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

经验交流]

叶天士治疗痹症五法及现代临床应用
冯维华

痹症是由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 面色萎黄,舌白,脉小涩等。叶氏治此,必以分利湿
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自 《内经》以下,每以风寒 邪为主,湿邪祛,清阳行,脉络通,则痹症愈。常用
湿三气杂感而辨证,治疗亦不外驱风、散寒、除湿、 杏仁、苏梗宣肺行湿,木防己、获荃皮、慧该仁健脾
通络等法。通过对 《
临症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 除湿利水,蚕沙祛风除湿,厚朴行气燥湿。
案》和 《
叶案存真》等的学习和探讨,认为清代名医 湿阻清阳,脉络阻痹之症,叶案记载多例,其治
叶天士治此,既发皇古义,又颇有创新。现将叶氏治 均以流行清阳,疏通脉络法而取效。然湿邪久郁,多
痹之法归纳为五法,并结合个人临证经验,加以评 致热变。湿热之痹,既要祛风除湿、疏通经络,又要
述,聊供临证现参考。 清热。临床可酌加连翘、山桅、滑石等味。如吴鞠通
以叶氏之法化裁之宣痹汤[

2l
,用之可效。余曾治一病
1 温养通补.散寒除痹
人,女,2
2岁,1
998年 6月 1
5日就诊。患痹症 4年
叶氏认为,络中空虚则见痪弱无力,又有肢体关 余,加重 2月,诊时发热,四肢关节肌肉疼痛,痛
节疼痛、身汗出等症,乃阳气不为护持而成痹。若遵 甚于午后,体重乏力,不饥少食,面色萎黄,舌质
“客邪宜散”之则,则愈治愈剧。当以参术蔑草等以 红,苔黄腻,脉濡。症属湿郁化热、络脉不通,治以
补气,肉桂、炮姜以温阳通脉,又佐以防风、羌活等 清热利湿通络法。处方:杏仁 1 0g,惹茵仁3 0g,苏
祛风药,补而兼散,正气得助,邪气易解。 梗10g,木防己 1
0g,获荃皮 1
0g,蚕沙 1
0g ,厚朴

内经》谓:“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
),正虚而 1
0g,苍术 1
0g,桅子 10g
,连翘 15g
,滑石 1 5g,
邪侵,故病机为正虚兼邪,而以正虚为主。故叶氏以 水煎服,3剂后热退,食欲增进,诸症减轻,后在原
温阳通补之药为君药,所用之人参 “ 补五脏”,黄蔑 方基础上加减治之,治疗2月余诸症消失。
“益气补虚”,白术 “
除湿益气”,甘草 “除寒热邪气,
养血活血,搜剔终道
倍肌力”,肉桂 “
坚筋骨,通血脉” 。据现代药理学研 了

究,参术蔑草等药物可增强机体免疫力,肉桂、炮姜 叶氏认为,痹症 日久,邪留经络,久治不愈,疼


有增强血液循环之效用,故用之可获扶助正气、温通 痛剧烈,并见关节肿大,强直畸形,曲伸不利,妨碍
经脉之效。临证配以驱风药,可达补正气、除痹疾之 行走者,须养血活血,酌加 “
搜剔动药”。养血活血
目的。笔者治疗痹症,凡见到虚寒之象的,用温养通 之品常用当归、川芍、桃仁、红花、香附等,搜剔络
补,散寒除痹之法,均获良效。如某患者,女,5 8 道之品则选穿山甲、全蝎、地龙等,寒胜者加川乌。
岁,就诊时,肢体关节疼痛一年余,坐立行走都很困 诸痹治之不当或失治,迁延不愈,痕阻经络,临
难,伴乏力、肢冷、畏寒、身汗出等,舌淡,苔薄 床采用叶氏之法可获良效。笔者曾治一女性患者,5

白,脉弦细,证属气阳虚衰,风寒侵袭。余效法叶 岁,就诊时患痹症 6年余,遇寒加重,诊时四肢关
氏,用补气温阳之品,佐祛风散寒之药。处方:党参 节肿大,强直畸形,曲伸不利,疼痛剧烈,坐在椅子

5g,黄蔑 3
0g,白术 15g
,甘草 1 0g,肉桂 2g, 上最多能坚持半分钟,而后须站起来活动后方能忍受
防风 1
0g,羌活 1
0g,独活 10g,千年健 1
0993剂, 其剧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涩,治以养血活血、
水煎服。二诊,肢体关节疼痛、乏力、肢冷、畏寒等 温经散痛、搜剔络道,处方:当归 1 5g
,川芍 1
0g,
皆减,身汗出消失,后经原方加减,3
0余剂获愈。 赤芍10g,桃仁 1
0g,红花10g
,香附1 0g
,川乌6
g,穿山甲 1
0g,全蝎 1
0g,甘草 1
0g,3剂,水煎
2 流行清阳.疏通脉络 服。药后诸症明显减轻,后经调理 3月获愈。穿山
叶氏认为,湿邪侵袭,阻抑清阳,脉络受阻,而 甲为叶氏常用之药,笔者治痹久,痛重有癖者,亦常
成痹症。临证见四肢痹痛,痛甚于午后,不饥少食, 用穿山甲获效。考穿山甲具 “
除风痹强直疼痛,通经
脉”之功效,又有 “
善窜,专能行散,通经络,达病
作者单位:I
S:
1_

JL济南,山东省警官总医院 所”之特点(
3]
,故临证用于痹症有特殊疗效。亦可酌
配地鳖虫、乌梢蛇、娱蛤等虫类搜剔药物。 之阳,变现热气内风”,肝阴不足,肝胆疏泻无权,
而致经脉不利所致。临床可见经络痹痛,胁肋不适,
4 祛风散寒,除湿清热
心中烦闷,口干苦,舌红等症。常用桑叶、丹皮、羚
叶氏认为,外感风寒湿邪,闭阻经脉,一身尽 羊角清肝胆之热,天门冬、构祀子、石解滋补肝阴,
痛,心中烦热,此乃 “
外寒里热”,当用此法。常以 白羡黎祛风,阴充热除风祛,则阳气和,脉络通,痹
桂枝木、片姜黄除寒湿,羚羊角、海桐皮清内热,白 症愈。
羡黎祛风邪,木防己祛风湿,羌活解表邪,杏仁宣肺 痹症之治,以通为法可取效。叶氏治此,通之之
行湿。牵涉至足而出现足部浮肿者加获荃、草解以渗 法颇为常用,但寓通于补之法亦间用之。此甘寒养阴
湿利水。 之法,虽少用疏通络道之品,但以补药之体,作通药
痹症乃风寒湿三气杂感而致,邪从热化,亦可出 之用,且寒药又能清热,甘寒合化阴津,阴充阳和,
现热象,故可用祛风散寒、除湿清热法治疗。此法之 肝胆之热除,筋脉得养,则脉络通,可谓不通之中有
特点,系祛风散寒胜湿除热药物并用,随证加减之 真通存焉。《内径》有 “风淫于内,治以甘寒”之训,
药,亦以祛邪为主。风祛寒散湿除热解则诸症自除。 可知甘寒之药亦可治风疾。临证酌配祛风除痹药物,
叶氏方中所用之桂枝木,乃桂枝去皮后剩余之木质 效果更好。余曾治一女性病人,4 5岁,20
00年 4月
部,现药房少备。桂枝之作用,《神农本草经》称其 21日就诊。全身关节疼痛 2年,以下肢关节为著,
可“利关节”,《
名医别录》记载 “
温筋通脉”,《
本经 伴胁肋疼痛不适,心中烦闷,口干苦,舌红等,遵叶
疏证》则又有 “
通阳和营”之描述。此种种作用,据 氏甘寒养阴,宣通脉络之法,酌配祛风除痹止痛药
现代药理学研究,均与桂皮醛、桂皮油密切相关(
4) 物。处方:桑叶 10g ,丹皮 1
0g,羚羊角3g ,(磅片
而此两种成分,又大都存在于桂皮之中,故临证还应 另煎冲服) ,天冬 1
0g ,麦冬 1
0g,生地 10g,石解
用桂枝为妙。余诊治风寒湿热皆现病人,采用叶氏之 1
0g,构祀子 10g,白羡薄 10g,秦芜 1
099防风 1

法,每获良效。如某男患者,5
6岁,就诊时患痹症 3 D,羌活 1
0g,水煎服,3剂后诸症皆减,后用原方
年,全身关节疼痛,游走无定,遇寒加重,心中烦 进退,调理 3月而愈。此乃叶案之应用也。
热,足部浮肿,舌红,苔薄黄,脉濡。此乃外寒里 参 考 文 献
热,兼风挟湿,治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处方:桂 (
门 北京中医学院主编 .内经选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978:印 .
枝1
0g,姜黄 1
0g ,海桐皮 1
0g,忍冬藤 10g
,白羡 (
2〕中医研究院主编 .
简明中医辞典,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
979:
黎1
0g,木防己1 0g,羌活 1
0g,杏仁 1
099获等 1
0 663.


,草薛 1
0g,3剂,水煎服。二诊,关节疼痛、心 (
3〕河北医学院主编 .中医学 (
上册)
,北京,人 民卫生出版社,
中烦热、足部浮肿等均减轻,后经调理 2月诸症消 1
980: 1
27.

失。 (
4)山东中医学主编,中药方剂 (
上册)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976:564.

5 甘寒养阴,宣通脉络 (
收稿日期:2
00D
02
- -
19)

叶案记载,肝胆风热而成痹者,多为 “
烦劳郁勃


上接第2
40页) 1
31
8.
参 考 文 献 (
8〕崔树得,中药大全.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
98
9,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19
85,1
47,1
51,2
70. 1
87.
图《
食物成分表》(
全国代表值).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
营养与食 〔
9〕任仁安,中药鉴定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
98
6,3
87

品卫生研究所编著第1
版,1
99
1,1
46. (
1的李时珍.本草纲目(
校点本下册).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
食物成分表》(全国代表值)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 1
98
2,1
65
8.
卫生研究所编著第1版,1
991
,58
. (
11〕李时珍・ 本草纲目(
校点本下册).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闭 施祀,夏翔.《
中国食疗大会》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
99
5, 1
98
2,1
661


44. 山〕李时珍 .本草纲目 (
校点本下册).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阁 朱亚峰 中药中成药解毒手册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
99
1, 1
98
2,1
66
0.

27. (
13〕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辞海 (
第三卷)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
困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辞海,第二卷.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 社,1
99
7,1
88

社,1
99
6.7
35. (
14〕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辞海 (
第二卷)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
阴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
98
6, 社,1
99
6,6
1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