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75

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 “吃”字惯用语研究
The Study of Chinese Idiom with Eating

研究生姓名 杜 淼

指导教师姓名 樊 燕

专 业 名 称 汉语国际教育

研 究 方 向 汉语国际教育

论文提交日期 2015 年 5 月
“吃”字惯用语研究 中文摘要

“吃”字惯用语研究

中文摘要

惯用语简短精炼,形象鲜明,负载着中国民间的文化和风俗,极具表现力和生命
力。“民以食为天”,中国人的“吃”文化博大精深。“吃”在惯用语中扮演了重要的
角色。“吃”字惯用语被人们广泛运用于口语交际,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
是汉语母语者学习的必修内容,也是汉语为第二语言者需要学习和有兴趣学习的重要
内容。
本文以温端政,吴建生主编的《常用惯用语辞典》中收录的 118 个“吃”字惯用
语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统计法对相关词条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剖析这些“吃”字
惯用语,以期对“吃”字惯用语的第二语言教学有所裨益。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从“三个平面”角度对“吃”字惯用语语法结构、
语义、语用方面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概括。为了促进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同步发展,
本人还从“吃”字惯用语所反映的中国饮食文化根基、传统哲学观念、中国人的思维
方式和民族性格特点方面对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方面,本人按照“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样教”
的思路,分析了“吃”字惯用语教学的意义;结合 CCL 数据库的词频统计和第二语
言教学实际,确定了“吃”字惯用语的教学选词;从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吃”字惯用语进行了教学设计,并编写了教学案例。

关键词:“吃”字惯用语;语法;文化;教学设计

作 者:杜淼
指导老师:樊燕

1
英文摘要 “吃”字惯用语研究

The Study of Chinese Idiom with Eating

Abstract

Chinese idiom is short,refining and vivid. Laden with Chinese folk culture and
customs, it is very expressive and vitality. “Food is the first thing for people”, the eating
culture of China i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The word of eat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hinese idiom. The Chinese idiom of eating has distinctive pragmatic function, reflects
the interesting folk culture,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oral communication. It has the
important value and significance. It is not only the required content of Chinese speakers
learning, also the important and interesting content of other language speakers learning.
This paper takes the Chinese idiom of eating in Commonly Used Idioms Dictionary
complied by Duanzheng. Wen and Jiansheng.Wu as research object, has carried o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related terms through the data statistics. Through analyzing these
Chinese idioms wor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of Chinese eating
idioms.
On the basis of predecessors' research achievement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hinese
idiom of ea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 planes": grammatical structures, semantic
and pragmatic.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ynchronous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culture teaching, the paper also analyse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hinese eating idioms
from the aspects of Chinese diet culture found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the
Chinese way of thinking, and national charact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I according to the
train of thought " why to teach" " what to teach" and" how to teach", analyzes the value of
Chinese eating idioms teaching; combined with the word frequency statistics of CCL
database and the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chooses the words that should be
taught;makes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of Chinese eating idioms teaching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object, teaching goal,teaching principle and teaching method, besides, writes
a teaching case.

II
“吃”字惯用语研究 英文摘要

Key words: Chinese idiom of eating;grammar;culture;teaching design

Written by:Du Miao


Supervised by:Fan Yan

III
目 录

第一章 绪 论............................................................................................................... 1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1
二、研究文献综述 .................................................................................................... 2
(一)关于“吃”的研究综述 .......................................................................... 2
(二)惯用语的研究综述 .................................................................................. 4
(三)关于“吃”字惯用语的研究综述 ........................................................... 6
三、研究界定和语料来源 ........................................................................................ 7
(一)研究界定 ................................................................................................. 7
(二)语料来源 ................................................................................................. 9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9
第二章 “吃”字惯用语的多角度分析 ...................................................................... 10
一、语法结构分析 .................................................................................................. 10
(一)单语节惯用语 ....................................................................................... 10
(二)双语节惯用语 ....................................................................................... 14
二、语义分析 .......................................................................................................... 15
(一)关于隐喻和转喻的基本理论 ................................................................ 16
(二)“吃”的概念隐喻 .................................................................................. 17
(三)“吃”字惯用语的隐喻和转喻分类 ....................................................... 19
三、语用分析 .......................................................................................................... 21
(一)灵活性﹒变异性.................................................................................... 21
(二)通俗性﹒讽刺性.................................................................................... 22
(三)生动性﹒形象性.................................................................................... 22
(四)时代性﹒习用性.................................................................................... 23
第三章 “吃”字惯用语的文化内涵分析 .................................................................. 24
一、“吃”字惯用语所体现的饮食文化根基.......................................................... 25
(一)传统农耕文明 ....................................................................................... 25
(二)中国饮食的烹饪传统 ............................................................................ 26
(三)“吃”之风俗和社交 .............................................................................. 29
二、“吃”字惯用语所体现的哲学观念 ................................................................. 30
(一)儒家的“仁”“和” .............................................................................. 30
(二)儒家的中庸之道.................................................................................... 31
(三)阴阳五行学说 ....................................................................................... 32
(四)道家“天人合一” ................................................................................ 32
三、“吃“字惯用语所体现的中国人思维模式 ...................................................... 33
(一)直觉和整体思维.................................................................................... 33
(二)形象思维 ............................................................................................... 33
(三)螺旋形思维 ........................................................................................... 34
(四)集体本位思维 ....................................................................................... 35
四、“吃”字惯用语所反映的民族传统性格.......................................................... 35
(一) 务实忠厚 ............................................................................................. 35
(二)自强不息 ............................................................................................... 36
(三)重视人情 ............................................................................................... 37
第四章 “吃”字惯用语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38
一、“吃”字惯用语教学的意义 ............................................................................. 38
(一)有利于提高二语习得者的语言交际能力 ............................................. 38
(二)有利于二语习得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 40
(三)有利于提高二语习得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 40
二、“吃”字惯用语的教学选词 ............................................................................. 41
(一)“吃”字惯用语的选词原则 .................................................................. 41
(二)对“吃”字惯用语的教学选词............................................................. 42
三、“吃”字惯用语的教学设计 ............................................................................. 45
(一)教学对象 ............................................................................................... 46
(二)教学目标 ............................................................................................... 46
(三)教学原则 ............................................................................................... 46
(四)教学方法和技巧.................................................................................... 49
(五)教学案例 ............................................................................................... 54
第五章 结 语............................................................................................................. 57
参考文献 ........................................................................................................................ 58
附 录 .......................................................................................................................... 61
致 谢 .......................................................................................................................... 63
“吃”字惯用语研究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章 绪 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的“吃”文化博大精深。即使在当今,
“吃”依然拥有旺
盛的生命力,深刻影响着当代人的文化与生活。
汉语里,受人欢迎叫“吃香”
;受了惊吓叫“吃惊”;受欢迎叫“吃得开”;不受
欢迎叫“吃不开”;戏弄妇女叫“吃豆腐”;挨了巴掌叫“吃耳光”;成绩得了零分叫
“吃鸭蛋”;占了别人便宜叫“吃油头”;被人拒之门外叫“吃闭门羹”;被人控告叫
“吃官司”,一个“吃”字凝聚着中国人的酸甜苦辣。
惯用语作为熟语的一员,是现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结构简短
精炼,形象鲜明,运用灵活,极具表现力和生命力。它来源于民间,是人民大众口头
创造的,经过世代相传,蕴含着人们的智慧,负载着中国民间的文化和风俗。“吃”
在惯用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温端政主编的《中国惯用语大全》中,以“吃”开
头的惯用语多达 700 余条,而在《常用惯用语辞典》
(辞海版,温端政,吴建生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全书收录惯用语四千余条,其中,以“吃”开头的惯用语共计
118 条,这还不包括诸如“扮猪吃老虎”“不吃羊肉空惹一身骚”这一类不是“吃”
字开头但包含“吃”字的惯用语。“吃”字惯用语具有鲜明的语用功能,反映了有趣
的民俗文化,被人们广泛的运用于口语交际,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词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环节,惯用语作
为词汇大家族的一员,应该引起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重视。作为汉语熟语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惯用语口语性强,使用频率高,因此它是检验汉语学习者是否精通汉语的重
要试金石,是汉语学习者能否使用地道的汉语与人沟通的关键。同时,由于惯用语生
动,形象,有趣,它往往能成为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兴趣所在,本人在从事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几乎所有的汉语学习者对“吃鸭蛋”
“吃豆腐”
这一类既形象有趣,又富含中国特色文化的词语感到好奇,他们会兴趣盎然的追问为
什么,然后会比其他的词语更快更牢的记住。这反映了他们对惯用语这种独特语言现
象的兴趣,更显示了他们渴望了解中国风俗文化的诉求。

1
第一章 绪 论 “吃”字惯用语研究

因此,“吃”字惯用语不仅是以汉语作为母语的学习者的必修内容,也是以汉语
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需要学习和有兴趣学习的重要内容。不过我们应该看到,由于惯
用语语义的隐晦性,字面意义和交际意义的双重性,导致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
者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产生偏误。有的时候学习者对惯用语各个字的字面意思都了
解,却无法领会这个惯用语的实际含义。再加之教学大纲以及汉语课本对惯用语的不
重视,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一带而过,导致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学习惯用语
时遇到了困难,惯用语是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学习汉语词汇时的一个难点,
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惯用语本体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然而汉语作为第二语
言教学中惯用语的研究起步较晚。最近几年,虽然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把二者结合起
来进行研究,不过多集中在惯用语的语法研究,偏误分析,以及教学策略方面,探究
惯用语文化内涵的研究很少,选取某一类惯用语来深入研究其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
学中的应用研究几乎没有。在此背景下,本人认为,选取独具中国文化内涵的“吃”
字惯用语,来深入研究它的结构,语义,语用特点,探究“吃”字惯用语蕴含的文化
内涵,进而指导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吃”字惯用语的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和实践指导价值,能够促进汉语惯用语言与文化教学的同步发展。

二、研究文献综述

(一)关于“吃”的研究综述

迄今为止,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吃”这个高频用词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1.“吃+宾语”的研究
谢晓明,左双菊在《饮食义动词“吃”带宾情况的历史考察》 1中,按语义和内
容将“吃”所带的宾语分为两大类,并从历史发展角度,考察了“吃”带宾语的历时
变化,发现“受事宾语是动词‘吃’所带宾语中最典型的宾语类型”。黄洁《论“吃”
和宾语非常规搭配的工作机制》 2中,从生成词汇理论出发,以“吃”和非常规宾语
搭配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吃”和非常规宾语搭配的工作机制。全一星,周洁《英汉

1
谢晓明,左双菊.饮食义动词“吃”带宾情况的历史考察[J].古汉语研究,2007(4):91-96.
2
黄洁.论“吃”和宾语非常规搭配的工作机制[J].外语学刊,2012(2):44-48.

2
“吃”字惯用语研究 第一章 绪 论

语“吃**”的宾语代入现象及其分类》3,以认知语言学的转喻理论为基础,对自建语
料库和北语现代汉语语料库中的中英“吃**”短语进行了提取和宾语带入现象分类,
表明中英语中“吃**”结构都存在宾语带入的现象。
2.“吃”的语义学研究
汉语中,关于“吃”的表达十分丰富,以“吃”的原型义为基础衍生出许多概念
隐喻,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王英雪《从认知视角分析“吃”的隐喻》 4介绍了莱
考夫的当代隐理论,并以“吃”的动作和内容为源喻介绍了“吃”的概念隐喻。聂亚
宁《从体验论看汉语“吃”的转喻和隐喻认知模式及其特点》 5则从认知语言学的体
验论出发,通过比较“吃”的不同搭配对象来分析“吃”的隐喻和转喻特点。他指出,
“吃”的八个概念隐喻是“以吃的受事发生转喻映射为前提的”。张再红《词汇文化
语义的认知研究》6一书中,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英两种语言中行为动词“吃”
和“eat”的语义结构进行分析比较,进一步分析了其形成的认知和文化的原因。
3.“吃”的文化内涵研究
我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吃”文化(饮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
内容,源远流长。很多的学者把“吃”文化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董为光《汉语“吃
~”类说法文化探源》7批判了不懂词义学的人提出的“吃一堑,长一智,连堑也吃”,
这样一种把词的引申义当作本义来解释“吃”字词义结构的人,进一步分析了“吃”
字语义如此泛化的文化因素。曹慧《谈谈“吃”对汉语词汇的文化渗透》8从《周礼》
开始追溯了“吃”的历史渊源,分析了“吃”的语用功能,探讨了“吃”反映的文化
因素。彭丽萍《“吃”文化之衍变及精神价值》9探讨了“吃”文化在传统节日中的渗
透以及对当代一些文化现象和语词的影响,进而揭示了“吃”文化所体现的中国人注
重现世的务实精神。
4.不同语言“吃”的比较研究
从中外语言对比的角度对“吃”进行研究的文章有:《汉英“吃”所构成的词语
3
全一星,周洁.英汉语“吃**”的宾语代入现象及其分类[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69-72.
4
王英雪.从认知视角分析“吃”的隐喻[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422-424.
5
聂亚宁.从体验论看汉语“吃”的转喻和隐喻认知模式及其特点[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3):113-117.
6
张再红.词汇文化语义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255-275.
7
董为光.汉语“吃~”类说法文化探源[J].语言研究.1995(2):170-175.
8
曹慧.谈谈“吃”对汉语词汇的文化渗透[A].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汉语学院.语言文化教学与研究[C].北京:人民教
育出版社,2001:228-237.
9
彭丽萍,陈进武.“吃”文化之衍变及精神价值[J].文史博览(理论),2010(8):20-21.

3
第一章 绪 论 “吃”字惯用语研究

的比较》10,《中日现代语における食动词の对照研究》11 ,《现代汉语与越南语饮食
动词比较研究》12等,总体来说,对中英两种语言进行对比的研究居多,研究的内容
既有关于“吃”字的对比,也有对“吃”所构成的词语进行的比较,还有对“吃”承
载的文化内涵进行比较的内容。
5.“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研究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领域,关于“吃”的专项研究数目还不多。目前已有的
研究主要集中在“吃”的语法分析和词汇教学上,如郭旭《对外汉语中“吃”的语法
分析》13将吃分为了“吃+N1(具体,可食用)”“吃+N2(抽象、表处所)”“吃+N3
(抽象、表他者)三类,文章并未对“吃”的文化意义进行阐释。赵紫薇《从中国“吃”
文化谈对外汉语教学》14只对“吃”类词语所体现的文化特点进行了简要概括,在汉
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方面,并未提出什么具体的策略或方法。

(二)惯用语的研究综述

1.本体研究
惯用语作为一类语言单位在汉语历史上出现很早,不过对惯用语的研究相对较
晚。吕叔湘,朱德熙在《语法修辞讲话》15中,第一次提出了“惯用语”的说法,不
过那时的概念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惯用语概念有所差异。20 世纪 60 年代,马国凡把
“撑门面”等固定短语称为“惯用语”,第一次对“惯用语”这个词真正的下了定义,
从此开启了学术界对惯用语的讨论。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关于惯用语本体方面的研
究已经初见成果。学术界对惯用语研究的发展历程也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出现了很多
介绍惯用语研究概况的文章,如王泽鹏《近 20 年汉语惯用语研究》16,从语义、形
式、功能、风格方面,对 70 年代后期到 90 年代中期发表的有关惯用语的专论进行了
回顾。杨帮琰《汉语惯用语理解的研究进展》17对中英学术界对惯用语的理解机制进
行了归纳综述。这些文章详细介绍了不同方面各位学者对惯用语研究做出的贡献,在
此本人不再赘述,仅对各个时期惯用语研究的方向做一次大概梳理:

10
余舟.汉英“吃”所构成的词语的比较[J].安徽文学,2009(1):249-253.
11
陈林.中日现代语における食动词の对照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0.
12
闭忠实.现代汉语与越南语饮食动词比较研究[D].广西:广西民族大学,2012.
13
郭旭.对外汉语中“吃”的语法分析[J].科教文汇,2011(10):96.
14
赵紫薇.从中国“吃”文化谈对外汉语教学[J].人文教育,2014(2):334.
15
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M].北京:青年出版社,1979:179-180.
16
王泽鹏.近 20 年汉语惯用语研究[J].学术研究,1998(11):84-87.
17
杨帮琰.汉语惯用语理解的研究进展[J].科技资讯,2008(23):177-178.

4
“吃”字惯用语研究 第一章 绪 论

(1)20 世纪 50 年代:“惯用语”这个名称被提出。
(2)60 年代到 70 年代:“惯用语”的概念界定。
马国凡开始把惯用语作为一种词汇单位来研究。胡裕树18把惯用语、成语、歇后
语、谚语、格言归类为熟语。
(3)80 年代:惯用语的内涵外延探讨,惯用语词典的出版。
这一时期涌现出一批优秀学者,马国凡、高歌东、王勤、温端政、周荐等对惯用
语的性质、来源、特点、结构以及发展演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一批惯用
语词典陆续出版,研究日趋成熟。
(4)90 年代开始:惯用语的多面研究。
从 90 年代开始,学者开始多角度透视惯用语,从方言、修辞、隐喻、理解机制、
教学等更广泛的角度对惯用语展开研究,同时对惯用语的研究进一步细化,开始选取
一类惯用语,诸如包含颜色语素(数字等)的惯用语展开研究。惯用语的汉语作为第
二语言教学研究也从这个时期开始。
2.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惯用语研究
早期关于惯用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汉语的本体方面,进入 21 世纪,随着汉语国
际教育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惯用语研究才开始发展起来。
本人在参阅了大量相关文献后,发现相关的研究主要包括偏误分析、文化内涵研究、
汉外惯用语对比、惯用语的选词和分级、惯用语的教学等方面。
偏误分析方面,云南大学倪驰原的硕士论文《留学生汉语惯用语使用偏误及教学
对策研究》19选用了两本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材中的 100 个惯用语作为考察对
象,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结合 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搜集到惯用语偏误 158 条,对
偏误类型及偏误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提出了建议。不过,我
们应该注意到调查问卷设计的内容是否科学严谨值得商榷。丁丽萍《惯用语在对外汉
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20同样对留学生的惯用语使用偏误进行了分析,不过文章的偏
误例证仅标明来自语料库和日常积累显得不严谨,这样就使得调查不够全面。
文化内涵研究方面,邵东蕊《汉语惯用语文化内涵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21借鉴

18
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50.
19
倪驰原.留学生汉语惯用语使用偏误及教学对策研究[D].云南:云南大学,2012.
20
丁丽萍.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3.
21
邵东蕊.汉语惯用语文化内涵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D].天津:天津大学文法学院,2010.

5
第一章 绪 论 “吃”字惯用语研究

文化学对文化的四分法,即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从文化学角
度对惯用语的文化内涵进行了研究,并对惯用语的对外汉语教学进行了探讨。其中,
在探讨惯用语与物态文化关系时,分析了惯用语中“吃”的语义。
汉外惯用语对比方面,研究者们通常是通过对中外语言中相关的惯用语内容进行
对比,比较它们的异同,从而指导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策略。如金善亨《韩
汉表示感情的惯用语的对比及教学对策》22,阿努金《蒙汉惯用语对比及对蒙汉语惯
用语教学研究》23等。此类文章的作者多为将汉语当作第二语言的汉语学习者。
惯用语的选词和分级方面,刘菲菲《泰国高校汉语惯用语教学的选词与教学设计》
24
,在首先确立选词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对教材以及 CCL 语料库的词频统计,最终确
定了惯用语教学选词,并进行了系统的教学设计,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惯用
语选词具有指导意义。姜润希《留学生的汉语惯用语分级研究》25按照使用频度、语
义透明度以及构成词语的难度将惯用语分为了初,中,高三个阶段。
惯用语教学方面,学者们大多是在惯用语本体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惯用语的
语法语义特点,进而提出惯用语的第二语言具体教学建议和策略。这部分有关的研究
文章数量很多。如李昂《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教学浅析》26,全文分为两大部分:
“惯用语的特征”、“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教学”。杨瑾《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
教学》27从结构,语义等方面概括了惯用语的特点,指出惯用语中蕴含着深广的社会
文化意义,对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来说,十分必要。并对对外汉语教师如何进行惯用语
教学提出了建议。
总体而言,惯用语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方面已有相当多数量的研究成果,不
过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惯用语语料选择不够严谨,偏误分析不够深入,教学建议
可操作性不大等,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

(三)关于“吃”字惯用语的研究综述

由以上梳理可知,关于“吃”的研究很多,惯用语的的研究成果更是丰富,不过
对“吃”字惯用语进行专题研究的文章却少之又少。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吃”

22
金善亨.韩汉表示感情的惯用语的对比及教学对策[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2012.
23
阿努金.蒙汉惯用语对比及对蒙汉语惯用语教学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2.
24
刘菲菲.泰国高校汉语惯用语教学的选词与教学设计[D].山东:山东大学,2012.
25
姜润希.留学生的汉语惯用语分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26
李昂.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教学浅析[J].青春岁月,2013(12):157.
27
杨瑾.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教学[J].城市建设,2009(43):32-33.

6
“吃”字惯用语研究 第一章 绪 论

字惯用语的本体研究方面,例如董洋萍《基于等效翻译理论的有关“ 吃” 的惯用语
翻译》28,文章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吃”字惯用语的翻译做了详细的
探究。此外,潘先军《关于惯用语中的“吃”》 29 ,对“吃”字惯用语的语义和文化
源头进行了分析。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方面,江苏师范大学的张艳红曾写作硕士论
文《汉英饮食成语隐喻认知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2012 年),对饮食类成语做过研
究。不过“吃”字惯用语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研究领域还未出现。“吃”字惯用语作
为一类使用频率高,且富含中国文化意味的特殊词汇,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需
要学习和有兴趣学习的内容,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和研究,这也是本论文选题的缘起
和创新所在。

三、研究界定和语料来源

(一)研究界定

1.惯用语的界定
(1)惯用语的定义
在汉语熟语这个大家族里,成语、谚语、歇后语的名称由来已久,唯有惯用语出
现最迟。关于惯用语的性质和范围,学术界有许多的分歧。经过半个世纪的讨论,人
们对惯用语的认识逐步加深,在一些认识上达成了共识。本人通过整理各方言论,总
结惯用语的定义如下:
惯用语是现代汉语熟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结构简短精炼,以三音节动
宾结构为主,具有相对固定性;它的意义具有整体性,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
加,多含修辞转义,它通过比喻、引申等方法获得的修辞意义才是它的实际交际意义;
它的口语色彩浓厚,多含贬义,形象鲜明,运用灵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表达方
式。
(2)惯用语同一般词组的区别
放眼于词汇整体材料中,当惯用语单独存在时,容易和一般词组相混淆,尤其是
三音节的词组。如惯用语“吃鸭蛋”和一般词组“吃鸭蛋”。如果我们看不清它们之
间的区别,势必会对惯用语的教学和运用带来麻烦。

28
董洋萍.基于等效翻译理论的有关“吃”的惯用语翻译[J].鸡西大学学报,2013(10):65-67.
29
潘先军.关于惯用语中的“吃”[J].语文学刊,2004(2):110-111.

7
第一章 绪 论 “吃”字惯用语研究

惯用语和一般词组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一般词组的各组成部分具有临时的性质,而惯用语的结构具有固定性。如:“吃
鸭蛋”作为一般词组,各组成部分可以被替换,我们可以说“煮鸭蛋”
“吃鸡蛋”
“吃
鸭肉”。然而作为表示“成绩得了零分”的惯用语,只能是“吃鸭蛋”这个结构。
此外,一般词组的意义是它的各组成部分意义的简单复合,不产生转义,而惯用
语的意义是它的各构成部分组合意义的抽象化,具有转义。如一般词组“吃鸭蛋”指
吃鸭下的蛋。惯用语“吃鸭蛋”,字面上的“鸭蛋”比喻“零分”,是“成绩得了零分”
的意思。惯用语表达的意义是它的转义。
(3)惯用语同其他熟语的区别
惯用语同成语的区别是:在固定性方面,成语的凝固性比惯用语强,一般不可随
意拆分;而惯用语的结构具有一定灵活性,中间常可嵌入其他成分。在语言形式方面,
成语的构成形式绝大部分是整齐的四字格;惯用语则以三字格为主。在语言风格方面,
成语的书面语性质强,风格典雅庄重;惯用语则具有很强的口语性,具有通俗平易的
风格。
zkq 20151125
惯用语同谚语的区别是:从形式上看,惯用语多以三音节为主,谚语则多是由更
多的音节组成的一句话,如“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从内容上看,惯用语表达
的是一般的现象或状态等,如“吃闭门羹”;谚语则是人民群众生活实践的概括,带
有某种经验、教训的总结,具有知识性,如“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实践”。
惯用语同歇后语的区别比较明显,仅从形式上就可以判断出来:歇后语分为明显
的前后两段,前一部分是谜面,后一部分是谜底,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有时
候,人们只说出前一部分,而将后面一部分“藏”起来,如:只说“芝麻开花”、
“八
仙过海”,人们根据习惯很快就会悟出“节节高”、
“各显神通”。惯用语则没有这种形
式构造,只有一部分组成,如“吃得消”、“吃大锅饭”。
2.“吃”字惯用语的界定
在对惯用语定义的基础上,本人把包含“吃”字的惯用语称为“吃”字惯用语。
如“吃白饭”“吃小灶”“爱吃枣儿汤”“不吃羊肉空惹一身骚”等。不过需要注意的
是:本文将研究的对象限定为以“吃”字开头的惯用语,对非“吃”字开头的惯用语
不做研究。因此,本文的“吃”字惯用语指的是以“吃”字开头的惯用语。

8
“吃”字惯用语研究 第一章 绪 论

(二)语料来源

考虑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对惯用语高频率,实用性,时代性的要求,本文
选取了温端政,吴建生主编的《常用惯用语辞典,辞海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
年)中的 118 个“吃”字惯用语来进行定量研究。
本文对“吃”字惯用语的释义和所举例句也来自《常用惯用语辞典,辞海版》。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本文以《常用惯用语辞典》中收录的 118 个“吃”字惯用语为研究材料,进行封


闭语料统计,试图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语法结构、语义、语用方面分析
“吃”字惯用语的特点,同时对“吃”字惯用语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结合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实际以及 CCL 语料库的词频统计确定教学选词,并尝试对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吃”字惯用语进行教学设计。本文运用到的主要研究方
法有:
(一)文献分析法
zkq 20151125
通过对前人在“吃”字惯用语方面所作的研究进行筛选, 整理,评述,形成对“吃”
字惯用语研究动态的系统认识。
(二)数据统计法
通过对温端政,吴建生主编的《常用惯用语辞典》中收录的 118 个“吃”字惯用
语进行统计,对“吃”字惯用语的相关词条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其在北大 CCL 语
料库中的词频数进行了统计,从而为“吃”字惯用语的教学选词提供了参照。
(三)归纳法
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从“三个平面”角度对“吃”字惯用语结构、
语义、语用方面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概括,并分析了其承载和反映的文化内涵特点。
(四)综合分析法
本人通过对 CCL 语料库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教材大纲中的“吃”字惯用语
的词频进行综合分析,确立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吃”字惯用语选词,并从
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综合的教学设计。

9
第二章 “吃”字惯用语的多角度分析 “吃”字惯用语研究

第二章 “吃”字惯用语的多角度分析

本章将从语法结构、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对《常用惯用语辞典》(辞海版)中的
“吃”字惯用语进行多角度全面分析。

一、语法结构分析

作为熟语的一员,惯用语同成语、谚语、歇后语一样,在结构上具有固定性。孙
维张《汉语熟语学》30将惯用语的结构分为了单体结构和双体结构两大类。温端政《惯
用语》31中,将惯用语分为了单语节型和双语节型两大类。在两个大类之下,他们又
根据结构特点、语法关系的不同,分为了若干小类。综合两位学者对惯用语结构分类
的利弊,本人对“吃”字惯用语做了如下分类:
总体来说,根据“吃”字惯用语的语节构成,分为单语节惯用语和双语节惯用语。

(一)单语节惯用语
zkq 20151125
单语节惯用语字数不等,由一个语节构成。根据结构特点、语义关系的不同又可
分为单句结构和超单句结构。
1.单句结构
单句结构“吃”字惯用语语义简单,根据其组合成分所形成的语法关系,又可以
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述宾型
由述语和宾语两个部分组成。这一类的“吃”字开头惯用语数量比较多,述语由
“吃”充当,宾语相对比较复杂,又可进一步细分,具体见下表:

30
孙维张.汉语熟语学[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231.
31
温端政,温朔彬.惯用语[M].北京:商务出版社,2014:17.

10
“吃”字惯用语研究 第二章 “吃”字惯用语的多角度分析

图表 1 述宾型“吃”字惯用语分类
吃八方、吃瘪子、吃倒药、吃豆腐、吃耳光、吃官司、吃回扣、吃口水、吃苦头、
吃+宾 吃老本、吃排头、吃枪药、吃生活、吃瓦片、吃小菜、吃小灶、吃泄药、吃鸭蛋、
吃劳金、吃闷棍、吃飞利、吃挂落儿、吃花生米、吃二毛
吃闲饭、吃软饭、吃洋饭、吃死饭、吃白饭、吃荤饭、吃干饭、吃闲
三音节 饭、吃白食、吃野食、吃独食、吃野食、吃白斋、吃大菜、吃寡醋、
吃皇粮、吃讲茶、吃大户
述 吃把势饭、吃白墨饭、吃白相饭、吃百家饭、吃大锅饭、吃官司饭、
宾 吃开口饭、吃阴间饭、吃皮肉饭、吃子孙饭、吃祖宗饭、吃生米饭、
型 吃+定+宾
四音节 吃现成饭、吃眼角食、吃板刀面、吃闭门羹、吃定心丸、吃隔壁帐、
吃回头草、吃旧锅粥、吃两家茶、吃凌冰粮、吃哑巴亏、吃刷锅水、
吃窝边草、吃眼前亏、吃竹笋汤、吃冷猪肉、吃洋墨水、吃难心丸儿
吃了豹子胆、吃了迷魂汤、吃了蜜蜂屎、吃了一个闷葫芦、吃裙带上
多音节
衣食
吃+补+宾 吃错了药

如上表所示,按照语法结构,我们可以将述宾型“吃”字惯用语进一步细分为“吃
+宾”、“吃+定+宾”、“吃+补+宾”三种类型,其中,“吃+定+宾”的数量最多,占到
了述宾型“吃”开头惯用语的 67%,“吃+宾语”次之,约占 32%。
述宾型结构的“吃”字惯用语大部分是谓词性的,在句中一般做谓语,不过可以
zkq 20151125
和“的”结合,构成“的”字短语,在句中做主语和宾语,例如:
因此一年之中,他那店里吃闲饭的,少说点也有两桌人。(《发财秘诀》三回)

此外,述语和宾语之间可以插入其他的成分,述语和宾语的位置也可以发生位移,
例如:
“红梅,看来你最近吃到阿元的口水了。怎么搞的,跟阿元说的一模一样?”
(王

杏元《绿竹村风云》二一)

第一回不硬起腰杆,油头给人家吃惯了,以后休想清净过日子!(艾芜《乌鸦之

歌》)

(2) 述补型
由述语和补语两部分组成,这类结构中,“吃”充当述语,补语主要有以下几种
类型:
A.“吃”+不+ adj
吃不饱,吃不开,吃不透,吃不消,吃不准

B.“吃”+得+adj

11
第二章 “吃”字惯用语的多角度分析 “吃”字惯用语研究

吃得开

述补型惯用语也是谓词性惯用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述补型惯用语的述语和补
语一般不可以拆开或者移位,只能用“得”和“不”来表示可能的情况。例如:

发现了几个疑点,经和杨坚讨论,一下子也吃不准。

(程树榛《钢铁巨人》一一章)

(3) 联合型
由语法性质、结构关系相同或相近的两个部分构成。联合型“吃”字惯用语有:
吃不饱饿不死 吃香的喝辣的 吃皮不吃骨

吃硬不吃软 吃葱吃蒜不吃姜

这种类型的惯用语,兼具名词和形容词词性,可在句中充当主语、谓语、宾语、
定语等,如:
这种吃皮不吐骨的办法,顶好了。(艾芜《乡愁》二,定语)

联合型“吃”字惯用语固定性较强,一般不可随意拆分。
(4) 连谓型 zkq 20151125
由不止一个谓词性成分连用,成分之间没有语音停顿,属于谓词性惯用语,在句
中一般作谓语。固定性较强。例如:

吃一看二

后来索性赘他入室,做晚夫,欲心不足,还要吃一看二。
(《二刻拍案惊奇》卷三

五)

吃不了兜着走

“若叫人知道了,我就吃不了兜着走呢。”(《红楼梦》二三回)

(5) “的”字型
这类惯用语一般是助词“的”附着在述宾型“吃”字惯用语上形成,结构较固定,
属于名词性惯用语,在句中做主语、定语、宾语等。例如:
吃生葱的

大奶奶道:“你看他说的话,都是吃生葱的!”(《野叟曝言》二八回)

12
“吃”字惯用语研究 第二章 “吃”字惯用语的多角度分析

2.超单句结构
在单语节惯用语中,还存在着这样一类惯用语,他们的结构形式是一个语节,但
语义内容则表现为一种复句关系,我们把这一类惯用语结构称为“超单句结构”,按
照复句的语义类型,我们将“吃”字单语节超单句结构惯用语分为以下几类:
(1) 转折关系型
这种类型的惯用语由语义相反或相对的两部分组成。例如:
吃不到羊肉惹一身臊 吃力不讨好 吃凉不管酸

没有吃到羊肉,身上却染上了羊臊味;出了力却没有收到好效果;凉谐“粮”,
酸谐“算”,只知道吃粮食,却不管算账。在语义上都属于转折关系。
(2) 目的关系型
吃大酱还咸盐 吃了砒霜药老虎

吃了大酱以求能还击咸盐,比喻用比对方更厉害的手段去还击对方;自己吃了砒
霜再用自己去毒死老虎,比喻得不偿失。
“还咸盐”“药老虎”表示的都是“吃大酱”
和“吃了砒霜”的目的。
zkq 20151125
(3) 因果关系型

吃了羊肉惹一身骚

因为吃了羊肉,所以惹了一身骚,比喻做某事惹出了麻烦,惯用语前后的两个部
分语义上具有因果性。
(4) 顺承关系型

吃了上顿没有下顿 吃铁块拉钢条 吃一节剥一节

这类惯用语的前后两个部分按时间、空间、逻辑上的顺序说出连续的动作或相关
的情况,前后两个部分具有先后相承的关系。
(5) 条件关系型

吃柿子拣软的捏

惯用语的一部分提出条件,另一部分表示在这种条件下所发生的情况或产生的结
果。一旦吃柿子,就挑软的来捏,比喻挑软弱的人欺负。

13
第二章 “吃”字惯用语的多角度分析 “吃”字惯用语研究

图表 1 单语节“吃”字惯用语结构说明

类型 类型总类 数量 百分比(%) 离合性 凝固性


述宾型 78 70.3 强 弱
述补型 6 5.4 较弱 较强
单句结构 联合型 5 4.5 弱 强
连谓型 2 1.8 较弱 较强
“的”字型 2 1.8 弱 强
转折关系 11 9.9 较弱 较强
目的关系 2 1.8 弱 强
超单句结构 因果关系 1 0.9 弱 强
顺承关系 3 2.7 弱 强
条件关系 1 0.9 弱 强
总计 111 100%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单语节“吃”字惯用语中,单句结构是主要类型,约占到总
数的 84%,其中又以述宾型惯用语最多,它占到了整个单语节结构的 70.3%。在超单
句结构中,转折关系的惯用语最多。至于惯用语的结构凝固性方面,述宾性惯用语的
结构具有变异灵活性,其他类惯用语结构都比较固定。不过我们应该注意到,不管惯
用语的结构形式怎样灵活变异,它的基本结构关系和意义不会变。

(二)双语节惯用语

双语节惯用语由两个语节构成,两个语节之间有较大的停顿,一般用逗号或者顿
号隔开。在《常用惯用语辞典》中,我们统计的双语节“吃”字惯用语共有 7 个。双
语节惯用语又可分为并列型和非并列型两种。
1.并列型
7 个 “吃”开头双语节惯用语中有 6 个是并列型的,前后两个语节是对偶并列式,
结构方式一致,根据它们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述宾+述宾”型
A.吃黑饭,护漆柱

述语由动词充当,后接形容词和名词组成的定中短语。“吃”和“护”为述语,
定中短语“黑饭”和“漆柱”作宾语,指吃谁的饭为谁效劳。

B.吃人稀的,拿人干的

动词“吃”
“拿”充当述语,
“人”作为“稀的”
“干的”的定语,限定“稀的”
“干
的”所属,指受人多种恩惠和帮助。
C.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14
“吃”字惯用语研究 第二章 “吃”字惯用语的多角度分析

动词“吃”
“看”作述语,后跟动态助词“着”,“碗里”
“锅里”省略“的”字作
宾语,吃着碗里的,还看着锅里的,形容贪心不足。
(2)“述补+述补”型

吃饭不饱,吃酒不醉

“吃饭”
“喝酒”两个动宾型短语作述语,补语由状中短语“不饱”
“不醉”充当,
补充说明“吃饭”“喝酒”动作的结果。形容送人的钱或东西太少,没多大用处。
(3)“主谓+主谓”型

吃饭不知饥饱,睡觉不知颠倒

“吃饭”和对举的“睡觉”作两个结构的主语,副词“不”限定动词“知”作谓
语,联合短语“饥饱”“颠倒”作宾语。指人年纪小不懂事,也指人懵懂糊涂,不明
事理。
(4)“连谓+连谓”型
吃了五谷想六谷,做了皇帝想登仙

两个结构分别由两个谓词性短语组合而成。结构一由动宾短语“吃了五谷”和“想
六谷”组合而成,结构二由动宾短语“做了皇帝”和“想登仙”组合而成。形容人贪
心不足。
2.非并列型
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

我们可以参照复句的分类系统来对双语节非并列型惯用语进行划分。这个惯用语
的意思是,因为自己吃不到葡萄,所以就说葡萄是酸的,不好的。两个语节之间具有
因果关系,比喻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就说不好。

二、语义分析

惯用语的的语义,指的是惯用语所要表达的意义。“惯用语具有超字面意义的语
义功能”32,也就是说,惯用语的字面意义只是它的语源意义,一旦成为惯用语之后,
它的字面意义就不再起作用,抽象性的虚指和泛指义才是它的实际意义。所以惯用语
有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之分,它的实际意义才是有交际功能的意义。因此“吃”字惯

32
王勤.汉语熟语论[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390.

15
第二章 “吃”字惯用语的多角度分析 “吃”字惯用语研究

用语并不是真的在谈论吃喝,而是别有一番深意。
那么,惯用语的实际意义是怎样来表达的?它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思维过程和特征
呢?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意义的拓展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比喻,一是借代。传统修辞
学认为比喻和借代是两张纯修辞手段,而在认知语言学家那里,比喻和借代被作为两
个认知概念,即隐喻和转喻,来讨论。Lakoff 和 Johnson33认为,隐喻和转喻是人类
普遍的思维方式。它们都根植于人们的基本经验之中。
“吃”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之一,也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个重要方式。汉语中
“吃”是一个基本生理功能动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非常广泛,具有极强的搭配能力。
“吃”中蕴含着大量的隐喻转喻性思维。我们试图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探索
“吃”字开头惯用语的隐喻和转喻语义模式。

(一)关于隐喻和转喻的基本理论

传统语言学一直把隐喻和转喻看作是修辞方式,隐喻即暗喻,是“用本质不同又
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34;转喻即借代,是不直接说某事物,借同它
密切相关的事物去代替的修辞格。
认知语言学家则认为隐喻和转喻是人类普遍的思维方式,是人们认识抽象概念的
有力工具,是人们以一事物认识、理解、思考、表达另一事物的过程。Lakoff 和 Johnson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Metaphors We Live By)
(1980)一书中指出,
“意义来源
于我们感觉运动的体验,通过想象机制,如概念隐喻、转喻、范畴辐射,以及各种概
念合成的方式,这种体验的意义得以扩展,形成了抽象的概念”35。
隐喻是一个概念域的意象图示映现到另一个概念域中,前者被称为源域,多为具
体和熟悉的事物,后者被称为目标域,多为抽象和陌生的事物。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存
在不同的关联,形成一种照应关系。概念隐喻由一系列基本隐喻构成,基本隐喻与人
类的经验密切相关。例如:Life is a journey(生活是旅行)这一隐喻概念系统中,
“旅行”
域映现到“生活”域上,即生活是一个旅程,每个人即旅行者,生活上的波折等同于
旅行中的困难等。
转喻也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它是由相同概念结构内的映现构成的,它反映了

33
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we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282-283.
34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40.
35
王新清.从文化和认知视角看汉语“吃”的隐喻[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22-25.

16
“吃”字惯用语研究 第二章 “吃”字惯用语的多角度分析

人们认知的一般规律,即用显著的事物、范畴来认识和指代不显著的事物、范畴。转
喻的图式表征为 A 指代 B。如:
“央视名嘴
..管理实行优胜劣汰。”(《北京青年报》2007 年 4 月 21 日)
这里“名嘴”实际上指称著名节目主持人。
隐喻和转喻都是以相对具体和熟悉的事物来喻指相对抽象和陌生的事物,以实代
虚。但是二者的认知机理不同,隐喻涉及两个不同的认知域之间的映现,重在它们之
间的部分相似性,而转喻涉及的是一个相接或相关联的认知域,用一个突显事物指代
另一个事物。

(二)“吃”的概念隐喻

“吃”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体验之一,人类的体验是认知的基础,以“吃”为源
域,人们用来表达丰富的相对抽象的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
(第 6 版)中,关于“吃”,
”36为
共有 8 个义项,第一个义项“把食物等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包括吸、喝)
吃的原型意义,“吃”的动作行为包括将食物放入口中、咀嚼和吞咽,是一种空间结
构,投射到与该结构类似的一系列抽象认知域,就产生了一系列隐喻性映现。通过对
“吃”开头惯用语的语义进行分析,本人认为在“吃”开头的惯用语中以“吃”的动
作作为源域的概念隐喻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吃是领会
食物被身体消化吸收,由此派生出对事物的领会、理解之义。如:
“吃不透”、
“吃
不准”等。例:“吃不准”,指领会不了,把握不住。
发现了几个疑点,经和杨坚讨论,一下子也吃不准。

(程树榛《钢铁巨人》一一章)

2.吃是消耗
食物被吸收的过程必然会消耗大量的资源,由此产生消耗、耗费之义。如:“吃
力不讨好”,指消耗了力气而没有收到好效果。例:
老实说:有了钱,与其这样花的吃力不讨好,我倒不如拿来孝敬点叔公了。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一八回)

36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 6 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71.

17
第二章 “吃”字惯用语的多角度分析 “吃”字惯用语研究

3.吃是依靠
有食物吃人才能生存下去,吃作为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之一,引申为“依靠”之
义,这一类与“吃”搭配的受事往往是“吃”的财源和资源所在。如:
“吃老本”、
“吃
劳金”、“吃八方”、“吃把势饭”、“吃开口饭”、“吃祖宗饭”、“吃皮肉饭”、“吃阴间
饭”等。例:“吃老本”,指不再赚钱,只依靠原来的本钱支撑门面,比喻不思进取,
只靠以前取得的功劳生活。
我真盼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好演员,而不是红了,吃吃老本,然后找一个有钱的人

嫁了,就歇了。(石宇《周迅——美丽没有距离》)

4.吃是遭受
人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吃”,食物进入体内后,人们的感受如何,由此让人联想
到所遭受的待遇,如“吃耳光”、
“吃挂落儿”、
“吃官司”、
“吃苦头”、
“吃闷棍”、
“吃
排头”、“吃哑巴亏”、“吃一堑,长一智”等。若受到的待遇好,则“吃得开”“吃得
消”;受到的待遇差,则“吃不开”“吃不消”。例:
①“吃苦头”指经受磨难或痛苦.
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

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②“吃不消”指禁不住,承受不了。
他用手轻轻地拍了两下步枪的枪身——给你来上一个眼儿,你就吃不消!(刘流

《烈火金钢》六回)

5.吃是获取
“吃”的行为与受事搭配,还派生出接受、获取的意思。在这个概念隐喻里,与
“吃”搭配的受事一般转指钱财或贵重物品,如:
“吃飞利”、
“吃回扣”、
“吃两家茶”、
“吃油头”等。例:
“吃回扣”指收取采购或代卖主招揽顾客时卖主付给的佣金。
“不开发票吗?”“咳,让我装在兜里掏丢了,你放心,大哥不会吃你的回扣!”

(刘绍棠《夏天》)

18
“吃”字惯用语研究 第二章 “吃”字惯用语的多角度分析

(三)“吃”字惯用语的隐喻和转喻分类

由上可知,
“吃”所产生的概念隐喻和转喻都建立在“吃”的原型意义之上。根
据“吃”的语义,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吃”字惯用语的语义延伸规律。
1.吃+食物类
(1) 吃+特殊形、质的食物
这一类惯用语中,由于与“吃”搭配的食物在形状或者性质上具有某种特殊属
性,引起施事的认知联想,从而产生了隐喻意义。如:吃鸭蛋(鸭蛋形如零,指考试
得零分);吃花生米(花生米形如子弹,指被枪毙);吃豆腐(豆腐如女性身体,指占
女性的便宜);吃了豹子胆(豹子胆大,指胆量大,无所畏惧);吃定心丸(指能使思
想、情绪安定下来的言论或行动)。
这种由“吃”的受事物理属性突显而形成的转义为转喻——隐喻连续体。 即
“吃”的受事,如“鸭蛋”
“花生米”首先分别转指“零分”
“子弹”,接着,
“吃”的
意义也产生隐喻性映现,指“遭受”,形成转喻——隐喻连续体。
(2) 吃+定语+食物
这一类“吃”开头惯用语数量很大,搭配也很随意,如“吃白饭”、
“吃百家饭”、
“吃大锅饭”、
“吃把势饭”、
“吃软饭”、
“吃生米饭”、
“吃死饭”、
“吃闲饭”、
“吃洋饭”、
“吃阴间饭”、
“吃祖宗饭”、
“吃野食”、
“吃独食”、
“吃眼角食”、
“吃皇粮”、
“吃冷猪
肉”、“吃竹笋汤”等。
在这些惯用语中,
“吃”搭配的食物名词前带有修饰限定成分,这些“吃”的受
事有的在与“吃”搭配前就已经产生了转义,搭配比较固定,如“吃闭门羹”比喻被
人拒之门外;
“吃皇粮”比喻在政府部门或国营单位工作。
“吃软饭”讥讽男人不做事,
靠女人养活。有的搭配比较灵活,如“吃……饭”,有饭吃,人们就能生存,
“饭”被
转义为生活或生存,
“吃……饭”与“靠……生存”形成隐喻映现,
“吃……饭”常用
来表示从事某种职业的概念,如“吃白墨饭”指靠粉笔生存的教师职业;
“吃把势饭”
指妓女靠出卖肉体维持生活;“吃官司饭”指靠帮助别人打官司过日子。
2.吃+非食物类
非食物类词语也可以作为“吃”的受事,不过,一些非食物类词语并非“吃”
的真正受事,它所转指的东西才是“吃”的真正受事。非食物类词语主要可以分为以

19
第二章 “吃”字惯用语的多角度分析 “吃”字惯用语研究

下几类:
(1) 与餐具、处所等有关
烹饪的炊具、场所、方式都可用来转指食物,如:
“吃小灶”,
“小灶”原指炊具,
这里转指食物,类似的惯用语还有“吃八方”,指靠各方布施生活;
“吃大户”指到有
钱的单位或人家去吃喝或索取财物;
“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受着这个好处,还想得
那个好处,形容贪心不足。
“八方”
“大户”
“碗”
“锅”这些事物当然不可能被吃,但
它们与吃的内容产生某种联系,并具有某种突显的特点,因而被用来转指食物,通过
这样的转喻,更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感知。
(2) 与食物的色、香、味、质有关
食物的色、香、味、质等感官性状能刺激到人的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进
而影响到人的食欲,并带给食者一系列感官体验。这种感官体验也是转喻和隐喻产生
的基础,
“吃”与食物的色、香、味、质相结合形成一系列的转喻和隐喻。如:
“吃苦
头”,这里“苦”转指生活的艰辛,
“吃”与“苦头”结合,它的意义也产生了隐喻性
映现,表示遭受,
“吃苦头”指经受磨难或痛苦。又如:
“吃软不吃硬”,
“软”和“硬”
分别转指态度柔和和态度强硬,
“吃”在这里表示接受,
“吃软不吃硬”指能接受温和
的态度和手段,不能接受强硬的态度和手段,也是一个以转喻为基础的转隐喻连续体。
(3) 与食物的来源有关
食物的来源包括资金、资源、谋生手段等,如:
“吃救济”、
“吃飞利”、
“吃回扣”、
“吃劳金”、
“吃老本”、
“吃瓦片”等。这一类惯用语首先通过“吃”的受事发生转喻
映现,使得受事概念得到扩展,形成转指,在此基础上,“吃”再经过隐喻性映现,
使得语义进一步拓展,形成转喻——隐喻连续体,如“吃老本”比喻靠以前的本领或
取得的功劳生活,不思进取。
“老本”转指以前的功劳和成就。
“吃瓦片”指靠出租房
屋生活。“瓦片”转指“房屋”,“吃”在这类结构中是“依靠”“获取”的意思。
(4) 与事物的数量有关
这一类惯用语中,事物数量的多少与事物本身形成转喻映现。如:“吃二毛”,
“二毛”转指二毛的好处,“吃”与“二毛”搭配,语义也发生变化,喻指“获取”,
比喻在为他人办事中捞取好处。又如“吃一节,剥一节”指拖过一天算一天,这个惯
用语中,“一节”转指食物本身,“吃”的本义未发生改变,形成单一的转喻。

20
“吃”字惯用语研究 第二章 “吃”字惯用语的多角度分析

(5) 与食物的性质有关
“吃人稀的,拿人干的”,又喝稀饭,又拿干粮,这里“吃”的受事隐去了表示
食物的中心词,用表示食物性质的“稀”“干”和“的”组合成“的”字短来转喻食
物本身,指受人多种恩惠和帮助。类似的惯用语还有“吃香的喝辣的”,形容吃得好,
喝得好,生活富裕。需要注意的是,“吃生葱的”并不属于这一类型。吃了生葱嘴里
有味儿的人。“吃生葱”和“的”构成一个“的”字短语,隐喻说话难听的人。
3.与动物有关
这类惯用语有“吃回头草”
“吃窝边草”
“吃人不吐骨头”等,大都具有隐喻意义,
借动物的习性来比喻人的行为。“吃回头草”“吃窝边草”,人是不会吃草的,这两个
惯用语分别省略了施事主语“马”和“兔子”,用动物的行为来比喻人重新做以前放
弃过的事情和侵扰自己周围的人。“吃人不吐骨头”也是用动物的凶残形容人的凶狠
和残忍。

三、语用分析

惯用语作为熟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人民群众广泛使用,这与它鲜明的语用
特征是分不开的。“吃”开头惯用语的语用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灵活性﹒变异性

一方面,“吃”字惯用语具有固定的结构,这使它跟自由词组区别开来。另一方
面,“吃”字惯用语又具有灵活性。
1.有的惯用语结构成分可以拆开,插入其他成分
这类惯用语多是述宾型“吃”字惯用语,述语和宾语之间可拆分。如:
“吃白食”,
指不务正业,专靠讹诈为生。例:


.惯了白食
..的军官们,想不掏腰包,头一怕是“政治工作”,再就是还得问问:
“这里有没有农民协会?”(李建彤《刘志丹》,99 页)

2.有的惯用语可以调换语序
如“吃油头”,比喻占便宜。“吃子孙饭”,指做坏事,赚昧心钱。这一类惯用语
也为述宾型。例:
第一回不硬起腰杆,油头
..给人家吃
.惯了,以后休想清净过日子!(艾芜《乌

21
第二章 “吃”字惯用语的多角度分析 “吃”字惯用语研究

鸦之歌》)

子孙饭吃
....他做什么呢?(《老残游记》七回)
3.有的惯用语成分可以省略
如,
“好马不吃回头草”
“兔子不吃窝边草”可以简化为“吃回头草”和“吃窝边
草”。例:
我既嫁了你,出了马家门,虽刀斩斧砍,鼎烹锯解,死也死在你家里,是决不吃

回头草的。(《金云翘传》一一回)

无可奈何,鸣金收兵,回到胡同里就地闹革命,安乐窝儿里吃窝边草。(刘绍棠

《十步香草》三 )

(二)通俗性﹒讽刺性

“吃”字惯用语的通俗性表现在它被广大群众普遍使用,像“吃闭门羹”、
“吃饱
了撑的”、
“吃大锅饭”、
“吃老本”、
“吃软不吃硬”等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全
民都懂得并乐于使用的语言。
“吃”字惯用语的通俗性和群众性同时反映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上,
“吃”
字惯用语有反映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有反映各行业状况的;还有反映其他方面经
验的。惯用语用来做比喻的材料,大多来自日常生活。形式上,“吃”字惯用语基本
上都是以“人民口语”为材料,具有通俗性,这样子不可避免地含有一些粗俗成分,
使用时要注意场合。
“吃”字惯用语还常以含蓄的方式来讥讽某种现象,具有讽刺性。如“吃官饭放
私骆驼”,例:

你就是我张老砧子的三姑奶奶,也不能吃官饭放私骆驼,背着公众做自个儿的买

卖呀?(刘绍棠《水边人的哀乐故事》一二)

对拿着国家的钱却干自己的活用“吃官饭放私骆驼”讽刺,得体,实在,增强了
语言的战斗力。“吃”字惯用语多含贬义,侧重揭示消极阴暗面。

(三)生动性﹒形象性

“吃”字惯用语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表现在它通过贴切的比喻,给人以身临其境的
感受,把无形的东西变为有形,可以更深刻地刻画人物,更充分地表达情感,充满特

22
“吃”字惯用语研究 第二章 “吃”字惯用语的多角度分析

有的生活气息。“吃”字惯用语表达的形象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用具体的形象去说明抽象的事理。如:
“吃黑饭,护漆柱”,指吃谁的饭为谁
效劳。又如“吃饭不知饥饱,睡觉不知颠倒”用“吃饭”和“睡觉”做比喻,指人年
纪小不懂事。也指人懵懂糊涂,不明事理。例:
纪忠向杨胜说道:“贤弟,不要留他住在这里,恐要招你生气。你看他长得那样

伶俐,白昼吃饭不知饥饱,夜晚睡觉不知颠倒。”(《永庆升平后传》三六回)

一是用形象的语言描绘或比喻某一具体事物。如“吃耳光”指脸上挨了巴掌。
“吃”
字发生概念转喻,指“遭受”,用“耳光”作“吃”的受事形象醒目,生动活泼。例:
看样子是不便再商量了,只好返回城里去。来回跑了三十里,吃了一个耳光,满

肚冤枉向崔九孩去诉苦。(赵树理《催粮差》)

(四)时代性﹒习用性

惯用语是历代群众口耳相传创造出来的,有着相当长的“流传史”,它的来源也
十分广泛。
“吃板刀面”
(旧时江湖黑话)来自行业语;
“吃白相饭”
(旧上海称流氓为
“白相人”)来自方言;“吃着碗里看着锅里”来自于历史文献记载;“吃干饭”来自
日常生活,来源的广泛性决定了它必然带有浓厚的时代特征。
不同的时代吃的内容不一样,古时女子受聘要吃茶,同时受聘于两家便是“吃两
家茶”;旧时当官差,是“吃皇粮”的;人们吃不起饭,靠“吃百家饭”长大,常常
“吃了上顿没有下顿”;逢灾荒年饥民们就去“吃大户”;“大跃进”时期,要“吃大
锅饭”;进入新世纪,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有人“吃白墨饭”、有人“吃官司饭”、有
人“吃瓦片”、还有人“吃洋饭”;人们可以“吃香的喝辣的”;一少部分人便开始“吃
油头”“吃回扣”等。这些“吃”字惯用语折射出了世间百态和时代特征,反映出了
我们的社会历史和民俗风情。
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惯用语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吃”字惯用语作为民
族共同语的组成部分,在口语和书面语中被广泛使用,且不受作品体裁的限制。在普
遍运用的基础上,“吃”字惯用语推陈出新,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不过我们也应该
注意到,一部分早期“吃”字惯用语由于内容过时,字面生涩难懂(如吃素碰着了月
大、吃白相饭、吃板刀面等)已经或即将被淘汰。

23
第三章 “吃”字惯用语的文化内涵分析 “吃”字惯用语研究

第三章 “吃”字惯用语的文化内涵分析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对于语言
产生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语言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它包含着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
的文化特征。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曾说:
“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
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37。惯用语作为汉语熟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人民群
众在长期运用语言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它承载着汉民族
丰富而厚重的民族传统和文化内涵。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学。外国人在学习汉语
时,学会用一般的汉语打招呼并不难,如“吃了吗?”,难在理解中国人为什么要这
么说,这么说有什么含义,即他们难以理解汉语背后的文化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
能否真正掌握一门外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是否真正理解其文化内涵。在汉
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对文化知识的教授,有助于汉语学习者了解中外文化差异,
从而跳出自身文化圈,从中国文化的角度考虑问题,促进汉语的学习。
中华文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说到文化,就不得不提到中国的“吃”文化。
中国人自古以来十分重视“吃”,《史记﹒郦食其列传》中,“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
食为天”38,中国的“吃”文化恐怕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内涵最为丰富的了。这
种文化现象映现在语言中,突出体现在惯用语中,“吃”被赋予了各种引申比喻含义
以及感情色彩。
“吃”字惯用语,如“吃不了兜着走”、
“吃柿子拣软的捏”、
“吃香的喝辣的”等
等,反映了汉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习惯等文化因素,是中国人民智
慧的结晶,构成了中国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想让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
的学习者看到这些词语就能产生与中国人同样的联想,就必须教授文化背景。只有这
样,才能让他们对汉语的理解不仅停留在表面层面,而且能掌握其隐含着的深层含义,
从而真正的掌握并运用“地道”的汉语。因此,本章将对“吃”字惯用语的文化内涵
进行深入剖析,以其作为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切入点,促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

37
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42.
38
司马迁.史记.郦食其列传[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671.

24
“吃”字惯用语研究 第三章 “吃”字惯用语的文化内涵分析

的文化因素教学。

一、“吃”字惯用语所体现的饮食文化根基

(一)传统农耕文明

在现代汉语中,
“吃”绝对是一个高频词,从我们的经典问候语“吃了吗?”,到
本文所研究的“吃闭门羹”一类惯用语,再到近来流行的“吃货”“我吃定你了”等
等,
“吃”活跃在不同的语境中,它的本义引申出多种语义和感情色彩。为何一个“吃”
字被人们如此偏爱,赋予了这么鲜活的变现力呢?这与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是分
不开的。
我国的早期社会,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农业社会。我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业大
国之一,早在七千多年以前,人们就开始了种植稻谷的农业实践,创造了闻名世界的
河姆渡文化。黄河流域是我国农业的发源地,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这里,伏羲
教人们“结网”,开启了渔猎时代;炎帝教人们播种,开启了农耕时代;大禹带领人
们治水,推动了水利发展,从此,我国开启了一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模式。
中国的这种农耕文明,是由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决定的。一方面,中国处在一
个地理条件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北部是严寒的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西边有沙漠和世
界屋脊青藏高原;东边和南边有浩瀚的大海,这些都为古人带来无法克服的障碍。另
一方面,我国又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我国领土南北跨度大,亚热带、暖温带分
布广泛,夏季普遍高温,光热条件充足;冬季南热北冷,南方的农作物可达到一年两
熟到三熟;东部濒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季风气候明显,降雨充足,复杂
多样的气候,适合各种农作物的生长。地理条件上,我国西高东低,东部分布着广阔
的平原,非常适宜农作物生长,孕育了黄河和长江流域两个文明发源地。西部的高原、
山地占了国土面积很大的比重,不适宜农作物生长,不过我国劳动人民凭借自己的智
慧和辛劳,开垦山地,疏干沼泽,围海造田,开沟建渠,不断的开垦土地,世代耕作。
中国的这种农业生产方式,使人们实现了较长期的定居,但随着人口的繁衍,人
们对食物日益增多的需求与耕地资源有限,耕作技术落后的矛盾日益彰显。再加之自
然灾害频发,时有战乱发生,使得中国的农耕历史充斥着饥荒的记忆,旧中国每年要
饿死千千万万人。这样,在中国人朴素的思维中,吃乃是人生的头等大事,盛世便是

25
第三章 “吃”字惯用语的文化内涵分析 “吃”字惯用语研究

能“吃香的喝辣的”,乱世便是没有东西吃。有一份职业谋生便是有饭吃;非常受欢
迎叫“吃得开”,类似的还有很多,例如:
【吃闭门羹】比喻被人拒之门外。

【吃花生米】指被枪毙。

【吃洋墨水】比喻到国外留学。

【吃不饱饿不死】指能勉强维持生活。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吃”已经变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系统中的最终认同之一。“吃”
对于中华儿女来讲,不仅仅是一种维持生存的手段,更像是一种文化符号。

(二)中国饮食的烹饪传统

中国人历来重视“吃”,这必然导致我们对饮食烹饪技艺的重视。在“吃”字惯
用语中,除了“吃”这个字以外,还包含一些与“吃”有关的事物,如食物和调料的
名称、食器的名称等,它们一起组成了生动形象,极具表现力的语义。透过这些惯用
语,我们可以窥见中国人“强调制作精美细致,注重荤素合理搭配,讲究‘色、香、
味、形’俱全”39的烹饪文化。
本节主要从主食、副食、调味品、饮品几个方面来透过“吃”字惯用语审视其背
后隐藏的中华饮食烹调文化。
1.主食
从先秦开始,中国人就以谷物为主食,这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肉少粮多。中国
的主食特点是“南米北面”,这与南北农业资源差异有关。受气候条件影响,中国的
南北粮食作物差距较大,南方以水稻为主,北方则以小麦为主,还会种植玉米、高粱
等作物。这样就形成了南方以米饭为主食,北方以面食为主食,南北方都兼有五谷杂
粮做成的馒头、包子、饺子、粥一类主食的饮食特点。
(1) 米饭
米饭是由稻米所制成的主食。我们用“生”和“熟”来评判米饭是否可以食用,
煮熟的米饭才可食用,人们用“吃生米饭”形容人蛮横不讲理。米饭有软硬之分,反
映在惯用语里,人们常将“软”和女人温柔的特性联系在一起,于是用“吃软饭”来
形容男人靠女人养活。米饭是干饭,与稀饭相对。“吃干饭”指只吃饭不干事。

39
闫文培.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文化及语言对比[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45.

26
“吃”字惯用语研究 第三章 “吃”字惯用语的文化内涵分析

(2) 面条
面条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类主食,普通的面粉经过人们揉、擀、搓、拉等一
系列劳作,变得让人食欲顿开。面条的制作方法有切、削、搓、拉等多种方式。旧时
人们用“吃板刀面”作为江湖黑话,映射人被砍死。
(3) 粥
粥是用玉米、小米、稻米等熬制的稠糊状食物,在中国很受欢迎。人们用“吃旧
锅粥”来比喻重操旧业或与旧相识过日子。
2.副食
西方人的饮食无“主食”、
“副食”之分,中国人则不同。中国人习惯把粮食制品,
如米饭、面条之类作为主食,把用来“下饭”的菜肴,如蔬菜、肉食一类当作副食。
这与中国人历来把粮食作为饮食活动的中心,而把菜肴当作佐餐之物的传统观念有
关。
(1) 肉
中国人的饮食以谷类食物为主,肉为辅,这与西方人以乳酪和肉食为主的饮食习
惯截然不同。虽然肉类为副食,但是中国人也十分看重肉类的营养价值,肉类食物历
来被看作佳肴,在古时,只有王宫贵族才能享用得到。人们食用的肉类以猪、牛、羊
最为常见,人们常利用羊肉的膻味来做比喻,“吃了羊肉惹一身骚”比喻做事惹了麻
烦;“吃不到羊肉惹一身臊”比喻没得到好处,却惹了许多麻烦。对肉的食用,中国
人习惯通过煮、炒等方式将其做熟,生肉不能食用,但祭祀时要供生肉。古时人们以
冷猪肉祭祀孔子,一些名儒也陪着享用,人们便用“吃冷猪肉”讥讽人脑子里充满了
封建思想。
(2) 蔬菜
蔬菜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纤维素,中国的传统饮食历来爱食蔬菜,蔬菜的种类
也十分丰富。在众多的蔬菜中,
“豆腐”是中国人民独创的深受民众喜爱的一种食材,
豆腐质地软而嫩,于是人们用“刀子嘴豆腐心”形容人说的话虽然像刀子一样厉害,
心却像豆腐一样柔软。人们还将女人的白嫩和柔软跟豆腐联系在一起,用“吃豆腐”
比喻占女人的便宜。
西方人对蔬菜的吃法以凉拌生吃为主,中国人对于蔬菜则喜欢烹调熟食,尤其喜
欢“炒”。即把多种蔬菜,包括肉食,一并切碎混合在一起翻炒,并在加热过程中加

27
第三章 “吃”字惯用语的文化内涵分析 “吃”字惯用语研究

入调味品。这种烹调方法在西方并不多见,所以欧美没有“炒”这个词。在汉语里,
人们把炒菜的动作映射为古代惩罚人时打板子的动作,所以“吃小菜”比喻受人惩罚,
程度较轻;“吃大菜”比喻挨打,程度较重。
(3) 水果
秦汉大一统之后,西域的葡萄、西瓜、石榴等水果纷纷传入,丰富了中国的水果
类型。水果由于其口感美味,营养价值高,深受民众的喜爱。人们根据水果的自身特
点引申出一系列惯用语,葡萄有籽有皮,口味酸甜,人们用“吃葡萄不吐核儿”比喻
对于别人的欺负无力反抗,只能忍受。用“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比喻自己
得不到的东西就说不好。柿子成熟以后是软的,人们就用柿子的软比喻人的软弱,用
“吃柿子拣软的捏”比喻挑软弱的人欺负。
3.调味品
如果说西方人吃的是食物,中国人吃的则是“味道”。中国的饮食烹饪艺术很大
程度上就是味道的艺术。中国的饮食烹饪讲究“五味调和”,即酸、辣、苦、甜、咸
要相互渗透,以达到味之和谐感,即老百姓口中的“香”,如果一个人能“吃香的,
喝辣的”,就代表他生活富裕。
中国饮食烹饪所使用的调味品是世界上最多的。倘若只使用一种调味品,便很难
烹制出美味,因此中国烹饪的调味品有盐、醋、酱、糖、辣等数百种。反映在惯用语
中,有来源于历史典故,形容人嫉妒的“吃寡醋”;也有用“盐”作喻体的“吃大酱
还咸盐”、“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等。
中国的烹饪调味并不仅仅局限于使用调味品,美味的获得并不能单靠各种味料形
成,于是人们利用各种辅料来配合调味品,以达到美化食物味道的目的。最为人们常用
的便是葱、姜、蒜,反映在“吃”字惯用语中,有“吃生葱的”
“吃葱吃蒜不吃姜”等。
4.饮品
古人很早就把饮品看作是与食品相互和谐的一个整体,人们吃饭要配有饮品。中
国传统的饮品主要有汤、酒、茶。既然是饮品,我们应该说“饮”或者“喝”,不过
汉语里却有“吃竹笋汤”“吃两家茶”“吃讲茶”“吃酒”的说法。这主要是因为,这
些传统的饮品最早是作为菜肴汤料,供人下饭的。古代的酿酒技术不高,所酿的酒类
似于粥状物,酒底也是要被人们吃掉的;而最早的茶是可以被人们直接咀嚼,或佐以
食料煎食的,所以以前的“吃”作吃喝之用。

28
“吃”字惯用语研究 第三章 “吃”字惯用语的文化内涵分析

(1)汤
汤,在古时被称为“羹”,是用作“下饭”的菜肴兼饮料的食品。惯用语“吃了
迷魂汤”比喻被花言巧语所迷惑;“吃竹笋汤”是受刑杖的戏称。
(2)酒
酒是我国的传统饮料,也是中国人在饭桌上最喜欢的饮品。原始社会时期,古人
就开始以黍酿酒,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酒”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中国这个注重人情的
社会里,酒拥有神奇的力量,它可以让人们互吐心声,拉近陌生人的距离,增进彼此
的感情。请客吃饭时,主人认为客人吃饱喝醉方为最好,所以“吃饭不饱,喝酒不醉”
形容送人的钱或东西太少,没太大作用。中国的这种注重形式和排场,饮酒无度,不
注重适量的饮食观念是饮食文化中的一个弊端。
(3) 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有兴奋、解乏的作用,同时具有保健功能,历来备受中
国人喜欢。中国的“茶文化”早在唐代时期已经形成,陆羽的《茶经》是一部茶文化
专著。中国人饮茶成风,品茶是一种集娱乐、养生和人际交往为一体的高雅活动,由
此形成了一系列的茶风、茶礼、茶俗。旧时发生争执时,双方要到茶馆里请人评判是
非,即“吃讲茶”。古时女子受聘要先喝男方家的茶,同时受聘于两家即“吃两家茶”。

(三)“吃”之风俗和社交

风俗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在中华民族的风俗文化中,“吃”占据着
非常重要的地位,举凡婚丧嫁娶、加官进爵、节日庆典等,人们总是会和“吃”联系
起来。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胙肉”(即“冷猪肉”)来敬献先人和神灵,所以有了惯用
语“吃冷猪肉”,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动即“吃清明酒”;举行婚礼要“以茶为礼”,一
位女子不能同时和两个男子定亲,即“一家不吃两家茶”,如果一方反悔,亲事被搞
砸,即“打坏坛子酒”;倘若有人“吃皇粮”了,也要设宴庆祝,还需向天子献食;
文人墨客 闲时三五成群,觥筹交错,以食表意,畅抒胸怀,总之,各种典礼社交
处处离不开“吃”。
从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也可以看到“吃”文化的这种渗透: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除夕夜全家人要围在一起吃“年夜饭”,

29
第三章 “吃”字惯用语的文化内涵分析 “吃”字惯用语研究

象征辞旧迎新;正月十五吃元宵,象征团团圆圆;寒食节为了纪念介子推要禁食;清
明节要用食物祭奠先人;端午节人们包粽子纪念屈原;七夕节人们摆贡品瓜果祈求赐
巧;中秋节,吃月饼,思故乡,以示团圆,;重阳节,吃年糕,喝菊花酒,以求长寿;
腊八节,喝腊八粥等,“吃”在民众心中的地位在传统节日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当代中国,婚宴、乔迁宴、满月宴、庆生宴、升学宴、贺寿宴,各种名目的宴
会频繁地穿插在我们的生活中。朋友礼贺,商业往来、迎来送往也都习惯通过一起吃
饭,在饭桌上沟通感情,增进友谊。大到国家领导人之间的会餐,小到家庭聚餐,对
于中国人而言,“吃”不单单是为了满足生存和生活的果腹活动,它更是人与人之间
情感交流和沟通的纽带,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会交往活动。

二、“吃”字惯用语所体现的哲学观念

中国人习惯从普通的饮食生活中感悟和体味人生,哲学家们更是如此。他们的政
治主张或许不同,却都不约而同的把目光投向现实人生。从“吃”字惯用语所反映的
中国饮食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哲学流派所闪现的思想之光。

(一)儒家的“仁”“和”

中国的饮食文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大,儒学家们历来对“吃”持有积极肯定的
态度,认为吃饭问题关乎国家的稳定。“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孟子的“仁政”理
想即让人们“吃得饱穿得暖”,以尽“仰事俯畜”之责,即人只有先解决了吃饭问题,
才可以做到对上孝敬父母,对下养活妻儿。儒学家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也不过
是实现普天下之人“皆有所养”,即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由此可见,
“吃”在古
代哲学家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孔子宣扬的“仁”以及在仁学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信”的直接目的
就是“和”,中国人自古尚“和”
,以“和”为美,这贯穿于饮食文化中。中国人所吃
的食物不像西餐那样单调,中国人的饮食讲究主食与副食的搭配,在烹饪过程中讲究
主料与辅料的搭配,美食的核心是“五味调和”。无论是饮食的种类,还是烹饪的方
法,中国人都十分注重整体的效果,要达到多样而统一,和谐而丰富。 “和”是建
立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的,是求同存异。这种思想促成了中国饮食兼收并蓄的特征,
在自身饮食文化的基础上,中国饮食广泛借鉴了其他国家的饮食文化精华,为自己注
入了营养和活力,从而获得了长久的发展。

30
“吃”字惯用语研究 第三章 “吃”字惯用语的文化内涵分析

中国饮食文化的“和”还体现在“吃”所连接的人际交往上。古人有言“饮食所
以合欢也”,中国人不论贫富,在生活中遇上大事小事都喜欢通过开设宴饮来聚一聚,
无论是婚丧嫁娶、乔迁开业;又或者孩子满月、老人做寿;甚至儿女考上大学、职务
得到晋升,中国人都要大张旗鼓地请客吃饭,吃的食物也要讲究和谐而多样,这种通
过群享饮食来沟通感情的方式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敦亲睦友这种和谐人际关系的追求。
这种尚“和”的人际关系追求在“吃”字惯用语中也有所反映,
“吃大锅饭”
“吃百家
饭”说明了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和睦的人际关系;
“吃哑巴亏”
“吃眼前亏”反映了人
们对于和谐人际关系的追求,宁愿牺牲自己的一些利益,也要维持一个相对和睦的关
系。例如:赵森真被这顿拳头打怕了,有心报告王胖子,又怕小马的拳头,无奈何,

只好吃个哑巴亏。(张孟良《儿女风尘记》三部三)

(二)儒家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建立在践行“仁道”“以和为贵”的思想基础上,以“中和”为追求
目标的立身行事的最高准则。关于“中和”,《礼记﹒中庸》中是这样表述的:“中也
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到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0 即
世间万物尽管千差万别,聚在一起却能够共生共存、协调和谐。实现“和而不同”,
多样的统一。
“吃”背后的中国饮食文化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这种“中和”理念。“中和
之美”是我国传统文化在各个领域所追求的最高审美理想。拿食物的烹饪技艺来说,
这里的“中”和“和”都有合乎法度的意思。“中”指适中,即烹饪时要五味调和,
掌握好烹饪的“度”,既不能过咸也不能过淡,既不能过老也不能过嫩,既不能过于
油腻也不能过于清淡等;“和”指的是调和,无论是羹汤的调制还是菜肴的炒烩,都
需要烹饪者运用一定的调和技法,才能烹制出佳肴美味。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要实现这种“中和之美”,就必须坚持中庸之道。中庸即处
理问题时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既不能不到位,也不能太过分。受这种观念影响,中
国人践行中庸之道,很多人对生活的追求是“吃不饱饿不死”就好,在日常生活中不
喜欢出头,喜欢随大流,容易对现状满足,对“吃了五谷想六谷,做了皇帝想登仙”
那样贪心不足的人进行嘲讽和批判。

40
张梦新,张卫中.中华古文精粹[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82.

31
第三章 “吃”字惯用语的文化内涵分析 “吃”字惯用语研究

(三)阴阳五行学说

中国人追求食物的至味,在饮食烹饪中讲究“五味调和”,
“五味调和”是中国古
老的烹饪理论,它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五行学说。
原始的五行学说把自然界和人的活动分为“五行”,即“水、火、木、金、土”
这五类物质。 五行学说把人类的饮食活动归为“土”类,因为人们吃的谷类、蔬菜
等主要食物在土里生长。
《尚书·洪范》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
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墙。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
酸,从革作辛,稼稿作甘”41。五行学说认为“水、火、木、金、土”分别对应中国
饮食中的味道即“咸、苦、酸、辛、甘”,合称“五味”。五行学说认为,“五行”的
五类物质虽然性质不同,但并非彼此孤立,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生相克的。五行
统辖五味,因此烹饪者在烹饪时必须要使“五味”调和,使“五味”由多样的差异达
到适度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饮食文化“中和”的最高审美要求。

(四)道家“天人合一”

中国人的“吃”文化和行为蕴含着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天人合一”是道
家思想的精华。道家崇尚自然,主张“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老子如是说“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2,意思是道虽然生长万物,但道是自然而然,不加造
作的。从而遵循于道的天、地、人也必须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只有遵循自然界的
法则,人才能为自然界所接纳。
中国的饮食文化体现出了强烈的“天人合一”思想,这是人们敬畏自然,崇拜自
然的反映。受客观的自然条件制约,中国人很早就过上了相对安稳的农耕生活。于是
人们衷心感谢大自然的恩赐。另一方面,大自然带来的诸如干旱洪水一类的灾害肆虐,
人们由于认知有限,难以理解大自然中如此神秘的现象,于是人们敬畏自然,崇拜自
然。
大自然赐予了我们食物,人类通过“吃”来摄取大自然的营养物质,从而维持自
己的生存和进化。在人类的繁衍中,人们与大自然互相依存,交融共荣。人们对粮食
的种植讲究遵循农作物的生长规律,
“不违农时”。在饮食上人们也十分注重与自然的
41
张广明.中国古典文学名篇精粹[M].内蒙古: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0:2.
42
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59.

32
“吃”字惯用语研究 第三章 “吃”字惯用语的文化内涵分析

运行规律相协调,烹饪食物时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的因素,吃食物时也要根据季节不
同,时间不同而选择不同的食物。

三、“吃”字惯用语所体现的中国人思维模式

汉民族历经数千年风风雨雨的捶打磨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生存环境影响下,
形成了带有自己民族特点的思维模式。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也是思维必不可少的
工具。
“吃”字惯用语深受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和制约。透过对“ 吃”
字惯用语的研习我们可以看到汉民族思维模式的多个侧面。

(一)直觉和整体思维

中国的传统思维,本质上是一种直觉思维。直觉思维即人们根据以往经验形成的
直觉顿悟对事物进行直接的判断,从而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与西方人习惯于琐细的
逻辑推理不同,中国人更多地通过“悟”去感受大千世界。汉语语法就深受这种轻逻
辑重体悟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印欧语言以动词为核心,词类和句法成分一一对应;汉
语语法则表现出了以意统形、讲究意合的特征。“吃”字惯用语中,大部分的词语都
缺少主语成分,如“吃口水”“吃荤饭”“吃白食”“吃两家茶”等,但是这并不影响
人们对词义的理解。还有一些词,如“吃一看二”
“吃隔壁帐”
“吃瓦片”等,按照正
常的逻辑,“吃”是不能和“一”“帐”“瓦片”搭配的,不过中国人可以凭自己的感
悟将这些词语整合起来,从而领悟其中的含义。
直觉思维偏重于对物象的整体把握。在进行思维活动时,汉民族习惯于依据自己
的价值取向在经验范围内把各个事物看作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从而完成主客体之
间的彼此认同。这种整体性思维方式同样影响到了语言,例如:
“吃八方”、
“吃耳光”
“吃劳金”,如果我们将它们拆开当作自由词组来看,
“八方”
“耳光”
“劳金”都是不
可以用来“吃”的,将它们作为“吃”的受事,在逻辑上是行不通的。不过,如果我
们从中国人重整体、重直观体悟的思维方式出发,将它们看作是一个整体,即“吃”
字惯用语,我们便可以透过它们的字面意义去发掘其引申义。

(二)形象思维

中国人在思维时,总是习惯于透过外部世界客观事物的形象,和脑海里的相关事
物产生联系,从而进行思考,即所谓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又被称为“悟性思维”,

33
第三章 “吃”字惯用语的文化内涵分析 “吃”字惯用语研究

是从感官可感知的具体事物的形象入手,进而通过运用联想、想象等思维形式,达到
对事物的本质认识。
与西方人重视演绎和逻辑,抽象和分析的思维推理方式不同,中国人的形象思
维是非逻辑性的,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它实质上就是“人们根据事物的相似相近点
来进行一种类比推理,从而在一种形象的运动与转换中完成一个由已知推知未知的过
程”43。“吃”字惯用语中所蕴含的隐喻和转喻体现了汉民族的这一思维方式,同时
受这一思维方式的影响表现出了生动形象的特征。
“吃”字惯用语中,广泛地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吃”的原型义是“把食物
等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人们根据“吃”这种可见的直观的现象,通过一系列
的想象和联系,隐喻出了“消耗”“依靠”“获取”“领会”等抽象意义。又如:人们
用“吃软饭”这一具体的行为来讥讽男人靠女人养活;“吃刷锅水”用来比喻和结过
婚的女子成亲;受人多种恩惠和帮助是“吃人稀的,拿人干的”;专门挑选软弱的人
欺负是“吃柿子拣软的捏”这样的比喻比比皆是,它反映了中国人形象性的思维方式,
通过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形象,充满了朴实亲切的生活气息,给人以身临其境的
感受。

(三)螺旋形思维

同西方人直线形的思维路线不同,中国人的思维路线呈螺旋形,螺旋上升,具有
很强的间接性。中国人螺旋形的思维路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喜曲不喜直”,具有很强的间接性。具体表现在:思
考问题时迂回曲折,语言表达含蓄委婉。这与中国人受儒家中庸之道影响,追求和谐
有关。这种思维习惯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中国商人喜欢在饭局上
谈生意,在他们看来,喝酒或娱乐是一个有效的迂回策略;男女青年在谈恋爱时也总
是以含蓄的方式来表达爱意;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充当“老好人”,说话办事奉行不
得罪人的原则等。从语言特点上来看,“吃”字惯用语表义含蓄,耐人寻味。例如:
讥讽人说出来的话和别人一样,用的是“吃口水”;比喻没来由的嫉妒是“吃寡醋”;
没得到好处,却惹了麻烦即“吃不到羊肉惹一身臊”;形容人贪心不足用“吃了五谷
想六谷,做了皇帝想登仙”等等,“吃”字惯用语多含贬义,这些比较含蓄的说法,

43
王苹.汉语修辞与文化[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4.

34
“吃”字惯用语研究 第三章 “吃”字惯用语的文化内涵分析

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讥讽和批判的尖锐性,让人情感上更容易接受。
其次,中国人的螺旋形思维路线还表现在对事物重复性的深化阐释上。为了厘清
概念,阐明问题,人们往往会在已有表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重复阐述。这种重复并非
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螺旋上升式的思考,是更进一步的思考和论述。“吃”字惯用
语中,“吃饱了撑的”讥讽人闲着没事,专干无聊的事情,在“吃饱了”的基础上,
人们还要补充“撑的”来强调其无聊的程度;
“吃不了兜着走”,单有“吃不了”无法
阐明其要表达的意思,于是人们进一步补充“兜着走”,比喻后果严重,不管是否能
承受都得承受。类似的还有“吃了五谷想六谷,做了皇帝想登仙”,
“吃一节,剥一节”
等,都反映了中国人螺旋上升式的思维特点。

(四)集体本位思维

受长期形成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中国人的思维具有集体本位的特点。
具体表现在:中国人在思考问题时,往往会从他人或集体的角度出发,具有较强的整
体观念和大局观念。至于个人的立场或利益则常常被我们放在第二位,这与西方人注
重个人利益,追求个性的思维模式正好相反。
在集体本位思维模式的影响下,中国人在思想上对集体存在着依赖心理,反映在
惯用语中,“吃八方”“吃百家饭”“吃大锅饭”等都反映了广大民众在中国这个人情
社会中,对集体所表现出的认同和信赖。反过来,假如谁脱离了集体,持有和大家不
同的看法或做了与大家不同的事,人们则会予以讥讽和批判。“吃小灶”比喻享受特
殊照顾和待遇;“吃独食”比喻自己独占好处,它们都具有浓厚的贬义色彩。

四、“吃”字惯用语所反映的民族传统性格

(一) 务实忠厚

“吃”作为中国人的第一等大事,被人们赋予了广泛的意义,
“吃”字惯用语在惯
用语这个大家族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自古注重现世,务实的
性格特征。
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以解决人生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受此影响,务实的性
格特征广泛地存在于每个人身上。中国人安身立命讲究脚踏实地地从实际出发,解决
现实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好骛虚幻,踏踏实实做人,在现实中履行自己的义

35
第三章 “吃”字惯用语的文化内涵分析 “吃”字惯用语研究

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这种务实性格的影响下,中国民众非常关注现实生活,
关注饮食,关注“吃”。由此,一个“吃”字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它背负
着多种多样的意义与事物、方法、用具等相关的东西一起融入了惯用语的创造和发展
中。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华民族在注重现世,务实的基础上,还养成了忠诚厚道的
民族性格。中国人民重人伦、崇道德。哲学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
他教育人们要孝敬父母,从报父母之恩推及报君王、国家之恩。由此,报恩思想是中
国人忠厚性格的一个具体表现。在中国人朴素的思维中,谁给我饭吃,我便应该为谁
效力,所以“吃黑饭,护漆柱”是人们所提倡的,“吃官饭放私骆驼”、“吃霸王饭给
刘邦干事”这种吃别人饭却不懂得报恩的行为被人们贬斥。这种性格特点一方面有利
于维护社会关系的稳定,另一方面却抑制了人们天性的发展,而且盲目的“忠”很容
易发展为“愚忠”。

(二)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44,这句话可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一个性格特点。
“自
强不息”表现了中国人民不怕吃苦,奋发图强的优良传统,它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
一个动力基础。长久以来,中华民族得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倒,正是由于它的子
民对国家自立、自强、自尊的强烈渴望以及不惧艰苦,对国富民强所做地不懈努力。
就“吃”字惯用语而言,它承载着中国人民不怕“吃苦头”,追求自强自立的优
良传统。“吃白墨饭”指以教师为职业;“吃官司饭”指靠帮别人打官司过日子;“吃
开口饭”指以说唱为职业;此外还有不太光彩的“吃把势饭”,不同的人都在根据自
己的特长努力地养家糊口,实现自己的价值。
“劳动最光荣”,人们对于那些“吃白饭”
(光吃饭不做事) “吃白食”
(白吃东西不付钱)
“吃干饭”
(只吃饭不干事)一类好
吃懒做,不懂得自立自强的人给予了讽刺和批判。同时,人们注重靠自身的努力和能
力来不断发展,因此“吃软饭”(靠女人养活)“吃老本”(靠以前取得的功劳生活)
“吃祖宗饭”(靠先人留下的财富过日子)都含贬义,表达了民众厌恶的感情色彩,
这也从侧面再次说明了中国人自强不息的性格特征。

44
易经[A].张广明.中国古典文学名篇精粹[M].内蒙古: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0:1.

36
“吃”字惯用语研究 第三章 “吃”字惯用语的文化内涵分析

(三)重视人情

受儒家和道家学说的影响,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非常看重感情,具有很强的人情
观念,这也是东方人的一个普遍性格特征。
一方面,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讲究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友好往来。中国人重
视人情,把那些心肠硬,不通人情的人比喻为“吃铁块拉钢条”;人们讲究彼此团结
共事,合作互利,对“吃隔壁帐”、
“吃小灶”这种对某一个人进行特殊照顾的行为嗤
之以鼻。从这方面讲,这种观念和行为有利于人们的进一步交往以及和谐关系的构建。
另一方面,在中国这样一个过度讲究人情的国度,以人情代替法律的现象比比皆
是。许多依照规则和法律办不成的事,通过搞人情、拉关系,就能把它办成。这样一
些有权势的人利用手中的权利开始“吃荤饭”
“吃飞利”,给的好处少了,他们还会嫌
“吃饭不饱,吃酒不醉”,于是“情大于法”的不正常现象便屡见不鲜。中国的这种
人情观念对社会生活影响非常深厚,甚至于中国人求职找工作也得“吃裙带上衣食”,
即使找到工作,也得“吃眼角食”,看别人的眼色办事,不然在职场上会屡屡受挫。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人重视人情显然有其不利的一面。
汉语中的“吃”字惯用语充分反映了中国悠久而深厚的饮食文化根基,其中蕴含
着古人富有智慧的哲学观念以及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鲜明的性格特点。如果以
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不了解这些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他们就无法真正弄懂
汉语中的“吃”字惯用语。

37
第四章 “吃”字惯用语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吃”字惯用语研究

第四章 “吃”字惯用语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一、“吃”字惯用语教学的意义

惯用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词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吃”字惯用
语作为一类包含中国特色饮食文化的惯用语,蕴含着中国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与众
不同的表现力。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这类包含着文化内涵的词汇往往是二语
习得者的兴趣所在。对于那些具有中高级汉语水平的二语习得者来说,对“吃”字惯
用语的学习,不仅是他们的兴趣需要,更是他们对汉语更深层次学习的要求。汉语作
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对“吃”字惯用语进行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二语习得者的语言交际能力

第二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语言学习者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吃”
字惯用语以其简短精炼、通俗形象的特征在日常交际中被母语为汉语的人们广泛使
用,然而对于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学习者来说,包括“吃”字惯用语在内的惯
用语是他们学习汉语的一个难点。很多时候,他们虽然能够理解惯用语中的每一个字
的含义,可将它们组合起来,却无法理解惯用语的意思,更不知道应该如何使用。因
此,对“吃”字惯用语的教学可以帮助二语习得者扩大词汇量,掌握惯用语的学习方
法,进而提高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语言技能。
1.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
惯用语的口语性很强,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广泛使用。例如:如果考试得了零分,
中国人会说“我这次考试吃了个鸭蛋”。母语非汉语的汉语学习者如果了解汉语惯用
语“吃鸭蛋”的含义,便很容易理解说话人所表达的含义,反之则不然。
汉语水平考试(HSK)是专门用来测试母语非汉语者汉语水平的一项权威性考试。
在 HSK 的试题中,听力占了很大的比重。“吃”字惯用语由于被人们在口语中频繁使
用,经常出现在听力试题中。例如:
女:亲爱的,我今天买了这么多东西,真是太高兴了!

男:像你这么花钱买东西,我可吃不消
...。
问:男的意思是( )
38
“吃”字惯用语研究 第四章 “吃”字惯用语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这个题目是对惯用语“吃不消”的考察,“吃不消”指不能忍受,不能按照它的
字面意思理解为不能消化食物。对“吃”字惯用语进行教学,可以帮助二语习得者更
好的应对这一类题目。
2.口语表达能力的增强
当汉语学习到一定程度时,口语表达的能力会显得非常重要,它能最直接的显示
汉语学习者水平的高低以及汉语流利程度。新改版的 HSK 增加了口语部分的考察,这
再次证明了口语表达的重要性。
“吃”字惯用语是中国先民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活生生的口头用语,二语习得
者如果不了解“吃”字惯用语,在很多的表达中将会词不达意。反之,如果他们掌握
了“吃”字惯用语,在很多时候,用很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生动地表达一个完整的意
思。例如:
“考试的时候绝对不能作弊,让老师发现了,你就‘吃不了兜着走
......’了。”
“吃不了兜着走”比喻自己造成的恶果,不管是否能承受都得承受。如果说话
者没有掌握“吃不了兜着走”,他大概浪费一些口舌,还未必表达得清楚。
3.阅读能力的提升
“吃”字惯用语由于在口语中被广泛使用,所以也进入到了我国的一些著名的文
学作品中,像《红楼梦》、
《西游记》、
《水浒传》、
《三国演义》等名著,都不同程度地
采用了当时流行的惯用语。“吃”字惯用语也广泛出现在现当代文学作品、杂志和新
闻报导中。如果无法理解“吃”字惯用语,二语习得者在阅读时将会出现阅读上的障
碍。如:
“老头子说:
‘好倒很好,不过芙蓉是从小养来给小狗儿做媳妇,若是把她嫁了,

我们不免要吃
.她外家的官司
..。’”(“在费总理的客厅里”/《许地山选集》下,9 页)
4.写作水平的提高
“吃”字惯用语虽然结构短小精干,但具有超字面意思的复杂语义和鲜明的感情
色彩,又因为它们大都选自现实生活的鲜活片段,因而具有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在
写作时使用“吃”字惯用语,能够使语言生动活泼,具有形象性,同时色彩鲜明,给
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
高伟千方百计想要巴结市长,结果每次拿着礼品登门拜访,都吃了闭门羹
.....。

39
第四章 “吃”字惯用语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吃”字惯用语研究

“吃闭门羹”在这里形容被市长拒之门外。“吃”字惯用语的使用,可以使语言
形象,表达更加生动幽默。因此,二语习得者如果想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掌握包
括“吃”字惯用语在内的惯用语是十分必要的。

(二)有利于二语习得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在上一章,本人已经就“吃”字惯用语所蕴含的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做了专门的
论述,通过“吃”字惯用语的教学,我们可以更好地宣传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从而弘
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华文明。例如:在讲解惯用语“吃霸王饭给刘邦干事”
时,我们可以给二语习得者讲述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在中国的秦代末期,西楚霸王项
羽和汉王刘邦争夺天下。韩信是一名杰出的军事家,他一开始投奔项羽,即“吃霸王
饭”,后来却转投刘邦,“给刘邦干事”。人们就用“吃霸王饭给刘邦干事”来讽刺那
些拿着这方的好处却给另一方出力的人。
通过这样的讲解方式,一方面可以加深二语习得者对惯用语的理解,使它们对“吃
霸王饭给刘邦办事”的印象更为深刻。另一方面,通过在惯用语讲解中潜移默化地介
绍中国历史,可以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语习得者大多来自异国,当他们
开始接触一种和本族完全不同的历史文化时,往往具有浓厚的兴趣。教师这时候还可
以顺势介绍“四面楚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等与“楚汉之争”有关的典故给二
语习得者认识,以供感兴趣的学生课下进一步研习。在这个过程中,二语习得者学习
汉语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

(三)有利于提高二语习得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二语习得者学习目的语的一个最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够熟
练地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活动。二语习得者通过学习“吃”字惯用语,不仅可以扩大
汉语词汇量,而且可以了解并熟悉“吃”字惯用语所蕴含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性格
特点等文化内涵。这样,当他们在和中国人进行交际时,由于文化差异所产生的交际
障碍就会减小很多。而且,二语习得者通过对“吃”字惯用语的习得,在交际中,他
们可以用一种更加地道的中国式表达方法来表达自己想说的。例如:当一个二语习得
者要描述一个人“爱开玩笑,爱占女人便宜时”,如果知道惯用语“吃豆腐”,就可以
表述为“爱开玩笑,爱‘吃豆腐’”,这样子的表达既符合汉语口语的特点,又含蓄委
婉,容易让人接受,在交际中也就没有障碍,保证了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40
“吃”字惯用语研究 第四章 “吃”字惯用语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吃”字惯用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引起我
们的重视。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关于惯用语的专门教材和双语词典很少,仅
有的几部如《外国人说熟语》,也是作为选修课的教材在使用。教师在教授惯用语时,
往往是碰到一个讲一个,而且讲解方式同其他词汇一样,讲清楚语义便立即跳到了例
句部分,很少涉及文化的东西,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吃”字惯用语的语义一知半解,
《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45 (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
更不清楚其使用的语境。
年) 作为一份指导性文件,在其所收录的 8822 个词汇中,惯用语只有四十几个。与
之相反的是,在 HSK 考试中,包括“吃”字惯用语在内的各种惯用语不同程度地出
现在各种题型中,尤其是听力理解部分和阅读理解的“词汇”一项,很多学生失分就
失在对惯用语的不理解上。在这种背景下,将“吃”字惯用语作为一个范例,通过研
究它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选词,并对其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进而指导整个
惯用语的教学显得很有必要。

二、“吃”字惯用语的教学选词

(一)“吃”字惯用语的选词原则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教什么”和“怎样教”是两个基本的问题。我们
首先要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才能深入地研究“怎么教”。本文所研究的《常用
惯用语辞典》(辞海版)中的“吃”字惯用语多达数百条,究竟哪些惯用语该教?哪
些惯用语不用教?我们应该抱着科学的态度,对“吃”字惯用语有所筛选,从而进行
有重点的教学。本人认为,对“吃”字惯用语的筛选,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高频率原则
高频率原则是我们筛选“吃”字惯用语的首要原则,“吃”字惯用语虽然口语性
强,但在书面语中也经常被使用。因此筛选语料库中使用频率高的“吃”字惯用语,
可以帮助我们科学地分析汉语母语者对各个“吃”字惯用语使用的频率,从而我们可
以选择那些常用的、使用频率高的、对二语习得者有实用交际价值的“吃”字惯用语
进行有针对的教学。
2.全民性原则

45
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考试中心.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修订本)[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
社,2001.

41
第四章 “吃”字惯用语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吃”字惯用语研究

对“吃”字惯用语的选择要遵循全民性原则,适当舍弃一些地方色彩太浓的惯用
语。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因此一定要遵循“符号共享”的规则,即要保证大多数人听
得懂,看得懂。“吃”字惯用语中有一些地方色彩太浓,没有进入或没有完全进入民
族共同语。例如“吃白相饭”,是上海方言,旧上海称流氓为“白相人”;“吃生活”
也是上海方言,指挨打。以上类似的惯用语在当代使用频率并不高,没有多大的交际
功能,因此没有必要被选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用词。
3.高品味原则
对一些品味太低的“吃”字惯用语,我们最好不要选用。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
学中,我们教授“吃”字惯用语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二语习得者感受中国语言的独
特魅力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是,由于惯用语产生于民间并被广泛流传,不可避
免地会带有一些粗俗的脏话和品味低的导向不健康的词条,例如:
“吃了蜜蜂屎”,形
容非常高兴;
“吃人饭不拉人屎”,斥责人尽干坏事;
“吃野食”,比喻男女偷情。这类
惯用语应该被排除在“吃”字惯用语的教学选词之外。
4.时代性原则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选用的“吃”字惯用语应该是具有现代生命力的。
“吃”
字惯用语作为词汇的一部分,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反映了新事物产生和旧事
物消亡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吃”字惯用语,如 “吃
大户”
(旧时灾荒年饥民们到有钱人家去夺取食物)、
“吃二毛”
(现在“二毛”钱已经
消失),已经不常被人们使用,汉语为母语者也未必能理解其含义。对于这类“吃”
字惯用语,除了要用来介绍中国历史背景知识,否则不应用于教学。

(二)对“吃”字惯用语的教学选词

1.北大 CCL 语料库的词频统计


对二语习得者来说,学习汉语的最终目的是要同汉语母语者进行流畅的交流沟
通。因而,在选定“吃”字惯用语的教学用词时,汉语母语者对各个“吃”字惯用语
使用频度的高低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标准。为此,本人采用目前国内比较具有权威性的
北京大学 CCL 语料库检索系统(网络版)对《常用惯用语辞典》(辞海版)中的 118
条“吃”字惯用语进行了统计。各个“吃”字惯用语在 CCL 中出现的频次详见附录。
通过对“吃”字惯用语各条目频次的统计,本人发现,频次最高的“吃不饱”
“吃

42
“吃”字惯用语研究 第四章 “吃”字惯用语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不消”“吃大锅饭”等,达数百条;而频次最低的像“吃凌冰粮”“吃隔壁帐”“吃
大酱还咸盐”等,在数据库里的条目数为零。本人还发现,频次低的条目大多不符合
我们筛选“吃”字惯用语所要遵循的全民性、高品味和时代性原则。为此,本人大胆
舍弃了频次为“0”“1”“2”的“吃”字惯用语,以免增加二语习得者学习的负担,
还“吃力不讨好”。本人初步保留的频次较高的“吃”字惯用语如下(从左至右,从
上至下,按频次顺序排列):
图表 3 CCL 中词频大于 2 的“吃”字惯用语排列

吃不饱 吃不消 吃大锅饭 吃苦头 吃官司 吃力不讨好


吃皇粮 吃不准 吃老本 吃闲饭 吃眼前亏 吃饱了撑的
吃得开 吃不了兜着走 吃不开 吃豆腐 吃回扣 吃回头草
吃闭门羹 吃错了药 吃窝边草 吃干饭 吃祖宗饭 吃了豹子胆
吃哑巴亏 吃大户 吃小灶 吃白饭 吃香的喝辣的 吃现成饭
吃不透 吃软不吃硬 吃独食 吃白食 吃子孙饭 吃定心丸
吃人不吐骨头 吃劳金 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 吃洋饭
吃软饭 吃冷猪肉 吃耳光 吃瓦片 吃百家饭 吃硬不吃软
吃鸭蛋 吃讲茶 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 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吃枪药 吃了上顿没有下顿 吃大菜 吃八方 吃生活
吃开口饭 吃挂落儿 吃不饱饿不死

关于“吃”字惯用语在 CCL 中的词频统计,有几点需要说明:


第一,在利用 CCL 数据库进行检索时,检索结果中的有些条目是“吃”字惯用语
的字面意思。例如:“吃大菜”共检索出 21 个条目,但其中的 17 条都表示的是“吃
大菜”的字面意思,只有 4 条表示的是它的惯用语意思,即“挨打”。针对这种情况,
本人只统计把它作为惯用语来表达的条目,“吃大菜”的频次为 4。
第二,对一些异形同义的惯用语,本人采取了合并的方式来处理。如“吃挂落”
和“吃挂落儿”;
“吃柿子专拣软的捏”和“吃柿子拣软的捏”;
“吃不到葡萄,就说葡
萄是酸的”和“吃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等,本人将这些异形的惯用语全
部计入该惯用语的条目数。
2.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材大纲的统计
对“吃”字惯用语教学用词的筛选,除了要考虑汉语母语者使用频率的高低,还
必须要考虑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实际。目前,我们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并
未开设惯用语课程,也没有固定的教材。汉语水平大纲里的惯用语分布既零散,又不
全面。不过,通过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大纲和各类教材中所涉及的“吃”字惯用
语进行统计,我们可以为“吃”字惯用语教学选词的确定找到一些参考和依据。

43
第四章 “吃”字惯用语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吃”字惯用语研究

图表 4 大纲教材中的“吃”字惯用语统计

《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语法等级大纲》
《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
教学大纲 大锅饭、吃饱了撑的、吃不了兜着走、吃后悔药、吃哑巴亏
《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大纲》(高等)
《中高级对外汉语教学等级大纲》(词汇·语法)
《汉语熟语学习手册》 吃闭门羹、吃干饭、吃回头草、吃老本
熟语教材
《外国人说熟语》 吃闭门羹、吃后悔药、吃老本、吃闲饭
初级 《汉语口语速成(第二版)提高篇》 吃软饭
中级 《桥梁(第二版)》上、下 吃得开、吃不开
《高级汉语口语(第二版)》1、2 吃老本、吃鸭蛋、吃得开、定心丸、大锅饭
普通教材 《发展汉语高级汉语》(上)、(下) 吃闭门羹、吃小灶
高级 《发展汉语高级汉语口语》(上)、(下) 大锅饭
《汉语口语速成(第二版)高级篇》 吃回扣、大锅饭
《现代汉语高级教程四年级教材》 吃官饷、吃洋饭 、 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吃大锅饭、吃小灶

3.人工干预选词
以上是对“吃”字惯用语在 CCL 语料库里的词频统计以及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
学教材大纲中的分布统计,为了更准确合理地筛选出“吃”字惯用语,本人从以下几
方面进行了人工选词干预:
(1)对一些违反了“吃”字惯用语选词原则的词语,本人予以舍弃。“吃大户”
“吃讲茶”“吃冷猪肉”“吃劳金”“吃开口饭”“吃瓦片”“吃洋饭”具有明显的历史
色彩,人们现在已经很少再用,违反了“时代性”原则,应该予以舍弃;
“吃挂落儿”
“吃大菜”
“吃生活”具有明显的方言色彩,汉语母语者也未必理解它们的语义。
“吃
八方”指僧尼,道士等靠各方布施生活,一般人在交际中很少使用,这些惯用语不符
合“全民性”原则,也不能被选用。
(2)“吃”字惯用语中有一些条目,如“吃干饭”(只吃饭不干事)、“吃白饭”
(光吃饭不做事),
“吃白食”
(白吃东西不付钱),在结构,语义,语用方面都十分相
似,如果把它们全部教给二语习得者,很容易引起学习者的混淆。因此本人采取只取
其一的原则,通过比较它们在 CCL 数据库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材中出现频率的高
低,选取交际性更强的“吃干饭”作为教学用词,其他两个词则作为教学参考内容附

44
“吃”字惯用语研究 第四章 “吃”字惯用语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带提出,以供学习者根据兴趣有选择地学习。
(3)北大 CCL 数据库检索系统里收录的语料大多是书面语性质的,而“吃”字
惯用语的口语性很强,如“吃柿子专拣软的捏”,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使用的频率很
高,但在 CCL 数据库里的频次却只有两次,本人建议也将其收入“吃”字惯用语的教
学选词。
4.“吃”字惯用语教学用词的确定
经过以上从“吃”字惯用语选词原则的确立,到对 CCL 数据库和汉语作为第二语
言教材大纲中的词频统计分析,本人最终确定了“吃”字惯用语的教学用词共计 46
个,它们分别是:
图表 5 “吃”字惯用语的教学用词

吃不饱 吃不消 吃大锅饭 吃苦头 吃官司 吃力不讨好

吃皇粮 吃不准 吃老本 吃闲饭 吃眼前亏 吃饱了撑的

吃得开 吃不了兜着走 吃不开 吃豆腐 吃回扣 吃回头草

吃闭门羹 吃错了药 吃窝边草 吃干饭 吃祖宗饭 吃了豹子胆

吃哑巴亏 吃小灶 吃香的喝辣的 吃现成饭 吃不透 吃软不吃硬

吃独食 吃子孙饭 吃定心丸 吃人不吐骨头 吃软饭 吃耳光

吃百家饭 吃硬不吃软 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 吃鸭蛋

吃枪药 吃不饱饿不死 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 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吃柿子专拣软的捏 吃了上顿没有下顿

三、“吃”字惯用语的教学设计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全部教学活动可以概括为总体设计、教材的编写和选
择、课堂实际教学以及成绩测试四个环节。总体设计“就是要根据语言规律、语言学
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为全部教学活动设计或选择一种最佳教学方案”46。作为首要
环节,总体设计对其它的三个环节具有指导和规范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汉语作为第二
语言的教学效率。为此,本人以上一节选定的“吃”字惯用语为教学内容,拟从教学
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技巧、教学案例设计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总体
设计。
46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5.

45
第四章 “吃”字惯用语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吃”字惯用语研究

(一)教学对象

本设计的教学对象为在中国攻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高年级外国留学生,他们接受
的是正规的学历教育,毕业后将会被授予学士学位。本人将从自然特征和学习目的两
方面分析他们的特点。
1.自然特征
教学对象年龄多为 20 至 24 岁之间,对新鲜有趣的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
心;母语背景多样化,以英语和韩语、日语居多,有华裔;语言背景多为已通过 HSK
四级考试,也有部分人是通过了 HSK 三级考试,他们已接受过两到三年的汉语基础教
育。
2.学习目的
教学对象所学的专业为汉语言文学,学习汉语的目的大多为了更好地就业,从事
与汉语相关的工作,如:导游、对华贸易、汉语教师、翻译等,工作性质具有较强的
交际性。还有一少部分人学习汉语是出于对汉语这种语言的热爱,这一部分人学习汉
语往往具有很强的动力,学习的主动性的积极性很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结构层面
要求学生掌握某个“吃”字惯用语的语法结构、语义和语用特点,重点是要把握
住“吃”字惯用语意义的整体性以及它的转义,“吃”字惯用语通过比喻虚指和抽象
化了意义才是它具有交际功能的意义。此外,外国留学生要对“吃”字惯用语背后所
蕴含的中国饮食文化,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等内容有所了解。
2.能力结构层面
能力结构层面的目标才是“吃”字惯用语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目的。通过对“吃”
字惯用语的学习,留学生要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吃”字惯用语同中国人进行交
流沟通,达到语言内化的目的。此外,通过教授“吃”字惯用语,
要培养留学生掌握惯用语这一类词的学习方法的能力。

(三)教学原则

1.结合语境教学原则
“语境就是语言单位出现时的环境,一般分为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又叫社会

46
“吃”字惯用语研究 第四章 “吃”字惯用语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现实语境)”47.任何的语词是不可能脱离语境孤立地学会的,“吃”字惯用语更是如
此。“吃”字惯用语的口语性强,语义具有双重性,其字面意思和实际意思是不等值
的。当它单独存在时,很容易与一般的词组相混淆,如“吃豆腐”既可以作为一个整
体,以惯用语的形式出现,又可以作为动词“吃”和名词“豆腐”组合的一般词组出
现。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借助于它出现的语境以及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判断
清楚。例如
吃豆腐
①“白菜和豆腐,你吃哪个?”“吃豆腐。”
②你不要害怕,我人品很好,不会吃你的豆腐的。
结合语境,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判断出例①是一般词组,用的是本义,而例②是
“吃”字惯用语,用的是转义。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如果我们脱离语境,只是对“吃”字惯用语的语义
进行解释,那么留学生即使记住了它的含义,也不会使用,更不可能用于实际交际。
我们要在具体语境中教授“吃”字惯用语,可以是上下文语境,也可以是教师自己设
置的课堂语境,通过语境来引导留学生理解或猜测“吃”字惯用语的意思。例如:
48
“有好处的事应当分着干,不要一个人在那里吃独食
...。”
上下文是可以互相解释的,在这里,我们可以根据前一个分句“应当分着干”,
让学生推测,不要一个人做什么?学生很容易能联想到“吃独食”是与共享好处相反
的意思,即自己独占好处。
通过语境进行教学,有利于培养留学生猜词的能力,在进行阅读时,他们更容易
跳跃障碍,提高阅读效率。教师也可以避免难以解释抽象义的尴尬。
2.对比教学原则
在对“吃”字惯用语进行教学时,我们要重视汉语同留学生母语的对比教学。
首先,语言是相通的,世界各国的语言都存在着惯用语。“吃”作为一种人类最
基本的体验活动,反映在语言上,全世界的人们都对“吃”有着一些相似的认知体验,
拿汉语和英语来举例,两种语言中的“吃”都包含了“遭受”“消耗”的概念隐喻。
汉语里有“吃苦头”、“吃力不讨好”;英语里有“to eat stick”(挨棍子、挨打)、

47
钱玉莲.现代汉语词汇讲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92.
48
施宝义.汉语惯用语词典[K].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5:55.

47
第四章 “吃”字惯用语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吃”字惯用语研究

“eat money”(费钱),并且,“吃”和“eat”的受事都可以发生转喻,构成转隐喻
连续体。这样,当我们在对母语背景为英语的留学生进行教学时,通过对汉语和英语
进行对比,告知他们二者的相似点,他们便很容易理解汉语中“吃”字惯用语的语义。
其次,在注意到语言之间的相似点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忽略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
异性,这往往也是留学生产生文化负迁移,在运用汉语时出现偏误的一个最主要原因。
为了避免“吃”字惯用语学习中,留学生母语的负迁移影响,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
地把汉语跟留学生的母语进行对比教学。还拿中英“吃”字惯用语来举例,“吃”和
“eat”虽然在认知上有很多的相似点,但也存在许多差异。汉语中“吃”可以和各
种食物;食物的色、香、味、质;吃的场所、方式、餐具等各种受事搭配构成转喻或
隐喻。英语中“eat”往往只跟食物种类、吃的目的结果搭配构成转喻和隐喻。这与
中国人历来把“吃”看作人生的头等大事,把“吃”当作一种艺术和享受;而英语国
家则仅仅关注食物的营养健康的文化背景有关。
通过进行汉外对比教学,有利于加深留学生对“吃”字惯用语的认识和理解。不
过,这对教师提出了要求,即教师要对留学生的母语知识有所了解。
3.文化教学原则
语言的底座是文化。“吃”字惯用语中蕴含着丰厚的中国饮食文化,它的结构、
语义、语用特点无不打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我们在教授“吃”字惯用语的时候,要
有意识地对其背后的文化因素进行介绍,例如,在讲解“吃闭门羹”
“吃干饭”
“吃豆
腐”时,可以对中国独特的饮食习惯和特色食物进行介绍。这样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
“吃”字惯用语的印象,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继续学习惯用语的欲望。
另一方面,站在学习者角度,当留学生的汉语水平达到较高程度时,他们就不再
仅仅满足于汉语语言层面的学习,通过汉语了解中国文化成为了他们更迫切的要求。
他们渴望了解中国的历史,中国人的生活,以及中国厚重的文化。但是,从教学角度
来讲,集中的进行文化讲解会使课堂变得枯燥,也会超出留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时就
需要我们利用各种机会进行文化的输入。惯用语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凝缩,“吃”字惯
用语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缩影,其中蕴含着中国人尚“和”的哲学思想以及含蓄形
象的思维方式。通过对“吃”字惯用语文化内涵的讲解,可以让留学生了解中国的传
统文化和民俗风情。

48
“吃”字惯用语研究 第四章 “吃”字惯用语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在“吃”字惯用语教学中,加强惯用语的复习和重现,可以有效地减少遗忘。国
家汉办颁布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
(2007.11)提出了“注重教学中词汇的科学重现”
49
的基本原则。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研究,一个新词至少需要 6 至 8 次的重现,才能被
人们初步掌握。“吃”字惯用语由于其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的不一致,更加增加了留
学生记忆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通过及时有目的地重现来促进留学生对“吃”
字惯用语的记忆。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欧美学生来说,生词的重现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与日韩学
生相比,欧美学生的母语认知体系和汉语差异很大,这样,在记忆生词,理解语义方
面,他们常常会处于劣势。在对他们进行“吃”字惯用语教学时,要尤其注重惯用语
的重现。总之,无论留学生的母语背景如何,在进行“吃”字惯用语教学时,都不能
忽视对教学用词进行有效重现的作用,因此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都应该努力设法提高生
词在课堂上出现的次数。

(四)教学方法和技巧

留学生掌握一个词语的过程,包括认识、理解、记住和运用。这个过程也适用于
对“吃”字惯用语的掌握。基于此,我们把“吃”字惯用语的教学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展示、讲解、操练、重现。教学一定要讲究方法,在对“吃”字惯用语进行教授时,
只有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才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
氛围,从而保证教学的有效进行。
1.“吃”字惯用语的展示
(1)认读展示
因为本论文所设计的教学对象大部分已经通过了 HSK 四级考试,所以他们已经具
备了初步认读汉字的能力。在展示“吃”字惯用语时,我们可以通过板书汉字让学生
认读的方式进行生词的导入。“吃”字惯用语的汉字大都简单,留学生在以前的学习
中已经有所接触,通过认读的方式导入,可以帮助他们复习相关的汉字。需要注意的
是,认读的第一遍最好采用集体认读的方式,这样做可以避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积
极性。

49
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际汉语教师标准[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9
第四章 “吃”字惯用语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吃”字惯用语研究

(2)实物情境展示
对一些含有具体实物的“吃”字惯用语,我们可以采取利用实物设置情境的方式
进行展示。例如:对“吃柿子专拣软的捏”进行展示,我们可以准备一些软硬不一的
柿子,让学生上前挑选,大部分学生必然会对软的成熟的柿子情有独钟,我们由此导
出“吃柿子专拣软的捏”。“吃定心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等也可以采
用这种方法进行展示。
(3)图片展示
一般的生词卡的制作都是一面拼音,一面汉字。考虑到教学对象的汉语水平以及
“吃”字惯用语语义的超字面性,我们对“吃”字惯用语生词卡片的设计可以一面为
汉字,一面为反映其含义的漫画或图片。如“吃皇粮”的生词卡片,一面为汉字,另
一面为穿着制服的公务人员。不过由于“吃”字惯用语的语义大都很抽象,所以对图
片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
(4) 情境展示
情境展示即教师先不给出“吃”字惯用语,而是通过设置一个情境来引出所要教
的惯用语。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新闻热点来导入:
“最近中国政府在反腐,很多当官的
都‘吃官司’了”。这样的导入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吃”字惯用语的语义。
(5) 文化来源展示
这种展示方法的具体操作是:我们可以先向留学生介绍“吃”字惯用语的来源和
文化背景,再引出“吃”字惯用语。例如:展示“吃百家饭”,我们可以先向留学生介
绍,中国以前很贫穷,有很多人吃不起饭,但是中国人讲究“仁爱”的精神,于是吃
不起饭的人在这一家吃一顿,在那一家吃一顿,由此产生一个惯用语“吃百家饭”。
(6)集中展示
集中展示不等于不加选择地将“吃”字惯用语一起展示。集中展示是要将“吃”
字惯用语进行归类排列,相关的有联系的惯用语可以一起集中展示出来。如:
反义排列:吃得开——吃不开、吃软不吃硬——吃硬不吃软
吃香的喝辣的——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吃小灶——吃大锅饭
此外,我们还可以设置情境,将几个“吃”字惯用语串联起来一起讲解,或是选
择一个话题,将与此话题有关的惯用语一起展出。

50
“吃”字惯用语研究 第四章 “吃”字惯用语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2.“吃”字惯用语的讲解
“吃”字惯用语的讲解主要是指“吃”字惯用语语义的讲解,这也是整个教学过
程的核心环节。解释词义的方法有很多种,针对“吃”字惯用语,主要有以下几种释
义方法:
(1) 形象释义法
这种方法与实物情境展示相接,即通过一些形象的实物,配合教师和学生相应的
动作来说明词义。还拿“吃柿子专拣软的捏”来举例,教师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挑选
柿子,引出这个惯用语,学生对其字面意义已有所了解,接着,教师可以采用问答的
形式引导学生将“软”同“软弱”相联系,将“软”映射到人的软弱上,揭示其实际
意义“挑选软弱的人欺负”。
(2) 语素猜词义法
虽然“吃”字惯用语的语义具有整体性和双重性,不过它的实际意义都是从字面
意义引申或比喻而得来的。所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学过的语素义来推测语义。例
如:“吃耳光”,“耳光”留学生已经学过,知道是“巴掌”的意思,“吃耳光”,他们
很容易能联想到“挨了巴掌”。
(3) 语境释义法
语境释义法,就是选用学生熟悉或经历过的事情来设置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
“吃”字惯用语的实际应用中体会并理解它的语义。例如,教“吃不消”时,可以设
置这样的情境:你刚刚跑完了五千米,朋友又叫你去打羽毛球,你可以对他说“我吃
不消”。再比如,你去商城买衣服,可是衣服的价格很贵,你对衣服的价格“吃不消”。
(4) 近/反义词释义法
通过词义相近或相反的“吃”字惯用语来辨析语义,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吃”字
惯用语之间的联系,加深对语义的理解,提高“吃”字惯用语的记忆效率。这种方法
通常是利用留学生已经掌握的惯用语来导出新惯用语。例如:在教完“吃软不吃硬”
后,可以作如下的板书,引导学生由“吃软不吃硬”带出“吃硬不吃软”:
大—小 高-低 好-坏 长-短 吃软不吃硬-吃硬不吃软
(5) 文化释义法
文化释义法就是在对“吃”字惯用语进行语义解释时,对其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也进行简要介绍。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留学生对“吃”字惯用语的语义理解程度,而且

51
第四章 “吃”字惯用语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吃”字惯用语研究

可以变相地进行文化因素的教学。例如,讲“吃独食”“吃百家饭”时,介绍中国人
的集体观念;讲“吃豆腐”
“吃闭门羹”时介绍中国的特色饮食;讲“吃大锅饭”时,
介绍中国的历史。
(6) 学生讲解法
教师除了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来对“吃”字惯用语做出解释外,还可以充分发挥留
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任务:留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充分查阅词典和
资料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对某个“吃”字惯用语用汉语进行讲解,其他小组的同学可
以修正和补充,教师最后进行讲评。这样的方法能充分调动留学生的积极性,给他们
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他们的汉语组织表达能力还可以得到锻炼。
3.“吃”字惯用语的操练
“吃”字惯用语的操练,是要通过各种形式反复的练习和实践,最终达到对“吃”
字惯用语熟练运用的目的,这是留学生语言内化的关键。我们把“吃”字惯用语的操
练分为以下几类:
(1) 感知性操练
感知性操练对于熟悉“吃”字惯用语是必不可少的,这个阶段的练习多为机
械性练习,练习形式也比较单一,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让留学生对“吃”
字惯用语形成初步感知。操练的形式一般有:听读、跟读、认读、抄写、朗读、
给惯用语注音等。
(2) 理解性操练
通过这个阶段的练习,留学生要能真正理解“吃”字惯用语,将它的字面意思同
实际意思结合起来。同时,我们在设计练习时,还要考虑到“吃”字惯用语的语法功
能、组合特点、感情色彩等方面内容,设计的练习既要有针对性,又要全面。
这一阶段的练习形式有:用汉语口头解释“吃”字惯用语的实际意义;设置语境
进行完形填空;“吃”字惯用语语义的连线搭配;说出反义惯用语;设立语境选择合
适的惯用语等。
(3) 运用性操练
运用性操练是要通过设计实际的场景来帮助留学生掌握“吃”字惯用语的用法。
运用性操练可以作以下设计:
用指定的惯用语进行同义替换,如“李明这次考试得了个零分”,用“吃鸭蛋”

52
“吃”字惯用语研究 第四章 “吃”字惯用语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替换。根据语言环境用指定词语进行对话,如你的朋友刚刚换了工作,你们聊起新工
作的情况,从以下“吃”字惯用语中选择几个进行对话:“吃不消”“吃得开”“吃不
开”
“吃不了兜着走”
“吃回头草”
“吃眼前亏”
“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吃力不讨好”。
教师还可以抛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进行中文讨论,在讨论中尽量使用到
所学的“吃”字惯用语,比如,
“你觉着我们不应该/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生活?在讨论
中要尽量用到这些惯用语:
“吃香的喝辣的”
“吃不饱饿不死”
“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吃闲饭”“吃皇粮”“吃现成饭”“吃回扣”“吃力不讨好”“吃饱了撑的”“吃老本”
“吃得开”“吃不开”“吃子孙饭”“吃祖宗饭”等。
4.“吃”字惯用语的重现
“吃”字惯用语重现的次数越多,越容易被学生牢牢记住。关于如何提高“吃”
字惯用语重现率的问题,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在课堂教学上,教授新的“吃”字惯用语前,教师应考虑到惯用语的重现,适当
复习已经学过的。在解释新的惯用语时,如果学生已经学过语义相近或相反的惯用语,
则借助它们来进行解释。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根据语境,在教学用语中使用“吃”
字惯用语,如:讲完一个知识点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对所讲内容是不是吃透了?
可以带出“吃透”“吃不透”,如果学生回答“吃不透”,教师还可以顺势让他们下课
后来找老师“吃小灶”。每教完一个“吃”字惯用语后,教师可以编一个小故事、小
笑话来重现;教授完一些“吃”字惯用语后,可以来个小测试,设置一些练习题,如
语义连线、选词填空、单项选择等,让学生对学过的“吃”字惯用语可以集中回顾,
还可以设置一些小游戏,如“一分钟说惯用语”“惯用语表演”等,来对“吃”字惯
用语进行复习。
在课下,教师也可以通过布置一些活动、任务来完成对“吃”字惯用语的重现。
比如:鼓励学生对所学过的“吃”字惯用语编制属于自己的个性惯用语小词典,词典
中“吃”字惯用语可以以完整的音、形、义形式出现,也可以不解释语义,而是配上
生动的漫画,或是模拟对话,总之由学生来个性定制。再比如:布置任务,让留学生
去调查中国人生活中喜欢用什么样的“吃”字惯用语,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种
通过学生自己实际调查得到的结果,可以让他们对一些高频、常用的“吃”字惯用语
有更好的把握。
需要说明的是,“吃”字惯用语的展示、讲解、操练、重现没有严格的顺序和界

53
第四章 “吃”字惯用语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吃”字惯用语研究

限,它们是相互渗透,交叉进行的。在展示环节,可能穿插着对已经学过的内容的重
现;在讲解时,少不了反复操练;在进行操练时,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内容还是要进行
讲解;而对“吃”字惯用语的重现穿插在展示、讲解和操练的各个环节。

(五)教学案例

基于以上的理论分析,本人将以“吃”为例,来进行具体的课堂教案设计。
教学对象: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专业二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吃闭门羹
教学目标:1. 使留学生掌握“吃闭门羹”的字面及实际含义,并能成功运用于交际。
2. 让学生了解“吃闭门羹”背后的历史故事,知晓中国人“喜曲不喜直”
的思维方式和含蓄的表达方式。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
教学过程:
1. 导入
(1)教师分别表演“吃”和“闭门”的动作,引导学生说出“吃”和“闭门”。
学生可能不大会说“闭门”,他们会说出“关门”,教师可以在“关门”的基础上给出
近义词“闭门”。教师展示“羹”的图片,引出“羹”。
(2)教师挑选学生将“吃”和“闭门”的汉字板书在黑板上,其他的同学可以
对其进行修改和纠正,教师进行点评。教师板书“吃闭门羹”,强调“吃闭门羹”是
一个惯用语,具有整体性。
2. 展开
(1)“羹”的讲解
①教师朗读羹的拼音,请学生试着在黑板上写出其拼音,朗读的时候教师尽量
声韵调分明。之后,请学生来朗读,教师纠正发音,并再次强调“eng”
“en”的不同。
②从“羹”的字形来对它的语义进行解释。“羹”,从羔从美,在中国的古代,
“羹”是一种羊肉做成的美味食物。后来,人们把用蔬菜、粮食等做成的有浓汁的食
物都叫做“羹”,教师展示“银耳羹”、“燕窝羹”等图片。
③那么“闭门羹”是一种什么样的食物呢?我们要从一个历史故事讲起。
(2)“吃闭门羹”文化故事的讲解

54
“吃”字惯用语研究 第四章 “吃”字惯用语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首先在多媒体上为学生播放“吃闭门羹”故事的动画影片。通过观看影片,学生
大概能明白故事的含义。这时候,教师应该用浅显的语言再将故事讲一遍:在中国唐
代,有一个叫“史夙”的女子,长得很漂亮,又精通琴、棋、书、画,很多年轻的男
子想来拜访她。史夙便定了一个规矩,来的人必须要献上一首诗,她看中了才会见,
她看不中则会在门口摆一碗羹让客人吃。渐渐地,人们便明白了这是拒绝见面的意思,
把这种羹取名为“闭门羹”。
发展到现在,“吃闭门羹”,作为一个惯用语固定了下来,指被人拒之门外。
思考:从这个历史故事中,可以发现中国人怎样独特的表达方式?
(3)“吃闭门羹”的讲解
“吃闭门羹”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惯用语,在句子中可以做谓语和宾语。“吃”和
“闭门羹”之间经常插入其他成分,我们可以说“吃了闭门羹”、“吃了一个闭门羹”
“吃了他的闭门羹”。
3. 操练
(1) 教师提供情境,学生用“吃闭门羹”完成句子或回答问题。
——图示馆周五内部整理,不对外开放。如果学生李伟周五去还书,他就会?
——他会吃闭门羹。
——我们还可以说?
——他吃了一个闭门羹。
——试着将这个情境,用上“吃闭门羹”完整的表述一遍。
——周五图书馆不开门,李伟去还书,结果吃了一个闭门羹。
(2)根据所展示图片,运用“吃闭门羹”造句。

55
第四章 “吃”字惯用语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吃”字惯用语研究

4. 作业
(1)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吃闭门羹”编一个故事情境,然后再进行角色扮演,
在对话过程中要运用到“吃闭门羹”。作业完成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2)网络上搜索“吃闭门羹”相关词条,摘抄三句可以理解的含有“吃闭门羹”
的句子进行学习。

56
“吃”字惯用语研究 第五章 结 语

第五章 结 语

目前学术界关于“吃”的研究很多,关于惯用语的研究更是丰富,不过把二者结
合起来语进行“吃”字惯用语专题研究的文章却少之又少。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选
取了“吃”字惯用语这样一类使用频率高,且富含中国文化意味的特殊词汇作为研究
对象,进行深入挖掘。并根据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实际进行了“吃”字惯用语的
教学选词和教学设计。本文的研究成果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常用惯用语辞典》中收录的 118 个“吃”字惯用语进行了封闭语料统计,
从语法结构、语义、语用、文化内涵方面分析了“吃”字惯用语的特点,这将对于汉
语母语学习者和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吃”字惯用语学习都起到指导作用。
二、结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实际以及 CCL 语料库的词频统计确定了“吃”
字惯用语的第二语言教学选词,并对 “吃”字惯用语的教学进行了教学设计,以期
指导包括“吃”字惯用语在内的惯用语教学。
从最初论文题目的选定,资料的收集,到最后一步步论之成文,本人收获颇多,
也一直努力秉着认真严谨的态度从事研究和写作。尽管如此,由于时间有限和本人能
力不足,论文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
第一,本文绪论部分对“吃”字惯用语的研究综述,虽然尝试从各个方面对其进
行梳理,但论述不够系统,仍有遗漏。
第二,尽管本文对“吃”字惯用语的教学选词参考了 CCL 数据库的词频统计和第
二语言教学实际,但确定选词的方法是否具有科学性值得商榷。
第三,本人虽然就“吃”字惯用语的教学提出了一些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并编
写了教学案例,但都是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以往的教学经验提出的,并未经过实
际的第二语言课堂教学的检验,具有一定的假定性。
论文不完善的地方,本人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逐步细化、深化。

57
参考文献 “吃”字惯用语研究

参考文献

一、专著类

[1] 温端政,温朔彬.惯用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 温端政,周荐.二十世纪的汉语俗语研究[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5.
[3] 王勤.汉语熟语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4] 张再红.词汇文化语义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5] 王苹.汉语修辞与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6] 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M].北京:青年出版社,1979.
[7] 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8] 孙维张.汉语熟语学[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9]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0] 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1] 司马迁.史记.郦食其列传[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
[12] 闫文培.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文化及语言对比[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3]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4] 钱玉莲.现代汉语词汇讲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5] 叶蓉.汉语水平考试(初、中等)分项训练习题精解[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
社,2005.
[16] 朱庆明.现代汉语实用语法分析(下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7]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8] 胡鸿. 汉语熟语学习手册[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9] 徐宗才,应俊玲.外国人说熟语[M].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
[20] 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we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58
“吃”字惯用语研究 参考文献

二、期刊论文类

[21] 谢晓明,左双菊.饮食义动词“吃”带宾情况的历史考察[J].古汉语研究,2007(4).
[22] 黄洁.论“吃”和宾语非常规搭配的工作机制[J].外语学刊,2012(2).
[23] 全一星,周洁.英汉语“吃**”的宾语代入现象及其分类[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7(6).
[24] 王英雪.从认知视角分析“吃”的隐喻[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7(7).
[25] 聂亚宁.从体验论看汉语“吃”的转喻和隐喻认知模式及其特点[J].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3).
[26] 董为光.汉语“吃~”类说法文化探源[J].语言研究,1995(2).
[27] 彭丽萍,陈进武.“吃”文化之衍变及精神价值[J].文史博览(理论),2010(8).
[28] 余舟.汉英“吃”所构成的词语的比较[J].安徽文学,2009(1).
[29] 郭旭.对外汉语中“吃”的语法分析[J].科教文汇,2011(10).
[30] 赵紫薇.从中国“吃”文化谈对外汉语教学[J].人文教育,2014(2).
[31] 王泽鹏.近 20 年汉语惯用语研究[J].学术研究,1998(11).
[32] 杨帮琰.汉语惯用语理解的研究进展[J].科技资讯,2008(23).
[33] 李昂.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教学浅析[J].青春岁月,2013(12).
[34] 杨瑾.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教学[J].城市建设,2009(43).
[35] 董洋萍.基于等效翻译理论的有关“吃”的惯用语翻译[J].鸡西大学学报,2013(10).
[36] 潘先军.关于惯用语中的“吃”[J].语文学刊,2004(2).

三、学位论文类

[37] 陈林.中日现代语における食动词の对照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0.
[38] 闭忠实.现代汉语与越南语饮食动词比较研究[D].广西:广西民族大学,2012.
[39] 倪驰原.留学生汉语惯用语使用偏误及教学对策研究[D].云南:云南大学,2012.
[40] 丁丽萍.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3.
[41] 邵东蕊.汉语惯用语文化内涵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D].天津:天津大学文法学
院,2010.

59
参考文献 “吃”字惯用语研究

[42] 金善亨.韩汉表示感情的惯用语的对比及教学对策[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2012.
[43] 阿努金.蒙汉惯用语对比及对蒙汉语惯用语教学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2.
[44] 刘菲菲.泰国高校汉语惯用语教学的选词与教学设计[D].山东:山东大学,2012.
[45] 姜润希.留学生的汉语惯用语分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四、辞书类

[46] 温端政,吴建生.常用惯用语辞典(辞海版)[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
[47] 施宝义,姜林森,潘玉江.汉语惯用语词典[K].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5.
[48]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 6 版)[K].北京:商务
印书馆,2013.

五、标准类

[49] 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考试中心.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修订
本)[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50] 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际汉语教师标准[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
出版社,2007.

六、其他类

[51] 曹慧.谈谈“吃”对汉语词汇的文化渗透[A].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汉语学院.语言文


化教学与研究[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0
“吃”字惯用语研究 附 录

附 录

《常用惯用语词典》中 118 个“吃”字惯用语在 CCL 数据库的频次统计表:



惯用语名称 频次 惯用语名称 频次 排序

吃八方 4 54 吃把势饭 0
吃霸王饭给刘邦办事 1 吃白饭 27 28
吃白墨饭 0 吃白食 19 34
吃白相饭 2 吃白斋 0
吃百家饭 9 45 吃板刀面 2
吃饱了撑的 78 12 吃闭门羹 53 19
吃瘪子 0 吃不饱 576 1
吃不饱饿不死 3 58 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 16 39
吃不到羊肉惹一身臊 1 吃不开 74 15
吃不了兜着走 77 13 吃不透 22 30
吃不消 450 2 吃不准 100 8
吃葱吃蒜不吃姜 0 吃错了药 48 20
吃大菜 4 53 吃大锅饭 219 3
吃大户 33 25 吃大酱还咸盐 0
吃倒药 0 吃得开 77 14
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 5 49 吃定心丸 17 36
吃豆腐 57 16 吃独食 20 33
吃耳光 13 43 吃二毛 0
吃饭不饱,吃酒不醉 0 吃饭不知饥饱,睡觉不知颠倒 1
吃飞利 0 吃干饭 46 22
吃隔壁帐 0 吃寡醋 1
吃挂落儿 3 57 吃官饭放私骆驼 0
吃官司饭 0 吃官司 130 5
吃黑饭,护漆柱 0 吃花生米 0
吃皇粮 111 7 吃回扣 55 17
吃回头草 54 18 吃荤饭 0
吃讲茶 7 48 吃旧锅粥 0
吃开口饭 3 56 吃口水 0
吃苦头 150 4 吃劳金 16 38
吃老本 94 9 吃了豹子胆 40 23
吃了迷魂汤 0 吃了蜜蜂屎 1

61
附 录 “吃”字惯用语研究

吃了砒霜药老虎 0 吃了上顿没有下顿 4 52
吃了五谷想六谷,做了皇帝想登仙 1 吃了羊肉惹一身骚 0
吃了一个闷葫芦 0 吃力不讨好 122 6
吃冷猪肉 13 42 吃两家茶 0
吃凉不管酸 1 吃闷棍 1
吃凌冰粮 0 吃排头 2
吃难心丸儿 0 吃皮肉饭 0
吃皮不吃骨 0 吃枪药 4 51
吃葡萄不吐核儿 0 吃人不吐骨头 16 37
吃裙带上衣食 0 吃人稀的,拿人干的 0
吃人饭不拉人屎 1 吃软饭 14 41
吃软不吃硬 20 32 吃生活 3 55
吃生葱的 0 吃柿子专拣软的捏 2 60
吃生米饭 1 吃水忘了打井的 0
吃刷锅水 0 吃素碰着了月大 0
吃死饭 0 吃瓦片 11 44
吃铁块拉钢条 0 吃闲饭 87 10
吃窝边草 47 21 吃香的喝辣的 24 29
吃现成饭 22 31 吃小灶 30 27
吃小菜 0 吃鸭蛋 7 47
吃泄药 1 吃眼角食 1
吃哑巴亏 33 26 吃洋饭 14 40
吃眼前亏 79 11 吃野食 1
吃洋墨水 0 吃一看二 2 59
吃一节,剥一节 0 吃硬不吃软 7 46
吃阴间饭 0 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4 50
吃油头 0 吃子孙饭 18 35
吃竹笋汤 0 吃祖宗饭 40 24

62
“吃”字惯用语研究 致 谢

致 谢

研究生三年生活转瞬即逝。站在毕业的门槛,我仍能记起三年前参加研究生复试
时候的模样,一样的季节,一样的地点。从一期到二期,从炳麟图书馆到文学院,美
丽的苏州大学见证了我一路的成长和蜕变。值此论文完成之际,一时百感交集,我要
向所有关心帮助过我的人们道一声真挚的感谢!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樊燕老师。本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樊老师的悉心指导,从
论文的选题,到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以至论文内容和语言的删减润色,每个环节都凝
聚着樊老师的智慧和汗水。三年来,樊老师亦师亦友,不仅在学业上给我指导,在生
活上也给了我很多有用的意见和帮助。樊老师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师德也将激励我
不断向她学习。
读研期间,文学院的领导老师在学业和生活上给了我很多的帮助。朱景松老师、
王建军老师、高永奇老师、江学旺老师、吉旭老师,他们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
度,令我印象深刻,感谢他们无私的教诲。还要谢谢周维网老师对我们生活和学习各
个方面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
2013 年 5 月到 2014 年 3 月,我曾作为汉语教师志愿者在泰国从教。对于这一段
经历,我既感幸运,又深深的感恩。感谢苏州大学给了我参加汉语教师志愿者选拔的
机会;感谢汉办两个月的培训;感谢泰国 nadoonprachasan 学校给我提供了教学实践
的机会;感谢泰国师生在工作和生活上给我的支持和帮助。
感谢一路走来,和我一起并肩奋斗的同学和朋友们,尤其是我的舍友和曾一起赴
泰国任教的小伙伴们,她们的陪伴,不仅丰富了我的研究生生活,更给了我不断前进
的动力。
感谢生我养我的父母,感谢他们几十年来对我无私的关心和照顾,他们对我的爱
将会激励我不断超越自我,努力前行。
最后,感谢为了评阅本论文付出时间和精力的各位专家学者。您们辛苦了!

杜 淼
2015 年 4 月 29 日于苏大炳麟图书馆
6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