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00

分类号 O412 密 级

U D C 编 号 10486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用图规则证明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研 究 生 姓 名: 侯灵辉

学 号: 2016202020007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杜一剑 副研究员

专 业 名 称: 理论物理

研 究 方 向: 散射振幅

二〇一九年五月一日
A graphic approach to gauge invariance induced
identity

Candidate: Linghui Hou


Student Number: 2016202020007
Supervisor: Assoc.Prof. Yi-jian Du
Major: Theoretical Physics
Speciality: Scattering Amplitude

School of Physics and Technology


Wuhan University

May 1, 2019
论 文 原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

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

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

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

年 月 日
用图规则证明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摘 要

Einstein-Yang-Mills(EYM) 理论和 General Relativity(GR) 中的树级单迹散射振


幅,都可以用色排序的 Yang-Mills(YM) 振幅展开,这些 YM 振幅的系数是由洛伦
兹不变量构成的多项式函数。在本文中我们定义了一套图规则来得到这个展开对应的
YM 振幅及其对应系数。当对某一引力子施加规范不变性条件时,EYM 或 GR 振幅
应当为零,对应的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个关于色排序的 YM 振幅的非平凡恒等式,即规
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与传统的 Kleiss-Kuijf(KK) 和 Bern-Carrasco-Johansson(BCJ)
关系不同,规范不变性诱导的恒等式在系数中包含有极化矢量。本文研究了规范不变
性诱导恒等式与传统 BCJ 关系之间的关系。通过图形规则,我们证明了对于任意的极
化条件下,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都可以被精确地展开为 BCJ 关系的组合。当进一步
考虑极化矢量的横向性条件和振幅的动量守恒性质时, 我们发现树级 GR 振幅的规范
不变性诱导恒等式也可以用色排序的 YM 振幅的 BCJ 关系展开。此外本文还提出并
证明了基于图的 BCJ 关系。

关键词: 振幅关系,规范不变性,BCJ 关系

-I-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II -
用图规则证明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ABSTRACT

All tree-level amplitudes in Einstein-Yang-Mills (EYM) theory and gravity (GR)


can be expanded in terms of color ordered Yang-Mills (YM) ones whose coefficients
are polynomial functions of Lorentz invariants and are constructed by a graphic rule.
Once the gauge invariance condition of any graviton is imposed, the expansion of a tree
level EYM or gravity amplitude induces a nontrivial identity between color ordered
YM amplitudes. Being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Kleiss-Kuijf (KK) and Bern-Carrasco-
Johansson (BCJ) relations, the gauge invariance induced identity includes polarizations
in the coefficients.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auge in-
variance induced identity and traditional BCJ relations. By proposing a refined graphic
rule, we prove that all the gauge invariance induced identities for single trace tree-level
EYM amplitudes can be precisely expanded in terms of traditional BCJ relations, with-
out referring any property of polarizations. When further considering the transversality
of polarizations and momentum conservation, we prove that the gauge invariance in-
duced identity for tree-level GR amplitudes can also be expanded in terms of traditional
BCJ relations for YM amplitudes. As a byproduct, a graph-based BCJ relation is pro-
posed and proved.

Key words: Amplitude Relation, Gauge invariance, BCJ relation

- III -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IV -
用图规则证明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I

第 1 章 绪论 1

第 2 章 EYM 振幅的展开 5
2.1 振幅规范不变性决定的递归展开规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2.2 树图级单迹 EYM 散射振幅图规则展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2.3 树图级单迹 EYM 振幅的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 . . . . . . . . . . . . . . . . . . . 7
2.4 BCJ 关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第 3 章 图形规则和主要思想 9
3.1 新的图形规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3.1.1 例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3.2 本文的主要思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

第 4 章 例子分析 15
4.1 H = {h1 } 时的例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
4.2 H = {h1 , h2 } 时的例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
4.3 H = {h1 , h2 , h3 } 时的例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
4.4 例子总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6

第 5 章 对应给定的架构图所构造的物理图和伪图 27
5.1 架构图的一般结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
5.2 对应给定的架构图的物理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0
5.2.1 架构图 5.3 对应的物理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2
5.2.2 构造物理图的一般规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7
5.3 伪图的引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2
5.3.1 架构图 5.3 对应的伪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2
5.3.2 构造伪图的一般规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3

-V-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4 所有物理和伪图的求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4

第 6 章 基于图的 BCJ 关系 51
6.1 基于图的 BCJ 关系的简单例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1
6.2 一般情况证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6

第 7 章 树级引力振幅的规范不变恒等式 61
7.1 树级 GR 振幅的图规则展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2
7.2 树级 GR 振幅的规范不变性诱导的恒等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3

第 8 章 结论 69

附录 A 约定和定义 71

附录 B H = 11 例子 73

致谢 85

- VI -
用图规则证明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第1章 绪论

量子场论是一种考虑相对论情形的多粒子理论, 也是我们当今完善度和精确度最
高的物理理论之一。其重要贡献之一在于给出了一种描述基本粒子间相互作用的方法。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计算散射振幅然后进一步得到散射截面—一个可观测的物理
量, 也是高能实验中最核心的结果。在过去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计算散射振幅, 包
括一系列微扰理论如 Old-fashioned perturbation theory(OFPT) 提供了一种在壳的方
法来计算散射振幅。还有就是著名的费曼图 (Feynman Diagram), 提供了一套图的方
法来计算散射振幅, 通过定义恰当的外线态, 我们可以通过用费曼图直接写出一个散射
过程的振幅。这个发现大大的简化了振幅的运算, 并且其优美的物理图像也使人可以
更加清楚的掌握。
不过, 随着大型强子对撞机 (LHC) 的建造, 以及其他一系列高能对撞机的开机, 我
们在实验上也可以达到越来越高的能标, 这对我们的理论预测产生了严峻的挑战。首
先, 强子的对撞过程会产生包含大量粒子喷柱 (jet), 这是由于强相互作用力的四胶子
顶点使得少量粒子在相互碰撞后可能产生大量的背景。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计算包含多
粒子的散射过程, 但是通过费曼图的方法已经很难达到目标。因为当粒子数上升时, 费
曼图的个数呈指数上升, 譬如计算一个十个胶子的散射振幅我们需要考虑的费曼图数
量超过了一千万个, 这已经几乎不可能直接计算。另外, 如果想要计算包含引力子在内
的散射振幅, 费曼图的方法也会变得举步维艰。比如一个三顶点的引力子相互作用顶
角包含了 100 多项, 由此可以想见计算引力散射振幅的困难程度。除此以外, 由于科技
的进展, 人们对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比如目前对电子质量 em , 普朗克常量 h 的测
量都已精确到 10−12 , 对于精细结构常数 αs 也精确到了 10−7 量级 [42], 当要求如此高
的精度的理论预测时就需要计算高圈图的修正, 而这样一来, 又大大的提升了运算量。
但实际上, 这些振幅最终的结果并不想费曼图显示的那样复杂。近年来, 很多理论
学家都致力于对散射振幅的研究, 并且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当考虑外线粒子的螺旋度
时, 规范振幅可以被极大的简化。例如任意多胶子数的色排序的最大螺旋度破缺 (Max-
imally Helicity Violating) 振幅, 都可以仅仅用一个表达式写出来, 这就是著名的 Parke-
Taylor 公式 [38]。这是由于规范不变性的冗余, 导致了费曼图中出现了大量的可消除
项存在。而 KLT(Kawai-Lewellen-Tye) 关系 [33] 给出了一个引力振幅和 YM 振幅的对
应关系, 这一理论在弦论的层面则对应了闭弦和开弦的对偶。另外还有 On-shell 技术,
如果要求所有物理过程都在壳 (On-shell), 人们发现可以通过幺正切割的方法 [4, 5], 将

-1-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圈图切割成为树图的乘积。随后一系列在壳技术被开发出。如 BCFW(Britto-Cachazo-
Feng-Witten) 递推关系 [9, 11] 的出现进一步简化了散射振幅的运算, 这种方法着眼于
振幅的解析结构, 通过将外线动量偏移一个微小的虚部, 将一个振幅延拓到复区域, 进
而用留数定理将一个多点在壳的散射振幅表示为一些少点振幅的表达式。这种方法无
论是在树图阶和圈图贡献都有着重要的应用。此外 CHY 框架 [14] 是一种不同于传统
拉氏量和费曼图方法的全新理论体系, 将量子场论散射振幅表达为对黎曼曲面的模空
间的积分。进而可以通过求解一系列散射方程, 来计算无质量粒子散射振幅。
这些研究都揭示了散射振幅中还隐藏了更多未发现的对称性。因此对于散射振幅
的研究便有了实在的意义。一方面我们希望可以借由研究散射振幅, 来揭示其背后隐
藏的优雅物理规律。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开发出可以代替费曼图的更加有效的计算工
具, 进一步化简高能物理中散射振幅的计算。因此这篇学位论文也就散射振幅的一个
方向进行了一些研究, 并且收获了一些有意义的成果。
本文基于 EYM 振幅到 YM 振幅的递归展开关系的研究 [19, 28]。这个有趣的研
究告诉我们, 可以通过外部引力子的规范不变性质, 加上合适的假设, 来确定树级单迹
EYM 振幅到纯 YM 振幅的递归展开形式 (基于 CHY 框架的方法, 在 [13–16, 43] 中给
出)。这项研究是建立在早期 EYM 振幅关系研究 [20, 36, 39, 41] 的基础上。当进一步
考虑引力振幅和单迹 EYM 振幅的关系时, 我们可以将任何树级引力振幅展开为 YM
振幅的表达式, 从而简化引力振幅的计算。这一关系中最重要的特点是规范不变性, 通
过巧妙的构造将结果表示为反对称强度张量的形式, 使得规范不变的性质被显然的暴
露出来。根据数学归纳法, 初始条件成立, 且由少引力子的结果可以推出多引力子结果
成立。因此可以证明这个振幅关系对任意引力子数都是成立的。
然而这个证明对其中的一个引力子 (所谓的”基准引力子”) 的规范不变性并不能
被显然的观察到。这背后隐藏了一个非平凡的恒等式, 其系数是依赖于引力子的极化
和外部动量的洛伦兹不变量的多项式函数。在 [2, 7, 8, 19, 21, 25, 36] 中也有类似的关
于通过施加规范不变性来生成 YM 振幅关系的讨论。这个恒等式可以被用来证明非线
性 sigma 模型 [25] 中散射振幅的不同计算方法的等价性 [17, 22, 23]。
在过去人们证明了, 规范理论满足 Kleiss-Kuijf(KK)[34] 和 Bern-Carrasco-Johansson
(BCJ) 关系 [3], 这些约束将独立振幅的数量减少到 (n − 3)![6, 18, 27, 40]。现在上文
中所提到的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对规范理论振幅产生了一种新的约束, 它和 KK 和
BCJ 关系的一个显著的不同是其系数中包含外部极化矢量。从这一点看来, 似乎规范
不变性诱导的恒等式提供了一种超越 KK 和 BCJ 关系的新的振幅关系。但实际上, 通
过对几个例子的直接计算 ([19, 21, 28]), 人们发现规范不变性诱导的恒等式和 BCJ 关
系都同样的将振幅控制在 (n − 3)! 阶。所以由规范不变性诱导的恒等式并没有进一步
的约束散射振幅的个数, 因此它应该只是 BCJ 关系的一个变种。不过由于这个展开关

-2-
用图规则证明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系的系数的复杂性, 前面文章中的例子都不能简单的直接推广到任意情况。尽管可以
通过各种方法来证明这一等式的正确性, (如 BCFW 方法 [10, 12]), 但是都不能直接找
出它深层次的来源。所以目前, 对于规范不变性诱导的恒等式与 BCJ 关系之间的联系,
还缺乏系统的研究。
为了发现规范不变性诱导的恒等式与 BCJ 关系之间的联系, 本文研究了树级单迹
EYM 振幅 (和纯 GR 振幅) 到纯 YM 振幅展开关系的规范不变性所诱导的恒等式。我
们在文章中提出了一个“新的图形规则”, 其与过去的图规则区别在于明确的区分了
不同类型的洛伦兹不变量 ϵ · ϵ, ϵ · k 和 k · k。我们用不同类型的线来区分这三种洛伦兹
不变量 (类似的图形规则在 CHY 框架中的应用见 [32, 35])。通过定义架构图, 可以将
包含有 ϵ · ϵ 和 ϵ · k 变量的子图作为特征, 将包含有相同特征的图收集到一起。通过收
集这一组图的 k · k 线以及对应的振幅, 我们最终将其表示为 BCJ 关系的组合。
而为了将这个观察的到的结论推广到任意情况下, 我们需要进一步挖掘这种图的
隐藏结构。我们发现架构图总是由至少两个互不连通的子树图 (部分) 组成。通过恰当
的步骤, 我们可以系统的将很多个互不连通的子图连接 (通过 k · k 线), 最后得到两个
不连通的部分 (称为最终上部和下部, 用符号 U 和 L 表示)。然后在通过 k · k 线连
接这两部分的所有节点并求和所有可能性。在这一过程中, 有一些图是实际物理中并
不存在的, 我们称之为伪图。伪图的引入是为了将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的形式凑出
完整的 BCJ 关系形式。不过幸运的是, 我们发现所有的伪图, 都会成对的消除。因此,
伪图的引入并不会影响最终的结果1 。因此我们可以对包含相同构架图的所有物理图和
伪图求和, 然后在进一步对所有可能的架构图求和来得到了完整的展开。本文的一个
重要发现是, 通过收集对应任意一个架构图的所有可能图 (包括物理图和伪图), 所得
到的 k · k 和振幅, 都可以固定的由传统 BCJ 关系叠加形成 (架构图中包含的 ϵ · ϵ 和
ϵ · k 变量作为公共的系数被提出到表达式外)。因此我们定义了基于图的 BCJ 关系来
表达这一特殊的 BCJ 组合形式。由此我们将树级单迹 EYM 振幅展开关系的规范不
变性诱导恒等式展开成为了一系列基于图的 BCJ 关系的组合, 进而将所有的基于图的
BCJ 在展开称为传统 BCJ 的叠加。这样我们便成功的找出了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与传统 BCJ 关系的联系。并且发现了基于图的 BCJ 关系这一非平凡的关系。同样的
讨论也适用于树级 GR 振幅的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唯一值得注意的区别是, 在纯
引力情况下需要额外的考虑极化矢量的横向性质和振幅的动量守恒性质。
本文的结构如下。在第2章中, 我们回顾了树级单迹 EYM 振幅的递归展开, 规范
不变性诱导的恒等式以及传统的 BCJ 关系。由单迹 EYM 振幅导出的规范不变性诱
导恒等式的新的图形规则, 以及本文的主要思想, 在第3章中给出。在第4章中, 给出了
1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一对可以相消的伪图存在于不同的上下部组合中。因此对单独的一个上下部组合中加入伪图的贡献是不平凡的结
果。只有在对一个构架图对应的所有可能的上下部组合求和后, 所有的伪图才可以全部抵消, 这种方法才与求和所有物理图结果相同

-3-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例子的直接计算。包含相同架构图的所有物理图和伪图的构造规则在第5章中给出。在
第6章中, 我们证明了物理图和伪图对应于一个最终上下部分的组合的总贡献, 可以表
示为基于图的 BCJ 关系。该关系进一步被证明是传统 BCJ 关系的组合。第7章讨论了
纯 GR 振幅的规范不变性诱导的恒等式。最后我们在第8章中总结了这项工作。附录
中包含了符号约定和复杂的图表。

-4-
用图规则证明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第2章 EYM 振幅的展开

我们都知道一个物理的振幅应当是规范不变的, 换言之, 当我们将其中的一个粒子


的极化矢量变为该粒子的动量后, 这个振幅总体会变为零 [44]。如果考虑引力和胶子
的混合散射振幅时, 我们可以将引力子的极化矢量看作两个 Yang-Mills 场的极化矢量
的乘积 ϵ± ±
i ϵi , 那么我们只需要将其中的一个极化矢量变成动量 ϵi → ki , 整个振幅就会

变为零。这个性质在包含规范场的振幅中具有很强的约束。在这一章里我们通过这个
约束, 将 EYM 振幅递归的展开为少引力子的 EYM 振幅, 进而全完展开到 YM 振幅。

2.1 振幅规范不变性决定的递归展开规则

首先我们给出一个包含有 n 个胶子, 1 个引力子的色排序单迹 EYM 散射振幅的


展开公式

AEY M
n,1 (1, 2, . . . , r||h1 ) = (ϵh1 · Yh1 )AYn+1
M
(1, {2, 3, . . . , n − 1}  {h }, r)
1

(2.1.1)

其中关于  的求和 , 代表了对于洗牌后的所有可能排序求和, 其中当两个集合进行


1

洗牌运算时, 我们会保持每一个集合内的相对顺序, 并对它们的并集排序。而 Yh1 ≡


∑ −1 −1
σ −1 (i)<σ −1 (h1 ) ki 。其中 σ (i) < σ (h1 ) 表示了粒子 i 的位置处于 h1 的前面, 因此

Yh1 表示所有的 h1 前面的粒子的动量求和。显然这个结果在替换 ϵh1 → kh1 后变为


BCJ 关系的形式为零, 其规范不变性得到了满足。因此我们的初始条件是成立的。另
外再加上两个基于物理的假设,
• Ansatz 11: 单迹 EYM 散射振幅 AEYM
n,m 一定可以表示为少引力子的 EYM 散射振幅

的代数。
n,m 展开为纯 YM 散射振幅的时候, 所有的 ϵ · k 项
• Ansatz 22: 当 EYM 散射振幅 AEYM
可以表示为:
∑∑
(ϵhα1·Xα1 ) · · · (ϵhαm·Xαm )A(1, {1, 2, . . . , n−1}  {α , . . . ,α
1 m }, n)
α∈Sm 
(2.1.2)
1
对于有序集合 A 和 B, 洗牌运算 A  B: 对 A 和 B 的并集进行排序, 但是保持他们内部的相对顺序, 例如 {1, 2}  {a, b} =
{{1, 2, a, b}, {1, a, 2, b}, {1, a, b, 2}, {a, 1, 2, b}, {a, 1, b, 2}, {a, b, 1, 2}}

-5-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根据这两个假设, 以及初始条件 (|H| = 1 时的例子 (2.1.2) 式), 根据数学归纳法, 可以


得到一个递归的展开关系 [28]
∑ ∑ ( )
A(1, 2, . . . , r∥ H) = h)A 1, σ , r e
Cha (h h , (2.1.3)
h| e 
h σ ∈{2,...,r−1} {h
h,ha }

其中 H 代表了所有引力子的集合 {h1 , h2 , . . . , hs }。其中 ha 表示引力子集合中任意选


择的一个引力子, 被称为基准引力子。第一个求和关于 H \ ha → h | e h 的含义为, 对以
下步骤的所有可能求和: 将去除基准引力子后的所有引力子任意的分为两部分 h 和 e
h,
并且对 h 的引力子进行任意的排序, 记为 {hi1 , hi2 , . . . hij }。第二个求和是关于所有可
能的排序 σ ∈ {2, . . . , r − 1} {h
( )

h, ha } 求和。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少引力子的振幅
h)A 1, σ , r e
及其系数 Cha (h h 。其中系数可以表示为

h) ≡ ϵha · Fij · · · · · Fi2 · Fi1 · Yi1 (σ


Cha (h σ ), (2.1.4)

其中强度张量 Fiµν 为

Fiµν ≡ kiµ ϵνi − kiν ϵµi (2.1.5)

以及 Yi1 (σ
σ ) 代表了所有处于 i1 前面的胶子动量和。

2.2 树图级单迹 EYM 散射振幅图规则展开


反复应用递归展开 (2.1.3), 我们最终可以将单迹 EYM 振幅 A(1, 2, . . . , r∥ H) 用纯
YM 振幅表示

A(1, 2, . . . , r∥H) = C(1, σ , r)A(1, σ , r) (2.2.1)
σ ∈{2,...,r−1} perms H
在上面的等式中, 我们对所有可能的排序 σ ∈ {2, . . . , r − 1}  perms H 求和, 其中
perms H 是引力子集合 H 元素的所有可能排列。对于某种给定排列 σ 所给出的系数
C(1, σ , r) 可以表示为

C(1, σ , r) = C [F ] , (2.2.2)
F ∈G(1,σ
σ ,r)

其中 {G(1, σ , r)} 表示由以下图形规则构造的一组图形 F:


(1) 定义一个引力子的参考顺序 ρ, 然后将所有的引力子排列成一个有序集合

R = {hρ(1) , hρ(2) , . . . , hρ(s) } (2.2.3)

其中, hi (hi ∈ H) 处于有序集 R 中的位置 ρ−1 (hi ) 被称为hi 的权重。显然, hρ(s) 是


R 中权重最高的节点。

-6-
用图规则证明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2) 从有序集 R 中选择出权重最高的元素 hρ(s) (用于第一步递归展开的基准引力子),


任意的胶子 l ∈ {1, 2, . . . , r − 1} 和一系列满足 σ −1 (l) < σ −1 (i1 ) < σ −1 (i2 ) <
. . . σ −1 (ij ) < σ −1 (hρ(s) ) 的引力子 (i1 , i2 , . . . , ij ∈ H)。这里粒子 i 在排序 σ 中的位
置用 σ −1 (i) 表示。通过将集合 {l, i1 , i2 , . . . , ij , hρ(s) } 中的每个粒子考虑为一个节
[ ]
点, 我们构造了一个从节点 hρ(s) 开始, 指向节点 l 的链子 CH= hρ(s) , ij , . . . , i1 , l 。
其中, 引力子 hρ(s) , 胶子 l 和引力子 i1 , i2 , …, ij 分别的被称为该链的起始节点, 结
束节点和内部节点。我们通过链的起始节点的权重定义了链的权重。与这个链对
应的系数为

ϵhρ(s) · Fij · Fij−1 · · · · · Fi1 · kl (2.2.4)

然后从 R 中删除 i1 , i2 , ..., ij , hρ(s) 并重新定义 R → R ′ = R \ {i1 , i2 , ..., ij , hρ(s) }。


(3) 从根2 {1, . . . , r − 1} 和第一条链子的并集中选出一个节点 l′ ∈ {1, 2, . . . , r − 1} ∪
{i1 , i2 , ..., ij , hρ(s) }, 从 R ′ 中选出最高权的节点 hρ′ (s′ ) (即递归展开第二步中的基
准引力子), 以及一系列满足 σ −1 (l′ ) < σ −1 (i′1 ) < σ −1 (i′2 ) < · · · < σ −1 (i′j ′ ) <
σ −1 (hρ′ (s′ ) ) 的中间引力子 i′1 , i′2 , ..., i′j ′ ∈ R ′ , 我们定义从 hρ(s′ ) 起始, 到 l′ 为止
的一个链子 CH = [hρ′ (s′ ) , i′j ′ , i′j ′ −1 , . . . , i′1 , l′ ]。其对应的系数为

ϵhρ′ (s′ ) · Fi′j′ · Fi′j′ −1 · · · · · Fi′1 · kl′ (2.2.5)

然后从有续集 R ′ 中删掉 i′1 , i′2 , ..., i′j ′ , hρ′ (s′ ) , 并且将其重新定义为 R → R ′′ =


R′ \ {i′1 , i′2 , . . . , i′j ′ , hρ′ (s′ ) }。
(4) 重复上述步骤, 直到有序集 R 为空, 则所有的链子共同构成一个连通图 F, 其中引
力子连接在根 {1, . . . , r − 1} 上。对于任何给定的图 F, 与所有链相关的因子的乘
积构成了 (2.2.1) 式中系数 C(1, σ , r) 的一部分 C [F ] 。因此, C(1, σ , r) 的最终表达式
可以通过对上述步骤构建的所有可能的图求和得到的, 即 (2.2.2) 式。

2.3 树图级单迹 EYM 振幅的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根据规范不变性要求, 当任何引力子 hi ∈ H 的半极化矢量 ϵhi 被替换为其动量 khi


时, EYM 振幅应当为零。因此, 在替换 ϵhi → khi 时, 纯 YM 的展开结果 ((2.2.1) 式右
侧) 也应该变为零。在 (2.2.1) 式的系数中半极化矢量 ϵhi , 可能存在于以下两种情况里:
• 如果 hi 是参考集合 R 中的最高权重元素 hρ(s) (第一步展开的基准引力子), 那么它
一定不可能是任何链子的内部节点, 而只能是起始节点。此时关于 hi 的规范不变
2
由于树图结构的所有分支都会连接到胶子迹上, 因此我们将其称之为树图的根, 或者也可以认为节点 1 为根

-7-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性条件并不能被显然的观察到, 这暗示了一个非平凡的振幅关系存在

C(1, σ , r) ϵhρ(s) →khρ(s)
A(1, σ , r) = 0, (2.3.1)
σ ∈{2,...,r−1}  perms H
其中系数可表示为 C(1, σ , r) ϵhρ(s) →khρ(s)
, 是由 (2.2.2) 式将 ϵhρ(s) 替换为 khρ(s) 得到。
换言之, 由 hρ(s) 开头的链子变为了 khρ(s) · Fij · · · · · Fi2 · Fi1 · kl 。
• 如果 hi 是 hρ(s) 之外的某个引力子, 它可以是某个其他链的内部节点, 也可以是某
个链的起始节点。由于强度张量 Fhµν
i
的反对称性, 前一种情况自然为零。而后一
种情况则是 (2.3.1) 式中包含少引力子数目的情况。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 只要证明了一个一般情况下的 (2.3.1) 式, 则第二种情况一定成立,
因为它只作为前者的特例。所以我们只需证明 (2.3.1) 式, 即证明了规范不变性诱导恒
等式的成立。

2.4 BCJ 关系
色排序的树级 YM 振幅已被证明满足以下 BCJ 关系 [6, 18]:
∑ ∑
(kl · Xl (σ
σ )) A(1, σ , r) = 0, (2.4.1)
σ ∈β
β α β
l∈β

σ ) 代表了所有满足 σ −1 (a) < σ −1 (l) 的粒子


其中 β 和 α 是两个有序的胶子集合, Xl (σ
(包括胶子和引力子) 的动量和。为了后面叙述方便, 本文将 (2.4.1) 式的左侧公式简写

∑ ∑
B(1 | β , α | r) = (kl · Xl (σ
σ )) A(1, σ , r) (2.4.2)
σ ∈β
β α β
l∈β

-8-
用图规则证明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第3章 图形规则和主要思想

在前一节中, 我们发现对于 EYM 振幅的展开关系, 对基准引力子施加规范不变性


条件可以诱导出一个非平凡恒等式 ((2.3.1) 式)。这一恒等式与 BCJ 关系不同, 系数中
不仅包含 Mandelstam 变量 ka · kb , 而且还包含其他两种洛伦兹不变量 ϵa · ϵb 和 ϵa · kb ,
而 BCJ 关系则只对应 k · k 与振幅的关系。但在 [28] 里展示的例子中, 规范不变性诱
导恒等式 (2.3.1) 式实际上可以由传统 BCJ 关系展开, 而不需要引入外部极化矢量 ϵµi
的任何性质。然而, 由于 (2.3.1) 式中系数的复杂性, 这个观察到的结果不能简单地拓
展到一般情况。因此, 规范不变性诱导的恒等式与 BCJ 关系之间的关系仍然不明确。
在本节中, 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图形规则来表示这一恒等式的左侧表达式, 并就恒等
式 (2.3.1) 式和 BCJ 关系 (2.4.1) 式之间关系总述了本文的主要思想, 这将有助于我们
在接下来的部分中进行一般性研究。

3.1 新的图形规则

在第2章中, 我们定义的图规则所构造的图, 是无法区分三种洛伦兹不变量 ϵa · ϵb ,


ϵa · kb 和 ka · kb 的。因为这些结构都被包含在了 F 当中。为了研究规范不变性诱导
的恒等式 (2.3.1) 和 BCJ 关系 (2.4.1) 式之间的一般关系, 我们展开所有强度张量 Faµν ,
然后将上面的三种变量分别用三种不同的线表示。由此我们定义了新的图规则中三种
不同的节点, 以及三种类型的线:
(1) 内部节点 在原来的图形规则中, 每个内部节点代表一个强度张量 Faµν 。当 Faµν 展
开为 kaµ ϵνa − kaν ϵµa , 相应的内部节点对应 kaµ ϵνa 或 −kaν ϵµa 。这里动量 kaµ 和半极化矢
量 ϵνa 分别由一条直线和一条箭头线表示。其中对应动量的箭头线如果指向根的方
向, 则该箭头对应符号为正, 否则带一个负号。然后我们可以将原来的图中的节点
展开为图3.1中 (a) 和 (b) 的和。

图 3.1: 链的两种类型的内部节点

-9-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3.2: 链的两种起始点

图 3.3: 节点之间的三种类型的线

(2) 起始节点 在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2.3.1) 中, 除基准引力子 hρ(s) 对应的起始节


点之外, 其他的每个链的起始节点都对应一个极化矢量 ϵµa 。因此, 我们分别可以定
义两种起始节点, 分别为图3.2 (a) 和 (b)。
(3) 结束节点 在应用递归展开规则的过程中, 前一步所引入的引力子链子上的节点,
都可以作为后来引入的链子的结束节点存在 (显然胶子集合 {1, . . . , r} 中的节点也
可以是结束节点)。并且由于每个节点只能贡献一个半极化矢量 ϵµ 。因此作为结束
节点存在的某节点 e 只能提供动量 keµ 。因此结束上节点的连线可能为 ϵi · ke 或
ki · ke 两种。
(4) 节点间的三种类型的线 在展开强度张量 Faµν 后, 我们的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
洛伦兹不变量, 因此在新的图规则中, 我们需要通过定义不同的线来区分它们。如
图3.3 (a) , (b) 和 (c) 所示, 我们定义了 Type-1, Type-2 和 Type-3 三种线分别对
应 ϵa · ϵb , ϵa · kb 和 ka · kb 三种洛伦兹不变量。

经过上述定义, 我们给出了一套新的图规则, 可以通过上述规则构造的图来展开原有的


表达式, 因此由规范不变性诱导的恒等式 ((2.3.1) 式) 的系数 C(1, σ , r) ,可
ϵhρ(s) →khρ(s)

以通过对可能的图求和来得到

 
∑ ∑
 D[F ]  A(1, σ , r) = 0, (3.1.1)
 perms H
σ ∈{2,...,r−1} F ∈G(1,σ
σ ,r)

其中 G(1, σ , r) 表示满足排序 {1, σ , r} 的所有 (由新的图规则定义的) 树图的集合。值


得注意的是, 对一个给定的图 F 可以对应多种可能的排列 σ 。

- 10 -
用图规则证明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图 3.4: 旧的图形规则给出的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的部分贡献. 这里, 起始节点 h4 代表 khµ4 , 而起始节点 h1 , h2


和 h3 分别代表 ϵµh1 , ϵµh2 和 ϵµh3 。(我们将元素 r 涂成红色, 以提醒元素 r 总是作为最右边的元素不能作为根, 只
有 1, . . . , r − 1 可以作为根被连接)

图 3.5: 由新的图形规则构造的图。其中图 (a) 对应旧的图形规则给出的图3.4(a), 图 (b) 和 (c) 对应旧图规则


图3.4 (b), 图 (d)-(g) 对应旧的图规则的图3.4(c).

3.1.1 例子

现在我们以振幅 A(1, . . . , r∥h1 , h2 , h3 , h4 ) 的规范不变性诱导的恒等式为例。我们


假设引力子的参考顺序是 R = {h1 , h2 , h3 , h4 }。将展开后的结果对基准引力子施加规
范不变性条件, 即替换 ϵ4 → k4 , 则整个表达消失, 这样我们就的到了由新的图规则表
示的一个非平凡的等式。下面我们就这个例子详细的讨论新旧图规则之间的差异。
根据上面的图的提示, 我们可以分别得出对应于图3.4 (a)(b) 和 (c), 新的图规则和
旧的图规则的异同之处。
图3.4 (a) 对应排序 σ ∈ {2, . . . , r − 1}  {h }  {h }  {h }  {h }, 旧的图规则包含
1 2 3 4

贡献图3.4 (a)。对应的系数 C(1, σ , r)|ϵhρ(s) →khρ(s) 则可以表示为 (kh4 · km )(ϵh3 · kl )(ϵh2 ·


kj )(ϵh1 · ki )(i, j, l, m ∈ {1, . . . , r − 1})。对于这个排序, 由新的图规则包含的贡献由图3.5
(a) 表示, 其中每个由 h1 , h2 或 h3 引导的链只包含一条 Type-2 线, 而由 h4 引导的链
则是 Type-3 线。对应的系数和就得图规则给出的一致。

- 11 -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3.4 (b) 对于排序 σ ∈ {2, . . . , r − 1}  {h }  {h , h }  {h }, 旧的图规则给出


4 2 3 1

的贡献为图3.4 (b)(其中 i, j, m ∈ {1, . . . , r − 1})。对应的系数 C(1, σ , r)|ϵhρ(s) →khρ(s) 可


以表示为 (kh4 · km )(ϵh3 · Fh2 · kj )(ϵh1 · ki )。根据新的图形规则, 图3.4 (b) 的贡献可以由
图3.5(b) 和 (c) 两个图相加来得到, 它们的系数可以由新的图规则读出, 分别为

(kh4 · km )(ϵh3 · kh2 )(ϵh2 · kj )(kh1 · ki ),


(−1)(kh4 · km )(ϵh3 · ϵh2 )(kh2 · kj )(kh1 · ki )� (3.1.2)

图3.4 (c) 对于排序 σ ∈ {2, . . . , r − 1}  {h , h , {h }  {h }}, 旧的图规则的贡献为


1 2 3 4

图3.4 (c)。对于 i ∈ {1, . . . , r −1}, 我们可以写出它对应的系数 (kh4 ·Fh2 ·Fh1 ·ki )(ϵ3 ·k2 )。
由新的图规则, 对应这一排序, 我们有图3.5 (d), (e), (f) 和 (g) 这四个图的贡献, 根据
新的图规则可以分别读出他们的系数:

(d) : (−1)2 (kh4 · ϵh2 )(kh2 · ϵh1 )(kh1 · ki )(ϵh3 · kh2 )


(e) : (−1)(kh4 · ϵh2 )(kh2 · kh1 )(ϵh1 · ki )(ϵh3 · kh2 )
(f) : (−1)(kh4 · kh2 )(ϵh2 · ϵh1 )(kh1 · ki )(ϵh3 · kh2 )
(g) : (kh4 · kh2 )(ϵh2 · kh1 )(ϵh1 · ki )(ϵh3 · kh2 ) (3.1.3)

3.2 本文的主要思想

在建立了新的图形规则之后, 我们现在准备研究规范不变性诱导的恒等式与 BCJ


关系之间的关系。在接下来的部分中, 我们将证明规范不变性诱导的恒等式 (3.1.1) 式
可以展开为 BCJ 关系的组合。其主要思想如下:
步骤-1 系数的因子化 对应新的图形规则, 系数 D[F ] 可以分解为三个部分的乘积,

(i) 架构图对应的所有 Type-1 和 Type-2 线提供的包含极化矢量的因子 P [F ] , (ii) 架

构图的补集, 所有 Type-3 线对应的动力学因子 K[F \F ] , 以及 (iii) 一个总得相位因子
(−1)N (F ) 。其中, 架构图由 F ′ 表示, 是只包含 (ϵa · ϵb ) 和 (ϵa · kb ) 的变量的图, 我们可以
通过从 F 中抹除所有 Type-3 线获得。F \ F ′ 则对应了架构图的补集, 是只由 Type-3
线 (k · k 线) 构造的子图。而上面提到的总得相位因子 (−1)N (F ) 取决于偏离根方向的
箭头数量 N (F)(连接到最高权重节点 hρ(s) 的箭头除外, 因为 khs 是由 ϵhs 替换得到,
所以不带有额外的负号)。

例如, 图3.5(d) 所含因子 D[F ] 为 (−1)2 (ϵh1 · kh2 )(ϵh2 · kh4 )(ϵh3 · kh3 )(kh1 · ki ) 可以
′ ′
表示为三部分 P [F ] = (ϵh1 · kh2 )(ϵh2 · kh4 )(ϵh3 · kh3 ) 和 K[F \F ] = (kh1 · ki ) 以及因子
(−1)N (F ) = (−1)2 。通过这种因子化方式, 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3.1.1) 式的左侧可

- 12 -
用图规则证明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以表示为
∑ [ ∑ ]
N (F ) [F ′ ] [F \F ′ ]
T ≡ (−1) P K A(1, σ , r) (3.2.1)

σ ∈{2,...,r−1} perms H F ∈G(1,σ
σ ,r)

这里对给定的架构图 F ′ 可能属于不同的排序 σ ∈ {2, . . . , r − 1}  perms H 排序。


′ ′
步骤-2 对于给定的架构图 F 收集所有可能 F ⊃ F 我们将包含相同架构图的图
收集在一起, 那么 (3.2.1) 式可以表示为

∑ [∑ ∑ ]
[F ′ ] N (F ) [F\F ′ ] F
T = P (−1) K A(1, σ , r) , (3.2.2)
F′ F s.t. σF
F ⊃F ′

其中, 我们共对三个部分进行求和, (i) 所有可能的架构图 F ′ , (ii) 包含给定架构图 F ′


的所有可能连通图 F(由新的图形规则构造的), (iii) 对应给定的架构图, 振幅可能存在
的排序 σ F 。
步骤-3 与 BCJ 左侧表达式之间的关系 对于某一给定的架构图 F ′ , 我们将证明
在 (3.2.2) 式方括号中的表达式可以用 BCJ 关系的左侧表达式来表示。
我们将在下一节中首先对简单的例子进行分析, 然后在第5章和第6章中证明一般
情况。

- 13 -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4 -
用图规则证明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第4章 例子分析

在本节中, 我们通过直接计算简单的例子, 展示了 (3.2.2) 式中的方括号中的表达


式可以展开为传统 BCJ 关系的组合。

4.1 H = {h1 } 时的例子

当引力子集合 H 只包含一个元素 h1 时, 恒等式 (2.3.1) 的左侧表达式可以写为以


下形式

T = (kh1 · Yh1 (σ
σ ))A(1, σ ∈ {2, . . . , r − 1}  {h }, r),
1 (4.1.1)
σ

显然上式可以用传统 BCJ 关系 B(1 | {h1 }, {2, . . . , r − 1} | r)(见 (2.4.2) 式) 表示。借助


上一章总结步骤, 我们可以先将这个结果因子化为三部分
可以将 (4.1.1) 式理解为 (3.2.2) 式 H = {h1 } 的情况, 此时:(i) 架构图 F ′ 由图4.1 (a)

表示, 并提供一个平凡的系数 P [F ] = 1; (ii) 图 F ⊃ F ′ (对于任意 l ∈ {1, 2, . . . , r − 1})

由图4.1 (b) 给出, 对应的动力学因子 K[F\F ] 为 kh1 · kl ; (iii) 图中不包含 Type-1 线, 并
且只有一条基准引力子连接的 Type-3 线, 因此总得相位符号为 +1。根据以上所知可
以将 (3.2.2) 式重写为

T =1× (4.1.2)
[ ∑ ∑ ]
(kh1 · kl ) A(1, σ l ∈ {2, . . . , l, {h1 }  {l + 1, . . . , r − 1}}, r)
l∈{1,2,...,r−1} σl

图 4.1: 图 (a) 表示 H = {h1 } 的情况下的一个架构图 F ′ 。图 (b) 是一个对应架构图 (a), 由新的图规则构造的连


通图, 其中 l ∈ {1, . . . , r − 1}。

- 15 -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4.2: H = {h1 , h2 } 情况下架构图 F ′ 包含 (a) 和 (b) 两个。

图 4.3: 图 (a) 和图 (b) 对应架构图 F ′ = 图4.2 (a), 图 (c) 和图 (d) 则对应架构图 F ′ = 图4.2 (b)。

收集所有满足排序 σ ∈ {1, {h1 }  {2, . . . , r − 1}, r} 的图, 我们将他们的系数求和, 发


现对于任意满足 σ −1 (l) < σ −1 (h1 ) 的 l ∈ {1, 2, . . . , r − 1} 都满足上面的排序。由此我
们可以定义 (kh1 · Yh1 (σ
σ )), 其中 Yh1 (σ
σ ) 表示在 σ 排序中, 所有排在 h1 之前的粒子的动
量和。可以验证, 最终表达式 (4.1.2) 总是可以被写成 (4.1.1) 式的形式。

4.2 H = {h1 , h2 } 时的例子

第二个例子是包含两个引力子 h1 和 h2 的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2.3.1)。这里,


我们假设引力子的参考顺序是 R = {h1 , h2 }, 并对基准引力子 h2 施加规范不变性条件。
根据旧的图形规则, 规范不变性诱导的恒等式左侧表达式 (2.3.1) 式表示为
[ ]
T = 
kh2 ·Fh1 ·Yh1 + (kh2 ·Yh2 )(ϵh1 ·Yh1 ) A(1, {2, . . . , r−1} {h1 , h2 }, r) (4.2.1)
[ ]

+ (kh2·Yh2 )(ϵh1·Yh1 )+(kh2·Yh2 )(ϵh1·kh2 ) A(1, {2, . . . , r−1} {h2 , h1 }, r)

当强度张量 F µν 展开时, 我们得到如下表达式

T =
[

A(1, {2, . . . , r − 1} {h1 , h2 }, r) ×
]
(4.2.2)
(kh2 · kh1 )(ϵh1 · Yh1 ) − (kh2 · ϵh1 )(kh1 · Yh1 ) + (kh2 · Yh2 )(ϵh1 · Yh1 )
[ ]
+ 
A(1, {2, . . . , r−1} {h2 , h1 }, r) (kh2 ·Yh2 )(ϵh1 ·Yh1 )+(kh2 ·Yh2 )(ϵh1 ·kh2 ) ,

我们可以将展开后的结果看作是新的图形规则的结果。由于 h2 的极化矢量 ϵh2 被替换


为了 kh2 , 因此在 (4.2.3) 式的系数的每一项中只应包含一个极化矢量 ϵh1 。由于 h1 的
极化矢量 ϵµh1 既可以与胶子 l ∈ {1, . . . , r − 1} 的动量 klµ 缩并又可以与 h2 的动量 khµ2

- 16 -
用图规则证明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缩并。因此架构图 F ′ 可以分为两类:(i) 图4.2(a)(与胶子 l ∈ {1, 2, . . . , r − 1} 的动量缩


并) 和 (ii) 图4.2(b)(与 h2 的动量缩并)。
图4.2(a)

对于给定的 l ∈ {1, 2, . . . , r − 1}, 架构图4.2 (a) 贡献一个系数 P [F ] = ϵh1 · kl 。对
应架构图4.2 (a) 的连通图 F 包括4.3(a) 和 (b) 两个。其中对于图 F = 图4.3 (a), 动力

学因子 K[F \F ] 为 kh2 · kh1 以及其对应的排列 σ F 为

σ F ∈ {2, . . . , l, {h1 , h2 }  {l + 1, . . . , r − 1}} (4.2.3)



对于 F = 图4.3 (b) 因子 K[F \F ] 为 kh2 · kl′ (l′ = {1, 2, . . . , r − 1}) 以及对应排序 σ F 为

σ F ∈ {2, . . . , l, {h1 }  {l + 1, . . . , l , {h }  {l + 1, . . . , r − 1}}}



2

(4.2.4)
σF ∈ {2, . . . , l , {h }  {l + 1, . . . , l, {h }  {l + 1, . . . , r − 1}}}

2

1

其中第一个排序中应当满足 (1 ≤ l ≤ l′ ≤ r − 1), 对于第二个排序应当满足 (1 ≤ l′ <


l ≤ r − 1)。然后, 对应 (3.2.1) 式方括号中的表达式可以写成

(kh2 · kh1 ) A(1, σ ∈ {2, . . . , l, {h1 , h2 }  {l + 1, . . . , r − 1}}, r) (4.2.5)
σ
∑ ∑
+ (kh2 · kl ′ ) A(1, σ ∈ {2,...,l,{h1 }{l+1,...,l′ ,{h2 }{l′ +1,...,r−1}}}, r)
l ′ ∈{1,2,...,r−1} σ
s.t. l ′ ≥l
∑ ∑
+ (kh2 · kl ′ ) A(1, σ ∈ {2,...,l′ ,{h2 }{l′ +1,...,l,{h1 }{l+1,...,r−1}}}, r)
l ′ ∈{1,2,...,r−1} σ
s.t. l ′ <l

对给定 l ∈ {1, 2, . . . , r − 1}, 上面的式子都是对应架构图 F ′ = 图4.2 (a) 的项。并且通


过定义 β ∈ {2, . . . , l, {h1 }  {l + 1, . . . , r − 1}}, 我们发现可以将上式中出现的排序 σ
表示为 σ ∈ {h2 }  β 。根据 h 2 的和其他粒子的相对位置, 我们可以将上式写为


l′ ∈{1,...,r−1} kh2 · kl′ if σ −1 (h2 )<σ −1 (l),
σ −1 (l′ )<σ −1 (h2 )
∑ ∑
l ′ ∈{1,...,r−1} kh2 · kl ′ + kh2 · kl ′ if σ −1 (l)<σ −1 (h2 )<σ −1 (h1 ),
σ −1 (l ′ )<σ −1 (l) ′
l ∈{1,...,r−1}
σ −1 (l)<σ −1 (l ′ )<σ −1 (h2 )
∑ ∑
l ′ ∈{1,...,r−1} kh2 · kl ′ + kh2 · kl ′ + kh2 · kh1 if σ −1 (h2 )>σ −1 (h1 ),
σ −1 (l ′ )<σ −1 (l) l ′ ∈{1,...,r−1}
σ −1 (l)<σ −1 (l ′ )<σ −1 (h2 )

(4.2.6)
上面表达式中的第一行来自 (4.2.5) 式的最后一项, 第二行来自的第二项和最后一
项, 第三行来自的所有三项。结合前面的例子对 Yh2 的定义, 所有这三种情况都可以统
一地写成 kh2 · Yh2 (σ σ ) 是在排序 σ 中所有出现在 h2 的左侧的粒子 (包括
σ ), 其中 Yh2 (σ

- 17 -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力子) 的动量和1 。因此 (4.2.5) 式可以重新表示为


∑ ( )
kh2 · Xh2 (σ
σ ) A(1, σ , r) = B(1 | {h2 }, β | r), (4.2.7)
σ∈{h2 } β
其中 β ∈ {2, . . . , l, {h1 }  {l + 1, . . . , r − 1}}。显然上式已经被写成了传统 BCJ 关系
的形式。
图4.2(b)

架构图 F ′ = 图4.2 (b) 贡献了一个因子 P [F ] = ϵh1 · kh2 。对应图4.2(b) 的连通图
′ ′
包括图4.3(c) 和 (d), 它们分别对应系数 K[F \F ] = −kh1 · kl 和 K[F \F ] = kh2 · kl 。而对
应的排列 σ F 为

σ F ∈ {2, . . . , l, {h1 , h2 } {l + 1, . . . , r − 1}} (4.2.8)


σF ∈ {2, . . . , l, {h , h }  {l + 1, . . . , r − 1}},
2 1

其中 1 ≤ l ≤ r − 1。
因此, 对应架构图4.2 (b), (3.2.1) 式方括号中的表达式可以写为
∑ ∑
− (kh1 · kl ) A(1, . . . , l, σ ∈ {h1 , h2 } {l+1, . . . , r−1}, r) (4.2.9)
l∈{1,2,...,r−1} σ
∑ ∑
+ (kh2 · kl ) A(1, . . . , l, σ ∈ {h2 , h1 }  {l+1, . . . , r−1}, r)
l∈{1,2,...,r−1} σ

在上面的表达式中, 我们对所有的 l ∈ {2, . . . , r − 1} 求和后, 将结果用 Yh1 (σ σ ) 表示。


∑ ∑
− (kh1 · Yh1 (σ
σ ))A(1, σ , r) + (kh2 · Yh2 (σ
σ ))A(1, σ , r),

σ ∈{h1 ,h2 } {2,...,r−1} 
σ ∈{h2 ,h1 } {2,...,r−1}

(4.2.10)

 
定义 β = {2, . . . , r − 1} {h1 } {h2 } , 并且对上面的结果的第一项额外减去一个

kh1 · Xh1 (σ σ )A(1, σ , r) 加到第二项上面, 从而将结果表示为
σ ∈{h2 ,h1 }
{2,...,r−1}
∑ ∑
− (kh1 · Xh1 (σ
σ )) A(1, σ , r) (4.2.11)

β ∈{h2 } {2,...,r−1} σ ∈{h1 } β

+ σ ) + kh1 · Xh1 (σ
(kh2 · Xh2 (σ σ ))A(1, σ , r)

σ ∈{h2 ,h1 } {2,...,r−1}

= − B(1 | {h2 }, β | r) + B(1 | {h2 , h1 }, {2, . . . , r − 1} | r)

β ∈{h2 } {2,...,r−1}

最后, 对应架构图4.2 (b), 我们将结果表示为了传统 BCJ 关系。


1
注意, 这里的 Yh2 (σ
σ ) 与 Xh2 (σ
σ ) 在纯 YM 展开的结果中表示的含义一样, 而在 EYM 的结果中表示含义不同, 所以这里只需将其
当作一样即可, 不进一步详述。

- 18 -
用图规则证明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图 4.4: H = {h1 , h2 , h3 } 情况下的所有架构图。

图 4.5: 对应架构图 F ′ = 图4.4 (a) 的所有连通图 F

4.3 H = {h1 , h2 , h3 } 时的例子

现在, 我们研究规范不变性诱导的恒等式 (2.3.1), 对应 H 中包含三个元素时的例


子。选择引力子的参考顺序为 R = {h1 , h2 , h3 }。在系数中有两个半极化矢量 ϵh1 和

ϵh2 。如果它们都与动量缩并, 则在图4.4中有一个形式为 P F = (ϵh1 · ka )(ϵh2 · kb ) 的因
子, 这种情况对应架构图4.4(a)-(h)。或者, 如果这两种极化矢量相互缩并, 则对应情况

F ′ = 图4.4 (i) 此时架构图 P F 的系数对应为 ϵh1 · ϵh2 。显然, 图4.4中的所有架构图都
是由不连通的图组成的。对于给定的架构图 F ′ , 我们将每个互不连通的子图称为一个
部分 (集合 {1, . . . , r} 也被视为一个部分)。根据部分的数量和不包含 {1, . . . , r} 的部
分中的节点数量, 我们可将架构图划分为四类 (1)。图4.4(a), (b) 和 (d), (2)。图4.4(c),
(f), (3)。图4.4(e), (g) 和 (h), (4)。图4.4(i)。并就每个种类中选一个例子进行讨论。

- 19 -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h1 , h2 和 h3 的相对顺序 图 F ⊃ F′ 系数 (−1)N (F ) K[F \F ]

{h1 , h2 , h3 } 图4.5 (a), (b), (c) kh3 · Yh3 (σ


σ ) + kh3 · kh1 + kh3 · kh2
{h1 , h3 , h2 } 图4.5 (a), (b) kh3 · Yh3 (σ
σ ) + kh3 · kh1
{h3 , h1 , h2 } 图4.5 (a) kh3 · Yh3 (σ
σ)
{h2 , h1 , h3 } 图4.5 (a), (b), (c) kh3 · Yh3 (σ
σ ) + kh3 · kh1 + kh3 · kh2
{h2 , h3 , h1 } 图4.5 (a), (c) kh3 · Yh3 (σ
σ ) + kh3 · kh2
{h3 , h2 , h1 } 图4.5 (a) kh3 · Yh3 (σ
σ)

表 4.1: 对于图4.5, 我们总结了 {h1 , h2 , h3 } 的可能排序以及它们对应的图。并分别给出了他们对应的系数。

(1) 架构图4.4 (a), (b) 和 (d) 都包含两个互不连通的部分。在每个架构图中, 一个部


分是单个节点 h3 , 而另一个部分是一个连通的子图, 其中包含 {1, . . . , r} ∪ {h1 , h2 } 中
的所有元素。
这里我们从这一类架构图中选择 F ′ = 图4.4 (a) 讨论。架构图4.4 (a) 的对应系数

为 P [F ] = (ϵh1 · kl )(ϵh2 · kl′ )(l, l ′ ∈ {1, 2, . . . , r − 1})。对于包含所有 {1, . . . , r} ∪ {h1 , h2 }
中的元素的 β 的可能排序可以表示为

β 1 ∈ {2, . . . , l, {h1 }  {l + 1, . . . , l , {h }  {l + 1, . . . , r − 1}}



2

(4.3.1)
β2 ∈ {2, . . . , l , {h }  {l + 1, . . . , l, {h }  {l + 1, . . . , r − 1}}

2

1

其中第一个排序中有 (1 ≤ l ≤ l′ ≤ r − 1), 第二个排序有 (1 ≤ l′ < l ≤ r − 1)。他们分


别对应表4.1中的前三行和后三行。
包含架构图 F ′ = 图4.4(a) 的连通图有三个, 分别是图4.5 (a), (b) 和 (c)。我们可以

在每个排序 σ ∈ β {h3 } 中收集对应 (3.2.2) 式中括号内的动力学因子 (−1)N (F ) K[F \F ] 。

如表4.1所示, 无论对应那种排序方式动力学因子都可以统一写成 kh3 · Xh3 (σ


σ )。因此,
当 F ′ = 图4.4(a)(给定 l 和 l′ ) 时, (3.2.2) 式的方括号中的表达式为:
∑[ ∑ ] ∑
(kh3 · Xh3 (σ
σ ))A(1, σ , r) = B(1 | {h3 }, β 1 | r),
β1 σ ∈{h3 } β1 β1
∑[ ∑ ] ∑
(kh3 · Xh3 (σ
σ ))A(1, σ , r) = B(1 | {h3 }, β 2 | r), (4.3.2)
β2 σ ∈{h3 }  β2 β2

由此我们上面方程中方括号内的表达式被表示为了传统 BCJ 关系。


(2) 架构图4.4 (c) 和 (f) 都包含两个互不连通的部分。其中每个架构图内, 不包含
{1, . . . , r} 的部分有两个节点, 它们之间有一条 Type-2 线。我们以图4.4 (c) 为例。架

构图的对应系数 P F 为 (ϵh1 · kh3 )(ϵh2 · kl )。包含 {1, . . . , r} 部分的 β 内元素的相对排

- 20 -
用图规则证明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图 4.6: 架构图 F ′ = 图4.4 (c) 对应的所有连通图 F。


引力子 h1 , h2 和 h3 的顺序 包含架构图的图 F ⊃ F ′ 对应的系数 (−1)N (F ) K[F \F ]

{h1 , h2 , h3 } 图4.6 (a) −kh1 · Yh1 (σ


σ)
{h1 , h3 , h2 } 图4.6 (a) −kh1 · Yh1 (σ
σ)
{h2 , h1 , h3 } 图4.6 (a), (c) −(kh1 · Yh1 (σ
σ ) + kh1 · kh2 )
{h2 , h3 , h1 } 图4.6 (b), (d) kh3 · Yh3 (σ
σ ) + kh3 · kh2
{h3 , h1 , h2 } 图4.6 (b) kh3 · Yh3 (σ
σ)
{h3 , h2 , h1 } 图4.6 (b) kh3 · Yh3 (σ
σ)

表 4.2: 对于图4.6, 我们总结了 {h1 , h2 , h3 } 的可能排序以及它们对应的图。并分别给出了他们对应的系数。

列是

β ∈ {2, . . . , l, {h2 }  {l + 1, . . . , r − 1}} (1 ≤ l ≤ r − 1) (4.3.3)

其中我们用图4.6给出了所有对应架构图图4.4 (c) 的图。我们发现, 这些图所允许的所


有可能的排列属于 β  {h }  {h }(对于 (4.3.3) 式中给定的 β )。我们可以收集任意
1 3

给定排序 σ ∈ β  {h }  {h } 的系数 (参见表4.1), 然后对所有 σ ∈ β  {h }  {h }


1 3 1 3

和所有满足 (4.3.3) 式的 β 进行求和, 来得到这些图的具体排序。最终我们将结果放在


表4.2中。在表4.2中, 我们发现前三行和后三行中的系数分别可以写成 −kh1 · Xh1 (σ
σ) 和
σ )。因此, 架构图4.4(c) (l ∈ {1, . . . , r − 1}) 对应 (3.2.2) 式的方括号中的表达
kh3 · Xh3 (σ
式为
∑[ ∑ ] ∑[ ∑ ]
− (kh1 · Xh1 (σ
σ ))A(1, σ , r) + (kh3 · Xh3 (σ
σ ))A(1, σ , r) , (4.3.4)
β σ ∈{h1 , β σ ∈{h3 ,

h3 } h1 }β
其中对所有满足 (4.3.3) 式的 β 求和。上面表达式中的第一项可以重写为
∑[ ∑ ∑ ]
− σ ))A(1, σ , r) −
(kh1 · Xh1 (σ (kh1 · Xh1 (σ
σ ))A(1, σ , r) (4.3.5)
β σ ∈{h1 }  σ ∈{h3 ,

{h3 } 
h1 } β
∑[ ∑ ] ∑∑
= (kh1 σ ))A(1, σ , r) −
· Xh1 (σ B(1 | {h1 }, ρ ∈ {h3 }  β | r)
β σ ∈{h3 , β ρ
h1 } β 
- 21 -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4.7: 对应架构图 F ′ = 图4.4 (e) 的所有连通图 F。


h1 , h2 和 h3 的相对顺序 连通图 F ⊃ F ′ 系数 (−1)N (F ) K[F \F ]

{h1 , h2 , h3 } 图4.7 (a) −kh1 · Yh1 (σ


σ)
{h1 , h3 , h2 } 图4.7 (a) −kh1 · Yh1 (σ
σ)
{h2 , h1 , h3 } 图4.7 (b) kh2 · Yh2 (σ
σ)
{h3 , h1 , h2 } 图4.7 (c) kh3 · Yh3 (σ
σ)

表 4.3: 对于图4.7, 我们总结了 {h1 , h2 , h3 } 的可能排序以及它们对应的连通图。并分别给出了他们对应的系数。

由于上述等式右侧第二项已经写成了传统 BCJ 关系 B(1 | {h1 }, ρ ∈ {h3 } β | r) 的形 



式。而第一项与 (4.3.4) 式的第二项可以合并成为 B(1 | {h3 , h1 }, β | r), 因此 (4.3.4)
β
式最终可以写为
∑∑ ∑
− B(1 | {h1 }, ρ ∈ {h3 }  β | r) + B(1 | {h3 , h1 }, β | r), (4.3.6)
β ρ β

每一项的第一个求和都是对所有满足 (4.3.3) 式的 β 进行。因此, (3.2.2) 式的中括号关


于架构图4.4 (c) 中的表达式被写成 BCJ 关系的左侧表达式的组合。
其中一个部分包括 {1, . . . , r},
(3) 架构图4.4 (e) (g) (h) 都由两个相互不连通的部分组成。
另外一个部分中包含 {h1 , h2 , h3 } 三个元素及它们之间连接的 Type-2 线。我们现在以
′]
架构图 F ′ = 图4.4 (e) 为例。对应图4.4 (e) 的系数为 P [F = (ϵh1 · kh3 )(ϵh2 · kh1 )。
图4.7表示所有包含架构图4.4 (e) 的连通图。其中对应图4.7(a), (b) 和 (c), h1 , h2 和 h3
的相对顺序分别为 {h1 , {h2 }  {h }}, {h , h , h } 和 {h , h , h }。在表4.3中我们收集
3 2 1 3 3 1 2
[F \F ,′ ]
了不同排序分别对应的系数 K 。最后我们将对应架构图4.4 (e) 的图4.7(a), (b) 和
(c) 的总贡献表示为

(−kh1 · Yh1 (σ
σ ))A(1, σ , r) (4.3.7)
σ ∈{2,...,r−1} 

{h1 ,{h2 } {h3 }}
∑ ∑
+ (kh2 · Yh2 (σ
σ ))A(1, σ , r) + (kh3 · Yh3 (σ
σ ))A(1, σ , r)
σ ∈{2,...,r−1} σ ∈{2,...,r−1}
 {h2 ,h1 ,h3 }  {h3 ,h1 ,h2 }

- 22 -
用图规则证明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可以将后两项分别重写为
∑ ∑
B(1 | {h2 }, β | r) − (kh2 · Xh2 (σ
σ ))A(1, σ , r) (4.3.8)
{2,...,r−1} σ ∈{2,...,r−1} 
β∈
 {h1 ,h3 } 
{h1 ,{h2 } {h3 }}
∑ ∑
B(1 | {h3 }, β | r) − (kh3 · Xh3 (σ
σ ))A(1, σ , r)
{2,...,r−1} σ ∈{2,...,r−1} 
β∈
 {h1 ,h2 } 
{h1 ,{h2 } {h3 }}

则 (4.3.7) 式变为

−[ (kh1 · Yh1 (σ
σ ))A(1, σ , r) (4.3.9)
 
σ ∈{2,...,r−1} {h1 ,{h2 } {h3 }}
∑ ∑
+ (kh2 · Xh2 (σ
σ ))A(1, σ , r) + (kh3 · Xh3 (σ
σ ))A(1, σ , r)]
σ ∈{2,...,r−1}  σ ∈{2,...,r−1} 

{h1 ,{h2 } {h3 }} 
{h1 ,{h2 } {h3 }}
∑ ∑
+ B(1 | {h2 }, β | r) + B(1 | {h3 }, β | r)
{2,...,r−1} {2,...,r−1}
β∈

{h1 ,h3 }
β∈
 {h1 ,h2 }

其中第一个中括号中的三项可以被理解为 ρ 集合中包含三个粒子的 BCJ 表达式。而


另外剩余的两项已经被表示为了传统 BCJ 关系的形式。因此, 我们可以进一步化简为


− B(1 | ρ , {2, . . . , r − 1} | r), (4.3.10)

ρ ∈{h1 ,{h2 } {h3 }}
∑ ∑
B(1 | {h2 }, β | r) + B(1 | {h3 }, β | r)

β ∈{2,...,r−1} {h1 ,h3 } 
β ∈{2,...,r−1} {h1 ,h2 }

至此我们将结果完全表示为了传统 BCJ 关系的组合.

h1 , h2 和 h3 物理图的系数 伪图
物理图 F ⊃ F ′ ′
伪图贡献的因子
的相对顺序 (−1)N (F ) K[F \F ]
F ⊃F′
{h1 , h2 , h3 } 图4.8 (a), (b) −(kh1 · kl )(kh3 · Yh3 + kh3 · kh2 ) 图4.8 (c) −(kh3 · kh1 )(kh1 · kl )

{h1 , h3 , h2 } 图4.8 (a) −(kh1 · kl )(kh3 · Yh3 ) 图4.8 (c) −(kh3 · kh1 )(kh1 · kl )

{h3 , h1 , h2 } 图4.8 (a) −(kh1 · kl )(kh3 · Yh3 ) no 0


{h1 , h2 , h3 } no 0 图4.8 (f) (kh3 · kh1 )(kh1 · Yh1 )

{h1 , h3 , h2 } no 0 图4.8 (f) (kh3 · kh1 )(kh1 · Yh1 )

{h2 , h1 , h3 } 图4.8 (d) −(kh2 · Yh2 )(kh3 · kh1 ) no 0


{h3 , h1 , h2 } 图4.8 (e) −(kh1 · kh3 )(kh3 · Yh3 ) no 0

表 4.4: 图4.8上半部分的贡献, 由第二三四行给出; 下半部分的贡献由后四行给出。

(4) 架构图4.4 (i) 是一个更加有代表性的例子。图4.4 (i) 中共包含三个不连通的部分,


它们分别是 {1, . . . , r}, 由 Type-1 线连接的 h1 和 h2 , 以及单独的节点 h3 。架构图4.4(i)

- 23 -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4.8: 图 (a), (b), (d) 和 (e) 是由新的图规则构造的, 对应架构图 F,′ = 图4.4 (i) 的物理图。图 (d) 和图 (e) 是
对应架构图 F ′ = 图4.4 (i) 的伪图, 所有伪图相互抵消。


提供的因子 P [F ] 为 ϵh1 · ϵh2 , 对应的的物理图为图4.8 (a), (b), (d) 和 (e)。对于图4.8(a)
和 (b), h1 可以连接在任意的节点 l ∈ {1, . . . , r − 1} 上, 对应的 {h1 , h2 } ∪ {1, . . . , r − 1}
中元素可能的顺序为

 {l + 1, . . . , r − 1}}
β ∈ {1, . . . , l, {h1 , h2 }(4.3.11)

因此, 对应图4.8(a) 和 (b) 的所有排列都属于 {h }  β 中。为了得到所有图4.8(a) 和 3

(b) 的总贡献, 我们需要收集所有的系数 (−1) K 并对排序 σ ∈ {h }  β (参见 N (F ) [F \F ′ ]


3

表4.3.11) 求和, 然后对所有满足 (4.3.11) 式的 β 和所有的 l ∈ {1, . . . , r − 1} 求和。最


后, 我们将对应图4.8(a) 和 (b) 的总贡献写为
∑ ∑ [ ∑
T1 = − (kh1 · kl ) (kh3 · Yh3 (σ
σ ) + kh3 · kh2 )A(1, σ , r)
l∈{1,...,r−1} β ∈{2,...,l,{h1 ,h2 } σ ∈{h3 }β
{l+1,...,r−1}}
−1 −1
σ σ
(h2 )<σ (h3 )

∑ ∑ ]
+ (kh3 · Yh3 (σ
σ ))A(1, σ , r) + (kh3 · Yh3 (σ
σ ))A(1, σ , r) (4.3.12)
σ ∈{h3 } β σ ∈{h3 } β 
σ −1 (h1 )<σ
σ −1 (h3 )<σ
σ −1 (h2 ) σ −1 (h3 )<σ
σ −1 (h1 )

对于给定的图4.8 (d) 或 (e), 其中 h2 与任意胶子 l ∈ {1, . . . , r − 1} 缩并, 满足图4.8


(d) 和 (e) 可能的排列 σ 为

σ ∈ {1, . . . , r − 1}  {h , h , h },
2 1 3 图4.8 (d), (4.3.13)
σ ∈ {1, . . . , r − 1}  {h , h , h },
3 1 2 图4.8 (e)

在对所有可能的排序 σ 收集系数 (−1)N (F ) K[F \F ] 时 (参见表4.4), 我们得到了图4.8(d)

- 24 -
用图规则证明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和 (e) 的总贡献
[ ∑ ∑ ]
T2 = −(kh1 · kh3 ) (kh3 · Yh3 (σ
σ ))A(1, σ , r) + (kh2 · Yh2 (σ
σ ))A(1, σ , r)
σ ∈{2,...,r−1} σ ∈{2,...,r−1}
 {h3 ,h1 ,h2 } {h2 ,h1 ,h3 }

(4.3.14)

为了得到 BCJ 关系的表达形式, 我们需要重新组织 T1 + T2 。因此我们引入了所谓的


伪图4.8 (c) 和 (f), 其中也包含架构图4.4 (i), 但不是由新的图形规则构造的真实物理图
形。这两个伪图4.8(c) 和 (f) 具有相同的结构和相反的符号, 因此它们可以相互抵消。
与每个伪图关联的相对顺序是 {h1 , h2 , h3 } 和 {h1 , h3 , h2 }。与图4.8(c) 对应的伪图有以
下贡献 (参见表4.4)
[ ∑ ∑ ]
−(kh3 · kh1 ) (kh1 · kl ) A(1, σ , r)
l∈{1,...,r−1} 
∈{2,...,l,{h1 ,{h2 } {h3 }}

σ
{l+1,...,r−1}}
[ ∑ ]
= −(kh3 · kh1 ) (kh1 · Yh1 )A(1, σ , r) , (4.3.15)

∈{h1 ,{h2 } {h3 }}

σ
{2,...,r−1}

对于架构图 F = 图4.4 (i) 所对应的图中, 图4.8 (c) 与 (a), (b) 具有类似的结构, 它
们都包含共同的因子 kh1 · kl 。我们首先对所有满足 σ −1 (h2 ) < σ −1 (h3 ) 或 σ −1 (h1 ) <
σ −1 (h3 ) < σ −1 (h2 ) 的可能排序 σ ∈ {h3 }  β 求和, 然后对所有可能满足 (4.3.11) 式的
β 进行求和。最后, 我们将引入伪图后的 T1 重写为
∑ ∑ [ ∑
− (kh1 · kl ) (kh3 · Yh3 (σ
σ ))A(1, σ , r)
l∈{1,...,r−1} ∈{2,...,l,{h1 ,h2 } ∈{h3 } β 

β σ
{l+1,...,r−1}} σ
−1 (h )<σ −1 (h )
3 1

+ (kh3 · Yh3 (σ
σ ) + kh3 · kh1 )A(1, σ , r)
∈{h3 } β
σ 
−1 (h )<σ −1 (h )<σ −1 (h )
]
σ 1 3 2


+ (kh3 · Yh3 (σ
σ ) + kh3 · kh2 + kh3 · kh1 )A(1, σ , r)
σ ∈{h3 } β 
σ −1 (h2 )<σ
σ −1 (h3 )
∑ ∑
= − (kh1 · kl ) B(1|{h3 }, β |r) (4.3.16)
l∈{1,...,r−1} ∈{2,...,l,{h1 ,h2 }

β
{l+1,...,r−1}}

类似的, 我们将另一个伪图图4.8 (f) 添加进 T2 的贡献中, 因为图4.8 (f) 与 (d), (e) 具


有共同的因子 kh1 · kh3 , 所以 T2 最终的结果为
[ ∑
(kh1 · kh3 ) − (kh3 · Yh3 (σ
σ ))A(1, σ , r)
σ∈{2,...,r−1}
 {h3 ,h1 ,h2 }
∑ ∑ ]
− (kh2 · Yh2 (σ
σ ))A(1, σ , r)+ (kh1 · Yh1 (σ
σ ))A(1, σ , r)
σ∈{2,...,r−1} σ∈{2,...,r−1}
{h2 ,h1 ,h3 } {h1 ,{h2 }{h3 }}
- 25 -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 ∑
= (kh1 · kh3 ) − B(1 | {h3 }, β | r) − B(1 | {h2 }, β | r)
β∈{2,...,r−1} β∈{2,...,r−1}
{h1 ,h2 } 
{h1 ,h3 }
∑ ]
+ B(1 | ρ , {2, . . . , r − 1} | r) (4.3.17)

ρ∈{h1 ,{h2 } {h3 }}

由于添加的伪图的贡献成对的抵消了, 因此 T1 + T2 的贡献对于引入伪图前和后的结
果是相同的。至此, 在引入伪图后, 我们成功的将结果 T1 和 T2 分别的表示为了传统
BCJ 关系的形式, 因此对应 H 中包含三个元素时规范不变性诱导的恒等式 (2.3.1) 也
转化为了传统 BCJ 关系的叠加。

4.4 例子总结
在结束本章之前, 让我们简要总结一下计算例子的关键点:
• 架构图 F ′ 的结构 每个架构图至少包含两个互不连通的部分, 一个包含基准引力
子 hρ(s) (Type-II 部分2 ), 另一个包含 {1, . . . , r}(Type-III 部分) 中的所有元素。除此
以外, 架构图中还可能出现其他互不连通的部分 (Type-I 部分), 其中每个部分总是
包含一条 Type-1 线。
• 对应给定架构图的物理图 我们通过连接 Type-3 线, 可以将不连通的架构图连接
成为一个完全连接的图, 当选择恰当的连接方式时 (符合新的图规则), 我们可以确
保最终得到的图时物理的。
• 伪图 对于包含三个部分以上的架构图, 可能会出现的非物理 (存在新的图规则不
允许的结构) 的连通图, 我们称之为伪图。我们通过引入伪图, 可以将规范不变性
诱导恒等式转化为传统 BCJ 关系的形式。并且我们发现这种引入的伪图一定会成
对的抵消 (比如图4.8中的两个伪图 (c) 和 (f) 互相抵消)。因此对于同一个架构图
引入伪图不会会对重结果产生影响。
在下一节中, 我们将利用这些关键点, 来证明一般的情况。

2
部分, 是指删除 Type-3 线之后剩余的每个互不连通的子图

- 26 -
用图规则证明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第5章 对应给定的架构图所构造的物理图和伪图

通过对第4章中的简单例子进行直接计算, 我们发现了一套方法可以使规范不变性
诱导恒等式转化为传统 BCJ 关系的叠加。为了研究总的规范不变诱导恒等式 ((2.3.1)
式), 则要求我们找到对应所有架构图的完整贡献。因此需要明确架构图的特征, 以进
行构造。在本节中, 我们将证明每个架构图 F ′ 至少包含两个不连通的部分, 我们已
经通过示例看到了这一点。所有包含给定架构图 F 的物理图 (新的图形规则所允许的
图), 可以通过在 F 的部分之间连接 Type-3 线来构造。通过对比新旧的图规则构造方
法, 我们发现这两个种规则实际上是等价的。此外为了将这个恒等式展开为传统 BCJ
关系的形式, 我们还引入了与给定架构图 F ′ 关联的伪图 (图形规则不允许的图)。我
们证明了任何架构图的伪图都一定会成对消去。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求和所有的物理图
和伪图来得到对应架构图的总贡献。当同时考虑物理图和伪图时, (3.2.2) 式方括号中
的表达式可以用一种更方便的形式重新表达, 这种形式是所谓的基于图的 BCJ 关系。
在下一章中, 我们将证明基于图的 BCJ 关系的左侧表达式总是可以写成传统 BCJ 关
系 (2.4.1) 式的左侧表达式的组合。因此, 我们认为规范不变性诱导的恒等式 (或等价
的 (3.1.1) 式) 可以一般地用 BCJ 关系展开。

5.1 架构图的一般结构

为了研究架构图的一般情况, 我们回顾一下图中的两种类型的链 (由旧的图形规


则定义): (i) 由 H \ {hρ(s) } 中的 hi 引导的链子可以表示为 ϵhi · Fij · ... · Fi1 · kb (其中 b 可
以是以前连入链子的元素或者是根 {1, . . . , r − 1} 中的元素), (ii) 由最高权重元素 hρ(s)
引导的链具有以下形式 khρ(s) · Fij · ... · Fi1 · kb (b ∈ {1, . . . , r − 1})。这是因为我们对基
准引力子施加了规范不变性条件, 即将 ϵhρ(s) 替换为 khρ(s) 。我们将分别研究这两种链
的结构.

(i) 旧的图规则中的链子 ϵa · Fij · ... · Fi2 · Fi1 · kb (a ∈ H \ {hρ(s) }, b 属于一个更高权


重的链或 {1, . . . , r − 1} 中的一个元素), 当所有的强度张量 F µν 由它的定义 (2.1.5) 式
展开时, 这个结果可以由一系列新的链子 (新的图规则中定义的链子) 求和的到。其中

- 27 -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5.1: 根据图规则定义, 图 (a) 和图(b)给出了对应 a ∈ H \ {hρ(s) } 和 hρ(s) 引导的链子。其中 (... · F(+) ) ·


(F(−) · ...)(见图 (a) 和 (b))khρ(s) · F(+) (见图 (b)), F(−) · kb (见图 (a) 和 (b)) 结构的缩并, 会贡献出一条 Type-1
线; F(−) · F(−) 和 F(+) · F(+) (见图 (a) 和 (b)) 结构的缩并, 会贡献出一条 Type-2 线; 而 khρ(s) · F(+) (见图 (b)),
F(−) · kb (见图 (a) 和图 (b)) 和 khρ(s) · kb (见图 (b)) 结构的缩并给出的为 Type-3 线。

图 5.2: 从图5.1.1中删除 Type-3 线后剩下的不连通的三种区域

的每一个都有一般形式
n1 F(+) ’s m1 F(−) ’s nl F(+) ’s ml F(−) ’s nl+1 F(+) ’s
z }| { z }| { z }| { z }| { z }| {
ϵa ·(F(+) · ... · F(+) · F(−) · ... · F(−) ) · ... · (F(+) · ... · F(+) · F(−) · ... · F(−) ) ·(F(+) · ... · F(+) ) · kb , (5.1.1)
| {z }
lsectors
µν
其中 F(+) ≡ k µ ϵν , F(−)
µν
≡ −ϵµ k ν 分别对应两种内部节点 (图3.1(a) 和 (b))。对应图的表
达方式为图5.1 (a)。如果 l = 0, nl+1=1 ≥ 0, 则链子5.1.1中没有 Type-3 线。如果 l > 0,
整数 ni , mi 的值满足 n1 , nl+1 ≥ 0, ni=2,...,l > 0, mi=1,...,l > 0, 则这条链子中至少有一条
Type-3 线。
(ii) 相似的, 根据图规则, 由基准引力子引导的链子 khρ(s) · Fij · ... · Fi1 · kb (b ∈
{1, . . . , r − 1}) 可以被展开称为一些列链子的和。其中每条链子都有以下结构

n0 F(−) ’s n1 F(+) ’s m1 F(−) ’s nl F(+) ’s ml F(−) ’s nl+1 F(+) ’s


z }| { z }| { z }| { z }| { z }| { z }| {
khρ(s) · (
F(−) · ... · F(−) ) ·(F(+) · ... · F(+) · F(−) · ... · F(−) ) · ... · (F(+) · ... · F(+) · F(−) · ... · F(−) ) ·( ) · kb ,
F(+) · ... · F(+)
| {z }
lsectors
(5.1.2)

上式中 l ≥ 0, 整数 ni , mi 应满足 n0 , nl+1 ≥ 0(对于 l ≥ 0), ni=1,...,l > 0, mi=1,...,l > 0(对
于 l > 0)。对应与上面的表达式, 我们还可以用图的表达方式图5.1 (b) 来描述这种链
子。由于箭头线连接图5.1中的起点 hρ(s) 和终点 b 是指向不同方向的, 所以在图5.1 (b)
中至少存在有一条 Type-3 线。我们通过删掉 F 中所有的 Type-3 线的方式, 来得到 F

- 28 -
用图规则证明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图 5.3: 一个典型的架构图, 由四个不连通的部分组成, 其中 A 和 B 为 Type-I 部分; C 为一个 Type-II 部分; R


为 Type-III 部分。


所对应的架构图 F ′ 。并且我们可以将规范不变诱导恒等式中具有相同 P [F ] 系数的图
收集起来。另外由于删除了链子上的 Type-3 线, 所以链子会被分割为一些不连通的区
域, 这些区域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Type-I 区域: 包含 Type-1 线的区域 (参图5.2 (a))) 一个 Type-I 区域中一定包含
一条 Type-1 线, 此外还可以允许存在一些指向 Type-1 线两个端点的 Type-2 线。
图5.1 (a) 和 (b) 中这两种类型的链都可以包含 Type-I 的区域。
• Type-II 区域: 包含基准引力子 hρ(s) 的区域 (参见图5.2 (b)) Type-II 区域中一定
包含有最高权重的引力子 hρ(s) , 此外还可以允许存在一些指向它的 Type-2 线。当
hρ(s) 单独存在时, 我们将其理解为一种特殊的 Type-II 区域。
• Type-III 区域: 包含结束节点的区域 (参见图5.2 (c)) Type-III 区域区域中包含有
结束节点, 这个节点可以是胶子迹 {1, 2, ·, r − 1} 中的元素, 也可以是更高权链子上
的元素。此外还可以存在有一些指向结束节点的 Type-2 线存在。当结束节点单独
存在时 (例如图5.1 (a) 或 (b), nl+1 = 0), 则认为是一个特殊的 Type-III 区域。
根据新的图形规则, 由基准引力子引导的链图5.1 (b), 一定包含至少一条 Type-3
线。当删除 Type-3 线后, 这个链子该链至少包含两个互不连通的区域:Type-II 区域和
Type-III 区域 (见图5.2)。此外还可以包含一系列 Type-I 区域。权重最高的链的 Type-
III 区域必须以胶子根上的一个节点 b ∈ {1, . . . , r − 1} 结束。但是对于其他的链子, 如
图5.1 (a), 一个新的 Type-III 区域既可以连接到根 b ∈ {1, . . . , r − 1} 上, 也可以连接
在更高的权重的链子上, 比如由基准引力子引导的链子。而这个链子上的节点又可以
作为其他后来引入的链子的结束节点。因此, 当最终我们将所有引力子全部连接之后,
会得到一个树图。对于这些互不连通的部分我们称之为部分, 这些部分可以归纳为以

- 29 -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下几类:
• Type-I 部分: 包含 Type-1 线的部分 (参见图5.3中的 A 和 B 部分) 这样一个部
分中一定包含有且只有一条 Type-1 线, 除此以外还可能包含一系列箭头方向指向
Type-1 线两个端点的 Type-2 线。其中由 Type-1 线连接的两个部分中, 权重较高
的一边我们称之为 Type-I 部分的顶部, 反之权重较低的边则称之为 Type-I 部分的
底部。Type-1 线及其两个端节点一起被定义为这个 Type-I 部分的内核。
• Type-II 部分: 包含基准引力子 hρ(s) 的部分 (参见图5.3中的 C 部分) Type-II 部分
只包含 Type-2 线, 其箭头指向节点 hρ(s) 的方向。另外, 当没有额外的 Type-2 线
附加到节点 hρ(s) 上时, 单独存在的节点 hρ(s) 被认为是一个特殊的 Type-II 部分。
• Type-III 部分: 包含根 {1, . . . , r} 的部分 (参见图5.3中的 R 部分) 这个部分是通
过将 Type-III 区域连接到根 b ∈ {1, . . . , r − 1} 来获得的。因此, 由根和一系列指
向根的 Type-2 线共同构成了 Type-III 部分。另外, 单独的根 {1, . . . , r − 1} 也可
以被认为是 Type-III 区域。
以上三种类型的部分是通过从连通图 F 中删除 Type-3 线后得到的互不连通的子图,
在这些子图中 Type-2 可以指向的方向为 (i)Type-I 部分的内核, (ii) 权重最高的节点
hρ(s) (存在于 Type-II 部分中) 和 (iii) 根 (存在于 Type-III 部分中)。如果权重最高的
链在连通图 F 中只包含一条 Type-3 线, 那么 F 的架构图只包含两个互不连通的部
分:Type-II 和 Type-III 部分 (例如, 图4.4 (a)-(h))。而当 F 中包含更多的 Type-3 线的
时候, 则会额外产生 Type-I 部分 (对应一个连通的树图, 我们每切断一根线, 就会额外
产生一个多余的不连通的部分)。又因为最高权重的元素 hρ(s) 和根都只存在一个。因
此每个架构图 F ′ 都只有一个 Type-II 和一个 Type-III 部分, 其他多出来的部分都是
Type-I 部分, 其中 Type-I 部分的个数等于 Type-3 线的个数减 1。
掌握了架构图的一般结构之后, 我们将在后面的部分中为给定的架构图构造对应
的连通图。

5.2 对应给定的架构图的物理图

通过所有可能的连接, 用 Type-3 线将 F ′ 的各个部分连接为一个连通的图, 我们


可以获得一系列与给定架构图 F ′ 对应的物理图。如果架构图由 N 个不连通部分组成,
那么需要 N − 1 条 Type-3 线。为了便于以后的讨论, 我们在一个架构图中定义了所
有 Type-I 和 Type-II 部分的参考集合 RC , 根据每个部分中权重最大的节点来标记这
个部分的权重, 进而可以对所有的部分进行排序, 从而的到关于所有部分的参考集合。
例如, 图5.3中部分 A , B , C 中各自最大权重的节点分别为 h8 , h9 和 h11 , 因此他们的
参考顺序是 RC = {A , B , C }。要构造包含给定架构图 F ′ 的所有可能的物理图, 我们

- 30 -
用图规则证明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图 5.4: 为了表示的简洁, 我们暂时忽略每个部分 (或 Type-I 部分的顶部和底部) 的内部结构, 用一个圆圈代表内


部任意的结构。连接到其上的线, 表示为连接到其内部的某个节点。其中连接 Type-I 部分顶部和底部的直线, 代
表了其内核 (Type-1 线), 各部分之间的双箭头线, 则用来表示 Type-3 线。

图 5.5: 图 (a)(或者更具体的图 (c)) 给出的是一个伪图, 从 Type-I 部分的顶部直接连接到其他部分最后连接到根


的方式, 会导致这个链子没有经过 Type-1 线, 而只经过了一边, 因此是图规则所不允许的。而图 (b)(或者更具体
的图 (d)) 给出的则是与之对应的物理图, 因为这个部分的串从 C I 部分的顶部出发, 穿过其内核 (Type-3 线), 最
终连接到根上, 这样便穿过了所有的 Type-I 部分的内核, 这样的图对应的是物理图。

- 31 -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应该注意来自新的图规则的以下约束:

• 假设 C I 是一个 Type-I 部分, 而 C 则表示包含基准引力子的 Type-II 部分。那


么 C 中由最高权重节点引导的链不能只通过部分 C I 的单侧 (顶部或底部), 比如
图5.4 (a) 和 (b) 的结构就是图规则所不允许的。这是因为, 如果只有 C I 的顶部
(或底部) 被链穿过, 则这个链上的某个节点会穿线两个冲突的箭头 (比如图5.4 (c)
的节点 h8 ), 而根据前面节点的定义, 内部的节点由场强张量 F µν 展开得到, 应当
µν
只有形如 F(+) ≡ k µ ϵν , F(−)
µν
≡ −ϵµ k ν 的节点存在。所以存在的互相冲突箭头的内
部节点一定超出图规则的范围。因此唯一可能的结果就是链子必须经过 Type-I 部
分两边, 即穿过这个部分的内核, 比如图5.4 (d) 和 (e) 他们的链子都通过了 Type-I
部分的两边, 或者图5.4 (f) 中给出了一个更具体的例子。
• 从另一方面, 当 C 表示一个权重高于 C I 的 Type-I 部分时 (如图5.1 (a))。这样一个
链子一定要从 C 部分的顶部出发, 然后经由底部才能连接到其他的部分。或者说
这条 C 引导的链子必须经由内核然后才能连接到其他部分。相反的, 如果这样一
个链子从 Type-I 部分的底部出发, 穿过顶部, 那么我们只能理解为由顶部引导的
相对高权的链子连接到一个根, 然后从底部又连接了一个链子到顶部, 例如, 图5.5
(c)(或者更一般的图 (b)), h8 作为一个结束节点, 但是却提供了一个 ϵ。这显然是
与我们之前对结束节点的定义相冲突。因此对于这种结构也是违反了我们前面所
定义的图规则。所以对于一个一般的, 由 Type-I 部分引导的链子, 必须要从它的
顶部出发, 穿过内核, 然后从底部连接到其他的部分上。

在这两个约束条件的帮助下, 我们可以为给定的架构图构造所有的物理图。让我们首
先通过架构图5.3来展示这个过程。

5.2.1 架构图5.3对应的物理图

架构图5.3是我们设置的一个较为一般的结构, 包含有四个不连通的部分 A , B , C
和 R , 其中 A 和 B 是 Type-I 部分, C 是 Type-II 部分, 而 R 是 Type-III 部分。要
构造包含架构图5.3的所有物理图, 我们需要根据新的图形规则, 将 A , B , C 和 R 用
三条 Type-3 线连接起来。由于我们连接的是树图结构而不存在闭合的环, 所以对包含
某个架构图的所有图一定可以通过一系列部分的串1 来得到。本节以图5.3为例, 给出了
两种等价的构造方法。

1
注意, 这里提到的部分的串与上面的节点的链不同, 它的每个元素都是一个部分 (或者 Type-I 部分的顶部或底部), 而中间都是用
Type-3 线连接

- 32 -
用图规则证明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架构图5.3对应的所有物理图: 构造方法-1

步骤-1 根据图形规则, 一定存在一个链子, 它最高权重的节点 h11 ∈ C 为起始节


点, 并最终以根 R = {1, . . . , R − 1} 上的某个节点为结束节点。这个链对应了一个部
分的串, 这个串可以直接从 C 连接到 R , 也可以中间经过一些 CI 部分。因此根据这
些中间部分的不同配置, 我们构造了一系列可能的串, 如下所示。
(i) 若最高权重的链直接连接 C 到 R 而不通过 A 和 B , 则可以定义一个部分串:CH =
[C ↔ R ](这个串上的相邻部分由一条 Type-3 线连接, 我们用一个双箭头表示一
条 Type-3 线)。
(ii) 最高权的链穿过 B 而不穿过 A , 则应该 (用 Type-3 线) 连接 a1 ∈ C , b1 ∈ B 两
点, 并用另一条 Type-3 线连接 a2 ∈ B , b2 ∈ R 。由于一个链必须同时通过 Type-
I 部分的两边, 因此 b1 和 a2 应该属于 B 的不同的边, 即 b1 ∈ Bt , a2 ∈ Bb 或
b1 ∈ Bb , a2 ∈ Bt 。相应地, 我们也可以定义一个部分的串 CH = [C ↔ Bt − Bb ↔
R ]或CH = [C ↔ Bb − Bt ↔ R ](这里, “−”表示 Bt 和 Bb 之间的 Type-1 线)。
(iii) 与 (ii) 类似, 如果最高权节点引导的链子只通过 A 部分而不通过 B 部分, 则有
a1 ∈ C , b1 ∈ A 由 Type-3 线连接, a2 ∈ A , b2 ∈ R 由另一条线连接。节点 b1
和 a2 只能属于 A 的不同部分, 因此我们得到了两个可能的部分的串 CH = [C ↔
At − Ab ↔ R ] 和 CH = [C ↔ Ab − At ↔ R ]。
(iv) 如果最高权重节点引导的链子 (从 C 开始, 以 R 结束) 依次通过 B 和 A , 每对
节点 (ai , bi )(i = 1, 2, 3, a1 ∈ C , b1 , a2 ∈ A , b2 , a3 ∈ B , b3 ∈ R ) 由一条 Type-3 线连
接。此外, b1 , a2 (b2 , a3 ) 必须属于部分 A (B ) 中 Type-3 线的两边。因此, 我们得
到了以下四个部分的串

CH = [C ↔ Bt − Bb ↔ At − Ab ↔ R ] : 图B.3(a),
CH = [C ↔ Bt − Bb ↔ Ab − At ↔ R ] : 图B.3(b),
CH = [C ↔ Bb − Bt ↔ At − Ab ↔ R ] : 图B.3(c),
CH = [C ↔ Bb − Bt ↔ Ab − At ↔ R ] : 图B.3(d) (5.2.1)

(v) 如果最高权重的链依次通过 B 和 A , 那么我们只需要对前面的例子交换 A 和 B


两个部分即可。然后得到了以下四个部分的串

CH = [C ↔ At − Ab ↔ Bt − Bb ↔ R ] : 图B.3(e),
CH = [C ↔ At − Ab ↔ Bb − Bt ↔ R ] : 图B.3(f ),
CH = [C ↔ Ab − At ↔ Bt − Bb ↔ R ] : 图B.3(g),
CH = [C ↔ Ab − At ↔ Bb − Bt ↔ R ] : 图B.3(h) (5.2.2)

- 33 -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构造完成由最高权节点引导的链子对应的部分的串之后, 我们将所有的穿过的
部分从部分的排序集合中删除 R′C = RC \ CH, 然后用剩下的所有部分定义为新的部分
的集合, 而步骤-1 中所构造的部分的串则归为新的根 R 作为后面步骤中的终点存在。
对于 (iv) 和 (v) 两种情况, 部分的集合 RC 已经为空, 因此我们不用再考虑其他步骤。
而对于 (i), (ii) 和 (iii) 情况, 我们应当进行后面的操作。
步骤-2 从重新定义的 RC 中选择权重最高的部分 (如果它不是空的), 并构造一
个新的部分的串, 指向之前构造的 CH 上的部分。
(i) 基于步骤-1 (i) 中定义的部分的串 CH = [C ↔ R ]。剩余部分的参考集合 RC 为
R′C = {A , B }, 其中最高权重的部分是 B 。因此在这一步中, 我们要得到一个链
子, 由 B 中权重最高的节点作为起始节点, 最终连接到根 C ⊕ R 2 (CH) 的某个部
分上。这个链子有可能不通过部分 A 直接连接 B 或 C ⊕ R (CH) 的某个节点, 也
有可能穿过部分 A 连接到 C ⊕ R (CH) 的某个节点。
对于前一种情况, 我们通过一条 Type-3 线连接节点 a′1 ∈ B 和节点 b′1 ∈
C ⊕ R 。对于非最高权节点引导的链子, 他们总是由 Type-I 部分引导, 并且链子
一定通过这个 Type-I 部分的内核 (即 Type-3 线), 因此这个部分的串一定以这个
Type-I 部分的顶部为开始, 经由内核从底部穿出去连接其他的部分 (包括 Type-II
部分和 Type-III 部分以及由最高权节点引导的链子穿过的所有 Type-I 部分)。所
以最终我们可以构造出以下可能的部分的串

CH′ = [Bt − Bb ↔ C or R ] (5.2.3)

对于后一种情况, 可以找到两对节点 a′1 , b′1 (a′1 ∈ B , b′1 ∈ A ) 和 a′2 , b′2 (a′2 ∈ A ,


b′2 ∈ C 或 R ), 每对节点由一条 Type-3 线连接。由于 b′1 和 a′2 必须位于 A 的不
同边, 因此可能的构造为

CH′ = [Bt − Bb ↔ At − Ab ↔ C ], CH′ = [Bt − Bb ↔ At − Ab ↔ R ],


CH′ = [Bt − Bb ↔ Ab − At ↔ C ], CH′ = [Bt − Bb ↔ Ab − At ↔ R ]
(5.2.4)

上面四种可能的部分的串以及步骤-1 (i) 构造的 CH = [C ↔ R ] 组成一个完整的


物理图 (参见图B.1(e), (g), (f) 或 (h))。
(ii) 步骤-1 (ii) 中剩余部分的参考集合为 R′C = {A }。因此按照上面的方法, 我们从步
骤-1 定义的新的部分的参考集合中选出最高权的部分 (这里新的部分的参考集合
只有一个元素 A , 因此我们只能选它) 来作为串开始的部分, 然后经由一条 Type-3
线连接到 C ⊕ B ⊕ R 中的某一个节点上。换言之就是用一条 Type-3 线连接节点
2
这里, ⊕ 表示不连通部分的并集。

- 34 -
用图规则证明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a′1 ∈ 和节点 b′1 ∈ C ⊕ B ⊕ R 。由于由权重最大的节点 h8 ∈ A 引导的链必须通过


A 的顶部和底部, At 必须作为开始的一边。最后我们可以写下可能的部分的串

CH′ = [At − Ab ↔ C or B or R ] (5.2.5)

这个串和步骤 1 (ii) 中构造的 CH = [C ↔ Bt − Bb ↔ R ] 和 CH = [C ↔


Bb − Bt ↔ R ] 一起, 分别提供了完整的物理图B.2(a), (b) 和图B.2(d), (e)。
(iii) 步骤-1 (iii) 中定义的部分的参考顺序是 R′C = {B }。与此步骤中的 (ii) 类似, 可以
构造一个由 B 引导的部分的串, 指向步骤-1 (iii) 中最高权串经过的所有部分:

CH′ = [Bt − Bb ↔ C or A or R ], (5.2.6)

链的最高权重节点 h9 以 C ⊕ A ⊕ R 结尾。与步骤-1 (iii) 中生成的 CH = [C ↔


At − Ab − At ↔ R ] 串一起, 这个部分的串分别提供了完整的图形图B.2(e), (f), (g),
(h) 和图B.2(i), (j), (k), (l)。
构造完第二步的所有链之后, 我们通过删除第 2 步中使用的部分, 定义剩下的部分的
参考集合 RC 。对于重新定义为空的 RC 的情况, 我们可以停止后面的讨论。因为他们
已经给出了完整的物理图。此步骤中构造的所有完整的物理图由图B.1 (e)-(h) 和图B.2
(a)-(l) 给出。最后只有在步骤-2 (i) 中的剩余部分的排序集合 RC = {A } 为非空, 需要
进一步讨论。
步骤 3 基于前面的步骤 1(i) 和步骤 2(i), 最终剩余的部分为 RC = {A }。因
此其中权重最高的部分是 A 。我们可以通过一条 Type-3 线连接节点 a′1 ∈ A 和节点
b′1 ∈ B ⊕ C ⊕ R , 可以的到一个新的串

CH′′ = [At − Ab ↔ B or C or R ]� (5.2.7)

部分的串 CH = [C ↔ R ] 和 CH′ = [Bt − Bb ↔ C or R ] 分别由步骤-1 (i) 和步骤-2


(i) 构造, 与上述链一起生成完整的图形图B.1 (a)-(d)。
所有由上述步骤构建的图以及 Type-3 线的所有可能的端点选择一起构成了包含
架构图的完整物理图 (由新的图形规则构建的图5.3)。

架构图5.3对应的所有物理图: 构造方法-2
对应给定架构图, 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构造所有物理图。通过从部分的参考集合
中移除 Type-II 部分, 我们定义所有 Type-I 部分的参考顺序 RCI ≡ RC \ C = {A , B }。
此时我们将 Type-II 部分当做是另一个根, 然后将所有的 Type-I 部分连接到这两个”
根” 上, 最得到一个只包含两个部分的结构, 我们称之为最大连通架构图。其中包括基
准引力子的部分, 我们将其称为最大连通架构图的上部 U 。而包含胶子根的部分, 我

- 35 -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们将其称为最大连通架构图的下部 L 。然后在通过恰当的连接这两个部分, 我们便可


以得到最终的完全连通的物理图。
步骤-1 在开始的时候我们定义 U = C , L = R 。从 RIC 中选择权重最高的部分
B , 并构造一个从 B 开始到 U 或 L 的部分的串。注意, B 的顶部一定处于远离根
的位置, 然后经过内核连接到根, 但是中间有可能经过其他的 Type-I 部分 (在本例中,
Type-I 部分只剩下了 A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 A 部分是否在该链上, 以及最终连接到
的根是图的上部 U 还是下部 L , 共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i). U → U ′ = [Bt − Bb ↔ C ], L → L ′ = R ;
(ii). U → U ′ = C , L → L ′ = [Bt − Bb ↔ R ];
(iii). U → U ′ = [Bt − Bb ↔ At − Ab ↔ C ], L → L ′ = R ;
(iv). U → U ′ = [Bt − Bb ↔ Ab − At ↔ C ], L → L ′ = R ;
(v). U → C , L → [Bt − Bb ↔ At − Ab ↔ R ];
(vi). U → C , L → [Bt − Bb ↔ Ab − At ↔ R ], (5.2.8)

其中, 我们通过重新定义了上下部分 U ′ 和 L ′ , 来得到新的上下部。然后删除由 B 引


导的串上使用过的部分, 可以重新定义 Type-I 部分的集合 RIC 。在 (5.2.8) 式的 (iii),
(iv), (v) 和 (vi) 中, 由 B 引导的串都经过了 A , 剩余的 Type-I 部分的集合为空。所
以在这几种情况下, 我们可以跳至步骤-3。而, 在 (i) 和 (ii) 中, 部分 A 不在由 B 引
导的串上, 重新定义的 RCi 是一个非空集合 {A }。因此, 我们需要对 (i) 和 (ii) 进行下
面的操作。
步骤-2 根据上面的 (i) 和 (ii) 结果, 剩余的 Type-I 部分的集合为 RCI = {A }。我
们从中选择出权重最高的部分 A , 从它的顶部出发, 穿过内核连接到步骤-1 中定义的
新的上部 U ′ 和下部 L ’。所以有

(i). U → U ′′ = [At − Ab ↔ U ′ ], L → L ′′ = L ′ ;
(ii). U → U ′′ = U ′ , L → L ′′ = [At − Ab ↔ L ′ ], (5.2.9)

其中 U ′ 和 L ′ 是 (5.2.8) 式 (i) 或 (5.2.8) 式 (ii) 中定义的上部和下部。然后再次将串


上所有使用过的部分从 Type-I 集合中删除来定义新的 Type-I 参考集合, 并且根据这
一步重新定义新的上部和下部。在这里, 我们发现 Type-I 部分的参考集合已经变为空
的了, 至此我们已经成功的构造了所有可能的最大连接的架构图。
步骤-3 在前面的步骤之后, 有序的集合 RIC 变为空, 所有架构图只包含两个不连
通的部分, 分别是重新定义的最终的上部 U 和最终的下部 L 。因此在这一步中, 我们
要用一条 Type-3 线将这两个部分连接为一个整体。并不是所有的节点选择都是被允
许的, 因为对任意选择的上部和下部节点连接则有可能会出现从 Type-II 部分连接到

- 36 -
用图规则证明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Type-III 部分的链子可能只穿过某些 Type-I 部分的一边, 在前面我们申明过这种情况


是被新的图规则所禁止的。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恰当的选择一对节点, 来保证构造出来
的图全部是物理的 (即不包括带有结构图5.4 (a) 和 (b) 的图)。用这种方法构建的所有
图由图B.4 (a1), (a2), (a3), (a4), 图B.5 (a1), (b1), (c1), (d1) 和图B.6 (a1), (b1), (c1),
(d1) 表示3 。

这两种结构的等价性

第一种构造方法很自然的符合了新的图形规则的定义, 因为一个部分的串都是根
据节点的链子所穿过的部分顺序来构造的。第二种方法稍微颠倒了连接的顺序, 将基
准引力子引导的链子放到了最后连接。但是在这个实际的例子中, 我们发现这两种方
法所构造出来的图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我们可以相信这两种方法是等价的。他们所构
造的图的对应关系如下:

图B.4 (a1)-(c1) ⇔ 图B.1 (a), 图B.2 (a), (e), 图B.3 (e);


图B.4 (d1) ⇔ 图B.1 (b), 图B.2 (b), (i), 图B.3 (g);
图B.5 (a1) ⇔ 图B.1 (d), 图B.2 (d), (h), 图B.3 (c);
图B.5 (b1)-(d1) ⇔ 图B.1 (c), 图B.2 (c), (l), 图B.3 (d);
图B.6 (a1) ⇔ 图B.1 (e), 图B.2 (g), 图B.3 (a);
图B.6 (b1) ⇔ 图B.1 (f), 图B.2 (k), 图B.3 (b);
图B.6 (c1) ⇔ 图B.1 (g), 图B.2 (j), 图B.3 (h);
图B.6 (d1) ⇔ 图B.1 (h), 图B.2 (f), 图B.3 (f) (5.2.10)

在下面一节中, 我们将会给出一般情况的讨论。

5.2.2 构造物理图的一般规则

根据上一小节中对例子的直接计算, 我们得到了对应给定架构图构造所有可能物
理图的方法。受到上面两种构造方法的启发, 我们给出两个一般情况下的构造方法分
别对应上一节中的两种方法。并且在最后证明这两种规则实际上也是等价的。

规则 1

根据第5.1章的总结, 每个 (3.2.2) 式中的架构图 F ′ 都至少两个不连通的部分, 一


个为 Type-II 部分 C II 和一个 Type-III 部分 C III 。此外, 还有可能包含 N 个 Type-I
3
这里同一个图例的多个虚线箭头, 表示多种并列的可能性。例如, 图B.5(a1) 表示三种可能的图形。

- 37 -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部分 C1I , C2I , ..., CNI 。因此对于一个一般情况下的架构图 (包含 N + 2 个部分), 我们需


要 N + 1 条 Type-3 线将它们连接成为一个连通的图。我们构造了以下步骤来实现。
步骤-1 所有 Type-I 和 Type-II 部分的相对顺序由 RC = {C1I , C2I , . . . , CNI , C II } 给
出, 我们首先选择出最高权重的 Type-II 部分 C II 以及其他任意 Type-I 部分 CaI1 , CaI2 ,
..., CaIi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 Type-I 顺序是可以被打乱的) 由此我们可以构建一个部分
的串 CH, 其中开始的部分为 C II 中间的部分为 CaI1 , CaI2 , ..., CaIi , 最终连接到根的部分
C III :
[ ( ) ( ) ( ) ( ) ]
CH = C II ↔ CaIi t (or b) − CaIi b (or t) ↔ · · · ↔ CaI1 t (or b)− CaI1 b (or t) ↔ C III
(5.2.11)
{ }
然后重新定义部分的参考集合 RC → R′C ≡ RC \ C II , CaI1 , CaI2 , . . . , CaIi 。并且定义新
{ }
的根的部分为 C III ⊕ C II , CaI1 , CaI2 , . . . , CaIi 。
步骤-2 再上一步重新定义部分集合后, 我们得到的 RC = R′C 只包含 Type-I 部
分。接下来我们继续从 R′C 中挑选出最高权的部分 CaI′ ′ 以及其他一系列 Type-I 部
i

分 CaI′ , ..., CaI′ ′ 构造出来一条新的部分的串 CH′ 连接在我们上一步定义的根 C ∈


{ II 1 I i −1 }
C , Ca1 , CaI2 , . . . , CaIi , C III 上:
[( ) ( ) ( ) ( )
CH′ = CaI′ ′ t− CaI′ ′ b ↔ CaI′ ′ t (or b)− CaI′ ′ b (or t)
i i
( I)
i −1
( I)
i −1
]
↔ · · · ↔ Ca′1 t (or b) − Ca′1 b (or t) ↔ C (5.2.12)

再次重新定义部分的参考集合 RC → R′′C ≡ R′C \ {CaI′ , CaI′ , . . . , CaI′ ′ }。以及根的部分


{ } 1 2 i

C III ⊕ C II , CaI1 , CaI2 , . . . , CaIi ⊕ {C II , CaI′ , CaI′ , . . . , CaI′ }


1 2 i

步骤-3 重复以上步骤。在每个步骤中, 我们都从前面步骤重新定义的部分的参考


集合 RC 中选出权重最高的一个部分以及其他任意数量任意顺序的一系列 Type-I 部
分, 共同组成一个部分的串, 连接到前一个步骤定义的根的部分上。然后从部分的参考
集合 RC 删除此步骤中所有用到的部分定义为新的 RC , 以及将本次连接到根上的所有
部分都重新和之前的根的部分求并集, 定义为新的根的部分的集合。重复上述步骤直
到有序集 RC 变为空集。我们获得包含架构图 F ′ 的一个完全连接的物理图。
所有可能的部分的串结构以及每种 Type-3 线的所有可能的端点选择, 一起构成了
对应给定架构图 F ′ 的所有物理图的集合 F ⊃ F ′ 。

规则 2

通过上一节中由给定架构图得到物理图的构造方法-2 启发, 我们给出以下一般的


规则, 来对一个一般的架构图连接 Type-3 线, 最后的到所有的对应的物理图。

- 38 -
用图规则证明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步骤-1 首先我们将 C II 和 C III 分别看作是两个根, 并且命名为为上部 U 和下部


L 。其中上部 U 包含最高权的节点 hρ(s) , 而下部 L 中包含元素 {1, . . . , r − 1}。定义
所有 Type-I 部分的参考集合 RCI ≡ RC \ C II = {C1I , C2I , . . . , CNI }。然后构造一个部分
的串, 首先从 Type-I 部分的集合中选出最高权的部分 CNI , 和一系列任意的 Type-I 部
分 CaI1 , CaI2 , ..., CaIi (不需要按照 R,I 中的相对顺序), 然后连接到上部或者下部两个根中
的任意一个上, 其中每个部分之间都是用 Type-3 线连接的。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两种可
能的结构
[( ) ( ) ( ) ( ) ( ) ( ) ]
(i) U →U ′ = I
CN
t
I
− CN
b
↔ CaIi
t (or b)
− CaIi
b (or t)
↔···↔ CaI1
t (or b)
− CaI1
b (or t)
↔C II ,


L →L = C III
;
(ii) U →U ′ = C II , (5.2.13)
[( ) ( ) ( ) ( ) ( ) ( ) ]
L →L ′ = CNI t − CNI b ↔ CaIi t (or b) − CaIi b (or t) ↔···↔ CaI1 t (or b) − CaI1 b (or t) ↔C III


然后重新定义 Type-I 部分的参考集合 RCI → RCI = RCI \ {CNI , CaI1 , . . . , CaIi }, 并且用新
得到的上部和下部 U ′ 和 L ′ 重新定义 U 和 L 。
步骤-2 从上一步中新定义的 Type-I 部分的参考集合 RCI 中选出权重最高的部分
Ca′i′ , 以及一系列任意的部分 CaI′ ′ , ..., CaI′ 。然后构造一个部分的串, 由 CN ′ 的顶部出
i −1 2

发, 依次穿过 CaI′ , …, CaI′ ′ 部分, 最后连接到上一步中新得到的上部 U 或下部 L 上,


2 i −1

并且定义其为新的上部和下部:
[( ) ( ) ( ) ( ) ( ) ( ) ]
(i) U →U ′= CaI′i′ t− CaI′i′ b ↔ CaI′i′−1 t (or b)− CaI′i′−1 b (or t) ↔···↔ CaI′1 t (or b)− CaI′1 b (or t) ↔U ′ ,
L →L ′=C III ;
(ii) U →U ′=C II , (5.2.14)
[( ) ( ) ( ) ( ) ( ) ( ) ]
L →L ′= CaI′i′ t− CaI′i′ b ↔ CaI′i′−1 t (or b)− CaIi′−1′ b (or t) ↔···↔ CaI′1 t (or b)− CaI′1 b (or t) ↔L ′

然后再次重新定义 Type-I 部分的集合 RC → R′′C = R′C \ {CaI′ , . . . , CaI′ ′ }, 以及新的上


1 i
部和下部。
步骤-3 在前面的每个步骤中, 从 Type-I 部分的参考集合 RC 中选出最高权中的部
分, 和一系列任意的部分组成一个部分的串连接到之前得到的上部 U 或下部 L 。重
复上述步骤, 直到有 Type-I 部分的参考集合 RC 变为空集。最终我们得到了一个最大
连接的架构图, 它是由包含基准引力子 hρ(s) 的最终的上部 U 和包含 {1, . . . , r − 1} 的
最终下部 L 组成。
步骤-4 在上面的步骤之后, 我们将得到的最大连接架构图的最终的上部 U 和最
终的下部 L 中分别选择两个节点, 并通过 Type-3 线将它们连接起来。从而得到一
个连通的图, 其中包含从权重最大的节点 hρ(s) 到根节点的路径。考虑到必须避免结构
图5.4(a) 和 (b), 我们经过了所有 Type-I 部分内核的物理图 (即只允许使用结构图5.4

- 39 -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5.6: 根据规则-1, 由最高权部分引导的链子 CNI 的终点一定属于由 C II 到 C III 的串。其中图 (a) 的终点


为 C II 部分, 图 (b) 对应的终点为 C III 部分, 而图 (c) 和 (d) 则分别对应了上一个串中间穿过的 Type-I 部分
的顶部和底部。对应这三种可能的情况, 我们可以给出对应构造方法-2 中最终上部或下部的具体形式, (i)U ′ =
[( I ) ( ) ] [( ) ( ) ] [( )
CN t − CNI b , . . . , U = C II (图 (a)), (ii)L ′ = CNI t − CNI b , . . . , L = C III (图 (b)), (iii)U ′ = CNI t −
( I) ] [( ) ( ) ( ) ( ) ]
CN b , . . . , U = C II (图 (c)) 和 (iv)L ′ = CNI t − CNI b , . . . , CiI t − CiI b , . . . , L = C III (图 (d))。

(d) 和 (e))。
上述步骤中, 对于给定的架构图 F ′ 所有可能的最终的上部 U 和最终的下部 L
配置, 以及最终两个部分中各自节点的选择, 构成了所有可能的物理图。

规则 1 和-2 之间的等价性

规则-1 很自然的对应了我们的新的图规则。因为部分的串的构造是完全按照新的
图规则的顺序完成的。而规则-2 则类比了前面一节的例子, 将 Type-II 部分看作了另
一个根, 先将所有的 Type-I 部分连接到这两个根上得到最终的上部 U 和最终的下部
L , 然后在将它们连接为一个整体。下面, 我们证明了规则 1 和规则 2 构造的物理图
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由规则-1 构建的物理图可以按照以下的方法从新理解。首先定义上部区域 U =
C II , 和下部区域 L = C III 以及 Type-I 部分的参考集合 RCI ≡ RC \C II = {C1I , C2I , . . . , CNI }。
对于给定的物理图, 我们发现由最高权 Type-1 部分 CNI ∈ RCI 引导的部分串一定以由
Type-II 部分引导的链子为终点, 因为 C II 的权重大于 CNI 。并且由 C II 引导的链子终
点为 C III 中间可能经过任意个 CNI 部分。因此以 CNI 为起点的链子, 其终点有三种可

(i)U = C II (图5.6 (a)), 当以 CNI 为起点的串连接到上部时, 我们重新定义上部为
[( ) ( ) ]
U → U ′ = CNI t − CNI b , . . . , U = C II 然后下部保持不变。

- 40 -
用图规则证明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ii)L = C III (图5.6 (b)), 当以 CNI 为起点的串连接到下部时, 我们重新定义下部


[( ) ( ) ]
为 L → L ′ = CNI t − CNI b , . . . , L = C III , 并保持上部不变。
(iii) 任意内部的 Type-I 部分 (图5.6 (c) 和 (d))。
如果由 CNI 引导的链子以中间的 Type-I 部分 (CiI )b (t) 时, 我们要区分这个这个部
分距离上部还是下部更近。比如, 图5.6 (c) 当由 CNI 引导的链子连接到了 (CiI )b 距 CIII
更近, 此时为了保证构造的链子满足图规则的约束, 我们理解为

[( I ) ( ) ( ) ( ) ]
U →U′= CN t − CNI b , . . . , CiI b − CiI t , . . . , U = C II
[( I ) ( i-1 ) ]
L → L ′ = Ci−1 t
− C N b
, . . . , L = C III
(5.2.15)

反之如果由 CNI 引导的链子连接到了 (CiI )t 距 CII 更近 (见图5.6 (c))。此时为了


保证构造的链子满足图规则的约束, 我们理解为
[( I ) ( i+1 ) ]
U → U ′ = Ci+1 t
− CN b
, . . . , U = C II


[( I ) ( I) ( ) ( ) ]
L → L = CN t − CN b , . . . , CiI t − CiI b , . . . , L = C III (5.2.16)

这里区分这个链子究竟是连接在上部还是下部的关键在于, 新的串必须要经过完
整的 Type-I 部分, 而不能只经过 Type-I 部分的单边。因此我们可以唯一的将规则-1
构造的链子按照上面的过程重新理解。此时, 我们已经将 CNI 引导的链子连接到了上
部或者下部上了, 并且将它们重新定义为新的上部或下部。我们可以将它们从 Type-I
部分集合删除, 重新定义 Type-I 部分集合 RCI ≡ RC \ C II = {C1I , C2I , . . . , CNI }。
通过执行前面的步骤, 但是使用重新定义的 RCI , U 和 L , 我们可以找到由重新定
义的 RCI 中的最高权重部分引导的链。重复这些步骤, 直到有序集 RCI 变为空, 我们将
得到只有两个不连通的最大连接子图的图: 最后的上部和下部。然后, 通过 Type-3 线
将最后的上下部 U 和 L 连接起来, 给出了物理图。那么由规则 1 所得到的物理图的
描述与规则 2 完全一致。
反之, 任何根据规则 2 构造的图也可以由规则 1 得到。我们定义参考集合 RC ≡
{C1I , C2I , . . . , CNI , C II }。在 RC 中, 总是可以找到从权重最高的部分 C II 到 C III 的路径。
[ ]
可以将此路径视为一个串 C II , . . . , C III (由规则-1 定义) 开始, 以 C II 结束。通过删除
链的起始和中间部分, 重新定义有序集 RC 。用同样的方法, 我们找到引力子的参考顺
序 RC 中权重最高的部分所引导的链 (由规则-1 定义), 并再次定义 RC 。重复这些步骤,
直到 RC 变为空集。这样我们用规则-1 的方法构造出了与规则-2 相同的结果。
因此我们便证明了这两种规则的等价性。在后面为了可以凑出传统 BCJ 关系的
形式, 我们将更多的采用规则-2 来构造所有的图。并且在规则-2 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
伪图。

- 41 -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3 伪图的引入

对于形如图4.8 (c), (f) 的图, 我们称之为伪图, 因为从最高权部分到根的部分的只


串穿过了某些部分的一边 (顶部或者底部), 对于这样的结构我们称之为伪结构。所有
包含这样结构的图, 都叫做伪图。一般来说, 对于包含三个及以上部分的架构图, 都有
可能包含伪图。为了研究这一点, 我们回顾一下构造物理图的规则-2。在规则-2 的最后
一步中, 我们通过一条 Type-3 线连接最后的上部 U 和下部 L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
避免结构图5.4 (a) 和 (b) 的出现。一个物理的图是要求所有部分的串都穿过完整的部
分, 即必须通过它上面所有 Type-I 部分的内核。因此由 C II 引导的部分的串只能包含
结构形式图5.4(c) 和 (d)。所以在规则-2 的构造方法中, 如果任意的选取上下部分的节
点连接, 就会很容易产生伪图。每个伪图都会对应一个正号或者符号, 对于给定的最终
上下部, 伪图的贡献并不是平凡的结果。但是我们发现对于不同的上下部配置 (它们都
来自于同一个架构图), 伪图会恰好的完全抵消掉 (例如图4.8 (c), (f) 互相抵消)。因此
对于给定 F ′ 的所有贡献, 我们可以引入伪图而不影响最终的结果。引入伪图后, 对最
终上下部产生的所有物理图和伪图求和, 等同于对最终上下部的任意节点对 (r 除外)
连接 Type-3 线求和。下面, 我们首先以架构图5.3的伪图为例进行分析, 然后对构造伪
图进行一般性讨论。

5.3.1 架构图5.3对应的伪图

对应架构图5.3的所有伪图由图B.4 (a2)-(d2), 图B.5 (a2)-(d2) 和图B.6 (a2)-(d2) 表


示。在每个图中, 我们忽略 Type-II 和 Type-III 部分内部的结构, 以及每个 Type-I 部
分的顶部和底部的结构, 并且用一个圆圈代替, 其中 Type-I 部分的两边由中间的实线
给出, 它代表了 Type-I 部分的内核 (即 Type-1 线)。我们以图B.4 (a2) 为例。在图B.4
(a2) 中, 最后的上部对应地由 C 给出, 而最终的下部为由 Type-3 线连接的 A , B 和
R 给出。当我们进一步通过 Type-3 线 (虚线箭头线) 连接两个节点 a ∈ C (最后的上
部) 和 b ∈ Ab ⊕ Bb (属于最后的下部) 时, 从最高权节点 hρ(s) 连接到根的链子只经过
了 Ab 的单边 (图B.4 (a2)1+ 线) 或 Bb 的单边 (图B.4 (a2)2+ 线)。我们发现, 伪图B.4
(a2) 和物理图B.4 (a1) 共同构成了所有可能的 (最终上部和下部之间的)Type-3 线连
线。
一个有趣的观察结果是, 在图B.4 (a2)-(d2), 图B.5 (a2)-(d2) 和图B.6 (a2)-(d2) 中,
每个相同的伪图结构总是出现两次。因此, 我们可以将两个拥有相同结构的伪图加起
来发现他们一定带有相反的符号, 相加后使所有伪图都成对的消掉。例如, 带有 1+ 的

- 42 -
用图规则证明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图 5.7: 一个典型的伪图。在从最高权部分 hρ(s) 到根的链子上, 共存在 m 个伪结构 CaI2 , ..., CaIm 。而包含这些部
分 CaI1 , CaI2 , ..., CaIl−1 (CaIl+1 , CaIl+2 , ..., CaIm ) 的链子 CHI1 , CHI2 , …, CHIl−1 (CHIl+1 , CHIl+2 , …, CHIm ) 则属于最
终的上部 (或者下部)。而 CHIi (i = 1, . . . , m) 中最低权的链子 CHIl 可以属于任意二者之一。但是对应着两种选择
(属于上部, 或者下部) 情况, 这个两个图分别对应了相反的符号。其中当我们将其看作上部时, 符号为 (−1)m−l+1 ,
而属于下部时符号为 (−1)m−l 。这样, 两个一一对应的伪图产生了, 他们对应完全相同的结构, 并带有不同的符号,
因此他们会互相抵消掉。

图B.4 (a2) 和带有 1− 的图B.4 (d2) 具有相同的结构, 但是符号相反。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 我们将给出一个伪图的一般构造, 并且给出它的符号的严格定
义。

5.3.2 构造伪图的一般规则
通常, 当我们使用 Type-3 线将最终的上下部连接到一个完全连通的图中时, 我们
可以在 C II 中找到从权重最大的节点 hρ(s) 开始到根节点 {1, . . . , r − 1}(即 C III ) 结束
的唯一路径。比如图5.4 (a), (b) 中链子只穿过了 Type-I 部分 CaI1 , CaI2 , ..., CaIm 的一
边, 那么这样的图一定是伪图。
伪图中的每个只被穿过一边的部分 CaIi 被称为一个伪结构。与伪图关联的符号由
(−1)S(U ) 定义, 其中 S(U ) 是最后的上部中伪结构的数量。例如, 在图B.5(c2) 中, 对
于线上的标号分别为 5−, 12+, 15− 的图, 对应的伪结构的数目分别为 S(U ) = 1, 2, 1。
为了显示不同配置的伪图总是成对取消, 我们假设从 hρ(s) ∈ C II 到根的路径通过伪结
构 CaIi (i = 1, . . . , m) 的顺序是 CaIm , ..., CaI2 , CaI1 。为了方便, 我们将穿过 CaI1 , CaI2 , ...,
CaIm 部分的链子分别定义为 CHI1 , CHI2 , ..., CHIm , 他们对应的权重分别为 W1I , W2I , ...,
Wm
I 4
。我们假设这些链子 CHI1 , CHI2 , ..., CHIm 中最低权的链子为 CHIl 。我们发现, 对
于一个给定的伪图, CHI1 , CHI2 , ..., CHIm 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 链子 W1I , W2I , ..., Wm
I
的权重应当满足

W1I > W2I >. . .> Wl−1


I
> WlI , WlI < Wl+1
I
<. . .< Wm−1
I
< Wm
I
(5.3.1)
4
注意, 这里的链子都是由规则 2 定义的, 因此这些链的起始部分只能是 Type-I 的部分。

- 43 -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这是由于规则-2 构造方法导致的: 因为我们是从高到低依次的将链子连接到上部


或者下部上, 因此只有可能是高权重的串上的部分作为结束的部分, 而低权重的串
连在它们上面。
因此 CHI1 , CHI2 , …, CHIl−1 (及其附加的结构) 属于最终的下部 L , 而 CHIl+1 ,
CHIl+2 , …, CHIm (及其附加的结构) 属于最终的上部 U (参见图5.7)。
根据规则 2, 在 CHIl−1 , CHIl+1 之间的最小权重的串 CHIl , 既有可能连接到左边
CHIl−1 上作为最终的上部, 也有可能连接到右边边 CHIl+1 作为最终的下部。假设 CHIl
连接到左边的左边 CHIl−1 上作为最终的上部, 则我们可以进一步连接 CHIl 和最终下部
的 CHIl+1 来得到一个完全连接的伪图。对于这这情况, 我们能找到完全一样的 Type-3
线连接方式, 只不过先是将 CHIl 连接到 CHIl+1 作为最终下部, 然后在进一步连接到最
终的上部 CHIl−1 上得到一个完全一样的伪图。对于这两个伪图, 它们对应了不同的最
大连通架构图, 并且拥有完全一样的结构。但是由于伪结构的数量相差 1, 因此他们的
符号恰好相差 −1。见图5.7, 这一对伪图分别对应了符号 (−1)m−l+1 和 (−1)m−l , 因此
他们将成对的消除。因此在规则-2 中的最后一步中, 我们引入伪图完全不会影响最终
的结果。

5.4 所有物理和伪图的求和
现在, 为了研究规范不变性诱导的恒等式 (2.3.1) 式和 BCJ 关系之间的关系, 我们
重新组合 (3.2.2) 式方括号中的表达式。对于任何架构图 F ′ , 中括号内的表达式为
∑ ′

I= K[F \F ] A(1, σ F , r) (5.4.1)
F s.t. σF
F ⊃F ′

包含架构图 F ′ 的所有物理图的和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求和来实现。
(i) 对所有可能最终上下部分的组合 {U , L } 求和 (其中 U 和 L 由规则 2 构造)。
这个过程包括对所有部分间 Type-3 线可能的连接, 以及对所有部分的可能排列求

和。对于给定的最终上下部, 因子 K[U ⊕L \F ] 是与最后上下部中的 U , L 对应的
Type-3 线的组合。
(ii) 对于上一步给出的组合 U ⊕ L , 对于所有的物理图求和 F ∈ Phy (U , L ), 可以从
上部和下部的各自选出一个节点, 然后用 Type-3 线将其连接在一起, 使其由 hρ(s)
引导的链子不会包含诸如图5.4(a) 和 (b) 那样的结构。则最终的动力学因子为所
有允许的 k · k 线, 我们用 K[F \U ⊕L ] 表示。
因此 I 可以表示为
[ ]
∑ ′
∑ ∑
I= K[U ⊕L \F ] K[F\U ⊕L ] A(1, σ F , r) (5.4.2)
U ⊕L F ∈Phy(U ,L ) σF

- 44 -
用图规则证明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图 5.8: (a): 以节点为 a 为根的典型树图结构, (b): 以 l1 , . . . , lM ∈ {1, . . . , r − 1} 为根的典型树图结构

由于 U ⊕ L 的不同配置对应于同一架构图 F ′ 的所有伪图必须成对消去。因此我们
可以对给定的最终上下部的组合 U ⊕ L 对所有的物理图和伪图求和。得到,
[ ]
∑ ′
∑ ∑
I= K[U ⊕L \F ] K[F \U ⊕L ] A(1, σ F , r) (5.4.3)
U ⊕L F∈Phy(U ,L ) σF
∪Spu(U ,L )

根据定义, 所有的物理图和伪图的和就是所有可能物理图的和。而物理图和伪图相加,
实际上就是连接最终上下部中任意节点对求和的结果。即通过 Type-3 线 (ka · kb ) 连
接最终上部中的节点 a ∈ U 和 b ∈ L 对所有可能的 (a, b) 对求和。因此我们可以将
上式中括号内的表达式写为 I [U , L ]。则
∑ ′
I= K[U ⊕L \F ] I [U , L ] (5.4.4)
U ⊕L

对于给定的组合 U ⊕ L , 上式可以给出 I [U , L ]
∑ ∑
I [U , L ] ≡ (−)F K[F \U ⊕L ] A(1, σ F , r), (5.4.5)
F ∈(U ,L ) σF

其中

(−)F = (−1)N (U )+N (L )+S(U )+1 (5.4.6)

式中 N (U ) 表示最后的上部中, Type-2 线箭头偏离指向根的方向。N (L ) 表示最后


的下部中偏离跟方向的箭头数。S(U ) 表示最后图中的伪结构的数目。

要点总结
排序 σ F 在前面的计算中, 我们发现得到的振幅中粒子的排序是不依赖于线的类
型的。它们只依赖于图中节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因此, 在下面总结中, 当考虑由图 F

- 45 -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5.9: 图中给出了一个典型的由规则-2 构造出来的全连通图。最终上部 U 为一个任意的树结构, 最终下部 L 由


任意个树结构连接在 {1, · · · , r} 上得到。然后由一条 Type-3 线将他们之中任意选择的 b ∈ L 和 a ∈ U 连接。

建立的排列时, 我们使用没有箭头的虚线替换 σ F 中的所有类型的线。而所有的实线


(Type-1, 2, 3 线) 都被提出到排序之外, 作为系数存在。对于每个图 F 所对应的排序
σ F 需要满足以下约束:

• 根的相对顺序总是 (σ F )−1 (1) < (σ F )−1 (2) < · · · < (σ F )−1 (r − 1)。我们设置
σ −1 (r) = ∞, 以要求元素 r 总是排序 σ F 中的最后一个元素。
• 所有的元素最终都会连接到根 {1, 2, . . . , r − 1} 上, 如果两个元素 a, b ∈ H 都在同
一个从 H 到 l ∈ {1, 2, . . . , r − 1} 的路径上, 并且 a 离 l 要比 b 近, 那么我们有
(σ F )−1 (l) < (σ F )−1 (a) < (σ F )−1 (b)。
• 假设对于其中的一个树状结构 T , 最接近根的节点设为 a, 连接到同一个节点 a ∈
H 的部分, 包含 M 个连通的子树图 (分支)T1′ , T2′ , …, TM′ (M ≥ 2)(参见图5.8 (a))。
其中, 这些子树结构与 a 连接的点分别为 a1 , a2 , ..., aM 。那么树状结构 T 的相对
顺序可以表示为

{ }
T a
= a, T1′ a1
T ′
2 a2  ···  T

M aM , (5.4.7)

其中 T a
表示由 T 建立的所有可能的排列, 其中最左边的元素是 a。
• 假设有 M 个连通的树图结构 T1 , T2 , ..., TM 并列的连接在根 {1, 2, . . . , r − 1} 上。
假设他们分别连接在节点 l1 , l2 , . . . , lM ∈ 1, . . . , r − 1 上, 而与这些树图结构中与根
连接的节点分别为 a1 , a2 , …, aM (参见图5.8 (b))。则对于由规则-1 给出的连通图

- 46 -
用图规则证明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F, 所有的元素的排列顺序为 σ F
{ { } }
σ F ∈ 1, 2, . . . , r − 1 T T . . .T
1 a
1
2 a
2
M a ,r
M li ≺ai (5.4.8)
(i=1,...,M )

其中 a ≺ b 在排序中 σ 代表了 σ −1 (a) < σ −1 (b)。


• 对于由规则-2 给出的连通图 F, 即通过连接最后的上部 U 和最后的下部 L 中的
各自选出的任何节点来得到的连通图 F(见图5.9), 排序 σ F 可以理解为, 从最终上
部 U 这个树图结构中挑选出一个任意的节点 a ∈ U 使得它作为最终连接下部的
点 (图5.8 (a)); 而作为一个一般的最终下部 L 可以用上面第四点构造出来的图形
(图5.8 (b)) 表示, 从最终下部中挑选出一个任意的节点, 它可以是在任意的分支上
或者根上的任意节点 b ∈ L , 作为与最上部的节点 a ∈ U 相连接的节点。这里为
了方便描述又不失一般性, 我们选在 b ∈ Ti (i ∈ M )。则排列 σ F 可以表示为
{ { }
σ F ∈ 1, 2, . . . , r − 1 T1 a1 . . .   (5.4.9)
( ) }
 
(Ti − U ) ai U a b≺a · · · TM a , r  
li ≺ai . M
(i=1,...,M )

由于节点 a 和 b 是两个排序集合中任选的两点, 对所有可能的 a ∈ U 和 b ∈ L


求和后我们发现任何满足 (5.4.10) 式的排序 σ F 都可以通过洗牌 U a (U 选择 a
为起点时的顺序) 和 γ (L 的一个排序) 来得到, 即 σ F = U a γ , 其中 γ 为 
{{ } }
γ ∈ 2, . . . , r−1   
T1 a1 · · · (Ti−U ) ai · · · TM a  
li ≺ai (5.4.10)
M
(i=1,...,M )

并且要求 (σ F )−1 (b) < (σ F )−1 (a)。因此 (5.4.5) 式中的所有排列 σ F 满足 σ F ∈


{ }

1, γ ζ , r (σF )−1 (b)<(σF )−1 (a) 对于给定的 γ (5.4.10) 式和给定的 ζ ∈ U a 。
有了上面的观察结果, 我们将 (5.4.5) 式重写为
∑∑
I [U , L ] = (−1)N (L )+N (U )+S(U )+1 (ka · kb ) × (5.4.11)
a∈U b∈L
b̸=r
∑ ∑∑ ( )
A 1, σ ∈ (ζζ  γ) (σ)−1 (b)<(σ)−1 (a)
,r ,
ζ ∈U |a γ ⊂L σ

当我们选择 a ∈ U 作为连接根的结点, 通过洗牌满足 (5.4.10) 式的 γ 和 ζ ∈ U |a


就可以得到总得排序。由于节点 a 和 b 的选择是相互独立的, 因此上面的表达式可以
进一步表示为
∑∑ ∑
I [U , L ] = (−1)N (L ) (−1)N (U )+S(U )+1 × (5.4.12)
γ ⊂L a∈U ζ ∈U |a
[∑ ∑ ( ]
)
(ka · kb ) A 1, σ ∈ (ζζ  γ) (σ)−1 (b)<(σ)−1 (a)
,r
b∈L σ
b̸=r

- 47 -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5.10: 对于给定的最终上下部组合, 上部中两个相邻的节点 a = a0 和 a = a′0 连接到下部 b 时, 这两种情况分别


对应了的符号 (−1)N (L )+N (Uc )+S (Uc )+1 总是相差 (−1)。首先 N (L ) 不受 a 点的选择影响。因此我们需要考
虑 N (Uc ) + S(Uc ) + 1, 可能的情况分为三类: (i) 相邻的两个节点 a0 和 a′0 中间的线段为 Type-2 线 (见图 (a)),
对于这种情况, S(Uc ) 保持不变, 但是上部的一条 Type-2 线箭头翻转, 因此 N (Ua0 ) = N (Ua′0 ) + 1; (ii) 相邻的
两个节点 a0 和 a′0 中间的线段为 Type-1 线 (见图 (b)), 对于这种的情况由于 Type-1 线不带箭头, 因此偏转箭头
数不变 N (Ua0 ) = N (Ua′0 ), 但是对应的伪结构数相差 1, 因此 S(Ua0 ) = S(Ua′0 ) = S (Ua′0 ) − 1; (iii) 同样的, 当
a0 和 a′0 中间为 Type-3 线时, 偏转箭头数不变, 但是伪结构数项差 1, 对于图中例子 S(Ua0 ) = S(Ua′0 ) + 1。因此
对应最终上部 U 中两个相邻的节点与下部相连会相差一个 −1。

- 48 -
用图规则证明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重新整理 (5.4.5) 式 正如我们在第4章中的示例中所示, 我们将 b ∈ L 求和求掉,


(5.4.12) 式中方括号中的表达式变为
(
(ka · Ya (σ
σ ))A 1, σ ∈ (ζζ  γ ), r) (5.4.13)

σ ) 表示 γ 中出现在节点 a ∈ σ 的左侧 (距离根的距离更近) 的所有元素动量


这里 Ya (σ
的和 (还包括元素 1)。对于给定的最终下部 L , 相位因子 (−1)N (L ) 独立于节点 b 的
选择, 因此可以将它提取为 (5.4.12) 式中的一个总因子。而 (5.4.12) 式中 (−1)N (U )+1
取决于 a 的选择。一旦选择了节点 a ∈ U (即最接近根的节点 U ), 指向偏离根方向的
箭头的数目 N (U ) 就固定了。当选择 a0 ∈ U 为一个确定的点 a 时, 我们用 N (U ) 表
示 N (Uc )。为了分析 a 的其他选项的符号, 我们考虑两个相邻的节点 a0 , a′0 ∈ U , 它们
可以通过所有三种类型的线连接
(i) 如果 a0 和 a′0 之间的线为 Type-2 线 (图5.10 (a)), 那么显然选择 a = a0 或 a = a′0
时, 会使他们之间的 Type-3 线与指向根的方向反转而其他部分不会受到影响。因
N (Ua′ )±1
此对应符号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1)N (Ua0 ) = (−1) 0 , 因为这两种选择所对应
的偏离根的箭头的数量之差为 1。
(ii) 如果 a0 和 a′0 之间的线为 Type-1 线或 Type-3 线 (图5.10 (b) 和 (c)), 则 a = a0 和
N (Ua′ )
a = a′0 偏离根的箭头数量相同。因此 (−1)N (Ua0 ) = (−1) 0 。但是, 我们还应该
计算 (伪) 图中伪结构的贡献 S(U )。假设 a0 和 (最高权重) 节点 hρ(s) 之间的距离
总是大于 a′0 和 hρ(s) 之间的距离。如果 a0 , a′0 是 Type-1(或 Type-3) 行的两个端
点, 那么这两种情况下的伪结构 S(U ) 的数目总是相差 1。因此, 用于选择 a = a0
和 a = a′0 的因子 (−1)S(U ) 总是有相反的符号。

综上所述, 对应最终上部 U 中相邻的两个节点 a0 和 a′0 , 当最终连接到下部的节


点 a = a0 和 a = a′0 两种不同的情况时, 他们之间的总相位因子, 总是相差 (−1)。用
(5.4.13) 式替换 (5.4.12) 式方括号中的表达式, 并考虑与其关联的符号, 我们将 (5.4.13)
式重写为

I [U , L ] = (−1)N (L )+N (Uc )+S(Uc )+1 × (5.4.14)


∑ [∑ ∑ ∑ ( )
]
fca (ka · Ya (σ
σ ))A 1, σ ∈ (ζζ  γ ), r ,
γ ⊂L a∈U ζ ∈U |a σ

其中我们选择固定一个节点 c 来读取一个总的符号 (−1)N (L )+N (Uc )+1 。因此对于自由


的节点 a ∈ L , 我们总可以读出一个相对符号 fca = (−1)l 其中 l 是 a 到 c 的距离, 因
为任意两个相邻选择 a 的因子必须相差一个因子 (−1), 而对于给定的图这个距离是确
定的。在下一节中, 我们将证明对于任何给定的顺序 γ , (5.4.15) 式里中括号中的表达
式总是可以被展开为传统 BCJ 关系的组合。

- 49 -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50 -
用图规则证明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第6章 基于图的 BCJ 关系

在本节中, 我们将上一章最终得到的结果 (5.4.15) 式中括号内的部分单独讨论, 并


且将其定义为基于图的 BCJ 关系
∑ ∑ ∑
fca [ka · Ya (σ
σ )] A (1, σ ∈ (ζζ  γ ), r) = 0 (6.0.1)
a∈T ζ ∈T |a σ

其中, γ 是最大连通架构图的最终下部 L 内元素的任意排列 (见 (5.4.10) 式), 在这里


我们不涉及它的内部结构, 因此在后面只是将它当作一个有序的集合。而 T 是任意的
子树图 (见 (5.4.7) 式)。当选择节点 a 作为最左边的节点时, 我们使用 T |a 表示满足树
图 T 约束的所有可能的排序。其中 c 是 T 中任意选择的一点, 用于提取出一个总体
的符号 (−1)N (L )+N (Uc )+1 。下面, 我们使用 BGc (1 | T , γ | r) 表示 (6.0.1) 式的左侧表达
式, 并选择一个 c ∈ T 。我们将证明 BGc (1 | T , γ | r)(或者 (5.4.15) 式和 (5.4.4) 式) 是传
统 BCJ 关系 (2.4.1) 式的左侧表达式组合 (参见 (2.4.2) 式)。那么, 规范不变性诱导的
恒等式总是可以用传统的 BCJ 关系来展开。

6.1 基于图的 BCJ 关系的简单例子

首先, 对于论基于图的 BCJ 关系 (6.0.1) 式, 我们先讨论几个例子。


例子-1
最简单的例子是树图 T 只包含一个节点 h1 。此时 (6.0.1) 式的左侧表达式直接是传统
BCJ 关系的形式。
( )
BGh1 1 , γ r = B(1|{h1 }, γ |r) (6.1.1)

例子-2
第二个最简单的例子是 T 由两个节点 h1 和 h2 组成, 它们之间有一条线 (虚线)。在本
例中, (6.0.1) 式的左侧表达式为
( ) ∑
BG
h1
1 ,γ r = 
(kh1 · Yh1 ( ))A(1, {h1 , h2 }  γ , r) (6.1.2)
 ∑
− 
(kh2 · Yh2 ( ))A(1, {h2 , h1 }  γ , r).

- 51 -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其中, 最后一项可以替换为
( ∑
BG
h2
1 , {h1 }  γ r) − 
(kh2 · Xh2 ( ))A(1, {h1 , h2 }  γ , r). (6.1.3)

上面等式的第二项和 (6.1.3) 式的第一项一起构成传统 BCJ 关系 (2.4.1) 式 β = {h1 , h2 }
时的左侧表达式, 即 B(1 | {h1 , h2 }, γ , | r)。因此 (6.1.3) 式最终可以写为
( ) (
BG
h1
1 ,γ r = B(1|{h1 , h2 }, γ |r) − BG
h2
 γ r)
1 , {h1 } (6.1.4)
= B(1|{h , h }, γ |r) − B(1|{h }, {h }  γ |r),
1 2 2 1

它是传统 BCJ 关系的左侧表达式组合。值得指出的是, 上面的表达式并不是唯一的。


在 (6.1.5) 式中交换 h1 和 h2 的角色时, 我们得到了另一个等价的展开
( )
BG
h2
1 ,γ r = B(1|{h2 , h1 }, γ |r) − B(1|{h1 }, {h2 }  γ |r)
( )
= −BGh1
1 ,γ r . (6.1.5)

例子-3
现在我们考虑一个有三个节点的图 T = 。则基于图的 BCJ 关系 (6.0.1) 式可
以表示为
( )
BG
h1
1 ,γ r (6.1.6)

= 
(kh1 · Yh1 ( ))A(1, {h1 , h2 , h3 }  γ , r)
[

− (kh2 · Yh2 (  ,  ))A(1, {h , {h } 
1 2 2 1 1 {h3 }} 
2 γ , r)
 1 , 2
∑ ]
− 
(kh3 · Yh3 ( ))A(1, {h3 , h2 , h1 }  γ , r) .

(
方括号中的表达式可以认为是


BG
h2
1 , {h1 }  γ r) h2 ≺h1
, 其中 h2 ≺ h1 代表了
h2 到根的距离小于 h1 。对于一个给定的排列 ξ 意味着 ξ −1 (h2 ) < ξ −1 (h1 )。我们带入
∑ h2 ( )
(6.1.5) 式的第一行, BG 1 ) , {h1 } γ r h2 ≺h1 变为


∑ (
BG
h2
1  γ r)
, {h1 } h2 ≺h1
(6.1.7)

∑ ∑ (
= B(1|{h , h }, {h }  γ |r)|
2 3 1 h2 ≺h1 − BG
h3
1 , {h2 , h1 }  γ r)
∑  ∑ ( )
= − B(1|{h2 ,h3 },{h1 }γ |r) − B(1|{h2 ,h3 },{h1 }γ |r)|h1 ≺h2 − BG
h3
1 , {h2 ,h1 }γ r .
 
其中最后一行的第一项和第三项已经被表示为了 BCJ 关系的左侧表达式的组合 (分别
对应 β = {h2 , h3 } 和 β = {h3 } 的情况)。而上面方程中最后一行的第二项和 (6.1.6) 式

- 52 -
用图规则证明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中的第一项相加之后, 可以得到 β = {h1 , h2 , h3 } 时的传统 BCJ 关系 (2.4.1) 式左侧。


我们最后将 (6.1.6) 式写为以下形式
( ) (1) ( ) ∑ (2) (
BG
h1
1 , γ r = BG 1 h1
γ
,γ r + BG 1 , {h1 }  γ r ),

(6.1.8)
(1) ( ) ∑ (2) (
其中 BG 1 h1
, γ r 和 BG 1

, {h1 }  γ r) 分别可以表示为
(1) ( )
BG 1 h1
,γ r ≡ B(1|{h1 , h2 , h3 }, γ |r),
∑ (2) ( ) ∑[
BG 1 , {h1 }  γ r ≡ − B(1|{h2 , h3 }, {h1 }  γ |r)
 
+B(1|{h3 }, {h2 , h1 }  γ |r)]. (6.1.9)
(1) ( )
其中第一行 |h1 = {h1 , h2 , h3 }, 因此 BG 1 h1
, γ r 可以表示为 (2.4.1)
式的左侧 β = {h1 , h2 , h3 } 时的情况。
∑ (2) ( )
而对于表达式 BG 1

, {h1 } γ r 也是 (6.1.8) 式的一部分贡献, 其中我
∑ ( )
, {h }  γ r 也可以
(2)
们总是将节点 h1 看作集合 α 中的一个元素, 因此 B 1 1
 G

展开为 BCJ 关系的组合.


( )
类似于示例 2, BG h1
1 , γ r 也可以以其他等价形式展开. 例如, 我们考虑
( )
BG
h2
1 , γ r , 它与 (6.1.6) 式相差一个负号。我们将保留 (6.1.6) 式的方括号中
的第一项 (其中 h2 被认为是图 T 中的最左节点), 并根据 (6.1.1) 式重写其他两项, 如
下所示


(kh1 · Yh1 ( ))A(1, {h1 , h2 , h3 }  γ , r) (6.1.10)

 ∑
(
= BGh1 1 , {h2 , h3 }  γ r)− (kh1 · Xh1 )A(1, {h2 , {h1 }  1 {h3 }}  2 γ , r),
  1 , 2


(kh3 · Yh3 ( ))A(1, {h3 , h2 , h1 }  γ , r)

 ∑
(
= BGh3 1 , {h2 , h1 }  γ r)− (kh3 · Xh3 )A(1, {h2 , {h1 }  1 {h3 }}  2 γ , r),
  1 , 2
( ) ( )
因此 BG 1 h2
, γ r = −BG 1 h1
, γ r 可以写成
( ) (1) ( ) ∑ (2) (
BG
h2
1 ,γ r = BG 1 h2
, γ r + BG 1 , {h2 }  γ r ),

(6.1.11)

其中
(1) ( ) ∑
BG 1 h2
,γ r ≡ B(1|{h2 , {h1 }  {h }}, γ |r),
3 (6.1.12)

- 53 -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 ( ) ( )]
(2) (
BG 1 , {h2 }  γ r) ≡ −  BG 2 1
h
,{h2 ,h3 } γ r +


h
BG3 1 ,{h2 ,h1 } γ r

我们可以看到, 等式左侧已经化为了传统 BCJ 关系 (当选择 β ∈ {h2 , h1 h3 } 时 
∑ (2) ( )
(2.4.1) 式) 的组合。而 (6.1.11) 式中的 BG 1 , {h2 } γ r 项是 β 中包含更


少点的图 BCJ 关系的组合 (此时 h2 被看作是包含在集合 α 中), 利用示例-1 的结果
((6.1.1) 式), 它也可以转化为传统 BCJ 关系的组合。所以最终我们将包含三个节点的
图规则 BCJ 关系转化为了传统 BCJ 关系的组合。
例子-4
包含有四个节点的星形图是第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例子。本例中基于图的 BCJ 关系
(6.0.1) 式的左侧表达式为:
 
h1  
BG 1 , γ r (6.1.13)


= (kh1 · Yh1 )A(1, {h1 , h4 , {h2 }  1 {h3 }}  2 γ , r)
 1 , 2
∑ (
− BG
h4
1 , {h1 }  γ r) h4 ≺h1
.

根据 (6.1.11) 式, 最后一项可以展开为
∑ (
BG
h4
1 , {h1 }  γ r) h4 ≺h1
(6.1.14)


(1) ( )
= BG 1 , {h }  γ r
h4 1 h4 ≺h1
∑
(2) ( )
+ BG 1 , {h }  {{h } 
4 1 1 2 γ} r h4 ≺h1
.
 1 , 2
类似于 (6.1.13) 式, 上式等式右侧第二项也可以被认为是, h4 总是被包含在 α 集合中
的少点情况。并且由于 h1 也属于 α 集合因此约束 h4 ≺ h1 给出的是一个完整的 BCJ
∑ (2) ( )
关系。所以最终 BG 1 
, {h4 , h1 } γ } r |h4 ≺h1 化为了传统 BCJ 关系的组合。

而对于 (6.1.14) 式中等式右侧的第一项可以展开为

B(1|{h4 , {h2 } 1 {h3 }}, {h1 }   2 γ |r)
 1 , 2

− B(1|{h4 , {h2 }  1 {h3 }}, {h1 }  2 γ |r)|h1 ≺h4 (6.1.15)
 1 , 2
上式中的最后一项和 (6.1.13) 式中右侧的第一项可以合并
   
(1)   ∑  
BG 1 , γ r ≡ B 1 ζ ∈ , γ r (6.1.16)
h1 ζ h1

- 54 -
用图规则证明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 B(1|{h1 , h4 , {h2 }  {h }}, γ |r),
3

因此我们最后得到了一个 β = {h1 , h4 , {h2 }  {h }} 时传统 BCJ 关系的结果。我们将
3

已经表示为传统 BCJ 关系的 (6.1.15) 式中的第一项和 (6.1.14) 式中的最后一项重新


写为一个整体
∑ (2)
BG (1 |  γ | r)
, {h1 } (6.1.17)
∑
(2) ( )
≡ − BG 1 , {h }  {{h } 
4 1 1 2 γ} r h4 ≺h1
 1 , 2

− B(1|{h4 , {h2 }  {h }}, {h }  γ |r),
3 1

可以看作是 β 总是包含少点粒子的传统 BCJ 的组合 (其中 h1 总是被包含在 α 集合
中)。
同样的, 对于这个例子也存在很多等价的表达方式, 比如我们可以选择 h4 作为离
根最近的点, 这样与之前的结果会相差一个符号 (由于 h1 和 h4 是相邻的)。
   
h1   h4  
BG 1 , γ r = −BG 1 , γ r

因此我们可以等价的表示上面的基于图的 BCJ 关系为


 
h4  
BG 1 , γ r (6.1.18)


= (kh4 · Yh4 )A(1, {h4 , {h1 }  1 {h2 }  2 {h3 }}  3 γ , r)
 1 , 2 , 3
[∑ ( )
− BG
h4
1 , {h4 , {h2 }  1 {h3 }}  2 γ r h1 ≺h4
 1 , 2
∑ ( )
+ BG
h4
1 , {h4 , {h1 }  1 {h3 }}  2 γ r h2 ≺h4
 1 , 2
∑ ( ) ]
+ BG
h4
1 , {h4 , {h1 }  1 {h2 }}  2γ r h3 ≺h4
. (6.1.19)
 1 , 2
应用 (6.1.1) 式, 我们将上述方程的最后三项重写如下
∑ ( )
BG
h4
1 , {h4 , {h2 }  1 {h3 }}  2 γ r h1 ≺h4
(6.1.20)
 1 , 2
∑ ∑
= B(1|{h1 },{h4 ,{h2 }1 {h3 }}  2 γ|r) − B(1|{h1 },{h4 ,{h2 }1 {h3 }}  2 γ|r) h1 ≻h4
,
 1 , 2  1 , 2

- 55 -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 )
BG
h4
1 , {h4 , {h1 }  1 {h3 }}  2 γ r h2 ≺h4
(6.1.21)
 1 , 2
∑ ∑
= B(1|{h2 },{h4 ,{h1 }1 {h3 }}  2 γ|r) − B(1|{h2 },{h4 ,{h1 }1 {h3 }}  2 γ|r) h2 ≻h4
,
 1 , 2  1 , 2
∑ ( )
BG
h4
1 , {h4 , {h1 }  1 {h2 }}  2 γ r h3 ≺h4
(6.1.22)
 1 , 2
∑ ∑
= B(1|{h3 },{h4 ,{h1 }1 {h2 }}  2 γ|r) − B(1|{h3 },{h4 ,{h1 }1 {h2 }}  2 γ|r) h3 ≻h4
.
 1 , 2  1 , 2
对上面三个方程每个方程中等式右侧的最后一项和 (6.1.18) 式的第一项求和, 我们可
以得到
   
(1)   ∑  
BG 1 , γ r ≡ B 1 ζ ∈ , γ r (6.1.23)
h4 ζ h4

= B(1|{h4 , {h1 } 1 {h2 }  2 {h3 }}, γ |r)�
 1 , 2
显然, 最终结果已经被表达为了 BCJ 关系 (2.4.1) 式的左侧表达式的组合, 所有节点都
被包含在 β 中。而对于上面 (6.1.21) 式, (6.1.22) 式和 (6.1.23) 式中等式右侧中分别的
第一项可以统一的写为
∑ (2)
BG (1 |  γ | r) , {h4 }


≡ B(1|{h }, {h , {h }  {h }} 
1 4 2 1 3 2 γ |r)
 1 , 2

+ B(1|{h2 }, {h4 , {h1 }  1 {h3 }}  2 γ |r)
 1 , 2

+ B(1|{h3 }, {h4 , {h1 }  1 {h2 }}  2 γ |r) (6.1.24)
 1 , 2
此时可以看作是 h4 始终属于 α 集合情况下, 传统 BCJ 关系 (2.4.1) 式的左侧表达式
的组合。

6.2 一般情况证明

在上一小节中, 我们通过四个直观的例子, 发现基于图的 BCJ 关系 (6.0.1) 式的左


侧表达式 BG
a
(1 |T , γ | r) 总是可以展开为传统 BCJ 关系的组合。因此本节中我们将首
先给出一个更为复杂的例子, 然后根据这个例子自然的推广到任意的情况。对于一个
任意的树图 T , 其中 a 作为连接根的节点, a 上连接了 N 个子树图 Ta1 , Ta2 , ..., TaN 。

- 56 -
用图规则证明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图 6.1: 节点 a 上连接了三个子结构 Ta1 , Ta2 和 Ta3 的树图。

另每个分支与 a 点相连的点分别为 a1 , a2 , ..., aN 。我们将会证明, 对于这个图给出的


BCJ 关系 ((6.0.1) 式) 可以被展开为
 
a 
BG 1 , γ r (6.2.1)
 
∑ ( )
= BG 1
(1)
, γ r + BG
(2)
1 , {a} γ r .
a 
其的第一项可以展开为传统 BCJ 关系的组合, 并且 T 的所有节点都属于 β 集合
   

BG 1 , γ r ≡ B 1 ζ ∈ , γ r
(1)

a ζ a

(6.2.2)

而对于 (6.2.2) 式的第二项, 为少点的基于图的 BCJ 关系的组合, 其中 a 被始终包含在


α 集合里。这一项的显然表达式可以用递归的方法确定。下面, 我们假设 (6.2.2) 式适
用于所有子树 Ta1 , Ta2 , ..., TaN 。我们用归纳法证明 (6.2.2) 式成立。
为了证明 (6.2.2) 式。让我们通过 T = 图6.1 的例子来明确展示这一点。根据定
( )
义, BG
a
1 T = 图6.1, γ r 可以写成
( )
BG
a
1 T=图6.1, γ r (6.2.3)
[∑ ∑ ∑
3 ∑ ∑∑ ]
= (ka · Ya ) + fcc (kc · Yc ) A(1, σ ∈ (ζζ  γ ), r)
σ ζ ∈T |a i=1 c∈Tai σ ζ ∈T |c

这里 a1 , a2 和 a3 分别对应子结构 Ta1 , Ta2 和 Ta3 中连接 a 的节点。其中 Ta1 的总贡献


(即, 在 (6.2.3) 式的第二项中, i = 1 的贡献) 为
∑ ∑ [ ∑ ∑ ∑∑ ( )]
fci (ki · Yi )A 1, σ ∈ {ζ (1) ′ {a,ζ (2) ζ (3) γ}} a1 ≺a
, r ,
i∈Ta1 ζ (1) ∈Ta1 |i ζ (2) ∈Ta2 |a2 ζ (3) ∈Ta3 |a3  σ

- 57 -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2.4)

其中 Ta2 |a2 = {a2 , {a8 }  {a }}, T 9 a |a3


3
= {a3 , {a10 }  {a 11 }}。而在 Ta1 中, i 被认为是
离根最近的点, 我们可以明确的写出 Ta1 |i 的形式

 {a , {a }  {a }}}, T | = {a , a , a , {a }  {a }}
Ta1 |a1 = {a1 , {a4 } 6 5 7
1
a a4 4 1 6 5 7

T | = {a , a , {a }  {a , a }}, T | = {a , {a }  {a }  {a , a }},
1
a a5 5 6 7 1 4
1
a a6 6 5 7 1 4

T | = {a , a , {a }  {a , a }}
1
a a7 7 6 5 1 4 (6.2.5)

对于其他分支中的排列 ζ , ζ 我们认为是固定不动的。因此对于排列 ξ ∈ {a, ζ 


(2) (3) (2)

ζ }  γ , (6.2.4) 式中的项可以被收集为
(3)

∑ ∑ ∑ ( ) ( )
f i
c (k · Y )A 1, σ ∈ (ζζ  ξ )|
i , r = −B 1 T , ξ r
i
(1) ′
a1 ≺a
a1
G a
1

i∈Ta1 ζ (1) ∈Ta1 |i σ

(6.2.6)

因此, Ta1 在 (6.2.4) 式读取中的所有贡献的求和 (我们前面给出了 fca1 = −fca = −1)


∑ ∑ ∑ ( )
− BG
a1
1 Ta1 , ξ r (6.2.7)

ζ (2) ∈Ta2 |a2 ζ (3) ∈Ta3 |a3 ξ ∈{a,ζζ (2) ζ (3) } γ 
在类似的讨论之后, 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写出 Ta2 和 Ta3 的总贡献。然后我们可以重
新写出 (6.2.3) 式的所有贡献
∑ ∑
(ka · Ya )A(1, σ ∈ (ζζ  γ ), r)
σ ζ ∈T |a
[ ∑ ∑ ∑ ( )
− BG
a1
1 Ta1 , ξ r
ζ (2) ∈Ta2 |a2 ζ (3) ∈Ta3 |a3 ξ ∈{a,ζζ (2) ζ (3) } γ 
∑ ∑ ∑ ( )
+ BG
a2
1 Ta2 , ξ r

ζ (1) ∈Ta1 |a1 ζ (3) ∈Ta3 |a3 ξ ∈{a,ζζ (1) ζ (3) } γ 
∑ ∑ ∑ ( )]
+ BG
a3
1 Ta3 , ξ r (6.2.8)

ζ (2) ∈Ta2 |a2 ζ (1) ∈Ta1 |a1 ξ ∈{a,ζζ (2) ζ (1) } γ 
上面的讨论自然地推广到任意树图结构 T 。对于任何 BG
a
, 我们都有
 
a 
BG 1 , γ r (6.2.9)
∑ ∑
= (ka · Ya )A(1, σ ∈ (ζζ  γ ), r)
σ ζ ∈T |a
[ ∑ ∑ ( { (1) }
− BG
a1
1 Ta1 , a, Z
ζZ ζ  ··· ζ
(2) (N )
 γ r) a1 ≺a
ζ (j) ∈Taj |aj 
for j=2,...,N

- 58 -
用图规则证明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 ∑ ( { }
+ BG
a2
1 Ta2 , a, ζ (1)  Zζ Z  · · ·  ζ
(2) (N )
 γ r) a2 ≺a
ζ (j) ∈Taj |aj 
for j=1,3,...,N
∑ ∑ ]
( { Z(N ) } )
+··· + BG
aN
1 TaN , a, ζ (1)
ζ  ··· 
(2)
ζZZ γ r aN ≺a
,
ζ (j) ∈Taj |aj 
for j=1,...,N −1


为了方便这里我们用 表示对所有的洗牌求和。根据归纳假设, 方括号内的每一项都

可以拆分为两项, 对于任意的 i 可得到如下表示:
∑ ∑ (1) ( )
BG 1 Tai ai
, ξ (i) r ai ≺a
ζ (j) ∈Taj |aj ξ (i)
for j=1,...,N,j̸=i
∑ ∑[ ( ) ( )
]
= B 1 ζ (i) , ξ (i) r − B 1 ζ (i) , ξ (i) r ai ≻a
ζ (j) ∈Taj |aj ξ (i)
for j=1,...,N
(6.2.10)


∑ ∑[∑ (2) ( )
]
BG 1 Tai − ai , {ai } ξ (i)
r ai ≺a
(6.2.11)
ζ (j) ∈Taj |aj ξ (i) 
for j=1,...,N,j̸=i

在 (6.2.10) 式和 (6.2.11) 式中, 对所有 ξ (i) 的求和为


{{ }
ξ (i) ∈ a, ζ (1)  · · ·  @ζ @  · · ·  ζ
(i) (N )
 γ }, (6.2.12)

因此, 我们将 (6.2.9) 式等式的右侧中括号里的每一项, 都化为了 (6.2.10) 式和 (6.2.11)


式的和, 将它们对所有的 i = 1, . . . , N 求和后我们可以的到 (6.2.9) 式右侧中括号内的
表达式。下面我们对 (6.2.9) 式右侧中括号内的所有项进行重新组合
• 对于所有的 i = 1, . . . , N , (6.2.10) 式表达式右侧中括号里的第二项与 (6.2.9) 式中
第一项求和, 最终可以得到
   

BG 1 , γ r = B 1 ζ ∈ , γ r
(1)

a ζ a
∑ ∑ ( { } )
= B 1 a, ζ (1)  ··· ζ (N )
, γ |r(6.2.13)
ζ (j) ∈Taj |aj 
for j=1,...,N

显然上式对应了当 T 中元素全部被包含在 β 时的传统 BCJ 关系。即对应了在


(1)
(6.2.2) 式中出现的 BG 项。

- 59 -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上面的式子中, (6.2.10) 式右侧中括号中的第一项已经被表示为了传统 BCJ 关系


的和。而 (6.2.11) 式由于 ai 和 a 都属于 α 集合中, 所以 ai ≺ a 只是对 α 内部做
了约束, 因此并不会影响 BCJ 关系的使用。所以对于我们对 i = 1, . . . , N 求和后,
∑ ( )
BG
(2)
1 , {a} γ r (6.2.14)


N ∑ ∑[ ∑ ( )
= B 1 ζ (i) ∈ Tai ai
, ξ (i) r
i=1 ζ (j) ∈Taj |aj ξ (i) ζ (i)
for j=1,...,N,j̸=i
∑ ]
(2) ( )
+ BG 1 Tai − ai , {ai } ξ (i)
r ai ≺a
,

得到的结果已经被展开成为了传统 BCJ 关系的叠加形式。
综上, 我们证明了任意的基于图的 BCJ 关系的左侧表达式都可以化为传统 BCJ
关系的左侧表达式的组合。

- 60 -
用图规则证明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第7章 树级引力振幅的规范不变恒等式

包含 n 个引力子的树级引力散射振幅 M (1, 2, . . . , n) 可以被展开为树级单迹 EYM


振幅的叠加。并且我们可以任意选择两个引力子, 比如 1 和 n 为固定的两点, 将展开
后的 EYM 振幅在 KK 基下表示如下。
∑ ∑ ( )
M (1, 2, . . . , n) = (−1)|A| ϵ1 · Fσ(1) · · · · · Fσ(|A|) · ϵn A(1, σ , n∥ H) (7.0.1)
Splits σ ∈perms A

其中, |A| 代表了 A 中的元素数量。第一个求和关于 Splits 意味着, 我们将所有的引力


子 (除去 1 和 n) 任意的分割为两个集合 {2, . . . , n − 1} → A, H。
然后对于给定的 A 集合, 我们对 A 中元素所有的可能排序 σ 求和。我们进一步的
用 (2.2.1) 式表达上式中的 EYM 振幅 A(1, σ , n∥ H) 时, 我们可以的到一个 GR 振幅的
纯 YM 展开
∑ ∑ ∑
M (1, 2, . . . , n) = W (1, σ , n)C(1, ξ , n)A(1, ξ , n),
Splits σ ∈perms A ξ ∈ σ  perms H
(7.0.2)

由于强度张量的反对称性, 我们可以将 (7.0.1) 式中的系数 (−1)|A| 吸收到场强张量中


去, 因此

W (1, σ , n) ≡ ϵn · Fσ(|A|) · · · · · Fσ(1) · ϵ1 (7.0.3)

对于 {2, . . . , n−1} 集合一个任意的排序 ζ , 我们可以将两个系数表示为一个整体 n1|ζζ |n ,


便可以得到一个更为简洁的形式

M (1, 2, . . . , n) = n1|ζζ |n A(1, ζ , n), (7.0.4)
ζ ∈Sn−2

其中 n1|ζζ |n 代表了引力振幅展开到 YM 振幅后的系数。


根据规范不变性的约束, 对于任意的引力子 a, 我们在做替换 ϵa → ka 时, 整个振
幅都一定会变为零。对于除了 1 和 n 的其他引力子 a 一定属于 A 或 H 中的元素。对
于前一种情况, 由于强度张量的反对称性, 规范不变性已经包含在系数 W (1, σ , n) 中。
对于后一种情况, a 被认为是 EYM 振幅中的一个引力子, 其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在
前面几节已经研究过。因此, 只需要对引力振幅中 a = 1 或 n 情况的规范不变性条件
诱导的恒等式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 61 -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接下来我们首先用旧的图形规则对 (7.0.4) 式中的展开系数 n1|ζζ |n 进行构建。再用


新的图规则对这些图进行展开, 然后用图的方法证明规范不变性诱导的恒等式

n1|ζζ |n ϵ1 →k1 A(1, ζ , n) = 0 (7.0.5)
ζ ∈Sn−2

是 BCJ 关系的组合。
事实上同样的方法还可以用来研究很多问题, 比如我们可以将 GR, EYM 和 YM
振幅相应的展开为 YM, YMS(Yang-Mills scalar) 和 BS(bi-scaler)。然后对展开后的振
幅关系进行 ϵ → k 的替换, 则整个振幅消失, 相应的振幅关系的右边展开式也会消失,
从而得到一个由规范不变性诱导的恒等式。

7.1 树级 GR 振幅的图规则展开
在文章 [23] 中提供了一种通过图构造展开系数 n1|ζζ |n 的方法, 我们也用类似的图
规则来构造传统 BCJ 关系 n1|ζζ |n 的图形:
步骤 1 首先给出一些定义, R = {ρ(2), ρ(3), . . . , ρ(n − 1), n} 表示元素 2, 3, ...,
n − 1, n 的一个排序集合。我们用 ρ 表示 {2, 3, ..., n − 1} 的一种排序 (引力子 n 被认
为是最后一个元素)。并由它们在 R 中的位置定义元素的权重。
步骤 2 从 R = {ρ(2), ρ(3), . . . , ρ(n − 1), n} 挑选出 j + 2 个元素 1, i1 , i2 , ..., ij , n,
要求它们满足排序 ζ 的约束, 即满足以下条件

ζ −1 (1) < ζ −1 (i1 ) < · · · < ζ −1 (ij ) < ζ −1 (n) (7.1.1)

然后构造一个链子 CH = [n, ij , ij−1 , . . . , i1 , 1]。我们将这 j + 2 个引力子的半极化矢量


抽出作为系数,

W (1, i1 , . . . , ij , n) = ϵn · Fij · · · · · Fi1 · ϵ1 (7.1.2)

因此这 j + 2 个粒子在振幅中可以被当做是胶子, 其中 1 和 n 总是被固定在振幅的两


端, 所以 1 也被认为是根。然后通过从引力子集合中删除这 j + 2 个引力子, 重新定义
引力子的参考集合 R → R′ = R \ {i1 , . . . , ij , n} ≡ {ρ′ (1), . . . , ρ′ (n′ )}。
步骤 3 从集合 R′ 中挑出元素 ρ′ (n′ ), i′1 , ..., i′j ′ , 构造一个链 CH = [ρ′ (n′ ), i′j ′ , i′j ′ −1 ,
. . . , i′1 , a](注意 a 不能是 n, 因为 n 总是被固定为最后一个元素), 使他们满足条件

ζ −1 (a) < ζ −1 (i′1 ) < · · · < ζ −1 (i′j ′ ) < ζ −1 (ρ′ (n′ )) (7.1.3)

同样的这个链也对应一个系数

ϵρ′ (n′ ) · Fi′j′ · . . . Fi′1 · ka (7.1.4)

- 62 -
用图规则证明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重新定义的排序集合 R → R′′ = R′ \ {i′1 , . . . , i′j ′ , ρ′ (n′ )} ≡ {ρ′′ (1), . . . , ρ′′ (n′′ )}。
步骤 4 重复以上步骤。在每个步骤中, 我们定义一个链, 连接到以前构造的链子
的节点上 (除了 n)。然后从引力子的参考集合 R 中删除已经使用的节点。直到 R 为空
集时, 我们停止循环, 并得到了一个 1 为根的树图结构。并且每个树图结构都对应的存
在一个系数。将与链对应的所有因子相乘, 并对排序 ζ 的所有可能的图求和, 最终得到
展开系数 n1|ζζ |n 。

7.2 树级 GR 振幅的规范不变性诱导的恒等式

当展开 (2.1.5) 式中的 Fiµν 后我们的到了三种不同的链子, 并且对基准引力子做


ϵs → ks 的替换, 由此得到了新的图规则。将上面的图用新的图规则替换后, 我们可以
用一系列图来表示展开系数 n1|ζζ |n 为

n1|ζζ |n = e [F ] ,
D (7.2.1)
ϵ1 →k1
e ζ ,n)
F ∈G(1,ζ

其中 F 是满足新的图形规则的连通图, 对 F ∈ G(1, e ζ , n) 的求和表示了对所有满足 ζ


排序的物理图进行求和。因子 D e [F ] 表示图 F 对应的系数。因此恒等式 (7.0.5) 式变为
 
∑ ∑
 De [F ]  A(1, ζ , n) = 0 (7.2.2)
ζ ∈Sn−2 e ζ ,n)
F ∈G(1,ζ

再进一步分析规范不变引导的恒等式 (7.2.2) 式与 BCJ 关系 (2.4.1) 式的关系之前, 我


们先对引力振幅的纯 YM 展开物理图 F 的特征进行以下总结:
(i) 对于任意排列 {1, ζ , n}, 节点 1 和 n 总是分别是最左边和最右边的节点。因此我
们将节点 1 视作图的根。而节点 n 不可以作为其他链的结束节点存在 (即它不会
对连接到他的线提供 kn )。
(ii) 由于 ϵ1 被 k1 替换, 所以连接到节点 1 的线总是箭头指向它的。因此, 只有 Type-2
线 (箭头指向 1) 和 Type-3 线可以连接到 1。
(iii) 除 1 引导的链子以外 (这个链子和其他链子不同, 因为 1 和 n 总是被当作图的
两端), 所由的链子的系数都具有 (7.1.4) 式的形式, 因此每个起始节点都是只有
Type-1 或 Type-2 线连接, 并且 Type-2 线是要求指向跟的方向。
(iv) 与由 EYM 振幅导出的图不同, GR 做规范不变性约束之后展开的架构图中包括全
连通的图的存在 (不包含任何 Type-3 线)。在这样的图中, 所有的线都是 Type-2
的线, 指向根 1 的方向。
节点 n 上连接的线只有两种可能, Type-1 线或 Type-2 线, 因为 n 贡献了一个 ϵ。

- 63 -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7.1: 图 (a), (b) 和 (c) 分别对应了 (7.2.3) 式中 T1 类架构图中的 Type-I, Type-II, Type-III 部分

图 7.2: 图 (a) 和 (b) 是分别对应 n = 5 的引力振幅的 T1 和 T2 类 (参见 (7.2.3) 式) 架构图。这里, 引力子的参


考顺序被选择为 R = {1, 2, 3, 4, 5}。其中每个架构图都包含三个部分, 分别为包含 Type-1 线的 Type-I 部分, 包含
n 的 Type-II 部分, 和包含 1 的 Type-III 部分。

图 7.3: 以上图形是对应架构图7.2 (a) 的所有全连通图。其中图 (a) 和 (c) 是物理图, 而图 (b) 和 (d) 为伪图。图
(a) 和 (b) 对应了相同的最大连通架构图 (U 和 L 组合), 图 (c) 和 (d) 则对应了另一种最大连通架构图。其中
对于伪图 (b) 和 (d), (d) 中包含了一个额外的伪部分, 所以它与图 (b) 的符号相差 (−1), 因此这两个图抵消。

- 64 -
用图规则证明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根据这两种不同的情况, 我们将所有的图分为两类 T1 和 T2
   
∑ ∑ ∑ ∑
T1 ≡  e [F ]  A(1, ζ , n), T2 ≡
D  e [F ]  A(1, ζ , n),
D
ζ ∈Sn−2 e 1 (1,ζζ ,n)
F ∈G ζ ∈Sn−2 e 2 (1,ζζ ,n)
F ∈G

(7.2.3)

e 1 (1, ζ , n) 对应了 n 连接的是 Type-1 线的一系列图。而 G


其中 G e 2 (1, ζ , n) 对应了 n 上
连接是 Type-2 线 (指向根的方向) 的一系列图。我们分别研究了这两部分。
T1 图的贡献 T1 图的特征为, 节点 n 上连接了一条 Type-1 线。假设与 n 连接的
节点为 a。那么由于 Type-1 线的存在, 导致图中一定会出现至少一条 Type-3 线。因此
我们可以通过切断所有 Type-3 线的方式来得到不连通的架构图 (一个典型的 GR 振
幅 n = 5 的 T1 架构图由图7.2 (a) 给出)。对于 GR 振幅的展开, 我们可以将架构图中
的互不连通的子图 (部分) 也分为三类:
• Type-I 部分: 既不包含 1 也不包含 n 的部分, 并且包含一条 Type-1 线 (参见图7.1
(a)) 通常, 这样的部分可以存在 Type-2 线, 其箭头指向 Type-1 线 (即内核) 的两
个端点。
• Type-II 部分: 包含节点 n 的部分 (参见图7.1 (b)) 这种类型的部分也存在一条
以 n 为端点 Type-1 线。与 Type-I 部分的不同之处在于, 假设另一个端点为和
a(a ̸= n, 1), 所有可能的 Type-2 线只能连接在 a 端点上。节点 n 对然也是 Type-1
线的端点, 但它不能是任何链的结束节点。因此, 除了 a 以外没有其他的线连接到
n 上。
• Type-III 部分: 包含根 1 的部分 (参见图7.1 (c)) 这样的部分只涉及 Type2 的线,
其箭头指向根 1 的方向。
定义了这三个部分之后, 我们可以按照第5章中的讨论。根据构造方法-2, 用 Type-3 线
将多个不连通的部分, 连接为最终的上部和下部, 其中包含 1 的部分为下部, 包含 n 的
部分为上部。由于 n 节点上不能在连接其他的线。因此, 我们可以暂时将它抹去。考
虑 U¯ = U \ n 作为最终的下部 (见图7.3)。与前面章节的讨论完全一样的, 我们通过
构造物理图和伪图 (不同上下部中的伪图会成对的消除), 然后对给定的最终上下部通
过一条 Type-3 线完全连接 (即任意选择两个集合中的节点进行连接), 便可以得到基
于图的 BCJ 的表达形式
( )
比如对于图7.3(a) 和 (b) 的求和, 给出贡献 (−1)2 (ϵ2 ·ϵ3 )(ϵ4 ·ϵ5 )(k1 ·k2 )BG
4
1 , {2, 3} 5 。
( )
而对图 (c) 和 (d) 求和的贡献为 (ϵ2 · ϵ3 )(ϵ4 · ϵ5 )(k2 · k4 )BG
3
1 , ∅ 5 。显然对于
给定的架构图7.2 (a), 最终对应的所有的贡献被表示为了基于图的 BCJ 的形式, 因此
也就被转化为了传统 BCJ 的组合。
T2 图的贡献 T2 图的特征在于, 节点 n 上连接的是一条 Type-2 线, 假设与 n 相

- 65 -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7.4: 以上图形为对应架构图7.2 (b) 的所有全连通图。其中图 (a), (c) 和 (e) 为物理图, 图 (b), (d) 和 (f) 为伪
图。图 (b) 中的两个伪图, 分别与图 (d) 和 (f) 抵消掉。

- 66 -
用图规则证明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连的节点为 a, 则 Type-2 线的箭头方向一定是指向 a 的。这是由于节点 n 不会贡献


k, 而只能贡献一个 ϵ。在这种情况下, 有可能会出现不存在 Type-3 线的情况, 此时, 所
有的线都是 Type-2 线, 它们的箭头方向全都指向 1(根)。因此为了能够使用我们前面
章节的方法。我们需要对架构图进行微小的修改。对于这种图, 我们通过删除连接到
节点 n 的 Type-2 线, 以及所有的 Type-3 线来保证我们一定能够得到一个至少包含两
个不连通部分的架构图 (见图7.2 (b))。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沿用之前的方法, 通过连
接最终的上部和下部来构造基于图的 BCJ 的形式, 不过不同之处在于, 对于这种最后
连接两个部分的时候, 有可能是需要使用 Type-2 线, 但这样一来我们就不能利用 BCJ
关系来证明它的性质。下面我们将会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分别讨论:
(i) 对于 T2 类的架构图中出现多个部分的情况, 与前文一样, 我们首先先定义所有的
Type-I 部分的参考集合 RCI , 然后依次选择出权重最高的部分以及一系列其他部
分, 然后用 Type-3 线 (Type-2 线) 连接到上部 (包含 1 以及一系列通过 Type-1 线
连接到 1 上的节点) 或下部 (只包含 n 一个节点)。注意, 连接到节点 n 上的部分
需用经过 Type-2 线, 这是因为因为节点 n 需要提供一个极化矢量 ϵn (不能提供 k)。
比如对于一个部分的串 CH = [(C1I )t − (C1I )b ↔ (C2I )t(b) − (C2I )b(t) ↔ · · · ←U ] 最
后连接到上部 U 的线为指向根的 Type-2 线。一旦当任意的一个部分通过 Type-2
线连接到上部 n 之后, 我们都可以通过抹除节点 n 的方式, 使讨论回到 EYM 的情
况。
( )
例如图7.4(a) 和 (b), 给出贡献 (−1)1 (ϵ2 · k1 )(ϵ3 · ϵ4 )(k3 · ϵ5 )BG
4
1 , {2} 5 。显
然这个结果可以看作是抹去 n 点后 EYM 的情况, 并且已经被表示为了基于图的
BCJ 关系的形式。
(ii) 如果所有的部分最终全部都通过 Type-3 线连接到了下部, 得到了最大连接的架构
图, 其中包含除 n 以外的所有节点的最终下部 L 和只包含一个节点 n 的最终上部
U 。这个时候, 当我们最后将这两个部分连接的时候, 我们需要用指向根的 Type-2
线。所以我们无法使用 BCJ 关系的性质来证明他们的消失。但是我们发现, 节点
n 和除它之外的所有节点相连接 (包括物理图和伪图, 伪图会和其他情况下的伪图
抵消), 也会消失。这是由于所有粒子的动量守恒, 以及极化矢量的横向条件,

ϵn · ka = ϵn · (−kn ) = 0� (7.2.4)
a∈{1,2,...,n−1}

例如图7.4(c) 和 (d), 给出贡献 (−1)2 (ϵ2 · k1 )(k2 · k3 )(ϵ3 · ϵ4 )[ϵ5 · k1 + ϵ5 · k2 +


ϵ5 · k3 + ϵ5 · k4 ]A(1, 2, 3, 4, 5)。而图7.4(e) 和 (f) 则对应了 (−1)1 (ϵ2 · k1 )(k1 · k3 )(ϵ3 ·
ϵ4 )[ϵ5 · k1 + ϵ5 · k2 + ϵ5 · k3 + ϵ5 · k4 ]A(1, 2  {3, 4}, 5)。显然, 根据动量守恒和极化矢
量的横向条件, 这两个结果都为零。并且我们发现, 伪图7.4(b) 和 (d)(f) 恰好抵消。
至此, 我们证明了 GR 振幅的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也成立。

- 67 -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68 -
用图规则证明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第8章 结论

在本文中, 我们通过定义的新的图规则, 证明了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可以化为传


统 BCJ 关系的组合。我们在原有的图规则上展开了强度张量, 在新的图规则中明确的
区分了 ϵ · ϵ, ϵ · k 和 k · k 三种洛伦兹不变量, 并定义了 Type-1, Type-2 和 Type-3 线
分别表示它们。我们通过收集对应同一个架构图 (通过删除所有 Type-3) 的所有图, 对
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进行了重新的组合, 使这样的一组图表示为一些基于图的 BCJ
关系。对应一个给定的架构图, 我们可以通过 (i) 所有的可能的最终上部 U 和下部 L
的组合进行求和 (ii) 对于最终上下部中的可选连线进行求和 (即对所有物理图和伪图
求和), 来得到所有的贡献。在上面的 (ii) 中关于所有物理图和伪图的求和, 我们可以
的到一个基于图的 BCJ 关系的形式, 并在第 6 章进一步证明了这一形式可以化为传统
BCJ 关系的组合。
虽然规范不变性和 BCJ 关系的约束有着完全不同的形式及意义, 但是当包含引力
的振幅写成双覆盖形式之后, 这两个约束就被关联起来了。在 [3] 中指出, 对于 YM 振
幅的 BCJ 关系可以被认为是雅可比恒等式对于 BCJ 因子的约束。在另一方面, 一旦
我们将一个包含颜色的 EYM 振幅或者引力振幅写成双覆盖的形式 (根据 [1] 中的讨
论), 对应” 半” 极化矢量的规范不变性质也同样被包含在了另外一半覆盖中。而这个
约束则进一步导致了对色排序的 YM 振幅存在了一个 (n − 3)! 的 BCJ 关系约束。从
这个角度而言, 我们的证明给出了规范不变性和 BCJ 双覆盖在树图阶的联系。
最后, 我们提出了以下四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相关课题:
• 第一, 如何将讨论推广到由多迹 EYM 振幅导出的恒等式? 在 [21] 中提供了两种
树图级多迹 EYM 振幅的递推展开方法。相应地, 由基准引力子的规范不变性条
件和胶子迹的循环对称性产生了两个恒等式 (在 [21] 中提到的 I 型和 II 型恒等
式)。具有两个胶子轨迹且没有引力子的振幅对应的 II 型恒等式可以理解为基于
图的 BCJ 关系 (6.0.1) 式, 其中树图 T 是一个简单的链。然而, 这一简单例子不能
直接推广到具有任意数量胶子迹和引力子的情况。因此, 由任意多迹 EYM 振幅导
出的恒等式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 第二, 如何通过新的图形规则计算四维螺旋度振幅? 在四维情况下, 具有最大破
坏螺旋度 (MHV) 构型的树图级单迹 EYM 和 GR 振幅, 与 (Hodges) 行列式成
正比 (GR 的讨论见 [31], EYM 讨论见 [24])。而这个行列式可以进一步的由图展
开 [24, 26, 37]。不过这种简单的展开不能简单地推广到任意螺旋度构型。因此找

- 69 -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到 Hodges 行列式的图形展开与振幅的新的图形展开之间的关系是一项有意义的
工作。这可能为寻找超过 MHV 的 EYM 和 GR 振幅的简洁表示提供线索。
• 第三, CHY 框架的展开与新的图规则之间的关系也值得深入的研究。人们已经在
[29, 30, 32, 35] 中详细的讨论了 CHY 框架的图论展开。在 [35] 中, 存在了一种与
新的图规则非常类似的 CHY 框架展开方法。这似乎暗示了, 这种 CHY 框架的图
规则展开方法, 与本文中的新的图规则中存在了某种联系。
• 第四, 在文章 [6, 41] 中, BCJ 关系可以由弦论振幅的单值性导出。因此如何从弦论
的单值性的角度来看待规范不变性质也是一项值得研究的工作。

- 70 -
用图规则证明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附录 A 约定和定义

H: 引力子集合 Fiµν : 张量强度 kiµ ϵνi − ϵµi kiν

σ 中的第 i 个元素
σ(i):σ σ −1 (l):l 在排序 σ 中的位置


对于有序集合 A 和 B, 洗牌运算 A B: 对 A 和 B 的并集进行排序, 但是保持他们内部的

相对顺序, 例如 {1, 2} {a, b} = {{1, 2, a, b}, {1, a, 2, b}, {1, a, b, 2}, {a, 1, 2, b}, {a, 1, b, 2}
, {a, b, 1, 2}}

σ ): 对于排序 σ , 所有排在 i 之前的粒子的动量和


Yi (σ

F: 用来表示连通的树图 α , β , ρ , σ , ξ , ζ : 用来表示排序

R = {hρ(1) , . . . , hρ(s) }: 引力子 h1 . . . , hs 的参考顺序集合

引力子的权重 hi : 引力子 hi 在参考顺序集合 R 中的位置

CH = [a, ij , . . . , i1 , b]: 一个节点的链子, 以 a 为起始节点经过内部节点 i1 , . . . , ij , 到 b


结束.

B(1 | β , α | r): 传统 BCJ 关系的基, 即 (2.4.1) 式的左侧表达式的简写

BGc (1 | T , γ | r): 选择 fcc = 1 时, 基于图的 BCJ 关系的基, 即 (6.0.1) 式的左侧表达式的


简写

Type-1, Type-2 和 Type-3 线: 在新的图形规则中, 分别对应 ϵa · ϵb , ϵa · kb 和 ka · kb 的


三种洛伦兹不变量

F ′ ⊂ F : 架构图, 通过从连通图 F 中删除所有 Type-3 线来定义架构图


′ ′
P [F ] : 架构图 F ′ 所提供的系数 K[F \F ] : 子图 F \ F ′ 提供的系数

N (F): 偏离根方向的箭头数量 (不包括指向 hρ(s) 的箭头)

σ F : 图 F 允许的排列

Type-I 区域: 包含 Type-1 线和可能的 Type-2 线的区域, 其箭头指向 Type-1 线的两端

Type-II 区域 (由最高权重节点 hρ(s) 引导的链): 只包含 Type-2 线的区域, 其箭头指向


链的起始节点 hρ(s) 的方向

- 71 -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Type-III 区域: 只包含 Type-2 线的区域, 其箭头指向链的结束节点

Type-I 部分 C I : 包含 Type-1 线的连通子图, 可能存在任意箭头指向 Type-1 线的两端


的 Type-2 线

Type-I 部分的内核:Type-I 部分中的 Type-1 线

Type-I 部分的顶部和底部的 CtI 和 CbI : 在 Type-I 部分中由 Type-1 线连接的两边,其


中包含权重最高点的一边叫做顶部 CtI , 另一边叫做底部用 CbI 表示

Type-II 部分 C II : 包含最高权重引力子 hρ(s) 的部分

Type-III 部分: 包含根 {1, 2, · · · , r − 1} 的部分

RC : 部分的顺序参考集合

部分的权重: 尤其包含的最高权重的节点决定, 或者部分在 RC 中的位置

最终的上部 U 和下部 L : 在规则-2 中由 Type-3 线将所有的 Type-I 部分连接到,


Type-II(包含根) 和 Type-III 部分 (包含基准引力子) 上后形成的最大连通架构图

S(U ): 最终的上部中伪部分的数量

W1I 表示部分的串的权重 CHIm

T : 由虚线构造的树图 (只包含位置信息)

T |a : 将 a 视为最左节点时, 由 T 建立的排列

⊕: 两个不连通图的并集

T 和 T ⊂ T : 通过删除 T 中的所有节点以及 T 中附加到这些节点的线获得的图对于


给定的图 T , 因子 fca 是一个相对符号, 取决于对 a 的选择

- 72 -
用图规则证明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附录 B H = 11 例子

架构图5.3由构造方法-1 所构造的所有物理图都由 B.1, B.2和B.3表示。为了方便


起见, 我们忽略了 C 以及 A 和 B 的顶部和底部中的内部结构, 用一个圆圈代替。连
接到圆圈的线表示为连接到其中任意的节点, 并对所有可能求和。连接到虚框表示了
与上面类似的省略。即可以连接到虚框中任意的部分, 并对所有可能求和。在图B.7中,
我们给出了一个完整的考虑内部构造的情况, 对应图B.1 (a) 了所有的可能。
同样架构图5.3由构造方法-2 所构造的所有图 (包括物理图和伪图), 由图B.4, 图B.5和
图B.6给出。其中我们在伪图的连线上用数字和符号进行了标记, 同样数字的伪图的结
构相同, 同样的数字一定出现两次并且对应了相反的符号 (详见图B.4 (a2), (b2), (c2),
(d2), 图B.5 (a2), (b2), (c2), (d2) 和图B.6 (a2), (b2), (c2), (d2))。最终我们发现所有的
伪图全部抵消。

- 73 -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B.1: 对应架构图5.3由构造方法-1 所构建的物理图 (1)

- 74 -
用图规则证明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图 B.2: 对应架构图5.3由构造方法-1 所构建的物理图 (2)

- 75 -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B.3: 对应架构图5.3由构造方法-1 所构建的物理图 (3)

- 76 -
用图规则证明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图 B.4: 对应架构图5.3由构造方法-2 所构造的物理图 (左侧) 和伪图 (右侧)(1)

- 77 -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B.5: 对应架构图5.3由构造方法-2 所构造的物理图 (左侧) 和伪图 (右侧)(2)

- 78 -
用图规则证明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图 B.6: 对应架构图5.3由构造方法-2 所构造的物理图 (左侧) 和伪图 (右侧)(3)。

- 79 -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B.7: 对应图B.2 (a) 的所有可能的图的明确表示,Ab 分别连接到了虚框中的三个区域 Bb (见 (a)), Bt (见 (b))


和 C (见 (c))。

- 80 -
用图规则证明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参考文献

[1] Nima Arkani-Hamed, Laurentiu Rodina, and Jaroslav Trnka. Locality and Unitarity from
Singularities and Gauge Invariance. 2016.

[2] Luiz Antonio Barreiro and Ricardo Medina. RNS derivation of N-point disk amplitudes from
the revisited S-matrix approach. Nucl. Phys., B886:870–951, 2014.

[3] Z. Bern, J. J. M. Carrasco, and Henrik Johansson. New Relations for Gauge-Theory Ampli-
tudes. Phys. Rev., D78:085011, 2008.

[4] Zvi Bern, Lance Dixon, David C Dunbar, and David A Kosower. One-loop n-point gauge
theory amplitudes, unitarity and collinear limits. Nuclear Physics B, 425(1-2):217–260, 1994.

[5] Zvi Bern, Lance Dixon, David C Dunbar, and David A Kosower. Fusing gauge theory tree
amplitudes into loop amplitudes. Nuclear Physics B, 435(1-2):59–101, 1995.

[6] N. E. J. Bjerrum-Bohr, Poul H. Damgaard, and Pierre Vanhove. Minimal Basis for Gauge
Theory Amplitudes. Phys. Rev. Lett., 103:161602, 2009.

[7] Rutger H. Boels and Hui Luo. A minimal approach to the scattering of physical massless
bosons. JHEP, 05:063, 2018.

[8] Rutger H. Boels and Ricardo Medina. Graviton and gluon scattering from first principles.
Phys. Rev. Lett., 118:061602, 2017.

[9] Ruth Britto, Freddy Cachazo, and Bo Feng. New recursion relations for tree amplitudes of
gluons. Nuclear physics B, 715(1-2):499–522, 2005.

[10] Ruth Britto, Freddy Cachazo, and Bo Feng. New recursion relations for tree amplitudes of
gluons. Nucl. Phys., B715:499–522, 2005.

[11] Ruth Britto, Freddy Cachazo, Bo Feng, and Edward Witten. Direct proof of the tree-
level scattering amplitude recursion relation in yang-mills theory.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94(18):181602, 2005.

[12] Ruth Britto, Freddy Cachazo, Bo Feng, and Edward Witten. Direct proof of tree-level recur-
sion relation in Yang-Mills theory. Phys. Rev. Lett., 94:181602, 2005.

- 81 -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Freddy Cachazo, Song He, and Ellis Ye Yuan. Scattering equations and Kawai-Lewellen-Tye
orthogonality. Phys. Rev., D90(6):065001, 2014.

[14] Freddy Cachazo, Song He, and Ellis Ye Yuan. Scattering of Massless Particles in Arbitrary
Dimensions. Phys. Rev. Lett., 113(17):171601, 2014.

[15] Freddy Cachazo, Song He, and Ellis Ye Yuan. Scattering of Massless Particles: Scalars,
Gluons and Gravitons. JHEP, 07:033, 2014.

[16] Freddy Cachazo, Song He, and Ellis Ye Yuan. Scattering Equations and Matrices: From
Einstein To Yang-Mills, DBI and NLSM. JHEP, 07:149, 2015.

[17] John Joseph M. Carrasco, Carlos R. Mafra, and Oliver Schlotterer. Abelian Z-theory: NLSM
amplitudes and α’-corrections from the open string. JHEP, 06:093, 2017.

[18] Yi-Xin Chen, Yi-Jian Du, and Bo Feng. A Proof of the Explicit Minimal-basis Expansion of
Tree Amplitudes in Gauge Field Theory. JHEP, 02:112, 2011.

[19] Marco Chiodaroli, Murat Gunaydin, Henrik Johansson, and Radu Roiban. Explicit Formulae
for Yang-Mills-Einstein Amplitudes from the Double Copy. JHEP, 07:002, 2017.

[20] Leonardo de la Cruz, Alexander Kniss, and Stefan Weinzierl. Relations for Einstein-Yang-
Mills amplitudes from the CHY representation. Phys. Lett., B767:86–90, 2017.

[21] Yi-Jian Du, Bo Feng, and Fei Teng. Expansion of All Multitrace Tree Level EYM Amplitudes.
2017.

[22] Yi-Jian Du and Chih-Hao Fu. Explicit BCJ numerators of nonlinear sigma model. JHEP,
09:174, 2016.

[23] Yi-Jian Du and Fei Teng. BCJ numerators from reduced Pfaffian. JHEP, 04:033, 2017.

[24] Yi-Jian Du, Fei Teng, and Yong-Shi Wu. Direct Evaluation of n-point single-trace MHV
amplitudes in 4d Einstein-Yang-Mills theory using the CHY Formalism. JHEP, 09:171, 2016.

[25] Yi-Jian Du and Yong Zhang. Gauge invariance induced relations and the equivalence between
distinct approaches to NLSM amplitudes. JHEP, 07:177, 2018.

[26] Bo Feng and Song He. Graphs, determinants and gravity amplitudes. JHEP, 10:121, 2012.

[27] Bo Feng, Rijun Huang, and Yin Jia. Gauge Amplitude Identities by On-shell Recursion
Relation in S-matrix Program. Phys. Lett., B695:350–353, 2011.

- 82 -
用图规则证明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28] Chih-Hao Fu, Yi-Jian Du, Rijun Huang, and Bo Feng. Expansion of Einstein-Yang-Mills
Amplitude. JHEP, 09:021, 2017.

[29] Xiangrui Gao, Song He, and Yong Zhang. Labelled tree graphs, Feynman diagrams and disk
integrals. JHEP, 11:144, 2017.

[30] Song He, Gongwang Yan, Chi Zhang, and Yong Zhang. Scattering Forms, Worldsheet Forms
and Amplitudes from Subspaces. JHEP, 08:040, 2018.

[31] Andrew Hodges. A simple formula for gravitational MHV amplitudes. 2012.

[32] Rijun Huang, Yi-Jian Du, and Bo Feng. Understanding the Cancelation of Double Poles in
the Pfaffian of CHY-formulism. JHEP, 06:133, 2017.

[33] Hideyuki Kawai, David C Lewellen, and S-HH Tye. A relation between tree amplitudes of
closed and open strings. Nuclear Physics B, 269(1):1–23, 1986.

[34] Ronald Kleiss and Hans Kuijf. Multi - Gluon Cross-sections and Five Jet Production at
Hadron Colliders. Nucl. Phys., B312:616–644, 1989.

[35] C. S. Lam. Pfaffian Diagrams for Gluon Tree Amplitudes. 2018.

[36] Dhritiman Nandan, Jan Plefka, Oliver Schlotterer, and Congkao Wen. Einstein-Yang-Mills
from pure Yang-Mills amplitudes. JHEP, 10:070, 2016.

[37] Dung Nguyen, Marcus Spradlin, Anastasia Volovich, and Congkao Wen. The Tree Formula
for MHV Graviton Amplitudes. JHEP, 07:045, 2010.

[38] Stephen J Parke and TR Taylor. An amplitude for n gluon scattering. Phys. Rev. Lett.,
56(FERMILAB-PUB-86-042-T):2459, 1986.

[39] Oliver Schlotterer. Amplitude relations in heterotic string theory and Einstein-Yang-Mills.
JHEP, 11:074, 2016.

[40] S. Stieberger. Open & Closed vs. Pure Open String Disk Amplitudes. 2009.

[41] Stephan Stieberger and Tomasz R. Taylor. New relations for Einstein-Yang-Mills amplitudes.
Nucl. Phys., B913:151–162, 2016.

[42] Masaharu Tanabashi, K Hagiwara, K Hikasa, K Nakamura, Y Sumino, F Takahashi,


J Tanaka, K Agashe, G Aielli, C Amsler, et al. Review of particle physics. Physical Re-
view D, 98(3):030001, 2018.

- 83 -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3] Fei Teng and Bo Feng. Expanding Einstein-Yang-Mills by Yang-Mills in CHY frame. JHEP,
05:075, 2017.

[44] John Clive Ward. An identity in quantum electrodynamics. Physical Review, 78(2):182, 1950.

- 84 -
用图规则证明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致 谢

三度春秋, 转瞬即逝。回首走过的岁月, 心中倍感充实。毕业将至, 谨在此向这些年来给予我


帮助和鼓励的各位老师, 同学和亲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杜一剑老师对我三年来孜孜不倦的指导和培养。杜老师对物理的深刻理解、对科研的严
谨态度都是令我终身受益的不言之教。是他引领我走上了理论物理这条康庄大道。可以说没有杜
老师对我不厌其烦的指导和讲解, 没有困难时杜老师的对我的理解和鼓励, 就没有这篇毕业论文。
感谢王坤和庞先凯同学在我科研过程中对我的帮助, 他们无论是在学习和生活中都给了我莫
大的帮助和鼓励。在和他们讨论的过程中, 我学习了很多的知识。感谢马誉芸同学对我的帮助和关
怀, 感谢她对我的包容和鼓励。感谢我的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 感谢他们对我毫无保留的支持, 感
谢他们对我的鼓励和陪伴。
一卷书来,三年萍散,人间事,本匆匆,当时并辔,桃李媚春风,恰同学,少年知交,酒如情
浓。

- 85 -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86 -
用图规则证明规范不变性诱导恒等式

武汉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协议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愿意遵守武汉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管理办法及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文献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
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以教学与科研服务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在校园网内公布部分
及全部内容.
1、 在本论文提交当年, 同意在校园网内以及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 (CALIS) 高校学位论文
系统提供查询及前十六页浏览服务。
2、 在本论文提交 □ 当年/ □ 一年/ □ 两年 / □ 三年/ □ 五年以后,同意在校园网内允许读者在
线浏览并下载全文,学校可以为存在馆际合作关系的兄弟高校用户提供文献传递服务和交换
服务。(保密论文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 (签名):

学 号:

学 院:

日期: 年 月 日

- 87 -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88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