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04

分类号 密级

UDC 编号

硕士学位论文

现代汉语二分复句平列标记连用研究

学位申请人姓名: 吴玉容
申请学位学生类别: 全日制硕士
申请学位学科专业: 中国语言文学
指 导 教 师 姓 名 : 沈威 副教授
硕士学位论文

现代汉语二分复句平列标记连用研究

论文作者:吴玉容
指导教师:沈威 副教授
学科专业:中国语言文学
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2022 年 5 月
On the Consecutive Use of Parallel Markers
in Modern Chinese Dichotomous Complex
Sentences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M.A. Degree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ngustics

By
Wu Yurong
Postgraduate Program
Research Center for Language & Language Educ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upervisor: Shen Wei


Academic Title: Associate Professor Signature ___________
Approved
May. 2022
摘 要

针对二分平列复句中平列标记的二项连用,本文基于 BCC、CCL 语料库,运


用“小三角”等理论,对该类连用式的形式、语义、语用和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
文章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其一,对平列标记和平列标记连用进行了界定。所谓平列标记的二项连用,
是在同一个分句中用上两个表示平列关系的关联词语,连用的平列标记处于同一
关系层次,辖域大致相同。
其二,依据相关标准,筛选建立平列标记系统,并分析了平列标记在复句中
的位置、配对使用能力、关联强度等方面的特点和类别。
其三,从连用标记的数量、在复句中的位置、两个标记之间的距离等角度,
分析了平列标记连用的形式,对几组不同类型的连用形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
和一定的解释。
其四,分析了平列标记连用式的语义类型和语义功能,指出连用式具有强调
语义、标明主次、标明辖域、严密表义、凸显并列等功能。一个连用式可以同时
具有多种语义功能,不同语义类型的连用式具有不同的语义功能。
其五,分析了口语语体中连用式的具体使用形式和使用数量分布,对比了书
面语体和口语语体里连用式的使用特点的异同,解释了相关使用现象。还介绍了
连用式的两大语用功能:加强联结、突出强调。
其六,分析了平列标记连用的制约因素和制约因素等级。主要从语言内部的
角度分析其制约因素,发现语体因素、语义因素、格式因素、语序因素、语音因
素、使用频率、语法化程度等 7 个方面因素限制连用式的成立。通过随机森林挖掘
出连用式制约因素的重要等级是:格式因素>使用频率>语义因素>语序因素、语音
因素>语体因素、语法化程度因素。

关键词:平列标记;连用;形式;语义;语用;制约因素;随机森林

I
Abstract
The form, semantics, pragmatics, and restrictive factors of the binomial consecutive
use of parallel markers in dichotomous parallel complex sentences based on the BCC and
CCL corpus are analyzed by theories such as "small triangle".
First, the parallel marks and their continuous use are defined. The consecutive use of
two parallel marks is to use two correlative words successively that indicate a parallel
relationship in the same clause, hierarchical relationship, and semantic domain.
Second, through relevant standards, screening and establishing a parallel marking
system, and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ategories of the position of the parallel
marking in the complex sentence, the ability of collocation, and the strength of association.
Third,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parallel marks used consecutively, their position in
the complex sentence, the distance between two parallel marks, etc., the forms of
consecutive use of parallel marks are analyz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these forms is sorted out and analyzed.
Fourth, it analyzes the semantic types and functions of the consecutive use of two
parallel marks. It can emphasize semantics, indicate the priority, indicate the semantic
domain, rigorously express the meaning, and highlight parallel relationships. Consecutive
use of two parallel marks has multiple semantic functions at the same time, and their forms
of different semantic types have different functions.
Fifth, it analyzes the specific usage form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quantity of the
consecutive use of two parallel marks in the spoken language style,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ir usa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m in the written style and
the spoken style, and explains related usage phenomena. It also introduces the two major
pragmatic functions of the consecutive use of two parallel marks: strengthening the
connection and highlighting.
Sixth, the factors restricting consecutive use and the levels of constraints are analyzed.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nal language analysis of its constraints, and it
found there are seven constraints, including style, semantics, format, word order,
pronunciation, frequency of use, the degree of grammaticalization, restric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nsecutive use. The important levels of constraints of consecutive
use discovered by random forest are format > frequency of use > semantics > word order,
pronunciation > style, and grammaticalization degree.

Keywords: parallel marks; consecutive use; form; semantics; pragmatics; constraints;


random forest

II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绪论 ··························································································1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价值 ········································································1
1.1.1 选题背景··················································································1
1.1.2 研究价值··················································································2
1.2 研究现状 ·······················································································3
1.2.1 平列标记的研究·········································································3
1.2.2 标记连用的研究·········································································7
1.2.3 小结 ······················································································12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4
1.3.1 研究对象················································································14
1.3.2 研究内容················································································15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方案 ······································································16
1.4.1 研究方法················································································16
1.4.2 研究方案················································································17
第二章 平列标记系统 ············································································20
2.1 平列标记系统确立 ·········································································20
2.1.1 平列标记定义··········································································20
2.1.2 平列标记确定标准 ···································································20
2.2 平列标记系统分类 ·········································································21
2.2.1 根据平列标记在复句的位置 ·······················································21
2.2.2 根据平列标记能否配对使用 ·······················································22
2.2.3 根据平列标记的关联强度 ··························································23
2.3 小结 ···························································································25
第三章 平列标记连用的形式 ···································································26
3.1 根据连用标记的数量 ······································································26
3.1.1 二项连用式·············································································26
3.1.2 多项连用式·············································································32
3.2 根据连用标记的位置 ······································································33
3.2.1 前项连用式·············································································34
3.2.2 后项连用式·············································································36
3.2.3 前后皆可式·············································································37
3.3 根据连用标记的距离 ······································································38
3.3.1 间隔连用式·············································································38
3.3.2 连续连用式·············································································41
3.4 小结 ···························································································43
第四章 平列标记连用的语义 ···································································44
4.1 连用的语义类型 ············································································44
4.1.1 根据连用标记的理性意义相同程度 ··············································44
4.1.2 根据连用标记的意义来源 ··························································45
4.2 连用的语义功能 ············································································46
4.2.1 强调功能················································································47
4.2.2 标明主次················································································48
4.2.3 标明辖域················································································49
4.2.4 严密表义················································································50
4.2.5 凸显并列················································································50
4.3 小结 ···························································································51
第五章 平列标记连用的语用 ···································································52
5.1 口语语体的连用式 ·········································································52
5.1.1 口语体连用式的使用形式 ··························································52
5.1.2 口语体连用式的使用数量 ··························································53
5.2 两种语体的连用式的异同 ································································54
5.2.1 使用特点的异同·······································································54
5.2.2 相关使用特点的解释 ································································58
5.2.3 连用式的语用功能 ···································································61
5.3 小结 ···························································································65
第六章 制约连用的因素 ·········································································67
6.1 制约连用的因素 ············································································67
6.1.1 语音因素················································································67
6.1.2 语义因素················································································68
6.1.3 格式因素················································································70
6.1.4 语序因素················································································71
6.1.5 使用频率················································································72
6.1.6 语法化程度·············································································72
6.1.7 语体因素················································································73
6.2 制约因素等级分析 ·········································································73
6.2.1 决策树介绍·············································································73
6.2.2 实验过程················································································77
6.2.3 描述分析················································································80
6.3 小结 ···························································································82
结 语 ·································································································83
参考文献 ····························································································89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94
致 谢 ·································································································95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价值

1.1.1 选题背景

现代汉语有标平列复句中,存在不少关联标记连用现象。如:
(1)一方面既缺水,另一方面又把宝贵的水资源污染掉。
(2)老百姓又锻炼了身体又愉悦了性情,同时我国家政府又知道了老百姓的
民情和民风。
(3)她既是全美女排的队员又是全美女篮的前锋,此外,她的高尔夫球水平
也属世界一流。
以上三个例句都是二分平列复句,例(1)前分句“一方面”和“既”连续连
用,后分句“另一方面”和“又”连续连用。例(2)前分句两个“又”间隔连用,
后分句“同时”和“又”间隔连用。例(3)前分句是由紧缩形式产生的“既”和
“又”间隔连用,后分句“此外”和“也”间隔连用。
以上就是本文的研究对象,即二分平列复句中平列标记的二项连用,具体来
说,是在只含有两个分句的平列复句中,同一个分句中用上两个以上表平列关系
的关联标记,其中连用的关联标记处于同一关系层次,辖域大致相同。
长期以来,平列标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性质、分类、语义、功能、使用形
式等方面,其中平列标记的使用形式研究主要是对单用、配用、套用等进行解释
说明。但是,平列标记的使用形式还有一类现象值得关注——连用。
关于广义的关联标记连用 ① ,姚双云(2006)、肖升(2010)、舒江波(2011)、
胡金柱(2012)、吴锋文(2019)等人研究了复句关联标记连用的基本模式、连用
类型、语义限制因素,这有利于解决连用关联标记的自动识别,为深入关联标记
连用研究奠定了基础。一些学者做过狭义的关联标记连用的个案探讨,至于平列
标记连用,甚至并列标记连用,部分论著中有一定涉及,但研究成果集中于句法
和语义两个层面的一般经验性的描写和解释上。平列标记连用有特殊的句法形式、


关联标记套用和标记复现属于广义上的关联标记连用。狭义的关联标记连用只包括标记复现。关联标记套用
指的是同一个分句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关联标记或连续共现,共现标记各自管辖不同层次的分句。而关联
标记复现中共现标记共同管辖相同层次的分句。相同层次的平列标记与平列标记连用是本文的研究范围,也
属于标记复现。为了避免与语篇衔接手段“复现”、对外汉语教学的字词“复现”等术语相混,统一采用
“标记连用”代表狭义的关联标记连用,必要时才加以区分。
1
语义功能、语用功能,三者之间相互关联。标记连用的实践应用基于本体研究。
我们将结合邢福义先生(2001)的“小三角”理论,运用计量语言学方法,系统
揭示平列标记连用的句法特点、语义功能、语用功能、影响因素,以归纳出平列
标记连用的内在规律。

1.1.2 研究价值

(一)理论价值
1. 加大并列标记连用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通过调查文献,某些论著中在一定程度上涉及描写和解释某一类标记的连用,
但不是作为一个专题深入探讨。并列标记连用的研究,亦是如此,如宋晶(2014)。
并列标记中子类标记的连用研究更是少有,仅见于少数论文中,如郑懿德、陈亚
川(1994),江玮(2016)。据调查,尚未发现关于平列标记连用的专门研究,学
界主要在并列标记研究范围内进行,或者在标记连用的相关研究中才有所涉及,
对平列标记连用现象缺乏深入探讨。
2.揭示平列标记连用的规律、功能和原因
本文将针对以下核心问题做出全面而细致的回答,深化我们对平列标记连用
的认识。如:
平列标记有哪些具体的连用形式?
(1)平列标记连用形式有哪些类型?
(2)平列标记连用式在复句中的位置分布情况如何?其原因为何?
(3)平列标记连用的规则是什么?
(4)各个平列标记连用时的顺序如何?
(5)制约各个平列标记连用顺序的因素是什么?
(6)平列标记连用具有什么样的语义功能?
(7)平列标记连用具有什么样的语用功能?
(8)平列标记连用的功能和形式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
(9)为什么有些平列标记能够连用,有些平列标记却无法连用?
(10)制约平列标记连用的因素的重要性等级序列是怎样的?
3.推动同义虚词连用和其他相关问题研究
平列标记和其他关联标记在连用的规律、功能和原因上有很多共同点,同时
其他语言中也存在标记连用的共性。如英语中 and 和 also 连用:It is garbage that this
friend is regardless, and also still someone or other would like to do next. 由此可见,研
究平列标记连用对于分析相关问题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4.加深复句研究
复句是根据“从关系出发,用标志控制”的原则划分的。了解复句,首先要
对关系标志有最基本的认识。因此,标记连用现象能在一定程度进一步揭示复句
的格式和语义的关系。
(二)现实价值
1.促进关联标记运用
关联标记具有联结分句、标明关系的作用,能构成特定的复句格式。关联标
记的运用形式复杂多样,包括单用、配用、叠用、套用、连用等。本文主要探讨
平列标记连用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以期归纳出平列标记连用规则,预测其他关联
标记连用,将之灵活运用于书面语和口语交际中,从而促进语言的合理表达与交
际。
2.推广二语教学
找出解释力强、可操作性强的简明语法规则,并将其应用于语言教学和计算
机自然语言处理,是语法研究的两个主要理想目标。关联标记的运用是二语学习
者学习的难点,是二语学习过程中难以避免的语法问题。本文试图全面细致研究
平列标记连用的句法、语义、语用的特征和功能,以期帮助二语学习者掌握平列
标记的使用,进行合理的表达和交际。
3.推进计算机自然语言发展
在关联标记套用和搭配的研究过程中,标记连用问题渐渐浮现,肖升(2010)、
舒江波(2011)、姚双云(2011)等指出,它是影响复句关系层次自动识别正确率、
关联标记搭配模式识别正确率的因素之一。鉴别标记连用和标记套用,掌握标记
连用的规则,挖掘影响标记连用的因素,提取连用式的优先序,探讨连用式的功
能与特点,有利于汉语复句句法和语义分析,也有助于实现汉语复句关系层次自
动识别。

1.2 研究现状

与平列标记连用联系密切的研究文献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平列标记的研
究;二是标记连用的研究。下面将对这两个方面的文献做细致梳理和简要点评。

1.2.1 平列标记的研究

由于现代汉语复句关联标记的分类系统不同,平列标记的界定也不同。据考
察,本文所界定的平列标记包含于并列标记,为了回顾全面,将超过平列标记范

3
围的其他复句并列标记也纳入研究综述中。
(一)平列标记与并列标记的界定
本文综合考察了黎锦熙、刘世儒(1962)《汉语语法教材》、邵敬敏(2001)
《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张斌(2010)《现代汉语描写语法》、邢福义(2016)
《汉语语法学》、黄伯荣、廖序东(2017)《现代汉语》(增订六版)共 5 部有影响
的现代汉语教材或复句专著,各家对并列复句的界定和分类不尽相同。具体如下:

表 1.1 并列复句的代表性分类
黎锦熙、刘世儒 邵敬敏 张斌 邢福义 黄伯荣、廖序东
(1962) (2001) (2010) (2016) (2017)
加合式 并存式 并存式 平列式 平列式
对待式 并行式 并行式 对照式 对举式
并列
分割式 相对式 并举式 解注式
复句
交替式
对照式
解注复句 解说复句
以上并列复句的定义基本相同,并列标记是标明和联结并列复句的标记,学
者基本都是认为并列标记联结两个或多个小句,这些小句是同时存在,或同时发
生,或交替反复发生的事情、情况、动作、性质或状态,为平列标记的关联项,
各项之间无主次之分,地位平等,语义上有的相似、有的相关、有的相反。但对
并列复句小类的分类不同,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并列复句的小类数量不同。以上著作均对并列复句做出了分类,分类
最多的是张斌(2010),有 5 种。分类较少的是黄伯荣、廖序东(2017),只有 2 种。
其余均为 3 种。
其二,并列复句的小类分合不同。邵敬敏(2001)并未提及解注复句的归属,
不是并列复句的小类,也不是与并列复句平行的类别。黄伯荣、廖序东(2017)
和张斌(2010)均将解说复句或解注复句列为与并列复句平行的类别。黎锦熙、
刘世儒(1962)和邢福义(2016)均将解注复句划为并列复句的小类之一,但前
者的“对待式”和后者的“对照式”命名和定义虽相似,使用的标记却不同,即
“名同实异”,而前者的“分割式”和后者的“解注式”是“名异实同”。
以上界定和分类中,黎锦熙、刘世儒(1962)的分类简明但模糊,在“对待
式”中将联结相对或相反项的“一边”等词和“相反”等词列为同类。黄伯荣、
廖序东(2017)、邢福义(2016)的分类简明清晰,张斌(2010)的界定十分清晰
详尽,没有交叉、重合或遗漏,只是稍显繁多。其中黄廖版教材只谈到“几件事
4
情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的平列或对举,未明确提及“动作”的平列或对举;
邢福义(2016)对平列复句、对照复句、解注复句的定义简略,主要是通过例句
全面直观地界定三类复句。邵敬敏(2001)未提及解注复句,也未说明表示动作
反复发生的“交替”。
本文的平列标记用于联结两个或多个小句,这些小句是同时存在或发生,或
交替反复发生的事情、情况、动作、性质或状态,为平列标记的关联项,各项之
间无主次之分,地位平等。王君(2011)指出分述性解注关系并列句的结构至少
由一个“总”和两个以上“分”构成,虽然“分”与“分”之间的关系是平列关
系,但与“总”密不可分,与表示平列关系的并列句区分开来,故联结“分”与
“总”之间的标记不纳入平列标记。
(二)平列标记的研究成果
1.平列标记的本体研究
平列标记的本体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并列标记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研究。学者对并列标记的三个角度研究
有所侧重,且有的重描写,有的重解释。
首先,句法方面,聚焦在并列标记的单用、配用等使用形式和句法位置两部
分。关于并列标记的句法位置,李丹弟研究成果较多,如李丹弟(2010)分析了
汉语并列连接词在分句的 3 种位置,并对不同语言的并列连接词在分句中的位置进
行了对比研究。李丹弟(2012)分析了汉语并列标记句法分布特征和必有的不可
隐去情形,得出汉语复句的分句较少用连接词联结的结论。李丹弟(2016)发现
线性序列上中立的并列连词也有前置和后置两种语序类型,与从属连词语序类型
具有蕴涵共性,并与该语言的介词语序类型相和谐。
关于并列标记的单用和配用,邢福义(1998)从结构、语义、语用等角度研
究了“一边”的配对和单用。姚双云(2006)的复句关联标记的搭配研究涉及了
常见并列标记的分布情况、使用频率、搭配模式、搭配距离、搭配强度、连用、
异类搭配,其中连用、异类搭配等描写和解释启发了本文的研究角度。单用和配
用涉及标记的隐现,储泽祥(2002)、马清华(2004)、邓云华(2004、2008)、李
丹弟(2013)、朱斌(2015)、范倩倩(2019)主要研究了制约并列标记隐现的因
素,除马清华(2004)认为音节是制约因素外,其他多主张语义距离及语义韵制
约了并列标记的隐现。
其次,语义方面,以“也”为例,景士俊(1982)探讨出“也”的八种意义,
马真(1982)认为表类同是“也”的基本义,表委婉是辅助义。崔永华(1997)

5
分析了不带前提的“也”字句,“也”被从形式意义角度分为表同样、表共现、
表语气语义等类型。杨亦鸣(2000)从语用平面探讨了“也”字句歧义产生原因,
陈鸿瑶(2012)从言者对“比较”框架主观识解出发,探讨了“也”字功能多义
性的原因。
最后,语用方面,学者大多发现“也”在语篇或话语中带有主观意见和强烈
感情色彩,容易拉近言者和听者之间的距离,如陈鸿瑶,吴长安(2009) 、程江
霞 (2010)、许慧娟(2011)等。马真(1982)主要考察了“也”表类同时具有实
用和虚用的基本作用、表达委婉语气的具体用法。同时,学者还开始探讨“也”
在组配各种构式中的功能、动因、运行机制、制约因素,如仝国斌(2004)、巴丹
(2011)、李凰(2011)等。
对“也”进行系统地描写和解释的研究比较少,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顾婷婷
(2012),她对“也……,也……”格式的语形、语义、语用等特征的做了较为系
统、全面的研究。
第二,并列标记的语体差异研究。这类研究成果较少,个案研究如廖加英
(2010),探讨了“一边”“一头”“一面”三个并列连词在口语和书面语体中的
使用情况,类型研究如姚双云(2017),从整体上描写并列类关联标记分布的语体
差异,包括并列类关联标记在各语体中的分布情况,比较近义并列标记的语体差
异性,分析连词口语语体分布与功能浮现的互动。
第三,近义并列标记的对比研究。如李晓琪,章欣(2005)从形式、意义两
方面考察了“既 A 又 B”、“既 A 也 B”的异同。金鑫(2007)比较研究了“一
边”类近义关系词的演变过程、在近现代作品中的分布、其配用和单用对句子的
影响等。石晶(2009)对比分析了“一边……一边……”和“又……又……”在
句法、语义和语音方面的差异,从认知与历时的角度解释了差异形成的原因。覃
聪(2006)从句法、语义、语用角度探讨了两可式与两难式,并进一步对比了二
者的差异。
第四,平列标记的历时演变研究。与平列标记的语法化或者历时演变过程相
关的研究分两类。一是个案研究,如田范芬(2004),史金生(2005),徐朝红
(2012), 赵 日 新 (2018), 等 等 , 考 察 了 单 个 平 列 标 记 , 如 “ 以
及”“又”“也”“亦”等的语法化机制、语法化过程及年代等。一是类型研究,
如马清华(2003),李艳(2004),熊永祥、钱宗武(2007),张莹(2010),刘劲
荣、张琪(2020),等等,大多考察了并列连词的来源、历时演变或语法化机制。
第五,并列标记跨语言对比研究。英汉对比方面,以李丹弟(2013)的研究

6
最为见长,李丹弟通过入句验查,详细考察了在并列词语和并列复句中汉、英并
列连接词的隐现、语序和位置等问题;详细归纳、概括且分析比较了两种语言中
并列连接词各方面的共性和差异;以跨语言对比为研究视角,检验汉英并列连接
词在不同语系、语种中句法分布的共性和差异,总结了并列连接词句法分布的类
型学特征。还从不同角度对其共性和差异加以描写和解释,揭示了其背后的深层
原因。
2.平列标记的应用研究
平列标记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教学应用研究和计算机应用研究。关于教学应
用研究,学者主要探讨各国留学生有标并列复句的使用偏误,提出教学建议,如
丁嘉懿(2012)、许璇(2013)、闫晓静(2014)、吕晓文(2015)等。或者针对某
一具体并列关系格式进行教学应用研究,如陈曦(2019)、苏文佳(2021)等。
关于计算机应用研究,国内针对并列复句的研究主要 有周文翠,袁春风
(2008)、吴云芳和陆俭明(2013)、朱清健(2016)等,均针对无标记的并列复
句进行自动识别的方法、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1.2.2 标记连用的研究

根据连用语法单位的意义和功能类别不同,连用分为实词连用和虚词连用。
标记连用属于虚词连用。虚词连用废物同类虚词连用和异类虚词连用。“平列标
记连用”即同类虚词连用。
(一)标记连用的概念界定
1.《关联词语》编写组(1981:62-77)《关联词语》的定义:
关联词语的连用,是在同一个分句中用上两个表同一类型关系的关联词语;
在同一复句的几个分句中分别用上三个以上表同一类型复句关系的关联词语;多
重复句内部总是要接连使用几个关联词语,这些关联词语可以看作是几组成对使
用的关联词语(或它们的省略式)的多层次组合,也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关联
词语的连用形式;关联词语的叠用,即同一个关联词语在复句中反复地使用,从
结构上来分析,叠用也是连用,是一种特殊的连用。
2.王维贤等人(1994:326)《现代汉语复句新解》的定义:
关联词语的“混合使用”,指在一个分句里,使用了两个层位相同而关系不同
的关联词语,即在同一层次里表达了两种不同的结构语义关系。
3.邢福义(1996)《汉语语法学》的定义:
标志复现或复现强调,即分句与分句之间本来隐含两种关系,人们在复句中
同时运用两种关系词语复现了这两种关系,从而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邢福义
7
1996:334)标志复现包括跨大类标志复现和跨小类标志复现。跨大类标志复现,
指标志所标明的关系跨属因果类和转折类,或者并列类和转折类,或者因果类和
并列类。跨小类标志复现,指标志所标明的关系在因果类内部、并列类内部或者
转折类内部的小类之间有所跨属。(邢福义 1996:391+394)
一种标志的基础上再加上一种标志。(邢福义 2001:37)
4.姚双云(2008:146)《复句关联标记的搭配研究与相关解释》的定义:
关联标记连用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联标记在相邻的位置接连使用。
5.张斌(2010:642)《现代汉语描写语法》的定义:
关联词语的连用,在复句中,关联词语可以在并列的几个分句中连续使用,
以加强语势的现象。
6.胡金柱、陈江曼、杨进才、舒江波、雷利利(2012:191)《基于规则的连
用关联标记的自动标识研究》的定义:
定义 1 连用关联标记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联标记在相邻的位置连续使用。
一般出现为二标记连用和三标记连用。
定义 2 设 X,Y 为关联标记,则 XY 为二标记连用形式。
定义 3 设 A、B、C 为关联标记,则三标记连用形式 ABC 可表示为如下形式:
ABC =(AB)+(BC)=(A+B)+(B+C)
定义 4 复句中的一对关系词,其前呼标记简称为“前呼标”,与之对应的称
为“后应标”。如复句中一对关系词“因为……所以”,“因为”为“所以”的
前呼标,“所以”为“因为”的后应标。
7.吴锋文(2019:149)《关联标记对汉语复句层构关联的制约规则挖掘》的
定义:
标记连用,是指某个分句里使用了不同关系类别的复句关系词语。
由于观察视角和应用目的不同,以上标记连用的定义存在定义内容的差异。
《关联词语》编写组的关联标记连用定义比较全面,结合姚双云(2008)、张斌
(2010)、胡金柱等(2012)的定义,可知同类标记连用在同一分句中包括以下特
性:①标记序列的相邻性和间隔性;②标记意义的同类性和兼容性;③关系层次
的同一性;④关联标记的多样性或重复性;⑤关联标记的可离析性。
本文主要研究《关联词语》编写组所指的第一种标记连用,结合其他学者的
定义,我们作出如下定义:现代汉语二分复句的平列标记连用即在同一个分句中
用上两个以上表平列关系的关联词语,其中连用的平列标记处于同一关系层次,
辖域大致相同。

8
另外,还有许多与标记连用相关的术语,主要包括单用、对用、叠用、多用、
复用、套用、搭配、共现、加合等,应与本文所指连用区分开来。了解以上于标
记连用相关的术语,有助于辨别语言现象,明确研究对象。
(二)标记连用的研究成果
关联标记连用早已被学者注意到,但关联标记连用概念直至 19 世纪 80 年代才
提出。标记连用研究从被注意至今取得了一定发展,但发展比较缓慢。主要分为
以下阶段:
1.第一阶段(19 世纪 40 年代至 19 世纪 80 年代)
吕叔湘(1944:4)提及“合用”一词,“又”和“而”合用等例句包含连续
连用和间隔连用形式。吕叔湘先生(1944:3)还提到了与“合用”相关的“叠
用”。
这之后的一段时期,关于关联标记的使用方面,学者主要研究单用和配用。
这一时期,吕先生虽然早已注意到了标记连用现象,肯定了连用现象的存在,列
举出了相当一部分合用和叠用的关联标记。不过这种研究多是举例性的研究,比
较零散,不成系统,并多用文言语料。但是,这对关联标记研究的拓展,对复句
格式与语义关系的深入探讨,对复句和句群关联标记和层次关系的自动识别,都
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2.第二阶段(19 世纪 80 年代至今)
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学者们重新关注标记连用现象,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
这一阶段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①宏观研究;②个案研究;③专类研究;④
中文信息处理。
1)宏观研究。
研究成果如《关联词语》编写组(1981)、王振来(2002)、莫超(2005)、姚
双云(2006)、肖升(2010)、舒江波(2011)、吴锋文(2019)等。
《关联词语》编写组(1981)给“关联词语的连用”进行了相对全面的定义,
首次尝试系统地归纳各种类型关联词语的典型连用和叠用形式,还创新性地进一
步描写了“关联词语的叠用加连用”形式,将其作为关联词语的重点进行分析,
而非轻描淡写。
王振来(2002)经过观察,发现受句子的结构制约,与单句相比,复句具有
多个结构中心,故关联标记能在复句中连续连用,不能在单句中连续连用。
莫超(2005)不认为叠用是“语误”,以例证证明了叠用具有强化关联、凸
显关系和调适音节、使之顺口的功能,其中不少定型关联词语是“叠用”而来的。

9
姚双云(2006)首次基于语料库归纳总结了两个或两个以上在相邻位置的关
联标记连用的形式、成因及连用语义原则。
与姚双云(2006)的“嵌套”观不同,肖升(2010)、舒江波(2011)认为标
记连用的本质是标记组合,连用比较容易形成于呼应性相异的标记中。
吴锋文(2019)发现标记连用能够“提纲挈领”,在复句层构中能够“分层管
辖功能、聚层组合的优先序”。作者还在附注中明确指出连用形式中有篇章关系
词且居于第一分句的情况不属于标记连用。
2)个案研究。
研究成果有郑懿德、陈亚川(1994)、肖奚强(1996)、王小敏(2000)、刘杰
(2010)、江玮(2016)、杨琴(2017)、罗堃和刘颖(2020)等。其中除了杨琴
(2017)研究的是并列多分句中同类关联标记的不同形式“因为”“由于”变化
使用,其他都是研究同一分句同类关联标记连续使用。
郑懿德、陈亚川(1994)认为连用标记“都还”只表排除义,肖奚强(1996)
认为 “都还”连用有时表排除,有时表加合,两种表义受到句法的制约。
王小敏(2000)认为“但却”“但……却”与一般转折关联词一样,都起标
明转折关系类型,语音、语气协调的作用。连续连用的“但却”和间隔连用的
“但……却”句法和语义功能不同。
刘杰(2010)运用比较的认知图式,即“标准-扫描-目标”,来解释分析
“也”的叠用和独用,发现二者在句法语义上的差别,归于心理扫描方式的不同。
江玮(2016)多角度考察了“而又”,认为该连用式的形成是出于补足音节、
形成音步、表达多种复杂语义关系。
杨琴(2017)研究的是同一类关联标记“因为”“由于”在并列多分句中变
化使用,故缺乏同一分句中连用形式的描写和“因为”“由于”连用的解释。
罗堃,刘颖(2020)通过研究标题中“又”“再”连用,总结了该连用形式
的语义、句法层级、连用位序、语用、产生机制等特点。
3)专类研究。并列类关联标记连用研究较少,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假设类、
转折类、因果类等标记上。专篇论文如下:假设类标记连用研究,如张志达
(1993)、徐复岭(1999)、谢晓明(2010)、张雪平(2019)等,转折类如邢福义
(1983)、彭春芳(2008)等,原因类如陈景元(2010)等。专类论著如下:并列
类如宋晶(2014)等,转折类如丁志丛(2008)、赵红艳(2011)等,假设类如刘
丽丹(2011)等,连贯类如龚贺(2012)等,递进类如沈迪(2007)等。
首先,假设类关联标记连用研究。

10
张志达(1993)举出古汉语中假设义类词连用(指初期而不是长期连用后凝
固而成的词)的多种形式。两个假设义类词连用形式占优势,或许是汉语词汇双
音节化的趋势使然。
徐复岭(1999)以“如果”与“要是”连用为例,认为该类连用现象不规范,
属于语病。二者意义、作用完全相同,说话或作文时不必兼而用之,却常在知识
分子水平较高的阶层的口语中出现。“如果/要是”与“万一”连用有两种模式。
谢晓明(2010)指出在口语以及口语化的书面语中,假设类复句关系词语的
连用较多出现,连用的句法功能是加强关联,语义功能是强化和突显,语用功能
是使语言表达委婉含蓄。假设关系词语连用顺序决定于语法意义。
张雪平(2019)在继续研究“如果(说)”类假设词语的连用规律的基础上,
创新性地挖掘了连用制约于语义范围和表达功能,连用通常是为了进行语用强化
和情态表达。
其次,转折类关联标记连用研究。
邢福义(1983、1985)研究发现了“但”“却”类转折词进入其他类型“既 p
又 q”“越 p,越 q”等句式后,具有突出 p、q 之间的逆转关系的作用,有时还有
划清转折界线的作用。以上句式的内容若具备转折的逻辑基础,为强调转折,可
加入转折词。
郭志良(1999)系统地分析了转折词与其他类别关系连用,还指出“不是任
何一个子类的转折句都可加‘但’类转折词和‘反而’类转折副词,但都可加转
折副词‘却’”。
彭 春 芳 (2008) 指 出 转 折 词 语 连 用 的 词 性 位 序 , 找 到 了 “ 但 ”“ 但
是”“而”“然而”“可”和“却”连用频率高的原因,发现不同语体转折词语
连用频率不同,并从汉语使用规范化和修辞角度分析了转折类标记连用的规范性。
最后,因果类关联标记连用研究。
陈 景 元 (2010) 考 察 了 “ 因 为+因 ”“ 因+因 为 ”“ 因+由 于 ”“ 由 于+
因”“因为+由于”“由于+因为”等原因标记在同一分句中的连用形式,从适当
冗余信息策略、标记理论、语用价值等角度解释了原因标记连用。
其他涉及本课题所界定的关联标记连用的研究大多局限于简单介绍或例证形
式,未作详细分析,且形式概括不够系统全面,研究不具有理论性。故在此只综
述比较值得借鉴的论著。
丁志丛(2008)所提的多标式转折复句(如:虽然……,但……却……)与
转折标记连用相关。关联标记单用的频率比配用、多标结构的频率高。汉语有标

11
转折复句的使用频率与其关联标记的数量成反比。这是语用经济性原则作用的结
果。“多标分散式”的使用频率比“多标相连式”高。多标配套式复句分布的语
体不同。
刘丽丹(2011)认为“如果”类假设关联词连用是出于语言的内在补偿需求。
“如果”语义磨损,区别功能弱化,而借连用形式以加强。其连用顺序由语法意
义决定。连用词语的顺序从前到后一般为:原型成员——其他成员——边缘成员。
4)中文信息处理研究。如肖升(2010)、舒江波(2011)、姚双云(2011)、
胡金柱和雷利利等(2011)、胡金柱和陈江曼等(2012)、王中华(2013)等,胡
金柱,舒江波等(2015),等等。下面主要就某几篇具有借鉴性的论著进行综述。
肖升(2010)主要通过分析标记连用模式,分解(合成)标记序列,建立标
记搭配模型,从而构建标记序列结构层次算法。接着,舒江波(2011)从中文信
息处理的角度,基于语料库分析标记连用模式,主要包括确定连用的每一个标记
为关系词、判别连用类型两个方面。由此建立关联标记约束条件和连用规则,从
而进一步促进现代汉语复句关系词语自动标识。
胡金柱,陈江曼等(2012)提出运用关系词库和关系词提取技术,自动标记
一种典型的关联标记——位置相邻的关联标记,探讨其连用特征。
王中华(2013)基于标记连用的约束条件,形式化各属性,形成连用规则表
等规则库,以建立规则生成器。对于后期人工录入的可能存在冲突的规则进行检
测,提出优先级和有向无环图处理冲突规则,最终建立规则挖掘模型。
虚词连用作为语法学家研究的主要对象,主要包括副词、连词、介词和语气
词等虚词连用。关联标记以副词和连词为主,故标记连用与副词连用、连词连用
密切相关,常作为副词连用、连词连用小类或个案研究,如赖先刚(1994)等。

1.2.3 小结

(一)前人研究的优点
以上诸多关于平列标记和标记连用的研究成果取得了长足进展,具体有以下
方面值得借鉴:
第一,学者发现了关联标记双音化的历时演变趋势,且部分现代双音节关联
标记由两个同义单音节标记语法化而成,如“假如”。这从侧面反映了标记连用
古已有之,为平列标记连用现象提供了历时性的旁证。
第二,学者们深入全面地研究了具体的平列标记的句法、语义、语用等特征,
同时,有的还对比了近义平列标记的异同,这无疑有利于探讨两个近义平列标记
连用的可能性,为研究影响两个平列标记连用的因素奠定了基础。
12
第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平列标记的单用和配用进行全面探讨,如常见并列
标记的分布情况、使用频率、搭配模式、搭配距离、搭配强度、配用的句法、语
义、语用功能、隐现因素等,这些都是影响平列标记连用的因素,是深入掌握平
列标记连用的背景知识。
第四,学者对平列标记以外的其他类型标记连用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同类连
用(如“但却”)的研究成果,更是对研究平列标记的连用具有相当大的启示意
义。目前学者发现广义标记连用具有补足音节、加强关联、强化语义、积极修辞
的作用,标记连用顺序由语义决定,也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于解释平列标记连用功
能、原因和影响因素。
第五,学者将标记连用典型形式模式化、规则化,提出的标记连用制约规则
有利于复句关系层次划分和标记识别,将标记连用应用于中文信息处理,对实现
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处理具有实际意义。这为汉语复句自动句法分析奠定了基础,
有利于面向人机的复句教学。
(二)标记连用研究空间
然而,上述研究在标记连用方面存在一定探讨空间:
第一,标记连用研究集中在异类标记连用,所归纳的异类标记连用形式和规
则典型,却不够细致全面,更不用说同类标记中的平列标记连用形式和规则的研
究。
第二,影响标记连用的因素发掘不够深入全面。学者主要认为标记连用取决
于语义兼容,有的受音节影响。然而,通过本文初步研究,标记连用受语言的各
个层面影响,不限于语义层面和语音层面。哪一种因素显著性影响平列标记连用,
需要采取定量分析,这是目前研究所未涉及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标记连用的句法、语义、语用功能还有待继续研究,比如语义功能方
面,笔者调查发现除了强调语义外,有的平列标记连用还具有凸显并列、严密表
义或者标明辖域的功能。这与平列标记单用的语义功能有所不同,我们应该具体
分析平列标记连用的功能。
总体而言,平列标记的连用属于标记使用研究,学者的研究多集中平列标记
的单用、配用或套用,缺乏对平列标记连用的研究。平列标记连用研究集中在计
算机应用领域,但对平列标记连用的成因、模式、功能、促进或限制因素等的研
究还不足,本文旨在揭示平列标记连用的句法形式、语义功能和语用功能,归纳
平列标记连用式的特点及其成因,重点分析影响平列标记连用的因素,为平列标
记的使用研究这幅拼图添上一小块。

13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研究二分平列复句中平列标记的二项连用,即在同一个分句中用上
两个表平列关系的关联词语,其中连用的平列标记处于同一关系层次,辖域大致
相同。
平列标记是构成平列标记连用的重要内容,平列标记的特点决定平列标记连
用的能力。从发展的角度看,平列标记是一个动态的、可变的范畴,选取平列标
记样本具有一定主观性。因此,本文根据一定标准,从代表性著作中筛选汇总出
一个平列标记系统。我们仅研究该系统的平列标记连用情况。
所以,研究对象有六方面限制:
第一,仅研究二分平列复句,不研究多分平列复句。如:他拆开信,低声念
起来,同时又一边发表感慨。该句包含三个分句,不符合本条限制。若将其转换
为二分复句,如“他拆开信低声念起来,同时又一边发表感慨”,则符合本条限
制。
第二,仅研究平列标记的连用,不研究平列标记与其他类型标记连用。如:
一方面不愿便此伤她,另一方面却也真的对铁掌功夫有三分忌惮。其中“另一方
面”“也”是平列标记,“却”是转折标记,是两个平列标记和一个转折标记的
连用,不是纯平列标记连用,不符合本条限制。若删除“却”,则符合本条限制。
第三,仅研究同一分句的平列标记连用,不研究不同分句的平列标记的连用
(叠用)。如:我一边实习,一边投简历,一边准备复试,一边做毕设。这是多分
平列复句中四个“一边”连用,不符合本条限制。若转换为“我一边实习一边投
简历,一边准备复试一边做毕设”,则符合本条限制。
第四,研究的是二项平列标记连用,不是三项或四项平列标记连用。如:让
狗有点人模,同时又还是狗样。“同时”“又”“还”三个平列标记在连用,不
符合本条限制。
第五,研究的是同一层次的二项平列标记连用,不是不同层次的二项平列标
记套用。因此,连用形式有篇章关系词且居于第一分句则不属于标记连用。如:
此外既注重实践的结果,又注重实践的过程。该复句中“此外”“既”在同一分
句中连用,但二者不处于同一层次关系,不符合本条限制。
第六,连用式中的平列标记属于本文所定平列标记系统,不属于本平列标记
系统的平列标记连用无特殊需要,暂不讨论。

14
符合以上六条限制的平列二分复句的平列标记的二项连用例句,如:
(4)一边说不会用女人的钱,一边又不停地暗示自己没钱用了。(后分句:
“一边”和“又”连用)
(5)浴缸的独特设计让客人既可一面享受泡泡浴,亦可一面欣赏窗外繁华闹
市的景致。(前分句:“既”和“一面”连用,后分句:“亦”和“一面”连用)

1.3.2 研究内容

论文主要内容包括六部分:
第一章是“绪论”。本章主要从研究背景、研究价值、研究现状、平列标记和
平列标记连用的界定、研究方法和研究方案等方面展开。
第二章是“平列标记系统”。依据相关标准,筛选建立平列标记系统,从平列
标记在复句中的位置、配对使用能力、关联强度等 3 个角度分析平列标记的特点。
第三章是“平列标记连用的形式”。从连用标记的数量、在复句中的位置、两
个标记之间的距离等角度,基于语料库分析了平列标记连用的形式类型和特点,
界定了三组概念,即二项连用式与多项连用式,前项连用式与后项连用式、前后
皆可式,间隔连用式与连续连用式,并梳理和解释了这几组连用式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是“平列标记连用的语义”。本章主要着眼于分析平列标记连用式的语
义类型和语义功能。“连用的语义类型”重点介绍了两组连用式:语义完全相同的
连用式和语义部分相同的连用式、“甲标记的意义+乙标记的意义”型和“甲标记
的格式意义+乙标记的意义”型。“连用的语义功能”指出了连用式的语义功能:
强调功能、标明主次、标明辖域、严密表义、凸显并列,同时说明了五大功能与
具体的或不同语义类型的连用式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是“平列标记连用的语用”。本章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是指出口语语体
的连用式的具体使用形式和使用数量分布,阐明了平列标记连用式比单用标记使
用频率低的原因。二是对比了书面语体和口语语体中的连用式使用特点的 8 方面异
同,并运用相关理论对相关特点进行了解释。三是介绍了连用式的两大语用功能:
加强联结、突出强调。其中突出强调具有提醒暗示和凸显焦点的衍生功能。
第六章是“制约连用的因素”。本章主要分析制约连用的因素及其重要性等级。
制约平列标记连用式的因素分布于语音、语法、语义、语用等各个层面,本文主
要从语言内部的角度分析其制约因素,发现语体因素、语义因素、格式因素、语
序因素、语音因素、使用频率、语法化程度等 7 个方面因素限制连用式的成立。通
过决策树挖掘 882 个拟连用式的制约因素的影响,得出连用式制约因素的重要等级
是:格式因素>使用频率>语义因素>语序因素、语音因素>语体因素、语法化程度。
15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方案

1.4.1 研究方法

(1)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邢福义(1996)指出必须努力对语言事实进行充分观察、充实描写、充足解
释。本文在观察充分的基础上,做到平列标记及其连用的形式、分类和特征描写
充实,进一步在充实描写的基础上充足解释。
描写现代汉语平列标记连用现象,要回答有哪些平列标记连用现象,平列标
记连用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解释现代汉语平列标记连用现象,要回答为什么
会有平列标记连用现象,为什么平列标记连用呈现出这样而不是那样的形式。
(2)演绎和归纳相结合。
在平列标记样本筛选完成后,根据平列标记的位置特征,演绎推理二项平列
标记连用假设模式,通过 CCL 语料库、BCC 语料库、其他语料库验证二项平列标
记连用拟式。在对验证成功的平列标记连用现象做出描写的基础上,归纳出反复
出现的平列标记连用形式,以加深观察,深入平列标记连用现象描写,归纳出更
加完善的二项平列标记连用形式。
然后,通过演绎大致预见种种新的标记连用形式,如由二项平列标记连用形
式演绎推理多项平列标记连用理论模式,再次依照上述方法重复验证和归纳二项
平列标记连用形式。其他类别标记连用式语料库依此类推。
(3)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本文通过二项平列标记连用模式搜集二项平列标记连用形式的语料,每个形
式 2 到 5 条语例。基于语料统计连用的语体、语义、格式、语序、语音、使用频率
和语法化程度的具体情况,运用随机森林法分析二项平列标记连用形式的制约因
素序列。语料库若无与假设模式对应的用例,则一律判定为无,代表连用式不成
立。
(4)多种视角、理论、方法相结合。
本文将以“小三角”理论为主,以“三个充分”“语表趋简,语义兼容(邢
福义 1997)”“标记论”等理论为辅,结合替换分析法、统计法,全面而深入地
挖掘二项平列标记连用现象的语表、语里、语值,归纳出平列标记连用规律,推
理预见其他标记连用机制和规律。

16
1.4.2 研究方案

(1)工具
北京大学语言研究中心语料库(CCL)、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BCC)、SPSS、
自建语料库(二项平列标记连用式语料库)。
(2)步骤
1)建立二项平列标记连用形式语料库
A.演绎推理二项连用式模式
根据平列标记在复句中的位置,分成三类:平列前标、平列后标、平列前或
后标,分别记为 λa、λb、λc。其所代表的平列标记用集合表示如下:
λa = {既},Nλa =1
λb = {以及,此外,另外,同时,还,与此同时,与此相应,又一方面,另一方面},Nλb =9
λc = {也,又, 亦,边,一边,一面,一方面,一头,除了,也好,也罢},Nλc =11
按照数学上的排列组合,包括连续连用式和间隔连用式,共 18 种排列方式,
此为二项连用式理论模式,具体包括 882 个拟连用式:

表 1.2 平列标记二项连用式理论模式
平列前 λa 平列后 λb 平列前或后 λc
平列前 λa λaλa/λa……λa λaλb/λa……λb λaλc/λa……λc
平列后 λb λbλa/λb……λa λbλb/λb……λb λbλc/λb……λc
平列前或后 λc λcλa/λc……λa λcλb/λc……λb λcλc/λc……λc
B.验证二项连用式拟连用式
基于 CCL、BCC 两个语料库,搜索与 λaλa/λa……λa①等具体拟式对应的用例,
以验证拟式成立与否。同时,拟式符合语言表达与需求,语料库却不存在,则采
用问卷或其他语料库加以调查验证。
C.归纳二项连用式形式类别
通过前面两步的推理和验证,二项连用式实际形式已基本确定。二项连用式
根据连用平列标记的位置、举例、性质,分别分为前项连用式和后项连用式、连
续连用式和间隔连用式。我们可据已有实际形式,归纳出二项连用式的具体类别。
D.演绎、验证、归纳相关连用
二项连用式具有广泛代表性。三项、四项连用在二项连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
展而来,若无此二项连用,也就没有三项连用和四项连用。不同类型标记连用式


为了减省篇幅,无特殊需要,间隔连用式一律采用 λa……λa 类形式,而不采用 λa……λa……类形式,具体
的连用式亦是如此,如采用“同时……也”,而不采用“同时……也……”。
17
具有个性,又具有共性。根据平列标记二项连用式,亦可类推预测其他类型标记
连用式。这亦可重复上述的基于语料库进行验证和归纳步骤。
2)分析二项平列标记连用形式语料库
标注连用式的句法位置、音节结构、停顿与否、间隔成分、语义辖域、语义
兼容性、语义来源、小句类型、主语异同、主语位置、使用频率、语体类别、语
法化程度等,并标注前项连用式和后项连用式、连续连用式和间隔连用式等连用
类别,据此分析二项平列标记连用形式语料库。
3)随机森林分析
确定制约连用的因素或决定连用的因素,有必要运用随机森林进行分析。
通过语料观察,从语言内部的角度看,制约平列标记连用的因素具体包括连
用标记的语体因素、语义因素、格式因素、语序因素、语音因素、使用频率和语
法化程度。制约因素众多,但在具体连用形式中,制约其成立与否的因素权重不
同。运用随机森林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科学地确定平列标记连用的制约因素序列。
基于对以上因素的定量分析,对比分析语音、句法、语义、语用等因素对各
个平列标记连用形式的作用程度,解释其深层规律。具体流程如图 1.1:

18
图 1.1 平列标记二项连用式研究流程

19
第二章 平列标记系统

2.1 平列标记系统确立

2.1.1 平列标记定义

平列标记用于联结多个表示事情、情况、动作、性质、状态的小句,也就是
平列标记的关联项。这里的“关联”,指的是项之间同时存在或发生,或交替反复
发生;各项之间无主次之分,地位平等。

2.1.2 平列标记确定标准

邢福义(2001)指出,复句关系词语是指可以用来联结分句、标明关系的词
语,无固定词类,可以是连词、副词,也可以是助词;无固定语言单位,词汇形
式或超词形式皆可,甚至还可以是跨语法单位的非完整形式;无专职功能,可以
兼类,可以既做连词,又表实义。所以,平列标记按照语法单位和性质,分为句
间连词、关联副词、助词、动词、数词、数量词、超词形式等。
另外,从发展的角度看,平列标记是一个动态的、可变的范畴,选取平列标
记样本具有一定主观性,考虑标准主要是:
A.词形标准。无论是词、短语还是超词形式,只要能联结小句、标明平列逻
辑语义关系,就选入标记系统。
B.通用标准。关联标记有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之分,有的主要在某些方言
中使用,如“一头”,但只要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记载和说明,也选入标记系
统。
C.规范标准,有时“即”被作为平列标记“既”使用,这是一种错误的使用,
因此“即”无法选入标记系统。
根据以上三条标准,从邢福义(2001)《汉语复句研究》、周刚(2002)《连词
与相关问题》、姚双云(2008)《复句关联标记搭配研究》等著作筛选汇总出平列
标记系统,如下表 2.1。
该表还有两点需要说明,根据《现代汉语八百词》和相关学术著作,
“也”“又”等词联结同一语义类别下的不同小类或不同个体并标明它们之间的
关系时,都是用作平列关系词语。其中的“除”也可说成“除了”“除开”“除
去”。

20
表 2.1 现代汉语平列关系标记的复句位置和词形
句间连词 关联副词 超词形式 介词 助词
平列前标
—— 既 —— —— ——
λa
平列后标 以及、此外、 又一方面、另一方面、
还 —— ——
λb 另外、同时 与此同时、与此相应
亦、也、又、 也
平列前或后
—— 边、一边、一 一方面 除 好、
标 λc
面、一头、 也罢

2.2 平列标记系统分类

2.2.1 根据平列标记在复句的位置

平列标记按照其在复句中的位置,分成三类:平列前标、平列后标、平列前
或后标,分别记为 λa、λb、λc。
1.平列前标(λa)
在二分复句中,平列前标记只出现在第一个分句 S1(前分句)中,记为 λa。
当前面没有“除了”时,“既”只能出现在第一分句中,本文将特殊条件下使用
的“既”排除。故“既”属于 λa,如:
(1)父既不像父,女亦不像女!
(2)既能美化环境,又能提醒大家要爱护环境。
上例“既”只能位于第一个分句 S1,无法出现在第二个分句 S2(后分句)。
2.平列后标(λb)
平列后标记一般位于第一个分句 S1 和第二个分句 S2 中间,用逗号隔开,或者
位于第二个分句 S2 句首或句中,无法出现在第一个分句的 S1 中,记为 λb。λb 包括
“以及”“此外/另外”“同时”“还”“与此同时”“与此相应”“又一方面/
另一方面”等,如:
(3)民办高校具备许多与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相协调的优势,同时,不能脱离
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4)我们倡导女性要自尊、自信、自主、自强,同时力争达到高尚的心灵美
与言谈举止高雅端庄的和谐统一。
由上可见,例(3)“同时”用逗号间隔,位于两个分句中间,联结 S1 和 S2。
由于“同时”一类关系词语不作篇章关系词时,无法位于 S1 前,故将其划分为 λb。
例(4)“同时”直接用于 S2 分句前,未用逗号间隔。
21
3.平列前或后标(λc)
平列前或后标记包括既可以只出现在 S1 中,也可以只出现在 S2 中,或者可以
同时出现在 S1 或 S2 中,记为 λc。λc 大部分配对使用。λc 有“也、又、亦”“边、
一边、一面、一方面、一头” “除了”“也好”“也罢”等,如:
(5)一边挥着鲜花,他们飞也似的冲了过去。
(6)四凤狂喜地不住亲周萍的手,一面流着眼泪。
(7)我是在一边探讨,一边清除路面。
例(5)“一边”只位于前平列项,例(6)“一面”只位于后平列项,例(7)
“一边”位于前平列项,又位于后平列项。
4.小结
显然,λa 的存在以后面有 S2 为条件,λb 的存在以前面有 S1 为条件,λc 的存在
以有 S1 和 S2 为条件。以上三类在复句中的位置如下(“()”表示隐现不受限制):
λaS1,S2
S1,λbS2
(λc)S1,(λc)S2
λa、λb、λc 所代表的平列标记用集合表示如下:
λa = {既},Nλa =1
λb = {以及,此外,另外,同时,还,与此同时,与此相应,又一方面,另一方面},Nλb =9
λc = {也,又, 亦,边,一边,一面,一方面,一头,除了,也好,也罢},Nλc =11

2.2.2 根据平列标记能否配对使用

根据是否能够配对使用,平列标记分为单独使用(单用)和配对使用(配用)
两种。
1.单用
单用是指没有和其他关联标记分别在平列复句的前后分句搭配使用,如例
(5)、例(6)。所统计的平列标记中,没有只能单用,不能配用的关联标记。但
是 , 当 强 调 两 个 事 件 或 动 作 并 列 时 , “ 也 …… , 也 ……”“ 又 …… ,
又……”“……也好,……也好”“……也罢,……也罢”只能配用,不能是单
用的关联标记。
2.配用
配用是指关联词语两两组合的搭配,用于平列复句的前后分句。刘云(2008)
认为省略能力等八个方面影响固定搭配成对的复句关系词语的离析度。分析平列
标记的省略能力和变换能力,亦可窥得配用平列标记的离析度或配用能力。配用
22
平 列 标 记 有 的 为 固 定 搭 配 , 不 可 变 化 , 缺 一 不 可 , 如 “ 也 …… ,
也……”“又……,又……”;但有的配用平列标记虽缺一不可,但其中之一可
以 变 化 , 如 “ 既 …… , 又 ……” , “ 又 ” 可 变 化 为 “ 也 ” , 还 有 “…… 也
好,……也好”“……也罢,……也罢”的“也好”“也罢”可以互换,不一定
两个完全相同的配用。大多配用平列标记可以单用,如“一边……,一边……”
可以是“一边……,……”和“……,一边……”单用形式。
相同的平列标记在前后分句中两两搭配,我们把这类称作“同型配用”,其
中不可再添加或者删改任何关系词语。如:
(8)我也不等银子使,也不做这样的事。
(9)对一些民企又是给贷款,又是下指标。
上例中,“也……,也……”“又……,又……”是同型配用格式,而且是
固定的同型配用格式。
不同形式的同义平列标记在前后分句中搭配,我们把这类称作“异型配用”。
如:
(10)他一面踱着方步,一边缓慢地对我讲解。
上例中,“一面”和“一边”是同义形式,由于大部分时候二者可以互换,
为了使关系词语使用灵活多变,二者就会变换使用。
3.小结
根据是否能够配对使用,平列标记可分成单用和配用两大类,具体而言,包
括只能单用、只能配用、两者皆可三类,现代汉语中无只能单用的平列标记。

表 2.2 单用、配用的平列标记
类别 只能单用 只能配用 两者皆可
又……,又……;也……,也……;
合计 无 ……也好,……也好;……也罢,……也罢; 其余均可
既……,也/又/亦/同时……

2.2.3 根据平列标记的关联强度

关联性是关联标记的本质属性,不同关联标记的关联性强弱不同,关联强度
有差异。所谓关联强度,是关联标记在复句中联结分句,标明、显示分句间关系
强弱的程度。
罗进军(2007)依据语言单位作为整体在句法语义环境中充当关联标记的能
力,将其分为强式关联标记和弱式关联标记。关联标记强弱的判断主要有两个具
体标准:一是在静态句法语义环境中充当关联标记的程度,二是在静态句法环境
23
中标明关系类型的程度。
储泽祥(2008)将因果复句的关联标记分为 A、B、C 三种模式:句中黏接式、
居端依赖式和前后配套式,认为关联词语的连接作用是 C 式>A 式>B 式。
刘云(2008)提出的“复句关系词语离析度”与关联强度密切相关,离析度
与关联强度成正倚变关系。复句关系词语离析度形式考察因素包括八方面:省略、
扩展、嵌套、停顿、管控、对应、换位、位置。不过该离析度仅针对固定搭配成
对的复句关系词语而言。
丁俊苗(2016)依据语词强度、格式强度、语用强度等指标,构造了一个关
联标记关联强度与层级体系。
本文主要借鉴丁俊苗(2016)的关联强度判断指标,辅以罗进军(2007)、储
泽祥(2008)、刘云(2008)等人的判断指标,制定如下关联强度分级表:

表 2.3 关联标记的关联强度分级
静 语词 词类强度 连词关联标记>其他关联标记>副词关联标记 弱
态 强度 词形强度 三音节以上标记>双音节>单音节
格式 配用强度 强强组配>弱强组配>强弱组配>弱弱组配
动 强度 单用强度 居端依赖式 B 式>句中黏接式 A 式
态 语用 复用强度 复用>非复用
强度 顺序强度 变式>常式 强

总体而言,关联标记的关联强度受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的环境影响。作为语
言本体的单位,即语言静态层面的语词强度,相对客观。语言动态层面的格式强
度和语用强度,相对主观。前者的格式是常式,主要反映客观实际,客观性较强;
后者的语用是变式,主要反映主观视点,主观性较强。
邢福义(1991)指出“客观实际和主观视点有时重合,有时则不完全等同,
而不管二者是否等同,在对复句格式的选用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主观视点”。故
而,关联词语的关联强度由强到弱的顺序为:语词强度>格式强度>语用强度。三
种强度的内部的层级是:
1.语词强度方面:词类相同,则看词形,词形越长关联强度越强;词类不同,
则看词类,连词关联标记关联强度最强,副词关联标记最弱,其他关联标记句中。
2.格式强度方面:关联标记配用的关联强度高于单用的关联强度。若二者同
为配用,则根据两个的词类强度和词形强度的组合,其关联强度由强到弱等级为:
强强组配>弱强组配>强弱组配>弱弱组配。
3.语用强度方面:顺序强度高于复用强度。变式关联标记的关联强度高于常
式,复用关联标记的关联强度高于非复用。
24
根据语词强度,平列标记的关联强度可归纳如下表 2.4。仅就二项连用式的形
式而言,暂不考虑格式强度和语用强度这两个动态层面的因素。因为平列复句均
是常式,研究对象又均为复用(二项连用式),语用强度方面无可比性。格式强度
方面,则必须根据具体例句进行判断,所以本文从静态分析二项连用形式。
平列标记分类标准不同,类别就不同。详细划分平列标记对分析其连用形式,
研究限制平列标记连用的语言因素,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平列标记连用的功能。

表 2.4 平列标记关联强度表
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 第四类 第五类 第六类
词类强度 连词 其他 副词
词形强度 双音节 四音节 三音节 双音节 双音节 单音节
又一方面、另
以及、此 一边、 既、也、
一方面、与此
平列标记 外、另 一方面 除了 一面、 又、还、
同时、与此相
外、同时 一头 亦、边

6 5 4 3 2 1
等级
强 中 弱
注:等级一行,数字越大,平列标记的关联强度等级越高。

2.3 小结

平列标记用于联结多个有关联的表示事情、情况、动作、性质、状态的项。
项之间同时存在或发生,或交替反复发生;各项之间无主次之分,地位平等。本
文的平列标记系统包括以下标记:既、以及、此外、另外、同时、还、与此同时、
与此相应、又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又、 亦、边、一边、一面、一方面、一头、
除了、也好、也罢,共 21 个。根据在复句中的位置,平列标记分为平列前标 λa、
平列后标 λb、平列前或后标 λc。λa 只有 1 个“既”,λb 包括“以及、此外、另外、
同时、还、与此同时、与此相应、又一方面、另一方面”共 9 个,λc 包括“也、
又、 亦、边、一边、一面、一方面、一头、除了、也好、也罢”共 11 个。根据能
否配套使用,分为单用和配用。没有只能单用的平列标记,但有只能配套使用的
格 式 是 : 又 …… , 又 …… ; 也 …… , 也 …… ; …… 也 好 , …… 也 好 ; …… 也
罢,……也罢;既……,也/又/亦/同时……,其余既可以单用,又可以配用。根
据词类和词形强度,平列标记分为 6 个关联强度等级,双音节连词“以及、此外、
另外、同时”的关联强度较强,单音节副词“既、也、又、还、亦、边”的关联
强度较弱。
25
第三章 平列标记连用的形式

根据语料统计和分析,平列标记连用的形式可从连用标记的数量、在复句中
的位置、两个标记之间的距离、标记的词形等角度,分为不同类型。本章将在此
基础上,掌握平列标记的连用形式,总结连用的形式特征。

3.1 根据连用标记的数量

根据平列式二分复句关系词语连用的数量,可分为二项连用式和多项连用式。

3.1.1 二项连用式

二项连用式由两个平列标记构成,基本形式是:λ1λ2/λ1……λ2。如:
(1)既亦可以沿 X 轴移动,又可以沿 Z 轴方向移动。
(2)一方面确实是无能为力了,另一方面也是生活必须要接受的。
(3)既一方面保留了理学传统的束缚,又一方面注重人性。
(4)既要边出来工作赚钱,又要边带娃。
(5)这种不良习惯既不卫生又不雅观,还具有潜在危险性。
例(1)、例(2)的前分句和后分句分别包含“既亦”“另一方面也”两个二
项连用式,例(3)、例(4)前后两个分句都各有一个二项连用式,分别是“既一
方面”和“又一方面”、“既……边”和“亦……边”。例(5)的两个标记“既”
“又”各自联结一个关联项,分句中实际存在两个关联项:不卫生、不雅观;而
前面例句中的两个标记共同联结一个关联项,分句中只实际存在一个关联项,如
例(1)“既亦”的关联项:可以沿 X 轴移动。但例(5)的两个标记也是共同联
结同一个分句,即“这种不良习惯既不卫生又不雅观”,紧缩复句做分句,又在相
同复句关系层次,因此也归为连用式系统。
平列前标 λa、平列后标 λb、平列前或后标 λc,理论上两两组配,能演绎出 18
个二项连用式理论模式,包括连续连用式和间隔连用式,如表 3.1。

表 3.1 平列标记二项连用理论模式
平列前 λa 平列后 λb 平列前或后 λc
平列前 λa λaλa/λa……λa λaλb/λa……λb λaλc/λa……λc
平列后 λb λbλa/λb……λa λbλb/λb……λb λbλc/λb……λc
平列前或后 λc λcλa/λc……λa λcλb/λc……λb λcλc/λc……λc
表中 λaλa 等形式为连续连用式,λa……λa 等形式为间隔连用式。该理论模式

26
中共包含 882 个拟连用式。受平列标记在复句中的位置、搭配能力、关联强度以及
与主语、谓语的位置等影响,平列标记连用程度受影响,因此只有部分平列标记
两两连用存在于语料库中。BCC、CCL、百度浏览器、360 浏览器等语料库或浏览
器里,有例可循的二项连用式 208 个,占拟式(共 882 个)的 23.58%。
拟式中有例可循的二项连用式的具体情况如下:
1.λaλa/λa……λa:无。
2.λaλb/λa……λb:既……还,总计 1 个。
3.λaλc/λa……λc:既也、既……也、既又、既……又、既亦、既……亦、既
边、既……边、既一边、既……一边、既一面、既……一面、既一方面、既……
一方面,总计 14 个。
4.λbλa/λb……λa:无。
5.λbλb/λb……λb:以及同时、以及还、以及另一方面、此外同时、此外……
同时、此外还、此外……还、另外同时、另外……同时、另外还、另外……还、
同时另外、同时还、同时……还、同时另一方面、同时……另一方面、还此外、
还另外、还……另外、还同时、还……同时、与此同时……另外、与此同时……
同时、与此同时还、与此同时……还、与此同时……另一方面、与此相应……同
时、与此相应……还、另一方面同时、另一方面……同时、另一方面还、另一方
面……还、另一方面……与此同时,总计 33 个。
6.λbλc/λb……λc:以及也、以及……也、以及又、以及亦、以及……亦、此
外也、此外……也、此外又、此外……又、此外亦、此外……亦、另外也、另
外……也、另外又、另外……又、另外亦、另外……亦、同时也、同时……也、
同时又、同时……又、同时亦、同时……亦、同时边、同时一边、同时……一边、
同时一面、同时……一面、同时一方面、还也、还……也、还又、还……又、还
亦、还……亦、还边、还一边、还……一边、还一面、还……一面、还一方面、
与此同时也、与此同时……也、与此同时又、与此同时……又、与此同时亦、与
此同时……亦、与此相应也、与此相应……也、与此相应又、与此相应……又、
与此相应……亦、又一方面又、又一方面……又、另一方面也、另一方面……也、
另一方面又、另一方面……又、另一方面亦、另一方面……亦,总计 60 个。
7.λcλa/λc……λa:一边既、一面既、一方面既、一方面……既,总计 4 个。
8.λcλb/λc……λb:也此外、也另外、也……另外、也同时、也……同时、也
还、也与此同时、也另一方面、又此外、又另外、又……另外、又同时、又……
同时、又还、亦此外、亦另外、亦同时、亦……同时、亦还、边同时、边……同

27
时、边还、一边同时、一边 ……同时、一边还、一边 ……还、一面同时、一
面……同时、一面还、一面……还、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同时、一方面……同时、
一方面还、一方面……还,总计 35 个。
9.λcλc/λc……λc:也……也、也又、也亦、也边、也一边、也……一边、也
一面、也一方面、又也、又……又、又亦、又边、又一边、又……一边、又一面、
又……一面、亦也、亦又、亦……又、亦……亦、亦边、亦一边、亦一面、边也、
边又、边……边、边一边、一边也、一边……也、一边又、一边……又、一边亦、
一边……一边、一边……一面、一面也、一面……也、一面又、一面……又、一
面亦、一面……亦、一面边、一面……一边、一面……一面、一方面也、一方
面……也、一方面又、一方面……又、一方面亦、一方面……亦、一方面除了、
一头又、除了……也、除了……又、除了……亦、除了……一边、除了一面、除
了一方面、也好……也好、也好……也罢、也罢……也好、也罢……也罢,总计
61 个。
其中 λaλa/λa……λa 和 λbλa/λb……λa 共 0 个,λcλc/λc……λc 为 61 个,占比约
28.91%,λbλc/λb……λc 为 60 个,占比约 28.85%,λcλb/λc……λb 共 35 个,占比约
16.83%,λbλb/λb……λb 共 33 个,占比均约是 15.87%,λaλc/λa……λc 共 14 个,
λcλa/λc……λa 共 4 个,二者占比分别约 6.73%、1.92%,λaλb/λa……λb 共 1 个,占
比约 0.48%。

表 3.2 平列标记二项连用式具体形式数量(书面语体语料库)
模式 λaλa/λa……λa λaλb/λa……λb λaλc/λa……λc λbλa/λb……λa λbλb/λb……λb
数量 0 1 14 0 33
占比 0 0.48% 6.73% 0 15.87%
模式 λbλc/λb……λc λcλa/λc……λa λcλb/λc……λb λcλc/λc……λc 合计
数量 60 4 35 61 208
占比 28.85% 1.92% 16.83% 29.33% 100%
从以上二项连用形式具体形式数量表可以看出:
第一,λaλa/λa……λa 不存在于现代汉语复句中。该组只有“既既”“既……
既”两个拟连用式,“既既”语义相同、重复,不成立。“既……既”也可能由
于语义相同,而无法连用。
第二,λbλa/λb……λa 不存在于复句中。平列后标 λb 无法出现在第一个分句的
S1 中,平列前标记 λa 只出现在第一个分句 S1 中,如果连用,连用式的其中一个标
记将与上述条件矛盾,故无法连用。但比复句大的句群、篇章中,具有该连用形
式;还有非同一关系层次的多重复句也具有该连用形式。如:
28
(6)让微型电机直接驱动秒轮的技术,这可是钟表工业史上的一次革命。此
外,与表壳焊接为一体的表芯盒既防水,又防摔,身子骨结实得很。
(7)在技术方面要求演员控制得轻盈而不僵硬,此外与男演员的配合既要合
乎技术的要求,也要符合人物的内心。
上例中,“既……,又……”和“既……,也……”是同一关系层次,“此外”
联结的后分句分别为“与表壳焊接为一体的表芯盒既防水,又防摔,身子骨结实
得很”和“与男演员的配合既要合乎技术的要求,也要符合人物的内心”,而不是
和“既”共同联结“与表壳焊接为一体的表芯盒既防水”或“与男演员的配合既
要合乎技术的要求”。“此外”和“既”不在同一关系层次,故“此外……既”不
是连用式。
第三,二项连用拟式中,实际上有不少具体标记无法连用:有的只能连续连
用而不能间隔连用,有的只能间隔连用而不能连续连用,有的都无法连用。除了
上文提及的 λaλa/λa……λa、λbλa/λb……λa,其他的拟式主要特征如下:
λaλb/λa……λb 这一组除了“既……还”式,其余均无法连用。
λaλc/λa……λc 这一组是 λc 为“一头、除了、也好、也罢”时,无法连用;
λbλb/λb……λb 这一组无“又一方面”的二项连用式,即“又一方面”为前 λb
时,无法与其他 λb 连用,为后 λb 时,也无法与其他 λb 连用;“以及、此外、与
此同时、与此相应”为后 λb 时,基本无二项连用式,除了“还此外”“另一方
面……与此同时”连用式;“以及”为前 λb 时,只有 3 个:以及还、以及同时、
以及另一方面;“与此相应”为前 λb 时,只有 2 个:与此相应……同时、与此相
应……还。
λbλc/λb……λc 这一组是 λb 无法与 λc“一头、也好、也罢”连用;除了“同时
边”,λb 一般无法与 λc “边、一方面”组合成连用式;λb“又一方面”除了与 λc
“又”连用,其余均无法连用。
λcλa/λc……λa 这一组是 λc “一边、一面、一方面”与 λa 连续连用,“一方面”
还能与 λa 间隔连用,其余无法连用;
λcλb/λc……λb 这一组是除了“也另一方面、也与此同时”,λc 不与 λb“以及、
与此同时、与此相应、又一方面、另一方面”连用;λc 不与 λb“此外、还”间隔
连用;λc “一头、除了、也好、也罢”没有与 λb 组合的二项连用式;
λcλc/λc……λc 这一组是除了“一头又”,无与“一头”组合形成二项连用式;
“也好、也罢”只能构成“也好……也好、也好……也罢、也罢……也罢、也
罢……也好”连用式;“一方面”为前 λc 时,只能构成“一方面除了”连用式;

29
“边”为后 λc 时,构成的间隔连用式只有“边……边”。
第四,“又、也、亦、一边、一面、也好、也罢”,两个相同的标记可以间
隔连用,但不可连续连用,其他相同标记没有连续连用式和间隔连用式。
第五,两个标记 a、b 能构成四种连用式,包括:ab 式和 ba 式、a……b 式和
b……a 式。但表示强联结功能时,两个标记采用连续连用式居于句首,且使用联
结功能更强的那个连用式。比如“同时”“另外”做关联标记,用于后一小句,
且位于小句句前,一般不位于句中。如果位于句中,“同时”“另外”与后一小
句的谓语中心结合更紧密,但仍起关联作用。如果位于句前,“同时”“另外”
则转变为关联标记,有时用逗号加以停顿,主要功能是联结前后两个小句。此时,
“同时”“另外”与小句结合更紧密。如:
(8)a1.既可选择报考一所高校,亦可同时报考几所高校。
a2.既可选择报考一所高校,同时亦可报考几所高校。
a3.?既可选择报考一所高校,亦同时可报考几所高校。
(9)b1.保险金额既可以与基本相同,又可以另外约定。
b2.保险金额既可以与基本相同,另外又可以约定。
b3. ?保险金额既可以与基本相同,又另外可以约定。
上例中,a1 的“同时”主要修饰谓语动词“报考”,兼有关联作用,a2 的
“同时”用在分句与分句之间,是关联标记,基本起关联作用。同样,b1 的“另
外”主要修饰谓语动词“约定”,b2 的“另外”关联前后两个小句。
对于连续连用式,如果删除其中任意一个标记,复句仍然成立,标记的联结
功能不变,语义逻辑关系不变,语义辖域不变。否则,就不是连用式。这一原则
对判断“同时”“另外”和另一标记共现时是否形成连用式十分有效。如: a3 删
除“亦”以后,联结功能更容易显示。另外,相比单用“同时”,“亦”“同时”
前后共现时,“同时”的联结功能似乎有所减弱,实义有所增强。对比“亦”的
删前与删后,联结功能强弱虽有所改变,但始终具有联结功能,故而成立。b3 也
是如此。因此,我们仍将“也/又/亦/还另外”归为连用式。
第六,语料库里共发现 66 对可互换顺序的二项连用式,如表 3.3。两个连用的
平列标记可易位,易位后,仍起关联作用,意义不变。如:
(10)我的爸爸既一面只做将军的好梦,又一面对于我怀了更大的希望。
(11)为了这种谣言一面既可以快意于异族统治者帷薄之羞,一面又可以自
欺欺人地缓和自己失败的创痛而已。
上例“既一面”和“一面既”、“又一面”和“一面又”顺序不同,其余相同。

30
表 3.3 可互换顺序的平列标记二项连用式(书面语体语料库)
既一边 一边既 又一边 一边又
既一面 一面既 又……一边 一边……又
还此外 此外还 又一面 一面又
还另外 另外还 又……一面 一面……又
还……另外 另外……还 亦一边 一边亦
还同时 同时还 亦一面 一面亦
还……同时 同时……还 既一方面 一方面既
还一边 一边还 既……一方面 一方面……既
还……一边 一边……还 还一方面 一方面还
还一面 一面还 也一方面 一方面也
还……一面 一面……还 也与此同时 与此同时也
也一边 一边也 也另一方面 另一方面也
也……一边 一边……也 同时一方面 一方面同时
又一边 一边又 同时另一方面 另一方面同时
又……一边 一边……又 同时……另一方面 另一方面……同时
也此外 此外也 还也 也还
也另外 另外也 还又 又还
也……另外 另外……也 还亦 亦还
也同时 同时也 还边 边还
也……同时 同时……也 也亦 亦也
又此外 此外又 也又 又也
又另外 另外又 也边 边也
又……另外 另外……又 又边 边又
又同时 同时又 又亦 亦又
又……同时 同时……又 另外同时 同时另外
亦此外 此外亦 同时一边 一边同时
亦另外 另外亦 同时……一边 一边……同时
亦同时 同时亦 同时一面 一面同时
亦……同时 同时……亦 同时……一面 一面……同时
边同时 同时边 一边……一面 一面……一边
也一边 一边也 也好……也罢 也罢……也罢
也……一边 一边……也 与此同时……另一方面 另一方面……与此同时
也一面 一面也 又一边 一边又

31
第七,有例可循的连用式只是语料库所展现的二项连用式。还有一小部分,
如:与此相应还、同时一头、又一方面……也,等等,虽未见于上述语料库中,
但在口语中时有使用,或者能够使用。
第八,存在不少紧缩形式产生的连用,包括:既……还、既……也、既……
又、也……也、亦……亦、又……又、边……边、一边……一边、一面……一边、
一边……一面、一面……一面、也好……也好、也罢……也罢、也好……也罢、
也罢……也好,共 15 个。如:
(12)边求学边参加革命活动,同时还定期到上海学习声乐。
(13)舞永既恐惧又愧疚,一边流着泪一边往前跑。
例(12)是由复句格式“边……,边……”紧缩而成,例(13)前分句和后
分句分别是由复句格式“既……,又……”“一边……,一边……”紧缩而成。

3.1.2 多项连用式

多项连用式由两个以上平列标记构成,多项连用以三项连用式为主,三项连
用式基本形式是:λ1λ2λ3/λ1λ2……λ3/λ1……λ2λ3。如例(14)的“一边又……
又”,有四项连用式,如例(17)的“此外,还一边……一边”,尚未发现五项以
上的连用式。
(14)翟俊杰一边喊着,一边又是调动远处的队伍又是比划着给跟前的演员
说戏。
(15)既具有时效性,同时也还有保存的价值。
(16)他拆开信,低声念起来,同时又一边发表感慨。
(17)曹曦文将原本的女二替换了自己,此外还一边领着高片酬一边在片场
耍大牌。
例(14)至例(16)都含有三项连用式,不过例(14)的“一边又……又”
是有紧缩形式的特殊三项连用式,例(17)的“此外……还一边……一边”是由
四个标记构成的四项连用式。
这些标记连用时,有时含有一个异类标记,但此类连用式不属于本文研究对
象。如:
(18)慨叹之中夹着讽刺,同时却又夹着自夸。
(19)绝大多数老年人能够晚年,但同时也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上例均是“转折标记+平列标记”,而非“平列标记+平列标记”,故不是本文
研究对象。
典型的(非紧缩式形成的)四项连用式包含三项连用式,典型的(非紧缩式
32
形成的)三项连用式包含二项连用式,即多项连用式在二项连用式的基础上发展
而来,四项连用式在三项连用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具体来说,假设平列标记
XYZ 连用,构成三项连用式,那么存在二项连用式 XY、XZ、YZ。但是,存在二
项连用式 XY、XZ、YZ,不一定构成三项连用式 XYZ;四项连用式同理。如:
(20)凯丽哭了,同时还一边鼓励着他。
(21)我一边工作,一边也又有了理想。
(22)让狗有点人模,同时又还是狗样。
上例中,根据例句中的三项连用式“同时还一边”,可推知存在二项连用式
“同时还”“同时一边”“还一边”;根据“一边也又”,可推知存在二项连用
式“一边也”“一边又”“也又”。
因为 λaλa/λa……λa、λbλa/λb……λa 不存在,故包括 λaλa、λbλa 的三项连用模
式 , 如 λaλaλa、λaλaλb、λaλaλc、λaλbλa、λbλaλa、λbλaλb、λbλaλc、λbλbλa、
λbλcλa、λcλaλa、λcλbλa,均不存在。三项连用式模式只包括:

表 3.4 平列标记三项连用模式(书面语体语料库)
以 λaλb 为首 —— λaλbλb λaλbλc
以 λaλc 为首 λaλcλa λaλcλb λaλcλc
以 λbλb 为首 —— λbλbλb λbλbλc
以 λbλc 为首 —— λbλcλb λbλcλc
以 λcλa 为首 —— λcλaλb λcλaλc
以 λcλb 为首 —— λcλbλb λcλbλc
以 λcλc 为首 λcλcλa λcλcλb λcλcλc
但是,与二项连用式相同,受平列标记的句法特点影响,平列标记连用程度
受影响,因此只有少数平列标记三项连用存在于语料库中。
四项连用式的理论模式基于三项连用模式的可行性,目前尚未建立三项连用
式语料库,无法进一步推理四项连用式的理论模式。不过,估计与三项连用式相
比,四项连用式相对较少,且多包含紧缩形式,如:
(23)画符时要吹气于符中,同时还要一边画一边用嘴轻轻念咒。
上例中的四项连用式“同时还……一边……一边……”包括“一边……一
边……”紧缩形式。

3.2 根据连用标记的位置

根据连用关系词语的句法位置,连用式可以分为前项连用式和后项连用式。

33
其数量占比如下:

表 3.5 前项连用式和后项连用式占比(书面语体语料库)
前项连用式 后项连用式 前后皆可式 合计
20 170 18 208
9.62% 81.73% 8.65% 100%

3.2.1 前项连用式

前项连用式是指连用的关联标记位于平列式复句前分句(第一个分句 S1),基
本形式是:λaλc/λa……λc 或 λcλa /λc……λa。如:
(24)劳动者既也包括了正式职工,也包括了临时工。
(25)既无亲也无戚,嫁的夫婿又当她是仇人。
(26)既一方面具有专业学习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高考的某些特点。
(27)生命科学既会一方面给发展带来了恩惠,也会因为缺乏规范给人类带
来损伤。
上例中的“既也”“既……也”“既一方面”“既……一方面”均只能位于前分
句,不能位于后分句。
据统计,二项连用式中,前项连用式有:既……还、既也、既又、既亦、既
边、既……边、既一边、既……一边、既一面、既……一面、既一方面、既……
一方面、一边既、一面既、一方面既、一方面……既、一方面除了、除了……一
边、除了一面、除了一方面,共 20 个,占比约 9.62%。前项连用式往往有与之配
用的后项连用式,形成搭配结构,或者后分句至少有一个平列标记与前项连用式
中任意一个标记配用。而且,前项连用式的其中一个一般是平列前标 λa,另一个
是平列前或后标 λc。
前项连用式分三组:
第一组,以“既又”为代表。如:
(28)既又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痛苦,又有利于检操作。
(29)整理出版《中国贝叶经全集》,既又有利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促进
民族团结,又有利于中华文化的整体建设。
由例(28)、例(29)可见,“既又”往往与“又”配用,形成“既又……,
又……”搭配结构。
第二组,以 A 组“既边、既一边、既一面、既……边、既……一边、既……
一面、一边既、一面既”和 B 组“既……一方面、一方面既、一方面……既”为
代表。

34
A 组往往与“也边、也一边、也……一边、也一面、又边、又一边、又……一
边、又一面、又……一面、亦边、亦一边、亦……一面、一边也、一边……也、
一面也、一边又、一边……又、一面又、一面……又、一边亦、一面……还、一
面亦、一面……亦”配用。如:
(30)(这般旷世高才的著文)既一面深沉郁勃,又一面轻灵飘逸。
(31)客人既可一面享受泡泡浴,亦可一面欣赏窗外繁华闹市的景致。
(32)迎桐一边既要忙着阻挡他的双手,一边又要问道:“什么诺言?”
(33)一面既显示出他关心民间艺人的生活疾苦;一面又使财政部门的领导
干部深入社会基层,密切了与群众的联系。
例(30)的“既一面”与“又一面”配用,例(31)的“既……一面”与
“亦……一面”配用,例(32)的“一边既”与“一边又”配用,例(33)的
“一面既”与“一面又”配用。
但是,有时后分句中只一个平列标记与前项连用式的一个平列标记配用,也
就是说,后分句无二项连用式。如:
(34)既一边觉得在学习方面天赋最为重要,又坚持认为是自己高中不够努
力。
(35)我的爸爸既一面做将军的好梦,一面对于我又怀了更大的希望。
例(34)的前分句包含连用式“既一边”,后分句却不是“又一边”连用式,
而是单个标记“又”,与“既”相呼应。例(35)的包含前项连用式“既一面”,
后分句与之配用的也不是“又一面”,而是单个标记“一面”,与前项连用式中的
“一面”呼应。
B 组往往与“也一方面、又一方面、一方面也、一方面又、另一方面也、另一
方面……也、另一方面又、另一方面……又”配用。如:
(36)它一方面既是科学,另一方面又具有人文学科的功能。
(37)一方面,立法权既是确立国家制度的权力和依据,另一方面立法又必
然按照国家制度的根本要求来确立。
例(36)的“一方面既”与“另一方面又”配用,例(37)的“一方面……
既”与“另一方面……又”配用。
但是,有时后分句中也只一个平列标记与前项连用式的一个平列标记配用,
即后分句无二项连用式。如:
(38)生命科学既会一方面给发展带来了恩惠,也会给人类带来损伤。
例 (38) 的 前 分 句 中 包 含 连 用 式 “ 既 … … 一 方 面 ”, 与 之 配 用 的 却 不 是

35
“也……一方面”之类的连用式,而是单个标记“也”,与“既”呼应。
第三组,以“一方面除了、除了……一边、除了一面、除了一方面”为代表,
如:
(39)一方面除了你我加了微信,还认识了许多丰富经验的设备供应商。
(40)除了一方面为物质文明服务,还要为满足人的各种精神需要服务。
例(39)的“一方面除了”位于前分句,后分句一般无与之配用的连用式,
只有一个单用标记相配,如“还”。例(40)是顺序变化后的连用式“除了一方
面”,与“一方面除了”的特点和功能相同。

3.2.2 后项连用式

后项连用式是指连用的关联标记位于平列式复句的后分句(第二个分句 S2)

基 本 形 式 是 :λbλc/λb… …λc(λc≠ 除 了 ) 或 λcλb/λc… …λb(λc≠ 除 了 ) 或
λb1λb2/λb1……λb2。如:
(41)丈夫一面说着,还一面咂着嘴。
(42)一面走,你还要一面哭喊。
(43)一方面感动了洋兵;另一方面还吓倒了洋兵。
(44)一方面市场红火了,另一方面混乱局面还更加严重了。
上例中“还一面”“还……一面”“另一方面还”“一方面……还”均只能位于
后分句,不能位于前分句。
据统计,二项连用式中,后项连用式共 170 个,占比约 81.73%。只位于后分
句的后项连用式不包含平列前标 λa,其余包含 λb 和 λc 的连用式、包含两个不同的
λb 的连用式均为后项连用式。也就是说,一般只要包含一个平列后标 λb,一个平
列前或后标 λc,或只要包含两个不同的 λb,该连用式就是后项连用式。
总 之 , 在 所 有 具 体 的 二 项 连 用 式 中 , 所 有 包 含 λa 的 二 项 连 用 式
(λaλb/λa……λb、λaλc/λa……λc、λcλa/λc……λa)一定能做前项连用式,不一定
能做后项连用式。所有的 λbλc/λb……λc(λc≠除了)、λcλb/λc……λb(λc≠除了)、
λb1λb2/λb1……λb2 一定为后项连用式。
有一种特殊情况需要注意,前后皆可式在后分句单用的话,使用与后项连用
式相同,不过前者有时还可以用于前分句,后者只能用于后分句;前后皆可式在
前分句单用,使用也与前项连用式相同,不过前者有时还可以用于后分句,后者
只能用于前分句。如:套合形成的前后皆可连用式 λc1λc2,若没有前后搭配使用,
没 有 形 成 “λc1λc2…… ,λc1λc2……” 配 套 结 构 , 则 一 般 表 现 为 “…… ,
λc1λc2……”单用结构。紧缩形式形成的连用式表现为“λa……λb,……”结构。
36
3.2.3 前后皆可式

前后皆可式是指连用的关联标记既可位于平列式复句的第一分句,又可位于
平 列 式 复 句 的 第 二 分 句 , 基 本 形 式 是 :λbλc/λb… …λc(λc= 除 了 ) 或
λcλb/λc……λb(λc=除了)或 λa……λb 或 λc……λc 或 λc1λc2。如:
(45)除了运动我也没有什么好的消遣方式了,唯一最爱的能够坚持的也就
是运动。
(46)我们就等吧,除了 这样我也不知道能为他做什么。
(47)亦真亦假,亦假亦真。
(48)一方面又害怕 8 号之前拿不齐 1 亿,一方面又不想冲这套小丑。
例(45)、例(46)的“除了……也……”在前、后分句中都可以出现,但运
用时不可同时出现在前后两个分句 ,只能出现在其中一个分句。 例(47)的
“亦……亦……”例(48)的“一方面又”运用时可以同时出现在前、后分句。
前后皆可式包括:既……也、既……又、既……亦、也……也、又……又、
亦……亦、边……边、一边……一边、一边……一面、一面……一边、一面……
一面、也好……也好、也好……也罢、也罢……也好、也罢……也罢、除了……
也、除了……又、除了……亦,共 18 个,在二项连用式中占比约 8.65%。前后皆
可式总体分三类:λc 为“除了”的 λbλc/λb……λc 或 λcλb/λc……λb 连用式、因紧
缩形成的连用式、由“λc1……λc1……”“λc2……λc2……”(λc1 和 λc12 是不同的
λc)套合形成的连用式 λc1λc2。
第一类,以“既……也、既……又、既……亦”为代表。该类连用式一般只
能是前项连用式。但是,相同的连用式重复时,即构成“既……又……,既……
又……”类复句,则也判定为前后分句皆可的连用式。如:
(49)她既无亲也无戚,嫁的夫婿又当她是仇人。
(50)她的心灵既天真又奸诈,既贞洁又淫荡。
例(49)包含的紧缩形式形成的连用式只能位于前分句,与单标“又”联结
后分句处于同一层次上。例(50)前后两个分句包含相同的连用式“既……又”,
两个分句仍然处于同一层次上,此时“既……又”是前后皆可式。
第二类,以包含“除了”的连用式:“除了……也、除了……又、除了……
亦”为代表。该类二项连用式均为前后分句皆可的连用式,一般另外一个分句无
平列标记。如:
(51)除了这些我也拿不出更好的了,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这幅画。
(52)我们就这样做吧,除了 这样我也不知道能为他做什么。

37
例(51)的“除了……也”位于前分句,例(52)的“除了……也”位于后
分句,前后分句互换顺序后,基本语义不变,故在前后分句的位置皆可使用。
第三类,以“亦……亦、又……又、边……边、一边……一边、一面……一
边、一面……一面、也好……也好、也好……也罢、也罢……也好、也罢……也
罢”为代表,一般或者另外一个分句无平列标记,或者构成“亦……亦……,
亦……亦……”类复句,或者另外一个分句也是并列紧缩句形式。该类二项连用
式均为前后分句皆可的连用式。如:
(53)两国总理一边参观一边交谈,不时在展板和列车模型前驻足。
(54)司马文琛在江湖亦正亦邪,亦侠亦盗。
(55)学生一面学习一面劳动,既动脑又动手。
例(53)虽然“一边……一边”只出现在前分句,但改为“两国总理不时咋
展板和列车模型前驻足,一边参观一边交谈”,似乎也没有不妥,而且基本语义不
变。例(54)的“亦……亦”同时出现在前后分句中,就是典型的前后皆可式。
例(55)前分句是“一面……一面”式,后分句是“既……又”式,分句改为
“学生既动脑又动手,一面学习一面劳动”也无不妥,故也归为前后皆可式。

3.3 根据连用标记的距离

根据连用关系词语在同一分句之间的距离,在二分复句中,平列标记的连用
分为间隔连用式和连续连用式。其数量占比如下:

表 3.6 间隔连用式和连续连用式占比(书面语体语料库)
类型 间隔连用式 连续连用式 合计
数量 95 113 208
占比 45.67% 54.33% 100%

3.3.1 间隔连用式

间隔连用式是指平列标记之间存在逗号、主语、状语等间隔成分将其分隔,
基本形式是:λ1……λ2(λ1, λ2∈{λa,λb,λc},且 λ1=λa 或 λb 时,λ2≠λa)。如:
(56)一方面,立法权既是确立国家制度的权力和依据,另一方面立法又必
然按照国家制度的根本要求来确立。
(57)手机既能一边接听来电,一边连 PC 上网。

38
(58)斯大林一方面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另一方面,与此
同时,由他建立起的社会主义模式,确实涂有比较浓厚的教条主义色彩、留有封
建主义痕迹。
(59)既不剑又不侠,又不唐璜。
例(56)的前后分句都有间隔连用式,前、后两项连用式的两个标记之间分
别间隔有逗号和第一个主语“立法权”、第二个主语“立法”。例(57)只有前分
句有间隔连用式,连用式的两个标记之间间隔的是能愿动词“能”。例(58)只有
后分句有间隔连用式,连用式的两个标记之间间隔的是逗号。例(59)是由紧缩
形式构成的特殊间隔连用式,间隔成分是关联项“不剑”。
关于间隔连用产生的原因,我们做出了如下分析:
第一,紧缩形式生成的二项连用式无法连续连用。如“亦……亦”等紧缩形
式。
第二,主语、状语成分等间隔。张谊生(2014:312)指出除了少数表示例外
型追加的之外,单音节副词一般只能居于主语之后。这种位序受单音节副词只能
附谓不能离谓的音节组合节律制约。
(60)张贵顺一边听着,一边眼圈也红了起来。
(61)你既可以保有你的事业,又可以一边享受做母亲的乐趣。
(62)我哼哼的呜咽的含着,一面慢慢地也睡着了。
上例的间隔成分分别是主语“眼圈”、作状语的助动词“可以”、作状语的副
词“慢慢地”。像例(60)中的“也”是单音节副词,只能位于主语后,不能位于
主语前。
第三,复句存在大开合、大转接,不顿就难以贯气,或者连用式音节数量较
长,因此在结构上是非顿不可。如:
(63)斯大林一方面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另一方面,与此
同时,由他建立起的社会主义模式确实留有封建主义痕迹。
(64)一方面表现了社会高度现代化之后,个体原则与社会原则的极端对立;
与此相应 ,另一方面表现了艺术对于社会生活的必要价值的丧失。
例(63)和(64)的两个分句均为句子结构较长的小句,两个连用的标记也
都是四个音节,结构上不停顿,显得臃肿冗长,难以贯气,因此必须用停顿加以
间隔。
第四,这是修辞上的顿挫取势。黎锦熙(1985:41)认为连词后边都加上逗
号表示停顿,如果不停顿,语势就不够缓宕和舒展。

39
(65)必须在控制非农建设用地供应总量上做文章,与此相应,同时土地利
用必须走节约、挖潜的路子。
(66)必须在控制非农建设用地供应总量上做文章,与此相应同时土地利用
必须走节约、挖潜的路子。
例(65)的“与此相应”和“同时”之间有停顿,例(66)则没有停顿,但
也不意味着例(66)不可说,只是例(65)读起来更舒坦一些,不至于难以贯气。
另外,张谊生(2014:314)认为“当副词居于主语之前时,后面既可以略有
停顿,也可以不加停顿。其区别在于:停顿后,不但语气舒缓,而且更突出了该
副词承上连下的衔接功能。”
据统计,208 个平列标记二项连用式中,间隔连用式共 95 个,占比约 45.67%。
具体形式如下表:

表 3.7 平列标记间隔连用式形式(书面语体语料库)
既……还 另一方面……与此同时 与此相应……又 亦……又
既……也 以及……也 与此相应……亦 亦……亦
既……又 以及……亦 又一方面……又 边……边
既……亦 此外……也 另一方面……也 一边……也
既……边 此外……又 另一方面……又 一边……又
既……一边 此外……亦 另一方面……亦 一边……一边
既……一面 另外……也 一方面……既 一边……一面
既……一方面 另外……又 也……另外 一面……也
此外……同时 另外……亦 也……同时 一面……又
此外……还 同时……也 又……另外 一面……亦
另外……同时 同时……又 又……同时 一面……一边
另外……还 同时……亦 亦……同时 一面……一面
同时……还 同时……一边 边……同时 一方面……也
同时……另一方面 同时……一面 一边……同时 一方面……又
还……另外 还……也 一边……还 一方面……亦
还……同时 还……又 一面……同时 除了……也
与此同时……另外 还……亦 一面……还 除了……又
与此同时……同时 还……边 一方面……同时 除了……亦
与此同时……还 还……一边 一方面……还 除了……一边
与此同时……另一方面 还……一面 也……也 也好……也好
与此相应……同时 与此同时……也 也……一边 也好……也罢
与此相应……还 与此同时……又 又……又 也罢……也好
另一方面……同时 与此同时……亦 又……一边 也罢……也罢
另一方面……还 与此相应……也 又……一面

40
3.3.2 连续连用式

连续连用式是指平列标记之间没有逗号、名词、代词、能愿动词、副词等间
隔成分将其分隔,尚未在连续连用式中发现四项连续连用。二项平列标记连用式
的基本形式是:λ1λ2(λ1, λ2∈{λa,λb,λc},且 λ1=λa 或 λb 时,λ2≠λa)。如:
(67)既一边忙着指挥全镇的疫情防控工作,一边还要张罗着企业复工复产。
(68)既一边觉得在学习方面天赋最为重要,又坚持认为是因为自己高中不
够努力。
(69)她一边回答,还一边抹眼泪。
(70)人生一半是现实,一半又亦是梦想!
例(67)的前后分句都有连续连用式,例(68)只有前分句有连续连用式,
例(69)、例(70)只有后分句有连续连用式。
据统计,208 个二项连用式中,连续连用式共 113 个,占比约 54.33%。
一般构成连续连用式的标记数量越多,连续不间断连用的概率也就越低。所
搜集的四项连用式中,无连续连用式。另外,连续连用式的两个标记辖域相同,
如例(67)至例(70),间隔连用式左边标记的辖域一般大于右边标记的辖域,如
例(60)至例(62)。总之,连用式左边标记的辖域蕴含右边标记的辖域。
二项连用式中,有的连续连用式比较整齐,有规律可循,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λaλb/λa……λb 这两组无连续连用式,只有一个由紧缩形式形成的间隔
连用式:既……还。
第二,λaλc/λa……λc 这一组连续连用式和间隔连用式是对称的,都是两两一
对,如:
既也——既……也 既亦——既……亦
既又——既……又 既边——既……边
既一边——既……一边 既一面——既……一面
既一方面——既……一方面
这一组分四类:
1.“既边、既一边、既一面、既一方面”是一类,往往其后也是连续连用式,
形成“既一面……,又/也一面……”之类的搭配结构。
2.“既也、既又、既亦”是一类,以“既又”为例,它往往与“又”形成
“既又……,又……”搭配结构,“既又”的出现可能与双音化趋势有关,“既”
起补足音节的作用,加强并列。
3.“既……也、既……又、既……亦”也是由紧缩形式产生的间隔连用式。
4.“既……边、既……一边、既……一面、既……一方面”中间的间隔成分一
41
般为能愿动词。后分句中与之呼应的连用式往往也是间隔连用式,形成“既……
一方面……,又/也……一方面……”之类的搭配结构。
第三,λbλb/λb……λb 这一组情况如下:
1.前 λb“此外、另外、同时、与此同时、另一方面”分别与后 λb“还”组合,
连续连用式和间隔连用式兼有。其他与后 λb“还”组合的连用式剩下“以及还、
与此相应……还”。
2.前 λb“此外、另外、还、另一方面”与后 λb“同时”组合也连续连用式和
间隔连用式兼有。其他与后 λb“同时”组合的连用式剩下“以及同时、与此同
时……同时、与此相应……同时”。
3.“另一方面”作为前 λb 与“同时、还”连用,连续连用式和间隔连用式兼
有,“另一方面”作为后 λb 与其他 λb 连用时,有 4 个:以及另一方面、同时另一
方面、同时……另一方面、与此相应……另一方面。
4.3 个包含“以及”的连用式:以及同时、以及还、以及另一方面,均为连
续连用式。
第四,λbλc/λb……λc 这一组是除了“又一方面”,其余 λb 基本均能与 λc“也、
又、亦”组合形成二项间隔连用式和连续连用式。“同时、还”和“一边、一面、
一方面”的组合也是如此。整体来说,该组的连用式也比较整齐。
第五,λcλa/λc……λa 这一组 λc“一方面”与 λa“既”组合,连续连用式和间
隔连用式兼有;“一边、一面”与“既”组合,只有间隔连用式。该组成立的连
用式较少。
第六,λcλb/λc……λb 这一组有如下特点:
1.无与 λb“以及、与此相应、又一方面”或 λc“一头、除了、也好、也罢”
组合形成二项连用式;
2.除了没有“一边”与“亦”组合的间隔连用式,“一边、一面、一方面”
和“同时、还”组合,连续连用式和间隔连用式兼有;“一方面”还可和“另外”
组合成连续连用式;
3.“也、又、亦、边”能与“同时”构成连续连用式和间隔连用式,但和“还”
组合只构成连续连用式;
4.“也、又、亦”与“此外、另外”组合,主要构成连续连用式,只有“也、
又”和“另外”还能构成连续连用式;
5.“也”的连用能力较强,还能与“与此同时、另一方面”构成连续连用式。
第七,λcλc/λc……λc 这一组的连用式整体比较杂乱,由此可见,每个标记的

42
连用能力的都不同:“一头”的连用能力最弱,只有一个后 λc“又”与“一头”组
合形成二项连用式。即使如此,还有一两个规律可循:
1.“一边、一面”和“也、又、亦”组合,无论前后顺序,基本连续连用式和
“一方面”一般只与后 λc“也、又、亦”组合。
间隔连用式兼有;
2.对于“也、又、亦、边”之间的连用,以连续连用式为主。

3.4 小结

按照二项平列标记连用模式,21 个平列标记共能构成 882 个拟二项连用式。


经过语料库统计分析,共 208 个平列标记二项连用式成立。这些连用式在连用标记
的数量、在复句中的位置、标记之间的距离上呈现出形式上的不同。
根据连用标记的数量,连用式可分为二项连用式和多项连用式。多项连用式
包含二项连用式。
根据连用式在前后分句的分布,可分为前项连用式、后项连用式、前后皆可
式。后项连用式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其内部特征如下:(1)前项连用式的基本
形式是:λaλc/λa……λc 或 λcλa /λc……λa,前项连用式其中一个一般是平列前标 λa,
另一个是平列前或后标 λc。(2)后项连用式的基本形式是:λbλc/λb……λc(λc≠
除了)或 λcλb/λc……λb(λc≠除了)或 λb1λb2/λb1……λb2,后项连用式不包含平
列前标 λa,包含一个 λb 和一个 λc(λc≠除了)的连用式、或包含两个 λb 的连用
式,均为后项连用式。(3)前后皆可式的基本形式是:λbλc/λb……λc(λc=除了)
或 λcλb/λc……λb(λc=除了)或 λa……λb 或 λc……λc 或 λc1λc2,前后皆可式总体
分三类:λc 为“除了”的连用式、因紧缩形成的连用式、由“λc1……λc1……”
“λc2……λc2……”(λc1 和 λc2 都是 λc)套合形成的连用式。
根 据 连 用 标 记 的 距 离 , 连 用 式 可 分 为 间 隔 连 用 式 (λ1… …λ2(λ1, λ2∈
{λa,λb,λc},且 λ1=λa 或 λb 时,λ2≠λa))和连续连用式(λ1λ2(λ1, λ2∈{λa,λb,λc},
且 λ1=λa 或 λb 时,λ2≠λa)),连续连用式的数量多于间隔连用式的数量。间隔连用
式的间隔成分主要是逗号、做主语的名词和代词、做状语的能愿动词和副词等。
间隔连用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紧缩形式生成的二项连用式无法连续连用;受单音
节副词只能附谓不能离谓的音节组合节律制约;结构上大开大合,非顿不可;修
辞上的顿挫取势,凸显衔接功能。
对于连续连用式,一般来说,构成连用式的平列标记数量越多,连续不间断
连用的概率也就越低。所搜集的四项连用中,无连续连用式。有的二项连续连用
式比较整齐,有规律可循,但有的却比较复杂。
43
第四章 平列标记连用的语义

语义是语言形式(广义的也包括言语形式)所表达的内容。虚词是表语法意
义的。平列标记系统由句间连词、关联副词、介词、助词和超词形式构成,除了
关联副词、超词形式大多同时包含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其余均只含有语法意义。
关联副词和超词形式以语法意义为主,兼表词汇意义,两种语义地位不同。

4.1 连用的语义类型

根据构成连用式的标记的意义是否完全相同和标记的意义来源,连用式分为
不同语义类型。

4.1.1 根据连用标记的理性意义相同程度

1.语义完全相同的连用式
书面语体中有例可循的连用式共 208 个,语义完全相同的连用式有 3 个:也亦、
亦也、既又,使用数量均大于 3,如例(1)(2)(3)。这里的语义完全相同指的是
构成连用式时,两个标记的语义完全相同,而非脱离连用式独立地分析二者的语
义相同与否。
首先,关于“也”和“亦”。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作为平列标记,二者释
义如下,也:副词,单用或重复使用,强调两事并列或对待。亦:副词,<书>也
(表示同样);也是。用“也”释“亦”,说明二者理性意义完全相同。“亦”只能
用于书面语体中,因此口语语体中无包含“亦”的连用式。
其次,关于“既”和“又”。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作为平列标记,二者释
义如下,既:副词,跟“且、又、也”等副词呼应,表示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又:
副词,表示几种性质或情况同时存在(多重复使用)。由此可见,当联结两种情况
时,“既”和“又”均可以表示“两种情况兼而有之”或者“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1)确有朋友因此而换来一乐,也亦有朋友因此而失落。
(2)剑声发出的强大真气相碰,亦也发出“轰”的巨炸之声。
(3)既又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痛苦,又有利于检操作。
使用数量小于 3 的语义完全相同的连用式有 1 个:一面边,如例(4)(5)(6)。
关于“一面”和“边”,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作为平列标记,二者释义如下,
一面:副词,单用或重复使用,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边:副词,
两个或几个“边”字分别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动作同时进行。由此可见,二者在

44
理性意义上,联结两个动作时,均表示“动作同时进行”。即使脱离连用式单独分
析“一面”“边”的语义,它们的意义仍完全相同。
(4)一面看书,一面边偶尔端起傍侧酸枝小几上的精致瓷杯。
(5)一面进来,一面边在叫嚷。
(6)那个人一面追忆善兰,一面边发出阵阵阴森恐布的笑声。
2.语义部分相同的连用式
语义部分相同的连用式共 204 个,占有例可循的连用式总数的 98.08%。虽然
这些标记均表示平列的语义关系,由于交际需求,每个标记大多又有细微的语义
和功能差异,这些差异有利于交际者表达丰富周密的语义内容,与语义完全相同
的连用式相比,语义部分相同的连用式表达的意义更多样,符合交际者的表达要
求,是其占主导地位的原因之一。

表 4.1 平列标记二项连用式的语义类型比例
语义类型 举例 数量 百分比
语义完全相同的连用式 也亦、亦也、既又、一面边 4 1.92%
语义部分相同的连用式 此外也、同时边、一面既、除了……又 204 98.08%
合计 —— 208 100%

4.1.2 根据连用标记的意义来源

1. 甲标记的意义+乙标记的意义
正如前文所说,构成连用式的甲标记和乙标记的意义可能完全相同,可能部
分相同。语义完全相同的两个标记连用,往往没有新增理性意义,但由于其语义
溢出,增加了表达主观强调的含义。
(7)景驹心神微惊之下,亦也大喜。
(8)目前,非洲进出口银行的业务覆盖面已从 1995 年的 16 个非洲国家扩大
到 32 个,放贷规模也亦由 1995 年的 1.4 亿美元增加到 3.2 亿美元。
“也”和“亦”连用后并未发生语法化,语义上也未发生凝固,仍然是两个
词语意义的组合,理性意义完全相同的两个标记组合,本质上,该连用式仍然等
于“也+亦”。但语义成分饱和,促使语义溢出,从而产生强调意味。
语义部分相同的两个标记连用,也仍然是两个标记的语义组合。如:
(9)既要边出来工作赚钱,又要边带娃。
(10)他一面听奴隶给他读书,还一面做摘要。
例(9)包含两个连用式“既……边”“又……边”,“既”和“又”表示两种
情况兼而有之、同时存在,“边”表示动作同时进行。也就是说,“既”和“也”
45
表达长期并存的处境状态,“边”表达后者正在同时发生的动作,二者组合,才能
说明“要出来工作赚钱”和“要带娃”是长期并存的处境状态,也是正在同时发
生的动作。例(10)的“还一面”也是“还”和“一面”的组合,前者表达“做
摘要”是“听奴隶给他读书”的补充,后者表达“做摘要”和“挺努力给他读书”
动作同时进行,二者组合后意义不变。
2. 甲标记的格式意义+乙标记的意义
甲标记单用的意义和配用的意义不同,后者受格式条件限制,只有复用或多
用时,该标记才具有此意义,这种意义为格式所赋予,我们称之为格式意义。例
如:“又……同时又”等同于“又……又……”格式插入“同时”,即“又……
同时又=又……又+同时”,是“又……又……”的格式意义与“同时”意义的组
合。如:
(11)他又是训话,又是惩戒恶人。(改写例句)
(12)他又是训话,同时又是惩戒恶人。(语料库原例句)
(13)聂赫留朵夫一天比一天迷恋她,同时又一天比一天嫌恶她。
例(11)中,“又”重复使用,表示情况同时存在,而非表示补充,追加
(如:这是课本,又是工具书)。用①表示“情况同时存在”义,用②表示“补充,
追加”义。例(12)加入“同时”后,“又”的语义受格式制约,仍然表示情况同
时存在,“同时”表示并列关系,常含有进一层的意味,该义用③表示。那么
“同时又”连用式的语义为①+③,而非②+③。但是,例(13)中“同时又”的
语义为②+③,而非①+③。这是因为“又”作为并列标记单用和重复使用的语义
不同。所以,又……同时又≠又……+同时又。

4.2 连用的语义功能

受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影响,有限的形式必须表达无限丰富的语义,人们不得
不突破语言的常规组合,用非常规组合增强形式的表达功能。变异的形式会引起
常规形式的句法结构或语义关系的变化,产生新的功能。变异形式一般以旧形式
为基础而形成。如:新词语总是以旧语素为基础,通过现成的语言规则构造而成。
有的新词语符合常规语义结构的词语,有的新词语悖于常规语义结构,如:干洗、
飞船。表示并列关系的多标复句也是在单标复句的基础上演绎而成的,这导致了
语义结构和语法结构的不对称,由此产生新的语义功能和语用功能。
汉语历史上存在多标复句,即一个小句中两个或多个标记连用,后来由于双
音化趋势发展,双标连用式演变为一个标记。如:假设、如果。现代的双标和多
46
标连用式的与日俱增,是汉语多标复句历史现象的复现。如果语言无法充分满足
表达的需要,便会进行新的标记化。这种异常的多标复句与日俱增,预示着语言
的新发展,以及语言系统的复杂化和完备化。

4.2.1 强调功能

有时话语者过分注意两个关联项之间的平列关系,反映在复句格式上则表现
为两个语义相同的标记连用,或者将连用的几个语义部分相同的平列标记的意义
凝固在某一共同义位上。
对于语义完全相同的标记连用,以“也亦”“亦也”为例,暂不考虑语体色
彩的差异,“也”和“亦”的理性意义完全相同,二者双重并列,主观上起强调
作用。姚双云(2012:220)“强调也主要不是增强理性义的程度,而是表达主观
强调,是对理性表达方式的色彩调节”。也就是说,两个语义相同的标记连用,
仍然是表层语义信息量的简单相加,并没有新增语义,使语义增殖,而是导致语
义的溢出。吕叔湘、朱德熙(2002:196)认为这些是表达上的语病,属于“赘
余”,也有学者(杨明义 1998、1999 等)称为语义羡余。正是这种语义溢出(语
义羡余)促使了强调意味的产生。
(14)草书发展成章草,行书和楷书也亦萌芽。
(15)海浪排山倒海似地狂飙,也亦急旋推去。
(16)不远处射来一片灯光,亦也听得隐隐的吵杂声。
(17)圈里人阴人生难免上当,该乡新来的乡长王亦也不例外。
“也”和“亦”连用后语音未缩减,结构上是两个标记的组合而未词化,语
义上是两个词语意义的组合。因此,上例的连用式仍然为“也+亦”或“亦+也”。
但语义成分饱,以致产生语义溢出,强调意味由此而生。
对于语义部分相同的标记连用,多个近义平列标记表达同一个意义,但大多
仍并未增殖语义,而是将原有几个成分的意义凝固在某一共同义位上,词义因此
单一化和明确化,使共同的语义得以加强。以“还又”为例:
(18)他长得人模人样,一表人才,还又多金,
(19)人瘦得如同扁担条,还又少一个手指头。
(20)不能栽赃朋友,还又必须洗刷自己。
“还”表示在某种程度之上有所增加或某个范围之外有所补充,“又”表示
补充,追加,二者连用以后,将意义凝固在共同义位[补充][增加]上,对补充或增
加进行强调,使补充义得到加强,这种补充表达式体现了言者的主观调控意图。
“还”一般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增加或补充,“又”一般不是在原有基础上的
47
积累,而是另起独立的一项。二者使用倾向反向分离,因而“还又”的语例比较
少,BCC 语料库中仅搜寻到以上 3 例。

4.2.2 标明主次

标明前后项的主次关系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运用本身能标明前后项主次关系
的标记,一是借助形式变化,即增加标记,或增长形式。
对于本身能标明主次的标记,比如:“还”“同时”等标记本身含有进一层
的意味,语义指向着重于后项,即其后所联结的小句往往是主要的。“以及”往
往语义指向有所侧重,重于前项,前面往往是主要的。
然而有一个问题,以“还”为例:“还”联结的小句本已经是语义重心,为
什么还要与其他标记连用标明主次关系呢?从深化主观性程度角度来说:“还”与
其他标记连用使语义重心变得更重,使语义“轻心”变得更轻。单用“还”和
“还”的连用式的区别在于——对语词表达的量的主观态度。这与李善熙(2003)
《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第四章所说的“增强主观量表达的程度”能“使
主观大量变得更大,主观小量变得更小”有相通之处。
当标记本身无法标明语义重心时,长形式的连用式能标明前后项的主次关系。
根据数量象似性原则,概念内容与语符数量成正比。因此,相对于短形式,一般
长形式是主要的语义内容。标记单用与标记连用相比,前者形式短,后者形式长。
故而,连用式一般是另一种区分前后项主次地位的手段。连用式经常出现在后项,
若前项无连用式,语义重心一般在后项。这也符合“句子的语义重心一般在句末”
的“末端重心”原则。例如:
(21)他一边动口,一边动手。(改写例句)
(22)他一边动口,还一边动手。(语料库原例句)
“动手”严重程度比“动口”要深,是该例句的语义重心所在,也是连用式
使用者要强调的主要内容,与汉语“背衬-显体”的语序符合。
不包含连用式的例句,前后项的主次关系难以辨别,或者前后项并重。包含
连用式的例句,主次明了,容易辨别出后项重于前项。
但是,还有一种连用式出现在前项,后项无连用式的情况。如:
(23)既也没景色看,也没地方住!
(24)出现假阳性的结果既也不利于实验结果的分析判断,也会影响实验结
论的可靠性。
(25)既边推注封管液,边夹紧留置针塑料管上的夹子。
(26)在原地面留振 10 秒后,既边振动,边拔管。
48
例(23)至(26)的连用式均为前项连用式。可能即使客观的语义重心在后
项,但说话人感到在前项,那么也可以通过前项连用式表达主观的语义重心。
连用式和有语义指向侧重点的标记是否会对立,对立时又是哪项为主,哪项
为次呢?如“既又……,还……”,这还有待思考。或许以说话人的主观视点为
准,即说话人认为哪项更重要,哪项就是语义重心。

4.2.3 标明辖域

标明辖域是指标明真正的并列内容(并列点)和并列界线,二者有时不同,
有时相同。并列点和并列界限的范围是标记的语义作用范围,即语义辖域。并列
点往往对应两个并列的成分,并列界限往往对应两个并列的小句。这两个术语仿
拟自邢福义(1983)关于论述“但却”和“但……却”在表意上的差异时所用术
语“转折点”“转折界线”。邢先生指出“但”侧重表示对前后分句划出转折界
线,而“却”重在意义上标明转折点。也就是说,“但却”的转折点与转折界线
重合,“但……却”是分别在同一小句的不同地方标明转折点与转折界线。连用
式“但却”的转折意义比单用“但”或“却”重。张文贤、邱立坤(2007)也认
为关联性副词是重要的衔接手段,前一关联词的辖域大于或等于后一关联词。
对于平列标记的间隔连用式“同时……也”,“同时”和“也”表示双重并
列,加强了并列关系,但也是各司其职,“同时”的作用是针对前分句的并列,
“也”的作用是标明并列点,突出真正的并列内容。
(27)他既不能够相信,同时他也不能够确信这全是错误的。
(28)蜂王既不会比平常产更多的雄蜂卵,同时对产蜜量也没有影响。
例(27)的“也”的辖域,也就是标明真正的并列内容是“不能够相信”和
“不能够确信”,“同时”的辖域是“他不能够相信”和“他不能够确信这全是
错误的”。例(28)的“也”的辖域是“不会比平常产更多的雄蜂卵”和“没有
影响”,“同时”的辖域是两个小句,是“蜂王不会比平常产更多的雄蜂卵”和
“对产蜜量没有影响”。
对于连续连用式“同时也”,它们是作为一个整体或一个关联标记使用,
“同时”仍然重在表示对前后分句划出并列界限,“也”仍然重在标明并列点。
不过,二者连用时并列点和并列界限重合。
(29)诉讼制度影响证据的确定,同时也影响对证人的认识以及诉讼质量和
诉讼效率。
(30)这是梁斗的决策,同时也是“东刀西剑”以及萧秋水的判断。
例(29)的“也”的辖域是两个“影响”,这是真正的并列内容,“同时”
49
的辖域是两个小句。例(30)的“也”的辖域,即标明真正的并列内容是“决策”
和“判断”,“同时”的辖域也是两个小句。
总之,间隔连用式左边标记的辖域蕴含右边标记的辖域,左边标记的辖域大
于右边标记的辖域。连续连用式的两个标记辖域相同。

4.2.4 严密表义

严密表义是指因为单个标记无法完整表达,借助其他标记共同显示分句之间
的多种略有不同的语义关系;或者单个标记无法表达强调功能,借助同义标记强
调分句之间某种相同的语义关系。谢晓明(2010)指出连用的关联标记的语义内
容并不完全相同,各有侧重。因此,它能在语义上补足单个平列标记无法表达的
意义,从而多面揭示分句之间的关系,使语义更加丰富,表达更充分、更完整、
更准确,周密传意。这是语义发展精细化的结果,也是语用表达的需要。平列标
记连用并未进行重新分析,没有产生新的语义内容,目前最多只是多个平列标记
语义的组合。以“此外又”为例:
(31)遴选的均为引人入胜的故事,此外又下过一番剪裁归并的功夫。
(32)村里投资 15 万元兴建一座“乐寿园”,此外又办“铜陵御乐轩”。
上例中,“此外”表示除了上面所说的事物或情况之外的,“又”表示补充,
追加。二者连用,语义互补,才能说明后项是前项的补充,而且后项在前项的范
围之外。否则,单用任何一个,均无法完整而严密地表义。

4.2.5 凸显并列

凸显并列关系,使语义明确。如:
(33)我十分爱我的家庭,同样十分爱我的工作。(改写例句)
(34)我十分爱我的家庭,同样也十分爱我的工作。(语料库原例句)
例(33)“同样”可能是做连词联结两个小句,也可能是做形容词修饰“十
分”。但例(34)无此歧义,正是因为二者连用能使表达更明确。
类似的还有包含“同时、另外”标记的连用式。
为何包含“同样、同时、另外”等标记联结小句时,容易产生歧义呢?彭利
贞(2004)指出负载很多语义成分的语言符号具有不确定性,易生歧义,导致理
解难度加大。“同时”等标记既可作关联标记,又可充当句法成分,而且所处句
法位置与做关联标记时所处句法位置相同,故而引起多种理解。为了避免歧义,
准确表义,运用连用式等消除歧义。
另外,也有辨识歧义结构的准确意义的方法,比如结合语境和听话人的认知

50
状态。语境消解歧义不必赘述,我们这里主要说明“结合听话人的认知状态”。
比如:
(35)政府应强化市场的作用,同时要关注社会公正。
在例(35)中,听话人如果了解到关注社会公正和强化市场的作用两种行为
将在时间上共同实施,“同时”则理解为时间名词;如果了解到关注社会公正比
强化市场的作用在逻辑上并列,而且关注社会公正是政府更应该实施的行为,
“同时”则理解为连词。
不过,上述方法需要增加标记或运用推理,似乎均不够“省力”,因此,为
了全面避免歧义,人们常常在“同样、同时、另外”等词后语音上简单地加以停
顿,反映到书面上则使用逗号。

4.3 小结

本章主要探讨了平列标记连用式的语义类型和语义功能。
第一,通过观察成立的平列标记连用式,我们归纳出了连用式的语义类型。
按照不同的标准,连用式分为不同的语义类型。具体如下:
(1)根据连用标记理性意义的相同程度,分为语义完全相同的连用式和语义
部分相同的连用式。语义完全相同的连用式有 3 个:也亦、亦也、既又,其余均为
语义部分相同的连用式。
(2)根据连用标记的意义来源,分为“甲标记的意义+乙标记的意义”型和
“甲标记的格式意义+乙标记的意义”型。
第二,连用式具有 5 个功能:强调功能、标明主次、标明辖域、严密表义、凸
显并列,五大功能与连用式之间的关系如下:
(1)一个连用式可同时具有多种语义功能。比如“同时……一边”可以同时
具有以上 5 种语义功能。
(2)不同语义类型的连用式具有不同的功能。语义完全相同的连用式主要具
有强调功能和标明主次的功能,语义部分相同的连用式还具有标明辖域、严密表
义、凸显并列的功能。具体如下表:

表 4.2 不同语义类型的平列标记二项连用式的语义功能
语义功能
语义类型
强调功能 标明主次 标明辖域 严密表义 凸显并列
语义完全相同的连用式 + + - - -
语义部分相同的连用式 + + + + +

51
第五章 平列标记连用的语用

平列标记连用式在口语中的使用形式有哪些?它们是如何使用的?两种语体
的连用式的使用特点有何异同?是什么导致产生这些特点?和单用平列标记相比,
平列标记连用式又有什么不同的功能?这些问题我们将基于合作原则、象似性原
则、联系项居中原则、标记论、关联理论、类型学理论等,以 BCC 口语语料库为
中的平列标记连用式为对象,对以上问题进行回答。

5.1 口语语体的连用式

5.1.1 口语体连用式的使用形式

按数学的排列组合,在理论上可以推演出 882 种连用拟式。然而据统计,BCC


口语语料库中只有 65 个平列标记连用式,208 个书面语体连用式。口语体连用式
数量是书面语体连用式的 31.25%。具体口语体连用式如下表:

表 5.1 口语体平列标记二项连用式
既……还 另外也 还一面 一边……还 一边……又
既……也 另外……也 另一方面也 一面还 一边……一边
既……又 另外……又 另一方面……也 一方面还 一面也
以及还 同时也 另一方面又 也……也 一面又
此外还 同时……也 另一方面……又 也边 一方面也
另外……同时 同时又 也……另外 也……一边 一方面……也
另外还 同时……又 也同时 又也 一方面又
另外……还 还也 也……同时 又……又 一方面……又
同时还 还……也 也还 又一边 除了……也
同时……还 还又 又同时 又……一边 除了……又
还……另外 还……又 又还 边……边 也好……也好
还……同时 还一边 一边同时 一边也 也好……也罢
以及……也 还……一边 一边还 一边又 也罢……也罢
由紧缩形式所形成的连用式共 10 个,为列表中单下划线所标连用式,包括:
既……还、既……也、既……又、一边……一边、也……也、又……又、边……
边、也好……也好、也好……也罢、也罢……也罢。该类连用式既可用于前分句,
又可用于后分句,为前后皆可式。这些紧缩形式精炼明快,在口语中常见,已有
不少学者做过研究,因此我们主要针对非紧缩形式形成的连用式进行探讨。
另外,上表中,非紧缩形成的连用式中只有“除了……也”“除了……又”可
52
用于前分句,做前项连用式,笔者已在上表中用双下划线标出。其余均只能用于
后分句,做后项连用式。后项连用式共 53 个,占口语体连用式的 81.54%。

5.1.2 口语体连用式的使用数量

BCC 语料库中,后项连用式的语例数量低于 20 和高于 20 的连用式如下表(*


表示超过 20 语例):

表 5.2 口语体平列标记后项连用式使用数量
以及还 5 还……也 * 一边……还 2
此外还 2 还又 * 一面还 12
另外……同时 3 还……又 * 一方面还 5
另外还 * 还一边 * 也边 2
另外……还 * 还……一边 * 也……一边 *
同时还 * 还一面 * 又也 *
同时……还 * 另一方面也 * 又一边 13
还……另外 * 另一方面……也 2 又……一边 1
还……同时 9 另一方面又 11 一边也 6
以及……也 * 另一方面……又 3 一边又 *
另外也 * 也……另外 2 一边……又 1
另外……也 * 也同时 * 一面也 3
另外……又 2 也……同时 * 一面又 *
同时也 * 也还 * 一方面也 5
同时……也 * 又同时 3 一方面……也 10
同时又 * 又还 * 一方面又 *
同时……又 10 一边同时 1 一方面……又 13
还也 12 一边还 *
根据书面语和口语中连用式的使用形式,口语中连用式约只有书面语体的 1/3。
另外,连用式在书面语中的使用数量远远低于单个标记在书面语中的使用数量,
在口语中尤甚。这种现象符合 Zipf(1949)的经济性原则:高频表达式的形态音系
的(morphological phonology)的削减(reduction)。Zipf(1949)认为语言表达使
用的频次和它形式上的复杂性是反向关联的,和它的语义多样性通用性是正向关
联的,和它在上下文中出现的频次是正向关联的。
连用式使用数量少、使用频率低的原因:其一是连用式的形式较之复杂,连
用式音节数量往往多于单用标记音节数量。形式越复杂,在语言中的使用频率就
越低,因此连用式的使用频率低于单用标记。

53
其二是连用式的语义较之单一,表达的关系的范围缩减,功能相对简单。两
个同义标记连用,在认知加工处理时,语义识别倾向于凝聚在一个共同的义项上,
表达的语义内容受到限制,与语义密切相关的功能也专一化,无法满足人们其他
表达需求,故而使用频率低。具有多功能的单用标记适用人们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促成了出现的高频,如“也”。

5.2 两种语体的连用式的异同

5.2.1 使用特点的异同

受到语用、认知等因素影响,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中,成立的连用式呈现出
以下异同点:
1.连用式的主导类型
两种语体的前项连用式、后项连用式、前后皆可式的数量及其占比如下表:

表 5.3 书面语体和口语语体的平列标记二项连用式数量及占比
语体 前项连用式 后项连用式 前后皆可式 合计
书面语体 20(9.62%) 170(81.73%) 18(8.65%) 208
口语语体 2(3.08%) 53(81.54%) 10(15.38%) 65
由上表可见,三类连用式中,后项连用式为主体,前后皆可式或前项连用式
次之。即:
后项连用式>前后皆可式/前项连用式
关于前项连用式,书面语体中的占比较口语语体的多。前项连用式和后项连
用式配套使用的情形较少;前项连用式可以省略,只使用后项连用式;一般不能
省略后项连用式,只使用前项连用式。在口语语体中,未发现配套使用的连用式,
书面语中存在少量的配套使用的连用式。如:
(1)既一方面深沉地责难自己,另一方面又狂妄地瞧不起他人。
(2)万有世界一方面既在那里运转不息,一方面又似完全处在静止状态中。
例(1)中“既一方面”与“另一方面又”配套,例(2)中“一方面既”与
“一方面又”配套。本质上,它们是“既……又……”与“一方面……另一方面/
一方面”的套合使用。
2.互换顺序是否变化
构成连用式的两个标记有时无法互换顺序,互换顺序以后连用式不成立。还
有一些连用式的两个标记能够互换,构成 A 连用式的两个平列标记 ab/a……b 互换
顺序后,构成的新的连用式 B 仍成立,但意义和功能不一定与 A 相同,有的意义

54
和功能变化,但有的不变。即:
A=B(ab=ba, a……b=b……a)
C≠D(cd≠dc,c……d≠d……c)
书面语体中可以互换顺序的连用式请见表 3.3,口语语体中可互换顺序的连用
式如下表:

表 5.4 口语语体可以互换顺序的平列标记二项连用式
第一组 第二组
另外还 还另外 还也 也还
另外……还 还……另外 还又 又还
另外也 也另外 还一边 一边还
另外……也 也……另外 还……一边 一边……还
同时也 也同时 还……一面 一面……还
同时……也 也……同时 又一边 一边又
同时又 又同时 又……一边 一边……又
同时一边 一边同时 又一面 一面又
如“一边又=又一边”“一边……又=又……一边”:
(3)一边觉得墨迹,一边又不能弃剧。
(4)一边给自己坚定的决心,又一边一下下动摇。
(5)他一边鼓励花花坚持自己,一边自己又唱那种迎合主流审美的歌。
(6)你既可以保有你的事业,又可以一边享受做母亲的乐趣。
上面例(3)例(4)的连用式分别是“一边又”“又一边”,构成的两个标记
相同,顺序不同,但并无明显的语义和功能变化,二者可以等同。例(5)例(6)
的“一边……又”“又……一边”也是如此,但是二者的间隔成分选择倾向不同,
前者倾向为主语,后者倾向为能愿动词。
3.间隔连续是否对应
间隔连用式和连续连用式不是一一对应的。有的非紧缩形式产生的间隔连用
式(λ1……λ2)存在与之对应的连续连用式(λ1λ2),有的却没有;反之,有的连
续连用式(λ1λ2)存在与之对应的非紧缩形式产生的间隔连用式(λ1……λ2),有
的却没有。总之,有一定数量的连续连用式和间隔连用式构成的两个标记和顺序
相同。如:
λ1……λ2 ↔ λ1λ2(λ1λ2=X)
X 表示特定的一部分连用式。如“又……一面↔又一面”:
(7)他一面自己发问,又一面自己回答。

55
(8)必须一面努力使自己掌握这种技术,又得一面大力培养我的两个助手。
(9)边说话,边又去瞟那照片。
(10)一面看书,一面边偶尔端起旁侧酸枝小几上的精致瓷杯。
前两例中,间隔连用式“又……一面”有对应的连续连用式“又一面”,即:
又……一面↔又一面。例(7)在“又”“一面”中间添加能愿动词作间隔成分,复
句依然成立;例(8)删除“又”“一面”中间的能愿动词,复句依然成立。故
“又……一面↔又一面”成立。例(9)的“边又”对应的“边……又”,尚未寻
到语例。例(10)的“一面边”没有对应的间隔连用式“一面……边”。
4.共现频率是否相同
有的连用式使用频率高,有的连用式使用频率低。也就是说,构成连用式的
两个平列标记有的共现频率高,有的共现频率低,具体的共现频率均不相同。这
也是共现强度的一种体现。如:
(11)德川时代,儒教盛行,国学复兴的复古思潮高涨,与此相应也出现了
提倡医学应归于古代中国医学根本的家。
(12)一国公民的行为空间有了新的扩展,与此相应,国家主权概念也有了
新的内涵。
(13)“一费制”减轻了家长的负担,与此同时也加重了老师的责任。
(14)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与此同时龋发病率也提高了。
(15)领导机关为掌握情况而设立的统计报表要减少到最低限度,也与此同
时,必须设立的一般三总部大兴学习和调研之风。
例(11)例(12)为“也”和“与此相应”共现的连用式,连用式使用频率
低,如“与此相应也”只有 2 个语例。例(13)至例(15)为“也”和“与此同时”
共现的格式,连用式频率高,如“与此同时也”共 44 个语例,显著性高于“与此
相应也”。
5.连用能力是否相同
每一个平列标记与其他标记连用构成连用式的能力高低不同。有的平列标记
能构成多个连用式,比如 “也”。有的平列标记只能构成一个或几个连用式,比如
“一头”。由表 5.5 可见,平列标记的连用能力大多不相同。连用能力排前十的没
有四个音节的标记,除了“一方面”是三音节标记,其余有 5 个为单音节标记、4
个为双音节。排名倒数的十个内除了“边”,没有其他单音节的标记。可见,按音
节排序,四类标记连用能力由强到弱大致如下:
单音节标记>双音节标记>三音节标记>四音节标记

56
单个标记里,连用能力最强的是“也”,连用能力最弱的是“一头”。

表 5.5 平列标记的连用能力(书面语体语料库)
平列标记 连用式数量 平列标记 连用式数量 平列标记 连用式数量
一头 1 与此同时 13 一边 26
又一方面 2 此外 14 一面 27
也好 3 边 14 亦 37
也罢 3 另一方面 17 还 40
除了 5 一方面 17 同时 41
以及 8 既 19 又 45
与此相应 8 另外 20 也 48
6.连用方向是否相同
根据一个平列标记与其他平列标记的连用方向,可分为单向连用和双向连用。
有的平列标记与另一个标记只能单向连用,如下图 5.1 所示:“以及→还”表示能
构成“以及还”,不能构成“还以及”。有的既能单向连用,又能双向连用,如:
“同时↔还”表示可构成“同时还/同时……还”和“还同时/还……同时”。严格
意义上来说,没有只能双向连用的平列标记,即使是“同时”,与“边”连用时,
对于间隔连用式,“边……同时”成立,而“同时……边”不成立。
根据书面语体的连用式,以“同时”“以及”为例,绘制二者连用的平列标记
的关系图,如下(“→”表示单向连用,“↔”表示双向连用):

图 5.1“同时”“以及”的连用方向关系图

7.前后两式是否配套
前项连用式的存在预示后项连用式的运用。前项连用式和后项连用式配套使
用的情形较少;前项连用式可以省略,只使用后项连用式;一般不能省略后项连
用式,只使用前项连用式。这与后项连用式占主体地位息息相关。二者都受到联
系项居中原则制约。在口语语体中,未发现配套使用的连用式,书面语中存在少
量的配套使用的连用式,如:
57
(16)既一方面深沉地责难自己,另一方面又狂妄地瞧不起他人。
(17)一方面既为网虫牺牲那么多业余时间制作文学网站、网页大为感动;
另一方面又为某些文学网站、网页制作中的粗制滥造现象感到忧虑。
8.不同语体的丰富度
书面语体连用式的使用形式包含口语体连用式的使用形式,如图 5.2 所示,其
中 M 为书面语体连用式的使用形式,N 为口语语体连用式的使用形式。所以,口
语体中的连用式均可用于书面语体中,但书面语体中的连用式不一定能用于口语
体中。口语体的连用式使用形式数量不到书面语体形式的一半,连用式在口语中
的丰富度显著低于在书面语中的丰富度。

图 5.2 书面语体和口语语体中的连用式的使用形式关系

书面语体和口语语体的连用式还存在其他差异,比如关于前项连用式,书面
语体中的占比相对于口语语体的多;口语中配套使用连用式的语例聊胜于无,但
书面语中存在一定量的配套使用的语例。

5.2.2 相关使用特点的解释

连用式的一些使用特点能在语用、认知等领域找到相关解释。比如在同一语
体中,为什么会产生连用式?为什么连用式的使用频率均低于单用标记?在两种
语体中,为什么后项连用式都占主体?为什么连用式配套使用都比较少?为什么
连用式的丰富度不同,其中书面语体中连用式丰富,而口语中连用式远不如书面
语体连用式丰富?为什么相同标记构成的四种连用式(λ1λ2、λ2λ1、λ1……λ2、
λ2……λ1)使用频率不同?
1.象似性原则和标记论
沈家煊(1999:325)将语言的象似性定义为语言的形式和意义总体上对称。
也就是说,两者的结合是可以论证的、有理可据的。语言结构直接映射人的概念
结构,复句格式所标明的语义关系直接反映格式选用者的主观视点。两种平列语
义关系存在于人的概念结构中,二者形成的平列标记连用式就直接映射人的概念
结构和心理特征。如:

58
(18)既可以一边放音乐,又能一边录音。
(19)光有能力是不够的,与此相应还必须要有旺盛的购房需求。
例(18)“既……又……”格式用于联结平列的两个属性,“一边……一
边……”格式用于联结两个同时进行的动作,二者套合形成连用,反映话语者的
视点不仅在录音机的功能属性上,也在两个功能运用的同时上;反过来,正是话
语者的双视点,才表达出“既……一边……,又……一边……”格式。例(19)
“与此相应”表示随前文提及的行为动作或状态的产生、变化,其相应的行为动
作也产生、变化,“还”表示在前者的范围上进行补充、增加,二者连用反映了
话语者对“有能力”和“有旺盛的购房需求”关系的两种角度的视点。
赵艳芳(2001:160-161)基于句法层面上的象似原则,将象似的类别划分为
顺序象似性、接近象似性、数量象似性、对称象似性、非对称象似性。数量象似
性是指“在概念上信息量大,更重要、更难预测的信息,其语言表达就更长、更
复杂”。连用式的使用符合数量象似性原则,连用式能够表达单用标记无法表达的
意义和功能。连用式的语符数量越多,信息量越大,其数量象似性的程度也就越
大,越能反映说话人的主观心理与所要表达的概念间的映射。
根据沈家煊(1999:32-33)的标记论,无标记项和有标记项在分布和意义上
存在差异,“在句法中无标记项可以出现的句法环境比有标记项的多,至少也一样
多”,“语法中无标记项的意义一般比有标记项的意义宽泛,或者说有标记项的意
义包含在无标记项之中”,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无标记项的使用频率比有
标记项的高,至少也一样高”。单用标记相对无标记,是有标记的,但单用标记相
对连用式,形式和意义简单,是无标记项,后者也有标记,但标记程度增加,是
有标记项。因此,连用式的使用频率均低于单用标记的使用频率。
标记程度增加,意味着表达形式的加长,形式越长,使用频率越低。Zipf 认为
“语言中的短词很明显地比长词更受欢迎”,总的来说,词的长度跟它的出现次数
成反比,尽管其比例不一定很严格。据此,我们可以预测二项连用式、三项连用
式、四项连用式的使用频率,然后结合语料库加以验证。
总之,说话人主观上要表达的复杂概念映射到语言中,使得信息量增加,表
达形式也随之加长,使用频率随之减少。
2.经济原则和语体风格
Croft(2002:102)指出象似性(iconicity)原则和经济性(economy)原则是
一对竞争性动因。按理,配套连用式比后项连用式更符合象似性原则,前者不仅
符合数量象似性,还符合对称象似性。配套使用的前项连用式和后项连用式形式

59
和意义前后对称,相同或相近的形式的并列意味着意义上的并列。为何两种语体
都是后项连用式占主体,在口语中甚至几近没有连用式配用?一方面是受经济原
则制约,一方面是受口语语体风格制约。
Zipf(1949)提出了著名的 Zipf 定律,又称省力原则(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Martinet(1962:139)把“省力原则”和“交际需要”对应。不过,
Martinet 更喜欢“经济原则(the Economy Principle)”这个措辞。语言经济受两方
力量影响:对说话人来说,他需要传递自己的信息,同时,又要以最佳的减少自
己脑力和体力进行传递;对听话人来说,他需要理解所传递的信息,同时,也要
以最佳的减少自己脑力和体力进行理解。只有两股力量达成平衡,才能实现真正
的省力。所以,“经济”“省力”不等于“少说”,它只是相对于取得的交际效果而
言,付出的努力较少。
配套关联标记的前后标有严格的逻辑关系,前分句给出前标,有助于激活对
应的后标。从认知加工的角度看,承前省略而非蒙后省略也更符合表达精简经济
的要求。张文贤、邱立坤(2007:64)的考察也支持传统意义上的固定搭配只针
对某些用于前一分句的连词而言,总体上前标的出现肯定后标的出现。在连用式
中,经济性原则也要求在不影响语义关系判断的前提下,尽量省略可以省略的连
用式。如果既要符合象似性原则又要符合经济性原则,只有用一个连用式并且用
于两个分句中间位置的时候,即只使用后项连用式时,才能实现形式和语义的和
谐。这正是“联系项居中原则(Dic 1997:398)”的原因之一。张建(2012:90)
研究发现,在汉语各类复句中,所有关联标记单用时的频次都要高于配套使用时的
频次。这是汉语复句关联标记模式组合经济性的表现之一,即:高频表达式的形
态音系的(morphological phonology)的削减(reduction),关联标记单独居中使用
时的表达式相对于关联标记前后配套使用时的表达式就是形态音系削减的一种
表现。在连用式的使用上,体现为后项连用式占绝对优势。
口语语体要求语言经济的程度加深,经济原则的制约力加强,因此,总体上,
连用式丰富的形式减少,使用频率也更低。
连用式位置可能还与连接成分或句子长短有关,连用式的增删可能与小句
(前分句)的长短或认知负担有一定关联,不过这些还有待验证。
3.合作原则和关联理论
美国语言哲学家 Grice 认为交际之所以顺利进行,是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为了
实现特定交际目标,交际双方都遵守合作原则(Principle of Cooperation)。合作原
则细分为四条准则:质的准则、量的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

60
前文提及连用式符合数量象似性,这体现了连用式遵守合作原则中量的准则,
即所说的话应包含当前交际过程中需要的信息量,且所说的话不应包含多于需要
的信息量。说话者出于语用目的增加相同或相近的同义标记,使用连用式,并不
违背合作原则,它既实现了适量和足量最佳平衡,又表达了特定强调的情感要求,
且不违背信息真实性,同时遵守了量的准则和质的准则。但如果没有表达情感的
需求,受方式准则的制约,说话者一般采用替代、省略等手段避免重复,简明扼
要。不过,连用式没有违背方式准则。
首先,会话目的是为了强调连用式其后的内容,直接表达某联系项重要性的
语句形式长而复杂,连用式则更简单,还同样能取得突出重点的表达效果。
其次,脱离语境,单用的标记具有多功能的特点,有时即使在特定话语中,
也可对单用的标记做多种理解,需要进一步结合语境推理。如果人们要根据上下
文或全文的主旨去判断这句话,就会降低理解复杂句子的效率, 这时候就需要有一
种手段能够凸显这种逻辑关系,从而提高理解效率,而连用式恰好满足了这种交
际需要。
当同类标记连用时,构成连用的标记的意义往往得以确定,连用式通过延长
词形、扩大音节的手段来限制词义,使内部的各构成语素间彼此限制、相互说明,
从而对通过语境确定语义的依赖程度降低,减少了使用者的认知加工努力。同时,
也取得了周密准确地表达思想的交际效果。
所以,在诸如“突出强调”“凸显并列”的表达上,连用式能在语境效应相同
的情况下,让说话者付出最小处理努力;在处理能力相同的情况下,产生最大语
境效应,取得最佳关联。如“同时”单用时,若无逗号加以间隔,那么这时“同
时”是时间名词表示时间上的相同,还是连词表示逻辑上的并列,往往难以确认。
但与“也”连用,形成“同时也”连用式,则无此歧义。如:
(20)政府应强化市场的作用,同时要关注社会公正。(改写例句)
(21)政府应强化市场的作用,也同时要关注社会公正。(改写例句)
(22)政府应强化市场的作用,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公正。(语料库原例句)
例(20)(21)中“同时”可能是连词,联结两个小句,也可能是时间名词,
做“要关注社会公正”的时间状语,例(22)中的“同时”则可以明确地表示并
列关系,对“同时”含义和功能理解的认知加工处理减少,又能表示强调,取得
了最佳语境效果。

5.2.3 连用式的语用功能

在自然口语中,单用关联标记仍然保留了传统的关联功能。邢福义(2001:
61
31-37)将其概括为显示、选示、转化、强化四个方面。姚双云(2012:49-72)称
其在口语中的关联功能是“话语连贯功能”。此外,单用关联标记在口语中还具
有话轮构建功能、话题组织功能、立场表达功能。
标记连用式一般具有非连用式的语用功能,还具有非连用式没有的语用功能。
如加强关联。通过连用式语法手段,在表示强调时语境浮现或语用衍推出来的功
能,如:提醒暗示,这不是连用式自身的功能。在此,我们仅讨论连用式特有的
语用功能。
1.加强联结
连用同类关联标记使所明示的视点强化,进而加强联结。一个关联标记已经
足以标示客观实际、明示某种视点,两个或多个同类关联标记连用,从形式上和
语义上加大该视点的明晰度,进而凸显视点,加强联结。如:
(23)既一方面保留了理学传统的束缚,又一方面注重了人性。
(24)既要边出来工作赚钱,又要边带娃。
分句与分句之间隐含平列关系,人们本来已用“既……又……”关联标记加
以显示,例(23)再加上更为明显的标示这种关系的关联标记“一方面……一方
面……”,例(24)再加上标示能力差不多的关联标记“边……边……”,以延
长标记形式来强化复句语义关系,从而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
邢福义(2001)指出关联词语的主要功能是“关联”功能,即联接分句、标
明分句间的关系。邢福义(2001:37)还注意到复句的“标志复现”现象,认为
这是“强化”表达的结果,比如“但也”。丁俊苗(2016:51-54)又提出关联词语
的“关联强度”问题,分析出复用关联标记的关联强度高于非复用,如:
(25)那里又可以玩又可以吃,还有牛套杯送。
(26)那里可以玩又可以吃,又还有牛套杯送。
(27)那里可以玩、可以吃,还有牛套杯送。
例(25)是离析度低的“又……又……”紧缩配用格式,关联强度强。马清
华发现并列关联词比语音停顿的致联功能更强,故就前分句而言,例(26)又比
例(27)的关联强度更强,更能强化表达、突显平列关系;就后分句而言,例
(27)只单用一个“还”,例(26)为“又”“还”两个关联标记连用,例(27)
比例(26)的关联强度低。
平列标记连用式的关联强度也高于非连用式,加强了两个小句之间的联结。
在口语中,运用连用式语法手段,则可以加强话题之间的联结,通过加强联结,
控制话题,跟进话题,消除离题。

62
两个标记 λ1、λ2 能构成四种连用式,包括:λ1λ2 式和 λ2λ1 式、λ1……λ2 式和
λ2……λ1 式。但表示强联结功能时,我们推测:两个标记采用连续连用式居于句
首,且使用联结功能更强的那个连用式。
2.突出强调
与其他强调手段相比,平列标记连用式的强调比较弱,像“X 的是”等强调直
接明显,比较强。张辉松(2007)将强调表达分为直白强调和隐含强调两大类。
明显强调能直接从字面意义得知,隐含强调需要经过一定的推理才能加以认知和
理解。平列标记连用式的强调是一种隐含强调,在特定语境中浮现出来的功能相
对较弱,故而提醒暗示、凸显重点和加强立场等功能均比较委婉,不突兀不强硬。
第一,提醒暗示。具有强调功能的连用式可以委婉提醒其后联结的话语的重
要性,引起受话人的注意,从而引导其实施一定行为。不过,相对“是”等焦点
标记,提醒的功能较弱,有时受话人不只回复所提醒之事,可能一并回复两个小
句传递的信息,常见的有“同意”“赞同”或者重复信息。更多时候,受话人都
会接收到说话人所提醒的内容。说话人一般提醒或者暗示受话人不要忘记或者忽
略已知或者应知的信息,完善受话人可能未知的信息。如:
(28)A:祝爷爷早日康复!
B:谢谢兄弟。哎呀,爷爷从小看得起我来的,很有感情。应该多陪陪
老人,现在还在陪床中。
A:嗯,有时间多陪陪老人,同时也注意自己的身体啊!
根据例(28)会话内容,“注意自己身体”这一信息 B 是已知或应知的,只
不过 B 的视点聚焦在“多陪陪老人”上,更关心爷爷,反而忽略了自己。A 运用
“同时也”强调“注意自己的身体”,委婉提醒 B 这也是他应注意的地方。又如:
(29)A:北京的秋天!啊想想就很美!
B:是的!很美,同时人也很多!
在例(29)会话中,A 是否知道“人很多”不得而知,但 B 认为 A 应知的。A
只关注到“北京的秋天很美”,这促使 A 想去北京赏秋。在 B 看来,北京很美,
去旅游却人很多,不利于赏秋。顾及 A 的面子威胁,B 不能直接反驳 A,在肯定 A
的观点后,使用连用式强调赏秋的人很多,暗示不利于赏秋,委婉提醒 A 如果要
观赏北京的秋天,注意考虑人多的因素。
第 二 , 凸 显 焦 点 。Givón(1994:49) 认 为 , 语 言 中 存 在 数 量 象似 性 原 则
(quantity iconicity),即越重要,表达式越长,表达的概念信息量也越大越不易预
测。从说话人的角度看,说话人心理上认为有增加表达上的重要性的必要,有目

63
的地增加了相应形式上的量。从受话人的角度看,语言材料的量与被处理信息的
重要性和可预测性程度是相对应的。
与无标记复句或使用单标记的复句相比,平列标记连用式形式更长,更能凸
显其后联结的信息的重要性。大量丰富的语料证明了连用式具有凸显焦点的功能。
一方面,说话人对受话人回复的肯定与澄清,能证明说话人表达的主要信息是连
用式联结的信息;另一方面,受话人的回复针对于后者,也证明连用式联结的信
息才是说话人重点表达的。具体有如下形式:
第一,说话人重复连用式联结的信息。如:
(30)A:真的,一边过美人关,一边又要维护世界和平。
B:维护世界和平!哈哈。
A:世界和平很重要的。
例(30)中,说话人 A 得到 B 的质疑以后,重复了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
不过,对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A 前后表达重要性的方式不同,前面使用“一边
又”强调,比较隐晦,后面使用“很重要”,明显直接。
第二,说话人对受话人的回复给予肯定。如:
(31)A:后来只能一边抱怨,一边又觉得如果自己努力定做得比某某某更好。
B:那就好好做个决定然后努力。
A:必须的,该努力时候就得努力。你也加油啊!
例(31)会话中,因为 B 受连用式“一边又”的影响,注意力被吸引至 A 意
图表达的重心上——努力,因而只针对连用式后联结信息进行回复。最后 A 对 B
的回复又给予了肯定,由此确认,“努力”才是 A 意图凸显的焦点。
第三,受话人一般针对连用式联结的信息进行回复。如:
(32)A:其实我心里一边痒痒的想买豹纹,一边又纠结会不会太张扬……
B:不张扬啊,又不是整个都是豹纹,别犹豫了,就豹纹吧,绿的等你
岁数再大点比较合适,个人意见……
(33)A:一边喊着保护,一边又要发展。本来就是相对的东西。
B:希望你说的发展,普通人能够享受的到。
上面两个会话中,A 表达了两种观点,而 B 只针对第二种观点进行表态,并未
评价第一种观点。这是因为连用式具有凸显焦点的作用。
语料中有少数受话人对连用式联结的两种观点均进行评价,有的直接回复
“同意”或“赞同”,有的重复连用式所在复句,间接表示同意,有的先对第一
种观点评价后对第二种观点评价。不过,还是以评价第二种观点为主。

64
第四,说话人和受话人在连用式之后的话题基本围绕其所联结的信息。如:
(34)A:一边跟我说减减减,一边又叫我吃吃吃,一吃就收不住,才是关键!
B:我就吃几口,剩下给别人。
例(34)会话中的“关键”指的是“吃”,而不是“减”。删除“一吃就收
不住,这才是关键”的话,“叫我吃”才是表意重心,因为“一边又”也能触发
焦点凸显。

5.3 小结

相比书面语体的平列标记连用形式,口语体的连用形式比较贫乏,其具体形
式数量约为书面语体连用形式的 1/3。另外,口语体连用式的使用数量也较少,使
用频率比单用标记低许多。一是因为连用式是说话人主观上要表达的复杂概念在
语言中的映射,概念的复杂化使得信息量增加,连用式的表达形式也随之加长,
使用频率则随之减少;二是因为连用式的语义较之单一,表达的关系的范围缩减,
比多义多功能的单用标记功能相对简单,使用环境较少。总之,语言的经济性要
求和连用式的功能专一化,是连用式的使用频率低于单用标记的主要原因。
书面语和口语中的平列标记连用式有以下相同点:
(1)后项连用式占主导地位,前后皆可式次之,前项连用式最少;
(2)构成连用式的两个标记不一定能互换顺序,互换顺序以后,连用式意义
和功能有一定改变;
(3)间隔连用式和连续连用式不是一一对应的;
(4)不同标记之间两两共现的频率一般不同;
(5)每一个标记与其他标记连用的能力不同,有的构成的连用式多,有的构
成的连用式少;
(6)有的标记只能与其他标记单向连用,有的还能双向连用,没有只能双向
连用的连用式。两种语体的连用式还有以下不同点:
(7)口语中没有配套使用的连用式,但书面语中却有少量。
(8)丰富度和使用频率不同,口语语体的连用式不够多样,使用频率也较书
面语体连用式的低。
通过象似性原则、标记论、经济原则、合作原则、关联理论和语体风格特点
等理论或角度,分析了两种语体都是后项连用式占主体,在口语中没有连用式配
用的原因:只使用后项连用式时,才能实现形式和语义的和谐,才能既要符合象
似性原则又要符合经济性原则。关于口语中连用式远不如书面语体连用式丰富的
65
原因:一是受经济原则制约,二是口语语体中经济原则的制约力加强。
平列标记连用式具有单个平列标记的一般功能,还具有一些特色功能。连用
式具有加强联结、突出强调的功能。两个标记 λ1、λ2 能构成四种连用式,包括:
λ1λ2 式和 λ2λ1 式、λ1……λ2 式和 λ2……λ1 式。但表示强联结功能时,我们推测:
两个标记采用连续连用式居于句首,且使用联结功能更强的那个连用式。另外,
突出强调功能在具体语境中浮现出不同的语用效应,包括提醒暗示、凸显焦点。
当然,两个标记连用不排除是为了补足音节,已被深入研究过,故不再赘述。
语表的句法形式和语里的语义内容相互兼容,是决定关联标记连用的两个重要因
素。邢福义(1998:337)指出凡是可以复现的关系,它们一定是能够共容的,而
不是互相否定的。

66
第六章 制约连用的因素

影响平列标记连用的因素,需要从语言的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去考察。
从语言内部的角度看,连用式的构成成分是平列标记,但由于顺序变化,两
个不同的平列标记能构成两种连用式,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考察构成连用式的平
列标记、连用顺序。另外,由此构成的结果——连用式本身,也是我们决定其自
身是否成立的重要因素。
从语言外部的角度看,连用式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动态产生的,故受个人的
主观影响。民族语言和民族思维等也会对连用式的生成产生影响。
影响平列标记连用的因素,既能制约连用式成立,也能促进连用式成立。本
文主要通过对比成立的连用式和不成立的连用式,从语言内部探讨制约平列标记
连用的因素。

6.1 制约连用的因素

连用式的变化随平列标记及其连用顺序的变化而变化,二者直接决定连用式
成立与否。它们基本能说明为何 ab 连用式不成立,而 ac 或 ba 连用式成立。我们判
定连用式成立的标准是是否有例可循,也不能忽略一个问题:为何连用式在这句
话中可行,在那句话中不行?故连用式的成活受语言环境的管控。
围绕“平列标记、连用顺序、所联小句”,归纳出了制约连用式成立的因素:
语音、语义、格式、语序、使用频率、语法化程度、语体。

6.1.1 语音因素

语音上,主要是连用式的音节数量、音节结构、间隔成分的音节长度等制约。
1.两个多音节标记连续连用不合适。如:
(1)一方面需要稀释作为分子的债务,与此同时,另一方面控制政府债务增
长。
(2)*一方面需要稀释作为分子的债务,与此同时另一方面控制政府债务增
长。
例(1)“与此同时另一方面”不成立,两个标记之间无逗号停顿,过于紧凑,
难以贯气,若加上逗号停顿,如例(2),则连用式能成立。
2.1+3、1+4 音节结构的连续连用式,节奏不合适,尤其是 1+4 音节结构大多
不成立。二者均少于 3+1、4+1 的连用式。如:

67
(3)既一方面深沉地责难自己,另一方面又狂妄地瞧不起他人。
(4)领导机关为掌握情况而设立的统计报表要减少到最低限度,也与此同时,
必须设立的一般三总部大兴学习和调研之风。
例(3)的“既一方面”是 1+3 结构,节奏稍显别扭,与其后的“另一方面又”
也不对称,但如果非要说成“既一方面”,也不是不行,只是“一方面既”更合适。
例(4)的“也与此同时”是 1+4 结构,节奏比 1+3 结构的连用式更不适,只有少
数几例可循,它往往是以 1+4 结构的“与此同时也”形式出现。
3.间隔连用式的间隔成分为非平列项时,间隔成分过长不合适。如:
(5)科学既会一方面给发展带来恩惠,也会因为缺乏规范给人类带来损伤。
(6)*科学既在很大程度上一方面给发展带来恩惠,也会因为缺乏规范给人
类带来损伤。
例(5)的助动词“会”比例(6)的“在很大程度上”短,显然,后者令人
语感不适。所搜集到的“既……一方面”连用式,间隔成分也多为 1~2 个音节的助
动词。
4.间隔成分为平列项时,平列项过长不合适。如:
(7)这种方法既简单又准确,同时还一劳永逸。
(8)*既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词汇量又在短时间内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还有
利于流畅地阅读英语文献。
与例(7)相比,例(8)平列项过长,形成紧缩句后,语势紧促,难以一气
呵成,显得十分冗长局促,如果用逗号加以停顿,形成两个分句,语气则舒缓许
多。
5.受语音同形删略规则(司富珍 2005:56)制约。如:
(9)必须在控制非农建设用地供应总量上做文章,与此相应,同时土地利用
必须走节约、挖潜的路子。
(10)*三条人影射入义堂,与此同时,同时堂内八盏灯笼点燃。
上例中“与此相应”能与“同时”连用,而与之类似的“与此同时”不能与
“同时”连用。若后分句为“与此同时,堂内八盏灯笼同时点燃”,则复句可说。

6.1.2 语义因素

语义方面,包括标记的语义兼容性和平列项的语义兼容性。和语义兼容相反,
语义不兼容是指两个标记或平列项的语义矛盾、相同或过于相近,一般难以相互
补充而共容。具体如下:
1.语义矛盾的拟式不成立。如:
68
(11)论题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还不乏新颖性。
(12)*论题既有深度此外有广度,还不乏新颖性。
上例中,“既”表示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将其包括在内,“又”含有包括之
意,二者语义相近,能连用,而“此外”表示排除在界限外,与“既”的语义相
反,则无法连用。
2.语义和语形相同的拟连续连用式不成立。如:
(13)吸血鬼和狼人乃天敌,也亦为爱人。
(14)*吸血鬼和狼人乃天敌,也也为爱人。
例(13)构成连续连用式的两个语素完全相同,不能连用。“也”“亦”除
了语体色彩义不同,基本意义相同,可语形不同,对二者连用就宽容一些,故例
(14)可说。
3.两个相同的平列标记间隔连用,若间隔成分为非平列项,拟间隔连用式不
成立;反之,可能成立。如:
(15)它又轻又结实,还不会被虫蛀蚀。
(16)*它又十分又结实,还不会被虫蛀蚀。
例(15)间隔平列项,例(16)间隔助动词“十分”,为非平列项,所以是
两个“又”联结一个平列项,语义重复,故前者成立,后者不成立。若例(16)
前分句改为“既轻既结实”,也不成立,故只有由紧缩式形成,且间隔成分为非
平列项,连用式才能成立。
4.包含[界限以外]义位的关联标记不可以连续连用。如:
(17)新闻媒介一方面要“上情下达”,另一方面要“下情上达”。
(18)*新闻媒介一方面要“上情下达”,此外另一方面要“下情上达”。
例(18)“此外、另一方面”都有共同的义位[界限以外],“此外”表示排除
在先行句所说的事物或情况之外,“另一方面”表示排除在所说方面之外,二者
不能连用。
5.两个标记所联结的平列项语义性质矛盾不连用。如:
(19)那个人一面追忆善兰,一面边发出阵阵阴森恐怖的笑声。
(20)*那个人一方面追忆善兰,一方面边发出阵阵阴森恐怖的笑声。
上例中,“一方面”联结抽象意义的情况,强调空间并存,“一面”“边”
都联结具体的动作,强调时间并存,故例(19)成立,例(20)不成立。
6.易生歧义的连用式与所要表达的语义内容可能冲突而不成立。如:

69
(21)我爱我的家庭,同样喜欢我的工作。①
(22)?我爱我的家庭,也同样喜欢我的工作。
(23)我爱我的家庭,同样也喜欢我的工作。
例(21)“同样”有歧义,可能是平列标记联结两个小句,也可能是做状语
修饰“喜欢”的程度。例(22)中的“同样”似乎还是易生歧义,但例(23)
“同样”与“也”先后连用,无此歧义,“同样”只担任平列标记角色。

6.1.3 格式因素

1.固定配用格式中的标记难以生成连用式。如:
(24)生也好不生也罢,都值得尊重与祝福。
(25)那里又可以玩又可以吃,还有牛套杯送。
例(24)的“……也好,……也罢”和例(25)的“又……又……”是固定
配用格式,两个标记相互依存度高,不能省略其中任意一个,也不能随意在中间
插入其他标记。
但是,“又……又……”等之前可以插入其他标记。如:
(26)既又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痛苦,又有利于检操作。
(27)既也没景色看,也没地方住!
上例中,“又……又……”“也……也……”未被离析损坏内部格式,故而
成立。
2.对于 AB/A……B 连用式,B 是后标中的项首标记②时,受 B 单用时的基式
制约,连用式一般不成立。如:
(28)我从来没抓到过娃娃,以及我去了三次 ktv 都没点到过里面的歌。
(29)*我从来没抓到过娃娃,同时以及我去了三次 ktv 都没点到过里面的歌。
例(28)是“以及”单用时的基式运用,它是后标中的项首标记,前面不会
插入其他标记,故例(29)不成立。
3.A 和 B 分别是前标 λa 和后标 λb 时,除非形成紧缩形式,否则无法连用。
对于 A 和 B 分别是 λb 和 λa 时,连用式不成立。如:
(30)既可以内搭还可以套 t 恤穿,还能单穿。
(31)*既还/还既可以内搭,还能单穿。


引自陈一、梁晓玲(2016:66)《类同义“也”“同样”“还是”的异序并用》一文的例句。

根据平列标记与主、谓之间的位置关系,平列标记可分为三类:一为项首标记,是位于主语前的平列标记,
如:以及;二为项内标记,是位于“主语后,谓语前”的平列标记,如:还;三为项尾标记,是位于谓语后
(句尾)的平列标记,如:也好。即使分句无主语,这些标记的先后顺序都为项首标记、项内标记、项尾标记。
70
如例(30)、例(31),λa“既”和 λb“还”只能分别联结前后两个不同的
关联项,不能联结同一关联项,故 λaλb 式不成立。“还既”类 λbλa 式也是如此。
4.A 和 B 分别是前标 λa 和前或后标 λc,除了“也好、也罢”受固定配用格式
制约不成立,其余均成立,如例(32)。A 和 B 分别是 λc 和 λa 时,只有“一方面”
和“既”连用,如例(33)。
(32)既可以一边放音乐,又能一边录音。
(33)它一方面既(*又既)是科学,另一方面又具有人文学科的功能。
由例(33)可知,“又既”连用不成立,可能因为单音节副词只能附谓不能
离谓。
5.A 和 B 分别是后标 λb 和前或后标 λc 时, λb 为“此外”一类标记时不连用。
当 A 和 B 分别为 λc 和 λb 时也是如此。如:
(34)一边吃,还一边(*此外一边)说。
(35)一边念,一边还(*一边此外)做着。
上例中“此外”前后往往有停顿,联结长分句,结构松散,而“一边”复句
结构紧凑。
6.紧缩格式制约连用式成立。如:
(36)一方面安慰自己,一方面鼓励他人。
(37)也不能洗澡也不能换衣服,也不会想要洗澡换衣服。
例(36)“一方面……一方面……”类一般不紧缩成连用式,例(37)紧缩
格式“也……也……”不能再插入其他关联标记。
7.语形相同标记连续连用不成立,也是一种格式不兼容。如例(13)(14)。

6.1.4 语序因素

1.如果同一分句内的两个标记连用,遵循项首标记、项内标记、项尾标记的
先后顺序,则连用式成立;否则,连用式不成立。三类标记两两组合遵循上述顺
序,则连用顺序正确,连用式可能成立,记为“+”;反之,连用顺序不正确,连
用式一定不成立,记为“-”。如表 6.1。
如表所示,“项内+项首”顺序连用式不成立。同一个分句里,项内和项首的
标记连用遵循这样的顺序规则:项首标记在前,项内标记在后。如:
(38)光有能力是不够的,与此相应还必须要有旺盛的购房需求。
(39)*光有能力是不够的,还与此相应必须要有旺盛的购房需求。

71
上例中,“与此相应”是项首标记,“还”是项内标记。按例(39)的“项
内+项首”顺序连用时,如果补上主语“人们”,“与此相应”位于主语前,若所
补主语在连用式前,排斥“与此相应”;“还”位于主语后、谓语前,若所补主
语在连用式后,则排斥“还”;若所补主语在中间做间隔成分,仍排斥“与此相
应”。故不存在“项内+项首”式。同理,“项尾+项首”“项尾+项内”也不成立。

表 6.1 项首、项内、项尾位置的标记连用顺序正确性
连用顺序 正确与否
项首+项内 +
项内+项首 -
项首+项尾 +
项尾+项首 -
项内+项尾 +
项尾+项内 -
2.前标只能出现在前项,后标只能出现在后项,前标、后标顺序不可互易,
故为“前标+后标”语序,连用式成立,如例(30)的“既……还”;否则,连用
式不成立。如例(31)的“还既”。

6.1.5 使用频率

单标的使用频率会影响其连用式的使用频率,使用频率低的单标,导致连用
式的使用频率更低,或理论上成立却无语例。如:
(40)国学复兴的思潮高涨,与此相应也出现了提倡医学应归于古代中国医
学根本的家。
(41)“一费制”减轻了家长的负担,与此同时也加重了老师的责任。
例(40)“与此相应也”的语例在 BCC 语料库中只有 2 个,正是“与此相应”
只有 458 个。例(41)“与此同时也”有 95 个,是因“与此同时”约有 3 万个。

6.1.6 语法化程度

标记的语法化程度低,其连用式只有少数有例可循。如:
(42)一方面朋友圈窄,又一方面又没有好的货源。
(43)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
例(42)中“又一方面又”仅有两例,“又一方面”不到 40 个,相当于一个
二项连用式的初步语法化,其他如“又一方面也”的连用式无例可循。类似的
“另一方面又”却十分丰富,如例(43),在 BCC 语料库,关联标记“另一方面”

72
约 5 万个,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又一方面”,说明“另一方面”已高度语法化,其
他如“另一方面也”的连用式多有例可循。

6.1.7 语体因素

如果两个标记均可用于 A 和 B 两种语体,或均只能用于 A 语体,或均只能用


于 B 语体,二者语体兼容,而只能用于 A 语体和只能用于 B 语体的两个标记则语
体不兼容。如:
(44)一头虚报产量,一头又搞公共食堂。
(45)*一头虚报产量,一头亦搞公共食堂。
例(44)“一头又”成立,例(45)“一头亦”不成立。“亦”基本只能用
于书面语,普通话中常见,金鑫(2007:19)指出关联标记“一头”主要见于近
代汉语的白话作品,现代的吴方言和粤方言保留“一头”做关联标记的用法。故
语料库中“一头亦”无例可循,故不成立。

6.2 制约因素等级分析

复杂适应系统的动态机制远非单个因素决定,而是多个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连用式的形成受各因素制约,各因素之间又存在竞争。有的因素竞争能力大,对
连用式成立与否起最重要的作用,有的因素竞争能力小,对连用式成立与否的作
用没那么大。所有因素之间又彼此互动,彼此渗透,最终产生一个螺旋向上扩展
的结构。例如,说话人侧重话语产出的经济性,便缩减语音以达到经济目的;听
话人倾向于理解的突显性或明晰性,故要求说话人细致说明。因此,语言可能在
交际双方的矛盾利益下催生。连用式的产生和变化亦是如此。所以,我们在尽可
能全面描摹相关制约因素的同时,还要尽可能阐述具体制约因素之间的等级关系
或辖制关系,其中最高的第一等级的因素基本能迅速快速便捷地预测一个连用式
成立与否,如果第一等级无法预测,则结合第二等级再度计算连用式成立与否,
其他依次类推。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进行数据挖掘(Data Mining,DM),通过分
析庞大的数据库,发现制约因素的等级排列。
数据挖掘技术主要有集合论法、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算法、遗传算法、
神经网络方法等。本文选用的是随机森林算法。随机森林的基本单元是决策树
(decesion tree),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决策树。

6.2.1 决策树介绍

决策树(decesion tree)能利用信息论中的信息增益(information gain)寻找


73
出训练集(train set)中具有最大信息量的制约因素, 建立决策树的根节点(root
node),再根据该制约因素的不同取值建立树的分枝, 然后在每个分枝重复递归
建立树的下一个节点和分枝的过程。所以,决策树由根节点(第一个选择点)、
非叶子节点与分支(中间过程)、叶子节点(决策结果)组成。构造决策树主要分
两步:①树的生成, 开始时所有的数据都在根节点, 然后根据设定的标准选择制
约因素, 用不同的制约因素递归进行数据分割。②树的修剪, 就是除去一些可能
是噪音或异常的数据。
如何确定决策树的根节点呢?衡量根节点的标准是信息增益率(information
gain ratio)。信息增益率衡量标准是对信息增益标准的完善,前者是 C4.5 算法用来
判断是否用该因素划分训练集的标准,后者是 ID3 算法采用的标准。信息增益代表
了在一个条件下,信息不确定性减少的程度。信息增益等于信息熵和条件熵之差。
1.信息熵
所谓信息熵(entropy),即随机变量的不确定程度(纯度)和事件的概率分布
均匀程度的一种度量。事件的概率分布越均匀,事件的结果就越难猜测,事件结
果的不确定性就越大,因此熵在信息论中是信源的不确定性的度量,陈运(2009:
15)将其定义为信源各个离散消息的自信息量的数学期望(概率加权的统计平均
值),即信源的平均信息量,一般称为信源的信息熵,记为 H(p)。随机变量为同一
类别,即确定程度非常高,熵最低。信息熵的计算公式如下:
𝐻(𝑝) = − ∑𝑛𝑖=0 𝑝𝑖 𝑙𝑜𝑔 𝑝𝑖 (公式 6.1)
p 代表随机变量,pi 代表随机变量发生的概率。𝐻(𝑝)和 p 的关系如下图:

图 6.1 信息熵曲线图

根据上图,一个事件的概率为 0.5 时,熵值最大,事件最不确定能否发生;当


概率越接近 0 或者接近 1 时,熵值越小,接近于 0,事件越确定不发生或能发生。
比如抛硬币,当硬币均匀时,出现正面或反面的概率均为 0.5,人们无法确定最终

74
结果为正面还是反面,此时熵值最大。但硬币不均匀,出现正面或反面的概率十
分大时,结果都很确定,熵值就变小了。
2.条件熵
所谓条件熵,在已知随机变量 Y 的条件下,随机变量 X 的不确定性。条件熵
的计算公式如下:
𝐻(𝑌|𝑋) = ∑𝑥∈𝑋 𝑝(𝑥)𝐻(𝑌|𝑋 = 𝑥) (公式 6.2)
比如,假设已知如下关于制约连用式成立条件的数据表:

表 6.2 制约连用式成立条件数据样表
序号 语义 语体 格式 语序 语音 使用频率 语法化程度 成立与否
1 兼容 兼容 兼容 正确 合适 低 高 成立
2 兼容 不兼容 兼容 正确 不合适 高 高 成立
3 兼容 兼容 兼容 不正确 合适 低 高 成立
4 兼容 兼容 不兼容 正确 合适 高 低 不成立
5 不兼容 不兼容 不兼容 不正确 不合适 高 高 成立
6 不兼容 不兼容 不兼容 正确 合适 高 高 成立
7 不兼容 不兼容 不兼容 不正确 合适 高 高 成立
8 不兼容 兼容 不兼容 正确 不合适 高 低 不成立
9 不兼容 兼容 兼容 不正确 不合适 低 高 不成立
10 不兼容 兼容 不兼容 正确 合适 低 低 不成立
11 不兼容 兼容 不兼容 不正确 合适 低 高 不成立
12 不兼容 兼容 兼容 正确 不合适 低 低 不成立
设随机变量 Y={成立,不成立},训练集中共 6 个连用式不成立 ,6 个连用式
成立,不成立的个数为 1/2,成立的个数为 1/2,此时信息熵值最大,Y 的信息熵的
计算如下:
𝐻(𝑌) = −1/2𝑙𝑜𝑔1/2 − 1/2𝑙𝑜𝑔1/2 ≈ 0.1505 + 0.1505 = 0.3010
为了减少熵值,我们选取另一随机变量 X,X 可以有多个取值,我们选取语义
变量。那么,X={语义兼容,语义不兼容},当 X=语义兼容时,满足条件的连用式
有 4 个,这 4 个中,成立的 3 个,占 3/4,不成立的 1 个,占 1/4。那么语义兼容
时,Y 的条件熵的计算如下:
𝐻(𝑌|𝑋 = 语义兼容) = −3/4𝑙𝑜𝑔3/4 − 1/4𝑙𝑜𝑔1/4 ≈ 0.0937 + 0.1505 = 0.2442
𝑝(𝑋 = 语义兼容) = 4/12 = 1/3 ≈ 0.3333
同理,当 X=语义不兼容时,满足条件的连用式有 8 个,这 8 个中,成立的 3
个,占 3/8,不成立的 5 个,占 5/8。那么语义不兼容时,Y 的条件熵的计算如下:

75
𝐻(𝑌|𝑋 = 语义不兼容) = −3/8𝑙𝑜𝑔3/8 − 5/8𝑙𝑜𝑔5/8 ≈ 0.1597 + 0.1276 = 0.2873
𝑝(𝑋 = 语义不兼容) = 8/12 = 2/3 ≈ 0.6667
设M = 𝐻(𝑌|𝑋 = 语义兼容), N = 𝑝(𝑋 = 语义兼容),
P = 𝐻(𝑌|𝑋 = 语义不兼容), Q = 𝑝(𝑋 = 语义不兼容),
那么,在已知语义的条件下的条件熵为:
𝐻(𝑌|𝑋 = 语义) = 𝑀 ∗ 𝑁 + 𝑃 ∗ 𝑄
= 0.3333 ∗ 0.2442 + 0.2873 ∗ 0.6667
≈ 0.2729
3.信息增益
熵表示事件的不确定性,因此,消除熵可以增加事件的确定性。在某条件下
对事件分类前后所消除的熵,就是信息增益。它增加了分类的确定性,能使每个
分支纯度更高。比如,用语义来对成立和不成立的连用式进行分类,不确定性就
会减少,不确定程度减少了多少就是信息的增益。也就是说,未知任何条件的熵
值和已知某条件下的熵值之间的差值,即“信息增益”。故“信息增益=信息熵−
条件熵”。已知语义后,连用式成立与否的信息增益的计算如下:
信息增益=信息熵−条件熵=H(Y) −H(Y|X=语义)=0.3010−0.2729 = 0.0281
由此我们知道,任意选择一个连用式,在未知其语体、语义、格式、语序、
语音、使用频率、语法化等因素的前提下,该连用式成立与否的不确定程度为
0.3010。当已知连用式的语义因素后,不确定程度减少了 0.0281,是原来的 9.34%,
若与不确定程度减少 50%以上的因素比,语义因素则不是制约连用式成立与否最
重要的因素。
4.信息增益率
信息增益率是信息增益的一个标准化处理。信息增益虽能进行分类,却有一
定缺陷:如果各个属性的值的个数比较类似,缺陷并不明显,比如根据使用频率、
格式等属性判断连用式是否成立,如:使用频率={高,低},格式={兼容,不兼
容},属性值都只有两个,划分属性后信息有一定增益。如果各个属性的值的个数
差异比较大,信息增益则只向值个数多的属性。假设“序号”为制约连用式的因
素,则序号={1,2,3,4,5,6,7,8,9,10,11,12},格式={兼容,不兼容},
序号属性值有 12 个,格式只有 2 个。用“序号”划分连用式时,每一个连用式为
一类(一个分支),信息增益自然最大,但这不能反映决策树的泛化能力。
信息增益率能弥补信息增益偏向值个数多的属性的缺陷,即能“惩罚”值多
的属性。信息增益率还有其他优点,如毛国君(2005)所陈述的“在树构造过程

76
中进行剪枝, 以避免树的过度拟合”等 6 条优点。信息增益率的公式如下:
𝐺𝑎𝑖𝑛(𝑋,𝐴)
𝐺𝑎𝑖𝑛𝑅𝑎𝑡𝑖𝑜(𝑋, 𝐴) = (公式 6.3)
𝐼𝑉(𝐴)

𝐼𝑉(𝐴) = − ∑a∈𝐴 𝑝(𝑎|𝐴)𝑙𝑜𝑔𝑝(𝑎|𝐴) (公式 6.4)


X 表示原数据集, IV: (intrinsic value),表示属性的固定值,p(a|A) 表示 a 在 A
中占得比例。
IV 的公式与熵的公式十分相似,由熵的性质可知,属性 a 的只含有少量取值,
纯度就比较高,熵越小;否则,相反。所以这里值的个数越多 IV(A)越大,对于信
息增益率来说,分母越大值越小,所以信息增益率可以起到“惩罚”值个数多的
属性的目的。
不过,信息增益率偏向取值比较少的属性,因此,C4.5 算法采用信息增益率
作为分类标准时,先将信息增益低于平均水平的属性剔除掉,然后从剩下的候选
属性集中选择信息增益率最高的属性作为根节点,这是信息增益和信息增益率的
一种中和。
判断一棵决策树的好坏,便是根据信息增益率,信息增益率能控制不合理的
单个数据分为一类。因此,本文选用的是 C4.5 算法。
5.预剪枝
决策树存在较大的过拟合风险。理论上,决策树可以完全分开样本数据,可
过拟合风险就会增大,使得模型的泛化能力极差。所以,在构造决策树的过程中,
需要进行预剪枝,比如提前停止。提前停止的方法 一 是 限制深度,如只构造到两
层就停止;二是限制叶子节点个数,如叶子节点个数超过某个阈值就停止。
总之,决策树方法是利用信息论原理对大量实例的制约因素进行信息量分析,
计算各制约因素的信息增益率,找出反映类别的重要制约因素,具有建立的决策
树少、分类准确率高、生成的规则简单等特点,十分适合分析制约因素的等级。

6.2.2 实验过程

进行完整的数据挖掘有 4 个要求:确定变量、数据准备、数据挖掘、结果分析。
1.确定变量
根据连用制约因素分析可知,影响平列标记连用式的因素包括使用频率、语
体、格式、语义、语序、语音、语法化等,据此建立的连用式制约因素数据库含
有序号、使用频率、语体、格式、语义、语序、语音、语法化、成立与否等字段。
2.数据准备
连用式制约因素数据库中,序号代表连用式,0 和 1 的赋值如表 6.3。

77
表 6.3 相关字段的赋值
值 使用频率 语体 格式 语义 语序 语音 语法化 成立与否
0 高 兼容 兼容 兼容 正确 合适 程度高 不成立
1 低 不兼容 不兼容 不兼容 错误 不合适 程度低 成立
对连用式制约因素数据库进行量化、转换、集成,得到相应的数据库,部分
展示如表 6.4。

表 6.4 连用式制约因素数据
序号 使用频率 语体 格式 语义 语序 语音 语法化 成立与否
1 0 0 0 0 0 0 0 1
2 0 0 0 0 1 1 0 1
3 0 0 0 0 0 0 1 1
4 0 0 1 0 1 1 0 0
…… …… …… …… …… …… …… …… ……
…… …… …… …… …… …… …… …… ……
879 0 0 1 1 1 0 0 0
880 1 0 1 0 1 1 0 0
881 1 0 1 0 0 0 1 0
882 1 0 0 0 0 0 1 0
3.数据挖掘
随机森林的基本单元是决策树。本文应用 C4.5 算法建立决策树,过程如下:
(1)为充分利用样本数据并得到泛化能力更强的决策树, 882 个连用式的数
据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两部分,其中训练集数据占 75%,测试集数据占 25%。
(2)在训练集上通过随机选取特征、随机选取样本的双随机操作进行 5 折交
叉验证(5-fold Cross Validation),为防止过拟合,我们把决策树的深度限制为 3,
构造出 200 棵决策树,预测结果以 200 棵决策树的众数决定。通过计算,影响平列
标记连用的几个制约因素的重要性如表 6.5 所示。语体因素、语法化程度的相对重
要性均只有 1%,语音因素、语序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均只有 2%,基本上可以忽略。
相对重要的是前 3 个制约因素:格式因素、使用频率和语义因素。
具体来说,每个影响因素有两个变量,比如格式因素,分为不兼容和兼容,
格式不兼容在所有变量中的重要性比重占到了 46%,格式因素在所有变量中的重
要性比重占到了 32%,那么格式因素这一个变量在所有变量中的影响比重总共就
是 78%,其影响力处于绝对优势的第一位。同理,使用频率在所有变量中的重要
性占到了 12%。以此类推,各变量的重要性程度排序最终为:
格式因素>使用频率>语义因素>语序因素、语音因素>语体因素、语法化程度

78
表 6.5 制约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Number Variable Importance
Variable1 格式兼容_不兼容 0.46
Variable2 格式兼容_兼容 0.32
Variable3 使用频率_低 0.06
Variable4 使用频率_高 0.06
Variable5 语义兼容_兼容 0.04
Variable6 语体兼容_不兼容 0.01
Variable7 语序正确_不正确 0.01
Variable8 语序正确_正确 0.01
Variable9 语音合适_不合适 0.01
Variable10 语音合适_合适 0.01
Variable11 语法化程度_低 0.01
Variable12 语体兼容_兼容 0.0
Variable13 语义兼容_不兼容 0.0
Variable14 语法化程度_高 0.0
各变量的相对重要性更容易从视觉上感知,如图 6.2:

图 6.2 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条形图

根据以上数据,我们构建决策树,格式兼容为根节点,使用频率、语义兼容、
79
语序正确、语音合适、语体兼容、语法化程度为非叶子节点,根据信息增益率依
次构建分枝。同时,考虑到样本偏少,不宜分出过多的节点和分枝,故通过控制
决策树深度的方法对其进行预剪枝。我们构建了 2 棵决策树,一颗深度为 3,一颗
深度为 5。当限制决策树的深度为 3 层时,决策树如下图 6.3:

图 6.3 一棵深度为 3 的决策树

从图 6.3 可以看出,格式不兼容作为信息增益率最大的变量被用于根节点,按
格式不兼容是否小于等于或者大于 0.5,总样本被拆分为两个节点,左边的节点使
用频率高,右边的节点使用频率低。与未拆分的总样本的信息增益率相比,确定
性明显提高。随后,又按使用频率是否小于等于或者大于 0.5 进行第二次拆分。左
边的节点被拆分为语音合适、语法化程度低两个节点;右边的节点被拆分为语义
不兼容和另一个节点。
总之,格式不兼容、使用频率、语音合适、语法化程度低、语义不兼容这 5 个
变量之间存在内在关联。
因此,根据图 6.3,格式不兼容、使用频率、语音合适、语法化程度低、语义
不兼容对连用式成立与否的重要比较大。
第三,决策树构建好以后,通过决策树验证测试集,得出测试集的准确率
95.14%,准确率属于较高水平。因此,前面的制约因素的重要性排序基本正确:
格式因素>使用频率>语义因素>语序因素、语音因素>语体因素、语法化程度

6.2.3 描述分析

对于制约因素序列,分析如下:
1.“格式”为最高制约因素,一般来说,成立的连用式均不得违反,制约范围
最广。如:
(46)*刑军也好,另外隐秘机动队也好,都是看牌不看人的。
上例中“……也好……也好”是固定搭配,格式中间无法插入其他标记,因
80
而即使“另外”“也好”使用频率高、语义兼容、语序正确、语音合适、语体兼
容、语法化程度高,却由于违反最高制约因素,该连用式不成立。
2.“语法化程度、语体”是最低制约因素,对连用式的制约性相对较弱。如:
(47)一方面既想力矫直译之弊,又一方面又想不离开原文。
(48)营销班子一头要抓住药品的商品属性,一头又要联接医患双方。
“又一方面”的语法化程度低,使用频率也低,其连用式只有“又一方面又”
一个有例可循,如例(47),“又一方面也”等无例可循,却都可类推成立,
“语法化程度”无法制约其一定不成立。“一头”主要见于方言口语中,受“语
体”制约,只搜到一个连用式“一头又”,如例(48),“一头也”等都可类推
成立,“语体”也无法制约其一定不成立。
3.相邻或间隔的两个因素用于甄选拟式时,都应优先考虑序列左边因素。如:
(49)警队必须配合司法改革,与此同时亦必须配合时代的变迁。
(50)每一次的变化皆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与此同时亦对之造成深远影响。
上例中,“与此同时亦”语义兼容、语序正确、语音合适、语体兼容、语法
化程度高、使用频率高,如果前分句不包含“既”“亦”等标记与连用式中的
“亦”呼应,二者格式兼容,可连用。
“与此相应亦”可类推成立,但无例可循归为不成立,是因“与此相应”使
用频率低,而非格式不兼容。所以,只有满足格式要求,才能进入后面制约因素
的筛选。
4.一个连用式可能违反多个制约因素。当连用式违反多个制约因素,即使未
违反最高制约因素,该连用式也一定不成立。如:
(51)一头减轻课业负担,一头又(*一头亦)加重课外活动的负担。
上例的“一头亦”同时违反“使用频率”和“语体兼容”不成立。
5.当连用式违反“格式”或“使用频率”任意一个,连用式基本不成立,但
有时只违反二者以外的某一个因素,连用式也不成立,如:
(52)迎桐一边既(*边既)要忙着阻挡他的双手,一边又要问道……
(53)女孩告诉我不可能,还一方面(*还有时一方面)接受我的好。
例(52)、例(53)分别仅因违反“语音”“语序”不成立,不像只一个格
式因素常常就能“一锤定音”,语音因素和语序因素只偶尔决定连用式成立,制
约力较弱。没有仅因违反“语义”“语体”或“语法化程度”而不成立的连用式。

81
6.3 小结

制约平列标记连用式的因素分布于语音、语法、语义、语用等各个层面,通
过从语言内部考察制约连用的因素,由此发现语体、语义、格式、语序、语音、
使用频率、语法化程度等因素协同制约连用式的成立。
有的制约因素是多个具体的制约因素的集合,如语义因素除了连用平列标记
的语义矛盾、相同或过于相近三方面,还包括平列项的语义性质的兼容性。只有
语体、使用频率和语法化程度三个制约因素内部简单,不是多个具体的制约因素
的集合。
影响平列标记连用的制约因素有多个,且每一个制约因素的重要程度也各有
差异,通过考察,平列标记连用的制约因素的重要性排列顺序由强到弱为:
格式因素>使用频率>语义因素>语序因素、语音因素>语体因素、语法化程度
不过,人们的认知特点、语言的经济性要求、语言环境的影响等难以使用数
据衡量的因素,可能也对连用式的成立产生重要作用。

82
结 语

本文主要研究二分平列复句中平列标记的二项连用,即在同一个分句中用上
两个表平列关系的关联词语,其中连用的平列标记处于同一关系层次,辖域大致
相同。基于 BCC、CCL 语料库,运用“小三角”、随机森林算法等理论和方法,对
该类连用式的形式、语义、语用、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
(一)基本结论
本文的主要观点及结论如下:
其一,关于平列标记和平列标记二项连用的定义。首先,平列标记用于联结
两个或多个小句,这些小句表示同时存在或发生,或交替反复发生的事情、情况、
动作、性质或状态,为平列标记的关联项,各项之间无主次之分,地位平等。其
次,研究目的不同,不同的学者对连用界定的角度也就不同,有的“连用”与
“叠用”相混,有的与“套用”相混。本文所指的平列标记的二项连用,是在同
一个分句中用上两个表平列关系的关联词语,其中连用的平列标记处于同一关系
层次,辖域大致相同。为了更加全面深刻理解本文研究对象,对此做出了以下限
制:(1)仅研究二分平列复句,不研究多分平列复句。(2)仅研究平列标记的连
用,不研究平列标记与其他类型标记连用。(3)仅研究同一分句的平列标记连用,
不研究不同分句的平列标记的连用。(4)仅研究二项平列标记连用,不研究三项
或四项平列标记连用。(5)仅研究同一层次的二项平列标记连用,不研究不同层
次的二项平列标记套用。(6)连用式中的平列标记应属于本文所定平列标记系统,
不属于本平列标记系统的平列标记如果连用,如无特殊需要,则暂不讨论。
其二,关于平列标记系统和平列标记句法特征。首先,从发展的角度看,平
列标记是一个动态的、可变的范畴,必须依据相关标准,筛选建立平列标记系统。
本文的平列标记系统包括以下标记:既、以及、此外、另外、同时、还、与此同
时、与此相应、又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又、 亦、边、一边、一面、一方面、
一头、除了、也好、也罢,共 21 个。其次,平列标记是构成连用式的重要成分,
平列标记本身决定其连用能力,故有必要全面分析平列标记的句法特征。根据在
复句中的位置,平列标记分为平列前标 λa、平列后标 λb、平列前或后标 λc。λa 只
有 1 个“既”,λb 包括“以及、此外、另外、同时、还、与此同时、与此相应、又
一方面、另一方面”共 9 个,λc 包括“也、又、 亦、边、一边、一面、一方面、
一头、除了、也好、也罢”共 11 个。根据能否配套使用,分为单用和配用。没有
只 能 单 用的平列标记,只能配套使用的格式是: 又…… ,又…… ;也 ……,

83
也……;……也好,……也好;……也罢,……也罢;既……,也/又/亦/同
时……,其余既可以单用,又可以配用。根据词类和词形强度,平列标记的关联
强度分为 6 个等级,双音节连词“以及、此外、另外、同时”的关联强度较强,单
音节副词“既、也、又、还、亦、边”的关联强度较弱。
其三,关于二项平列标记连用式的形式。按照二项平列标记连用模式,21 个
平列标记共能构成 882 个拟二项连用式。经过语料库统计分析,共 208 个平列标记
二项连用式成立。我们从连用标记的数量、在复句中的位置、两个标记之间的距
离等角度,分析了这些平列标记连用式的形式及类型。
首先,根据连用标记的数量,连用式可分为二项连用式和多项连用式。多项
连用式以三项连用式和四项连用式为主,尚未发现其他多项连用式,典型的(非
紧缩形式形成的)多项连用式包含二项连用式,即典型的(非紧缩形式形成的)
多项连用式在二项连用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如果三项平列标记连用式 λ1λ2λ3 成
立,则二项连用式 λ1λ2、λ1λ3、λ2λ3 成立。但是,二项连用式 λ1λ2、λ1λ3、λ2λ3
成立,三项连用式 λ1λ2λ3 不一定成立。
其次,根据连用式在前后分句的分布,可分为只用于前分句的前项连用式、
只用于后分句的后项连用式、前后分句都可使用的前后皆可式。三类连用式的数
量由多到少排序为:后项连用式>前项连用式/前后皆可式。其内部特征如下:(1)
前项连用式的基本形式是:λaλc/λa……λc 或 λcλa /λc……λa。具体来说,一般构成
前项连用式的一个标记是平列前标 λa,另一个标记是平列前或后标 λc。前项连用
式 λ1λ2 往往有与之配用的后项连用式 λ3λ4(λ1, λ2, λ3,λ4∈{λa,λb,λc},且 λ1, λ3=λa
或 λb 时,λ2,λ4≠λa),形成“λ1λ2……,λ3λ4……”搭配结构,或者后分句至少有
一个平列标记与前项连用式中的一个标记配用。(2)后项连用式的基本形式是:
λbλc/λb……λc(λc≠除了)、λcλb/λc……λb(λc≠除了)、λb1λb2/λb1……λb2。具
体来说,后项连用式不包含平列前标 λa,包含一个平列后标 λb 和一个平列前或后
标 λc 的连用式、包含两个不同平列后标 λb 的连用式均为后项连用式。也可以说,
只要包含一个 λb 和一个 λc,或只要包含两个不同的平列后标 λb,该连用式就是后
项 连 用 式 。(3) 前 后 皆 可 式 的 基 本 形 式 是 :λbλc/λb… …λc(λc= 除 了 ) 或
λcλb/λc……λb(λc=除了)或 λa……λb 或 λc……λc 或 λc1λc2。可见,前后皆可式
总体分三类:λc 为“除了”的 λbλc/λb……λc 或 λcλb/λc……λb 连用式、因紧缩形
成的 λa……λb 连用式、由“λc1……,λc1……”“λc2……,λc2……”(λc1 和 λc2
是不同的 λc)套合形成的连用式 λc1λc2。
最后,根据连用标记的距离,即位于同一分句的两个标记之间是否存在间隔

84
成分,连用式可分为间隔连用式 λ1λ2 和连续连用式 λ1……λ2。二者之间不是一一
对应的关系,且连续连用式的数量多于间隔连用式的数量。对于间隔连用式,其
间隔成分主要是表停顿的逗号、做主语的名词和代词、做状语的能愿动词和副词
等。由于紧缩形式生成的二项连用式无法连续连用;受单音节副词只能附谓不能
离谓的音节组合制约;结构大开大合,非顿不可;修辞上的顿挫取势,凸显衔接
功能,间隔连用式顺势而生。对于连续连用式,一般来说,构成连用式的平列标
记数量越多,连续不间断连用的概率也就越低。所搜集的四项连用中,无连续连
用式。有的二项连续连用式比较整齐,有规律可循,但有的却比较复杂。
其四,关于二项平列标记连用式的语义类型和语义功能。首先,通过观察成
立的平列标记连用式,我们归纳出了连用式的语义类型。按照不同的标准,连用
式分为不同的语义类型。一方面,根据连用标记理性意义的相同程度,分为语义
完全相同的连用式和语义部分相同的连用式。语义完全相同的连用式有 3 个:也亦、
亦也、既又,其余均为语义部分相同的连用式。另一方面,根据连用标记的意义
来源,分为“甲标记的意义+乙标记的意义”型和“甲标记的格式意义+乙标记的
意义”型。
其次,连用式具有 5 个功能:强调功能、标明主次、标明辖域、严密表义、凸
显并列。(1)关于强调功能。由于两个语义相同的标记连用,仍然是表层语义信
息量的简单相加,并没有新增语义,使语义增殖,而是导致语义的溢出,正是这
种语义溢出产生了强调功能。(2)关于标明主次。当标记本身无法标明语义重心
时,长形式的连用式能标明前后项的主次关系;当标记本身也能标明语义重心时,
从深化主观性程度角度来说:该标记与其他标记连用使语义重心变得更重,使语
义“轻心”变得更轻。单用该标记和该标记的连用式的区别在于——对语词表达
的量的主观态度。(3)关于标明辖域。平列标记连用式能标明并列点和并列界线。
并列点和并列界限的范围是标记的语义作用范围,即语义辖域。并列点往往对应
两个并列的成分,并列界限对应两个并列的小句。两个平列标记间隔连用时,往
往前面的标记标明并列界线,后面的标记标明并列点,平列标记连续连用式,并
列界线和并列点相同,则二者的语义辖域相同。(4)关于严密表义。一方面,单
个标记无法表达强调功能,借助同义标记强调分句之间某种相同的语义关系。另
一方面,连用的关联标记的语义并非一样,各有侧重。因此,连用式能在语义上
补足单个平列标记无法表达的意义,从而多面揭示分句之间的关系,使语义更加
丰富,表达更充分、更完整、更准确,周密传意。这是语义发展精细化的结果,
也是语用表达的需要。(5)关于凸显并列。这里指凸显并列关系,使语义明确。

85
“同时”等标记负载的语义成分多,又十分相似,而且所处句法位置与做关联标
记时所处句法位置相同,故而引起多种理解。说话人为了避免并列关系弱化,准
确表义,选择使用连用式等方法以凸显并列关系。
五大功能与连用式之间的关系是:(1)一个连用式可同时具有多种语义功能。
比如“同时……一边”可以同时具有以上 5 种语义功能。(2)不同语义类型的连用
式具有不同的功能。语义完全相同的连用式主要具有强调功能和标明主次的功能,
语义部分相同的连用式还具有标明辖域、严密表义、凸显并列的功能。
其五,关于口语语体中连用式以及其与书面语体中连用式的异同、相关异同
点的解释和连用式的语用功能。首先,相比书面语体的平列标记连用式形式,口
语体连用式的使用形式比较贫乏,其具体形式数量约为书面语体连用式形式数量
的 1/3。另外,口语体连用式的使用数量也较少,使用频率比单用标记低许多。主
要原因有两个:(1)连用式是说话人主观上要表达的复杂概念在语言中的映射,
概念的复杂化使得信息量增加,连用式的表达形式也随之加长,使用频率则随之
减少;(2)连用式的语义较为单一,表达的关系的范围缩减,比又多义又多功能
的单用标记功能简单一些,使用环境较少。总之,语言的经济性要求和连用式的
功能专一化,是连用式的使用频率低于单用标记的主要原因。
其次,两种语体在连用式的主导类型、互换顺序后的变化、间隔式和连续式
的对应关系、标记两两共现的频率、标记的连用能力、标记的连用方向等方面呈
现共同之处,在前后两式是否配套、连用式的丰富度和使用频率等方面具有不同,
其根本原因在于语言的象似性和经济性。具体来说,书面语和口语中的平列标记
连用式有以下相同点:(1)后项连用式占主导地位,前后皆可式次之,前项连用
式最少;(2)构成连用式的两个标记不一定能互换顺序,互换顺序以后,连用式
意义和功能有一定改变;(3)间隔连用式和连续连用式不是一一对应的;(4)不
同标记之间两两共现的频率一般不同;(5)每一个标记与其他标记连用的能力不
同,有的构成的连用式多,有的构成的连用式少;(6)有的标记只能与其他标记
单向连用,有的还能双向连用,没有只能双向连用的连用式。两种语体的连用式
还有以下不同点:(7)口语中没有配套使用的连用式,但书面语中却有少量。(8)
丰富度和使用频率不同,口语语体的连用式较为贫乏,使用频率也较书面语体连
用式的低。
通过象似性原则、标记论、经济原则、合作原则、关联理论和语体风格特点
等理论,解释了两种语体都是后项连用式占主体,且在口语中没有连用式配用的
原因:只使用后项连用式时,才能实现形式和语义的和谐,才能符合象似性原和

86
经济性原则。关于口语中连用式不如书面语体连用式丰富的原因:一是受经济原
则制约,二是口语语体中经济原则的制约力加强。
最后,平列标记连用式具有单个平列标记的一般功能,还具有一些特色功能。
连用式具有加强联结、突出强调的功能。两个标记 λ1、λ2 能构成四种连用式,包
括:λ1λ2 式和 λ2λ1 式、λ1……λ2 式和 λ2……λ1 式。但表示强联结功能时,我们推
测:两个标记采用连续连用式居于句首,且使用联结功能更强的那个连用式。另
外,突出强调功能在具体语境中浮现出不同的语用效应,包括提醒暗示、凸显焦
点。
其六,关于平列标记连用的制约因素及其重要性等级。首先,制约平列标记
连用式的因素分布于语音、语法、语义、语用等各个层面,涉及语言内部和语言
外部两个方面。我们主要从语言内部考察制约连用的因素,具体考察连用式的构
成成分平列标记、平列标记的里按连用顺序、连用式本身、联结的小句(平列项),
我们发现语体因素、语义因素、格式因素、语序因素、语音因素、使用频率、语
法化程度等 7 个因素协同制约连用式的成立。有的制约因素是多个具体的制约因素
的集合,如语义因素包括连用平列标记的语义矛盾、相同或过于相近三方面,还
包括平列项的语义范畴无法共容。只有语体因素、使用频率和语法化程度这三个
制约因素内部简单,不是多个具体的制约因素的集合。
其次,每一个因素的制约力不同,通过决策树挖掘 882 个拟连用式的制约因素
作用程度,得出连用式制约因素的重要性等级是:
格式因素>使用频率>语义因素>语序因素、语音因素>语体因素、语法化程度
不过,人们的认知特点、民族的思维和语言、语言的经济性要求、语言环境
的影响等难以使用数据衡量的因素,也对连用式的成立与否产生重要作用。
(二)研究不足
本文的不足主要有:
(1)描写居多,解释较少。对于所描写的众多连用现象和特点,碍于专业知
识水平和技术能力有限,无法全面深入阐述其原因。如:从制约平列标记连用的
因素看,格式是最高制约因素,为何不是语义等其他因素呢?格式是否能决定连
用顺序呢?另外,为何“此外”“另外”“另一方面”“又一方面”等包含[界限以
外]义位的标记无法连用,而“也”“又”“还”等包含[补充][增加]义位的标记却
能够连用?为何“此外”等关联标记常常和“也、又、还”等连用?是否有例可
循的连用式都可替换相应的单标?
再者,通过计算其使用频率、二者之间的距离,我们有可能准确把握平列标

87
记的连用能力和共现强度,但没有技术进行实验获得数据支持,以致无法对此加
以分析。
(2)对连用式相关使用特点的解释,如后项连用式占主导地位的原因,乃是
借鉴前人对单用标记的研究成果,即对汉语“联系项居中原则”的解释,据此类
推而得的结论,缺乏个人创新观点。本文详细讨论二分平列复句中平列标记的二
项连用的类型和语义语用,本质上说这是一种违反语言省力原则的冗余形式,那
说话人为什么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会选用这种重复式的、冗余的表达呢?背后的动
因、机制和适切语境也有待进一步探究和说明。
(3)平列标记众多,对有限的平列标记探讨是否可以有代表性地体现连用式
的特点和功能,这还有待探讨。
(三)研究空间
关联标记连用还有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空间。根据关联标记的管辖层次,
连用又可分为同一层次的连用、不同层次的连用。本文研究范围限制在同一层次
的平列标记同类连用,异类连用和同类连用中不同层次的标记连用,如何实现关
系层次的自动识别,归纳各类连用的具体规则和总体原则,如何处理各项连用规
则冲突,汉语其他类型关联标记连用的形式、功能与机制是什么,汉语与其他语
言标记连用的共性和个性是什么,汉语标记连用的历时发展变化是怎样的,等等,
都是需要回答的问题。这些大问题,又可以细分为若干小问题。以“汉语标记连
用的历时演变”为例:为什么有的类型的同义标记出现了词汇化,如古代汉语中
“假”“如”是两个假设标记常连用词汇化为一个词,而平列标记没有由同义标
记组合成的词汇化的标记?另外,在现代汉语中的同义平列标记在词汇化方面有
何不同?连用的两个标记是否词汇化,如“又”和“一方面”连用构成的“又一
方面”?现代汉语没有选择类关联标记连用,古代汉语中是否存在呢?
连用现象在语言系统中十分常见。语音中,有元音连用和辅音连用,如英语
中辅音能连用,但汉语不能;词类中,有语气词连用、副词连用、形容词连用等
等,如汉语语气词“的”和“了”连用,汉语表程度的副词“有点儿”和“太”
连用;短语上,有成语连用,如“哀鸿遍野”和“饿殍满地”经常连用;语义上,
有表示程度的语言单位连用,如确证类语气副词“真是”和程度副词“非常”连
用,又如同是表时间的词语连用;修辞上,不同辞格连用。
连用和固定搭配不同,前者往往随交际需要和使用习惯发生变化,后者是社
会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改变的。连用和套用、复用、多用等等也有差异,这所
有的问题都有待解决。

88
参考文献

[1] 姚双云.复句关联标记的搭配研究与相关解释[D].华中师范大学,2006:146.
[2] 肖升.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受限有标复句联结机制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0.
[3] 舒江波.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复句关系词自动标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4] 胡金柱,陈江曼,杨进才等.基于规则的连用关联标记的自动标识研究[J].计算机
科学,2012,39(07):190-194.
[5] 吴锋文.关联标记对汉语复句层构关联的制约规则挖掘[J].华中学术,2019,11(02):
148-159.
[6] 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31-37.
[7] 宋晶.汉语并列类关联词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
[8] 郑懿德,陈亚川.“除了……以外”用法研究[J].中国语文,1994(01):65-69.
[9] 江玮.关联标记连用“而又”的多角度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 2016.
[10] 姚双云,胡金柱,肖升等.关联词搭配的自动发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1,28(12):
4426-4428+4432.
[11] 黎锦熙,刘世儒.汉语语法教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858-873.
[12] 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251-257.
[13] 张斌.现代汉语描写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198+642+643-663.
[14] 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316-322.
[15]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增订六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
[16] 王君.现代汉语解注关系并列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17] 李丹弟.汉语并列连接词在分句中的位置[J].汉语学习,2010(04):37-43.
[18] 李丹弟.汉语有标并列词语考察——对汉语“意合”特征的重新审视[J].外语教
学,2012,33(06):40-43.
[19] 李丹弟.语序类型中的并列连词参项[J].语言研究,2016,36(01):80-85.
[20] 邢福义.关系词“一边”的配对与单用[J].世界汉语教学,1998(04):47-56.
[21] 储泽祥等.汉语联合短语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2.
[22] 马清华.并列结构的自组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23] 邓云华.汉语联合短语的类型和共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
[24] 邓云华.汉语并列短语标记隐现的认知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09):194-
197.
[25] 李丹弟.汉英并列连接词句法分布对比研究[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3.
[26] 朱斌.并列句关联标记模式的类型学问题[J].语言研究,2015,35(01):101-109.
89
[27] 范倩倩.并列标志的隐现研究[D].南昌大学,2019.
[28] 景士俊.再说“也”[J].语文学刊,1982(05):1-6+14.
[29] 马真.说“也”[J].中国语文,1982(04).
[30] 崔永华.不带前提句的“也”字句[J].中国语文,1997(01):18-24.
[31] 杨亦鸣.试论“也”字句的歧义[J].中国语文,2000(02):114-125+189-190.
[32] 陈鸿瑶.副词“也”主观性的认知解释[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02):95-98.
[33] 陈鸿瑶,吴长安.“也”字独用语篇衔接功能的视角化阐释[J].东北师大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9(03):202-206.
[34] 程江霞.语气副词“也”的话语功能[J].语文学刊,2010(05):92-93.
[35] 许慧娟.表情态副词“并”“倒”“也”的篇章功能[J];语文学刊;2011(06):7-
8+16.
[36] 仝国斌.句法框架中非同义词语的中和现象——从“都”和“也”的中和谈起
[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2):40-44.
[37] 巴丹.“都”与“也”在相关构式中的异同[D].上海师范大学,2011.
[38] 李 凰 .“ 再 X 也 Y” 构 式 研 究 ——“ 再 ” 、 “ 也 ” 的 隐 现 [J]. 语 文 知
识,2011(04):43-45.
[39] 顾婷婷.“也 A,也 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40] 廖加英.“一边”类并列连词使用情况的分语体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10.
[41] 姚双云.关联标记的语体差异性研究[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7.
[42] 李晓琪,章欣.“既 A 又 B”、“既 A 也 B”的异同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
报,2005(03):52-61.
[43] 金鑫.“一边”类关系词及其相关句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44] 石晶.“一边 A 一边 B”和“又 A 又 B”格式辨析及认知解释[J].湛江师范学院
学报,2009,30(05):70-73.
[45] 覃聪.两可式及两难式并列复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
[46] 田范芬.连词“以及”的历史来源[J].古汉语研究,2004(01):54-57.
[47] 史金生.“又”、“也”的辩驳语气用法及其语法化[J].世界汉语教学,2005(04):
52-60+3.
[48] 徐朝红.汉译佛经中并列连词“亦”的历时考察及来源再探[J].语文研究,2012
(02):34-37.
[49] 赵日新.北京话并列连词 hàn、hài 的来源[J].方言,2018,40(01):5-17.
[50] 马清华.并列连词的语法化轨迹及其普遍性[J].民族语文,2003(01):24-33.
90
[51] 李艳.汉语并列连词的历史演变[D].吉林大学,2004.
[52] 熊永祥,钱宗武.今文《尚书》并列连词的语例分析、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湘潭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143-147.
[53] 张莹.并列连词来源探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02):34-40.
[54] 刘劲荣,张琪.拉祜语的并列结构及并列标记的来源[J].民族语文,2020(06):87-93.
[55] 丁嘉懿.对外汉语并列连词教学初探[D].苏州大学,2012.
[56] 许璇.外国留学生有标记的并列复句偏误分析[D].吉林大学,2013.
[57] 闫晓静.对泰汉语教学中有标记并列复句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刍议[D].广西师范大
学,2014.
[58] 吕晓文.韩国留学生并列复句使用偏误分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
[59] 陈曦.汉语并列关系格式“又……又……”的教学设计[D].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
[60] 苏文佳.“又……又……”与“既……又……”的对比分析及教学应用[D].上海
外国语大学,2021.
[61] 周文翠,袁春风.并列复句的自动识别初探[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8(03):764-766.
[62] 吴云芳,陆俭明.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并列结构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
2004(02):142.
[63] 朱清健. 二句式广义并列复句识别特征挖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64] 《关联词语》编写组.关联词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62-77.
[65] 王维贤,张学成,卢曼云等.现代汉语复句新解[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66] 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37+391+394.
[67] 姚双云.复句关联标记的搭配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8]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4:3-4.
[69] 王振来.关联词语的经络连接功能[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2(02):37-40.
[70] 莫超.也说关联词语的叠用[J].兰州大学学报,2005(06):48-50.
[71] 肖奚强.略论“除了……以外”与“都”、“还”的搭配规则[J].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6(02):124-127.
[72] 王小敏.“但却”与“但……却”及关联词作用的再思考[J].甘肃高师学报,2000
(03):28-30.
[73] 刘杰.“标准—扫描—目标”图式与“也”的叠用和独用[J].汉语学习,2010(02):
56-65.
[74] 杨琴.“因为”句和“由于”句的加合连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91
[75] 罗堃,刘颖.标题中的“又”“再”连用及相关句法问题[J].语言研究集刊,2020
(01):77-93+377.
[76] 张志达.假设义类词同义连用举隅[J].古汉语研究,1993(02):13-17.
[77] 徐复岭.假设连词连用现象二题[J].语文建设,1999(06):43-44.
[78] 谢晓明.假设类复句关系词语连用情况考察[J].汉语学报,2010(02):29-36+95.
[79] 张雪平.“如果(说)”类假设词语的连用规律及其成因[J].汉语学习,2019(02):
24-31.
[80] 邢福义.“但”类词对几种复句的转化作用[J].中国语文. 1983 (03).
[81] 邢福义.复句与关系词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82] 彭春芳.浅析转折词语的连用[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48-51.
[83] 陈景元.原因标记连用现象考察[J].河池学院学报,2010,30(04):28-32.
[84] 丁志丛.汉语有标转折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及使用情况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
2008.
[85] 赵红艳.转折类关联词语在口语和书面语中使用情况之比较[D].华中师范大学,
2011.
[86] 刘丽丹.现代汉语关联词语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11.
[87] 龚贺.连贯复句关联标记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
[88] 沈迪.递进类关联词语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89] 胡金柱,雷利利,杨进才等.多重复句关联标记搭配的求解模型研究[J].计算机工
程与科学,2011,33(11):177-182.
[90] 王中华.汉语复句关系词自动标识中规则自动生成方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3.
[91] 胡金柱,舒江波,胡泉,杨进才,谢芳,李源.汉语复句关系词自动识别中规则的约束
条件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15(01):82-89.
[92] 赖先刚.副词的连用问题[J].汉语学习,1994(02):25-31.
[93] 周刚.连词与相关问题[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94] 邢福义.汉语语法结构的兼容性和趋简性[J].世界汉语教学,1997(03):3-8.
[95] 罗进军.有标假设复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96] 储泽祥,陶伏平.汉语因果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与“联系项居中原则”[J].中国语
文,2008(05):410-422+479-480.
[97] 刘云.复句关系词语离析度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06):15-21.
[98] 丁俊苗.论关联词语的关联强度与层级体系[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6(07):
50-55+2.
92
[99] 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312+314.
[100]黎锦熙.联合词组和联合复句[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41.
[101]姚双云.自然口语中的关联标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49-
72+220.
[102]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196.
[103]杨明义.汉语连谓结构中的羡余现象初探[J].汉语学习,1998(04):23-25.
[104]杨明义.现代汉语状之于动的羡余现象探略[J].南开学报,1999(04):92-98.
[105]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106]张文贤,邱立坤.基于语料库的关联词搭配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7(04):64-74.
[107]马真.包含副词“也”的并列复句句式及其他[J].世界汉语教学,2014,28(01):37-
43.
[108]陈一,梁晓玲.类同义“也”“同样”“还是”的异序并用[J].中国语言学报,
2016(00):65-75.
[109]彭利贞.论语义成分的溢出与隐入[J].语言科学,2004(05):15-25.
[110]George Zipf. 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M]. Cambridge,
Mass.: Addison Wesley, 1949: 573.
[111]Willian Croft. Typology and Universal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110-117.
[112]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32-33+325.
[11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60-161.
[114]Andre Martinet. A Functional View of Languag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115]张文贤,邱立坤.基于语料库的关联词搭配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7 (4):64-74.
[116]Simon C. Dic. The theory of functional grammar[M].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1997: 477.
[117]张建.汉语复句关联标记模式的组合经济性[J].汉语学报,2012(04):88-94.
[118]张辉松,许红娥.论直白强调与隐含强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7(03):124-128.
[119]T. Givón. Isomorphism in the grammatical code: cognitive and biological
considerations. [J]. Studies in Language, 1992: 85-114.
[120]陈运.信息论与编码[M].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15.

[121]毛国君等.数据挖掘原理与算法[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93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 沈 威 , 吴 玉 容 . 巴 金 和 茅 盾 小 说 词 汇 计 量 风 格 学 研 究 [J]. 四 川 文 理 学 院 学
报,2021,31(04):63-71.
[2] 吴玉容,加晓昕.谭力小说与影视的语言互动研究——基于语料库的计量分析[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21,31(05):147-155.

94
致 谢

行文至此,不由回想起各位老师、同学和家人的关心与教导,甚是感激涕零。
感谢我的导师沈威老师,他悉心叮嘱我们要统筹安排好硕士研究生三年,毕
业论文、未来就业需要重点考虑,并就如何选题、如何安排等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如各课程论文尽量围绕毕业论文选题而作,以减少时间精力的分散,一举两得。
选题灵感来自于朱斌教授布置的“复句与句群的关联标记对比”论文,在此
过程中,我对并列标记连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想以此为毕业论文选题。自得到
导师肯定后,我便着力展开全面调查。然而,在此过程中,诸多问题浮现出来,
如并列标记范围稍大,难以把控;文献综述为家具式陈列,有“综”无“述”;语
言繁复,论证繁琐,术语不一,详略不当,条理不清晰……幸得良师耐心引导,
工作日不烦我屡屡请教,利用休息日多次点评,如此反复锤炼,我才姑且可以交
代。
这些尚且只是其一,其二是论文的重难点,即平列标记连用制约因素的定量
分析。最初决定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少量制约因素数据稀疏,结论不一定理
想。另外,我想把这些制约因素放入流程图的一系列判断条件中,来迅速判断一
个连用式是否成立。但是,这些制约因素该如何排列,谁先谁后,才能在最短的
时间内得出结论,我却无法解决。导师听此想法后,立刻连夜寻找方法。不久,
导师的邮件就又深夜而至了。通过微信解释了一遍以后,导师还是担心未能表达
清楚,又让我前往办公室给我讲授了大半日。后来,多次检查发现一些连用式数
据错误,我不得不烦请导师一次次重新进行运算。这一切犹历历在目,令我感动
不已。导师严谨踏实做学术的态度,更令我敬佩不已。
感谢语言研究所的各位老师,您们一丝不苟的学术风格和工作风格,对问题
全面而深刻的思考,不断启发着我去深入,让我更加坚定地选择了学术之路。
感谢我的室友们,你们的温暖自信感染了我。康萍善于发现他人优点,她每
天都元气满满、乐观向上;王丽萍一直都作息规律,处事理性客观,毫不拖泥带
水;李怡雯似乎永远对未知事物保持好奇心,认真起来是那么可爱;其他同学也
都对我十分友爱,每一个人都影响和鼓励着焦虑不自信的我。
感谢我的家人,尤其是我的奶奶,父母在外辛苦赚钱供我读书,是七八十岁
的奶奶一手将我和弟弟带大。你们放心,以后我将是你们的后盾!感谢慈善企业
家郁铭东先生和叶萌女士,一路支持我。对此我铭感五内,希望将来也像您一样
报效社会、报效国家!

9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