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力学》清华第二版 李广信主编 课后习题答案 (修正版)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6

清华大学《土力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说明:删除了应力路径、库尔曼图解法等与考试无关的习题,第八章删除了原习题、增
加与考试相关的原理题,使得与注册岩土考试内容完全相适应,更多土力学习题及清华
土力学课后习题免费视频讲解请加华山论剑 QQ 群:768036325。
第一章 土的物理性质与工程分类............................................................................................. 1
第一节 土的三相换算......................................................................................................... 1
第二节 土的性质、颗粒级配及定名................................................................................. 2
第三节 土的相对密实度..................................................................................................... 4
第四节 土的压实性..............................................................................................................4
第二章 土的渗透性和渗流问题................................................................................................. 4
第一节 达西定律................................................................................................................. 4
第二节 渗透试验、抽水试验............................................................................................. 5
第三节 等效渗透系数......................................................................................................... 6
第四节 二维渗流与流网..................................................................................................... 6
第五节 渗透力与渗透破坏................................................................................................. 7
第三章 土体中的应力计算..........................................................................................................9
第一节 有效应力原理......................................................................................................... 9
第二节 基底附加应力计算............................................................................................... 11
第四章 土的变形特性和地基沉降计算................................................................................... 14
第一节 土的一维压缩性指标........................................................................................... 14
第二节 地基沉降量计算................................................................................................... 14
第三节 饱和土体渗流固结理论....................................................................................... 16
第五章 土的抗剪强度................................................................................................................18
第一节 直接剪切试验....................................................................................................... 18
第二节 三轴压缩试验....................................................................................................... 20
第三节 组合三轴压缩试验............................................................................................... 23
第四节 孔隙水压力系数................................................................................................... 25
第五节 十字板剪切试验................................................................................................... 25
第六章 挡土结构物上的土压力............................................................................................... 26
第一节 朗肯土压力........................................................................................................... 26
第二节 库伦土压力........................................................................................................... 26
第三节 特殊土压力........................................................................................................... 27
第七章 边坡稳定分析................................................................................................................29
第一节 无粘性土边坡稳定性........................................................................................... 29
第二节 圆弧法边坡稳定性分析....................................................................................... 31
第八章 地基承载力....................................................................................................................32
第一节 地基承载力深宽修正........................................................................................... 32
第二节 抗剪强度计算地基承载力................................................................................... 33

第 1 页 共 36 页
第一章 土的物理性质与工程分类
第一节 土的三相换算
1-1 (清华土力学习题 1-1)在某一地下水位以上的土层中,用体积 72cm3 的环刀取样,
经测定土的质量 129.1g,烘干质量为 121.5g,土粒比重为 2.70g,问该土样的含水量、天然(湿)
重度、饱和重度、浮重度和干重度各位多少?按计算结果,试分析比较各种情况下土的各种
重度有何规律。
129.1  121.5 129.1
解: w  100%  6.26% ,    1.793g/cm 3
121.5 72
Gs (1  w) 2.70  (1  6.26%)
则e  -1  -1  0.603
 1.79
   w  1.793  10  17.93kN/m 3
Gs  e 2.70  0.603
 sat  w  10  20.61kN/m3
1 e 1  0.603
Gs  1 2.70  1
 ' w  10  10.61kN/m3或 '= sat   w  20.61  10  10.61kN/m3
1 e 1  0.603
Gs 2.70
d  w  10  16.84kN/m3
1 e 1  0.603
规律:  sat> > d > '
Gs (1  w)  w
【点评】根据密度、比重、含水量求孔隙比 e 的公式 e   1 为真题出现频率最

高的,务必滚瓜烂熟。
1-2 (清华土力学习题 1-2)饱和土孔隙 e=0.70,比重 Gs=2.72,用三相草图计算该土的
干重度γd,饱和重度γsat 和浮重度γ′,并求饱和度为 75%的重度和含水量?(设 Vs=1 计算)
解:① Vs  1,则Vv  e,ms  1 Gs  w =Gs  w,mw  e  w
ms G G 2.72
d   s w g  s w  10  16.0kN/m3
Vs  Vv 1  e 1 e 1  0.70
ms  mw Gs  w  e w G e 2.72  0.7
 sat  g g s w  10  20.18kN/m3
Vs  Vv 1 e 1 e 1  0.7
 ' = sat - w  20.18  10  10.18kN/m 3
②饱和度 75%时, 设 Vs  1,则 Vv  e, ms  1  Gs  w =Gs  w, mw  0.75e  w
ms  mw G   0.75e  w 2.72  0.75  0.70
  g s w  10   10  19.09kN/m 3
Vs  Vv 1 e 1  0.7
【点评】设 Vs=1,形成脑海中的三相图,通过孔隙比 e 作为过渡参数,理解记忆常用土
力学公式,从而求得重度、密度、饱和度、含水量等参数,多做三相图相关的训练,三相图
相关考题一般能在 2 分钟内快速解决,练习方法详见华山论剑 QQ 群:263770062 免费 PPT 课
件及视频《脑海中的三相图》。
1-3 (清华土力学习题 1-3)用来修建土堤的土料料场,土的天然密度ρ=1.92g/cm3,含水
率 w=20%,比重 Gs=2.70。现要修建一压实干密度ρd=1.70g/cm3,体积 80000m3 的土堤,如果
备料的富裕量按 20%考虑,求修建该土堤需在料场开挖天然土的体积。

第 1 页 共 36 页
1.92
解: d 0   1.60g/cm3
1  0.20
根据填料前后土的干质量相等有:  d 0V0   d V
 d V 1.7  80000
填料体积 V0    85000m3
d 0 1.6
开挖土的体积 V  1.2  V0  1.2  85000  102000m 3
【点评】计算填料相关题目,填料土颗粒的质量和体积不发生变化。
1-4 (清华土力学习题 1-7)装在环刀内的饱和土样施加竖直压力后高度自 2.0cm 排水压
缩到 1.92cm,压缩后取出土样测得取含水率 w=25%,已知土颗粒比重 Gs=2.71,求土样压缩
前土的孔隙比。
Gs  w 2.0 1.92
解:压缩后 e1   0.25  2.71  0.6775 ,  ,解得 e0  0.747
Sr 1  e0 1  0.6775
【点评】土工试验内一般饱和土按饱和度 100%计算,根据脑海中的三相图得出公式计算。
1-5 (清华土力学习题 1-13 数据有改)有一填海造地形成的滩地,表面水平,在密实的
海底以上填砂 5m,地下水位与地面齐平。填砂的孔隙比 e0=0.91,饱和重度γsat=18.5kN/m3。
地震使得饱和砂土完全液化,振动后松砂变密,孔隙比变为 e1=0.62,试问震后地面下沉多少?
砂土的饱和重度变成多少?
5 5  H
解:法①  ,得地面下沉ΔH=0.759m
1  0.91 1  0.62
18.5  5  0.759 10 (5  0.759)  sat   sat  20.0kN/m3
5 5 - H
法②  ,得地面下沉ΔH=0.759m
1  0.91 1  0.62
Gs  0.91 2.62  0.62
18.5  10 ,得 Gs=2.62,得震后饱和重度  sat   10  20.0kN/m 3
1  0.91 1  0.62
【点评】土的三相组成知道 3 个参数后必然可求得其他 6 个参数,其中孔隙比 e 和比重
Gs 为基本参数,一般把 e 和 Gs 作为过渡参数求其他参数,求饱和重度也可利用土粒总重量不
变。
第二节 土的性质、颗粒级配及定名
1-6 (清华土力学习题 1-4)两种土的试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面四种判断哪些是正确的
(假定两种土的活性指数相同)?
①甲土比乙土的黏粒含量多;
②甲土比乙土的天然重度大;
③甲土比乙土的干重度大;
④甲土比乙土的孔隙比大。
土指标 甲土 乙土
液限 wL 40% 25%
塑限 wp 25% 17%
天然含水率 w 30% 22%
颗粒比重 Gs 2.7 2.68
饱和度 Sr 100% 100%

第 2 页 共 36 页
解:① I P甲  40  25  15>I P乙  25  17  8 ,故甲土的黏粒含量大,正确;
2.7  (1  30%)
② 甲  10  19.4kN/m3
1  2.7  30%
2.68  (1  22%)
乙   10  20.6kN/m 3 ,  甲< 乙 ,错误
1  2.68  22%
2.7
③  d甲  10  14.9kN/m3
1  2.7  30%
2.68
 d乙  10  16.9kN/m3 ,  d甲< d乙 ,错误
1  2.68  22%
④ e甲  2.7  30%  0.81>e乙  2.68  22%=0.59 ,正确
【点评】三相换算基本公式,基本概念题,闭卷作答。
1-7 (清华土力学习题 1-8)从甲、乙两地黏性土中各取土样进行稠度试验,两土样的液
限 wL=40%、塑限 wp=25%都相同。但甲地黏土的天然含水率 w=45%,而乙地黏土的 w=20%,
问两地黏土的液性指数 IL 各为多少?属何种状态?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该土定名
各是什么?哪一处适合作天然地基?
45  25
解:甲: I L   1.33 ,流塑
40  25
20  25
乙: I L   0.33 ,坚硬
40  25
I P  40  25  15 , 10<I P<17 ,定名为粉质黏土
乙地地基土坚硬,承载力高,适合做天然地基。
【点评】土力学的基本概念,应能熟练掌握,闭卷作答。
1-8 (清华土力学习题 1-10)土样甲、乙的粒径级配曲线如图所示,乙土 Ip=8,按《建
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确定它们的名称,并判断级配如何。

解:甲土:粒径大于 0.5mm 颗粒占全重的 23%<50%,粒径大于 0.25mm 颗粒质量占全


重 52%,判断土为中砂。
d 60  0.3mm,d 30  0.17mm ,d10  0.12mm
0.3 0.172
得 Cu   2.5<5,Cc   0.8 <1 ,属于级配不良土。
0.12 0.3 0.12
乙土:粒径大于 0.075mm 的颗粒质量占全重的 17%,且 Ip=8,判断乙土属于粉土
由图得 d 60  0.014mm,d30  0.003mm ,d10  0.0014mm
0.014 0.0032
得 Cu   10>5,Cc   0.46<1 ,属于级配不良土。
0.0014 0.014  0.0014
第 3 页 共 36 页
【点评】对照规范,从粗到细对土进行分类,级配参照土力学进行判别。
第三节 土的相对密实度
1-9 (清华土力学习题 1-6)地震烈度为 8 度的地震区要求砂土压实到相对密度 Dr=0.7
以上,经测试某料场砂的最大干密度ρdmax=1.96g/cm3,最小干密度ρdmin=1.46g/cm3,问这种砂
碾压到多大干密度能满足抗震要求?(砂的比重 Gs=2.65)。
(d  d min)d max ( d  1.46) 1.96
解:由于 Dr  ,得到 0.7 
(d max  d min)d (1.96  1.46)  d
解方程得  d  1.78g/cm 3
【点评】相对密实度的干密度变化公式见 1-35 的推导,应熟练运用卡西欧 FX991CNX 解
方程功能,华山论剑群文件有计算解方程使用方法视频。
第四节 土的压实性
1-10 (清华土力学习题 1-5)某土坝料场土的天然含水率 w=22%,Gs=2.70,土的压实
标准为ρd=1.70g/cm3,为避免过度碾压而发生剪切破坏,压实土的饱和度 Sr 不宜超高 0.85,问

此料场的土粒是否合适筑坝?如不合 ,建议采取什么措施?
2.7
解:碾压后: e   1  0.588
1.7
2.7  w
Sr   0.85 ,得 w≤18.5%
0.588
此土粒不合适筑坝,建议采用翻晒等措施。
1-11 (清华土力学习题 1-12)某料场土天然含水量 w=15%,用三种击实能进行击实试验
结果如下表所示(*为最大干密度)。要求填土的压实度为 98%(标准击实试验),问用这一
料场的土料筑坝需要采取什么施工措施?用不同的施工措施填筑后,土的性质预计有什么区
别?

击实能/kJ/m3 13 15 17 18 19 21
含水量/%
562.5 1.580 1.660 1.720 *1.745 1.715
592.2(标准击实) 1.650 1.715 1.765 *1.770 1.765 1.720
862.5 1.705 1.765 *1.880 1.785 1.730
解:填土要求的干密度ρd=0.98×1.77=1.735/cm 3

可采取的施工措施:1)1.715g/cm3≤ρd≤1.765/cm3,当含水量达到 17%采用标准击实能时,
或采用小击实能 562.5kJ/m3 含水率为 19%时,可满足要求,故可采取洒水增湿的方法,填筑
后土的含水量大,饱和度较大,土的强度较低。
ρd≤1.765/cm3,增大击实能至 862.5kJ/m3 时,可满足要求,此时土的含水量减小,饱和度
较小,土的强度较高。
【点评】每一种击实能对应一种最优含水率,击实能增加时,最优含水率下降。
第二章 土的渗透性和渗流问题
第一节 达西定律
1-12 (清华土力学习题 2-1)如图所示,在某一均匀各向同性土层内发生了具有自由水
面的平面稳定渗流。对图示的断面,试判别渗流的自由水面形状哪个是正确的,并说明理由。
第 4 页 共 36 页
dh
解: v  ki , i  ,由于流水的体积不变,水流断面变窄,则水流的速度增加,
dl
则 i 增大,即自由水面的切线斜率增大,水面上上凸起,选(a)。
【点评】直接定性分析即可,和抽水试验的水位变化分布类似。
第二节 渗透试验、抽水试验
1-13 (清华土力学习题 2-6)如图所示,在两个不透水层之间有一厚度为 Ha 的砂土层,
砂层内含有承压水。为了测定砂土层的渗透系数 k,进行了现场抽水试验,当抽水量为 Q 且
土层中渗流达到稳定时,分别在距离抽水井 r1 和 r2 的观测孔内测得水位高度为 h1 和 h2,且抽
水井中的水位仍高于砂土层顶面,亦即有 h0≥Ha。证明:砂土层渗透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2.3Q r
k lg 2
2H a (h2  h1 ) r1
解:法①取围绕井中心轴线取一过水圆柱断面,该断面距离井中心轴线的距离为 r,水面
dh
高度为 h,则该圆柱断面的过水断面面积 A=2πrH,水力坡降 i 
dr
dh dr
则总用水量 Q  k· ·2 rH a , Q  2 kH a dh
dr r
r
Q ln( 2 )
r2 dr h2 r1 2.3Q r Q r
Q  2 kH a  dh  k  k  lg( 2 ) 0.366  lg( 2 )
r1 r h1 2 H(a h 2  h1) 2 H (
a h 2  h1) r1 H a h 2  h1  r1
法②取井轴为轴,径向为轴。根据达西定律:
dh
单井的涌水量 Q  k 2 rH a
dr
Q
积分得 h  ln r  c
2 kH a
带入边界条件 r  r1 , h  h1 得:
Q
h1  ln r1  c
2 kH a
带入边界条件 r  r2 , h  h2 得:
Q
h2  ln r2  c
2 kH a
Q r Q r 2.3Q r
两式相减的: h1  h2  ln 1 ,得 k  ln 2  lg 2
2 kH a r2 2 H a (h2  h1 ) r1 2 H a (h2  h1 ) r1
【点评】抽水试验是考试重点内容,根据达西定律和裘布依假设使用积分法推导公式,
相关公式见群文件《抽水试验规程》,常用公式要熟练。
第 5 页 共 36 页
第三节 等效渗透系数
1-14 (清华土力学习题 2-2 有改编) 如下图所示,有 A、B、C 三种土体,装在断面为
10cm×10cm 的方管中,其渗透系数分别为 kA=1×10-2cm/s,kB=3×10-3cm/s,kC=5×10-4m/s。问:
①求渗流经过 A 土后的水头降落至Δh;②若要保持上下水头差 h=35cm,需要每秒加多少水?
解:①由于水流连续原理,则 vA=vB=vC
k A iA 1 102 10
即 k AiA  k B iB  kC iC , iB   3
 iA  iA
kB 3  10 3
k A iA 1 10 2
iC    iA  0.2iA ,则由于
kC 5  10 2
iA  50  iB  30  ic  10  35
得 iA  0.23 ,则 h  0.23  50  11.5cm
②法① Q  k A i A At  1  10 2  0.23  10  10  1  0.23cm 3
法②等效渗透系数
90
k  5.92 10 3 cm/s
50 30 10
+ +
1 10 -2 3  10 -3 5  10 -4  100
35
则 Q  kiAt  5.26  103   10  10  1  0.23cm 3
90
【点评】本题已改编,C 的渗透系数改了单位,考试注意审题,注意看单位,避免掉坑。
第四节 二维渗流与流网
1-15 (清华土力学习题 2-8)下图表示混凝土坝下地基中的渗流流网,地基土层为中砂
层,饱和密度ρsat=2.0g/cm3,不均匀系数 Cu=5,渗透系数,k=1×10-3cm/s,求:①地基中渗透
流速最大的部位和大小(第二根流线上)。②判断地基土的渗透稳定性(渗透路径的长度按
网格的平均值计算)。③估算单宽的渗透流量(单宽指沿坝轴线上每米长)。

解:①渗透流速最大的部位发生在第二根流线两等势线最短的位置,根据流网图可知,
第二根流线上等势线最密的部位在坑底,用尺寸量比例尺可知,12mm 代表实际距离 5m,图
上第二根流线上最短渗径测量为 2mm,实际长度 L=0.83m,
5 1 0.267
相邻等势线水头损失 h   0.267m , vmax  kimax  1 10 -3  =3.22  10 -4 cm/s
15 0.83

第 6 页 共 36 页
②Cu=5<10,不发生管涌,发生流土破坏,根据比例尺等势线间的平均渗径 L=2.5m,平
h 0.267 '
均水力梯度 i    0.1068<icr   1.0 ,地基土不发生渗透。
l 2.5 w
M 5
单宽渗流量 Q  k H  1103  864   (5  1)  1.152m3 /d
N 15
【点评】图上第二个流线上最短渗径一般在坑底,图上下游逸出处渗径也相同,考试一
般不会出让用尺子量距离的题,了解即可。
1-16 (清华土力学习题 2-9)已知混凝土地下连续墙下开挖基坑的流网如图所示,砂土
的渗透系数 k=1.8×10-2cm/s,其饱和重度γsat=18.5kN/m3。①试估算沿地下连续墙深入基坑的单
宽渗流量(单宽指沿板桩轴线每米长)。②判断在哪个部位最有可能发生流土渗透破坏?具
体判别是否会发生?计算有多大的安全系数?

解:①如图,流槽数 M=6,等势线间隔数 N=14 则单宽渗流量


H 2.6  1
q  k  M  1.8 102  864   6  23.99m3 /d
N 14
3.6 6 18.5-10
i   0.857>icr = =0.85
14 1.8 10
最可能发生流土破坏的位置为靠近地下连续墙的坑底,自连续墙底部至坑底,流线长
1.8m,等势线间隔 6 个,则平均水力坡降,发生流土破坏,安全系数 Fs=0.85/0.857=0.992。
【点评】地下连续墙底等势线最密,故应考虑发生整体流土破坏,同上题,流土破坏有
深处发展至地表。
第五节 渗透力与渗透破坏
1-17 (清华土力学习题 2-3)一种黏性土的比重 Gs=2.70,孔隙比 e=0.58,试求该土发生
流土的临界水力坡降。
Gs  1 2.7  1
解: icr    1.08
1  e 1  0.58
【点评】基本公式应熟记,浮重度公式除以γw。
1-18 (清华土力学习题 2-4)在图所示的试验中:①已知土样两端水头差 h=20cm,土样
长度 L=30cm,试求土样单位体积所受到的渗透力 j。②若已知土样的 Gs=2.72,e=0.63,问土
样是否会发生流土现象?③求出使该土样发生流土时的水头差 h 值。

第 7 页 共 36 页
解:①i=20/30=0.667,则 j=0.667×10=6.67kN/m3。
2.72  1
② icr  =1.06>0.667 ,不发生流土。
1+0.63
h 2.72  1
③若发生流土则 i  ≥icr = ,得 h≥31.66cm
30 1  0.63
【点评】流土破坏基本题目,闭卷迅速作答。
1-19 (清华土力学习题 2-5)对图所示的基坑,其底面积为 20m×10m,粉质黏土层
k=1.5×10-6cm/s,如果忽略基坑周边水的渗流,假定基坑底部土体发生一维渗流:①如果基坑
内的水保持 2m,求土层中 A、B、C 三点的测管水头和渗透力;②试求当保持基坑中水深为
1m 时,所需要的排水量 Q。
1.5
解:①Δh=7.5-4-2=1.5m, i   0.375
4
A 点测管水头 hA=4+2=6m
B 点测管水头 hB=4+2+2×0.375=6.75m
C 点测管水头 hC=7.5+0=7.5m
渗透力 j=0.375×10=3.75kN/m3
2.5
②水深为 1m 时, i   0.625 ,
4
Q  kiA  1.5  10 -6  864  0.625  20  10  0.162m 3 /d
【点评】①测管水头=位置水头+压力水头;②顺流减压,逆流加压。
1-20 (清华土力学习题 2-7)在 9m 厚的黏土层上开挖基坑,黏土层下为砂层如下图所示。
砂层顶面具有 7.5m 高的承压水头。问:开挖深度为 6m 时,基坑中水深 h 至少多大才能防止
发生流土现象?

第 8 页 共 36 页
7.5  3  h 2.04 -1
解:法①: i  <i cr  ,得 h>1.38m
3 1
法②:h×10+2.04×10×3>7.5×10,得 h>1.38m
【点评】可以用临界水力坡降判断,也可以从整体受力分析判断是否发生流土破坏。
1-21 (清华土力学习题 2-10)如图所示的双层土渗透试验,已知:黏土的渗透系数
k=1.5×10-6cm/s,砂土的渗透系数 k=1.0×10-2cm/s,黏土和砂土的饱和重度均为γsat=20kN/m3,
L=40cm,试讨论可能发生流土的位置,并计算发生流土时的水头差Δh。
解:砂土,黏土的 icr 均为(20-10)/10=1
根据水流连续性原理,k 砂土 i 砂土=k 黏土 i 黏土
1102
i黏土   6666.7i砂土 ,故黏土层先到达临界水
1.5 106
力坡降,发生流土破坏。
对于双层土中下层土发生流土破坏的情况,对双层
土整体进行受力分析。
Δh×10=2×0.4×10,得Δh=0.8m。
【点评】双层土发生渗透破坏时,应判定渗透破坏
发生的位置,下层土破坏时采用整体受力分析法,上层
破坏时采用临界水力坡降判断。
第三章 土体中的应力计算
第一节 有效应力原理
1-22 (清华土力学习题 3-1)如图所示,计算并绘制地基中的有效自重应力沿深度的分
布曲线。如地下水因某种骤降下降至高程▽35 以下,问此地基中的有效自重应力分布有何变
化?(提示地下水骤然下降时,细砂层成为非饱和状态,其密度ρ=1.82g/cm3,黏土和粉质黏
土因渗透系数小,排水量不多,可认为饱和密度不变)

解:①地基中粉质黏土透水。
孔隙水压力 u 有效自重应力  z
计算点高程 深度 z/m 总自重应力σz(kPa)
(kPa) (kPa)
44 0 0 0 0
41 3 17.0×3=51 0 51
40 4 51+1×19.0=70 10 60
38 6 70+2×18.5=107 30 77
35 9 107+3×20=167 60 107
第 9 页 共 36 页
②地下水位骤降时,粉质黏土中饱和,可传递孔隙水压力,骤降时,未形成渗流。

孔隙水压力 u 有效自重应力 z


计算点高程 深度 z/m 总自重应力σz(kPa)
(kPa) (kPa)
44 0 0 0 0
41 3 17.0×3=51 0 51
40 4 51+1×19.0=70 10 60
38(上) 6 70+2×18.5=107 30 77
38(下) 6 70+2×18.5=107 0 107
35 9 107+3×18.2=161.6 0 161.6
1-23 (清华土力学习题 3-6)一黏土层厚 4m,位于各厚 4m 的两层砂之间,水位在地面
以下 2m,下层砂土含承压水,测压管水位如图所示,已知黏土的饱和密度为 2.04g/cm3,砂
土的饱和密度为 1.94/cm3,水位以上的砂土密度为 1.68g/cm3,问:①不考虑毛细管升高,绘
出整个土层的有效竖向自重应力分布;②若毛细管升高 1.5m,绘制出整个土层的有效竖向自
重应力分布。

解:①不考虑毛细管升高,题目无明显提示,考虑黏土层内稳定渗流。
有效自重应力 z
计算点深度 z/m 总自重应力σz(kPa) 孔隙水压力 u(kPa)
(kPa)
0 0 0 0
2 16.8×2=33.6 0 33.6
4 33.6+2×19.4=72.4 20 52.4
8 72.4+20.4×4=154 100 54
12 154+4×19.4=231.6 140 91.6
②考虑毛细管升高 1.5m,题目无明显提示,考虑黏土层内稳定渗流。
有效自重应力 z
计算点深度 z/m 总自重应力σz(kPa) 孔隙水压力 u(kPa)
(kPa)
0 0 0 0
0.5(上) 0.5×16.8=8.4 0 8.4
0.5(下) 8.4 -15 23.4
2 8.4+1.5×19.4=37.5 0 37.5
4 37.5+2×19.4=76.3 20 56.3
8 76.3+20.4×4=157.9 100 57.9
12 157.9+4×19.4=235.5 140 95.5

第 10 页 共 36 页
1-24 (清华土力学习题 3-7)地面以上有静水的黏性土下为含承压水的砂土层,承压水
头如图所示,黏土的饱和密度为 2.0g/cm3,计算黏土层中上、中、下三点的有效自重应力。

解:法①静水中,不考虑渗流,黏土层为相对隔水层,,层内无孔隙水压力。
黏土层上有效压力:σ上=2×10=20kPa
黏土层中有效压力:σ中=2×10+2×20=60kPa
黏土层下有效压力:σ下=2×10+4×20=100kPa
【点评】静水中,不考虑渗流,根据有效应力原理计算有效自重应力。
法②考虑黏土层中发生稳定渗流:
黏土层上有效压力:σ上=2×10-2×10=0kPa
黏土层中有效压力:σ中=2×10+2×20-(2+2.75)×10=12.5kPa
黏土层下有效压力:σ下=2×10+4×20-7.5×10=25kPa
【点评】根据有效应力原理计算有效自重应力,存在一些争议,偏向于解法①。
第二节 基底附加应力计算
1-25 (清华土力学习题 3-2)一条形基础的尺寸及荷载如图所示,求基础中线下 20m 深
度内的附加竖向应力,并按一定的比例绘制出应力的分布图。(水平荷载假设均匀分布在地
基的底面上)。

解:基底受到的水平均布荷载 ph=250/10=25kPa;对于基础中线下,由于 x/b=0.5, K zh =0,


水平荷载不影响附加竖向应力。
10
基底受到的垂直荷载偏心距 e  0.2m< =1.67m ,则基底压力为梯形分布,根据对称性,
6
对于基础中线下的附加竖向应力计算可按均布荷载 p=700/10=70kPa 计算,则基础中线下 20m
深度内的竖向附加应力计算如下图表:

第 11 页 共 36 页
深度 垂直均布荷载的附加应力 分布图
z l/b z/b a σz
0 条形 0 0.25 70
2 条形 0.4 0.244 68.32
4 条形 0.8 0.220 61.6
6 条形 1.2 0.189 52.92
8 条形 1.6 0.160 44.8
10 条形 2.0 0.137 38.36
12 条形 2.4 0.119 33.32
14 条形 2.8 0.105 29.4
16 条形 3.2 0.094 26.32
18 条形 3.6 0.084 23.52
20 条形 4.0 0.076 21.28

1-26 (清华土力学习题 3-3)选择一种最简便的方法计算如图所示两种情况的荷载作用


下 O 点下附加应力。

解:图 1:根据角点法:
l 5b 2z
n >  10,m  ,按条形荷载计算O点下的附加应力,  z  2
b b/2 b
50  150
图 2:根据对称性,O 点可简化为受均布荷载  = =100kPa 的作用,
2
l 5b 2z
n >  10,m  ,按条形荷载计算O点下的附加应力,  z 4
b b/2 b
1-27 (清华土力学习题 3-4)有相邻两荷载面积 A 和 B,相对位置及所受荷载如图所示。
若考虑相邻荷载 B 的影响,求出荷载 A 中心点以下深度 z=2m 处的竖直向附加应力。

第 12 页 共 36 页
解:①荷载 A 对中心点,根据对称性,可简化为 p=150kPa 局部荷载的影响,l/b=1/1=1,
z/b=2/1=2,查表α=0.084,σ1=150×4×0.084=50.4kPa
荷载 B 对于 A 中心点的竖向附加应力采用叠加法,σ2=σ(矩形 CIKE+矩形 FIJG-矩形 CIJD
-矩形 FIKH),p=300kPa;
对于矩形 CIKE,l/b=6/4=1.5,z/b=2/4=0.5,α1=0.237;
对于矩形 FIJG,l/b=2/2=1,z/b=2/2=1,α2=0.175;
对于矩形 CIJD,l/b=6/2=3,z/b=2/2=1,α3=0.200;
对于矩形 FIKH,l/b=4/2=2,z/b=2/2=1,α4=0.203;
σ2=300×(0.237+0.175-0.200-0.203)=2.7kPa
荷载 A 中心点以下深度 z=2m 处的竖直向附加应力σz=50.4+2.7=53.1kPa。
【点评】对于三角形荷载,求有位于荷载方向的中点附加应力,根据叠加原理,左右对
称,作用力可等效于平均附加应力。
1-28 (清华土力学习题 3-5)土堤的截面如图所示,堤身土料重度γ=18kN/m3,试按一般
三角形荷载叠加应力方法计算土堤轴线上黏土层中 A,B,C 三点的竖向附加应力应力σz 值。

解:设左边大三角形为 A1,右边大三角形为 A2,左边上面小三角形为 B1,右边上面小


三角形为 B2,土堤为条形。
①A 点的竖向附加应力为堤身土料的自重:σzA=18×4=72kPa。
②对于 B,C 点的竖向附加应力计算,按三角形荷载叠加应力法
 z  (A1  A2  B1  B 2)
根据坡度以及三角形相似计算:
第 13 页 共 36 页
B1 三角形高度 h1  1 1  0.667m ,长度 b1=1m,p1max=0.667×18=12kPa;
1.5
A1 三角形高度 h2=4+0.667=4.667m,长度 b2=1.5×4.667=7m,p2max=84kPa;

B2 三角形高度 h3  1  1  0.5m ,长度 b3=1m,p1max=0.5×18=9kPa;


2
A2 三角形高度 h3=4+0.5=4.5m,长度 b3=4.5×2=9m,p1max=4.5×18=81kPa;
对于 B 点,土堤为条形荷载,按 l/b=10 计算;
B1 三角形:l/b=10,z/b=2,α1=0.0738;
A1 三角形:l/b=10,z/b=0.286,α2=0.2060;
B2 三角形:l/b=10,z/b=2,α3=0.0738;
A2 三角形:l/b=10,z/b=0.222,α4=0.2154;
 z B  2   84  0.2060  81 0.2154 -12  0.0738 - 9  0.0738  =66.40kPa
对于 C 点,土堤为条形荷载,按 l/b=10 计算;
B1 三角形:l/b=10,z/b=4,α1=0.041;
A1 三角形:l/b=10,z/b=0.571,α2=0.1677;
B2 三角形:l/b=10,z/b=4,α3=0.041;
A2 三角形:l/b=10,z/b=0.444,α4=0.1838;
 z B  2   84  0.1677  81 0.1838 -12  0.041- 9  0.041  56.22kPa
【点评】①叠加三角形荷载 z 均从基底起算;②pmax 作用点位查表为 2 点;③条形荷载查
平均附加应力系数按 l/b=10 查表。

第四章 土的变形特性和地基沉降计算
第一节 土的一维压缩性指标
1-29 (清华土力学习题 4-1)侧限压缩试验试件初始厚度为 2.0cm,当垂直压力由 200kPa
增加到 300kPa,变形稳定后土样厚度由 1.990 变为 1.970cm,试验结束后卸去全部荷载,厚度
变为 1.980cm,(试验全过程都处于饱和状态),取出土样测得土样含水量 w=27.8%,土粒比重
为 2.7。计算土样的初始孔隙比以及 200kPa 和 300kPa 之间的压缩系数α2-3。
解:e=Gs×w=2.7×0.278=0.7506
1  e0 1  e0
由于 ei  e0  hi ,则 0.7506  e0   0.02 ,得 e0=0.7683
h0 2
1  0.7683 1  0.7683
e2  0.7683   0.01  0.7595, e3  0.7683   0.03  0.7418
2 2
0.7595  0.7418
 2-3 = =0.177MPa -1
0.3  0.2
【点评】先求初始的孔隙比作为过渡,然后计算 200kPa 和 300kPa 压力下的孔隙比。

第二节 地基沉降量计算
1-30 (清华土力学习题 4-2)如图所示的地基上修建条形基础(墙基),基础宽度为 1.6m,
地面以上荷重(包括墙基自重)为 200kN/m,基础埋置深度为 1m,黏土层试样的压缩试验结
果如下表所示。
第 14 页 共 36 页
试求:①绘制自重应力沿深度分布曲线;②基础中点下土层中的附加应力分布曲线(绘
制在同一张图上);③基础中点的最终沉降量(用分层总和法,用 100kPa~200kPa 的 Es1-2
计算,设沉降计算经验系数ψs=1,粗砂可以按一层计算)。
解:①绘制自重应力沿深度折线分布,拐点如下表所示。
深度/m 总自重应力σz/kPa 孔隙水压力 u/kPa 有效自重应力 z
0 0 0 0
1.5 27 0 27
4.5 87.9 30 57.9
7.5 144.9 60 84.9
②基底附加应力 p0=200/1.6+20-18=127kPa,自重应力及基础中点下土层中的附加应力如
下表及沿深度分布曲线图所示。

垂直均布荷载的附加应力 分布图
地面
深度 z
l/b z/b a σz

1 条形 0 0.250 127

0.62 118.0
1.5 条形 0.2323
5 1

4.37
4.5 条形 0.070 35.75
5

8.12
7.5 条形 0.0385 19.56
5

③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计算沉降,计算至粗砂层底。
地基深度/m l/b z/b i 4 z i 4  zi i  zi 1 i 1  Es
0 条形 0 0.2500 0 0
3.5 条形 4.35 0.1453 2.0342 2.0342 12.2
6.5 条形 8.125 0.1010 2.626 0.5918 40
0.952  0.936 1  0.952
a  0.16MPa -1 , Es1 2   12.2MPa
0.2  0.1 0.16

第 15 页 共 36 页
 127 127 
s  1   2.0342   0.5918   23.05mm
 12.2 40 
【点评】题目已知沉降计算深度,用规范平均附加应力系数法计算即可。
1-31 (清华大学土力学 4-3)某建筑物为矩形基础,长 3.6m,宽 2.0m,埋深 1.5m,地面
以上荷重 N=900kN,地基土为均匀粉质黏土,γ=18kN/m3,e0=1.0,α=0.4Mpa-1。试用规范法
计算基础中心的最终沉降量(考虑沉降计算经验修正系数,p0=fak)。
900
解: p0   20 1.5  18 1.5  128kPa
3.6  2
zn  2  (2.5  0.4  ln 2)  4.4m
11
Es=  5MPa, p0  f ak   s  1.2
0.4
l / b  1.8 , z / b  4.4    0.1248
4  4.4  0.1248
s  1.2 128   67.5mm
5
【点评】基本题的沉降计算题,计算基础中心点的沉降时,角点法查到的平均附加应力
系数应×4。
1-32 (清华土力学习题 4-4)已知甲、乙两条形基础如图所示,H1=H2,b2=2b1,N2=2N1。
问两基础中心点的沉降量是否相同?通过调整两基础的 H 和 b,能否使两基础的沉降量相接
近?有几种可能的调整方案?哪一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

N
解: p0   20 H  H , 由 H1=H2,b2=2b1,N2=2N1,可知 p0 甲=p0 乙
b
由于黏土层压缩系数远远大于粉土的压缩系数,故不考虑粉土层的压缩,黏土为软弱下
卧层。
对于甲条形基础:l/b 为条形基础,z/b1=1,对于乙条形基础:l/b 为条形基础,z/b2=0.5b1,
乙基础的基底附加应力与甲相同,乙基础中线下的附加应力系数大,影响深度大,沉降大。
调整方案 1:减少乙基础深度,对于黏土层附加荷载扩散面积更大,黏土层的附加应力减
少,减少了建筑材料和基础工作,方法比较好。
调整方案 2:增大乙基础的宽度,减少了乙基础的基底附加应力,增加了建筑材料和工作
量,方法不好。
第三节 饱和土体渗流固结理论
1-33 (清华土力学习题 4-5)
在如图所示的饱和软黏土层表面很快施加 150kPa 均布荷载,
经过四个月,测得土层中各深度处的超静水压力Δu 如下表所示。①绘制 t=0,t=4 个月,t=∞

第 16 页 共 36 页
时土层中超静水压力沿深度的分布图。②估计需要再经过多长时间土层才能达到 90%的固结
度?

z/m Δu/kPa z/m Δu/kPa


1 25 6 105
2 48 7 112
3 67 8 118
4 83 9 120
5 95
解:①t=0 时,超静孔隙水压力均为附加荷载,t=∞时,超静孔隙水压力均为 0,个月时
超静孔隙水压力 uzt=Δu-u,见下表。
z/m t=0 超静孔压/kPa t=4 超静孔压/kPa T=∞超静孔压/kPa
1 150 25 0
2 150 48 0
3 150 67 0
4 150 83 0
5 150 95 0
6 150 105 0
7 150 112 0
8 150 118 0
9 150 120 0
②t=4 个月时固结度
25 25  48 48  67 67  83 83  95 95  105 105  112 112  118 118  120
       
U t  1- 2 2 2 2 2 2 2 2 2
150  9
 0.472
则 1  0.811 e 120 =0.472 ,解得   3.58  10 3 d 1
固结度 90%时, 1  0.811 e3.5810  0.9 ,解方程得 t=584.7d=19.5 月,需要再经过 19.5-
3
t

4=15.5 个月。
【点评】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当Ut≥30%,竖向固结可直接使用竖向固结简化
公式。
1-34 (清华土力学习题 4-6)如图所示,设饱和黏土层的厚度为 10m,其下为不透水且
不可压缩岩层,地面上作用均布荷载 p=240kPa。该黏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如下:初始孔隙比
e0=0.8,压缩系数α=0.25Mpa-1,渗透系数 k=2.0cm/年。试问:①加荷一年后地面沉降多少?
②加荷历时多久地面沉降达 20cm?(按一层计算,设粗砂垫层压缩量可忽略不计)

第 17 页 共 36 页
e0  e1 a  p 0.25  240
解:① s f  h  h  10  333.33mm
1  e0 1  e0 1  0.8
k 1  e1  2.0  10-2  1  0.8 
Cv    14.4m 2 /年
a w 0.25  10 3  10
Cv
2
14.4 2 3.14
Tv   t  2 1  0.144 , U =1  8 e  4 Tv =1-0.811e  4  0.144
 0.432
H2 10 t
2
s  s f  U t =333.33  0.432  144mm

 
2
3.14 14.4
  t
② s  20  33.33  1  0.811 e 4 102  ,解方程得:t=1.99 年
 
 
e0  e1 a  p p
【点评】①熟记最终沉降量公式的变化形式, s f  h  h   h ;②无排
1  e0 1  e0 Es
水井时至考虑竖向固结作用,固结时间因素和排水最长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固结系数乘正
比,单面排水 H 等于土层厚度,双面排水时,H 采用土层厚度的一半。
第五章 土的抗剪强度
第一节 直接剪切试验
1-35 (清华土力学习题 5-1)已知某种土直剪试验的结果如下:在法向应力 100kPa、
200kPa、300kPa、400kPa 作用下,所测得土的峰值抗剪强度为τf=105kPa、151kPa、207kPa、
260kPa,终值抗剪强度分别为τf=34kPa、65kPa、93kPa、123kPa。①试用作图法求该土的峰值
和终值抗剪强度指标,并阐明这两种指标的用法;②若作用在该图某平面上的法向应力和剪
应力分别为 267kPa 和 188kPa,试分析是否剪坏?
解:①求土的峰值强度指标,根据土抗剪强度公式τ=c+σtanφ
取 100kPa,200kPa 计算,峰值强度列方程:
105  c  100 tan 

151  c  200 tan 
解方程得 c=59kPa,tanφ=0.46
取 200kPa,300kPa 计算,峰值强度列方程:
151  c  200 tan 

 207  c  300 tan 
解方程得 c=39kPa,tanφ=0.56
取 300kPa,400kPa 计算,峰值强度列方程:

第 18 页 共 36 页
 207  c  300 tan 

 260  c  400 tan 
解方程得 c=48kPa,tanφ=0.53
59  39  48  0.46  0.56  0.53 
取平均值 c  =48.67kPa,=arctan   =27.32
3  3 
②求土的残余强度指标,根据土抗剪强度公式   c   tan 
取 100kPa,200kPa 计算,峰值强度列方程:
34  c  100 tan 

65  c  200 tan 
解方程得 c=3kPa,tanφ=0.31
取 200kPa,300kPa 计算,峰值强度列方程:
65  c  200 tan 

93  c  300 tan 
解方程得 c=9kPa,tanφ=0.28
取 300kPa,400kPa 计算,峰值强度列方程:
93  c  300 tan 

123  c  400 tan 
解方程得 c=3kPa,tanφ=0.30
393  0.31  0.28  0.30 
取平均值 c  =5kPa,=arctan   =16.52
3  3 
对于土的强度问题,一般采用峰值强度指标进行分析,当分析的土体会发生大变形或已
受多次剪切而累积了大变形时才应该选用残余强度,对于天然滑坡的滑动面或断层面,土体
往往因多次滑动而经历了相当大的变形,在分析器稳定性时,应该采用该残余强度。某些裂
隙黏土中,常发生渐进性的破坏,即部分土体因应力集中,先达到峰值强度,而后应力减退,
从而引起四周土应力增加,也相聚达到峰值强度,如此破坏区逐步扩展,在这种情况下,破
坏土体的变形都很大,也应该采用残余强度进行分析。
②若作用在该图某平面上的法向应力 267kPa 时:
根据峰值前度  f  48.67  267 tan 27.32  186.6 kPa<188kPa
土样已发生破坏。
【点评】通过解方程近似求解,考试不会出画图题。
1-36 (清华土力学习题 5-2)对一干砂试样进行直接剪切试验,在法向应力σ=96.6kPa 时,
测得破坏剪应力τ=67.7kPa。试求:①该砂土的内摩擦角;②破坏时剪切面上土体单元的最大
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的大小和作用方向。
 67.7 
解:①砂土的内摩擦角 = arctan   =35.02
 96.6 
 67.7
②摩尔应力圆的半径 r =   82.67kPa
cos    cos(35.02)
圆心坐标
p     tan   96.6  67.7  tan  35.02   144.04kPa
则最大主应力σ1=144.04+82.07=226.11kPa,
第 19 页 共 36 页
最小主应力σ3=144.04-82.67=61.97kPa
 35.02
最大主应力方向与法向应力夹角为   45   45   62.51
2 2
【点评】首先通过摩尔库伦破坏准则求得土的摩擦角,然后通过破坏包线与摩尔应力圆
的关系利用三角函数求解。
第二节 三轴压缩试验
1-37 (清华土力学习题 5-3)以某土样进行常规三轴固结排水试验,土样破坏时
σ1=500kPa,σ3=100kPa,且剪破面与最大主应力面的夹角为 60°。试绘制极限应力莫尔圆,确
定土的强度参数φ和 c,并计算破坏面上的法向应力和剪应力。
解:①固结排水试验时剪破面与最大主应力面的

夹角 60  45     30
2
1   3
② sin  =
1   3  2c cot 
500  100
 sin 30=  c  57.74kPa
500  100  2  c  cot 30
③破坏面上的法向应力和剪应力为:
1 1 1 1
  1   3    1   3  cos(2)  500  100    500  100  cos(2  60) 200kPa
2 2 2 2
1 1
=  1   3  sin(2)= 500  100 sin(2  60)=173.2kPa
2 2
【点评】固结排水试验得出的是土的有效强度指标,得出有效摩尔应力圆。
1-38 (清华土力学习题 5-4)已知建筑物地基中土体某点的应力状态为:σz=250kPa,
σx=100kPa 和τxz=40kPa,土的强度参数为φ=30°,c=0。问该点是否发生剪切破坏?又如σx 不变,
τxz 值增加至 60kPa,则该点的状态又将如何?
解:根据摩尔应力圆原理,摩尔应力圆的半径圆心坐标:
 x   z 250  100
p   175kPa
2 2
半径:
2 2
   z   250  100 
   xz  
2 2
r  x   40  85kPa
 2   2 
最大主应力σ1=175+85=260kPa,最小主应力σ3=175-85=90kPa
则土的极限破坏内摩擦角:
  3   260  90 
 m  arcsin  1   arcsin    29.1<30
 1   3   260  90 
此时土样处于平衡状态。
τxz 值增加至 60kPa 时,圆心坐标相同,摩尔应力圆的半径:
2 2
   z   250  100 
r  x    xz2   2
  60  96.05kPa
 2   2 
此时最大主应力σ1=175+96.05=271.05kPa,最小主应力σ3=175-96.05=78.95kPa

第 20 页 共 36 页
则土的极限破坏内摩擦角:
  3   271.05  78.95 
 m  arcsin  1   arcsin    33.3  30
 1   3   271.05  78.95 
此时土样已经破坏。
【点评】无粘性土剪切破坏可根据 3 种方法进行判别,最大主应力、最小主应力、内摩
擦角对比法判别。
1-39 (清华土力学习题 5-5)以某饱和黏土做三轴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测得破坏时试
样的最大主应力、最小主应力和孔隙水压力如表所示:
σ1/kPa 145 228 310 401
σ3/kPa 60 100 150 200
u/kPa 31 55 92 120
①用总应力法确定土的强度指标 ccu 和φcu;②用有效应力法确定土的强度指标 c 和φ;③
用有效应力法求取土的破坏主应力线,并根据破坏应力线求土的 c 和φ。
解:①根据总应力下的极限平衡条件,选取试样 1 和试样 4:
   cu
 1   3 tan 2  45  cu   2ccu tan(45  2 )
 2 
 2 cu  cu
145  60 tan  45  2   2ccu tan(45  2 )
  

 401  200 tan 2 45  cu   2c tan(45  cu )
 
  2 
cu
2

解方程得: cu =17.03 ,ccu =13.05kPa
②根据有效应力下的极限平衡条件,选取试样 1 和试样 4:
 2   
145  31   60  31 tan  45  2   2c  tan(45  2 )
  

 401  120 (200  120)tan 2  45      2c  tan(45    )
  
 2 2
解方程得: =30.64,c=9.89kPa
③用有效应力法求取土的破坏主应力线,并根据破坏应力线求土的 c 和φ。
试样编号 1 2 3 4
σ1/kPa 145 228 310 401
σ3/kPa 60 100 150 200
u/kPa 31 55 92 120
σ´1/kPa 114 173 218 281
σ´3/kPa 29 45 58 80
p´ 71.5 109 138 180.5
q´ 42.5 64 80 100.5
根据破坏主应力上的有效应力平衡,选取试样 1 和 4:
 42.5  a  71.5 tan 

100.5  a  180.5 tan 
解得:α=4.47kPa,tanα=0.532
由于 sinφ=tanα,a=ccosφ

第 21 页 共 36 页
得φ=32.14°,c=5.28kPa
【点评】本题给出 4 个试验结果,正常根据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最优的直线方程,但是
考试最多给 2 个结果解方程,根据破坏主应力线求土的抗剪强度参数先画出摩尔应力圆,根
据三角函数关系求解。
1-40 (清华土力学习题 5-6)如图所示。土坝坝体中 M 点处于极限平衡状态,已知该点
的应力状态如下:σz=350kPa,σx=150kPa 和τxz=-100kPa,若土料为砾砂料,试确定:①砾砂
的内摩擦角为多少?②滑动面通过 M 点的方向。
解:①摩尔应力圆的半径圆形坐标:
 x   z 350  150
p   250kPa
2 2
半径:
2 2
   z   150  350 
r  x    2xz   2
  100  141.4kPa
 2   2 
最大主应力σ1=250-141.4=108.6kPa,
最小主应力σ3=141.4+250=391.4kPa
则砂土的内摩擦角:
   3   391.4  108.6 
  arcsin  1   arcsin    34.44

 1   3   391.4  108.6 
最大主应力方向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β,
100
则 tan(2)  1    22.5 (σz 作用方向顺时针转动 22.5°为最大主应力方向)
100
34.44
M 点滑动法向应力方向与最大主应力的夹角 =45  =62.22 (最大主应力作用方向
2
逆时针顺时针转动 62.22°为 M 点滑动法向应力方向)
M 点滑动法向应力方向与σz 作用方向夹角α=θ-β=62.22-22.5=39.72°
即滑动面过 M 点的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为 39.72°
【点评】关键理解摩尔应力圆,破坏面和最大主应力面的关系。
1-41 (清华土力学习题 5-7)有三个饱和土试样,首先将它们在周围压力σ3=50kPa 下分
别排水固结。然后,关闭排水阀门,并将围压力σ3 分别提高至 100kPa、150kPa 和 200kPa 进
行不固结不排水三轴试验,测得破坏时的偏差应力分别为(σ1-σ3)f=85kPa,83kPa 和 87kPa。
假设土样破坏时的孔压系数 Af=0.2,试确定三个试样破坏时的孔隙水压力 uf,并绘出有效应
力莫尔圆。
解:饱和土样,孔压系数 B=1
试样 1:uf=BΔσ3+AB(Δσ1-Δσ3)=1×50+0.2×1×85=67kPa
 3  100  67  33kPa, 1  100  85  67  118kPa,有效莫尔圆心75.5,半径42.5kPa
试样 2:uf=BΔσ3+AB(Δσ1-Δσ3)=1×100+0.2×1×83=116.6kPa
3  150  116.6  33.4kPa,1  150  83  116.6  116.4kPa,有效莫尔圆心74.9,半径41.5kPa
试样:3:uf=BΔσ3+AB(Δσ1-Δσ3)=1×150+0.2×1×87=167.4kPa
3  200  167.4  32.6kPa,1  200  87  167.4  119.6kPa,有效莫尔圆心76.1,半径43.5kPa

第 22 页 共 36 页
【点评】不固结不排水过程中,孔隙水压力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围压引起,另一部
分由偏差应力引起。
1-42 (清华土力学习题 5-10)对饱和细砂进行常规三轴压缩试验,试样首先在围压
σ3=150kPa 下排水固结,然后在不排水条件下施加轴向偏差应力(σ1-σ3)=100kPa,测得孔隙水
压力 u=50kPa。如果假设孔压系数 A 是常数,问偏差应力(σ1-σ3)增加到 150kPa 时,试样的总
压力,孔隙水压力和有效应力各为多少?
解:饱和细砂,孔压系数 B=1
u 50
孔压系数 A    0.5
B( 1   3 ) 100
(σ1-σ3)增加到 150kPa 时,u=150×0.5=75kPa
总压力σ3=150,σ1=150+150=300kPa
有效应力 3  150  75  75kPa ,1  300  75  225kPa
【点评】固结不排水过程中,试验一直处于饱和状态,孔隙水压力系数 A 不变。
1-43 (清华土力学习题 5-13)某饱和正常固结黏性土φ′=30°。将该土样先在σ3=100kPa
下固结,然后在不排水条件下增加Δσ1=σ1-σ3=80kPa,测得孔压系数 A=0.5(假定 A 为常数)。
让孔隙水压力完全消散后再进行不排水加载。问Δσ1 再增加多大时试样发生破坏?破坏时,破
裂面上的剪应力多大?
解:正常固结黏土 ccu=c′=0,σ3=100kPa,σ1=100+80=180kPa,饱和土 B=1,由于 A=0.5,
则 uf=0.5×1×80=40kPa
此时再增加Δσ1 时, 3f  100  0.51,1f  180  1  0.51 =180  0.51
根据有效应力条件下的极限平衡条件得:
     
 1f = 3f tan 2  45    2ctan  45  
 2  2
 30 
180  0.51 = 100  0.51  tan 2  45  
 2 
解得:Δσ1=60kPa,故Δσ1 再增加 60kPa 时试样发生破坏。
30
破坏时,破裂面与最大主应力面的夹角   45   60
2
1 1
破裂面上的剪应力  =  1   3  sin  2  =  240  100  sin  2  60  =60.62kPa
2 2
【点评】已知有效内摩擦角,根据有效应力条件下的极限平衡方程求解。
第三节 组合三轴压缩试验
1-44 (清华土力学习题 5-15)已知饱和正常固结黏土的有效应力指标 c′=0,φ′=20°。若
对该黏土分别进行如下的常规三轴试验,试计算:①进行围压力σ3=200kPa 的固结排水试验,
试计算试样破坏时的偏差应力(σ1-σ3)f;②进行围压力σ3=200kPa 的固结不排水试验,测得破
坏时的偏差应力(σ1-σ3)f=175kPa,试计算试样破坏时的孔隙水压力 uf;③若先让试样在某个
围压σ3 下排水固结,然后进行不固结不排水试验,得其不排水强度指标 cu=150kPa,试求该固
结围压力σ3 的大小。
解:①饱和正常固结黏土 cd=c′=0,固结排水试验φd=φ′=20°,破坏时 3f =3 =200kPa, 1f = 1f
根据有效应力条件下的极限平衡条件得:
第 23 页 共 36 页
   
1f  3f tan 2  45    2c tan(45  )
 2  2
    20 
1f  1f  3f tan 2  45   =200  tan 2  45   =407.92kPa
 2   2 
偏差应力 (1  3 ) f =407.92-200=207.92kPa
②饱和正常固结黏土 ccu=c′=0,破坏时 3f =3  uf =200  uf , 1f =1 f  uf  375  uf
根据有效应力条件下的极限平衡条件得:
   
1f  3f tan 2  45    2c tan(45  )
 2  2
 20 
375  uf   200  uf 3 tan 2  45  
 2 
解得:uf=31.67kPa
③不固结不排水试验条件下:
1
由于cu =  1  3 ,1 =2cu  3 =300  3
2
此时破坏则根据极限平衡理论:
    20 
1 =3 tan 2  45   =3 tan 2  45   =300  3
 2  2 
解得:  3 =288.57kPa
【点评】不固结不排水过程中,土的抗剪强度不变,摩尔应力圆的半径相等。
1-45 (清华土力学习题 5-16)对两个饱和正常固结黏土试样分别进行了固结排水和固结
不排水三轴试验,测得如下表所示的试验结果:
试验类型 σ3/kPa 破坏时(σ1-σ3)f
固结排水 300 650
固结不排水 200 250
试计算:①该黏土的有效应力强度指标;②该黏土的固结不排水强度指标;③固结不排
水试验中,试样破坏时的孔隙水压力、破裂面上的法向有效应力、剪应力以及法向总应力、
剪应力。
解:①正常固结黏性土 ccu=cd=c´=0,固结排水试验时孔隙水压力为零,σ3=300kPa,
σ1=300+650=950kPa
则根据有效应力下极限平衡条件得:
   
1  3 tan 2  45    2c tan(45  )
 2 2
  
950  300 tan 2  45  
 2
解得:φ´=31.33°。
②固结不排水试验时,设破坏时孔隙水压力为 uf,σ3=200kPa,σ1=200+250=450kPa
根据总应力下极限平衡条件得:
   cu
1  3 tan 2  45  cu   2ccu tan(45  2 )
 2 

第 24 页 共 36 页
  
450  200 tan 2  45  cu 
 2 
解得:φcu=22.62°
③根据有效强度指标及固结不排水强度指标,固结不排水试验中,设破坏时的孔隙水压
力为 uf
3  200  uf ,1  450  uf

2 31.33 
根据有效应力下极限平衡条件得: 450  uf   200  uf  tan  45  
 2 
解得:uf=84.6kPa, 3  200 - 84.6  115.4kPa ,1  450 - 84.6  365.4kpa
31.33
根据有效莫尔圆,破裂面与最大主应力面的夹角  =45  =60.67
2
1 1
破裂面上的法向有效应力    365.4  115.4   365.4  115.4  cos 2  60.67   175.4kPa
2 2
1 1
破裂面上的有效剪应力 = (1 -3)sin  2  = 450  200  sin 2  60.67 =106.77kPa
2 2
法向总应力 总  175.4+84.6=260kPa,总 ==106.77kpa
【点评】题目没有交代两个土样为同一种土,土样的破裂角应用有效内摩擦角求得。
第四节 孔隙水压力系数
1-46 (清华土力学习题 5-12)已知,某饱和黏土的有效强度参数为 c  25kPa,  30 。
对该土进行无侧限压缩试验,测得无侧限抗压强度 qu=95kPa。试求破坏时土样的孔压系数 Af。
解:无侧限抗压强度时:σ1=qu=95kPa,σ3=0,偏差应力(σ1-σ3)f=95kPa,设破坏时孔隙水
压力为 uf
根据有效应力下的极限平衡条件:
     
1  3 tan 2  45    2c tan  45  
 2   2
 30   30 
95-uf =  0  uf   tan 2  45    2  25  tan  45  
 2   2 
解得:uf=-4.2kPa,饱和土 B=1,则孔隙水压力系数 Af 为:
uf 4.2
Af =   0.0442
B  1 -  3 f 1 95
【点评】孔隙水压力系数 A 小于 0,属于重超固结土。
第五节 十字板剪切试验
1-47 (清华土力学习题 5-8)用两种尺寸规格的十字板在黏土层的同一深度处测定土的
抗剪强度,十字板尺寸和测得最大扭矩见下表。试问在此深度处土的竖直抗剪强度和水平抗
剪强度各有多大?
十字板 直径/mm 长度/mm 最大扭矩/(N·cm)
A 50 150 2000
B 50 50 1000
 3 
解:由于 M max  D fh  D 2 H fv
6 2

第 25 页 共 36 页
3.14 3 3.14 2
根据十字板 A:  5  fh   5 15  fv  2000 ①
6 2
3.14 3 3.14 2
根据十字板 B:  5   fh   5  5   fv  1000 ②
6 2
3.14 2 2
由①﹣②,得  5  10  fv  1000 , fv  2.548N/cm  25.48kPa
2
3.14 3
由②×3﹣①,得 2   5  fh  3000  2000 , fh  7.643N/cm 2  76.43kPa
6
【点评】灵活利用方程间的关系,简化步骤得答案。
第六章 挡土结构物上的土压力
第一节 朗肯土压力
1-48 (清华土力学习题 6-1)墙背垂直光滑的挡土墙,墙高 5m 墙后填土为无粘性土,填
土表面水平。填土γ=18kN/m3,φ=40°,c=0。试分别计算出静止土压力、主动土压力、被动土
压力。若墙与土间的摩擦角δ=20°,求主动土压力值。
1
解:① K 0  1  sin 40  0.357 , E0=  18  52  0.357=80.3kN/m
2
40 1 2
K a  tan 2 (45  )  0.217 , Ea=  18  5  0.217=48.8kN/m
2 2
40 1 2
K p  tan 2 (45  )  4.599 , E p=  18  5  4.599=1035kN/m
2 2
cos 2 40 
Ka   0.199
②  sin(40  20 )  sin 40 2
cos 20  [1  ]
cos 20
1
Ea=  18  52  0.199=44.8kN/m
2
【点评】常规重点必考库伦土压力计算题,应能闭卷作答,无坑点,土压力系数一般保
留三位,库伦土压力的简化公式应熟记。
1-49 (清华土力学习题 6-2)墙背垂直光滑的挡土墙,墙高 6m,填土表面水平。其上作
用有竖向均布荷载 q=20kN/m2,填土γ=18kN/m3,c=16kPa,φ=22°。求:①沿墙背主动土压
力的分布;②主动土压力合力的大小及在作用点的位置;③填土中可能发生裂缝的深度。
解:①Ka=tan2(45°-22°/2)=0.455
2 16
z0  (  20) /18  1.52m
0.455
ea  (18  6  20)  0.455  2  16  0.455  36.65kPa
36.65
Ea   (6  1.52)  82.1kN/m
2
6  1.52
②作用点离墙底: =1.49m
3
③裂缝深度 1.52m
第二节 库伦土压力
1-50 (清华土力学 6-4)如图表示一垂直墙背的挡土墙,
第 26 页 共 36 页
墙高 5m,填土表面水平,地下水位在地面以下 1.5m 处。填土水上重度γ=18kN/m3,水下重度
γsat=21kN/m3,水位上下均为墙背与填土间的摩擦角δ=20°,内摩擦角φ=36°,粘聚力 c=0,试
绘出主动土压力及水压力沿高度的分布图。
cos 2 36 
Ka   0.235
解:  sin(36   20  )  sin 36  2
cos 20  [1  ]
cos 20 
水位处: ea  18  1.5  0.235  6.35kPa
墙底: ea  (18  1.5  11  3.5)  0.235  15.39kPa
ew  10  3.5  35kPa

【点评】本题为 c=0,q=0,β=0 是的库伦简化公式,应熟记。


第三节 特殊土压力
1-51 (清华土力学习题 6-5)挡土墙断面如图所示,墙高 6m,墙后填土水平,填土面作
用有 q=10kN/m2 的连续均布荷载。填土为中砂,γ=17.2kN/m3,φ=30°,δ=30°。求作用于墙背
上总土压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4
解: =arctan( )  33.7 
6
30
 cr  45   30    可按坦墙计算
2
30 1
朗肯法: K a  tan 2 (45  )
2 3
1 1 1
E a=  17.2  6 2   10  6  =123.2kN/m
2 3 3
1
W  17.2   6  4  10  4  246.4kN/m
2
E a = 123.2 2  246.4 2 =275.5kN/m
123.2 
Ea 与竖直方向夹角:   acrtan( 275.5 )  26.6

设作用点距离墙底 h:以墙踵为矩心,根据力矩平衡
275.5  cos 26.6   0.67 h  275.5  sin 26.6   h  103  2  20  3  206  4 / 3  40  2
第 27 页 共 36 页
 h  2.15m
【点评】此题难点在于求作用点,需要选择正确的矩心才能利用力矩平衡的原则顺利求
解。
1-52 (清华土力学习题 6-6)黏性土地基上混凝土重力式挡墙墙高 8m,断面图如图所示,
墙背光滑,强后填土性质和地下水如图所示。混凝土单位重度 24kN/m3,与地基土间的摩擦
系数 f=0.5,计算挡土墙的抗滑移稳定安全系数。如果安全系数达不到要点的 Fs=1.3,提出增
加稳定的措施。
1
解:水位以上:   arctan( )  18.4 
3
cos 2 (30   18.4  )
Ka   0.482
3  sin 30  2
cos 18.4  [1  ]
cos 20 
1
E a=  18  32  0.482=39.04kN/m
2
E ax=39.04  cos 18.4 =37.04kN/m
Eay=39.04  sin 18.4=12.32kN/m
水位以下:
cos 2 (30   31 )
1  Ka   0.633
  arctan( )  31 , sin 30  2
3 cos 3 31  [1  ]
cos 31
18  3  0.633 (18  3  10  5) 0.633
E a=  5=250.0kN/m
2

E ax=250.0  cos 31=214.3kN/m , Eay=250.0  sin 31 =128.8kN/m
1 1
E wx=  10  5 2=125kN/m , E wy=  10  5  3=75kN/m
2 2
(432  12.32  128.8  75)  0.5
F  0.86  Fs
37.04  214.3  125
达不到要求,应采取将挡土墙底做成逆坡形式等措施。
1-53 (清华土力学习题 6-7)如图所示在某基坑的支护结构之后存在既有建筑物的基础,
基坑深度 H=18m,地基土的γ=18kN/m3,φ=30°,c=0。如果假设墙土间摩擦角δ=0°。计算墙
与基础侧壁不同距离 b=5m、7m、9m 和 11m 时 18m
深度内的主动土压力?
30
解: =45  =60 ,
2
18
arctan( )  60  b  10.4m
b
 可知 b=5、7、9m<10.4m 时为受限土,可用楔
体法计算土压力;b=11、18m<10.4m 时为非受限土,
可采用朗肯土压力计算。

第 28 页 共 36 页
30 1
K a  tan 2 (45  )
2 3
1 1 5
b=5m: Ea= 18  5 18  tan(90  30  tan )  795.3kN/m
2 18
1 7
b=7m: Ea= 18  7 18  tan(90  30  tan 1 )  910.1kN/m
2 18
1 9
b=9m: Ea= 18  9 18  tan(90  30  tan 1 )  962.7kN/m
2 18
1 1
b=11、18m: Ea= 18 182   972kN/m
2 3

第七章 边坡稳定分析
第一节 无粘性土边坡稳定性
1-54 (清华土力学习题 7-1)如图所示,无粘性土破的坡角α=20°,土的内摩擦角φ=32°,
浮重度  '  10kN/m 3 ,地基为不透水层,若渗流逸出段的水力平行于地面,求该段土坡的稳定
安全系数。

解:水流在逸出段方向平行于地面:
dh
  0,i   tan 
dl
  cos    w i sin  -0  tan  10 cos 20 -10  tan 20 sin 20  tan 32
   

Fs   = =0.745
  sin    w i cos   0  10  sin 20 +10  tan 20 cos 20
【点评】根据清华大学《土力学》第二版,李广信等主编 P258,直线滑动,沿边坡滑动
方向进行受力分析,考虑渗透力,土体重度采用有效重度,属于有效应力法。
1-55 (清华土力学习题 7-2)无粘性土坡如图所示,坡脚α=20 度,土的重度γ=16kN/m3,
φ=20°,c=15kPa,土与基岩间的摩擦角δ=15°,粘聚力 c=10kPa,问土坡处于临界状态(安全
系数为 1.0)时,土坡的坡高 H 为多少?

解:取沿坡面方向长度 L 的土条为研究对象
①滑动面位于土岩交界面,在黏土一侧时:

第 29 页 共 36 页
W  H cr L cos ,T  W sin    H cr L cos  sin  ,R  cL  W cos  tan   cL   H cr L cos 2 tan 
cL   H cr L cos 2  tan  15+16  H cr cos 2 20 tan 20
Fs   1.0,得: >1
 H cr L cos  sin  16  H cr cos 20 sin 20 
边坡不会沿黏土一侧滑动。
②滑动面位于土岩交界面
W  H cr L cos ,T  W sin    H cr L cos  sin ,R  cL  W cos  tan   cL   H cr L cos 2  tan 

cL   H cr L cos 2  tan  10+16  H cr cos 2 20 tan15


Fs   1.0,得: =1.0
 H cr L cos  sin  16  H cr cos 20 sin 20 
解得 Hcr=7.37m
【点评】根据受力分析,直线滑动不会沿着黏土侧发生破坏,土岩交界面抗剪强度低,
先发生破坏,根据极限平衡条件得到土坡高度 H。
1-56 (清华土力学习题 7-3)无限土坡如图所示,地下水沿坡面方向渗流,坡高 H=4m,
坡脚 a=20°,土的颗粒比重 Gs=2.65,孔隙比 e=0.70,与基岩接触面的摩擦角δ=20°,粘聚力
c=15kPa,求土坡沿界面滑动的稳定安全系数 Fs?

Gs  1 2.65  1
解:   w  10  9.71kN/m3
1 e 1  0.7
取沿坡面方向长度 L 的土条为研究对象
dh
沿坡面渗流 =,i   sin
dl

W    HL cos ,T  W  sin   J   HL cos  sin   HL cos   sin    w


R  cL  W  cos  tan   cL   HL cos 2  tan 
R cL   H cr L cos 2  tan  15  9.71 4  cos 2 20 tan 20
Fs     1.08
T  HL cos  sin   HL cos   sin    w 9.71 4  cos 20 sin 20  4  cos 20 sin 20 10
【点评】根据直线滑动面剪切力力和抗剪强度受力分析,考虑渗流,土体采用浮重度。
1-57 (清华土力学习题 7-4)土坝的横断面如图所示,上游坡为黏土斜墙,压实填土重
度γ=19.6kN/m3。土体强度指标与界面一致。若斜墙与砂砾石料和地基的接触面的摩擦角
δ=18°,粘聚力 c=5kPa,求黏土斜墙沿接触面 ABC 滑动的安全系数 Fs?

第 30 页 共 36 页
解:将黏土斜墙分成Ⅰ和Ⅱ两部分
1
AB  23m,  arctan( )  21.8
2.5
GⅠ+Ⅱ  9114kN/m,GⅡ  1728.07kN/m
GⅠ  GⅠ+Ⅱ  GⅡ  7385.93kN/m

第Ⅰ块:T1  G1 sin 1 =7385.93  sin 21.8  2742.90


30
R1  c1l1  G1 cos 1 tan 1  5   7385.93  cos 21.8 tan18  2632.12
sin 21.8
R 2632.12
P1  T1  1  2742.90 
Fs Fs
第Ⅱ块:
sin(1   2 ) tan  2 sin 21.8 tan18 0.12
 1  cos(1   2 )   cos 21.8   0.93 
Fs Fs Fs
T2  G2 sin 2  0
R2  c2 l2  G2 cos 2 tan 2  5  23  1728.07  cos 0 tan18  676.48
R2 2632.12 0.12 676.48
P2  P1 1  T2   (2742.90  )  (0.93  ) 0
Fs Fs Fs Fs
令 P2  0  Fs  1.26
求 Fs=1.26
【点评】根据传递系数法隐式解进行解答,和《建筑边坡工工程技术规范》一致。
1-58 (清华土力学习题 7-5)在天然重度γ=18kN/m3,φ=25°,c=8kPa 的土层中放坡开挖
基坑,基坑深度 H=10m,问极限坡脚α多大?若以 1:0.5 的坡度开挖,极限开挖深度多大?
c 8
解:①稳定数: N    0.0444
H 18 10
按稳定数和 =25 ,由图 7-24 查得稳定坡角α=0.46
1
②坡角   arctan( )  63.4
0.5
按坡角和φ=25°,由图 7-24 查得稳定数 N=0.085
c 8
H   5.2m
N 18  0.085
【点评】泰勒(Taylor)根据计算资料整理得到的极限状态时均质土坡内摩擦角φ、坡角α与
稳定因数 N=c/γH 之间的关系曲线(c 是粘聚力,γ是重度,H 是土坡高度)。利用这个图表,
可以很快地解决下列两个主要的土坡稳定问题:(1)已知坡角α、土的内摩擦角φ、粘聚力 c,
重度γ,求土坡的容许高度 H?(2)已知土的性质指标φ、c、γ及坡高 H,求许可的坡角α。
第二节 圆弧法边坡稳定性分析
1-59 (清华土力学习题 7-7)在验算淤泥土地基中基坑坑底隆起时,可采用如图所示圆
弧滑动面的整体圆弧法计算,已知 cu=30kPa,极限荷载 qu 是多少?
b
解:滑动力矩 M  qu  b 
2
抗滑力矩 MR=cu×πb×b

第 31 页 共 36 页
cu   b  b
由M R  M ,得qu =  2  30  3.14  188.4kPa
b
b
2
第八章 地基承载力
第一节 地基承载力深宽修正
1-60 某筏板基础宽 15m,基础埋深 5m,地基土为厚层黏粒含量ρc<10%的粉土层,施工
前在埋深 5m 处采用深层平板载荷试验得到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 250kPa,此时采用了地下
水降水的方式进行降水,地下水埋深 6.0m,地基土重度为 20kN/m3,上部结构施工完成前地
下水水位恢复至地下 3.0m,求该筏板基础进行深宽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多少?。
解: f ak  250  2.0  20  (5  0.5)  70kPa
20  3  10  2
地下水位恢复后  m   16kN/m 3
5
f a  70  0.5  10  (6  3)  2.0  16  (5  0.5)  229kPa
【点评】应按地基承载力的原理理解,并符合规范反算的要求。
1-61 某建筑物带有一层地下室,地下室层高 3.9m(包括地下室顶板及建筑面层),高出
室外地面 0.45m,建于大面积压实粉土地基上,粉土的压实系数为 0.97,黏粒含量ρc≥10%,
基础采用筏板基础,筏板基础板厚 0.5m,垫层厚 0.1m,筏板宽 18m,地基土重度为 20kN/m3,
地下水位于地面下 6m 处,施工前在地面下 5m 处采用深层平板载荷试验得到的地基承载力特
征值为 180kPa,计算该筏板基础进行深宽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解:修正深度 d=3.9+0.5-0.45=3.95m
黏粒含量ρc≥10%的大面积压实粉土地基,粉土的压实系数为 0.97
查表ηb=0,ηd=1.5
f az  f ak  d  m  d  0.5 
 180  f ak  1.5  20   5  0.5   f ak  45kPa
f a  f ak  b  b  3  d  m  d  0.5   45  0  1.5  20  3.95  0.5   148.5kPa
【点评】①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5.2.4;②深层平板载菏试验的承压板尺寸、
试验深度均与实际基础的尺寸、基础埋深不一致,故该试验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必须根
据实际基础尺寸和基础埋深进行重新深宽修正,垫层不计入基础埋深;③题目中 180kPa 按原
理相当于浅层平板载荷按照试验深度修正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1-62 (12C08)某高层住宅楼与裙楼的地下结构相互连接,均采用筏板基础,基底埋深
为室外地面下 10.0m。主楼住宅楼基底平均压力 pk1=260kPa,裙楼基底平均压力 pk2=90kPa,
土的重度为 18kN/m3,地下水位埋深 8.0m,
住宅楼与裙楼长度方向为 50m,其余指标如
图所示,试计算符合修正后住宅楼地基承载
力特征值?
解:裙楼宽度大于主楼 2 倍宽度,将裙
楼荷载折算为主楼埋深:
8 18  8  2
m   16kN/m3
10

第 32 页 共 36 页
90
折算土层厚度: d   5.625m<10m
16
粉质黏土 e  0.7, I L  0.6 ,查表 b  0.3 、  d  1.6
f a  f ak  b  b  3  d  m  d  0.5   160  0.3  18  10  6  3  1.6 16  5.625  0.5 
 298.4kPa
【点评】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5.2.4 条文说明,主裙楼一体的结构,对于主体
结构地基承载力的深度修正,宜将基础底面以上范围内的荷载,按基础两侧的超载考虑,当
超载宽度大于基础宽度 2 倍时,可将超载折算成土层厚度作为基础埋深,基础两侧超载不等
时,取小值。
1-63 某场地在天然地面上部回填 3m 的压实级配砂石(最大干密度大于 2100kN/m3),
以此时的回填地面标高为准下挖 1.5,利用压实级配砂石作为条形基础持力层,基础宽度 2.5m。
完成基础和上部结构施工后,在室外地面标高上再次回填 2.5m 厚的压实级配砂石(最大干密
度大于 2100kN/m3)。在基底处浅层载荷试验测得压实级配砂石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
200kPa,施工完成后,场地地下水位位于最终地面下 2m,地下水位上下土的重度分别为
19kN/m3 和 20kN/m3,计算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解:基础埋深 2m,地下水位为室外标高下 2m
压实级配砂石(最大干密度大于 2100kN/m3),查表ηb=0、ηd=2.0
19 1   20  10   0.5
m   16kN/m3
1.5
f a  f ak  b   b  3  d  m  d  0.5   200  0  2.0  16  1.5  0.5   232kPa
【点评】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5.2.4,对于填方场地,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设计的地基基础已在该工后填土前发生了破坏,此时施工完成后再采用填土压重提高承载力
已经无济于事了,故不考虑施工完成后的填土对承载力的提高作用,相反应作为基底压力作
用考虑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或者附加应力作用考虑其对地基沉降的影响。
第二节 抗剪强度计算地基承载力
1-64 (18C05)某独立基础底面尺寸 2.5m×3.5m,深埋 2.0m,场地地下水埋深 1.2m,场
区土层分布及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如下表所示,水的重度γw=9.8kN/m3。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
规范》计算持力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层 层底深度 天然重度 饱和重度 黏聚力 内摩擦角
土名
序 (m) γ(kN/m3) γsat(kN/m3) ck(kPa) φk(°)
① 素填土 1.00 17.5
② 粉砂 4.60 18.5 20 0 29°
③ 粉质黏土 6.50 18.8 20 20 18°
解:基底下 1 倍基础宽度范围内,φk=29°
查表插值得:Mb=1.65,Md=5.26,Mc=7.675
f a  M b b  M d  m d  M c  ck
 1.65  10.2  3  5.26  17.5  1.0  18.5  0.2  10.2  0.8  0  204.9 2 kPa
【点评】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5.2.4,公式内的的 ck 和φk 均为基底下一倍短边
宽度的深度范围内土该参数的标准值,插值精度满足要求;《地基规范》根据土的抗剪强度

第 33 页 共 36 页
指标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公式对应于塑性区开展到基础底面两侧边缘下相当于基础底面
宽度四分之一的深度时,相应的临界承载力,并将其拟合成类似极限承载力通式的形式。
1-65 某独立条形基础基础宽度 2m,深埋 3.0m,场地地下水埋深 1.5m,场区土层分布及
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如下表所示。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计算持力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层底深度 天然重度 饱和重度 黏聚力 内摩擦角
层序 土名
(m) γ(kN/m3) γsat(kN/m3) ck φk
① 素填土 2.00 17.5
② 粉质黏土 4.50 18.5 19.5 15 18°
③ 粉质黏土 6.50 18.8 20 20 20°
15  1.5  20  0.5
解: ck   16.25kPa
2
18 1.5  20  0.5
k   18.5
2
查表的 Mb= 0.45,Md= 2.805,Mc= 5.3975
f a  0.45  9.5  2  2.805  (17.5 1.5  7.5  0.5  9.5 1)  5.3975 16.25  207.1kPa
【点评】ck 和φk 取基底一倍短边宽度范围内的标准值。
1-66 (16C06)某建筑采用条形基础,其中条形基础 A 的底面宽度 2.6m,其它参数及场
地工程地质条件如图所示。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根据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确定基础
A 地基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

解:d=1.0+0.6=1.6m,φk=22°
查表:Mb=0.61,Md=3.44,Mc=6.04
8  0.6  9 1
m   8.625kN/m3
1.6
f a  M b  b  M d  m d  M c ck  0.61 9  2.6  3.44  8.625  1.6  6.04  6  98kPa
【点评】根据《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5.2.4,当采用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时,应从
室内标高算起,由于一般地下室低于室外,取不利,深度修正取小值。
1-67 某条形基础宽度为 2m,承受轴心荷载作用,基础埋深为 3m,地表下 2m 范围内为
黏性土,γ=17kN/m3,φk=24°,ck=10kPa,其下为砂土,未见底,γ=19kN/m3,φk=26°,ck=0,
无地下水,试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解: φk=26°,查表 Mb=1.10,Md=4.37,Mc=6.90
f a  1.10  19  3  4.37  (17  2  19  1)  0  294.3kPa

第 34 页 共 36 页
【点评】根据《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5.2.5,注意砂土的基础宽度小于 3m 时按 3m
计,大于 6m 按 6m 取值。
1-68 (07C05 改)已知载荷试验的荷载板尺寸为 1.0m×1.0m,试验坑的剖面如图所示,
在均匀的黏性土层中,试验坑的深度为 2.0m,黏性土层的抗剪强度指标的标准值为黏聚力
ck=40kPa,内摩擦角φk=20°,土的重度为 18kN/m3,试估算载荷试验测得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解:①实验基坑宽度等于承压板宽度的 3 倍,为浅层平板荷载实验,埋深 d=0


②φk=20°,查表 Mb=0.51,Md=3.06,Mc=5.66
f a  M b   b  M d  m d  M c ck  0.51 18  1  3.06  18  0  5.66  40  235.6kPa
【点评】根据《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5.2.5 和附录 C,本题出题有瑕疵,对问题进
行了改编,题意为通过抗剪强度估算载荷试验的承载力特征值。

华山论剑注册岩土培训班简介
华山论剑注册岩土培训班以大纲规范为主线,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突破,初
期入门从土力学着手,带领学员复习三轮土力学,务必吃透原理,打通任督二脉,精讲
课强化规范理解、公式推导、答题思路、坑点和细节,课后布置大量对应的习题,加强
理解和记忆,提高答题速度。后期配合细致的真题讲解,深入的规范带读,高质量的自
编模拟题,全面的考前知识点串讲等,确保学员全程复习思路清晰,少走弯路,以最高
效率最优的学习方法迎战考试。详细课表等见 qq 群:768036325 文件,请 20 年有培训
需求的朋友早报名早学习,捷足先登,已报名学员 400 多人,现在报名,即可观看 19 年
120 次全部视频课,18 年,19 年培训必过小群通过率达 70%,加入华山论剑岩土培训,
挑战自己,一年必过,报名地址:
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spm=a1z10.1-c.w4004-22005863569.13.33b26adfHSeOjY&
id=603443529438
大量试看视频下载地址:链接:https://pan.baidu.com/s/14naq1aL5B8-P4RcxvlTNKg
提取码:2ihu

同时 20 年基础考试培训开通报名,报基础培训可旁听专业课:
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spm=a2126o.11854294.0.0.21914831pGAu2T&id=6066182
68901

第 35 页 共 36 页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