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

2017 年 4 月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Apr. ,2017

第 36 卷 第 4 期 Journal of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Vol. 36 No. 4

曾德昭《大中国志 》中的汉字字体名称研究
刘亚辉
( 浙江财经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摘 要: 汉学名著《大中国志》介绍了汉字的四种字体,因只标了注音,未写汉字,引发后人诸多猜测,
特别是第二和第三种字体,争议颇大。何高济认为第二种字体为行书,孟德卫、计翔翔、陈辉、董海樱等学
者认为第二种为楷书,第三种为隶书。但大量资料证明第三种不应为隶书,而是行书。《大中国志》介绍的汉
字四种字体应分别为篆书、楷书、行书、草书。
关键词: 曾德昭; 《大中国志》; 字体; 隶书; 行书
中图分类号: J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4970( 2017) 04 - 0031 - 05
DOI:10.16594/j.cnki.41-1302/g4.2017.04.008
葡 萄 牙 籍 耶 稣 会 士 曾 德 昭 ( Alvaro Semedo, 展到西周以后,所有字形中的块形成分都取消了,
1585—1658) 于 1641 年完成的《大中国志 》( Relao 大多数变成了一横。对《大中国志 》中介绍的字体,
da Grande Monarquia da China) 是汉学史上的名著, 误解和争议更大,本文仅对此作出研究。
全面深入地描述了中国明末的社会和文化 ,在欧洲
一、曾德昭对汉字字体的介绍
广为人知,影响极大。
曾德昭 1613 年来华,1637 年从澳门返欧,开 曾德昭在《大中国志 》中向欧洲介绍了四种汉
始撰写《大中国志》,1641 年完成 ① 。原稿为葡萄牙 字字体,但未写出汉字,只标出注音,引发后人的
文手稿本,未刊印 ② 。1642 年苏查 ( Manuel de Faria 种种猜测和讨论。曾德昭是如何介绍的? 因为没有
I Sousa) 将其译为西班牙语出版,1643 年原稿译成 找到其葡萄牙文手稿,我们只能根据译文来了解。
意大利文刊行。1645 年和 1667 年有两种法文译本, 为便于读者比较,笔者摘取了《大中国志》英文译本
1655 年有英文译本,可见当时其在欧洲的广泛影 中的以下部分 ③ :
响。后又于 1956 年出版了译自意大利语的葡萄牙
文本( 1994 年再版) 。1998 年何高济将其译为中文。 ① 关于书稿完成时间,何高济认为是 1638 年( 何高济译: 《大中国
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 页) ,计翔翔认为是 1641
《大中国志 》用了整整一章介绍中国的语言文
年( 计翔翔: 《十七世纪中期汉学著作研究———以曾德昭〈大中
字,介绍了汉字的产生年代、汉字总数、笔画构成、
国志〉和安文思〈中国新志〉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年
造字法、字体等,后世学者对其介绍的内容产生了 版,第 79 页) ,笔者赞同后者。
很多误解和争议。如曾德昭在书中展示了 5 个汉字 ② 关于《大中国志》的葡萄牙文原稿当时是否出版,有两种意见:
以及它们的书写过程,“一”加一竖为“十”; 再加一 一是认为当时出版过,如美国汉学家孟德卫( D. E. Mungello)
认为 1641 和 1642 年分别于葡萄牙的马德里和里斯本出版( 孟
横为“土”,意思是土地; 上面再加一横为“王 ”,意
德卫著,陈怡译: 《奇异的国度———耶稣会适应政策及汉学的起
思是国 王; 在 它 右 上 侧, 头 两 横 之 间 加 一 点 为
源》,大象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65 页) ; 另一种意见是当时并未
[1]33
“玊”,意思是一种珍贵的石头。 曾德昭以此表 出版,如何高济认为当时手稿并未出版,首次出版的是 1642 年
明汉字的形体是由笔画组合而成的 。董海樱认为这 的西班牙译本( 见《大中国志》“中译者序”) ,计翔翔也写出了
[2]123
是表明汉字造字法的著名例子 ,我们认为这不 这两种意见( 见计翔翔《十七世纪中期汉学著作研究———以曾

是说明汉字的造字法,而是讲了汉字的笔画构成, 德昭〈大中国志〉和安文思〈中国新志〉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
社 2002 年版,第 79 页) 笔者赞同后者。
与造字无关。例如“十 ”从造字来说,是个象形字,
③ 当时的英语与现代英语有区别。
结绳记事,表示一个终结的数字,汉字构形系统发

收稿日期: 2017 - 03 - 27
基金项目: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6—20 世纪初汉字西方传播研究”( 15BYY051)
作者简介: 刘亚辉( 1976—) ,女,河南洛阳人,博士,副教授。
· 31·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 年第 4 期

“This variety in making of their letters hath 书”,“曾 德 昭 称 其 为 古 文 ( Ancient ) ,是 很 得 当


caused foure kinds of them. First the Ancient,which 的”; 第二种“应是真书或正书 ( Chen-shu) 的对音,
remaineth still in their Libraries,and is understood of 即正 楷 ( 字 体 方 正, 可 作 楷 模 ) 、 楷 书 ( Chiao-
[5]
all the Litterati,although it be no longer in use,except shu) ” ; 第三种“据推测是‘拓片 ’或‘拓本 ’的音
in fome titles and feales,which they put instead of 写”,“汉语中对书体并无‘拓本’‘拓白 ’之说,唯
Armes. The second is called Chincù,and is the most 一的可能是,曾德昭在华时常在‘拓本’上看到这种
current,as well in manuscript,as printed books. The 字体,因此有此误称。但是‘拓本 ’上的字是隶体或
third they call Taipie,and answereth to the running 魏碑体都有可能。由于曾德昭还说‘相当于我们书
hand used among our publick Notaries,not much in 记员的手书,仅用于告示、协约、申请、票据等 ’,
use,unlesse it be in bills,contracts,pleadings,poli- 当指隶书 ( Li-shu) 无疑 ”; 第四种“显然可推测 为
cies,and such like things. The fourth is so different ‘草书 ’( Tsao-shu,Running-grass) 。曾德昭把它称
from the rest,as well for the Abbrebiations,( which 作 Sie,可能是‘写’的音写”。“但曾德昭把‘写 ’又
are many,) as also for the different stroakes and shape 与同音字‘谢’相混淆,说‘意思是谢谢’,表明他对
of the letters,that it requireth a particular study to un- 某些汉字还是掌握得不够。”计翔翔还认为曾德昭
derstand them. This word Sie,which signifieth to give 说草书“有三种极不相同的写法 ”,应是指章草、今
[5]147 - 148
thanks, is written after three most different man- 草和狂草。
[1]33
ners. ” 孟德卫( D. E. Mungello) 在《奇异的国度———耶
何高济将上述英文翻译成了中文 : 稣会适应政策及汉字的起源 》中也专门谈到曾德昭
“造字的这种变化,使字体有四种不同。首先 在《大中国志 》中所说的汉字字体: “第一种字体最
是古文 ( Ancient) ,这种文字仍保留在他们的图书 为古老,保存在古代的书籍中,只有文人认识,并
馆,知识分子认识它,尽管除了用作代替纹章的印 仅在印玺和徽章上作装饰性文字之用 。这里指的其
玺 和 题 名 外, 不 再 使 用。 第 二 种 叫 做 行 书 实是篆书,在四种字体中,篆书最显著地保留了汉
( Chincù) ,最通用,用于文献和书籍印刷。第三种 字最早的象形文字特征。第二种字体叫‘Chincu’,
叫做拓白 ( Taipie) ,相当于我们书记的手书,不怎 据说是书写和印刷中最通用的。这里指的其实是真
么使用,仅用于告示、协约、申请、票据等等。第四 书,也叫楷书,从公元前约 200 年起一直到 20 世纪
种和其他的很不相同,既是缩写 ( 这很多 ) ,也有字 50 年代中国大陆开始颁布简化字体为止,它就一
体的不 同 笔 划 和 形 状,需 要 特 别 研 究 才 能 认 识。 直是最为常用的印刷体。第三种字体是‘Taipre’,
‘谢’( Sie) 这个字,意思是谢谢,有三种极不相同 据说仅用于法律文书和告示,实际上指的是字形方
[3]40 - 41
的写法。” 正清楚的隶书。第四种字体是‘Sie’,曾德昭将它描
何高济的中文译本影响很大,引用者众。如张 述为一种简化的书写方式,变化形式极多,需要特
西平引用说: “曾德昭还介绍了汉字的三种书写形 别的研究才能理解。这里指的实际上是草书,是文
式,即‘古文’,指印玺上的形式; ‘行书 ’,指通用 人使用的一种书法艺术形式。曾德昭描述的是汉字
文献和印刷的形式; ‘搨白 ’( Taipie) ,指仅用于告 的四种传统字体‘四体’,可是他的这些译音却让笔
[4]8
示等的书写形式。” 张西平在引用时只说曾德昭 者无法辨 认。可 能 他 用 的 是 汉 语 的 一 种 方 音。不
介绍了汉字的三种字体,不知为何没有注意到第 过,他的汉语口语能力既然这么好,却总是不能正
四种。 确地为这些汉字进行音译,这显然让人不解,也许
语言学水平更高的人能对这些明显的矛盾作出解
二、学界对曾德昭所述字体的讨论 [6]68
释。”
学术界对四种字体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第二种和 张国刚基本采用孟德卫的观点,认为第一种显
第三种上。何高济在中文译本中认为第二种是行 然指篆书; 第二种是真书; 第三种或许是“拓本 ”或
书,但其他学者普遍认为是楷书。何高济并未推测 “台阁”的音译,据曾德昭说只用于法律文件和文告
第三种是什么,后世学者多认为是隶书。 上,可能指隶书; 第四种被称为“Sie”,或许是“写”
对这“四 体 ”,计 翔 翔 认 为: 第 一 种“显 指 篆 或“行”的音译,曾德昭描述它是一种汉字的缩写形
· 32·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 年第 4 期

式,由于变形严重,需要特别研究才能理解,指的 “Ancient”①[1]33 ,西 班 牙 文 本 为“antigua”


[10]51
,意
[7]286 [11]45
应当是草书或行书。 陈辉梳理了几位传教士对 大 利 文 本 为 “antica ” , 法 文 译 本 为 “anci-
[12]48,[13]51 [14]76
汉字字体的认识,认为曾德昭所说的四种字体分别 enne” ,葡萄牙文本为“antiga” 。何高
[8]88 - 89
为“篆、真、隶、草”。 董海樱认为计翔翔与孟 济将其译为“古文 ”,未见其他学者对此提出异议。
德卫观点相似,认为他们的分析和推断很有道理, 我们认为,用“古文”来翻译“Ancient”是不准确的,
[2]119 - 120
但第三种字体,董海樱译为“代笔 ” 。张海 因为“古文”在汉字学中有专门的含义,一般指战国
英介绍了何高济、计翔翔、董海樱等对这几种字体 时期的六国文字。译为“古字”更为合理。各位学者
的研究,谈到目前学术界基本认定这四种字体应该 认为这种字体指篆书,笔者也持相同意见。
[9]66
是篆书、楷书、隶书和草书。 ( 二) 第二种字体为楷书,据《西字奇迹 》注音
讨论者众,恕不一一列举。综合各家观点,目 推断
前大多认为曾德昭《大中国志 》中介绍的四种字体 第二种字体“chincu”,何高济译为“行书 ”,孟
分别为篆书、楷书、隶书、草书。 德卫、计翔翔、陈辉、董海樱等都认为这是“真书 ”
的对音,即指楷书。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以语音为
三、对曾德昭所述字体的考证
线索查阅相关文献。
( 一) 第一种字体为篆书,应译为“古字” 第二种和第三种的注音,各版本不尽相同 ( 参
曾德 昭 说 的 第 一 种 字 体 英 文 翻 译 为 见表 1) 。
表 1 《大中国志》所述第二种和第三种字体注音各版本对照表
西班牙文本 意大利文本 葡萄牙文本
法文本( 1645 年) 英文本( 1655 年) 中文本( 1998 年)
( 1642 年) ( 1643 年) ( 1994 年)
第二种 chincu chincù chincu chincù chincù chincu
第三种 taipiè taipie taiprè taipie taipie taipie

[2]119,[8]89
曾德昭在《大中国志 》中没有列出完整的汉字 注音是不合适的。 再比较《大中国志 》与利
[16]
音节表或是对音表,只是有一些零星的汉字注音。 玛窦《西字奇迹 》 中的注音,发现两者相似度极
笔者根据中文译本统计了曾德昭的汉字注音 ,仅找 高( 参见表 2) 。
到“臣”字注音为“chin”,未发现“真 ”或“行 ”字的 表 2 《大中国志》注音与《西字奇迹》注音对照表

注音。在 曾 德 昭 的 注 音 系 统 ( 以 下 简 称“曾 氏 注 《大中国志》 《西字奇迹》


天 tien ( P252)
音”) 中,“h”常为送气标志,如“蒲州 ( phucheu) ”
主 chiu ( P252)
曾氏注音中的“ch”与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中的“zh”
人 gin ( P274)
和“ch”对应,如“州 ( cheu) 、察 ( cha) 、主 ( chiu) ” 家 kia ( P273)
等。由此 推 断“chin”不 可 能 是“行 书 ”之“行 ”的 书 xú ( P270)
对音。 多 to ( P264)

根据曾德昭的生平,1613 年到达南京,最初学 国 que ( P274)


大 ta ( P280)
习汉语就在南京,在南京生活三年后到达澳门,后
学 hio ( P280)
来在杭州、嘉定、上海、南京等地生活了很长时间。 ( P280)
令 lim
再从时间上看,《大中国志 》的撰写时间为 1637— 海 hai ( P252)
1641 年。罗明坚 - 利玛窦注音系统的代表《西字奇 伯 pe ( P252)

迹》完成于 1605 年,更加成熟的金尼阁《西儒耳目 日 gè ( P252)


经 kim ( P258)
资》第一版于 1626 年出版,因此推测曾氏所用注音
( P274)
系统应与金尼阁系统相似。 易 ye
( P276)
但查阅《西儒耳目资》之后,我们发现曾德昭所
注: 表中《西字奇迹》截图所标页码均出自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
用注音系统与其并不一致。如“日 ”的注音,《西儒 著译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15]
耳目资》 中为“je”,而《大中国志 》中为“gè”。因
此董海樱和陈辉用《西儒耳目资 》来查阅曾德昭的 ① 各版本中,只有英文版本将该词斜体,首字母大写。
· 33·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 年第 4 期

《西字奇迹》中的“真 ”注音为 ( P266) ,与 但这些都不能说明问题。我们根据民间有称行


《大中国志》中的“chin”声母韵母皆相同。《西字奇 书为“带笔字”推测“taipie”可能是“带笔”的对音。
迹》中 的 “行 ”字 注 音 为 ( P272 ) 再从另一方面来分析这也不可能是隶书 。因为
( P253) 。再对照黄笑山 [17]104
论文中利玛窦的注音, 隶书存在于南北朝以前,在明代时已基本不使用,
“真”字注音为“chin”,我们可以肯定《大中国志 》 告示、契约、诉状、政府文书等一般都不会用隶书。
中的“chin”应 为“真 ”。虽 然“书 ”字 利 氏 注 音 为 陈辉认为曾 德 昭 将“隶 书 ”称 为“代 笔”,“代
“xu” ( P270) ,曾氏注音为“cu”,但我们仍可 笔”就是替别人书写文书,古代最高级的是替皇帝
推断,此处为“真书”,即楷书,而不是“行书 ”。另 起草文书。并举例说《无罪获胜》中有十份康熙的御
[8]89
外,从曾德昭所述用于手写和印刷来看,行书较少 旨是用隶书写的。 那么,替所有人书写文书都用
用于印刷,也不符合这个解释。 隶书吗? 还是替皇帝写用隶书,替别人写的可以用
( 三) 第三种字体为行书,而非隶书 其他字体? 从这个角度来看,认为曾德昭将“隶书”
第三种字体,何高济译为“拓白 ”,并加注解: 称为“代笔”这个证据本身就有问题。
[3]43
“对音不明,或指摹写古碑字,用于告示等。” 由此,我们认为,第三种应为行书。
计翔翔推测是“拓片 ”或“拓本 ”的对音,认为是隶 ( 四) 第四种字体为草书,作者举“谢”为例
书无疑。孟德卫认为指隶书。张国刚推测为“拓本 ” 第四种字体,笔者同意大多数学者的看法,认
或“台阁”的音译,认为可能指隶书。陈辉认为应译 为是草书。关于其中的“sie”,笔者同意何高济等学
为“代笔”,指隶书。董海樱“基本认定 ”可译为“代 者的看法,认为曾德昭是用“谢”字来举例说明草书
笔”,并认为学界基本认定第三种字体是隶书 。 有三种极不相同的写法,但孟德卫和计翔翔都误将
“Sie”当作字体名称了。计翔翔认为曾德昭混淆了
我们认为曾德昭所述的第三种字体应为行书 ,
“写”与“谢”,应是对曾德昭的误解。
而非隶书,在此与各位学者商榷。
首先,根据原文的翻译 ( 主要使用英文译本, [参 考 文 献]
参照其他各种译本) : “第三种他们称为‘taipie’,
[1]SEMEDO A. The History of That Great and Renowned Mon-
相当于我们公证员使用的草体字,不太常用,主要
archy of China[M]. London: E. Tyler for I. Crook,
1655.
用于告示、契约、诉状、政策等类似之物。”本段英 [2] 董海樱. 16 世纪至 19 世纪初西人汉语研究[M]. 北京:
文译本的第一句为: “The third they call Taipie,and 商务印书馆,
2011.
answereth to the running hand used among our publick [3] 曾德昭. 大中国志[M]. 何高济,译. 上海: 上海古籍出
[1]33
Notaries. ” 这句话英文译本中的“running hand”, 版社,
1998.
何高济译为“手书 ”。这个“running hand”在西班牙 [4] 张西平. 16—19 世纪西方人的中国语言观[J]. 汉学研
[10]51
,葡 萄 牙 文 本 中 为“cursi- 2003( 1) : 7 - 17.
究通讯,
文本 中 为“cursiva”
[14]76 [11]45 [5]计翔翔. 十七世纪中期汉学著作研究: 以曾德昭《大中国
va” ,意大利文本中为“corsiua” ,均可译为
志》和安文思《中国新志》为中心[M]. 上海: 上海古籍
“草写体手书”。法文本没有与之对应的词。其实以
出版社,
2002.
上各种语言中这个词的意思都是写得很快的字体 , [6] 孟德卫. 奇异的国度: 耶稣会适应政策 及 汉 字 的 起 源
那在汉语中就是行书或草书了,不可能是隶书。告 [M]. 陈怡,译. 郑州: 大象出版社,
2010.
示、契约、诉状、政府文书等正式文件也不可能用 [7] 张国刚,等. 明清传教士与欧洲汉学[M]. 北京: 中国社
草书,那就只能是行书了。从另一方面来说,曾德 会科学出版社,
2001.
昭所述的第四种字体已基本得到公认为草书 ,那么 [8] 陈辉.《无罪获胜》语言学探微[J]. 浙江大学学报,
2009

第三种就不可能是草书,而应为行书。总之,根据 ( 1) : 85 - 91.
[9] 张海英. 英国来华传教士艾约瑟的汉语研究[D]. 北京:
这段话的意思,第三种不可能是“隶书”。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4.
再根据注音,“pie”应为“笔”,《西字奇迹 》中
[10] SEMMEDO A. Imperio de la China[M]. Madrid,
1642.
“笔”的注音为 ( P275) 。
[11]SEMEDO A,Relatione Della Grande Monarchia Della Cina
笔者在《大中国志 》中找到一个“套 ”字的曾氏 [M]. Roma,
1643.
注音为“tai”,在《西字奇迹 》中发现“代 ”的对音为 [12] SEMEDO A. Histoire Vniverselle dv Grand Royavme de la
( P265) 。 Chine[M]. Paris,
1645.
· 34·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 年第 4 期

[13] SEMEDO A. Histoire Vniverselle de la Chine[M]. Lyon, [16] 利玛窦. 西字奇迹[M]∥朱维铮. 利玛窦中文著译集.
1667.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247 - 288.
[14] SEMEDO A. Relao da Grande Monarquia da China [17] 黄笑山. 利玛窦所记的明末官话声母系统[J]. 新疆大
[M]. Macau: Drieco dos Servios de Educao e Ju- 学学报( 哲社版) ,
1996( 3) : 100 - 107.
1994.
ventude,
[15] 金尼 阁. 西 儒 耳 目 资[M]. 北 京: 文 字 改 革 出 版 社, [责任编辑 湛贵成]
1957.

A Study on the Chinese Typeface Names in Relao da Grande Monarquia da China


LIU Ya-hui
(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Communication,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Hangzhou 310018,China)
Abstract: As a very famous book in the history of Sinology,Relao da Grande Monarquia da China by Alvaro
Semedo has been of great influence throughout the world. The book introduces four different kinds of Chinese type-
faces,but it does not present the written form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s,only their phonetic symbols are given,
which has led to many speculations and discussions,especially to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kinds of typefaces. HE
Gao-ji sees the second kind as the running script ( Xingshu) ,but D. E. Mungello,JI Xiangxiang,Cheng Hui,
and Dong Haiying see that as the regular script ( Kaishu) and the third kind is regarded as clerical script ( Lishu) .
All of these opinions have been widely quoted in academic circles. Based on careful studies,the author,however,
argues that the third one should not be the clerical script ( Lishu) but instead the running script ( Xingshu) . The
four kinds of Chinese typefaces of Semedo should be the seal script ( Zhuanshu) ,the regular script ( Kaishu) ,the
running script ( Xingshu) ,and the cursive hand ( Caoshu) respectively.
Key Words: Alvaro Semedo; Relao da Grande Monarquia da China; Chinese typefaces; the clerical script
( Lishu) ; the running script ( Xingshu)

( 上接第 26 页) 2013( 2) : 106 - 114.
价中的应用[J]. 系统工程,
[3] 徐锋,杜军平. 改进蚁群算法在旅游线路中的应用研究 [7]宋国峰,梁昌勇,梁焱,等. 改进遗传算法优化 BP 神经网
[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45( 23) : 193 - 195,
2009, 226. 络的旅游景区日客流量预测[J].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4] 潘玉侠,梁勤欧. 基于遗传算法的旅游线路优化[J]. 浙 2014( 9) : 2136 - 2141.
2011( 8) : 350 - 354.
江师范大学学报, [8] 周辰红,李中. 基于多目标进化算法和遗传算法的最佳
[5] 滕聪,曹文. 旅游景点筛选组合及旅游线路的优化算法 旅游套 餐 设 计: 以 上 海 市 为 例[J]. 信 息 科 技,2014
2010( 5) : 668 - 673.
与应用[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 10) : 245 - 248.
[6] 王兆峰. 基于遗传算法的理想区间法在旅游环境质量评 [责任编辑 李继峰]

A Study of Large Tourist Attraction Path Planning Based on


Scenic Spot Dynamic Distance Model
LI Hong-mei
( Henan Procuratorial Vocational College,Zhengzhou 451191,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 of large tourist attraction path planning,which is re-defined with
asymmetric TSP. A scenic spot dynamic distance model is proposed to approach the topic problem,which is solved
and demonstrated with individual crossover genetic algorithm. As the results indicate,the problem of large tourist
attraction and scenic spot tourist load coordination can be effectively solved with scenic spot dynamic distance mod-
el.
Key Words: large tourism attraction; asymmetric TSP; genetic algorithm

· 3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