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73

http://www.rejoiceblog.

com/
http://www.rejoiceblog.com/

吕祖秘注
道德经心传
春秋老子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吕祖秘注道德经心传春秋老子著唐吕岩释义韩起编校—桂林广西师范
大学出版社2014.5

ISBN 978-7-5495-5379-2

Ⅰ①吕… Ⅱ①老…②吕…③韩… Ⅲ①道家②《道德经》-注释


Ⅳ①B223.1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078411号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广西桂林市中华路22号 邮政编码541001

网址http://www.bbtpress.com

出版人何林夏

全国新华书店经销

广西大华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广西南宁市高新区科园大道62号 邮政编码530007

开本890mm×1240mm 1/32

印张10.625 字数201千字

2014年5月第1版 2014年5月第1次印刷

印数00015000册 定价38.00元

如发现印装质量问题影响阅读请与印刷厂联系调换。
目录
弁言吕纯阳
旧序河上公
吕祖秘注之一 道德经释义
道可道章第一
天下皆知章第二
不尚贤章第三
道冲章第四
天地不仁章第五
谷神章第六
天长地久章第七
上善若水章第八
持而盈之章第九
载营魄章第十
三十辐章第十一
五色章第十二
宠辱章第十三
视之不见章第十四
古之善为士章第十五
致虚极章第十六
太上下知章第十七
大道废章第十八
绝圣弃智章第十九
绝学无忧章第二十
孔德之容章第二十一
曲则全章第二十二
希言自然章第二十三
跂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
重为轻根章第二十六
善行无辙迹章第二十七
知其雄章第二十八
将欲取天下章第二十九
以道佐人章第三十
夫佳兵章第三十一
道常无名章第三十二
知人者章第三十三
大道泛兮章第三十四
执大象章第三十五
将欲噏之章第三十六
道常无为章第三十七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
反者道之动章第四十
上士闻道章第四十一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名与身章第四十四
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不出户章第四十七
为学日益章第四十八
圣人无常心章第四十九
出生入死章第五十
道生之章第五十一
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
使我介然章第五十三
善建不拔章第五十四
含德之厚第五十五
知者不言章第五十六
以正治国章第五十七
其政闷闷章第五十八
治人事天章第五十九
治大国章第六十
大国下流章第六十一
道者万物之奥章第六十二
为无为章第六十三
其安易持章第六十四
古之善为道章第六十五
江海为百谷王章第六十六
天下皆谓章第六十七
善为士章第六十八
用兵有言章第六十九
吾言甚易章第七十
知不知章第七十一
民不畏威章第七十二
勇于敢章第七十三
民不畏死章第七十四
民之饥章第七十五
人之生章第七十六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小国寡民章第八十
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
吕祖秘注之二 续刻道德经解
纯阳山人序
重刊《道德经解》刘沅序
道可道章第一
知美章第二
不尚贤章第三
道冲章第四
天地章第五
谷神章第六
天长地久章第七
上善章第八
持盈章第九
载营魄章第十
三十辐章第十一
五色章第十二
宠辱章第十三
视之章第十四
善为士章第十五
致虚章第十六
太上章第十七
大道废章第十八
绝圣章第十九
绝学章第二十
孔德章第二十一
曲则全章第二十二
希言章第二十三
跂者章第二十四
有物章第二十五
重为轻根章第二十六
善行章第二十七
知雄守雌章第二十八
将欲取章第二十九
以道佐人主章第三十
佳兵不祥章第三十一
道无名章第三十二
知人章第三十三
大道泛兮章第三十四
执大象章第三十五
将欲噏之章第三十六
道常无为章第三十七
上德章第三十八
得一章第三十九
反者章第四十
上士章第四十一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至柔章第四十三
名与身章第四十四
大成章第四十五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不出户章第四十七
为学章第四十八
圣人无常心章第四十九
出生入死章第五十
道生之章第五十一
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
介然章第五十三
善建章第五十四
含德章第五十五
知者章第五十六
以正治国章第五十七
其政闷闷章第五十八
治人事天章第五十九
治大国章第六十
大国章第六十一
道者章第六十二
为无为章第六十三
其安易持章第六十四
古之善为道章第六十五
江海章第六十六
天下皆谓章第六十七
不武章第六十八
用兵章第六十九
吾言章第七十
知不知章第七十一
民不畏威章第七十二
勇于敢章第七十三
民不畏死章第七十四
民之饥章第七十五
人之生也章第七十六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小国章第八十
信言章第八十一
附一 阴符经
神仙抱一演道章
富国安民演法章
强兵战胜演术章
附二 吕岩洞宾修真诗选
七言一百一十三首
绝句三十二首
谷神歌
敲爻歌
直指大丹歌
鄂渚悟道歌
明胎息
修身诀
通道
秘诀歌
参黄龙机悟后呈偈
仙乐侑席
题桐柏山黄先生庵门
忆江南十三首
西江月·著意黄庭岁久
沁园春三首
卜算子·心空道亦空
步蟾宫·坎离乾兑逢子午
满庭芳·大道渊源
酹江月·仙风道骨
水龙吟·目前咫尺长生路
豆叶黄·二月江南山水路
浪淘沙·我有屋三椽
苏幕遮·天不高
雨中花·三百年间
促拍满路花·西风吹渭水
六幺令·东与西
汉宫春·横笛声沉
后记
弁言
五千言之书尽人而知为道德之经而五千言之旨举世而难传。道德之脉
非修人不能传。而旨理渊微一语括万象之机千言悉三才之奥虽后之学
者得其梗概注者支离读者未克了然修者岂能纯粹必几将太上立教真诠
徒为人间章句已乎道人愿思指迷、性耽淹贯概造物之分途体玄机于一
得不辞寡陋昔降笔于中何敢逊逍遥之论。鸾于北壤惟见人心不古道德
无几每怜欲海低徊不向玄寻问学是以白云留影黄鹤空啼徒增太息沧桑
几度。间闻牟子目源素中清朗实获我心顷以道德释义重订问世仍乞序
言欲人人知省字字详明自修身以至治国平天下从无欲以臻无上神通。
五伦忠孝为先九转气精宜养以有相而悟无生劈顽空而归静界。要知道
乃强名徳亦何有苟能于物我咸忘又奚必分身外之天、性中之命也耶是
以圣人教分于三理归于一。愿生民清其心豁其目认得源头无教虚度庶
几乎无愧道德之身而可读道德之经也。致若八十一章之中纵横顺逆隐
喻良多随人志之所在遁世立名无不可以为法。若牟子者于斯订之为无
忝云。

道人纯阳氏题

我字不工目源以行书录之付梓可也。
旧序
五味辛甘不同期于适口麻丝凉燠不同期于适体学术见闻不同要于适
治。今夫天下所以不治者贪残奢傲吏不能皆良民不能皆让以及于乱。
诚使不贪矣不残矣慈俭而让矣天下岂有不贪不残、慈俭而让乃有不治
乎今夫儒者高仁义老氏不言仁义而未尝不用仁义。儒者蹈礼法老氏不
言礼法而未尝不用礼法。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毀万物为实见素抱
朴少私寡欲而民自化焉。故其言曰我有三宝持而行之曰慈曰俭曰不敢
为天下先。慈非仁乎俭非义乎不敢为天下先非礼乎故用世之学莫深于
老氏。今儒者不务自治而虚名之幻内贪残而外仁义处奢傲而治礼文此
乃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而老氏之所下也。河上公序。
吕祖秘注之一 道德经释义
道可道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释义】 道乃混元未剖之际阴阳未分之时无天地以合相无日月以合
明无阴阳以合气无造化以合其道这是个“道”字。

可道心可道其妙而口难道其微谓之可道。道不可须臾离而瞻之在前忽
焉在后这是可道底。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如此之玄非空于玄而实有玄之
之妙。如此光景岂是口可道只可心领会而心可道。

非常道是心可道之道非寻常日用五伦之道非治国安民之道非天地化生
之道非阴阳顺逆之道。这个道岂是有作有为寻常之道故曰非常道。

名何谓是名无动无形无机无化无极无虚无空无相这就是名。名不知其
为名故名也。

可名是心名其名难谓口可名其名心领神会可名其名谓之可名。

非常名是心之名非有形有相之名。虚中虚空中空虚中有实空中有相只
可意取不可声名非口名其名非一切有影有响之常名也。连有影有响亦
算不得此名而况有实具者乎只在先天中求先天这就是可道之道可名之
名了。连先天中之先天还算不得“道”“名”二字就是强为道为名只是不开
口这就是道之可道、名之可名。此二句方是道经老子之意方说得其奥
旨这才是非常道、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之始是混元纯一不杂一团底性中之性为之始连天地
也在后生连阴阳也在后剖那时节才是无为之始。天地二字都合不上这
是太上恐后人不知所以然强安天地二字在此句之中。既无名之始何尝
有天地之形既无天地又何为无名之始此天地二字要另看那时节有天地
之性存于中而无天地之形这就是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这个万物在外讲就是天地化生之道夫妻、父子、君臣、
朋友化育之理在内讲体道乃得此中之根本现如意之光珊瑚、玛瑙、珍
珠、宝石之相要在一个“母”字上求方有万物这是个性中有为。万物之
母这是个实中求虚、虚中返实的景象也说不出有为万物之母妙处。要
体此道、体此名方知母之奥妙此正是有为万物之母了俱是个虚灵中景
象是个有名底万物从混元之母而生故曰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
妙因有母而化生出万物才道一个“故”字因故而实中才生出一个虚无的
境界故吾常无欲以观其妙。不从万物中来安得从万物中而观妙这就是
虑而后能得。那个莫显乎微又得那个莫见乎隐这才是个天命之谓性率
性之谓道。到此率性的地步吾故能常常无欲以观吾道之妙故曰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徼非耳目口鼻之徼乃生死存亡出入必游之
徼。所关甚重所系非轻此其徼也。吾若有欲而身不得道之妙从世欲中
出入此亦徼之门也吾若无欲而心领神会得道之妙皆从此道之妙而求其
道妙之徼任其出入阖辟皆由于我而不由徼之督令我得自专之权柄这就
是在明明德而止于至善之道吾方能常常去有欲之心以观吾道之徼。此
徼字从母字中来上妙字从始字中出总是元始之母而生妙于徼皆从心可
道之道从心可名之名复合于始生之母方得到一个妙字。知其徼乃自然
之徼非造作有欲之徼体道之妙知道之徼此两者岂不是同出之门户者也
妙于心而徼于意与玄之又玄之境界同在那个囫囵之时溶化之际切不可
道其道之妙不可名其名之玄确玄而又玄到无为之始无声无臭之时惟精
惟一。勿论哪个能体道之士慎笃之辈舍此安能入众妙之门哉笃信谨守
抱一无为之始以心道其道以心名其名方得入其门、知其妙以悟混元之
母而得其至妙之徼此之谓道其道也。嗟乎道之义大矣哉而复无其言。

天下皆知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弗离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弗去。

帛书本将“弗”作“不”。——道一子注

【释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天下
皆知是抱道之人皆知非寻常之人皆知。要体认此理美是到了美处为美
是到了极美处到尽头田地。若知静而知美不知静便不知美既不知静安
得知美既不知美恶从而生已。善之为善是善能达道者方能知善不达道
者安得知善既不知善则不善从此而生已。

善美需知其微知善知美者是达知微之虚静处再假潜修恶与不善俱化为
美善便知极美极善之妙。美不知斯恶善亦不知斯不善。到达美知其极
善亦知其极抱道而照之便知其有无相生、阴阳反复之理一定而不可移
矣。人倚无中生有而来亦能抱至道从有而返无证于尽善尽美。美善不
知是有无相克尽善尽美故能有无相生。

吁嗟乎大道之难钢坚石固成之亦易难亦可到易也可到同到彼岸岂不相
成大道无二岂不相形有何长短正人行邪邪亦入正邪人行正正亦入邪何
患长短、偏正之路高下相倾是明水性高下皆至不二法门音声相和是抱
道者彼此唱和心意相融同怀至道前后相随而不离也。如此怀道的圣人
恒以无为而处事行不言之教而心领神会万物作焉而不离我规矩之中又
何尝局中有生万物之意哉春到动植自生不假作为就如人至静笃种子自
现又何尝有作为在自生而不知其生故生而不有此有名无质之秘物。至
此方能自知其善美而不争善美如斯方可知其实有善美。既性中悟到有
万物时而不可恃其有则得得而后功才成成其一而无所居之是混其体而
无质既无其质就无所可居夫惟弗居永得矣——是以不去。此养己元神
居无为之境、不有之时方证其尽善尽美已。

是故有无相生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相成、相形、相倾、相
和、相随之景象固矣。是以圣人能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行无为不
言万物始可现象而不离混一之中。是故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
居。夫唯弗居是以养得吾圣而弗去。大凡天下养生者弗能越于此。

不尚贤章第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流行本作“为无为则无不为也”。——道一子注

【释义】 此章明安炉立鼎也。

不尚贤不礼有德之士此是外说。内说则不亲于外唯知有内。外若尚贤
民必生争竞之端内若尚贤心必生人我之念。内外不尚贤民争息而人我
不生争心无法可法故惟不尚则治矣。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难得之货者稀有之物也人见即起贪心岂能
全无“得”念此外说也内讲乃内观不著于物心不因物而染贪念故外不为
盗矣。念不著物心不喜世财贪欲平息人心岂得逞乱我无见即可无欲无
欲则盗心不起内观之心不驰于外守唯精唯一只知有道而不著有欲如斯
乃圣人之治。

苟能不欲其心必可降服得心猿意马不驰、六欲不生而惟虚其心、唯饱
食暖衣而已是为近净实我之腹尔。腹实争盗志弱强体守鼎、怡养大药
以补先天之灵长处无知无欲、一念沉静故有为寂灭也。有为必有争争
盗必乱心心乱则天下乱矣岂不危哉若以无为之法治之则争盗之心不萌
能如此则天下大治大道成也夫复何求岂不快哉惟无为则无不治太上之
至嘱也岂可不笃信而慬行之乎五千言之秘要如斯吾辈慎勿辜负

道冲章第四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是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若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释义】 此乃见道之实。

知其味得其理充塞乎天地饱味乎己身故充满于体而用之不穷。已知有
道而不可满一满而期得妙有几不能已。精益求其精已妙而益求其妙守
道不盈则知渊源之妙方明道之宗旨知万物之本源此大圣人方能。稍有
盈则溢或者有坚其志不至于盈方能造到大圣人。知宗知万物者也岂不
渊乎到此一步不可效子路之勇。思进切则易生退心实乃勇进于心易使
心劳而生退念。应效颜子之默不用于心而用于神使锐锋自挫不知有锐
亦不知挫锐之心其外之纷不能入其纷不待解而自无不外于默一默诸纷
不能乱我之神、扰我之神、分我之心、散我之气、耗我之精有此“五
不”不乱、不扰、不分、不散、不耗性光乃现使我静内生光那时才能知
道妙、明道理、深入道奥。

冲而用之到冲的地步才叫做和。人炼形如地静寂不动才叫作同尘尘土
也地也。地属坤乃炼坤之质从阴中求出点阳明之象现而为光光生则坤
静坤静则湛兮而成道道非无无而若存焉。婴儿一现我不知是谁之子在
杳冥之中我不知有我安知辨别其子帝我也要返于一来之际复我本来面
目归于无始之先合道以为我合我以为道才叫作道冲而用之。

吁嗟夫子等学道者要饱味乎身心养浩然之气充塞乎天地。不盈乎志不
挫其锐不解其纷则无锋不挫无纷可解达其同尘之寂静而知性光之冲
和。道不知为道子不知为子那时节子、吾互不欲会同声同应子吾互是
总不外道冲而用之吾与子也。这景象知道妙、明道理、深入于道奥不
但吾与子充塞乎天地之外者也。

天地不仁章第五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爚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释义】 此章是用默以归于不言而心神领会其至道之妙。用意如兹
只存其性而不知其身。

天地乃至高至厚居无德之体恩德布于万物而无施仁之心。不仁是天地
无容心以仁施万物万物得天地之太和而生之育之、长之成之此天地之
仁也。天地容万物而万物感天地化育之德不有形迹是上徳不德、上仁
不仁不仁处正是至仁也故天地以不仁常存也。

修身之圣人效天地之不仁而化育于一身。大法也——悟玄子注百姓是
指一身而言也非他是我之意也。身为国心为君意为民心以无为化身意
以无为守法此亦是仁矣。冥冥之中不见施仁是圣人效天地上仁不仁处
而修己。故以百姓为天地之刍狗。

天地不仁无声无臭乃高、明、博、厚也此天地之至仁也。而万物感之
不见其仁此所以不见仁处而仁大矣、仁宏矣此是天地之修、天地之橐
爚。为天地尚以无为橐爚人之修身可不效天地以无而为橐爚则天地之
间无何以修身其犹橐爚而以无为为之乎是以修身用虚而不以屈强为之
名曰大。用虚以修者领虚之美得虚之妙无处强名无处强道虚之极而动
方生一动愈出美而愈知其妙到此难言矣。多言而无可言故数穷。不如
知我之美会我之妙抱我至中至道而守我冥忘之理常存真一之气以乐天
真岂不谓圣人修身效天地之不仁也哉虚之理妙矣天地不仁仁矣玄玄乎
至大至刚也

谷神章第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释义】 此章是体道之实知道之微用道之妙登道之岸从虚而入根上
章而来。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是这谷神之源。譬如山四面皆是耸岭中是深谷落叶
闻声。人身上下皆实唯中常虚将谷譬言之山谷闻声乃山之虚神尔。山
有虚神故千万年无有更变之端目今如此千载之后亦如此。人之修身当
推此理。一个幻身只有中之内一点灵气四肢百骸皆是无用若有嗜欲虚
灵就被他埋没终日用心劳碌于外神从眼耳鼻舌身意散尽安得不死若求
不死须问灵神。灵神所居上不在天中不在人下不在地只在虚灵不昧一
点真性之中。近学者不知说出多少落地上降下升用性光会合黄媪牵引
为坎离交参一点金液发于玄牝玄牝生芽方得性命归宗。

乐于冥忘之间从吾性中见出是不昧之性非气质之性要点下落须遇高人
高人指点如梦初觉如醉方醒得来不费半文钱若求库藏无处觅非他言难
易相生不可轻求得玄牝之门在空谷之中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瞻之在前忽
焉在后在无声无臭之间铅汞合一方知下著。此理深渊似日月运行东出
沧海西没穷谷昼夜反复无息而往此理即是身中下落水中取金火中取木
金木相并譬如月感日精而光生日返月华而晦出俱是造化之气所感。身
中岂无真一之气而生上不上下不下中不中在杳杳之中而生真一之气引
上接下而归黄庭。黄庭者真意也——悟玄子注此庭之名亦是多了才叫
作天地之根要归甲子周流去而复返返而复去身中要金木降升离而合合
而离离合之妙在于真一之中真一之源在于一点性光之内性光之居在于
虚灵之中虚灵之神在于空谷之间空谷之处在于幻身之中幻身常无神乃
纯一神一而性命方来朝宗。性命合而魂魄潜迹收来入神方能灵光灵光
一现便是慧照慧照无间才是绵绵若存使之不穷用之不竭才如山谷常静
而存神是为绵绵若用心存就不是了。要处似若之间尔。勤字作勤苦看
此勤是绵绵不绝之意。

用之不勤是无穷无尽之妙而无刻暇是体我之道乐我之妙岂不绵绵若存
用之不穷人生在天地间返天地之化工而成真抱真以合天地。人之玄牝
是天地之根天地之根亦是人之玄牝只不过要人明天地之理以修道返道
以合天地方是谷神不死章之旨。

天长地久章第七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释义】 此章因秉公而无私存听其物之消长随其生也杀也无容心于
物以静治之。

天之职盖地之职载以无声而生故能长且久在于不自生以听万物生育随
天地之气感之随其萌败故不耗天地之元精方能长生。是以圣人体天地
而修吾身先以静御气后以精养身。无身不成道有身不归真。先以静而
抱真后以后天而养身才是后其身而身外之身方得。先外我之假身而存
我之真形无他乃一静而存无私于物耶。

天地以无私而开人以无私而合天地无容心以感万物圣人效天地以无容
心而抱全真总不过要人心合天地。天地以清虚之气而转周圣人以清虚
之气而运动天地能长久圣人法天地不能长存无是理也故能成我无私之
私。以静而守我真形待天地反复之时而我之真形无坏此所以天长地
久。圣人合天地而长存只是无私心于物存无声无臭于身其真乃成。

上善若水章第八
上善若水。
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释义】 此章要人修道若水。

水乃无心之物善是百福之根上善的无事不无规矩诸事无外感应水滋物
无容心人所恶的污秽之地而水不争内功用功而若水故不争这等人可几
近于至道也。

下七句有两说。外说人能持善不择善地而地善也人地皆善身岂能不安
乎心存善而心公能公则心渊于海而无物不容心善方能人善地善。七句
中要在“心”字。“与善仁”之“仁”字他本改作“人”字看吾不然也。善也者
心存善无处不善善与普无处不仁作“人”字便轻了。言善信心存善出言
必善为政必化而治矣百姓无不瞻仰心存善作事无不中节心存善有道则
现无道则隐凡动无不合时如此夫唯如水之不争故无尤。居善地则心安
心善渊则神定与善仁则义存言善信则志立政善治则化普事善能则无惑
动善时则天命归若是可近于道矣。此外说也。

内说心正意诚即是善字总领。水是圆通的修道如水之圆通正诚圆通无
道不成。水乃养命之源水升火降聚则结成金液散则无处不周如滋养万
物一般虽污秽之所无不沾地乃降一善则身外之身处而安之存正诚则心
渊而冥之存正诚则意外意周流而用之不穷存正诚则我之魂魄无不为我
之治合之而成真种子一有性中景象乃吾之事也唯我能知他人安能存正
诚入于冥忘性发而后动方知命归根此其时也。要圆通若水可动则动可
静则静善能正诚圆通动静方得随时。无人我安得有争夫唯不争几成于
道故无尤。无尤若水方能上善能得如此通道之不浮矣

持而盈之章第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释义】 此章之要要人修身有道而不自满持真而无骄心。入性之后
任其自然在冥忘之中不知其有如是乃得道之士。

初入道门之人有后列数病持是有了易勇猛向前、不知进退故至于盈一
盈不知住火而使其盈也斯则不如不修。此句上合其天而同天之虚无体
无始之真只是中和以修之方成久持之功而无漏泄。锐乃超进之心确不
可持其心揣之而无保因其锐也。富贵乃涵养之功取之不竭、用之不穷
若骄之前若水之功不能自养安能成无极之道合我本来面目故使我常常
绵悟。丹之液金也、玉也久在虚气之中故守之能得其长存。微有骄心
则不能守而泄天元一气世辞之矣。要久守除非退其身方得成我之功遂
我之名而合天地万物造化之枢机返无极之至道乃得常持而不盈能保能
守不至于漏其真、泄其元以混合于天。此不外乎中和之道。

载营魄章第十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
专气致柔能婴儿
涤除玄鉴能无疵
爱民治国能无为
天门开阖能为雌
明白四达能无知
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此章他本句尾皆有“乎”不影响原意。唯“能为雌”一句他本作“能无雌
乎”出入较大。——道一子注

【释义】 此章体道之实周遍内外使魄成真一团性光内照无中寻有以
乐天真。

抱真一之道而永驻黄房到如婴儿无知无识田地返其太虚之始以涤除瘴
魔保我无极大道以合天地方得爱我真一之源元治伏我身心并一切凡想
无放于外才能开启天门闭其地户以养我一团太和之气。上合天之清浮
下合地之重浊中澄我之身心不空我本来面目方得自明其明自复其复一
点阳神周遍六合通天达地无所不照无处不普才为真人。于是生之气、
蓄之神生气于无为之中冥冥忘忘为之而不恃其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故
常生。而天地神明所以玄之又玄无处主宰于我是谓玄德。不由天不由
命而由我一点道心孰能如此全德全玄而不改初心岂非神也、仙也

三十辐章第十一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释义】 此章要人外静而内动者也。

车乃载重腹内轮转之物从举步至千万里其形隐若泰山而无可撼听其辐
之转动若周天移星换宿周而复始此阴阳变化之枢机而车不知己之动随
轮之转也。埏埴乃土之平而无造作之功听其自然随人造作以为器借水
火以成型。室乃人之居若不开牗其室不明。

前三者车不自知为车听其辐也埏埴不知其为埏埴听其器也室不知其为
室听其牗也。辐乃车之黄庭器乃埏埴之黄庭牗乃室之黄庭。车无辐不
行埏埴无器不用室无牗不明人无中宫不生。辐坏车弊器坏埏埴亡牗坏
室废中宫坏气断。车修其辐埏埴修其器室修其牗人修其中宫。无此四
者当无以为车、器、室、人。既无为将何以修之故有之以为利有利必
死无之以为用无用必生。此乃修身之譬修真之要端也。有随气之生无
随心之死也。气益身仙心旺身死总不过要人留“气”而去“心”此“心”乃八
识之妄心也确莫作至性真心看方不误事。——悟玄子注也。

五色章第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释义】 此章教人触物不著一心内听收神、收身、收心、收意。

五色是内五脏五音是内五行五味是内五行中药物驰骋畋猎是内五行之
气朝元难得之货是内景一点灵明圣人为腹不为目是内观外不著五色虽
言外而其意在内。凡人顺行外著五色天目闭而凡目开岂不盲乎内和五
脏使真一柔顺不染邪气而如地之五岳立极阴阳亿万年不朽。五岳之气
和而上升与太和交合故不败常存。土中生水而流通滋养万国此要紧之
脉如人五脏常润其中不使其枯。脉络周流遍身脉清则气和气和则道立
道立则基地固基地固则外色彩一彩则世之五色一毫不著二目光明岂能
盲我乎

目乃神之门门户高大神守其宅魔岂能入魔既不入神明内听则五声了。
我之明不向外驰其气方得来朝。气一朝酸甜苦辣吾自咽之岂他人得知
实实得其中奥味。任其金木来交五行聚合方产紫英。其货一得圣人之
只有内忘其躯壳岂有耳、口、心于外行于妨乎听而不知其闻食而不知
其味到无声无臭时色岂能著我目声岂能入我耳味不能动我口驰骋畋猎
莫能乱我心奇珍异宝、难得之货不能移我念。

修真之士一心内守外判阴阳静体无极返混元于我腹之中出其神于太虚
之上故去彼八识欲尘于静中育我之清气灵根守我之神明出我之真神以
我之神合天、合全以我之道合太虚总以“为腹不为目”而得真一之性兼
生其命。即使天仙不过是“断外结内”四个字。使有归于空从空中返有
使“日月”此日月实指神气也——悟玄子注合明而成其道。道之成矣在
于耳目心三字。三者聚而成道散而为鬼可不慎乎人之夭丧故多为此是
可怜悯者也守此而生聚此而成诸子勉之慎之。

宠辱章第十三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为贵大患若身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以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讬天下。

【释义】 此章要人得失如一不为此所著。

外说荣华为宠患难为辱内说无为为宠有为为辱。深一步说得灵为宠失
灵为辱。我从空里得来孜孜汲汲唯恐有失常以惊为念我道日久而无消
化之日若遇无知授之作为是吾辱也。要我洗涤参求惶惶然速归正道若
无惊心沉于苦海长存惊渐归正去邪。此讲人之自盲。

吾今日开光再讲内功宠辱要存真内照见我本来是我宠也。唯恐毫厘之
差常存若惊。灵性倘有一念之差是我辱也。大凡人有宠必有辱唯
以“惊”自守之尔。此惊非怕也。一念不动一物不动空中现象光中霹雳
有有中无虚灵不昧皆是惊难可尽述。如此若惊有宠而无辱也。

贵大患若身有身必有患无患奚论身患乃身中出身从患里生。一静之后
丝毫运用是吾患也其患列有鼎崩一痰厥二火炎无水三四肢不动四目旋
而无光五气不接六口不能言七五脏炎枯八有骨无肉九不明大道十也。
此患皆从后天之身而来亦从重命而来。若轻命轻后天之身惟重先天之
身神患从何来有为患生无为患绝。贵大患者是重命入邪之人人重命方
去修不管邪正死死下功只重命怕死谁知死期更速。重性轻命方得无
患。命中不得性性里长生命故若惊若身而贵我真全之理倘有察处以若
惊而守若身。

何谓宠辱辱为下元海枯竭故先天不生是辱也。后天作而补先天是宠
也。得真灵若惊失本来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为有后天身耳。及吾存先天之身而无后天之身吾何患
之有贵以先天之身为天下者则可以寄其身而塞于下。爱吾先天之身为
天下者乃可讬虚灵之身于天下。是存道身外凡身如此宠其身而无辱于
身、无患于身方是清静常存之道而无入邪之心。此是修真至妙愿学者
勉旃。

视之不见章第十四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为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为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释义】 此章是至道不可以色声力求之也。

道本无见不可以色求道本无闻不可以声求道本无得不可以力求。道之
渺矣岂能见乎惟夷夷然自见道之奥也岂能闻乎惟希希然自闻道之玄矣
岂能得乎惟微微然自得。此三者合于天而全于人不可诘之而穷其理
见、闻、得之于内。精一而见气一而闻神一而得方为混一。其上皎瞻
之莫知其高其下昧俯之莫知其渊。言其难见难闻难得之道上达于天下
达于地中合于人。要体此理究其奥通其玄会其无中之有三家合混之初
体如痴中痴、醉中醉方能见能闻复能得绳绳然而专心精至不落顽空才
有真象出现是为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本真一出聚则成气散则成气奚有
实状实象。故此不著若是方为恍惚到杳杳然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
后玄不知其玄道不知其道强名不见不闻不事故曰夷、希、微耳。

古之道者以身、徳、心合天三者既合是为真道。今之人口虽言而身未
体也即使体亦不过劳其心意而苦其形是谓执古之道以御今有。倘或苟
能知古人体元始之初以修身乃可见、闻、得道是谓修道之纲纪。能时
时如此刻刻体此方能体天之清如日之升如月之恒如松柏之茂如南山之
寿。如此无疆之道何不如此而黾勉行之乎道在不动、不行、不言、不
目、不耳、不心、不意、不息、不知知内寻知息内寻息意内寻意心内
寻心耳内寻耳目内寻目言内寻言行内寻行动内寻动苟如是皆可上冲
矣。

古之善为士章第十五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冰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
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释义】 此章乃借古之修道者以儆后人也。

古之人从实无穿凿今之人从精装妙严以作外象。上古修道善士小心谨
慎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微者道之幽深故不可识妙者道之精粹故不
可识玄者道之难穷故不可识通者道之广博无所不通故不可识。此四者
体道者能搜微、究妙、悟玄通遍三界内外无一不触言道微妙玄通入定
内细细觉察方得通达。
外说达天下内说达全神之灵使其内里珠明光透百骸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故无可识故不识。容者道之体本来无容强名为容豫者是我虚中用虚如
冬川不可涉欲要涉之必宜兢兢惕惕方得不漏稍放便不能生。犹兮若畏
四邻此乃澄静本来犹恐有外魔来攻如有邻舍窃取存敬畏以防之。俨若
客修身如宴会有尊客在前不敢放肆方守静道得沉清。

涣若冰将释入静大定时如履春冰一般防其惊异恐走失灵根致生不测保
身至要也。

敦兮其若朴不尚雕凿素其玄风不可搬运身心存澄静为用体元始之理行
元始之事以神归元始、气合元始以身化元始、心意混元始皆成一气之
朴。

旷兮其若谷广旷虚中若太虚之体为一大窍任其乌兔东西气合自蚀存灵
守真中中乃得是我举动之灵归于空谷。

浑兮其若浊本来混一灰心乃灵从灵中气合复浑又从此浑中求明到此明
处人以为浊唯我独清任以马牛呼之只自固真一返其当来以脱尸骸方能
解脱不使鬼神专权唯我自主始见真神是内清而外若浊以是遮凡俗目此
隐圣故尔。如此难妙孰能似古善士者浊内求清清中更澄要时时徐行勿
得贪求如此清矣。

孰能似善士安身心久久如一体本末、终始、先后不改如初。仿古善士
如此修行乃可近道而生定、静、虚之妙。后之学者遂宜遵行才能得明
德新民之妙理。率性以近其道尽性以生其道才叫做致中和合天地以育
万物。这不过是安之久而生定静之极而生动便是个无中生有了。

遵从前说一一体行如冰、如邻、如客、如浊、如川、如谷善士方能保
此至道。保此道者守中无盈不盈难溢倘有妄生盈乃可生。夫唯不盈是
以能蔽其形、心、意其道可成焉。此要人小心渐进勿忘勿助方学得古
善士之精一无二之功直至全真。惟借古人以儆后学也。

致虚极章第十六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释义】 此章是逐进之妙。一层深一层一节玄一节要人层层通透节
节光明。

致虚极何也虚从何来从空里来。何谓极彻底清为极。何谓致虚极身心
放下为致身心窈忘为致虚极。何谓静丝毫不挂为静。何谓笃纯粹精一
为笃。何谓守专一不杂为守。何为万物虚中实、无中有为万物。何谓
并作皆归于一为并作。何谓吾灵中一点是吾也。何谓观其复内照本
来。何谓以得其神而返当来。何谓芸芸诸气朝宗物来朝宗暖烘烘蒸就
一点神光。何为各归其根是从无而生、虚而育打成一块纯阳常驻于
中。何谓归根曰静是有中复无实内从虚是太和之气天地之灵也。何为
复命返其元始是命也。觉其本来是命也。虚空霹雳就是婴儿“囡”的一
声是命也。人得此生仙得此道。何谓常得之曰常。何谓知常曰明明
得“这个”是明明此理通此妙参此玄得此道。何为不知常即不知此道是
也。何谓凶不知静不知静里求玄、动中求生、有里著手故凶也。既不
知静又得知动知有此动、此有从静生者吉从动中寻有在动中取动安得
不凶

何谓知常曰容即知常静之妙、静里常动之微静中动无所不通、无物不
容言其博、厚、高、明、悠、久、微、妙也。巍巍乎焕乎其有道也就
如儒经云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又如子思云道也者不可须
臾离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又如颜子有云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
之在前忽焉在后。又如孟子有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又如释典云无无
明亦无无明尽。大法云不出不入。此皆是也。

何谓公无人无我无声无臭普照万方唯澄而已。何谓王一澄乃公公得其
旨统领谓虚归于密室湛寂无为是为王也。何谓天金木交并湛寂真神无
微妄、无微无、无虚中之物合阴阳之气按五行之序得天地之和体清虚
之妙得无极之真是一天也。何谓道静如虚空彻底澄澄是谓玄玄之又玄
是为道也。道本无名借假名以言真返归混沌之初无言可言无道可道是
为道也。何谓久无言无道是也何谓没身不殆既无言无道安能有身也既
无有身便无可殆者是以不殆。妙哉斯明也

太上下知章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亲之誉之
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
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释义】 此章大旨在清欲澄心。

太上澄清后返之于纯而合元始之初是谓太上。下知有之诸气不生神凝
之后众皆归宗谓之下知。凝结于内谓之有之。下乃诸宗也。既知有之
其性熔也既熔亲之、誉之。何也要刻刻防之亲也唯恐有失关闭求之
也。誉者要我含太和以养之存寂静以铸之。铸剑即丹也——悟玄子注
之要全在忘中得、静中采、采中忘是亲也、誉也。既亲而誉之又何以
畏欤我不惊恪恐入于顽空。其空一顽鼎翻火散其害不少是以畏存之。
既存畏又侮之何也稍有不纯其药爆现侮我之灵神即分散上侮也。敬谨
固守养其真静纯粹精一抱元合虚不令其侮此真趣味。

信犹不足焉有不信而有动者乎既静而信之又贵言之何也我以笃信真静
犹若无言而守也。斯无言也犹之乎贵言一般。何为功成事遂骊龙得珠
岂不谓功乎彩凤骊珠岂不谓事遂如是诸脉归宗情形凝一俱合太和以无
为使之然也。可谓之曰我得之自然而已哉。

大道废章第十八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释义】 此章大意何也曰功到方见妙。

何为大道默默无言静极无知谓为大道。无往不是道又何废也不废不为
道废尽乃为无极。既废为何仁义有废到不识处诸脉络才可循规蹈矩一
一朝元不待勉强而来。不言即仁也不为即义也不言不为合作一处其中
若有仁义存焉以无为则其德含容其量恢廓岂不有仁义存于中乎

何谓智慧出有大伪炼己以愚修行以痴方得成丹苟有智慧加之作为使心
用意勉强胡行则诸魔叠至诸障肆生无不作假于是乎大伪生焉。若在愚
痴内生出智慧诸魔不侵诸障不出何伪之有若炼得愚痴不识不知斯亦伪
也。人身是假人神是真有大伪去身而留神谓之大伪。

何谓六亲眼耳鼻舌身意也。何谓不和不见、不听、不臭、不味、死
心、忘意之谓也。既不和又何有孝慈孝者顺也慈者爱也顺性爱灵返天
之根天根既得子孝母慈和合骨肉母抱其子子伏其母是谓孝慈在。

何谓国家身心是也虚中、性命亦是也。何为昏乱心不定入世而昏心不
定逐境而乱尘欲内集昏乱吾中气性不断先天性不生而昏凡命不惜真气
绝而乱。身心定虚中静性命应定静应元神庆昏于中取于外内昏外乱金
木相亲外昏内乱水火相并昏者冥也乱者交也。一冥一交神仙之道。何
为有忠臣忠臣乃意安也。精中华皓中白交而纯粹合而杳冥神复于中内
合天形是谓忠臣。

绝圣弃智章第十九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他本及帛书本最后还有一句“绝学无忧”。此是将下一章的首句放在此
章的末尾。——道一子注
【释义】 此章申言何也恐人看作易不留心穷究故复按也。请其旨要
人达上德不德。情欲尘心一毫不著希圣希贤念头一毫不染尽忠尽孝的
意思都不存毫厘之念到无为地步是此旨也。

何谓绝圣忘神入太虚。何为弃智忘忘于空。何谓民利百倍无为后诸气
化淳听其自然谓之民利百倍。何谓绝仁冥中更冥。何谓弃义除义归
仁。何谓民复孝慈入无为到了不可捉摸处不知己快不知己乐听其生化
谓之民复孝慈。

绝巧者何不自作了然不生枝叶。恐聪明反被聪明误尔。弃利不生贪求
恐求盈反致溢尔。盗贼无有不聪明、不求盈而无害生之谓也。此三者
虚、空、灵是也。何为“以为文”不粉饰造作、自作聪明而求盈。不足
故令有所属以中求中为之不足不盈不溢常常冥忘不带寻求而自令有所
归。

何为见素不彩、纹也。抱朴不修饰。少私不贪求。寡欲不盈溢。终归
纯化无欲的地步合于无极之始返归于空乃申明上章之意也。

绝学无忧章第二十
绝学无忧。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若婴儿之未孩柔柔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飙兮似无所止。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求食于母。
他本及帛书本开头无“绝学无忧”此四字移上章末尾。另外“柔柔兮若无
所归”帛书本作“累累兮若无所归”。——道一子注

【释义】 此章自知玄玄独落根本只知有灵不知有身又何况人可得而
知也

绝学无忧绝无有之学抱中而已岂有忧哉唯之与阿唯灵内之根守纯阳之
气宁无忧之神与人隔障可得易闻欲知之人而人不知灵神能去几何。有
无相通呼吸相应善恶不分。有灵必有神有神必生灵。善者灵也。恶者
神也。相去有何若哉言其神静生灵灵彻通神。

人之畏畏性不生畏命不灵无虚无静也。虚静不极岂不畏哉我或虚也虚
之极我或静也静之极我若极也极之至又何畏性命之畏哉上畏字我有惊
醒终日惕惕下畏字是性命、虚静。

荒兮其未央哉荒非慌也是一物不著一丝不挂无天、地、日、月、明、
暗唯混而已是谓荒也。其未央恍惚未生不知有冥不识有空如此境界有
何中央岂非未央哉

众人熙熙若有所得便自快盈其心满其志止于此而已矣。如享太牢、如
登春台因盈也、满也盈、满而不知自害也。我独泊兮我到未央不敢苟
且愈坚其志、恒其心只执于中连中也不知是为泊然其未兆。我到未央
时若婴儿之未孩知识不生闻见不开婴不知其婴也。柔柔兮若无所归婴
不知其为婴此时岂能有何归著静到寂然之境、寂灭之乡焉。

众人皆有馀有馀可作“胜心”解自满自贪谓之“有馀”。我独若遗到一境灭
一境入一步杀一步得一趣忘一趣知一妙去一妙自己微危精一谓之若
遗。人到玄玄处秋毫不贪飞尘不染方为若遗。我若遗愚人之心也寂然
不动。辉辉兮灿烂于中冥冥兮性升于空沌沌兮返于初始而归混沌。

俗人昭昭盈心满志自以为洞然是谓昭昭。我归元始之初神不知为神气
不知为气虚不知为虚入于浑然唯昏昏然不识若未胎婴儿无二。我独顽
且鄙此顽非顽也五行自运天地自交阴阳自混乾坤凝一是谓顽也。鄙非
鄙也精粹纯一是也。我独异于人默默无为著中不著不同于人而同于天
混沌合于我我还归于混沌唯异于人而与混沌同也混沌之内唯知有
中。“母”乃中也。昏默之中采先天精华涵养于内是谓求食于母。

孔德之容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释义】 此章大意何也虚中著实空中生有自知自觉涵容养中是谓孔
德之容。

心不虚不能容心不空不能量虚空方得应物。道为何物是先天生的气气
生道从道凝为物。人何能使物凝中初然下手在太虚立基去心意筑基合
恍合惚谓之初境此一讲也。凡是修道必先由此后至恍惚复为熔金养体
如坐大火之中周天云雾如入冰山方为恍然昆仑镇顶不能力支方为惚然
恍惚之中中若有象见如不见知若不知方为真象恍中生惚惚内返恍内若
物存觉如不觉存如不存方为真物。既惚中返恍恍中生惚如影一般为何
有名吾不改之因存因有著定于中是其名也。名乃害也。其害不去焉有
众甫不存他不有他不著于定中是去名也。去名亦是去害害去气镕名去
才神化。“甫”字可作父、主、神字看目不观——眼神归矣耳不闻——
耳神收矣鼻不息——鼻神凝矣口不言——诸神聚矣是谓众甫。诸神聚
其舍有主诸神化其气有甫父诸神存其名不去是谓众甫。为众甫方得若
窈若冥到此窈冥时才得神化、气结、精凝而成其道。如此而已

曲则全章第二十二
曲则全枉则直漥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释义】 此章是叫人纯一不杂自无骄贪者也。

太上之婆心恐人自骄自贪常存好胜之心不自加功而妄采取有害清静之
道叫人常存不盈不满之意故以式示之。凡学道者从曲而生深究太阴之
理从月之三日生阴、三日取阳光方明故渐加采取功到自然满盈曲则渐
直初三、初八、十一、十三、十四、十五、十六故望曲则全如月也。
枉者要人纯其精一其华精华纯而生用华不用精为固精采华矣。漥者小
塘也水多则盈要人防溢之害弊者弊其著采弊其采守去有为之弊存意中
意此乃太虚中运用生化之理。少者一丝不著也多者妄心极用也应去此
数件方可。需清之、一之、虚之、极之圣人教人式如此而已故举言
之。

人无矜故道生前不“自”者默其功而听其自然来往生化为免强用它之功
气聚自生气烘自化气融自结气纯自成气化自泰泰后自旋、自转微意一
点落于中宫后气合混沌时如太虚中一点金星天水相映总从不自是、自
矜中来是以不争。不争者因不自是自矜方处不争到不争时岂有虚谬哉
深为后人而详说之。因曲、枉、漥、弊、少、多者六字只不过要人去
有存无、去胜存朴、去贪存泊是以不争而归式矣。

希言自然章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乐亦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有不信。

他本及帛书本“同于道者乐亦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
得之”作“同于道者道亦得之同于德者德亦得之同于失者失亦得之”。
——道一子注
【释义】 此章言其自然不待作为。

稀言者言贵于无如飘风亦然倘天心不静飘风即起不能恒耳如人行功其
铅方起意即外驰岂能恒乎骤雨如人之功水方来朝心即他向火不能降水
虽朝无益如骤雨不终日耳。如此用功孰谓是先天地此乃是谷之馀。天
地尚且不久火来水散水朝火灭不能合一天地岂能久乎人妄采后天乾坤
毫无主机人乃神主之也神能返舍无是理也。

故从事于道以静极之功去有而就无故存之静、无。道者同于道同天地
不言之太虚之体德者同于德同天地生化万物之机失者同于失同天地虚
灵不昧、无言无动而合天地之道。同于道者同生化肃杀之权如人有动
有静、相生相克与天地无丝毫差谬乐自然之道故得之。同于德者同天
地含弘广大无不覆载其有容也。若此乐其自然之道故得之。同其失同
天地虚灵不昧风云雷雨无意而生、无意而散丝毫不著。如此容静包罗
乾坤听其自然合天地乐我自然希言之道故得之。如此合天信之犹为不
足焉有不信之理乎太上教人不过体天惜己而修忘得忘失无容心于物
也。

跂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释义】 此章从虚自运不待勉强。

跂者不立跂是斜身不正故不立。为何譬跂意斜邪必心著世欲辕马不收
何能得静正心澄意毫无染著才能得静。跨者不行跨者乃一脚而立岂可
行欤譬此者何也因人不渐进知而不行如独脚而立岂可久乎是以惊后学
也。不静安能得气不虚讵能得智人若闻道不从渐修焉能成乎

自见者不明自有邪见妄自为是不归自然岂能通透内学若有通透将何求
之似愚似痴终日默默不待勉强自作聪明则不求明而自明也。自是者不
彰自立偏见终日妄参大道必不能转能彰现何以求彰常存不满之心不生
速进之念终日自足又岂能彰乎要不自足虚虚静静常若蠢然澄见底不求
彰功到自见。此彰非外彰彩之意乃内里运行生化之机方合太上本意。

自伐何以无功外说如满山苍槐古柏樵人每日入山采之日采不觉月采年
采渐渐殆尽山之秀气渐渐消散久之必为一枯山。如人日日目视耳听口
言鼻嗅身劳神损气耗精枯终不能觉久必同于枯山。又如人妄相授受不
归清静大道门头终日或守或放耗水抑火每日烧煎其己不觉久之亦同枯
山。自矜者不长人少静微有觉意便生自夸之心矜心一存道无渐进年长
日久终此而已因自矜之故焉有渐进之理将何得渐进有恐闻之心存不足
之意坚之固之精之一之再加一笃字不求长而自长也如此自然与道合
也。

何为合道要如馀食赘行。人不知有后天馀食之气又不精心彻悟必成己
害。应起后天精心彻悟之念在静中参悟后天中之先天。此先天即静寂
中气动之机也——悟玄子注。赘行是动欲心贪身懒之意。既心贪身懒
为何譬道曰如人外不动而内勤于功就如身懒心贪之赘行一般。物或恶
之物乃灵物也因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不从自然不归清静大道门头
灵物岂能起乎若或有恶者然故有道道乃自然之玄有道的人不见、不
是、不伐、不矜乃故有道也。故有道者不跂立不跨行从清静自然、不
待勉强中而来者而无速进之心无矜夸之意入于冥忘。常在虚无之境而
不处见、是、伐、夸——之有为之地也是为不处。

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释义】 此章旨在一“大”字。
何以修结穴在寂寥混成。“物”是何物灵明随气而结空洞之中混成有质
此质虚像无形结而成丹谓之有物混成。何为“先”寂静中生虚灵中出空
洞中升无杳中来无有中见虚实中成是也皆谓之先天地而生。“后”者集
谷、采阴精、著意及一切有为是也。先天地混元中未有天地而天地性
存未有阴阳而阴包阳、阳包阴阴中生阳、阳中生阴是谓先阴先阳取而
用之谓之先天地。

既有先天地要寂寥何用不寂阴中阳不生不寥阳中阴不出。寂寥之中天
地生而合一阴阳聚而泰交。独立不改天地不可改。天地为独立至道为
独立天地不外于道而况万物乎故谓之不改。周行而不殆天旋地转周流
生化岂有崩坠乎天地原以一气化成天中之天地中之地天中之地地中之
天一气浑成出于自然。道乃天地亦是流行而不殆天地可殆而道不能殆
也。可以为天下母母者以气成道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而万物亦本于道
是以为母。可以为天下之母言其无事不本于道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太上亦不知何为道言其纯粹精一、至玄至妙不知
为何名想象自推之曰“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无往不包无处不利通流
阴阳“强名之曰大”。大曰逝无处不周谓之曰逝。逝曰远远者天上地下
六道流行之谓也。远曰返天地万物无不本道而生、归道而化是谓返。

生无不本于道化无不归于道故曰道大。何为天大、地大、王大天故大
也天本于道地故大也地本于天王故大也王本于地天地王都本于道道故
大也。殊不知道亦本于自然天所以覆万物故曰大地所以载万物故曰大
王所以统万物故曰大道所以包罗天地万物故曰大。

域中者天地万物之主宰。道凝于天而为天之域中道凝于地而为地之域
中道凝于万物而为万物之域中人能体道道凝于人而为人之域中。何为
四大天、地、王、道谓之四大精、气、神、灵谓之四大。四大皆空而
王处于中谓之王处其一焉。

何为人法、天法、地法道出于自然人能自然如地之静故常存谓之人法
地。地得天之雨露降润之生化之机地固结而常存谓之地法天。天禀清
虚之气凝虚于上不动、无为而合道谓之天法道。道本于虚无常含湛寂
之体任无为之生化谓之道法自然。自然之中有物混成感先天地而生凝
寂寥而化随自然之机而合化成之道谓之自然。

重为轻根章第二十六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释义】 此章教人温和弱体静动相宜而渐进的意思。

重为轻根即从少而多、从静而动。虽性命为重世事为轻先去世事之轻
根从静为本根本既固方可重性命。如人负物先力寡不能胜从轻而渐重
方才能胜。人不去世事安能全性命之重乎静为躁君君者心也。心属火
安得不躁炼之以静制之一静则心纯一虚火降是以君子重性命而虚静降
君。降国之君常常若惕如自负重终日坚心清静行若负重者然。人能惕
惕不忘清静真一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而终日不离虚静之机。奈何人君主
天下者以身轻天下是重末留本妄想邪见其国易于倾颓。身者国也。臣
者气也。离于静则失臣躁于心则失君此一讲也。

重为轻根重者丹也轻者气也气为丹之根。重者性也轻者命也性为命之
本。筑末必先务本谓之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静者清而澄躁者妄必生。
以澄止妄以静制躁清者忘习常澄其心、静其意、清其神如此心则灰去
是也。是以君子终日不离辎重。凡修真之士终日乾乾若惕如有重任者
一时不能拂去若辎重者然终日不离静澄而炼其主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若
是静会有奇景异象处以无为而化之澄静中虽有超然燕处之畅亦以无为
制之。奈何万乘之主奈有血肉而为之主、君其国者此乃患也以身轻天
下是形骸之累又有血肉主宰其身内不能灰外不能化奈何有累于我哉去
心轻身以无为治国清静治君是谓奈何。轻则失臣君不能以清静化国不
能以无为治温良恭俭之臣见躁其君、乱其国危邦安肯出仕故常隐于海
国而不化行天下是轻则失臣。躁则失君君不能以无为治国驰骋畋猎好
作为世欲之事如此昏乱安得不躁失其静而君亦以失之不静有为是谓君
之失“躁则失君”也。

善行无辙迹章第二十七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
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释义】 此章太上教人随机化育不待勉强而听其自然者也是一团无
中有的景况。

善行无辙迹善乃人之本性父母未生之初就有善性是一点落根源的时候
未经化育就有此善即先天也。“行”是法使归鼎先天一来只可意取岂有
辙迹若有辙迹即是采取有为功夫。大道本于自然谓之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善若言即有瑕生即有诡诈善不言则瑕点诡诈从何而起是以
方得还白。不言谓之善言自然谓之无瑕谪。

善计不用筹策淳化之民何用刀兵不计为善计。气和了先天即生何用子
午卯酉、著意筹策善用计者就用不着筹策。

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不闭为善闭何用闭谷道、通三关、开昆仑从夹脊
两关、脐下元海何窍要闭何窍要开终日用心用意去自搬运岂不惜哉善
闭者出至自然而关窍自然通透、光明。著于关键者而关键沉于渊海昏
昏无著者乃虚无之关键。周天为大窍无有隔障。善闭无关键不可开而
自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不结为善结著意采来容心凝结者不是养性命而是
送性命不是养长生药是自炼毒丹而害生也。终日耗后天之宝耗竭气散
惧寒惧暖惧风惧湿面金唇玉皆不善结者。倘后有同志者宜以此戒。听
其自然神气凝结不待用意而自从规矩准绳中而结一结成丹岂可解也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圣人是善言、善行、善计、善闭、善结的
人人者身也是以圣人爱身常修身而不弃身也恐人著于尘嚣枷锁之累故
救身而抱道也。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物者灵也恐人迷于有为常存拯救之心以无为化之故
出自然听其生育勿像凡俗而不弃也。袭明天无容心生物亦无容心化行
人体天而无容心修身亦无容心化行、凝结听物之生化是谓袭明。

善人不善人之师无为之人不假造作是有为之规模有为之人用意造作为
无为之榜样。

圣人修无为之道体天之无为故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有智人体杳冥而
若大迷无胜心。心既无而一身无不自然。此乃合太上传道之本心同太
虚而归真空。无为真空安得不取天下乎

知其雄章第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释义】 此章何意要人守道分理阴阳。

何为知其雄守其雌雄是阴中阳生雌乃先天一气知而不采谓之知其雄守
而自来谓之守其雌。何为为天下谿分理阴阳则天下柔和。谿乃淳也天
下淳阴阳自然分理。天下指一身而言。一身无为常德不离德者道也。
人本清虚清虚阴升清虚阳降阴升阳降其德乃长真常不离反与婴儿同
体。婴者气未定五脏未全皆虚空也。人能无五脏者方能知其白而守其
黑也以婴儿为天下抱道之式。人能如婴儿触物不著见境无情为天下式
者真常之德无差忒矣。道得淳化反归于无极而合太虚之无为。
知其白不若守黑。白能易染而黑无著静到白时如月返晦到晦时收敛之
象也。

知其荣荣则有害不如常守其辱。辱心一存万事无不可作无为存辱为天
下谷。谷者虚其中一身常能虚中为天下谷此之谓也。

常德乃足中能常白其道常存。道存而反归于朴。朴者全完之器。朴散
而成器散者分其朴而圣人用之。圣人能守中精一则纯一而不杂为天下
管辖。统天下之民归于一国聚万成一淳化无为之国分理阴阳五行之造
化归于一统则大之而不割也。一身纯阳分理阴阳其炼而成体岂能割乎

知雄守雌以柔治刚之意也。太上教人无为化淳听生化之自然不假勉强
也。

将欲取天下章第二十九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物或行或随或呴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释义】 此章是教人无为。法天行事丝毫不挂的意思。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天下者一身也。取者修也。为者无为之道也。人若
修身必本于无为。诸事若不造作则不能成惟道不然将欲修身必本于清
静自然之道。如今世人若不些小言一二著长笑而逝矣吾见其不得已
也。天下神器何尝有为以湛然常寂听其自然生化随机静动故不可为也
有为必败于性有著必失于命。不为不著性命常存。

凡先天气生听其随行内应于呴外应于吹出入自由不待勉强而羸也。若
有微意非太上至玄之道亦非不坏真空长生之道也。或载或隳若修清静
随其左冲右冲上旋下绕待其中千穴万窍忽然一旦豁然贯通方得根深蒂
固。载值于中宫无隳无豫。是以圣人修身必先去甚而无妄心去奢而无
繁华之心去泰而无胜心。心既无而一身无不自然合太上传道之本心同
太虚而归真空无为真空安得不取天下乎
以道佐人章第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故善者果而已矣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释义】 此章明清静无为、不假造作至义造作早已以至道佐人主者
也。不言不意为道乃道之妙矣。清静即是至道。以清静之道制服我心
我心既服人主安矣。

不以兵用天下兵者杂气运行也。如一国之主乱行不道不得已而用兵用
兵必有胜败其国岂能确保不亡乎如人修身必先治心。心驰不一运行杂
气或有长短见功速而成者少其身早已。

其事好还还者是造作之颠倒。殊不知师之所到处禾麦尽净民何以生焉
如人之修为杂气所至之处血肉凝聚病则生焉即如荆棘者然与至道毫无
关系故善者不敢用强。在上者施无为之化在下者听其自然归服。如善
者心心清静不待勉强其气自生。清静果矣而勿矜夸无为果矣荆棘不生
而无剪伐自然果矣而勿用强。果不得已乃清静中一点真气。至道本来
连一点都是多了的勿强于道是谓真道。用强于道是谓不道。不道者安
得不早已乎此乃太上教人无为修道以有为之说戒之。

夫佳兵章第三十一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是以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乃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是以偏将军处左正将军处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释义】 此章言用淳不用强、用柔不用刚、用气不用意有意为强兵
故不祥。

夫佳兵者温良柔和。佳兵者凶善用者吉。善用者静而后用之不善用者
开首用之。物或恶之而不至故有道者不先动是谓不处。是以修道君子
处其静而贵左不静者处其动而贵右。先意故不祥不祥亦有气至乃勉强
采来谷气谓之不祥之器斯非修道君子也。

静后动者期不得已而开导初进之人故以下乘教人取后天而得效也只快
于一时久则必败。能恬淡清静自然之功谓之虚无至道。

苟有微意而不美而美之者入一境杀一境得一理忘一理不杀不忘谓之佳
兵。静中动者副将军之谓也。居左而不凶乃无意也。动中动者正将军
之谓也居其右而不吉用意取也。

惟精惟一清虚而得天机谓之性。厥终厥始有动而得地机谓之命。性定
命生而生气。知命方知命难因其有断杀之志故一战得胜言其心切意专
也苟有二念则不得是以丧礼教之。不有杀人心不可以入道不有铁石心
不可以求真言其可教则教不可则止。是太上教人如此用静不用动用意
不用气用气立性而后命。故以佳兵譬之柔和治之虚无修之静动得之空
空成之。是故有兵而不用。兵有胜败故不祥。教人体此而修者也。

道常无名章第三十二
道常无名。
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也。

【释义】 此章乃无人无我自得之意。

道乃混沌无名常驻真静与太虚同体不言不动谓之道常无名。朴者性也
大而通彻天地细而入于微尘虽小天下不敢臣。臣者气也性定凝气谓之
不敢臣。
侯王能自守侯王者心也心空则神灵。若果能如此守者万物将自宾服。
万物者诸经脉络是也。能定而守灵经络再无不宾者也总归大窍一片光
明天地自然相合下升上降天地合一甘露二气而生混合于中。到此光景
人莫之令。人者灵中微意也。到混沌时有人不知其人而自然定均。定
均时始制有名定而后能虑是也。

名既有之不可妄贪夫亦将知止。知止则有定期而渐进者也。能知止所
以不殆。譬言道天下莫不有之无物不有道。

凡天下万物以无为者亨以有为者咎。至弱者水也川流者水也水之不息
犹天地万物不可须臾离道者也。是谓犹川谷之于江海也。

知人者章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释义】 此章教人内省之意即心不驰于外而守真灵脱解无用之躯与
天地同久也。

知人者智明哲于外非我之本分自知者明守自己之灵虚中生白光灼天地
自知其有默默自得而为之明。

胜人者有力即不可以力胜人而以虚无至道胜人力者内光也胜己者自胜
之。中和充塞于天地与太虚同体者也。

强内光之充塞而含容于我知足者知莹白之光芒无处不周遍虚虚于中守
有于内而不妄求谓之知足。富者满其体一气豁和含光于中。强行者有
志坚其心、固其意、忘其形、存其虚、守其有以待功成也。能常真静
守其中而不失其所其道恒而天地交泰阴阳合抱于中如此恒常不二奚虑
不能久乎
道成而躯丢光融而性存虽逝于世而我实不死也。死则死矣假形骸虽死
而不亡与天地同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阴阳合其道与混沌同其体道存而
性融形亡而光结故寿而不死。

无中下手虚中能有有中返空性命合一灵性常存清光融融谓之死而不亡
常存于天地之外包罗于万象之中空空洞洞其真常灵其道常存真常至道
谓之不亡而寿。

大道泛兮章第三十四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
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释义】 此章是教人归于大窍而不著的意思。

大道是虚无至玄至妙之道无物不有无处不到谓之泛兮。一静之后遍体
皆空无有障隔此乃泛也左之右之无不通之无不灵之节节相通窍窍光明
谓之其可左右。

万物诸经络也心空意无万物无不恃之以生熔成一片内外光灼虽无心于
万物万物自然生之而不辞。常无杂意可著、可名者虽道大而不见其大
入于微末而居于小焉。

一气熔成万物无所不归若无主焉诸气自然合一若无主宰而主宰存焉此
乃性中命也。性中得命似可名于大而大道至微实无所大而大存焉。

是以圣人修道默默而不彰隐潜而不见道虽大而始终不为其大故能虚无
以合道默默以合天地隐潜以合阴阳成泛泛兮合其至道之大入于渺渺之
天居恍惚存亡之间耳。故能成其大。

执大象章第三十五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用之不可既。

【释义】 此章是教人不著的意思。

象是有著而归实大象是不著而归空象本于中守中而小大象本于形无形
而空。本于中者害空于形者不害。执大象忘形、合虚空中、空形四大
皆为一窍使我之神清虚而合至道任往来而不害。

天下者身也身为天下是普天之下无物不载无处不有任日月之照临空洞
之乾坤往往而不害。如人之身空其形绝其欲清虚其神默默于大窍混沌
于阴阳不知有人亦不知有我故往往而不害。不害安其神、平和其气、
交泰于性命安神、平气、交泰性命皆归于虚虚中生有。

乐与饵是先天之真气聚而成药、凝而成饵如过客之往来无定止之地任
其来往天下任其周旋待通身经络灵通而合一如是成丹性中见命者是
也。

无可以言道。道之出言其无味无味而自知其味无可以耳闻听之不闻不
闻之中而自闻也无可以目视视之不可见不见之中而自见也无可以著用
不用之中而自用也。故不可见、不可闻、不可既者言其道理精粹无不
贯通成天地之大窍而含容乎至道。虚虚实实无无有有皆一其气尔此谓
之执大象而天下往往不害者此也。归中不中忘虚忘形昏昏默默为一天
地混合阴阳打成一个锦绣乾坤天地坏而我不坏天地崩而我不崩皆因不
害一气之至道。不见而见不闻而闻不用而用如过客之行止无著于中也
听其自然而已这个才为执大象。后学如此方能了得性命故天下而不害
也安平泰之至道也。如此至道不可见闻亦不可既也此之谓也。

将欲噏之章第三十六
将欲噏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柔胜刚弱胜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于人。

【释义】 此章是盗天地之真一阴鼎阳炉刚火柔用自知其密纯粹精微
的意思。

“将欲”二字是将尽未尽的时候未得先天之初欲深息聚气时含太和而噏
之。噏乃合聚也。将欲合聚真一必先张侈于外张侈定而后噏保合太和
含弘万象混一而成必先收束身心。身心定而后含光内照则真一之气强
气充足然后以和柔之。将欲弱之必先待噏而强之之后气已充满方才以
和制之使之纯一不杂合太和柔之是二八月之候也卯酉之时也以微意照
之曰沐浴——悟玄子注。无寒无暑充和一气谓之弱得之矣

从有中返无欲废之矣将欲废之必先兴起于中充满四处而后以和废之。
废的是有质无形之物不单炼去有形之物连有质的亦要炼之尽去而成光
炫灼于内恐光散去而欲夺之必先与之以和将欲夺之之先以和而合天之
化机噏而聚合于一处从中至于上从上见于空如鱼潜于渊一般温温一性
包裹命根虚见天心谓之鱼不可脱于渊。

国之利器是强也国之利气是明也国之利器是刚也国之利气是微也。明
明能以柔制刚微则能以弱制强。不明不微为国之器明也微也为国之
气。刚强故多利利则有害于身。柔弱亦多利利则有益于己身。刚强之
利不公多害柔弱之利和平多益只自知自明也。入于玄知不知为知明不
明为明。己之不知不明安能示与人入于湛寂、合于真静如此之微如此
之妙玄之又玄岂可以示人乎故不可以示人。

道常无为章第三十七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释义】 此章从无入有有得还丹丹城光生以静而进从有而守不欲之
谓也。

大道常以混元为体以无名为用。道常无为无中生有未尝无为无为而无
不为。

要王侯守之。王侯者灵也真灵若能存万物从无中而生有静中而自化。
静极将自化不静不能生安得自化静极静之至也于中方可生生后自化化
而能镇从我虚中一点灵慧守起来去听其自然。

无名之朴朴是欲也。不欲则静生静中万物萌。万物从静中萌从无中生
从虚中化化而断欲断欲以无名之朴镇之。镇之光生镇之慧出镇之虚
灵。

“无名之朴亦将不欲”此句是申明无名之朴的意思。无名之朴亦是不
欲。何为不欲不欲以静不欲即无为不欲即王侯能守不欲即万物化不欲
即镇之不欲即无名之朴。虽不欲无静而不能。先以不欲静之静之极欲
不能生静之至欲不能萌静之至极方为不欲。静从不欲静不欲亦从静不
欲。入于虚空中虚则有中空则实空其虚中则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而合
天而合道。静而符天之虚空化而符天之日月镇而符天之不动。随气之
运行听阴阳之枢机天能静我亦能之。静乃道之根化乃道之苗。道之根
苗听其自然无不合道、合天。天道既合大道成矣谓之天下将自正。

素解曰虚名是道不动不生是无名真心见是王侯诸经络是万物经络诸气
会合于中是自化真心了了不动不生听其自然是镇之入于虚静至湛寂是
无名之朴亦是不欲。形乃天下也。虚中有物物化而空谓之自正。外无
其形内无其心欲断意绝冥冥窈窈入于慧光之中充塞乎天地弥漫于宇宙
皆成一片光华性中得命命合性空才叫作天地将自正。大道归于无名返
于混沌入于无极而合太清此章之谓也。

道德经释义卷上终
气功之道久炼为妙打退百魔守住关窍调定呼吸防住鼎中药该炼得炼该
烧得烧生生不已的黄芽早用玉液培浇。这就是道也是妙

——回道人题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释义】 此章是虚生明、空生慧、清静合太虚的意思。

上德者不言、不动、不闻、不见合天道之至真谓之上德。无心于万物
无心于身形谓之不德。外忘其身内忘其心听万物自然之生化随其自然
之流行谓之上德不德。“德”字乃道之别名也即“道”字非恩德之德也。这
等才是个有德的谓之“是以有德”。

著心于外谓之下德。有用心取就有心望报故为失德。不合天之不言、
不动、不闻、不见亦无清静自然之德是以无德。外实而内空外无而内
有实若无空若有听自然之生化谓之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不能虚心心
必外耗不能实腹而腹运虚。逢境听心之指挥心动火盛焚其腹或守或运
形容日渐枯衰无上德之自然是以下德谓之而有以害。和顺柔弱温良静
定而合上德谓之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义字改作个“断”字。义重生刚刚生必有果断果断必有是非是非出自疑
生疑生是为失德。夫徳失而为仁仁下而为义。义字改作“意”字看何也
义重则刚心生心动意驰意驰必有为。有为者三千八百门皆从此“意”字
出安能合上德乎是以义为之而有以为。

礼者路也有意于道必有心去求此一求非上德也。谷气应之则真心不见
而真气莫为之应是以攘臂而仍之。攘臂者杀伐之气也即气质之性也。
仍者就而应之之谓也即胜心贪念者是也。如此则道远矣故失道。失道
者失自然之生化不容心于万物者也谓之失道而后德。有心于物者谓之
德无心于物者谓之上德失了道就是有心于德失德而后仁失了自然之德
无仁于万物和顺于生化就为有为而失仁。失仁而后义是坚心刚者勇卤
之性一派气质杀伐之心。失义而后礼有路为之谓礼不知礼者吉知礼者
忠信之薄故凶。乱者败也、亡也因礼之害也故为乱之首。前识者光明
正大清静无为之人也。不德而若愚昏默之谓也。如此之丈夫处上德之
厚不处上礼之薄也。居上德无为之实不居上仁、上义、上礼之有为之
华也。故去仁、义、理、智之彼而取无为上德之此也谓之去彼取此。

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
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
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
本耶非乎
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帛书本“碌碌如玉珞珞如石”作“琭琭如玉落落如石”。琭琭形容玉之美者
落落形容玉之坚者。大意相同。——道一子注

【释义】 此章是守法之要、返本还原之意也。

昔者是胚胎之时惟有灵性一气贯通本来是一也如今世欲多端杂念横生
故不得一要从“虚无”二字返元归为一如昔之“一”同。应虚其心、忘其
形、绝其意、归其清、守其静、还其空得其一而归有有中复静谓为得
一。
得一者如天。天乃高也、悠也、久也、明也此其为天也因得一而清。
博也、厚也此其为地也因得一而宁。明也、虚也、照也、洞也此其为
神也因得一而灵。神者不散而众潜藏不露静以合德虚以敛形空以得一
散而充塞天地聚而入于微妙水火不焚溺金石不障弊立日月而不影此其
为神也。神何以宁乎清心静意、忘物忘形、惟精惟一、以诚内观、以
一贯流通信心无无而归于空归空不空抱道守一始得神灵。

天也地也大地皆空四围不著虚空一身乾坤尽在掌握真气随其流通。身
外之身此其为谷也。上不上下不下前不前后不后左不左右不右中不中
虚无一气之间耳此其为真谷也因其得一而盈。

草木也飞走也日月星辰也天地也此其万物也。天地得乾之真火、坤之
真水从虚无而生形是为物也。天地得乾坤、水火交泰抱一虚无媾精清
静生气得阳火而成日天地之命也得阴水而成月天地之性也性命流通生
生化化而育万物皆得天地阴阳之气以静而守之万物故能生。今日动明
日动真火一照真阴不滋万物岂能生乎

如人之秉父母阴阳媾精交泰而生即天地秉乾坤之气同父母之气原是虚
无因世欲所染故归于实如今要返虚无有何难哉只在一念间耳。念澄虚
无见心死真心现意绝真性明性明而命归命归而神立。神不外散先天起
而诸气潮气潮有信不失时候而周流天下聚散有度此人之万物也。人若
外见外听心驰意往则神耗。若动举无度、多言无忌、负重拿轻则气耗
神耗精随而耗之气耗精亦随而耗之。神随精聚气随精生精亦逐神气之
聚散心动神耗意动气耗念动精耗。常常虚无则精气神之不耗者也。这
才是万物得一而生。

侯王者心也心灰无容于物、形、心者谓之侯王得一。一身归空一气返
正存神而不存人存性而不存心存无随气随气养神。神安命则立气安性
则明。命立性明谓之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诚其意一贯其气其致虚
致无之一也。

天之震怒是不清也。狂风骤雨轰雷掣电此其所以不清也。天不清因气
不和气不和将欲裂。裂者变也。气散神不敛故不和而变。水竭山摇地
脉枯而不宁此其所以发也。地无以宁者不静之故耳。发者起也。不虚
不无神故无以灵不灵将欲歇歇者止也。谷不虚无以盈竭之而不开塞之
而不贯。谷不虚惟恐竭天不清唯恐裂地不宁唯恐发神不灵唯恐歇此其
不空耳。空中生有万物始生。入于顽空则万物无以生顽空则万物不生
而灭在空不空中恐万物有灭空而存不空之意也。

心不灰则侯王不正侯王不正而贵高居贵本于贱居高本于下不本贱下则
身蹶裂。因心有容于物、形、心故蹶也无容心者故不蹶。常以戒慎恐
惧、不睹不闻、清心静意、忘物忘形、心无其心、意无其意、无无亦
无、无无不无如此则能不裂、不发、不歇、不竭、不灭、不蹶也。因
其得一于我也。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无他顺则“一”生。千千万万从“一”而生逆
则“一”存一而诚诚则豁然贯通矣。此是贱之本、下之基也是以侯王自
称孤、寡、不谷。心原本于一孤者单也寡者独也不谷者无同类也言其
孤、寡、不谷于一也。一者清静也、空谷传声也如此其以贱为本也。
难道是此说之非乎

你不看舆之轮辐周流乎难记其辐不动则易明其辐也。故致数舆无舆不
欲其辐如无人不欲其气。舆无辐不行人无气岂能生乎碌碌如玉者少珞
珞如石者多言其多必自少贵必自贱高必自下者故耳因其得一于我也。
返我昔日之阴阳归于虚无而成不二之道故而言天地清宁欲人得一而法
天地使谷神不死与大道同焉。

反者道之动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释义】 此章是动静知宗祖。

动则散而耗静则聚而见。言语举动则耗心意驰动则耗耗则外散外散则
神不宁气不结。神气凝结无他心安意定耳。安定则中宫见、神室开此
时才为真动。真动本于静也静者气返而通反返者反心之不明反性之不
识反口之不知味、目之不知色、鼻之不闻香臭、耳之不辨声之高低反
手不能取、足不能履反五脏化而不生反不知嘻笑言谈反不识父母唯有
活泼泼一团和气灵性存于中如此方为反也。如婴儿在腹不知天日真阴
真阳任他回圜于虚无之中。八万四千、三百六十、五脏六腑无不通彻
皆因静中动也。动亦不知动之所以然恍恍惚惚之间耳谓之反者道之
动。

心泯意绝、含光于内谓之柔。柔和于我神宁气定若似乎无作又若尸同
弱之无间。时时如是久则合大道之用。天之真性结于虚空人之真性凝
于虚无道之真性若入于无。无存于空空合于玄玄。此为道之用。

天不言不动从空中而生真动此天之返也。人神安气和从虚中而生真动
此人之返也。能返者弱成造化回圜于中五行周流于内阴阳凝结而成一
则天下万物无不感阴阳之气而生言其窍窍通彻、处处空灵、诸气朝宗
而环抱于中此乃有也、生也。有生必有化从生而返化从有而入无。

世人只知有生有偏见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也殊不知万物
生于土而返化于土。归土者有二枯朽而归者、润泽而归者。枯朽者入
于无何有之乡为鬼耳润泽者归于虚灵不昧之地为仙耳。学道无他“无中
下手有中得得后不知有形迹唯有空中成大窍清虚天半悬月窟”。此是有
中无也。无合于天而性光如月虚合于地而命蒂如日日月环抱而为太虚
此人之无中有、道凝虚空之象也。命尽而性存光华烛于周身、辉于内
外、打成一片虚光而入于无极此有中无也。学道岂易哉

上士闻道章第四十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亡若存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
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夷道若 进道若退。”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直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稀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惟道善贷且成。
帛书本中“夷道若 ”的“ ”音与“类”相同但是字不同。一般字典无
此字。左半边左上为“米”左下为“ㄠ”右为頁。 意为丝之有结者。
——道一子注

【释义】 此章教人知止知退、无道即道的意思。

无道上士闻之体无为而勤修之无道中士闻之无处着脚故生疑若存若亡
乃两可之心故不能行无道下士闻之付之一笑何也言其无影无形无有把
柄但笑而不言不笑不足以为之大道。故建言有之。建者设也。设言有
道以明无为之妙。上士明道幽处静修若昧然中士明道不以无为为实心
疑之故不昧下士明道一闻即生谤心安能昧之乎夷道者精心于道与天地
同类而修之与无极同体而暗符焉。进道者进清虚之气周流太虚而不知
有为故若退然。

上德乃无为之士性命归于虚空精气神合于灵动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
其明与阴阳合其体与四时合其序空空洞洞窈窈冥冥一气于中若空谷
焉。空谷之后灵光朗曜内有虚白生焉。若辱焉辱者打动于心真心发现
沛然见于面红光四布瑞气蒸扬形身无影灵光独现神隐于中飘飘荡荡照
彻乾坤故曰大白若辱。

广德者若天地之德。上德不见德其德广矣故若不足与人修道同至道不
见道。道乃何物而若无道无道者方见道之至矣故若不足。

建德者设言有德不知德何居。偷者引而伸之。知道无道故以道名不过
设言曰道。德者即道也。试看天地间万物生育岂非天地之德乎天地合
其德而万物感之而生不见其德而德更大。如人之气生乃道也。性命合
道而气方生不见其道而道至也是谓建德若偷。

质直者真心也。真心见而先天足充满天地流灌万川总归于一浩浩荡荡
溢溢盈盈此渝也。真心者信也。性现而命存惟精惟一是质直二字精一
而气足故如渝。

大方者空洞天地无丝毫障蔽明明朗照无处不烛东西南北前后左右上上
下下皆成一空洞大窍惟气流行光明万国照彻诸天谓之大方无隅。
大器者先天见而虚空成器即神室也不要以有无寻觅。静极气生气至神
室见出于自然而然而不待勉强便成大器也如水泡一样有形无质的境
况。晚成者气生而后见之谓。

大音稀声音者潮信也时候到而潮不失信如静极而气生呼呼若有声然。
亦若火然大音稀声者故耳。

大象者神凝也。神凝而不见其形即道也。道原无名唯自知其妙而难于
口言、目睹故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即此也。

夫惟这个道中士闻而怠心生下士闻而怪无形唯上士善守善静收拾身形
撇去心意一点虚灵常常内固善贷而且成。“且”字最妙稍有丝毫心意就
不成如身居土内“且”成之。“且”字活则不一定也。夫惟道善空、静、
采、有复善于无谓之善贷且成。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侯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亦我义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释义】 此章太上大旨为以弱制强以静制动以有入无的意思。

何谓道静极乃道也静虚极乃玄也道入于玄谓之道。道从虚中见静里
生。何为一静里有动机在无心处见谓之生。道生一静极机动恍若有物
谓之道生一。一生二物有时阴阳合抱、动静合机、虚虚实实金生水、
木生火此时天地才分真心火与真水气一升一降聚合于虚中是谓一生
二。二生三阴阳既分天地即判此乃二也俗曰天地人为之三天地既生难
道又另有天地此论谬矣。天之秀气、地之生气、感和风息之清气此乃
三也外言也。气之清、神之灵、精之洁静里分阴阳而精、气、神同化
于虚无此三者内言也。不静阴阳不分阴阳不分则气不清气不清、精不
洁则神不灵神不灵安得为道三生万物得天之秀、感地而生、乘风之化
风乃天地交感之气故言之。如无风处草木虽得天之秀、地之生无风则
不茂、不华理必然也。人之修道虽静也静中不生阴阳不分精不洁、气
不清、神不灵入于顽空故命不立如草木避风者同。神、气、精者秉静
而先天生此三者皆先天中物也。会合于虚无运用于阴阳合抱于神空此
三者凝而为丹。丹成八万四千毛窍、三百六十骨节、五脏化尽血白脉
绝四大皆空都成一个虚无关头诸气朝元而生万物谓之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大凡有形之物皆阴也。有形者皆有性性乃阴也。性中
得命阳也。阳生于阴洁白而生光与月同也。人之修道无里取金一静而
水里之金自然跃出不静而用意取非水中金也乃榖气聚结之精华即此物
非金也。万物乃诸气之灵。虚无中先天凝结四大皆空而万物方秉先天
中的一点阴中之阳去阴而合抱于阳。如人终日尘世心存意在食五穀而
加五味养之尽归于阴。阴盛精生而穿透于皮骨滋润于四肢此皆阴中阴
也。阴盛情动精漏而尽。或心动于物、形劳于事、精耗而枯此阴盛使
之然也。假后天之宝养我皮袋住居不损主人公才能安身此外丹者也。
外丹固而内丹方成。释子云“舍身者”谬矣。非也此“舍”应作“忘”或“不
著”解。——悟玄子注此谓之负阴抱阳。负阴之体而合抱真阳万物来归
形化气骨化虚形骨化为虚气似天地之有象无形负阴之上而抱真阳一气
而已。

冲气以为和冲者上也。清气上浮而和合太虚。有形者人所恶之言其纯
阴不见于阳。修真者唯孤寡不谷言其清静于己与人不相同也总不外一
个“独”字独于己身一于己形而我之玄随气之冲和合无极之至道谓之孤
寡不谷。王侯以为称王侯者神也精于一合于虚方能玄妙独见于我。

故物或损之而益人能精一于我静静于中物之秉静而生是有也。以无损
之损之又损清之至静之至清静之至谓之损也。物不损不生生后以静养
之此其有也。静久则有益于己旋转周流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后冲
万窍之开通诸络之一贯会众气于神室之中含养于虚无之境谓之故物曰
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物之通彻明了静极而益从益之中化为空返空不
空无不无空复真空无无不无无无亦无。此二句不外先静后有从有入
无。
静者以性下手有者性中立命无者性命返虚而合道。万物复化而为三化
三而为二化二而返一一后而入无从无而合道。此时身心同于虚空性命
归于湛寂无极而化太极之时也。到此地位人何以所教乎有入无无化虚
人之所教道有而止亦我以不明之明心不动之意而昏昏默默教以无为而
合太虚。

所谓强梁者即心守意取不以虚而入以诚而守者是也。不得其死人以心
驻守方所以意用力采取终日养榖之气、精之华穀气盛而真阳耗精化华
而精液消日复一日阳尽精枯岂能久于人世必致恶病生故不得其死。吾
将以无为之父孤寡不谷冲气为和负阴抱阳而教之如此方谓之道。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之稀有者哉

【释义】 此章因上章强梁者不知无为之益而申明上章之意也。

天下之至柔清心静意绝欲安神不知有天地亦不知有身形一气贯通凝丹
室内惟性而已。此天下之至柔者也。或意著心存或取或就吞吐后天在
皮毛上用功夫终日擒拿劳苦身形凝养后天此天下之至坚也。学玄之士
虚虚一性真气氤氲听自然之冲突即可诸窍皆通神室顿开。我之真道从
柔而坚自然驰骋之至坚何须用心意而苦身形此之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
下之至坚。柔者气也。驰骋者冲突也。坚者身形也。以自然之真一冲
突乎假形何须作为哉

无“有”之心意无间于时日空空一性清静无为时时刻刻入无间功夫自然
真一上升木来交并虚无中会合空洞中交感如此景象岂待作为而然哉如
此从无为中来得何苦作为。

吾是以知无为中如此之玄、奥空空洞洞窈窈冥冥一个虚无有益于我之
神不去言玄说妙无言而内教之无为而内益之如此岂非天下稀有之人哉
不言而道教之无为而玄益之如此之奥妙乃天下稀有之道也。不但稀有
如此之道亦稀有以柔驰骋之坚、以无为入于无间之人也。又不但天下
稀有知此者天下也无闻此者。以柔制坚以弱制强以无为入无间如此之
道岂易言哉

名与身章第四十四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深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久长。

【释义】 此章教人绝有存无的意思。

名与身孰亲名者有也身者神也。举一意动一心即名也存于心虚于灵即
身也。一心一意顷刻千里意去心驰我之心即耗如此思之其孰亲乎不内
照反观外繁多事其孰疏乎知其亲明其疏无我之身安得有名名从身得岂
有舍身而存名乎知其身忘其名乃道也。

货从身得舍身而贪货货又安得货不过随处有之不能充满天地身虽一己
之神散而弥漫乾坤聚则存于虚室如此究之其孰为多乎

得与亡孰病得于名、货为我之所有亡于心、神为我之所无如此考之其
孰为病此三者皆外讲也。内讲名者求其得也身者存其神也。不虚心而
求得则妄心生不无意而求有则己神耗。不求得其虚名不求有其虚名虚
我之神而名实虚我之名而神实神实名就实名实而神髓失请思之其孰亲
乎货者穀之气身者清之气。存心着意穀气生忘心绝意清气腾穀气不过
存其所、透其关、清其窍窍流通周身充塞穀气存心意以养之清气虚神
灵以蕴之请思之其孰多乎得意中得亡心中亡有意去得著意去亡得虚中
得亡无中亡虚里自得无里自亡请思之其孰病乎此三者在下文以明之。

是故甚爱必大费。欲虚身爱也欲惜灵爱也爱则爱矣必无中废心虚中废
意灵中废身废之至方为真爱。藏乃养也多藏必厚其神神清而知足、神
凝而知止、神灵而知身知身而不亲其名、不多其货、不为其病有此“三
不”则身清、神灵故不有辱于我、取殆于我如此亲其身、多其气、不病
其神可以为道之长久。
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窍。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释义】 此章要人致中和的意思缘上章知止知足而来。

大成者已成之士也。先天见而凝的时候不要自贪自求妄意存守随他自
然转动凝止若缺而不足其中妙用任其天然而不能弊我本来一点真灵这
才叫做“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者周身通彻无毫发障碍皆先天一气的时候若空洞然若冲虚的一般
其中玄妙听其自然其中妙用就无穷矣。

大直者先天直上贯于虚中不要意取听其自然不能的意思。屈者不能之
意。大巧是他时至之时左旋右转的枢机按周天而合五行其中巧妙不能
言。到此时方知我言不谬矣。其中巧妙难知难识是他自然之巧非我之
用巧也他虽巧而我之心意若拙随他枢动而我心灰然谓之大巧若拙。

大辩者他来时我以心意觉之谓之大辩这个辩也说不出微觉而
已。“讷”字是个“死”字他来时我若不知、不识、不觉犹似个死的一般是
谓讷。不讷就觉了是死心灰意然谓之大辩若讷。世人看“讷”字以不能
言者是讷也在此作个“死”字看。

躁胜寒躁乃后天穀气人用力时而穀气杀寒则不犯。内讲躁者华也。后
天足寒则不犯内实则外不敢侵寒不能入故胜之。凡修道先固后天为
最。静胜热无心一定热不能生。内讲静心以待真阳生而真火薰蒸脾土
固而虚火不生心地静而妄火不起意宁而肝火不举情绝而肺火不炎性定
而五脏火不亢。于是乎一块真阳诸火皆散谓之静胜热。清静为天下之
正道清而缺而冲静而屈而拙清静而讷如此则天下正。正者正其心、诚
其意、绝其情。尽性而得命谓之清静为天下正。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知足常足。

【释义】 此章要人收复心意而不外驰的意思。

外讲天下有圣君贤臣在位者秉公心、立正意则百姓得以安康。“马”字
改作个“心”字看外面用事也要心内里修己也要心。外面心不正则天下
不治内里心不虚则我不能久谓之走马以粪。“粪”字改作个“苗”字看即举
心动念也。“苗”字改作个“念”字看念不起何以走马奸臣贼子忠臣孝子义
夫节妇暴君污君仁君圣君皆从心造此乃走马也。念不动心亦不动念动
则心生苗心生苗谓之以粪。此在心内讲善恶俱从心出。天下无道戎马
生于郊此二句在外讲。天下无道时乱政多出颓风败俗皆是在上者心驰
于外。

贪求之欲盖不由己而心去矣。心去则恶心生而多欲焉得无罪有罪久则
必死因多欲所招。恶心生而不知足不知足焉得无祸祸极身必亡因不知
足所招。恶心生而欲得欲得焉得无咎有咎身必故因欲得所招皆不知足
故矣。故知足者无罪、无祸、无咎如此之人知足常足。知足者大而常
足天下次之常足一国再次常足一家至小常足一身。类而推之知足天下
治知足谓之天下有道不知足谓之天下无道。知与不知皆出于心太上故
以马譬之此外讲也。

天下者是我之一身有道是一气浑然。“走”字改个“去”字看“马”字作
个“心”字看“粪”字是寂然不动走马以粪是去心寂然之意。我之身一浑化
寂然还空这叫做天下有道。天下无道是心性不定而乱驰。“郊”字乃心
境也戎马乃野心也或存这里或想那里。戎是操军之马无休息终日搬弄
而作有为不归清静。俗语云“终日盘算”即此也。心不闲谓之无
道。“罪”字作“病”字看可欲是欲不死也终日盘弄而求长生殊不知反生病
也。不欲则不病故罪莫大于可欲。“祸”字作个“死”字看今日贪明日求日
夜无宁有限阳气日渐耗光因求足而反生不足故死。取祸之端莫大于不
知足。“咎”字作“害”字看今日欲起明日欲求殊不知着意的都是后天而反
生害。清静自然得何必欲得故咎莫大于欲得。

得清静者故知足。知足者常足而不死、不病、不害因其不欲、知足、
不欲得而浑我之一气保一身。养我之虚固我之铅灵我之性而返我之汞
为有道之天下。收束其走马降伏其心性常足以岿然不动。养我浩然而
返寂尽性而得命一气豁然而贯通故无病无害亦无死因其清静而不欲空
洞而知足虚灵而不欲得如此方为有道之天下。无心道士方合得太上本
旨教人去心知足的意思。

不出户章第四十七
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释义】 户者虚中之门。不出户是一气常盈于户空洞而不觉也。知
天下诸气朝元通彻万方。不出户昏昏不知其门默默贯通六合其理皆然
不外是也。

牖是虚中无无一窍寂寂然而道存与天相符与道同体谓之见天道。

“其”字指道也“出”字渺茫不知所有空空一性者是也。我之道充满宇宙愈
静而愈玄更清而更妙。一静而充塞天地一虚而包罗乾坤。其道愈出而
愈弥更出而更远言其一灵虚于中无不照察无不贯通谓之其出弥远。静
于道而不见其道穷于玄而不觉其玄不知何为道、何为玄也其知弥少者
此也。

是以修真之圣人清之静之不行而知道之来空之洞之不见而强名曰道无
之虚之不为而道自成。这才是不行而知者谓之真知不见而强名者谓之
真名不为而成者谓之真成。知不见其知名不见其名成不见其成此三者
性中融命命存于性从无中所得得后还无与道合真而洞然湛寂。五行贯
通交泰阴阳恍兮惚兮其中有象虚虚实实不知其知不名其名不成其成谓
之知天下而见天道、名其道而成至道也所谓弥远弥少者即此也。这才
叫作成道即本不行、不见、不为而真心见矣。是以圣人修之得如此其
知、名、成而道真矣。

为学日益章第四十八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
故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释义】 此章教人复归混沌、返归上清的意思借学以言道。

为学日进而不见其功其学日增。为道日损而不见其减其道日寂。道者
混沌之体以清静而用之湛然一气也。心无其心而真心见意无其意而真
意存情无其情而真情寂。空性以立命养命以还空若亡若存一气充塞窍
窍流通。其光日见其妙日玄玄之又玄真道乃见这是个道。仰不能攀俯
不能就。若云远目前可得若云易胜若登天。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杳之
冥之其道难见空之洞之其功易成无他在己之灵。虚之则神藏于室实之
则神驰于外在人之专与不专耳。

无人无我是损也无灵无性又损也槁木死灰内有性存。凡取天下者淳化
之风无为之治窈窈冥冥湛寂若清天空空洞洞清之若深渊以无事而取之
天下自然来服。人之心清如水人之性湛如天则诸气朝元而合一混沌打
成一片。

空其心通其性灵其神抱其命熔铸一个空洞镜子照物无所不澈光明冲射
万方。乾坤为之我有天地为之我无阴阳合一而虚灵以存之这个是无
事。若有毫发所染丝须挂牵则为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为道者不足以通
百脉则光明不开、真性不见难以降伏诸气当自勉之。

此章不过叫人去聪明之心、驰骋之意、贪欲之情而若愚若蠢死心灰意
损之而进于道矣。虽是无为而尽性无不为而立命。无不为是没有不为
之道。静极而动是无不为动后返静是无为从无为到无不为再从无不为
而返于无为如此者何患道不成、天下不取也
圣人无常心章第四十九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
圣人之在天下惵惵然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释义】 此章洞烛常虚、光明内固也。

圣人者神也。常心世俗之心、知识之心神静真心现故圣人无常心。百
姓者气也。气固真空虚灵之心出如天之无心而实有心存故以百姓之心
为心。

善者淳善之辈真常清静吾得妙矣故善之。不善者尘凡外务搅乱真道吾
以静治之。无所以乱我之本来清静虚神淳化浑然吾亦善之。德字
作“得”看我之真灵不昧静极而量弘天地山川无所不容。量弘则德重如
天之德上德不见其德德善矣。

信者不无欺也时至而到也。吾得静之妙信乎其玄玄矣。不信者时未至
也坚心清静必候其至吾亦以信待之如此之淳德乃得信矣。

圣人之在天下即神之返室矣。神归于室常惵惵然惵惵是无人无我之境
是天下浑其心虚中不昧的意思。一气浑然而百姓皆注其耳目一神虚无
而圣人皆孩之。宁神混沌凝其虚中神凝于气气怀于神神气合一运用于
虚中空空于身外则百姓之耳目真注矣。

圣人无常心真孩矣。霹雳一声虚空粉碎飘飘荡荡不知天地而我内有天
地不运五行而我自然转动不知其身而真身见矣不知其心而真心明矣。
真身见真心明圣人物外之神则常心泯矣非道而何

出生入死章第五十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民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避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释义】 此章外其身形以求身外之真身故无生亦无死。

夫有生死生者死之门死者生之户处有心之生人无有心之死生之徒十有
三矣。生生者生一气之真死死者死通灵之心。忘其生即忘其死不待穿
凿而归自然十之中有三矣。三三之数老阳之体去九而归于一纯阳之体
矣。此句太上破九转之说。九转还丹是耶非耶世人以讹传讹讹作为九
转非九转也。九者阳也金也。阳九之数返而归一谓之十有三。死之徒
十有三言人入于作为以术求长生岂止避了九数而妄作九转之行功不能
归一而反闭阳金则又落地矣。必有落地伤生取死之道也。夫何故生生
之厚求生之心切反有死矣。

民者气也气生则生气动则地见气见则阳金生金生而动动则九数纯纯而
返一不厚生而生金矣。如是则五穀、五味、药物、方术等皆生生也。
外此则不生殊不知反害也

盖闻善养生者忘其生亦忘其死俱从无心无意中而长生。有心则铅耗有
意则汞竭铅耗汞竭则死矣。何以故因作为而求生岂知反死也

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陆乃命也忘其命则真龙真虎见是以兕虎不遇因
其无心也。军者性也入于性则不避兵戈。兵戈者刀圭也戊土己土也。
性定真心见二土自然归中何待作为因其忘身也。身心既忘天地自然交
泰不惟兕虎无能投措其角爪兵亦不能容其锋刃乎因其忘人、我、形而
凝神定性气和得命清天静地是也。返于虚归于空气息神灵唯存一性兕
虎、兵戈安能得害夫何故因其无死地。盖其不入于术而常虚也。有术
者必死无术者性生修道者岂可行术耶

道生之章第五十一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蓄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释义】 此章叫人不待矫揉造作听其自然而知渐进之功焉。

“道”字作个“无”字看“有”字就是术了“无”字就是至道。道从无而生从虚
而入空而又空道乃生焉。故道生之。乾坤合一谓之道阴阳转输谓之生
太和之气谓之德。道从太和生生而不舍谓之蓄。蓄之若有物空其灵虚
其实蓄而成形若有之因其旋转左右、冲突上下若有势焉故成金液。物
成而天下万物无不生化。万物本无而生是以万物莫不尊道万物本太和
而成是以万物莫不贵德。故道所以尊之德所以贵之。何也本于一性
也。一性而生太和而成。夫莫之命命者动也静极而成道自有命存何有
意动而道出于自然而自然之中道自然火发而生之。若有以蓄之我以自
然之气内合太和而长之蓄清虚而育之体静而成之无为而熟之不动而养
之以气还元而复之故生而莫知其有为而莫之可恃长而不见其形故不
宰。是谓虚无之道太和之德窈窈冥冥若有而不见其有空空洞洞若存而
不见其存。如此者是谓玄德。

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
天下有始以为万物母。
既知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归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其用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释义】 此章是返本还元归于太虚。如经《大学》有云“物有本末事
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中庸》有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
焉。”重本留末的意思。

天下者身也有始是一气之初发生未动之先此时乃先天也。万物未生之
前即有灵性灵性就是万物之母。既知有性性发就是子也发生时即是意
了。有意是后天性是先天先天秉而后天生。未发之初即有意存谓之已
知其子。意胜而复灭生意尽复归其性谓之复归其母。如未惊蛰时草木
秉性而未生内有先天存焉到清明后渐多生意而枝叶萌动此其子也。夏
茂秋落有霜雪肃之杀之生意尽只有性存涵养于内寂然不动而又待来春
此是复归其母。如修道者一气融性清静而俟物至上升下降而会于虚此
其母也。左旋右转上下冲突而为金液此其子也。复性而候动动而复静
随其自然不待勉强而合天真此即是知母知子而明本末终始之谓也。既
明本末终始不知先母后子、先子后母则近于真常之道矣。真常之道在
于湛寂没身而不殆。

兑者口也塞其兑寡言惜气之谓也则内境不出。门者耳目也无听无视之
谓也则心灰意绝无所摇动则外境不入。闭其门塞其兑终身不待勤劳而
近于道矣。闭其兑则真气不出真气凝则餐风饮露而济于其事。若兑开
而不凝露泄真气则终身莫能救。

见小而不贪入无而不有。虚其神和其气益其精皆化为空则内外通透无
有障碍辉煌乎见于微渺故曰明。守纯一之中和空虚无之境界不知人我
而无所求退藏幽境远于嚣闹尘俗知柔而返曰强。

用其柔和之光复归于见小之明则知天下万物有母必有子有子复归于
母。言其静而生动动而返静也。“遗”字作个“说”字看如此光至于柔和明
至于见小。内外虚白冲塞天地无蜕我之身、皮袋之殃也。如此者是谓
袭常。袭者时时不闲念念常存不可须臾离之谓也。知天命而率性于率
性中而得命是谓常。真常存之至道也。极言虚中有有还虚譬如命本性
出无性罔为真常药本静灵无静不成玄妙。于是天下万物本末、终始、
前后自此而明矣。

使我介然章第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所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采带利剑贪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夸。
非道也哉。错
【释义】 此章叫人知本末行近正而远邪就无去有的意思。

我者身外之身也。使身外之身介然湛寂湛寂中有所知。知者觉照也。
如此觉照若行于大道唯听其自然之施为常存是畏之心深息常守而不敢
放逸。

大道即天地之正气如天之无言无动轻清而至高虚静而至灵无有奇异处
平夷而已。大道与天同体亦是甚夷而无奇异平常而已无有施为静以俟
其自动随一气之周流静则径生。民者气也处静则径路通贯民随其径而
入虚无。气静则和气和则定气定真生真生而好径从径而起元海如火发
火发上升则先天见矣这才叫做“民好径”。

朝者一气也。气升除息谓之“朝甚除”。田者身也修身要无丝毫挂牵看
得如千年不耕不种的无用之地为世之所废我之身亦看得如此无用若田
之芜。真修道者舍其身而修心修得心灰身芜而道日益若将身看得重道
安在哉身重心动则求名求利念出。轻其身而身存身存则道存重其身而
身亡亡其身道安在哉谓之“田甚芜”。仓者无名、无处空虚之室也。虚
心静意则先天生先天生仓才能开人才可知其处也这个时节方才知道之
妙谓之“仓甚虚”。历代祖师所言虚无窍者此也。后人求见者有诀诀
曰“心静而性明意清而慧觉息深忘我空我忘形一气才生火发乃见。”起
者金室也止者神室也无意之中听其自然四海之富莫能敌此。这才是太
上仓甚虚的本旨法诀。

服者丹也丹乃保身之珍服乃护身之物故以“服”字作“丹”字看。文采者内
五行而还于虚白从虚中见丹丹成于三色云气之中照彻天下保我之身谓
之“服文采”。带利剑先天生慧光照则心之厌矣。厌者无心之谓也饮者
金液也金液有物谓之食无心动时是我饮也、食也总之不过一气耳。财
者气也货者神也神气足而有馀是谓盗天地阴阳之道兮。天地阴阳之盗
兮非道也哉错当这个不是大道就错了。不错上文即道也非道而何

善建不拔章第五十四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馀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
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释义】 此章教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意思。

建者树立直上之谓也。善性则气生纯一莫能拔静定则生生动直上而不
移抱一而定忘人忘我的境界。时时如是而不脱。性母也气子也。母静
子定常守母之规模而呼吸自如动静天然不带勉强时时不辍。稍有心中
心、意中意则忘母之规模而不自然。常常定静安虑而得真道以此真道
不辍而修之则我之身外身真矣。

纯一不杂一团天然之趣即是我修身之德如此其德乃真。得天然之气时
时不辍而修我之家。身者神也家者虚室也其家空洞中现以我纯和之德
修之其德乃馀使我天然之气时时不辍养纯一之体。修之于乡乡者性也
虚室之外宅也常常纯和其气而德乃长得真性而不昧。使我天然之气时
时不辍而修之于国则国有淳化之风常常清静无毫发之馀以性还空内若
有所得冲盈而丰之。使我天然之气时时不辍而修之于天下则通神透彻
无丝毫隔障光明于万国无不普照此身外之身。

慧光朗映一贯乾坤而天地息归于我我还天地故以我之身观身外之身我
之虚含观虚空之室我之性观虚白之性我之神观湛寂之神我之慧观混沌
天然之慧。吾何以知天下之道然哉不过一性者矣即此也。静、静而后
动、动而返静、湛寂而归虚白、混沌而返太清尽即此也无他尽性以俟
命也。返命而复归于性此乃常真常存之道也以此。

怀真人曰“静性静性真静性先天一气起太清。寂然常绕虚无窍一气流通
万气朝。浑然一身云外客不知身外有金身。太极炉中常锤炼混元鼎内
现真形。以空还空随觉悟无无有有此真神。心灰意灭归大道灵灵虚虚
显阳神。顶上一声雷霹雳天地晴和放光明。算来都是无著处一身之外
始为真。真真真到了妙处道有灵。我身不作主任他自己行。得了天然
味才得作真人。”

含德之厚第五十五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猛兽不掳玃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释义】 此章是返本而归太清的意思。

德者气之和厚者常常精一含蓄和气而不间断谓之含德之厚如赤子毫无
知识。螫是行毒也毒虫不螫无心之谓也如赤子无容心外害不能入猛兽
不掳无意之谓也如赤子无私意外不能搅乱玃鸟不搏无情之谓也如赤子
不种情于万物内绝心、意、情外欲不入。和气以合道则骨弱筋柔而握
固虽有其身而不知有我之形虽有其气而不知有我之道。

赤子无知识则忘人忘我而不知我之为我常归于空。修道者故以赤子譬
之。他既不知人我而无所求又安知牝牡之合而朘作朘者赤子之真阳也
一点真阳隐于内赤子气和而生一故见牝牡出他也不知用意用情听其自
然而乐天真。气固则精洁精洁则一气生谓之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
至也。赤子无心而气不耗终日号呼而嗌嗌者咽也虽然号呼而真气不散
言其无欲无忿故不嗄。精粹纯一和之至也。

言其气归于空空无所空气存于有有无所有听其天然常和以合道。知和
之所以然而曰真常知真常而返于虚慧生而曰明和之至有益于先天先天
抱一而曰祥损而曰不祥气一则生气损则耗心益不祥心损祥见不过损心
而益气。心使于气者凡气使于心者圣心使气者则强气使心则弱。强者
万物壮而老弱者万物化而生。能若是即道也能强是谓不道。弱者同天
地之气天地坏而我存是谓道也安得早已强者自耗真阳日渐消化是谓不
道不道者安得不早已乎

总不过和其气去其心忘其形存其道听其天然随其流通周遍天下而复归
空归空不空是谓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存真常之道清之静之返于太清而道
常存其已矣乎

知者不言章第五十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
贱。
故为天下贵。

【释义】 此章教人无贪无求、知止知辱的意思。

道原无道强名曰道道原无知强以有知道不行功强以有为道原天地之
理、人生之气。知者实无所知采此为真知真知无可说谓之知者不言这
就是道了。言者或说何处下手何处采丹何处结丹……不听天然强以意
取此非道矣。如此之人毫不知道是谓言者不知。

真知者坐若山行若轮时时不放内固以塞其兑外固以闭其门内外真固常
挫其有为之锐不知不识以返其本柔和以随其自然。内外柔和无心意之
纷则以知者不言解之。一气贯通内外贞白柔和则慧生慧生则光明万窍
诸经络通透空无所空有无所有谓之和其光。自以为一天地四时八节无
不合之而常存天地间无我我无天地。呼之以牛我以牛应之呼之以马我
以马应之。水溺火焚不能动其心这等才称得和光同尘。和光是慧生内
外同尘是窍窍光明一气周流而无障碍者也。内中一生二、二生三、三
生万物变化无穷而复返于一归于混沌是谓玄同。

如此地步不可得而亲之亲之意存必归于有如此地步不可得而疏之疏便
入于顽空如此地步不可得而利之利之贪得反伤其元如此地步不可得而
害之害之欲得反枯其精如此地步不可得而贵之贵之骄心生终不能成如
此地步不可贱之贱之退心起而空闻至道。闻道者不亲而亲疏而不疏不
利而利害而不害不贵而贵贱而不贱如此者故为天下贵。才为知者不言
之至道也。

以正治国章第五十七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乎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民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
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
自朴。”

【释义】 此章教人归静勿使精魂搬弄而伤其生。

以正治国正其心诚其意我自安然静极景生无不照察。如天之清极风云
雷雨沛泽天下此乃天之奇景现是人之奇。兵者意也以静治兵则兵良不
害人。总而言之无意气醇无不贯通有意气积无病不生以奇用兵去意而
已。

天下者身也以无为治身则长生不死。吾何以知道之然乎譬如以静修真
真何在也以无为言道道何在也故吾何以知其然乎此句解作个修身不知
道看“然”字指道而言也。太上真道不知何道是谓大道故以清静修之以
此然也。

世人讹传误人多矣。误人者讲后天一气即以下数句是也。天下多忌讳
清静而归于有。忌讳者用情用意是也。则民弥贫民者气也贫者绝也用
意用情气绝早亡。何也心意耗气故已已者死也。民多昏因意所害故奇
物多起滋者念也随他以念搬弄则念起而随之于气多有效也。人故娱之
殊不知取死之道也。法令滋彰法令者后天气路的规矩何也何起、何
行、何住如此行久精耗而真一散后来路熟不能丢去盗贼多有而伤身也
真修者切宜戒之。盗者心也贼者意也搬弄久我不能为主死日近矣。

故圣人戒人有云“我无为而气自化。”无为之妙真一听其自然则行止自
然合天之度。我好静而气自正静之至情之极清静至极一气贯通周遍天
下江海河汉无不流动故天地能长久。人效之岂不道也无事、无欲则民
朴而风化醇去心去意之谓也常清常静之谓也。此是太上苦心一一教人
无为修身有为化气化而返元归之于空此章之意也。

其政闷闷章第五十八
其政闷闷其民醇醇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熟知其极其无正耶
正复为奇善复为訞。
民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释义】 此章教人混沌养真、杳冥养神的意思。

修真以柔、弱、无、空虚则灵空则明其道也常常闷闷以无我。闷字乃
关防我心为道之要其气也通贯融和心无主也谓之醇醇。政是道民是气
道和于气气和于我忘我和真始为政也。察察者惺惺之谓也我能惺惺我
即为心所使不能关防也。其气散而不和因有心也而道不成故有祸福兼
行。

祸者因福而至福者防祸而得祸福兼至在于心也。我能谨防贪得之心无
求福之念其祸无门能入。我若惺惺常住求福而返招其祸也。如此推之
孰能明至极之道哉惟无可以为天下政也。我有淳化之风感动其民民则
无不归我之化政若施于有为好奇之心无不招祸。我能空洞善根常常关
防不放半著其德无不合天无心之谓也非道而何我若修有为之善、好胜
之心生于妄念则訞见矣求福而祸随之我无奇我无訞只闷然而不放气通
天下水流九州湛寂真常若迷其心则我之气无不浑然而泯迷常常握固之
久而道成矣。

是以古之修道圣人坚刚其志而不割动丝毫志不移也谓之方而不割。清
心静意常守其神外不能动我之情生死寄之于天身形忘之于地我不在天
地间天地未尝生我亦未尝死我清静廉洁而不刿。刿者碎割也言其我成
一片不能分也。直立不邪秉空性而不倚虚我神而不摇常常诚之、正之
而不肆。肆者放逸也言其我常关闭防闲而不使出入久而不肆。光者性
生于内我常收藏幽谧之室而不耀。方者道之机也廉者道之统也直者道
之体也光者道之用也。全此四者无道不成。
关防心意而心意醇醇惺惺放纵而真元缺缺。泯心泯意非道也而又何求
意绝气生意至气止意寂气腾无意而气和充满天地照彻乾坤如此者为政
闷闷矣。意者心之苗情者心之根念者心之发生绝心而泯意忘心而情寂
空心而念无为道者可不闷我之心而妄求至道其道远矣嗟乎哉欲学闷闷
者自求真心忘其识心而道成矣。

治人事天章第五十九
治人事天莫如啬。夫唯啬是谓早复。
早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
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释义】 此章乃尽性以俟命的功夫。

治人者治己之神纯一不杂念念归真绝妄远思清其内而心死静其中而意
亡神魂守舍铅汞交加听其天然周旋于内身与天同气合日月运用亦是周
天之度身形皆同湛寂之体此乃治人也。事天者清虚穷极之谓也。轻清
而上浮虚之至也包罗万象无不含容穷之极也谓之事天人能治人事天无
他莫如啬足矣。啬者俭也一俭则易于虚、空、无俭则妄念不生妄念绝
而心死则不耗其气也。夫唯啬是谓早复其元习静而气足。

德者道也。早能回其心意静内潜修返复元阳不耗真一谓之重积德。若
能如此重积乃德则金水流通先天到而无处不克百脉万窍无不通连而成
一个空洞洞的大光明窍矣。到了无不克时节就入了湛寂之乡无人无我
亦无法的田地反而不知其道之所以然者空之至矣。莫知其极空至极我
不能知极中又生有矣莫知其极可以有国者就是静极方见无影无形的虚
无矣。不静不能知不静极不能见静极见者是有国矣。有了这个则元一
自投不待意为者也。

意至复灭意尽复现真一来投则有母矣。其中生化之机口不能言惟有觉
照有母方能生化生化不绝我用就无穷常生常化内有天机中合道机我明
玄理听其自然生化不耗于外常固于中可以长久矣。长久者只要深静其
性固生其命根性命蒂从虚而入从有而生从空而成生生化化其用无穷如
此乃是长生久视之道也矣。治人、事天岂外此乎总不过著而不著不著
而著虚虚实实无无有有皆一其气生化之机玄妙无穷而道久矣

治大国章第六十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而归焉。

【释义】 此章去心之谓也。

大国者身也治者虚也空也。虚生明空生慧虚极空极阴阳合一。治身以
虚空为主不要顽空而要虚空。虚有存空有具如此若烹小鲜言其虚空易
得也。莅者到也普遍也。周流世界无不贯通一团真一之气一块乾健之
精通身化而为气性抱命而命隐于性中休作释氏顽空而道一一有具。释
氏去身养性玄门化身养性此处原释有门派之见吾以佛道同源之义略作
合一之说望先成后证者斧正之——悟玄子注皮囊化为一气聚散无不有
身身归虚空性命玄同佛道之妙妙在圆通。

人有魂魄魂魄各一故为人魂魄合一故为仙魂魄不虚故为鬼魂魄能虚故
为神。其鬼不神我无心而鬼难测故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天地不能度我
而况鬼乎其神不伤人神者虚也、空也虚空为实灵灵为神故不伤人。人
者生也神灵乃得常生故无害也。非其神不伤人杳冥湛寂之中神不知其
为神而我亦不知其为我故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以无心立脚亦无意下手
心意窈然故圣人不能伤人如天地久也、神也、我也神我合抱入无寻有
有中返空两无隔碍俱不著于有。若存若亡之间一气贯通而周遍天下至
道至德交感为一同归于无极已入玄玄之境同归上清之乡。治身之要虚
空见矣故德交归焉。

大国下流章第六十一
大国下流天下之交。
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其欲故大者宜为下。

【释义】 此章知此知彼的意思。

大国、小国、天下皆是我身下、上、上流合而为一。大国者下流言其
一身通透无有隔障。阴阳交泰感而成孕抱合乾坤而真成矣谓之天下之
交。天下昏昏默默不知已有而自现。大凡此章之意乃虚能实、空能有
不待自作聪明造作而成。小国者虚无也虚无通天地成一大窍玄妙而久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者乃得于玄而通于道也。心者虚中不昧
窈窈冥冥之中存一真性养和万物蓄气于中贯通于外各得其宜皆是玄妙
的宗旨。如此行之清静外妄不生内欲不动澄其心去其意灰其情则小人
不敢犯诚笃宜慎皆为大道提纲。上下贯通内外贞白如此故与天同。故
天者宜为下。

天下者形也大国者性境也小国者虚灵也。形清静则性生。性清静则虚
灵不昧灵不昧则慧剑铸慧剑铸则外魔不生外魔不生则内欲尽除内欲除
则虚中静虚中静则万窍归通万窍通则入于湛寂湛寂乃不漏丹矣——悟
玄子注而道成矣。故谓之大国下流小国贯通也。此乃章中大旨玄妙显
然而后人得之可以进道成玄矣。

道者万物之奥章第六十二
道者万物之奥。
善人之所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
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为天下贵。
【释义】 此章言道之不可量难以测度者也。

一气圆通谓之道道者天地之包万物之奥。天无道不清地无道不宁天有
道不言而高地有道不动而卑万物无道不生万物有道而化育乾坤内外无
不有道故为道之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天地万物无不秉气而生无不随气而化。人乃天地中之天地可不以道为
宝乎舍气安能生乎宝气安能死乎噫道者气也无阴阳之气岂能化育而为
天地、而为万物乎道之宝也即气为之宝舍其气又有何求

善人者惜精惜气之人也。生死舍于腹外形身之生死不足惜化身之生死
可宝贵善人之所以宝此者也。不善之人从其实就其有随欲之生化保目
前之傀儡。美言可以市市者欲念也欲念一起便成幻境如开市然行者贪
心也贪心一起如火上然燃不能灭日纵一日无有底止。人人可以纵之为
不善就如求有之人祸发而己莫能知日贪其有以为美何能弃之谓之人人
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天子者神也存其神养其性。以置三公三
公者性也性之枢动感一气而贯通秉阴阳之升降合天地之生育得乾坤之
正气四大部洲皆为一个无有隔碍虽有拱璧之隔碍以先驷马之周流贯通
之后不如坐尽性守之道听其反复阴阳、轮转日月合乾坤周天之度秉天
地清浊之分不言不动无视无听惟善以为宝古之所以贵此道者如此。

又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曰求言其静也、凝也无求于动功到处、性
显处、慧生处内外虚白自有天然之味以得。有罪者贪也、妄也去其贪
除其妄以免外邪之侵诸障之蔽众魔之害。总而言之去其心断其欲舍其
贪忘其意灭其情种种业债不能侵犯。故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所宝如此
以为天下贵。

为无为章第六十三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言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释义】 此章动静合一、虚实并生。

为着不动而静此上“为”字。为无为是个“空”字即不动而静入于空空中自
有谓之为无为。事者不有而无此上“事”字。事无事虚中不作入于玄谓
之事无事。味者空中动而我知其味此上“味”字。味无味动而复寂空中
动而复寂谓之味无味。

道之大者充而塞乎天地道之小者敛而入于微妙道之多者无物不有道之
小者无可闻见亦无可言言其道不能测度大小多少亦难衡量。修道者敛
于内不见于外此仁人鬼神不能知。敛于内之小者不见其大敛于内之少
者不见其多。为道不彰虽有加害我不理之若是乎报怨以德故充塞天地
大之多之先以清之静之安我之神定我之性还我之命。敛于内为无为事
无事味无味必先于其易为其物不备之大者必先于其为无为事无事味无
味而敛于内之细者。

天下之难事事者道也必先于其清之静之之易天下之大者道也必先于其
湛之寂之之细。由此观之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充塞天地、贯满
乾坤、与我合一之大而道体是以成之。

故轻言道者易诺得道者必寡言。殊不知道在何处多易得者始勤而终殆
终无一成故多难。

是以圣人始终如一不易不细若是乎挟泰山而超北海如此犹难之常存固
心为无为而无不为事无事而无不事味无味而无不味若是之圣人故终无
难矣。成其大而塞乎天地小而入乎微妙多而无物不备少而不见不闻无
可言之道也。

其安易持章第六十四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
为之于不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
敢为。

【释义】 此章混合阴阳收敛天地万物合周天之度数满卦内之爻象返
之于未有与混元合抱的意思。

念无念心无心情无情欲无欲物无物我无我如此才能安。一毫著安而不
持万缘不有谓之安而能持。持字不要看易了要先难于安才能易持。兆
者了然明白也常常昏然而不明其未兆明而不默因其思也。思动则筹于
心言其太了然明白而不若愚故谋易生。脆者日夜不放存心意于运用日
耗其思则心不下谓之脆。脆则魔生至于我之真崩而裂之其形易坏。微
者稍有心神使我不下。此皆道之病也。无心则无病。学玄者可勉之。

如此多病将何修之默而为诚而守。无念而行为之于不有寂然无我冥然
无人治之于未乱之先。无为则心不乱无作则意不驰无功则情不重如此
斯可以言道矣。道乃何为金也木也金生水木生火得水火而交并于土。
交并者不作不为听彼天然随气之运用不知不识湛湛若天之清冥冥若地
之宁听生于毫末之初发萌于无始之前慎笃于我谓之合抱。合抱之木即
是一点之真。静极而坐毫末之间定极而降一气之初谓之合抱之木生于
毫末九层者二土成圭也。还九之数起于水降于火抱合而为圭。台即圭
也。圭乃真气邪——悟玄子注二气交泰积累于中土合成太极从太极中
返于无始即此物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譬言道之不可骤行到也骤则易
败迟则难来要不间断常常温养时时在念刻刻在心不可须臾离也。临物
不著临事不染亦不要死死坐定。

为者易败执者易失全在著而不著于外清心静意于内。是以作为者执著
者避阳就阴之病也。圣人无为亦无败无执亦无失何也因其心不在焉视
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空空洞洞二个气象有有无无两段景象
圣人学道如此。民者气也若有则败若无则成矣。
从事是有了民之从事常于几故败之。慎终如始言其先静而后动中虽有
景象从静中而来亦从静中而返本来面目庶乎不失。圣人学道全在于心
心静故无败事心静欲才不欲毫发不生谓之欲不欲故不贵难得之货。

心静故愚愚故不学谓之学不学。道从何学亦从何传心静似愚即道也将
何学焉故学不学。学不学复我本来与众不同故复众人之过。生兮动兮
长兮灭兮随阴阳之气听其自然之始。天地万物总不过二气化育故辅万
物之自然。因其有败有失故听天然而不敢为。

古之善为道章第六十五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能知此两者亦楷式。
能知楷式是谓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于大顺。

【释义】 此章混然自得而得在寂然自守而守成窈窈冥冥默默常存与
混沌符合。

非以明民民者气也为道之士非以明气之往来升降之理要浑然不动万象
皆空自有一番景象何必求明民之说耳。明中若愚故将以愚之。如今修
道之士只求于说不务无为为气之枢转自难主持故民之难治可知矣。智
者明白了然是也。俗语有云聪明反被聪明误。学道者愚而能笃诚而能
守。以智治国则国失国者身也。太明为国之贼似愚非愚若不笃而诚者
是以不以智治国之人身形健康容貌温和三宝内固而不泄身享太平无魔
侵害如天地皆春长生不死皆因湛寂窈然、空洞无为之道也。谓之不以
智治国为国之福。

古之善为道者故能知此贼、此福之两者就楷式了。楷式者清静而安高
明而和不言不动无有无无湛然常寂非白非青真常坚固之体金刚不坏之
身谓之楷式与道同体。如是能知楷式者是谓玄德之道。玄德者仰之弥
高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致中和之道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古之善为道者必
慎其独也如此可谓深矣远矣。天地万物俱从顺生唯道逆之谓之与物反
矣如是乃至于大顺。从顺而生复返于逆归于太玄入于上清保合太和混
沌之体也谓之乃至于大顺。嗟夫善为道者难矣哉

江海为百谷王章第六十六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释义】 此章以退、弱、柔、和为主。

江海者水之聚也言其水善下之故。百谷即天地万物水为天地之脉为万
物之滋是以借水而譬之。

水之最退、最弱、最柔、最和天地万物不能强之、远之言其道与水同
体似退、似弱、似柔、似和故水为百谷王道亦然之。何也水之善下故
尔。水之体柔而不绝道之体柔而长生总而言之清之静之足矣。水能川
流不息故以水譬之水之势故然。

是以圣人在上而不骄顺乎民情学道不骄顺乎一气。圣人故欲上民先以
下之故欲顺民先以和之故不重不害居上以退弱柔和待之则民无变气不
骤故无重无害。无重无害则民不争气不散以清以静居上之体守道之
要。譬言天地万物莫如水道莫如气气莫如心心死道存心默道守安如泰
山稳如磐石万缘不挂毫发不染莫如静。静则无争除水与道之外莫能如
是无争故能无争。不争则不害不害则不重不重则不前而先后之。不前
则不下不下则居上不骄不骄则能为百谷王。能为百谷王无他言其善下
也。善下者为水为道故以江海言之是以圣人莫能与之争。

天下皆谓章第六十七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夫惟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
我有三宝持而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其长。
今舍其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释义】 此章言道之微末世人罕知。世人皆谓之大大不足以进道微
足以进之。

天下指众而言也。天下皆谓我大故似不肖不肖者言我大而不微殊不知
正所谓道。夫惟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字指道而言也“细”字言道莫
见乎隐莫显乎微。修道者笃慎谨守无不合道。

何谓道我有三宝笃真之人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者醇厚
也俭者素风也不敢为天下先者退守也。仁厚和顺清静无心者能之忘物
忘形者能之舍己从人者亦能之。慈虽敦厚内有勇存俭有素风其量含洪
厚常退守自广自大人莫能知。慈故能勇无勇空柔故不成俭有素风常素
不强空温不成退而不先空守不成。若图勇广而不柔和若图先而不后如
斯者其器不长。器者中宫也勇广而加乎先死矣夫岂不嗟乎和柔退守而
固阴阳合宜乾坤有序夫妻和合子母不离全在乎不肖天可保也。以慈恒
存总不过退守灰心柔和绝意慈俭断情故六贼不侵三尸无害。我以空防
之不假门户从何入来故曰清而慈静而俭忘形物而不先。

嗟夫道之大矣微矣。人不知其微皆曰大故不肖。不肖久矣。慈者谨慎
笃厚内和其光外敛其形内外贞白是谓慈。众皆曰大而不肖者道成不肖
久矣。

善为士章第六十八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释义】 此章以清更静、以弱更柔的意思。
善为士者“士”字作“道”字看。善能固守道者似天之虚、地之宁山静水清
而不武。不武者静寂不动也善为道之士至清而不动。善战者听天机之
自然不假造作无系于心无关于情无动于念听天机之自转无毫发之染故
不怒。

善胜敌者强则多败柔则克之以气御气无重于情不假乎争空中胜之无里
争之以无以空故不争。

善用人者即是先天到无为处我不能用乎人人不能用乎我随二气之周流
任五行之运功不用修为而为之下。

如此者是谓不争之德。德者道也不争之德即是无为之道如此者是谓用
人之力。

静极气生气生神化神化归空。力者道力也如是谓之用道之力。如此者
是谓配天。天以无为而治道以无力而成玄妙合天谓之配天。古以淳化
之风立道以淳化而成。天乃高也、虚也、古之淳也、道之玄也皆到至
极精微之处谓之配天。古之极皆从一善来故能不武。善战不怒胜敌不
争能用人之士为下者故能配天。古之极

用兵有言章第六十九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加衰者胜矣。

【释义】 此章天机之舒动任阴阳之运行不待造作而为道。借兵以谕
道言道无用心处、无着意处。用兵有言起下文之意。

修真者不敢为主主者用心着意是也。客者我真也。清静天真候二气来
升不敢勇于前而退于后一段中和之气天地位也、万物育也在乎精粹纯
一常处中和的景象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任天河之水流仍无敌待他生而我
方迎之执无兵他虽胜而我以柔制之。我若以意迎之以心取之是我轻敌
也祸莫大于轻敌。轻敌者几丧吾宝致崩于鼎漏于真大道失矣。此皆因
抗兵相加之故而不能胜衰弱退后者胜之。用兵无他中和而已。

吾言甚易章第七十
吾言甚易知其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稀稀我者贵。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释义】 此章乃我知我有人知我无我行甚易人言我行难大道贵于己
知不公之于天下。

吾者我也即我之神也。定于性静于神定静恒常我难言妙虽难言而行甚
易为之吾言甚易。道难乎知知者易行我知其易天下莫能知。天下者一
身也。气生于混沌入于冥忘昏默之中不知我存故莫能知昏迷昏默之中
无有运用随天机之自动我不能为主故莫能行。

言者口口相授片言一语之中指点一二就有了宗旨、把柄谓之言有宗。
君者心也万事从心心存意在心死浑忘浑忘之中自有主宰、历历自验谓
之事有君。夫惟无知乃能成道是以不我知独修独行、孤漏寡闻、坐如
磐石、性似太阴、气若长河、川流不息之中唯我自乐。

知我者是以稀稀我知者是以自贵古之圣人是以被褐而外若无为内实怀
玉。玉者虚灵之至宝、无为之至真我怀我之宝、我之真是以天下罕知
者也。

知不知章第七十一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释义】 此章是以无言开化无为修身。
圣人知道实无所知无所知斯为真知上等之人不知其言不知其修故不知
为真知俱在先天中一气运行五行自转。阴阳无意而和造化无意而成如
此观之有何知之是以不知而知真知者不知。真知之人夙根清静谓之上
上不知之。溺心、专意者死死运行是为我病。“夫惟”二字解作“这个”二
字。如此死死运行溺意专意者不随天机自动、灵神自舒、强为我知是
以病这个才为真病。清心静意者、忘物忘形者立命于虚无存性于空灵
坐如磐石气若流水四时无寒无暑人以我为病。如此者是以不病。圣人
不病其病人亦病之病是以不病。

民不畏威章第七十二
民不畏威大威至矣。
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夫惟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故去彼取此。

【释义】 此章一团至理一团玄妙避邪归正之说。

民者先天至宝威者使也、用也。至道无使至玄无用冥然自生自化不待
做作有为之事虚灵至极明其心见其性先天自生流贯天下意不使心不
用。至宝不畏其威如此大威至矣。

狭者限于所存于处。大道无所处待先天见自有着落命即存矣谓之无狭
其所居。先天见万国九洲无不通透畅然性命从此合一归于虚无之中接
天地之度数合日月之仪秉乾坤之象符阴阳之气同四时之生化肃杀之机
常常如是不假间断谓之不厌其所生。“夫惟”是“这个”二字这个不厌方是
大道。是以道祖圣人成道如此不厌。不厌者无止其所生无厌其所生无
厌其所化自生自化内合天地之理外成山岳不动之形。外静自然之静内
动自然之动是以圣人自知其有而不自见其形自爱其道而不自贵其形是
圣人去彼之形而留此之真血化膏心化虚形化气而成自然之真。去彼之
假像存此之真形。圣人修道不畏威也如此。

勇于敢章第七十三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招而自来坦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释义】 此章清静自然功夫无为至玄的大道。

勇者有三血气、强暴、果断者是也此世之勇。唯修真之勇割爱坚固是
也。勇于敢则身心被名利所牵命故杀矣先天尽矣三宝耗矣真元死矣故
杀。虽勇未坚者此也谓之勇于敢则杀。

心静而空意绝而忘情欲断而无常存柔弱中和无世尘所染戒慎恐惧之心
常常清静虚无与天同体则真元来朝一气周流无毫发所染湛寂自然任二
气流通日月共照其道乃得——勇于不敢者此也。天地坏而真灵不崩世
世常存谓之活也内清真朝内静气固清静养神灵虚心死谓之活也只有性
存命来固蒂谓之活也何也言其利则杀故害。

天之所恶盗其至宝而不同天行事天之所恶。风也云也迷乎宇宙而不清
天之所恶。雷也电也震乎六合而不宁天之所恶。言人之好动而不好静
易迷而难清此天之所恶。天者我灵也意取耗其真心存耗其精息通耗其
气内运耗其神如此者我之真灵所恶也。天即我真也我之真精一纯粹孰
能知此者孰能至此故能知天恶。好动务有者勇于敢也故天恶之而杀。

清静自然笃慎谦柔中和之勇勇于不敢者故天不恶而活。勇于敢者易进
而不成勇于不敢者难进而易就是以圣人犹难之。何也圣人体天合道清
虚混元故以天道不争而善胜。胜者起也、来也至宝来而天地暗迷则气
即混沌不分二气交合成为太极五行运动而有归于虚无而成。无极与道
合真湛然常寂谓之天道不争而善胜天道即不争矣。不争即不言也不言
而善行不取其意不用其心而真气合一自然来矣。是以圣人犹此之难故
不谋于有不谋于心不谋于意而谋于湛寂杳然、浑然一体不知其道不知
其玄。
而天网恢恢恢恢者死心之谓也天者我也网者昏默无主之谓也疏者忘物
忘形之谓也物形既忘而真心不失。“而”字指形物言莫当虚字通文看。
我之真昏默不醒形物不分不失真性常存真心了然至道何杀之有何恶之
有何争何言何取而谋之故无利而害不生以此常活谓之天网恢恢疏而不
失之勇也。

民不畏死章第七十四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有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
夫惟代大匠斫者稀有不伤手矣。

【释义】 此章明清静心地隔断爱根虚处下手实处立脚以空还空实有
所得得后返空寂然至道也。

民不畏死民者气也清静惜气内秉中和外无耗散坦然自固与天同久湛然
常存何死之有谓之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因人从顺于“道”此“道”字似应
作“漏”字解——悟玄子注不返于逆日耗真元常耗而不固年年不惜日日
不保以至于老枯朽之槁槁乎岂不死乎自取之矣奈何反以死惧若使民常
畏死孤寡不和阴阳不合万物而不生不能偶矣。奇者阳也偶者阴也。阴
阳合而成道。吾者我也吾得执而杀之吾得至道孰能杀害之至道有形无
质有影无迹我得其妙孰能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有司者我之心也我死其心使其无主勿起思妄勿起杀害勿起
执着常常平等而不动孰敢使有司而杀者必无是理也。总不过清静自得
无使我之心乱我之至道谓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是乱其本心无所不
为自耗真元自取其死而杀之谓之杀。若是我随心转动不能自主我害我
也谓之代有司杀者我害道也谓之代有司杀者故杀。

大匠者巧工也。巧工之人玲珑其心虚灵其神贯通其意无所不作了彻于
胸。若使愚蠢之辈代而作之必害其事故杀之。苟能勉其害者稀有不伤
其手矣。譬如人之为道巧精、巧气而又巧其神虚无自然之理空洞至玄
之妙湛寂真常之道天然自得与天同体与日月合期阴阳自然好合五行自
然流贯内秉至道外合真全。假使有作之辈昼夜运行后天抽添穀气犹如
愚蠢之辈代大匠而斫之未有不害其生也。如有作者不明至道随心搬弄
未有不死者也。只要惜精、气、神尽性以俟命命归而返合于性打成一
片是谓道也。果如是民不畏死何惧之有故以大匠譬之。代之者稀有不
伤其手矣。

民之饥章第七十五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切是以轻死。
夫惟无以生为者是贵于常生。

【释义】 此章以无为自化不求生乃可长生。

民者我也、气也我能不食饥从何来以其惜气保身闭五官之门固我真之
室。人若大开门户贪好五味日渐一日习气太甚是以饥之。人饥者以其
爱身之故殊不知反受其殃以其死故若求常生者。上者心也随分食禄心
不贪求口不贪味一心内照是以不饥。以其心食税之多税者敛也人之不
食为其生也不是要人辟谷是要人一心内固不贪不求食而不知其味一心
向道故无饥也。一心贪求是以饥之拿思食之心思道何道不成拿税食之
心税身何身不久如此才叫个不饥。

民之难治因我之思多、心多思多则欲生心多则事不了。欲静事清民岂
难治以其上之无为明心见性。气有顺逆无为自化则和于中静于内安得
不治虽无为而心不死是以难治不是叫人瞎坐。肉心死而真心见无为化
为有作有作者天然自动之机阴阳随分之化乾坤从无而生坎离坎离得混
元之气合而归至道于是复返于清静外无息而内气输淳化之极何难治之
虽无为而不入禅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何也以其求生心切未饥先思食食到思甘未寒先思衣衣到思丽
见色思淫见财思富富到贪之身安思禄禄到求爵爵高思寿五金八石终日
服之学彼延年无所不至。此求生也求存世也殊不知反害其生。何也因
贪因求日费其思遂耗其阳日渐一日是谓轻死欲得常生无是理也。
欲求常生者何法治之无税其食无空无为无求生之切一心内固外无贪求
内外贞白。贞白者夫惟无以生为者是不求生而固道。道存者故不死是
贵其生。苟能如是宁有死乎

人之生章第七十六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刚。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强兵则不生木弱则共。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释义】 此章教人惜气内敛藏神内用中和修身无为养道。

人乃寄天地中一物耳。物有长久者有速败者。人之生也死之门死也生
之户。人秉天地之秀得天地阴阳四时之气感父母乾坤之精皆是一派中
和之气。生而为人养而成体长而成形得道以成仙失道以为鬼俱在和与
不和之间在己之修为而已。己之修为其柔弱也故生其坚刚也故死于是
方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刚无他在于中和二字之间。人生柔弱者外
则保其身内则炼其神坚刚者外则能杀身内则能死神。

人之修行譬如藏物封固坚者而无风雨霜雪之苦故常存露于外者有日
晒、夜露之苦故败之。人若体此修身中和惜气平等敛神死生二路在我
之柔弱坚刚之中其柄在我不在天矣。人若有为者强而行之是用心用意
坚执刚勇一头行去无返避之心谓之其死也坚刚。人若无为忘心灰意听
其天然不假修为道自混元谓之其生也柔弱。苟能行之则生而不死不能
如是则死而不生去其坚刚忘其柔弱则不死不生。

草木万物之生也柔脆万物之中无不中和言其不行不动不睹不闻不言不
食感天之雨露得地之和气无风折之春夏长于外秋冬敛于内故来春尚有
生气谓之柔脆。其死也枯槁言其可玩之材可用之质人之爱也、慕也不
能忘情于他故遭人取之。因他之美质故枯槁也。又一等不得天地之气
又无雨露之施日暴之风折之不枯矣、槁矣而何譬人之不修。若人之丰
衣玉食功用于外不修于内万物则枯槁犹人之死而不生人之死而不生犹
万物之枯而槁矣二理一也只在和与不和之间耳。和者退、无用、无
材、无心、无意、无物、无形也一团混元之气敛神惜精之谓也。

嗟夫柔弱者生之徒坚刚者死之徒是以客气胜和有为害中心意使之然也
谓之兵强则不胜。木者和之根、中之苗根苗中和内外共敛谓之木柔则
共之。强而大者处下以为鬼故死之然也。柔弱者则居上以成道无他明
于心者谓之柔见于性者谓之弱和于中而生明心见性生生不已而成道。
迷于心者谓之坚乱于性者谓之刚不和于中者谓之死。迷心乱性死而已
矣上下于此明矣。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其贤。

【释义】 此章明平等待人平等修己言人道、天道不过一理皆是致中
和的道理。

天之道不言而高不名而尊不动而大此乃天之道也。天之道犹张弓乎弓
者中也入矢不高不下谓之中。力大而放则射射者去也不为中力小而弦
不满弦不满则不中。天之道犹之乎弓也不过不及之谓也。过者、不及
者均不为中天之道中而已矣。

不足者补齐足以为中有馀者损其馀以为中。是以天道如此人道若如之
即合天道。如今人道即非也不中不和见有馀者损之见不足者亦损之自
恃其强壮殊不知损之又损安得有馀。人若合天道内固中和若是者随先
天之自然不言不动而中其的。若是者孰能以有馀奉天下能以有馀奉天
下者为有道则然也。有道者谁乎是古之圣人。唯圣人能以有馀奉天
下。能以有馀奉天下者唯有道不自恃其有馀功成不自居而自处其下
也。唯圣人能以有馀奉天下何也因其为不自逞、不倚之谓也。故古之
圣人内省不有随乎混元以自修故不见其贤也。因其退修自固以中和、
体天而合天道补不足损有馀而合张弓。张弓者中而已。凡人修道内外
合天气秉于和而居于中天道人道尽矣。故道祖以张弓譬之不过一中而
已矣。通章一“中”字尽矣道德五千亦一“中”字尽矣离“中”字即非矣。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故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
正言若反。

【释义】 此章教人以柔弱修身以中和修道。

天下之至弱者莫过于水水性至柔体水之性修道乃得。天下之至刚者土
也万物不能强土唯水能之。水之柔能克刚故譬言水也。水者人之性万
情万欲千心千意性能治之。性若水则心地清净性若水则形骸随之。水
能常养万物性能收伏身心水能滋土性能固道无水土裂无性道分。道者
心也道不存心外驰故分也心分道安在哉用心者非道也离心者亦非道故
譬言天下柔弱莫若水。

性非气质之性清静天命本来之性故坚强莫如水。谁能行此水者、胜此
水者谓之莫能行、莫能胜。人若存性孰能行之、胜之故柔弱胜刚强。

圣人云“柔弱者社稷之主天下之王。”社稷我之身也天下我之形也性柔
弱心能和之心和气固气固道存道存真心现真心现方知玄里微妙如水之
川流不息风平浪静之谓也。

天下水之柔弱如性之中和水之川流如性之气运水之恬淡如性定而气固
水之渊源如性之默默。水静鱼潜性定命伏。何水无鱼何性离命水聚鱼
藏性存命固。如此类推性命之理毕矣。故柔弱莫若水修命莫如性。命
乃人之根性乃命之苗土乃万物之父水乃万物之母无父不生无母不养命
乃人之父性乃人之母无父不固无母不成。水不能离土性不能离命水土
滋生万物性命炼成汞铅人若体此道立成矣。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释义】 此章克己修为笃慎自守和怨于人而不自取之也。

和怨于人必有馀怨安可为克己笃慎者也善修己者自潜自固不亲于人如
是可以为善矣。一亲于人则有怨于人不亲则不怨矣。如是和大怨庶可
以为善乎和者偏爱也、偏亲也不偏著中则无馀怨矣。

是以圣人修己如此无偏无邪而执左契责己而不责于人。唯有德者司其
契矣无德司彻不与上天同德故司彻矣。契者普遍也。天道无私普遍而
无亲人道偏倚而亲爱故有馀怨。人能体天之无亲不偏不倚而执中常存
普遍之心则与天同善矣。天道无私不亲无馀怨而常善故常与善人同
矣。道君之意教人内秉中和外安磐石不偏不倚无爱无亲惟精惟一允执
厥中故无和大怨而无有馀怨可以为善而同天之无亲也唯圣人能司其契
者能之与天同德矣故常与善人。道与天合矣故无和大怨。而无有馀怨
者也无他不言不动无视无听之谓也。

小国寡民章第八十
小国寡民。
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
无所陈之。
使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
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释义】 此章教人知方所知运动旋转毋得空无方为不死之玄机。

小国者中之中也寡民者气之深也。器之什佰非止一处皆旁门道引之法
也可以一己之功久必误矣。非圣人流传之法故而不用。虚里能见小国
气静而知寡民此至道微妙非什佰之器。静极小国见气深先天起那时方
知先天大国自然玄妙运动周流一窍生百窍百窍生千窍万窍一一贯通皆
成大窍。此时光照十方虚无大地谓之小国寡民。

何必使有什佰之器而用也又何必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远徙者存想之功何
处起何处凝谓之远徙。着心用意谓之重死。使民者行气之说也。人能
小国寡民者虽有三车三关之说无所以意乘而用之虽有用武甲兵之说无
所以心陈而用之。

修至道者深其气返淳化之风朴素以复古道如是清之极静之极清静至极
无心自动无意自行随天然使民复古道结绳而用之。结绳者一团混元之
气也清静如斯方能自然运动运动时方知其味之甘、其服之美、其居之
安、其小国寡民之俗之乐。

邻国者我之形也相望而化为清虚之境也鸡犬者我之心意也相闻而化为
太清之地也。如是安于大定而不动而复返清静归于无始之先谓之民至
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者与道合真也。

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辨辨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释义】 此章言圣道无声无臭不睹不闻极矣至矣。

信者诚也信于言而不为美美者鲜也美于言而不为信。至道少言至玄寡
语少言寡语至道立基。

辨者分剖也善者存道也。有道之士不分人我谓之善者不辨能辨别明白
者务于外聪明外用日耗元精不能默默自守为无道之不善者也。
知者聪明过人、博览世事而不为知道之善者精神全用于外不能笃慎固
守与道相离谓之博者不知。言其善道者不睹不闻、无言无动。那善道
的圣人何尝存睹之心虽不睹而实内睹矣何尝存闻之心虽不闻而实内闻
矣何尝存多言之心虽不言而实有言矣何尝存不动之心虽不动而内动
矣。

圣人之心空空洞洞无毫发挂虑心地光明内外贞白谓之圣人不积。故既
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其言圣人之心与天平等济人利物无害。
圣人之为道也中和而不争言其不知、不博、不信、固己不博、不辨、
不信故心地不积心地不积故圣人善为道不争、不辨才能与天平等平等
才不分人己济利而不害。吁圣人之心美矣善矣知矣中和而合道矣
吕祖秘注之二 续刻道德经解
纯阳山人序
玄元道祖为无始之至尊代分身而启化。函关初度之年紫气来东青牛寄
迹著道德五千言以授令尹真人。其书推本于声臭之原旁及乎物理之变
体用本末盖綦详焉。秦汉而还代有著述惜多狃于肤见偏泥玄文昧厥源
流指为惝恍句读之不明岂细故哉予叨逢道化证位清虚深悼末学游谈各
分门户仍讹踵谬致误来。兹不惮亲为厘订以祛千载之疑虽无上妙奥非
文字所能毕宣而精一渊源即此书堪为典要得其义而大其传是予之厚望
也夫是予之厚望也夫

端平三年五月午日纯阳山人谨序

重刊《道德经解》刘沅序
乾坤未剖氤氲混融浑浑沦沦莫名其始是天地万物之原即无极太极之妙
也。迨夫相摩相荡乃奠两仪。于斯时也混元一气诞瑞钟灵厥惟太上道
祖缘其先天奉天不今不古随时变化更姓易名以神奇之妙旨常阐教而分
真住世留踪隐显莫测所以历代以来儒者罕究其故夫子不云乎“鸟吾知其
能飞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知其乘云而上青天也”呜呼尽之矣。《道
德经》五千言总贯天人万物之理直抉于穆清宁之机秦汉以来识者甚鲜
兼忘本逐末之流偏枯附会之辈谬解虚无妄相诟病讵知言各有当道无二
端清净自然乃纯一不已之极致。《中庸》渊渊浩浩无臭无声词异旨同
均言性体。世儒谈理或专倚于寂言事则偏执于形乌睹夫一本万殊异用
同原

太上德合无疆不可以寻常肤见窥测也。沅幼从庭训即受此经每苦扪烛
测蠡未宣窍要。丙辰下第西归道出留侯庙下邂逅静一老人谭次畀以
《道德经解》予受而读之如启瑯環而遗身世也。独念儒服缁流各是己
见黄老六经自昔分门安得胥天下而悉读纯阳此书也哉因不揣冒昧公诸
梨枣俾知夫老子德盛化神不废人纪可以廓清谈伪讬诸说之谬若夫玄功
妙典即是存养微言符录丹章用驱阴阳灾沴苟属解人必能辨其真伪又无
俟沅之喋喋也。

嘉庆十年岁次乙丑广都刘沅谨识

道可道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由也。道言也。道本人所共由然非常说所能尽也。名称也。道以名
显故可指名然非常称所可泥也。无名即无极。有名即太极。物所自来
曰始。物所含育曰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
之又玄众妙之门。

无欲主静之时。有欲动察之机。观内视也。妙以虚灵之用而言。同出
于先天因事而异名。玄幽微之意。玄之又玄《中庸》所谓“隐”也。众
妙之门《易》所谓“乾坤其易之门”也。

知美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
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美恶质之成于天者。善不善事之成于人者。已止也。知美与善之所以
为美善则自不为恶与不善也。有无以生化言。难易以事功言。长短以
器用言。高下以地势言。六者自然之理势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离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作兴起也。不离不离道也。生生成。有有迹。为振作。恃矜夸也。弗
居功成身退如尧舜是也。不去长保其美善也。盖惟圣人知美善之所以
为美善是以恭己无为不言而信。万物风动咸协于中被生成而无其迹勤
化导而化其矜。迨夫功成身泰可以弃天下如敝屣。而天德之在我者故
无加损也。

不尚贤章第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尚相夸也。难得之货谓非己有而必欲得之者。可欲声色臭味之属。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
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夫”、“知”俱去声。虚虚静。实诚实。心者神之舍。腹者气之府也。弱
专气致柔。强刚健中正。无知不自恃其知。无欲能克其欲。不敢为不
敢妄有所作为也。为政以德则无为而无不治。

道冲章第四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主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本冲虚而用之或不能穷其量。其渊深而有本则万物之宗也。似想象
之词此言道之体如是。体道者挫其锐气以直养而无害。解其纷纭惟抱
一而守中。由是而盛德之光辉发迩而见远善世而宜民。湛然之体拟诸
形容若有所存而实无所存虚明之至也。帝上帝。先谓无声无臭之至
矣。

天地章第五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
乎。

仁者生生之意。天地所以含育万物而圣人体之以治世者也。刍狗束草
为之。言使天地圣人而不仁则万物百姓皆以刍狗视之何以包含偏覆于
无己乎下二句乃正言之。无底曰橐有孔曰龠。言气机之鼓荡阖辟者似
之。其流通运行而不患者则所谓仁也。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承上文橐龠之意而申言之。虚则含宏而能翕受。动则变化而用不穷。
数穷功效竭也。中天下之大本。圣人之仁即天地之所以生万物者也。
守奉持之意。

谷神章第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山穴曰谷人身虚灵之性曰谷神。不死至诚无息也。玄阴而牝阳太极之
枢造化之本故谓天地根绵绵不绝也。勤急切也。道本自然故用之以不
勤为妙。

天长地久章第七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
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乾元资始而不穷故曰长。地道无成而有终故曰久。不自生无心而生化
也。后其身不依形而立。身先先天而天弗违也。外其身不以嗜欲为身
累。身存不随死而亡也。无私则与天地合撰。成其私谓能成德于己。

上善章第八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
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上善善之至者。若水天机活泼。不争无成心也。众人庸众无识之人。
众人狃于一偏故违道而争。上善之人居则择地而蹈心则深藏若虚。慎
所与之人复近义之信施之于政惟求可以适治。任人以事惟期不负所
能。虑善以动动惟厥时。所谓不争者如此。尤怨悔也。
持盈章第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
骄自贻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持偏持。已止也。揣妄揣。锐躁进也。偏持己见而自满不如止足之
安。妄为揣测而躁率难保慎终如始。二者皆由意气之盛而道德莫能守
也。金玉满堂喻道在吾身用之不竭也。天道恶盈而好谦君子遁世而不
悔故富贵而骄者自贻其咎。功成名遂身退法乎天行也。

载营魄章第十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专气致柔能婴儿。涤除玄览能无疵。爱民治国能
无为。天门开阖能无雌。明白四达能无知。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
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营魂也。一不二。致柔直养而无害。婴儿赤子也。玄黑色幽暗之意。
览观也。蔽于闻见曰玄览。心为君主七情六贼譬曰民。五官百骸有如
国无为从容中道。天门元神所栖。雌阴滓。知私智也。不息曰生涵养
曰畜。生而不有神为之生也。为而不恃气为之为也。长而不宰为一身
之长而不假于制伏之劳也。盖人受中以生官骸之用依于魂魄得之则生
失之则死。惟内不能保其神气外不能祛乎物诱斯无以复性而成德。抱
一者其神存。致柔者其气固。而又涤除障碍检束形骸。俾元神依于祖
窍而化厥阴柔性体极于空明而绝乎私虑。则营魄之生养无穷而体乎自
然之极致。德之幽微至是乃为无加也。

三十辐章第十一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此言至无而含至有也。车有三十辐以象日月居轮之中心者为毂车之所
恃以运转也。当其无谓居空隙之处。埏埴以水黏土而为器也。器非埏
埴不成及其成也埏埴仍归无用故曰“当其无”也。户牖非若栋梁之重系
于室而非此则室为无用。故若无关而实有用也。盖道不外于动静动而
为有根于至静。故凡涉于有者以为推行之利居于无者即裕推行之机要
亦互为其根阖辟变化之理而已。

五色章第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
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敝于外则乱其真。五者皆逐于嗜欲之蔽。腹深藏。目外炫。言圣人静
深而有主不随物而思迁。故去其可甘而全其至真也。

宠辱章第十三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为宠
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
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

为吾、为天下之“为”去声。惊危惧意。贵重也。大患祸害之难堪者。
若身视如身受也。宠辱下非良贵也。言常人之情营营于得失故宠辱若
惊。困于身之嗜欲惟恐有害于身故视大患不能一朝居。以身为天下者
不自私其身而欲偕天下于大道也。贵以慎重言爱以关切言。可寄于天
下宠辱不惊也。可以托于天下不以一身之患为患也。此为徒爱其身而
不知以道济天下者发。

视之章第十四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
诘故混而为一。

道体本无形声故不可以见闻求。以手圜而聚之曰抟。致诘穷究也。混
混合。一不二《中庸》所谓诚也。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为无状之状。
承上文而极言其妙。皎明也。昧暗也。绳绳犹绵绵相续不绝也。无物
犹言无有。状以彼喻此之名。上则皎而下则昧者凡物皆然混而为一则
无是也。绳绳不可名以生机之不息言归于无物以气化之返始言也。

无象之象是为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
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上文已言混一之妙此乃示人以知要之功也。无象之中求象原为恍惚岂
可参以迎随之念乎无首无后道之周流不息者如是。执专主也。御调摄
也。古道先天。今有后天执古御今一以贯之之意也。古始无始之始。
道纪道之统纪。

善为士章第十五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
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容形容。豫备豫。冬涉川喻其严。犹夷犹。畏四邻喻其慎。俨兮、涣
兮庄敬而和畅也。朴无雕琢。谷能虚受。浑全之至。反若浊者不为皎
皎之行也。

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
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此言未及乎成德而求以人德之事。浊者不易澄。静存则心体自澈。安
者贵于久。洞察则神志不穷。满招损故不欲盈也。敝坏也。新成犹言
速成。新成者其敝必速。能敝不新成形敝而神不敝也。

致虚章第十六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致委致。委致其心若无著者然则有以极乎虚之妙矣。守存守其心而不
杂于物则有以极乎静之真矣。万物道之散殊故皆涉于有作。观其复见
天心也。下文乃详言之。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
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芸芸生生不息。根者物之所从生。命者理之所启出。公无私也。万物
之长故曰王。天也道也推极其致而言之也。承上文而言万物虽纷无不
归根复命者此乃造化不易之理阴阳消长之常。修道者必知此而后可无
妄作之凶。盖至常者天下之大本变化所从始。故知常者可以无所不容
而无私之至物莫能加。与天合德道体长存尚何危殆之有哉《中庸》首
章言慎独而极于中和位育即此意也。

太上章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故信不足焉有
不信犹兮其贵富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此言化民之道。太上圣人之治入人者深。下知皆有圣人在其意中。其
次亲誉之则涉于迹也。畏者惕于威。侮者凌其上。其故皆由信不足
也。夫信者人所同具。何以上下不能相孚岂非文告烦而躬修薄欤故必
优游感化慎重其言。然后民观法而自从日迁善而不知。迄乎功成事遂
恭己无为也。

大道废章第十八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仁义者道之实也。世衰道微非仁义无以正之。是大道之废赖有仁义
也。乃人不察乎此不本道以为治而专尚智慧不知智慧不由仁义无以烛
奸而反启大伪。是故体道者必崇仁义。孝慈者仁之实。忠臣义之表
也。六亲不和赖有孝慈化之。国家昏乱广恃有忠臣扶之。此正大道废
有仁义之证也。

绝圣章第十九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
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复反也。以为太上自决之词。文文告也。不足言不足禁之。绝弃圣智
主昏于上矣故民趋利者百倍。绝弃仁义主残于上矣故民反乎孝慈。巧
利者与圣智仁义相悖者也。能绝弃之盗贼何有此三者皆非文诰所能感
非谓治民不必以令也。但命令必本于躬行所系属者为要焉。见素则识
定。抱朴则神全。少私寡欲则有天下而不与。此恭己无为之化非圣智
之资、居仁由义者不能也。

绝学章第二十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谓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唯去声。绝学大道不明之时。唯有应答而无问难也。阿阿比。荒辽远
意。未央无穷也。言学术不明之时无他忧惟是非得失之难辩为可惧
耳。唯者未必即阿而相去正自不远。善恶本自分途而辨别介于几希。
此人之所宜戒惧者不可不知畏也。知其不可不畏则无忧而有忧。戒慎
恐惧亦安有穷期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
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
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晦漂兮若无所止。众人皆有
以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熙熙和育意。享太牢饫其泽也。登春台畅其天也。盖民化于至德日用
而不知为之者也。未孩未离母腹之时。保慎不容不至。乘乘任天而动
貌。归倚著也。满假故有馀纯一故若遗。沌沌虚静之貌。若昏则非果
昏。闷闷喻其神全。澹谓无欲于外。漂谓不泥于形。有以者有所挟
也。顽且鄙者绝机谋也。无极之真二五之精为受气成形之原是吾身之
母也。食养也。

孔德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
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孔空也通也。恍光之闭。惚几之微。道虽恍惚而其中有象。下文恍惚
又以离珠之流动言也。盖离中真阴是为恍惚中之物。坎中之阳是为窈
明中之精。二者性命之宅道义之根。孔德之容者此也。二五之精别于
凡精故曰甚真。信阴阳递运不失其候。名体物而在不易其称。阅观
也。甫始也。太上自言以此能知万物之始则道岂能外是而他求哉

曲则全章第二十二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曲则全《中庸》所谓曲能有成也。此句为下五句之纲领文同而义别。
枉屈也。洼卑湿之处。得自得也。枉与直洼与盈敝与新极于此则伸于
彼。物理之循环不穷者类如斯。守约则能自得即此可以知彼也。贪多
则反多疑恶其杂糅也。惟圣人以一贯万故可为天下式。其次则必致曲
以求全戒多而取少也。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
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此复解上文“曲”字之义。见以所知而言是以所行而言。所谓曲则全者
如此。期于道得诸己全而归也。岂委蛇迁就之比哉

希言章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
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
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
信焉。

夫道不贵多言为言有尽而道无穷也。飘风骤雨喻其不久。道统万物而
言。德则人之体道于身者也。失谓失意。三者忧乐同人故人亦信之。
结二句反言以明之。若己信不足人亦不信之。尚口乃穷者也。

跂者章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
于道也馀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跂举踵而望。跨垂足而坐。以喻为其事而无其具也。馀食馀弃之食。
赘行赘疣之行。自满假者视道为无用徒见恶于物。有道者岂为之乎此
与二十二章略同。

有物章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浑成无偏缺也。寂虚静。寥空阔。独立其尊无对。不改悠久无疆。周
行于万类而足以给之故不殆。母字育之也。机一往而不留曰逝。境辽
邈而无尽曰远。反者其所归宿也。此极言道之所以为大。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此承上文推广言之。道之大不可见天地实布昭之。王者参赞天地体道
施化。以四大并言之见王者所以斡三才而能宏道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法地之含宏光大品物咸亨则道无不济矣。地承天而时行天本道为运
化。道体无为故极乎自然之致。此又承上四大之说而推论之以明凡人
皆可崇效卑法而体道也。

重为轻根章第二十六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其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
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燕、乘俱去声。此示人以持重守静之功也。根本。君主也。辎重行者
载资重之车借以为迟重之喻也。以身轻天下谓危其身而忘乎天下。失
臣无以驭气失君无以镇心。志以帅气若君臣然也。

善行章第二十七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
而不可解。

无辙迹不拘成迹而合于时中。不用筹策不逆不抑而自然先觉。善闭谓
凝神养气不驰其闲。善结谓抱一守中绵绵不息。此五者修道之实功圣
人之能事也。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袭重也。《易》曰“重明以丽乎天下”是也。圣人尽人性以尽物性明乎
五者之义而已。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

此又示人以取善之功是善行善言五者之所以能深造也。资取资。要妙
崇德修慝必取诸人以为善也。虽智亦迷自用则小也。

知雄守雌章第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
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
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而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
制不割。

知见之明。守存之固。雄为阳精雌为阴魄。溪山水自上下注之所。常
应常静为不离。婴儿先天一气所生谓圣胎也。金之色白黑者神气入于
幽静之意。式法也。忒差也。炼神还虚则归于无极。知荣明其无与于
己。谷汇川之名也。德足者无所不容。物质纯固曰朴道体如是。散而
为器一本之所以万殊。官长君师之职。大制不割本道以为宰制而无所
矫揉割裂于其间也。

将欲取章第二十九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夫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
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堕。是以圣人去甚去
奢去泰。

为纷更妄作。不得已可已而不已也。神器言其至重。妄为则反以扰
民。拘执则无所变通。二者皆未适中盖凡物之理各有所宜。行自行。
随从人。嘘缓而吹急物之以息相扇者也。强、羸以形质言。载、堕以
才能言。甚太甚。奢华侈。泰矜肆。物情不一圣人权其轻重缓急。去
此三者是以能理万物之宜而与天下相安于无事也。

以道佐人主章第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
后必有凶年。

好去声。其事谓兵事。好还杀戮必有报也。荆棘生则井里萧条可知。
必有凶年伤天地之和气所致。

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
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早已。

善善于为治。果自强不息。取强兵力争也。不得已柔弱之意。太上恐
人误以勇力为果故详言五者以明之。物壮则老正强力不能久之征也。
不道不以道。早已敝之速也。

佳兵不祥章第三十一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此与上章皆一时之言三句乃一章之纲领。佳兵犹言利兵也。
是以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
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以得志于
天下矣。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
之。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丧处之。

居平居。恬淡镇静而不扰。左为阳右为阴。兵凶器。故尚右同于丧
礼。杀人过多非禁乱之本心。虽胜必戚见仁慈之无己。此承上文反复
申明之。欲人惩不祥而广好生贱武勇而崇仁义。其丁宁叮咛之意至深
切矣。而后世且以申韩刻薄之学归咎于道德不亦谬哉

道无名章第三十二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
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也。

“朴”字解见二十八章。不敢臣无有加乎其上者。侯王守朴则可以恭己
而理故万物宾服。天地相合以下推无名之道所由来言天地以一气而均
万物。氤氲化醇各正性命始制有名。既有名矣万殊一本物各有当止之
处惟知止于至善则以一贯万所以不殆。江海为川谷之王大道为万物之
本。侯王舍是将安所守哉

知人章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知人胜人外骛者也。自知自胜内省者也。知足则常觉其有余。强行则
日新而不已。不失其所得主而有恒也。死而不亡与天地同休也。

大道泛兮章第三十四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被万物而不
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兮而不为主可名为大。是以圣人终不
为大故能成其大。

泛如水之泛滥而满也。其可左右言不可以一偏限。下文正言泛之实
也。不辞能容受。不名有无迹象。衣被以衣被人借以言覆冒之意。不
为主者万物本道以生化而道实无为也。以其常清常静而言其小无内以
其翕辟万物而言其大无外。盖无微不入是以能无物不包也。惟圣人为
能体之。

执大象章第三十五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
味。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用之不可既。

道本无象而凡有象者莫能加执之以驭天下则天下归往。万姓时雍共安
于泰运之天。彼务缘饰以快目前者如乐与饵。非不悦于口耳然移时辄
忘如过客之去而不留。大道不然所以视听不可穷而取携无有尽也。

将欲噏之章第三十六
将欲噏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
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
人。

张噏强弱废兴与夺往复相因。有自然之理势烛其几于未萌而贞其守于
勿懈惟知微知彰者能之。柔弱胜刚强所谓不战而屈人也。利器国之事
权。示人与人。太上此言为竞意气而昧知己者发也。

道常无为章第三十七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
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以欲静天下自正。

道体无为而其用至广《中庸》所谓“费而隐”也。侯王能守之则全体大
用具矣物有不化焉者乎欲作谓太平久而燕乐兴。镇以无名之朴而民果
返朴还淳则欲作者亦将不欲。故夫本道化民者不以一己之欲强民而天
下自正也。

上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
之而有以为。尚仁为之而无以为尚义为之而有以为。尚礼为之而莫之
应则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
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不德不自是其德。不失德常自见为德。无为为之以主治者言。无以为
有以为以在下者言。攘臂忿争之状。仍执固。乱治也《书》曰“乱臣十
人。”道该全体大用德则有浅深分量之不同。仁义礼专指其用之及人者
言。上德无为而民无由测其所为荡荡难名者也。下德为之而民亦知其
有以为形格势禁者也。仁义礼皆治世之具而其用各殊。仁主于慈爱故
尚仁则百姓日用而不知。义主于断制故尚义则天下服教而畏神。若夫
礼周乎人官物曲而其制严密。故礼之至者民莫之应或反攘臂而自是其
见盖世运递降人心因之。仁义礼今古不易而其播为政教则详略损益之
分理势所趋不能强齐。由太古逮于今政教有加而风气未必古若而后云
者言天人气数之适然非谓仁义礼之可以偏任也。礼以忠信为本故忠信
薄而礼教尤先。前知亦道之发皇而偏尚则反陷于愚诬。宁厚毋薄宁实
毋华去取之间必务其本。太上此章之旨因末俗文胜而反复推言之欲人
本道德仁义以化民也。

得一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
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
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贵高将
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也
非乎。
昔太初之始。一太极也不二之意。谷江海之属。贞正也。致之所以致
此者。发决坼。蹶危踬也。言天地万物无不得一以成以明侯王代天理
物必得一而后可正天下不可恃贵高而忘自下也。

故致数车无车。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致与“致之”之“致”同言推极其至也。数车玑轮天之所以旋运也。无车无
车之真形。碌碌圭角落落不同群也。承上文言致一之道非可泥象滞
形。夫致一者莫如天天运旋枢数度无忒然究其所以然实惟一气运行非
实有车之形器也。人惟不能如天之纯一是以执贵贱之形。自高则碌碌
如玉自贱则落落如石。致一者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不欲如此也。

反者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反复也。人知以动为动而不知返本还原正道之所以动而无动也。弱致
柔也。人知以强为用而不知专气致柔正道之所以用而不穷也。有者道
之迹无者道之妙。

上士章第四十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
道。

若存、若亡犹言可有可无。道本中庸下士所忽而上士所重也。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质直若渝。

建言古之立言者。若昧暗然而日章。若退敛抑而自下。夷平也易也。
《诗》曰“有夷之行”。若类混俗和光。若辱含垢纳污。本广德也而若
不足本建德也而若偷安。澡厉在神明不务外以求知也。质直忠信也。
若渝变化不拘。此引建言以明有道之象如此所以非中下士所能知也。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夫惟道善贷且成。

此六句又推广上文之意而勉人以勤道也。物之方者皆有隅。大方随时
处中而无圭角也。大器不甘小就故晚成。希歇寂也。大音、大象以未
发之中言。参诸物情稽诸道体隐微不可见者实充周不可穷。隐于无名
本无可名也。善贷给万物而不匮也。且成化功成也。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自虚无生一气又从一气产阴阳。三元剖而万物生一本之所以万殊
也。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
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
将以为教父。

“恶”、“父”俱去声。冲气冲虚无朕之气即上文所谓一也。和调畅之意。
王公贵谦下体冲和以宜民也。损益无常要归于冲和为尚。人之所以教
人者太上自言“我亦犹人惟不失冲和为难耳。”强梁与冲和相戾故凶。
教父言教人必以此为先太上以忍辱慈悲为教故其言如此。孔子系易于
谦卦三致意焉。而金人欹器之类示训谆谆其不以此欤

至柔章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间”去声。道不倚于形气故天下之至柔。驰骋操纵由之也。无有道之
体。无为者自然之用。希及民鲜能之也。

名与身章第四十四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
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徇名殖货自忘其身。贪得无已自蹈于亡皆由不知权度其轻重也。大费
谓自耗其所有。厚亡谓徒甚其悖出。知足知止安有此患哉

大成章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
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缺亏欠意。冲虚也范万物而无迹纳万有而若虚盖德盛化神者然也。求
伸者反折炫长者必败多言者易穷。圣贤以理胜气以拙晦才以默屈人皆
反身修慝之实功。躁胜寒温以解冻也。静胜热定以除蒸也。二者阴阳
之义。修道者体此以审乎寒暖燥湿之宜动静交养。俾未发之中已发之
和无稍差谬。而清净之道心其亦庶几矣。不然而小成易盈纷纷于直与
巧辩以正天下何惑乎烦劳而无成功哉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
不知足咎莫大子欲得。故知足知足常足。

粪粪田。郊近郊也。可欲以功利益人。欲得必欲其得也。惟有道者能
知足。常足无求而自得也。

不出户章第四十七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万物皆备故不出户而知天下。造化由心故不窥牖而见天道。反是而驰
骛以求周知则见闻有穷心思易涸。是以圣人养其本真清明在躬志气如
神。岂必历九州而数名象任智力以要近功哉《中庸》言“至诚之妙曰不
见而章无为而成”即此意也。
为学章第四十八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故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博文则日知其所未知。约礼则日去其所本无。用万殊以归于一本此损
之又损之道也。无为谓浑然天理而不假强为千变万化皆从此出故可以
无不为。无事恭己而治若舜禹之有天下而不与也。反是者败。

圣人无常心章第四十九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
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圣人之在天下惵惵然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无常心犹言无成心。善之信之与其善而孚以诚亦善亦信之化不善而去
其伪。德指民而言。惵惵诚切貌。浑其心使归于诚朴。注耳目则诚服
而无他念也。孩之以赤子育之也。

出生入死章第五十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者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出入指日月言。生者气之至而伸死者气之往而寂也。乾坤无为以日月
为功东西出入而五行布、四时成焉。徒犹类也。水之成数六火之成数
七合为十三。日月者水火之精。人得其真气而不能守故其由生而之死
也易。动对静而言。生生之厚秉阴阳之气以生者厚于物也。太上将勉
人以摄生之道而先言生者不能无死。如此。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
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摄卫养也。兕虎、甲兵无道则或罹其凶。善摄生者合阴阳之撰通神明
之德。命由我立而何死地之有哉
道生之章第五十一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
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道统名德则其真实无妄者也。生以资始言畜以含煦言。品物咸章则有
形矣。畅茂条达则势成矣。万物莫不由此是以道德至为尊贵。莫之命
无命令也。此言道德之在天地者本于自然如此。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
不宰。是谓玄德。

此复解上文道生德畜之义而极赞其至也。长生机引而伸育气化充而
盛。成器质成。熟品味熟。养者涵濡而葆其真。覆者丕冒而卫其至。
不有、不恃、不宰无心而成化泯乎生与为宰之迹也。详见第十章。

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
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
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所谓有物浑成先天地生者是也。神是母气是子
神气相抱终身不殆。兑金之窍。门六神出入之所。勤劳扰也。济其事
事事而求其济徒为自苦故不救。察于几微则无所蔽矣。守其柔顺则无
所折矣。光性体之光。明金精是也。归明者收视返听之意。道备于己
无恶于时殃之所以免也。袭常犹言守常也。

介然章第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介然倏忽之倾。施见诸施。行道非知之难而行之难。偶然一隙之明何
尝非知但验诸实行恐穷于推施。甚言大道之不易也。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赊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
馀是谓道夸。道夸非道也哉

夷平易也。赊同奢。《汉书》“楚楚衣服戒穷赊奢。”道夸以夸张为道
也。末俗厌中庸之道而矜饰以为是。太上深非叹之也。

善建章第五十四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

建德则有不拔之基抱一则无离道之时是以长子孙而保世。下文乃推广
言之。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
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历言修己之功效如此。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
之然哉以此。

观示法也。德备于身随在皆可以为人观法。此谓大道。

含德章第五十五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玃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嗌不嗄和之至也。

朘藏回切。号平声。含德之厚谓至人葆其真而全其形也。不螫不知其
螫也。朘赤子阴也。嗌咽嗄声索而变也。赤子无知而神全。故其现于
外者如此含德之厚者亦然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
已。
承上文“和”字之义而申言之。常不贰不息也。益生生生不穷。祥善
也。天道以和育物人能知之则健运不息故曰常。知常则洞达阴阳同符
造化故曰明。修身立命夺造化生杀之权炼气归神得长生不坏之道人中
之瑞祥莫大焉。久而不朽强斯至矣。末三句又反言以明之。解见第三
十章。

知者章第五十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
同。

道非言说所能尽多言者妄也。孔子曰“予欲无言”即是此意。塞兑、闭
门解见五十二章。锐志之强。纷虑之扰。和其光者谦尊而光。同尘者
与世无忤。盛德之至无不可同群也。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
贱故为天下贵。

此推言玄同之意。道足于身其他无所加损故为天下贵。《中庸》历
言“素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与此同义。

以正治国章第五十七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此章与上章盖一时之言。此指大道而言所谓为天下贵者也。

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贪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
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忌讳犹言猜嫌。利器凡才智权谋可以起争夺者皆是也。为政以德然后
无为。居敬行简为好静。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为无事。有天下而不与为
无欲。盖圣人恭己之治如此。与上文正相反也。
其政闷闷章第五十八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
其极其无正耶

闷闷浑朴意。淳淳犹皞皞。察察以察为明。缺缺疏忽也。无无为言为
政者民所观效当慎于所施况一人之智不能穷天下之情伪。彼祸福之倚
伏孰则能知其归极而持之其惟不任智力以无为正天下者乎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此承上祸福倚伏之意而申言之。复反也。善犹祥也。正与奇、善与妖
极而必反乃理势之自然而人往往迷焉。则以无圣人之德故也。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割截正。刿伤也。肆径行。耀炫耀也。四者之弊人之所以迷也。圣人
方而达权廉而不戾于俗不肆不耀所以葆无为之德而善世宜民也。

治人事天章第五十九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
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重平声。啬德反于渊微《中庸》所谓“不显”也。服谓人天早感其诚。
重积德克明峻德。克能也。莫知其极量之所函者远也。可以有国治人
事天之实也。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凡物之根本曰母。末二句乃质言之。深根固蒂神息与性命相依。长生
久视内元共乾坤并寿。此修道之极功而致治之本原啬于德者然也。

治大国章第六十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
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鲜平声。治国者和民而已故譬之烹鲜。小鲜极言其易也。无道之国德
薄而珍重。鬼或能神以侵害于人。圣人以道莅天下阴阳和而万民育各
不相害。故幽明交格德甚神也。

大国章第六十一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
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于大国。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
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为下。

下流水之所归。交比附。牝柔服。下下人也。以取我取人。而取人取
我。欲入事人欲人纳其请也。此为恃强大以凌弱小者发。而反复推下
人之功效乃太上救时之论也。从来大国以力相服往往不胜不知柔可以
制刚。理足以夺势大国权重而势尊可以容民畜众人咸欲归焉如下流
然。第天下之所欲附必天下之至柔者也。譬诸牝牡以静胜动。所谓静
者偃武修交相安无事。以此下人则无论国之大小皆可相制。盖大国欲
畜小国而小国亦不过欲售其事人之谋。两者各思得其所欲则以势相争
必不甘为所屈。故大国宜为下也。

道者章第六十二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所宝不善人之所保。

道生万物无所不在。故善人宝之不善人亦赖之也。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

承上“不善人之所保”而言。市售。加人上人也。人虽不善然闻美言者
心折尊德行者咸钦。盖秉彝之好不可得而泯没岂可弃不善而不教也哉
故天降下民作之君师。天子三公之设皆所以化不善而使善也。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不曰求以得有罪
以免耶故为天下贵。

坐跪也。求以得求而得也。拱璧先驷马仪至礼矣。然不如以道诱人。
古人所以贵此者以道在吾身。求则得之自新无以加乎此也。老子既恐
人以不善弃人又恐人以不善自弃故反复推言道贵如斯其忧世至深远
矣。

为无为章第六十三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炼虚合道为其无为顺应自然事其无事味无味之味淡而不厌也。怨专谓
一己之私忿无关伦纪者也。大小多少称物平施意。不以怨报即为德非
加厚也。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上文成德之旨此则为希圣者言入德之方。作起也。《书》曰“思其难以
图其易”又曰“细行不矜”意亦如此。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
犹难之故终无难。

不为大不自以为大。犹难慎之至也。

其安易持章第六十四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此示人以审机之学而下文复推广言之。欲人以自然者恒其德也。脆柔
薄细弱。未兆易谋故为之于未有。其安易持故治之于未乱也。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
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事莫不由微至著惟当顺其自然而因应之。妄为则败执滞则失。圣人天
理浑然故泛应曲当也。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
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人情不欲道而欲难得之货不务学而安于过举所以功败垂成而事无终
始。惟圣人贱货而贵德成己以成人是以复众人于无过而未尝逞其私智
也。

古之善为道章第六十五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智愚以在上者言。愚诚朴意。道者治民之具然必毋以智自居而后可。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自炫于民将以诚朴化之。故民之难治者以在上之
智术多而去道远也。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能知楷式是
谓玄德。

贼伤害。福祥和。知恃智不恃智之得失而道之楷式在是矣故称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反复本也。大顺至治也。承上文言玄德极于深远处乎万物之先。以此
治国乃至大顺。《中庸》言笃恭天下平而称赞其妙至于无声无臭而后
已焉即此义也。

江海章第六十六
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必
以其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百谷百川。善下虚而善受也。上民作民父母以言下之询于刍荛。先民
为天下法以身后之谦退不敢先人也。此为以力服人者发。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
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上下相制震慑之曰重前后相犯畏忌之曰害。推推尊之也。

天下皆谓章第六十七
天下皆谓我大似不肖。夫惟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不肖不肖乎道。德犹如毛毛犹有伦故谓我为大则犹未化乎道之迹。若
求其肖必也其无声臭乎。

我有三宝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
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其大。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慈仁则心无私曲见义必为故能勇。守约则敬慎不败推行尽利故能广。
不敢为天下先谦尊而光也。专恃其勇务广而上人则易以贾祸而亡身。
舍犹去也。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卫之”之“之”指民而言。申言慈之美如此盖不忍人之心道之本而天之所
福。战则无敌于天下守则众志之成城天将救其危而保其国所以然者以
慈之德可以谓民生而普祥和也。三宝之中以慈为本。惟慈然后可以体
道而不以自大为肖也。

不武章第六十八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
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恃力曰武。恃气曰怒。两相攻击曰争。为之下屈己下贤也。力材也。
有此四者则不动声色而万物无不效其能是谓不争之德。用人之材亦如
天之不言而五行顺布古之立极者然也。

用兵章第六十九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
无敌执无兵。

此示人以用兵之道主御敌客侵伐人者也。无行无义之行。仍因也恃也
言用兵危事。如有言其好为贪兵勇往直前者是谓行无义之行。若攘而
无臂恃一往之气若执而无兵盖先自失其用兵之具也。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则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承上文言易谈兵者轻敌轻敌则有亡国丧身之祸。宝谓仁义。仁义者治
世之宝。轻敌则有好杀之心。故两兵相遇强弱未分而有哀怜无辜之心
者必胜所谓仁者无敌也。

吾言章第七十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圣人之言皆道也。百姓日用而不知故老子深叹之。

言有宗事有君。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

宗主也。君纲领也。道具于圣人之心不得测其妙也。宣诸言见诸事不
能即委穷源安能知之

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褐贱者之服。被褐怀玉喻外陋而内美。此一节又推言知希之无损以为
有德而不见知者勖。盖圣人忘名乃能退世不见知而不悔其次则不免以
知希为戚。故太上言此以勉人非自谓其知希之贵也。
知不知章第七十一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能知人之所不知者义精仁熟故为上。不知而自以为知妄作聪明人之大
患也。夫惟患以不知为知则能逊让以求知是以可免于此患。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此所谓病以忧患而言。病病忧勤惕厉也。孟子曰“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
朝之患。”盖述此意。

民不畏威章第七十二
民不畏威大威至矣。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惟不厌是以不厌。

威理势之防难犯者皆是也。书曰天命明威。无狭其所居孟子所谓居天
下之广居。厌厌倦。所生所以生之理也。全其所生之理则尽性立命与
天合德。是以不可厌绝也。

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自知得失自课。自见炫耀求知。自爱守身重道。自贵矜己尚人。去彼
取此是以能畏天命而保真常也。

勇于敢章第七十三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
圣人犹难之。

恶去声。勇犹果断。敢、不敢以刚柔进退言。杀害活成全也。事故之
来往而有害静而无失。两者其大较也。然以为杀而未必杀以为活而未
必活则或利或害有不尽系乎勇于敢与不敢者此其中有天焉。天者何理
势之微而数之不可知者也。利害定于天而天之所恶难知其故。是以圣
人酌经权而用其中忘利钝而守其正不敢以为易也。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
不漏。

人情有为必欲其胜而希报惟恐其迟。不知天道至神迟速美恶之应毫无
差忒。恢恢疏阔也。此申上文“所恶”二句之意而勉人恒其德以承天。

民不畏死章第七十四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民不畏死衰世之极矣奈何更以刑罚惧之若使民常有怀刑之心则教化
明。而民已知所趋避乃有为奇邪以诱民者从而杀之民孰敢不畏死乎太
上此言为末世以杀禁乱而不务本者发也。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伤
其手矣。

司杀者孟子所谓天吏也。代天理物能好能恶故可以杀。非其人而以杀
禁民若代斫之。伤手无益而有害。此承上文而言欲人尽化民之道非教
之杀也。

民之饥章第七十五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是以难治。民之
轻死以其上求生生之厚是以轻死。

有为若刑名法术张皇补苴之属皆是。民不自爱其生以其殖货利而徇嗜
欲也。

夫惟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以生为者营营于衣食嗜好而惟恐伤其生自以为贵生矣。不知多欲多累
反无以葆其天而全其性。夫惟顺性命之理以养二气之和无所矫揉而贤
于贵生也。
人之生也章第七十六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
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人之得气也厚聚则和融散则骨立。物之得气也薄生则易折死则朽敝。
盖道生于卑退而祸生于刚狠。故太上即形质之易晓者以示人也。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拱。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结言柔弱之为贵也。兵恃力而无仁智信三者则适足以取败。木气不疏
达而坚确则仅于一拱不成美材。是以凡事皆戒强大而尚谦和也。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张弓者必欲其平。天道璇玑运而七政齐四序布而五行代。调变纲维莫
名其妙要归于至均而已道祖即张弓之易见者而譬之。高下有余不足又
复虚拟其名以况其理也。

天之道损之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以有馀
奉天下唯有道者。

天道亏盈而益谦人则不然是以在己常欲有馀在人常苦不足。能以有馀
奉天下是欲万物各得其所者也。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也。

举圣人以为承天者法。不欲见贤不欲自著其贤也。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故柔胜刚弱胜强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言柔弱之道易知而难行。以起下文也。

是以圣人言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能容一国之垢所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者也。能以一国之不祥为己忧
所谓“一夫不获时予之辜”者也。此皆用柔之道。反委曲。言一言之间
亦有柔弱之道也。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此言为善者必忘人我而贵反躬也。怨之成也常由责人而不责己。故积
小以至大苟不知自责则虽解大怨必有馀怨。未能惩忿窒欲安可以为善
契约也。交易者一约而两分之执以为信。以己度人心理无二。反己而
无怨于人圣人之宏也。

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司主也。彻通也。有圣人之德则称物平施权衡在我故司契。无其德则
恩怨必求其分明斤斤以明通为尚。天道无私为善者其知勉矣。

小国章第八十
小国寡民。使有什百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
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
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此示小国以自强之道而欲其返朴还淳也。器多而不用则糜费节矣。重
死而不徙则民志坚矣。舟车所以致远甲兵所以禁乱不乘不陈言民瞻依
而诚服无所用此耳非谓可尽废也。结绳而用返乎太古是以裕大丰亨风
俗淳美而不患于民寡也。

信言章第八十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此章勉人约德而广业也。信诚实无伪。美悦人听闻。善者纳言敏行。
辩者易言多咎。知者达于事理。博则驰骛闻见以为奇而已。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
道为而不争。

“为人”之“为”去声。积滞于私也。圣人之心一理浑然而泛应曲当夫何积
为人以善及人。与人以惠加人。愈有愈多德业无损于己而性量益增
也。天以利万物为心而圣人体天之心以为心故其无心而成化与天同。
不害不争尽人性物性者无一也。
附一 阴符经
神仙抱一演道章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
变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之谓之圣人。

富国安民演法章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
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
日月有数小大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
知。君子得之固穷小人得之轻命。

强兵战胜演术章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
死于物机在于目。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至乐性愚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
期圣我以不奇期圣。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
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
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
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尽乎象矣
附二 吕岩洞宾修真诗选
吕岩字洞宾一名岩客。礼部侍郎渭之孙河中府永乐一云蒲坂县人。咸
通中举进士不第游长安酒肆遇钟离权得道不知所往。诗四卷。

七言一百一十三首

金丹一粒定长生须得真铅炼甲庚。
火取南方赤凤髓水求北海黑龟精。
鼎追四季中央合药遣三元八卦行。
斋戒兴功成九转定应入口鬼神惊。

功满来来际会难又闻东去上仙坛。
杖头春色一壶酒顶上云攒五岳冠。
饮酒龟儿人不识烧山符子鬼难看。
先生去后身须老乞与贫儒换骨丹。

碧潭深处一真人貌似桃花体似银。
鬓发未斑缘有术红颜不老为通神。
蓬莱要去如今去架上黄衣化作云。
任彼桑田变沧海一丸丹药定千春。

炉养丹砂鬓不斑假将名利住人间。
已逢志士传神药又喜同流动笑颜。
老子道经分付得少微星许共相攀。
幸蒙上士甘捞摝处世输君一个闲。

谁解长生似我哉炼成真气在三台。
尽知白日升天去刚逐红尘下世来。
黑虎行时倾雨露赤龙耕处产琼瑰。
只吞一粒金丹药飞入青霄更不回。

乱云堆里表星都认得深藏大丈夫。
绿酒醉眠闲日月白蘋风定钓江湖。
长将气度随天道不把言词问世徒。
山水路遥人不到茅君消息近知无。

鹤为车驾酒为粮为恋长生不死乡。
地脉尚能缩得短人年岂不展教长。
星辰往往壶中见日月时时衲里藏。
若欲时流亲得见朝朝不离水银行。

灵芝无种亦无根解饮能餐自返魂。
但得烟霞供岁月任他乌兔走乾坤。
婴儿只恋阳中母姹女须朝顶上尊。
一得不回千古内更无冢墓示儿孙。

世上何人会此言休将名利挂心田。
等闲倒尽十分酒遇兴高吟一百篇。
物外烟霞为伴侣壶中日月任婵娟。
他时功满归何处直驾云车入洞天。
一〇

玄门帝子坐中央得算明长感玉皇。
枕上山河和雨露笛中日月混潇湘。
坎男会遇逢金女离女交腾嫁木郎。
真个夫妻齐守志立教牵惹在阴阳。

一一

遥指高峰笑一声红霞紫雾面前生。
每于廛市无人识长到山中有鹤行。
日弄玉蟾驱鬼魅昼煎金鼎煮琼英。
他时若赴蓬莱洞知我仙家有姓名。

一二

堪笑时人问我家杖担云物惹烟霞。
眉藏火电非他说手种金莲不自夸。
三尺焦桐为活计一壶美酒是生涯。
骑龙远出游三岛夜久无人玩月华。

一三

九曲江边坐卧看一条长路入天端。
庆云捧拥朝丹阙瑞气裴回起白烟。
铅汞此时为至药坎离今日结神丹。
功能济命长无老只在人心不是难。

一四

玄门玄理又玄玄不死根元在汞铅。
知是一般真个术调和六一也同天。
玉京山上羊儿闹金水河中石虎眠。
妙要能生觉本体勤心到处自如然。
一五

公卿虽贵不曾酬说著仙乡便去游。
为讨石肝逢蜃海因寻甜雪过瀛洲。
山川醉后壶中放神鬼闲来匣里收。
据见目前无个识不如杯酒混凡流。

一六

曾邀相访到仙家忽上昆仑宴月华。
玉女控拢苍獬豸山童提挈白虾蟆。
时斟海内千年酒惯摘壶中四序花。
今在人寰人不识看看挥袖入烟霞。

一七

火种丹田金自生重重楼阁自分明。
三千功行百旬见万里蓬莱一日程。
羽化自应无鬼录玉都长是有仙名。
今朝得赴瑶池会九节幢幡洞里迎。

一八

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
阳龙言向离宫出阴虎还于坎位生。
二物会时为道本五方行尽得丹名。
修真道士如知此定跨赤龙归玉清。

一九

浮生不实为轻忽衲服深藏奇异骨。
非是尘中不染尘焉得物外通无物。
共语难兮情兀兀独自行时轻拂拂。
一点刀圭五彩生飞丹走入神仙窟。
二〇

莫怪爱吟天上诗盖缘吟得世间稀。
惯餐玉帝宫中饭曾著蓬莱洞里衣。
马踏日轮红露卷凤衔月角擘云飞。
何时再控青丝辔又掉金鞭入紫微。

二一

黄芽白雪两飞金行即高歌醉即吟。
日月暗扶君甲子乾坤自与我知音。
精灵灭迹三清剑风雨腾空一弄琴。
的当南游归甚处莫交鹤去上天寻。

二二

云鬓双明骨更轻自言寻鹤到蓬瀛。
日论药草皆知味问著神仙自得名。
簪冷夜龙穿碧洞枕寒晨虎卧银城。
来春又拟携筇去为忆轩辕海上行。

二三

龙精龟眼两相和丈六男儿不奈何。
九盏水中煎赤子一轮火内养黄婆。
月圆自觉离天网功满方知出地罗。
半醉好吞龙凤髓劝君休更认弥陀。

二四

强居此境绝知音野景虽多不合吟。
诗句若喧卿相口姓名还动帝王心。
道袍薜带应慵挂隐帽皮冠尚懒簪。
除此更无馀个事一壶村酒一张琴。
二五

华阳山里多芝田华阳山叟复延年。
青松岩畔攀高干白云堆里饮飞泉。
不寒不热神荡荡东来西去气绵绵。
三千功满好归去休与时人说洞天。

二六

天生不散自然心成败从来古与今。
得路应知能出世迷途终是任埋沈。
身边至药堪攻炼物外丹砂且细寻。
咫尺洞房仙景在莫随波浪没光阴。

二七

自隐玄都不记春几回沧海变成尘。
玉京殿里朝元始金阙宫中拜老君。
闷即驾乘千岁鹤闲来高卧九重云。
我今学得长生法未肯轻传与世人。

二八

北帝南辰掌内观潜通造化暗相传。
金槌袖里居元宅玉户星宫降上玄。
举世尽皆寻此道谁人空里得玄关。
明明道在堪消息日月滩头去又还。

二九

日影元中合自然奔雷走电入中原。
长驱赤马居东殿大启朱门泛碧泉。
怒拔昆吾歌圣化喜陪孤月贺新年。
方知此是生生物得在仁人始受传。
三〇

六龙齐驾得升乾须觉潜通造化权。
真道每吟秋月澹至言长运碧波寒。
昼乘白虎游三岛夜顶金冠立古坛。
一载已成千岁药谁人将袖染尘寰。

三一

五岳滩头景象新仁人方达杳冥身。
天纲运转三元净地脉通来万物生。
自晓谷神通此道谁将理性欲修真。
明明说向中黄路霹雳声中自得神。

三二

欲陪仙侣得身轻飞过蓬莱彻上清。
朱顶鹤来云外接紫鳞鱼向海中迎。
姮娥月桂花先吐王母仙桃子渐成。
下瞰日轮天欲晓定知人世久长生。

三三

四海皆忙几个闲时人口内说尘缘。
知君有道来山上何似无名住世间。
十二楼台藏秘诀五千言内隐玄关。
方知鼎贮神仙药乞取刀圭一粒看。

三四

割断繁华掉却荣便从初得是长生。
曾于锦水为蝉蜕又向蓬莱别姓名。
三住住来无否泰一尘尘在世人情。
不知功满归何处直跨虬龙上玉京。
三五

当年诗价满皇都掉臂西归是丈夫。
万顷白云独自有一枝丹桂阿谁无。
闲寻渭曲渔翁引醉上莲峰道士扶。
他日与君重际会竹溪茅舍夜相呼。

三六

金锤灼灼舞天阶独自骑龙去又来。
高卧白云观日窟闲眠秋月擘天开。
离花片片乾坤产坎蕊翻翻造化栽。
晚醉九岩回首望北邙山下骨皑皑。

三七

结交常与道情深日日随他出又沈。
若要自通云外鹤直须勤炼水中金。
丹成只恐乾坤窄饵了宁忧疾患侵。
未去瑶台犹混世不妨杯酒喜闲吟。

三八

因携琴剑下烟萝何幸今朝喜暂过。
貌相本来犹自可针医偏更效无多。
仙经已读三千卷古法曾持十二科。
些小道功如不信金阶舍手试看么。

三九

倾侧华阳醉再三骑龙遇晚下南岩。
眉因拍剑留星电衣为眠云惹碧岚。
金液变来成雨露玉都归去老松杉。
曾将铁镜照神鬼霹雳搜寻火满潭。
四〇

铁镜烹金火满空碧潭龙卧夕阳中。
麒麟意合乾坤地獬豸机关日月东。
三尺剑横双水岸五丁冠顶百神宫。
闲铺羽服居仙窟自著金莲造化功。

四一

随缘信业任浮沈似水如云一片心。
两卷道经三尺剑一条藜杖七弦琴。
壶中有药逢人施腹内新诗遇客吟。
一嚼永添千载寿一丸丹点一斤金。

四二

琴剑酒棋龙鹤虎逍遥落托永无忧。
闲骑白鹿游三岛闷驾青牛看十洲。
碧洞远观明月上青山高隐彩云流。
时人若要还如此名利浮华即便休。

四三

紫极宫中我自知亲磨神剑剑还飞。
先差玉子开南殿后遣青龙入紫微。
九鼎黄芽栖瑞凤一躯仙骨养灵芝。
蓬莱不是凡人处只怕愚人泄世机。

四四

向身方始出埃尘造化功夫只在人。
早使亢龙抛地网岂知白虎出天真。
绵绵有路谁留我默默忘言自合神。
击剑夜深归甚处披星带月折麒麟。
四五

春尽闲闲过落花一回舞剑一吁嗟。
常忧白日光阴促每恨青天道路赊。
本志不求名与利元心只慕水兼霞。
世间万种浮沉事达理谁能似我家。

四六

日为和解月呼丹华夏诸侯肉眼看。
仁义异如胡越异世情难似泰衡难。
八仙炼后钟神异四海磨成照胆寒。
笑指不平千万万骑龙抚剑九重关。

四七

别来洛汭六东风醉眼吟情慵不慵。
摆撼乾坤金剑吼烹煎日月玉炉红。
杖摇楚甸三千里鹤翥秦烟几万重。
为报晋成仙子道再期春色会稽峰。

四八

发头滴血眼如镮吐气云生怒世间。
争耐不平千古事须期一诀荡凶顽。
蛟龙斩处翻沧海暴虎除时拔远山。
为灭世情兼负义剑光腥染点痕斑。

四九

雨雪霏霏天已暮金钟满劝抚焦桐。
诗吟席上未移刻剑舞筵前疾似风。
何事行杯当午夜忽然怒目便腾空。
不知谁是亏忠孝携个人头入坐中。
五〇

未炼还丹且炼心丹成方觉道元深。
每留客有钱酤酒谁信君无药点金。
洞里风雷归掌握壶中日月在胸襟。
神仙事业人难会养性长生自意吟。

五一

铁牛耕地种金钱刻石时童把贯穿。
一粒粟中藏世界二升铛内煮山川。
白头老子眉垂地碧眼胡儿手指天。
若向此中玄会得此玄玄外更无玄。

五二

箕星昴宿下长天凡景宁教不愕然。
龙出水来鳞甲就鹤冲天气羽毛全。
尘中教化千人眼世上人知尔雅篇。
自是凡流福命薄忍教微妙略轻传。

五三

闲来掉臂入天门拂袂徐徐撮彩云。
无语下窥黄谷子破颜平揖紫霞君。
拟登瑶殿参金母回访瀛洲看日轮。
恰值嫦娥排宴会瑶浆新熟味氤氲。

五四

曾随刘阮醉桃源未省人间欠酒钱。
一领布裘权且当九天回日却归还。
凤茸袄子非为贵狐白裘裳欲比难。
只此世间无价宝不凭火里试烧看。
五五

因思往事却成憨曾读仙经第十三。
武氏死时应室女陈王没后是童男。
两轮日月从他载九个山河一担担。
尽日无人话消息一壶春酒且醺酣。

五六

垂袖腾腾傲世尘葫芦携却数游巡。
利名身外终非道龙虎门前辨取真。
一觉梦魂朝紫府数年踪迹隐埃尘。
华阴市内才相见不是寻常卖药人。

五七

万卷仙经三尺琴刘安闻说是知音。
杖头春色一壶酒炉内丹砂万点金。
闷里醉眠三路口闲来游钓洞庭心。
相逢相遇人谁识只恐冲天没处寻。

五八

曾战蚩尤玉座前六龙高驾振鸣銮。
如来车后随金鼓黄帝旂傍戴铁冠。
醉捋黑须三岛黯怒抽霜剑十洲寒。
轩辕世代横行后直隐深岩久觅难。

五九

头角苍浪声似钟貌如冰雪骨如松。
匣中宝剑时频吼袖里金锤逞露风。
会饮酒时为伴侣能行诗句便参同。
来年定赴蓬莱会骑个生狞九色龙。
六〇

神仙暮入黄金阙将相门关白玉京。
可是洞中无好景为怜天下有众生。
心琴际会闲随鹤匣剑时磨待断鲸。
进退两楹俱未应凭君与我指前程。

六一

九鼎烹煎一味砂自然火候放童花。
星辰照出青莲颗日月能藏白马牙。
七返返成生碧雾九还还就吐红霞。
有人夺得玄珠饵三岛途中路不赊。

六二

天生一物变三才交感阴阳结圣胎。
龙虎顺行阴鬼去龟蛇逆往火龙来。
婴儿日吃黄婆髓姹女时餐白玉杯。
功满自然居物外人间寒暑任轮回。

六三

星辰聚会入离乡日月盈亏助药王。
三候火烧金鼎宝五符水炼玉壶浆。
乾坤反覆龙收雾卯酉相吞虎放光。
入室用机擒捉取一丸丹点体纯阳。

六四

周行独力出群伦默默昏昏亘古存。
无象无形潜造化有门有户在乾坤。
色非色际谁穷处空不空中自得根。
此道非从它外得千言万语谩评论。
六五

通灵一颗正金丹不在天涯地角安。
讨论穷经深莫究登山临水杳无看。
光明暗寄希夷顶赫赤高居混沌端。
举世若能知所寓超凡入圣弗为难。

六六

落魄红尘四十春无为无事信天真。
生涯只在乾坤鼎活计惟凭日月轮。
八卦气中潜至宝五行光里隐元神。
桑田改变依然在永作人间出世人。

六七

独处乾坤万象中从头历历运元功。
纵横北斗心机大颠倒南辰胆气雄。
鬼哭神号金鼎结鸡飞犬化玉炉空。
如何俗士寻常觅不达希夷不可穷。

六八

谁信华池路最深非遐非迩奥难寻。
九年采炼如红玉一日圆成似紫金。
得了永祛寒暑逼服之应免死生侵。
劝君门外修身者端念思惟此道心。

六九

水府寻铅合火铅黑红红黑又玄玄。
气中生气肌肤换精里含精性命专。
药返便为真道士丹还本是圣胎仙。
出神入定虚华语徒费功夫万万年。
七〇

九鼎烹煎九转砂区分时节更无差。
精神气血归三要南北东西共一家。
天地变通飞白雪阴阳和合产金花。
终期凤诏空中降跨虎骑龙谒紫霞。

七一

凭君子后午前看一脉天津在脊端。
金阙内藏玄谷子玉池中坐太和官。
只将至妙三周火炼出通灵九转丹。
直指几多求道者行藏莫离虎龙滩。

七二

返本还元道气平虚非形质转分明。
水中白雪微微结火里金莲渐渐生。
圣汞论时非有体真铅穷看亦无名。
吾今为报修行者莫向烧金问至精。

七三

安排鼎灶炼玄根进退须明卯酉门。
绕电奔云飞日月驱龙走虎出乾坤。
一丸因与红颜驻九转能烧白发痕。
此道幽微知者少茫茫尘世与谁论。

七四

醍醐一盏诗一篇暮醉朝吟不记年。
乾马屡来游九地坤牛时驾出三天。
白龟窟里夫妻会青凤巢中子母圆。
提挈灵童山上望重重叠叠是金钱。
七五

认得东西木与金自然炉鼎虎龙吟。
但随天地明消息方识阴阳有信音。
左掌南辰攀鹤羽右擎北极剖龟心。
神仙亲口留斯旨何用区区向外寻。

七六

一本天机深更深徒言万劫与千金。
三冬大热玄中火六月霜寒表外阴。
金为浮来方见性木因沈后始知心。
五行颠倒堪消息返本还元在己寻。

七七

虎将龙军气宇雄佩符持甲去匆匆。
铺排剑戟奔如电罗列旌旗疾似风。
活捉三尸焚鬼窟生擒六贼破魔宫。
河清海晏乾坤净世世安居道德中。

七八

我家勤种我家田内有灵苗活万年。
花似黄金苞不大子如白玉颗皆圆。
栽培全赖中宫土灌溉须凭上谷泉。
直候九年功满日和根拔入大罗天。

七九

寻常学道说黄芽万水千山觅转差。
有畛有园难下种无根无脚自开花。
九三鼎内烹如酪六一炉中结似霞。
不日成丹应换骨飞升遥指玉皇家。
八〇

四六关头路坦平行人到此不须惊。
从教犊驾轰轰转尽使羊车轧轧鸣。
渡海经河稀阻滞上天入地绝欹倾。
功成直入长生殿袖出神珠彻夜明。

八一

九六相交道气和河车昼夜迸金波。
呼时一一关头转吸处重重脉上摩。
电激离门光海岳雷轰震户动婆娑。
思量此道真长远学者多迷溺爱河。

八二

金丹不是小金丹阴鼎阳炉里面安。
尽道东山寻汞易岂知西海觅铅难。
玄珠窟里行非远赤水滩头去便端。
认得灵竿真的路何劳礼月步星坛。

八三

古今机要甚分明自是众生力量轻。
尽向有中寻有质谁能无里见无形。
真铅圣汞徒虚费玉室金关不解扃。
本色丹瓢推倒后却吞丸药待延龄。

八四

浮名浮利两何堪回首归山味转甘。
举世算无心可契谁人更与道相参。
寸犹未到甘谈尺一尚难明强说三。
经卷葫芦并拄杖依前担入旧江南。
八五

本来无作亦无行行着之时是妄情。
老氏语中犹未决瞿昙言下更难明。
灵竿有节通天去至药无根得地生。
今日与君无吝惜功成只此是蓬瀛。

八六

解将火种种刀圭火种刀圭世岂知。
山上长男骑白马水边少女牧乌龟。
无中出有还丹象阴里生阳大道基。
颠倒五行凭匠手不逢匠手莫施为。

八七

三千馀法论修行第一烧丹路最亲。
须是坎男端的物取他离女自然珍。
烹成不死砂中汞结出长生水里银。
九转九还功若就定将衰老返长春。

八八

欲种长生不死根再营阴魄及阳魂。
先教玄母归离户后遣空王镇坎门。
虎到甲边风浩浩龙居庚内水温温。
迷途争与轻轻泄此理须凭达者论。

八九

闭目存神玉户观时来火候递相传。
云飞海面龙吞汞风击岩巅虎伏铅。
一旦炼成身内宝等闲探得道中玄。
刀圭饵了丹书降跳出尘笼上九天。
九〇

千日功夫不暂闲河车搬载上昆山。
虎抽白汞安炉里龙发红铅向鼎间。
仙府记名丹已熟阴司除籍命应还。
彩云捧足归何处直入三清谢圣颜。

九一

解匹真阴与正阳三年功满结成霜。
神龟出入庚辛位丹凤翱翔甲乙方。
九鼎先辉双瑞气三元中换五毫光。
尘中若有同机者共住烟霄不死乡。

九二

修生一路就中难迷者徒将万卷看。
水火均平方是药阴阳差互不成丹。
守雌勿失雄方住在黑无亏白自乾。
认得此般真妙诀何忧风雨妒衰残。

九三

才吞一粒便安然十二重楼九曲连。
庚虎循环餐绛雪甲龙夭乔迸灵泉。
三三上应三千日九九中延九万年。
须得有缘方可授未曾轻泄与人传。

九四

谁知神水玉华池中有长生性命基。
运用须凭龙与虎抽添全藉坎兼离。
晨昏点尽黄金粉顷刻修成玉石脂。
斋戒饵之千日后等闲轻举上云梯。
九五

九天云净鹤飞轻衔简翩翩别太清。
身外红尘随意换炉中白石立时成。
九苞凤向空中舞五色云从足下生。
回首便归天上去愿将甘雨救焦氓。

九六

婴儿迤逦降瑶阶手握玄珠直下来。
半夜紫云披素质几回赤气掩桃腮。
微微笑处机关转拂拂行时户牖开。
此是吾家真一子庸愚谁敢等闲猜。

九七

水得天符下玉都三千日里积功夫。
祷祈天地开金鼎收拾阴阳锁玉壶。
便觉凡躯能变化深知妙道不虚图。
时来试问尘中叟这个玄机世有无。

九八

谁识寰中达者人生平解法水中银。
一条拄杖撑天地三尺昆吾斩鬼神。
大醉醉来眠月洞高吟吟去傲红尘。
自从悟里终身后赢得蓬壶永劫春。

九九

红炉迸溅炼金英一点灵珠透室明。
摆动乾坤知道力逃移生死见功程。
逍遥四海留踪迹归去三清立姓名。
直上五云云路稳紫鸾朱凤自来迎。
一〇〇

时人若要学长生先是枢机昼夜行。
恍惚中间专志气虚无里面固元精。
龙交虎战三周毕兔走乌飞九转成。
炼出一炉神圣药五云归去路分明。

一〇一

亦无得失亦无言动即施功静即眠。
驱遣赤牛耕宇宙分张玉粒种山川。
栽培不惮劳千日服食须知活万年。
今日示君君好信教君见世作神仙。

一〇二

不须两两与三三只在昆仑第一岩。
逢润自然情易伏遇炎常恐性难降。
有时直入三元户无事还归九曲江。
世上有人烧得住寿齐天地更无双。

一〇三

本末无非在玉都亦曾陆地作凡夫。
吞精食气先从有悟理归真便入无。
水火自然成既济阴阳和合自相符。
炉中炼出延年药溟渤从教变复枯。

一〇四

无名无利任优游遇酒逢歌且唱酬。
数载未曾经圣阙千年唯只在仙州。
寻常水火三回进真个夫妻一处收。
药就功成身羽化更抛尘坌出凡流。
一〇五

杳杳冥冥莫问涯雕虫篆刻道之华。
守中绝学方知奥抱一无言始见佳。
自有物如黄菊蕊更无色似碧桃花。
休将心地虚劳用煮铁烧金转转差。

一〇六

还丹功满未朝天且向人间度有缘。
拄杖两头担日月葫芦一个隐山川。
诗吟自得闲中句酒饮多遗醉后钱。
若问我修何妙法不离身内汞和铅。

一〇七

半红半黑道中玄水养真金火养铅。
解接往年三寸气还将运动一周天。
烹煎尽在阴阳力进退须凭日月权。
只此功成三岛外稳乘鸾凤谒诸仙。

一〇八

返本还元已到乾能升能降号飞仙。
一阳生是兴功日九转周为得道年。
炼药但寻金里水安炉先立地中天。
此中便是还丹理不遇奇人誓莫传。

一〇九

飞龙九五已升天次第还当赤帝权。
喜遇汞珠凝正午幸逢铅母结重玄。
狂猿自伏何须炼野马亲调不着鞭。
炼就一丸天上药顿然心地永刚坚。
一一〇

举世何人悟我家我家别是一荣华。
盈箱贮积登仙录满室收藏伏火砂。
顿饮长生天上酒常栽不死洞中花。
凡流若问吾生计遍地纷纷五彩霞。

一一一

津能充渴气充粮家住三清玉帝乡。
金鼎炼来多外白玉虚烹处彻中黄。
始知青帝离宫住方信金精水府藏。
流俗要求玄妙理参同契有两三行。

一一二

紫诏随鸾下玉京元君相命会三清。
便将金鼎丹砂饵时拂霞衣驾鹤行。
天上双童持珮引月中娇女执幡迎。
此时功满参真后始信仙都有姓名。

一一三

修修修得到乾乾方号人间一醉仙。
世上光阴催短景洞中花木任长年。
形飞峭壁非凡骨神在玄宫别有天。
唯愿先生频一顾更玄玄外问玄玄。

绝句三十二首

捉得金晶固命基日魂东畔月华西。
于中炼就长生药服了还同天地齐。

莫怪瑶池消息稀只缘尘事隔天机。
若人寻得水中火有一黄童上太微。

混元海底隐生伦内有黄童玉帝名。
白虎神符潜姹女灵元镇在七元君。

三亩丹田无种种种时须借赤龙耕。
曾将此种教人种不解铅池道不生。

闪灼虎龙神剑飞好凭身事莫相违。
传时须在乾坤力便透三清入紫微。

不用梯媒向外求还丹只在体中收。
莫言大道人难得自是功夫不到头。

饮酒须教一百杯东浮西泛自梯媒。
日精自与月华合有个明珠走上来。

不负三光不负人不欺神道不欺贫。
有人问我修行法只种心田养此身。


时人若拟去瀛洲先过巍巍十八楼。
自有电雷声震动一池金水向东流。

一〇

瓶子如金玉子黄上升下降续神光。
三元一会经年净这个天中日月长。

一一

学道须教彻骨贫囊中只有五三文。
有人问我修行法遥指天边日月轮。

一二

我自忘心神自悦跨水穿云来相谒。
不问黄芽肘后方妙道通微怎生说。

一三

肘传丹篆千年术口诵黄庭两卷经。
鹤观古坛松影里悄无人迹户长扃。

一四

独上高峰望八都黑云散后月还孤。
茫茫宇宙人无数几个男儿是丈夫。

一五

天下都游半日功不须跨凤与乘龙。
偶因博戏飞神剑摧却终南第一峰。

一六
朝游北越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
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

一七

趯倒葫芦掉却琴倒行直上卧牛岑。
水飞石上迸如雪立地看天坐地吟。

一八

吾家本住在天齐零落白云锁石梯。
来往八千消半日依前归路不曾迷。

一九

莲峰道士高且洁不下莲宫经岁月。
星辰夜礼玉簪寒龙虎晓开金鼎热。

二〇

东山东畔忽相逢握手丁宁语似钟。
剑术已成君把去有蛟龙处斩蛟龙。

二一

朝泛苍梧暮却还洞中日月我为天。
匣中宝剑时时吼不遇同人誓不传。

二二

偎岩拍手葫芦舞过岭穿云拄杖飞。
来往八千须半日金州南畔有松扉。

二三
养得儿形似我形我身枯悴子光精。
生生世世常如此争似留神养自身。

二四

精养灵根气养神此真之外更无真。
神仙不肯分明说迷了千千万万人。

二五

不事王侯不种田日高犹自抱琴眠。
起来旋点黄金买不使人间作业钱。

二六

天涯海角人求我行到天涯不见人。
忠孝义慈行方便不须求我自然真。

二七

莫道幽人一事无闲中尽有静工夫。
闭门清昼读书罢扫地焚香到日晡。

二八

先生先生貌狞恶拔剑当空气云错。
连喝三回急急去欻然空里人头落。

二九

剑起星奔万里诛风雷时逐雨声粗。
人头携处非人在何事高吟过五湖。

三〇
粗眉卓竖语如雷闻说不平便放杯。
仗剑当空千里去一更别我二更回。

三一

先生先生莫外求道要人传剑要收。
今日相逢江海畔一杯村酒劝君休。

三二

庞眉斗竖恶精神万里腾空一踊身。
背上匣中三尺剑为天且示不平人。

谷神歌
我有一腹空谷虚言之道有又还无。
言之无兮不可舍言之有兮不可居。
谷兮谷兮太玄妙神兮神兮真大道。
保之守之不死名修之炼之仙人号。
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
若人能守一只此是长生。
本不远离身还不见。
炼之功若成自然凡骨变。
谷神不死玄牝门出入绵绵道若存。
修炼还须夜半子河车搬载上昆仑。
龙又吟虎又啸风云际会黄婆叫。
火中姹女正含娇回观水底婴儿俏。
婴儿姹女见黄婆儿女相逢两意和。
金殿玉堂门十二金翁木母正来过。
重门过后牢关锁点检斗牛先下火。
进火消阴始一阳千岁仙桃初结果。
曲江东岸金乌飞西岸清光玉兔辉。
乌兔走归峰顶上炉中姹女脱青衣。
脱却青衣露素体婴儿领入重帏里。
十月情浓产一男说道长生永不死。
劝君炼劝君修谷神不死此中求。
此中悟取玄微处与君白日登瀛洲。

敲爻歌
汉终唐国飘蓬客所以敲爻不可测。
纵横逆顺没遮栏静则无为动是色。
也饮酒也食肉守定胭花断淫欲。
行歌唱咏胭粉词持戒酒肉常充腹。
色是药酒是禄酒色之中无拘束。
只因花酒误长生饮酒带花神鬼哭。
不破戒不犯淫破戒真如性即沈。
犯淫坏失长生宝得者须由道力人。
道力人真散汉酒是良朋花是伴。
花街柳巷觅真人真人只在花街玩。
摘花戴饮长生酒景里无为道自昌。
一任群迷多笑怪仙花仙酒是仙乡。
到此乡非常客姹女婴儿生喜乐。
洞中常采四时花时花结就长生药。
长生药采花心花蕊层层艳丽春。
时人不达花中理一诀天机值万金。
谢天地感虚空得遇仙师是祖宗。
附耳低言玄妙旨提上蓬莱第一峰。
第一峰是仙物惟产金花生恍惚。
口口相传不记文须得灵根骨髓坚。
坚骨髓炼灵根片片桃花洞里春。
七七白虎双双养八八青龙总一斤。
真父母送元宫木母金公性本温。
十二宫中蟾魄现时时地魄降天魂。
铅初就汞初生玉炉金鼎未经烹。
一夫一妇同天地一男一女合乾坤。
庚要生甲要生生甲生庚道始萌。
拔取天根并地髓白雪黄芽自长成。
铅亦生汞亦生生汞生铅一处烹。
烹炼不是精和液天地乾坤日月精。
黄婆匹配得团圆时刻无差口付传。
八卦三元全借汞五行四象岂离铅。
铅生汞汞生铅夺得乾坤造化权。
杳杳冥冥生恍惚恍恍惚惚结成团。
性须空意要专莫遣猿猴取次攀。
花露初开切忌触锁居上釜勿抽添。
玉炉中文火烁十二时中惟守一。
此时黄道会阴阳三性元宫无漏泄。
气若行真火炼莫使玄珠离宝殿。
加添火候切防危初九潜龙不可炼。
消息火刀圭变大地黄芽都长遍。
五行数内一阳生二十四气排珠宴。
火足数药方成便有龙吟虎啸声。
三铅只得一铅就金果仙芽未现形。
再安炉重立鼎跨虎乘龙离凡境。
日精才现月华凝二八相交在壬丙。
龙汞结虎铅成咫尺蓬莱只一程。
坤铅乾汞金丹祖龙铅虎汞最通灵。
达此理道方成三万神龙护水晶。
守时定日明符刻专心惟在意虔诚。
黑铅过采清真一阵交锋定太平。
三车搬运珍珠宝送归宝藏自通灵。
天神佑地祇迎混合乾坤日月精。
虎啸一声龙出窟鸾飞凤舞出金城。
朱砂配水银停一派红霞列太清。
铅池迸出金光现汞火流珠入帝京。
龙虎媾外持盈走圣飞灵在宝瓶。
一时辰内金丹就上朝金阙紫云生。
仙桃熟摘取饵万化来朝天地喜。
斋戒等候一阳生便进周天参同理。
参同理炼金丹水火薰蒸透百关。
养胎十月神丹结男子怀胎岂等闲。
内丹成外丹就内外相接和谐偶。
结成一块紫金丸变化飞腾天地久。
丹入腹非寻常阴阳剥尽化纯阳。
飞升羽化三清客各遂功成达上苍。
三清客驾琼舆跨凤腾霄入太虚。
似此逍遥多快乐遨游三界最清奇。
太虚之上修真士朗朗圆成一物无。
一物无唯显道五方透出真人貌。
仙童仙女彩云迎五明宫内传真诰。
传真诰话幽情只是真铅炼汞精。
声闻缘觉冰消散外道修罗缩项惊。
点枯骨立成形信道天梯似掌平。
九祖先灵得超脱谁羡繁华贵与荣。
寻烈士觅贤才同安炉鼎化凡胎。
若是悭财并惜宝千万神仙不肯来。
修真士不妄说妄说一句天公折。
万劫尘沙道不成七窍眼睛皆迸血。
贫穷子发誓切待把凡流尽提接。
同越蓬莱仙会中凡景煎熬无了歇。
尘世短更思量洞里乾坤日月长。
坚志苦心三二载百千万劫寿弥疆。
达圣道显真常虎兕刀兵更不伤。
水火蛟龙无损害拍手天宫笑一场。
这些功真奇妙分付与人谁肯要。
愚徒死恋色和财所以神仙不肯召。
真至道不择人岂论高低富与贫。
且饶帝子共王孙须去繁华锉锐分。
嗔不除憨不改堕入轮回生死海。
堆金积玉满山川神仙冷笑应不采。
名非贵道极尊圣圣贤贤显子孙。
腰间跨玉骑骄马瞥见如同隙里尘。
隙里尘石中火何在留心为久计。
苦苦煎熬唤不回夺利争名如鼎沸。
如鼎沸永沈沦失道迷真业所根。
有人平却心头棘便把天机说与君。
命要传性要悟入圣超凡由汝做。
三清路上少人行畜类门前争入去。
报贤良休慕顾性命机关须守护。
若还缺一不芳菲执著波查应失路。
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
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
达命宗迷祖性恰似鉴容无宝镜。
寿同天地一愚夫权物家财无主柄。
性命双修玄又玄海底洪波驾法船。
生擒活捉蛟龙首始知匠手不虚传。

直指大丹歌
三清宫殿隐昆巅日月光浮起紫烟。
池沼泓泓翻玉液楼台叠叠运灵泉。
青龙乘火铅为汞白虎腾波汞作铅。
欲得坎男求匹偶须凭离女结因缘。
黄婆设尽千般计金鼎开成一朵莲。
列女擎乌当左畔将军戴兔镇西边。
黑龟却伏红炉下朱雀还栖华阁前。
然后澄神窥见影三周功就驾云軿。

鄂渚悟道歌
纵横天际为闲客时遇季秋重阳节。
阴云一布遍长空膏泽连绵滋万物。
因雨泥滑门不出忽闻邻舍语丹术。
试问邻公可相传一言许肯更无难。
数篇奇怪文入手一夜挑灯读不了。
晓来日早才看毕不觉自醉如恍惚。
恍惚之中见有物状如日轮明突屼。
自言便是丹砂精宜向鼎中烹凡质。
凡质本来不化真化真须得真中物。
不用铅不用汞还丹须向炉中种。
玄中之玄号真铅及至用铅还不用。
或名龙或名虎或号婴儿并姹女。
丹砂一粒名千般一中有一为丹母。
火莫燃水莫冻修之炼之须珍重。
直待虎啸折颠峰骊龙夺得玄珠弄。
龙吞玄宝忽升飞飞龙被我捉来骑。
一翥上朝归碧落碧落广阔无东西。
无晓无夜无年月无寒无暑无四时。
自从修到无为地始觉奇之又怪之。

明胎息
密室静存神阴阳重一斤。
炼成离女液咽尽坎男津。
渐变逍遥体超然自在身。
更修功业满旌鹤引朝真。

修身诀
人命急如线上下来往速如箭。
认得是元神子后午前须至炼。
随意出随意入天地三才人得一。
既得一勿遗失失了永求无一物。
堪叹荒郊冢墓中自古灭亡不知屈。

通道
通道复通玄名留四海传。
交亲一拄杖活计两空拳。
要果逡巡种思茶逐旋煎。
岂知来混世不久却回天。

秘诀歌
求之不见来即不见。
不见不见君之素面。
火里曾飞水中亦见。
道路非遥身心不恋。
又不知有返阴之龟回阳之雁。
遇即遇真人达即达其神。
一万二千甲子这一壶流霞长春。
流霞流霞本性一家。
饥餐日精渴饮月华。
将甲子丁丑之岁与君决破东门之大瓜。

参黄龙机悟后呈偈
弃却瓢囊摵碎琴如今不恋汞中金。
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

仙乐侑席
曾经天上三千劫又在人间五百年。
腰下剑锋横紫电炉中丹焰起苍烟。
才骑白鹿过苍海复跨青牛入洞天。
小技等闲聊戏尔无人知我是真仙。

题桐柏山黄先生庵门
吾有玄中极玄语周游八极无处吐。
云軿飘泛到凝阳一见君兮在玄浦。
知君本是孤云客拟话希夷生恍惚。
无为大道本根源要君亲见求真物。
其中有一分三五本自无名号丹母。
寒泉沥沥气绵绵上透昆仑还紫府。
浮沈升降入中宫四象五行齐见土。
驱青龙擒白虎起祥风兮下甘露。
铅凝真汞结丹砂一派火轮真为主。
既修真须坚确能转乾坤泛海岳。
运行天地莫能知变化鬼神应不觉。
千朝炼就紫金身乃致全神归返朴。
黄秀才黄秀才既修真须且早人间万事何时了。
贪名贪利爱金多为他财色身衰老。
我今劝子心悲切君自思兮生猛烈。
莫教大限到身来又是随流入生灭。
留此片言用表其意。他日相逢必与汝诀。莫退初心善爱善爱。

忆江南十三首

淮南法秋石最堪夸。
位应乾坤白露节象移寅卯紫河车。
子午结朝霞。

王阳术得秘是黄芽。
万蕊初生将此类黄钟应律始归家。
十月定君夸。

黄帝术玄妙美金花。
玉液初凝红粉见乾坤覆载暗交加。
龙虎变成砂。


长生术玄要补泥丸。
彭祖得之年八百世人因此转伤残。
谁是识阴丹。

阴丹诀三五合玄图。
二八应机堪采运玉琼回首免荣枯。
颜貌胜凡姝。

长生术初九秘潜龙。
慎勿从高宜作客丹田流注气交通。
耆老反婴童。

修身客莫误入迷津。
气术金丹传在世象天象地象人身。
不用问东邻。

还丹诀九九最幽玄。
三性本同一体内要烧灵药切寻铅。
寻得是神仙。

长生药不用问他人。
八卦九宫看掌上五行四象在人身。
明了自通神。


学道客修养莫迟迟。
光景斯须如梦里还丹粟粒变金姿。
死去莫回归。

十一

治生客审细察微言。
百岁梦中看即过劝君修炼保尊年。
不久是神仙。

十二

瑶池上瑞雾霭群仙。
素练金童锵凤板青衣玉女啸鸾弦。
身在大罗天。

十三

沉醉处缥渺玉京山。
唱彻步虚清燕罢不知今夕是何年。
海水又桑田。

西江月·著意黄庭岁久
著意黄庭岁久留心金碧年深。
为忧白发鬓相侵仙诀朝朝讨论。
秘要俱皆览过神仙奥旨重吟。
至人亲指水中金不负平生志性。

任是聪明志士常迷东灶黄庭。
参同大易事分明不晓醉眠难醒。
若遇高人指引都来不费功程。
北方坎子是金精认得黄芽方盛。

沁园春三首

七返还丹在我先须炼已待时。
正一阳初动中宵漏永温温铅鼎光透帘帏。
造化争驰虎龙交媾迸火功夫牛斗危。
曲江上看月华莹净有个乌飞。

当时自饮刀圭又谁信无中就养儿。
辨水源清浊木金间隔。不因师指此事难知。
道要玄微天机深远下手忙修犹太迟。
蓬莱路待三千行满独步云归。

火宅牵缠夜去明来早晚担忧。
奈今日茫然不知明日波波劫劫有甚来由
人世风灯草头珠露我见伤心眼泪流。
不坚久似石中迸火水上浮沤。

休休及早回头把往日风流一笔钩。
但粗衣淡饭随缘度日任人笑我我又何求
限到头来不论贫富著甚干忙日夜忧
劝年少把家缘弃了海上来游。

诗曲文章任汝空留数千万篇。
奈日推一日月推一月今年不了又待来年。
有限光阴无涯火院只恐蹉跎老却贤。
贪痴汉望成家学道两事双全。

凡间只恋尘缘又谁信壶中别有天。
这道本无情不亲富贵不疏贫贱只要心坚。
不在劳神不须苦行息虑忘机合自然。
长生事待明公放下方可相传。
卜算子·心空道亦空
心空道亦空风静林还静。卷尽浮云月自明中有山河影。
供养及修行旧话成重省。豆爆生莲火里时痛拨寒灰冷。

步蟾宫·坎离乾兑逢子午
坎离乾兑逢子午须认取自家根祖。
地雷震动山头雨要洗濯黄芽土。
捉得金精牢闭锢炼甲庚要生龙虎。
待他问汝甚人传但说道先生姓吕。

满庭芳·大道渊源
大道渊源高真隐秘风流岂可知闻
先天一气清浊自然分。
不识坎离颠倒谁能辨、金木浮沉
幽微处无中产有涧畔虎龙吟。

壶中真造化天精地髓阴魄阳魂。
运周天水火燮理寒温。
十月脱胎丹就除此外、皆是傍门。
君知否尘寰走遍端的少知音

酹江月·仙风道骨
仙风道骨颠倒运乾坤平分时节。
金木相交坎离位一粒刀圭凝结。
水虎潜形火龙伏体万丈毫光烈。
仙花朵秀圣男灵女扳折。

霄汉此夜中秋银蟾离海浪卷千层雪。
此是天关地轴谁解推穷圆缺。
片晌功夫霎时丹聚到此凭何诀
倚天长啸洞中无限风月。

水龙吟·目前咫尺长生路
目前咫尺长生路多少愚人不悟。
爱河浪阔洪波风紧舟船难渡。
略听仙师语到彼岸只消一句。
炼金丹换了凡胎浊骨。
免轮回三途苦。

万事澄心定意聚真阳、都归一处。
分明认得灵光真趣本来面目。
此个幽微理莫容易等闲分付。
知蓬莱自有神仙伴侣。
同携手朝天去。

豆叶黄·二月江南山水路
二月江南山水路李花零落春无主。
一个鱼儿无觅处风和雨玉龙生甲归天去。

浪淘沙·我有屋三椽
我有屋三椽住在灵源。
无遮四壁任萧然。
万象森罗为斗拱瓦盖青天。

无漏得多年结就因缘。
修成功行满三千。
降得火龙伏得虎陆路神仙。

苏幕遮·天不高
天不高地不大。惟有真心物物俱含载。
不用之时全体在。用即拈来万象周沙界。

虚无中尘色内。尽是还丹历历堪收采。
这个鼎炉解不解。养就灵乌飞出光明海。

雨中花·三百年间
三百年间功标青史几多俱委埃尘。
悟黄粱弃事厌世藏身。
将我一枝丹桂换他千载青春。
岳阳楼上纶巾羽扇谁识天人。

蓬莱愿应仙举谁知会合仙宾。
遥想望吹笙玉殿奏舞鸾裀。
风驭云軿不散碧桃紫柰长新。
愿逢一粒九霞光里相继朝真。

促拍满路花·西风吹渭水
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茫茫尘世里独清闲。
自然炉鼎虎绕与龙盘。
九转丹砂就一粒刀圭便成陆地神仙。

任万钉宝带貂蝉富贵欲熏天。
黄粱炊未熟梦惊残。
是非海里直道作人难。
袖手江南去白蘋红蓼又寻湓浦庐山。

六幺令·东与西
东与西眼与眉。偃月炉中运坎离灵砂且上飞。
最幽微是天机你休痴你不知。
汉宫春·横笛声沉
横笛声沉倚危楼红日江转天斜。
黄尘边火澒洞何处吾家。
胎禽怨夜来乘风、玄露丹霞。
先生笑飞空一剑东风犹自天涯。

情知道山中好早翠嚣含隐瑶草新芽。
青溪故人信断梦逐飙车。
乾坤星火归来了、煮石煎沙。
回首处幅巾蒲帐云边独是桃花。
http://www.rejoiceblog.com/
http://www.rejoiceblog.com/

后记
世所传释《道德经》汗牛充栋其版本至清时有一百〇三种之多校订本
更是多达三千馀种其流传最广者则是汉河上公注本与曹魏王弼注本。
而河上公注本与后世传为吕祖洞宾释义本则最为道家所重。

吕洞宾名岩道号纯阳子永乐县招贤里今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人生于唐
德宗贞元十二年796为全真道北五祖之一钟钟离权吕内丹派、三教合流
思想代表人物。道教“八仙”中以吕洞宾最为著名、传说最多最广。
《全唐诗》收吕洞宾诗词三百馀首多为修真悟道之歌其中许多佳篇广
为后人传颂。

世传吕祖释《道德经》两种以台湾萧天石先生所藏最为权威。萧氏所
藏其一曰《道德经释义》其一曰《道德经解》皆称“吕祖秘注”。据萧
氏序云前者出自广州纯阳观藏本并参以扫叶山房版后者系成都经堂版
为四川刘止唐沅于清光绪十二年重镌。此两种大陆所能见者错讹太多
包括一些名寺名观刊行的句读不通字词错植多有。本书所辑以萧氏藏
本为底参考行世所见之他版五种包括楼观台版、八仙宫版等重加校订
择善而从。本书所取经文与时下通行本偶有不同则以原镌为是。

历代所释注《道德经》多以儒解老重修身治国之哲学解读道家把这类
解读称为“外说”吕祖秘注《道德经释义》以《道德经》为修行指南炼
气修真是神仙家语此为“内说”。此两者吕祖在释义中多有说明。本书
中《吕祖秘注之一道德经释义》多是修真炼气之心得对炁本书皆
用“气”字的诠释指导非悟道者不能言传。刘止唐版吕祖《道德经解》
之释读则多为“外说”因此编者颇疑此为托吕祖之名的伪作但亦无从考
证且与《道德经释义》可参照互证故同辑录于此总其名曰《吕祖秘注
道德经心传》。

本书并附录吕祖诗词一百八十馀首与《道德经释义》参照阅读大有裨
益尤其《谷神歌》、《敲爻歌》、《直指大丹歌》、《修身诀》、
《明胎息》等简直就是《道德经释义》的旁注几同于可传大道的“修真
秘笈”。又附录《阴符经》此向为道家所重可与《道德经》相参也。
楚人

癸巳冬日于修知堂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