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人的存在的旅游功能再认识研究 基于人文主义的视角 马凌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0

马 凌 等 | 面 向 人 的 存 在 的 旅 游 功 能 再 认 识 研 究 :基 于 人 文 主 义 的 视 角 第 33 卷 2018 年 第 6 期

面向人的存在的旅游功能再认识研究:基于人文主义的视角
马 凌 1,2,朱 竑 1,2

广东 广州 510006;
(1. 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 广州大学华南人文地理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 广东 广州 510006)

[摘 要]旅游的功能与作用研究(国外一般采用旅游影响一 行过学术的探讨。国外学者主要从旅游的影响
词)一直是旅游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章放弃了原来的仅 (consequence/impact of tourism)对旅游的作用进行
从现实入手认识旅游功能的路径,
转向了目的论视角的旅游功
阐述,比如 Wall 等的系列研究[1-2]。国内的研究早期
能研究。提出旅游的本质在于人的体验,
而旅游的目的则指向
主要集中在旅游的经济功能与效应分析[3-5];
也有学者
了人的存在。研究从伽达默尔的人文主义核心概念——教化出
关注旅游的其他功能,
包括社会功能[6-7]、
文化功能[8]、
发,
阐述人的发展与旅游作为人的一种日常实践的关系。区别
于黑格尔所讲的理论教化,
文章提出旅游可能在两个层次上实
教育功能[9-10]、审美功能[11]、生态环境功能[12-13]等。
现旅游作为人文主义的实践教化的功能:
即促进人的
“整体生命 旅游功能,简言之,即“旅游这一事物所发挥的
体验”
和“共同伦理”
两个方面。人文主义视角下的旅游功能是 作用和效能”[14]。研究旅游的功能与作用,对于深入
从目的论的角度来思考的:
旅游对于个体生命的意义来说,
应该 理解旅游现象和本质,以及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有
是实现由客观物返回其生命性和提高人性以及普遍伦理的一种 着重要意义。已有研究主要对旅游的功能做了综
教化实践。这是对旅游功能的反思,
也是对原来旅游功能认识 合性的分析和论述,尤其将旅游作为客体,即旅游
的超越。文章最后指出,
只有在更深层次认识旅游功能的基础
产业或某类型旅游产品来客观分析其作用,但鲜有
上,
才有可能实现
“更负责任的旅游”
和“好的旅游”

从 旅 游 的 主 体 —— 人(旅 游 者)的 角 度 来 进 行 讨
[关键词]旅游功能;人文主义;教化;体验;人的存在
论。前者主要采用客观视角,通过不断深化对规律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性的认识去证明或扩充普遍经验,探讨旅游行业发
[文章编号]1002-5006(2018)06-0014-10 展的有效模式,这对早期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8.06.007 作用,即可以直接用来指导行业的实践。但其负面
后果则是限制了思维的想象力,简化了对旅游功能
引言 与作用的更深入分析与探索,因此制约了理论的进
一步发展和对旅游新现象的解释力。
自旅游发展伊始,旅游学者便对旅游的功能进 随着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在新的社会文化发展
语境下,仅仅从过去实用的科学主义的视角来分析
旅游(或旅游产业)的作用显然是不够的。旅游的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国家旅游局面上项目“旅游的功能与作用 功能与作用,离开了对人的主体及其意义的分析,
再认识研究:基于人文主义的视角”(16TAAG012)和教育部人文
便不能反映旅游之所以成为今天人类活动的主要
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知识型人才流动与城市吸引力研究:一个生
构成之一的原因,也不能在更大的社会、文化尺度
活机遇的视角”(16YJC63008) 资助。[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grants from the Foundation of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上把握旅游的作用与发展方向。本文因而首先对
(to MA Ling) (No. 16TAAG012) and Youth Fund Project of the 科学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不同认识论下的旅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游功能研究进行简要梳理。然后,从人文主义视角
China (to MA Ling) (No. 16YJC63008).] 和伽达默尔的人文主义核心理论出发,建立旅游功
[收稿日期]2017-07-09;
[修订日期]2017-11-12
能与作用的认识与研究框架,同时也结合旅游实际
[作者简介]马凌(1977—),女,湖南隆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
进行具体分析。最后,在人文主义框架下,文章提
方向为旅游地理与社会文化地理,E-mail: maria_ma1977@126.
com;朱竑(1968—),男,甘肃临夏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旅游功能研究需要超越认识论本身,而走向目的
研究方向为文化地理与旅游地理,E-mail: zhuh@scnu.edu.cn,通 和意义,目的论视角下的旅游功能是面向人的存在
讯作者。 的一种教化实践。
⋅ 14 ⋅
旅 游 学 刊 第 33 卷 2018 年 第 6 期 Tourism Tribune Vol. 33 No. 6,2018

1 旅游研究:从科学实证主义到人文主义 工具对旅游现象进行研究说明。一般利用问卷和
测量量表,在旅游研究对象总体中调查大量样本,
旅游研究中主要存在着两种基本的取向:一个 搜集标准化数据资料,从中找出旅游活动的发展规
是科学主义,一个是人文主义。科学主义以实证主 律,并可以对旅游活动以后的发展做出预测;
(3)科
义为代表,着重强调客观、科学方法和价值中立。 学实验法:科学实验法主要是因果关系的归纳,通
实证主义方法追求普遍的法则,寻找外在于人类的 过一定的实验手段完成。运用科学试验法分析旅
自然的普遍规律,从而帮助预测未知和指导实践。 游者的心理情况,因而对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科学原则在解放人们认识的同时,同样带来 效应研究领域等方面做出客观和科学的判断,并帮
了许多问题,其首要问题即是研究对象的差异和方 助指导旅游实践活动的进行 [19]。除此之外,还有文
法应用的问题。胡塞尔曾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一 化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广为使用的“田野工作与
文中提出科学意义的危机 ① ,包括人的意义的危 社区研究”的方法,这类方法强调“直接的观察、访
机。海德格尔提出的存在主义哲学亦是对科学实 问、记录和测量等手段”,在旅游研究尤其是旅游的
证原则的回应。与科学主义不同,人文主义因此着 社会文化影响、环境改变中得以广泛应用[20]。
重的不仅是外在于人的客观知识,而是认为人是一 随着旅游研究的推进,近年来学者开始对旅游
种有思想的生灵,人的意向性创造了他在其中行动 现象进行更本质深入的探讨,同时对旅游研究方法
的世界,因此着重知识的主观性,以及强调要联系 进行更多元的探索。人们对旅游的研究逐渐由经
人本身来看世界[15]。 济研究转向把旅游作为一种综合现象来进行研究,
旅游是一种综合的社会现象,早期学者对旅游 尤其是注重旅游中“人”的体验以及围绕旅游者的
学的定义是“以旅游的三要素(旅游主体、旅游客 体验所组织的系列旅游活动和所带来的旅游现
体、旅游媒介)为核心,研究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发展 象。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谢彦君教授提出要以“旅
规律的科学”[16]48。适应于早期旅游业发展和实践的 游的体验”为核心构建旅游学科体系,随后又引入
需要,学者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对旅游活动和旅 现象学方法对旅游的体验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和实
游业的经济作用进行评价。从需求方研究和供给 证研究③。一些后来的学者也同样采用不同的方法
方研究,到采用旅游卫星账户等方法更全面和更精 对旅游的本质进行探讨,如杨振之提出“旅游的本
确地度量旅游业的经济影响[17],学者主要通过统计 质是诗意的栖居”[21];张骁鸣从现象学的视角阐释
和定量的科学方法对旅游的功能进行研究。随着 “旅行的意义”[22];马凌等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对旅游
旅游研究综合性的加强,旅游研究分化出许多解决 世界本质的分析[23]等。
旅游学中的某些具体问题的分支学科:比如,旅游 以体验和现象学方法为转向的旅游研究为旅
地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旅游社会学、旅游 游后续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这样的新的方向代
教育学、旅游经济学等 [16]49。相应地,旅游研究的综 表着对以“经验-分析”方法论为主导的实证主义的
合使得学者亦开始关注除了经济效应之外的旅游 突破,后者通常将人及其心理、行为和人的社会群
的其他功能,包括社会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 聚现象及其后果假定为一种纯粹客观事实的显现,
审美功能、生态环境功能等。 含有人是“机械”
(行为是有规律的、可预测)的隐喻
综观旅游研究的研究方法,大部分旅游研究主 性假设 [18]12。对比而言,人文主义视角偏重主体、承
要依照自然科学的科学方法和范式对旅游现象进 认主观性,强调人的个体特征,承认自由意识,尊重
行分析,有学者将其总结为“经验-分析方法论”,以 价值、直觉体验和情感等[15]15,所关注的议题和分析

逻辑实证主义为主流 ②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找到旅
① 胡塞尔. 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王炳文译.北京:商
游开发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
务印书馆, 2012.
几种:
(1)归纳法: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 ② 根据吴必虎和张骁鸣 [18] 的论述,近年来旅游研究的一个大趋势
物(或经验)进行观察,从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 是,实证研究特别是以数理统计方法为主的研究比重稳定在 40%左右,
点、典型关系、典型规律入手,进而分析研究事物之 而采用演绎法构造模型进行规律化阐释的研究大致在 30%,其余研究包
括使用描述性和概念性方法的比重大致在 30%。
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
③ 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一种现象学的视角.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
律;
(2)统计分析法:统计分析法主要是借助于统计 社, 2005.
⋅ 15 ⋅
马 凌 等 | 面 向 人 的 存 在 的 旅 游 功 能 再 认 识 研 究 :基 于 人 文 主 义 的 视 角 第 33 卷 2018 年 第 6 期

方式因而与“经验-分析”方法有着明显不同的特 2 旅游功能的再讨论:人文主义理论框架
征。在旅游的功能与作用理解上,曹诗图等指出,
旅游作用事实上“是旅游的(人的)价值观的反映, 2.1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与现代人文主义哲学思潮
即人们对于旅游这一客观事物的作用、意义、重要 从历史渊源上看,西方人文主义历史悠久,可
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的反映”[14]47。区别于以往的单 追 溯 到 古 希 腊 古 罗 马 的 文 化 之 中 ,人 文 主 义
从产业和经济功能角度的分析,人们越来越注重旅 (humanism)一词从教育、人性、人文学、人文学者等
游对旅游者个人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作用。从客 词汇逐渐演化而来,它代表着人的主体自我意识的
观事实转向价值观,从分析客体转向关注主体,这 萌芽,是一种宽泛的倾向和一种思想的方法 ① 。
“人
一转变过程事实上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变化。社 文主义” “ 人文学”等词的拉丁语词源是 humanitas,
会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即从科学的 它可以追溯至古希腊罗马学校里的教育体系(博雅
思维方式逐渐转向人文的思维方式[24]。 学科),其教育思想奠定了西方文明的一个伟大设
综上可见,从人文主义视角重新审视旅游的功 想,即可以通过教育来对人的个性品德进行塑造,
能和作用,可以进一步拓宽旅游研究的视野和范 西塞罗将之称为“人性”,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
围,完善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从而发展新的理论。 养那些为人类与人性所独有的品质[26]8。由此可见,
本文因而提出了旅游研究视角和内容的基本演进 人文主义一开始就与人的教育或教养密不可分。
路径(图 1),并在以往以“旅游体验”为核心的基础 人文主义被提到一种普遍意义的高度是在文艺复
上进一步提出面向“人的存在”的旅游存在和旅游 兴之后, 它被用来阐述现代社会文明的思想起源, 并
功能的构想。 看作是中世纪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内在性分界线 [27-28]

进入 20 世纪以来,对以崇拜科学为特征的实证主义
思潮的批判和反抗,带来了人文主义作为新的哲学
思潮的兴起。在 19 世纪后半叶,科技革命所带来的
现代人的整个世界观受到实证科学的压倒性支配,
并且被科学所造成的繁荣所迷惑,这种科学世界观
的支配意味着人们逐渐以冷漠的态度避开了对真
正的人性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29]99。
现代人文主义哲学思潮主要探索的便是科学
方法以外的认识世界的原则和方法。早期英国经
验论哲学传统已经开始区分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
图 1 旅游研究内容和视角差异及演进路径
通常表述为道德科学(moral sciences)或道德哲学
Fig. 1 Tourism research contents and their different
approaches and paradigm
(moral philosophy)。经验论哲学代表人物休谟提
出,关于人的科学(人性科学)是一切其他科学的基
研究旅游中“人的体验”和“人的存在”都从人 础和前提,自然科学要依赖于它;当然,休谟强调的
文的视角突破了以往科学思维下对“人的机械(物) 人性科学的研究依然必须建立在经验和观察的基
化”的倾向和用外在的方法规范人的方式,而回到 础上,这一点与自然科学一致,这实际上是对一种
了人的精神层面。其中,以往旅游体验强调的基本 经验方法的强调。到了 19 世纪,哲学家 Mill 进一步
问题是“人如何体验以及体验是什么”,而本文提出 强调了经验归纳法在道德科学(人的科学)领域的
的“人的存在”则试图在人如何体验客体的基础上 应用[30]46。
进一步回答“人如何通过体验客体返回自身、返回 休谟将人性科学看成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但依
自身的存在”,进而讨论旅游在个人发展、人性完 然强调用经验归纳法对人性科学的研究。而其后
善、自我实现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当然,这 ① 人文主义与人本主义两个词在许多文献中交叉甚至重叠使用。
里采用的人文主义视角,虽然对科学主义持一种批 本研究认为应该把两个词区分开来,前者对应的英文词是 humanism,后
判态度,但并不是主张抛弃科学方法,而是在吸收 者对应的英文词是 anthropocentric,后者主要泛指 14 世纪以来一种强调
以人为本的智识运动,以之来反对中世纪社会以神为本(theo-centric)的
科学方法的基础上扩充旅游对于社会和人的影响
思想,这种界定充满了一定的启蒙理性主义和人性色彩[26]59。人文主义
的研究以及强调对人的角度的关注。
思想从历史渊源看长于人本主义,因此在概念上应该包含人本主义。
⋅ 16 ⋅
旅 游 学 刊 第 33 卷 2018 年 第 6 期 Tourism Tribune Vol. 33 No. 6,2018

来者狄尔泰则明确提出将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予 2.2.1 教化
以区分。德国人根据自己的传统用精神科学 相比较于具体的教育,教化是一个更加抽象和
(geisteswissenschaften)代替了英国人的道德科学一 综合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具体的知识,更是指一种
词。狄尔泰找到了与自然科学认识起点的“经验” 精神的教养。从最原始的意义上讲,教化是指一种
(erfahrung)概念不同的“体验” (erlebnis)概念来作 “自然造就” (naturliche bildung)的过程,例如山脉的
为精神科学认识论的出发点。经验是指自然科学 自然形成,臻于完美的形式。教化概念发展到康德
中作为主体对象的、与个人认知能力相脱离的可实 那里,与修养(kultur)紧密联系了起来,它特指“人类
证的观点,即“经验知识中可靠的部分”[31]317。体验 发展自身天赋和能力的特有方式”[34]8。康德关于修
则 与 经 验 不 同 ,德 语 中 的 体 验 一 词 有 去 生 活(to 养的观点,随后被德国近代浪漫主义先驱 Herder 发
live)的含义,源于对动词经历(erleben)的再构造。 展为“达到人性的教育” (bildung zum menschen)的
体验具有直接性,先于解释、理解或传达而存在,并 观念 , [34]9
由此,教化变成了一种不断增进人性的活动。
成为解释与理解的前提[32]。与体验相对应的另一概 教化从 Herder 开始逐步上升为一个主导概念,
念是重新体验(nacherleben),它是连接个人体验与 与近代自然科学和启蒙运动的传统始终拉开着距
他人体验乃至社会历史的关键。通过重新体验的 离,为人文主义的精神科学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奠定
链接作用,精神科学中的意义问题可追溯到体验、 了基础。伽达默尔认为,关于教化的本质,黑格尔
重新体验与生命的诠释学循环中得以解释,而无需 讲 得 最 清 楚 ,后 者 将“ 教 化 ”与“ 自 身 造 就 ”
借助自然科学方法, “体验”由此成为精神科学的认 (sichbildung)相联系,强调教化的本质在于超越个
识论基础[31]139。 体自身的直接性、本能性,上升到普遍性。人类教
伽达默尔继承了狄尔泰所建立的体验、生命、 化的本质即人类“使自身脱离直接性和本能性的东
重新体验等概念,并进一步确立了体验与生命的诠 西……成为一个普遍的精神存在”[33]22-23,这种普遍
释学循环、体验的历史性等诠释学特征,由此去确 性不只是一种概念的普遍性或知性的普遍性,而是
定艺术真理,进而扩展到精神科学的真理。伽达默 一种感觉的普遍性 [30]49。伽达默尔提出人的精神形
尔区分了以研究客观实在为中心的自然科学和以 成与教化是分不开的,或者说精神是以教化作为前
研究人类精神(体验)及其产物(社会的、历史的实 提的。他采用了黑格尔的“实践教化” (praktische
在)为核心的精神科学,并探索了精神科学与人文 Bildung)和“理论教化” (theoretische Bildung)的划
主义传统的关系,提出人文主义的 4 个核心概念: 分,说明两种方式都可以导致普遍性的提升,而达
教化(bildung)、共同感(sensus communis)、判断力 致基本的认识的概念。
(urteilskraft)和趣味(geschmack)[33]。通过结合几个 2.2.2 共同感、判断力和趣味
主要的人文主义概念,伽达默尔发展出精神科学区 围绕“教化”这一核心的统括性概念,伽达默尔
别于自然科学的真理的路径与方法。 提出人文主义的其他 3 个概念,有学者认为它们是
“教化的培育和结果”[28]49。伽达默尔认为,教化所带
2.2 伽达默尔人文主义概念框架 来的是一种“共同性的感觉”[33]34,它是精神性的、社
伽达默尔注意到了以往人文主义传统对精神 会性的。有人文主义者把共通感理解为共同福利,
科学的超越的、人道或人性的意义的强调。精神科 即一种对共同体或社会、自然情感、人性、友善品质
学与自然科学虽然有联系,但对其本质的说明不能 的爱 [33]40,因此,一定程度上它是人们共同社会生活
效仿自然科学。他因此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归纳法: 的基础。它表示在共同的传统、习俗、教育影响下
逻辑的归纳法和艺术直觉①的归纳法。两种方法代 人们形成的在宗教、道德、政治等方面的共同性的
表着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的两种不同认识特点。 感觉,这种意义的共通感对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产生
伽达默尔敏锐地指出,作为精神科学认识特征的艺 ① 哲学家 Helmholtz 将艺术直觉也称之为一种无意识的推断、一种
术直觉的归纳背后的基础并不是方法论,而是教 得体感(taktgefuehl)。这种得体感是一种直接把握,而不是推理活动,换
化[30]47。他发现,真正在精神科学中进而在解释学中 言之,它是一种直觉、一种敏锐的感觉[30]。这种感觉与一般相联系,它同
时包含着一种判断力,例如:当我们具有是非感时,也就意味着我们能辨
起主导作用的并不是科学的方法,而是教化的概
别是非,分清正确与错误,当我们具有美感时,也就意味着我们有判断美
念。它标明的是与科学主义、实证主义不同的认识
丑(或不美)的能力。它包含一种敏感性或感觉能力,这个意识知道在个
方向和道路。 别事件中确切地作出区分和评价而无须说明其缘由。
⋅ 17 ⋅
马 凌 等 | 面 向 人 的 存 在 的 旅 游 功 能 再 认 识 研 究 :基 于 人 文 主 义 的 视 角 第 33 卷 2018 年 第 6 期

了深远的影响[35]。 教化概念体现的是精神向外投射,获得普遍性
判断力与共同感是紧密联系的概念,它被看成 又返回自身的精神的基本运动过程,这个运动过程
是一种“健全的人类理智”,也是一种“共同的理 不是纯理论的活动,而是一种实践性的过程 [37]。区
智”。伽达默尔提出,这种判断力不只是逻辑上的 别于“在家”的理论学习和知识教育,旅游有着明显
推理或证明能力,而是一种感性的直觉能力,具有 的实践特征,下面主要从旅游增进人的“整体生命
直接性的特点。它不能仅凭理论的学习来获得,还 体验和认知”和“共同伦理”两个方面对旅游可能实
要通过实践教化以及不断的应用才能得到。判断 现的教化功能进行分析。
力和共通感都同人类普遍的善和共同福祉的追求 首先,由于旅游的异地性和差异性①,在旅游中
相联系,因此它更多体现为“一种实践智慧,一种健 人们往往扩展了对“他者”文化的理解和亲身体
全的理智或良知”[30]50。最后一个概念趣味,按康德 验。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旅游吸引物构成了旅游
的话,就是“一种完满性的感性判断”[33]50。伽达默尔 中的基本“人-物”和“主体-客体”关系。以观光旅
指出,这个判断是一种感觉, 也是一种认识方式。 游为例,旅游者通过观看、触摸、欣赏旅游客体,获
得某种经历,并将这种经历融合到个人的已有体验
2.3 旅游作为一种实践教化:人文主义视角下的旅 中,获得某种新的感知体验、自我理解以及对他者
游功能研究 的认知。这种个人体验,在狄尔泰看来,便是扩充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与思想对旅游的人文作用 到他人生命体验和世界整体体验的基础。 “‘体验’
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它连接了人的个体性到 这个词的形成是与一个浓缩着、强化着的意义相适
社会普遍性、从知识学习到道德伦理的提升。可以 应的。如果某物被称之为体验,或者作为一种体验
看出,从伽达默尔理论出发,人文主义的几个主导 被评价,那么该物通过它的意义而被聚集成一个统
概念都强调了一种区别于自然科学的认识方法和 一的意义整体”[33]96。整体在人的短暂体验中的再
知识路径,在这个理论框架下,我们如何从精神科 现,事实上远远超出了其所体验的对象和事实。体
学和人文主义视角重新认识旅游的功能和作用? 验不只是“一种在意识生命之流中短暂即逝的东西
旅游是否可以实现一种黑格尔和伽达默尔强调的 ——它被视为统一体……被经历东西的意义内涵
人文主义意义上的实践教化?下面将在以上理论 都属于自我的统一体,被熔化在生命运动的整体
框架的基础上对旅游的人文作用进行理论建构和 中, 而且持续不断地伴随着这种生命运动”[33]97。
梳理, 并结合旅游实践对理论进行具体情境化说明。 从这个意义上看,体验(包括旅游体验)虽然是
2.3.1 旅游、实践教化与整体生命体验 暂时的,但却不会被很快地忘却,其领会是一个漫
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之所以不同于传统的 长的过程,而在这个不断回忆、记忆与忘却的过程
方法论诠释学,根本在于其学说的实践哲学色彩, 中,人的经历和生命理解越来越丰富,不断累积塑
追求的是一种实践智慧,它不是纠结于一个抽象的 造着个体,这种经历对于人解释客观世界的意义具
理念,而是转向活生生的具体世界,在每一次具体 有重要作用。 “由于生命客观化于意义构成物中,因
情况中取得与世界的关联,获得历史经验,既保证 而一切对意义的理解,就是一种返回(zurueckue -
了不同经验者之间的一致性,同时又有了源源不断 bersetzen),即由生命的客观化物返回到由它们由之
的创造性。 产生的富有生气的生命性(lebendigkeit)中。所以
“旅游与休闲深深地体现在日常生活及人们赋 体验概念构成了对客体的一切知识的认识论基
予生活的意义之中,对人们的生活越来越重要”[36]。 础”[33]95-96。可见,在体验对生命意义的显现中,不仅
虽然这是一句再简单不过的表达,但是它却包含了 是对客体的认知,一同给出的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
与生活世界相吻合的基本哲学立场:旅游与休闲现 世界以及我们对世界的体验[32]142。体验者超越了它
象根植于日常生活(此处的“日常生活”实指人类所 的客观对象,在其所处的过去与未来的敞开中,参
处的整个生活世界,而不是与“非日常” “反常”相对 与到生命体验的进程中,进入此在的存在世界。个
应的“日常” “ 平常”
);这一日常生活本身的意义由
①一些旅游学者认为,后现代旅游表现为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的重
人们所赋予、对人们越来越重要;旅游与休闲现象
合,即旅游客源地也可以成为旅游目的地,如城市旅游等,旅游的异地性
来源于生活,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且也反过来
特征减弱。尽管如此,笔者认为,旅游中的景观/文化差异性仍然是旅游
对生活产生影响。 吸引物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差异化体验的基础。
⋅ 18 ⋅
旅 游 学 刊 第 33 卷 2018 年 第 6 期 Tourism Tribune Vol. 33 No. 6,2018

体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呈螺旋上升模式,人的整体 自身向更普遍的观点敞开,才能保持“教化”的普遍
素质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升。 性 [34]18。进行对话的个体,乐于接受陌生事物,对新
旅游中的体验也反映着“体验”蕴涵的丰富性 鲜事物充满好奇,他发自内心的向外在事物保持开
和整体性以及经由客体体验返回自身的过程,这在 放性,建立了对话之后,个体接触到了新的东西,并
灵性旅游(spiritual tourism)中尤其明显。灵性旅游 在和新的事物的对话中,使个体变成和之前不一样
的核心就是要走出去追求[38-39],去已知或未知的、遥 的全新的个体,也就是克服了局限性和特殊性,向
远的或附近的、人造的或自然的地方,寻找自我灵 普遍性靠近之后的全新个体。严格地讲,对话决定
性的开启。大自然用自己的方式与人类的灵魂相 了个体怎样开展“教化”和“教化”达到何种程度。
连接和交流。探索的旅游者的直接收获就是自我 所以,旅游作为一种游客个体接触“他者”和“他者
再造,新奇的体验、地方、文化、感知、感触和联系能 文化”的实践,在多大程度上能实现教化的意义,同
够带来变化、使精神变的饱满并且带来人的转变: 样还取决于个体敞开自身的程度。它是个体发挥
肯定人性、人类和善良 [40]。正如 Singh 总结的,灵性 自我能动性的自我教化。
旅游的精华在于觉醒的情感和敏锐的知觉,这在意 2.3.2 旅游与共同伦理
识表象上,空间和地方、自然和文化、内在存在和外 相对传统规范伦理学(功利主义和义务论)来
在存在、无形和有形的、有限的和无限的是一个整 说,德性伦理学的规范不是刚性的,而是柔性的(如
体。这种对世界连接和整体融入的意识使得人们 中道原则),它需要实践智慧去把握[30]53。通过旅游
领悟到灵性和世俗领域不仅是相互依存的,而且是 实践,如何能促进人们的德性伦理,这是近年来可
相互包容的。如同生物学家 Henny 所生动描述的: 持续旅游和负责任的旅游形式非常关注的内容。
“关于大海的体验太磅礴,太神秘了,不能缩减 教化的过程不停留在和他者的相遇,而是通过和他
为一种个体之间的关系……当你独自在美丽的星 者的相遇扬弃自己先前的观点,其本质在于保持自
夜,在海上,你所体会到的置身在一个文化空间里 身向陌生他者的开放性,并应用于自身的过程。德
的文化关系有一种本质差异。你为宇宙的灿烂与 性伦理或伽达默尔所讲的共同感,它不是在理性的
广袤迷醉,你感到完全被携卷到这个整体的空间 层面被把握的,而是通过感性和知觉的层面得以实
里,只能参与其中,词语永远不能描述这一点…… 现。教化的目的意在培养人的品质,造就共性,而
在大海上,我不再是我自己, 我就是宇宙”[41]。 这种共同性不是抽象的,它是具体的共性。实践智
值得注意的是,伽达默尔的“教化”中随时都存 慧和因此获得的共性是基于我们对于世界和自身
在一个他者,或者陌生物。这个他者和行为主体是 正确把握下的能力,因此也是一种对真理的知识方
对立面的,是相异的。因为有差别才需要“教化”, 式 [42],在伦理意义上这种共性也表现为共同的道德
没有差别就谈不上“教化”,如同黑格尔所理解的 原则、价值判断或理智。
“教化是以异化为前提的返回自身” (heim kehr zu 现代旅游从 19 世纪发展至今,已从最早的发展
sich) ,这里的异化不是贬义,而是中立的指人放
[33]26
经济的诉求开始转为更为综合的有益于社会经济
下自我,抑制欲望,接触外部陌生事物。可以说他 平衡发展的“好的旅游”[43]的需求。在旅游实践中,
者是实现“教化”的必备条件。所以, “教化”不是自 近年来人们也在不断反思,我们的旅游行为是否恰
身的自我运动(如冥思),必然是要有一个相对的他 当和合理,这就触及了旅游的伦理问题。20 世纪 90
者产生对话的。旅游中的旅游凝视即构成了这样 年代初世界旅游组织(WTO)正式提出“旅游可持续
的一种基本的“我者”与“他者”的关系。在与他者 发展”的理念,随后又提出旅游业的道德规范,倡导
的凝视或更深层次的互动关系中,游客有可能反思 和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和代际公平,其本质代
自身,认识和理解他者,使自己进一步上升,使人性 表着一种道德和环境伦理观。越来越多的旅游学
进一步丰满。在伽达默尔的教化概念中,可以更多 者开始关注旅游伦理道德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关
地看到“他者”与“共在”对于 “此在”的积极意义。 系 [44-45],也同时关注在旅游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的
当然,个体身上发生的“教化”,是需要敞开自 旅游企业的社会责任[46],还有学者从“生命权力和政
身的。只有敞开自身,才会有交流,会有对话,才有 治”的角度对人与所观看的自然(动物)的关系进行
完成“教化”和提升的可能 [34]18。敞开就是促使“教 伦理的分析[47]。
化”向着更普遍的发展。伽达默尔指出,只有保持 经过近 30 年的发展,可持续旅游已成为近年来
⋅ 19 ⋅
马 凌 等 | 面 向 人 的 存 在 的 旅 游 功 能 再 认 识 研 究 :基 于 人 文 主 义 的 视 角 第 33 卷 2018 年 第 6 期

研究和实践的热点[48],学者和旅游实践者们不断提 达到旅游的崇高目标:可持续、替代性和负责的旅
出新的研究思路与视角。更好的旅游实践揭示的 游形式[49]。
事实上是一种基于更好的人性理解的某一种价值
观和伦理,它与教化功能所强调的人性提升是一致 3 结束语:面向人文主义的人的存在的旅游功能
的。Fennell 指出,人首先是一个道德主体,道德是 及其构建
人类行善避恶的一个自然和理性的倾向(如保存生
命、形成一个有序的社会、追求真理等)[49]218。康德 旅游不仅是一系列的旅游活动,它也是人的一
认为,道德规则事实上是具有普遍性的:即一个决 种存在方式,以探索外部世界和理解自身为前提的
定若是道德的,必然适合所有人,而不仅仅只适合 暂时的时间和空间溢出。全球旅游化时代和流动
于我 [49]225。在旅游中,旅游伦理原则往往就体现在 社会的到来,更凸显旅游作为一种人的生活方式和
旅游的偏好、趣味、旅游决策(包括个人决策和群体 存在方式的重要性,因此,以“人”为核心主体的旅
决策)和旅游行为上。旅游个人决策包括去哪里旅 游的意义和目的的研究也成为旅游的核心内容。
游,如何旅游。旅游群体决策则是指旅游政策和规 旅游从认识旅游、识别旅游的内核和基本要素(本
划要包含哪些利益相关者,以及他们分别参与到什 体论、认识论)必然走向理解旅游的目的和意义(目
么水平[49]218。 的论,teleology)。在如何解释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以
以往由于大众旅游对享乐主义的普遍追求, 及它们之间关系的问题上,目的论认为某种观念的
旅游发展的同时让人们付出了许多负面代价和影 目的是预先规定事物、现象存在和发展以及它们之
响[50-51],从伦理立场,尤其是基于人性的更好理解发 间关系的原因和根据①。旅游是人为建构和设计的
展替代的旅游形式是旅游发展的更高目标。 产物,其本质上是区别于自然现象的一种经济和社
Hultsman 因此提出“公正旅游”的概念 [52],即旅游的 会文化活动。目的论认为事物的存在源于“最终目
伦理是美德伦理,如公平和正直。Smith 和 Duffy 也 的”,以往研究和实践过于关注旅游的形式和外在
提出了其他的美德,如诚实、坦诚和同情 [53]。Jamal 规律,认为形式决定功能;以目的论为导向的旅游
和 Menzal 则从善行的角度,将旅游作为实践,讨论 开发和发展,则需要在理解最终目的的前提下确定
人们如何实现实践智慧(phronesis)和美德[54]。他们 功能,由功能再决定旅游的形式。理解目的和旅游
认为,实践智慧不是一种死板的品质,不能通过简 的功能,旅游就必然要从客体世界(形式)回归到主
单的、比如思考高尚想法来获得。相反,一个人应 体,回归到意义和目的本身。
该实践和反复做善行,直到这种善行的表现变成一 本文因而从人的发展以及伽达默尔的人文主
个一以贯之的个性特征来培养实践智慧。就如 义核心概念出发,对旅游的作用和功能进行再思
Jamal 和 Menzal 举例一个公民通过坚持垃圾回收来 考,从分析旅游的目的出发来理解旅游的功能,同
培养道德美德一样,智慧美德也可以通过旅游中的 时也对旅游新出现的现象和趋势进行把握。本文
好习惯来培养,通过学习新知识、主动减少环境的 提出,人文主义视角下的旅游的功能是从目的论上
负面影响、学习关于目的地及其人和环境的知识 被思考的:旅游对于个体生命的意义来说,应该是
(例如通过阅读、参与当地人的对话、教育性游历)、 实现由客观物返回其生命性和提高人性以及共同
增加对人类共同体的爱等来实现。 伦理的一种教化实践。这种体验可能区别于以往
道德美德和共同伦理的获得一方面来自人们 大众旅游中的世俗享乐体验,而被赋予了某种崇高
的实践和康德意义上的基于人类独具的理性能力; 和神圣的使命——个体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舍弃了
另一方面则是群体伦理法则的发展,通过规则和契 本能性和直接性,上升到了精神的高度,学会欣赏
约让旅游发展对环境和游客更负责任。西方享乐 美,形成人类共同德性伦理和语言理解。这种目的
主义和社会功利主义是旅游中的普遍现象,常常没 论意义的旅游功能已经越来越被更多新兴的旅游
有考虑到大部分的权利是以牺牲少数人的利益为 形式所实践,比如志愿者旅游、灵性旅游、背包修学
代价的,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常常抵不上污染、文 旅游等。
化和本地资源的损失。Fennell 因而提倡无论在个 最后,教育应该以生活为目的而不是以工作为
人层面还是组织层面,未来的旅游都应该从审美状 目的,这种教育哲学和以往的教育模式是大相径庭
态跨入伦理状态,思考什么是应该做的,这样才能 ① http://baike.baidu.com/item/目的论,2017-05-10。
⋅ 20 ⋅
旅 游 学 刊 第 33 卷 2018 年 第 6 期 Tourism Tribune Vol. 33 No. 6,2018

的,后一种模式往往更现实和功利。黑格尔认为, 133-136.[ 廖晓静. 旅游的社会教育功能与可持续旅游的互动

教育应该让学生了解当代思想和文化,有足够的认 性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36(6): 133-


136.]
知和知识底蕴使自己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个体[34]10。
[10] Liu Luhu , Zuo Bing. On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tourism to
对于工作来讲,黑格尔认为应该遵循“教化”的过
high- school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enomenology
程,人们在接触到陌生的职业后,经过艰辛的努力,
[J]. Tourism Tribune, 2010, 25(10): 53-71.[刘录护, 左冰, 城市
使职业成为他自己的事情,返回到自己本身。在这
中学生旅游的教育功能: 现象学视野的研究[J]. 旅游学刊,
种教化思想的理解上,旅游有着除了知识教育、劳 2010, 25(10): 53-71.]
动和工作之外,面向个体返回自身存在的重要意 [11] Cai Yanshan. Aesthetic function of tourism[J]. Literature and
义。而旅游活动也应当在这样的教化思想和实践 Language Studies, 2010, (9):67-69. [蔡艳山. 旅游的审美功能
智慧中建构旅游的核心功能和价值,这对以往围绕 [J] . 文学与语言研究, 2010, (9):67-69.]
经济为核心价值的旅游功能构建将是非常有益的 [12] Meng Minghao, Gu Xiaoyan , Zhang Jian. The realization of

补充。 ecologic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Ecotourism [C]. Yangtze River


Delt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um, 2004: 215-219.[孟明浩,

参考文献(References) 顾晓艳, 章健. 生态旅游的生态教育功能的实现[C]. 首届长三

[1] Wang Y, Wall G. Sharing the benefits of tourism: A case study 角科技论坛, 2004: 215-219.]
in Hainan, China[J]. Environments A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 [13] Cui Fenfen. Interactive Effect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ary Studies,2005, 33(1):41-60.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Lijiang River[D]. Guilin: Guangxi
[2] Huang Y B, Wall G, Mitchell C J A. Creative destruction Zhu Normal University, 2013.[崔芬芬. 漓江流域旅游业与生态环境
jiajiao China[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7, 34(4): 1033- 的互动效应研究[D] .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 2013. ]
1055. [14] Cao Shitu , Li Ruifeng. Rethinking tourism function[J]. Journal
[3] Du Jiang, Li Xinquan. The study on the change of tourism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industry function in China[J]. Journal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Edition,2011, 13(1):47- 52. [ 曹诗图, 李锐锋. 旅游功能新论
Studies University, 2004, (5): 25-28. [杜江, 厉新权.论我国旅游 [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3(1): 47-52.]
产业功能的转变[J]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5): 25- [15] Cai Yunlong. Philosophy and practical value of geography[A] //
28.] Liu Weidong, Chai Yanwei, Zhou Shangyi. Geographical Review
[4] Zuo Bing. An Analysis of Economic Effect of Tourism[D]. [M].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09: 13-20. [蔡运龙. 地
Kunming: Yuannan University, 2000. [左冰. 旅游的经济效应 理学的哲学面向及其实践价值[A]//刘卫东, 柴彦威, 周尚意.
分析[D] . 昆明:
云南大学, 2000.] 地理学评论(第一辑)[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3-20.]
[5] Liu Yinghui. An empirical study on economic effect of tourism [16] Wang Degang. On tourism discipline[J]. Tourism Tribune,1998,

on the basis of 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 Case study of Shanxi 13(2): 47-49; 63. [王德刚. 试论旅游学的学科性质[J] , 旅游学

Province in 2008 [J]. Ecological economy,2011, (2):189-192. [刘 刊, 1998, 13(2): 47-49; 63. ]

迎 辉. 基于旅游卫星账户的旅游经济效应实证分析——以 [17] Du Jiang, Zhang Lingyun. De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2008 年陕西省为例[J]. 生态经济, 2011, (2):189-192.] New think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discipline[J].

[6] Cao Furong. An analysis of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Tribune, 2004, 19(3): 19-26. [杜江, 张凌云. 解构与重

leisure and tourism and its social function[J]. Tourism Tribune, 构:旅游学学科发展的新思维[J] . 旅游学刊, 2004, 19(3): 19-

2006, 21(9):25-30.[曹芙蓉. 休闲与旅游的辩证关系及其社会 26. ]

功能试析[J]. 旅游学刊,
2006, 21(9):25-30.] [18] Wu Bihu, Zhang Xiaoming.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7] Tang Xiaoyun. Social- cultural function of tourism and its methodology of tourism discipline[J]. Tourism Tribune, 2016, 31
(10):11-13. [吴必虎, 张骁鸣. 旅游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基础[J].
implementation[J]. Decision Exploration, 2015, (2): 42-43. [ 唐
旅游学刊, 2016, 31(10):11-13.]
晓 云 . 旅 游 的 社 会 文 化 功 能 及 其 实 现 路 径 [J]. 决 策 探
[19] Huang Yuqin , Chu Xuan. The study of discipline development
索, 2015,(2): 42-43.]
of tourism science[J]. Enterpreneur World. 2007, (5): 16-17;20.
[8] Guo Sheng. Cultural function of tourism and its branding[J].
[黄予勤, 楚璇. 论旅游科学的学科建设[J]. 企业家天地, 2007,
Social Scientist, 2007, (6):117-119.[郭胜. 旅游文化的功能及其
(5): 16-17;20.]
品牌塑造[J]. 社会科学家, 2007, (6):117-119.]
[20] Xie Yanjun. Introduction to Tourism[M]. Beijing: China Travel &
[9] Liao Xiaojing. Social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tourism and its
22-23. [谢彦君. 基础旅游学[M]. 北京: 中国
Tourism Press, 1999:
relation to sustainable tourism[J]. Journal of Zhengzhou
旅游出版社, 1999:22-23.]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3, 36(6):
[21] Yang Zhenzhi. On the essence of tourism[J]. Tourism Tribune,

⋅ 21 ⋅
马 凌 等 | 面 向 人 的 存 在 的 旅 游 功 能 再 认 识 研 究 :基 于 人 文 主 义 的 视 角 第 33 卷 2018 年 第 6 期

2014, 29(3): 13- 20. [ 杨 振 之. 论 旅 游 的 本 质 [J]. 旅 游 学 刊, Sciences,2014, (3): 138-145. [王姗姗. 论伽达默尔的体验概念
2014, 29(3): 13-20.] 与审美转向[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3):
[22] Zhang Xiaoming. Explaining the meaning of travel: A 138-145.]
phenomenological perspective[J]. Tourism Tribune, 2016,31 [33] Gadamer H G. Truth and Method [M]. Hong Handing, trans.
(11):14-21. [ 张骁鸣. 阐释“旅行的意义”——现象学的视角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07:19-63;94-102. [汉斯·格奥
[J]. 旅游学刊, 2016, 31(11):14-21.] 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 洪汉鼎,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3] Ma Ling, Zhu Hong. The legislative basis of social construction 2007:19-63; 94-102.]
methodology in tourism research: Discussion of the essence of [34] Wang Yimeng. On the Position of ‘Bildung’ in Gadamer’s
tourism[J]. Tourism Tribune, 2015, 30(7):100-107. [马凌,朱竑.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and Aesthetics[M]. Xi’ an:
旅游研究中建构主义方法论的合法性基础及其方法应用 Northwest University, 2015. [ 王艺蒙. 论“教化”问题在伽达默
—— 兼 议 旅 游 世 界 的 本 质 [J]. 旅 游 学 刊, 2015, 30(7):100- 尔哲学解释学和美学中的地位[D]. 西安:
西北大学, 2015.]
107.] [35] Shao Hua.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actical wisdom and
[24] Chen Jiaming. The prosperity of humanistic thought and its humanistic tradition[J].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logic of thinking:A reflection of Western Philosophy in 20th and Technolog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5, 17 (1): 22-27. [ 邵
Century[J]. 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华. 论实践智慧与人文主义传统的关系[J]. 武汉科技大学学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1, ( 1):42-48. [ 陈嘉明. 人文主义思 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7 (1): 22-27.]
潮的兴盛及其思维逻辑——20 世纪西方哲学的反思[J]. 厦门 [36] Hall C M, Page S J. The Geography of Tourism and Recreation: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1):42-48.] Environment, Place and Space (The 2nd Edition) [M]. London:
[25] Zhong Mozhi. The origin and orientation of humanism[J]. Routledge, 2002:15.
Journal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1999, ( 2): [37] Huang Xiaozhou. The practical philosophy characteristic of
106-109. [ 钟谟智.人文主义的由来和定位[J].四川外语学院学 Gadamer’s‘Bildung’Hermeneutics[J]. Seeking Truth, 2012, 39
报, 1999, (2):106-109. ] (5):32-39. [黄小洲.伽达默尔教化解释学的实践哲学特征[J].
[26] Bullock A. The Humanistic Tradition in the West[M]. Dong 求是学刊, 2012, 39(5):32-39.]

Leshan, trans. Beijing: Qunyan Press, 2012:8-15. [阿伦·布洛克. [38] Smith V.The quest in guest[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2,
19: 1-17.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 董乐山,译. 北京: 群言出版社, 2012: 8-
[39] Senn, C F. Journeying as religious education: The shaman, the
15.]
[27] Burckhardt J. The Culture of the Renaissance in Italy[M]. hero, the pilgrim, and the labyrinth initiatives[J]. Mountain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1983:279. [ 雅 各 布·布 克 哈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2, 26(4): 323-327.

特 . 意 大 利 文 艺 复 兴 时 期 的 文 化 [M]. 北 京 :商务印书馆, [40] Singh S, Singh T V. Aesthetic pleasures: contemplating spiritual

1983:279.] tourism[A]// Tribe J. Philosophical Issues in Tourism[M]. Lai


kun, et al trans.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16: 135-154.
[28] Liu Yougu. The formation and the meaning of humanism[J].
[ 沙丽妮·辛格, 泰吉·维尔·辛格. 审美愉悦: 灵性旅游之沉思
Philosophy Study, 2005, (6):59-61. [刘友古.论人文主义概念形
[A]//约翰·特赖布[M].旅游哲学: 从现象到本质赖坤等译.北
成及其意义[J].哲学研究, 2005, (6):59-61.]
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135-154. ]
[29] Huang Xiaozhou. The phenomenology and historical
implication of Gadamer’s‘Bildung’thought[J]. Journal of [41] Hadot P. La Philosophie comme maniere de vivre[M]. Jiang

Guangx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Dandan trans. Shanghai: 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2009, 31(6): 98-102. [黄小洲. 伽达默尔教化思想的现象学与 House, 2014: 215-216.[皮埃尔·阿多.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M].

历史主义意蕴[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 姜丹丹,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215-216.]

(6): 98-102.] [42] Yang Qi. Gadamer’s Care for Human Nature and its Further

[30] He Weiping. An outline of Gadamer’s‘Bildung’Hermeneutics Development[D]. Changchun: Jilin University, 2014. [杨琦. 论伽

[J].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Humanity Sciences, 2011, 64(2): 达默尔对人性问题的关怀和深入拓展[D]. 长春:吉林大学,

44-54. [何卫平.伽达默尔的教化解释学论纲[J]. 武汉大学学 2014.]

报:人文科学版, 2011, 64(2):44-54.] [43] Tribe J. Philosophical Issues in Tourism[M]. Lai Kun, et al trans.

[31] Gadamer H G. Truth and Method [M]. Hong Handing, trans.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16: 1.[约翰·特赖布.旅游哲
Shanghai: 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 2010: 317. 学: 从现象到本质[M]. 赖坤,等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1.]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 [44] Bian Xianhong, Wang Guopin, Huang Zhenfang, et al. On the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317.] ecology- environment ethics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32] Wang Shanshan. Gadamer’s concept of experience and aesthetic tourism[J]. Ecological Economy,2002, (2):37-45. [ 卞显红, 王
turn[J]. Shangdong University Journal :Philosophy and Social 国聘, 黄震方等. 评生态环境伦理学[J] . 生态经济, 2002, (2):
⋅ 22 ⋅
旅 游 学 刊 第 33 卷 2018 年 第 6 期 Tourism Tribune Vol. 33 No. 6,2018

37-45. ] Issues in Tourism[M]. Lai Kun, et al trans. Beijing: The


[45] Xu Feifei, He Yunmeng. A review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Commercial Press, 2016: 217-230. [大卫·芬内尔. 伦理与旅游
sustainable tourism behavior[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6, 35 [A] //约翰·特赖布.旅游哲学:
从现象到本质[M]. 赖坤,等译.北
(6):724-736.[徐菲菲, 何云梦.环境伦理观与可持续旅游行为研 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217-230.]
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35(6):724-736.] [50] Prezeclawski K. Deontology of tourism[J]. Progress in Tourism
[46] Li Yaoqi, Fu Hui. Tourism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1996,(2): 239-245.
Research review and prospects[J]. Tourism Tribune, 2014. 29(6):
[51] Fennell D A. Responsible tourism: A kierkegaardian interpreta-
107-116. [黎耀奇, 傅慧. 旅游企业社会责任: 研究述评与展望
tion[J]. 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2008, 33(1): 3-12.
[J]. 旅游学刊, 2014. 29(6) : 107-116.]
[52] Hultsman J. Just tourism: An ethical framework[J]. Annals of
[47] Yin Duo, Gao Quan, Zhu Hong. The excise of biopower in
Tourism Research, 1995, 22(3): 553-567.
wildlife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crocodile park, Guangzhou[J].
[53] Smith M, Duffy R. The Ethics of Tourism Development[M].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7,72(10):1872- 1885. [ 尹 铎, 高
London: Routledge, 2003:
3-20.
权, 朱竑. 广州鳄鱼公园野生动物旅游中的生命权力运作[J].
地理学报, 2017,72(10):
1872-1885.] [54] Jamal T, Menzal C. Good actions in tourism[A] //Tribe J.

[48] Connell J, Page S J, Bentley T. Towards sustainable tourism Philosophical Issues in Tourism[M]. Lai Kun, et al trans.

planning in New Zealand: Monitoring local government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16: 231-247.[塔兹姆·贾马

planning under the resource management act[J]. Tourism 尔, 克里斯托弗·曼泽尔. 旅游中的善行[A] //约翰·特赖布.旅

Management, 2009, 30(6):867-877. 游哲学:


从现象到本质[M]. 赖坤等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49] Fennell D A. Ethics and tourism[A] // Tribe. J. Philosophical 231-247.]

Rethinking the Role of Tourism towards Human Exist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sm

MA Ling1,2, ZHU Hong1,2


(1.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2. Research Center for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Development,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Abstract: The function of tourism has been one of the important parts of tourism research. Previous
research mainly focus on the variety of consequences of tourism brought by tourism industry and
tourism activities. Nevertheless, there is yet not enough attention paid to the study of tourism on its
impact on tourists. The article first differentiates the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tourism
function, namely scientific approach and humanistic one, with the former emphasizing the rule and
impact of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the later addressing the impact of tourism on human
experience and existence. This article adopts Gadamer’s humanistic perspective and the concept of
‘Bildung’to interpret the role of tourism on personal development. It puts forward that tourism is a
kind of‘practical Bildung”which emphases the practice wisdom (phronesis) and tourism may achieve
enlightenment and realize“Bildung”from two aspects: promoting ones’whole life experience and
common ethics. Experience is corresponding to two German words “Erfahrung” and “Erlebnis”.
Erlebnis means to live and is the core of human practice and human studies. The article proposes that
tourism, as a practical activity, can help to promote the personal growth and self- cultivation. The
traveling experience absorbs the mass of material offered to tourist by the world around him or her and
by his or her inner existence, that leads to the road to reshape oneself, raise one’s‘Lebendigkeit’
(human nature) and promote common sense and ethics towards society. By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tourism, the paper argues that, in particular by adopting the perspective and
practice of humanism, can tourism better realize its goal of‘good tourism’and‘thoughtful tourism’ .
Keywords: tourism function; humanism; Bildung; tourist experience; human existence

[责任编辑:刘 鲁;责任校对:周小芳]
⋅ 23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