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xls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xls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1

火災學聖經

影響熱傳導之因素 溫度差
熱傳導係數
截面積
計算燃燒界限的公式 烷類燃燒下限公式
閃火點飽和蒸汽壓
混合氣

固體之燃燒 表面燃燒
蒸發燃燒
自己燃燒
分解燃燒
固體爆炸
發火源種類 微火源
有焰火源
高溫固體
撞擊、摩擦
斷熱壓縮
靜電
自然發火
微火源 香菸
線香
火星
火花

影響煙霧自然熱對流之因素 通風面積和高度

溫度差
通風口所處位置
影響熱輻射的因素 溫度
面積
距離
相對位置
表面狀況
爆炸性
敏感度高
有毒性
爆炸性物質之特性
與酸、鹼等起化學反應
與金屬反應
吸濕性
瓦斯爆炸
氣態爆炸
分解爆炸
液體混合爆炸
液態爆炸
蒸氣爆炸
爆炸性物質之爆炸
混合爆炸
電氣爆炸
爆炸之分類
粉塵爆炸

固態爆炸
爆炸之分類

固態爆炸

化學組成與化學結構
溫度
爆炸敏感度 雜質
結晶
密度
黑色火藥
無煙火藥
火藥
硝化棉及硝化甘油合成之無煙
火藥
雷汞
炸藥 雷酸銀
爆炸性物質之種類 氮化鉛
硝化甘油
以硝化甘油為主體之爆炸藥
TNT炸藥
強棉藥
硝化棉火藥 弱棉藥
脆棉

粉塵爆炸 浮游於空氣中可燃性固體之微粒子,當與空氣混合到一定可燃性濃度時
,若遇到火焰或放電火花而產生爆炸之現象者

化學組成
粒徑
爆炸界限
可燃性氣體之共存
發火溫度
粉塵爆炸影響因子
最小發火能量
溫度與壓力

建築物及作業場所之預防對策

安裝爆炸氣道(或洩爆孔)侷限對策
裝設防止爆炸波及之器具
裝置爆炸壓力抑制裝置

粉塵爆炸防制
粉塵爆炸防制

粉塵爆炸發生難易之測定(
粉塵爆炸危險性之測定方法

煙囪效應

浮力

煙霧之流動與蔓延
煙霧之流動與蔓延 氣體膨脹

火場外部風之影響

為關閉之空調系統

抑制煙之發生源

阻止煙之流動

防煙對策

避難通道加壓排煙法

積極向外排煙

排煙室排煙法

BLEVE防制

使用裝潢材料之位置
裝潢材料之燃燒性
內部裝潢之材料
裝潢材料之熱傳導率
裝潢材料之厚度
閃燃影響因素 火源之大小
開口率

閃燃與爆燃相異
閃燃與爆燃相異

閃燃徵兆

爆燃徵兆

閃燃與爆燃防範對策

採用縱型窗

增加側壁長度
設置突出屋簷
縮小窗口尺寸
減少室內可燃物量

採用鋼絲網玻璃

避免開口不噴出火焰向上延
燒 使用水幕撒水設備
避免開口不噴出火焰向上延

防止火災的擴大延燒

火災初期防火對策

火災成長期防火對策

火災最盛期及衰退期防火對

電器火災原因
電器火災原因

影響引火之因素 引火點
燃燒界限(爆炸界限)
爆轟
著(發)火能量
蒸發熱
沸點
突沸
熔點
斷熱變化
防液堤製成斜坡
外部斷熱處理
固定式撒水設備

防止BLEVE之方法

熱傳導度
水分
熱之蓄積
堆積方法
空氣之流動
溫度
影響自然發火的因素
發熱量
水分
熱之發生速度
表面積
新舊程度
觸媒效果
準自然發火物質
火災學大補帖 火災學

氣態爆炸

液體爆炸
液體爆炸

固體爆炸

溫度 溫度
密度 密度
結晶 結晶
雜質 雜質
化學組成與化學結構 化學結構

浮游於空氣中可燃性固體之微粒子,當與空氣混合到一定
可燃性濃度時,若遇到火焰或放電火花而產生爆炸之現象 懸浮中固體粒徑在0.5mm以下,分散於足夠高的濃度,
者 現象,是一種非點源爆炸

內部

外部

密閉室,內側通風良好不隔
間,外側不燃防爆性
預防措施 燃料面
清潔、通風或集塵
落實火氣之管理
耐爆設計
氧化面
洩爆設計
侷限措施
抑爆設計
爆炸阻隔設計 熱能面
減災面

不活潑性氣體添加法 加入CO2、N2

氧界限濃度越低者越危險

添加惰性氣體將使最小發火
能量上升、發火溫度上升、
爆界變窄、爆壓下降、壓力
上升速度下降,最後不生爆

爆炸可能性(靈敏度)

不活潑性固體添加法 混合其他不活潑性粉塵(燒
過的白土)

添加率越高,越危險

藉由添加粉塵的比熱,吸收
大量的熱及抑制試料粉塵浮
游性

探坑中常撒佈岩粉

爆炸後果(爆炸嚴重性)
防液堤
斷熱處理 燃料面
冷卻撒水設備

熱能面

減災面

火源大小

通風屬性

燃料屬性

空間屬性

目測

溫度
氣體濃度

燃燒範圍

技術性徵兆

非技術性徵兆

開口處開放前

開口處開放後

熱量方面

燃料方面

氧氣方面

燃料面

氧氣面

熱能面
熱能面

滅火

延遲

限制

火災預防對策

火災通報對策

初期滅火對策

防止延燒對策

避難逃生對策

主動式防護

被動式防護
消防搶救上必要設備
位置

限制火載量與火災猛烈度物品使用

直接發熱裝置

電阻發熱

電弧發熱
電弧發熱

燃料面

熱能面

減災面

熱蓄熱

發熱速度

本身會發火
接觸可燃物發火
生成可燃性氣體而發火
火災學

可燃性氣體爆炸
非可燃性壓縮氣體爆炸
火災爆燃或煙爆
高壓分解爆炸
液化氣體爆炸
液體油池
蒸氣爆炸
BLEVE
蒸氣雲爆炸
鍋爐爆炸
爆炸物爆炸
電氣爆炸
粉塵爆炸
核能爆炸

以下,分散於足夠高的濃度,遇有起火源形成快速燃燒之
現象,是一種非點源爆炸

粒子大小
化學組成
含水率
混合濃度
懸浮
空氣濕度
溫度與壓力
最小起火能量
侷限空間
多重反應

減少粉塵飛揚

防止粉塵堆積
限制或監測粉塵濃度
惰化設計
噴灑水霧
增加濕度
消除或遠離點火源
移位作業
弱頂設計
侷限爆炸範圍
轉向隔離
安全距離

最小爆炸濃度(Minimum Explosion
Concentration,MEC)

最小含氧濃度(The Limiting Oxidant


Concentration,LOC)

粉塵雲最小起火溫度(MIT Cloud)

粉塵層最小起火溫度(MIT Layer)

最小點火能量(MIE)

靜電體積電阻率(Electrostatic Volume
Resistivity)

帶電性(Electrostatic Chargeability)

自我加熱率(Self-Heating)

最大爆炸壓力(Maximum Explosion Pressure)

最大升壓速率(Maximum Rate of PressureRise)

低階爆燃指數(deflagration Index)
排料
緊急遮斷閥
洩漏檢知器
斷熱設計
固定式撒水或水沫設備
遙控式水砲塔
過壓洩放裝置
地下槽體設計
隔離
爆炸抑制裝置

開口面積
開口位置
燃料表面積
燃料易燃性
燃料高度
牆壁屬性及厚度
空間體積
天花板高度
黑煙急遽上升、開口黑黃煙
開口處空氣吸進,煙劉喘息現象
開口部黑黃煙,間歇性煙與火焰混雜
開口煙附著煤渣例子與焦油
開口打開,流出的煙逆流,室內煙渦捲
室內150-200,開口500-600,發生600-800
400-500>700-800
閃燃發生時氧氣1,一氧化碳10-15,二氧化碳20

爆燃打開前氧氣2~3,一氧化碳15,二氧化碳20

爆燃打開時氧10,一氧化碳5,二氧化碳10
爆燃發生後氧氣急遽減少,一氧化碳及二氧化
碳則轉為增加
燃燒下限
燃燒上限
溫度600
熱通量20kw/m2
熱釋放率1MW,火焰伸出開口外
高熱蹲低
滾流燃燒
火舌將觸煙層
中性帶局具降低
噴出喘息
煙變火焰
黃褐色濃煙
門、窗戶間隙噴出間歇性煙夾雜火焰
窗戶發出咯嗒咯嗒聲,非常燙手
煙噴出焦油與煤渣粒子
煙逆流被吸進建築物,室內煙成渦漩
間歇性煙流從窗戶噴出,一旦煙流喘息停止,
轉為靜靜地流出的狀況
室內出現了幻影火焰
即將發生大量火球噴出現象
自動滅火設備
室內外消防栓
小幅打開射水
排煙設備
耐燃裝修
不燃化
火載量限制
氧氣稀釋法
關閉開口
防火區劃

減少火載量

減少火災猛烈度如油類、發泡性塑膠使用
防焰物品
不燃化設計及室內耐燃裝修
縮小窗口尺寸
窗戶雙層玻璃及加強玻璃厚度,相當抗壓及抗
溫能力,防止破裂

縱形窗設計,因橫形窗易使火焰伸出,在外部
壁面形成負壓區,使火焰流熱能緊貼外部壁面
增加窗戶垂直隔間之側壁高度
窗戶上下緣建造突出物,生火焰流熱能
防火區劃、防火門窗,使火焰熱能受到阻隔
撒水設備或水幕,能顯著大幅控制火災室之熱

鐵絲網玻璃已在危險物品廠房大量使用,增加
吸熱表面積,防止火焰外伸
使用滅火設備
不燃性(內裝不燃化)、阻燃性(防焰物品、
減少火載量)
防火間隔
防火時效
防火門窗
防火管理,尤其用火用電管理等
不燃化設計及防焰物品之使用
限制火載量
內裝耐燃化
使用煙載量低傢俱
設置偵煙及偵溫火警探測器,通報火災並早期
及因應
採取主動式防護,設置手提滅火器及室內消防
栓等滅火設備
採取主動式防護如自動撒水設備、消防栓、排
煙設備
採取被動式防護,如建築物防火設施、耐燃裝
修、防火材料、防煙(火)區劃、蓄煙頂(井

建築物避難設施,如室內(特別)安全梯、防
火門、陽台等
消防設備如標示設備、避難器具、緊急照明設
備及避難動線暢通化
使用排煙設備向外排煙

自動撒水設備及排煙設備、室外消防栓

建築結構抗火時效、防火區化

防火距離與防火空地

短路
電路過載
電器設備過載
連接不良
高電阻錯誤
中性線未接
高壓電弧
靜電(粉塵或可燃氣起火)
分離電弧(串聯)
積汙導電(並聯)
電弧跨越碳化路徑
火花(平行,高電流)

排料
緊急遮斷閥
洩漏檢知器
斷熱設計
固定式撒水或水沫設備
遙控式水泡塔
過壓洩放裝置
地下槽體設計
隔離
爆炸抑制裝置

熱傳導
通風
堆積方式
含水率
比表面積
新鮮度
濕度
發熱量
溫度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