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保羅的拯救觀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7

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 第一期

2001年12月 頁199-214

使徒保羅的拯救觀

The Soteriology of Paul the Apostle

董俊蘭

Tung Chun Lan

摘 要

使徒保羅相信拯救來自耶穌在十字架上所完成的拯救;但十字架不是一
個具有某種法力的法器,而是一個事件,一個完全「順服」上帝旨意的楷模,
要做為信徒的模範。

保羅在羅馬書五章19節說:「正如一個人違背命令,眾人成為罪人;同
樣,一個人順服,眾人成為義人。」他的意思是說:如果人像創世記二至三
章所記載的那樣,在領受上帝的恩典和拯救後,不肯順服上帝的誡命,那人
就會成為罪人而不能得救;相反地,人如果願意學習耶穌在十字架上所做的
模範,不管面對如何困難的誡命,仍然願意完全「順服」,那人就能再次得
到拯救。

關鍵詞:使徒保羅、十字架、拯救、順服、伊甸園

Abstract
The apostle Paul claims that salvation comes from what Jesus has done

199
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 第一期


through the cross. The cross, however, is not a form of magic, rather it is an event
through which Jesus shows us that obedience to God’s commandments is the way
for people to get salvation.

In Romans 5:19, Paul says: “For just as by the one man’s disobedience the
many were made sinners, so by the one man’s obedience the many will be made
righteous.” What Paul means is that (1) if a man disobeys God’s commandments,
as described in Genesis 2-3, he will lose salvation, even though he had received it
previously; (2) if a man follows what Jesus has done on the cross and obeys
God’s will completely, he will receive salvation again.

Key words:The apostle Paul, Cross, Salvation, Obedience, The Garden of


Eden

200
使徒保羅的拯救觀


使徒保羅的拯救觀

董俊蘭

前 言

基督教教義的中心是「十字架」,所以大部分禮拜堂的講壇都有十
字架的記號,很多基督徒也喜歡掛十字架的項鍊,十字架已儼然成為基
督教的識別記號。

基督教的拯救觀也強調,人藉著耶穌的「十字架」得救。但問題是
十字架「如何」使人得救?是耶穌在將近兩千年前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拯救就自動完成了嗎?如果是,為什麼今天我們還生活在充滿罪惡的世
代裡?是變魔術嗎?如果是,那為什麼十字架的記號到處都是,人民卻
仍生活在動盪不安當中?

其實,十字架不是法器,更不是魔術道具;十字架代表的是一個「事
件」,而這個事件的功能是作為一個楷模,讓人在日常生活中跟著耶穌
的模範做,就能得救。

使徒保羅在羅馬書五章19節說:「正如一個人違背命令,眾人成為
罪人;同樣,一個人順服,眾人成為義人。」1這句至理名言,可以用
來解釋十字架「如何」使人得救的關鍵。保羅的意思是說,十字架的事
件是一個「順服」的楷模,人們若「學習」耶穌在十字架事件中所示範

1
本文所引用的聖經經文,除了有特別註明的以外,都是使用《現代中文譯本》1995年
修訂版。

201
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 第一期


的順服,就能得救。

一、舊約聖經的觀點

使徒保羅強調學習耶穌順服的模範可以使人得救的觀點,是承接舊
約聖經的一貫主題來的。創世記二章7節說:「後來,主上帝用地上的
塵土造人,把生命的氣吹進他的鼻孔,他就成為有生命的人。」2 塵土
本來就是沒有價值的東西,偏偏巴勒斯坦是個乾燥的地方,只要有人或
動物走過,滿地的塵土就會飛揚起來,路人經常要在漫天灰塵中前進,
所以塵土是惹人嫌的東西。聖經說上帝用塵土造人,除了有古代近東的
神話背景外,3 也特別針對趾高氣昂的所羅門王和他的人民說的。因為

2
聖經所記載的是人對上帝啟示的探討,這些啟示通常藉著上帝在歷史中的作為來傳
達,所以要正確地詮釋經文的原意,就要研究經文形成的時空背景,否則就會產生誤解;
請參閱拙著《上帝的話永不改變》(台南:人光,1999再版),頁3-40。關於創世記二章4
節b~三章24節的時代背景和解釋,請參考:G. von Rad, Genesis, trans. J.H. Marks (London:
SCM, 1972), pp. 74-75; C. Westermann, Genesis 1-11, trans. J.J. Scullion (Minneapolis:
Augsburg, 1984), pp. 178-278; G.J. Wenham, Genesis 1-15 (Dallas: Word, 1987), pp. 53-54。
這段經文屬「耶和華典」(J典),成書於所羅門王的時代,約主前970~930年。所以整個
創世記二章4節b~三章24節可以用所羅門王的時代背景來詮釋。根據列王記上十章的記
載,所羅門王承接父親大衛王所打下的龐大帝國,因國境太平,適合國際貿易,因此積
聚了非常多的財富;富強康樂、國泰民安是當時社會的寫照。但是根據列王記上十一章,
到了所羅門王的晚年,晚節不保的他娶了一千個外國公主,她們把偶像崇拜帶進以色
列,於是「在他年老的時候,她們引誘他去拜外國的神明……他得罪了上主,沒有像他
父親大衛那樣忠於上主……雖然上主──以色列的上帝曾經兩次向所羅門顯現,命令他
不可拜外國的神明,但所羅門沒有聽從上主,反而離棄了他。於是上主向所羅門發
怒……」(十一章1~13節) 可見,所羅門王的時代,是一個在蒙受上帝恩典後,沒有好好
地遵守祂的誡命,以致於背棄了祂,也因此被祂懲罰的典型例子。
3
埃及神話曾記載說,神明Khnum在陶匠的轉輪上塑造了人。R. Davidson, Genesis 1-11

202
使徒保羅的拯救觀


當時正處以色列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國家的強盛和社會的繁榮使人驕
傲起來,以為這都是人努力的結果,而忘記這些其實都是上帝所賞賜的
恩典,也因此得意忘形,不再謙卑地順服上帝的誡命。所以,聖經說人
是上帝用塵土創造的,目的在強調:人本來就像滿地塵土一樣的卑微,
後來因為上帝的恩典,賜給人生命的氣息,才使人成為懂得敬拜上帝、
遵行祂誡命的活人;因此,離開了上帝和祂的誡命,人只不過是一堆塵
土,人所過的,只是行屍走肉般的生活而已。聖經最後的宗旨,當然是
勸勉人們回到上帝面前,認真又謙虛地順服祂的命令,以保有上帝所賜
的生命和尊嚴。

接著,創世記二章8節說:「主上帝在東方開闢伊甸園,把他造的
人安置在裡面。」根據二章9~14節的描述,伊甸園是一個擁有四條河的
園子。以色列人所居住的巴勒斯坦號稱「流奶與蜜之地」,但那是與四
周圍的沙漠比較時說的。實際上,這塊地在沙漠邊緣,雨水不多,地又
貧瘠,這對游牧生活來說已經很困難,若要農耕,缺水是一個很難解決
的致命傷。在這種情況之下,擁有四條河,能使「土地生長各種美麗的
樹木,出產好吃的果子。」(二章9節) 這麼好的地方,當然是天堂樂園
了。4 可見,舊約聖經認為上帝創造樂園時,就已經把人安置在裡面;

(Cambridge: the University Press, 1973), p. 30。不過創世記二章7節記載上帝用塵土造人,


一方面是因為在希伯來文的拼法裡,「人」(adam) 和「塵土」(adamah) 很相近,古代
近東的作者很喜歡用這種類似的字做文章。而在另一方面,這裡的「塵土」強調人的卑
微,因為所羅門王晚年時,和他的人民誤以為當時國家和社會的繁榮出於他們的努力,
因此驕傲而離棄上帝,不再聽從祂的誡命;創世記二章7節的目的在於指出他們的錯誤,
並告訴他們,若不是上帝的賞賜,他們只是卑微得像滿地的塵土一樣的人而已,所以要
謙卑地順服上帝的旨意,才能保住上帝所給予的生命。
4
舊約聖經還沒有新約聖經的「終末」(或稱為「末世」) 的思想,那時候的宗教人士都
以現世中最美好的事物,來描寫人得到上帝拯救後所能達到最美妙的境界。例如被刻在
聯合國、出自舊約聖經以賽亞書二章4節的那段至理名言:「上主要解決國際間的糾紛,
排解民族間的爭端。他們要把刀劍鑄成犁頭,把鎗矛打成鐮刀。國際間不再有戰爭,也

203
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 第一期


因此人能夠進入樂園,完全出於上帝主動的愛,而不是人能以任何努力
和德行換取的。

然而,樂園不是給人整天遊手好閒、沒事找天使哈拉的地方;因為
樂園裡有上帝的誡命:「主上帝把那人安置在伊甸園,叫他耕種,看守
園子。他命令那人:『園子裡任何果樹的果子你都可以吃,只有那棵能
使人辨別善惡的樹所結的果子你絕對不可吃;你吃了,當天一定死亡。」
(二章15~17節)「耕種」的目的是要生產食物,讓大家和自己擺脫飢餓和
死亡的危險,並進而得到可以延續的生命。所以工作不但不是無意義的
勞碌,反而是快樂、有價值、又利己利人的。而且,只要人肯聽從上帝
的命令,認真耕種,祂就會給人伊甸園──那個擁有四條河的園子。這
也就是說,上帝喜歡天助自助,人只要肯聽從祂的誡命,努力去工作,
祂就會提供無限的資源,讓順服的人可以事半功倍。

「看守園子」的意思是要儆醒看守,不要讓任何邪惡的力量進入園
子,免得把人從上帝面前帶走。在創世記三章所出現的「蛇」,這種在
古代近東文化裡代表「邪惡者」的動物,以漸進的方式引誘人不順服上
帝的誡命,就是人應該注意看守的。因此,上帝創造人,把人安置在樂
園裡,要人順服祂的命令;而蛇卻引誘人做相反的事,就是不順服上帝
的誡命,但不聽從上帝的後果是要被逐出樂園;因此聖經教導人們說:
順服上帝是人應該努力去做的,而被邪惡者引誘去違背上帝的旨意,則
是人應該極力避免的。上帝要人「看守園子」,就是要人拒絕邪惡者進
入樂園來誘惑人遠離上帝,以免因而失去原已到手的樂園。

上帝命令人不可吃善惡樹的果子,這是個簡單的誡命;因為上帝並

不再整軍備戰。」這就是當時的先知以賽亞在戰亂中傳達上帝拯救信息的話,國與國之
間能夠和平相處,這是動亂的世界中最美好的境界。O. Kaiser, Isaiah 1-12, trans. J.
Bowden (London: SCM, 1983), pp. 49-56。

204
使徒保羅的拯救觀


不是命令人什麼都不可吃,而是在供應充足的食物後,才加上一個簡單
的限制。為什麼上帝不讓人吃善惡樹的果子?除了這是一條「誡命」外,
還因為吃了這果子的人,「會像上帝一樣能夠辨別善惡。」(三章5節) 上
帝不願意人像祂一樣「辨別善惡」的意思,不是祂採取愚民政策,所以
不希望人善惡分明。「辨別善惡」指的是分辨別人誰是善的,誰是惡的?
這在以色列人的傳統裡,是當審判者的意思。而以色列人相信只有上帝
才是審判者,人類社會的審判官只是上帝的代理人而已,所以他們的判
斷不能違背上帝的旨意;換句話說,人類的法官只能照著真理來判斷是
非,不能自作聰明,自以為是上帝而做出違背真理的判決。創世記二章
17節和三章5節所禁止的,就是人不可搶奪上帝作為審判者的地位,所
以人們必須遵守上帝的誡命,根據祂所啟示的真理來判斷是非。

最後,人經不起邪惡者的誘惑,違背了上帝的誡命,就把果子吃了,
原因是「看見那棵樹的果子好看、好吃,又能得智慧。」(三章6節) 這
裡的「智慧」當然是指「聰明」而言,不過不是好的聰明,而是「小聰
明」,也就是人自以為是,以為人定勝天,可以以其聰明才智取代上帝
的智慧的錯誤行徑。這個小聰明,所影射的是所羅門王年老時所做的
事。根據列王記上十至十一章的記載,因為戰事已過,所羅門王不用再
打仗,但要安撫他父親大衛王所併吞的諸小國。所羅門王所使用的方
法,除了傳統的武力嚇阻外,也提倡國際貿易 (列王記上十章),讓大家
忙著賺錢而忘了民族主義;但國際貿易增加了以色列人和外國人接觸的
機會,也增加了宗教混亂的風險。而所羅門最不該的地方,是他為了政
治聯婚而娶了一千個外國公主,她們把外國神明帶進以色列 (列王記上
十一章1~13節)。所羅門王的這些作為,都嚴重地違反了申命記七章1~6
節的禁令:以色列人不可以和外國人締結條約,也不可和他們通婚,「因
為他們要誘惑你們離棄上主,去拜別的神明。如果你們離棄上主,他會
向你們發怒,立刻消滅你們。」所羅門王以為國際聯婚可以解決民族主

205
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 第一期


義的困擾,看來好像很聰明、很有智慧,但這個措施卻引來偶像崇拜,
違背上帝要他們不可拜偶像的命令 (出埃及記二十章3節),因此被上帝
懲罰,最後龐大的帝國就一分為二,沒多久也相繼衰亡。這就是創世紀
三章6節的主題,沒有順服上帝的誡命,自作聰明的人,最後要被趕出
伊甸園,失去原已到手的拯救。

因此,整個伊甸園的故事所表達的神學意義是:人要進入伊甸樂
園,靠的是上帝主動的恩典,而不是人做了什麼功德;但樂園裡有誡命,
人若遵守誡命,就能繼續住在樂園裡,反之就會被逐出樂園。這也就是
說,人得到拯救是出於上帝的主動,但人能否繼續得救的狀態,就要看
人是否以「順服」上帝的誡命作為「回應」。

使徒保羅在羅馬書五章19節的上半節說:「正如一個人違背命令,
眾人成為罪人。」指的就是像創世記二章4節b~三章24節所記載的;保
羅的意思是說:如果大家都像那段經文所記載的那個人那樣,在得到上
帝主動的拯救後,違背上帝的命令的話,那麼都會因此而成為罪人,失
去原已到手的拯救。5

記載人的失敗不是聖經最後的目的,聖經提到人的失敗只是要作為
一個前提,用來說明人的窘況,並促使人興起追求再次得救的意願。因
此,在記載人因違背上帝的命令而被逐出伊甸園後,創世記接著就要介
紹得到再次拯救的方法,而亞伯拉罕的故事 (創世記十二至廿五章),就
是用來說明人在失去拯救後,如何再次得到拯救的方法。

在亞伯拉罕的故事裡,「順服」上帝的旨意是一個很重要的主題。

5
J.D.G. Dunn, Romans 1-8 (Dallas: Word, 1988), pp. 283-285; J. Ziesler, Paul’s Letter to the
Romans (London: SCM; Philadelphia: Trinity Press International, 1989), pp. 151-152; J.A.
Fitzmyer, Romans (New York: Doubleday, 1993), pp. 421-422; B. Byrne, Romans (Collegeville,
Minnesota: Leturgical, 1996), p. 185.

206
使徒保羅的拯救觀


創世記十二章1節記載,上帝對亞伯拉罕說:「你要離開你的故鄉、親
族、和你的父親的家,到我所要指示你的地方去。」這個命令看來簡單,
其實不然。因為當時亞伯拉罕居住在哈蘭已經有一段時間,他在當地的
地位已經相當於一個小王子,這時上帝要他放棄已經擁有的一切,進入
一個陌生的異鄉,這和創世記二章16~17節那個什麼都可吃,只要那棵
善惡樹的果子不要吃就可以的誡命比較起來,顯然困難許多。然而,亞
伯拉罕二話不說,馬上束裝上路,因為在他的心裡,只有上帝的誡命,
沒有猶豫和不願。而這種順服上帝命令的精神,就是人要重新得救的關
鍵所在。

而亞伯拉罕順服上帝的最高峰,在於獻他的獨生子以撒的事件。亞
伯拉罕一直沒有兒子,這在當時是一個很大的災禍,因為沒有兒子就無
法繼承生命和財產。終於,在亞伯拉罕一百歲時,上帝賜給他以撒 (創
世記廿一章5節)。亞伯拉罕非常疼愛這個得來不易的兒子,但上帝卻要
求他把以撒殺了,以作為獻祭用的祭品 (創世記廿二章)。這對亞伯拉罕
來說,的確是個超級困難的誡命,但他仍然順服,親自帶著以撒和獻祭
用的柴火上山。還好上帝只是要試探他一下而已,所以早就準備好一隻
羊來代替亞撒做為祭品。

而這就是創世記的主題:人因上帝主動的恩典得以毫無條件地得到
拯救,卻因不順服上帝的誡命而失去拯救,但是,如果人願意痛改前非,
回頭立志順服上帝的旨意,不管多麼困難的誡命都願意順從,像亞伯拉
罕所做的模範那樣,那他就可以再次得到拯救。

而這也就是使徒保羅的拯救觀,也是他寫羅馬書五章19節的精義所
在。所不同的,保羅心目中那個順服上帝誡命的楷模,除了亞伯拉罕外,
還有一個更完美的,就是耶穌基督。

二、耶穌的模範

207
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 第一期


腓立比書二章5~11節是研究耶穌「道成肉身」6 的教義最重要的經
文之一。腓立比書是保羅寫給腓立比教會信徒的一封書信。根據保羅在
腓立比書二章2~4節所反應的,當時教會的信徒缺乏共同的目標,彼此
之間沒有愛心,而且大家自私自利,貪圖虛名,彼此互不相讓,看自己
比別人高明,只顧自己,完全不關心別人的利益。因此,保羅在二章5~11
節勸勉信徒說:「你們要以基督耶穌作為榜樣:他原有上帝的本質,卻
沒有濫用跟上帝同等的特權。相反地,他自願放棄一切,取了奴僕的本
質。他成為人,以人的形體出現。他自甘卑微,順服至死,且死在十字
架上。因此,上帝高舉他,達於至高,賜給他那超越萬名的名號。為要
尊崇耶穌的名,天上、人間,和地底下的眾生都得向他下拜,眾口要宣
認:耶穌基督是主,同頌父上帝的榮耀!」7

對保羅來說,耶穌為人類所示範的榜樣就是祂的道成肉身。道成肉
身不是一件輕鬆的使命,因為耶穌要放棄身為上帝本身的高貴身分和地
位,也要限制自己不運用作為上帝的一切權能,赤裸裸地來到這個充滿
邪惡和苦難的世界,受盡一切風霜之苦,還要忍受被祂所愛的人唾棄,
被祂悉心教導的門徒出賣,以及最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諸多痛苦。而

6
耶穌和上帝的關係是基督教教義的主題之一,也是難度最高的一個議題,因此不在本
文的探討範圍之內。基本上,基督徒相信耶穌就是上帝本身,但當祂道成肉身來到世上
的這段期間,祂一方面保持原有的能力,所以祂能行神蹟,但另一方面祂又限制自己的
能力,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因此會受苦,包括在十字架上所忍受的錐心之痛;也因為這
個原因,道成肉身的耶穌也時常向上帝禱告,意思是求上帝賜給祂力量。在新約聖經形
成的時代,有一種異端稱為「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宣稱耶穌並沒有真正被釘死在
十字架上,那被掛在十字架上的,只是耶穌的幻影而已。但基督教反對這種說法。關於
耶穌和上帝的關係,可以參考:林鴻信,《小教理》(台北:禮記,1996),頁171-197;
D.L. Migliore, Faith Seeking Understanding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1), pp. 56-79。關
於「諾斯底主義」可以參考:E. Lohse, The New Testament Enviorment, trans. J.E. Steely
(London: SCM, 1976), pp. 253-277。
7
P.T. O’Brien, Commentary on Philippians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1), pp. 186-253;
G.D. Fee, Paul’s Letter to the Philippians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5), pp.191-229; R.P.
Martin and B.J. Dodd eds., Where Christology Began (Louisville: Westminster John Knox,
1998)。

208
使徒保羅的拯救觀


保羅教導信徒,若要得救,就要「以基督耶穌作為榜樣」,學習「他自
甘卑微,順服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的模範,在教會裡「要有共同的
目標,同樣的愛心……不要自私自利,不要貪圖虛名,要彼此謙讓,看
別人比自己高明,不要只顧自己,也要關心別人的利益。」(腓立比書
二章2~4節)

不過,保羅在強調耶穌的自甘卑微,以做為信徒的模範時,還特別
強調耶穌的「順服至死」。那麼,耶穌的死和「順服」有什麼關係呢?

馬可福音十四章32~42節 (還有馬太福音廿六章36~46節,路加福音
廿二章39~46節) 記載了耶穌在設立聖餐後,被捕之前,在客西馬尼園
的禱告。8 其中最重要的禱告詞是十四章36節的「阿爸,我的父親哪,
你凡是都能。求你把這苦杯移去;可是,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
旨意。」耶穌求上帝「把這苦杯移去」,表示這時的祂「原有上帝的本
質,卻沒有濫用跟上帝同等的特權。」(腓立比書二章6節) 這也就是說,
這時的耶穌是以完完全全的人性來面對十字架的酷刑。如果耶穌運用祂
的神性,那世上任何酷刑都傷害不了祂,十字架就沒什麼了不起了。

釘十字架是羅馬帝國所施行最殘酷的刑罰,因為太殘忍了,所以只
用來處罰當時最凶惡的罪犯,也就是叛亂犯和逃走的奴隸。釘十字架是
用鐵釘把犯人的手掌釘在十字架上,因為手掌並非要害,被釘後不會馬
上死亡;又因為手掌是一個很脆弱的部位,支撐不了全身的重量,所以
被釘後手掌會慢慢裂開。被釘十字架最痛苦的地方,就是不會馬上死
亡,而要長時間忍受肉體被撕裂的劇痛。

十字架只用來處死叛亂犯和逃走的奴隸。耶穌不是奴隸,祂是被人

8
關於這段經文的解釋,請參考拙著《馬可福音的見證:被誤解的彌賽亞》(台南:教會
公報,下冊2000),頁999~1019;M.D. Hooker,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aint Mark (London:
A & C Black, 1991), pp. 345-350; C.S. Mann, Mark (New York: Doubleday, 1986), 587-594。

209
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 第一期


以「叛亂罪」釘死在十字架上。當耶穌被捕時,奉命前往執行任務的,
除了聖殿警衛隊外,還有羅馬兵 (約翰福音十八章3節);在那時候,只
有抓叛亂犯才請得動羅馬兵,可見那時候的猶太人是在羅馬巡撫彼拉多
面前誣告耶穌是叛亂犯,才會被抓去釘在十字架上。另一個證據是當耶
穌被捕時,祂曾對著前來抓祂的人說:「你們帶著刀棒出來抓我,把我
當強盜嗎?」(馬可福音十四章48節) 其中「強盜」的原文是「叛亂犯」。
但耶穌不是叛亂犯,其實,那個被彼拉多釋放的巴拉巴才是;因為在提
到巴拉巴時,馬可曾說他是一個「叛徒」(馬可福音十五章27節),這個
「叛徒」的原文,和十四章48節的「強盜」是同一個字。這也就是說,
彼拉多才是真正的叛亂犯,耶穌是被陷害的。9

犯罪被罰雖然痛苦,起碼比較甘心。但耶穌又不是叛亂犯,硬是被
誣賴成重犯推上最殘忍的十字架,以人的眼光來說,一定心有不甘。而
這就是道成肉身的耶穌所要面對的痛苦:祂不應該被釘十字架,卻要以
人的軟弱來面對。如果換成一個普通的人,必然向上帝說「不」,拒絕
上十字架。但就在應該說「不」時,耶穌卻順服地說「是」:「可是,
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旨意。」祂不顧事情是否合理,對自己是
否有利,祂情願忍受最殘忍的痛苦,只為了這是上帝的旨意,祂願意無
條件地完全「順服」。而也這就是保羅在腓立比書二章8節所說的「順
服至死」的真義。

三、「順服」與「信」的關係

以「順服」來解釋保羅的拯救觀,似乎和保羅著名的教義「因信稱
義」相衝突,實際上不然。保羅提出「因信稱義」的教義,是因為當時
教會仍以猶太人為主體,他們習慣遵守割禮和其他猶太儀式律法,所以
當羅馬人進入教會後,猶太基督徒就要求羅馬信徒和他們一樣遵行猶太

9 關於耶穌被陷害的前因後果,請參閱拙著《馬可福音的見證》的解釋。

210
使徒保羅的拯救觀


律法。但因為猶太律法在羅馬世界中很不受歡迎,尤其是割禮、安息日
和飲食律法,10 因此保羅以其實際的體驗,提出「因信稱義」的教義,
主張上帝會根據不同的情境設定讓人得救的途徑,而猶太律法就是上帝
為古時候的猶太人所設計的得救之道;至 於今天的羅馬人,他們可以藉
由上帝為他們開闢的路得救,而不必繞經猶太人的路徑。11

而上帝為今天所有人類所設定的得救之道就是「信」。「信」並不
是一種心裡「相信」的狀態而已,「信」是一連串的行動,最起碼包括
三個階段:(一) 努力研究上帝的啟示,以便得到正確的神學知識;保羅
認為猶太人堅持要求羅馬信徒遵守猶太律法,就是沒有正確地瞭解上帝
的啟示的緣故,因為誠然上帝曾經在西乃山上和猶太人的祖先立約,並
賜給他們十誡和律法,但現在上帝已經藉著耶穌的十字架成就了一個新
的、普世的救恩,要做為世人得救之道,因此大家必須認真去研究這個
新的啟示,才不會誤解上帝,堅持只有猶太律法才是得救的途徑。(二) 選
擇、順服上帝藉著耶穌的十字架所完成的救恩之道;當時猶太信徒主張
羅馬信徒要遵守猶太律法才能得救,而保羅強調耶穌的十字架可以代替
猶太律法成為羅馬人的得救之路,在這兩條道路中,保羅勸勉信徒要選
擇他所指出的路,也就是要順服上帝的啟示,而不要隨從猶太基督徒的
主張。(三) 要在日常生活中遵行上帝的誡命和耶穌的教導,以回應、報
答上帝藉著耶穌的十字架所做成的救恩。12

遵行上帝的誡命,其實就是「順服」上帝;而要「順服」上帝的命
令,也必須先正確地認識上帝的誡命,然後選擇順服這個誡命。因此,

10 請參考拙著《保羅的宣教策略》(台南:教會公報,2002再版) 的說明。
11
請參考以下經文:「所以,凡有血氣的沒有一個因行律法能在上帝面前稱義。」(羅
馬書三章20節)「所以,我們看定了人稱義是因著信,不在乎遵行律法。」(羅馬書三章
28節)「既知道人稱義不是因行律法,乃是因信耶穌基督,連我們也信了基督耶穌,使我
們因信基督稱義,不因行律法稱義。因為凡有血氣的,沒有一人因行律法稱義。」(加
拉太書二章16節) 以上經文均引自《和合本聖經》。
12
請參考拙著「保羅書信中的『因信稱義』」《神學與教會》
,24卷2期 (1999.6),頁353-362。

211
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 第一期


在保羅的神學體系裡,「順服」和「信」不但沒有衝突,反而相輔相成。
我們可以這麼說:「順服」就是「信」,尤其是「信」的第三個階段─
─「順服」、遵守上帝的誡命。

結論:保羅的拯救觀

保羅以學習耶穌的「順服」為拯救的基礎,並在羅馬書五章19節宣
稱:「正如一個人違背命令,眾人成為罪人;同樣,一個人順服,眾人
成為義人。」原因是在當時羅馬教會的信徒有猶太人和羅馬人,這兩種
信徒之間為了羅馬信徒是否應遵行猶太律法的問題而起了很大的衝
突。13 保羅認為猶太律法是上帝為古時候的猶太人設計的,其效力不應
及於今天的羅馬人,而上帝為今天所有的人所開創的得救之道是耶穌的
十字架。然而十字架並不是一種具有魔力的法器,而是一個「楷模」,
是完全順服上帝旨意和誡命的模範。因此,保羅勸勉羅馬教會的信徒,
不要再為遵守律法與否爭執不休,因為律法不能使人得救,那真正能讓
人得救的是十字架,所以羅馬教會的信徒應該學習耶穌完全順服上帝的
模範,領受上帝「愛」的誡命,互相包容,彼此相愛,這樣才能引領他
們到達得救之路。

只是,學習耶穌的模範談何容易,保羅在羅馬書第八章就指出,必
須靠著聖靈的幫助,信徒才有可能順服上帝的誡命,而那是另外一個主
題。

參考書目

13
請參閱拙著「羅馬書的成書目的和結構」《神學與教會》
,26卷1期 (2001.1),頁105-123。

212
使徒保羅的拯救觀


一、中文參考書目

林鴻信《小教理》,台北:禮記,1996。
董俊蘭《上帝的話永不改變》,台南:人光,1999再版。
《馬可福音的見證:被誤解的彌賽亞》,台南:教會公報,下冊2000。
《保羅的宣教策略》,台南:教會公報,2002再版。
〈保羅書信中的『因信稱義』〉《神學與教會》,24卷2期 (1999.6),
頁353-362。
〈羅馬書的成書目的和結構〉《神學與教會》,26卷1期 (2001.1),頁
105-123。

二、英文參考書目

Byrne, B., Romans, Collegeville, Minnesota: Leturgical, 1996.


Davidson, R., Genesis 1-11, Cambridge: the University Press, 1973.
Dunn, J.D.G., Romans 1-8, Dallas: Word, 1988.
Fee, G.D., Paul’s Letter to the Philippians,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5.
Fitzmyer, J.A., Romans, New York: Doubleday, 1993.
Hooker, M.D.,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aint Mark, London: A & C Black,
1991.
Kaiser, O., Isaiah 1-12, trans. J. Bowden, London: SCM, 1983.
Lohse, E., The New Testament Enviorment, trans. J.E. Steely, London: SCM,
1976.
Mann, C.S., Mark, New York: Doubleday, 1986.
Martin R.P. and Dodd B.J. eds., Where Christology Began, Louisville:
Westminster John Knox, 1998.
Migliore, D.L., Faith Seeking Understanding,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1.
O’Brien, P.T., Commentary on Philippians,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1.
Rad, G. von, Genesis, trans. J.H. Marks, London: SCM, 1972.
Wenham, G.J., Genesis 1-15, Dallas: Word, 1987.

213
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 第一期


Westermann, C., Genesis 1-11, trans. J.J. Scullion, Minneapolis: Augsburg,


1984.
Ziesler, J., Paul’s Letter to the Romans, London: SCM; Philadelphia: Trinity
Press International, 1989.

214
使徒保羅的拯救觀


21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