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

问题:请问老师如何看待未来开放式小区的建设方向?未来中国的小区是否会向开放式的

方向发展?以及现在建成的封闭式小区能否实现向开放式的转变?
解释:曾有一种说法是封闭式小区是“城市生活的癌症”,它们阻碍了城市道路“毛细血
管”的通过。而封闭式小区也是我们国家居住区的现状。现如今,国家规划局也倾向于建
立更多开放式小区,将小区占用的公共交通空间还给城市。但由于自古以内中国人的保守
小家的概念,开放式小区的推进遇到了不小的阻碍。同时,规划局的“拆围墙建开放”的
措施也有失思考,只学习了国外开放小区的表象,内在增加的管理与物业成本无人解决。
但是从城市与中国现状的角度出发,开放式的小区无疑会为城市解决不小负担,也是一种
优秀的中国城市发展方向。那么,未来的规划师能否克服中国人传统的保守小家思想以及
开放带来的一系列管理成本问题,就成了开放式小区能否实现的关键。对此,请问老师有
没有一些建议或者指导?
问题:如何看待开放式小区?开放式小区是否适合国内,以及开放式小区的前景如何?
解释:开放式社区是指没有物业管理的社区的开放式管理,可以自由进出。封闭式和开放
式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交通。封闭社区的车辆无法穿过中间,只能走社区外的主要道路。
开放社区的车辆可以随意通行,可以大大提高交通效率,降低交通堵塞的风险。在交通问
题十分严重的今天,不少人都希望借鉴国外开放式社区的理念,但是新冠疫情的发生又提
醒我们封闭式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开放式小区是否可以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无围墙的社区
的观念是否确实可行。不仅如此,从封闭式小区向开放式小区的过渡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例如新的开放式小区与旧的封闭式小区业主利益间该如何平衡?封闭式小区的业主既可以
享受自己小区的安全和开放式小区的开放,但开放式小区的业主既要与封闭式小区业主分
享自己的小区,还不能进入封闭式小区。老师好!

问题:在未来,小区的部分公共区域是否能开放作为城市公共场所,起到增添城市活力的
作用?像成都麓湖那样的“公园城市”是有可能复制的吗?
解释:现代传统小区多为封闭式,社区内部与城市公共空间是隔离的,而成都的麓湖生态
城则打破了这种传统,在房子形成的组团之外,大片的公园和水系产权均属于政府,成为
对公众开放的城市公共场所,有机衔接城市与生态,使得社区与城市的联系十分紧密。同
时,社区里也通过开展社群活动等方式,让许多居民自发地维护“公园城市”的运行,社
区活力十分旺盛,公众也能积极地参与到城市环境的改造中来。从这些方面来看,更加开
放的社区与“公园城市”的理念似乎能成为未来居住区的一种发展模式。然而,麓湖社区
中较高的房价、多元产权的矛盾、用地特点等不仅会在未来面临挑战,也会让人怀疑这种
“公园城市”只能是富人的专属。在我国目前追求用地集约、高容积率的现实下,大规模
打造的麓湖社区似乎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老师在上课时也讲过,住宅的首要功能是安
全性,这就意味着居住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需要有一定的区隔。所以我想问一下老师,能
否通过开放式的小区为城市增添活力,或者是有更好的方式?像麓湖那样的“公园城市”
在未来的中国是有可能被广泛应用的吗?
老师好!
问题:小区的部分公共区域是否能开放作为城市公共场所,以此提高住区公共空间的使用
效率?衢州礼贤未来社区这种“城市化的公共社区”可以看作当前开放式小区的发展的过
渡性尝试吗?

解释:市场以营销为目的的对“好住宅”的认知引导,让个体过分关注私有权益,并固化
了大众对住宅片面的认知与评价,比如南北通透或朝南的户型才是好的、公摊面积与得房
率的得失……这些都约束了住宅设计的可操作空间,加剧社区封闭、生活氛围缺失等问题
这是否是当前开放式小区推广难的原因呢?衢州礼贤未来社区将场地中心的江景资源归还
城市,并布局公共的邻里中心,既服务社区不同组团,也锚固该节点的城市公共性。同时
以架空立体慢行系统和立体游廊连接社区各组团和邻里中心。设计方关注公共区域的真正
使用效率、维护成本和“私有侵占”情况,给社区和城市打造了一个连续、安全的公共交
往环境。而针对公摊面积增加、得房率降低的现实问题,最终用政策方式解决:以城区内
相似安置房平均得房率作为该社区安置房的得房率,多余公共面积则归政府所有并出资维
护。
备注:20 建乙李睿婧

除了旅游业,乡村振兴未来该走向何方?
目前很多乡村都是做“大众式旅游”,项目主要是别墅,博物馆,艺术馆,特色民宿,游
客中心等,这些建筑的服务对象都是大众游客,而非本土村民。
实际上,乡村年轻人口外流,经济文化落后,留守老人孤独等一系列问题似乎并不能通过
加建几个景点式的建筑而得到解决。而且,在当下是否真的有这么大规模的乡旅的市场也
值得探讨。
所以,除开发展乡旅这条路,乡建的未来还有哪些选择?

问题:部分农村自建住宅设计是否在城市商品房的影响下变的“僵化“了?
解释:商品房将绝大多数人对住宅空间的理解直接限定在了 3 米层高之内。客厅、餐厅、卧
室、书房等空间在竖向上层高上都匀质化,从垂直向度上我们的住宅不再有丰富的层高关
系。
商品房的"户型"也简化了住宅的平面形式,几室几厅,几房几卫这是我们现在听到的最多
的初级表述,过去的中轴对称、围合、院落体系、自然园林等文化意象在住宅设计中很少
再被强调。至于更加浪漫风趣的望楼、书房、茶室等非常性情化的功能都被当前非常单一
单调的“几室几厅“所取代。对每一个功能以及该功能与外部环境、临近功能、进入流线
的心情烘托、空间本身所处的高度、视线远近、场地文脉等因素都在高层套房下意识的设
计思路下简化了。
问题:老师,当今古建筑是不是几乎没有发展空间了?现在对古建筑的论调是保护、继承
但却很少强调他的发展?还是说更多的是发展古建筑的精神性而不是结构?
解释:中国传统建筑,包含民居、寺庙、文物建筑、非文物建筑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到了
民国以后就没有发展了。仿古建筑只是借用了一个传统建筑的外壳,用现代的建筑材料来
模仿古建筑的结构和外型。当然可以说仿古建筑是一种发展。我们的传统古建筑是以木结
构为主的,到了民国,古建筑大木结构就没有什么变化了,现在我们的仿古建筑也是依据
清式营造则例这些为标准设计建造。木结构到了我们这代人,好像几乎就没有发展了。很
可惜我们建筑学生对木结构也仅限于了解,运用都不容易,更别说去创新了。另外,古建
筑到底是需要继承并发展他精巧的结构还是意味深长的神韵,技艺是个人表达的选择,毕
竟精神才是永久的,王澍做了一个好榜样。

问题:和国外相比,我国的现代木结构建筑案例被认为乏善可陈,您怎么看待我国现代木
结构建筑的发展现状?未来的高层建筑会以木结构为主吗?
解释:在全球范围内,高层木结构正在改变着由摩天大楼和高层建筑主导的建筑格局,让
以钢筋混凝土为主的传统建筑行业产生重要转变。与其他材料相比,木质建筑的主要好处
是可持续性。研究发现,木制房屋的全生命周期排放量比钢结构房屋低 74%,比混凝土房
屋低 69%。
木材产品可以固碳,每 1 立方米木材可吸收并固定约 1 吨二氧化碳; 木结构工装预制加工,
现场组装,相对于钢筋混凝土建筑,施工简洁,自重轻,人工费用和运输费用较低;并且
目前广泛使用的胶合木结构的抗震,防火,保温隔热和隔音性能都较为优异。随着我国
“碳中和”工作的稳步推进,建筑行业通过加大木材应用力度来推进减碳工作已经成为一
种趋势。减少碳排放,减轻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在气候变化的当下,木结构建筑可以
作为全球碳吸储库助力缓解全球变暖,在城市建筑中用木材取代水泥和钢铁的材料不仅可
以避免水泥和钢铁生产中的温室气体排放,还能将建筑物变成碳吸储库,以工程木材的形
式储存树木从空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位于伦敦的福斯特事务所彭博新欧洲总部,其智能
二氧化碳检测控制系统可以根据在任何给定时间内占据建筑物每个区域的大概人数来控制
通风量,并根据使用时间和模式动态调整气流的功能预计将每年节省 600-750 兆瓦时的电
能,每年减少约 300 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该项目也因此被评为世界上最可持续的办公大
楼。②建造速度更快,满足城市快速发展的需求不仅如此,与其他材料相比,木结构建筑
建造的速度更是惊人。这得益于木材的自身优势,木结构建筑自重轻,对于地基的施工以
及现场吊装的要求较小,经过预制的木结构组件运输到施工现场只需要少量装配工人就可
以快速完成建造。建造速度越快,投入施工的各项成本就越低,也更能满足城市快速发展
的需求。
③ 干法施工作业,不影响周边环境与传统混凝土建筑建造施工的湿法作业相比,木结构建
筑建造施工为干法施工作业,在施工期间不产生废水废料,没有水泥砂浆的污染,几乎不
影响周边环境。其次,干法施工作业受气候影响小,在某些天气不好的情况下照样可以施
工,可以有效缩短工期,减轻建造施工对城市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
CLT 的开发应用为城市建设使用木结构创造可能众所周知 CLT 工程木(正交胶合木)的强度
可达到混凝土级别,在建筑界有着“未来混凝土”的美誉。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各国对 CLT
木结构建筑的实践同样证明,以 CLT 为首的工程木材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钢材及混凝土,
有效提升木结构建筑高度及跨度,推动木结构建筑应用场景多元化的发展,为城市建设更
多地使用木结构创造可能

问题:
解释:
备注:20 建乙李睿婧

社区作为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城市管理的最小单元,也是城市自治的基本细胞,社区营
造是修复“消失的附近”的核心思路,也正在成为当下城市社区生活中的新主题。不论作
为一种理念还是方法,社区营造正在激发邻里活力、实现美好生活、连接社区人群等方面
不断释放潜能。而随着“租购并举”住房格局的不断形成,集中式租赁住房也试图通过
“社区营造”的方式,实现社区的共建共治共享。“社区营造”是指居住在同一地理范围
内的居民,持续以集体行动来处理共同面对的社区生活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创造共同
生活福祉的过程。其主导机构是社区或小区治理组织,目的是提高居民的归属感,激发小
区发展治理的内生动力,让小区更加温暖、城市更有温度。
社区营造在中国生根开花,经历了从城乡社区重建、多方联合推动到双向互构的发展阶段
能够有效满足基层社会治理需要,为社会组织参与治理提供全新思路。
在河北,诞生了最受年轻人喜爱的社区——阿那亚。阿那亚是一个具有深厚情感价值和高
度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品牌。通过营造面向未来的先锋性社区,全面呵护居住者的衣食住
行、情感关系、精神世界,进而探寻中国人美好人生的可能。阿那亚作为具备情感价值与
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品牌,多方位探索社区居民的精神世界,不断寻求可能性并加以实现。

在上海,由新华路街道搭台引领、大鱼营造负责筹建的“新华社区营造中心”于 2022 年成
立,构建起了支持社区营造的运营系统,旨在打造一个以人为核心的社区,让大家真正参
与到社区营造当中,不断滚动开展各项活动,让大家能够主动协作,在社区发展中彼此受
益,从而创建社会价值。

规划师推动下的社区参与式行动——引入一些专业人才为社区策划和组织这些活动,引导
住户共同参与策划打造一系列活动,探索了以小切口助推住户参与的新模式。

从居民的切实需求出发——只有真正了解居民的需求和关切,才能设计出合适的社区行动
也让住户感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从整体上呈现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方
式互构下的可持续营造的系统化建设图景,达到社区营造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
内容的丰富度,不能止步于一次活动,要形成品牌化的特色。这样一来,不同的社区就能
够展现出各自独特的人文文化,实现组织主体的多元化发展。

住户自治对于社区营造至关重要——社区运营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居民自治,能够促使社区
的持续壮大和进步,创造出一个更加繁荣和宜居的社区环境。因此,要始终以物理空间为
载体、以住户自治内核、以参与式规划为方法,开展街区营造活动,不断推进社区参与和
社群内生活力激发。

大院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