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饮食类惯用语研究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5

分类号: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题 目: 现代汉语饮食类惯用语研究

Title: A Study on the Modern Chinese Diet Idioms

学 科、专 业: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研 究 方 向:
语言学
作 者 姓 名:
李泽如
导 师 及 职 称:
崔达送 教授
论文提交日期:
2016 年 4 月
授予学位日期:

安徽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

万方数据
现代汉语饮食类惯用语研究

摘 要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不少语言中都
存在着大量的惯用语。汉语中的惯用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代表汉
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内涵。语言来源于生活,饮食是人们重要的日
常生活,因此,与饮食有关的惯用语是值得研究的对象。本文从李行
健的《现代汉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规范词典》中提取了 277 条相关的
惯用语,并对其进行了研究。
首先,文章认为“饮食类惯用语”是指那些与饮食文化有关,并
且包含了表示饮食意义的语素或词的惯用语,如“看人下菜碟儿”
“炒
鱿鱼”等,并且对这个定义进行了细化,从而进一步明确了饮食类惯
用语的范围。其次,文章对该类惯用语进行了分类,共分为七个小类,
其中,“与饮食直接相关的食物、饮品”类数量最多,而在结构类型
方面,本文对语料分析后共统计出七个小类,分别为动宾、偏正、主
谓、联合、连谓、中补和兼语,以动宾结构的惯用语数量最多,兼语
结构的则最少。从语义表达功能上来说,又可以把该类惯用语分为四
类:表现人的情绪情感和心理活动,表示某种行为及行为所引发的结
果,表现人的性格特征或指代某一类人,以及表示某种人生遭遇或生
活状态。这些惯用语大都采用了比喻、夸张和借代三种引申方法,可
以让语言表达更加生动活泼。接着,文章对该类惯用语的变形情况作
了说明,并对其中异形惯用语的规范使用提出了一点看法。最后,在
文化方面,它们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产物,处处体现着中国人的思维方
式和处世态度,又折射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饮食文化;惯用语;语义表达;异形惯用语

万方数据
A Study on the Modern Chinese Diet Idioms

Abstract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thinking method, but also a form of culture, so that
there are a lot of locutions in many languages. Chinese locutions have distinct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represent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Han nationality. Language originates from life, and the diet is an important
daily life of the people, therefore, these idioms related to the diet are worthy of study.
This paper focuses on studying on the diet-related idioms are from Modern Chinese
Proverb Fables Idiom Standard Dictionary by Li Xingjian.
Firstly,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the diet-related idioms refer to these which are
related to the diet culture, and contain a morpheme or word to express the meaning of
the diet, so that can further clarify the scope of these idioms. Secondly, in this paper,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diet-related idioms is divided into seven categories. Among
thes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food and drink” class is the most. In the structure typ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data and divides them into seven categories, such as
verb-object 、 subject-predicate and so on, and the verb-object structure is the mos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semantic expression function, these idiom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to express the emotional and mental activities of the
human; to show the result of the behavior and behavior; to represent a person's
character or a person; and to indicate some kind of life experiences or living
conditions. These idioms are mostly adopted metaphor, hyperbole and metonymy
three kinds of extension methods, to make the language expression more vivid and
lively. Also, in this paper, the deformation of the idioms is described and the point of
view of normative usage is putted forward. Lastly, in terms of culture, they are
produ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and embodied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attitude of the Chinese people, also reflected all aspects of social life.

Key words: Diet culture; Locution; Semantic representation; Transmutative


locution

万方数据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
(一)选题缘由...................................................................................................... 1
(二)研究意义...................................................................................................... 1
二、相关研究概述......................................................................................................2
(一)关于惯用语的理论研究............................................................................. 2
(二)饮食类惯用语的研究现状.........................................................................6
三、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7
四、本章小结.............................................................................................................. 7
第二章 饮食类惯用语的内部构造................................................................................8
一、对饮食类惯用语的界定..................................................................................... 8
(一)惯用语的界定问题......................................................................................8
(二)饮食的含义.................................................................................................. 8
(三)饮食类惯用语的界定................................................................................. 9
二、对饮食类惯用语的分类..................................................................................... 9
三、饮食类惯用语的音节构成...............................................................................11
四、饮食类惯用语的结构类型...............................................................................11
(一)动宾结构.................................................................................................... 12
(二)偏正结构.................................................................................................... 12
(三)主谓结构.................................................................................................... 12
(四)联合结构.................................................................................................... 13
(五)连谓结构.................................................................................................... 13
(六)中补结构和兼语结构............................................................................... 13
五、本章小结............................................................................................................ 14
第三章 饮食类惯用语的句法和语义分析.................................................................15
一、饮食类惯用语的句法功能...............................................................................15
(一)充当主语.................................................................................................... 15
(二)充当谓语.................................................................................................... 15
(三)充当宾语.................................................................................................... 16
(四)充当定语.................................................................................................... 16
(五)充当状语.................................................................................................... 17
(六)充当补语.................................................................................................... 17

万方数据
(七)充当分句.................................................................................................... 18
二、饮食类惯用语的语义表达功能...................................................................... 19
(一)表现人的情绪情感和心理活动.............................................................. 19
(二)表示某种行为及行为所引发的结果...................................................... 20
(三)表现人的性格特征或指代某一类人...................................................... 20
(四)表示某种人生遭遇或生活状态.............................................................. 21
三、语义引申手段....................................................................................................22
(一)比喻引申.................................................................................................... 22
(二)借代引申.................................................................................................... 23
(三)夸张引申.................................................................................................... 23
四、本章小结.........................................................................................................24
第四章 关于饮食类惯用语的变形情况.....................................................................25
一、构成成分的改变................................................................................................25
(一)增加或减少成分........................................................................................25
(二)颠倒顺序.................................................................................................... 28
二、换用构成成分....................................................................................................28
(一)关于异形惯用语........................................................................................28
(二)异形惯用语的规范问题........................................................................... 30
三、本章小结.........................................................................................................30
第五章 饮食类惯用语与中国文化............................................................................. 31
一、农耕文明的体现................................................................................................31
二、饮食习俗的体现................................................................................................31
三、认知和价值观念的体现...................................................................................35
四、本章小结............................................................................................................ 36
结 语................................................................................................................................ 37
主要参考文献................................................................................................................... 39
附 录................................................................................................................................ 42
致 谢................................................................................................................................ 49
附:本人在读研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50

万方数据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墙头草”“撑门面”“下马威”等这一类的词语,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
它是汉语语汇宝库中极富特色的一类熟语,是汉民族经过长期语言交流所形成,
并沉淀下来的一种具有固定格式的语言形式。这类词语往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
涵,有鲜明的象征性和深层次的隐喻意义,短小精悍,结构固定,而且具有强烈
的通俗性和口语色彩,学界一般称之为“惯用语”。这类词语一直流行在汉语中,
但对它们的研究一直不够充分,在古代汉语中的记录就很少,直到建国后,才引
起人们的重视。其中,有一部分惯用语与我国饮食文化有很大关系,它们往往由
相关的饮食语素构成。例如:
吃闲饭 啃骨头 饱耳福
保饭碗 半瓶醋 闭门羹
揭不开锅 旧瓶装新酒 看人下菜碟儿
这类惯用语往往内涵丰富,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又能反映汉民族
的文化传统与特征。但纵观学术界,与这一领域有关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所以,
对它们进行分析,不仅可以丰富惯用语的研究理论,扩大研究领域,从而去进一
步了解社会和文化,而且也能于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二)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利用现有语料对该类惯用语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详细
描写,找出其内部结构、句法功能、语义特征等方面的特点,并运用相关理论进
行合理的解释,从而加深人们对该类惯用语的了解和认识,并提高相应的运用能
力。总的来说,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大概有以下几点。
1.进一步挖掘现代汉语饮食类惯用语的语用意义。关于惯用语,学界已从它
的性质、来源、结构、语法功能、语用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但是,对于以饮食
类的词语构成的惯用语的研究相对较少。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在惯用语上
也有十分丰富的表现,这些饮食类惯用语可以折射出民族的价值观念、心理特点
和文化内涵,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本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心理,弘扬中
国文化,有助于帮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惯用语,揭示惯用语的特点及社会意义,

万方数据
丰富研究理论,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也有助于提高对外汉语的课堂教学效果,
更好地帮助留学生学习汉语。
2. 增强对汉语口语的探索和认知。惯用语大多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饮
食文化更是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该类饮食惯用语也以较高频率出现在人们的
口语交际中。对饮食类惯用语的研究,能够进一步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并增强
人们的语言表达效果。以往的汉语研究更加侧重于书面语的探索,对这类惯用语
的研究可以加深人们对汉语口语的认识。
3. 加深对现代汉语的认识。惯用语是熟语的一小类,熟语又是汉语的一部
分,研究饮食类惯用语也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汉语的特点。
4. 补充惯用语的相关研究。在检索文献的过程中,笔者只发现了少量的文
章与之有关,因此,本课题能够从不同角度对惯用语的研究进行补充,并丰富相
关理论。
5. 对汉语的母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也有一定的帮助。由于饮食类惯用语
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对此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指
导学生规范使用惯用语,而且也能促进对外汉语的教学,帮助留学生更好的习得
汉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一)关于惯用语的理论研究

惯用语的研究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 20 世纪 50 到 80 年代的研究
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学界正式认可了惯用语的身份,承
认了它是一种独立的语言单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惯用语的本体方面,例如惯
用语的结构、语法功能、性质、来源、运用等等,这一阶段的研究,又可以分为
两个时期。
(1)50 年代到 70 年代的研究
这一阶段主要集中于惯用语名称的确定上,没有更加深入和广泛的研究,参
与的学者也不多,所以还停留在初始阶段。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基本没有人去研究惯用语的现象,直到 1951 年,吕叔
湘和朱德熙在《语法修辞讲话》第五讲“表达”中第一次提出了“习惯语”这一
说法,用来指称像“好不热闹”“他的北京话比我好”等这类不符合逻辑但符合

万方数据

人们说话习惯、“不容分析”的说法 ,但这里的“习惯语”与我们现在所说的
“惯用语”并不是一回事,它只是表达方式,并不是语汇单位。
1958 年,周祖谟提出了“习用语”这一名称,专指“露马脚”“穿小鞋”
这类“词汇单位”②。第一次真正提出“惯用语”这个概念的是马国凡先生(1961),
他在《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中认为:“惯用语本身是一种定型的词组,它的结
构是词组,意义却是整体化的。”③他初步归纳出惯用语的特点,并将其与词和
成语区分开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从此,关于惯用语的研究开始走进人们的视
野。1962 年,胡裕树在其主编的《现代汉语》中,正式把惯用语独立出来,视
其为与成语、歇后语、谚语和格言等地位相同的一种熟语。
(2)80 年代的研究
关于惯用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两部重要的著作,还出
现了不少相关的论文。
在专著方面,马国凡、高歌东(1982)合著的《惯用语》第一次对惯用语的
性质、特色、范围、来源、发展、演变以及运用等方面做出了解释,是最早的对
惯用语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随后,高歌东(1986)所著的《惯用语再探》可以
说是《惯用语》的续编,全书从惯用语的来源、历史演变、语法特点、语法结构、
语音形式等方面进行论述,深入探讨了一些之前讨论的不够彻底的问题。这两本
书是惯用语领域非常重要的著作,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另外,一些词汇学
研究的著作也涉及到了惯用语。王勤、武占坤(1983)的《现代汉语词汇概要》
探讨了惯用语的性质、构成和来源,作用以及运用等问题,王德春(1983)在《词

汇学研究》认为“惯用语也是语言中一种习用的固定语句” ,但是他的惯用语
中还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应酬语、口头用语和招呼用语。还有孙维张(1989)的《汉
语熟语学》,他认为惯用语是熟语的一种,和熟语是种与属的关系,属于“描绘
性的熟语,它的表义功能相当于复合词或短语” ⑤,徐国庆(1999)的《现代汉
语词汇系统论》等等涉及到了惯用语的问题。
相关的论文就更多了。其中,马国凡(1980)的《惯用语的性质》是较早的
一篇论文,主要讨论了惯用语的性质问题,并把它和成语,谚语区别开来。王勤
(1982)在《论惯用语》中,认为惯用语是一种固定词组,口语化极强,主要通
过比喻和引申来形成一种新的整体意义。此外,他还认为绝大多数的惯用语是支

① 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人民日报,1951。
② 转引自温端政《汉语语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第 225 页。
③ 马国凡,《谚语•歇后语•惯用语》,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64,第 65 页。
④ 王德春,《词汇教学研究》,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
⑤ 孙维张,《汉语熟语学》,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万方数据
配关系。文章进一步确定了惯用语的地位,而且剔除了像“尤其是”“要不然”
“可不是”等语言单位。沈孟璎(1982)的《现代汉语惯用语初探》将惯用语与
成语、谚语和歇后语一一作比较,从结构特点和意义特征两方面进行分析,并认
为它在修辞方面具有经济、凝练、简洁、通俗晓畅以及幽默、风趣、犀利等特点。
肖传哲(1985)在《浅谈惯用语的特点及其作用》一文中认为,“惯用语的意义
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脱离了原构成成分的意义,而形成一种新的概括的整体意义”

,主要和成语进行了比较。袁本良(1986)在《惯用语补议》中主要论述了惯
用语的意义问题,并认为其借代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另外,还阐述了三音节偏正
式惯用语和词的划界问题。除此之外,还有吕冀平、戴昭铭、张家骅(1987)合
写的《惯用语的划界和释义问题》、周荐(1998)《惯用语新论》等,从不同方面
将惯用语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2. 90 年代至今的研究
在这一阶段,惯用语越来越受重视,不仅有大量的专书和论文,还出现了不
少值得一提的辞典。研究领域也逐渐扩大,不仅有本体方面的,还有很多跨学科
跨领域的研究,例如运用心理学、文化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学科的理论去论述
惯用语的相关问题,主要采取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方法。
在专书方面,主要有陈光磊(1991)的《中国惯用语》、王德春(1996)的
《新惯用语词典》、李行健(2001)的《现代汉语惯用语规范词典》、温端政和
沈慧云(2004)主编的《通用惯用语词典》、温端政(2011)《汉语工具书大系
•中国惯用语大辞典》、温端政(2013)
《新华惯用语》等等。其中,李行健(2011)
在《现代汉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规范词典》前言中指出,“惯用语的主要区别特
征时有无语义的双层性,即除字面的语义外,有无比喻引申的深层次语义。②”
他还认为,惯用语要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即语义有双层性、结构是固定的、具
有强烈的通俗性和口语色彩。
另外,刘叔新(1990)在《汉语描写词汇学》中认为,“固定语中,凡充分
具有构成成分固定的特点,但不具有意义的双层性,其含义体现成类事物的一般

概念而非个别事物概念或专门概念的,就是惯用语” 。曹炜(2003)在《现代
汉语词汇研究》中分析了在惯用语性质上存在的各种问题,认为惯用语是一种具
有口语特点的、意义词化、结构准词化的三音节及以上的组合。
在论文方面,相关的研究成果就更多了,陈光磊(1992)在《惯用语的修辞

① 肖传哲,《浅谈惯用语的特点及其作用》,东疆学刊,1985 年 01 期。
② 李行健,《现代汉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规范词典》,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1,第 446 页。
③ 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第 136 页。

万方数据
性能》中着重讨论了修辞方面的问题,认为惯用语本身是由修辞手段造就的,同
时又带着特定的格调意趣和表情色彩,具有丰富的文学色彩,经常被运用到文学
作品中。张清常(1993)在《再说惯用语》中再一次对这类固定语的名称提出了
质疑,他认为称为“习语”或“习用语”更为妥帖。周荐(1998)在《惯用语新
论》中认为,三字格不能作为一种绝对的标准,真正意义上的惯用语应该是原“惯
用语”中除去三字格的部分,例如像“笑面虎”“打秋风”等,应该是词而不是
语。这种观点打破了学者对惯用语的原有界定,是值得琢磨的。李行健(2002)
在《惯用语的研究和规范问题》中,讨论了惯用语的特点及其同成语、歇后语和
谚语的关系与区别,着重论述了惯用语的规范问题。
与 80 年代的研究不同,这一时期除了关注本体之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
从不同的理论和领域着手进行探索,出现了很多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例如在
方言问题上,侯家欣(1993)在《无锡方言中的惯用语》中讨论了惯用语在无锡
方言中的使用特点和形式,诸如此类的还有汤志祥(1994)的《广州话三字格词
语研究》、杨小军(2009)《邵阳方言的惯用语研究》等。在文学作品的研究方
面,有马尔华(1996)的《老舍作品中惯用语的语义构成及修辞作用》、刘杰(2006)
的《<红楼梦>惯用语研究》、李继刚(2010)《<歧路灯>惯用语研究》等。还有
一些与实际教学相挂钩的研究,主要是对外汉语教学,例如陈忠(2008)在《现
代汉语惯用语研究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中对留学生出现的偏误进行分
析,并运用二语习得的规律,找出其中的问题,对实际课堂教学提出了自己的建
议,还有季青(2008)《试论汉语惯用语的对外教学》、金效先(2011)的《面
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惯用语研究》等,都从不同方面对惯用语在对外汉语中的
运用进行了探索。此外,还有从认知心理学、文化语言学等方面进行惯用语研究
的文章,这些成果拓宽了研究的视野,加深了该领域的深度,对之后的理论发展
有重要意义。
惯用语的研究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五六十年的历史了,但这与汉语的其他领
域的研究相比,例如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时间并不长,起步也比较晚,因此存
在着很多不足。首先在“惯用语”的这一名称及其定义上,就存在着不少争议。
由于对这类固定语的认识较晚,把它们从熟语中独立出来的时间不长,而且相关
研究往往互不干涉,所以,给“惯用语”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并进行系统分类,学
界至今仍然是众说纷纭,分歧很大,留下了不少问题没有解决。正如李行健(2011)

曾指出的那样:“给惯用语下一个定义的讨论,还会一直继续下去。 ”其次,
由于各家都持有自己的观点,这就导致惯用语的范围一直无法准确的确定下来;

① 李行健,《现代汉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规范词典》,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1,第 445 页。

万方数据
另外,如何更加明确的将惯用语和成语、谚语、歇后语等熟语区分开来,将惯用
语和词与词组区分开来,也是一个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二)饮食类惯用语的研究现状

前人对于惯用语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了,然而成果多集中在性质、功能、特
点、修辞、运用等方面,对惯用语中的由某一种词构成的小类研究不多,例如由
与饮食有关的词构成的惯用语,比如“啃骨头”、“吃大锅饭”、“撒胡椒面儿”
“一刀切”等。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在惯用语方面也有所体现,然而这方
面的研究较少,检索到的文章也不多,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 对汉语中的饮食类惯用语的研究
这方面的文章不多,主要集中在文化方面,例如,王俊(2008)《浅论包
含饮食语素惯用语的文化意蕴》描述的表示饮食的语素在惯用语当中的运用,及
其包含的社会文化心理;黄铭石(2012)《从含有烹饪类动词的惯用语中探求语
言文化》一文主要描写的是与烹饪类的动词有关的惯用语,力图探究其中包含的
饮食文化。除此之外,还有潘先军(2004)《关于惯用语中的“吃”》,主要描
写的是“吃”类的惯用语,他将这类惯用语分为四种情况,并试图说明这类惯用
语产生的原因;詹曼(2014)的《饮食惯用语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文章主要
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视角,分析了留学生如何跨国文化和语言的双重障碍来正确掌
握这类惯用语的问题,采取的是问卷调查的方法来总结留学生遇到的问题,并分
析偏误,并给实际教学提高几种可行的方法。文章没有对该类惯用语进行本体分
析,只是研究了学生学习和课堂教学的问题。
2. 中外饮食类惯用语的对比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就更少了,能检索到的只有孟祥龙(2013)的《含有饮食动
词的中日惯用语对比研究》,主要是从认知的角度,对含有饮食动词的中日惯用
语进行了对比分析。
由此可见,目前关于这类惯用语的研究并不充分,还没有学者系统地对这
一小类的词语进行描写归类,并作出相应的解释,而这类惯用语的内涵往往都比
较丰富,不仅仅是字面意思的简单相加,还且还有着深刻的文化和社会意义,有
更加深层次的比喻和引申义,也具有丰富的修辞手段,所以对此进行专题研究很
有必要,这可以进一步丰富相关的研究理论,以便在交际和教学中合理生动的运
用惯用语。

万方数据
三、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本文利用现代汉语语料库中的真实文本,结合相关理论,在前人研究的成
果上,对饮食类惯用语的内部构成、句法功能、语法特点等进行考察,并试图进
行解释。
本文试图采取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计量统计。即统计分析现有的语料,对其结构类型、语法功能等进行量
化研究,力求反映该类惯用语在语言中的真实面貌。
2.总结归纳法。对分析得出的语料进行总结并归类,归纳出它们所具有的
语法功能和特点。
3.替换和比较。通过替换和比较的方法来观察饮食类惯用语和其他惯用语
的区别,进一步探索出该类惯用语的特点和用法。
4.描写与解释相结合。既要对现有的语料进行充分而细致的描写,同时也
要结合理论做出相应的解释。
本文所采用的语料来自于李行健(2011)的《现代汉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
规范词典》和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CCL)网络版语料库(下文简称北
大语料库)。文中所引用的例句都遵从语料库标示的出处加以标注。

四、本章小结
目前学界对惯用语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主要集中在性质、
范围、结构、来源、运用等方面,但仍然存在分歧。另外,对由饮食语素构成的
惯用语的研究也比较少,不是很充分,实际上,在这方面还有不少问题可以分析。
因此,本文试图对该类惯用语进行研究,来找出它们的特点和规律。

万方数据
第二章 饮食类惯用语的内部构造

一、对饮食类惯用语的界定
(一)惯用语的界定问题

惯用语是汉语熟语的一种,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语言形式,
但是目前学界对“什么是惯用语”仍持有不同的看法,意见很难统一。
在“惯用语”一词出现之前,学界还用过“习惯语”、“习用语”等名称来
指代这一类词语,不过,在 20 世纪 60 年代后,“惯用语”的说法便稳定下来,
获得了大家的共识。但是,给“惯用语”下一个定义则比较难,有的学者倾向于
从意义方面下定义,如刘叔新(2000),有的学者从形式方面定义惯用语,如周
荐(1998)。
尽管众说纷纭,但大部分学者还是从形式和意义两方面去解释惯用语的含
义,并且都认为惯用语有三个主要特点,即:语义的双层性,不仅有字面上的意
思,而且包含着深层次的引申义;结构的固定性,主要以三字格为主;强烈的口
语色彩,具有很强的通俗性。
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惯用语就是一种具有整体性意义的,有着强烈的
口语色彩和通俗性的,包含双层含义的以三字格为主的固定语。

(二)饮食的含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 6 版)》中指出,所谓“饮”,即“喝”,不仅指喝的
动作,有时也专指喝酒;“食”,就是“吃”,也指吃饭,或人和动物吃的东西,
或指供食用或调味用的东西;而“饮食”,既指吃的和喝的东西,也指吃东西和
喝东西。结合这三点,我们可以得出,《现代汉语词典》认为,“饮食”一词,
不仅包含吃喝的对象,也包含饮食动作。
但是,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就知道,饮食的内涵,不仅涉及到以上两方
面,还应包括许多种要素,比如说,与食物有关的味道、调料;制作食物的方法、
工具;盛放食物的器皿;与食物有关的感官刺激等等,这构成了人们饮食生活的
方方面面。所以说,“饮食”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它涵盖了许多内容。

万方数据
(三)饮食类惯用语的界定

由于本文研究的是饮食类惯用语,那么就要对这类惯用语也进行一个范围的
界定。我们认为,凡是与饮食文化有关,并且包含了表饮食义的语素或词的惯用
语都可称其为饮食惯用语。具体细化为以下几个标准:
1.本文涉及的饮食类词汇首先所指的是与饮食文化直接相关的词语,大都是
指代可以直接成为食物或饮品的事物,例如:肉、包子、烧饼、酒、汤等,此类
惯用语有:
拔出萝卜带出泥 包饺子 菜包子 炒鱿鱼 分残汤 酿苦酒
2.有些词语虽然指的不是具体的食物,但表达的是一个总体的抽象概念,例
如:“食、饭”,这也属于我们的研究范围,此类惯用语有:
鸿门宴 赴鸿门宴 断衣食 家常便饭 铁杆庄稼 开洋荤
3.还有些词语,虽然不指代具体的食物或饮品,也不是抽象的概念,但是与
饮食行为直接相关,例如:制作食物的动作、方法和工具,食物的味道,饮食器
皿等等,这样的惯用语也包含在内,比如说:
金饭碗 酒篓子 啃地皮 半瓶醋 打翻醋坛子 出苦海 扳倒葫芦洒了油
4.有一些跟动植物有关的词汇,如“鸡、鸭、鱼、猫、狗”等,在这些词汇
中,凡是能成为常见食物的,都属于我们的界定范围,例如:
大鱼吃小鱼 倒栽葱 胡萝卜加大棒 鸡一嘴鸭一嘴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之中的有些词语虽然也属于这个范围,但由于其中的饮
食词语和其他词语的组合表达的是一种新的意义,或者说由其引申出来的意义过
于明显,跟饮食词语的本义已无关系,这些惯用语就不在我们的研究范围内,如:
鞭打快牛 塞狗洞 成正果 丑小鸭
而不属于人类日常饮食范围的饮食词语则不包括在内,如:
白眼狼 豹子胆 针尖对麦芒
综上,只要符合其中任意一条标准的惯用语都是本文研究的对象,据此,本
文从李行健(2011)的《现代汉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规范词典》中共摘出 277
条语料。这些语料中有不少意义相同但形式不同的惯用语,如:“生米做成熟饭
=生米煮成熟饭”,像这样的本文就归为一条来计算。

二、对饮食类惯用语的分类
这些语料又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1.与饮食直接相关的食物、饮品类

万方数据
组成这一类惯用语的饮食语素都是可以直接成为食物的词语,诸如:“萝卜、
豆腐、鸡蛋、蛋糕”等等,一共 123 条,占总语料的 44%,这其中又可以分为两
类:
可以直接成为食物的:110
数冬瓜,道茄子 嫩豆腐 绞麻花 糯米心肠
可以直接成为饮品的:13
旧瓶装新酒 人一走,茶就凉 灌米汤 喝凉水也塞牙
2.跟吃喝有关的动作类
该类惯用语主要包含的是跟动作有关的词语,例如“吃、喝、咬、嚼”等,
一共 97 条,占总语料的 35%,如:
不吐核 不吐口 喝西北风 嚼舌根 蛇吞象
其中以“吃”为主的类别最多,共有 68 个语料,如:
吃白饭 吃豹子胆 吃闭门羹 大鱼吃小鱼 一口吃个胖子
3.饮食器皿类
饮食器皿,主要指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盛装饮食的器具,如“碗、锅、碟
子”等,一共有 45 条,占总数的 16%。
金饭碗 吃着碗里,盯着锅里 泥饭碗 看人下菜碟儿 拾到篮里就是菜
4.与饮食有关的调料、味道类
该类惯用语主要包含的是跟调料、味道有关的词语,如“盐、醋、甜、咸”,
一共有 38 条,占总数的 14%。
半瓶醋 尝甜头 吃香的,喝辣的 臭豆腐 打翻醋坛子 咸吃萝卜淡操心
5.制作食物的方法、工具类
该类惯用语主要包含的是跟方法、工具有关的词语,比如说烹饪时的动作、
做饭用到的炊具等,一共有 37 条,占总数的 13%,如:
酿苦酒 一锅烩 炒小锅菜 做夹生饭 烧冷灶 就地起炉灶
6.表示抽象概念的
这一小类惯用语所包含的词语,不是指具体的食物和饮品,而是该类事物的
总称,是一种抽象概念。一共有 35 条,占总数的 13%。如:
鸿门宴 吃白饭 吃皇粮 打野食 拿手菜
7.与饮食有关的感觉类
与食物有关的感觉,主要指人们看到食物时在头脑中形成的感觉,这一类惯
用语主要包含“饿、饱、饥、馋”词语,一共有 13 条,占总数的 5%。如:
饱眼福 馋嘴猫 解眼馋 拉饥荒 守着草饿死牛

10

万方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分类并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惯用语和分类标准不是
一一对应的关系,比如说,有的惯用语中既包含跟味道有关的词语,又包含跟动
作有关的词语,如“吃香的,喝辣的”,那么,在分类时,此种惯用语则分别属
于两个不同的类,因此,会有一个惯用语身兼多类的现象。
人类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吃喝拉撒,饮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本就是
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是我们一直秉承的思想,关于“吃”
的文化已经延续了数千年。这些惯用语不仅体现着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同时又
引申出更加丰富的含义,进一步细腻地表现生活,十分传神,极为生动。

三、饮食类惯用语的音节构成
在语音构成方面,本文对搜集到的 277 条语料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数据表
明,三音节的饮食类惯用语共有 162 条,占总数的 59%,例如:
吃肥肉 吹糖人 大饭桶 丢饭碗 翻烙饼 豆芽菜
四音节的饮食类惯用语共有 49 条,占总数的 17%,例如:
糖衣炮弹 软硬不吃 撒胡椒面 敲硬核桃
五音节的饮食类惯用语共有 23 条,占总数的 8%,例如:
打翻五味瓶 打死卖盐的 吃软不吃硬 吃顺不吃戗
六音节的饮食类惯用语共有 23 条,占总数的 8%,例如:
吃人不吐骨头 胡萝卜加大棒 鸡蛋里挑骨头
七音节的饮食类惯用语共有 15 条,占总数的 5%,例如:
打核桃捎带了枣 隔年衣裳隔夜饭 好马不吃回头草
八音节的饮食类惯用语共有 5 条,占总数的 2%,例如:
豆腐拌成了肉价钱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由此可见,饮食类惯用语最多只有八个音节,且以三音节为主,数量超过了
一半,其次是四音节,占 17%,五音节和六音节数量相同,八个音节的惯用语数
量最少只有 5 条,呈现出一种音节数量越多,惯用语数量越少的现象。

四、饮食类惯用语的结构类型
黄伯荣、廖序东(2007)在《现代汉语》中将短语的结构类型一共分为十二
种,其中,主谓、动宾、偏正、中补和联合是五种最基本的语法关系。据此,本
文对搜集到的惯用语进行了结构上的统计,发现以动宾为语法关系的惯用语居
多。下面是具体的分析及数据:

11

万方数据
(一)动宾结构

动宾结构的惯用语,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表示动作的行为,常常位于
前面,另一部分则表示被支配的对象,常常居于后面的位置。在该类惯用语中,
动语由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组成,宾语常常由表示饮食的名词组成。经分析统计,
动宾结构的惯用语共 125 条,占总数的 45%。如:
拌菜馅子 包饺子 保饭碗 炒冷饭 炒小锅菜 吃安眠药 吃豹子胆 吃闭门羹
吹糖人 打翻醋坛子 打翻五味瓶 钓大鱼 翻烙饼 分蛋糕 抹锅灰 酿苦酒 舔屁
股 有油水 咽苦水 咬耳朵 拾虾米 守锅台 烧冷灶 咬死理 倒栽葱 泡蘑菇 打
死卖盐的
另外,这种动宾结构的饮食类惯用语以三音节为主,四音节其次,也有少量
五音节的。在动语方面,一般以单音节动词为主,如“拌、包、炒、钓、翻”等,
也有少量的双音节词组,如“打翻、倒栽、打死”等。

(二)偏正结构

偏正结构的饮食类惯用语数量也不少,共 84 条,占总数的 31%,这其中又分


为表示定中关系的和表示状中关系的两类。定中结构的惯用语又占了多数,共
67 条,例如:
半瓶醋 闭门羹 瘪茄子 菜包子 馋嘴猫 臭豆腐 豆腐帐 豆腐块儿 二把刀
橄榄枝 夹生饭 烂豆腐 烂韭菜 奶油小生 人皮囤 一根藤上的瓜 石榴裙 馊主
意 糖衣炮弹 五香嘴
其中,表示饮食的词语常常做中心词,受其他词语的修饰。
状中结构的为 17 条,有:
白吃饭 不吐核 不吐口 连锅端 伤口上撒盐 鸡蛋里挑骨头 心里炒豆子 一
锅端 一锅烩 一刀切 就地起炉灶 不解渴 不是好吃的果子 倒栽葱

(三)主谓结构

主谓结构的饮食类惯用语,共摘出 25 条,占总数的 9%,如:


大鱼吃小鱼 豆腐拌成了肉价钱 狗吃屎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骨节酥 瓜菜代
好马不吃回头草 胡萝卜加大棒 旧瓶装新酒 蚂蚁啃骨头 猫吃腥 肉烂在锅里
软硬不吃 蛇吞象 生米做成熟饭 拾到篮里就是菜 水米没沾牙 天上掉馅饼 胃
口大 小米加步枪 蟹吃牛 一个萝卜两头切 一个萝卜一个坑 一碗水端平 嘴巴

12

万方数据
(四)联合结构

还有一些饮食类惯用语,它们常常由两个或几个饮食词语组成,构成了语法
地位平等的几部分,这几部分直接组成联合结构,中间往往不需要连词。该类惯
用语共 20 条,占总数的 7%,如:
陈芝麻,烂谷子 吃明不吃暗 吃软不吃硬 吃顺不吃戗 吃香的,喝辣的 吃
一看二眼观三 吃硬不吃软 隔年衣裳隔夜饭 挂羊头,卖狗肉 换汤不换药 鸡一
嘴,鸭一嘴 鸡毛蒜皮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藕断丝不断 人一走,茶就凉 三天
打鱼,两天晒网 上刀山,下油锅 数冬瓜,道茄子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联合结构的惯用语音节数都比较多,最少的也是五个音
节的,最多则有八个音节。而且,除了“吃一看二眼观三“是由三项组成的之外,
其余的惯用语都是由前后两部分组成,一般表示的是并列关系。

(五)连谓结构

连谓结构的饮食类惯用语,常常由两部分组成,而这两部分都是由动词性成
分充当的,中间不存在语音停顿,也没有任何关联词语。该类惯用语共 15 条,
占总数的 5%。
吃不了兜着走 吃人不吐骨头 赶饭吃 光吃炒豆不炸锅 混饭吃 看人下菜碟
儿 骂人不吐核儿 守着草饿死牛 守着米囤饿死 想吃鱼又怕腥 咸吃萝卜淡操心
心急碰上热豆腐 舍命吃河豚 喝凉水也塞牙

(六)中补结构和兼语结构

除此之外,饮食类惯用语中还有少量的中补结构和兼语结构,由于数量较少,
所以放在一处讲。其中,中补结构的惯用语有 4 条,例如:吃不饱、吃不开、反
咬一口、小菜一碟,兼语结构的惯用语有 3 条,如:拔出萝卜带出泥、扳倒葫芦
洒了油、等米下锅。它们各占总数的 1%。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饮食类惯用语的内部结构形式是多样的,动宾结构虽然
所占比例较大,但实际上并未超过半数,下面用表格来表现各类型惯用语的分布
情况:
结构类型 数量 所占比例 例子
动宾结构 125 45% 包饺子、保饭碗、炒冷饭
偏正结构 84 31% 夹生饭、烂豆腐、烂韭菜
主谓结构 25 9% 旧瓶装新酒、蚂蚁啃骨头
联合结构 20 7%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上刀山,下油锅
连谓结构 15 5% 吃不了兜着走、吃人不吐骨头
中补结构 4 1% 吃不饱、吃不开
兼语结构 3 1% 拔出萝卜带出泥

13

万方数据
五、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对饮食类的惯用语从界定范围及分类、语音形式和内部结构三个方
面进行了分析,做出了一个基本的描写,可以使人们较为直观的了解该类惯用语。
从界定范围上来说,本文共从四个方面对饮食类惯用语进行了界定,并认为
只要符合其中一条标准的都可包含在内,所以,共从李行健(2011)的《现代汉
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规范词典》中摘出 277 条语料。根据不同的标准,又把这些
惯用语分成了七个小类,其中,“与饮食直接相关的食物、饮品类”数量最多,
占了总语料的 44%,而“与饮食有关的感觉类”数量最少,只有 5%。
在语音形式方面,饮食类惯用语遵循整体惯用语的规律,以三音节形式居多。
另外,该类惯用语最多只有八个音节。
在结构类型方面,本文对语料分析后共统计出七个小类,分别为动宾、偏正、
主谓、联合、连谓、中补和兼语。其中以动宾结构的惯用语数量最多,占了总数
的 45%,兼语结构的最少,只有 3 条。

14

万方数据
第三章 饮食类惯用语的句法和语义分析

上一章分析了饮食类惯用语的内部构造,在这一章中,我们主要研究该类惯
用语的句法功能和语义表达功能,试图探讨它们在这方面的特点。

一、饮食类惯用语的句法功能
饮食类惯用语可以分为体词性和谓词性两种,体词性的诸如“瘪茄子、菜包
子、拿手菜、馊主意”等,常常充当主语和宾语,谓词性的有“拌菜馅子、咽苦
水、咬耳朵、拾虾米”等,常用作谓语、状语、补语等,其中,以谓词性的惯用
语居多。

(一)充当主语

该类惯用语充当主语的情况不是很多,一般都是直接充当主语。
(1)馋嘴猫
...不是生下来就馋,生生是把他惯坏养坏的。(王东满《柳大翠一
家的故事》)
(2)家常便饭
....算不了什么。(夏征农《甲申记》)
(3)吃独食
...弄不好要胀肚子,老弟。
(程凌征 《难民少女风尘录》第 4,10,19

章)
例(1)例(2)中的“馋嘴猫”“家常便饭”是定中结构的惯用语作主语,
代表的是某一类人或某一类事物,例(3)中的“吃独食”是动宾结构的,是谓
词性的惯用语充当主语,代表的是某一类的行为。

(二)充当谓语

该类惯用语充当谓语的情况很多,这是它的主要句法功能,一般都是谓词性
的惯用语,用来描述主语的某种动作行为或事物的状态。另外,该类惯用语在充
当谓语时,可以受状语修饰,但一般不能再后接补语。
(4)要不是奶奶不吐口
...,怕就离了。(潘小平《家常饭》)
(5)上面的指标打了水漂,队长吃不了兜着走
......,鬼晓得哪天再飞来一顶破坏
生产的帽子,那可非同小可。(马佳 《神葬》)
(6)我们梁弄老百姓要吃苦头
...了,共产党样样都好,为什么把杀人不眨眼的
大强盗也收来了,这不会有好事情。(楼适夷《王鼎三和小白脸》)

15

万方数据
(7)他还反咬一口
....,要公安局赔他的西瓜摊。(高绪仑《罗曼律师》第 2,3,4
章)
(8)打个电话一问便都清楚了,再不会吃哑巴亏
....。(叶志坚《小憩水草滩》)
(9)可他自以为最聪明,天天出馊主意
....,干蠢事。(盛如梅《森林王国失踪
之谜》)
例(4)中的“不吐口”,是状中结构的惯用语作谓语,例(5)的“吃不了
兜着走”,是整个连谓结构一起作分句的谓语,例(6)的“吃苦头”,是动宾
结构,表达的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例(7)中的“反咬一口”,是中补结构充当
谓语,带有贬义色彩,例(8)的“吃哑巴亏”是一种由某种行为所引发的状态,
例(9)中的“出馊主意”表示“他”做出的动作。

(三)充当宾语

充当宾语的情况也比较普遍,主要由体词性惯用语构成的。
(10)也许是因为过去的一些年他在这几位老相识手里吃的亏过于多了,一
旦他们向他伸出橄榄枝
...,他不能不顿生几分戒心。(石英《情节并不离奇》)
(11)多少年前,人们厌恶了奶油小生
....,于是把一批漂亮的男演员打入冷宫
好多年,有的恐终生再难翻身。(蒋子龙《节目主持人的年龄》)
(12)可是,你一决心,扔了这笔钱,也扔了金饭碗
...。(于伶《七月流火》)
(13)还叫我豆芽菜
...,我现在都快成健美运动员了。(李文华《晨曦》)
(14)三十二岁的光棍成了香饽饽
...。(张我愚 《百灵回乡》)
(15)我没有铁饭碗
...儿。(王鸣录 《干我们这行的人》)
这几个例句中的饮食类惯用语,像“橄榄枝”、“奶油小生”、“金饭碗”、
“豆芽菜”、“香饽饽”、“铁饭碗”等,都是由偏正结构来充当宾语的。

(四)充当定语

该类惯用语也经常充当定语,起修饰说明的作用,和中心语之间常常要用“的”
来连接。
(16)通过这些活动,不少独生子女改掉了任性、吃独食
...、不懂礼让、不关心
他人的毛病。(新华社 2004 年新闻稿)
(17)姓周的在娄国定江震北这号人眼里,只是混饭吃
...的下等货,脑子里哪
有什么国家大事,民族利益?(石英《奇人行踪》第 8,13,24 章)
(18)吃大锅饭
....的结果,使集体经济遭到了破坏,兴隆坊由富变穷了。(卜
昭文 《“梁生宝”们在重新创业》)

16

万方数据
(19)刘华明是个吃软不吃硬
.....的人,这一来,搭拉着脑袋不讲话了。
(砚如 《浪

子回头金不换》)
(20)因为由非革命者到革命者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其间没有一个一刀切
...的
界限;而有些自封或自居的"革命者"究竟革命性有多少也颇值得怀疑。
(翟墨《艺
术家的美学》第 3,5,9 章)
(21)“那是挂羊头卖狗肉
......的货色,大家都在说,这是大倒退计划,是大伸
手计划,你晓得他向国家要多少投资?”(周嘉俊 《山风》)
(22)为取得一场比赛的胜利,或为一件鸡毛蒜皮
....的小事,就反朋为敌,大
打出手,这显然是缺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表现。(《解放军报》1985 年新闻
稿)
充当定语的饮食类惯用语,大部分是偏正结构,如例(16),用动宾结构的
“吃独食”作定语,表明现在独生子女共有的毛病,例(17)的“混饭吃”,表
明“姓周的”是一个不怎么样的人,例(18),用“吃大锅饭”来说明是一种怎
样的结果;也有不少联合结构的,如例(21)的“挂羊头卖狗肉”、例(22)的
“鸡毛蒜皮”等。

(五)充当状语

充当状语的情况比较少,在语料库中搜索到的例句不多,如:
(23)何春苓也没有消气,鸡毛蒜皮
....的说了一大堆。(马加《红色的果实》)
(24)但我们的认识有一致性,那就是各门类美术现象的发展不平衡;既相
互交叉又相互分离,不应当不顾它们发展阶段的复杂情况而一刀切
...地作出简单和
武断的分期。(简平 《王朝闻美术谈》)
像例(23)的“鸡毛蒜皮”是联合结构的惯用语充当状语,形容何春苓说话
絮絮叨叨,用来表达人物说话的状态和情感;例(24)的“一刀切”是谓词性的
偏正结构充当状语,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六)充当补语

充当补语的一般都是谓词性成分,如:
(25)家中经常穷得揭不开锅
....,只好下地挖野菜,吃糠皮、麸子充饥。(吴
祖光《爱国艺人常香玉》)
(26)这次才精,精得天上掉馅饼
.....。(丰收《三婶上县》)

17

万方数据
(27)彭家范正修改一件关于农村党员思想情况向县委的报告,见老蔡被淋
得落汤鸡
...一般,猛然一惊,问他怎么弄得这样,并要他赶快去换衣裳。(李满天
《水归大海》)
(28)儿媳妇和小姑子打成了一锅粥
...,兄弟跟兄弟也红了眼。(陈建功、赵
大年《皇城根》)
例(25)、(26)中的“揭不开锅”、“天上掉馅饼”,分别是动宾结构和
主谓结构做补语,对前面的陈述作进一步的补充说明,体词性的惯用语常常要前
加或后加成分才能做补语,如例(27)中的“落汤鸡”,受汉语中比喻用法“如
/似……一般”“……一般”的影响,做补语时后面也常跟着比况助词“一般”;
例(28)中的“一锅粥”,前面要加上“成了”才能做补语来修饰“打”,表示
一种状态。

(七)充当分句

该类惯用语充当分句时,四音节及以上的惯用语可以单独充当分句,出现在
描述性的语句中,例如例(32)中的“大鱼吃小鱼”。
(29)十八岁了,常听母亲说父亲在十八岁的时候曾到过江南海北,吃香的
...
喝辣的
...,自己也仿佛不能无动于衷。(张金寿《母子俩》)
(30)自从宣子奇咬了他一口,他有苦难言,可又不死心,总想摆脱困境,
反咬一口
....。(唐佩林《敌营十八年》)
(31)正象他女子说的,刀子嘴豆腐心
......。(路遥《人生》)
(32)根据只有两条:第一,资产阶级内部是分裂的,各集团间互相倾轧,
彼此排挤,大鱼吃小鱼
.....。(吴江《论无产阶级专政》)
(33)好马不吃回头草
.......,我也不想回去了。(谌容《走投无路》)
(34)从言语内容上看呢,换汤不换药
.....。(姜剑云《言语学概要—说话的奥
秘》2,3,4,5 章)
(35)上刀山,下油锅
.......,你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曹禺《原野》)
三音节的惯用语大多出现在对话语体中,说话人前后有停顿,或者用其他语
句对语境进行描述,如例(36)中的“连锅端”。
(36)姬得旺这遭遇,连锅端
...,全给透露出来了。(董富强《冰河溯行图》)
(37)铁公鸡
...,这回你就中了我的计啦!(廉春明《铁公鸡》)
例(37)也是一句对话语体,“铁公鸡”直接充当分句,前后不加修饰语,
表示一种对对方的称呼。

18

万方数据
二、饮食类惯用语的语义表达功能
惯用语属于熟语的一种,意义上具有多层性和曲折性,这正是汉民族含蓄的
心理状态的反应。这种特点导致惯用语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并不相符,深层意
义更能反映出社会生活和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因此,研究饮食类惯用语的语义
表达功能是十分必要的,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类。

(一)表现人的情绪情感和心理活动

人类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是抽象的、难以捉摸的、看不见的,因此,汉民族在
描述这种感情特征时,善于用具体的事物来指代抽象,用简单的意象来表示复杂
的情感,如:
(38)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冷落,王永义强咽苦水
...,一次次耐心说服,尽量求
得对方的理解。(《人民日报》1996 年新闻稿)
(39)梁诗洛着急用人,不愿意拖延时间,她看穿了苏浅唱的担心,就给她
吃定心丸
....道:“小苏,你放心!我和张凯看中的人,一般孙经理都会同意的。”
(李可《杜拉拉升职记》)
(40)他说是千万不能让我知道这个消息。接到短信后,我的心里就像打翻
..
五味瓶
...一样,很不是滋味。(网络语料,网页:C000022)
(41)“舍命吃河豚
.....”是大可不必的冒险行为。(温长路《俗言俚语话养生》)
(42)他又望了菲力一眼,不忍心再吊胃口
...,说:“今天下午,菲力去找那
位经理。(朱邦复《巴西狂欢节》)
(43)我之后都在发呆,关心机场附近是否有雷暴天气,所以这天他的提议
实在对胃口
...,我忍不住笑出声来,哈,哈哈,几乎说出一声“卿言正合孤意”之
类的话。(李承鹏《寻人启事》)
这些例句中,例(38)(39)(40)(41)用到的惯用语表示的都是具体的
动作,例如 “咽口水”,原本指的是吞咽口水的动作,在这里引申为“把苦水
往肚子里吞,遇到苦难忍气吞声、不敢声张”,把具体的动作抽象化了,表示人
的内心痛苦、难过;“打翻五味瓶”原本只是一种具体的动作,这里就表示“心
中不是滋味,情感复杂”。例(42)(43)则是用抽象的行为去表示更加抽象的
心理状态,“胃口”是一种抽象的事物,“吊胃口”比喻设法让人产生欲望或兴
趣的一种心理,“对胃口”则是指“符合自己的兴趣或想法”。在这一小类中,
既包含带贬义色彩的惯用语,也有中性意义的惯用语。

19

万方数据
(二)表示某种行为及行为所引发的结果

在这一小类中的饮食类惯用语中,表层意思表示的也是具体的动作行为,深
层意思则引申为某种行为所带来的结果,这种行为可以是字面意义上的,也可以
是其他行为。如:
(44)余自悦生死不肯,好马不吃回头草
.......!实在奈不何,他通过一个亲戚介
绍,调到庐山上的一家小工厂就业。(陈世旭《将军镇》)
(45)那女孩的事情是我的伤口,你在路口上撒网,是本职工作,你在我伤

口上撒盐
....,就太不人性了。(李承鹏《寻人启事》)
(46)这一下可叫孙悟空吃苦头
...了,杀虫药水直往他身上钻,孙悟空痛得直
叫,可是这也没有用。(郭以实《孙悟空大闹原子世界》)
(47)袁朗:我在吃后悔药
....。教技能,练思维,可从来没教过你们对现实的
承受能力。(兰晓龙《士兵突击》)
(48)楼文龙指着自己胸脯,把大拇指一翘,说,“怎么老是吃我的,我喝

西北风
...?你是有名的小开,也该拿点钞票出来,大家花花!”(周而复《上海的
早晨》)
(49)由接班人的地位一下子降到处处吃白眼
...。(蒋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
(50)人们替她捏了一把汗。丈夫说,海峰啊,干成了没名没利,干砸了,
吃不了兜着走
......。你胆子瞎大,不替自己着想,也要替我和唯一的儿子想想啊。
(《人

民日报》1995 年新闻稿)
例(44)中的“好马不吃回头草”,表面上指的是马不吃已经错过的草料,
实际上指的是人不会再回头走老路的这种行为;例(45)中的“伤口上撒盐”,
表层意思指的是往人的伤口上撒一把盐这一动作,实际上指这种动作带来的让人
的伤口更加疼痛的结果,引申为在别人伤心难过时再给人增加痛苦;例(47)中
的“吃后悔药”,表面上表示吃药这一行为,实际上指自己的某种行为让自己非
常后悔这一结果;例(49)中的“吃白眼”,表示“由于接班人的地位下降”导
致被人看不起,受人鄙视这一结果。该类惯用语一般包含的意义都是比较消极的。

(三)表现人的性格特征或指代某一类人

在这一小类中,饮食类惯用语一般指代某一类人,或者是某一类人所共有的
特点及秉性。因为它们自身带有的贬义色彩,所以该类惯用语在形容人的时候常
常带有贬义,大多表示说话人对对方的不满。如:
(51)“你千万不要动气。我爸刀子嘴豆腐心
......,不敢太把我怎样。你别着气,
我们家的事有我哩!”(路遥《人生》)

20

万方数据
(52)他想王二虎是个硬汉子,准是吃软不吃硬
.....,这天吃过早饭,便恭恭敬
敬把王二虎请了来。(李晓明《平原枪声》)
(53)4 号道格已经是有些痴呆的一个傻乎乎、只知道不停地吃吃吃的一个
大饭桶
...。原版道格这时才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曾伟《分身术》)
(54)他深知朱瑞芳的厉害,有名的醋坛子
...,让她知道了,准要闹翻了天,
追究起来发觉是从他嘴里泄露出去的……(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55)这一下难倒了李成梁,怎么办?只有让那副官去当替罪羊
...喽!于是,
他真的把那副官也拉到坟上,给杀了。(李文澄《努尔哈赤》)
(56)反正你就觉得她就不是个女孩子。你说另外一个男性,你说奶油小生
....。
什么叫奶油小生?说话磨磨叽叽;坐下来还拿手绢擦擦凳子;你觉得不行。(张
李玺《妇女与婚姻家庭》)
(57)不打麻将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带钱——与老费一样“不赌钱我就玩”,
铁公鸡
...一毛不拔,谁吃饱了撑的,邀你上场,只赚不赔的主儿?(陆步轩《屠夫
看世界》)
如例(51)中,“刀子嘴豆腐心”表示这一类人说话很刻薄不留情面,但实
际上内心却善良而柔软;例(52)的“吃软不吃硬”,是形容这一类人只接受委
婉的方式,不能接受强硬的态度或手段,这两个饮食类惯用语都是用来描写人的
性格特征的。再如例(51)中,用“铁公鸡”表示某些极其吝啬的人;例(53)
中的“大饭桶”表示的是食量很大、很能吃的人;例(56)中的“奶油小生”指
的是长相清秀俊美,肤色白皙,又极具阴柔气息的青年男子,这些惯用语是可以
直接指代某一类人的。

(四)表示某种人生遭遇或生活状态

这一小类的饮食类惯用语都和人生经历有关,或者表现的是一种痛苦的人生
遭遇,或者表示的是某一种生活状态。
(58)“哎哟,青天大老爷呀,我们坛子胡同全体居民感谢您救我们出苦海
...
出火坑出地狱。”(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59)如有这位体面的大经理一同前去看望金枝,八成也就不会吃闭门羹
....了
吧。原来,徐伯贤不用央告,一口就答应了。(陈建功《皇城根》)
(60)减轻国家负担,设一些企业股和集体股是完全必要的,这和过去那种
“吃大锅饭
....”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不可将这两种性质不同的事物混同起来。
(1994 年报刊精选)

21

万方数据
(61)前一个已经基本不存在了,后一个原因现在也大大打折扣了,如果只
吃老本
...,神话恐怕将要完结。(1994 年报刊精选)
(62)如今,老刘年纪大了,退出了大田生产第一线,但仍不愿在家吃闲饭
...。
(《人民日报》1993 年新闻稿)
(63)孙建冬马上说:“这就对了!就算你想和叶陶一起供房,他三天打鱼
....
两天晒网
....,动不动换工作,恐怕连买家具的钱都拿不出来给你!”
(李可《杜拉拉升职记》)
例(58)的“出苦海”,表示人们有过一种痛苦的人生经历,现在已经摆脱
苦难;例(59)的“吃闭门羹”,也指的是不受人欢迎的一种遭遇;而例(60)
中的“吃大锅饭”则是由一段特殊的社会经历引申而来,“大锅饭”是对平均主
义现象的一种比喻,指的是在分配上人人平等没有差别,这代表了某一类人的一
种长期的生活状态;例(62)“吃闲饭”指的是一种不干活、不努力,只想靠别
人养活的生活状态;例(63)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对“做事情不能坚持,
而是时断时续”的一种生活状态的比喻。

三、语义引申手段
惯用语的语义具有层次性,往往包含了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两方面。最初,
惯用语的意义往往就是它的表层含义,但是随着语言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
化,它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逐渐的引申出来更加抽象的意义。这种意义的引申
手段主要是通过修辞方法实现的,包括比喻、夸张和借代三种方式。

(一)比喻引申

比喻引申是造成惯用语语义变化最普遍的方法,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是

指“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方法” ,根据比喻的
构成要素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类,其中,借喻是惯用语语义
引申最常用的手段,它是指“不出现本体,或不在本句出现,而是借用喻体直接
代替本体”②,这样能更加突出本体的性质和特点,如“鸿门宴”:
(64)白天王一看事情不妙,赶紧说:“且慢,今天又非鸿门宴
...,大家何必
乱舞?你等且站在一旁。”(贪梦道人《彭公案(四)》)
“鸿门宴”原本来自于历史典故,后来比喻想借机对别人不利的宴会或场合,
在这个例子中,只出现了喻体,反而更能突出本体危机四伏的特点。

①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第 184 页。
②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第 185 页。

22

万方数据
(二)借代引申

借代,就是指“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
去代替”①,也就是说,用一个事物去借指另外一个事物,这种方法主要看中的
是两个事物之间的相关性,这也是惯用语语义引申的主要手段。如“大饭桶”,
原本指装食物的容器,现在指食量很大的人,二者都和吃饭、食物数量很多有关,
有相关性,所以构成借代。又如:
(65)尚道爷一瞧,干什么?师哥一辈子铁公鸡
...一毛不拔,今儿个对待我们
海川怎么豁出去了?把地契都拿出来啦。(常杰淼《雍正剑侠图(中)》)
铁公鸡是一毛不拔的,吝啬鬼也是一分钱都不愿意掏的,用“铁公鸡”去指
代那些吝啬的人是十分生动形象的。

(三)夸张引申

在饮食类惯用语中,夸张引申的方法比较少,有诸如“蛇吞象”、“蟹吃牛”、
“上刀山,下油锅”之类,都是通过夸大事物来表达语义,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
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值得注意的是,饮食类的惯用语,都是与饮食文化有关的,借饮食或与饮食
有关的动作、事物来作比喻,这种惯用语所包含的活动经历,是为整个社会和汉
民族所共有的,是会长期存在的,因此,它的语义是会被长期保存下来并不断发
生变化的,也是最容易让人理解并产生联想的,那么,在生活中恰当的运用这些
惯用语,将会取得良好的语义表达效果,可以使语言生动活泼,简洁精炼又具有
画面感,进而使语义更加的丰富又富有层次性。
由于饮食类惯用语的语义大都和生活相关,所以比较通俗易懂,一使用它,
听者的脑海里就会立刻浮现出与之相关的形象,可以使语言产生生动活泼的表达
效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
(66)这个剧本,他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北影厂长也无反对态度,你们为什
么鸡蛋里挑骨头
......呢?”(梁晓声《京华闻见录》)
(67)李先生分析,景区宾馆电话成摆设,实际暴露了江西部分景区“捡了芝
...
麻丢了西瓜
.....”的落后经营思想,得到的是少而又少的市话费(新华社 2001 年新闻
稿)
同样是形容办事难缠,例(66)中的“鸡蛋里挑骨头”更有画面感,听话人
的头脑中能够立刻产生相关的形象出来。鸡蛋里只有蛋黄和蛋清,是不可能找出
骨头的,如果非要在鸡蛋里挑出骨头出来,就只能说明这个人吹毛求疵,没事找

①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第 190 页。

23

万方数据
事,这种表达十分的生动形象。同样的道理,例(67)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用芝麻和西瓜作比较,使人在脑海中立即想象出二者的形象,明白这句话是表示
忽略了重要的事情,从而因小失大的意思。
前文已经说过,该类惯用语主要是三音节居多,所以,它可以用有限的三个
字来表示复杂的含义,能够使语言更加的简洁精炼,提高表达效果,如:
(68)你们不是说他请着家庭教师吃小灶
...,对,请。(魏润身《挠攘》)
小灶,本来是指“在集体的伙食中,给少数的领导人用小灶做的饭菜”,吃
小灶,进一步表示“享受特殊的待遇”,例(68)用“吃小灶”三个字表示出“他”
请家庭教师给自己额外补习来提高成绩,使语言表达更加简洁,但语义却更加丰
富。
另外,在饮食类惯用语中,有一些还包含了前人在生活中总结出的经验,所
以常常带有哲理和劝告的意味,例如,劝诫别人或警告自己做人要有志气,不能
后悔自己做的决定,不要再回头走老路,就会用到“好马不吃回头草”:
(69)朱梅梅渠觉得十年寒窗,废于一旦,便很生气地回答:“好马不吃回
.....
头草
..,我朱某只能赴考一次。”就愤然拂袖离京,回归永嘉。从此绝意功名。
(《读

者(合订本)》)

四、本章小结

本章从句法功能、语义表达功能和语义引申手段三个方面对饮食类惯用语做
了系统分析,从句法功能上来说,饮食类惯用语的句法功能是比较完整的,几乎
可以充当句子的各个成分,而且,四音节及以上的惯用语可以充当分句或单独成
句,三音节的只有在对话语体中才能成句。从语义表达功能上来说,可以把该类
惯用语分为四类:表现人的情绪情感和心理活动,表示某种行为及行为所引发的
结果,表现人的性格特征或指代某一类人,以及表示某种人生遭遇或生活状态。
从语义引申手段来说,该类惯用语的深层含义主要是通过修辞手段得到的,有比
喻引申、夸张引申和借代引申三种方法,这些方法可以使语言表达生动活泼又简
洁凝练,也可以使语义更加的具有层次性。

24

万方数据
第四章 关于饮食类惯用语的变形情况

饮食类惯用语在使用的过程中,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语境或
场景做出相应的改变,不过不管怎样变化,它的基本格式都是保持不变的,这也
说明了饮食类惯用语具有即凝固又离散的结构特点,这使得它使用起来比较灵
活,能够自由的表达意义。既然该类惯用语的使用是比较自由的,在实际交际中
能够根据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那么,根据使用情况的不同,可以把它的变形情
况大致分为两大类。

一、构成成分的改变
所谓构成成分的改变,在本文就是指,对原本的作为一个整体的惯用语做出
调整,使其满足情境的需要,可能是在惯用语中增加或减少成分,也可能是颠倒
构成成分的语序,总之这种用法是一种临时活用,比较具有随意性,脱离了句子
和使用环境是不能独立存在的。

(一)增加或减少成分

在这类惯用语中,有一部分的中间可以插入别的成分,像这样的饮食类惯用
语,它们的结构就比较灵活,构成成分之间较为离散,有时候甚至能直接组成一
个句子。
1.在中间插入成分,如在惯用语的成分之间插入动态助词“了”或“过”:
(1)博纳电影发行公司总经理于冬表示,观众已对各种商业类型大片倒了胃
...

.,引进大片票房下滑就是最好的注脚。(新华社 2004 年新闻稿)
(2)他配讲到那些话吗?只你没阅历去信他们,将来吃了苦头....,才知后悔
哩!你说官府怕人家议论,不至草菅人命,你那里见官府草菅人命了?(李伯元
《文明小史》)
(3)都说这党的威信下降,凭心而论,里边有很大成分是替你们这样的背

了黑锅
...了。(赵宝刚《编辑部的故事》)
(4)“你这孩子,”他认为阿贵从小没有念过一天书,没有喝过墨水
....,将
来不会有出息的,想不到也会唱起洋歌来了,心里按捺不住地喜悦。
(周而复《上
海的早晨》)

25

万方数据
这样的饮食类惯用语主要是动宾形式的,而且“了”或“过”字不能去掉,
去掉之后就不能构成一个独立的句子,如例(2)中的“将来吃了苦头”就不能
写成“将来吃苦头”,因为这样不是一个完整的分句。
2. 在动词后插入成分,例如有的是在动宾式惯用语的动词后加上补语,如
“上”、“到”、“起”、“掉”等,例如:
(5)工作的丈夫“农转非”,可四个“龙种”却因超龄未能跳过“龙门”
吃上皇粮
....,仍在农村务农。(1994 年报刊精选)
(6)农民尝到甜头
....之后,纷纷上山垦复竹林和开辟竹山,下地围溪养鸭。
(《人民日报》1994 年新闻稿)
(7)这意味着陈志斌如坚持回国,除了损失一大笔奖金外,还要丢掉饭碗
....,
他那在德国自费留学的妻子也将断了生活来源。(《读者(合订本)》)
(8)它从无数其他场合与对象那里吊起胃口
....,却在这里狠狠地满足。它从
刚才和洪敏的通话中吊起胃口
....,也从上楼前跟路易的一瞥目光邂逅中吊起了胃
....

.。(严歌苓《花儿与少年》)
(9)我们是实实在在感觉到了,不管是我们贾家庄,还是我的家,都确实
尝到了甜头
.....,得到了实惠。(1994 年报刊精选)
例(5)在“吃皇粮”的动词后面加上“上”字,表示一种动作的结果,形
容终于吃到了皇粮,但在这个例句中主要是指这四个“龙种”没有摆脱务农的身
份,不能在那些事业机关或党政部门工作,同样的,例(6)和例(7)中的“尝
到甜头”和“丢掉饭碗”也是在原本的惯用语动词后加上补语表示一种结果。例
(8)的“吊起胃口”中的“起”,表示的则是一种状态,是一直对某事物保持
一种好奇心的状态,而例(9)中的“尝到了甜头”和例(8)中的“吊起了胃口”,
则是在添加了补语的情况下,插入了成分“了”。
3.加入其他成分,比如还有一部分惯用语是在中间插入别的成分,或者在惯
用语的整体之前或之后加入成分,例如:
(10)那时西欧黑死病刚过,田园一片荒芜,加入童子军只是为了混一口饭
....

.不至于饿死。不过,先性从未今加过任何圣战。(刘慈欣《三体 III》)
(11)未到摊点,先闻螺香。尤其食客们一吸一吮之中,发出有滋有味的声
响,吊人胃口
....。每每至此,便情不自禁地坐在摊前,汇入津津有味的食客行列。
(《人民日报》1998 年新闻稿)
(12)你买 2 元一张票只是“入场票”,要想大饱眼福
....,还得交 5 至 10 元
不等的“转场费”才能到另一座“神秘殿堂”。(1994 年报刊精选)

26

万方数据
(13)“得了,您往后再抚摩吧;现在到了别人爱抚您,让您一饱耳福
....的时
候了;我想您准会喜欢的;就是这位年轻人来承担这项任务。”(马塞尔·普鲁
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例(10)中的“混一口饭吃”来自于惯用语“混饭吃”,这是通过在宾语前
加数量词做定语的方法来增强表达效果。“混饭吃”原本就指生活不容易,只能
通过做一点活计谋生,加上量词“一口”之后就进一步加深了这种表达效果,有
时候“一”也可以省略;例(11)中的“吊人胃口”则是用“人”来修饰“胃口”。
例(12)和例(13)中的“大饱眼福”、“一饱耳福”,是在整个惯用语的前面
加上程度词,这样也能起到加强程度的作用。有时候,惯用语中加入的成分比较
复杂,可能是好几种方法的杂糅,比如说:
(14)听了杜书记的一席话,村民吃了一颗定心丸
.......,喜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人民日报 1998 年新闻稿)
(15)鹿杖客适才吃过他的苦头
......,知道单凭鹤笔翁一人之力,不是他的敌手,
抢上前来,向他击出一掌。(金庸《倚天屠龙记》)
(16)即使现在再找他谈,也已经晚了,生米已经做成了熟饭
.........。(刘震云《官
场》)
例(14)和(15)这两个例子采用的都是动态助词加上定语的方法,如例(15)
是用“过”加上定语“他的”进行扩充,而例(16)则是在动词“做”前加上副
词“已经”,在“做成”后面插入动态助词“了”,插入成分后可以单独成句了。
4.此外,在饮食类惯用语中,动宾性的惯用语在实际运用时比较灵活,既可
以插入成分,又能对其中的某一构成成分进行重叠,一般来说主要是其中的动词
部分,如:
(17)自然惯于吃酒吊丧的亲友们,也可以借此换一换口味
.....。(老舍《老张
的哲学》)
(18)相声只是调人口味的酱咸菜。鱼肉吃腻了的时候,吃一口酱咸菜,调

调口味
...。我觉得这个比喻很恰当。(马季《关心相声,救救相声!》)
这种动词重叠有两种形式,即“VV”或”V—V”,这两种形式都含有尝试
的意思,例如例(17)的“换一换”,表示了一种尝试着去改善口味的意思。
可以在饮食类惯用语的中间插入成分,自然也可以减少成分,相当于缩略,
如:
(19)城市建设规划中,一遇资金紧张,就砍城市防洪工程,这次看来实在
是捡了芝麻丢西瓜。
........(1994 年报刊精选)

27

万方数据
原本的惯用语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在这里省略了后一个“了”字,可
以避免重复,使语言表达更为简洁和经济。

(二)颠倒顺序

饮食类惯用语的构成成分还可以进行颠倒,主要以动宾型居多,在这种情况
下,它的灵活性就更强了,如:
(20)工厂当初不重视商标法的存在,无异于建塔沙上筑巢幕间,最后只能
是苦果自食
....。(1994 年报刊精选)
(21)这闭门羹他是吃
......了好几回了,反正一个人也没见到。
(22)这后悔药你即便是吃
........了,也改变不了任何事实了。

(23)把书本啃
...了好几遍,还是参透不了个中含义。
例(20)原本的惯用语是“食苦果”,也可写作“吃苦果”,在这个句子中,
作者把宾语“苦果”提前,动词放在后面,颠倒了顺序,能够起到突出宾语的作
用,强调“苦果”,说明这些工厂面对自己犯的错,只能吞咽苦水。中间加上了
“自”,是为了保持句子的通顺和结构的完整。例(21)中的惯用语原型是“吃
闭门羹”,这里把“闭门羹”提到动词之前,强调了“他”的遭遇;例(22)(23)
中的惯用语原本分别写作“吃后悔药”和“啃书本”,在例句中都是把动词放在
宾语后,中间根据语境的需要适当加入成分,以便增强表达效果,突出自己想要
表达的重点。

二、换用构成成分
(一)关于异形惯用语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钱理在《现代汉语惯用语研究》中把它称为“异
形惯用语”,所谓“异形惯用语”,就是指用不同形式的惯用语去指称同一个意
思,这些惯用语中间的构成成分会有所不同,但是不管如何变动,惯用语的音节
数是基本保持不变的,在《现代汉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规范词典》中,就有不少
这样的饮食类惯用语,如“尝甜头——得甜头”、“陈芝麻,烂谷子——陈谷子,
烂芝麻”、“吃定心丸——吃镇心丸——吞定心丸”、“吃着碗里,盯着锅里—
—吃着碗里,瞧着碟里”等,这些惯用语,意思基本相同或相近,但是其中的语
素会有所变动。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惯用语不论怎样变化,它都是已经存在的、
成形的、被保留下来的熟语,是约定俗成的,在日常生活中被使用到的,只是形
式不同而已,它和第一类的情况并不相同,后者是指那些在语境中临时发生变化

① 例(21)(22)(23)是笔者依据人们口语中的使用规范,凭语感造出来的句子。

28

万方数据
的用法。
1.有一部分饮食类惯用语,只有一个构成成分发生变化,其他的保持不变,
如“吃豹子胆——吃虎胆”,只改变了宾语这一部分的内容。在这之中,变动动
词或宾语是最常见的,如上文中的“尝甜头”和“得甜头”,一个是用“尝”来
表示动作,一个是用“得”来表示,都有“得到”的意思,还有像“翻烙饼——
翻烧饼”,只是改变了宾语部分的表达,这些被改动的部分本身意义就比较相近,
所以组成的惯用语的整体意义也基本相同。
(24)“这回再不煮夹生饭
....了,而且承包到户后必须围栏。”甘南州领导对
记者这般强调。(《人民日报》1996 年新闻稿)
(25)他批评了老贾,要大家以老贾为教训,不要屁股坐错地方,不要走过
场,做夹生饭
....。(刘震云《故乡天下黄花》)
例(24)(25)的“煮夹生饭”和“做夹生饭”只是改变了动词,但都是用
来表示开头就没做好,以后也不一定能做好的意思。
2.有的则是组成惯用语的语素或词都做了改变,比如说“咽苦水——饮苦
酒”,动词和宾语部分都发生了变化,但是仍然表示同一个意思,因为“咽”和
“饮”表示的动作类似,“苦水”和“苦酒”都指难以下咽的东西,这两个惯用
语都用来形容“面对不公平的待遇时忍气吞声”。
3.有的则是构成成分的顺序发生了变化,如“黄粱梦”和“梦黄粱”,“陈
芝麻,烂谷子”和“陈谷子,烂芝麻”,前者是修饰语和中心语颠倒了位置,由
定中结构变为了动宾结构,后者则是改变了两个并列成分的顺序,意义都没有发
生变化。
(26)(唱)到大来间别无恙。我识破这红尘战白蚁,都做了一枕梦黄粱
...。我
这般急急忙忙,今日个都打在我头上。(全元曲——杂剧)
(27)好多人都喜欢告诉我们,人生不过如一场黄粱梦
...,在繁复的美丽与曲
折的悲欢之后,悠然醒转,新炊却犹未熟。(《读者(合订本)》)
“黄粱梦”来自于唐代沈既济的《枕中记》,用一个穷书生的故事表示人空
幻想的美好事情最终会破灭。
4.还有一小部分饮食类惯用语,只是对某一部分的构成成分进行了缩减和省
略,如“芝麻绿豆官——芝麻官——绿豆官”、“喝西北风——喝西风”,这样
意思仍然不会发生变化。
(28)见他面目虽然长得标致,但是两手空空,嫁他之后,只好去喝西风
...,
因此大家都以闭门羹相向。(徐哲身《汉代宫廷艳史》)
(29)我们的官比他差着好几级,只好天天喝西北风
....哩。总是你们没有弄清,
快去查明了来。”一顿话把二爷说的无可回答。(李伯元《文明小史》)

29

万方数据
例(28)(29)的“喝西风”和“喝西北风”的意思相同,在这里都是指生
活困苦贫穷,没有什么可以维持温饱,“西风”是对“西北风”的缩略,这样可
以使表达更加简化。

(二)异形惯用语的规范问题

在实际运用中,饮食类惯用语的使用确实是比较灵活多变的,但是我们仍然
要注意,不是所用的形式都是被人们的交际所接受和包容的,尤其是上述所说的
第二种,即异形惯用语,它们义近、形式相同,有时候用多个惯用语去表示一个
意思,会造成语言表达的混乱和浪费,因此,对其进行规范能够更加有利于惯用
语的学习和教学,也有利于相关词典的编纂。
造成异形惯用语出现的原因有几种,除了上文提到的对个别语素进行替换、
改变构成成分的顺序、缩减或省略构成成分外,还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是,使用古语词组成惯用语,例如,“吃苦果”和“食苦果”,“食”
是一个具有古语色彩的动词,还有“挂羊头,卖狗肉”和“悬羊头,卖狗肉”,
“悬”也具有古语色彩。
第二种,使用方言词组成惯用语,如“拾到篮里就是菜”和“剜到篮里就是
菜”,后者的“剜到”带有明显的方言色彩,同样的还有“水米没沾牙”和“水
米不打牙”,“不打牙”也是一种方言用法。由于古语词的书面色彩很浓,而惯
用语又是偏向于口语的熟语,再加上方言的局限性,所以这两种方法组成的饮食
类惯用语使用频率很低,很少出现在人们的交际之中。
这些异形惯用语的使用频率都不如原本的惯用语高,那么,人们经常使用的
惯用语应当保留下来,而不常使用的应有所舍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应
提倡使用现代汉语中通用的字词,舍弃古语词和方言词;提倡采用表意准确、字
形正确的惯用语,舍弃不规范不合理的惯用语;要尽量采用带有口语色彩的惯用
语。

三、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讨论了饮食类惯用语的变形情况,大致分为两种,一种就是惯用语
的构成成分的改变,这之中又可以细分为增加或减少成分、颠倒顺序、重叠等情
况,另一种是对其中的构成成分进行换用,也就是异形惯用语,这两种情况都体
现了惯用语使用时的灵活多变,这样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富有变化。另外,由于
饮食类的异形惯用语存在数量不少,所以要注意对其进行规范,这样才能使饮食
类惯用语的使用更加整齐和经济。

30

万方数据
第五章 饮食类惯用语与中国文化

饮食类惯用语的语义发生着从饮食领域到非饮食领域的转变,这主要归结于
我国的饮食文化有着深厚扎实的根基。其中,中国的农耕文明、饮食习俗、朴素
的认知方式、价值观念和处世态度等都属于中国文化因素,这在饮食类惯用语方
面也有明显的体现。可以说,该小类惯用语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
的密切关系。

一、农耕文明的体现
文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按照文
献记录,它最早出现在《周易·贲》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
化成天下。”不管对其怎么定义,程裕祯认为,“有一个根本点还是很明确的,

即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体现着人的精神。中国的文化
源远流长,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惯用语也应运而生。
吃与喝本来就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何况,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
业大国,拥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以天和地为生,在这片土地上,靠农业生产,
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但由于各种天灾人祸,温饱成为了普通老百姓首
先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每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生产粮食、储备粮食,这种思想
和行为逐渐延续下来,影响着我们的认知观念,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甚至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吃”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人们能生活在这个
世界上所必备的技能就是“吃”。因此,我们祖先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积累了
丰富的经验,他们通过与饮食有关的所有活动来认识世界,甚至改造世界。祖祖
辈辈通过口耳相传,文字记录,造就了大量的饮食类惯用语。例如:“吃不了兜
着走”。

二、饮食习俗的体现
习俗,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地理和历史环境中传承下来的,汉民族信奉“民
以食为天”,一向把“吃”摆在首要地位,也因此产生了饮食习俗,并衍生出许
多与之相关的饮食类惯用语。例如,人们在吃东西的过程中,首先要将食物放进
嘴里进行咀嚼。“咀嚼”原本指人们吃食物的一个动作,后来语义也慢慢抽象,
比如“嚼舌根子”,这里的“嚼”,就不在表示一个具体的动作了,因为人是无

①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第 2 页。

31

万方数据
法咬住自己的舌根的。因为人们吃饭的动作和讲话的动作很相似,所以就用“嚼
舌根子”来表示某些人喜欢乱说话,搬弄是非,信口胡说。同样的惯用语还有“嚼
舌头”。“嚼字眼儿”中的“嚼”意义也抽象化了,因为咀嚼的动作有时会比较
慢,需要细细品味,所以这里也就表示过分的在意某一个字词,死抠字眼。
还比如说,在“吃”的过程中,人们会受到味觉的影响。味觉,或者味道,
也是饮食文化中一个常见的概念,它是指食物能够让舌头得到的某种感觉。味道
是一种抽象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它不是客观事物,只能凭借主体进行感知,
而这种感知又因人而异,不同的主体感觉到的味道可能会不尽相同。大部分的味
道都会依托某种食物而存在,例如,看见糖就会想到“甜”,看见辣椒就会觉得
“辣”,看见盐就会觉得“咸”,从这一方面来说,味道又是客观存在着的。
表示味觉的词语有很多,比如说“苦涩、香甜可口、咸津津 、浓郁、酸甜、
酸辣”等,但是这些词语都是由传统的五味,即“酸、甜、苦、辣、咸”引申出
来的。这些原本是表示味道的词语,在语言的不断发展中,意义也开始变得抽象,
人们对其词汇意义进行引申和变异,逐渐生产出许多与心理活动有关的词语,由
这些词语构成的饮食类惯用语,意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甜味,是五味当中最不具有刺激性的味道,也是一种比较柔和的味道。酸、
苦、辣、咸都比较重,甜味可以起到中和的作用。这种味道可以在口中慢慢地品
味,所以能给人来带愉悦、开心的感觉,因此,在饮食类惯用语中,由“甜”引
申出来的意义往往是指能够让他人满意,如“尝甜头”“给甜头”中的“甜头”,
指的就是“好处、利益”,给了别人好处,就会让人满意,还有“嘴巴甜”中的
“甜”,是指会说话,说出的话中听悦耳,就会让人开心满足。例:
(1)板眼之所以被取绰号板眼,就是因为他有能耐有本事,心眼活眼头亮
嘴巴甜
...啊!他的命好,根子落在了国家大型钢铁企业。(池莉《你以为你是谁》)
苦味,可以说是与甜味相对立的一种味道,原本指的是带有苦味的植物,后
来就渐渐专指味道了。这种味道会给人带来不好的感觉,甚至会让人难以承受、
痛苦万分,因此,当它用来表示人的内心情感时,常常指心里苦涩、不好受、不
开心,有时也指困难、挫折。相关的惯用语有 “吃苦头”“喝苦水”,都是指
生活中遭遇了困苦和折磨,有时这种痛苦要自己承担,无处排解,所以只能忍气
吞声,把苦水咽到肚子里,即“吃苦果”、“咽苦水”,有时候又能得到解脱,
逃离苦难,便是“出苦海”。带有这种味觉词的惯用语数量是最多的。如:
(2)陈奂生能说什么呢,自己吃苦果
...,自己最晓得滋味。(高晓生《“漏
斗户”主》)

32

万方数据
酸味,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种味道。原本,酸的味道来自于植物的果实,后来,
人们发现通过酿醋也能产生酸,便渐渐地用醋代替果实。由于醋和酸的关系过于
密切,有时也用醋来代替酸这种味道。酸,会让人内心酸涩,进而引申为内心的
嫉妒,酸楚。如“打翻醋坛子”,就指人与人之间争风吃醋,这种吃醋,会让人
产生嫉妒的情感。例:
(3)我不爱动不动就倒醋坛子
...的女人,但欣赏对男人颇有吸引力的女人。
(《读者(合订本)》
这些包含味觉词的惯用语是对饮食实践活动的总结,也是对生活的映射,既
是人们舌头上的一种感觉,又是内心世界的折射,反映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直接与“吃”相关的饮食类惯用语就更多了,总共有 68 条,占总数的 25%,
主要是以“吃+X”的形式出现,例如:“吃白饭”、“吃不饱”、“吃白眼”、
“吃禁果”等等,此外,还有像“大鱼吃小鱼”、“狗吃屎”、“混饭吃”之类
的形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吃”作为一个构词语素,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
在不断形成新词语的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搭配形式,本身的用法和意义也
不断得到丰富和补充,例如像“吃白眼”这一惯用语,“吃”在此不再表示吃东
西的动作,而是有“遭受,被动承受”的意义,表示不如意。这种转变,是在语
言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也是受到文化影响的产物。那么,这种与“吃”有
关的惯用语,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吃”的基本义没有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中,“吃”仍表示“把食物放
进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包括吸、喝)”①这一动作,比如像“吃白饭”“吃
干饭”“吃着碗里,盯着锅里”等,但是整个惯用语的整体意义还是有所引申的,
如:
(4)手不能提篮,只会做些女红,做父母的少不得叹气,后悔养这么个吃

白饭
..的女儿。这女子自小见惯了父母的脸子,倒养成了逆来顺受的性格(齐秦野
人《武宗逸史》)
这里的“吃白饭”指的就是只知道享福却不知道努力付出。虽然“吃”的意
思没变,但是整体意义却有所变化。
2.“吃”引申为“承受、遭受”的意思。大多数为动宾结构,表示一种主观
上的不如意、不愿意和被动,例如前文所讲的“吃白眼”,也就是“遭受歧视”
的意思,还有“吃闭门羹”,表示“去访问却被拒之门外,或对方拒绝回答自己

的提问。” 如果考试得了零分,就可以说“吃鸭蛋、吃烧饼”,遇到了不好的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 6 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② 李行健,《现代汉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规范词典》,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1,第 474 页。

33

万方数据
事情就会说“吃苦头”,被人乱发脾气,无端受到指责会用“吃枪药”表示……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
(5)真正的我能够承受这一切。真正的我生来不曾会在任何考试中吃鸭蛋
...。
萨莉想要什么,尽可以全力以赴去干。我有足够的自持力。(《读者(合订本)》)
3.“吃”表示一种对待事情的方式,这种方式有时也会带来某种后果。例如,
“吃软不吃硬”,这里的“吃”,既不是指咀嚼食物的动作,也不是指遭受,而
是指人们处理事情的一种方式,即,只接受委婉柔和的方法,不接受强硬的态度。
类似的惯用语还有“吃顺不吃戗”,指“顺着说接受,逆着说就不接受了”①;
“吃明不吃暗”,指可以接受明摆着的事情,而不能暗地里搞手脚;“吃老本”,
“老本”是一种较为抽象的事物,所以这里“吃”也是指一种处理生活的方式和
态度。如:
(6)当了一师校长,不简单,原来我估计他要向上爬,结果没有。解放前
吃粉笔灰
....,解放后还吃粉笔灰
....,难能可贵!现在看来,当时赶走他没多大必要,
多读半年书有什么不可以。(《读者(合订本)》)
这里的“吃粉笔灰”指的是一种职业,也就是教师,教师通常要用粉笔写字,
所以能常常接触到粉笔灰,所以就用“吃”形象的表示了人们选择当老师来作为
生活来源这一行为。
“吃”类惯用语具有十分浓厚的口语色彩,这是因为,吃喝是每天必须进行
的活动,所以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又由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等原因,人们热
衷于用“吃”来拉近彼此的距离,所以它具有广泛性,也通俗易懂。
吃,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对外交往的方式。每个中国人从出生开始就会遇到各
种各样的吃,满月的时候会有“满月酒”,生日的时候要“吃长寿面”,结婚的
时候会“喝喜酒”,临终的时候亲戚们也要聚在一起吃饭,甚至办事情、庆祝升
学、国家庆典、外交大事等一系列活动都要通过吃来完成,所以说,“吃”是人
们处理事情所选择的首要方式。
除此之外,每个中国传统节日也都会涉及到吃,春节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
宵、端午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尽管南北方吃的食物可能会有所不同,但
庆祝节日的方式大都是通过“吃”体现出来的,并由此产生了吃文化。中国人通
过吃饭与别人沟通,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甚至是陌生人,也可以通过吃
一顿来拉近彼此的距离,这样就会让“吃饭”显得很有亲和力。于是才出现了这
么多与“吃”有关的惯用语,例如,“吃香的,喝辣的”的人,生活一般都过得
比较好,这样才会引人嫉妒,也会有不少人想要与之攀关系,希望能“吃小灶”

① 李行健,《现代汉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规范词典》,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1,第 476 页。

34

万方数据
“吃偏食”,从中得到某些好处;“吃硬不吃软”的人,一般态度比较硬气,会
让人敬而远之,感觉不好相处;喜欢“吃现成饭”或“吃闲饭”的人,会受人讽
刺和看不起,这类人往往在社会上“吃不开”;“吃独食”的人也是不受欢迎的,
甚至有时候会“吃不了兜着走”;恋人之间分手,其中一方想要“吃后悔药”时,
旁人就会劝他“好马不吃回头草”……诸如此类的例子实在很多,这都反映了“吃”
在中华民族心里的重要性。
所以,“吃”的意义变得越来越丰富,原本“吃”只是指与食物有关的动作,
后来,它所能搭配的范围越来越广,与“吃”没有关系的事物也可以用它来表示,
例如“白眼、虎胆、豹子胆、禁果、老本、大户”等等,这样的表达生动形象也
容易理解,所以能被人们接受并运用。

三、认知和价值观念的体现
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劳作中,总结出来了许多的经验和教训,这些经验
既可以适用于农事生产,又可以应用于人际交往,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发
现规律,并对规律进行的概括总结。这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认知方式,因此,汉民
族用饮食去认知世界的惯用语不胜枚举,这些惯用语包含了比如说“拾到篮里就
是菜”,告诫后人只有把东西弄到手,才能算是自己的;“守着米囤饿死”指做
事情时不应该放着眼前的东西不用而给自己带来困难等等,它们都含有丰富的哲
理,能让人从前人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少走弯路。例:
(7)难道就直截了当地来?不行的。肥原告诫自己,不要操之过急,心急
..
吃不了热豆腐
......。心急是情商过高的表现,而情商过高要导致智商下降。
(麦家《风
声》)
这个例子中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就是告诫人们,做事情不应该太急功近
利,急于求成,而是应该慢慢来,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这样才能成功。这样的
惯用语都有很浓的说教性,可以帮助人们塑造良好的观念。
中华民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仁义礼智信”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贯穿着
整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孔子强调“仁心”“仁爱”,这种精神延续几千年,成为
了我们评价人事物的价值标准,也形成了国人独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人们在长
久的活动中形成了特有的认知系统,不符合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行为就会受到谴
责,惯用语具有的贬义色彩,也是对这种行为的批判和讽刺,如“天上掉馅饼”,
形容某些人不想付出努力,只想坐享其成;“吃独食”形容人自私自利,只为自
己考虑;“吃人不吐骨头”指为人凶狠歹毒残暴,等等,这样的饮食类惯用语还
有很多,都极具国人自己的特色。例:

35

万方数据
(8)一旦他到了检察机关,矢口否认他所交代的这一切,甚至反咬一口
....,
说这些交代全是逼供的结果,那么所有的这一切立刻就得发回重审。(张平《十
面埋伏》)
“反咬一口”表面上是说一个人转过身来咬别人一口,实际上批判了那种明
明干了坏事却还要诬陷别人的人,这种人往往被称为“小人”、“伪君子”,是
大家所不齿的。
中国人做事一向讲究吉祥,图个吉利,所以在语言上也有所反映。在饮食文
化中,如果某个词语的寓意不好就会避免使用,例如,如果去医院探望病人,最
好是送苹果和鲜花,因为“苹果”的“苹”和“平安”的“平”读音相同,这样
代表着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如果某一家庭妻离子散不幸福,那就不能送梨子和
桃子,因为它们谐音“离”和“逃”,等等。另一方面,逢年过节的美食往往被
寄予了美好的愿望,因为这时候一般是值得庆祝的日子,中国人希望能通过食物
祈求平安和幸福,例如说“汤圆”,名字读起来就和“团圆”相似,又因为形状
也是圆的,所以象征着全家人能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每个人都能生活的幸福安
康;又如“年糕”,因为有“年年高升”的意思,所以成为很多人除夕食物的首
选……这些都表达了人们对于前景的一种美好祝愿。
上述这样的表达方式也符合中国人委婉含蓄审美心理,因为中华民族一向秉
持儒家文化的思想,儒家文化讲究中庸,即凡事不能太过,要不偏不倚,取其中,
所以受此影响,在语言表达上,也要讲究低调含蓄,不能过分张扬,于是就出现
了很多有同样用法的饮食类惯用语,如“吃鸭蛋”,隐含的意思是指学生考试得
到了零分,这种说法就比直接说对方考试成绩不合格要稍显委婉一些,再比如“吃
禁果”,它来自西方的传说,用三个字含蓄地表示了年轻人不自重或做了不该做
的事情,比直接说出这种行为要好得多。
这些惯用语都反映了中国人朴素的认知方式和价值观念,是中华文化中不可
或缺的一部分。文化和生活影响着语言的发展变化,某种特定的文化会给语言带
来烙印,反过来,语言也进一步影响着文化和生活,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汉民族的饮食文化悠久而深厚,它所生成的饮食类惯用语也能在处处体现出中国
文化的鲜明特色。

四、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讨论了饮食类惯用语和中国文化的关系。这类惯用语是中国文化发
展的产物,处处体现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又无时无刻的不在折射着
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从一方面印证了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此之中,与“吃”有关的惯用语又是极具特色的,
它们生动形象又通俗易懂,很好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个性和特点。

36

万方数据
结 语

惯用语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的结晶,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之前也有不
少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本文在惯用语的范围中,以李行健的《现代汉语谚语歇
后语惯用语规范词典》和北大语料库为基准,对饮食类的惯用语从内部构造、句
法语义、变形情况及中国文化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力求摸索出该类惯用
语的特点和使用情况,大致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从界定范围上来说,本文共从四个方面对饮食类惯用语进行了界定,
并认为只要符合其中一条标准的都可包含在内,所以,一共摘出 277 条语料。根
据不同的标准,又把这些惯用语分成了七个小类,其中,“与饮食直接相关的食
物、饮品类”数量最多,占了总语料的 44%,而“与饮食有关的感觉类”数量最
少,只有 5%。在语音形式方面,饮食类惯用语遵循整体惯用语的规律,以三音
节形式居多,另外,该类惯用语最多只有八个音节。在结构类型方面,本文对语
料分析后共统计出七个小类,分别为动宾、偏正、主谓、联合、连谓、中补和兼
语。其中以动宾结构的惯用语数量最多,兼语结构的最少,只有 3 条。
第二,从句法功能、语义表达功能和语义引申手段方面来说,饮食类惯用语
的句法功能是比较完整的,几乎可以充当句子的各个成分,而且,四音节及以上
的惯用语可以充当分句或单独成句,三音节的只有在对话语体中才能成句;该小
类惯用语的语义表达功能又可分为四类:表现人的情绪情感和心理活动,表示某
种行为及行为所引发的结果,表现人的性格特征或指代某一类人,以及表示某种
人生遭遇或生活状态;该类惯用语的语义引申手段主要是修辞,有比喻引申、夸
张引申和借代引申三种方法,这些方法可以使语言表达生动活泼又简洁凝练,也
可以使语义更加的具有层次性。
第三,饮食类惯用语的变形情况大致分为两种,一种就是惯用语的构成成分
的改变,这之中又可以细分为增加或减少成分、颠倒顺序、重叠等情况,另一种
是对其中的构成成分进行换用,也就是异形惯用语,这两种情况都体现了惯用语
使用时的灵活多变,这样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富有变化。另外,由于饮食类的异
形惯用语存在数量不少,所以要注意对其进行规范,这样才能使饮食类惯用语的
使用更加整齐和经济。
第四,饮食类惯用语和中国文化的关系是源远流长的。这类惯用语是中国文
化发展的产物,处处体现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又无时无刻的不在折

37

万方数据
射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从一方面印证了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的,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此之中,与“吃”有关的惯用语又是极具特色
的,它们生动形象又通俗易懂,很好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个性和特点。
本课题的研究对对外汉语教学有一定的实用意义,因为留学生在学习汉语
时,或多或少的都会接触到该小类惯用语,但由于它们的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相
差很大,又和中国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留学生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很
多偏误,例如,在意义的理解方面,会出现“大锅饭吃起来真香”、“炒鱿鱼还
是很好吃的”、“我家里有一个金饭碗”之类的用法,这些用法,如果单从表层
含义来看,单从句子本身来说,是没有错误的,但是中国人在使用这些惯用语时,
往往只用它们的深层含义,而不用表层义,所以一般不用“大锅饭”指代“饭”,
不用“炒鱿鱼”指代菜名,也不用“金饭碗”表示碗,因此也不会造出这样的句
子。而留学生没有掌握该类惯用语的实际意义,对它们只是一知半解,才会在日
常交际中闹出笑话;在感情色彩方面也会出现偏误,例如“他做事情很果断,特
别喜欢一刀切”、“他很勇敢,就像吃了豹子胆一样”,像这样的都是误把贬义
当成了褒义,因为只从字面意义看的话,很容易产生这样的误解;还有的则是在
语法结构方面出现偏误,例如,“我现在只能吃西北风了”,“喝西北风”是一
种固定的用法,留学生在这里用“吃”进行替换,显然是不对的。诸如此类的偏
误还有很多,这充分说明,对饮食类惯用语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然而,由于文
化的差异以及结构的特殊性,很多汉语老师在教学时是尽量回避这块内容的,这
会让留学生对此的理解更加困难,所以,本文就从这一角度出发,力求全面描写
饮食类惯用语,给留学生的学习和汉语老师的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本文只是针对惯用语的其中一小类进行描写研究,而且也只研究了几个方面
的问题,还有很多不足,例如,饮食类惯用语的感情色彩、在认知方面的特点、
在口语中的使用情况等等这些还未涉及,还有很大的延伸空间,也是今后要努力
的方向,此外,惯用语还包括其他很多小类,如果学界今后能够分门别类的进行
研究,那么相信,我们对惯用语的认识会更加的充分和细致,汉语的整体研究也
会得到进一步的加深。
由于笔者的水平有限,本文对饮食类惯用语的研究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不足和纰漏之处难免会存在,有些观点也属于一家之言,还请各位老师进行批评
和指正,以鼓励我不断成长和进步。

38

万方数据
主要参考文献

[1] 曹 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陈 忠.现代汉语惯用语研究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硕士
论文,2008.
[3] 陈光磊.惯用语的修辞性能[J].当代修辞学,1992(1).
[4] 陈光磊.中国惯用语[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5] 高歌东.惯用语再探[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6] 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7] 侯家欣.无锡方言中的惯用语[J].江南论坛,1993(Z1).
[8] 胡裕树.现代汉语(重修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9]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0] 黄铭石. 从含 有 烹饪 类动词的 惯用 语中探 求语言文化 [J].文学 界(理论
版),2012(2).
[11] 季 青.试论汉语惯用语的对外教学[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8.
[12] 金效先.面向 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惯用 语研究 [D].上海师范大学 硕士论
文,2011.
[13] 李行健.惯用语的研究和规范问题[J].语言文字运用,2002(1).
[14] 李行健.现代汉语惯用语规范词典[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2.
[15] 李行健 . 现 代汉 语谚 语歇 后语惯 用语 规范 词典 [M]. 北京 : 华语 教 学出版
社.2011.
[16] 李继刚.《歧路灯》惯用语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17] 李艳萍.简论汉语惯用语的文化价值[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4(1).
[18] 刘 杰.《红楼梦》惯用语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19] 刘红云.汉语中“吃+X”类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对外汉语教学[D].陕西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13.
[20] 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1] 陆庆和.说“食”类用语——汉语修辞与汉文化[J].语言文字应用,1995(2).
[22] 吕冀平、戴昭铭、张家骅.惯用语的划界和释义问题[J].中国语文,1987(6).
[23] 马春玲.谈惯用语的比喻性[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

39

万方数据
[24] 马尔华. 老舍 作 品中 惯用语的 语义 构成及 修辞作用 [J].北京 联合大学学
报,1996(4).
[25] 马国凡,谚语•歇后语•惯用语[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64.
[26] 马国凡、高歌东.惯用语[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
[27] 马国凡.惯用语的性质[J].语言文学,1980(1).
[28] 孟祥龙.含有 饮食动词的中日惯用语对 比研究 [D].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论
文,2013.
[29] 潘先军.关于惯用语中的“吃”[J].语文学刊,2004(3).
[30] 钱 理.现代汉语惯用语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1] 沈孟璎.现代汉语惯用语初探[J].文史哲,1982.
[32] 史海菊.现代 汉语三音节惯用语问题研 究[D],上海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
文,2007.
[33] 孙维张.汉语熟语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34] 汤志祥.广州话三字格词语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3).
[35] 王 俊.浅论包含饮食语素惯用语的文化意蕴[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8(2).
[36] 王 勤、武占坤.现代汉语词汇概要[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
[37] 王 勤.论惯用语[J].语文研究,1982(2).
[38] 王德春,词汇教学研究[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
[39] 王德春.词汇学研究[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
[40] 王德春.新惯用语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
[41] 王英雪.从文化和认知角度分析汉语中“吃”的隐喻[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7(7).
[42] 王泽鹏.近 20 年汉语惯用语研究[J].学术研究,1998(11).
[43] 温端政,汉语语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4] 温端政、沈慧云.通用惯用语词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
[45] 温端政、吴建生、马贝加.汉语词汇学研究(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46] 温端政.汉语工具书大系•中国惯用语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47] 温端政.新华惯用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48] 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49] 肖传哲.浅谈惯用语的特点及其作用[J].东疆学刊,1985(1).
[50] 徐国庆.现代汉语词汇系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1] 徐宗才、应俊玲.惯用语例释[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5.

40

万方数据
[52] 杨玲燕.饮食类词语的文化意义与对外汉语教学[D].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14.
[53] 杨小军.邵阳方言的惯用语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09.
[54] 杨知文.谈惯用语[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84(3).
[55] 袁本良.惯用语补议[J].语言研究,1986(1).
[56] 詹 曼.饮食惯用语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57] 张 军.汉语饮食味觉词语及其文化义探析[D].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2008.
[58] 张清常.再说惯用语[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2).
[59]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 6 版)[K],北京:商务印书
馆,2012.
[60] 周 荐、刘叔新.汉语词汇研究史纲[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61] 周 荐.惯用语新论[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1).
[62] 周培兴.汉语惯用语新解[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5.

41

万方数据
附 录

1、拔出萝卜带出泥
2、白吃饭
3、搬倒葫芦洒了油
4、半瓶醋
5、拌菜馅子
6、包饺子
7、饱耳福
8、饱眼福
9、保饭碗
10、背黑锅
11、闭门羹
12、瘪茄子
13、不会有好果子吃
14、不解渴
15、不是好吃的果子
16、不吐核
17、不吐口
18、不知吃几碗干饭
19、菜包子
20、馋嘴猫
21、尝甜头(得甜头)
22、唱鸿门宴
23、炒冷饭
24、炒小锅菜
25、炒鱿鱼
26、陈芝麻,烂谷子(陈谷子,烂芝麻)
27、吃安眠药
28、吃白饭
29、吃白食
30、吃白眼
31、吃豹子胆(吃虎胆)
32、吃闭门羹(尝闭门羹)
33、吃不饱
34、吃不开
35、吃不了兜着走(吃不完兜着走)
36、吃错药
37、吃大锅饭
38、吃大户
39、吃定心丸(吃镇心丸)(吞定心丸)
40、吃独食

42

万方数据
41、吃肥肉
42、吃粉笔末
43、吃干饭
44、吃官粮
45、吃过水面
46、吃黑枣儿
47、吃后悔药(吞后悔药)
48、吃皇粮
49、吃回头草
50、吃鸡肋(食鸡肋)
51、吃禁果(尝禁果)
52、吃苦果(食苦果)
53、吃苦头
54、吃宽心丸
55、吃老本
56、吃迷魂药
57、吃明不吃暗
58、吃偏饭(吃偏食)
59、吃枪药
60、吃人不吐骨头
61、吃软不吃硬
62、吃顺不吃戗
63、吃太平饭
64、吃窝边草
65、吃闲饭
66、吃现成饭
67、吃香的,喝辣的
68、吃小灶
69、吃鸭蛋(吃烧饼)
70、吃哑巴亏
71、吃洋荤
72、吃夜草
73、吃一看二眼观三
74、吃硬不吃软
75、吃着碗里,盯着锅里(吃着碗里,瞧着碟里)
76、吃自在饭
77、吃祖宗饭
78、充大瓣蒜
79、臭豆腐
80、出苦海
81、出馊主意
82、穿糖葫芦
83、吹糖人
84、瓷饭碗

43

万方数据
85、瓷公鸡
86、醋坛子(醋罐子)
87、打翻醋坛子
88、打翻五味瓶
89、打核桃捎带了枣
90、打死卖盐的
91、打野食
92、大饭桶
93、大锅饭
94、大鱼吃小鱼(大虫吃小虫)
95、大杂烩
96、刀子嘴,豆腐心
97、倒胃口
98、倒栽葱
99、等米下锅
100、吊胃口(钓胃口)
101、钓大鱼
102、定心丸(安心丸)
103、丢饭碗
104、豆腐拌成了肉价钱(豆腐卖成了肉价钱)
105、豆腐块儿
106、豆腐渣
107、豆腐帐
108、豆腐嘴,刀子心
109、豆芽菜
110、断衣食
111、对胃口
112、二把刀
113、翻烙饼(翻烧饼)
114、反咬一口
115、放作料
116、分杯羹
117、分残汤
118、分蛋糕
119、赴鸿门宴
120、泔水缸
121、赶饭吃
122、橄榄枝
123、隔年衣裳隔夜饭
124、给甜头
125、狗吃屎
126、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127、骨节酥
128、瓜菜代

44

万方数据
129、挂羊头,卖狗肉(悬羊头,卖狗肉)
130、挂油瓶
131、棺材瓤子
132、灌猫尿(喝猫尿)(灌马尿)
133、灌米汤
134、灌蜜水
135、光吃炒豆不炸锅
136、滚刀肉
137、好马不吃回头草
138、喝黄汤灌黄汤
139、喝苦水喝苦药
140、喝凉水也塞牙
141、喝迷魂汤(灌迷魂汤)
142、喝墨水
143、喝西北风(喝西风)
144、鸿门宴
145、胡萝卜加大棒
146、画地饼
147、换口味换胃口
148、换汤不换药
149、黄粱梦(梦黄粱)
150、回过味儿
151、混饭吃
152、火药味
153、鸡蛋里挑骨头
154、鸡毛蒜皮
155、鸡一嘴,鸭一嘴
156、夹生饭
157、家常便饭
158、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159、酱里蛆
160、胶皮饭碗
161、嚼舌根子
162、嚼舌头(咬舌头)
163、嚼字眼儿(咬字眼儿)
164、绞麻花
165、结硕果
166、结苦果
167、揭不开锅
168、解眼馋
169、金饭碗
170、酒篓子
171、旧瓶装新酒
172、就地起炉灶

45

万方数据
173、开小灶
174、开胸顺心丸
175、开洋荤
176、看人下菜碟儿
177、啃地皮
178、啃鸡肋
179、啃书本
180、空心萝卜
181、宽心丸
182、拉饥荒
183、烂豆腐
184、烂韭菜
185、捞油水
186、老油子(老油条)
187、连锅端
188、漏网鱼
189、露馅子
190、落汤鸡
191、蚂蚁啃骨头
192、骂人不吐核儿
193、卖片儿汤
194、猫吃腥
195、没脚蟹
196、米袋子
197、抹锅灰
198、拿手菜
199、奶油小生
200、嫩豆腐
201、泥饭碗
202、酿苦酒(酿苦果)
203、捏面团
204、糯米心肠
205、藕断丝不断
206、泡蘑菇
207、敲硬核桃
208、热锅上的蚂蚁
209、人皮囤
210、人一走,茶就凉
211、肉烂在锅里
212、软刀子
213、软硬不吃
214、撒胡椒面
215、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216、伤口上撒盐

46

万方数据
217、上刀山,下油锅(滚刀山,下油锅)
218、烧冷灶
219、蛇吞象
220、舍命吃河豚
221、生米做成熟饭(生米煮成熟饭)
222、石榴裙
223、拾到篮里就是菜(剜到篮里就是菜)
224、拾虾米
225、守锅台
226、守着草饿死牛
227、守着米囤饿死
228、数冬瓜,道茄子
229、水米没沾牙(水米不打牙)
230、馊主意
231、糖衣炮弹
232、替罪羊
233、天上掉馅饼
234、舔屁股
235、舔碗边
236、调口味
237、铁饭碗
238、铁杆庄稼
239、铁公鸡
240、土包子
241、胃口大
242、五香嘴
243、下油锅
244、闲吃萝卜淡操心
245、香饽饽
246、想吃鱼又怕腥
247、小菜一碟
248、小锅菜
249、小辣椒
250、小萝卜头
251、小米加步枪
252、蟹吃牛
253、心急碰上热豆腐
254、心里炒豆子
255、寻饭碗
256、咽苦水(饮苦酒)
257、咬耳朵
258、咬死理
259、一刀切(一刀齐)
260、一个萝卜两头切

47

万方数据
261、一个萝卜一个坑
262、一根藤上的瓜
263、一锅端
264、一锅烩(一锅煮)(一勺烩)
265、一锅粥
266、一口吃个胖子
267、一碗水端平
268、有好果子吃
269、有油水
270、鱼水情
271、砸饭碗(摔饭碗)
272、糟豆腐
273、摘桃子
274、芝麻官(芝麻绿豆官)(绿豆官)
275、装洋蒜
276、嘴巴甜
277、做夹生饭(煮夹生饭)

48

万方数据
致 谢

三月,是春天的季节,窗外的师大,已然是草长莺飞,鸟语花香。不知不觉,
我来到这里已经有三年了,时间的力量总是很可怕的,还没来得及好好的反省自
己,就已经到了要说再见的时候了。研一刚进校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那些上过的
课,读过的书,走过的路,一切的一切,就好像昨天才发生,我却要和它道别了,
这一次的离开,或许,就真的是我学生生涯的终结,此时此刻,心中有太多太多
的留恋和不舍。有谁说过,每一次的分别都是为了更好的相聚,而我将终生铭记
这刻骨的三年,将它变成生命中最美丽的回忆,继续走好我人生的下一个阶段。
回想这漫长的论文写作时光,中间总是充满了很多的辛苦和不易。从论文的
选题到材料的搜集再到文章的形成,经历了很多的选择和修整,到现在,终于要
定稿了,尽管还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但是我依然心存感激。首先最想要感谢的,
就是我的恩师崔达送先生。学生自知资质愚钝,总有很多做得不足的地方,感谢
先生对我耐心的教诲和帮助,感谢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渊博的学识,这将深深
的影响到我,给我的论文及人生指明方向。论文题目的选择,论文的每一次修改,
也凝聚着先生不少的心血,除了在此真诚的感谢,我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
此外,还要感谢教研室的各位老师,孔令达教授、储泰松教授、熊仲儒教授、
周元琳教授、朱蕾副教授、汪红艳副教授及胡承佼老师,谢谢你们的悉心教导。
你们让我领略到了师大文学院老师的风采,还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这给我的论
文写作提供了太多的帮助,你们的谆谆教诲我将永记于心。
感谢我可爱的室友们,这三年来你们一直陪伴我,鼓励我,支持我,谢谢你
们,这相互扶持走过的日子,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感谢我所有一起学习生活过的
同学们,这份友谊我会一直珍惜。
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家人们,谢谢他们的支持和付出,才让我有勇气一直走
下去,希望他们永远平安健康!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我们背包前行,总会遇见不同的风景,谢谢所有帮助过
我的人,我会心怀感恩,带着你们的祝福,勇敢前行,走向我生命新的旅程!

李泽如
二零一六年三月于江城芜湖

49

万方数据
附:本人在读研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序号 名称 刊物名称、期号 本人排序 备注

现代汉语中“雪白类”
1 《学语文》2015 年第 1 期 独撰 省级
颜色词的研究

阜阳方言中的亲属称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
2 独撰 省级
谓词研究 科学版)》2015 年第 6 期

50

万方数据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