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2

第 11 卷 第 10 期 储 能 科 学 与 技 术 Vol.11 No.

10
2022 年 10 月 Energy Stora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ct. 2022

􀤄􀤄􀤄􀤄􀤄􀤄􀤄􀤄􀤄􀤄􀤄􀤄􀤄􀤄􀤄􀤄􀤄􀤄􀤄􀤄􀤄􀤄􀤄􀤄􀤄􀦄
􀤄􀤄􀤄􀤄􀦄

􀤄􀤄􀤄􀤄􀦄
储能系统与工程
􀤄􀤄􀤄􀤄􀤄􀤄􀤄􀤄􀤄􀤄􀤄􀤄􀤄􀤄􀤄􀤄􀤄􀤄􀤄􀤄􀤄􀤄􀤄􀤄􀤄􀦄

二氧化碳储能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郝佳豪 1, 2,越云凯 1, 3,张家俊 1,杨俊玲 1,李晓琼 1,宋衍昌 1, 2,张振涛 1, 3
(1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低温工程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0;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3 北京博睿鼎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085)

摘 要:二氧化碳储能(CES)技术是基于压缩空气储能(CAES)和 Brayton 发电循环的一种新型物理储能技术,具


有储能密度大、运行寿命长、系统设备紧凑等优势,具有较好的发展和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典型二氧化碳储
能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特征,指出了系统循环效率(RTE)、储能密度(ESD)的计算方式和评价效果;通过对近
期相关国内外文献的讨论,结合二氧化碳储能技术的发展进程,重点梳理了二氧化碳电热储能(TE-CES)、跨临
界二氧化碳储能(TC-CES)、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SC-CES)、液态二氧化碳储能(LCES)和耦合其他能源系统的
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的研究进展,指出了不同系统的优势、不足及适应性应用场景;总结了二氧化碳储能的研究
方向、关键技术和主要挑战,最后分析了二氧化碳储能技术在技术研发和面向多场景应用两个层面上的发展前
景。综合分析表明,目前二氧化碳储能技术相关研究方兴未艾,且较多为理论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朝着系统优
化设计、实验验证和产业化应用方向发展,二氧化碳储能技术有望在未来电力储能市场中获得较大发展空间。
关键词:大规模长时储能;二氧化碳储能;关键技术;发展前景
doi:10.19799/j.cnki.2095-4239.2022.0199
中图分类号:TK 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4239 (2022) 10-3285-12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carbon dioxide


energy-storage technology
HAO Jiahao1, 2, YUE Yunkai1, 3, ZHANG Jiajun1, YANG Junling1, LI Xiaoqiong1,
SONG Yanchang1, 2, ZHANG Zhentao1, 3
(1Key Laboratory of Cryogenics, Technical Institute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CAS, Beijing 100190, China; 2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3Beijing Borui Dingneng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100085, China)

Abstract: 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 (CES) technology is a new physical technology that
is based on 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 (CAES) and the Brayton power-generation cycle. It
has high energy-storage density, long operation life, and compact-system equipment. In addition,
it has good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working principle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a carbon dioxide energy-storage system and identifies the calculation
method and evaluation effect of system round-trip efficiency (RTE) and energy storage density
(ESD).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ermoelectrical 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 (TE-CES),
transcritical 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 (TC-CES),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
(SC-CES), liquid 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 (LCES), and the carbon dioxide energy-storage
system coupled with other energy systems are summarized by discussing recent relevant domestic

收稿日期:2022-04-09;修改稿日期:2022-05-06。 储能系统优化技术,E-mail:haojiahao@mail.ipc.ac.cn;通讯作者: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876216),中央引导地方科 张振涛,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装备研发及流程
技发展专项资金(ZYYD2022B11)。 工艺优化方面研究,E-mail:zzt@mail.ipc.ac.cn。
第一作者:郝佳豪(1998—),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二氧化碳
3286 储 能 科 学 与 技 术 2022 年第 11 卷

and development processes of carbon dioxide energy-storage technology. In addition, the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and adaptive application scenarios of different systems are identified.
The research direction, key technologies, and main challenges of 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
are summarized. Finally, it identifies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 in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multiscenario application. Presently,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research on carbon dioxide energy-storage technology is mostly
theoretical. We need to focus on system optimization design,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and
industrialized application. Carbon dioxide energy-storage technology is expected to obtain
greater development space in the future power energy-storage market.
Keywords: large scale long-term energy storage; 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 key technologies;
development prospect

随着生态环境破坏与资源约束的矛盾日益突 储能系统(LAES)[12]等第二代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一
出,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已成为解决我国能源安全 定条件下摈弃了地理条件限制,减少了化石燃料的
和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手段[1-2]。截至 2021 年底 , 使用,对环境更为友好。但是,AA-CAES 系统依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 10.63 亿千瓦,占总 赖高压容器或地下储气库,导致其储能密度相对较
发电装机容量的 44.8%。其中,风电和光伏发电装 低(一般为 1.5~10 kWh/m3)、主要设备体型较大 ;
机分别达到 3.28 亿千瓦和 3.06 亿千瓦 。相关机 [3]
SC-CAES 系统和 LAES 系统存在超临界空气蓄冷液
构预测,到 2050 年,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体系 化过程,且空气液化温度一般为-196 ℃,导致系统
中占比有望达到 78.0% 。但可再生能源特别是风 [4]
冷㶲损耗较大,从而影响其整体性能的进一步提升。
电和光伏发电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周期性和不确定 为了进一步提高储能系统的储能效率与能量密
[5]
性等不利因素 ,其大规模并网不仅给电网系统带 度,相关学者提出了以 CO2 为工质的二氧化碳储能
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也造成了巨大的能量浪费。因 (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CES)系统,由于
此,开发规模化高效储能系统已经成为学界和社会 CO2 临界点(7.39 MPa 和 31.4 ℃)相对空气(3.77 MPa
[6]
的重要共识 。储能系统可以周期性储存多余电量, 和-140.5 ℃)容易达到,无毒、不易燃、安全等级
并在用电高峰时进行释能发电,不但是实现可再生 为 A1,且超临界二氧化碳(S-CO )具有优良的热力
2
能源发电规模化接入、平滑持续电力输出、调峰调 学性质:黏度小、密度大、导热性能好,系统寄生能
频的重要手段,而且可以提高电网输配电侧的整体 耗也相对较低[13-14]。基于常规储能设计参数,表 1
效率、安全性和经济性。 展示了不同压力和对应温度下空气和 CO2 的密度大
目前,已经实现商业应用的兆瓦级、长时间储 小,可以看出,相同状态和压力下CO2储存密度均大
能技术主要有抽水蓄能和压缩空气储能。其中,抽 于空气,其中液态储存时最高,从而使得 CES 系
水蓄能(pumped hydro storage,PHS)已装机比例
统具有较高的储能潜力。
最大,应用较为成熟,但存在着选址困难、建设周
表1 空气和 CO2 储存密度对比
期长、初期投资大、破坏生态环境等客观问题[7]。 Table 1 Comparison of air and CO2 storage density
压 缩 空 气 储 能 (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 储能工质名称 压力/MPa 温度/℃ 密度/(kg/m3) 状态
CAES)具有规模大、灵活性强等特点,一般循环效 1 30 11.52 气态
率在 40%~70% 之间,被认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 1 -196 887.49 液态
空气
10 30 283.74 超临界态
力 。传统 CAES 系统需要外加燃气补热装置,且
[8]

20 30 269.81 超临界态
一般借助地下洞穴、盐穴、岩层等特殊的地理环境
1 30 18.35 气态
储存,系统对储存要求较高[9]。近年来,国内外学者 1 -40 1 117.20 液态
CO2
先后提出了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AA-CAES) [10]、 10 40 628.61 超临界态

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SC-CAES)[11]、液态空气 20 40 839.81 超临界态


第 10 期 郝佳豪等:二氧化碳储能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3287

本文首先介绍了 CES 系统的工作原理及主要 图 1 展示了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的工作原理,系


特点,指出了 CES 系统的主要性能评价指标,然 统主要由高、低压储罐,压缩机,透平和蓄热蓄冷
后基于 CES 系统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不同 CES 系 单元组成;蓄热蓄冷单元主要包括再冷器、再热
统方案的技术特征和研究现状,总结了 CES 技术 器、蓄热罐和蓄冷罐。其工作原理可分为储能阶段
的关键技术、主要方向和技术挑战,最后展望了 和释能阶段两个过程。储能时,低压储罐中的低压
CES 技术的发展前景。 液态 CO2 经过蓄冷换热器吸热气化,再经过(多级)
压缩机压缩至超临界状态,同时通过再冷器吸收压
1 二氧化碳储能系统概述 缩热并通过蓄热介质将热量储存在蓄热罐中,最后
1.1 工作原理 将超临界状态 CO2 储存在高压储罐中,即将电能以
二氧化碳储能是在压缩空气储能和 Brayton 循 热能和势能形式储存;释能时,高压储罐中的超临
环的基础上提出的,以 CO2 作为储能系统工作介 界 CO2 经过再热器升温,再进入透平中推动透平发
质,通过多级绝热压缩、等压加热、多级绝热膨胀 电,同时再将再热器出口的低温蓄热介质冷量储存
和等压冷却等过程实现,但由于 CO2 工质特殊性, 在蓄冷罐中,末级透平出口的 CO2 再经过冷却器和
系统为封闭式循环,系统设备和参数设置也和压缩 蓄冷换热器冷却至液化状态,最后储存在低压储
空气储能有较大差异。 罐,即将热能和势能转化为电能输出。

图 1 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原理图
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 system

CES 系统一般采用压缩热回收利用代替传统 efficiency, RTE) 和 储 能 密 度 (energy storage


CAES 系统中的燃料补燃,避免了对化石能源的依 density,ESD)[14]。
赖;同时设置压缩机与透平分布,从而能够灵活控 RTE 反映了储能系统同一周期内储能和释能过
制系统储能、调节释能工况,减少机组启停切换时 程的能量转化与平衡关系。如式(1)所示,RTE 为
间;CES 系统中多采用多级压缩和多级膨胀,最大 储能时系统输入电能和释能时系统输出电能之比,
储能压力可达 20~25 MPa[13],同时通过中间冷却 与压缩机、透平功率和储释能时间相关。如果系统
和中间再热使压缩机和透平近等温运行,提高了系 设置补燃设备,还需要考虑消耗热能的输入,一般
按燃气按折合系统 0.39 考虑[15]。
统循环效率;CES系统可根据可再生能源消纳、电网
W out
调峰调频、用户侧削峰填谷等应用场景,满足数小时 RTE = (1)
W in
甚至数十天的储能周期需求,且具有较长运行寿命。 ESD 反映了储能系统储能工质单位储存容积时
1.2 主要性能评价指标 储能容量的大小,也可称为单位体积发电量
对于压缩气体储能系统,最能反映系统储能特 (energy generated per unit volume, EVR)。 如
性 的 评 价 指 标 主 要 有 系 统 循 环 效 率 (round trip 式 (2) 所 示 , ESD 为 系 统 输 出 电 能 和 储 存 设 备 总
3288 储 能 科 学 与 技 术 2022 年第 11 卷

容积之比,由于超临界 CO2 和液态 CO2 密度远大于 二氧化碳电热储能系统在蓄热端进行显热交


空气,所以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的储能密度具有较 换,CO2 处于单相区;在蓄冷端进行潜热交换 ,
大优势,使得系统工质储存容积和设备成本显著 CO2 处于两相区。因此,系统换热过程具有较好的
降低。 热匹配性。由于液态水的高热容、高流动性特性,

ESD =
W out
(2)
且成本极低,相比于其他常见蓄热介质(表 2[16]),在
VH + VL
储能系统蓄换热过程中被广泛使用。
式(1)、(2)中,Win 为系统输入电能;Wout 为系统
表2 蓄热介质性能对比[16]
输出电能;VH 为高压储罐容积;VL 为低压储罐容积。 Table 2 Performance comparison of heat
storage medium
2 二氧化碳储能技术研究现状
相变材料
性能 水 砂砾岩石 导热油
2.1 二氧化碳电热储能(TE-CES)系统 (以石蜡为例)

比热容
将 CO2 作 为 工 质 并 应 用 于 储 能 系 统 最 早 是 4.181 0.83 1.67 2.12
/[kJ/(kg·K)]
2012 年由瑞士洛桑埃尔科尔理工大学的 Morandin
比潜热
教授[15]提出,他设计了一种基于热水蓄热、冰浆蓄 — — — 253.0
/[kJ/(kg·K)]
冷 的 二 氧 化 碳 电 热 储 能 (thermo-electrical carbon 密度/(kg/m3) 1 000 1 680 900 780
dioxide energy storage,TE-CES)系统,并基于换 单价/(USD/kg) 0.000 5 0.03 1 2
热器网络编写了系统优化算法。如图 2 所示,该系
统的工作原理是:在储能过程中,电能驱动热泵系 基于上述系统,韩国学者 Kim 等[17]分析了压缩
统压缩机将 CO2 压缩至超临界态,并将 CO2 内能通 机、膨胀机效率、压力比、冷热罐流量等参数对系
过蓄热罐进行储存,即将电能以热能形式储存;在 统循环效率的影响,发现热罐中水的质量和温度越
释能过程中,CO2 吸收蓄热器热能,再进入膨胀机 高,等温 TES 系统的循环效率越高,系统最大循环
做功,即将热能转化为电能输出。 效率可达 74.5%;等温膨胀的压力比可以在最高循
环温度下充分提高,且内部耗散造成的㶲损失低于
等熵情况。瑞士苏黎世 Ewz 公司于 2013 年建设了
Auwiesen热电储能电站。该电站基于已有Auwiesen
(220 kV/150 kV)和 Aubrugg(150 kV/22 kV)两座变
电站,提供电力并网和生物质废热,同时可通过热力
管线供热。Auwiesen热电储能电站储能容量1 MW,
储能时间 6 h,释能时间 3 h,最大循环效率 40%~
45%,二氧化碳循环压力在 3~14 MPa,储热温度
最高 120 ℃,储热罐总容量达上千立方米[18]。
2.2 跨临界二氧化碳储能(TC-CES)和超临界二氧
化碳(SC-CES)储能系统
基于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研究与应用,中国科
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杨科等[19]提出了以 CO2 为工
质的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根据系统透平出口压
力,可具体分为跨临界二氧化碳储能(transcritical
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TC-CES)和超临
界 二 氧 化 碳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 systems,SC-CES)储能系统,若透平出
图 2 二氧化碳电热储能系统原理图
Fig. 2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rmo-electrical 口压力低于临界压力称为 TC-CES 系统,若高于临
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 system 界压力则称为 SC-CES 系统。目前,关于这两种系
第 10 期 郝佳豪等:二氧化碳储能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3289

统的研究相对较多,主要研究机构包括中科院工程 可直接进入压缩机。研究发现系统以 1 MW 释能功


热物理所、华北电力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 率输出时,跨临界运行 CO2 工质流量为 38.52 kg/s,
技大学等,但主要还停留在系统理论设计和性能分 循环效率为 60%,储能密度为 2.6 kWh/m3;超临
析阶段。 界 运 行 CO2 工 质 流 量 为 6.89 kg/s, 循 环 效 率 为
北京大学 Zhang 等 研究了基于热水蓄热的跨
[20]
71%,㶲效率为 71.38%,储能密度为 23 kWh/m3。
临界和超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如图 3 所示, 结 合 文 献 [21-22] 的 研 究 结 果 , 图 4 对 比 了 传 统
这两种系统本质上没有区别,TC-CES 系统相较于 CAES、AA-CAES、TC-CES 和 SC-CES 系统在释
SC-CES系统另外设计了压缩前预热器,目的是使低 能功率均为 1 MW 工况下的循环效率和能量密度数
压储罐中的液态 CO2 在进入压缩机前完全气化,而 据 。 可 以 发 现 , TC-CES 的 循 环 效 率 高 于 传 统
SC-CES 系统低压储罐中 CO2 本身就处于超临界态, CAES,但略低于 AA-CAES,其储能密度均高于

图 3 TC-CES 系统和 SC-CES 系统原理图


Fig. 3 Schematic diagram of TC-CES system and SC-CES system
3290 储 能 科 学 与 技 术 2022 年第 11 卷

碳封存技术,采用地下储库(硬岩穴、盐穴、废弃
煤矿井、咸水层、海下等)储存高低压二氧化碳。
华北电力大学刘辉[23]、何青等 [24]
、郝银萍[25]分
别对使用地下双储气室的二氧化碳储能系统进行了
研究。其中,文献[25]提出了一种基于地下储气室
的跨临界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如图 5、6 所示,系
统分别以 1700 m 深和 100 m 深的地下咸水层作为
高低压储气室,同时使用热泵系统储热,提高了储
热温度。研究结果显示,RTE、储能效率及储热效
图 4 不同 CES 和 CAES 系统性能对比
Fig. 4 Performance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CES and 率分别为 66.00%、58.41% 和 46.11%,此外,探
CAES systems 讨了压缩机和透平绝热效率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
研究还验证了以水为蓄热介质时系统性能最佳。
传统 CAES 和 AA-CAES;而 SC-CES 的循环效率
最大,且其储能密度远高于其他三种系统。因此,
虽然SC-CES比CAES系统额外增加了低压储存设备
用于释能过程中透平存储出口 CO2(对于 SC-CES 系
统此时 CO2 仍处于超临界态),但由于其工质整体
储存容积需求较低,所以仍具有较高的储能密度。
由于二氧化碳储能系统高压侧压力较大(一般
为 10~25MPa),因此对于高压侧储存容器提出了
较严苛的要求,一般性钢制压力容器往往不能满足
安全要求,并且为了满足系统释能工况稳定,压力
容器设计时容积需要有相当部分的富裕量,这样就
造成了较大的材料成本投入,影响二氧化碳储能系 图 5 TC-CES 系统地下储气室
统的整体经济效益。因此,有学者提出结合二氧化 Fig. 5 Underground gas storage of TC-CES system

图 6 基于地下储气室的 TC-CES 系统原理图


Fig. 6 Schematic diagram of TC-CES system based on underground gas storage

2.3 液态二氧化碳储能(LCES)系统 提出一种液态二氧化碳储能(liquid carbon dioxide


针对跨临界、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系统需要耐 energy storage,LCES)系统,即将高压侧和低压
高压储存设备且储能密度相对较低的问题,有学者 侧 CO2 均以低压液态(0.5~1.0 MPa,-56~-40 ℃)
第 10 期 郝佳豪等:二氧化碳储能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3291

形式储存,密度大于 1 000 kg/m3,极大地降低了 成。储能时:罐 2 中的液态 CO2 经过稳压阀和蓄冷


存储压力,且不受地理条件限制,还可以显著降低 器吸热气化,进入压缩机被压缩,然后通过蓄热器
压力容器加工制造成本,提高了二氧化碳储能系统 储存压缩热,再经过水冷液化储存到罐 1 中。释能
在空旷的荒漠、高原等可再生能源聚集地区的运行 时:罐 1 中的液态 CO2 通过液体泵增压,再进入蓄
[26-27]
安全性 。此外,关于液态空气储能技术的研究 热器和透平吸热做功,然后经过蒸发器和蓄冷器冷
也证实了液态工质储能系统在实际工程应用的可 却液化,回到罐 1 储存,温度可达-56 ℃,高于
行性[28-30]
。 LAES 系统液化温度,降低了系统冷损。研究结果
西安交通大学 Wang 等 提出了一种结合 ORC
[31]
显示,该系统的循环效率可达到 56.64% 左右,储
的液态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如图 7 所示,该系统由 能密度为 36.12 kWh/m3,高于 AA-CAES 系统和其
压缩机、透平、蓄热器、蓄冷器、储罐和液体泵组 他二氧化碳储能系统。

图 7 结合 ORC 的液态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原理图
Fig. 7 Schematic diagram of liquid 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 system combined with ORC

LCES 系统在压缩后也可以采用节流阀或液体 气化,所以引入了另一套较复杂的蓄热蓄冷系统;


膨胀机通过节流效应进行液化,但由于节流过程仍 此外,低温液体泵功耗和低温 CO2 耗散也成为制约
有部分 CO2 不能液化,所以需要配置气液分离器并 LCES 系统循环效率的重要问题,因此 LCES 系统
将气态 CO2 返回压缩机继续压缩液化,这种系统可 的循环效率一般略低于其他 CES 系统。
以避免外设低温冷却系统。吴毅等 设计的一种采 [32]
2.4 耦合其他能源系统的二氧化碳储能系统
用液态膨胀机的液态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如图 8 所 二氧化碳储能系统不仅具备 CAES 系统的功能
示,该系统在高压侧的储能过程和释能过程分别采 特性,可将风电、光电等间歇能源“拼接”起来,
用液体膨胀机和低温泵控制储能压力和释能压力。 保障新能源的持续电力输出[33];还可以和 CCS[34]、
通过热力学分析和多目标优化,发现该系统最佳释 液化天然气(LNG) [35] 等多种能源系统耦合,实现二
能压力为18.3 MPa,最佳储能压力为11.7 MPa,对 氧化碳储能的多场景应用和效率提升。
应系统储能效率为50.4%,储能密度为21.7 kWh/m 。 3
文献[33]提出了一种利用太阳能光热系统补热的
但由于存在膨胀机功损失,意味着这个系统还有很 LCES 系统,如图 9 所示,该系统在透平入口前引入
大的改进潜力。 额外的光热热源,在透平出口设置回热器回收400 ℃
应当注意的是,虽然 LCES 系统解决了压力容 二氧化碳的余热,从而提高了透平进口温度。与常规
器的加工制作和运行安全问题,提升了系统整体储 LAES 系统相比,该系统具有较高的循环效率和㶲效
能密度,但由于其一般需要将 CO2 冷却液化的换热 率。但需要注意的是,该系统需要控制太阳热量的波
量通过蓄热系统回收并用于膨胀过程中 CO2 的加热 动以减小对LCES系统透平进口温度稳定性的影响。
3292 储 能 科 学 与 技 术 2022 年第 11 卷

图 8 采用液体膨胀机的液态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原理图
Fig. 8 Schematic diagram of liquid 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 system using liquid expander

图 9 利用太阳能光热系统补热的 LCES 系统原理图


Fig. 9 Schematic diagram of LCES system with solar photothermal system

基于 CCS 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合理应用地 时具有一定经济优势。但是,该系统将CO2迁移当做


下封存的 CO2、降低 CCS 整体经济成本受到相关 理想渗流过程,在工程应用时需要更深入细致的地
学者关注。文献[34]提出了一种结合废旧矿床存储 质勘探和模拟分析,所需要的应用场景也较难吻合。
二 氧 化 碳 的 二 氧 化 碳 储 能 (CES-CCS) 系 统 。 如 此外,液化天然气(LNG)冷能利用也为 LCES
图 10 所示,该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将电厂捕获的 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发展方向。由于 LNG 必须气化
CO2 经过多级压缩机压缩,当达到储能压力时 , 升温后才能供用户使用,LNG 从-162 ℃升至常温
CO2 存储过程停止,多余的 CO2 通过注入井进行地 能够释放约 830 kJ/kg 的冷能,然而目前 LNG 冷能
下封存或驱油,释能时 CO2 再进入多级透平做功发 浪 费 严 重[36]。 因 此 , Zhao 等[37] 提 出 了 一 种 耦 合
电,出口 CO2 通过废弃洞穴暂存。通过热力学分析 LNG 的 LCES 系统,如图 11 所示。该系统在常规
和参数分析,该系统在储能压力为 21.9 MPa 时,最 LCES 系统外加入 LNG 冷能利用子系统和燃烧子系
高 RTE 为 53.75%,且在碳排放税不超过 47 美元/吨 统,采用 LNG 液化低压 CO2,加热后的 LNG 一部分
第 10 期 郝佳豪等:二氧化碳储能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3293

图 10 CES-CCS 系统原理图
Fig. 10 Schematic diagram of CES-CCS system

图 11 耦合 LNG 的 LCES 系统原理图


Fig. 11 Schematic diagram of LCES system with LNG

供给用户,一部分进入燃烧室中燃烧,以提高透平 率可达 67.37%。该系统为解决我国东南沿海 LNG


进口温度。结果表明,该系统充电时间为 2.02 h, 冷能利用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案,但由于过程中需要
恒压和变压放电时间为 3.64 h 和 2.88 h,恒压模式 燃烧化石燃料,所以需要对系统整体净碳排放效果
下的循环效率为 64.96%,而变压模式下的循环效 进行详细评估。
3294 储 能 科 学 与 技 术 2022 年第 11 卷

3 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关键技术 统动态运行控制策略、关键设备设计开发和高性能
材料选择等方面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还有许多,也
作为一种较前沿的物理储能技术,二氧化碳储 面临着诸如设备加工制造、系统应用等技术挑战,
能在热力学循环构建理论、CO2 临界转换特性、系 如表 3 所示。
表3 二氧化碳储能研究方向、关键技术和挑战
Table 3 Research direction, key technologies and challenges of 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
研究方向 关键技术 主要挑战
理论设计及优化 热力学循环构建理论、协同优化设计 系统设计及优化方法、实验验证
CO2 临界转换特性 S-CO2 临界转换物性及高效换热机理 近临界点高精度物性测量、传热预测模型和数据分析
系统动态控制策略 负荷需求侧动态响应及时性控制策略 发电动态响应、稳态运行、并网整流、安全保护等
高负荷叶轮机械开发 宽工况高负荷离心压缩机和向心透平设计制造 高效动力旋转机械设计、试验和加工
高效蓄换热设备开发 蓄换热子系统传热传质机理和设备开发 高传热紧凑型换热器和蓄热、蓄冷器开发
高性能材料 高性能、长寿命、耐压材料应用与加工 压力容器、阀门、管道等耐压材料开发

4 二氧化碳储能技术的发展前景 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电能用户、冷热能用户等
多品位能量单元统一管理,实现区域多能互补协同
我国对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研究虽然起步较 运行,促进新型能源利用体系发展。
晚,但随着国家政策支持和相关成果落地,已经实
现了从技术追赶到技术领先的重大转变。同时,二 5 结 论
氧化碳储能作为一种新型压缩气体储能技术,凭借
面对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压力和大规模清洁物理
其储能工质物性优良、系统性能稳定、流程设备紧
储能技术应用的紧迫需求,二氧化碳储能(CES)技
凑等优势,近年来已经成为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
术是一种具备长时间、稳定、高效储能特性且行业
热点,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吸引性高的新型清洁物理储能技术。本文介绍了典
二氧化碳储能技术的发展趋势将以解决高压储 型 CES 系统的工作原理和主要性能评价指标,梳
存设备依赖、关键涡轮机械设备开发和“源-网- 理了不同形式 CES 系统的研究和发展现状,探明
荷-储”多场景应用为导向,结合 CCUS 和 CO2 工 了 CES 技术后期研究和应用面临的重点研究方向、
质化利用技术进步,逐步实现从概念设计,到实验 关键技术和发展前景。
验证,再到工程示范,最后实现技术的应用推广。 总体来说,目前针对二氧化碳储能技术的研究
因此,结合高温热能储存利用的 TE-CES 系统、地 还处于理论设计和初步实验验证阶段。后续还需要
质封存储库的 TC-CES 系统以及 LCES 系统将成为 进一步完善二氧化碳储能的基础研究,强化理论论
二氧化碳储能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在技术研发 证,积累系统整体设计和试验项目运行经验,并进
上,将主要集中在电动、气动、热动等系统复杂动 一步明晰系统全局优化方法和动态运行机制,为二
态过程设计和机制研究、高参数旋转叶轮机械动力 氧化碳储能技术的工程示范和产业化推广奠定基
学设计、开发以及系统集成控制等方面。在面向多 础。随着国内外学者的不断研究与创新,二氧化碳
场景应用方面,一是“新能源+储能”模式,根据 储能必将朝着高性能、低成本、规模化、多应用场
可再生能源出力禀赋实现并网匹配及持续、稳定清 景的方向发展,从而为未来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
洁电力输出;二是大型电网辅助模式,参与电网调 源体系和多能源协同互补网络提供重要解决方案。
峰、调频、调相、黑启动、旋转备用、多能联供等
参考文献
场景,维护地区供电稳定,提高电网鲁棒性;三是
用户侧微型电站模式,对于高电耗和高排放工业用 [1] 卢纯 . 开启我国能源体系重大变革和清洁可再生能源创新发展新时
代——深刻理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大历史意义[J]. 人民论坛·
户,建设微型 CES 系统,通过峰谷电价增加经济
学术前沿, 2021(14): 28-41.
效益;四是能源互联网模式,充分发挥 CES 系统 LU C. Opening a new era of major changes in China's energy
储能、储热、储冷特性,通过建立分布式能源站将 system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lean and renewable
第 10 期 郝佳豪等:二氧化碳储能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3295

energy—Deeply understanding the great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and Management, 2022, 256: doi: 10.1016/j.enconman.2022.115374.
the targets of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zation[J]. Frontiers, [14] KANTHARAJ B, GARVEY S, PIMM A. Thermodynamic analysis
2021(14): 28-41. of a hybrid energy storage system based on compressed air and
[2]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 中国 2050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情景暨途 liquid air[J]. Sustainable Energy Technologies and Assessments,
径研究[R]. 北京: 国家发改委, 2015. 2015, 11: 159-164.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15] MORANDIN M, MARÉCHAL F, MERCANGÖZ M, et al. Conceptual
Commission.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scenarios and approaches design of a thermo-electrical energy storage system based on
of high proportion renewable energy in China in 2050 [R]. Beijing: heat integration of thermodynamic cycles-Part B: Alternativ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2015. system configurations[J]. Energy, 2012, 45(1): 386-396.
[3] 国家能源局 . 2022 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EB/OL].(2021- [16] MERCANGÖZ M, HEMRLE J, KAUFMANN L, et al. Electrothermal
12-24)[2022-01-15]. http://www.nea.gov.cn/2021-12/24/c_1310391378. energy storage with transcritical CO2 cycles[J]. Energy, 2012, 45(1):
htm. 407-415.
National Energy Administration. 2022 national energy work conference [17] KIM Y M, SHIN D G, LEE S Y, et al. Isothermal transcritical CO2
held in Beijing [EB/OL]. (2021-12-24) [2022-01-15]. http://www. nea. cycles with TES (thermal energy storage) for electricity storage[J].
gov.cn/2021-12/24/c_1310391378.htm. Energy, 2013, 49: 484-501.
[4]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 2020 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展望报告[R]. 北 [18] LA FAUCI R, KAFFE E, KIENZLE F, et al. Feasibility study of an
京: 国家发改委, 2021. electrothermal energy storage in the city of zurich[C]//22nd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on Electricity Distribution
Commission. 2020 China renewable energy outlook report [R]. (CIRED 2013). Stockholm, Sweden. Institution of Engineering
Beijing: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2021. and Technology, 2013: 1-5.
[5] CHEN S, ZHU T, GAN Z X, et al. Optimization of operation strategies [19] 杨科, 张远, 李雪梅, 等 . 一种以二氧化碳为工质的压缩气体储能系
for a combined cooling, heating and power system based on adiabatic 统:中国,CN203420754U[P]. 2014.
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J].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YANG K, ZHANG Y, LI X M, et al. A compressed gas energy
2020, 29(5): 1135-1148. storage system with carbon dioxide as working medium: China,
[6] 严晓辉, 徐玉杰, 纪律, 等 . 我国大规模储能技术发展预测及分析[J]. CN203420754U[P]. 2014.
中国电力, 2013, 46(8): 22-29. [20] ZHANG X R, WANG G B. Thermodynamic analysis of a novel energy
YAN X H, XU Y J, JI L, et al. Forecasting and analysis on large- storage system based on compressed CO2 fluid[J]. International
scale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ies in China[J]. Electric Power, Journal of Energy Research, 2017, 41(10): 1487-1503.
2013, 46(8): 22-29. [21] GUO H, XU Y J, CHEN H S, et al. Thermodynamic
[7] HUNT J D, ZAKERI B, LOPES R, et al. Existing and new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tics of a novel supercritical compressed air energy
of pumped-hydro storage plants[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storage system[J].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2016,
Energy Reviews, 2020, 129: doi: 10.1016/j.rser.2020.109914. 115: 167-177.
[8] 纪律, 陈海生, 张新敬, 等 . 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研发现状及应用前景[J]. [22] ZHAO P, DAI Y P, WANG J F. Performance assessment and
高科技与产业化, 2018(4): 52-58. optimization of a combined heat and power system based on
JI L, CHEN H S, ZHANG X J, et 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 system and humid air turbine
statu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 cycle[J].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2015, 103: 562-572.
technology[J]. High-Technology & Industrialization, 2018(4): 52-58. [23] 刘辉 . 超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热力学特性与热经济性研究[D].
[9] BUDT M, WOLF D, SPAN R, et al. A review on compressed air 北京: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7.
energy storage: Basic principles, past milestones and recent LIU H. Research on thermodynamic and thermoeconomic properties
developments[J]. Applied Energy, 2016, 170: 250-268. of super-critical compressed 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D].
[10] CHEN Y M, LI Z.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features Beijing: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2017.
of smart energy sources[J]. Journal of Chinese Society of Power [24] 何青, 郝银萍, 刘文毅 . 一种新型跨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热力
Engineering, 2020, 40(10): 852-858, 864. 分 析 与 改 进 [J]. 华 北 电 力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 版), 2020, 47(5):
[11] SZABLOWSKI L, KRAWCZYK P, BADYDA K, et al. Energy and exergy 93-101.
analysis of adiabatic 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 system[J]. HE Q, HAO Y P, LIU W Y. Thermodynamic analysis and
Energy, 2017, 138: 12-18. improvement of novel trans-critical compressed carbon dioxide
[12] ANTONELLI M, DESIDERI U, GIGLIOLI R, et al. Liquid air energy energy storage system[J]. Journal of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storage: A potential low emissions and efficient storage system[J].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20, 47(5): 93-101.
Energy Procedia, 2016, 88: 693-697. [25] 郝银萍 . 跨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热力学特性及技术经济性研
[13] CHAE Y J, LEE J I. Thermodynamic analysis of compressed and 究[D]. 北京: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liquid 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 system integrated with steam HAO Y P. Research on thermodynamic and techno-economic
cycle for flexible operation of thermal power plant[J]. Energy Conversion properties of trans-critical compressed 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
3296 储 能 科 学 与 技 术 2022 年第 11 卷

system[D]. Beijing: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2021.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2015, 91: 812-823.
[26] 刘青山, 葛俊, 黄葆华, 等 . 储能压力对液态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特性 [32] 吴毅, 胡东帅, 王明坤, 等 . 一种新型的跨临界 CO2 储能系统[J]. 西安
的影响[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19, 53(11): 1-9. 交通大学学报, 2016, 50(3): 45-49, 100.
LIU Q S, GE J, HUANG B H, et al. Influence of energy storage WU Y, HU D S, WANG M K, et al. A novel transcritical CO2
pressure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quid air energy storage system[J]. energy storage system[J]. 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2019, 53(11): 1-9. 2016, 50(3): 45-49, 100.
[27] LIU S C, WU S C, HU Y K, et 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ir and [33] XU M J, WANG X, WANG Z H, et al. Preliminary design and
CO2 as working fluids for compressed and liquefied gas energy performance assessment of compressed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storage technologies[J].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energy storage system[J].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2021,
2019, 181: 608-620. 183: do: 10.1016/j.applthermaleng.2020.116153.
[28] PENG H, ZHANG D, LING X, et al. n-alkanes phase change [34] CAO Z, DENG J Q, ZHOU S H, et al. Research on the feasibility
materials and their microencapsulation for thermal energy storage: of compressed 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 system with underground
A critical review[J]. Energy & Fuels, 2018, 32(7): 7262-7293. sequestration in antiquated mine goaf[J]. Energy Conversion and
[29] 安保林, 陈嘉祥, 王俊杰, 等 . 液态空气储能系统液化率影响因素研 Management, 2020, 211: doi: 10.1016/j.enconman.2020.112788.
究[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9(11): 2478-2482. [35] 天工 .《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21)》发布[J]. 天然气工业, 2021,
AN B L, CHEN J X, WANG J J, et al. 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41(8): 68.
factors on liquid air energy storage system liquefaction rate[J]. TIAN G. China natural gas development report (2021) released[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Thermophysics, 2019(11): 2478-2482. Natural Gas Industry, 2021, 41(8): 68.
[30] 何子睿, 齐伟, 宋锦涛, 等 . 耦合液化天然气的液化空气储能系统热 [36] LEE I, PARK J, MOON I. Key issues and challenges on the liquefied
力学分析[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1, 10(5): 1589-1596. natural gas value chain: A review from the process systems
HE Z R, QI W, SONG J T, et al. The thermodynamic analysis of a engineering point of view[J].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liquefied air energy storage system coupled with liquefied natural Research, 2018, 57(17): 5805-5818.
gas[J]. Energy Stora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1, 10(5): [37] ZHAO P, XU W P, ZHANG S Q, et al. Components design and
1589-1596.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a novel compressed carbon dioxide energy
[31] WANG M K, ZHAO P, WU Y, et a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a storage system: A pathway towards realizability[J]. Energy Conversion
novel energy storage system based on liquid carbon dioxide[J]. and Management, 2021, 229: doi: 10.1016/j.enconman.2020.11367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