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42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瑜珈休息術
冥想

「皮埃爾·博納斯(Pierre Bonnasse)
的《瑜伽休息術冥想》
並不是
一本關於如何使用現代瑜伽休息術的油嘴滑⾆的自助書 視覺化圖
像、呼吸意識以及在清醒、類似睡眠的狀態下保持不動的練習-來擺
脫壓力和焦慮。 。相反,它是對現代瑜伽休息術的哲學和實踐的深入、
明智和優雅的介紹,而現代瑜伽休息術無非是獲得婆羅門「存在的味
道」的一種手段。從這一點來說,這本書本身就是一種冥想 一種可以
在睡前閱讀以幫助入睡的冥想。”

艾略特‧戈德堡, 《現代瑜珈之路:
具身精神實踐的歷史

「瑜珈休息冥想:聖賢的睡眠既是關於醒來,也是關於睡眠。博納斯向
我們展示瞭如何從昏昏欲睡的夢中醒來,這些夢使我們的意識變得遲
鈍,並隱藏了我們自然的開悟狀態。祂告訴我們,要超越身體進入覺醒
狀態,首先我們必須進入身體,喚醒它的感覺和呼吸。身體的覺醒狀態
就會變成一條河流,帶我們超越有限的自我意識。這是一個重要的信
息,表達得很漂亮,作者為我們自己提供了強大而簡單的進入瑜伽休息
狀態的指導。”

威爾約翰遜, 《整體呼吸》
一書的作者
身體和眼睛睜得大大的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內容

封面圖片
封面
銘文
前言。瑜珈休息術:進入物質、意識和存在之樂的狀態之旅

介紹。印度哲學與瑜伽的四肢與路徑

印度哲學的觀點
瑜珈的四肢和路徑

第一部分:瑜珈休息術的哲學

瑜珈休息術的起源
意識狀態
我是誰?

存在的外殼 意識、能量、元素與
物質狀態 睡眠品質 印度心理學方法 現象的表現

瑜珈中的能量系統
現象世界與心靈的建構
無意識的心靈

恐懼、慾望和痛苦
睡眠與死亡

第二部分:瑜珈休息術的練習

瑜珈休息術作為一種練習:簡介
根據尼德拉傳統的瑜伽四肢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姿勢
呼吸
手勢和鎖定
撤回感官和注意力
冥想與深思

準備練習
入睡練習
晚上的練習
起床練習
夢想瑜伽 斯瓦普納瑜伽
瑜珈休息術協議

組織和創建練習課程
自己或他人

準備(普拉斯杜蒂)
深度放鬆(SHITHILIKARANA)
意圖的力量(SANKALPA)
意識旋轉(CHETANA SANCHARANA)
倒數計時
使用主題
視覺化
與心融合

決心(SANKALPA)和最終階段(SAMAPTI)

完全意識的生活藝術

燈泡破裂時電不會消失

瑜珈休息術的應用領域
最終的投降

第三部分:將瑜珈休息術付諸實踐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場

激發和創建會話的 115 種實踐

附錄。 「瑜珈睡眠的味道」:皮埃爾專訪
博納斯

註腳

尾註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建議讀物

關於作者

關於內在傳統 ‧ Bear & Company


相關興趣的書籍

版權與許可

指數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前言

瑜珈休息術

物質、意識與宇宙狀態之旅
存在的喜悅

瑜珈休息術是一種祖傳的練習,源自於印度教、佛教和密教的偉大傳統和哲
學。這種獨特的瑜珈形式旨在將深度放鬆與專注意識結合起來,以便有意識地
探索清醒、夢境和深度睡眠的狀態。此外,它還提供了讓身心入睡同時保持意
識警覺的方法。這種高度全面的方法激發了智學*1這門學科的靈感,讓人們體
驗內心的寧靜、喜悅和幸福的時刻;人們可以直接觀察自己體內特定的生理、情
緒和心理過程,並且更能理解它們。透過了解所堅持的東西,就更容易放棄它
並認識到一個人存在的基本空間,不受所有狀態和過程的影響。這種練習將非
常簡單的手勢和姿勢與輕柔微妙的呼吸練習以及集中註意力和冥想相結合,從
而可以警覺地觀察感覺,歡迎出現的現象,並回到當下,以便品味無論白天還是
黑夜,對自己和世界來說,都是明亮而幸福的存在。

在他的研究過程中,凱塞多受到東方和西方各種傳統和潮流的指導。對智
學最有影響力的是催眠和現象學,以及瑜伽和佛教,主要是禪宗佛教。

練習瑜珈休息術不需要任何特定的身體狀況或素質,如力量、耐力或靈活
性。使用簡單的姿勢(坐、站、躺);它們適合每個人,帶來深度放鬆,以及高
品質的關注和寧靜。

瑜珈休息術透過其對身體、情緒和思想的積極、穩定和安撫作用,也是一
種治療技術,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大大影響了現代放鬆技巧。它的練習可以增強快樂、良好的精神和免疫系統,從而預防疾病,尤
其是心身疾病。這是擺脫壓力、焦慮和對死亡的恐懼的理想練習,瑜珈休息術認為這些是所有其
他恐懼的根源。

透過連結印度和西方的哲學思想,並藉鑒重要精神導師的教誨,我們將看到睡眠如何成為
練習瑜伽的一個機會,這種瑜伽絕對美味,不僅改變我們的夜晚,而且改變我們的每一分鐘我們
的日子。

這本關於聖人睡眠的書帶我們踏上一段通往未知和神秘的旅程,通往無意識心靈的光明
存在,充滿發現、遭遇和品味;小睡的藝術,一種慵懶的創意方式,以及另一種看待生活的方式

。。。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介紹

印度哲學與四肢
瑜珈之道

真理是一,但聖人用不同的名稱稱呼它。
《梨俱吠陀》, 1:164–6

印度哲學的觀點

在印度,聖人相信世界各地的所有道路都通往人類從未停止尋找的同一個奧秘,無論我們
是否知道。印度教這個詞是英國人創造的,用來標記他們不理解的東西,這個詞沒有任何
意義。它試圖將這片古老土地上的儀式、習俗和哲學思想流派放入一個無法容納所有內容
的籃子中。 「薩納塔納佛法」 這個詞更合適,因為它不僅指無數的神、女神和實踐,而且最
重要的是指永恆的哲學,不是作為理論話語或智力學科,而是作為生命支持或生命法則其
本身,無論是在非創造的層面上或是在現象的層面上,到底是什麼。這與意見無關。 「佛
法」 一詞無法翻譯成我們的現代語言,它指的是統治整個宇宙的客觀法則,無論我們是否知
道。社會法則、道德和宗教規則的概念出現得晚得多,而且只是其蒼白的表達。這種永恆的
哲學首次在吠陀經中得到讚揚 據說這些古老的文本是被啟示或聽到的。這些文本由古印
度有遠見的聖人撰寫,將知識或科學分為四個部分。 《梨俱吠陀》 (Rig Veda),即“詩
句知識”,是最古老的(公元前 1500 年)。它包含公式(咒語) 和讚美詩並解釋絕對。絕
對者被稱為婆羅門。它是無所不在的、非個人的、沒有形式的。 《薩摩吠陀》 包含讚美詩
或旋律的知識。 《夜柔吠陀》 談到了祭祀公式的知識。 《阿闥婆吠陀》 (Atharva
Veda),即阿闥婆吠陀的知識,由咒語、頌歌和祈禱組成。接下來是婆羅門、稱為
Aranyakas 的深奧文本以及與吠陀研究相關的輔助學科:語音學、儀式、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文法、字源學、韻律和天文學/占星學。但這啟示的本質在著名的哲學手冊《奧義書》 (字
面意思是「坐在大師的腳下」) 中得到了具體體現,它們是吠陀經典的結局,從而標誌著知
識的成就和終結(吠檀多) )。它們可以概括為與四部吠陀經相關的四句「偉大格言」
(mahavakya) ,需要記憶和冥想。第一個說法定義了真理:“意識就是婆羅門。”*2第
二個說法告訴我們,我們身份的本質是與絕對現實合一的:“你就是那個。” 第三個似乎是
直接經驗的陳述:“這個自我(或阿特曼) 是婆羅門。”

最後,第四首,就像一首感恩、領悟和解脫的歌:“我是婆羅門。” 在吠陀諸侯中,我們要提
到的是戰神因陀羅,他的力量非常強大;米特拉,朋友;還有伐樓那(Varuna),天空。這
三人是秩序的守護者。阿格尼(Agni),火,樓陀羅(Rudra),咆哮者,讓你哭泣的他,
與後來的經典中提到的著名的瑜伽修行之神濕婆(吉祥之神),以及無所不在的毘濕奴
(Vishnu)
有許多共同之處。還有許多其他的人物:太陽神、女神、惡魔和其他神話愛好者
一定會在相應文本中找到的天才。

這種永恆的哲學也在構成印度傳統的整個基礎的記憶文本(smriti)
中得到頌揚。這
些史詩是最容易理解的文本之一,因此比牧師、學者和一些精神追求者所知道的耳聞文本
(shruti)更受歡迎。史詩在回應和引用權威天啟文本的同時,透過諸神的故事和神話向廣大
人民訴說,充滿了深刻的哲學意義。其中包括傳奇和著名的傳奇故事,如《摩訶婆羅多》
(其中的一個子集《薄伽梵歌》,被認為是天啟知識的一部分) 和《羅摩衍那》。在這些故
事中,啟示文本中的“一”,即非人格化的婆羅門,具有多種形式,通常更人性化,因此更
為人們所熟悉,而人們又可以很容易地認同毘濕奴的化身(化身),例如克里希納或羅摩
或他們的同伴。這些文本也包括神話和宗教集,以傳統方式討論宇宙的創造、二次創造、神
靈和聖人的祖先、人類和第一批人類的創造以及王朝的歷史。其中大部分寫於公元前 400
年至 1200 年之間。還有密宗教科書以及法律書籍,其中提到了道德戒律、行為準則、法
律、法律條約、刑法典,這些都是由馬努等偉大立法者制定的,他試圖使吠陀精神與當今時
代相協調。但佛法不是教條,這些文本不一定被遵循,甚至也沒有被認為足夠流行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英國人試圖將一個框架強加於現實,而該框架不能侷限於某一特定環境。

為了理解這種智力無法掌握的永恆哲學或永恆真理,印度傳統提供了吠陀權威所接
受的幾種觀點(darshana) 。 nyaya ,字面意思是“本性”,是由古代邏輯學家和哲學
家阿克沙帕達·喬達摩創立的邏輯學派。它以邏輯分析和推理為基礎,透過發展語言語義
學等來研究知識的手段。 vaisheshika ,意思是“特定的、具體的”,是一個對概念進行
分類的系統學派。這種哲學和區分性的學說可以追溯到一世紀,傳統上被認為是卡納達和
他的由十本書組成的《外捨經》 的作者。它允許感知事物之間的特徵差異。其主要思想具
有本體論性和系統性;這些概念分為六類:實質、品質、活動、一般性和區別性基礎以及內
在性。 samkhya ,即“可測量的”,是對物質進行漸進區分的學派,歸功於卡皮拉,有些
人認為他是毘濕奴的體現。

這種觀點闡明了普遍結構或宏觀宇宙,並假定了一個最高原則,將元素分為幾類。瑜伽,字
面意思是「駕馭」 (yuj),是精神交流的練習,是手段和目標,是與最高意識的結合。帕
坦伽利在他的《瑜伽經》 中編纂的「瑜伽之王」 (王瑜伽) 從數論的有神論角度描述了人
的內在宇宙。這是一種完整的實踐,是一種了解自我的內在調查方法,傳統上分為八個分支
或階段(阿斯湯加,我們將在下一章中探討)。 mimamsa是關於詮釋學、吠陀儀式、其
他儀式和儀式的解釋。揭露這一教義的《彌曼薩經》 ( Mimamsa Sutra)
於四世紀後問
世,但歸功於齋米尼(Jaimini),他也是一篇關於家庭儀式的文章的作者。最後,吠檀
多,字面意思是“知識的終結”,指出印度哲學在“不二元性” (advaita)
方面的頂峰。這
所學校歸功於 Vyasa。這是《奧義書》 中揭示的哲學,由居住在瓦拉納西的「仁慈的大師」
阿迪·商卡拉查亞(Adi Shankaracharya,公元788‑820 年)
而聞名並發展起來,他在那
裡教授這種直接的哲學。他的著作眾多。他創建了四座寺院,是多個思想流派的源頭,對這
種由拉馬納·馬哈希、尼薩爾加達塔·馬哈拉吉和斯瓦米·欽馬亞南達等大聖人所推廣的非二
元性教義具有重要影響力和權威。這條路邀請人們透過三種不同形式的瑜珈來認識自我,
分別涉及身體、情緒和心靈:業力瑜珈、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行動的路徑;奉愛瑜伽,奉獻之道;智慧瑜伽,自我探究之路。這三種經典瑜珈形式的本質
自然地與其他形式的練習結合,最終所有的路徑都在直接體驗的空間中匯聚在一起。

瑜珈的四肢和路徑

在他著名的《瑜伽經》 中,帕坦伽利闡明了王瑜伽的八個分支或階段,以實現最高意識。第
一個分支(yama)
要求我們觀察和培養與我們與他人的關係直接相關的五種特質:仁慈
或非暴力、誠實、不偷竊、獨身和非佔有。第二部分(niyama)
與後者密不可分,直接指
我們與自己的關係,包括培養純潔、節製或知足;禁慾主義所獲得的力量;透過閱讀神聖
文本所獲得的知識;以及透過冥想獲得的信心。有些人可能認為這是一個簡單的行為準
則,但密宗學校出於各種原因寧願將其擱置一邊。話雖這麼說,這些儀式對於培養瑜珈練
習所需的平靜有著無價的幫助。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它們也是嚴肅禁慾主義的成果。第三
部分涉及姿勢(體位法)、 「停留」 的方式、對身體的整體掌握。第四部分透過專注地觀
察呼吸(pranayama) 以及進行規範化的呼吸練習來鼓勵控制呼吸。前四個分支本質上
與學科的外在面向有關;其他四個肢體將直接讓我們沉浸在內心的核心。第五肢要求撤回
感官(pratyahara),讓注意力回到感官層面之外。第六肢是專注(dharana),即將
注意力集中在一個點上的能力。第七個分支自然是繼前一個分支之後的,是冥想
(dhyana) ,它包括保持客觀且平靜的觀察,其中註意力是自由的,不針對任何特定事
物。在冥想中,二元的主客體關係被超越,從而打開了第八肢的大門,即深刻的沉思(三
摩地),與原始願景的完全融合,也是對帕坦伽利最初提供的瑜伽定義的答案:「瑜珈是
停止心靈的波動。」 1正是這種心靈躁動的暫停 以及這些不同肢體的幫助 將允許揭示
純粹意識、存在、和平、沉默。和喜悅。停止思想的流動可以讓人們體驗神聖的非二元現
實,這些思想在其中出現和消失。在振動的空虛中,思想的滅絕,以及自我(「我」 的感覺)
的滅絕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覺知也可以是佛教徒所說的涅槃的終極體驗。儘管三摩地有多種類型,但其真
實性是直接體驗的問題,無法透過概念來理解。

瑜珈的肢體不能只限於帕坦伽利所提到的那些。
密宗流派 遵循非正統的觀點,不一定服從吠陀和宗教權威 闡明了瑜伽之
路的其他組成部分。除了前兩個道德觀察之外,還有清潔技術(針對肺、鼻
子、腸道等)、特定收縮、公式、手勢、眼保健操、圖表、能量按摩、儀式、治
療實踐和其他有趣的內容。非常精確並且結合了其他方法的方法。瑜珈休息術
就是其中之一。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第一部分

瑜珈哲學_
尼德拉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瑜珈休息術的起源
瑜珈休息術的起源已經迷失在古代,也可以說它們迷失在時間本身的神秘泉源中。

對某些人來說,瑜珈休息術源自於密宗濕婆主義流派,而對其他人來說,則源自於
毘濕奴教義。但我們也在醫學出版和許多其他學派中找到了蹤跡,無論它們是密宗、吠檀
多、佛教、印度或其他地方。

在印度,睡眠之主有時以毘濕奴(Vishnu)
的形像出現,即納拉亞納(Narayana),
有意識地睡在顯化的水面上;有時,他化身為瑜珈之王濕婆本人,像屍體一樣躺在憤怒的
卡利舞動的身體下。在這兩種情況下,諸神都代表了我們所有人的終極見證,即瑜伽放鬆
術的練習鼓勵我們認識到的純粹意識,或者至少透過開放來讓我們自己能夠接受它。

這兩位神祇──他們的名字以及他們的代表──都可以作為我們修行的重要工具。
虔誠的唱誦喚醒了感覺和形式,使我們謙卑並激勵我們,從而將我們帶回臨在。圖像的力
量可以幫助我們集中註意力,安撫我們,並將我們與自己聯繫起來。重複咒語還可以讓我
們認識到所有思想之前的寂靜空間。所有這些傳統習俗都帶來了獨特的神聖品味和無目的
的喜悅;瑜珈休息術只是幫助我們揭開我們與他們之間的面紗。毘濕奴,就「人類的居所」
而言

納拉亞納(Narayana)
或濕婆(Shiva),就「仁慈的屍體」 (shiva‑shava)
而言,就
像印度萬神殿的所有神靈一樣,只不過是殘存者的鼓舞人心的形式,他也是唯一的老師,
生活在它的所有表現形式,由於他,我們可以學習一切,忘記一切,理解一切。

在印度偉大的故事《摩訶婆羅多》中,其中一章提到了無所不在的毘濕奴的數千個
名字,這些名字是著名戰士毘濕摩大帝教給潘查潘達瓦族最年長的尤迪什特拉的。至於納
拉亞納神話,有些人不僅將其視為瑜伽休息術的非個人起源,而且將其視為世界的起源。

與這些教義相關的一切都帶有指導,因此透過類比,它對修行和採取的態度具有許多有趣
的指示。這段簡短的直譯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詩歌文本沒有充分體現原始梵文文本的豐富性;梵文的每一個字都值得一個簡短的註釋,
這樣才能充分領略其深刻的意義。

我向眾神之主致敬,他的肚臍上有一朵蓮花,安詳地躺在無限的蛇身上。

宇宙根基,如天,如雲,四肢和諧。

拉克希米心愛的主,蓮花眼,被瑜珈行者在冥想中感知到。

我向毘濕奴致敬,他是存在恐懼的毀滅者,
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主宰!1

納拉亞納(Narayana)
並未被指定為這樣,但對毘濕奴這個非常特殊方面的描述與
他的描述相對應。他的名字來自“nara ”(人)
和“ ayana ”
(避難所或居所):字面意思
是“人尋求庇護的人” 或“人居住的人”。也可以翻譯為“人的避難所”,甚至“住在人
裡面的人”。

他也被稱為瓦蘇代瓦(Vasudeva),「一切都居住在其中的神」。他的名字立即讓我們
想起我們所有人內在以及我們所有人之外的輝煌自我,因為他無時無刻無處不在。納拉亞
納 (Narayana) 躺在水面上,處於意識睡眠的永恆狀態(瑜珈休息術)。他有四隻手臂,
分別拿著海螺、圓盤、棍棒和蓮花。無上師仍然是宇宙分解成因果海洋的非正式狀態的隱
密觀察者。顯現的殘餘物凝結成蛇舍莎,充當神的床鋪。

宇宙蛇也被稱為 Ananta,在梵語中意為無限或無限,它代表能量、宇宙的生命本身、在我
們背部的軸和所有細胞的核心中流動的振動。這種微妙的面向鼓勵我們將(瑜珈) 與清醒
和夢境狀態的現象表現的不變見證結合起來,這些現像在夜間在深度睡眠的幸福中消失。
納拉亞納甚至高於這三種狀態,沉浸在第四種狀態(turiya)的極樂之中。仰躺著,他保持
著快樂與平靜,完全覺知到這個無限的意識能量背景,一切事物都在其中出現和消失,一
切事物誕生和死亡,甚至超越了創造或覺醒的概念。維持或夢想,破壞或睡眠。因此,平靜
似乎是一種首要的、不可或缺的特質。宇宙的消解是透過元素(tattva)的消解而發生的,
從粗糙到微妙,就像一個人入睡時感官的關閉一樣。從Narayana的肚臍升起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主梵天,在祂的蓮花座上平靜地創造世界。納拉亞納(Narayana) 的表現,是未顯化的⽭
盾象徵,具有非常強大的象徵意義:以屍式( shavasana)躺在無岸的水面上睡著了,他
在永恆的瑜伽休息中沉思著世界在他體內出現和消失,不影響他,從而解釋了他鼓勵瑜珈
士模仿和分享的平靜外表。他目睹了 Trimurti 三位神的行為:梵天,創造者;梵天,創造
者;梵天,創造者;梵天,創造者。毘濕奴,組織者;濕婆,毀滅者(這三個角色共同構成了
上帝)。因此,祂超越了一切,超梵,未顯者,至尊之上的至尊,以及包含一切的絕對空
間。蛇是他睡覺的床(或瑜珈墊)。蛇不是任何普通的蛇,因為它承載著無所不在的本
身,所以它本身也是那本身,就像濕婆‑沙克蒂夫婦一樣,象徵著意識和能量。在這裡,蛇
化身為力量、力量、昆達里尼能量,這是所有顯現的源頭的能量,源自納拉亞納的肚臍,受
到梵天的恩典,梵天正在生成和創造世界,坐在像徵美麗和純潔的粉紅色蓮花上。作為一
個綽號,它指的是女神拉克希米(“純潔如蓮花”),納拉亞納的沙克蒂,觸摸她所愛的
人的腳 統治著所有的神 為了讓他感覺到她的存在,就像瑜伽士引起他的注意一樣到
他的腳來意識到這一點。 Narayana是整個宇宙和所有世界的支柱、基礎、支撐、基礎和
容器;祂包含一切,祂無所不在。他不僅是正在發生的事情,而且是允許事情發生和所有
現像出現的空間。他是意識的空間;他就像天空;他就像它一樣,是無限的、無限的。從外
表來看,他的皮膚是雲朵的顏色。他是聲音和文字、散文和詩的本質;他是一切的味道。
其身軀四肢光明、光明、金色、美麗、輝煌、吉祥。祂體現了正面的特質,提醒我們祂也是
快樂的、尊貴的、誠實的、有德行的、繁榮的;女神的象徵意義強化了最後一個特質。他確
實是丈夫,是輝煌的拉克希米的心愛之人,拉克希米的名字的意思是“財富”,是繁榮和
幸運、財富和豐富的女神。她是從太初乳海攪拌而成的蓮花中誕生的。她經常被描繪在蓮
花形狀的基座上,手持象徵豐富的蓮花,通常與兩隻大像一起出現。印度的商人在從交易
中兌現金錢或確保物質繁榮時會援引她。納拉亞納的眼睛像粉紅色的蓮花,讓人想起薩
克蒂的十種力量和主奎師那的蓮花眼。練習冥想(dhyana) 的瑜珈士與納拉亞納
(Narayana)
結合(也就是說,他們在自己身上認出了他),他們的恐懼在納拉亞納身上
消失了。透過練習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瑜珈休息術,透過與納拉亞那交往、模仿他、遇見他、理解他,慾望和瞋恨的二元性將會
被超越。
在納拉亞納(Narayana)
中,在有意識的深度睡眠中,人們可以找到靈魂(atman)
的休
息與平靜。最後一節經文鼓勵完全放棄並屈服於注意力的背景。我歡迎、我致敬、我致
敬、我表示尊重、我讚美、崇敬、慶祝和榮耀主毘濕奴,我將自己完全獻給祂:不是外在的
代表,不是單純的偶像,而是所有的 擁抱意識本身,沒有形式(如vish一詞的字根所
示,意為傳播、擴展、滲透、沐浴),透過其投射的作用使世界眼花繚亂,從而創造幻覺
(瑪雅)。認識自我的經驗消除了與一個人的存在相關的恐懼、恐懼和痛苦。 Bhava
(「存在」)和Hara(「去除者」) 是濕婆的綽號,它消除了出生、夢境和深度睡眠中覺
醒的折磨,類似於死亡,在納拉亞納(Narayana)
中,死亡只是心靈投射的一個概念。與
「一」的融合摧毀了所有錯誤的視覺,消除了對非自我的多重表現的認同。 Hari‑Hara(移
除)
也闡明了毘濕奴和濕婆的結合,正如《斯堪達奧義書》 所述: 「毘濕奴是濕婆的心,
濕婆是毘濕奴的心。 」 未顯之主是具有一切形態的偉大大師:祂是獨一無二的,祂是沒有
第二個的獨一,唯一的一位,整個宇宙的主人,所有出現、存在和消失的世界和現象的主人
在他那邊。

同樣,我們也可以將同樣的品質應用到仁慈的睡眠之主濕婆身上。2在他眾多的描繪
之一中,他在一場艱苦的戰鬥後躺在卡利女神的身下,卡利女神正在他毫無生氣的身體上
跳舞。 :

陶醉於惡魔之血的卡莉開始在戰場上狂舞。宇宙在其根基上嘎嘎作響,在她的
腳下搖晃。所有的創造物都可能被女神的瘋狂所摧毀。於是濕婆為了拯救世
界,撲倒在卡利腳下,將可怕的振動吸收到自己的身體裡。女神意識到自己給世
界帶來了多大的危害,羞愧地伸出了⾆頭,從而恢復了帕爾瓦蒂平靜的一面。3

沒有能量(shakti),上帝本身就只是一具沒有生命的身體、一具屍體(shava);
但如果沒有這個獨特的生命源泉,這種能量就不會存在。這對夫婦象徵著萬物的統一,超
越一切對立和現象的二元性,以及對動人短暫的內心的不變的認識。

在瑜珈休息術的練習中,濕婆是靜止的見證者。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身體細胞中振動的意識,對感覺、思想或圖像以及在他體內不斷出現和消失的所有現象的
平靜旁觀者。在這個傳說中,濕婆也以孩子的身份出現,以喚醒瑪卡利(Ma Kali)
或母親
的慈悲心。這個神話直接涉及我們的實踐;以孩子第一次發現世界的態度,沒有偏見或成
見,能量平靜下來,掌管、安慰和滋養。

無論是屍體還是兒童,濕婆都會喚醒慈悲和愛。最終,意識女神只是切斷幻象的繩索和自
我的頭顱,它們將我們與我們在外在快樂中尋求的純粹快樂分開,即使它已經在我們內
在,在存在的神秘中。

這就是為什麼咒語(或祈禱)
總是鼓勵我們鞠躬致敬,慶祝,記住,並與我們所有人
中存在的這種純粹意識結合起來,超越印度和其他地方的諸神和女神所採取的多種形式。
精神致敬,如果我可以使用這個詞的話,鼓勵視野的轉變,注意力的回歸,對自我思想的開
放和消解。咒語的節奏 無論是“Om namah shivaya”
還是“Om namo narayanaya”
也表達了這種溶解和逐漸沉入自我和有意識睡眠的深處。這個咒語要求充滿背景的能
量與「我是」的知識結合起來,永遠和平地見證出現和消失的事物。

AUM的振動鼓勵人們感受清醒(A)、夢境(U) 和深度睡眠(M) 的表現,所有這些最終都溶解


在聲音敏感方面的潛在和沈默的本質中。納拉亞納(Narayana) 就像濕婆(Shiva)
一樣,
存在於一切之中並包含一切;他是巨大的,他本身就是擴張。祂是自我、意識(chit)、充
滿極樂(ananda)
的至高存在(sat) ,交替地以創造、組織和毀滅的形式出現。祂是偉
大的我,無所不在,超越時間和空間,超越空間及其內容;他是教導先見者聖人睡眠之術
的大師。

至於「nidra」
這個詞,它有很多意思。有時,它指的是睡覺或入睡的行為;有時,它
指的是睡覺或入睡的行為。有時它指的是有夢或沒有夢的睡眠,或可能指字面意義上的失
去意識以及心靈或所有註意力的消失。*3但也指在深度睡眠、夢境狀態下的完全意識,或
在清醒時;因此,它只不過是濕婆或毘濕奴的本質。就是它。因此,瑜珈休息術這個字直
接指的是與這個臨在的結合;或者更確切地說,它指的是認識到這種存在。因為它不受共
同的主客體關係的約束,而是指一種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直覺握持,無需握持主體。因此,瑜珈休息術既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手段,也是目的。阿迪·
商卡拉查亞 (Adi Shankaracharya),不二論 (Advaita Vedanta) 的偉大大師,在他的一
篇文章中寫道:

透過適當的練習,當所有的想法和意圖都被完全根除時,當我們完全從業力之
網中解放出來時,瑜伽士就可以達到並保持在瑜伽休息狀態。

睡在圖裡亞州的床上,高於其他三個州;始終擁有最高的願景;我親愛的
朋友,進入並停留在Nirvikalpa狀態,瑜伽休息狀態。4

商羯羅在這裡提醒我們瑜珈的目的:隨著散漫和聯想的停止,確定性和懷疑立即被
根除。透過真誠的練習,這種全面意識的品質(他目前稱之為「瑜珈休息術」)會在瑜珈
修行者中成長。向未知開放可以讓人在這個神秘的第四空間中遇到平靜,在這個空間中,
清醒、做夢和深度睡眠的狀態出現和消失。瑜珈休息術作為一種手段的目的是在深刻、警
覺和平靜的平和狀態中認識和理解這些狀態的所有表現。因為為了放棄某件事,一個人
必須知道自己在堅持什麼。因此,透過觀察並放下一切現象,禪修者最終可以享受這種
永無止境的睡眠,清空所有雜念,無論他是在忙著做某事,在做夢,還是在熟睡。

意識狀態

古代奧義書承認意識的四種狀態:清醒、夢境、深度睡眠和第四種狀態,這是
原始的未出生的基礎,也是其他三種狀態出現和消失的空間。從這個意義上
說,它實際上並不是一種正在變化和短暫的狀態,而是所有狀態和其他現象的
根本現實。在瑜珈休息術的練習中,這個現實是三種狀態的非個人見證,即感
知從清醒到睡眠(有或沒有夢想)以及從睡眠到清醒的轉變的意識。這種意識
就是轉變本身,就是波浪起伏的海洋。聲音AUM代表了這種不可分割的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整體並包括時間和空間的所有維度,儘管它根本上高於所有維度。每個音節都
體現了一種意識狀態;而這三種狀態,就像聲音和一切現像一樣,最終會消失,
就像它們出現時一樣,在純粹覺性的寂靜中消失。因此,唱誦AUM構成了通往
第四種狀態、通往所有顯現的源頭的直接路徑:

他們認為第四者既不意識到內在世界,也不意識到外在世界,也不意
識到這兩個世界,也不意識到大量的意識,既沒有意識,也沒有無意
識;它是看不見的、超越經驗處理的、超越(行動機構的)掌握的、不
可推斷的、不可想像的、不可描述的;其有效證據在於對自我的單一
信念;一切現像都停止了;是不變的、吉祥的、不二的。這就是本我,
那就是被認識的5。

在這個階段,重要的是要觀察到,正如這些教義所描述的,真正的幸福不
是讓夢想成真,而是意識到我們實際上正在做夢。無論是在「清醒」狀態還是在
「快速動眼期睡眠」狀態下,情況都是如此。在這兩種情況下,心靈都是焦慮和
痛苦的常見犧牲品,與它不斷投射且無法控制的形式一致。結果,一個人生活
在幻覺中,將深度睡眠與完全無知聯繫在一起,而實際上在這種狀態下,一個
人非常接近豐盛的幸福,因此非常接近一個人的真實本性:

這種狀態就是深度睡眠,睡眠者不想要任何愉快的事情,也看不到任
何夢。此第三者是般若,以深眠為界,一切事物都變得無分別,是純
粹意識的團聚,是充滿喜樂的,是喜樂的享受者,是體驗的門道。夢境
和清醒狀態).6

這就是為什麼拉馬納馬哈希鼓勵我們在清醒時意識到自己的深度睡眠狀
態:「在清醒狀態下意識到深度睡眠狀態就是三摩地。」7這也是瑜珈休息術的
重要挑戰之一:在清醒狀態以及夢境和深度睡眠狀態下保持意識和警覺,同時
觀察短暫內心的不變。*4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這種可用性要求將最深刻的放鬆與最高的關注相結合;它要求將深度睡眠的平靜與
清醒的完全意識結合。瑜珈休息術將讓我們有意識地調查和認識這些不同狀態的本質和品
質,同時質疑表現得好像他擁有它們的「我」
的本質:

透過穿透較低的三種意識狀態(jagrat、svapna和sushupti),意識就有可能
擴展到第四種狀態,較低的三種狀態就是從第四種狀態衍生出來的。從最廣泛的
意義上講,意識的清醒狀態包括當主觀自我在任何層面上與周圍的客觀世界直
接接觸時的所有知識。從最廣泛的哲學意義上來說,意識的夢境狀態包括當主觀
自我從事與周圍客觀世界隔離的心理活動時頭腦中存在的所有知識。從最廣泛
的哲學意義上來說, sushupti或無夢的意識狀態包括心靈領域內的所有知識,
因為它是基於對瑪雅造成的單一現實的缺乏認識。在他的意識中,所有這三種狀
態都已融合成一個完整的狀態,他可以在有限的表現領域內運用所有力量。8

因此,至高無上的「我是」 意識遍及並比分別與肉體、精微體和因果體相關的清醒、
夢境和深度睡眠更大。*5 在說或註意到「我在夢到我是這個或那個, 「我是;但因為我
認同現象表現的機制,所以我忘了這一點,並相信自己是不斷變化的、有限的現象,但我並
不是。當觀眾將自己視為舞台上的演員時,痛苦就開始了,這種痛苦一直持續到他意識到自
己不是銀幕上放映的電影,而只是電影的見證者,不受螢幕上發生的事情影響。

因此,當我認同出現在自己身上的現象時,我認同物體的世界(在清醒時);感官、思想和
印象的世界(在夢境、清醒和快速動眼睡眠狀態);我認同自己主觀世界的空虛(在深度
睡眠期間),但沒有註意到。換句話說,濕婆(I)
透過三位一體(Am)
顯現自己,在清醒狀
態(梵天)中創造想像世界,在夢境(毘濕奴)
中保存它們,並在夢境中再次摧毀它們。沉睡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濕婆)。*6

這裡我們要注意的是,克什米爾濕婆主義的密宗教義提到了第五種狀態,
它與第四種狀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就像濕婆與薩克蒂密不可分一樣。生命
是一種,但它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根據密續傳統,人類的生命並不僅僅建
立在這五種意識狀態之上。此外,密宗信仰斷言,這些不同的意識狀態本身俱
有所有其他狀態的特徵。換句話說,體現在身心有機體中的純粹意識可以識別
出幾種截然不同的狀態,而這可以發生在每種狀態中。

例如,可以在清醒狀態下區分清醒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意識被識別為外在世
界的對象,例如身體、形式、詞彙和名稱。這實際上是真正意義上的不清醒。一
種無意識和完全認同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我完全認同物質世界,而物質世
界卻剝奪了我所有的注意力。

在清醒狀態下的夢中,存在著一種意識形式:我完全認同內在世界的感官印
象、感覺、情緒和思想。我看著某人,但我並沒有真正看到他或她,因為我沉浸
在各種印象、聯想思想、偏見和心靈表徵中。我在做白日夢;我陷入了沉思。在
清醒狀態的深度睡眠中,我意識不到外在世界和印象世界,因為我沒有感知到
它們中的任何一個:我認同於我自己主體性的寧靜、客觀和幸福的空虛,非常
接近至最高意識。在這種狀態下,「我」和「我」的感覺消失了,隨之而來的慾
望和厭惡也消失了,從而導致了一種休息和巨大寧靜的狀態。最後,在清醒期
間的第四個狀態中,我是其他三種狀態出現、持續和消失的有意識見證人。9因
此,可以在不帶任何想法地在這個觀察站做見證人的同時,調查和感知這些不
同的現象。 ,這是第四種狀態。瑜珈休息術鼓勵我們認識到它是我們的真實本
性。

我是誰?

因此,這是要找出誰是真正的主體;這是關於問「我是誰?」的問題和“誰在
看?”等等。這不是以智力的方式去發現,而是以直接的方式,透過直接的方式
去發現。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經驗:

「考坦尼亞啊,這個身體被稱為 Kshetra(場),而知道它的人被那些認識他
們(Kshetra 和 Kshetrajna)
的人(即聖賢們)
稱為 Kshetrajna(場的知
者)。
知道我是所有“領域”
中的“領域知識者”,O
巴拉塔;
「領域」的知識以及「知識者」的知識
「場」被我認為是我的知識。10

為了認識真正的“領域知識者”,首先需要透過對“知識領域”整體結構的警惕觀
察來注意到屬於“知識領域”本身的一切。當場域被整體注意到並被排除時,剩下的就是
認知者了。克里希納說,當領域和認識者在新的視角下結合起來時,那就是知識。它是在沉
默中認識,超越思考和假裝知道的人。為了正確地完成這個探究,有必要記住,我們所尋找
的「我」絕對不能是一個知識的對像或可以看到或感覺到的東西。它的奧秘是超乎一切經
驗之外的,但只有在全心全意的體驗中才會顯露出來。感知現象的無常和非個人形式會強
化非受造物的自我意識。正如尼薩爾加達塔·馬哈拉吉常說的:「生者必死。只有未出生的
才是不死的。找出什麼是從不睡覺、從不醒來的東西,它蒼白的倒影就是我們的「我」感。」
11

存在的鞘
瑜珈哲學告訴我們,未出生的、超越所有感覺、感受和思想的“我是”,被五種不同品質
的結構所包圍或遮蓋。他們每個人都說“我”,聲稱自己就是這個“我”,出現,然後通
過將自己限制在有限的形式中而消失。但如果我能感知到他們,就表示我和他們有本質的
不同。

通常,當我們說「我」 時,我們首先指的是我們的身體(annamaya kosha或


sthula sharira) ,並且我們完全認同這個身體:「我有疼痛,我餓了,我在走路,我在睡
覺。 。 。他死了」 等等。在這種情況下,我相信我就是身體。然而,印度哲學認為身體是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粗糙的身體或緻密的物質身體,由於它吸收了固體和液體食物。在清醒狀態(jagrat),對
整體身體的認同顯然達到了頂峰。

這個身體被能量鞘(pranamaya kosha)
包圍、滲透和激活,這是我們在瑜珈練習
中最感興趣的。它由能量點(脈輪和Adhara)、經絡(nadi) 和生命呼吸(prana和vayu)
組成。能量結構 可以看到和感覺到,就像身體一樣 以空氣中所含的普拉納為食。精神
鞘(manomaya kosha)
比前面的鞘更微妙,它以五種感官收到的印象為食。這是低等心,
由聯想思想和記憶、自我或人格以及共同情感所組成。它保存著所有的精神內容,例如知識
和其他記憶。在這個鞘之外是知識的外殼(vijnanamaya kosha),它對應於辨別能力。

這是高級心靈、直覺身體,人們可以在其中理解原型、符號和現實,而無需透過習慣性的聯
想思維棱鏡。它與前面提到的兩個鞘一起構成了精微體(sukshma或linga sharira),並
且在清醒和夢中(svapna)狀態期間活躍。根據一些教義,正是這個微妙的身體從一個生
命轉世到另一個生命直到解脫,由於它所接受的印象( samskara),這加強了其休眠的
傾向(vasana) ,即生存和占有的慾望,並且這些傾向會加速人重生到新的轉世(輪
迴)。這就是每天發生的事情:睡眠時的“死亡”,醒來時的“輪迴”,以及“我” 感的再
現。

最後是極樂身(anandamaya kosha)
或因果身(karana sharira)。它是非個人
的、沒有形式的、普遍的。這是我們通常在深度睡眠(sushupti) 中所認同的幸福空間。

在清醒狀態下覺察到深度睡眠狀態,就等於覺察到那種沒有思想的寂靜狀態,在這種狀態
下,「我」 和「我」
的感覺完全消失了。在那一刻,不再有任何問題;甚至沒有人會遇到問
題。每一次瑜珈放鬆術都是一個絕佳的機會,讓我們沉浸在未知的世界中,我們可以深刻
而有意識地體驗和存在,而不僅僅是試圖描述它。我們當然確實享受這種狀態,但這種做
法不能只限於放縱行為。因為如果我能夠意識到這種狀態,那麼我本質上仍然超越它
(turiya)。

最高機構正是第四種狀態(turiya),它並不是真正的狀態。它是至高無上的三摩
地,獨特的見證,解脫,婆羅門本身,「我」 的感覺的完全消失(什麼)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佛教徒稱為涅槃),超越一切形式和概念,超越印度智慧所說的無國籍狀態本身,超越第
四(turiyatta),超越婆羅門(parabrahman)。

透過練習,瑜珈休息術將使我們能夠調查、發現、識別和進入這些稍微雜亂的結
構。這樣,在這些不同的鞘或狀態中導航就會更容易,嘗試並認識到聯合、居住、擁抱和包
圍它們的神聖空間或純粹意識。深刻的寧靜與微妙的注意力或高度警覺的結合導致了第四
種意識品質。讓我們立即註意,這種練習不是要替代其他練習,而是可以在其他練習之外
進行練習。因此,它不需要專門練習,也不需要任何特定的動作。儘管瑜珈休息術創造了
一個有利於識別臨在的可用環境,但它也可以在切菜、在街上行走或與他人交談時被識別
和培養。

意識、能量、元素和狀態

密宗方法將宇宙和存在視為宇宙對濕婆(代表意識)和薩克蒂(代表能量)的表達和擴展,
它們以永久的舞蹈和擁抱展示了顯化現象的世界。就好像對自己能量的感知增強了對自己
存在的認知。這對夫婦創造了顯化現象的世界,以便在自己的創造中認識到自己是純粹的
幸福。人類遵守支配宇宙的自然法則(佛法)。在印度哲學中,只存在一種振動結構的實
體,只存在一種絕對現實,那就是婆羅門,他的呼吸產生了所有現象的存在,他從神延伸到
物質形式。因此,婆羅門存在於所有形式的創造中,並維持整個宇宙。

存在和宇宙的這種表現以兩種方式發生。自然(prakriti),動態的女性原則,在與
靜態的男性原則、精神、意識或存在接觸後被激活。這種精神或人(purusha) 是婆羅門的
第一個反映,並且本質上是自由的。這種性質是三種本質、品質或行為(guna) 的平衡點,
每種現像都在此基礎上顯現出來。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惰性(tamas)、懶惰、晦澀、不活動、黑暗和黑色的能量是被動和消極的力量,是
主要影響身體和物質的堅實原理,與黑色相關。活動、慾望、運動、火和消化(rajas)的膨
脹能量是積極、活躍和肯定的力量。它特別影響微妙的身體,並與胃部區域的紅色相關。最
後,「真理」 (sattva)
的能量指的是存在、純潔、本質、意識、安撫的力量、自然最好的
品質,與心臟和喉嚨的能量中心相關。它尤其影響辨別力,並與清晰度、白色和光線相關。

這些品質透過結合五種元素(土、水、火、空氣和空間)
及其屬性,在宇宙層面以及
身體、能量和精神層面上相互作用。這種能量透過基本物質(tattva)
的演化而顯現出來。
這三種相反且互補的力量(如道)的作用影響著所有個體或宇宙現象。每一種現像都是五
種元素與這三種力量結合的結果。在平衡狀態下,它們在進化之前是原始物質,它們的遊
戲展現了所有的表現:隨著形式變得更粗糙,振動變得更慢。

儘管普茹沙不活躍,但他的存在卻導致了宇宙的發展和顯化的過程。因此,身心平衡顯然
取決於這些元素的平衡,並由這種存在及其固有的力量所支持。每個元素以不同的比例包
含其他元素。一切都被意識和能量所滲透。一種元素的故障可能意味著另一種元素過多或
不足,這會影響身心結構;這也是印度醫學、阿育吠陀中所教的生命知識。

睡眠品質
正如所有由五種元素組成並受這三種品質所調節的現像一樣,心的活動和睡眠
(作為生命母體的回歸)
也具有不同的品質。

塔馬斯睡眠是密集的、沒有意識的,可能會在身體和精神層面上留下沉
重、昏迷和困倦的印象。在深度睡眠中,大腦活動的停止是由於自然原因;它是
自己發生的,而不是在冥想中,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需要努力的地方。因此,它不是一種瑜珈意識狀態,但這種自然的中斷可以服務於瑜珈的目
標。一般來說,人們在睡覺時甚至意識不到自己在睡覺。這是一種完全無知、無知、健忘和
默默無聞的狀態,在此期間,個體重新充電並從中恢復活力,一旦他們在覺醒身體的活動中
“轉世”,就會加強清醒狀態。

狂暴的睡眠是一種困擾、煩躁、充滿語無倫次的夢境,其中涉及粗俗的心智和情感活
動。如果心臟中心有太多的rajas,就像在清醒狀態下的情況一樣,個人就會興奮、焦躁、嫉
妒、羨慕等等。

瑜珈的練習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機會,從心臟中心吸收這種旺盛的能量,並將其帶回胃部,
從而協調活力。

善良的睡眠幾乎是無夢的,充滿了一種深深的滿足感,更加輕盈、意識和清澈,就像
蒼白的月光一樣。12這種印象可以加深並讓我們充滿一種更深刻的感覺。意識並沒有完全
消失,留下的只是黑夜中月光的印象。

在瑜珈(yoga nidra)
的有意識睡眠期間,超越普通意識的品質和三種狀態,「看到
偉大的太陽在天空中燃燒」 和「對於所有生物來說是夜晚,對於生物來說是白天(醒來的
時間)」 13 感覺系統和「我」 和「我」
的感覺崩潰了,但意識並不與它們認同。 「我是」
依然明亮而充滿喜樂,觀照睡眠、夢境和清醒的生起和落下,而不受它們的影響。有些佛教
徒稱之為清光睡眠,或空明合一。身心結構在睡覺,但意識既不迷失在深度睡眠的朦朧中,
也不陷入夢境的激動之中;它保持其本身的純粹性、空虛性和光明性。這種清晰度照亮了整
個頭部,就像月亮裝飾濕婆的額頭一樣,是靜止意識和見證者的象徵。身體──孩子──
正在睡覺;但母親 意識 正在註視著它。分離的幻覺,即物體與主體分離地存在,或存在
一個獨特的“我”,消失了。只有意識和存在的喜悅(sat chit ananda)
存在,它們是第四
狀態(turiya)、婆羅門和自我(atman)所固有的,它們都是一。

這第四種睡眠品質的味道讓我能夠清楚地感知到讓我盲目地賦予自己一種人格的認
同過程,僅限於身體、情緒和思想。它讓我認識到本質上我是無限的(ananta)、永恆的
(amrita)、無限的、無形的(arupa)。但是,與身體認同──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心靈結構,我混淆了有形與無形,有限與無限,永恆與短暫,我把繩子當成
蛇。
尼薩爾加達塔·馬哈拉吉曾經說過:“在這種反思中,無限和有限被混淆了,
並被認為是相同的。”進一步說,「瑜珈的目的是消除這種混亂。」14在這個
過程中,沒有任何收穫或渴望。這更多的是一個投降的問題。一旦出現和消
失、出生和死亡、覺醒和睡眠都被拋在一邊,剩下的就是聖人有時所說的“未
生”,即意識產生的地方。

印度心理學探討
人類之所以能夠感知現象世界,是因為光和力量照亮、賦予了它生命,並融入了它。根據印
度教心理學,意識的直接反映被稱為「內部器官」 (antahkarana)。它由構成思想的
心靈感官或智力功能(心靈的真理)組成,並且由元素的聖性方面形成。它是一個結構化的
整體,根據其執行的功能有不同的名稱。

它表現為密度增加的振動水平。智慧(buddhi) 意識到所感知的事物,記錄它並評估它。它
是高級的、客觀的智力原則,是超越身體感知的感知、辨別、解決、決策和直覺的能力,它
決定事實的真實性。這種存在的反映就是內在的見證。 「我」 的感覺(ahamkara)
指的是
存在於內心中心的人格和個性的感覺,自私、虛榮、自愛、驕傲、慾望和厭惡都從那裡表達
出來。由於自然的發揮(prakriti)
和能量的品質(guna),我被認同並受到限制,我做出
反應是因為我認為自己是動作的作者或演員。因為我認同身體,所以我認為自己是個特定的
個體,與他人分離,而只有身體,也就是有生命的屍體,才行使這種物質表現。這種認同創
造了一種反應性的、分離的「我」 的感覺,這種分離感創造了痛苦、慾望和恐懼,從而喚醒
了獸性本能。這個「我」只從頭腦的角度存在,它只不過是一個念頭,或是或多或少具體化
的念頭的集合。

就像裝滿水的花瓶裡的太陽一樣,現實反映在不同的身體上,而不是多種多樣的。這種歧
視包括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認識一個人的真實和無限的本質,是瑜珈的目標。 「我是誰?」 這個問題(koham)的目


的只是為了消除認同的痛苦之刺,消除佛陀稱之為「無我」 的錯覺,這種錯覺會造成很多混
亂。最後,我們所說的「心」 (manas)
指的是普通的聯想思想,以及推理、記憶、想像和
情感。心靈的功能是自動地、無意識地對慾望或厭惡所產生的不間斷的感覺流做出反應。
實際上,頭腦應該只處理為智力(buddhi)提供的數據,但由於“我” (ahamkara)

感覺,它聲稱擁有這個角色。它不斷的活動激發了這種「我」 的感覺,這反過來又使智力運
作起來。

頭腦收集敏感數據,「我」
的感覺衡量其自私價值,智力進行評估和決定。但這種辨別能力
不斷幹擾「我」
的感覺,從而誤解接收到的數據,從而誤解世界的本來面目。

因此,吠檀多哲學提到了與認知和思維能力(citta) 相關的第四個內部器官,根據上下文翻
譯為思想、心智或意識。*7這是心智中負責記憶和記憶的部分。 ;它記錄印象(samskara)
並且就像一個水庫。它通常被認為是心靈本身。 《卡塔奧義書》 使用戰車的圖像:乘客是
自我(atman),駕駛員是智力(buddhi),韁繩是心靈(manas),馬是五個感官
(jnanendriya),戰車是身體,道路代表物體。這是一個啟發性的意象,值得根據自我
觀察來思考。

現象的表現

在這種最初反射的表現中,現象繼續在密度增加的振動水平上展開。從purusha產生
prakriti,從那裡產生內部器官(antahkarana)
及其在創造中的表現。遵循這些心靈的基
本要素或原則(tattva) 的是感官體驗,因此個人與表現接觸

透過由五種感官(jnanendriya)
和五種行動力(karmendriya)
組成的內在知識能力
(indriya,器官和功能)
圍繞著她。然後是五種微妙的原則或感覺(tanmatra),然後是
物質元素(mahabhuta),它們是物質的五個基本原則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組成所有的身體。五種感官和五種行動力本質上是由 rajastic 力量驅動的,而 tanmatras
和mahabhutas則是由 tamas 驅動的。元素的演化是在普魯沙的影響下產生的。

感知機制的運作方式如下:五種器官(鼻子、⾆頭等)
的五種感覺(嗅覺、味覺等)
受到五種元素的影響。這種修改被傳遞到感知的頭腦、做出反應的「我」
的感覺、做出決
定的智力。

瑜珈休息術的練習將使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這些過程及其眾多的相互作用。馬具、
戰車、馬匹、韁繩和駕駛員都將在顯微鏡下進行檢查,無論是靜止狀態還是運動狀態,都
可以在不同的角度進行檢查。例如,我們可以透過意識到當我們認識到體內五種元素的存
在時出現的微妙感覺來做到這一點。這樣的練習不僅可以讓人們認識到物質的不同狀態
及其相互作用,而且還為通往休眠傾向的無意識世界以及這些元素出現的根源開闢了道
路:

從那(tat),空間(akasha)
出現;從空間,空氣(vayuh) 出現;從空氣,火
(tejah)
出現;從火,水(apah)出現;從水,地球(prithvi)
出現。 )
出現了。
*8 15

物質、物體和形式──微妙的或粗糙的、內在的或外在的──顯現的物質世界是由
元素的組合而出現的。在瑜珈休息術的練習中,這也是回歸和重新整合睡眠過程以及死亡
過程的一種方式。第一,必須覺知身體的堅固原理和重量,它像大地一樣堅固;然後,我們
必須意識到它的流動性和凝聚力,它像水一樣流動,有數以百萬計的“河流” (nadi)

微妙的振動中流動;然後,我們必須覺知身體的熱、溫度和光輝,它們像火一樣熱;然後是
它的運動和膨脹,它們是氣態的,像空氣一樣廣闊。如果我們簡化並象徵化這個過程,我
們的目標就是意識到空間元素、空性、意識本身的微妙品質、所有其他元素和現象的本質,
以及它們出現和出現的空間本身。它們溶解的地方;不是包含物體的物理空間,而是這個
物理空間本身出現的意識空間。因此,瑜珈休息術的練習最重要的是觀察身體的感覺: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所有的精神體驗都與身體的感覺相對應。
它們只是一系列緊密分級的不同感覺,從感覺自己像土塊一樣沉重的感覺開
始,在全意識中逐漸過渡到流動的感覺,然後到散發熱量的感覺。最後的感
覺是到達虛空之前的整體振動(⋯)。每次在上升的階梯上邁出一步,都會
體驗到空間擴張和完全放鬆的感覺。這種感覺預示著純粹精神(Chit)的體
驗可能是什麼,在這種體驗中,一切都被超越了。 (⋯⋯) 然而此時此刻,精
神與物質似乎合而為一。這個概念來自古老的元素淨化理論(⋯)。

永遠記住,您可能經歷的任何擴張感覺都是輻射。保持冷靜並散發出這
種溫暖。
不要質疑。沒有更多的要求。充分享受這些時刻。這種輻射本身就是Shakti,
也就是生命意識的瞬間,也就是說,一種根植於你體內的直接經驗。

你的感覺就是證據,這是你無法從記憶中抹去的確定性。16

這種沉思緩慢而堅定地讓我們不再認同元素的作用,並意識到對感覺的警覺和
平靜的感知加強了我們對它們出現和消失的寧靜背景的認識。這為克里希納的以下話
語提供了新的啟示:

兵不劈它,火不燒它,水不潤它,風不乾它。這個自我不能被切割,不能被燒
毀,不能被濕潤,也不能被乾燥。它是永恆的、無所不在的、穩定的、不可移
動的、古老的。17

這種認知首先要求我完全專注於身體的感覺:不僅是組織(皮膚、肌肉、骨骼、
器官)
及其基本品質,更重要的是,專注於賦予它們活力的能量流的表現並為它們注入
生命。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瑜珈中的能量系統
充滿活力的身體構成了身體和心靈之間的連結。它與呼吸、呼吸及其能量有著千絲萬縷的
聯繫,無處不在且始終存在於宇宙中:它是“生命呼吸的鞘” ( pranamaya kosha)。

這種生命呼吸(prana)
在人體中具有多種功能,以十種活動的形式存在:五種主要
生命呼吸和五種次要生命呼吸,在瑜伽練習的幫助下,其平衡對於心靈的健康至關重要。
身體結構。因此,我們可以區分呼氣,呼吸的上升功能,與心臟中心密切相關:排泄呼吸,
排出一切並使能量下降,與地球、肛門和基本能量中心密切相關;消化或同化的生命流,
與胃中樞有關;抬高的流動,在生命能量的上升中起著作用:它向上拉,抬高,並駐留在喉
嚨中心。四氣的合成,維持全身的凝聚力,與新陳代謝的功能相對應。它是存在於恥骨中
心和全身的平衡和協調能量。小呼吸是那些負責打嗝、眨眼、打噴嚏、打哈欠和同化的呼
吸。

生命能量的呼吸是微妙的,並透過「活力河流」 (nadi) 循環,在其他文化中被稱


為經絡。它們將生理身體填充、賦予活力並將其包裹在一個圍繞脊柱一米半的圓圈中。因
此,人類透過通道中心不斷地與宇宙環境相互作用,這些通道用於內部擴散。它們被編織
到微妙的身體中,就像網中的線一樣。有些教義將它們歸因於心臟,而另一些教義則將它
們歸因於基礎中心,並且透過它們的能量根據特定的法則循環,這取決於許多因素,例如
太陽和月球的運動、時間、狀態、純度等等。他們的數量各不相同:根據某些教義為
360,000,根據其他教義為 72,000;但這並不重要,因為每個人都同意三個主要管道。仁
慈之道(中脈) 來自脊椎底部,與肛門和尾骨齊平;它爬上軸線,從囟門出來。這是意識能
量(kundalini‑shakti)
所經歷的皇家道路,也是生命能量在死亡時自行消失的道路。它
的內部是空的,具有潛在的振動能量。瑜珈的練習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尋求透過姿勢、呼吸練習、注意力和聲音來摩擦、激活和加熱這棵生命之樹,使其變得炙熱
而充滿活力。
它的化身是語言與藝術女神薩拉斯瓦蒂 (Saraswati)。她周圍是左側的月亮或涼爽的通道
(ida) ,它代表微觀宇宙中的恆河(既是河流,也是它的化身女神)。它從腹股溝右側出
來,向上蜿蜒(或直線上升) 並環繞能量中心。

左脈是蒼白的,與女性活動、左鼻孔、內向、死亡(來自左側) 和平靜有關。右側的金色或太
陽通道(pingala)
代表了微觀宇宙中的亞穆納河。它是紅色的,完全控制外在和男性的方
面;它是熱的、活躍的、焦躁的,它控制著我們的行為。

在瑜珈和所有日常活動中對我們自己的觀察,向我們展示了能量如何在這三個通道中
循環。呼吸會在太陰通道自然流動一兩個小時,根據個人情況而定,然後在中間通道,然後
它會換邊。當呼吸為陽氣時,空氣在右側流通較多;當呼吸為陰氣時,空氣在左側流通較
多。透過有意識地透過某些呼吸練習來淨化和重新平衡能量,呼吸會更加和諧和有力。一
種新的敏感度被喚醒。

意識中心,或經絡交叉的能量“輪子”,稱為脈輪。它們充當生命呼吸的調節器和轉
換器。主要脈輪沿著軸線排列,根據思想流派,它們的數量從三個到十二個不等,其中七個
很重要。其他脈輪位於腳趾、腳底、腳踝、膝蓋和生理身體的其他關節。也就是說,重要的
是要記住,脈輪從來不是指器官或骨頭,即使人們將它們與身體進行類比。

根支(muladhara)
位於脊椎底部,中央經絡的底部。它傳統上以四瓣紅蓮花和四輻
輪為代表。黃色方塊代表地球,控制嗅覺;它與腳和腿相連,並在大象身上持有根本咒
LAM ,象徵力量、平衡、支持和堅定的大地能量。它控制著肉體。瑜珈傳統有時很難理解,
它指出意識能量昆達里尼沙克提沉睡在這裡,像蛇一樣圍繞濕婆的最高象徵折疊三圈半:
一個直立的、自生的、靜止的性器官(林加姆)。

一旦這個由紅色三角形代表的生命能量被喚醒,它就會向上爬,穿過並淨化所有其他中心。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海底輪上方是自我(svadhisthana) 的座位,與生殖器和薦骨處於同一水平。它以
一朵有六片紅色花瓣的蓮花為代表。新月代表水元素,它帶有VAM聲音,停在像鱷魚一樣
的生物身上。它控制味覺。它是幸福的精神中心,與採取或雙手的動作有關。毘濕奴坐在
他的寶座上,那是鷹迦樓羅,他是吞噬者。

再往上一點,位於太陽神經叢的水平面,即充滿喜悅(臍輪) 的中心,由一朵有十瓣
的藍色蓮花代表。中間的紅色倒三角形代表火元素(寶石從火元素中迸發出來),它承載
著聲音RAM,騎在公牛身上。它控制視覺(無火無光,反之亦然) 和消化。它與胃、眼睛、
肛門、大腳趾、脊柱和所有其他火點相連。樓陀羅(Rudra),折磨者,憤怒者,會發出一
聲哭泣的人,烈火的綽號和濕婆的吠陀原型,住在這裡,全身覆蓋灰燼,坐在一頭快樂或
快樂的牛(nandi)
上。

心的能量中心(anahata) 由十二片金花瓣的蓮花代表。風大以兩個交錯的三角形
(或六邊形)來象徵,並帶有YAM音;伊莎騎在黑色羚羊身上,象徵運動和快速。六角形中
有一個倒三角形,其中的什瓦林加金光閃閃,像一塊金子,是性慾的象徵。它是個體靈魂
和生命的所在地,以火焰為象徵,在太空中一動不動,沒有一絲風的氣息。從它發出一種
微妙的不敗的聲音(anahata shabda) ,在寂靜中誕生。這種聲音與觸覺、皮膚、性器
官、呼吸和睡眠有關。所有其他感官的存在都歸功於它,而不是相反,因為接觸對於感官
的感知是必要的。另一個中心也在那裡,有八個花瓣,即幸福之輪,奉獻者可以在宏偉的
許願樹下代表他最喜歡的神靈,甚至可以代表一顆被火焰包圍的閃閃發光的心,就像瑪
麗·阿拉科克(Marie Alacoque)
的願景一樣,被稱為神聖的心。根據上下文,心指的是
實際的器官,或能量中心,自我或純粹意識,一切事物都在其中出現和消失。

非常純淨的中心(vishuddha)
位於喉部水平、喉嚨和頸椎的底部,由十六片紫色
花瓣的蓮花代表。三角形中的白色圓圈代表以太,空間元素,像滿月一樣閃耀。它帶有
“HAM”
的發音,騎在大象身上。它控制聽覺。它是神聖動詞的中心,是顯現言語的中心,
與耳朵、聲帶和上升的生命呼吸有關。濕婆以其雌雄同體的形式,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支配它。根據某些密續經典,這個中心的覺醒會帶來解脫,讓人看到時間的三種形式,甚至
超越時間。

指揮中心(ajna)
位於眉毛之間,由一朵有兩片花瓣的白蓮花代表。白色三角形象徵
心靈,並帶有AUM 聲音。它控制思想,是權威的中心。它是其他能量輪的管弦樂指揮,是世
界出現的精神空間。在這裡,濕婆以他的陽具形態存在,位於象徵女性性器官的三角形內。

最後,“千瓣” (頂輪)
的中心位於“神聖的門檻”,即枕骨頂部、後腦勺、囟門上
方。它是濕婆神的居所,比滿月還白,象徵證悟的最後階段。這千瓣金蓮花上有五十個梵文
字母。蓮花中央有一個三角形,三角形的中心是巨大的虛空,象徵至高無上的光明和神聖的
結合。事實上它是在能量之輪的結構之外,因為如果我們把中央通道比喻成一條路,那條
路根本就沒有通往那裡。濕婆坐在一隻天鵝(hamsa)
上,天鵝是吸氣(ham)
和呼氣(sa)
的象徵,象徵著“我是(那個)”,梵天的呼吸,負責世界的創造和分解。正是在這個絕對
虛空中,意識能量結束了它的種族並被溶解,這是濕婆和薩克蒂幸福結合的象徵,代表著意
識和能量。

能量結構透過支撐物(adhara)
或容器與身體和心智體進行交流,在這裡交換所有
能量和治療實踐所必需的重要資訊。因此,瑜珈放鬆術將堅持對大腳趾、腳踝、膝蓋、臀
部、肛門內括約肌和外括約肌、性器官基部、恥骨和肚臍之間、太陽神經叢、心臟的中心
點、喉嚨、懸雍垂、枕骨、⾆根、眉毛之間的空間、鼻尖、前額內部區域的頭部中心和囟門。

我們也要注意能量結構中某些「結」 (granthi)
的存在。一開始,所有個體都具有
人類特徵的三個結。瑜珈的目標之一是理解並解開這三個結。每個人都必須在有生之年消
除它們,以超越人類的限制並完成他們的精神命運。這些結與能量最強大的三個主要中心
(脈輪)有關,也與印度教三位一體的三位神有關,象徵著所有現象的產生、組織和毀滅。
在基礎能量中心,結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創作表達了動物、身體和性的個性。它可以使個體擺脫動物性,讓身體成為一
座寺廟。心靈的中心是心理人格和自我的結點,個體被囚禁在預定的條件、遺
傳和情感中的空間。在前額中心,理性和智慧的結加強了對心靈和思想的認
同,但當它被撤銷和心靈活動停止時,它就會向意識開放。

現象世界與構造
頭腦

從蘇格拉底到蒙田,哲學家教導我們,問題不在於現實本身,而是我們感知現
實的方式。幾千年來,瑜珈向我們展示了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透過讓我們
面對自己的機械部分,我們經常誤認為是我們的真實本質。

當我們清楚地看到世界上的物體和存在只是因為它們可以被感知而存在時,
當我們真正感覺到它們只是構成了一個巨大的感覺和思想網絡時,就有可能
讓一種積極的、有意識的對其施加影響。一旦我不再把繩子當成蛇,我就不再
害怕抓住它並以良好的方式使用它。但是透過意識、無意識和理解來表達的
心靈過程的本質使我不斷地從理解現實到忘記它。瑜珈休息術讓我明白,我
在睡眠中越清醒,在清醒時就越清醒,反之亦然。了解這一點可以讓我們在面
對身心結構的自動反應時退一步。它還使我們能夠豐富我們與自己以及與世
界的關係的質量,透過開放更多的美、歡樂和風味,在最平凡的事物中發現
美。

無意識的心靈

對感覺、情緒和思想現象的警覺和平靜的觀察可以讓一個人逐漸打開限制它
們的休眠傾向。慢慢練習就可以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打破意識和無意識之間存在的天然屏障。意識之光照進我們最黑暗的地方。如
果我們不充分意識到影響當下生活的所有現象,我們就不可能理解當下生活的
意義。我們生命中每時每刻收到的所有印象(samskara)
都會在我們身上留下
印記,它們是機械地制約我們的思想、言語、行為(業力) 以及基本上我們整個
生活的殘餘傾向。當我對某種感覺做出慾望或厭惡的反應時,我會自動創造出
一種新的慾望或厭惡印象,並將其添加到現有的庫存中,從而加強我通常的思
維和反應方式。透過這種方式,我培養了我的痛苦,在尋找快樂和痛苦之間徘
徊。

瑜珈提供了許多方法來消除和超越這一點。在冥想過程中,當頭腦被剝奪
了習慣性的思想流動時,它就會利用它的儲備,就像身體被剝奪了食物一樣。

然後,根深蒂固的印象將以感覺和思想的形式浮現出來;但只要意識到它們而
不對其做出反應,就可以根除它們,因為我們正在打破慾望和厭惡的習慣機制,
而這正是我們痛苦的根源。無私服務(seva)
之路也是淨化這些傾向的一種方
式:透過服務他人,我可以讓自己擺脫通常激發我大多數行為的自私慾望。事
實上,創造新條件的並不是行動本身,而是對行動及其結果的執著。*9這就是
為什麼淨化無意識的任務較少取決於我的行動,而更多地取決於我的內在態
度。完成並遵守它們。對於所有其他實踐來說都是一樣的,無論是身體上的、靈
修上的還是冥想上的。

vasana一詞(字根是vasa,意思是「氣味」)
可以翻譯為記憶、慾望、傾
向、趨勢或幻覺。它指的是我們行為的潛在傾向,受到我們過去的行為和我們
所收到的印象的滋養。它指的是我們性格的深刻傾向,以及它們的“氣味”,它
們在我們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影響著我們的思想。普通的意識是思想、想法和
圖像的混亂流動。所有的心理經驗都只是來自感官的感知和我們休眠傾向的表
達的精神激動(vritti) 。每一個願望都會在腦海中留下印記。這些浸漬例如
以不可抗拒的衝動和條件性或不受控制的反應的形式表現出來。心靈的生命,
無論是在清醒時還是在夢中,都是這些深刻的傾向和過去感覺的殘留印象的不
斷釋放。

每時每刻,心靈都會刷新這個無意識的因果空間,進而調節每個人的特定性格
和個性。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這些潛伏的思想傾向也會透過遺傳或轉世而轉移。它們滋養著生存的慾望、存
在的感覺(但不是存在),以及重複同樣的痛苦模式,一圈又一圈(輪迴),
遵守普遍法則。它們繼續存在於我們的心靈中,以這樣的方式調節我們,使其
影響力超越其最初的原因。因此,它們指定了擴展和連續性的因素,同時也指
定了空間和時間的可理解性。這些殘留的印象滋養了我們的記憶和夢想,同時
允許特定現象之間的連結。

這就是為什麼,除了它們產生的限制和限制之外,它們還可以被視為在生活中
具有一定用途的力量。
在夢中以及在我們的記憶中,心靈的內容仍然受到這些無意識傾向的限
制,儘管它不受感官的影響。夢似乎比記憶更複雜。雖然後者本質上完全依賴
經驗,將它們限制在過去(記憶和受條件限制的人格),但夢由於想像的空間
而受益於更大的創造力自由,儘管它們受到殘留印象的製約,並且似乎是非常
真實和一致。夢想源自於許多不同的因素。

它們可以透過入睡前收到的印象的表現來觸發,這可能會賦予它特定的衝動或
顏色。透過這種方式,夢再現了過去清醒狀態的經歷,但它們也可以是夢本身
經歷的事情的印象。夢也可能是由機體的某些紊亂引起的。最後,以一種更神
秘的方式,夢可以由我們命運的無形情節、由我們過去的行為所編織的無形影
響所觸發,這使我們能夠看到積極或消極的情況,並賦予夢特定的含義。在這
種情況下,就涉及直覺。

除了它所完成的淨化作用之外,見證者或沉默的旁觀者的態度將夢與記
憶重新結合起來,並將其聯繫起來,從而調和所有現象。但最重要的是,它允
許人們打開超越這兩者的神聖維度,因為重要的是要明白,無論是夢還是記憶
都無法喚醒我的真實本性。它們可以幫助我更好地理解日常生活和現像生活,
以及它的慾望和厭惡、歡樂和悲傷。但我無法透過心靈的直接記憶、夢或與休
眠傾向和印象相關的深刻記憶來真正絕對地認識自己。超越現象世界的二元性
並不是付出努力、思考或採取行動;而是超越現象世界的二元性。它與記憶、
時間或空間無關;這並不是要做什麼。它更多的是一種開放和可用性、抹殺和
投降的態度。秘訣就在於品味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當我無條件地聆聽此時此地的事物時,在純粹的存在意識中,自己的光明存
在;因為一切都在這種聆聽中出現和消失,卻從未影響它或擾亂它固有的深沉
寂靜。瑜珈休息術讓我認識到正在發生的事情和它發生的空間之間的根本差
異。一切都存在於一種完全非個人化的特定關注品質中:

你的真實本性的發現不能透過記憶來實現。它來自多維注意力,當記
憶缺失時,多維度注意力就會自然發生。這種與生俱來的注意力就是
傾聽。當你在聆聽時,你會感到自己身處浩瀚之中,在沒有聆聽者或
觀眾的無邊無際之中。只在聆聽。18

恐懼、慾望和痛苦
所有人都渴望快樂,厭惡痛苦。他們都以某種方式尋找幸福並試圖擺脫痛苦。
但敏銳的觀察發現,我越是尋求幸福,就越遠離它。我全神貫注於現象的舞蹈,
忽略了自己的真實本性──我把自己當作一個獨立的實體,並認為自己是自己
行為的作者。由於潛伏的傾向,我認同名稱和形式,並生活在作為個體存在的幻
覺中。心和感覺器官與物體接觸,每次接觸都會產生感覺。在我的焦躁不安中,
我對這些感覺中的每一種都做出了渴望或厭惡的反應,甚至沒有意識到。透過
這種方式,我收集印象並累積印記,這些印記繼續制約著我稱之為「我」的身心
結構。我指手畫腳,又瞎又聾,追求我喜歡的東西,試圖避免或逃避我不喜歡的
東西。就這樣,我把時間花在不滿上,對我不想要的事情發生在我身上而我想
要的事情沒有發生這一事實做出反應;這強化了我對我認為自己擁有的一切的
依戀,因此,我擔心我會失去它。每天早上醒來,我都會重複同樣的慾望、厭
惡和悲傷模式,因為我陷入了對即將發生的事情的思考旋風中,在過去和未來
之間撕裂。我就這樣從一種痛苦走向另一種痛苦,從青春走向衰老,直到消失
在深度睡眠或死亡中。

再說一遍,滋養儲備的並不是行動本身。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制約印記和我的痛苦,而是我個人和自私的態度,這是由我完成這些行動所獲得的滿
足和認可的慾望所驅動的。仔細觀察這種自私就會發現,它甚至不是一種深思熟慮
的、有意識的選擇,而是源於一種連續不斷的自動思想,我完全認同這種思想,並且,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被簡化為:

當人想到物體時,就會產生對物體的「執著」;從執著中,「慾望」
誕生了;
從慾望中產生「憤怒」。 。。

由嗔恚而生「癡」;來自「失去記憶」
的妄想;記憶喪失導致「歧視的
破壞」;由於歧視的破壞,他「滅亡了」。19

作為身心結構而存在的人都不知道如何擺脫這種頑強的機制。一句古老的梵語
諺語說得既實質又富有詩意:“刺穿我們心的痛苦之箭等於我們執著的數量。”換句
話說,所經歷的痛苦與我們對所珍視的事物的依戀成正比,從我開始,然後是我的。

擺脫痛苦顯然並不意味著一個人應該放棄朋友和家人,或感情,或一個人應該
否認與疾病有關的痛苦或與哀悼有關的悲傷。我必須認識到,感知到這種痛苦的願景
本質上是獨特的,並且不受它的影響。換句話說,我不是這種痛苦,因為它在意識中出
現和消失,而不受其中發生的事情的影響。這就是我的意識。

所以,尋找幸福歸根究底就是在尋找自己,不是嗎?
存在的絕對本質與意識和極樂的絕對本質是一回事,不是嗎?試著了解我的真實身
份,或試著思考幸福,就像用手電筒尋找黑暗一樣。但渴望它或尋找它本身並沒有好
壞之分。如果我渴望幸福,那是因為我的某些部分已經知道它或知道它。那麼在這種
情況下,是什麼讓我遠離它呢?在深度睡眠中,我可以意識到不再有問題,也沒有任
何解決方案,也沒有我認為他有任何問題或解決方案。那一刻,我沉浸在深深的幸福
中;我本質上沒有慾望或厭惡。當我醒來時,我認同身體和思想,我有新的慾望,我因
此而受苦。透過反覆的觀察,我得出的結論是,僅僅認同就讓我痛苦,而有慾望並不
是一種障礙,而是一個自然的過程,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每當慾望出現時,它都提供了記住我與慾望不同的可能性。透過專注於出現的慾望,我可
以打開它們出現的快樂意識空間。同樣地,我可以看到,我只有在清醒的狀態下才渴望自
由。在深度睡眠中,或在存在的簡單快樂中,這種渴望是不存在的;它只在思想中出現,
然而,一切都只是歡樂和浩瀚。透過尋找幸福或某種實現,我只會增加痛苦。但當我沒有
自我時,當「我‑我」
被暫停時,例如在一次事故中、小睡或瑜伽休息期間,一種巨大的平
靜感提醒我它一直存在:

一個人並不渴望在深度睡眠中獲得自覺;慾望只在清醒狀態下才會生起;清醒
狀態的功能是自我的功能,而自我本質上就是「我」。透過發現這個「我」是
什麼,並保持「我」
(無意做任何事),所有的疑慮都會消失。 。

。即使在清醒狀態下也能帶

來睡眠,那就是了悟。努力是為了消滅“我念”,而不是為了迎接真正的
“我”。
因為後者是永恆的,不需要你付出任何努力。20

睡眠與死亡
透過讓我們面對睡眠並讓我們以屍式躺下,瑜珈休息術也讓我們面對死亡。沒
有睡眠就沒有清醒,沒有死亡就沒有生命。如果不了解一種狀態的本質,我們
就不可能了解另一種狀態的本質。我在吸氣時出生並醒來;當我呼氣時,在呼
氣後的停頓中,我死了並睡著了。許普諾斯和塔納托斯是希臘神話中的兄弟,
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巧合。睡眠可以被認為是為死亡做準備,也是擺脫死亡喚
醒恐懼的一種方式:

我們被教導要注意我們的睡眠,因為它與死亡相似,這並非沒有道
理。我們從醒來到入睡是多麼容易;我們是多麼不感興趣地失去了對
光和我們自身的認識。睡眠的能力可能看起來是無用的,並且違背自
然,因為它剝奪了我們的所有行動,禁止我們所有的感覺,如果自然沒
有因此指示我們,她同樣讓我們也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生如死;生命向我們展示了她為我們保留的永恆狀態,以便讓我們習慣於此,並消除我們
對它的恐懼。21

我們都享受深度睡眠,甚至追求深度睡眠,但我們仍然是死亡恐懼的囚徒。但我可以意識到,
這種恐懼只有在我的思想和「我」
的感覺出現時才會出現,無論是在醒時還是在夢中;而且,當我的
思想停止時,無論狀態和手段如何,這種恐懼都會消失:

自我在清醒、夢境和睡眠中是相同的。找出這些狀態背後的根本現實。這就是這些背後的
現實。在那種狀態下,存在著孤獨。沒有你,也沒有我,也沒有他;沒有現在,也沒有過
去,也沒有未來。它超越了時間和空間,超越了表達。 。

。 。
如果你了解了醒與睡的本質,你就
會了解生與死;如果你了解了醒與睡的本質,你就會了解生與死;唯一的區別是醒來和入
睡每天都會發生。 。
。 。
死者確實是幸福的。他們已經擺脫了麻煩的過度生長 身體。死者
並不悲傷。倖存者為死去的人感到悲傷。男人害怕睡覺嗎?相反,人們渴望睡眠,醒來後
每個人都說他睡得很開心。一個人準備好床,以確保良好的睡眠。睡眠是暫時的死亡。死
亡就是更長的睡眠。22

瑜珈休息邀請我們意識到入睡的過程,而不是在每次身體即將入睡時無意識地體驗它,無論
是晚上在床上、小睡期間還是白天練習時。然而,我們必須明白,僅僅知道是不夠的。人們必須始終
更新體驗,就像第一次一樣,不帶任何偏見或成見;也彷彿這是最後一次,彷彿每一次呼氣都是最後
一次。因此,這種死亡記憶將我們帶回本質,喚醒此時此地的另一種關注。這種警覺是瑜珈休息術旨
在讓我們獲得的純粹的寧靜。但這種努力不斷地被「我」
的感覺、自我和假裝知道需要做什麼的思想
漩渦所困擾,儘管這是錯誤的;人們絕不能被那些使我們遠離這廣闊和平的事物所愚弄。無論付出多
少努力,或做了什麼實踐或行動,重要的是要質疑「我」
的本質,因為「我」
認為「我」
是行動的發起
者,而「我」
正在做這件事:誰在冥想?誰說「我」
禪修得好或不好?誰睡著了?

誰感到平靜?誰死了?誰問這個問題?一旦所有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頭腦的答案被拋在一邊,只有光輝燦爛的真理,拉瑪那
馬哈希在他十七歲時意識到,遺言:

我獨自坐在叔叔家一樓的房間裡。我很少生病,那天我的健康也沒有
任何問題,但突然對死亡的強烈恐懼襲擊了我。我的健康狀況無法解
釋這種恐懼,我也沒有任何衝動去找出是否有任何原因可以解釋這
種恐懼。我只是覺得我快要死了,並開始思考該怎麼辦。我沒有想到
要去諮詢醫生或任何長輩或朋友。我覺得我必須當場親自解決這個
問題。對死亡的恐懼的衝擊驅使我的心向內走,我在心裡對自己說,
但實際上並沒有說出這句話:“現在死亡來了;現在是時候了。”這
是什麼意思?

到底是什麼正在死去?這個身體就死了。” 我立刻將死亡的發生戲劇
化。我躺著,四肢伸直,彷彿屍僵開始了,模仿一具屍體,以便讓調查
更加真實。我屏住呼吸,緊閉雙唇,不讓任何聲音逸出,也不讓「我」
這個詞,或任何一個字都說不出來。 “好吧,”

我對自己說:「這個身體已經死了。它會被硬邦邦地帶到燃燒的土地
上,在那裡被燒毀並化為灰燼。但隨著身體的死亡,我就死了嗎?身
體是我嗎?它是沉默的、惰性的,但除此之外,我感受到了我個性的
全部力量,甚至是我內心的聲音。所以我是超越身體的靈。肉體會
死,但超越肉體的精神卻無法被死亡所觸及。這意味著我是不死的靈
魂。”這一切並不是無聊的想法;它像活生生的真理一樣生動地閃過
我的腦海,我幾乎不經過任何思考過程就直接感知到了它們。

「我」是真實的東西,是我目前狀態中唯一真實的東西,所有與身體
有關的意識活動都以那個「我」 為中心。從那一刻起,「我」
或自我就
以一種強大的魅力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對死亡的恐懼一勞永逸
地消失了。自我在自我意識的洪流中迷失了。從那時起,專注於本我
就一直沒有間斷過。其他想法可能會像音樂的各種音符一樣來來去
去,但「我」就像基本的sruti音符一樣持續存在,它是所有其他音符
的基礎並與所有其他音符混合。無論身體是在說話、閱讀或做其他事
情,我仍然以「我」為中心。在那場危機之前,我對自己沒有任何認
知,也沒有有意識地被它吸引。我對它並沒有產生直接明顯的興趣,
更不用說有任何永久的傾向了。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仔細思考一下。23

這次經歷之後,年輕人的生活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每次我們真誠地練習瑜珈休息術時,都會得到同樣的機會。

話雖如此,這種自發性覺醒的情況很少見。即使這種覺醒必然是自發性的,但往往只
有在多年的反覆努力之後才會發生。通常,當努力結束時,人們就會理解「不努力」:當自
認為是行動者的人因努力而精疲力盡時,就會放棄、臣服並消失。在這兩者中,瑜伽行者像
屍體一樣一動不動,繼續在內部迷宮的曲折中行走,並運用這種寶貴的辨別能力,能夠區分
繩子和蛇,區分永恆和轉瞬即逝。

練習瑜伽,就像哲學思考一樣,是關於學習如何死亡。根據蒙田的說法,「所有智慧
和推理的目的都是教導我們不再害怕死亡。」 24這位哲學家邀請我們熟悉它,實踐它,習慣
它,並將它「銘記在心」。」和「在我們的嘴唇上」。 「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不是
一件需要避免的事情,也不是一件需要推遲的事情,而是一件需要日復一日地面對的事
情,」克里希那穆提曾經說過。 “由此而來的是一種非凡的巨大感。” 希臘人會在盛大的
宴會期間將屍體帶入房間。在印度,有些出家人住在火葬場,對著無生命的屍體冥想,只用
頭骨當乞討碗和食物。蒙田還指出,“哀嘆一百年後我們將不再活著,就像哀嘆一百年前我
們已經不存在一樣愚蠢。”此外,正如尼薩爾加達塔·馬哈拉吉經常問的那樣:“我們怎麼知
道一千年前我們並不存在?”或者在禪宗教義中:“你的父母出生之前,你的本來面目是什
麼?”這些問題本身可以回答死亡問題,並喚醒我們認識到我們的真實本性。

蒙田補充道,「你一生中持續不斷的工作就是設計死亡;當你繼續活著的時候,你就
處於死亡之中。因此,透過瑜珈休息術,一次又一次的呼吸,我可以發現死亡過程(每個細
。 。

胞、每個思想和每一個逝去的時刻所固有的)與確切的死亡過程之間的根本區別。身體將永
遠停止呼吸的那一刻。一點一點地,透過有意識的睡眠來模仿死亡,我可以滑入旁觀者的
座位,直到我的注意力轉向自身,並喚醒我進入意識的難以形容的輝煌。隨著「我」和「我
的」思想的消失,對死亡的恐懼與所有其他恐懼一起消失,因為它既是所有其他恐懼的基石
和根源。所有重要的精神傳統都告訴我們,只要我們還活著,我們就可以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發現意識的基礎,從而了解死亡的奧秘。首先,我必須拋開我認為我所知道的關於死亡的一
切。如果我不去想,還剩下什麼?只有當我認同身體和思想,並且沒有意識到死亡只是我所認
為的自我的滅絕時,我才會害怕死亡。與死亡的對抗給了我一個難以置信的機會去超越它;對
我的有限性的警覺使我更加意識到生命以各種形式與死亡本身共舞的平靜。我所相信的死亡,
大概就是這種巨大的寂靜,我每天晚上都躺在其中,就像一個水泡在波浪中升起,然後破裂,
與海洋合而為一。當有人去世時,人們經常聽到或說:“願他或她安息。”
但安息的人並沒有
死。即使即將發生的只是一個模糊的想法,這種和平已經在這裡,等待著被認識和居住,超越
我所知道或認為我所知道的一切:

克里希納說:無論誰,最後離開身體*10,想著任何存在,他就只會去往那個存在。
。 。 。因此,無論何時,都
要記念我 。 。 .25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第二部分

瑜珈尼德拉的練習

對一切眾生來說,這就是夜晚,因為自我控制的人保持清醒;眾生皆
醒之時,即為聖人(牟尼)
所見之夜。

《薄伽梵歌》 2:69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瑜珈休息術作為一種練習:簡介
正如你可能已經注意到的,練習已經開始了,因為瑜珈休息術的哲學永遠不會
停止讓我們回歸自我;這種回歸、這種對自我的記憶、回歸自我就是瑜珈休息術
的核心。儘管有意識睡眠的路徑是不同且獨立的,但它可以很容易地適應所有
其他臨在實踐並被所有人採用,允許人們以一種不同的方式深入體驗這些實
踐,帶來一種新的放鬆和體驗品質。重新受到關注。

具體而言,瑜珈休息術將首先教導我們如何培養放鬆,作為在睡眠、夢境
和清醒時更容易覺知的一種手段,也是每次練習的先決條件。我必須先學會如
何透過區分身體、能量和精神領域的緊張來發現和消除緊張和緊張,即使它們
都是相互連結的。這本身就是一個需要警惕觀察的龐大計畫。有必要將準備技
巧和提醒技巧與練習課程本身區分開來,這兩種技巧可以讓人們接近睡眠和自
我存在。我們必須嘗試認識到人類是什麼,作為一個物種(在進化中),作為
自然和宇宙的一部分,從其深刻的本質並根據支配現象的法則來認識。還必須
區分白天和床上、入睡或夜間醒來時以及早晨醒來時進行的練習。瑜珈休息術
也可用於治療。一般而言,符號可以成為將共存但不一定相互通信的層次連接
在一起的一種手段。例如,能量中心的象徵過程被用來引導心靈並使其與其能
量現實相協調,即使該象徵顯然不是中心本身。瑜珈休息術透過邀請我們不斷
地更新我們對構成我們的結構的意識視野,例如感官、身體、氣輪、經絡、心理
過程等等。不管我們怎麼看,瑜珈休息術總能把我們帶回本質,它只能存在於
寂靜中,存在於內心的空、樂、靜中,存在於無對象的純粹存在的獨特品味中。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這就是為什麼瑜珈休息術不僅邀請我們觀察現象,還邀請我們觀察間隔、
空間以及從一種姿勢到另一種姿勢、從一種呼吸到另一種呼吸、從一種狀態到
另一種狀態的過渡。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玩弄修改、逆轉、觀點、入睡、醒來、
暫停或間隔。透過這種方式,瑜珈休息術教導我們觀察心靈的過程,以及心靈
如何從意識到無意識、從睡眠到夢境等等,即使這些狀態並沒有真正彼此分離。
我醒著,但我仍在做夢;我在做夢,但我仍然醒著。一切都搞混了。瑜珈休息術
將幫助我們理解和知道在這個世界上生存所需的思想如何運作,因為如果我不
理解思想層面上正在發生的事情,我就無法與他人和諧相處。因此,這種練習
將使我們能夠將思想(只是其他器官中的一個器官,簡單地認為是第六感) 與
意識和自我區分開來。如果我不了解這種差異,我將永遠無法了解我自己,我將
永遠被頭腦所控制。它只是一個有生命的器官,就像一個有電的燈泡一樣。透
過觀察停頓或間隔,透過從一種觀點到另一種觀點的過渡以及探索間隔,我也
許能夠認識到間隔的真正本質。無論平衡與不平衡之間,兩種想法、兩種姿勢、
兩種體驗、兩種狀態之間,連結它們的空間總是相同的,因為它是一切發生的基
礎。幾年前,我的臉看起來很年輕,現在看起來很老。那些認為那是「我」的臉
的人以前從來沒有太注意過它,而現在,「我」卻擔心它。但意識到這一切的願
景從未改變。它是一切事物出現和傳遞的意識。這種旨在探索存在結構的練習
顯然與練習者渴望在想像中擁有或更新的深層體驗有關。將注意力集中在間隔
上並不是為了享受某種體驗,而是為了認識所有經歷發生的背景;它們發生了,
但背景始終保持平靜,沒有其中出現和消失的現象。這是瑜珈休息術的核心,
尼薩爾加達塔·馬哈拉吉在以下段落中喚起了這個現實:

問:先生,您告訴我現實無法在意識中找到,對我有什麼用?我還能去
哪裡找它?
你如何理解它?

馬哈拉吉:這很簡單。如果我問你嘴裡的味道是什麼,你只能說:不甜
不苦,不甜不苦。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酸而不澀;當所有這些味道都消失時,它就是剩下的東西。同樣地,當
所有的區別和反應都不再存在時,剩下的就是現實、簡單和堅實。1

除了沉浸在萬物之源之外,瑜珈休息術也讓我們能夠探索物種和神話的
原型。清醒狀態是禁錮和限制的,但在睡眠中,人們可以探索與所有物種和宇宙
相關的原型和符號。瑜珈休息術可以深入構成我們的每一個結構,從粗糙和最
稠密的物質開始,進入更微妙和充滿活力的物質;它使我們能夠超越小我,並向
超越小我的事物敞開心扉。瑜珈休息術是一段觀察機器如何運作的旅程,縱覽
所有物種、宇宙、微觀宇宙和宏觀宇宙、個體和絕對,深入觀察每一種現象的出
現,直到觀察者的比賽結束。

這確實是一次進入物質、意識和存在的快樂狀態的旅程。從那裡應該會出現一
種平衡、平和、和諧和喜悅的感覺,這種感覺超越了在每種狀態下覺知的簡單
前景,延伸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每時每刻。觀照生命之河的流過,不被洶湧的水
流沖走,知足這個詞就會有全新的意義,快樂就會有全新的味道,生命就會有
全新的光彩,展現出生命之河和生命的光輝。它所有的美麗。

這些實踐將引導我們進入這些意識狀態,讓我們能夠向它們求愛,從一種
狀態到另一種狀態。與普遍看法相反,在我們的例子中,「睡個好覺」
是指我在
夜間醒來並知道自己正在安穩地睡覺;我達到了一種靜止的意識狀態,並且見
證了睡著的身體和思想。

如果說在清醒的狀態下一切看起來都更有秩序,那麼當我睡著的時候,頭腦的
習慣秩序就消失了。它失去了清醒狀態下的佈局,讓我突破了習慣操作的障礙。
當我睡著時,一切都會消失,沒有任何限制;這就是一段奇妙旅程的開始。心靈
的結構變成了一個迷宮,我可以在其中以不同的方式導航。我可以深入自己的
內心深處,發現我不是什麼,並讓我的本質顯露出來。這樣的練習,可以讓我們
能夠少睡,短時間內感覺少睡就能休息,更別說我們不會把人生三分之一的時
間浪費在睡覺上。因此,在更輕鬆、更明亮的睡眠中接受並享受清晰的時刻是
很重要的。放鬆、放棄自己、完全抹去自己是很重要的。我的真實身份將自行揭
示,獨立地超越我所能看到的和我對它是什麼的想法,或超越任何事物。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進步感。這就是為什麼在這個修行中必須遵守紀律、謙虛、淡定,在不貪圖結
果和執著於行為的情況下完成它。簡單而平和,只為享受自己的存在。

根據 Nidra 的瑜伽四肢
傳統

在瑜珈休息術中,我們將重新發現傳統瑜珈的八個肢體或步驟,包括其經典版本和改編版
本:姿勢、呼吸練習、鎖、手勢、專注、神聖詩句的背誦等等。每一步都是一個停止心靈波
動、進入冥想和完全覺知的機會,無論是坐姿、臥姿或移動時。瑜珈休息術的主要特點是
它堅持過渡區域,就像我們入睡時一樣,在思想的自然暫停中,同時保持完全的警覺。
「心靈的分散活動創造了一種漩渦,當它攪動時,無法感受到遠處海洋的廣闊和平,」 2瑜
珈士Sri Anirvan 解釋道。這就是為什麼有必要保持“警覺和意識”,並且可以“利用心
靈活動的自然缺席來實現瑜伽的目標”,無論這種缺席是由於睡眠、打噴嚏、性高潮、昏
厥,或任何其他常見的“意識喪失」。 「正如當心靈活動的振動劇烈進行時我會保持警
覺和覺知一樣,」 斯里·阿尼萬補充道,「當它減慢或完全停止時,我必須努力保持這種狀
態」:

睡眠就是保持三摩地的狀態──這是瑜珈練習的公式。在冥想中,我們強行試
圖停止頭腦的活動,但在睡眠中,這種停止會自行發生,但因為我還無法改變
我的睡眠,所以我的頭腦陷入遺忘或因不必要的干擾而興奮。然而,睡眠的真
正目的是透過回歸本源(mahakarana)來尋找平靜,恢復精神並充滿活力。
起源是母親,用《奧義書》 的語言來說,她是萬物的統治者(sarveshvari)、
萬物的子宮(sarvayoni)
和極樂的享受者(anadabhuk)。睡眠就是對這位
母親的召喚。它也是一種瑜伽,只要有一點技巧,瑜伽的所有肢體都可以應用。
3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姿勢

這些姿勢(體式)在其經典版本中首先讓身體放鬆並與呼吸和思考過程協調一致,從而喚
醒自我的新存在品質。它們不應該像表演或競爭精神那樣執行,而應該完全清醒,保持警
惕,不期待任何結果,就好像每次都是第一次。

我們透過將注意力集中在重力、身體感覺、每次呼吸以及出現和消失的振動上來做到這
一點;優雅地擺出姿勢,享受身體和心靈運動的存在。這個姿勢讓我能夠看到自己的狀
態,每一刻我在哪裡,以及我在生活中的狀態,以及我的慾望和厭惡。每個姿勢都提供了
對自己的不同觀察,這與我在日常生活、辦公室或沙發上採取的有限姿勢相反。這個姿勢
讓我熟悉了我不熟悉的東西。它成為廣泛聆聽的基礎和深刻寧靜感的預覽。為了體驗這
一點,有必要打開身體的振動維度以及姿勢形成和撤消的空間。這個姿勢可以喚醒我身
體每個關節之間的空間。根據心靈和能量結構的靈活性,我在做之前想像這個姿勢。我允
許這個姿勢發生,而不以任何方式強加或強迫它;這個姿勢就像開放、可用、探索、傾聽
和品嚐。沒有什麼可以掌握,也沒有什麼可以獲得或達到;只是警覺而平靜地聆聽身體的
收縮、感覺和空虛的空間。沒有貪欲也沒有瞋恨。讓制約自行消失,而不產生新的限制。
擁抱當下的自發性、敏感性、形式的自由擴展和姿勢的字母。成為一個警惕而沉默的見證
者,傾聽這現象。一個又一個的姿勢,我讓我的注意力放開,喚醒它的真實本質。拉馬納·
馬哈希曾經說過:“唯一真正重要的姿勢就是留在本我之中。”這個姿勢無形且輕鬆,不
能取代其他姿勢,而是可以添加到所有姿勢中;其他姿勢在此姿勢中出現和消失。它不是
一個行動,而是該行動的客觀見證。結果,沒有人這樣做;但事實就是如此。

姿勢的字母表也可以是對一些基本語法規則的答案,這些規則既可操作又具有像
徵意義,以便在不知道什麼的情況下自發地形成單詞、小短語和實際的詩歌,無論是創作
還是即興創作。會從一個時刻到下一個時刻出現。例如,可以按照能量中心的升序練習姿
勢,就像我們在瑜珈休息術中集中註意力一樣。這種規則與感官撤退的內在邏輯有關,與
感官的過程有關。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抹去“我”,吸收粗俗和微妙的元素。
每個姿勢都可以與特定的呼吸和注意力搭配,但始終是放鬆和注意力的緊密結合。

經過像經典的拜日式這樣的淨化練習後,強大的能量進入身體,使身體變暖,從
而恢復活力並為開始新的一天和做其他姿勢做好準備。4 在文本中提到的八十四種姿
勢中,有些姿勢可以適應瑜珈休息術。

例如:

‧ 站立姿勢
‧ 樹式‧ 三
角式‧ 手掌與雙
手放在腳上‧ 蓮花式‧ 山式‧
強烈西伸展式
‧ 眼鏡蛇式‧ 蝗
蟲式‧ 弓式‧ 鱷魚式‧ 船式
‧ 扭轉式‧
菱形式(坐姿
與臥姿勢) )
‧ 嬰兒式 ‧ 平衡
式 ‧ 魚式

‧ 烏鴉式
‧ 貓式 ‧
牛臉式 ‧ 半魚式
‧ 八肢式 ‧ 犁
式 ‧ 輪式 ‧ 所有
祈禱姿勢 ‧ 所
有打開心中樞
的姿勢(與觸覺和睡眠
直接相關)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 頭倒立
‧屍體姿勢

最後兩者對於靜止特別有效,這提供了
瑜珈休息術在兩個不同層次的練習上有無限的可能性。
「首先,以屍體姿勢(shavasana)
躺下,絕對一動也不動。然後,透過
放鬆,將身體意識像稀薄的氣體一樣散開。這就是體式。」 5

呼吸

一旦擺出身體姿勢,我就可以簡單地觀察呼吸的自然起伏,而無需試圖控制它。我也可以
進行特定的呼吸練習(調息)。例如吸氣一拍,吐氣兩拍(1:2);或吸氣一拍,屏住四
拍,吐氣兩拍(1:4:2);或以同樣的方式,但保持肺部排空,這意味著吸氣四秒,呼氣八
秒,然後呼吸暫停十六秒。經典哈達瑜伽中有許多可以完美適應瑜伽休息術的呼吸練習,
如均勻呼吸、不均勻呼吸、四分呼吸、淨化經絡呼吸、勝利或征服的呼吸、蜜蜂呼吸和呼
吸等。 (心靈)
停電。

「接下來,注意一會兒呼吸,使其飽滿、有節奏。然後,配合呼吸,不斷重複種子咒
語Hamsa,呼氣時念 Ham,吸氣時念 Sa。這就是調息法。」
6更多的是聆聽自然咒語通
過我們重複自身,而不是實際上是這麼說的。我只是觀察我的呼吸。我迎接它的盛衰;我
讓它像波浪一樣在無限的地平線上伸展。我的呼
吸逐漸平緩,我的身體和思想都放鬆、放開、解脫。一個仁慈的空間開始打開。咒語
的意思被揭示:「我是」。

手勢和鎖定

瑜珈中的手勢和鎖(手印和收束法)也可以單獨練習,也可以與姿勢和呼吸練習結合。其
中最重要的是根鎖、腹鎖和頸鎖。眼球運動和聚焦的目光也佔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因為它
們與火中樞、腳趾和拇指、胃、整個脊椎以及血液循環密切相關。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能量,還有夢想。括約肌和會陰的收縮,以及⾆鎖和手勢,在這種微妙的感覺機制中也佔據
著重要的位置。耳朵的姿勢,尤其是瑜珈休息術中感興趣的姿勢,可以直接啟動控制打哈欠
行為的重要呼吸。方法很簡單: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耳垂,盡可能向下拉,同時張開嘴,伸出⾆
頭,確保⾆頭沒有接觸到口腔的任何部位,⾆尖朝上。稍微向後仰,睜大眼睛,盡可能高地
抬起眉毛。

這會讓你打哈欠。這是一種放鬆和充滿能量的美麗姿勢,可以在瑜伽休息術
。。

之前、入睡前或醒來時或任何您喜歡的時間進行。這樣做只是為了享受平靜的感覺。

撤回感官和注意力

在姿勢、手勢和呼吸練習喚醒了身體及其振動的更微妙的敏感度 並創造了適合內省的環
境 注意力可以開始更深入地進入內在層。有必要逐漸擺脫感官的束縛,就像我們入睡前
一樣。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可以感知嗅覺,然後是味覺、視覺、觸覺和聽覺,一一與相應的能
量中心相關。首先,我開始意識到遠處的聲音,然後逐漸地,我將注意力集中在練習地點的
聲音上,直到我聽到寂靜本身的聲音。我還可以專注於一個鼓舞人心的圖像或我眼睛後面
的一束光,讓它變得越來越小,直到它變成一個微小的點,消失在無形無色中。我還可以感
覺到身體的一部分,例如脊柱,並讓充滿活力的感覺的微妙觸感引導我進入更深的靜止。因
此,這種感官的撤回將允許更好地專注於內部、更微妙的支持,例如特定的能量中心或能量
流。瑜珈四肢的作用只是為了透過將警覺的警覺與深度的放鬆和寧靜聯繫起來,讓思想暫
停,讓我們向未知敞開。

同時想像自己處於永恆安息的那拉亞那的形像中,並讓由此產生的情緒在自己身
上蔓延。你不是躺在床上,而是躺在無限的光因果海洋上。你的脊椎漂浮在這片
海洋上,並且充滿了電。現在將你的整個意識引入你的內心;從那裡想像你的意
識正在流動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向上,以一股不可言喻的感覺流,到達喉嚨中心、前額中心,然後穿
過頭頂進入虛空。上、下、左、右,只有無邊無際的浩瀚虛空。從那
裡,母親以瑜珈睡眠的形式下降到你的心中,然後再次向天堂流入
頭頂的意識。這就是製感和專注。透過練習,可以改變您的睡眠。7

冥想與深思

現在我們已經到了不可能再「做」任何事的地步。
當我真正認識到心的空和囟門的空是一體時,作為一個獨立實體的想法或感覺
就完全消失了。因此,只剩下純粹的意識,完全客觀和平靜,沒有正在看的主
體,也沒有被看見的對象,就像一個原始的視覺,一個非創造的視覺。即使是
最輕微的想做某件事或成為某件事的意圖也會毀掉一切。 「我」不是在禪修,
只有認識到這一點,幻象才能消失,讓虛空的平靜出現;這是真正的冥想。冥
想不屬於做某事的領域。冥想不是一種行動。這就是瑜珈休息術帶給我們的
理解。這是禪定和三摩地。

準備練習
瑜珈休息術的藝術在於將瑜珈的各個部分結合起來以實現其目標。
一些特定的練習可以獨立完成,為有意識的睡眠和更長的瑜伽休息課程提供良
好的準備。

簡單地以屍式躺下並保持完全靜止,不做任何事情,本身就是一種奇妙
的練習。當然也是最困難的一個。它既是阿爾法也是歐米伽,是梵文字母表第
一個和最後一個字母的結合(a‑ham,我是)。這是我開始的練習,也是瑜珈
的所有分支讓我回歸的練習。簡單地躺著,“存在”,沒有言語或思想。

躺在地上,雙臂和雙腿稍微分開,手掌朝上,背部牢固地放在地板上:這是所有正式
姿勢的基本姿勢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瑜珈休息術課程。正是透過這種姿勢,人們才能輕輕地進入睡眠和死亡的寂靜。可
以在頭部或膝蓋下方放置墊子來調整姿勢,以避免腰部收縮。對每個人來說,無論
是生、死或屍體姿勢。我一定要放開我的身體,特別是我的臉、手、手臂、肩膀、脖
子、整個背部和雙腿,意識到它們與地板的接觸。我意識到空氣進入鼻孔,出來時變
得溫暖,吸氣和呼氣,給予和接受,生和死。一次又一次的呼吸,我屈服於靜止和慣
性,屈服於寧靜的背景,見證出現和消失的事物。我變得固定在不變和意識中。氣息
變得稀薄而微妙,幾乎不存在,就像一具不再呼吸的屍體。就像在密宗瑜珈中一樣,
我享受這種寧靜的平靜,享受存在的樂趣,簡單的存在,直到我忘記並且不再知道
我是。然後,⽭盾和二元性就會在巨大的和平中消失。

那時連虛無都不是,存在也不是,那時沒有空氣,也
沒有天空。
是什麼覆蓋了它?它在哪裡?那麼深不可測的宇宙水是
誰保管的呢?

那時既沒有死亡,也沒有不朽,也沒有晝夜的火
炬。
其一無風地呼吸並能自我維持。
那時只有那個人,再也沒有其他人了。

起初,只有黑暗包裹著的黑暗。
這一切都只是未發光的水。
那個被虛無所包圍的存在者,最後從熱力中誕生。

起初,慾望降臨在它身上。
那是最初的種子,由心而生。
聖人以智慧省察自己的心,知道什麼是同類,什麼是非同類。

他們將繩子拉過虛空,知道上面是什麼,下面是什麼。

開創性的力量造就了強大的力量。
下面是力量,上面是衝動。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但是,畢竟,誰知道,誰能說出這一切從何而
來,以及創造是如何發生的?
諸神本身晚於創世,那麼誰真正知道它從何而
來?

所有創造物都有其起源,他,無論他
是否創造了它,他,從至高的天堂觀察這一切,他知
道 或者甚至他不知道。8

我仍仰躺著,吸氣並將手臂舉過頭頂,直到手背接觸地板;這時,呼吸停止了,在屏氣
期間,我握緊雙手,弓起身體,意識到自己的整個身體和周圍生機勃勃的空間,然後在
呼氣時將手臂放回到身體兩側。這個練習可以重複幾次,越來越集中在呼吸的保留
上:我可以用身體的感覺做一次,一次在能量結構中(或在一個接一個的能量中
心),並且一旦進入心靈的無限空間。在這個練習結束時,我會花一分鐘時間來品味
和感受存在的寧靜。

除了屍式之外,我還可以在樹式或倒立中有意識地放鬆和尋求靜止。

對於樹式,站直,雙腳牢牢放在地面上,然後將一隻腳踝放在大腿內側,靠近會陰,並
用一條腿保持平衡。將雙臂放在兩側,稍微遠離身體,做出智慧的姿勢,或將手掌放
在胸前,做出祈禱的姿勢。我保持這樣的姿勢,讓緊張得到緩解,呼吸平靜下來,目光
專注而平靜。

入睡練習
在所有瑜珈練習中,觀察入睡過程的練習是最不可或缺的,也是迄今為止最
重要的,不僅在晚上,而且在小睡之前、長時間的練習和短暫的準備練習中。

在瑜珈休息術的練習中,有必要了解自己的“睡眠者”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呼吸。”一開始,您可以靠在墊子上,雙腿伸直,或者只是舒適地仰臥或以容易
自然入睡的姿勢躺下。你可以在床上練習,目的是快速入睡並醒來幾次,以便
觀察呼吸過程,觀察你的「睡眠呼吸」。一旦學會了,我就可以對其做出反
應,以便按照命令或盡快入睡,從而開始更深入的練習。午睡成為練習的絕佳
時間。一開始,如果我不完全理解這個過程是如何運作的,我可以根據自己的
觀察模仿常見的方法。

呼吸隨著每次吸氣而上升,稍微伸展,然後隨著每次呼氣而下降,並在肺部空空的短暫停頓中消失。透過刻意模仿
這種節奏,我自己的睡眠者的呼吸變得快速而自發。沒有什麼可做的,我當然不能干涉這個過程,以便能夠看到它
的本來面目,而不是我認為的那樣。

在這次實踐中,我很高興觀察工作中的現象。聆聽的重點是空氣進出鼻孔(或者如果可能的話,更活躍的鼻孔)

及觸覺。我讓我的呼吸變得像睡眠者的呼吸;我模仿它並讓它發生。入睡前幾分鐘,呼吸發生變化,每次呼吸變得
更長,伸展,並在空肺的自然保留中暫停。氣息緩緩減弱。身體進入睡眠狀態並消耗較少的氧氣。我沒有試圖反抗,
但我放開了自己。影像和聲音出現得越來越快。一切都失去了一致性。呼吸不斷變化:上升和下降、空曠的停頓、間
隔、睡眠。

。 。

有意識還是無意識?間隔的味道是什麼?如果我入睡時沒有知覺,那麼我死後會發生什麼事?

一旦我熟悉了這個睡眠者的呼吸,就可以在經典的哈達瑜珈姿勢中入睡,
我最終可以透過選擇更簡單和舒適的姿勢來調整這個練習。例如,龜式、鑽石
式或童式是刺激睡眠能量中心的三種姿勢。因此,它們非常適合這種做法。姿
勢要舒適;否則不可能入睡。目的是研究入睡之前的過程,並嘗試從一種狀態
到另一種狀態的過渡。例如,鑽石姿勢包括臀部放在腳跟上,手臂放在身體旁
邊。嬰兒式從這裡開始,包括然後向前傾斜,直到胸部位於大腿上,前額接觸
地板或放在墊子上。在這兩種姿勢中,我都可以放鬆並慢慢融入睡眠者的呼吸
中。

無論我使用哪種姿勢或支撐,順序總是相同的:我建立緩慢而輕的呼吸
(可能透過同步它)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帶有一個或幾個神聖的字);目光集中並意識到眼睛後面的無限空間。我迎接
入睡的最初跡象:生理、呼吸和精神的改變。

從生理上來說,身體及其緊張完全解除,建立放鬆狀態,感官內化並分
解,體溫下降。這種與寒冷的連結在瑜珈休息術中很重要,因為它使人保持稍
微清醒,而不是炎熱,後者會帶來沉重感。寒冷將我們與觸覺、觸覺和皮膚聯繫
起來,因此,根據相互依存的元素,與心臟中心或睡眠中心聯繫起來。這就是為
什麼在練習瑜珈放鬆時,我應該盡量讓身體裸露,以便感受寒冷並習慣涼爽的
感覺。這種感覺是我即將入睡的徵兆;但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再次醒來並與心
臟中心聯繫。在皮膚上,入睡時會感覺到這種涼爽,就像皮膚是空的,就像一個
“皮膚袋”,沒有生理內容。因此,皮膚上感受到的涼爽有助於指導我的練習。
此外,皮膚感覺良好意味著首先能夠感覺到它。如有需要,一定要毫不猶豫地
遮蓋自己。

至於心靈的改變,它的秩序和一致性消失了。當入睡時,頭腦被解構,它
失去了清醒狀態的結構,思想也被瓦解。我進入了一個不同的世界,感覺自己正
在進入並將自己埋在一條深深的走廊裡,隨著睡眠的臨近,圖像或閃光的流動
速度越來越快。休眠的印像在新的目光下被看見。

如果我感知到與當天事件相關的思維關聯,我就能看到更多在入睡前自發出現
的圖像 這些圖像與過去有關,但仍然可以識別 以及其他我在不知情的情況
下就認出的未知圖像。能夠將它們與任何已知的來源連接起來。

就呼吸改變而言,當睡眠接近呼吸時,睡眠者的呼吸合而為一。如果我以
右側臥佛的姿勢躺下,我將注意力集中在左鼻孔,同時傾聽內心的聲音,直到我
有意識地、平靜地進入睡眠狀態。我嘗試入睡,同時保持呼吸和聲音的微妙感
覺,醒來後我嘗試再次找到它,彷彿兩種狀態通過一種非常微妙且幾乎難以察
覺的振動的感覺聯繫在一起,就像一條金線,不同意識狀態蜿蜒曲折的寶貴指
南。這樣我才能真正理解睡眠和呼吸之間的相互聯繫,以及觀察它所需的注意
力的敏銳程度。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人們應該專注於睡眠尚未到來,但外在意識已經消失(在清醒和睡眠
之間)
的狀態 在那裡,至高無上的女神顯現了自己。9

入睡的過程由短暫的準備階段和隨後的空性階段組成,在此階段,普通意
識逐漸消失到睡眠中。這個環境是一個通往充滿光的虛空的空間,就像月亮的
蒼白反射一樣。另一種方法是以屍體姿勢躺下,這樣我可以讓呼吸伸展並變得
盡可能長,而不需要使用太多空氣。我觀察這一點,讓聲音和影像流動。我是
一個旁觀者,在呼氣後的停頓中逐漸消失,在心臟的中央。我走到鏡子的另一
邊。我入睡又醒來,享受著呼吸的起伏和它的愛撫,引導我走向創作與今生。

還有其他方法可以使人在入睡時更容易保持注意力,例如用內在的聲音
和活躍的鼻孔入睡和醒來。這項練習將空氣和空間與心臟和喉嚨中心以及觸覺
和聽覺聯繫起來。透過讓我保持警覺直到感官完全崩潰,這個練習讓我進入了
睡眠的門檻。

如果我右側躺著,空氣自然會更多地流過我的左鼻孔,左耳會更容易聽到聲
音,從而激活月球相位。如果我左側躺,情況正好相反。在我的背上,感知更加
微妙,因為呼吸平衡並且聲音更明顯。因此,我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觀察哪
個鼻孔的呼吸流動得更順暢。我仍然把注意力集中在那個鼻孔和活躍的一側,
然後慢慢地開始我的睡眠呼吸。然後我讓我的注意力延伸到我深沉而平靜的呼
吸聲。我意識到正在發生的一切,意識中出現的所有現象,以及呼氣後的停頓,
以迎接睡眠即將來臨的時刻。在這裡,我的想法是在入睡時保持警覺,直到最
後一刻,我的注意力集中在我的呼吸上,與它的微妙感覺或聲音(或兩者)有著
千絲萬縷的聯繫,以便一旦我記住一個或兩個。醒來。目的是認識兩種意識狀
態之間的連結。

一個人如何在睡眠中保持這種鮮活的感覺呢?
第一個努力是嘗試有意識地進入睡眠,保持一種非常微妙的自我感
覺,這種感覺將遠遠超出普通意識陷入沉重的狀態。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睡眠,並成為一個具有生命振動的人,其過程是絕對已知的。當一個人醒來時,
就會發生相反的情況。早在身體醒來之前,這種振動就會展開,激發自己的感
覺。10

這兩種狀態之間的聯繫無法被創建或產生。它只能被識別。然而,為了意識到能量中
心、元素、感官及其緊密聯繫,一個人必須完全開放和可用。這就是為什麼訓練自己以瑜珈
姿勢入睡,將我們與心臟中心聯繫起來,從而將我們與觸覺和睡眠聯繫起來,使我們能夠
理解這些生理和能量的相互聯繫。因此,我可以透過觀察我的呼吸、它的振動和它的聲音來
採取龜式或童式,並在我即將入睡時進入胎兒姿勢。透過這種方式,我可以慢慢地但肯定
地學會如何淺入睡或更深地入睡,同時保持一定的注意力。入睡的過程看起來更加清晰,
因此我可以將其分為不同的階段,按照感官分解的順序,並將每個階段與特定顏色和強度
的明亮圓圈相關聯。因此,我能夠認出這種清晰的光芒,就像濕婆額頭上的月亮一樣。這種
清晰的光不再是被感知的物體,就像一個顏色的圓圈,而是「我」 從清醒到睡眠的意識本
身。室利羅摩克里希納以及密宗經典都建議我們,致力於「來自內心而不是來自劣等中心
的自願睡眠」非常重要。我可以透過將注意力集中在心臟中心、前面提到的明亮的圓圈或點
上,或者連續不斷的內在聲音(anahata shabda)
上,透過嘗試在空曠的停頓中入睡來訓
練自己,以便變得有意識的重要間隔。

只要稍加努力,這一刻就可以延長。睡眠時,心自然趨於停止活動;這種傾向是
可以培養的,讓它慢慢地、摸索著出現。一個人不應該一下子把燈熄滅,而應該
隨著白晝消失在夜晚的懷抱中而入睡,就像孩子在母親的懷裡睡著一樣。不,最
後一個比喻還沒完成。孩子睡著了,母親卻醒著。孩子可能有一種信任,認為他
的母親會保持清醒,但他並不太意識到這一點。在瑜珈睡眠(yoganidra) 中,這
種意識會變得明顯而清晰。11

如果所有的努力似乎都失敗了,你一定不要感到沮喪或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絕望。讓評論和判斷通過,然後繼續練習;留在當下,不要折磨自己。

感到驕傲或感到自憐是同一件事,它只會強化自我和「我」的感覺,認為她是她的行
為的作者,因此,她的實踐的作者。而這只會導致死胡同。相反,我必須投降、讓步、
淡出、敞開心扉,讓自己沉浸在狂喜中,就像阿維拉的聖特蕾莎那樣,正如弗雷·弗朗
西斯科·德·奧蘇納在這篇鼓舞人心的文本中所描述的:

那些在睡前進行沉思祈禱以及在醒來後立即回去祈禱的人是有福的。

他們吃一點,睡一覺,再吃一點,依偎在主的懷裡,就像孩子吃完奶後,在
母親的胸前睡著一樣,然後醒來,再吃點奶,又睡著了。因此,在這些光芒
四射的時間裡,他們的時間更多地花在沉思祈禱上,而不是睡眠。 。即使
他們已經睡了;當他們醒來時,他們知道他們的靈魂已經睡在摯愛的懷抱
裡。12 。

當瑜珈修行者斯里·阿尼萬(Yogi Sri Anirvan)


談到母親時,他喚醒了同樣的完全被
拋棄的感覺,那就是意識,這種「如蒼白月光般清澈的清澈」:

我們一整天都在忙碌的工作中度過。我們對母親說:「母親啊,我們沒有
時間祈求您。哪裡有時間坐下來打電話給你?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記得你
了。”但母親並沒有忘記我們。在每一個深夜的深處,她熄滅了我們忙碌
的工作和喧鬧的思想的世界。在她深深的同情心中,她將我們帶入她瑜珈
之心的深不可測的深處,帶入流回源頭的原始知識之河。即使我不知道,
母親也知道。即使我什麼都不能給她,只要能讓她睡就好了。如果我能告
訴她:「躺下時,我躺在你的腳下;睡覺時我只想著你。」13

晚上的練習
瑜珈休息術也可以在失眠和半夜醒來時練習,無論是有意還是自發性。通
常,當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我處於正常的意識狀態,循環從緩慢而淺的睡眠開始,在此期間我對外界的噪
音非常敏感。在緩慢而深度的睡眠中,身體完全休息,我什麼也聽不到。

大腦活動在⽭盾睡眠或夢境狀態下再次開始。
這種思維活動表現為腦電波的增加和眼球快速運動。經過一段潛伏期後,身體
甦醒或開始一個大約一個半小時的新周期。四個週期大約相當於一個六小時的
夜晚,自然提供了許多我們可以探索的間隔。

(⋯⋯)夜晚,在寂靜中,首先應該致力於意識內化的逐漸工作,然後
在意識覺醒的狀態下自願入睡。這種睡眠時身體沒有疲勞或緊張(除
了時間造成的最小磨損),並且保持練習的姿勢,永遠不會改變,成
為許多實驗的領域。14

在沒有非常有能力的老師的指導下,不應進行在夜間多次設置鬧鐘以故意
叫醒的做法,並且只能在很有利的條件下持續很短的時間;否則只會帶來疲勞
和困惑。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最好利用夜間自然醒來的時刻來回到入睡時開始的
課程。或者,更簡單地說,當我自然醒來時,我可以立即做經典的瑜伽休息姿
勢,例如仰臥的屍式,或右側臥的佛式。這個姿勢必須毫不費力地完成,不要激
動,這樣我才能繼續享受這段時間的樂趣。我待在心臟中心,觀察我的呼吸,然
後又睡著了。當我醒來時,我也可以簡單地轉動身體、伸展身體、觀察一個光
點,或開始呼吸練習。像往常一樣,保持平靜和警覺並屈服於神聖的空虛是很
重要的:

睡眠就像是母親的瑜珈之心。在深夜,地球沉睡,但同時,天空(阿
卡莎)保持清醒,透過無數星星一眨不眨的目光注視著。天空確實是母
親的心。在那裡睡著意味著在天空的廣闊和平中醒來。這種覺醒發生
得非常緩慢,就像月亮慢慢升起一樣,用散佈的白光沖淡了夜晚的黑
暗。

瑜珈的睡眠就是這樣。15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起床練習
早晨鬧鐘,就像我醒來的所有時刻一樣,與我入睡的時刻一樣重要。它使我能
夠逆向觀察這個過程。無論是黎明還是黃昏,這段時間總是提供著同樣的可能
性:認清自己的真實本性。正如“我”
的感覺在我入睡時逐漸消失一樣,每次我
醒來時它都會重新出現。

當「我」
的感覺重新出現的那一刻,是見證感官和物質世界以及其中的慾望、
厭惡和痛苦的復興的絕佳機會。這是一個認識到這種「我」
的感覺只是當我認
同身體時出現的一個想法的機會。*11

有一個故事是關於著名的印度國王賈納卡(Janaka)
的,有一天早上他
醒來時感到有點不安。他夢見自己只是個卑微的勞工。所以他想知道是否是賈
納卡國王剛剛夢見了自己是一名工人,或者他是否是一名工人夢見了他是賈納
卡國王。這個問題確實令人不安,但它再次只出現在對一種條件形式的認同
中,無論是在夢中還是在清醒中。無論我認為自己是加納卡國王還是勞動者,
莊子還是蝴蝶,我仍然是思想的痛苦玩具。只有當我意識到我不是他們中的任
何一個人時,和平才會到來。這就要求當夢出現時出現的第一個想法就在場。

夢想瑜伽 斯瓦普納瑜伽
意識到晚上的夢的最好方法就是在白天意識到自己的夢。清醒時,我大部分時間都在做
白日夢,沉浸在自己的思緒中。如果我現在不意識到這一點,那麼我在夜間的夢中就永遠
無法意識到這一點。話雖這麼說,密宗瑜伽提到了在夢境狀態下帶來完全意識的練習。
與清醒夢相反,瑜珈休息術或斯瓦普納瑜珈的目的不是掌握或實現一個人的夢想,從而
加強「我」的感覺及其基本慾望。瑜珈休息術只是邀請我在做夢時意識到我在做夢。這
本身就足夠了。

Svapna 瑜珈提供了一個可以像遊戲一樣探索的練習,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孩子第一次看到這個世界時的心態。例如,在清醒狀態下,可以進行一項練習,
其中包括詳細闡述暗示五種感官的場景,並從中提取以最佳方式恢復該場景的
圖像。然後,透過在間歇性的時刻記住這個圖像,例如當一個人入睡、打噴嚏或
達到性高潮時,或者在特定的呼吸練習、眼球運動和其他與火元素相關的練習
中,其中有特定的能量可用。 ,留下的印象會更加強烈,並且很可能出現在夢
中。如果在治療期間也練習了這一點,則夢中感官圖像的復甦將允許人們意識
到它,在夢中醒來,而不用醒來。然後,一個人就能體驗到一種明亮且極其令人
愉悅的覺知時刻。

讓我們注意肚臍區域能量中心的重要性 在夢境中尤其活躍 並記住該


區域與火元素、視覺、大腳趾、肛門和整個身體保持的聯繫中央通道。人們很
容易注意到,視覺印像是最引人注目的,它們會更快地印在腦海中,從而在我
們的夢和記憶中佔據重要地位。這就是為什麼,就夢想瑜伽而言,使用圖像自
然比使用氣味更容易,儘管這可能因人而異。觸覺也很重要,這就是為什麼瑜
珈休息強調感覺以及身體和能量結構的內在感覺的重要性。對於表面印象,感
覺器官和感覺對象(內部或外部)之間的接觸是必要的。當我收到印象時,如果
我專心並呈現給自己和世界,我就能感受到它在能量中心和身體中的振動,例
如在中央通道和太陽神經叢中。太陽神經叢的振動通常表示情緒的上升或身體
對心靈的反應,但有時也顯示另一種理解模式的覺醒。觀察記憶和夢的過程也
可以透過研究其他中心和其他基本主題來完成,例如:愛、佔有、恐懼、快樂、
失去、相遇,以及最後但並非最不重要的死亡 秘密之路它引導瑜伽休息術練
習者走向靈魂的平靜和頭腦的清晰。

這裡有一個廣闊的研究領域等著我們去探索。
無論有無影像,無論何種呼吸,密續教義總是邀請我們在心輪中入睡。如
果冥想呼吸的能量在心的空間和囟門上方的空間是粗弱的,並進入心臟(在睡
覺的時候),那麼一個人就能掌握自己的夢想。16 瑜伽休息術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認為心臟是起始空間,是組織向睡眠過渡的中心。當我即將入睡時,我的個人歷史和感官
體驗的所有內容都消失在那個空間中。這使我能夠釋放直覺並掌握我的精神和情感內容,
構成我的個性和行為的休眠傾向,因為這些內容不受我清醒狀態的秩序和智力的限制。因
此,我清醒和夢中狀態的調節之門被打開,使我更容易預覽無條件狀態。在吠檀多或密宗
傳統中,心除了是一個器官和能量中心之外,還代表第四種狀態本身,即瑜伽休息狀態、
非二元意識、存在、沒有對象的幸福、空虛和自我。一切事物都出現又消失。

哪個是自我?這個無限的實體(purusha)
與智力相同,位於器官之中,是心中
的自我閃耀之光。

現在有這座婆羅門城(身體),其中有小蓮花(心)
和小以太(阿卡西)。

現在,要尋找、理解那個小以太中存在的東西。

認識婆羅門的人達到了至高無上的目標。婆羅門是持久的現實,他是純粹的知
識,他是無限的。知梵住於心蓮中者,與梵合一,受一切福樂。

瑜珈休息術協議

組織和創建練習課程
自己或他人

瑜珈休息課程的進行方式取決於學校。 20 世紀 40 年代,斯瓦米·薩蒂亞南達 (Swami


Satyananda) 開發了該技術的某些方面,並創建了一種系統方法,他開始在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20世紀60年代初;二十年後,他的第一本書出版了。18他以某種方式普及了瑜
珈休息術。但這種實用哲學的源頭在毘濕奴和濕婆的黎明中就消失了,它不能
被簡化為一種教導和實踐的方式,甚至不能簡化為一千種方式。這一切都取決
於一個人接受的教法、這個人的影響和敏感度,以及他如何讓方法適合自己。
瑜珈休息術,像所有真正的傳統一樣,不斷提醒我們敞開心扉、暫停思想並臣
服。因此,過度重視指向月亮的手指而忘記看出現在意識天空中的月亮本身,那
將是真正的恥辱。

與所有現像一樣,典型的練習也有開始、中間和結束,並且開始和結束練
習的方式有很多種。
話雖這麼說,重複一項練習有助於放鬆和放手,尤其是在開始時,因為當一個
人知道自己正在堅持什麼時,就更容易放手。但也必須確保它不會成為一種機
械動作,如果選擇新的練習,則必須確保不要陷入頭腦。瑜珈休息術總是要求
人們保持警覺但不要緊張。

理想情況下,在古典哈達瑜伽課程(包括姿勢、呼吸練習和手勢)之後,課
程可以分為六到十個階段,這完全取決於人們如何計算或分割序列。重要的是
瑜珈肢體結合的一致性。這裡已經描述了一般的練習過程,可以依照自己的需
求進行調整,重複之前已經練習過的練習。在此基礎上,可以組成數千個會話
來存取該區間。無論如何,只有自我才是真正的老師。透過生活的實踐,我學會
了一切;透過生活的實踐,我學會了一切。透過練習瑜珈休息術和傾聽睡眠之
主的聲音,我將真正學會如何練習。在這個領域,只有直接經驗才重要。

準備(普拉斯杜蒂)

練習瑜珈放鬆術一小時或更長時間,自然需要一個不受打擾的安靜場所。如果
可能的話,它應該是一個安靜的地方,儘管噪音本身並不是根本問題。

同樣,如果寒冷的感覺產生緊張,最好一開始就使用毯子,因為在訓練過程中保
持完全靜止很重要,最好是保持屍體姿勢。

深度放鬆(SHITHILIKARANA)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放鬆只是準備階段的手段,而不是全部目的。如果一個人不放鬆、沒有緊張,無論白天或晚
上,都不可能覺察到深刻的結構和能量。我越放鬆,我就越容易接受。因此,這裡有一些易
於選擇並在課程開始時進行的練習,以釋放身體、情緒和精神上的緊張。

「屍僵」
練習:在擺屍式之前,閉上眼睛,將手臂和腿靠近身體。

吸氣,屏住呼吸,盡可能收縮身體,同時將手臂靠在軀幹上,雙腿互相靠在一起。觀察身體
變硬的情況。然後呼氣時放下一切。觀察“屍體”放鬆並變得完全靜止和惰性。誰正在死
去?這種體驗是向誰顯現的?

無需理智化,我就會意識到此時此地我的整體狀態,而不試圖改變它。對於感官的撤
退,我可以先聽最遠的聲音,然後逐漸將注意力拉回離我較近的、我內心的聲音上,直到我
陷入沉默。透過逐漸將注意力延伸到從頭到腳壓在地板上的點,我開始意識到自己呼吸的起
伏。隨著每一次呼氣,一切都安定下來,休息下來,融入心輪的寂靜和觸覺之中。我開始意
識到振動波,意識到發生的一切都出現並被設計的心靈空間。眼睛保持靜止,目光遠在身
後,作為一個見證者,沉思著這片內在天空的無限深度,不加評論。

「波浪」練習:為了加強放鬆和敏感度,吸氣時感覺呼吸的愛撫在身體前方從腳後跟
上升到頭頂,並從頭頂向下流到我的身體。當我呼氣時,腳跟和身體後面。我觀察呼吸的起
伏和感覺的波動,它們淨化了我並沖走了我所有的身心緊張。一次又一次的呼吸,我享受著
感官的包裹,然後我放手了。我讓我的身體,沙瓦,按照我的呼吸節奏休息和放鬆,呼吸的
節奏就像平靜海洋上的波浪一樣來來去去。

在這裡,我可以想像納拉亞納(Narayana)
的形象,如果它對我有某種意義的話,他
在永恆的睡眠中沉睡;或濕婆神,躺在女神卡莉身下。這樣,當我吸氣時,我就會產生一種
新的感覺;它與生命的呼吸融為一體,當我呼氣時,我讓它擴散到全身。阿尼凡說:「你不
是在床上休息,而是在無邊無際的原始光之海洋上休息。

。 。 」 隨著每次呼吸,我都會意識到脊
椎中能量的流動。吸氣時振動(“我”),意識,呼氣時振動(“am”),幸福。的波浪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感覺、情緒、思想和意象來來去去,但深邃的海洋卻保持著完全的平靜,就像一個超然的旁觀
者,看著海浪在其中出現和消失的漲落。

隨著練習者的進步,放鬆階段會變得更短,特別是如果事先完成了一系列姿勢和呼吸練
習。我們可以假設,在這種情況下,練習者已經放鬆、準備並且可以使用。

意圖的力量(SANKALPA)

有了這種覺醒的可用性和敏感性,一個人的肉體和骨骼就會感受到充滿活力的能量;我們的想
法變得富有創造力並讓位給直覺。因此,瑜珈休息術邀請我們以簡短而積極的方式許下願望
或決心(sankalpa) ,以便讓這種充滿能量的思想出現並形成。我只是吸氣,屏住呼吸重
複這個願望三遍,呼氣時我就忘記了。傳統的方法建議我們重複同樣的願望,直到它實現:所
有的祈禱必須至少重複三次,以便上級力量能夠聽到並實現它們。也可以在身體、能量和心
智結構中,隨著「我」
而吸氣,隨著願望而呼氣,一一或同時進行。

。。 。

這個願望也可以在清醒和睡眠之間的心靈空間中表達,就像發給潛意識的直接訊息一樣。也
可以用「心願樹」 所在的心中心來表達,在經文中提到它是滿足願望的神奇樹:「決心是如願
樹(kalpataru);決心是如願樹( kalpataru) ; (心靈的)
能量是豐饒之樹的花園。」
19願望也可以在心靈結構的三個層面上無聲地、同時地或逐漸地表達:以明確表達、不明確
表達或聽到的方式。 。透過練習和經驗,願望變成了非願望,不受言語、思想和意圖的影響。
這是一種沒有對象的記憶,
純粹的存在,沒有慾望或形式。除了留在更大的自我之外,不會有任何其他願望。

毫無保留地捨棄一切從業生的慾望,並以心從四面八方完全克制整個感官群。

一點一點地,讓他以理智達到平靜,保持堅定;讓心建立在本我之中後,讓他
不要去想任何事。20

無論願望的本質如何,我都保持平靜,作為一個旁觀者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一切出現和消失的事物。

意識的旋轉
(切塔納·桑查拉納)

意識的旋轉是增強自我意識和對構成我們的不同結構的存在的重要階段,同時允許存在的
非二元性透過其安撫的力量被喚醒:

印度的一個傳統神話說,我們都失去了內心的統一。根據這個神話,
人類有一種失去了他一無所知的東西的感覺,但儘管如此,他還是想
再次找到。這種失去的品味,與「有意識的視覺」 密切相關,就是神話
中所說的濕婆。至於再次找到這種意識狀態的願望,神話將其歸因於
薩克蒂(Shakti)
的特徵,濕婆透過這種能量得以顯現。這些人物代
表了現實的兩個方面,當這兩個面向連結在一起時,所有衝突都會消
失,不再有分離。印度的肖像畫代表了他們牢不可破的性擁抱。傳說
正是在這對略顯奇特的情侶的親密關係中找到了它的根源。故事說,
濕婆和薩克蒂在他們的結合中迷失了,完全忘記了宇宙,世界的平衡
處於危險之中。焦急的人類向眾神抱怨此事,濕婆和薩克蒂再次突破
了一切極限!他們決定對他們進行突擊行動,一些半人半天的人被任
命在喜馬拉雅山頂綁架莎克蒂,並將她藏在印度另一邊的科摩林角。
手術完成後,濕婆慢慢地從痛苦中走出來,眨眼間(第三隻!),他
找到了他的同伴。他對他們的婚姻受到干擾感到憤怒,他來到她身
邊,抓住她的頭髮,將他們趕回喜馬拉雅山的住所。男人們絕對不希
望看到他們恢復做愛,於是決定將女神切成碎片,並將它們分散在該
國的四個角落。當濕婆拖著他的同伴時,他們開始切割女神,首先是
她的右手拇指,然後是第二根手指,第三根手指,依此類推。21

為了履行“徵集”
這一真正的“基本職責”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女神分散的碎片」並回到失去的統一,我首先感覺我的右手拇指。*12 透過堅持對身體感
覺的認識,可以獨立或同時在前三個結構上進行旋轉身體(皮膚、肌肉、骨骼和器官)、
能量體的振動、心智體自然出現的圖像。因此,在拇指之後,我一根一根地感知每根手指。
肉體、它的振動與形象。然後是我的手掌和手背,我的手和手腕;我的前臂到肘部,上臂到
肩膀;和我的整個手臂。然後我將注意力集中在右大腳趾上,然後是其他腳趾;我的右腳的
上側和下側、整個腳、腳跟和腳踝;我讓這種感覺向上移動到我的小腿、脛骨和膝蓋;我的
大腿、臀部、臀部和整條右腿。我用左腿繼續這樣,然後用左手臂。我花時間感受我的手臂
和腿併攏。然後我讓我的意識來到我身體的底部:臀部、臀部、會陰、肛門、尾骨、腹股
溝、骶骨和性區域。我很注意出現和消失的感覺和振動。我的注意力,在這種「沒有緊張
的專注」中,繼續爬升到我的胃、神經叢、腰椎、腎臟、兩側;進入我的胸部和背部;進入肩
胛骨、鎖骨、中間的區域、進入心臟和心臟中心。每次呼吸時,我都會感覺到我的腿和軀
幹,一直到肩膀和手臂。

然後我的注意力繼續上升到頸部、喉嚨、頸後、頸椎;然後按照元素的順序進入我的整個
頭腦、大腦和感覺器官。

最後,我可以透過感覺到我的整個身體及其中軸隨著每次呼吸在意識空間和心臟中
心振動來品嚐所發現的統一。我可以聽到自然的咒語在我身上重複:“我是”,“我是”
(ham sa)。我是旁觀者,也是平靜的見證者。我充分利用每一次呼氣來放鬆並融入
寧靜的背景,在我的背部充滿專注力、能量和光明。一切都被看到,一切現像都受到歡迎,
沒有評論或言語。背景觀察著世界的來去,卻不受其影響。我完全覺知,像納拉亞納
(Narayana)
一樣躺在微妙感覺的海洋上。身體睡著了,但意識卻在守護著它,就像一個
孩子在母親的懷抱中睡著一樣。

為了收集無意識的小能量,注意力可以按照編纂的或自發性的行程移動。旋轉可以
是外在的(bahirnyasa),以身體為中心;或者它可以是內在的(antaranyasa),以
能量之輪或圖像的出現為中心。如上所述,這種運動也可以透過覺知感覺、振動和圖像,
在前三個「鞘」中同時完成。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來做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命令和指示。重要的是要感受正在發生的事情,不要讓頭腦陷入聯想。要做到這一點,除了知道
行程而不用思考之外,你還可以使用心跳、呼吸或簡短的咒語,如AUM或RAM來「觸摸」
特定的
身體部位,以對其進行定位,感受它,然後放手。

每一次「觸摸」
都像是在獻祭。這樣,知道所堅持的東西就更容易放手。這就是為什麼一旦深深
地感受到身體,它就會消失。它與「我」
的感覺一起消失在虛空之中。

只剩下有意識的睡眠中平靜安靜的味道。這種意識的輪轉也可以指朝聖,去「女神碎片掉落的
地方和寺廟被豎立的地方。」
*13 22 我自己在印度從一個聖地到另一個聖地旅行時就嚐到了這
種失去的統一的滋味,只是就像我在身體裡所做的那樣,從一個肢體到另一個肢體。 《斯堪達
往世書》
中的一句古老諺語指引我走上通往四個聖地的道路,試圖收集我認為已失落的知識:
「去見奇丹巴拉姆、在蒂魯瓦魯爾出生、在瓦拉納西死去或記住阿魯納恰拉,所有這些僅憑這
些就能帶來解放。”
如果這句古老的詩句指引我的道路,瑜珈休息術讓我能夠臨在這些地方之
間的聯繫,以及這樣一個事實:在絕對中,只有一個聯繫和一個神聖的空間,所有的分離都被吸
收在其中。能量中心,以身體或聖地的點表示,在意識中聯合起來。一切都出現在我身上,而我
保持靜止。首先,我看到一切不是連結的東西,然後我死了,消失了,讓連結在意識中誕生,記
住它並生活在其中,成為一個不受任何經過的旁觀者。

倒數計時

為了觀察心的過程以及發生這種情況的空間,可以從第 108 次、第 54 次或第 27 次呼吸開始


倒數計時,讓自己放鬆。吸氣和呼氣108,吸氣和呼氣107,等等,一直到零,這是我們每個人的
中心。隨著每一次呼氣,數數消失在寂靜中,我成為倒數計時的旁觀者。我允許它的發生和解
除,一切都是自行發生的,不受干擾。我允許自己進入未知的世界。我很高興倒數,從倍數到一。

這是入睡的最佳時刻,但又不會完全忘記。但這也是我可能完全睡著、完全遺忘的階段。所以,
我必須警惕倒數計時也可以是一個機會,透過交替呼吸來淨化心靈的空間,而不用手指堵住我
的鼻孔:我透過左鼻孔吸氣,透過右鼻孔呼氣 。 。。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鼻孔,用右鼻孔吸氣,用左鼻孔吐氣,以此類推。我只是意識到我的呼吸在一
側移動,然後在另一側移動,以一種非常有觸覺的方式。

到達零可以讓心靈的波動暫停,並提供一個開放的空間,非常適合感受驚奇和喜
悅,並有利於探索。

使用主題

課程的初始階段旨在為清醒和睡眠之間進行更激烈的練習創造完全的可用性。透過處理
不同的身體、鞘、中心、結構和其他現象,有可能組成大量的實踐來探索內部迷宮,或許
還可以發現一條擺脫痛苦和無知的出路。練習的核心涉及瑜伽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專注、
冥想和深刻的沉思。

無論選擇的主題(例如死亡、五元素等)
和初衷如何,它都必須以消融在深深的寂靜中結
束。

大多數瑜珈休息術本質上都是基於根本性的存在問題。有些旨在從不同的角度詳細
觀察不同的結構及其過程、連結和轉變:身體及其組織(皮膚、肌肉、骨骼、器官)、感
覺系統及其與無意識的關係、能量體(中心、支撐、呼吸、經絡等),以及思想的不同面
向(心智、記憶、智力和「我」的感覺),它們出現和消失的方式,等等。如果瑜珈休息術
有系統地邀請我們仔細觀察感覺、振動、光和聲音,那麼有些練習可以透過引入呼吸練習
和咒語來專注於其中一個。在重要的主題中,瑜珈休息術並沒有忘記質疑我們與動物性、
時間、未來、慾望、元素、快樂、狂喜、愛、「我」
的感覺、神聖、夢、睡眠和死亡的關係。

一般來說,順序總是按照能量中心的升序演變,就像我們練習姿勢一樣。倒數結束
後,它會為會議指明方向。

此外,根據傳統教義,這種秩序與睡眠和死亡過程中感官的減弱和元素的消散同時發生。
這種整體搜尋劃分了整個過程並構成了極好的準備。這是一個大致的輪廓,可以透過多
種方式進行調整: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我首先意識到底部的能量中心,在我的尾骨水平,將呼吸和思想(ham sa,
「我是」⋯)與振動的感覺結合。這將使我加強集中力和敏感度,並開闢新的空間。。

甚至可能以或多或少的詳細方式感知身體和能量的特殊性(如組織、輪子、形狀、顏
色等)。最重要的是感覺或感覺。我用每一次呼吸讓能量中心和其他結構之間的緊密
聯繫顯現出來,我感覺到這種連結:肛門、嗅覺和它留下的印象;身體的組織及其慣
性、穩定性、固態、與土元素的關係、與寧靜感的關係。就像納拉亞納或濕婆一樣,我
只是現像出現和消失的見證者,以及狀態變化的見證者,沒有評論或評估,也沒有被它
們運動的能量所迷惑。氣息舒展。我對存在的氣味持開放態度。

然後我讓自己滑入骨盆區域,位於骶骨區域的水平。隨著每次呼吸,我開始意識
到性器官之間的連結、味覺、水元素、血液和能量循環、整個身體的振動波,超越皮
膚。我允許一種流動性和喜悅的感覺出現。一種新的味道。

我的注意力繼續爬到胃部,與腰椎齊平。我探索太陽神經叢、火元素、視覺、形
狀、我的眼睛、熱、光、振動、情緒、思想和夢境之間的連結。每一次呼吸,我都會深深
陷入振動的散發。納茹阿亞納的腹部生出一朵蓮花,主梵天坐在其上,創造出升降的思
想和世界。美是現實的味道。一次又一次的呼吸,火焰吞噬了慾望、恐懼和「我」的感
覺。清醒和睡眠之間的間隔即將到來。

然後我的注意力爬到心臟中心,在背脊椎的水平:皮膚、手、空氣元素、觸覺、睡
眠和處於虛空邊緣的「我」。隨著每一次呼吸,「我」消失在一種擴張的感覺中,一種
非個人能量的感覺,像空氣一樣自由,它蔓延並包圍整個宇宙,超越皮膚和心靈的限
制。這是幸福和愛的味道。 “孩子睡著了,但母親在看護他。”

然後我的注意力轉到喉嚨中心和頸椎:耳朵、聲帶、聽覺、空間元素和聲音,這是
臨終者和現象世界之間的最後一個連結。膨脹的感覺讓位給完全的靜止。膨脹本身就
如呼吸一樣,出現在虛空中。這是沉默的味道。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然後我的注意力轉移到額頭中心、眉毛之間、頭的中間。物理空間出現在這個由意
識能量組成的精神空間中,就像所有的中心和元素一樣。這是意識和純粹喜悅的味道。

最後,這個心理空間本身出現在意識空間。
能量在一千片花瓣的中心,在頭頂虛空與心中虛空的結合處結束了它的比賽。它是清晰與
空性的結合。這是存在的味道,非受造物的味道,以及發現的統一的味道。

我是婆羅門,具有純粹意識的本質,沒有任何特質,沒有無知,沒有清醒、夢和
沈睡三種狀態。生活在一切眾生如以太之中,我是沒有他們所有缺陷的見證
人。23

感覺、情緒、思想,以及清醒、夢、睡眠的狀態,像天空中的雲彩一樣出現和消失,
但意識的天空卻保持完全靜止,不受影響、不變。它包含一切,滲透一切;它就是一切。
拉瑪納·馬哈希曾說過:「整個宇宙都在身體裡,整個身體都在心裡。所以宇宙包含在心
之中。 。 。 。

主啊,心就是你的名字!”正如斯瓦米·達亞南達 (Swami Dayananda)


所說,“不僅有一位神,而且只有神。”到了這個階段,就不可能再練習了。這不再是努
力、專注、行動或意圖的問題。一個人都沒有了;只剩下意識了。

視覺化

典型的瑜珈休息課程還包括可以獨立練習的特定視覺化。一些學校在序列中系統地使用
圖像,甚至將它們轉化為故事和場景。如果這種做法可以讓我們進入個人和集體潛意識
的更深層次,例如直覺,那麼它們也可以過度刺激普通的聯想思維而不是暫停它們,從而
阻止我們覺醒到超越這種機械結構的現實。每個人都需要認真、真誠和專注地練習,看
看什麼最有效。這樣的練習也可以很好的支持夢想瑜珈。

這些類型的會議中使用的圖像通常是符號和原型;它們可以是瑜珈姿勢、神聖表
徵、樹木、花草、動物、鳥類、山脈、海洋以及任何與大自然有關的事物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例如白天、夜晚和季節。它們可以根據五種元素(地、水、火、空氣和空間)

行邏輯選擇,也可以根據愛、空、睡眠和死亡等其他主題進行邏輯選擇。

瑜珈、吠檀多和密宗的經典文本充滿了這些意象,旨在喚醒更精細的感覺
和直覺品質,從而為瑜珈休息提供靈感。例如,《濕婆集》 中提到像徵性地代表
由五種元素組成的人體的圖像:「在這個身體中,須彌山(即脊柱) 被七個島嶼
所包圍;在這個身體中,須彌山(即脊椎)被七個島嶼所包圍;” 有河流、海洋、
山脈、田野;還有田野的領主。其中有先見聖賢;所有的恆星和行星也是如此。
有神聖的朝聖、神社;以及神社的主神。太陽和月亮,創造和毀滅的媒介,也在
其中移動。以太、空氣、水和土也在那裡。」24因此,透過讓這些圖像自發地出
現在我的內心或周圍,在無言的空間中,沒有評論,沒有與知識或任何思想相關
聯,我可以感覺到它們在身體的特定部位,如脊椎、能量中心和主要經絡。

重要的是,以不同的方式感知和認識事物,不經過通常的散漫思維過濾,並保持在這種微
妙的感覺中。因此,在有許多圖像的會議中,重要的是讓它們快速通過(或者如果您正在
進行會議,則快速提及它們),這樣頭腦就不會接管並開始評論它們。經過一些練習,當
我緩慢而深長地呼氣時,或者與睡眠者的呼吸節奏一致時,我可以想像出一系列完整的
圖像,根據需要重複多次。此功也可在白天(或晚上)練習數次,無論坐、站、臥、行、睜
眼或閉眼。

最後,重要的是圖像應該帶我回到它出現的寧靜和意識的空間。它不是對現象的推測或認
知;而是對現象的推測。這是關於深入內心,簡單地存在。

與心融合

當某種瑜珈練習成功地阻止了心靈的波動時,它立即變得無用且不可能進行;無用是因為
無事可做,不可能是因為無人去做。自我或「我」
的感覺連同思想一起被抹去了。剩下的
只是寂靜和空虛的味道,原始願景中難以形容的喜悅,這是客觀的,但又充滿活力。在正
式會議的情況下,這個純粹冥想的時刻將呈現為長時間的沉默。它直接向直覺、至福和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這個頓悟的幸福見證,自我的幸福和「我」
的永久意識:

心洞中央,有一個人獨自閃耀
婆羅門作為“II”,阿特曼。透過深入探索自我,或透過呼吸控制思想來到達心靈,並保
持在阿特曼中。25

空是意識反映自身,感知到它是獨特的,並說「我不是那個(neti neti)」。這是瑜珈修
行者達到的最高境界。26

決心(SANKALPA)和最終階段(SAMAPTI)

在正式會議的情況下,這個時刻非常適合三次聽到一個人的決心或願望 與會議開始時所提出的相
同。從這個無形的極樂中,將會出現動詞、願望、聲音、光和振動,然後它們將以世界的形式出現。當
願望在生氣勃勃的虛空中消失後,我逐漸意識到從頭到腳通往肉身的不同結構。因此,我仍然是再次
移動的身體的一動不動的旁觀者。*14我花時間享受這一點,保持在自己的發光存在中,透過練習和恩
典,它一點一點地延伸到我的其他時刻。日日夜夜,深感幸福、寧靜、自由。我是。這種結束訓練的方
式也適用於你早上醒來的那一刻,以及「我」
感的出現。一次完整的修行可以包括在常規修行的不同
階段中準備和觀察入睡的過程,直到內心睡著。這樣,每次醒來,就成為一個簡單觀察轉變或繼續正
在進行的練習的機會。或者你也可以只是繼續旁觀過去的狀態,直到你醒來並記住你的決心或願望;
然後,經過片刻的意識,您的身體將開始移動,下床並進行日常活動。

。 。 。

完全意識的生活藝術
瑜珈休息術並不局限於正式的練習和對睡眠的觀察。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這是所有意識狀態的整體方法。它提供了一種因流派而異的方法論,但最重要
的是,瑜伽休息術是一種觀點、一種存在方式和一種日常生活的藝術,與外表、
道德或本質無關。活動。它不能取代任何其他練習,但可以在所有活動之外、
在完全意識和深度平靜的結合下進行練習。這種神聖的連結可以透過認識到
清醒時睡眠的寂靜來建立。 「我們只需召喚這種清醒的沉默,並將我們的意
識擴展到其中,將其傳播到母親的瑜伽之心。這樣,連睡眠也能被改變。」27
一旦我開始醒來,我就可以利用睡眠和醒來之間的間隔直接進入冥想,無論是
正式的還是休閒的。我是開放的,沒有任何意圖,我允許這種沉默來歡迎現
象、我當天的第一個行動和事件,以及我的社會、職業和家庭義務。這不是要
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條件,而是要觀察自己對這些條件的反
應。

真正的冥想不是一種行動,因為冥想不是可以做的事情,它只是存在,因此除
了我的日常活動之外可以輕鬆練習。話雖這麼說,每天至少抽出兩次靜坐的時
間很重要,因為這種靜坐需要被認可和培養。

我準備在預定的時間內坐下來冥想,以有意識地體驗我的日常活動。瑜珈
的所有肢體都參與這項練習。我以舒適的姿勢坐著,一隻手放在另一隻手上,
首先放鬆整個身體,從頭到腳趾,一個接一個的身體部位。每次呼吸,我都會
釋放緊張感。然後我將注意力集中在自然呼吸上,而不試圖改變它。我很高興
觀察空氣的進出,中間有短暫的停頓。一次又一次地呼吸,我透過意識到我的
呼吸聲(ham sa)、呼吸之間停頓的寂靜以及呼吸發生時的寂靜背景,讓
我的感官撤退。我專注於呼吸,讓心靈的躁動在寂靜中消失。一旦身心平靜下
來,我就開始觀察從頭到腳的感覺,從囟門開始,將注意力從一個部位轉移到
另一個部位,然後從腳趾回到頭部。我確保面對出現的每一種感覺、情緒或想
法時保持警覺和平靜,以免產生慾望或厭惡的反應。我是誰?誰在觀察?慢慢
地,但可以肯定的是,對現象的感知會加強它所出現的寧靜和寂靜的空間。透
過保持純粹的觀察,思想最終會暫停,意識會撤回並覺醒到其真實本質: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我是。”因此,冥想變成了沒有對象、沒有知道、沒有知識和記憶、沒有技巧或意圖的沉
思。不再有人認為他知道,認為他正在做某事或冥想。剩下的就是意識和存在的喜悅,一
種非個人的平靜和無限的愛的感覺。當冥想結束時,我可以花幾分鐘的時間,讓平靜和微
妙的振動傳播到整個宇宙,就像我真誠和仁慈地分享的一個願望:“願一切眾生安寧快
樂。”資產管理規模。

之後,如果當我回到自己的活動時,我陷入了現象的流動中,任何對任何激動、緊張或消
極情緒的最輕微的認識都會讓我回到此時此地的這種沉默的觀察:

只要你保持在意識中休息,將自己與身體區分開來,那麼即使現在你也會變得
快樂、平靜和擺脫束縛。28

燈泡破裂時電不會消失
繞過上述方法,提出了一種直接且即時的方法來實作 Jivanmukti

阿什塔瓦克拉因此:

首先要堅定地相信我不是身心複合體。要清楚知道,你與身體是分開的,
就像電與燈泡是分開的一樣。因此,身體的限制(死亡、年老、疾病、痛苦等)
不適用於你的自我。

燈泡內的電能永遠不會被破壞。因此,讓一個人每天在花園或某個僻靜的地方
練習絕對放鬆地坐幾個小時,不必以任何特定的姿勢,遠離遊客的所有乾擾
(包括現代使用的手機或其他電話等)。

除了赤裸裸的存在和活著的感覺(即“我是”)之外,不要意識到其
他任何事情。在這種感覺中感到快樂。不要想到身體,也不要給「存
在」
的感覺添加任何限定條件,例如「我是一個女人」、「我今年 30
歲了」、「我是一個印度人」、「我是一個工程師」 」、「我頭痛」
等等。
簡單地說「是」。如果你的眼睛是睜開的,就不會具體地看到事物或區分物
體。不區分各種噪音。
保持一種不加批判、不加評判、不加區分和不加區分的整體感知。

不要想「我是」。只要留在意識中,也就是你存在的感覺,就像一個新生
的孩子,沒有詞彙可以思考,但陶醉於它脈動的存在。如果一個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可以永久保持在這種狀態(可以透過練習獲得),此時此地,人們可
以獲得 Jivanmukti.29

瑜珈休息術的應用領域
存在的意識和存在的快樂是第一對父母。
而且,它們是最後的超越。
斯里阿羅頻多

與現代流行的方法不同,瑜珈放鬆術的目標根本不是物質主義的。它既不是個
人發展和幸福的技巧,也不是愛好或教練,通常基於加強與自我意識相關的某
種自信。即使為了身體健康而練習本身也不是目標,儘管它顯然是練習的正面
副作用。瑜珈休息術的目標首先是精神目標,涉及認識自我、從痛苦中解脫、認
識一個人的真實本性。話雖這麼說,認識到存在的不同結構意味著完全放手,
這對心理生理維度(身體和心靈)產生積極影響,從而有益於我們的整體健
康。這樣,了解自己本質上是具有深度治療效果的。透過加強辨別力(viveka)、
仁慈和開放性,它也具有深刻的社會性、人道性和創造性。

透過教我活在當下,瑜珈休息術讓我以一種新的方式看待時間和心靈的
維度。觀察這一點揭示了構成我命運的現象背後的能量,然後也許我可以更好
地理解發生在我身上的事件和日復一日重複的情況。這種細心的觀察讓我能夠
調和我的過去,無論它是什麼,並歡迎未來,無論發生什麼。如果壓力、焦慮和
恐懼往往是多種疾病的原因,那麼對死亡的恐懼就是所有恐懼的根源。透過消
除所有其他根源的恐懼,瑜珈休息術也有助於維護整體健康和福祉。

透過使人免受壓力、焦慮、憂鬱和恐懼的影響,深度放鬆可以減緩免疫系
統的惡化和心身疾病的發展。透過讓身體充滿一種從存在意識中產生的幸福
感,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練習可以增強我們細胞核心的健康。這種積極的行動和身體作為經驗現實的藍圖因此成
為哲學的兩個最重要的原則。這種方法由神經精神病學家阿方索·凱塞多 (Alfonso
Caycedo) 在 20 世紀 60 年代開發,很大程度上受到印度哲學和現象學的啟發。除了受
到斯里奧羅賓多整體瑜伽的影響之外,實用智學深受瑜伽休息術的啟發,不僅在技巧的順
序上,而且在口頭進行課程的方式以及對意識狀態的探索上醒來和睡覺之間。憑藉其眾多
的社會和預防領域的應用,我相信這種基於身體意識和現象學態度的現代哲學方法是瑜
伽休息術的治療延伸。放鬆、放手和覺醒可以產生能量,這些能量對於身心健康、幸福感
和活力、注意力、創造力和睡眠品質都很重要。

專注於治療方面的會議遵循與常規會議相同的順序,但目的不同。這是一個例子。
在同步呼吸的情況下,準備階段將特別注意放鬆,釋放身體和心靈的緊張,並意識到整個
身體、它的熱量和它的生命能量。決心或願望在這裡佔有重要地位,因為它向潛意識發出
積極的、具體的建議,這種願望可以很容易地適應不同的病理。如果一個人有時間 並且
根據一個人的經驗 意識在身體上的旋轉,這通常只是一個快速驗證或掃描,可以進入
更多細節:進入皮膚、肌肉、骨骼和不同的重要器官。我讓注意力、生命觸及每一個點並
使其充滿活力,充分意識到我的呼吸。當我吸氣時,我花時間去感受神經叢、大腦和脊髓,
當我呼氣時,我讓純粹的幸福充滿我的細胞。我開始意識到生命力、活力、存在的喜悅、
中心以及在我體內循環的能量波。

呼吸和內在節奏相互平衡,我開始意識到我的心臟和使它跳動的能量。有了這種感覺,我
可以嘗試減輕體內的一些疼痛,例如將其淹沒在更廣闊的感覺空間中,或在呼氣時將其排
出。當我吸氣時,我還可以透過在一個能量中心(或其他地方)吸收溫暖或涼爽的能量來
刺激或安撫組織,然後在我呼氣時讓它擴散到特定的身體部位。透過多次細心地更新這
種體驗,可以建立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倒數練習可用於沉入平靜與敏感,釋放直覺;也
許你可以允許一種情況在接近尾聲時出現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倒數計時,一種感官視覺,問題要麼得到解決,要麼帶著喜悅和平靜的心情接
受。然後,超越所有圖像和思想,在「心洞」
中,始終保持著不受影響的平靜,
一種細胞再生和身體休息的深刻寂靜。為了結束一個療程,在心裡重複你的決
心或願望三次就足夠了,然後當你再次意識到你的身體時,讓瑜珈的力量和注
意力的能量體現出來。花點時間陶醉在味道中,感受沐浴在喜悅和感激之中。

從絕對意義上來說,瑜珈休息術並不試圖改變事物的進程,而是透過每時
每刻與現實結合來幫助我們看到並接受現實。 「如果發生什麼事,那就很好。
如果沒有發生,那也很好。”這種接受並不妨礙我嘗試做任何事情,但這種努
力應該在不執著於行動及其結果的情況下進行。同樣地,真正的接受永遠不可
能來自二元思想。思想會放棄,但不會放棄;總是會有一個肯定的答案,但隨之
而來的是痛苦。事實上,接受就是「是」 ,沒有「但是」;接受是安靜地歡迎
這種情況,而不希望它變成現實。透過觀察自己不被接受的部分,透過給它空
間,我有可能覺醒到超越思想的仁慈的接受空間;我可以認識到,如果「我‑我」
不接受事物本來的樣子,那麼我的巨大沉默就會毫無區別地歡迎一切,而且還
帶著愛。那麼一切就變簡單了。此時此地,這種觀察本身就是至高無上的治療
方法。在疼痛的情況下 例如頭痛 我會說,“我的頭很痛”,談論的是我自
己。

但見證者與在痛苦中看到的人不同。目擊者並不是正在受苦的人。30如果我在
生病時意識到這一點,我會很高興,並立即治癒一切。

最終的投降

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寫道:“為了睡得好,必須整天保持清
醒。 ”
在瑜珈休息術的背景下,這種肯定具有新的意義,就像一個非常重要的
教義。我們也可以補充一點,晚上睡得好不好,才能真正保持清醒,這取決於
我們。

因此,瑜珈休息術提供了一條放鬆、內在知識、釋放、再生和開放無痛苦
空間的道路,無論是在清醒時、在生時、在睡眠中或在死亡時。透過侵入無意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瑜珈休息術是一切制約的源泉,它可以讓人們對世界、他人和自己有一種新的
看法 一種更平和的看法。透過每天的定期訓練,即使在晚上,練習也會自行
到位。一切都清晰而明亮:一種改變生活、我們認識自己和存在的方式的新味
道。該哲學本質上是實用的。認知與存在在和諧、仁慈、滋養的舞蹈中重新結
合。地圖不是領土,但它讓我們在路上前行,迷失自己,然後找到自己;它讓我
們被「既不失落,又找不到」的東西所抓住。

不練習瑜珈休息術我可以放鬆,但如果不像冥想一樣放鬆,我就無法練
習瑜珈休息術。在清醒狀態下,放鬆本質上是在身體及其組織的層面上進行
的。如果我不放鬆並且完全緊張,無論白天或晚上,都不可能意識到深刻的結
構以及其中循環的能量。而在有意識的睡眠練習中,放鬆得越深入,我就變得
越容易和開放。儘管這只是一個準備階段,但它仍然非常重要,因為感知緊張
可以讓我放開它們,並喚醒一個永遠平和、無緊張的意識空間。不同的過程都
被平靜地觀察著。觀察過渡和間隔,並繼續詢問:「我是誰?感覺在我體內出
現又消失,所以我的身體不是那麼緊張或放鬆,健康或生病。情緒在我身上出
現又消失,所以我不是這些不斷變化的情緒。念頭出現在我身上又消失,所以
我不是這些念頭。這些想法是向誰顯現的?”唯一可能的答案是“我是”,但
如果我出現了一個答案,則意味著實際上我先於它。在這種見證存在的光照
下,自我,“我的思想”,突然顯得是心靈的一種簡單的張力,一種不屬於任
何人的思想的結晶,一個缺乏堅定性的結,以及一種不屬於任何人的收縮。一
旦它被釋放,它就不再存在,就像在深度睡眠、冥想或有意識的睡眠中一樣。
但有必要保持警惕,因為情況正在發生變化,緊張局勢可能會在我沒有註意到
的情況下捲土重來。

透過練習,瑜珈休息術作為一種現實而不是一種手段,揭示了自己是我
所有活動和所有經歷的永遠和平的背景。有意識或無意識,存在或不存在,緊
張或放鬆,睡著或醒著:所有這些二元性最終都消解為既不是這個也不是那個
的東西。任何形式的瑜珈作為一種技術或練習都不能讓我認識自我,因為認識
自我不是一種行動。

另一方面,瑜珈休息術可以透過讓我熟悉非自我並喚醒我去發現不同的事物,
從而使我能夠接受這樣的發現。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聽力品質。透過對抗我人的機械表現所需的全部承諾和有意識的努力,它產生
了摩擦力,透過這種摩擦力,不費力地介入,就像一個透明而清晰的真理,同
時充滿活力和發光。當所有的概念都被溶解時,瑜珈士就消失在他真實本性的
透明仁慈中,這就是我們所有人中相同的意識,我們每個人多重怪癖中獨特的
潛在力量以及我們每個細胞中工作的生命。就像所有傳統路徑一樣,瑜珈休息
術邀請我們透過簡單的觀察來認識到我們不是燈泡,而是電,每個燈泡中的電
都是相同的。此外,當燈泡燒壞時,電力不會消失。

但是,一旦有光,燈泡很容易認為電流來自它並且它正在產生光。我必須
非常警惕,不要陷入「我」的幻覺中,如果它再次出現,它就會抓住一切並為一
切歸功於自己。拉馬納·馬哈希敦促我們區分“思想的暫時靜止”,這是集中
註意力和暫時阻止思想運動的結果。 「一旦這種專注停止,新舊思想就會像
往常一樣湧入;即使這種暫時的心靈平靜持續一千年,也永遠不會導致思想的
徹底毀滅,這就是所謂的從生死中解脫。因此,修行者必須時刻保持警惕,向
內詢問誰有這種體驗,誰體會到了它的愉悅。」 31如果我能體驗到平靜、寂靜
和空虛,這意味著我仍然超越這種感覺或感覺。人們絕不能被一種錯誤的解放
感所迷惑,也不能被這種沉默和思考的時期所愚弄。相反,正是在這個時刻,
我們必須再次警覺,並用大量的注意力向內看,以了解誰經歷了這種沉默。因
為本性的沉默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它永遠不會改變。只有思想出現和消失。
拉馬納·馬哈希說:「真正的『我』並不明顯,虛假的『我』 正在炫耀自己。這個
虛假的「我」是你獲得正確知識的障礙。找出這個虛假的「我」 是從哪裡產生
的。然後它就會消失。那時你就只是你自己,即絕對的存在。”

因此,為了獲得自由,僅僅停止思想是不夠的;認清它們的來源是絕對必要的。

瑜珈休息術不是一種需要練習的技巧、一種學習的方法、一種需要發展
的能力、一種意圖、一種經驗、一種狀態或一個需要完成的目標。瑜珈休息術
只是簡單地認識到我一直以來是什麼,甚至在知道「我是」之前。因此,我可
以與商卡拉查亞一起唱歌並慶祝存在的榮耀:

對我來說,沒有醒著的狀態,也沒有做夢或深度睡眠。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我不是與清醒狀態的經驗認同的自我,也不與夢境的狀態認同,也不與深
度睡眠的認同認同。

我確實是第四個(Turiya)。那一位、殘餘者、吉祥者、孤獨者,我是濕
婆。
我不害怕死亡,因為我沒有死亡。
我與真實的自我沒有分離,對我的自我毫無疑問
我的存在,也沒有基於出身的歧視。
我沒有父親或母親,也沒有出生。
我不是親戚,不是朋友,不是上師,也不是弟子。

我是永恆的認知和幸福、愛和純粹的意識,

我是濕婆,我是濕婆.32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第三部分

將瑜珈NIDRA 融入其中
實踐

四次練習和 115 次微練習

為了能夠在沒有老師在場的情況下練習瑜珈休息術,您可以錄製自己的聲音,
然後用它以指導方式體驗這些課程。根據某人的意圖,省略號或暫停點表示
短或長的沉默時刻。進行這些會議的藝術在於以一種能夠提高意識的方式來
衡量這些停頓。透過練習,沉默的時刻 不是缺席的時刻,而是存在的時刻
變得更長。您可以注意到,願望或決心(sankalpa)的使用既沒有必要,也沒有
系統性。練習時可以調整姿勢,用墊子、毯子、圍巾遮住眼睛,讓自己感覺更舒
服。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第一節

藍色星星
(尼拉塔拉瑜珈休息術)

在參觀瑞詩凱詩期間,我非常幸運地見到了古印度遠見聖賢和喜馬拉雅大師血
統的傑出瑜伽士,其中斯瓦米·羅摩和斯瓦米·韋達·巴拉蒂就是其中的傑出代
表。在遇到了後者的直接弟子後,我能夠發現並研究一種我從未體驗過的瑜伽
休息術。這再次提醒我,在印度和西藏,口傳瑜珈休息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
不可能將這種祖傳的實踐(其來源在時間的黎明中消失) 限制於特定的創始
人、思想流派。 ,或練習的形式。

就像《奧義書》 一樣,瑜珈休息術從字面上和本質上來說都是當一個人坐在或
躺在大師的腳邊時進行的研究。我在瑞詩凱詩接受的教義受到吠陀傳統的啟
發,以死亡藝術為中心,與我從瓦拉納西(巴拿勒斯) 的傳統納塔瑜伽士那裡
接受的濕婆主義密宗教義非常相似,除了一些小細節之外。這種喜馬拉雅方法
的目的是充分意識到感覺、情緒、思想、夢想和深度睡眠,以便認識到這些不同
狀態和經歷的永遠和平的見證。例如,透過進行科學實驗,斯瓦米·拉瑪
(Swami Rama)
證明,瑜珈休息術可以讓人們有意識地穩定在深度睡眠期間
大腦發出的δ波中。斯瓦米·拉瑪還可以控制他身體的不隨意肌肉,例如他的心
臟,他可以減慢速度直到完全停止。但這種表演和實驗室實驗並不重要,只是
為了滿足焦躁不安的頭腦的好奇心和對證據的持續需求。事實上,瑜珈休息術
僅在課程開始時、放鬆階段或治療方法中才重視身體。這種練習可以迅速幫助
人們充分意識到居住在粗糙身體中並圍繞著粗糙身體的微妙能量網絡。如果
沒有對能量系統和心靈過程的深刻理解,以及對它們是通往更高意識的墊腳石
的感覺和認識,就不可能有瑜珈休息術。

因此,練習者在每一步中都知道他所持有的是什麼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上了,就能放下;他可以把體驗的客體和所謂的主體放在一邊,讓它們都溶解在明亮的虛空
中。
意識,就像那拉亞那躺在永恆的瑜珈休息中一樣:

瑜珈休息術正在體驗上帝在宇宙不存在時所擁有的意識狀態。神不依賴宇宙,宇
宙依賴神。頭腦不依賴身體,身體依賴頭腦。目前,瑜珈休息術應該以攤屍式練
習。斯瓦米·拉瑪 (Swami Rama) 說,攤倒式是最先進的姿勢之一。人們認為它
只是躺著。上帝姿勢是最高級的姿勢之一,因為在上帝姿勢中,你從身體姿勢過
渡到精神鍛煉。上帝的姿勢是從Jagrat、從清醒狀態到掌握夢境、睡眠和瑜珈休
息術的紐帶。瑜珈休息術的兩個級別,實驗室機器顯示您的大腦正在產生 Delta
腦電波的可測量級別;它是最慢的腦電波,大約每秒 1 到 4 赫茲;該部分可以被
測量。

但心靈正在經歷什麼,是無法衡量的。所以我再次回到同樣的基礎,先將意識在
先驗和宇宙論的層次上理解為一種哲學。在所有有關瑜珈休息術的梵文文獻中,
瑜珈休息術都被認為是神聖意識的狀態。然後,學習為瑜珈休息術做準備的方法
和練習。所以現在,第三種狀態,體驗瑜珈休息術,可測量的部分和不可測量的
部分。利用你個人經驗中不可估量的部分來驗證你所學到的哲學,是的,這個哲
學是正確的。因為所有的精神哲學都來自於某人對更高意識狀態的個人經驗。當
你相信某人關於這種意識的陳述時,你就信仰了一種宗教。但在這裡,我們不信
奉某種宗教。當你透過實用的靈性方法來檢驗這種哲學時,那就被稱為瑜珈。因
此,根據這種經驗,你檢查並驗證古代聖人、經文和大師所說的話,是的,是的,
它是正確的。現在記住一點:你可以使用相同的途徑進入冥想,也可以使用相同
的途徑進入瑜珈休息術。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你可以使用相同的途徑進入冥
想,也可以使用相同的途徑進入瑜珈休息術。按照我們遵循的喜馬拉雅大師的
傳統,當你進入冥想時,你正在使用你的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用你的呼吸念誦咒語。當你進入瑜珈休息術時,你不會使用任何其他思想,而
只會使用流動的感覺,甚至不需要咒語。這是冥想途徑和瑜珈休息術途徑之間
的主要區別之一。

現在,我不打算為你們做關於脈輪系統的長篇講座。我們談論的是意識狀態。
現在, jagrat的中心,即清醒狀態,位於眉毛中心。控制夢境的中樞在喉嚨中
心。

睡眠狀態的控制在心中樞。免疫系統和普拉那場的控制位於肚臍中央。

等等。所以,正如我所說,這些克里亞可以在許多不同層面上幫助你。比如說我
說的,喉嚨中樞可以幫助你控制飲食。很多人正在閱讀有關引導夢想的書籍。如
果你帶著喉嚨中心無銹滿月的形象入睡,你將學會掌握夢境。現在,無論你是
專注於白色的月亮,還是專注於略顯蒼白的月亮,都會有所不同。我無法在一晚
上的時間裡讓你了解這一切。你在這些課程中學到了什麼,練習、練習、再練
習。 。 .1

根據聖人瑜珈學派的觀點,瑜珈休息術也被認為是治療睡眠、壓力、血壓、記憶力
或精神和情緒不安等問題的絕佳治療工具。但對瑜珈行者來說,練習休息術主要是為了認
識自我、三摩地、超越清醒、夢境和睡眠狀態,以及超越生與死。與納塔瑜珈傳統一樣,仙
人瑜珈傳統也將死亡視為認真練習者的主題。這兩所學校都堅持放鬆,對身體、能量場和
意識狀態的充分認識,擴展心臟中心和沈默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的每時每刻保
持這種注意力的品質。

例如,這是一個基本修行,「屍行」 (shava yatra)或「藍星」 (nila tara)



行,其目的是透過六十一個特定點來淨化能量中心,其中三個經絡(marma) 或超過三個
氣脈(脈輪)相遇。由於壓力和消極情緒,這些地方會出現緊張、結節或阻塞。這個基本課
程可以讓人們超越物理層面(shthula sharira)
並在能量和微妙結構(sukshma
sharira)
中導航,從而解開結,讓生命能量(prana)
以正確的方式自由循環。這種微妙的
認識會導致一種非常深層的放鬆和開放的狀態,有利於認識到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它固有的存在和喜悅。但就像一句印度諺語
俗話說「要喝牛奶,才能知道牛奶的味道」。
如果在哈他之後練習會更有效
瑜珈課程或冥想散步後。這有助於細胞再生
並消除最明顯的緊張局勢。身體就會因此充滿活力,
警覺,準備深度放鬆。

實踐

準備

以鱷魚式(makarasana)俯臥,額頭抵住
放在前臂上(左手放在右手肘上,右手放在右手肘上)
左手肘),雙腿稍微分開,腳尖朝外。 。關閉你的 。

眼 。
。並意識到你身體的重力。 。和你的 。

腹式呼吸。
睛。 。 。下降為你的
。 。吸氣時腹部上升。呼氣。 。讓身體放鬆。 。 。讓呼吸自由流動,不

停頓一下。開 。
。 [練習此練習約五分鐘或所需時間
始腹式呼吸]。

完全意識到你的呼吸和你的身體,注意任何
改變你的位置以及從一種姿勢到另一種姿勢的過渡。 。 。

然後翻身仰臥,呈屍式(shavasana),雙臂伸直
雙腿與身體稍微分開,掌心向上,腳掌轉向
向外,背部挺直。 。
。向自己保證在這段時間內你不會移動
整個會議。 。 。

鬆弛

注意您所躺臥的地板。你的身體從頭到腳都放在地板上。你的胃隨著呼吸的節奏起伏。 。在 。 。的空間
。 。微妙的運動
自己周圍畫一個由三個光圈組成的曼陀羅。你的心不會離開這個壇城,也不會允許
任何東西進入它。觀察你的身體被光圈包圍。 。你的呼吸,你的 。精神上,
。 。並決定
。 。

肚子起伏。 。 。放鬆你的頭腦 。 。請注意 。

頂住頭頂,放鬆整個頭部和前額。 。 。你的眉毛,
你的眼瞼、你的眼睛和眼球。 。放鬆你的鼻孔。 。 。你的臉頰 。

。 。 。你的嘴唇、嘴巴和⾆頭。 。你的下巴。 。你的脖子、



背 。

脖子和喉嚨。 。放鬆右肩。 。肩關節。。上臂和肘部。 。前臂,你的手腕。 。你的背 。 。 。

。 。

手,你的手掌。 。 。你的右手大拇指。 。 。右手食指、中指、戒指


手指,還有小指。 。 。你的指尖。 。 。每個關節。 。 。你的手掌,
你的手背。 。你的手腕。 。前臂、肘部。

。 。上臂至 。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肩關節。 。完全放鬆你的肩膀。 。 。你的脖子和脖子
。 。
關節。聯合 。你的喉嚨底部。 。放鬆左肩和肩膀
。 。
的 。 。 。你的上臂到手肘。 。你的前臂、手腕。 。背部
。 。
你的手,你的手掌。 。你的拇指。 。食指、中指、戒指

手指,還有小指。 。 。你的指尖。 。 。你的手掌,你的手背


。 。 。 。
。你的手腕。 。你的前臂,你的手肘。 。你的上臂到
。 。 。 。
肩關節。 。你的頸部和頸部關節。 。你的喉嚨底部。你的胸部。 。你的肋骨,你的腋窩下,還有你的肋骨下方。 。你的
。 。

胸部 。 。你的背部

。 。心臟區域。 。你的胃。 。 。在你周圍 。 。

胃 。 。 。你的肚臍。 。下腹部。 。 。腰部 。 。 。



臀部 。 。 。放鬆你的

右大腿及其所有肌肉。 。 。你的膝蓋。 。 。你的小牛。 。 。你的右腳踝。


。 。 。
。右腳 。 。每個腳趾,從大腳趾開始。 。你的腳底,

你的腳跟。 。 。右腳踝、小腿。 。 。你的整個膝蓋。 。 。你的大腿。 。 。你的權利

髖關節 。 。 。你的骨盆。 。 。你的左髖關節。 。 。左大腿。 。 。你的整個左邊


膝蓋。 。 。小牛。 。 。左腳踝。 。 。左腳 。 。 。每個腳趾,從大腳趾開始。


。你的左腳底,你的左腳後跟。 。 。左腳踝。 。 。小牛。 。 。你的整個
膝蓋。 。 。你的大腿。 。 。左髖關節。 。骨盆 。 。 。你的臀部 。 。 。腰部 。下腹部。

。 。肚臍。 。 。胃 。 。感受你的整個胃。 。 。放鬆 。 。

。 。 。
你所有的內臟器官。 。心臟中心。 。肋骨,胸部。 。你的肺
和胸部。 。你的腋窩。 。
。 。
後退 。 。肩膀和肩關節。你的上臂、 。
手肘、前臂。 。你的手腕,雙手。 。你的大拇指, 。 。

。 。

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 。 。你的指尖。

。你的手掌。 。 。手腕。 。 。前臂、肘部。 。 。上臂、肩關節、
和肩膀。 。你的整個脖子,你喉嚨的底部,

亞當的喉嚨

蘋果,喉嚨裡,還有⾆根。 。放鬆你的⾆頭,

你的下巴、下巴、嘴巴、嘴唇、臉頰和顴骨。 。 。你的鼻孔。 。你的眼睛和眼球、眼瞼、眉毛、你的眼睛和眼球之間的空間

眉毛。 。 。寺廟。 。 。額頭。 。 。放鬆整個頭部並集中註意力

注意你的呼吸,就好像你的整個身體都在呼吸,從頭到腳,

從腳趾到頭部,就像一個大波浪,沒有猛烈的衝擊,沒有停頓。 。 。

《屍體之旅》
和《藍星》


現在,將注意力集中到額頭中央。 。做好準備

為了你身體的偉大旅程。 。 。屍體。 。 。請注意

額頭中央,想像一顆藍色星星或一個明亮的圓圈(bindu)
那裡 。 。如果你願意,

可以重複你的口頭禪,同時保持對星星的意識

整個旅程。 。 。讓咒語與明亮的星星一起振動。 。再一次,在你的額頭中央,明亮的星星,振動。 。 。在坑裡 。一次

。 。
你的喉嚨。 。 。右肩關節處的亮藍色星星。 。 。肘部。手腕 。 。你右手大拇指的尖端。 。你的食指指尖。 。中間
。 。 。

手指。 。無名指。。 。小指頭 。 。在右腕關節處。


。 。
。肘部。右肩。 。 。藍色的星星在你的喉嚨深處。 。 。左肩關節。 。肘部。。。手腕 。 。你的 。 。


左手拇指尖。 。你的食指指尖。中指。 。 。無名指 。 。 。小指頭 。 。 。在左腕關節處。 。 。肘部。
。 。 。 。 。

。 。左肩。 。 。藍色的星星在你的喉嚨深處。 。 。每一次呼吸,都感覺

光輝,振動。 。在心臟中心。 。你的右乳房。 。你的左乳房。


。 心臟中心。 。 。心臟中心。 。 。你的肚臍。

。 。恥骨。會陰。 。藍色星星在你的 。 。

。 。 。
示中 右臀部。 。膝蓋。 。踝 。 。在提
。 。 。 。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你的腳趾從小腳趾到大腳趾。 。 。你的右腳踝。 。 。膝蓋。 。 。時髦的



藍色星在會陰。 。 。膝蓋。 。 。踝 。 。 。在提示中
。 。你的左臀部。 。 。
腳趾從小腳趾到大腳趾。 。 。你的左腳踝。 。膝蓋。時髦的 。 。 。藍色星在會陰。 。 。你的肚臍。 。在坑裡
。 。 。

。 。心臟中心。 。

你的喉嚨。 。你的咒語、它的振動和光。

。藍色的星星在 。

用咒語額頭正中。 。 。你呼吸的起伏。 。感覺呼吸在整個身體、所有點、從你的頂部振動 。

從頭到腳趾尖,從腳趾尖到腳尖
頭 。 。同時感受所有的星星。
。 。光和振動, 。

無處不在。 。就像一個單一的存在,

振動且發光。 。這 。

能量點集中在一個領域,一顆星。 。 。呼吸沒有停頓。 。就像永無止境的波浪一樣,讓你的身體透過所有穴位呼吸。 。 。

讓它散發光和振動。 。

。。

月亮

將注意力重新集中到鼻孔與空氣的接觸。 。這 。

感覺,動作。 。 。就像兩道白光。 。 。像月亮一樣。 。如果你的臉變成了無瑕的月亮。 。 。一輪明月升起 。作為

你的喉嚨後面。 。你的整張臉就是一輪無瑕的月亮。

。你的 。

氣息,兩道光芒。 。從你的中間來來去去 。

額頭。 。月光流過你的鼻孔。

。透過你的 。

手指。 。涼爽而振動的光。

。像流經你的雙手 。

光流過你的手指,彷彿你的呼吸向下流入
你的腳趾。 。光 。 。同樣的光流過你的腳並包圍它們。

芒,月光,流過你的腳趾。 。你所有的激動 。

身體、情緒、精力和精神上的緊張都會被淨化
清涼的月光。 。觀察月亮從你的喉嚨後面升起,

你的
臉是圓盤,是無瑕的月亮。 。你的呼吸,兩道光芒。 。你的 。 。

手、手指、腳、腳趾傳播月光。 。 。觀察光亮度。
。 。品嚐振動。 。 。

回到坐姿

非常緩慢地,讓光線從你的手和手指回到你的
臉 。 。慢慢地,

。將雙手放在臉上,彷彿要將兩道光線結合在一起。 。

睜開充滿這光的眼睛,看著你的雙手。 。 。按摩你的
臉部、太陽穴、頸背,手指充滿光芒。 。重複你的口頭禪。 。 。慢慢地坐起來,意識到你身上的月光 。

臉、呼吸、手和手指。 。然後將你手中的光與 。

腳和腳趾輕盈。 。 。輕輕地將雙手放在腳上,以便
光芒合一,讓手指與腳趾的光芒合而為一
單光線。 。 。慢慢地按摩你的腳踝、腳和腳趾,然後坐下
以任何冥想姿勢。 。 。

冥想呼吸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以任何冥想姿勢坐下,背部挺直。 。你所有的四肢都是 。

完全放鬆了。 。位於下腹部的水 。將右手向上放在左手掌上,


平。 。 。你們的拇指相觸。 。 。意識到

光的流動和振動的結合。 。 。感受周遭的發光圈
你的身體 。 。 。你臉上月亮般的圓盤。 。明亮的星星聚集在一起, 。

在圈子裡。 。咒語的振動。
。 。感受空氣的接觸 。

你的鼻孔裡帶著咒語。 。 。感覺呼吸沒有停頓。 。 。的射線


陽光從右鼻孔射出。 。月光從左邊進入 。

鼻孔。 。三遍。
。 。然後反過來。 。月光 。 。

從你的左鼻孔出來。 。 。陽光進入你的右鼻孔。
。 。三遍。 。然後同時兩個鼻孔。
。 。三個呼吸。團結在中心。 。 。用你的咒語。 。 。月光從 。 。 。

吐氣時用左鼻孔。 。 。陽光進入右鼻孔
你吸氣。 。 。三遍。 。 。然後反過來。 。 。三個呼吸。 。然後同時感受兩個鼻孔的呼吸。 。同時地, 。

統一在軸上。 。三遍。 。然後透過呼吸呼出陽光


。 。

右鼻孔。 。 。從左鼻孔吸入月光。 。 。三遍。 。然後反過來。 。 。然後觀察月亮 。

。 。三個呼吸。 。讓他們團

左邊,太陽在右邊。 。觀察 。 結在中間。 。

兩側呼吸,無差別。 。在你的眉心之間 。

向下到鼻子和上唇之間的空間。 。與咒語, 。

呼出一絲陽光。 。 。吸入月光。 。感受你心中的星星 。

身體 . 。 。光、振動。 。 。圍繞著它的光環。 。 。月亮在你的


臉 。 。 。呼吸的流動、光芒、咒語。 。 。保持沉默,保持安靜。 。光之存在。 。慢慢睜開眼睛。 。重複咒語。 。全部的 。

。 。 。

成為光之存有的意識。 。 。雙手合十於胸前
並低下頭。 。 。感受你心中的愛。 。 。你手中的能量。 。感到充滿平安、喜樂、感恩。 。 。念誦AUM聲音三次。 。 。喜歡 。

一個祈禱者 。的 。 。然後帶著這種感覺回到你的活動,讓光
意識照亮每一個瞬間。 。。

第二節

對元素的沉思
(摩訶布塔·維薩爾加瑜伽休息術)
如果一個人冥想自己身體或事物中最微妙的元素
世界彷彿在一個接一個地融合,然後在
最終至尊(女神)顯露出來。
VIJNANA BAIRAVA TANTRA,第 54 節

如果我可以這麼說的話,這種基本實踐就是資本的基本實踐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學習如何在不同狀態下導航的重要性
物質、意識和存在的快樂。這是一個很棒的練習
認識存在的不同結構並深入研究
解體感所帶來的臣服與平靜。它也是一個
與入睡和為死亡做準備相關的練習
從一種狀態過渡到另一種狀態,回到源頭。與常規的
練習可以增加沉思、冥想的時間
每個元素最多兩小時。讓我們注意這種類型的練習
通常從基礎中心開始(土元素通常對應
到基地能量中心);但在本次會議中我們將從內心開始
中心,從而從一開始就直接進入更微妙的層次,
並堅持感覺、知覺、觸覺、味道和感覺的重要性
喜悅。人們可以在密宗佛教學校中找到這種做法的痕跡,並且
在數論和瑜伽傳統中,在 Goraksha 的著作中,例如
Goraksha Shatakam或最近的 Sri Anirvan 的教義中。
這種修行提供了一條直接的途徑來認識自己、獲得無目標的快樂、
享受既什麼都不是又什麼都有的快樂。正如本案一樣
在所有課程中,建議從冥想散步或冥想開始
一系列與身體直接相關的姿勢、手勢和呼吸練習
與這種特殊實踐相對應的能量中心。

實踐

準備

仰臥,雙手和雙腿保持屍式(shavasana)
遠離身體,掌心向上,雙腳向外,伸直
後退 。 。 。閉上你的眼睛。 。 。準備好在整個過程中保持完全靜止
整個會議。 。 。

鬆弛

了解您的整體狀態。 。 。您所躺的地板的位置。 。外部遙遠的聲音和內部較近的聲音。意識到呼吸的起伏並延長注意 。

力 。 。

到你的身體接觸地面的地方,從你的頭到你的身體
腳趾。 。讓身體、

沙瓦按照你的節奏休息放鬆
呼吸,就像平靜海洋上的波浪一樣來來去去。 。這 。

當你吸氣時,波浪從你的腳趾上升到頭頂。 。 。和跌倒
呼氣時從頭到腳趾,一直到脊椎。享受包圍著你的感覺、愛撫和感覺。 。讓 。 。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海浪沖走你的雜念、煩惱、身心
每次呼氣都緊張。波浪隨著感覺、情緒和思想來來 。
。讓自己被這種存在所包圍。 。 。

去去,但深沉的

海洋依然靜止。 。 。興衰的見證者。 。讓自己

每次吸氣時都充滿生命力和生命力,就像氣體充滿你的身體一樣
。 。 。
全身 。 。每次呼氣時都帶著深深的臣服感。感覺自己被能量和振動所包圍。 。感覺你的脊椎在振動

當你吸氣時(用咒語SO)
和當你呼氣時(用咒語

火腿) 。 。然後將你的注意力轉移到心臟中心並感受能量

到處蔓延。 。 。感到平靜。 。 。享受出現的感覺。 。 。

願望或決心

從心的中心感受能量,充分體會

身體振動,吸氣,屏住呼吸,重複你的願望三
次。 。然後當你呼氣時忘記它。

。只需觀察其中的感覺 。

。 。只是潮起潮落的見證者。身體隨著呼吸。 。 。

(索哈姆) 。 。 。保持完全靜止和平靜。 。。

意識的旋轉

將注意力集中在右手拇指上。 。 。意識到皮膚、肉體,
和骨頭。 。 。感受振動。 。感覺你的食指。 。 。中指。 。無名指

。 。 。小指頭 。 。 。手掌、手背。 。你的整隻手。 。 。手腕 。 。 。 。


感受你的整個手腕。 。 。並繼續你的

前臂。 。 。直到手肘。 。 。你的手肘。 。 。上臂向上至肩膀。


。 。 。 。
。你的肩膀。 。和你的整個手臂。 。組織,振動。 。然後

將你的注意力集中到你的右大腳趾。 。第二趾、第三趾、第四腳趾
第五 。 。你的腳底,

你的整個腳。 。腳跟、腳踝。 。享受 。 。

。 。
感覺。 。 。並讓愛撫向上移動到您的小腿。 。申. 。膝蓋。 。感覺一下你的膝蓋。 。 。大腿,右臀部,你的右臀部。 。 。你的整條右腿。 。。

肉體,振動。 。感覺延伸到左大腳趾。第二個腳趾、第三個腳趾、第四個腳趾和第五個腳趾。 。 。你的腳底,你的整個腳
。 。 。

。 。 。腳跟、腳踝。 。 。小牛。 。 。申. 。 。你的膝蓋。 。 。感覺一下你的膝蓋。 。 。大腿,左

臀部,左臀部。 。 。你的整條左腿。 。 。進入左手拇指。 。 。意識到


皮、肉、骨。 。感受影像的振動。 。你的索引 。 。

。 。 。 。
手指。 。中指。 。無名指 。 。小指頭 。 。你的手掌

手,手背。 。 。你的整隻手。 。 。手腕 。 。 。你的上臂


。 。
。 。直到手肘。 。 。你的手肘。 。 。上臂向上至左肩。 。組織、振動、
。 。
。你的整個肩膀。圖像 。同時,你的臀部。 。還有你的整個左臂。

你身體的一 。 。現在同時感受你的雙臂。 。 。你的雙腿在

半。 。 。左右臀部。 。會陰、肛門、尾 。 。讓意識擁抱整個底部


。 。 。
骨。腹股溝。 。組織、振動、影像。 。和
。 。 。
。性和骶區。
。 。
讓意識上升到胃部、神經叢。 。 。腰部區域。右腎和左腎。 。到你的肋骨。 。然後進入胸部和背部
。 。

地區。 。右乳房,。
左乳房。 。右側,左側。 。右邊和左邊 。 。

肩胛 。 。在肩胛骨之間。 。鎖骨。
。 。感覺 。 。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你的雙腿,你的身體軀幹,一直到你的肩膀。 。你的
武器。頸 。 。讓意識來到你的脖子、喉嚨、頸背
部,頸椎。 。然後在你的整個頭部:

感覺你的鼻子(左右
鼻孔)、⾆頭和嘴巴(上唇和下唇、牙齒)

眼睛和眼睛之間的空間、放鬆的臉部皮膚、耳朵。 。你的整個頭,你的頭骨,你的大腦。 。囟門呼吸。 。和
。 。

。 。 。
感受你的整個身體。 。吸氣和呼氣(SO HAM),振動。觀察並簡單地享受這種狀態(聆聽重複的咒語

自然而然地在你之內)。 。 。讓自己在每次呼氣時完全放鬆並融化

進入和平的背景,一柱注意力,能量之光。 。那看到了一切。 。並歡迎所有出現和出現的現象


消失,沒有評論,沒有言語。 。觀察那些想法

來來去去。 。而不被他們影響。 。 。身體正在睡覺但是
意識是警覺的。 。就像一個孩子在媽媽的懷裡睡著了。

身體正在睡覺,但母親正在照顧它。 。 。 。 。

倒數

。 。 。 。
準備好倒數計時吧。 。吸氣,108。 。呼氣,108。吸氣,107。 。 。呼氣,107。 。 。吸氣,106。 。 。呼氣,106。


。依照自己的步調繼續倒數,直至 0,直至中心

你自己,你的心。寧靜的背景。 。其中倒數 。隨著每一次呼氣,讓自己沉浸其中
。 。 。
出現並消失。隨著每一次呼氣,都深入這歡樂的寂靜。 。進入這寧靜的

靜止。 。成為所出現的一切的見證者、

旁觀者

消失在意識領域。 。

思考五個要素

地球

現在,讓你的注意力完全停留在心臟中心。你整個身體的感覺,以及它所在的地球。 。 。作為一個整體。沒有言語和思 。 。與一個


。 。
想,只有感覺和振動。 。吸入


並意識到堅固的感覺、觸摸的感覺。 。吐氣

深刻的寧靜與和平的感覺。 。 (LAM LAM或SO HAM) 。繼續這樣做, 。 。

。 。
直到你有一種與地球合而為一的印象。深沉的沉思,發自內心的。 。 。


呼氣時讓你的注意力回到喉嚨中心。 。這

從固態轉變為液態。 。帶著意識呼吸
充滿活力的能量中心。 。 。吐氣,讓它在全身經脈中流動
。 。 。
身體和周圍的六隻腳。 。帶著深深的流動感和幸福感。當你吸氣時意識到中心,就像一輪明亮的白月,並允許


當你呼氣時光線流動。 。對事物的興衰的認識
振動。 。 。 (VAM VAM或SO HAM) 。 。 。繼續這個直到你覺得你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與水元素合一。 。 。深深的沉思,從喉嚨中心
。 。。

現在讓你的注意力上升到上顎的能量中心,在
呼氣時,頭部後部。 。從液態到液態的轉變 。

火狀態。 。意識到呼吸時的振動、

熱和
光在能量中心。 。呼氣時有一種深深的被照射的感覺。
。 。 。

(RAM RAM或SO HAM) 。 。 。讓火焰燃燒形式感。 。感 。

我的” 。 。 。讓火焰燃燒慾望和恐懼。 。 。這樣做直到你覺得你


與火元素合一。 。深刻的沉思,從中心 。

上顎。 。讓注意力的火焰照亮所出現的一切

一口氣又一口氣消失。 。所有的感覺、情緒、想法,。
以及出現和消失的影像。 。 。

空氣

當你呼氣時,讓注意力上升到你的能量中心
額頭,眉間。 。 。從火態到氣態
。 。
。吸氣時意識到能量中心的振動。 。一個深 。

呼氣時有擴張的感覺。 。包羅萬象且無形的 。

能量,擴散到整個宇宙。 。 。 (YAM YAM或SO HAM) 。 。 。作為

如果你能同時觸摸、感受和洞察一切。 。沒有 。

文字、想法、圖像,只是感覺。 。 。這樣做直到你覺得你是
與風元素合一。 。 。直到你有一種全球性的、客觀的感覺
擴張,一種包羅萬象的、非個人的能量擴張和
穿透整個宇宙,像鳥一樣自由,超越你皮膚的極限
和你的想法。 。讓這種能量擁抱並滲透整個

宇宙 。 。 。傳播到超越一切極限。解散。 。 。存在、意識 。 。一種深深的擴張感。 。 。的


和深刻的喜悅。 。成為與 。

氣元素最微妙的品質。 。深深的沉思來自於 。

額頭中心。 。當你吸氣時體驗存在的意識,

以及呼氣時的喜悅。 。 。感受到愛和善良。 。 。

空間

現在,當你呼氣時,讓你的注意力上升到囟門,到這個空間
的頭頂上。 。像蒼白而清澈 。
。 (HAM HAM或SO HAM) 。在你 。

月光。 。讓擴張的感覺揭示存在的寧靜

這種感覺就出現在其中。 。 。與入睡的連結、過渡。 。走向沉思的天空。 。 。的空間。 。 。超越形式、感覺和 。

想法。 。 。超越一切。 。 。無需言語、思想即可感受「我是」。 。 。在


絕對的寂靜與靜止。 。 。

“兩個空間”

做一個見證者,一個旁觀者。 。 。當你吸氣(SO)
時,注意氣流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振動傳入心臟中心。 。當你呼氣時(HAM),
讓振動流從心臟中心上升到喉嚨中心,
上顎,然後到頭部中央,直到其路線結束於囟門,
虛空之中。 。每次呼氣之後,停頓、空虛、。
過渡 。 。思考這個動作幾分鐘,

這個微妙的上升

以及在虛空中出現又消失的墜落。 。直到你感覺到
。 。
心靈的空和心靈中的空只是其一。上方、下方、四周,只剩下無盡的虛空。 。萬物出現又消失的巨大寂靜。 。像

。 。
天空中的雲彩。 。心, 。清明、空虛、巨大的喜悅、沒有目標。
意識的天空。 。 。無窮 。 。 。 [長時間停頓]誰在看?我是誰?
這些經驗和想法來自誰? [長時間的停頓]。 。 。

希望

在這深深的寂靜中,在這浩瀚的虛空中。 。 。感受到第一個振動,存在。
。 。
。吸氣後的停頓中,重複你的願望三次。 。和

當你呼氣時,再次忘記它。 。

最後階段


感受振動、熱量和光。恢復身體活力。 。不動。再次出 。呼吸的起伏,來臨
現。 。 。熱、光、振動。脖子 。 。 。樹幹 。 。 。腿。享受肉體、振動、聲音和光的感覺, 。 。讓生命的振動


。在你的腦海裡。 。 。在你的
。武器。 。 。
。增加呼吸的強度。 。 。


生命在全身運轉。 。逐步地,慢慢來

讓身體移動,從手指開始。 。 。武器和 。你的腳趾。

腿。 。花點時間睜大眼睛去品味、感受。採取
是時候簡單地保持沉默,沉浸在存在的意識和喜悅中。讓這發光
存在照亮您的活動。

第三節

從聲音AUM到非接觸式
(普拉納瓦·阿斯帕莎瑜珈休息術)

OM 是弓,靈魂是箭,那,甚至
婆羅門,被稱為目標。必須用一個刺穿它
堅定不移的目標;一個人必須被吸收到那,就像一支箭一樣
迷失了目標。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蒙達卡奧義書》,第二蒙達卡,第二章:4

本課程的靈感來自於最古老的實踐之一。它使用聲音AUM來停止思想,讓自我的偉大寂
靜顯露出來。休息瑜珈起源於克什米爾濕婆主義和吠陀傳統。有些人將其追溯到阿斯帕
莎瑜伽的練習,這是一種非接觸、非關係和不結合的瑜伽,是先於所有形式、系統和狀態
的完全臣服的直接途徑。如果接觸(sparsha)
是痛苦的原因,那麼不接觸(asparsha)
就是痛苦的消滅、解脫,只剩下快樂。 Gaudapada在他的《Karika》
中使用這個術語來
描述純粹意識,即備受關注的第四種狀態。就像天空不受飄過的雲彩的影響一樣,自我也
不受其中發生的一切影響。為了認識到這一點,瑜伽士必須放棄感覺、情緒、想法、圖像、
慾望和恐懼。在實踐中,正是對與感知對象的接觸的覺知,才會逐漸揭示出這種非接觸的
空間。正如鋼彈帕達所說:「所有的恐懼在臨近時都會停止,其中不再有恐懼,只有神聖
的平靜、永恆的光明、不變的專注。沒有什麼可以給予或索取,甚至連最輕微的恐懼也沒
有留下。到那時,永恆的知識將在其自身中,在阿特曼中,保持不變並走向同一。”
換句話
說,對現象的感知揭示了一個人對不可言喻的事物的認識。

這個練習使用聲音來揭示寂靜,並使用支撐來識別沒有支撐或非接觸的事物,即沒有對象
的意識和喜悅。阿斯帕莎瑜珈這個術語是一個⽭盾修辭法,它阻止心靈的二元波動,以揭
示其非二元性。這是自我探究的瑜伽,直接檢視隱藏在每一個慾望和努力背後的東西,包
括對自由的渴望。這種瑜珈的本質不是行動,因為沒有什麼可做的。存在只是存在。這意
味著以快樂和輕鬆的方式練習每一堂課,沒有任何憂慮。以下是此類會議的指南。

實踐

準備/放鬆

以冥想姿勢坐下,從頭到腳放鬆身體(請參閱第 1 節,第 103 頁);注意身體。然


後,完全意識到每一次呼吸,從腳趾上升到頭部,花時間去感受振動,尤其是沿著脊
椎的能量中心的水平;注意能量結構。感受整體的振動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身體並將你的注意力帶到心臟中心作為所有人的見證人
出現和消失的現象。 。 。

奧姆真理教念誦

專心念誦AUM音十八遍,感受振動
從心臟中心向上爬,到喉嚨中心,到額頭中心,
最後消失在頭頂上方的虛空之中。 。 。留意空虛
每次吐氣後、每次吟唱後都要暫停。 。 。

進入躺臥位置

完全意識到每次呼吸和身體的振動,躺著
趴在屍體位置,觀察從一種姿勢到另一種姿勢的過渡。 。讓你的身體完全靜止。 。 。將您的注意力轉移到心臟中心。 。 。
觀察 。 。 。 (你也可以吸氣,屏住呼吸,重複你的願望三 。

次,然後在呼氣時忘記它)。 。。

意識隨著聲音AUM旋轉

每次呼吸時,在心裡重複AUM聲音,同時保持對呼吸的意識
從拇指開始,振動右手的每個手指。 。 。在你的
手腕 。 。 。肘部。 。 。肩膀 。 。你的整個手臂。

。聲音AUM振動 。

在每一點中。 。在右腳的每個腳趾上。 。在你的右邊。 。

踝 。 。 。膝蓋。 。 。時髦的 。 。 。你的整條右腿。 。 。在你的左邊重複同樣的動作

腿 。 。 。在你的左臂上。 。 。然後感受會陰的聲音和振動,
基地中心。 。在骶骨區域和恥骨中心。。
太陽神經叢、腰椎、肚臍中心。 。在心臟中心,輻射到 。 。

胸部和背脊椎。 。在喉嚨中心,在頸椎。 。在裡面


。 。

你的頭的中心。 。 。在你的整個身體裡,在軸上。 。 。只是聲音,


感覺,震動無所不在。 。讓這種微妙的感覺擁抱並 。

擴散到整個宇宙。 。。

管理資產管理規模和消失

將你的注意力帶回心臟中心。 。繼續在心裡念誦 。

聲音AUM 。 。注意出現聲音的安靜空間

然後消失。 。見證心念重複咒語。

。直到 。

聲音和神識在這寂靜的虛空中徹底消失。 。 。在這寂靜中
你就是。 。要嘛停止吟唱,

融入寂靜。您可以讓聲音在其上升和下降的地方停止。 。 [長時間停頓]。念頭生起時,。 。或者

。如果
要覺察到分心而不評價它,一旦 。 。

再次開始重複聲音AUM ,直至消退為靜音。 。保持 。

只要有必要就這樣做。 。
。誰在念誦AUM? 。 。 。觀察
這 。 。透過練習,

這些沉默和純粹冥想的時刻將會
變得更長。 。。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最後階段

(你可以吸氣,屏住呼吸,重複你的願望三遍,然後
當你呼氣時忘記它)。 。 。再一次,向寂靜的空間敞開心扉,唱誦
精神上的資產管理規模(AUM) 。 。 。隨著你呼吸的起伏。 。 。並注意
聲音和整個頭部的振動。 。在你的脖子上。 。肩膀 。 。

和武器。 。胸部和背部。
。 。在你的肚子裡。 。臀部 。 。。的基礎 。 。

你的行李箱。 。你的腿

。 。感覺你的整個身體充滿生機和活力。

。和 。

回到任何坐禪姿勢,觀察從一個姿勢的轉變
向對方擺出姿勢。 。保持不動,最後大聲念誦AUM聲音

時間 。 。然後睜開眼睛。

。並保持對沉默的關注 。

始終存在,在聲音之下。 。。

女神啊,冥想從心中升起的 AUM 聲音
中心(A),到喉嚨中心(U),然後到中心
頭(M),直到它與上方寂靜的虛空融合。
受到VIJNANA BAIRAVA TANTRA第 39 節的啟發

第四場

死亡的藝術
(馬拉納瑜珈休息術)
一個人應該冥想自己的堡壘(身體),就好像它
被從腳下升起的時間之火吞噬。在
(這次冥想)結束時,平靜的狀態將會出現。
以這種方式冥想,想像全世界都有
被燒傷後,心臟不受干擾的人將獲得
人類的最高狀態。
VIJNANA BAIRAVA TANTRA,第 52‑53 節

任何人,最終離開身體,想著任何眾生,
只有他才會去,因為他不斷地想到這一點
存在。
因此,時時記念我,用心去戰鬥
和智力固定(或吸收)在我身上;你無疑會來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只屬於我一個人。”

《薄伽梵歌》 8:6‑7

本次會議討論死亡的主題,迫使我們面對我們的人類
狀態.對我們有限性的認識可以增強我們的意識
生命在當下表達自己。當思緒停止時,我
只能承認自己一無所知;因此,死亡只是另一種信念
其中,就像一個概念。在沒有投射和恐懼的情況下,並且在
身心的寧靜,存在的喜悅在一切事物中顯露出來
它的輝煌。在個人練習中,這個階段可以持續
屍體燃燒所需的時間約為三小時。
一個人的注意力應該始終回到感覺上,這樣才能看到幻象
不成為思想聯想,而只是服務體驗,
也會在無關係、無接觸、無物體的空間中燃燒
(阿斯帕莎)。建議練習與要素相關的課程
(第 2 節,第 108 頁),在這之前,身體無緊張,並且
快樂和平的心態。透過練習,這兩個部分將合併在一起
通往沉默的獨特道路的體驗。此外,作為識
Bhairava Tantra表明,身體的溶解可以進一步擴散
直至整個宇宙的解體,直至成為虛無的喜悅
揭示出成為一切的喜悅。

實踐

準備

執行一系列的姿勢、呼吸、手勢和注意力來點燃
感覺之火,彷彿是最後一次。 。 。

“戲劇化*15和放鬆”

仰臥。 。吸氣,雙臂雙腿收緊,彷彿整個。
身體僵硬,屏住呼吸,同時收緊整個身體
意識到shava,然後用力呼氣,讓一切都過去。 。 [重複 。

三遍]。 。觀察全身放鬆。 。你的眼睛閉著,


。 。

手臂和腿離開身體變得越來越靜止
呼吸 。 。 。就好像它死了一樣。 。 。問問自己,而不是尋找知識分子

答:“誰正在死去?” 。 。見證沙瓦。吸氣,

生命。 。呼氣,死亡。 。意識到最 。
。一動不動,平靜。 。 。

後的呼吸,意識到空虛
。 。

呼氣後暫停。 。每次呼氣時,釋放內心的緊張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身體和心靈。 。每一次,都深入,退入內心 。

中心 。 。 。每次呼氣、停頓、過渡之後。 。 。

希望

在這深邃的寧靜中。 。吸氣,屏住呼吸,重複你的願望

三遍,呼氣時就忘記了。 。 。

意識的旋轉

(閱讀第 2 節,第 108 頁)。 。


。請注意所有著火點
拇指、腳趾、眼睛。 。 .到關節和沿軸的能量中心,
並注意體內的熱、光、振動、輻射和火。 。 。

倒數

(閱讀第 2 節,第 108 頁)。 。


。深入未知,深入未知
無知,感受空虛的停頓,清醒與清醒之間的過渡
睡眠,生與死之間。 。讓每一種感覺、情感、思想和 。
圖像溶解在寧靜的背景中。 。 。毫不費力。 。。

火葬

(如果您去過瓦拉納西,和/或如果您受到這個地方的啟發,您
現在可以想像或想像自己身處著名的馬尼卡尼卡河壇 (Manikarnika Ghat)
火葬場,未點燃的柴堆上。 。並歡迎這種感覺 。

圖像出現。 。
。)
注意靜止的身體和心靈。 。就好像他們是 。

死的 。 。 。你的家人和朋友正在表達敬意。當你出生的時候,周圍的人都在笑,也許現在, 。 。

他們在哭。 。觀察這個場景以及它帶給你的感覺。

做一個見證者,一個平靜的旁觀者。 。 。就像你在看電影一樣。 。然 。 。

後想像你腳邊有火。 。聽噼裡啪啦的聲音。 。感受溫暖 。

。 。

在你的腳底下。 。 。聖火是意識之光,超越
投影的世界。 。視覺的火焰,注意力的火焰。

。讓火點燃 。

你的右腳趾。 。 。感受你右大腳趾的熾熱餘燼,熾熱而充滿活力。

。然後讓時間之火和感覺蔓延到你的雙腳。 。 。感受

感覺的火焰隨著你的興衰而輻射蔓延
呼吸 。 。在你的腳跟。

。腳踝。 。小牛。 。 。。就像兩炷香, 。

慢慢燃燒。 。 。感受神聖之火的淨化,感受那燃燒的愛
淨化並溶解。 。當火焰升起時,感覺到燒焦的部分落到

灰燼。 。 。消失了。 。讓火燒傷你的膝蓋吧,



火越來越大了
更猛了。 。從你的大腿到你的臀部。

火燒得更旺了。 。允許身體、身體的形 。 。感覺、振動。 。 。

象 。

所有的抵抗都會消失。 。消失。 。你的手臂,從 。 。

你的大拇指。 。你的軀幹底部繼續緩慢燃燒。 。火
。 。

爬上脊椎。 。 。隨著呼吸、感覺的起伏。

。肛門、恥骨、肚臍、心臟、頸部、頭部。 。你的全身都著火了 。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燃燒。 。化為灰燼。

。 。抹去一切的火焰與氣息。 。 。感覺
溫暖蔓延到四周,超越了火本身。 。感受光 。

周圍空間的火光。 。各個方向同時。直到所有的感覺都消失。 。

全身被燒毀,化為灰燼 。 。

被風吹散。 。塵土歸土 。 。 。只有那是 。


依然。 。無論是身體還是心靈,

只剩下臨在。 。喜悅, 。

空曠的空間寂靜、平和、透明。 。 (讓淨化之火 。

蔓延到整個世界,整個宇宙。 。對其他機構、對 。

城市、森林、山脈和行星。 。直到它們全部被完全燒毀 。

化為灰燼,直至現象世界不復存在。 。 )。 。 。感受“我是” 。

即使什麼都沒有。 。無論是色、受、念、 。

文字,也不是圖像。 。感覺到即使在思考“我是死是活”

之前,“我是”
。 。
。沉默與和平。 。永恆 。 。存在 。 。

。意識。 。 。極樂。

空與滿同時存在。 。 。 [長時間停頓] 。 。

希望

在這深邃的寧靜中。 。 。吸氣,屏住呼吸,重複你的願望三
次,呼氣時就忘記它。 。。

最後階段

慢慢地,將你的注意力帶回你的身體出現的現象。
良心。 。 。仍然是「我」
思想和「我」
意識的見證者
。 。 。整個宇宙的。 。星系、太陽、行星、地球、 。

不同的身體。 。 。你自己的身體。 。 。影像、呼吸、震動


以及從頭到腳的感覺。 。 。生活再次回歸,進入你的一切
細胞 。 。感覺充滿生機和活力。
。 。 。讓沉默進入你的每一個細胞

身體 . 。感受存在的快樂。

。存在的意識。 。並以此 。 。

嚐嚐,深呼吸,開始慢慢移動你的身體。 。伸展四肢, 。

打哈欠,從瑜珈休息術中出來,感覺自己處於一種
更廣闊的視野。對一切眾 。
。感覺純淨、空虛、空虛、透明、自由、發光
生懷有仁慈和愛心。 。 。

115 種激發和創造你的實踐
會議

雖然顯而易見且簡單,但認識自我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
取決於每個人的敏感度。這就是為什麼有這麼多的路徑,
學校和「科技」 都存在,每一項都代表著一種努力
確定最重要的事。因此,我們也可以寫一個會話
具有不同的濃度基礎或觀察角度。這
Vijnana Bhairava Tantra提到了 112 種“微修行”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在白天或晚上,以直接的方式單獨解決。*16這些練習也可以啟發瑜伽休息術及其課程,以漸進的
方式,單獨解決或發展並結合在一起(閱讀課程 2 和 4,第 108 頁和118)。它們強調直覺、心靈
的停止、充實、幸福、空間性、消失、存在、存在、濕婆性、能量、空虛和不二性。如果認識上帝是
唯一的目標,那麼注意力就是認識上帝的最佳手段,尤其是當注意力在兩種狀態之間的其中一次
嘗試中「絆倒」
之後,超越二元思想,喚醒自身時。

透過下面提到的微練習,並使用前面提到的課程作為靈感,您可以編寫無限長或短的瑜珈
休息課程。例如,您可以從放鬆階段開始,可能是決心或願望、意識的旋轉和倒數計時,然後將注
意力集中在以下一個或多個濃度上:

1. 覺知吸氣下降、呼氣上升,以及呼吸出現和消失的內外兩個虛空。*17

2. 冥想吸氣和呼氣之間的間隙,然後
呼氣和吸氣之間。

3. 停止呼吸和思想,以揭示兩個虛空相遇的空間。

4. 禪修體內保留呼吸的能量(充分
肺)
或室外(空肺)。
5. 冥想從底座中心升起的光明和輻射能量,直到它消散在頭頂上方的虛空中。

6. 冥想以閃電形式上升的能量,它從一個中心向上移動到另一個中心,直到到達頭頂的空曠
空間。

7. 讓(梵文)
字母在每個中心振動,從基底中心,到恥骨,到肚臍,心臟,喉嚨,額頭,眉毛之
間,囟門,到頭頂虛空中的意識能量。

8.用呼吸的真氣充滿身體直至囟門,像橋樑一樣跨過囟門,收縮眉毛,使心擺脫二元思想。

9. 透過冥想五種感官出現和消失的虛空,進入絕對虛空的中心。

10. 將意識帶入外在物體,而不是疊加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心,並讓專注的能量融入自身。
11.將注意力集中在頭骨的內部空間上,坐著
閉目不動,穩定心神。
12. 觀想中脈內的空間,讓
能量自由流動。
13.用手堵住感覺器官的開口,切斷一切印象,感知光點在無限中融合

空間。

14.讓一團小火焰出現在心靈的空間,兩眼之間,然後將注意力集中在頭頂
的空間和心的中心,直到它消失在虛空中。

15. 冥想在心臟中心振動並被耳朵感知的不間斷的聲音,並讓無上的幸福承

你走開。
16.冥想AUM聲音,從心臟中心(A)
上升到喉嚨中心(U),然後到頭部中
心(M),直到它與頭頂上寂靜的虛空融合。

17. 冥想任何字母發音開始和結束時的沉默空間。

18. 專心聆聽樂器的聲音,直到它融入寂靜,並與之融為一體。

19. 觀想任何一個字母並聽到它的聲音,然後讓影像和聲音與虛空的振動融
為一體。
20.同時從四面八方冥想身體和周圍的虛空。

21. 同時觀照上面的虛空和下面的虛空
根據。

22、同時觀上空、心空、下空,以止一切念頭。

23.一旦心靜下來,感受身體任何地方的空虛。
24. 冥想構成身體的所有元素
空白。

25. 冥想身體只被皮膚包圍,裡面什麼都沒有,直到無法冥想的那一位顯現
出來。
26. 將感官融入心靈的空間,直到喜悅迸發。
27. 觀照空虛的空間或全身的空虛。
28. 始終將注意力集中在心臟或囟門的空白處
和無所不在。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29.觀照身體,猶如從頭到腳被火燒毀,直到只剩下被風吹散的灰燼。

30.以平靜的心冥想,想像整個世界都被火焰吞噬。

31. 冥想身體或世界中最微妙的元素,就好像它們正在一個接一個地融合,直到原始意識被揭
示。

32.在囟門空間感受呼吸的能量,濃密而響亮,然後在睡覺時進入心臟,以覺知夢和睡眠。

33. 冥想整個宇宙逐漸消融在虛空中
最微妙的形式。

34. 感知濕婆的現實,直到最終的極限,以各種形式
宇宙。

35.想像整個宇宙是虛無的,讓心靈
完全溶解在其中。
36. 注意任何容器中的空白空間,同時注意其圍壁。

37. 長時間觀想任何空無一物的廣闊空間,
讓你的思緒消融在那裡。
38. 冥想兩個物體、狀態、思想、呼吸等之間的空間,並在那個空間中休息。

39. 注意已經放棄一個物體並立即轉移到另一個物體的靜止注意力。

40. 感覺身體和整個宇宙都是由意識組成的。

41. 覺知兩種呼吸在虛空中的交會,以及完全的和諧。

42.感受、沉思、品味整個身體與整個宇宙
就像充滿了幸福一樣。
43.歡迎透過以下技巧所揭示的幸福和現實
給自己撓癢癢。
44.關閉所有感官的開口,感受呼吸能量向上上升所產生的刺痛感,讓無上的喜悅爆發。

45.注意性愛過程中性能量和快樂的擴展
交往。

46. 充分意識到體內的能量,仔細觀察高潮。
身體。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47. 即使獨自一人,也要有意識地回憶高潮和快感洪流之前的那一刻。

48. 當體驗到巨大的快樂,或久別重見朋友或親人的喜悅時,觀想這種快樂
的生起。

49. 覺知飲食時出現的快樂(冥想快樂而不是快樂的對象)。

50. 沉思從音樂和藝術中獲得的快樂。
51.意識到滿足感及其與至高無上的關係
幸福。

52.專注於入睡的那一刻和那一刻
清醒和睡眠狀態之間。
53. 將目光投向充滿日月光輝的空間,
或一盞燈。
54. 完全意識到「我」消失的時刻:身體平躺在地上,彷彿死了,呈屍體姿
勢;憤怒時時刻刻身體的能量,堅定不移的眼神和注意力;嘴唇不間斷
地移動並專注於味道;⾆向上,觀虛空。

55. 坐在座位上打坐,保持手腳不動。
任何支持。
56、舒服地坐著或躺著,雙臂彎曲,意念固定在腋下的虛空中。

57.凝視而不眨眼於外相,使心無依靠。

58.吸氣和呼氣時,保持⾆頭張開在口腔中央,專注於輕柔的h音,讓心靈平
靜地溶解。

59. 坐在座位上或躺在床上,觀照身體是
無支撐的。
60. 覺察移動的車輛或移動的身體的緩慢性,並在意識洪流的寧靜中流動。

61.長時間凝視萬裡無雲的晴空,不眨眼,不移動身體。

62. 觀照整個天空,就好像它是濕婆一樣,讓它遍布整個天空。
直到它在所有事物中被感知。
63. 要意識到濕婆在清醒、夢境和深度睡眠狀態下的本質,這是這三種狀態
的共同基礎。
64. 在漆黑的夜晚,冥想外面的黑暗。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65. 閉上眼睛冥想內在的黑暗,讓心在那裡消融,然後睜開眼睛冥想外面的黑暗,並認
識到這一切出現的共同空間。

66. 當意外或故意障礙妨礙感官功能時,要覺知非二空的狀態。

67. 吟誦或背誦A音,不要以鼻音或送氣音結尾
聲音。

68. 在結束時以沒有任何支持的頭腦來修復你的意識
字母的送氣H (visarga) 。
69. 在沒有任何支撐的情況下冥想,以感覺身體的形式
浩瀚的天空,四面八方無邊無際。
70. 集中註意力於身體某部位出現疼痛時
被尖銳物體或針刺穿。
71. 感知心靈、智力和自我的空虛。
72. 觀察一切現象,認識到總是二元思想將它們分開,從而造成了二元性的幻象。

73. 觀察自發產生的慾望,並立即將其平息,以便它融入它原本存在的空間。

彈出。
74. 甚至在意志和知識出現之前就感覺到“我是”,並簡單地保持為“存在”。

75. 一旦智與願生起,將心固定在要點上。
它們出現的地方,沒有任何物體。
76. 一旦產生了解一個物體或了解某事的慾望,就把心固定在知識本身的空間上。

77. 體認到同樣的意識存在於數十億個身體中,超越時間。

78. 在慾望、憤怒、貪婪、陶醉或嫉妒的各種狀態中保持平靜,並冥想這些狀態出現的
寂靜背景。

79. 像旁觀者思考整個宇宙,或好像它
是一場電影表演,卻沒有認同它。
80. 專注且平靜地觀察快樂和痛苦的遊戲,但不要陷入其中。

81. 不認同身體,意識到「我無所不在」

幸福的。

82. 看見知識、慾望和活動同時出現在自己和所有物體中,並融入它們共同和無所不在
的實質。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83. 意識到超越主體與主體之間所有二元關係的統一性。
目的。
84.體驗他人身體中的意識以及自己身體中的意識,感受每個眾生的意識就像自
己的意識一樣。

85. 自然而然地將心靈從所有支持、所有想法中解放出來
認識自我的非二元性。
86. 因為我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在的,所以體認到我與濕婆沒有什麼
不同,我就是濕婆。
87. 了知一切現像都是從自身產生的,就像波浪從水生、火焰從火生、光線從太
陽生一樣。
88. 當一個人筋疲力盡地倒在地上,焦躁的能量結束時,嚐嚐那種可用的狀態。

89. 注意所有失去意識的時刻,當
頭腦消失了。
90. 睜開眼睛,不要眨眼,保持對內心的關注
和外太空同時。
91. 閉上耳朵並同樣關閉或收縮肛門,
聆聽內心的聲音。

92. 站在深井或深淵之上,讓所有的思緒溶入其中
深度。
93. 如果濕婆無所不在,我還能去哪裡?
94.利用感官的每一個印象來認識一切事物出現的平靜意識。

95.利用打噴嚏的時刻,或當災難或驚訝、飢餓或口渴的時刻出現恐懼或悲傷時,
認識到本質的現實。

96. 當記憶中的物體的想法出現在熟悉的地方時,歡迎它並讓它在此時此地溶解
在身體的純粹意識中。

97.將目光固定在某個特定的物體上,然後慢慢收回目光以及對該物體的任何想
法,直到一個人成為虛空的住所。

98. 冥想從強烈的意識產生的能量
奉獻精神。

99. 看著一個物體和它周圍的所有其他物體,就好像它們處於同一感知領域一
樣,並在這個空虛和非個人空間的平靜中冥想。

100. 透過覺知,遠離純潔與不純潔的思想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喜悅的目光,擺脫了它所照亮的思想。
101. 要知道,除了意識之外,沒有任何事物存在。
102. 心安無相,一切境遇皆平等。
103. 遠離貪慾和瞋恨,在它們之間的空間裡,
純粹的意識。

104. 認識不可知、不可把握和無所不在的事物
如同濕婆本人一樣虛空。

105. 思惟虛空,無依無靠,不受限制,認識並融合非虛空,超越有與無。

106. 將注意力固定在一個物體上,然後立即將其撤回,從而使思想在包含它們的空白空間中沒有
任何支撐。

107. 唸誦 Bhairava 的名字,直到一個人認同為 Shiva。

108. 當做出諸如“我是這個或那個”
或“這是我的”之類的斷言時,請記
住,在成為這個或那個之前,“我是”,並找到無支撐的平靜。

109. 冥想諸如「永恆」、「無所不在」、「無任何支持」、「無所不在」、「萬有之主」
等詞
語,直到人們根據其意義獲得圓滿。

110.為了獲得和平,請將整個宇宙視為幻象。
111. 清楚地感知到外在物體取決於一個人的感官和心靈的知識,並且除了這種有限的感知之外,
在自我的願景中,整個宇宙都是空的。

112. 看到除了恐懼之外,既沒有束縛,也沒有解脫,宇宙在心中倒映,就像太陽倒映在水中一
樣。

113.認識到所有的快樂和痛苦都是透過感官發生的,以便脫離感官並安住於自我之中。

114. 當注意力覺醒時,思考知識和已知的「唯一」。

115.當生命能量、心智、個體意識和有限的自我消失時,認識濕婆的真實本質。

經過長時間的無聲停頓後,您可以重複您的願望(如果您在課程開始時做出了這樣的願
望),然後按照前面給出的示例所示完成課程。您也可以在白天或晚上的任何時間自發性地練習這
些技巧,而無需任何特定的指導。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準備。
讓我們清楚地了解,當談到實現意識時,它不是進步,不是階段,不是積
累,也不是做任何事情。在心靈的波動停止之後,即使是對這些集中之一的深
入了解也足以品嚐到自我和智慧的非二元寂靜。這就是為什麼修行本質上在於
持續的沉思,無論白天或晚上都記住自我。正是這些實踐引導我們記住這一
點,儀式、祈禱或呼吸的自然咒語(HAM SA,SO HAM, “我是”)
也是
如此。真正的冥想只是保持在這種靜止和永久的存在中,不費力,不激動。它
也是瑜珈休息術的核心。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附錄

“瑜珈睡眠的滋味”
皮埃爾·博納斯專訪
取自《瑜珈雜誌》 160

Q:瑜珈休息術從何而來?
PB:來自納拉亞納勳爵本人!瑜珈休息術主要是口頭傳播的,不可能及時知道其精確的起
源。古代文獻提到它時提到了毘濕奴的永恆安息。流行的插圖展示了濕婆的屍體姿
勢。

《曼杜基奧義書》 為瑜珈休息術奠定了基礎。商卡拉查亞大師的大師高達帕達在他
的評論中提到了一種與瑜伽休息術相關的非接觸瑜伽(阿斯帕沙瑜伽) 。
Gaudapada 的主人應該是 Narayana 本人。最終,一切源自於自我,又回歸自我,
只剩下寂靜。

Q:您能為我們的讀者描述一下瑜珈休息術的技巧嗎?
PB:作為一種手段,瑜珈休息部署了多種練習來喚醒,白天,晚上入睡時,以及夜間。

有一些準備技巧,包括不同的姿勢、呼吸練習和集中註意力來觀察這些過程並喚醒
更高品質的注意力。還有定期的長時間練習,以屍體姿勢一動也不動。他們從放鬆
身體開始,然後觀察呼吸,帶來對身體、能量和精神結構的微妙意識。這一切都取
決於意圖。課程可以進一步探索存在的不同結構、不同的意識狀態、過渡和間隔、
感覺、慾望、恐懼、心靈的過程。 。

Q:能量結構在這個練習中有多重要?
PB:特別重要,因為它讓人了解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能量結構與身體和心靈的連結。
有許多課程探討脈輪(能量中心)、經絡(經絡)和普拉那瓦尤(呼吸、消
化、排泄等的重要呼吸)與治療或了解自我的關係。品嚐能量並感受生命在我們
體內的流經和存在,是通往存在和自我快樂臨在的大門。

Q:瑜珈休息術有哪些重要時刻?
PB:當瑜珈休息術不再是一種技巧、一種行為,而成為一種存在的品質。當注意力
覺醒到本身的本質。當練習者消失時,當恐懼消失時,剩下的就是意識和純粹
喜悅的客觀存在。那麼,它就不再是一個“重要的時刻”,而是所有時刻發生
的永恆。這是榮耀的恩典。

Q:瑜珈休息術和放鬆之間有什麼關聯?
PB:放鬆是基礎。為了深入瑜珈休息術,一個人必須放鬆。我越放鬆、越平和,我就
越容易受到其他影響的影響,也越容易接受和開放。首先,我必須找出緊張局
勢。如果我意識到我所堅持的東西,預先警告頭腦的模式,就有可能放手,新
的放鬆程度將會顯現出來。最細微的收縮都會在註意力的照耀下消失。而那個
堅持的人,最後也消失了。或不! [笑]透過將非常深度的放鬆與非常警覺的警
惕相結合,我可以認識到永遠平靜的空間,它本質上是沒有緊張的。因此既不
緊張也不放鬆。從這個空間中,散發出一種平靜與解放的溫柔感。

Q:我們可以說瑜珈休息術是睡眠中的冥想嗎?
PB:如果你願意的話,但它既解決了夢境和深度睡眠狀態,也解決了清醒狀態。這三
種狀態是相互關聯的,如果不了解另一種狀態,就無法理解一種狀態;如果不
認識到將它們統一起來的現實,就無法理解這三種狀態。這是一種沒有自我的
味道,一種沒有對象的味道。冥想正在發生,但沒有人去做。

Q:有哪些傳統或血統對你產生了影響?
PB:瑜珈、吠檀多和密宗。拉瑪那·馬哈希的教誨和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尼薩爾加達塔·瑪哈拉吉深深觸動了我。在瑜珈方面,我受到室利阿羅頻多、瓦
拉納西納塔瑜珈士、室利阿尼凡和喜馬拉雅大師的教誨的極大啟發。但生活是
最偉大的老師,它離我很近,隨時可用,在每次呼吸的背後和呼吸之間。

Q:遵循特定的傳統或血統很重要嗎?
PB:重要的是體驗傳統,讓它流經我們。接受和傳授幾個世紀以來已經證明其價值
的教法,並與其他眾生分享這種修行 這是必要和神聖的。這是傳輸的本質。
這個傳統是永恆的,沒有誕生的。那怎麼會消失呢?我們與它合一,它不是一
個單獨的東西。

Q:您在本書中提出的方法是什麼?
PB:安撫性的,一種將印度哲學中的重要觀點(darshana)
與我所接受的教導結合
的方法。但我盡量採用最現象學的方法。這就要求忘記人們對事物的了解,回
到事物本身,回到它們的出現和起源。每時每刻都見證世界的誕生與吸收。這
是一種不理解的方法。對作者來說如此,對讀者來說也是如此,他們必須掌控
內心的過程,品味體驗、探索和空虛。這是讀者可以找到他或她真正的指南的
地方,也是你的第一個問題的答案。 [笑]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註腳

*1根據維基百科,Sophrology一詞源自古希臘語sôs (健康)、 phrēn (心靈) 和‑


logia (學習),是由哥倫比亞神經精神病學家Alfonso Caycedo於1960年創立的一
種個人發展技術。它研究個人意識,以便實現更有意識的生活。 「智學」 一詞在其公
共使用中從未受到保護,並導致了許多變化和分歧。凱西多將他最初的學科註冊為“凱
西德哲學”。日常使用的哲學學可以指凱西德哲學或其他派生形式。智學有自己的方
法論和原創技術,旨在培養日常生活中的意識和實踐者的自主性。如今,這種做法在法
國被廣泛採用。 (譯者註。)

*2分別為《梨俱吠陀》 的Aitareya Upanishad 3:3 、《Sama Veda》


的 Chandogya
Upanishad 6:8.7 、 《Atharva Veda》 的Mandukya Upanishad 1:2 、《Yajur
Veda 》
的 Brhadaranyaka Upanishad 1:4.10 。

*3在《瑜珈經》中,休息指的是心靈的一種變化,即夢的狀態,它只是一種基於想像內容的
心靈騷動,瑜珈的練習可以讓人們有意識地感知到。在瑜伽的另一本重要經典著作《哈
達瑜伽普拉迪皮卡》中,這個術語也用於表示一般意義上的睡眠。

*4瑜伽經1:38。 「他享受,但不依附(在業力層面上)
他的享受」 (Mandukya
Upanishad,Karika 1:5)。

*5 “它是唯一一個在三個州中都廣為人知的。” (曼杜基亞奧義書,Karika 1)。有關


不同機構的更多信息,請參閱下一章。

*6現像出現、持續、消失或自行轉變。梵天創造,毘濕奴組織,濕婆毀滅(GOD)。

*7關於這個主題,我強烈推薦 Swami Chinmayananda 的演講


靈性的邏輯。

*8在《Chandogya Upanishad》
中,Tat是普遍顯現之前的無差別且未顯現的現實。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9這是《薄伽梵歌》
的重要教義之一。

*10 「離開身體」
也可以指人入睡時。

*11每次我醒來時,我都可以進行一次「意識的旋轉」(在本書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中
描述),並帶著全身的感覺下床,然後繼續我的活動。

*12與身體其他部位相比,意識到右手拇指可以讓人們透過其對大腦的直接作用來快速改
變自己的意識狀態。參見薩提亞南達,同上。引用。

*13許多古代文獻,如 Puranas(包括Shiva、Devi、Brahmanda、Kalika、
Mahapitha)、 Pithanirnaya Tantra或Shankaracharya 的Shakti Pitha
Strotram提到 18、52、64 或 108 個「力量場所」 (shaktipitha) ),指的是不
同的身體部位。
根據來源的不同,地點和故事情節可能有所不同,但深刻的含義總是相同的。

*14當身心再次開始活動、狀態改變時,什麼不變,什麼不變?

*15請閱讀第 43 頁開始有關死亡的「睡眠與死亡」
部分
以及拉瑪納·馬哈希的經歷。

*16我將 115 偈稱為 115 微修行,儘管其中三行(《無量論》 中的第 69、70 和 106 偈,


對應本書中的第 46、47 和 83 節) 沒有直接提及專注。因此,從邏輯上講,我們得到
112,對應密續中提到的數字(第39節)。但我們也可以認為,除了其他可能的組合
之外,濃度 21‑22、88‑89 和 110‑111 都是一種微實踐。

*17 Vijnana Bhairava Tantra。這裡提到的第一個修行是受第二十四偈的啟發。因此,


第二個練習對應的是第二十五偈,依此類推。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尾註

大多數對神聖作品的引用都是由作者從原始梵文翻譯成法語(以及由譯者從法語翻譯成英
語)。

介紹。印度哲學與瑜伽的四肢與路徑

1.帕坦伽利, 《瑜伽經》, 1:2。

第一部 瑜珈 NIDRA 的哲學

1. Vishnu Sahasrnamam Stotra, 《摩訶婆羅多》


第 149 章。

2. Porte, Shiva le Seigneur du sommeil (法文)。

3. Sarah Combe, Un et multiple,Dieux et déesses,mythes,croyances et rites


de l hindouisme (法文) (Dervy,2010)。

4. Adi Shankaracharya, Yoga Taravali (印度欽奈:Krishnamacharya Yoga


Mandiram,2003) 25‑26。

5.甘比拉南達 (Swami Gambhirananda), 《曼杜基亞奧義書》


(Mandukya Upanisad),附有評論
Sankaracarya (加爾各答:Advaita Ashrama,1979)。

6.曼杜基奧義書。另請參閱Brihad Aranyaka Upanishad, 4:3.9, 3.15。 《昌多吉亞奧義


書》, 11:1。

7.馬哈希,談話。

8. 《濕婆經》,第 1 部分,第 7 至 11 節。另請參閱 Dyczkowski,《濕婆格言》。

9. Pierre Bonnasse,《 Sur les rives de Mère Ganga 》


(法文)
(Santé‑Yoga Editions,
2012 年)。

10. 《薄伽梵歌》, 13:1‑2。

11.尼薩加達塔,我就是那個。

12. Anirvan,內在瑜珈。

13.同上。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14.尼薩加達塔,我就是那個。

15.商羯羅,真菩提。

16. Anirvan 和 Reymond, 《住在裡面》。

17. 《薄伽梵歌》 2:23‑24。

18.克萊因,我是誰。

19. 《薄伽梵歌》, 2:62‑63。

20.馬哈希,談話。

21.蒙田, 《散文》。

22.馬哈希,談話。

23.參見www.sriramanamaharshi.org。

24.蒙田,散文。

25. 《薄伽梵歌》, 8:6‑7。

第二部分。瑜珈尼德拉的練習

1.尼薩加達塔,我就是那個。

2. Anirvan,內在瑜珈。

3.同上。

4.吉霍米羅夫《濕婆宴會》。

5. Anirvan,內在瑜珈。

6.同上。

7.同上。

8. 《梨俱吠陀》。

9. Vijnana Bhairava Tantra, 75。

10. Anirvan 和 Reymond, 《住在裡面》。

11. Anirvan,內在瑜珈。

12. Tracol, Pourquoi dors‑tu Seigneur? (法文)。

13. Anirvan,內在瑜珈。

14. Anirvan 和 Reymond, 《住在裡面》。

15. Anirvan,內在瑜珈。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16. Vijnana Bhairava Tantra, 55。

17. 《布里哈德‧阿蘭亞卡奧義書》, 4:3.7; 《昌多吉亞奧義書》, 8:1.1;


泰特里亞奧義書, 2:1。

18.薩蒂亞南達,瑜珈休息術。

19. 《巴瓦那奧義書》, 8。

20. 《薄伽梵歌》, 6:24‑25。

21. André Riehl, Le Sommeil et le Regard de Shiva (2006 年 8 月 15 日以法文授課)。

22.同上。

23. Shankaracharya, Upadesha Sahasri, 11.6。

24. Papin, Siva Samhita, 2:1‑3。

25.馬哈希,談話。

26.怛陀羅卡, 6:10。

27. Anirvan,內在瑜珈。

28. 《阿什塔瓦克拉歌》, 1:4。

29. Swami Shantananda Puri, 《Jivamukti:此時此地的解放》 (印度班加羅爾:


Parvathamma CP Subbaraju Setty 慈善信託基金,2002 年)。

30. Shankaracharya, Upadesha Sahasri, 16.8。

31.大衛‧戈德曼,編輯。做你自己:拉瑪那的教誨
馬哈希。

32. Adi Shankaracharya 的Dashashloki, 8 歲和Atma Shatakam, 5。

第三部分。將瑜珈 NIDRA 付諸實踐

1. Swami Veda Bharati,摘自 2010 年在匈牙利布達佩斯舉行的會議。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建議讀物

儘管關於瑜珈的書籍數量總體上令人印象深刻,但專門涉及瑜珈放鬆術主題的出版物卻
很少。以下我列出了一些對我有顯著影響的參考文獻,或是以某種方式與本書中提到的教
義有直接聯繫的參考文獻。

阿尼凡,斯里。生活在其中。第二版。愛達荷州桑德波因特:晨光
出版社,2007 年。

____. 內在瑜伽。愛達荷州桑德波因特:晨光出版社,2008 年。
阿尼凡、斯里和莉澤爾·雷蒙德。與生活與生活的遊子
死者。瑞士 Gollion:Infolio,2009 年。
奧羅賓多,斯里。瑜伽之力。由Pierre挑選並介紹
博納斯。法國巴黎:蘇伊爾,2011 年。
巴爾塞卡爾,拉梅什。拉馬納馬哈希的指點:閱讀與反思。
印度孟買:禪宗出版社,2008 年。
布沙爾·多瓦爾,讓. Reflets de la Splendeur:Le Shivaïsme tantrique du
Cachemire。法國巴黎:阿爾莫拉,2009 年。
布特克斯,馬丁,譯。和編輯。 108 奧義書。法國巴黎:德維,
2012年。

欽馬亞南達,斯瓦米。聖吉塔。印度孟買:Central Chimaya Mission Trust,1996 年。

____. 自我擁抱手冊。印度孟買:Central Chimaya Mission Trust,2010 年。

馬克‧戴茨科夫斯基,譯。和評論。濕婆格言:濕婆經與巴斯卡拉的註釋,Varttika。奧爾
巴尼:紐約州立大學出版社,1992 年。

皮耶‧費加,譯。和評論。 Cent douze 冥想密宗:Le Vijnana Bhairava Tantra。法國


巴黎:阿卡里亞斯,2007 年。
哈特、威廉.生活的藝術:SN 教授的內觀冥想
葛印卡。印度孟買:大使館圖書,2000 年。
克萊因、讓.我是誰?神聖的探索。加州奧克蘭:非二元性
出版社,2006 年。

拉克什曼·朱,斯瓦米。克什米爾濕婆主義:秘密至高無上。作者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房子,2003 年。

____. Vijnana Bhairava:集中意識的實踐。瓦拉納西,


印度:Indica 圖書,2007 年。
馬哈希、拉瑪納。與拉馬納·馬哈希交談。印度蒂魯文納馬萊:Sri Ramanasramam,2006
年。
____. 做你自己:拉瑪那·馬哈希的教導。大衛·戈德曼編輯。紐約:企鵝圖書,1989 年。

邁克爾,塔拉,譯。和評論。哈達瑜珈普拉迪皮卡(Hatha Yoga Pradîpikâ):哈達瑜珈


的特質。法國巴黎:法亞德,1974 年。
____.瑜伽。摩納哥:Le Rocher,1980。
米勒、理查.瑜珈休息術:透過傳統的身心練習喚醒無與倫比的存在。亞馬遜數位服務,
2010 年。
____.瑜珈休息術:瑜珈的冥想核心。科羅拉多州路易斯維爾:
聽起來真實公司,2005 年。

米歇爾‧艾肯‧蒙田, 《蒙田全集》。
弗雷姆 (Donald M. Frame) 譯。加州雷德伍德市:史丹佛大學出版社,1957 年。

尼薩爾加達塔,馬哈拉吉。意識與絕對。瓊鄧恩編輯。北卡羅來納州達勒姆:橡果出版社,
1994 年。
____. 我就是那個。莫里斯·弗里德曼編譯。達勒姆,
NC:橡子出版社,1984 年。
____. 先於意識。瓊鄧恩編輯。北卡羅來納州達勒姆:
橡子出版社,1990。
諾爾布,南開府。晝夜循環。紐約州巴里敦:巴里敦/Station Hill Press, Inc.,2000 年。

____. 夢想瑜伽和自然光的練習。紐約州伊薩卡:雪
獅子出版社,2003 年。
Panda、NC Yoga Nidra、瑜珈恍惚:理論、實踐和
應用。印度新德里:Printworld,2003 年。
帕潘,讓,譯。和評論。 Gheranda Samhita:哈達瑜珈的經典特徵。法國巴黎:阿爾莫
拉,2013 年。
____. Siva Samhita:哈達瑜珈的經典特質。法國巴黎:阿爾莫拉,2013 年。

帕坦伽利。 《潘坦伽利瑜伽經:新譯本與評論》。喬治·費厄斯坦 (Georg Feuerstein) 翻


譯和評論。
佛蒙特州羅徹斯特:內在傳統,1989。
注意:Pantanjali 的《瑜伽經》
有很多很好的變體可供參考。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阿蘭‧波特,譯。和評論。 Ashtavakra‑Gita:Les Paroles du Huit fois difforme。法國


巴黎:Editions de L Eclat,1996 年。
____. Shiva le Seigneur du Sommeil。法國巴黎:蘇伊爾,1993 年。
羅摩、斯瓦米。沒有運動的鍛鍊。賓州洪斯代爾:喜馬拉雅研究所出版社,1984 年。

____.與喜馬拉雅大師一起生活。賓州洪斯代爾:喜馬拉雅研究所出版社,2007 年。

____. OM 永恆的見證者。印度德拉敦:喜馬拉雅研究所醫院信託基金,2007 年。

____. 火與光之路。卷。 2. 賓州洪斯代爾:喜馬拉雅研究所出版社,2007 年。

瑞爾,安德烈。關注濕婆。面試。法國:Les Entretiens de La Falaise Verte,2006。

Riviere, Jean M. L asparsha Yoga:西方瑜珈。法國巴黎:米蘭凱旋門,1989 年。

____. 貝納雷斯的信件。法國巴黎:阿爾賓·米歇爾,1982 年。
薩蒂亞南達,斯瓦米。瑜珈休息術。印度比哈爾邦:比哈爾瑜珈學校,
1980年。

莉蓮‧希爾伯恩,譯。和評論。 Le Vijnana Bhairava。法國巴黎:法蘭西學院,印度文明研


究所,1999 年。
____. 昆達里尼:深處的能量。奧爾巴尼:州立大學
紐約出版社,1988 年。
吉霍米羅夫,克里斯蒂安.濕婆宴會:實踐與哲學
納塔瑜伽。法國巴黎:德維,2013 年。
特拉科爾,亨利. Pourquoi dors‑tu Seigneur?法國巴黎:Pragma,1983。
旺傑、丹增。西藏的夢瑜珈和睡眠瑜珈。紐約州伊薩卡:雪獅出版社,1998 年。

韋達·巴拉蒂,斯瓦米。夜鳥:短文集。
印度瑞詩凱詩:AHYMSIN 出版社,2000 年。
等等,丹尼斯。回到真相:不二論五千年。首次發表
英國 O Books:Mantra Books,2007 年。

如欲了解更多資訊(其他資源、瑜珈教師培訓等),請造訪
www.rishiyogashala.com和www.nidra‑yoga.com (後者大部分為法語,
但包含一些英語部分)。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關於作者

皮埃爾·博納斯(Pierre Bonnasse),又名奇特拉古普塔(Chitragupta),在不同靈性
導師的指導下學習了20多年。他是 20 多本書的作者,也是 Rishi Yoga Shal 學校的聯合創
始人,在印度和法國提供瑜伽培訓課程。他住在法國和印度瑞詩凱詩。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關於內在傳統 ‧ 熊與
公司

Inner Traditions成立於 1975 年,是一家領先的出版商,出版的書籍涉及原住民文化、


永恆哲學、視覺藝術、東西方精神傳統、性、整體健康與治療、自我發展,以及民族音樂和
伴奏唱片用於冥想。

2000 年 7 月,Bear & Company 與 Inner Traditions 合併,從 1980 年成立的新墨西


哥州聖塔菲遷至佛蒙特州羅徹斯特。共同內在傳統‧ Bear & Company 有十一個品牌:
Inner Traditions、Bear & Company、Healing Arts Press、Destiny Books、Park
Street Press、Bindu Books、Bear Cub Books、Destiny Recordings、Destiny
Audio Editions、Inner Traditions en Español 和Inner傳統印度。

欲了解更多資訊或瀏覽我們一千多本印刷版和電子書格式的書籍,請造訪
www.InnerTraditions.com。

成為 Inner Traditions 社群的一員,享受特別優惠和會員專屬折扣。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相關書籍

瑜珈的核心發展個人練習
作者:TKV Desikachar

現代瑜珈之路
艾利歐特‧戈德堡的《具身精神實踐的歷史》

脈輪頻率
安迪·戈德曼和喬納森
·戈德曼的《聲音密宗》

納達瑜珈的練習
貝爾德·赫西對內在神聖聲音的冥想

脈輪
Harish Johari 的能源轉型中心

瑜珈斯潘達卡里卡
丹尼爾‧奧迪爾《坦陀羅起源的神聖文本》

密宗卡利
秘密實踐與儀式
丹尼爾·奧迪爾

斷食心靈
傑森·格雷戈里(Jason Gregory)
的精神排
毒精神練習

內在傳統 ‧ 熊與同伴
PO Box 388 ‧ Rochester, VT 05767
1‑800‑246‑8648
www.InnerTraditions.com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或聯絡您當地的書商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內在傳統
公園街一號
羅徹斯特, 佛蒙特州 05767
www.InnerTraditions.com

版權所有 © 2015 阿爾莫拉版


英文翻譯版權所有 © 2017 Inner Traditions International

最初於 2015 年以法語出版,標題為Yoga‑nidrâ: La pratique du sommeil conscient,由


Éditions Almora, 51 rue Orfila,
75020 巴黎

Inner Traditions 於 2017 年出版了美國第一版

版權所有。未經出版商書面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或任何方式(電子或機械)
複製或使用本書的
任何部分,包括影印、錄製或透過任何資訊儲存和檢索系統。

美國國會圖書館出版編目資料姓名:Bonnaasse, Pierre,作者。

標題:瑜珈休息冥想:聖人的睡眠 / Pierre Bonnasse;卡琳娜·巴魯查 (Karina Bharucha)


翻譯。
其他標題:瑜珈‑nidrâ。英語。

描述:美國第一版。 |佛蒙特州羅徹斯特:內在傳統,2017。包括參考書目和索引。

識別碼:LCCN 2017029190(列印)| LCCN 2017011778(電子書)| ISBN


9781620556771(平裝本)| ISBN 9781620556788(電子書)
主題: LCSH:放鬆。 |瑜伽。 |心靈和身體。 |冥想。 | BISAC:身體、心靈和精神/冥
想。 |哲學/東方。 |健康與健身/瑜珈。

分類:LCC RA785(印刷)| LCC RA785 .B65813 2017(電子書) | DDC 613.7/9dc23

LC 記錄可在https://lccn.loc.gov/2017011778獲取

封面圖片由 iStock 提供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若要寄信給本書作者,請郵寄一封一級信件給作者,轉交:Inner Traditions ‧ Bear
& Company, One Park Street, Rochester, VT 05767,我們將轉發該通信,或直
接聯繫作者網址: www . nidra‑yoga.com。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指數

所有頁碼均指本標題的印刷版。

絕對, 2 絕對
現實, 2, 22–23, 35 絕對空間, 10 絕
對虛空, 35 adhara (能
量中心), 20, 35
Advaita Vedanta, 14 ahamkara
(「我」 的感覺), 26, 27
anahata shabda (不敗)聲), 34, 38
ananda (極樂)。參見極樂(ananda)
anandamaya kosha (極樂之體),
21 Anirvan, Sri, 54, 69, 77 annamaya
kosha。參見身體
(annamaya kosha, sthula sharira)
antahkarana (「內部器官」), 26, 28 瑜珈休
息術的應用領域, 92–95 死亡的藝術, (Marana
Yoga Nidra), 118–22 atman (自我), 2, 4, 5,
11, 25, 88阿闥婆吠陀, 2 AUM, 13, 15,
35, 81, 91, 115–18 覺
知, 22–24, 89–92

Bandha (鎖)、58
種行為(品質、本質、 guna)、 23、26‑27
存在、20‑22 的鞘

《薄伽梵歌》, 3, 38, 49 極
樂(ananda), 13–14, 21
藍星(尼拉塔拉瑜珈休息術), 100–
108
極樂之身(anandamaya kosha), 21。
另見極樂梵天生成、毘
濕奴組織和濕婆毀滅(GOD),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10, 18
婆羅門,2, 3, 22–23, 25, 74, 86, 88 呼吸練
習(調息), 56–57 buddhi (智力),26,
27

因果體(karana sharira), 21, 21 原


因,(起源, mahakarana), 54–55
Caycedo,阿
方索,93 脈輪(能量中
心),20, 32–33, 36 chetana sancharana
(意識旋轉),79 –82
Chinmayananda,Swami,5
濃度(dharana)、 5‑6、
59‑60 意識、狀態、10、15‑19、32、33、35。
另見意識輪換(chetana sancharana);
無意識思考沉思(samadhi),
6,22,54,60 元素沉思(Mahabhuta
Visarga Yoga Nidra), 108‑14 瑜珈休息
術的屍式(shavasana) 起源,以及,10 瑜珈
休息術的練習,以及,57, 61– 63,
66, 70, 76 準備練習,61 倒數計時,
以及瑜珈放鬆協議,82–
83

死亡、43–48、118–22 深
度放鬆(shithilikarana)、 76–78 深
度睡眠
(sushupti)。另請參閱睡眠意識、15、
16‑17、18‑19 對幸福的渴望、41、42‑43 夜間
練習、70、86 瑜珈休息術的起源、10、12、
13、14 睡眠品質、 24, 25自我
(atman)和, 11 存在的鞘和, 21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練習瑜珈放鬆術中的臣服,96 對幸福的渴
望,40–43
dharana (專注),5–6, 59–
60 dharma(自然法則),1–2, 22 dhyana
(冥想),6, 11, 60休眠傾向
(vasana), 21, 38 個夢, 14, 15, 16,
17, 21, 24, 38–39, 43。另見睡眠夢狀態(夢
瑜珈, svapna Yoga), 15, 16, 17, 21 , 72–74

耳朵、姿勢、58–59 基本[基本]
物質(tattva)、 10、23、28 元素、22–
24、108–14 能量鞘
(pranamaya kosha)、 20–
21、31 能量、22–24 Adhara (能量中心)
和, 20, 35 脈輪
(能量中心) 和,
20, 32–33, 36

意識能量(kundalini‑shakti), 10, 32, 33, 35


瑜珈中的能量系統和, 31–36 本
質(品質、行為、 guna), 23, 26–27 基本
[基本]物質(tattva), 10, 23, 28

永恆的哲學,1,2,3

入睡練習,63‑69。另請參閱睡眠場、(Kshetra)、
19‑20 最後
階段(samapti)和瑜珈休息協
議、88‑89 五種感官(jnanendriya)、 27、28
第四狀態(turiya)、 10、
21‑22聲音AUM到非接觸式(Pranava
Asparsha Yoga Nidra), 115–18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Gautama、Akshapada、4
個手勢(手印)、 58–59
GOD(梵天生成、毘濕奴組織和濕婆毀
滅)、10、18 granthi (“結”)、35–
36“偉大格
言” (mahavakya)、 2古
納(本質、品質、行為), 23, 26–27

HAM, 34, 58 幸
福, 渴望, 40–43 心, 與, 88 融合

印度教作為使用術語,1
許普諾斯,43 歲

「我‑我」
錯覺,27、42、95 次印
象(samskara)、 21、27、37
印度哲學,1–5, 79, 93
印度心理學,26–27
印度傳統,72、79 indriya
(內在知識能力)、28 慣性
(tamas)、23、27 無
限實體(精神、人、
purusha)、 23、28、74 智力(buddhi)、
26、27 內在知識
能力(indriya ), 28 「內臟器
官」 (antahkarana), 26, 28 皮耶‧
博納斯 (Pierre
Bonnasse) 訪談, 133–36

jnanendriya (五感), 27, 28

加拿大,4
karana sharira (因果體),21、21
karma、 16、
37 「結」 (granthi)、 35–36
領域知識家 (Kshetrajna),19–20

Kshetra(田野),19–20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Kshetrajna(領域知識者),19‑20 kundalini‑
shakti (能

意識), 10, 32, 33

王瑜珈的四肢或階段, 5–6, 54–55 linga


sharira (微妙的身體, sukshma), 21 鎖
(bandha), 58

摩訶婆羅多, 3, 9
Mahabhuta Visarga 瑜珈休息術
(思考
元素)、108–14 mahakarana
(起源、原因)、54–55 mahavakya (「偉
大的格
言」)、2 manas (「心」)、27、
36–40 現象的表現、28–30

馬拉納瑜珈休息術 ( Marana Yoga Nidra)


臨終),118–22 冥想
(dhyana), 6, 11, 60 精神鞘
(manomaya kosha), 21

經絡(「河流」、 nadi)、 20、29、31


微練習、122–32 「心靈」
(manas)、 27、36–40
母親,54–55, 60, 69, 71

nadi (「河川」、經絡)、20、29、31 瑜珈
休息術的
Narayana 起源、8、9、10、11、12、13 準備練
習、59 瑜珈
休息術的協議、77、84 意識的旋轉
( chetana sancharana)和, 81 個自然法則
(dharma),
1–2, 22 自然(prakriti), 23, 26, 28 新化身
(samsara), 21, 38 nidra, 14。
另見yoga nidra Nietzsche, Friedrich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夜間練習,70–71
尼薩爾加達塔·馬哈拉吉,5, 20, 25, 47, 52

起源,(原因, mahakarana), 54–55

奧蘇納,弗雷·弗朗西斯科·德,69

Patanjali,4、5、6
人(精神、無限實體、 purusha)、 23、
28、74 現象、
28‑30、36‑37 現象、28‑30 現
象世界的表現和心靈的構造,36‑ 37 瑜珈休
息哲學,95‑96。另請參閱瑜伽休息術意識/
能量/元素/物質狀態,22‑24
意識,15‑19 死亡,43‑48 對幸福的渴望,
40‑43 瑜伽中的能量系
統以及,31‑36 印度心理學和, 26–27 現象的
表現, 28–30 「心靈」
(manas)和, 36–37 現象世界
與, 36–37 睡眠品質,
24–26 存在的鞘, 20–22 睡眠, 43 –44,
47– 48 受苦,40, 41–42 無意識思維,37–
40 “我是誰?” 問題,19‑20 身體
(annamaya kosha,sthula sharira)
能量,23 瑜
伽中的能量系統,33 最後階段
(samapti) ,88 解決(sankalpa) ,
93‑94 意識旋轉(chetana
sancharana)
和, 80, 81 存在的鞘
和, 20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瑜珈休息練習中的投降,瑜珈休息協議中的
96 個主題,
83、84 夢想瑜伽(斯瓦普納瑜伽,夢境狀
態)和 73 個姿勢(體
位法),55‑57。另請參閱瑜珈休息術的屍式
(shavasana)
練習,
50‑54。另請參閱瑜珈休息術應用領域協議,
92‑95 個應用機會,92 個
呼吸練習(調息) 和,56‑57 個入睡練習,63‑69
個瑜珈肢體或階段,54 個生活在
完全意識中, 89–91 夜間練習,70–
71 準備練習,60–61 瑜伽休息方案,75
次屈服,95–98 醒來練習,71–72 夢瑜伽
(svapna 瑜
伽,夢境狀態),以及, 72‑74 次瑜珈休息
練習。另請參閱瑜珈休息術的練習;瑜
珈休息協議 死亡的藝術(Marana Yoga
Nidra), 118–22 藍星(Nilatara
Yoga Nidra), 100–108 元素沉思
(Mahabhuta Visarga Yoga Nidra),
108–14 創作/組織,75–
76 122 個微練習的靈感與創造,122–32
從聲音AUM到非接觸(Pranava Asparsha
Yoga Nidra), 115–18
prakriti (自然),23,26,28 prana(生命呼
吸),20– 21, 31 pranamaya kosha (能
量能量鞘),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20–21、31
pratyahara (感官退縮)、5–6、59–60 準備
(prastuti)、
60–61、76。另請參閱瑜伽休息術存在練習、
瑜伽休息術 8、14、22 協議。另請參
見瑜珈休息術倒數練
習、82–83 深度放鬆(shithilikarana)
和 76–78 最後階段(samapti)
和 88–89 與心融合、88 練習
課程創建/組織以及 75–76 準備(prastuti)和,
76 解決
(sankalpa)和, 78–79, 88, 89, 93–94, 99
意識旋轉(chetana sancharana)和,
79–82 主題和, 83–86 可視化和,
86–87 Purusha (精神、人、無限
精神、人、無限精神實體), 23, 28,
74

品質(本質、行為、古納), 23, 26–27

rajas 能量, 23, 24, 28


rajas 力量, 24, 28 raja
瑜珈,肢體或階段, 5–6, 54–55 RAM, 33, 81
Ramakrishna,
Sri, 68 Ramana
Maharshi, 5, 16, 44–45, 56 , 86, 97–98
解決(sankalpa),
78–79, 88, 89, 93–94, 99 《梨俱吠
陀》, 1, 2 「河
流」 (nadi,經
絡), 20, 29, 31 意識旋轉(chetana)桑查拉
納), 79‑82。另見意識、狀態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samadhi (沉思),6、22、54、60 samapti


(最後階段) 和瑜伽休息協議,88‑89 Sama
Veda, 2 samsara (新
轉世),21、38
samskara (印象),21、27、37
Sanatana Dharma , 1 sankalpa (決
心), 78–79, 88, 89, 93–
94, 99 Saraswati, 32 sattva (「真理」
的能量), 23
sattvic 面向,
24–25, 26 Self, the (atman), 2,
4, 5, 11, 25, 88 「我」 的感覺
(ahamkara), 26, 27 Shakti, 22, 30
Shankaracharya, Adi, 4–5, 14, 98
Shavasana (屍
式)。請參閱屍體姿勢(shavasana)存
在鞘、20–22 Shithilikarana (深度放
鬆)、76–78 濕婆意識和
瑜伽中的18、22、25、33 能
量系統以及34、35 GOD(梵天生成、
毘濕奴梵天
生成、
毘濕奴梵天生成組織、和濕婆毀滅), 10,
18 印度哲學和, 3 瑜珈休息術的起源和, 8,
10, 12, 13, 14 瑜珈休息術的協議
和, 75, 77 意識的旋轉 (chetana
sancharana) 和休息術的
協議和, 75, 77 意識的旋轉
(chetana sancharana) 和, 79–80投降,98
睡覺。另請參
閱深度睡眠;夢想入睡練習,63‑69 瑜珈休息
術哲學,
43‑44,47‑48 瑜珈休息術練習,54‑55 品
質,24‑26 拉賈奇,24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sattvic、24‑25
tamasic、24 精
神(人、無限實體、 purusha)、 23、28、
74王瑜珈的階段
或肢體、 5‑6、54‑55 意識狀態、10、
15‑19、32、
33 , 35.另見意識旋轉(chetana
sancharana);無意識的物質狀態,
22‑24 sthula sharira。參見肉體
(annamaya kosha, sthula sharira)微妙體
(sukshma, linga sharira),
21

受苦,40、41‑42 臣服,
練習瑜珈休息術,95‑98 sushupti。請參閱
深度睡眠
svapna (夢)
狀態,15、16、
17、21。另請參見夢 svapna 瑜伽(夢瑜伽,夢
狀態),15、16、
17、21、72‑74。另見夢想

tamas(惰性), 23, 27
tamasic sleep, 24
密宗傳統, 3, 5, 6, 72 tattva (基
本[必需]物質), 10, 23, 28

Thanatos,43
個主題和瑜珈休息協議,83–86「真理」

量(sattva),
23 turiya (第四狀態),10,
21–22

不敗的聲音(anahata shabda), 34、38


無意識心
智,37‑40。另見意識、狀態; 「心」
(manas);意識狀態 奧義書, 2, 4, 15, 54–
55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vasana (休眠傾向), 21, 38 吠檀多, 2,
4, 14, 27, 74, 87 吠陀傳統, 1, 2,
3, 4, 6, 34 毘濕奴, 8, 9, 10, 11 –12,
14, 18, 33, 75 意識和, 18 瑜珈中的能量系統
和, 33 GOD(梵天生成,毘
濕奴組織,濕婆毀滅), 10, 18 印度哲
學和, 3, 4 瑜珈休息術的起源和, 8,
9, 10 , 11–12, 14 瑜珈休息術課程協議,
以及, 75 個視覺化和瑜珈
休息術協議, 86–87 重要呼吸
(prana), 20–21, 31 Vyasa, 4

起床練習、71‑72“波浪” 練習、
77“我是誰?”
(koham), 19–20, 27 感官撤退
(pratyahara), 5–6, 59–60

《夜柔吠陀》,
2 瑜伽,4, 31–36。另請參閱王瑜珈的定
義,4 能量系統,
31‑36 瑜珈休息術,8‑15 瑜珈
休息術,起源,
8‑15。另見瑜珈休息哲學;瑜珈休息術的練
習;瑜珈休息術練習;瑜伽休息協議
夢想瑜伽(svapna 瑜伽,夢境狀態),
15, 16, 17, 21, 72–74。另見夢想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電子版製作者

數位媒體倡議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