢愚而已。”(CBETA, T04, no. 210, p. 568, c26-27),[29]老者=长老【宋】【元】
【明】。
《出曜经》卷13〈沙门品 12〉:
“所谓长老,不以耆年,
形熟发白,[2]憃愚而已。”(CBETA, T04, no. 212, p. 680, a10-11),[2]蠢=戆【宋】【元】
【明】,=憃【CB】。
《法集要颂经》卷1〈沙门品 11〉:
“所谓长老者,不必以耆年,
形熟鬓发白,愚憃不知罪。”(CBETA, T04, no. 213, p. 782, c22-23)。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11 沙门品〉, Uv 11.1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5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不因头发白,即称是长老;
彼年之〔虚〕熟,空为长老名。”(CBETA, N26, no. 9, p. 39, a5 // PTS. Dhp. 38)。
此处第四句译文应作“他被称作老而无用的人”,下半偈并未出现“长老”的用语。

Dhp. 261
Yamhi saccañca dhammo ca, ahiṃsā saṃyamo damo;
Sa ve vantamalo dhīro, thero’ iti pavuccati. (261)
胸怀真谛、正法、不害、节制与自我调御的人,
这样的去除所有垢秽的人,他被称作长老。(261)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Sa ve vantamalo dhīro, thero’ iti pavuccati”。主词为“sa 他”,动词为


“pavuccati 被称为”(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受词为“thero’ iti ‘长老’”,主词“sa 他”有一同位语
“dhīro 智者”,“vantamalo dhīro 无瑕疵的智者”。此句为“他这位无瑕疵的智者,被称为长老”。
主词“sa 他”还有一个形容词子句:“Yamhi saccañca dhammo ca, ahiṃsā saṃyamo damo”。主
词为“Yamhi 在这样的人身上”(关系代名词,位格),动词为“atthi 存在”(省略),主词补语有五个(主
格):
1. “saccaṃ 真谛”
2. “dhammo 法”
3. “ahiṃsā 不害”
4. “saṃyamo 自制”
5. “damo 调御、调伏”

《法句经》卷22〈奉持品 27〉:
“谓怀谛法,[30]顺调慈仁,
明[31]远清洁,是为长老。”(CBETA, T04, no. 210, p. 568, c27-28),[30]顺=损【宋】【元】
【圣】。[31]远=达【宋】【元】【明】。
梵文《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于彼具真实,具法不杀生,制伏与调御,
彼具清净慧,弃心之垢秽,被称为长老。”(CBETA, N26, no. 9, p. 39, a6-7 // PTS. Dhp. 38)。

Dhp. 262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5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Na vākkaraṇamattena, vaṇṇapokkharatāya vā;


Sādhurūpo naro hoti, issukī maccharī saṭho. (262)
如果一个人嫉妒、悭贪、诈骗,
即使他善言或容貌端庄,也不成为可敬的人。(262)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na sādhurūpo naro hoti”。主词为“naro 人”,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


单数动词),“na hoti 不是”,形容词为“sādhurūpo 可尊敬的”,“sādhu 善的、好的”,“rūpo 色、
容貌、人”。此句为:“他不是可尊敬的”(汉译作“他不是容貌端正的人”)。
主词“naro 人”有三个形容词:
1. “issukī 善妒的、嫉妒的”
2. “maccharī 吝啬的、悭贪的”
3. “saṭho 狡诈的、欺骗的”
动词“hoti 是”有两个副词(工具格):
1. “vākkaraṇamattena 以些许言语”,“vākkaraṇa 交谈 - matta 些许、量、一些”
2. “vaṇṇapokkharatāya 以美丽的容貌”、“vaṇṇa 容貌 - pokkharatā 美丽的”

《法句经》卷22〈奉持品 27〉:
“所谓端[32]政,非色如花,
悭嫉虚饰,言行有违”(CBETA, T04, no. 210, p. 568, c28-p. 569, a1)。[32]政=正【宋】*
【元】*【明】*。
《出曜经》卷26〈双要品 30〉:
“不以柔和言,名称有所至,
人有善颜色,乃怀巧伪心。”(CBETA, T04, no. 212, p. 748, b29-c1)。
《法集要颂经》卷3〈相应品 29〉:
“不以柔和言,名称有所至,
人有善颜色,乃怀巧伪心。”(CBETA, T04, no. 213, p. 793, a16-18)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9 相应品〉, Uv 29.10。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嫉妬悭伪者,虽以辩舌才,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5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或以容色美,非是端正人。”(CBETA, N26, no. 9, p. 39, a8 // PTS. Dhp. 38)。

Dhp. 263
Yassa cetaṃ samucchinnaṃ, mūlaghaccaṃ samūhataṃ;
Sa vantadoso medhāvī, sādhurūpo’ti vuccati. (263)
如果一个人破坏、从根摧毁、连根拔起这个(“嫉妒、悭贪、诈骗”),
他这位无瑕疵的智者,被称为是“可尊敬的人”。(263)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Sa vantadoso medhāvī, sādhurūpo’ti vuccati”。主词为“sa 他”,动词为


“vuccati 被称为”(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受词为“sādhurūpo’ti ‘可尊敬的’”,“sādhu 善的、好的”,
“rūpo 色、容貌、人”。主词“sa 他”有一同位语“medhāvī 智者”,“vantamalo medhāvī 无瑕疵的
智者”。此句为“他这位无瑕疵的智者,被称为长老”。此句为:“他这位无瑕疵的智者,被称为是‘可
尊敬的’”。
主词“sa 他”有一个形容词子句:“Yassa ca etaṃ samucchinnaṃ, mūlaghaccaṃ samūhataṃ”。
主词为“yassa 这种人的”(关系代名词,属格),“Yassa etaṃ 这种人的这个”(“etaṃ 这个”,指上一
颂提到的“嫉妒、悭贪、诈骗”),动词为“hoti 是”(省略),“Yassa etaṃ”有三个形容词:
1. “samucchinnaṃ 已破坏的”
2. “mūlaghaccaṃ 从根摧毁的”
3. “samūhataṃ 连根拔除的”

《法句经》卷22〈奉持品 27〉:
“谓能舍恶,根原已断,
慧而无恚,是谓端政。”(CBETA, T04, no. 210, p. 569, a2-3)。
《出曜经》卷26〈䨥要品 30〉:
“有能断是者,永拔其根本,
智者除诸秽,乃名为善色。”(CBETA, T04, no. 212, p. 748, c22-23)。
《法集要颂经》卷3〈相应品 29〉:
“有能断是者,永拔其根本,
智者除诸秽,乃名为善色。”(CBETA, T04, no. 213, p. 793, a18-21)。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10 信品〉, Uv 10.7。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5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若断此〔恶德〕,除根以绝灭,
弃过彼智者,是名端正人。”(CBETA, N26, no. 9, p. 39, a9 // PTS. Dhp. 38)。
以现代翻译来看,将“sādhurūpo”翻译成“端正人”似乎已经“不合时宜”。
了参法师翻译为“善良人”,净海法师翻译为“善良之人”,黄宝生翻译为“善人”。
Dhp. 264
Na muṇḍakena samaṇo, abbato alikaṃ bhaṇaṃ;
Icchālobhasamāpanno, samaṇo kiṃ bhavissati. (264)
不守戒、说妄语的人,他不会因剃光头而成为沙门,
多欲与贪婪的人怎会成为沙门?(264)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na muṇḍakena samaṇo, abbato alikaṃ bhaṇaṃ”。主词为“sa 他”(省略),动词为“hoti
是”(省略),“na hoti 不是”副词为“muṇḍakena 以剃光头”(工具格),主词补语为“samaṇo 沙
门”,形容词为“abbato 无戒的、不守戒的”(汉译将此字当作“俗人、凡人”)、“alikaṃ
bhaṇaṃ 说妄语的”。此句为:“他不守戒、说妄语,不会因剃光头而成为沙门”。
2. “Icchālobhasamāpanno, samaṇo kiṃ bhavissati”。“kiṃ 怎会”(疑问副词),主词为
“icchālobhasamāpanno 具足多欲与贪婪的人”,动词为“bhavissati 将是、将成为”(第三人
称未来式动词),主词补语为“samaṇo 沙门”。此句为:“多欲与贪婪的人怎会成为沙门?”

《法句经》卷22〈奉持品 27〉:
“所谓沙门,非必除发,
妄语贪取,有欲如凡。”(CBETA, T04, no. 210, p. 569, a3-4)。
《出曜经》卷13〈沙门品 12〉:
“所谓沙门,非必除发,
妄语贪取,有欲如凡。”(CBETA, T04, no. 212, p. 680, b26-27)。
《法集要颂经》卷1〈沙门品 11〉:
“所谓沙门者,不必剃须发,
妄语多贪爱,有欲如凡夫。”(CBETA, T04, no. 213, p. 782, c26-28)。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11 沙门品〉, Uv 11.13。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5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破戒妄语者,剃发非沙门;
欲贪具充满,云何为沙门?”(CBETA, N26, no. 9, p. 39, a10 // PTS. Dhp. 38)。

Dhp. 265
Yo ca sameti pāpāni, aṇuṃ thūlāni sabbaso;
Samitattā hi pāpānaṃ, ‘samaṇo’ti pavuccati. (265)
止息一切大、小众恶的的人,
他以止息众恶而被称为沙门。(265)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Samitattā hi pāpānaṃ, ‘samaṇo’ti pavuccati”。主词为“sa 他”(省略),


动词为“pavuccati 被称为”,受词为“samaṇo’ti ‘沙门’”;“samitattā 从停止”(从格,原动词为
sammati 平息、停止),“samitattā pāpānaṃ 从停止众恶”。此句为:“他以止息众恶而被称为沙
门”。
主词“sa 他”有一形容词子句:“Yo ca sameti pāpāni, aṇuṃ thūlāni sabbaso”,主词为“yo 这样
的人”(关系代名词),动词为“sameti 止息、平静”(第三人称现在式动词,役使态 causative;使之
止息),受词为“pāpāni 众恶”,形容词为“所有大的和小的”。此句为:“止息所有大、小众恶的的
人”。
《法集要颂经》卷1〈沙门品 11〉:
“所言沙门者,消除窣兔罗,
守护微细愆,是名真梵行。”(CBETA, T04, no. 213, p. 783, a3-5)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3 婆罗门品〉, Uv 33.8。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21:
“彼镇[1]灭诸恶,不分大与小,镇[*]灭诸恶故,是名为沙门。”(CBETA, N26, no. 9, p. 39, a11 //
PTS. Dhp. 39)。
[1]“沙门”samaṇa- = skt, śramaṇa-(√śram)恰为 √sam = skt, √sam 如由镇静所造,
samiti“使镇静”由 samitatt-“镇静”说明。

其实这首偈颂在作“拆字式”的说明:“因为 sameti 众恶,所以称‘samaṇo’ti 沙门’”。


这样的解说在印度语系的语境,简单明瞭,易学易记;但是有时该字的拼写已经变动了,这样的解
说就会显得“莫名其妙”、“没头没尾”。
这跟汉字解说“止戈为武”、“寸身为射”、“水皮为波”、“土皮为坡”、“月刀为则”、“去水为法”,这
样子解释不符该字的“设字缘由”,不符“字源学”(Etymology)的准则。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5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请参考辛岛静志老师的论文:
辛岛静志,(2017),〈 brāhmaṇa_śramaṇa和Vaiśramaṇa_印度语言流俗词源及其在汉译的反
映〉,《人文宗教研究》第九辑(2017年第1册),1-42页,宗教文化出版社,北京市,中国。
(www.academia.edu)
Karashima, Seishi, (2016), ‘ Indian Folk Etymologies and Their Reflections in Chinese
Translations: Brāhmaṇa, Śrāhmaṇa and Vaiśrāhmaṇa ’, Annual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 at Soka University for the Academic Year
2012 (第19号), pp. 101-123.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Advanced Buddhology
at Soka University, Tokyo, Japan. (www.academia.edu)

Dhp. 266
Na tena bhikkhu so hoti, yāvatā bhikkhate pare;
Vissaṃ dhammaṃ samādāya, bhikkhu hoti na tāvatā. (266)
不是只因为向人乞食,他就成为比丘,
行在家人的生活方式,这样的人不成为比丘。(266)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Na tena bhikkhu so hoti, yāvatā bhikkhate pare”。主词为“sa 他”,动词为“hoti 是”(第三
人称单数动词),“na hoti 不是”,副词为“tena 以此”(工具格,此指以下的子句),主词补语
为“bhikkhu 比丘”;“yāvatā 只要(作到)如此 as far as”(关系副词),主词为“sa 他”(省略),
动词为“bhikkhate 乞食”(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受词为“pare 他人”。此句为:“不是只因为向
人乞食,他就成为比丘”。
2. “Vissaṃ dhammaṃ samādāya, bhikkhu hoti na tāvatā.”。“kiṃ 怎会”(疑问副词),主词为
“sa 他”,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动词),“na hoti 不是”,副词为“tāvatā 以此,由于
此事”(工具格,指以下的“动名词片语”),主词补语为“bhikkhu 比丘”;“samādāya 已受持
了、已接受了 having undertaken”(动名词 gerund, 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为 samādiyati:
[saṃ-ā-dā] 取得,承受,受持),受词为“Vissaṃ dhammaṃ 在家法”。此句为:“行在家人
的生活方式,这样的人不成为比丘。”

《法句经》卷22〈奉持品 27〉:
“所谓比丘,非时乞食,
邪行[1]淫彼,称名而已”(CBETA, T04, no. 210, p. 569, a6-7),[1]淫=望【宋】【元】【明】。
《出曜经》卷29〈沙门品 33〉:
“比丘非剃,慢诞无戒,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5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舍贪思道,乃应比丘。”(CBETA, T04, no. 212, p. 766, a8-9)


《法集要颂经》卷4〈苾刍品 32〉:
“苾刍非剃发,慢诞无戒律,
舍贪思惟道,乃应真苾刍。”(CBETA, T04, no. 213, p. 796, c10-12)。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2 比丘品〉, Uv 32.18。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唯向他行乞[2],非即是比丘,
奉行诸法仪,亦非为比丘。”(CBETA, N26, no. 9, p. 39, a12 // PTS. Dhp. 39)
[2]“比丘”bhikkhu,“行乞”bhikkate。

阅读诺曼《佛教文献学十讲》一书时,〈第九讲:佛教与注释书〉提到有时古代注释师对一字的涵
义无法确定而并存两说。他举的例子是巴利《法句经》266颂的“Vissaṃ”一字的解释。
巴利《法句经》266颂
Na tena bhikkhu so hoti, yāvatā bhikkhate pare;
Vissaṃ dhammaṃ samādāya, bhikkhu hoti na tāvatā.
巴利《法句经注》(Dhp-a, III 393, 2-4)为:“Vissanti visamaṃ dhammaṃ, vissagandhaṃ vā
kāyakammādikaṃ dhammaṃ samādāya caranto bhikkhu nāma na hoti.”
注释师对“Vissaṃ”一字有两种解释:
1. “vissagandhaṃ(vissa 腥、生肉 - gandhaṃ 气味、味道)”(A smell like raw meat 像生肉的
臭味)。(将 vissa 当作 visama 而解释为“恶臭”)。
2. “kāyakamma 身行 - ādikaṃ 等等”而被解释为“一切法”(将 vissa 当作 viśva 而解释为“一
切”)。
元亨寺版《法句经》采取第二种解释,翻译为:“唯向他行乞,非即是比丘,奉行诸法仪,亦非为比
丘。”。
黄宝生《巴汉对勘法句经》翻译为“全面奉行正法”(133页),也是采取第二种解释。
下述三种古代翻译,类似采取“奉行正法”的诠释而翻译作“舍贪思道”:
1. 《法句经》卷2〈沙门品 34〉:“息心非剔,慢訑无戒,舍贪思道,乃应息心。”(CBETA,
T04, no. 210, p. 572, b16-17)。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5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2. 《出曜经》卷29〈沙门品 33〉:“比丘非剃,慢诞无戒,舍贪思道,乃应比丘。”(CBETA,
T04, no. 212, p. 766, a8-9)
3. 《法集要颂经》卷4〈苾刍品 32〉:“苾刍非剃发,慢诞无戒律,舍贪思惟道,乃应真苾
刍。”(CBETA, T04, no. 213, p. 796, c10-12)。
我们看近代其他翻译:
1. 黄宝生:“单凭向他人乞食,并不能成为比丘;要全面奉行正法,他才能成为比丘。”(133页)
2. 了参法师:“仅向他行乞,不即是比丘。行宗教法仪,亦不为比丘。”
3. 净海法师:“向他人托钵,不就是比丘。仅因奉行有毒的事理,不是比丘。”西元2000年改译
为“不因向他人托钵,就称为比丘。若奉行错误的教法,不是真正的比丘。”
4. 廖文灿西元2006年翻译:“直到乞求其他诸人为止,他不因它变成比丘;完全拿起整部的法
后,他不因此变成比丘。

诺曼博士在书中引述布腊夫(John Brough)的意见,布腊夫比较了犍陀罗语和梵语对应偈颂之后,认
为这两个字应该是“veśmaṃ dhammaṃ”而作“居家法、在家人的生活”解释。因此,整首偈颂应该
翻译作:“不是只因为他向人托钵乞食就成为比丘,行在家人的生活方式,这样的人不成为比丘。”
在“佛学数位图书馆”网站就采取这一翻译方式
(http://buddhism.lib.ntu.edu.tw/DLMBS/lesson/pali/reading/gatha266.htm?
fbclid=IwAR1LFmDfNy7X7UEZwOfWJ9f5HUmM8-Kq6SzUR8S1iOHSBeQci5YHj9MoXV8):
"One is not a monk because one begs almsfood from others. If one follows the life of a
householder, one is not a monk because of that."
古译正确地反映此一诠释:
1. 《杂阿含97经》卷4“所谓比丘者,非但以乞食,受持在家法,是何名比丘。”(CBETA, T02,
no. 99, p. 27, a4-5)
2. 《别译杂阿含263经》卷13:“不必从他乞,得名为比丘。 虽具在家法,正修于梵行。”
(CBETA, T02, no. 100, p. 466, b13-15)

《相应部7.20经》:
‘Na tena bhikkhako hoti, yāvatā bhikkhate pare;
Vissaṃ dhammaṃ samādāya, bhikkhu hoti na tāvatā.'
庄春江翻译为:
“不因只向他人乞食,而成为乞食者,
只要受持在家法后,就不成比丘。”
元亨寺版《相应部7.20经》: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6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唯作乞他食,并非是比丘,
执持恶臭法[41],并非是比丘。”(CBETA, N13, no. 6, p. 304, a1-3 // PTS. S. 1. 182)
[41]底本之 visaṁ dhammaṅ 读作 vissamd。注为 duggandhaṁ akusaladhammaṁ(恶臭不善
法)。

Dhp. 267
Yodha puññañca pāpañca, bāhetvā brahmacariyavā;
Saṅkhāya loke carati, sa ve ‘bhikkhū’ti vuccati. (267)
将好的与粗劣的(供养)不放在心上而修习梵行的人,
他具知见地生活于此世间,确实可被称为比丘。(267)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sa ve ‘bhikkhū’ti vuccati”。主词为“sa 他”,动词为“vuccati 被称为”,受


词为“bhikkhū’ti ‘比丘’”。主词“sa 他”有一个形容词子句,在此将此一形容词子句分成前面的动名
词片语和此子句的主干:
1. “Yodha puññañca pāpañca bāhetvā brahmacariyavā”、“Yo idha puññañca pāpañca
bāhetvā brahmacariyavā”。主词为“yo 这样的人”(关系代名词),“idha 此处、此世”(KR
Norman 将“yodha”解释为“yo ca”,此处“ca”为“但是”);“bāhetvā 已经防止了、去除了”
(动名词,原动词为 bāheti 去除、防止),受词为“puññañca pāpañca 善与恶”。
“brahmacariyavā 过着梵行的生活 living the holy life”,此句为:“此处,他已经去除了善与
恶,过着梵行的生活”。
2. “Saṅkhāya loke carati”。主词为“yo 这样的人”(关系代名词),动词为“carati 行走”(第三人
称现在式动词),副词为“Saṅkhāya 思量了、区别了、明瞭了”与“loke 于世间”(位格)。此句
为:“他具知见地行走于世间”。
帖主将“已经去除了善与恶,而修习梵行的人,他具知见地生活于此世间,他确实可被称为比丘”翻
译为“将好的与粗劣的(供养)不放在心上而修习梵行的人,他具知见地生活于此世间,确实可被称为
比丘”。
《法句经》卷22〈奉持品 27〉:
“谓舍罪福,净修梵行,
慧能破恶,是为比丘。”(CBETA, T04, no. 210, p. 569, a7-8)。
《出曜经》卷13〈沙门品 12〉:
“谓舍罪福,净修梵行,
明远清洁,是谓长老。”(CBETA, T04, no. 212, p. 680, a23-24)
《法集要颂经》卷1〈沙门品 11〉: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6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能知罪福者,身净修梵行,
明远纯清洁,是名为长老。”(CBETA, T04, no. 213, p. 782, c24-26)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2 比丘品〉, Uv 32.19。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以弃善与恶,勤修梵行者,
慎重行此世,彼实为比丘。”(CBETA, N26, no. 9, p. 39, a13 // PTS. Dhp. 39)。
第一句“以弃善与恶”似应作“已弃善与恶”。

Dhp. 268
Na monena munī hoti, mūḷharūpo aviddasu;
Yo ca tulaṃva paggayha, varamādāya paṇḍito. (268)
愚昧、无能的人,不因沉默不语而成为牟尼(圣者),
智者取用最好的,如同执取磅秤(去挑选)。(268)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Na monena munī hoti”。主词为“sa 他”(省略),动词为“hoti 是”,“na hoti 不是”,主词补
语为“munī 智者、圣者”,副词为“monena 以沉默”;主词“sa 他”有两个形容词:
“mūḷharūpo 愚痴的、散乱的”、“aviddasu 无技能的、愚者”。此句为:“愚昧、无能的人,
不因沉默不语而成为牟尼(圣者)”。
2. “Yo ca tulaṃva paggayha, varamādāya paṇḍito”、“Yo ca tulaṃ va paggayha, varam
ādāya paṇḍito”。主词为“sa 他”(省略),动词为“hoti 是”(省略),主词补语为“paṇḍito 智
者”;主词“sa 他”有一个形容词:“Yo ca tulaṃva paggayha varam ādāya”。“yo 这样的
人”(关系代名词),动词为“ādāya 执取、取用 having taken”(这是动名词,第三人称现在式动
词为 ādāti),受词为“varam 优良的、最好的”,副词为“tulaṃ va paggayha 如同取用(最好
的)磅秤”(paggayha 为“paggaṇhāti 提起、举起”的动名词)。此句为:“智者取用最好的,如
同执取磅秤(去挑选)”。
KR Norman 指出“munī 智者、圣者”的原本字义为“沉默者”(持守“沉默”的修行者),在佛教的语境
为“munī 智者、圣者”。
268, 269颂应合并解释,此处按次序先翻译268颂
《法句经》卷22〈奉持品 27〉:
“所谓仁明,非口不言,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6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用心不净,外顺而已”(CBETA, T04, no. 210, p. 569, a8-9)。


梵文《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愚昧无知者,不以寂默[3]故,
而名为牟尼,贤者如权衡。”(CBETA, N26, no. 9, p. 39, a14 // PTS. Dhp. 39)
[3]“牟尼”muni 本质非为寂默而有 mūāti,“知”之意在语源的假面之下说明者。

Dhp. 269
Pāpāni parivajjeti, sa munī tena so muni;
Yo munāti ubho loke, ‘muni’ tena pavuccati. (269)
他远离诸恶,以此他为牟尼;
在此世间能知晓两者的人,他以此被称为牟尼。(269)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Pāpāni parivajjeti sa munī”。主词为“sa 他”,“munī 牟尼”为主词“sa 他”的“同位语”,动
词为“parivajjeti 应令...避开、应令...远离”(第三人称单数动词 parivajjati 的役使态
causative),受词为“Pāpāni 诸恶”。
2. “tena so muni”。主词“so 他”,动词为“hoti 是”(省略),主词补语为“muni 牟尼”,副词为
“tena 以此”。
3. “Yo munāti ubho loke, ‘muni’ tena pavuccati”。主词为“sa 他”,动词为“pavuccat 被称
为”,受词为“muni’ ‘牟尼’”,副词为“tena 以此”。“yo 这样的人”(关系代名词),动词为
“munāti 知晓、瞭解”,受词为“ubho 两者”,副词为“loke 于世上”(工具格)。此句为:“于此
世上知晓两者的人,他被称为牟尼”。
KR Norman 指出“loke 于世上”为“工具格”,受词“ubho 两者”不应解释为“此世与彼世”,而应解
释为“veram 最好的”和“Pāpāni 诸恶”。
268, 269颂应合并解释为:
愚昧、无能的人,不因沉默不语而成为牟尼(圣者),
智者取用最好的,如同执取磅秤(去挑选)。(268)
他远离诸恶,以此他为牟尼;
在此世间能知晓两者的人,他以此被称为牟尼。(269)

《法句经》卷22〈奉持品 27〉: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6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所谓仁明,非口不言,用心不净,外顺而已;
谓心无为,内行清虚,此彼寂灭, 是为仁明。”(CBETA, T04, no. 210, p. 569, a8-11)
梵文《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愚昧无知者,不以寂默故,
而名为牟尼,贤者如权衡。”
“舍恶取其善,彼得为牟尼;
彼知于善恶,故称为牟尼。”(CBETA, N26, no. 9, p. 40, a1 // PTS. Dhp. 39)。

Dhp. 270
Na tena ariyo hoti, yena pāṇāni hiṃsati;
Ahiṃsā sabbapāṇānaṃ, ‘ariyo’ti pavuccati. (270)
因为他杀害、伤害生命,所以他不是圣者;
以不伤害一切众生,他被称为圣者。(270)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Na tena ariyo hoti, yena pāṇāni hiṃsati”。主词为“sa 他”(省略),动词为“hoti 是”,“na
hoti 不是”,主词补语为“ariyo 圣者”,副词为“tena 所以”(工具格);“yena 因为”,主词“sa
他”(省略),动词为“hiṃsati 伤害、杀害”,受词为“pāṇāni 生物”。此句为:“因为他杀害、
伤害生命,所以他不是圣者”。
2. “Ahiṃsā sabbapāṇānaṃ, ‘ariyo’ti pavuccati”。主词为“sa 他”(省略),动词为“pavuccati
被称为”,受词为“ariyo’ti ‘圣者’”;“Ahiṃsā sabbapāṇānaṃ (以)不害群生”。此句为:“
(以)不害群生,他被称为圣者”。

《法句经》卷22〈奉持品 27〉:
“所谓有道,非救一物;
普济天下,无害为道。”(CBETA, T04, no. 210, p. 569, a11-12)。
梵文《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以害生类[4]故,彼非为圣者;
不害诸生类,是名为圣者。”(CBETA, N26, no. 9, p. 40, a2 // PTS. Dhp. 39)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6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4]“圣者”ariya——非为由以杀生(hiṁasati-hiṁsā)为事之敌(ari)而来,a-riya = ahiṅsa可解
为“不杀生”之说明云。在此场合恐将成为如 rissati = skt, risyati(Dhātup IV. 120: riṣa hiṁsāyan
参照)置动词于念头。
Nelson Ho: yena .... tena 是否翻译成“凡....者”比较贴近?
如此句可翻成“凡杀害有情者皆不是阿罗汉”(Who he kills sentient beings is not a sage).
有些巴利文字典说yena解作“因为”或“哪里”,但似乎这类比较像是关系代名词
苏锦坤 作者: 谢谢反应意见。对于 yena ... tena 的翻译,确实有商量的余地。此处 KR Norman 的
翻译是: 'One is not noble because one injuries living creatures.' 另一位翻译为: 'One is not to
be called Noble if he hurts living beings.' Thera Nārada 翻译为: 'He is not therefore an Ariya
in that he harms living beings.' 似乎语气都不强,如要翻译成“凡杀害有情者皆不是圣者”,英文似
乎应该是: 'Whoever hurts living creatures is not a noble one.' 但是,老实说,句意差异不大,只
是表达的语气有差异。
Nelson Ho: 有想过whoever,但句式 “yena yena .... tena tena” 会更贴近英文 whoever 的用法
Dhp. 271
Na sīlabbatamattena, bāhusaccena vā pana;
Atha vā samādhilābhena, vivittasayanena vā. (271)
不仅仅是依宗教仪式,也不因多闻,
不是因证得禅定,也非因离群独居;(271)

此首偈颂应和 272 颂合并解释:此处仅包含四个片语:


1. “na sīlabbatamattena”。意为“不是仅仅依宗教仪式”,古译将“sīlabbata”翻译作“戒禁”,
“sīlabbata-upādāna 戒禁取”。
2. “bāhusaccena vā pana”。“vā 或”,“bāhusaccena 以多闻、很多学问”。
3. “Atha vā samādhilābhena”。“vā 或”,“Atha 也”,“samādhilābhena 以得定”。此句为:
“或以证得禅定”。
4. “vivittasayanena vā”。“vā 或”,“vivittasayanena 以独居”。

《法句经》卷22〈奉持品 27〉:
“戒众不言,我行多诚,
得定意者,要由闭损。”(CBETA, T04, no. 210, p. 569, a12-14)。
《出曜经》卷29〈沙门品 33〉:
“不以持戒力,及以多闻义,
正使得定慧,不着于文饰,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6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比丘有所持,尽于无漏行。”(CBETA, T04, no. 212, p. 767, a3-5)。


《法集要颂经》卷4〈苾刍品 32〉:
“不以持戒力,及以多闻义,
正使得定意,不着于文饰,
苾刍有所倚,尽于无漏行。”(CBETA, T04, no. 213, p. 797, a1-3)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2 比丘品〉, Uv 32.3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不依戒律行,或由于多闻;
或由于禅定,或由于独居;”(CBETA, N26, no. 9, p. 40, a3 // PTS. Dhp. 39)。

Dhp. 272
Na sīlabbatamattena, bāhusaccena vā pana;
Atha vā samādhilābhena, vivittasayanena vā. (271)
Phusāmi nekkhammasukhaṃ, aputhujjanasevitaṃ;
Bhikkhu vissāsamāpādi, appatto āsavakkhayaṃ. (272)
不仅仅是依宗教仪式,也不因多闻,
不是因证得禅定,也非因离群独居;(271)
(不是以自己认为:)“我感受到凡人所无的解脱乐”
比丘!如果未尽诸漏,你(不以上述方式而)进入深信。(272)

此首偈颂应和 271 颂合并解释;此处为两个句子:


1. “Bhikkhu!”,此为“呼格”:“比丘!”
2. “vissāsamāpādi”、“vissāsam āpādi”。这里必需先处理这个字:“vissāsamāpādi”。绝大多
数的翻译将这个字当作“vissāsa mā āpādi”,或者“vissāsaṃ āpādi”并且将上一偈颂的“na”
递延到此解释,也就是说,将此句解释成“否定句”。KR Norman 主张此处应该是肯定句:也
就是说,在翻译或诠释时,不需添加“mā” 或“na”,直接作“vissāsam āpādi”。有不少翻译
将“āpādi”解释为“āppajjati 得到、进入”的过去式,并且将此“第二人称过去式动词”解释为
“命令语态 imperative”;主词为“tvaṃ 你”(省略)。
此句为:“你无法以下列五个方法,而能得到正信”:
1. “na sīlabbatamattena 不是仅仅依宗教仪式”。(271)
2. “bāhusaccena vā pana 不是以多闻”。(271)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6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3. “Atha vā samādhilābhena 不是以得定”。(271)


4. “vivittasayanena vā 不是以独居”。(271)
5. “Phusāmi nekkhammasukhaṃ, aputhujjanasevitaṃ (不是以自己认为:)‘我感受到凡人所无
的解脱乐’”。(272)
主词“tvaṃ 你”还有一个形容词片语“appatto āsavakkhayaṃ 尚未达到漏尽”。
“Phusāmi nekkhammasukhaṃ aputhujjanasevitaṃ (不是以自己认为:)‘我感受到凡人所无的解脱
乐’”。
1. “Phusāmi 我感受到、我触到”。
2. “nekkhammasukhaṃ 解脱乐”。
3. “aputhujjanasevitaṃ 非凡人所得的”。

《法句经》卷22〈奉持品 27〉:
“意解求安,莫习凡[3]人,
使结未尽,莫能得脱。”(CBETA, T04, no. 210, p. 569, a14-15),[3]人=夫【宋】【元】
【明】。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2 比丘品〉, Uv 32.32。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不依戒律行,或由于多闻;
或由于禅定,或由于独居;”(CBETA, N26, no. 9, p. 40, a3 // PTS. Dhp. 39)。
“谓:‘非凡夫得,享受出家乐’,
汝比丘!汝烦恼未尽,勿生安意想[5]。”(CBETA, N26, no. 9, p. 40, a4 // PTS. Dhp. 39)
[5]vissāsam āpādi(ed. PTS)应正为 vissāsa māpādi(= vissāsam mā āfadi)。
最后一句“勿生安意想”应作“勿生安逸想”。
[5] 最后一字“āfadi”应作“āpādi”。

第十九:住于法品(Dhammaṭṭhavaggo)总结
书房夜话 425:巴利《法句经》与汉译《法句经》,第19品〈法住品〉结语
在对照阅读支谦《法句经》(T210)与巴利《法句经》时,可以藉助巴利偈颂“订正”汉译的“误译”,
有时汉译并无不当,但因字义漂移或抄写讹误,藉助巴利偈颂来还原本译。
但是,以汉传佛教的立场,更希望能有补于巴利文献,因此,希望发掘下列事例: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6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1. 巴利《法句经》忘失“本来的用字”,藉由汉译《法句经》还原“本字”。
2. 巴利《法句经》的用字“无误”,但是巴利注释书传统“忘失”字义,藉由汉译《法句经》还原
该字的“本意”。
3. 以支谦译《法句经》推论巴利《法句经》的后代“增添”的偈颂。
关于第一项“巴利《法句经》失误的用字”,可以先列第一颂为例,“Manopubbaṅgamā dhammā,
manoseṭṭhā manomayā”的“manomayā 为心所造”可能是“manojavā 为心所使”。
关于第二项“巴利《法句经》用字无误,但是忘失字义”,可以先列本品的 266颂为例,“Vissaṃ
dhammaṃ ”应解释为“居家法”。
帖主再以巴利《法句经》267颂为例:
Yodha puññañca pāpañca, bāhetvā brahmacariyavā;
Saṅkhāya loke carati, sa ve ‘bhikkhū’ti vuccati. (267)
了参法师翻译为:“仅舍善与恶,修于梵行者,以知住此世,彼实名比丘。”净海法师翻译为:“若人
超越福德与罪恶,修持清净梵行,过着智者的生活,才是真实比丘。”
《法句经》卷22〈奉持品 27〉:
“谓舍罪福,净修梵行,
慧能破恶,是为比丘。”(CBETA, T04, no. 210, p. 569, a7-8)。
《出曜经》卷13〈沙门品 12〉:
“谓舍罪福,净修梵行,
明远清洁,是谓长老。”(CBETA, T04, no. 212, p. 680, a23-24)
11. 18. Notman 翻译为:“But whoever has put aside merit and evil, a liver of the holy life,
wanders the world carefully, he indeed is called a bhikkhu.”(“将福与恶都摒除在外、修
习梵行者,游行于他如实知见的世间,他确实可被称为比丘。”)
关于第一句“Yodha puññañca pāpañca bāhetvā brahmacariyavā”的“摒弃罪与福”,在下一偈颂
(269)提到“Pāpāni parivajjeti 远离诸恶”,
Pāpāni parivajjeti, sa munī tena so muni;
Yo munāti ubho loke, ‘muni’ tena pavuccati. (269)
他远离诸恶,以此他为牟尼;
在此世间能知晓两者的人,他以此被称为牟尼。(269)
所以,帖主将此颂的“puññañca pāpañca”解释为“(品质与数量)好的(四事供养)或(品质与数量)恶劣
的(四事供养)”,重新翻译作:
“将好的与粗劣的(供养)不放在心上而修习梵行的人,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6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他具知见地生活于此世间,确实可被称为比丘。”

汉译《法句经》的〈27 奉持品〉只有17首偈颂,而巴利〈19 法住品〉同样有17首偈颂,两者大致


相同,但是汉译词句与巴利偈颂之间颇有差异。以下帖主以巴利〈19 法住品〉的次序编列 T210
《法句经》的对应偈颂。
(256),【〈27 奉持品〉(1)】
(257),【〈27 奉持品〉(2)】
(258),【〈27 奉持品〉(3)】
(259),【〈27 奉持品〉(4)】
(260),【〈27 奉持品〉(5)】
(261),【〈27 奉持品〉(6)】
(262),【〈27 奉持品〉(7)】
(263),【〈27 奉持品〉(8)】
(264),【〈27 奉持品〉(9)】
(265),【--------------】
(266),【〈27 奉持品〉(11)】
(267),【〈27 奉持品〉(12)】
(268),【〈27 奉持品〉(13)】
(269),【〈27 奉持品〉(14)】
(270),【〈27 奉持品〉(15)】
(271),【〈27 奉持品〉(16)】
(272),【〈27 奉持品〉(17)】

巴利《法句经》从第一品〈双品〉到第19品〈法住品〉为止,总共有 272 首偈颂,对应的 T210


《法句经》从第九品〈双要品〉到第27品〈奉持品〉共有 321 首偈颂(22 + 20 + 12 + 17 + 21 + 17
+ 10 + 16 + 22 + 14 + 14 + 13 + 14 + 21 + 14 + 12 + 26 + 19 + 17 = 321)。
在此,我必需再提醒一次:此处的文法经过我的演绎和诠释,有些部分可能是错误的而需要进一步
订正。
此一专题希望建立一个讨论平台,来呼应此项需求,希望有人接棒持续改进。
巴利《法句经》第19品为〈Dhammaṭṭhavaggo 法住品〉,其他语言版本的《法句经》未出现“法住
品”的篇章。
汉译《法句经》的相关品名如下:
1. T210《法句经》,〈奉持品 27〉,17首偈颂。
2. 《法句譬喻经》,〈奉持品 27〉,14首偈颂。
3. 《出曜经》,无对应品。
4. 《法集要颂经》,无对应品。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6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本群组在“巴利《法句经》”的目录下,介绍了第19品〈法住品〉256-272颂,接着要从下列三个角
度来审查这些文献:
1. 从巴利偈颂本身检视巴利《法句经》的第19品。
2. 从巴利《法句经》的视角阅读汉译《法句经》(T210)。
3. 从汉译《法句经》(T210)的视角阅读巴利《法句经》。

1. 从巴利偈颂本身检视巴利《法句经》的第 19品:
巴利《法句经》256-272 颂总共 17颂,只有256, 257 两颂出现与“法住 Dhammaṭṭha”相关的用
字。
2. 从巴利《法句经》的视角阅读汉译《法句经》(T210):
巴利《法句经》17首偈颂当中,仅有一首偈颂在汉译《法句经》(T210)没有对应偈颂:265。
3. 从汉译《法句经》(T210)的视角阅读巴利《法句经》:
汉译《法句经》(T210)〈法住品 27〉的17首偈颂当中,有一首偈颂不存在巴利对应偈颂:10。
让我们继续阅读,来看看两者的关系吧!
(原贴: 书房夜话 425:巴利《法句经》与汉译《法句经》,第19品〈法住品〉结语 )
目录

第二十:道品 Maggavaggo
二十:道品 目录
Dhp_273 Dhp_274 Dhp_275 Dhp_276 Dhp_277 Dhp_278
Dhp_279 Dhp_280 Dhp_281 Dhp_282 Dhp_283 Dhp_284
Dhp_285 Dhp_286 Dhp_287 Dhp_288 Dhp_289 第二十:道品
(Maggavaggo)
总结
Dhp. 273
Maggānaṭṭhaṅgiko seṭṭho, saccānaṃ caturo padā;
Virāgo seṭṭho dhammānaṃ, dvipadānañca cakkhumā. (273)
八道支是最殊胜的,四句是真谛的,
无欲是最殊胜的法,二足之中的具眼者最殊胜。(273)
(八正道是最殊胜的道,四谛是最殊胜的真谛,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7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无欲是最殊胜的法,二足之中的具眼者最殊胜。)

此首偈颂包含四个句子:
1. “Maggānaṭṭhaṅgiko seṭṭho”。主词为“maggānaṭṭhaṅgiko 八支道”,动词为“hoti 是”(省
略),主词补语为“maggo 道”(省略),“seṭṭho 最殊胜”。
2. “saccānaṃ caturo padā”。主词为“caturo padā 四句”,动词为“hoti 是”(省略),主词补语
为“saccānaṃ 真谛”(复数属格)。无着比丘曾有一篇论文探讨“cattāri saccāni 四谛”为最初
的称号,“cattāri ariyasaccāni”或“四圣谛”为后起的名称。
3. “Virāgo seṭṭho dhammānaṃ”。主词为“Virāgo 离欲”,动词为“hoti 是”(省略),主词补语为
“seṭṭho dhammānaṃ 最殊胜的法”,“seṭṭho 最殊胜的”。
4. “dvipadānañca cakkhumā”。主词为“dvipadānaṃ cakkhumā 二足之中的具眼者”,动词为
“hoti 是”(省略),形容词为“seṭṭho 最殊胜的”(省略)。此句为:“二足之中的具眼者是最殊胜
的”;“二足之中的具眼者”是指“世尊”,也就是我们三皈依所称的“皈依佛,两足尊”。

《法句经》卷2〈道行品 28〉:
“八直最上道,四谛为法迹,
不淫行之尊,施灯必得[5]眼。”(CBETA, T04, no. 210, p. 569, a18-20),[5]眼=明【宋】
【元】【明】。
《出曜经》卷13〈道品 13〉:
“八直最正道,四谛为法迹,
是道名无为,以[8]锭灭爱冥。”(CBETA, T04, no. 212, p. 681, b25-26),[8]锭=灯【宋】*
【元】*【明】*。
《法集要颂经》卷2〈正道品 12〉:
“八正最上道,四谛为法迹,
是道名无为,智灯照愚暗。”(CBETA, T04, no. 213, p. 783, a20-21)。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12 道品〉, Uv 12.4。

相对于巴利偈颂第四句:“dvipadānañca cakkhumā 二足之中的具眼者(是最殊胜的)”;“二足之中


的具眼者”是指“世尊”,也就是我们三皈依所称的“皈依佛,两足尊”。
但是汉译均提到“灯、施灯”,颇为奇怪。
较合理的解释是,T210《法句经》的翻译团队将“dvipadānañca cakkhumā 二足之中的具眼者(是
最殊胜的)”当成“dvipa 灯 - dānañca 施 cakkhumā 眼”,然后将这几个字连接成“施灯必得眼”。
如果这样的猜测是正确的话,这也代表T210《法句经》的翻译团队对“《法句经》的师说”非常生
疏。 实际上,《出曜经》的另一组翻译确实地翻译出“明眼二足尊”。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7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出曜经》卷13〈道品 13〉:
“道为八直妙,圣谛四句上,
无欲法之最,明眼二足尊。”(CBETA, T04, no. 212, p. 682, a25-26)
《法集要颂经》卷2〈正道品 12〉:
“道为八真妙,圣谛四句上,
无欲法之最,明眼善观察。”(CBETA, T04, no. 213, p. 783, a22-23)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道中八支圣道胜;诸谛中四句最胜;
诸法中离欲最欲;二足中具眼者胜。”(CBETA, N26, no. 9, p. 41, a3 // PTS. Dhp. 40)。
第三句“诸法中离欲最欲”应作“诸法中离欲最胜”。

Dhp. 274
Eseva maggo natthañño, dassanassa visuddhiyā;
Etañhi tumhe paṭipajjatha, mārassetaṃ pamohanaṃ. (274)
只有此道能达到清净的知见,别无其他道;
你们必需进入此道,此道能困惑魔罗。(274)

此首偈颂包含四个句子:
1. “Eseva maggo”、“Eso eva maggo”。主词为“eso 这个”,动词为“hoti 是”(省略),主词补
语为“maggo 道”(省略),副词为“eva 仅仅”。此句为“仅有这个是道”。
2. “natthañño dassanassa visuddhiyā”、“natthi añño dassanassa visuddhiyā”。主词为
“añño 别的”,动词为“natthi 不是”,主词补语为“maggo 道”(省略),“dassanassa
visuddhiyā maggo 清净见的道”。此句为“其他能清净知见的道不存在”。
3. “Etañhi tumhe paṭipajjatha”、“Etaṃ hi tumhe paṭipajjatha”。主词为“tumhe 你们”(复
数),动词为“paṭipajjatha 需进入”(第二人称复数动词,命令语态 imperative),受词为“etaṃ
此(道)”。此句为“你们必需进入此道”。
4. “mārassetaṃ pamohanaṃ”。主词为“etaṃ 此、这个”(沿用上一句),动词为“hoti 是”(省
略),主词补语为“mārassetaṃ pamohanaṃ 魔罗的困惑、困惑魔罗”。此句为:“此道能困惑
魔罗”。

《法句经》卷2〈道行品 28〉:
“是道无复畏,见净乃度世,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7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此能坏魔兵,力行灭邪苦。”(CBETA, T04, no. 210, p. 569, a20-22)。


《出曜经》卷14〈道品 13〉:
“是道无有余,见谛之所净,
趣向灭众苦,此能坏魔兵。”(CBETA, T04, no. 212, p. 683, c22-23)。
《法集要颂经》卷2〈正道品 12〉:
“此道无别法,见谛之所净,
趣向灭众苦,能坏魔罗军。”(CBETA, T04, no. 213, p. 783, b9-11)。
梵文《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相对于巴利偈颂第二句:“natthañño dassanassa visuddhiyā 其他能清净知见的道不存在”;T210


《法句经》的翻译为“是道无复畏”,奇怪的是“相对的偈颂并未出现‘畏’字”。
同时,T210《法句经》第四句出现的“邪苦”,也是极其罕见。中国甘肃博物馆收藏了一件来自“吐
鲁番盆地”的“《法句经》写本”年代约在西元三世纪末,最迟不会迟过西元第六世纪末,此一写本在
此偈颂作:
“是道无有异,见净乃度世,
此能坏魔兵,力行灭众苦。”
所以,对照《出曜经》与《法集要颂经》的翻译,代表T210《法句经》的翻译团队并未发生失误,
只是从西元224年完成翻译到西元958年第一次雕刻入藏,至少历经734年的辗转抄写,这些抄写讹
误也是“诸行无常”的显现,不能归咎最初的翻译团队。
T210《法句经》第四句出现的“邪苦”应作“众苦”。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无余知见净,实唯此一道,
汝等顺此道,惑乱[1]魔王者。”(CBETA, N26, no. 9, p. 41, a4 // PTS. Dhp. 40)
[1]Pamocanaṁ(ed. PTS)应改为 Pamohanaṁ. Diet. PTS: Pamocana- 项下参照。

Dhp. 275
Etañhi tumhe paṭipannā, dukkhassantaṃ karissatha;
Akkhāto vo mayā maggo, aññāya sallakantanaṃ. (275)
进入此道,你将能到达苦的尽头(灭尽众苦),
了解如何拔去爱箭,这是我所教导的法。(275)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7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Etañhi tumhe paṭipannā, dukkhassantaṃ karissatha”、“Etaṃ hi tumhe paṭipannā,
dukkhassantaṃ karissatha”。主词为“tumhe 你们”(复数),动词为“karissatha 将作”(第二
人称复数未来式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karoti),受词为“dukkhassantaṃ 苦的尽
头”(古译为“苦边”),副词片语为“Etaṃ paṭipannā 进入了此(道)”。此句为“进入了此(道),你
们将到达苦的尽头(究竟苦边)”。
2. “Akkhāto vo mayā maggo, aññāya sallakantanaṃ”。主词为“maggo 道”,动词为“hoti
是”(省略),形容词为“Akkhāto 宣说的、讲述的”,副词为“mayā 被我”(工具格),另一形容名
词的形容词片语为“aññāya sallakantanaṃ 已经知晓了箭的拔除方法”。此句为“我已经宣说
此道,以知晓箭的拔除方法”。
关于字义:
1. “usu 箭”。
2. “salla 刺、飞镳(飞镖)、箭”

明法比丘《巴汉字典》:
Salla,(Vedic walya,cp.walākā),【阳】箭(飞镳),树桩,豪猪的刚毛,外科的工具(an
arrow,dart)。antodosasalla,内瞋箭。abhūḷhasalla,箭。taṇhāsalla,渴爱箭。bhavasalla,
有箭。Nd1 59 七箭:
1. rāgasalla 染箭、贪箭
2. dosasalla 瞋箭
3. mohasalla 痴箭
4. mānasalla 慢箭
5. diṭṭhisalla 见箭
6. sokasalla 愁箭
7. kathaṅkathāsalla 疑箭。

《法句经》卷2〈道行品 28〉:
“吾语汝法,爱箭为射,
宜以自勖,受如来言。”(CBETA, T04, no. 210, p. 569, b24-25)。
《出曜经》卷13〈道品 13〉:
“吾已说道,爱箭为射,
宜以自勖,受如来言。”(CBETA, T04, no. 212, p. 683, a14-15)。
《法集要颂经》卷2〈正道品 12〉: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7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吾已说道迹,爱箭而为射,
宜以自勖励,谛受如来言。”(CBETA, T04, no. 213, p. 783, b5-7)。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12 道品〉,Uv 12.9。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汝等顺此道,可使苦终尽,
知我所说道,得除去欲箭。”(CBETA, N26, no. 9, p. 41, a5 // PTS. Dhp. 40)。

Dhp. 276
Tumhehi kiccamātappaṃ, akkhātāro tathāgatā;
Paṭipannā pamokkhanti, jhāyino mārabandhanā. (276)
你们必须自行努力,如来只是教导者,
已进入(此道)的禅修者将解脱魔罗的束缚。(276)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Tumhehi kiccamātappaṃ”、“Tumhehi kiccam ātappaṃ”。我必需承认我不瞭解这一句的
句型架构,大致上,注释者将此句翻译为:“You must make an effort 你应自作努力”,动
词应该是“祈使态、命令态”;或者“efforts are to be done by you 你需努力”。目前暂拟如
下:主词为“ātappaṃ 努力”(单数),动词为“kiccam 被作、被达成”(省略),副词为“tumhehi
由你们”(工具格,复数)。此句为“努力应由你们达成”,也就是“你们应努力”。
2. “akkhātāro tathāgatā”。主词为“tathāgatā 如来”,动词为“hoti 是”(省略),主词补语为
“akkhātāro 老师、教导的人”。此句为“如来只是教导者”。
3. “Paṭipannā pamokkhanti, jhāyino mārabandhanā”。主词为“jhāyino 禅修者”,“Paṭipannā
jhāyino 已进入(此道)的禅修者”,动词为“pamokkhanti 将解脱”(第三人称复数未来式动词,
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pamuñcati),副词为“mārabandhanā 从魔罗的束缚”(从格)。此
句为“已进入(此道)的禅修者将从魔罗的束缚解脱”。

明法比丘《巴汉字典》:DhsA.p.63.:Kiccaṁ vā sampatti vā raso nāma.(作(用)或达


成,称为‘作用’。)
《法句经》卷2〈道行品 28〉:
“吾语汝法,爱箭为射,
宜以自勖,受如来言。”(CBETA, T04, no. 210, p. 569, b24-25)。
《出曜经》卷13〈道品 13〉: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7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吾已说道,爱箭为射,
宜以自勖,受如来言。”(CBETA, T04, no. 212, p. 683, a14-15)。
《法集要颂经》卷2〈正道品 12〉:
“吾已说道迹,爱箭而为射,
宜以自勖励,谛受如来言。”(CBETA, T04, no. 213, p. 783, b5-7)。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12 道品〉,Uv 12.9. & Uv 6.20。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汝等自努力,如来唯说示,
住于禅定行,可脱魔王缚。”(CBETA, N26, no. 9, p. 41, a6 // PTS. Dhp. 40)。

Dhp. 277
Sabbe saṅkhārā aniccā’ti, yadā paññāya passati;
Atha nibbindati dukkhe, esa maggo visuddhiyā. (277)
当他以智慧见到‘诸行无常’时,
则他于苦厌离,这就是清净之道。(277)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Sabbe saṅkhārā aniccā’ti, yadā paññāya passati, Atha nibbindati dukkhe”。此句为
“yadā A 当 A 发生时, Atha B 则 B”。A部分,主词为“sa 他”(单数,省略),动词为
“passati 见”(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副词为“paññāya 以智慧”(工具格),受词为一个句
子“Sabbe saṅkhārā aniccā 一切行无常”,“ti”代表这一句子的引号。此句为“当他以智慧见
到‘诸行无常’时”。B部分,主词为“sa 他”(单数,省略),动词为“nibbindati 厌离”(第三人称
单数现在式动词,其名词为 nibbidā),副词为“dukkhe 在苦”(位格),“atha 然后”。整句为
“当他以智慧见到‘诸行无常’时,则他于苦厌离”。
2. “esa maggo visuddhiyā”。主词为“esa 这”,动词为“hoti 是”(省略),主词补语为“maggo
道”,“visuddhiyā 清净的”(属格,所有格)。

《法句经》卷2〈道行品 28〉:
“[6]生死非常苦,能观见为慧,
欲离一切苦,行道一切除”(CBETA, T04, no. 210, p. 569, a24-25)
[6]下二颂巴利文无。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7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出曜经》卷13〈道品 13〉:
“一切行无常,如慧所观见,
若能觉此苦,行道净其迹。”(CBETA, T04, no. 212, p. 682, b19-20)。
《法集要颂经》卷2〈正道品 12〉:
“一切行无常,如慧所观察,
若能觉此苦,行道净其迹。”(CBETA, T04, no. 213, p. 783, a26-27)。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12 道品〉,Uv 12.6。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一切行是苦’,依智观照时,
以得厌离苦,此为清净道。”(CBETA, N26, no. 9, p. 41, a8 // PTS. Dhp. 40)。

Dhp. 278
Sabbe saṅkhārā dukkhā’ti, yadā paññāya passati;
Atha nibbindati dukkhe, esa maggo visuddhiyā. (278)
当他以智慧见到‘诸行是苦’时,
则他于苦厌离,这就是清净之道。(278)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Sabbe saṅkhārā dukkhā’ti, yadā paññāya passati, Atha nibbindati dukkhe”。此句为
“yadā A 当 A 发生时, Atha B 则 B”。A部分,主词为“sa 他”(单数,省略),动词为
“passati 见”(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副词为“paññāya 以智慧”(工具格),受词为一个句
子“Sabbe saṅkhārā dukkhā 一切行是苦”,“ti”代表这一句子的引号。此句为“当他以智慧见
到‘诸行是苦’时”。B部分,主词为“sa 他”(单数,省略),动词为“nibbindati 厌离”(第三人称
单数现在式动词,其名词为 nibbidā),副词为“dukkhe 在苦”(位格),“atha 然后”。整句为
“当他以智慧见到‘诸行是苦’时,则他于苦厌离”。
2. “esa maggo visuddhiyā”。主词为“esa 这”,动词为“hoti 是”(省略),主词补语为“maggo
道”,“visuddhiyā 清净的”(属格,所有格)。

《法句经》卷2〈道行品 28〉:
“生死非常苦,能观见为慧,
欲离一切苦,行道一切除”(CBETA, T04, no. 210, p. 569, a24-25)。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7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法句经》卷2〈道行品 28〉:
“知众行苦,是为慧见,
罢厌世苦,从是道除”(CBETA, T04, no. 210, p. 569, b21-22)。
《出曜经》卷13〈道品 13〉:
“一切众行苦,如慧之所见,
若能觉此苦,行道净其迹。”(CBETA, T04, no. 212, p. 682, b29-c1)。
《法集要颂经》卷2〈正道品 12〉:
“一切诸行苦,如慧之所见,
若能觉此苦,行道净其迹。”(CBETA, T04, no. 213, p. 783, a28-b1)。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12 道品〉,Uv 12.6。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一切行无常’,依智观照时,
则得厌离苦,此为清净道。”(CBETA, N26, no. 9, p. 41, a7 // PTS. Dhp. 40)

Dhp. 279
Sabbe dhammā danattā’ti, yadā paññāya passati;
Atha nibbindati dukkhe, esa maggo visuddhiyā. (279)
当他以智慧见到‘诸法无我’时,
则他于苦厌离,这就是清净之道。(279)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Sabbe dhammā anattā’ti, yadā paññāya passati, Atha nibbindati dukkhe”。此句为
“yadā A 当 A 发生时, Atha B 则 B”。A部分,主词为“sa 他”(单数,省略),动词为
“passati 见”(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副词为“paññāya 以智慧”(工具格),受词为一个句
子“Sabbe dhammā anattā 一切法无我”,“ti”代表这一句子的引号。此句为“当他以智慧见
到‘诸法无我’时”。B部分,主词为“sa 他”(单数,省略),动词为“nibbindati 厌离”(第三人称
单数现在式动词,其名词为 nibbidā),副词为“dukkhe 在苦”(位格),“atha 然后”。整句为
“当他以智慧见到‘诸法无我’时,则他于苦厌离”。
2. “esa maggo visuddhiyā”。主词为“esa 这”,动词为“hoti 是”(省略),主词补语为“maggo
道”,“visuddhiyā 清净的”(属格,所有格)。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7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法句经》卷2〈道行品 28〉:
“众行非身,是为慧见,
罢厌世苦,从是道除。”(CBETA, T04, no. 210, p. 569, b22-24)。
《出曜经》卷13〈道品 13〉:
“一切行无我,如慧之所见,
若能觉此苦,行道净其迹。”(CBETA, T04, no. 212, p. 682, c29-p. 683, a1)。
《法集要颂经》卷2〈正道品 12〉:
“一切法无我,如慧之所见,
若能觉此苦,行道净其迹。”(CBETA, T04, no. 213, p. 783, b3-5)。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12 道品〉,Uv 12.8。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一切法无我’,依智观照时,
以得厌离苦,此为清净道。”(CBETA, N26, no. 9, p. 41, a9 // PTS. Dhp. 40)

Dhp. 280
Uṭṭhānakālamhi anuṭṭhahāno, yuvā balī ālasiyaṃ upeto;
Saṃsannasaṅkappamano kusīto, paññāya maggaṃ alaso na vindati. (280)
怠惰的人在该精勤努力时不努力,在年轻力壮时怠惰,
意志消沉而懒散,他将无法以智慧找到正道。(280)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paññāya maggaṃ alaso na vindati”。主词为“alaso 懒惰者、怠惰的人”


(单数),动词为“vindati 得到、找到”(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na vindati 找不到”,副词为
“paññāya 以智慧”(工具格),受词为“maggaṃ 道”。此句为“怠惰者无法以智慧找到道路”。主词
“alaso 怠惰者”有以下四个形容词或片语
1. “Uṭṭhānakālamhi anuṭṭhahāno 在该努力时不努力的”。“Uuṭṭhānakālamhi 在努力时”(位
格),“anuṭṭhahāno 不努力的”。
2. “yuvā balī ālasiyaṃ upeto 年轻、健壮却怠惰的”“ ”
3. “Saṃsannasaṅkappamano 意志消沉的”
4. “kusīto 懒散的”。

《法句经》卷2〈道行品 28〉: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7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起时当即起,莫如愚覆渊,
与堕无瞻聚,计罢不进道。”(CBETA, T04, no. 210, p. 569, a28-b1)。
《出曜经》卷28〈心意品 32〉:
“应起而不起,恃力不精勤,
自陷人形卑,懈怠不解慧。”(CBETA, T04, no. 212, p. 761, b24-25)。
《法集要颂经》卷4〈护心品 31〉:
“应修而不修,恃力不精勤,
自陷人形卑,懈怠不解慧。”(CBETA, T04, no. 213, p. 795, c19-20)。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1 心品〉,Uv 31.32。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应努时不努力,少壮时陷怠惰,
意气销沈又懦弱,懒惰不以智得道。”(CBETA, N26, no. 9, p. 41, a10 // PTS. Dhp. 40)。

“应努时不努力”,遣词用字颇为奇怪。
建议改作:
“应努力时不努力,少壮时则陷怠惰,
意气销沈又懦弱,懒惰不以智得道。”

Dhp. 281
Vācānurakkhī manasā susaṃvuto, kāyena ca nākusalaṃ kayirā;
Ete tayo kammapathe visodhaye, ārādhaye maggamisippaveditaṃ. (281)
应守护言语且调御自己的意念,他勿作不善行,
他应令三业清净,他应证得世尊所教导的道。(281)

此首偈颂包含五个句子:
1. “Vācānurakkhī 护语”。
2. “manasā susaṃvuto 意的善调御”。
3. “kāyena ca nākusalaṃ kayirā 他不应以身做不善”、“kāyena ca na akusalaṃ kayirā”。主
词为“sa 他”(省略),动词为“kayirā 应做”(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8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数现在式动词为 karoti”,“na kayirā 不应做”,受词为“akusalaṃ 不善”,副词为“kāyena


以身”(工具格)。
4. “Ete tayo kammapathe visodhaye 他应令(此)三种行为方式清净”。主词为“sa 他”(省略),
动词为“visodhaye 应清净”(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役使态 caus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
词为 visujjhati”,受词为“tayo kammapathe 三种行为方式”,“kammapathe, kamma (行为
behavior, action) - pathe (ways 方式、路径)”。
5. “ārādhaye maggamisippaveditaṃ 他应证得世尊所教导的道”。主词为“sa 他”(省略),动词
为“ārādhaye 应完成、应取得”(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
动词为 ārādhayati”,受词为“maggamisippaveditaṃ”、“magga 道 -m- isi 仙人 -p-
paveditaṃ 所宣说的、所教导的”(isi 仙人,指“世尊”)。

《法句经》卷2〈道行品 28〉:
“慎言守意[12]念,身不善不行,
如是三行除,佛说是得道。”(CBETA, T04, no. 210, p. 569, b4-5),[12]念=正【宋】【元】
【明】。
《出曜经》卷10〈学品 8〉:
“护口意清净,身终不为恶,
能净此三者,便逮[16]神仙道。”(CBETA, T04, no. 212, p. 662, c18-19),[16]神仙=仙人【元】
【明】。
《法集要颂经》卷1〈善行品 7〉:
“护口意清净,身终不为恶,
能净此三业,是道大仙说。”(CBETA, T04, no. 213, p. 781, a29-b1)。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7 善行品〉,Uv 7.12。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慎语善制意,不以身作恶;
净此三业道,得圣所说道。”(CBETA, N26, no. 9, p. 41, a11 // PTS. Dhp. 41)。

Dhp. 282
Yogā ve jāyatī bhūri, ayogā bhūrisaṅkhayo;
Etaṃ dvedhāpathaṃ ñatvā, bhavāya vibhavāya ca;
Tathāttānaṃ niveseyya, yathā bhūri pavaḍḍhati.(282)
智慧从禅修而生,智慧从不禅修而灭,
已经知道了这个通往“有”与“灭”的双叉路之后,
他应以让智慧增长的方式建立自己。(282)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8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Yogā ve jāyatī bhūri”。主词为“bhūri (广大的)智慧”(单数)。动词为“jāyatī 被产生 is born”
(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被动态 pass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janati),“Yogā 从瑜伽”
(从格 ablative,一般在此解释为“从禅修”),此句为“智慧从禅修而生”。
2. “ayogā bhūrisaṅkhayo”。主词为“bhūrisaṅkhayo 智慧消失、智慧破坏”,动词为“jāyatī 被
产生 is born”(省略),“ayogā 从缺乏瑜伽”(从格 ablative,一般在此解释为“从不禅修”),此
句为“智慧从不禅修而灭”。
3. “Etaṃ dvedhāpathaṃ ñatvā, bhavāya vibhavāya ca; Tathāttānaṃ niveseyya, yathā bhūri
pavaḍḍhati”。主词为“sa 他”(省略),动词为“niveseyya, 应建立、应安顿”(第三人称单数现
在式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niveseti),受词为“tathāttānaṃ 自己”;
动词还有另一个间接受词“yathā bhūri pavaḍḍhati”;“yathā 以此方式”(关系副词),主词为
“bhūri (广大的)智慧”(单数),动词为“pavaḍḍhati 增长”(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此句为“他应
以让智慧增长的方式建立自己”。
第三句之前还有一个动名词片语,“Etaṃ dvedhāpathaṃ ñatvā, bhavāya vibhavāya ca”。动名词
为“ñatvā 已经知道了 having understood”,受词为“Etaṃ dvedhāpathaṃ 这个双叉路”;受词的
形容词为:
1. “bhavāya 有”(与格 dative)
2. “vibhavāya 无有”(与格 dative)。
“bhavāya 有”和“vibhavāya 无有、灭”两字,从了参法师以来,很多汉译都翻译成“得与失”。
KR Norman 翻译为“existence and non-existence”(存在与非存在)。
KR Norman 翻译的“non-existence”汉译作“非存在”,有遭误解的疑虑,其实应在“欲爱、有爱、
无有爱”的脉络去理解。
请参考明法比丘的《巴汉字典》,Vibhava:
DA.15./II,500∶Vibhavataṇhāti ucchedadiṭṭhisahagato rāgo.(无有爱:染着伴随断灭的见
解)。SA.12.2./II,15.∶ucchedadiṭṭhisahagatarāgabhāvena “rūpaṁ ucchijjati vinassati
pecca na bhavatī”ti evaṁ assādentī pavattamānā vibhavataṇhāti.(以染着伴随断灭的见解,
“色被消灭、被破坏、死后乌有”如此转起味着,为“无有爱”。)
《法句经》、《出曜经》、《法集要颂经》无对应偈颂。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9 相应品〉,Uv 29.40。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由瑜伽智生,无智灭瑜伽,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8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知得此两道,及其得与失,
应自努力行,可增大智慧。”(CBETA, N26, no. 9, p. 41, a12-13 // PTS. Dhp. 41)。
此处无论是将 yoga 翻译成“瑜伽”,或将“bhavāya 有”和“vibhavāya 无有”两字,跟从了参法师而
翻译成“得与失”,均不理想。
Dhp. 283
Vanaṃ chindatha mā rukkhaṃ, vanato jāyate bhayaṃ;
Chetvā vanañca vanathañca, nibbanā hotha bhikkhavo. (283)
你们需砍除丛林,不要(只)砍一棵树,
怖畏从此欲望丛林产生,诸比丘!断尽了欲望丛林之后,就达到涅盘。(283)

此首偈颂包含四个句子:
1. “Vanaṃ chindatha mā rukkhaṃ”。主词为“tumhe 你们”(复数,省略)。动词为“chindatha
需砍断”(第二人称复数现在式命令态 imper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chindati),受
词为“vanaṃ 丛林、树林”(单数)。“mā 不要”,“chindatha 需砍断”(复数动词,省略),“mā
chindatha 不要砍断”,受词为“rukkhaṃ 树”(单数)。此句为“你们需砍除丛林,不要(只)砍一
棵树”。
2. “vanato jāyate bhayaṃ”。主词为“bhayaṃ 怖畏”(单数)。动词为“jāyate 被产生”(第三人称
单数现在式动词),副词为“vanato 从丛林、从树林”(ablative 从格)。此句为“怖畏来自丛
林”。
3. “Chetvā vanañca vanathañca, nibbanā hotha”。主词为“tumhe 你们”(复数,省略)。动词
为“hotha 必成为”(第二人称复数现在式命令态 imper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bhavati),主词补语为“nibbanā 没有丛林、没有树林”。此句前面的“动名词片语”为“Chetvā
vanañca vanathañca”;“动名词”为“Chetvā 砍除之后”,受词为“vanaṃ 丛林、树林”(单
数),和“vanathaṃ 灌木丛林、草丛”。此句为“砍除了丛林与灌木草丛之后,你们就没有树
林”。
4. “bhikkhavo 诸比丘”(呼格)。

《法句经》卷2〈道行品 28〉:
“断树无伐[13]本,根在犹复生,
除根乃无树,比丘得泥洹。”(CBETA, T04, no. 210, p. 569, b6-7),[13]本=木【宋】【元】
【圣】。
《法句经》卷2〈爱欲品 32〉:
“[17]伐树[18]忽休,树生诸恶,
断树尽株,比丘灭度。”(CBETA, T04, no. 210, p. 571, b22-23),[17]下二颂283,284。[18]忽=
勿【宋】【元】【明】【圣】。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8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出曜经》卷19〈华品 19〉:
“断林勿断树,林中多生惧,
断林灭林名,无林谓比丘。”(CBETA, T04, no. 212, p. 708, c17-18)。
《法集要颂经》卷2〈华喻品 18〉:
“截林勿截树,因林生怖畏,
截林而灭已,苾刍得圆寂。”(CBETA, T04, no. 213, p. 786, a6-8)。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18 花品〉,Uv 18.3。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当伐欲稠林[2],但勿伐树木,
欲林生畏怖,应脱欲密林。”(CBETA, N26, no. 9, p. 41, a14 // PTS. Dhp. 41)。
[2]vana“井”及“欲”,vanatha-“丛”及“欲”,nibbana-“由林脱出”及“离欲”之两义兼有。nibbana-
与 nibb-āna“涅盘”之音韵相似。第三四四颂(本卷七〇页)参照。

这首《法句经》偈颂用了几个双关语,不从梵、巴利原文解读,无法掌握汉译的字义。
第一句 chindatha 是“砍伐”的命令句、祈使句。mā,是“不要”。
vana,是“树林”。vanaṃ,是“vana”的受格。
rukkha,是“树(单数)”。rukkhaṃ,是“rukkha”的受格。
所以字面上是“要砍伐整座树林,而不是只砍一棵树”。
可是 vana 也作“欲望丛林”解释,所以是“要砍伐欲望丛林,而不是只砍一棵树”。
第二句 vanato是“树林 vana”的从格,意为“从树林”(“从欲望丛林”)。
jāyate,是“生出”。
bhayaṃ,是“恐惧 bhaya”的受格。
所以字面上是“从树林产生恐惧”,另一个意思是“从欲望丛林产生恐惧”。
第三句 chetvā vanañca vanathañca, “砍了树林与树丛之后”。
vanatha 有两个含意,是“树丛”,也是“欲望”,
所以这一句也可以理解为“斩断欲林与欲望之后”。
第四句 nibbanā hotha bhikkhavo.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8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nibbanā 在读音上也是 ni-vanā (没有树林),这是理所当然的,树木砍光了,比丘当然也就没有树


林。但是 nibbanā 也是“没有渴望”,所以这一句也可以理解为“斩断欲林与欲望之后,也就没有渴
望”。而声音也接近于 nibbāna 涅盘。
所以283偈的第一层表面的意思是
“要砍伐整座树林,而不是只砍一棵树;
从树林产生恐惧;砍了树林与树丛之后,
比丘就没有了树林。”
深层的意思是:
“要砍伐欲望丛林,而不是只砍一棵树,
从欲望丛林产生恐惧;斩断欲林与欲望之后,
比丘也就没有(任何)渴望”。

Dhp. 284
Yāva hi vanatho na chijjati, aṇumattopi narassa nārisu;
Paṭibaddhamanova tāva so, vaccho khīrapakova mātari. (284)
只要人对亲戚的欲望未被砍除,即使是仅有些微的一些欲望,
他就有同样的心执着,就像小牛(系念)在牛母处吃奶。(284)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可以分为两部分:
1. “Yāva hi vanatho na chijjati, aṇumattopi narassa nārisu”。主词为“vanatho 欲望”(单数)。
动词为“chijjati 被砍断”(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被动态 pass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chindati),“na chijjati 未被砍断”;“Yāva 只要”(关系副词),主词“vanatho 欲望”有三个形
容词,一是“narassa 人的”(属格、所有格),二是“nārisu 在亲戚”(位格),三是
“aṇumattopi”、“aṇumatto pi”(即使很小量的,形容词)。此句到此为“只要人对亲戚的欲望
未被砍除,即使是仅有些微的一些欲望”。
2. “Paṭibaddhamanova tāva so, vaccho khīrapakova mātari”、“Paṭibaddhamano va tāva
so, vaccho khīrapako va mātari”。主词为“so 他”(单数)。动词为“hoti 是”(省略),形容词
为“Paṭibaddhamano 心已结缚的、心已执着的”,第一个副词为“tāva 数量就这么多、时间
就这么常久”,第二个副词为“va 就 just”。此句到此为“他就有同样的心执着”。后面跟着一
个比喻:“vaccho khīrapako va mātari”。“va 就像”(连接词),主词为“vacch 小牛、牛犊”
(单数),动词为“hoti 是”(省略),形容词为“khīrapako 还在吃奶的”,此一形容词的副词为
“mātari 在母亲处”(位格)。整句为“他就有同样的心执着,就像小牛(系念)在牛母处吃奶”。

《法句经》卷2〈道行品 28〉:
“不能断树,亲戚相恋,
贪意自缚,如犊慕乳”(CBETA, T04, no. 210, p. 569, b8-9)。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8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法句经》卷2〈爱欲品 32〉:
“夫不伐树,少多余亲,
心系于此,如犊求母。”(CBETA, T04, no. 210, p. 571, b23-24)。
《出曜经》卷19〈华品 19〉:
“未断林顷,增人缚着,
心缚无解,如犊恋母。””(CBETA, T04, no. 212, p. 708, c28-p. 709, a1)。
《法集要颂经》卷2〈华喻品 18〉:
“截林勿断根,因林生怖畏,
心缠最难离,如犊恋爱母。”(CBETA, T04, no. 213, p. 786, a10-11)。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18 花品〉,Uv 18.4。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男女欲微少,彼心被系缚,
如饮乳犊子,不离彼母中。”(CBETA, N26, no. 9, p. 42, a1 // PTS. Dhp. 41)。
了参法师翻译:
“男女欲丝丝,未断心犹系,
如饮乳犊子,不离于母中。”
这是将第二句“nārisu”当作“nārī 女人”的位格,也将第二句“narassa”当作“男人的”。
KR Norman 主张将“nārisu”翻译作“在亲戚”。
古代汉译均未将“nārisu”当作“nārī 女人”的位格,,而是翻译为“亲戚”。
Dhp. 285
Ucchinda sinehamattano kumudaṃ sāradikaṃva pāṇinā;
Santimaggameva brūhaya, nibbānaṃ sugatena desitaṃ. (285)
你要切断你自己的爱恋,就像切断秋天水池的莲花一样,
你需修习善逝所教导的寂静道和涅盘。(285)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8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1. “Ucchinda sinehamattano kumudaṃ sāradikaṃva pāṇinā”、“Ucchinda sineham attano


kumudaṃ sāradikaṃ va pāṇinā”。主词为“tvaṃ 你”(单数,省略),动词为“ucchinda 需砍
断”(第二人称单数现在式命令语态 imper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chindati),受词
“sineham 爱恋、欲望”,“sinehamattano 自己的爱恋”;“va 就像”(连接词),主词为“tvaṃ
你”(单数,省略),动词为“ucchinda 需砍断”(省略),受词为“kumudaṃ 莲花”,“kumudaṃ
sāradikaṃ 秋天的莲花”,“pāṇinā”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是常见的“pāṇinā 以手”(工具
格),另一种是KR Norman 主张的“pāniyaṃ, pānīyaṃ 水”(受格)。此句的解释采用R
Norman 的主张:“你要切断你自己的爱恋,就像切断秋天水池的莲花一样”。
2. “Santimaggameva brūhaya, nibbānaṃ sugatena desitaṃ”、“Santimaggam eva brūhaya,
nibbānaṃ sugatena desitaṃ”。主词为“tvaṃ 你”(单数,省略),动词为“brūhaya 需修习、
需发展”(第二人称单数现在式命令语态 imper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brūheti),副
词为“eva 仅是”,受词为“Santimaggam 寂静道”和“nibbānaṃ 涅盘”,受词的形容词为
“sugatena desitaṃ 善逝所教导的”。整句为“你需修习善逝所教导的寂静道和涅盘”。

《出曜经》卷19〈华品 19〉:
“当自断恋,如秋池华,
息迹受教,佛说泥洹。”(CBETA, T04, no. 212, p. 709, a9-10)。
《法集要颂经》卷2〈华喻品 18〉:
“当自断爱恋,犹如枯莲池,
息迹受正教,佛说圆寂乐。”(CBETA, T04, no. 213, p. 786, a12-13)。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18 花品〉,Uv 18.5。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自己断爱情,如手折秋莲,
勤修寂静道,善逝宣涅盘。”(CBETA, N26, no. 9, p. 42, a2 // PTS. Dhp. 41)。

Dhp. 286
Idha vassaṃ vasissāmi, idha hemantagimhisu;
Iti bālo vicinteti, antarāyaṃ na bujjhati. (286)
愚者如此想:“雨季我将居住此处,冬季、夏季我将居住彼处”,他不知(将来的)障碍、危险。(286)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Idha vassaṃ vasissāmi, idha hemantagimhisu, Iti bālo vicinteti”。主词为“bālo 愚者”(单
数),动词为“vicinteti 思考、想”(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受词为“iti (作用如同标点符号的‘引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8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号’)”所引述的“Idha vassaṃ vasissāmi, idha hemantagimhisu”;主词为“ahaṃ ”(我,省


略),动词为“vasissāmi 将居住”(第一人称单数未来式,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vasati),
受词为“vassaṃ 雨季”,副词为“idha 此”,“hemantagimhisu”为位格,“hemanta 冬季”,
“gimha 夏季”(位格时,写作 gimhi)。此句为“愚者如此想:‘雨季我将居住此处,冬季、夏季
我将居住彼处’”。古代印度将一年分作三季:“vassaṃ 雨季”、“hemanta 冬季”、“gimha 夏
季”。
2. “antarāyaṃ na bujjhati”。主词为“bālo 愚者”(指上一句的愚者),动词为“bujjhati 觉醒、知
晓”(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na bujjhati 未觉醒、不知晓”,受词为“antarāyaṃ”,此字
古代汉译为“来变”。近代有人翻译为“险阻、障碍”。
此字应如明法比丘解释 Antarāya 为:
【阳】障碍,险阻。Mv.I,112-3.∶Tatrime antarāyā 这些(十)障难--
1. rājantarāyo,王难(国王常来光顾)
2. corantarāyo,贼难
3. agyantarāyo,火难(火灾)
4. udakantarāyo,水难(水灾)
5. manussantarāyo,人难
6. amanussantarāyo,非人难
7. vāḷantarāyo,野兽难
8. sarīsapantarāyo,爬虫类难(sarīsapa蛇、蝎等)
9. jīvitantarāyo,命难
10. brahmacariyantarāyoti 梵行难

《法句经》卷1〈愚暗品 13〉:
“暑当止此,寒当止此,
愚多[40]务虑,莫知来变。”(CBETA, T04, no. 210, p. 563, b25-26),[40]务=预【宋】【元】
【明】。
《出曜经》卷3〈无常品 1〉:
“暑当止此,寒雪止此,
愚多豫虑,莫知来变。”(CBETA, T04, no. 212, p. 623, c22-23)。
《法集要颂经》卷1〈有为品 1〉:
“今岁虽云在,冬夏不久停,
凡夫贪世乐,中间不惊怖。”(CBETA, T04, no. 213, p. 777, c22-23)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1 无常品〉,Uv 1.38。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8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雨季我住此,冬夏不住此’,
此为愚者想,不觉死到来。”(CBETA, N26, no. 9, p. 42, a3 // PTS. Dhp. 41)。

明法比丘注解:
Gimha,(梵grīsma),【阳】热,热季,热天,夏天(1月16至5月15)。
Vassa,(梵varsa‹vris年?雨),【阳】1.年。2.雨,雨季(五月十六至九月十五)。
vassakāla,【阳】雨季。vassagga,【中】最多戒腊。vassāvāsa,雨安居,夏安居。
Hemanta,【阳】冬天(寒季,九月十六至正月十五)。
Dhp. 287
Taṃ puttapasusammattaṃ, byāsattamanasaṃ naraṃ;
Suttaṃ gāmaṃ mahoghova, maccu ādāya gacchati. (287)
死王带走那个欣喜有子有牛、有系着心的人,
如同洪水带走沉睡中的村落。(287)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maccu ādāya gacchati naraṃ”。主词为“maccu 死王,魔王”(单数),动


词为“ādāya gacchati 带走、已经带走”(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受词,“naraṃ 人”(单数)。 受词
“naraṃ 人”有下列三个形容词:
1. “puttapasusammattaṃ 喜乐于子与牛”,“putta 子 - pasu 牛、四脚的家畜 - sammattaṃ
喜乐于 delighted”。
2. “byāsattamanasaṃ 已有系着心的”,“byāsatta 已有系着的- manasaṃ 心”。
3. “taṃ 那个 that”。
此一句子有一个比喻,用连接词“va 就像”与上一句衔接:“suttaṃ gāmaṃ mahogho”,主词为
“mahogho 大水、洪水 mahā 大 - ogho 水”,动词为“ādāya gacchati 带走、已经带走”(从上一句
递延),受词为“suttaṃ gāmaṃ 沉睡的村庄”(suttaṃ 沉睡的 gāmaṃ 村庄)。
《法句经》卷2〈道行品 28〉:
“人营妻子,不观病法,
死命卒至,如水湍骤。”(CBETA, T04, no. 210, p. 569, b13-14)。
《出曜经》卷3〈无常品 1〉:
“生子欢豫,爱染不离,
醉遇暴河,溺没形命。”(CBETA, T04, no. 212, p. 624, a11-12)。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8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1 无常品〉,Uv 1.39。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溺爱子家畜,彼心执着此, 死神将捉去,如睡村瀑流。”(CBETA, N26,


no. 9, p. 42, a4 // PTS. Dhp. 41)。
Dhp. 288
Na santi puttā tāṇāya, na pitā nāpi bandhavā;
Antakenādhipannassa, natthi ñātīsu tāṇatā. (288)
儿子不是你的救护所,即使是父亲或亲戚也不是(你的救护所),
被死亡抓取时,在亲戚之中没有人能当你的庇护。(288)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Na santi puttā tāṇāya, na pitā nāpi bandhavā”。主词为“puttā 儿子”(复数)、“pitā 父亲”
(单数)与“bandhavā 亲戚”(复数),动词为“santi 是”(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na santi 不
是”,主词补语“tāṇāya 用来作为避难所、救护所”(与格 dative,单数)。“api 即使”。此句为
“儿子不是你的救护所,即使是父亲或亲戚也不是(你的就护所)”。
2. “Antakenādhipannassa, natthi ñātīsu tāṇatā”。主词为“tāṇatā 庇护”(单数)、“ñātīsu 在亲
戚当中的”(位格),动词为“natthi 不存在”,副词为“Antakenādhipannassa 被死亡抓取时”;
“Antakena 由死亡”(工具格,单数)。“adhipannassa 到达、抓取”。此句为“被死亡抓取时,
在亲戚之中没有人能当你的庇护”。

《法句经》卷1〈无常品 1〉:
“[17]非有子恃,亦非父兄,
为死所迫,无亲可怙。”(CBETA, T04, no. 210, p. 559, b2-3),[17]此颂288。。
《出曜经》卷2〈无常品 1〉:
“非有子恃,亦非父兄,
为死所迫,无亲可怙。”(CBETA, T04, no. 212, p. 617, b12-13)。
《法集要颂经》卷1〈有为品 1〉:
“父母与兄弟,妻子并眷属,
无常来牵引,无能救济者。”(CBETA, T04, no. 213, p. 777, c24-25)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1 无常品〉,Uv 1.40。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9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子亦不能救,父子及亲戚,
莫为能救护,彼为死神捉,亲族非能救。”(CBETA, N26, no. 9, p. 42, a5 // PTS. Dhp. 42)。

Dhp. 289
Etamatthavasaṃ ñatvā, paṇḍito sīlasaṃvuto;
Nibbānagamanaṃ maggaṃ, khippameva visodhaye. (289)
了解此一道理之后,
守护戒的智者应迅速清净导向涅盘的道路。(289)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
主词为“paṇḍito 智者”(单数),动词为“visodhaye 应清净”(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祈使态 optative;
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为 visujjhati),受词为“maggaṃ 道”(单数)。此句为“智者应清净此道”。
此句的前面有一个动名词片语:“etamatthavasaṃ ñatvā”、“etam atthavasaṃ ñatvā”。动名词为
“ñatvā 瞭解了之后”(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为 jānāti),受词为“atthavasaṃ 原因、理由”,受词的形容
词为“etam 这个”。此句到此为“瞭解了这个理由之后,智者应清净此道”。
受词“maggaṃ 道”有一个形容词“Nibbānagamanaṃ 导向涅盘的”。
主词“paṇḍito 智者”有一个形容词“sīlasaṃvuto 守护戒的”。
动词“visodhaye 应清净”有一个副词“khippam 快速地”。
《法句经》卷2〈道行品 28〉:
“慧解是意,可修经戒,
勤行度世,一切除苦。”(CBETA, T04, no. 210, p. 569, b16-17)。
《出曜经》卷9〈戒品 7〉:
“智者学牢固,于诸禁戒律,
直趣泥洹路,速得至灭度。”(CBETA, T04, no. 212, p. 657, b4-5)
《法集要颂经》卷1〈持戒品 6〉:
“苾刍防禁戒,恒见学此者,
直趣涅盘路,速得净如是。”(CBETA, T04, no. 213, p. 780, c19-21)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6 戒品〉,Uv 6.15。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9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知此之意义,智者持戒律,
应速令清净,至达涅盘道。”(CBETA, N26, no. 9, p. 42, a6 // PTS. Dhp. 42)

第二十:道品(Maggavaggo)总结
书房夜话 427:巴利《法句经》与汉译《法句经》,第20品〈道品〉结语
巴利《法句经》的〈20 道品〉与支谦《法句经》(T210)的〈28 道行品〉,两者互为对应的品。
在巴利《法句经》的〈20 道品〉有下列几首偈颂:
1. 当他以智慧见到‘诸行无常’时,则他于苦厌离,这就是清净之道。(277)
2. 当他以智慧见到‘诸行是苦’时,则他于苦厌离,这就是清净之道。(278)
3. 当他以智慧见到‘诸法无我’时,则他于苦厌离,这就是清净之道。(279)
这三首偈颂的结构相同,依顺序谈到“诸行无常”、“诸行是苦”、“诸法无我”。
《法句经》(T210)与三首巴利偈颂相对应的偈颂为:
《法句经》卷2〈道行品 28〉:
“知众行空,是为慧见,罢厌世苦,从是道除。
知众行苦,是为慧见,罢厌世苦,从是道除。
众行非身,是为慧见,罢厌世苦,从是道除。”(CBETA, T04, no. 210, p. 569, b20-24)。
这三首汉译偈颂的结构相同,依顺序谈到“众行空”、“众行苦”、“众行非身”,第一项“众行空”在巴
利偈颂是“诸行无常”,第一项“众行非身”在巴利偈颂是“诸法无我”。
从第三项,可以推论“非身”是“无我”的古译;只是“诸法”在汉译成为“众行”。第一项则谈到“空”而
漏掉了巴利偈颂的“诸行无常”,在我的另一论文谈到北传《杂阿含经》与巴利《相应部》的差别,
其中一项是,在并举“无常、苦、无我”时,北传《杂阿含经》常会多了一项“空”,可见“空”义被逐
渐强调。
读者有机会看到“同一偈颂翻译两次”的所谓“重译偈颂”:
《法句经》卷2〈道行品 28〉:
“[6]生死非常苦,能观见为慧,
欲离一切苦,行道一切除。
生死非常空,能观见为慧,
欲离一切苦,但当勤行道。”(CBETA, T04, no. 210, p. 569, a24-28),[6]下二颂巴利文无。
我们从安世高《长阿含十报法经》“若从是色得灭,是痛痒思想生死识”得知,五蕴的“受”古译为
“痛痒”(或“痛痒”),五蕴的“想”古译为“思想”,五蕴的“行”古译为“生死”。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9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单卷本《杂阿含经》(T101)也是如此:“痛痒、思想、生死、识,为比丘念本”。
所以,“生死非常苦”的“生死”就是“诸行无常”的“行”。但是为什么要说“非常苦”和“非常空”呢?
我们来阅读“非常”两字,
《法句经》卷1〈无常品 1〉:
“所行非常,谓兴衰法,
夫生輙死,此灭为乐。”(CBETA, T04, no. 210, p. 559, a11-12)。
这一首偈颂又翻译作:
《别译杂阿含110经》卷6: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乃名涅盘。”
《杂阿含1197经》卷44:
“一切行无常,斯皆生灭法,
虽生寻以灭,斯寂灭为乐。”
所以,古代曾将“无常”翻译作“非常”。
在此理解之下,《法句经》〈道行品 28〉的“生死非常苦”要怎么解释呢?
古代翻译“偈颂集”时,会将结构相同的两首或多首偈颂“缩译”(或“简写”)成一首“偈颂”,这是印度
文本所见不到的现象。
因此,《法句经》卷2〈道行品 28〉:
“生死非常苦,能观见为慧,
欲离一切苦,行道一切除。
生死非常空,能观见为慧,
欲离一切苦,但当勤行道。”(CBETA, T04, no. 210, p. 569, a24-28)
第一首偈颂是两首偈颂的压缩,分开来则是:
1. 诸行无常,观见为慧,欲离众苦,行道能除。
2. 诸行为苦,观见为慧,欲离众苦,行道能除。
另外一首“生死非常空,能观见为慧,欲离一切苦,但当勤行道。”分开来则是:
1. 诸行非身(无我),观见为慧,欲离众苦,行道能除。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9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2. 诸行皆空,观见为慧,欲离众苦,行道能除。
这一品还有几首偈颂值得深谈,不过,我们要赶快完成全部 423首巴利偈颂的翻译和解析,等适当
机会再来“细读”法句偈颂吧!
汉译《法句经》的〈28 道行品〉有28首偈颂,而巴利〈20 道品〉只有17首偈颂,巴利〈20 道
品〉的4首偈颂在汉译〈28 道行品〉没有对应偈颂;汉译《法句经》〈28 道行品〉的15首偈颂在巴
利〈20 道品〉没有对应偈颂。
以下帖主以巴利〈20 道品〉的次序编列 T210《法句经》的对应偈颂。
(273),【〈28 道行品〉(1)】
(274),【〈28 道行品〉(2)】
(275),【〈28 道行品〉(22)】
(276),【〈28 道行品〉(3)】
(277),【〈28 道行品〉(4)】
(278),【〈28 道行品〉(4, 20)】
(279),【〈28 道行品〉(21)】
(280),【〈28 道行品〉(6)】
(281),【〈28 道行品〉(8)】
(282),【--------------】
(283),【〈28 道行品〉(9)】
(284),【〈28 道行品〉(10)】
(285),【--------------】
(286),【--------------】
(287),【〈28 道行品〉(14)】
(288),【--------------】
(289),【〈28 道行品〉(16)】

巴利《法句经》从第一品〈双品〉到第20品〈道品〉为止,总共有 289 首偈颂,对应的 T210 《法


句经》从第九品〈双要品〉到第28品〈道行品〉共有 349 首偈颂(22 + 20 + 12 + 17 + 21 + 17 +
10 + 16 + 22 + 14 + 14 + 13 + 14 + 21 + 14 + 12 + 26 + 19 + 17 + 28 = 349)。
在此,我必需再提醒一次:此处的文法经过我的演绎和诠释,有些部分可能是错误的而需要进一步
订正。
此一专题希望建立一个讨论平台,来呼应此项需求,希望有人接棒持续改进。
巴利《法句经》第20品为〈Maggavaggo 道品〉,其他语言版本《法句经》的“道品”篇章如下:
1. 巴利《法句经》第20品〈Maggavaggo 道品〉。
2. 梵文《法句经》(《优陀那品》)第12品〈道品〉。
3. 波特那《法句经》第20品〈道品〉。
4. 犍陀罗《法句经》第6品〈道品〉。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9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汉译《法句经》的相关品名如下:
1. T210《法句经》,〈道行品 28〉,28首偈颂。
2. 《法句譬喻经》,〈道行品 28〉,5首偈颂。
3. 《出曜经》,第13品〈道品〉,20首偈颂。
4. 《法集要颂经》,第12品〈正道品〉,23首偈颂。

本群组在“巴利《法句经》”的目录下,介绍了第20品〈道品〉273-289颂,接着要从下列三个角度
来审查这些文献:
1. 从巴利偈颂本身检视巴利《法句经》的第20品〈道品〉。
2. 从巴利《法句经》的视角阅读汉译《法句经》(T210)。
3. 从汉译《法句经》(T210)的视角阅读巴利《法句经》。

1. 从巴利偈颂本身检视巴利《法句经》的第 20品〈道品〉:
巴利《法句经》273-289 颂总共 17颂,其中有276, 282, 283, 284, 286, 287, 288 七颂并未出现
与“道 magga”相关的用字。
2. 从巴利《法句经》的视角阅读汉译《法句经》(T210):
巴利《法句经》17首偈颂当中,只有282, 285, 286, 288 四颂在汉译《法句经》〈道行品 28〉没
有对应偈颂,其中 286, 288 两颂的对应偈颂分别出现在其他品。
3. 从汉译《法句经》(T210)的视角阅读巴利《法句经》:
汉译《法句经》(T210)〈法住品 28〉的28首偈颂当中,有15首偈颂不存在巴利对应偈颂。
让我们继续阅读,来看看两者的关系吧!
(原贴: 书房夜话 427:巴利《法句经》与汉译《法句经》,第20品〈道品〉结语 )
目录

第廿一:杂品 Pakiṇṇakavaggo
廿一:杂品 目次
Dhp_290 Dhp_291 Dhp_292 Dhp_293 Dhp_294 Dhp_295
Dhp_296 Dhp_297 Dhp_298 Dhp_299 Dhp_300 Dhp_301
Dhp_301 Dhp_302 Dhp_303 Dhp_304 Dhp_305 第廿一:杂品
(Pakiṇṇakavaggo)
总结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9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Dhp. 290
Mattāsukhapariccāgā, passe ce vipulaṃ sukhaṃ;
Caje mattāsukhaṃ dhīro, sampassaṃ vipulaṃ sukhaṃ. (290)
假如从舍弃小乐,智者能看见大乐,
考虑了大乐,智者应舍弃小乐。(290)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Mattāsukhapariccāgā, passe ce vipulaṃ sukhaṃ”。“ce 假如”,主词为“dhīro 智者、贤
者”(单数,出现于下一句),动词为“passe 应看见”(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祈使态 optative;第
三人称单数动词为 passati),受词为“sukhaṃ 乐”(单数),“vipulaṃ sukhaṃ 广大的乐、大
乐”;副词为“Mattāsukhapariccāgā 从舍弃小乐”(ablative 从格,Mattāsukha 小量的快乐 -
pariccāgā 永舍、彻底舍弃[第三人称单数动词 pariccajati 的动名词 gerund])。此句为“假如
从舍弃小乐,智者能看见大乐”。
2. “Caje mattāsukhaṃ dhīro, sampassaṃ vipulaṃ sukhaṃ”。主词为“dhīro 智者、贤者”(单
数),动词为“caje 应放弃”(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为
cajati),受词为“mattāsukhaṃ 小乐、小量的快乐”(单数);副词为动名词片语“sampassaṃ
vipulaṃ sukhaṃ 考虑了大乐”(动名词 sampassaṃ 考虑了 [第三人称单数动词 Sampassati
的动名词 gerund])。此句为“考虑了大乐,智者应舍弃小乐”。

《法句经》卷2〈广衍品 29〉:
“施安虽小,其报弥大;
慧从小施,受见景福。”(CBETA, T04, no. 210, p. 569, c11-12)。
《出曜经》卷27〈乐品 31〉:
“慎莫着于乐,当就护来行,
当念舍于世,观于快乐事。”(CBETA, T04, no. 212, p. 757, a8-9)
《法集要颂经》卷4〈乐品 30〉:
“慎莫着于乐,当就护来行,
当念舍于世,观于快乐事。”(CBETA, T04, no. 213, p. 794, c27-28)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0 乐品〉,Uv 30.30。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若弃于小乐,得见于大乐,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9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智者弃小乐,当见于大乐。”(CBETA, N26, no. 9, p. 42, a14 // PTS. Dhp. 42)。


后半偈应作:“考虑了大乐,智者应舍弃小乐。”

Dhp. 291
Paradukkhūpadhānena, attano sukhamicchati;
Verasaṃsaggasaṃsaṭṭho, verā so na parimuccati. (291)
他藉由造成别人痛苦来希求自己的快乐,
充满仇恨的人,他无法从仇恨解脱。(291)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Paradukkhūpadhānena, attano sukhamicchati”、“Paradukkhūpadhānena, attano
sukham icchati”。主词为“so 他”(单数,省略),动词为“icchati 希求、想要”(第三人称单数
动词),受词为“sukhaṃ 乐”(单数),“attano sukham 自己的快乐”;副词为
“Paradukkhūpadhānena 藉由造成别人痛苦”(工具格,Paradukkha 别人的痛苦 - ūpadhāna
造成、引起])。此句为“他藉由造成别人痛苦来希求自己的快乐”。
2. “Verasaṃsaggasaṃsaṭṭho, verā so na parimuccati”。主词为“so 他”(单数),动词为
“parimuccati 被解脱、被释出”(第三人称单数动词,被动语态 passive),“na parimuccati
不被解脱、不被释出”;副词为“verā 从仇恨”(从格 ablative);主词“so 他”有一个形容词“v
erasaṃsaggasaṃsaṭṭho 充满仇恨的”。此句为“充满仇恨的人,他无法从仇恨解脱”。

《法句经》卷2〈广衍品 29〉:
“施劳于人,而欲望佑,
殃咎归身,自遘广怨。”(CBETA, T04, no. 210, p. 569, c12-13)
《出曜经》卷27〈乐品 31〉:
“若人[8]娆乱彼,自求安乐世,
遂成其怨憎,终不脱苦患。”(CBETA, T04, no. 212, p. 753, a20-21),[8]娆=挠【宋】*【元】
*【明】*。
《法集要颂经》卷4〈乐品 30〉:
“若人扰乱彼,自求安乐世,
遂成其怨憎,终不得解脱。”(CBETA, T04, no. 213, p. 794, a25-26)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0 乐品〉,Uv 30.2。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9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施与他人苦,离求自己乐,
彼为瞋系缚,怨憎不解脱。”(CBETA, N26, no. 9, p. 43, a1 // PTS. Dhp. 42)。
第二句“离求自己乐”似为“欲求自己乐”。
Dhp. 292
Yañhi kiccaṃ apaviddhaṃ, akiccaṃ pana kayirati;
Unnaḷānaṃ pamattānaṃ, tesaṃ vaḍḍhanti āsavā. (292)
拒绝所有应作的事,从事所有不该作的事,
那些傲慢者的、放逸者的漏增长。(292)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Yañhi kiccaṃ apaviddhaṃ”、“Yaṃ hi kiccaṃ apaviddhaṃ”。主词为“Yaṃ kiccaṃ 凡是
应作的 what should be done”(Yaṃ 关系代名词,相当于英文的 what),动词为“hoti 是”(第
三人称单数动词),形容词为“apaviddhaṃ 被抛弃的、被拒绝的”。此句为“凡是应作的事都拒
绝了”、“拒绝所有应作的事”。
2. “akiccaṃ pana kayirati”。主词为“Yaṃ akiccaṃ 凡是不该作的 what should not be done”
(Yaṃ 关系代名词,相当于英文的 what),动词为“kayirati 被执行、被作”(第三人称单数动
词,被动语态 passive,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为 karoti)。此句为“凡是该作的事都被作了”、“从
事所有不该作的事”。
3. “Unnaḷānaṃ pamattānaṃ, tesaṃ vaḍḍhanti āsavā”。主词为“āsavā 漏、垢秽”(复数),
“tesaṃ āsavā 他们的漏、垢秽”(复数),动词为“vaḍḍhanti 增加、增长”(第三人称复数动
词),“tesaṃ 他们的”有两个形容词,一为“unnaḷānaṃ 傲慢者的”,二为“pamattānaṃ 放逸
者的”。此句为“那些傲慢者的、放逸者的漏增长”。

《法句经》卷2〈广衍品 29〉:
“已为多事,非事亦造,
伎乐放逸,恶习日增。”(CBETA, T04, no. 210, p. 569, c13-14)。
《出曜经》卷6〈放逸品 5〉:
“行亦应正,非事莫豫,邪径增垢,
诸漏兴盛,漏已炽盛,除邪漏尽。”(CBETA, T04, no. 212, p. 642, b25-26)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4 不放逸品〉,Uv 4.19。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9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应作而不作,不应作而作,
傲慢放逸者,彼增长烦恼。”(CBETA, N26, no. 9, p. 43, a2 // PTS. Dhp. 42)

明法比丘对“āsava”的解释:
āsava,(ā向、从…+su(梵sru)流动),【阳】1.流动的。2.幽灵。3.痛处的流出,4.(贪
瞋痴的)漏(原意:流向,从…流)。各种烦恼中,“漏”是最古的用法,
1. “漏”在佛教是“漏出”的意思,心中的污秽泄漏到外面眼流者。《杂阿含551经》:“眼识起
贪,依眼界贪欲流出,故名为流。耳鼻舌身意流者,谓意识起贪,依意界贪识流出,故名为
流。”(T2.144中);
2. 在耆那教则是“漏入”的意思,污秽从外面流入体内”附着于阿特曼(Atman)。
3. 总之,“漏”是佛教和耆那教所共用的。
在四漏当中,欲漏与有漏都是属于贪心所,前者是对五欲的贪,后者是对存在或生命的贪。见漏是
邪见心所,无明漏则是痴心所。“四漏”(cattāro āsavā)。DhsA.CS:p.402:
1. pañcakāmaguṇasaṅkhāte kāme āsavo ‘kāmāsavo’.(“欲漏”是所谓的五种欲漏),
2. rūpārūpasaṅkhāte kammato ca upapattito ca duvidhepi bhave āsavo ‘bhavāsavo’.
(“有漏”是从色、无色的业,产生两种‘有’的流漏)。
3. diṭṭhi eva āsavo ‘diṭṭhāsavo’(“见漏”是邪见的漏),
4. avijjāva āsavo ‘avijjāsavo’(“无明漏”则是无明的漏)。
Vibhv.p.167∶Rūpārūpabhavesu chandarāgo bhavāsavo.Jhānanikantisassatadiṭṭhisahagato
ca rāgo ettheva saṅgayhati.(于色、无色的欲染为“有漏”。此处收录具有常见的禅那欲求的
染)。《中部》第九经《正见经》,舍利弗尊者说:“当漏生起,无明即生起”(āsavasamudayā
avijjāsamudayo)“当无明生起,漏即生起。”(avijjā-samudayā āsavasamudayo)《殊胜义》
(Atthasālinī (PTS:1115;CS:1120):“道的趣向中,须陀洹道断欲漏,斯陀含道断有漏,阿
那含道断邪见漏,阿罗汉道断无明漏。”(Maggapaṭipāṭiyā sotāpattimaggena diṭṭhāsavo
pahīyati,anāgāmimaggena kāmāsavo,arahattamaggena bhavāsavo avijjāsavo cāti.)
Dhp. 293
Yesañca susamāraddhā, niccaṃ kāyagatā sati;
Akiccaṃ te na sevanti, kicce sātaccakārino;
Satānaṃ sampajānānaṃ, atthaṃ gacchanti āsavā. (293)
那些善精进者,那些持续修身念处者,
他们不断地作该作的事,不亲近不该作的事,
正知正念者的漏止息。(293)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39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Yesañca susamāraddhā, niccaṃ kāyagatā sati; akiccaṃ te na sevanti, kicce
sātaccakārino”、“Yesaṃ ca susamāraddhā, niccaṃ kāyagatā sati, akiccaṃ te na
sevanti, kicce sātaccakārino”。主词为“te 他们”(复数),动词为“sevanti 练习、亲近”(第三
人称复数动词),“na sevanti 不练习、不亲近”,受词为“akiccaṃ 不该作的事”;动词有一动
名词片语作为副词:“kicce sātaccakārino 不断地作该作的事”。此句的主干为“不断地作该
作的事,他们不亲近不该作的事”。主词“te 他们”有两个形容词,一为“Yesaṃ ca
susamāraddhā 那些善精进者”,二为“(yesaṃ) niccaṃ kāyagatā sati 那些持续修身念处
者”。
2. “Satānaṃ sampajānānaṃ, atthaṃ gacchanti āsavā”。主词为“āsavā 漏、垢秽”(复数),
“Satānaṃ sampajānānaṃ āsavā 正知正念者的漏、垢秽”(复数),动词为“gacchanti 去”(第
三人称复数动词),受词为“atthaṃ 止息处、家”。此句为“正知正念者的漏止息”。

《法句经》卷2〈广衍品 29〉:
“精进惟行,习是舍非,
修身自觉,是为正习。”(CBETA, T04, no. 210, p. 569, c15-16)。
《出曜经》卷6〈放逸品 5〉:
“诸有[8]猗权慧,常念于身患,
非事亦不为,应为而不舍,
有念思智慧,永无有诸漏。”(CBETA, T04, no. 212, p. 642, c17-19),[8]猗=倚【宋】*【元】
*【明】*。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4 不放逸品〉,Uv 4.20。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常勤以念身,不作不应作,
应作则常作,念者烦恼尽。”(CBETA, N26, no. 9, p. 43, a3 // PTS. Dhp. 42)。
原巴利偈颂为六句,此翻译过为减省。如将第五、六两句“Satānaṃ sampajānānaṃ, atthaṃ
gacchanti āsavā 正知正念者的漏止息”翻译为“念者烦恼尽”,省略了“sampajānānaṃ 正知者”。
Dhp. 294
Mātaraṃ pitaraṃ hantvā, rājāno dve ca khattiye;
Raṭṭhaṃ sānucaraṃ hantvā, anīgho yāti brāhmaṇo. (294)
杀了母亲、父亲及两个刹帝利王,杀了国人及所有随从,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0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他成为寂静无扰地游行(于世间)的婆罗门。(294)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
“anīgho yāti brāhmaṇo”。主词为“brāhmaṇo 婆罗门”(单数),动词为“yāti 前往、去、前行”(第三
人称单数动词),主词的形容词为“anīgho 无扰乱的、平静的”。此句为“无扰乱的婆罗门(继续)前
行”。动词“yāti 前往、去、前行”有两个动名词片语作为副词:
1. “Mātaraṃ pitaraṃ hantvā, rājāno dve ca khattiye”。动名词为“hantvā 已经杀死了”(动名
词 gerund,having killed),受词有三个:一为“Mātaraṃ 母”,二为“pitaraṃ 父”,三为
“rājāno dve ca khattiye 两个刹帝利王”(两个刹帝利种姓的国王)。
2. “Raṭṭhaṃ sānucaraṃ hantvā”。动名词为“hantvā 已经杀死了”(动名词 gerund,having
killed),受词为“Raṭṭhaṃ sānucaraṃ 国人、国家的居民及随从者”,“sānucaraṃ”、“sa 及
anucaraṃ 随从者”。
在巴利《法句经注》及汉译论书解释了下列词汇所隐喻的对象,但是各背诵传统的诠释并非完全一
致,我们稍后再谈。
1. 母亲
2. 父亲
3. 两个刹帝利王
4. 国人
5. 随从
有些翻译和诠释将第三项“两个刹帝利王”当作两项“两个王”及“刹帝利”,注释书不作这样的解释。
诺曼博士(KR Norman)赞成“两个刹帝利王”当作一项的诠释。
《法句经》卷1〈教学品 2〉:
“[39]学先断母,率君二臣,
废诸营从,是上道人。”(CBETA, T04, no. 210, p. 559, c3-4),[39]此颂=295。
《出曜经》卷26〈双要品 30〉:
“除其父母缘,王家及二种,
遍灭其境[12]土,无垢为梵[13]志。”(CBETA, T04, no. 212, p. 750, c15-16),[12]土=界【宋】
*【元】*【明】*。[13]志=行【元】【明】*。
《出曜经》卷30〈梵志品 34〉:
“先去其母,王及二臣,
尽胜境界,是谓梵志。”(CBETA, T04, no. 212, p. 774, c18-19)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0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法集要颂经》卷3〈相应品 29〉:
“除其父母缘,王家及二种,
徧灭其境界,无垢为梵行。”(CBETA, T04, no. 213, p. 793, b18-19)
《法集要颂经》卷4〈梵志品 33〉:
“学先去其母,率君及二臣,
尽胜诸境界,是名为梵志。”(CBETA, T04, no. 213, p. 799, b7-8)。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9 相应品〉,Uv 29.24。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杀母[1]〔爱欲〕与父〔我慢〕,
杀刹帝利族二王〔断见、常见〕,
灭王国〔十二处〕杀从臣〔喜食〕,
行无苦患婆罗门。”(CBETA, N26, no. 9, p. 43, a4-5 // PTS. Dhp. 43)

[1]从注释解为譬喻的说法。十二处指眼、耳、鼻、舌、身、意,及色、声、香、味、触、法,五盖
为五种之障盖云为贪欲、瞋恚、睡眠、掉举恶作、疑。
Dhp. 295
Mātaraṃ pitaraṃ hantvā, rājāno dve ca sotthiye;
Veyagghapañcamaṃ hantvā, anīgho yāti brāhmaṇo. (295)
杀了母亲、父亲及两个多闻的国王,
所杀的第五人是(凶猛)如老虎者,他成为寂静无扰地游行(于世间)的婆罗门。(295)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
“anīgho yāti brāhmaṇo”。主词为“brāhmaṇo 婆罗门”(单数),动词为“yāti 前往、去、前行”(第三
人称单数动词),主词的形容词为“anīgho 无扰乱的、平静的”。此句为“无扰乱的婆罗门(继续)前
行”。动词“yāti 前往、去、前行”有两个动名词片语作为副词:
1. “Mātaraṃ pitaraṃ hantvā, rājāno dve ca sotthiye”。动名词为“hantvā 已经杀死了”(动名
词 gerund,having killed),受词有三个:一为“Mātaraṃ 母”,二为“pitaraṃ 父”,三为
“rājāno dve ca sotthiye 两个多闻的国王”(注释书认为“sotthiye 多闻的”意指“婆罗门种姓
的”)。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0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2. “Veyagghapañcamaṃ hantvā”。动名词为“hantvā 已经杀死了”(动名词 gerund,having


killed),受词为“Veyagghapañcamaṃ 以老虎为第五者”,“Veyaggha 老虎 - pañcamaṃ 第
五者”。
在巴利《法句经注》及汉译论书解释了下列词汇所隐喻的对象,但是各背诵传统的诠释并非完全一
致,我们稍后再谈。
1. 母亲
2. 父亲
3. 两个多闻的国王(婆罗门种姓的国王)
4. 以“凶猛如老虎的人(虎士)”为第五者
诺曼博士(KR Norman)不赞成将注释书所认为的此两项解释:
1. “sotthiye 多闻的”意指“婆罗门种姓的”
2. ,也不赞成注释书所认为的,“Veyagghapañcamaṃ ”意指“五盖的第五项‘疑盖’”或意指全部
五盖。

《法句经》、《出曜经》与《法集要颂经》都未出现对应偈颂。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3 婆罗门品〉,Uv 33.62-6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杀母[*]与慢父,杀婆罗门族二王〔同上〕,杀虎第五者〔五盖、虎=疑盖〕,行无苦患婆罗
门。”(CBETA, N26, no. 9, p. 43, a6-7 // PTS. Dhp. 43)
[*1-1]从注释解为譬喻的说法。十二处指眼、耳、鼻、舌、身、意,及色、声、香、味、触、法,
五盖为五种之障盖云为贪欲、瞋恚、睡眠、掉举恶作、疑。
Dhp. 296
Suppabuddhaṃ pabujjhanti, sadā gotamasāvakā;
Yesaṃ divā ca ratto ca, niccaṃ buddhagatā sati. (296)
乔达摩声闻弟子常自觉醒,
不论昼夜,总是具念导向佛。(296)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pabujjhanti sadā gotamasāvakā”。主词为“gotamasāvakā 乔达摩声闻(弟


子)”(复数),动词为“pabujjhanti 清醒、觉醒”(第三人称复数动词),副词有两个: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0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1. “sadā 总是、常常”。
2. “suppabuddhaṃ 清晰觉醒地”。
在汉语看来“清晰觉醒地清醒着”有一点绕口。
主词“gotamasāvakā 乔达摩声闻(弟子)”有一形容词子句:“yesaṃ divā ca ratto ca, niccaṃ
buddhagatā sati”。关系代名词为“yesaṃ 他的”,“yesaṃ sati 他的念”,动词为:“hoti 是”(省
略),形容词为“buddhagatā 导向佛陀的”;副词有两个:
1. “divā ca ratto ca 日夜地”,
2. “niccaṃ 总是”。

《法句经》卷2〈广衍品 29〉:
“为佛弟子,常寤自觉,
昼夜念佛,惟法思众。”(CBETA, T04, no. 210, p. 569, c20-21)
《法句经》卷1〈惟念品 6〉:
“己知自觉意,是为佛弟子,
常当昼夜念,佛与法及僧。”(CBETA, T04, no. 210, p. 561, b10-11)。
《出曜经》卷17〈惟念品 16〉:
“能知自觉者,是瞿昙弟子,
昼夜当念是,一心归命佛。”(CBETA, T04, no. 212, p. 701, b20-21)
《法集要颂经》卷2〈忆念品 15〉:
“善知自觉者,是瞿昙声闻,
应当于昼夜,一心恒念佛。”(CBETA, T04, no. 213, p. 784, c11-12)。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15 念品〉,Uv 15.12。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瞿昙之弟子,常善自觉醒,
不分昼与夜,常称念佛陀。”(CBETA, N26, no. 9, p. 43, a8 // PTS. Dhp. 43)

Dhp. 297
Suppabuddhaṃ pabujjhanti, sadā gotamasāvakā;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0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Yesaṃ divā ca ratto ca, niccaṃ dhammagatā sati. (297)


乔达摩声闻弟子常自觉醒,
不论昼夜,总是具念导向法。(297)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pabujjhanti sadā gotamasāvakā”。主词为“gotamasāvakā 乔达摩声闻(弟


子)”(复数),动词为“pabujjhanti 清醒、觉醒”(第三人称复数动词),副词有两个:
1. “sadā 总是、常常”。
2. “suppabuddhaṃ 清晰觉醒地”。
在汉语看来“清晰觉醒地清醒着”有一点绕口。
主词“gotamasāvakā 乔达摩声闻(弟子)”有一形容词子句:“yesaṃ divā ca ratto ca, niccaṃ
dhammagatā sati”。关系代名词为“yesaṃ 他的”,“yesaṃ sati 他的念”,动词为:“hoti 是”(省
略),形容词为“dhammagatā 导向法的”;副词有两个:
1. “divā ca ratto ca 日夜地”,
2. “niccaṃ 总是”。

《法句经》卷2〈广衍品 29〉:
“为佛弟子,常寤自觉,
昼夜念佛,惟法思众。”(CBETA, T04, no. 210, p. 569, c20-21)
《法句经》卷1〈惟念品 6〉:
“己知自觉意,是为佛弟子,
常当昼夜念,佛与法及僧。”(CBETA, T04, no. 210, p. 561, b10-11)。
《出曜经》卷17〈惟念品 16〉:
“善觉自觉者,是瞿昙弟子,
昼夜当念是,一心念于法。”(CBETA, T04, no. 212, p. 701, c2-3)
《法集要颂经》卷2〈忆念品 15〉:
“善知自觉者,是瞿昙声闻,
应当于昼夜,一心恒念法。”(CBETA, T04, no. 213, p. 784, c13-15)。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15 念品〉,Uv 15.13。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0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瞿昙之弟子,常善自觉醒,
不分昼与夜,常称念达磨。”(CBETA, N26, no. 9, p. 43, a9 // PTS. Dhp. 43)

Dhp. 298
Suppabuddhaṃ pabujjhanti, sadā gotamasāvakā;
Yesaṃ divā ca ratto ca, niccaṃ saṅghagatā sati. (298)
乔达摩声闻弟子常自觉醒,
不论昼夜,总是具念导向僧。(298)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pabujjhanti sadā gotamasāvakā”。主词为“gotamasāvakā 乔达摩声闻(弟


子)”(复数),动词为“pabujjhanti 清醒、觉醒”(第三人称复数动词),副词有两个:
1. “sadā 总是、常常”。
2. “suppabuddhaṃ 清晰觉醒地”。
在汉语看来“清晰觉醒地清醒着”有一点绕口。
主词“gotamasāvakā 乔达摩声闻(弟子)”有一形容词子句:“yesaṃ divā ca ratto ca, niccaṃ
saṅghagatā sati”。关系代名词为“yesaṃ 他的”,“yesaṃ sati 他的念”,动词为:“hoti 是”(省
略),形容词为“saṅghagatā 导向僧的”;副词有两个:
1. “divā ca ratto ca 日夜地”,
2. “niccaṃ 总是”。

《法句经》卷2〈广衍品 29〉:
“为佛弟子,常寤自觉,
昼夜念佛,惟法思众。”(CBETA, T04, no. 210, p. 569, c20-21)
《法句经》卷1〈惟念品 6〉:
“己知自觉意,是为佛弟子,
常当昼夜念,佛与法及僧。”(CBETA, T04, no. 210, p. 561, b10-11)。
《出曜经》卷17〈惟念品 16〉:
“善觉自觉者,是瞿昙弟子,
昼夜当念是,一心念于众。”(CBETA, T04, no. 212, p. 701, c7-8)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0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法集要颂经》卷2〈忆念品 15〉:
“善知自觉者,是瞿昙声闻,
应当于昼夜,一心恒念僧。”(CBETA, T04, no. 213, p. 784, c15-17)。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15 念品〉,Uv 15.14。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瞿昙之弟子,常善自觉醒,
不分昼与夜,常称念僧伽。”(CBETA, N26, no. 9, p. 43, a10 // PTS. Dhp. 43)

Dhp. 299
Suppabuddhaṃ pabujjhanti, sadā gotamasāvakā;
Yesaṃ divā ca ratto ca, niccaṃ kāyagatā sati. (299)
乔达摩声闻弟子常自觉醒,
不论昼夜,总是具念导向于身念。(299)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pabujjhanti sadā gotamasāvakā”。主词为“gotamasāvakā 乔达摩声闻(弟


子)”(复数),动词为“pabujjhanti 清醒、觉醒”(第三人称复数动词),副词有两个:
1. “sadā 总是、常常”。
2. “suppabuddhaṃ 清晰觉醒地”。
在汉语看来“清晰觉醒地清醒着”有一点绕口。
主词“gotamasāvakā 乔达摩声闻(弟子)”有一形容词子句:“yesaṃ divā ca ratto ca, niccaṃ
kāyagatā sati”。关系代名词为“yesaṃ 他的”,“yesaṃ sati 他的念”,动词为:“hoti 是”(省略),
形容词为“kāyagatā 导向身念的”;副词有两个:
1. “divā ca ratto ca 日夜地”,
2. “niccaṃ 总是”。

《法句经》、《出曜经》与《法集要颂经》都未出现对应偈颂。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15 念品〉,Uv 15.15。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0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瞿昙之弟子,常善自觉醒,
不分昼与夜,则常念于身。”(CBETA, N26, no. 9, p. 43, a11 // PTS. Dhp. 43)

Dhp. 300
Suppabuddhaṃ pabujjhanti, sadā gotamasāvakā;
Yesaṃ divā ca ratto ca, ahiṃsāya rato mano. (300)
乔达摩声闻弟子常自觉醒,
不论昼夜,他的心总是专注于无害。(300)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pabujjhanti sadā gotamasāvakā”。主词为“gotamasāvakā 乔达摩声闻(弟


子)”(复数),动词为“pabujjhanti 清醒、觉醒”(第三人称复数动词),副词有两个:
1. “sadā 总是、常常”。
2. “suppabuddhaṃ 清晰觉醒地”。
在汉语看来“清晰觉醒地清醒着”有一点绕口。
主词“gotamasāvakā 乔达摩声闻(弟子)”有一形容词子句:“yesaṃ divā ca ratto ca, ahiṃsāya
rato mano”。关系代名词为“yesaṃ 他的”,“yesaṃ mano 他的心”,动词为:“hoti 是”(省略),
形容词为“ahiṃsāya rato 乐于无害的、专注于无害的”;副词有两个:
1. “divā ca ratto ca 日夜地”,
2. “niccaṃ 总是”。

《出曜经》卷17〈惟念品 16〉:
“善觉自觉者,是瞿昙弟子,
昼夜当念是,一心念不害。”(CBETA, T04, no. 212, p. 701, c26-27)。
《法集要颂经》卷2〈忆念品 15〉:
“善知自觉者,是能仁弟子,
应当于昼夜,一心念不杀。”(CBETA, T04, no. 213, p. 784, c27-28)。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15 念品〉,Uv 15.17。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0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瞿昙之弟子,常善自觉醒,
不分昼与夜,常念不杀生。”(CBETA, N26, no. 9, p. 43, a12 // PTS. Dhp. 43)

Dhp. 301
Suppabuddhaṃ pabujjhanti, sadā gotamasāvakā;
Yesaṃ divā ca ratto ca, bhāvanāya rato mano. (301)
乔达摩声闻弟子常自觉醒,
不论昼夜,他的心总是专注于禅修。(301)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pabujjhanti sadā gotamasāvakā”。主词为“gotamasāvakā 乔达摩声闻(弟


子)”(复数),动词为“pabujjhanti 清醒、觉醒”(第三人称复数动词),副词有两个:
1. “sadā 总是、常常”。
2. “suppabuddhaṃ 清晰觉醒地”。
在汉语看来“清晰觉醒地清醒着”有一点绕口。
主词“gotamasāvakā 乔达摩声闻(弟子)”有一形容词子句:“yesaṃ divā ca ratto ca, ahiṃsāya
rato mano”。关系代名词为“yesaṃ 他的”,“yesaṃ mano 他的心”,动词为:“hoti 是”(省略),
形容词为“bhāvanāya rato 乐于禅修的、专注于禅修的”;副词有两个:
1. “divā ca ratto ca 日夜地”,
2. “niccaṃ 总是”。

《法句经》卷2〈广衍品 29〉:
“为佛弟子,当寤自觉,
日暮思禅,乐观一心。”(CBETA, T04, no. 210, p. 569, c21-22),[26]当=常【宋】【元】
【明】【圣】。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15 念品〉,Uv 15.25。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瞿昙之弟子,常善自觉醒,
不分昼与夜,心常乐静虑。”(CBETA, N26, no. 9, p. 43, a13 // PTS. Dhp. 43)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0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Dhp. 302
Duppabbajjaṃ durabhiramaṃ, durāvāsā gharā dukhā;
Dukkhosamānasaṃvāso, dukkhānupatitaddhagū;
Tasmā na caddhagū siyā, na ca dukkhānupatito siyā. (302)
出家难,乐于出家难,
居家生活有难以居住之苦,
与不相衬的人共住是受苦,
来回不停旅行(轮回)的折磨是受苦,
所以他不要再成为旅行(轮回)者,而不要再遭受苦的压迫。(302)

此首偈颂包含六个句子:
1. “Duppabbajjaṃ”。主词为“ta 它、那”(省略),动词为“hoti 是”(省略),形容词为
“duppabbajjaṃ 出家难”(du 难 -p- pabbajjaṃ 出家[动词为 pabbajati 意指舍弃世俗生活而
乞食为生并修行,所以有所谓“外道出家”,不限于指称佛教的出家])。KR Norman 指出“出家
难”指“难以出家”,而非“出家生活很难”
2. “durabhiramaṃ”。主词为“ta 它、那”(省略),动词为“hoti 是”(省略),形容词为
“durabhiramaṃ 乐于此难”(dur 难 - abhiramaṃ乐),意指“乐于出家是困难的”。
3. “durāvāsā gharā dukhā”。主词为“gharā 家”(复数),动词为“honti 是”(复数),形容词为
“durāvāsā 难以居住”与“dukhā 苦”(复数)。
4. “dukkhosamānasaṃvāso”、“dukkho asamānasaṃvāso 共住者之间的差异是苦的”。
“asamāna 差异、不一致 - saṃvāso 共住”。
5. “dukkhānupatitaddhagū 旅行(轮回)者遭遇的折磨是苦的”,“dukkha 苦 -anupatito 压迫、
折磨 -addhagū 旅行(轮回)者”。
6. “Tasmā na caddhagū siyā, na ca dukkhānupatito siyā”、“Tasmā na ca addhagū siyā,
na ca dukkhānupatito siyā”。“tasmā 所以”,主词为“sa 他”(省略),动词为:“siyā 应成
为”(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祈使态;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为 atthi),“na siyā 不应成为”,主词补
语为“addhagū 旅行(轮回)者”。KR Norman 解释“ca..., ca...”为两件事或两个动作同时发
生。“dukkhānupatito”、“dukkhā 苦 - anupatito 压迫、折磨”。此句意为“所以他不要再成
为旅行(轮回)者,而不要再遭受苦的压迫”。

《法句经》卷2〈广衍品 29〉:
“学难舍罪难,居在家亦难,
会止同利难,[28]难难无过有。”(CBETA, T04, no. 210, p. 569, c25-27),[28]难=艰【宋】
【元】【明】。
《出曜经》卷13〈沙门品 12〉:
“学难舍罪难,居在家亦难,
会止同利难,艰难不过有。”(CBETA, T04, no. 212, p. 679, b8-9)。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1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法集要颂经》卷1〈沙门品 11〉:
“学难舍罪难,居在家亦难,
会止同利难,艰难不过是。”(CBETA, T04, no. 213, p. 782, c16-17)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11 沙门品〉,Uv 11.8。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爱乐出家难,在家生活难,
非辈[2]共住难,轮回往来苦,
故不应往来,然将陷于苦。”(CBETA, N26, no. 9, p. 43, a14-p. 44, a1 // PTS. Dhp. 43)
[2]或与“不同辈共住事”(a-)Samānasaṁvāso(ed. PTS)但 N. P. Cnakravarti: L udānav.
Sanskrit P. 129-130 参照。

明法比丘对“durāvāsā gharā dukhā”的注解:


āvāsa,【阳】家,住宅。āvāsika,【形】居民。āvāsikavatta ,(旧)住者的职责。durāvāsā
gharā dukhā,居家有难住之苦。DhA.v.302.:Durāvāsāti yasmā pana gharaṁ āvasantena
rājūnaṁ rājakiccaṁ,issarānaṁ issarakiccaṁ vahitabbaṁ,parijanā ceva dhammikā
samaṇabrāhmaṇā ca saṅgahitabbā.Evaṁ santepi gharāvāso chiddaghaṭo viya
mahāsamuddo viya ca duppūro.Tasmā gharāvāsā nāmete durāvāsā dukkhā āvasituṁ,
teneva kāraṇena dukkhāti attho.(居家难住苦:因为住家(身为在家人),
1. 要作国王的国王差事,
2. 要作主人的主人差事;
3. 款待随从、沙门、婆罗门;
虽然这样居家,像有破裂的水壶难添满的,像大海难添满的。所以居家有难住之苦,以这个原因说
是苦。
Dhp. 303
Saddho sīlena sampanno, yasobhogasamappito;
Yaṃ yaṃ padesaṃ bhajati, tattha tattheva pūjito. (303)
正信、具戒而有名声财富的人在各个国土处处受到欢迎,
无论去到何处,他都被人敬重。(303)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1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1. “Saddho sīlena sampanno, yasobhogasamappito yaṃ yaṃ padesaṃ bhajati”。主词为


“Saddho 正信者”(单数)、“sīlena sampanno 具戒者”(单数)、“yasobhogasamappito 具财
富与名声者”(单数),动词为“bhajati 结交(朋友)”(单数),主词的三个名词未用“ca 和”、“va
或”连结,“bhajati 结交(朋友)”为单数动词,代表这三个名词是“同位语”,只是一个人,而非
不同的三个人。受词为“yaṃ yaṃ padesaṃ 各个国土、处处”(单数)。此句为“正信、具戒而
有名声财富的人在各个国土处处受到欢迎”。
2. “tattha tattheva pūjito”、“tattha tattha eva pūjito”。主词为“sa 他”(省略),动词为“hoti
是”(单数,省略),形容词为“pūjito 被尊敬的”,副词为“tattha tattha 处处”,“eva 就会
just”(当作“用以符合诗韵的衬词”,不译出)。

《法句经》卷1〈笃信品 4〉:
“信使戒诚,亦受智慧,
在在能行,处处见养。”(CBETA, T04, no. 210, p. 560, c4-5)。
《法句经》卷2〈广衍品 29〉:
“有信则戒成,从戒多致宝,
亦从得谐偶,在所见供养。”(CBETA, T04, no. 210, p. 570, a1-3)。
《出曜经》卷12〈信品 11〉:
“信使戒成,亦寿智慧,
在在能行,处处见养。”(CBETA, T04, no. 212, p. 674, a11-12)。
《法集要颂经》卷1〈正信品 10〉:
“信使戒成就,亦获寿及慧,
在在则能行,处处见供养。”(CBETA, T04, no. 213, p. 782, b4-5)。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10 信品〉,Uv 10.8。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正信而具戒,得誉与财者,
彼至于何处,到处受尊敬。”(CBETA, N26, no. 9, p. 44, a2 // PTS. Dhp. 43)。
此处漏翻译了“Yaṃ yaṃ padesaṃ bhajati 处处(易于)与人结交”。
Dhp. 304
Dūre santo pakāsenti, himavantova pabbato;
Asantettha na dissanti, rattiṃ khittā yathā sarā. (304)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1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贤善的人即使处在远方也如同雪山一样闪耀,
恶人像黑夜中射出的箭,即使在近处也看不见。(304)
“善人在远处也看得见,恶人在近处也看不见;善人像雪山,恶人像夜里射出的箭”。(304)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Dūre santo pakāsenti, himavantova pabbato”、“Dūre santo pakāsenti, himavanto va
pabbato”。主词为“santo 善人”(复数),动词为“pakāsenti 告知(闪耀)”(复数),副词为“Dūre
在远方”(位格);“iva 如同”,“himavanto pabbato 有雪的山、雪山”。此句为“善人如同雪山
在远方也告知(他的所在)”、“贤善的人即使处在远方也如同雪山一样闪耀”。
2. “Asantettha na dissanti, rattiṃ khittā yathā sarā”、“asanto ettha na dissanti, rattiṃ
khittā yathā sarā”。主词为“asanto 恶人”(复数),动词为“dissanti 被看见”(复数,被动语
态),“na dissanti 不被看见”,副词为“ettha 近处”,“yathā 就像”连接另一个句子,主词为
“sarā 箭”(复数),“khittā sarā 射出的箭”动词为“na dissanti 不被看见”(省略),副词为
“rattiṃ 晚上,夜间”。此句为“恶人如同夜间射出的箭在在近处也看不见”。
整首偈颂是“善人在远处也看得见,恶人在近处也看不见;善人像雪山,恶人像夜里射出的箭”。
《法句经》卷2〈广衍品 29〉:
“近道名显,[25]如高山雪,
远道暗昧,如夜发箭。”(CBETA, T04, no. 210, p. 569, c19-20),[25]下三颂=
304,296,298,299-301。
《出曜经》卷26〈双要品 30〉:
“难移难可动,如彼重雪山,
非贤则不现,犹夜射冥室。”(CBETA, T04, no. 212, p. 750, a26-27)。
《法集要颂经》卷3〈相应品 29〉:
“难移难可动,如彼重雪山,
非贤则不现,犹夜射冥室。”(CBETA, T04, no. 213, p. 793, b8-9)。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9 相应品〉,Uv 29.19。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善名扬远方,光耀如云口,
恶者夜放箭,虽近不得见。”(CBETA, N26, no. 9, p. 44, a3 // PTS. Dhp. 43)。
此处为抄写讹误,将“himavanto pabbato 有雪的山、雪山”抄写成“云口”。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1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Dhp. 305
Ekāsanaṃ ekaseyyaṃ, eko caramatandito;
Eko damayamattānaṃ, vanante ramito siyā. (305)
独坐、独卧、独行而不怠惰、单独自我调御的人,
乐于居住森林边缘。(305)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vanante ramito siyā”,主词有四个:


1. “Ekāsanaṃ 独坐”。
2. “ekaseyyaṃ 独卧”。
3. “eko caramatandito”、“eko caram atandito 在远方”(位格);主词为“eko 独一”,动词为
“hoti 是”(省略),形容词为“caram 走动的、行走的”,副词为“atandito 活跃地、不倦怠
地”。
4. “Eko damayamattānaṃ”。主词为“eko 独一”,动词为“hoti 是”(省略),形容词为
“damayamattānaṃ 自我调御的”。
整首偈颂的动词是“siyā 应成为”(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为
atthi),形容词为“ramito 喜乐的”,副词为“vana-ante 在森林边缘”(单数,位格)。
《法句经》卷2〈广衍品 29〉:
“一坐一处卧,一行无放恣,
守一以正身,心乐居树间。”(CBETA, T04, no. 210, p. 570, a3-4)。
《出曜经》卷21〈我品 24〉:
“一坐一卧,独步无伴,
当自降伏,只乐山林。”(CBETA, T04, no. 212, p. 722, c13-14)。
《法集要颂经》卷2〈己身品 23〉:
“一坐而一卧,独步而无伴,
当自降伏心,自乐居山林。”(CBETA, T04, no. 213, p. 788, b21-22)。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3 己身品〉,Uv 23.2。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独坐与独卧,独行而不倦,
彼独自调御,可乐于林中。”(CBETA, N26, no. 9, p. 44, a4 // PTS. Dhp. 44)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1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阿兰若 Arañña”处于森林边缘,僻静、远离俗人居住处,但又不是深山丛林之中,“住于深山丛
林”不便往返托钵乞食。
明法比丘的注解:
Arañña,(Vedic araṇya; from araṇa(远离的、偏僻的),+ya抽象名词),【中】旷野,林野,
森林(forest不精确)( wilderness,open field,the great outdoors);音译:阿兰若、阿练
若。泰语∶pa(第三声)或aran。Vin.III,46.(cf.Vism.72.):Pārā.III,46.∶Araññaṁ
nāma ṭhapetvā gāmañca gāmūpacārañca avasesaṁ araññaṁ nāma.(旷野:村及村的边界之
外,剩下者名叫‘旷野’。) Vibh.(p.251.):“Araññan”ti nikkhamitvā bahi indakhīlā
sabbametaṁ araññaṁ(阿兰若∶离开帝柱之外,一切都为‘阿兰若’。)Samantapāsādikā(p.
301.):“āraññakaṁ nāma senāsanaṁ pañcadhanusatikaṁ pacchiman”ti.(五百弓(一弓
约四肘长)之外的坐卧处,名为‘阿兰若’。) araññaka,【形】旷野的,森林的,生活在森林的。
araññagata,【形】到森林去。araññavāsa,【阳】在旷野的居所。araññavihāra,【阳】独住旷
野。araññāyatana,【中】旷野处。--āyatana a forest haunt Vin II.201; S II.269; J I.173;
VvA 301; PvA 54,78,141.--kuṭikā a hut in the forest,a forest lodge.
第廿一:杂品(Pakiṇṇakavaggo)总结
书房夜话 428:巴利《法句经》与汉译《法句经》,第21品〈杂品〉结语
巴利《法句经》的〈21 杂品〉与支谦《法句经》(T210)的〈29 广衍品〉,两者互为对应的品。
在巴利《法句经》〈21 杂品〉的294, 295 两颂为:
Mātaraṃ pitaraṃ hantvā, rājāno dve ca khattiye;
Raṭṭhaṃ sānucaraṃ hantvā, anīgho yāti brāhmaṇo. (294)
“杀了母亲、父亲及两个刹帝利王,杀了国人及所有随从,他成为寂静无扰地游行(于世间)的婆罗
门。”(294)
Mātaraṃ pitaraṃ hantvā, rājāno dve ca sotthiye;
Veyagghapañcamaṃ hantvā, anīgho yāti brāhmaṇo. (295)
“杀了母亲、父亲及两个多闻的国王,所杀的第五人是(凶猛)如老虎者,他成为寂静无扰地游行(于世
间)的婆罗门。”(295)
从现存的文献来看,波特那《法句经》(〈3 婆罗门品〉)与犍陀罗《法句经》(〈1 婆罗门品〉)都有
294颂的对应偈颂,却没有 295颂的对应偈颂。在|
梵文《法句经》(《优陀那品》)的情况则不一样,在〈29 相应品〉只出现 294颂的对应偈颂,在
〈33 婆罗门品〉则出现 294, 295 两颂的对应偈颂;这也是梵文《法句经》极其少见的“重出偈
颂”。似乎,这两首偈颂应该归属〈婆罗门品〉。
我们看汉译所呈现的状况,《法句经》(T210)只出现一首对应偈颂,这是与巴利 294颂相对应的偈
颂(《大正藏》的页底注是失误了)。
《法句经》卷1〈教学品 2〉: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1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39]学先断母,率君二臣,
废诸营从,是上道人。”(CBETA, T04, no. 210, p. 559, c3-4),[39]此颂=295。
《出曜经》与《法集要颂经》都有两首偈颂,从第三句来判断,两首偈颂均是巴利 294颂相对应的
偈颂,所以这是“重译偈颂”而非翻译了巴利 294, 295 两颂的相对应偈颂。他们都是一首在〈双要
品〉,一首在〈婆罗门品〉
《出曜经》卷26〈双要品 30〉:
“除其父母缘,王家及二种,
遍灭其境土,无垢为梵志。”(CBETA, T04, no. 212, p. 750, c15-16)。
《出曜经》卷30〈梵志品 34〉:
“先去其母,王及二臣,
尽胜境界,是谓梵志。”(CBETA, T04, no. 212, p. 774, c18-19)
《法集要颂经》卷3〈相应品 29〉:
“除其父母缘,王家及二种,
徧灭其境界,无垢为梵行。”(CBETA, T04, no. 213, p. 793, b18-19)
《法集要颂经》卷4〈梵志品 33〉:
“学先去其母,率君及二臣,
尽胜诸境界,是名为梵志。”(CBETA, T04, no. 213, p. 799, b7-8)。
那么,我们从汉译缺巴利 295颂的对应偈颂,我们是否可以如此推论:
“汉译只有 294颂的对应偈颂,北传佛教仅有一颂;很可能原先只是一颂”。
答案是否定的,北传佛教文献也是兼具巴利 294, 295 两颂的对应偈颂。
竺佛念翻译《阿毗昙八犍度论》卷30:
“捐舍于父母,亦王及二学,
舍邦土翼从,无碍过梵志。”(294)
“捐舍于父母,亦王及二学,
已害于五虎,彼谓之清净。”(295)
玄奘翻译《阿毗达磨发智论》卷20:
“逆害于父母,王及二多闻,
诛国及随行,无碍过梵志。”(294)
“逆害于父母,王及二多闻,
除虎第五怨,是人说清净。”(295)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1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据称,《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又称“阿毗达磨发智大毗婆沙论”(CBETA, T27, no. 1545, p. 1,


a7),这是为解释《发智论》而作,梵本《发智论》已经无存世文本,翻译于西元383年的《阿毗昙
八犍度论》和翻译于西元660年的《阿毗达磨发智论》都是迦旃延尼子《发智论》仅存的译本;日
本学者称此两本为“异本异译”,我不是“阿毗达磨”学者,无法评论此事。
我们可以见到汉译一个有趣的现象,巴利偈颂是用“hantvā (V.ger.: having killed. The verb root is
han-.) 杀”字,汉译则用“断、去、除、舍、害”,在古代汉族社会“杀父母、弑君”还是忌讳,即使
出自隐喻,还是一路回避到底了。
汉译《法句经》的〈29 广衍品〉有14首偈颂,而巴利〈21 杂品〉只有16首偈颂。
以下帖主以巴利〈20 道品〉的次序编列 T210《法句经》的对应偈颂。
(290),【〈29 广衍品〉(1)】
(291),【〈29 广衍品〉(2)】
(292),【〈29 广衍品〉(3)】
(293),【〈29 广衍品〉(4)】
(294),【〈2 教学品〉(12)】
(295),【--------------】
(296),【〈29 广衍品〉(8)】
(297),【〈29 广衍品〉(8)】
(298),【〈29 广衍品〉(8)】
(299),【--------------】
(300),【--------------】
(301),【〈29 广衍品〉(9)】
(302),【〈29 广衍品〉(11)】
(303),【〈29 广衍品〉(13),〈4 笃信品〉(8)】
(304),【〈29 广衍品〉(7)】
(305),【〈29 广衍品〉(14)】

巴利《法句经》从第一品〈双品〉到第21品〈杂品〉为止,总共有 305 首偈颂,对应的 T210 《法


句经》从第九品〈双要品〉到第29品〈广衍品〉共有 363 首偈颂(22 + 20 + 12 + 17 + 21 + 17 +
10 + 16 + 22 + 14 + 14 + 13 + 14 + 21 + 14 + 12 + 26 + 19 + 17 + 28 + 14 = 363)。
在此,我必需再提醒一次:此处的文法经过我的演绎和诠释,有些部分可能是错误的而需要进一步
订正。
此一专题希望建立一个讨论平台,来呼应此项需求,希望有人接棒持续改进。
巴利《法句经》第21品为〈Pakiṇṇakavaggo 杂品〉,其他语言版本《法句经》的“道品”篇章如
下:
梵文《法句经》、波特那《法句经》无对应品名,
犍陀罗《法句经》第16品可能为〈杂品〉,但是只有一首偈颂有巴利对应偈颂。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1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汉译《法句经》的相关品名如下:
1. T210《法句经》,〈广衍品 29〉,14首偈颂。
2. 《法句譬喻经》,〈广衍品 28〉,4首偈颂,其中三颂位于〈19 老耗品〉。
3. 《出曜经》,第17品〈杂品〉,21首偈颂,没有对应偈颂。
4. 《法集要颂经》,第16品〈清净品〉,21首偈颂,没有对应偈颂。

本群组在“巴利《法句经》”的目录下,介绍了第21品〈杂品〉290-305颂,接着要从下列三个角度
来审查这些文献:
1. 从巴利偈颂本身检视巴利《法句经》的第21品〈杂品〉。
2. 从巴利《法句经》的视角阅读汉译《法句经》(T210)。
3. 从汉译《法句经》(T210)的视角阅读巴利《法句经》。

1. 从巴利偈颂本身检视巴利《法句经》的第 21品〈杂品〉:
既然是〈杂品〉,应该是指无法加入前面各品的偈颂,我们举巴利《法句经》290, 291 两颂为例:
“假如从舍弃小乐,智者能看见大乐,考虑了大乐,智者应舍弃小乐。”(290)
“他藉由造成别人痛苦来希求自己的快乐,充满仇恨的人,他无法从仇恨解脱。”(291)
此两颂可以编入〈15 乐品〉,与〈21 杂品〉相隔并不太远,将此两颂编入〈杂品〉没有多大的道
理。唯一的合理解释是,前面二十品已经固定成诵,后来的只好另外编一品来收容,这也就意味着
“此前”的“法句偈颂结集”只有前二十品。
这个议题颇为复杂,我们先在此暂停。
2. 从巴利《法句经》的视角阅读汉译《法句经》(T210):
巴利《法句经》16首偈颂当中,只有294, 295, 299, 300 四颂在汉译《法句经》〈道行品 28〉没
有对应偈颂,其中 294 颂的对应偈颂位于〈2 教学品〉。
3. 从汉译《法句经》(T210)的视角阅读巴利《法句经》:
学者一般认为[汉译《法句经》(T210)的核心26品翻译自巴利《法句经》,其他13品翻译自巴利《法
句经》。
《法句经》卷1〈教学品 2〉:
“学先断母,率君二臣,
废诸营从,是上道人。”(CBETA, T04, no. 210, p. 559, c3-4)
汉译的这首偈颂位于〈教学品 2〉当中,与巴利偈颂位于〈21 杂品〉不同,也与梵文《法句’经》位
于〈29 相应品〉和〈33 婆罗门品〉不同。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1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出曜经》则不然,除了位于〈梵志品 34〉之外,还多出一首位于〈双要品 30〉,这和梵文《法


句经》类似。
让我们继续阅读,来看看两者的关系吧!
(原贴: 书房夜话 428:巴利《法句经》与汉译《法句经》,第21品〈杂品〉结语 )
目录

第廿二:地狱品 Nirayavaggo
廿二:地狱品 目次
Dhp_306 Dhp_307 Dhp_308 Dhp_309 Dhp_310 Dhp_311
Dhp_312 Dhp_313 Dhp_314 Dhp_315 Dhp_316 Dhp_317
Dhp_318 Dhp_319 第廿二:地狱

(Nirayavaggo)
总结
Dhp. 306
Abhūtavādī nirayaṃ upeti, yo vāpi katvā na karomi cāha;
Ubhopi te pecca samā bhavanti, nihīnakammā manujā parattha. (306)
说妄语的人和已作而声称未作的人会下地狱,,
此两种低劣行为的人死后在他世都一样(堕入地狱)。(306)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Abhūtavādī nirayaṃ upeti”。主词为“Abhūtavādī 妄语者”,动词为“upeti 去到、走近”(第
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受词为“nirayaṃ 地狱、泥犁”。此句为“妄语者堕入地狱”。
2. “yo vāpi katvā na karomi cāha”、“yo vā pi katvā na karomi ca āha”。连接词为“vā 或
者”,主词为“yo 那样的人”(关系代名词),“pi 也是”,动词为“upeti 去到、走近”(省略),受
词为“nirayaṃ 地狱”(省略)。主词的形容词为“katvā na karomi ca āha 已做而说我未做”。
3. “Ubhopi te pecca samā bhavanti, nihīnakammā manujā parattha”、“Ubho pi te pecca
samā bhavanti, nihīnakammā manujā parattha”。主词为“Ubho manujā 两种人”(复数),
主词有一同位语为“nihīnakammā 低劣行为的人”,动词为“bhavanti 是”(复数),形容词为
“samā 相同、一样”(复数);动词“bhavanti 是”有两个副词:“pecca 死亡”(动名词)和
“parattha 在他处、在别的世”。此句为“此两种低劣行为的人死后在他世都一样(堕入地
狱)”。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1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法句经》卷2〈地狱品 30〉:
“妄语地狱近,作之言不作,
二罪后俱受,[5]是行自牵往。”(CBETA, T04, no. 210, p. 570, a7-8),[5]是行=自作【宋】
【元】【明】,=是作【圣】。
《出曜经》卷10〈诽谤品 9〉:
“妄语地狱近,作之言不作,
二罪后俱受,是行自牵往。”(CBETA, T04, no. 212, p. 663, c29-p. 664, a1)。
《法集要颂经》卷1〈语言品 8〉:
“妄语入地狱,作之言不作,
二罪后俱受,是行自牵去。”(CBETA, T04, no. 213, p. 781, b3-5)。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8 言语品〉,Uv 8.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语不实者堕地狱,或自作言我无作,
此两恶业者死后,他世地狱同受苦。”(CBETA, N26, no. 9, p. 44, a13 // PTS. Dhp. 44)

《十诵律》卷4:
“妄语堕地狱,作之言不作;
是二俱相似,后皆受罪报。”(CBETA, T23, no. 1435, p. 23, a8-9)
《鼻奈耶》卷7:
“妄语地狱近,作之言不作,
二罪后俱受,是行自牵去。”(CBETA, T24, no. 1464, p. 878, c26-27)

明法比丘注解:
Niraya,(BSk.niraya,nis+aya of i=to go asunder,to go to destruction,to die,cp.in
meaning Vedic nirrti),【阳】炼狱,地狱;又译为泥梨、不乐、可厌、苦具、苦器、无有,众生
由罪业而招感的极苦处所。nirayagāmī,【形】导致地狱的。nirayadukkha,【中】地狱的痛苦。
nirayapāla,【阳】地狱卒。nirayabhaya,【中】地狱的恐惧。nirayasaṁvattanika,【形】有助
于地狱的。apāyaṁ duggatiṁ vinipātaṁ nirayaṁ uppajjeyya(当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处、地
狱。) yena samannāgato ariyasāvako ākaṅkhamāno attanāva attānaṁ byākareyya--
‘Khīṇanirayo’mhi khīṇatiracchānayoni khīṇapettivisayo khīṇāpāyaduggativinipāto,
sotāpanno’ham asmi avinipātadhammo niyato sambodhiparāyaṇo’ti?(于具足的圣声闻,可依
自己的愿望各自能宣布:‘我是地狱已灭,畜生胎已灭、饿鬼境界已灭及无幸处、恶趣、险难处(无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2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幸处、恶趣、险难处都是地狱的同义词)已灭,我是须陀洹果,(住)不退转法,确信注定要正菩
提。’) (《长部》D.16./II,93~4.;CS:p.2.79~80)。cf.naraka,那落迦。
帖主按语:
巴利 Pāli 及佛教混合梵语(BHS, BSk) 的用字为 niraya,梵语的用字为 naraka。
古代意译为:“地狱”(地下的监狱)、“泰山、太山”(汉族称人死后前往之处为“泰山、太山”)。
如果古代汉译佛典音译作“泥犁、泥梨”,可知原典不是梵语。古汉译佛典音译作“那洛迦”,可知原
典是梵语。
譬喻故事说,妄语者死后舌头有十牛拖犁而耕,这是对“泥犁”的错误想像。我在此举一个例,汽车
装有马达,并不代表真的有马拖车以到达目的地。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卷1:“何谓五道?一谓天道,二谓人道,三谓饿鬼道,四谓畜生道,五谓
泥犁、太山地狱道。”(CBETA, T17, no. 729, p. 516, c28-p. 517, a1)
http://yifertw.blogspot.com/2015/11/domestic-foreign.html
Dhp. 307
Kāsāvakaṇṭhā bahavo, pāpadhammā asaññatā;
Pāpā pāpehi kammehi, nirayaṃ te upapajjare. (307)
身披袈裟而邪恶、无调御的人数量很多,
他们这些恶人因恶行而往生地狱。(307)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Kāsāvakaṇṭhā bahavo, pāpadhammā asaññatā”。主词为“Kāsāvakaṇṭhā 袈裟绕颈者”(复
数)、“pāpadhammā 邪恶特质者”(复数)、“asaññatā 无调御者”(复数),动词为“honti 是”
(复数,省略),形容词为“bahavo 多、数量很多”。此句为“身披袈裟而邪恶、无调御的人数量
很多”。
2. “Pāpā pāpehi kammehi, nirayaṃ te upapajjare”。主词为“te 他们”、“Pāpā 恶人”(复数),
动词为“upapajjare 往生到”(省略),受词为“nirayaṃ 地狱”(省略)。副词为“pāpehi kammehi
以恶行”(工具格)。此句为“他们这些恶人因恶行而往生地狱”。

《法句经》卷2〈地狱品 30〉:
“法衣在其身,为恶不自禁,
苟没恶行者,终则堕地狱。”(CBETA, T04, no. 210, p. 570, a9-11)
《法句经》卷2〈沙门品 34〉: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2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袈裟披肩,为恶不损,
[23]恶恶行者,斯堕恶道。”(CBETA, T04, no. 210, p. 572, b13-14),[23]恶恶行者=行恶者死
【明】。
《出曜经》卷13〈沙门品 12〉:
“袈裟被肩,为恶不捐,
恶恶行者, 斯堕恶道。”(CBETA, T04, no. 212, p. 679, b25-26)。
《法集要颂经》卷1〈沙门品 11〉:
“袈裟在肩披,为恶不捐弃,
常念行恶者,斯则堕恶道。”(CBETA, T04, no. 213, p. 782, c18-19)。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11 沙门品〉,Uv 11.9。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多袈裟缠颈,不节制恶行,
恶人由恶业,终堕于地狱。”(CBETA, N26, no. 9, p. 44, a14 // PTS. Dhp. 44)

Dhp. 308
Seyyo ayoguḷo bhutto, tatto aggisikhūpamo;
Yañce bhuñjeyya dussīlo, raṭṭhapiṇḍamasaññato. (308)
宁可吞食炽热的铁丸,
也不要以无戒又不自调御而接受别人布施食物。(308)

此首偈颂为一句“比较句”(叙述比较的句子),基本上的句型为“A seyyo hoti yaṃ ce B (A 比 B


佳、好)”,“Yaṃ ce 比”。此一偈颂的 A 为“ayoguḷo bhutto tatto aggisikhūpamo”,“ayoguḷo 铁
球”(单数),“ayoguḷo bhutto 已吞下的铁球”;“ayoguḷo 铁球”的形容词:“tatto aggisikhūpamo
像火焰一般炽热的”。所以, A 的意思为“吞下的、像火焰一般炽热的铁球”。
此一偈颂的 B 为“bhuñjeyya dussīlo, raṭṭhapiṇḍamasaññato”、“bhuñjeyya dussīlo,
raṭṭhapiṇḍama saññato”。“dussīlo 不律仪、未守戒律者”和“asaññatā 无调御者”,动词为
“bhuñjeyya 吃”(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bhuñjati),受词为“raṭṭhapiṇḍama 布施的食物”。此句为“未守戒律者、无调御者吃了布施的食
物”。
全句为:吞下的、像火焰一般炽热的铁球比“未守戒律者、无调御者吃了布施的食物”好。
改写为:
宁可吞下像火焰一般炽热的铁球,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2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也不要以未守戒律、无调御的身份,吃了布施的食物。

《法句经》卷2〈地狱品 30〉:
“无戒受供养,理岂不自损?
死噉烧铁丸,然热剧火炭。”(CBETA, T04, no. 210, p. 570, a11-12)。
《法句经》卷2〈利养品 33〉:
“[30]宁噉烧石,吞饮[31]洋铜,
不以无戒,食人信施。”(CBETA, T04, no. 210, p. 571, c26-27),[30]此颂308。[31]洋=镕
【宋】*【元】*【明】*。
《出曜经》卷11〈行品 10〉:
“宁噉烧铁,吞饮洋铜,
不以无戒,食人信施。”(CBETA, T04, no. 212, p. 668, a28-29)。
《法集要颂经》卷1〈业品 9〉:
“宁吞热铁丸,渴饮洋铜汁,
不以无戒身,食人信施物。”(CBETA, T04, no. 213, p. 781, c12-13)。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9 业品〉,Uv 9.2。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破戒无节制,享受檀信施,
勿宁吞铁丸,热由火焰出。”(CBETA, N26, no. 9, p. 45, a1 // PTS. Dhp. 44)

Dhp. 309
Cattāri ṭhānāni naro pamatto, āpajjati paradārūpasevī;
Apuññalābhaṃ na nikāmaseyyaṃ,
nindaṃ tatīyaṃ nirayaṃ catutthaṃ. (309)
侵犯他人妻子的放逸者会陷入四种处境:
遭遇恶报,睡不安稳,遭人谴责、蔑视为三,下地狱为四。(309)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naro pamatto āpajjati cattāri ṭhānāni”。主词为“naro pamatto 放逸者”,


动词为“āpajjati 遭遇、陷入”(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Cattāri ṭhānāni 四种状况、处
境”;主词“naro pamatto 放逸者”有一个形容词“paradārūpasevī 追求、骚扰或侵犯别人妻子的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2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人”(paradāra 别人妻子 - upasevī 追求、交往)。此句为“侵犯他人妻子的放逸者会陷入四种处


境”。
这“四种处境”为:
1. “apuññalābhaṃ 造成恶业、遭受恶报”,apuñña 非功德、恶业 lābhaṃ 得到。
2. “na nikāmaseyyaṃ 睡不安稳”,na 不 nikāma 安稳、舒服 - seyyaṃ 床。
3. “nindaṃ tatīyaṃ 责备、蔑视、侮辱为三”,
4. “nirayaṃ catutthaṃ (下)地狱为四”。

《法句经》卷2〈地狱品 30〉:
“放逸有四事,好犯他人妇,
卧险非福利,毁三淫泆四。”(CBETA, T04, no. 210, p. 570, a13-14)。
《出曜经》卷6〈无放逸品 4〉:
“放逸有四事,好犯他人妇,
危嶮非福利,毁三淫[7]妷四。”(CBETA, T04, no. 212, p. 640, b23-24),[7]妷=佚【宋】,=
泆【元】【明】*。
《法集要颂经》卷1〈放逸品 4〉:
“放逸有四事,好犯他人妇,
初狱二尠福,毁三睡眠四。”(CBETA, T04, no. 213, p. 779, a26-27)。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4 不放逸品〉,Uv 4.14。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放逸犯他妻,遭次之四事;
获罪卧不安,诽三地狱四。”(CBETA, N26, no. 9, p. 45, a2 // PTS. Dhp. 44)

Dhp. 310
Apuññalābho ca gatī ca pāpikā, bhītassa bhītāya ratī ca thokikā;
Rājā ca daṇḍaṃ garukaṃ paṇeti, tasmā naro paradāraṃ na seve. (310)
遭遇恶报与堕入恶趣,
(这样的)男女处于恐惧,他们所得的乐趣其实很少,
而且王法处以重刑,因此不应侵犯他人的妻子。(310)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2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tasmā naro paradāraṃ na seve”。“tasmā 所以,因此”(连接词),主词为


“naro 人”,动词为“seve 结交、狎近,拥抱”(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
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sevati),“na seve 不结交、狎近”,受词为“paradāraṃ 别人的妻子”。此句
为“因此,人不该结交、狎近别人的妻子”。
这些“理由”为:
1. “apuññalābho 造成恶业、遭受恶报”,apuñña 非功德、恶业 lābho 得到。
2. “gatī pāpikā 去到恶趣”。
3. “bhītassa bhītāya ratī thokikā 从畏惧的乐趣非常微小”,“bhītassa ratī 从男生畏惧的乐
趣”,“bhītāya ratī 从女生畏惧的乐趣”。
4. “Rājā daṇḍaṃ garukaṃ paṇeti”。主词为“Rājā 国王”,动词为“paṇeti 判定、判罚”,受词
为“daṇḍaṃ garukaṃ 严重的处罚”。

《法句经》卷2〈地狱品 30〉:
“不福利堕恶,畏[7]恶畏乐寡,
王法重[8]罚加,身死入地狱。”(CBETA, T04, no. 210, p. 570, a15-16),[7]恶=而【宋】【元】
【明】【圣】。[8]罚=罪【元】【明】。
《出曜经》卷6〈无放逸品 4〉:
“不福利堕恶,畏而畏乐寡,
王法重罪加,制意离他妻。”(CBETA, T04, no. 212, p. 641, a7-8)
《法集要颂经》卷1〈放逸品 4〉:
“无福利堕恶,畏而畏乐寡,
王法加重罪,身死入地狱。”(CBETA, T04, no. 213, p. 779, a28-29)。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4 不放逸品〉,Uv 4.15b。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罪业堕恶趣,恐怖得乐少,
国王加酷杖,则莫犯他妻。”(CBETA, N26, no. 9, p. 45, a3 // PTS. Dhp. 45)
第四句的受词为“daṇḍaṃ garukaṃ 严重的处罚”,比翻译作“酷杖”佳。

Dhp. 311
Kuso yathā duggahito, hatthamevānukantati;
Sāmaññaṃ dupparāmaṭṭhaṃ, nirayāyupakaḍḍhati. (311)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2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如同菅草以不对的方法拔取会割到手,
修行得不恰当的沙门(将自己)拖曳到地狱。(311)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Sāmaññaṃ dupparāmaṭṭhaṃ, nirayāya upakaḍḍhati”。主词为“sāmaññaṃ


沙门”,动词为“upakaḍḍhati 拖到、拖曳到”(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nirayāya 到地
狱”;主词“sāmaññaṃ 沙门”有一形容词为“dupparāmaṭṭhaṃ 不当执取的、修行得不恰当的”。此
句为“修行得不恰当的沙门(将自己)拖曳到地狱”。
动词“upakaḍḍhati 拖到、拖曳到”有一个副词子句:“Kuso yathā duggahito,
hatthamevānukantati”、“Kuso yathā duggahito hattham eva anukantati”。“yathā 就像”(连接
词),主词为“Kuso 香茅草、菅草”,动词为“anukantati 割”(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
“hattham 手”;主词“Kuso 香茅草、菅草”有一形容词为“duggahito 不当收割的、不恰当地拔断
的”。此句为“如同不善拔取的菅草会割到手”,意为“如同菅草以不对的方法拔取会割到手”。
《法句经》卷2〈地狱品 30〉:
“譬如拔菅草,执缓则伤手,
学戒不禁制,狱录乃自贼。”(CBETA, T04, no. 210, p. 570, a17-19)。
《出曜经》卷13〈沙门品 12〉:
“譬如拔菅草,执牢不伤手,
沙门禁制戒,渐近泥洹路。”(CBETA, T04, no. 212, p. 678, c16-17)。
《法集要颂经》卷1〈沙门品 11〉:
“譬如执利剑,执缓则伤手,
沙门不禁制,地狱缚牵引。”(CBETA, T04, no. 213, p. 782, c8-9)。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11 沙门品〉,Uv 11.4。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不善执茅草,则伤割其手,
沙门修邪行,则趣入地狱。”(CBETA, N26, no. 9, p. 45, a4 // PTS. Dhp. 45)。

Dhp. 312
Yaṃ kiñci sithilaṃ kammaṃ, saṃkiliṭṭhañca yaṃ vataṃ;
Saṅkassaraṃ brahmacariyaṃ, na taṃ hoti mahapphalaṃ. (312)
行为怠惰,持戒不净,
于梵行有疑的人,他将不会得大果。(312)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2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na taṃ hoti mahapphalaṃ”。主词为“taṃ 那个”,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


称单数现在式动词),“na hoti 不是”,形容词为“mahapphalaṃ 大果、大的成果”;主词“taṃ 那
个”有三个形容词为:
1. “Yaṃ kiñci sithilaṃ kammaṃ”,“Yaṃ kiñci 任何这样的人”(关系代名词),“kammaṃ 行
为”,“sithilaṃ 缓慢的、松懈的”。此句为“任何行为缓慢的、松懈的人”。
2. “saṃkiliṭṭhañca yaṃ vataṃ”、“saṃkiliṭṭhaṃ ca yaṃ vataṃ”,“yaṃ 这样的人”(关系代名
词),“vataṃ 誓言、守戒”,“saṃkiliṭṭhaṃ 不清净”。此句为“这样守戒不清净的人”。
3. “saṅkassaraṃ brahmacariyaṃ”,“yaṃ 这样的人”(关系代名词,省略),“brahmacariyaṃ
梵行、清净的生活”,“saṅkassaraṃ 可疑的”。此句为“这样的疑似梵行不清净的人”、“这样
的于梵行有疑的人”。

《法句经》卷2〈地狱品 30〉:
“人行为慢惰,不能除众劳,
梵行有玷缺,终不受大福。”(CBETA, T04, no. 210, p. 570, a19-21)。
《法句经》卷2〈沙门品 34〉:
“行懈缓者,劳意弗除?
非净梵行,焉致大宝?”(CBETA, T04, no. 210, p. 572, b10-12)。
《出曜经》卷29〈沙门品 33〉:
“行懈缓者,劳意弗除,
非净梵行,焉致大宝?”(CBETA, T04, no. 212, p. 767, a23-24)。
《出曜经》卷13〈沙门品 12〉:
“夫行舒缓,善之与恶,
梵行不净,不获大果。”(CBETA, T04, no. 212, p. 678, b18-19)。
《法集要颂经》卷4〈苾刍品 32〉:
“习行懈缓者,劳意勿除之,
非净则梵行,焉致大财宝?”(CBETA, T04, no. 213, p. 797, a8-10)。
《法集要颂经》卷1〈沙门品 11〉:
“行力若缓慢,作善与不善,
梵行不清净,不获于大果。”(CBETA, T04, no. 213, p. 782, c4-6)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11 沙门品〉,Uv 11.3。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2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懈怠诸行为,污染于戒行,
逡巡修梵行,斯者无大果。”(CBETA, N26, no. 9, p. 45, a5 // PTS. Dhp. 45)。
第三句“saṅkassaraṃ brahmacariyaṃ”翻译为“逡巡修梵行”似乎不恰当,应翻译作“这样的疑似梵
行不清净的人”、“这样的于梵行有疑的人”。
Dhp. 313
Kayirā ce kayirāthenaṃ, daḷhamenaṃ parakkame;
Sithilo hi paribbājo, bhiyyo ākirate rajaṃ. (313)
应执行该作的事,他正应坚定地努力(于此事),
散漫松懈的出家生活会散播更多灰尘。(313)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Kayirā ce kayirāthenaṃ”、“Kayirā ce kayirātha enaṃ”。 这是一个“如果 A, 就 B. If A,
then B.”的句型。前半段为“Kayirā ce”,“ce 如果”,主词为“eta 它”(单数,省略),动词为
“Kayirā 应被做”(第三人称单数未来式动词被动语态,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karoti),
后半段为“kayirātha enaṃ”,主词为“sa 他”(单数,省略),动词为“Kayirātha 应做”(第三人
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karoti),受词为“enaṃ
它”。此句为“如果某事应被做,那么就应完成它”、“应执行该作的事”。
2. “daḷhamenaṃ parakkame”,有的版本解释为“daḷham enaṃ parakkame”,有的版本解释
为“daḷham etaṃ parakkame”,不过,KR Norman 依据其他语言版本而主张此句应作
“daḷham eva parakkame”,此处依 KR Norman 的主张译释。主词为“sa 他”(单数,省略),
动词为“parakkame 应努力、应精勤”(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
数现在式动词为 parakkamati),副词为“daḷham 坚定地”,“eva ”。此句为“他正应坚定地努
力(于此事)”。
3. “Sithilo hi paribbājo, bhiyyo ākirate rajaṃ”。主词为“Sithilo paribbājo 散漫的、松懈的出
家生活”(单数),动词为“ākirat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
在式动词为 ākirati),受词为“rajaṃ 灰尘”,“bhiyyo rajaṃ 更多灰尘”。有些翻译者将
“ākirate”解释为“累积”,此句就成为“散漫松懈的出家生活会累积更多灰尘”。有些翻译者将
“ākirate”解释为“散播”,此句就成散播为“散漫松懈的出家生活会散播更多灰尘”。但是,实
际上“ākirati”解释为“抖落 scatter”,在对应的梵文偈颂 Uv 11.2 的用字是“ādadāti”,在 SN
665 的第一字为“Rajam - ākirasī 撒灰尘”,恐怕与“抖落灰尘”的古义有关(但是意义完全相
反)。 (关于 “rajaṃ 灰尘”,可参 Bingxiu Guo
https://yifertw.blogspot.com/2012/01/35_31.html )
此颂的第一句“Kayirā ce kayirāthenaṃ”、“Kayirā ce kayirātha enaṃ”,注释书将“Kayirā”和
“kayirātha”都解释作“祈使态 optative”,KR Norman 和菩提比丘将“Kayirā”解释为“被动态”,将
“kayirātha”解释作“祈使态 optative”。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2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实际上此一偈颂也出现在《相应部 2.8经》,以下的英译可供参考:
1. 菩提比丘:
If one would do what should be done,
One should firmly exert oneself.
For a slack wanderer's life
Only scatters more dust.
2) KR Norman:
If there is something to be done one should do it; one should make an effort firmly. for a
slack wanderer scatters himself with dust all the more.

《法句经》卷2〈地狱品 30〉:
“常行所当行,自持必令强,
远离诸外道,莫习为尘垢。”(CBETA, T04, no. 210, p. 570, a21-22)。
《出曜经》卷13〈沙门品 12〉:
“智者立行,精勤果获,
行人执缓,转更增尘。”(CBETA, T04, no. 212, p. 678, b6-7)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11 沙门品〉,Uv 11.2。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应作所当作,遂行必卖刀,
懈怠游行者,增多于欲尘[1]。”(CBETA, N26, no. 9, p. 45, a6 // PTS. Dhp. 45),[1]raja,兼有
“尘埃”与爱欲之两义。
第二句“遂行必卖刀”应为“遂行必卖力”。
Dhp. 314
Akataṃ dukkaṭaṃ seyyo, pacchā tappati dukkaṭaṃ;
Katañca sukataṃ seyyo, yaṃ katvā nānutappati. (314)
不作恶行为佳,作恶之后会遭受恶行导致的折磨,
已作的善行为佳,行善之后不会懊悔。(314)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2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1. “Akataṃ dukkaṭaṃ seyyo, pacchā tappati dukkaṭaṃ”。此句为“比较句”(叙述比较的句


子),基本上的句型为“A seyyo hoti yaṃ ce B (A 比 B 佳、好)”。“A ”为“Akataṃ
dukkaṭaṃ 未作的恶行”,“hoti yaṃ ce”(省略),“B ”为“B ”为“kataṃ dukkaṭaṃ 已作的恶
行”,此句为“未作的恶行比已作的恶行佳”,可简称为“未作的恶行为佳”。
2. “pacchā tappati dukkaṭaṃ”。主词为“sa 他”(单数,省略),动词为“tappati 被折磨”(第三
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被动语态,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主动语态动词为 tapati),副词为
“pacchā 此后”与“dukkaṭaṃ 从恶行”(从格)。此句为“未作的恶行比(已作)之后遭受从恶行来
的折磨好”。全句为“(作恶)之后会遭受恶行导致的折磨”。
3. “Katañca sukataṃ seyyo, yaṃ katvā nānutappati”、“Kataṃ ca sukataṃ seyyo, yaṃ
katvā na anutappati”。此句为“比较句”(叙述比较的句子),基本上的句型为“A seyyo hoti
yaṃ ce B (A 比 B 佳、好)”。“A ”为“kataṃ sukaṭaṃ 已作的善行”,“hoti yaṃ ce”(省
略),“B ”为“akataṃ sukaṭaṃ 未作的善”。主词“sukaṭaṃ 善行”有一形容词子句为“yaṃ
katvā na anutappati”,“yaṃ”为关系代名词,代表前面的主词“sukaṭaṃ 善行”,“katvā 作
了之后”(动名词),动词为“na anutappati 不会懊悔”(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此句为“已
作的善行为佳,行善之后不会懊悔”。

《法句经》卷2〈地狱品 30〉:
“为所不当为,然后致欝毒,
行善常吉顺,所适无悔[10]恡。”(CBETA, T04, no. 210, p. 570, a23-25),[10]恡=悕【宋】
【元】。“恡”字即“悋”,两字互通。
《出曜经》卷26〈双要品 30〉:
“无造无有造,造者受烦[4]热,
非造非无造,前忧后亦然。”(CBETA, T04, no. 212, p. 751, b22-23),[4]热=恼【宋】*【元】
*【明】*。
《法集要颂经》卷3〈相应品 29〉:
“无造无有造,造者受烦恼,
非造非无造,前忧后亦忧。”(CBETA, T04, no. 213, p. 793, c7-8)。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9 相应品〉,Uv 29.41-42。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不为恶业胜,作恶业受苦;
为善业者胜,为善无苦事。”(CBETA, N26, no. 9, p. 45, a7 // PTS. Dhp. 45)。
第三、四句“Kataṃ ca sukataṃ seyyo, yaṃ katvā na anutappati”应翻译为“已作的善行为佳,行
善之后不会懊悔”,元亨寺版翻译作“为善业者胜,为善无苦事”,“无苦事”似乎有一些差距。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3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Dhp. 315
Nagaraṃ yathā paccantaṃ, guttaṃ santarabāhiraṃ;
Evaṃ gopetha attānaṃ, khaṇo vo mā upaccagā;
Khaṇātītā hi socanti, nirayamhi samappitā. (315)
如同内外守护的边城,你们应如此守护自己,
你们勿轻忽任一刹那(而未守护),
轻忽刹那的人们将因入地狱而悲痛。(315)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Nagaraṃ yathā paccantaṃ, guttaṃ santarabāhiraṃ; evaṃ gopetha attānaṃ”。主词为
“tumhe 你们”(复数,省略),动词为“gopetha 应守护”(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gopeti),受词为“attānaṃ 自己”,副词为“evaṃ 如
是”;动词“gopetha 应守护”还有一副词子句“nagaraṃ yathā paccantaṃ guttaṃ
santarabāhiraṃ”,“yathā 就像”(连接词),此一子句的主词为“nagaraṃ 城镇、城堡、要塞”
(单数),“nagaraṃ paccantaṃ 边城”,动词为“hoti guttaṃ 被守护”,副词为
“santarabāhiraṃ 内外地”。全句为“你应守护自己,就像内外守护着边城”,或改写为“如同
内外守护的边城,你应如此守护自己”。
2. “khaṇo vo mā upaccagā”。主词为“khaṇo 刹那、短时间”(单数),动词为“upaccagā 放
过、忽略”(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mā upaccagā 不要放过、不要轻忽”,副词为“vo 被
你们 by you”。
3. “Khaṇātītā hi socanti, nirayamhi samappitā”。主词为“Khaṇātītā 轻忽刹那者、放过刹那
者”(复数),动词为“socanti 忧愁、悲痛”(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副词为“nirayamhi
samappitā 发送到地狱”。

《法句经》卷2〈地狱品 30〉:
“如备边城,中外牢固,
自守其心,非法不生,
行缺致忧,令堕地狱。”(CBETA, T04, no. 210, p. 570, b1-2)。
《出曜经》卷8〈念品 6〉:
“夫欲自念者,藏而使牢固,
犹如防边城,内外悉牢固。”(CBETA, T04, no. 212, p. 652, b23-24)。
《出曜经》卷8〈念品 6〉:
“当自防护,时不再遇,
时过生忧,坠堕地狱。”(CBETA, T04, no. 212, p. 652, c25-26)。
《法集要颂经》卷1〈爱乐品 5〉: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3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夫欲自念者,藏己仍坚密,
犹如防边城,内外悉牢固。
当自善防护,后刹那虚悔,
时过则生忧,须臾堕地狱。”(CBETA, T04, no. 213, p. 780, a19-23)。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5 喜品〉,Uv 5.16-17。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犹如边境城,内外皆防护,
护自亦复然。刹那勿轻过,
刹那轻忽者,地狱受忧患。”(CBETA, N26, no. 9, p. 45, a8-9 // PTS. Dhp. 45)

Dhp. 316
Alajjitāye lajjanti, lajjitāye na lajjare;
Micchādiṭṭhisamādānā, sattā gacchanti duggatiṃ. (316)
在不需引以为耻的事,他们反而为此羞愧,
在需感到羞愧的地方,他们却不觉得羞愧,
执持恶见的人将堕恶趣。(316)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Alajjitāye lajjanti”。主词为“te 他们”(复数,省略),动词为“lajjanti 惭愧、感到羞耻”(第三
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副词为“alajjitāye 于无惭愧处、在不需觉得羞耻的地方”。全句为“他
们在无需感到羞愧的地方觉得羞愧”。
2. “lajjitāye na lajjare”。主词为“te 他们”(复数,省略),动词为“lajjare 应惭愧、应感到羞耻”
(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lajjati),“na
lajjare 不觉得羞愧”副词为“lajjitāye 于惭愧处、在需觉得羞耻的地方”。全句为“他们在需感
到羞愧的地方却不觉得羞愧”。
3. “Micchādiṭṭhisamādānā sattā gacchanti duggatiṃ”。主词为“sattā 众生”(复数),动词为
“gacchanti 去、去到”(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duggatiṃ 恶趣”,主词“sattā 众
生”有一形容词为“micchādiṭṭhisamādānā 执持恶见的、接受恶见的”。

《法句经》卷2〈地狱品 30〉:
“可羞不羞,非羞反羞,
生为邪见,死堕地狱。”(CBETA, T04, no. 210, p. 570, b3-4)。
《出曜经》卷17〈杂品 17〉: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3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不羞反羞,羞反不羞,不畏现畏,
畏现不畏,生为邪见,死入地狱。”(CBETA, T04, no. 212, p. 702, c29-p. 703, a1)。
《法集要颂经》卷2〈清净品 16〉:
“不羞而反羞,反羞而不羞。
不畏而现畏,[3]畏现而不畏,
生为人邪见,死定入地狱。”(CBETA, T04, no. 213, p. 785, a22-24),[3]畏现=现畏【明】。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16 杂品〉,Uv 16.4。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不应羞而羞,应羞而不羞,
怀此邪见者,众生达恶趣。”(CBETA, N26, no. 9, p. 45, a10 // PTS. Dhp. 45)

Dhp. 317
Abhaye bhayadassino, bhaye cābhayadassino;
Micchādiṭṭhisamādānā, sattā gacchanti duggatiṃ. (317)
在不需感觉到恐怖、畏惧的事,他们反而为此觉得恐怖、畏惧,
在需感觉到恐怖、畏惧的地方,他们反而不觉得恐怖、畏惧,
执持恶见的人将堕恶趣。(317)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Abhaye bhayadassino”。主词为“te 他们”(复数,省略),动词为“honti 是”(第三人称复数
现在式动词),副词为“Abhaye 于无怖畏处、在不需觉得恐怖、畏惧的地方”,主词“te 他们”
有一主词补语为“bhayadassino 看见怖畏者”(复数)。全句为“他们在无需感到恐怖、畏惧的事
觉得恐怖、畏惧”。
2. “bhaye cābhayadassino”、“bhaye ca abhayadassino”。主词为“te 他们”(复数,省略),
动词为“honti 是”(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副词为“bhaye 于怖畏处、在需觉得恐怖、畏
惧的地方”,主词“te 他们”有一主词补语为“abhayadassino 看见怖畏者”(复数)。全句为“他
们在需感到恐怖、畏惧的事不觉得恐怖、畏惧”。
3. “Micchādiṭṭhisamādānā sattā gacchanti duggatiṃ”。主词为“sattā 众生”(复数),动词为
“gacchanti 去、去到”(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duggatiṃ 恶趣”,主词“sattā 众
生”有一形容词为“micchādiṭṭhisamādānā 执持恶见的、接受恶见的”。

《法句经》卷2〈地狱品 30〉: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3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可畏不畏,非畏反畏,
信向邪见,死堕地狱。”(CBETA, T04, no. 210, p. 570, b4-5)。
《出曜经》卷17〈杂品 17〉:
“不羞反羞,羞反不羞,不畏现畏,
畏现不畏,生为邪见,死入地狱。”(CBETA, T04, no. 212, p. 702, c29-p. 703, a1)。
《法集要颂经》卷2〈清净品 16〉:
“不羞而反羞,反羞而不羞。
不畏而现畏,[3]畏现而不畏,
生为人邪见,死定入地狱。”(CBETA, T04, no. 213, p. 785, a22-24),[3]畏现=现畏【明】。
梵文《法句经》缺此对应偈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不应怖见怖,应怖见不怖,
怀此邪见者,众生达恶趣。”(CBETA, N26, no. 9, p. 45, a11 // PTS. Dhp. 45)

Dhp. 318
Avajje vajjamatino, vajje cāvajjadassino;
Micchādiṭṭhisamādānā, sattā gacchanti duggatiṃ. (318)
他们在无过失处认为是过失,他们在过失处不认为是过失,
执持恶见的人将堕恶趣。(318)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Avajje vajjamatino”。主词为“te 他们”(复数,省略),动词为“honti 是”(第三人称复数现在
式动词),副词为“Avajje 于无过失处、在不需觉得是过失的地方”,主词“te 他们”有一主词补
语为“vajjamatino 认为是过失者”(复数)。全句为“他们在无过失处认为是过失”。
2. “vajje cāvajjadassino”、“vajje ca avajjadassino”。主词为“te 他们”(复数,省略),动词为
“honti 是”(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副词为“bhaye 于过失处、在需觉得是过失的地方”,
主词“te 他们”有一主词补语为“avajjadassino 不认为是过失者”(复数)。全句为“他们在过失
处不认为是过失”。
3. “Micchādiṭṭhisamādānā sattā gacchanti duggatiṃ”。主词为“sattā 众生”(复数),动词为
“gacchanti 去、去到”(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duggatiṃ 恶趣”,主词“sattā 众
生”有一形容词为“micchādiṭṭhisamādānā 执持邪见的、接受恶见的”。

《法句经》卷2〈地狱品 30〉: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3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可避不避,可就不就,
[16]翫习邪见,死堕地狱。”(CBETA, T04, no. 210, p. 570, b5-7),[16]翫=玩【元】【明】。
梵文《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应罪思为罪,是罪见无罪,
怀此邪见者,众生达恶趣。”(CBETA, N26, no. 9, p. 45, a12 // PTS. Dhp. 46)。
第一句“应罪思为罪”应作“非罪思为罪”。
Dhp. 319
Vajjañca vajjato ñatvā, avajjañca avajjato;
Sammādiṭṭhisamādānā, sattā gacchanti suggatiṃ. (319)
已经知道了过失为过失、无过失为无过失,
执持正见的人将往善趣。(319)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Sammādiṭṭhisamādānā sattā gacchanti suggatiṃ”。主词为“sattā 众生”


(复数),动词为“gacchanti 去、去到”(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suggatiṃ 善趣”,主词
“sattā 众生”有一形容词为“sammādiṭṭhisamādānā 执持正见的、接受正见的”。
动词“gacchanti 去、去到”有一作为副词的“动名词片语”:“vajjañca vajjato ñatvā, avajjañca
avajjato”。“动名词”为“ñatvā 已经知道了,having known”,受词有两个:
1. “vajjaṃ vajjato 过失为过失”。
2. “avajjaṃ avajjato 无过失为无过失”。

《法句经》卷2〈地狱品 30〉:
“可近则近,可远则远,
恒守正见,死堕善道。”(CBETA, T04, no. 210, p. 570, b7-8)。
梵文《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有罪知有罪,无罪知无罪,
怀此正见者,众生达善趣。”(CBETA, N26, no. 9, p. 45, a13 // PTS. Dhp. 46)。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3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第廿二:地狱品(Nirayavaggo)总结
书房夜话 431:巴利《法句经》与汉译《法句经》,第22品〈地狱品〉结语
巴利《法句经》的〈22 地狱品〉与支谦《法句经》(T210)的〈30 地狱品〉,两者互为对应的品。
《法句经》卷2〈地狱品 30〉:
“放逸有四事 好犯他人妇
卧险非福利 毁三淫泆四”(CBETA, T04, no. 210, p. 570, a13-14)。
Cbeta Taiwan《法句经》在此一偈颂的标点为:
“放逸有四事:好犯他人妇、
卧险非福利、毁三、淫泆四。”(CBETA, T04, no. 210, p. 570, a13-15)。
这样的标点会让读者理解成,“放逸有四事”为:
1. 好犯他人妇、
2. 卧险非福利、
3. 毁三、
4. 淫泆四。
这样的标点曲解了译文,支谦《法句经》的译文是:
好犯他人妇的放逸者有下列四事:
1. 卧险
2. 非福利、
3. 毁三、
4. 淫泆四。
从对应偈颂巴利《法句经》〈21 杂品〉的309颂,可以读到相同的偈颂本意:
Cattāri ṭhānāni naro pamatto, āpajjati paradārūpasevī;
Apuññalābhaṃ na nikāmaseyyaṃ, nindaṃ tatīyaṃ nirayaṃ catutthaṃ. (309)
侵犯他人妻子的放逸者会陷入四种处境:遭遇非福(恶报),睡不安稳,遭人谴责、谴责(蔑视)为三,
下地狱为四。(309)

《法句经》卷2〈地狱品 30〉:
“不福利堕恶,畏[7]恶畏乐寡,
王法重[8]罚加,身死入地狱。”(CBETA, T04, no. 210, p. 570, a15-16),[7]恶=而【宋】【元】
【明】【圣】。[8]罚=罪【元】【明】。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3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出曜经》卷6〈无放逸品 4〉:
“不福利堕恶,畏而畏乐寡,
王法重罪加,制意离他妻。”(CBETA, T04, no. 212, p. 641, a7-8)
《法集要颂经》卷1〈放逸品 4〉:
“无福利堕恶,畏而畏乐寡,
王法加重罪,身死入地狱。”(CBETA, T04, no. 213, p. 779, a28-29)。
这三首汉译偈颂的第二句“畏而畏乐寡”或“畏恶畏乐寡”,从汉译的字面意义无法读出“畏而畏”的本
意。
从对应偈颂巴利《法句经》〈21 杂品〉的310颂,可以读到汉译偈颂的第二句“畏而畏乐寡”的对应
用字,第二句是“bhītassa bhītāya ratī ca thokikā”,第一字和第二字“bhītassa bhītāya”是“从男
方的恐惧与从女方的恐惧”。
Apuññalābho ca gatī ca pāpikā, bhītassa bhītāya ratī ca thokikā;
Rājā ca daṇḍaṃ garukaṃ paṇeti, tasmā naro paradāraṃ na seve. (310)
遭遇恶报与堕入恶趣,(这样的)男女处于恐惧,他们所得的乐趣其实很少,而且王法处以重刑,因此
不应侵犯他人的妻子。(310)

汉译《法句经》的〈30 地狱品〉有16首偈颂,而巴利〈22 地狱品〉有14首偈颂,两者大致相同。


巴利《法句经》从第一品〈双品〉到第22品〈地狱品〉为止,总共有 319 首偈颂,对应的 T210
《法句经》从第九品〈双要品〉到第30品〈地狱品〉共有 379 首偈颂(22 + 20 + 12 + 17 + 21 + 17
+ 10 + 16 + 22 + 14 + 14 + 13 + 14 + 21 + 14 + 12 + 26 + 19 + 17 + 28 + 14 + 16= 379)。
在此,我必需再提醒一次:此处的文法经过我的演绎和诠释,有些部分可能是错误的而需要进一步
订正。
此一专题希望建立一个讨论平台,来呼应此项需求,希望有人接棒持续改进。
巴利《法句经》第22品为〈Nirara vaggo 地狱品〉,其他语言版本《法句经》均未出现相当于“地
狱品”的品名。
汉译《法句经》的相关品名如下:
1. T210《法句经》,〈地狱品 30〉,16首偈颂。
2. 《法句譬喻经》,〈地狱品 30〉,6首偈颂。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3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出曜经》与《法集要颂经》没有对应品名。
本群组在“巴利《法句经》”的目录下,介绍了第22品〈地狱品〉306-319颂,接着要从下列三个角
度来审查这些文献:
1. 从巴利偈颂本身检视巴利《法句经》的第22品〈地狱品〉。
2. 从巴利《法句经》的视角阅读汉译《法句经》(T210)。
3. 从汉译《法句经》(T210)的视角阅读巴利《法句经》。

1. 从巴利偈颂本身检视巴利《法句经》的第 22品〈地狱品〉:
〈22 地狱品〉14首偈颂之中,共有 308, 310, 312-319 等九首偈颂未出现“地狱”,仅有五首偈颂
出现“地狱”;再加上其他语言版本的《法句经》未出现类似品名,有可能在后期才成立此一品。
2. 从巴利《法句经》的视角阅读汉译《法句经》(T210):
巴利《法句经》14首偈颂都有汉译《法句经》(T210)的对应偈颂。
3. 从汉译《法句经》(T210)的视角阅读巴利《法句经》:
汉译《法句经》(T210)的16首偈颂当中,第 10, 11 两首偈颂无巴利对应偈颂。
让我们继续阅读,来看看两者的关系吧!
(原贴: 书房夜话 431:巴利《法句经》与汉译《法句经》,第22品〈地狱品〉结语 )
目录

第廿三:象品 Nāgavaggo
廿三:象品 目次
Dhp_320 Dhp_321 Dhp_322 Dhp_323 Dhp_324 Dhp_325
Dhp_326 Dhp_327 Dhp_328 Dhp_329 Dhp_330 Dhp_331
Dhp_332 Dhp_333 第廿三:象品
(Nāgavaggo)总

Dhp. 320
Ahaṃ nāgova saṅgāme, cāpato patitaṃ saraṃ;
Ativākyaṃ titikkhissaṃ, dussīlo hi bahujjano. (320)
如同战场上的象忍受众多飞箭,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3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我将忍受诽谤、辱骂,因为很多人是恶戒的。(320)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Ahaṃ nāgova saṅgāme cāpato patitaṃ saraṃ; ativākyaṃ titikkhissaṃ”。主词为“Ahaṃ
我”(单数),动词为“titikkhissaṃ 将忍受”(第一人称单数未来式动词),受词为“ativākyaṃ 诽
谤、辱骂”,动词“titikkhissaṃ 将忍受”有一副词子句为“nāgova saṅgāme cāpato patitaṃ
saraṃ”、“nāgo va saṅgāme cāpato patitaṃ saraṃ”。“va 如同”为“连接词”,主词为
“nāgo 象”(单数),动词为“titikkhissaṃ 将忍受”(单数),受词为“saraṃ 箭”(复数),“patitaṃ
saraṃ 射出的箭”;主词“nāgo 象”有一形容词“saṅgāme 战场上的”(位格)。此句为“我将忍
受诽谤、辱骂,如同战场上的象忍受众多飞箭”。
2. “dussīlo hi bahujjano”。主词为“bahujjano 很多人、众人”(单数),动词为“hoti 是”(单数),
形容词为“dussīlo 恶戒的、无道德的”(单数)。
许多注释都将“saṅgāme”解释作“saṅgāme 在集会中的”(位格),布腊夫(John Brough) 和 KR
Norman 都主张是“saṅgāme 战场上的”(位格)。
《法句经》卷2〈象喻品 31〉:
“我如象鬪,不恐中箭,
[18]常以诚信,度无戒人。”(CBETA, T04, no. 210, p. 570, b11-12),[18]常=当【宋】【元】
【明】【圣】。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9 相应品〉,Uv 29.2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如象于战塲,堪忍弓箭射,
我堪忍诽谤,世多破戒者。”(CBETA, N26, no. 9, p. 46, a5 // PTS. Dhp. 46)。

Dhp. 321
Dantaṃ nayanti samitiṃ, dantaṃ rājābhirūhati;
Danto seṭṭho manussesu, yotivākyaṃ titikkhati. (321)
他们带领调伏的象群(到战场上),国王骑上调伏的大象,
能忍受诽谤、辱骂的人,是众人之中最殊胜的人。(321)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3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1. “Dantaṃ nayanti samitiṃ”。主词为“te 他们”(复数,省略),动词为“nayanti 领导、带领”


(第三人称复数动词),受词为“samitiṃ 集会”,“dantaṃ samitiṃ 调伏的象群”。此句为“他
们带领调伏的象群(到战场上)”。
2. “dantaṃ rājābhirūhati”、“dantaṃ rāja abhirūhati”。主词为“rāja 国王”(单数),动词为
“abhirūhati 骑”(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受词为“dantaṃ 调伏的(坐骑)”。此句为“国王骑上调伏
的(大象)”。
3. “danto seṭṭho manussesu, yotivākyaṃ titikkhati”、“danto seṭṭho manussesu, yo
ativākyaṃ titikkhati”。主词为“danto 调御者”(单数),动词为“hoti 是”(单数),形容词为
“seṭṭho 最佳的、最殊胜的”,副词为“manussesu 在众人当中”(位格);主词“danto 调御者”
有一个形容词子句:“yo ativākyaṃ titikkhati”,“yo 这样的人”(关系代名词),动词为
“titikkhati 忍受”(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受词为“ativākyaṃ 诽谤、辱骂”。此句为“能能忍受诽
谤、辱骂的人,是众人之中最殊胜的人”。

《法句经》卷2〈象喻品 31〉:
“譬象调正,可中王乘,
调为尊人,乃受诚信。”(CBETA, T04, no. 210, p. 570, b12-13)。
《出曜经》卷19〈马喻品 20〉:
“譬马调正,可中王乘,
调为人尊,乃受[3]成信。”(CBETA, T04, no. 212, p. 712, a7-8),[3]成=诚【宋】*【元】*
【明】*。
《法集要颂经》卷2〈马喻品 19〉:
“譬马若调平,可堪王乘骑,
能调为人贤,乃受诚信语。”(CBETA, T04, no. 213, p. 786, c15-16)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19 马品〉,Uv 19.6。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调御象可往战塲,调御象可为王乘,
若能堪忍人诽谤,人中最胜调御者。”(CBETA, N26, no. 9, p. 46, a6 // PTS. Dhp. 46)。

Dhp. 322
Varamassatarā dantā, ājānīyā ca sindhavā;
Kuñjarā ca mahānāgā, attadanto tato varaṃ. (322)
调驯的骡子最佳,品种纯正的的信度马也是最佳,
“昆加罗 kuñjarā”大象是优良的,所以自我调御者也是最佳的。(322)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4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此首偈颂包含四个句子:
1. “Varamassatarā dantā”、“Varam assatarā dantā”。主词为“assatarā 骡子”(复数),
“dantā assatarā 驯服的骡子”,动词为“honti 是”(第三人称复数动词),形容词为“Varam 最
佳的”。此句为“驯服的骡子最佳”。
2. “ājānīyā ca sindhavā”。主词为“sindhavā 信度马”(复数,此为良马的品种名称),“ājānīyā
sindhavā 品种纯正的的信度马”,动词为“honti 是”(第三人称复数动词,省略),形容词为
“Varam 最佳的”(省略)。此句为“品种纯正的的信度马也是最佳”。
3. “Kuñjarā ca mahānāgā”。主词为“Kuñjarā mahānāgā 昆加罗大象”(复数,此为大象的品种
名称),动词为“honti 是”(第三人称复数动词,省略),形容词为“Varam 最佳的”(省略)。此句
为“昆加罗大象也是最佳”。
4. “attadanto tato varaṃ”。主词为“attadanto 自我调御者”(单数),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
单数动词,省略),形容词为“Varam 最佳的”,“tato 所以”。此句为“所以自我调御者也是最
佳”。

《法句经》卷2〈象喻品 31〉:
“虽为常调,如彼新驰,
亦最善象,不如自调。”(CBETA, T04, no. 210, p. 570, b13-14)。
《出曜经》卷19〈马喻品 20〉:
“虽为常调,如彼新驰,
亦最善象,不如自调。”(CBETA, T04, no. 212, p. 712, a20-21)。
《法集要颂经》卷2〈马喻品 19〉:
“虽为常调伏,如彼新驰马,
亦如善龙象,不如自调者。”(CBETA, T04, no. 213, p. 786, c17-18)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19 马品〉,Uv 19.7。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调御之骡为优良,信度骏马亦优良,
侨罗大象亦为良,调御自己人更良。”(CBETA, N26, no. 9, p. 46, a7 // PTS. Dhp. 46)。

Dhp. 323
Na hi etehi yānehi, gaccheyya agataṃ disaṃ;
Yathāttanā sudantena, danto dantena gacchati. (323)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4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藉由这些车乘,他不能去到没有生死的地方,
正如调御者以自我调御、善调御到达的没有生、死的地方。(323)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Na hi etehi yānehi, gaccheyya agataṃ disaṃ”。主词为“sa 他”(单数,省略),动词为
“gaccheyya 能去到”(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祈使态。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gacchati),“na gaccheyya 不能去到”,受词为“disaṃ 地方、地区”,“agataṃ disaṃ 没去
过的地方”(KR Norman 解释此字为“没有生、死的地方”),副词为工具格的“etehi yānehi 以
这些交通工具、以这些乘载器物”。此句为“藉由这些车乘,他不能去到没有生死的地方”。
2. “Yathāttanā sudantena, danto dantena gacchati”、“Yathā attanā sudantena danto
dantena gacchati”。“Yathā 正如”(连接词),主词为“danto 调御者”(单数),动词为
“gacchati 去到”(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副词为“attanā sudantena dantena 以自我调
御、善调御”(工具格),省略的受词为“agataṃ disaṃ 没有生、死的地方”。此句为“正如调御
者以自我调御、善调御到达的没有生、死的地方”。

《法句经》卷2〈象喻品 31〉:
“彼不能适,人所不至,
唯自调者,能[20]到调方。”(CBETA, T04, no. 210, p. 570, b15-16),[20]到=致【宋】【元】
【明】。
《出曜经》卷19〈马喻品 20〉:
“彼不能乘,人所不至,
唯自调者,乃到调方。”(CBETA, T04, no. 212, p. 712, b4-5)。
《法集要颂经》卷2〈马喻品 19〉:
“彼人不能乘,人所亦不至,
惟自调伏者,乃到调方所。”(CBETA, T04, no. 213, p. 786, c19-20)。
梵文《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实非此等之车乘,到达难到之境地〔涅盘〕,
若人善调御自己,由此调御得到达。”(CBETA, N26, no. 9, p. 46, a8-9 // PTS. Dhp. 46)。

Dhp. 324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4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Dhanapālo nāma kuñjaro, kaṭukabhedano dunnivārayo;


Baddho kabaḷaṃ na bhuñjati, sumarati nāgavanassa kuñjaro. (324)
名为护财、正在发情期的、系绑住的、难以控制的昆加罗大象,
它不肯进食,昆加罗大象想念象林的(象与生活)。(324)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Dhanapālo nāma kuñjaro, kaṭukabhedano dunnivārayo; baddho kabaḷaṃ na bhuñjati”。
主词为“kuñjaro 昆加罗大象”(单数),动词为“bhuñjati 吃、进食”(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
词),“na bhuñjati 不吃、不进食”,受词为“kabaḷaṃ 抟食、饭团”。主词“kuñjaro 昆加罗大
象”有一形容词片语“Dhanapālo nāma 名为护财”和三个形容词:“kaṭukabhedano 发情的、
在发情期的”、“dunnivārayo 难以控制的”、“baddho 固定地系缚住的”、。此句为“名为护
财、正在发情期的、系绑住的、难以控制的昆加罗大象,它不肯进食”。
2. “sumarati nāgavanassa kuñjaro”。主词为“kuñjaro 昆加罗大象”(单数),动词为“sumarati
想念”(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nāgavanassa 象林的(象与生活)”(属格)。此句为
“昆加罗大象想念象林的(象与生活)”。

《法句经》卷2〈象喻品 31〉:
“如象名财[21]守,猛害难禁制,
系绊不与食,而犹暴逸象。”(CBETA, T04, no. 210, p. 570, b17-18),21]守=兽【元】【明】。
梵文《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如象名财护,发情暴难制,
繁缚不少食,唯念于象林。”(CBETA, N26, no. 9, p. 46, a10 // PTS. Dhp. 46)。
第三句“繁缚不少食”应作“系缚不肯食”。
Dhp. 325
Middhī yadā hoti mahagghaso ca, niddāyitā samparivattasāyī;
Mahāvarāhova nivāpapuṭṭho, punappunaṃ gabbhamupeti mando. (325)
当一个人是昏沉、贪食、嗜睡、辗转睡眠者,
这样的懒人会像喂养许多饲料的大猪公而一再投胎。(325)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4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简单来说就是“这样的人像一头猪而一再投胎”:“gabbhamupeti mando”、
“gabbham upeti mando”。主词为“mando 懒惰的人”(单数),动词为“upeti 去到”(第三人称单数
现在式动词),受词为“gabbham 子宫”,副词为“punappunaṃ 一次又一次地,一再地”。此句为
“懒惰的人会一再投胎”。
主词“mando 懒人”有一个形容词片语“Mahāvarāhova nivāpapuṭṭho”、“Mahāvarāho va
nivāpapuṭṭho”。“va 像”,“Mahāvarāho 大猪公”,“nivāpapuṭṭho 喂养饲料的”。到此为止为“懒
惰的人会像喂养许多饲料的大猪公而一再投胎”。
这是一个“when..., then ...(当...时,那么...)”,前面的条件子句为“Middhī yadā hoti mahagghaso
ca, niddāyitā samparivattasāyī”。“yadā 当 when”,主词为“sa 他”(单数,省略),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主词“sa 他”有四个形容词:
1. “middhī 怠惰的”
2. “mahagghaso 贪吃的”
3. “niddāyitā 贪睡的”
4. “samparivattasāyī 辗转睡眠的”

《法句经》卷2〈象喻品 31〉:
“没在恶行者,恒以贪自系,
其象不知厌,故数入胞胎。”(CBETA, T04, no. 210, p. 570, b19-21)。
《出曜经》卷26〈䨥要品 30〉:
“贪餮不自节,三转随时行,
如圈被养猪,数数受胞胎。”(CBETA, T04, no. 212, p. 749, a28-29)
《法集要颂经》卷3〈相应品 29〉:
“贪餮不自节,三转随时行,
如圈被养猪,数数受胞胎。”(CBETA, T04, no. 213, p. 793, a25-26)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9 相应品〉,Uv 29.13。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懒惰又贪食,多眠辗转卧,
如猪饱无厌,愚者再入胎〔即轮回〕。”(CBETA, N26, no. 9, p. 46, a11 // PTS. Dhp. 47)。

Dhp. 326
Idaṃ pure cittamacāri cārikaṃ,
yenicchakaṃ yatthakāmaṃ yathāsukhaṃ;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4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Tadajjahaṃ niggahessāmi yoniso,


hatthippabhinnaṃ viya aṅkusaggaho. (326)
此心过去随意愿地、随欲望地、随其所乐地到处游走,
今天我将从根本地调御此心,
就像驯象师调御发情期的大象。(326)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Idaṃ pure cittamacāri cārikaṃ, yenicchakaṃ yatthakāmaṃ yathāsukhaṃ”、“Idaṃ
pure cittam acāri cārikaṃ, yenicchakaṃ yatthakāmaṃ yathāsukhaṃ”。主词为“idaṃ
cittam 此心”(单数),动词为“acāri 游走”(第三人称单数过去式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
词为 carati),受词为“cārikaṃ 行程、旅程”。动词“acāri 游走”有四个副词:“pure 过去”、
“yenicchakaṃ 随意地、随其意愿地”、“yatthakāmaṃ 随其欲望地”、“yathāsukhaṃ 随其
所乐地”。此句为“此心过去随意愿地、随欲望地、随其所乐地到处游走”。
2. “Tadajjahaṃ niggahessāmi yoniso, hatthippabhinnaṃ viya aṅkusaggaho”、“Tad ajja
ahaṃ niggahessāmi yoniso, hatthippabhinnaṃ viya aṅkusaggaho”。主词为“ahaṃ 我”(单
数),动词为“niggahessāmi 调御”(第一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
niggahessāti, 相当于 nig-gaṇhati 向下-执取),受词为“tad 它”(受格)。
动词“niggahessāmi 调御”有三个副词:
1. ajja 今天
2. yoniso 根本地、彻底地
3. “hatthippabhinnaṃ viya aṅkusaggaho”。“viya 像”(连接词),主词为“aṅkusaggaho 调象
师”(单数),动词为“niggahessāti 调御”(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相当于 nig-gaṇhati 向
下-执取),受词为“hatthippabhinnaṃ 发情的大象、暴怒的大象”(受格)。
此句为“今天我将从根本地调御此心,就像驯象师调御发情期的大象”。
《法句经》卷2〈象喻品 31〉:
“本意为纯行,及常行所安,
悉舍降[22]伏结,如钩制象调。”(CBETA, T04, no. 210, p. 570, b21-23),[22]伏结=使结
【宋】【元】,=结使【明】。
《出曜经》卷28〈心意品 32〉:
“汝心莫游行,恣意而[3]游逸,
我今还摄汝,如御暴逸象。”(CBETA, T04, no. 212, p. 759, a23-24),[3]游=放【宋】【元】
【明】。
《法集要颂经》卷4〈护心品 31〉: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4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汝心莫游行,恣意而放逸,
我今还摄汝,如御暴逸象。”(CBETA, T04, no. 213, p. 795, b14-15)。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1 心品〉,Uv 31.5。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以前我此心,随欲乐徘徊,
今我悉制御,如持钩象师,制御发情象。”(CBETA, N26, no. 9, p. 46, a12 // PTS. Dhp. 47)。

Dhp. 327
Appamādaratā hotha, sacittamanurakkhatha;
Duggā uddharathattānaṃ, paṅke sannova kuñjaro. (327)
你们要致力于不放逸,守护自心,
你们要像陷在泥淖的大象,从困境从解救自己。(327)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Appamādaratā hotha”。主词为“tumhe 你们”(复数,省略),动词为“hotha 要成为”(第二
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命令语态 imper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hoti),形容词为
“appamādaratā”,一般诠释为“乐于不放逸”,也有解释作“致力于不放逸”。
2. “sacittamanurakkhatha”、“sacittam anurakkhatha”。主词为“tumhe 你们”(复数,省略),
动词为“anurakkhatha 要守护”(第二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命令语态 imperative,第三人称
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anurakkhati),受词为“sacittam 自心”。
3. “Duggā uddharathattānaṃ, paṅke sannova kuñjaro”、“Duggā uddharatha attānaṃ,
paṅke sanno va kuñjaro”。主词为“tumhe 你们”(复数,省略),动词为“uddharatha 要拔
出”(第二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命令语态 imper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uddharati),受词为“attānaṃ 自己”。动词“uddharatha 要拔出”,副词为“duggā 从困难”
(从格)。主词“tumhe 你们”有一个形容词片语为“paṅke sanno va kuñjaro”。“va 像”(连接
词),主词为“sanno kuñjaro 沉陷的象”(单数),形容词为“paṅke 在泥淖”(位格)。此句为“你
们要像陷在泥淖的大象,从困境从解救自己”。

《法句经》卷2〈象喻品 31〉:
“乐道不放逸,能常自护心,
是为拔身苦,如象出于塪。”(CBETA, T04, no. 210, p. 570, b23-24)。
《出曜经》卷7〈放逸品 5〉:
“比丘谨慎乐,放逸多忧愆,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4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能免深海难,如象拔淤泥。”(CBETA, T04, no. 212, p. 645, c28-29)。


《法集要颂经》卷1〈放逸品 4〉:
“苾刍怀谨慎,放逸多忧愆,
如象拔淤泥,难救深海苦。”(CBETA, T04, no. 213, p. 779, b23-24)。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4 不放逸品〉,Uv 4.27 & 4.36。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乐时不放逸,常护自己心,
救自出难处,如象出泥坑。”(CBETA, N26, no. 9, p. 46, a13 // PTS. Dhp. 47)。

Dhp. 328
Sace labhetha nipakaṃ sahāyaṃ,
saddhiṃcaraṃ sādhuvihāridhīraṃ;
Abhibhuyya sabbāni parissayāni,
careyya tenattamano satīmā. (328)
如果你们能找到明智的同伴、具善行与智慧的同行者,
你们能克服所有的危难,快乐而具念地与他同行。(328)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这是“if..., then... 如果...,则...”的句型。


前面的条件子句为“Sace labhetha nipakaṃ sahāyaṃ”。“Sace 如果”,主词为“tumhe 你们”(复
数,省略),动词为“labhetha 能得到、能找到”(第二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祈使语态 optative,第
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labhati),受词为“sahāyaṃ 同伴”,“nipakaṃ sahāyaṃ 聪明的同伴、明
智的同伴”,受词“sahāyaṃ 同伴”有另一个同位语作为形容词:“saddhiṃcaraṃ
sādhuvihāridhīraṃ 具善行与智慧的同行者”。
后面的结果子句为两个并列的句子“Abhibhuyya sabbāni parissayāni, careyya tenattamano
satīmā”。
1. “Abhibhuyya sabbāni parissayāni”。主词为“tumhe 你们”(复数,省略),动词为
“abhibhuyya 能克服”(第二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祈使语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
动词为 abhibhavati),受词为“parissayāni 危难”,“sabbāni parissayāni 所有的危难”。
2. “careyya tenattamano satīmā”、“careyya tena attamano satīmā”。主词为“tumhe 你们”
(复数,省略),动词为“careyya 能行走、能旅行”(第二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祈使语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carati),副词“tena 与他”(工具格)、“attamano 愉快
地”、“satīmā 具念地”。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4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法句经》卷2〈象喻品 31〉:
“若得贤能伴,俱行行善悍,
能伏诸所闻,至到不失意;”(CBETA, T04, no. 210, p. 570, b25-26)。
《出曜经》卷16〈忿怒品 15〉:
“若得亲善友,共游于世界,
不积有遗余,专念同其意。”(CBETA, T04, no. 212, p. 697, a16-17)。
《法集要颂经》卷2〈怨家品 14〉:
“若人亲善友,共游于世间,
不积有冤余,专念同其意。”(CBETA, T04, no. 213, p. 784, b5-6)。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14 忿怒品〉,Uv 14.13。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若得同行伴,正行富智虑,
征服诸危难,欣然与彼行。”(CBETA, N26, no. 9, p. 46, a14 // PTS. Dhp. 47)。
巴利偈颂第四句为“careyya tenattamano satīmā 应具念而愉快地与他同行”。
元亨寺版《法句经》第四句翻译为“欣然与彼行”,漏翻译了“satīmā 具念地”。
Dhp. 329
No ce labhetha nipakaṃ sahāyaṃ,
saddhiṃ caraṃ sādhuvihāridhīraṃ;
Rājāva raṭṭhaṃ vijitaṃ pahāya,
eko care mātaṅgaraññeva nāgo. (329)
如果你不能找到睿智的朋友,一个聪明而善良的同行伙伴,
如同国王已经舍弃了臣服于他的国土,一个人应独行如一头大象独行于象林。(329)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这是“if..., then... 如果...,则...”的句型。


前面的条件子句为“No ce labhetha nipakaṃ sahāyaṃ, saddhiṃ caraṃ sādhuvihāridhīraṃ”。
“ce 如果”,主词为“tumhe 你们”(复数,省略),动词为“labhetha 能得到、能找到”(第二人称复数
现在式动词,祈使语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labhati),“No labhetha 得不到、找
不到”,受词为“sahāyaṃ 同伴”,“nipakaṃ sahāyaṃ 聪明的同伴、明智的同伴”,受词“sahāyaṃ
同伴”有另一个同位语作为形容词:“saddhiṃcaraṃ sādhuvihāridhīraṃ 具善行与智慧的同行者”。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4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后面的结果子句为“Rājāva raṭṭhaṃ vijitaṃ pahāya, eko care mātaṅgaraññeva nāgo.”。主词为


“eko 一个人”(单数),动词为“care 应旅行”(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祈使语态 optative,第三人
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carati),动词“care 应旅行”的副词子句为“mātaṅgaraññeva nāgo”、
“mātaṅgaraññe va nāgo 像大象行走于象林”(位格),“mātaṅga 大象 - araññe 树林”。
此后半句的“Rājāva raṭṭhaṃ vijitaṃ pahāya”、“Rājā va raṭṭhaṃ vijitaṃ pahāya”为动名词片语。
“va 像”,主词为“Rājā 国王”(单数),动名词为“pahāya 已经舍弃了”(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pajahati),受词为“raṭṭhaṃ 国土”,“raṭṭhaṃ vijitaṃ 已经顺从、臣服的国土,已经战胜的国土”。
《法句经》卷2〈象喻品 31〉:
“不得贤能伴,俱行行恶悍,
[23]广断王邑里,宁独不为恶。
宁独行为善, 不与愚为侣,
独而不为恶, 如象惊自护。”(CBETA, T04, no. 210, p. 570, b27-c3),[23]广=魔【宋】
【元】【明】【圣】。
《法句经》卷1〈教学品 2〉:
“学无朋类,不得善友,宁独守善,不与愚偕。
乐戒学行,奚用伴为?独善无忧,如空野象。”(CBETA, T04, no. 210, p. 559, c4-7)。
《出曜经》卷16〈忿怒品 15〉:
“学无朋类,不得善友,宁独守善,不与愚[12]谐。”(CBETA, T04, no. 212, p. 697, c21-22),[12]
谐=偕【宋】*【元】*【明】*。
《出曜经》卷16〈忿怒品 15〉:
“乐戒学行,奚用伴为?独善无忧,如空野象。”(CBETA, T04, no. 212, p. 698, a2-3)
《出曜经》卷16〈忿怒品 15〉:
“若得亲善友,共游于世界,
不积有遗余,专念同其意。
设不得亲友,独游无伴侣,
广观诸方界,独善不造恶。”(CBETA, T04, no. 212, p. 697, a16-28)。
《法集要颂经》卷2〈怨家品 14〉:
“若人亲善友,共游于世间,
不积有冤余,专念同其意。
设不得善友,独游无伴侣,
应观诸国土,独善不造恶。
学无同伴侣,又不得亲友,
宁独守善行,不与愚人偕。”(CBETA, T04, no. 213, p. 784, b5-10)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4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14 忿怒品〉,Uv 14.14。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若无同行伴,正行富智虑,
应如王弃国,如象独行林。”(CBETA, N26, no. 9, p. 47, a1 // PTS. Dhp. 47)

Dhp. 330
Ekassa caritaṃ seyyo, natthi bāle sahāyatā;
Eko care na ca pāpāni kayirā,
appossukko mātaṅgaraññeva nāgo. (330)
独居的生活较佳,不与愚人为友,
应独行而不做恶,少欲如同大象独行在象林里。(330)

此首偈颂包含五个句子:
1. “Ekassa caritaṃ seyyo”。主词为“caritaṃ 生活”(单数),形容词为“Ekassa 独居的”,动词
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省略),形容词为“seyyo 较佳”,此句为“独居的生活
较佳”。
2. “natthi bāle sahāyatā”。主词为“sahāyatā 友谊、交往”(单数),动词为“atthi 存在、有”(第
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natthi 不存在、没有”,副词为“bāle 交往”,此句为“与愚人之
间不存在友谊”,改写为“不与愚人为友”。
3. “Eko care na ca pāpāni kayirā”。主词为“eko 一个人”(单数),动词为“care 应旅行”(第三
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祈使语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carati)。
4. “Eko care na ca pāpāni kayirā”。主词为“eko 一个人”(单数,省略),动词为“kayirā 应做”
(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祈使语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karoti)。“na
kayirā 不应做”,受词为“pāpāni 恶”(复数,省略)。
5. “appossukko mātaṅgaraññeva nāgo”、“appossukko mātaṅgaraññeva nāgo”。主词为
“sa 他”(单数),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pajahati),形容词为
“appossukko 少欲”(appa 少 - ussukko),形容词“appossukko 少欲”的副词子句为
“mātaṅgaraññeva nāgo”、“mātaṅgaraññe va nāgo 像大象行走于象林”(位格),“mātaṅga
大象 - araññe 树林”。

《法句经》卷1〈教学品 2〉:
“乐戒学行,奚用伴为?
独善无忧,如空野象。”(CBETA, T04, no. 210, p. 559, c6-7)
《法句经》卷2〈象喻品 31〉:
“宁独行为善,不与愚为侣,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5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独而不为恶,如象惊自护。”(CBETA, T04, no. 210, p. 570, c1-2)。


《出曜经》卷16〈忿怒品 15〉:
“乐戒学行,奚用伴为?
独善无忧,如空野象。”(CBETA, T04, no. 212, p. 698, a2-3)。
《法集要颂经》卷2〈怨家品 14〉:
“乐戒学法行,奚用伴侣为?
如龙好深渊,如象乐旷野。”(CBETA, T04, no. 213, p. 784, b11-12)。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14 忿怒品〉,Uv 14.16。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独行为殊胜,以不愚为伴,
独行离恶事,如象独游林。”(CBETA, N26, no. 9, p. 47, a2 // PTS. Dhp. 47)。
第二句“以不愚为伴”应做“不与愚为伴”,
第四句“如象独游林”漏译了“appossukko 少欲”。
Dhp. 331
Atthamhi jātamhi sukhā sahāyā, tuṭṭhī sukhā yā itarītarena;
Puññaṃ sukhaṃ jīvitasaṅkhayamhi,
sabbassa dukkhassa sukhaṃ pahānaṃ. (331)
在需要(帮助)时出现的朋友是快乐的;
拥有多或少都感知足是快乐的;
在生命终结时的功德是快乐的;
一切苦的灭尽是快乐的。(331)

此首偈颂包含四个句子:
1. “Atthamhi jātamhi sukhā sahāyā”。主词为“sahāyā 朋友”(复数),形容词为“Atthamhi 需要
的”(位格)和“jātamhi 出现的”(位格),动词为“honti 是”(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省略),
形容词为“sukhā 快乐的”(复数),此句为“在需要(帮助)时出现的朋友是快乐的”。
2. “tuṭṭhī sukhā yā itarītarena”。主词为“tuṭṭhī 满足、知足”(单数),“tuṭṭhī yā itarītarena 不
管拥有多或少的知足”,动词为“honti 是”(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省略),形容词为
“sukhā 快乐的”(复数),此句为“拥有多或少都感知足是快乐的”。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5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3. “Puññaṃ sukhaṃ jīvitasaṅkhayamhi”。主词为“Puññaṃ 功德、福业”(单数),形容词


“jīvitasaṅkhayamhi 在生命终结时”(位格),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省
略),形容词为“sukhaṃ 快乐的”(单数),此句为“在生命终结时的功德是快乐的”。
4. “sabbassa dukkhassa sukhaṃ pahānaṃ”。主词为“pahānaṃ 灭尽”(单数,省略),形容词
“sabbassa dukkhassa 一切苦的”(属格),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省
略),形容词为“sukhaṃ 快乐的”(单数),此句为“一切苦的灭尽是快乐的”。

《法句经》卷2〈象喻品 31〉:
“生而有利安,伴软和为安,
命尽为福安,众恶不犯安。”(CBETA, T04, no. 210, p. 570, c3-5)。
《出曜经》卷27〈乐品 31〉:
“义兴则有乐,朋友食福乐,
彼灭寂然乐,展转普及人,
苦为乐为本。”(CBETA, T04, no. 212, p. 757, b20-22)。
《法集要颂经》卷4〈乐品 30〉:
“义聚则有乐,朋友食福乐,
彼灭寂然乐,展转普及人,苦以乐为本。”(CBETA, T04, no. 213, p. 795, a6-8)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0 乐品〉,Uv 30.34。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现时得友乐,满足适当乐,
命终善业乐,弃一切苦乐。”(CBETA, N26, no. 9, p. 47, a3 // PTS. Dhp. 47)。
第一句为“Atthamhi jātamhi sukhā sahāyā 在需要(帮助)时出现的朋友是快乐的”,了参法师翻译为
“应时得友乐”,虽未能完全表达原意,但是,并未差异太大;此处作“现时得友乐”就完全不相关
了。可见,勉强把一句的涵义凑成五个字,完全不用这样地捆手绑脚。
Dhp. 332
Sukhā matteyyatā loke, atho petteyyatā sukhā;
Sukhā sāmaññatā loke, atho brahmaññatā sukhā. (332)
对世上母亲的孝顺是快乐的,对父亲的孝顺也是快乐的
对世上沙门的尊敬是快乐的,对婆罗门的尊敬也是快乐的。(332)

此首偈颂包含四个句子: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5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1. “Sukhā matteyyatā loke”。主词为“matteyyatā 对母亲的孝顺”(复数),形容词为“loke 世上


的”(位格),动词为“honti 是”(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省略),形容词为“sukhā 快乐的”
(复数),此句为“对世上母亲的孝顺是快乐的”。
2. “atho petteyyatā sukhā”。主词为“petteyyatā 对父亲的孝顺”(复数),动词为“honti 是”(第
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省略),形容词为“sukhā 快乐的”(复数),“atho 也”,此句为“对父
亲的孝顺也是快乐的”。
3. “Sukhā sāmaññatā loke”。主词为“sāmaññatā 对沙门的尊敬”(复数),形容词为“loke 世上
的”(位格),动词为“honti 是”(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省略),形容词为“sukhā 快乐的”
(复数),此句为“对世上沙门的尊敬是快乐的”。
4. “atho brahmaññatā sukhā”。主词为“brahmaññatā 对婆罗门的尊敬”(复数),动词为“honti
是”(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省略),形容词为“sukhā 快乐的”(复数),“atho 也”,此句为
“婆罗门的尊敬也是快乐的”。
其实,这四个字“matteyyatā, petteyyatā, sāmaññatā, brahmaññatā”的意义不是非常确定。
我个人倾向于作此翻译:
“作为世上母亲是快乐的,作为父亲也是快乐的
作为世上的沙门是快乐的,作为婆罗门也是快乐的。”

《法句经》卷2〈象喻品 31〉:
“人家有母乐,有父斯亦乐,
世有沙门乐,天下有道乐。”(CBETA, T04, no. 210, p. 570, c5-7)。
《出曜经》卷27〈乐品 31〉:
“世有父母乐,众聚和亦乐,
世有沙门乐,静志乐亦然。”(CBETA, T04, no. 212, p. 755, b29-c1)。
《法集要颂经》卷4〈乐品 30〉:
“世有父母乐,众集和亦乐;
世有沙门乐,静[10]志乐亦然;”(CBETA, T04, no. 213, p. 794, c8-9),[10]志=忘【宋】
【元】【明】。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0 乐品〉,Uv 30.2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世中敬母乐,敬父亦为乐,
世敬沙门乐,敬圣者亦乐。”(CBETA, N26, no. 9, p. 47, a4 // PTS. Dhp. 48)。

Dhp. 333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5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Sukhaṃ yāva jarā sīlaṃ, sukhā saddhā patiṭṭhitā;


Sukho paññāya paṭilābho, pāpānaṃ akaraṇaṃ sukhaṃ. (333)
一直持续到老年的持戒是快乐的,
坚固的信是快乐的,
得到智慧是快乐的,
不作恶是快乐的。(333)

此首偈颂包含四个句子:
1. “Sukhaṃ yāva jarā sīlaṃ”。主词为“sīlaṃ 戒”(单数),形容词为“yāva jarā 一直持续到老年
的”,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省略),形容词为“Sukhaṃ 快乐的”(单
数),此句为“一直持续到老年的持戒是快乐的”。
2. “sukhā saddhā patiṭṭhitā”。主词为“saddhā 信”(复数),形容词为“patiṭṭhitā 坚固的”(复
数),动词为“honti 是”(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省略),形容词为“sukhā 快乐的”(复数),
此句为“坚固的信是快乐的”。
3. “Sukho paññāya paṭilābho”。主词为“paṭilābho 取得、得到”(复数),形容词为“paññāya 智
慧的”(属格),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省略),形容词为“sukho 快乐的”
(单数),此句为“得到智慧是快乐的”。
4. “pāpānaṃ akaraṇaṃ sukhaṃ”。主词为“akaraṇaṃ 不作”(单数),形容词为“pāpānaṃ 恶
的”(属格),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省略),形容词为“sukhaṃ 快乐的”
(单数),此句为“不作恶是快乐的”。

《法句经》卷2〈象喻品 31〉:
“持戒终老安,信正所正善,
智慧最安身,不犯恶最安。”(CBETA, T04, no. 210, p. 570, c7-8)。
《出曜经》卷27〈乐品 31〉:
“耆老持戒乐,有信成就乐,
分别义趣乐,不造众恶乐。”(CBETA, T04, no. 212, p. 755, b14-15)。
《法集要颂经》卷4〈乐品 30〉:
“耆年持戒乐,有信成就乐;
分别义趣乐,不造众恶[9]业;”(CBETA, T04, no. 213, p. 794, c6-7),[9]业=乐【宋】【元】
【明】。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0 乐品〉,Uv 30.20。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5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至老持戒乐,安立信仰乐,
得有智慧乐,不作恶业乐。”(CBETA, N26, no. 9, p. 47, a5 // PTS. Dhp. 48)。

第廿三:象品(Nāgavaggo)总结
书房夜话 435:巴利《法句经》与汉译《法句经》,第23品〈象品〉结语
巴利《法句经》的〈23 象品〉与支谦《法句经》(T210)的〈31 象喻品〉,两者互为对应的品。
此处我们要藉助巴利331颂来审核汉译《法句经》的翻译。
Atthamhi jātamhi sukhā sahāyā, tuṭṭhī sukhā yā itarītarena;
Puññaṃ sukhaṃ jīvitasaṅkhayamhi,
sabbassa dukkhassa sukhaṃ pahānaṃ. (331)
在需要(帮助)时出现的朋友是快乐的;
拥有多或少都感知足是快乐的;
在生命终结时的功德是快乐的;
一切苦的灭尽是快乐的。(331)
巴利331颂的汉译《法句经》对应偈颂为:
《法句经》卷2〈象喻品 31〉:
“生而有利安,伴软和为安,
命尽为福安,众恶不犯安。”(CBETA, T04, no. 210, p. 570, c3-5)。
《出曜经》卷27〈乐品 31〉:
“义兴则有乐,朋友食福乐,
彼灭寂然乐,展转普及人,
苦为乐为本。”(CBETA, T04, no. 212, p. 757, b20-22)。
《法集要颂经》卷4〈乐品 30〉:
“义聚则有乐,朋友食福乐,
彼灭寂然乐,展转普及人,苦以乐为本。”(CBETA, T04, no. 213, p. 795, a6-8)

我们先看T210《法句经》的四句翻译:
1. 生而有利安,相当于巴利偈颂第二句“拥有多或少都感知足是快乐的”
2. 伴软和为安,相当于巴利偈颂第一句“在需要(帮助)时出现的朋友是快乐的”
3. 命尽为福安,相当于巴利偈颂第三句“在生命终结时的功德是快乐的”
4. 众恶不犯安,相当于巴利偈颂第四句“一切苦的灭尽是快乐的”。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5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汉译第四句“众恶不犯安”不属于巴利 331颂,而是巴利 333颂第四句“pāpānaṃ akaraṇaṃ


sukhaṃ”,那么汉译对巴利 333颂第四句的翻译是什么呢?也还是“不犯恶最安”(CBETA, T04, no.
210, p. 570, c8)。所以,这代表汉译掉失了相当于巴利偈颂第四句“一切苦的灭尽是快乐的”。
我们先看《出曜经》对应偈颂的翻译:
1. 义兴则有乐,
2. 朋友食福乐,
3. 彼灭寂然乐,
4. 展转普及人,
5. 苦为乐为本。
第五句“苦为乐为本”可以当作是相当于巴利偈颂第四句“一切苦的灭尽是快乐的”,虽然不是很准
确。
第一句和第二句“义兴则有乐,朋友食福乐”可以当作是相当于巴利偈颂第一句“在需要(帮助)时出现
的朋友是快乐的”。
第三句“彼灭寂然乐”可以当作是相当于巴利偈颂第三句“在生命终结时的功德是快乐的”。
可是各自剩下的一句却无法对应起来,显然地,汉译第四句“展转普及人”与巴利偈颂第二句“拥有多
或少都感知足是快乐的”很难说是相似。
当然,一向将四句偈翻译作五言四句的《出曜经》将一首四句偈翻译作五言五句,也是令人迷惑。
Cbeta Taiwan 在《法集要颂经》卷4〈乐品 30〉的标点为:
“义聚则有乐, 朋友食福乐,
彼灭寂然乐, 展转普及人。
苦以乐为本, 犹彼焰火炉,
赫焰而炽然, 渐渐而还灭。
不知所凑处, 如是等见人,
免于爱欲泥, 去亦无处所。
以获无动乐, 中间无有恚,
有变易不停, 除忧无有愁。
寂然观世有, 有乐无有恼,
正法而多闻, 设见有所损。
人人贪于色, 无结世善寿,
大法知结源, 人当明结瑕。
人人心缚着, 亦缚于色本,
一切受辱苦, 一切任己乐。
胜负自然兴, 竟不有所获,
诸欲得乐寿, 能忍彼轻报。
忍者忍于人, 不忍处诸有,
诸欲得乐寿, 于惑而无惑。
惑者惑于人, 我斯无有惑,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5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诸欲得乐寿, 终己无结者。
当食于念食, 如彼光音天,
恒以念为食, 意身无所烧。
众生见苦乐, 圣法无损坏,
虽值触乐迹, 无迹焉有触。
如苾刍在定, 不着一切垢,
众生遭苦乐, 而不能觉知。
如来与多闻 己身、广、善友
圆寂、观、罪障 相应、乐第十”(CBETA, T04, no. 213, p. 795, a5-b4)。
如果将此处《法集要颂经》的此一偈颂标点作五句,则成为:
1. 义聚则有乐,朋友食福乐,彼灭寂然乐,展转普及人,苦以乐为本。(35, Uv 30.34)
2. 犹彼焰火炉,赫焰而炽然,渐渐而还灭,不知所凑处。(36, Uv 30.35)
3. 如是等见人,免于爱欲泥,去亦无处所,以获无动乐。(37, Uv 30.36)
4. 中间无有恚,有变易不停,除忧无有愁,寂然观世有。(38, Uv 30.37)
5. 有乐无有恼,正法而多闻,设见有所损,人人贪于色。(39, Uv 30.38)
6. 无结世善寿,大法知结源,人当明结瑕,人人心缚着。(40, Uv 30.39)
7. 亦缚于色本,一切受辱苦,一切任己乐,胜负自然兴。(41, Uv 30.42)
8. 竟不有所获,诸欲得乐寿,能忍彼轻报,忍者忍于人。(42, Uv 30.47)
9. 不忍处诸有,诸欲得乐寿,于惑而无惑,惑者惑于人。(43, Uv 30.45)
10. 我斯无有惑,诸欲得乐寿,终己无结者,当食于念食,如彼光音天,恒以念为食,意身无所
烧。(44, Uv 30.49)
11. 众生见苦乐,圣法无损坏,虽值触乐迹,无迹焉有触。(45, Uv 30.51)
12. 如苾刍在定,不着一切垢,众生遭苦乐,而不能觉知。(46, Uv 30.52)
最后是品名的摄颂:
“如来(21)与多闻(22) 己身(23)广(24)善友(25)
圆寂(26)观(27)罪障(28) 相应(29)乐(30)第十”。

汉译《法句经》的〈31 象喻品〉有17首偈颂,而巴利〈23 象品〉有14首偈颂,两者大致相同;但


是在相当于巴利〈23 象品〉最后一颂(333颂)的对应偈颂之后,汉译〈31 象喻品〉还有被标点成三
颂的十六句。
巴利《法句经》从第一品〈双品〉到第23品〈象品〉为止,总共有 333 首偈颂,对应的 T210 《法
句经》从第九品〈双要品〉到第31品〈象喻品〉共有 396 首偈颂(22 + 20 + 12 + 17 + 21 + 17 +
10 + 16 + 22 + 14 + 14 + 13 + 14 + 21 + 14 + 12 + 26 + 19 + 17 + 28 + 14 + 16 + 17 = 396)。
在此,我必需再提醒一次:此处的文法经过我的演绎和诠释,有些部分可能是错误的而需要进一步
订正。
此一专题希望建立一个讨论平台,来呼应此项需求,希望有人接棒持续改进。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5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巴利《法句经》第23品为〈Nāga vaggo 象品〉,其他语言版本《法句经》相当于“象品”的品名


为:
1. 巴利《法句经》〈23 象品〉共14首偈颂。
2. 梵文《法句经》(《优陀那品》)第19品为〈Aśva vaggo 马品〉共52首偈颂,但是两品共有的
偈颂仅有两首而已。
汉译《法句经》的相关品名如下:
1. T210《法句经》,〈象喻品 31〉,17首偈颂。
2. 《法句譬喻经》,〈象喻品 31〉,7首偈颂。
3. 《出曜经》〈马喻品 20〉。
4. 《法集要颂经》〈马喻品 19〉。

本群组在“巴利《法句经》”的目录下,介绍了第23品〈象品〉306-319颂,接着要从下列三个角度
来审查这些文献:
1. 从巴利偈颂本身检视巴利《法句经》的第23品〈象品〉。
2. 从巴利《法句经》的视角阅读汉译《法句经》(T210)。
3. 从汉译《法句经》(T210)的视角阅读巴利《法句经》。

1. 从巴利偈颂本身检视巴利《法句经》的第23品〈象品〉:
〈23 象品〉14首偈颂之中,共有 323, 325, 328, 331-333 等六首偈颂未出现与“象”有关的词汇。
西方学者特别指出 325颂,没有理由将其编入〈23 象品〉之中:
当一个人是昏沉、贪食、嗜睡、辗转睡眠者,这样的懒人会像喂养许多饲料的大猪公而一再投胎。
(325)
再加上其他语言版本的《法句经》未出现类似品名,有可能在后期才成立此一品。
2. 从巴利《法句经》的视角阅读汉译《法句经》(T210):
巴利《法句经》14首偈颂都有汉译《法句经》(T210)的对应偈颂,而且是依次序排列。
3. 从汉译《法句经》(T210)的视角阅读巴利《法句经》:
汉译《法句经》(T210)的17首偈颂当中,从第 1首到第 14首偈颂依次序第与巴利对应偈颂(320-
333)对应。但是从第 15首到第 17首偈颂则是在相当于梵文《法句经》〈19 马品〉的最初三颂。
有可能是在第二次翻译时,支谦从别的版本补进。因为这三颂16句都是四言句,所以用“四言句
是‘初译’,五言句是‘后译’”的原则来分辨 T210《法句经》,此一方法完全不适用。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5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让我们继续阅读,来看看两者的关系吧!
(原贴: 书房夜话 435:巴利《法句经》与汉译《法句经》,第23品〈象品〉结语 )
目录

第廿四:贪爱品 Taṇhāvaggo
廿四:贪爱品 目次
Dhp_334 Dhp_335 Dhp_336 Dhp_337 Dhp_338 Dhp_339
Dhp_340 Dhp_341 Dhp_342 Dhp_343 Dhp_344 Dhp_345
Dhp_346 Dhp_347 Dhp_348 Dhp_349 Dhp_350 Dhp_351
Dhp_352 Dhp_353 Dhp_354 Dhp_355 Dhp_356 Dhp_357
Dhp_358 Dhp_359 第廿四:贪爱

(Taṇhāvaggo)
总结
Dhp. 334
Manujassa pamattacārino, taṇhā vaḍḍhati māluvā viya;
So plavatī hurā huraṃ, phalamicchaṃva vanasmi vānaro. (334)
放逸的人增长贪欲,就像蔓藤滋长,
他从此世到他世不停地漂流,犹如森林里寻求果实的猴子。(334)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Manujassa pamattacārino taṇhā vaḍḍhati māluvā viya”。主词为“taṇhā 贪欲”(单数),动
词为“vaḍḍhati 增长”(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副词为“māluvā viya 像蔓藤”,“viya
像”,“māluvā 蔓藤”;主词“taṇhā 贪欲”有一形容词片语为“Manujassa pamattacārino 放
逸者的”(属格),此句为“放逸的人增长贪欲,就像蔓藤滋长”。
2. “So plavatī hurā huraṃ, phalamicchaṃva vanasmi vānaro”。主词为“so 他”(单数),动词
为“plavatī 流动、流转”(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副词为“hurāhuraṃ 一世又一世地”,动
词为“plavatī 流转”有一副词子句为“phalamicchaṃ va vanasmi vānaro 犹如森林里寻求果实
的猴子”;“va 像”(连接词),主词为“vānaro 猴子”(单数),形容词为“vanasmi 在树林中的”
(位格)和“phalamicchaṃ 可望果实的”,动词为“plavatī 流动、流转”(省略)。此句为“犹如森
林里渴望果实的猴子”。

《法句经》卷2〈爱欲品 32〉: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5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心放在淫行,欲爱增枝条,
分布生炽盛,超跃贪果[30]猴。”(CBETA, T04, no. 210, p. 570, c17-19),[30]猴=获【宋】
【元】【明】【圣】。
《出曜经》卷5〈爱品 3〉:
“意如放逸者,[5]犹如摩楼树,
在在处处游,如猨游求菓。”(CBETA, T04, no. 212, p. 633, b6-7),[5]犹如摩楼=爱憎如梨
【宋】【元】,=爱增如梨【明】。
《法集要颂经》卷1〈贪品 3〉:
“贪着放逸者,如猿逢果树,
贪意甚坚牢,趣而还复趣。”(CBETA, T04, no. 213, p. 778, b23-24)。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 贪品〉,Uv 3.4。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若行于放逸,爱增如蔓草,
彼生而此生,如猿求林果。”(CBETA, N26, no. 9, p. 47, a8 // PTS. Dhp. 48)。

Dhp. 335
Yaṃ esā sahatī jammī, taṇhā loke visattikā;
Sokā tassa pavaḍḍhanti, abhivaṭṭhaṃva bīraṇaṃ. (335)
在此世间被这卑劣的欲贪与渴爱征服的人,
他的忧患日夜增长,犹如雨后的毗罗那(bīraṇa)草。(335)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Sokā tassa pavaḍḍhanti”。主词为“Sokā tassa 他的忧患”(复数),动词为


“pavaḍḍhanti 增长”(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副词为“abhivaṭṭhaṃva bīraṇaṃ”、
“abhivaṭṭhaṃ va bīraṇaṃ”,“va 像”,“bīraṇaṃ 毗罗那草”;“abhivaṭṭhaṃ 已下过雨的”。此句
为“他的忧患增长像已下过雨的毗罗那草(bīraṇa)”。
这一句的“他”有一个形容词子句:“Yaṃ esā sahatī jammī taṇhā loke visattikā”。主词为“taṇhā
贪欲”和“visattikā 执着”,“esā jammī taṇhā visattikā 这个卑劣的贪欲和执着。动词为“sahatī 克
服”(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Yaṃ 这样的人”(关系代名词,受格),副词为“loke 在世间”
(位格),此句为“在此世间被这卑劣的欲贪与渴爱征服的人”。
《法句经》卷2〈爱欲品 32〉:
“以为爱忍苦,贪欲着世间,
忧患日夜长,莚如蔓草生。”(CBETA, T04, no. 210, p. 570, c19-20)。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6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出曜经》卷5〈爱品 3〉:
“以为爱忍苦,贪欲着世间,
忧患日夜长,莚如蔓草生。”(CBETA, T04, no. 212, p. 634, a10-11)。
《法集要颂经》卷1〈贪品 3〉:
“贪意如良田,遇风雨增长,
若远离贪爱,烦恼不能侵。”(CBETA, T04, no. 213, p. 778, c8-9)。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 贪品〉,UV 3.9。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若于此世界,为欲所征服,
忧患日增长,如毗罗得雨。”(CBETA, N26, no. 9, p. 47, a9 // PTS. Dhp. 48)。

明法比丘《巴汉字典》:
Bīraṇa,【中】岩兰草、须芒草(Andropogon muricatus),味道带着青苔味,属于越陈越香的精
油。原产地印度称为“Khas-khas”,所谓“镇定之油”。但是它不会镇压神经系统来达到镇定效果,
相反的,它能让您心情平和,情绪平稳。另外,岩兰草也是对付因紧张,情绪失调,压力造成的失
眠有相当的效果。bīraṇatthambha,【阳】须芒草丛。参考 Usīra,生产芬香的根。
Dhp. 336
Yo cetaṃ sahatī jammiṃ, taṇhaṃ loke duraccayaṃ;
Sokā tamhā papatanti, udabinduva pokkharā. (336)
在此世间能克服这卑劣的、难以克服的贪欲者,
忧患从他身上坠落,像水珠从睡莲坠落一样。(336)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Sokā tamhā papatanti”。主词为“Sokā 忧患”(复数),动词为“papatanti


掉落、坠落”(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副词为“tamhā 从他身上”(从格),另一副词子句为
“udabinduva pokkharā”、“udabindu va pokkharā”,“va 像”,“udabindu 水滴、水珠”;
“pokkharā 睡莲”。此句为“忧患从他身上坠落,像水珠从睡莲坠落一样”。
这一句的“他”有一个形容词子句:“Yo cetaṃ sahatī jammiṃ, taṇhaṃ loke duraccayaṃ”。主词
为“Yo 这样的人”(关系代名词,主格),动词为“sahatī 克服”(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副词为
“loke 在世间”(位格),受词为“taṇhā 贪欲”,受词“taṇhā 贪欲”有三个形容词:
1. jammiṃ 卑劣的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6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2. duraccayaṃ 难以克服的
3. cetaṃ, ca etaṃ 这个
此句为“在此世间能克服这卑劣的、难以克服的贪欲者”。
《法句经》卷2〈爱欲品 32〉:
“人为恩爱惑,不能舍情欲,
如是忧爱多,潺潺盈于池。”(CBETA, T04, no. 210, p. 570, c21-22)。
《出曜经》卷5〈爱品 3〉:
“人为恩爱惑,不能舍情欲,
如是忧爱多,潺潺盈于池。”(CBETA, T04, no. 212, p. 634, a19-20)。
《法集要颂经》卷1〈贪品 3〉:
“若远离贪爱,烦恼不能侵,
贪欲若薄劣,如水滴莲上。”(CBETA, T04, no. 213, p. 778, c9-11)。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 贪品〉,UV 3.10。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若于此世界,征服恶欲者,
忧患自离去,如水滴莲叶。”(CBETA, N26, no. 9, p. 47, a10 // PTS. Dhp. 48)。

Dhp. 337
Taṃ vo vadāmi bhaddaṃ vo, yāvantettha samāgatā;
Taṇhāya mūlaṃ khaṇatha, usīratthova bīraṇaṃ;
Mā vo naḷaṃva sotova, māro bhañji punappunaṃ. (337)
我来告诉大家,祝福到此(听法)的诸位。
你们必需拔除贪欲的根本,如需求乌施罗根的人拔出毗罗那草一样,
不要让魔罗一再破坏你们,犹如洪水一再摧毁芦苇。(337)

此首偈颂包含四个句子:
1. “Taṃ vo vadāmi”。主词为“ahaṃ 我”(单数),动词为“vadāmi 告诉”(第一人称单数现在式动
词),受词为“taṃ 这个”(单数,受格),间接受词为“vo 你们”(复数,与格 dative)。此句为
“我告诉你们此事”。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6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2. “bhaddaṃ vo, yāvantettha samāgatā”。主词为“bhaddaṃ 祝福”(单数),动词为“gacchati


去”(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省略),副词为“vo 你们”(复数,与格 dative),此字有形容词
“yāvantettha samāgatā”、“yāvanto ettha samāgatā 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此句为“祝福
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
3. “Taṇhāya mūlaṃ khaṇatha, usīrattho va bīraṇaṃ”。主词为“tumhe 你们”,动词为
“khaṇatha 拔、拔出”(第二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命令语态 imper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
式动词为 khaṇati),受词为“mūlaṃ 根、根源”,形容词为“taṇhāya 贪欲的”(属格),动词
“khaṇatha 拔、拔出”有一个副词子句:“usīrattho va bīraṇaṃ 就像需求乌施罗(usīra)根的
人拔出毗罗那草一样”。
4. “Mā vo naḷaṃva sotova, māro bhañji punappunaṃ”。主词为“māro 魔罗”(单数),动词为
“bhañji 能破坏”(第三人称单数过去式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bhañjati),“mā
bhañji 不能破坏”,副词为“punappunaṃ 一次又一次,一再”,受词为“vo 你们”(复数);动
词“bhañji 能破坏”有一副词子句“naḷaṃ va sotova 犹如洪水摧毁芦苇”。

《法句经》卷2〈爱欲品 32〉:
“为道行者,不与欲会,先诛爱本,
无所植根,勿如刈苇,令心复生。”(CBETA, T04, no. 210, p. 571, a1-2)。
《出曜经》卷5〈爱品 3〉:
“为道行者,不与俗会,先诛爱本,
无所[12]殖根,勿如刈苇,令心复生。”(CBETA, T04, no. 212, p. 634, b28-29),[12]殖=值
【明】。
《出曜经》卷5〈爱品 3〉:
“诸贤我今说,众会咸共听。
共拔爱根本,如择取细[6]新,
以拔爱根本,无忧何有惧?”(CBETA, T04, no. 212, p. 634, a29-b2),[6]新=辛【元】【明】
*。。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 贪品〉,Uv 3.1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我告此善事:汝等集于此,
掘爱欲之根,如求毗罗那,
掘取其饴根,勿使为魔王,
再再坏汝等,如流毁华苇。”(CBETA, N26, no. 9, p. 47, a11-12 // PTS. Dhp. 48)。
第五句“饴根”,不如翻译作“乌施罗”或“细辛”。
【乌施罗】 (植物)Usīra,草名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6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一切经音义》卷71:“乌施罗末(草名也,形如此土‘细辛’,其体极冷)。”(CBETA, T54, no. 2128,


p. 770, c6)。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细辛,生华阴山谷,二月、八月采根阴干。”
《本草经》曰:“细辛,一名少辛。味温。生山谷。治欬逆,明目,通利九窍。久服轻身。生华
阴。”
药味是“辛、温、无毒”。
药效是:“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
Dhp. 338
Yathāpi mūle anupaddave daḷhe,
chinnopi rukkho punareva rūhati;
Evampi taṇhānusaye anūhate,
nibbattatī dukkhamidaṃ punappunaṃ. (338)
同样地,像强壮的根未被破坏时,树木即使被砍断也会再生长,
“贪欲随使”未被摧毁时,这苦仍然会一次又一次再生。(338)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Evam pi taṇhānusaye anūhate nibbattatī dukkham idaṃ


punappunaṃ”。“Evam 如此”,主词为“dukkham 痛苦”,“dukkham idaṃ 此痛苦”,动词为
“nibbattatī 产生、出现”(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动词有三个副词:
1. “punappunaṃ 一次又一次,一再”
2. “taṇhānusaye anūhate 贪欲随眠未断绝时、微细的贪欲未断绝时”(位格),这是
“taṇhānusaya anūhata”的位格 。
3. 副词子句“Yathāpi mūle anupaddave daḷhe, chinno pi rukkho punareva rūhati”、“Yathā
pi mūle anupaddave daḷhe, chinnopi rukkho puna-(r)-iva rūhati”。“yathā 同样地”,“iva
像”。主词为“rukkho 树木”(单数),动词为“rūhati 生长”(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puna
再”,“pi 即使”,“chinno rukkho 树木被砍断”,“mūle anupaddave daḷhe 在强壮的根未被
破坏时”(位格),这是“mūla anupaddava daḷha”的位格 ,“mūla 根 anupaddava 未被破坏
daḷha 稳固的、坚强的”。此句为“同样地,就像强壮的根未被破坏时,树木即使被砍断也会再
生长”。

《法句经》卷2〈爱欲品 32〉:
“如树根深固,虽截犹复生,
爱意不尽除,辄当还受苦。”(CBETA, T04, no. 210, p. 571, a3-4)。
《出曜经》卷5〈爱品 3〉:
“伐树不尽根,虽伐犹复生;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6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伐爱不尽本,数数复生苦。”(CBETA, T04, no. 212, p. 635, b28-29)。


《法集要颂经》卷1〈贪品 3〉:
“伐树不伐根,虽伐犹增长,
拔贪不尽根,虽伐还复生。”(CBETA, T04, no. 213, p. 778, c12-13)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 贪品〉,Uv 3.16。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不伤深固根,虽伐树再生,
爱欲不断根,亦然〔苦〕再生。”(CBETA, N26, no. 9, p. 47, a13 // PTS. Dhp. 49)。
第三句“taṇhānusaye 贪欲随眠”翻译成“爱欲”,值得商榷;第四句“苦”字不需加括号。
Dhp. 339
Yassa chattiṃsati sotā, manāpasavanā bhusā;
Vāhā vahanti duddiṭṭhiṃ, saṅkappā rāganissitā. (339)
流向可意事物者的三十六流非常浩大;
系着于贪爱的主导思惟(将他)带向恶见。 (339)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chattiṃsati sotā bhusā ”。主词为“sotā 流”(复数),“chattiṃsati sotā 三十六流”,动词
为“honti 是”(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形容词为“bhusā 浩大的”。“chattiṃsati sotā 三十
六流”还有一个形容词片语“Yassa manāpasavanā 那些流向可意事物者的”,“Yassa 那些人
的”(属格,关系代名词),“manāpa 可意事物的 - savanā 流向”。此句为“那些流向可意事物
者的三十六流是浩大的”、“流向可意事物者的三十六流非常浩大”。
2. “Vāhā vahanti duddiṭṭhiṃ, saṅkappā rāganissitā”。主词为“saṅkappā 思惟”(复数),动词
为“vahanti 流向”(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duddiṭṭhiṃ 恶见”(单数)。主词
“saṅkappā 思惟”的复数形容词为“rāganissitā 坐于贪爱的、系着贪爱的”与“vāhā 主导的”。
此句为“系着贪爱的主导思惟会流向恶见”。

《法句经》卷2〈爱欲品 32〉:
“贪意为常流,习与憍慢并,
思想猗淫欲,自覆无所见。”(CBETA, T04, no. 210, p. 571, a7-9)。
《出曜经》卷28〈心意品 32〉: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6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三十六[3]駃流,并及心意漏,
数数有邪见,依于欲想结。”(CBETA, T04, no. 212, p. 761, a11-12),[3]駃=使【宋】*【元】
*【明】*。
《法集要颂经》卷4〈护心品 31〉:
“三十六使流,并及心意漏,
数数有邪见,依于欲想结。”(CBETA, T04, no. 213, p. 795, c13-14)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1 心意品〉,Uv 31.29。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彼具三十六爱流,盛势奔向于乐境,
彼具如是邪见人,思惟为欲漂荡去。”(CBETA, N26, no. 9, p. 47, a14 // PTS. Dhp. 49)。
此首偈颂向来难解,各家有不同解释,
即使如此,元亨寺版翻译需仔细斟酌,不宜当作确切的答案。
Dhp. 340
Savanti sabbadhi sotā, latā uppajja tiṭṭhati;
Tañca disvā lataṃ jātaṃ, mūlaṃ paññāya chindatha. (340)
(欲)流处处流,蔓藤到处生长攀爬,
已经看见了那蔓藤生长之后,你们必需以智慧斩断根源。(340)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Savanti sabbadhi sotā ”。主词为“sotā 流”(复数),动词为“Savanti 流”(第三人称复数现在
式动词),副词为“sabbadhi 到处地”。此句为“(欲)流到处流动”、“(欲)流到处泛滥”。
2. “latā uppajja tiṭṭhati”。主词为“latā 蔓藤”(单数),主词“latā 蔓藤”的形容词为“uppajja 生
出的、攀延的”,动词为“tiṭṭhati 住立、存在”(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副词为“sabbadhi
到处地”(沿用上一句)。此句为“生长的蔓藤到处攀爬”。
3. “Tañca disvā lataṃ jātaṃ, mūlaṃ paññāya chindatha”、“Taṃ ca disvā lataṃ jātaṃ,
mūlaṃ paññāya chindatha”。主词为“tumhe 你们”(复数,省略),动词为“chindatha 必需
砍断”(第二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命令语态;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chindati),受词为
“mūlaṃ 根”,副词为“paññāya 以智慧”)(工具格);前面有一个动名词片语“Taṃ ca disvā
lataṃ jātaṃ 已经看见了那蔓藤生长之后”。此句为“已经看见了那蔓藤生长之后,你们必需以
智慧斩断根源”。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6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法句经》卷2〈爱欲品 32〉:
“一切意流衍,爱结如葛藤,
唯慧分别见,能断意根[2]原。”(CBETA, T04, no. 210, p. 571, a9-10),[2]原=源【元】
【明】。
梵文《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欲流到处流,蔓草茂发芽,
汝见此蔓生,以慧断其根。”(CBETA, N26, no. 9, p. 48, a1 // PTS. Dhp. 49)。

Dhp. 341
Saritāni sinehitāni ca, somanassāni honti jantuno;
Te sātasitā sukhesino, te ve jātijarūpagā narā. (341)
世人的喜乐为流动而充满欲望的,
那些系着于欢乐、追逐幸福快乐的人们,是属于生老死轮回的。(341)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Saritāni sinehitāni ca, somanassāni honti jantuno”。主词为“somanassāni 喜乐”(复数),
形容词为“jantuno 人的”,“somanassāni jantuno 世人的喜乐”(复数),动词为“honti 是”(第
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主词补语为形容词“Saritāni sinehitāni 流动而充满欲望的”。此句
为“世人的喜乐为流动而充满欲望的”。
2. “Te sātasitā sukhesino, te ve jātijarūpagā narā”。主词为“sātasitā narā 系着于欢乐的人
们”(复数)与“sukhesino 追逐幸福快乐的人们”(复数),此三组名词为同位语,“te 那些”(复
数),动词为“honti 是”(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主词补语为形容词“jātijarūpagā 属于生
老的、属于轮回的”(jāti 生 - jara 老 - upagā 属于...的)(复数)。此句为“那些系着于欢乐、追
逐幸福快乐的人们,是属于生老死轮回的”。

《法句经》卷2〈爱欲品 32〉:
“一切意流衍,爱结如葛藤,
唯慧分别见,能断意根[2]原。”(CBETA, T04, no. 210, p. 571, a9-10),[2]原=源【元】
【明】。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 贪品〉,Uv 3.5。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6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人喜爱滋润,亦喜逐六境,
向乐求乐人,实尝生与灭。”(CBETA, N26, no. 9, p. 48, a2 // PTS. Dhp. 49)。
第二句“亦喜逐六境”是对巴利用字“sātasitā”的误解,此字是“sāta 快乐 - sitā 附着”,并未提及
“六境”。
这是沿袭自了参法师的译句“亦喜驰逐六尘”。
但是,不只巴利偈颂未提到与“六”相关的用字,
英译也未译出“六”来。
大抵元亨寺版《法句经》译文有多处受到了参法师的译句影响。
Dhp. 342
Tasiṇāya purakkhatā pajā, parisappanti sasova bandhito;
Saṃyojanasaṅgasattakā, dukkhamupenti punappunaṃ cirāya. (342)
顺从于渴爱的人像被系缚的兔子到处爬行,
被结与执着系缚的人,他在被系缚时,一再地趋近苦。(342)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Tasiṇāya purakkhatā pajā, parisappanti sasova bandhito”。主词为“pajā 人”(复数),形
容词为“Tasiṇāya purakkhatā 顺从于渴爱的”,动词为“parisappanti 爬”(第三人称复数现在
式动词),副词片语为“saso 野兔 va 像 bandhito 戴着脚镣的”。此句为“顺从于渴爱的人到处
爬行,像一只脚上绑着绳子的野兔”、“顺从于渴爱的人像被系缚的兔子到处爬行”。
2. “Saṃyojanasaṅgasattakā dukkham upenti punappunaṃ cirāya”。主词为
“Saṃyojanasaṅgasattakā 被结与执着系缚的人”(复数,Saṃyojana 结 - saṅga 缚绑的 -
sattakā 执着),动词为“upenti 走近、趋近”(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dukkham
苦”;动词“upenti 走近、趋近”有两个副词:“一再地”、“正在做时”。此句为“被结与执着系
缚的人,他在被系缚时,一再地趋近苦”。

《出曜经》卷5〈爱品 3〉:
“众生爱缠裹,犹兔在于罝,
为结使所缠,数数受苦恼。”(CBETA, T04, no. 212, p. 633, c2-3)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 贪品〉,Uv 3.6。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6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驰逐爱欲人,驰回如罠兔,
系缚于执着,再再常受苦。”(CBETA, N26, no. 9, p. 48, a3 // PTS. Dhp. 49)。
“罠兔”的用字太过于艰涩,其实应避免使用态过于偏僻的字。
Dhp. 343
Tasiṇāya purakkhatā pajā, parisappanti sasova bandhito;
Tasmā tasiṇaṃ vinodaye, ākaṅkhanta bhikkhu virāgamattano. (343)
追随爱欲的人像被系缚的兔子到处爬行,
因此,企盼自己离欲的比丘应移除渴爱。(343)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Tasiṇāya purakkhatā pajā, parisappanti sasova bandhito”。主词为“pajā 人”(复数),形
容词为“Tasiṇāya purakkhatā 顺从于渴爱的”,动词为“parisappanti 爬”(第三人称复数现在
式动词),副词片语为“saso 野兔 va 像 bandhito 戴着脚镣的”。此句为“顺从于渴爱的人到处
爬行,像一只脚上绑着绳子的野兔”、“顺从于渴爱的人像被系缚的兔子到处爬行”。
2. “Tasmā tasiṇaṃ vinodaye, ākaṅkhanta bhikkhu virāgam attano”。“Tasmā 因此”,主词
为“bhikkhu 比丘”(单数),动词为“vinodaye 应移除”(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役使语态
caus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vinodeti),受词为“tasiṇaṃ 渴爱”;主词“bhikkhu
比丘”有一个动名词片语“ākaṅkhanta virāgam attano 企盼自己离欲的”。此句为“因此,企
盼自己离欲的比丘应移除渴爱”。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 贪品〉,Uv 3.6。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驰逐爱欲人,驰回如罠兔,
比丘求离欲,故除其爱欲。”(CBETA, N26, no. 9, p. 48, a4 // PTS. Dhp. 49)。
“罠兔”的用字太过于艰涩,其实应避免使用态过于偏僻的字。
Dhp. 344
Yo nibbanatho vanādhimutto, vanamutto vanameva dhāvati;
Taṃ puggalametha passatha, mutto bandhanameva dhāvati. (344)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6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这样的离开丛林又心向丛林的人,他远离丛林又跑回丛林,
来!看那个人!
他(从监狱)释放了又回到监狱来。(344)
“这样的无家而出家的人,他远离在家生活又跑回在家生活来;
来!看那个人!
他(从监狱)释放了又回到监狱来。(344)”

此首偈颂为“双关语”,先说第一层意思。
1.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Yo nibbanatho vanādhimutto, vanamutto vanam eva dhāvati”。主词为“yo 这样的
人”(单数,关系代名词),动词为“dhāvati 跑、跑到”(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
“vanam 森林”;完整来说,主词为关系代名词片语“Yo nibbanatho vana adhimutto
vanamutto”,“nibbanatho 无丛林、离开丛林”,“vanādhimutto, vana adhimutto 心向
丛林”,“vanamutto 远离丛林”。此句为“这样的离开丛林又心向丛林的人,他远离丛林
又跑回丛林”。
2. “Taṃ puggalam etha passatha”。主词为“tumhe 你们”(复数,省略),动词为“etha 来”
(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命令语态 imper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ehi)和
“passatha 看”(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命令语态 imper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
词为 passati),受词为“taṃ puggalam 那个人”。此句为“来!看那个人!”
3. “mutto bandhanam eva dhāvati”。主词为“mutto 被释放者”(单数),动词为“dhāvati
跑、跑到”(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bandhanam 系缚、监狱”。此句为“(从监
狱)释放者又回到监狱来”。
此首偈颂为“双关语”,再说第二层意思。
2. 此首偈颂三个句子的句意可以解释为:
1. “Yo nibbanatho vanādhimutto, vanamutto vanam eva dhāvati”。主词为“yo 这样的
人”(单数,关系代名词),动词为“dhāvati 跑、跑到”(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
“vanam 欲望”;完整来说,主词为关系代名词片语“Yo nibbanatho vana adhimutto
vanamutto”,“nibbanatho 无在家生活、离开在家生活”,“vanādhimutto 出家”,
“vanamutto 从家解脱 free from household's life”。此句为“这样的无家而出家的人,他
远离在家生活又跑回在家生活来”。
2. “Taṃ puggalam etha passatha”。主词为“tumhe 你们”(复数,省略),动词为“etha 来”
(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命令语态 imper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ehi)和
“passatha 看”(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命令语态 imper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
词为 passati),受词为“taṃ puggalam 那个人”。此句为“来!看那个人!”
3. “mutto bandhanam eva dhāvati”。主词为“mutto 被释放者”(单数),动词为“dhāvati
跑、跑到”(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bandhanam 监狱”。此句为“(从监狱)释放
者又回到监狱来”。
《法句经》卷2〈爱欲品 32〉: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7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1]猨猴得离树,得脱复趣树,
众人亦如是,出狱复入狱。”(CBETA, T04, no. 210, p. 571, a5-6),[1]下二颂巴利文无。
《出曜经》卷24〈观品 28〉:
“非园脱于园,脱园复就园,
当复观此人,脱缚复就缚。”(CBETA, T04, no. 212, p. 739, b4-5)
《法集要颂经》卷3〈观察品 27〉:
“非园脱于园,脱园复就园,
当复观此人,脱缚复就缚。”(CBETA, T04, no. 213, p. 791, c17-18)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7 观品〉,Uv 27.29。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去欲喜林间[1],离欲又向欲,
诚实观此人,脱系又向缚。”(CBETA, N26, no. 9, p. 48, a5 // PTS. Dhp. 49),[1]Vama- 兼具
“林”及“欲”之二义。第二八三颂(本卷四一页)参照。
此处“[1]Vama-”应作“[1]Vana-”,显示元亨寺版《法句经》出版前并未得到适切的校对。
《法句经》卷2〈爱欲品 32〉:“[1]猨猴得离树,”(CBETA, T04, no. 210, p. 571, a5),[1]下二颂
巴利文无。
“《大正藏》页底注”主张以下两颂无巴利对应偈颂,此一主张不正确。第一颂以巴利《法句经》
344 颂为对应偈颂,第一颂以巴利《法句经》339 颂为对应偈颂。
《法句经》卷2〈爱欲品 32〉:
“猨猴得离树,得脱复趣树,
众人亦如是,出狱复入狱。
贪意为常流, 习与憍慢并,
思想猗淫欲, 自覆无所见。”(CBETA, T04, no. 210, p. 571, a5-8)

Dhp. 345
Na taṃ daḷhaṃ bandhanamāhu dhīrā,
yadāyasaṃ dārujapabbajañca;
Sārattarattā maṇikuṇḍalesu,
puttesu dāresu ca yā apekkhā. (345)
智者说: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7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那样以铁、木、绳索制成的监狱(脚镣手铐)不算牢固,
对宝石(财富)的强烈喜爱与对妻、子的欲求才是(真正牢固的监狱、脚镣手铐)。(345)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āhu dhīrā”,“dhīrā 智者”(复数),“āhu 已经说”(完成式,第三人称复数动


词),以下两个句子为智者所说:
1. “Na taṃ daḷhaṃ bandhanam, yadāyasaṃ dārujapabbajañca”、“Na taṃ daḷhaṃ
bandhanam, yad āyasaṃ dārujapabbajaṃ ca”。主词为“bandhanam 系缚、监狱”(单数,
关系代名词),“taṃ bandhanam 那个系缚、那个监狱”,动词为“hoti 是”(省略),“na hoti
不是”,主词补语为“daḷhaṃ 坚固、坚强、牢固”;主词有一形容词片语“yad āyasaṃ
dārujapabbajaṃ ca”,“yad 那些”(关系代名词),“āyasaṃ 铁的”,“dāruja 木制的”,
“pabbajaṃ 灯心草(绳)”。此句为“那样以铁、木、绳索制成的监狱不算牢固”。
2. “Sārattarattā maṇikuṇḍalesu, puttesu dāresu ca yā apekkhā”。主词有两个:
“Sārattarattā maṇikuṇḍalesu 对宝石的强烈喜爱”(单数)、“puttesu dāresu apekkhā 对妻、
子的欲求”(单数),“yā 来”(关系代名词,衔接到下一首偈颂)。此句暂时翻译作“对宝石(财富)
的强烈喜爱与对妻、子的欲求才是”。

《法句经》卷2〈爱欲品 32〉:
“虽狱有钩[4]鍱,慧人不谓牢,
愚见妻子息,染着爱甚牢。”(CBETA, T04, no. 210, p. 571, a15-16),[4]鍱=鏁【明】。
《出曜经》卷4〈欲品 2〉:
“坚材铁铜锡,此牢不为固,
好染着彼色,此牢最为固。”(CBETA, T04, no. 212, p. 628, b10-11)
《法集要颂经》卷1〈爱欲品 2〉:
“愚迷贪爱欲,恋着于妻子,
为爱染缠缚,坚固难出离。”(CBETA, T04, no. 213, p. 778, a10-11)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 欲品〉,Uv 2.5。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铁木麻作绳,智言非坚缚,
贪恋妻子财,是实为坚缚。”(CBETA, N26, no. 9, p. 48, a6 // PTS. Dhp. 50)。
应如同 346颂,翻译出“贤者谓”。
Dhp. 346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7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Etaṃ daḷhaṃ bandhanamāhu dhīrā,


ohārinaṃ sithilaṃ duppamuñcaṃ;
Etampi chetvāna paribbajanti,
anapekkhino kāmasukhaṃ pahāya. (346)
智者说:
这个系缚、监狱是牢固、沉重、宽松而难以脱逃的,
已经斩断了这些系缚、舍断了感官欲乐,无欲求者出家游方乞食。(346)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āhu dhīrā”,“dhīrā 智者”(复数),“āhu 已经说”(完成式,第三人称复数动


词),以下两个句子为智者所说:
1. “Etaṃ daḷhaṃ bandhanam, ohārinaṃ sithilaṃ duppamuñcaṃ”。主词为“bandhanam 系
缚、监狱”(单数,关系代名词),“etaṃ bandhanam 这个系缚、这个监狱”,动词为“hoti 是”
(省略),主词补语有四个:(1)“daḷhaṃ 坚固、坚强、牢固”;(2)“ohārinaṃ 沉重的(往下拉
的、拉人堕落的)”,(3)“sithilaṃ 宽松的(顺从的)”,(4)“duppamuñcaṃ 难以解脱的”。此句
为“这个系缚、监狱是牢固、沉重、宽松而难以脱逃的”。
2. “Etampi chetvāna paribbajanti anapekkhino kāmasukhaṃ pahāya”。主词为
“anapekkhino 无欲求者”(复数),动词为“paribbajanti 出家游方乞食”(复数),
动词“paribbajanti 出家游方乞食”有两个动名词片语作为副词
1. “Etampi chetvāna”、“Etam pi chetvāna 已经斩断这个”(etam 指上述的妻、子、财富作成
的“监狱、系缚”)。
2. “kāmasukhaṃ pahāya 已经舍断了感官欲乐”。

《法句经》卷2〈爱欲品 32〉:
“慧说爱为狱,深固难得出,
是故当断弃,不视欲能安。”(CBETA, T04, no. 210, p. 571, a17-18)。
《出曜经》卷4〈欲品 2〉:
“缚中牢固者,流室缓难解,
能断此为要,不观断欲爱。”(CBETA, T04, no. 212, p. 628, c8-9)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 欲品〉,Uv 2.6。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贤者谓:能引恋著者,是为坚牢缚,
断此无恋着,弃欲而出家。”(CBETA, N26, no. 9, p. 48, a7 // PTS. Dhp. 50)。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7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Dhp. 347
Ye rāgarattānupatanti sotaṃ, sayaṃkataṃ makkaṭakova jālaṃ;
Etampi chetvāna vajanti dhīrā, anapekkhino sabbadukkhaṃ pahāya. (347)
耽溺于贪欲的人坠入瀑流(轮回),像蜘蛛坠入自作的网,
已经斩断这些系缚,无欲的智者继续前行,舍断所有苦。(347)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Ye rāgarattānupatanti sotaṃ, sayaṃkataṃ makkaṭakova jālaṃ”、“Ye rāgarattā
anupatanti sotaṃ, sayaṃkataṃ makkaṭako va jālaṃ”。主词为一个子句:“ye rāgarattā
那些耽溺于贪欲的人”,“ye 那些人”(复数,关系代名词),动词为“honti 是”(复数,省略),
主词补语为“rāgarattā 耽溺于贪欲的”。主词“ye rāgarattā 那些耽溺于贪欲的人”,动词为
“anupatanti 掉落在”(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sotaṃ 流”。动词“anupatanti 掉
落在”有一个副词子句“sayaṃkataṃ makkaṭako va jālaṃ”,“va 像”,“makkaṭako 蜘蛛”,
动词“anupatanti 掉落在”(省略),“jālaṃ 网”,“sayaṃkataṃ 自作的”。此句为“耽溺于贪欲
的人坠入瀑流(轮回),像蜘蛛坠入自作的网”。
2. “Etampi chetvāna vajanti dhīrā, anapekkhino sabbadukkhaṃ pahāya”。主词为两个“同位
语”:“dhīrā 智者、贤能的人”(复数)和“anapekkhino 无欲求者”(复数),动词为“vajanti 走
路,前行”(复数),
动词“vajanti 走路,前行”有两个动名词片语作为副词
1. “Etampi chetvāna”、“Etam pi chetvāna 已经斩断这个”(etam 指上述的妻、子、财富作成
的“监狱、系缚”)。
2. “sabbadukkhaṃ pahāya 已经舍断了所有苦”。

《法句经》卷2〈爱欲品 32〉:
“以淫乐自裹,譬如蚕作茧,
智者能断弃,盻除众苦。”(CBETA, T04, no. 210, p. 571, a21-22)。
梵文《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彼着于欲流,蜘蛛自结网,
断此离欲着,弃苦而游行〔出家得解脱〕。”(CBETA, N26, no. 9, p. 48, a8 // PTS. Dhp. 50)。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7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Dhp. 348
Muñca pure muñca pacchato, majjhe muñca bhavassa pāragū;
Sabbattha vimuttamānaso, na punaṃ jātijaraṃ upehisi.(348)
预先地放开,事后地放开,中间地放开,
当你渡到诸有彼岸,心解脱一切,你将不再有老死。(348)

此首偈颂包含四个句子:
1. “Muñca pure”。主词为“tvaṃ 你”(省略),动词为“muñca 放开、放掉”(第二人称单数现在
式,命令语态 imper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muccati),副词为“pure 在前地、前
面地”。此句为“预先地放开”。
2. “muñca pacchato”。主词为“tvaṃ 你”(省略),动词为“muñca 放开、放掉”(第二人称单数现
在式,命令语态 imper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muccati),副词为“pacchato 前面
地”。此句为“从后地放开”。
3. “majjhe muñca”。主词为“tvaṃ 你”(省略),动词为“muñca 放开、放掉”(第二人称单数现在
式,命令语态 imper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muccati),副词为“majjhe 于中地、
从中间地”。此句为“从中间地放开”。
4. “bhavassa pāragū sabbattha vimuttamānaso, na punaṃ jātijaraṃ upehisi”。主词为
“tvaṃ 你”(省略),主词有两个形容词“bhavassa pāragū 度过诸有而到彼岸的”(单数)和
“sabbattha vimuttamānaso 心已解脱一切的”(单数),动词为“upehisi 将靠近”(第二人称单
数将来式;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upeti),“na upehisi 将不靠近”,“punaṃ 再”,受词
为“jātijaraṃ 生与老”。

《法句经》卷2〈道行品 28〉:
“释前解后,脱中度彼,
一切念灭,无复老死。”(CBETA, T04, no. 210, p. 569, b12-13)。
《出曜经》卷26〈䨥要品 30〉:
“舍前舍后,舍间越有,
一切尽舍,不受生老。”(CBETA, T04, no. 212, p. 752, c23-24)
《法集要颂经》卷3〈相应品 29〉:
“舍前及舍后,舍间越于有,
一切尽皆舍,不复受生老。”(CBETA, T04, no. 213, p. 794, a13-14)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9 相应品〉,Uv 29.57。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7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弃过现未来,而达于彼岸,
意脱一切处,无再受生老。”(CBETA, N26, no. 9, p. 48, a9 // PTS. Dhp. 50)。

Dhp. 349
Vitakkamathitassa jantuno, tibbarāgassa subhānupassino;
Bhiyyo taṇhā pavaḍḍhati, esa kho daḷhaṃ karoti bandhanaṃ. (349)
思想混乱者、有强烈欲贪与想望喜乐者的贪爱大量地增长,
这样的人让他的系缚更为牢固。(349)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A. “Vitakkamathitassa jantuno, tibbarāgassa subhānupassino bhiyyo taṇhā pavaḍḍhati”。主
词为“taṇhā 贪爱”(单数),动词为“pavaḍḍhati 增加、生长”(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副词为
“bhiyyo 大量地”。此句到此为“贪爱大量地增长”。
主词“taṇhā 贪爱”有两个形容词
1. “Vitakkamathitassa jantuno 思想混乱者的”。
2. “tibbarāgassa subhānupassino 有强烈欲贪与想望喜乐者的”。
B. “esa kho daḷhaṃ karoti bandhanaṃ”。主词为“esa 这个人”(单数),动词为“karoti 造成、做”
(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daḷhaṃ bandhanaṃ 牢固的系缚”。
《法句经》卷2〈爱欲品 32〉:
“心念放逸者,见淫以为净,
恩爱意盛增,从是造狱牢。”(CBETA, T04, no. 210, p. 571, a23-25)。
《出曜经》卷5〈爱品 3〉:
“夫人无止观,多欲观清净,
倍增生爱着,缚结遂固深。”(CBETA, T04, no. 212, p. 632, b21-22)
《法集要颂经》卷1〈贪品 3〉:
“极贪善显现,有情怀疑虑,
若复增贪意,自作坚固缚。”(CBETA, T04, no. 213, p. 778, b16-17)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 贪品〉,Uv 3.1。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7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疑恶所扰乱,炽烈求享乐,爱欲愈增长,
如是此类人,自作坚系缚。”(CBETA, N26, no. 9, p. 48, a10 // PTS. Dhp. 50)。

Dhp. 350
Vitakkūpasame ca yo rato, asubhaṃ bhāvayate sadā sato;
Esa kho byantikāhiti, esa checchati mārabandhanaṃ. (350)
致力于思想寂静、修习不净、总是具念者,
这样的人将灭尽贪爱,他将斩断魔罗的系缚。(350)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A. “Vitakkūpasame ca yo rato, asubhaṃ bhāvayate sadā sato; esa kho byanti kāhiti”。主词
为“esa 这个人”(单数),动词为“byantikāhiti 将去除、将消灭”(第三人称单数未来式动词,[vyanta
终点、尽头 - kāhiti 将做(karoti 的未来式动词)]),受词为“taṇhā 贪爱”(省略)。此句到此为“这个人
将灭尽贪爱”。
主词“esa 这个人”以“yo 这样的人 whoever”(关系代名词)有三个同位语:
1. “vitakkūpasame rato 致力于思想寂静者”。
2. “asubhaṃ bhāvayate 观想不净”。
3. “sadā sato 总是具念”。
B. “esa checchati mārabandhanaṃ”。主词为“esa 这个人”(单数),动词为“checchati 将斩断”
(第三人称单数未来式动词,现在式动词为 chindati),受词为“mārabandhanaṃ 魔罗的系缚”。
《法句经》卷2〈爱欲品 32〉:
“觉意灭淫者,常念欲不净,
从是出邪狱,能断老死患。”(CBETA, T04, no. 210, p. 571, a25-27)。
《出曜经》卷5〈爱品 3〉:
“若有乐止观,专意念不净,
爱此便得除,如此消灭结。”(CBETA, T04, no. 212, p. 632, c17-18)
《法集要颂经》卷1〈贪品 3〉:
“离贪善观察,疑虑得消除,
弃舍彼贪爱,坚固缚自坏。”(CBETA, T04, no. 213, p. 778, b18-20)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7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 贪品〉,Uv 3.2。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喜静止恶想,常观身不净,
当灭诸爱欲,不为魔王缚。”(CBETA, N26, no. 9, p. 48, a11 // PTS. Dhp. 50)。
似乎未翻译出“sadā sato 总是具念”,第一句“喜静止恶想”与巴利偈颂有差异。
Dhp. 351
Niṭṭhaṅgato asantāsī, vītataṇho anaṅgaṇo;
Acchindi bhavasallāni, antimoyaṃ samussayo. (351)
他已达究竟处,没有怖畏,断离渴爱、纯净无垢,
斩断诸有的箭,这是他的最后身。(351)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A. “Niṭṭhaṅgato asantāsī, vītataṇho anaṅgaṇo; acchindi ”。此句的主词为四个“同位语”,动词
为“acchindi 砍断”(第三人称单数过去式动词,现在式动词为 chindati),受词为“bhavasallāni 有
箭,诸有形成的箭”(复数)。主词的四个“同位语”为:
1. “Niṭṭhaṅgato 达到究竟者”。
2. “asantāsī 无畏者”。
3. “vītataṇho 离贪爱者”。
4. “anaṅgaṇo 无瑕疵者”。
B. “antimoyaṃ samussayo”、“antimo ayaṃ samussayo”。主词为“ayaṃ 这个”,动词为“hoti
是”,主词补语为“antimo samussayo 最后身”。
《法句经》卷2〈爱欲品 32〉:
“无欲无有畏,恬惔无忧患,
欲除使结解,是为长出渊。”(CBETA, T04, no. 210, p. 571, b18-19)。
《出曜经》卷5〈爱品 3〉:
“无欲无所畏,恬惔无忧患,
欲除使结解,是为[16]长出渊。”(CBETA, T04, no. 212, p. 634, c19-20),[16]长出=出长
【宋】【元】【明】。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7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梵文《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达究竟处无畏,离爱欲无罪秽,
断除生有之箭,此为彼最后身〔即不更轮回〕。”(CBETA, N26, no. 9, p. 48, a12-13 // PTS. Dhp.
51)

Dhp. 352
Vītataṇho anādāno, niruttipadakovido;
Akkharānaṃ sannipātaṃ, jaññā pubbāparāni ca;
Sa ve ‘antimasārīro, mahāpañño mahāpuriso’ti vuccati. (352)
他已离渴爱、没有系着,通达(经典的)文法句义,能次序正确地知晓拼字,
他被称为“最后身者、大智慧者及大丈夫”。(352)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A. “Vītataṇho anādāno, niruttipadakovido; akkharānaṃ sannipātaṃ, jaññā pubbāparāni ca”。
此句的主词为三个“同位语”,动词为“jaññā 应该知晓”(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jānāti),受词为“akkharānaṃ sannipātaṃ 字的拼读”(单
数),动词有个副词“pubbāparāni 前后次序”。
主词的三个“同位语”为:
1. “vītataṇho 离贪爱者”。
2. “anādāno 无系著者”。
3. “niruttipadakovido 文法句义的熟知者”。
此句为“他已离渴爱、没有系着,通达(经典的)文法句义,能次序正确地知晓拼字”。
B. “Sa ve ‘antimasārīro, mahāpañño mahāpuriso’ti vuccati”。主词为“sa 他”,动词为“vuccati
被称为”,受词为“‘antimasārīro, mahāpañño mahāpuriso’ti 最后身者、大智慧者及大丈夫”。
《法句经》卷2〈爱欲品 32〉:
“离欲灭爱迹,出网无所[8]弊。
尽道除狱缚,一切此彼解,
已得度边行,是为大智士。”(CBETA, T04, no. 210, p. 571, b1-3),[8]弊=蔽【宋】【元】
【明】。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7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出曜经》卷23〈泥洹品 27〉:
“所谓究竟者,息迹为第一,
尽断诸想着,文句不错谬。”(CBETA, T04, no. 212, p. 735, b19-20)。
《法集要颂经》卷3〈圆寂品 26〉:
“所谓究竟者,圆寂为第一,
尽断诸想着,文句不错谬。”(CBETA, T04, no. 213, p. 791, a25-26)
梵文《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离爱无染着,通晓圣典语,
善知法与义,及字之顺序,
彼为最后身,被称大丈夫,及为大智者。”(CBETA, N26, no. 9, p. 48, a14-p. 49, a1 // PTS. Dhp.
51)

Dhp. 353
Sabbābhibhū sabbavidūhamasmi,
sabbesu dhammesu anūpalitto;
Sabbañjaho taṇhakkhaye vimutto,
sayaṃ abhiññāya kamuddiseyyaṃ. (353)
我已征服一切、觉一切法,我已不染一切法,
我已舍离一切,我是爱尽解脱者,
一切为我自觉,谁能让我称他为师?(353)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Sabbābhibhū sabbavidūhamasmi, sabbesu dhammesu anūpalitto; Sabbañjaho
taṇhakkhaye vimutto”、“Sabbābhibhū sabbavidū aham asmi, sabbesu dhammesu
anūpalitto; Sabbañjaho taṇhakkhaye vimutto”。主词为“aham 我”,动词为“asmi 是”(第一人
称单数现在式动词),有五个主词补语:
1. “Sabbābhibhū 一切胜者,能战胜一切的人”
2. “sabbavidū 一切智者,全知者”
3. “sabbesu dhammesu anūpalitto 于一切法无污染者”
4. “sabbañjaho 舍尽一切者”
5. “taṇhakkhaye vimutto 爱尽解脱者”。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8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B. “sayaṃ abhiññāya kamuddiseyyaṃ”、“sayaṃ abhiññāya kam uddiseyyaṃ”。这是一个疑问


句,主词为“aham 我”(省略),动词为“uddiseyyaṃ 指称”(第一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祈使态
optative, 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uddisati),受词为“kam 谁”,此句的主干为“我能指称谁(为
我的老师)?”。主干的前面有一个动名词片语“sayaṃ abhiññāya 我自学而全知、通晓一切法”,
“abhiññāya 全知、通晓一切法”(动词 abhijānāti 的动名词),“sayaṃ 自己 by myself”。
《法句经》卷2〈爱欲品 32〉:
“若觉一切法,能不着诸法,
一切爱意解,是为通圣意。”(CBETA, T04, no. 210, p. 571, b6-7)。
《出曜经》卷20〈如来品 22〉:
“最正觉自得,不染一切法,
一切智无畏,自然无师保。”(CBETA, T04, no. 212, p. 716, b16-17)。
《法集要颂经》卷2〈如来品 21〉:
“自获正觉最无等,不染[5]一切世间法,
具一切智力无畏,自然无师无保证。”(CBETA, T04, no. 213, p. 787, b24-25),[5]一切世间=
世间一切【明】。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1 如来品〉,Uv 21.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我征服一切,我了知一切,一切法无染,
舍弃于一切,灭欲而解脱,自悟谁称师?”(CBETA, N26, no. 9, p. 49, a2-3 // PTS. Dhp. 51)。

Dhp. 354
Sabbadānaṃ dhammadānaṃ jināti, sabbarasaṃ dhammaraso jināti;
Sabbaratiṃ dhammarati jināti, taṇhakkhayo sabbadukkhaṃ jināti. (354)
所有布施之中,法布施最殊胜;所有滋味之中,法味最殊胜;
所有的喜乐之中,法乐最殊胜;灭尽渴爱能征服众苦。(354)

此首偈颂包含四个句子:
1. “Sabbadānaṃ dhammadānaṃ jināti”。主词为“dhammadānaṃ 法施”,动词为“jināti 胜
过”(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Sabbadānaṃ 所有布施”。
2. “sabbarasaṃ dhammaraso jināti”。主词为“dhammaraso 法味”,动词为“jināti 胜过”(第
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sabbarasaṃ 所有味”。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8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3. “Sabbaratiṃ dhammarati jināti”。主词为“dhammarati 法乐”,动词为“jināti 胜过”(第三人


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sabbaratiṃ 所有乐”。
4. “taṇhakkhayo sabbadukkhaṃ jināti”。主词为“taṇhakkhayo 爱尽”,动词为“jināti 胜过”
(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sabbadukkhaṃ 所有苦”。

《法句经》卷2〈爱欲品 32〉:
“众施经施胜、众味道味胜、
众乐法乐胜,爱尽胜众苦。”(CBETA, T04, no. 210, p. 571, b8-10)。
《出曜经》卷23〈泥洹品 27〉:
“众施法施胜,众乐法乐上,
众力忍力最,爱尽苦谛妙。”(CBETA, T04, no. 212, p. 735, c13-14)。
《法集要颂经》卷3〈圆寂品 26〉:
“众施法施胜,众乐法乐上,
众力忍力最,爱尽圆寂乐。”(CBETA, T04, no. 213, p. 791, a29-b1)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6 涅盘品〉,Uv 26.3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法施胜诸施,法味胜诸味,
法乐胜诸乐,灭爱胜诸苦。”(CBETA, N26, no. 9, p. 49, a4 // PTS. Dhp. 51)。

Dhp. 355
Hananti bhogā dummedhaṃ, no ca pāragavesino;
Bhogataṇhāya dummedho, hanti aññeva attanaṃ. (355)
财富能伤害愚人,但不能伤害求度彼岸的人,
愚人以财富及贪爱而自害害人。(355)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Hananti bhogā dummedhaṃ”。主词为“bhogā 财富”(复数),动词为“Hananti 伤害、杀
害”(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dummedhaṃ 愚人”。
2. “no ca pāragavesino”。主词为“bhogā 财富”(复数,省略),动词为“Hananti 伤害、杀害”
(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省略),“no”为加强语气的“na”,受词为“pāragavesino 求度彼
岸的人”。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8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3. “Bhogataṇhāya dummedho, hanti aññeva attanaṃ”、“Bhogataṇhāya dummedho, hanti


aññe eva attanaṃ”。主词为“dummedho 愚人”,动词为“Hanti 伤害、杀害”(第三人称单数
现在式动词),受词为“aññe eva attanaṃ 别人,甚至自己”;副词为“bhogataṇhāya 以财富
及贪爱”(工具格)。

《法句经》卷2〈爱欲品 32〉:
“愚以贪自缚,不求度彼岸,
贪为[11]败[12]处[13]故,害人亦自害。”(CBETA, T04, no. 210, p. 571, b10-11),[11]败=财
【明】。[12]处=爱【宋】【元】【明】【圣】。[13]故=欲【明】。
《出曜经》卷4〈欲品 2〉:
“愚以贪自缚,不求度彼岸,
贪为财爱故,害人亦自害。”(CBETA, T04, no. 212, p. 630, b26-27)
《法集要颂经》卷1〈爱欲品 2〉:
“愚以贪自缚,不求度彼岸,
贪财为爱欲,害人亦自缚。”(CBETA, T04, no. 213, p. 778, b7-8)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 欲品〉,Uv 2.16。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毁灭财愚者,决非求彼岸,
愚者财欲害,自害如害他。”(CBETA, N26, no. 9, p. 49, a5 // PTS. Dhp. 51)。
“毁灭财愚者,决非求彼岸”与巴利偈颂本意有差距。
Dhp. 356
Tiṇadosāni khettāni, rāgadosā ayaṃ pajā;
Tasmā hi vītarāgesu, dinnaṃ hoti mahapphalaṃ. (356)
田地被杂草损害,世人被色欲损害,
因此布施给离欲者带来大果报。(356)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Tiṇadosāni khettāni”。主词为“khettāni 田园”(复数),动词为“honti 是”(第三人称复数现
在式动词),主词补语为“tiṇadosāni 杂草丛生而损害”。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8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2. “rāgadosā ayaṃ pajā”。主词为“pajā 人们”(复数,省略),“ayaṃ pajā 这些人”(复数),动


词为“Honti 是”(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省略),主词补语为“rāgadosā 肉欲、性欲而损
害”。
3. “Tasmā hi vītarāgesu, dinnaṃ hoti mahapphalaṃ”。主词为“dinnaṃ 施舍”,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主词补语为“mahapphalaṃ 大果报”;“Tasmā 因此”,“hi
确实”(为了押韵所用的衬字),主词“dinnaṃ 施舍”的形容词为“vītarāgesu 在离欲者处”(位
格)。

《法句经》卷2〈爱欲品 32〉:
“爱欲意为田,淫[14]怒痴为种,
故施度世者,得福无有量。”(CBETA, T04, no. 210, p. 571, b12-13),[14]怨=怒【圣】【丽】。
《出曜经》卷18〈杂品 17〉:
“爱欲意为田,淫怒痴为种,
故施度世者,得福无有量。”(CBETA, T04, no. 212, p. 705, b8-9)
《法集要颂经》卷2〈清净品 16〉:
“爱欲意为田,淫怒痴为种,
故施度世者,得福无有量。”(CBETA, T04, no. 213, p. 785, b12-13)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 欲品〉,Uv 2.16。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毁灭财愚者,决非求彼岸,
愚者财欲害,自害如害他。”(CBETA, N26, no. 9, p. 49, a5 // PTS. Dhp. 51)。
“毁灭财愚者,决非求彼岸”与巴利偈颂本意有差距。
Dhp. 357
Tiṇadosāni khettāni, dosadosā ayaṃ pajā;
Tasmā hi vītadosesu, dinnaṃ hoti mahapphalaṃ. (357)
田地被杂草损害,世人被瞋怒损害,
因此布施给离瞋怒者带来大果报。(357)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8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1. “Tiṇadosāni khettāni”。主词为“khettāni 田园”(复数),动词为“honti 是”(第三人称复数现


在式动词),主词补语为“tiṇadosāni 杂草丛生而损害”。
2. “dosadosā ayaṃ pajā”。主词为“pajā 人们”(复数,省略),“ayaṃ pajā 这些人”(复数),动
词为“Honti 是”(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省略),主词补语为“dosadosā 瞋怒而损害”。
3. “Tasmā hi vītadosesu, dinnaṃ hoti mahapphalaṃ”。主词为“dinnaṃ 施舍”,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主词补语为“mahapphalaṃ 大果报”;“Tasmā 因此”,“hi
确实”(为了押韵所用的衬字),主词“dinnaṃ 施舍”的形容词为“vītadosesu 在离瞋者处”(位
格)。

《出曜经》卷18〈杂品 17〉:
“犹如秽恶田,瞋恚滋蔓生,
是故当离恚,施报无有量。”(CBETA, T04, no. 212, p. 705, b24-25)
《法集要颂经》卷2〈清净品 16〉:
“犹如秽恶田,瞋恚滋蔓生,
是故当离恚,施报无有量。”(CBETA, T04, no. 213, p. 785, b14-15)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16 杂品〉,Uv 16.17。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杂草毁田地,瞋恚损世人,
施与离瞋者,故得大果报。”(CBETA, N26, no. 9, p. 49, a7 // PTS. Dhp. 51)。

Dhp. 358
Tiṇadosāni khettāni, mohadosā ayaṃ pajā;
Tasmā hi vītamohesu, dinnaṃ hoti mahapphalaṃ. (358)
田地被杂草损害,世人被愚痴损害,
因此布施给离愚痴者带来大果报。(358)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Tiṇadosāni khettāni”。主词为“khettāni 田园”(复数),动词为“honti 是”(第三人称复数现
在式动词),主词补语为“tiṇadosāni 杂草丛生而损害”。
2. “mohadosā ayaṃ pajā”。主词为“pajā 人们”(复数,省略),“ayaṃ pajā 这些人”(复数),动
词为“Honti 是”(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省略),主词补语为“mohadosā 愚痴而损害”。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8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3. “Tasmā hi vītamohesu, dinnaṃ hoti mahapphalaṃ”。主词为“dinnaṃ 施舍”,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主词补语为“mahapphalaṃ 大果报”;“Tasmā 因此”,“hi
确实”(为了押韵所用的衬字),主词“dinnaṃ 施舍”的形容词为“vītamohesu 在离愚痴者处”
(位格)。

《出曜经》卷18〈杂品 17〉:
“犹如秽恶田,愚痴秽恶生,
是故当离愚,获报无有量。”(CBETA, T04, no. 212, p. 705, c6-7)
《法集要颂经》卷2〈清净品 16〉:
“犹如秽恶田,愚痴滋蔓生,
是故当离愚,获报无有量。”(CBETA, T04, no. 213, p. 785, b16-17)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16 杂品〉,Uv 16.18。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杂草毁田地,愚痴损世人,
施与离痴者,故得大果报。”(CBETA, N26, no. 9, p. 49, a8 // PTS. Dhp. 51)。

Dhp. 359
Tiṇadosāni khettāni, taṇhādosā ayaṃ pajā;
Tasmā hi vītataṇhesu, dinnaṃ hoti mahapphalaṃ. (359)
田地被杂草损害,世人被贪爱损害,
因此布施给离贪爱者带来大果报。(359)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Tiṇadosāni khettāni”。主词为“khettāni 田园”(复数),动词为“honti 是”(第三人称复数现
在式动词),主词补语为“tiṇadosāni 杂草丛生而损害”。
2. “mohadosā ayaṃ pajā”。主词为“pajā 人们”(复数,省略),“ayaṃ pajā 这些人”(复数),动
词为“Honti 是”(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省略),主词补语为“taṇhādosā 贪爱而损害”。
3. “Tasmā hi vītataṇhesu, dinnaṃ hoti mahapphalaṃ”。主词为“dinnaṃ 施舍”,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主词补语为“mahapphalaṃ 大果报”;“Tasmā 因此”,“hi
确实”(为了押韵所用的衬字),主词“dinnaṃ 施舍”的形容词为“vītataṇhesu 在离贪爱者处”
(位格)。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8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出曜经》卷18〈杂品 17〉:
“犹如秽恶田,贪欲为滋蔓,
是故当离贪,获报无有量。”(CBETA, T04, no. 212, p. 706, a8-9)
《法集要颂经》卷2〈清净品 16〉:
“犹如秽恶田,爱乐滋蔓生,
是故当离爱,获报无有量。”(CBETA, T04, no. 213, p. 785, b22-24)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16 杂品〉,Uv 16.2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杂草毁田地,愚痴损世人,
施与离痴者,故得大果报。”(CBETA, N26, no. 9, p. 49, a8 // PTS. Dhp. 51)。

第廿四:贪爱品(Taṇhāvaggo)总结
书房夜话 437:巴利《法句经》与汉译《法句经》,第24品〈贪爱品〉结语
巴利《法句经》的〈24 贪爱品〉与支谦《法句经》(T210)的〈32 爱欲品〉,两者互为对应的品。
此处我们要藉此品来讨论支谦《法句经》的“缩译”的现象。所谓“缩译”是指两首以上的巴利偈颂或
梵语偈颂,在印度语系的背诵传本,是依例“扩编”,只要更换一个字,就是一首新的偈颂,在古代
汉译,由于抄写费时,笔纸墨等成本相当高贵,会将这一类“偈颂组”,翻译成一首偈颂。例如:
Tiṇadosāni khettāni, rāgadosā ayaṃ pajā;
Tasmā hi vītarāgesu, dinnaṃ hoti mahapphalaṃ. (356)
田地被杂草损害,世人被色欲损害,
因此布施给离欲者带来大果报。(356)
田地被杂草损害,世人被瞋怒损害,
因此布施给离瞋怒者带来大果报。(357)
田地被杂草损害,世人被愚痴损害,
因此布施给离愚痴者带来大果报。(358)
田地被杂草损害,世人被贪爱损害,
因此布施给离贪爱者带来大果报。(359)
从 356-339 等四颂只是更换 rāga 色欲、dosa 瞋怒、moha 愚痴、 taṇhā 贪爱,而成为四首偈
颂;在支谦《法句经》则仅翻译作一首偈颂:
《法句经》卷2〈爱欲品 32〉: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8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爱欲意为田,淫[14]怒痴为种,
故施度世者,得福无有量。”(CBETA, T04, no. 210, p. 571, b12-14),[14]怨=怒【圣】【丽-
CB】。

其次,从对应偈颂我们可以知道
《法句经》卷2〈爱欲品 32〉:
“[7]以欲网自蔽、以爱盖自覆,
自恣缚于狱,如鱼入笱口。
为老死所伺,若犊求母乳,
离欲灭爱迹,出网无所[8]弊。
尽道除狱缚,一切此彼解,
已得度边行,是为大智[9]士。”(CBETA, T04, no. 210, p. 571, a27-b4),[7]下二颂巴利文无。
[8]弊=蔽【宋】【元】【明】。[9]士=王【圣】。
对 Cbeta Taiwan 的偈颂标点,帖主有四点评论:
1. 有时会在单句与单句之间用顿号,其实无此必要,一律用逗号即可。
2. 有时会在一首偈颂结束时用分号,其实无此必要,一律用句号即可。如果标点者采用分号的
原意是“上四句与下四句为同一首偈颂”,那么绝大多数(或者是全部)的分号都是误把两首偈颂
当作一首;误把两首四句偈当成一首八句偈。
3. 部分偈颂的单句知中有标点符号,例如《法句经》卷2〈道行品 28〉:“生、死非常苦,”
(CBETA, T04, no. 210, p. 569, a24),《法句经》卷2〈地狱品 30〉:“畏[7]恶、畏乐寡”
(CBETA, T04, no. 210, p. 570, a15),[7]恶=而【宋】【元】【明】【圣】。都是不仅无
益,反而有害。
4. 误将六句偈判读成四句偈,影响其后的多首偈颂断成两截。
例如上面所举的〈爱欲品 32〉偈颂,应改为标点作两首偈颂而不是三首:
1. 以欲网自蔽,以爱盖自覆,自恣缚于狱,如鱼入笱口,为老死所伺,若犊求母乳。(20)
2. 离欲灭爱迹,出网无所[8]弊,尽道除狱缚,一切此彼解,已得度边行,是为大智士。(21)
在这一品,我们也可看到另外的问题,例如《大正藏》说“以下”两首汉译偈颂为巴利《法句经》所
无。
其实第二首偈颂(《法句经》此品第21颂)是巴利《法句经》352颂的对应翻译。也就是说,《大
正藏》的注解不一定正确;此一现象不仅出现在《本缘藏》,第一、二两册的《阿含藏》也是如
此,帖主近期会作更详细的介绍。
同时,《大正藏》也告诉我们某些用字存在一些“异读”,也就是说,不同的版本有不一样的用字。
例如:《法句经》卷2〈爱欲品 32〉: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8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愚以贪自缚,不求度彼岸,
贪为[11]败[12]处[13]故,害人亦自害。”(CBETA, T04, no. 210, p. 571, b10-12),[11]败=财
【明】。[12]处=爱【宋】【元】【明】【圣】。[13]故=欲【明】。
第三句“败处故”有不同的用字,也就是说,这三个字可能会出现八种不一样的组合。此首的巴利对
应偈颂为 355颂:
财富能伤害愚人,但不能伤害求度彼岸的人,
愚人以财富及贪爱而自害害人。(355)
巴利对应偈颂的第三句为“Bhogataṇhāya dummedho”。“dummedho 愚人”,“bhogataṇhāya 以
财富及贪爱”,所以第三句“贪为败处故”,应该作“贪为财爱故”。
第三字只有“明《嘉兴藏》”正确,第四字只有“《大正藏》”错误,第五字只有“明《嘉兴藏》”错
误。
汉译《法句经》的〈32 爱欲品〉有32首偈颂,而巴利〈24 爱欲品〉有26首偈颂,两者大致相同。
巴利《法句经》从第一品〈双品〉到第24品〈爱欲品〉为止,总共有 359 首偈颂,对应的 T210
《法句经》从第九品〈双要品〉到第32品〈爱欲品〉共有 422 首偈颂(22 + 20 + 12 + 17 + 21 + 17
+ 10 + 16 + 22 + 14 + 14 + 13 + 14 + 21 + 14 + 12 + 26 + 19 + 17 + 28 + 14 + 16 + 17 + 26=
422)。
在此,我必需再提醒一次:此处的文法经过我的演绎和诠释,有些部分可能是错误的而需要进一步
订正。
此一专题希望建立一个讨论平台,来呼应此项需求,希望有人接棒持续改进。
巴利《法句经》第24品为〈Taṇhā vaggo 爱欲品〉,其他语言版本《法句经》相当于“爱欲品”的品
名为:
1. 巴利《法句经》〈24 爱欲品〉共26首偈颂。
2. 波特那《法句经》〈9 爱欲品〉
3. 犍陀罗《法句经》〈3 爱欲品〉
4. 梵文《法句经》(《优陀那品》)第3品为〈爱欲品〉。
汉译《法句经》的相关品名如下:
1. T210《法句经》,〈爱欲品 32〉,32首偈颂。
2. 《法句譬喻经》,〈象喻品 31〉,5首偈颂。
3. 《出曜经》〈爱品 3〉,19颂。
4. 《法集要颂经》〈贪品 3〉,20颂。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8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本群组在“巴利《法句经》”的目录下,介绍了第24品〈贪爱品〉334-359颂,接着要从下列三个角
度来审查这些文献:
1. 从巴利偈颂本身检视巴利《法句经》的第24品〈贪爱品〉。
2. 从巴利《法句经》的视角阅读汉译《法句经》(T210)。
3. 从汉译《法句经》(T210)的视角阅读巴利《法句经》。

1. 从巴利偈颂本身检视巴利《法句经》的第24品〈贪爱品〉:
〈26 贪爱品〉26首偈颂之中,共有 348, 353, 356, 357, 358 等六首偈颂未出现与“爱欲、贪爱、
流”有关的词汇。
特别是 353颂,据《法句经注》,这是世尊成正等觉后,在前往鹿野苑度五比丘的路上,有一为婆
罗门问世尊的老师是谁,世尊以此偈颂回答“自己是无师自证自觉”,没有理由将此首偈颂编入〈爱
欲品〉之中,应该如其他法句经版本将其编入〈相应品〉,或者编入巴利《法句经》的〈佛陀
品〉。
我已征服一切、觉一切法,我已不染一切法,我已舍离一切,
我是爱尽解脱者,一切为我自觉,谁能让我称他为师?(353)
2. 从巴利《法句经》的视角阅读汉译《法句经》(T210):
巴利《法句经》342, 343 两首偈颂缺汉译《法句经》(T210)的对应偈颂,348 颂的汉译《法句经》
(T210)对应偈颂位于〈28 道品〉。
3) 从汉译《法句经》(T210)的视角阅读巴利《法句经》: 汉译《法句经》(T210)的26首偈颂当中,
从第 4, 5, 6, 13, 16, 20, 22, 28, 30 颂缺巴利对应偈颂。
让我们继续阅读,来看看两者的关系吧!
(原贴: 书房夜话 437:巴利《法句经》与汉译《法句经》,第24品〈贪爱品〉结语 )
目录

第廿五:比丘品 Bhikkhuvaggo
廿五:比丘品 目次
Dhp_360 Dhp_361 Dhp_362 Dhp_363 Dhp_364 Dhp_365
Dhp_366 Dhp_367 Dhp_368 Dhp_369 Dhp_370 Dhp_371
Dhp_372 Dhp_373 Dhp_374 Dhp_375 Dhp_376 Dhp_377
Dhp_378 Dhp_379 Dhp_380 Dhp_381 Dhp_382 第廿五:比丘品
(Bhikkhuvaggo)
总结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9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Dhp. 360
Cakkhunā saṃvaro sādhu, sādhu sotena saṃvaro;
Ghānena saṃvaro sādhu, sādhu jivhāya saṃvaro. (360)
收摄眼根是良善的,收摄耳根是良善的,
收摄鼻根是良善的,收摄舌根是良善的。(360)

此首偈颂包含四个句子:
1. “Cakkhunā saṃvaro sādhu”。主词为“saṃvaro 调御、收摄”(单数),形容词为“Cakkhunā
以眼睛”(工具格),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省略),主词补语为“sādhu 好
的、有品德的(古译为‘善哉’)”。
2. “sādhu sotena saṃvaro”。主词为“saṃvaro 调御、收摄”(单数),形容词为“sotena 以耳”
(工具格),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省略),主词补语为“sādhu 好的”。
3. “Ghānena saṃvaro sādhu”。主词为“saṃvaro 调御、收摄”(单数),形容词为“Ghānena 以
鼻”(工具格),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主词补语为“sādhu 好的”。
4. “sādhu jivhāya saṃvaro”。主词为“saṃvaro 调御、收摄”(单数),形容词为“jivhāya 以鼻”
(工具格),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主词补语为“sādhu 好的”。

《法句经》卷2〈沙门品 34〉:
“端目耳鼻口,身意常守正,
比丘行如是,可以免众苦。”(CBETA, T04, no. 210, p. 572, a2-3)
梵文《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善哉制于眼,善哉制于耳,
善哉制于鼻,善哉制于舌。”(CBETA, N26, no. 9, p. 50, a3 // PTS. Dhp. 52)

Dhp. 361
Kāyena saṃvaro sādhu, sādhu vācāya saṃvaro;
Manasā saṃvaro sādhu, sādhu sabbattha saṃvaro;
Sabbattha saṃvuto bhikkhu, sabbadukkhā pamuccati. (361)
收摄身是良善的,收摄语良善的,
收摄意是良善的,收摄于一切处都是良善的,
于一切处善收摄的比丘可解脱众苦。(361)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9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此首偈颂包含五个句子:
1. “Kāyena saṃvaro sādhu”。主词为“saṃvaro 调御、收摄”(单数),形容词为“Kāyena 以身”
(工具格),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省略),主词补语为“sādhu 好的、有
品德的(古译为‘善哉’)”。
2. “sādhu vācāya saṃvaro”。主词为“saṃvaro 调御、收摄”(单数),形容词为“vācāya 以语”
(工具格),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省略),主词补语为“sādhu 好的”。
3. “Manasā saṃvaro sādhu”。主词为“saṃvaro 调御、收摄”(单数),形容词为“Manasā 以
意”(工具格),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主词补语为“sādhu 好的”。
4. “sādhu sabbattha saṃvaro”。主词为“saṃvaro 调御、收摄”(单数),动词为“hoti 是”(第三
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主词补语为“sādhu 好的”,副词为“sabbattha 一切处”。
5. “Sabbattha saṃvuto bhikkhu, sabbadukkhā pamuccati”。主词为“bhikkhu 比丘”(单数),
动词为“pamuccati 被解脱”(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被动态 pass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
式动词为 muccati),副词为“sabbadukkhā 从一切苦”(从格 ablative)。主词“bhikkhu 比丘”
有一形容词片语“Sabbattha saṃvuto 于一切处收摄的”。

《法句经》卷2〈沙门品 34〉:
“端目耳鼻口,身意常守正,
比丘行如是,可以免众苦。”(CBETA, T04, no. 210, p. 572, a2-3)
《出曜经》卷10〈学品 8〉:
“护身为善哉,护口善亦然,
护意为善哉,护一切亦然,
比丘护一切,能尽苦原际。”(CBETA, T04, no. 212, p. 662, b29-c2)
《法集要颂经》卷1〈善行品 7〉:
“护身为善哉,护口善亦然,
护意为善哉,护一切亦然,
苾刍护一切,能尽诸苦际。”(CBETA, T04, no. 213, p. 781, a26-28)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7 善行品〉,Uv 7.1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善哉制于身,善哉制于语,
善哉制于意,善哉制一切,
制一切比丘,解脱一切苦。”(CBETA, N26, no. 9, p. 50, a4-5 // PTS. Dhp. 52)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9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第四句“善哉制一切”不是“调御一切”(“一切”为动词“调御”的受词),而是“于一切处是良善的、好
的”,此句子的基本句型是“调御是良善的,于一切处都是良善的”,“于一切处”是副词,而非受
词。
第五句“制一切比丘”也是一样,“一切”不是动词“制”的受词,这是“于一切处都能调御”的比丘,而
不是“调御一切”的比丘。
Dhp. 362
Hatthasaṃyato pādasaṃyato, vācāsaṃyato saṃyatuttamo;
Ajjhattarato samāhito, eko santusito tamāhu bhikkhuṃ. (362)
自我调御手、脚与语言者,
致力于内与建立定的自我调御者,最上的自我调御者,
独居而知足的自我调御者,他被称为比丘。(362)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tamāhu bhikkhuṃ”、“tam āhu bhikkhuṃ”。主词为“te 他们”(复数,省


略),动词为“āhu 称呼”(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tam 他”,间接受词为“bhikkhuṃ 比
丘”,此句为“他们称他为比丘”。
受词“tam 他”有八个形容词:
1. hatthasaṃyato 自我调御手者
2. pādasaṃyato 自我调御足者
3. vācāsaṃyato 自我调御语者
4. saṃyatuttamo 最上的自我调御者
5. Ajjhattarato 致力于内的(自我调御者)
6. samāhito 建立定的(自我调御者)
7. eko 独居的(自我调御者)
8. santusito 知足的(自我调御者)

《法句经》卷2〈沙门品 34〉:
“手足莫妄犯,节言[1]顺所行,
常内乐定意,守一行寂然。”(CBETA, T04, no. 210, p. 572, a4-5),[1]顺=慎【元】【明】。
《出曜经》卷29〈沙门品 33〉:
“手足莫妄犯,节言[7]慎所行,
常内乐定意,守行谓比丘。”(CBETA, T04, no. 212, p. 765, b19-20),[7]慎=顺【宋】*【元】
*【明】*。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2 比丘品〉,Uv 32.7。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9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善调手足与言语,最善调御身与首,
心喜善住于三昧,独居知足是比丘。”(CBETA, N26, no. 9, p. 50, a6 // PTS. Dhp. 52)
在“善调手足与言语”与“samāhito 建立定的(自我调御者)”之间,是“saṃyatuttamo 最上的自我调
御者”与“Ajjhattarato 致力于内的(自我调御者)”,此处翻译为“最善调御身与首”和偈颂本意不符。
Dhp. 363
Yo mukhasaṃyato bhikkhu, mantabhāṇī anuddhato;
Atthaṃ dhammañca dīpeti, madhuraṃ tassa bhāsitaṃ. (363)
善于调御自己语言、说话善巧、不傲慢自负、能法说义说的比丘,
他的话是甜蜜的。(363)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madhuraṃ tassa bhāsitaṃ”。主词为“tassa bhāsitaṃ 他的言语”(单数),


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省略),主词补语为“madhuraṃ 甜蜜的”。“tassa 他
的”,有一关系子句描述“他”,由关系代名词“yo 那样的人”连结起来。
“Yo mukhasaṃyato bhikkhu, mantabhāṇī anuddhato; atthaṃ dhammaṃ ca dīpeti”。关系代名
词“yo 那样的人”,主词为“bhikkhu 比丘”(单数),动词为“dīpeti 解释”(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
词),受词为“atthaṃ dhammaṃ ca 法与义、法说与义说”。主词“bhikkhu 比丘”有三个形容词:
1. “mukhasaṃyato 自我调御口的”
2. “mantabhāṇī 说话吉祥的”
3. “anuddhato 不自负的、不傲慢的”

《法句经》卷2〈沙门品 34〉:
“学当守口,[3]宥言安徐,
法义为定,言必柔软。”(CBETA, T04, no. 210, p. 572, a6-7),[3]宥=寡【宋】【元】【明】。
《法句经》卷1〈言语品 8〉:
“解自[38]抱损[39]意,不躁言得中,
义说如法说,是言柔软甘。”(CBETA, T04, no. 210, p. 561, c29-p. 562, a2),[38]抱=挹
【宋】【元】【明】【圣】。[39]意=恶【宋】【元】【明】【圣】。
《出曜经》卷11〈诽谤品 9〉:
“比丘[21]抱损意,不躁言得忠,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9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义说如法说,是言柔软甘。”(CBETA, T04, no. 212, p. 666, c22-23),[21]抱=挹【宋】*


【元】*【明】*。
《法集要颂经》卷1〈语言品 8〉:
“苾刍挹损意,不躁言得忠,
义说如法说,所语言柔软。”(CBETA, T04, no. 213, p. 781, b26-28)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8 言语品〉,Uv 8.10。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比丘调于语,贤明而寂静,
明正法与义,所说甚柔软。”(CBETA, N26, no. 9, p. 50, a7 // PTS. Dhp. 52)。
第四句“所说甚柔软”,偈颂的用语是“madhuraṃ tassa bhāsitaṃ 他的言语是甜蜜的”。
Dhp. 364
Dhammārāmo dhammarato, dhammaṃ anuvicintayaṃ;
Dhammaṃ anussaraṃ bhikkhu, saddhammā na parihāyati. (364)
比丘住于法、乐于法、思惟法、忆持法,
他不会从正法退堕。(364)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bhikkhu saddhammā na parihāyati”。主词为“bhikkhu 比丘”(单数),动词


为“parihāyati 衰退、缩小”(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na parihāyati 不衰退、不缩小”,副词为
“saddhammā 从正法”(从格)。此句为“他不会从正法退堕”、“他不会退失正法”。
主词“bhikkhu 比丘”有四个形容词:
1. “Dhammārāmo 住于法的”
2. “dhammarato 乐于法的”
3. “dhammaṃ anuvicintayaṃ 思虑法的”
4. “Dhammaṃ anussaraṃ 忆持、忆念法”

《法句经》卷2〈沙门品 34〉:
“乐法欲法,思惟安法,
比丘依法,正而不费。”(CBETA, T04, no. 210, p. 572, a7-8)。
《出曜经》卷29〈沙门品 33〉: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9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乐法欲法,思惟安法,
比丘依法,正而不费。”(CBETA, T04, no. 212, p. 765, b28-29)
《法集要颂经》卷4〈苾刍品 32〉:
“乐法意欲法,思惟安隐法,
苾刍依法行,正而勿废忘。”(CBETA, T04, no. 213, p. 796, b29-c1)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2 比丘品〉,Uv 32.8。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住法之乐园,乐法与随法,
思惟忆念法,比丘不退堕。”(CBETA, N26, no. 9, p. 50, a8 // PTS. Dhp. 53)。

Dhp. 365
Salābhaṃ nātimaññeyya, nāññesaṃ pihayaṃ care;
Aññesaṃ pihayaṃ bhikkhu, samādhiṃ nādhigacchati. (365)
他不应忽视自己的利益(解脱),他不应妒羡别人的利益,
妒羡别人利益的比丘,他无法得定。(365)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Salābhaṃ nātimaññeyya”、“Salābhaṃ na atimaññeyya”。主词为“sa 他”(单数,省略),
动词为“atimaññeyya 应忽视”(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
在式动词为 atimaññati),“na atimaññeyya 不应忽视”,受词为“Salābhaṃ 自己的利益”(sa
自己 - lābhaṃ 所得到、利得)。此句为“他不应忽视自己的利益”。
2. “nāññesaṃ pihayaṃ care”。“na aññesaṃ pihayaṃ care”。主词为“sa 单”(单数,省略),
动词为“care 应执行、应做、应从事”(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
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carati),“na care 不应执行、不应从事”,受词为“aññesaṃ pihayaṃ 羡
慕别人的 (利益)”(动名词片语,动名词为 pihayaṃ 妒羡 envying)。此句为“他不应妒羡别人
的利益”。
3. “Aññesaṃ pihayaṃ bhikkhu, samādhiṃ nādhigacchati”、“Aññesaṃ pihayaṃ bhikkhu,
samādhiṃ na adhigacchati”。主词为“bhikkhu 比丘”(单数),动词为“adhigacchati 获得、
到达”(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na adhigacchati 无法获得、无法到达”,受词为
“samādhiṃ 定”。此句为“妒羡别人利益的比丘,他无法得定”。

《法句经》卷2〈沙门品 34〉: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9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学无求利,无爱他行,
比丘好他,不得定意。”(CBETA, T04, no. 210, p. 572, a8-9)。
《法句经》卷2〈利养品 33〉:
“自得不恃,不从他望,
望彼比丘,不至正定。”(CBETA, T04, no. 210, p. 571, c11-12)
《出曜经》卷15〈利养品 14〉:
“自得不恃,不从他望,
望彼比丘,不至正定。”(CBETA, T04, no. 212, p. 691, c18)
《法集要颂经》卷2〈利养品 13〉:
“苾刍贪利养,不得三摩地,
知足常寂静,止观可成就。”(CBETA, T04, no. 213, p. 783, c20-22)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13 利养品〉,Uv 13.8。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勿轻自所得,勿羡他所得,
比丘羡他得,不入三昧地。”(CBETA, N26, no. 9, p. 50, a9 // PTS. Dhp. 53)。

Dhp. 366
Appalābhopi ce bhikkhu, salābhaṃ nātimaññati;
Taṃ ve devā pasaṃsanti, suddhājīviṃ atanditaṃ. (366)
比丘即使所得(四事供养)甚少,他也不忽视自己的义利(解脱),
他不怠惰,过正命清净的生活,诸天也赞叹他。(366)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Appalābhopi ce bhikkhu, salābhaṃ nātimaññati”、“Appalābho pi ce bhikkhu, salābhaṃ
na atimaññati”。主词为“bhikkhu 比丘”(单数,省略),动词为“atimaññati 忽视”(第三人称
单数现在式动词 ),“na atimaññati 不忽视”,受词为“Salābhaṃ 自己的利益”(sa 自己 -
lābhaṃ 所得到、利得);主词“bhikkhu 比丘”有一形容词“Appalābho pi ce 假如即使所得甚
少”。此句为“假如比丘即使所得甚少,他也不忽视自己的利益”。
2. “Taṃ ve devā pasaṃsanti, suddhājīviṃ atanditaṃ”。主词为“devā 诸天”(复数),动词为
“pasaṃsanti 赞叹”(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taṃ 他”,受词“taṃ 他”有两个形容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9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词:“suddhājīviṃ 清净生活的”和“atanditaṃ 努力的、不怠惰的”。此句为“他过着清净生活


和不怠惰,诸天赞叹他”。

《法句经》卷2〈沙门品 34〉:
“比丘少取,以得无积,
天人所誉,生净无秽。”(CBETA, T04, no. 210, p. 572, a10-11)。
《出曜经》卷29〈沙门品 33〉:
“比丘乞求,以得无积,
天人所誉,生净无秽。”(CBETA, T04, no. 212, p. 764, c13-14)
《法集要颂经》卷4〈苾刍品 32〉:
“苾刍若乞食,以得勿积聚,
天人所叹誉,生净无瑕秽。”(CBETA, T04, no. 213, p. 796, b16-18)
梵文《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比丘虽得少,不轻嫌所得,
清净活不怠,诸天实称赞。”(CBETA, N26, no. 9, p. 50, a10 // PTS. Dhp. 53)。

Dhp. 367
Sabbaso nāmarūpasmiṃ, yassa natthi mamāyitaṃ;
Asatā ca na socati, sa ve ‘bhikkhū’ti vuccati. (367)
彻底地不于名色起我执的人,
不因不存在而忧伤的人,他被称为“比丘”。(367)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sa ve ‘bhikkhū’ti vuccati”。主词为“sa 他”(单数),动词为“vuccati 被称


为”(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被动态动词),受词为“‘bhikkhū’ti 比丘”,“ve 确实”(衬字,未译出)。此句
为“他被称作‘比丘’。”
主词“sa”有两个形容词子句:
1. “Sabbaso nāmarūpasmiṃ, yassa natthi mamāyitaṃ”。关系代名词为“yassa 这样的人的”
(属格),主词为“yassa mamāyitaṃ 他的我执”(单数),动词为“natthi 不存在”(第三人称单数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9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现在式动词 ),副词为“Sabbaso 彻底地”和“nāmarūpasmiṃ 于名色”(位格)。此句为“他于名


色的我执彻底不存在”、“彻底地不于名色起我执的人”。
2. “Asatā ca na socati”。关系代名词为“yo 这样的人”(省略),动词为“socati 忧伤”(第三人称
复数现在式动词),“na socati 不忧伤”,副词为“asatā 不存在”。此句为“不因不存在而忧伤
的人”。

《法句经》卷2〈沙门品 34〉:
“一切名色,非有莫惑,
不近不忧,乃为比丘。”(CBETA, T04, no. 210, p. 572, a12-14)。
《出曜经》卷29〈沙门品 33〉:
“一切名色,非有莫惑,
不近不爱,乃为比丘。”(CBETA, T04, no. 212, p. 766, a1-2)
《法集要颂经》卷4〈苾刍品 32〉:
“一切诸名色,非有莫生惑,
不近则不爱,乃名真苾刍。”(CBETA, T04, no. 213, p. 796, c8-9)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2 比丘品〉, Uv 32.17。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若于名及色,不着我我所,
非有故无忧,彼实称比丘。”(CBETA, N26, no. 9, p. 50, a11 // PTS. Dhp. 53)。

Dhp. 368
Mettāvihārī yo bhikkhu, pasanno buddhasāsane;
Adhigacche padaṃ santaṃ, saṅkhārūpasamaṃ sukhaṃ. (368)
住于慈且于佛陀教法有净信的比丘,
他将得到快乐、达到寂静的境界与一切有为(法)的止息。(368)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bhikkhu adhigacche padaṃ santaṃ”。主词为“bhikkhu 比丘”(单数),动


词为“adhigacche 能获得、能达到”(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
在式动词为 adhigacchati),受词有三个:
1. padaṃ santaṃ 寂静的境界
2. saṅkhārūpasamaṃ 有为法的止息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49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3. sukhaṃ 快乐、幸福
主词“bhikkhu 比丘”有两个形容词:
1. “Mettāvihārī yo”。关系代名词为“yo 这样的人”,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
词,省略),“mettāvihārī 住于慈的人”。
2. “pasanno buddhasāsane”。关系代名词为“yo 这样的人”(省略),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
单数现在式动词,省略),“pasanno buddhasāsane 于佛陀教法有净信的人”。

《法句经》卷2〈沙门品 34〉:
“比丘为慈,爱敬佛教,
深入止观,灭行乃安。”(CBETA, T04, no. 210, p. 572, a11-12)。
《出曜经》卷29〈沙门品 33〉:
“比丘为慈,爱敬佛教,
深入止观,灭行乃安。”(CBETA, T04, no. 212, p. 764, c27-28)
《法集要颂经》卷4〈苾刍品 32〉:
“苾刍为慈愍,爱敬于佛教,
深入妙止观,灭秽行乃安。”(CBETA, T04, no. 213, p. 796, b18-19)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2 比丘品〉, Uv 32.2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比丘住慈悲,信喜佛陀教,
达寂静安乐,诸行解脱界。”(CBETA, N26, no. 9, p. 50, a12 // PTS. Dhp. 53)。

Dhp. 369
Siñca bhikkhu imaṃ nāvaṃ, sittā te lahumessati;
Chetvā rāgañca dosañca, tato nibbānamehisi. (369)
比丘!你应清空此船,船空了之后,它将走得更轻快,
斩断了贪、瞋(、痴),你将证到涅盘。(369)

此首偈颂包含四个句子: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0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1. “Bhikkhu 比丘”(单数,呼格)
2. “siñca imaṃ nāvaṃ”。主词为“tvaṃ 你”(单数),动词为“siñca 应清空”(第三人称单数现在
式动词,命令态 imper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siñcati),受词为“nāvaṃ 船”。
3. “sittā te lahum essati”。主词为“sittā nāvaṃ 清空了的船”(单数, nāvaṃ 省略),动词为
“essati 将走得、将航行”(第三人称单数将来式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eti),副词
为“lahum 轻快地”和“te 为你 for you”(间接受格,与格 dative)。
4. “Chetvā rāgañca dosañca, tato nibbānamehisi”、“Chetvā rāgaṃ ca dosaṃ ca, tato
nibbānam ehisi”。主词为“tvaṃ 你”(单数,省略),动词为“ehisi 将走得、将航行”(第二人称
单数将来式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eti),受词为“nibbānam 涅盘”,副词为“tato
以此缘故”。动词“ehisi 将走得、将航行”有一个动名词片语作为副词:“Chetvā rāgaṃ ca
dosaṃ ca 斩断了贪与瞋之后”。

《法句经》卷2〈沙门品 34〉:
“比丘[6]扈船,中虚则轻,
除淫怒痴,是为泥洹。”(CBETA, T04, no. 210, p. 572, a14-15),[6]扈=戽【宋】【元】
【明】。
《出曜经》卷23〈泥洹品 27〉:
“比丘速抒船,以抒便当轻,
永断贪欲情,然后至泥洹。”(CBETA, T04, no. 212, p. 733, b28-29)
《法集要颂经》卷3〈圆寂品 26〉:
“苾刍速杼船,以杼便当轻,
求断贪欲情,然后至圆寂。”(CBETA, T04, no. 213, p. 790, c13-14)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26 涅盘品〉, Uv 26.12。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比丘汲舟水,水出则舟轻,
若断除贪瞋,汝证得涅盘。”(CBETA, N26, no. 9, p. 50, a13 // PTS. Dhp. 53)。
实际上,偈颂虽提到船,但是并未提到“水”。
Dhp. 370
Pañca chinde pañca jahe, pañca cuttari bhāvaye;
Pañca saṅgātigo bhikkhu, ‘oghatiṇṇo’ti vuccati. (370)
应断五,应舍五,应修习五,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0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超越五种执着的比丘,被称为是“渡过瀑流者”。(370)

此首偈颂包含四个句子:
1. “Pañca chinde”。主词为“sa 他”(单数),动词为“chinde 应砍断”(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
词,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chindati),受词为“Pañca 五个”。
2. “pañca jahe”。主词为“sa 他”(单数),动词为“jahe 应舍弃”(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祈
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jahati),受词为“Pañca 五个”。
3. “pañca cuttari bhāvaye”。主词为“sa 他”(单数),动词为“bhāvaye 应修习”(第三人称单数
现在式动词,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bhavati),受词为“Pañca 五
个”,副词为“cuttari 进一步、更”。
4. “Pañca saṅgātigo bhikkhu ‘oghatiṇṇo’ti vuccati”、“Pañca saṅga atigo bhikkhu,
‘oghatiṇṇo’ti vuccati”。主词为“bhikkhu 比丘”(单数),动词为“vuccati 被称作”(第三人称单
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oghatiṇṇo’ti ‘渡过瀑流者’”,主词“bhikkhu 比丘”有一个动名词片
语作为形容词:“Pañca saṅga atigo”,“atigo 克服”(动名词,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
atigacchati)。

《法句经》卷2〈沙门品 34〉:
“舍五断五,思惟五根,
能分别五,乃[7]渡河渊。”(CBETA, T04, no. 210, p. 572, a15-16),[7]渡=度【宋】【明】。
梵文《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五断与弃五[1],五种善勤修,
越五着比丘!名为渡瀑流。”(CBETA, N26, no. 9, p. 50, a14 // PTS. Dhp. 53)
[1]若从注释,“五”之顺次为:五下分结(欲界五种之烦恼)即欲界贪、瞋、身见、戒取见、疑;五
上分结(色界无色界之烦恼)即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无明;五根即信、勤、念、定、
慧;又五着指贪、瞋、痴、慢、见。然大约“五”应成为五著者之意味,此时 uttari-bhavaye 非为
“勤修”之意,应解为“克服”之义。

Dhp. 371
Jhāya bhikkhu mā pamādo, mā te kāmaguṇe bhamassu cittaṃ;
Mā lohaguḷaṃ gilī pamatto, mā kandi ‘dukkhamida’nti ḍayhamāno. (371)
比丘!勤修禅定,慎勿放逸!不要让你的心游荡于五欲,
你不要不小心地吞下铁球,被燃烧时而痛哭“这真痛苦!”(371)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0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此首偈颂包含五个句子:
1. “bhikkhu 比丘!”(呼格)。
2. “Jhāya mā pamādo”。主词为“tvaṃ 你”(单数,省略),动词为“Jhāya 必需禅修”(第二人称
单数现在式动词,命令态 imper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jhāyati),另一个动词为
“bhavasi 成为”(第二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省略),“mā bhavasi 不要成为”,形容词为
“pamādo 放逸的”。此句为“你必需禅修而不放逸”。
3. “mā te kāmaguṇe bhamassu cittaṃ”。主词为“te cittaṃ 你的心”(单数),动词为
“bhamassu 要游荡”(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命令态 imper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
词为 bhamati),“mā bhamassu 不要游荡”,副词为“kāmaguṇe 在(五)欲”(位格)。此句为
“不要让你的心游荡于五欲”。
4. “Mā lohaguḷaṃ gilī pamatto”。主词为“tvaṃ 你”(单数,省略),动词为“gilī 吞下”(第二人称
单数过去式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gilati),“mā gilī 不要吞下”,受词为
“lohaguḷaṃ 铁球”,副词为“pamatto 不小心地”。此句为“你不要不小心地吞下铁球”。
5. “mā kandi ‘dukkhamida’nti ḍayhamāno”、“mā kandi dukkham idaṃ’ti ḍayhamāno”。主
词为“tvaṃ 你”(单数,省略),动词为“kandi 痛哭、哭喊”(第二人称单数过去式动词;第三人
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kandati),“mā kandi 不要哭喊”,受词为“dukkham idaṃ’ti ‘这很
苦’”,动词“kandi 痛哭、哭喊”有一动名词为副词“ḍayhamāno 被燃烧时”。此句为“被燃烧
时你不要不哭喊着‘这很苦’”。

《法句经》卷2〈沙门品 34〉:
“禅无放逸,莫为欲乱,
[8]不吞[*]洋铜,自恼燋形。”(CBETA, T04, no. 210, p. 572, a16-18),[8]不=夫【宋】,=无
【元】【明】【圣】。[*31-1]洋=镕【宋】*【元】*【明】*。
《出曜经》卷29〈沙门品 33〉:
“禅无放逸,莫为欲乱,
无吞洋铜,自恼[11]燋形。”(CBETA, T04, no. 212, p. 766, c7-8),[11]燋=焦【明】*。
《出曜经》卷28〈心意品 32〉:
“在静自修学,慎勿逐欲迹,
莫吞热铁丸,[11]㘁哭受其报。”(CBETA, T04, no. 212, p. 761, b15-16),[11]㘁=臯【宋】
【元】【明】。
《法集要颂经》卷4〈苾刍品 32〉:
“禅行无放逸,莫为欲乱心,
无吞洋铜汁,自恼燋形躯。”(CBETA, T04, no. 213, p. 796, c22-23)。
《法集要颂经》卷4〈护心品 31〉:
“在静自修学,慎勿逐欲迹,
莫吞热铁丸,嘷哭受其报。”(CBETA, T04, no. 213, p. 795, c17-18)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0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1 心品〉,Uv 31.3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修定勿放逸,勿使心迷欲,
勿待吞铁丸,烧然而叫苦。”(CBETA, N26, no. 9, p. 51, a1 // PTS. Dhp. 53)。

Dhp. 372
Natthi jhānaṃ apaññassa, paññā natthi ajhāyato;
Yamhi jhānañca paññā ca, sa ve nibbānasantike. (372)
无智慧则不得禅定,无禅定则不得智慧,
具足禅定与智慧的人,他确实接近涅盘。(372)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Natthi jhānaṃ apaññassa”。主词为“jhānaṃ 禅定”(单数,省略),“apaññassa jhānaṃ 没
有智慧的禅定”;动词为“natthi 不存在”(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此句为“没有智慧的禅定
不存在”。
2. “paññā natthi ajhāyato”。主词为“paññā 智慧”(单数,省略),“paññā ajhāyato 没有禅定
的智慧”;动词为“natthi 不存在”(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此句为“没有智慧的禅定不存
在”。
3. “Yamhi jhānañca paññā ca, sa ve nibbānasantike”。主词为“sa 他”(单数),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省略),主词补语为“nibbānasantike 位于涅盘附近,接近涅
盘”,副词为“ve 确实”,“Yamhi jhānañca paññā ca”、“Yamhi jhānam ca paññā ca 有禅
与智的人”。此句为“具足禅定与智慧的人,他确实接近涅盘”。

《法句经》卷2〈沙门品 34〉:
“无禅不智,无智不禅,
道从禅智,得至泥洹。”(CBETA, T04, no. 210, p. 572, a18-19)。
《出曜经》卷29〈沙门品 33〉:
“无禅不智,无智不禅,
道从禅智,得近泥洹。”(CBETA, T04, no. 212, p. 766, b29-c1)。
《法集要颂经》卷4〈苾刍品 32〉:
“无禅则无智,无智则无禅,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0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道从禅智生,得近圆寂路。”(CBETA, T04, no. 213, p. 796, c20-21)


梵文《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无慧者无定,无定者无慧,
具定与智慧,实彼近涅盘。”(CBETA, N26, no. 9, p. 51, a2 // PTS. Dhp. 53)。

Dhp. 373
Suññāgāraṃ paviṭṭhassa, santacittassa bhikkhuno;
Amānusī rati hoti, sammā dhammaṃ vipassato. (373)
独居空室、寂静其心、谛观教法的比丘,
得到超出常人的快乐。(373)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bhikkhuno amānusī rati hoti, sammā dhammaṃ vipassato”。主词为


“rati 快乐”(单数),“bhikkhuno 比丘的”(属格),“amānusī 非人的、异于常人的快乐”,
“bhikkhuno amānusī rati 比丘的异于常人的快乐”;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
以下为三种异于常人的快乐:
1. “Suññāgāraṃ paviṭṭhassa”。“Suññāgāraṃ 空屋”(单数),“paviṭṭhassa 进入的”。此句为
“进入空屋”、“独居”。
2. “santacittassa 心寂静的”。
3. “sammā dhammaṃ vipassato 正观世尊教法的”。

《法句经》卷2〈沙门品 34〉:
“当学入空,静居止意,
乐独屏处,一心观法。”(CBETA, T04, no. 210, p. 572, a19-20)。
《出曜经》卷29〈沙门品 33〉:
“当学入空,比丘静居,
乐非人处,观察等法。”(CBETA, T04, no. 212, p. 765, c6-7)。
《法集要颂经》卷4〈苾刍品 32〉:
“当学入空定,苾刍常安静,
爱乐非人处,观察平等法。”(CBETA, T04, no. 213, p. 796, c2-3)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0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2 比丘品〉,Uv 32.9。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比丘入空屋,彼心之寂静,
谛观于正法,享超人界乐。”(CBETA, N26, no. 9, p. 51, a3 // PTS. Dhp. 54)。

Dhp. 374
Yato yato sammasati, khandhānaṃ udayabbayaṃ;
Labhatī pītipāmojjaṃ, amataṃ taṃ vijānataṃ. (374)
当观见五蕴的生灭时,
他欣喜欢乐,对于识见此(五蕴生灭)的人,这就是甘露。(374)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Yato yato sammasati, khandhānaṃ udayabbayaṃ; labhatī pītipāmojjaṃ”。主词为“sa
他”(单数,省略),动词为“labhatī 获得”(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pītipāmojjaṃ
欣喜快乐”,副词子句为“Yato yato sammasati khandhānaṃ udayabbayaṃ”,“Yato yato
任何时候”(关系副词),主词为“sa 他”(单数,省略),动词为“sammasati 彻底理解、亲身体
证”(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省略),受词为“khandhānaṃ udayabbayaṃ 五蕴生灭”。此句为
“当亲身体证五蕴的生灭时,他欣喜欢乐”。
2. “amataṃ taṃ vijānataṃ”。主词为“taṃ 那个”(单数),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
式,省略),主词补语为“amataṃ vijānataṃ 识者的甘露”。

《法句经》卷2〈沙门品 34〉:
“[9]常制五阴,伏意如水,
清净和悦,为甘露味。”(CBETA, T04, no. 210, p. 572, a20-21),[9]常=当【宋】【元】
【明】。
《出曜经》卷29〈沙门品 33〉:
“当制五阴,服意如水,
清净和悦,为甘露味。”(CBETA, T04, no. 212, p. 765, c18-19)。
《法集要颂经》卷4〈苾刍品 32〉:
“当制于五蕴,服意如水流,
清净恒和悦,为饮甘露味。”(CBETA, T04, no. 213, p. 796, c4-5)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0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2 比丘品〉,Uv 32.10。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人若常正念,诸蕴之生灭,
获得喜与乐,已知得不死〔涅盘〕。”(CBETA, N26, no. 9, p. 51, a4 // PTS. Dhp. 54)。

Dhp. 375
Tatrāyamādi bhavati, idha paññassa bhikkhuno;
Indriyagutti santuṭṭhi, pātimokkhe ca saṃvaro. (375)
这是智慧比丘到处的基本行仪:
收摄诸根、少欲知足和防护戒律。(375)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Tatrāyamādi bhavati idha paññassa bhikkhuno”、“Tatra ayaṃ ādi


bhavati, idha paññassa bhikkhuno”。主词为“ayaṃ 这个”(单数),动词为“bhavati 是”(第三人称
单数现在式动词),主词补语为“ādi 基本”,完整的主词补语为“paññassa bhikkhuno ādi 智慧比丘
的基本”。副词为“tatra idha 彼处、此处;到处”。
“智慧比丘的基本”为:
1. “Indriyagutti 收摄诸根”,
2. “santuṭṭhi 知足”(少欲知足),
3. “pātimokkhe saṃvaro 防护律仪、于戒防护、防护戒”

《法句经》卷2〈沙门品 34〉:
“不受所有,为慧比丘,
摄根知足,戒律悉持。”(CBETA, T04, no. 210, p. 572, a22-23)。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2 比丘品〉,Uv 32.26-27。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有智慧比丘,于现世作是:
摄根及知足,随护戒律仪。”(CBETA, N26, no. 9, p. 51, a5 // PTS. Dhp. 54)。

Dhp. 376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0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Mitte bhajassu kalyāṇe, suddhājīve atandite;


Paṭisanthāravuttyassa, ācārakusalo siyā;
Tato pāmojjabahulo, dukkhassantaṃ karissati. (376)
你必需结交有德、净命、勤奋的朋友,
他应待人和善,举止具威仪(熟知礼节),
然后,充满喜乐者将究竟苦边。(376)

此首偈颂包含四个句子:
1. “Mitte bhajassu kalyāṇe, suddhājīve atandite”。主词为“tvaṃ 你”(单数,省略),动词为
“bhajassu 必需结交”(第二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命令语态 imper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
式动词为 bhajati),受词为“mitte 朋友”,受词的形容词为“kalyāṇe 有德的”、“ suddhājīve
净命的”、“atandite 活跃的、勤奋的”。此句为“你必需结交有德、净命、勤奋的朋友”。
2. “Paṭisanthāravuttyassa” 、“Paṭisanthāravutti assa”。主词为“sa 他”(单数,省略),动词
为“assa 应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祈使语态 optative,与 siyā 相当),受词为“mitte
朋友”,形容词为“paṭisanthāravutti 待人和善的”。此句为“他应待人和善”。
3. “ācārakusalo siyā”。主词为“sa 他”(单数,省略),动词为“siyā 应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
动词,祈使语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atthi),主词补语为“ācārakusalo 举
止具威仪(熟知礼节)的”。此句为“他举止具威仪(熟知礼节)”。
4. “Tato pāmojjabahulo dukkhassantaṃ karissati”。主词为“pāmojjabahulo 充满喜乐者”(单
数),动词为“karissati 将作”(第三人称单数将来式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karoti),受词为“dukkhassantaṃ 苦边、苦的尽头”,副词为“tato 然后”。此句为“然后,充
满喜乐者将究竟苦边”。

《法句经》卷2〈沙门品 34〉:
“生当行净,求善师友,
智者成人,度苦致喜。”(CBETA, T04, no. 210, p. 572, a23-24)。
《出曜经》卷29〈沙门品 33〉:
“念亲同朋友,正命无杂糅,
施知应所施,亦令威仪具,
比丘备众行,乃能尽苦际。”(CBETA, T04, no. 212, p. 765, b10-12)
《法集要颂经》卷4〈苾刍品 32〉:
“念亲同朋友,正命无杂糅,
施知应所施,亦合威仪具。
苾刍备众行,乃能尽苦际,”(CBETA, T04, no. 213, p. 796, b26-28)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2 比丘品〉,Uv 32.6。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0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态度尽好谊,行为应善行,
依此彼多乐,至灭尽诸苦。”(CBETA, N26, no. 9, p. 51, a6 // PTS. Dhp. 54)。

Dhp. 377
Vassikā viya pupphāni, maddavāni pamuñcati;
Evaṃ rāgañca dosañca, vippamuñcetha bhikkhavo. (377)
如同茉莉花让枯萎的花朵凋落,
诸比丘!你们也应抖落贪与瞋。(377)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bhikkhavo 诸比丘!”(复数,呼格)与“Vassikā viya pupphāni,


maddavāni pamuñcati; Evaṃ rāgañca dosañca, vippamuñcetha”。
第二个句子可以分成主干与比喻。
1. “Vassikā viya pupphāni maddavāni pamuñcati”。“viya 如、像”(连接词),主词为“Vassikā
茉莉花、雨时花”(单数),动词为“pamuñcati 使得放开、令凋谢”(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
役使语态 caus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pamoceti),受词为“pupphāni maddavāni
枯萎的花朵”。此句为“就像茉莉花令你枯萎的花朵凋谢”。
2. “Evaṃ rāgañca dosañca, vippamuñcetha” 。“Evaṃ 如是”,主词为“tumhe 你们”(复数,
省略),动词为“vippamuñcetha 应抖落”(第二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祈使语态 optative;第
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vippamoceti),受词为“rāgañca dosañca 贪与瞋”。此句为“你们
应抖落贪与瞋”。

《法句经》卷2〈沙门品 34〉:
“如卫师华,熟[11]如自堕,
释淫怒痴,生死自解。”(CBETA, T04, no. 210, p. 572, a24-26),[11]如=知【宋】【元】
【明】。
《出曜经》卷19〈华品 19〉:
“犹如雨时华,萌芽始欲敷,
淫怒痴如是,比丘得解脱。”(CBETA, T04, no. 212, p. 709, c4-5)。
《法集要颂经》卷2〈华喻品 18〉:
“如末哩妙华,末拘罗清净,
贪欲瞋若除,苾刍净香洁。”(CBETA, T04, no. 213, p. 786, a28-b1)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18 花品〉,Uv 18.11。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0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如夏之生花,枯萎而凋落,
汝等诸比丘!须弃贪瞋恚。”(CBETA, N26, no. 9, p. 51, a7 // PTS. Dhp. 54)。
“vassikā”古译为“雨时花”,应翻译作“茉莉花”。
Dhp. 378
Santakāyo santavāco, santavā susamāhito;
Vantalokāmiso bhikkhu, ‘upasanto’ti vuccati. (378)
身寂静、语寂静、(心)寂静、安止于定、
舍弃世俗的比丘,他被称为“寂止者”。(378)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bhikkhu ‘upasanto’ti vuccati”。主词为“bhikkhu 比丘”(单数),动词为


“vuccati 被称为”,受词为“‘upasanto’ti ‘寂止者’”。此句为“(这样的)比丘被称为‘寂止者’”。
主词“bhikkhu 比丘”有五个形容词:
1. Santakāyo 身寂静的
2. santavāco 语寂静的
3. santavā 安详的、寂静的
4. susamāhito 安止的、善于调御自己的、住于定的
5. vantalokāmiso 舍弃世俗、舍弃世间的钓饵

《法句经》卷2〈沙门品 34〉:
“[12]止身止言,心守玄默,
比丘弃世,是为受寂。”(CBETA, T04, no. 210, p. 572, a26-27),[12]止=正【宋】*【元】*
【明】*。
《出曜经》卷29〈沙门品 33〉:
“能自护身口,护意无有恶,
后[14]获禁戒法,故号为比丘。”(CBETA, T04, no. 212, p. 766, c14-15),[14]获=护【宋】*
【元】*【明】*。
《法集要颂经》卷4〈苾刍品 32〉:
“能自护身口,护意无有恶,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1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后获禁戒法,故号为苾刍。”(CBETA, T04, no. 213, p. 796, c24-25)。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2 比丘品〉,Uv 32.24。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身静及语静,意静住三昧,
弃俗乐比丘,称为寂静者。”(CBETA, N26, no. 9, p. 51, a8 // PTS. Dhp. 54)。

Dhp. 379
Attanā codayattānaṃ, paṭimaṃsetha attanā;
So attagutto satimā, sukhaṃ bhikkhu vihāhisi. (379)
你必需自己督促自己,应反省自己,
自我守护的具念比丘将住于安乐。(379)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Attanā codayattānaṃ”、“Attanā codaya attānaṃ”。主词为“tvaṃ 你”(单数,省略),动
词为“codaya 必需督促、告诫”(第二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命令语态 imperative;第三人称
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coceti, codayati),受词为“attānaṃ 自己”,副词为“attanā 由自己”(工具
格)。此句为“你必需自己督促自己”。
2. “paṭimaṃsetha attanā”。主词为“sa 他”(单数,省略),动词为“paṭimaṃsetha 应反省、应
控制”(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祈使语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paṭimasati),副词为“attanā 由自己”(工具格)。此句为“他应反省自己”。(“paṭimaṃsetha”
这个字为“paṭimasati”的祈使态动词,巴利文献有“anumasati 触碰”的字义,但是对我来
说,“paṭimasati”的字义不是很清楚,KR Noeman 与 Thera Nārada翻译作 examine 审
查,了参法师翻译作“反省”。)
3. “So attagutto satimā, sukhaṃ bhikkhu vihāhisi”。主词为“bhikkhu 比丘”(单数),“so 他”
为主词的同位语,动词为“vihāhisi 将住于”(第三人称单数将来式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
动词为 viharati),,受词为“sukhaṃ 安乐”,主词“bhikkhu 比丘”有两个形容词:为
“attagutto 自我防护的、自我调御的”和“satimā 具念的”。此句为“自我守护的具念比丘将住
于安乐”。

《法句经》卷2〈沙门品 34〉:
“当自[13]勅身,内与心争,
护身念谛,比丘惟安。”(CBETA, T04, no. 210, p. 572, a27-28),[13]勅=饰【宋】【元】
【明】。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2 比丘品〉,Uv 32.24。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1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汝当自警策,自行自省察,
自护与正念,比丘住安乐。”(CBETA, N26, no. 9, p. 51, a9 // PTS. Dhp. 54)。

Dhp. 380
Attā hi attano nātho,
Attā hi attano gati;
Tasmā saṃyamamattānaṃ,
assaṃ bhadraṃva vāṇijo. (380)
自己确实是自己的保护者,自己确实是自己的归依处,
所以应自我调御,如同商人调御他的良马。(380)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Attā hi attano nātho”。主词为“Attā 自己”(单数),动词为“atth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
动词),主词补语为“nātho 主人、保护者”,“attano nātho 自己的保护者”;“hi 确实”。此句
为“所以你必需自我调御,就像商人调御他的良马”。
2. “Attā hi attano gati”。主词为“Attā 自己”(单数),动词为“atth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
词),主词补语为“gati 去处、归依处”(《法句经注》解释 gati 为 patiṭṭha 归依处),“attano
nātho 自己的归依处”;“hi 确实”。此句为“自己确实是自己的归依处”。
3. “Tasmā saṃyamamattānaṃ, assaṃ bhadraṃ va vāṇijo”。“Tasmā 因此”,主词为“tvaṃ
你”(单数,省略),动词为“saṃyama 自制”(第二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命令语态
imper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saṃyamati;“saṃyama 自制”有些版本写作
“saññamaya”,受词为“attānaṃ 自己”。连接词“va 像”接下一个比喻:“assaṃ bhadraṃ
vāṇijo”,主词为“vāṇijo 商人”,动词为“saṃyama 自制”(省略),受词为“assaṃ bhadraṃ
良马”。此句为“所以你必需自我调御,就像商人调御他的良马”。

《法句经》卷2〈沙门品 34〉:
“我自为我,计无有我,
故当损我,调乃为贤。”(CBETA, T04, no. 210, p. 572, a28-29)。
《出曜经》卷19〈马喻品 20〉:
“自为自卫护,自归求自度,
是故躬自慎,如商贾良马。”(CBETA, T04, no. 212, p. 712, c16-17)
《法集要颂经》卷2〈马喻品 19〉: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1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自师自卫护,自归求自度,
是故躬谨慎,如商贾智马。”(CBETA, T04, no. 213, p. 787, a6-7)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19 马品〉,Uv 19.14。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自为自护己,自为自依怙,
故须自制御,如商调良马。”(CBETA, N26, no. 9, p. 51, a10 // PTS. Dhp. 54)。

Dhp. 381
Pāmojjabahulo bhikkhu, pasanno buddhasāsane;
Adhigacche padaṃ santaṃ, saṅkhārūpasamaṃ sukhaṃ. (381)
深信佛陀教法而且对此充满喜乐的比丘,
他将得到快乐、寂静、一切生灭都止息的的境界。(381)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bhikkhu adhigacche padaṃ santaṃ, saṅkhārūpasamaṃ sukhaṃ”。主词


为“bhikkhu 比丘”(单数),动词为“adhigacche 将获得”(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祈使语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adhigacchati),受词为“padaṃ 境界”。受词“padaṃ 境界”
有三个形容词:
1. “santaṃ 寂静的”
2. “saṅkhārūpasamaṃ 有为法止息的”
3. “sukhaṃ 喜乐的”
主词“bhikkhu 比丘”有两个形容词:
1. “Pāmojjabahulo 充满快乐的”
2. “pasanno buddhasāsane 于佛陀教法起净信的”

《法句经》卷2〈沙门品 34〉:
“喜在佛教,可以多喜,
至到寂寞,行灭永安。”(CBETA, T04, no. 210, p. 572, b1-2)。
梵文《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1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比丘具喜心,乐教信佛陀,
达寂静安乐,诸行解脱境。”(CBETA, N26, no. 9, p. 51, a11 // PTS. Dhp. 54)。

Dhp. 382
Yo have daharo bhikkhu, yuñjati buddhasāsane;
Somaṃ lokaṃ pabhāseti, abbhā muttova candimā. (382)
比丘少壮出家,勤修佛陀的教导,
如月亮离开云层的遮蔽而照亮世间。(382)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So imaṃ lokaṃ pabhāseti, abbhā mutto va candimā”。主词为“so 他”


(单数),动词为“pabhāseti 使明亮、照亮”(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役使语态 causative;第三人
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pabhāsati),受词为“imaṃ lokaṃ 此世界”。动词“pabhāseti 照亮”有一个副
词片语:“abbhā mutto va candimā 像出云的月亮”。
主词“so 他”有一个关系子句作为形容词:“Yo have daharo bhikkhu, yuñjati buddhasāsane”。
“Yo 这样的人”(关系代名词,衔接主词“so 他”),主词“daharo bhikkhu 年轻的比丘”,动词为
“yuñjati 勤修、参与”(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副词为“buddhasāsane 于佛陀教法”(位格)。
《法句经》卷1〈放逸品 10〉:
“少壮舍家,盛修佛教,
是[*]照世间,如月云消。”(CBETA, T04, no. 210, p. 562, c23-24),[*39-2]照=照【宋】*
【元】*【明】*。
《法句经》卷2〈沙门品 34〉:
“傥有少行,应佛教[14]戒,
此照世间,如日无曀。”(CBETA, T04, no. 210, p. 572, b2-3)
[14]戒=诫【宋】【元】【明】。
《出曜经》卷18〈杂品 17〉:
“少壮舍家,盛修佛教,
是照世间,如月云消。”(CBETA, T04, no. 212, p. 704, c14-15)。
《法集要颂经》卷2〈清净品 16〉:
“少年而出家,求佛深妙法,
是光照世间,如月晃云散。”(CBETA, T04, no. 213, p. 785, b2-4)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16 杂品〉,Uv 16.7。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1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比丘虽年少,精勤佛陀教,
如月离云翳,照耀于此世。”(CBETA, N26, no. 9, p. 51, a12 // PTS. Dhp. 55)

第廿五:比丘品(Bhikkhuvaggo)总结
巴利《法句经》与汉译《法句经》,第25品〈比丘品〉结语
巴利《法句经》的〈25 比丘品〉与支谦《法句经》(T210)的〈34 沙门品〉,两者互为对应的品。
汉译的四本《法句经》(T210, T211, T212, T213)所翻译的品名或多或少有一些状况。
以支谦《法句经》(T210)为例,第一品〈无常品 1〉,对应的是《优陀那品》(梵文《法句经》)第一
品〈Udānavarga 1 Anitya 无常〉;《出曜经》第一品为〈无常品 1〉,但是号称最接近《优陀那
品》的《法集要颂经》第一品却是翻译作〈有为品〉。
支谦《法句经》(T210)第二品为〈教学品 2〉,《优陀那品》(梵文《法句经》)第二品则是
〈Udānavarga 2 Kāma 爱欲〉,《优陀那品》并未出现与“教学”相当的品名。《出曜经》〈欲品
2〉和《法集要颂经》则与梵文本相符。
以巴利《法句经》第21品〈Pakiṇṇakavagga 杂品〉而言,T210《法句经》的对应品翻译为〈广衍
品 29〉,《出曜经》翻译作〈杂品 17〉,《法集要颂经》翻译作〈清净品 16〉,所以,要判断不
同版本之间的对应“品”,要藉助篇章次序和各品的对应偈颂。
在巴利《法句经》的偈颂新译与句型分析的过程,我们也可以回顾古代译经大德的翻译策略,以及
检讨译文的得失。
以巴利《法句经》377颂为例,
Vassikā viya pupphāni, maddavāni pamuñcati;
Evaṃ rāgañca dosañca, vippamuñcetha bhikkhavo. (377)
如同茉莉花让枯萎的花朵凋落,
诸比丘!你们也应抖落贪与瞋。(377)
第二句的“pamuñcati”
《法句经》卷2〈沙门品 34〉:
“如卫师华,熟[11]如自堕,
释淫怒痴,生死自解。”(CBETA, T04, no. 210, p. 572, a24-26),[11]如=知【宋】【元】
【明】。
《出曜经》卷19〈华品 19〉:
“犹如雨时华,萌芽始欲敷,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1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淫怒痴如是,比丘得解脱。”(CBETA, T04, no. 212, p. 709, c4-5)。


《法集要颂经》卷2〈华喻品 18〉:
“如末哩妙华,末拘罗清净,
贪欲瞋若除,苾刍净香洁。”(CBETA, T04, no. 213, p. 786, a28-b1)
“缩译”的现象。所谓“缩译”是指两首以上的巴利偈颂或梵语偈颂,在印度语系的背诵传本,是依例
“扩编”,只要更换一个字,就是一首新的偈颂,在古代汉译,由于抄写费时,笔纸墨等成本相当高
贵,会将这一类“偈颂组”,翻译成一首偈颂。例如:
Tiṇadosāni khettāni, rāgadosā ayaṃ pajā;
Tasmā hi vītarāgesu, dinnaṃ hoti mahapphalaṃ. (356)
田地被杂草损害,世人被色欲损害,
因此布施给离欲者带来大果报。(356)
田地被杂草损害,世人被瞋怒损害,
因此布施给离瞋怒者带来大果报。(357)
田地被杂草损害,世人被愚痴损害,
因此布施给离愚痴者带来大果报。(358)
田地被杂草损害,世人被贪爱损害,
因此布施给离贪爱者带来大果报。(359)
从 356-339 等四颂只是更换 rāga 色欲、dosa 瞋怒、moha 愚痴、 taṇhā 贪爱,而成为四首偈
颂;在支谦《法句经》则仅翻译作一首偈颂:
《法句经》卷2〈爱欲品 32〉:
“爱欲意为田,淫[14]怒痴为种,
故施度世者,得福无有量。”(CBETA, T04, no. 210, p. 571, b12-14),[14]怨=怒【圣】【丽-
CB】。

其次,从对应偈颂我们可以知道
《法句经》卷2〈爱欲品 32〉:
“[7]以欲网自蔽、以爱盖自覆,
自恣缚于狱,如鱼入笱口。
为老死所伺,若犊求母乳,
离欲灭爱迹,出网无所[8]弊。
尽道除狱缚,一切此彼解,
已得度边行,是为大智[9]士。”(CBETA, T04, no. 210, p. 571, a27-b4),[7]下二颂巴利文无。
[8]弊=蔽【宋】【元】【明】。[9]士=王【圣】。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1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对 Cbeta Taiwan 的偈颂标点,帖主有四点评论:


有时会在单句与单句之间用顿号,其实无此必要,一律用逗号即可。
有时会在一首偈颂结束时用分号,其实无此必要,一律用句号即可。如果标点者采用分号的原意是
“上四句与下四句为同一首偈颂”,那么绝大多数(或者是全部)的分号都是误把两首偈颂当作一首;
误把两首四句偈当成一首八句偈。
部分偈颂的单句知中有标点符号,例如《法句经》卷2〈道行品 28〉:“生、死非常苦,”(CBETA,
T04, no. 210, p. 569, a24),《法句经》卷2〈地狱品 30〉:“畏[7]恶、畏乐寡”(CBETA, T04, no.
210, p. 570, a15),[7]恶=而【宋】【元】【明】【圣】。都是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误将六句偈判读成四句偈,影响其后的多首偈颂断成两截。
例如上面所举的〈爱欲品 32〉偈颂,应改为标点作两首偈颂而不是三首:
以欲网自蔽,以爱盖自覆,自恣缚于狱,如鱼入笱口,为老死所伺,若犊求母乳。(20)
离欲灭爱迹,出网无所[8]弊,尽道除狱缚,一切此彼解,已得度边行,是为大智士。(21)
在这一品,我们也可看到另外的问题,例如《大正藏》说“以下”两首汉译偈颂为巴利《法句经》所
无。
其实第二首偈颂(《法句经》此品第21颂)是巴利《法句经》352颂的对应翻译。也就是说,《大
正藏》的注解不一定正确;此一现象不仅出现在《本缘藏》,第一、二两册的《阿含藏》也是如
此,帖主近期会作更详细的介绍。
同时,《大正藏》也告诉我们某些用字存在一些“异读”,也就是说,不同的版本有不一样的用字。
例如:《法句经》卷2〈爱欲品 32〉:
“愚以贪自缚,不求度彼岸,
贪为[11]败[12]处[13]故,害人亦自害。”(CBETA, T04, no. 210, p. 571, b10-12),[11]败=财
【明】。[12]处=爱【宋】【元】【明】【圣】。[13]故=欲【明】。
第三句“败处故”有不同的用字,也就是说,这三个字可能会出现八种不一样的组合。此首的巴利对
应偈颂为 355颂:
财富能伤害愚人,但不能伤害求度彼岸的人,
愚人以财富及贪爱而自害害人。(355)
巴利对应偈颂的第三句为“Bhogataṇhāya dummedho”。“dummedho 愚人”,“bhogataṇhāya 以
财富及贪爱”,所以第三句“贪为败处故”,应该作“贪为财爱故”。
第三字只有“明《嘉兴藏》”正确,第四字只有“《大正藏》”错误,第五字只有“明《嘉兴藏》”错
误。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1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汉译《法句经》的〈32 爱欲品〉有32首偈颂,而巴利〈24 爱欲品〉有26首偈颂,两者大致相同。


巴利《法句经》从第一品〈双品〉到第24品〈爱欲品〉为止,总共有 359 首偈颂,对应的 T210
《法句经》从第九品〈双要品〉到第32品〈爱欲品〉共有 422 首偈颂(22 + 20 + 12 + 17 + 21 + 17
+ 10 + 16 + 22 + 14 + 14 + 13 + 14 + 21 + 14 + 12 + 26 + 19 + 17 + 28 + 14 + 16 + 17 + 26=
422)。
在此,我必需再提醒一次:此处的文法经过我的演绎和诠释,有些部分可能是错误的而需要进一步
订正。
此一专题希望建立一个讨论平台,来呼应此项需求,希望有人接棒持续改进。
巴利《法句经》第24品为〈Taṇhā vaggo 爱欲品〉,其他语言版本《法句经》相当于“爱欲品”的品
名为:
巴利《法句经》〈24 爱欲品〉共26首偈颂。
波特那《法句经》〈9 爱欲品〉
犍陀罗《法句经》〈3 爱欲品〉
梵文《法句经》(《优陀那品》)第3品为〈爱欲品〉。
汉译《法句经》的相关品名如下:
T210《法句经》,〈爱欲品 32〉,32首偈颂。
《法句譬喻经》,〈象喻品 31〉,5首偈颂。
《出曜经》〈爱品 3〉,19颂。
《法集要颂经》〈贪品 3〉,20颂。
本群组在“巴利《法句经》”的目录下,介绍了第24品〈贪爱品〉334-359颂,接着要从下列三个角
度来审查这些文献:
从巴利偈颂本身检视巴利《法句经》的第24品〈贪爱品〉。
从巴利《法句经》的视角阅读汉译《法句经》(T210)。
从汉译《法句经》(T210)的视角阅读巴利《法句经》。
1. 从巴利偈颂本身检视巴利《法句经》的第24品〈贪爱品〉:
〈26 贪爱品〉26首偈颂之中,共有 348, 353, 356, 357, 358 等六首偈颂未出现与“爱欲、贪爱、
流”有关的词汇。
特别是 353颂,据《法句经注》,这是世尊成正等觉后,在前往鹿野苑度五比丘的路上,有一为婆
罗门问世尊的老师是谁,世尊以此偈颂回答“自己是无师自证自觉”,没有理由将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1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此首偈颂编入〈爱欲品〉之中,应该如其他法句经版本将其编入〈相应品〉,或者编入巴利《法句
经》的〈佛陀品〉。
我已征服一切、觉一切法,我已不染一切法,我已舍离一切,
我是爱尽解脱者,一切为我自觉,谁能让我称他为师?(353)
2. 从巴利《法句经》的视角阅读汉译《法句经》(T210):
巴利《法句经》342, 343 两首偈颂缺汉译《法句经》(T210)的对应偈颂,348 颂的汉译《法句经》
(T210)对应偈颂位于〈28 道品〉。
3) 从汉译《法句经》(T210)的视角阅读巴利《法句经》: 汉译《法句经》(T210)的26首偈颂当中,
从第 4, 5, 6, 13, 16, 20, 22, 28, 30 颂缺巴利对应偈颂。
让我们继续阅读,来看看两者的关系吧!
(原贴: 巴利《法句经》与汉译《法句经》,第25品〈比丘品〉结语 )
目录

第廿六:波罗门品 Brāhmaṇavaggo
廿六:婆罗门品 目次
Dhp_383 Dhp_384 Dhp_385 Dhp_386 Dhp_387 Dhp_388
Dhp_389 Dhp_390 Dhp_391 Dhp_392 Dhp_393 Dhp_394
Dhp_395 Dhp_396 Dhp_397 Dhp_398 Dhp_399 Dhp_400
Dhp_401 Dhp_402 Dhp_403 Dhp_404 Dhp_405 Dhp_406
Dhp_407 Dhp_408 Dhp_409 Dhp_410 Dhp_411 Dhp_412
Dhp_413 Dhp_414 Dhp_415 Dhp_416 Dhp_417 Dhp_418
Dhp_419 Dhp_420 Dhp_421 Dhp_422 Dhp_423 第廿六:波罗门品
(Brāhmaṇavaggo)
总结
Dhp. 383
Chinda sotaṃ parakkamma, kāme panuda brāhmaṇa;
Saṅkhārānaṃ khayaṃ ñatvā, akataññūsi brāhmaṇa. (383)
婆罗门!你必需努力截断轮回之流,你必需去除感官欲乐。
婆罗门!已经知晓诸行的灭尽,你是一位知涅盘者。(383)

此首偈颂包含五个句子: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1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1. “Chinda sotaṃ parakkamma”。主词为“tvaṃ 你”(单数,省略),动词为“Chinda 必需截


断、砍断”(第二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命令语态 imper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chindati),受词为“sotaṃ 流”。动名词“parakkamma 尽力去努力”。此句为“尽全部努力去
断流”。一般将“sotaṃ 流”解释为“欲流”,我倾向于在此处解释作“轮回之流”。
2. “kāme panuda”。主词为“tvaṃ 你”(单数,省略),动词为“panuda 必需截断、砍断”(第二人
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命令语态 imper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panudati),受词为
“kāme 感官欲乐”(复数,受格)。此句为“你必需去除感官欲乐”。
3. “brāhmaṇa 婆罗门”(呼格)。
4. “saṅkhārānaṃ khayaṃ ñatvā, akataññūsi”、“saṅkhārānaṃ khayaṃ ñatvā, akataññū
asi”。主词为“tvaṃ 你”(单数,省略),动词为“asi 是”(第二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主词补语
为“akataññū 知涅盘者、知无为法者”(单数,受格);前面的动名词片语为“saṅkhārānaṃ
khayaṃ ñatvā”,动名词为“ñatvā 已经知道 having known”,受词为“saṅkhārānaṃ
khayaṃ 诸行的灭尽”(复数,受格)。此句为“已经知晓诸行的灭尽,你是一位知涅盘者”。
5. “brāhmaṇa 婆罗门”(呼格)。

《法句经》卷2〈梵志品 35〉:
“截流而渡,无欲如梵,
知行已尽,是谓梵志”(CBETA, T04, no. 210, p. 572, b22-23)。
《法句经》卷2〈沙门品 34〉:
“截流自[18]恃,逝心却欲,
仁不割欲,一意犹走。”(CBETA, T04, no. 210, p. 572, b8-9),[18]恃=忖【宋】【元】
【明】。
《出曜经》卷13〈沙门品 12〉:
“截流而渡,无欲如梵,
知行已尽,逮无量德。”(CBETA, T04, no. 212, p. 678, a17-18)。
《出曜经》卷29〈梵志品 34〉:
“截流而渡,无欲如梵,
知行以尽,是谓梵志。”(CBETA, T04, no. 212, p. 770, a3-4)。
《法集要颂经》卷4〈梵志品 33〉:
“截流而已渡,无欲如梵天,
智行以尽漏,是名为梵志。”(CBETA, T04, no. 213, p. 798, a18-19)。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3 婆罗门品〉,Uv 33.60。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2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勇敢断“欲”流,弃欲婆罗门!
若知灭诸蕴,汝则知无作。”(CBETA, N26, no. 9, p. 52, a7 // PTS. Dhp. 55)
第一 句“勇敢”,似应翻译作“努力”。
第二句“弃欲婆罗门!”,呼格仍以将“婆罗门!”作单独一句为妥当。

Dhp. 384
Yadā dvayesu dhammesu, pāragū hoti brāhmaṇo;
Athassa sabbe saṃyogā, atthaṃ gacchanti jānato. (384)
当婆罗门渡过了两重法,
如此,这位知者的所有缚结都已消失。(384)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sabbe saṃyogā atthaṃ gacchanti”。主词为“saṃyogā 结缚”(复数),


“sabbe saṃyogā 一切结缚”。动词为“gacchanti 去到”(第三人称复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
“atthaṃ 家、休息处”;“gacchanti atthaṃ 回家、结束、消失、消灭”。“Athassa sabbe
saṃyogā”为“Atha assa sabbe saṃyogā”,“Atha 然后”,“assa sabbe saṃyogā 他的一切结
缚”,“jānato 知者的”(属格)。此句为“然后,知者的一切结缚消灭”。
动词“gacchanti 去到”有一时间副词子句:“Yadā dvayesu dhammesu, pāragū hoti
brāhmaṇo”。“Yadā 当”(关系副词),主词为“brāhmaṇo 婆罗门”(单数),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
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主词补语为“pāragū 渡河到岸的”,副词为“dvayesu dhammesu 在两重法
上”,《法句经注》暗示这是指“止、观”,KR Norman 指出“dvaya dhamma 两重法”与《法句经
注》提到的“dve dhammā 两法”不同,应如巴利《经集》886颂,意为“pairs of opposites 成对的
法”(请参考 Bhikkhu Bodhi《经集英译》页1151-1152)。此句采取KR Norman 的主张而翻译为“当
婆罗门渡过了两重法”。
《法句经》卷2〈梵志品 35〉:
“以无二法,清净渡渊,
诸欲结解,是谓梵志”(CBETA, T04, no. 210, p. 572, b23-24)。
《出曜经》卷13〈沙门品 12〉:
“截流而渡,无欲如梵,
知行已尽,逮无量德。”(CBETA, T04, no. 212, p. 678, a17-18)。
《出曜经》卷29〈梵志品 34〉:
“彼以无二,清净无瑕,
诸欲结解,是谓梵志。”(CBETA, T04, no. 212, p. 770, a23-24)。

《法集要颂经》卷4〈梵志品 33〉: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2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彼以不二行,清净无瑕秽,
诸欲断缚着,是名为梵志。”(CBETA, T04, no. 213, p. 798, a24-25)。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3 婆罗门品〉,Uv 33.72。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若常住于二法〔止观〕,婆罗门达彼岸,
如是彼智慧者,息灭一切系缚。”(CBETA, N26, no. 9, p. 52, a8 // PTS. Dhp. 55)。

很显然地“dvayesu dhammesu”不能翻译作“不二行、无二法、无二”,汉译版本很可能是“误译”。
Dhp. 385
Yassa pāraṃ apāraṃ vā, pārāpāraṃ na vijjati;
Vītaddaraṃ visaṃyuttaṃ, 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 (385)
他的此岸、彼岸或两岸不存在的人,
这样的无恐惧且断离系著者,我称他为婆罗门。(385)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taṃ 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主词为


“ahaṃ 我”,动词为“brūmi 称呼”(第一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taṃ 他”,受词的同位语为
“brāhmaṇaṃ 婆罗门”。此句为“我称他为婆罗门”。
受词“taṃ 他”有一个形容词子句:“Yassa pāraṃ apāraṃ vā, pārāpāraṃ na vijjati”。主词有三
个:“yassa pāraṃ 他的彼岸”(yassa 为“关系代名词、属格”)、“yassa apāraṃ 他的此岸”、
“yassa pārāpāraṃ 他的彼岸此岸”,动词为“na vijjati 不存在”(vijjati 为“vindati 看见、知道”的被
动态、第三人称单数动词)。此句为“他的彼岸、此岸或彼岸此岸都不存在的人”。
受词“taṃ 他”另有两个形容词:
1. “Vītaddaraṃ 无恐惧的”。
2. “visaṃyuttaṃ 离系的、离轭的”。

《法句经》卷2〈梵志品 35〉:
“适彼无彼,彼彼已空,
舍离贪淫,是谓梵志。”(CBETA, T04, no. 210, p. 572, b24-25)。
《出曜经》卷30〈梵志品 34〉:
“适彼无彼,彼彼以无,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2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舍离贪欲,是谓梵志。”(CBETA, T04, no. 212, p. 771, a21-22)。


《法集要颂经》卷4〈梵志品 33〉:
“适彼则无彼,彼彼适亦无,
舍离于贪欲,是名为梵志。”(CBETA, T04, no. 213, p. 798, b17-18)。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3 婆罗门品〉,Uv 33.24。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无彼岸此岸〔现世〕,两岸皆悉无,
离若无系缚,是名婆罗门。”(CBETA, N26, no. 9, p. 52, a9 // PTS. Dhp. 55)。
此处,“离若无系缚”应是“离苦无系缚”;元亨寺版在纸版排订时发生失误。
第三句“Vītaddaraṃ visaṃyuttaṃ”,Vīta 是“离”,dara 是“恐惧、忧伤、苦恼”,为了不与
“dukkha 苦”混淆,建议译作“忧恼”而不是“苦”。
Dhp. 386
Jhāyiṃ virajamāsīnaṃ, katakiccamanāsavaṃ;
Uttamatthamanuppattaṃ, 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 (386)
禅修、无瑕疵、已安住、所作已办、无漏的人,
已达到最高果证的人,我称他为婆罗门。(386)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tam 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 我称他为婆罗门”。主词为“ahaṃ 我”(单


数),动词为“brūmi 称呼”(第一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brāhmaṇaṃ 婆罗门”和“tam 他”。
“tam 他”有以下有六个“受格 accusative”形式的形容词。
1. “jhāyiṃ 禅修的”
2. “virajaṃ 无瑕疵的”
3. “āsīnaṃ 已安住的”
4. “katakiccaṃ 已完成应作的事”。此字古译为“所作已办、所作已作”。
5. “anāsavaṃ 无漏的”
6. “Uttamatthamanuppattaṃ”、“uttamattham anuppattaṃ”。“uttamattham 最高的果证”,
“anuppattaṃ 已达到”。

《法句经》卷2〈梵志品 35〉:
“思惟无垢,所行不漏,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2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上求不起,是谓梵志。”(CBETA, T04, no. 210, p. 572, b26-27)。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3 婆罗门品〉,Uv 33.32。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彼人入禅定,安住无垢秽,应作皆已作,去诸烦恼漏,
到达最上义〔阿罗汉果〕,是名婆罗门。”(CBETA, N26, no. 9, p. 52, a10-11 // PTS. Dhp. 55)。

Dhp. 387
Divā tapati ādicco, rattimābhāti candimā;
Sannaddho khattiyo tapati, jhāyī tapati brāhmaṇo;
Atha sabbamahorattiṃ, buddho tapati tejasā. (387)
日照于白天,月照于夜晚,
武装的刹帝利闪耀,禅修的婆罗门光耀照人,
佛陀以光辉每一日夜照耀(世间)。(387)

此首偈颂包含五个句子:
1. “Divā tapati ādicco 太阳照耀于日间”。主词为“ādicco 太阳”(单数),动词为“tapati 照耀”
(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副词为“Divā 白天、昼”(从格)。
2. “rattimābhāti candimā”、“rattim ābhāti candimā”。主词为“candimā 月亮”(单数),动词
为“ābhāti 发光、光亮”(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副词为“rattim 夜晚”。
3. “Sannaddho khattiyo tapati”。主词为“Sannaddho khattiyo 武装的刹帝利”(单数),动词为
“tapati 照耀”(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
4. “jhāyī tapati brāhmaṇo”。主词为“jhāyī brāhmaṇo 禅修的婆罗门”(单数),动词为“tapati 照
耀”(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
5. “Atha sabbamahorattiṃ, buddho tapati tejasā”。主词为“buddho 佛”(单数),动词为
“tapati 照耀”(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副词为“tejasā 以荣耀、以光辉 ”(工具格)和
“sabbamahorattiṃ 每一日夜”(sabbam 全部的、所有的 ahorattiṃ 日夜),“Atha 而且、
而”。

《法句经》卷2〈梵志品 35〉:
“日照于昼,月照于夜,
甲兵照军,禅照道人,
佛出天下,照一切冥。”(CBETA, T04, no. 210, p. 572, b27-29)。
《出曜经》卷30〈梵志品 34〉: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2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日照于昼,月照于夜,
甲兵照军,禅照道人,
佛出天下,照一切冥。”(CBETA, T04, no. 212, p. 775, b26-27)
《法集要颂经》卷4〈梵志品 33〉:
“日照照于昼,月照照于夜,
甲兵照于军,禅照于道人,
佛出照天下,能照一切冥。”(CBETA, T04, no. 213, p. 799, b20-22)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3 婆罗门品〉,Uv 33.74。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日照昼,月明夜,
刹帝利武装耀,婆罗门定光辉,
然佛陀其光明,普照全昼全夜。”(CBETA, N26, no. 9, p. 52, a12-13 // PTS. Dhp. 55)。

Dhp. 388
Bāhitapāpoti brāhmaṇo, samacariyā samaṇoti vuccati;
Pabbājayamattano malaṃ, tasmā ‘pabbajito’ti vuccati. (388)
“除恶”为婆罗门,寂静者被称为“沙门”,
舍断了自己的污垢,他被称为是“舍弃世间者”。(388)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1. “Bāhitapāpoti brāhmaṇo 太阳照耀于日间”。主词为“Bāhitapāpoti 所谓‘除恶’”(bāhita 已除
去 - pāpa 恶,bāhita 为动词 bāheti 的过去分词),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
词,省略),主词补语为“brāhmaṇo 婆罗门”。
2. “samacariyā samaṇoti vuccati”。主词为“sa 他”(省略),动词为“vuccati 被称为”(第三人称
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samaṇoti 所谓‘沙门’”,副词为“samacariyā 以寂静行、以行于寂
静”(工具格,samacariyā 有寂静行、平等行两种解释,此字在‘阿育王法敕’出现过,语言学
家解释为寂静行)。
3. “Pabbājayamattano malaṃ, tasmā ‘pabbajito’ti vuccati”、“Pabbājayam attano malaṃ,
tasmā ‘pabbajito’ti vuccati”。主词为“sa 他”(单数,省略),动词为“vuccati 被称为”(第三
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pabbajito’ti 所谓‘舍弃世间者’”(pabbajita 意为“出家者、游
方乞食者、舍弃世间者”),副词为“tasmā 从此一原因、所以”(从格),此句有一动名词片语
“Pabbājayam attano malaṃ 舍断了自己的污垢”。

《法句经》卷2〈梵志品 35〉: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2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出恶为梵志,入正为沙门,
弃我众秽行,是则为舍家。”(CBETA, T04, no. 210, p. 572, c3-4)。
《出曜经》卷29〈梵志品 34〉:
“出恶为梵志,入正为沙门,
弃我众秽行,是则为舍家。”(CBETA, T04, no. 212, p. 770, a29-b1)
《出曜经》卷13〈沙门品 12〉:
“谓能舍恶,是谓沙门,梵志除恶,
沙门执行,自除己垢,可谓为道。”(CBETA, T04, no. 212, p. 681, a19-20)
《法集要颂经》卷4〈梵志品 33〉:
“出家为梵行,入正为沙门,
弃舍众秽行,是则名舍家。”(CBETA, T04, no. 213, p. 798, a26-27)
《法集要颂经》卷1〈沙门品 11〉:
“所言沙门者,息心灭意想,
秽垢尽消除,故说为出家。”(CBETA, T04, no. 213, p. 783, a5-6)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3 婆罗门品〉,Uv 11.15。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除弃恶业者,是名婆罗门[2],
所行清净者,则称为沙门,
自去垢秽者,是名出家人。”(CBETA, N26, no. 9, p. 52, a14-p. 53, a1 // PTS. p. 56)
[2]“婆罗门”brāhmana-;“除恶业者”bāhita-pāpa-。“沙门”Samaṇa-;“行寂静之人”Sama-
cariya-(第二六五颂注[01]参照);“出家”Pabbājayaṁ(attano malam)去自己之垢秽。以上之
语源的说明之中最后者,至少动词之语根为共通。Pabbajita-: pabbajati, Pabbājayaṁ(pres,
nom.): pabbājeti(Caus.)Pāli pabbaj- = SKT. Pra+vray-。

请参考:辛岛静志 〈brāhmaṇa、śramaṇa和Vaiśramaṇa ──印度语言流俗词源及其在汉译的反


映〉 ( www.academia.edu )
Dhp. 389
Na brāhmaṇassa pahareyya, nāssa muñcetha brāhmaṇo;
Dhī brāhmaṇassa hantāraṃ, tato dhī yassa muñcati. (389)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2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莫打婆罗门,婆罗门不该对攻击他的人愤怒,
咄!令人厌恶!那些攻击或杀害婆罗门的人,
婆罗门对攻击他的人愤怒,则更令人厌恶!(389)

此首偈颂包含四个句子:
1. “Na brāhmaṇassa pahareyya”。主词为“sa 他”(单数,省略。KR Norman 主张此处的主词
应为下一句的“brāhmaṇo 婆罗门”,此处不采用他的观点),动词为“pahareyya 应打”(第三人
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祈使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paharati 打、攻击”),
“pna ahareyya 不应打”,受词为“brāhmaṇassa 婆罗门”(此处“brāhmaṇassa”为“与格、间
接受格 dative”。)
2. “nāssa muñcetha brāhmaṇo”、“na assa muñcetha brāhmaṇo”。主词为“brāhmaṇo 婆罗
门”(单数),动词为“muñcetha”(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祈使语态动词 optative。第三人称单
数现在动词为“muñcati 放出、舍弃”),受词为“kodham 忿怒” (省略),间接受词为“assa 对
他”(dative 间接受格、与格)。否定式动词“na muñcetha”,《法句经注》诠释为“不对他释放
愤怒,受到他的攻击而不反击”,所以KR Norman 翻译作:“nor should he release (angry
words) against him 婆罗门也不该对捶打他的人释出恶言”。 竺佛念的翻译作“放”,“不应放
舍对婆罗门的四事供养”:“此是真人,恒当供养衣被服、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四事供
养令不减少。”。帖主此处采取“放出怒言、放出忿怒”的解释。
3. “Dhī brāhmaṇassa hantāraṃ”。“Dhī 令人厌恶!”(表示厌恶、斥责的声音),类似汉语的
“啧”、“咄”(竺佛念翻译为“咄”,玄奘翻译为“诃”)。“hantāraṃ 攻击者、杀害者”(受格),
“brāhmaṇassa 婆罗门的”(属格)。此句为“咄!令人厌恶!那些攻击或杀害婆罗门的人”。
4. “tato dhī yassa muñcati”、“tato dhī yo assa muñcati”。“tato dhī”(更令人厌恶!),“yo
那样的人”(关系代名词),“muñcati 放出、舍弃”,受词为“kodham 忿怒” (省略),间接受词
为“assa 对他”(dative 间接受格、与格)。此句为“咄!更令人厌恶!那些对攻击者释出恶言的
人”。

《出曜经》卷30〈梵志品 34〉:
“不捶梵志,不放梵志,
咄捶梵志,放者亦咄。”(CBETA, T04, no. 212, p. 774, c25-26)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3 婆罗门品〉,Uv 33.63。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勿打婆罗门,婆罗门勿瞋,
打婆罗门者,忿瞋灾极甚。”(CBETA, N26, no. 9, p. 53, a2 // PTS. Dhp. 56)。

《阿毗达磨发智论》卷20:“不应害梵志,亦复不应舍,若害彼或舍,俱世智所诃。”(CBETA, T26,
no. 1544, p. 1029, b28-29)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2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阿毗昙八犍度论》卷30:“不应捶婆罗门,亦不[2]放婆罗门;不是捶婆罗门,亦不是[*]放婆罗
门。”(CBETA, T26, no. 1543, p. 915, a3-4),
[2]放=施【宋】*【元】*【明】*。[*2-1]放=施【宋】*【元】*【明】*。

My dear friends,
昨天到达法鼓山之后,很快就见到白瑞德(Rod bucknell)教授,法乐比丘尼(Dhammadinnaa)与无着
比丘。我们下午在山上散步。晚上 Somaratne 教授(在泰国法身寺任教与巴利大藏经精审版critical
version 重编的专案)与越建东教授也到了。在宿舍客厅交谈时,邓伟仁教授夫妇也参与讨论。邓伟
仁教授留学锡兰,他与 Somaratne 都是难得的梵文、巴利文专家,我赶快打开电脑,问他们《发
智论》第二颂:
na brāhmaṇasya praharen na ca muñceta brāhmaṇaḥ |
dhig brāhmaṇasya hantāraṃ dhik taṃ yaś ca pramuñcati | (33,63)
Pali Dhammapada verse 389:
Na brāhmaṇassa pahareyya, nāssa muñcetha brāhmaṇo;
Dhī brāhmaṇassa hantāraṃ, tato dhī yassa muñcati. (389)
The argument is on the second stanza, It is treated as a subject in Pali 'brāhmaṇo' while
people claimed that Sanskrit 'brāhmaṇaḥ' is a 'Dative' or "genitive".
他们毫不迟疑地确定巴利第二句 nāssa muñcetha brāhmaṇo, ' brāhmaṇo' 肯定是主格
nominative.
但是梵文偈颂的格位 na ca muñceta brāhmaṇaḥ, 邓伟仁教授一开始就认定此句的 'brāhmaṇaḥ' 是
主格 nominative. 后来,他们两位互相讨论,再用 sloka 的韵律去检验,终于得到一致的结果:
'brāhmaṇo' 肯地是主格 nominative.
我问:有没有可这是 genitive 而被当作 Dative, 他们再一次审读之后,回答说:从文法立场,以及
现存的文献上的例句来看,“可能性”几乎是“没有”。
邓伟仁教授是研究玄奘法师译文的专家,他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即是探讨从现存梵文文本,对照
玄奘译文来探讨玄奘“持业释”的复合字的翻译取向。我提醒他:如果把 'brāhmaṇo' 解释为主格,
意味着“玄奘可能将此句误译了”。
他说,他明白要称“玄奘可能将此句误译”有多大冒险,但是从文法来看,作主格解释又是如此明
显。
当然,整个下午与晚上讨论了许多相关的论文,不过,这件是印象最深,赶快写下来,以免事后又
忘掉细节。
我要去沐猴而冠,穿得人模人样一点,上会场去了。法鼓山真是个诸大善人聚会的人间天堂。
扫叶。 2013/10/18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2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Dear 扫叶人:
说实话,这两个词作为主格,并不需要梵语或巴利语专家来认定。因为实在是基本问题,既无连
音,又无复杂的语法或复句牵涉在内。所以我上次就很肯定是主语无疑,不存在多少二重性。
法友 2013/10/18
My dear friends,
其实邓伟仁教授也颇为迟疑:如果竺佛念错译,为何玄奘也错译?
所以有两种状况:
1. 玄奘与竺佛念的偈颂,用字和我们现在看到的梵、巴偈颂不一样。
2. 如果玄奘与竺佛念的偈颂,用字和我们现在看到的梵、巴偈颂一样,他们肯定是翻译失误。
但是如同我所显示的:
《阿毗达磨发智论》卷20:“‘亦复不应舍’者,谓于阿罗汉,应以‘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及余资
具’恭敬供养,不应弃舍。”(CBETA, T26, no. 1544, p. 1029, c2-4)
《出曜经》卷30〈34 梵志品〉:“‘不放梵志’者,此是真人,恒当供养‘衣被服、饭食、床卧具、病
瘦医药’,四事供养令不减少。”(CBETA, T04, no. 212, p. 774, c28-p. 775, a1)
从注解可以清楚看出,第二句是 dative 与格,所以也有可能是版本不同,而非错译。
这是今天研讨会上反覆强调的事。
扫叶。 2013/10/18
《法句经注》在下一颂(390 颂)如此诠释:
Etadakiñci seyyoti yaṃ khīṇāsavassa akkosantaṃ vā apaccakkosanaṃ, paharantaṃ vā
appaṭipaharaṇaṃ, etaṃ tassakhīṇāsavabrāhmaṇassa na kiñci seyyo, appamattakaṃ seyyo na
hoti, adhimattameva seyyoti attho.
“Etadakiñci seyyo”是“漏尽阿罗汉不以咒骂回报别人的责备,遭受攻击不回击。漏尽阿罗汉‘na
kiñci seyyo 不作如此之事’,不作少许如此之事,丝毫不作如此之事。”
Dhp. 390
Na brāhmaṇassetadakiñci seyyo, yadā nisedho manaso piyehi;
Yato yato hiṃsamano nivattati, tato tato sammatimeva dukkhaṃ. (390)
对婆罗门而言,没有什么胜过制止自心爱着可意事物;
每当他的心转离(可意的事物),他就能平息众苦。(390)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2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Na brāhmaṇassetadakiñci seyyo, yadā nisedho manaso piyehi”、“Na brāhmaṇassa
etad akiñci seyyo, yadā nisedho manaso piyehi”。这是一个“na A seyyo B hoti (A 不比
B 好)”的句子。主词(A)为“akiñci 没有事物 nothing”(单数),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
现在式动词,省略),“seyyo 比较好”,“brāhmaṇassa 对婆罗门”(“brāhmaṇassa”为“与
格、间接受格 dative”),“etad 这个”。(B)为“yadā nisedho manaso piyehi 当制止心意爱着
在可意的事物时”。此句为“对婆罗门而言,没有任何事物比制止心意在可意事物的爱着更
好”。
2. “yato yato hiṃsamano nivattati, tato tato sammatimeva dukkhaṃ”。这是一个“yato yato
A, tato tato B. (每当 A 发生时, B 就发生)”的句子。“hiṃsamano”是一个有争议的字,一
般将此字诠释为“hiṃsa-mano 害心、害意(有害人的心意)”。但是现代学者(KR Norman 和
John Brough)认为此字是“hi-(assa) - mano”(确实- 他的 - 心、意),从对应的 Uv 33.75
的用字“hy asya mano”(犍陀罗《法句经》Gdhp 1.15 的用字“yasa maṇo”)可知,这里并未
出现“hiṃsa-mano 害心、害意”。帖主此处采用此一解释。主词为“assa mano 他的心意”
(单数),动词为“nivattati 折回、转离”(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B 的部分为
“sammatimeva dukkhaṃ”、“sammati-(m)-eva dukkhaṃ”,主词为“sa 他”(单数,省
略),动词为“sammati 平息、停止”(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副词为“eva 就、正好”,受
词为“dukkhaṃ 苦”。此句为“每当他的心转离(可意的事物),他就能止息苦”。

《出曜经》卷30〈梵志品 34〉:
“梵志无有是,有忧无忧念,
如如意所转,彼彼灭狐疑。”(CBETA, T04, no. 212, p. 775, c10-11)
《法集要颂经》卷4〈梵志品 33〉:
“梵志无有是,有忧无忧念,
如如意所转,彼彼灭狐疑。”(CBETA, T04, no. 213, p. 799, b23-24)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3 婆罗门品〉,Uv 33.75。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婆罗门若制其心,此对彼不少利益。
随时消灭于害心,亦随得止于痛苦。”(CBETA, N26, no. 9, p. 53, a3 // PTS. Dhp. 56)

巴利《法句经》390颂:
Na brāhmaṇassetadakiñci seyyo, yadā nisedho manasopiyehi;
Yato yato hiṃsamano nivattati tato tato sammatimeva dukkhaṃ.(390)
(若婆罗门能制止心意在可意事物的爱着,没有任何事物比此更好;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3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每当他的心转离(可意的事物),他就能平息众苦。)
This is no advantage for a brahman when there is restraint of the mind from pleasant things.
The more his mind turns away (from such things), the more suffering is calmed indeed. (KR
Norman 英译)
KR Norman 说:“我们不知道第一句 na…akiñci (不…没有任何事)是双重否定句(不 +没有任何事=
任何事),还是仅仅为加重语气 (I don’t steal nothing 只是“I steal nothing 我什么也没偷”,而不是
“I steal everything 我什么都偷了”)。”
他也说:“我们不知道 piyehi 是肯定句还是否定句(有可能句子中的piyehi 是 apiyehi,因为在
manaso之后的连音而造成 [o+a] ==> [o],无法清楚分辨这里到底是 “manaso apiyehi” 还是
“manaso piyehi”)。不过我认为应该是piyehi,因为从不可意的事物移转心意,似乎不值得一提。”
诺曼博士说:“第二句我译作‘when there is restraint of the mind from pleasant things 克制对可
意事物的(喜悦)意念’。”
他引《法句经注》如下:
Etadakiñci seyyoti yaṃ khīṇāsavassa akkosantaṃ vā apaccakkosanaṃ, paharantaṃ vā
appaṭipaharaṇaṃ, etaṃ tassakhīṇāsavabrāhmaṇassa na kiñci seyyo, appamattakaṃ seyyo na
hoti, adhimattameva seyyoti attho.
“Etadakiñci seyyo”是“漏尽阿罗汉不以咒骂回报别人的责备,遭受攻击不回击。漏尽阿罗汉‘na
kiñci seyyo 不作如此之事’,不作少许如此之事,丝毫不作如此之事。”
Dhp. 391
Yassa kāyena vācāya, manasā natthi dukkaṭaṃ;
Saṃvutaṃ tīhi ṭhānehi, 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 (391)
不犯身、语、意恶行的人,
已调摄(身、语、意)三行的人,我称他为婆罗门。(391)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taṃ 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主词为“ahaṃ 我”(单数),动词为“brūmi


称呼”(第一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taṃ 他”和“brāhmaṇaṃ 婆罗门”。此句为“我称他为婆
罗门”。
受词“taṃ 他”有一个关系子句作为形容词:“yassa kāyena vācāya, manasā natthi dukkaṭaṃ,
saṃvutaṃ tīhi ṭhānehi”。关系代名词为“yassa”(单数),主词为“yassa dukkaṭaṃ 他的恶行”,动
词为“natthi 不存在”(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副词为“kāyena vācāya manasā 以身、以语、以意”
(工具格),此句为“他的身、语、意恶行不存在”、“他无身、语、意恶行”。
受词“taṃ 他”另有一个形容词:“saṃvutaṃ 已调御的”,以及此一形容词的副词:“tīhi ṭhānehi 从
三处(身、语、意)地” (从格)。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3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法句经》卷2〈梵志品 35〉:
“身口与意,净无过失,
能[30]舍三行,是谓梵志。”(CBETA, T04, no. 210, p. 572, c6-7),[30]舍=摄【宋】【元】
【明】,Saṃvuto.。
《出曜经》卷29〈梵志品 34〉:
“身口与意,净无过失,
能摄三行,是谓梵志。”(CBETA, T04, no. 212, p. 770, b23-24)。
《法集要颂经》卷4〈梵志品 33〉:
“身口及与意,清净无过失,
能摄三种行,是名为梵志。”(CBETA, T04, no. 213, p. 798, b3-4)。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3 婆罗门品〉,Uv 33.16。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不以身语意,行作诸恶业,
制此三处人,是名婆罗门。”(CBETA, N26, no. 9, p. 53, a4 // PTS. Dhp. 56)

Dhp. 392
Yamhā dhammaṃ vijāneyya, sammāsambuddhadesitaṃ;
Sakkaccaṃ taṃ namasseyya, aggihuttaṃva brāhmaṇo. (392)
任何一位从他学习等正觉教法的人,
应完全地敬奉此人,如婆罗门礼敬他的供火。(392)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Sakkaccaṃ taṃ namasseyya”。主词为“sa 他”(单数,省略),动词为


“namasseyya 礼敬、尊敬”(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祈使态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namassati),受词为“taṃ 他”,副词为“Sakkaccaṃ 完全地、彻底地、敬重地”;动词
“namasseyya 礼敬、尊敬”有一副词子句:“aggihuttaṃva brāhmaṇo”、“aggihuttaṃ va
brāhmaṇo”,“va 像”,主词为“brāhmaṇo 婆罗门”(单数,省略),动词为“namassati 礼敬、尊敬”
(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省略 ),受词为“aggihuttaṃ 供奉的火”。此句为“他应完全地敬奉他,
如婆罗门礼敬他的供火”。
受词“taṃ 他”有一个关系子句作为形容词:“Yamhā dhammaṃ vijāneyya,
sammāsambuddhadesitaṃ”。关系代名词为“yamhā 从这样的人”(从格),动词为“vijāneyya 知晓”
(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命令语态动词 imper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为 vijānāti),受词为
“dhammaṃ 法” ,“dhammaṃ sammāsambuddhadesitaṃ 正等觉所教导的法”
(sammāsambuddha 正等觉 - desitaṃ 教导的)。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3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法句经》卷2〈梵志品 35〉:
“若心晓了,佛所说法,
观心自归,净于为水。”(CBETA, T04, no. 210, p. 572, c7-9)。
《出曜经》卷30〈梵志品 34〉:
“诸有知深法,等觉之所说,
审谛守戒信,犹祀火梵志。”(CBETA, T04, no. 212, p. 775, a20-21)。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3 婆罗门品〉,Uv 33.66。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正觉所说法,不论从何闻,向彼宣说者,恭敬与敬礼,
犹如婆罗门,恭敬于圣火。”(CBETA, N26, no. 9, p. 53, a5-6 // PTS. Dhp. 56)
偈颂第四句原文为“aggihuttaṃ 供奉的火”,并无“圣火”之意。
Dhp. 393
Na jaṭāhi na gottena, na jaccā hoti brāhmaṇo;
Yamhi saccañca dhammo ca, so sucī so ca brāhmaṇo. (393)
一个人不是因辫发、家世、血统而成为婆罗门,
具真谛与法的人,他是纯净的,他也是婆罗门。(393)

此首偈颂包含两个句子:
1. “Na jaṭāhi na gottena, na jaccā hoti brāhmaṇo”。主词为“sa 他”(单数,省略),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主词补语为“brāhmaṇo 婆罗门”(单数),三个工具格的副词为
1. “Na jaṭāhi 不是以辫发、缠发”
2. “na gottena 不是以家族世系”
3. “na jaccā 不是以血统”。
此句为“一个人不是因辫发、家世、血统而成为婆罗门”。
2. “Yamhi saccañca dhammo ca, so sucī so ca brāhmaṇo”。下半颂用“ca 和”(连接词)连接两
个句子:
1. 主词为“so 他”(单数),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省略),主词补语为
“sucī 纯净的、善良的”(形容词)。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3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2. 主词为“so 他”(单数),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省略),主词补语为


“brāhmaṇo 婆罗门”(单数)。
主词“so 他”有一形容词子句:“Yamhi saccañca dhammo ca”,关系代名词为“yamhi 在这样的人
(身上)”(位格),动词为“atthi 存在”(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主词补语为“dhammo 法” 与
“saccaṃ 真谛”。
此句为“具真谛与法的人,他是纯净的,他也是婆罗门”。
《法句经》卷2〈梵志品 35〉:
“非蔟结发,名为梵志;
诚行法行,[31]清白则贤。”(CBETA, T04, no. 210, p. 572, c9-10),[31]清白=净自【圣】。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3 婆罗门品〉,Uv 33.7。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不因螺髻及种族,亦非生为婆罗门,
谁知真实及法者,彼为幸福婆罗门。”(CBETA, N26, no. 9, p. 53, a7 // PTS. Dhp. 56)
第四句“sucī 纯净的、善良的”(形容词),翻译为“幸福”,似乎不妥。
Dhp. 394
Kiṃ te jaṭāhi dummedha, kiṃ te ajinasāṭiyā;
Abbhantaraṃ te gahanaṃ, bāhiraṃ parimajjasi. (394)
愚蠢的人!辫发有什么用?身披鹿皮有什么用?
你(只)清扫外观,内心仍然是欲望丛林。(394)

此首偈颂包含五个句子:
1. “dummedha 愚蠢的人”(呼格)。
2. “Kiṃ te jaṭāhi”。疑问代名词为“Kiṃ 什么、为什么”,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
动词,省略),主词补语为“te 对你”(与格 dative),“jaṭāhi 以辫发”(工具格)。此句为“辫发对
你是什么?”、“辫发对你有什么用?”。
3. “kiṃ te ajinasāṭiyā”。疑问代名词为“Kiṃ 什么、为什么”,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现
在式动词,省略),主词补语“ajinasāṭiyā 以鹿皮衣、羊皮衣”(工具格),副词为“te 对你”(与
格 dative)。此句为“鹿皮衣、羊皮衣对你是什么?”、“鹿皮衣、羊皮衣对你有什么用?”。
4. “Abbhantaraṃ te gahanaṃ”。主词为“Abbhantaraṃ 内部”,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
数现在式动词),主词补语为“gahanaṃ 丛林、密林” ,副词为“te 对你”(与格 dative)。此句
为“你的内部是密林。”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3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5. “bāhiraṃ parimajjasi”。主词为“tvaṃ 你”,动词为“parimajjasi 擦拭、清扫”(第二人称单数


现在式动词),受词为“bāhiraṃ 外部、外观” 。此句为“你(只)清扫外观。”

《法句经》卷2〈梵志品 35〉:
“[32]饰发无慧,草衣何施?
内不离着,外舍何益?”(CBETA, T04, no. 210, p. 572, c10-11),[32]饰=剔【宋】【元】
【明】。
《出曜经》卷29〈梵志品 34〉:
“愚者受[12]猥发,并及床卧具,
内怀贪浊意,[13]文饰外何求?”(CBETA, T04, no. 212, p. 769, c9-10),[12]猥=须【宋】*
【元】*【明】*。[13]文=校【宋】*【元】*【明】*。
《法集要颂经》卷4〈梵志品 33〉:
“愚者受猥发,并及床卧具,
内怀贪着意,文饰外何求?”(CBETA, T04, no. 213, p. 798, a11-12)。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3 婆罗门品〉,Uv 33.6。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汝愚螺髻者!衣羊皮何用[3]?
内心具欲林,汝仅外严饰。”(CBETA, N26, no. 9, p. 53, a8 // PTS. Dhp. 56)
[3]叶均译为鹿皮,依原文 ajjna,应是羊皮或羚羊皮。(CBETA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对应之注
解标号"[06]"与章节校注内容不符,故CBETA将此处的"[06]"注解标号修订成"[03]"注解标号)。

Dhp. 395
Paṃsukūladharaṃ jantuṃ, kisaṃ dhamanisanthataṃ;
Ekaṃ vanasmiṃ jhāyantaṃ, 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 (395)
身穿粪扫衣,消瘦得露出血管,
独自在林中修禅的人,我称他为婆罗门。(395)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taṃ 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主词为


“ahaṃ 我”,动词为“brūmi 称呼”(第一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taṃ 他”与“brāhmaṇaṃ 婆
罗门”。此句到此为止是“我称他为婆罗门”。
受词“taṃ 他”有三个形容词: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3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1. “Paṃsukūladharaṃ jantuṃ 持‘(仅穿)粪扫衣’戒的人”。


2. “kisaṃ dhamanisanthataṃ 消瘦而见到血管分布的人”。
3. “Ekaṃ vanasmiṃ jhāyantaṃ 独居禅修的人”。

《法句经》卷2〈梵志品 35〉:
“被服弊恶,躬承法行,
闲居思惟,是谓梵志”(CBETA, T04, no. 210, p. 572, c11-12)。
《出曜经》卷30〈梵志品 34〉:
“被服弊恶,躬承法行,
闲居思惟,是谓梵志。”(CBETA, T04, no. 212, p. 769, c20-21)
“比丘塜间衣,观于欲非真,
坐树空闲处,是谓[16]为梵志。”(CBETA, T04, no. 212, p. 773, c21-22),[16]为=名【宋】*
【元】*【明】*。
《法集要颂经》卷4〈梵志品 33〉:
“苾刍塜间衣,观于欲非真,
坐树空闲处,是名为梵志。”(CBETA, T04, no. 213, p. 799, a18-19)。
梵文《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诸着粪扫衣,瘦而露脉管,
林中独入定,是名婆罗门。”(CBETA, N26, no. 9, p. 53, a9 // PTS. Dhp. 56)。

Dhp. 396
Na cāhaṃ brāhmaṇaṃ brūmi, yonijaṃ mattisambhavaṃ;
Bhovādi nāma so hoti, sace hoti sakiñcano;
Akiñcanaṃ anādānaṃ, 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 (396)
我不因他的生母或血缘而称他为婆罗门,
如果他有财物,他只是被称作“对人说菩(bho)者”;
一无所有且断除执着的人,我才称他为婆罗门。(396)

此首偈颂包含三个句子: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3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1. “Na cāhaṃ brāhmaṇaṃ brūmi, yonijaṃ mattisambhavaṃ”、“Na ca ahaṃ brāhmaṇaṃ


brūmi, yonijaṃ mattisambhavaṃ”。主词为“ahaṃ 我”,动词为“brūmi 称呼”(第一人称单数
现在式动词),“na brūmi 不称呼”,受词为“yonijaṃ 母胎”与“mattisambhavaṃ 血缘”,这
两字有一同位语“brāhmaṇaṃ 婆罗门”。此句为“我不因母亲或血缘而称他为婆罗门”。
2. “Bhovādi nāma so hoti, sace hoti sakiñcano”。主词为“so 他”,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
称单数现在式动词),主词补语为“Bhovādi 对人说菩(bho)者”(婆罗门谈话时称对方为 bho),
此字有一形容词“nāma 名为”。动词“hoti 是”有一副词子句“sace hoti sakiñcano”,“sace
假如”,主词为“so 他”(省略),动词为“hoti 是”,主词补语为“sakiñcano 有财物者”。此句
为:如果他有所执着,他只是被称作“对人说菩(bho)者”。
3. “Akiñcanaṃ anādānaṃ, 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主词为“ahaṃ 我”,动词为
“brūmi 称呼”(第一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taṃ 他”,此字有一同位语“brāhmaṇaṃ
婆罗门”,受词“taṃ 他”有两个形容词“akiñcanaṃ 一无所有”与“anādānaṃ 无执着”。此句
为“一无所有且断除执着的人,我才称他为婆罗门”。

《法句经》卷2〈梵志品 35〉:
“非剃为沙门,称吉为梵志,
谓能舍众恶,是则为道人。”(CBETA, T04, no. 210, p. 572, c1-2)。
《出曜经》卷29〈梵志品 34〉:
“非剃为沙门,称吉为梵志,
谓能灭众恶,是则为道人。”(CBETA, T04, no. 212, p. 770, a15-16)
《出曜经》卷29〈梵志品 34〉:
“我不说梵志,托父母生者,
彼多众瑕秽,灭则为梵志。”(CBETA, T04, no. 212, p. 770, b15-16)。
《法集要颂经》卷4〈梵志品 33〉:
“非剃为沙门,称吉为梵行,
若能灭众恶,是则为道人。”(CBETA, T04, no. 213, p. 798, a22-23)
《法集要颂经》卷4〈梵志品 33〉:
“我不说梵志,托父母生者,
彼多众瑕秽,灭则为梵志。”(CBETA, T04, no. 213, p. 798, b1-2)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3 婆罗门品〉,Uv 33.15。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所谓婆罗门,不由母始生,
执着世富裕[4],但名说“普”者,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3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不着任何物,是名婆罗门。”(CBETA, N26, no. 9, p. 53, a10-11 // PTS. Dhp. 57)


[4]原文使 Sa-kiñcana- 与 a-kiñcana 对立。若从注释在 kiñcana- 有“贪欲、执着”等义,Sa-
kincana- 兼有“富裕”“执着”之两义,a-kiñcana- 兼有“无一物”“无执着”之两义。亦须参照第四二
一颂。尚有 Sa ce hoti(ed. PTS)改译为 Sa ve hoti(Fausb.)。(CBETA按:汉译南传大藏经
此页对应之注解标号"[03]"与章节校注内容不符,故CBETA将此处的"[03]"注解标号修订成"[04]"注
解标号)。
Dhp. 397
Sabbasaṃyojanaṃ chetvā, yo ve na paritassati;
Saṅgātigaṃ visaṃyuttaṃ, 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 (397)
断尽一切缚结而不再有渴求的人,
克服一切执着、离轭的人,我称他为婆罗门。(397)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taṃ 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主词为


“ahaṃ 我”,动词为“brūmi 称呼”(第一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taṃ 他”,受词的同位语为
“brāhmaṇaṃ 婆罗门”。此句为“我称他为婆罗门”。
受词“taṃ 他”有一个形容词子句:“Sabbasaṃyojanaṃ chetvā, yo ve na paritassati”。关系代名
词为“yo 这样的人”,动词为“paritassati 渴求(财物)”(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na paritassati
不渴求(财物)”,“ve 确实”(当作衬字而未翻译),动词“na paritassati 不渴求(财物)”有一动名词片
语“Sabbasaṃyojanaṃ chetvā”,动名词为“chetvā 已经切断”(having cut off),受词为
“Sabbasaṃyojanaṃ 一切缚结”。此句为:“断除一切缚结而不渴求的人”。
受词“taṃ 他”另有两个形容词:
1. “Saṅgātigaṃ 克服执着的”
2. “visaṃyuttaṃ 离轭的、离系的”。如《瑜伽论记》的解释:“云何舍远离轭?谓于远离边际卧
具等者。景云:‘阿兰若处为远离彼故,卧具最是下品,故名边际。若住此处远离众恶,远离
人所习近,虽住空林似寂静室。何者住此远离之中,如牛被轭不得纵逸,今时远弃舍之,不
生欲乐,故舍远离轭’。”(CBETA, T42, no. 1828, p. 692, c25-p. 693, a1)。

《法句经》卷2〈梵志品 35〉:
“绝诸可欲,不淫其志,
委弃[34]欲数,是谓梵志。”(CBETA, T04, no. 210, p. 572, c14-15),[34]欲=倍【宋】【元】
【明】。
《出曜经》卷30〈梵志品 34〉:
“尽断一切结,亦不有热恼,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3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如来佛无着,是谓为梵志。”(CBETA, T04, no. 212, p. 773, b14-15)。


《法集要颂经》卷4〈梵志品 33〉:
“尽断一切结,亦不有热恼,
如来觉无着,是名为梵志。”(CBETA, T04, no. 213, p. 799, a12-13)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3 婆罗门品〉,Uv 33.49。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断一切结缚,彼实无畏怖,
离无着系缚,是名婆罗门。”(CBETA, N26, no. 9, p. 53, a12 // PTS. Dhp. 57)。
巴利偈颂第二句“paritassati”,《巴英字典》(PED)未收此字,古译作“热恼”,
元亨寺版《法句经》翻译作“畏怖”。此处依 KR Norman 及明法比丘解释为“渴求”(因兴奋而颤
抖)。
元亨寺版《法句经》第三句“离无着系缚”应作“无着离系缚”。
明法比丘《巴汉字典》解释为:
Paritassati,(paritasati) (pari+tas+ya)(pari+tasati1,梵paritrsyati,but freq.confused
with tasati2,Sn 924 is the only example of paritasati representing tasati2),兴奋,焦虑,
显示渴望(to be excited,to be tormented,to show a longing after,to be worried)。【过】
paritassi。【过分】paritassita。【现分】aparitassaṁ。【过分】paritasita。
Dhp. 398
Chetvā naddhiṃ varattañca, sandānaṃ sahanukkamaṃ;
Ukkhittapalighaṃ buddhaṃ, 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 (398)
已经切断了皮带、绑带、系绳与缰绳及配件的人,
已经除去障碍的、觉醒的人,我称他为婆罗门。(398)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taṃ 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主词为


“ahaṃ 我”,动词为“brūmi 称呼”(第一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taṃ 他”,受词的同位语为
“brāhmaṇaṃ 婆罗门”。此句为“我称他为婆罗门”。
受词“taṃ 他”有一个动名词片语:“Chetvā naddhiṃ varattañca, sandānaṃ sahanukkamaṃ”、
“Chetvā naddhiṃ varattaṃ ca sandānaṃ sahanukkamaṃ”。动名词为“chetvā 已经切断”
(having cut off),受词有四个:
1. “naddhiṃ 皮带”。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3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2. “varattaṃ 绑带”。
3. “sandānaṃ 系绳”。
4. “sahanukkamaṃ 缰绳及附件”。
受词“taṃ 他”另有两个形容词:
1. “Ukkhittapalighaṃ 移去横杆的、拔出门闩的(除去障碍的)”
2. “buddhaṃ 觉醒的”。

《法句经》卷2〈梵志品 35〉:
“断生死河,能忍[36]起度,
自觉出堑,是谓梵志。”(CBETA, T04, no. 210, p. 572, c15-16),[36]起=超【宋】【元】
【明】【圣】。
《出曜经》卷30〈梵志品 34〉:
“断生死河,能忍超度,
自觉出壍,是谓梵志。”(CBETA, T04, no. 212, p. 774, b29-c1)。
《法集要颂经》卷4〈梵志品 33〉:
“能断生死河,能忍超度世,
自觉出苦堑,是名为梵志。”(CBETA, T04, no. 213, p. 799, b2-3)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3 婆罗门品〉,Uv 33.58a。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断纽与带绪,及断网所属[5],除障碍觉者,是名婆罗门。”(CBETA, N26, no. 9, p. 53, a13 //
PTS. Dhp. 57)
[5]若从注释,“纽”为忿怒,“绪”为爱着,“网”属于此者为六十二邪见,“障碍”指无明。或许纽、
绪、网皆应成为譬喻系缚、缠结而言者。(CBETA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对应之注解标号"
[04]"与章节校注内容不符,故CBETA将此处的"[04]"注解标号修订成"[05]"注解标号)。
Dhp. 399
Akkosaṃ vadhabandhañca, aduṭṭho yo titikkhati;
Khantībalaṃ balānīkaṃ, 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 (399)
不为难别人而能忍受辱骂、捶打和捆绑的人,
具忍辱力、勇武力的人,我称他为婆罗门。(399)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4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taṃ 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主词为


“ahaṃ 我”,动词为“brūmi 称呼”(第一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taṃ 他”,受词的同位语为
“brāhmaṇaṃ 婆罗门”。此句为“我称他为婆罗门”。
受词“taṃ 他”有一个形容词子句:“Akkosaṃ vadhabandhañca yo titikkhati”。关系代名词为“yo
这样的人”,动词为“titikkhati 忍耐”(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受词为“Akkosaṃ 辱骂”与
“vadhabandha 捶打与捆绑”,主词补语为“aduṭṭho 不为难他人的”。
受词“taṃ 他”另有两个形容词:
1. “Khantībalaṃ 忍辱力的”
2. “balānīkaṃ 勇武力的”。

《法句经》卷2〈梵志品 35〉:
“见骂见击,默受不怒,
有忍辱力,是谓梵志”(CBETA, T04, no. 210, p. 572, c17-18)。
《出曜经》卷29〈梵志品 34〉:
“见骂见击,默受不怒,
有忍辱力,是谓梵志。”(CBETA, T04, no. 212, p. 770, b29-c1)。
《法集要颂经》卷4〈梵志品 33〉:
“见骂见相击,默受不生怒,
有大忍辱力,是名为梵志。”(CBETA, T04, no. 213, p. 798, b5-6)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3 婆罗门品〉,Uv 33.18。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能忍骂与打,刑缚忍强军,
如是安忍者,是名婆罗门。”(CBETA, N26, no. 9, p. 53, a14 // PTS. Dhp. 57)。

Dhp. 400
Akkodhanaṃ vatavantaṃ, sīlavantaṃ anussadaṃ;
Dantaṃ antimasārīraṃ, 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 (400)
不瞋怒、具德行、守戒、不增盛贪欲、
自我调御,达到最后身的人,我称他为婆罗门。(400)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4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taṃ 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主词为


“ahaṃ 我”,动词为“brūmi 称呼”(第一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taṃ 他”,受词的同位语为
“brāhmaṇaṃ 婆罗门”。此句为“我称他为婆罗门”。
受词“taṃ 他”有六个形容词:
1. “Akkodhanaṃ 没有瞋怒的、无瞋的”
2. “vatavantaṃ 具德行的”(《法句经注》解释为“具头陀行的”)
3. “sīlavantaṃ 持戒的、守戒的”
4. “anussadaṃ 无秽污的”(《法句经注》解释为“成为不增盛贪欲的”)
5. “dantaṃ 已调御的”
6. “antimasārīraṃ 最后身的”。

《法句经》卷2〈梵志品 35〉:
“若见侵欺,但念守戒,
端身自调,是谓梵志”(CBETA, T04, no. 210, p. 572, c18-19)。
《出曜经》卷30〈梵志品 34〉:
“若见侵欺,但念守戒,
端身自调,是谓梵志。”(CBETA, T04, no. 212, p. 770, c13-14)。
《法集要颂经》卷4〈梵志品 33〉:
“若见相侵欺,但念守戒行,
端身自调伏,是名为梵志。”(CBETA, T04, no. 213, p. 798, b7-8)。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3 婆罗门品〉,Uv 33.19。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无瞋具德行,持戒远离欲,
调至最后身,是名婆罗门。”(CBETA, N26, no. 9, p. 54, a1 // PTS. Dhp. 57)。

Dhp. 401
Vāri pokkharapatteva, āraggeriva sāsapo;
Yo na limpati kāmesu, 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 (401)
犹如莲叶尖不沾染水滴,犹如锥子尖不沾染芥子,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4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不沾染于五欲的人,我称他为婆罗门。(401)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taṃ 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主词为


“ahaṃ 我”,动词为“brūmi 称呼”(第一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taṃ 他”,受词的同位语为
“brāhmaṇaṃ 婆罗门”。此句为“我称他为婆罗门”。
受词“taṃ 他”有一个形容词子句:“Vāri pokkharapatteva, āraggeriva sāsapo; Yo na limpati
kāmesu”。关系代名词为“yo 这样的人”,动词为“limpati 沾染,沾染油、涂抹油”(第三人称单数动
词),“na limpati 不沾染,不沾染油、不涂抹油”,副词为“kāmesu 在感官欲乐、于五欲之中”(位
格)。
动词“na limpati 不沾染,不沾染油、不涂抹油”有两个副词子句:
1. “Vāri pokkharapatteva”、“Vāri pokkharapatte va”。“va 像”,主词为“vāri 水”,动词为
“na limpati 不沾染,不沾染油、不涂抹油”(省略),副词为“pokkharapatte 于莲花叶尖上”
(位格)。
2. “āraggeriva sāsapo”、“āragge - (r)- iva sāsapo”。“iva 像”,主词为“sāsapo 芥子”,动
词为“na limpati 不沾染,不沾染油、不涂抹油”(省略),副词为“āragge 于锥子的尖端上”(位
格)。

《出曜经》卷30〈梵志品 34〉:
“犹如众华叶,以针贯芥子,
不为欲所染,是谓名梵志。”(CBETA, T04, no. 212, p. 771, c3-4)。
《法集要颂经》卷4〈梵志品 33〉:
“犹如众华叶,以针贯芥子,
不为欲所染,是名为梵志。”(CBETA, T04, no. 213, p. 798, b29-c1)。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3 婆罗门品〉,Uv 33.30。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如水落于莲叶,如介子在锥尖,
不染着诸欲者,称名为婆罗门。”(CBETA, N26, no. 9, p. 54, a2 // PTS. Dhp. 57)。
第二句“介子”应作“芥子”。
Dhp. 402
Yo dukkhassa pajānāti, idheva khayamattano;
Pannabhāraṃ visaṃyuttaṃ, 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 (402)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4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那些自知此世为苦的究竟的人,
那些离系的放下重担的人,我称他为婆罗门。(402)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taṃ 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主词为


“ahaṃ 我”,动词为“brūmi 称呼”(第一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taṃ 他”,受词的同位语为
“brāhmaṇaṃ 婆罗门”。此句为“我称他为婆罗门”。
受词“taṃ 他”有一个形容词子句:“Yo dukkhassa pajānāti, idha eva khayam attano”。关系代名
词为“yo 这样的人”,动词为“pajānāti 知晓、了知”(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受词为“khayam 毁灭”,
“dukkhassa khayam 苦的毁灭”,副词为“idha 此处、此世”、“eva 就、正是 just”与“attano 由自
己”(属格 genitive)。此句为“那些自知此世为苦的究竟者”。
受词“taṃ 他”另有两个形容词:
1. “pannabhāraṃ 放下重担的”。
2. “visaṃyuttaṃ 离系的、离轭的”。

《法句经》卷2〈梵志品 35〉:
“觉生为苦,从是灭意,
能下重担,是谓梵志”(CBETA, T04, no. 210, p. 572, c21-22)
《出曜经》卷30〈梵志品 34〉:
“如今所知,究其苦际,
无复有欲,是谓梵志。”(CBETA, T04, no. 212, p. 771, b12-13)。
《法集要颂经》卷4〈梵志品 33〉:
“如今尽所知,究其苦源际,
无复欲爱心,是名为梵志。”(CBETA, T04, no. 213, p. 798, b23-25)。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3 婆罗门品〉,Uv 33.27。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若人于此世,觉悟灭自苦,
舍重担离缚,是名婆罗门。”(CBETA, N26, no. 9, p. 54, a3 // PTS. Dhp. 57)。

Dhp. 403
Gambhīrapaññaṃ medhāviṃ, maggāmaggassa kovidaṃ;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4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Uttamatthamanuppattaṃ, 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 (403)


那些具甚深智慧、聪慧、能分辨道与非道,
证最上义的人,我称他为婆罗门。(403)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taṃ 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主词为


“ahaṃ 我”,动词为“brūmi 称呼”(第一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taṃ 他”,受词的同位语为
“brāhmaṇaṃ 婆罗门”。此句为“我称他为婆罗门”。
受词“taṃ 他”有四个同位语:
1. “Gambhīrapaññaṃ 具甚深智慧的人”
2. “medhāviṃ 聪慧的人”
3. “kovidaṃ maggāmaggassa 知晓道、非道的人”
4. “uttamattham anuppattaṃ 证得最上义的人”。

《法句经》卷2〈梵志品 35〉:
“解微妙慧,辩道不道,
体行上义,是谓梵志。”(CBETA, T04, no. 210, p. 572, c22-23)。
《出曜经》卷30〈梵志品 34〉:
“解微妙慧,[1]辨道不道,
体行上义,是谓梵志。”(CBETA, T04, no. 212, p. 772, a3-4),[1]辨=辩【宋】*【元】*
【明】*。
《法集要颂经》卷4〈梵志品 33〉:
“深解微妙慧,辩道不正道,
体解无上义,是名为梵志。”(CBETA, T04, no. 213, p. 798, c8-10)。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3 婆罗门品〉,Uv 33.33。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有甚深智慧,善辨道非道,
证无上义者,是名婆罗门。”(CBETA, N26, no. 9, p. 54, a4 // PTS. Dhp. 57)。

Dhp. 404
Asaṃsaṭṭhaṃ gahaṭṭhehi, anāgārehi cūbhayaṃ;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4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Anokasārimappicchaṃ, 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 (404)


不与家主和无家者交际的人,
出家游方的、少欲知足的人,我称他为婆罗门。(404)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taṃ 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主词为


“ahaṃ 我”,动词为“brūmi 称呼”(第一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taṃ 他”,受词的同位语为
“brāhmaṇaṃ 婆罗门”。此句为“我称他为婆罗门”。
受词“taṃ 他”有三个形容词:
1. “Asaṃsaṭṭhaṃ gahaṭṭhehi anāgārehi cūbhayaṃ”、“Asaṃsaṭṭhaṃ gahaṭṭhehi anāgārehi
ca ubhayaṃ”。“Asaṃsaṭṭhaṃ 不往来的”,“ca 和”,“ubhayaṃ 两者”,“gahaṭṭhehi 与家
主”(复数,工具格),“anāgārehi 与无家者”(复数,工具格)。
2. “Anokasārim 游方乞食的”。
3. “appicchaṃ 少欲知足的”。

《法句经》卷2〈梵志品 35〉:
“弃捐家居,无家之畏,
少求寡欲,是谓梵志。”(CBETA, T04, no. 210, p. 572, c23-24)。
《出曜经》卷30〈梵志品 34〉:
“能舍家业,拔于爱欲,
无贪知足,是谓梵志。”(CBETA, T04, no. 212, p. 771, b5-6)。
《法集要颂经》卷4〈梵志品 33〉:
“能舍于家业,拔于爱欲本,
无贪能知足,是名为梵志。”(CBETA, T04, no. 213, p. 798, b21-22)。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3 婆罗门品〉,Uv 33.20。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不混在俗者,亦不杂于僧,
无家寡欲者,是名婆罗门。”(CBETA, N26, no. 9, p. 54, a5 // PTS. Dhp. 58)。

Dhp. 405
Nidhāya daṇḍaṃ bhūtesu, tasesu thāvaresu ca;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4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Yo na hanti na ghāteti, 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 (405)


那些于颤动的与静止的众生放下刀杖的人,
那些己不杀亦不教人杀的人,我称他为婆罗门。(405)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taṃ 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主词为


“ahaṃ 我”,动词为“brūmi 称呼”(第一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taṃ 他”,受词的同位语为
“brāhmaṇaṃ 婆罗门”。此句为“我称他为婆罗门”。
受词“taṃ 他”有一个形容词子句:
“Yo na hanti na na hanti”。关系代名词为“yo 这样的人”,动词为“na hanti 不害、不杀 ”和“na
ghāteti 不教人杀”。整句到此为止为“那些不杀也不教人杀的人,我称他为婆罗门”。
动词“na hanti 不害、不杀 ”和“na ghāteti 不杀”有一个动名词片语:“Nidhāya daṇḍaṃ bhūtesu
于众生放下刀杖”。“Nidhāya 放下”(动名词),受词为“daṇḍaṃ 刀杖”,副词为“bhūtesu 于众生”
(位格),“bhūtesu tasesu thāvaresu ca 于颤动的与静止的众生”(位格)。
《法句经》卷2〈梵志品 35〉:
“弃放[37]活生,无贼害心,
无所娆恼,是谓梵志。”(CBETA, T04, no. 210, p. 572, c25-26),[37]活=治【宋】【元】
【明】。
《出曜经》卷30〈梵志品 34〉:
“慈愍于人,使不惊惧,
不害有益,是谓梵志。”(CBETA, T04, no. 212, p. 772, a27-28)
《法集要颂经》卷4〈梵志品 33〉:
“慈愍于有情,使不生恐惧,
不害有益善,是名为梵志。”(CBETA, T04, no. 213, p. 798, c15-16)。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3 婆罗门品〉,Uv 33.36。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一切强弱有情中,彼人尽弃于刀杖,
不杀不教他人杀,是名为之婆罗门。”(CBETA, N26, no. 9, p. 54, a6 // PTS. Dhp. 58)。

Dhp. 406
Aviruddhaṃ viruddhesu, attadaṇḍesu nibbutaṃ;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4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Sādānesu anādānaṃ, 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 (406)


对有敌意者不怀敌意,对执刀杖者不报以刀杖,
在有执着的人之中而无执着,我称他为婆罗门。(406)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taṃ 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主词为


“ahaṃ 我”,动词为“brūmi 称呼”(第一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taṃ 他”,受词的同位语为
“brāhmaṇaṃ 婆罗门”。此句为“我称他为婆罗门”。
受词“taṃ 他”有一个形容词子句:“aviruddhaṃ viruddhesu, attadaṇḍesu nibbutaṃ, sādānesu
anādānaṃ”。关系代名词为“yo 这样的人”,动词为“hoti 是”,主词补语有三个:
1. “aviruddhaṃ viruddhesu 处于敌意者之中而不怀敌意 ”
2. “attadaṇḍesu nibbutaṃ 对于斗诤者之中而心怀宁静”,(attadaṇḍa: atta 拿起 daṇḍa 刀
杖,准备斗诤或正在斗诤),(nibbuta 宁静的、寂静的)。
3. “sādānesu anādānaṃ 在有执者之中而无执着”。

《法句经》卷2〈梵志品 35〉:
“避争不争,犯而不[38]愠,
恶来善待,是谓梵志。”(CBETA, T04, no. 210, p. 572, c26-27),[38]愠=慢【宋】【元】
【明】。
《出曜经》卷30〈梵志品 34〉:
“避诤不诤,犯而不愠,
恶来善待,是谓梵志。”(CBETA, T04, no. 212, p. 771, c26-27)。
《出曜经》卷30〈梵志品 34〉:
“避怨不怨,无所伤损,
去其邪僻,故曰梵志。”(CBETA, T04, no. 212, p. 772, b4-5)
《法集要颂经》卷4〈梵志品 33〉:
“避诤而不诤,犯而不愠怒,
恶来以善待,是名为梵志。”(CBETA, T04, no. 213, p. 798, c6-7)。
《法集要颂经》卷4〈梵志品 33〉:
“避怨则无怨,无所于伤损,
[3]志其邪僻见,是名为梵志。”(CBETA, T04, no. 213, p. 798, c17-18),[3]志=去【明】。
梵文《法句经》无对应偈颂。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4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于他敌中无害意,于持刀杖有温顺,
执著者中无执着,我称彼为婆罗门。”(CBETA, N26, no. 9, p. 54, a7 // PTS. Dhp. 58)。

Dhp. 407
Yassa rāgo ca doso ca, māno makkho ca pātito;
Sāsaporiva āraggā, 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 (407)
那些已让‘贪、瞋、慢、贬损他人’如芥子从锥尖掉落的人,
我称他为婆罗门。(407)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taṃ 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主词为


“ahaṃ 我”,动词为“brūmi 称呼”(第一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taṃ 他”,受词的同位语为
“brāhmaṇaṃ 婆罗门”。此句为“我称他为婆罗门”。
受词“taṃ 他”有一个形容词子句:
“Yassa rāgo ca doso ca, māno makkho ca pātito; sāsaporiva āraggā”。关系代名词为“yassa
他的”(属格),
1. rāgo 贪
2. doso 瞋
3. māno 慢
4. makkho 贬损他人(makkha 有多义:覆盖、贬损他人及忿怒,汉译有时翻译作“悭”。)
动词为“hoti 是 ”(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主词补语为“pātito 已令其掉落的”(第三人称单数动词 patati
的役使态为 pāteti, 此字的过去分词为 pātito);副词子句为“sāsaporiva āraggā”、“sāsapo-(r)-
iva āraggā 如芥子从锥尖掉落”。整句为“那些已让‘贪、瞋、慢、贬损他人’如芥子从锥尖掉落的
人,我称他为婆罗门”。
(“贪、瞋、慢、贬损他人”也无法附着在他身上,如同芥子无法附着在锥尖上)。
《出曜经》卷30〈梵志品 34〉:
“去淫怒痴,憍慢诸恶,
针贯芥子,是谓梵志。”(CBETA, T04, no. 212, p. 772, b20-21)。
《法集要颂经》卷4〈梵志品 33〉:
“去其淫怒痴,憍慢诸恶行,
针贯于芥子,是名为梵志。”(CBETA, T04, no. 213, p. 798, c21-23)。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4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3 婆罗门品〉,Uv 33.40。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食欲瞋恚与慢心,以及虚伪皆脱落,
犹如介子落锥尖,我称彼为婆罗门。”(CBETA, N26, no. 9, p. 54, a8 // PTS. Dhp. 58)。
第三句“介子”应作“芥子”。
Dhp. 408
Akakkasaṃ viññāpaniṃ, giraṃ saccamudīraye;
Yāya nābhisaje kañci, 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 (408)
说柔和的、有益的、真实的言论,
以此等(语言)他不冒犯任何人,我称他为婆罗门。(408)

此首偈颂为两个句子:
1. “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taṃ 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主词为“ahaṃ 我”,动
词为“brūmi 称呼”(第一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taṃ 他”,受词的同位语为
“brāhmaṇaṃ 婆罗门”。此句为“我称他为婆罗门”。受词“taṃ 他”意指下一句主词“他”:
2. “Yāya nābhisaje kañci”、“Yāya na abhisaje kañci”。主词为“sa 他”(省略),动词为
“abhisaje 迁怒、冒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祈使态动词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
为 abhisajjati),受词为“kañci 任何人”,副词为“yāya 以此”(关系代名词,工具格);“yāya
以此”所连结的是“Akakkasaṃ viññāpaniṃ, giraṃ saccam udīraye”。此句的主词为“sa 他”
(省略),动词为“udīraye 应说”(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祈使态动词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
式动词为 udīreti),受词为“giraṃ 言论”,此字有三个形容词“akakkasaṃ 柔和的”、
“viññāpaniṃ 充满信息的、有益的”、“sacca 真实的”。

缺汉译对应偈颂。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3 婆罗门品〉,Uv 33.17。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不言粗暴语,说益言实语,
不触怒于人,是名婆罗门。”(CBETA, N26, no. 9, p. 54, a9 // PTS. Dhp. 58)。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5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Dhp. 409
Yodha dīghaṃ va rassaṃ vā, aṇuṃ thūlaṃ subhāsubhaṃ;
Loke adinnaṃ nādiyati, 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 (409)
不管物品长、短、小、大、可意或不可意,
于此世间他都不犯“不与取”,我称他为婆罗门。(409)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taṃ 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主词为


“ahaṃ 我”,动词为“brūmi 称呼”(第一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taṃ 他”,受词的同位语为
“brāhmaṇaṃ 婆罗门”。此句为“我称他为婆罗门”。
受词“taṃ 他”有一个形容词子句:
“Yodha dīghaṃ va rassaṃ vā, aṇuṃ thūlaṃ subhāsubhaṃ loke adinnaṃ nādiyati”、“Yo idha
dīghaṃ va rassaṃ vā, aṇuṃ thūlaṃ subha-asubhaṃ loke adinnaṃ na ādiyati”。关系代名词为
“yo 这样的人”,动词为“ādiyati 拿、取、抓住”(第三人称单数动词),“na ādiyati 不拿、不取”,副
词为“idha loke 于此世间”(位格),受词为“adinnaṃ 未给的物品、未允许拿走或享用的物品”;受词
有下列六个形容词,用“vā 或”、“va 或”连结:
1. “dīghaṃ 长的”。
2. “rassaṃ 短的”。
3. “aṇuṃ 细小的”。
4. “thūlaṃ 粗大的”。
5. “subhaṃ 可意的”。
6. “asubhaṃ 不可意的”。

《出曜经》卷30〈梵志品 34〉:
“去淫怒痴,憍慢诸恶,
针贯芥子,是谓梵志。”(CBETA, T04, no. 212, p. 772, b20-21)。
《法集要颂经》卷4〈梵志品 33〉:
“去其淫怒痴,憍慢诸恶行,
针贯于芥子,是名为梵志。”(CBETA, T04, no. 213, p. 798, c21-23)。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3 婆罗门品〉,Uv 33.25。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于此善或恶,长短与粗细,
不与而不取,是名婆罗门。”(CBETA, N26, no. 9, p. 54, a10 // PTS. Dhp. 58)。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5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第一句“于此善或恶”对应巴利“subhāsubhaṃ”,应翻译作“可意或不可意”,较不易滋生误解。
Dhp. 410
Āsā yassa na vijjanti, asmiṃ loke paramhi ca;
Nirāsāsaṃ visaṃyuttaṃ, 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 (410)
于此世或彼世都没有欲望的人,
无所倚赖、已无系着的人,我称他为婆罗门。(410)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taṃ 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主词为


“ahaṃ 我”,动词为“brūmi 称呼”(第一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taṃ 他”,受词的同位语为
“brāhmaṇaṃ 婆罗门”。此句为“我称他为婆罗门”。
受词“taṃ 他”有一个形容词子句:“Āsā yassa na vijjanti, asmiṃ loke paramhi ca”。主词为 “āsā
yassa 这样的人的愿望”,“āsā 愿望”,“yassa 这样的人的”(关系代名词,属格),动词为“vijjanti
被发现”(第三人称复数动词,被动式 passive,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为 vindati),“na vijjanti 不被发
现”,“āsā 愿望”的形容词为“asmiṃ loke paramhi ca 于此世与他世”(位格)。此句为“这样的人在
此世与他世的愿望不会被发现”,也就是说“这样的人没有在此世与他世的愿望”。
受词“taṃ 他”另有两个形容词:
1. “Nirāsāsaṃ 无依赖的”
2. “visaṃyuttaṃ 无系着的”。

《出曜经》卷30〈梵志品 34〉:
“人无希望,今世后世,
以无希望,是谓梵志。”(CBETA, T04, no. 212, p. 772, c14-15)。
《法集要颂经》卷4〈梵志品 33〉:
“有情无希望,今世及后世,
以无所希望,是名为梵志。”(CBETA, T04, no. 213, p. 798, c28-p. 799, a1)。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3 婆罗门品〉,Uv 33.43。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对此世彼世,均无有爱着,
离系解脱者,是名婆罗门。”(CBETA, N26, no. 9, p. 54, a11 // PTS. Dhp. 58)。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5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Dhp. 411
Yassālayā na vijjanti, aññāya akathaṃkathī;
Amatogadhamanuppattaṃ, 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 (411)
那些没有执着、已证悟而无疑惑的人,
那些已达到沉浸于甘露的人,我称他为婆罗门。(411)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taṃ 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主词为


“ahaṃ 我”,动词为“brūmi 称呼”(第一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taṃ 他”,受词的同位语为
“brāhmaṇaṃ 婆罗门”。此句为“我称他为婆罗门”。
受词“taṃ 他”有两个形容词子句:
1. “Yassālayā na vijjanti”、“Yassa ālayā na vijjanti”。主词为 “yassa ālayā 这样的人的执
着”,“ālayā 执着”,“yassa 这样的人的”(关系代名词,属格),动词为“vijjanti 被发现”(第三
人称复数动词,被动式 passive,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为 vindati),“na vijjanti 不被发现”。此
句为“这样的人的执着不会被发现”,也就是说“这样的人没有执着”。(ālayā 的音译为“阿赖
耶”,无着为“anālayo”、“asaṅga”,下一首偈颂即提到“saṅga 执着”)。
2. “aññāya akathaṃkathī”。主词为 “yo 这样的人”(关系代名词,省略),动词为“hoti 是”(第三
人称单数动词,省略),主词补语为“akathaṃkathī 无疑惑者、无犹豫者”,形容词为“aññāya
已了知的、已证悟的”(动名词)。此句为“这样的人为已证悟的无疑惑者”。
受词“taṃ 他”另有一个形容词“amatogadhamanuppattaṃ 已达到沉浸于甘露者(已达涅盘者)”。
《出曜经》卷30〈梵志品 34〉:
“弃捐家居,无家之畏,
逮甘露灭,是谓梵志。”(CBETA, T04, no. 212, p. 774, a8-9)。
《法集要颂经》卷4〈梵志品 33〉:
“弃缘舍居家,出家无所畏,
能服甘露味,是名为梵志。”(CBETA, T04, no. 213, p. 799, a22-23)。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3 婆罗门品〉,Uv 33.54。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不存执著者,了悟无疑惑,
到达甘露地,是名婆罗门。”(CBETA, N26, no. 9, p. 54, a12 // PTS. Dhp. 58)。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5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Dhp. 412
Yodha puññañca pāpañca, ubho saṅgamupaccagā;
Asokaṃ virajaṃ suddhaṃ, 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 (412)
于此世已超越了对好的与恶的两种系着的人,
无忧、无瑕疵与纯净的人,我称他为婆罗门。(412)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taṃ 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主词为


“ahaṃ 我”,动词为“brūmi 称呼”(第一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taṃ 他”,受词的同位语为
“brāhmaṇaṃ 婆罗门”。此句为“我称他为婆罗门”。
受词“taṃ 他”有一个形容词子句:“Yodha puññañca pāpañca, ubho saṅgamupaccagā”、“Yo
idha puññaṃ ca pāpaṃ ca ubho saṅgam upaccagā”。主词为“yo 这样的人”(关系代名词),动词
为“upaccagā 已克服、已超越”(第三人称动词,过去式 aorist(此处为现在完成式),第三人称单数
动词为 upātigacchati),副词为“idha 此处、此世”,受词为“saṅgam 系着”,“puññaṃ ca pāpaṃ
ca ubho saṅgam 福与恶两种系着”。此句为“这样的人已超越福与恶两种系着”。
受词“taṃ 他”另有三个形容词:
1. “Asokaṃ 无忧的”
2. “virajaṃ 无瑕疵的”
3. “suddhaṃ 纯净的”。

《法句经》卷2〈梵志品 35〉:
“于罪与福,两行永除,
无忧无尘,是谓梵志。”(CBETA, T04, no. 210, p. 573, a5-6)
《出曜经》卷30〈梵志品 34〉:
“于罪与福,两行永除,
无忧无尘,是谓梵志。”(CBETA, T04, no. 212, p. 771, b19-20)。
《法集要颂经》卷4〈梵志品 33〉:
“于罪并与福,两行应永除,
无忧无有尘,是名为梵志。”(CBETA, T04, no. 213, p. 798, b25-26)。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3 婆罗门品〉,Uv 33.22 + 33.29。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若于此世间,超脱善与恶,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5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无忧清净者,是名婆罗门。”(CBETA, N26, no. 9, p. 54, a13 // PTS. Dhp. 58)。

实际上此首偈颂的“puññaṃ ca pāpaṃ ca ubho saṅgam upaccagā 已超越了对好的与恶的两种系


着”,不管在翻译或诠释都带来困扰。
如果依照一般的字面解读“puññaṃ ca pāpaṃ ca”是“功德与罪恶”,就会成为“舍弃功德与罪恶”(请
参考上述的汉译)。
元亨寺版《法句经》《相应部7.20经》解释“舍弃福德”为“舍弃修功德期求生天界之愿望、思惟”,
菩提比丘(《经集英译》注1597, 1496页)则强调此处是指阿罗汉所行皆善,不造新业,所以超越“好
的与坏的”之差别。
帖主并未采取上述三种解释。
《相应部7.20经》卷7:
“功德恶舍去[42],依智慧于世[43],
以修梵行者,是名为比丘。”(CBETA, N13, no. 6, p. 304, a3-4 // PTS. S. 1. 182)
[42]修功德期求生天界之俗人之境界。超越此境之比丘,则舍弃此类功德。
[43]saṅkhāya = ñāṇena。

Dhammapada, verse 412:


Yodha puññañca pāpañca, ubho saṅgamupaccagā;
Asokaṃ virajaṃ suddhaṃ, 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
SN 7.20:
Yodha puññañca pāpañca, bāhitvā brahmacariyaṃ;
Saṅkhāya loke carati, sa ve bhikkhūti vuccatī.

Dhp. 413
Candaṃva vimalaṃ suddhaṃ, vippasannamanāvilaṃ;
Nandībhavaparikkhīṇaṃ, 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 (413)
无尘、清净、明亮、无混浊如月的人,
已断除对诸有的喜乐者,我称他为婆罗门。(413)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taṃ 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主词为


“ahaṃ 我”,动词为“brūmi 称呼”(第一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taṃ 他”,受词的同位语为
“brāhmaṇaṃ 婆罗门”。此句为“我称他为婆罗门”。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5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受词“taṃ 他”有一个形容词子句:“Candaṃva vimalaṃ suddhaṃ, vippasannamanāvilaṃ”、


“Candaṃ va vimalaṃ suddhaṃ, vippasannam anāvilaṃ”。主词为“yo 这样的人”(关系代名词,
省略),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省略),此一句子有四个主词补语:
1. “vimalaṃ 无尘垢的”
2. “suddhaṃ 清净的”
3. “vippasannam 已明亮的”
4. “anāvilaṃ 无混浊的”,
动词“hoti 是”有一副词片语“Candaṃ va 像月亮”。此句为“无尘、清净、明亮、无混浊如月的
人”。
受词“taṃ 他”另有一个形容词“Nandībhavaparikkhīṇaṃ 已灭尽‘有喜’的”。
“Nandībhavaparikkhīṇaṃ”为“nandī 喜”-“bhava 有”-“parikkhīṇaṃ 已灭尽的”。
《法句经》卷2〈梵志品 35〉:
“心喜无垢,如月盛满,
谤毁已除,是谓梵志。”(CBETA, T04, no. 210, p. 573, a6-7)
《出曜经》卷30〈梵志品 34〉:
“心喜无垢,如月盛满,
谤毁[10]已除,是谓梵志。”(CBETA, T04, no. 212, p. 771, c11-12),[10]已=以【宋】*【元】
*【明】*。
《法集要颂经》卷4〈梵志品 33〉:
“心喜无尘垢,如月盛圆满,
谤毁以尽除,是名为梵志。”(CBETA, T04, no. 213, p. 798, c2-3)。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3 婆罗门品〉,Uv 33.31c。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如月净无垢,清净而澄明,
灭尽再生欲,是名婆罗门。”(CBETA, N26, no. 9, p. 54, a14 // PTS. Dhp. 58)。

Dhp. 414
Yomaṃ palipathaṃ duggaṃ, saṃsāraṃ mohamaccagā;
Tiṇṇo pāragato jhāyī, anejo akathaṃkathī;
Anupādāya nibbuto, 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414)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5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已渡而达彼岸的、禅修的、无欲的、无疑惑的人,
他于此世超越了危险、恶趣、轮回与愚痴,
他无执取且已证涅盘,我称他为婆罗门。(414)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taṃ 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主词为


“ahaṃ 我”,动词为“brūmi 称呼”(第一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taṃ 他”,受词的同位语为
“brāhmaṇaṃ 婆罗门”。此句为“我称他为婆罗门”。
受词“taṃ 他”有两个形容词子句:
1)“Yomaṃ palipathaṃ duggaṃ, saṃsāraṃ mohamaccagā tiṇṇo pāragato jhāyī, anejo
akathaṃkathī”、“Yo imaṃ palipathaṃ duggaṃ, saṃsāraṃ moham accagā tiṇṇo pāragato
jhāyī, anejo akathaṃkathī”。主词为“yo 这样的人”(关系代名词),动词为“accagā 已经克服、超
越、战胜”(第三人称单数动词,过去式 aorist;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为 atigacchati),动词“accagā
已经克服、超越、战胜”有五个受词:
1. imaṃ 此处、此世
2. paḷipathaṃ 危险
3. duggaṃ 恶趣
4. saṃsāraṃ 轮回
5. moham 愚痴
主词“yo 这样的人”(关系代名词)有四个形容词:
1. tiṇṇo pāragato 已渡的到彼岸者
2. jhāyī 禅修的
3. anejo 无欲的
4. akathaṅkathī 无疑惑的
2)“Anupādāya nibbuto”。主词为“yo 这样的人”(关系代名词,省略),动词为“hoti 是”(省略),主
词补语为“anupādāya 无执取的”与“nibbuto 已寂灭的、已证涅盘的”。
《法句经》卷2〈梵志品 35〉:
“见痴往来,堕堑受苦,欲单渡岸,
不好他语,[3]唯灭不起,是谓梵志”(CBETA, T04, no. 210, p. 573, a8-9),[3]唯=住【圣】。
《出曜经》卷30〈梵志品 34〉:
“城以堑为固,往来受其苦,
欲适渡彼岸,不肯受他语,
唯能灭不起,是谓名梵志。”(CBETA, T04, no. 212, p. 772, b28-c1)。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5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出曜经》卷29〈梵志品 34〉:
“见痴往来,堕壍受苦,欲单渡岸,
不好他语,唯灭不起,是谓梵志。”(CBETA, T04, no. 212, p. 769, c25-26)。
《法集要颂经》卷4〈梵志品 33〉:
“见凡愚往来,堕堑受苦恼,
欲独度彼岸,不好他言说,
惟灭恶不起,是名为梵志。”(CBETA, T04, no. 213, p. 798, a15-18)。
《法集要颂经》卷4〈梵志品 33〉:
“城以堑为固,来往受其苦,
欲适度彼岸,不宜受他语,
惟能灭不起,是名为梵志。”(CBETA, T04, no. 213, p. 798, c23-26)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3 婆罗门品〉,Uv 33.4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超越泥泞难行道,并越愚痴轮回海,
得渡得岸住禅定,无欲而又无疑惑,
无着证涅盘寂静,我称之为婆罗门。”(CBETA, N26, no. 9, p. 55, a1-2 // PTS. Dhp. 59)。

Dhp. 415
Yodha kāme pahantvāna, anāgāro paribbaje;
Kāmabhavaparikkhīṇaṃ, 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 (415)
此世舍断了感官欲乐而游方乞食的人,
断除了欲有(kāmabhava)的人,我称他为婆罗门。(415)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taṃ 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主词为


“ahaṃ 我”,动词为“brūmi 称呼”(第一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taṃ 他”,受词的同位语为
“brāhmaṇaṃ 婆罗门”。此句为“我称他为婆罗门”。
受词“taṃ 他”有一个形容词子句:“Yodha kāme pahantvāna, anāgāro paribbaje”、“Yo idha
kāme pahantvāna, anāgāro paribbaje”。主词为“yo 这样的人”(关系代名词),动词为“paribbaje
应游行、应游方乞食”(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祈使语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为 paribbajati),
主词“yo 这样的人”有一个形容词“anāgāro 无家的”;动词“paribbaje 应游行、应游方乞食”有一个
动名词片语“idha kāme pahantvāna 此世舍断了感官欲乐”。此句为“此世舍断了感官欲乐而游方乞
食的人”。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5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受词“taṃ 他”另有一个形容词“kāmabhavaparikkhīṇaṃ 断除了欲有(kāmabhava)的”。


《出曜经》卷30〈梵志品 34〉:
“若能弃欲,去家舍爱,
以断欲漏,是谓梵志。”(CBETA, T04, no. 212, p. 772, a20-21)。
《法集要颂经》卷4〈梵志品 33〉:
“若能弃欲爱,去家舍诸受,
以断于欲漏,是名为梵志。”(CBETA, T04, no. 213, p. 798, c13-14)。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3 婆罗门品〉,Uv 33.35。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舍弃欲乐于此世,出家游行成无家,
灭尽欲乐生起者,我称之为婆罗门。”(CBETA, N26, no. 9, p. 55, a3 // PTS. Dhp. 59)。

Dhp. 416
Yodha taṇhaṃ pahantvāna, anāgāro paribbaje;
Taṇhābhavaparikkhīṇaṃ , 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 (416)
此世舍断了贪爱而游方乞食的人,
已完全断除了爱有(taṇhabhava)的人,我称他为婆罗门。(416)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taṃ 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主词为


“ahaṃ 我”,动词为“brūmi 称呼”(第一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taṃ 他”,受词的同位语为
“brāhmaṇaṃ 婆罗门”。此句为“我称他为婆罗门”。
受词“taṃ 他”有一个形容词子句:“Yodha taṇhaṃ pahantvāna, anāgāro paribbaje”、“Yo idha
taṇhaṃ pahantvāna, anāgāro paribbaje”。主词为“yo 这样的人”(关系代名词),动词为
“paribbaje 应游行、应游方乞食”(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祈使语态 optative;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为
paribbajati),主词“yo 这样的人”有一个形容词“anāgāro 无家的”;动词“paribbaje 应游行、应游
方乞食”有一个动名词片语“idha taṇhaṃ pahantvāna 此世舍断了贪爱”。此句为“此世舍断了贪爱
而游方乞食的人”。
受词“taṃ 他”另有一个形容词:“Taṇhābhavaparikkhīṇaṃ 已完全断除了爱有的”。
《法句经》卷2〈梵志品 35〉:
“已断恩爱,离家无欲,
爱有已尽,是谓梵志。”(CBETA, T04, no. 210, p. 573, a10-11)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5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出曜经》卷30〈梵志品 34〉:
“以断恩爱,离家无欲,
爱有已尽,是谓梵志。”(CBETA, T04, no. 212, p. 771, a15-16)。
《法集要颂经》卷4〈梵志品 33〉:
“以断于恩爱,离家无爱欲,
爱欲若已尽,是名为梵志。”(CBETA, T04, no. 213, p. 798, b15-16)。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3 婆罗门品〉,Uv 33.42。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舍弃爱欲于此世,出家游行为无家,
灭尽爱欲生起者,我称之为婆罗门。”(CBETA, N26, no. 9, p. 55, a4 // PTS. Dhp. 59)。

Dhp. 417
Hitvā mānusakaṃ yogaṃ, dibbaṃ yogaṃ upaccagā;
Sabbayogavisaṃyuttaṃ, 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 (417)
舍弃了人趣的结缚、已超越天界结缚的人,
于一切结缚离系的人,我称他为婆罗门。(417)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taṃ 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主词为


“ahaṃ 我”,动词为“brūmi 称呼”(第一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taṃ 他”,受词的同位语为
“brāhmaṇaṃ 婆罗门”。此句为“我称他为婆罗门”。
受词“taṃ 他”有一个形容词子句:“Hitvā mānusakaṃ yogaṃ, dibbaṃ yogaṃ upaccagā”。主词
为“yo 这样的人”(关系代名词,省略),动词为“upaccagā 已克服、已超越”(第三人称动词,过去式
aorist(此处为现在完成式),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为 upātigacchati),受词为“dibbaṃ yogaṃ 天界的
结缚”,“yogaṃ 连接 connection,束缚 bond,执着 attachment (to the world and its lusts)”;
动词“upaccagā 已克服、已超越”有一副词片语动词为“Hitvā mānusakaṃ yogaṃ 舍弃了人趣的结
缚”。此句为“舍弃了人趣的结缚、已超越天界结缚的人”。
受词“taṃ 他”另有一个形容词:“Sabbayogavisaṃyuttaṃ 于一切结缚离系的人”。
《法句经》卷2〈梵志品 35〉:
“离人聚处,不堕天聚,
诸聚不归,是谓梵志。”(CBETA, T04, no. 210, p. 573, a11-12)。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6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3 婆罗门品〉,Uv 33.45。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远离人间缚,超脱天上缚,
断除诸缚者,是名婆罗门。”(CBETA, N26, no. 9, p. 55, a5 // PTS. Dhp. 59)。

Dhp. 418
Hitvā ratiñca aratiñca, sītibhūtaṃ nirūpadhiṃ;
Sabbalokābhibhuṃ vīraṃ, 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 (418)
舍弃了乐与不乐而成为清凉的、无所倚赖的人,
征服一切世间的英雄,我称他为婆罗门。(418)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taṃ 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主词为


“ahaṃ 我”,动词为“brūmi 称呼”(第一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taṃ 他”,受词的同位语为
“brāhmaṇaṃ 婆罗门”。此句为“我称他为婆罗门”。
受词“taṃ 他”有一个形容词子句:“Hitvā ratiñca aratiñca, sītibhūtaṃ nirūpadhiṃ”。主词为“yo
这样的人”(关系代名词,省略),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省略),主词补语为
“sītibhūtaṃ 清凉的、冷静的”和“nirūpadhiṃ 无所倚赖的”;动词“hoti 是”有一副词片语动词为
“Hitvā ratiñca aratiñca 舍弃了乐与不乐”。此句为“舍弃了乐与不乐、成为清凉的、无所倚赖的
人”。
受词“taṃ 他”另有两个形容词:
1. “Sabbalokābhibhuṃ 征服一切世间的”。
2. “vīraṃ 英雄”(同位语)。

《法句经》卷2〈梵志品 35〉:
“弃乐无乐,灭无[4]熅燸,
健违诸世,是谓梵志。”(CBETA, T04, no. 210, p. 573, a12-13),[4]熅燸=愠懦【元】【明】。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3 婆罗门品〉,Uv 33.44。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舍弃乐不乐,清凉无烦恼,
勇者胜世间,是名婆罗门。”(CBETA, N26, no. 9, p. 55, a6 // PTS. Dhp. 59)。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61/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Dhp. 419
Cutiṃ yo vedi sattānaṃ, upapattiñca sabbaso;
Asattaṃ sugataṃ buddhaṃ, 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 (419)
已经彻底地理解众生的死亡与转生的人,
已经无执着、善逝与觉悟的人,我称他为婆罗门。(419)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taṃ 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主词为


“ahaṃ 我”,动词为“brūmi 称呼”(第一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taṃ 他”,受词的同位语为
“brāhmaṇaṃ 婆罗门”。此句为“我称他为婆罗门”。
受词“taṃ 他”有一个形容词子句:“Cutiṃ yo vedi sattānaṃ, upapattiñca sabbaso”。主词为“yo
这样的人”(关系代名词),动词为“vedi 已经知道”(第三人称单数动词,过去式 aorist (此处作现在完
成式解释),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为 vidati),受词为“Cutiṃ 消失、死亡”和“upapattiṃ 再生、转
生”,受词有一形容词“sattānaṃ 众生的”(属格);动词“hoti 是”有一副词“sabbaso 彻底地”。此句
为“已经彻底地理解众生的死亡与转生的人”。
受词“taṃ 他”另有三个形容词
1. “asattaṃ 不执着的”
2. “sugataṃ 善逝的”
3. “buddhaṃ 觉悟的”。

《出曜经》卷30〈梵志品 34〉:
“自识于宿命,知众生因缘,
如来佛无着,是谓为梵志。”(CBETA, T04, no. 212, p. 773, a20-21)。
《法集要颂经》卷4〈梵志品 33〉:
“自识于宿命,知有情因缘,
如来觉无着,是名为梵志。”(CBETA, T04, no. 213, p. 799, a10-11)。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3 婆罗门品〉,Uv 33.48。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若徧知一切,有情之生灭,
无执善逝佛,是名婆罗门。”(CBETA, N26, no. 9, p. 55, a7 // PTS. Dhp. 59)。

Dhp. 420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62/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Yassa gatiṃ na jānanti, devā gandhabbamānusā;


Khīṇāsavaṃ arahantaṃ, 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 (420)
诸天、犍沓婆与众人都不知他去处的人,
已经是漏尽阿罗汉的人,我称他为婆罗门。(420)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taṃ 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主词为


“ahaṃ 我”,动词为“brūmi 称呼”(第一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taṃ 他”,受词的同位语为
“brāhmaṇaṃ 婆罗门”。此句为“我称他为婆罗门”。
受词“taṃ 他”有一个形容词子句:“Yassa gatiṃ na jānanti, devā gandhabbamānusā”。主词为
“devā gandhabbamānusā 诸天、犍沓婆与众人”(复数),动词为“jānanti 知道”(第三人称复数动
词),“na jānanti 不知道”,受词为“Yassa gatiṃ 他的去处”,“yassa 这样的人的”(关系代名词,
属格,连接到上一句的“taṃ 他”)。此句为“诸天、犍沓婆与众人也不知道他去处的人”。
受词“taṃ 他”另有两个形容词:
1. “Khīṇāsavaṃ 漏尽的”。
2. “arahantaṃ 应供养的(阿罗汉)”。

《法句经》卷2〈梵志品 35〉:
“已度五道,莫知所堕,
习尽无余,是谓梵志。”(CBETA, T04, no. 210, p. 573, a15-16)
《出曜经》卷30〈梵志品 34〉:
“自不识知,天揵沓和,
知无量观,是谓梵志。”(CBETA, T04, no. 212, p. 772, c21-22)。
《法集要颂经》卷4〈梵志品 33〉:
“自己识不知,天人彦达嚩,
能知无量观,是名为梵志。”(CBETA, T04, no. 213, p. 799, a1-3)。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3 婆罗门品〉,Uv 33.46。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诸天干闼婆及人,具不知彼所趣道,
灭尽烦恼阿罗汉,我称彼为婆罗门。”(CBETA, N26, no. 9, p. 55, a8 // PTS. Dhp. 59)。

Dhp. 421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63/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Yassa pure ca pacchā ca, majjhe ca natthi kiñcanaṃ;


Akiñcanaṃ anādānaṃ, 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 (421)
他的事物不存在于前、后与中间的人,
一无所有、无执着的人,我称他为婆罗门。(421)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taṃ 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主词为


“ahaṃ 我”,动词为“brūmi 称呼”(第一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taṃ 他”,受词的同位语为
“brāhmaṇaṃ 婆罗门”。此句为“我称他为婆罗门”。
受词“taṃ 他”有一个形容词子句:“Yassa pure ca pacchā ca, majjhe ca natthi kiñcanaṃ”。主
词为“Yassa kiñcanaṃ 他的事物”(单数,Yassa 为属格关系代名词),动词为“natthi 不存在”(第三
人称复数动词),副词为::
1. “pure 在于前”(位格)。
2. “pacchā 在于后”(位格)。
3. “majjhe 在中间”(位格)。
此句为“他的事物不存在于前、后与中间”。
受词“taṃ 他”另有两个形容词:
1. “Akiñcanaṃ 一无所有的”
2. “anādānaṃ 无执着的”。

《法句经》卷2〈梵志品 35〉:
“于前于后,[5]乃中无有,
无操无舍,是谓梵志”(CBETA, T04, no. 210, p. 573, a16-17),[5]乃=及【宋】【元】【明】。
《出曜经》卷30〈梵志品 34〉:
“于后于前,及中无有,
无操无舍,是谓梵志。”(CBETA, T04, no. 212, p. 772, b12-13)。
《法集要颂经》卷4〈梵志品 33〉:
“[4]于前及于后,及中则无有,
无操无舍行,是名为梵志。”(CBETA, T04, no. 213, p. 798, c19-21),[4]于=无【宋】【元】
【明】。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3 婆罗门品〉,Uv 33.29a。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64/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前〔过〕后〔未来〕,与中间〔现在〕,
无有任何物,不着一物者,是名婆罗门。”(CBETA, N26, no. 9, p. 55, a9-10 // PTS. Dhp. 59)。

Dhp. 422
Usabhaṃ pavaraṃ vīraṃ, mahesiṃ vijitāvinaṃ;
Anejaṃ nhātakaṃ buddhaṃ, 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 (422)
公牛、尊贵者、英雄、大仙、征服者、无希求者、净行者、觉悟者,我称他为婆罗门。(422)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taṃ 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主词为


“ahaṃ 我”,动词为“brūmi 称呼”(第一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taṃ 他”,受词的同位语为
“brāhmaṇaṃ 婆罗门”。此句为“我称他为婆罗门”。
受词“taṃ 他”有八个同位语(单数受格,连“brāhmaṇaṃ 婆罗门”为九个同位语):
1. “Usabhaṃ 公牛”
2. “pavaraṃ 尊贵者”
3. “vīraṃ 胜利者、英雄”(大雄)
4. “mahesiṃ 大仙、伟大的修行者”
5. “vijitāvinaṃ 征服者、胜利者”
6. “Anejaṃ 无希求者、无欲望者”
7. “nhātakaṃ 净行者”。
8. “buddhaṃ 觉悟者”。

《法句经》卷2〈梵志品 35〉:
“最雄最勇,能自解度,
觉意不动,是谓梵志。”(CBETA, T04, no. 210, p. 573, a18-19)。
《出曜经》卷30〈梵志品 34〉:
“仙人龙中上,大仙最为尊,
无数佛沐浴,是谓为梵志。”(CBETA, T04, no. 212, p. 773, b20-21)。
《法集要颂经》卷4〈梵志品 33〉:
“仙人龙中上,大仙最为尊,
无数佛沐浴,是名为梵志。”(CBETA, T04, no. 213, p. 799, a14-15)。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3 婆罗门品〉,Uv 33.50。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65/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牡牛最胜勇猛者,大仙无欲胜利者,
洗涤心垢与觉者,我称彼为婆罗门。”(CBETA, N26, no. 9, p. 55, a11 // PTS. Dhp. 60)。

Dhp. 423
Pubbenivāsaṃ yo vedi, saggāpāyañca passati,
Atho jātikkhayaṃ patto, abhiññāvosito muni;
Sabbavositavosānaṃ, 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 (423)
已经知晓宿命,见天趣恶趣,达生已尽,成就神通、完成一切成就的牟尼,我称他为婆罗门。(423)

此首偈颂为一个句子:“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taṃ 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主词为


“ahaṃ 我”,动词为“brūmi 称呼”(第一人称单数现在式动词),受词为“taṃ 他”,受词的同位语为
“brāhmaṇaṃ 婆罗门”。此句为“我称他为婆罗门”。
受词“taṃ 他”有六个形容词子句,主词都是“yo 这样的人”(关系代名词):
1. “Pubbenivāsaṃ vedi 已经知晓过去生”。动词为“vedi 已经知道”(第三人称单数动词,过去式
aorist (此处作现在完成式解释),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为 vidati),受词为“Pubbenivāsaṃ 过去
生”。
2. “saggāpāyañca passati 看见天界与地狱(苦途)”。动词为“passati 看见”,受词为
“saggāpāyañca”、“sagga-apāyaṃ ca”。(“ca 和”为句子跟句子之间的连接词)。
3. “atho jātikkhayaṃ patto 已达到‘生尽’(我生已尽)的”。“atho 还有、再者、更”(这是衬字,
翻译出)。动词为“hoti 是”(省略),主词补语为“jātikkhayaṃ patto 已达到‘生尽’(我生已尽)
的”;此处“patta”是“pāpuṇāti 达到、达成”的过去分词。
4. “abhiññāvosito 获得神通、住于神通”。动词为“hoti 是”(省略),主词补语为“abhiññāvosito
获得神通、住于神通”。
5. “muni 牟尼”。动词为“hoti 是”(省略),主词补语为“muni 牟尼”。
6. “Sabbavositavosānaṃ”。动词为“hoti 是”(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省略),主词补语为
“Sabbavositavosānaṃ 达到一切成就的”、“vosita 已完成的、已达到的”,“vosānaṃ 成
就”。

《法句经》卷2〈梵志品 35〉:
“最雄最勇,能自解度,
觉意不动,是谓梵志。”(CBETA, T04, no. 210, p. 573, a18-19)。
《出曜经》卷30〈梵志品 34〉:
“仙人龙中上,大仙最为尊,
无数佛沐浴,是谓为梵志。”(CBETA, T04, no. 212, p. 773, b20-21)。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66/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法集要颂经》卷4〈梵志品 33〉:
“仙人龙中上,大仙最为尊,
无数佛沐浴,是名为梵志。”(CBETA, T04, no. 213, p. 799, a14-15)。
梵文《法句经》对应偈颂位于〈33 婆罗门品〉,Uv 33.47。

元亨寺版《法句经》卷1:
“牟尼知前生,见天界恶趣,达生之灭尽,业成无上智[6],一切圆满者,是名婆罗门。”(CBETA,
N26, no. 9, p. 55, a12-13 // PTS. Dhp. 60)
[6]译文不依 abhiñña, vosito(ed, PTS)而从于 abhiñña-vasito(Fausb.)。(CBETA按:汉译
南传大藏经此页对应之注解标号"[05]"与章节校注内容不符,故CBETA将此处的"[05]"注解标号修
订成"[06]"注解标号)。
第廿六:波罗门品(Brāhmaṇavaggo)总结
巴利《法句经》与汉译《法句经》,第26品〈婆罗门品〉结语
巴利《法句经》的〈26 婆罗门品〉与支谦《法句经》(T210)的〈35 梵志品〉,两者互为对应的
品。
以〈26 婆罗门品〉的 419, 420 两颂为例,两者的第三、四句分别是“Asattaṃ sugataṃ
buddhaṃ, 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 已经无执着、善逝与觉悟的人,我称他为婆罗门”,与
“Khīṇāsavaṃ arahantaṃ, 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 已经是漏尽的、值得供养的人,我称他为
婆罗门”。419 颂的“buddhaṃ”意为“觉悟的”,420 颂的“arahantaṃ”意为“值得供养的”;但是,
在佛教经典文献当中称“值得供养的 arahantaṃ 应供”,其实就是指“arahat 阿罗汉”。也就是说,
初期佛教并不忌讳称“阿罗汉”为“婆罗门”;这种称呼方式,已经很少在《法句经》以外的文献出
现。
如果《法句经》如此古老而保存了其他佛教文献已经删除的此一称呼方式,那么四部《尼柯耶》或
四《阿含》的口诵传统却未将这些偈颂纳入经文,其原因就值得进一步推究。
阅读《法句经》可以是浅尝“法味”,也可以是钩深汲玄而逸趣横生。在此举《法句经》389颂为
例。
Na brāhmaṇassa pahareyya, nāssa muñcetha brāhmaṇo;
Dhī brāhmaṇassa hantāraṃ, tato dhī yassa muñcati. (389)
元亨寺版《法句经》翻译作:“勿打婆罗门,婆罗门勿瞋。打婆罗门者,忿瞋灾极甚。”(CBETA,
N26, no. 9, p. 53, a2 // PTS. Dhp. 56)
黄宝生翻译作:“不要打击婆罗门,婆罗门也别瞋怒,打击婆罗门可耻,为此瞋怒更可耻。”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67/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了参法师翻译作:“莫打婆罗门!婆罗门莫瞋,打彼者可耻,忿发耻更甚!”
净海法师翻译作:“不要攻击婆罗门;受攻击亦不发瞋怒。攻击婆罗门者为可耻;发瞋怒者更是可
耻。”
《出曜经》翻译作:
“不捶梵志,不放梵志,
咄捶梵志,放者亦咄。
所谓‘梵志’者,得阿罗汉道;不得以手[21]卷刀杖加彼真人,‘不放梵志’者,此是真人,恒当供养衣
被服、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四事供养,令不减少。‘咄捶梵志’,行恶之人。‘放者亦咄’,复是
恶人,不留供养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能具此行故名为‘梵志’。是故说曰‘不捶梵志,不放梵
志,咄捶梵志,放者亦咄’。”(CBETA, T04, no. 212, p. 774, c25-p. 775, a4),[21]卷=拳【元】
【明】。
否定式动词“na muñcetha”,《法句经注》诠释为“不对他释放愤怒,受到他的攻击而不反击”,所
以 KR Norman 翻译作:“nor should he release (angry words) against him 婆罗门也不该对捶打
他的人释出恶言”。 竺佛念的翻译作“不放”,“不应放舍对婆罗门的四事供养”:“此是真人,恒当供
养衣被服、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四事供养令不减少。”
所以,如将偈颂中的“婆罗门”诠释作“阿罗汉”,那么称“婆罗门不应因遭受攻击而发怒,如发怒则
是可耻”,这是“空谈”,因为阿罗汉本就不会因遭受攻击辱骂而发怒。
如将偈颂中的“婆罗门”诠释作“种姓”,则应提供四事供养给沙门、婆罗门,单举“婆罗门”也是怪
异。似乎,巴利传统与透过汉译的《出曜经》传统均发生“忘失本义”的现象。
汉译《法句经》的〈35 梵志品〉有40首偈颂,而巴利〈26 婆罗门品〉有41首偈颂,两者的略有差
异。
巴利《法句经》从第一品〈双品〉到第26品〈婆罗门品〉为止,总共有 423 首偈颂,对应的 T210
《法句经》从第九品〈双要品〉到第35品〈梵志品〉(不包含〈33 利养品〉)共有 454 首偈颂(22 +
20 + 12 + 17 + 21 + 17 + 10 + 16 + 22 + 14 + 14 + 13 + 14 + 21 + 14 + 12 + 26 + 19 + 17 + 28 +
14 + 16 + 17 + 26 + 32 + 40 = 494)。
在此,我必需再提醒一次:此处的文法经过我的演绎和诠释,有些部分可能是错误的而需要进一步
订正。
此一专题希望建立一个讨论平台,来呼应此项需求,希望有人接棒持续改进。
巴利《法句经》第26品为〈Brāhmaṇa vaggo 品〉,其他语言版本《法句经》相当于“婆罗门品”的
品名为:
1. 巴利《法句经》〈26 婆罗门品〉共41首偈颂。
2. 波特那《法句经》〈3 婆罗门品〉
3. 犍陀罗《法句经》〈1 婆罗门品〉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68/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4. 梵文《法句经》(《优陀那品》)第33品为〈婆罗门品〉。
值得注意的是,巴利《法句经》与梵文《法句经》(《优陀那品》)都是位于最后一品;而犍陀罗《法
句经》则列为第一品,次序刚好完全相反。
汉译《法句经》的相关品名如下:
1. T210《法句经》,〈梵志品 35〉,40首偈颂。
2. 《法句譬喻经》,〈梵志品 35〉,9首偈颂。
3. 《出曜经》,〈梵志品 34〉,75首偈颂。
4. 《法集要颂经》,〈33 梵志品〉72首偈颂。

本群组在“巴利《法句经》”的目录下,介绍了第25品〈比丘品〉383-423颂,接着要从下列三个角
度来审查这些文献:
1. 从巴利偈颂本身检视巴利《法句经》的第26品〈婆罗门品〉。
2. 从巴利《法句经》的视角阅读汉译《法句经》(T210)。
3. 从汉译《法句经》(T210)的视角阅读巴利《法句经》。

1. 从巴利偈颂本身检视巴利《法句经》的第26品〈婆罗门品〉:
〈26 婆罗门品〉41首偈颂之中,只有 394 颂未出现与“婆罗门”有关的词汇。
2. 从巴利《法句经》的视角阅读汉译《法句经》(T210):
巴利《法句经》389, 390, 408, 410, 411, 415, 419 共七颂缺汉译《法句经》(T210)的对应偈颂。
3. 从汉译《法句经》(T210)的视角阅读巴利《法句经》:
汉译《法句经》(T210)的32首偈颂当中,第 8, 19, 25, 26, 28, 29, 36颂共七颂缺巴利对应偈颂。
Dhammapadapāḷi niṭṭhitā.
《法句经》至此完毕
Buddhasāsanaṃ ciraṃ tiṭṭhatu
愿佛陀的教法久住于世
附录:巴利文法简介
本书将句子分为五类: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69/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1. 主词 + be动词 + 形容词
2. 主词 + be动词 + 名词
3. 名词 + 动词
4. 名词 + 动词 + 受词
5. 名词(呼格)
1. 除了第五句只有以呼格呈现的名词之外,每一句子均须具备主词及动词。
2. 第一类、第二类句型的“be动词”为“是、变成”之类字义的动词,此两类句型在“be动词”之后的
“形容词”或“名词”称为“主词补语”,用以作为区隔。
3. 第三类句型的动词不需受词,此类动词称作“不及物动词”。
4. 第四类句型的动词需有受词,此类动词称作“及物动词”。
5. 用以作为名词的修饰词,称为“形容词”(相当于汉语“的”,如:厚的、美丽的、老的),用以作为
“动词、形容词、副词”的修饰词,称为“副词”(相当于汉语“地”,如:迅速地、从上往下地),一
个句子当中的“形容词”或“副词”可以是单字、“子句”(具有主词与句子的形式)或“片语”(不具有
主词与句子的形式)。
6. 名词的八个格:
1.) 主格,作为一个句子的主词或主词补语。(Nominative)
2.) 受格,作为“及物动词”的受词。(Accusative)
3.) 与格,作为“及物动词”的间接受词,如“我给他钱”、“女孩喂狗面包”两个句子,“钱”和“面
包”是“受词”,需用“受格”,“他”和“女孩”是“间接受词”,需用“与格”。这两个句子可以写成“我
把钱给他”、“女孩拿面包给狗(吃)”。(Dative)
4.) 具格,以此名词为工具。(Instrumental)
5.) 属格,这是所有格,如“我的钱”、“女孩的面包”,其中“我的”、“女孩的”都须用属格。
(Genitive)
6.) 位格,代表位置。(Locative)
7.) 从格,代表“从此处来”。(Ablative)
8.) 呼格,用以称呼或呼叫此一名词。(Vocative)

苏锦坤 Ken Su, 独立佛学研究者 ,藏经阁外扫叶人, 台语与佛典 部落格格主


欢迎在相关部落格留言指正、补充、讨论、批评。
“巴利《法句经》偈颂句型及词汇讨论平台”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84533056446281)
“台语与佛典”(http://yifertw.blogspot.com)
法句经 首页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70/571
2021/7/20 《法句经》, Dhammapada, 白话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苏锦坤 着 2021)

Tipiṭaka 南传大藏经; 巴利大藏经


∈ 分类: 巴利三藏小部
∑ 标签: 法句经 , Dhammapada , 苏锦坤 , 白话文版 , 法集要颂经 , 法句譬喻经 , 出曜经 , Dhp. , DHP , 藏经阁的扫叶人 , Ken Su
巴利文经典最突出的特点,同时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读者最感厌倦的特点,就是单字、语句和整段文节的重复。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体所产生的
结果。 …,…,…,
…,…,…, 这种文句冗长的特性,另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在长时期中三藏经典只以口授相传。 …,…,…,
…,…,…, 巴利文经典令人生厌的机械性的重覆叙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于僧伽罗人(Sinhalese)不愿遗失外国传教师传授给他们的圣语
…,…,…,
…,…,…, 重覆叙述不仅是说教记录的特点,而且也是说教本身的特点。我们持有的版本,无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说教压缩成为编有号码的段落和重
覆叙述的产品。佛陀所说的话一定比这些生硬的表格更为活泼柔软得多。
(节录自: 巴利系佛教史纲 第六章 圣典 二 摘录 )
府城佛教网(mirror 站)
Nanda欢迎来函指教!
※※※本网站 Htmled 版权属十方法界,欢迎复制流传;※※※
※※※法义尊贵,请勿商品化流通!※※※
参考台湾(CC BY-NC-SA 3.0 TW)授权条款
愿我们一起分享法施的功德、
愿一切众生受利乐、
愿正法久住。

nanda.online-dhamma.net/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Ken-Yifertw-Su/dhp-Ken-Y-Su-full/ 571/57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