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6

中国茶业经济史研究的断代透视 11

中国茶业经济史研究的断代透视
——唐、宋茶叶经济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孙洪升

我国的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茶业经济在古代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大作用。 直至
今天,茶业仍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 唐宋时期是中国茶业经济史上茶业发展兴盛的时期,对
这一时期的茶业经济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揭示唐宋茶业的规律,对今天茶业经济的发展
也有借鉴作用。 笔者拟对建国以来唐宋茶业经济史的研究状况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有关研究
作一综述。
唐宋茶业经济史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台湾学者朱重圣著有《北宋茶之生产与经营》一书。
( 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版) ,贾大泉、陈一石在其著作《四川茶业史》( 巴蜀书社1989年4月版)
中对唐宋时四川的茶业经济作了论述,内容包括茶叶生产、贸易、榷茶等诸多方面。 庄晚芳在
《中国茶史散论》( 科学出版社1988年9月版) 中对唐宋茶叶生产技术作了重点探讨。陈椽著有
《茶业通史》( 农业出版社1984年版) 。 漆侠在《宋代经济史》( 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7
月版) 中专辟章节讲述宋代的茶业;傅筑夫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第四卷、第五卷中也对唐
宋的茶业经济进行了研究。 此外,还有茶业史研究资料的汇编。 如《中国地方志·茶叶历史资
料选辑》( 吴觉农,农业出版社1989年版) 、《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 陈祖 、朱自振编,农业
出版社1981年11月版) 。 程光裕对宋代各类茶书进行了考索,对研究宋代茶业史有很大帮助
( 程光裕:《宋代茶书考略》,载《宋史研究集》第八辑) ,方健对《宋史·食货志》茶法部分作了校
证( 《〈宋史·食货志·茶法〉校证》,《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3月) ,还汇辑整理了许多唐宋
茶诗。

一、唐宋茶叶生产

茶叶生产是唐宋茶业经济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的主要问题集中于唐宋茶叶生产
技术、茶叶产地、茶园内部生产关系、茶叶产量和茶叶品种等。
1、关于茶叶的生产技术。张泽咸谈了唐人的种茶方法,指出《四川纂要》的种茶方法自五代
经两宋乃至元代一直沿袭下来,在我国植茶史上有重大影响。在制茶技术中,唐人重视炒和焙,
宋人注重蒸和焙。 ( 《汉唐时期的茶叶》,《文史》第十一辑) 。 王洪军探讨了唐代的茶叶生产,指
出唐代人们即用移栽技术和播种法来种植、栽培茶树。中唐以后,茶叶生产技术又有新发展。晚
12 中国史研究动态 1998年第2期

唐五代时,人们不仅采摘春茶,亦采摘秋茶( 《唐代的茶叶生产》,《齐鲁学刊》1987年6月) 。 周
荔则探讨了宋代茶叶生产技术,尤其是茶树的“耘治”和“施肥”经验、间作套种等。 在制茶中宋
代出现了水磨茶,茶叶团、饼的拍制艺术及“饰面”艺术,水平较高( 《宋代的茶叶生产》,《历史研
究》1985年第6期) 。 王潮生研究了我国古代人们对茶树生长习性的认识,茶树对繁殖技术及
茶园管理技术( 《古代茶树栽培技术初探》,《农业考古》1983年第2期) 。 勾利军重点论述了宋
代福建的茶叶生产技术。 ( 《宋代福建茶业生产论述》,《晋阳学刊》1996年第4期) 。 华山对宋代
制茶技术作了较详细的研究,着重考察了采茶、蒸茶、研茶、造茶等几个制茶过程( 《从茶叶经济
看宋代社会》,《文史哲》1957年2期) 。
2、关于茶叶产地,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据张泽咸考证,唐五代时产茶地区有六十九州,多分
布于长江以南( 前引张泽咸文) 。王洪军则认为唐代茶叶产区分布于八道九十八州,主要是江南
道,其次为淮南、剑南、岭南、山南四道( 前引王洪军文) 。漆侠认为宋代除淮北诸路外,南方诸路
都产茶,其中江东西、两浙、福建、荆湖南北诸路都是产茶最多的地方。至绍兴末年,单是东南十
路就有六十州、二百四十二县产茶。 川峡诸路也产茶( 《宋代经济史》( 下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 周荔的看法与此类似( 前引周荔文) 。 方健认为唐代43州产茶,五代、宋已达六十
州军,江南东西道增加的产茶地分较多。他编制了“唐代产茶地”与“五代宋初产茶地”两表( 《唐
宋茶产地和产量考》,《宋史研究论文集》,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 贾大泉着重研究
了四川的茶产地,指出宋代的四川的产茶量以成都府路川西平原四周为最多。其余分布于夔州
路、利州路和梓州路所辖的川东、川南、川北的广大地区( 《宋代四川地区的茶业和茶政》,《历史
研究》1980年第4期) 。 朱重圣也探讨了宋代的茶区,内容详细,可以参考( 《宋代茶之产区及其
种类与产量》,《宋史研究集》第十五辑) 。
3、关于茶园经营及内部生产关系。张泽咸认为经营茶园的有小农、茶园主、官府( 前引张泽
咸文) 。 周荔认为宋代茶园有官、私之分,私茶园又有租佃、雇工等经营形式。 此外还有直接从
事茶叶生产的茶农( 前引周荔文) 。 华山认为宋代茶园分为官营、民营两类,民营茶园存在小茶
园户与大茶园主( 前引华山文) 。 王洪军则指出唐代存在官属茶园、私人地主茶园、寺院茶园和
小农茶园等类型( 前引王洪军文) 。 漆侠认为宋代园户大致可以区分为茶园主和茶农两个基本
阶级,茶园有四种类型,即官僚士大夫占有的茶园,寺院占有的茶园,茶园主占有的茶园、茶农
占有的小茶园等。 园户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根据茶园的大小向国家承担相应的赋税,指出商
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同时渗透茶叶生产中去,说明商人、高利贷者也参与了对茶农、茶工剩余
劳动的攫占和瓜分,从而使茶叶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更加复杂化了( 前引漆侠文) 。方豪则认
为宋代僧侣对栽茶做出了很大贡献。 因茶多生于山上,而寺院亦多建于山林之间,寺院种茶是
极可能发生的事( 《宋代僧侣对于栽茶之贡献》,台湾《大陆杂志》史学丛书第二辑第三册) 。关履
权则分析了宋代茶户反抗官府的原因及斗争情况( 《宋代茶禁与茶户茶贩的反抗斗争》,《文史
哲》1978年第2期) 。 孙洪升认为唐代出现茶园户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并对唐代茶园的生
产状况进行了考察( 《唐代的茶园户》,《云南日报》1996年8月15日) 。
茶业中是否存在资本主义萌芽,学者们见解不一。傅筑夫认为茶是唐代商品化极强的农产
品,茶的生产、焙制、运销是一种资本性质的经营,茶叶生产是唐代唯一的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
农业生产(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期) 。 华山则探讨了从茶叶
中国茶业经济史研究的断代透视 13

经济看资本主义萌芽在宋代出现的可能性及其发展的长期性和艰苦性问题,认为不能断言资
本主义萌芽已在宋代发生,但这种萌芽的出现有极大的可能性( 前引华山文) 。
4、关于茶叶产量。茶产量是衡量唐宋茶叶生产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唐宋茶业经济史
研究中的难点。 学者们对唐宋茶产量的估测各不相同。 王洪军认为唐代茶叶总产量约合今天
的200万市担,亩产量高于143市斤( 《唐代的茶叶产量、贸易、税茶与榷茶》,《齐鲁学刊》1989
年第2期) 。 周荔计算出唐宋茶叶亩产量达到了182.
7斤( 前引周荔文) 。 贾大泉指出,两宋时
期四川地区的茶产量超过了北方东南诸处的总和,在北宋超过了30%以上,在南宋超过了
80%以上( 前引贾大泉文) 。 林文勋对此提出异议,他指出贾文据以作出结论的 几个茶产量数
字除四川地区元丰年间产茶3000万斤外,其余均存在问题,贾文对吕陶奏疏的分析有失偏颇,
对四川地区茶产量超过东南地区的原因说明欠妥。 宋代东南地区的茶产量确实大于四川地区
( 《宋代四川茶产量考辨》,《历史研究》1991年第5期) 。 贾大泉对此提出商榷,他认为“总为岁
课”茶实际上是东南地区的全部茶产量:川茶粗茶多因而产量较高;吕陶不是熟知全国茶产量
的权威人物,他的话语焉不详,因而仍坚持他自己的考证结论( 《再论宋代四川和东南地区的茶
产量》,《宋史研究论文集》,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与此不同,方健推测唐茶产量约
在6000万斤,五代茶约略相侔,宋茶则达1.
5亿斤左右。若以路分而言,江南路居首位,次则四
川,荆湖第三,两浙第四,淮南十三山场在南宋时急剧衰落,建茶品优,两广产量甚微( 前引方健
文) 。 朱重圣认为北宋时东南的茶产量约在2300至2900余万斤左右,南宋约在1700余万斤左
右,四川四路的产量约在2000余万斤左右( 前引朱重圣文) 。
5、对于唐代茶业兴起的原因解释,李埏不同意唐代饮茶之风始盛引起茶的广泛种植的看
法,认为这种说法是倒果为因的。茶业的发展取决于当时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从钱帛兼行到钱
楮并用》,《宋史研究论文集》,上海出版社1982年版) 。 孙洪升分析了唐代茶叶生产发展的原
因,认为唐代茶叶生产崛起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概而言之,与唐代生产力的进步、南方
茶区适宜的自然条件、茶叶商品性增强、市场需求旺盛、从业人员众多及茶叶生产技术进步密
切相关( 《唐代茶叶生产发展原因探析》,《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
此 外,涉及唐宋茶叶生产的文章还有《唐代茶业》( 唐耕耦、张秉伦,《社会科学战线》1979
年第4期) ;《宋代川茶之产销》( 程光裕,《宋史研究集》第一辑) 等等。

二、唐宋茶叶市场与茶叶贸易

茶叶市场与贸易是连结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唐宋茶叶市场与贸易需研究的内容很多,仅就
类型而言,有与少数民族的茶马贸易;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榷场贸易;茶叶市
场因有海外市场与国内市场而有茶叶的海外贸易与国内贸易;此外还可分为受政府控制的合
法贸易和走私贸易。
李埏指出,唐代茶叶由川蜀、江淮而销售到北国、吐蕃、塞外,依赖于唐代商业和市场的发
展。在交通便利的产区易形成茶叶商品的集散中心从而便于茶叶贸易和流通( 前引李埏文) 。李
晓考察了宋代的茶叶市场,认为宋代茶叶市场可分为东南七路产地市场,以汴京为中心的北方
销地市场,川峡西路及其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产销地市场,以永兴、秦凤、熙河为中心的西北
14 中国史研究动态 1998年第2期

诸路及西夏、吐蕃地区的销地市场( 《宋代的茶叶市场》,《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1期) 。 此
外,李晓还探讨了宋代茶商的构成、茶商的资本形成、茶商的经营方式等问题( 《论宋代的茶商
和茶商资本》,《宋史研究论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 。
冯永林考察了宋代茶马贸易的发展过程,指出宋代的茶马贸易对宋代西北少数民族经济
文化发展及蕃汉民族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在茶马贸易中,价值规律、经济的力量起了支配作用
( 《宋代的茶马贸易》,《中国史研究》1986年第2期) 。 郭孟良认为北宋的茶马贸易制度已相当
严 密和完备,许多方面为后世所承袭( 《古代茶马贸易史浅谈》,《河南师大学报》1988年第2
期) 。贾大泉研究了宋代四川同吐蕃等族的茶马贸易,分析了茶马贸易兴起的原因,茶马贸易的
特点及其作用( 《宋代四川同吐蕃等族的茶马贸易》,《西藏研究》1982年第1期) 。

三、唐宋茶叶消费

王洪军探讨了唐代饮茶风习传播、盛行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唐初至公元八世纪中
叶为第一时期,饮茶风习渐向北方流传;八世纪中叶至八世纪末为第二时期,饮茶风习广为传
780年后为第三时期,饮茶风习盛行( 《唐代的饮茶风习》,《中国农史》1989年第4期) 。马忠
播,
民在分析唐代饮茶风习时着重指出了茶叶消费对茶叶贸易、饮茶器具、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深远
影响( 《唐代饮茶风习》,《思想战线》1980年第6期) 。 冯先铭则探讨了自唐宋以来因饮茶风尚
的变迁而带来的陶瓷茶具的演变( 《从文献看唐宋以来饮茶风尚及陶瓷茶具的演变》,《文物》
1963年第1期) 。 程喜霖则探讨了荆楚地区的饮茶文化( 《湖北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 在
另一文中他论述了陆羽《茶经》与茶道的关系,并论述了对日本饮茶文化的影响( 《唐陆羽〈茶
经〉与茶道》,《湖北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 孙洪升谈了唐代的茶叶消费情况《唐代的茶叶
消费》( 《云南日报》1997年2月6日) 。
台湾学者朱重圣专文探讨了我国唐宋时饮茶盛风的原因及其对宋社会与官府的深远影响
( 《我国饮茶成风之原因及其对唐宋社会与官府之影响》,《宋史研究集》第14辑) 。 刘昭瑞详细
论述了宋代的“斗茶”艺术( 《文史》第32辑) 。 程光裕指出茶的发展与唐宋思想界关系密切,有
了唐宋思想界的倡导,茶成为后来社会的普遍饮品。 ( 《茶与唐宋思想界的关系》,台湾《大陆杂
志》史学丛书第一辑第五册) 。 陈香白研究了中国的茶道思想,指出茶道即人道( 《茶道即人道
——中国茶道思想分析》,《中国文化研究》1996年秋之卷) 。 祝振玉论述了宋代茶道及咏茶诗
( 《宋代的茶道与咏茶诗》,《江海学刊》1990年第4期) 刘海文介绍了河北宣化郊外干八里村出
土辽代墓葬中的茶道图和茶器( 《试述河北宣化干八里辽代壁画墓中的茶道图及茶具》,《农业
考古》1996年第2期) 。

四、唐宋榷茶

1、唐代的榷茶。 关于唐代榷茶的原因解释。 李埏认为从自然经济的小生产中长出来的专


制主义、官僚主义、封建主义企图把商品生产、商品流通完全控制于自己的掌握之中,企图尽笼
天下之利而导致了榷茶等专卖政策的出台。李埏进一步指出,唐宋时对茶叶生产已难于完全
中国茶业经济史研究的断代透视 15

榷( 前引李埏文) 。鲍晓娜分析考证后指出唐代税茶始于建中三年( 《茶税始年辨析》,《中国史研


究》1982年第4期) 。 陈衍德指出,唐代茶法的形成和演变经历了课税——全部专卖——局部
专卖的过程。 茶税和茶专卖受到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制约。 唐代茶法中,政府控制程度由弱到
强、再由强到弱,是封建政府主观意志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二者矛盾运动的结果( 《唐代茶法
略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2期) 。 章秉纯认为税茶是唐政府政治危机、财政匮乏
的产物。 在实施中税率不断提高,范围不断扩大。 因唐政府横征暴敛,导致了私贩茶叶的兴起
( 《唐代茶税考述》,《云南师大学报》1996年第2期) 。 傅举有则考察了唐代盐茶专卖,并分析了
盐茶专卖的作用、影响及其与唐末农民起义的关系,认为茶盐专卖缓解了唐廷的财政危机,有
利于社会安定,但也成为唐末农民起义发生的直接原因之一( 《唐代盐和茶的专卖》,《史学月
刊》1960年第3期) 。 陈衍德对唐代专卖收入进行了定量研究,指出唐大中年间茶叶岁入占中
92%( 《唐代专卖收入初探》,《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1期) 。
央财政收入的3.
2、宋代的榷茶。林文勋对北宋茶法的演变过程进行了考察,指出因瓜分茶利而引起了茶法
频繁变动。他强调指出,官府利益、商人利益及园户利益在不同时期影响有所不同,不同时期利
益焦点也不尽一致,林文勋认为北宋茶法都可归入入中法,宋代茶法长期稳定在入中法上,其
原因在于宋代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入中法下官府与商人利益都得到了兼顾( 《北宋茶法变
动的历史考察》,《宋史研究论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 。 华山论述了宋代茶叶官专卖制度的演
变情况,并分析了宋代社会矛盾和斗争即封建统治者与商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商人阶级自身
之间的矛盾斗争、封建统治者和商人与园户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前引华山文) 。 漆侠指出,自从
宋封建国家实行榷茶的专利制度以来,围绕着茶利而展开了封建国家、商人和园户这三者之间
的矛盾斗争。 这使宋政府一再改变它的茶法。 他考察了宋代茶法的变动过程,指出宋代茶利经
历这样一个过程,即从国初到嘉 通商茶利自高而低,自政和改茶法国家茶利又自低而高这一
过程,茶利在国家专利中占第二位。从国家与商人的关系看,在禁榷法下,茶利为豪商巨贾所吞
噬,而在茶引法下,封建国家则获得了更多茶利( 前引漆侠文) 。 汪圣铎概述了宋代茶法的三个
阶段:北宋前期的禁榷和以茶为入中抵偿物的时期,嘉 年以后的通商时期,崇宁年恢复禁榷,
行合同场法及南宋的茶引法时期,指出榷茶较之榷盐收入较少,约为全宋岁入数的百分之一至
五( 《两宋财政史》,中华书局1995年版) 。 贾大泉则论述了宋代四川茶叶专卖制度的特点( 《宋
代四川地区的茶业和茶政》,《历史研究》1980年第4期) 。 朱重圣则从堋口茶场事件切入分析
了熙宁间川茶的专卖( 《由堋口茶坊事件检讨宋神宗熙宁年间的川茶之官卖》,《国际宋史研讨
会论文集》,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史学系出版) 。 林文勋对四川茶法进行了考察,分析了宋
初令四川地区茶叶通商的原因及后来川茶禁榷政策的演变( 《宋代四川茶法考略》,《宋代四川
商品经济史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郭正忠探讨了茶商资本的作为和贡献,认为茶
商资本的积聚和流转不仅促进了茶叶贸易和茶叶生产的兴旺,而且也在货币经济和信贷史上
作出了贡献。 他还分析了宋代专卖体制对茶商资本的遏制使商业资本的独立性丧失殆尽( 《从
飞线预购到纳榷请引—— 略议唐宋专卖对茶商资本的遏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2
期) 。方健、皇甫志新探讨了宋代茶事的管理机构,认为北宋是三司——发运制置司——六榷务
十三山场体制,南宋则为户部、太府寺——榷货务都茶场——路级茶盐司体制。 在熙丰变法期
间产生了两个独特机构:主管川陕卖茶买马的茶马司和主管水磨茶务的提举水磨茶场,茶马司
16 中国史研究动态 1998年第2期

1996年宋史年会论
延续到南宋末,而提举水磨茶场止于北宋末( 《宋代茶事管理机构述略》,
文) 。方健对宋代茶盐司的起源、沿革、人员构成、职能及其官吏的资序、待遇、考课、赏罚等诸层
面作了探讨( 《宋代茶盐司考略》,《徐规教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五十周年纪念文集》,杭州大学
出版社1995年版) ,沈冬梅探讨了宋代的贡茶问题( 《论宋代北苑官焙贡茶》,
1996年宋史年会
论文) 。 傅筑夫论述了宋代茶法及政府榷茶之害,认为榷茶阻碍了茶的商品经济的发展。 ( 《中
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

日本战后对汉唐皇帝制度的研究( 下)

〔日〕金子修一

四、唐代郊庙的祭祀

( 一) 唐代郊庙祭祀的特色 唐代的祭祀有几个特征。其一,编纂了三次礼,即贞观礼( 贞观
637年) 、显庆礼( 显庆三年,
十一年, 658年) 、开元礼( 开元二十年,
732年) ,每次都有变化,包
括郑玄说—王肃说—折中说和郊祀方式的变化2
1
。 唐代不区别圜丘和南郊、方丘和北郊,但贞
观礼中规定冬至祭祀昊天上帝、正月祭祀五方上帝之一的黄帝含枢纽( 感生帝) ,夏至祭祀皇地
,孟冬祭祀神州地 。 然而在显庆礼中,冬至、正月都祭祀昊天上帝,夏至、孟冬都祭祀皇地
。所谓感生帝,简单说就是和地上的人们交感的天帝,基于五行说分为东方的青帝灵威仰、南
方的赤帝赤烟怒、中央的黄帝含枢纽、西方的白帝白招拒、北方的黑帝叶光纪,总称为五方上
帝。 东汉以后各王朝都有各自五行的德,以及与此对应的感生帝。 土德的唐朝,其感生帝是黄
帝含枢纽。
郑玄积极支持来自纬书的感生帝说。 依据郑玄说的北齐、北周、隋诸王朝,与贞观礼一样,
2
在南郊祭祀感生帝、在北郊祭祀神州地 。 然而,随着魏晋以后纬书被排斥2
3
,依据儒家加强
了对感生帝说的批判,特别是依据王肃批判了郑玄说。 显庆礼就依据了王肃说。 与此相对,开
元礼将郑玄、王肃两说作了折中。 可是,贞观礼中祭祀五方上帝的孟夏( 四月) 祀和季秋( 九
月) 明堂的祭祀,在开元礼中也只是将昊天上帝作为主体( 五方上帝是从祀) ,并复活了孟冬北
郊的神州地 ,因此开元礼实质上接近采用王肃说的显庆礼。像这样贞观礼、显庆礼、开元礼中
郊祀的不同也是儒教学说史上的问题,但其意义几乎还未能解明。 也许在刚刚革命后的唐初,
肯定了赞成五行交替的郑玄说的郊祀,而当唐朝统治安定下来之后,就遵循了主张昊天上帝一
天说的王肃说,这对维持皇帝权力是有利的2
4

上面提到的明堂,是象征儒教传统的“王者德治”的建筑。 北朝及隋都没有建明堂,但唐朝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