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30

中图分类号: H195 密级: 公开

UDC: 400 学校代码: 10094

硕士学位论文
(专业学位)

非洲留学生汉语儿化习得的实验语音学研究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Chinese Retroflex Suffixation


for African Students

研 究 生 姓 名 : 李梦萱

指 导 教 师 : 尹凯 副教授

专业学位类别: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专业学位领域: 汉语国际教育

论文开题日期: 2021 年 9 月 25 日

二〇二二年五月二十日
中图分类号: H195 密级: 公开

UDC: 400 学校代码: 10094

硕士学位论文
(专业学位)

非洲留学生汉语儿化习得的实验语音学研究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Chinese Retroflex Suffixation


for African Students

研 究 生 姓 名 : 李梦萱

指 导 教 师 : 尹凯 副教授

专业学位类别: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专业学位领域: 汉语国际教育

论文开题日期: 2021 年 9 月 25 日

I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非洲留学生汉语儿化习得的实验语音学研究》,是在导师
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
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
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确认(签名):
2022 年 5 月 19 日 2022 年 5 月 19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
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2022 年 5 月 19 日 2022 年 5 月 19 日

III
摘 要

本文基于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河北师范大学非洲留学生汉语儿化的读音特点进行
研究,主要开展有关儿化的声学实验和教学实验。我们借助声学软件 Praat 提取并分析
了非洲留学生的语音数据,归纳了他们在儿化习得时容易出现的偏误,并针对性地提出
了教学建议。
声学实验从三个方面展开,分别是儿化的融合程度、卷舌程度、以及卷舌时元音所
在位置。三个实验分别对应文中第一章、第二章以及第三章。每组实验都对留学生进行
录音,将音频导入到声学软件中分析相关数据并与中国学生的标准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得出非洲学生的发音偏误并分析偏误原因。
普通话母语者儿化语素的读音完全融入前一个音节,但非洲留学生却不总是如此,
他们有时将“儿”读成一个独立的音节,有时读成一个弱化的音节。本文第一章儿化融
合程度的研究目的就是要考察留学生儿化语素的读音融入前一个音节的程度。我们通过
计算两个音节的能量,得出两条结论:一是非洲留学生中元音韵腹儿化韵发音融合程度
掌握不好。二是非洲留学生对以 u 为韵尾的儿化韵发音融合程度掌握不佳。
第二章考察非洲留学生汉语儿化的卷舌程度。卷舌程度是指实验对象在读儿化词时
舌头翘起的弯曲程度。研究表明第三共振峰 F3 曲线的下降程度与发音人的卷舌程度直
接相关。我们对比了非洲留学生和中国学生的共振峰 F3 下降的差值以及幅度,得出结
论:非洲留学生在儿化时卷舌色彩普遍较弱。
第三章考察非洲留学生汉语儿化时元音所在位置。本文的“元音所在位置”特指发
音人在读儿化词时,卷舌动作开始时舌面所处的位置,包含舌位的高低与前后。在语音
频谱图中,元音共振峰 F1、F2 能很好地对应舌位的高低和前后。我们可以通过由 F1、
F2 数据绘制的声学元音图来考察非洲留学生卷舌时的位置。本文考察了非洲留学生和
中国学生卷舌过程中舌位的差异,得出以下结论:一、留学生在低元音韵腹韵母中最容
易出现偏误,其次是中元音韵腹韵母。二、留学生对以 ng 为韵尾的儿化韵卷舌位置掌
握不佳。三、留学生发音时央化不明显,并且容易受韵头或韵尾的影响。还有很多留学
生发生偏误的根本原因是他们对元音本身的发音位置把握不到位,甚至将卷舌元音[ɚ]
与[ɤ]混淆。
第四章利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设计了新的教学实验。我们采用追踪调查的方法,对

V
相同对象、相同儿化词的发音进行多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其发音有无明显改善,
从而得出具有实践价值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此外,本章还分析了非洲留学生儿化读音产
生偏误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儿化 实验语音学 教学实验 非洲留学生 语音偏误

VI
Abstract
Based on the method of experimental phonetic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erhua pronunciation from 7 African students in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We mainly
carries out the acoustic experiment and teaching experiment about erhua. We extracted and
analyzed the phonetic data of African students with the help of Praat, summarized the errors
prone from African students in the phonological acquisition. Finally we put forward specific
suggestions of teaching.
The acoustic experiment is carried out from three aspects. They are the level of integration
in erhua, the degree of tongue rolling, and the position of tongue rolling. The three aspects
correspond to chapter 1, chapter 2 and chapter 3 respectively. In each group of experiments, the
foreign students were recorded, and the audio was imported into the acoustic software to
analyze the relevant data, and compared with the standard data of Chinese students, so as to get
the pronunciation errors of African students and the causes of the errors.
Native Mandarin speakers' pronunciation of the eralization morphemes is fully integrated
into the preceding syllable, but this is not always the case for African students, who sometimes
pronounce the word “er” as a separate syllable or as a weakened syllable.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on the degree of erectile integration in chapter one is to investigate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pronunciation of the erectile morpheme blends into the previous syllable. By calculating the
energy of two syllables, we draw two conclusions: first, African students do not master the
fusion degree of vowel rhyme and vowel rhyme. Second, African students do not have a good
command of the pronunciation integration of rhymes ending with “u”.
In chapter two, we investigate the tongue-rolling degree of Chinese erhua among African
students. The degree of tongue rolling refers to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subject's tongue is bent
when reading erhua words. Studies show that the descending degree of F3 curve of the third
formant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degree of tongue rolling of the speaker. Therefore, we
compared the difference and amplitude of formants F3 drop between African students and
Chinese students, and concluded that African students generally have weak tongue rolling color
during pediatrics.

VII
In chapter three we investigate the vowel position of Chinese erectomization of African
students. In this paper, “vowel position” refers to the position of the tongu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ongue rolling when the speaker reads erhua words, including the height, front and back of
the tongue. In the speech spectrum, vowel formants F1 and F2 can well correspond to the height,
front and back of the tongue position. We can investigate the position of African students’
tongue rolling by using the acoustic vowel diagram drawn from F1 and F2 data.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difference of tongue position between Chinese students and African students in
tongue rolling, and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re most prone
to errors in vowel vowels, followed by vowel vowels. 2. Foreign students have a poor grasp of
the position of rhymes with ng as the final rhyme. 3.The centralization of foreign students’
pronunciation is not obvious, and it is easily affected by the rhyme beginning or rhyme end.
The root cause of many foreign students' errors is that they do not fully grasp the pronunciation
position of vowels themselves, and even confuse the rolling vowels with [ɤ].
In chapter four, a new teaching experiment is designed by using experimental phonetics.
We use the method of tracking investigation to teach the pronunciation of the same object and
the same erhua words for many time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o observe whether the
pronunciation is obviously improved, so as to get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skills with practical
value. In addition, this chapter also analyzes the causes of erhua pronunciation errors among
African student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teaching suggestions.
Key Words : retroflex fin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experiment African students
phonetic error

VIII
目 录

摘 要 ............................................................. V

Abstract ......................................................... VII

绪 论 ............................................................. 1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价值 ........................................... 1

一、 选题缘起 ................................................. 1

二、 选题价值 ................................................. 1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2

一、 儿化本体及教学研究 ....................................... 2

二、 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儿化研究 ................................. 5

三、 非洲留学生汉语语音研究 ................................... 7

第三节 研究内容、思路、方法 ..................................... 8

一、 研究内容 ................................................. 8

二、 研究思路 ................................................ 10

三、 研究方法 ................................................ 11

第四节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2

一、 研究重点 ................................................ 12

二、 研究难点 ................................................ 12

三、 研究创新点及音标说明 .................................... 12

第一章 非洲留学生儿化的融合程度分析 .............................. 14

第一节 实验说明 ................................................ 14

一、 实验对象 ................................................ 15

二、 实验过程 ................................................ 16

三、 实验数据的提取 .......................................... 17
IX
第二节 低元音韵腹韵母 .......................................... 21

一、 融合程度掌握较好的儿化韵 ................................ 21

二、 融合程度掌握中等的儿化韵 ................................ 22

三、 融合程度掌握较差的儿化韵 ................................ 23

第三节 中元音韵腹韵母 .......................................... 24

一、 融合程度掌握较好的儿化韵 ................................ 24

二、 融合程度掌握中等的儿化韵 ................................ 24

三、 融合程度掌握较差的儿化韵 ................................ 25

第四节 高元音韵腹韵母 .......................................... 26

一、 融合程度掌握较好的儿化韵 ................................ 27

二、 融合程度掌握中等的儿化韵 ................................ 27

三、 融合程度掌握较差的儿化韵 ................................ 28

第五节 小结 .................................................... 29

第二章 非洲留学生儿化的卷舌程度分析 .............................. 30

第一节 实验说明 ................................................ 30

第二节 低元音韵腹韵母 .......................................... 32

一、 无韵尾韵母 .............................................. 32

二、 u 韵尾韵母............................................... 34

三、 i/n 韵尾韵母............................................. 36

四、 ng 韵尾韵母.............................................. 40

第三节 中元音韵腹韵母 .......................................... 43

一、 无韵尾韵母 .............................................. 43

二、 u 韵尾韵母............................................... 46

三、 i/n 韵尾韵母............................................. 48

X
四、 ng 韵尾韵母.............................................. 51

第四节 高元音韵腹韵母 .......................................... 51

一、 无韵尾韵母 .............................................. 52

二、 n 韵尾韵母............................................... 55

三、 ng 韵尾韵母.............................................. 56

第五节 小结 .................................................... 58

第三章 非洲留学生儿化韵卷舌位置分析 .............................. 61

第一节 实验说明 ................................................ 61

一、 声学元音图制作 .......................................... 61

二、 儿化卷舌位置绘制 ........................................ 64

第二节 低元音韵腹韵母 .......................................... 66

一、 无韵尾韵母 .............................................. 69

二、 u 韵尾韵母............................................... 71

三、 i/n 韵尾韵母............................................. 73

四、 ng 韵尾韵母.............................................. 74

第三节 中元音韵腹韵母 .......................................... 76

一、 无韵尾韵母 .............................................. 79

二、 u 韵尾韵母............................................... 81

三、 i/n 韵尾韵母............................................. 82

四、 ng 韵尾韵母.............................................. 83

第四节 高元音韵腹韵母 .......................................... 84

一、 无韵尾韵母 .............................................. 88

二、 n 韵尾韵母............................................... 90

三、 ng 韵尾韵母.............................................. 91

XI
第五节 小结 .................................................... 92

第四章 非洲留学生儿化偏误分析、教学实验及策略 .................... 93

第一节 偏误原因分析 ............................................ 93

一、 儿化本身的复杂性 ........................................ 93

二、 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 93

三、 系统训练不足 ............................................ 94

四、 儿化词掌握不佳 .......................................... 95

第二节 教学实验 ................................................ 96

一、 儿化融合程度考察教学 .................................... 96

二、 儿化卷舌程度考察教学 ................................... 100

第三节 教学策略 ............................................... 103

一、 加强对儿化教学的重视程度 ............................... 103

二、 规范对外汉语教材编写 ................................... 104

三、 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 104

四、 运用声学软件辅助教学 ................................... 105

结 语 ........................................................... 108

参考文献 ......................................................... 111

附录一 ........................................................... 115

附录二 ........................................................... 117

附录三 ........................................................... 118

致 谢 ........................................................... 119

XII
绪 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价值
一、选题缘起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下,中国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
联系也愈加紧密。非洲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最大聚集地,与中国在经济、政治、社
会、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密切合作。随着合作顺利开展,两者的交流范围也进一步
扩大,很多非洲人把目光投到汉语学习中来。为了满足学习需求,我国在当地建
立了多所孔子学院,并与各大学合作开设汉语课堂。除此之外,中方还派去了大
量的汉语教师及志愿者进行本土授课,来华的非洲留学生也日渐增多。虽然近两
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中、非两地互派人员进行交流学习的项目有所减少,国
际中文教育受到了一定阻碍,但这并不能阻挡非洲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双方都
采取了更加多样的方式来继续进行汉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非洲学生
对于儿化音的掌握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儿化是他们汉语学习中的一大
难点。儿化是现代汉语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语音和词法现象,它具有区分词义、词
性等作用。对于具备一定汉语基础的留学生来说,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儿化,他
们与人沟通的流畅度就会大打折扣,给人一种洋腔洋调的感觉。所以无论对于初
级学生还是中高级学生,儿化的学习与掌握都是不可或缺的。
本文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非洲留学生开展有关儿化的声学实验与教学
实验,从他们儿化发音的强度、卷舌程度以及儿化韵的发音位置三个方面分析非
洲留学生在儿化中的偏误及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帮助其改善儿化发
音。
二、选题价值
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对儿化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在语音教学中,教师往往
只针对最基础的声母、韵母、声调进行集中培训,像儿化这种发生在语流上的音
变现象几乎不被涉及,更不用说得到充分有效的发音训练了。多数汉语学习者在
课堂中学习到的儿化知识十分有限,即使涉及到一些儿化词语,也只是被一笔带
过,缺乏对发音方法、发音规律的讲解。本文针对非洲留学生语音中的儿化现象

1
进行研究,希望可以提高国际中文教育对儿化的重视程度,丰富有关儿化教学的
理论和方法,同时拓宽本体研究的思路。
本文还引入了实验语音学的方法进行声学考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语音
研究也产生了新的方法。为了使调查结果更加准确,研究者们开始用精密仪器对
发音时的生理状况以及语音的物理特性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
——实验语音学。作为传统语音学的分支,它在技术手段上可以减少口耳听辨式
研究在听感上的误差,利用数字化的语音信号呈现出发音时长、发音强度以及舌
面位置等数据,帮助研究者更加客观地分析出语音的特点。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研
究者用实验手段来探究外国学生的语音情况,并与中国学生进行对比,便能够直
观地分析出其发音的特色及不足。但目前实验语音学的技术并没有被广泛普及,
用声学手段分析留学生偏误的研究也并不全面:在研究领域方面,实验语音学的
研究多集中在元音、辅音、声调这些相对基础的语音分析上,很少有涉及到儿化
这类语流音变现象的;在研究对象方面,研究者多针对英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留
学生展开实验,对于非洲留学生的实验较少。本文针对非洲留学生的儿化展开研
究,可以对该领域的现有成果做一定补充。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儿化本体及教学研究
(一)儿化的界定与性质
儿化这一术语在学界涉及的内容甚广,在语音层面有“儿化音”“儿化韵”
“儿尾”的说法,语义和语法层面也有“儿化词”“儿缀”这类定义,我们首先要厘清
以下几个概念。曹跃香(2004)对儿化包含的不同概念在使用层面上进行了规范,
她认为儿化和儿尾是语音层面的概念,儿缀则是词汇和语法层面上的概念,不可
混同。而儿化与儿尾的区别是语素“儿”在语音上是否能够融合进前一个音节,进
行融合的是儿化,未进行融合的是儿尾。张菁、张遵融(2004)也以 “儿”是否独
立成音节为标准对儿尾词和儿化词进行了区分,他们认为儿尾词是为了满足修辞
格律需要而产生的,
“儿”语素应该读成一个完整独立的音节;儿化词中的“儿”
语素应与前面的音节融合,将其韵母变为卷舌,不独立成音节。此外,他们还提
出儿尾词和儿化词应该在书面上有不同的标识,使读者在朗读时能够区分。劲松
(2004)在此基础上将有关儿化的术语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区分,他提出儿化音是

2
在语音学层面的研究术语,儿化韵则是在音系学层面,儿音缀是在韵律学的研究领
域上,儿缀词是在构词学上的概念,而语义学上有关儿化的研究则被称为儿素词。
并且他还认为如果将这些术语都统称为儿化,是不科学的。本文所探究的是语音
层面的儿化音及其对应的儿化韵,不涉及儿化的意义及构词。我们通过对数字化
的语音信号进行处理,分析非洲留学生在儿化读音上的特色与不足。为了降低留
学生不熟悉儿化词这一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本文选取的实验词语都是留学生
熟悉的,并且他们已知这些词具有儿化现象。
关于儿化的性质,学界现存比较有争议话题就是儿化中的“儿”是否为一个
语素。大部分学者认可“儿”是一个语素的说法,并且普遍认为儿化的“儿”本
身不成音节,但可以和其他语素构成音节,如李延瑞(1996)从语素形位学的角
度分析儿化现象,认为“儿”可以看成一个语素,并提出了它作为音位变体的两种
语音规律。同时他还认为尽管“儿”是语素,但它如果作为语音层面产生的儿化音
节存在,就不需要将其放到语素层面去分析。刘雪春(2003)从儿化的定义出发进
一步证明“儿”是语素,并根据儿化的作用她将“儿”分为构词语素、构形语素
两种。劲松(2004)虽然也认可“儿”是语素的观点,但他不同意把儿化独立地切
割出来放到语音层面研究。王亚男(2007)表示儿化并不属于单纯的语音现象,
认为它是语流音变的一种。同时儿化又不能仅仅停留在语音层面,它还有区别意
义的作用。由此她认为儿化属于音义结合层面的语流音变现象,即汉语儿化中的
“儿”是一个音义结合的语素。李立冬、韩玉平(2012)从语音学的角度对儿化
进行分析,他们认为儿化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的语音形式是和前一语素共用的,
但他们也支持“儿”是一个完整的语素这种观点。与刘雪春(2003)相对应的是
李巧兰(2013)的研究,她追溯了儿化形成的过程,认可现代汉语中的“儿”可
以分为两种语素的观点,但她也提出在儿化词中出现的“儿”只能是词缀语素。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儿化中的“儿”不是语素。李立成(1994)认为语
素需要具备独立的语音形式和一定意义,但儿化中的“儿”只是在韵尾加入了卷舌
动作,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音节。由此他得出了儿化中的“儿”不是语素的结论。综
合上述观点我们发现,目前多数学者都认为儿化是语素,这也是比较主流的观点。
他们从儿化的由来、演变和作用等多方面进行论证,更具说服力。本论文也是立
足于这个观点来开展儿化的实验语音学研究。

3
(二)儿化的作用
林宝卿(1992)详细阐述了儿化的作用,她认为儿化可以表示具体事物的抽
象化,即某一具体事物的名称在儿化时被运用在其他词语里可以指代更加深层的
意义。如“门”字可以单用,也可以组词“门帘”,这些都可以表示具体的事物。
但当“门”发生儿化,组词为 “没门儿”时,
“门”的意义就发生了变化,不再
指具体的事物,而指抽象的概念,表示一种可能性。王英(2000)通过辨析几组
常用的儿化词与非儿化词,得出儿化有调节音节的作用,它可以用在原本字数不
同的前后两句话中,使得语句更加流畅、节奏更加匀称。刘照雄(2003)还指出
在明清文学作品中儿化用在动词重叠后有表达意义“一下”的作用,同时还兼有
委婉的语气,如“救救儿”“等等儿”,但这种作用在普通话中已经很少使用了。
除此之外,在其他文学作品中适当使用儿化词语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书中所反映的
时代背景,通过人物言语中的儿化突出语言风格,从而凸显出作品人物鲜明的性
格,如“炕头儿”“得闲儿”这种口语化的词用在对话中可以充分地体现出人物
的文化水平和性格特征。黄伯荣、廖序东(2011)对儿化的作用进行总结,归纳
出儿化具有辨别词义、词性和表示细小轻微、喜爱这四种作用。
(三)儿化的声学实验和听辨实验
早期由于受到技术手段的限制,人们多从生理学的角度来关注语音。随着技
术水平的提高、声学设备和软件的研发,进一步推动了实验语音的研究水平,让
发音方法、发音过程可视化。王理嘉、贺宁基(1985)对北京话的儿化现象进行
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他们通过听辨实验对北京话儿化韵的读音相同与否进行调查,
通过声学实验对北京话儿化韵的动程走向进行研究,最后归纳出儿化韵的分类,
并得出北京话儿化朝着简化、合并的方向发展的结论。同时,他们还利用声谱技
术对卷舌元音进行分析,指出卷舌元音在声学上一个极其重要的特点即儿化时第
三共振峰 F3 的频率会大幅度下降。第三共振峰 F3 与第二共振峰 F2 贴合得越
近,在听感上卷舌色彩越浓厚。孙国华(1994)对卷舌音节的声学模型进行分析,
他发现卷舌元音是有动程的,且动态变化的过程随声调的不同而不同。李思敬
(1994)通过考察儿化音节尾音的频率分析儿化音的构音方式,主要研究能否从
声学特征上区分韵母拼合型、韵尾化合型这两种儿化模式。通过共振峰频率的不
同表现,证实了普通话儿化音确有这两种构音方式,并且儿化词都可以归入到这

4
两大模式之中。王理嘉、薛文萍(1996)对儿化韵进行了听辨调查,进一步分析
儿化韵的韵类,指出北京话的儿化在发展过程中有韵类混同的现象。石锋(2003)
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儿化韵的声学表现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他发现北京话
儿化韵的表现可以分为三类:拼合型、融合型和鼻化型,其中鼻化型可以和前两
者共现。刘振平(2008)对北京话儿化展开声学实验,得出两种儿化韵的发音方
法:一种是发元音时前半段不卷舌,后半段卷舌,有一定的动态移动过程;另一种是
卷舌动作伴随着元音始终。鲍怀翘、杨力立(2014)对三十六个儿化韵音节进行
X 光考察,把卷舌的最高舌形位置分为五种,但有两种十分相近,所以可以大致
分为/-ir/、/-ur/、/-ar/三类。本篇文章将采用王理嘉、贺宁基(1985)的理论研究,
将第三共振峰 F3 与第二共振峰 F2 的贴近表现作为实验对象是否进行了儿化以
及儿化卷舌色彩是否浓厚的理论依据。
二、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儿化研究
(一)基于口耳听辨的儿化研究
在儿化读音分析上,李顺亨(2001)考察并分析了韩国留学生儿化韵的发音
情况,根据其母语特点等因素找出学生易出现的偏误,即韩国留学生在带有后鼻
韵尾的韵母和复韵母儿化时易产生偏误。苏皓(2016)采用录音听辨的方式对初
级阶段泰国学生的语流音变习得情况进行调查,总结出泰国学生在语流音变上易
产生的偏误,其中儿化的主要偏误存在于以 i、u、n、ng 为韵尾的儿化音上。同
时他还从母语迁移、教师、教材、学生等多方面分析了偏误产生的原因,并在教
学环境、教材编写、课程设计等方面提出教学建议。宋美玲(2018)也通过录音
听辨的方式搜集并整理了泰国小学生儿化韵的偏误,分析其偏误产生的原因,并
得出结论:泰国小学生儿化韵中的 er 与前面的韵母在融合度上掌握得不是很好,
习惯将音节向后拖延,在发音结构上也会根据自己的母语习惯进行调整,这就导
致了留学生在儿化音发音方面听起来非常不地道。张艺凡(2019)采用听辨测试
的方式对韩国留学生的语音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在儿化方面,她发现韩国留
学生容易把儿化音与韵母 er 发生混淆,并据此提出了对比教学、Praat 辅助教学
等建议。
儿化音的教学依托于教材中的出现的儿化词,因此教材中儿化词的选用也十
分关键。胡晓慧(2002)分析了对外汉语教材中儿化词的处理情况,发现很多教

5
材在处理儿化词时出现了前后不对应的情况,同一儿化词在教材的前后位置出现,
有的位置加了“儿”语素,有的则省去了“儿”语素,这给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
造成了极大的困扰。梁蕊(2009)根据泰国大学生汉语习作语料库,将他们学习
汉语儿化词的偏误分成轻声词用作儿化、语境语义中的儿化、儿化构形和使用三
类,找出偏误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孟迎(2014)对泰国发行的五套汉
语教材中的儿化词进行分析,发现各教材在选取儿化词方面存在不统一、不规范
的现象,并据此在儿化书面标记规范、教材编撰等方面提出教学建议。马军(2015)
分析了儿化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必读儿化音和非必读儿化音的概念。他还认为儿
化的训练应着重强调发音的规范,注重有声语言的刺激。李齐豫(2018)整理了国
际中文教材《发展汉语》口语部分的儿化词,并从词语规范性、语音、语用、语
法几个层面对其进行分析,同时还提出了应该列入教材中的儿化词表。
在儿化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使用必不可少。李畅(2016)针对母语为英
语的学习者提出了五种教学方法,比较有创新性的是拆分教学法和口型固定练习
法。拆分教学法是指为了避免学生在发儿化韵时出现卷舌障碍,教师可以把儿化
韵拆成 e 和 r 两部分,并逐步加快练习速度,直到学习者把这两部分融合起来。
口型固定练习法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儿化韵时多停留一些时间,留下正确的
肌肉记忆。杨镜琳(2018)指出了对外汉语儿化教学困难的现状,并从教学内容、
策略和教材三个方面归纳了现有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并通过这些成果对如何提升
留学生儿化教学做出思考。
(二)基于实验语音学的儿化研究
王冠(2012)就中级泰国学生进行了声学实验,通过对发音时长和共振峰 F3
下降趋势的对比,分析中泰两国学生在单音节儿化音上的语图和数据,发现泰国
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的是直接在韵母后面加卷舌动作的一类儿化发音,其它儿化音
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陈思、曹文(2014)在听辨的基础上对韩国留学生进行
了实验语音学研究,发现韩国留学生在儿化发生时存在的偏误主要有三类:不存
在卷舌现象即没有发生儿化、卷舌程度过小即听感上不能确定发生了儿化、
“儿”
语素独立成音节。洪丹丹(2015)对俄罗斯留学生的儿化现象进行声学实验,从
儿化发音时长和第三共振峰 F3 趋势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俄罗
斯留学生在儿化发音时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发音时间过长,唇形和舌位都不

6
够自然;同时他们在儿化读音上的个体差异比较明显。上述研究都通过数据直观
地展现出该国学生儿化存在的不足之处,也提出了相关的教学建议和反思,但美
中不足的是上述实验所选用的儿化词都比较少,且没有进行听辨实验。喻意(2019)
针对英美留学生设计了五组不同儿化韵的声学实验,并分别对英国留学生和美国
留学生的儿化状况进行对比,得出结论:英美学生在发儿化韵时受到母语影响,
母语中有卷舌元音的美国学生绝大多数儿化韵的卷舌程度都高于英国学生,这充
分说明他们更擅长发卷舌元音。刘欢(2020)也针对英美留学生进行了语音实验,
在声学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听辨实验这一环节,测试留学生对于不同儿化韵的辨
别区分能力,这使得实验更加丰富,在偏误分析上也更有针对性。以上研究都运
用实验语音学方法的研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为我们的课题提供了不少研
究思路。
三、非洲留学生汉语语音研究
(一)基于口耳听辨的研究
衣玉敏、张方茜(2016)通过对南京农业大学的非洲留学生展开听辨调查,
总结出他们在声母、单双元音、拼读情况和声调中易产生的偏误,并分析原因和
对策。他们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加强母语和目的语语音系统对比尤为重要,
能够有效了解差异从而规避偏误。冯冰(2020)对博茨瓦纳孔子学院的教师和学
生进行访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母语为茨瓦纳语的学生语音习得的
难点及原因,并据此设计了相应的课堂教案。通过展现课堂教学实例、分析教学
结果,得出针对茨瓦纳语学生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二)基于实验语音学的研究
1.元音、辅音研究
罗琼(2014)针对 20 名非洲留学生进行辅音的实验语音学研究,通过分析
相关声学数据,绘制元音舌位图,得出非洲留学生常见的语音偏误:混淆送气与
不送气辅音、混淆舌面前辅音与舌尖前辅音以及混淆舌尖前辅音与舌尖后辅音。
她认为可以通过可视的教学辅助工具、语音分析软件和知觉训练帮助其改善发音。
宋丽娴(2010)对非洲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斯瓦希里语进行了实验分析,通过声
学实验对斯瓦西里语的元音格局进行了考察,并对学生汉语的元音习得进行了偏
误分析。孟琰昕(2019)对非洲国家苏丹的学生进行了元音的实验研究。首先对

7
比了汉语与苏丹语元音的相似度,再通过实验分析了苏丹学生元音的习得顺序,
最后总结发音偏误,提出教学建议。
2.声调研究
盖秋艳(2014)对 10 名非洲留学生进行了汉语单字调的实验调查,通过 Praat
软件分析其发音的基频变化轨迹,得出非洲留学生习得汉语声调的调值。吴赟
(2019)利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非洲留学生声调进行实验,得出以下结论:留
学生对于双字调声调掌握程度不及单字调,且双字组合中前一字出错率更高;在
易混淆程度上,上声与阳平易混淆,阴平与去声易混淆。在实验结论的基础上分
析了偏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教学建议。赵金萍(2020)对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
院的非洲留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并总结了非洲学生在汉语单字调、双字调上的偏
误情况,同时归纳总结了非洲留学生在汉语声调上习惯使用的调型和调值。

第三节 研究内容、思路、方法
一、研究内容
本文以河北师范大学非洲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儿化发音进行实验语音学
分析,开展有关儿化的声学实验和教学实验。声学实验主要涵盖三部分:儿化融
合程度、儿化卷舌程度、儿化卷舌位置。其中儿化融合程度指发生儿化时语素“儿”
在读音上融入到前一个音节的程度;儿化卷舌程度指发生儿化时舌头翘起的弯曲
程度;儿化卷舌位置指儿化发生时舌面所处的位置(包括舌面的高低和舌尖的前
后)。通过这三个角度我们可以找到非洲留学生在儿化发音上的特点与不足。为
了切实地帮助留学生改善儿化发音,论文还设计了二至三次教学实验,通过短期
的教学,对留学生儿化发音时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纠正。随着教学的开展我们将随
时录音,以便掌握发音人儿化时的发音状态,并观察其儿化有无明显改善,从而
得出具有实践价值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为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儿化教学方面提供一
定思路。
关于汉语普通话的儿化演变,我们依照黄伯荣、廖序东(2011)的研究总结
如下表,并对排版做了一定改动。本篇论文在实验结果分析中对儿化韵的分类就
是依照此表进行。

8
表 0.3.1 低元音韵腹韵母儿化演变
a [A] ar [Ar]
无韵尾 ia [iA] iar [iAr]
ua [uA] uar [uAr]

ao [au] aor [aur]


u 韵尾 iao [iau] iaor [iaur]
ai [ai] air [ɐr]
uai [uai] uair [uɐr]
an [an] anr [ɐr]
i/n 韵尾 ian [iεn] ianr [iɐr]

uan [uan] uanr [uɐr]


üan [yan] üanr [yɐr]
ang [aŋ] angr [ɑ̃r]
ng 韵尾 iang [iaŋ] iangr [iɑ̃r]
uang [uaŋ] uangr [uɑ̃r]

表 0.3.2 中元音韵腹韵母儿化演变
o [o] or [or]

uo [uo] uor [uor]


无韵尾
e [ɤ] er [ɤr]

ie [iε] ier [iεr]

üe [yε] üer [yεr]

ou [ou] our [our]


u 韵尾 iou [iou] iour [iour]

ei [ei] eir [ər]


i/n 韵尾 uei [uei] ueir [uər]

en [ən] enr [ər]

uen [uən] uenr [uər]

9
ng 韵尾 eng [əŋ] engr [ə̃r]

ueng [uəŋ] uengr [uə̃r]

表 0.3.3 高元音韵腹韵母儿化演变
i [i] ir [iər]
-i [ɿ] -ir [ər]
无韵尾 -i [ʅ] -ir [ər]
u [u] ur [ur]
ü [y] ür [yər]

n 韵尾 in [in] inr [iər]

ün [yn] ünr [yər]


ing [iŋ] ingr [iə̃r]
ng 韵尾 ong [uŋ] ongr [ũr]
iong [yŋ] iongr [yə̃r]

二、研究思路
本文的实验研究共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声学实验和教学实验,均采用实验
语音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声学实验的目的在于确定非洲留学生在儿化发音时
出现的偏误。以往的研究大都采用口耳听辨的方式进行,相对而言,实验语音学
的方法可以将语音信号以数据的方式呈现出来,更为客观。除此之外,声学软件
呈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偏误本身,通过对数据进行一定处理,我们可以看到儿化时
舌尖、舌面的位置及动态变化,从而确定偏误产生的原因。教学实验是以往研究
中较少涉及的,通过让留学生熟悉声学软件,以数据量化的方式帮助留学生改善
发音,同时也为语音教学提供新方法。
声学实验将选取七名非洲学生为实验组,四名中国学生为对照组。在实验开
始之前,我们结合留学生汉语教材、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以及汉语普
通话儿化发音词表制定了儿化实验词表。该词表以主元音的舌位高低为分类依据,
将三十七类儿化韵分为低元音韵腹韵母、中元音韵腹韵母和高元音韵腹韵母三类,
将每一类儿化韵根据其韵尾儿化的演变规则进行细分,分为无韵尾韵母、u 韵尾
韵母、i/n 韵尾韵母和 ng 韵尾韵母。我们分别请实验组和对照组利用 Adobe
Audition 软件进行录音,并将录音音频导入到 Praat 声学软件中进行分析。我们
10
将提取能量值、计算双峰比例来考察儿化融合程度,提取 F3 下降差值、计算下
降程度来考察儿化卷舌程度,以及提取卷舌时即共振峰 F3 下降时所对应的共振
峰 F1、F2 值、绘制声学元音图及卷舌位置图来考察儿化卷舌位置。之后将非洲
留学生的各项语音数据及图表与中国学生的进行对比,分析非洲留学生儿化发音
中易出现的偏误。
我们还将根据声学实验得到的数据结果对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
非洲留学生设计教学实验。在教学之前,我们会对非洲留学生进行初步录音,以
便后续教学观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向留学生讲解儿化的概念、发音方法、
发音规律等,并针对其偏误进行纠正。随着教学的进行,我们会随时录音以便观
察其发音状态及趋向。如果数据显示非洲留学生儿化发音有变标准的趋势,且听
感上有较大的改善,则可根据教学实验过程总结方法技巧,并广泛应用于教学。
三、研究方法
(一)实验语音法
本文选取七名非洲留学生作为实验组,同时选取 4 名发音标准的中国学生作
为对照组进行实验研究。采用 Adobe Audition 录音软件和 Praat 语音分析软件获
取发音人儿化的各项数据,并将所提取的数据导入到 Excel 中进行数据的分析和
对比。本文所需提取的数据有:元音段能量(以下简称 E1)、
“儿”语素段能量(以
下简称 E2)、F3 在平稳段和末尾段的共振峰数值、F3 下降过程中对应的 F1、F2
共振峰数值、单元音平稳段 F1、F2 共振峰数值。本文还需计算的数据有:
“儿”
语素段与元音段能量之比、F3 平稳段与末尾段共振峰差值、F3 下降幅度即 F3 平
稳段末尾段共振峰差值与 F3 平稳段共振峰之比、单元音 F1、F2 归一后数值、儿
化卷舌时 F1、F2 归一后数值等。提取数据的具体方法以及处理数据的公式可以
参看后文第一章第一节、第二章第一节和第三章第一节实验说明部分。
(二)对比分析法
将非洲留学生的各项数值与中国学生进行对比,归纳出非洲留学生与中国学
生在 F3 平稳段与末尾段共振峰差值、F3 下降幅度、儿化卷舌时的舌位所在位置
等方面的异同,总结其发音的具体偏误,从而指导对外汉语儿化教学。

11
第四节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本文的研究重点有两个,其一是对非洲留学生进行儿化发音的声学实验。我
们将从儿化融合程度、儿化卷舌程度和儿化卷舌位置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标准的
儿化应是在前字的韵上加卷舌动作,在听感上和声学软件上都显示为一个整体,
儿化融合程度旨在探讨儿语素的读音能否与前一音节融合成一个整体。儿化卷舌
程度旨在探讨儿化发生时舌尖是否卷起、卷起程度如何。儿化卷舌位置旨在探讨
卷舌时舌尖及舌面所处的位置,从而判断非洲留学生卷舌时机是否正确,是否出
现了卷舌时发音位置错乱的情况。其二是对非洲留学生进行教学实验。通过与中
国学生的标准发音比较,我们已经确定非洲留学生发生儿化时易产生的偏误。针
对偏误,本文设计了教学实验,对非洲留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和持续性发音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录音以帮助我们了解学习者的发音状态,并根据当时的发音状
态制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教学实验的设计旨在以短暂的教学课程为样本,探索
适用于更广泛群体的儿化教学的方式方法。
二、研究难点
本论文的研究难点有两个:
第一、难以找到完美的发言人实验组。实验最理想的情况是能够集结习得时
间不同、汉语习得背景不同、性别不同的学生作为实验组,并把他们分为不同的
组别,从而控制变量进行实验。但由于疫情的影响,来到本校学习汉语的非洲留
学生数量减少,且实验只能通过实验室录音进行,无法进行线上录音,故实验对
象存在一定的限制。
第二、实验对象中有些留学生对汉字掌握不佳,对其录制的儿化发音可能会
受汉字上方拼音的影响。虽然我们在录音过程中对他们的发音状况进行了甄别,
但无法保证发音人每一次录音读的是词语而非拼音。
三、研究创新点及音标说明
第一、本文从儿化卷舌时的发音位置出发进行实验研究。目前在对外汉语教
学中,利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研究儿化大多是从留学生发音的卷舌程度和卷舌动
作持续时间出发,还没有从发音位置这一方面出发的相关研究。

12
第二、本文在论文最后设置了一个儿化教学实验,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
几乎没有进行过有关儿化的教学实验。

本文音标使用如下:除引用文字外,如果在字母前后加上“[]”则表示国际
音标;如果字母单独出现,前后没有“[]”标识则表示汉语拼音。

13
第一章 非洲留学生儿化的融合程度分析
儿化是一种韵母带上卷舌动作的特殊音变现象。在汉语母语者的发音中,儿
化语素不产生新的音节,它在读音上需要完全融入到前一个音节中去,即儿化韵
的读音是一个整体,不能被割裂。但非洲留学生的发音却不总是如此,他们有时
将“儿”读成一个独立的音节,有时读成一个弱化的音节。本章针对这种情况对
非洲留学生儿化语素的读音进行考察,判断其是否能和前一个音节的读音完全融
合。如不能完全融合,则分析他们的融合情况。本章第一节对该实验的原理进行
说明,同时介绍实验对象、实验过程以及数据提取的步骤;第二、三、四节分别
对低元音、中元音、高元音韵腹韵母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第五节归纳出实验的
总体结论。

第一节 实验说明
非洲留学生儿化融合程度主要考察留学生在某一个儿化词读音中其儿化语
素的部分能否完全融入到前一个音节中,形成一个整体。从听感上来说,非洲留
学生有时会将儿化语素的部分读出来,但具体是读成独立的音节还是弱化的音节,
就需要我们通过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其融合程度进行测算。总体来说,融合程度
旨在帮助我们确定非洲留学生的偏误,分析他们在哪个儿化词中能够像汉语母语
者那样读成一个整体,在哪个儿化词中将儿化语素读成了独立的音节或弱化的音
节。Praat 声学软件可以计算有声段的能量,能量数值可以反映相应的音量大小。
当音节开始时,能量逐渐增加,到音节结束,它就渐渐变小,我们把能量当成计
算融合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讲,在汉语中如果某个词语的读音是一个音节,
在能量的分布上会形成单峰结构;如果是两个音节,则会形成一个典型的双峰结
构,如下图所示:

图 1.1.1 词条“画儿”能量图 图 1.1.2 词条“掉价儿”能量图

14
以汉语普通话“画”和“掉价”为例,上半部分为波形图,下半部分是与
之对应的能量图,而左图绿色曲线所呈现的是单峰结构,右图是双峰结构。我们
已知,普通话上声调单音节词在语图中也可能会显现出双峰结构。为了避免该类
词语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我们在统计本章实验数据的时候,将所有上声调的词
语去除。由于在汉语普通话的儿化中,儿化语素的读音与前一音节完全融合,形
成了一个音节,所以它在能量分布上呈现出单峰结构。而非洲留学生却不是如此,
其儿化时的能量分布会根据他们的习得情况产生变化,当他们对该儿化词读音掌
握较好,即儿化语素在读音上完全融于前一音节时,其能量分布会倾向于单峰结
构;当他们对该词读音掌握不好,即儿化语素在读音上相对独立,不能完全和前
一音节融合,则能量分布会倾向于双峰结构。本实验根据非洲留学生语音在 Praat
软件中的能量分布情况,判断他们在该词上的融合程度,并根据其发音实际表现
分为三个等级:融合程度低、融合程度适中、融合程度高。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具
普适性,我们将每个词的融合程度根据其所在等级进行赋值,计算出留学生在各
韵类发音上的综合成绩,并以此判断他们在儿化融合程度上的掌握水平。融合程
度的判断标准及计算方法均见本节实验数据提取。
一、实验对象
本次实验选取了七名非洲留学生和四名中国学生,共十一人为实验对象。由
于受疫情的影响,校内非洲留学生人数较少,寻找合适的发音人有一定困难,故
不在留学生的国别和男女比例上有所限制。我们的实验对象均为本校学生,他们
发音功能健全,无语音系统障碍。非洲留学生系统地学习过汉语语音知识,能够
与汉语母语者进行日常交流,对儿化现象有一定认知、了解。中国学生的汉语水
平均达到了普通话标准测试一级乙等水平,具有一定播音主持经验,发音规范标
准、语气自然、语调流畅。以下是发音人具体情况说明。
表 1.1.1 非洲留学生发音人具体情况说明
序号 性别 年龄 国别 HSK 等级
AG1 女 25 岁 尼日利亚 六级
AG2 女 24 岁 尼日利亚 五级
AB3 男 26 岁 尼日利亚 六级
AB4 男 25 岁 马拉维 五级

15
AB5 男 26 岁 加纳 五级
AB6 男 26 岁 尼日利亚 未考级
AB7 男 29 岁 尼日利亚 未考级

表 1.1.2 中国学生发音人具体情况
序号 性别 年龄 地区 汉语水平
CG1 女 20 岁 河北 一级乙等
CG2 女 21 岁 河北 一级乙等
CB3 男 26 岁 山西 一级乙等
CB4 男 21 岁 河北 一级乙等

二、实验过程
实验针对非洲留学生儿化发音的融合程度进行研究。在确定选题之初,我们
查阅了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教材、
《HSK 词汇等级大纲》以及汉语普通话发音词表,
确立初步的实验词表。该词表以儿化韵的主元音为划分依据,分为低元音韵腹韵
母、中元音韵腹韵母、高元音韵腹韵母三类,每一类依据其儿化时的演变规则再
进行细分,分为无韵尾韵母、u 韵尾韵母、i/n 韵尾韵母和 ng 韵尾韵母四类。同
时我们对每一类儿化韵涉及的词语进行了词汇分级,即在符合考察目标的前提下,
优先选择词汇级别低的词语,最终多数儿化韵都选取了易读易认的三至四词,只
有极少数的儿化韵受其能组成的儿化词数目的限制,只选取了一至两词。在确定
实验词表后,我们请了两位留学生进行初步录音,完成预实验。在此次预实验中
我们发现非洲学生的儿化发音有明显儿化现象且存在较大不足,实验具有可操作
性。
预实验之后,我们对实验词表进行了修订,删去了一些对于非洲留学生来说
相对较难的词语,确立了最终词表(具体词表参看附录一)。在正式实验开始录
音之前,我们已将词表发给每位实验对象,请发音人提前熟悉词语,以消除其录
音时的紧张情绪,达到日常交际时最真实的状态。为保证录音质量,我们还请实
验对象到专业的语音实验室进行录音,利用外置声卡、专业耳机、Adobe Audition
软件等设备消除外界干扰因素,使实验数据更加真实可靠。在录音过程中,我们
要求实验对象每个词语录制两遍,采取每 5 行休息 2 分钟的策略以缓解发音人疲
劳,力求实验对象的发音状态保持前后一致。如果发音人出现识字错误,我们会

16
重新录制出现错误的词语,必要时借助拼音;但如果出现读音方面的错误,我们
则不对其进行纠正。
三、实验数据的提取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通过以下两个步骤进行数据的提取和计算,提取的主要
数据有第一峰儿化前音节的能量值和第二峰儿化语素的能量值。我们把数据导入
到 Excel 表格中计算单位时间内的平均能量值及两者的比例,最后得出非洲留学
生在该词发音上的融合程度。我们将每个词的融合程度都按照其等级进行打分,
再将该韵类里所有词语的分值进行系列运算,最后得出留学生在各韵类融合程度
上的综合成绩,并以此判断他们在儿化融合程度上的掌握水平。
(一)能量数据的提取与计算
能量可以反映出发音时的音量大小,它的分布状态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该读
音存在的音节个数。在 Praat 软件中,能量以黄色或绿色的曲线的形式表现出来。
前文提到,汉语母语者儿化时的能量分布为单峰结构,而非洲留学生儿化时的能
量分布有不同情况,我们分别对其进行讨论。如果一个儿化韵在能量分布上出现
两个明显的能量峰,且两峰大小比较相近,我们认为它是双峰结构(见图 1.1.3
“猴儿”波形能量图)。第一峰表示儿化前一个音节的能量,第二峰表示儿化语
素的能量,非洲留学生在该词的儿化韵读音上存在两个音节,即他们将儿化语素
读成了独立的音节,我们判断此类情况为融合程度低。如果一个儿化韵在能量分
布上呈现出两个不明显的能量峰,且第二峰能量远低于第一峰的能量(见图
1.1.4),我们认为它有双峰结构的倾向。非洲留学生在该词的儿化韵读音上存在
一个完整的音节和一个被弱化的音节,这里可以看到儿化语素和前一个音节有融
合的趋势,但融合程度不佳,我们判断此类情况融合程度中等。如果一个儿化韵
在能量分布上和汉语母语者类似,只呈现出单个能量峰,我们认为它未出现双峰
结构。非洲留学生在该词的儿化韵读音上显示为一个音节,这说明儿化语素的读
音与前一音节完全融合。如果在听感上儿化韵发音也十分流畅,我们判断此类情
况融合程度高,发音状况良好。

17
图 1.1.3 “猴儿”波形能量图 图 1.1.4 “渣儿”波形能量图
下面以“猴儿”为例简要介绍能量的提取过程,打开 Praat 软件,调取录音
文件(见图 1.1.5)。该图上半部分是波形图,下半部分是能量图,图中能量分布
呈现的是明显的双峰结构。我们可以把图分为三段,分别是声母段、元音段、儿
化语素段。其中声母段与元音段以波形明显变大的点为分界;元音段与儿化语素
段以两个能量峰中间的能量最小的点为分界。声母段指图中前方短小连续不规则
的波形,在读音上听感为该词语的声母 h;元音段也就是双峰结构中的第一峰,
指儿化韵中儿化语素的前一音节,在听感上是该词语儿化前的韵母 ou;儿化语
素段是双峰结构的第二峰,指儿化韵中儿化语素的部分,在听感上是该词语的儿
语素。

图 1.1.5“猴儿”波形能量图
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我们通常选取某一段的有效部分进行分析,由于
不同的声、韵母波形形状和周期不同,且各部分所产生的波形是有规律的,所以
有效部分可以通过波形变化来选取。元音段的有效部分我们需要选择波形趋向有
规律的时段至元音段结束(见图 1.1.6),即图中紫框部分。而元音有效段的起点,
18
我们通过放大语图、观察波形规律,最终选择与元音段的波形趋于一致的点(见
图 1.1.7)。有效段的终点就是元音段的结束,即两个能量峰之间的最低点。儿化
语素段的有效部分与前者有类似之处,需要从儿化语素段的起点开始,直至波形
有规律段结束。

图 1.1.6 “猴儿”元音段有效部分

图 1.1.7 “猴儿”元音段有效段起点选取
选取有效能量段后,点击 Praat 软件上的“intensity listing”则可出现每一时间
点上的能量值,将其导入到 Excel 表格中,并通过公式 1 得出单位时间内的平均
能量。其中E 表示单位时间内平均能量,E1/E2/E3/En 均表示有效段内各个时间点
的能量,T 则表示该有效段的时间。
E1 +E2 +E3 +⋯+En
𝐄= (1)
T

利用公式 1 计算出两段能量峰有效段的平均能量,再通过公式 2 计算两个能


量峰之间的比例,得到融合系数。其中 B 表示融合系数,E2 表示儿化语素段即
第二峰的平均能量,E1 表示元音段即第一峰的平均能量。如果融合系数无限接

19
近甚至大于 1,则说明第二峰的平均能量接近或大于第一峰的能量,这种情况表
明该词的融合程度较差;如果融合系数很小,则说明第二峰的平均能量远小于第
一峰的能量,则表明该词融合程度较高。
𝐄𝟐
𝐁= ⁄ (2)
𝐄𝟏
根据上文,我们对非洲留学生儿化的融合程度划分了三个等级,这是依据
儿化韵的能量分布是否是双峰结构来判定的,现在我们要用融合系数的指标将其
量化。融合程度低的直观表现是呈现出两个明显的能量峰,且两峰大小接近。根
据实验的具体表现,我们把融合系数大于 0.95 的词语划为融合程度低;融合程
度中等的直观表现是呈现出两个不明显的能量峰,且第二峰能量远低于第一峰。
我们据此把融合系数处于 0.75 至 0.95 之间(包括 0.75 和 0.95)的词语划为融合
程度中等;融合程度高的直观表现是呈现出单个能量峰。我们把融合系数小于
0.75 的词和由于是单峰结构无法计算融合系数的词都划为融合程度高。现将融合
程度的等级标准归纳如下表:
表 1.1.3 非洲留学生儿化融合程度等级划分
等级 直观表现 融合系数(B)
融合程度低 明显的双峰结构 B  0.95
融合程度中等 趋于双峰结构 0.95  B  0.75
融合程度高 单峰结构 B  0.75
(二)掌握水平计算
上述融合程度旨在说明非洲留学生在某一儿化词上的发音水平,为了更好地
了解留学生在某一韵类的发音表现,得出更具有代表性的结论,我们运用打分制
的原则,对融合系数进行赋值运算得出一个综合成绩来确定其掌握水平,满分为
100 分,最低为 0 分。根据表 1.3.1 的等级分类,我们将融合程度高的词定为 100
分,融合程度中等的词定为 50 分,融合程度低的词定为 0 分,按照公式 3 进行
运算。其中 G 表示某一韵类在融合程度上得出的综合成绩,G1/G2/Gn 表示该韵类
中每个词的成绩,n 表示该韵类拥有的词语数目。
𝐆𝟏 +𝐆𝟐 +⋯+𝐆𝐧
𝐆= × 𝟏𝟎𝟎 (3)
𝐧×𝟏𝟎𝟎

综合成绩越高则说明该韵类掌握水平越高;综合成绩越低则说明其掌握水平
越低。我们将发音人每一韵类的综合成绩得出,将每位发音人其韵类得分进行平
20
均,从而得出非洲留学生整体对该韵类的掌握水平。

第二节 低元音韵腹韵母
从本章第二节开始,我们以韵腹的舌位高低为序,考察每一类韵母其儿化融
合程度的掌握情况。低元音韵腹韵母即以 a 为主元音的韵母,主要有无韵尾韵母
a、ia、ua,以 u 为韵尾的韵母 ao、iao,以 i 或 n 为韵尾的韵母 ai、uai、an、ian、
uan、üan,以 ng 为韵尾的韵母 ang、iang、uang,共十四类,我们为这些韵母设
计了五十二个词汇进行录音。之后本文将计算非洲留学生儿化词读音的融合系数,
并根据打分制考察留学生在每一韵类的掌握水平。
本文将留学生的掌握水平也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掌握水平较好、掌握水平
中等和掌握水平较差。根据实验情况,我们发现非洲留学生的平均综合成绩最高
为 100 分,最低分为 55 分。于是我们以 15 分为一档进行分类,其中掌握水平较
好其综合成绩在 85-100 分之间;掌握水平中等其综合成绩在 70-85 之间;掌握
水平较差其综合成绩在 55-70 之间。下面按照掌握程度从好至差的顺序,将儿化
韵融合程度的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一、融合程度掌握较好的儿化韵
通过对非洲留学生儿化融合系数和综合成绩的计算,我们得到留学生在各儿
化韵上的掌握水平,现将融合程度掌握较好,即综合成绩在 85 分以上的儿化韵
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下表:
表 1.2.1 融合程度掌握较好的低元音韵腹韵母
掌握水平较好的儿化韵 综合成绩 成绩区间
an 86.6 70-100
üan 90 70-100

ang 86 50-100
uang 86 65-100
综合成绩是某一类儿化韵在融合程度上的掌握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除了综
合成绩外,表中还列出了成绩区间,成绩区间指每位非洲留学生在某一类儿化韵
上取得成绩的大致范围。通过成绩区间我们可以了解到非洲留学生在该韵类的融
合程度上是否稳定,是否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通过上述表格,我们可以看到低元音韵腹融合程度掌握较好的儿化韵有四类,
21
分别是儿化韵 an、üan、ang、uang。其中儿化韵 üan 的掌握程度最好,其综合成
绩为 90 分,在四类儿化韵中最高,各留学生所在的成绩区间也比较集中,均在
70-100 分之间。其余有三类儿化韵综合成绩比较相对较差,均在 86 分左右,其
中非洲学生在儿化韵 an 上的融合程度得分比较集中,在 70-100 区间;儿化韵
uang 次之,其成绩区间在 65 分至 100 分;儿化韵 ang 在这四类儿化韵成绩区间
最大,在 50 至 100 分之间,这说明非洲学生在儿化韵 ang 上融合程度不太稳定,
个体差异比较明显。根据对表格中的综合成绩与成绩区间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
在儿化融合程度上掌握水平由好至差依次是 üananuangang(掌握水平的顺
序按照综合成绩来确定,如果综合成绩一样,则按成绩区间的大小来确定)。从
韵尾的分类来看,融合程度掌握较好的儿化韵都是以 n 或 ng 为韵尾的,这也可
以说明在低元音韵腹韵母中,非洲留学生对部分以鼻音为韵尾的儿化韵掌握较
好。
二、融合程度掌握中等的儿化韵
接下来我们将分析融合程度掌握中等,即综合成绩在 70 至 85 分之间的儿化
韵。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得出下表:
表 1.2.2 融合程度掌握中等的低元音韵腹韵母
掌握水平中等的儿化韵 综合成绩 成绩区间
a 83 65-100
ia 79 50-100

ua 83 50-100
uai 71 25-100
ian 72 50-90
uan 77 60-100

通过上述表格,我们可以看到掌握程度中等的儿化韵相对较多,共有六类,
分别是 a、ia、ua、uai、ian 和 uan。其中儿化韵 a 和 ua 综合成绩较高,均为 83
分,儿化韵 a 的成绩区间为 65-100 分,比 ua 更加稳定;其次是儿化韵 ia 和 uan,
两者综合成绩比较接近,成绩区间也相差不大,两类儿化韵掌握水平相近;儿化
韵 ian 和 uai 在这六类儿化韵中综合成绩相对较差,尤其 uai 类儿化韵其成绩区
间为 25-100,是到目前为止跨度最大的。从韵尾的分类来看,融合程度中等的儿

22
化韵都是无韵尾韵母和以 i 或 n 为韵尾韵母组成的,其中低元音无韵尾韵母儿化
时全部都处在掌握水平中等这一等级;低元音以 i 或 n 为韵尾的韵母儿化时有一
部分处在掌握水平中等的等级,还有一部分处在掌握水平较好的等级。根据上述
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条结论:一是结合表格中的综合成绩与成绩区间,非
洲留学生在儿化融合程度上对各韵类的掌握水平由好至差依次为
auaiauanianuai。二是在融合程度方面,非洲留学生对低元音无韵尾韵母
儿化韵的掌握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三、融合程度掌握较差的儿化韵
前面我们分析了非洲留学生在融合程度方面掌握水平较好、掌握水平中等的
儿化韵,现在我们将分析其融合程度掌握较差的儿化韵类别,在数据上的表现是
综合成绩在 70 分以下。通过对数据的归纳整理,得出下表:
表 1.2.3 融合程度掌握较差的低元音韵腹韵母
掌握水平较差的儿化韵 综合成绩 成绩区间
ao 58 50-85
iao 67 30-100
ai 56 10-70
iang 69 50-85
通过上述表格,我们发现非洲留学生掌握水平较差的儿化韵与掌握水平较好
的儿化韵数目一样,都有四类儿化韵,分别是儿化韵 ao、iao、ai、iang。其中综
合成绩相对较高的是以 i 为韵头的儿化韵 iao 和 iang,留学生在 iang 类儿化韵的
成绩区间在 50-85 之间,在这四类儿化韵中个体差异较小;在 iao 类儿化韵的成
绩区间为 30-100,可见其掌握水平有好有坏,个体差异十分明显。综合成绩较差
的是儿化韵 ao 和 ai,其中 ao 的成绩区间较为集中,在 50-85 之间。根据上述分
析,我们将融合程度上掌握水平较差的儿化韵按掌握程度进一步排序,由好至次
为:iangiaoaoai。从韵尾的分类来看,以低元音中以 u 为韵尾的韵母都分布
在掌握水平较差这一等级,可见非洲留学生对低元音 u 韵尾韵母儿化韵的融合
程度掌握不好。
综合前文三个表格,可以看出非洲学生在低元音韵腹韵母上大体处于中等水
平,其平均综合成绩为 76 分。其中无韵尾韵母儿化韵融合程度处于中等偏上;

23
以 u 为韵尾的韵母儿化韵普遍掌握水平不佳。此外,多数低元音韵腹韵母成绩区
间比较集中,个体差异相对不大。

第三节 中元音韵腹韵母
上文我们对非洲留学生在低元音韵腹韵母上融合程度的表现进行了分析,本
节我们将讨论非洲留学生在中元音韵腹韵母的表现。中元音韵腹韵母即以 o、e
为主元音的韵母,我们可以把它分为无韵尾韵母 o、uo、e、ie、üe,以 u 为韵尾
的韵母 ou、iou,以 i 或 n 为韵尾的韵母 ei、en、uei、uen 和以 ng 为韵尾的韵母
eng,一共十二类,我们为这些韵母设计了四十一个录音词汇。下面将针对非洲
留学生掌握水平较好、掌握水平中等、掌握水平较差的儿化韵进行分析。
一、融合程度掌握较好的儿化韵
通过对非洲留学生儿化融合系数和综合成绩的计算,我们得到留学生在各儿
化韵上的掌握水平,现将融合程度掌握较好,即综合成绩在 85 分以上的儿化韵
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下表:
表 1.3.1 融合程度掌握较好的中元音韵腹韵母
掌握水平较好的儿化韵 综合成绩 成绩区间
o 92 75-100
e 92 70-100

从上表可以看出,非洲学生在掌握程度较好的中元音韵腹韵母只有两类,
占韵母总体的 16%。这两类韵母分别是无韵尾韵母 o 和 e,其中这两者的综合
成绩一致均为 92 分,韵母 o 的成绩区间为 75-100 分,而韵母 e 的成绩区间为
70-100 分,两者比较来说 o 的成绩更为集中。由此我们认为非洲留学生在韵母
o 上的儿化掌握水平要高于 e。从韵尾的分类来看,韵母 o 与 e 均属于无韵尾韵
母,可见部分中元音无韵尾韵母在融合程度上掌握较好。
二、融合程度掌握中等的儿化韵
这里我们将继续讨论融合程度掌握中等的儿化韵,现将融合程度掌握中等即
综合成绩在 70-85 之间的韵母实验结果总结如下表:

24
表 1.3.2 融合程度掌握中等的中元音韵腹韵母
掌握水平中等的儿化韵 综合成绩 成绩区间
uo 71.6 60-80
üe 75 50-100

ei 72.2 30-100
eng 72.2 50-85

由上述表格我们可以看出,非洲留学生在融合程度上掌握中等的韵母共有四
类,分别是 uo、üe、ei 以及 eng。其中üe 类儿化综合成绩最高为 75 分,其余三类
成绩相对较弱,均在 72 分上下。非洲留学生在 eng 类儿化韵的成绩比较集中,
成绩区间为 50 至 85 之间,而在 ei 类儿化韵中个体差异明显,故我们认为 eng 类
韵母的儿化掌握程度比 ei 类好。最后是儿化韵 uo,其综合成绩相对较差,但其
成绩区间却比较集中,这说明非洲学生在此类儿化韵中的掌握水平都不太高。我
们按照各韵类的综合成绩与成绩区间,对在融合程度上掌握水平中等的韵母由
好至次进行排序:üeengeiuo。从韵尾的分类来看,无韵尾韵母在掌握水平中
等这一层次中占了两类;以 i 为韵尾的韵母占了一类;还有一类是以 ng 为韵尾
的韵母。结合表 3.1.1 可以看到大部分无韵尾韵母在掌握水平上处于中上等这个
区间,以 ng 为韵尾的韵母处于中等掌握水平。
三、融合程度掌握较差的儿化韵
前面我们讨论了非洲留学生在融合程度方面掌握水平较好、掌握水平中等的
儿化韵,现在我们将分析留学生在融合程度上掌握较差的儿化韵,在数据上的表
现是综合成绩在 70 分以下。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归纳整理,得出下表:
表 1.3.3 融合程度掌握较差的中元音韵腹韵母
掌握水平较差的儿化韵 综合成绩 成绩区间
ie 69 60-70
ou 68 60-90

iou 61 30-100
uei 64 50-100
en 67 25-75
uen 64 50-85

25
由上述表格可以看出,中元音韵腹韵母在掌握程度较差这一等级分布较多,
共有六类韵母,它们分别是 ie、ou、iou、uei、en 和 uen。韵母 ie、ou 和 en 儿化
时的综合成绩在此类掌握水平中相对较高,其中韵母 ie 的成绩区间为 60-70 分,
发音稳定且个体差异较小;韵母 ou 和 en 的成绩区间相对较大,个体差异较为明
显。以 u 为韵头的两类韵母 uei 和 uen 在综合成绩上一致,而 uen 的成绩区间较
小,故我们认为 uen 在儿化融合程度上更为稳定,掌握水平更佳。韵母 iou 的综
合成绩最差,且成绩区间也最大,可见其儿化掌握水平相对较弱,个体差异明显。
由此上述非洲留学生掌握水平从好至次为 ieouenuenueiiou。从韵尾的分类
来看,无韵尾韵母在掌握水平较差的儿化韵韵母中占一类;以 u 为韵尾的韵母占
两类;剩下都是以 i 或 n 为韵尾的韵母。其中以 u 为韵尾的韵母均在掌握水平较
差这一等级中,多数以 i 或 n 为韵尾的韵母也处在这一等级,可见非洲留学生在
融合程度方面对中元音 u 韵尾韵母以及多数以 i 或 n 为韵尾的韵母掌握不佳。
综合以上三类表格,中元音韵腹韵母在儿化时融合程度掌握水平较好的有两
类,掌握水平中等的有四类,掌握水平较差的有六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其融合
程度掌握水平相对较差。其中无韵尾韵母儿化时有两类处在掌握较好水平,两类
处于掌握中等水平,一类处于掌握较差水平;以 u 为韵尾的韵母儿化时掌握水平
均处于比较差的等级;以 i 或 n 为韵尾的韵母儿化时其掌握水平有三类都处于比
较差的等级,还有一类位于中等水平;以 ng 为韵尾的韵母只有一类,处于中级
水平。故我们认为中元音 u 韵尾韵母以及多数以 i 或 n 为韵尾的韵母掌握水平较
差;ng 韵尾的韵母掌握水平中等;大部分无韵尾韵母掌握水平中上。

第四节 高元音韵腹韵母
前两节我们按照舌位的高低对低元音、中元音韵腹韵母进行了实验结果的分
析,本节将继续对高元音韵腹韵母进行讨论。高元音韵腹韵母即以 i、u、ü为主
元音的韵母,它可以分为无韵尾韵母 i、u、ü和-i (我们将舌尖元音-i 分为-i[ɿ]和
-i [ʅ]两者情况进行讨论),以 i 或 n 为韵尾的韵母 in、ün,以 ng 为韵尾的韵母
ing、ong、iong,一共九类,我们为其设计录音词汇三十三个。下面根据实验结
果对非洲留学生在融合程度方面掌握水平较好、掌握水平中等、掌握水平较差的
韵母儿化情况进行分析。

26
一、融合程度掌握较好的儿化韵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提取和计算,我们得出了非洲留学生在各儿化韵上的掌握
水平。现将融合程度掌握较好,即综合成绩在 85 分以上的儿化韵进行归纳总结,
得出下表:
表 1.4.1 融合程度掌握较好的高元音韵腹韵母
掌握水平较好的儿化韵 综合成绩 成绩区间
-i[ʅ] 89 65-100
u 92 75-100

通过上述表格,我们可以发现非洲留学生融合程度掌握较好的高元音相对
较少,一共只有两类,分别是舌尖元音-i[ʅ]和舌面元音 u。其中韵母 u 的综合成
绩相对较高,成绩区间也更加集中;而舌尖元音-i[ʅ]在综合成绩与各留学生的
成绩区间上表现稍弱。由此我们认为非洲留学生在 u 类儿化韵上的掌握水平要
好于-i[ʅ]。从韵尾的分类来看,两类掌握较好的儿化韵都是无韵尾韵母,可见
部分高元音无韵尾韵母在融合程度上掌握较好。
二、融合程度掌握中等的儿化韵
我们将继续讨论掌握水平中等的儿化韵。现将融合程度掌握中等的高元音韵
腹韵母实验结果总结如下表,在数据上的表现为综合成绩在 70-85 分之间。
表 1.4.2 融合程度掌握中等的高元音韵腹韵母
掌握水平中等的儿化韵 综合成绩 成绩区间
i 83 75-100
-i[ɿ] 81 65-100
in 81 60-100
ing 78 60-90

由上述表格可以看出,融合程度掌握中等的高元音韵腹韵母有四类,分别是:
i、-i[ɿ]、in、ing。其中韵母 i 的综合成绩最高为 83 分,各留学生的成绩也比较
集中,均在 75-100 之间,个体差异不明显。-i[ɿ]与 in 的综合成绩表现一致,-i[ɿ]
的成绩区间在 65-100 之间,而 in 的成绩区间在 60-100 之间,相对而言非洲留学
生对以-i[ɿ]为儿化韵的融合程度掌握更好。韵母 ing 的综合成绩表现相对较差,
但成绩区间比较小,各留学生水平差异不明显。由此我们对其融合程度方面的掌

27
握情况进行排序,可得到:i-i[ɿ]ining。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中等掌握水平
的高元音韵腹韵母都是以 i 为主元音的韵母,结合表 4.1.1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非洲学生对于以 i 为主元音的儿化韵其掌握水平处于中等偏上。
三、融合程度掌握较差的儿化韵
本文前两部分分析了非洲留学生在儿化融合程度上掌握水平较好和水平中
等的儿化韵,接下来我们将分析融合程度上掌握较差的儿化韵,体现在数据上是
综合成绩在 70 分以下。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归纳整理,得出下表:
表 1.4.3 融合程度掌握较差的高元音韵腹韵母
掌握水平较差的儿化韵 综合成绩 成绩区间
ü 67 25-100
ün 67 0-100

ong 68 35-85
iong 58 0-100

由上述表格可以看出,融合程度掌握较差的高元音韵腹韵母共有四类,分别
有ü、ün、ong 和 iong。其中前三类儿化韵综合成绩都相对较高,韵母 ong 的成
绩区间在在 35-85 之间,在这三类韵母儿化情况中表现突出;以ü为主元音的这
两类韵母综合成绩一样,其成绩区间上下差异均比较大,个体差异十分明显。韵
母ü的成绩区间是 25-100,相对来说要强于韵母ün。非洲留学生在 iong 类韵母上
的儿化综合成绩是最差的,同时此类韵母儿化时成绩区间跨度也较大,各留学生
之间差异显著。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将非洲留学生对各韵类的掌握情况进行
排序,得到结论:ongüüniong。除此之外,我们对掌握水平较差的几类儿化
韵的音节构成进行了分析,发现以 ü 作为主元音的韵母占了三类,分别是 ü、ün
和 iong(韵母 iong 放在这里是按其实际读音来排列的)。且该类韵母不曾在其他
等级中出现过,故我们认为非洲学生对以 ü 作为主元音的儿化韵类掌握较差。
综合以上三类表格,非洲留学生在高元音韵腹韵母儿化时,其融合程度掌握
较好的只有两类;而掌握中等和掌握较差的各有四类。据此我们认为其整体掌握
水平中等偏下。无韵尾韵母中有两类掌握水平较好,也有两类掌握水平中等,有
一类掌握水平较差。该类韵母掌握水平的分布比较分散,但根据其比例我们认为
留学生在无韵尾韵母的总体掌握水平为中等偏上。以 i 或 ng 为韵尾的韵母和以

28
ng 为韵尾的韵母其掌握水平在中等和差等各有几类,由此我们认为留学生在 i 或
n 为韵尾和以 ng 为韵尾的韵母儿化上,其总体掌握水平为中等偏下。

第五节 小结
本章主要探讨非洲留学生在汉语儿化习得过程中其融合程度的掌握情况,
同时也对其掌握情况的有关规律进行研究。本章主要结论如下:
一、就主元音来说,非洲留学生对低元音韵腹韵母的儿化融合程度掌握最
好,其次是高元音韵腹韵母,对中元音韵腹韵母掌握程度最差。在高元音韵腹
韵母中,以 i 为主元音的韵母掌握水平为中等偏上,以 ü 为主元音的韵母掌握
水平较差。
二、就韵尾来说,非洲学生对无韵尾韵母儿化融合程度掌握最好,对以 u
为韵尾的儿化融合程度掌握不佳。以 i 或 n 为韵尾的韵母其融合程度掌握水平
趋于中等偏下,而以 ng 为韵尾的韵母融合程度的掌握水平趋于中等。

29
第二章 非洲留学生儿化的卷舌程度分析
儿化是卷舌动作引起的音变现象,与卷舌程度密不可分,这里的卷舌程度是
指发音人在儿化发音中舌头翘起的的弯曲程度。在汉语母语者的儿化中,卷舌是
必不可少的一个动作,但非洲留学生在发音时往往会敷衍了事,他们有时会将卷
舌动作变小,有时会用相近但不用卷舌的音来代替这个动作,有时甚至会直接省
略掉卷舌。本章针对这种情况对非洲留学生的卷舌动作及幅度进行考察,并与中
国学生进行对比,从而判断其发音的好坏。本章第一节将对实验原理进行说明,
同时介绍数据提取的过程;第二、三、四节分别对低元音、中元音、高元音韵腹
韵母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第五节将归纳整理实验的总体结论。

第一节 实验说明
非洲留学生儿化的卷舌程度旨在考察留学生在儿化发音中舌头翘起的弯曲
程度是否达到标准,即与汉语母语者一致。我们可以通过共振峰来考察卷舌程度。
共振峰反应语音的共鸣特性,在 Praat 频谱图上表现为灰黑色的条纹,我们一般
用 F 表示。点击 Praat 语图上方的“Formant”下拉框,选择“Show formant”选
项,就会显示出共振峰的红点及红线(见图 2.1.1)。第几共振峰则用对应的数字
来表示,如第一共振峰就是从下向上数的第一条红线,我们也称它为 F1。点击
Praat 中“formant listing”选项,会出现语音选中段的共振峰数值。

图 2.1.1 中国发音人 CB2“渣儿”的共振峰图


研究表明共振峰与发音时舌部的形状和动作是相关的,尤其是第三共振峰与
“卷舌元音在声谱上的特点是共振峰 F3 曲线的大幅度下降,贴合
卷舌动作相关。
F2。F3 与 F2 贴得越近,听感上卷舌色彩越浓厚[1]”。本实验依此考察非洲留学生
在儿化发音上其共振峰 F3 下降的程度,通过与中国学生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
判断其在儿化时卷舌色彩是否浓厚。

[1] 王理嘉、贺宁基(1985)
30
本章实验的实验对象、词表以及实验过程均与第一章儿化融合程度的实验一
致(参看第一章实验说明)。接下来我们将对本章实验数据的提取过程进行说明,
计算方法和归一化的方式均采用刘欢(2020)中对 F3 差值的研究。在上文我们
提到 F3 下降的程度是我们研究的主要目标。根据语图(见图 2.1.2)我们可以看
出 F3 下降前后会有一段相对平稳的片段,我们称它为平稳段和下降尾段,而中
间 F3 大幅下降的一段为下降段。要想得出 F3 下降段具体下降的数值,我们需要
分别从平稳段和下降尾段各选取一个靠近下降段的点(见图 2.1.3)。我们从两个
点向下做垂直于底部的直线 AD 和 BE(见图 2.1.4),其中 AD 为平稳段点 A 的
共振峰值,BE 为下降尾段点 B 的共振峰值。我们发现下降程度的数值即 AC 的
长度,可以用 AD-BE 得出。

图 2.1.2 发音人 CB2“渣儿”的共振峰图——分段

图 2.1.3 发音人 CB2“渣儿”共振峰图——选点

图 2.1.4 发音人 CB2“渣儿”共振峰图——计算原理


31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公式,H 表示 F3 下降程度的具体数值,为行文方便简洁,
下文统称 F3 下降值;HA 表示平稳段点 A 的共振峰值,我们简称起始值;HB 表
示下降尾段点 B 的共振峰值,我们简称终止值,这两者均可以在 Praat 软件中直
接获得。
𝐇 = 𝐇𝐀 − 𝐇𝐁 (4)
由于不同的发音者其生理构造、发音习惯有较大差异,为了避免个体差异,
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本文将通过以下公式进一步计算发音人 F3 的下降幅度。
其中 M 表示下降幅度;H 表示 F3 下降值;HA 表示起始值。下降幅度越大说明
F3 曲线越陡,而下降幅度越小则说明 F3 曲线越缓。我们以“渣儿”一词举例,
其下降段起始点共振峰为 2667,下降段终点共振峰为 1845,则它的下降值为 822,
下降幅度为 0.31。

𝐌 = 𝐇⁄𝐇 (5)
𝐀

最后我们将对比中国学生与非洲留学生的下降值和下降幅度,讨论留学生在
儿化发音时的卷舌状况,并归纳偏误。

第二节 低元音韵腹韵母
从本节开始,我们将以舌位高低为序,对低元音韵腹韵母、中元音韵腹韵母
和高元音韵腹韵母的下降值和下降幅度进行考察。本节针对低元音韵腹韵母,以
韵尾作为分类标准,具体分类参看第一章第二节。
一、无韵尾韵母
低元音韵腹韵母即以低元音 a 为主要元音的韵母,无韵尾的低元音韵腹韵母
可以分为 a、ia、ua 三类,我们为其设计录音词汇十一个,现将不同韵腹的儿化
韵实验结果整理如下:
表 2.2.1 儿化韵 a 的 F3 下降值及下降幅度
a 非洲下降值 非洲下降幅度 中国下降值 中国下降幅度
门把儿 638 0.25 707.3 0.25

去哪儿 606 0.23 1000 0.34

渣儿 714 0.26 754.3 0.28

板擦儿 563 0.22 1030.5 0.34

32
平均 630 0.24 873 0.30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单元音 a 类儿化韵中,非洲学生平均下降值为 630,


下降幅度为 0.24;而中国学生平均下降值为 873,下降幅度为 0.30,二者下降值
相差 242 赫兹,幅度相差 0.06,非洲留学生在 a 类儿化韵中其下降值和下降幅度
普遍低于中国学生。非洲学生的下降值和下降幅度都相对比较集中,下降值均在
550-750 之间,下降幅度在 0.22-0.26 之间。而中国学生发音差异较大,呈现两种
趋势,一种是舌位靠前的声母如“去哪”“板擦儿”,其儿化下降差值在 1000 左
右,下降幅度也相对较大;另一种是舌位靠后的声母如“门把儿”,其下降值在
700 左右,下降幅度相对较小。其中词条“渣儿”的下降值及其幅度与中国学生
对比来看最为接近,“板擦儿”差别最大。
表 2.2.2 儿化韵 ia 的 F3 下降值及下降幅度
ia 非洲下降值 非洲下降幅度 中国下降值 中国下降幅度

一下儿 772 0.26 926 0.30

豆芽儿 805 0.30 994 0.34

脚丫儿 738 0.26 927 0.29

掉价儿 787 0.27 947.5 0.31

平均 776 0.27 949 0.31

在 ia 类儿化韵发音中,非洲学生平均下降值为 776,下降幅度为 0.27;中国


学生平均下降值为 949,下降幅度为 0.31,二者相差 173 赫兹,幅度相差 0.04。
非洲留学生在 ia 类儿化韵中下降程度普遍低于中国学生。其中中国学生儿化韵
F3 下降差值均在 900 以上,下降幅度在 0.3 左右,和非洲留学生学生相比其各项
指数更大,卷舌色彩更加浓厚。其中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在词条 “一下儿”和“掉
价儿”的发音中下降值最为接近,在“脚丫儿”的发音中下降幅度最接近,卷舌
程度较好。
表 2.2.3 儿化韵 ua 的 F3 下降值及下降幅度
ua 非洲下降值 非洲下降幅度 中国下降值 中国下降幅度
牙刷儿 578 0.27 823.5 0.29
花儿 732 0.27 1024 0.34
爪儿 811 0.29 865.5 0.32

33
平均 707 0.28 904 0.32

在 ua 一类儿化韵发音中,非洲留学生平均下降值为 707,下降幅度为 0.28;


中国学生平均下降值为 904,下降幅度为 0.32,二者下降值相差将近 200 赫兹,
幅度相差 0.04。留学生对 ua 类儿化韵的发音卷舌程度同 a、ia 一样,要比中国
学生的卷舌程度更弱。其中非洲留学生在“花儿”在发音中下降值和下降幅度与
中国学生相差最大,中国发音在该词上卷舌色彩十分浓烈,而留学生却比较弱。
表 2.2.4 低元音无韵尾儿化韵数值对比
非洲下降值 非洲下降幅度 中国下降值 中国下降幅度
a 630 0.24 873 0.30
ia 776 0.27 948.7 0.31
ua 707 0.28 904.25 0.32

平均 704 0.27 909 0.31

下倾值对比 下倾幅度对比
1000 0.4
0.3
500 0.2
0.1
0 0
a ia ua a ia ua
非洲学生 中国学生 非洲学生 中国学生

图 2.2.1 低元音无韵尾儿化韵下降程度对比
综合以上三类儿化韵卷舌程度的数据来看,非洲留学生在低元音无韵尾儿化
韵中下降值和下降幅度都比中国学生要小。其中儿化韵 ia、ua 的 F3 下降值差别
较小,在 150-200 之间;下降幅度也相对稳定。而儿化韵 a 的下降差值和幅度差
值都相对较大,由此可得出两点结论:第一,非洲学生在低元音无韵尾儿化韵中
卷舌色彩普遍较弱。第二,非洲学生对 a 这一类儿化韵发音的卷舌程度掌握不
佳。
二、u 韵尾韵母
上文我们探讨了无韵尾韵母,接下来我们来看以 u 为韵尾的韵母。在现代汉
语音标中,韵母 ao 和 iao 的音标形式分别是是[ɑu]、[iɑu],我们以他们的实际读音
出发,将这二者纳入 u 韵尾韵母。由此看来 u 韵尾韵母有 ao、iao 两类,我们为

34
其设计六个录音词语,下面将不同儿化韵实验结果整理如下:
表 2.2.5 儿化韵 ao 的 F3 下降值及下降幅度
ao 非洲下降值 非洲下降幅度 中国下降值 中国下降幅度
桃儿 899.5 0.32 917 0.31

口哨儿 655 0.24 635 0.23

跳高儿 650 0.24 691 0.25

平均 735 0.27 748 0.26

在 ao 的儿化韵发音中,非洲学生平均发音 F3 下降差值为 735,下降幅度为


0.27,而中国学生标准的下降差值和幅度分别为 748 和 0.26。其中非洲留学生在
“桃儿”发音上下降值与其幅度均比较高,与中国学生较为接近,卷舌程度好;
而在“口哨儿”和“跳高儿”中发音人其数值均比较小,且与中国学生相差不大,
卷舌程度也相对较好。总体来说,非洲学生在儿化韵 ao 的卷舌程度同中国学生
并无明显差异,该韵类掌握较好。
表 2.2.6 儿化韵 iao 的 F3 下降值及下降幅度
iao 非洲下降值 非洲下降幅度 中国下降值 中国下降幅度
跑调儿 840 0.29 750.5 0.25

面条儿 672 0.24 1015 0.32

小鸟儿 612.5 0.23 845.8 0.28


平均 708 0.26 870 0.28

在 iao 类儿化韵发音中,非洲留学生 F3 平均下降值为 708,下降幅度指数为


0.26,中国学生的标准值分别为 870 和 0.28,非洲留学生各项指标略低于中国学
生,可见留学生在 iao 类儿化韵中卷舌程度不够明显。其中在“跑调儿”的发音
上非洲学生卷舌程度偏大,而在“小鸟儿”和“面条儿”上卷舌程度又偏小。由
此可得出结论:一、整体来看,非洲学生在儿化韵 iao 上卷舌程度不足;二、不
同词语之间卷舌程度差异较大,发音稳定。
表 2.2.7 低元音以 u 为韵尾儿化韵的数值对比
非洲下降值 非洲下降幅度 中国下降值 中国下降幅度
ao 735 0.27 747.7 0.26
iao 708 0.26 870 0.28

35
平均 721 0.26 809 0.27

下倾值对比 下倾幅度对比
1000 0.3
0.25
500 0.2
0.15
0 0.1
ao iao ao iao
非洲学生 中国学生 非洲学生 中国学生

图 2.2.2 低元音以 u 为韵尾儿化韵下降程度对比


非洲留学生在以 u 为韵尾的低元音儿化中平均下降值为 721,下降幅度为
0.26;与之对应的中国学生的数值为 809 和 0.27,二者相差不大。其中儿化韵 ao
的卷舌程度与标准值几乎一致;儿化韵 iao 的卷舌程度略低。由此可得出结论:
非洲留学生对以 u 为韵尾的低元音儿化韵发音卷舌程度掌握较好。
三、i/n 韵尾韵母
在低元音韵腹韵母中以 i 或 n 为韵尾的儿化韵可以分为 ai、uai、an、ian、
uan 和üan 六类,我们为其设计录音词语二十五个,我们将不同儿化韵实验结果
整理如下:
表 2.2.8 儿化韵 ai 的 F3 下降值及下降幅度
ai 非洲下降值 非洲下降幅度 中国下降值 中国下降幅度
名牌儿 623 0.23 919 0.31

小孩儿 637 0.28 985 0.34

小菜儿 592 0.23 958.5 0.32

平均 617 0.25 954 0.32

在 ai 类儿化韵的发音中,非洲留学生平均下降差值为 617,下降幅度为 0.25;


中国学生的标准值为 954 和 0.32。发音人在不同词语的儿化卷舌程度均较为集
中,其中在“名牌儿”一词上非洲留学生 F3 下降差值与中国学生最为接近,在
“小孩儿”上 F3 下降幅度最接近,而在“小菜儿”上的发音下降值和下降幅度
差异都比较大。总体来说,非洲留学生在 ai 类儿化韵的卷舌程度明显低于中国
学生,我们认为其在卷舌上掌握不佳。

36
表 2.2.9 儿化韵 uai 的 F3 下降值及下降幅度
uai 非洲下降值 非洲下降幅度 中国下降值 中国下降幅度
小块儿 733 0.26 841.3 0.29

小乖儿 631 0.23 755 0.27

平均 682 0.25 798 0.28

在以 uai 为儿化韵的发音中,非洲学生平均下降差值为 682,幅度为 0.25,


标准值为 798 和 0.28,非洲留学生在下降值和下降幅度上均小于中国学生的数
值,可见非洲留学生在儿化韵 uai 上卷舌程度略弱。但其下降幅度与中国学生相
差在 0.03 左右,有一定规律性。我们认为中、非两地学生在此类韵母的儿化卷
舌程度上有明显对应,且发音相对较稳定。
表 2.2.10 儿化韵 an 的 F3 下降值及下降幅度
an 非洲下降值 非洲下降幅度 中国下降值 中国下降幅度
小半儿 650 0.25 696 0.25

心肝儿 551 0.22 787 0.29

花瓣儿 616.5 0.25 756 0.27

竹竿儿 665 0.26 856 0.31

小盘儿 752 0.28 745 0.27

平均 647 0.25 768 0.28


在以 an 为儿化韵的发音中,非洲留学生平均下降差值为 647,其下降幅度
为 0.25,中国学生相应的数值为 768 和 0.28,留学生 F3 下降值及其幅度与中国
学生相差不大,故我们认为留学生在 an 韵类中卷舌程度较好。其中留学生在“小
盘儿”上卷舌程度略重,在其他词语上的卷舌程度相对较弱。在词条“竹竿儿”
的发音中非洲留学生 F3 下降差值和幅度比中国学生小,其差值分别为 236 和
0.07,在该韵类中差异最大,卷舌程度也最差。
表 2.2.11 儿化韵 ian 的 F3 下降值及下降幅度
ian 非洲下降值 非洲下降幅度 中国下降值 中国下降幅度
一片儿 866 0.29 828.8 0.28

馅儿 758 0.26 956.5 0.31


一点儿 845.5 0.29 1017.8 0.32

37
聊天儿 777 0.28 743.8 0.29

一件儿 711.5 0.25 871.5 0.30

心眼儿 888 0.35 890 0.31

平均 808 0.29 884.7 0.30

在以 ian 为儿化韵的发音中,非洲学生平均下降差值为 808,幅度为 0.29,


标准值为 884 和 0.30,其 F3 下降值及其幅度与标准值几乎持平,故我们认为非
洲留学生在儿化韵 ian 中卷舌程度掌握较好。其中非洲学生在“一片儿”和“聊
天儿”上卷舌程度稍重,在其他词语上的卷舌程度较弱。我们对于中非学生的各
项数值之差进行对比发现“馅儿”一词中国学生与留学生 F3 下降差值和幅度相
差为 198 和 0.05,差异最大;而“聊天儿”一词相差最小。纵向对比发现,在 ian
为儿化韵的各类词语中,非洲学生卷舌程度比较集中,中国学生比较分散,尤其
是“一点儿”其 F3 下降值达到了一千以上。
表 2.2.12 儿化韵 uan 的 F3 下降值及下降幅度
uan 非洲下降值 非洲下降幅度 中国下降值 中国下降幅度
茶馆儿 772 0.27 847 0.31

小船儿 828 0.30 735.5 0.27

好玩儿 879 0.32 1045 0.34

拐弯儿 635 0.26 801 0.29


平均 779 0.29 857 0.30

在以 uan 为儿化韵的发音中,非洲学生平均下降差值为 779,幅度为 0.29,


中国学生的标准值为 857 和 0.30,各项数值比较接近,故我们认为非洲留学生在
儿化韵 uan 中卷舌程度与汉语母语者并无差异,掌握较好。其中留学生在“小船
儿”一词中卷舌程度略强,其余都略弱于标准值。从 F3 下降程度和幅度综合来
看,“小船儿”两项指标均与中国学生相差不大,在该韵类中卷舌程度最好;而
词条“拐弯儿”就有明显差别,非洲学生卷舌程度较差。

38
表 2.2.13 儿化韵üan 的 F3 下降值及下降幅度
üan 非洲下降值 非洲下降系数 中国下降值 中国下降系数
小院儿 720.5 0.27 732 0.27

花卷儿 756 0.28 657.5 0.25

圆圈儿 667 0.26 794.8 0.28

手绢儿 560 0.27 743.5 0.26

绕远儿 812 0.31 756 0.28

平均 703 0.28 736.8 0.27

在以 üan 为儿化韵的发音中,非洲学生平均下降差值为 703,幅度为 0.28,


标准值为 736 和 0.27,其中非洲学生 F3 下降差值略低于标准值,下降幅度略高
于标准值,由于其相差数值均比较小,可以按相对持平统计。故我们认为非洲学
生在 üan 类儿化韵中掌握程度较好。不过非洲留学生在该韵类各儿化词中卷舌
程度差异明显,上下起伏波动较大,而中国学生在发音上比较集中,我们认为留
学生在该韵类的发音卷舌程度上具有极强的不稳定性。其中“绕远儿”和“花卷
“小院儿”和“手绢儿”在 F3 下降
儿”各项指标均大于标准值,卷舌程度偏重;
差值上偏大,而下降幅度上偏小;而“圆圈儿”在各项数值上均小于标准值,卷
舌程度较弱。虽然不同儿化词情况复杂多样,但其 F3 下降值差异均低于 200,
且下降系数均低于 0.03,我们认为 üan 类儿化韵发音卷舌程度与中国学生的数值
较为类似,发音较好。
接下来我们将以 i 或 n 韵尾的所有韵类进行对比,得到下表:
表 2.2.14 低元音 i/n 韵尾韵母儿化韵数值对比
非洲下降值 非洲下降幅度 中国下降值 中国下降幅度
ai 617 0.25 954 0.32
uai 682 0.25 798 0.28
an 647 0.25 768 0.28
ian 808 0.29 885 0.30
uan 779 0.29 857.3 0.30
üan 703 0.28 736.8 0.27

平均 706 0.27 833 0.29

39
下降差值对比 非洲学生 中国学生
1000

800

600

400

200

0
ai uai an ian uan üan

图 2.2.3 低元音 i/n 韵尾韵母儿化韵下降值对比

下降幅度对比 非洲学生 中国学生


0.35
0.3
0.25
0.2
0.15
0.1
0.05
0
ai uai an ian uan üan

图 2.2.4 低元音 i/n 韵尾韵母儿化韵下降幅度对比


综合上述表格可以看出,非洲留学生在以 n 为韵尾的低元音儿化韵中平均
F3 下降差值为 706,下降幅度为 0.27;中国学生的标准值为 833 和 0.29,非洲留
学生以 i 或 n 为韵尾的儿化韵卷舌色彩整体要轻于中国学生。其中以 i 为韵尾的
儿化韵即韵母 ai 和 uai 其 F3 下降差值和幅度都过小,卷舌程度较差;以 n 为韵
尾的低元音儿化韵,除了韵母 an 的卷舌程度稍弱以外,其他三项儿化韵 ian、
uan、üan 各项指标差距并不明显,尤其是 üan 其发音时 F3 各项数值与中国学生
几乎一致,卷舌程度良好。由此可得出结论:非洲留学生在以 i 或 n 为韵尾的儿
化韵其发音卷舌程度为 ai<uai、an<ian 、uan 、üan,其中儿化韵 üan 卷舌程
度最好,儿化韵 ai 卷舌程度最差。
四、ng 韵尾韵母
上文我们分别探讨了无韵尾儿化韵、u 韵尾儿化韵还有以 i 或 n 为韵尾的儿

40
化韵,接下来我们对以 ng 为韵尾的儿化韵进行分析。以 ng 为韵尾的儿化韵可以
分为 ang、iang、uang 三类,我们为其设计录音词语共九个,现将不同儿化韵实
验结果整理如下:
表 2.2.15 儿化韵 ang 的 F3 下降值及下降幅度
ang 非洲下降值 非洲下降幅度 中国下降值 中国下降幅度
药方儿 514 0.20 700.5 0.26

赶趟儿 618 0.24 683.5 0.23

小张儿 629 0.25 694.3 0.25

平均 587 0.23 692.8 0.25

在 ang 类儿化韵的发音中,非洲学生平均下降差值为 587,幅度为 0.23,标


准值为 692 和 0.25,其 F3 下降值及其幅度略低于标准值,我们认为留学生卷舌
程度不及中国学生。其中非洲留学生在“药方儿”一词中 F3 下降差值及其幅度
均要小于中国学生,卷舌色彩整体较弱,且差异明显;而在其他两个词语中,留
学生儿化的卷舌色彩与中国学生无明显差异,其中“赶趟儿”一词的发音上,留
学生的下降值略小于标准值,下降幅度略大于标准值,但两者数值差异较小,故
我们以持平计数。总体来看,非洲留学生在 ang 类儿化韵卷舌程度略弱,在词条
“药方儿”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表 2.2.16 儿化韵 iang 的 F3 下降值及下降幅度
iang 非洲下降值 非洲下降幅度 中国下降值 中国下降幅度
小羊儿 793 0.28 1048 0.30

好样儿的 686 0.24 1073 0.34

亮儿 652 0.25 609 0.20


平均 710 0.26 910 0.28

在 iang 类儿化韵的发音中,非洲留学生平均下降差值为 710,幅度为 0.26,


标准值为 910 和 0.28,其整体 F3 下降值及其幅度低于标准值。其中非洲学生在
“好样儿的”一词中的 F3 下降差值接近标准值的一半,下降幅度也相差 10%,
卷舌程度过小;在“小羊儿”一词中留学生学生 F3 下降值及其幅度均略低于中
国学生的标准值;在“亮儿”一词中留学生 F3 下降差值相近,但下降幅度有较
大差异。由此可见,非洲留学生在 iang 类儿化韵词语的卷舌情况较为复杂,但

41
总体表现其卷舌程度较弱。
表 2.2.17 儿化韵 uang 的 F3 下降值及下降幅度
uang 非洲下降值 非洲下降幅度 中国下降值 中国下降幅度
天窗儿 638 0.26 810 0.29

蛋黄儿 653 0.24 847 0.30

打晃儿 764 0.28 750 0.25

平均 685 0.26 802 0.28

在 uang 类儿化韵的读音中,非洲留学生平均下降差值为 685,幅度为 0.26,


中国学生的对应数值为 802 和 0.28,其整体 F3 下降值及其幅度略低于标准值。
其中留学生在“蛋黄儿”一词 F3 下降差值以及下降幅度与中国学生差距最大,
卷舌色彩最弱;在“天窗儿”一词的读音中 F3 下降值及其幅度均低于中国学生;
在“打晃儿”一词的读音中非洲学生 F3 下降差值及其下降幅度均大于中国学生,
卷舌色彩略重。从非洲学生数值与标准值的差距来看,
“蛋黄儿”卷舌程度最差,
其他两词相对较好。非洲留学生在 uang 类儿化韵词语的卷舌情况也有过重或过
轻的情况,发音不稳定,但总体来说卷舌程度较弱。
表 2.2.18 以 ng 为韵尾低元音儿化韵的数值对比
非洲下降值 非洲下降幅度 中国下降值 中国下降幅度
ang 587 0.23 692.75 0.25
iang 710 0.26 910 0.28

uang 685 0.26 802 0.28

平均 661 0.25 802 0.27

下倾值对比 下倾幅度对比
1000 0.3
0.2
500
0.1
0 0
ang iang uang ang iang uang
非洲学生 中国学生 非洲学生 中国学生

图 2.2.5 以 ng 为韵尾低元音儿化韵的下降程度对比
综合上述表格可以看出,非洲学生在以 ng 为韵尾的低元音儿化韵中平均 F3

42
下降值为 661,下降幅度为 0.25;中国学生的标准值为 802 和 0.27,非洲学生卷
舌色彩整体要弱于标准值。三类儿化韵其下降差值都在 200 之内,下降幅度均为
0.02,相对比较稳定。其中儿化韵“iang”下降差值与标准值差距最大,其他二
者相对较小。由此可得出结论:中、非学生在以 ng 为韵尾的儿化韵其发音卷舌
程度比较稳定,且略弱于标准值。各韵类具体卷舌程度与标准值的差异为 ang、
uang<iang,其中儿化韵“ang”
“uang”卷舌程度最好,
“iang”卷舌程度最差。

第三节 中元音韵腹韵母
一、无韵尾韵母
中元音韵腹韵母即以 o、e 为主元音的韵母,无韵尾韵母可以分为 o、uo、e、
ie、üe 五类,我们为其设计录音词汇共十七个。由于以韵母 üe 为儿化韵的词语
较少,非洲留学生所接触的儿化词需要具备常用性的条件,故只选取 1 词。现将
不同韵腹儿化韵实验结果整理如下:
表 2.3.1 儿化韵 o 的 F3 下降值及下降幅度
o 非洲下降值 非洲下降幅度 中国下降值 中国下降幅度
粉末儿 753 0.28 554.8 0.20

上坡儿 675 0.25 604.3 0.21

平均 714.3 0.26 579.5 0.21

从上表可以看出,非洲留学生在 o 类儿化韵中 F3 下降差值和下降幅度较高,


与标准值存在较大的差异。非洲学生平均下降差值为 714,下降幅度为 0.26;中
国学生标准值为 579 和 0.21,总体来看其卷舌程度比标准值略重一些。但不同儿
化词中非洲学生差异较大,发音不稳定,如在“粉末儿”一词中,非洲学生发音
下降差值达到了 200 以上,下降幅度超过标准值 8%,卷舌色彩过重;而在“上
坡儿”一词中,非洲学生下降差值和标准值接近一致,下降幅度超过标准 4%,
卷舌动作较为明显。综上我们可得出结论:非洲学生对“o”类儿化韵发音卷舌
程度不稳定,且易出现过度卷舌的现象。
表 2.3.2 儿化韵 uo 的 F3 下降值及下降幅度
uo 非洲下降值 非洲下降幅度 中国下降值 中国下降幅度
干活儿 763 0.27 701.3 0.25
托儿 778 0.29 603.8 0.21
43
大伙儿 594 0.24 744 0.26

座儿 783 0.29 817.5 0.27

被窝儿 774 0.29 725.5 0.25

平均 738 0.28 718.4 0.25

在 uo 类儿化韵中,非洲学生平均下降差值为 738,下降幅度为 0.28;中国


学生标准值为 718 和 0.25,非洲学生儿化色彩较标准值浓厚。非洲学生除在“大
伙儿”一词中下降值和幅度极低外,其他词语比较集中,而中国学生发音比较分
散,不同词语有特殊性。同中国学生的数值进行对比,我们发现非洲留学生在不
同儿化词其下降值和下降幅度呈现两种趋势:“干活儿”“托儿”“被窝儿”其下
降值及幅度均大于标准值;而“大伙儿”
“座儿”其下降值及幅度均小于标准值。
其中“托儿”一词中非学生的两项指数差异最大,下降差值为 175,下降幅度也
高达 8%;其余几个音差距不是很明显。故我们认为非洲留学生对“uo”类儿化
韵发音卷舌程度偏重,且容易波动。
表 2.3.3 儿化韵 e 的 F3 下降值及下降幅度
e 非洲下降值 非洲下降幅度 中国下降值 中国下降幅度
这儿 758.5 0.28 463.3 0.18

唱歌儿 797 0.29 573 0.20

饭盒儿 625 0.26 659.3 0.23

小车儿 569 0.22 708.5 0.25

模特儿 703 0.25 591 0.21

平均 690 0.26 599 0.21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以单元音 e 为儿化韵的读音非洲学生平均下降差值为
690,下降幅度为 0.26,而中国学生的标准值为 599 和 0.21,非洲学生卷舌色彩
普遍强于中国学生。中非洲学生在不同词语发音情况上分布均较为分散,有较明
显的波动。同中国学生的各项数值对比来看,非洲学生在不同儿化词其下降值和
下降幅度呈现两种趋势:“这儿”“唱歌儿”“模特儿”其下降值及幅度均大于标
准值,卷舌色彩过重;
“小车儿”其下降值及幅度均小于标准值,卷舌色彩偏弱。
其中“饭盒儿”一词比较特殊,其下降值与标准值持平,但下降幅度却有明显的
差异,大于标准值,故将其算到卷舌程度偏重一类。除此之外,该词卷舌程度中

44
非学生差值最为贴近,儿化卷舌较好。而在“这儿”和“唱歌儿”这两个词中留
学生与中国学生数值差异最大,卷舌程度较差。我们认为留学生在此韵类中发音
不稳定,儿化卷舌方面掌握较差且卷舌程度过重。
表 2.3.4 儿化韵 ie 的 F3 下降值及下降幅度
ie 非洲下降值 非洲下降幅度 中国下降值 中国下降幅度
半截儿 839 0.30 1238 0.37

树叶儿 831 0.34 1279 0.38

台阶儿 660 0.23 1141 0.35

小鞋儿 841 0.29 1059 0.34

平均 793 0.29 1179 0.36

在 ie 类儿化韵的卷舌程度上,非洲学生平均下降差值为 793,下降幅度为
0.29,中国学生下降差值为 1179,幅度为 0.36,非洲学生儿化 F3 下降差值及其
幅度均明显低于标准值。在这一组词语中,中非学生发音较为稳定,各儿化词下
降值和其幅度均呈现一定的对应关系。其中“台阶儿”一词儿化的各项数值和标
准值差异是最大的,下降幅度差高达 12%,而儿化词“树叶”和“小鞋”各项指数
差异相对较小,其下降系数差也达到了 4%。由此可发现在 ie 类儿化韵中非洲留
学生卷舌程度较差,卷舌动作不明显。
表 2.3.5 儿化韵 üe 的 F3 下降值及下降幅度
üe 非洲下降值 非洲下降幅度 中国下降值 中国下降幅度
主角儿 677 0.25 900 0.31

在以üe 为儿化韵的读音上,非洲留学生平均下降差值为 677,下降幅度为


0.25,而标准值为 900 和 0.31。非洲学生其儿化下降值及其幅度和标准值差异巨
大,卷舌程度较低。由此可见,非洲留学生对以 üe 为儿化韵的相关词语在卷舌程
度方面掌握不佳。
表 2.3.6 中元音无韵尾儿化韵的发音数值对比
非洲下降值 非洲下降幅度 中国下降值 中国下降幅度
o 714 0.26 580 0.21
uo 738 0.28 718 0.25
e 690 0.26 599 0.21

45
ie 793 0.29 1179 0.36

üe 677 0.25 900 0.31

平均 723 0.27 795 0.27

下倾差值对比 下倾幅度对比
1500 0.4
1000
0.2
500
0 0
o uo e ie üe o uo e ie üe

非洲学生 中国学生 非洲学生 中国学生

图 2.3.1 中元音无韵尾儿化韵的下降程度对比
中元音无韵尾儿化韵的 F3 指数有明显分歧,我们将分别进行讨论。在以“o”
为主元音的无韵尾儿化韵中,非洲学生的下降差值和下降幅度均要比中国学生的
标准值大,其中“uo”一类儿化韵的发音下降值和下降幅度都更贴近标准值,而
“o”类儿化韵其发音的卷舌程度与标准值差异明显。由此可得出结论:第一,
非洲学生在 o 为主元音的无韵尾儿化韵中卷舌色彩普遍较重,其中“o”的卷舌
程度较差,学生在发音时应适当控制其卷舌动作。第二,非洲学生在不同儿化韵
及同类儿化韵的不同儿化词的发音卷舌程度整体差异较大,说明他们其发音动
作掌握不稳定。在以“e”为主元音的无韵尾儿化韵中,儿化卷舌程度有两种倾
“e”类儿化韵 F3 下降值及其幅度较大,其卷舌程度有偏重的情况;而有韵
向:
头的儿化韵,如“ie”“üe”类儿化韵,其发音卷舌程度较弱,不及标准值,且这
两类儿化韵发音的卷舌程度和标准值差异最为显著。由此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第一、非洲学生在“e”类儿化韵卷舌程度偏重,但其差异较小,不是发音难点;
他们对于“ie”
“üe”的儿化卷舌程度掌握不佳,卷舌动作过小,需加强练习。第
二,非洲学生在不同儿化韵或同类儿化音的不同儿化词发音中卷舌状况大不相
同,有卷舌过重或过轻的情况,需要教师进行分类教学,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二、u 韵尾韵母
我们在上文中讨论了无韵尾韵母的卷舌情况,接下来我们将讨论以 u 为韵尾
的韵母其卷舌情况。中元音以 u 为韵尾韵母可以分为 ou、iou 两类,这两类儿化
韵我们设计了录音词语共 8 个。现将不同类别儿化韵实验结果分别整理如下:

46
表 2.3.7 儿化韵 ou 的 F3 下降值及下降幅度
ou 非洲下降值 非洲下降幅度 中国下降值 中国下降幅度
猴儿 815 0.29 855 0.29

小偷儿 981 0.33 961 0.31

兜儿 814 0.32 626 0.24

老头儿 921 0.32 1129 0.37

小丑儿 708 0.27 755.5 0.28

平均 848 0.31 865 0.30

在 ou 类儿化韵发音中,非洲学生儿化平均下降差值为 848,下降幅度为 0.31;


而标准值为 865 和 0.3。总体来看,非洲学生的下降值和其幅度与标准值近乎持
平。但该韵类各儿化词卷舌程度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以“小偷儿”“兜儿”
为代表的儿化词,其卷舌色彩均重于标准值;其他词语卷舌色彩低于标准值。就
中非学生差异来说,“兜儿”和“老头儿”两词发音卷舌程度对比较为明显,卷
舌程度较差,其他词语掌握较好。可见,非洲留学生在儿化韵 ou 的卷舌程度上
表现较好,但是各词语之间有明显差异,发音不稳定。
表 2.3.8 儿化韵 iou 的 F3 下降值及下降幅度
iou 非洲下降值 非洲下降幅度 中国下降值 中国下降幅度

足球儿 760 0.29 981 0.34


加油儿 871 0.31 993.8 0.31

一溜儿 764.5 0.28 931 0.29

平均 798 0.29 969 0.32

在 iou 类儿化韵发音中,非洲学生儿化卷舌程度 F3 平均下降差值为 789,下


降幅度为 0.29;中国学生的标准值为 969 和 0.32,总体来说中、非学生卷舌色彩
在该韵类上差别不大,非洲留学生发音卷舌程度略弱一些。值得注意的是中非学
生在该儿化韵的各个词语中读音个体差异比较很小,下降值与标准值相差在 100-
230 之间,双方下降幅度也在 0.05 以内。在众多词语之中,非洲留学生在“足球
儿”一词与中国学生数据对比最明显,留学生卷舌程度相对较低,是教学中的难
点。

47
表 2.3.9 中元音以 u 韵尾儿化韵数值对比
非洲下降值 非洲下降幅度 中国下降值 中国下降幅度
ou 8478 0.31 865.3 0.30
iou 798 0.29 969 0.32

平均 823 0.30 917 0.31

下倾值对比 下倾幅度对比
1500 0.4

1000 0.3

500 0.2

0 0.1
ou iou ou iou

非洲学生 中国学生 非洲学生 中国学生

图 2.3.2 中元音以 u 韵尾儿化韵下降程度对比


通过上述表格,我们可以发现非洲学生在中元音 u 韵尾儿化韵的发音上,卷
舌色彩和标准值比较贴近,在儿化韵 ou 卷舌色彩稍重,在儿化韵 iou 卷舌色彩
略轻,两类儿化韵与标准值的差距均比较小。非洲学生各儿化韵发音的卷舌程度
有重有轻,波动比较明显。由此可得出两点结论:第一,非洲学生在中元音以 u
为韵尾的两类儿化韵中发音卷舌程度较好。第二,非洲学生在各儿化韵的发音中
卷舌情况不稳定,可见他们对这一类儿化并不熟悉。
三、i/n 韵尾韵母
接下来我们继续讨论非洲学生在以 i 或 n 为韵尾的韵母中其儿化卷舌情况。
中元音以 i 或 n 为韵尾韵母可以分为 ei、uei、en、uen 四类,我们为其设计录音
词语共 13 个。现将不同类别儿化韵实验结果分析整理如下:
表 2.3.10 儿化韵 ei 的 F3 下降值及下降幅度
ei 非洲下降值 非洲下降幅度 中国下降值 中国下降幅度
小辈儿 447 0.18 713.25 0.26

刀背儿 471.5 0.18 798.75 0.28

倍儿好 536.5 0.20 530 0.21

平均 485 0.19 681 0.25


在 ei 类儿化韵的发音中,非洲学生平均下降差值为 485,幅度为 0.19,标准

48
值为 681 和 0.25。其儿化卷舌程度可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小辈儿”
“刀背儿”
这种在词尾进行儿化的词,其非洲学生下降值在 450 左右,下降幅度均为 0.18;
而标准值集中在 700 以上,下降幅度在 0.26 至 0.28 之间,中非学生卷舌程度相
对比较集中。一类是“倍儿好”这种在词语中间进行儿化的词,其非洲学生下降
值及其幅度要明显变高,卷舌程度加深,与标准值近似。总体来看,非洲学生在
多数 ei 类儿化韵中卷舌程度比较稳定,且低于标准值。
表 2.3.11 儿化韵 uei 的 F3 下降值及下降幅度
uei 非洲下降值 非洲下降幅度 中国下降值 中国下降幅度
跑腿儿 616 0.24 1120 0.37

墨水儿 497 0.20 616 0.25

一会儿 588 0.21 1156 0.37

平均 567 0.22 964 0.33

在以 uei 为儿化韵的发音中,非洲学生平均下降值为 567,下降幅度为 0.22,


标准值为 964 和 0.33。虽然在不同词语发音卷舌程度上,中非学生轻重不一,但
非洲留学生在发音卷舌程度上总体轻于标准值。其中非洲留学生在“跑腿儿”
“一
会儿”中的下降值近乎是标准值的一半,下降幅度也差异明显;在“墨水儿”一
词中下降值及其幅度也低于标准值,但差异相对较小。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非洲
学生对 uei 类儿化韵的卷舌现象掌握不佳,卷舌色彩偏低。
表 2.3.12 儿化韵 en 的 F3 下降值及下降幅度
en 非洲下降值 非洲下降幅度 中国下降值 中国下降幅度
一份儿 496 0.19 636 0.25

书本儿 508 0.20 799 0.30

纳闷儿 577 0.22 725 0.27

邪门儿 527 0.20 621 0.24

平均 527 0.20 695 0.26

在 en 类儿化韵发音中,非洲留学生儿化卷舌程度 F3 平均下降差值为 527,


下降幅度为 0.20;中国学生的标准值为 695 和 0.26,总体上中非学生儿化 F3 下
降程度差别较明显,该韵类非洲留学生在卷舌程度上低于中国学生,卷舌动作过
小。该类儿化韵的词语个体差异比较平均,下降值与标准值相差在 300 以内,双

49
方下降幅度差值也在 10%以内。其中“书本儿”一词双方对比最明显,卷舌程度
偏弱。
表 2.3.13 儿化韵 uen 的 F3 下降值及下降幅度
uen 非洲下降值 非洲下降幅度 中国下降值 中国下降幅度
冰棍儿 558 0.20 878 0.30

条纹儿 640.5 0.25 1084 0.35

没准儿 665 0.26 682.5 0.26

平均 621 0.24 882 0.30

在 uen 类儿化韵发音中,非洲学生儿化卷舌程度 F3 平均下降差值为 621,


下降幅度为 0.24;中国学生的标准值为 882 和 0.30,非洲学生下降差值和下降幅
度均低于标准值。该类儿化韵在不同词语中有不同的表现,其中中非学生在“冰
棍儿”和“条纹儿”中儿化的下降差值差距较大,幅度的差值更是达到了 10%;
而在“没准儿”中下降差值及幅度近乎一致,差距较小。总体来说,非洲学生在
多数 uen 类儿化韵的儿化发音中卷舌程度较弱。
表 2.3.14 以 i/n 韵尾为儿化韵数值对比
非洲下降值 非洲下降幅度 中国下降值 中国下降幅度
ei 485 0.19 681 0.25
uei 567 0.22 964 0.33

en 527 0.20 695 0.26


uen 621 0.24 882 0.31

平均 550 0.21 805 0.29

下降值对比 下降系数对比
1500 0.4

1000 0.3

500 0.2

0 0.1
ei uei en uen ei uei en uen

非洲学生 中国学生 非洲学生 中国学生

图 2.3.3 以 i/n 韵尾为儿化韵下降程度对比


通过上述表格,可发现非洲学生在中元音 i 或 n 韵尾的儿化韵的发音上,下

50
降差值及幅度均要弱于标准值。中国学生的各数据起伏明显,而非洲留学生较为
平稳,其中在儿化韵 ei、en 和 uen 的卷舌程度上,非洲学生和标准值呈现对应关
系,其下降幅度的差值均在 0.06 上下,而在儿化韵“uei”的发音上中国学生卷
舌色彩十分强烈,非洲学生远远不及。由此可得出两点结论:第一,非洲学生在
中元音以 i 或 n 为韵尾的两类儿化韵的发音中卷舌程度整体偏低,其中对儿化韵
“uei”的卷舌程度掌握最差。第二,非洲学生在各儿化韵发音的卷舌情况与标
准值呈对应关系。
四、ng 韵尾韵母
我们继续分析非洲留学生在以 ng 为韵尾的韵母的卷舌情况。在中元音中以
ng 为韵尾的韵母只有一个 eng,我们为其设计了三个词语,现将其 F3 下降情况
汇总下表:
表 2.3.15 儿化韵 eng 的 F3 下降值及下降幅度
eng 非洲下降值 非洲下降幅度 中国下降值 中国下降幅度
跳绳儿 626 0.21 621 0.25

板凳儿 565 0.20 892.5 0.31

门缝儿 500 0.24 683.25 0.26

平均 563 0.22 732.25 0.28

在 eng 类儿化韵发音中,非洲学生儿化卷舌程度 F3 平均下降差值为 563,


下降幅度为 0.22;中国学生的标准值为 732 和 0.28,非洲学生儿化 F3 下降幅度
均低于标准值。非洲学生在该韵类各词语的儿化卷舌程度比较稳定,而中国学生
显现了明显差异,其中“板凳儿”一词儿化下降各项指数与标准值差别最大,其
卷舌程度不佳,
“跳绳儿”
“门缝儿”差别较小,儿化卷舌水平较高。由此可得出
结论:非洲留学生在中元音以 ng 为韵尾的儿化韵中卷舌程度均较弱,各词语的
卷舌情况各不相同。

第四节 高元音韵腹韵母
本章第二三节分别对非洲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在低元音韵腹韵母、中元音韵腹
韵母进行分析,在第四节中我们将讨论高元音韵腹韵母的卷舌情况。高元音韵腹
韵母主要是以 i、u、ü 为主要元音的韵母。我们对其按照韵尾分类,下面将讨论
无韵尾韵母的情况。
51
一、无韵尾韵母
无韵尾韵母主要有 i、u、ü。但在实际读音中,有两种舌尖元音不属于前三
种,故我们也将其单独列出。综上,我们在无韵尾韵母中要分析 i、-i[ɿ]、-i [ʅ]、
u、ü五类韵母其儿化情况,我们为其设计词语共十六个。现将不同韵腹儿化韵实
验结果整理如下:
表 2.4.1 儿化韵 i 的 F3 下降值及下降幅度
i 非洲下降值 非洲下降幅度 中国下降值 中国下降幅度
地儿 649 0.24 960 0.32

玩意儿 694 0.23 1068 0.34

小鸡儿 871 0.32 1003 0.33

米粒儿 662 0.23 885 0.31

平均 719 0.25 979 0.32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以单元音“i”为儿化韵的发音,非洲学生下降差值为 719,
下降幅度为 0.25;中国学生标准值为 979 和 0.32,非洲留学生在多数词语的儿化
发音中卷舌程度不及中国学生,只有在“小鸡儿”一词上下降幅度与标准值接近
持平,卷舌程度类似。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非洲留学生儿化发音下降值多
数处于 640-700 之间,下降幅度也在 0.23-0.25 之间,发音上下波动不大,其卷舌
程度较为稳定。
表 2.4.2 舌尖元音-i[ɿ]的 F3 下降值及下降幅度
-i 非洲下降值 非洲下降幅度 中国下降值 中国下降幅度
写字儿 700 0.24 1053 0.34

瓜子儿 731 0.26 1098 0.35


有刺儿 748 0.26 1130 0.36

平均 726 0.25 1093 0.35

表 2.4.3 舌尖元音 -i [ʅ]的 F3 下降值及下降幅度


-i 非洲下降值 非洲下降幅度 中国下降值 中国下降幅度
树枝儿 775 0.27 453 0.19

没事儿 679 0.25 494 0.20


豆汁儿 781 0.28 438 0.18

52
平均 745 0.27 461 0.19

从上表可以看出,虽然同为舌尖元音“-i”,但其卷舌下降的结果却完全不同,
这与其实际发音也有很大关系。非洲留学生在-i[ɿ]类儿化韵发音中,F3 下降差值
及幅度分别为 726 和 0.25;标准值为 1093 和 0.35,非洲学生各项数值均明显低
于标准值,卷舌动作不到位;而他们在-i[ʅ]的儿化韵发音中,F3 下降差值及幅度
分别为 745 和 0.27;中国学生的标准值为 461 和 0.19,留学生各项数值均高于标
准值,卷舌色彩过于浓烈。纵向对比来看,非洲学生在-i 类的儿化 F3 下降值均
在 700 上下浮动,而-i [ʅ]的 F3 下降幅度略重于-i[ɿ]类,总体来说他们的卷舌程
度没有太大变化。之所以会出现结果完全不同的情况,是由于他们并不能区分这
两类儿化韵其卷舌程度上的差异。由此可得出结论:非洲留学生在-i[ɿ]上卷舌程
度弱于中国学生,在-i[ʅ]上卷舌程度强于中国学生,他们在-i 上的卷舌程度总体
是没有太大变化的,同时他们不能区别-i[ɿ]与-i[ʅ]在卷舌上的不同。
表 2.4.4 单元音 u 的 F3 下降值及下降幅度
u 非洲下降值 非洲下降幅度 中国下降值 中国下降幅度

水珠儿 694 0.26 539 0.20

碎步儿 524 0.22 729 0.26

平均 609 0.24 634 0.23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单元音 u 的儿化韵发音非洲学生平均下降差值为 609,


下降幅度为 0.24,而标准值为 634 和 0.23。非洲学生在不同词语的儿化程度差异
明显,卷舌程度时而过重,时而过轻,发音不稳定。但总体来说,非洲留学生在
卷舌差值和幅度上同中国学生相差都不是很大,卷舌程度较好,但其发音状况不
稳定。
表 2.4.5 单元音ü的 F3 下降值及下降幅度
非洲下降值 非洲下降幅度 中国下降值 中国下降幅度
小鱼儿 779.5 0.28 536.3 0.22

小曲儿 527.5 0.21 932.3 0.32

有趣儿 566 0.23 841 0.29


毛驴儿 724 0.27 694.8 0.27
平均 649 0.25 751 0.27

53
由上述表格可以看出,非洲学生在ü类儿化韵发音的平均下降差值为 649,
下降幅度为 0.25;中国学生平均值为 751 和 0.27,整体下降程度略低于标准值。
该类儿化韵的不同词语之间差异较大,可以分为过重、过轻、持平三种情况。其
中非洲学生在 “毛驴儿”一词的卷舌程度与标准值最为接近,发音较好;在“小
曲儿”一词的卷舌程度与标准值差异最大。由此可见,非洲留学生在ü类儿化韵
发音时卷舌程度较弱,且其在不同词语之间上下波动较大,发音不稳定。
表 2.4.6 无韵尾高元音儿化韵数值对比
非洲下降值 非洲下降幅度 中国下降值 中国下降幅度
i 719 0.25 979 0.32

i[ɿ] 726 0.25 1093 0.35

i [ʅ] 745 0.27 461 0.19


u 609 0.24 634 0.23

ü 649 0.25 751 0.27

平均 690 0.25 784 0.27

下倾差值对比 下倾幅度对比
1500 0.4
1000
0.2
500
0 0
i i[ɿ] i[ʅ] u ü i i[ɿ] i[ʅ] u ü

非洲学生 中国学生 非洲学生 中国学生

图 2.4.1 无韵尾高元音儿化韵下降程度对比
通过上述表格,我们可以发现非洲留学生在高元音无韵尾儿化韵的发音上,
除舌尖元音-i [ʅ]外,其他儿化韵下降差值及幅度均要弱于标准值。中国学生各儿
化韵 F3 下降指标有明显变化,而非洲学生比较平稳,这也说明他们没有意识到
不同韵类卷舌程度的变化。其中非洲学生在 i(包括特殊韵母)类儿化韵的卷舌
程度与标准值有明显差异,而在 u 类和ü类儿化韵上几乎没有差异。由此可得出
结论:一是非洲留学生在多数高元音无韵尾儿化韵的发音上卷舌程度均要弱于
中国学生。二是留学生在高元音无韵尾的儿化韵发音中卷舌情况比较复杂,对 i
类儿化韵卷舌程度掌握较差,对 u 类、ü类儿化韵卷舌程度掌握较好。

54
二、n 韵尾韵母
接下来我们继续分析 n 为韵尾的韵母。由于高元音韵腹中不存在以 i 为韵尾
的韵母,故我们不做讨论。高元音中以 n 为韵尾的儿化韵分为 in、ün 两类,我
们选择词语共六个。现将不同儿化韵实验结果整理如下:
表 2.4.7 儿化韵 in 的 F3 下降值及下降幅度
in 非洲下降值 非洲下降幅度 中国下降值 中国下降幅度
背心儿 584 0.22 1155.3 0.36

脚印儿 961 0.33 1155.3 0.35

今儿 634 0.23 1021.8 0.33

送信儿 655 0.27 1119 0.36

平均 709 0.26 1113 0.35

在 in 类儿化韵的发音中,非洲学生平均下降差值为 709,幅度为 0.26,标准


值为 1113 和 0.35,该韵类儿化下降程度明显低于标准值。中国学生各儿化词下
降值都在 1100 上下,下降幅度在 0.33-0.36 之间,卷舌程度较稳定;而非洲学生
儿化词发音下降值 500-1000 不等,下降幅度上下浮动也较大,卷舌程度极不稳
定。其中非洲留学生在“脚印儿”一词中各项数值与中国学生差距最小,其卷舌
程度较好;而在“背心儿”一词中与中国学生差距最大,其卷舌程度较差。综上,
我们认为留学生在该韵类里卷舌动作过小,卷舌程度掌握较差。
表 2.4.8 儿化韵ün 的 F3 下降值及下降幅度
ün 非洲下降值 非洲下降幅度 中国下降值 中国下降幅度
一群儿 671 0.27 959 0.32

小裙儿 472 0.24 902 0.31


平均 571 0.26 931 0.31

在ün 类儿化韵的发音中,非洲学生平均下降差值为 571,幅度为 0.26,标准


值为 930 和 0.31,该类儿化韵 F3 下降值及其幅度均低于标准值。其中非洲学生
在“ün”类儿化词中下降程度与标准值的差距均较大,我们认为留学生对于该类
韵母的卷舌程度掌握较差,卷舌程度远不及中国学生。
我们将上述儿化韵的下降差值和幅度进行汇总,得到下表:

55
表 2.4.9 以 i 或 n 韵尾高元音儿化 F3 卷舌程度数值对比
非洲下降值 非洲下降幅度 中国下降值 中国下降幅度
in 709 0.26 1113 0.35

ün 571 0.26 931 0.31

平均 640 0.26 1022 0.33

下倾差值对比 下倾幅度对比
1500 0.4
1000
0.2
500
0 0
in ün in ün

非洲学生 中国学生 非洲学生 中国学生

图 2.4.2 以 i 或 n 韵尾高元音儿化卷舌程度对比
通过上述表格和图表,我们可以发现非洲学生在高元音以 i 或 n 为韵尾的儿
化韵发音上,下降差值在 550-750 之间,下降幅度均为 0.26,其卷舌程度均弱于
标准值。以标准值为参照,非洲学生在儿化韵 in、ün 中的下降差值呈对应关系,
儿化韵 in 的下降系数差别相对较大,儿化韵ün 的下降系数较小。由此可得出两
点结论:第一,非洲学生在高元音以 i 或 n 为韵尾的儿化韵发音中卷舌程度均弱
于标准值。第二,非洲学生在该类不同的儿化韵中卷舌程度类似。
三、ng 韵尾韵母
在高元音中,以 ng 为韵尾的儿化韵分为 ing、ong、iong 三类,我们共设计
了词语十个。现将不同儿化韵类的实验结果整理如下:
表 2.4.10 儿化韵 ing 的 F3 下降值及下降幅度
ing 非洲下降值 非洲下降系数 中国下降值 中国下降幅度
小名儿 576.5 0.23 1438 0.42

火星儿 409 0.19 1042 0.33

眼镜儿 587 0.23 1213 0.38

花瓶儿 587 0.24 1274 0.39

杏儿 620.5 0.23 1225 0.39

平均 556 0.22 1238 0.38

56
在 ing 类儿化韵的发音中,非洲学生平均下降值为 556,幅度为 0.22,标准
值为 1238 和 0.38,非洲学生在该类儿化韵的 F3 下降值及其幅度均明显低于标
准值。中非两方学生在该韵类的不同词语发音上下降程度处在比较集中的位置,
其中非洲学生在“小名儿”一词的下降差值及幅度上与标准值差距最大,分别为
861 和 0.19;其余各词下降差值与标准值的差距均在 650 左右,下降幅度浮动不
大。非洲留学生在 ing 类儿化韵中卷舌程度远远低于中国学生,掌握水平差。
表 2.4.11 儿化韵 ong 的 F3 下降值及下降幅度
ong 非洲下降值 非洲下降幅度 中国下降值 中国下降幅度
果冻儿 657 0.25 816 0.27

有空儿 632 0.26 689 0.24

胡同儿 775 0.28 506 0.19

小虫儿 604 0.25 634 0.24

平均 667 0.26 661 0.24

在 ong 类儿化韵的发音中,非洲学生平均下降值为 667,幅度为 0.26,标准


值为 661 和 0.24,该类儿化韵 F3 下降值及其幅度平均略高于标准值。非洲学生
在各儿化词的下降程度有高有低,除“胡同儿”一词下降值及幅度与标准值差距
较大外,其他词语相差不大。总体来说,非洲学生在 ong 类儿化韵发音中卷舌状
况不稳定,多数词卷舌动作较重。
表 2.4.12 儿化韵 iong 儿化 F3 下降值及下降幅度
iong 非洲下降值 非洲下降幅度 中国下降值 中国下降幅度
小熊儿 469 0.22 670 0.23

在 iong 类儿化韵中,我们只选取了一个词语。在其发音中非洲留学生的下
降值为 469,幅度为 0.22,中国学生为 670 和 0.23。在该类儿化韵上,非洲学生
F3 下降值低于标准值,而下降幅度则与标准值十分相近,我们认为留学生对该
类儿化的卷舌程度掌握良好。

57
表 2.4.13 以 i 或 n 韵尾高元音儿化 F3 卷舌程度数值对比
非洲下降值 非洲下降幅度 中国下降值 中国下降幅度
ing 556 0.22 1238 0.38
ong 667 0.26 661 0.24

iong 469 0.22 670 0.23

平均 564 0.23 857 0.28

下倾差值对比 下倾幅度对比
1500 0.4
1000
0.2
500
0 0
ing ong iong ing ong iong

非洲学生 中国学生 非洲学生 中国学生

图 2.4.3 以 i 或 n 韵尾高元音儿化 F3 卷舌程度对比


通过上述表格,可发现非洲学生在以 ng 为韵尾的高元音儿化韵发音上,不
同韵类的卷舌程度有不同的表现:
“ing”类儿化韵卷舌程度远低于标准值,卷舌
动作不明显;
“ong”类儿化韵卷舌程度略高于标准值,卷舌动作明显;
“iong”类
儿化韵卷舌程度略低于标准值,卷舌动作明显。由此可得出结论:第一,非洲学
生在以 ng 为韵尾的高元音儿化韵中卷舌程度均表现复杂。其中在“ing”类儿化
韵发音中卷舌掌握很差,“ong”和“iong”类儿化韵掌握较好。

第五节 小结
我们通过对每一类儿化韵其具体词语的分析,得出非洲留学生的在儿化发音
卷舌程度方面的难点和偏误。我们纵向对比以上三节的实验结论,现将低元音韵
腹儿化韵、中元音韵腹儿化韵、高元音韵腹儿化韵的 F3 下降幅度进行归纳总结,
绘制出此图。

58
低元音儿化下降幅度中非对比
0.4
0.35
0.3
0.25
0.2
0.15
a ia ua ao iao ai uai an ian uan üan ang iang uang

非洲学生 标准值

图 2.5.1 低元音儿化下降幅度对比

中元音儿化下降幅度中非对比
0.4
0.35
0.3
0.25
0.2
0.15
o uo e ie üe ou iou ei uei en uen eng

非洲学生 标准值

图 2.5.2 中元音儿化下降幅度对比

高元音儿化下降幅度中非对比
0.4
0.35
0.3
0.25
0.2
0.15
i i[ɿ] i[ʅ] u ü in ün ing ong iong

非洲学生 标准值

图 2.5.3 高元音儿化下降幅度对比
上文提到儿化下降幅度可以表现出其卷舌动作的大小,儿化下降幅度越大,
卷舌程度越高,儿化读音在听感上越浓烈;下降幅度越小,则相反。由上图可以
很明显的看出,非洲留学生在多数儿化韵中卷舌程度都偏弱,卷舌动作过小。

59
在低元音中,非洲留学生儿化韵 a 和 ai 中卷舌程度掌握较差,以 n 和 ng 为
韵尾的儿化韵卷舌程度掌握较好。在所有儿化韵中,非洲学生对于低元音儿化韵
卷舌程度掌握较好。
在中元音中非洲留学生卷舌程度有高有低,其中无韵尾儿化韵卷舌程度过重,
在其余的儿化韵中卷舌程度整体偏低。他们对儿化韵 uei 的卷舌程度掌握极差;
对儿化韵 ie、ei、en、uen、eng 的卷舌程度掌握较差;对儿化韵 ou 儿化卷舌程度
掌握较好。
在高元音中非洲留学生卷舌程度大体偏低。其中对儿化韵 ing 儿化卷舌程度
掌握极差;对儿化韵 i、in、ün 卷舌程度掌握较差;对儿化韵 u、ü、ong、iong 卷
舌程度掌握较好。
综合三个图表来看,非洲留学生儿化发音卷舌大体处于一个水平,没有较大
的起伏波动,尤其是在低元音和高元音中尤为明显。我们认为留学生不能很好地
区分不同韵类其卷舌程度上的差别。

60
第三章 非洲留学生儿化韵卷舌位置分析
上一章我们探讨了非洲留学生儿化时的卷舌动作程度,除了动作幅度的大小,
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也至关重要,本章我们将围绕着儿化韵卷舌位置进行分析。
卷舌位置是指发生卷舌时舌面所处的位置,包括舌面的高低和舌尖的前后。根据
卷舌位置我们可以推测出发音人对某一词语或韵类从哪个元音上开始卷舌。本章
将分析非洲留学生卷舌发生的位置,并与中国学生的位置进行对比,从而判断其
发音的偏误所在。本章第一节同样是对实验原理的说明,介绍数据提取的方法;
第二、三、四节分别对低元音、中元音、高元音为主元音的韵母进行实验结果的
分析。

第一节 实验说明
本实验旨在探讨非洲留学生在卷舌发生时舌面所处的位置与中国学生有无
异同,从而判断他们发音是否标准,并对容易出现的偏误进行总结。一般情况下,
我们听到不同的语音,很难对其生理上各发音部位的不同进行区分,而在实验语
音学中,共振峰就可以较好地反映出发音时舌位的高低和前后。为了更直观地描
述元音,研究他们之间的规律,人们利用共振峰绘制出声学元音图。本章就是根
据这个原理进行实验的。
一、声学元音图制作
我们探讨卷舌时舌面所在的位置更靠近哪个元音,首先要明确发音人在不卷
舌的情况下各个元音的位置。我们设置了单元音实验词表(参看附录二),并对
单元音进行了共振峰数据的提取。单元音词表的设置和数据归一化的方法均参考
魏爱苹(2021)。单元音共振峰数据的提取的方法如下:首先将 Praat 的参数设置
成定值(见图 3.1.1)。打开所需要的录音,选取其元音所在部分。

图 3.1.1 共振峰参数设置
61
在待测元音所在部分的平稳处选取一点,点击“Formant listing”则可得到该
点的所在时间以及四个共振峰数值,将其导入到 Excel 表格中。由于共振峰 F1、
F2 与舌位的高低前后有关,在本实验中我们只需关注 F1、F2 即可。
由于我们每个人生理构造有差异,单纯地将 F1、F2 值放到一起并不能反映
元音的规律。所以在提取数据之后,我们要对其进行归一化运算。归一化是一种
处理数据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过滤掉发音人的个体差异。我们直接采用魏爱
苹(2021)的公式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该公式源于石锋、时秀娟(2007)对
元音格局的分析,不同的是石锋、时秀娟(2007)将共振峰频率值全部转换为巴
克值,而魏爱苹(2021)采用的是对数计算,本质上是一致的。
𝐥𝐠 𝐅𝐱 −𝐥𝐠 𝐅𝐦𝐢𝐧
𝐕 = 𝐥𝐠 𝐅 × 𝟏𝟎𝟎 (6)
𝐦𝐚𝐱 −𝐥𝐠 𝐅𝐦𝐢𝐧

其中 V 表示共振峰归一后的数值,F1、F2 的归一处理均可适用此公式。Fx
表示在平稳段所选点的共振峰数值;而 lgFx 则表示该数值取对数。lgFmin 表示发
音人在所有元音中的最小共振峰值的对数;lgFmax 表示发音人在所有元音中的最
大共振峰值的对数,具体操作见图 3.1.2。

图 3.1.2 归一化公式图
62
我们根据归一化后的数值,制作了每位发音人的声学元音图。下面将其一
一列出。声学元音图右上方编号分别对应每位实验对象,可参看第一章。由于
实验对象 AB7 汉语水平较低,其声学元音图及儿化时卷舌位置与其余非洲留学
生有较大差异,且无明显规律,故本章不对其进行讨论。

图 3.1.3-3.1.4 中国学生(女)声学元音图

图 3.1.5-3.1.6 中国学生(男)声学元音图

图 3.1.7-3.1.8 非洲留学生(女)声学元音图

63
图 3.1.9-3.1.12 非洲留学生(男)声学元音图
二、儿化卷舌位置绘制
第二章我们提到发音人的卷舌动作在语图中可以表现为 F3 的大幅度下降,
本章儿化卷舌时舌面的位置也可以通过提取 F3 下降时的 F1、F2 数值得出。我
们观察共振峰图(见图 3.1.13),在 F3 下降段选取一点,为保证实验数据准确,
该点对应的 F1、F2 应是平稳的。我们把该点对应的 F1、F2 共振峰值取出,导入
到 Excel 表格并进行数据归一化。归一化的过程与元音一致,均使用公式 6 进行
计算。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们要把该点放入到发音人整体的声学元音图中,
此时公式中的 lgFmax 和 lgFmin 均指该发音人所有音(包括儿化和所有元音)中的
最大共振峰值和最小共振峰的对数。

图 3.1.13“门把儿”一词共振峰图
64
我们以图 3.1.12“门把儿”一词为例,对其数据的提取过程进行说明。我们
在下降段中任取一点,图中用黄点标出,并确保该点所对应的 F1、F2 均在平稳
段上。我们利用 Praat 软件导出该点所对应的 F1、F2 共振峰值,分别为 805 和
1159。之后再利用公式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最终的 V1、V2 值,分别为 96
和 46。最后我们以该点的 V 值为横纵坐标,将其绘制在发音人的声学元音图中
(如图 3.1.14),这就是发音人在该词卷舌时的舌面所处位置。为了分析更加直
观,我们把发音人的元音大致范围以不同颜色的圆圈标出,每个单元音我们都选
取了九个汉字,这个圈是根据九个汉字其元音的散点位置绘制的。词条“门把儿”
的卷舌位置以红色三角形标注,而该点恰巧落在[A]的元音区间内,我们认为 CB4
在“门把儿”一词上卷舌时舌面处于[A]上。

图 3.1.14 “门把儿”卷舌时所在位置
我们将所有儿化词的 V1、V2 值都导入到 Excel 表格中。为方便统计,我们
把每一韵类都取出平均值,再将其平均值绘制在声学元音图中。由于我们要讨论
十位发音人的卷舌位置,而每位发音人的生理构造都不同,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加
准确,我们在后面每一节中都列出了十张图,分别是这十名发音人的声学元音图,
并在上面绘制了该发音人在某一韵类上卷舌所处的位置。我们将对比中国学生与
非洲留学生在儿化时卷舌位置上的不同,进一步分析留学生发音不足的原因。

65
第二节 低元音韵腹韵母
通过对发音人儿化卷舌时 F1、F2 共振峰值的计算以及归一化,我们得到发
音人在各儿化韵中卷舌时舌面所处的位置,并且把它标注在之前绘制好的声学元
音图中。为方便统计,本文将各儿化韵中每个词的 V 值进行平均,将平均后的儿
化韵卷舌位置绘制在图上,并与中国学生的儿化卷舌位置进行比较得出结论。以
下是四位中国学生和六位非洲留学生的儿化位置图,在本节中我们要对低元音韵
腹韵母的儿化卷舌位置进行分析。其中每为发音人的编号都标注在图中,发音人
编号顺序参看第一章对实验对象的说明。

图 3.2.1-图 3.2.2 中国学生(女)儿化发音位置图

66
图 3.2.3-图 3.2.5 中国学生、非洲留学生儿化发音位置图
67
图 3.2.6-图 3.2.8 非洲留学生儿化发音位置图
68
图 3.2.9-图 3.2.10 非洲留学生儿化发音位置图

一、无韵尾韵母
低元音韵腹的无韵尾韵母共有三个,分别是 a、ia 和 ua,在图中我们统一用
三角形进行标注。其中横坐标表示的是 V2 值,纵坐标表示 V1 值,下面对其展
开分析。由声学元音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学生 CG1 在无韵尾韵母的儿化发
音中其卷舌位置 V1 均处在 75-95 之间,属于低元音范畴;V2 处在 35-50 之间,
为央元音范畴。发音位置相对集中,其中 uar 受其韵头影响舌位靠后,其余两者
都处于[ɚ]的范围,对应韵母 er。同时,他们都处在主元音[A]的上方,这也说明
无韵尾儿化韵卷舌时舌位发生了明显的偏移,即央化。CG2 三个儿化韵位置更

69
加密集,其中 V1 在 80-90 之间,V2 在 40-50 之间。无韵尾儿化韵卷舌位置均处
于[ɚ]的边缘。从各个元音的相对位置来看,它们都处于[A]的斜上方,发生了一
定的央化。CB3 的无韵尾韵母卷舌位置比较分散,其中 V1 处在 80-95 之间,V2
处在 40-60 之间。两类韵母儿化卷舌位置处在[A]的边缘,还有一类处在[ɚ]与[A]
之间,可见该同学卷舌时舌位有央化趋势,但不明显。CB4 三个儿化韵卷舌位置
最为集中,V1 在 85-95 之间,V2 在 40-50 之间,且卷舌位置都靠近[ɚ]的范畴,
距[A]相对较远,出现明显央化。总体而言,中国学生在低元音无韵尾韵母的儿
化卷舌时其舌位基本处在[ɚ]区域内。有少部分韵母受其韵头或主要元音的影响,
位置有所偏离,但也处在 [ɚ]的范围边缘。从相对关系上来看,他们距主要元音
[A]有一定距离,可见发生了明显的央化。
接下来我们看非洲留学生的儿化卷舌位置。AG1 无韵尾韵母儿化时舌位分
布有两种趋向,儿化韵 ar 和 iar 其 V1 值处在 90-100 之间,V2 值处在 50-60 之
间。儿化韵 uar 其 V1 值处在 80-90 之间,V2 值处在 40-50 之间。前两种儿化韵
的卷舌位置都在[A]的位置范畴中,没有发生央化。只有儿化韵 uai 其舌位处在
[A]与[ɤ]之间,可见发音人卷舌时受其韵头 u 的影响舌位靠后。但从元音相对位
置来看,该儿化韵卷舌位置位于[A]的上方,发生了一些央化。AG2 无韵尾韵母
的卷舌位置 V1 均处在 80-90 之间,V2 处在 40-50 之间,其位置均处在元音[A]
的外围,与中国学生 CB3 类似。三个儿化韵都出现了轻微央化,其中 ar 和 iar 有
向[ɚ]靠近的趋势;uai 虽受其韵头 u 的影响,舌位靠后,但也处在[A]的斜上方,
产生了一定央化。AB3 儿化韵 V1 值均在 80-90 之间,V2 值均在 40-50 之间。
卷舌位置也可分为两种趋势,ar 和 iar 属于[A]的位置范畴,未发生明显央化;uar
受其韵头影响舌位靠后,处在[ɚ]的区间内,有轻微央化。AB4 无韵尾儿化卷舌
位置十分集中,V1 值处在 65-70 区间,V2 集中在 50 左右。他们卷舌时的舌位
几乎都处于[ɚ]范围的边缘,且距[A]有一定距离,我们认为其央化明显。该学生
与中国学生的卷舌位置类似,可见 AB4 对此类儿化韵的发音掌握较好。AB5 三
个无韵尾儿化韵 V1 值均在 80 附近,V2 值在 50-65 之间。儿化韵 ar 和 uar 均在
[A]与[ɤ]的交叉位置,儿化韵 iar 受其韵头 i 的影响舌位靠前,处在[A]的斜上方,
有轻微的央化趋势。AB6 无韵尾儿化韵的 V1 值均在 70-80 之间,V2 值分布范
围较广,处在 30-60 之间。虽然该生卷舌位置较为分散,但也有其内在规律。各

70
数据值均处于央元音低元音的范畴:从舌位的前后来说,儿化韵 iar 和 uar 受其
韵头影响,舌位偏向其韵头的位置;从舌位的高低来看,三个儿化韵卷舌位置均
在[A] 位置的上方,有靠近[ɚ]的倾向。由此可见,该学生在无韵尾儿化韵的卷舌
位置上受到韵头的影响,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央化。总体来说,多数非洲留学生
儿化时舌位处在[A]的位置范畴内,没有发生央化;少部分留学生舌位处在[A]的
外围或夹在[A]与[ɚ]之间,有轻微央化;只有 AB4 舌位均处在[ɚ]的位置范围中,
央化明显。与中国学生对比来看,非洲留学生央化不明显,舌位大多停留在主元
音上。
二、u 韵尾韵母
低元音以 u 为韵尾的韵母有 aor 和 iaor 两种,它们在图中用横线表示,接下
来我们将分析各发音人的舌位具体表现。中国学生 CG1 在以 u 为韵尾的儿化韵
发音中 V1 值处在 80-90 之间,属于低元音范畴;V2 处于 35-45 之间,属于央元
音。从舌位前后来说,该韵类儿化可能受其韵尾的影响,舌位靠后;从舌位高低
来看,该韵类处于主元音[A]的上方,与[ɚ]位于同一水平线;综合二者,我们可
以看到该韵母卷舌位置处在[ɚ]位置的外围,存在明显的元音央化。CG2 两类儿
化韵的卷舌位置分布十分接近,V1 值处在 75-80 之间,V2 值在 32 附近。其对
应的舌位在[ɚ]位置外围,且在主元音[A]右上方,存在一定的央化。CB3 在卷舌
时舌位分布相对分散,其中 aor 的 V1 值处于 80-90 之间,V2 值处于 30-40 之间;
而 iaor 的 V1 值也处在 80-90 之间,V2 受其韵头的影响处在 50 偏上的位置,舌
位靠前。两类儿化韵舌位所对应的元音位置均在[ɚ]的范围边缘或外围,且与主元
音[A]有一定距离,存在央化。CB4 两类儿化韵的卷舌位置 V1 值大致相同,在
85 左右;V2 值处在 30-50 之间,较分散。其中 iaor 发音时舌位刚好落在[ɚ]的位
置中,aor 的卷舌位置处在[ɚ]的后侧。从各元音的相对位置关系来看,两类儿化
韵都位于主元音[A]的上方,有一定央化。综上所述,中国学生在以 u 为韵尾的
儿化韵中卷舌位置均分布在[ɚ]的位置范围内或[ɚ]的边缘及外围,且均位于主元
音[A]的上方,这也说明该类儿化韵也存在央化现象。
非洲留学生 AG1 的两类儿化韵卷舌时 V1 处在 80-90 之间,V2 处在 40-50
之间。卷舌时舌位的水平位置处于主元音[A]的后方,垂直位置与主元音[A]类似,
整体舌位靠后。与中国学生相比,AG1 卷舌时有轻微央化,但舌位没有向上移

71
动。AG2 儿化韵卷舌时 V1 处在 75-80 之间,V2 处在 35-45 之间,与中国学生
相近。从元音相对关系上来看,舌位均处于[A]的斜后方,卷舌位置掌握较好,也
产生了一定的央化。但由于 AG2 对于韵母 e 和 er 的发音位置有所混淆,造成其
卷舌位置均落在[ɤ]位置范围之内。AB3 在该类儿化韵卷舌时 V1 均处在 90 上下,
V2 数值范围较大,处在 30-45 之间。其中儿化韵 aor 卷舌时舌位处在[ɚ]位置范
围内,舌位向后移动,有一定央化。iaor 卷舌时舌位处在主元音[A]的位置范围
内,没有产生央化。AB3 两类儿化韵央化情况不稳定,但总体舌位没有向上移动
的趋势。AB4 儿化卷舌时 V1 处在 60-80 之间,V2 处在 30-50 之间。两类儿化韵
舌位都处于主元音[A]的斜上方,这也证明他们在卷舌中都有向上、向后动态移
动的过程,存在明显央化。其中 aor 卷舌时舌位所对应的元音是[ɤ];iaor 的舌位
没有对应的元音,处在[ɤ]的外围。与中国学生相比,两类儿化韵卷舌时舌位偏高,
央化明显。而且其舌位所对应的元音存在偏差,这是发音人对元音 e 和 er 的位
置混淆导致的。AB5 儿化卷舌位置分布较分散,V1 处在 70-80 之间,V2 处在 30-
60 之间,两类儿化韵卷舌位置均在[ɤ]的位置范围内。其中 iaor 的舌位既处于[A]
中,又处于[ɤ]中,可见其没有发生央化,aor 处于[A]的斜后方,央化明显。该生
对于 er 与 e 的相对位置掌握较好,但总体舌位偏低,导致了其卷舌时舌位对应
的元音有偏差。AB6 儿化时 V1 均在 70-75 之间,V2 有较大分歧。其中 aor 受韵
尾影响舌位十分靠后,V2 处在 10-20 之间,卷舌时舌位处在[o]的外围,存在较
大偏误;iaor 卷舌时 V2 在 40-50 之间,其位置落在主元音[A]与[ɚ]之间,产生一
定的央化,卷舌位置掌握较好。
总体来说,非洲留学生在多数以 u 为韵尾的韵母中卷舌位置都出现了偏误,
其偏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卷舌位置落在[ɤ]上,这是留学生最易出现的偏误类
型。造成这种偏误大体有两种原因:一是留学生对元音发音的舌位掌握不佳,主
要是对元音 e 与 er 混淆不清。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一部分留学生在卷舌位
置上与中国学生类似,但由于其自身声学元音图出现错乱,导致卷舌位置所对应
的元音出现偏差。二是留学生对卷舌的概念产生了认知性的错误。他们误将儿化
中的卷舌动作认为是在韵母末尾读[ɤ]。2.卷舌位置落在[A]上。韵母 a 是该类儿
化韵的主要元音,但中国学生卷舌时舌位会产生央化,其舌位会向[ɚ]偏移。而留
学生发音时没有产生央化就导致其舌位落在主元音[A]上 3.卷舌位置落在[o]上,

72
这种偏误出现频率很少,是具有偶然性的。造成这种偏误的原因可能是该学生在
发音时受韵尾影响过大,舌位过于靠后。
三、i/n 韵尾韵母
以 i 或 n 为韵尾的儿化韵共有六类,在声学元音图中我们把该类儿化韵的卷
舌位置用方块标注,下面我们对发音人具体舌位情况展开分析。中国学生 CG1 在
这类儿化韵中卷舌位置比较集中,其 V1 值均在 80-90 之间,多数儿化韵 V2 值
处在 40-50 之间,只有 uai 受其韵头影响舌位靠后,V2 值处在 35 左右。其中有
两类儿化韵卷舌时舌位处在[ɚ]的位置范围内,其余几类都分布在[ɚ]的外围。从
元音的相对关系来看,该类儿化韵卷舌位置均位于主元音[A]的斜上方,产生了
明显的央化。发音人 CG2 儿化时卷舌位置也十分集中,V1 均处于 85-90 之间,
V2 处于 40-50 之间。六类儿化韵中有三类舌位位于[ɚ]的范围内或边缘上,其余
三类处在主元音[A]的外围,有向[ɚ]靠近的趋势。该类儿化韵舌位均有偏移,存
在一定的央化。CB3 儿化时 V1 处在 80-90 之间,V2 处在 40-55 之间。其中 uai
的卷舌位置处在[ɚ]范围内;有 4 类儿化韵所处位置在[ɚ]的范围边缘,还有一类
ianr 舌位处在[A]位置边缘。该发音人多数儿化韵卷舌时舌位位于主元音[A]的上
方,且有一定距离,我们认为存在元音央化。CB4 卷舌位置也比较聚集,V1 处
在 90 上下,V2 处在 45-50 之间。该类儿化韵卷舌时舌位均在[ɚ]范围边缘,具有
明显的央化现象。总体来说,中国学生该类儿化韵的卷舌位置多处于[ɚ]位置上
或是[ɚ]的周边,少数儿化韵舌位处于[A]的边缘,且有向[ɚ]靠近的趋势。我们认
为中国学生在该类儿化韵的卷舌位置上偏离了主元音,多多少少产生了央化。
非洲留学生 AG1 的卷舌位置相对比较分散,其中大部分儿化韵 V1 在 80-
100 之间,只有一类儿化韵 V1 在 52 左右;V2 均在 40-55 之间。多数儿化韵卷
舌位置处在[A]的边缘,其中 air 卷舌舌位处在主元音[A]范围内,完全没有央化;
其余几类儿化韵舌位[A]斜上方,舌位靠后,有轻微央化。只有一类儿化韵比较
特殊,处在[ɤ]的位置范围内。由此可见,发音人在该类儿化韵的卷舌上央化不明
显,还出现了将卷舌动作误发成[ɤ]的偏误。AG2 儿化时卷舌位置也比较分散,
V1 处在 60-90 之间,V2 处在 35-60 之间。有四类儿化韵卷舌位置处在主元音[A]
与[ɚ]之间,其中 ianr 处在更靠近[ɚ]的位置,他们均与主元音[A]有一定距离,央
化明显。有一类儿化韵的卷舌位置落在[ɤ]的位置区间。结合发音人原本的声学元

73
音图来看,AG2 在元音 [ɚ]与[ɤ] 上出现了混淆。另一类儿化韵落在主元音[A]上,
没有发生央化。AB3 卷舌位置大部分比较集中,V1 处在 90 上下,V2 处于 40-
50 之间;少部分儿化韵受韵头影响,V1 值处在 75-80 之间,V2 值处在 60 左右,
舌位偏高偏前。该类儿化韵大部分卷舌位置都处在主元音[A]的位置范围内,少
部分集中在主元音[A]与韵头[i]之间。由此可知 AB3 在该类儿化韵中基本不存在
央化,卷舌位置有很大偏误。AB4 儿化时 V1 处于 55-75 之间,V2 处于 40-55 之
间。在卷舌位置上,有三类儿化韵都处在[ɚ]的位置范围内;两类儿化韵位于[ɚ]
的范围边缘;只有一类舌位处在[ɤ]的边缘,卷舌位置偏后。我们还可以发现,发
音人在该类儿化韵的卷舌位置均处于主元音[A]的斜上方,与中国学生类似,发
音位置掌握较好。AB5 儿化时 V1 处在 80 上下,V2 处在 50-65 之间。该韵类中
五类儿化韵卷舌位置均在[ɤ]的位置范围内或周边,有部分儿化韵舌面所在位置
与[A]重叠,央化不明显;只有 ian 受韵头影响,舌位靠前。这说明发音人在该韵
类上既没有央化,也没有正确掌握卷舌元音[ɚ]的位置。AB6 的舌位分布区间较
大,儿化时 V1 处在 70-100 之间,V2 处在 20-70 之间。六类儿化韵中有四类卷
舌位置处在主元音[A]的范围内,没有发生央化。儿化韵 air 受韵尾影响卷舌位置
靠前,处在[A]与[i]之间,有轻微央化。最后一类儿化韵 uan 卷舌时舌位处在[o]
的外围,舌位过于靠后。发音人在该韵类几乎没有央化,卷舌位置受韵尾影响较
大。总体来说,多数非洲留学生对该韵类的卷舌位置存在较大偏误,集中体现在
没有央化、对卷舌元音[ɚ]发音位置把握不准确以及受韵头韵尾影响较大这三个
方面。
四、ng 韵尾韵母
以 ng 为韵尾的儿化韵有三类,分别是 ang、iang 和 uang,我们在图中标记
为菱形,下面对发音人具体情况逐一分析。中国学生 CG1 儿化时 V1 处于 70-90
之间,V2 处于 20-50 之间。其中儿化韵 ang、iang 均在[ɚ]的位置范围内,且处于
主元音[A]的上方,央化明显;儿化韵 uang 舌位靠后,处在[ɚ]与[u]之间,且距主
元音[A]距离较远,也存在央化。CG2 儿化发音位置比较集中,V1 处于 80-90 之
间,V2 处于 40-50 之间。其中两类儿化韵处在[ɚ]的位置范围内及边缘,一类儿
化韵处在[A]的边缘,有向[ɚ]靠近的趋势。该发音人前两类儿化韵央化明显,后一
类儿化韵存在轻微央化。CB3 儿化发音位置 V1 处在 80-90 之间,V2 处在 30-50

74
之间,卷舌时舌面位置与 CG2 类似。儿化韵 ang 和 uang 在[ɚ]的位置范围内及边
缘,üan 舌位处在主元音[A]的边缘。CB4 卷舌位置十分密集,V1 均处于 90 上
下,V2 处于 40-50 之间。儿化韵 ang 处在[ɚ]的周边,其余两类儿化韵卷舌所在
位置均在[ɚ]与[A]的边缘,存在央化。从总体来看,中国学生该韵类的卷舌舌位
多数集中在[ɚ]及其周边位置上,部分儿化韵处在[A]与[ɚ]之间,存在一定央化。
非洲留学生 AG1 儿化位置 V1 处在 80-100 之间,V2 处在 45-60 之间。儿化
韵 iang 卷舌所在的位置落在主元音[A]上,其余两类儿化韵卷舌位置都处在[A]的
外围,舌位靠后。我们看到该发音人两类儿化韵的卷舌位置都偏离了主元音,说
明存在一定央化。但由于其对[ɚ]的发音位置把握不准确,造成偏误。AG2 的儿
化发音位置 V1 处于 60-80 之间,V2 处于 40-55 之间。三类儿化韵卷舌位置均在
[A]与[ɚ]之间,与中国学生舌位类似。其中 iang 距主元音距离最近,靠近[A]的边
缘,有轻微央化;其余两类儿化韵舌位偏高,与[ɤ]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存在央化。
AB3 儿化时 V1 值处于 80-90 之间,V2 处于 35-50 之间。两类儿化韵卷舌位置均
在主元音[A]的位置领域内,没有产生央化。儿化韵 uang 处在[A]与[ɚ]之间,舌
位发生了偏移,存在一定央化。AB4 的儿化发音位置 V1 处在 55-75 之间,V2 处
在 35-45 之间。其中儿化韵 uang 卷舌位置落在[ɤ]上,其余两类儿化韵舌位均落
在[ɤ]的边缘附近,在对卷舌位置的把握上出现较大偏误。AB5 的儿化发音位置
V1 处在 80 上下,V2 处在 50-60 之间。其中儿化韵 ang、uang 卷舌时舌位均处
在[A]的边缘,发音央化不明显;儿化韵 iang 受其韵头影响,舌位靠前。在三类
儿化韵的位置中我们没有看出明显的央化倾向,偏误较大。AB6 的儿化位置存在
较大的跨度,V1 在 40-100 之间,V2 在 10-45 之间。儿化韵 iang 卷舌时舌位落
在[A]的位置;其他两类儿化韵均受韵尾影响,舌位过于靠后,其中儿化韵 uang
卷舌位置落到了[o]上,儿化韵 uang 舌位处在[o]与[u]之间。总而言之,非洲留学
生在该类儿化韵卷舌发音位置上情况比较复杂,存在的偏误较多。主要有央化不
明显、舌位偏高偏后以及发音人对元音本身发音位置把握不准确甚至出现混淆
的情况。

75
第三节 中元音韵腹韵母
上一节中我们对发音人低元音韵腹韵母的卷舌位置进行了分析,本节我们将
继续探讨中元音韵腹韵母的卷舌位置情况。通过对共振峰值的统计以及归一化,
我们绘制了四位中国学生和六位非洲留学生的中元音儿化韵的卷舌位置图。现将
其一一列出,并对中元音各韵类的儿化卷舌位置展开分析。

图 3.3.1-图 3.3.2 中国学生(女)儿化发音位置图

76
图 3.3.3-图 3.3.5 中国学生、非洲留学生儿化发音位置图
77
图 3.3.6-图 3.3.8 非洲留学生儿化发音位置图
78
图 3.3.9-图 3.3.10 非洲留学生儿化发音位置图
一、无韵尾韵母
无韵尾儿化韵共有五类,我们在图中用三角形标注,下面对其卷舌位置情况
逐一分析。中国学生在该类儿化韵卷舌位置上呈现两种趋势,不同的主元音其卷
舌位置不同,故我们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CG1 以 e 为主元音的儿化韵卷舌时
V1 在 55-75 之间,V2 在 40-60 之间。在声学元音图中,以 e 为主元音的儿化韵
卷舌时舌位均处在[ɚ]的上方,其中 er 处于其主元音[ɤ]的边缘。三类儿化韵卷舌
位置都有所偏离其主元音位置,我们认为存在央化,其中 ier、üer 央化明显,er
有轻微央化。以 o 为主元音的儿化韵卷舌时 V1 处在 55-60 之间,V2 在 20 左右。
两类儿化韵卷舌位置均分布在主元音[o]的边缘,舌位偏下也更接近中央,有向[ɚ]

79
靠近的趋势,存在央化。CG2 以 e 为主元音的儿化韵 V1 处在 70-90 之间,V2 处
在 40-50 之间。三类儿化韵卷舌所对应的位置均在[ɚ]的位置外围,其中 ier 位于
[ɚ]的左侧,靠近中央;üer 和 er 位于[ɚ]的斜上方,均呈现出明显的央化趋势。以
o 为主元音的儿化韵 V1 处在 55-60 之间,V2 处在 20-30 之间。其卷舌位置均处
在[o]与 [ɚ]中间的空白区域内,其中 uo 更靠近[ɚ],央化明显;uor 更靠近[o],存
着轻微央化。CB3 以 e 为主元音的儿化韵 V1 处在 60-80 之间,V2 处在 40-55 之
间。三类儿化韵卷舌舌位均落在[ɚ] 的位置内及其周围,距主元音[ɤ]有一定距离,
央化明显。以 o 为主元音的儿化韵卷舌位置 V1 处在 60 上下,V2 处于 20-30 之
间,卷舌位置所对应的元音均在[o]上,该类儿化韵没有出现央化。CB4 以 e 为主
元音的儿化韵 V1 处在 80-90 之间,V2 处在 40-65 之间。其中儿化韵 ier、er 均
在[ɚ]及周边位置上;üer 受到韵头的影响舌位靠前,处在[ɚ]的左侧,三类儿化韵
舌位均有所偏移,央化明显。以 o 为主元音的儿化韵 V1 处在 80 上下,V2 在 25
附近,其儿化时舌位均处在[o]的边缘,有偏离的趋势,存在较弱的央化。总体来
说,中国学生的卷舌位置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以 e 为主元音的儿化韵呈现出环绕
[ɚ]的分布情况,央化明显;以 o 为主元音的儿化韵大多处在[o]的位置边缘或[o]
与[ɚ]两者之间,虽有向[ɚ]靠近的趋势,但央化较弱。
非洲留学生 AG1 在无韵尾韵母发音时 V1 值处在 60-80 之间,V2 值跨度较
大,处在 30-60 之间。以 e 为主元音的儿化韵的卷舌位置比较复杂,儿化韵 ier
舌位处在[ɚ]位置边缘;其余两类均处在主元音[ɤ]及周边位置。这三类儿化韵舌
位均处在声学元音图中间偏下的位置,具有一定的央化趋势。以 o 为主元音的儿
化韵舌位均在[o]的范围内及边缘,具有较弱的央化趋势。该发音人卷舌时的舌位
与中国学生相近,但其发音主要问题在于对元音舌位把握不准确。AG2 以 e 为主
元音的儿化韵 V1 值处在 50-70 之间,V2 处在 35-55 之间。其中有两类儿化韵卷
舌位置分布在[ɚ]的位置边缘,存在央化;一类落在了[ɤ]的元音领域上,没有产
生央化。以 o 为主元音的儿化韵 V1 处于 45-55 之间,V2 处于 25-35 之间,其卷
舌所处位置均在[o]与[ɚ]之间,存在着一定央化。AB3 儿化卷舌位置分布区间较
大。以 e 为主元音的儿化韵 V1 处在 70-80 之间,V2 处在 40-70 之间。有两类儿
化韵的卷舌位置在[A]周边,与中国学生接近,但由于其元音掌握不佳而出导致
卷舌舌位对应的元音有误;儿化韵 ie 受韵头影响严重,舌位过于靠前。以 o 为

80
主元音的儿化韵 V1 处在 70-80 之间,V2 处在 15-25 之间,其卷舌位置均位于[o]
的边缘。该发音人除了 ie 卷舌位置过于靠前外,其余儿化韵舌位均与中国学生
近似,卷舌位置掌握较好,但需要加强元音发音位置的训练。AB4 以 e 为主元音
的儿化韵 V1 处于 50-70 之间,V2 处于 40-60 之间。其中 er 的卷舌位置还落在
主元音[ɤ]上,没有产生央化;其余两类均分布在[ɚ]范围内以及边缘,央化明显。
以 o 为主元音的儿化韵 V1 处在 50-60 之间,V2 处在 25-35 之间,其卷舌位置均
向[ɤ]发生了偏移,有明显央化。AB5 儿化位置分布比较紧密,V1 处在 75-90 之
间,V2 处在 45-60 之间。以 e 为主元音的儿化韵舌位在[A]附近,舌位过低;以
o 为主元音的儿化韵卷舌时舌位均分布在[ɚ]的边缘,舌位过于靠近中央。AB6 以
e 为主元音的儿化韵 V1 处在 50-75 之间,V2 处在 50-75 之间。有两类儿化韵分
布在[ɚ]的周围,儿化韵 ier 受到韵头的影响舌位过于靠前。以 o 为主元音的儿化
韵舌位分布在[o]的周围,其中儿化韵 o 处在[o]与[A]之间,有央化的趋势;儿化
韵 uo 处在[o]的斜上方,舌位靠后,受韵头影响较为严重。总体来说,非洲留学
生在以 o 为主元音的儿化韵上卷舌位置表现较好;在以 e 为主元音的儿化韵上
舌位容易受到韵头韵尾的影响造成过于靠前或者靠后的情况,同时留学生还需
要加强对元音本身发音位置的练习。
二、u 韵尾韵母
以 u 为韵尾的韵母共分为两类,在图中以横线形式标注,下面对其舌位情况
进行逐一分析。中国学生 CG1 以 u 为韵尾的儿化韵卷舌位置 V1 处在 55-65 之
间,V2 处在 20-30 之间,卷舌时舌位均在主元音[o]的外围,左下方位,两者均
有向[ɚ]靠近的趋势,存在一定央化。CG2 儿化时位置 V1 处于 60 上下,V2 处于
20-30 之间。其卷舌对应儿化位置与 CG1 接近,均在主元音[o]的左下侧,存在央
化。CB3 儿化时位置 V1 处于 60-70 之间,V2 处于 20-40 之间。其卷舌时舌位分
别落在[o]和[ɤ]上,由于[ɤ]的位置也处于[o]与[ɚ]之间,且两类儿化韵均有偏离主
元音[o]的趋势,所以我们也可以认为发音人的舌位在央化的过程中落在了[ɤ]上。
CB4 儿化时 V1 处在 70 上下,V2 处在 30-40 之间。两类儿化韵卷舌舌位与 CB3
类似,都是 iou 舌位落在[o]的左下方,ou 舌位落于[ɤ]的位置领域内,二者均偏
离了主元音,故我们认为发音人也存在央化。总体来说,中国学生在该韵尾儿化

81
时的卷舌位置多处在[o]的左下方,向[ɚ]靠近;也有些儿化韵舌位会处在[o]与[ɚ]
之间的元音[ɤ]的位置领域,所处位置视央化情况而定。
非洲留学生 AG1 在 u 韵尾的卷舌位置 V1 处在 50 左右,V2 处在 20-30 之
间,和中国学生相比,其舌位偏高偏后。在声学元音图中卷舌位置处在[o]的位置
范围内,没有产生央化,存在较大偏误。AG2 儿化时 V1 处在 40-50 之间,V2 处
于 20-40 之间。两种儿化韵的卷舌位置均处在[o]与[ɚ]之间,央化明显,但与中国
学生相比舌位偏高。AB3 卷舌位置较为分散,V1 处于 60-75 之间,V2 处于 15-
35 之间。儿化韵 ou 卷舌位置处[o]的左上方,舌位偏高偏后,这是受其韵尾影响
的结果。儿化韵 iou 处在[ɚ]与[ɤ]的交叉范围内,存在明显央化。AB4 儿化时 V1
处于 45-55 之间,V2 处于 25-30 之间。在元音舌位图中,该类韵母的卷舌位置与
AG2 情况类似,处在[o]与[ɚ]之间,同时也在[o]与[ɤ]之间。其发音央化明显,且
卷舌位置与中国同学相近,但也存在舌位偏高的情况。AB5 儿化时 V1 处在 80-
90 之间,V2 处于 40-50 之间。其卷舌位置正好落在[ɚ]上,舌位偏低也过于靠前。
该发音人在中元音其他韵类的卷舌位置大部分也处于这个区域,我们认为由于其
个人习惯导致的,不纳入整体结论。AB6 儿化时 V1 处于 50-60 之间,V2 处于
20-35 之间,其卷舌位置也与 AG2 类似,处在[o]与[ɚ]之间,存在明显央化。综
上,多数非洲留学生 u 韵尾儿化韵中卷舌位置都集中在[o]与[ɚ]之间,发生了较
明显的央化,掌握程度相对较好,但也存在舌位偏高的情况;极少数留学生因没
有央化而造成偏误。
三、i/n 韵尾韵母
中元音以 i 或 n 为韵尾的儿化韵共有四类,在声学元音图中以方块作为标注,
下面分析卷舌位置的具体情况。CG1 儿化时 V1 处在 65-75 之间,V2 处于 40-60
之间,其卷舌时舌位均处在元音[A]和[ɚ]的上方,距主元音[ɤ]有一定距离,存在
明显央化。其中以 i 为韵尾的儿化韵分布在左上方,以 n 为韵尾的儿化韵分布在
右上方。CG2 儿化时 V1 处于 70-80 之间,V2 处于 45-55 之间,更加集中。其卷
舌位置均处在元音[A]的正上方,[ɚ]的斜上方,央化也十分明显。CB3 该类韵母
儿化时 V1 处于 60-75 之间,V2 处于 40-60 之间。其中有三类儿化韵其卷舌时舌
位都处在[A]的正上方,[ɚ]的斜上方;还有一类处于[ɚ]的右上侧边缘,均发生了
央化。CB4 儿化发音时 V1 处于 70-90 之间,V2 处于 40-55 之间。他们在图中所

82
对应位置在[A]的上方,同时也在[ɚ]的上侧边缘。总体来说,中国学生在以 i 或
n 为韵尾的儿化韵中卷舌位置均处在[A]的上方,有时也会处在[ɚ]的边缘。同时
舌位距主元音[ɤ]距离较大,央化明显。
非洲留学生 AG1 在以 i 或 n 为韵尾的韵母儿化发音时 V1 处在 50-70 之间,
V2 处于 30-55 之间。其中三类儿化韵的卷舌位置处在主元音[ɤ]的范围边缘,这
说明发音人在卷舌时有央化的趋势,儿化韵 uen 受其韵头影响十分严重,卷舌时
舌位处在[o]的范围中。AG2 儿化发音时 V1 处在 50-65 之间,V2 也处于 50-65 之
间。四类儿化韵在声学元音图中均位于在[ɚ]的范围周边,且处于[A]的正上方。
该发音人与中国学生卷舌位置类似,发音状况良好。AB3 儿化发音时 V1 处在 60-
89 之间,V2 处在 50-70 之间。四类儿化韵卷舌时舌位均在[A]的斜上方,舌位过
于靠前。我们根据发音人在其他韵类上卷舌位置的表现,推断其可能受韵尾影响,
产生较大的偏误。AB4 儿化发音时 V1 处于 40-60 之间,V2 处于 55-75 之间。四
类儿化韵卷舌时所对应的舌位均在[ɚ]的位置边缘,与中国学生发音位置类似,存
在明显的央化。但结合具体数值来看,该发音人在该类儿化韵中舌位偏高。AB5
儿化发音 V1 处在 70-85 之间,V2 处在 55-75 之间。其卷舌时舌位情况差异明
显,分两种情况讨论。无韵头的儿化韵处在[A]和[ɚ]的斜上方,舌位略向前倾;
以 u 为韵头的儿化韵卷舌时位置在[i]与[A]中间,舌位过于靠前。AB6 儿化发音
分布十分分散,V1 处在 40-90 之间,V2 处在 50-90 之间。只有一类儿化韵卷舌
位置处在[ɚ]的范围边缘,同时也在[A]的正上方,与中国学生类似。其余三类儿
化韵都位于[A]的斜上方位,舌位过于靠前,偏误较明显。总体来说,非洲留学
生在以 i 或 n 为韵尾的儿化韵中表现参差不齐。少数留学生卷舌位置掌握较好,
但存在舌位偏高的问题;多数留学生在卷舌位置上存在易受韵头或韵尾的干扰
以及舌位过于靠前的问题。
四、ng 韵尾韵母
以 ng 为韵尾的儿化韵中只有一类即 eng,我们在图中标记为菱形,下面对
其儿化卷舌位置展开分析。中国学生 CG1 在该韵母儿化时 V1 值在 70-75 之间,
V2 值在 45-50 之间,其卷舌时舌面所处的位置落在[ɚ]领域内,同时也位于[A]的
上方。舌位偏离主元音较多,央化明显。CG2 儿化时 V1 值为 75,V2 在 50-55
之间,属于央元音低元音的范畴。eng 类儿化韵卷舌时舌位与以 i 或 n 为韵尾的

83
儿化韵类似,均在[A]的上方以及[ɚ]的斜上方。CB3 儿化时 V1 值为 65,V2 值为
55,在元音舌位图中也处在[A]的上方以及[ɚ]的斜上方。CB4 儿化时舌位偏低,
V1 值在 85 附近,V2 值在 50-55 之间,其卷舌位置在[ɚ]领域内,不过也处在[A]
的上方。总体来说,中国学生在 ng 类儿化韵即儿化韵 eng 上的卷舌位置与前面
以 i 或 n 为韵尾的儿化韵类似,多数都在元音[A]的上方以及[ɚ]的斜上方,少数
在[ɚ]的边缘。
非洲留学生 AG1 在 eng 类儿化韵中卷舌时 V1 值为 70,V2 在 50-55 之间。
在元音舌位图中呈现的卷舌位置处于元音[ɤ]的边缘以及[A]的后上方。AG1 的卷
舌位置在数值上与中国学生相近,但受其元音本身发音位置的影响形成偏误。
AG2 卷舌时 V1 值在 65-70 之间,V2 值在 35-40 之间,其卷舌位置位于[ɤ]的范
围内,舌位靠后且不存在央化。AB3 卷舌时 V1 值大致为 75,V2 值为 30。其卷
舌时舌位所对应的元音是[ɚ]和[ɤ],与中国学生相比舌位靠后,没有央化趋势。
AB4 儿化时 V1 在 55-60 之间,V2 在 40-45 之间。其卷舌位置落在[ɤ]上,距[A]
和[ɚ]有较远距离,不存在央化。AB5 儿化时 V1 处于 75-80 之间,V2 处于 55-
60 之间。其卷舌舌位在[ɤ]的外围,同时也在[A]和[ɚ]的斜上方,我们认为该发音
人存在央化,发音位置与中国学生有相近之处,掌握较好。AB6 儿化时 V1 处在
70,V2 处在 75-80 之间。其卷舌时位置落在[A]和[i]之间,舌位过于靠前,出现
较大偏误。总体来看,大多数非洲留学生都会在以 ng 为韵尾的儿化韵上出现偏
误。其偏误主要体现在卷舌位置停留在主要元音[ɤ]上,没有进行央化。

第四节 高元音韵腹韵母
前两节我们分析了低元音、中元音韵腹韵母,下面我们继续分析高元音韵腹
韵母卷舌位置情况。通过对儿化卷舌时 F1、F2 数值的运算,我们得到发音人的
V1、V2 值,并将其绘制在声学元音图上。现将十位发音人的卷舌位置图列出,
并在对其展开具体分析。

84
图 3.4.1-图 3.4.3 中国学生儿化发音位置图
85
86
图 3.4.4-图 3.4.6 中国学生、非洲留学生儿化发音位置图
图 3.4.7-图 3.4.9 非洲留学生儿化发音位置图
87
图 3.4.10 非洲留学生儿化发音位置图
一、无韵尾韵母
无韵尾韵母可以依其主元音分为三类,分别是 i 类、u 类以及 ü 类。在声学
元音图中,我们统一将其标注为三角形,下面将具体分析各发音人卷舌位置情况。
中国学生 CG1 在 i 类韵母儿化时 V1 处于 60-80 之间,V2 处于 50-60 之间。该类
儿化韵卷舌时舌位均在[A]的正上方,同时也在[ɚ]的周边。在与其他元音的位置
关系上,发音人舌位距主元音[i]有较远距离,央化明显。该发音人在 u 类儿化上
V1 处于 20-30,V2 处于 10-20,其舌位处在[u]与[o]之间,有明显向中间靠拢的
趋势,央化明显。而 ü 类儿化韵 V1 值为 60,V2 在 30-40 之间,其卷舌时舌位
落在[ɤ]的边缘,同时处在[A]的斜上方。这三类儿化韵舌位各有不同,但都存在
不同程度的央化。CG2 有四类儿化韵分布比较集中,V1 处在 70-80 之间,V2 处
在 45-60 之间。其中以 i 类儿化韵与 ü 类儿化韵卷舌位置相近,均位于[A]的正上
方,属于低元音央元音的范畴。u 类儿化韵 V1 分布在 40-50 之间,V2 处在 0-10
之间,其卷舌位置在主元音[u]的边缘,有央化倾向。CB3 与 CG2 卷舌位置类似,
i 类和 ü 类韵母均位于[A]正上方,u 类韵母位于[u]的边缘。CB4 儿化时 i 和 ü 类
韵母卷舌位置分布比较密集,V1 在 70-85 之间,V2 在 40-65 之间。其中 i 类韵
母卷舌位置均在[A]的斜上方,同时也在[ɚ]的附近;ü 类韵母在[ɤ]的位置上。儿
化韵 u 的 V1 处在 45-50 之间,V2 值为 20,舌位在其主元音[u]与[o]之间,有向
中间靠拢的趋势。总体来说,中国学生在 i 类儿化韵的卷舌位置处在[A]的上方,
同时也在[ɚ]的范围内或斜上方;u 类儿化韵均在主元音[u]与[ɚ]的之间,舌位靠
88
后;ü 类儿化韵的卷舌位置在[ɤ]的边缘或[A]的上方。三类儿化韵的舌位距其主
元音都有一段距离,央化较明显。
非洲留学生 AG1 在无韵尾韵母儿化时 V1 处在 45-65 之间,V2 也处在 45-
65 之间。其中 i 类儿化韵卷舌位置在[A]的正上方,同时也处在[ɚ]的周边。儿化
韵 u 和 ü 的卷舌位置均在[ɤ]上,其中儿化韵 u 的舌位也处于[u]与[ɚ]之间。该发
音人在三类类韵母上卷舌位置与中国学生相似,掌握较好,但在 u 类韵母上舌位
过于靠前,存在过度央化的情况。AG2 儿化卷舌位置 V1 处在 30-50 之间,V2 处
在 30-65 之间,舌位相对较高。其中 i 类儿化韵卷舌位置处在[ɚ]的位置边缘;u
类儿化韵处在主元音[u]与[ɚ]之间;ü 类儿化韵处在[ɚ]的右侧和[ɤ]的上方。在三
类儿化韵中,发音人在对 i 类和 u 类卷舌位置掌握最好;对 ü 类有较大偏误,同
时存在舌位整体偏高的情况。AB3 儿化时 V1 处在 25-65 之间,V2 处在 50-80 之
间,舌位分布较分散。其中 i 类儿化韵的卷舌位置均处在其主元音位置周边,且
向中央靠近,如儿化韵 i 的卷舌位置就在主元音[i]与[A]之间。如果我们在 i 类儿
化韵的主元音与[A]之间画条直线的话,那么我们会发现它的卷舌位置刚好位于
这条直线上。儿化韵 u 的卷舌位置在舌尖元音[ɿ]的边缘,出现较大偏误。而儿化
韵 ü 的卷舌位置也位于主元音[y]和[A]之间。综上,我们发现该发音人的卷舌位
置都距其主元音较近,央化不明显。 AB4 在儿化时 V1 处在 20-50 之间,V2 处
在 30-60 之间。其中 i 类儿化韵其舌位位于[ɚ]的边缘,同时也在[A]的上方,与中
国学生类似;儿化韵 u 的卷舌位置处在主元音[u]与[ɚ]的中间区域;儿化韵 ü 的
卷舌位置在[ɚ]与[ɤ]的上方,舌位偏高。AB5 儿化时 V1 处在 50-80 之间,V2 处
在 40-80 之间。其中 i 类儿化韵位于[A]和[ɚ]的斜上方,舌位偏低;儿化韵 u 卷
舌位置位于[ɤ]上,与中国学生相比,舌位过于靠前;儿化韵 ü 的卷舌位置在[ɤ]
的上方边缘,存在明显央化。AB6 儿化时 V1 处在 40-60 之间,V2 处在 30-85 之
间。其中 i 类儿化韵位于元音[i]与[A]之间,舌位过于靠前,央化不明显;u 类儿
化韵的卷舌位置处在主元音[u]与[A]之间的区域;而儿化韵 ü 的卷舌位置处在[ɤ]
和[ɚ]的边缘。总体而言,非洲留学生在无韵尾儿化韵的卷舌位置中表现较好,在
i 类儿化韵中表现最好,但各类儿化韵存在的偏误有较大不同,我们分类讨论。
在 i 类儿化韵中,部分留学生会由于央化不明显而出现舌位靠前的情况;在儿化
韵 u 和 ü 上,部分留学生会受到主元音的影响出现舌位过高的情况。

89
二、n 韵尾韵母
在高元音韵腹韵母中不存在以 i 为韵尾的儿化韵,故我们这里只讨论以 n 为
韵尾的儿化韵,在图中用正方形标记。中国学生 CG1 在该类韵母儿化时 V1 处于
40-60 之间,V2 在 60 左右,其卷舌时舌位处于[ɚ]和[A]的左侧上方,更确切的说
是在主元音与[ɚ]之间。同时我们还发现发音人的卷舌位置距其主元音[i]、[ü]均
有一定距离,央化较明显。CG2 儿化时 V1 处在 45-65 之间,V2 处在 65-75 之
间,其卷舌舌位也处在[ɚ]和[A]的左侧上方,存在一定程度的央化。CB3 儿化时
V1 处于 50-70 之间,V2 也处于 50-70 之间,两类儿化韵的卷舌位置也处在[ɚ]的
斜上方。CB4 儿化时 V1 处于 45-65 之间,V2 处于 70-80 之间,卷舌位置处在主
元音与[ɚ]之间的区域,舌位相对靠前,央化程度较轻。总体来说,中国学生在这
两类儿化韵上的卷舌位置均处于[ɚ]或[A]的左侧上方。
非洲留学生 AG1 在以 n 为韵尾的儿化韵中 V1 处于 50-60 之间,V2 处于 60-
75 之间,与中国学生相近。其卷舌时舌位均在[ɚ]的周边,同时也位于[A]的上方,
与中国学生有较大差异。我们认为这是发音人在元音[ɚ]和[A]上舌位过于靠前导
致的。AG2 两类儿化韵 V1 处于 60 上下,V2 处于 45-50 之间,分布较集中。其
卷舌所处位置均在[ɚ]的范围内,[A]的上方,与中国学生相比舌位靠后。AB3 该
类儿化韵 V1 均处在 60-70 之间,V2 跨度较大,在 35-60 之间。其卷舌位置均处
于[A]和[ɚ]的左上方,与中国学生的发音模型接近,卷舌位置掌握较好,但也存
在舌位靠后的问题。AB4 儿化韵 V1 处于 60-80 之间,V2 处于 35-65 之间。这两
类儿化韵的卷舌位置存在分歧,其中儿化韵 ün 的舌位在[ɚ]范围内,同时也在[A]
的上方,存在对单元音本身的发音位置掌握不佳的偏误;儿化韵 in 的舌位处于
[ɤ]的下方,舌位过于靠后。AB5 儿化时 V1 处于 60-70 之间,V2 处于 70-80 之
间。卷舌位置均在[A]与[ɚ]的左侧上方,与中国学生类似,掌握情况较好。AB6
儿化时 V1 处于 25-65 之间,V2 处于 40-85 之间,两类儿化韵卷舌位置存在较大
分歧。其中儿化韵ün 的卷舌位置在其主元音 ü 的斜下方,不存在央化;儿化韵
in 的卷舌位置在[ɚ]的范围边缘,同时处在[A]的上方,舌位较为靠后。总体来看,
部分非洲留学生在以 n 为韵尾的儿化韵中掌握较好;部分留学生存在元音发音
位置混淆、无央化以及卷舌时舌位靠后等偏误。发音人对该类儿化韵卷舌位置的

90
掌握水平有很大差距,其中 AB5 和 AB3 发音位置比较准确,而 AB6 则产生了
较大偏误。
三、ng 韵尾韵母
高元音以 ng 为韵尾的儿化韵可以分为三类,在图中我们用菱形进行标注,
下面对各发音人情况进行分析。中国学生 CG1 在该类儿化韵上 V1 处在 60 上
下;而 V2 范围较广,其中儿化韵 ong、iong 处在 20-30 之间,以 i 为主元音的韵
母处在 50-60 之间。由于受儿化韵主元音的影响,该韵类卷舌位置有两种趋势。
以 i 为主元音的儿化韵 ing 位于[ɚ]的左侧上方,同时也处在[ɚ]与其主元音[i]的中
间区域;儿化韵 ong、iong 均位于[ɚ]的右侧上方,发生了明显的央化。CG2 儿化
时 V1 处在 45-70 之间,以 o 为主元音的儿化韵 V2 处于 15-35 之间,以 i 主元音
的儿化韵 V2 处在 55-60 之间。其卷舌位置也分别处在央低元音[ɚ]和[A]的右上
方和左上方。其中儿化韵 ong 央化明显,舌位恰巧落在[ɤ]上。CB3 儿化时 V1 处
于 55-70 之间;以 o 为主元音的 V2 处在 20-40 之间,以 i 为主元音的 V2 处于
55-60 之间。卷舌位置与前两名发音人类似,同样处在央低元音的斜上方。CB4
儿化时 V1 处于 70-80 之间,V2 处于 40-60 之间,卷舌位置处在[ɚ]的斜上方。由
于发音人央化程度较重,舌位更靠近[ɚ]。综上,中国学生在 ng 韵尾上的发音模
型基本一致,其卷舌位置均处在央低元音[ɚ]或[A]的斜上方,其中儿化韵 ong 和
iong 位于右侧上方;而儿化韵 ing 位于左侧上方。
非洲留学生 AG1 在该韵母儿化时 V1 在 20-70 之间,V2 在 15-65 之间。其
中儿化韵 ing 的卷舌位置落在[ɚ]内,同时处在[A]的上方;儿化韵 ong 位于元音
[o]上;儿化韵 iong 位于[u]的周边,舌位过于靠后。与中国学生对比来看,发音
人对儿化韵 ing 的卷舌舌位掌握较好,但需要改善元音[ɚ]的发音位置;在其余两
类儿化韵的卷舌位置上存在较大偏误,没有出现央化。AG2 卷舌时 V1 处在 30-
70 之间,V2 处在 25-75 之间。其中儿化韵 ing 的卷舌位置位于主元音[i]与[ɚ]之
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央化;儿化韵 ong 和 iong 位于[ɤ]的周围,我们认为这是发
音人把[ɚ]和[ɤ]发音位置混淆导致的。AB3 儿化时 V1 处在 40-70 之间,V2 处在
20-70 之间。发音人的卷舌位置均分布在主元音到[A]的之间,其中在儿化韵 ing
和 ong 上与中国学生类似;在 iong 上出现了偏误,舌位过于靠前。AB4 儿化时
V1 处在 30-70 之间,V2 处在 10-70 之间。儿化韵 ing 卷舌位置处在[ɚ]的边缘,

91
同时也在其主元音[i]与[A]的中间;ong 和 iong 舌位均在[o]的位置附近。该发音
人在该类韵母的卷舌位置与中国学生相近,发音较准确。AB5 儿化时 V1 处在 55-
70 之间,V2 处在 30-70 之间。儿化韵 ong、iong 卷舌位置均位于[ɤ]的范围内,
同时也在[A]的右侧上方;ing 的舌位处于[A]的左上方。三类儿化韵均出现了央
化,卷舌位置良好。AB6 儿化时 V1 处在 35-80 之间,V2 处在 10-80 之间。儿
化韵 ong 和 iong 卷舌时舌位均在[o]的周围,向央低元音[A]靠近;ing 舌位在主
元音[i]与[A]之间。大体上,该发音人舌位把握比较准确,但在 ing 上央化程度过
低。总体来说,多数非洲留学生在该类儿化韵上卷舌位置较准确,但也会出现央
化程度不够、元音发音位置不准确以及将[ɚ]和[ɤ]混淆的偏误。

第五节 小结
本章主要探讨非洲留学生在汉语儿化习得过程中其卷舌位置的情况,通过
对比中国学生与留学生的舌位差异,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一、从主元音来看,非洲留学生在低元音韵腹韵母中最易出现卷舌位置上
的偏误;中元音韵腹韵母次之;在高元音韵腹韵母上的最不易出现偏误,掌握
最好。
二、从韵尾来看,非洲留学生容易在以 ng 为韵尾的儿化韵上出现卷舌位置
的偏误,尤其是低元音和中元音以 ng 为韵尾的韵母。
三、从偏误来看,非洲留学生造成卷舌位置偏离的主要原因有:没有产生
央化或央化不明显、对元音舌位掌握不准确、将卷舌元音[ɚ]与[ɤ]混淆、受韵头
或韵尾影响过大。

92
第四章 非洲留学生儿化偏误分析、教学实验及策略
前面我们对非洲留学生的儿化进行了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了一定的结论。
本章我们将依据上述实验对其偏误进行总结,并分析其成因。除此之外,我们还
针对非洲留学生的偏误设计了教学实验,对其儿化发音展开教学。在二至三次强
化教学期间,随时录音检验教学成果,最后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本章第一节是
针对偏误进行分析;第二节为教学实验的内容;第三节将根据偏误和教学实验提
出相关的教学建议。

第一节 偏误原因分析
一、儿化本身的复杂性
儿化作为北方方言尤其是北京话的鲜明特征,被广泛地吸收到普通话中,成
为交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儿化的发音状态和规律极易受到各地方言的影响,
这使儿化在不同地区没有统一的标准,甚至在有些地区的语言系统中不存在。而
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营造有利于汉语学习的语言环境。但
由于儿化在各地语言中存在较大差异,语言环境对儿化学习的正向影响受到很大
限制,甚至会起到反作用,这就给留学生学习汉语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就儿化本
身来讲,它是一种语流音变现象,发音人的不同也会影响它的读音。除此之外,
同一发音人在儿化韵上也会受到来自韵头、韵尾、声母甚至整个音节的影响,这
就进一步加深了儿化的难度。虽然有学者总结了普通话儿化音变的规律,但规律
中有些儿化韵直接卷舌;有些加央元音再卷舌;更有些去掉韵尾再卷舌,这对于
留学生来说过于复杂难懂,我们不能像教授中国学生那样将音变规律直接应用于
对外汉语教学中。于是“教什么”和“如何教”就成为了儿化教学的难点。
二、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在展开实验调查的时候,我们发现非洲留学生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卷舌
时间过早。在语图中,辅音声母往往呈现出短小无规律的波形,而韵母则是细长
有规律的波形,二者界限十分明显。通过对比中国学生与留学生的语图,我们看
到中国学生一般在元音开始后才进行卷舌动作(见图 4.1.1);而非洲留学生卷舌
动作会开始得很早,多发生于音节前段,也有些留学生在声母尾段就出现了卷舌
的倾向(见图 4.1.2)。同时从第三章卷舌位置的实验中我们得出留学生卷舌时受

93
韵头影响较大、央化不明显的结论,他们的卷舌位置更靠近儿化韵的韵头或者主
元音,这也说明留学生早在韵头或主元音刚开始时就已经进行卷舌动作了。而中
国学生的卷舌位置大多处于央低元音,受韵头和主元音的影响较小。结合语图中
共振峰下降的时间段,我们认为中国学生一般在主元音后段才开始卷舌,而留学
生确实存在卷舌时间过早的问题。

图 4.1.1 中国学生共振峰下降图 图 4.1.2 留学生共振峰下降图


我们认为这是受母语的影响所致。在非洲留学生的母语英语中,卷舌往往发
生在字母 r 上,而字母 r 很多时候都出现在单词的前端或中间,如 trait(特
点)。留学生习惯了其母语的发音方法就会造成他们在学习汉语儿化时进行母语
负迁移,从而出现卷舌时间过早的情况。
三、系统训练不足
通过第二章对于卷舌程度的分析,我们看到非洲留学生在儿化方面很重要的
一个偏误是卷舌程度不到位。在语图中,中国学生儿化发音时的 F3 曲线会持续
下降直到发音结束,整体下降幅度较大,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趋向缓和;而非洲
留学生 F3 下降幅度较平缓,在下降过后还会有较长的持平段或上升段(见图
4.1.3-4.1.4)。由此可见中国学生的卷舌动作较大,且会随着发音时间的拉长逐渐
加深;而留学生的卷舌动作就不那么明显,卷舌维持的时间也比较短暂。虽然留
学生在儿化时有很强烈意愿进行卷舌,但受他们的生理构造、发音习惯等先天因
素的影响以及后期没有接受一定程度的系统训练,使其发音往往达不到理想效果。

94
图 4.1.3 中国学生“一半儿”共振峰图 图 4.1.4 留学生“一半儿”共振峰图
部分非洲留学生在儿化发音时还有一种特殊现象,即人们在听感上能够感受
到其发音中存在明显的儿化,但语图上并没有体现出来,共振峰 F3 几乎没有下
降。根据进一步的追踪调查我们发现这是由于他们将卷舌动作误读成了辅音[r],
造成了听感上的相似,但实际上并没有进行卷舌的动作。我们认为造成这种情况
的主要原因也是留学生缺乏系统的儿化训练,当教师面对课文中出现的儿化词时,
其关注点多集中在对词汇意义的理解上,一定程度忽略了儿化发音上的困难。但
儿化的发音对留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陌生的知识,是他们在初级语音阶段没有接触
过的,再加上教师在教学中没有进行详细的区分,就会出现用母语中的辅音[r]来
代替汉语中的儿化这类偏误,导致部分留学生在发音时没有卷舌动作。
四、儿化词掌握不佳
我们在实验过程中还发现留学生会把一部分词的儿化重点搞错,究其原因并
不是留学生不会发儿化音,而是在词语的掌握上出现了偏差。汉语母语者的儿化
通常在词的末尾,如在“瓜子”的“子”上进行儿化;而非洲留学生却会把儿化
放在双音节词的中间位置,即在“瓜子”一词的“瓜”语素上进行儿化。因此,
无论在听感上还是在语图中,人们都能清晰地感到留学生的实际读音是“瓜儿子”。
除此之外,留学生还会对一些常见的单音节儿化词产生偏误,将本是一个音节的
儿化词读成了两个音节的儿尾词。但我们不能简单将其认为是发音上的偏误,这
是留学生对某些儿化词掌握不佳造成的。这种偏误的形成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原因。
(一)教材编写方面,多数对外汉语教材只包含声母、韵母、声调等基础语
音知识,关于儿化的内容较少。而且儿化词在课文中的分布也较为分散,导致学
生对儿化词相对陌生,难以区分儿化词与非儿化词。
(二)教学策略方面,教师往往只针对课文中出现的一个或几个的儿化词进
行教学,忽略了儿化词的整体规律。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拓展相同类型的儿化

95
词,并帮助留学生掌握发音规则,相信他们在儿化发音上会更加轻松。
(三)词语使用方面,学生在交际中使用儿化词的频率较少,且发音一般不
被纠正。虽然实验词表经过了一定筛选,但在录音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留
学生对于有些儿化词并不熟悉。在后续的沟通中我们得知留学生对于这些词语的
认知多来自周围的汉语母语者,但在日常交际中很少会使用。对于有一定难度的
儿化词语如“钢镚儿”,他们会采取回避策略,选择其他同义词来代替。汉语母
语者在与留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通常以能够听懂、勉强交流为目的,不会特意
去纠正其发音上的不足。这就导致当留学生在必须要使用儿化词的时候,他们并
不能确定自己发音的准确性。

第二节 教学实验
根据前三章我们对于非洲留学生儿化语音的实验分析,本节将针对留学生常
见的偏误展开教学实验。教学实验分为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针对儿化的融合程
度,从留学生卷舌动作与韵母的融合以及发音时长这两个方面进行训练,考察教
学效果;第二部分针对儿化的卷舌程度,对留学生的卷舌动作进行训练,最后分
析教学效果。每部分都展开为期半个月且不间断的教学实验,教学词语的选择根
据留学生偏误出现的频次决定(见附录三)。每一课时都会进行详实的课程记录,
留存留学生的发音录音,以便后续进行实验成果的验证。
一、儿化融合程度考察教学
本次教学实验针对第一章儿化融合程度中出现的偏误进行,选取融合程度掌
握较差的词语共三十个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过程
教学对象:汉语中级水平非洲留学生
教学内容:发音融合程度的儿化教学
教学目标:让学生充分了解其在儿化融合程度方面的偏误,了解儿化发音的
标准,通过训练掌握规范的发音方式,最后正确地读出所教儿化词。
教学方法:引入 Praat 声学软件,结合语音展示、模仿等传统教学法进行教
学。
1. 第一次教学过程
本次教学的目标是让留学生感知何为正确的儿化读音,并根据听感和语图了

96
解自己的偏误所在。我们先请中国学生对教学词表进行录音作为发音标准,之后
将留学生带到语音实验室进行初步教学。首先我们要求留学生对教学词表进行朗
读并用 Adobe Audition 软件录音。随后我们交叉播放留学生和中国学生的录音,
请他们从听感上感受这两份录音的不同。
从教学反馈来看,留学生基本可以听出两者的区别,即他们在发音后段有明
显的[ɤ]的读音,而中国学生没有。之后我们再用 Praat 声学软件向其展示他们本
身的儿化发音与中国学生发音的能量图(见图 4.2.1 和 4.2.2)。

图 4.2.1 留学生 AG1“桃儿”能量图 图 4.2.2 中国学生 CB4“桃儿”能量图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在相同的词语上非洲留学生存在比较明显的双峰结
构,而中国学生不存在双峰结构。除此之外,通过截取发音段的时间,我们看到
留学生的儿化韵发音时长明显长于中国学生。这些都能证明留学生在儿化发音上
没有完全融合,甚至完全不融合。随后我们对其讲明语图上的各项指标所代表的
含义,使他们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发音偏误。接着我们对其发音不融合的原理进行
讲解,儿化在汉语拼音中的表现形式是在音节后面加上字母“r”,但这并不意味
着儿化读音是先读前面词语的音节再直接加上[ɤ]的读音。
“r”代表的只是卷舌动
作,而且这个卷舌动作并不是在整个音节结束后才开始,正确的发音方式应该是
在音节的发音过程中伴随卷舌动作。
在理论讲解之后,我们又展示了儿化声学舌位的视频,让留学生能更直观地
了解儿化过程中整个舌位的动程。接着我们对留学生展开发音上的练习。先将三
十个儿化词分为六组,每组五个分别进行示范朗读、跟读、纠音。在三次示范朗
读后,请留学生开始跟读;在跟读的过程中,我们对其发音不规范的地方进一步
纠正和讲解。当留学生的儿化读音从听感上感受不到独立音节[ɤ]存在的时候,可

97
以进入到自主发音的阶段,我们在这个阶段对其进行纠音。在发音训练的整个过
程中,我们着重强调减轻“r”的实质性读音以及缩短发音时长,同时我们还要及
时录音以记录其发音过程中融合程度的变化。为了准确判断留学生是否真正掌握
了该词语的读音,我们给发音人留出了二十至三十分钟的休息时间,让他们在得
到充分休息后进行第一次教学录音。在录音完毕之后并没有立即结束教学,而是
请他们逐一观察儿化词的语图,将本次录音中融合程度较差的词语进行示范和纠
正,确保教学中每一个儿化词都能被掌握。
2. 第二至三次教学过程
在第二次和第三次教学中,我们请留学生自行朗读上一课时中所教词语并进
行录音,判断其融合度掌握情况。再播放中国学生录制的标准读音,让留学生进
行跟读,加深其记忆。针对融合程度掌握不佳的词语再次进行纠音,力求覆盖留
学生已形成的不良发音习惯,形成肌肉记忆。在第二课时的纠音过程中,我们发
现留学生在单音节儿化词的掌握上比较困难,这是由于他们的日常说话习惯导致
的。同时他们也没有认识到儿化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将单音节的儿化词读成儿
尾词会对词的意义产生较大的影响。于是在第三课时中,我们除了对儿化词进行
示范、纠音外,还就许多读不读儿化均可的词语进行了意义的区别,如“鱼儿”
在读成双音节的时候,一般用在课文、诗歌等书面用语中,而在读儿化的时候则
用在日常生活中。在意义不同语境不同的情况下,语素“儿”会产生不同的发音
方式。
(二)教学效果
我们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教学中最初的录音以及三次教学的录音都分别
进行了融合程度的计算,现将其融合程度整理如下。由于两位留学生教学效果有
所不同,故分别统计。
表 4.2.1 非洲留学生 AG1 教学融合度统计
儿化词 教学前 教学后 儿化词 教学前 教学后
板擦儿 0.96 / 饭盒儿 0.84 /
掉价儿 0.79 / 小菜儿 0.94 /
口哨儿 0.88 0.88 小鞋儿 0.95 /
跳高儿 0.88 / 加油儿 / /

98
桃儿 0.97 0.96 猴儿 0.94 0.81

跑调儿 0.89 0.88 一溜儿 0.81 0.81

面条儿 0.91 / 一份儿 0.93 /


一半儿 0.94 / 板凳儿 0.85 /
小盘儿 0.94 / 今儿 0.88 0.87

兜儿 0.85 / 鱼儿 / /
小乖儿 0.84 / 花瓶儿 / /
小船儿 0.95 / 果冻儿 0.90 0.81

小张儿 0.96 / 胡同儿 0.99 /


馅儿 0.84 0.76 地儿 0.94 /
座儿 0.88 0.85 虫儿 / /

表 4.2.2 非洲留学生 AB2 教学融合度统计


儿化词 教学前 教学后 儿化词 教学前 教学后
板擦儿 / / 饭盒儿 1.05 /
掉价儿 / / 小菜儿 0.94 /
口哨儿 0.92 / 小鞋儿 1.03 /
跳高儿 / / 加油儿 0.95 /
桃儿 0.98 0.93 猴儿 0.90 /
跑调儿 1.05 / 一溜儿 0.88 /
面条儿 1.01 / 一份儿 0.96 /
一半儿 0.87 / 板凳儿 1.01 /
小盘儿 0.86 / 今儿 0.99 0.92

兜儿 1.00 / 鱼儿 / /
小乖儿 1.00 / 花瓶儿 0.96 /
小船儿 1.03 / 果冻儿 0.88 /
小张儿 1.28 / 胡同儿 0.98 /
馅儿 0.97 0.88 地儿 0.94 /
座儿 1.00 / 虫儿 0.98 /

99
注:每个词语对应的教学前后的数值都是其融合系数,融合系数的计算参看
第一章,我们认为融合系数越靠近“1”则融合程度越差。其中“/”代表语图中
双峰结构消失,无法计算其融合系数,我们认为这种情况融合程度最好。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两位留学生的儿化融合程度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教学之前
每位留学生都只有四个发音比较标准的词语。经过三次教学之后,他们的儿化偏
误有了明显下降,其中 AG1 只有九个词语融合程度有待改善,其偏误率下降到
30%;而非洲留学生 AB2 在经过教学之后,大面积改善了儿化融合程度方面的
问题,其偏误率下降到 10%。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从各儿化词的融合系数中看
到教学后的数据均要低于或等于教学前。根据第一章中融合度系数无限接近或大
于“1”,则融合程度越差的原则,我们可得出结论:教学后非洲留学生的儿化融
合程度有了明显改善。
二、儿化卷舌程度考察教学
本次教学实验针对在儿化卷舌程度上易出现偏误的词语,我们将选取第二章
中儿化卷舌程度较差的词语共三十四个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过程
教学对象:汉语中级水平非洲留学生
教学内容:针对儿化发音的卷舌动作幅度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加强对卷舌动作的训练,使留学生的卷舌程度与中国学生相近
教学方法:运用手势法、多媒体教学等传统方式,结合 Praat 声学软件进行
教学
1.第一次教学过程
根据第二章实验我们得出非洲留学生在大部分儿化词的读音方面存在卷舌
动作过小的情况,于是在教学中我们着重训练留学生的卷舌动作。教学之前先请
留学生对所选取的三十四个儿化词朗读并录音,以便后续观察效果进行分析。随
后利用 Praat 声学软件,让他们观察自身读音与标准读音在语图上的不同,明确
发音上的偏误。如图 4.2.3 和图 4.2.4 所示,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非洲留学生在
“爪儿”一词上共振峰 F3 只有开始时进行了轻微下降,而中国学生的 F3 在该词
的整个发音过程中都在下降,且下降程度十分明显。随后我们对留学生解释了产
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共振峰 F3 的下降说明发音时卷舌动作在持续加深,下降幅

100
度越大,卷舌动作越大。

图 4.2.3 留学生 AG1 共振峰图 图 4.2.4 中国学生 CB4 共振峰图


说明原理之后我们就进入到卷舌动作的练习。为了保证教学具有普遍性,我
们将儿化分解,先选取了卷舌元音[ɚ]进行练习。我们先用夸张的嘴型范读三遍,
随后请留学生进行跟读,感受卷舌的动作;接着用手势模拟舌头的运动过程,使
他们进一步明确舌部如何卷起,卷到何种程度;之后就进行反复地练习、纠音,
直到他们与中国学生的发音在听感上一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进行阶段性的
录音,以便让他们及时观察到自身发音时共振峰的变化,获得成就感。随后将音
节和卷舌动作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词语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
卷舌位置。整个教学的步骤也是先范读三遍,让留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模仿,再进
行跟读练习。当跟读训练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让留学生自主发音。在跟读的
过程中,我们会把语速逐渐加快,让留学生有一个从慢到快、从陌生到熟悉的发
音过程。当他们的发音在听感上有明显的儿化时进行第一遍教学录音,在录音之
后,我们也会对照语图,对卷舌程度不明显的词语进行再次教学和纠音。
2.第二至三次教学过程
我们同融合程度考察教学一样,先对教学对象进行录音,请他们观察自己此
时共振峰的下降程度。随后我们要求留学生自行调整卷舌情况,进行再次录音。
这次录音之后我们将其与标准读音的共振峰进行对比,观察 F3 下降程度有无改
善。之后我们将再进行示范、跟读、纠音的这个过程,并与卷舌元音[ɚ]的练习交
替进行,以便巩固卷舌动作,形成良好的发卷舌音的习惯。
(二)教学效果
我们将留学生儿化的初始录音以及两次教学的录音都导入到 Praat 软件中,
并进行了 F3 下降幅度的测算,现将统计结果汇总如下。

101
表 4.2.3 非洲留学生教学前后 F3 下降度涨幅统计

34 0.16 0.08 0.03


33 0.18 0 0.11
32 0.12 0.06 0.07
31 0.16 0.02 0.06
30 0.17 0.05 0.09
29 0.21 0.01 0.05
28 0.19 0.02 0.06
27 0.15 0.07 0.09
26 0.15 0.04 0.01
25 0.1 0.04 0.09
24 0.2 0.04 0
23 0.12 0.04 0.04
22 0.16 0.02 0.03
21 0.14 0.05 0.05
20 0.11 0.07 0.01
19 0.21 0 0.05
18 0.19 0.02 0.06
17 0.19 0.03 0.02
16 0.22 0.02 0.04
15 0.17 0.04 0.02
14 0.17 0.03 0.03
13 0.15 0.01 0.07
12 0.12 0.1 0.02
11 0.12 0.09 0.03
10 0.16 0.09 0.01
9 0.13 0.09 0.02
8 0.17 0 0.1
7 0.19 0.07 0.03
6 0.22 0.05 0.04
5 0.21 0.04 0.01
4 0.23 0.05 0.02
3 0.18 0.07 0.02
2 0.19 0.05 0.03
1 0.2 0.01 0.03
0 0.05 0.1 0.15 0.2 0.25 0.3

未教学之前 第一次教学 第二次教学

该图表的横坐标代表了 F3 下降幅度,纵坐标的一至三十四个序号分别代表
了三十四个儿化词(参见附录三)。其中蓝色部分代表留学生初始录音的下降幅
度,橙色和灰色部分均是相比上一次录音留学生下降幅度的增幅。也就是说,第
二次教学后的下降幅度是表中蓝色加橙色的数值;而第三次教学后的下降幅度是
三个颜色所代表数值的相加。由图表可见,每一次教学后其下降幅度都有一定的
增长,这也说明留学生在教学后其卷舌程度会进一步加深。在大部分儿化词中,
第二次教学效果最为显著,这也证明了当时非洲留学生已经能够基本掌握儿化卷
舌动作的要领。如果能够对其进行长期不间断训练,留学生卷舌程度定会有更大
的改善。
102
第三节 教学策略
在上一节我们对非洲留学生进行了教学实验,通过教学我们发现留学生的发
音有了很大的改善。在本节中,我们将针对非洲留学生的偏误,回顾教学实验过
程,提出以下几点教学策略,希望能为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提供一些思路。
一、加强对儿化教学的重视程度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儿化这种不属于基础语音训练的教学处于不受重视的
地位。多数外国学生依靠模仿教师读音而获取儿化的相关知识,很少会受到专
门的训练强化,在自主模仿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很多似是而非的发音偏误。然
而,要想学习者发音规范,说一口地道的中国话,就要从各方面重视它。
在教材编写方面,可以针对中高级学生的口语教材增加儿化发音训练的模
块,利用相对完整的时间对儿化进行系统规范的训练;同时针对综合课教材,
在完成每一阶段的学习后,对该阶段课文中所出现的儿化词进行梳理,设置跟
读练习,进一步巩固儿化的语音训练成果。
在课程设置方面,很多国际中文学校对于中高级学生只开设汉语综合课教
学,而忽略了语音是一个不能间断的教学难题。因此我们认为,在汉语学习的
各个阶段都应开设口语课程,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重难点:初级阶段教授声母、
韵母、声调等基础语音知识,中级阶段教授儿化、轻声等语流音变以及长篇对
话、短文等,高级阶段则可以教授难度更大一些的篇章。同时在授课的过程中
注重纠音以及语音语调的流畅性。
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可以就儿化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训练,每次训练持续
一定的时间,分门别类地让学生掌握正确发音时舌位及其变化。通过多次的练
习,使得口腔肌肉灵活发达,便能自然而然地说出标准的儿化音。着重强调儿
化卷舌动作持续加深这一发音特征,并通过持续不断的训练,使非洲留学生逐
渐克服母语习惯的影响,适应汉语儿化的卷舌模式。
在学生学习方面,学习者应自发认识到儿化的重要性。儿化不仅仅会影响双
方的沟通,还会影响意义的区分,是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中后期必须掌握的。因
此,学习者应在课堂上抓住一切学习儿化的机会,仔细听老师的发音,记住哪些
是儿化词,尤其是对规律不明显、平常不多见的儿化现象要多加留心。在生活中,
尽可能使用儿化进行交流,不要因为害怕出错而使用回避策略。

103
二、规范对外汉语教材编写
目前市面上对外汉语教材参差不齐,各教材对儿化词的判定及标注有较大不
同,这对留学生学习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规范汉语教材的编写刻不容缓。在教学
中,儿化涉及必读儿化词、非必读儿化词,还有很多不需要进行儿化的儿尾词,
学习者往往在刚开始接触这一语言现象时并不能很好地区分这些词。建议教材在
书面形式上将必读儿化词、非必读儿化词、儿尾词区分开来,这样就能在很大程
度上方便学生学习,必读儿化词的标注方式可以变为在词语后面标上小写的“儿”
如“花儿”,非必读儿化词则可以用带括号的“儿”表示如“花(儿)”,而儿尾词则
可以不做标记。除了儿化词的标记形式外,编者也应格外注意教材中儿化词拼音
的标注。在我们搜集实验词表时就发现很多教材中儿化词出现了不止一遍,但教
材前后的拼音标注并不一致,有些在音节后加了字母“r”,有些则没有,这就很
容易让学习者在朗读时产生困惑。编者需要对儿化词的拼音制定统一的标准,并
认真核对同一本或同一系列的教材,确保其前后一致。此外,不同教材在判定某
一词语是否为儿化词上也存在争议,同一词语在不同教材中可能会有不同的评判
结果。这说明许多儿化词在国际中文教学中没有统一的判定标准,从而导致学习
者在学习儿化时感到困难。由此,我们认为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应制定出针对
儿化词的相应标准,各教材按照标准进行编写,在编写教材的同时也要注重儿化
词的统一。
三、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我们选取的实验对象其母语都是英语。由于英语中也有卷舌音,而且英语中
的卷舌音与儿化并不相同,这就会产生母语负迁移。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非洲留
学生了解其母语英语与汉语之间卷舌的异同,借助手势模拟留学生错误的口腔舌
位变化,然后再将正确的舌位变化或舌位动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儿
化音卷舌的整个过程。此举可以帮助留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儿化偏误,如果在学生
认识到偏误后对其进行纠正训练,就会达到较好的效果,并反复练习以形成肌肉
记忆。
纠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针对儿化这种语流音变现象的纠音则要更为漫长。
但如果学生长期处在纠音的阶段,就会感到厌烦,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容易产生情感过滤,甚至语言僵化的现象。从教师的角度,应尽量降低学生的消

104
极态度,注意教学和训练的方式方法,以给予正向反馈为主。也可以设计一些富
有竞争机制的游戏活动,提升训练趣味性的同时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对于内向特
别是不太自信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多加关注,加大课下指导的力度,从而发挥他
们的学习潜能,实现最佳学习状态。
四、运用声学软件辅助教学
传统的语音教学方法为口耳听辨式,教师示范学生跟读,如此反复多遍。学
生凭借模仿老师发音进行学习。但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没有教师的纠音,
学生往往意识不到自己出现了语音偏误,而教师则是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去引导
学生调整口型舌位。为了让教师和学习者都能更够直观地了解学生儿化时的偏误,
从而更好地进行教与学的活动,我们认为可以将声学软件融入到语音教学的过程
中来。
使用声学软件可以对学习者的发音进行更加准确的测量,以数据的方式呈现
发音的不足,从而让学生正视自己的偏误,同时明确其发音需要改进的方向。在
儿化发音方面,声学软件可以评估的主要数据很多,如儿化发音的时长、舌位变
化以及卷舌程度的大小等,这些都是影响儿化发音的重要因素,也是老师在教学
过程中凭听辨很难观测到的。虽然引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设备以及录音环境有
较高要求,但从一定角度来说具有可行性。
我们把语音训练分为课上大规模教学和课下个别辅导。在课上大规模教学上,
教师可以用常规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在进行一定数量的教学后,教师可将学生
带到机房,用声学软件检验其发音的准确度,了解其发音上的不足并纠正。课下
个别辅导主要针对在发音存在较大困难的学生,教师可将学生带到语音实验室进
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教学。通过声学软件对学生的发音偏误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
更为细致、准确的探查,并及时纠音。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应用于大规模教学时,
声学设备以及录音环境造成的局限也不难克服。每个学校都有固定的机房,以河
北师范大学为例,机房中每位学生的桌子上都配备了隔板,这就营造了一个半密
闭的空间,可以有效隔音。同时电脑还配备了套头式耳机,为实验的录音与听音
提供了基础设备。教师只需要在每个电脑中安装好声学软件,就可以进行实验语
音教学。比较常见且有代表性的声学软件有 Adobe Audition 和 Praat,Adobe

105
Audition 用于语音录制,Praat 用于语音分析。这两种软件的操作都比较简单,
只需要适当地讲解、练习,授课教师和学习者均可以掌握。
在使用频次方面,我们认为在平常授课三至五课时后使用一次实验语音学授
课是最有效果的,它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查看偏误、突破发音平台期以及检验
教学成果。如果课程设置间隔时间过短,学生在改善发音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质
变,就容易看不到成效,降低其语音学习的成就感;如果课程设置间隔过长,也
会使学生对正确发音位置和方法产生遗忘。
下面我们对教师如何使用 Adobe Audition 和 Praat 软件进行教学加以说明。
首先是语音的录制,将耳机、耳麦与电脑连接,打开 Adobe Audition 软件,点
击“新建波形”将其参数设置成 44100 采样率、单声道和 16 位分辨率。随后点
击“录音”键进行录制,录音过程中可根据发音人的声音特点进行音量的调节以
确保录音效果,点击空格键完成录音。其次是语音的分析,打开 Praat 软件,点
击“open”中的“read from file”导入录音文件,随后选择“Vies&Edit”展
开语图(见图 4.3.1)。

图 4.3.1 发音人 CB3 双音节词在 Praat 中的显示界面


由于该界面展示的是双音节词,我们把他分为前字和后字两部分,通过听感
和共振峰的剧烈变化我们选取蓝色的线为分界,并主要分析存在儿化现象的那一
部分。同时该界面还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方我们可以看到发音人的波形变化,
从而截取语音的有效段;下方我们能看到一条黄色的线和四条红色的线,黄色的
线表示能量,红色的线表示共振峰,从下向上的第三条线为第三共振峰。第一章
106
所探讨的儿化融合程度就可以从能量的形状得出粗略结果,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
察其发音时的能量形状或一段时间内发音的能量动态变化,以达到检验教学效果、
明确偏误的目的。第二章所探讨的儿化卷舌程度则可以通过第三共振峰的倾斜程
度来直观感受,倾斜程度和我们前文提到的下降幅度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倾斜幅
度并不需要进行繁琐的计算,更加方便教学。教师需要将标准儿化音的第三共振
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录制语音并将自己发音时的共振峰情况与之对比,从而了
解自身在卷舌上的差距并进行纠正。教师在讲解、操作的整个过程中,不需要过
多介绍实验语音学中的各个术语和原理,而是简要说明这些参数的作用以及如何
操作即可,避免给学生造成负担。

107
结 语
本文从对外汉语儿化研究现状出发,通过设计预实验、拟定实验词表、收
集语音样本、分析语音样本等步骤,对非洲留学生儿化掌握情况展开研究。
在对非洲留学生的儿化融合程度展开实验后,我们发现留学生在大部分儿化
词发音中不能将语素“儿”融入到前一个音节中去。在融合程度上,留学生对中
元音韵腹韵母和以 u 为韵尾的韵母掌握最差。根据实验我们还可以看出多数留学
生有明显的儿化倾向,但在实际发音中达不到理想效果。
在对非洲留学生的卷舌程度展开实验后,我们发现留学生在儿化韵中卷舌程
度普遍偏低,卷舌动作过小。其中低元音韵腹韵母的卷舌程度略低,留学生对无
韵尾韵母的卷舌掌握较差;中元音韵腹韵母和高元音韵腹韵母的卷舌程度都是有
高有低,不过整体趋向偏低,卷舌幅度不及中国学生。
在对非洲留学生卷舌位置展开调查后,我们发现留学生在儿化时很容易出现
发音位置上的偏差,其中低元音韵腹韵母出现偏误的可能性最大,中元音韵腹韵
母次之。他们出现偏误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产生央化或央化不明显以及发音时受韵
头或韵尾影响过大。除此之外,很多留学生会出现卷舌时舌位落在其他元音上的
偏误,这跟他们对元音本身发音位置掌握不到位、将卷舌元音[ɚ]与[ɤ]混淆有很
大关系。
在第四章我们设计了关于实验语音学的教学实验。通过儿化融合程度和卷舌
程度这两方面的教学,我们纠正了留学生在儿化发音上的一些误区。通过实验数
据的反馈,我们也可以看到留学生在教学之后发音有了很大的进步。除此之外,
本章在一开始还对留学生产生偏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有对儿化的不重视、
儿化发音本身的偏差、对儿化词语掌握的不到位以及母语对他们学习汉语的负面
影响等。最后,结合前面的偏误分析和教学实验提出了儿化教学的策略,主要有
四个方面,一是加强对儿化的重视程度;二是规范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三是改
进教学方式方法;四是运用声学软件辅助教学。
虽然我们对非洲留学生的儿化情况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但还存在一些不
足之处。一是受疫情的影响,校内留学生数目有限,这对我们实验对象的选取
造成一定困难。留学生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实验结果不够全面。二是教学实验
的时间过短,得出的方法和技巧针于校内非洲留学生有效,但不一定适用于所
108
有儿化教学。除此之外,本文还有许多待完善之处,恳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
正。

109
110
参考文献
专著类
[1] 鲍怀翘,林茂灿.实验语音学概要(增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14.
[2] 鲍怀翘,杨力立.普通话发音器官动作特性(X 光录像带)[M].北京:北京语
言学院出版社,1985.
[3] 贝先明,向柠.实验语音学的基本原理与 praat 软件操作[M].长沙:湖南师范
大学出版社,2016.
[4]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 孔江平.实验语音学基础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6] 李思敬.汉语“儿”[ɚ]音史研究(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7] 林焘,王理嘉.北京语音实验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8]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9] 朱晓农.语音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期刊论文类
[1] 曹跃香.儿化、儿尾和儿缀等术语在不同平面上之转换使用[J].广播电视大
学学报,2004(03).
[2] 陈思,曹文.韩国留学生儿化韵发音偏误的声学模式研究[C].第十一届中国
语音学学术会议(PCC2014)论文集,2014.
[3] 盖秋艳.对非洲留学生习得汉语单字调的初探研究[J].海外英语,2014(16).
[4] 胡晓慧.对外汉语教材中普通话“儿”化韵的规范问题[J].编辑之
友,2002(03).
[5] 劲松.儿化词变异和变化的社会语言学研究[J].修辞学习,2005(02).
[6] 李畅.第一语言非汉语的外国人习得儿化音的教学方法--以母语为英语的习
得者为例[J].教育前沿,2016(09).
[7] 李立成.“儿化”性质新探[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3).
[8] 李立冬,韩玉平.“儿化”性质的语音学分析[J].现代语文,2012(12).
[9] 李巧兰.儿化词中的“儿”是语素吗[J].语文建设,2013(05).
111
[10] 李顺亨.对韩国学生的儿化韵母发音现象的初步分析[A].中国中文信息学
会,2001.
[11] 李延瑞.“儿化”性质及普通话儿化韵的发展趋势[J].语文建
设,1996(10).
[12] 梁蕊.泰国学生学汉语的儿化偏误分析[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10).
[13] 林宝卿.普通话的儿化[J].语言文字应用,1992(04).
[14] 林焘.北京话儿化韵个人读音差异问题[J].语文研究,1982(02).
[15] 刘雪春.儿化的语言性质[J].语言文字应用,2003(03).
[16] 刘照雄.说儿化[J].语言文字应用,2003(03).
[17] 刘振平.儿韵和儿化韵的实验分析[J].汉语学习,2008(06).
[18] 罗琼.非洲留学生汉语语音习得偏误及其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
版),2014,37(10).
[19] 马军.对外汉语儿化音教学初探[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5(12).
[20] 石锋.北京话儿化韵的声学表现[J].南开语言学刊,2003(00).
[21] 石锋,时秀娟.语音样品的选取和实验数据的分析[J].语言科学,2007(02).
[22] 宋丽娴.斯瓦希里语学生汉语一级元音习得的偏误分析[A].中国语言学会
语音学分会,2010.
[23] 孙德金.北京话部分儿化韵读音调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04).
[24] 孙国华.普通话卷舌元音的声学模式及感知[J].应用声学,1994(04).
[25] 孙忠.普通话“儿化”现象语音性质新探[J].池州师专学报,2005(04).
[26] 王理嘉,贺宁基.北京话儿化韵的听辨实验和声学分析[J].载于林焘、王理
嘉等著北京语音实验录[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27] 王亚男.浅谈汉语中的儿化现象[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11).
[28] 王英.几组“X+儿”式常用词的儿化音与非儿化音辨析[J].琼州大学学
报,2000(03).
[29] 薛文萍,王理嘉.儿化韵的一次听辨调查[J].语文建设,1996(12).
[30] 杨镜琳.外国留学生汉语儿化音习得研究[J].采写编,2018(06).
[31] 衣玉敏,张方茜.非洲留学生语音偏误调查及教学对策[J].文教资
料,2016(28).

112
[32] 张菁,张遵融.浅谈儿化[J].语言知识,2004(06).
[33] 张文君.美式英语的卷舌音[r]与汉语中的儿化音对比分析[J].吉林省教育
学院学报(下旬),2014,30(07)

硕博论文类
[1] 冯冰.博茨瓦纳大学孔子学院汉语语音教学研究与设计[D].上海:上海师范
大学硕士论文,2020.
[2] 洪丹丹.俄罗斯留学生汉语儿化韵的实验语音学分析[D].哈尔滨:黑龙江大
学硕士论文,2015.
[3] 李齐豫.儿化词语的研究及留学生偏误分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
文,2018.
[4] 刘欢.英美初级汉语学习者儿化声学实验及偏误分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
大学硕士论文,2020.
[5] 孟琰昕.苏丹学生汉语一级元音习得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
文,2019.
[6] 孟迎.初级对外汉语儿化教学问题[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4.
[7] 宋美玲.泰国小学学习儿化韵习得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
文,2018.
[8] 苏皓.初级阶段泰国学生汉语语流音变习得偏误分析[D].郑州:郑州大学硕
士论文,2016.
[9] 王冠.中级汉语水平泰国学生习得儿化音的实验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硕
士论文,2012.
[10] 王祥灿.美式英语与汉语普通话 r 音实验对比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硕士
论文,2013.
[11] 魏爱苹.尼日利亚留学生汉语单双元音韵母习得实验研究[D].石家庄:河北
师范大学,2021.
[12] 吴赟.初级阶段非洲留学生普通话声调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以东南大学
MBBS 专业留学生为例[D].南京:东南大学硕士论文,2019.
[13] 喻意.英美学生习得普通话儿化韵的实验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硕士

113
论文,2019.
[14] 张艺凡.韩国留学生初级汉语语音听辨问题研究[D].西安:西安石油大学硕
士论文,2019.
[15] 赵金萍.埃及初级汉语水平学生汉语声调偏误分析及对策研究[D].长春:吉
林大学硕士论文,2020.

114
附录一
儿化实验词表
ménbàr qù nǎr zhār bǎncār
ar 门 把儿 去哪儿 渣儿 板 擦儿
yí xiàr dòu yár jiǎoyār diàojiàr
iar 一下儿 豆 芽儿 脚 丫儿 掉 价儿
yá shuār huār zhuǎr
uar 牙 刷 儿 花儿 爪 儿
fěnmòr shàngpōr
or 粉 末儿 上 坡儿
gànhuór tuōr dà huǒr zuòr bèiwōr
uor 干活儿 托儿 大伙儿 座儿 被 窝儿
zhèr chànggēr Fànhér xiǎochēr mó tèr
er 这儿 唱 歌儿 饭 盒儿 小 车儿 模特儿
bànjiér shùyèr táijiēr xiǎoxiér
ier 半截儿 树 叶儿 台阶儿 小 鞋儿
zhǔjuér
üer 主角儿
dìr wányìr xiǎojīr mǐ lìr
ir 地儿 玩 艺儿 小 鸡儿 米粒儿
bèixīnr jiǎoyìnr jīnr sòngxìnr
inr 背心儿 脚 印儿 今儿 送 信儿
míngpáir xiǎoháir xiǎocàir
air 名 牌儿 小 孩儿 小 菜儿
yí bànr xīngānr huābànr zhúgānr xiǎopánr
anr 一半儿 心肝儿 花瓣儿 竹竿儿 小 盘儿
xiǎokuàir
uair 小 块 儿
cháguǎnr xiǎochuánr hǎowánr guǎiwānr
uanr 茶 馆 儿 小 船 儿 好玩儿 拐 弯儿
xiǎobèir dāobèir bèi ér hǎo
eir 小 辈儿 刀背儿 倍儿好
yī fènr shūběnr nà mènr xiéménr
enr 一份儿 书本儿 纳闷儿 邪门儿
xiězìr guāzǐr yǒucìr
-i[ɿ]r 写 字儿 瓜 子儿 有 刺儿
shùzhīr méishìr dòuzhīr
-i[ʅ]r 树枝儿 没事儿 豆汁儿
pǎotuǐr mò shuǐr yì huìr
ueir 跑腿儿 墨 水 儿 一会儿
bīnggùnr tiáowénr méizhǔnr
uenr 冰 棍儿 条 纹儿 没 准 儿
115
shuǐzhūr suìbùr
ur 水 珠儿 碎 步儿
táor kǒushàor tiàogāor
aor 桃儿 口 哨 儿 跳 高儿
pǎodiàor miàntiáor xiǎoniǎor
iaor 跑 调 儿 面 条 儿 小 鸟 儿
hóur xiǎotōur dōur lǎotóur xiǎochǒur
our 猴儿 小 偷儿 兜儿 老头儿 小 丑 儿
zú qiúr jiāyóur yí liùr
iour 足球儿 加油儿 一溜儿
yúr xiǎoqǔr yǒuqùr máolǘr
ür 鱼儿 小 曲儿 有 趣儿 毛 驴儿
hé qúnr xiǎoqúnr
ünr 合群儿 小 裙儿
yī piānr xiànr yì diǎnr liáotiānr yī jiànr xīnyǎnr
ianr 一 片 儿 馅 儿 一 点 儿 聊 天 儿 一 件 儿 心眼儿
xiǎoyuànr huājuǎnr yuánquānr shǒujuànr ràoyuǎnr
üanr 小 院 儿 花 卷 儿 圆 圈 儿 手 绢 儿 绕 远 儿
yàofāngr gǎntàngr xiǎozhāngr
angr 药 方 儿 赶 趟 儿 小 张 儿
xiǎoyángr hǎoyàngr de liàngr
iangr 小 羊 儿 好 样 儿的 亮 儿
tiānchuāngr dànhuángr dǎ huàngr
uangr 天 窗 儿 蛋 黄 儿 打 晃 儿
tiàoshéngr bǎndèngr ménfèngr
engr 跳 绳 儿 板 凳 儿 门 缝 儿
xiǎomíngr huǒxīngr yǎnjìngr huāpíngr xìngr
ingr 小 名 儿 火 星 儿 眼 镜 儿 花 瓶 儿 杏 儿
guǒdòngr yǒukòngr hú tòngr xiǎochóngr
ongr 果 冻 儿 有 空 儿 胡 同 儿 小 虫 儿
xiǎoxióngr
iongr 小 熊 儿

注:由于韵母 uengr 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几乎没有儿化词语,故不将其纳入考察


范围。

116
附录二
单元音实验字表

117
附录三
教学实验词表
儿化融合度考察教学
板擦儿 面条儿 口哨儿 跳高儿 桃儿

掉价儿 一半儿 一半儿 小盘儿 兜儿

口哨儿 小盘儿 小张儿 馅儿 座儿

跳高儿 兜儿 小鞋儿 加油儿 猴儿

桃儿 小乖儿 板凳儿 今儿 鱼儿

跑调儿 小船儿 胡同儿 地儿 虫儿

儿化卷舌度考察教学
门把儿 去哪儿 渣儿 桃儿 口哨儿

跑调儿 面条儿 小鸟儿 一半儿 心肝儿

一块儿 小乖儿 药方儿 赶趟儿 天窗儿

蛋黄儿 这儿 唱歌儿 主角儿 猴儿

小偷儿 小辈儿 刀背儿儿 一份儿 书本儿

冰棍儿 条纹儿 写字儿 瓜子儿 小鱼儿

小曲儿 背心儿 脚印儿 一群儿 小裙儿

小名儿 火星儿 小熊儿 小院儿 托儿

118
致 谢
时光如彗星划过,转眼间两年已接近尾声,我的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回首
这两年,此刻我的内心充满着不舍,但我知道我们都要奔赴新的征程。
在两年前,我与这所学校相遇,于是第一次离开家门,走进这座陌生的城市。
在这里,我遇到了太多太多的人,有对我言传身教、不厌其烦的恩师;也有循循
善诱、春风化雨的任课老师们;还有不辞辛劳、平易近人的辅导员以及学院的各
位老师。除了老师们,我还结识了热情大方、古道热肠的师姐,以及许多朝夕相
处、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在大家的暖心陪伴下,这趟旅程我虽有辛苦但不失收获,
虽有坎坷但仍能笑对生活,对此我由衷致谢!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两位导师孙顺老师、尹凯老师,还有语音实验室的张金光
老师。初次见到孙老师我就被他敏锐的思维、活泼的性格所感染;随后又震惊于
老师学识之广。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严谨认真的治学精神,感受到不拘小节、质朴
求真的人格魅力。在此感谢他引领我走近语音的世界,并在学术上耐心十足的指
导。除了孙老师,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也离不开尹老师和张老师的帮助。由于
论文的特殊性,我需要多次进入实验室录音,是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个人时间为
我打开方便之门。他们还用自己丰富的学识为我的论文提供了许多新鲜的见解和
思路,每当我遇到瓶颈手足无措之时,他们也会热心地提出意见并给予指导。在
此衷心地感谢三位老师,祝他们身体健康、万事顺遂。
其次我要感谢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我帮助的人。感谢教导过我的所有老师,
王华老师、刘玉颖老师、周立新老师、李智老师等,你们立于三寸讲台将自己的
研究倾囊相授,拳拳之心学生不敢辜负;感谢师姐盖春之、魏爱苹在软件操作中
的指导帮助以及生活中的处处照顾,优秀如你们,未来定可期;感谢同门姜楠楠,
同窗时光里我们相互讨论学术,彼此加油打气,有你陪伴我很幸运;感谢各位好
友李艺冲、李茗、马慧、时婉莹等,你们陪我前行、伴我成长,你们的出现让我
平凡的日子也能熠熠生辉。
最后我要感谢一直以来都无比支持我的父母、发小,谢谢你们倾听我的烦心
琐事,也谢谢你们对我的无尽包容。同时感谢一直以来坚持没有放弃的自己。木
铎之心,素履以往,祝愿大家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于 2022 年 3 月 7 日书于教学楼
11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