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7

所有问题:无非是讲:【立法】【执法】【司法】【守法】

因此任何问题都可以扯到国家法治大潮,国家法律机制,近代法治理念

【立法】---科学立法
1. 诉诸立法目的,能不能落实
2. 法律层面:平等性,隐私权,对于自由权等合法权利的侵害;
罪行法定,罪刑相适应原则
一事不二罚
规定行为边界
刑法的谦抑性
法律的稳定性
政策的模糊性,没有界定清楚
3. 经济层面:成本 Vs 效益
4. 历史因素
5. 社会层面:公序良俗:尊师重道,尊老爱幼,早恋,群体焦虑,缓解矛盾、、、
惩前毖后
6. 与我国其他的法律规章相适应的
7. 是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的
8. 建立民众的心理预期

法律是社会的底线性要求,法律需要边界,不能任何问题都依靠公权力解决,社会应该有
更多元的纠纷解决机制,否则会降低法律的权威性。

【执法】---严格执法
(善的目的,往往必须借助在道德上成问题的或至少是在道德上可虞之险的手段,冒着产
生罪恶的负效果的可能性,才能达成)
1. 行为人的权利确实应该有边界:卢梭《社会契约论》
2. 受到限制的必要性
3. 受到限制后的效果:成本低,效果好,灵活
4. 政府限制的边界
比例性原则
是否合宪
明确性原则
平等性原则
避免成为公权力的滥用

【司法】---制而用之存乎人——谈法官行为与司法独立机制
(传统纠纷解决机制所代表的基层司法秩序存在的问题 Vs 近代法制理念)
科斯定理-卡尔多希克斯效率
韦伯-形式合理与实质合理
实质正义与程序正义:看得见的正义,实质是根本目的,程序是保障
形式逻辑与价值判断

【守法】-某人是否有某种权利(如航空公司拒绝精神病乘客)
1. 分情况:精神病人的危害程度
2. 垄断性
3. 意思自治:平等的契约,民事行为,民事主体的意志是独立的,不受国家公权利的非
法干预。
4. 是否与工作内容相关
5. 是否没有正当理由扩大了一方的权利,而限制了另一方的权利。
6. 是否对弱势一方设置了救济渠道

社会问题的出现:
1. 法律的滞后性
2. 平台的逐利化现象严重,为了获取流量变现,纵容哗众取宠的内容存在
3. 执法机关缺乏明确的规制权利
4.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
5. 漠视规则
6. 收益大于成本
7. 缺乏多元的纠纷解决机制

【立法】
关键词:
一、手段能不能达到目的
二、法律层面:对某种合法权利的不法侵害,隐私权,平等权,名誉权
三、社会层面:学生的心理健康,公序良俗,公众预期,社会关系变紧张,矛盾,不信任
社会秩序,社会和谐
四、经济层面:成本 Vs 权益
五、替代措施

 未婚妈妈因为没有婚姻证明不能领取生育保险金
1. 不合理生育保险金本身就是为了减轻生育压力;
2. 历史背景:有它存在的一个大背景,历史情况所决定的:先婚后育是我国历史延
续下来的习惯和习俗,费孝通先生在《生育制度》这本书中说到:因为人类的生
命是脆弱的,因此需要婚姻来为生育这个阶段提供稳定的外部条件来,明确生育
的负责人;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计划生育是我国实行很久的基本
国策,所以与生育有关的办理都需要提供证明;
3. 法律层面:体现了封建思想的残留,只有结婚了才能生育,但是我们社会目前已
经不适应了,在现代社会由于女性地位的提升,生育已经不是婚姻的附属品,即
使不结婚也享有生育的权利。
4. 即便没有直接的对女性生育权的限制,但在实质上构成对女性生育率的阻碍。
5. 平等性:对于未婚妈妈的歧视,不符合法律的原则和法律的精神。
6. 社会层面:由于老龄化严重,人口结构失衡,为了提高生育率就应该从最大的程
度减轻孕妇的后顾之忧。
7. 经济学的角度:保险是对于弱者规避可能风险的方式,未婚妈妈就是弱者。

【司法】
关键词:
司法公信力,最后一道防线,铁案,繁简分流,信用惩戒机制,司法公开,
司法独立,看得见的正义
开头段: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日渐凸显,大量纠纷涌入法院,导致司法公
信力在提升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方面矛盾纠纷化解难度不断加大,司法公正及其
功能遭遇难关,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法院的裁判结果
无法得到普遍认可与有效执行,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抱怨声不绝于耳,涉诉信访事件不
断增加,都是公众对司法不信任的表现。这些现象表明,司法公信力缺失已经成为司法改
革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公正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一、司法公信力概述

探讨司法公信力的含义,首先要明确司法的概念,司法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
员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具体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1)司法是现代社会定纷止
争的一种低成本的解决纠纷机制,是一种充满智慧、具有理性的 控制社会秩序的手段 。 (2)
因此,笔者认为公信力是指社会公众对公共权力及行使权力的过程所产生的认同及服从的
心理状态,而司法公信力,则指人民法院在长期适用法律裁判案件、定纷止争的过程中,
在社会公众中形成的权威性和信任度。

我国目前司法公信力的现状及导致司法公信力缺失的原因

当前,人民法院仍然坚持“调解优先、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原
则依法办案。但在审判实践中,很多案件在终审判决后,始终无法平息,“案结事不了”
已经不仅仅是困扰涉案当事人的难题,更是一个摆在人民法院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一些当事人自认为有理,不相信法院作出的裁判是公正的裁判,不断申诉、上访;
第二,程序的不公开与实体的不公正令当事人对司法公正表现出了强烈的不满;
第三,一些法院再审,前后裁判结果不一,破坏了法院判决的既判力。

无论上访现象还是法外途径寻求救济,这都反映了一种典型的社会对司法的不信任。这本
身就是对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略的冲击。

(一)传统的法律文化缺失。我国是一个缺乏传统法律文化的国家,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
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古代强调以和为贵,把打官司视为不光彩的行为,在老百姓的内
心深处,害怕法律,也不愿意打官司。中国古代的“无讼”、“厌讼”、“耻讼”等观念
让人民对诉讼望而却步,具有明显的排斥心理。且古代遗留的“自古衙门朝南开,有理无
钱莫进来”的观念至今影响着人们,使人们对司法抱有偏见。
对法律冰冷的理性规则十分陌生。近几年来,社会上更是流传着各种对人民法院和法官嘲
讽的民谣,如 “大盖帽两头翘,吃了原告吃被告”、“官司一进门,两边都托人”等等,
但至少表明了公众对司法不信任的心态,对司法公信力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二)司法活动不能完全独立。
1. 不当的社会舆论的干扰
其他权力机关对司法权的干扰:
2. 司法机关的领导及其工作人员都是由立法机关任命产生,并且受到立法机关的监督。
3 司法机关的人、财、物都来源于当地的行政机关,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于行政机关。

(三)信访机制的存在。法院裁判的确定性和终局性是确立司法权威的重要因素,而现在
我国息诉服判率低是当前司法活动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越级访、缠访的现象屡见不鲜。近年来我国信访的概率较之以往大增,最直观地反应出法
院司法公信力的现状。

(四)法官整体素质不高。“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制而用之存乎法,推而
行之存乎人。”可见以人为本在法治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而司法权是由以法官为主的司
法工作人员实际实施的。
各地法院法官的来源不一,大多来自招干和军转,法律专业院校毕业的法官所占比率较低
这一现象在基层法院更为普遍。对法律理解不透,适用法律不当。

(五)部分法官职业道德缺失。全国法院开展的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未
将司法腐败现象彻底根除。法官枉法裁判,办“人情案”、“金钱案”、“关系案”的现
象比比皆是。在程序方面,某些法院合议庭组成人员不参与庭审、参与庭审后不参与合议
严重超审限审理、案件的审理过程不公开、不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等现象,严重损害了法
院及法官在当事人心目中的形象。这些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正如“司法腐败是最大的腐
败”

(六)部分媒体失实报道
(七)公众对司法的过高期望
三、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途径

英国哲学家培根有句名言:“一次不公正的判决,其恶果相当于十次犯罪。因为犯罪
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当司法
公正不足以保证大多数人的利益时,公众就会缺失对法律的信仰,缺乏对法院的信任,就
会远离法律与法治,司法公信力会受到极大的损害,这是现代社会的悲哀。而人民法院要
想提高公信力,唯一的途径就是要加强司法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司法职能,最大限度地保
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公正、高效的司法环境中培育公众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具体来说:
(一)法律信仰是前提
法律是司法的依据,而人们是否选择司法作为救济的途径,根源在于人们是否信仰法律。
法律就会容易被内化和升华成人们心中的一种传统和精神,一旦绝大多数人们心中有了法
律精神,并用法律精神来指引自身的行为,社会整体的法律信仰便油然而生。

(二)司法宣传是良药
正所谓“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加大司法宣传力度,借助各种大众传媒手段,让公众
对法院以审判为中心的各项工作进行了解,增进法院与公众的信息沟通。这是一种无形的
压力,倒逼法院及时听取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对审判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促使审判人员自
觉地提高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从而使法院整体司法水平得到切实提高。 “ 法院公众开放
日”

(三)加强培训是保障
在广大法官队伍中应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使法官牢固树立“公正司法,一
心为民”的司法理念,真正做到身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为民之策。消除公众
对司法的戒备。使法官娴熟地掌握庭审驾驭能力,增强证据的审核、认证能力,提高裁判
文书的制作能力以及定纷止争的能力。

(四)司法公正是基石
司法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
实体正义的根本目标,程序正义是重要保障。
 程序公正即“看得见的正义”,程序公正要求法官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中立
的地位,不得对任何一方当事人存在歧视或偏私,更要求法官保障当事人平等的诉讼
权利,
 实体公正要求法官在审理案件时要做到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适用法律准确、
裁决结果妥当。

(五)司法独立是关键
十八大报告指出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特别强调“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
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加强司法独立,首要任务是要理清各级地方法院(司法)与同级人大(立法)、政府(行
政)的关系,做到司法权与立法权、行政权分工明确,相互尊重。
1. 首先,各级地方法院虽然由同级人大产生并向其负责,但不能等同于法院是人大的附
属机关。人大应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法院进行监督,而这种监督不是代替法院行
使具体个案的裁判权,而是一种分工机制上的监督。
2. 其次,法院要想摆脱受制于政府的情形,就需要在人事、财务上都独立于地方政府,
确保法院独立表达意志,再次,需要培养法官“法律第一性”的信念,坚持“法官除
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思想,引导法院与人大、政府的良性互动。

总之,司法公信力是法治社会的晴雨表,更是人民法院的立院之本、人民法官的立身
之根。现阶段,我们必须加强对司法公信力的研究,着力解决影响司法公正的各种问题,
努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政治性、人民性和法律性的高度统一,让司法给群
众带来看得见的正义。

司法责任制改革为核心的重大改革,完善符合司法规律的司法管理体制和审判权力运行机
制,健全冤假错案有效防范、及时纠正和责任追究机制。

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在确保实体公正基础上,繁简分流,实现简案快审、繁案精审,从而优化配置司法资源,
提升司法效率,以最小的诉讼成本获得最及时的司法救济。

通过执行联动、健全联合信用惩戒体系、出台网络司法拍卖等涉执行司法解释和规范文件
让“执行难”这一制约司法公正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有效破解。

落实人民群众旁听庭审、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观摩庭审、社会第三方见证重大审判执行案
件、律师代理申诉信访等工作

【守法】

【法律关系】
1. 消费者&企业
 迪士尼翻包检查食物
1. 没有错,是合理的
2. 契约自由:迪士尼在门票背后已经写明了“禁止自带食物”,也就不存在胁迫与
欺骗;游客已经选择了购买门票,就相当于已经默认了条款。
3. 游乐园并不是一家垄断企业
4. 区别对待并不意味着不合理:中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如果游客自己携带食品,
生病了,责任如何划分,
5. 地区不相同:美国不存在翻包检查。
2.劳动者&企业
 快递员台风天被迫运送
3.对于弱者的保护
 老年人赡养问题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