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9

諸葛亮《出師表》

一、主旨
通過諸葛亮出師北伐前寫给後主劉襌的奏章,記述諸葛亮為後主分析當時的戰略形勢和推
舉賢臣良將,又勸勉後主親賢遠小、虚懷納諫、執法公平,並剖明忠心為國的心跡,表達興復
漢室以報答先帝知遇之恩的決心。

二、體裁
《出師表》屬於「表」
,是古代一種奏議文體,又稱為「疏」
、「奏疏」等,乃臣子寫給君主
的呈文,主要用於表達臣子對君主的忠誠及陳説政治請求,也有用來陳述事情或薦舉人才。在
應用文而言,屬上行公文。

三、內容要點
不利條件:
 先帝在統一天下中途身故,國家失去英主,對國勢造成一定打擊。

例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 在魏、蜀、吳三國中,以蜀漢的領土最小,國力最弱。

例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分析形勢 結論:蜀漢正處於危險急迫、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

有利條件:
例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 朝中大臣:處理政務毫不怠惰。

例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内。

 軍中將士:在戰場上奮不顧身作戰,保衞國家。

例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

原因:他們為報答先帝的厚待,所以盡心為國;把恩情回報後主。

例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1
 宜:廣開言路,虛心聆聽賢臣的意見,發揚先帝留下的 美
德,振奮士氣。

例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氣。
納諫
 不宜:隨意輕視自己,説不合義理的話,堵塞大臣進諫 的
途徑。

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 宜:賞罰分明,把賞罰事宜交予專職官員負責,以顯公 平
公正。

例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

勸勉後主 納諫 陛下平明之理。

 不宜:有所偏袒,使皇宮和丞相府執行不同的賞罰制度。

例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 宜:親近賢臣,疏遠小人,使國家興盛(以西漢為例)。

例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例不宜偏私,使内外異法也。

推薦文臣 郭攸之、費禕、董允、陳震、張裔、蔣琬
①善良忠誠。
用人 例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推薦原因 ②經先帝選拔和認可,留給後主任用。

例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③能為國犠牲,以死明節。
能改正過失,補救缺漏,施政獲得更大好處,
達成興復漢室的目標。
例此悉貞良死節之臣。
重用好處
例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推薦文臣 向寵
①品性善良,行事公正,熟悉軍務。

例性行淑均,曉暢軍事。
推薦原因
②曾獲先帝稱讚能幹,能力獲羣臣認同。

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
能令軍中上下和睦,不論能力髙低皆能各展 所
重用好處 長。
寵為督。
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 不宜:親近小人,疏遠賢臣,因為這樣會令國家步向衰亡
2
(以東漢為鑒)。
 平民出身:本為平民百姓,不求顯達,隱居南陽,以耕作為生。

例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 感激知遇:因獲先帝賞識,三顧草廬,深受感動,於是答應出山,為先
帝效勞。

自述身世及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
為官經歷
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 臨危受命:上任時正值劉備軍在長坂被曹軍擊敗,與先帝一同經歷戰敗
艱困,自此為蜀漢效力二十一年。

例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 先帝託孤:因為做事謹慎,在先帝臨終時獲託付國家大事,為此日夜擔
憂,恐怕有負先帝所託。

例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託付

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 北伐原因:南方平定後已沒有後顧之憂,加上兵器戰甲等裝備已準備充
述志北伐  足,所以應把握時機北伐。
平定南方:在建興三年五月領兵南渡瀘水,平定南方各郡的叛亂。
例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
例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 北伐期盼:希望能消滅曹魏,復興漢室,收復故都,實踐「報先帝」和
「忠陛下」的職分。

例庶竭駑鈍,攘除姦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

下之職分也。
 自己:領軍北伐,復興漢室。

例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言明責任
 羣臣: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應進獻發揚德政的忠言。

例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 後主:多加思考,向群臣徵詢治國良策,接納正確合理的意見,遵從先
帝的遺訓。

例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
表達對後主的感激和臨別不捨之情。
抒發離情
例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3
四、寫作手法
1. 情理兼備:本文以勸勉後主,游説他支持北伐為目的。為説明北伐的必要,作者在文中從
情理兩方面陳述理據。
 説之以理

例第 1 段分析蜀漢的形勢,得出「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的結論,説明蜀漢不能坐以待

斃,讓後主有所警覺,發憤圖強,支持出師。

例第 1 段分析了蜀漢的有利條件,指出朝中大臣「不懈於内」和軍中將士「忘身於外」、

忠心為國,證明蜀漢不乏人材,而且將士用命,具備北伐的條件。
 動之以情
例文中十三次提及「先帝」
,又提及先帝的「遣德」
、「遺詔」
,以父子之情打動後主,表

示「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北伐正體現了先帝的遺志,希望後主繼承父志,

支持北伐,完成先帝興復漢室的遺願。
例第 6 段作者自述身世,交代他出仕的經過和先帝臨終託孤等事,表示自己與先帝君臣

情深,輔助蜀漢只為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北伐是「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並非

為了個人榮辱,希望後主支持。同時強調先帝創業艱辛,期望後主願念父子之情,發
憤自強。
2. 用語懇切配合身份:作者的身分特殊,既是蜀漢丞相,也是後主須「事之如父」的長輩。
本文的行文和語氣也能反映這一點。
 君臣語
作者在文中多次自稱「臣」,又以「陛下」稱呼後主,以示彼此的君臣關係,彰顯後主
的地位,維護他的威信。

例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第 6 段)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第 7 段)

此外,作者在文中用語謙卑,多次以「愚」自稱,又自言「卑鄙」
、「駑鈍」
,語氣恭敬,
措辭委婉,表現出人臣對君主的尊敬。

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第

3 段)

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第 4 段)

先帝不以臣卑鄙。(第 6 段)

庶竭駑鈍,攘除姦凶。(第 6 段)

 父子語
4
作者提出治國建議時,以長輩的口吻囑咐後主,例如:

例誠宜開張聖聽……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第 1 段)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不宜偏私,使内外異

法也。(第 2 段)

「宜」和「不宜」等用語,循循善誘,語重心長,反映了長輩對後輩的反覆指導,叮嚀
周至。
3. 善用對比論證:本文第 5 段論述君主用人和國家興亡的關係時,運用了對比論證手法,藉

着對比西漢君主「親賢臣,遠小人」而令國家興盛,以及東漢君主「親小人,遠賢臣」而

令國家步向衰亡的結果,突出不同的用人策略,會導致國家有截然不同的下場,由此説明
親賢遠小對國運的重要。

4. 舉例論證:史例: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

頹也。

5. 結構嚴謹,前呼後應:
 結構嚴謹
本文大致可劃分為四個層次:
①開首先分析蜀漢的客觀形勢,既突顯北伐的急切和必要,也為下文向後主提出治
國建議作鋪墊。

②勸勉後主,表示若要振興蜀漢,後主便應該「開張聖聽」,賞罰「不宜偏私」,同

時又向後主推薦賢臣,期望後主能「親賢臣,遠小人」,改善從政態度。

③自述身世,表明效忠蜀漢的心跡,申述北伐的原因。
④言明眾人各自的責任,總結全文。
全文按「分析形勢」、「提出勸勉」、「自述身世」、「言明責任」的脈絡申述,主次有
序,結構清晰。
 前後呼應

本文首段向後主提出「誠宜開張聖聽」、「不宜妄自非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

也」的建議後,在文末再次呼籲後主要「諮諏善道,察納雅言」,起首尾呼應的效果。

此外,作者在末段提到自己與羣臣的責任時,明言「不效,則治臣之罪」,呼應了上

文「賞罰分明」的治國建議。
上述段落前後呼應,令文章結構更顯緊密完整。

5
五、修辭
修辭技巧
1. 對比:將正反對照的兩件事放在一起,突出兩者的差異,使是非黑白格外鮮明,加
強說服力。

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

塞忠諫之路也。」

以「開張聖聽」與「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兩種不同的態度作對比,從而得出了
「恢弘志士之氣」和「以塞忠諫之路」兩個相反的結果,以説明哪一種態度較為
有利。

 「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

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以「宜付有司,論其刑賞」與「偏私」兩種不同的做法作對比,建議後主採用前
者,才可「昭陛下平明之治」。

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以「親賢臣,遠小人」對比「親小人,遠賢臣」,
「先漢」
「興隆」對比「後漢」
「傾
頹」,説明親賢遠佞及親佞遠賢的不同結果。
2. 借喻:借喻是比喻的其中一種。比喻是以打比方的方式,用具體熟悉的事物來比抽
象陌生的事物。明喻包括本體、喻體、喻詞,而借喻只有喻體。

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秋天是收成的季節,是農業社會一年中重要的季節,這裏比喻為關鍵時刻。

 「後值傾覆。」

「傾覆」的意思是「翻倒」,比喻戰事失利。

 「庶竭駑鈍。」

「駑」的意思是「劣馬」,「鈍」的意思是「不鋒利」,「駑鈍」用來比喻平庸的才
能。
3. 對偶:用兩個結構相同、字數相等、意義相對的句子來表達相反或相關的意思,使
句子工整,形式整齊,易於記憶。

 「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

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6
 「諮諏善道,察納雅言。」

4. 借代:不直接説出人或事物的名稱,而借用與它密切相關的事物、特徵來代替,或
用事物的局部來代整體。

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益州」借代「蜀漢」,因益州是蜀漢的根據地。

 「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行陣」借代「軍隊」。

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布衣」借代「平民」,因平民只能穿布衣。

 「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不毛」借代「蠻荒地區」,那是蠻荒地區的特徵。

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兵甲」借代「軍隊裝備」。
文言語法
1. 詞類活用

例以光先帝遣德。

「光」一般用作名詞,解「陽光、燈光」,此處活用為動詞,解作「發揚」。
‧‧
例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良實」一般用作形容詞,解「善良忠實」
,此處活用為名詞,解作「善良忠實的人」。

例苟全性命於亂世。

「全」一般用作形容詞,解「全部」,此處活用為動詞,解作「保全」。
‧‧
例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託付」一般用作動詞,解「委託交付」,此處活用為名詞,解作「託付的事情」。
‧‧
例庶竭駑鈍,攘除姦凶。

「姦凶」一般用作形容詞,解「奸詐兇惡」
,此處活用為名詞,解作「奸詐兇惡的人」。
2. 通假字

例是以先帝簡拔以遣陛下。

「簡」是通假字,本字是「揀」,解作「挑選、選拔」。

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

7
「咨」是通假字,本字是「諮」,解作「徵詢、商量」。

例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闕」是通假字,本字是「缺」,解作「過失,缺點」。

例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有」是通假,本字是「又」,表示數目的附加。
3. 古今詞義變化
‧‧
例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

古義:開展 今義:商店開始營業

例涉罰臧否,不宜異同。

古義:壞、惡劣的 今義:表示否定

例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

古義:法律、條目 今義:學術的類別
‧‧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義:地位低,識淺陋 今義:人格惡劣低下

例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古義:眼淚 今義:鼻涕
4. 倒裝句(狀語後置)
‧‧‧
例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意即「臣本布衣,於南陽躬耕」
。「於南陽」是狀語,用來表示「躬耕」的處所,現置
於動詞「耕」之後。
‧‧‧‧‧ ‧‧‧‧‧
例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

意即「於草廬之中三顧臣,以當世之事諮臣」
。「於草廬之中」和「以當世之事」是狀
語,分別用來表示「三顧」的處所和「諮」的內容,現置於動詞「顧」和「諮」
之後。
‧‧‧‧‧ ‧‧‧‧‧
例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意即「於敗軍之際受任,於危難之間奉命」
。「於敗軍之際」和「於危難之間」是狀語,
分別用來表示「受任」和「奉命」的時間,現置於動詞「受」和「奉」之後。
5. 判斷句

「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 陛下也。」
(固定格式「……

者,……也」表原因判斷。

8
六、內容問題
1. 本文屬「表」一類文體。這一類文體的作者和讀者對象的身份分別是甚麼?有甚麼作
用?試以本文為例,加以説明。
 「表」這類文體的作者是臣子,對象是君主。作用是讓臣子向君主陳述衷情。
 以本文為例,諸葛亮以臣子身分就出師北伐一事,向蜀漢後主(君主)進呈《出
師表》,述説進行北伐的因由以及對後主作出勸諫。
2. 諸葛亮在第一段寫「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有甚麼用意?
(3 分)
題目分析 本題探討作者的寫作目的,可從下文作者對後主進諫這方向去思考。
 諸葛亮一開始就強調當前形勢險峻,已到了危急關頭,用意是希望後主警惕,發
奮圖強,力謀振作,不可苟且偷安,否則蜀漢難以維持,引發下文的具體規勸。
(2 分)此外,由於蜀漢形勢危急,因此更需要北伐來改變形勢,本段亦交代了
北伐的背景。(1 分)
3. 諸葛亮分析了國家當前的形勢,有利和不利的條件分別是甚麼?(2 分)
題目分析 本題要求解釋課文內容,不可背誦原文作答。
 有利條件:文臣武將為報先帝的厚待,皆竭誠效忠後主,各盡所能。(1 分)
 不利條件:先帝創業未成而中途去世,當時天下分成三大勢力,但蜀漢國力疲弱。
(1 分)
4. 諸葛亮規勸後主要努力治國,提出了哪些忠吿?其中以哪一項最重要?為甚麼?試
以自己的話語説明。(10 分)
題目分析 本題要求先解釋課文內容,再選出最重要的部分,可聯系寫作背景去思考
原因。
 諸葛亮提出的忠告有:
① 虛懷納諫,廣開言路,發揚先帝留下來的美德,振奮有志之士的士氣。
(2 分)
② 嚴明法度,宮廷和丞相府的賞罰標準要一致。內外官員的賞罰都交由主管官
員決定,不應內外有別。(2 分)
③ 選用賢才,政事要諮詢郭攸之、費褘、董允,軍事要諮詢將軍向寵,因為他
們都是善良忠貞之士。(2 分)
④ 親近賢臣,遠離小人,以前漢興盛、後漢覆亡為鑒。(2 分)

 當中以「親賢臣,遠小人」最為重要,因為這是關係國家存亡的根本。只有親賢

遠佞,才能為忠諫之言開路,做到察納雅言,顯示公正嚴明的治理。這樣「漢室

之隆,可計日而待」。(2 分)

5. 諸葛亮在文中提到希望後主能夠「光先帝之遺德」。試就本文的內容,説明甚麼是「先
帝之遺德」,以及後主應該怎樣做才能夠「光先帝之遺德」。

 諸葛亮在文中勸諫後主:「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之遺德,恢弘志士之氣。」

可知「先帝之遺德」是指先帝能夠「開張聖聽」
,即廣開言路,聽取臣下的意見。

9
 而後主要做到「先帝之遺德」,首先是不應該看輕自己,不用不合理的事例來阻

礙臣屬進諫的途徑。此外亦應任用賢臣,遠離小人,政務軍務等方面的事宜均應
多徵詢賢臣良將的意見。
6. 根據本文內容,回答以下問題:
⑴ 先帝有甚麼優點?(8 分)
⑵ 後主有甚麼缺點?(6 分)
題目分析 本題要求指出課文的言外之意,作者沒有明言先帝的優點與後主的缺點,
要根據本文內容推敲。
⑴ 先帝的優點有:
 志向遠大,一心統一天下,恢復漢室。(2 分)
 先帝禮賢下士,一方面厚待下屬,令「侍衞之臣」和「忠志之士」都忠心為
國;另一方面,先帝為邀請諸葛亮出仕而三顧草廬,也可見先帝禮賢下士的
一面。(2 分)
 先帝知人善任,為後主選拔了郭攸之、費褘、董允、向寵等文臣武將,輔助
後主;臨終時把國家和後主託付給諸葛亮,而諸葛亮亦為國家鞠躬盡瘁,至
死方休,可見先帝知人善任,眼光獨到。(2 分)

 令諸葛亮勉勵後主「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可見先帝能夠虛心納諫,

接受臣下的諫言。(2 分)
⑵ 後主的缺點有:
 看輕自己,對臣下説不合道理的話,以致堵塞言路,忠臣無法進諫。(2 分)
 行事偏頗,刑賞不公,對宫中、府中官員的賞罰、升遷標準不一致。(2 分)
 不思進取,親近小人,疏遠賢臣,未能知人善任。(2 分)
7. 為甚麼諸葛亮向後主推薦文臣武將?這些文臣武將各有甚麼長處?(7 分)
題目分析 本題要求寫出課文的言外之意,先找出文臣武將的共通點,然後聯繫「親
賢遠小」的忠吿去思考。
 諸葛亮向後主推薦文臣武將,是因為其時後主寵信宦官,親近小人,諸葛亮擔心
自己出師北伐期間,後主會遠賢臣而親小人,於是上表推薦他認為可以信賴的
文臣武將,希望後主能多親近和信任他們,這樣佞臣、奸邪之徒就不能得勢,蒙
蔽「聖德」,解除諸葛亮北伐的後顧之憂。(3 分)
 文臣方面,侍中郭攸之、費禕、侍郎董允的長處是善良忠實,志向和心思都忠貞
不二;而尚書陳震、長史張裔都是忠貞賢良、能夠以死報國的臣子。(2 分)

武將方面,將軍向寵的長處是性格和善、品行端正、精通軍事,而參軍蔣琬亦是
一個忠貞賢良、能夠為國捨命的武將。(2 分)
8. 在文中三次提及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每次的重點有甚麼不同?(6 分)
題目分析 本題要求解釋課文內容,不可背誦原文作答。

 諸葛亮第一次提及他們,重點在於強調他們「志慮忠純」,是先帝的賢良舊臣,

希望後主能同樣加以信任和重用,那麼宫中諸事就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2

分)
10
 第二次是明確指出他們的職責是「斟酌損益,進盡忠言」
,希望他們各司其職。
(2

分)

 第三次是從反面論述,説明如果他們「無興德之言」,就是怠慢失職,必須加以

責罰,一視同仁,也呼應前文提及的「陟罰臧否,不宜異同」。(2 分)

9. 諸葛亮在文中雖提醒後主「親賢臣,遠小人」,卻只提及賢臣的名字,而沒有提及誰
是小人,為甚麼?(3 分)
題目分析 文中並沒有提及原因,考生需要作出推斷。
 後主身邊不乏小人,而且得到後主寵信,如直指小人的名字,會引起後主反感。
(1 分)而且直指小人是誰,會使小人報復,在後主面前出言中傷,使北伐徒增
波折。(1 分)
 諸葛亮有隱惡揚善的美德。他已表明誰是可信任的賢臣,後主親近這些賢臣,就
自然會遠離不在賢臣之列的小人,所以他沒直接説出誰是小人。(1 分)
10. 諸葛亮在文中追述了「三顧草廬」、「臨危受命」的經歷,目的是甚麼?(4 分)
題目分析 本題探討作者的寫作目的,可從本文的寫作背景去思考,須寫出言外之
意。
 諸葛亮追述這些經歷,目的是表明先帝對他極為信任,把國家大事託付給他,希
望後主也能像先帝一樣信任他;亦希望後主知道先帝創業維艱,藉此動之以情,
勉勵後主繼承先帝遺志(2 分)
 此外,諸葛亮對先帝三顧草廬並予以重用的恩情銘記於心,因此竭盡全力,以興
復漢室為己任,以盡忠後主為本分,來報答先帝的恩遇,表明自己對蜀漢忠心耿
耿,消除後主心中的芥蒂,以防北伐期間,小人進讒,破壞後主對他的信任。(2
分)
11. 諸葛亮在文中共十三次提到「先帝」,有甚麼用意?(8 分)
題目分析 本題探討多次提到「先帝」對主旨的作用,須寫出多次提到「先帝」對向
後主進諫和表明、心跡有何幫助。
 文中多次提到「先帝」,用意是希望以「父子之情」感動後主,勉勵後主遵行先
帝遺訓,自謀振作,勵精圖治,興復漢室。(2 分)
 諸葛亮亦希望後主以先帝的行事為榜樣,如文中指出內外臣子盡忠後主,是因為
感恩先帝的厚待,説明先帝有知人之明,希望後主能仿效;又如先帝對後漢桓帝、
靈帝親小入、遠賢臣的行為感到痛心,希望後主能心存警惕。(2 分)
 此外,文中也藉「先帝」之名,加強勸勉的分量和建議的説服力,例如在推薦文

臣武將時分別以「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及「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

表示這些文臣武將是先帝所選,而非出自諸葛亮的意思,使後主較願意接納勸諫
或建議。(2 分)
 最後借感念先帝殊遇,表明自己感恩圖報的心志,希望後主能體會其忠君愛國的
心意;亦表明北伐中原,恢復陔室是先帝的遺願,希望後主遵循先帝遺志。
(2
分)
12. 以下為《出師表》中的兩段引文:
11
甲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

遂許先帝以驅取。

乙 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諸葛亮在這兩段文字中均表明其「感激」之情。這兩次 「感激」的原因分別是甚麽?
你認為兩次「感激」所流露的感情有沒有不同?試就你對本文的理解,略加説明。
 甲文中,諸葛亮的「感激」,是由於先帝賞識自己,不惜屈尊親到草廬拜訪,並
且徴詢自己對天下大事的意見,使自己受到感動激發。乙文中的「感激」,則是
指假若後主聽從自己的諫言做到廣開言路,發奮圖強,自己便非常感動,心情振
奮。
 我認為兩次「感激」所流露的感情有所不同,因為兩者的語境並不相同。第一次
「感激」涉及的是已發生的事情,是諸葛亮回想他當年受到先帝求賢的真誠所感
動,答應放棄平靜的生活而出山相助。第二次「感激」則屬未發生的事情,是諸
葛亮想像假如後主能夠聽從自己的意見,並且加以落實,會令自己產生怎樣的感
動、激動之情。 【或】
 我認為兩次「感激」所流露的感情沒有不同。雖然兩次「感激」的情況不盡相同,
但諸葛亮效忠於先帝,以及為報答先帝知遇之恩而效忠後主,感情始終如一。先
帝重視諸葛亮的才能而紆尊降貴,親臨草廬拜訪,以及後主重視諸葛亮的意見而
加以實行,反映的都是君主對臣屬的重視。因此,兩次「感激」都是諸葛亮受到
君主的重視而產生的感動、激動之情,並沒有甚麼分別。
13. 有人認為,諸葛亮被奉為忠臣,是因為他能報效先帝的知遇之恩。試從本文中舉出
一個事例,論證此一説法。
 諸葛亮本來只想過淡泊的生活,不求名聲顯達。但先帝紆尊降貴,三度親臨他的
草廬拜訪他,向他諮詢天下大 事,可見先帝對他有知遇之恩。諸葛亮因而放棄
他本來所過的淡泊生活,甘願追隨先帝,不避艱辛協助他建立蜀漢,可見他能報
效先帝的知遇之恩。 【或】
 先帝臨終時將國家大事託付於他,請他輔助後主,這可見先帝對諸葛亮的信任。
諸葛亮亦不敢有負所託,盡心盡力輔助後主,例如為平定南方叛亂,不惜在五月
酷暑之時率兵往南方;其後又準備率兵北伐,完成先帝復興漢室的遺志,可見他
能報效先帝的知遇之恩。
(以上任答一項)
14. 諸葛亮向後主進呈《出師表》,有甚麼目的?試綜合本文的內容略加説明。
諸葛亮向後主上書《出師表》目的有三:
 説明出師北伐的因由。當時蜀漢南方的叛亂已平定,軍隊裝備等也充足,具備
了北伐的條件,因此諸葛亮主張出師北伐,以完成先帝復興漢室的志業。
 向後主進行勸諫。諸葛亮指出蜀漢正處於生死存亡的關頭,因此向後主提出一
系列的建議,希望後主親賢遠佞,繼承先帝的遺風,發憤圖強。而這些建議亦有
利於確保國內的政局穩定,更有利於北伐的進行。
 表明效忠的心志。諸葛亮向後主追述自己為回報先帝的知遇之恩,表明報答先帝
及效忠後主的心志。有助説明他出師北伐是要完成先帝的遺願,亦可使後主放心
12
讓他率兵北伐。

15. 文章以「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作結,這樣寫有甚麼用意?( 4 分)

題目分析 本題探討課文末句的用意,須聯繫本文的寫作背景,站在作者的立場想像
作者當時的心情。
 用意一:前文的內容或許讓後主感到不快,於是用委婉的結束語,表明自己是臣
子,忠心為國,令文章的語氣不致顯得無禮,讓後主較願意接納自己的意見。(2
分)
 用意二:在離別之際,既對北伐沒有必勝把握,又擔心後主未能珍惜先帝和舊臣
所創立的基業,亦對後主感到不捨,百感交集,因此不禁對表哭泣,抒發離情。
(2 分)
16. 根據本文,試分析諸葛亮的形象特點。(5 分)

 諸葛亮在表中多次提及先帝,如「蓋追先帝之殊遇」、「以光先帝遺德」,字裏行

間皆表露尊崇之情。他亦表明忠於後主,北伐既為報答先帝,亦是忠於後主之
舉,可見他忠君愛國。(1 分)
 他銘記先帝三顧草廬的知遇之恩,奉命輔佐蜀國二十一年,忠誠不二。他亦請

纓北伐,並指北伐以興復漢室為「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是為報答

先帝,可見他感恩圖報。(1 分)
 他分析天下大勢,當時蜀國形勢危急,但是南方動亂已平定,軍隊亦已做好準
備,故蜀國已具備各項北伐的條件。從他的分析可見他能洞悉天下形勢,知己
知彼,有智有謀。(1 分)
 他在文中羅列了賢臣良將的名單,並道出他們的優點,可見他能察見不同官員
的才能,知人善任。(1 分)
 諸葛亮亦謹慎細心,思慮周詳。文中提及先帝劉備知道他謹慎仔細,故臨終把
輔佐後主、協助興復漢室的重任交託給他。另外,從表中他對後主的勸勉,言
及用人、納諫、法理等各方面,可見他思慮周全。(1 分)

七、寫作問題
1. 諸葛亮運用甚麼方法來規勸後主?試舉例説明。(6 分)
題目分析 本題探討課文的寫作特色,須從抒情和説理兩個方向分析課文內容來舉
例。
諸葛亮主要運用「動之以情」和「説之以理」的方法來規勸後主。(1 分)
 動之以情:
① 説自己受命於先帝以來,「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坦率地表明忠心報效之情,
希望藉此打動後主一切以國事為先。(1 分)
② 文中七次稱「陛下」
,不忘以臣子的身份,對後主表示忠誠,表明自己無意以下犯
上,進言是做臣子的分內事,希望藉此消除後主的戒心,使他樂意接納諫言。(1
分)
③ 反覆提及「遺德」
、「遺詔」
,勸告後主要謹記父親的教誨,繼承父志,並提醒後主
體察先帝創業艱難,希望他可以謹慎守業。(1 分)
13
 説之以理:
① 指出劉備死後,天下三分,蜀漢勢孤力弱,不可久守。因此,應趁南方已定,兵
甲充足,北伐條件具備時,把握時機,攻打曹魏。(1 分)
② 引用前漢興隆,後漢傾覆的史實作例證,指出「親賢臣,遠小人」是國家興隆的
關鍵,鼓勵後主親近和相信貞良死節之臣,興復漢室,就指日可待。(1 分)
2. 下兩段引文,都運用了甚麼寫作手法?試加以說明。(5 分)

①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②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

塞忠諫之路也。」

題目分析 本題要求辨析課文的修辭手法,先根據內容辨析是甚麼修辭手法,然後説
明這樣寫能營造出甚麼效果。
 這兩段引文都運用了對比手法。(1 分)

 引文①通過前漢、後漢興衰的對比,突出親賢臣和親小人的不同結果,證明「親

賢臣,遠小人」對國家興亡的重要,大大增強説服力,並收以古為鑒的效果。
(2

分)

 引文②指出兩種相反的行為態度會導致相反的後果,「開張聖聽」能「光先帝遺

德,恢弘志士之氣」;相反,「妄自菲薄」就會引致「塞忠諫之路」。正反對比並

列,使後主知所選擇。(2 分)
3. 文中哪些地方運用了借古諷今的手法?試引錄原文。這種手法有甚麼好處?試以本
文內容加以説明。(5 分)
題目分析 本題探討借古諷今手法的效果。

 文中「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

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運用了借古諷今的

手法。(2 分)
 當時後主寵信小人,諸葛亮沒有直接指出後主的行為不對,而是運用借古諷今的

手法,利用先漢興隆與後漢傾頹的史實,説明「親小人,遠賢臣」會令國家衰亡,

以委婉的方法勸諫後主不應寵信小人,讓後主知所取捨。(2 分)另外,諸葛亮
亦刻意提到先帝為桓、靈二帝親近小人感到痛心的事,希望後主遵從父訓,親賢
遠小。(1 分)
4. 以下為《出師表》中的兩段引文:

甲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

14
付有司,論其刑賞, 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乙 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

有人認為,上述兩段引文中,指出後主「宜……」或「不宜……」,帶有父親教導兒
子的口吻。你認為諸葛亮這樣説話,是否合乎他的身分?試根據本文所反映諸葛亮
與先帝和後主的關係,加以説明。
 我認為合乎他的身分。諸葛亮職位雖是丞相,屬後主的臣下,但他是接受先帝臨
終託孤的大臣,受先帝之遺命主持國政。因此他份屬後主的長輩,職責上亦要指
導後主施政,指出他當做和不當做之事。因此,像上引的「宜 ……」或「不宜……」

出自諸葛亮之口,是符合他的身分的。 【或】
 我認為不合乎他的身分。諸葛亮雖然受先帝臨終重託,負責主持蜀漢的國政。但
在名義上,後主是君,諸葛亮是臣,君臣禮儀不可違越。因此,諸葛亮不應以帶
教訓兒子的口吻向後主進言,教導後主「應該」和「不應該」 做甚麼;他應該
以較為恭敬的口吻對後主進行勸諫。

八、歷屆試題
《出師表》《曹劌論戰》《廉頗藺相如列傳》
97:(1)曹劌、諸葛亮和藺相如三人的身分各有什麼不同?(2 分)他們國家所面對的處境有
什麼相似的地方?(1 分)
(2)下列各項描述中,哪些適合於曹劌、諸葛亮和藺相如的為人?試分別指出,並各舉一
例說明。(10 分)
甲. 忠貞愛國 乙. 知人善用 丙. 器量寬宏
《出師表》《論仁、論君子》《廉頗藺相如列傳》

99:(1)孔子所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是什麼意思?(3 分)並據此分析藺相

如由奉璧使秦至返趙止,怎樣看出他是個「不惑」的知者和「不懼」的勇者。
(5 分)

(2)孔子認為「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試就諸葛亮的出身以及缪賢向趙王

推薦藺相如、分析諸葛亮與藺相如的遭遇跟孔子的看法有否相合之處。
《出師表》《敬業與樂業》

01:(1)試指出兩篇的體裁和寫作對象。(2 分)
《敬業與樂業》以「我深信人類合理的生活應

該如此,我望諸君和我一同受用!」作結,《出師表》以「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

知所言」作結。作者這樣收結各有什麼用意?試抒己見。(2 分)

(2)梁啟超認為為什麼要敬業?(2 分)試說明怎樣才能做到敬業,並舉兩例以證(4 分)
諸葛亮有什麼敬業的表現?試舉一例加以析述。(2 分)
(3)下列甲、乙、丙三節引文,有什麼相同的論說技巧?試就其中兩節引文略加說明。(2
分)另分別指出下列畫有雙線的詞在句中的詞性和意義。(3 分)

15
甲 勞作便是功德,不勞作便是罪惡。至於我該做那一種勞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

境地何如。 《敬業與樂業》

乙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出師表》

丙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

忠諫之路也。 《出師表》

《出師表》《齊桓晉文之事章》
04:根據《齊桓晉文之事章》、《出師表》兩篇,回答下列問題:
(2)细閱以下資料:
陳總裁不聽從下屬的意見,決定把客戶服務部主任張允行調職為生產部主任。三個月
後,張允行負責的生產程序出錯,客戶退回全部貨品。可是,陳總裁仍然堅持擢升張
允行為生產部總經理。自此客戶退貨的情況日趨嚴重,公司業績一落千丈。
《出師表》中,諸葛亮向後主提出不少建議。你會参考哪些建議,幫助陳總裁解決公司的
三個管理問題?試加說明。(6 分)
(3)細閱以下引文:

甲 有復於王者曰:
「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

輿薪。」則王許之乎?

《齊桓晉文之事章》

乙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出師表》

① 甲、乙兩節運用了相同的寫作手法,試舉出一種,並加說明。(3 分)
② 甲、乙兩節各表現孟子與諸葛亮怎樣的語氣?試加說明。(2 分)
《出師表》《論語.論仁、論君子》
05:根據《論語.論仁、論君子》和《出師表》 ,回答下列問題:
(3)細閱以下兩節引文:

甲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乙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① 在《出師表》中,諸葛亮有哪些行事符合甲節引文所說的君子表現?(6 分)
② 在現今社會,乙節所述是否可以作為立身處世的準則?試抒己見。(4 分)
16
(3)① 諸葛亮的行事:
義以為質:諸葛亮的行事以義為原則。在輔助後主治理蜀漢時,對外方面,他平
定南方,準備北伐,以圖復興漢室:對内方面,他力求政治清明,促
後主應繼承先帝遺志,努力政務,接納諫言,以振興國勢。(1.5 分)
禮以行之:諸葛亮能依禮行事。出師北伐前,他上表後主,以君臣語婉轉陳辭,
向後主推薦可靠的文臣武將。(1.5 分)
孫以出之:諸葛亮能用謙遜的語言向後主陳情。在表中,他以委婉的君臣語勸說
後主宜做及不宜做的事情。(1.5 分)
信以成之:諸葛亮講求誠信,確切地處理先帝委託的事情。他臨危受命,立志北
伐,帶兵南渡,深入蠻荒之地平亂,以圖興漢室。(1.5 分)
(倘考生別有體會,言之成理,酌量給分。)
② 抒己見(乙節所述是否可以作為立身處世的準則):
論點 表達
上品 中品 下品 上品 下品
最高給 4 分 ✓ ✓
最高給 3 分 ✓ ✓
最高給 2 分 ✓ ✓
最高給 1 分 ✓ ✓ ✓

可以作為立身處世的準則:
在現今的社會里,有些人擔憂自己沒有才能而不斷要求自己、提升自己,
因為他們認為有麝自然香,只要自己有才能,別人自會發現。就如本港各
大機構及政府尋找人才,也會看準有能者加以羅致,可見只要你有才能,
人家總有辦法發掘你,所以這句話可以作為立身處世的準則。 【或】
不可以作為立身處世的準則:
在現今的社會裡,競爭激烈,每次招聘會均有數以千計的求職者参加。如
此境況,有才能應該設法讓人知曉,因為透過炫耀自己的才能,可以讓人
更了解自己,間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増加自己的競爭能力,所以這句話
不可以作為立身處世的準則。
(以上答案只供參考,倘考生別有體會,言之成理,酌量給分。)
(4 分)

2018:《出師表》試題舉隅(附參考答案 / 答題要求)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

① 以光先帝遺德。 遺:遺留

②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 效:任務

17
③ 先帝不以臣卑鄙。 以:因為

2. 試把以下文句語譯為白話文。

① 苟全性命於亂世。

在亂世中姑且保存性命。

② 遂許先帝以驅馳。

於是答應願為先帝奔走效勞
3. 《出師表》屬「表」一類,這類文體的寫作目的是什麼?

「表」的寫作目的:臣子向君主陳情

4. 在《出師表》中諸葛亮忠告後主「誠宜開張聖聽」,試說明怎樣才能做到「開張聖

聽」。

不可自輕自賤,說不合道理的話,以免阻礙忠良進言,就軍中宮内的大小事情,都要

徵詢良臣的意見,接受正直的進言。

5. 在《出師表》中,諸葛亮認為蜀軍北伐已具備甚麼有利條件?
① 軍士忠良,各盡其分。
② 中原已定,形勢安穩。
③ 兵器已足,裝備充裕。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A B C D
D ①、② 、③   ⚫ 

6. 在《出師表》中,諸葛亮如何善用對比手法指出君主用人是國家興亡的關鍵?試從
文中摘錄有關句子,並略加說明。
① 句子: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② 說明:

以用人之策(親賢遠小與親小遠賢)和國家興亡(興隆與傾頹)作對比,突出用

18
人之策不同,國家的命運截然不同,說明親賢遠小的重要。

7. 在《出師表》中諸葛亮多次提及「先帝」,以下哪一項不是提及「先帝」的作用?
A 說之以理,以先帝用人之道游說後主親賢遠小。
B 動之以情,以父子之情感動後主。 A B C D
C 以史為鑑,以先帝賞罰分明作後主借鏡。   ⚫ 
D 因勢利導,以先帝的遺願穏固後主北伐的決心。
8. 在《出師表》中諸葛亮兩次提到「感激」,以下為有關片段。

甲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

激,遂許先帝以驅驰。

乙 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

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諸葛亮兩次提到「感激」
,你認為他流露的感情有沒有不同?試就個人對文章的體會,
略加說明。

考生可從「感激」的對象、因由等方面分析,就個人對文章的體會,說明諸葛亮所流

露的感情有沒有不同,言之成理,則按以下三方面評分:

⚫ 對文章理解是否準確

⚫ 理據是否充分

⚫ 闡析是否完備

9. 有人認為諸葛亮是一代忠臣,全因為他能報效先帝知遇之恩。你同意嗎?試就《出
師表》一文略加說明。

考生可就「忠臣」的意義,結合文中所見諸葛亮的言行,表達個人見解,言之成理,

則按以下三方面評分:

⚫ 對文章理解是否準確

⚫ 理據是否充分

⚫ 闡析是否完備

1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