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4

www.Jinghua.com“在线名师”→答疑室随时随地提问互动

2014 年北京市各区期中、期末、零模、一模作文试题讲评

海淀期中

2013 年 10 月,某省高考文科状元放弃 72 万元奖学金,从香港大学退学,回乡复读。她说,


当初报志愿时,大家建议她趁着年轻出去闯一闯,多考虑就业一类的现实问题,她选择了港大。
但她一直认为当今时代缺失了很多东西,自己是一个古代人,所以决定明年报考北京大学中文
系,圆纯粹的国学梦。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
体不限。
现实与梦想的选择题
一边,香港大学 72 万元的奖学金闪着金色的亮光;一边,家乡中学复读班灯光暗淡。是留
是走,何去何从,这是一道现实与梦想的选择题。
她选择了复读,因为那是唯一一条通向国学梦的道路。作为省高考文科状元,她已有了一
个现实中人人称羡的前途,却终转身拥抱梦想。她用她的选择告诉我们,人生,是用来圆梦的。
当状元为梦想放弃奖学金回乡复读的报道震惊了世人,有人惋惜,有人不屑,可我不明白,
一个成年人选择自己的梦想难道有错吗?是状元的光环刺了人眼,还是服从现实的观念已深入
人心,梦想成了这个时代的奢侈品?
在现实与梦想的选择题前徘徊,是因为我们放不下现实的诱惑,放不下通行的价值观念。
拥有一份足以养家的工作的人,大多放下了白手创业的梦想,为这份微薄却足以糊口的薪水;
我们的大学生扎堆去学经济金融管理,是因为这些职业光鲜亮丽,在世间来钱多,受尊敬。殊
不知考虑现实埋没梦想之日,便是生命枯燥无味之时。金钱填不了灵魂的空虚,旁人艳羡的目
光解不了心灵的饥渴,放弃梦想的后果便是如此!
在现实与梦想的选择题前徘徊,更是因为我们害怕承担失败,害怕逐梦路上的荆棘。然而
若无黑暗与荆棘,又何来光荣与梦想呢?对于退学的状元,她并非不知复读一年的艰辛,可圆
梦北大的愿望已在心中燃烧,这一路艰险与梦想相比又何足道哉?看当下科技巨头,从比尔•
盖茨到史蒂夫〃乔布斯再到马克〃扎克伯格,哪个是遵世俗价值想现实问题老老实实在常青藤
念书?哪个不是追逐梦想无所畏惧?退学就没有毕业文凭,可他们不怕,他们要向自己的梦想
前进。
一个人,要穿破几双鞋,才能抵达梦想?一个人,要几次抬头,才能看见蓝天?然而真正
有志者,只要梦想在就会向前,只要见到蓝天就不停步,哪怕现实诱人或残酷,不管周围是温
柔乡还是冰天雪地。在现实与梦想的选择题前,他们永远坚定地选择梦想。
时光荏苒,世事无常,我看到匍匐现实的人埋没于黄土,坚持梦想的人熠熠生辉。梦想与
现实的选择题前,请坚定你的心,选择梦想,不要让现实迷失了你的方向。

1
www.Jinghua.com“在线名师”→答疑室随时随地提问互动

重拾本心,为时未晚
高考状元凭借优异成绩,在外人的劝说之下选择了众多学子仰望渴求的港大,可没过多久,
她便放弃了高额的奖学金,回乡复读。原因很简单:她不想改变本心,在有所缺失的时代依然
渴盼着她的国学梦。
这则消息足以给众人震撼。反思自己,是否有像那个孩子一样不该失去本心、重拾本心的
勇气和魄力。也许每个人都曾有过最纯粹和美好的愿望和理想,然而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环
境影响着甚至改变了我们。当你发现自己正离自己最初的梦想渐行渐远时,你是否有重拾起本
心的勇气?我想说,尘封的梦,重拾未晚,只要你敢于回归本心,它一定给予你加倍的回报。
重拾本心需要对自己理想的坚定。正像那位高考状元一样,能在有所缺失的社会中坚定自
己纯粹的国学梦,才敢于回归本心。当年明月也是一样,迫于生存和就业的压力,他在读大学
时选择了自己并不感兴趣的金融专业,枯燥的课程让他怀念当初对于历史的那份痴迷与热爱。
源于对自身理想的坚定,给予他重拾本心的力量。
重拾本心还需要敢于改变的勇气。陶渊明“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却仍有“守拙归园
田”的勇气和魄力,李白亦吟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呼唤回归
自己渴望自由的本心。一个生性自然,一个天真浪漫,却在当时社会的影响下游历宦海,所幸
他们心中那份淳朴的追求还在,胸中尚能吟出这般豪迈的诗句,敢于改变,重拾本心。陶渊明
归隐后享田园生活之乐,清茶斛酒,浓淡相宜,在历史上留存的是他南山下悠然采菊的身影。
重拾本心不仅仅是回归自己最初的理想,更是回归到一种人应该有的纯粹的状态。许多时
候,人们背离了本心而被时代同化,到头来的结果只能自己承担。足协官员原本是各个项目主
管部门的能手,可到了足协这个混浊的环境中,再难拾起本心,甘被同化,最终为此付出代价。
日益显现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也许同样是人们背弃本心的结果。人们本应敬畏自然,
与之和谐相处,可日益激烈的竞争使人们不惜以环境为筹码获取经济利益,也许,我们都应该
重拾本心。
不论是回归自身最初的理想,还是回归到纯粹的生存状态,都请重拾本心吧!重拾本心,
真的为时不晚!
追逐梦想,永不言弃
梦想就像是通向彼岸的桥梁,黑暗中为你指路的明灯。飞向天空的一双翅膀……
某省高考文科状元,放弃了 72 万元奖学金,从香港大学退学,回乡复读,面对众人的疑问,
她却说当今时代缺失了很多东西,自己是一个古代人,所以决定明年报考北京大学中文系,圆
纯粹的国学梦。
她的故事使我不禁想到:巨额的奖学金、名牌的大学,都不能阻止她学国学的梦想,这是
多么执着的勇气!我们也应当追逐自己的梦想,而不轻言放弃。美国总统林肯,一直以来都有
着当总统的梦想,虽经历了不少的磨难,但他永不言弃,沿着这条坎坷的仕途一直走到了最后。
古人也有不少追逐梦想的例子,王安石幼年丧父,小时候连稠一点的粥都喝不上,然而他一直
坚持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理想,永不言弃,终成为历史长河中的
一颗珍珠。
“文科状元”所说的“古代人” ,大概也是指像范仲淹一样怀揣着梦想的古代人吧!
反之,如果你不够坚持,放弃了自己的梦想,那么你也就只能碌碌无为、甘于平庸。方仲
永少时便有出众的才能,吟诗作对,很是精通。但他没有努力学习,放弃了成为一代文豪大家
的机会,等到成年时,就变得“泯然众人矣” 。

2
www.Jinghua.com“在线名师”→答疑室随时随地提问互动
观之当下,史铁生给了我不小的启迪。他在人生最狂妄的阶段失去了双腿,从此只能用轮
椅代替走路。受母亲的影响,史铁生找到了自己的梦想——写作。虽然也因不知如何写作而感
到茫然,但他不轻言放弃。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考,体察心灵。这也使他
的作品比一般作家的来得深刻、厚重。“文科状元”这种追逐梦想的精神,如同史铁生一般,如
此顽强执著。
诚如“文科状元”所说,当今社会的确缺失了很多东西,但我觉得最缺少的,是梦想。有
人曾说过:“如果时光可以倒流的话,这世界上有一半的人将会成为伟人。”每个人都有着自己
的梦想,但许多人都没有坚持,乃至中途放弃。所以,我想对“文科状元”,也是对许许多多忘
记自己梦想的人说:“追逐梦想,永不言弃!”
有得必有失
古人传下一句话:“有得必有失。”我一直相信这能从古代一直流传到今的成语,那必定是
精华。材料中的学生,放弃了港大 72 万元奖学金,毅然决然决定回乡复读并报考北大中文系,
原因是她觉得当今时代缺失了很多东西。 “有得必有失”这句话我便这么得出来了。
高考状元退学港大一事早有耳闻,今天读了关于她的这段材料,不管是从她的行为上还是
她做出决定的原因上,都让我想到了“有得必有失”这句话。因为这个女孩为了自己的梦想放
弃了优厚的待遇,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但她仍然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当然,她在放弃优厚
待遇的同时,也得到了为自己梦想而努力的资格。这便很好地诠释了“有得必有失”这句话。
其实让我立刻确立了这一题目的并不是这位女孩的做法,而是她这么做的原因,她那句“一
直认为当今时代缺失了很多东西”一字一句地打在了我的心上。这并不是空穴来风,看看我们
周围便知道,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情味与热情也被作为消耗品,用之殆尽。时不时的往
西城那边走走,也许还能感受到来自胡同人家的人情味与对待陌生人时的热情。往国贸、三里
屯呢?只能感觉到的也就是奢侈、都市和灯红酒绿了吧。
之前每次跟朋友出去玩儿,只要见到那种六层的小砖楼,她便会指着说: “我就喜欢这样的
楼房。
”当时一听,真的没有走心,现在一想,也许明白了个所以然。我想他喜欢也许并不是这
旧旧的楼体,而是这栋楼里能品尝到的人情味。之前我姥姥家也住这样的楼,邻里之间的热情
让第一次回去的我感到不适应。也许是在 20 层的大楼里面对着厚厚的防盗门和视野不宽的猫眼
习惯了吧,经对这份人与人之间本该有的热情觉得陌生了许多。我想这就是当代生活所缺失的
一种吧,“有得必有失”
,在发展社会的同时,我们也搬进了有着厚重的防盗门的空间,渐渐地
冰冷的防盗门隔离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就连该有的热情也最终被冷却了。
如果我们在发展的同时也可以像这名状元一样,想到我们缺失了什么,那也就不会有什么
空巢老人、被救的人反而讹上救命的恩人了吧。
其实有得必有失是世界公认的一件事,如果像这个女孩一样为了梦想而放弃了功名利禄,
我们真的该鼓掌称赞。反之,如果因为功名利禄放弃了最初的梦想,甚至更重要的东西——良
知,也许我们真的该思考一下了,快速发展真的对我们有益吗?是真的一起富强,还是只有外
表在变漂亮?有得有失,也有好有坏,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一定要谨慎选择。

3
www.Jinghua.com“在线名师”→答疑室随时随地提问互动

海淀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磨”既有磨擦、磨合的意思,也有研磨、打磨的意思,还有磨练、磨砺的意思„„有时
候,“磨”能带来精致;有时候,
“磨”代表一种慢生活;有时候,“磨”意味着没有效率„„
请以“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7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西城期末

阅读下面对话,按要求作文。
记者:如果将写作比作一种运动的话,你觉得它与哪个项目最相像?
作家:登山吧。不过有的登山者是去看如火如荼的红叶的,那里游人如织;有的登山者则
要一睹险峻的冰峰,那里人迹罕至。
记者:这二者谁更可贵呢?你自己又属于哪一类?
作家:每个登山者都有自己认为更可贵的答案。我属于后一类人,也许各行各业都有像我
这样的人。
上面这段对话,引发了你对生活怎样的思考、想象?请自定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
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 700 字的文章。
美景应在平凡中
每年秋天,特别是国庆假期,广播电视里总有这样的消息:香泉环岛如何如何地拥堵,车
位如何紧张,交警建议要去香山的游客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有人对这样的“游人如织”
嗤之以鼻,非要征服险峰才为可贵。可是我想,既然美景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又何必涉艰险去
一睹那瑰怪呢?
对于自然景物来说,美是独立于观赏者的数量之外的。“美”不是商品,不会因供大于求而
贬值,香山的美和审美价值也不会因“游人如织”比人迹罕至时削减三分。“美”的感受在于自
然景物通过感官在观赏者心中引起的共鸣,在于观赏者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水平,显而易见
地,与是否有其他观赏者、有多少其他观赏者无关。
所以说,因“游者众”贬低“夷以近”,以“至者少”推崇“险以远”,实际上是审美追求
的偏差。我想,是“求异心理”作祟,使他们对“美”的理解失之偏颇。靠标新立异、攀登险
峰显示自己有追求、有水准,实际上正显示了他们自己心灵的荒芜和贫瘠。
那么,美景不在险远,在哪儿呢?且看周敦颐笔下的莲、陶渊明笔下的菊、朱自清笔下的
荷塘月色、鲁迅先生的雪、赵园女士的雨、齐白石的虾在纸上栩栩如生……真正的大家,不是
站在珠穆朗玛峰顶创作的,而是站在平地上,站在平凡的生活之间;靠的不是见别人之所未见,
而是感别人之所见,从日常所见之中发现、体会、表达“美”的感受。
梅、兰、竹、菊,虽经历代文人反复吟咏,在古诗词中仍然意蕴无限。香山的遍山红叶年
年都有,可还是年年游人如织,似乎百看不厌。可贵不在荒郊野岭外,而在市井樊篱间;不在
路程远近、游人多少,而在你自己见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美景不在险远处,美景应在平
凡中。
今秋,尽管交通拥堵,我还是要去看香山看红叶。

4
www.Jinghua.com“在线名师”→答疑室随时随地提问互动

东城期末

2013 年央视首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来自全国 31 个省市的 32 支


代表队共 150 名初中生展开了角逐。考查的汉字既有“下巴颏儿”等日常生活用语,也有“醪
糟”等专有名词;既有“纵横捭阖”等成语典故,又有“捯饬”等方言俚语。最终,杭州外国
语学校代表队获得团体第一名;擅长数理化的陆家蕾猜出了“婉娈”一词,夺得个人第一名。
这段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 ,写一篇不少
于 700 字的文章。

朝阳期末

2013 年已经过去了,作为一个亲历者,你一定会有许多话想说。请以“我的 2013”为题


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 700 字。文中不得出现“我”的真实姓名和学校真实名称。

丰台期末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回忆“东方时空”二十年演播历程时曾深有感触地说,
“东方时空”可
能就干了一件事——平视:用“东方之子”平视人,不仰视、不俯视;用“生活空间”平视生
活,不涂抹、不上色;用“焦点时刻”平视社会,不谄媚、不闪躲„„
上述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
7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石景山期末

一个孩子在客厅里玩篮球打落了花瓶,慌忙用胶水粘合,放回原位。母亲回家后询问,孩
子说野猫跳进来打落了花瓶。母亲是每天上班前把窗户关好的,但她听了孩子的话只说是自己
疏忽没关好窗户。就寝前,母亲请孩子到书房。
母亲面前放着三块巧克力, 她拿出一块递给孩子:
“这块奖给你,因为你运用神奇的想象力,
杜撰出一只会开窗户的猫,以后你一定可以写出好看的侦探小说。 ”
接着,她又在孩子手里放了一块巧克力: “这块奖给你,因为你有杰出的修复能力,虽然用
的是胶水,但裂缝粘合得几乎完美。不过,修复花瓶需要更强的黏合剂,而且需要更高的专业
技术。

母亲又拿起第三块巧克力: “最后一块代表我对你深深的歉意,作为母亲,我不应把花瓶放
在容易摔落的地方,尤其是家里有一个爱运动的孩子。希望你没有被砸到或吓到。 ”
孩子回到自己的房间,拿起了笔„„
阅读上面的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 ,
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5
www.Jinghua.com“在线名师”→答疑室随时随地提问互动

海淀一模

郎朗的父亲在《我和郎朗 30 年》这本书中,讲述了郎朗从一个普通的孩子迅速成长为超一
流的钢琴家的故事,介绍了培养郎朗成功的秘诀,其中一条是:让孩子成长得快一些、更快一
些。这引起了家长们的热议。
家长甲说: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培养孩子确实要尽早、赶快,要尽可能地早学,多学。
家长乙说:我不太同意这种观点。培养孩子不能求快,求快势必会伴随严苛的训练,会影
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再说,像郎朗这样成功的又有几个?
家长丙说:是啊,梁启超先生说过,学习不必求猛进,像罐头塞得太多太急,不见得受益。
他教育出的子女个个都很杰出。
家长甲说:可是时代不一样了啊!
„„
要求:以上对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想象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7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不要按下成长的加速键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似乎成了当下中国家长公认的真理。于是中国孩子早早地背
上小书包,周末被课外补习班塞满。而家长们则天真地认为让孩子尽可能地早学、多学,将来
便可成人中龙凤。培养孩子似乎像看电影,按下快进键,便可以越过成长的点滴,迅速看到孩
子成熟。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
中国家长为何要让孩子成长得快些?无外乎日愈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深植于现代人心中急功
近利的心态。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各行业的成熟让人才不再稀缺,大学本科毕业找不到工作
让父母们心生焦虑,把孩子送进辅导班,花了辅导费似乎能买一份心安。再者从牙牙学语的孩
童到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这十八年的光阴有些父母等不及,他们渴望儿女有出息的心情可以
理解。但培养孩子,又怎能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
或许人生最令人回味的莫过于那对于世界一知半解却又充满好奇的孩提时光。然而,一旦
成长被按下了加速键,孩子便没有时间留意春天的花开,夏天的蝉鸣,秋天清晨的露水以及冬
日漫天的雪花。也许你会说长大后会有足够的时间,但那时或许你“杰出”的孩子已经失去了
发现美的能力,忘记生命中充满了美好。失去了这份心境,再多的成就也难弥补内心的空洞。
现代人已经失去了故乡,又怎能再失去孩提与小伙伴追逐嬉戏的记忆?
同时,快速成长并不意味着优秀。郎朗固然成功了,一些他快速成长中遗失的快乐也许被
他的成功所弥补,但是还有多少个没日没夜练着钢琴的孩子失去了童年也不曾为世界演奏,他
们下了那么大的赌注却输得一场空。快速的成长还意味着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缺失,曾有这样的
尴尬,当老师问道“月亮像什么”时,所有人回答“像小小的船”,只因儿时背过的那篇课文。
有人曾惊讶德国小学花一个月的时间学中国不到一周的知识,却不知他们让孩子去享受探索知
识的快乐,形成对知识的渴求。这也是为何中国填鸭式教育下各领域高学识人才众多,却很少
有人能有所突破,然而是那样的突破者真正引领着人类进步。
有些被按下成长加速键的孩子已成人,有些还在飞速“成长”,但那不是真正的成长。如果
你正为人父母,如果你也按下了成长的加速键,那么请调回正常速度,当下春色正好,何不带
你的孩子流连于鸟语花香?

6
www.Jinghua.com“在线名师”→答疑室随时随地提问互动
【简评】
(一类上 48—49)
一、立论:以“不要按下成长的快捷键”为中心论点,观点明确,说理形象。
二、行文逻辑严密,论证思维清晰。
首段亮明观点,以“培养孩子似乎像看电影,按下快进键,便可以越过成长的点滴,迅速
看到孩子成熟。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形象发问引出下文。
然后扣住“当下”、
“中国” 、“家长”等关键词,深入剖析家长们培养孩子“按下快捷键”
的行为心理——“用辅导费买一份心安” 、“等不住”
、“盼子女出名”
,直指社会现实。
接下来,分析“按下加速键”的危害:先从受教育的主体来谈,孩子们失去了可贵的孩提
时光,以描写画面辅助议论,论述催熟的教育导致孩子们失去了发现美的能力,造成了内心空
洞等不良结果。继而辩证分析“快速成长”并不意味着“优秀” ,在加速中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丧
失导致了孩子在成长中,思维单一化、同质化,对比中德两国的小学教育,深入分析孩子成长
的问题会影响社会的健康成长。谈危害、论影响,层层深入。
结尾收束,反问作结。
三、语言流畅,行文自然,显示了很好的写作功底。
早培应培养孩子前卫的思想
如今的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取得成功而尽早地培养孩子,让他们超前地学习大量的知识。
我认为,为了赶上时代的步伐而快而早地培养孩子本无可非议。但如今家长们早培的方法
似乎进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过分的强调让孩子超前学习大量知识并从小谙熟世故,而非培养
孩子前卫的思想。这一现象不由得引发我的思考。
我认为,那些真正能领先于时代的成功者并非那些掌握的知识比别人多的人,而是那些在
思想领域领先于他人的人。因为那些思想领域的前卫者具有事业的前瞻性,他们能够洞悉未来
时代的发展趋势并创造出本时代所不具备的事物以引领社会的发展。因此,如果我们想让孩子
真正成功,就应尽早地培养他们先进的思想,而非超前学习过多的知识抑或过早地谙熟世故。
先进的思想可以让他们有更开阔的视野,使他们与同龄人在分析相同的问题或学习相同的知识
时能分析得更透彻深入,学到别人所发现不到的知识。而超前的学习知识也只能是在知识上比
别人学得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别人学到同样的知识时,他们掌握的程度与同龄人是一样的,
并没有本质上的领先。由此可见,培养前卫的思想比超前学习知识更重要。
而如今的一些家长之所以忽视对孩子先进思想的培养,其本质是他们对孩子狭隘的期望,
他们只希望孩子因超前学习而在考试中取得比同龄人更优异的成绩来荣耀自己并以此成为谋求
高薪职位的凭据,而非希望孩子能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以引领时代的发展。换言之,他们只希
望孩子能挣大钱来独善其身而非以先进的思想来兼济天下。而这背后体现了父母思想的先进开
阔与否,如果父母的思想囿于小农思想的桎梏,那么他们的思想也必然狭隘利己,他们的孩子
的培养也必然是超前的学习大量的知识以为自己谋求利益,但这种教育方法所培养的孩子也只
是平凡的大多数或个人意义的成功者。唯有前卫思想的早期培养才能培养出未来时代的引领者,
民族的脊梁,社会的栋梁。
综上,早而快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早期的前卫思想的培养却更需要我们重视。
谈速成教育
我们不难理解,每位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落后于人,于是会竭尽所能寻找最为迅捷的,
通向成功的教育方法。我认同不一样的方法,或快或慢,或直或曲,都能达成育人的目的;但

7
www.Jinghua.com“在线名师”→答疑室随时随地提问互动
若仅是让孩子更快地成长,施行速成教育,甚至与初衷相背而行,则成为我所不能苟同的了。
首先,郎朗父亲的成功秘诀存在本质的、致命的缺陷,即他以家长的心理讲述故事,自然
会忽略时间长短的概念。每位家长回顾生活时,都会发出“时光飞快”的感慨,那么所谓的使
孩子成长得快而又快,其实是心理上的企盼,并不能真的实现速成。倘若家长断章取义,怕有
揠苗助长之祸,那么郎父的这本《我和郎朗 30 年》
,或许最为金贵的,是它的书名,那潜台词
是:想要培育出成功的孩子么?请倾注三十年心血吧!郎朗的成功,非速成教育所致,而实为
艰苦磨难所成。
我窃以为有些家长,会在没有认清现实的情况下,实行速成教育。他们并非天生狠心,只
是用自己的“凶狠”换取孩子的成功,而自己甘当“罪人”,这是做父母的心理。但早在千年之
前,苏子便言:“毫末之木,有合抱之资,理固有之,物未然也。 ”在不了解孩子的情况下迫使
他学习某项技能,能成才者,不过郎朗、丁俊晖,实在寥寥无几。倘若真的信奉速成教育,倾
家荡产,破釜沉舟,则是在用孩子的命运当赌注。一朝成功,则可以写书劝导抑或误导其他家
长;一朝事败,亲子反目在小,耽误孩子一生为大,实非家长所愿。
“天下无有现成之人材,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勉强磨炼而出耳。 ”先人已有如此言论。更
何况,若真有天才如方仲永者,不经勤苦学习,不受长期教育,尚不能成材,想要通过速成教
育,通过严苛训练达成目的,则实为谬误。
前阵子,
《最强大脑》中意对抗中,十二岁中国选手李云龙自认为出现失误而当场泣不成声,
与其同岁的对手为其伤心而落泪。在虎爸的教育下成长的李云龙,虽以年少且脑力超强赢得比
赛,却在心理素质、临场能力甚至身心健康上远输意大利小将。当我坐在电视机前为胜利欢呼
时,心中却感到作为中国人的颜面的丧失。
如果教育,不为了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而行,而偏以扭转乾坤、人定胜天为目的,抑或是
以求功名富贵、坐享荣华为目标,那么它势必不会成功。《物不以苟合论》中说: “求速成之功
而倦于持久,则欲成而止于其所成。”借用苏子之言,奉劝欲行速成教育的父母:“少年之才,
有成功之资,理固有之,人未必然。”成事者,末也,天下常以为急;成人者,本也,天下常以
为缓,不可本末倒臵,此不可不辨也。
疾驰的教与蹒跚的育
古有“揠苗助长”的成语故事,意在教导人们莫急功近利,且将依照客观的自然规律,公
然忤逆时令以求速度,往往会招致恶果。
然而当今社会,许多家长却以一句“时代不同了”而将千百年来的古训当作悖论,因着偶
得的几例非常之才而义无反顾地走向拔苗助长的道路。
在我看来,教育可分为人格之育与学问之教。毋庸臵疑,所谓的早学多学快学无非是将孩
子推入满是学问的泥沼中,令其所有毛孔、眼、鼻、耳、口无一例外被知识所占据。这样的教
育便缺失了一大半,断了魂,丧失了其基本意义和价值。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人格
的训练往往远不及专业知识的增长速率。年少成名的丁俊晖就曾经历过艰苦的童年生活。那时
他的生活被填鸭式地塞满了台球,尽管他本人也乐在其中,但这种高强度、严苛的训练不仅换
来他少年时的一战成名,也同样带给他后续几年的心理上的无限痛苦。他那时性格狂躁,输了
球便当场摔杆打翻饮水机,甚至在台球界德高望重的前辈制止他后还扬言要杀了他。这种不堪
回首的经历来源于他小时过多过早过急的专业教育所带来的人格陶冶的折损。
换言之,这种急功近利、过多过急的教育剥夺了孩子身心成长的权利和动力,令他在知识
的轰炸中应接不暇,实在无法旁顾本最应观照的内心的修炼。
8
www.Jinghua.com“在线名师”→答疑室随时随地提问互动
古人揠苗助长为的是满足自己对丰收图景的审美偏好,今人赶鸭式的教育所为的也不过是
一己私利,以教育为手段谋得一个名声脸面。他们在“多快好省”的都市节奏中迷失了自我,
再不能坐而倾听自然万物的呢喃,跟随客观规律的步履。
教育即教以育人,头脑、习惯可以教,而唯有品格、心性才可以育。如若认识到教育的本
质,我想便不会有人将“快”与“多”奉为教育界颠扑不破的真理了吧!
育人德为先
现在由于各种压力,家长都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各种教育机构纷纷涌现——从“中考”
到“小升初” ,甚至是“幼升小” 。我不禁想问,这些在知识上“先飞”的孩子们到头来又“赢”
在了哪?我觉得确实有些方面得从小、尽早地培养,这正是被现在许多忙得焦头烂额的家长所
忽视的,那就是品德以及习惯。
万事德为先,孟母不惜“三迁” ,为的就是孩子能有个良好的环境去影响他,使他拥有良好
的内在品质;一位优秀的外交官,儿时就被父亲教育“要抬起头做人”,让他有了自信的烙印;
华盛顿的父亲通过“樱桃树事件”让华盛顿明白了诚实的可贵——这些都足以说明德育要从儿
时做起,从根本上让优良的品质成为一种习惯,而这种习惯将在未来成为你的强有力的助力,
让你真正“赢”在起跑线上,走在别人前面。
反观现在的孩子们, “神童”辈出,知识的储备远高于同龄人的“跳级生”已不再属于“奇
迹”范围。然而更现实的问题却是“高材生被清华劝退,因为生活不能自理” ,餐桌前,长辈问
话,回答的却是一串串微信的“嘀嘀”声。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许多 90
后、00 后的行为不是一句“叛逆”就可以解释得了的,我想更好的解释就是他们在内在品质上
的空白吧。但现在再去纠正已是有些迟了,一些不好的品行已成为了习惯,不好改了。因此在
德行上的教育就是要从小抓起,而且应该尽可能早学一些,多学一些。知识不会,总会有机会
再学的,但德行一旦养成,中间存在的缺漏却是再也不好补了。
德行不仅是一个人取胜的关键,更是一个大国形象树立的根本。中国的 GDP 上去了,科技
也不再落后,但在外国人看来,中国还带着“没文化,不知礼”的标签,这让我们这样一个自
古的文明大国情何以堪!改变的关键在于教育,对于德行的早期教育,这远不是“知识”二字
所能概括的。因此,教书先育人,育人德为先。
好的习惯是从小养成的,这是老生常谈,在现在这个社会都应搞清的是,孩子到底要“先”
在哪一方面,那就是品德。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的成长中更好更稳地发展下去。
【简评】 (四类 24)
“我觉得确实有些方面得从小、尽早地培养,这正是被现在许多忙得焦头烂额的家长所忽
视的,那就是品德以及习惯”一句引出中心论点,本文只有本句话前面的部分与试题有关,后
面的内容完全属于另起炉灶。且这句话也是强加关系,没有逻辑。立意不沾边儿,成文能力较
弱,越说越远。
办事应提前
我最近在看《我和郎朗 30 年》这本书,看到郎朗从一个普通孩子迅速成长为超一流的钢琴
家,我看到有一条培养郎朗成功的秘诀是让孩子成长得快一些,更快一些。我认为非常的有道
理,干什么事情都应该提前。
俗话说:“一切要从娃娃抓起。 ”我认为这句话十分正确。就拿养成不随处乱扔垃圾这个习
惯说吧,不随处乱扔垃圾,这句话说着真是简单,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呢?这种现象老是出

9
www.Jinghua.com“在线名师”→答疑室随时随地提问互动
现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没有从小养成一个好习惯。想一想,如果你没有从小就养成一
个好习惯,长大之后要去改,是多么的困难,而一些习惯在小的时候养成了,长大之后就不好
改了!所以一切要从娃娃抓起。所以要干一件事,应该提前就开始干,不应抛后。
我相信,文章大家一定都听说过吧,他在七岁一次意外的机会,听说到自己有演电影的天
赋,就去考了艺校,而在他高中的时候就已出演过一次电视剧,这也为他成为当今影视界的大
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想一想,我们在高中时又在干什么?而文章在七岁时就去了艺校,在高
中时出演过电视剧,不正是因为他学得早,才有了现在的他吗?他的成功不是偶然。如果他没
有那么早进入影视界,没有那么早选择了当演员,他估计也不会这么有名。所以,干事应提前。
不只是他,例如也是演艺圈的刘亦菲也是如此,在刘亦菲决定当演员后,由于她身世好,
她父亲认为出名应趁早,所以刘亦菲在十几岁就开始了自己的演艺生涯,从《天龙八部》到《神
雕侠侣》再到《四大名捕》 ,刘亦菲清秀的外貌以及她令人叫绝的演艺技术叫人拍手叫好。她之
所以会成功,也是因为从早期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如果她没有那么早就进入演艺圈,没有那
么早学习,一定不会如此出名。
所以说,干什么事都应趁早,都应该提前。俗话说: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学习应尽早,
尽快。
【简评】(三类下 25)
立意沾边儿,基本正确,但其立意“办事应提前”实在太过简单。成文能力非常弱。
稳中求胜
并非所有的孩子都是郎朗,求快只会让孩子的成长充满艰辛,使孩子身心受到影响。 “欲速
则不达”,我认为成长的道路需要每一步都走得稳,才能打下根基,稳中求胜。
首先要有一个平稳的心态。海伦〃凯勒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后,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选择
用一颗平稳的心去面对与接受,平稳的心态成为她日后奋斗坚实的基础。曹刿在长勺之战中,
面对敌军的每个情况,都可以用平稳的心态对待,探清每一步再做决定,使己方终取得胜利。
冬奥会上李坚柔的夺冠并非偶然,她能在面对强敌时,保持平稳的心态,在别人失误后不被影
响,最终获胜……可见,保持一个平稳的心态是走向成功的首要前提。
其次,便是要巩固基础,使每一步都稳定后再走下一步。好像下围棋一般,纵眼望去,许
多地点都是突破口,可是只有专心一个个突破才能胜利。东一个西一个的落子,使每一步都不
稳,结果适得其反。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快乐大本营》已有十三年历史之久了。在众多综艺节
目中,这棵常青树的存在自有它的道理。正是因为一个字“稳” ,没有像其他节目频繁更换主持
人,
《快本》的团队已经深入人心,许多人看着这个节目成长,充满了回忆,所以收视长虹。这
种稳定性,使大家每周六都会去看,从而奠定了其长久的地位。不难想象,每一步沉稳的脚步,
将引领它继续走下去。
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之中,也应该秉承“稳中求胜”的信念。在每一个知识点的落实上要“稳”,
真正掌握了才行。面对考试的好与坏也要“稳”,平稳对待,走好坚实的每一步,便是成功。
尽管世界在变,时代的节奏越来越快,但它们都无法影响自己,因为我们有平稳的心态,
稳定的根基。这样的话,无论外界如何变,本心不会变,让我们的每一步都坚实地落下,不后
悔,稳中求胜!
【简评】(三类中 28)
本文抓住了试题材料的一个小手指, “欲速则不达”
,慢了就能稳,引出中心论点“稳中求
胜”,立意沾边儿。无论是立意的提出还是确立都十分牵强。成文能力较弱。
10
www.Jinghua.com“在线名师”→答疑室随时随地提问互动

海淀零模

为了探究青年学子在心理上把“自我”放在世界的什么位置,某心理学家在纸上画了一座
山和一个圆,然后让受测者分别在山和圆的上面用一个点标出位置。
心理学家发现,多数青年都将自己的位置标在山顶和圆心,也有少数标在山腰或山脚和圆
的边缘。
经过询问,未将自己的位置标在山顶和圆心的青年说出了他们的想法:
甲:山中处处有风景,而山顶只是山的一小部分,何必挤在山顶?
乙:我是来欣赏这座山、丰富这个圆的,而不是来占领它们的。
丙:我不在乎自己处在什么位置,我处在这个世界中已经很幸福。
丁:能处在山顶当然好,但我觉得很多人比我更有资格站在山顶。
戊:这个圆需要拓展,所以我愿意处在它的边缘。
„„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自定立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
于 7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圆边与圆心
如果把世界比作一个圆,圆心是万众瞩目的焦点的话,这个焦点是一成不变的吗?不是的,
这个焦点时时在变,尤其是人类文明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这个焦点每过几年就会有一个
大的变化。例如:电脑到智能手机,拨号上网到光网城市……
而如果我们仔细收集这些变化的信息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绝大多数时候,
这些焦点是出人意料的。在它们出现之前,没有人预测到它会出现;在它刚出现时,人们还不
看好它,认为它只是一个没多大用的东西。可是,它出现后却如同野火燎原般迅速得到发展,
风靡世界。例如,激光出现时,人们只认为那是个玩具,根本没什么意义,甚至发明者本人也
表示:“我只是想把光线分离聚成束。 ”但现在,看看激光在探测、工程、医疗、通信方面的应
用,再看看有多少人不知道激光这个名字,你就知道激光有多流行了。
事实上,这反映出了一个我们认知的局限性:我们往往只把目光聚集在已发生的事物上,
只看重已成为圆心的事物,而对圆边处的新生的事物或者圆外的未知事物,缺乏认知、预测能
力。IT 行业刚刚普及民众之时,所有人都认为硬件是 IT 行业龙头,软件只是添头,是打工的。
但是,看看现在微软和 IBM 市值的差异,我们就知道谁才是打工的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 IT
行业兴起之时,行业攻克的难关是如何使硬件低成本大众化,一切工作都围绕着硬件进行,硬
件理所当然成为行业中心。而因为当时硬件(也就是电脑)尚未完全普及,软件业发展慢,市
场小,确实没啥前景。可如果从现在看过去,硬件发展了。软件必然发展;而硬件会饱和,一
个人最多几台电脑,软件不会。软件业兴起看起来那么必然,道理看起来那么简单。一切看起
来那么简单,而当时确实是没有人想到。
上文中的变化,就像是一个点本来在圆边,可后来,这个点突然扩大成一个圆,比原来的
圆更大,成为了新的圆心,使原来的圆心边缘化。这是成为圆心的一种方式:立足圆边,不断
探索,然后,或许我们发现的一个不起眼的点就成为了圆心。这需要运气,我承认,但总有一
天这种点会出现的,只要不断实验下去,发现下去。
其实,某种程度上我认为这种方式是竞争圆心的最有效方式。首先,与你做出相同判断的
竞争者少。其次,那么多人想当比尔盖茨,又有谁当成了?到今天,几十年过去,比尔盖茨屹
11
www.Jinghua.com“在线名师”→答疑室随时随地提问互动
立不倒。最后,别忘了比尔盖茨也是从圆边处发家的。别和大多数人一样只盯着圆心,圆边处
也许会更好。
总之,欲成圆心,先为圆边。圆边意味着未知,未知意味着挑战。做一个坚持不懈的探索
者,你准备好了吗?

西城一模

请以“声音的味道”为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
700 字的文章。
声音的味道
近期,《我是歌手》节目可谓是红透全国,众多明星歌手的声音在这里汇聚一堂。音色柔婉
的杨宗纬、音气雄浑的韩磊、歌声性感泼辣的邓紫棋……欢快的歌甜得醉人,疯狂的歌辣得过
瘾,悲伤的歌苦得断肠。各种声音夹着酸甜苦辣的情感袭向观众,直让人大呼痛快。
然而,比起大受欢迎的海豚音,节目中唱柔情歌的歌手却备受冷落。这不由得发人深省:
是他们不够有人气吗?不是。是他们音色不好吗?不是。原因只可能是,他们的声音不够刺激,
不够销魂,没有火一样的辣酱,没有蜜一样的白糖,让人听之乏味,食之无味。
这令我感到悲哀。
我想起了那三杯凉水不足以解一口辣的诸葛烤鱼和甜得腻人的麦旋风,还有那电视上层出
不穷的主角和超人、功夫中看不中用的武打片。重口味的疾病继侵染了我们的味觉、视觉后,
又一次侵染了我们的听觉。流行的新歌都有爆破式的高音,呼啸的狂风才能引起我们的注意。
我们无法品出高山流水那淡淡的清香,我们无法听到微风在耳畔的窃窃私语。
声音的味道有浓有淡,我们重浓弃淡,是悲哀的。
悲哀之后,更重要的是反省。
我们之所以重口味,是因为我们在发泄。我们看大片,我们去饭店,我们听音乐,很多时
候是为了扫生活中的晦气。你的声音不够高亢刺激,不能催人泪下或让人忘乎所以,就不能让
我兴奋。我们带着消极的情绪去在声音中寻求刺激,自然尝不出清淡的味道。
而我们如果以一颗平静的心去对待声音,去欣赏,去揣摩歌声,又何尝不能从中感受到心
灵的慰藉呢?如此,我们既尝到了高音发泄的歌的辣意,又品到了柔情婉约歌曲的醇香。我们
的心变得质朴,口味变得清淡,晦气也自然一扫而光。到了第二天,我们便能更平和美好地对
待生活。
想起林志炫的一首《浮夸》,最后的副歌中那凄厉的呐喊,似在用最浓重的味道去唤起人们
欣赏淡雅歌曲的行动。我们也真心希望,懂得了欣赏的人们,可以真正的品到,声音本应具有
的或浓或淡的味道。
声音的味道
热门微博上千、上万条评论与转发,因特网上实时新闻下网友们的你一言我一语,豆瓣小
组里的热烈讨论……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为我们建造了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的平台。无论你
在实际生活中有着怎样的地位,有着怎样的人生阅历,你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娱乐八卦、针砭时弊、学术交流……在来自民众的声音中,自然也藏着不一样的味道。
这星那腕儿年收入千万、富豪一掷千金嫁女的新闻一旦曝光,便会有铺天盖地的言论袭来。
有时,在那些批判的声音之外,我们还可以嗅到一丝的酸味:我怎么没有这爹这妈!

12
www.Jinghua.com“在线名师”→答疑室随时随地提问互动
网络群众的娱乐精神也带来了一干流行词汇:人艰不拆、喜大普奔……还有关于国际事务
的犀利点评,也无不带着点“辣味”

也有人在网络上忧国忧民,无论是有理还是无理,都搬上一大堆数据和资料,可谓是“地
命海心”。这声音,好苦!
在这些酸、辣、苦的味道中,群众看到了太多的社会阴暗面,或惶惶不知所措,或怨声载
道。我们最重要的就是那一剂可以中和酸、辣与苦的甜味了。“字条男孩”徐砺寒、最美司机、
信义兄弟……他们的故事和善行为社会注入了一剂良药。在民众的声音中,我们听到了赞扬和
效仿的意愿。这些普通人的所作所为,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他们是这个时代的道德底线,让
我们心灵成长,让来自民众的声音中,多了几分使人愉快、传递正能量的甜味。
酸、甜、苦、辣、咸……在来自民众的声音中,我们竟可以找出这许多的味道,它们也需
要一个合适的配比,使我们既能意识到存在的不合理和诸多问题,也能找到积极向上、充满善
的力量,让我们充满希望,充满动力,在发展的道路上前行。
声音的味道
中国好声音在 2012 年的夏天红遍了中国,每个歌手的声音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味道:李
代沫的轻柔淡香、吴莫愁的狂野辛辣。而我最欣赏的,是吉克隽逸:空灵宁静的声音,那是自
然的味道。
吉克隽逸来自人烟稀少的静谧山野,在她的自述中,是每天早起的一缕阳光将她指引入山。
野花的幽香,泥土的润湿之味,以及微风吹拂树叶所散发出的清雅淡香,将吉克沐浴在自然的
味道中。正是大自然的熏陶,让吉克的声音变得如此宁静,听得使人微闭双眼,仿佛臵身于她
出身的山野之际,享受在自然淡雅的茵郁之香中。
我想,我只所以喜欢吉克隽逸,也便是因为喜欢她声音中的自然山野吧,我们的祖先出生
于土地,被自然赋予了灵气。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如陶潜、韦苏州,怀有一颗对于自然、自然味
道的依恋。我们的性格中也许包含了流水的柔情、松树的坚韧,也许是青山的直率,湖河的包
容。这些都隐约地出现在我们的声音中,也更多地体现在我们的为人上。因而,在我听到吉克
的声音时,那声音中的味道引起的共鸣,以及吉克直率的为人、爽朗的笑容,其实唤起是我封
闭在城市中已太久的渴望自然的内心。
是啊!我们现代人已经被困于这城市的“樊笼里”太久太久,使我们的声音变得不再动听,
枯燥无味。犹记得在美国纽约的一块绿坪边,一位印第安人侧耳站立,引来路人围观,别人问
时,他说自己在听蟋蟀名叫,路人纷纷摇头,却果真在草丛中发现了蟋蟀。呜呼!城市使我们
与自然隔离,我们也离自然越来越远。
其实我们在城市间拼死拼活所追逐的名利、荣誉,在千百万年的自然面前又只不过是一抹
尘埃罢了,我们又何必为了这些并不能使我们开心的琐事勾心斗角、竭尽所能呢?我们的一生
出于尘土、归于尘土,何不留意身边的自然声音,何不回归自然,拥抱那些真正能使我们疲倦
的身心放松的自然味道呢?
吉克声音里的味道令我感知到了自然的气息,那么你呢?
声音的味道
“镌刻好每道眉间心上,画间投过思量。沾染了,墨色淌,千家文,都泛黄,夜静谧,窗
纱微微亮。”霍尊的一首《卷珠帘》唱红了流行歌坛,唱哭了刘欢老师,唱进了华夏子孙的心中。
咬字圆润宛若江南小调,且看他颀长的身材半披肩的中长发,谁能料想到如此温柔的男声?刘

13
www.Jinghua.com“在线名师”→答疑室随时随地提问互动
欢老师听罢眼含热泪地感叹:“话语乐坛后继有人!

我想,这便是声音的魅力。
我犹记得第一次听到霍尊声音的那一刻,第一个音一出便使得我内心为之一颤。那声音带
有浑厚却不失温柔的穿透力,带着传统古风的味道。那声线与听者的耳道浑然交融,通过音律
引得内心的冲撞与共鸣。我曾想到那股冲击力究竟是什么。在眼角湿润的那一刻突然明了:那
是情。情真,意切。
诚然,声音尚有千万种,但唯有动了情的声音才能拿有感人心扉的独特味道。它反映了歌
唱者的内心世界,也唱出一个时代的心声。
如今,浮躁的社会风气下靡靡之音不绝于耳,似有占领市场独霸乐坛之势。浮夸的歌词、
乏味的演唱、几近吵闹的背景音乐早就压盖了声音最纯朴的味道。暂且不提那恼人的配乐,且
说演唱者,跳着动作夸张的现代舞、含糊不清地吞吐着歌词,其中的“别有韵味”听者自如。
真的要让这股浮躁之气污染了声音独特的味道吗?我想这是整个社会都需要静心思考的问
题。《肖邦之夜》的作者曾在该文中写下那个著名钢琴家傅聪带给北京的“肖邦之夜”,没有情
爱缠绵,没有忧郁或美丽,唯有演奏者对于祖国饱含深情的抒发和表达,挥之不去的是音符淌
过心间的味道。然而当那温婉的夜曲终止,仿佛从梦想回到现实。曲终人散,北京的夜,尘埃
弥漫着,又被风吹起了。
声音的味道,唯有听者有心、奏唱者有意,那种沁人心脾的独特才会被唤起。愿君日后静
心听,听出青楼女子的哀愁,听懂蝴蝶落花的低吟残唱。
“她眷恋,梨花泪,静画红妆等谁归,空留伊人肚子憔悴。”愿霍尊的声音,永远留在你我
心中。
声音的味道
说来人体的构造也真精妙的难以琢磨,眼耳鼻口上楚河汉界的划分的清楚,却在内部贯通、
联系着。闻到丁香的香气会尝到甜蜜的味道,看到图片上的火车在延伸的铁轨上驰行仿佛也能
听到哐当的声音。而声音和味道这二者看似关系最不密切,我进来却在读诗中偶然发现了桥梁。
高三时间安排的细碎而满,大部分的小说都只好仍在书架上落灰,而一本本诗集却被捡了
出来。这读诗并不仅用眼睛,而是用嘴,用声音去找心灵与心灵共振的节奏。
最初也是不经意间看到保尔• 策兰的一首诗《数数杏仁》 ,中文译版令人摸不着头脑,便找
到了英文,下意识的在看到头一段三句短短的诗行时念了出来“数数杏仁,数数那些若的让你
醒着的,也把我数进去。”最后一句那“count me in”的尾音好像还没发完,便一下子哽住了,
就着诗句艰难的咽下,满嘴苦涩。似乎是突然明白了那零碎意象中饱含的深意。一个流落异国
的东欧犹太诗人,在经过奥斯维辛的痛苦与分离后,写诗。他格外喜欢用“杏仁”这个意象,
他也喜欢给人读自己的诗。“用低到不可闻”的声音,听者如是说。我读到这诗句,仿佛闯入了
别人的领地,仿佛那读书的不是我的声音,是诗句的呼喊,反复低吟着,品尝着旧日的苦涩。
从那之后我开始试着读别的句子。里克尔《秋日》中那“主啊,是时候了,夏天盛极一时。 ”
诗中生动描写着葡萄怎样摘下,压榨酿成美酒。在读的声音中,秋天的鲜果那混杂着丰收的气
味也仿佛在舌间跳动。读到“葡萄”时紫色的甜味仿佛就夹着地中海的阳光从众多味道中跳脱
出来,让你品尝着诗人当时的愉悦。
读到描写清泉的句子似是想到了自己在嵩山山间发现的那条小溪,欢快的跳过去捧一手清
亮,迫不及待尝到的甘甜。读到苏轼新火试新茶,就如同品到了儿时在江南茶园中与爷爷奶奶
一起看工人将嫩色的叶子在铁锅中翻炒,炒出热水雾气中最后的清香。
14
www.Jinghua.com“在线名师”→答疑室随时随地提问互动
还有,还有……我读到停不下来,仿佛说话的不是我的嘴,听到的不是我的声音,可我却
切实尝到了那些味道。想来,用嘴发出的声音,当是用嘴来品尝比看成听都来得直截了当而富
有意趣吧?
声音的味道
我一直觉得,在中国的大地上,每个省份都是可以描摹的鲜活人物:苏沪浙都是温婉如玉
的女子,虽然带着不同的妆容,徐徐道出的都是诺诺絮语;云南是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姑娘,
银铃般的笑声总是沁人心田;陕西是黄土高原上唱着信天游的老汉,声音坚定而有力;而北京
市那穿梭于胡同巷里的书生,有风度,又有生活。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文化味道,或浓或深,
或高昂或低沉,这味道都化作与众不同的声音,萦绕在每个人心间。
记得我人生中第一次出国归来,已经是北京的深夜。内心分明涌动着对这片土地的思念,
却早已被旅途的困倦掩盖。驶出机场被交警拦下,缓缓摇下车窗,只感觉一股熟悉的味道迅速
蔓延开来:
“您好师傅!去哪儿您?”这熟悉的京腔儿瞬间召回了我对这城市所有的思念。这一
句简单的北京话似乎一下把我从高楼林立的大都市拉回了这古色古香的北京城。这几个字虽简
单,却蕴含了千百年来北京人好客,热情的性格,那独具特色的儿话音承载的是一份文化的悠
长,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北京人心里。
其实,自打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已经真切地感受到声音背后的文化,只不过等我长大了才
明白,各地的方言不只区别出了各地的不同,更是透过声音传出当地人的精神特征。小时候我
总听着爸爸给安徽老家的奶奶打电话,叽里呱啦说了一堆,都是我听不懂的奇怪发音,我一边
捂着嘴笑,一边想:真奇怪!为什么要这么说话呢!而且我发现他们不管说什么都音量很大,
过年回家的时候聚在正厅里聊天,他们的说话声,笑声简直响彻云霄!后来我才发现我所认为
的奇怪发音都有自己的文化渊源,例如“喝水”叫“喝漱”,
“睡觉”叫“困醒”,都带着生活的
味道;而大声说话无非就是更好的情感表露,不爱扭捏,只想最直接传达出来。
当我逐渐能够辨析各地的方言,我也越来越感受到各地方言承载的文化味道。那种味道时
长期的生活积淀,是人民的生活智慧,是永远难以消却的地方印记。
声音的味道
人们对听觉记忆总是比嗅觉和视觉更持久。人们对声音是有特殊情结的,看不见摸不着,
却渗透着,让你尝到了的味道。
之于我,那是首都剧场。那里的声音,每一个故事所发出的的令人无法抗拒的声波,从中,
我尝遍了酸甜苦辣,悲欢离合。
首都剧场的钟声是苦的。这里不同于其他地方,这里是人艺的主场,这里写着“戏比天大”,
他不容许你嬉闹,你得静静地坐在那。然后钟声就响了,古老而深沉。这钟声苦,因为它蕴含
了太多曲折与故事。演员们无休的排练,因为这里承载了太多的辉煌。与曾经《茶馆》夜里售
票的盛况相比,而今的门前冷落鞍马稀未免让人心生悲苦,不远处的王府井人们项背相望,隔
壁的酒吧夜夜笙歌,唯独这剧场连同这人艺,悲壮地屹立。钟声还是响了,带着坚韧的苦涩响
了,但这苦涩我们一起承担着——观众、演员,连同这栋百年老楼。我愿意去感受这钟声里的
苦,即便悲怆,可是这声音告诉我,不放弃不是说那么简单,而是即便艰苦,我仍愿每晚敲响
钟声。
六十一甲子,《甲子园》来了。我曾以为,这部纪念大戏,也会如开场那钟声一般苦涩。我
错了,剧中年过花甲的老演员们卖力而饱含深情。这剧是一个深沉的隐喻,老人们拼命的、笨

15
www.Jinghua.com“在线名师”→答疑室随时随地提问互动
拙而可笑的连夜开会要守住“甲子园”养老院。就如同而今的人艺,辛勤地耕耘,为了守住这
一方舞台。这里面的声音,每一句台词都是甜的,剧中的老人们说“我们在一天,这园子就不
卖。”是甜的,因为坚守。谢幕时,观众的如雷掌声,是甜的,因为守候。回去路上,王府井的
喧闹声之于我是甜的,因为内心有了屏障。犹记得谢幕时蓝天野先生轻抚舞台,好像战士重归
沙场而抚摸座椅,我听到了他内心的呼喊,也明白了他此刻的甜蜜。
话剧的迷人,在于它声音中的味道。在首都剧场,在人艺我所感受到的,钟声里苦涩的坚
持;作品中,因有人欣赏而让人心里甜蜜的台词。我知道,我是不会忘了的。
很快,钟声又会响起,我又会品尝到首都剧场中,声音的味道。
声音的味道
“冰——糖——葫芦——”犹记得儿时穿过长街弄巷,远远听着三轮车沉重的吱呀声,年
迈的老人拉开了嗓子一吆喝——长短交错,音韵悠扬,那一股酸甜可口的滋味,便不经意才下
舌尖,又上心头。
老北京的吆喝,总有那么一股甘甜。有时在公园漫步,忽听得几声敲击着塑料小箱地清脆
声响,伴着中年妇女那特有的慈爱声调——薄荷般的清凉便入了口,迅速的融在了舌苔,滋润
了味蕾。诚然,儿时的我除了“棒冰”二字,实在记不清那话语究竟蕴藏了多少滋味,如今回
忆起来,却隐隐又透出了棒冰融化后的那一丝甜蜜,逸出了那炎炎夏日中的一抹青草香。
北京人大概是很擅长吆喝的。一句“磨剪子咧”,莫名地便让人尝到了铁锈那一股子咸涩;
一句“抽油烟机”,使空气中都蓦然飘散起让人掩鼻的油烟味。更甚者,不需言语,那两股拧在
一起的面团入了锅,霹雳啪啦地一阵脆响,时不时地夹杂着气泡破裂的“嘭嘭”声——那一股
带着铝味,带着老北京味的油条香便萦绕在每个人的鼻间。
声音为何会有味道?这谜团怕是只有真正的老北京人才能解答。如今,隔着透明玻璃的小
餐车隔离了声,亦隔离了那令人回味的味道。餐馆里精致的油条,商店里品种繁多,琳琅满目
的冰糖葫芦总归吃不出童年的味道了。或许,便是因为太过安静了吧。
老北京的吆喝总透着一股质朴的味道,除了那甘甜,那清香,更有种扑面而来的古味。必
让人想到堂院里那飘香满园的槐,必让想到那重彩朱漆的清香,叫人想到北京四合院砖瓦间地
一丝丝泥土香。
如今,声音没了,北京的味道也淡了去。林立的高楼大厦间只有空调带给人的一股子压抑 。
我忽又怀念起那老旧三轮车的吱呀呢喃,怀念起那清越吆喝声——怀念起那酸甜可口的冰
糖葫芦。
声音的味道
前奏响起。
山水画草,虫鸣鸟叫,我闭上眼,看见了仙境般的春天,空气中弥漫着花的芳香与草的湿
润。我感受到了自然的味道——最质朴的声音的味道。
班得瑞乐团,无疑是最伟大的轻音乐乐团之一。他们在瑞士山林中居住采风几个月,只为
获得最纯真、能够净化心灵的自然之声。
这在当下是十分难得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声音被人们随意处理,甚至糟蹋。各种变
音器、剪辑设备、混音器材令人眼花缭乱同时令人疑惑:我们是否在失去最质朴的、发自内心
的声音?
有的歌手随意改编歌曲,让歌曲失去了原本的味道。任何音乐作品的最初版本,都是作者

16
www.Jinghua.com“在线名师”→答疑室随时随地提问互动
的心灵释放,都表达着最本性、发自内心的感情。这些感情赋予了音乐独特的味道,我们能从
中体会作者的世界。
在前一段时间热播的选秀节目《中国好歌曲》中,有一首我特别喜欢的歌。北京胡同男孩
赵雷的《画》,以其优美的歌词与意境深深打动着我。一个男孩,一把吉他,自弹自唱,浑厚的
声音回荡在空中,唱出了那寂寞的月夜中男孩的愁。简单质朴,却深入人心。后来进入第二轮
比赛,这首歌被导师改编,进入了弦乐四重奏,歌曲突然变得明亮欢快。我再也找不到那月亮
下,大房子里孤单的弹琴唱歌的男孩。
这便是失去了声音的灵魂,为本来纯真的声音加上染料加上调味剂,五味杂陈的声音,不
能再像原来那样让人动容。
我特别喜欢听腾格尔的歌——他的歌有一种自然的洒脱豪迈与民风的质朴。当他一开口,
“鸿雁,向南飞,山水长又长……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我又听到了自然的声音—
—那是洗尽了浮华脂粉的,干净清澈的声音。那是一个壮汉为家乡,从心底发出的最动人的声
音。
用心灵冲洗去所有调味料,声音才会真正有味道。
声音的味道
徜徉于胡同深巷中,天空中传来了阵阵鸣响,时近时远,绕梁不绝。细细品味,犹如一杯
清明前的佳茗,使口齿间弥散清香,而余味留于口中,回味无穷。
湛蓝的天空中,漂浮着几缕白云。整齐列队的一只只中华观赏鸽,腾着云,架着雾,穿梭
于云间,那阵阵清脆摄人心魄的鸽哨声,便是北京城最宝贵的符号,最刺人味蕾的滋味。
那声音是京城玩家们至爱品味的。“京城最后一名玩家”,王世襄,斗鸡、斗蛐蛐几十年,
独爱的便是这清新的鸽哨。养几盘中华观赏鸽,白的,紫的,每日下午去坊间遛一轮,看鸽子
于空中矫健飞翔,品鸽哨声之清新,实乃老北京人最大的爱好。
然而,于老人与无数的北京人,那入口清新的鸽哨声又何尝不是苦涩的?
当机械巨手铲平了北京城的窄巷,当摩天大楼在土砾碎石中拔地而起,当蓝天已不再宽旷,
而是布满了巨型的广告牌。那矫健如斯的鸽子已无法再于这障碍林立的天际中盘桓,那清脆的
鸽哨声已无法再回荡在仰头遥望天际深切期盼的人们耳畔。鸽哨的味道随着城市的崛起,融入
了喧嚣,淡出了人们舌边,徒留丝丝苦味。
于是世襄老人欲借奥运的舞台,托一把这摇摇欲坠的声音文化,欲在鸟巢放飞观赏鸽,让
清新之味重盈齿间。然而,当美丽的少女化身白鸽翩翩舞蹈,京城的某个角落,一个没有热盼
声音入耳的老人黯然伤神。苦,于唇齿间蔓延,勾得心也如黄连般苦涩。从此,没有天上的声
音相伴的老人,每每听到城市的噪杂,苦便阵阵袭来。
那么无数的像鸽哨一般,逝去的与正在逝去的声音文化以及所有一切传统文化,于人滋味,
不也是苦涩的。而若想在如今高速的生活中重新回味那旧时之清新味道,要的不只是一个世襄,
而是所有人共同的努力,共同的改变。
流连于高楼间的窄巷,我仿佛听到鸽哨声跨越时间空间的阻隔重回耳畔。如香茗,点点清
香渗入口腔,化解浓郁的苦涩。口齿留香,回味无穷。

17
www.Jinghua.com“在线名师”→答疑室随时随地提问互动

声音的味道
在遇到她之前,我也学过琵琶。可见到她的第一课,我忽然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 “简单的
弹挑,你试一下。”我便在琴上拨弄起来,漫不经心。
“啊,不用那么刻意。像摇扇子一样,看,
轻轻地摇。”说着,一串玉珠自她指尖泻出。我心里一沉,最基本的指法都做不好吗?按她的方
法我再一试,她笑了:“一点就通,好啊,跟我学吧。”
一个“摇扇子”,我的弹挑就再也没有废功夫。后来我发现,她不仅会比喻,还爱通感。
“这个要干脆利落,像咬下一口黄瓜,清爽干脆的味道。 ”她面对着我的拖泥带水如是说。
“最后这个扫弦要用力还要快,很亮又很重的金属的味道,有没有闻过?”我明白了最后
一个音符也不能凑合放过。
“这部分要轻,像小姑娘身上的味道一样,甜美柔和。”神经大条如我,却不再在琴上肆意
狂奔。就这样,我在她多彩语言的点拨下,成了她最喜欢的学生。我渐渐自信,再到自满,练
琴的时间越来越少,成了一种任务般机械完成的苦差,只求熟练便不再深究。我猜她是听得出
来的。果然有一天,她像往常一样端着一杯普洱进屋, “验收”我一周的成果。曲毕。她呷一口
茶,在清香的氤氲中缓缓地说:“练琴呐,不止是用手弹,还要用心弹。你看这段多欢快,你也
要笑。”
我故作镇定地点头,心里乱作一团。她从头到尾教我都不怎么看谱,也要我背谱、记指法,
不许看谱。曲子与谱子有出入时,她常固执地要我按她那个年代的旋律学,连说: “这个现在改
得不好。”她常常放下琴给我讲她在东方歌舞团的故事和所学的曲子创作的背景,眼睛里闪着光。
平时的种种如洪水猛兽般袭来,后知后觉的我忽然意识到:一直以来,老师都在引我用心去弹
琴。不看谱,是跳脱束缚、内化于心的挥洒自如;不改旋律,是对一个时代的艺术的坚持与尊
敬;讲故事,是对曲子的感同身受、情感储备。每一个音符,都是满满的情感与生活体验。老
师旁敲侧击的话让我不知所措。“这样,曲子才有味道。”
我想我始终不会忘记那个七旬老人在茶香中的话。我开始寻找、倾听、品味我的生活。听
咬一口黄瓜的干脆,品它的清爽;闻金属的刚直刺鼻,听扫弦的热烈明亮;抱着妹妹的时候,
突发奇想闻了闻她的衣服,真的甜美柔软,像老师的琴声一样。最后,泡一杯普洱,在茶香氤
氲中深吸一口沁人心脾的清香,这是用心的味道。指尖触碰琴弦,我来弹一首满载灵动味道的
曲子,用全部的感官调动情感体验,那些都是声音的味道。
声音的味道
我只有六岁的时候,爷爷就接连地患上大病,颈椎、心脏、癌症……将他折磨成了一个起
坐都极困难的老人。奶奶始终照料他的一切。终日忙着,也因操劳与担忧而整日唠叨抱怨。每
当爷爷努力地做些什么试图帮助她时,奶奶却总说:“你不要动啦!”她的声音中饱含着疲惫与
愤怒,苦涩如艾汁。之后,两人便无声了。
时间久了,我常常怀疑起来,我那么亲爱的奶奶难道真的不爱爷爷吗?看着说不话的爷爷
缩在沙发中,默默忍受着奶奶刺耳的唠叨,我总是难过地坐到他身边,装出最快乐的声音想引
开他的思绪。而他总是勉强地笑一笑,沙哑地说一声:“好!”
爸爸对我说,爷爷就是不会夸奖人,过去奶奶高高兴兴做一桌子菜却从未得到过他一句称
赞。奶奶每次便都失落生气地走开了。我心中又一丝不解,难道爷爷也不爱奶奶吗?那为什么
他每次都默默忍受她的唠叨不发一言,而她又每次极细心地为他做着一切以至十年呢?
那日在奶奶家吃饭,我看出爷爷很喜欢一道菜,便问:
“好吃吗?”他含笑点头,说:“好!”

18
www.Jinghua.com“在线名师”→答疑室随时随地提问互动
我激动了,说:“您大点声说呀!”奶奶回过头问:
“你爷爷要什么?”我笑说:“爷爷说特别喜
欢您做的菜!”奶奶一愣,顿时半惊半喜地笑了,强忍着欢喜说:“真的?嘁,以前怎没听他说
过?”她立刻跑到爷爷跟前问:“真的好吃?我再给你多盛些?”她的声音充满着欢乐,像那透
过玻璃窗的午后阳光,温暖,像我手中的黑巧克力,虽有劳碌衰老的苦涩却透着甜蜜。
我十六岁时爷爷因癌症住进医院。我去看他时他已说不出话,只在嗓中含糊着带痰的音节。
我看到奶奶手中端着一碗饭,上面放着爷爷称赞的菜,坐在床边。她颤抖地轻轻地问:“你吃一
点吧?”爷爷用尽全力做出一个微笑,喉中发出一声:“好!”而他们谁都没有动,只默默凝视
着对方的双眸,做告别的留恋。
几天后爷爷便去世了。我到奶奶家,生怕她成了一言不发终日含泪的人。可我却看到她坐
在爷爷的祭台前,放上那他喜欢的饭菜与花叶,轻轻却有些快活地对我说:“你爷爷,一辈子只
夸过我一次。真是……”她说不下去了,回身擦擦眼睛。她看着爷爷的相片,似乎没有感情地
怅然地叹道:“唉,我就听过他那样说过一回呀!”她的声音平静,满足,快乐,我觉得仿佛又
看到那天的阳光,那天的糖,同样是如此温暖甜蜜的味道。
我想,那是真正的,爱的味道。
声音的味道
父亲是湖南人,但他的普通话相当好,从不露湘音。而我也生于北京长于北京,听的,讲
的,都是京腔。从小到大,真正听到湖南话的时候少之又少,多半是逢春节,对这一桌特地臵
办的湘菜,才能听到父亲用雷鸣般响亮的湖南话给家里报平安。对我而言,湖南话就是吵吵闹
闹的远方亲戚,身上还带着些剁椒和腊肉味。
后来我逐渐长大,也学着父亲给老家打电话。电线那段,是我的爷爷奶奶,还有叔叔婶婶,
他们亲切地对我嘘寒问暖。可怎么说呢,我只听懂个大概,再往下听,就分不出他们同湘菜馆
里那些师傅的区别了。只好把话筒交还给父亲,此后父亲给家里打电话日益频繁,各种节日一
概不落,还会招呼我过去说几句,但我心里发怵,每每不能多讲。
虽然再后来,我回过湖南许多次,但还是没能过语言这关。湖南话的锵锵于我,总不过是
长沙的臭豆腐,零陵的血鸭,辰溪的熏肠,新奇热辣,但不能融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仅尝尝而
已。
直到前年夏天,期末考试前的周末,我并非在家安心备考,而是搭上了飞往长沙的航班。
机舱中,自然充斥着我老乡吵吵闹闹的声音。到了长沙,迎接我的除了暑热,仍是那熟悉的湘
音。然而我此时无暇把他们与各式美味做一联想,我急如星火的奔回,是随父母来送先祖母最
后一程。一到家,父亲便遵从长者们的指导,操办起丧事,而我则被留作接待亲友的仪官。
湖南的卑湿,连轴转式的仪式,难解的方言,搅得我一头乱麻,踉踉跄跄。而四面仍紧锣
密鼓地传来各种人的交谈,或急或悲,此起彼伏。那时,我才明白我与我的故乡,究竟有多元
的距离。这距离无法以里来丈量,我们之间横亘着的,是一代人的奋斗,是两片不一样的天地。
然而当仪式终了,将至黄昏,我惊奇的发现,人们渐渐散去,只留下我和父亲,以及一班
从湘西特请来的巫者。他们先轻唱,声音何其微茫,而又凄婉。继而引吭高歌,细数逝者的一
生。遮阳整整唱了一夜,哀怨的楚调,我一句未曾听懂,甚至连唱到我名字处,也是被父亲捅
了几下才意识到此时该跪下行礼。但不知为何,我却从这延绵戚戚的巫歌中,听出了此前从湘
菜馆的师傅、从来凭吊的父老,甚至从父亲口中都听不出的熟悉感:一代代楚人,无论他们一
生漂泊至何方,都要伴着他的乡音,葬在这片土地上。湘南大地,人歌人哭,而生命未曾中断。
这时,湖南话在我听来,终于洗净了一身油烟,却化为冰与炭,同入我的心肠,催我泪下。
19
www.Jinghua.com“在线名师”→答疑室随时随地提问互动

声音的味道
“通感”并非是语文课的专利,日常生活里便有许多。声音本隶属于听觉感官,可我们总
要用味觉来形容它:甜美、苦涩。仿佛把声音咬了一口放在舌尖上咋,细想起来实在是一件怪
异而恰如其分的事。
坐在教室里,外面楼道上飞奔的变声变男孩儿的呼喊总带着股土腥味儿,嗲声嗲气的小姑
娘甜到发腻的声音马上遮了上去,一会儿女汉子们豪爽的笑声仿佛能辣死人的墨西哥辣椒,一
下锅,一锅汤汤水水只剩下火辣辣的味道。我五感中似乎只有耳朵还好用,因而太过敏感——
咸的味太重,甜得太腻,清汤白水又嫌没味道。
大概有一种声音还是极入耳的。那是小时候我爹抱着一把十几年高龄的破吉他,以一种相
当不雅的姿势坐在床上,对着几乎没有一页完好的高龄曲谱自弹自唱。观众自然只有我和我娘。
他唱歌时声音意外好听,在听惯了他在家里吆三喝四,在外面粗声粗气地用咆哮体跟同事聊天
后,那样温柔而低沉的声音几乎可谓惊艳。可惜我没喝过酒,只好觉得那是块在嘴里越含越甜、
丝滑柔软的黑巧克力,或者回甘的香茗。
后来我准备面试,他坐在桌前附庸风雅的晃着高脚杯里的红葡萄,试图教我用那种声音说
话。人心所好大体略同,考官们大概也喜欢那种味道;淳原的,回甘的,不惊心动魄却回味悠
长。但青春期的孩子总是叛逆思维,我翻着眼睛跟他说声带长什么样是基因问题,让我学山口
百惠也学不来。他好像被又尖又细的声音噎着了一般,长叹一声:大了就好了。
再后来可能是真的大了,也许是审美观在崩坏的途中得到了挽救,面试也好,朗诵也好,
总是在正式场合说话,时尽量隆重、沉稳、优美,不可避免地成了模仿他的过程。很自恋地举
着手机听见自己声音沾染了他的半分味道,却忽然听到他叫我——那声音终于在岁月风沙的洗
礼下沾了沧桑的味道,那带了烟酒嗓的声带再不复当年尚好葡萄酒的醇香,正如他再也染不黑
的头发。
于是,他又给我讲,你的声音要厚重,才不显你浅薄。正如他无数次给我讲为人处世之道,
无数个清晨与我告别,声音里全是爱的味道。
声音的味道
声音的有味道的。这味道来自声音,更来自声音背后的回忆。
——题记
“小老鼠,上灯台,偷吃油,下不来……”童年的记忆力,总是有外公用苍老又沙哑的嗓
音和着宠溺的语气为我唱歌谣;唱罢,他总会像变戏法一般从背后拿出一支棒棒糖,或是几颗
大白兔。每每响起这歌谣,童年的我总能在嘴里感受浓浓的甜。从那时起,我便知道,声音有
味道的。
外公那样老,仿佛生下来就是我的外公。我总想,人再老,总可以再活一年吧,可外公没
有。像日出之后便熄灭再不见踪影的星星,外公总是亮晶晶的眼睛也会合上,再没有睁开。那
天晚上我梦到他。
我梦里神采依旧的外公轻轻的唱,“小老鼠,上灯台,偷吃油,下不来……”这一次我的嘴
里没有甜,悲伤铺天盖地地扑来,我的嘴里泛起的苦涩让我措手不及。外公走了,带走了歌谣
带来的甜。
声音有味道。后来终于以为我已遗忘,我已坚强。那天我路过一家儿童音像店,我听到一
个男声在唱,“小老鼠,上灯台……”那种声音带来的回忆,回忆带来的苦涩还是轻而易举地让

20
www.Jinghua.com“在线名师”→答疑室随时随地提问互动
我泪流满面,缴械投降。
然后不论一年,五年,十年……悲伤却总会过去。当我终于能坐在那张不再有他的饭桌,
当我终于收起那本外公常读的小说,当我终于能平静地望向有他的微笑的黑白照片,我终于感
谢那声音带来的味道。每当那声音再度响起在我脑海里,那苦涩再弥漫在口腔里,我那年迈又
慈祥的老外公,又出现在我心里。
我记起小时候,外公总会叫起我的名字,不停地告诉我,外公永远会陪着我。他走以后,
当我每每听到那“小老鼠”的声音,我渐渐明白,他从未食言。这声音,这味道,这段回忆,
会永远,永远陪伴我。
当我又想起这声音,我嘴里终于又泛出丝丝的甜。我明白,他一直都在,在我心里唱着那
歌谣,有时带来苦,更多带来甜。
“小老鼠,上灯台,偷吃油,下不来。”很甜。

东城一模

一学校召开了高考动员会,会上各班提出了自己的口号,其中有: “生活的悲剧性,不在于
一个人输了,而在于他差一点赢了!”“专注自我提升,不要左顾右盼,紧紧抓住每一分钟!” “今
天北大在梦里,明天梦在北大里!”“学得稳稳当当,拼得激情万丈!”“分数是硬道理,心态是
硬保障,做题是硬功夫,气势是硬标尺! ”请就你感受最强烈的一条,写一篇 700 字左右的议论
文。(50 分)

朝阳一模

有人说:这世界上可怕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有人说:应该天不怕,地不怕,什么都不怕。
也有人说:如果什么都不怕,反而更可怕。
还有人说:应该有所怕,有所不怕。
以上看法引发了你哪些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
篇不少于 700 字的文章。
一时之惧
前两天云南又发生了 5.3 级的地震,让我又想起了前几年的汶川地震。似乎自 08 年后,每
次地震都使我想起汶川,一思即恐。
大多数人大概也都还对那次地震心有余悸,谁不害怕呢?哪怕只是见到废墟也会有所畏惧
吧。但再过两天,还会怕它吗?
大多数人的恐惧,都只是一时的。
现在,有无数专家在预测、研究全球变暖的危害及后果,无数人在强调其可怕之处。在看
完《后天》、《2012》等灾难片后,我猜不少人都害怕全球气候剧变所带来的末日之景。我们从
各种数据中已经了解到了人类大肆发展工业、无视污染带来的变化。
但是我们中有多少人真的害怕?
许多人仍然开车上班,仍然在夏日开空调,仍然在伐木,仍旧照着自己的方式行走。即便
天空灰暗无边,空气污染不能再被忽视,许多人仍未改变。人们真的恐惧了么?
许多时候,人的恐惧害怕只在一瞬间,只是在心理上知道了后果的可怕,但那不是真的害
怕。害怕不只是表现在口头说说,不只是人的颤抖,而更是发自内心的、灵魂中不可磨灭的畏
21
www.Jinghua.com“在线名师”→答疑室随时随地提问互动
惧。
人本是畏惧自然的。因这一份畏惧,所以有古人不断地、近乎舍弃生命般毅然地探索与研
究。他们试药、测天,无时不刻地将自己贡献给自然,以求自然施舍一点回复,积累经验以抵
御灾害。也像许多现代人改步代车,少用电脑,甚至少食荤菜。真的畏惧,是在担忧中努力改
变自我,进而改善自然。
我们应该感到畏惧,但不能只畏惧眼前的灾害,更应该为减少灾害的发生而不断地付诸行
动。
克服恐惧是每个医学生的第一关
如今的许多医学生都十分害怕疾病,甚至谈病色变,这一现象不由得引发我的思考。
如果每一个行医者都怀着对疾病的恐惧而对病人诊断,那么他们便无法客观冷静地对病人
加以诊断,甚至有时会因为害怕的心情而影响情绪以致误诊病人,延误病情。譬如,一个实习
的医学生要给一位血液病患者做骨穿(骨髓穿刺)。由于这位医学生向来对骨穿有所恐惧,那么
在他给患者进行检查时就不免会因心情的过度紧张而造成操作失误,致使病人进行因行医者害
怕而导致的不必要的在此穿刺,甚至因多次穿刺而引发骨髓纤维化。由此可见,恐惧与对疾病
的害怕会让行医者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影响诊治,要想成为合格的行医者我们必须克服
对疾病的恐惧。
然而,部分医学生之所以害怕疾病,尤其是害怕自己罹患疾病,其本质是对疾病的了解程
度太低,对疾病的认知过于肤浅,仅仅停留于单一的临床表现而未全面分析疾病的表现及内因。
比如,淋巴瘤的临床表现是淋巴结肿大,头颈部出现不明原因的包块。以前有一位医学生仅因
自己的脖子上出现了一个小淋巴结,和耳后出现了“不明原因”的包块就怀疑自己是淋巴瘤,
进而害怕淋巴瘤这一疾病,以致不敢学习有关血液组织疾病(淋巴瘤属于血液病)的有关内容。
但其实他的颈部淋巴结是因为他感冒引起的正常免疫反应,而所谓的不明原因的耳后包块也只
不过是较大的青春痘。正是由于这位同学没有深入研究淋巴瘤的发病原因,对这一疾病的诊断
只停留于个别的临床表现,未全面地考虑临床病症,仅凭一句淋巴结肿大和头颈部包块就判断
自己是淋巴瘤,因而害怕淋巴瘤这一疾病。类似于这样的例子不一而足,而这些例子中医学生
对疾病的害怕归根结底都是对所担心的疾病了解过于肤浅,对医学知识的掌握太少且不够深入。
因此,作为未来济世救人的医学生,我们应在本科的四年期间不断拓宽我们的知识,增进
我们对疾病的认识,尤其是对我们曾经担心害怕过的疾病的认识,并对这些疾病不断钻研,了
解其发病原因与多方面的临床表现,进而用知识来武装自我,让我们克服对疾病的恐惧,成为
合格的行医人。

丰台一模

深圳市某酒店旁,一名过路的女孩单膝跪地,将饭一口一口喂进一位满头白发的乞讨老人
嘴里。一家媒体记者抢拍下这一感人画面,这名被誉为“深圳最美女孩”的主人公在网上迅速
蹿红。
然而事隔三天,就有网友爆料:整个爱心行为可能是某商业展览的炒作。目击者言之凿凿,
网友质疑声不断升温,当事媒体最初矢口否认,但最终遮掩不住真相。不久,涉事记者通过中
国新闻网的官方微博向社会公开道歉。
上述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
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 700 字的文章。
22
www.Jinghua.com“在线名师”→答疑室随时随地提问互动

石景山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50 分)
近日,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在中国掀起收视狂潮,其网站点击率突破 10 亿,剧中的俊男
靓女、华衣美服甚至一句台词、一个动作都引发了人们的狂热追捧,更带火了从淘宝卖家到炸
鸡店等一系列商家的生意。但也有许多人为了融入周围环境,被迫卷入“星星”热。
“星星”热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人们对之赞美与不屑并存,担忧与理解兼具。
有人认为“星星”热折射出大众审美趣味的低下,有人表示“星星”热令我们的文化自尊受到
伤害,莫言则指出外来文化冲击亦有其价值,王歧山建议国内文艺工作者多些思考„„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
少于 700 字的作文,文体自选。
在文化冲击中谋发展
《来自星星的你》在中国掀起收视狂潮令人惊讶咋舌,有人追捧自然有人贬低,可不论如
何,这次星星狂潮,于观众,于业内人士,都是一个思考的契机:国产剧怎么了?发展在哪里?
网络上曾流行过这么一段话,看美剧的瞧不起看韩剧的,看韩剧的瞧不起看国产剧的。这
于我们是一次警钟,如今各国文化烩成一锅,观众的选择往往就更值得人思考,也反映了这样
一个问题,国产剧质量着实不高,电影也是如此,有价值的自然有。可同时,国内票房市场几
乎被一些商业片垄断,从《小时代》三天破两亿就可见一斑,国内观众呼吁精品剧,大片的同
时,
“商业精神”却在文化产品上一次又一次演绎的淋漓尽致。文艺片小众是公认的,可国内却
少有人坚持做下去。反观其他国家,坚持下来,小众也可成为大众。
我常一直在想,《纸牌屋》若在国内是否能通过审查?韩剧美剧等带来的,更多的是体制上
和价值观上的反思。虽说至今已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可体制上的改革还任重而道远,《喜羊羊与
灰太狼》被批内容暴力,艺术作品被央视打上马赛克,我看不出来评判是否宜于大众的文化产
品的标准是什么,或是说,作为一个十八岁的青年,我无法理解。文化冲击是好事,它让我们
的反思更深刻,让我们去面对我们无法面对的。比如体制。反省我们不敢反省的,比如价值观。
自我剖析往往痛苦却深刻,鲜血淋漓可药到病除。面对文化冲击,要谋发展,我们应该从
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价值观,不仅是观众的,也包括剧者的,国内虽说反例不少,可《一九四
二》《天注定》等积极的例子也很多,相较于观众,制片人导演的引导更为重要。而另一方面,
既是文化产品方面标准的改革,我认为这一改革,也是需要依托于人们价值观的改变的。
文化产品在冲击中的发展,任重道远,也不堪忽视。
为何星星亮中国
从《继承者们》到《来自星星的你》 ,“韩”流再次席卷中国。然而大洋彼岸的美国对这位
来自韩国的都教授似乎并不感冒。进入观剧热季的美国人打开电视机时仍以自己的美剧为主。
中美两国对韩剧的迥异态度仅凭文化心理不同是难以解释的,这其中折射出的是我国自身优秀
作品凤毛麟角,本土影视行业发展畸形。
外国文艺工作者说,凭借悠久历史和复杂国情,中国无疑是文艺创作最肥沃的土壤。然而
改革开放以来,值得称赞的影视作品却乏善可陈。大多数编剧、导演、制片人仅从眼前商业利
益出发,盲目跟风,拒绝深入研究创作。
《潜伏》的出现令国人眼前一亮,但一个余则成谢幕了,
千万个余则成从流水线中生产出来。如今打开电视机,六个电视台有五个在播放卧底发电报的

23
www.Jinghua.com“在线名师”→答疑室随时随地提问互动
情景,虽然男主角不一样,但眼神同样忧郁,令人唏嘘。在整个行业盲目跟风的大环境下,有
识之士踽踽独行。然而可悲的是,《1942》二十年磨一剑,票房成绩却惨淡不堪。冯小刚不得不
在第二年拍摄商业气息浓厚的《私人定制》还华谊公司的人情。大环境的整体低下让力量弱小
的他们选择妥协,随波逐流。缺乏好作品,也无怪外国月亮这么圆,韩国星星这么热。
我并非妄自菲薄,大浪淘沙,依然有好作品在发光。贾樟柯导演新作《天注定》在国际颇
享盛誉,被誉为中国最优秀的现实主义电影。然而因审查问题《天注定》迟迟未能在大陆上映。
严苛的审查制度不仅限制了艺术家天马行空的创作,也阻碍了作品在市场的正常运行。与之相
对的是不负责的市场监管体制。正当贾樟柯为电影的上映奔走于广电总局时, 《天注定》的种子
流到了网上,上映无望。为此所做的十个月努力化为泡影。不仅如此,为了弥补电影公司的经
济损失,贾不得不停止对艺术院线的投资建设。院线是电影的基础。这样一来损失的岂止是一
部电影!将目光投向美国,完善的付费制度和市场监管体制保证了文艺工作者的正当收入,宽
松的审查制度使得剧种丰富。合理的体制直接推动了美剧的发展。
由此观之,星星在中国热得离谱便不足为奇了。
当下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浅入浅出的反思
当下年轻人对星星热乃至西方文化热的追捧反映了外来文化对我国本土文化的冲击。而如
今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反映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认同感的缺失,这一现象不由得引发了我的思
考。
然而,如今年轻人,特别是中学生,之所以对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归根结底是中学语文
传统文化教育的浅入浅出。一方面,当下中学的传统文化教育在教学上仅仅停留于对古代文学
作品表面内容的肤浅的理解而未深入其中探求其对当下社会的深远意义。一堂古文教学课,竟
被句读与翻译等基本的文段理解给拆解的支离破碎,譬如在离骚的教学中,老师仅仅让学生们
了解屈原的生平与课本所选文段部分字词的意思,而未让同学通过对离骚的阅读来身临其境,
体味诗人当时的情怀并将他的高尚情怀与当下一些阿于世俗的小人作对比,来进一步理解离骚
的文化内涵。这种浅入的教学模式难以使古代文学作品在学生的脑海中留痕,相反,诘屈聱牙
的文字只会使学生对文章感到厌恶。另一方面,语文考试中,古文阅读的客观题与答案相对唯
一的主观题限制了学生对文段的理解;一些平时古文阅读量相对较大且理解了文段内容的同学
反而失去了优势,而部分有应试技巧的学生却可以利用蒙的方法与题干的提示在为理解文段的
情况下顺利答对题目。这种浅入浅出的传统文化教学使学生无法真正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
解能力,停留于表面的肤浅的文段教学无法使学生对古文有深刻的理解和认知,进而使学生对
传统文化的观点缺乏足够的认同。
因而,拯救日渐式微的传统文化,我们需要从中学语文浅入浅出的传统文化教育入手,让
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不再停留于局部的句读和翻译而是有更深刻的认知,从而让学生增强传
统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让深入深出的教学重新照亮传统文化。

2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