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8

意识形态的实践结构及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最独特贡献※a
——纪念十月革命胜利 100 周年

赵凯荣

【摘要】 意识形态具有实践结构。从柏拉图开始,意识形态的实践结构就早已被
注意到,此后包括阿奎那、莱布尼茨、维科、黑格尔、柯罗齐、奥斯汀等都对此有深入
探讨,马克思也对此有深入研究且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本身也具有这样的实践结构。根
据这一结构,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整体或“整钢”
,只有在实践中实现了的
理论才被马克思视为理论的“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列宁通过十月革命对马克思主义
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实践上,也体现在理论上——它同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观。正
是由于这个原因,葛兰西认为那些只把列宁看成是马克思的“从属”的观点纯属无稽
之谈。没有马克思,社会主义就不能从空想到科学;没有列宁,社会主义就不能从科学
成为现实。
【关键词】 意识形态;实践;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

DOI:10.16762/b.cnki.mkszyzxyj.2017.01.013

近些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领域继“去斯大林化”后,
“去列宁化”的倾向也
“回到马克思”似乎成了一个时髦
越来越明显,特别是随着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解体,
的话语,
“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提法也更多的被“马克思主义”所取代。很少有人注
意到,没有列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将没有完成。这是由意识形态的实践结构决
定的。从柏拉图开始,意识形态的实践结构就早已被注意到,此后包括阿奎那、莱布尼
茨、维科、黑格尔、柯罗齐、奥斯汀等都对此有深入探讨,马克思也对此有深入研究且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本身也具有这样的实践结构。根据这一结构,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和

※ 本文为教育部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资本论》及其手稿再研究” 11JZD004)
( 项目编号:
和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罗莎·卢森堡全集》中文版翻译、出版及研究” 14ZDB0004)
(项目编号:
阶段性成果,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125 ·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7(1)

实践统一的整体或“整钢”
,只有在实践中实现了的理论才被马克思视为理论的“完
成”
。值得注意的是,列宁通过十月革命对马克思主义的完成不仅是实践上的,也是理
论上的——它同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葛兰西认为那些只
把列宁看成是马克思的“从属”的观点纯属无稽之谈。没有马克思,社会主义就不能
从空想变为科学;
没有列宁,
社会主义就不能从科学成为现实。近来有不少学者质疑
“十
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说法,
根据这些质疑,
马克思主义完全可以“更
好地”从德国、英国、日本等国传来,甚至认为作为西方文化侵略的一部分,其早就由
外国传教士传来了。所有这些说法都忽视了意识形态的实践结构,忽视了只有列宁的
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成功了的、完成了的马克思主义的“整钢”这一事实。

一、意识形态的实践结构

“实践”从一开始就是“意识形态”的孪生子,
这个词在柏拉图那里已经这样用了。
“实践”对于柏拉图而言, (《理想国·斐多篇》
意味着“把已经存在的东西呈现出来” ),
也就是把理念的东西实现出来。对柏拉图来说,木匠在制造一张桌子前,事实上这个
桌子以“理念”的形态“已经存在”了,实践只是使这一理念得以实现和呈现而已。
所以当然不是马克思最先把实践引入了哲学并实现了哲学革命,而且,马克思本人也
正是在这个关系上使用“实践”这个词的。
这是一个柏拉图所言的意识形态的实践结构,这也是后经黑格尔完善的意识形态
的实践结构。在黑格尔那里,它清楚地通过“自在—自为”结构表达出来。自在,相
当于理念的、意识的部分,而自为则相当于人为的、实践的部分。这样,在黑格尔那里,
哲学成了某种必须通过实践实现出来的东西,一种用黑格尔、马克思的话说是“完成”
的东西,一种既是理论又是实践的东西,从而也是一种在实践形态上被消灭的东西。
在《德意志年鉴》中,卢格再一次提到了黑格尔哲学所言的实践结构:

其他的哲学只是思想,而且一直都是思想;而黑格尔哲学,虽然表现为思想,
但不会永远都是思想……而是必定要转化为实践。……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哲
学是革命的哲学,是所有哲学中最后的哲学。a

这个结构是十分明显的: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和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某种原则的
东西;另一方面,是这种原则必须在实践中并通过实践实现。对黑格尔来说,这也就意

a[德]于尔根·哈贝马斯: ,曹卫东译,译林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59 ~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
60 页。

·126 ·
意识形态的实践结构及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

味着,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是绝对理性,它是先在力量;另一方面,它在历史中不断
随着实践力量而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展开和实现。绝对理性的自我实现的历史,就是
所谓的“精神现象学”的诸过程。
绝对理性怎么去实现自己?
首先是要有“人”的生成,没有人,绝对理性的现象学便不会被“意识”
,绝对理
性正是通过人的自我意识使自己的存在被确证。人是唯一具有自我意识的自然物,人
的自我意识正是从人的个体意识产生和发展的诸阶段(精神哲学)
,窥见到了绝对理性
的诸阶段(精神现象学)
。就这个意义说,自我意识及其哲学等,虽然只是作为绝对理
性的有限性环节和阶段而存在,却具有与绝对理性同一的特征。从这个意义说,上帝、
神当然是人的自我意识、哲学等的产物,这个问题在黑格尔那里已经非常清楚。难怪马
克思他们后来会说对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的膜拜有一种滑稽之感。实际上,马
正是黑格尔而不是别人首先在“人的产生的活动、人的形成的历史”中“找
克思也承认,
到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a。马克思正是在这个方面,才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批判施蒂纳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抄袭、卖弄黑格尔的这一逻辑结构,因为:
“这
种关于人生阶段的全部虚构的原型,早就在黑格尔《哲学全书》第三部中出现过,而
它的‘各种转变’也在黑格尔著作的其他地方出现过。
”末了马克思还不忘揶揄施蒂
纳把黑格尔的四阶段改成了儿童、青年、成年三阶段,而“把倒霉的老人排出了‘人的
”b。
生活’
其次是要有自我实现的现实的、物质的实践手段。对于黑格尔而言,这种力量绝
对理性总会给自己找到的,当世界历史需要一个叫作拿破仑的人为自己开辟道路时,
这个人就出现了。所以,当黑格尔称拿破仑为“骑在马上的世界精神”时,不过是说,
拿破仑成了世界精神的理性狡猾的工具。
海德格尔在黑格尔基础上对此有更深入的阐述,他直言不讳地坦言,
“我们对行动
的本质还深思熟虑”得“远不够”:

人们只知道行动是一种作用在起作用。人们是按其功利去评价其现实性。但
行动的本质是完成。完成就是:把一种东西展开出它的本质的丰富内容来,把它
的本质的丰富内容带出来,producere(完成)
。因此真正说来只有已经在的东西
才可完成。然而首先“在”的东西就是在。思完成在对人的本质的关系。思并不
制造与影响此关系。思只是把此关系作为在交付给它自己的东西向在供奉出来。c

a《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201 页。


b《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60 年版,第 130 页。
c 王伟编: ,熊伟译,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00 页。
《熊译海德格尔》

·127 ·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7(1)

思把“在”对人的本质供奉出来时,行动和实践也就开始了:

思并不是由于有作用而是由它发生的或由于它被应用了才变成动作的。当思
思维着的时候,思就行动着。可以料想此一行动是最简单的行动,同时又是最高
的行动,因为此一行动关乎在对人的关系。a

思与行不分,思与行不可分,思与行没有主宾之分,思本身就内涵了行动,在此,
海德格尔与柏拉图也没有区分。行动和实践就是通过看家的人基于在而归于在者的使
在发乎其外的情况。思是在的任务,并且是通过在的,因此思本身就是要完成在的任
务和使命的,这与黑格尔绝对理性内涵自我实现环节十分相似。
思本来是在之思,是在之行动,思与在同一,思与在同时,人不过是通过思把在供
奉出来。但在西方形而上学中这一切却成了问题,思已经处于宾格的地位,处在为什
么服务的地位,而本来思就是在之思,就是在之行,就是在本身,现在思本身成了在的
宾词、宾语,思从此有了供奉之主,有了需要服务的对象。海德格尔在此对西方语言学
主宾词结构进行的批判一语中的,这种主宾词结构并不适合表达在与思这种同一性和
同时性,反之,由于西方形而上学主宾结构的文法和逻辑过早霸占、占用了这一语言和
话语的解释权,思与在,思与行的同一性、同时性的分裂已经不可避免。
操作、呈现就是技术,同样的,如海德格尔所言,这样一来,这就主要是关于某种
具体存在的东西而不是关于在本身,也主要关注于物质性、功能性、功利性的东西。这
种物质性、功能性、功利性也就自然将思降格为技术。
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人们要将“思”与“行”分开,这只有在具体操作中才既
有必要,也有可能。拿柏拉图的木匠的例子看,尽管木匠在打造一张桌子前,已经在头
脑中“完成了”——因此桌子的理念与桌子的实现和完成应该是同时的,但在具体操
作中,就其真正的实体的、实物的实现和完成而言,这终归是有时空上的先后排序的。
如此一来,任一思想、任一观念,都有被呈现之可能。
海德格尔甚至认为,将思作技术的解释这回事可以回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在他们那里,思本身就是一种技术,就是为做与作而服务而进行考虑的手续。但这考虑
在此已是从实践和创造的角度来看的。因此如果就思看思,思就不是“实践”的。把
思称为理论与把认识规定为“理论的”行为,都已经是在对思下了这种“技术的”定
义的范围以内发生的事情了 b。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中对“言语行
奥斯汀在其名作《如何以言行事》

a 王伟编: ,熊伟译,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00 页。


《熊译海德格尔》
b 王伟编: ,熊伟译,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01 页。
《熊译海德格尔》

·128 ·
意识形态的实践结构及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

(speech act theory)有进一步推动,他明确将两类言语行为区分开来。一种


为理论”
(the performative)
称之为“表述性言语行为” ,一种称之为“述行性言语行为”
(the
constative)
。表述性行为是指显见的事实:我在写一篇文章,您正在阅读我的文章,等
等。述行性行为则完全不同,诸如“许诺、威胁、祈祷、忏悔、祝福、诅咒、挑战、赌博、
宣战或示爱、伊斯兰教的宗教裁决(fatwa)或圣战(jihad)
、命名(为孩子洗礼的时候,
或船只起航的命名仪式)或建国行为(例如法理上及历史上令美国独立的《独立宣言》
)。
述行性言语行为不限于描述,它有改变的作用,至少它有改变的尝试”a。这些都表明,
仅仅语言本身,已经内涵了行为和行动的意蕴,特别是述行言语,直接就对应于一个行
动,且是一个改变性的行动。难怪海德格尔会在其哲学短训班中对马克思那句至今铭
刻在洪堡大学正墙上并作为其墓志铭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
在于改变世界”的名句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解释世界,难道不是就在改变世界?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践结构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也有这样一个实践结构。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第一次
明确提出了这一思想。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认为“哲学的实
践本身是理论”的,个别的现实存在不过是本质的理念的实践,即“我们把事情纯粹
客观地看成哲学的直接的实现”
。马克思认为这必然导致“两个极端对立的派别”
,一
个是强调哲学的理论方面,成为自由人、批判家(青年黑格尔)
,把现实世界看成是有
缺陷的,主张哲学的实现,主张哲学的世界化。另一派则反之,强调世界的合理性和合
法性,主张哲学是有缺陷的一方,并力求改变哲学(老年黑格尔派)
。马克思当时认为,
“只有自由派才能获得真实的进步”
,因为它“意识到了它的一般原则和目的”
。也即马
克思也认为,实践就是要把理念的东西实现出来。相反,马克思认为“在第二个派别
也可以说是真正的错乱”b。这个“颠倒”或“错乱”在马克思看来,
里却出现了颠倒,
正在于它不仅放弃了哲学改造、改变世界的实践使命,反而是去改造、改变思想和理论,
以其顺应、适应在当时已不尽合理的现实世界。
很少有人注意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讲成实践哲学(不管是实践本体论、还是实
践唯物主义或其他)与他们强调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之间有难以调和的内
在矛盾。这个矛盾在伯恩施坦那里第一次具有了极其尖锐的形式:坚持实践,就意味
着要完成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的东西,而坚持科学,则可能意味着要完全告别意识形态。
伯恩施坦认为在马克思《资本论》中已经内含了这种内在的二元论:

a[英]尼古拉斯·罗伊尔: ,严子杰译,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24 页。


《导读德里达》
b《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75 ~ 77 页。

·129 ·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7(1)

这种二元论是:这一著作希望成为科学的研究,同时却希望证明一个早在它
起草之前就已完成的论纲,这一著作的基础是一个公式,在这一公式中,发展应当
导致的结果从一开始就已经确定了。a

一直到 1843 年《德法年鉴》这个许多学者认为马克思已经实现共产主义和唯物


主义双重转变的时期,马克思实际上仍然走在这个路子上。要实现柏拉图所说的木匠
制作桌子的实践,木匠自己就可以完成——他既是桌子的理念的设计者,也是桌子的
完成的实践者。但要实现一个大工业时期的重大历史反转,这种个人实践力量几乎是
不用考虑的。所以,马克思根本没有在个人劳动的意义上去思考实践。
从 1843 年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两篇文章来看,其意识形态的实践结构
是十分清晰的。作为目的、原则、理念的是
“人的解放”
;在理论渊源上,
是黑格尔关于
“人
的生成”的“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
、布鲁诺·鲍威尔人道主义的人、费尔巴
哈的“类人”的人本主义(马克思为什么会对这种“类人”有特别的兴趣,我们下面
还会谈到)
。马克思认为,要在德国实现这一实践任务必须满足意识形态实现的双重要
求:
首先是“理论的解放”:

即使从历史的观点来看,理论的解放对德国也有特殊的实践意义。德国的革
命的过去就是理论性的,这就是宗教改革。正像当时的革命是从僧侣的头脑开始
一样,现在的革命则从哲学家的头脑开始。b

其次是实践的物质力量:

就是说,革命需要被动因素,需要物质基础。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
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
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c

对马克思来说,这种力量显然就是“群众”
,也只可能是“群众”
。群众为什么特
别符合意识形态的这个实践结构?因为: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
”而

a[德]伯恩施坦:
《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
,殷叙彝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店 1965 年版,第 254 页。
b《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2 页。
c《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2 ~ 13 页。

·130 ·
意识形态的实践结构及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

怎么才能把握群众,还是要回到“人”:

理论只要说服人[ad hominem]
,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
人[ad hominem]
。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a

这也就意味着,意识形态的实践结构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激起群众的热情和狂热:

在市民社会,任何一个阶级要能够扮演这个角色,就必须在自身和群众中激
起瞬间的狂热。在这瞬间,这个阶级与整个社会亲如兄弟,汇合起来,与整个社会
混为一体并且被看作和被认为是社会的总代表。b

在实践的被动的、物质的、群众的基础这个问题上,同黑格尔类似,马克思也对市
民阶级缺乏足够的信心,虽然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是激起群众热情和狂热的重要条件,
可惜条件过于苛刻,这种解放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有可能:

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即整个社会都处于这个阶级的地位,也就是说,例如既
有钱又有文化知识,或者可以随意获得它们,这个阶级才能解放整个社会。c

至少在德国,这几乎是“乌托邦式的梦想”
。令马克思失望的是,德国各阶级,没
有“那种坚毅、尖锐、胆识、无情”
,“缺乏鼓舞物质力量去实行政治暴力的天赋”
,“缺
乏革命的大无畏精神”
,“就连德国中等阶级道德上的自信也只以自己是其他一切阶级
的平庸习性的总代表这种意识为依据”d。
于是,马克思转向了无产阶级,这也是马克思第一次界定无产阶级:

它表明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回复才能回复自己本身。e

这个无产阶级并不是产业性质上的,而是宽泛得多:包括一切贫民甚至“基督教
日耳曼农奴”
。我们姑且不论马克思是否在此时期实现了双重转变,
但有一点十分明确,

a《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1 页。


b《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4 页。
c《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4 页。
d《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5 页。
e《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7 页。

·131 ·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7(1)

这就是马克思确定了终其一生的意识形态的实践结构,这就是: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
精神武器……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
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
就不可能消灭自身。a

请高度注意这个意识形态的实践结构,这一实践结构不仅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
中最革命的东西,而且终生没有放弃。只不过从《神圣家族》起,这一结构的内涵不
再适应,于是外壳保留了下来,内涵发生了改变,这一结构也就被转换成了“科学 + 无
产阶级实践”:

问题不在于某个无产者或者甚至整个无产阶级暂时提出什么样的目标,问题
在于无产阶级究竟是什么,无产阶级由于其身为无产阶级而不得不在历史上有什
么作为。它的目标和它的历史使命已经在它自己的生活状况和现代资产阶级社会
的整个组织中明显地、无可更改地预示出来了。b

抽象人道的自由主义被感性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所取代,哲学被科学所取代,
除此之外,一切都保留了下来。接下来我们将看到,不理解马克思的这个科学形态的
实践结构,将无从真正理解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

三、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最伟大的贡献

1880 年,应拉法格之请,恩格斯从《反杜林论》一书中抽出三章改写成了《社会
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马克思为此书的法文版写了序言。马克思在给拉法格的信
中谈到了译本的序言的内容与恩格斯商量过,拉法格可以“在词句上加以修饰,但是
不要修改内容”c。马克思这样谈到这部书稿:

他(恩格斯——引者注)为《前进报》撰写并讽刺地题为《欧根·杜林先生
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的最近一组论文,是对欧根·杜林先生关于一般科学,特

a《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7 ~ 18 页。


b《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103 页。
c《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1103 页。

·132 ·
意识形态的实践结构及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

别是关于社会主义的所谓新理论的回答。这些论文已经集印成书并且在德国社会
主义者中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这本小册子中我们摘录了这本书的理论部分中
最重要的部分;这一部分可以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a

在这个序言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是认可“科学社会主义”这个说法的,并承
认这个小册子“摘录”了《反杜林论》
“这本书的理论部分中最重要的部分”
,“并且在
德国社会主义者中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同时,马克思也承认,
“弗里德里希·恩格
,并肯定其在 1844 年的《德法年鉴》上发
斯是当代社会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已经表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某些一般原则”b。
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但无论如何,对马克思而言,科学社会主义的阐述和论证不是恩格斯和这本书能
完成的,这个工作是如此重大,以至于马克思认为,这个理论的“编纂出版”工作,
“除
我以外,任何人甚至连你(恩格斯)在内都不能”c。因此,恩格斯的这部小册子,只能
算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
。实际上主要是为了向工人“宣传”而用,
算不上是真正的、
严格的“学术”著作。不仅马克思这样看,恩格斯也这样认为,他坦承:
“这一著作原
来根本为了直接在群众中进行宣传而写的。
”为了“宣传”
,他不得不“在形式和内容上”

。d
对“这样一种首先是纯学术性的著作”进行了“修改”
比较马克思的序言和恩格斯后来的序言,不难发现,马克思意在强调恩格斯在科
学社会主义运动方面做了大量的宣传和实践活动,除开两人学术差异外,这和马克思
与恩格斯的工作分工有关,1865 年 7 月 31 日,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曾这样谈到
他们的工作分工:

半辈子依靠别人,一想起这一点,简直使人感到绝望。这时唯一能使我挺起
身来的,就是我意识到我们两人从事着一个合伙的事业,而我则把自己的时间用
于这个事业的理论方面和党的方面。e

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微词的几乎没有,甚至
连罗莎·卢森堡都指责马克思有空想的成分。但是,就目前的资料来看,尚未发现列
宁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任何微词,相反,列宁不仅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竭力为其辩护,

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743 页。


b《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687 页。
c《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一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181 页。
d《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690 页。
e《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一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135 页。

·133 ·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7(1)

而且一直尝试一个更为勇敢和大胆的实践——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意识形
态呈现并实现出来。如果说恩格斯对这种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和实践的话,
列宁则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真正在现实中呈现出来、实现出来,使马克思主义真正
得以“完成”
。也就是说,正是列宁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一块“整钢”的。
对列宁而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尽管具有“科学”的形式,但其是无产
阶级的意识形态这一点毋庸置疑,所以,列宁把一些知识分子对所谓公正、客观、科学
的追求视为偏执,视为天真和幼稚:

因为建筑在阶级斗争上的社会是不可能有“公正的”社会科学的。a

所以:

无党性的写作者滚开!超人的写作者滚开!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整个无产阶级
事业的一部分,成为由整个工人阶级的整个觉悟的先锋队所开动的一部巨大的社
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
。写作事业应当成为社会民主党有组织的、有
(粗体为列宁自己所标注)b
计划的、统一的党的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此,列宁的主要工作并不在于像第二国际的一些马克思主义者那样,对马克思
“创新”
,因为这样一来,批评马克思就是必然的,甚至修正马克思也就是必然的。列宁
的主要工作,正在于把马克思首创的“科学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现实
中呈现、实现出来,使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真正得以完成,使之成为一个集理论与实
践于一身的整体,使之成为一块真正的“整钢”

把一个虽然是“科学的”但却是理论的、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变成一个不再是仅
仅是理论的、意识形态的,而是真正现实的、实体的存在,这才是列宁真正的、最大的、
其他人无可比拟的对马克思主义的独特贡献。列宁做到了这一点。因此,列宁且只有
列宁才真正“完成”了马克思主义。
一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完成”这个词很不理解,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开放
体系吗?那么,哪里会有什么“完成”呢?甚至有一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者想当然地
认为,马克思根本不会用“完成”这个词。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马克思认为黑格尔一
个重大的贡献就是黑格尔完成了哲学。黑格尔对哲学的完成可以在多个角度去理解,
我们则从一个新的然而却是更准确的视角来谈论这个问题,阅读过黑格尔的《精神现

a《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09 页。


b《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663 页。

·134 ·
意识形态的实践结构及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

象学》和马克思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及《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的人可


能马上就能明白这一点,对黑格尔来说,随着启蒙主义的胜利,世界的精神化(从具体
到抽象)已经完成,但是,这种精神只是抽象的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一般性的、没有
血肉、没有生命的原则(概括或提升意识形态的过程)
,为此,还必须要有一个精神的
世界化(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这是一个从意识形态到实践的实现过程。马克思继
承了黑格尔这一方法,明确把从抽象到具体即从意识形态到实践的道路称为“科学的
道路”
。这种“完成”结束了一切吗?当然没有。意识形态在实践中的实现意味着这
一整体性和总体性的完成,是就一种理论形态转换为实体、物质而言的,但这一过程并
未结束,不仅如此,随着各个不同的具体条件会呈现完全不同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新
异形态。
关于这点,马克思有非常明确的说明,譬如谈到生产时,马克思总是要谈到“产品
,所谓产品的完成,就是一个产品的观念的实现,诸如柏拉图的已经存在的桌
的完成”
子(观念上的)被现实地呈现,或者在大工业中,工业设计产品的大规模地实现。第一
步,无疑是产品的观念存在,也就是在观念上的实现和“完成”
,马克思在《资本论》
中就明确谈到,蜜蜂可以说是大自然的优秀的建筑师,但是再优秀的蜜蜂也比不上最
蹩脚的人类工程师,因为人类工程师在建造建筑物前,已经在大脑中把它“完成”了。
这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个普遍性的、一般性的观念,这
是一个“单数”
。第二步,则是把这个普遍的、一般的观念呈现并“完成”出来。这是
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由于实现条件的差异,完全会形成独一无二的、千姿百态的
多样性的图景。这是一个“复数”
。注意此点,十分重要,我们后面还将谈到。这个过
程“完成”后,一切并未结束,而是开始了新环节:

在社会中,产品一经完成,生产者对产品的关系就是一种外在的关系,产品回
到主体,取决于主体对其他个人的关系。他不是直接获得产品。a

也就是说,
劳动者在“完成了”产品后,
他与产品的关系并未结束,
其只是“完成了”
对产品的“生产”关系,
还有诸如“分配”
“消费”等“并未完成”且有待完成。为此,
马克思甚至举了另一个例子:

一条铁路,如果没有通车、不被磨损、不被消费,它只是可能性的铁路,不是
现实的铁路。b

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694 页。


b《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691 页。

·135 ·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7(1)

这里的铁路已经不是观念上“存在”的铁路,它已经被呈现并“完成”出来,就
铁路的“生产”而言,
正如柏拉图的“桌子”的完成一样,
它现实地完成了。但这种“完
成”并没有结束一切,反而是开始了一切,开始了有关铁路、围绕铁路的一切。
所以,当我们说列宁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完成了科学社会主义时,也是在“生产”
这个意义上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列宁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实体化、物质化了,把它
在物质形态、实体形态上生产了出来。这和结束甚至终结马克思主义完全没有任何共
通性。反之,这不过是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开始了而已。如果马克思主义永远只是理论
形态的、意识形态的,那么马克思主义就永远不能说真正的开始。虽然意识形态有改
变世界的力量,但对马克思来说,只有意识形态具有了现实的、物质的力量,才有可能
真正改变世界,
即这一力量不仅要成为“批判的武器”
(理论)
,更要成为“武器的批判”
(物质实体)

最近有不少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路径产生了质疑,认为马克思主义
应从德国、英国或日本传入中国。所有这些质疑都看似有理,但都几乎完全没有注意
到,如果单就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而言,西方传教士很早就将它传入中国了。但
是,一种思想,只要它仅仅是思想,或仅仅是一种理论形态,对于实践来说,它永远只
是停留在试验阶段,而试验的投入、成本、风险无疑是很大的,因为没人知道它是否真
的能够实现、真的能够完成,
特别是对中国这样的传统的强调“经世致用”的民族来说。
原子弹如果仅仅是一种理论可能,一般国家很难去实践,但美国炸了原子弹,使这种理
论得以实现和“完成”
,情况一下就改变了。马克思主义也是如此,如果不是列宁,马
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无论如何冠以科学的名目,进行这种社会实验的成本和风险之
大自然不言而喻。由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完成,也就为中国和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
的社会主义提供了范例。
从蔡和森与毛泽东的通信中,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他们的通信涉及了所有可能
救中国的意识形态和诸理论、诸学说,最后才落脚在列宁的社会主义上。1920 年 8 月
13 日,蔡和森明确提出,应该学习列宁社会主义,并在此基础提出了一个后来决定了中国
现代重大历史格局的决定——成立共产党,因为这是列宁成功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他是革命运动的改动者、宣传者、先锋
队、作战部,以中国现在的情形看,须先组织他,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
力的组织。……这种方法,
我得之于布尔塞维克。二月革命后,
布党遍布全国机关,
列宁亦入了克伦斯基政府,所以十月革命一举成功。a

a《蔡和森文集》上卷,湖南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24 页。

·136 ·
意识形态的实践结构及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

对蔡和森特别有吸引力的地方正在于,只有列宁的在俄罗斯的“无产阶级革命”
才获得了“成功”a。毛泽东对此评价:

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
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b

当然,说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贡献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实现和
完成,并不是说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没有理论上的“首创”性。不是的,列宁对马克思
主义有理论上的首创性,而且不仅是一般的首创性,甚至有特别重要的首创性。在马
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中添加或增补入“帝国主义”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最近 15 ~ 20 年中,
特别是在美西战争(1898 年)和英布战争(1899—1902
年)之后,新旧两大陆出版的经济学著作以及政治学著作,愈来愈多地用“帝国
主义”这个概念来说明我们所处的时代特征了。……下面,我们准备对帝国主义
的基本经济特点的联系和相互关系,作一个简要的、尽量通俗的阐述。至于非经
(粗体为列宁自己所加)c
济方面的问题,我们就不谈了,尽管这还是值得一谈的。

列宁认为,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
,“就其经济实质来说,是垄断
,d 特别是:
资本主义”

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
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e

这不但是列宁的首创,而且首创得是这样尖锐:它甚至直接“颠覆”了马克思和
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首先只能在经济发达国家(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建成,并
且只能多国同时建成的原创性思想。正是在这点上,列宁同包括罗莎·卢森堡、梅林、
蔡特金在内的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存在根本冲突,列宁认为,这些马克思主义
者们过于夸大了帝国主义之间联盟的力量,甚至得出了在这种强大的联盟力量下,
“在

a《蔡和森文集》上卷,湖南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22 页。


,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5 ~ 6 页。
b《毛泽东书信集》
c《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583 页。
d《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683 页。
e《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554 页。

·137 ·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7(1)

这猖狂的帝国主义的时代纪元,不可能再有任何民族战争”的绝对结论。相反,列宁
则断定:

如果各“大”国在这场战争中都弄得精疲力竭,
或者如果革命在俄国取得胜利,
则完全可能发生民族战争,甚至胜利的民族战争。帝国主义大国的干涉实际上并
不是一切条件下都能实现的。a

事实证明,列宁是对的,同时也表明,这确实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首创。类似的例子
有很多,诸如关于无产阶级专政时代(这确实是马克思没有经历,而恰恰是列宁开辟
的一个时代)的经济和政治的思想 b,有关新经济政策 c 的思想,等等,不一而足。
这也充分表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完成,从两方面看并没有终结马克思主义:一
方面,列宁只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在实践中呈现出来,我们前面已经论述过,这
种呈现因具体情况不同而根本不同,是谓复数,是谓多样性;另一方面,列宁与其他马
克思主义的后继者在这一实践的完成过程中,也会在观念意识形态上有所添加、增补、
“列宁主义”这个词,除了标明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的东
改动。这一点毋庸置疑,
西外,也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的特殊的、特指的东西。同样的,
“毛泽东思想”也是这
样,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它的特殊性也是十分清晰的,长期以来一直有一种误解,
认为“毛泽东思想”是囿于“列宁主义”之中的,实际上如齐泽克等学者已经意识到,
相对于“列宁主义”摒农民于无产阶级之外,
“毛泽东思想”则把农民视为无产阶级的
中坚力量。至于“邓小平理论”
,它不仅与经典马克思主义隔了更远的时空和心理距离,
且与“毛泽东思想”也有很大的不同和特殊性,等等,不一而足。
这也很好理解,为什么对列宁十月革命以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实现和完成,
在马克思主义阵营内部一直争议不断。罗莎·卢森堡对列宁的实践及十月革命给予了
很高的赞誉,又予以了极其严厉的批评——列宁违背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不能在一
国单独建成的思想,因此列宁不仅不能建立一个马克思所言的社会主义,而且这种社
会主义革命由于违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也必然面临失败:

布尔什维克目前的险恶处境连同他们的大多数错误本身就是国际无产阶级、
首先是德国无产阶级使他们面临的那个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的后果。在单独一个
受到顽固的帝国主义包围的、受到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世界大战包围的国家建立

a《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695 页。


b《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59 ~ 69 页。
c《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593 ~ 609 页。

·138 ·
意识形态的实践结构及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

无产阶级专政和实行社会主义变革,这是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任何一个社会主
义政党都必然要在这项任务上失败和垮台,不论它是以胜利的意志和对国际社会
主义的信念还是以自动弃权的态度来指导它的政策。a

除此之外就是对列宁应急政策和措施的激烈批评:

他(列宁)采取的手段完全错了。命令,工厂监工的独裁暴力,严酷的处罚,
恐怖统治,这一切都是治标的办法。……恐怖统治恰恰是败坏道德的。b

葛兰西对列宁的看法则完全不同,因为他正是从意识形态的实践结构的角度去看
待这一问题的。他是第一个认识到列宁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实现和完成的哲学家,
他从另一个侧面谈到了意识形态的实践结构。首先:

“Intellectus speculativus extensione


阿奎那·托马斯和一些经院哲学家的论断:
fit practicus”说明理论由于它的简单的传布而成为实践,也就是肯定思想体系与行
动之间的必然的联系。c

其次:

“Quo
莱布尼茨关于科学所讲的而为意大利唯心主义者所重复好多遍的名言:
magis speculativa,magis practica”
。d

然后:

“Verum ipsum factum”曾被讨论过多次而


乔巴蒂斯特·维科所讲的一句话:
且解释各有不同
(参阅柯罗齐·论维科》
一书和同一作者其他一些论战文章)
。……
根据这种意义认识是行动,
并且所认识的就是所做的,
这里“做”具有其特殊意义,
特殊到根本不意味着任何其他的东西,而只是“认识”……(虽然如此,应该把

a《卢森堡文选》下卷,李宗禹译,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514 页。


b《卢森堡文选》下卷,李宗禹译,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503 页。
c[意]葛兰西: ,葆煦译,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49 页。
《狱中札记》
d[意]葛兰西: ,葆煦译,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49 页。
《狱中札记》

·139 ·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7(1)

。a
这一论点同实践哲学的论点联系起来)

葛兰西认为,这正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最伟大的”贡献:一方面,它
把无产阶级的领导权理论实现和完成了;另一方面,这一实现和完成本身也具有马克
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意义。
由此可知,
“领导权的理论—实践原则”也具有认识论的意义,因此正应该在这方
面来寻求伊里奇(列宁)对实践哲学(马克思主义)所做出的最伟大的理论贡献。由
他也就在事实上向前推进了哲学本身。b
于伊里奇(列宁)向前推进了政治理论与实践,
葛兰西强调的列宁关于政党及领导机构的理论,不仅构成了新的思想体系,而且
这种新思想体系就是实践和现实本身,也是认识本身,新哲学本身,其必然导致整个哲
学世界观的变革。
如此,那种把列宁放在从属地位,把列宁主义只是看成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补充
的观点必须加以纠正,
“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一个整体的提法比“马克思主义”这个
提法显然更加科学和合理。 ,马克思提供了
“马克思是一个历史时代的精神的创始人”
“造成一定历史时代即既有营养又富有成果的新的文化的 Weltanschauung(世界观)
”,
马克思是这种“Weltanschauung 的创造者”
,而列宁则从事的是“在哲学上被最初已经
存在的 Weltanschauung 所指导的创作”
。单就这点看,很容易将列宁理解为“纯粹依赖
和从属”
,但是只要注意“马克思主义本身—科学与运动”这一意识形态的实践结构,
一切就会了然于胸:

把马克思同伊里奇(列宁)加以对比,以便把他们安放在某一种等级的梯子
上面的不同阶梯上——这是胡闹,白白浪费时间——他们表现了两个阶段:科学
与行动,他们在同一个时间内既是同样的又是不同样的。c

因为正如葛兰西所言:
“从空想到科学和由科学到行动。建立领导阶级(也就是国
家)与创造 Weltanschauung(世界观)有同样价值。
”d

a[意]葛兰西: ,葆煦译,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49 ~ 50 页。


《狱中札记》
b[意]葛兰西: ,葆煦译,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51 页。
《狱中札记》
c[意]葛兰西: ,葆煦译,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66 页。
《狱中札记》
d[意]葛兰西: ,葆煦译,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65 页。
《狱中札记》

·140 ·
意识形态的实践结构及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

具体而言,葛兰西认为,列宁当然实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但这种理论与
实践的统一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从机械到有机的过程。人们从被迫去实现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到自觉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有一个过程的。一个人可以自主根据自己
的世界观来实践,这只有在个人自主和独立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
只可能根据自己所依赖的社会集团的世界观来实践。这一世界观显然是一种理论化、
系统化的世界观,这种可能成为统一和完整的体系在“科学”和“庸俗的”民间思想
间有共同的基础,民间思想也认为类似于哲学等应该与常识不同,这一世界观要求尽
可能广泛的统一性。葛兰西认为,所有较大的世界观都有成功的经验,它们始终致力
于把全部群众统一起来并努力不使智力较高的阶层同低下的阶层脱离。这里涉及两种
哲学史和哲学运动,
一种是越来越狭隘的专门化;
一种是越来越与“普通人”保持联系,
努力消除个人性质的智力成分。马克思主义“不是为了限制科学活动和为了在群众的
低下水平上保持统一,而恰恰是为了建立一个智力—道德集团,这个集团要使所有群
众,而不仅限于狭隘的知识分子小集团,能够在政治上进步”a。这可以很好地解释,为
什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可以实现有机化。
葛兰西把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二分为机械的统一和有机的统一。机械的统一,就是
把理论只作为实践的附加物、补充和仆从,这类似于列宁批评卢森堡的“自发论”
(卢
森堡是否真有自发论思想这里姑且不论)
,主要具有工联主义的、经济的、被工党之类
领导而不是被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性质和特点。在这种情形中,决定论的、宿命论的、
机械论的成分会使得大量的从属者加入进来,在这一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接受的过程中,
群众的接受程度及“思想家和学者的威望”等都会发生重要作用。
在葛兰西看来,在机械的统一中,
“群众本身只能把哲学作为信仰来接受”
。理论
与实践的这种机械统一性是某种意识形态的宿命论,给该意识形态的实现与完成带来
了很大的好处。
“也正因为这一点,才有理由必须把它连同一切应得的荣誉一起埋葬
”b 新世界观尽管穿着“粗糙的、朴素的平民服装”
掉。 “
,为了新世界奠基而最初投下的
几块石头,尽管粗糙而没有磨光,却比垂死世界的残景和它的绝笔美丽得多”c。
葛兰西敏锐地发现,在这种机械的统一性中,
“新的信念在人民群众中具有极端的
不稳定性,特别是当这些新的信念同那些正统的(也是新的)信念相矛盾的时候,因
为正统信念的社会实质是同统治阶级的基本利益相符合的”
。葛兰西认为,就需要不断
地利用各种知识分子反复辩护。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有机性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开启,因
为越广泛地提升人民群众的智识水平,特别是不断“从自己的队伍中拔擢出一些职位

a[意]葛兰西: ,葆煦译,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15 页。


《狱中札记》
b[意]葛兰西: ,葆煦译,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25 页。
《狱中札记》
c[意]葛兰西: ,葆煦译,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26 页。
《狱中札记》

·141 ·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7(1)

高低不同的、有威望的、智力高超的、最胜任的代表”
,这一世界观就越具有普遍性思
想价值。a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就越可能实现有机化。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

a[意]葛兰西: ,葆煦译,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15 ~ 23 页。


《狱中札记》

·142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