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下"对称和不对称的历时考察 张敏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88

中文摘要

“上/下” 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对反义词,有关它的研究也很多。
但大都是共时的研究,很少涉及历时的层面。本文就尝试着从历时的角度对其对
称和不对称的情况进行描写。
文章从实际语料出发,考察了“上/下”作为方位词时与名词的结合状况、
作为动词时与动词的结合状况,并对“上”“下”各自的历时发展状况进行考察,
之后根据语料分析结果和统计数据对“上/下”对称和不对称的情况进行历时考
察。
从分析结果来看,在各个历史时期“上”“下”的使用频率和现代汉语是有
差异的。其对称不对称情况,由于义项的多少不同也呈现了复杂的变化。对称中
包含着不对称,不对称经过发展又形成对称,最终形成现代汉语中的“上”和“下”。

关键词:方位词上/下 动词上/下 对称 不对称


Abstract

“Shang and xia”,a pair of frequently-used antonym in modern chinese, is the


subject matter of many researches among which, mostly are synchronic with a few
hitting upon the diachronic level. This being the case, the present study intends to make
a tentative description of the symmetry and asymmetry relation of “shang and xia”.
On the basis of the corpu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ombination of “shang and
xia” as locatives with nouns and that of “shang and xia” as verbs with verbs. Besides,
the diachronic development of “shang” and “xia” is examined respectively, ensued by
the diachronic study of symmetry and asymmetry of “shang and xia” according to the
analytical result of corpus and statistic data.
The analytical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is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frequency of the
use of “shang” and “xia”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and that in modern Chinese.
The symmetry and asymmetry of “shang” and “xia” has complex changes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of the number senses. Asymmetry is entailed in symmetry, and develops
into symmetry, finally forming “shang” and “xia” in modern Chinese.

Key words: “Shang and xia” as locatives “Shang and xia” as verbs Symmetry
Asymmetry
目 录

中文摘要 ........................................................................................................................III
ABSTRACT .................................................................................................................. IV
第一章 绪 论 ............................................................................................................... 1
第二章 “名词+方位词上∕下”对称和不对称情况考察 ............................................ 3
2.1 引言....................................................................................................................... 3
2.2 从先秦到明清“名词+方位词上”分布情况考察 ................................................ 4
2.3 从先秦到明清“名词+方位词下”分布情况考察 ................................................ 19
2.4 “名词+方位词上/下”对称和不对称现象的历时描写 ................................. 30
第三章 “动词和动词上/下”对称和不对称情况考察 ............................................... 35
3.1 引言 ...................................................................................................................... 35
3.2 从汉代到明清“动词+动词上”分布情况考察 .............................................. 36
3.3 从汉代到明清“动词+动词下”分布情况考察 .............................................. 44
3.4 对语料中“上”“下”对称和不对称现象的历时描写 .................................. 55
第四章 结 语 ............................................................................................................. 58
参考文献 ........................................................................................................................ 59
附 录 ......................................................................................................................... 62
后 记 ......................................................................................................................... 82
第一章 绪 论

空间概念是人类认知结构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概念之一,人类的活动是处于
时空之中的运动,人们对空间方位的认知是对客观世界认知的基础。对汉语而言,
“方位词”是表述空间概念的主要形式。近年来随着认知语法的传入与认知语言
学研究的深入,方位词的研究渐成为语言学的研究热点。并涌现了一些优秀的文
章和著作。
现代汉语方面的有:储泽祥的《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从功能着手描绘
了现代汉语方位词的全景图;齐沪扬的《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对方位词进行
了新的分类;刘宁生的《汉语怎样表达物体的空间关系》、李宇明的《空间在世
界认知中的地位——语言与认知关系的考察》、张炼强《时空的表达与修辞》、
龙治芳《试论多维空间词汇意义的认知原则》等是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的。比较
具体的研究文章有:蒋华的《趋向动词“上”语法化初探》《“上/下”的对称与
不对称及其解释》、缑瑞隆《方位词“上”“下”的语义认知基础与对外汉语教
学》、杨云的《方位词“上”和“下”的空间定位》、李文莉的《“上下结构”
的隐喻点分析》、刘俊莉的《试论主导“上”“下”二词使用发展的认知原型特
征》、范洁清的《试论“上”与“下”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等。
古代汉语的研究相对现代汉语来说比较薄弱,不过还是有几篇比较有深度的
文章。如:唐运启的《论古汉语的处所方位名词》、张世禄的《先秦汉语方位词
的语法功能》、侯兰生的《<世说新语>中的方位词》、甘露的《甲骨文方位词研
究》、蔡言胜的《中古典型后置方位词“上”“下”的认知语义分析》等。专著
方面有:王力《汉语史稿》、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志村良治《中国中
世纪语法史研究》、香坂顺一《白话语汇研究》等都有一些专节论及一些方位词
的状况。
以上虽有文章论及某个方位词的研究情况,但大多是共时研究,没有一篇能
对某个方位词的情况从古至今进行历时研究。我们知道同一时期的语言构成一个

1
共时平面,不同时期的语言构成一个历时平面,而语言的共时现状是历时发展的
沉淀,我们何不通过历时研究来看看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本文就选取了使用频率
很高的 “上/下”,着重对“名词+方位词上/下”和“动词+动词上/下”进行
考察。对于其它用法,比如:形容词、副词用法,在这里暂不涉及。文章在既有
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从先秦到明清的对称不对称情况进行考察和描写,主要
采用了分类法和比较法。通过大量的语料考察,经过比较,我希望能把“上/下”
的对称与不对称情况描写清楚。

2
第二章 “名词+方位词上∕下”对称和不对称情况考察

2.1 引言

名词中比较特殊的是表示时间、处所、方位的名词。时间名词、处所名词、
方位词虽然有名词的特点,但是它们经常修饰动词,这是它们不同于一般名词的
地方。方位词还经常附着在别的词或词组上边,组成表示时间或处所的名词或词
组。
(胡裕树,2001年,P285)胡裕树先生的话很好的说明了名词和方位词的关系:
名词包括方位词,但方位词又不是它的典型成员,属于它的非典型范畴。名词对
方位词的选择具有不平衡性,如:我们可以说“天上、地上、树上”
,却不能说“猫
上、狗上”。同时方位词对名词也有限制,如果名词性词语所表示的事物形状为点
状,那就只能用“上”,如“树尖上、山顶上”等,如果为线状,则东、西、南、
北、前、后、左、右等方位的词可与之搭配,如:
“长江以南、道路左右、起跑线
后”等。(金昌吉,1994年第3期,P23)即使是词义相对的方位词和名词组合时,
其格式也并不总是相对的。如:上、下、里、外。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
“要按严
格的方位意义来说,‘上’和‘下’相对,‘里’、‘中’、‘外’相对,为什么使用
的次数相差这么多呢?不得不假设有一部分‘上’不和‘下’相对,有一部分‘里’
(‘中’)不和‘外’相对。拿实例来检查也确实是这样。
‘上’字最为明显,在两
种材料的一百多个例子里只有少数是可以有相对的‘下’的。
”(吕叔湘,1965年,
P206)在现代汉语是这样,那么在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又是什么情况呢?本章重
点就名词和方位词上/下的组合搭配及对称不对称情况进行历时考察。
方位词“上/ 下”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所产生的最基本的方位词之一,是人类
认识和理解很多事物的基础。因为人类在最初认识世界的时候可能是从自身周围
的环境开始的,通过自己和外界事物的上下左右前后的关系来表达对事物的认识。
不过在汉以前表示处所往往只用名词,如:“乃生男子,载寝于床。”(《诗经·小
雅·斯干》)“床”翻译成现代汉语指“床上”。后来人们逐渐意识到,方位词

3
表示方向位置而处所名词表示的是一个具体的位置,它们一旦结合,名词的处所
义就更具体明晰。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方位词上/下的意义慢慢虚化随之产生了
很多引申义,使得一些名词在需要的时候都可以带上它们,从而形成了现在很强
的构词能力。为了方便考察我们把语料分如下几个时期:先秦时期、汉魏六朝时
期、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

2.2 从先秦到明清“名词+方位词上”分布情况考察

先秦时期的语料有:
《晏子春秋》
《孟子》
《韩非子》
《左传》。在此我们所考察
的范围也包括“名词+以上/之上”,括号里面的数字是该例子所出现的次数,计
算用例总数时把重复的例子也计算在内。
《晏子春秋》中表“顶部或表面”义的有 4 例: 1 例的 N 属于无生普通名词:
台上;有 2 例的 N 属于无生专有名词:泰山之上、公阜之上;1 例“尸上”属有生
普通名词。表“边侧”义的有 4 例:淄上、曲潢之上(2 次)、 坎上。3 例 N 属于无
生专有名词,1 例属于无生普通名词。指称一般性处所的“堂上”共有 6 例,意思
相当于“堂内”, N 属于无生普通名词。表范围的 1 例:千万人以上, N 属于有生
普通名词。
《左传》中表“边侧”义的上有 22 例,河上(7 次) 、堤上(遂军圉泽,次于堤
上)、 睢上(2 次) 、汝上、颍上、 洧上、 泗上(2 次) 、濡上、彭水之上、沂上

(2 次)、泓上、池上。其中前 21 例是无生专有名词,后一例是无生普通名词。表“顶
部或表面”义的 23 例,16 例属于无生普通名词:土上、城上(5 次)、鹿上(2 次)、
绵上(3 次)、肓之上、幕上、门上、骀上、阪上、昌衍之上、棘上、台上;2 例属
于有生普通名词:豚上、牲上; 2 例属于无生专有名词:平庄之上、铁上。其中土、
鹿、绵、城、幕、骀、昌衍、泾、台、平庄、铁是平面体,因此其后面的“上”指
的是“水平平面”,而门则是指垂直的平面,阪指倾斜的平面,豚、牲指立体的平面。
以上诸“上”均含有“与某物接触”义,不过在《左传》中还有在某物之上但不与
其接触的例子如:风为天于土上,山也。(《春秋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这里的 “上”
的意义我们概括为“高于某物之上”。表“位置在上的”义的有 4 例:人上、圣哲
4
之上、民上(2 次), N 属于有生普通名词 。表范围的有 4 例:自参以上、自虞以上、
自夏以上、年七十以上。
《孟子》中表“边侧”义的有 2 例:沼上、井上, N 属于无生普通名词;表一
般性处所的有 1 例:堂上,N 属于无生普通名词;表虚拟的处所的有 1 例:掌上,N
属于有生普通名词;表“顶部或表面”义的有 1 例:牖上, N 属于无生普通名词;
表“范围”义的 1 例:百世之上。
《韩非子》中表“顶部或表面”义的有 5 例, 2 例 N 属于无生普通名词:境上 、
高山之上; 2 例 N 属于无生专有名词:泰山之上、会稽之上;1 例 N 属于有生专有
名词,即:良马之上。表“位置在上的”有 6 例 N 全属于有生名词:群臣之上、君之
上、汤武之上、田常之上、桓公五伯之上、高、国之上,其中 2 例是普通名词,4 例
是专有名词。表“边侧”义的有 6 例,4 例是无生专有名词:乾溪之上、濮水之上(2)
次、 涿谷上;2 例是无生普通名词:大水之上、海上。指称一般性处所的有 2 例,
大体相当于“在……中/内”, N 属于无生普通名词:庙堂之上、车上。表范围的 1
例:三百石以上。
在这四部文献中,表“边侧”义的“上”占“名词+方位词上”总数的比例
分别是 26.7%、40.7%、40%、30%。据甘露(1999)
《甲骨文方位词研究》所说:
“与
甲骨文方位词的词义相比,先秦典籍中的词义有所扩大,增加了许多引申义,如: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侧畔)”,方位词上表“边侧”义是在先
秦典籍中才出现的。但到《史记》中所占比例更少只有 23.2%,这更能说明表“边
侧”义主要用在先秦时期。其前的名词多是地理专有名词。表“顶部或表面”义
在各典籍中虽所占比例不少,但并不占绝对优势。其前的名词多是无生普通名词。
表“范围、位置在上、一般性处所相当于‘在……中’
”义的用例不多。表“范围”
义的“上”前面的名词多是量词或数词。表“位置在上”义前的名词均是表人名
词。表一般性处所相当于“在……中”义的前的名词多是表处所的一般名词。另
外在《孟子》中出现了表虚拟处所的:掌上,此处的用的是比喻义,意义抽象。
汉魏六朝时期的语料选择了口语性强,语言生动丰富的《史记》,笔记体小说
《世说新语》《搜神记》以及农业科技类的《齐民要术》。关于《齐民要术》的语
5
言历来都有争论,由于年代久远及传抄过程中的失误,其注释和正文混杂在一起
很难分清。本文采用了缪启愉先生校释的《齐民要术》,他的校释本被学术界公
认为“迄今最完善的一部《齐民要术》校释本”。可以说该书是在前人的基础上
集众家之所成。它以两宋本为底本,参考了两宋以来所有重要刻本、抄本、清代
各种校勘的稿本,唐以前的文献,以及中外学者研究整理《齐民要术》的成果,
供参考版本23 种,征引文献古籍289 种,校释精当,考订详实,不失是一部好书。
下面将以上四部书中“上”的各个义项使用总例列表如下,每个义项的具体
例子在附录中(下同):
表一
义 项 《史记》 《世说新语》 《搜神记》 《齐民要术》
顶部或表面 183 42 79 166
边 侧 80 7 8 0
指一般性处所,义为
22 9 14 8
“在……中/内”
范 围 21 0 3 25
位置在上 27 2 0 0
位置高于某物之上 5 0 4 11
原 因 1 0 0 0
虚拟处所 0 1 0 0
时 间 0 1 0 4
一般处所 0 0 0 2
总 计 339 62 108 216
《史记》中表“顶部或表面”义的 N 属于无生普通名词的有 82 例,如:
(1)其以下兵於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史记》卷八)
(2)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
(《史记》卷六十六)
(3)大飨上玄尊,俎上腥鱼,先大羹,贵食饮之丰也。(《史记》卷二十三)
(4)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史记》卷三十九)
属于无生专有名词的有 24 例,如:
(5)大司马咎、长史翳、塞主欣皆自刭汜水上。(《史记》卷七)

(6)天子许之,令太祝领祠之忌泰一坛上,如其方。(《史记》卷十二)
属于有生普通名词的有 8 例,如:
(7)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史记》卷九十七)
6
(8)北猎良山,有献牛,足出背上,入缺盆,死。(《史记》卷一百五)
表“边侧”义的 77 例 N 属于无生专有名词,如:
(9)婴身生得左司马一人,所将率斩其小将十人,追北至淮上。
(《史记》卷
九十六)
3 例属于无生普通名词,如:
(10)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史记》卷六十七)
指称一般性处所,义为“在……中/内”的 19 例属于无生普通名词,如:
(11)吾藏宝符于常山上,先得者赏。(《史记》卷四十三)
(12)太守客出下车,类犴反杀其仇于车上而去。(《史记》卷五十八)
2 例属于专有名词,如:
(13)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史记》卷一)
(14)河南上富人助贫人者籍,天子见卜式名,识之。(《史记》卷三十)
表“位置在上”义的 3 例属于有生普通名词,如:
(15)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国莫敢望焉。
(《史记》卷六十八)
2 例属于无生普通名词,如:
(16)破军杀将,功莫大焉,冠之上不可以加矣。(《史记》卷四十)
22 例是无生专有名词,如:
(17)于是置陇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郡。(《史记》卷八)
表“位置高于某物之上”的有 5 例,如:
(18)平望,在桑榆上,千余二千里。(《史记》卷二十七)
表“原因”的 1 例,如:
(19)君诚能谏,请为君候上间语君。(《史记》卷八十七)
《搜神记》中表“顶部或表面”义的有 56 例属于无生普通名词,如:
(20)忽有一鱼,长五尺,跃出冰上。(《搜神记》卷十一)
(21)此钗故当在户上也。(《搜神记》卷十七)
有生普通名词 12 例,如:
(22)须臾,一客来,著龟角单衣,头上五色毛,长数寸。(《搜神记》卷十

7
七)
(23) 时有一物,大如水牛,灰色,卑角,脚类象,胸前尾上皆白,大力而
迟钝,来到城下。(《搜神记》卷四)
专有名词 11 例,如:
(24)中平三年八月中,怀陵上有万余雀,先极悲鸣。(《搜神记》卷六)
表一般处所,义为:“在……中/内”的“上”,如:
(25)船上无装,岂可露渡。(《搜神记》卷五)
(26)忽有鼠从穴出,在厅事上,语曰:
“王周南,尔以某月某日当死。”
(《搜
神记》卷十八)
表“边侧”义的,如:
(27)又有一乌一鹊,斗于燕宫中池上,乌堕池死。(《搜神记》卷六)
(28)进前数里,有鱼千数,跳跃水边,风吹至岸上。(《搜神记》卷五)
表范围义的,如:
(29)至元康末,妇人出两裆,加乎交领之上,此内出外也。
(《搜神记》卷七)
表“位置高于某物之上”的,如:
(30)尝与吴主坐楼上,见作请雨土人。(《搜神记》卷一)
《世说新语》中表“顶部或表面”义的无生普通名词33例,如:
(31)既无馀席,便坐荐上。(《世说新语·言语》)
有生普通名词共6例,如:
(32)既还,蓝天爱念文度,虽长大,犹抱着膝上。(《世说新语·方正》)
无生普通名词3例,如:
(33)故不如铜雀台上妓。(《世说新语·言语》)
表一般处所,义为“在……中/内”的“上”的,如:

(34)王敦初尚主,如厕。见膝箱盛干枣,本以塞鼻,王谓厕上亦下果,食遂
至尽。(《世说新语·纰漏》)
(35)无忌因夺直兵参军刀,便欲斫,修载走投水,舸上人接取,得免。
(《世

8
说新语·仇隙》)

表“边侧”义,如:

(36)尝见井上取水,举动容止不失常,未常忤观,以此知之。
(《世说新语·贤

媛》)

表“位置在上的”,如:

(37)仲举遂在“三君”之下,元礼居“八俊”之上。(《世说新语·品藻》)

表虚拟处所的:

(38)理亦应在阿堵上。(《世说新语·文学》)

表时间的:

(39)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气。(《世说新语·品藻》)

《齐民要术》中表“顶部或表面”义的有生普通名词共13例,如:

(40)若旋毛眼眶上,寿四十年。(《齐民要术》卷六)

(41)鼻上文如“王”、“公”,五十年。(《齐民要术》卷六)

专有名词3例,如:

(42)东海之内度朔山上,有桃,屈蟠三各里。(《齐民要术》卷十)

无生普通名词48例,如:

(43)以三重布帖粉上,以粟糠著布上,糠上安灰。(《齐民要术》卷五)

表“范围”的,如:

(44)杜如臂以上,皆任插。(《齐民要术》卷四)

表“位置高于某物之上”的,如:

(45)瓦子垅底,置独瓣蒜于瓦上,以土覆之,蒜科横阔而大,形容殊别,

亦足以为异。(《齐民要术》卷三)

表时间的,义为“……的时候”的,如:

(46)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矣。(《齐民

要术》序)

9
(47)秋上子黑熟时,收取,散著池中,自生矣。(《齐民要术》卷六)

表“在……中/内”的,如:

(48)生布绞取浓汁,涂盘上或盆中。(《齐民要术》卷四)

表一般处所的:

(50)若市上买韭子,宜试之。(《齐民要术》卷三)

以上四部书中“上”表“顶部或表面”义占绝对优势,超过表“边侧”义成

为主流意义,并且由先秦时期跟在无生名词后(在我们所调查的语料中)发展为

也可跟在有生名词后。
《史记》中 183 例表“顶部或表面”义的“上”中,其前可

带有生普通名词的才有 8 例,而到《齐民要术》中 166 例中就有 13 例可以带,呈

逐步上升的趋势。这说明“上”的结合能力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意义则会虚化。

这一时期出现了二个新的义项:

(一)表原因。君候上(《史记》)

(二)表时间。千载上(《世说新语》
) 岁上、秋上(《齐民要术》)。

其它义项的“上”的组词能力也在扩大,特别是表范围和表处所的。表范围

的在先秦时期其前一般是数词或量词,可到了汉魏时期前面的名词可以是一般普通

名词,如:二男、中材、腰、成童、臂;也可以是时间名词如:年、岁、日、今。表

处所义的“上”前可带除宫殿以外的普通名词,如:楼、灶、船、厕、舸、釜、盘、

甑等;也带表地方的专有名词,如:河南、雷泽,不过数量不多仅此两例。表“边侧”

义的“上”急剧减少,到了《齐民要术》就趋向于消失,以后作品中再用到“上”

的这个意义很可能是古语的遗留。

隋唐时期的语料我们选取了地理类的《大唐西域记》
、笔记小说《朝野佥载》

还有口语性较强的《敦煌变文集》和《祖堂集》
。变文是唐代寺院和民间流行的“俗

称”的产物,最初大概是以讲唱佛经故事为主,后来才增加了历史故事和民间传

说的内容。它语言通俗易懂,是语言研究的好材料。语录体的《祖堂集》是对佛

10
教修行中口耳相传的东西的记录。因而在语言研究上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表二
义 项 《大唐西域记》 《朝野佥载》 《敦煌变文集》 《祖堂集》
表面或顶部 55 86 282 157
范 围 1 12 4 6
表范围,相当于里/间 2 2 53 0
位置高于某物之处 1 0 13 4
边 侧 0 3 2 0
在……中/内 0 5 31 4
虚拟处所 0 1 23 7
时 间 0 0 2 2
位置在上的 0 0 1 0
在某方面 0 0 2 7
总 计 59 109 413 187
《大唐西域记》中表“表面或顶部”的有生普通名词 7 例,如:
(51)世尊以少土置爪上,而告魔曰:
“地土多耶?爪土多耶?”
(《大唐西域
记》卷七)
(52)神像额上,剖出婴孩,捧以回驾,国人称庆。
(《大唐西域记》卷十二)
专有名词 3 例,如:
(54)时铁城上凶幢遂动,诸罗刹女睹而惶怖,便纵妖媚,出迎诱诳。(《大
唐西域记》卷十一)
无生普通名词 45 例,如:
(54)山东南岩下大石上,有佛坐迹,入石寸余,长五尺二寸,广二尺一寸。
(《大唐西域记》卷十)
表范围的有 1 例,如:
(55)石陛南面有画佛像,高一丈六尺,自胸已上,分现两身,从胸已下,
合为一体。(《大唐西域记》卷二)
表范围的,相当于“里”有 2 例,如:
(57)时有见者,骇其容服,具以其状上白于王。(《大唐西域记》卷十二)
(58)我惟尊居世上,贵极人中,斯皆三宝之灵祐也。(《大唐西域记》卷七)
表“位置高于某物之处”1 例,如:

11
(59)城楼之上竖二高幢,表吉凶之相,有吉事吉幢动,有凶事凶幢动。
(《大
唐西域记》卷十一)
《朝野佥载》中表“表面或顶部”的有生普通名词共 27 例,如:
(60)无何,舜臣一奴无病而死,心上仍暖,七日而苏。
(《朝野佥载》卷一)
(61)蕈生正当腹上,食之立死:手足额上生者,当日死;
(《朝野佥载》卷一)
专有名词 1 例,即:
(62)有枭鸣于屏风,又鸣于承尘上,并不以为事。
(《朝野佥载》卷一)
无生普通名词 48 例,如:
(63)但见一青龙卧桥上,奋迅而怒,贼乃遁去。
(《朝野佥载》卷五)
表边侧义的:
(64)持斧绕舍求犁辕,见桑曲枝临井上,遂斫下。
(《朝野佥载》卷一)
(65)船人救得之,弘又鞭二百而死,埋于江上。
(《朝野佥载》卷二)
表范围的:
(66)前后决三百以上,投井而死。(《朝野佥载》卷二)
表范围,义为“里”的有 2 例,如:
(67)准法断死讫,大理卿状上:故事,准《名例律》,笃疾不合加刑。
(《朝
野佥载》卷二)
表“在……中/内”的有 5 例,如:
(68)天后朝,地官郎中周子恭忽然暴亡,见大帝于殿上坐,裴子仪侍立。
(《朝
野佥载》卷六)
(69)君为河边草,逢春心剩生。妾如堂上镜,得照始分明。
(《朝野佥载》卷二)
表虚拟处所的:
(70)遂至州,去县水路数百里上,寝堂两间有三殡坑,皆埋旧县令,潜命
坊夫填之。(《朝野佥载》卷一)
《敦煌变文集》中表“顶部或表面”义的有生普通名词共 99 例,如:
(71)衾虎拜谢,遂臂上捻弓,腰间取箭,答(搭)阔(括)当弦,当时便
射。(《敦煌变文集·韩擒虎话本》)
12
(72)陵母妻子面上并无死色。(《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
专有名词 6 例,如:
(73)拟五台山上,松攀(攀松)竹以经行;文殊殿前,献香花而度日。
(《敦
煌变文集·佛说阿弥驼经讲经文》)
无生普通名词 177 例,如:
(74)一朝病卧在床枕上,转动犹须要两个人扶。(《敦煌变文集·悉达太子
修道因缘》)
(75)百宝冠中惹瑞霞,六殊衣上饶光彩(《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
(一)》)
表“边侧”义的,如:
(76)仆射闻吐浑王反乱,即乃点兵,錾凶门而出,取西南上把疾路进军。
(《敦
煌变文集·张议潮变文》)
表“在……中/内” 的,如:
(77)国中圣主何年见?堂上慈亲拜未由!(《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

表时间,义为“……的时候”的,如:
(78)上来总是弟十八上求佛地住处门中。(《敦煌变文集·金刚般若波罗密
经讲经文》)
表“范围”意义相当于“里/间”的,如:
(79)朕之叶净能,世上无二。(《敦煌变文集·叶净能诗》)
(80)经上分明亲说著,观音菩萨作仁王。(《敦煌变文集·破魔变》)
表“位置高于某物之处”的,如:
(81)我死之後,割取我头,悬安城东门上。《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
表“范围” 的,如:
(82)不到五岁已上,父王便取妻与太子。
(《敦煌变文集·太子成道变文(五)》)
指方面的如:
(83)争得交他性上求。(《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四)》)
表虚拟的处所的,如:
13
(84)过失推向将军上,汉家兵法任交虏。(《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
《祖堂集》中表“顶部或表面”的有生普通名词 53 例,如:
(85)一切大地既是佛身,一切众生居佛身上,便利秽污佛身,穿凿践踏佛
身,岂无罪乎?(《祖堂集》卷三)
专有名词 4 例,如:
(86)师云:“汝也是天津桥上皱眉。”(《祖堂集》卷十一)
无生普通名词 100 例,如:
(87)僧曰:“请师接阶上。”师曰:“月落后相见。”(《祖堂集》卷八)
表“范围”的,如:
(88)他家不用我家剑,世上高低早晚平。(《祖堂集》卷九)
(89)是你三家村里男女、牛背上将养底子,作摩生投这个宗门?不是你分
上事。(《祖堂集》卷三)
表“在……中/内”的,如:
(90)师曰:“如红炉上一点雪。”(《祖堂集》卷五)
(91)别日又于大安殿上,集百寮升殿,及两街僧录,名公大师。
(《祖堂集》
卷十三)
表“在某方面的”,如:
(92)理上通明,与佛齐肩;事上通明,咸同诸圣;事理俱通,唤作什摩?
(《祖堂集》卷九)
表“时间”的,如:
(93)初请住南源时,有人问:
“如何是和尚末上一句字?”
(《祖堂集》卷十二)
(94)我十八上解作活计,三乘十二分教因我所有。
(《祖堂集》卷十六)
表“位置高于某物之处”的,如:
(95)赵州在楼上打水,师从下过,赵州以手攀栏县脚,云:
“乞师相救。”
(《祖
堂集》卷十六)
表虚拟处所的,如:
(96)师竖起拳云:“灵山会上与摩唤作什摩教?”(《祖堂集》卷九)
14
(97)师云:“在三寸上,何处有事在?”(《祖堂集》卷六)
较之上个时期表“顶部或表面”义的“上”跟有生普通名词结合出现的频率
更高。最高的是在《敦煌变文集》中共有 99 例,其次是《祖堂集》有 53 例。另
外有很多抽象名词或表比喻义的名词在这一时期出现,如:心上、奈何之上、直
心场上、人山上、法身上、千花上、千花座上、曲上、净土之上、佛身上、孤峰
顶上、迦叶上、金轮上、轮相之上、铁城上。这表明“上”的结合能力已经非常
强,相应的是意义也进一步虚化,出现了以下两个新的义项:
(一)表范围的,相当于“里”,如:世上、状上、书上等。到《敦煌变文集》
中竟达 53 例。
(二)指在某方面,如:性上、 分上、理上、头头上、物物上、性上。
除此以外其他义项的“上”所附着的名词也更丰富,如:表虚拟处所的“上”
可用在表身份称谓的名词后,意义相当于“那里”;
(过失推向将军上,汉家兵法任
交虏。)也能跟在数量词组后如:三寸上、数百里上。表时间的可跟在表年龄的数
词后,如:十八上;也可直接跟在时间名词后,如:末上。
宋元明清时期的语料有《老学庵笔记》
《董解元西厢记》
《牡丹亭》
《邯郸记》。

15
表三
义 项 《老学庵笔记》 《董解元西厢记》 《牡丹亭》 《邯郸记》
顶部或表面 28 42 95 71
边 侧 4 1 1 3
位置高于某物之处 1 0 7 4
位置在上的 2 0 2 0
范 围 3 2 9 1
在……中/内 13 7 28 14
表范围,相当于“里” 0 3 0 7
原 因 0 2 3 1
虚拟处所 0 3 4 1
时 间 0 0 8 0
在某方面 0 0 2 0
总 计 51 60 159 102
《老学庵笔记》中表“顶部或表面”的,如:
(98)雨霁,行滩上,得一蚌颇大。(《老学庵笔记》卷一)
(99)山谷盖偶书扇上耳。(《老学庵笔记》卷一)
表“边侧”的,如:
(100)翁彦国勤王不进,久留泗上。(《老学庵笔记》卷一)
表“位置高于某物之处”的,如:
(101)止一僧舍可寓,而适为崇宁万寿寺,法所不许,乃居一城楼上。
(《老
学庵笔记》卷一)
表“位置在上的”的,如:
(102)今参和政事恩数比门下、中书侍郎,在尚书左右丞之上,其议出于李
汉老。(《老学庵笔记》卷一)
表范围的,如:
(103)元丰官制行,以通直郎以上朝预宴坐,仍谓之升朝官,而按唐制去京
官之名。
(《老学庵笔记》卷一)
表“在……中/内”的,如:
(104)一日来坐亭上,举酒属先君曰:“某行且远谪矣,咸阳尤忌者,某与
赵元镇耳。(《老学庵笔记》卷一)
《董解元西厢记》中表顶部或表面的,如:

16
(105)君瑞道“闺房里保重”,莺莺道“途路上宁耐”
。 (《董解元西厢记》
卷六)
表范围,相当于“里”的,如:
(106)辱游张珙书上半军帅府:仓惶之下,不备文章;慷慨之前,直陈利害。
(《董解元西厢记》卷二)
表范围的,如:
(107)众{髟亚}鬟簇捧着个老婆娘,头白浑一似霜,体穿一套孝衣裳,年纪
到六旬以上。(《董解元西厢记》卷一)
表“在……中/内”的,如:
(108)咚咚地鼓响,正厅上太守升衙。(《董解元西厢记》卷八)
表边侧义的,如:
(109)冲军阵,鞭骏马,一径地西南上迓。(《董解元西厢记》卷二)
表原因的,如:
(110)不幸身死,因此上未就亲。(《董解元西厢记》卷八)
表虚拟处所的,如:
(111)歪着头避着,通红了面皮,筵席上软摊了半壁。
(《董解元西厢记》卷三)
《牡丹亭》中表“表面或顶部”的,如:
(112)寄居赵佗王台子之上。(《牡丹亭·怅眺》)
表范围,义为“里”的,如:
(113)春香啊,你寻常到讲堂,时常向琐窗,怕燕泥香点ネ在琴书上。
(《牡
丹亭·肃苑》)
(114)依《孟子》上样儿,做个“不知足而为屦”罢了。
(《牡丹亭·闺塾》)
表“位置高于某物之处”的,如:
(115)偶成一诗,暗藏春色,题于帧首之上何如?(《牡丹亭·写真》)
表“在……中的”的,如:
(116)小姐休忘了啊,见了你紧相偎,慢厮连,恨不得肉儿般团成片也,逗
的个日下胭脂雨上鲜。(《牡丹亭·惊梦》)
17
(117)这是景上缘,想内成,因中见。(《牡丹亭·惊梦》)
表时间的,如:
(118)早上分付姑姑,买酒一壶,少解夫君之闷,尚未见回。
《牡丹亭·如杭》
表位置在上的,如:
(119)小春香,一种在人奴上,画阁里从娇养。(《牡丹亭·肃苑》)
表原因的,如:
(120)俺因此上弄莺簧赴柳衙。(《牡丹亭·幽媾》)
表边侧的,如:
(121)到长安宫阙里报高秋,可也河上砧声忆旧游?(《牡丹亭·闹宴》)
表在某方面的,如:
(122)呀,先生,俺于你分上不薄,如何妄报俺为贼?(《牡丹亭·圆驾》)
表虚拟处所的,如:
(123)〔丑〕判爷上的选哩?〔净〕这笔头公,是遮须国选的人才。(《牡丹
亭·冥判》)
《邯郸记》表“表面或顶部”的,如:
(124)不小,看图画上秦关汉塞,广长多少?(《邯郸记·勒功》)
表“在……中/内”的,如:
(125)偶然心上,做尽风流样,懒妆成又偎人半晌。
(《邯郸记·赠试》)
表“位置高于某物之处”的,如:
(126)要立生祠,立在他狗排栏之上。
(《邯郸记·召还》)
表“边侧”义的,如:
(127)依旧老平章,平沙堤上,宴罢千官拥门望。
(《邯郸记·极欲》)
表原因的,如:
(128)将来并比,端然一输,因此上裴航要闪住你萧郎路。
(《邯郸记·招贤》)
表虚拟处所的,如:
(129)折桂场中开院本,插花筵上唤官身。(《邯郸记·骄宴》)
表范围的,如:
18
(130)贬炎方受瘴,又富贵八旬之上。(《邯郸记·生寤》)
表范围,相当于“里”,如:
(131)直待朝中难站立,始知世上有权臣。(《邯郸记·骄宴》)
(132)我已草下奏稿在此,只为近日萧嵩同平章事,本上要连他签押,恐有
异同。(《邯郸记·飞语》

宋元明清时期的“上”已和现代汉语的“上”很接近,和上一时期相比没什
么太大变化,值得一提的是表时间的“上”中有可以跟“前”替换的,如:
(133)三年上,有梦梅柳子,于此赴高堂。(《牡丹亭·标目》

(134)俺老道姑看守杜小姐坟庵,三年之上。(《牡丹亭·魂游》

表时间的“上”前还可以带时间名词“早”,这和现代汉语的用法一样,如:
(135)早上分付姑姑,买酒一壶,少解夫君之闷,尚未见回。
(《牡丹亭·如杭》

表虚拟处所的“上”前的名词可以是:筵席,筵,席。
另外顺便提一下和表原因的连词复合表原因的“上”,如:
(136)将来并比,端然一输,因此上裴航要闪住你萧朗路。
(《邯郸记·招贤》
总的来说从先秦到明清方位词“上”发生了以下几点变化:
(一)义项总数增加了。
在先秦时期义项总数为 7 项,即:表顶部/表面、表边侧、表范围、表高于某
物上、表位置在上的、表指称一般性处所、表虚拟处所。到了明清时期增加到 11
例,具体义项请参看表三。
(二)表“顶部/表面”义的方位词“上”所占比例大大增加。
《晏子春秋》中表“顶部/表面”义的方位词“上”所占总用例的比例为:26.7%,
到了《邯郸记》中则为:70.1%,成为名副其实的主流意义。
(三)虚化程度越来越高。
先秦时期方位词“上”前的名词大多是具体名词,抽象名词无一例。
(就所调
查的语料看)只有少数的表比喻义的名词,如:“掌上”的掌、
“人上”的“人”等。
到后来抽象名词跟方位词“上”组合的数量逐渐增多,如:阿堵上、书上、岁上、
世上、世界上、命禄额上、分上、会上、早上、三年上等。随之就产生了新的义
19
项,如:表原因、表时间、表范围,相当于里/间的等。

2.3 从先秦到明清“名词+方位词下”分布情况考察

先秦时期的语料有《晏子春秋》、《左传》、《孟子》、《韩非子》。
《晏子春秋》中表“位置低于某物之处”的有 7 例,墉下(2 次)、堂下(2 次)、
右陛之下、地下、宇溜之下,N 属于无生普通名词。
表“范围”的有 1 例,大夫以下。
《左传》中表“位置低于某物之处”有 33 例: 山下、城下(10 次)、阶下、台
下、靡笄之下、车下(3 次)、鼓下、鱼齿之下、堤下、宇下(2 次)、道下、堂下、
牖下、郐城之下、溜下、 之下、桑下、膏之下(2 次) 、棘下、松柏之下,29 例
属于无生普通名词,4 例属于无生专有名词,其中“ 之下、桑下、松柏之下”指的
是和某物垂直的位置,其它的则是非垂直的。
表“范围”的有 13 例,普天之下、自八以下、自桓以下(2 次)、自公以下、自
王以下(2 次)、自《郐》以下、自堂叔以下、自王已下、武献之下、韩起之下、七
人之下。
表“位置在下的”有 4 例, 人下(2 次)、位下(2 次),前者属于有生专有名词,
后者属于无生专有名词。
指称一般性处所,义为“在……中/内”的有 5 例,幕下(3 次)、野幕之下、4
例属于无生普通名词,1 例属于无生专有名词。
表“手下”义的有 1 例,御下。
《孟子》中表“位置低于某物之处”义的有 5 例, 岐下、岐山之下、墙下、
堂下、岩墙之下,2 例属于无生专有名词,3 例属于无生普通名词。
表“范围”的有 3 例,普天之下、百世之下、二之下。
《韩非子》中表“位置低于某物之处”义的有 20 例,华下(2 例)、楚山之下、
首阳山之下、坚城之下、峻溪之下、 下、任下、堂下(4 次)、郭下、台下、足
下、喉下、淇下、晋阳之下(3 次)、长平之下,其中 9 例属于无生专有名词,10 属

20
于无生普通名词,2 例属于有生普通名词。“任下”的“任”又属于抽象名词,可见
在先秦已经出现“下”深度虚化的苗头。
指称一般性处所,义为“在……中/内”的有 7 例,茅屋之下、幕下、茅茨之下、
覆舟之下、稷下、门下,1 例属于无生专有名词,6 例属于无生普通名词。
表“位置在下的”有 5 例,群下(2 次)、越之下、位下。
表“范围”的有 2 例:普天之下(2 次)。
表“等第”的: 之下。
表“部下”义的有:李下。
据统计以上四部书中,表“位置低于某物之处”义的“上”所占的比例分别
为 87.8%、56.9%、62.5%、55.6%,是先秦时期占主流的意义,其前的名词主要是
无生普通名词。表“范围”的以“之上、以上”作标志,前面的名词多是表人名
词、职位名称、数词、量词。表一般性处所,义为“在……中/内”的其前的名词
多为普通处所名词。表“位置在下的”是由“位置低于某物之处”义进一步引申
来的,由前加表物名词发展到加表人/职位名词,意义也比前者虚化抽象。表“手
下”义的仅两例,但意义是最抽象的,虚化的最很的。
汉魏六朝时期的语料有:《史记》、《搜神记》、《世说新语》、《齐民要术》。
表四
义 项 《史记》 《搜神记》 《世说新语》 《齐民要术》
位置低于某物之处 116 85 45 87
指一般性处所义为
74 3 25 15
“在……中/内”
部 下 13 0 0
范 围 31 2 3 5
等 第 26 0 0 0
表 面 1 0 0 1
次序在后 4 0 0 0
位置在下的 0 0 4 0
总 计 265 90 77 108
《史记》中表“位置低于某物之处”的有 5 例属于有生普通名词, 如:
(137)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人有婴之,则必杀人。(《史记》卷六十三)
94 例属于专有名词,如:

21
(138)廉如伯夷,义不为孤竹君之嗣,不肯为武王臣,不受封侯而饿死首阳
山下。(《史记》卷六十九)
287 例属于无生普通名词,如:
(139)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
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史记》卷五十五)
21 例的“下”表示在物体的正下方,如:
(140)始皇之上泰山,中阪遇暴风雨,休於大树下。(《史记》卷二十八)
指称一般性处所,义为“在……中/内”的 24 例属于无生专有名词,如:
(141)还攻楼烦三城,因击胡骑平城下,所将卒当驰道为多。
(《史记》卷五
十七)
1 例属于有生专有名词,如:
(142)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史记》卷七)
49 例属于无生普通名词,如:
(143)夜,军中惊,内相攻击扰乱,至於太尉帐下。(《史记》卷五十七)
表“部下”义的,如:
(144)乃起兵袭秦,大败秦人李伯之下。(《史记》卷七十)
表范围的,如:
(145)自襄公已下轶毁。(《史记》卷六)
表等第的,如:
(146)以右丞相赵相国别与绛侯等定代、雁门,得代丞相程纵、守相郭同、
将军已下至六百石十九人。(《史记》卷九十五)
表表面义的,如:
(147)龟图各有文在腹下,文云云者,此某之龟也。
(《史记》卷一百二十八)
表“次序在后”的,如:
(148)上以为丞相老谨,不能与其议,乃赐丞相告归,而案御史大夫以下议
为请者。(《史记》卷一百三)
《搜神记》中表“位置低于某物之处” 的,无生普通名词 73 例,如:
22
(149)八月四日,出雕房北户,竹下围棋,胜者终年有福,负者终年疾病。
(《搜神记》卷二)
有生普通名词共 7 例,如:
(150)太兴初,有女子,其阴在腹,当脐下。(《搜神记》卷七)
专有名词 5 例,如:
(151)季与同辈旅宿庐山下,各相问出家几时。(《搜神记》卷十七)
表在物体正下方的共 23 例,如:
(152)为卿留赤笔十余枝,在荐下,可与人,使簪之。(《搜神记》卷五)
表范围的,如:
(153)其腰已上,生肉如人,腰已下,但有枯骨。(《搜神记》卷十六)
表“在……中/内”的,如:

(154)汉末,零阳郡太守史满有女,悦门下书佐,乃密使侍婢,取书佐盥手

残水饮之,遂有妊。(《搜神记》卷十一)

《世说新语》中表“位置低于某物之处”的,无生普通名词有 36 例,如:

(155)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世说新语·文

学》)

有生普通名词有 8 例,如:

(156)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世说

新语·德行》

专有名词 1 例,如:

(157)王武子被责,移第北邙下。(《世说新语·汰侈》)

表在物体正下方的共 18 例,如:

(158)刘尹云:
“人想王荆产佳,此想长松下当有清风耳。” (《世说新语·言

语》)

表范围的,如:

(159)济曰:
“山涛以下,魏舒以上。”于是显名,年二十八始宦。
(《世说新

23
语·赏誉》)

表“在……中/内”的,如:

(160)庾太尉在洛下,问讯中郎,中郎留之云:
“诸人当来。”
(《世说新语·赏

誉》)

表“位置在下”的,如:

(161)仲举遂在“三君”之下,元礼居“八俊”之上。
(《世说新语·品藻》)

《齐民要术》中表“位置低于某物之处”的无生普通名词有 60 例,如:

(162)
《崔寔》曰:
“平量五谷各一升,小罂盛,埋垣北墙阴下,……。
”(《齐

民要术》卷一)

专有名词 2 例,如:

(163)卓氏曰:……吾闻岷山之下沃壄,下有踆鸱,至死不饥。
(《齐民要术》

卷七)

有生普通名词共 25 例,如:

(164)马,上齿欲钩,钩则寿;下齿欲锯,锯则怒。颔下欲深。
(《齐民要术》

卷六)

其中表在物体正下方的共 37 例,如:

(165)巴陵县南有寺,僧房床下,忽生一木,随生旬日,势凌轩栋。
(《齐民

要术》卷十)

表范围的,如:

(166)受二石以下瓮子,以石子二三升蔽瓮底。(《齐民要术》卷七)

表“在……中”的,如:

(167)挂著屋下阴中风凉处,勿令烟熏。(《齐民要术》卷三)

表表面的,如:

(168)椠者,树根下生木耳,要复接地生,不黑者乃中用。
(《齐民要术》卷

八)

24
汉魏六朝时期的“下”仍是以表“位置低于某物之处”为主,和先秦比较不同

之处有:

(一)有生普通名词数量增加。

《史记》中共 5 例、《搜神记》有 7 例、《世说新语》有 8 例、《齐民要术》25

例。

(二)表在物体正下方的用例增加。

《史记》有 21 例,到《齐民要术》增加到 37 例。表“在……中”的“上”,

到汉魏可以附着在表地方的名词后如:洛下、京下、定陶下、马邑下、平城下、

邯郸之下、番吾之下、华屋之下,还有表比喻义的门下、阁下。

另外出现了两例能和“下”互换的例子:腹下、树根下,这里的下已没有太明

确的方向性,即吕叔湘先生所说的“泛向性”。
隋唐时期的语料有:
《大唐西域记》、
《朝野佥载》
、《敦煌变文集》、
《祖堂集》。
表五
义 项 《大唐西域记》 《朝野佥载》 《敦煌变文集》 《祖堂集》
位置低于某物之处 37 48 75 139
范 围 2 3 3 3
位置在下的 3 0 0 0
表一般性处所,义为
0 9 8 0
“在……中/里”
物体表面 0 1 0 0
部 下 0 1 10 1
时 间 0 0 2 0
虚拟处所 0 0 8 0
门 下 0 0 0 16
边 侧 0 0 0 0
总 计 42 62 106 160
《大唐西域记》中表“位置低于某物之处”的,如:
(169)于是下令营求,得书山林之下。(《大唐西域记》卷四)
表范围的,如:
(170)自胸已上,分现两身,从胸已下,合为一体。(《大唐西域记》卷二)
表位置在下的,如:
(171)当是时也,东土帝子蒙谴流徙,居此东界,群下劝进,又自称王。
(《大

25
唐西域记》卷十二)
《朝野佥载》中表“位置低于某物之处”的,如:
(172)尚书右丞陆余庆转洛州长史,其子嘲之曰:“陆余庆,笔头无力嘴头
硬。一 朝受词讼,十日判不竟。”送案褥下。(《朝野佥载》卷二)
表一般处所,义为“在……中∕里”的,如:
(173)取大琵琶,遂于帷下令黑黑弹之,不遗一字。(《朝野佥载》卷五)
表范围的,如:
(174)正新唤官人集,云有诏改年号为“多感“元年,将书呈判司已下,众
人大笑。(《朝野佥载》卷四)
表物体表面和“上”同义的,即:

(175)时胆两柱相去五六尺,击蛇头尾,以杖于腹下来去扣之,胆即聚。
(《朝

野佥载》卷六)

表下属的,如:

(176)部下有奴婢死者,遣人割肋下肉食之。
(《朝野佥载》卷二)

《敦煌变文集》中表“位置低于某物之处”的,如:

(177)饿乃芦中餐草,渴饮岩下流泉。(《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

表“范围”的,如:

(178)于时奉侍经於千岁已下,大王辞别宫内。
(《敦煌变文集·妙法莲花经

讲经文(一)》)

表“在……中/内”的,如:

(179)来到濮阳公馆下,且述天心宣敕文。(《敦煌变文集·捉季布传文》)

表“部下”的,如:
(180)战由未息,追取左贤王下兵马数十万人,四面围之,一时搦取。
(《敦

煌变文集·李陵变文》)

表时间的,如:

(181)从头第一礼至九百九十九尊,直至末下一尊面前,放下盘珠。
(《敦煌

26
变文集·悉达太子修道因缘》)

表虚拟处所的,如:

(182)所有听人,尽於会下说此会中有一老人,听经一年,道这个老人,来

也不曾通名,去也不曾道字,自从开讲即坐,讲罢方始归去。(《敦煌变文集·庐

山远公话》)

《祖堂集》中表“位置低于某物之处”的,如:

(183) 卧藤萝下,石枕头。(《祖堂集》卷三)

表范围的,如:

(184)今日之下,被马大师可啧,直得情尽。(《祖堂集》卷十四)

表边侧义的 1 例,即:

(185)禅师不离左右,谘禀玄宗,若颜回于夫子之下,如迦叶于释尊之前。

(《祖堂集》卷二十)

表部下的,如:

(186)平生高洁,手下不立门徒。(《祖堂集》卷九)

表门下的,如:

(187)六祖能大师下出让和尚。(《祖堂集·海东新开印版记》)

跟上一时期比较,隋唐的“下”有以下几点显著的变化:

(一)有一定数量的抽象名词或表比喻义的名词可用在表“位置低于某物之

处”义的“下”前。如:

(188)唯有子胥逃逝,目下未获。《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

(189)足下辛从帝邑来,诛灭陵亲实已否?《敦煌变文集·王昭君变文》

(190)目前无寺成桩橛,句下相投事不然。(《祖堂集》卷五)

(191)忍仙林下坐禅时,曾被歌王截四支。(《祖堂集》卷十七)

(二)出现了表时间的“下”,如:

(192)其罗睺从头第一礼至九百九十九尊,直至末下一尊面前,放下盘珠。

27
《敦煌变文集·悉达太子修道因缘》

(193)此是最下之下。(《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将经文(二)》)

(三)表范围的“下”前带时间名词的数量增多,如:

(194)遂使三乘奥义,郁于千载之下。(《大唐西域记》卷十二)

(195)老汉在这裹住,聚得千七百人,今日之下,只得半个圣人。
(《祖堂集》

卷十)

(196)于时奉侍经于千岁已下,大王辞别宫内。
(《敦煌变文集·妙法莲华经

将经文》)

宋元明清时期的语料有:
《老学庵笔记》
、《董解元西厢记》、
《牡丹亭》、
《邯郸

记》。
表六
义 项 《老学庵笔记》 《董解元西厢记》 《牡丹亭》 《邯郸记》
位置低于某物之处 41 58 76 42
范 围 6 5 1 0
在……中/内 8 0 8 19
边 侧 1 0 0 0
位置低的 0 1 0 0
时 间 0 1 0 0
部 下 0 0 1 0
总 计 56 65 86 61
《老学庵笔记》中表“位置低于某物之处”的,如:
(197)相逢又无语,篱下菊花黄。(《老学庵笔记》卷一)
表“范围”的,如:
(198)元丰七年秋宴,神庙举御觞示丞相王岐公以下,忽暴得风疾,手弱觞
侧,馀酒沾污御袍。(《老学庵笔记》卷一)
表“在……中/内”的,如:
(199)吕正献平章军国时,门下客因语次,或曰:“嘉问败坏家法,可惜。”
(《老学庵笔记》卷一)
表“边侧”的,如:
(200)楼之右,缭子城数十步,有亭,盖梁子辅作守时所创,正面南下临大

28
江,名曰来风亭。(《老学庵笔记》卷一)
《董解元西厢记》中表“位置低于某物之处”的,如:
(201)间有呼召,得至帘下者,亦不敢侧目。(《董解元西厢记》卷一)
表“范围”的,如:
(202)
“指日拜恩衣昼锦”,待除授而归也。夫人以下皆喜。
(《董解元西厢记》
卷七)
表“位置低”的,如:
(203)西洛张生多俊雅,不在古人之下。(《董解元西厢记》卷一)
表“时间”的,如:
(204)刁镫得人来成病体,争如合下休相识。(《董解元西厢记》卷五)
《牡丹亭》中表“位置低于某物之处”的,如:
(205)月下魂随月下丹青引,人在风前叹息声。(《牡丹亭·幽媾》)
表“在……中/内”的,如:
(206)“通家生杜宝顿首李王麾下”。(《牡丹亭·围释》)
表“范围”的有 1 例,即:
(207)一天之下,南北分开两事家。(《牡丹亭·围释》)
表“部下”义的,如:
(208)则说杜家老小,回至扬州,被俺手下杀了。(《牡丹亭·寇间》)
《邯郸记》中表“位置低于某物之处”的,如:
(209)你看风起玉尘砂,猛可的那一层云下,抵多少门外即天涯。
(《邯郸记·度
世》)
表“在……中/内”的,如:
(210)谁到帘栊之下?走藏何处也?(《邯郸记·入梦》)
这一时期的“下”较上一时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有一个词的变化值得提一
下即“心下”。在我们调查的所有语料中只有在《搜神记》
《牡丹亭》
《董解元西厢
记》中出现。例子如下:
(211)文合卒已再宿,停丧将殓,视其面有色,扪心下稍温,少顷即苏。
(《搜
29
神记》卷十五)
(212)问吾师,心下许不许?(《董解元西厢记》卷一)
(213)张生心下犹疑贰,道:
“普天之下行来,不曾见这区寺。”
(《董解元西
厢记》卷一)
(214)那时节俺口不说,心下好不冷笑。(《牡丹亭·道觋》)
《搜神记》中的“下”指的比较实在即心脏下边的部位,而《牡丹亭》
《董解
元西厢记》的则很虚,已说不出具体的方向既可以说成“心中”也可说成“心上”。

2.4 “名词+方位词上/下”对称和不对称现象的历时描写

通过我们的考察发现,先秦时期“名词+方位词上/下”对称和不对称情况如下:
(一)“上”“下”的义项总数相等,但“上”的每个义项并不是都有与之相
对称的“下”。具体情况可参看文中表格。
“上”的义项有:表“边侧”,表“顶部或表面”、表“范围”、表“位置在上”

表“一般性处所相当于在……中”、 表“虚拟处所”。
“下”的义项有:表“位置低于某物之处”、表“范围”、 表“位置在下的”、
表“一般性处所义为在……中/内”、表等第的、表“手下”义。
“上”的表“边侧”义在“下”中没有对称的义项,表“顶部或表面”义和
表“位置低于某物之处”相对称、表范围的相对称、表“位置在上”的和表“位
置在下”的相对称、表“一般性处所相当于‘在……中’”的相对称,其余的没有
相对应的义项。
(二)形式对称,意义不对称
在共时平面上,形式和意义之间往往不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而是一种不对
当的关系,赵元任(1968)称之为“扭曲关系”
。( 沈家煊,2005 年,P315)正如沈
先生所说,据考察“上”“下”在先秦时期存在这种关系。如:
(215)晋侯围曹,门焉,多死,曹人尸诸城上,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谋曰:
“称舍于墓。”《春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物体的表面)

30
(216)叔向告晋侯曰:
“城上有乌,齐师其遁。”
《春秋左传·襄公十八年》
(位
置高于某物之处,可能在物体的正上方)
(217)寡君将帅诸侯以见于城下,唯君图之!
《春秋左传·襄公八年》
(位置
低于某物之处,绝对不可能在物体的正下方)
(218)夫子之在此也,犹燕之巢于幕上。
《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物体
的顶部)
(219)又战于棘下,阳氏败。《春秋左传·定公八年》(位置低于某物之处)
(220)孟、仲之子杀诸塞关之外,投其首于宁风之棘上。《春秋左传·昭公
五年》(树上)
(221)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春秋左传·宣公二年》(物体的表面)
(222)十有八年春王二月丁丑,公薨于台下。
《春秋左传·文公十八年》
(位
置低于某物之处)
(223)臣闻之胡纥曰:王坐於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
何之?《孟子·梁惠王上》(上指“在……中”,下指位置低于某物之处)
(224)过伯有氏,其门上生莠。
《春秋左传·襄公三十年》
(物体垂直的平面)
(225)子皋从出门,月危引之而逃之门下室中,吏追不得。《韩非子·外储
说左下第三十三》(在……中)
(226)及享,具五献之笾豆于幕下。《春秋左传·昭公元年》(在……中)
(227)射其左,越于车下。
《春秋左传·成公二年》
(低于某物之处,不在其
正下方)
(228)魏宣子肘韩康子,康子践宣子之足,肘足接乎车上而知氏分於晋阳之
下。《韩非子·难三第三十八》(在……中)
(三)形式意义都对称
(229)伯有侈而愎,子皙好在人上,莫能相下也。
《春秋左传·襄公三十年》
(位置在上的)
(230)且吾闻之:
“能信不为人下。”吾未能也。
《春秋左传·昭公元年》
(位
置在下的)
31
(231)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孟子·尽心下》 (即百
世之前,百世之后)
汉魏六朝时期对称和不对称情况如下:
(一)“上”的结合能力比“下”强
先秦时期就我们所调查的语料看“下”的用例比“上”多,在《晏子春秋》
《左传》
《孟子》
《韩非子》中“上”
“下”的总数分别是:15,34,4,20;8,56,8,36。
到了汉魏六朝时期“上”比“下”多,
《史记》
《搜神记》
《世说新语》
《齐民要术》
中所用“上”的总数分别为:339、108、62、216;用“下”的总数分别为:265,
90,77,108。
(二)表“顶部或表面”义的“上”和表“位置低于某物之处”义的“下”
发展到汉魏时期都可带有生普通名词。
(三)这一时期“上”出现了两个新的义项:表原因,表时间。而“下”没
有与之相对称的用例。
(四)处所义的“上”
“下”都能用在地理专有名词后。但在数量上“下”要
多于“上”。
(五)出现了两例能和“下”互换的例子“上”
:腹下,树根下,这里的“下”
已没有太明确的方向性。这可能会导致有些“上”
“下”对立的消失,而语言的运用
者会选择更能直观的表达与名词关系的那个词,时间久了二者使用的多寡便有分晓。
隋唐时期对称和不对称情况如下:
(一) 隋唐时期表范围的“下”其前的时间名词增多,而“上”在汉魏时期
其前的时间名词就有一定的数量。
(二) 出现了表时间的“下”,但表时间的“上”在汉魏时期已有。
(三) 隋唐时期的“上”又出现了两个新的用法:表范围的,相当于“里”
和指在某方面的,如:
(232)事在目前无错谬,《金刚经》上尽皆知。(《敦煌变文集·金刚般若波
罗蜜经讲经文》)
(233)孝行永标经世上,直交万代广流传。
(《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
32
文(二)》)
(234)我惟尊居世上,贵极人中,斯皆三宝之灵佑也。
(《大堂西域记》卷七)
(235)理上通明,与佛同肩。(《祖堂集》卷十)
(236)夫出家人但据自己分上抉择,切不得分外。(《祖堂集》卷八)
“下”没有与之对称的用法,以上几条足以说明“上”发展的速度和完善程
度远远超过“下”。这才会形成现代汉语的以下情况:在有方位词的复合词里,上
的结合能力几乎是无限的。据赵元任(1968)统计,方位词“上”共出现 7663 次,
而“下”仅出现 1002 次。
(四)表“顶部或表面”义的“上”和表“位置低于某物之处” 的“下”前
都能带一定数量的抽象名词或表比喻义的名词,只不过“上”的数量比“下”多。
宋元明清时期的情况:
这一时期的“上”“下”基本上和现代汉语的用法没大的区别。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上”
“下”可以通用的地方及其形成的原因,我们从语料
中找到了 3 组词加以比较,例子如下:
第一组:心上,心下
(237)心上有如刀刺。(《董解元西厢记》卷八)
(238)心下徘徊自筹度,只除会圣一命难逃。(《董解元西厢记》卷二)
(239)那时节俺口不说,心下好不冷笑。(《牡丹亭·魂游》)
(240)枕是头边枕,磁是心上慈。(《邯郸记·度世》)
以上例子中的“心上”
“心下”都可解释为“在……中/里”
,这里的“上”
“下”
词义已泛化,不是指心脏的具体的方向而是指内心的感受或情感,也就无所谓上
下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上下词义发生隐喻的结果,心脏被想象成一
个平面体,再根据说话者当时的心里感受和上下文语境决定用上还是用下。如心
脏被想象成一个容器,那就可以和“里中”结合。无论用“上、下、里、中”意
思都一样,只是说话者所采用的角度不同而已。
第二组:地上,地下
(241)及童贯用事,又有画地上奏乐者,曰:
“土上有音,童字也。”
(《老学
33
庵笔记》卷一)
(242)只因天上少茶星,地下先开百草精。(《牡丹亭·肃苑》)
(243)人间勾令史,地下列功曹。(《牡丹亭·冥判》)
当地下和天上相对指地面时,跟地上同义,只是二者的参照点不同。地上是
以地为参照点,地下是以高于地面的物体为参照点。地下以地面为参点时是指地
底下。
第三组:堂上,堂下
(244)得知夫人堂上招,剩酒残脂要咱消。(《牡丹亭·诘病》)
(245)院子,请官儿堂下饮酒。(《邯郸记·极欲》)
(246)前面太子湖石山子,堂上古画古琴。(《邯郸记·入梦》)
堂上即堂中,而《邯郸记》中的“请官儿堂下饮酒”的堂下也是堂中的意思。
在这里为什么用堂下呢?看看其前的词语就明白了,请的既然是官,那么从社会
文化的角度看地位低的人请地位高的人到家中喝酒,往往带着尊敬谦卑的心理说
话,因此用堂下。
以上从历时的角度对“上” “下”各自的发展变化作了描写,又从共时的角
度对每个时期的“上”“下”对称不对称情况进行了分析,下面再从整体上对“上”
“下”的演变作一下分析:
最初“上”“下”概念形成的时候是表示空间的,这一点可以从殷墟出土的
甲骨文“上”字和“下”字中得证明。经过几千年的使用和发展,汉语的“上”概
念和“下”概念都从原有的空间意义中拓展出丰富的意义。正如赵艳芳所说“从
语言发展和儿童先学会表示空间概念,后学会表示时间概念这一事实联系起来看,
可以作出推论:在人类认知发展的连续体中,空间概念的形成先于时间概念。根
据方位主义的观点,空间关系及其词语是最基本的,这可能因为人的最初感知是
从感知自身运动和空间环境开始的。在认知和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最初用于空间
关系的词语后来被用来喻指时间、状态、过程、关系等等抽象概念,这是概念隐
喻认知的结果。”(赵艳芳,2006 年,P48) “上”“下”也一样,都经历了一
个从空间到时间的空间隐喻过程,如:表空间的“上”引申出“边侧”义、“位
34
置在上的”、“范围”等,“上”再进一步虚化就引申出时间义,如:岁上、秋
上、十八上。表时间的“下”有:末下、最下之下。但也出现既表空间也表时间
的“会上、会下”。除了先秦时期,“上”与名词的结合能力都比“下”强,造
成了相互之间的有对称也有不对称的情况。

35
第三章 “动词和动词上/下”对称和不对称情况考察

3.1 引言

汉语动补结构的产生与演变是汉语史上的一件大事,历来是学者们讨论最多
而至今未有定论的热点问题。就其产生的年代来说,学者们的观点分歧很大,最
早的认为在殷商就产生了,最晚的认为是唐代。最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先秦说
具有代表性观点的是周迟明,他将动补结构称作“使动性复式动词”,并认
为这在古代汉语中有可分可合的现象,“合用式是由词法上的关系发展而成的,
大概起于殷代;分用式是由句法上的关系发展而成的,大概起于先秦。”此外还
有周法高(1961)、王瑛(1982)、何乐士(1984)、潘允中(1980)、管燮初
(1981)等持有类似的观点。
(二)汉代说
王力先生认为使成式产生于汉代,逐渐扩展于南北朝,普遍应用于唐代。王
先生之所以不赞成使成式产生于先秦,是因为在先秦有很多似是而非的情况。如
“扰乱我同盟”(《左传·成公十三年》),“扰乱” 并非使成式,它是用同义
的词素构成的双音词。又如“心勿忘,勿助长也……予助苗长矣……助之长者”
(《孟子·公孙丑上》),这里只有一个“助长”,其余都是“助苗长” 、“助
之长”,可见“助长”是省略兼位名词的递系式,不是使成式。
(三) 六朝说
日本学者志村良治和梅祖麟先生都认为动补结构产生于六朝。志村良治
(1995)认为:“使成式复合动词出现于中古初期,一部分在中古初期使成式复
合动词化,大多数从唐代开始成为普遍现象。”但后来梅先生又修改了自己的观
点认为动补结构产生于唐代。
(四) 唐代说

36
太田辰夫(1987)认为动补结构产生于唐代,因为他找到了一个客观的检验
形式:“及物动词+死”的格式。他认为,只有出现“及物动词+纯粹的不及物
动词”格式时才可断定动补结构的产生。(以上请参看梁银峰的《汉语动补结构
的产生与演变》)
从各家产生的分歧看,除了所搜集的语料不同外,分析语料所用的方法也不
同,自然就会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美国学者李讷、石毓智在他们撰写
的《汉语动补结构的发展与句法结构的嬗变》一书中说很难说动补结构产生于哪
一个时代,因为不同类型的动补结构产生的时间不一样,而且同一类的不同成员
形态化的前后时间差别也非常大。动补结构的发展不平衡是本书的一个基本认识。
这段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使我有勇气来探讨“动词+动词上∕下”的发展演变
情况。动词“上”作为一个常用词,它的使用范围极其广泛。蒋绍愚先生在《古
代汉语词汇纲要》中指出,“还要重视常用词的研究,因为构成一个历史时期的词
汇系统的主要的东西,还是那个时期中使用得较多的常用词”。再者有关“动词+
动词上∕下”的发展演变情况的文章并不多,研究范围大多集中在现代汉语的范
围内,对古汉语涉及的很少。因此很有必要对动词“上”进行深入的研究。

3.2 从汉代到明清“动词+动词上”分布情况考察

据统计 “动词+动词上”格式在先秦极少,像《晏子春秋》和《春秋左传》
这样口语性很强的作品竟无一例出现,因此就从汉代开始考察。我们把有关统计
数字列在下面,其中大多数作品都是每个朝代的典型语料,力求口语性强能相对
真实的反映当时的语言面貌。为了便于考察描写本文将这些语料按时间的先后顺
序分为三个时期: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
汉魏六朝时期的语料有《史记》《搜神记》《世说新语》《齐民要术》。“动词
+动词上”在这一时期依然很少,《史记》中共出现了 3 例,
《搜神记》2 例,
《世
说新语》1 例,《齐民要术》中没有。而动词“上”表趋向的有 4 例:
(247)齐襄公与鲁君饮,醉之,使力士彭生抱上鲁君车,因拉杀鲁桓公,桓

37
公下车则死矣。(《史记》卷三十二)
(248)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
(《世说新语·黜
免第二十八》)
(249)魅便跳上马,人遂堕地,怖死。(《搜神记》卷十七)
(250)乃取笔挑上,语曰:“救汝至九十活。”颜拜而回。(《搜神记》卷三)
动词“上”后的宾语大都是处所宾语,是动作发出后所要到达的目的地。最
后一例承前省略宾语柴木。这时的“上”表趋向意义较实,因为宾语都是具体的
场所。如果后面的宾语是比较抽象的名词,就会导致“上”的进一步虚化从而产
生其它意义。
下面两例“动词+动词上”都不是动补结构:
(251)宋昌曰:
“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
”太尉乃跪上天子
玺符。(《史记》卷十)
(252)元光五年,有诏徵文学,葘川国复推上公孙弘。
(《史记》卷一百一十二)
前者是状中结构,动词“跪”表示上玺符的状态。后者是连动结构,关于这
一点何乐士先生有不同看法,认为“葘川国复推上公孙弘”中的“推上”就是动
补结构。我则认为它是连动式,从以下例子可以得到证明:
(253)王者尊其考,欲以配天,缘考之意,欲尊祖,推而上之,遂及始祖。
(《汉书》卷二十五下)
(254)孝文帝梦欲上天,不能,有一黄头朗从后推之上天。
(《史记》卷一百
二十五)
(255)文帝常梦欲上天,不能,有一黄头朗推上天,顾见其衣尻带后穿。
(《汉
书》卷九十三)
在仅有的几个例子中,
“推”和“上”连用、分用的比例是 1:1。另外在《史
记》中有大量“推”单用的例子,
“推”跟其他动词合用的情形相对来说还是少的。
所以把“推上” 看成连动结构比较合适。这样看来在汉魏六朝时期,只出现了“上”
表趋向的动补式。
隋唐五代的语料有《大唐西域记》
《朝野佥载》
《敦煌变文集》
《祖堂集》。
《大
38
唐西域记》中有 4 例,《朝野佥载》3 例,《敦煌变文集》30 例,《祖堂集》14 例。
表趋向的动词“上”共 16 例,仍是主流。除了表趋向外又增添了新的引申义:表
示下级向上级或向尊长传递信息∕进奉东西等、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出现的意思、
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添加的意思、表动作有了结果、表时态。
(义项的分类标准是
根据吕叔湘先生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对动趋式中“上”的分类,再加上自己的
一些看法。下同)例子如下:
(一)表趋向的有:
(256)王躬负荷,送上西台,以诸珍宝、 奢耶衣数十百千,而为供养。
(《大
唐西域记》卷五)
(257)其会也,五印度僧万里云集,众坐已定,二僧后至,引上第三重阁。
(《大唐西域记》卷九)
(258)罗汉,往来睹史多天,德光愿见慈氏,决疑请益,天军以神通力,接
上天宫。(《大唐西域记》卷四)
(259)遂攘袂向前,去十余步,踊身腾上,一手撮耳,一手抠目,马战不敢
动,乃鞴乘之。(《朝野佥载》卷五)
(260)尝着吉莫靴走上砖城,直至女墙,手无攀引。(《朝野佥载》卷六)
(261)道是因凭八戒力,感招得身敬上天宫。
(《敦煌变文集·欢喜国王缘》)
(262)大王闻说喜徘徊,卷上珠帘御帐开。
(《敦煌变文集·金刚丑女姻缘》)
(263)师曰:“我有折脚铛子,要伊提上提下。” (《祖堂集》卷四)
(264)院主便领上五泄和尚处,具陈前事:“此法公不是某甲分上人,乞和
尚摄收。”(《祖堂集》卷六)
和前一时期相比能和“上”组合的动词更为丰富,甚至出现了较抽象的
“上”,不表示具体的方向,只是趋向动词“上”在社会等级中的隐喻用法,表示
从下级到上级的一些行为,因此单独列一类。即“表示下级向上级或向尊长传递
信息∕进奉东西等”,例子如下:
(265)当本奏上汉高皇帝之时,大夫奏,婴且不奏,一切取大夫指 。
(《敦
煌变文集·汉将王陵变》)
39
(266)衾虎见五道将军去後,遂写表闻天,具事由奏上隋文皇帝。(《敦煌
变文集·韩擒虎话本》)
(267)衾虎得对,先进上主、将二人,然後趋过萧墙,拜舞叫呼万岁。(《敦
煌变文集·韩擒虎话本》)
(268)便过其江,取得仙药,进上皇帝。(《敦煌变文集·叶净能诗》)
(269)智惠宝舡希共上,菩提花树愿同攀。(《敦煌变文集·长兴四年中兴
殿应圣节讲经文》)
(270)唯将天女,一万二千,奉上师兄,可酬说法。(《敦煌变文集·维摩
诘经讲经文(五)》)
(二)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出现的意思的有:
(271)目连将饭并钵奉上,阿襄恐被侵夺,举眼连看四畔,左手鄣钵,右手
团食。(《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
(272)祖位次第,并以录上;随其血脉初无联绵。(《祖堂集集·海东新开
印版记》)
(273)太子才起此念时,有难陀波罗奈姊妹二人捧上乳糜,太子又自念言:
‘当将器而为受食?’才起此念四天王各捧石钵。(《祖堂集》卷一)
(三)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添加的意思的有:
(274)则引太酌诣金刚座,以草敷上,遂升此座。(《祖堂集》卷一)
(四)表动作有了结果的有:
(275)单于亲领万众兵马,到范夫人城,趁上李陵。(《敦煌变文集·李陵
变文》)
(276)有人问:“去却仆从,直请卧龙相见。”师云:“眨上眉毛看。”(《祖
堂集》卷七)
(277)其夜,西楚霸王四更已来,身穿金甲,揭上头牟,返去衙床如坐,诏
锺离末附近帐前。(《敦煌变文集·汉将王陵变》)
(五)表时态的有:
(278)
“云居切要处作摩生?”云:
“只今作摩生拈上大人?”
(《祖堂集》卷
40
十九)
(279)过得两年,院主见他孝顺,教伊念《心经》。未过得一两日念得彻,
和尚又教上别经。(《祖堂集》卷六)
拈上、教上都是表动作开始并继续下去,相当于英语里的进行时,表时间概
念的。
这一时期“上”新增加了五个义项,说明“上”的结合能力已很强,而且出
现了很虚化的表时态的用法。如果从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逻辑顺序来说,趋向发
展到终极就是结果,而这个结果一旦确立它就呈现出一种状态。由趋向到结果再
到表时态,
“上”经历了一个从表空间到表时间的演变过程。用空间概念来表达时
间这是人类一种很重要的思维方式,也是人类语言的一个普遍特性。世界万物纷
繁复杂,我们怎么来表达这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和自身的情感活动呢?只靠有限
的词汇显然是不够的,我们要借助其它范畴的词语来表达不能直接表达的概念,
这样才能做到在语言经济的基础上方便交流的目的。
宋元明清时期的语料有《老学庵笔记》、《董解元西厢记》、《西游记》、《儒林
外史》。这一时期“动词+动词上”的用例急剧增加,各种新的意义也出现了。
《老
学庵笔记》有 2 例,《董解元西厢记》有 6 例,《西游记》有 601 例,《儒林外史》
有 147 例。
《老学庵笔记》中 2 例全是表趋向的:
(280)谐之曰:“见虎格得而放上山。”(《老学庵笔记》卷一)
(281)宋子京《秋夜》诗云:“西风已飘上林叶,北斗直挂建章城。人间底
事最堪恨,络纬啼时无妇惊。”(《老学庵笔记》卷一)
《董解元西厢记》中有 2 例表趋向的,1 例表动作有了结果,1 例表动作有了
结果兼有添加的意思,2 例表时态的,例子如下:
(282)怎奈红娘心似铁,把莺莺扶上七香车。(《董解元西厢记》卷六)
(283)不合追赶,赶上落便宜,输他方便。(《董解元西厢记》卷二)
(284)初移轸,啼乌怨鹤,飞上七条弦。(《董解元西厢记》卷四)
(285)收拾行李,一步地都行上,两口儿眉头暂开放。
(《董解元西厢记》卷八)
41
(286)点上灯儿,闷答孩地守书舍。(《董解元西厢记》卷七)
(287)把夹钢斧擗在战鞍,伸靴入镫,扳番龙筋弩,安上一点油,摇番铜牙
利,会百步风里穿杨,教七尺来僧入怎躲?(《董解元西厢记》卷二)
《西游记》中的各个义项如下:
(一)表趋向的有 274 例,如:
(288)那呆子举钉钯跑上山崖,叫道:
“妖精出来!与你猪祖宗打来!”
(《西
游记》第七十六回)
跟上一时期表趋向的“上”相比除了与之组合的动词数量增加以外,趋向动
词“上”后或其宾语后可带趋向动词“来去”
,这在我们调查的汉魏六朝时期的语
料中是没有的,但在我们统计的例子里并没把这种情况计算在内。具体例子如下:
(289)魔王道:“自送上门来者。”(《西游记》第十三回)
(290)惩治了他罪名,把师父送上来,才敢带回海内,见我家父。
(《西游记》
第四十三回)
(291)他拿他师父,自半山中到此,有百五十里,却怎么就寻上门来?(
《西
游记》第四十一回)
(292)已此让了你,你怎么又寻上我的门来?(《西游记》第四十九回)
(293)忽然见悟空跳出波外,身上更无一点水湿,金灿灿的,走上桥来。
(《西
游记》第三回)
(294)这太保诚然胆大,走上前来,与他拔去了鬓边草,颔下莎。(《西游记》
第十四回)
(295)行者的胆量原大,那容分说,走上前来,叉手当胸。
(《西游记》第十四
回)
(296)走上来,我与你见见手段!(《西游记》第二十一回)
(297)他三人只得出了厨房,走上殿去。(《西游记》第二十四回)
(298)赞了半衣襟臭水,走上殿来。(《西游记》第四十四回)
(二)表时态的有 22 例,如:
(299)正嚷处,只见前门外一个小妖报道:
“行者孙又骂上门来了!”
(《西游记》
42
第三十五回)
(300)有那等痴心的,爱上我,我就迷他到洞里,尽意随心,或蒸或煮受用。
(《西游记》第二十七回)
(三)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添加的意思的有 62 例,如:
(301)那僧官即起身,换了衣服,按一按毗卢帽,披上袈裟,急开门迎接。
(《西
游记》第三十六回)
(302)却就忍不住,应了他一声,飕的被他吸进葫芦去,贴上帖儿。
(《西游记》
第三十四回)
(四)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出现的意思的有 53 例,如:
(303)女王即令取笔砚来,浓磨香翰,饱润香毫,牒文之后,写上孙悟空、猪
悟能、沙悟净三人名讳,却才取出御印,端端正正印了,又画个手字花押,传将
下去。《西游记·第五十四回》
(五)表示下级向上级或向尊长传递信息∕进奉东西等的有 47 例,如:
(304)须臾,径至通明殿下,见了四大天师,引至灵霄宝殿,呈上表章。
(《西
游记》第六回)
(305)呼唤一声,众小妖跟随左右,献上披挂,捧上钢鞭。
(《西游记》第四十
三回)
(六)表动作有了结果的有 101 例,如:
(306)立不稳脚,跌了一跤,爬将起来就跑,被二郎爷爷的细犬赶上,照腿肚
子上一口,又扯了一跌。(《西游记》第六回)
(七)表达到一定的目的 1 例,即:
(307)这呆子胡说!你若做了贼,就攀上一牢人。(《西游记》第八十五回)
(八)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关闭的意思的有 21 例,如:
(308)连叫两三遍,惊动大小群妖,急急看处,前门开了,即忙掌灯寻锁,把
门儿依然锁上,着几个跑入里边去报道。(《西游记》第七十一回)
(九)表达到一定的数量的有 11 例,如:
(309)自从爷爷去后,这山被二郎菩萨点上火,烧杀了大半。
(《西游记》第二
43
十八回)
《儒林外史》中的动词“上”的各个义项如下:
(一)表趋向的有 60 例,如:
(310)两人走上岸。(《儒林外史》第九回)
(二)表示下级向上级或向尊长传递信息∕进奉东西等的有 29 例,如:
(311)周家里面有人吩咐道:“拜上严老爷,有吹打的就发轿,没吹打的不发
轿。”(《儒林外史》第六回)
(三)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添加的意思的有 21 例,如:
(312)茶上捧进十二样的攒茶来,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厮又向炉内添上些香。
(《儒林外史》第四十九回)
(四)表时态的有 4 例,如:
(313)对着那河里烟雾迷离,两岸人家都点上了灯火,行船的人往来不绝。
(《儒
林外史》第四十二回)
(五)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出现的意思的有 8 例,如:
(314)随即每桌摆上八九个碗,乃是猪头肉、公鸡、鲤鱼、肚、肺、肝、肠
之类,叫一声“请!”(《儒林外史》第二回)
(六)表动作有了结果的有 12 例,如:
(315)假如你焦他没有房屋,何不替他娶上一个孙媳妇,一家一计过日子?
(《儒林外史》第二十一回)
(七)表达到一定的数量的有 4 例,如:
(316)便叫火工道人,抬两只缸在丹墀里,一口缸内放着一个梨,每缸挑上
几担水,拿杠子把梨捣碎了,击云板传齐了二百多僧众,一人吃一碗水。(《儒林
外史》第三十八回)
(八)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关闭的意思的有 4 例,如:
(317)说着不由两人再问,把门关上就进去了,再也敲不应。(《儒林外史》
第九回)
(九)表达到一定的目的有 4 例,如:
44
(318)我自小学得些麻衣神相法,你这骨格是个贵相,将来只到二十七八岁,
就交上好的运气,妻、财、子、禄,都是有的。(《儒林外史》第十六回)
(319)近日,是东家托我来卖上江食盐,寓在朝天宫。
(《儒林外史》第四十
八回)
宋元明清时期又有新的义项出现即: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关闭的意思的,表
达到一定的数量的,表达到一定的目的的。说明“上”的结合能力很强,能跟很
多动词组合,意义也进一步扩展,和现代汉语的用法差别很小。

3.3 从汉代到明清“动词+动词下”分布情况考察

这部分和“动词+动词上”分布情况考察所用语料一样,都按时间先后把语
料分三个时期: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
汉魏六朝时期的语料中“动词+动词下”结构在《史记》中有共 27 例,《世
说新语》中有 1 例,《搜神记》中有 3 例,《齐民要术》中有 4 例。在《史记》
中和“下”组合的动词有“驰、攻、留、降、击”具体例子如下:
(320)十月,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史记》卷八)
(321)沛公乃令韩王成留守阳翟,与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关。(《史记》
卷五十五)
(322)复以中谒者从降下砀,以至彭城。(《史记》卷九十五)
(323)即大王徐行,留下城邑,汉军车骑至,驰入梁楚之郊,事败矣。
(《史
记》卷一百六)
(324)於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史记》卷七)
(325)今陛下骋六 ,驰下峻山,如有马惊车败,陛下纵自轻,柰高庙、太
后何?”(《史记》卷一百一)
(326)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
(《史记》
卷九十二)
(327)横定齐三年,汉王使郦生往说下齐王广及其相国横。
(《史记》卷九十四)

45
(328)燕王卢绾反,勃以相国代樊哙将,击下蓟,得绾大将抵、丞相偃、守
陉、太尉弱、御史大夫施,屠浑都。(《史记》卷五十七)
表趋向的是“驰下”,两例中一例带宾语“峻山”,表动作发出者要离开的地
方,一例不带宾语。
“留下”是连动结构,而不是动结式。因为在《史记》中的上
下文是这样的:
吴少将桓将军说王曰:
“吴多步兵,步兵利险;汉多车骑,车骑利平地。愿大
王所过城邑不下,直弃去,疾西据雒阳武库,食敖仓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
虽毋入关,天下固已定矣。即大王徐行,留下城邑,汉军车骑至,驰入梁楚之郊,
事败矣。”吴王问诸老将,老将曰:
“此少年推锋之计可耳,安知大虑乎!
”於是王
不用桓将军计。
大王所过城邑攻不下的要弃去,赶快西据洛阳,假如还慢慢腾腾留在已攻克
的城邑中就危险了。这里的“留下城邑”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留下”。
余下的“攻下、击下、降下、说下”都是有争议的,何乐士在《史记语法特
点研究·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和程度补语的重大发展》中认为“趋向补语表示动
作行为的方向,严格说来也是动作行为的一种结果,与结果补语的性质相似。
《左
传》中已见到的用作趋向补语的动词有‘出’、‘入’、‘过’、‘进’、‘至’等,例
句很有限,
《史记》中这类补语扩大了运用范围,用法也更加灵活多样。约有‘出、
入、去、下、走、至、来、到、上、过、起、还’等十二个。
”他在“下”的例子
中举的有“攻下、击下、降下、驰下”
。而在另一篇文章《史记语法特点研究·从
〈左传〉和〈史记〉的比较看史记的动补式》中却认为“下”表动作的结果,举
的例子有:燕将攻下聊城。(《鲁仲连邹阳列传》)汉王使郦生往,说下齐王广及
其相国横。(《田儋列传》)我们在这里先不探讨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的区别,从
上面可以看出何乐士把他们都归入了动补结构。梁银峰在《汉语动补结构的产生
与演变》一书中说“据统计,先秦时期这种连动结构共有 28 个,两汉时期激增到
91 个,有些连动结构(指 Vt1+Vit2+O)如“煮熟、冶精、炊沸、熬熟”等在我所
调查的文献中虽未在两汉发现,但后世这些结构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们并非
在两汉时代人民的口语中不存在,这主要因为我所调查的文献有限,或者当时的
46
文献并不能全部记录当时的语言。这种连动结构除了先秦的以外,大部分都是两
汉新产生的。”其中在“91 个”下面的脚注里全部列举了所有的例子包括“攻下、
击下、说下”,在讲另外一种结构“ Vit1+Vit2+O”时作者说“这种结构也是一种
同义连用,其特点是两个不及物动词通过使动用法构成并列结构,在先秦只见到
两例(即‘震惊’和‘开通’),两汉时期新产生的很多。如:
“复以中谒者从降下
砀,以至彭城。”(《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他认为使成式动补结构在先秦尚未
产生,但出现了他的雏行准动补结构。两位学者的观点分歧之大,说明在两汉时
期连动结构和使成式动补结构处在转换发展的过程中,彼此很难分清楚。蒋绍愚
《近代汉语研究概况》
(168 页)
“这种(乙)型句中的‘他动词+自动词’带了宾
语以后,就发展成动补结构(如‘打死之’中的 ‘打死’),这是动补结构的来源
之一。动补结构的另一来源是(甲)型句中的‘他动词+他动词’后一动词由他
动变为自动,即 ‘射伤’、
‘击败’等在汉代是‘他动词+他动词’的动词并列结
构,到六朝时变为‘他动词+自动词’的动补结构。”由此看出连动结构是动补结
构的来源之一,尽管彼此难分清,但我们还是试着来说一下。
“攻下”在《史记》中出现了 12 次,“降下”7 次,“说下”2 次,“击下”1
次。虽然说“下”和这些动词合用有一定的数量,但是分用格式(即“下”和这
些动词分别位于前后两个分句或句子中)也在一定范围内运用。如:
(329)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史记》卷七)
(330)楚军去而攻定陶,定陶未下。(《史记》卷八)
(331)还攻外黄,外黄未下。(《史记》卷七)
(332)沛公、项羽去外黄攻陈留,陈留坚守不能下。(《史记》卷七)
(333)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史记》
卷四十八)
(334)攻钅至、酂、苦、柘、谯皆下之。(《史记》卷四十八)
(335)陈王故涓人将军吕臣为仓头军,起新阳,攻陈下之,杀庄贾,复以陈
为楚。(《史记》卷四十八)
(336)秦左右校复攻陈,下之。(《史记》卷四十八)
47
(337)高祖之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下方与。
(《史记》卷五十七)
(338)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
移兵先击之。”(《史记》卷七十七)
(339)足下必将战胜然後略地,攻得然後下城,臣窃以为过矣。
(《史记》卷
八十九)
(340)匈奴儿单于大喜,遂遣奇兵攻受降城。不能下,乃寇入边而去。
(《史
记》卷一百十)
(341)攻之不能下。(《史记》卷一百二十三)
(342)燕既尽降齐城,唯独莒、即墨不下。(《史记》卷八十二)
(343)六月,魏王豹谒归视亲疾,至国,即绝河关反汉,与楚约和。汉王使
郦生说豹,不下。(《史记》卷九十二)
(344)故齐王建孙田安,项羽方渡河救赵,田安下济北数城,引兵降项羽,
项羽立田安为济北王。(《史记》卷九十四)
(345)故吴王欲内以晁错为讨,外随大王後车,彷徉天下,所乡者降,所指
者下,天下莫敢不服。(《史记》卷一百六)
(346)章邯进兵击李归等荥阳下,破之,李归等死。(《史记》卷四十八)
(347)汉王闻魏豹反,方东忧楚,未及击,谓郦生曰:“缓颊往说魏豹,能
下之,吾以万户封若。”郦生说豹。(《史记》卷九十)
(348)沛公之从砀北击昌邑,彭越助之。昌邑未下,沛公引兵西。(《史记》
九十)
(349)十二月,上自击东垣,东垣不下,卒骂上;(《史记》卷九十三)
动词“攻、降、击”不仅有和“下”分用的格式,还有和否定式分用的例子,
这充分的说明了“下”和这些动词的关系没那么紧密,它们之间的句法关系还是
很明显的,没有定型化形态化为一个动补结构。至于“说”虽没找到分用的例子,
就从整个汉语复音化的趋势来看很难说它在这里已经复音词化。因为“攻、降、
击”不只是和“下”组合,他们之间也可以组合如:
(350)内相攻击扰乱(《史记》卷五十七)
48
(351)越人相攻击(《史记》卷一百一十四)
(352)击降殷王而还(《史记》卷五十六)
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组合还处在一个动荡的时期,没有形成固定的搭配,况
且它们独用的比例远远超过彼此相组合的比例。因此我同意梁银峰先生的看法把
它们看作连动结构。
《搜神记》《世说新语》《齐民要术》中表趋向的共有 7 例,如:
(353)博陵刘伯祖为河东太守,所止承尘上有神,能语,常呼伯祖与语,及
京师诏书诰下消息,辄预告伯祖。(《搜神记》卷十八)
(354)文乃跪曰:“居贫,恐不足降下耳。”(《搜神记》卷四)
(355)船自飞下水,男女皆溺死。(《搜神记》卷十八)
(356)既食,吐下委顿,方知非蟹。(《世说新语·纰漏第三十四》)
(357)泻时直倾下,以手拨饭。(《齐民要术》卷八)
(358)煮投下鱼、鸡、鸭羹中,好。(《齐民要术》卷十)
(359)
《广州记》曰:
“庐山有山桃,大如槟榔形,色黑而味甘酢。人时登采
拾,只得於上饱啖,不得持下,——迷不得返。”(《齐民要术》卷十)
连动结构 1 例,即:
(360)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
不复听之。(《搜神记》卷十六)
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获得的意思的有 1 例,即:
(361)持下烧杀。(《搜神记》卷十八)
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脱离的意思的有 1 例,即:
(362)候实口开,便速收之,天晴时摘下,薄布曝之,令一日即乾,色赤椒
好。(《齐民要术》卷四)
在这里的“下”的意义已经虚化,并且没有分用的例子,说明它们结合的很
紧密形成了动补短语。因此就本文所调查的语料看“动词+动词下”在东晋已形
成了动结式。
隋唐五代时期的语料有:《大唐西域记》《朝野佥载》《敦煌变文集》《祖堂集》。
49
《大唐西域记》中只有 1 例表趋向的,即:
(363)余骸坠下,起窣堵波。(《大唐西域记》卷三)
《朝野佥载》中表趋向的有:喝下、飞下、曳下。
(364)至汾州,与司马毛公对食,须臾喝下,斩取首级,百姓震悚。
(《朝野
佥载》卷二)
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获得的意思的有 1 例,即:
(365)太子相好无等伦,降下阎浮化理民。(《敦煌变文集·八相变(一)》)
《敦煌变文集》中表趋向的有:行下(3 次)、跳下、泣下、飞下、颁下(3
次)、拽下、降下(11 次)、放下、泼下、散下。
(366)卢绾勃跳下阶,便奏霸王:“王陵只是不知,或若王陵知了,星夜倍
程入楚,救其慈母。”(《敦煌变文集·汉将王陵变》)
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脱离的意思的有:脱下、解下。
(367)於是获收珍宝,脱下翻旗,“埋著地中,莫令贼见。左右李陵,各自
信缘,若至天明,必当受缚。”(《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
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使结果固定下来的意思的有:
(368)相公买得贱奴,便令西院佳(家)人领於房内安下。
(《敦煌变文集·庐
山远公话》)
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获得的意思的有:收下、把下、降下(2 次)。
(369)臣启陛下,且愿拜将出师,剪戮後,收下西秦,驾行便去。
(《敦煌变
文集·韩擒虎话本》)
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达到一定目的的意思的,即:
(370)我知今日,交下遭逢,深惭瞻礼於花台,何幸得逢於居士。”(《敦煌
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四)
》)
表时态:言下(3 次)。
(371)如来为说因缘法,言下还城罗汉僧。
(《敦煌变文集·难陀出家缘起》)
《祖堂集》中表趋向的有:降下、抛下(8 次)
、放下、提下、走下、宣下、
掷下、插下、覆下。
50
(372)尔时纺多尊者,凡度一人,抛下一筹。(《祖堂集》卷一)
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使结果固定下来的意思的有:安下(3 次)
、立下、留下。
(373)尽机相见处,立下闭僧堂。(《祖堂集》卷十)
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脱离的意思的有:
(374)满月产下,其子左手常拳似执物。(《祖堂集》卷二)
表时态的有:言下(25 次)。
(375)师云:“既无人缚汝,即是解脱,何须更求解脱?” 道信言下大悟,
在师左右八九年间。(《祖堂集》卷二)
据统计以上所调查的语料中表趋向的共有 43 例,比其他义项的例子都多,跟
汉魏六朝的 7 例比较起来数量上远远胜出。总义项也新增加了 3 项,即表动作有
了结果兼有使结果固定下来的,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达到一定目的的,表时态的。
表时态的出现使“下”进一步虚化,完成了由空间领域到时间领域的投射。
宋元明清时期的语料有《老学庵笔记》
《董解元西厢记》
《西游记》
《儒林外史》

《老学庵笔记》中表动作有了结果的和表趋向的各 1 例:
(376)俊鹰解下绿丝绦,青云万里。(《老学庵笔记》卷一)
(377)白席者又曰:
“资政恶发也,却请众客放下荔枝。
”(《老学庵笔记》卷一)
《董解元西厢记》中表趋向的有:
(378)听得叫一声苦,连衣甲,头撺得掉下。(《董解元西厢记》卷二)
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使结果固定下来的有:
(379)这一场污名不小,做下千年耻笑,辱累煞我相公先考。
(《董解元西厢
记》卷二)
(380)
“相国夫人您但去,把莺莺留下,胜如汤药。
”(《董解元西厢记》卷五)
(381)旧日做下的衣服件件小,眼谩眉低胸乳高。
(《董解元西厢记》卷六)
(382)准备了筵席,造下食饭。(《董解元西厢记》卷八)
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获得的有:
(383)猛然离坐起,壁中间取下戒刀三尺。(《董解元西厢记》卷八)
(384)取下五十索。(《董解元西厢记》卷六)
51
(385)聪曰:“常住钱不敢私贷。贫僧积下几文起坐,尽数分付足下,勿以
寡见阻。”(《董解元西厢记》卷六)
表动作有了结果的有:
(386)比及夫妻每重相遇,各自准备下万言千语,及至相逢却没一句。
(《董
解元西厢记》卷八)
(387)夫人不敢大喘气,忙拣下吉日。(《董解元西厢记》卷八)
(388)掂详了这厮趋跄,身分便活脱下钟馗一二三。
(《董解元西厢记》卷七)
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脱离的:
(389)不堤防夫人情性忄刍,捋下脸儿来不害羞,欺心丛里,做得个魁首。
(《董解元西厢记》卷三)
《西游记》中的义项有:
(一)表趋向的有 380 例,如:
(390)正欢喜处,他将我撮着脚,推下水中,朕方得还魂也。
(《西游记》第
十一回)
(391)那大圣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了一座土地庙儿,大
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做门扇,舌头变做菩萨,眼睛变做窗棂。(《西游记》
第六回)
(二)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容纳意思的 3 例,如:
(392)即时就小做一个绣花针儿相似,可以扌思在耳朵里面藏下。
(《西游记》
第三回)
(393)二魔道:
“兄长放心,我这葫芦装下一千人哩。我才装了者行孙一个,
又怕那甚么行者孙!等我出去看看,一发装来。”(《西游记》第三十五回)
(三)表动作有了结果的 48 例,如:
(394)沙僧见了老大不忍,放下行李,上前解了绳索救下。
(《西游记》第二
十四回)
(395)大仙道:“既认得,都跟我来。众徒弟们,都收拾下刑具,等我回来
打他。”(《西游记》第二十五回)
52
(四)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脱离的意思的 135 例,如:
(396)行者见了,心中欢喜,一些儿不怕,大踏步径直进门,把梆铃卸下,
朝上叫声:“大王!”(《西游记》第七十五回)
(397)原来悟空手疾眼快,正在那混乱之时,他拔下一根毫毛,叫声:
“变!”
就变做他的本相,手挺着棒,演着哪吒。(《西游记》第四回)
(五)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使结果固定的意思的 69 例,如:
(398)我料着那妖精还不敢伤我师父,我们且找上大路,寻个人家住下,过
此一宵,明日天光,再来降妖罢。(《西游记》第二十一回)
(399)又思量说:“且住!等我留下些记号,方好与如来说话。”(《西游记》
第七回)
(六)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获得的意思的 26 例,如:
(400)你可一一收下,等我好去回旨。(《西游记》第十一回)
(七)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出现的意思 2 例,如:
(401)各人俱照旧坐下,摆下素斋,说不尽那杯盘之盛,品物之丰。
(《西游
记》第十九回)
(八)表时态的 15 例,如:
(402)你且立下,待老孙先去打听个消息,看可请老孙不请。
(《西游记》第
五回)
(403)我只站下不动,任你砍几剑罢。(《西游记》第四回)
《儒林外史》
(一)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脱离的意思的 20 例,如:
(404)庄征君到了下处,除下头巾,见里面有一个蝎子。
(《儒林外史》第三
十五回)
(二)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使结果固定下来的意思的 54 例,如:
(405)刻下仪征王汉策舍亲令堂太亲母七十大寿,欲求先生做寿文一篇,并
求大笔书写,望即命驾往伊处。(《儒林外史》第二十三回)
(三)表动作有了结果的意思的 28 例,如:
53
(406)不如且将这事瞒下,候考选过了再处。(《儒林外史》第七回)
(四)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收获的意思的 11 例,如:
(407)我儿,你历年卖诗卖画,我也积聚下三五十两银子,柴米不愁没有。
(《儒林外史》第一回)
(五)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出现的意思的 3 例,如:
(408)说罢,前厅摆下酒席,让了出去上席。(《儒林外史》第五回)
(六)表趋向的 326 例,如:
(409)秦老在打麦场上放下一张桌子,两人小饮。(《儒林外史》第一回)
宋元明清时期又增添了三个义项即: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容纳意思的,表动
作有了结果兼有出现的意思的,表动作有了结果的。与前一时期相比趋向动词“下”
后或其宾语后带趋向动词“来去”的数量大大增加,我们选了一组词:降下,走
下,跳下,抛下。看它们在《敦煌变文集》
《祖堂集》
《西游记》
《儒林外史》中带
“来去”的情况。
(410)正都在倒悬捱命之处,忽然天降下三个仙长来,俯救生灵。(《西游
记》第四十四回)
(411)想因思凡下界,又不知是那里降下来魔头,且须上界去查勘查勘。
(《西
游记》第五十一回)
(412)我主万千之喜!天公降下甘雨来也!(《西游记》第六十九回)
(413)我将那净瓶杨柳抛下去,打那猴头。(《西游记》第六回)
(414)常时是个空瓶,如今是净瓶抛下海去。(《西游记》第四十二回)
《西游记》中有 43 例“跳下”
,跟“来去”组合的 24 例,下面不再一一列举,
随便挑几个来看看。
(415)猴王扑的跳下树来。(《西游记》第一回)
(416)八戒跳下马来:“你们且休讲闲口,等老猪试看有多少厚薄。”(《西游
记》第四十八回)
(417)跳下床来,还变做促织儿,出了房门,径至后面,又听得龙吟马嘶。
(《西游记》第五十二回)
54
(418)行者道:
“我岂敢魇寐你?你若不信,展开手,等我跳下来你看。”
(《西
游记》第七十一回)
(419)虞博士伏着船窗子看,忽见那边岸上一个人,跳下河里来。(《儒林外
史》第三十六回)
(420)拜在地下,慌忙跳下车来跪下,扶住那人。
(《儒林外史》第三十五回)
(421)凤四老爹近前一看,那人跳下马来,拉着手。
(《儒林外史》第五十二
回)
(422)那知乩上就降下周公老祖来,批了‘七日来复’四个大字。(《儒林外
史》第七回)
《儒林外史》中共有 11 例“走下”,10 例都能带“来去”。
(423)楼上应道:“来了。”于是走下楼来。(《儒林外史》第十三回)
(424)忙走下楼来,见是景兰江。(《儒林外史》第十八回)
(425)卜信捧出两杯茶,从上面走下来。(《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
(426)牛玉圃见这事不好,悄悄拉了牛浦走下楼来,会了帐,急急走回去了。

《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
(427)道人去了一会,只见楼上走下一个肥胖的道士来,头戴道冠。
(《儒林
外史》第三十回)
(428)要走下楼来看。(《儒林外史》第三十三回)
(429)迟均、杜仪引虞博士从西边走下去,复了主祭的位。
(《儒林外史》第
三十七回)
(430)迟均、杜仪从主位上引了虞博士,奏着乐,从东边走上殿去,香案前
跪下。(《儒林外史》第三十七回)
(431)说着,只见高翰林同万中书从亭子里走下来。
(《儒林外史》第四十九回)
(432)宁王见了,慌走下来,亲手替他解了缚,叫取衣裳穿了。
(《儒林外史》
第八回)
《敦煌变文集》中的“降下”、“跳下”没一例能带“来去”。《祖堂集》中只
有“走下”和“跳下”能带。例子如下:
55
(433)才三门前,和尚望见道吾,便走下来,引接道吾上法堂。(《祖堂集》
卷五)
(434)师忽然见有个猪母子从山上走下来,恰到师面前。(《祖堂集》卷七)
(435)祖师一跳下来,抚背曰:
“善哉,善哉!有手执干戈。
”(《祖堂集》卷三)
(436)南泉跳下来,抚背云:
“虽是后生,敢有雕啄之分。”
(《祖堂集》卷六)
关于“动+下来/下去”的有关情况,我们在这里不讨论了。留到以后作进一
步深入研究。

3.4 对语料中“上”“下”对称和不对称现象的历时描写

汉魏六朝时期的“动词+动词上/下”对称和不对称情况如下:
(一)在这一时期都出现了表趋向的上/下,但数量不多。
(二)
“动词+动词上”中是连动结构的没有“动词+动词下”是连动结构的多。
(三)
“动词+动词下”中出现了动结式的例子,虽只有两例,但“动词+动
词上”中没有与之相对称的用例。
不管二者的对称情况如何,在动词与“上”组合的数量上是不及“下”的,
这跟现代汉语的状况不同。
隋唐五代时期“动词+动词上/下”对称和不对称情况如下:
(一)总数量上依然是“下”占优势,
“上”一共有 51 例,
“下”的总数达到
100 例。
(二)总义项数相等都是 6 项,足见“上”在这一时期的发展速度还是挺快
的。但各个义项不一定有相对称的意思,如:
“表示下级向上级或尊长传递信息∕
进奉东西等”就没有与之相对称的意思。这是社会价值心理的作用,用“上”时,
往往怀有尊敬的意味,所以说有“奏上汉高皇帝、进上皇帝”之说,而没有“奏下
汉高皇帝、进下皇帝”的说法。除了表趋向的以外,“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出现
的意思的”“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添加的意思的”“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获得的意
思的”等等都没有与之相对称的意思。

56
各种例子格式方面的对称情况如下:
表趋向的上/下仍占主流,但它们中间有的有对称的格式如:
走上—走下 放上—放下 飞上—飞下
跳上—跳下 提上—提下 插上—插下
有的没有相对称的格式,如:
腾上—﹡腾下 ﹡坠上—坠下 ﹡曳上—曳下
﹡泣上—泣下 ﹡降上—降下 ﹡掷上—掷下
原因是有的动词可以上下移动,而有的只能单方向移动。单方向移动的动词
里已包含有一定的方向义。例如:腾 坠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腾,升
到空中。坠,落。”所以腾的方向只能是“上”,“坠”的方向只能是“下”。
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脱离的“脱下、解下”,没有与之相对的格式。
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获得的“收下、把下、降下”中只有“收下”有相对的
格式。
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达到一定目的的“交下”有相对的格式。
表时态的下没有相对的格式。
而动词“上”的各个义项中有相对格式的也不多,如:捧上、录上、眨上。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动词“上/ 下”的基本语义是:“上”表示由低处到
高处,“下”表示由高处到低处。由空间方位上的高低变化,引申出地位、级别上
的高低变化,如“递上入党申请书”、“拨下经费”。这样,人们心理上往往就会
形成这样一种认识:好的与“上”联系在一起;差的、落后的与“下”联系在一起。
因此很多上/下没有对称的说法,只有一些比较中性的动词有,如:交、捧、收、
录、眨。
宋元明清时期的情况:
(一)动词上/下都出现了表时态的用法,都在这个阶段完成了从空间到时间
的投射。
(二)动词“上”在《西游记》中的用例超过动词“下”,而在《儒林外史》
中的用例则少于动词“下”。
57
(三)都增加了三个新的义项,其中表目的的“下”在《敦煌变文集》中已
出现,表目的的“上”在《儒林外史》中才有。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出现的意思
的有的是可以替换的,如:
(437)随即每桌摆上八九个碗,乃是猪头肉、公鸡、鲤鱼、肚、肺、肝、肠
之类。(《儒林外史》第二回)
(438)先吃过饭,重新摆下碟子,斟上酒来。(《儒林外史》第十一回)
(439)说罢,前厅摆下酒席,让了出去上席。(《儒林外史》第五回)
(440)献过三遍茶,摆上酒席,每人一席,共是六席。(《儒林外史》第十回)
所有的“摆下”几乎都能够换成“摆上”,除非像“放在桌子上摆下”一般
不说“摆上”。而“上”中带趋向动词“来”的都不能换成“摆下”。我调查了
同时期的作品《红楼梦》《水浒传》《醒世恒言》共18例“摆下”没有1例带“来”
的。能替换的“上/下”说明它们已具有“泛向性”。
表达到一定数量的“上”没有与之对称的“下”,我们说“ 吃上几年、住上

七八年”却不说“吃下几年、住下七八年”。
“住下”在《西游记《红楼梦》
《水浒

传》《三国演义》中没有一例带宾语的,更不要说带数量宾语。
(四)
“上/下”在这一时期都能大量的跟趋向动词“来去”组合。我们还以“摆
上”为例,
《儒林外史》中24例“摆上”只有5例不带“来去”
。《西游记》7例“砍下”
有3例能带“来去”
。据调查显示“上”与“来去”的结合能力要比“下”强。

58
第四章 结 语

通过以上“上/下”对称和不对称情况的历时考察和描写,我们看到”上/下”
的对称和不对称情况和现代汉语还是有区别的。我们知道语言的使用总是在一定
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的,共时的结果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历时的发展和积累。对历时
的观察、考察、描写更有利于对共时的研究,以弥补其不足。
方位词“上” 在先秦时期的组合能力比方位词“下”弱,但到了汉魏六朝时
期方位词“上”的组合能力就大大增强,并出现了表时间的“上”。相对来说“下”
的虚化程度要滞后于“上”。到了宋元明清时期方位词“上/下”的各种用法已基
本和现代汉语相同。动词“上”和“下”的情形与方位词“上”“下”的不同,
先秦时期没有大量的用例,隋唐时期动词“上”和动词“下”的用例之比几乎是 1 :
2。宋元明清时期“上”的发展速度猛增超过“下”占了上风。今天“上”几乎无
所不能的结合能力的形成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的,包括语言自身的、社会的、
文化的等等。
语言在宏观上是对称的,有上就有下。但对称又不是绝对的,我们说“王冕
七岁上死了父亲”却不说“王冕七岁下死了父亲”,因此语言在微观上又是不对
称的。新的义项的产生也会导致不对称现象的发生,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又会
出现与之对称的义项。如:在汉魏六朝时期出现了表时间的方位词“上”,而到
了隋唐时期出现了表时间的方位词“下”,打破了不对称的局面。语言就是在对
称与不对称的相互转化中发展的。对称给予语言一种平衡美,而不对称又赋予语
言一种动感美。

59
参考文献

论文类:
1. 吴之翰:《方位词使用情况的初步考察》,《中国语文》,1965 年第 3 期。
2. 余心乐:《方位词在古汉语中的动词功能》,《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1 年第 1 期。
3. 谭赤子:《方位词的方位意义》,《古汉语研究》,1991 年第 1 期。
4. 唐启运:《论古汉语的处所方位名词》,《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2 年第 1 期。
5. 刘宁生:《汉语怎样表达物体的空间关系》,《中国语文》,1994 年第 3 期。
6. 金昌吉:《方位词的语法功能及其语义分析》,《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4 年第 3 期。
7. 储泽祥:《现代汉语名词的潜形态》,《古汉语研究》,1995 年增刊。
8. 张世禄:《先秦汉语方位词的语法功能》,《河北大学学报》,1996 年第 1 期。
9. 储泽祥:《汉语空间方位短语历史演变的几个特点》,《古汉语研究》,1996 年第 1 期。
10. 江蓝生:《后置词‘行’考辨》,《语文研究》,1998 年第 1 期。
11. 方经民:《论汉语空间方位参照认知过程中的基本策略》,《中国语文》,1999 年第 1 期。
12. 李泰洙:《古本、谚解本<老乞大>里方位词的特殊功能》,《语文研究》,2000 年第 2 期。
13. 杨云:《方位词‘上’和‘下‘’的空间定位》,《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 年第 2 期。
14. 崔希亮:《空间关系的类型学研究》,《汉语学习》,2002 年第 1 期。
15. 夏凤梅:《<史记>中的述补结构》,《江汉大学学报》,2002 年第 2 期。
16. 杨安红:
《方位词‘上’的自由与粘着用法》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3 年第 1 期。
17. 陈瑶:《方位词研究五十年》,《深圳大学学报》,2003 年第 2 期。
18. 蒋华:《趋向动词‘上’语法化初探》,《东方论坛》,2003 年第 5 期。
19. 范洁清:
《试论‘上’与‘下’对称与不对称现象》,
《平顶山师专学报》,2003 年第 6 期。
20. 牛顺心:《对举的方位复合词》,《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年第 1 期。
21. 李文莉:
《‘上下结构’的隐喻点分析》,《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年第 2 期。
22. 方经民:《现代汉语方位成分的分化和语法化》,《世界汉语教学》,2004 年第 2 期。
23. 缑瑞隆:
《方位词‘上’
‘ 下’的语义认知基础与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文字应用》
,2004
年第 4 期。
24. 才雅南:《方位词‘上下’的英汉对比分析》,《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 年第 1 期。
25. 蒋华:《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及其解释》,《徐州师范大学》,2006 年第 1 期.
26. 刘俊莉:
《试论‘上’
‘下’二词使用发展的认知原型特征》,《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60
2006 年 1 期.
27. 蔡言胜:
《中古典型后置方位词‘上’、‘ 下’的认知语义分析》,《江汉大学学报》,2006
年第 3 期。
28. 刘本臣:《关于方位词的思考》,《渤海大学学报》,2006 年第 5 期。

专著类:
29.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 年 6 月。
30.太田辰夫 著 蒋绍愚 徐昌华 译:《中国语历史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年 7 月。
31 刘坚 蒋绍愚:《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唐五代卷》,商务印书馆,1990 年 6 月。
32. 张万起:《世说新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3 年 5 月。
33. 张振德 宋子然:《<世说新语>语言研究》,巴蜀出版社,1995 年 5 月。
34. 香坂顺一 著 江蓝生 白维国 译:《白话词汇研究》,中华书局,1997 年 3 月。
35.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7 年 5 月。
36.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2000 年 6 月。
37. 胡裕树:《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年 6 月。
38.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 5 月。
39.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2004 年 4 月。
40. 何乐士:《<史记>语法特点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 年 3 月。
41. 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 年 5 月。
42. 志村良治 著 江蓝生 白维国 译:《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中华书局,2005 年 8 月。
43.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商务印书馆,2005 年 9 月。
44.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年 3 月。
45. 梁银峰:《汉语动补结构的产生与演变》,学林出版社,2006 年 4 月。

引书目录:
46.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 年。
47. 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年。
48. 董解元 凌景埏校注:《董解元西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年。
49. 干宝撰:《搜神记》,中华书局,1979 年。
50. 陆游:《老学庵笔记》,中华书局,1979 年。

61
51.(明)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年。
52. (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82 年。
53. 贾思勰著 缪启愉校释:《齐民要术》,农业出版社,1982 年。
54.吴则虞:《晏子春秋集解》,中华书局,1982 年。
55.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 年。
56. (唐)张 :《朝野佥载》(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 年。
57. 汤显祖:《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年。
58. (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95 年。
59. 李学勤主编:《孟子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60. 李学勤主编:《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61. 李学勤主编:《孟子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62. 玄奘撰 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中华书局,2000 年。
63. 张华点校:《祖堂集》,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1 年。

62
附 录

《史记》中的“名词+方位词上”列表
表“顶部或表面”义的:
冰上 1 江上 4 河上 1 海上 35 祠坛上 1 桑上 1
彘肩上 1 坐上 1 高屋之上 1 上1 金宝之上 1 台上 1
白茅上 4 城上 3 地上 3 俎上 1 小山之上 1 归雁之上 1
坛上 2 床上 2 阶上 1 墓上 2 界上 2 会稽之上 2
首上 1 垄上 1 背上 1 东门之上 1 鸟卵之上 1 境上 2
青云之上 1 北山上 1 坛坫之上 1 卧内上 1 马上 3 南城门上 1
僵石上 1 乳上 1 塞上 1 水上 6 莲叶之上 1 芳莲之上 1
壁上 1 鹿台之上 1 睢水上 2 汜水上 2 泰一坛上 1 汶上 3
濮水之上 1 太一坛上 1 鹿上 1 绵上 2 常山上 1 黄华之上 1
易水之上 1 孟津之上 1 延泽上 1 水上 1
(说明:词条后的数字表明该用例在书中出现的次数,下同)
表“边侧”义的:
江上 5 海上 3 河上 5 宫门上 1 水上 1 泾上 1
上1 楚河上 1 灞上 1 东海上 2 东海之上 1 沂上 1
泗上 10 淮上 2 洧上 1 漳水上 2 霸上 29 圯上 1
颍上 1 黄池之上 1 洹水之上 2 易水之上 1 河漳之上 1 济上 3
淮上 1 余吾水上 1 宫河上 1
指称一般性处所,义为“在……中/内”的:
殿上 7 常山上 1 明堂上 2 车上 4 寝庙上 1 楼上 2
灶上 1 庙堂之上 2 雷泽上 1 河南上 1
表范围的:
城旦春以上十四人 1 中材以上 1 二男以上 1 堂虞以上 1
耐罪以上 1 五十万以上 1 六百石以上 1 二百万石以上 1
五丈以上 1 二百石吏以上 1 七尺之上 1 三百石以上 3
通一艺以上 1 不道以上 1 八十茎以上 1 六十茎以上 1
今以上 1 年十五以上 1 年六十已上 1
表“位置在上的”:
兆民君王之上 1 国冠之上 1 冠之上 1 百姓之上 1
群臣之上 1 河上 22

63
表“位置高于某物之上”的:
千仞之上 1 炉炭之上 1 祠上 2 桑榆上 1
表“原因”的:
君侯上 1
《搜神记》中的“名词+方位词上”列表
表“顶部或表面”义的:
坐上 1 地上 1 松树上 1 屋上 6 香草之上 1 陌上 4
冢上 2 床上 2 序墅上 1 墓上 2 尾上 1 背上 3
下被之上 1 榆树上 1 尻上 1 图上 1 头上 4 石上 1
石砌之上 1 冰上 1 树上 5 高山之上 1 境上 1 山上 1
瘗上 1 薤上 1 水上 1 妆面上 1 肩上 1 户楣上 2
户上 1 楮上 1 桑树上 1 梁上 5 屋梁上 1 畔上 1
座上 1 神座上 1 平 上1 溪水上 1 冶上 1 缺门山上 1
华山上 1 怀陵上 1 华岳上 1 霍山之上 1 架上 1 承尘上 3
浙江上 1
表一般处所,义为:“在……中/内”的:
城门上 1 车上 3 厅事上 3 祠上 1 堂上 3 船上 2 德阳殿上 1
表“位置高于某物之上”义的:
楼上 3 火上 1
表一般处所,义为:“在……中/内”的:
城门上 1 车上 3 厅事上 3 堂上 3 船上 2 祠上 1 德阳殿上 1
表“边侧”义的:
井上 2 冢上 1 岸上 1 池上 1 埭上 1 河上 2
表范围义的:
交领之上 1 自要以上 1 腰已上 1
《世说新语》中的“名词+方位词上”列表
表“顶部或表面”义的:
楼上 2 人上 1 鬲上 1 床上 2 牛背上 1 东床上 1 灵床上 2
卧床上 1 独榻上 1 枕上 1 体上 1 题门上 1 颊上 1 对床上 1
平乘上 1 道上 4 碑背上 1 盖头上 1 路上 1 陵云台上 1 荐上 1
坐上 6 水上 2 俎上 1 膝上 2 宣武场上 1 几上 2 铜雀台上 1
表一般处所,义为:“在……中/内”的:
外车上 1 客船上 1 听事上 1 君船上 1 舆上 1 殿上 1
厕上 1 舸上 1 船屋上 1
表“边侧”义的:
岸上 2 井上 2 淮上 3

64
表“位置在上的”:
八俊之上 1 魏舒以上 1
表虚拟处所的:
阿堵上 1
表时间的:
千载上 1
《齐民要术》中的“名词+方位词上”列表
表“顶部或表面”义的:
龙阳汎洲上 1 场上 1 坐上 1 丘城上 1 麦上 2 地上 1
木上 1 席上 14 茇上 1 步道上 1 粪上 1 区上 2
萁上 1 根上 5 青 石上 板上 1 书上 1 纸上 1
箔上 11 叶上 2 厨上 3 缯上 1 釜上 3 户上 1
北岭上 1 枣石榴上 1 宅上 1 中箔上 1 草上 1 床箔上 1
壁上 1 树上 2 城上 1 一根上 1 一株上 1 盖上 1
粉上 1 布上 4 糠上 1 床上 5 棚栈上 2 鼻孔上 1
额上 1 眼眶上 鼻上 1 尻上 瓦上 4 马鼻上 1
甲上 骨上 5 疮上 3 蹄上 2 尾上 1 膝上 1
脊骨上 1 地上 5 谷上 平板上 1 一石上 1 兽布上 1
瓮上 3 橛上 1 艾上 1 上1 高厨上 1 饭席上 1
竹上 1 石上 6 饭上 1 糟糠上 1 豆上 1 豉上 1
扫帚上 1 瓯瓦上 1 鱼上 2 石平板上 1 菜上 3 几上 1
百茅上 1 膝盘背上 1 腕上 1 铛上 1 净席上 1 沸汤上 1
汁上 1 绵上 2 板上 1 水上 1 糟上 1 盆末上 1
扶海洲上 1 朔山上 1 蓬草上 1 坛上 1 界上 1 枣根上 1
土上 2
表“位置高于某物之上”的:
坑上 2 瓦上 1 火上 5 微火上 1 灶上 1 投渊之上 1
表“范围”的:
五遍以上 1 百石以上 1 一斛以上 1 二斛已上 1 公士以上 1 七遍以上 1
百石以上 1 千石以上 1 七岁以上 1 成童以上 1 十五以上 1 九岁以上 1
二岁以上 四年以上 臂以上 1 二日以上 1 千根以上 1 一尺以上 2
三牙以上 1 六年以上 1 五瓮以上 1 尺半以上 1 二尺以上 1 十遍以上 1
一尺以上 1
表时间的,义为“……的时候”的:
岁上 1 秋上 3

65
表“在……中/内”的:
盘上 5 枥上 1 堂上 1 甑上 1
表边侧义的:
井上 1 海上 1
表一般处所:
市上 2
《大唐西域记》中的“名词+方位词上”列表
表“表面或顶部”的:
青蒲之上 1 金轮上 1 伽蓝北岭上 1 大山岭上 1 磐石上 3 石上 10
岭上 1 大磐石上 1 大方石上 1 肩上 1 石壁之上 1 重阁上 1
基上 1 金机上 1 轮相之上 1 爪上 2 山顶上 1 金刚座上 1
山上 1 盘石上 1 乳上 1 肉髻之上 1 右乳上 1 椎台上 1
石崖上 1 山岭上 1 东峰上 1 小山上 1 大石上 1 石室上 1
山顶上 1 铁城上 1 精舍上 1 岭上 1 佛像顶上 1 山崖上 1
像上 1 大山岭上 1 石峰上 1 额上 1 沙渚上 1 波上 1
毗布罗山上 1
表范围的有 1 例,:
自胸已上 1
表范围的,相当于“里”有 2 例:
世上 1 状上 1
表“位置高于某物之处”1 例:
城楼之上 1
《朝野佥载》中的“名词+方位词上”列表
表“表面或顶部”的:
水上 1 额上 2 竿上 1 掌上 1 舍上 1 橛上 1
腹上 2 靴带上 1 身上 2 树上 1 裙带上 1 平阁上 1
高木之上 1 门上 1 山上 1 筵上 1 头上 2 枷上 1
衣带上 1 梁上 1 额上 1 枥上 1 渚上 1 地上 3
绿衫上 1 马上 4 心上 4 果驿上 1 膝上 1 炎庄上 1
尸上 1 桥上 1 坡上 1 舍上 1 箔上 1 肋上 1
脊上 1 床上 1 臂上 1 面上 2 屋上 1 鞍马上 1
壁上 1 阶上 1 背上 1 毡上 1 驿路上 1 梁上 3
厅上 2 项上 1 锁上 1 店上 1 席上 1 驴上 1
承尘上 1 机上 1 舟上 1 椽上 1 树头上 1 钗上 1
铺鼓格上 1 堂限上 1 水上 2 场上 1 笏上 2

66
表边侧义的:
井上 1 江上 1 池上 1
表范围的:
十围已上 1 一尺以上 1 三百以上 1 二十千已上 1 十五以上 1 四五千已上 1
八十已上 1 十贯已上 1 九品以上 11 三从以上 1 三品以上 1 十五以上 1
表范围,义为“里”的:
卿状上 1 书上 1
表“在……中/内”的:
堂上 1 殿上 2 厕上 2
表虚拟处所的:
数百里上 1
《敦煌变文集》中的“名词+方位词上”列表
表“顶部或表面”义的:
波上 4 水上 13 头上 20 面上 6 塞上 2 马上 7
城上 3 诺直山上 1 臂上 7 项上 4 顶上 1 身上 26
坐上 3 高坐上 1 山上 2 架上 8 地上 1 锦上 1
床上 8 膝上 2 脚上 1 脚掌上 1 秋草上 1 陀石上 2
昆仑山上 1 弱枝上 1 西坡之上 1 高峰之上 1 东岭上 1 西坡上 1
心上 9 路上 13 高座上 2 峻岭上 1 脑盖骨上 1 境上 2
东岭之上 1 沙滩之上 1 瓮子上 2 脊上 2 青云上 1 凤凰台上 1
背上 2 堂梁上 1 玉泉山上 1 床枕上 1 象牙床上 1 人山上 1
中指上 1 金刚座上 1 座上 5 鬓上 1 杵上 2 体上 1
莲华台上 2 宝台上 2 鹫峰顶上 1 石碑上 1 法身上 1 莲花朵上 1
柱上 1 珠草上 1 耳上 1 千花上 1 冢上 2 奈何之上 1
树上 4 牒上 2 铁床之上 1 千花座上 1 峰上 1 千花台上 1
草上 1 莲花上 1 曲上 1 指上 1 袈裟上 1 饭上 1
斋场上 1 莲花舌上 1 五台山上 1 山路上 1 岭上 3 花座上 1
霜叶上 1 天衣之上 1 江上 1 砌上 1 身体上 1 山顶上 1
陇上 1 直心场上 2 云上 1 衣上 1 弦上 7 大圆境上 1
箭上 1 疮上 1 屋上 1 顶上 2 枕上 4 陌上 3
帔上 1 水上 13 药上 1 净土之上 1 丝上 1 海上 1
岸上 3 海岸上 1 途路上 1 手上 6
表“边侧”义的:
西南上 1 槽上 1
表“在……中/内”的:
船上 1 殿上 22 王殿上 1 车上 1 掌上 2 三车上 1

67
堂上 1 宫上 1 海上 1
表时间,义为“……的时候”:
十八上 2
表“范围”意义相当于“里/间”的:
案上 4 世上 35 命禄上 1 命禄额上 1 《金刚经》上 1 世界上 2
经史上 1 阵面上 1 阵上 1 状上 1 经上 3 本来法上 1
四城门上 1
表“位置高于某物之处”的:
江上 1 彩楼上 3 东门上 1 金牌之上 1 瀚海上 1 鼎上 1
精舍之上 1 高楼之上 2 炉上 1 楼上 1
表“范围”的:
一半已上 1 杖十已上 1 五岁以上 1 四人以上 1
表“位置在上”的:
众番之上 1
指某方面的:
性上 1 分上 1
表虚拟的处所的:
灵山会上 3 鹫峰会上 1 灵山法会上 1 会上 14 庵罗会上 1 雪山会上 3
将军上 1(用在身份称谓的名词后,意义相当于“那里”)
《祖堂集》中的“名词+方位词上”列表
表“顶部或表面”的:
面上 1 胁上 1 唐兴路上 1 台阁上 1 法堂上 1 道上 1
水面上 1 雪上 2 金牌上 1 东岭上 1 金盘上 1 鹞子头上 1
灵山上 1 天津桥上 2 岭上 1 锦上 1 枯木上 1 清波上 1
背上 1 高山顶上 1 斋卷上 1 佛头上 4 阶上 1 身上 8
头上 30 水上 4 床上 1 孤峰顶上 1 大地面上 1 猪母背上 1
路上 1 舌头上 1 长安路上 1 木上 1 堆上 1 山顶上 1
后山上 1 石头上 2 东石头上 1 佛身上 1 地上 4 牛背上 1
石上 13 路上 14 山上 7 座上 5 黄梅路上 1 大瘐岭上 1
独木桥上 1 盘陂石上 11 楼台之上 1 金刚座上 1 慧明岭上 1 石上 1
迦叶上 1 涮石上 1 高树上 1 灵云顶上 1 鼻孔头上 1 台阁上 1
坐上 1 眼睫上 1 洞上 1 海上 2 笔案上 1 树上 1
腹上 1
表“范围”的:
经上 1 经卷册子上 1 法上 11 书上 1 世上 1 分上 15

68
表“在……中/内”的:
殿上 1 琉璃殿上 1 大安殿上 1 红炉上 1
表“在某方面”的:
事上 3 色上 1 理上 1 头头上 1 物物上 1 性上 1
表“时间”的:
十八上(义为“……的时候”)1 末上 1
表“位置高于某物之处”的:
果上 3 楼上 1
表虚拟处所的:
龙华会上 1 灵山会上 5 三寸上 1
《老学庵笔记》中的“名词+方位词上”列表
表“顶部或表面”的:
青城山上 1 境上 1 马上 1 峭壁上 1 石上 2 颈上 1
门下之上 1 沙上 1 扇上 1 金莺坡上 1 坐上 1 石上 1
土上 1 地上 1 床上 2 版上 1 面上 1 路上
毡上 1 水上 3 盖上 2 烟水上 1 滩上 1 城上 1
表“边侧”的:
泗上 1 西湖上 1 摩诃池上 1 汴上 1
表“位置高于某物之处”的:
城楼上 1
表“位置在上” 的:
长贰之上 1 尚书左右丞之上 1
表范围的:
一命以上 1 直郎以上 1 许少卿监以上 1
表“在……中/内”的:
贺家湖上 1 麒麟阁上 1 殿上 3 淮上 1
池上 2 亭上 2 江上 2 海上 1
《董解元西厢记》中的“名词+方位词上”列表
表顶部或表面的:
天宫上 1 壁上 1 脸上 3 卦壁上 1 顶上 1 马上 3
鞍鞒上 1 爻上 1 鼻凹上 1 坛上 1 山门上 1 壁上 1
肩上 1 凌烟阁上 1 眉尖上 2 脸儿上 1 项上 1 床上 1
几之上 1 防墙上 1 衫袖上 1 途路上 1 马儿上 2 茅檐上 1
床头上 1 卧榻上 1 被头儿上 1 长安道上 1 坐上 1 床儿上 1
眉上 2 柳树上 1 钟楼之上 1 草索儿上 1 琴上 1

69
表范围,相当于“里”的:
梁文上 1 书上 1 世上 1
表范围的:
六旬以上 1 三合以上 1
表“在……中/内”的:
银红堂上 1 堂上 4 正厅上 1 心上 1
表原因的:
因此上 2
表边侧义的:
西南上 1
表虚拟处所的:
筵上 1 筵席上 1 席上 1
《牡丹亭》中的“名词+方位词上”列表
表“在……中的”:
牡丹亭上 3 掌上 2 堂上 6 山阴道上 1 波上 1 西湖上 3
湖上 1 府堂上 1 殿上 1 朝廷之上 1 雨上 1 景上 1
青词上 1 云堂之上 1 心上 4
表时间的:
一年上 1 早上 2 祖上 2 三年上 1 三年之上 1 四旬之上 1
表“表面或顶部”的:
背上 3 架上 1 路上 1 越王台上 1 台上 4 冠儿上 1
屋上 1 经台之上 2 马上 7 裙衩上 1 石路上 1 头直上 1
半路上 1 阳台上 1 身上 1 巴上 1 门上 1 锦上 1
海上 1 墙直上 1 仙坛上 1 阁儿上 1 芭蕉叶上 1 殿上 1
墓上 1 正面上 1 癞头上 1 头上 1 太湖石上 1 海上 3
坟上 2 树上 2 身上 3 江上 3 月儿上 1 牌位上 1
草驿之上 1 大道上 1 番榜上 1 坟儿上 1 路上 9 门上 1
台子之上 1 驾牌上 1 衣带上 1 三生石上 1 壁上 1 锦上 1
驾上 2 钱塘江上 1 岸上 1 岭南南上 1 月明桥上 1 大路上 1

天街上 1 沿路上 1 头上 1 鳌背上 1 竹林之上 1 楯栏之上 1


表范围,义为“里”的:
琴书上 1 世上 3 簿上 1 诗句上 1 《孟子》上 1 《百家姓》上 1
半部上 1
表“位置高于某物之处”的:
楼上 2 帧首之上 2 城楼之上 1 炉烟上 1 乌纱巾上 1

70
表位置在上的:
官上 1 人奴上 1
表原因的:
因此上 3
表边侧的:
河上 1
表方面的:
分上 2
表虚拟处所的:
判爷上(用在身份称谓的名词后表示“动作的对象”,意义相当于“那里”)
席上 1 筵上 1 鬼门关上 1 堂上 6
《邯郸记》中的“名词+方位词上”列表
“表面或顶部”的:
御道上 1 路上 1 身上 1 毛上 1 头直上 4 血场上 1
头上 2 运道上 1 台上 1 堂檐之上 1 驾上 2 体上 2
图画上 1 雁足之上 3 天山上 1 叶儿上 1 法场上 1 路上 1
万年枝上 1 官锦上 1 锦上 6 脸上 1 脑领上 1 身上 1
玉阶之上 1 门上 1 碑记上 1 山上 2 马上 2 锦帽上 1
鸟儿湖上 1 邯郸道上 1 山岛上 1 手背上 1 枕头上 1 河岸之上 1
边关上 2 岸上 1
表“在……中/内”的:
世上 1 船上 2 堂上 6 象牙盘上 1 大堂上 1 容堂之上 1
番舶上 1 百僚之上 2 心上 1
表“位置高于某物之处”的:
忠字之上 1 御楼上 1 御楼之上 1 狗排栏之上 1
表“边侧”义的:
堤上 1 关河上 1 河上 1
表原因的:
因此上 1
表虚拟处所的:
云阳市上 1 筵上 2
表范围的:
旬之上 1
表范围,相当于“里”的:
本上 1 世上 6

71
《史记》中的“名词+方位词下”列表
表“位置低于某物之处”的:
桥下 3 地下 3 乳下 1 两胁下 1 车下 4 坛下 2
胯下 1 喉下 1 桑下 5 殿下 1 高山之下 1 堂下 8
树下 1 大树下 2 树之下 1 斫木下 1 圯下 1 床下 2
山下 4 井下 1 城下 8 牛口之下 1 牛车下 2 柱下 2
兔丝之下 1 宫下 1 横吉下 1 骊山下 2 骊山之下 1 郦山下 2
华山下 1 琅邪台下 1 鸿门下 2 垓下 13 旗亭下 1 靡下 1
雍丘之下 1 雍丘下 3 荆山下 2 商颜山下 1 靡笄下 1 阿下 4
泰山下 2 魁下 1 厕下 1 南山下 1 阪下 1 华阳之下 1
鲁关下 1 关下 3 肥下 1 武下 1 大梁下 1 华阳下 1
戏下 4 锯鹿下 3 鬲下 1 南郡之下 1 阴山下 1 汶山之下 1
彭城下 1 梁下 1 首阳山下 1 大梁下 1 坚城之下 1 吴下 1
凿台之下 1 历下 9 阙下 9 章台之下 1 长城下 2 洛阳下 1
彭越头下 1 濮阳下 1 临济下 1 晋阳下 3 晋阳之下 1 渠下 2
荥阳下 2 济阳下 1 易下 2 彭城下 1 长平之下 1 辕下 1
指称一般性处所,义为“在……中/内”的:
麾下 1 门下 29 戏下 3 水下 1 祠堂下 1 幕下 2
蒿庐之下 1 磔堂下 1 帐下 2 大庑之下 1 将门之下 1 虢宫门下 1
项梁下 1 稷下 2 陈下 3 华屋之下 2 定陶下 1 马邑下 3
阏与下 1 即墨下 1 监丰下 1 赢下 1 曲逆下 1 平城下 2
宿亭下 1 番吾之下 1 鲁下 2 敖下 1 京下 1 昌邑下 1
下1 邯郸之下 2 关市下 1
表“部下”义的有 13 例:
李伯之下 1 麾下 11
表范围的:
己之下 1 普天之下 2 群下 3 夫人以下 2 次舍以下 1 君以下 1
如淳于髡以 二千石以下 4 五百石以下 1 左右贤王以 单于以下 1 蜚廉生季胜
下1 下1 已下 1
自襄公以下 1 中庸以下 11 自郐以下 1 自召公以下 1 自楚王以下 1 自造父以下 1
百石以下 1 自要以下 1 君王以下 1 小王以下 1 九人下 1 自王以下 1
千石以下 1 成功之下 1
表等第的:
御史大夫以 将军已下 2 公卿大夫以 丞相以下 3 内史以下 1 大司马以下 1
下1 下1
将军以下 1 校尉以下 1 太守以下 1 卿大夫已下 1 诸侯王以下 1 公卿以下 1

72
长史以下 1 九卿以下 1 中马以下 1 关内侯以下 1 城旦舂以下 1 太戊以下 1
自卿以下 1 丞相已下 1 丞相以下 3
表表面义的:
腹下 1
表“次序在后”的:
御史大夫汤以下 1 丞相下中二千石 1 二千石下郡太守 1 广下 1
《搜神记》中的“名词+方位词下”列表
表“位置低于某物之处”的:
山下 4 渭桥下 1 锦肆下 1 肆下 1 济北鱼山下 1 殿下 2
竹下 1 棺盖下 1 堂下 5 老铃下 2 铃下 2 桑树下 2
大石下 1 城下 1 山下 1 钟山下 1 荐下 1 上被之下 1
孝文庙下 1 目下 1 枯木之下 1 钟下 1 床下 3 首阳山下 1
两耳下 1 铃下 1 脐下 1 西篱下 1 席下 1 棺下 1
门枢下 1 砥柱之下 1 松柱下 1 牛下 1 树下 4 心下 2
灶下 5 帐下 1 地下 1 头下 1 宾堂下 1 庐山下 1
西壁下 1 柱下 1 枯杨树下 1 肋下 1 北墉下 1 楼下 5
门壁下 1 专粪下 1 冈下 1 积稻下 1 阴下 1 冶下 1
棺盖下 1 阶下 1 後墙下 1 瓜田李下 1
表范围的:
五寸以下 1 腰已下 1 脐以下 1
表“在……中/内”的:
帐下 1 船下 1 邛都县下 1 一屋下 1 庙下 5 太庙下 1
车屋下 2 门下 6 门屋下 1
《世说新语》中的“名词+方位词下”列表
表 “在……中/内”的:
帐下 3 洛下 4 京下 1 南塘下 1 大夏门下 1 门下 3
马融门下 1 阁下 6 屋下 2 牛屋下 3
表范围的:
亚王、庾之下 1 山涛以下 1 将帅以下 1
表“位置低于某物之处”的:
足下 7 月下 1 覆巢之下 1 长松下 1 都下 5 雪下 1
桥下 1 土下 1 釜下 1 目下 11 劲松下 1 宇下 1
灯下 2 床下 2 酒垆下 3 墓下 2 林下 2 碑下 1
杖下 1 北窗下 1 竹林之下 1 大树下 1 岩下 1 松下 1
竹下 1 北邙下 1 日下 1 珣下 1
表“位置在下”的:

73
群下 1 “三君”之下 1 渚下 2
《齐民要术》中的“名词+方位词下”列表
表“位置低于某物之处”的:
树下 5 桃树下 1 牛脚下 1 禾下麦 1 根下 2 树阴下 2
岁谷下 1 茂木之下 1 墙阴下 1 霜下 5 炭聚之下 1 秋葵下 1
槌下 1 薪下 1 丛林之下 1 席下 2 箔下 1 车下李 2
颔下 1 腹下 7 榆荚下 1 阴下 1 槐下 1 棚下 1
颊下 1 耳下 2 眼下 2 膺下 1 脚下 1 目下 3
鞍下 1 腋下 4 尾下 1 马鼻下 1 岷山之下 1 盆末下 1
山下 2 釜下 1 瓮下 3 乳下 4 竹林下 1 兔毫头下 1
石下 1 稻下 1 叶下 2 庐山下 1 萼下 1 木下 1
醋瓮下 1 贝多树下 1 山西脚下 1 床下 1 当梁下 1 星期五下 1
盖下 1
表范围的:
自天子以下 1 二尺者以下 1 二石以下 1 一尺已下 1 地四以下 1
表“在……中”的:
畦下 1 屋下 11 大屋下 1 厂屋之下 1 敞屋之下 1
表表面的有:
树根下 1
《大唐西域记》中的“名词+方位词下”列表
表“位置低于某物之处”的:
地下 3 北山下 1 右足下 1 绳床之下 1 雪山下 3 北山岩下 1
衣下 1 隅下 1 第二级下 1 菩提树下 2 基下 1 山林之下 1
枯树下 1 大树下 1 树下 5 南崖下 1 山崖下 1 一山之下 1
门下 1 足下 1 岩下 1 盘下 1 垫下 1 布下 1
波下 1 山下 3
表范围的:
从胸已下 1 千载之下 1
表位置在下的:
群下 3
《朝野佥载》中的“名词+方位词下”列表
表“位置低于某物之处”的:
树下 3 岳下 2 平壤城下 1 钩下 1 新堂下 1 厅基之下 1
肋下 2 梁下 1 门限之下 1 后山足下 1 门下 1 坐下 2
城下 1 山下 2 案褥下 2 腋下 2 灯轮下 1 柏树之下 1
床下 1 南墙下 1 崖下 1 窗下 4 蓐下 1 案下 1

74
悬崖下 1 帘下 2 水下 1 柱下 1 垓下 1 枫树下 1
草积下 1 足下 1 杖下 4
表一般处所,义为“在……中∕里”的:
牙帐下 1 都下 1 帷下 1 冥司下 1 幕下 1 中书门下 1
王门下 1 洛下 2
表范围的:
郎中、员外已下 1 判司已下 1 长史已下 1
表物体表面:
腹下 1
表下属的:
部下 1
《敦煌变文集》中的“名词+方位词下”列表
表“位置低于某物之处”的:
目下 3 纱潭下 1 岩下 1 腰下 1 地下 6 凶奴下 1
箭下 1 南壁下 3 北壁下 2 枪下 1 腰下 1 旗下 1
堂阶下 1 阶下 4 足下 16 屯下 1 泉下 1 朗山下 1
树下 24 台下 1 朋头下 1 根下 2 座下 7 浅草下 1
陀石下 1 脚下 3 鼻下 3 社树之下 1 寺下 2 龙床底下 2
荆山之下 1 毡下 2 左胁下 1 锅口下 1 花下 6 右胁下 2
林下 4 彩楼下 1 坐下 4 须弥山下 1 花树下 1 火下 1
菩提树下 6 地狱下 1 楼下 4 月下 1 烟柳下 1 堂下 1
窗下 1 帘下 1 刀下 1 泉下 1 路下 1 双林树下 1
身下 1 丘陵之下 1 奈河树下 1 地狱下 1 七重树下 1 北阙之下 1
黄泉下 1 腹背下 1 梳头坡下 1 日下 1 三尺剑下 1 汲水下 1
松下 1 双树下 1 垓下 2 枪下 1 陵下 4 枯树下 1
阙下 1 雷音之下 1 涧下 1
表“范围”的:
大臣已下 2 千岁已下 1
表“在……中/内”的:
帐下 1 濮阳公馆下 1 幕下 1 甲幕下 2 东宫门下 1 朝门下 1
杖伍下 1
表“部下”的:
羽下 1 汉下 1 左贤王下 1 兵马下 1 中书门下 1 手下 4
楚下 1

75
表时间的:
末下 1 最下之下 1
表虚拟的处所的:
会下 8
《祖堂集》中的“名词+方位词下”列表
表“位置低于某物之处”的:
树下 3 林下 6 足下 13 日下 5 脚下 8 座下 1
藤萝下 1 床下 2 山下 31 千株松下 1 月下 1 药山下 1
普会门下 1 殿下 1 廊下 1 明灯下 1 句下 1 盆下 1

朝堂门下 1 根下 1 剑下 2 地下 1 东廊下 1 枯松下 1


曹溪门下 1 虾蟆衣下 1 寺庙下 1 西墙下 1 大梅山下 1 塔下 1
杈下 2 阶下 5 窗下 1 青萝松下 1 仙林下 1 著提树下 1
雪下 1 南泉山下 1 草根下 1 月轮相下 2 金香炉下 1 川下 5
廊下 1 表围相下 1 东廊下 1 厨下 3
表范围的:
今日之下 3
表部下的:
手下 1
表“边侧”义的:
夫子之下 1
表门下的:
义公下 1 四祖下 1 马祖下 1 禅师门下 1 纳衣下 1 大师下 1
五祖大师下 1 马大师下 1 通禅师下 1 五祖下 5 师杖下 1 禅师下 1
《老学庵笔记》中的“名词+方位词下”列表
表“位置低于某物之处”的:
腰下 1 天姥岭下 1 都下 9 秘阁下 1 望仙桥下 1 腋下 1
山下 1 庭下 1 僧伽塔下 1 保和殿下 2 足下 1 史铃下 1
林下 4 东阶下 1 红烛下 1 峰下 1 治下 1 桥下 1
塔下 1 水下 1 砌下 1 陛下 4 篱下 1 泉下 1
佛殿庭下 1 公服下 1 丞相 1 亲王以下 1 单相以下 1 张遇以下 1
知州以下 1 岐公以下 1 相辅以下 1 李庭 1
表“在……中,内”的:
门下 8
表“边侧”的:
南下 1

76
《董解元西厢记》中的“名词+方位词下”列表
表“位置低于某物之处”的:
目下 4 回廊下 1 帘下 2 花下 1 心下 8 庭下 1 林下 1
阶下 5 廊下 4 手下 6 仓惶之下 1 足下 9 腕下 1 九嶷山下 1
窗下 2 月下 2 西厢下 1 明窗底下 1 地下 1 灯下 2 西厢下 1
堂下 1 柳阴之下 1 窗儿下 1 花下 1
表“范围”的:
普天之下 4 夫人以下 1
表“位置低”的:
古人之下 1
表“时间”的:
合下 1
《牡丹亭》中的“名词+方位词下”列表
表“位置低于某物之处”的:
梅花树下 1 竹下 1 冠儿下 1 灯窗下 1 书堂下 11 甘棠之下 1
桑阴下 1 地下 2 日下 4 眼下 3 梅树下 1 腰儿下 1
心下 1 窟洞下 1 梅树之下 5 殿下 9 西廊下 1 湖山之下 1
月下 3 太湖石下 1 窗栊下 1 花下 4 柳下 1 榜下 3
泉下 6 梅树下 1 红旗下 1 九泉之下 1 窗下 1 杜鹃花下 1
黄泉之下 1 城下 1 廊下 1 九泉下 1 斩字下 1 阙下 1
花阴之下 1 帘下 1 黄泉下 1 湘裙直下 1 带下 1 膝下 1
表“在……中/内”的:
帐下 2 麾下 1 朝门下 1 朝门之下 1 门下 1 家下 1 阁下 1
表“范围”的:
一天之下 1
表“部下”义的:
手下 1
《邯郸记》中的“名词+方位词下”列表
表“位置低于某物之处”的:
花下 1 云下 1 眼下 3 矮檐下 1 膝下 2 日下 1
灶下 1 窗下 1 地下 2 腰下 1 木叶山下 1 蓬席之下
喉下 1 幡竿下 2 桥下 1 刀下 1 刀头下 1 斩字下 1
颏下 4 丹墀下 1 盆下 1 庭下 1 桃花下 2 一字之下 2
胯下 1 云端之下 1 仙楼排下 1 粉楼下 1 龙楼下 1 城下 1
矮檐下 1 足下 1

77
表“在……中/内”的:
阁下 4 黄阁下 1 堂下 1 朱门下 1 门下 11 帘栊之下 1
《大唐西域记》中的“动词+动词上”列表
接上 2 引上 1 送上 1
《朝野佥载》中的“动词+动词上”列表:
引上 1 腾上 1 走上 1
《敦煌变文集》中的“动词+动词上”列表
送上 2 揭上 2 趁上 1 踏上 1 奏上 9 速上 1
奏上 1 卷上 1 进上 7 共上 1 奉上 3 敬上 1
《祖堂集》中的“动词+动词上”列表:
敷上 1 寻上 1 提上 1 教上 1 眨上 2 送上 1
录上 1 捧上 1 走上 2 领上 1 卷上 1 拈上 1
《老学庵笔记》中的“动词+动词上”列表
放上 1 飘上 1
《董解元西厢记》中的“动词+动词上”列表
安上 1 赶上 1 飞上 1 扶上 1 点上 1 行上 1
《西游记》中的“动词+动词上”列表
表趋向的:
跑上 9 拿上 2 打上 18 行上 1 找上 2 杀上 1
回上 7 带上 2 扶上 2 登上 2 寻上 3 报上 1
跳斗上 1 骑上 6 牵上 1 迎上 3 步上 3 进上 1
抬上 4 扫上 1 往上 30 送上 12 奔上 12 打上 16
攻上 1 朝上 43 拖上 1 望上 1 飞上 3 引上 1
走上 37 跳上 25 爬上 10 迸上 1 跨上 5 宣上 4
揪上 2 闯上 2
表时态的:
拗上 1 滚上 2 围上 1 骂上 1 饿上 1 点上 1
叫上 1 煮上 1 牵上 1 搭上 5 蒸上 1 挑上 1
念上 1 嚷上 2 爱上 2
表达到一定的目的 1 例:
攀上 1
表动作有了结果的:
供上 1 放上 1 赶上 88 唤上 1 拥上 7 接上 2
拿上 1
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添加的意思的:
喷上 3 登上 2 吐上 1 披上 2 贴上 6 带上 1

78
点上 1 系上 3 筑上 1 加上 2 着上 1 撒上 1
换上 3 安上 2 斟上 5 添上 2 套上 8 戴上 4
穿上 14
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出现的意思的:
捧上 6 奉上 26 摆上 7 闪上 9 推上 1 悬上 1
写上 1 钉上 1 排上 1
表示下级向上级或向尊长传递信息∕进奉东西等的:
递上 3 转上 4 献上 8 呈上 4 奏上 10 告上 1
禀上 1 传上 2 拜上 1 进上 2 启上 11
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关闭的意思的:
掩上 5 索上 1 锁上 1 盖上 5 收上 3 关上 6
表达到一定的数量的:
点上 1 砍上 3 摇上 1 吃上 1 住上 2 走上 1
打上 2
《儒林外史》中的“动词+动词上”列表
表趋向的:
捉上 1 跑上 1 搬上 2 走上 35 扶上 1 差上 1
走上 12 扒上 2 送上 4 救上 1 朝上 3 骑上 2
送上 5
表示下级向上级或向尊长传递信息∕进奉东西等的:
转上 3 递上 3 拜上 17 呈上 6
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添加的意思的:
添上 6 斟上 3 穿上 7 换上 1 盛上 1 加上 1
倒上 1 系上 1
表时态的:
泡上 1 点上 2 看上 1 议上 1
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出现的意思的:
摆上 5 捧上 2
表动作有了结果的:
背上 1 坐上 1 娶上 1 用上 1 架上 1 偷上 1
赶上 4 点上 1 惹上 1
表达到一定的数量的:
抢上 2 带上 1 挑上 1
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关闭的意思的:
关上 3 掩上 1

79
表达到一定的目的的:
卖上 1 交上 1 会上 2
《大唐西域记》中的“动词+动词下”列表
坠下 1
《朝野佥载》中的“动词+动词下”列表
表趋向:
喝下 1 飞下 1 曳下 1
表结果:
降下 1
《敦煌变文集》中的“动词+动词下”列表
表趋向:
行下 3 跳下 1 泣下 1 降下 11 放下 1 泼下 1
飞下 1 颁下 3 散下 1 拽下 1
表结果:
脱下 1 安下 3 收下 1 把下 1 减下 1 交下 1
解下 1 降下 2
表时态:
言下 3
《祖堂集》中的“动词+动词下”列表
表趋向:
降下 1 抛下 8 产下 1 放下 1 提下 1 走下 1
宣下 1 掷下 1 插下 1
表结果:
安下 3 立下 1 脱下 1 覆下 1 留下 1
表时态:
言下 25
《老学庵笔记》中的“动词+动词下”列表
解下 1 放下 1
《董解元西厢记》中的“动词+动词下”列表
掉下 1 留下 1 造下 1 取下 2 积下 1 准备下 1
做下 2 拣下 1 活脱下 1 捋下 1 煮下 2
《西游记》中的“动词+动词下”列表
表趋向的:
跪下 76 按下 42 放下 53 坐下 57 滚下 2 往下 27 淬下 2
抛下 7 投下 1 落下 22 推下 4 降下 3 坠下 3 伸下 5
低下 8 浇下 1 跌下 2 按下 4 奔下 1 歇下 7 抬下 1

80
拜下 1 伸下 4 度下 1 扯下 1 垂下 1 打下 1 跳下 19
走下 2 沉下 2 传下 3 旋下 1 歇下 7 步下 1 滚下 2
飞下 3 朝下 1 跑下 2
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容纳意思的:
藏下 2 装下 1
表动作有了结果的:
送下 6 排下 2 安排下 2 造下 4 咽下 5 示下 3 许下 8
颁下 1 救下 1 惹下 2 赌下 1 收拾下 2 踢下 1 闪下 1
致下 1 掷下 2 做下 3 停下 2 布下 1
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脱离的意思的:
产下 1 卸下 2 贬下 4 揭下 1 脱下 8 换下 2
拔下 23 捻下 1 咬下 2 撇下 9 生下 7 摘下 3
揪下 1 敲下 1 解下 27 褪下 4 斩下 1 洒下 1
退下 4 丢下 21 除下 1 吹下 1 夺下 3 锯下 1
砍下 4 捋下 1
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使结果固定的意思的:
发下 2 扎下 2 安下 5 钉下 1 埋下 2 结下 1
留下 26 描下 1 遗下 5 搭下 1 葬下 1 接下 1
睡下 1 写下 1 寄下 1 录下 1 住下 7 拴下 4
办下 1 设下 2 拿下 2
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获得的意思的:
取下 7 收下 9 寻下 5 罚下 1 抓下 1 找下 1 积下 2
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出现的意思的:
摆下 2
表时态的:
站下 9 立下 6
《儒林外史》中的“动词+动词下”列表
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脱离的意思的:
欠下 2 揭下 1 丢下 12 拔下 1 除下 1 脱下 2 卸下 1
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使结果固定下来的意思的:
写下 8 记下 1 遗下 3 刻下 1 定下 1 歇下 2 积下 1
判下 1 住下 22 捺下 1 埋下 1 发下 1 扎下 1 留下 11
表动作有了结果的意思的:
剩下 9 说下 4 瞒下 1 退下 1 看下 1 受下 1 行下 1
秤下 1 读下 1 余下 2 叫下 1 办下 1 封下 1 备下 1

81
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收获的意思的:
收下 10 积聚下 1
表动作有了结果兼有出现的意思的:
摆下 3
表趋向:
放下 16 降下 2 跪下 27 睡下 28 垂下 1 丢下 7
弯下 1 坐下 202 朝下 1 落下 2 磕下 1 跳下 2
铺下 1 跪下 30 传下 5

82
后 记

论文完成了,三年的校园生活也即将结束。回顾三年来的学习经历,首先要
感谢我的导师杨永龙老师。杨老师在百忙之中细心的指导我的论文,并提出了许
多宝贵的建议。他渊博的学识,敏锐的思维,朴实的为人风格,都将深深的影响
着我。
谨对魏清源老师、张生汉老师的言传身教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感谢你们给予
我的关心和照顾!老师的恩情我将永记!
非常感谢曾给我上过课的李一平老师、徐杰老师、郭振生老师和张宝胜老师。
感谢各位学友同窗,有了你们的关爱我的生活更精彩。还要感谢我的父母,
他们的呵护和支持使我能够走到今天。
最后感谢给过我伤痛和挫折的人,感谢你们的磨炼,让我变得更加成熟和自
信!

张 敏
2007 年 5 月

8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