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6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會計系

碩士論文

Department of Accounting
National Yunl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Master Thesis

法人董監、家族企業與租稅風險
Corporate Directors and Supervisors,
Family Firms, and Tax Risk

楊雪宜
Hsueh-Yi Yang

指導教授:魏妤珊 博士
Advisor: Yu-Shan Wei, Ph.D.

中華民國 112 年 6 月
June 2023
租稅風險是指未來租稅負擔可能波動的情況,是對未來稅負的不確定性,且

未來有效稅率異常波動主要導因於稅務機關的質疑,有別於過去研究大多從企業

從事避稅行為,探究其租稅風險。但企業在決定是否進行避稅活動前,就會進行

比較分析,考量避稅活動可能產生的利益和成本,先行評估再規劃執行。因此本

文從事前觀點出發,了解法人董監、家族企業與租稅風險的關係,法人董監若以

家族直接或間接持有之董事會席次過半作為家族企業之判斷門檻,家族企業在我

國公司治理機制中扮演著特殊的角色,台灣大部分公司股權乃由家族企業掌握,

探討家族企業的租稅風險與非家族企業,是否有顯著差異。本研究以 2006 至

2016 年上市櫃公司為研究對象,以五年的有效稅率標準差作為租稅風險之代理變

數,探討法人董監、家族企業與租稅風險之關聯性。實證研究結果發現,法人董

事席次比例愈高的公司,可能傾向於增加避稅活動,故租稅風險較大;我國家族

企業比較有更多的租稅規劃,較非家族企業有顯著差異。

關鍵字:法人董監、租稅風險、家族企業

i
ABSTRACT
Tax risk refers to the potential fluctuations in future tax burdens, representing

uncertainty regarding future tax liabilities. Moreover, significant fluctuations in future

effective tax rates are primarily caused by inquiries from tax authorities, which

distinguishes it from past research that mostly focused on studying corporate tax

avoidance behaviors to explore tax risk. Before deciding whether to engage in tax

avoidance activities, businesses will conduct comparative analyses, considering the

benefits and costs associated with such activities. They will conduct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and then plan and execute accordingly. Therefore, this article takes a

proactive approach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directors and

supervisors, family businesses, and tax risk. If the majority of the seats on the board of

directors ar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held by the corporate directors and supervisors as part

of a family, it serves as a threshold to determine a family business. In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system of our country, family businesses play a special role. In Taiwan,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companies' shares is held by family businesses. The study aims to

explore whether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ax risk between family businesses

and non-family businesses.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listed and over-the-counter

companies from 2006 to 2016. The study utilizes 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effective

tax rate over five years as a proxy variable for tax risk, aiming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directors and supervisors, family businesses, and tax

risk. The empirical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companies with a higher proportion of

corporate director seats may have a tendency to increase tax avoidance activities,

leading to higher tax risk. Furthermore, family businesses in our country demonstrate a

greater inclination towards tax planning compared to non-family businesses, showing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ax risk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businesses.

ii
Keywords:Corporate Directors and Supervisors; Tax Risk; Family Firms

iii
孩子長大畢業後,總算可以重拾課本來唸書,圓了一個人生的夢想,雖然剛

開始有點吃力,經過兩年的校園學術薰陶,充實人生,碩專生活讓自己重新回到

學生的身份。這段時間專注投入在課業、論文的撰寫研究,除了踏入碩士學術的

洗鍊,也是人生旅途的自我實踐歷程。

感謝指導教授 魏妤珊博士,耐心地給予許多學術的指導及具體建議、多方

面的研究指導和寫作提點。

兩年的課程,其實更換了一顆腦袋,想法及思維有不一樣的改變,站在不同

的角度去看事情,寫論文的層次脈絡,從中受益良多。對學生的勉勵提攜與專業

的學術風範,令人感佩,在此致上由衷敬意。論文口試期間,承蒙指導教授細心

指導並給予惠賜寶貴建議,以改正內容闕漏之處,使本論文更臻嚴謹完善,在此

致上誠摯感謝。

認識來自各地擁有多專業領域的同學淑惠、雋懋、美蓉、紹峰、潔云等同學

們聚在一起學習,光陰似箭,互相學習及欣賞對方的優點,兩年同窗緣份難得,

謝謝同學們在這段期間的相互砥勵與加油打氣一起畢業。感恩謝謝親愛的老公坤

庭,無盡的包容,支持著我的夢想,讓我無後顧之憂的完成學業。也感謝我的主

管靜美經理的鼓勵,個人感受到這股打氣力量,銘記在心。

最後,帶著您們的祝福,接著努力落實下個目標,謝謝您們。

楊雪宜 謹誌於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會計系研究所
民國 一一一 年 七月

iv
摘要..........................................................................................................................i

ABSTRACT ............................................................................................................ii

誌謝........................................................................................................................iv

目錄......................................................................................................................... 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2

第三節 研究步驟 ......................................................................................................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4

第一節 租稅風險 ...................................................................................................... 4

第二節 法人董監 ...................................................................................................... 6

第三節 法人董監與租稅風險 ................................................................................ 10

第四節 家族企業與租稅風險 ................................................................................ 1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13

第一節 資料來源與樣本選取 ................................................................................ 13

第二節 變數定義與衡量 ........................................................................................ 14

一、應變數............................................................................................................. 14

二、自變數............................................................................................................. 14

v
三、控制變數......................................................................................................... 15

第三節 實證研究模型 ............................................................................................ 21

第四章 實證結果與分析 ...................................................................................... 23

第一節 敘述性統計 ................................................................................................ 23

第二節 相關係數分析 ............................................................................................ 26

第三節 迴歸分析與結果 ........................................................................................ 2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31

參考文獻 ............................................................................................................... 32

英文文獻 .................................................................................................................... 32

中文文獻 .................................................................................................................... 35

vi
表 1 樣本篩選表 .......................................................................................................... 13

表 2 變數資料表 .......................................................................................................... 22

表 3 敘述統計(n=10967) ............................................................................................. 25

表 4 皮爾森相關係數(Pe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 27

表 5 法人董監、家族企業與租稅風險迴歸結果 ...................................................... 30

vii
圖 1 研究流程圖 ........................................................................................................... 3

viii
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第四十八號公報要求企業評估並量化所得稅

不確定情形發生之可能性及影響數,並認列或揭露於財務報表上,重視租稅風險

的充分揭露。

早期關於租稅研究,大多著重在企業避稅,一般認為避稅活動可降低企業經

營成本,但租稅規避行為若被國稅局查獲,可能被補稅、罰款,進而影響企業形

象和股價 (Desai and Dharmapala, 2006;Wei and Cho, 2020)。學者衡量企業

避稅,大多以有效稅率或財稅差異衡量。此二者都是企業在從事避稅活動後,產

生的租稅效果,是一種事後的觀點。然而企業經理人在評估是否進行避稅活動,

乃是在「事前」做租稅規劃時就要先評估可能產生的租稅風險(成本),以及避稅

可能帶來的利益。進行租稅規劃,同時也須把租稅風險納入考量,而不是一味著

追求租稅利益。因此有些學者主張 (Guenther et al., 2017; He et al.,

2019; Lin et al., 2019)藉由評估企業進行租稅規劃活動後的變化以衡量租稅

風險,亦即以五年有效稅率標準差為租稅風險代理變數。

台灣法人董監事制度下,大部份具有實質控制力之大股東或家族企業的上市

櫃公司,可選擇不用自己名義進入董事會擔任職務,而利用投資不同的法人公司

持有股權,安插親信擔任法人代表。這些有實質控制力的大股東,可隨時改派法

人代表,藉轉投資的紙上公司,以法人股東身份選任被投資公司的董監事,再分

派董事、監察人,掌握公司的多數董監席次。另外,公司法第 222 條規定:「監

察人不得兼任公司董事、經理人或其他職員」,並未加以規範及探討監察人就其

關係企業、董事、大股東之間的關係。因此,雖然表面上,董事與監察人非同一

人,但實際上為同一集團所指派之代表人,導致完全無任何監督功能。使得大股

東成為「影子董事」,在幕後掌控公司的經營權,台灣法律上對於法人董事制度

1
沒有詳實規範法人董事及其代表人之間的權利義務及責任。董事會無法發揮監督

管理功能及負責重大決策,使公司治理更加惡化的原因是這些具有實質控制力的

大股東可能以集團名義,定期或不定期舉行所控制公司的重大會議。

Lanis and Richardson(2011)探討董事會組成特性如何影響企業避稅行為,

結果顯示外部董事和企業避稅呈顯著負相關,當獨立董事愈多,則公司內部治理

越好,可抑制企業避稅行為。董事會若能善盡監督職責,應可有效降低企業經營

風險(包括租稅風險)。

在台灣董事會是實質決策單位,公司重要經營計畫、人事任命和考核,以及

重大財務規劃和執行,都必須經過董事會審議通過。然而台灣特有的法人董監制

度下,讓法人董監對於董事會運作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力,左右了台灣上市櫃公司

的租稅決策,進而可能對於企業租稅風險產生重大影響,因此本研究以 2006 年

至 2016 年間的臺灣的證交所上(市)櫃公司為研究對象,檢驗法人董監比率與

租稅風險之關係。目前租稅相關研究,多以有效稅率的波動性或單一活動指標作

為租稅風險的代理變數。本研究將參照 Guenther el al.(2017)以「現金有效稅

率標準差」作為租稅風險衡量方法。最後,台灣上市櫃公司超過 65%是家族企

業,因此本文兼論家族企業的租稅風險,豐富本文的研究。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

一、探討法人董監是否對租稅風險造成顯著影響。

二、探討家族企業與非家族企業的租稅風險是否有顯著差異。

2
《圖 1 研究流程圖》

3
本文主要探討法人董監比例,是否企業從事避稅活動,從而影響租稅風險高

低。故本章第一、二節先說明租稅風險與法人董監定義、並回顧國內外相關研究

及衡量方式,第三節回顧過去法人董監與租稅風險之關係的相關研究,第四節說

明家族企業與租稅風險之關係的相關研究,並建立本文的假說。

風險的定義為對目標不確定的影響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2009);且可再分成事情發生的不確定性和事情發生後遭受損

失的不確定性(鄭燦堂,2022)。雖然租稅風險(Tax risk)在文獻中尚未有一致

性且明確的定義,若延伸風險定義,可將其視為公司中所有與稅務相關的不確定

性 (Drake et al., 2019),且其成因來自稅法的變動性、稅法執行未有一致

性、或在執行審計時的不確定性等 (Sressing, 2018)。

Lin et al. (2019)認為租稅風險為賦稅過程中和發生賦稅問題時,可能產生意

外的負面因素影響、財物損失或不好的結果;因此企業採取任何的租稅規劃行為

活動,都有可能產生租稅風險。Neuman et al. (2020) 指出租稅風險主要來自經濟

風險、稅法不確定性與訊息處理不準確。然而,Saragih and Ali (2023) 及徐麗珍

與周莉莉(2010)則將影響租稅風險的因素區分為企業內部及外部,內部主要受

管理者對租稅策略及涉及稅賦風險防範意識、財稅人員專業程度、企業經營管理

制度等因素影響;外部主要受到稅法、制度的規範及稅務機關的執法力道等因素

影響。

最近有關租稅風險的文章發表於學術期刊的數量有明顯增加的趨勢,顯示租

稅風險愈來愈受到學者的討論與重視,然而過去文獻對於租稅風險的衡量方式,

並沒有一致結論。Saragih and Ali(2023)與 Guenther et al.(2017)以五年現金

有效稅率標準差作為租稅風險代理變數,探討企業避稅與租稅風險之關係。

4
He et al.(2020)研究租稅風險對分析師報導的影響中,以有效稅率標準差

作為租稅風險代理變數。Lin et al. (2019) 在實證企業社會責任、公司績效與

租稅風險的測試中,以 GAAP 有效稅率標準差作為租稅風險代理變數,探討其之

間的關係。

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第 48 號公報規定企業揭露未認列所得稅利

益(UTB),因此有些學者在分析美國樣本數據時,採未認列所得稅利益被作為租

稅不確定性或租稅風險的代理變數。要求企業評估並量化所得稅不確定情形發生

之可能性及影響數,並認列或揭露於財務報表上,重視租稅風險的充分揭露。

曹秀惠(2023)從傳統財務學觀點認為,風險為投資可能結果的離散程度,反

映著未來之不確定程度(Brealey, Myers, and Allen, 2011)。Lin, Liu, So,

and Yuen (2019)認為,租稅風險也是不確定性的一種,對企業的未來前景有重

大的影響。近期許多學者依據上述財務對風險的定義,以現金有效稅率之標準差

衡量租稅風險(Guenther, Matsunaga, and Williams, 2017; Hamilton and

Stekelberg, 2017; Drake et al., 2019)。Drake et al. (2019)指出,依財

務風險的觀點,若將企業避稅視為節省現金所得稅,則潛在節省現金所得稅的離

散程度即為稅租風險。

5
台灣有全世界獨有的「法人董事制度」,成為公司治理的亂源及漏洞,公司

法於 1929 年制定當時無規範法人董事制度,到 1946 年修正時增列法人指派董監

制度,存廢議題迄今仍在議論不休,法人可以擔任公司董事,但須指派一名具有

行為能力的人做為代表。法人董事制度存在的主因,讓從事投資的政府或法人,

得直接介入被投資公司之業務經營或監督(林光仁, 2011)。

公司法第 128 條之 1 第 4 項規定,政府或法人股東一人所組織之股份有限公

司,依法指派董監事,實質等同於「隨時改派公司董監代表人」埋下伏筆,雖符

合企業管理彈性,嚴重扭曲公司法設置法人董監制度的立意(廖大穎,2007) 。

控股公司與 100%持股子公司之間,是一種特殊型態的關係企業,控股公司的董

事,在企業的運籌帷幄中,使子公司從事不合營業常規的安排,導致其利益受

損,同時也可利用子公司所選任的傀儡董事,合力規劃業務往來的假象,從而藉

著雙方的交易關係,犧牲子公司的利益。

在法人董事制度下,法人董事可由法人隨時撤換改派。以機構投資人名義投

資,可指派自己人擔任其他公司董事,在幕後操控及運作,尤其在家族公司的董

事會特別嚴重。近年來爆發企業掏空案,突顯出法人董事可能引發的公司治理問

題。由於台灣法律上對於法人董事制度未作適當配套規定,沒有詳實規範法人董

事及其代表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係,引發實務上容易產生董事會集團化,導致監

督管理功能無法在董事會被充分發揮,破壞公司治理(林光仁, 2011)。

法人董事制度有其優缺點,在優點方面,首先提供資源是董事會重要功能之

一,董事會資本對於董事會效能有重大且直接的影響。依據資源依賴理論,董事

們可提供以下四種資源:1.建議和忠告;2.正統性;3.企業和外部組織溝通的管

道;4.從企業外部取得優惠條件與資助(Hillman et al., 2000;Pfeffer and

Salancik , 2003),靠著和外部資源相連,可以降低對外界的依賴(Pfeffer and

6
Salancik, 2003),抑制外在環境所帶來的不確定性(Pfeffer, 1972),並且降低

轉換成本(Williamson, 1988),進而提升公司的營運績效。法人股東可以同時有

多位代表出任董事,擁有豐沛的人脈及關係。因此,法人董事較有能力協助公司

取得外部關鍵資源,建立外部網絡關係,有助提高經營績效。此外,依照

Pound(1988)所提出之「效率監督假說」,法人股東擁有雄厚的資金與龐大的研

究團隊,故在資訊的蒐集和取得上較具優勢,法人董事制度可提供政府與公司一

個有效管理其投資事業之方法,以參與及保障被投資公司之經營或監督之權利

(蔡昌憲, 2012)。最後,官股法人董事與政府關係良好,對政府具有潛在影響

力,降低企業外部不確定性及經營風險;同時亦可藉由政府的力量促使企業公開

揭露資訊,遵循法規,降低舞弊不法機率,保障投資人。

法人董事制度的缺點如下:1.台灣公司法第 27 條准許法人股東可以有數名代

表分別當選為董事或監察人,而自然人股東僅能擔任一席董事,破壞股東平等原

則(林光仁, 2011)。實務上發生董事會被同一家族集團(葉銀華, 2022)所控制

(例如:如興集團),甚至董監事屬於同一集團企業時,導致董事會集團化、董事

會監督管控功能無法發揮,易誘發掏空公司資產情事;2.由於我國公司法(第 27

條第 3 項)允許法人董事得隨時改派其代表人,法人董事可能操控其代表人的行

為,且法人董事背後的大股東(影子董事)亦可能操控代表人的改派(蔡昌憲,

2012;郭大維, 2015)。無須經過股東會之董監事選任程序,法人可以隨時改派代

表人,違反全體股東會選任董事之治理機制;3.集團企業可透過設立不同公司法

人來指派代表人,擔任同一公司之董事及監察人,進而破壞公司內部監控機制

(林光仁, 2011);4.法人董事指派之代表人與其被派駐的公司,並無存在委任的

法律關係,法人董事代表人對該公司是否負有受託義務,將導致無法依公司負責

人之受託義務追究代表人的責任,法人董事代表人可脫免董事相關職責(蔡昌憲,

2012);5.法人董事制度在性質上存在法人董事代表與兩個法人間所可能產生的

7
角色與利益衝突,亦即當兩個法人對於同一事務有不同利益時,法人代表在忠於

所代表之法人與忠於擔任董事之公司之間將發生利益衝突(廖大穎, 2004;廖大

穎, 2007;黃銘傑, 2007;林仁光, 2011)。林光仁(2011)認為,若由自然人而

非法人代表擔任公司董事可降低利益衝突,因為董事職責由自然人自行承擔,加

上自然人董事無法任意被法人撤換,較能以公司利益優先考量;6.關於法人董事

之當然解任,若債權銀行處分質押股票或轉讓超過半數,已構成自動解任條件,

公開發行股票之公司董事在任期中轉讓超過選任當時持有公司股份達 1/2 以上

時,其董事當然解任(公司法第 190 條之 1 第 2 項規定),影響到公司持續營運

政策沿續及弱化公司治理,未與國際常態接軌。

從立法院全球資訊網頁,可以得到關於法人董監制度的爭議如下

(https://www.ly.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590&pid=165534):1.身

分導致角色和利益衝突:法人代表的忠實義務及善良管理人義務產生衝突,犧牲

公司的利益,因兩種角色不同,可能利益衝突會發生。我國長期存在法人董監事

制度,實務上運作極為普遍。然而,實際上法人董監事的身份被公司濫用,法人

董事角色和利益存在雙重衝突與矛盾,原因為一方面受某法人的指派和控制,另

外對其所擔任董事一職善盡受託人義務,嚴重影響公司治理與內部監控功能。

此外,當董事的民事責任需賠償時,議題爭論不休,法人董事之法人與其代表人

負責扛下,或者僅法人或代表人負責,依照現行法令,容易產生爭端,再加上公

司得隨時改派法人董事代表,問題變得更加複雜;2.股東會對董事、監察人之管

控功能與民主機制被架空:公司法第 27 條第 3 項規定,公司得隨時改派其代表

人,補足原法人董監的任期,直到屆滿;3.董事、監察人之損害賠償責任認定,

易生糾紛:公司法所定董事、監察人應負損害賠償責任,若有違反受託義務致公

司受損害、當公司在執行業務時違反相關法令導致他人損害,或因違反執行職

務、法令、章程或怠忽職務,導致公司受損害等等。實務上,政府或法人股東常

8
發生推諉法律責任,例如政府或法人股東以實際執行業務者為代表人,故應由該

代表人負責,而代表人以有控制權者為政府或法人股東,故應由政府或法人股東

負責,致生糾紛。

9
董事會為企業決策機關,企業租稅策略亦是公司重要的一環。Pound (1988)

研究發現公司為了符合自我利益,當機構投資人能從其他企業相關的活動中受益

時,將透過持股比例變化及董監席次增加,左右管理制度及決策,進一步影響高

階管理者的薪酬激勵制度設計,管理者受到較強的監督,此基於利益衝突假說為

基礎。法人偏好投資有獲利成長之公司,使其更容易透過關係企業間之營業、投

資或融資(例:資金貸與、背書保證)等活動進行租稅規劃,以達到集團企業的

稅負極小化及利潤極大化(謝耀智和白麗秋,2013)。劉朝昇和李青燕(2021)提到

機構投資者(法人)相較於自然人股東具有深厚的產業專家知識,及因大額投資而

與公司之間的業務合作相當頻繁等有利條件,對企業監督能力較大,機構投資者

考量投資利益,進而督促高階管理階層,推升獲利成長及增加盈餘,藉股價上漲

來獲取資本利得,企業越有誘因從事避稅活動,故被查帳的機率提升,租稅風險

亦隨之提高。簡言之,機構投資者的持股比例佔公司資本較高者,租稅規避程度

較為激進(郭振雄、何怡澄和林咸劭,2020),租稅風險也會較高。

魏妤珊等人(2015)指出我國公司法准許法人股東可以有數名代表同時當選為

董事或監察人,使董事會容易被法人董監所控制。因此較高比率法人董事席次會

削弱董事會的監督能力,影響公司治理與決策效能下降,提高企業避稅行為的可

能性。所以法人代表出任董事會席次愈高的公司,愈難發揮內部監控功能。背後

受制於法人,因此集團企業法人代表董事助長了企業避稅行為,租稅風險也隨之

提高。從上述文獻推論,法人董監會對租稅風險造成顯著的影響,建立假說如

下:

H1:其他條件相同下,集團法人董事席次比例愈高的公司,租稅風險愈高。

10
家族企業在世界各地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家族企業並不是台灣獨特現

象,家族企業在全球任何國家都是一種普遍存在的企業組織型態。朱德芳(2022)

認為上市櫃公司由於股權與經營權分離,產生代理成本。對非家族控制的公司而

言,其代理問題主要發生在股東與經營階層之間;對家族控制的公司而言,家族

做為控制股東,往往可達到監督經營階層之目的,其代理成本則發生在控股的家

族與少數股東之間。根據利益掠奪假說(Entrenchment hypothesis)論點,因此

家族成員可能利用他們在企業中的地位和權力來獲取個人利益,而不是將企業利

益優先考量進而互相掠奪利益。Fama and Jensen(1983)認為結合控制權與所有

權的股東可藉由分配公司利潤手段來攫取私利,致使公司績效不理想。

Chen et al.(2010)探討家族企業通常專注於永續發展,而非短期利益,他

們更關注企業的穩健經營和家族財富的傳承、商譽等非稅成本,較不會從事租稅

規劃。股權集中的家族企業,除了享有高比例租稅規劃利益,同時也必須承擔相

關成本。Chen et al.(2010)研究美國標準普爾 1500 大企業,結果發現相比於非

家族企業,家族企業進行的稅務規劃較少,其主要因素是家族企業更加重視除了

税務方面之外的其他成本,例如股價下跌、稅務機關可能對企業稽查及調帳、及

因租稅規避引發懲罰,還有家族聲譽的減損。林嬌能與許彩蓮(2011)研究卻發現

當企業由家族成員掌控時,同時擁有控制權與經營權,傾向於有利於家族的決

策,家族企業相較於非家族企業較有動機更積極進行租稅規劃。

邱士宗等人(2020)探討家族企業與租稅規避關聯,首先從家族企業的股權結

構產生,洐生兩種代理問題。第一種是源於管理階層與股東間利益衝突的傳統代

理問題;第二種是家族企業因股權集中,導致家族控制大股東與小股東間,存在

核心代理問題,容易有小股東利益被家族之控制大股東侵佔,因而從事較多的租

稅規避活動以榨取企業利益。Casson(1999)提出家族控制大股東,認為家族企業

11
可以永續傳承,讓家族企業能永續經營或保持股權結構穩定,相較之下,家族企

業重視聲譽,擔心避稅可能產生的負面形象與處罰,因此代理問題較少。大致來

說,家族企業的代理問題看法並不一致,家族控制大股東會權衡租稅利益與非稅

成本輕重,租稅規避程度越大,租稅風險較高。

蔡明宏等人(2020)提出家族企業與集團企業在台灣的經濟發展和穩定中具有

重要地位,佔據了相當大的比例,成為我國企業發展特色。根據 Claessens,

Djankov, and Lang(2000) 基於最終控制權的估算方式,在台灣上市公司中約有

65.6%的公司為家族企業。另外依據台灣董事學會於 2017 年年會提出分析報

告,分析了 2016 年總家數計 1624 家台灣上市櫃公司,家族企業佔台灣整體總

市值約 63%,總家數的 70%為家族企業。

H2:其他條件相同下,家族企業與非家族企業的租稅風險有顯著差異。

12
本研究以臺灣 2006 年至 2016 年間的上市(櫃)公司為研究對象。研究資料

取自「台灣經濟新報資料庫(TEJ)」、「公開資訊觀測站」及各上市公司年度報

表。資料中亦排除營業性質與財務結構特殊的金融、保險等產業之樣本,及境外

公司來臺上市之樣本(TDR 及 F 股),並剔除資料不齊全之樣本,最後共計有

10,967 筆樣本。

未來租稅風險是以 t+1 年到 t+5 年的有效稅率計算標準差,且採用五年滾動

樣本。舉例,若第一組樣本之 t 年為 2015 年,對應的稅務風險為 2016 年到 2020

年,而第二組樣本之 t 年為 2016 年,對應的稅務風險為 2017 年到 2021 年。本

研究依 Simore et al. (2019) 使用之方法進行數據前處理,包括:調整有效稅

率極端值,使之介於 0 與 1 之間。

1
樣本篩選說明 樣本數
2006 年至 2016 年度上市(櫃)公司 15,964

金融業、保險業、證券業之樣本數 888
境外公司 ( KY 和 DR) 之樣本數 842
資料不齊全之樣本數 3267
最後實證之樣本數 10,967

13
一、應變數

本研究參考文獻衡量企業避稅程度的方法,以現金有效稅率的標準差,表示

租稅風險,計算方式說明如下:

(一)租稅風險(TaxRisk)

本研究參考 Guenther el al.(2017)認為波動程度反映對未來不確定性,而

租稅風險指出未來所得稅支出的不確定性,故採用五年期現金有效稅率取標準

差,來表示租稅風險,衡量租稅風險計算期間為未來五年,採用 t+1 年至 t+5

年五年現金有效稅率的標準差。

二、自變數

1.集團法人董監比例(GLSEAT_R)

集團法人董監比例為(集團上市公司監事席次+集團上市公司董事席次+集團

未上市公司監事席次+集團未上市公司董事席次+集團基金會監事席次+集團基金

會董事席次) 除以總董監席次。Embree and Crabtree(2012)研究發現公司具有

較高比率的法人股東,更有可能做租稅規劃產生永久性和暫時性差異。法人偏好

投資有獲利潛力之公司,使其更容易透過公司間之營業、投資或融資等活動進行

租稅規劃,以達到集團企業的稅負極小化及利潤極大化之目的(謝耀智、白麗

秋,2013)。集團法人董監持股比例高,越有可能從事關係人交易,企業租稅規避

程度越高。

2.是否為家族企業(FAMILY)

依據台灣經濟新報 (Taiwan Economics Journal),公司的控制型態分四類:

共治型態、單一家族主導、公股主導與專業經理人治理,若於特定年度,特定公

司之控制型態是由單一家族主導,界定為家族企業;若家族控制公司的董事長或

14
總經理於特定年度退出董事會或辭去管理階層職位,由子孫後代、姻親親屬或手

足之血緣、姻親及其後代,公司所有權轉讓或經營權移交,傳承家族企業,使之

永續發展,則視為該家族企業的虛擬變數(FAMILY)值為 1,反之為0。

林嬌能、許彩蓮(2011)結果發現家族企業比較有更多的租稅規劃,與 Chen

et al.(2010)的結論不同,我國家族企業因私利而採取更多的租稅規劃,租稅風

險較高些,符合 Desai and Dharmapala(2006)的利益掠奪假說,不預期係數方

向。

三、控制變數

(一)資產報酬率(ROA)
稅後淨利 利息費用
ROA = 平均總資產
x 100%

本研究以稅前淨利與資產總額之比值衡量資產報酬率,作為企業獲利能力指

標。Kartikaningdyah (2019) 的研究發現,當企業獲利越好,高階主管為了經

營績效,採取激進的風險活動時,將提高企業的避稅程度。但 Richardson et

al.(2013) 的實證結果卻顯示企業獲利能力愈佳,愈不會從事避稅活動,故租稅

風險也較小。

Loretz and Moore(2013)指出越賺錢的企業,避稅動機越強烈,會有低稅

負的有效稅率,故租稅風險可能較高;但另外研究認為獲利能力較高的企業會偏

向於較高的有效稅率(Chen et al.,2010),故先不預期兩者關連程度。

(二) 企業規模(AT)

AT = Ln(資產總額)

Dyreng, Hanlon, and Maydew(2008)的實證結果顯示公司規模與長期的避稅

行為呈正向關係;Rego(2003)亦認為大規模的企業,因稅務領域人才濟濟,擁有

較多資源可以透過專業協助,故租稅規劃能力與程度也會提高。然而另一方面,

15
越大的企業規模,可能考量政治成本因素,避免因少繳稅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Zimmerman,1983;Conover and Nichols,2000)大型企業相對於中小型企業而

言,需申報較高的課稅收入,而有較高的稅負。依據 Frank et al.(2009)與

Wilson(2009)皆以企業資產規模為控制變數進行企業避稅行為研究,因此本文選

擇以總資產的自然對數來衡量企業規模,對係數的方向並無預期。

(三)負債比率(LEV)

負債總額
LEV = x 100%
資產總額

以總負債除以總資產比率衡量。Graham and Tucker(2006)的實證研究發

現,從事避稅活動的企業相對於對照企業而言,財務槓桿程度較保守。Chen et

al.(2010)提出具有高比例負債的企業,其中舉債之利息支出可由課稅所得扣

除,節省公司稅負,幫企業帶來稅盾利益,較不需要額外採取積極的避稅行為。

負債比率(LEV)愈高的公司,因有較高的償付資金壓力,為了避免違反債務契約

反而更有動機透過降低稅負獲得資金,利息費用高,則被稅務機關查帳的風險也

隨之提升(黃美祝,2019)。因此,本研究不預期負債比率係數之方向。

本研究以長期負債與資產總額之比值衡量長期負債比率。企業槓桿比率愈

大,利息費用愈多,進而降低稅負,使企業享有稅盾利益。

(四)最終控制者個人持股比率(FCPSHARE)

台灣經濟新報資料庫(TEJ)定義最終控制者為「對公司經營管理及資源分配

決策具有最後及最大影響力者」,最終控制者個人持股比率公式為以「個人」名

義持有公司之股票股數/總股數*100% 。La Porta et al.(1999) 認為亞洲國家

16
的企業普遍存在最終控制者,但是企業的最終控制者可能並未持有相對較多的股

數。葉銀華、柯承恩和蘇裕惠(2003),分析發現台灣上市公司,最終控制者的現

金流量權與公司價值呈正向相關。若最終控制者均期望現金流量極大化,可藉降

低租稅負擔,來增加公司價值,可能採取租稅規避,租稅風險較高。反之,當最

終控制者個人持股比率愈高,利益與公司愈趨一致,比較不會有侵佔行為,公司

治理好,比較少採取租稅規避,租稅風險就會降低。

(五)機構投資人持股比率(LPCR)

機構投資人持股比率為流通在外股數持股比率減除本國個人持股比率及僑外

個人持股比率。Desai and Dharmapala (2009a)認為當公司的法人股東持股愈

高,則該公司治理愈佳,因為法人股東持股有較高的誘因,進而監督經理人,減

少經理人代理問題;Chung et al.(2002)也提到公司的法人股東為了能有效降低

經理人的盈餘管理行為,對其進行有效率的監督機制;也發現公司的法人股東持

有期間愈長,其在併購時議價能力較高,且具有併購主導權。同時參與公司治理

程度及控制力就越高,較不可能發生經理人謀取私利情況。Desai and

Dharmapala (2009b)指出法人持股越多,越有較強的掌控力,讓經理人的決策能

優先以股東利益考量,即當公司之法人持股比率越高,則該公司的公司治理越

佳,故租稅風險越低(郭振雄等人,2020)。

(六)連續兩年虧損(LOSS)

有些創立初期的公司,需長期經營才可能有開始獲利,或全球經濟整體不景

氣,產業景氣下行,公司的庫存水位未能消化及存貨天數過高,客戶要求延後出

貨,導致公司發生虧損,入不敷出,因公司經營績效不佳,納稅負擔有困難,就

17
算國稅局調整所得額,績效不大;另外上市櫃公司依照法令必須由會計師做稅務

查核簽證,已初步由會計師把關,可減少徵納雙方困擾及節省稽徵成本;另外依

量能課稅原則,課稅金額高低應依據納稅人的經濟負擔能力,若公司無能力負

擔,不應課稅,故國稅局抽查比率低,未來補稅的風險會降低。

18
(七)關係人借支比率(RPTA)

關係人借支金額
RPTA = x 100%
股東權益總額

在 1987 年,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發布「資本弱化委員會報告

(Committee on Fiscal Affairs’ Report on Thin Capitalization)」,內

容即指出企業常以關係企業資金為取得營運資金,透過借貸方式代替資本增資來

取得,同時降低了企業自有資金比例,也利用關係人借款利息支出之稅盾效果來

規避租稅。所以 OECD 倡導反自有資本稀釋制度的推動,應由各國因地制宜制訂

相關法規,以規範企業不當或過度的關係人借貸。另外台灣於民國 100 年發布所

得稅法第 43 條之 2,為防止企業利用關係人過度資金借貸方式,使利息費用提

高,減少課稅所得來規避租稅負擔。

在研究文獻上,黃美祝與楊佩璇(2011)、Lim (2011)也證實集團企業常有

機會進行避稅,透過各關聯公司相互以資金借貸的方式來規避,達到節稅效果

(黃美祝、楊政霖,2022)。

(八)關係人銷貨比率(RPP_R)

關係人銷貨金額
RPP_R = x 100%
銷貨收入淨額

公司為減輕稅負,公司透過關係人交易進行不當的利益安排,用移轉訂價交

易,移轉集團企業間所得,達到規避效果,因此移轉訂價有可能成為企業企圖達

成盈餘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陳宗岡、陳宗岡、郭慧如、盧嘉梧、李彥德,

2021)

19
(九)研究發展費用率(RD)

研究發展費用
RD = x 100%
銷貨收入淨額

由於我國早期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第六條規定,公司投資於研究與發展,得享

有投資抵減各年度應納營所稅。Hanlon et al.(2005)認為,企業若研究發展費

用越高,將有更多稅務規劃的機會,來避規稅負。

(十)年度 (Year)

本研究設置年度虛擬變數,以控制年度效果對企業租稅風險的影響。

(十一)產業別 (Industry)

本研究設置產業別虛擬變數,以控制產業效果對企業租稅風險的影響。

20
本文探討法人董監是否影響租稅風險,應變數為 t+1 年至 t+5 年「現金有效

稅率標準差」,為了實證假說,於模型中加入集團法人比例(GLSEAT_R)、家族企

業(FAMILY),以觀察若特定企業特徵較明顯,是否會增加租稅風險。本文加入資

產報酬率(ROA)、企業規模(AT)、負債比率(LEV)、最終控制者個人持股比率

(FCPSHARE)、機構投資人持股比率(LPCR)、連續兩年虧損(LOSS)、關係人借支比

率(RPTA)、關係人銷貨比率(RPP_R)、研究發展費用率(RD)以控制本期的企業特

質對未來租稅風險的影響,另加入產業固定效果(Industry)、年度(Year),以控

制年度與產業對於租稅風險的影響情形。

為降低內生性問題,本文採用 Panel Data 迴歸模型檢驗假說,實證模型如

公式 1 所示:

TaxRisk , = α + β GLSEAT_R , + β FAMILY + β ROA , +

β AT , + β LEV , + β FCPSHARE , + β LPCR , + β LOSS , + β RPTA +

β RPP_R + β RD + ε , (1)

公式 1 於迴歸方程式中,α 為常數項;β ~β 為各自變數於迴歸方程式中

之係數;i 表示各個樣本公司;t 代表第 t 年度;ε 為殘差項。

21
2

租稅風險(TaxRisk) 第 t+1 到 t+5 年現金有效稅率之標準差


集團法人董監比例 (集團上市公司監事席次+集團上市公司董事席次+集團未
(GLSEAT_R) + 上市公司監事席次+集團未上市公司董事席次+集團基金會
監事席次+集團基金會董事席次) /董監席次
是否為家族企業(FAMILY) ? 虛擬變數;家族企業為 1 ,否則為 0
資產報酬率(ROA) ? 稅前淨利除以平均總資產x100%
企業規模(AT) ? 資產總額取對數
負債比率(LEV) +/- 負債總額除以資產總額x100%
最終控制者個人持股比率
- 最終控制者以「個人」名義持有公司之股票比率
(FCPSHARE)
機構投資人持股比率 流通在外股數持股比例總和 減除 (本國個人持股比率及
-
(LPCR) 僑外個人持股比率)
連續兩年虧損(LOSS) - 虛擬變數;連續兩年虧損的公司設為 1 ,反之為 0
借給關係人(非金融機構)或關係企業之款項佔股東權益總
關係人借支比率(RPTA) +
額比率
關係人銷貨比率(RPP_R) + 銷貨對象為關係企業,其中關係人銷貨佔銷貨收入比率
研究發展費用率(RD) +/- 研發費用佔營業收入淨額的比重

22
此章節主要實證使用的研究方法是否符合假說建立,並探討實證結果,第一

節先以敘述性統計初步了解樣本分佈;第二節則以相關分析探討各變數間的相關

程度;第三節再以迴歸分析探討分析結果是否與假說預期相符。

租稅風險及各變數之敘述性統計如表 3 所示。租稅風險(TaxRisk)為未來五

年現金有效稅率標準差平均值為 0.1248,中位數為 0.0794,呈現右偏,顯示部

份樣本公司租稅風險較高,須注意控管。解釋變數集團法人董監比例

(GLSEAT_R),其中位數為 20%、、平均數為 27.22%,表示台灣上市櫃的董監成員

四分之一為集團法人;最大值為 100%,表示其中有少數公司的董監席次,成員皆

為集團法人,有趨向集團化狀況,對董事會具有很深的影響力。解釋變數家族企

業(FAMILY) 的虛擬變數平均值為 64.92%,表示台灣上市櫃公司,近六成五為家

族企業,非家族企業佔比不到四成。

控制變數部分,資產報酬率(ROA)之平均數為 3.8723%,中位數為 4.1,顯

示投入每一元資產,幫公司創造約 0.38 元的利潤,二者相近,左偏程度不大;

企業規模(AT)取對數之平均數為 15.4468,中位數為 15.279,右偏程度不大;

負債比率(LEV)之平均數 42.0521%,顯示公司的舉債佔總資產約四成,最小值為

0.61,最大值為 99.31,表示少數公司舉債比率不到百分之一,另有負債佔總資

產比率接近全部資產,差距甚大;最終控制者個人持股比率(FCPSHARE)之平均數

為 10.9846%,中位數為 7.45%,表示最終控制者個人持股比率平均約一成,大部

份係為法人持股居多;機構投資人持股比率(LPCR)平均數為 36.299%,顯示機構

投資人的持股佔公司股份的近四成,中位數為 32.62%,呈現右偏。

連續兩年虧損(LOSS)的虛擬變數平均值 12.97%,表示約有 12.97%的上市櫃公司

曾出現連續兩年虧損的情況,經營狀況不佳 ;關係人借支比率(RPTA) 之平均數

23
為 0.002,中位數為 0,然而最大值為 0.9607,表示關係人借支占資產總額的比

率高達 96.07%,顯示大多數企業沒有關係人借支,但少數企業的關係人借支比率

異常的高,可能引起稅務機關的注意,進而提高租稅風險;關係人銷貨比率

(RPP_R)之平均數為 13.3598%,中位數為 3%,呈現右偏,最大值為 116%,代表公

司所有銷貨都是關係人銷貨,企業的經營風險很高;研究發展費用率(RD)之平均

數為 3.5923%,中位數為 1.03,呈現右偏,最小值為 0,最大值為 835.49%,表

示部份企業的研究發展費用率較高,反映少數企業願花鉅資投入研發,期望公司

成長性佳。

24
3 (N=10967)
平均數 Q1 Q2 Q3 最小值 最大值
變數

TaxRisk 0.1248 0.0372 0.0794 0.1655 0.0000 0.5477

GLSEAT_R 0.2722 0.0000 0.2000 0.4375 0.0000 1.0000

FAMILY 0.6492 0.0000 1.0000 1.0000 0.0000 1.0000

ROA 3.8723 0.8300 4.1000 7.9700 (438.8600) 95.7800

AT 15.4468 14.4153 15.2790 16.2558 9.7953 21.6757

LEV 42.0521 28.2200 42.2100 54.6000 0.6100 99.3100

FCPSHARE 10.9846 1.3000 7.4500 16.4200 0.0000 75.6800

LPCR 36.2990 17.8100 32.6200 52.8400 0.0000 98.4100

LOSS 0.1297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1.0000

RPTA 0.002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9607

RPP_R 13.3598 0.0000 3.0000 18.0000 (1.0000) 116.0000

RD 3.5923 0.0000 1.0300 3.3000 0.0000 835.4900

註:變數定義:TaxRisk (租稅風險),為第 t+1 到 t+5 年之現金有效稅率之標準差;GLSEAT_R


(集團法人董監比例),為 (集團上市公司監事席次+集團上市公司董事席次+集團未上市公司監事
席次+集團未上市公司董事席次+集團基金會監事席次+集團基金會董事席次) /董監席次 x 100%;
FAMILY (家族企業),為虛擬變數;ROA(資產報酬率),為(稅後淨利+利息費用)/資產總額 x
100%;AT(企業規模),為資產總額取對數;LEV(負債比率)為負債總額/資產總額 x 100%;FCPSHARE
(最終控制者個人持股比率);LPCR (機構投資人持股比率),為 t 年(100% – 本國個人比率 –
僑外個人比率);LOSS(連續兩年虧損); RPTA(關係人借支比率) 為關係人借支款項/股東權益總額
x 100%; RPP_R (關係人銷貨比率),為關係人銷貨/銷貨收入淨額 x 100% ;RD (研究發展費用
率),為研發費用/營業收入淨額 x 100%。

25
表 4 為各變數間之相關係數分析表。自變數集團法人董監比例(GLSEAT_R)與

租稅風險(TaxRisk)相關係數為-0.003,呈現負向關係,但不顯著,表示集團法

人董監比例愈高的公司,企業面對的租稅風險未必較高,因為單純看兩個變量之

間的相關係數的顯著性並不能揭示假設一是否得到支持,因此本研究後續採用了

迴歸分析來進一步檢驗。

家族企業(FAMILY)的相關係數為 0.048,呈現顯著正相關,表示家族企業公

司,企業面對的租稅風險較高,與假說二相符。

控制變數方面,當企業租稅風險之代理變數為未來五年現金有效稅率的標準

差(TaxRisk)時,資產報酬率(ROA)、企業規模(AT)、負債比率(LEV)、最終控制

者個人持股比率(FCPSHARE)和關係人借支比率(RPTA)與其呈顯著正向關係,顯示

資產報酬率(ROA)越大、企業規模(AT)越大、負債比率(LEV)越高、最終控制者個

人持股比率(FCPSHARE)越高和關係人借支比率(RPTA)越高,租稅風險越高。

機構投資人持股比率(LPCR)、連續兩年虧損(LOSS)、最終研究發展費用率

(RD)與租稅風險(TaxRisk)其呈顯著負相關,顯示機構投資人持股比率(LPCR)越

大、連續兩年虧損(LOSS)、研究發展費用率(RD)越高,租稅風險愈低。關係人銷

貨(RPP_R)與租稅風險(TaxRisk)其呈負相關,但不顯著。

相關係數介於-0.501 與+0.522 之間, 相關係數絶對值均小於 0.6;VIF 皆小

於 10 故沒有共線性的疑慮。

26
4 (PE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TaxRisk GLSEAT_R FAMILY ROA AT LEV FCPSHARE LPCR LOSS RPTA RPP_R RD
TAXRISK
GLSEAT_R -.003
*** ***
FAMILY .048 .094
ROA .060*** -.043*** -.024**
** *** ***
AT .022 .250 .006 .197
*** *** *** *** ***
LEV .044 .071 .063 -.185 .308
FCPSHARE .027*** -.367*** .231*** .031*** -.223*** -.029***
*** *** *** *** *** ***
LPCR -.049 .522 -.011 .179 .464 .082 -.470
*** *** *** *** *** ***
LOSS -.120 -.001 .030 -.501 -.211 .116 .001 -.152
*** *** *** ** *** *** *** ***
RPTA .028 .070 .050 -.020 .065 .072 -.035 .060 .010
*** ***
RPP_R .009 .055*** -.027*** .042*** .162*** .013 -.063 .148 -.021** .033***
*** *** *** *** *** *** *** *** *** ***
RD -.064 -.065 -.051 -.126 -.122 -.183 -.025 -.075 .149 -.015 .028
VIF 1.553 1.111 1.472 1.639 1.265 1.465 1.932 1.386 1.015 1.041 1.086
註 : (一)「*」表示達 10% 顯著水準;「**」表示達 5% 顯著水準;「***」表示達 1% 顯著水準。
(二)變數定義: TaxRisk (租稅風險),為第 t+1 到 t+5 年之現金有效稅率之標準差;GLSEAT_R (集團法人董監比例),為 (集團上市公司監事席次+集團
上市公司董事席次+集團未上市公司監事席次+集團未上市公司董事席次+集團基金會監事席次+集團基金會董事席次) /董監席次 x 100%; FAMILY (家族企
業),為虛擬變數;ROA(資產報酬率),為(稅後淨利+利息費用)/平均資產總額 x 100%;AT(企業規模),為資產總額取對數;LEV(負債比率)為負債總額/資產
總額 x 100% ; FCPSHARE (最終控制者個人持股比率);LPCR (機構投資人持股比率),為 t 年(100% – 本國個人比率 – 僑外個人比率);LOSS(連續兩年
虧損); RPTA(關係人借支比率) 為關係人借支款項/股東權益總額 x 100%; RPP_R (關係人銷貨比率),為關係人銷貨/銷貨收入淨額 x 100% ;RD (研究發
展費用率),為研發費用/營業收入淨額 x 100%。

27
租稅風險之迴歸分析結果如表 5 所示,本研究檢測集團法人董監比例
(GLSEAT_R)、家族企業(FAMILY)是否會影響企業租稅風險。應變數為租稅風險
(TaxRisk),為五年期現金有效稅率標準差之實證分析結果,迴歸模式之調整後
分別為 0.04194 (F 值=11.2149),皆達 1%統計水準,顯示因有良好配適度的
迴歸模型,能有效解釋租稅風險。

顯示集團法人董監比例 (GLSEAT_R)與租稅風險(TaxRisk) 呈顯著正相關,


迴歸係數為 0.0117,t 值為 3.6132,達 1% 顯著水準;家族企業(FAMILY) 與租
稅風險(TaxRisk)呈顯著正相關,迴歸係數為 0.0177,t 值為 4.6968,亦達 1%
顯著水準。

此實證顯示集團法人董事席次比例愈高的公司,企業越有意識風險的存在,
越會進行避稅的活動,支持假說一;當家族企業成為集團企業時,子公司通常以
交叉持股的方式膨脹企業,將使家族的控制權與投資人利益產生衝突,為求利潤
極大化,越會進行避稅的活動,故租稅風險提高,家族企業較非家族企業的租稅
風險比較高,支持假說二。

控制變數方面,資產報酬率(ROA)與租稅風險(TaxRisk)(係數:0.0003;t:
1.7068),但未達統計上的顯著水準。企業規模(AT)與租稅風險(TaxRisk),未達
統計上的顯著水準。(係數:-0.0014;t:-1.6375) 負債比率(LEV)與租稅風險
(TaxRisk)呈顯著正相關(係數:0.0004 ; t:5.0998),達 1%顯著水準,表示負
債比率(LEV)愈高的公司,因有較高的償付資金壓力,為避免違反債務違約更有
動機透過降低稅負以獲得資金,利息費用高,則被稅務機關查帳的風險也較高,
租稅風險也跟著上升。最終控制者個人持股比率(FCPSHARE)與租稅風險
(TaxRisk)未達統計上的顯著水準(係數:-0.0002;t:-1.7382)。機構投資人持
股比率(LPCR)與租稅風險(TaxRisk)呈負相關。(係數:-0.0006;t:
-11.3453),達 1% 顯著水準,顯示機構投資人持股比率越大,租稅風險較小。
機構投資人擁有較專業的知識和充沛資源,監督能力較大,,使企業租稅風險降
低。連續兩年虧損(LOSS)與租稅風險(TaxRisk)呈負相關(係數:-0.0487;t:
-10.5041),達 1% 顯著水準,表示連續虧損兩年的公司,沒有獲利故無需繳納

28
租稅,故租稅風險較低。關係人借支比率(RPTA)與租稅風險(TaxRisk),未達統
計上的顯著水準(係數:0.2264;t: 1.7161) 。關係人銷貨比率(RPP_R)與租稅
風險(TaxRisk)呈正相關(係數:0.0001;t:3.3387),達 1%顯著水準,表示關係
人銷售比率越高,租稅風險越高。關係人交易被稽徵機關認為是規避租稅的重要
管道,關係人銷貨佔全部銷貨的比例愈高,被查稅的機率愈高,租稅風險愈高。
研究發展費用率(RD)與租稅風險(TaxRisk)呈負相關(係數:-0.0003;t:
-4.1986),達 1% 顯著水準,表示研究發展費用率越高,致使獲利降低,未來租
稅負擔較小,故租稅風險越低。

29
表 5 法人董監、家族企業與租稅風險迴歸結果

應變數:租稅風險

, = + ,
+ ,+ ,
+ , + , + , + ,
+ , + 1+ _ + + ,
變數 預期符號 係數 t值
GLSEAT_R + 0.0177∗∗∗ 3.6132
FAMILY ? 0.0117∗∗∗ 4.6968
ROA ? 0.0003 1.7068
AT ? -0.0014 -1.6375
LEV +/- 0.0004∗∗∗ 5.0998
FCPSHARE - -0.0002 -1.7382
LPCR - -0.0006∗∗∗ -11.3453
LOSS - -0.0487∗∗∗ -10.5041
RPTA + 0.2264 1.7161
RPP_R + 0.0001∗∗∗ 3.3387
RD +/- -0.0003∗∗∗ -4.1986
Intercept 0.1458∗∗∗ 8.0555
Year Effect Included Included
Industry Effect Included Included
N 10,967
Adj_ 0.04194
F值 11. 2149∗∗∗
註:1.表示「*」達 10% 顯著水準;「**」達 5% 顯著水準;「***」達 1% 顯著水準。
2.變數定義: TaxRisk (租稅風險),為第 t+1 到 t+5 年之現金有效稅率之標準差;GLSEAT_R (集
團法人董監比例),為 (集團上市公司監事席次+集團上市公司董事席次+集團未上市公司監事席次
+集團未上市公司董事席次+集團基金會監事席次+集團基金會董事席次) /董監席次 x 100%;
FAMILY (家族企業),為虛擬變數;ROA(資產報酬率),為(稅後淨利+利息費用)/資產總額 x 100%;
AT(企業規模),為資產總額取對數;LEV(負債比率)為負債總額/資產總額 x100%; FCPSHARE (最終控
制者個人持股比率);LPCR (機構投資人持股比率),為 t 年(100% – 本國個人比率 – 僑外個人
比率);LOSS(連續兩年虧損); RPTA(關係人借支比率) 為關係人借支款項/股東權益總額 x 100%;
RPP_R (關係人銷貨比率),為關係人銷貨/銷貨收入淨額 x 100% ; RD(研究發展費用率),為研發
費用/營業收入淨額 x 100%。

30
本文探討法人董監、家族企業和租稅風險的關係。有別於過去研究大多從企
業從事避稅行為(事後觀點),探究其租稅風險。但企業在決定是否進行避稅活
動前,就會進行比較分析,考量避稅活動可能產生的利益和成本,先行評估再規
劃執行。因此本文從事前觀點出發,了解法人董監與租稅風險的關係有正反兩方
看法。當法人董監比例愈高,並且在法人董監的有效監控下,較小股東具備專業
優勢,更注重自身利益及風險,公司風險管理及內部控制越佳,越能發揮企業避
稅抑制功能,進而降低租稅風險。另一方面,法人董事代表受制於法人,可隨時
改派法人代表補足原來任期,掌握著公司決策的重大實質控制力之大股東,又不
用自己出面承擔責任,因任期太短,將導致法人董事無法有效監督,破壞公司治
理,提升租稅風險。

租稅規劃是公司重要的政策之一,在公司進行租稅規劃時,除了著重於降低
稅收負擔外,穩定租稅支出亦為公司需考量的重要因素。透過租稅規劃有效管理
企業租稅成本,成為提升企業經營成效的關鍵要素,同時降低公司的稅務風險,
減少企業集團的稅務支出,並提升財務報表品質,以實現企業持續獲利和永續發
展的目標。公司除了參酌各國的稅法,進行必要的租稅規劃外,事先擬訂對策,
才能控管公司的租稅風險並予以適度化解。

實證結果發現,公司的集團法人董事席次比例愈高,企業越有風險意識,越
會進行避稅的活動,租稅風險也跟著提升;相較之下,家族企業比非家族企業更
會進行避稅活動,故其租稅風險高於非家族企業,本文實證結果可作為公司租稅
規劃時,考量租稅風險與非稅成本及利益的取捨,來決定是否從事相關活動;可
協助我國稽徵機關在執行查核時提供參考方向,同時幫助企業認識事先租稅規劃
的重要性。

31
bernathy, J. L., Finley, A. R., Rapley, E. T., & Stekelberg, J. (2021). External
auditor responses to tax risk. Journal of Accounting, Auditing & Finance, 36(3),
489-516.

Casson, M. (1999). The economics of the family firm. Scandinavia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47 (1) ,10-23.

Chen, S., X. Chen, Q. Cheng, and T. Shevlin. (2010). Are family firms more tax
aggressive than non-family firm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95 (1),41-61.

Claessens, S., Djankov, S., & Lang, L. H. P. 2000. The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in East Asiancorporation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58(1-2), 81-112.

Iso, I. (2009). Risk management–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Geneva, Switzerland.

Desai, M. A., and D. Dharmapala. (2006). Corporate tax avoidance and high-powered
incentive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79 (1),145-179.

Desai, M. A., and D. Dharmapala. (2009a). Earnings management, corporate tax


shelters, and book-tax alignment. National Tax Journal, 62 (1),169-186.

Desai, M. A., and D. Dharmapala. (2009b). Corporate tax avoidance and firm value.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91 (3),537-546.

Drake, K. D., S. J. Lusch, and J. Stekelberg. (2019). Does tax risk affect investor
valuation of tax avoidance? Journal of Accounting, Auditing & Finance,
34 (1),151-176.

Embree, J. L., and A. D. Crabtree. (2012). The influence of institutional investment on


tax aggressiveness. Paper read at 2012 AAA Annual Meeting-Tax Concurrent
Sessions.

Fama, E. F., and M. C. Jensen. (1983).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6 (2),301-325.

Firmansyah, A., and R. Muliana. (2018). The effect of tax avoidance and tax risk on
corporate risk. Jurnal Keuangan Dan Perbankan, 22 (4) ,643-656.

Freedman, J., G. Loomer, and J. Vella. (2009). Corporate tax risk and tax avoidance:
New approaches. British Tax Review, 1 (2009) , 74-116.
Guenther, D. A., Matsunaga, S. R., & Williams, B. M. (2013). Tax avoidance, tax
aggressiveness, tax risk and firm risk. Unpublished paper, 305-360.

32
Guenther, D. A., S. R. Matsunaga, and B. M. Williams. (2017). Is tax avoidance related
to firm risk? The Accounting Review, 92 (1) , 115-136.

Hanlon, M. (2005). The persistence and pricing of earnings, accruals, and cash flows
when firms have large book‐tax differences. The Accounting Review, 80(1) ,
137-166.

He, G., H. M. Ren, & Taffler, R. (2020).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tax avoidance on
analyst coverage and forecasts. Review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and Accounting ,
54 (2),447-477.

Hutchens, M., and S. O. Rego. (2015). Does greater tax risk lead to increased firm risk?
Available at SSRN 2186564.

Hanlon, M., L. F. Mills, and J. B. Slemrod. (2005).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corporate tax noncompliance. Ross School of Business Paper, (1025).

Hillman, A. J., A. A. Cannella, and R. L. Paetzold. (2000). The resource dependence


role of corporate directors: Strategic adaptation of board composition in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chan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37 (2) ,
235-256.

Kartikaningdyah, E. (2019). The effect of firm size, roa and executive character on tax
avoidance. Paper read at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Economics and
Social Science (ICAESS 2019).

Lanis, R., and G. Richardson. (2011). The effect of board of director composition on
corporate tax aggressivenes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30(1) ,50-70.

Lin, X., M. Liu, S. So, and D. Yuen. (2019).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firm
performance and tax risk. 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

McGill, G. A., and Outslay, E. (2004). Lost in translation: Detecting tax shelter activity
in financial statements. National Tax Journal, 57 (3) , 739-756.

Neuman, S. S., T. C. Omer, and A. P. Schmidt. (2020). Assessing tax risk: Practitioner
perspectives.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37 (3) ,1788-1827.

Pfeffer, J. (1972). Merger as a response to organizational interdependenc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382-394.

Pfeffer, J., and G. R. Salancik. (2003).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33
Pound, J. (1988), “Proxy Contests and the Efficiency of Shareholder Oversight,”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 237-265.

Saragih, A. H., and S. Ali. (2023). Corporate tax risk: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Management Review Quarterly, 73 (2) ,527-577.

Sreesing, P. (2018). Taxes and risk-taking behavior: evidence from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 the G7 nations. The Journal of Risk Finance ,19 (3) ,277-294.

Stevelman, F., and S. C. Haan. (2020). Boards in information governance. U. Pa. J.


Bus. L. , 23,179.

Wei, Y.-S., and S.-C. Chou. (2020). Corporate entity representatives of business group
an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evidence from Taiwan. Asia-Pacific 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 27 (4) , 490-509.

Williamson, O. E. (1988). Corporate financ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journal of


finance, 43 (3) , 567-591.

34
中文文獻

宋欣儒(2020),企業風險如何影響公司之租稅規避程度?,國立政治大學會計學
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仁光(2011),公司法第二十七條法人董監事制度存廢之研究,臺大法學論
叢, 40(1),253-350。

林嬌能、許彩蓮(2011),家族企業與租稅規劃之關聯性,會計學報,4 (1),
23-49。

朱德芳(2022),家族企業與公司治理-控制權安排與法律風險,臺灣財經法學論
叢,97-149。

汪瑞芝、陳庭軒(2022),產業創新條例及營所稅調降對企業租稅負擔之影響,當
代會計, 23(2),249-288。

邱士宗、張崇倫、郭振雄 & 何怡澄(2020),總經理過度自信、家族企業與租稅


規避,中華會計學刊,16(1),87-134。

曹秀惠(2023),租稅風險與信用風險及負債資金成本之關聯性:兼論股利政策之
調節效果,當代會計,24 (1),61-98。

陳宗岡、郭慧如、盧嘉梧 & 李彥德(2021),關係人交易特徵與實質盈餘管理之


關係研究,輔仁管理評論,28(3),37-62。

黃美祝(2019),董事連結與企業避稅程度之關聯性,臺大管理論叢,29(2),201-
231。

黃美祝、楊政霖(2022),關係人交易避稅對所得稅費用估計品質的影響,當代會
計,23(1),71-96。

葉銀華、柯承恩 & 蘇裕惠(2003),Ultimate Control and Expropriation of Minority


Shareholders: New Evidence from Taiwan 經濟論文,31 (3),263-299。

葉銀華(2007),集團之公司治理機制-力霸集團瓦解的震撼 防患不法於未然 積極
擬策護公義,會計研究月刊,257,61-74。

葉銀華(2022),如何發現地雷股? 如興之公司治理警訊,會計研究月刊,445,
60-66。

魏妤珊、邱敬貿 & 黃淑惠(2015),法人董事與企業避稅:台灣股票市場之實證


研究,證券市場發展季刊,1-42。

35
魏妤珊、廖俊煌 & 黃法蓉(2016) ,董事身分特性與企業風險管理對企業避稅之
影響,商管科技季刊,17(2),141-183。

曾煌鈞(2017 年 9 月 16 日),淺談家族企業之治理,證券暨期貨期刊,16。

鄭燦堂(2022),風險管理: 理論與實務,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蔡昌憲(2012),從內控制度及風險管理之國際規範趨勢論我國的公司治理法制:
兼論董事監督義務之法律移植,臺大法學論叢, 41(4),1819-1896。

蔡昌憲(2023),董事會之永續治理角色與董事監督義務,臺灣財經法學論叢,5
(1),155-218。

蔡明宏、翁培師、王子綾與張航,2020,家族企業與集團企業中董事會性別組成
對公司的影響:績效、研發投資以及現金,管理學報, 37,35-68。

姜沛岑(2018),租稅規避與稅務風險之關係,政治大學財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北市。

梁立昕、林咸劭、郭振雄、何怡澄(2021),法人持股、企業績效與企業租稅規避
之關聯性,財會研究,第 50 卷第 2 期,22-61。

廖大穎(2004),「評公司法第二十七條法人董事制度從台灣高等法院九十一年 度
上字第八七號與板橋地方法院九十一年度訴字第二一八號判決的啟
發」,《月旦法學雜誌》,112,197-213。

廖大穎(2007),論金融控股公司之股東權,台灣金融財務季刊,8(1),45-77。

郭大維(2015), 我國公司法制對事實上董事及影子董事之規範與省思,臺北大學
法學論叢,96,45-83。

郭振雄、何怡澄 & 林咸劭(2020),斷點迴歸方法論之法人持股與企業租稅規


避, 經濟論文,48 (1),105-149。

劉朝昇、李青燕(2021),高階管理團隊權力與企業租稅規劃關聯性之探討-以內部
及外部監督機制為干擾變數,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36(2),1-21。

鄭儒鈺、楊雪蘭(2020),內部治理與外部監督機制對公司價值之影響,會計與公
司治理,15(2),19-41。

謝耀智、白麗秋(2013),最低稅負制實施後關係人交易對臺灣上市公司有效稅率
之影響,智慧科技與應用統計學報,11(1),35-51。

立法院全球資訊網(無日期),公司法有關法人指派董監制度之研析,民 112 年
5 月 20 日,取自:https://www.ly.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590&pid=165534

3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