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科普知识(来源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68

什么是孤独症

孤独症(autism),又称自闭症或孤独性障碍(autistic disorder)等,是

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的代表

性疾病。《DSM-IV-TR》将 PDD 分为 5 种:孤独性障碍、Retts 综合

征、童年瓦解性障碍、阿斯伯格综合征和未特定的 PDD。其中,孤独

性障碍与阿斯伯格综合征较为常见。孤独症的患病率报道不一,一般

认为约为儿童人口的 2~5/万人,男女比例约为 3~4:1,男孩比女孩

多 3-4 倍。

一、 孤独症的认识过程

临床上首次描述孤独症是在 20 世纪 40 年代。1943 年,美国医生

Kanner 报道了 11 例患者,并命名为“早期婴儿孤独症”(early

infantile autism)。他当时描述这个类群的患者特征如下:严重缺乏与

他人的情感接触;怪异的、重复性的仪式性行为;缄默或语言显著异常;高

水平的视觉——空间技巧或机械记忆能力与在其他方面学习困难形成

对比;聪明、机敏且具有吸引力的外貌表现。最初,Kanner 报道的这

类患者被认为是儿童精神分裂症的一个亚型而未受重视。在 20 世纪

40~60 年代,又有数人描述了与 Kanner 报道相似的病例,并冠以各


种各样的名称。当时的国际及美国精神病分类与诊断标准将这类患者

归入“儿童分裂样反应”类别中。对于孤独症的病因学,当时普遍认

为是父母养育方式不当造成了孤独症的发生。Kanner 将孤独症患儿的

父母描述成一群高学历的、事业心很强但又冷漠无情的人,这一观点

在当时似乎很少有异议。

20 世纪 60~70 年代,Rutter 的研究指出,孤独症的行为如果被认为

是从出生到童年早期的发育障碍所致则更为合情合理。由此,逐渐把

孤独症看作为是一种躯体性的、与父母抚育方式无任何关联的发育障

碍。在此时期,Lotter 发表了新的孤独症诊断标准,强调把社会交互

作用、言语与交流和重复性活动三个方面作为基本标准,并舍弃了

Kanner 诊断标准中关于“特殊技能和吸引人的外貌”等两项。以后,

在 Lotter 标准的基础上,开展了广泛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现在所普

遍接受的“孤独症发病率 4~5/万”是当时最重要的研究成果。

20 世纪 80 年代,关于孤独症的研究进入全新阶段。人们开始抛弃所

谓“父母抚养方式不当”的病因假说,从生物学领域探索孤独症的病

因,并在临床症状的识别和临床诊断方面将孤独症与精神分裂症彻底

分开。Kolvin 的研究表明,孤独症同成年精神病性障碍,尤其是成年

精神分裂症没有关系。1980 年出版的《DSM-Ⅲ》首次将童年孤独症

视为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之后,随着对孤独症研究的深入,逐步认

识到孤独症是一种在一定遗传因素作用下,受多种环境因子刺激导致

的弥漫性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开展了

从分子遗传到神经免疫、功能影像、神经解剖和神经化学等多方面的
研究,人们试图从这些研究中找到孤独症的致病原因。但直至目前,

仍没有任何一种假说能从根本上完美地解释孤独症的病因。

二、 疾病病因

虽然孤独症的病因还不完全清楚,但目前的研究表明,某些危险因素

可能同孤独症的发病相关。引起孤独症的危险因素可以归纳为:遗传

感染与免疫和孕期理化因子刺激。

1. 遗传因素

双生子研究显示,孤独症在单卵双生子中的共患病率高达 61%~

90%,而异卵双生子则未见明显的共患病情况。在兄弟姊妹之间的再

患病率,估计在 4.5%左右。这些现象提示孤独症存在遗传倾向性。

研究显示,某些染色体异常可能会导致孤独症的发生。目前已知的相

关染色体有 7q、22q13、2q37、18q、Xp;某些性染色体异常也会出

现孤独症的表现。如 47、XYY 以及 45、X/46、XY 嵌合体等。较常见

的表现出孤独症症状的染色体病有 4 种:脆性 X 染色体综合征、结节

性硬化症、15q 双倍体和苯丙酮尿症。

每年均有新的关于孤独症候选基因的报道。近年来新报道的孤独症候

选基因有 clock,PRKCBl、CNTN4,CNTCAP2、immune

gene、STK39、MAOA、CSMD3、DRD1、neurexinl、SLC25A12
、JARDlC、Pax6。另有研究报道,在汉族孤独症患者中,NRP2 基因

存在遗传多态性。

繁多的候选基因提示了孤独症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即孤独症可能是

在一定的遗传倾向性下,由环境致病因子诱发的疾病。

2. 感染与免疫因素

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就有研究发现,孕妇患病毒感染后,其子代患

孤独症的概率增大。后来数个研究均提示,孕期感染与孤独症发生可

能有一定的关系。目前已知的相关病原体有: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梅毒螺旋体和弓形虫等。目

前推测,这些病原体产生的抗体,由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正在

发育的神经系统发生交叉免疫反应,干扰了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从

而导致了孤独症的发生。

3. 孕期理化因子刺激

受孕早期孕妇若有反应停和丙戊酸盐类抗癫痫类药物的用药史以及酗

酒等,可导致子代患孤独症的概率增加。根据这些研究,对怀孕

12.5d 的大鼠一次性高剂量腹腔注射丙戊酸钠,其子代鼠表现出类似

孤独症的行为学表现。还有研究发现,孕期大鼠暴露于反复冷冻刺激

中,也会增加子代患孤独症的概率,其子代也表现出孤独症的行为学

特征。
4. 疾病预防

预防是降低孤独症出生风险的重要措施。在女性怀孕早期,即胚胎神

经管形成和发育期,应避免滥用药,特别是抗癫痫类药物;避免病毒性

感染;避开冷热温差变化较大的环境;以及避免受重大精神刺激和创伤等。

三、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临床表现

该症一般起病于 36 个月以内,主要表现为三大类核心症状,即:社会

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1. 社会交往障碍

该症患儿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质的缺陷。在婴儿期,患儿回避目光接

触,对人的声音缺乏兴趣和反应,没有期待被抱起的姿势,或抱起时

身体僵硬、不愿与人贴近。在幼儿期,患儿仍回避目光接触,呼之常

无反应,对父母不产生依恋,缺乏与同龄儿童交往或玩耍的兴趣,不

会以适当的方式与同龄儿童交往,不能与同龄儿童建立伙伴关系,不

会与他人分享快乐,遇到不愉快或受到伤害时也不会向他人寻求安慰

学龄期后,随着年龄增长及病情改善,患儿对父母、同胞可能变得友

好而有感情,但仍明显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兴趣和行为。虽然部分患

儿愿意与人交往,但交往方式仍存在问题,他们对社交常情缺乏理解

对他人情绪缺乏反应,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成年后,
患儿仍缺乏交往的兴趣和社交的技能,不能建立恋爱关系和结婚。

2. 交流障碍

(1)非言语交流障碍

该症患儿常以哭或尖叫表示他们的不舒适或需要。稍大的患儿可能会

拉着大人手走向他想要的东西缺乏相应的面部表情,表情也常显得漠

然,很少用点头、摇头、摆手等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2)言语交流障碍

该症患儿言语交流方面存在明显障碍,包括:①语言理解力不同程度

受损;② 言语发育迟缓或不发育,也有部分患儿 2-3 岁前曾有表达性言

语,但以后逐渐减少,甚至完全消失;③ 言语形式及内容异常:患儿常

常存在模仿言语、刻板重复言语,语法结构、人称代词常用错,语调

语速、节律、重音等也存在异常;④ 言语运用能力受损:部分患儿虽然

会背儿歌、背广告词,但却很少用言语进行交流,且不会提出话题、

维持话题或仅靠刻板重复的短语进行交谈,纠缠于同一话题。

(3)兴趣狭窄及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该症患儿对一般儿童所喜爱的玩具和游戏缺乏兴趣,而对一些通常不

作为玩具的物品却特别感兴趣,如车轮、瓶盖等圆的可旋转的东西。
有些患儿还对塑料瓶、木棍等非生命物体产生依恋行为。患儿行为方

式也常常很刻板,如:常用同一种方式做事或玩玩具,要求物品放在

固定位置,出门非要走同一条路线,长时间内只吃少数几种食物等。

并常会出现刻板重复的动作和奇特怪异的行为,如:重复蹦跳、将手

放在眼前凝视、扑动或用脚尖走路等。

(4)其他症状

约 3/4 该症患儿存在精神发育迟滞。约 1/3-1/4 患儿合并癫痫。部分

患儿在智力低下的同时可出现“孤独症才能”,如在音乐、计算、推

算日期、机械记忆和背诵等方面呈现超常表现。

四、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诊断

应综合病史、躯体和神经系统检查、精神检查、辅助检查的结果予以

诊断。

诊断要点包括:①起病于 36 个月以内;② 以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

兴趣狭窄及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为主要表现;③ 除外 Rett 综合征、

Heller 综合征、阿斯伯格综合征、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等其他疾病。

如患儿起病于 36 个月之后或不具备所有核心症状,则诊断为不典型孤

独症。
五、 孤独症谱系障碍治疗原则

1. 早发现,早治疗。治疗年龄越早,改善程度越明显。

2. 促进家庭参与,让父母也成为治疗的合作者或参与者。患儿本人、

儿童保健医生、患儿父母及老师、心理医生和社会应共同参与治

疗过程,形成综合治疗团队。

3. 坚持以非药物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两者相互促进的综合化

治疗培训方案。

4. 治疗方案应个体化、结构化和系统化。根据患儿病情因人而异地

进行治疗,并依据治疗反应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5. 治疗、训练的同时要注意患儿的躯体健康,预防其他疾病。

6. 坚持治疗,持之以恒。

六、 关于孤独症谱系障碍治疗的几点共识

1. 孤独症没有特效药物治疗。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以改善孤独症的预

后,因此孤独症治疗一般认为是年龄越小、效果越好,但是到目前

为止并没有一个年龄的截止点,事实上也存在着部分患者在较大年

龄获得改善。

2. 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建立了许多的孤独症特殊教育和训练课程

体系,前述几个主要的训练方法各有优缺点,尚无证据表明哪一种

疗法显著优于另外一种。目前各种方法有互相融合的趋势。
3. 由于孤独症缺乏特效治疗,目前尚存在数以百种的另类疗法

(alternative therapy),这些疗法缺乏循证医学证据,使用需慎重。

少部分未经特别训练和治疗的孤独症儿童有自我改善的可能,部分

疗法声称的疗效可能与此有关。

治疗方法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孤独症普遍被认为属不治之症。自从 1987 年

Lovaas 报道采用应用行为分析疗法成功“治愈”9 例孤独症儿童以后,

世界各国(主要是美国)相继建立和发展起来了许多的孤独症教育训练疗

法或课程,多数疗法或课程的建立者均声称自己的疗法取得了显著的

疗效,但是一些疗法的疗效有夸大之嫌。

Helfin 等将各种孤独症疗法分为以下 4 类:

1. 以促进人际关系为基础的疗法:包括 Greenspan 建立的地板时光

(floor time)疗法、Gutstein 建立的人际关系发展干预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RDI)疗法。

2. 以技巧发展为基础(skill-based)的干预疗法:包括图片交换交流系

统(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PECS)、行为分

解训练法(discrete trial training,DTT)。

3. 基于生理学的干预疗法(physiologically oriented

intervention):包括感觉统合训练、听觉统合训练、排毒治疗与

膳食疗法。
4. 综合疗法,孤独症以及相关障碍儿童治疗教育课程(Treatment

and education of autistic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handicapped children,TEACCH)、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pplied

behavioral analysis,ABA)属于这一类。

七、孤独症谱系儿童教育训练中家庭的作用

孤独症的教育训练并不完全是一个医学问题,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以

及父母心态、环境或社会的支持和资源均对孩子的顶后产生影响。采

用综合性教育和训练,辅以药物,孤独症儿童的预后可以有显著的改

善,相当一部分的儿童可能获得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尤其

是阿斯伯格综合征和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在教育或训练过程中应该坚

持 3 个原则:(1)对孩子行为宽容和理解;(2)异常行为的矫正;(3)特别能

力的发现、培养和转化。训练应该以家庭为中心,同时注意充分利用

社会资源,开办日间训练和教育机构,在对患儿训练的同时,也向家

长传播有关知识,是目前孤独症教育和治疗的主要措施。父母需要接

受事实,克服心理不平衡状况,妥善处理孩子的教育训练与父母生活

工作的关系。化爱心、耐心、恒心为动力,积极投入到孩子的教育、

训练和治疗活动中,并和医生建立长期的咨询合作关系。

七、 孤独症谱系障碍疾病预后

该障碍为慢性病程,预后较差,约 2/3 患儿成年后无法独立生活,需


要终生照顾和养护。影响预后的因素主要包括:智商、5 岁时有无交

流性语言、教育训练情况等。如能早期进行有计划的医疗和教育训练

并能长期坚持,有助于改善预后。

《应用行为分析的十问十答》之一

问 1:什么是行为分析?

答:行为分析是一门研究行为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个体更

好地适应于其生存环境的自然科学。通过对环境的改变来预测和改变

人们想要的和不想要的行为。

问 2:在行为分析的发展史中,重要的人物都有谁?

答:早期行为分析学的代表人物包括伊万·巴甫洛夫、约翰·华生和伯尔

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
1900 年心理学家伊万·巴甫洛夫通过对狗的研究,发现了生理反射作

用的存在。1913 年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发表了一篇名为《从行为主义

者看心理学》的文章,文章中提出了他对当时心理学和行为主义的一

些观点,包括:

1. 心理学脱离了对意识的研究;

2. 行为学与其他自然科学一样,是一门值得研究的自然科学;

3. 心理学应客观地研究行为与刺激之间的关系;

4. 心理学的目的是通过了解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来对今后的行为进

行预测和控制。

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是实验行为分析学的奠基人,也是在

行为分析学成长过程中贡献最为突出、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和行为

学家。
问 3:应用行为分析与行为分析的关系是什么?

答:行为分析包括了三个分支:实验行为分析、行为主义、和应用行

为分析。行为主义:可以理解为行为科学的哲学部分;实验行为分析:

是行为分析中的基础科学,也是有关行为分析知识和大量科学依据的

来源;应用行为分析:是实验行为分析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和

应用。

问 4:如何理解应用行为分析?

答:应用行为分析学是“一门将行为原则系统地运用在有效提高有社

会意义的行为中,并且通过实验方法来证明其有效性和关联性的科

学”。它的特点包括:应用性、行为性、分析性、技术性、概念系统

化、有效性和一般性。
问 5:应用行为分析的“应用性”应该如何理解?

答:应用行为分析中最注重培养的是可以改变个体(和他人)生活质

量的有“社会意义”的行为技能。例如,社交技能、语言、自理技能、

工作技能、消遣技能等都是有社会意义的行为。

问 6:如何理解应用行为分析中的“行为性”?

答:无论是教授技能还是改变不恰当行为,被选择的目标行为首先是

“需要有改善”的行为。目标行为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例如,如

果需要被改善的目标行为是“提高学生的社交引发”,那么此目标行

为首先会被定义(“什么是社交引发?”),之后被记录发生的情况

(如:次数、多样性、出现场景)。同时,我们还要看是“谁”的行

为发生了改变(学生本人、家庭成员等)。
问 7:如何理解应用行为分析中的“分析性”?

答:应用行为分析要求利用严格的实验手段(包括手机数据)来判断

行为的“功能关系”,从而来分析行为。通过假设、认证、核实三个

阶段来证明行为的功能以及行为介入计划的有效性。

问 8:应用行为分析的应用范围都有哪些?

答:根据美国行为分析认证委员会公布的资料,ABA 除了在自闭症和

智力/发育障 碍得到广泛认可及应用外,ABA 还在应用在儿科、脑损

伤康复、教育、预防/干 预虐待儿童、体育等与儿童相关的领域。同时

也在老年学、健康与健身、组织 行为管理和可持续发展领域中被应用。

问 9:如何理解行为?
答:一般而言,行为是指生命有机体的活动。斯金纳(1938)把行为

定义为“在一个参照系统中(指环境)有机体或其部分的活动。

问 10:反应型行为和操作型行为的区别有哪些?

答:行为包括反应型行为和操作型行为。反应型行为:也称为反射型

行为,是当生命有机体对一定刺激的非自主的反应。这类行为的发生

只受前导刺激的控制,例如:沙子吹入眼睛,会引起眨眼、闭眼或流

泪等行为。操作型行为:是通过行为发生后产生的后果来塑造和维持

的。与反应型行为不同,操作型行为没有既定的外观形态和基本功能。

相反,它具有高度的可塑性。人们通过不断建立和使用这一类行为来

应对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生活中大部分的行为都是操作型行为。
《应用行为分析的十问十答》之二

问 1:行为与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所有行为都必须在环境中发生,当一个行为发生时,随着时间它

至少会引起一个环境方面的可测量的改变。

问 2:在应用行为学中,环境指的是什么?

答:在应用行为学中,环境是指所有与行为相关的真实情境的集合,

是有机体或其相关部分所存在之处,比如班级、学校、家庭、医院。

当然环境不只包括有机体所处的外在环境,有时候针对某一特定行为,

它也有可能是有机体体内的物理事件。比如,发烧、头晕、骨折、受

伤等等。
问 3:什么是行为前因?

答:行为前因即行为的直接导火线,它一般发生在行为前一分钟以内

(当然,因为行为的发生是从低强度到高强度慢慢转变的,而低强度

的行为一般是不被在意的,而高强度的行为才是想要干预的目标行为,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从导火线到高强度的目标行为之间会有更长的时

间间隔)。

问 4:什么是行为后果?

答:行为后果是指在孩子的行为发生后接收到的环境的相应反应。比

如,孩子想要吃巧克力,原来要求是被拒绝的,但在哭闹后而得到巧

克力。又比如,孩子不喜欢收音机发出的声音,把收音机扔地上砸坏

了,收音机就不响了。当行为的后果满足了行为的目的时,该行为就
会被强化,也就是说,在将来类似的情况下,该行为会为了得到一样

的结果而继续发生。

问 5:什么是后效关联?

答:后效关联是指一个刺激在特定行为发生后立即出现,也就是说

“如果行为 A 的出现,那么结果 B 就会发生”。教学中比较常见的如:

小朋友只要在课上哭闹,老师就会停止教学活动,给学生休息的机会,

这时后效关联就产生了。

问 6:什么是正强化?

答:正强化是指有机体的行为跟随着一个他喜欢的强化物的出现。比

如,孩子叫妈妈,妈妈看孩子并且与孩子说话。孩子叫妈妈的目的是
想获得妈妈的注意力,当他的行为达到他所想的目的时,行为在将来

就会更多地发生,也就是被正强化了。

问 7:什么是负强化?

答:负强化是指行为的出现是为了移除一个不喜欢的情况。比如,音

乐的声音太大了,我们会把音乐声音调低。这里不喜欢的情况是指音

乐的音量过大,而调低声量能够有效移除这个情况。那么在将来,如

果还有类似情况的出现,调低音量的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的话,就

是被负强化了。

问 8:什么是行为学中的惩罚?

答:惩罚是第二个基本的行为原则,属于操作型行为的另一种。惩罚

所描述的现象是, 在行为发生后的刺激变化使得行为在今后发生的频率
减少; 直至为零。比如小朋友对声音很敏感讨厌噪音,在过年期间一进

入超市就会听到高分贝的音乐,这就导致了小朋友前往超市的频率逐

渐降低,这时候就可以认为惩罚发生了。与强化的概念相同,惩罚也

被分为两种:正惩罚和负惩罚。同样,“正”代表一些事物在行为发

生之后的加入。上面的例子中,行为发生后加入了噪音这一厌恶刺激,

所以是正惩罚。“负”代表一些事物在行为发生之后的移除。比如孩

子在观看 ipad 时,发出尖叫,这时父母会将 ipad 拿走,这使得孩子

尖叫的频率逐渐降低。在这一过程中,行为发生后移除了孩子喜欢的

ipad,所以是负惩罚。无论是正惩罚还是负惩罚,都使得行为在今后

出现的频率降低。

问 9:行为学中的惩罚与我们平时理解的惩罚有什么区别?
答:我们平时理解的惩罚一般等同于惩戒、责罚,通常以责骂、体罚

为手段,以让人产生痛苦、畏惧为目的。在行为学中惩罚仅代表行为

频率下降的现象,而与责骂、体罚这样的惩罚方法无关。

问 10:惩罚是否会有副作用?

答:在实际操作中因为惩罚涉及到施予或移除刺激从而让行为出现的

频率或强度减少或降低,所以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副作用,或者引发道

德伦理方面的一些思考。比如从惩罚的强度来看,如果一个人使用较

高强度的惩罚手段的话,那么被惩罚的个体很有可能会受到身体或者

其他方面的伤害。
惩罚的副作用包括且不限于:(1)引起攻击性行为(2)诱发情

绪行为(3) 使用惩罚的标准降低,导致惩罚被滥用。所以在教学过

程中惩罚的使用应当慎之又慎。

屏幕暴露对孤独症儿童康复的影响

一、屏幕暴露

屏幕暴露是指使用有屏幕的电子设备的一系列活动。

过度的屏幕暴露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2006 年美国儿科学会将屏幕暴露时间超过 2 小时定义为屏幕暴露超时。

2016 年美国儿科学会发布的相关指南:

 避免 18 个月以下的儿童使用电子产品

 2-5 岁儿童每天屏幕暴露时间不超过 1 小时
二、屏幕暴露对儿童的影响

1.屏幕暴露对视力的影响

 造成散光、近视时间提前

 眼科医生实验:青少年近距离使用平板电脑半小时后,近视增加

50 度

如何影响视力

 电子产品光谱成分不均匀,容易对眼睛造成负担

 电子产品的频闪(屏幕闪烁),睫状肌高度紧张,增加屈光度,容

易造成近视

 使用电子产品时,眨眼次数减少(15 次/分-5 次/分),眼球表面

泪液易蒸发,引起眼睛干燥
对孤独症儿童视力的影响

 学前 ASD 儿童更常使用手机等手持电子设备,而非电视。研究发

现,手机、iPad 等电子设备对眼睛的影响是普通电视的 12 倍

 引发屈光不正,不易被发现

 视力问题会增加认知和精细操作训练中的障碍,降低训练效率

2.屏幕暴露对睡眠的影响

(1)影响睡眠时间

 屏幕暴露时间过长,引发久坐,占用睡眠时间,导致睡眠时间缩短

 儿童睡眠时间与屏幕暴露时间存在远期双向关系,即 4 岁时的屏幕

暴露时间与 6 岁时的睡眠时间显著相关(Magge,2014)
 儿童屏幕暴露时间每增加 1 小时,睡眠时间相对缩短 7 分钟;婴幼

儿时期屏幕暴露时间越长,其青少年阶段睡眠时间越短

(Cespedws,2014)

 2 岁以下儿童屏幕暴露时间每增加 1h,睡眠时间缩短 16 分钟;6

个月以下儿童屏幕暴露每增加 1h,睡眠时间平均缩短 44 分钟

(Chen,2019)

(2)影响睡眠质量

 电子屏幕的光抑制了褪黑素的分泌,使神经中枢系统兴奋性增高,

睡眠潜伏期延长,影响慢波睡眠

 产生就寝抵抗、睡眠焦虑、睡眠抵抗、睡眠持续不良、日间嗜睡等

睡眠问题
(3)影响睡眠节律

 造成儿童睡眠节律紊乱

 睡眠时间延迟、入睡潜伏期长、入睡时间变化不定

3.屏幕暴露对注意力的影响

 屏幕暴露时间过长会影响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进而影响注意力水

平,造成疲乏、注意力不集中

 屏幕暴露提高注意力的阈值,造成生活中的一般刺激不能引起儿童

的注意

 屏幕暴露对注意力的影响效应会持续

 家长使用电子产品也会影响儿童的注意
4.屏幕暴露对情绪行为的影响

 电子产品是儿童最强的强化物,一旦强化物被剥夺就会产生情绪和

行为问题

 电子产品使孩子的感觉阈限提高,当没有电子产品时,为了寻求较

强烈的刺激,孩子会出现各种无法预料和控制的自我刺激行为

 电子屏幕的内容较为暴力时,也会引发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暴力行

5.屏幕暴露对语言发展的影响

 小于 18 月龄的婴幼儿接触屏幕时间越长,他们词汇习得能力越差,

表达性语言出现的时间较其他婴幼儿晚,过长时间的暴露会导致整

体语言发育落后
 婴幼儿时期屏幕暴露时间过长的儿童,他们在 4 岁时会出现推理能

力明显落后。

6.屏幕暴露对社交的影响

 两岁以下的儿童每多看 1 个小时的电视,与父母互动交流的时间就

少 52 分钟

 造成儿童对人的语言和活动反应下降

 电子产品多为单向的视听输出,即使是互动软件也只是让儿童进行

视觉输入,而孩子的社交发展需要他既是听者又是说者,长时间的

屏幕暴露剥夺儿童说者的角色,减少与同龄儿童互动的机会

7.屏幕暴露的其它影响

 影响儿童的幼儿的感知能力

 影响幼儿空间操作及动手能力
 影响运动时间和活动量,影响运动技能

 影响神经肌肉和骨骼发育

 容易产生肥胖问题

 夜间遗尿症发生概率提高

三、屏幕暴露对 ASD 儿童康复训练的影响

 降低其它强化物的价值

 降低学习动机,逃避困难项目,简单项目缺乏兴趣

 增加训练过程中的障碍,如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情绪问题,更多

的自我刺激

 听觉及视觉反应能力下降

四、如何降低屏幕暴露的影响

1. 改善就寝环境,屏幕设备不许进入儿童卧室
2. 控制屏幕暴露时间(如:18 个月以前不使用电子产品;18-24 个

月选择优质节目或软件,家长陪同,每天不超过 30 分钟;2-5 岁,

每天不超过 1 小时,家长陪同;学龄期周一至周五每天不超过 30

分钟,周六日及寒暑假不超过 1 小时)

3. 睡前 1 小时停用屏幕设备

4. 确保睡觉、吃饭以及父母与孩子的玩耍时段没有电子设备

5. 加大日间运动量

6. 教授更多的游戏技能,增加亲子互动时间

7. 使用有声读物代替电子屏幕产品

如何教自闭症孩子培养自控能力

从小教会孩子自控力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当孩子在拥挤的商店、假日家庭聚餐或是家里吵闹时,作为家长,

你可能很沮丧。但你可以帮孩子学会自我控制,教他们如何应对尴尬

的情形而不是冲动行事。教孩子学会自控是父母可以为孩子做的最重

要的事情之一,因为这是孩子以后获得成功最重要的技能。帮孩子学

会自控通过学习如何自控,孩子可以做出适当的决策及应对压力的方

法,从而获得积极的结果。例如,如果你说晚饭后才可以吃冰淇淋,

孩子可能会哭泣、恳求、甚至尖叫,希望你会屈服。但如果有了自控

力,孩子就会明白乱发脾气意味着没有冰淇淋,耐心等待才是明智的

选择。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学会自控:
(1)从出生到两岁

面对想做的事和能做的事之间巨大的鸿沟,婴幼儿可能会感到十

分沮丧。因此,他可能会乱发脾气。为了防止孩子哭闹,可以用小玩

具或其他活动来转移他的注意力。

孩子 2 岁大时,可以在指定区域,比如厨房的椅子或楼梯底部—

—采取冷处理让孩子明白哭闹的后果,并教他应该自己平复心情而不

是乱发脾气。

(2)从三岁到五岁

你可以继续使用冷处理,但不要有时间限制,一旦孩子平静下来就停

止时间计算。这可以帮孩子提高自控力。如果孩子在尴尬或困难的情

形下没有失控,可以适当表扬一下。
(3)从六岁到九岁

孩子开始上学时,就能更好地明白失控的后果。对于做出好的还

是坏的行为,他们可以自己选择,可以让孩子在哭闹前思考并观察情

形。鼓励孩子先离开尴尬情形几分钟,冷静一下,不要哭闹。

(4)从十岁到十二岁

大点孩子的感受通常更易了解。鼓励其去思考是什么导致他们失

控,然后对其进行分析。和孩子解释,有时这种开始尴尬的情形最终

可能并没有那么糟糕。鼓励孩子在应对一些情形前,先思考一下。

(5)从十三岁到十七岁

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但还是要提醒青少年

考虑长期后果。敦促他们在应对坏情形前先停下来分析并讨论问题,
而不是失控、撞门或大喊大叫。如果有必要,可以通过取消孩子某些

特权的方式来向孩子反复传达自控是个很重要的技能这一信息。

当孩子失控时:

在管教孩子时,想要控制大喊的冲动可能会很难。但是,要坚定、

实事求是。在孩子哭闹时,保持冷静,向孩子解释大喊大叫、发脾气、

摔门是不可接受的行为,这样做可能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同时告诉

孩子会有哪些后果。要坚持自己,不退缩,这样孩子才会明白哭闹没

有用。例如,如果孩子在你解释了不买糖果的原因之后还继续哭闹,

那么不要妥协,从而让他明白发脾气是不可接受的,也是没有用的。

此外,和孩子的老师谈谈课堂情景及适当的行为预期。问问老师

是否告诉过孩子如何处理问题。
做好自我控制的榜样。如果遇到了令人恼火的情况,孩子也在现

场,那么要告诉孩子你沮丧的原因,然后讨论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案。

例如,如果钥匙丢了,不要难过,告诉孩子钥匙丢了,然后和他一起

找钥匙。如果找不到,那就走下一个建设性的步骤(如返回钥匙最后一

次在你手中那一步)。让孩子明白在遇到困难时,良好的控制情绪从而

解决问题是最好的措施。
提高自闭症儿童自控能力的方法

一、概述

自控能力训练一直以来是感统项目中一个最难训练的项目之一,基本上所有

感统失调的孩子自控能力都有或多或少的不足,那我们究竟该怎样提高孩子

自控能力呢?首先,我们应该分析造成自控差的因素有哪些?

第一,内在因素,也就是孩子本身各大感觉系统不能很好的统合。才造成孩

子坐无坐样,站无站样,孩子可能一刻也停不下来,不是孩子不愿坐好,而

是孩子要通过这种方式去调节自己的不适感。

第二,外在因素,也就是孩子周围的环境影响了孩子自控能力的发展,这跟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生活习惯有关。现在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过

于溺爱,孩子本身会做的,有能力做的,都在父母的包办下,而失去了应有
的学习机会。记得有一个孩子 6 岁了,还是父母整天背着上学,一下地孩子

就闹,连吃饭,穿衣还得大人给喂,给穿,其实这个孩子完全能自理,所以

这类孩子的问题多数是因为家长教育无方所造成的。

针对第一种内在因素,我们可以通过感觉统合训练,首先提高孩子各方面的

动作能力,包括平衡、协调,肌力,节奏等。这也就是我们每天都要学习这

么多项的目的,孩子各方面能力都提高了,对身体各个部位的调节才会更有

效,孩子的主动配合意识也会随着能力的提高而变得更加自信,对其做事的

持续性也有帮助,这就是我们在处理这类孩子所采用的训练思路。

针对第二种因素,重点应放在培训家长身上,学会调整家长的教育思路和方

法,逐步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一个好的生活习惯,让家长
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威严,也就是孩子能做的就必须自己做,家长发一个指

令,孩子必须执行,孩子做了也要及时的鼓励。

二、训练方法

1、 排队训练

练习孩子在集体中的静态等待意识(可以用强化物等),常规(拉队、排

队)。

2、 配合集体活动训练

从简单并且熟练的项目培养孩子做事的主动性和持续性。例如:(做课前常

规)
3、 对于集体活动项目持续性的练习

要形式多样化、语言夸张化,来不断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区域常规:推球、

抛接球。)

4、 目标时间的训练

(1)围绕目标、泛化项目,所有项目为目标服务,即强化了项目,又能提

高孩子的能力不足。

(2)目标任务分解练习:如果目标难度过大,将目标分解在若干小目标,

从最简单的练习,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3)每个项目与项目之间,用鼓励、诱导的方式衔接起来,不给孩子"自由

发挥”的时间。
5、培养孩子听指令习惯的养成

孩子听指令的前提是家长要听指令,家长是孩子的老师,因此,一言一行都

会给孩子留下印象,形成习惯,好的习惯也是时间长形成的,反之也是(比

如:上、下课的习惯)。

6、感觉系统的补救性训练

孩子除了习惯性的问题外,最重要的还是孩子本身感觉系统发育不良,主要

有以下问题:

(一)是来自孩子感知觉失调,这类孩子表现出来的适应集体困难,持续性

差,等待意识差、情绪不稳(兴奋、尖叫)对环境的感知过于敏感,外界稍

有变化,自己就会有安全感缺失,因此,上课肯定不配合,解决这类孩子的

问题,同步要把感知觉刺激的量跟上。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加强感知觉学习
注意事项:

(1)感知觉训练是一个长时间,并且需要不断学习的感官刺激,每天能持

续半个小时以上,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2)感知觉训练是需要多种刺激、反复交替给孩子形成一个感知觉比对性。

(二)是前庭失调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空间感的判断不良,身体与地心引

力协调协调不良、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视—听—动反应能力慢,(常会跑

来跑去,叫他反应也不强,常常用非常大的声音才会反应过来)

解决前庭觉失调的关键就是加强前庭觉学习

注意事项:

(1)前庭训练也是一个长时间,并且需要不断学习的感官刺激,每天都要

给予孩子前庭觉上的刺激。

(2)前庭训练是需要全方位去刺激的,包括平面,上、下、左、右、斜面、

前后、空间各个方位的刺激。
(3)通过测试找到了孩子在某一点上感觉不足重点刺激,才能达到整体的

感觉统合。

7、对于故意性行为的孩子,家长要在孩子面前有一种威

严感,这样也有助于加强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

自闭症儿童家庭的影响

一、什么是自闭症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以严重的、广泛的社交发展不

足和沟通技能的缺乏以及刻板的行为、狭窄的兴趣和活动为特征的精神疾病 。

自闭症是儿童发育障碍中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被归类为一种由于神经系统

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其病征包括不正常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兴趣和行

为模式。它影响患者与外界相处和沟通的能力。尽管患者看似与正常人无异 ,

但病症令他们对这世界有不同的体验。不明白的人常常觉得自闭症患者很自

私、反应迟顿、冷漠又古怪。
二、家人需要树立正确的成长教育观

自闭症儿童一般发生在 3 岁之前,而家庭是自闭症儿童的主要活动场所,

所以家庭在孩子的康复过程中尤为重要。多种研究指出,自闭症儿童单单靠

医疗解决是比较困难的,所以以“家庭中心”的康复模式对于自闭症儿童也

是非常重要的,帮助自闭症儿童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成长教育观,同时努力排

解家庭的消极影响,树立绿色儿童观。

为人父母,最大的愿望莫过于望子成龙。可是,如果你的孩子是一个被

医生定性为“高功能低智能”的自闭症的患儿,你会怎样?失魂落魄?绝望愤

怒?……然后呢?接受事实,从此让孩子淡出人群,随他自身自灭 ?还是努力

振作,从绝望中看到希望,寻找到排遣痛苦的良方?家庭是一个孩子的依靠,
对自闭症儿童的影响甚深,所以家人的支持与鼓励是最重要的,父母没有时

间去悲天悯人的抱怨,只能坚强的为孩子撑起一片天。

蔡春猪,作家,编剧,在两岁的儿子喜禾被确疹为“自闭症”后,开始

了一段艰难的心路历程,并以微博的形式记录了儿子喜禾的每个日常细节。

《给儿子的一封信》登载在博客之后,在一夜之间,被浏览数十万次,被转

发及评论数万条,他微博的粉丝也在短期内狂增十倍以上。月前,新浪的星

新出版社将蔡春猪的这些文字集结成册,出版了新书——《爸爸爱喜禾》,

一经出版,立刻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在此,特推荐给大家,希望有更多

的人能够关注到“自闭症”这个弱势群体,能够从蔡春猪的这本书中体会到

作为一个自闭症儿童家长的那颗坚强又挚热的爱心。
信的开头写道:“吾儿喜禾:这封信本来打算在你 18 岁的时候给你写的。

你在外地读大学,来信问我对你找女朋友一事的看法。现在,提前了 16 年。

提前 16 年写的好处是:有 16 年的时间来修改、更正、增补;坏处是:16 年

里都得不到回信。”18 岁,如果可以读到来自父母从远方写给自己的一封信,

无异于最好的成人礼。可是,喜禾爸爸的计划被彻底否定,作为一名自闭症

患儿的父亲,他可能永远也无法看到儿子从大学毕业的那一天。——那是一

种怎样的痛苦,就好像是一个人才刚刚开始他的人生,就被判了死刑。喜禾

爸爸说:“死刑犯还有机会上诉,我能上诉吗?驳回上诉,维持原判!那我能

监外执行吗?哦,也不行。那我越狱!什么?越狱是重罪,会加刑——就是说,

如果我再生一个……好,我服从判决!”他埋怨老天爷“把我儿子设计成一个

自闭症却不肯给我解释”,可是,随后,他说道:“因为我的乐观豁达,一
个自闭症的孩子会在我这里得到幸福。”从起初的愤懑、伤心,到后来乐观 、

坚强地面对,喜禾的爸爸妈妈走得很艰难,也很勇敢。“我老婆很犟的,任

何事只要她真的想做,都有一个完美的结果。我老婆辞了职,准备专门在家

教育孩子,此刻正在啃关于孤独症的书籍呢。”喜禾爸爸则用自我开涮的方

式,在微博上记下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以及自己的感慨,他说:

“老天爷或许看中我会写文章,借此能引起社会对这个群体的广泛关注。”

“命运给我一记板砖,晕了不算本事,我拿去盖个房子。”的父亲,我们看

到了他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可是字里行间,更多的却是一种达观。

所幸,小喜禾在爸爸妈妈及众多热心人和专家的帮助下,进步显著。一

个从事自闭症治疗的专家对喜禾爸爸说:自闭症能治愈,具体方法是“爱” 。

无私的、无怨无悔的、不求任何回报的爱。喜禾爸爸说:“儿子最近表现好 ,
我就归结为,我们给予他的爱更多了。既然不能相信迷信,科学目前又无计

可施,那么只有相信爱了。有爱,就能用白水干杯,就能用目光击退子

弹。”对于喜禾的未来,蔡春猪想过了,就是“继续当我儿子吧,终身职

业”。

三、社会群体为自闭症家庭提供支持

家庭中父母的收入直接影响了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和对子女的投入,而对于

一个自闭症家庭来说,这条康复之路走的就更为艰难,物质条件是每个父母

都不得不面对的。并不是每个自闭症家庭都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来撑起孩子的

希望,但我相信他们从没有放弃这丝希望,不管如何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去帮助自己的孩子。所以这个时候我觉得社会需要提供一定的支持去帮助这

些家庭,得到广大社会群体的关注与理解,让这些家庭能够看到希望。

四、自闭症家庭教育

自闭症并非精神病,而是广泛性发育障碍。在以靳三针治疗的基础

上,结合家庭持续的教育和训练,对自闭症的康复是有很大帮助的 。

我们 20 多年来使用靳三针疗法、药物治疗、心理康复和家庭教育,
提高患儿各方面的技能,促进其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使患儿获

得自理能力、社会技能及工作技能,从而提高其整体适应能力,让

患儿过上正常的生活。家庭教育和训练的成效如何,与患儿病情的

轻重、家人的教育和训练能力、方法的正确与否有关,急于求成或

轻易放弃都是不利于自闭症患儿康复的。

1、自闭症教育九要

(1)要建立适合的学习环境与气氛

首先要家庭配合,一般的家庭在得知孩子患自闭症时,多数会有不

同程度的心理压力,此时要让家人了解,孩子的病症不是父母所造

成的,需要家人合作一起来帮助孩子,共同面对事实,减少家庭对

孩子的压力;另外还要创造条件,诱发学习动机,在教育自闭症儿

童时,应该针对孩子的需要,创造适合的学习环境,主动制造机会 ,

诱发他的学习动机。
(2)要实用与生活结合

自闭症的儿童在抽象理解的能力差,所以在教导时,要尽量通过实

物的操作来帮助他们理解与学习,此外,自闭症的儿童在沟通和人

与人之间互相关系的学习上有困难,因此在教育时,应将要教的事

物应用到与人的相互关系上,从生活的实用例子中,加强其语言、

人际关系及相关技巧的学习。

(3)要反复练习

对于孩子不会的技巧与行为,要用逐步养成及增强方法,反复的练

习,来帮助孩子学习,以训练洗手为例,可以每天吃饭前或吃点心

前练习,而养成洗手的习惯。
(4)要多变和多样化

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不一定只限于家中与教室来教他,相关的人、

事、物作为计划的变化组合,使内容具多样化,例如,对于会走固

定路线的孩子,可以常换不同的路线回家,让他知道不同的路都可

以到家。如看见有人随地丢垃圾,就要教他“不要学他,这样是不

好的……”等等,结合实际场景来进行多样化教育。

(5)要奖罚分明

当孩子表现好时,父母要进行奖励。如他们不执行父母的吩咐,或

有不当行为时,就应用简单、明确的词语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或

以取消去买他喜爱的食品、玩具或去公园玩等承诺作为处罚。
(6)要有渐进性

教育目标确定后,要有步骤地进行。如果只注意与同龄人之间的差

距,要求患儿象正常孩子那样是不可能的,反而增加了患儿的不配

合。因为在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的要求,是会出现焦虑、烦躁等负

性情绪反应,应该有计划地逐步进行。

(7)要有长期的计划

从开始教育到出现良好的疗效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所以必须用长

期持续的思想准备,同时要经常观察患儿的表现,制订新的教育计

划,反复耐心细致地教育。
(8)要培养患儿的独立性

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尽量让孩子自己

穿、脱衣服,自己吃饭。在父母的监护下,让孩子到户外玩,带他

们去乘公共汽车,教他们主动买票或去商店购物等。衣食住行是最

基本的生活自理的能力,这些基本的自理能力,常会因自闭症儿童

自身的障碍,而造成由家人帮助代劳的现象,这不仅孩子失去了学

习的机会,也容易养成依赖性,因此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是家教

的重要内容。

(9)要利用一切有利因素

除了治疗和教育外,周围的人对患儿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良好

的影响对患儿的康复有良好的作用。例如,怎样加入同伴队伍、怎
样与同伴交谈、怎样参与与同伴合作的活动,使他们能更有效地与

周围孩子交往与游戏,对提高患儿的社交能力是一种很有利的因素。

2、自闭症家教五要

1. 教自闭症患儿讲话时,要面对孩子。环境必需安静,减少干扰;说话

的速度要慢、声音要清晰、吐字要清楚;每次所教的单词或词汇要尽

量简单,一下子不要教太多、难记、难学的单词或词汇。

2. 要选择孩子精神最好、心情最佳的时间教患儿说话,每次家教的时间

不要太长,内容不要太多。

3. 要寓教于娱乐,寓教于生活,在共同的生活中学说话是学习语言最有

效的方法。同时,多变的教学环境对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

助。
4. 患儿学讲话时,发音初期不完全准确,或不连贯,这并不要紧,只要

他能发音,有学讲话的意图,有对答的表现,都是有进步的表现,不

要要求过高,应根据孩子原有的基础,切不要打骂,要肯定他们的成

绩,表扬鼓励,使孩子有成功的感觉,耐心引导,多加示范。

5. 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要了解儿童已掌握了的单词,然后在这

个基础上加入一些名词,如孩子已会说“爸爸”和“车”、“鞋”、

“糖”这些单词,把它们连起来教,就成为“爸爸的车”、“爸爸的

鞋”、“爸爸的糖”、“爸爸的……”。

训练某一患儿的内容、地点应固定,时间也应固定(包括每天每周固定训

练时间和训练安排)。这样可使训练效果更佳,使感情投入强度降到最低

限度。还应教会孩子如何在不同的场合应用已获得的技巧,以及对相对好

的患儿让他们用语言表达出来。在这些方面,父母一开始就介入是非常重

要的。因为父母是患儿最亲、影响力最大、父子母子感情最深、和患儿接

触时间最长的人,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总之,靳三针治疗自闭症,家
庭教育是其重要的一部分!

五、自闭症家庭干预训练方法

1.语言训练法

当患儿无意识地发声,家长就立即回应他的声音,以鼓励患儿继续发

声,也可以发出某种患儿已懂的声音,引发患儿发声的兴趣;当患儿跟着

发声时,家长又可以发出一个他不识的音,让他模仿,开始只要求患儿发

音,随后再要求他发较准确的音,往后要求更准确地发音,渐而发出有意

义的单字,双字,短句。

家长最初所教的,应该是患儿喜爱的、容易听到的声音,例如,飞机

声“呜”、枪声“嘭”、猫叫声“喵”、狗叫声“汪”,或日常见到的人

物,“妈”、“爸”“哥”、“弟”、“姐”、“姨”等等。每当患儿学

着发出声音,就鼓励他再继续叫,同时发出的声越来越大,并且给予奖励
(如他爱吃的食物等,但不要太多),或者答应在假日带他去公园、商场

玩。在叫人名时,要求他望着叫,当孩子望着叫了“妈”,做妈妈的要立

即抱着孩子并亲他的脸蛋,说“你真好,妈妈真开心”,让他懂得这样做

是对的,有好的回报,以鼓励他以后继续叫。

患儿学讲话时往往发音不清,家长要耐心听,及时指出发音不准,要

让小孩望着你的口型,耐心教他,必要时可用双手扶着小孩的头正对自己,

让小孩看着你的口型。自闭症儿童大多注意力不集中,所以学讲话也困难,

可以用穿串珠的方法,教他穿串珠的游戏,培养他手眼协调,数手指,数

积木,数目逐渐增加,既可增加数字观念,又可加强手眼协调。

在学习发声中,不断增加发声的内容,例如模仿猫狗、牛、羊、猪、

鸡、鸭、雀的叫声,鼓的“咚咚”声,铃铛的“叮叮”声,汽车的“嘟
嘟”声,飞机的“胡胡”声等等,把学讲话溶于生活中、游戏中。学讲话

发声、声音由细声逐渐扩大,由慢逐渐加快。在生活中,起床后叫“早

晨”,要离开时叫“拜拜”,回到家时叫“爸爸”、“妈妈”,坐车时叫

“车”、“××路车”、“摩托车”、“巴士”、“的士”,吃饭前叫“吃

饭啦”、“妈妈吃饭”,吃饭时妈妈拿着空碗问:“宝宝你要汤吗?”要

小孩说要“要”或说“不要”。把汤放在孩子面前问:“碗里有没有

汤?”要小孩答“有”,喝完汤后指着碗问他:“碗里有没有汤?”要小

孩说“无”,问小孩“还要不要”,让小孩说“还要”或“不要”。穿衣

服时,妈妈问:“这双鞋是谁的?”要求他说“我的”。妈妈提着自己的

外衣问:“这件大衣是谁的?”要小孩说“是你的”、“是妈妈的”,妈

妈拿着眼镜问“谁的眼镜?”要求小孩说“是爸爸的”、“是他的”。
游公园是一个教育的好机会,边玩边教,“这是红花,这是白花,这

是树,树很高大,草很短小,……”;商场也是教育的场所,边看边教。

总之寓教于生活、于游乐。

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训练是个艰巨的过程,由于这类小儿性情固执,在

教育过程中必须有爱心。有进步就要及时表扬和奖励,当然有很大的过失

也要及时指出和处罚,处罚以教育为主,不要打骂,孩子是生出来爱护的,

不是生出来打骂的,请家长们理解。

2.专注力训练法

父母经常托着孩子的面,亲热和蔼地叫他的名字,并对他说“望着

我”、“望着妈妈(爸爸)”,同时把一些小孩喜爱的食品或玩具放在他

的面前(玩具要新颖,以使患儿提起兴趣),然后用手指说“×××,你看
这是什么?”;父母亲应经常和孩子面对面地坐一段时间,坐的时间最少

五分钟,若孩子想离座,可以用手按着他肩膀说“×××,坐,望着妈妈,

妈妈爱你呢!”也可以让小孩坐在母亲大腿上,给小孩讲故事,唱歌,总

之坐的时间越长越好。又可在儿童的手臂画手表或喜爱的手镯,要他常常

看;多带孩子看活动的物体,如公共汽车、的士、火车、飞机等;教孩子

用手指来捡小物体,如豆子、花生、珠子等;用彩色蜡笔画些简单的图;

玩投掷游戏,例如将小皮球投进篮球网、放小动物在笼中、用乒乓球投掷,

投中者获奖(微笑,拍掌,小食物……)。

3-4 岁小孩可教他执笔,在方格薄上写数字,刚开始时可能会乱划,

超出方格外,逐渐教他写在格内,举凡有些小进步,都必须及时表扬奖励,
既能教他学习数字,又能训练专注力。开使时可以手把手地教写字,以后

逐渐让他独立进行。

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给孩子一些牛奶、可乐或汤水等,让他自己倒

进碗、杯内喝,训练他的专注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上街是孩子最高兴的事,带小孩上街前,要教他自己穿鞋,绑鞋带,

对注意力、技巧、手眼协调很有帮助。

经常和孩子一起看图书,利用图画给孩子讲简单故事,和孩子一起看

金鱼、盆景、花草树木、商店窗橱,边看边讲解。

在训练时,家长要面对面,保持和小孩视线水平一致,小孩的椅子可

放在室内靠墙角落处,以增加小孩离开坐位的难度,同时母亲坐的位置尽

量靠近小孩,以便及时指导小孩。训练自闭症儿童专注力,我们曾利用小

孩喜欢玩“射枪”的特点,用夹板制造一个靶,在上面画几个园圈,每个
园圈钻 1-2 个小孔,圈外也钻 1-2 个,后面镶上小电珠,每粒电珠有电线

相连,连着一个电开关,给患儿一支玩具枪,要他学习描靶射击。开始时

家长示范给小孩看,然后由小孩自己射,母亲一按电开关,靶上立即会亮

光,让小孩知道射中与否,射中了给予表扬、奖励,不中再射,以训练孩

子的专注力、手眼协调力,射中与否全由母亲按开关控制,以引起小孩对

视物的兴趣,使其注意力集中。

3.社会交往训练法

社会交往障碍,是自闭症儿童特别之一,因此家庭训练和教育必需重

视这一环节。
首先要教育患儿,遇见亲人或朋友要有叫人、打招呼这些礼貌行为,

家长遇见小孩也要叫小孩的名字,说“乖乖”。早晨见面,除称呼人外,

还要说“早晨”。凡离别时要说“拜拜”、“再见”。

自闭症儿童不合群、不与人交往,所以在家里要培养他和其他人玩耍

母亲可以用双手与患儿互相交叉拍打,经常和自闭症患儿玩“握握手好朋

友”,或双人推球,对孩子学习交朋友有好处。

每逢出街,家人必须用手拖着手,即安全又亲热,有身体接触,对交

朋友有利。

每周带小孩到游乐园,骑翘板(双人)、碰碰车、骑旋转木马。
国家卫生部办公厅:做好这 4 件事,孤独

症儿童康复效果好!

儿童孤独症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具有生物学基础的心理发育性

障碍,是带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在特定环境因素作用下发生的疾病。

遗传因素是儿童孤独症的主要病因。环境因素,特别是在胎儿大脑发

育关键期接触的环境因素也会导致发病可能性增加。

国家卫生部办公厅在印发的《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中提到,

近年来,随着诊断能力、早期干预、康复训练质量的提高,儿童孤独

症的预后正在逐步改善。部分儿童孤独症患儿的认知水平、社会适应
能力和社交技巧可以达到正常水平。儿童孤独症的预后受到多种因素

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 4 点。

一、诊断和干预的时间

早期诊断并在发育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一般为 6 岁以前)对患儿进行

长期系统的干预,可最大程度改善患儿预后。对于轻度、智力正常或

接近正常的儿童孤独症患儿,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尤为重要。

二、早期言语交流能力

早期言语交流能力与儿童孤独症预后密切相关,早期(5 岁前)或在

确诊为儿童孤独症之前已有较好言语功能者,预后一般较好。

三、病情严重程度及智力水平

儿童孤独症患儿的预后受病情严重程度和智力水平影响很大。病情越

重,智力越低,预后越差;反之,患儿病情越轻,智力越高,预后越

好。
四、有无伴发疾病

儿童孤独症患儿的预后还与伴发疾病相关。若患儿伴发脆性 X 染

色体综合征、结节性硬化、精神发育迟滞、癫痫等疾病,预后较差。

充分了解影响患儿预后的因素,积极采取治疗措施,对改善患儿病情,

促进患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卫生部办公厅还谈到了干预的原则,儿童孤独症的治疗以教育干

预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因儿童孤独症患儿存在多方面的发育障碍及

情绪行为异常,应当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采用教育干预、行为矫正

等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措施。
干预原则遵循以下几点

早期长程

应当早期诊断、早期干预、长期治疗,强调每日干预。对于可疑

的患儿也应当及时进行教育干预。

科学系统

应当使用明确有效的方法对患儿进行系统的教育干预,既包括针

对孤独症核心症状的干预训练,也包括促进患儿身体发育、防治疾病、

减少滋扰行为、提高智能、促进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

的训练。
个体训练

针对儿童孤独症患儿在症状、智力、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在评估

的基础上开展有计划的个体训练。对于重度儿童孤独症患儿,早期训

练时的师生比例应当为 1:1。小组训练时也应当根据患儿发育水平和

行为特征进行分组。

家庭参与

应当给予患儿家庭全方位的支持和教育,提高家庭参与程度,帮

助家庭评估教育干预的适当性和可行性,并指导家庭选择科学的训练

方法。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心态、环境和社会支持均会影响患儿的预

后。父母要接受事实,妥善处理患儿教育干预与生活、工作的关系。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