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

斜槓青年——是樣樣精通的複合型人才,還是博而不精的萬金油?

在現代社會,時代的進步令人們對於職業和生活的選擇變得多元化,而良好的社
會環境也讓青年的思想更加開放,使他們的眼界得以開闊。因此,在這個大背景的支
持下,很多年輕人都願意抓住機會並嘗試接觸各個領域的新事物,當中不少的年輕人
也繼而選擇了成為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斜槓青年」。「斜槓青年」作為新興產業
急速發展的產物之一,它的出現既體現了社會的進步,也折射了當代青年的活躍與進
取。

一手生活,一手愛好
斜槓青年大多都不是受生活所迫才不得已地去兼職工作,也不是盲目且不計後果
地跨界從業。與之相反,他們更多的是出於興趣愛好,並會採取有方向性和目的性的
方式來選擇和鋪墊自己未來的發展。
Dora 是一名身兼兩職的斜槓青年,她同時是翻譯員和西洋書法設計師。西洋書法
是她的興趣愛好,給她帶來了心靈慰藉和精神上的提升。而翻譯工作則幫助她從不同
工作內容中學習外語文法的知識,以利於日後從事文字創作的工作。
Dora 可以把興趣發展成其中一份職業, 看似是很理想的狀態,但她也坦言道:
「只做一份正職也可以維持生活,而加上副業,反而令兩方面都無法同時進步,所以
可能還是要更專注一些」。這反映出斜槓青年若要保持多重職業的均衡發展或許是有
困難的,但他們也不會因此約束自己而不去探索或挑戰自我。

要想成為斜槓,得先有強單槓
斜槓青年看似在各個領域處處開花,但他們很多時候都只是把一種能力應用在不
同職業上。因為通常這些職業都有很強的內在關聯性,所以當青年打好穩當基礎後又
找到合適的定位時,他們便可以把專業和事業融合,進而培養出可應付多重職業的實
力。
小伍是一位地方電台主播,雖然工作穩定,但他深知自己的上升空間有限,所以
在整合了電台工作經驗後,他選擇去發展藝考教師的副業。他說:「在台裡的工作難
有突破,而成為藝考老師就可緩解現實與理想之間的矛盾壓力」。
另一位來自湖南的常徠也是一名斜槓青年,他是大學裏的輔導員,也是戲劇導演、
編劇和獨家簽約音樂人。常徠對於「斜槓人生」的看法是「詩和遠方可以與眼前的生
活並存」,他認為身兼多職並不是逃避本職工作,而是在做加法,甚至乘法。
小伍和常徠的經歷都說明了當青年有足以安身立命的「強單槓」時,其後每一條
「斜槓」都是自然而然地畫出來的。
結語
「斜槓」是青年個人發展的價值取向,它強調了潛能和個性的探索,也鼓勵青年
將愛好,工作和生活進行更好的融合。優秀的斜槓青年都懂得沉澱和鑽研某個領域到
一定的深度,往後再發展至有關聯的職業,觸類旁通。但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
經營多重職業必定需要付出大量成本,也需要承受多種壓力,所以青年須謹慎地衡量
得失,找到合適的定位再做合適回報的事情。
隨著新世代的來臨,更全面的保障和更寬廣的發展空間應會成就更多成功的斜槓
青年。

(1082 字)

後記
近年來,有句流行的話說:「不會彈琴的廚子不是一個好畫家」,這句話看
似很滑稽,卻又暗示了如今的青年價值觀已然從傳統單一的職業取向轉變成豐富
多元且不設限的職業規劃。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好的社會轉變,因為「斜槓青年」
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提供了更好的機會讓年輕一代去進行自我實現和探索,並為社
會帶來更多的活力和創造力。其實一些老生常談的香港社會問題如低社會流動性
和行業發展太過單一等,也是促成「斜槓文化」誕生的其中一個推動力,而這些
社會問題也並非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所以筆者將持續關注「斜槓文化」是否
有給社會帶來新氣象,或是否能令長期存在的社會問題得以緩解等的問題,希望
引起大眾共鳴。

(285 字)
參考資料與出處:
1. 光明日報:加這道斜槓,是我對人生的鄭重選擇——透視“斜槓青年”現象
http://news.cctv.com/2020/06/28/ARTIqimA2dOfnCFWmL1NDHs1200628.shtml
2. RTHK 香港, 香港故事-你想.香港:營業中的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
v=RAdj8XpZMJ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