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81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歷史研究所
博士論文

食用到工業用--
日治時期臺灣鹽業發展之變遷

Edible to Industrial ––

The Course of the Policy of Taiwan Salt

in the Colonial Japanese

研 究 生 :張麗芬
指導教授:陳梅卿教授

中華民國一○二年六月
中文摘要

鹽的功用甚多,無論是從文化層面、生理層面、經濟層面都有

其 重 要 性 , 20 世 紀 , 由 於 技 術 突 破 , 日 本 化 學 工 業 發 展 , 需 要 大 量

的 工 業 用 鹽,促 使 食 鹽 轉 換 成 化 學 工 業 上 的 基 本 原 料。本 論 文 研 究

目 的 在 於 討 論 日 治 時 期 臺 灣 鹽 功 能 的 轉 變,及 臺 灣 總 督 府 鹽 業 政 策

變遷的歷程。

本 研 究 論 文 究 明 釐 清 日 本 資 本 進 入 臺 灣 產 業 的 模 式,臺 灣 鹽 在

日治時期產業政策扮演的角色。在戰爭期間,臺灣工業鹽與國家、

會社、臺灣總督府之間的關係。職是之故,鹽的大量被利用,促使

鹽的利用率提高,刺激臺灣鹽生產規模的變化。

隨 著 進 入 戰 爭 體 制,臺 灣 鹽 業 政 策 原 由 臺 灣 總 督 府 主 導,轉 而

配 合 日 本 政 府 生 產 其 所 需 的 工 業 鹽 原 料。另 一 方 面,原 屬 日 本 原 料

鹽 供 應 地 的 臺 灣,在 戰 爭 末 期,在 臺 灣 設 立 相 關 的 化 學 工 業 就 地 生

產 其 所 需 曹 達。即 臺 灣 透 過 工 業 鹽 的 電 解 產 生 氫 氧 化 鈉,解 決 戰 時

工 業 鹽 原 料 的 不 足,其 中 最 重 要 的 就 是 旭 電 化 工 業 株 式 會 社、南 日

本 化 學 工 業、鐘 淵 曹 達 株 式 會 社 的 設 立,奠 定 戰 後 臺 灣 化 學 工 業 的

基 礎 , 進 而 促 使 臺 灣 鹽 從 「食 用 」 到 「 實 用 」。

關鍵字:日治時期、鹽業政策、工業鹽、食鹽、調查
Abs t ract

The s al t has vari ou s funct i ons and i t has i t s i m port ance from

cu l t ru al di m ens i on, bi oph ys i c al di m e ns i on as wel l as econom i c

d i m en s i on. In t he 2 0t h cent ur y, du e t o t echnol ogi cal br eakt hrough, a

l arge am ount of i ndus t ri al s al t we re needed i n J apan’


s chem i ca l

i n d u s t r y dev el opm ent , t urni ng t he t ab l e s al t i nt o t he bas i c ra w

m at eri al i n chem i cal i ndus t r y. The r es ea rch obj ect i ve of t hi s paper i s

t o s t u d y on t he s al t ’
s chan ge of funct i on i n Tai wan du ri ng J apanes e

co l o n i al peri od, an d t o s t ud y on t he Governor G ener al o f Tai wan’


s

h i s t o r y of pol i c y ch anges i n s al t i ndus t ry.

Thi s res ea rch pap er cl ari fi es t he m od e i n whi ch J apanes e ca pi t al

en t ered i nt o Tai wan i ndus t r y, and Tai wa n s al t ’


s rol e i n i ndu r s t y pol i c y

d u ri n g J apan es e col oni al peri od. Du ri ng wart i m e, Tai wan i ndus t ri al

s al t ’
s rel at i ons hi p w i t h t he count r y, s oci et y and Gove rnor G eneral o f

Tai wan wer e ver y cl os e. Ther efor e, s al t was us ed m as s i vel y,

i n creas i n g t he us i n g rat e of s al t and s t i m ul at i ng t he chan ge of Tai wan

s al t ’
s s cal e of p rodu ct i on.

As ent eri n g i nt o wa r s ys t em , t he pol i c y of Tai wan s al t i nd us t r y

was o ri gi nal l y gov ened b y t h e Gov er nor Gen eral of Tai wan, t hen

s wi t ched t o coordi nat e wi t h J apan governm ent t o produce i ndus t ri al

s al t raw m at eri al s needed b y J apan. O n t he ot herhan d, Ta i wan was

u s ed t o be t he s up pl yi n g p l a ce o f r aw s al t t o J apan, at t he end of

wart i m e, com pani e s rel at ed t o rel ev ant chem i cal i ndus t r y we re

es t ab l i s hed i n Tai wa n t o produce s al t needed dom es t i cal l y. That i s t o

s a y, wi t h s odi um h ydrox i de gene rat e d from t he el ect r ol ys i s of

i n d u s ri al s al t , Tai wa n s ol ve t he probl em of i ns uffi ci ent i ndus t ri al s al t


d u ri n g wa rt i m e. Am ong t hos e com pani e s , t he es t abl i s hm ent of As ahi

Den k a J oi nt -s t ock C om pan y, S out h J apan C hem i cal Indu s t r y an d

Zh o n g Yu an C ao D a J oi nt -s t ock C om pan y h ad l ai d a foun dat i on for

Tai wan ch em i cal i ndus t r y a ft er w ar, a nd furt her prom ot i n g Tai w an

s al t from [ Edi bl e] to [ P ract i cal ] .

Ke yword: J apanes e C ol oni al P eri od 、 S al t m onopol y、 Indus t ri al s al t 、

S al t 、 Inves t i gat i on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二節 研究成果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研究架構 10

第二章 日治初期的臺灣鹽業 13

第一節 臺灣鹽業發展的潛力 13

第二節 清代臺灣鹽業 25

第三節 日治初期臺灣鹽業調查 38

第三章 臺灣食鹽專賣制度的確立 57

第一節 由實施專賣到廢止官鹽 57

第二節 臺灣食鹽專賣確立的過程 69

第三節 臺灣食鹽專賣的折衝 73

第四章 臺灣鹽田的開發 91

第一節 日本內地資本的臺灣鹽田開發 91

第二節 野崎家在臺灣的鹽業活動 100

第三節 臺灣本地的鹽田開發 115

第五章 台灣鹽業政策的轉變 135

第一節 日本化學工業的發展 135

第二節 工業鹽的供給 148

第三節 臺灣工業鹽會社之設立 156

第六章 結論 161

參考書目 165

i
表目錄
表 2-1-1:臺灣鹽場區平均氣象 15

表 2-1-2:中國淮北與臺灣鹽區氣象比較 16

表 2-1-3:臺灣、日本、東南亞鹽田曬鹽區降雨量情形 16

表 2-1-4:日本國內煎熬鹽與其他地區天日鹽的製鹽成本 21

表 2-1-5:臺灣及其附近產鹽區海水組成 22

表 2-1-6:各地區天日鹽之成分 22

表 2-1-7:臺灣食鹽分析表 23

表 2-2-1:明清時期臺灣食鹽產銷方式 28

表 2-2-2:臺南鹽務總局管轄表 31

表 2-2-3:1895 年安平嘉義鹽務總局販售情形 35

表 2-2-4:1895 年鳳山鹽務總局販售情形 36

表 2-3-1:臺南鹽務總局下產鹽地的面積及製鹽量 43

表 2-3-2:各國主要製鹽地平均氣候 44

表 2-3-3:嘉義臺南鳳山既成鹽田表 48

表 2-3-4:1898 年嘉義臺南鳳山三縣未成鹽田適宜預定地 49

表 2-3-5:嘉義、臺南、鳳山三縣適用日本十洲法鹽田預定地一覽表 52

表 2-3-6:臺灣既設鹽田面積與尚未開設鹽田面積 54

表 3-1-1:1896 年 4 月中瀨北鹽田放租一覽表 64

表 3-1-2:1898 年 12 月臺灣各地鹽價表 66

表 3-3-1:鹽價與利益相關表 75

表 4-1-1:臺灣鹽業株式會社發起人 97

表 4-2-1:既設鹽田及其採鹽量 101

表 4-2-2:第一次野崎家鹽田開墾許可申請地(1899 年 3 月 15 日) 102

表 4-2-3:第二次野崎家鹽田開墾申請地(1899 年 7 月 10 日) 103

ii
表 4-2-4:野崎所提出的起業支出預算 104

表 4-2-5:野崎提出的營業收支預算 105

表 4-2-6:野崎家營業收支純益表 107

表 4-2-7:臺灣總督府許可的野崎家臺南縣朴子腳境內開發地申請 112

表 4-3-1:臺灣各年度末鹽田面積 115

表 4-3-2:第一期開設計畫鹽田 116

表 4-3-3:臺灣鹽的主要銷路 119

表 4-3-4:第二期鹽田開設計畫(一) 120

表 4-3-5:第二期鹽田開設計畫(二) ( 1910 年 ~1923 年 ) 121

表 4-3-6:第二期鹽田開設計畫(三) (1911 年~1915 年) 122

表 4-3-7:第二期鹽田開設計畫(四)(1918 年 5 月鹽田開設計畫) 123

表 4-3-8:第二期依計畫開設鹽田 124

表 4-3-9:第三期主要開設計劃的鹽田 127

表 4-3-10:臺灣鹽田適地 129

表 4-3-11:1921 年各地鹽業組合一覽 130

表 5-2-1: 日本內地鹽用途消費量 149

iii
圖目錄
圖 2-1-1:中國的鹽田法與氣候區 19

圖 2-1-2:臺灣的鹽田法與氣候區 20

圖 2-2-1:劉銘傳時期全臺主要的鹽務機構及鹽館 33

iv
第一章 緒論
鹽是地球上最普通的商品,但要完整描述它的真正價值,從來

就 不 是 一 件 容 易 的 事 , 1鹽 是 無 所 不 在 的 精 靈 。 2 人 類 對 鹽 這 一 物 質

的 想 像 , 如 果 根 據 1920 年 代 美 國 密 西 根 州 聖 克 萊 爾 (St .C lai r)的 鑽

石 水 晶 鹽 公 司 ( Di a m ond C r ys t al S al t C om pan y) 所 出 版 的 小 冊 子 中 列

出 鹽 的 用 途 , 3指 出 鹽 的 101 種 用 途 , 如 果 再 加 上 製 藥 、 融 化 冬 天 路

面所結的冰、施肥農地、製作肥皂以及染布等現代工業,事實上至

目 前 為 止 鹽 常 常 被 引 用 的 數 字 是 14000 餘 種 用 途,4而 新 用 途 也 不 斷

地再增加。

鹽的文化象徵,平民家中多半將鹽放置在貝殼中,放於桌上,

在 貴 族 的 盛 宴 上 鹽 多 半 置 於 華 麗 的 銀 製 鹽 罐 中,因 為 鹽 象 徵 著 對 於

某種協議的約定,所以如果宴會桌沒有放置鹽罐的話,會被視為不

友 善 且 值 得 懷 疑 的 理 由。 5在 宗 教 儀 式 上,人 們 傾 向 於 使 用 這 種 可 能

是 最 古 老 技 術 曬 出 來 的 太 陽 鹽。 6目 前 臺 灣 民 間 信 仰 中,供 品 中 的 山

珍海味,絕對缺不了鹽這一品項。日本的習慣中,鹽可以驅邪,參

加葬禮之後,主家常會送一小包鹽。參加葬禮之後,進到自己家之

前,常用鹽灑在身上,再進家門。

1
Mark Kurlansky 著,石芳瑜譯,《鹽:人與自然的動人交會》,(臺北市:藍鯨出版社,2002
年 5 月)初版,頁 420。
2
王仁湘、張征雁著,《中國滋味:鹽與文明》,(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7 年 10 月),頁
305。
3
鹽的用途包括在水煮蔬菜時讓菜的顏色保持鮮艷、讓冰淇淋凝固、攪打奶油更為快速、讓滾
水溫度提高、除鏽、滅火、清潔竹製家具、修補裂縫、讓白襯衫變得更僵挺、去除衣物上的
斑點、熄滅油脂性起火、讓蠟燭不會滴油、裁剪花朵時讓花保持新鮮、殺死毒的長春藤、治
療消化不良、扭傷、喉嚨痛及耳痛等。(Diamond Crystal Salt Company, One Hundred and One
Uses For Diamond Crystal Salt(St. Clair Michigan,1925))。
4
田秋野、周維亮主編,《中華鹽業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年 3 月初版),頁 7。
5
Mark Kurlansky 著,石芳瑜譯,《鹽:人與自然的動人交會》,(臺北市:藍鯨出版社,2002
年 5 月)初版,頁 64。
6
Margaret Visser(瑪格莉特.維薩)著,劉曉媛譯,《一切取決於晚餐:非凡的歷史與神話、吸引
與執迷、危險與禁忌,一切都圍繞著普遍的一餐》,頁 65。

1
宣誓在許多文化當中,是一種有鹽介入的儀式,就像在起誓的

行為中會用到血或鐵一樣,血與鐵暗示一個人牢不可破的誓言。在

井 然 有 序 之 中,鹽 在 餐 桌 被 分 享,傳 統 的 貝 都 因 人 7從 不 與 曾 在 一 起

吃鹽的人交戰。以色列人的上帝與猶太人簽定的盟約,就是一份「

鹽 之 盟 約 」, 他 表 示 友 誼 關 係 永 不 變 更 , 同 時 也 意 味 猶 太 人 已 經 定

居在樂之上,已經結束顛沛流離的遊牧生活,現在他們會吃收穫的

果實,那些果實經過烹飪並加上了鹽。

人們生活中常說的鹽,包括食用鹽和工業用鹽,其化學成分是

氯 化 鈉 (NaC l )是 金 屬 鈉 離 子 (Na - )與 酸 根 氯 離 子 (C l - )的 化 合 物 , 按 重

量 計 算 , 鈉 佔 39.34%, 氯 佔 60.66% 。

鹽能與許多物質產生化學反應,透過電解還原,產生金屬鈉和

氣體氯。電解原鹽可生成燒鹼、氯氣、氯酸鈉;與氨、二氧化碳反

應 可 生 成 純 鹼 和 氯 化 銨 。 與 硫 酸 鎂 在 0℃ 以 下 反 應 , 可 生 成 水 硫 酸

鈉 和 氯 化 鎂 ; 在 哈 格 裡 夫 斯 - 伯 德 (H argr eaves -Bi rd ) 電 解 槽 中 進 行

電解,並通入二氧化碳,可生成純鹼、氯氣、氫氣等等。正是因為

如此,鹽在工業、農業上有廣泛用途,鹽化產品琳琅滿目。8

以鹽為原料製得的化工產品及其衍生物,主要有純鹼、燒鹼、

鹽 酸 等。此 外 製 鹽 工 業 的 副 產 品 還 有 硼、鉀、溴、碘、鋰、鍶、鋇 、

鈣、鎂、銣、銫、鐳等鹽類或其他單質,也都是極為寶貴的化工原

料和再加工產品。9

另一方面,臺灣在明鄭時期,建立了瀨口鹽場、洲仔尾、及打

狗三大鹽場後,在穩定的生產系統下,食鹽當作課稅對象,以充裕

國 家 財 政 之 收 入 。 10清 朝 實 施 食 鹽 專 賣 , 臺 灣 府 設 置 「 鹽 館 」 掌 理

7
貝都因人(Bedouin),以氏族部落為單位居住在沙漠曠野中的阿拉伯人。
8
王仁湘、張征雁著,《中國滋味:鹽與文明》,頁 297。
9
王仁湘、張征雁著,《中國滋味:鹽與文明》,頁 299。
10
鄭博文,〈清代臺灣鹽專賣制的建立與發展〉,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研所碩士論文,2007 年
8 月,頁 22。

2
專 賣 事 務 , 嚴 格 控 制 鹽 田 面 積 與 產 量 。 11

日 本 統 治 臺 灣 後 , 開 始 進 行 各 項 調 查 12工 作 , 尤 其 著 重 於 產 業

經濟。日本統治臺灣初期從事各種產業調查的目的,在於瞭解當時

臺 灣 的 現 狀,作 為 日 後 決 定 政 策 的 重 要 參 考 資 料。日 本 在 1895 年 9

月 即 已 公 布 了 〈 產 業 調 查 報 告 要 點 〉, 開 始 展 開 各 地 方 產 業 經 濟 相

關 調 查 。 同 年 12 月 提 出 〈 打 狗 鹽 埕 調 查 復 命 書 〉。 臺 灣 總 督 府 為 了

尋 找 財 源,認 為 清 領 時 期 實 施 的 食 鹽 專 賣 應 是 豐 富 且 容 易 取 得 的 財

源,可以增加財政收入。

為 了 了 解 臺 灣 鹽 業 發 展 及 官 鹽 制 度 ,設 置「 鹽 政 調 查 委 員 會 」,

進 行 臺 灣 鹽 業 調 查 , 13以 作 為 日 後 制 定 食 鹽 政 策 之 參 考 。 其 中 , 萱

場三郎的調查報告,提及臺灣食鹽屬於日曬鹽,相較於日本內地的

煎熬鹽,成本較低,但在製造過程中,往往參雜許多泥土,建議臺

灣總督府必須重新調整食鹽製造流程,以便製造品質優良的食鹽,

供應臺灣、日本等地人民使用。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在 20 世 紀 , 因 技 術 的 突 破 , 日 本 工 業 技 術 的 進 步 , 食 鹽 的 使

用 轉 換 成 化 學 工 業 上 的 基 本 原 料 , 從 過 去 的 少 量 「食 用 」轉 化 為 「實

用 」, 大 量 被 運 用 於 肥 料 、 人 絹 、 造 紙 等 化 學 工 業 上 , 第 一 次 世 界

大戰之後,日本也投入工業鹽的生產,但其原料需仰賴進口,臺灣

鹽屬天日鹽,蘊含許多微量元素,適合提煉成工業鹽,若臺灣鹽如

同萱場三郎所言,品質優於日本國內,且在日本需要工業鹽原料

時,臺灣的鹽是否會與臺灣的米、糖一樣,都以原料的形式供應殖

民母國?

11
張復明、方俊育,《臺灣的鹽業》,(臺北:遠足文化,2008 年 10 月),頁 25~26。
12
此一調查的涵義,尚包括探查、探險,吳文星認為日文「探檢」一詞,相當於英文的
exploration,意指到未開化的地區進行探查、探索。參閱吳文星,〈東京帝國大學與臺灣「學
術探檢」之展開〉,收錄於黃富三、古偉瀛、蔡采秀主編,《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
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 年 12 月),頁 23。
13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灣鹽專賣志》,(臺北:臺灣總督府專賣局,1925),頁 26、27。

3
以五大專賣而言,雖說最初起因於財務改善,但在專賣政策的

制定過程中,臺灣總督府與日本政府、及日本國內的民間業者的想

法 , 常 常 有 所 扞 格 , 在 過 去 筆 者 的 研 究 14中 , 發 現 樟 腦 與 鹽 有 一 些

性 質 上 的 雷 同 處,同 樣 地 均 在 20 世 紀 產 生 「質 」的 (功 能 性 )變 化,樟

腦 由 19 世 紀 的 賽 珞 璐 工 業 發 展 後 , 成 為 許 多 物 品 的 必 然 添 加 物 ,

2 0 世 紀 成 為 香 料 工 業 的 原 料,臺 灣 總 督 府 在 處 理 臺 灣 樟 腦 事 業 與 日

本政府的態度是不同的,那麼在鹽的專賣過程中,臺灣總督府與日

本本國國內態度上是否一致?處理的方法是否有所不同?不同階

段對於臺灣鹽的處理是否也會有所不同?

職是之故,本文首要釐清的是日本統治臺灣時期,臺灣鹽扮演

的 角 色 為 何 ? 是 否 有 所 改 變 ? 若 有,轉 變 的 歷 程 為 何 ? 是 本 文 的 研

究動機。

本論文研究目的,首要釐清日治時期臺灣鹽業政策的變遷,其

次鹽的功能性轉變,最後,臺灣鹽與日本殖民母國的關連性。希望

藉 由 「鹽 」這 個 物 品 , 從 最 基 本 的 民 生 必 需 品 , 維 持 人 體 基 本 生 理 機

能,最後成為現代化學工業不可或缺的基礎原料。日治時期臺灣鹽

出現明顯變化,性質上由食用轉換到工業用途、甚至到軍需用品,

在實用性起了變化;透過日本本國資本及技術帶入臺灣,提升鹽的

品質及生產量,促進日治時期臺灣鹽業的發展,不論是在性質上或

是產量上,臺灣鹽在日治時期皆有所轉變,而這正是本研究最終的

目的。

14
張麗芬,〈日治時期臺灣的樟腦業---(1895~1919)〉,臺南: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5 年。

4
第二節 研究成果
目前的研究情況,以臺灣鹽為主題的並不少,主要的相關論文

評述如下:

以鹽的政策為主:特別是專賣或非專賣的不斷更迭,鹽稅的徵

收,稅吏的暴虐引發的事件,頻頻出現於檔案中,時間則橫跨荷蘭

時 期 至 戰 後 皆 有 如 : 鄭 博 文 15一 文 以 清 代 臺 灣 鹽 專 賣 制 的 建 立 與 發

展 為 題,說 明 臺 灣 鹽 在 雍 正 時 期 廢 棄 荷 蘭 時 期 以 來 的 自 由 運 銷 改 行

專賣,直至同治年間以官運官銷為主,為劉銘傳在臺灣的鹽專賣鋪

路 , 於 1887 年 (光 緒 13 年 )確 立 臺 灣 鹽 專 賣 制 , 強 調 的 是 臺 灣 鹽 專

賣或非專賣的變化。

陳 鳳 虹 16一 文 , 雖 然 討 論 的 是 清 代 臺 灣 北 部 的 鹽 業 狀 況 , 但 是

著 重 在 以《 淡 新 檔 案 》中 的 私 鹽 案 例,以 鹽 業 專 賣 與 自 由 運 銷 間 產

生的弊端政策為主。

陳 冠 妃 17一 文 則 以 細 膩 的 方 式 分 析 食 鹽 的 流 通 與 管 理 , 將 政 府

控 制 的 「官 鹽 」與 被 視 為 非 常 態 的 「私 鹽 」, 視 為 傳 統 社 會 中 長 期 並 存

的 現 象 , 並 以 新 竹 地 區 的 鹽 務 運 作 與 鹽 商 「金 聯 和 」所 代 表 的 社 會 力

量,來呈現食鹽在官方控制中又必須仰賴地方力量的另一個面向。

翁 佳 音 18, 一 文 主 張 17 世 紀 初 荷 蘭 人 即 已 注 意 到 臺 灣 南 部 非 常

適 合 開 築 鹽 田,然 而 漢 人 卻 必 須 大 費 周 章 由 中 國 大 陸 運 鹽 來 賣 給 原

住民,而不直接在臺灣南部曬鹽,與一般教科書的認知,認為臺灣

曬 鹽 業 是 由 陳 永 華 時 期 才 開 工 曬 鹽 開 始 大 不 相 同 , 但 是 已 可 從《 巴

達 維 亞 城 日 誌 》、《 熱 蘭 遮 城 日 誌 》 發 現 在 臺 南 市 南 邊 史 稱 第 一 座 鹽

15
鄭博文,〈清代臺灣鹽專賣制的建立與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7 年 8 月)。
16
陳鳳虹,〈清代臺灣私鹽問題研究--以十九世紀北臺灣為中心〉,(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
17
陳冠妃,〈清代臺灣鹽務行政中的國家與地方社會—以竹塹鹽務總館(1868~1895)為例〉,(臺
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年 1 月)。
18
翁佳音,〈臺灣鹽業史另一章〉,《歷史月刊》235 期,2007 年 8 月,頁 4~9。

5
場的舊瀨口鹽場,在陳永華來臺還未教導大家以海水曬鹽之前,臺

灣人已在瀨口附近開築鹽田,以日曬製鹽。

李 秉 璋 19, 時 間 上 貫 穿 整 個 日 治 時 期 , 以 臺 灣 總 督 府 所 進 行 鹽

專賣政策為主題,並以臺灣鹽的行銷與外銷,論及臺灣鹽民的生活

及鹽專賣制度的影響,對理解整個日治時期的鹽業政策大有助益。

黃 紹 恆 20, 將 臺 灣 總 督 府 制 訂 臺 灣 食 鹽 專 賣 的 過 程 中 , 臺 灣 總

督 府 基 於 六 三 法 給 予 的 自 主 性 將 臺 灣 鹽 專 賣,但 是 在 日 本 本 國 的 內

務省及農商務省的反對下,不得不修正其專賣制度,使臺灣鹽專賣

制度得以實施,說明詳盡且清楚。

張 麗 芬 、 張 靜 宜 21, 主 要 是 利 用 臺 灣 總 督 府 技 師 萱 場 三 郎 在 臺

灣所進行的鹽業調查報告,透過調查了解臺灣鹽業的發展性,以臺

灣南部的調查報告為例,是否影響臺灣總督府決策,仍取決於臺灣

總督府的態度,但因其主要是以萱場三郎的調查為主,同一時期,

仍有其他總督府的官員如高田平三、鎌田彌十郎等進行相關調查,

在此文中未能提及,略顯不足。因此,本論文就此一部分,補足其

他的調查報告及其建議,應更能顯示出臺總督府在統治初期,對臺

灣鹽業的認識。

栗 原 純 22, 利 用 臺 灣 總 督 府 公 文 類 纂 及 臺 灣 總 督 府 所 進 行 的 鹽

業調查,說明在日本統治臺灣之初,臺灣鹽業政策由原有食鹽專

賣、廢止食鹽專賣、到重啟食鹽專賣的過程,鉅細靡遺的說明。

太 田 健 一 23, 此 書 主 要 透 過 日 本 鹽 業 資 本 家 野 崎 家 族 所 收 藏 的

19
李秉璋,〈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的鹽業政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 年 7 月)。
20
黃紹恆,〈日治初期(1895~1911)臺灣鹽專賣政策的形成過程〉,《經濟論文叢刊》,26 期 1
卷,1998 年 3 月,頁 93~127。
21
張麗芬、張靜宜,〈日治初期臺灣鹽業政策之轉變—以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為例〉,《崑山
科技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學報》,創刊號,2009 年 6 月,頁 271~287。
22
栗原純,〈臺南と臺湾総督府の鹽業政策について:鹽専売制度の廃止と施行〉,國立成功大
學歷史系編著,《海洋古都:府城文明之刑塑學術論文集》(臺北:稻鄉,2012 年 6 月)。
23
太田健一,《野崎臺灣鹽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倉敷市:ナイカイ鹽業發

6
資料,敘述野崎家在臺灣進行鹽業開發的過程,書中除對於野崎家

族 來 臺 開 發 鹽 業 的 過 程 的 論 述 外,另 收 錄 有 許 多 臺 灣 鹽 業 的 相 關 報

告書、開發申請書及其他往來書信等相關史料,對於理解野崎家來

臺投資的細節提供許多可貴的資料。

小 澤 利 雄 24, 此 書 主 要 是 從 經 濟 史 的 角 度 , 對 於 日 本 鹽 專 賣 制

度 在 20 世 紀 所 面 臨 的 問 題 , 提 出 其 觀 點 , 認 為 日 本 的 鹽 長 期 以 來

為 自 由 買 賣 , 但 是 在 1905 年 也 不 得 不 因 日 俄 戰 爭 軍 費 的 需 求 , 從

過去習慣的保護立場,轉而以利潤為先的鹽業政策,同時,對於日

本鹽業進行鹽業改良,使日本鹽業具有競爭力,而非靠政府的保護

與獎勵,提出其見解。

張 繡 文 25 , 此 書 可 算 是 總 結 日 本 治 臺 時 期 臺 灣 鹽 業 的 發 展 概

況 , 並 擴 及 到 1945 年 國 民 政 府 來 臺 後 , 臺 灣 的 鹽 業 發 展 盛 況 。

盧 嘉 興 26, 發 表 相 當 多 的 單 篇 文 章 , 如 〈 臺 灣 古 鹽 場 考 〉、〈 臺

南縣鹽場史略〉
、〈高雄市鹽埕滄桑史略〉
、〈臺灣清季鹽制與鹽專賣〉

等,作 者 本 人 多 次 親 身 實 地 調 查,對 於 早 期 臺 灣 南 部 各 地 鹽 場 的 興
衰 有 詳 細 的 說 明,是 理 解 早 期 臺 灣 南 臺 灣 光 復 初 期 鹽 場 變 遷 的 重 要

參考資料。

以 地 理 空 間 為 主 題 如:何 金 鑄 27一 文,雖 然 是 以 鹽 業 地 理 為 題 ,

但論及的範圍非常廣,對於了解臺灣鹽業有整體概念,其中包括氣

候、地形、土質等自然背景,有別於傳統歷史學者的研究重心,同

時作者實地實察,對於各鹽場的地理環境因素有深入的描述。

在 建 築 空 間 及 文 化 資 產 的 保 存 方 面 , 例 如 梁 佳 美 、 賴 光 邦 28一

行,2010 年)。
24
小澤利雄,《近代日本鹽業史─專賣制度下の日本鹽業》,(東京:大明堂,2000)。
25
張繡文編著,《臺灣鹽業史》,(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5 年 11 月)。
26
分別發表多篇關於鹽場或早期臺灣鹽業發展的單篇文章,於《南瀛文獻》、《臺南文化》,
《鹽業通訊》等期刊,後收錄於盧嘉興《臺灣研究彙集 21》,1981 年 2 月。
27
何金鑄,〈臺灣的鹽業地理之研究〉,(臺北: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2 年)。
28
梁佳美、賴光邦,〈日治時期臺灣製鹽工場社區制度的建立—以布袋鹽場為例〉,《設計學

7
文,說明工場社區的概念,並針對布袋鹽場的建築工事與工業村做

了詳盡的說明,以傳統政策實行與人事配合,討論布袋鹽場的工廠

經營者與制度間的各項關係,並解析時空背景,引領進入鹽場的空

間。

在 工 業 技 術 運 用 方 面 , 以 鹽 為 主 題 的 如 陳 慈 玉 29, 有 很 多 相 關

研 究 , 集 中 在 1940~1950 年 代 的 鹼 氯 工 業 , 鉅 細 靡 遺 介 紹 國 民 政 府

在接收之初,由資源委員會和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的接收,使得部

分軍需工業轉為公營事業,部分轉為國省合營的方式,尤其是注意

到臺灣總督府的工業用鹽增產計畫,促使臺灣在戰時蘇打產業勃

興,進而奠定戰後相關產業發展的基礎。

陳 慈 玉 、 李 秉 璋 30, 一 文 主 要 說 明 在 壟 斷 市 場 的 前 提 下 , 建 構

臺灣食鹽外銷網絡,日本資本獨占鹽業及以鹽為原料的化學工業,

進而說明臺灣鹽在日本鹽業帝國體系中扮演的角色,一來執行殖民

地對殖民母國的義務,另一方面也因日本資本與技術的引進,奠定

化學工業的基礎。

以 化 學 工 業 為 主 題 , 如 高 淑 媛 31著 有 多 篇 論 文 外 , 更 於 2012 年

10 月 完 成 《 臺 灣 近 代 化 學 工 業 史 (1860~1950): 技 術 與 經 驗 的 社 會

累 積 》 32, 以 相 當 多 史 料 完 整 記 錄 十 九 世 紀 ~二 十 世 紀 以 來 臺 灣 化 學

報》,9 卷 3 期,2004 年 9 月。
29
陳慈玉是最早關注到由鹽轉換的鹼氯工業,發表相關的文章很多,如:
陳慈玉,〈近代臺灣的鹽業與鹼業:技術轉移與產業轉型的一個案〉, 《新亞學報》,第 24 卷,
P241~290。
陳慈玉, 〈斷裂與連續:戰時到戰後初期臺灣重要軍需工業的變遷〉 ,
《兩岸發展史研究》 ,第 7
期,2009 年 6 月 145~189。
陳慈玉,〈自軍需至民需:近代臺灣的鹼氯工業〉, 《兩岸發展史研究》,創刊號,2006 年 8 月
1~19。
陳慈玉,〈一九四零年代的臺灣軍需工業〉, 《中華軍史學會會刊》
,第九期,p145~189。
30
陳慈玉、李秉璋,
〈日 治 時 期 臺 鹽 的 流 通 結 構 〉
,《東吳歷史學報》
,10,2003 年 12 月,頁
213~266。
31
高淑媛,〈臺灣戰時生產擴充政策實施之成效—以工業為中心之分析〉,《成大歷史學報》
第 29 號,2005 年 6 月,頁 165~214。
32
高淑媛,〈臺灣近代化學工業史(1960~1950):技術與經驗的社會累積〉,(臺北:臺灣化學

8
工業的發展。

湊 照 宏 33, 關 注 到 軍 部 在 戰 時 對 政 策 的 影 響 , 戰 爭 時 期 的 臺 灣

蘇 打 業 以 作 為 軍 需 工 業 勃 興,但 是 到 戰 後 臺 灣 的 蘇 打 產 業 以 民 需 工

業展開,強調戰時體制與戰後蘇打產業之間的斷裂性,注意到臺灣

蘇打產業的市場變動。

工程學會,2012 年 10 月,初版)。
33
湊照宏,〈戦時および戦後復興期臺湾におけるソーダ產業〉,《中國研究月報》,59 卷 12
期,2005 年 12 月

9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研究架構
本論文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是以文獻史料的搜集、整理、歸納分

析 為 主,主 要 有 日 治 時 期 相 關 檔 案,如《 臺 灣 總 督 府 公 文 類 纂 》
、《臺

灣 總 督 府 專 賣 局 檔 案 》, 官 方 出 版 品 如 《 臺 灣 鹽 專 賣 志 》、《 布 袋 食

鹽 專 賣 史 》、《 臺 灣 總 督 府 專 賣 局 事 業 年 報 》 及 其 他 日 治 時 期 相 關 報

紙 , 如 《 臺 灣 日 日 新 報 》、《 臺 南 新 報 》、 等 報 紙 為 核 心 史 料 , 提 供

許多日治時期關於臺灣鹽業的基礎史料。

本論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緒論,主要說明論文的整體結構,第

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研究成果,第三節研究方法及研究架

構。

第二章日治初期臺灣的鹽業,以下分為三節,第一節臺灣鹽業

發展的潛力,討論的重點是臺灣的天然因素,使臺灣鹽具備先天優

勢及潛能,較其他鄰近地區更適於發展天日鹽,討論臺灣在地理因

素上的特點,並述及傳統的製鹽限制,第二節清代臺灣鹽業,主要

說明臺灣在清領時期鹽制的專賣實施狀況,及其所帶來的社會現

象 , 第 三 節 日 治 初 期 臺 灣 鹽 業 調 查 , 1 89 5 年 臺 灣 成 為 日 本 殖 民 地 ,

日本以現代國家的姿態,來臺灣進行實地調查,特別是製鹽業在日

本內地有其傳統歷史,因此日治初期在臺灣所進行的鹽業調查,隨

著 調 查 者 的 身 分、背 景 不 同,實 地 調 查 時 所 關 注 的 重 點 也 有 所 不 同。

第三章臺灣食鹽專賣制度的確立,在這一章中,共分三節,關

注的是鹽的專賣在國家力量的體現,第一節由實施專賣到廢止官

鹽,臺灣鹽在日治初期兵馬倥傯時期,從廢止清領時期的專賣,恢

復自由買賣,到臺灣總督府的再次實行專賣,期間臺灣總督府對於

鹽業的認識已非單純的民生必需品,僅供食用,藉由專賣制度安撫

社 會,利 用 賣 捌 人 成 為 社 會 控 制 的 一 部 分。第 二 節 臺 灣 食 鹽 專 賣 確

立的過程,主要說明臺灣總督府本身為日本本國的殖民地,因此臺

灣鹽專賣的過程中,與日本本國政府機關間的折衝,利益衝突時,

10
有 何 因 應 對 策 ? 第 三 節 臺 灣 食 鹽 專 賣 的 折 衝,說 明 日 本 本 國 的 鹽 業

者 面 對 殖 民 地 的 鹽,其 因 應 之 道 為 何 ? 甚 至 改 變 日 本 傳 統 製 鹽 業 者

的發展,進而影響日後日本國內的食鹽專賣。

第四章臺灣鹽田的開發,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日本內地資本

的臺灣鹽田開發,說明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鼓勵臺灣鹽田的開發,

不僅臺灣人的參與,同時日本內地資本也參與其間,如同其他產業

的狀態,臺灣鹽透過專賣制度後,加上臺灣總督府的鼓勵及補助金

的給予,不少日本內地也紛紛加入投資開發,轉往臺灣發展。第二

節野崎家在臺灣的鹽業活動,主要說明臺灣傳統的小型私人曬鹽,

藉 由 鹽 田 設 備 的 更 新 及 總 督 府 的 各 項 補 助,提 供 日 本 內 地 資 本 優 厚

的開發條件,以布袋地區的鹽業會社野崎臺灣鹽行在臺灣為例,透

視日本資本在臺灣鹽業的發展。第三節臺灣本地的鹽田開發,這一

節 中 將 就 臺 灣 總 督 府 在 不 同 時 期 的 鹽 田 開 發 作 討 論,第 一 時 期 (1899

年 ~1 9 05 年 )是 鹽 田 復 舊 到 新 鹽 田 的 開 發 , 增 加 產 量 自 給 自 足 ; 第 二

時 期 (1906 年 ~191 8 年 ) 因 應 日 本 本 國 的 鹽 田 改 正 , 提 供 日 本 內 地

鹽 , 第 三 時 期 (1919 年 ~1923 年 )伴 隨 日 本 國 內 政 策 , 工 業 鹽 的 需 求

政 策 以 降 低 成 本 改 以 臺 灣 鹽 及 鄰 近 地 區 供 給,臺 灣 鹽 朝 向 工 業 鹽 規

劃 , 成 立 大 規 模 鹽 業 會 社 , 開 闢 新 鹽 田 。 第 四 時 期 (192 4 年 ~1945

年 )因 應 於 日 本 國 策 的 需 求,進 行 工 業 鹽 的 開 發,特 別 在 中 日 戰 爭 時

期,戰時經濟體制的實施,臺灣提供日本龐大的工業鹽原料,開設

工業鹽田,整合原有的私人鹽田,日本鹽業資本進一步控制臺灣鹽

業。

第五章臺灣鹽業政策的轉變,共分三節。第一節日本化學工業

的發展,在這一節中將討論由於工業技術的進步,鹽的功能產生轉

換,促使合成肥料、人造纖維等技術的發展。第二節臺灣工業鹽的

供給,由於日本近代化學工業的發展,日本工業鹽的需求量大增,

透過外地鹽務會議增產計畫,致力於工業鹽田的開發。第三節臺灣

11
化 學 工 業 會 社 之 設 立,隨 著 進 入 戰 時 體 制,臺 灣 鹽 由 原 先 的 原 料 (工

業 鹽 )供 應 日 本 母 國,藉 由 南 日 本 化 學 工 業 株 式 會 社、南 日 本 鹽 業 株

式會社、鐘淵曹達株式會社,日本的化學工業同時也透過技術、人

才及資本,將經驗帶至臺灣,帶動臺灣的化學工業發展。應日本軍

部的要求,三大會社的生產進而輸出成品,提供日本軍方戰時所需

的戰略物資。

第六章結論,作為一個日常不可缺少的民生必需品,從傳統產

業 技 術 發 展 到 化 學 工 業 上 不 可 或 缺 的 原 料,在 戰 爭 期 間 成 為 軍 需 用

品最重要的原料,鹽的被利用出現本質上的變化,日治時期也因國

際市場的價格及需求變化,臺灣鹽也因數量的提升,成為日本國內

鹽的替代來源,不僅促成日本傳統鹽業的現代化改革,在臺灣鹽業

也逐步朝向現代化產業發展。

12
第二章 日治初期臺灣的鹽業

本章主要從臺灣鹽業發展的潛力、清代臺灣鹽業及日治初期臺

灣鹽業調查等三個面向,討論臺灣鹽業在日治初期發展的歷程。

第一節 臺灣鹽業發展的潛力

臺灣的製鹽若以天日曬鹽的盛衰比較,直接影響其事業繁盛的

因素即為氣候,其中又以蒸發、雨量及降雨日為直接關係。而控制

海水蒸發則有溫度、溼度、日照、風速等因素。1

一、臺灣鹽場的環境

臺灣南部位於北迴歸線以南之亞熱帶,日光強烈,蒸發量大,

季 風 強 速 , 雨 量 雖 在 1600 公 厘 到 2000 公 厘 之 間 , 夏 秋 多 雨 , 而 冬

春兩季天氣乾燥,海水濃度高,為適於曬鹽之地。鹽場所需具備的

基本條件為每年需有 4 個月以上的乾燥氣候,雨量稀少,或雨量雖

多但降雨日數集中,集中於數日濕度低,海水濃,風力強。2

海 水 溫 度 也 與 蒸 發 量 3息 息 相 關,海 水 溫 度 的 高 低 與 蒸 發 量 大 小

成正比,與蒸發所需的潛熱成反比,通常海水蒸發 1 克所需潛熱,

隨海水溫度增高而降低,溫度越高的海水蒸發作用越容易進行。因

此水溫高低影響日光曬鹽非常明顯,臺灣由於洋流的經過,南部沿

海水溫高於北部。4

就風速與日照強度而言,風速越大蒸發速度越快,日照強,日

1
何金鑄,〈臺灣的鹽業地理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學院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1),頁
17。
2
盧嘉興,〈臺南縣鹽場史略〉,收於盧嘉興撰,《臺灣研究彙集》21,(臺南:盧嘉興印行,1981
年 2 月),頁 82。
3
蒸發量是指在一定時段内,水分經蒸發而散布到空中的量。
4
何金鑄,〈臺灣的鹽業地理之研究〉,頁 17~18。
13
照 率 5高,海 水 蒸 發 迅 速 且 蒸 發 量 大,臺 灣 夏 季 陽 光 直 射,日 照 特 強 ,

冬季太陽雖往南移,但南部正值乾季,日照雖不及夏季強,但連續

晴 天 多,一 般 南 部 日 照 率 大 於 北 部,臺 南 為 全 臺 日 照 時 數 最 多 者。6

利用日光進行曬製生產鹽的地區,以雨量少的地區為佳,雨量

多會影響曬鹽作用的進行,並沖淡海水含鹽濃度,臺灣越往南受地

理形勢的影響,雨量夏多而冬少,越往南部雨量集中於夏季的情形

越明顯。7

就 降 雨 日 與 曬 鹽 的 關 係,雨 量 多 雖 不 利 曬 鹽,但 若 降 雨 量 集 中 ,

降雨量雖較多但降雨日數少,連續晴天多,對曬鹽而言並無太大影

響。臺 南 地 區 平 均 一 年 的 雨 日 為 106 天,為 全 省 年 平 均 雨 日 最 少 者 。

綜合以上的結果可以發現,影響鹽業生產根本的原因是自然環

境 , 根 據 臺 灣 鹽 場 區 平 均 氣 象 所 顯 示 , 如 表 2-1 -1, 可 得 知 臺 灣 幾 個

重 要 鹽 場 (鹿 港 、 布 袋 、 北 門 、 七 股 、 臺 南 、 烏 樹 林 等 地 )其 風 速 、

日照、蒸發量、降雨量等平均氣象,簡單而言,氣溫高蒸發強,溫

度 與 蒸 發 成 正 比 , 臺 灣 每 年 4 月 後 , 各 處 均 溫 均 在 20 ℃ 以 上 , 其 中

6 ~9 月 為 最 熱 , 平 均 最 高 溫 均 超 過 25 ℃ , 從 11 月 到 翌 年 3 月 , 平 均

溫 度 仍 在 15 ℃ 以 上,平 均 最 低 溫 度 亦 皆 高 於 10℃,而 降 雨 日 數 亦 未

達 全 年 1/ 4 , 亦 即 臺 灣 南 部 地 區 是 臺 灣 適 合 鹽 業 生 產 的 地 區 。

5
日照率:一定時段內,實際日照總時數占可照總時數的百分率。
6
何金鑄,〈臺灣的鹽業地理之研究〉,頁 23。
7
何金鑄,〈臺灣的鹽業地理之研究〉,頁 26~27。
14
表 2 -1-1: 臺 灣 鹽 場 區 平 均 氣 象

快晴日 年(

晴日 年(

曇天 年(

風速

溫度° C(

濕度

蒸發量

降雨日數 年(計

降雨量

日照率

海水比重 年(平均 °

採鹽日數 年(計

備註

%(
平均
m/s(

平均

%(
平均

年平均
mm(

mm(
)

年計

年計
)

)
)
)

)
)

)

Be

鹿

該廠全部為土盤,故採鹽日數較少

本表係自

70 134 161 4.5 23.9 76.7 1906.4 96 1338.5 46.8 1.8 163

1919

年起至
46 200 119 3.6 23.8 76.8 1693.4 90 1253.8 47.6 2.3 216

1949

年計
61 187 117 4.0 24.3 78.9 1827.5 93 1414.5 53.6 2.4 239

31
年間平均氣象


54 197 114 4.3 23.4 82.3 1949.0 87 1538.7 46.3 2.8 134



67 166 132 2.8 24.6 74.0 2117.1 101 1869.8 51.2 2.4 210



林 73 179 113 3.0 24.4 76.9 1969.5 94 1579.5 48.6 2.3 161

資料來源:張繡文編著,《臺灣鹽業史》,(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5
年 11 月),頁 19~24,另參見盧嘉興,〈鹿港鹽灘興衰史略(三)〉,收於盧嘉興
撰,《臺灣研究彙集》21,頁 142。

二、臺灣鹽場與中國淮北、日本、鄰近鹽場之比較

東亞適合生產日曬鹽的地區,含括中國淮北、日本等地,若與

其他地區相較,或許更能得知臺灣鹽業生產環境氣候的特殊性。

淮河為中國溫帶與副熱帶季風氣候之自然界限,為 1 月均溫 0

℃ 等 溫 線,年 雨 量 750 公 厘 等 雨 線 分 布 之 地,自 淮 河 以 北 雨 量 漸 少 ,

雨季較短,降雨集中,晴日較多,淮北、長蘆,以及東北各地均如

此。因此中國沿海曬鹽地區,即以長蘆、兩淮鹽區為最著名。淮北

15
地 區 與 臺 灣 重 要 的 曬 鹽 相 比,如 表 2-1-2。淮 北 鹽 區 的 氣 象 狀 態 無 論

在溫度、降水量及降雨日皆明顯優於臺灣的環境。可知臺灣曬鹽的

氣象條件雖不如淮北,但是,臺灣曬鹽環境若與其他鄰近曬鹽地區

比較,臺灣仍占有優勢。

表 2-1-2:中國淮北與臺灣鹽區氣象比較

項目鹽區 溫度℃ 降水量(mm) 蒸發量(mm) 降雨日數 濕度(%) 風向

淮北 30(7 月) 800.7 1641.2 65 69 西南風

臺南 28.1 1776.9 1562.9 106 79 北風


資料來源:何金鑄,〈臺灣的鹽業地理之研究〉,頁 34。

根 據 表 2-1 -3 發 現 日 本 重 要 的 製 鹽 區 , 主 要 仍 以 煎 熬 鹽 為 主 ,

受 氣 候 (如 日 照 、 降 雨 、 濕 度 )的 影 響 相 對 較 小 , 臺 灣 的 布 袋 、 臺 南

等 地,一 年 內 月 降 雨 量 未 達 100m m 的 月 分 即 達 7 個 月,一 個 月 中 降

雨天數未達 4 日以上的月分也有 4 個月,表示臺灣的未降雨月分集

中,對於天日曬鹽地區強調日照及降雨量集中的基本要求,臺灣相

對較日本其他各地區的曬鹽環境自然環境較佳。

表 2-1-3:臺灣、日本、東南亞鹽田曬鹽區降雨量情形
月降雨量未滿 100 月降雨日數未達 4 日以上
製鹽法 製鹽地
mm 的月數 的月數

天日 西貢 5 3

馬尼拉 5 3

鹿港 5 3

布袋 7 4

臺南 7 4

北門 7 4

烏樹林 7 4

三亞 6 4

16
廈門 7 1

海口 6 0
結晶
福州 5 0

姬路 5 0

岡山 7 1

福山 6 1

德島 5 0

高松 7 0

石卷 7 0

東京 5 0
煎熬
名古屋 4 0

新潟 2 0

輪島 0 0

鳥取 0 0

福岡 6 0

大分 5 0
資料來源:小澤利雄,《近代日本鹽業史─專賣制度下の日本鹽業》,頁 54。

中 國 傳 統 製 鹽 法 是 由 古 老 的 煎 熬 鹽,至 17 世 紀 隨 著 歐 洲 人 將 天

日製鹽法傳至中國後,原來的煎熬法轉變為天日製鹽。其中康熙時

期 從 渤 海 沿 岸 (Dwa 氣 候 區 ) 一 帶 , 慢 慢 地 延 伸 到 沿 岸 各 地 , 8中 國

北 部 乾 燥 氣 候 區 和 東 北 部 渤 海 沿 岸、山 東 半 島 (C w 氣 候 區 )等 為 天 日

鹽田法,但是江蘇省北部淮河境內,淮北與淮南製鹽方法不同。淮

河 以 北 (C w 氣 候 區 ) 為 天 日 鹽 田 , 淮 河 以 南 為 (C fa 氣 候 區 )則 為 撒 砂

採 鹹 煎 熬 鹽 田 法 9。 如 圖 2-1-1。

青 島 雖 然 屬 C w 氣 候 區 , 乾 季 與 雨 季 分 明 , 但 是 C fa 氣 候 區 的

8 小澤利雄,《近代日本鹽業史─專賣制度下の日本鹽業》,(東京:大明堂,2000),頁 66。
9 根據柯本氣候分類法將圖中 Dwa:指降雪帶、沙漠型、夏季炎熱;Cw 為溫暖帶、沙漠型;Cfa:
溫暖帶、濕地型、夏季炎熱。
17
上 海 , 月 降 雨 量 100m m 以 上 的 月 數 比 青 島 多 。 因 此 , 淮 河 以 北 的 淮

北 鹽 為 (天 日 鹽 ),淮 河 以 南 的 淮 南 鹽 (煎 熬 鹽 ),就 是 因 為 氣 候 條 件 而

出現採用的製鹽法不同。

兩 淮 鹽 場 的 製 鹽 法 在 明 弘 治 年 間 (1488~1505) 以 前 , 淮 南 的 25

場及淮北的莞漬場採用煎煮鹽法,淮北的板浦、臨洪、徐漬等 3 場

採 用 撒 砂 採 鹹 結 晶 法 , 嘉 靖 8 年 (152 9)淮 南 25 場 皆 煎 ( 撒 沙 採 鹹 煎

熬 法 ), 淮 北 5 場 皆 曬 (天 日 鹽 田 法 )。 此 5 場 指 的 就 是 板 浦 、 徐 漬 、

莞 漬 、 臨 洪 、 興 莊 園 。 10

福 建 省 的 鹽 場 到 北 宋 時 期 (960~1127) 採 用 煎 鹽 , 因 南 渡 的 山 西

移 民 將 解 池 的 製 鹽 方 法 重 點 (池 鹽 )帶 入 福 建 , 福 建 鹽 場 開 始 使 用 同

樣的方法,到了明清時期,從福建到廣東等沿岸的鹽場皆使用此一

方法,原來的海鹽中心淮南、兩浙鹽場在明末清初之際,採納徐光

啟 等 西 學 人 士 的 主 張 , 「改 煎 為 曬 」, 淮 南 與 兩 浙 的 改 煎 為 曬 , 改 築

天日鹽田,採用有利的天日鹽田法的起源,清康熙時期受天主教耶

穌會士傳入將此一製鹽法介紹給世人,開發渤海灣沿岸一帶的模範

天 日 鹽 田,獎 勵 鹽 田 改 建,此 後 這 種 製 鹽 法 的 好 處 廣 為 民 間 所 認 識 ,

從長廬、山東、淮北、東北向廣東、福建一帶,採用有利的天日鹽

田 , 不 難 推 測 與 氣 候 條 件 許 可 有 關 。 11

10
小澤利雄.,《近代日本鹽業史─專賣制度下の日本鹽業》,頁 47~52。
11
小澤利雄.,《近代日本鹽業史─專賣制度下の日本鹽業》,頁 52。
18
圖 2-1-1:中國的鹽田法與氣候區

資料來源:小澤利雄,《近代日本鹽業史─專賣制度下の日本鹽業》,頁 48。

臺灣的氣候根據福井英一郎的研究,氣候區與鹽田法的關係,

如 圖 2 -2。臺 灣 在 C w 氣 候 區 採 用 天 日 鹽 田 法,撒 砂 採 鹹 結 晶 法 則 在

C fa 氣 候 區 及 C w 氣 候 區 採 用 。 1899 年 臺 灣 實 施 鹽 專 賣 制 度 時 , 新

竹 的 油 車 港 位 於 C fa 氣 候 區 , 採 用 撒 砂 採 鹹 結 晶 法 (乙 種 鹽 田 ), 但

是 , 1 901 年 因 臺 灣 總 督 府 的 鼓 勵 開 發 天 日 曬 鹽 田 (甲 種 鹽 田 ), 因 此

新竹油車港附近兩種曬鹽法皆有。
19
根 據 水 產 調 查 所 技 師 林 庸 介 「臺 灣 鹽 業 調 查 復 命 書 」(1898 年 ),

新 竹 油 車 港 鹽 田 最 早 是 1843 年 由 泉 州 移 住 到 新 竹 縣 下 虎 仔 山 的 楊

秋潭,以滿州地方的天日鹽田曬鹽法製鹽,但是成效不佳,因此到

現 在 (1898)仍 採 用 撒 砂 採 鹹 結 晶 法。 12若 比 較 新 竹 位 於 C fa 氣 候 區 採

用 天 日 鹽 , 而 地 處 C w 氣 候 區 的 鹿 港 卻 採 行 撒 砂 採 鹹 結 晶 法 (乙 種 鹽

田 )。 主 要 是 一 直 到 新 竹 、 鹿 港 至 1901 年 都 採 用 撒 砂 採 鹹 結 晶 法 ,

鹽 田 1 甲 (0.97 公 頃 )生 產 約 13906 斤 ( 約 8.3 公 噸 );1902( 明 治 35 年 )

新 開 發 的 天 日 鹽 田 (甲 種 鹽 田 )1 甲 生 產 約 502783 斤 (約 302 公 噸 )而

乙 種 鹽 田 約 13906 斤 (約 8.3 公 噸 ),甲 種 鹽 田 1 甲 的 生 產 量 是 乙 種 鹽

田 的 3 8 倍。如 此 可 以 推 測 在 臺 灣 的 C fa 氣 候 區 會 因 為 氣 溫 高、蒸 發

量 大 , 可 同 時 採 取 撒 砂 採 鹹 結 晶 法 或 天 日 鹽 田 法 。 13

圖 2-1-2 臺灣的鹽田法與氣候區

資料來源:小澤利雄,《近代日本鹽業史─專賣制度下の日本鹽業》,頁 55。

12
農商務省水產調查所編,
《臺灣鹽業調查復命書》,(東京:有斐閣出版,1898 年 8 月),頁 2~3。
13
小澤利雄,《近代日本鹽業史─專賣制度下の日本鹽業》,頁 56。
20
三、臺灣鹽品質與生產成本

就日本國內生產煎熬鹽與其他地區生產的天日鹽的生產費用比

較,如 表 2-1 -4。可 知 日 本 國 內 鹽 的 生 產 量 雖 然 每 町 步 可 生 產 172095

斤,但 每 一 町 步 的 生 產 費 用 約 3488 圓,而 臺 灣 的 天 日 鹽 每 一 町 步 的

生 產 費 用 約 為 275 圓 , 關 東 州 的 天 日 鹽 生 產 費 用 最 為 低 廉 , 約 138

圓,日本國內鹽與輸入鹽的價格生產成本差異很大,對於日本有很

大的影響。

表 2-1-4 日本國內煎熬鹽與其他地區天日鹽的製鹽成本(筆者改繪)

鹽生產量 斤/町步 鹽生產費用(圓)/100 斤 生產費用(圓)/町步

日本國內鹽(煎熬鹽) 172,095 2.027 3488.3657

臺灣鹽(天日鹽) 104,503 0.263 274.8429

關東州鹽(天日鹽) 52,750 0.262. 138.205

青島鹽(天日鹽) 89,215 0.240 214.116

朝鮮鹽(天日鹽) 63,337 0.407 257.7816

資料來源:小澤利雄,《近代日本鹽業史─專賣制度下の日本鹽業》,頁 112。

就生產成本而言,日本國內鹽的生產成本相較臺灣、關東州、

青 島 、 朝 鮮 等 地 的 成 本 均 較 高 , 但 是 就 鹽 的 品 質 而 論 , 如 表 2-1-4。

以日本與臺灣附近海域的鹽區海水比較,臺灣附近海域海水中鹽的

分 量 占 3.05% , 日 本 瀨 戶 內 海 的 三 田 尻 與 坂 出 的 鹽 分 量 約 占

2 . 3 1 %~2.54%, 含 鹽 量 臺 灣 附 近 海 域 也 明 顯 較 高 。

21
表 2-1-5 臺灣及其附近產鹽區海水組成(據 1932 年專賣局調查)

項 目 瀨戶內海 瀨戶內海 朝鮮 關東州 臺灣 青島


三田尻 坂出 廣梁灣 雙島彎 安順 大港
14
1.比重 - 1.024 1.021 1.022 1.030 1.024
2.溫度 C - 20.0 15.0 11.2 15.4 14.0
3.食鹽 NaCl 2.31 2.54 2.13 2.26 3.05 2.54
4.氯化鉀 KCl 0.06 0.07 0.05 0.07 0.09 0.08
5.氯化苦土 MgCl2 0.31 0.32 0.30 0.35 0.47 0.25
6.硫酸苦土 MgSo4 0.18 0.22 0.19 0.09 0.28 0.23
7.碳酸石灰 CaSO4 0.12 0.12 0.10 0.22 0.17 0.09
3-7 項合計 2.98 3.27 2.77 2.99 4.06 3.19

資料來源:淺野巖,
《食鹽》 ,(東京:河出書房出版,1942 年),初版,頁 27。另
收錄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之鹽》,臺灣特產叢刊第十一種,(臺北:臺
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3 年),頁 2。

就海水中的食鹽不僅是不可缺少的食物,同時也是化學工業的

基礎原料,因此就世界各地區同為天日鹽的成分互相比較,如表

2-1 -5 及 2 -1-6。 可 以 發 現 世 界 各 主 要 天 日 鹽 生 產 地 , 所 生 產 的 天 日

鹽 其 食 鹽 (NaC l ) 的 含 量 以 西 班 牙 原 鹽 、 埃 及 為 最 高 , 其 雜 質 最 少 ,

在工業上的使用必須減少摻雜其他鹽類,因此日本在工業鹽的輸入

以地中海沿岸的食鹽補充日本國內工業鹽的不足。

表 2-1-6 各地區天日鹽之成分(%)
碳酸石灰 硫酸苦土 氯化苦土 氯化鉀 水分 食鹽
鹽 種 不溶解物
CaSO4 MgSO4 MgCl2 KCl H2O NaCl

舊關東州中等原鹽 0.84 0.71 0.32 0.92 0.12 6.44 90.65

臺灣中等原鹽 0.15 0.54 0.71 0.64 0.11 6.11 91.69

中國東北中等原鹽 1.35 0.45 0.91 0.87 0.20 8.28 87.94

14
海水比重:在大氣壓力下具有某溫度的海水密度與 4℃蒸餾水密度的比值,4℃的蒸餾水密度
值等於 1,在這種情況下海水的比重與密度就具有相等的數值。
22
長蘆鹽 0.52 0.56 0.50 0.80 0.15 - 91.71

青島中等原鹽 0.58 0.54 0.83 1.18 0.17 7.99 88.71

海南島原鹽 0.29 0.99 0.99 0.26 0.16 8.08 89.23

察哈爾土曬鹽 0.22 0.16 1.26 ()3.77 0.27 3.40 90.92

越南原鹽 0.09 1.10 0.72 1.17 0.27 8.47 88.18

意領蘇馬利蘭原鹽 0.05 0.58 0.43 0.53 0.20 4.63 93.53

埃及原鹽 0.29 0.69 0.23 0.35 0.15 3.53 94.76

西班牙原鹽 0.05 0.19 0.07 0.28 0.17 2.14 97.10


資料來源:淺野巖,
《食鹽》
,頁 64~65。另見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臺灣之
鹽》,頁 4。

根 據 表 2-1-7 可 以 發 現 德 國 鹽 、 英 國 鹽 、 及 臺 灣 布 袋 地 區 的 上

等 鹽 其 氯 化 鈉 的 含 量 皆 高 達 99 %以 上 , 但 是 因 不 溶 解 分 ( 雜 質 )通 常

會影響鹽品質的低下,因此,臺灣雖然氯化鈉含量高,但是雜質相

對也較多,因此日本本國在工業鹽的使用上一直是以德國鹽及英國

鹽為主要來源。直到戰爭開始後德國及英國鹽無法供應日本,日本

本國才開始以臺灣為其工業鹽的來源。

表 2-1-7 臺灣食鹽分析表
專賣局 等級 不溶解分 硫酸石灰 硫酸苦土 鹽化苦土 鹽化曹達
布袋嘴 上 少 0.248 0.524 0.171 99.057
布袋嘴 中 0.154 0.265 1.432 1.924 96.225
布袋嘴 下 0.779 1.054 0.526 0.653 96.988
獨國產鹽 0.020 0.655 - 0.082 99.180
英國漁業用 0.028 0.045 0.011 - 99.217
米國鹽 0.035 0.835 - 0.189 98.868
清國王家屯 0.431 0.264 0.184 0.569 96.356
赤穗 0.023 0.594 1.443 2.505 92.049
山口 0.090 1.706 4.617 0.129 90.357

23
香川 0.018 1.519 0.431 1.890 95.016
岡山 0.093 1.774 1.644 1.433 93.394
資料來源:奧健藏,〈臺灣鹽業視察復命書〉 ,(東京:農商務省務,1903 年 7 月);
收錄於太田健一,
《野崎台灣鹽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449~450。

綜合以上的結果,從氣候因素發現臺灣南部位於北迴歸線以

南,日照強烈、海水蒸發量大,夏季雖然多雨,但是冬季每年可維

持 4 個 月 左 右 的 乾 季,且 降 雨 天 數 集 中,海 水 中 含 鹽 量 又 高,因 此 ,

臺灣南部海域基本上是非常適合進行天日曬鹽。

就品質而言,臺灣附近海域海水的含鹽量比其他海域的含鹽量

相對較高,所含雜質較少,以食鹽的需求,一般為食用或化學工業

其他產業用,前者在隨著人口比例增加,用量增加,後者隨世界化

學文明發展而激增,各國平均一人的食鹽消費量通常與其工業發達

承度有關,隨著一次世界大戰化學工業的進步,食鹽的使用量也大

大增加。

24
第二節 清代臺灣鹽業

臺 灣 低 海 拔 常 見 的 植 物 中 有 一 種 名 叫「 羅 氏 鹽 膚 木 」, 又 名「 山

鹽 青 」, 其 果 實 外 層 含 有 鹽 分 , 早 年 原 住 民 出 外 打 獵 時 , 常 用 它 來 補

充 鹽 分 。 15 1349 年 中 國 元 朝 人 汪 大 淵 探 險 琉 求 , 據 其 著 作 《 島 夷

志 》:「 煮 海 水 為 鹽 , 釀 蔗 漿 為 酒 。 」 16黃 叔 璥 《 赤 嵌 筆 談 》 物 產 條 ,

謂 「崇 爻 山 有 鹹 泉 , 掘 地 汲 之 , 番 編 竹 為 鑊 , 內 外 塗 以 泥 , 取 其 水 煎

之 成 鹽 」17。 1602 年 陳 第 的《 東 番 記 》說 :「 … … (中 國 福 建 )漳 泉 州 之

惠 民、充 龍、列 嶼 諸 澳,往 往 譯 其 語,與 貿 易;以 瑪 瑙、瓷 器、布 、

鹽 、 銅 簪 環 之 類 , 易 其 鹿 脯 、 皮 、 角 。 」 18臺 灣 原 住 民 日 常 所 需 用 鹽

或許自行取海水煎煮,或以鹿皮、鹿角等土產與來自中國之人士進

行 交 換。 19可 見 臺 灣 早 期 透 過 不 同 方 式 取 得 生 活 所 需 的 食 用 鹽,而 製

鹽方式是利用煎製法取得生活所需的食鹽。

臺灣較大規模製鹽開始於何時,一般以為「臺灣曬鹽業在明鄭

時 代 的 1 665 年 , 由 陳 永 華 引 入 生 產 技 術 」。 然 則 , 1635 年 (明 崇 禎 8

年 )何 楷〈 陳 靖 海 之 策 〉: 「自 袁 進 … … 鄭 芝 龍 … … 相 繼 為 亂 , 海 上 歲

無寧息。今欲靖寇氛,非墟其窟不可。其窟為何?臺灣是也。……

初 貧 民 至 其 地 , 規 魚 鹽 之 利 。 」可 見 臺 灣 此 時 已 有 魚 鹽 之 利 。 其 中 鹽

利指的就是從中國運鹽到臺灣販賣,荷蘭東印度公司商館收入中,

也包括進口鹽的什一稅。

另,翁 佳 音 以 東 印 度 公 司 的 商 務 員 亞 當 20所 留 下 的 記 錄,發 現 早

15
張復明、方俊育,《臺灣的鹽業》,(臺北:遠足文化,2008 年 10 月)第一版,頁 10。
16
(元)汪大淵,《島夷志》,(臺北:臺灣商務,1981),頁 76。
17
(清)黃叔璥《臺海使槎錄》卷三「物產條」,(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頁 498。
18
(清)陳第《東番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 ),頁 26-27。
19
張復明、方俊育,《臺灣的鹽業》,頁 22。
20
亞當(Adam Verhult)親身訪問過蕭壠社附近的人,既然當地適合開築鹽田為什麼還要由中國運
鹽來賣,但是著名的海盜李旦的回答:「若是一開鹽田,曬鹽技術很快被原住民學會,就無利
可圖」。
25
在 荷 蘭 時 期 七 股 地 區 已 有 「充 滿 鹹 味,退 潮 後 曬 得 天 然 鹽 閃 亮 刺 眼 ,

很適合開築鹽田」
,在 1648 年 5 月 19、20 日 的 日 誌 中 記 載 有 50 擔 ,

約 3 00 0 公 斤 鹽 運 來 , 而 在 東 印 度 公 司 統 治 臺 灣 的 30、 40 年 間 , 一

直不斷有鹽從中國或澎湖進口,鹽在臺灣需求量大,除食用外,大

量出口鹿肉、魚類,為防腐也需大量用鹽。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記

錄 也 進 口 20 擔 , 約 1200 公 斤 的 石 塊 或 方 磚 , 作 為 鋪 設 鹽 場 用 的 方

磚。由此得知,東印度公司試圖在臺灣鋪設曬鹽場生產鹽,以因應

臺 灣 對 於 鹽 的 大 需 求 。 21

臺灣最早鹽埕或鹽田在哪裡?根據《荷蘭東印度公司遣使中國

記》中提到七鯤鯓島,已可發現今臺南市南邊,即為舊瀨口鹽場。

職是之故,明鄭時期陳永華還未教臺灣人在瀨口引海水曬鹽之前,

臺 灣 百 姓 已 在 瀨 口 鋪 設 石 塊,開 築 數 坵 鹽 田 以 日 曬 製 鹽。 22臺 灣 的 製

鹽時間非常早,先有煎鹽,而後有曬鹽,煎鹽的品質較差,因此當

日曬法由中國沿岸傳至臺灣時,臺灣的製鹽方法有很大的突破,特

別是南部特殊的天然因素適合日曬法,亦同時開創造日後臺灣鹽業

的高峰。

1 661 年 , 鄭 成 功 攻 占 臺 灣 後 , 滿 清 帝 國 為 斷 其 生 機 , 採 用 「 寸

板 不 下 海,粒 米 不 越 疆 」策 略,經 濟 封 鎖 臺 灣。漳 泉 的 鹽 輸 入 減 少 ,

為求自給自足,鄭經接受陳永華建議,在瀨口(今臺南鹽埕地區)

修築鹽田,取海水為滷,曝曬後成鹽,以收「上裕國課,下資民食

之 效 」 23。 1665 年 ( 永 曆 19 年 ), 由 明 鄭 參 軍 陳 永 華 教 民 修 築 坵 埕 ,

重建瀨口鹽田,改良曬鹽方法,以提高鹽質,確保鹽源,隨後又於

今日臺南縣永康市洲仔尾及高雄港地區闢建鹽場,前者稱為「洲仔

尾 鹽 田 」, 後 者 稱 為 「 打 狗 鹽 田 」。 即 明 鄭 時 期 , 建 立 了 瀨 口 鹽 場 、

21
翁佳音,〈臺灣鹽業史另一章〉,《歷史月刊》,第 235 期,2007 年 8 月,頁 4-8。
22
翁佳音,〈臺灣鹽業史另一章〉,頁 9。
23
(清)江日昇,《臺灣外記》,(臺北:新興,1978),頁 227。
26
洲仔尾、及打狗三大鹽場後,由於鹽產量的穩定充足,臺灣由原來

需仰賴外界輸入鹽的地區,一變而為自給自足之區。

明鄭時期,政府在穩定的生產系統下,將食鹽當作課稅對象,

以 充 裕 國 家 財 政 之 收 入。在 這 一 時 期,鹽 稅 的 徵 收 方 式 雖 然 有 2 種 ,

一 為 「鹽 埕 餉 」, 及 「載 鹽 出 港 銀 」, 漳 、 泉 二 地 有 新 海 灘 由 民 間 開 曬

者,通行計坵徵課。同時為便民貿易,薄徵其稅,以鹽運同知駐劄

泉州,專榷漳泉二府之鹽課,給票抽稅。當時以鹽坵稅銀為基礎,

由曬鹽戶領票納稅鹽,自賣其鹽,因鹽貨買賣,所以發給稅票,以

別於私鹽。曬鹽戶只要納稅,其鹽產即可兌賣鹽商,或自己四處散

賣 , 基 本 上 是 一 種 自 由 運 銷 制 度 。 24

簡 言 之 , 基 本 上 是 源 自 於 明 代 晚 期 漳 、 泉 兩 地 的 稅 制 (亦 即 晚 明

的 坵 稅 和 鹽 埕 稅 ), 但 徵 收 方 式 略 有 不 同 , 晚 明 由 鹽 戶 領 票 自 納 、 州

縣 徵 收;但 是 明 鄭 時 期 則 是 由 商 人 承 贌,商 人 贌 稅 後,場 鹽 出 場 後 ,

由 鹽 戶 或 商 人 自 由 銷 賣, 官 方 不 加 干 涉 。 25由 人 民 自 由 產 銷,三 處 鹽

田 的 埕 格 總 數 量 計 2,744 格 , 政 府 按 鹽 埕 格 面 積 每 平 方 丈 向 業 主 課

徵 財 產 稅 7 錢 , 稱 為 「 鹽 埕 餉 」, 年 徵 時 銀 3,480 兩 。

另一方面,自鄭氏時期開始,陳永華積極改進增加鹽產量,最

主要就是著眼於鹽稅,特別是鄭經攻下泉州、漳州、潮州等地後,

設置鹽運使來臺,鹽價每石銀 2 錢,並徵餉 4 分,對鄭氏的軍餉有

很大的助益,加上收復漳泉等地後,來臺灣的民眾日益增加,相對

的食鹽需求量也增加,也促使臺灣鹽業發展。期間雖然徵稅、產銷

方 法 不 盡 相 同 如 表 2 -2-1。但 本 質 上 無 非 是 使 其 民 生 安 定,財 源 不 絕。

24
鄭博文,〈清代臺灣鹽專賣制的建立與發展〉,頁 22。
25
鄭博文,〈清代臺灣鹽專賣制的建立與發展〉,頁 23。
27
表 2-2-1 明清時期臺灣食鹽產銷方式

實施年代 制度 方法 備註

1665 年(永曆 19 年) 就場徵稅 民製官督、商運、商銷(自由運銷)

1683 年(康熙 22 年) 就場徵稅 民製官督、商運、商銷(自由運銷)

1726 年(雍正 4 年) 就場專賣 民製官收、官/商運、商銷

1868 年(同治 7 年) 就場專賣 民製官收、官運、官銷

1888 年(光緒 14 年) 全面專賣 民製官收、官運、官銷


資料來源:張繡文,《臺灣鹽業史》,頁 4~7。

1683 年 (康 熙 22 年 )施 琅 攻 臺 , 政 權 交 替 , 鄭 氏 宗 族 及 部 屬 被 遣

送回內地,許多因戰亂流亡至臺者亦回原鄉,臺灣經濟一時大受打

擊。雖然瀨口、洲仔尾與打狗三鹽田仍如明鄭舊制,由人民自由產

銷,惟因明鄭遺民四萬二千人多數遭遣返中國原籍,鹽丁逃散,造

成鹽場失修,加上食鹽人口減少,臺灣鹽業陷入蕭條,全臺鹽田的

埕 格 面 積 同 時 驟 減 三 成,到 1694 年 (康 熙 33)在 減 免 鹽 埕 餉 三 成 的 激

勵下,臺灣鹽田的埕格數方回復至明鄭末年的規模。

在 鹽 課 的 徵 收 方 式 上,清 領 之 初 季 麒 光 仍 以 明 鄭 時 期 的 「招 商 承

認 稅 」以 「贌 商 課 稅 」
,不 知 何 時 改 為 由 曬 丁 直 接 納 課,課 銀 由 鹽 場 所

在 的 臺 、 鳳 兩 邑 分 徵 批 解 , 一 直 維 持 到 1723 年 (雍 正 元 年 )。

當時製鹽方式,清朝繼受明鄭時期的曬鹽場以來,一直以淋鹵

法 為 主 流 , 依 臺 灣 知 府 蔣 元 樞 於 1777 年 (乾 隆 42 年 )繪 製 的「 重 修

臺郡各建築洲南鹽場圖」顯示,當時的曬鹽方法採淋鹵法,鹽田結

構 主 要 由 水 窟 、 沙 埕 、 沙 漏 池 、 鹵 缸 、 坵 盤 (結 晶 池 )所 組 成 , 其 中

坵盤多用缸片或甕片為鋪面,即後來瓦盤鹽田的結晶池。製鹽流程

包 括 1. 引 海 水 入 沙 埕 ; 2. 翻 耙 沙 泥 加 注 海 水 曝 曬 , 提 高 鹹 沙 的 含 鹵

量 ; 3 . 耙 集 鹽 沙 填 入 沙 漏 池 ; 4. 以 海 水 淋 濾 沙 漏 , 採 集 鹵 水 蓄 於 鹵

28
缸 ; 5.將 鹵 缸 的 鹵 水 挑 進 坵 盤 曬 製 成 鹽 。 此 種 曬 鹽 法 係 以 沙 漏 濾 洗

鹽 沙 採 集 鹵 水 , 故 又 稱「 沙 漏 式 鹽 田 」, 因 以 曬 沙 方 式 提 高 鹹 沙 的 含

鹵 量 再 行 採 鹵 , 因 此 , 日 本 人 稱 之 為 「 曬 沙 式 鹽 田 」。 26

至 17 98 年 (嘉 慶 3 年 )以 後 , 鹽 民 逐 漸 捨 棄 「 曬 沙 」, 變 更 「 曬

沙 田 」改 為「 水 坵 」
,直 接 引 取 海 水 曝 曬 蒸 發 製 成 鹵 水,不 同 於 曬 沙 ,

故 稱 「 曬 水 式 鹽 田 」, 亦 稱 「 瀨 口 式 鹽 田 」, 該 鹽 田 由 水 坵 (蒸 發 池 )

與 坵 盤 (結 晶 池 )所 構 成 的。但 天 日 曬 鹽 是 將 波 美 3 度 27的 海 水 引 入 鹽

田,任其風吹日曬,約需連續經過十二個晴天的蒸發濃縮方能結晶

成鹽,在這過程中,一旦遇上雨天就前功盡棄,必須重頭再來。臺

灣地處亞熱帶,終年常有間歇性降雨,並非曬鹽的好地方,當時清

國的鹽法條例又禁止島外食鹽越境行銷,臺灣為求食鹽的自給自

足,便力圖克服曬鹽的天候限制,著手進行改善曬水採鹵過程,迄

至 1 8 24 年 (道 光 4 年 )吳 尚 新 投 資 闢 建 嘉 義 縣 布 袋 鎮 新 厝 鹽 田 時 ,改

良 瀨 口 式 鹽 田 的 缺 點 , 將 鹽 田 結 構 分 築 為 磚 瓦 埕 (原 坵 盤 )、 土 埕 (即

小 蒸 發 池 )、 水 埕 ( 即 水 坵 、 大 蒸 發 池 ) 、 鹵 缸 等 設 施 , 方 使 天 日 製 鹽

的 技 術 漸 趨 成 熟 , 其 所 改 良 築 造 的 鹽 田 稱 為「 布 袋 式 鹽 田 」, 這 是 臺

灣 近 代 鹽 田 的 原 型 。 28

在食鹽政策方面,清領初期政府雖採消極統治策略,但「臺灣

番社新舊歸化內附戶口不下貳、參萬社,每社男婦老幼多至一、二

百人,少亦不外數十眾」人口迅速增加,鹽品市場供需失調,鹽價

忽 高 忽 低 , 紛 爭 迭 起 , 官 府 聽 訟 , 不 堪 其 煩 。 1726 年 臺 灣 道 福 興 安

以人民自由經營弊病甚多,買賣價格不一,供需之間多有爭論,官

府聽訟不堪其擾為由奏請改制,依照內地方式實施鹽制,禁止人民

26
張復明、方俊育,《臺灣的鹽業》,頁 23。
27
波美度,是表示溶液濃度的一種方法。
28
張復明、方俊育,《臺灣的鹽業》,頁 27~28。
29
私 曬 私 賣 , 由 臺 灣 府 管 轄 。 29

實施專賣後的臺灣鹽業,鹽館曾核准新闢鹽田有今日臺南縣七

股鄉鹽埕地,大寮鹽田,臺南市鹽埕鹽田,高雄市興隆庄、大林蒲

鹽 田 及 臺 南 縣 佳 里 鎮 外 渡 頭 鹽 田 等 六 處 , 但 埕 格 總 數 始 維 持 2,744

格。如同前述,臺灣曬鹽技術更趨成熟,產量增加,卻因官鹽仍按

1 7 2 6 年 (雍 正 4 年 ) 實 施 專 賣 時 的 標 準 收 購 , 與 市 價 差 距 有 數 倍 之

多,當時鹽的產銷方式是在府治之內設立鹽館,將民間產鹽全數收

購 , 鹽 商 必 須 領 有 「 鹽 引 」( 執 照 ), 才 能 至 鹽 館 買 鹽 運 銷 , 鹽 館 則

依 鹽 商 所 屬 區 域 人 口 指 定 銷 鹽 的 數 量 以 調 節 鹽 價 30。但 臺 灣 本 島 的 鹽

產 量 無 法 自 給 自 足,除 了 加 速 臺 灣 南 部 鹽 田 開 闢 31外,多 仰 賴 從 福 建

南 靖 等 地 進 口 的「 唐 鹽 」 32。 加 上 臺 灣 鹽 場 多 位 處 南 部 , 南 鹽 北 運 又

有 交 通 運 輸 成 本 , 於 是 官 鹽 價 格 昂 貴 , 導 致 私 鹽 盛 行 。 33官 鹽 滯 銷 ,

曬 戶 停 曬 , 鹽 田 廢 棄 , 鹽 埕 餉 嚴 重 短 收 。 34

為 解 決 私 鹽 問 題,清 廷 在 1854 年 (咸 豐 4 年 )在 臺 灣 府 創 設 鹽 務

總 局,由 臺 灣 知 府 督 辦。各 廳 縣 分 別 設 置 若 干 鹽 館,專 司 食 鹽 發 售

之 責 , 行 官 運 官 銷 之 法 35。 1856 年 (咸 豐 6 年 )鹽 務 改 為 分 巡 臺 灣 兵

備 道 督 辦 。 次 年 復 歸 臺 灣 知 府 辦 理 。 但 1859 年 (咸 豐 9 年 )又 歸 分

巡 臺 灣 道 。 翌 年 再 歸 臺 灣 知 府 督 辦 理 36。 由 此 可 知 , 清 朝 對 於 臺 灣

的鹽政權責歸屬不一,使得臺灣鹽政難上軌道。

直 到 1868 年 (同 治 7 年 ),清 廷 才 著 手 整 頓,以 臺 灣 道 為 鹽 務 督

29
盧嘉興,〈臺灣清季鹽制與鹽專賣〉,《臺灣研究彙集》21,頁 24。
30
周憲文,《臺灣經濟史》,頁 266。
31
1756 年以前臺灣各地鹽埕面積約為,臺灣府 2743 格,臺灣縣 1421 格,鳳山縣 1322 格。1756
年又增闢瀨東(今高雄鳳山小港莊)、瀨西(高雄岡山彌陀庄)兩場。1755 年時,諸羅安定
里增築鹽埕 65 格。參見,《重修臺灣府志》、《重修鳳山縣志》。
32
唐贊袞,《臺陽見聞錄》,(臺中:文听閣圖書,2007),頁 154。
33
井出季和太,《臺灣治績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 年),頁 175。
34
張復明、方俊育,《臺灣的鹽業》,頁 25~26。
35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史》,(臺北:眾文,1984 年),頁 481。
36
盧嘉興,〈臺灣清季鹽制與鹽專賣〉,頁 25。
30
辦,在 道 臺 衙 門 設 置 全 臺 鹽 務 總 局,主 持 鹽 政,下 置 督 辦 一 名,由

臺 灣 道 兼 任,會 辦 一 名,稿 書 一 名,核 算 兼 覈 冊 司 事 二 名,清 書 兩

名,並 在 臺 灣 府 置 臺 南 鹽 務 總 局,在 總 局 下 置 總 館、子 館 及 贌 館( 代

售 店 ) 37。 鹽 田 所 有 者 在 官 府 的 監 督 下 曬 鹽 , 然 後 以 公 定 價 格 賣 給

官 府 38。 即 基 於 財 政 需 要 , 鹽 專 賣 體 制 由 就 場 專 賣 制 改 為 就 倉 專 賣

制 , 因 成 效 不 彰 , 復 於 1886 年 (光 緒 12 年 )改 採 官 銷 式 專 賣 制 , 並

由 巡 勇 (相 當 於 場 務 員 )成 同 場 員 與 哨 勇 (相 當 於 鹽 警 ), 巡 查 鹽 田 ,

收 存 鹽 斤, 緝 拿 官 鹽 之 偷 漏。但 因 官 鹽 收 購 價 與 市 價 間 的 差 距 仍 有

十 倍 之 多, 食 用 私 鹽 似 乎 成 為 當 時 臺 灣 社 會 的 流 行 運 動,難 怪 日 本

陸 軍 少 佐 樺 山 資 紀 以 「 日 諜 」 身 分 來 臺 進 行 偵 查 , 於 1873 年 (同 治

1 2 年 )9 月 乘 戎 克 船 抵 達 宜 蘭 南 方 澳 時 , 發 現 居 住 在 今 日 南 方 澳 漁

港 的 「 熟 番 」 亦 從 事 曬 鹽 工 作 。 39

劉 銘 傳 接 任 臺 灣 首 任 巡 撫 後 , 在 1888 年 (光 緒 14 年 )再 次 調

整 臺 灣 鹽 政 為「 南 北 兩 府 各 設 總 局 , 以 攬 其 事 。 南 歸 兵 備 道 , 北 歸

布 政 使 」 40。 刻 意 整 飭 鹽 務 , 將 行 政 首 長 改 為 鹽 務 總 理 , 由 巡 撫 兼

任,在 臺 北 設 鹽 務 總 局,以 布 政 使 兼 任 督 辦 委 員,將 臺 南 鹽 務 總 局

改 設 鹽 務 分 局 , 由 臺 灣 道 兼 任 督 辦 委 員 。 41

其 中 臺 南 鹽 務 分 局 下 轄 五 大 鹽 場 (洲 南 、 洲 北 、 瀨 南 、 瀨 北 、

瀨 東 )年 產 量 約 16800 公 噸 ~25200 公 噸 (20 萬 石 ~30 萬 石 ), 臺 北 鹽

務 總 局 下 轄 2 場 (新 竹 州 的 虎 仔 山 又 稱 南 廠 , 及 油 車 港 鹽 田 又 稱 北

廠 )年 產 量 約 8400 公 噸 ~16800 公 噸 (10 萬 石 ~20 萬 石 ),由 於 每 年 鹽

產 豐 歉 不 定, 臺 灣 島 民 的 鹽 需 求 量 常 供 給 不 足,特 別 是 中 北 部 地 區

製 鹽 量 不 足,另 外 在 北 部 的 淡 水、基 隆 南 部 的 安 平,設 配 運 局,專

37
盧嘉興,〈臺灣清季鹽制與鹽專賣〉,頁 25。
38
村上玉吉,《南部臺灣誌》,(臺南:臺南州共榮會,1934 年),頁 364。
39
張復明、方俊育,《臺灣的鹽業》,頁 27。
40
連橫,《臺灣通史》,榷賣志,頁 497。
41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灣鹽專賣志》,(臺北:臺灣總督府專賣局,1925 年),頁 11。
31
門 負 責 關 於 鹽 的 運 輸 搬 運 事 務,將 南 部 的 鹽 移 至 北 部 補 充 北 部 鹽 得

不 足 , 同 時 每 年 夏 秋 二 季 , 西 南 季 風 盛 行 收 購 「唐 鹽 」, 由 安 平 、 打

狗 及 淡 水、基 隆 負 責 配 運,大 邸 上 全 島 一 年 的 售 出 鹽 價 約 50 萬 圓 ,

其 中 支 付 製 鹽 者 及 運 送 費 用 、 鹽 務 各 館 經 費 約 30 萬 圓 , 每 年 專 賣

收 入 約 有 20 萬 圓 。 42此 後 歷 經 沈 應 奎 、 邵 友 濂 、 唐 景 崧 等 三 巡 撫 到

日 本 治 臺 初 期 並 無 太 大 的 改 變 。 如 圖 2 -2 -1。

1895 年 時,臺 北 及 臺 南 鹽 務 總 局 下 置 基 隆、艋 舺、宜 蘭、竹 塹 、

大 甲、彰 屬、安 平 嘉 義 及 鳳 山 等 總 館,各 地 仍 置 小 館 及 贌 館,鹽 務

小 館 在 各 地 適 宜 的 街 道 村 莊 設 立 據 點 販 售 食 鹽,受 總 館 支 配,按 時

報 告 其 販 售 情 形 及 庫 存 量 43。 贌 館 ( 代 售 店 ) 則 是 非 官 營 的 販 售 據

點, 由 雜 貨 商 人 在 沒 有 設 立 小 館 的 村 莊 處 設 立 販 售 食 鹽 的 商 店。臺

南 鹽 務 總 局 下 轄 安 平 嘉 義 鹽 務 總 館 及 鳳 山 鹽 務 總 館,各 鹽 務 總 館 又

管 轄 小 館 及 贌 館 。 當 時 的 小 館 及 贌 館 名 單 列 如 表 2 -2 -2。

42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二部調查經濟資料報告》下卷,(東京市:
1903 年 5 月)1979 年 8 月影印版,文岡出版,頁 728。
43
鹽務小館人員配置為設有司事一名,月俸十元;管賬一名,月俸六元;執量一名,月俸四
圓;打斗及廚夫各一名,月俸三元;哨丁二名,月俸五元。參見〈殖產部員萱場三郎鹽業調查
復命書〉,《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 91 冊,文號 6。
32
圖 2-2-1:劉銘傳時期全臺主要的鹽務機構及鹽館

資料來源: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二部調查經濟資料
報告》下卷,(東京:1903 年 5 月),1979 年 8 月影印版,文岡出版,頁 728。

33
表 2-2-2 臺南鹽務總局管轄表

安平嘉義鹽務總館 鳳山鹽務總局
新街、霄壟、麻豆、鐵線 鳳屬、鹽水港、仔東港、林仔邊、
橋、鹽水港、樸仔角館、 枋寮、潮洲庄、萬丹、阿緱、阿里
小館
店仔口、加城、塗庫、斗 港、旂尾、大湖、阿公店、舊城、
六、嶺後 戲獅甲
安平、洲美、新豐、新市、
灣裡、大目降、蕃薯寮、
噍吧哖、太子廟、埤仔頭、
贌館 旗甲、圍仔內、竹滬、旗後
二層行、喜樹、白沙墩、
灣崎、西港仔、學甲、柯
寮、笨南、笨北、外埔
資料來源:〈殖產部員萱場三郎鹽業調查復命書〉,《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 91
冊,文號 6,(000000910060057~000000910060058)。

至於鹽的販賣在臺北鹽務總局及臺南鹽務分局下,各地遍設販

賣機構總館、分館、子館、贌館、販店,專辦銷售事務,其銷額較

少、 交 通 不 便 之 處,乃 特 約 紳 商 設 立 贌 館 或 販 店 代 售 。 44據 連 雅 堂 榷

賣 志 所 載 : 「… … 基 隆 、 艋 舺 、 宜 蘭 、 新 竹 、 大 甲 、 鹿 港 、 嘉 義 、 鳳

山、恆春、澎湖,各設總館,各地仍置小館,由民攬辦。其館主多

為 鄉 紳 宦 戚 , 獲 利 不 少 , 大 者 歲 盈 萬 金 , 小 亦 一 、 二 千 圓 。 … … 」45

由 於 製 鹽 業 為 政 府 的 特 權,禁 止 人 民 自 由 買 賣,其 運 銷 方 式 為 ,

臺南鹽務總局負責監督安平嘉義與鳳山等總館,而各總館則必須監

督各子館與贌館。除監督外,更重要的工作是負責鹽的儲藏販售等

工作,必須先行估計其轄區內所應發賣的數量後呈報總局,總局再

發 給 四 聯 單 , 即「 各 場 行 鹽 繳 查 」、「 行 鹽 執 照 」、「 各 館 收 鹽 繳 查 」、

「 鹽 照 存 查 」。 除「 鹽 照 存 查 」留 總 局 外 , 其 餘 三 聯 則 由 總 館 、 子 館

或 代 售 店 憑 證 至 鹽 場 領 鹽 。 鹽 場 管 理 原 留 下「 各 場 行 鹽 繳 查 」, 並 將

「 行 鹽 執 照 」發 給 運 鹽 者 ,「 各 館 收 鹽 繳 查 」則 由 各 館 保 存 。 總 管 每

月 須 彙 整「 各 館 收 鹽 繳 查 」至 總 局,以 供 核 對 並 瞭 解 實 際 發 賣 數 量 46。

44
張繡文,《臺灣鹽業史》,頁 6。
45
連橫,《臺灣通史》,榷賣志,頁 497。
46
〈殖產部員萱場三郎鹽業調查復命書〉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 91 冊,文號 6,
34
鹽田所有者在政府監督下曬鹽,再以公定價格全數賣給政府。

官鹽價格,是按與儲存食鹽的鹽倉距離遠近而增加。離鹽倉近者每

斤 1 分 4 厘 , 稍 遠 者 1 分 5 厘 , 最 遠 者 1 分 6 厘 。 1895 年 時 , 臺 南

鹽務局所管轄的安平嘉義總局和鳳山鹽務總局的販售情形,列如表

2-2 -3 、 表 2 -2 -4:
表 2 -2-3 1895 年安平嘉義鹽務總館販售情形

安 平 嘉 義 鹽 務 總 館 賣石量 價格(圓) 必要費用(圓) 政府純益(圓)

新 街 3780 5292 869 4422


霄 壟 1620 2592 672 1920
麻 豆 2160 3456 848 2610
鐵 線 橋 1750 2800 668 2133
鹽 水 港 2800 4480 893 3587
小 館 樸仔腳館 3520 5632 974 4643
店 仔 口 2760 4416 1367 3048
加 城 8480 13568 3667 9901
塗 庫 4060 4060 2165 4737
嶺 後 2170 3038 716 2322
合 計 33100 52176 12841 44550
贌 館 安 平 300 130 - 390
洲 美 500 130 - 650
新 豐 1800 140 - 2520
新 市 1450 136 - 1672
灣 裡 1500 138 - 2070
大 目 降 1300 126 - 1820
蕃 薯 寮 1450 134 - 1827
噍 吧 哖 1600 138 - 2144
太 子 廟 900 132 - 1242
埤 仔 頭 700 132 - 924
二 層 行 600 132 - 792
喜 樹 300 132 - 396
白 沙 墩 700 132 - 924
灣 崎 600 132 - 732
西 港 仔 1100 132 - 1452
學 甲 900 132 - 1188
柯 寮 200 132 - 264
笨 南 4250 134 5600
笨 北 1900 126 - 3934
外 埔 800 110 - 880

(000000910060065~000000910060068)。
35
總 計 22850 13190 - 30170
總 計 55950 82346 12841- 74720
說明:「ㄧ」表為無資料者-,1 石=140 斤。
資料來源:〈殖產部員萱場三郎鹽業調查復命書〉,《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 91
冊,文號 6,(000000910060059~000000910060060)。

表 2-2-4 1895 年鳳山鹽務總館販售情形

必要費用
政 府 純 益
鳳 山 鹽 務 總 館 賣石量 價格(圓)
( 圓 ) ( 圓 )
鳳 屬 3350 5360 3152 2576
鹽水港仔 2400 3840 3292 842
東 港 3350 5695 4675 1020
林 仔 邊 1450 2465 1497 968
枋 寮 900 1530 989 641
潮 洲 庄 2550 4590 3366 1224
萬 丹 2650 4770 3783 1187
小 館
阿 緱 3100 5580 4238 1342
阿 里 港 2600 4420 3193 1227
旂 尾 1450 2465 1630 836
大 湖 700 1050 508 542
阿 公 店 3750 6000 4529 1471
舊 城 3450 5520 4175 1345
戲 獅 甲 700 1120 639 481
合 計 32400 54405 4045015702
千 旗 甲 800 144 1152
圍 仔 內 600 134 804
贌 館 竹 滬 500 134 670
旗 後 300 124 372
合 計 2200 2998
總 計 34600 57403 43448
資料來源:〈殖產部員萱場三郎鹽業調查復命書〉,《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 91
冊,文號 6,(000000910060060~000000910060061)。

由 表 2-2-3 及 表 2-2 -4 兩 表 可 知 , 臺 南 鹽 務 總 局 販 售 總 數 約

(9 0 5 5 0 石 )(含 安 平 、 嘉 義 、 鳳 山 鹽 務 總 館 ), 總 收 入 為 1 39749 圓 ,

開 銷 為 28543 圓 , 政 府 純 益 為 118168 圓 。 與 當 時 全 臺 販 售 總 數 約

2 0 6 2. 2 公 噸 (245550 石 )相 比 , 臺 南 鹽 務 總 局 占 全 臺 販 售 的 36.8% 。

相 較 , 其 生 產 總 數 7606 .2 公 噸 (90550 石 )即 是 全 臺 之 冠 。 也 因 為 臺

灣食鹽主要產區以臺南鹽務局為主,使得臺北、臺中地區食鹽必須

36
仰賴臺南鹽務總局供應,所以設立配運所,由船隻負責由海運配送

到臺北及臺中各鹽務小館,臺北、臺中各館不足的部分再由福建南

靖等地進口。

1 895 年 臺 南 鹽 務 總 局 的 產 鹽 地 共 有 五 處 , 分 別 是 在 嘉 義 地 區 的

北門嶼、井仔腳及布袋嘴,安平地區的小西門外,鳳山地區則在旗

後 。 47

產鹽地附近周圍築有蒸發池與結晶池,製鹽日期與製鹽量都也

受政府監督與規定,鹽埕增加必須視人口增加及清廷同意才能增

加。安平打狗地區食鹽品質方面,由於製造及搬運的疏失,使得食

鹽往往摻雜泥土結晶,使其外觀雖然白如雪,卻是品質低劣。但若

是將臺灣食鹽作化學成分分析,可以發現臺灣食鹽中包含苦汁成分

較 多 , 可 以 作 為 化 學 用 途 48。

47
〈殖產部員萱場三郎鹽業調查復命書〉,《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 91 冊,文號 6,
(000000910060070)。
48
臺灣食鹽的苦汁成分高可以提煉為工業鹽,使得在日治末期由於各種工業發達,以致於工業
鹽的需求激增,但工業鹽的輸入,受地中海局勢不穩、東南亞地區運送困難之影響甚難取
得。為改善工業鹽仰賴進口之現象,日本大藏省遂於 1936 年 10 月於東京召開內外地鹽務關係
協議會,確定工業鹽的自產自給的對策。臺灣西海岸盛產天然鹽,為加強天然鹽的生產及配
合日本大藏省的工業鹽增產計劃,臺灣總督府鼓勵臺灣拓殖株式會社與大日本鹽業株式會
社、臺灣製鹽株式會社合資,在 1938 年 6 月成立南日本鹽業株式會社。參見,臺灣經濟通信
社編纂,《戰時下の臺灣經濟》(臺北:臺灣經濟通信社,1939 年 2 月 1 日),頁 67~68。
37
第三節 日治初期臺灣鹽業調查

清領時期鹽為一項收益頗豐之專賣,但是限於其為民生必需

品 , 因 此 對 於 新 增 加 領 域 的 舊 產 業 --臺 灣 鹽 有 必 要 加 以 重 新 認 識 ,

特別是日本本國鹽業也是一個傳統產業,對於新併入領土中的臺灣

鹽,究竟日本本國應如何看待?同時對於日本國內原有的製鹽者是

否會有其衝突或是提供另一個值得開發的新樂園,絕不是單純依賴

想像,而必須擁有充分詳細的現代科學調查,提供統治者一個政策

的準則。

在 1899 年 臺 灣 實 施 食 鹽 專 賣 前,不 論 是 日 本 政 府 或 臺 灣 總 督 府

甚至是日本國內原有的製鹽業者,是否也曾做過類似的調查工作,

其調查內容及調查後建議為何?這些調查結果與決策的過程是否有

關連是本節討論重點。

一、臺灣總督府鹽業調查背景

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隨著近代化政策,統計的概念才自歐美

移植而來,明治政府大量延聘外國的專家、派遣留學生、派遣官員

到西方各地考察,全力引進西方文明,使節團出訪歐美,考察西洋

諸國政治、法律、經濟、軍事、文教、實業等,並藉此認識到統計

調查對瞭解國情的重要性,調查也就被認為是認識國情的重要步驟

之 一, 49日 本 國 內 實 施 調 查 統 計 成 功 後 不 久,日 本 首 先 展 開 北 海 道 的

開拓,進一步將統計調查原則援用於北海道和海外,當時日本國內

人口擴張相當迅速,北海道的開拓對日本意義重大,因此日本有機

會成為帝國主義國家時,為實行其殖民地支配,殖民地或勢力圈的

實態調查,即變成了首要工作。

49
佐藤正廣,《國勢調查と日本近代》,(東京:岩波書店,2002),頁 7。
38
日 本 學 習 西 方 列 強 經 驗,在 日 本 成 功 試 行 後,建 立 近 代 化 國 家 ,

開拓北海道的經驗,被具體地活用於臺灣。積極對外擴張的同時,

朝野學界發展「殖民地學」的討論,為協助殖民地的統治,以殖民

地為對象進行經濟、社會等調查和研究,主要學者有新渡戶稻造、

矢內原忠雄及山本美越乃等人,雖然所主張殖民地政策不盡相同,

但對亞洲各地區進行深入調查、開發調查技術及正確的資料處理則

無 所 歧 異 50。

日本統治臺灣初期從事各種產業調查的目的是為了瞭解當時臺

灣的現狀,以作為日後決定政策的重要參考資料。在日本領臺後的

三 個 月 , 1895 年 9 月 14 日 公 布 了 「 產 業 調 查 報 告 要 項 」, 開 始 展 開

各 地 方 產 業 經 濟 相 關 調 查 51。總 督 府 實 施 產 業 調 查 要 項 的 重 點 是 為 制

定殖產方面的政策,必須先從瞭解執政當時的現況及習慣,要求各

縣廳、支廳、支部等地方行政機構,針對轄區內各產業,例如:糖

業、茶 葉、度 量 衡、重 要 農 產、土 地 調 查、撫 墾 局 與 原 住 民、礦 業 、

樟腦等產業概況詳加調查。

每項調查要項都要求非常詳細的普查工作,例如:糖業調查要

項包括糖業沿革及現況、砂糖生產地及產量、甘蔗種類、各品種的

糖份、甘蔗栽培法、砂糖製造法、製糖器械、有無製糖組織、蔗作

者與製糖者的關係、產地的砂糖價格、砂糖製作及輸出季節、輸出

的砂糖種類、蔗作製糖與外國商人關係、砂糖輸出量等調查內容,

又如撫墾局與原住民的調查要項中,羅列撫墾局沿革、撫墾局的所

在地組織及職務、撫墾事業的成績、原住民性質、嗜好及生活、原

住民與漢人的關係、原住民的職業、原住民守備、原住民對撫墾局

的感想、原住民部落數量、名稱及各部落人數、各原住民部落的相

50
村上綱實,〈殖民地調查と後藤新平〉,川合隆男編,《近代日本社會調查史》1,(東京:慶
應通信株式會社,1989 年 11 月),頁 220~221;轉引自林佩欣,〈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對舊慣宗
教之調查與理解(1895~1919)〉,(臺北: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頁 15。
51
「產業調查報告要項」,《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 5 冊。
39
互關係與防備、原住民交易的場所及實況等,以瞭解各地區重要產

業 分 佈 情 形 52。

1 896 年 10 月 19 日 又 要 求 各 地 方 進 行 農 商 工 統 計 調 查 工 作 , 諸

如:田園的面積及地租,鹽田的面積、製鹽量、曬丁戶數等鹽業相

關事項,稻作面積及收穫量、普通及特用作物的生產面積及收成情

形,家畜頭數、製糖戶數及產量、製茶戶數及產量、陶瓷器的製造

量、 草 席 的 製 造 表 等 調 查 內 容 53。其 中 在 鹽 田 調 查 方 面 , 主 要 著 重 於

官有及民有鹽田的數量、面積、曬丁戶數、製鹽的數量、製鹽的季

節 等 內 容 54。於 是 臺 灣 總 督 府 為 了 瞭 解 臺 灣 的 鹽 業 發 展 及 清 末 臺 灣 鹽

業 專 賣 情 形,成 立「 鹽 政 調 查 委 員 會 」原 定 進 行 臺 灣 各 地 鹽 業 調 查 ,

礙於統治區域,僅於臺北地區進行鹽業調查,其內容含括了專賣制

度 、 專 賣 機 構 、 食 鹽 價 格 等 內 容 55, 作 為 日 後 制 定 食 鹽 政 策 參 考 外 ,

也要求各地方政府在進行農商工統計時詳加調查。

二、臺灣總督府所進行的鹽業調查

除了各種鹽業調查報告書56外,鹽 政 調 查 委 員 會 的 調 查 委 員 松 本 龜 太

郎 57在 6 月 19 日 完 成 〈 臺 北 官 鹽 取 調 書 〉 , 58其 內 容 主 要 提 及 清 朝

官 鹽 管 理 體 系 及 清 朝 食 鹽 價 格 。 最值得注意的是萱場三郎的鹽業報告書

52
「產業調查報告要項」,《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 5 冊。
53
「農商工統計調查ノ儀ニ付各地方ヘ關照會支件」,《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 76 冊。
54
「農商工統計調查ノ儀ニ付各地方ヘ關照會支件」,《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 76 冊。
55
「臺北官鹽取調書」,《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 11 冊。
56
例如:〈打狗鹽埕調查復命書〉、〈鳳山縣下鹽業調查書〉、〈臺北外二縣鹽業調查復命書〉、
〈鹽務總館及支館開業表鹽業調查復命書〉等相關的調查報告。
57
松本龜太郎,日本土佐國高知縣安藝郡田野村人,1874 年(明治 7 年)生,日清戰爭期間擔任陸
軍通譯,後渡臺任職於臺北廳,擔任臺北縣稅務課長心得、總督府財政部調查委員 1896 年辭
職後。1895 年 9 月於大屯山麓發現北投溫泉品質優良,於北投開設旅館開拓當地溫泉事業,
名為松濤園,並投資開發北投,於 1907 年左右,在北投設立窯場,開始陶器的製造販賣,以
「元祖北投燒」聞名。資料來源:電子資料庫,臺灣人物誌,頁 133;臺灣實業名鑑,頁 23;
臺灣實業家名鑑,頁 82。
58
「臺北官鹽取調書」此文件亦同時收於〈官鹽廢止ニ関スル樺山臺灣總督ノ諭告〉中,為 1895
年 7 月 9 日〈鹽制ニ関スル件〉中的別紙說明。《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 11 冊,文號 31。
(000000110310152~000000110310170)。
40
59
,萱場三郎除了進行南臺灣的鹽業調查外,還完成了新竹、臺中、嘉義、鳳山

等地的鹽田實地踏查調查工作。60

(一 )萱 場 三 郎

1 8 9 8 年 (明 治 31 年 ) 萱 場 三 郎 奉 命 為 新 竹 、 臺 中 、 嘉 義 、 臺 南 、 鳳

山 各 縣 進 行 製 鹽 業 調 查 , 2 月 2 日 出 發 , 3 月 17 日 回 總 督 府 , 並 於

5 月 向 臺 灣 總 督 府 提 出〈 新 竹 外 三 縣 下 鹽 業 經 濟 〉 61, 其 調 查 項 目 包

括 製 鹽 業 的 資 本 , 包 括 鹽 田 資 本 (涵 蓋 鹽 田 買 賣 價 格 、 鹽 田 築 造 費 及

材 料 價 格 、 鹽 田 的 價 值 、 改 良 要 點 (最 重 要 在 於 堤 防 的 築 造 , 其 中 包

括鹽池改造、貯藏法設備、鹽倉建築費等,其他還包括道路的開修

及 搬 運 的 便 利 等 )、 製 鹽 者 的 權 利 義 務 。 營 業 資 本 包 括 : 器 具 器 械 、

鹽田修繕費、生計費,製鹽業的勞動力、製鹽業的組織、銷路、搬

運及運費。

對於鹽業的各項資料均以所調查的新竹、臺中、嘉義、臺南、

鳳山四縣的狀態一一羅列標示,並比較出各縣的差異,在日治初期

多人所進行的各篇調查,屬於非常詳盡的調查復命書。也因此萱場

三郎的調查報告在日治初期是很受總督府的信賴而成為決策的重要

依據。其中最重要的是萱場三郎不僅現狀報告,更提出建言,認為

基於種種的調查意見中,最重要的是改良食鹽品質、運輸、銷路的

擴張及訂定製鹽組織的規章。

59
詳見〈製鹽業に關すゐ諸經濟に就て〉,《臺灣協會會報》,第 1 號,頁 62。
60
題為〈新竹外三縣下鹽業調查〉,收於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報文,同時也收錄於太田健一,
《野崎臺灣鹽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300~332。但是其名改為〈製鹽經濟調
查復命書〉
61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課編,《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部報文》第二卷第一冊,(臺北:臺灣
總督府民政部殖產課,1899 年 2 月),頁 283~301。另以《製鹽經濟調查復命書》為題,收於
太田健一,《野崎臺灣鹽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300~332。其中收錄以臺灣
總督府較為齊全。
41
其 中 以 台 南 鹽 業 調 查 為 例,萱 場 三 郎 62奉 命 進 行 臺 南 管 內 水 產 物

調 查 , 並 於 1896 年 1 月 13 日 出 發 , 抵 達 臺 南 民 政 部 後 直 接 著 手 進

行調查,經由鳳山、打狗、澎湖再回到臺南,並於 3 月提出〈臺南

管 內 水 產 物 調 查 復 命 書 (鹽 業 之 部 )〉 63。

1 898 年 5 月 又 完 成 ,〈 鹽 業 取 調 書 〉, 主 要 內 容 為 調 查 全 臺 鹽 務

沿革、鳳山縣下的鹽田來歷、鹽田的所有權、鹽場督曬員的官宅、

製 鹽 季 節 及 停 曬 時 鹽 田 的 利 用 (大 部 分 為 魚 塭 , 放 養 烏 仔 魚 、 虱 目

魚 )、 曬 鹽 法 及 鹽 的 性 質 、 收 益 的 手 續 及 鹽 田 地 價 與 收 益 、 鹽 館 及 食

鹽 出 售 的 順 序、往 內 地 輸 入 的 利 益 (日 本 內 地 當 時 製 造 食 鹽 1 石 須 鹽

水 3 石 費 用 30 錢 , 燃 料 石 炭 的 費 用 55 錢 外 、 材 料 工 具 修 理 費 用 合

計 至 少 約 1 圓 20 錢 , 在 東 京 大 阪 市 場 報 價 為 1 圓 50 錢 , 清 國 製 鹽

為 1 石 1 圓,因此市場幾乎為清國所佔,然而臺灣當地食鹽 1 石為

1 6 錢 , 包 裝 約 10 錢 , 到 內 地 的 運 費 及 雜 費 約 40 錢 , 不 過 66 錢 ,

因此由臺灣本地鹽輸出至日本內地市場,可以完全壓制清國鹽。鹽

政 廢 止 後 的 成 績 、 各 館 出 售 鹽 的 定 額 。 64

以臺南鹽業調查為例,臺灣鹽業是以天然日曬鹽為主,使得臺

灣 鹽 田 集 中 於 南 臺 灣 地 區。萱 場 三 郎 在 1895 年 12 月 27 日 奉 命 調 查

臺 南 管 內 水 產 物 後,自 1896 年 1 月 27 日 至 3 月 10 日 著 手 調 查 南 臺

灣的鹽業、漁業等水產物,從鳳山、打狗、澎湖,而後臺南地區。

其對臺南、鳳山、打狗等地區的鹽業作了詳細普查,包括沿革及鹽

務 局 組 織、產 鹽 地 區、產 鹽 地 氣 候、鹽 田 構 造 及 土 壤 成 分 、製 造 法 、

製鹽經濟、食鹽需用與供給、調查結果及建議、鹽田的附加價值等

部 分 加 以 調 查 65。因 此,透 過 萱 場 三 郎 的 調 查 成 果 及 其 他 文 獻 史 料 輔

62
萱場三郎,臺灣總督府技師,後擔任大日本鹽業會社主任。
63
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的臺灣總督府檔案資料庫系統,中可以發現《殖產部員萱場三郎鹽業調查
復命書》,91 冊,文號 6,第 22 卷之 1。 (000000910060051~000000910060099)。
64
太田健一,《野崎臺灣鹽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
65
〈殖產部員萱場三郎鹽業調查復命書〉,《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 91 冊,文號 6。
42
助,可以瞭解清末日治初期臺南地區鹽業發展梗概。文中注意的是

嘉 義、臺 南、鳳 山 三 縣 的 五 個 鹽 田,主 要 內 容 針 對 臺 南 天 日 產 鹽 地 ,

在 清 政 府 下 , 限 制 產 鹽 量 且 大 小 副 的 面 積 不 一 , 如 表 2-3 -1。 將 來 如

果製鹽人口增加,鹽產量亦隨之增加。

表 2-3-1:臺南鹽務總局下產鹽地的面積及製鹽量

縣名 地名 製造廠名 副數 地積(公頃) 產鹽量(公噸)


北門嶼 州北場 130 14.55 5040
嘉義 井仔腳 瀨東場 134 13.58 4200
布袋嘴 洲南場 100 9.7 4200
安平 小西門外 瀨北場 120 18.42 5040
鳳山 旗後 瀨南場 60 5.82 4200
三縣 五所 五場 544 62.06 22680
說明:地積單位原為甲,為全文統一,改以公制單位。
資料來源:〈殖產部員萱場三郎鹽業調查復命書〉,《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000000910060070)。

萱 場 三 郎 並 於 復 命 書 中 提 出 各 國 主 要 製 鹽 產 地 的 氣 候 狀 況 (如

下 表 ),以 說 明 臺 灣 與 世 界 各 主 要 產 鹽 國 家 在 氣 候 上 的 先 天 自 然 條 件

的 比 較 , 由 表 2-3 - 2 可 發 現 , 從 前 述 的 天 日 製 鹽 最 基 本 的 考 量 因 素

平均溫度、降雨天數、以及製鹽過程應盡量維持極少的降雨日數,

臺南的天日鹽製鹽是有其優勢,由產鹽地氣候與各國天日製鹽產地

與 日 本 天 候 的 比 較 , 認 為 臺 南 地 方 在 主 要 製 鹽 的 3 個 月 (3 、 4 、 10

月 ), 降 雨 日 數 及 雨 量 比 世 界 各 國 主 要 天 日 製 鹽 地 的 情 形 還 要 好 , 由

氣象的角度而言是最好的天日製鹽地方。

43
表 2-3-2 各國主要製鹽地平均氣候

年均溫 製鹽中夏季(3 個 1 年降雨日數 製鹽中夏季(3 個 1 年降雨量 mm 製鹽中夏季(3 個

月)平均溫度 月) 降雨日數 月) 雨量

澳洲 57 71 135 35 1040 340

義大利 61 73 95 15 670 112

法國 55 69 130 26 890 242

西班牙 61 71 95 14 696 109

葡萄牙 59 70 125 12 1065 60

美國 55 59 72 4 700 60

日本 58 74 162 40 1763 583

日本(臺南) 74 74(3、4、10 月) -- 8(11、2、3 月) 1209 36(3、4、10 月)

資料來源:
《臺南管內水產物調查復命書》,000000910060075~000000910060076;
另收錄於太田健一,《野崎台灣鹽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445。

最後提出結論說明臺灣天日製鹽的價值:認為過去天日製鹽因

為會附著泥土塵埃,品質低下,若是在鹽埕構造、製造方法及管理

上 改 良 , 可 以 得 到 純 白 食 鹽 , 而 且 其 成 分 比 起 我 國 (日 本 )煎 製 普 通

食鹽中氯化曹達數量不僅遠勝於我國,且對於日本山口縣製鹽一石

費 用 為 55 錢 , 臺 灣 僅 需 12 錢 , 在 內 地 一 石 最 少 費 用 從 35 ~80 錢 ,

臺灣的製產費用雖然在調查結束前未能提出詳細的調查,但是約僅

需 3、 4 錢 ~14 、 15 錢 , 這 是 將 來 最 值 得 獎 勵 的 。

總結萱場三郎就新竹、臺中、嘉義、臺南、鳳山鹽業的調查結

果顯示:臺灣的食鹽品質缺點是色澤不佳且雜質多,但是如果改良

鹽田且留意貯藏方式,臺灣天日鹽結晶較大,在搬運的過程中,比

起日本內地鹽的溶解速度較慢,對於遠洋漁業長達半年於船艙之下

44
的鹽藏方式,能延緩腐敗,可使用於漁鹽。

另外銷售的部分,臺灣昔日食鹽為官營,以擔籠方式搬運,在

搬 運 過 程 中 不 僅 容 易 漏 落 , 同 時 也 會 摻 雜 塵 垢 , 如 果 改 以 「麻 袋 」包

裝,以 臺 灣 現 在 不 到 396.61(400 町 )左 右 的 鹽 田 無 法 供 給 臺 灣 人 民 所

需 , 臺 北 地 區 每 年 從 中 國 搬 來 的 食 鹽 約 84000 公 噸 (10 萬 石 ), 今 日

如 以 自 由 製 造 營 業 , 鹽 田 生 產 力 增 加 , 假 設 多 出 約 133600 公 噸 (40

萬 石 )可 以 輸 出 , 因 此 新 的 鹽 田 所 製 造 食 鹽 以 日 本 內 地 為 銷 路 , 對 日

本內地不斷增加的燃料費及工資,造成的鹽價高漲,且日本持續增

加 的 「曹 達 工 業 」製 造 會 社 需 要 的 食 鹽 量 , 輸 往 內 地 的 船 費 降 低 , 且

內地的需求量增大,能提供日本內地其他產業的需要。

萱場基本上積極支持設立製鹽組織,過去食鹽在官營之下,是

依命令之下進行生產,一旦歸為民營,少了監督,食鹽的銷路又不

穩定時,應該整頓製鹽者,製鹽業者以銷路為考量,且以少量的資

金進行各種改良,由製鹽者組合組織,成員彼此互相出資,進行鹽

田的修繕及改良,特別是提供公積金的借貸、統一製鹽量、甚至是

食鹽製造改良、販售等,對於促進製鹽業的改良促進發達,採用這

些方法應該是必要的事。

在這個時間點上,萱場三郎認識到臺南地方是有利於日本鹽業

資本進出這件事,關於安平鹽田強調:臺南目前沒有很多堤防,每

年 陰 曆 1、 2、 15、 16 日 會 受 到 大 潮 海 水 侵 害 被 破 壞 的 鹽 田 很 多 , 有

必要築造強固的堤防忍受風波;且鹽田重要的結晶池有二種,一種

是單用黏土固定於池底,以及用小石頭或瀨戶內海附近窯片平鋪於

池底,後者情形會有土沙混入使食鹽品質低下,這是當今重要的改

良 急 務 。 66萱 場 從 製 鹽 資 本 、 鹽 業 勞 動 、 鹽 業 組 織 、 鹽 流 通 過 程 的 觀

點進行實態調查,點出各地區的問題點,也指出各縣鹽田官有地及

66
太田健一,《野崎臺灣鹽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90。
45
民 有 地 的 區 分 , 以 及 所 有 權 和 使 用 權 的 複 雜 性 。 67

(二 )鎌 田 彌 十 郎

1 898 年 (明 治 31 年 )1 月 18 日 臺 灣 總 督 府 技 手 鎌 田 彌 十 郎 奉 命

調 查 新 竹 縣 、 臺 中 縣 下 的 鹽 田 , 於 1 月 21 日 由 臺 北 出 發 , 從 新 竹 縣

舊 港 附 近 開 始 , 沿 著 臺 中 縣 西 螺 溪 , 中 間 海 岸 縣 約 40 餘 里 , 總 計 花

費 5 9 日 完 成 調 查,後 於 6 月 向 臺 灣 總 督 府 提 出《 鹽 田 調 查 復 命 書 》,
68
針 對 新 竹 縣 下 及 臺 中 縣 下 的 鹽 田,依 照 既 成 鹽 田 (現 有 鹽 田 )及 未 成

鹽 田 兩 部 分 ,依 據 鹽 田 位 置 、地 勢 、 面 積 、 土 質 、 氣 象 及 製 鹽 季 節 、

鹽田築造法、製鹽的產量及收入、當地戶口與從事製鹽的戶口數,

及一般製鹽者的生計等等,記錄當時新竹縣及臺中縣鹽業發展狀

況,最後分別提出其意見。

鎌田彌十郎對於新竹縣鹽田的意見是,境內海邊幾乎為平坦沙

地,如果能就沙地加以強化固定,足以為鹽田適地,眼前最重要的

是海濱地是天賦製鹽地,光熱強可以天然結晶,地勢又適合製鹽,

清朝的官鹽,臺灣依官方命令製鹽,現在政府放任自由製鹽,為利

奔走是人之常情,內地人競相來臺,臺灣原有小資本的鹽業者或製

鹽工人放棄原有本業不少,考慮到這點,應該給予臺灣人與內地人

保 護 獎 勵 , 振 興 鹽 業 是 當 務 之 急 。 69

對 於 臺 中 縣 下 的 建 議 , 從 大 甲 溪 到 西 螺 溪 約 有 20 餘 里 , 新 竹 縣

下,土地較富黏性地盤較穩固,大概都是平坦的原野地,海水比重

濃度稍高,由於廢止食鹽官業已久,以前的製鹽景象不復見,由中

67
萱場三郎,製鹽經濟調查復命書(1898 年 5 月),收於太田健一,《野崎臺灣鹽行の研究:近代
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300~332。
68
其中第一部分為日誌。第二部分為新竹、臺中兩縣縣下既成鹽田及未成鹽田的位置及區分一
覽圖,但是此 2 部分,日誌可見於《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部報文》中,但是對於鹽田位置則
未收錄。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課編,《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部報文》第二卷第一冊,頁
203~218。另收於太田健一,《野崎臺灣鹽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347~366。
69
太田健一,《野崎臺灣鹽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359~360。
46
國輸入廉價鹽,原來從事農漁業者,僅能糊口,官方應講求振興鹽

業的方法。

最後鎌田彌十郎總結認為回顧現在日本的鹽業經濟,令人擔

憂,日本本國原有製鹽法,費勞力且耗費燃料,日本本國鹽品質比

外國鹽低劣、價格又高,雖然最近幾年看到針對鹽田構造、釜竈的

建 築、各 項 鹽 田 用 器 具 的 改 良 進 步,但 是 天 候 連 年 不 順,伴 隨 物 價 、

工資、燃料費上漲,鹽的價格騰貴,以至需要輸入外國鹽,因此製

鹽者備受鼓勵,勉強以進步的器具、改良製鹽法節省製鹽費,以臺

灣熱帶地區,是天日製鹽的好地方,雖然礦業農業有希望的事業很

多,但 是 有 的 不 便 或 危 險,不 易 著 手,唯 獨 製 鹽 業,其 原 料 無 盡 藏 ,

海濱村落平穩又有舟楫之便,起業容易且易收利,因此若使臺灣鹽

業隆盛,品質勝過外國鹽、鹽價又低廉,可以與外國鹽競爭,計畫

擴 張 臺 灣 鹽 業 為 當 下 之 急 。 70

鎌田彌十郎原預定調查範圍是新竹、臺中、嘉義三縣,但是,

實 際 的 調 查 是 集 中 在 新 竹 縣 舊 港 附 近 到 臺 中 縣 西 螺 溪 約 40 里 海 岸

線,嘉 義 縣 的 調 查 並 未 實 施。鎌 田 的 結 論 是 「臺 灣 為 熱 帶 地 方 適 宜 天

日製鹽的好地方,雖然農業、礦業有希望的事業很多,但是不方便

或難於著手,惟獨製鹽業不僅原料源源不盡,海濱村落平穩,又有

船 隻 碼 頭 之 便,開 發 鹽 業 是 容 易 收 到 利 益 的 事 業 」
,建 議 以 振 興 臺 灣

鹽 業 來 面 對 外 國 鹽 輸 入 日 本 的 危 機 , 使 日 本 鹽 業 隆 盛 。 71

(三 )高 田 平 三

臺 灣 總 督 府 技 師 高 田 平 三 於 1898 年 1 月 6 日 奉 命 進 行 嘉 義、臺

南 、 鳳 山 的 鹽 田 調 查 , 於 4 月 10 歸 任 後 , 提 出 〈 嘉 義 、 臺 南 、 鳳 山

70
太田健一,《野崎臺灣鹽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365~366。
71
太田健一,《野崎臺灣鹽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91。
47
。72文 中 提 到 「未 成 鹽 田 」及 「鹽 田 預 定 地 」以 及 「
三縣鹽田調查復命書〉

既 成 鹽 田 」, 如 表 2 -3-3。 已 開 設 之 鹽 田 , 主 要 是 延 續 清 朝 時 期 的 鹽

田,調查時適逢製鹽時期無法直接丈量鹽田一副面積大小,僅能就

外廓測量,加上井仔腳、北門嶼、布袋嘴、如臺南及鳳山鹽田位於

灣 內 且 直 接 面 海 , 在 1896、 1897 年 間 為 風 浪 所 破 壞 , 無 法 精 細 測 量

僅能約略估算其分布面積。
表 2 -3-3: 嘉 義 臺 南 鳳 山 既 成 鹽 田 表

舊時名稱 管轄廳 舊副數(副) 面積((公頃)


井仔腳 瀨東場(3) 嘉義縣鹽水港辨務署 140 13.58
北門嶼 洲北場(4) 150 14.55
布袋嘴 洲南場(5) 嘉義縣補仔腳辨務署 100 9.7
鹽埕庄 瀨北場(2) 臺南縣臺南辨務署 120 11.64
鹽埕庄
瀨南場 0 鳳山縣打狗辨務署 60 5.82
鹽埕埔
合計 55.27
說明:本表格經作者重新彙整。
資料來源:高田平三,〈嘉義、臺南、鳳山三縣鹽田調查復命書〉,頁 218。

高田平三利用機器進行三角測量,在靠近海岸工程容易施作之

處調查時發現,臺灣天日製鹽適宜地以嘉義縣、臺南縣、及鳳山縣

為 主 , 總 計 4708.81 公 頃 (4749 町 步 ), 另 外 , 也 有 部 分 適 合 日 本 國

內入濱法、揚濱法等製鹽法之地,如北港溪北岸、瓦厝寮海岸、蚊

港 庄 、 中 汕 庄 等 地 , 約 有 5.805 公 頃 (2966 町 步 )。

高田的報告針對原有鹽田也有詳細報告,北門嶼及布袋嘴鹽田

在 1 8 96、1897 年 度 受 到 外 海 風 浪 破 壞 得 不 少,舊 稱 「洲 北 場 」的 北 門

嶼 鹽 田 5.85 公 頃 , 舊 稱 「洲 南 場 」的 布 袋 嘴 鹽 田 3.87 公 頃 (約 3 町 步

9 反步) 的面積應整建利用。

72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課編,《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部報文》第二卷第一冊,頁 219~281。
另收於太田健一,《野崎臺灣鹽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367~441。
48
經過實地調查後,高田平三認為應該在工程容易施作的鹽田預

定地設立天日鹽田,提出天日製鹽的構造、新開築及營業所需要的

資本、預定營業收支計算。最後提出非常實際的建議:開發鹽田時

應給予補助金,為了解除既有鹽田地主的疑慮,以測量圖為基礎,

區分官有地與民有地,臺灣本島如果採用十州法實施揚濱法、入濱

法雖然製鹽容易,但是在價格上要與天日製鹽價格競爭預測是有困

難 的 。 73

嘉 義 臺 南 鳳 山 三 縣 未 成 鹽 田 預 定 地 ,自 第 1 號 至 55 號 , 面 積 總

計 4 7 09.51 公 頃 , 其 中 被 視 為 適 宜 天 日 製 鹽 地 的 地 方 約 有 55 處 , 其

分 布 範 圍 如 表 2-3 -4 。
表 2 -3-4: 1898 年 嘉 義 臺 南 鳳 山 三 縣 未 成 鹽 田 適 宜 預 定 地

面積(公 海水 預察 預察
番號 所在地 地目 管轄廳 坪數 地質
頃) 比重 工事 鹽質
臺南縣
第1號 鹽埕庄 原野 2,437 0.8 黏土 3度 稍難 中
臺南辨務署
臺南縣
第 2 號 鹽埕庄 原野 1,312 0.43 黏土 3度 稍難 中
臺南辨務署
臺南縣
第 3 號 鹽埕庄 原野 6,390 2.11 黏土 3度 稍難 中
臺南辨務署
臺南縣
第 4 號 鹽埕庄 原野 13,670 4.52 黏土 3度 稍難 中
臺南辨務署
臺南縣
第 5 號 鹽埕庄 原野 3,349 1.11 黏土 3度 易 中
臺南辨務署
干潮 臺南縣
第 6 號 大湊寮 57,775 19.10 海黏 3度 稍難 中
露出地 臺南辨務署
臺南縣
第 7 號 大湊寮 養魚池 173,600 57.38 海黏 3度 稍難 中
臺南辨務署
臺南縣
第 8 號 大湊寮 原野 236,310 78.10 海黏 3度 稍難 中
臺南辨務署
臺南縣
第 9 號 喜樹庄 地 65,653 21.70 黏土 3度 易 中
臺南辨務署
臺南縣
第 10 號 灣裡庄 地 142,247 47.01 黏土 3度 易 中
臺南辨務署
鳳山縣
第 11 號 白沙崙庄 地 39,959 13.21 黏土細沙 2 度 9 分 易 下
太湖辨務署
鳳山縣
第 12 號 白沙崙庄 地 2,792 0.92 黏土細沙 2 度 9 分 易 下
太湖辨務署
臺南縣
第 13 號 四草庄 地 463,820 153.30 黏土細沙 2 度 9 分 稍難 中
臺南辨務署
原野及 臺南縣
第 14 號 媽祖經 1969,500 650.94 海黏 3度 稍難 中
干潮露出地 臺南辨務署

73
太田健一,《野崎臺灣鹽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92。
49
原野及 嘉義縣朴仔
第 15 號 東石湊 666,005 220.12 黏土 3度 稍難 中
干潮露出地 腳辨務署
干潮 嘉義縣朴仔
第 16 號 鄭仔寮庄 110,887 36.65 黏土 3度 易 中
露出地 腳辨務署
嘉義縣朴仔
第 17 號 鰲鼓庄 原野 538,215 177.89 黏土 3度 稍難 中
腳辨務署
原野及 嘉義縣
第 18 號 下崙庄 1042,990 344.72 黏土 3 度 2 分 稍難 中
養魚池 北湊辨務署
原野及 嘉義縣
第 19 號 仔庄 74,525 24.63 黏土 3度 易 中
干潮露出地 北湊辨務署
原野及 嘉義縣
第 20 號 三姓庄 173,647 57.39 黏土 3度 易 中
干潮露出地 西螺辨務署
原野及 嘉義縣
第 21 號 仁寮庄 174,800 57.77 黏土 3度 易 中
干潮露出地 西螺辨務署
原野及 嘉義縣
第 22 號 外湖庄 268,190 88.64 黏土 3度2分 易 中
干潮露出地 西螺辨務署
原野及 嘉義縣
第 23 號 溪頂庄 249,997 82.63 黏土 3 度 2 分 稍難 中
干潮露出地 西螺辨務署
原野及 嘉義縣朴仔
第 24 號 過溝庄 797,169 263.47 黏土 3度7分 易 中
瀦水地 腳辨務署
原野及 嘉義縣朴仔
第 25 號 布袋嘴庄 107,457 35.52 黏土 3度 易 中
養魚池 腳辨務署
嘉義縣朴仔
第 26 號 綱寮庄 原野 639,642 211.41 黏土 3度 易 中
腳辨務署
嘉義縣朴仔
第 27 號 將潭庄 原野 168,772 55.78 黏土 3度 易 中
腳辨務署
原野及 嘉義縣朴仔
第 28 號 中港 412,136 136.22 黏土 3度 易 中
養魚池 腳辨務署
嘉義縣鹽水
第 29 號 新店庄 原野 122,490 44.48 黏土 3度 易 中
港辨務署
原野及 嘉義縣鹽水
第 30 號 小北港 61,097 20.19 黏土 2度8分 易 中
干潮露出地 港辨務署
虎尾寮溪 嘉義縣排仔
第 31 號 原野 60,201 19.90 黏土 3度 易 下
岸 腳辨務署
干潮嘉義縣排仔
第 32 號 虎尾寮庄 385,622 127.45 海黏細砂 3度 易 中
露出地
腳辨務署
原野及 嘉義縣鹽水
第 33 號 雙春庄 128,325 42.41 黏土 3度 易 上
干潮露出地 港辨務署
嘉義縣朴仔
第 34 號 虎尾寮庄 原野 336,985 111.38 黏土細沙 3度 易 中
腳辨務署
嘉義縣鹽水
第 35 號 新庄 原野 157,082 51.92 黏土細沙 3度 易 中
港辨務署
干潮 嘉義縣朴仔
第 36 號 虎尾寮庄 142,064 46.95 海黏細砂 3度 易 中
露出地 腳辨務署
干潮 嘉義縣鹽水
第 37 號 雙春庄 145,000 47.92 海黏細砂 3度 易 上
露出地 港辨務署
嘉義縣鹽水
第 38 號 新庄 原野 409,253 135.26 黏土細沙 3 度 8 分 易 中
港辨務署
干潮 嘉義縣鹽水
第 39 號 蚵寮庄 34,166 11.29 黏土細沙 3度 易 下
露出地 港辨務署
原野及 嘉義縣鹽水
第 40 號 蚵寮庄 62,585 20.69 黏土細沙 3度 易 中
干潮露出地 港辨務署
原野及 嘉義縣鹽水
第 41 號 蚵寮庄 75,921 25.09 黏土細沙 3度 易 中
干潮露出地 港辨務署
第 42 號 過港庄 原野 嘉義縣鹽水 34,476 11.39 黏土細沙 3度 稍難 中
50
港辨務署
原野及 嘉義縣鹽水
第 43 號過港庄 111,764 36.94 黏土細沙 3度 易 中
干潮露出地 港辨務署
原野及 嘉義縣鹽水
第 44 號舊埕庄 34,833 11.51 黏土細沙 3度 易 中
干潮露出地 港辨務署
原野及 嘉義縣鹽水
第 45 號舊埕庄 139,193 46.01 黏土細沙 3度 易 上
干潮露出地 港辨務署
原野及 嘉義縣鹽水
第 46 號井仔腳庄 69,989 23.13 黏土 3度 易 中
干潮露出地 港辨務署
干潮 嘉義縣鹽水
第 47 號 井仔腳庄 136,537 45.13 海黏 3度 易 中
露出地 港辨務署
干潮 嘉義縣
第 48 號 馬沙溝庄 201,600 66.63 海黏 3度 易 中
露出地 蕭壟辨務署
干潮 嘉義縣
第 49 號 中寮 504,000 166.58 海黏 3度 易 中
露出地 蕭壟辨務署
干潮 嘉義縣
第 50 號 國聖港 630,000 208.22 海黏 3度 易 中
露出地 蕭壟辨務署
原野及 嘉義縣
第 51 號 海寮 165,100 54.57 黏土 3度9分 易 上
干潮露出地 蕭壟辨務署
原野及 鳳山縣
第 52 號 鹽埕庄 38,192 12.62 海黏 3度 易 上
干潮露出地 打狗辨務署
原野及 鳳山縣
第 53 號 鹽埕庄 36,100 11.93 海黏 3度 易 上
干潮露出地 打狗辨務署
地 鳳山縣
第 54 號 東海 188,550 6.23 黏土 3度2分 易 上
原野 東港辨務署
地 鳳山縣阿公
第 55 號 新厝庄 1,095,750 362.16 黏土 3度 稍難 上
原野 店辨務署

合計 14,249,121 4709.51

說明:經筆者重新彙整計算。
資 料 來 源 : 高 田 平 三 ,〈 嘉 義 臺 南 鳳 山 三 縣 鹽 田 調 查 復 命 書 〉, 頁
2 1 9 ~2 22。

高田平三的調查報告主要內容是就嘉義、臺南、鳳山三縣的既

成鹽田面積、位置及鹽田預定地的探勘,估算其面積大小,並繪製

地圖,其中可以發現嘉義、臺南、鳳山三縣的鹽田預定地,分屬於

嘉義縣的西螺、北港、朴子腳、鹽水港、蕭壟辨務署,臺南縣的臺

南辨務署,及鳳山縣的太湖、阿公店、打狗、東港等辨務署,其中

以嘉義縣所佔面積最大,事實上若以鹽田發展歷史而言,臺南地區

鹽 田 開 發 最 早 , 但 因 地 形 及 鹽 田 的 破 壞 而 逐 漸 北 移 。 74

另外,根據高田平三的評估,也提出適宜以日本內地十州法製

74
明治 31 年 6 月臺灣總督府技師高田平三的《嘉義、臺南、鳳山三縣下鹽田》,頁 223。
51
鹽 的 幾 個 地 點, 並 估 算 其 面 積 , 2941.30 公 頃 。 將 適 合 日 本 十 洲 法 的

鹽田預定地,也在其調查中,可以發現除了針對臺灣人習慣的天日

製鹽外,對於日本大多數的十洲法適合的地點也在其調查關注的調

查 範 圍 中 。 如 表 2-3 -5。
表 2-3-5:嘉義、臺南、鳳山三縣適用日本十洲法鹽田預定地一覽表

所在地 管轄廳 地目 製鹽法 坪數 面積(公頃) 地質 海水比重 務察 務定


工事 鹽質
林暦寮海岸 北港辨務署 海岸 入浜法 720.000 237.96 細沙 3度 稍難 中

北海溪北岸 嘉義縣北海 原野及 揚浜法 1440.000 475.94 細沙 2 度 8 分 稍難 中


辨務署 沙地
瓦厝寮海岸 嘉義縣朴子 原野及 揚浜法 176.000 571.13 細沙 2 度 8 分 易 上
腳辨務署 沙地
東石港海中 嘉義縣朴子 沙洲 入浜法 2160.000 713.91 細沙 3度 稍難 中
腳辨務署
蚊港庄 嘉義縣西螺 原野 揚浜法 1600.000 535.43 黏土 3度 稍難 上
辨務署 細沙
雙春庄 嘉義縣鹽水 乾潮 入浜法 1008.000 333.16 細沙 3度 易 上
港辨務署 露出地
打狗內灣 鳳山縣打狗 海岸 入浜法 144.000 47.59 細沙 2 度 9 分 稍難 上
辨務署
中汕庄 鳳山縣鳳山 砂洲 揚浜法 36.000 11.890 細沙 2 度 9 分 稍難 中
辨務署
鹽埔仔庄 鳳山縣東港 砂洲 入浜法 43.000 14.21 細沙 2 度 8 分 易 中
辨務署
合計 8899.200 2941.30

資料來源:高田平三,〈嘉義、臺南、鳳山三縣鹽田調查復命書〉,頁 224。

總結高田平三提出四點意見:一、為促使新鹽田的開築,希望

公布關於鹽田開發規則及鹽田補助的獎勵辦法,然而,臺灣本島人

投入鹽田的資金不少,日本內地人雖然也有中途受挫,若是進行其

地 的 買 賣 可 避 免 其 弊 端。二、關 於 繼 承 鹽 田,各 地 方 廳 的 處 分 不 同 ,

無論是被視為官有地的或是民有地的地方,鹽業者都心生疑懼,應

該關注在行政事項上,盡速決定處理方法。三、鹽田預定地面積也

52
不小,應盡速調製測量圖,並由地方廳區別官有地與民有地。四、

雖然在臺灣有適用十州法的製鹽地,但是在價格上還是不能與天日

製鹽競爭。

值得注意的是高田平三的結論提及,已有日人在臺南州鹽埕庄

瀨北場的官有地,進行鹽田開發,但是其結果不盡人意,以損失收

場, 75因 此 未 避 免 日 類 似 情 形 發 生,臺 灣 總 督 府 有 必 要 訂 定 獎 勵 日 人

來台從事鹽田開發的辦法。

二、日本政府派至臺灣的鹽業調查

日 本 政 府 於 臺 灣 食 鹽 專 賣 前,除 了 農 商 務 省 的 技 手 林 庸 介 76對臺

灣 進 行 鹽 業 外 調 查 外 , 尚 有 1897 年 (明 治 30 年 )受 拓 殖 務 省 囑 託 之

命來臺的井上甚太郎,巡視臺灣、新竹、臺中、嘉義、臺南、澎湖

四 縣 一 廳 的 採 鹽 地 , 完 成 一 書《 鹽 政 論 》 77,文 末 附 有 《 臺 灣 鹽 業 的

將 來 》 78。

(一 ) 林 庸 介

農商務省技手林庸介的調查報告,主要針對新竹縣、鳳山縣、

臺南縣、嘉義縣及澎湖列島等地所做調查,在各縣的調查內容主要

在既設鹽田的狀況,包括:四縣共同項目:如沿革及位置、面積、

構造、製鹽法及製鹽季節、產鹽額、製鹽經濟、雜件外等;還包括

澎湖列島,以及臺灣鹽的需求及供給,以及臺灣鹽的輸出狀況、臺

灣鹽的品質及臺灣沿岸海水成分,沿海氣象等,並根據其最後調查

結果給予意見。

75
瀨北鹽田放租的結果,寺町鍵三、岩崎秀雄、箱田琢磨三人均分別放棄在臺灣的鹽業開發。
詳細經過將於下一節討論。
76
農商務省水產調查所編,《臺灣鹽業調查復命書》,頁 41。
77
井上甚太郎著,《鹽政論》(東京:元真社,1898 年 9 月出版)。
78
太田健一,《野崎臺灣鹽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482~506。
53
林庸介藉由調查認識到臺灣尚未開設的鹽田面積為已開設的鹽

田 面 積 約 6.3 倍 (如 表 2-3-6), 且 臺 灣 鹽 業 是 日 本 版 圖 中 最 富 利 益 的

鹽業,根據其實地調查發現,既設鹽田集中在新竹縣、臺中縣、嘉

義 縣、臺 南 縣、鳳 山 縣、宜 蘭 縣 等 地,另 一 方 面 在 未 設 鹽 田 的 地 方 ,

澎湖廳是林庸介認為適合開發鹽田的地區,反而認為宜蘭地區因日

照條件不足,是不適合製鹽的地區。在其調查中經過的四縣中,嘉

義縣鹽田面積可達幾百町最多,東石港及東石港附近,井仔腳附近

七里多的沿海地區,除了已開設的鹽田外,土地大多任其荒蕪,其

土 壤 亦 多 可 闢 為 鹽 田,估 計 將 來 可 供 修 築 為 鹽 田 面 積 約 有 892.38 公

頃 (9 0 0 町 步 )。 79

表 2-3-6:臺灣既設鹽田面積與尚未開設鹽田面積
既設鹽田 未設鹽田
新竹縣 40.55 公頃 新竹縣 198.31 公頃
臺中縣 未詳 臺中縣 未詳
嘉義縣 128.70 公頃 嘉義縣 892.31 公頃
臺南縣 57.91 公頃 臺南縣 128.90 公頃
鳳山縣 14.28 公頃 鳳山縣 198.31 公頃
宜蘭廳 未詳 澎湖廳 118.98 公頃
合計 244.63 公頃 合計 1140.27 公頃
資料來源:農商務省水產調查所,《臺灣鹽業調查復命書》,(神田區:同志社,
1898 年 8 月),頁 42。

林庸介最後總結臺灣鹽業與日本內地鹽業的關係,主張臺灣的

土地及氣象適合天日製鹽的方式,同時也是海鹽製鹽中費用最少,

但是利潤最高,若能改善臺灣鹽業向日本內地移出,可以斷絕德國

鹽及清國鹽輸往日本內地,降低日本內地對外國鹽的依賴。同時日

本內地業者,對於前往臺灣開發鹽業,仍持觀望態度,故儘速制定

保護獎勵法,且改善臺灣鹽業,一來可降低日本內地鹽對外國鹽的

79
農商務省水產調查所,《臺灣鹽業調查復命書》,頁 32。
54
依 賴 , 同 時 穩 固 日 本 鹽 輸 往 外 國 的 基 礎 。 80

因此就其調查報告與先前的總督府技師調查所關注之處明顯不

同,其目的是從日本政府的角色思考,來釐清臺灣鹽與日本內地鹽

業的關係。

(二 ) 井 上 甚 太 郎

1897 年 ( 明 治 30 年 ) 受 拓 殖 務 省 囑 託 之 命 來 臺 的 井 上 甚 太 郎
81
, 在 其 著 作 《 鹽 政 論 》 中 , 從 經 濟 角 度 認 為 , 以 食 用 (生 活 上 的 必

需品,人口增加食鹽的需求也隨之增加為必然,以歐美諸國每人的

食鹽消費量與其文明程度有絕對的相關,生活進步,食鹽的需用隨

之 增 加 )、 工 業 用 (工 業 上 所 用 的 曹 達 鹽 類 , 特 別 是 製 造 碳 酸 曹 達 之

類 , 其 他 氯 化 製 劑 的 原 料 )、 醃 藏 (日 本 四 面 環 海 , 有 黑 潮 及 親 潮 兩

大潮流經過,沿岸魚獲及介藻量非常豐富,為天然水產國,食鹽與

水產事業關係息息相關,食鹽若是品質粗劣,影響價格;且會影響

魚 貨 的 品 質,產 生 苦 臭 味 影 響 品 質,如 果 日 本 內 地 能 力 行 品 質 純 良 ,

生 產 價 格 低 廉 , 必 能 促 進 日 本 內 地 的 水 產 事 業 )、 釀 造 上 (醬 油 、 味

噌 也 因 人 口 增 加 及 生 活 程 度 增 進 而 增 加 )、 農 業 上 (雖 然 歐 美 國 對 於

農作上肥料的效能,頗有爭議,但是,井上自己目睹食鹽提供植物

根 部 與 石 灰 相 同 成 分 的 間 接 肥 料 。 ) 82認 為 在 經 濟 上 , 臺 灣 鹽 業 事 值

得努力發展。

此外井上曾於日日新報刊載〈對臺灣產業的意見〉一文,提到

臺灣產業豐富其中如能對於食鹽加以獎勵必能居於重要富源,開發

食鹽產業,必能成為最大富源之一。

井上甚太郎此外就日本鹽業現狀,主張日本內地鹽業以煎熬法

80
農商務省水產調查所,《臺灣鹽業調查復命書》,頁 45。
81
井上甚太郎,原即日本內地的製鹽業者。《臺灣日日新報》,1896 年 11 月 21 日,日刊 2 版。
82
井上甚太郎,《鹽政論》,頁 11~19。
55
為主,應以改良鹽業為要點,臺灣的鹽業以天日鹽為主,應以開發

為 重 點,兩 地 所 必 須 考 量 的 事 項 不 盡 相 同 應 分 別 考 慮。 83井 上 同 時 在

東 京 日 日 新 聞 84提 出 對 臺 灣 鹽 業 三 點 建 議:一、獎 勵 內 地 鹽 業 者 前 往

臺灣。二、改良製鹽及搬運。三、讓日本內地人民知曉臺灣食鹽品

質 。 85

總之,井上甚太郎主張鹽業制度應該革新,應確立鹽政方針、

獎勵改良發達,同時討論日本鹽業制度時,不可輕視臺灣鹽業。

除了上述的總督府及日本農商務省分別因不同的目地派員調查

外,其他日本鹽業資本家如野崎家族,也對臺灣鹽業充滿好奇,而

派遣清水清及小西增太郎在同一時間,來臺進行鹽業調查,此部分

將於第四章第二節討論。

83
井上甚太郎著,《鹽政論》,頁 20。
84
題為〈本邦の食鹽經濟と臺灣の製鹽業〉,東京日日新聞
85
井上甚太郎著,《鹽政論》,頁 101。

56
第三章 臺灣食鹽專賣制度的確立
臺 灣 鹽 業 在 清 國 時 期 為 專 賣 制,日 本 統 治 初 期 原 亦 承 襲 清 國 的

制度,但隨即取消官鹽制度,恢復自由買賣,然而未及 4 年臺灣總

督府又恢復專賣制度,其中的原因為何?將於本章中討論。

第一節 由實施專賣到廢止官鹽
馬 關 條 約 簽 訂 後 , 日 軍 在 1895 年 5 月 29 日 登 陸 臺 灣 澳 底 ( 今

臺 北 縣 貢 寮 鄉 )後 一 路 往 南 進 攻,6 月 7 日 進 入 臺 北 城,6 月 17 日 ,

將 清 領 時 期 的 巡 撫 衙 門 改 為 臺 灣 總 督 府 , 舉 行「 始 政 式 」, 宣 告 日

本 統 治 臺 灣 的 開 始,但 是 此 時 日 本 所 控 制 的 臺 灣 只 限 於 基 隆、臺 北

與 淡 水 一 帶。隨 著 日 軍 進 入 臺 北 城,也 讓 日 軍 誤 以 為 平 定 臺 灣 其 他

地區也是如此容易,但是日軍從臺北南下之後,遇到激烈的反抗,

各 地 義 軍 開 始 張 貼 告 示 招 募 生 力 軍。義 軍 憑 藉 著 對 地 形 的 熟 悉,採

用游擊戰襲擊日軍,使日本必須增派兵力征臺,除派遣兵力外,也

企圖找出籠絡民心途徑,尋找統治臺灣的適宜方式。

同 時,臺 灣 總 督 府 為 了 尋 找 財 源,認 為 清 朝 實 施 的 食 鹽 專 賣 應

是 豐 富 且 容 易 取 得 的 財 源,可 以 增 加 財 政 收 入。臺 灣 總 督 府 為 了 了

解 臺 灣 鹽 業 發 展 及 清 朝 官 鹽 制 度 , 設 置「 鹽 政 調 查 委 員 會 」, 進 行

臺灣鹽業調查工作。由於統治初期僅能控制基隆、臺北、淡水等地

區,使得該調查委員會只能就日軍所控制的範圍進行調查。1

松 本 龜 太 郎 在〈 臺 北 官 鹽 取 調 書 〉」, 2其 內 容 主 要 提 及 清 朝 官

鹽 管 理 體 系 及 清 朝 食 鹽 價 格。在 官 鹽 體 系 方 面,臺 灣 官 鹽 是 由 布 政

使兼任,在臺北府內設置鹽務總局,其下設置配運局、總局、子館

1
鹽政調查委員會,於調查後由通譯官松本龜太郎於 1895 年 6 月 19 日將調查報告作成〈臺北官
鹽取調書〉,《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 9814 冊,文號 39。
(000098140390469~000098140390478)。
2
〈臺北官鹽取調書〉此文件亦同時收於〈官鹽廢止ニ関スル樺山臺灣總督ノ諭告〉中,為 1895
年 7 月 9 日〈鹽制ニ関スル件〉中的別紙說明。《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 11 冊,文號 31。
(000000110310152~000000110310170)。
57
及販館等,負責食鹽的買賣配送。其中配運局在滬尾(今淡水)、

臺 南 及 基 隆 3三 地 , 負 責 收 購 民 鹽 , 供 給 各 總 館 事 務 , 而 配 運 局 收 購

民 鹽 方 式,主 要 是 從 大 陸 福 建 產 鹽 地 以 時 價 購 買 後 運 至 臺 灣。在 各

縣設一個總局,負責監督各子館,由配運局分配各子館供給食鹽。

在縣內各主要地區設置子館,由總館分送,販售官鹽,在各子館負

責 區 域 內 設 置 販 館,在 窮 鄉 僻 壤 販 售 食 鹽,並 給 予 部 分 商 人 擁 有 專

賣權,方便民眾購買食鹽。

清朝因為嚴格管控臺灣食鹽產銷,使得清朝臺灣食鹽專賣收

入 , 年 約 50 萬 圓 , 扣 除 成 本 及 雜 支 後 , 純 利 約 30 萬 圓 , 也 使 得 承

銷 商 人( 多 為 仕 紳 及 官 宦 之 家 )大 者 可 獲 利 萬 金,也 使 得 食 鹽 官 營

收 入 為 清 領 時 期 臺 灣 主 要 財 政 之 一,但 官 鹽 價 格 昂 貴,以 致 人 民 從

中國內地輸入私鹽。4

在 食 鹽 價 格 方 面,根 據 松 本 龜 太 郎 的 調 查,由 於 是 從 福 建 以 時

價購買,但配送途中會有所損耗,使得每石價格提高,再加上人事

費的開銷,使得其純益收入不如想像的豐厚。平均而言,政府實際

純 益 大 約 在 2 萬 圓 以 內 5。

「鹽政調查委員會」依據松本龜太郎在臺北的官鹽調查報告,

臺 灣 總 督 府 認 為 應 該 廢 除 鹽 的 專 賣 。 理 由 是 食 鹽 專 賣( 官 方 收 買 食

鹽 價 格 每 斤 2 厘 5 毛 , 零 售 價 格 每 斤 1 錢 3 厘 5 毛 。 ) 6看 似 豐 富 便

利的財源,但經過細算後將發現,清朝實施食鹽專賣時,政府從食

鹽專賣所獲實質收入並不多,因此臺灣總督府認為從食鹽價格外,

3
淡水官鹽總館為淡屬總館,管轄艋舺總館、滬尾、新莊、府聚子、錫口、桃園、中壢等子
館;基隆縣官鹽總館為基隆總館,下轄基隆、三貂、金包里、焿仔等子館;新竹官鹽總館為
新屬總館,僅轄新竹子館,並監督若干販館;宜蘭縣官鹽總館為宜屬總館,總館下轄宜蘭、
頭圍子、利澤簡、羅東等子館。參見〈臺北官鹽取調書〉,《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 11
冊,文號 31。(000000110310164)。
4
〈殖產部員萱場三郎鹽業調查復命書〉,《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 91 冊,文號 6,乙種
永久保存,1896 年。
5
〈臺北官鹽取調書〉,《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 11 冊,文號 31。
6
黃紹恆,〈日治初期(1895~1911)臺灣鹽專賣制度的形成過程〉,《經濟論文叢刊》,26
卷 1 期,1988 年 3 月,頁 105。
58
除了官營容易招致官員腐敗外,還有以下八項理由:

一、政府使用專賣權,賤買貴賣,最後負擔落在消費者身上,

形成苛稅。

二、鹽為人類生命所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應廉價供應。

三、鹽價應依供需實況保持適當水準,非政府所應為之事。

四、政府進行所有食鹽的收買、販賣業務時;為防止民間違法

行為,不僅需要花費極大心思,甚至使用不當的重刑懲

罰。

五、因為是純粹營業性質的事業,有誘發官吏貪污之弊端。

六、官鹽制度,妨礙製鹽業發達。

七、如果廢除官鹽,鹽的買賣任由人民自由買賣,隨著供需一

致,保持價格平均,則製鹽業者及消費者各享其利,亦可

見當地鹽業發達。

八、依現行日清通商條約,日本人無權將鹽銷往清國內地,目

前日本國內製鹽產量尚有剩餘鹽情況下,尋求新的銷路為

當務之急,將臺灣鹽業改為民間自由經營,或許將來可為

日本鹽取得新的市場。7

根據上述結論,認為清朝採行的食鹽專賣實際上是弊大於利,

因此松本龜太郎認為若採行自由買賣方式,這些問題均可迎刃而

解。

臺 灣 總 督 樺 山 資 紀 也 決 定 聽 從 鹽 政 調 查 委 員 的 建 議,將 食 鹽 官

營 制 度 廢 除 , 於 1895 年 7 月 31 日 臺 灣 總 督 樺 山 資 紀 諭 告 :

為剴切出示曉諭事照得鹽乃百味之祖,人間不可一日缺

7
〈官鹽廢止ニ關スル樺山臺灣總督ノ諭告〉,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 11 冊,文號 31 號。
(000000110310157~000000110310158)。
59
乏。向來臺地鹽務統歸官辦,壟斷其利,而民困已甚矣。

我大皇帝體念民艱,痛恨宿弊,特命本總督一切弊竇盡行

革廢。鹽乃日食之需,豈有官辦私販之理。自示之後,無

論鹽販食戶,概行自買自賣,以便民生。爾諸色人等當知

聖皇體恤愛民之至意,其各凜遵,切切特示。8

至 此 清 代 在 臺 灣 實 施 169 年 的 官 鹽 制 度 , 於 此 廢 除 。 並 發 布 「

廢 官 鹽 告 示 文 」9

臺 灣 總 督 海 軍 大 將 子 爵 樺 山 為 廢 官 鹽 制 事。照 得 夫 鹽 鹹 者 。

人 事 之 要 品 一 日 無 之。則 黎 民 不 能 保 其 命 。為 政 者 。 宜 講 其

供 給 法。以 使 民 無 匱 乏 之 憂 矣。從 來 此 地 有 官 鹽 之 制 。禁 人

民 私 販。官 壟 斷 其 利。是 秕 政 由 甚 者。古 來 賢 哲 所 痛 論 也 。

我 大 皇 帝 視 爾 等 如 赤 子。 今 特 命 本 總 督。先 廢 其 弊 制 。 任 爾

等自由營業 吁爾諸色人。深奉體聖意所存。以遂利用厚生

之道焉。切切曉諭。

從文告中可知臺灣總督府是為避免重蹈清朝在臺灣實施食鹽

專賣的弊病。原以為可以增加收入的食鹽專賣,在經過調查後發

現,若 繼 續 採 行 清 廷 的 官 鹽 制 度,對 於 臺 灣 財 政 收 入 並 沒 有 實 質 效

果,且為了防範各種弊端,如:官吏貪污及私鹽問題,勢必要投入

更多經費,這對於日治初期艱困的臺灣財政更顯捉襟見肘。

此 外 廢 止 官 鹽 還 有 一 項 重 要 目 的 是 為 了 「 民 心 收 攬 」。 10文 告

中,闡明鹽為民生必需品,官鹽制度壟斷鹽利,臺灣總督府體諒

人民艱苦,認為鹽為每日所需,豈有官辦之理。所以採行自由買

賣方式,以表達天皇對於臺灣人民的體恤。換言之,懷柔收攬人

8
〈官鹽廢止ニ關スル樺山臺灣總督ノ諭告〉,《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 11 冊,文號 31 號。
(000000110310155)。
9
〈官鹽廢止ニ關スル樺山臺灣總督ノ諭告〉,《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 11 冊,文號 31 號。
(000000110310156)。
10
《臺灣總督府食鹽專賣事業》(第一編),《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公文類纂》,第 131 冊。
60
心才是臺灣總督府取消官鹽的主要目的,取消官鹽,讓人民能以

低廉價格購買食鹽,以達到收攬民心之效。

相反地,實施食鹽專賣不僅招致民怨,更強化抗日義軍的力

量。因此在臺灣總督府尚未能全面控制臺灣之前,暫時做了廢除

食鹽專賣的決定,給予人民自由經營買賣,一般人民可以得到廉

價的食鹽,臺灣鹽業也因此發達興隆。隨著日軍由北往南征討,

一路遭到臺灣人民的反抗,取消官鹽衍生的弊病,成為臺灣總督

府安撫民心的方式之一。

臺 灣 總 督 府 以 臺 北 官 鹽 販 售 的 情 形,決 定 廢 除 官 鹽 專 賣。認 為

官 鹽 專 賣 利 潤 低,且 會 招 致 民 怨,為 了 籠 絡 民 心 且 避 免 增 加 財 政 負

擔 下 , 於 是 在 1895 年 7 月 31 日 由 樺 山 總 督 提 出 廢 止 官 鹽 的 公 告 。
11
臺 灣 總 督 府 於 1895 年 7 月 廢 止 官 鹽 後 , 對 於 清 朝 的 官 營 事 業 , 臺

灣 總 督 府 民 政 局 希 望 各 地 方 能 做 一 整 理, 以 評 定 價 格 拍 賣 或 以 其 他

方式全部售出,售畢後製作出售報告書陳報中央。

以 臺 南 為 例, 在 臺 灣 南 部 主 要 的 製 鹽 產 區 的 情 形 又 是 如 何 呢 ?

臺灣總督府一開始實施食鹽自由買賣,是期望透過自由買賣的機

制,提高製鹽業者製鹽的意願,收取更多租金,但是由於戰爭之因

素,鹽田荒廢,且製鹽多為祖傳事業,加上受風災損害許多堤防鹽

田亦遭破壞,因此出現鹽田荒蕪景象,不僅無鹽可用,且無租金可

收,因 而 出 現 對 舊 有 鹽 田 利 用 的 爭 議,最 明 顯 的 例 子 是 1896 年 ( 明

11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灣鹽專賣志》(臺北:臺灣總督府專賣局,1925 年),頁 26~27。

61
治 2 9 年 ) 臺 南 瀨 北 場 的 官 有 地 放 租 問 題 12。 臺 灣 廢 止 專 賣 後 , 以 臺

南 轄 內 天 日 製 鹽 的 五 大 鹽 場, 其 五 處 皆 在 舊 安 平 縣 即 臺 南 支 部 直 轄

下 , 約 196 副 ( 10 副 為 1 甲 ), 每 年 的 曬 鹽 量 雖 不 固 定 , 平 均 約 為

6720 公 噸 ( 8 萬 餘 石 ) 之 計 算 , 其 他 嘉 義 三 處 , 鳳 山 一 處 , 合 計 五

處 之 鹽 場 所 製 者 , 每 年 33600 公 噸 ( 約 40 萬 石 ) , 足 以 供 臺 灣 全

島需要,官方所實收之利益大矣,其目的是使不論住在鹽場附近,

或居住山間僻壤之處,皆可得便宜之鹽,其用意很好但因襲久,自

然也產生弊害。

依 1895 年 7 月 31 日 諭 示 , 給 予 人 民 自 行 製 鹽 及 販 賣 之 自 由 ,

既 然 如 此,就 無 法 如 從 前 維 持 鹽 價,即 使 在 臺 南 地 方 鹽 濱 所 在 地 之

賣 價 , 由 原 來 每 0.6 公 斤( 1 斤 )14 文 下 降 至 4、 5 文 的 低 價 , 人 民

一 時 似 乎 均 獲 其 利,但 是 距 離 數 十 里 的 山 間 交 通 不 便 地 區,則 比 原

有價格更高,人民因此感覺不利,雖然是商業上的必然結果,但對

人民心中的不確定因素則增強許多。

臺 灣 鹽 務 歷 年 來 每 年 的 收 入,主 要 利 源 在 於 臺 南 五 處 鹽 場,五

處 鹽 場 所 製 造 的 食 鹽 總 量 假 設 約 33600 公噸, 如 每 斤 平 均 為 十 文

( =0 . 1 錢 ) , 則 84 公 斤 ( 1 石 ) 之 價 為 1 圓 40 錢 13, 33600 公噸即

為 5 6 萬 圓 , 曬 鹽 費 每 石 為 16 文 錢 ( =0.16 錢 ) , 33600 公 噸 的 費

用 為 6 萬 4000 圓 , 加 上 搬 運 及 其 他 雜 費 假 定 以 每 84 公 斤 為 15 圓

計 算 , 及 進 貨 原 價 計 為 21 萬 4000 圓 , 以 此 抵 減 出 售 額 56 萬 圓 ,

12
瀨北場,一般每 10 副置曬丁 10 人,以一人為甲首,其他尚有鹽場場員 1 名、司事 1 名、哨勇
(看守兵)8 名及委員 1 名,以管理一切曬鹽事物,司事及哨勇受鹽場場員指揮,專為監視偷
漏私曬等弊端,至鹽場開曬時增加哨勇為 20 名,曬鹽期每年分為大小 2 期,大期為 4、5 兩
月,小期為 10、11 月之間,期前由鹽務總局下命開曬,並限制製造數量,其製成品悉由鹽廠
倉庫收存,而後分配各鹽館,曬丁之工資為每石 160 文即 16 錢之計算,隨時由官方支付。見
於〈臺南民政支部官有鹽田貸下認可〉
,明治 29 年乙種永久保存,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公文類
纂》
,第 31 冊,文號 7。 收錄於林品桐等編譯,《臺灣總督府檔案(中譯本)》
,第 6 輯,(南投
市:臺灣省文獻會,1995 年 10 月),初版,頁 27。
13
1 石約 140 斤
62
為 官 方 於 官 鹽 所 收 入 之 純 益 金 額 34 萬 6000 圓 , 但 是 自 廢 止 官 鹽

制,前項收入歸為烏有,可是鹽濱之處屬於官有者,依然存在,因

此 不 宜 平 白 棄 置 , 應 確 立 如 何 利 用 增 加 收 入 , 加 以 運 用 不 可 。 14

因 此 臺 南 民 政 支 部 據 此 提 出 官 有 地 的 利 用 方 案:一 為 依 照 原 來

舊例為官營事業,曬製食鹽,將所製食鹽依人民的需要,以時價拍

賣; 15二 為 將 屬 於 官 有 之 鹽 田 即 鹽 濱 租 給 人 民,以 官 3 民 7 之 比 率 ,

將 曬 製 食 鹽 做 為 承 租 費 繳 納 官 方 。 16

這 二 個 方 案, 無 法 確 定 其 適 當 否 ? 但 是 既 然 賦 與 人 民 自 行 製 鹽

及販賣的自由,此後人民可自行開闢新鹽濱,而提出申請許可時,

不論其地屬官有或私有,若無妨礙公用之場所,不能不給予許可,

因此食鹽製造量增加,其需求量將有多餘之疑慮。

臺 灣 總 督 府 對 於 官 鹽 的 討 論, 認 為 第 一 策 與 第 二 策 若 同 以 每 斤

4 . 5 文 計 算,第 一 策 的 純 益 金 約 有 17 萬 元,第 二 策 的 純 益 金 約 66000

元,第一策雖然利潤較為豐厚,但是違悖臺灣總督府先前的諭告,

廢止官鹽;如依第二策,官方在曬鹽期間須派官員監督,增加官員

之 勞 煩 , 亦 非 上 策 , 但 是 若 以 明 治 28 年 前 5 年 間 的 平 均 曬 鹽 量 的

代 價「 一 成 至 三 成 」在 該 地 放 租 是 否 較 為 妥 當,加 上 曬 鹽 時 期 迫 近 ,

臺灣總督府最後裁示為曬鹽業宜以一年為一期,五處分別招標放

14
〈臺南民政支部官有鹽田貸下認可〉
,明治 29 年乙種永久保存,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公文類纂》

第 31 冊,文號 7。 收錄於林品桐等編譯,《臺灣總督府檔案(中譯本)》
,第 6 輯,頁 27~28。
15
臺南民政支部約略陳述其利益:臺南食鹽曬製量及需要量均依舊例為 40 萬石,曬鹽費用亦按
舊例定的每石 160 文即 16 錢,40 萬石之曬製費為 6 萬 4000 圓,搬運費則因於其所在地拍賣,
故不必要,惟員工薪俸每年 1 萬 8000 圓(員工每處鹽場定為 10 名即需 50 名每名月薪 30 圓
估計),總共 8 萬 2000 圓。食鹽拍賣量每年 40 萬石,其價格雖不能維持原來之高價,惟以
現在景況時價平均為 4 文至 5 文之間,以平均 4.5 文計算則一石價格為 63 錢,而 40 萬石之總
收入金額為約得 25 萬 2000 圓,相抵後純益金額有 17 萬圓之收入,然其製鹽量及需要量尚未
能確定,均依舊例假定其標準,今後若有變動,損益隨之有異,而支給曬工之工資及員工之
薪俸 8 萬 2000 圓及其他鹽倉設施等相關費用,非另列資本金額預算不可,因此若維持官營事
業,需更詳細編列預算。
16
假定每年曬製 40 萬石,取其 3/10 即得 12 萬石,其價額 1 石 63 錢
(1 斤 4.5 文計算)
總計 75600
圓,然而非派人員嚴密監查不可,因此又需多數之人員,假定每處派遣 5 名人員,則需 25
名,每名月薪 30 圓估計一年費用 9000 圓,以之抵減收入總額之 75600 圓時,其純益金額則
得 66600 圓,然其監查頗為困難,故若租與人民者,不得不抱暫時無法照預算收入之觀念
63
租。

於 是 臺 南 縣 所 轄 新 昌 里 瀨 北 製 鹽 場,採 公 開 招 標 辦 法,以 一 年

之期限放租,於前月中訂定放租辦法,將全部場地劃分三區,分二

期 繳 租( 6 月 及 12 月 ), 期 限 定 自 4 月 至 翌 年 3 月 為 一 年 , 經 實 地

測 定 後,於 4 月 1 日 辦 理 公 開 招 標 結 果,不 僅 過 了 曬 鹽 最 佳 時 機( 3、

4 月),又需準備器材及鹽田現場整修等,無法馬上製鹽,且因無

經 驗 之 事 業 , 而 投 標 者 甚 少 , 結 果 如 表 3-1 -1 。 其 第 二 區 部 分 因 開

標時已達底價以上,而定為成標,其他再行招標,但是仍然流標,

於 是 最 後 決 定 以 底 價 協 議 完 成 契 約,由 於 戰 亂 剛 結 束,得 標 者 無 法

先 繳 納 租 金,於 是 總 督 府 同 意 以 先 繳 租 金 1/ 3 為 目 標,最 為 保 證 金 ,

而 各 給 予 製 鹽 許 可 。 17

此次的官有地方放租的招標,一開始第二區即於 4 月 1 日開

標,結果由岩崎秀雄得標,第三區岩崎秀雄雖然比底價高,但是因

為 限 於 一 區 一 人 之 規 定 乃 予 取 消 該 標, 另 以 底 價 與 箱 田 琢 磨 協 議 契

約。第 一 區 則 是 以 底 價 與 寺 町 鍵 三 協 議 契 約。總 計 放 租 金 額 為 1762

圓。

表 3 -1-1: 1896 年 4 月 中 瀨 北 鹽 田 放 租 一 覽 表
明 治 29 年 4 月 中 瀨 北 鹽 田 放 租 一 覽 表
招標結果
協議契約
第一次 第二次
區明 底 價( 圓 )
金額 金額
金 額( 圓 ) 姓名 姓名 姓名
(圓) (圓)
田村佐太 田村佐太
43.696 101.740 275 寺町鍵三
第一區 275 郎 郎
50.006 安永時次 66.606 安永時次
第二區 58 820 岩 崎 秀 雄 18

17
〈臺南民政支部官有鹽田貸下認可〉,明治 29 年乙種永久保存,《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公文類
纂》,第 31 冊,文號 7。 收錄於林品桐等編譯,《臺灣總督府檔案(中譯本)》,第 6 輯,頁
30。
18
岩崎秀雄為魚鳥會社社長,讀賣新聞 1880 年 5 月 29 日廣告。
64
駒井忠次
71.495

690 岩 崎 秀 雄 151.286 大 深 武 熊 667 箱 田 琢 磨 19
第三區 667
87.514 大深武熊 215 箱田琢磨
資 料 來 源:臺 灣 總 督 府 公 文 類 纂 明 治 28 年 乙 種 永 久 第 20 卷,林品
桐等編譯,《臺灣總督府檔案(中譯本)》,第 6 輯, 頁 33。

實 際 上 ,放 租 後 此 三 人 的 開 墾 結 果 並 不 如 預 期 ,一 方 面 是 總 督

府 完 成 放 租 後 ,業 者 針 對 當 時 鹽 田 荒 廢 ,一 開 始 改 善 鹽 田 工 事 ,並

結 集 當 地 原 有 製 鹽 者 進 行 曬 鹽 , 並 委 託 臺 南 縣 下 的 30 幾 個 鹽 館 販

賣 ,然 而 ,當 時 嘉 義 、鳳 山 兩 縣 下 的 製 鹽 業 者 以 不 用 負 擔 稅 率 及 不

計 成 本 運 至 臺 南 販 售 ,造 成 此 區 的 銷 路 受 限 ,從 4 月 中 到 6 月 只 賣

出 1 2 0 公 噸 ~18 0 公 噸 ( 20 萬 斤 、 30 萬 斤 ) , 於 是 想 以 移 出 到 日 本

內 地 為 主 要 銷 路 ,並 在 大 阪 設 立 販 售 所 ,調 查 銷 路 ,並 計 畫 在 日 本

內 地 或 臺 灣 進 行 再 製 鹽 計 畫 , 結 果 生 產 量 提 升 至 2400 公 噸 , 並 買

收 臺 南 民 政 部 過 去 清 朝 時 所 收 納 的 貯 藏 鹽 ,同 時 增 建 倉 庫 , 並 拓 展

新銷路至九州的醬油製造及大阪アルカリ會社的工業鹽。

但 是 10 月 份 的 暴 風 雨 摧 毀 倉 庫 及 鹽 田 , 須 要 花 費 相 當 多 的 修

復費用,下半年無法製鹽,要求總督府可以給予長期租賃的許可,

但 是 未 獲 總 督 府 的 同 意 , 20因 此 不 願 再 繼 續 投 資 , 一 年 期 滿 後 , 此

三 人 均 未 與 總 督 府 續 約 , 更 談 不 上 一 開 始 期 望 的 10 年 期 , 鹽 田 依

舊荒廢,總督府必須重新思考這個問題。

在 總 督 府 公 文 類 纂 中 並 無 描 述 此 得 標 承 租 三 人 的 背 景,但 是 從

林 庸 介 的 調 查 報 告 發 現 , 此 三 人 於 1896 年 ( 明 治 29 年 ) 4 月 2 日

與 臺 南 民 政 支 部 財 務 課 長 後 藤 松 吉 郎 所 簽 訂 的 契 約 書,發 現 此 三 人

為 長 崎 縣 對 馬 國 下 縣 郡 宮 古 町 二 番 戶 。 21

19
箱田琢磨後為滿州居留民代表,陳情滿州居留民救濟策,讀賣新聞 1926 年 4 月 1 日。
20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 臺灣鹽專賣志》 ( 臺北:臺灣總督府專賣局,1925 年),頁 98~99。
21
農商務省水產調查所,《 臺灣鹽業調查復命書》 (東京:同志社,1898 年 8 月),頁 35~36。
65
若 觀 察 此 3 區 的 得 標 者,為 長 崎 縣 對 馬 國 下 縣 郡 人,也 是 日 本

傳 統 製 鹽 業 者 製 鹽 的 地 區, 可 算 是 日 本 內 地 在 臺 灣 食 鹽 專 賣 前 第 一

批 前 往 臺 灣 申 請 開 墾 鹽 田 的 內 地 人, 雖 然 日 後 此 三 人 因 申 請 時 間 及

鹽田修復需要花費更龐大的支出而放棄在臺灣的鹽田開發,但是,

同 時 也 間 接 說 明 日 本 內 地 業 者 對 臺 灣 鹽 業 的 想 像, 以 及 期 望 為 日 本

鹽業找尋新出路的期望。

臺 灣 總 督 府 廢 除 官 鹽,進 行 自 由 交 易 的 目 的,一 方 面 是 為 了 提

供廉價的食鹽,以安定人心,另一方面為避免發生官吏貪污走私,

但是在廢止官鹽後,反而造成走私的猖獗,希望自由買賣,能讓人

民 以 低 廉 的 價 格 購 買 食 鹽,官 鹽 由 於 有 公 定 價 格,價 格 變 動 幅 度 不

大,但鹽的自由買賣卻導致鹽田荒廢、鹽價不一的結果,開放自由

經營後,鹽價經常變動,距離產鹽地的遠近也使鹽價差異更大。如

表 3-1 -2 。

由 表 3-1-2 發 現 , 其 中 食 鹽 每 百 斤 最 貴 的 是 臺 中 地 區 , 平 均 價

格最高,也比清領時期貴,此外交通不便之區,如臺東地區價格也

都 超 過 1.00 圓,因 此 就 臺 灣 總 督 府 為 穩 定 價 格 而 言,並 未 達 成 目 的。

總之,從北臺灣的官鹽拍賣,到南臺灣的鹽田放租,對於總督

府 一 開 始 設 想 利 用 廢 止 食 鹽 官 賣,進 行 自 由 買 賣,刺 激 臺 灣 鹽 業 發

展方式,並未如預期,因此,臺灣總督府必須成重新調整臺灣食鹽

的銷售方式。

表 3-1-2 : 1898 年 1 2 月 臺 灣 各 地 鹽 價 表 ( 單 位 : 每 百 斤 / 圓 )

一萬斤以上 一千斤以上 一百斤以上


調查地區 零售價(元)
(元) (元) (元)
臺北縣平均 0.8 0.9 1.0 1.3
大稻埕租稅檢查所 0.8 0.9 1.2
水返腳租稅檢查所 0.7 0.7 0.8 1.0
淡水租稅檢查所 0.9 1.0 1.2 1.4
基隆租稅檢查所 0.5 0.5 0.5 0.9

66
士林租稅檢查所 0.8 0.8 0.9 1.0
臺北辨務署 1.0 1.0 1.0 1.2
水返腳辨務署 0.8 0.8 1.0 1.2
桃園辨務署 1.3 1.4 1.4 1.5
新竹辨務署 0.5 1.5 1.5 1.5
基隆辨務署 0.3 0.3 0.4 0.7
景尾辨務署 0.5 0.5 0.7 1.0
頂雙溪辨務署 0.6 0.7 0.8 1.2
新埔辨務署 1.5 1.5 1.5 1.6
三角湧辨務署 1.1 1.2 1.3 1.6
滬尾辨務署 0.9 1.0 1.0 1.3
滬尾辨務署 0.7 0.9 0.9 1.2
基隆辨務署 0.6 0.6 0.7 1.0
臺中縣平均 1.3 1.5 1.7 1.9
臺中辨務署 1.6 1.7 2.0 2.2
苗栗辨務署 2.0 2.0 2.0 2.3
鹿港辨務署 0.8 1.0 1.2 1.5
大甲辨務署 1.0 1.0 1.0 1.0
員林辨務署 1.9 1.0 1.0
南投辨務署 1.9 2.0 2.6
埔里社辨務署 4.2 4.4 4.5
北港辨務署 1.0 1.0 1.0 1.2
北斗辨務署 1.3 1.3 1.7 1.7
斗六辨務署 1.7 1.8 1.9 2.0
彰化辨務署 1.3 1.5
後壠租稅檢查所 1.5 1.6 2.0 2.2
塗葛堀租稅檢查所 0.7 0.7 0.8 1.0
苗栗租稅檢查所 2.0 2.0 2.0 2.3
大甲租稅檢查所 2.0 1.0 1.0 1.0
鹿港租稅檢查所 1.0 1.2 1.6 1.7
北港租稅檢查所 0.8 0.8 0.9 1.0
番挖租稅檢查所 1.1 1.2 1.3 1.5
公司寮 1.3 1.4 1.5 2.0
後壠街 1.5 1.5 1.5 1.8
臺南縣平均 0.8 0.8 1.0 1.2
臺南辨務署 0.9 0.9 1.0 1.2
嘉義辨務署 2.4 2.7 3.0 3.5
打貓辨務署 1.3 1.4 1.5 1.6

67
鹽水港辨務署 0.6 0.6 0.7 0.8
店仔口辨務署 0.8 1.0 1.0 1.6
朴仔腳辨務署 0.6 0.6 0.6 0.6
大穆降辨務署 1.4 1.4 0.4 0.4
恆春辨務署 0.7 0.8 1.0
蕃薯寮辨務署 1.4 1.4
打狗辨務署 0.3 0.3 0.3 0.3
東港辨務署 0.4 0.4 0.5 0.8
阿猴辨務署 1.0 1.3 1.9 2.0
安平稅關 0.4 0.7 0.9 1.5
安平租稅檢查所 0.5 0.6 0.7 1.0
打狗租稅檢查所 0.8 0.8 0.8 0.8
林圯埔租稅檢查所 2.4
東石港租稅檢查所 0.4 0.5 0.5 0.6
王爺港租稅檢查所 0.2 0.2 0.2 0.2
林技手臺南報告 0.9 1.0 1.0 1.2
林技手打狗報告 0.2 0.3 0.5 1.0

臺東廳平均 1.0 1.2 1.4 1.6

總務課 1.0 1.2 1.4 1.6

宜蘭廳平均 0.9 1.0 1.1 1.3


羅東辨務署 1.2 1.3 1.5 1.5
宜蘭辨務署 1.0 1.0 1.1 1.2
頭圍辨務署 0.7 0.7 0.5 1.2
宜蘭聽 0.8 0.9 1.0 1.2

澎湖廳平均 0.5 0.5 0.6 0.8


總務課 0.4 0.4 0.5 0.6
林技手報告 0.6 0.6 0.7 1.0
資 料 來 源 : 臺 灣 總 督 府 專 賣 局 , 《 臺 灣 鹽 專 賣 志 》 , 頁 27~30 。

68
第二節 臺灣食鹽專賣確立的過程
臺 灣 總 督 府 在 1895 年 7 月 廢 止 食 鹽 專 賣 制 , 實 施 自 由 營 業 制

後,原來食鹽流通機構的功能消失、鹽價有地區性的差別、舊有製

鹽 業 者 廢 棄 鹽 田 等 缺 失 不 斷,人 民 對 殖 民 地 統 治 觀 感 不 佳,臺 灣 總

督府必須重新思考、重新面對臺灣的鹽業。

臺 灣 總 督 府 治 臺 初 期 的 決 策 重 心 是 以 增 加 財 政 收 入 為 前 提,當

時 日 本 政 府 對 於 統 治 臺 灣 的 經 費 補 助 金 從 原 來 的 700 萬 圓 削 減 為

400 萬 圓 , 兒 玉 源 太 郎 及 後 藤 新 平 必 須 設 法 籌 措 經 費 , 昔 日 清 領 時

期食鹽的專賣,不論是專賣行政機構、流通機制等都已有基礎,認

為僅需擴充規模,改良製鹽過程,可以馬上實施,容易運作,更重

要 的 是 可 獲 利 數 倍,能 儘 速 達 到 臺 灣 財 政 獨 立 目 的。加 上 食 鹽 是 民

生必需品,鹽的專賣除了穩定價格,安定社會人心外,也可視為一

種攏絡的手段。

兒 玉 總 督 一 方 面 盤 算 以 食 鹽 之 專 賣 成 為 政 府 財 源 之 一,另 一 方

面 又 計 畫 將 販 賣 權 授 予 治 臺 有 功 者,用 以 收 攬 人 心,如 此 可 收 一 石

二鳥之效。他原本考慮將販賣的全權交給辜顯榮,但辜顯榮建議:

「 目 前 臺 北 盜 匪 雖 已 殲 滅,但 地 方 仍 未 完 全 安 定。特 別 是 臺 灣 改 隸

日本以來,地方的仕紳,失其職而窮衣食者不少。如果將恩惠施給

這 些 人,那 麼 將 來 必 定 會 有 利 於 治 理 臺 灣。」兒 玉 總 督 接 納 他 的 意

見,於全臺設立總館以及地方分館,讓地方名望之士負責。辜顯榮

則 擔 任 官 鹽 賣 捌 組 合 之 組 合 長,並 獲 准 開 設 鹽 田。本 來 預 期 此 後 製

鹽 事 業 會 蒸 蒸 日 上,一 般 民 眾 皆 可 買 到 廉 價 的 食 鹽;然 而 事 實 不 僅

與 期 待 相 反 , 而 且 鹽 田 漸 漸 荒 廢 。 22

辜 顯 榮 建 議 後 藤 新 平 以 食 鹽 專 賣 籠 絡 仕 紳 , 辜 顯 榮 認 為 ,「 前

清的縉紳之士,素負勢力,日人據臺後,特權喪失殆盡,天下是逸

22
辜顯榮翁傳記編纂會著,《辜顯榮翁傳》(東京:ゆまに書房,2008),頁 88。
69
則易思邪,若陷入窮困則易滋事。唯今之計,不如授以鹽政利權,

若 能 由 此 感 沾 恩 澤,當 有 利 於 治 安 政 策。」後 藤 新 平 也 贊 同 其 說 法 ,

因 此 為 達 到 統 治 目 的,在 食 鹽 專 賣 過 程 中,也 將 鹽 業 利 權 當 作 籠 絡

手 段 。 23後 藤 命 稅 務 課 長 中 村 是 公 與 兒 玉 史 郎 與 辜 顯 榮 同 行 , 到 臺

南 地 區 招 募 當 地 殷 商 身 分 , 以 熟 悉 增 進 鹽 務 。 24

臺 灣 實 施 食 鹽 專 賣 制 度 的 前 置 作 業,究 竟 是 由 誰 去 執 行 此 一 鹽

的 專 賣 工 作 , 如 同 辜 顯 榮 所 建 議 , 臺 灣 總 督 府 於 1899 ( 明 治 32)

年 4 月,以 府 令 第 二 十 五 號 公 布 官 鹽 賣 捌 組 合 命 令 書,將 臺 灣 的 食

鹽販賣機關,由民間設置,以官鹽賣捌組合為中心,另設有鹽務總

館 、 鹽 務 分 館 及 請 賣 人 ( 承 攬 人 ) 。 在 臺 灣 全 島 19 個 要 點 設 置 鹽

務 局,作 為 島 內 食 鹽 儲 藏 及 販 賣 機 關。辜 顯 榮 與 民 間 有 力 人 士 數 人

提出陳情說,他們想要依照清廷時代之舊慣,組織鹽務商會,全權

負 責 搬 運 及 販 賣。經 臺 灣 總 督 府 再 三 研 商 之 後,決 定 政 府 機 關 只 是

儲藏機關,並命辜顯榮等數人,於臺北設置官鹽賣捌組合,並在島

內 重 要 地 區 , 配 置 若 干 鹽 務 總 館 及 分 館 。 25

基 於 前 述 官 鹽 賣 捌 組 合 命 令 書 , 於 1899 年 4 月 25 日 組 成 「官

鹽 賣 捌 組 合 規 約 」26於 1899 年 4 月 29 日 得 到 政 府 的 認 可。其 中 官 鹽

批發商會組織可歸納出以下要項:

一 、 商 會 的 存 立 期 間 為 1899 ( 明 治 32 ) 年 4 月 至 1909 ( 明 治

42 ) 年 3 月 為 止 , 共 十 年 。

二 、 資 金 18 萬 圓 。

三、官 鹽 總 批 發 商 會 設 商 會 長 一 名、副 商 會 長 二 名、監 事 二 名 、

23
參見鶴見祐輔,《後藤新平傳》(東京:太平洋協戶出版部,1943),頁 285~287。引自李
秉璋,〈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的鹽業政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年 7 月),頁 46。
24
《臺灣日日新報》,1899 年 05 月 03 日(日刊 3 版)
25
辜顯榮翁傳記編纂會著,《辜顯榮翁傳》,頁 89。
26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灣の鹽業》昭和 12 年版,(臺北:臺灣總督府專賣局,1937),頁 63。
70
顧問一名、事務員若干名。

四 、 商 會 長 從 出 資 15000 圓 以 上 的 出 資 者 中 , 由 商 會 會 員 選 舉

之 。副 商 會 長 及 監 事 從 出 資 7500 圓 以 上 的 出 資 者 中 ,由 會

員選舉之。以上皆須經政府認可。

五 、 於 臺 灣 設 置 鹽 務 總 館 20 處 、 鹽 務 分 館 80 處 。

六、總館及分館役員由商會的理監事兼任,另外從地方上富名

望者中挑選,由商會長任免。

七 、 重 要 的 理 監 事 名 單 如 下 27, 商 會 長 辜 顯 榮 、 副 商 會 長 - 李 秉

鈞、王慶忠、監事陳洛、劉廷玉、顧問白井新太郎。

依照鹽務局官制規定,臺灣鹽務局掌管食鹽收購、銷售、檢

查及其他關於食鹽專賣的一切事務,負責收購島內食鹽和進口外

國食鹽,其中在布袋嘴、北門嶼、臺南及打狗等分支機構,負責

進 口 外 國 鹽 和 收 購 臺 灣 鹽 。 28並 在 1899 年 4 月 設 立 20 個 鹽 務 局 ,

在 臺 灣 南 部 地 區 設 有 嘉 義、布 袋 嘴、北 門 庄、臺 南、鳳 山、打 狗 、

恆春等鹽務局。鹽專賣初期的行銷機構大致仿效清末的組織,在

臺灣南部地區有布袋嘴、北門嶼、臺南及打狗鹽務局。布袋嘴鹽

務局管轄區域樸仔腳、北港、嘉義、打貓、斗六等辨務署;北門

嶼鹽務局管轄鹽水港、麻豆、店仔口等辨務署;臺南鹽務局管轄

區域有臺南、大目降、蕃薯寮、阿公店辨務署;打狗鹽務局管轄

區域鳳山、潮洲、東港、阿猴、恆春辨務署及臺東廳,負責該地

區 食 鹽 的 行 銷 。 29由 1899 年 至 1902 年 鹽 務 局 產 量 可 見 : 臺 灣 南 部

地區的產鹽地幾乎是臺灣食鹽的供應地。即使鹿港鹽田開闢後,

27
辜顯榮翁傳記編纂會著,《辜顯榮翁傳》,頁 89~90。
28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臺灣形勢概要》(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 年),頁 275
~276。
29
「臺灣總督府食鹽專賣事業(第一編)」,《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公文類纂》,第 131 冊。臨
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臺灣形勢概要》(一),頁 277~278。
71
臺 灣 南 部 地 區 產 鹽 量 仍 約 佔 90 % 。 30

就收攬人心而論,若以官鹽賣捌組合重要的理監事名單來

看,組合長辜顯榮,日後成為鹿港製鹽會社的社長,開發鹿港地

區 的 鹽 田 31; 副 商 會 長 -李 秉 鈞 32, 王 慶 忠 33、 監 事 -陳 洛 34、 及 顧 問 -

白 井 新 太 郎 35。 另 一 方 面 , 以 恢 復 專 賣 後 所 公 布 的 賣 捌 人 名 單 , 由

名單可知臺灣總督府的目的在壟絡士紳。

臺 灣 總 督 府 決 定 變 更 政 策 , 於 1898 年 6 月 由 稅 務 課 草 擬 「臺

灣 食 鹽 專 賣 規 則 」, 7 月 , 得 到 臺 灣 總 督 兒 玉 源 太 郎 的 認 可 , 交 由

臺 灣 總 督 府 評 議 會 審 議 後 , 向 日 本 政 府 要 求 認 可 「臺 灣 食 鹽 專 賣 規

則 」, 希 望 日 本 內 閣 能 支 持 臺 灣 的 食 鹽 專 賣 認 可 法 案 。 36

對於臺灣鹽專賣制度的制定,必須面對日本政府的壓力,這

一種壓力包含了日本政府內部各省廳間的角力,以及來自日本民

間傳統鹽業者的壓力。由此可知,臺灣總督府在調整臺灣食鹽銷

售的過程中,有意恢復專賣,但礙於總督府的法令須經由日本政

府同意,無法立即實施,再加上為攏絡士紳,因此成立「官鹽賣

捌組合」協助臺灣總督府進行食鹽銷售的管理。

30
竹越與三郎,
《臺灣統治志》
(二) ,頁 278~279。
(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 年)
31
辜顯榮翁傳記編纂會著,《辜顯榮翁傳》,頁 54~55。
32
李秉鈞,字石樵,臺北艋舺人,1897 年 3 月被臺灣總督府授佩紳章,1899 年 6 轉任官鹽組合
事務。1900 年任臺北縣參事,兼《臺灣日日新報》編輯,1903 年任臨時舊慣調查會事務囑託。
資料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nrch.cca.gov.tw/.../cca220003-li-wpkbhisdict001176-0380-u.xml
33
王 慶 忠 後 擔 任 臺北州州協議會員。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
34
陳洛,1863~1911,福建惠安人,後移居艋舺,日本治臺後與翁林煌創辦鹽務總館致富。資料
來源:國家圖書館電子資料庫,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
35
白 井 新 太 郎 , 1 8 9 8 年 於 臺 灣 總 督 府 民 政 部 縣 治 課 擔 任 囑 託 。 資料來源:臺灣總
督府職員錄系統。
36
三和良一著,《日本近代の經濟政策史的研究》,(東京:日本經濟評論社,2002 年 8 月,初
版),頁 172。
72
第三節 臺灣食鹽專賣的折衝
1 898 年 7 月 , 兒 玉 總 督 向 主 管 機 關 內 務 大 臣 西 鄉 從 道 37提 報 欲

通 過 之 法 案 , 內 務 省 接 到 臺 灣 總 督 府 的 法 案 後 , 於 1898 年 8 月 轉

呈總理大臣山縣有朋,由內閣法制局照會並彙整各相關省廳的意

見,其 中 農 商 務 大 臣 明 確 表 明 反 對 臺 灣 鹽 專 賣。為 什 麼 農 商 務 大 臣

會如此明確反對臺灣鹽專賣應與甲午戰爭前日本國內政策製鹽業

背景有極大的關聯性。

一、日本製鹽業者的態度及農商務省的政策

日 本 傳 統 製 鹽 業 者 主 要 以 瀨 戶 內 海 十 州 38為 中 心 , 十 州 的 產 鹽

量 約 佔 日 本 全 國 的 80% , 對 於 日 本 全 國 鹽 的 供 給 有 決 定 性 的 影 響

力。隨著日本全國鹽田開發盛行,鹽的生產過剩造成價格低落,製

鹽 業 者 面 臨 製 鹽 業 的 危 機,於 是 瀨 戶 內 的 十 州 製 鹽 結 成 同 盟,利 用

一定時間的休業,減少鹽的生產量,利用鹽的供需調節鹽產量,維

持 鹽 價 , 減 輕 生 產 費 , 此 即 為 「十 州 同 盟 」或 稱 為 「十 州 休 濱 同 盟 」。
39

1 875 年 ( 明 治 8 年 ) 十 州 同 盟 在 讚 州 丸 亀 ( 今 香 川 縣 北 西 部 )

集 會,野 崎 武 吉 郎 與 渾 大 防 益 三 郎 等 人 結 伴 出 席,建 議 向 政 府 提 出

開 啟 對 中 國 輸 出 鹽 的 提 案 , 隔 年 ( 1876 年 ) 3 月 渾 大 防 益 三 郎 與 末

松 軍 平 2 人 , 向 日 本 政 府 提 出 「向 清 國 輸 出 日 本 內 地 鹽 」的 請 願 。 這

個 請 願 為 日 本 政 府 所 接 受, 末 松 軍 平 和 渾 大 防 益 三 郎 兩 人 以 十 州 同

盟 的 籌 款 及 官 方 政 府 的 補 助 到 清 國 進 行 實 地 調 查 , 於 1876 年 ( 明

治 9 年 ) 年 10 月 回 國 。 40

秋 良 貞 臣( 十 州 同 盟 防 長 )根 據 末 松 軍 平 和 渾 大 防 益 三 郎 的 清

37
西鄉從道於 1885 年(明治 18 年)7 月 15 日擔任農商務卿。
38
十州是指播磨、備前、備中、備後、安雲、周防、長門、阿波、讚歧、伊予等。
39
日治時期在臺灣開辦野崎鹽行的野崎武吉郎也是十州同盟之一參見太田健一,《野崎臺灣鹽
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41。
40
太田健一,《野崎臺灣鹽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42。
73
國 調 查 , 不 斷 地 向 內 務 卿 大 久 保 利 通 請 願 , 認 為 十 州 鹽 業 者 2700

戶 一 年 工 作 7 個 月 ( 4~10 月 ) , 11~3 月 5 個 月 停 工 , 可 生 產 405

萬 石 , 日 本 全 國 人 民 3350 萬 人 , 1 人 1 日 使 用 3 勺 的 鹽 , 一 年 約

3 6 1 . 8 萬 石,過 剩 43 .2 萬 石,如 果 賣 到 上 海,可 以 獲 利 109 .62 萬 圓 。

但是,十州同盟的請願並沒有成果,對清國輸出鹽的請願失

敗 。 1 877 年 ( 明 治 10 年 ) 11 月 渾 大 防 益 三 郎 與 末 松 軍 平 分 別 向

岡山縣令、山口縣令提出希望政府永續保護鹽業。

十 州 同 盟 以 野 崎 武 吉 郎、渾 大 防 益 三 郎、末 松 軍 平、山 根 健 策 、

井 上 甚 太 郎 、 松 本 貫 四 郎 為 請 願 委 員 , 向 政 府 提 出 「鹽 業 保 護 」的 請

願,希 望 政 府 提 出 關 於 鹽 田 永 續 的 方 法,具 體 作 為 是 以 發 布 製 鹽 條

例、強制休濱法、保護鹽業者為旨趣。

請 願 委 員 代 表 之 一 的 井 上 甚 太 郎,在 向 內 務 省 請 願 後,隨 即 辭

去委員之職,從井上的表現可以發現,井上與內務省交涉的過程

中,已 察 覺 到 日 本 製 鹽 業 者 若 僅 只 是 依 賴 實 施 休 濱 法,無 法 增 進 日

本鹽業的發展,於是辭去請願委員來與推動休濱法的保護派訣別。
41

在 此 顯 現 出 1877 年 到 1887 年 代 , 日 本 鹽 業 界 形 成 兩 個 對 立 的

路 線,其 中 之 一 是 保 護 規 制 派,主 張 透 過 政 府 的 保 護 來 推 進 十 州 休

濱 同 盟,另 一 個 是 自 主 改 良 派,以 推 動 鹽 業 的 改 良 及 育 成 日 本 鹽 業

發 展 為 目 的 。 42

1 8 8 1 年( 明 治 14 年 )4 月 ,日 本 內 閣 設 置 農 商 務 省 ,由 農 務 局 主

管 鹽 業 行 政 , 1882 年 2 月 , 農 務 局 設 置 地 質 調 查 所 43取 代 原 有 地 質

課 , 由 和 田 維 四 郎 擔 任 所 長 , オ ス カ ー コ ル シ ェ ル ト

41
太田健一,《野崎臺灣鹽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43~44。
42
太田健一,《野崎臺灣鹽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43。
43
地質調查所以探求地下資源與天然物,考察產業發展方法為目的。
74
( Os k ar_Kors chel t ) 44擔 任 分 析 課 課 長 , 和 田 維 四 郎 在 1882 年 視 察

十 州 鹽 田 數 回 ,提 出 「食 鹽 改 良 意 見 」,但 是 仍 肯 定 十 州 同 盟 所 推 動

的 休 濱 法 , 並 主 張 強 化 及 擴 張 十 州 同 盟 組 織 。 45

而 オ ス カ ー コ ル シ ェ ル ト ( Os kar_Kor s chel t ) , 則 認 為 令 日 本

鹽 田 主 困 擾 煞 費 苦 心 的 2 件 事 ,一 是 鹽 價 低 廉 ,二 是 關 於 鹽 田 改 造 。

關 於 第 一 點 鹽 價 低 廉 的 問 題, オ ス カ ー コ ル シ ェ ル ト 根 據 野 崎 家 提

供 資 料 得 到 「鹽 價 與 利 益 相 關 表 」46, 如 表 3-3 -1。

表 3-3 -1: 鹽 價 與 利 益 相 關 表

項目 鹽生產高 鹽價 石炭價 勞賃 利益
實數
年次 實數 指 實 指
指數 (石 指數 指數
(石) 數 數 數
當)

4 1,982 100 78.8 100 100 100 397 100

5 2,229 112 51.3 65 103 84 54 14
6 2,253 114 49.8 63 91 69 151 38
7 1,943 98 60.9 77 95 98 83 21
8 1,909 96 58.7 74 103 98 8 2
9 1,922 97 43.9 56 85 88 105 26
10 2,216 112 41.4 53 77 73 66 17
11 1,903 96 82.2 104 115 93 483 122
12 2,179 110 112.2 142 133 166 728 183
13 2,397 121 117.8 149 137 201 800 202
14 1,935 98 95.6 121 103 98 386 97
資料來源:太 田 健 一 , 《 野 崎 臺 灣 鹽 行 の 研 究 : 近 代 日 本 鹽 業 . 臺 灣
鹽 業 》 , 頁 47 。

44
オスカーコルシェルト(Oskar_Korschelt,1853~1941),德國化學工程師),為日本政府所聘任
之外國人,1875 年來到日本,1876 年在東京大學任教,1880 年轉任內務省地理局地質課,
負責分析土壤,1880 年就任分析課課長,1884 年離開日本。參閱太田健一,《野崎臺灣鹽
行の研究 : 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44。及
http://en.wikipedia.org/wiki/Oskar_Korschelt(2012/07/30)
45
太田健一,《野崎臺灣鹽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45。
46
太田健一,《野崎臺灣鹽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47。
75
由 鹽 價 與 利 益 相 關 表 來 看,鹽 業 者 的 鹽 田 經 營 利 益,不 論 石 炭

價格或工資如何,決定於鹽價的基本動向。因此,オスカーコルシ

ェ ル ト 批 判 日 本 內 地 鹽 主 要 產 地 十 州 製 鹽 業 者 結 成 十 州 同 盟,以 減

產 來 維 持 基 本 鹽 價,對 於 這 種 現 象,主 張 應 該 以 提 倡 改 造 鹽 田 及 改

良 煎 熬 方 法 為 日 本 鹽 業 的 方 向 。 47

1 882 年 ( 明 治 15 年 ) 農 務 局 地 質 調 查 所 的 調 查 結 果 , 出 現 和

田 維 四 郎 與 オ ス カ ー コ ル シ ェ ル ト 對 十 州 同 盟 評 價 的 對 立 ,和 田 維

四 郎 肯 定 十 州 同 盟 的 存 在 並 強 化 組 織 ,而 同 為 農 務 局 地 質 調 查 所 的

オ ス カ ー コ ル シ ェ ル ト 反 對 消 極 依 賴 組 織 ,應 積 極 改 良 提 升 日 本 鹽

業 ,政 府 機 構 的 意 見 對 立 也 反 映 在 民 間 的 對 立 ,十 州 同 盟 派( 保 護

規 制 派 )與 十 州 同 盟 反 對 派( 自 主 改 良 派 )的 對 立 也 越 來 越 表 面 化 。

明 治 16 年 ( 1883 年 ) 5 月 政 府 依 據 太 政 官 布 達 第 13 號 , 發 布

設 置 勸 業 諮 問 會,1 884 年 2 月 由 農 商 務 省 主 辦 鹽 業 諮 問 會,政 府 官

員 、 各 縣 官 員 以 及 政 府 指 名 的 「有 鹽 業 經 驗 者 」三 者 參 加 。 這 個 會 議

舉辦的契機是諮問會的同業代表秋良貞臣提議,向政府提出創立「

十 州 鹽 田 同 業 會 」, 同 年 ( 1884 年 ) 5 月 , 得 到 農 商 務 卿 松 方 正 義

正 式 認 可。在 讚 州 丸 亀 私 下 進 行 的 十 州 鹽 田 同 業 會,得 到 農 商 務 卿

的特許設立以推進休濱法、製鹽的改良與向外國輸出鹽為主要課

題 。 48

但 是 由 於 自 由 民 權 運 動 激 化 的 背 景 下,讚 歧 地 方 反 對 同 盟 的 聲

音 不 斷 出 現,十 州 鹽 田 同 業 會 的 會 長 秋 良 貞 臣 在 1885 年 ( 明 治 18

年 ) 7 月 15 日 向 農 商 務 卿 西 鄉 從 道 請 願 發 布 「鹽 田 條 例 」。

受 到 此 請 願 的 政 府 在 1885 年 8 月 1 日 向 十 州 ( 七 縣 ) 發 布 農

商 務 省 特 達 ( 農 商 務 省 水 甲 第 24 號 ) , 十 州 鹽 田 同 業 會 改 稱 「十 州

鹽 田 組 合 」規 定 : 十 州 間 的 所 有 鹽 田 依 規 定 必 須 加 入 十 州 鹽 田 組

47
太田健一,《野崎臺灣鹽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49。
48
太田健一,《野崎臺灣鹽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50。
76
合;製 鹽 事 業 一 年 不 得 超 過 6 個 月;十 州 的 製 鹽 者 必 須 完 全 依 照 法

律 強 制 6 個 月 的 休 濱 。 但 是 , 東 讚 支 部 以 「零 細 鹽 田 」及 「許 多 貧 民 」

為基礎,由井上甚太郎為指導,則反對生產限制。因ˇ反對迫使政

府 在 明 治 22 年 ( 1889 年 ) 取 消 特 達 , 隔 年 ( 1890 年 ) 解 散 「十 州

鹽 田 組 合 」。 49

野 崎 武 吉 郎 雖 然 在 1887 年 ( 明 治 20 年 ) 4 月 , 繼 秋 良 貞 臣 之

後 擔 任 十 州 鹽 田 組 合 本 部 長 ,但 是 推 測 野 崎 武 吉 郎 是 同 意 オ ス カ ー

コ ル シ ェ ル ト 的 見 解 ,理 解 以 限 制 國 內 生 產 前 進 的 十 州 同 盟 ,是 無

法 打 開 日 本 鹽 業 的 進 路 。 50

二、大日本鹽業同盟會的設立

1 894 年 ( 明 治 27 年 ) 8 月 1 日 甲 午 戰 爭 正 式 宣 戰 , 1894 年 9

月 1 5 日 攻 擊 平 壤 之 日,大 本 營 進 出 廣 島,1 個 月 後 在 廣 島 召 開 第 七

議 會。此 時 貴 族 院 議 員 野 崎 武 吉 郎、眾 議 院 議 員 鎌 田 勝 太 郎 等 主 要

的 鹽 業 者 也 在 同 一 地 方 ( 廣 島 ) 碰 面 , 就 「多 年 來 所 懷 抱 對 中 國 進

行 食 鹽 輸 出 之 事 , 進 行 協 議 」。 接 著 1 個 月 後 , 11 月 1 5 日 再 與 全 國

鹽 業 者 集 會 於 廣 島 縣 的 嚴 島 , 創 設 「大 日 本 鹽 業 同 盟 會 」, 眾 人 對 相

關 事 態 進 行 協 議 。 51

此 時, 設 立 的 大 日 本 鹽 業 同 盟 會 對 於 對 向 中 國 輸 出 鹽 這 件 事 是

如何對應的呢?

1 894 年 11 月 28 日,大 日 本 鹽 業 同 盟 會 在 岡 山 市 亞 公 園 集 成 閣

舉行會議,除野崎武吉郎外,還有秋良貞臣、美保平曹、橋本吉兵

衛、賴俊直、河野岩吉、中田八十八、鎌田勝太郎、手島知德等 8

49
太田健一,《野崎臺灣鹽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50。
50
太田健一,《野崎臺灣鹽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51。
51
野崎武吉郎、鎌田勝太郎〈政府ノ遼東鹽業調查ニ依テ更ニ意見ヲ述フ〉(《日本鹽業大系》
史料編近現代(一)1~11);轉引自太田健一,
《野崎臺灣鹽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
頁 65。
77
名 出 席 , 會 中 選 擇 秋 良 貞 臣 為 「大 日 本 鹽 業 同 盟 會 」會 長 , 並 做 出 兩

項 決 議 : 一 、 是 對 占 領 地 的 鹽 況 視 察 , 一 是 進 行 議 會 的 請 願 。 52

對 於 占 領 地 的 鹽 況 視 察: 決 定 派 遣 大 日 本 鹽 業 同 盟 會 會 員 岡 部

內 藏 二 53從 鴨 綠 江 沿 岸 到 安 東 縣 , 在 中 國 、 朝 鮮 進 行 約 一 個 月 的 鹽

況調查,得到結論。認為清朝及朝鮮的食鹽供給不充分,從國家經

濟 觀 點 而 言 , 對 這 些 地 區 進 行 食 鹽 輸 出 是 「有 希 望 的 事 業 」。 54

關 於 第 二 項 向 議 會 請 願 也 有 成 果,除 貴 族 院 議 員 村 田 保、野 崎

武 吉 郎 外 的 7 名 發 起 者 向 貴 族 院 提 出 「向 清 國 輸 出 食 鹽 」的 建 議 案 ,

眾議院議員鎌田勝太郎外的 8 名提議者也向眾議院提出相同的建議

案 , 結 果 兩 院 獲 得 多 數 贊 成 的 決 定 。 55

政府在此時也派遣農商務省技師奧健蔵及香川縣的製鹽業者

井 上 甚 太 郎 前 往 占 領 地 調 查 。 香 川 縣 的 製 鹽 業 者 井 上 甚 太 郎 是 「十

州 同 盟 」中 的 自 主 改 良 派 , 此 時 井 上 甚 太 郎 的 調 查 報 告 雖 然 不 明

確 , 但 是 已 在 1895 年 3 月 刊 行 的 《 日 本 鹽 業 論 》 , 對 於 清 國 鹽 業

的 認 識 是 主 張 : 「中 國 的 鹽 價 高 , 是 因 政 府 將 鹽 作 為 一 種 稅 收 的 營

業下的買賣,一旦有一天解除官業,放任自由買賣,價格突然大大

低 落 的 結 果 , 無 法 對 中 國 進 行 食 鹽 的 輸 入 」。 因 此 對 於 向 中 國 輸 出

食 鹽 這 件 事,是 抱 持 警 戒 的 態 度,從 此 大 概 也 不 難 推 論 井 上 中 國 調

查 報 告 的 旨 趣 。 56

與井上甚太郎同為政府派遣的農商務省技師奧健蔵對於遼東

半島的調查結果可歸納為兩點,一、遼東半島為天日製鹽的適合

52
「大日本鹽業同盟會委員會議事摘要錄」(《日本鹽業大系》史料編近現代(一)3~92);轉引自太
田健一,《野崎臺灣鹽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65。
53
愛媛縣新居郡恒生村的製鹽業者
54
〈占領地食鹽視察ノ実況〉(《日本鹽業大系》史料編近現代(一)86);轉引自太田健一,《野
崎臺灣鹽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66。
55
〈帝國議会鹽業關係議事一覽〉《
( 日本鹽業大系》史料編近現代(三)附錄);轉引自太田健一,
《野崎臺灣鹽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66。
56
太田健一,《野崎臺灣鹽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66。
78
地 , 「製 法 簡 單 、 製 造 生 產 費 低 廉 , 是 我 們 所 無 法 預 想 的 。 」因 此 從

日 本 輸 出 食 鹽 到 中 國 是 不 需 要 的 ; 二 、 「中 國 本 部 的 鹽 況 」將 來 有 必

要 做 更 精 密 的 調 查 57。根 據 以 上 這 兩 點 結 論 並 未 依 循 「大 日 本 鹽 業 同

盟 會 」所 期 待 。

因 此 , 明 治 28 年 4 月 17 日 所 締 結 的 馬 關 條 約 中 , 日 本 鹽 業 界

殷 切 期 望 解 除 對 中 國 食 鹽 輸 入 的 禁 制,是 無 法 實 現 的,大 日 本 鹽 業

同 盟 會 對 清 國 的 食 鹽 輸 出 方 策 受 到 挫 折。 這 個 結 果 改 變 大 日 本 鹽 業

同 盟 會 的 期 待 發 展 。 58

三、大日本鹽業協會與鹽業調查會的設立

甲 午 戰 後 由 於 日 本 工 資 及 煤 價 燃 料 高 漲,日 本 國 內 鹽 業 不 振 及

外 國 鹽 輸 入 增 加, 這 些 使 得 日 本 內 地 鹽 業 業 者 以 防 衛 內 地 鹽 業 崩 壞

為目的,遊說貴、眾兩院議員、農商務省官吏、製鹽業者、鹽流通

業 者 等 擴 大 會 員 範 圍 , 並 於 1896 年 3 月 設 立 「大 日 本 鹽 業 協 會 」。 59

大日本鹽業協會是以野崎武吉郎(貴族院議員) 及鎌田勝太

郎 ( 眾 議 院 議 員 ) 為 首 , 於 1896 年 3 月 10 日 在 麴 町 星 ヶ 岡 茶 寮 邀

集 同 為 貴 族 院 議 員 的 村 田 保 、田 中 方 男 、長 谷 貞 雄 、農 商 務 省 官 吏

如:林庸介、奧健蔵、下啟助等,及日本重要的鹽業家藤田達芳、

賴 俊 直 、三 木 与 吉 郎 等 ,共 18 名 共 同 討 論 創 立 過 程 及 創 立 發 起 人 ,

並 選 定 創 立 趣 旨 書 起 草 委 員 。 60

大 日 本 鹽 業 協 會 3 月 17 日 在 赤 坂( 東 京 ) 溜 池 三 會 會 堂 召 開

發 起 人 總 會,3 月 29 日 從 下 午 2 點 在 芝 區 三 田 水 產 傳 習 所 講 堂 舉 行

發 會 式,當 天 同 時 也 是 第 九 帝 國 議 會 的 閉 幕 式,但 是 近 衛 篤麿公 爵 、

57
〈政府ノ遼東鹽業調查ニ依テ更ニ意見ヲ述フ〉轉引自太田健一,《野崎臺灣鹽行の研究:
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67。
58
太田健一,《野崎臺灣鹽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67。
59
〈大日本鹽業協会設立ノ顛末〉(《日本鹽業大系》史料編近現代(一)94);轉引自太田健一,
《野崎臺灣鹽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67。
60
太田健一,《野崎臺灣鹽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67。
79
榎本武揚子爵、渡邊子爵等均出席,甚至竹內子爵、杉溪男爵外,

花房義質、澤原為綱、林宗右衛門、三木与吉郎等貴族院議員,直

原 守 次 郎 、 河 野 岩 吉 ; 藤 田 達 芳 等 眾 議 院 議 員 , 總 計 超 過 200 名 與

會者。

這 個 大 日 本 鹽 業 協 會 以 小 松 宮 彰 仁 親 王 為 名 譽 總 裁,會 長 為 村

田 保 ( 貴 族 院 議 員 ) , 以 300 多 名 會 員 為 始 , 但 是 到 1897 年 ( 明

治 3 0 年 )11 月 11 日 兵 庫 縣 會 議 事 堂 舉 行 的 第 一 次 大 會 中,會 員 人

數 已 增 加 到 2472 名 。 61

大日本鹽業協會從設立一開始,即主張:從事製鹽改良,提高

生產量,以對抗外鹽為目的;開發已成為日本領土的臺灣鹽業,補

足內地鹽不足,共同對抗外國鹽。

就 對 抗 外 國 鹽 而 言,當 時 日 本 國 內 鹽 業 受 到 威 脅,外 國 鹽 輸 入

的 情 形 嚴 重 , 1895 年 間 外 國 鹽 輸 入 約 3000 圓 , 日 清 戰 爭 中 因 物 價

高 漲 , 導 致 國 內 鹽 的 價 格 也 上 升 , 1896 是 5 萬 6000 円 , 到 1897

年 已 經 達 到 11 萬 5000 円 , 其 用 途 也 從 原 來 的 料 理 、 藥 品 開 始 到 醬

油 釀 造 或 化 學 工 業 原 料 的 使 用, 日 本 內 地 鹽 與 外 國 鹽 在 日 本 國 內 市

場 互 相 競 爭,對 於 日 本 國 內 製 鹽 業 者 直 接 面 對 輸 入 鹽 的 壓 力,為 求

保護日本國內鹽,要求政府對原來無稅的輸入鹽,開始徵收輸入

稅 , 於 1897 年 ( 明 治 30 年 ) 3 月 公 布 關 稅 定 率 法 。 5 月 大 日 本

鹽 業 協 會 要 求 政 府 對 臺 灣 進 行 鹽 業 調 查 及 設 立 鹽 業 調 查 會。 鹽 業 調

查 會 召 開 的 1898 年 當 時 , 德 國 鹽 、 中 國 鹽 被 視 為 是 輸 移 入 鹽 的 壓

力;事 實 上,食 鹽 的 輸 移 入 統 計 顯 示,1898 年 外 國 鹽 輸 入 13 萬 3400

圓 , 臺 灣 鹽 移 入 2 萬 4700 圓 。 62

日 本 政 府 接 受 大 日 本 鹽 業 協 會 的 要 求,決 定 一、首 先 派 遣 調 查

61
太田健一,《野崎臺灣鹽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68。
62
三和良一著,《日本近代の經濟政策史的研究》,(東京:日本經濟評論社,2002 年 8 月,初
版),頁 122~123。
80
員 進 行 臺 灣 鹽 業 的 實 態 調 查 63 ; 其 次 , 支 出 10000 多 圓 作 為 鹽 業 調

查 費 ), 並 於 1898 年 8 月 1 日 以 敕 令 第 一 八 三 號 公 布 「鹽 業 調 查 會

規 則 」。 64

大 日 本 鹽 業 協 會 於 1897 年 11 月 11 日 召 開 第 一 次 大 會 , 決 定

向 政 府 建 議 設 立 鹽 業 調 查 會 。 65該 項 建 議 於 翌 ( 1898) 年 5 月 , 由

貴 族 院 議 員 田 中 芳 男 等 人 ,於 第 12 回 帝 國 議 會 向 日 本 政 府 提 出「 製

鹽 業 調 查 ニ 關 ス ル 建 議 」而 成 為 正 式 議 題 。在 其 理 由 書 中 雖 提 及 臺

灣 鹽 業 製 法 老 舊,以 致 成 本 高 卻 品 質 低 劣,但 強 調 臺 灣 有 許 多 適 合

製 鹽 之 處 , 顯 示 該 協 會 度 臺 灣 鹽 業 仍 有 高 度 關 切 。 66

眾議院支持貴族院的建議,6 月亦以相同內容向日本政府提出

建議,7 月農商務大臣大石正巳向總理大臣大隈重信提出設立「鹽

業 調 查 會 」的 意 見 , 8 月 終 於 由 政 府 公 布 成 立 調 查 會 。 67在 此 同 時 ,

大日本鹽業協會也在 6 月召開第二次大會。

1 898 年 6 月 10 日 及 11 日 召 開 的 第 2 次 大 會,便 將 如 何 在 臺 灣

發 展 鹽 業 一 事,作 為 重 要 議 題 付 之 討 論,會 中 達 成 開 發 臺 灣 鹽 業 的

決 議, 不 過 該 協 會 雖 然 認 知 臺 灣 適 合 曬 鹽 而 且 未 開 發 的 鹽 田 適 地 不

63
於 1898~1899 年間派遣的調查員包括愛媛縣代議士藤田達芳、農商務省技師林庸介、山口縣
製鹽業者秋良貞臣等三名;其中林庸介曾於法國馬賽南部的化學品製造會附屬的製鹽會社工
作,累積有純熟的經驗,同行中另有拓殖務省的技師下村貞三,及北陸製鹽株式會社的取締
役兼支配人野口潤次郎等三人一起前來臺灣進行天日製鹽調查,參見《臺灣日日新報》,1897
年 8 月 24 日。
64
「鹽業調查會的組織」成員,是 1898 年 (明治 31 年)農商務大臣中的委員任命,設有會長 1
名,委員以 20 名為限。其中會長為村田保(貴族院議員),委員包括:臺灣總督府事務局長野
村政明、農商務省水產局長竹內正志、農商務省技師奧健藏、巨智部忠承等 4 名官員、製鹽
業者代表野崎武吉郎,柴原和、東条芳藏、柴原政太郎、神野金之助、井上甚太郎、占部文
藏、井岡鼎太郎、藤田達芳、水之江薰平、鹽川菊松、橋本吉兵衛、松村元治、鎌田勝太
郎、橋本助、秋良貞臣等 16 名。
65
〈大日本鹽業協會第一次大會〉,《大日本鹽業協會會報 》第 8 號(1898 年 2 月 24 日),轉
引自黃紹恆,《臺灣經濟史中的臺灣總督府:施政權限、經濟學與史料》(臺北:遠流、曹永
和文教基金會,2010),頁 110。
66
大日本鹽業協會到 1898 年 5 月為止,多次派員前往臺灣調查鹽業,並蒐集臺灣鹽業消息,如
萱場三郎對臺南鹽業狀況的報導、有關臺灣鹽輸入手續及行情的問答,林庸介的〈臺灣鹽の
景況〉,柳蛟生的〈臺灣鹽業の發達に就て〉。
67
〈鹽業調查會規則ヲ定ム〉,《公文類聚》,第 22 編卷 12(1898 年 12 月)。轉引自黃紹恆,
《臺灣經濟史中的臺灣總督府:施政權限、經濟學與史料》,頁 111。
81
少,但 是 由 於 臺 灣 為 未 知 之 地,咸 認 宜 派 遣 各 地 會 員 中 的 老 練 者 前

往 踏 查,並 要 求 臺 灣 總 督 府 對 欲 投 資 臺 灣 鹽 業 之 日 本 人,予 以 個 別

的 便 利 及 保 護 。 大 會 將 此 寫 成 建 議 書 , 呈 送 農 商 務 大 臣 。 68黃 紹 恆

的 研 究 指 出: 鹽 業 調 查 會 是 配 合 貴 族 院 及 參 議 院 建 議 日 本 政 府 設 立

鹽業調查會,不過,協會尚不知曉大會召開前的 6 月 8 日,臺灣總

督 府 已 經 開 始 進 行 鹽 專 賣 制 定 的 內 部 作 業,因 此 對 臺 灣 鹽 業 仍 表 現

躍躍欲試的積極態度。

農商務大臣 3 次提出諮詢事項。從其提出之內容及所附說明,

應 可 判 斷 在 8 月 6 日 的 時 點, 農 商 務 省 可 能 還 不 知 道 有 臺 灣 鹽 專 賣

一事,因此也未有言及。

另 一 方 面,鹽 業 調 查 會 的 召 集 人 農 商 務 大 臣 大 石 正 巳 在 明 治 31

年 ( 1 898 ) 八 、 九 月 , 針 對 鹽 業 調 查 會 提 出 五 項 諮 詢 。 關 於 日 本 本

國將來的鹽業方針為何?鹽田改良方法如何?設置製鹽試驗場關

於 臺 灣 食 鹽 專 賣 規 則 施 行 及 獎 勵 臺 灣 鹽 業 的 開 始 69 等 議 題 提 出 諮

詢。

由 諮 詢 第 1 號 的 說 明 可 了 解 到,農 商 務 省 的 政 策 考 量 時 祇 限 於

日 本 國 內,而 未 及 當 時 日 本 國 家 力 量 所 及 海 外 的 所 有 地 區,因 此 將

臺 灣 鹽 與 外 國 鹽 的 輸 入 等 同 看 待, 視 為 威 脅 日 本 國 內 鹽 業 的 不 利 因

素。

〈 臺 灣 鹽 專 賣 規 則 草 案 〉要 到 12 月 12 日 才 由 內 閣 法 制 局 正 式

知 會 農 商 務 省 , 但 是 9 月 16 日 諮 詢 第 4 號 的 出 現 , 應 可 視 為 內 務

省、內閣法制局或農商務省透過某些管道得知此事。換言之,內務

省 於 7 月 23 日 收 到 總 督 府 呈 報 的 法 案 , 卻 遲 至 11 月 28 日 才 向 上

呈 報 總 理 大 臣, 這 段 期 間 應 是 日 本 政 府 內 部 各 省 廳 用 來 互 相 折 衝 協

68
黃紹恆,《臺灣經濟史中的臺灣總督府:施政權限、經濟學與史料》,頁 111。
69
三和良一著,《日本近代の經濟政策史的研究》,頁 117~118。

82
調的時間。唯此時農商務省對此法案之認知或可解釋為所知有限,

因 此 「直 覺 地 」提 出 臺 灣 鹽 專 賣 對 日 本 國 內 鹽 業 將 帶 來 如 何 影 響 的

疑問。

調 查 會 的 答 覆 於 10 月 3 日 提 出 , 對 於 第 1 號 提 出 應 採 減 少 製

鹽成本及改善品質兩項。

第 4 條 ( 關 於 臺 灣 食 鹽 專 賣 規 則 施 行 ) , 再 加 上 「臺 灣 可 進 行

專 賣 」、 「臺 灣 專 賣 不 可 與 日 本 內 地 競 爭 , 現 在 臺 灣 島 對 內 鹽 的 需 求

還 無 法 自 己 滿 足,且 如 果 依 照 舊 慣 僅 有 臺 灣 島 內 實 行 專 賣,獎 勵 食

鹽生產,將來臺灣鹽田開發到一定程度,足供臺灣用鹽時,將向朝

鮮、日領露西亞或印度等地輸出,尚有剩餘時向日本內地販賣,應

與 內 鹽 價 格 平 均 , 盡 量 避 免 競 爭 」。 即 表 示 臺 灣 雖 可 實 施 鹽 專 賣 制

度 , 但 是 必 需 滿 足 3 項 條 件 , 即( 1)專 賣 祇 能 限 於 臺 灣 島 內 ;( 2 )

不 在 日 本 國 內 設 置 販 鹽 據 點;( 3 )將 來 如 果 在 日 本 國 內 銷 售 臺 鹽 ,

其 售 價 應 與 日 鹽 保 持 均 衡,不 得 妨 礙 日 鹽 之 國 內 銷 售。而 臺 鹽 對 日

之銷售,調查會更附帶說明,應在輸往朝鮮、俄羅斯沿海州及印度

等 地 尚 有 剩 餘 時 , 才 可 輸 日 , 其 對 臺 鹽 之 戒 慎 態 度 , 可 見 一 斑 。 70

對 於 第 5 條 的 諮 問( 獎 勵 臺 灣 鹽 業 的 開 始 ), 鹽 業 調 查 會 主 張

必 須 特 別 注 意:臺 灣 總 督 府 對 於 鹽 田 適 地 未 墾 地 的 調 查,應 該 詳 細

公開明示其地方的面積及起業的難易。公開鹽田出借的付費方式、

對 於 申 請 者 須 由 原 來 有 經 驗 的 製 鹽 者( 包 括 臺 灣 當 地 人 與 內 地 製 鹽

者 )提 出 確 實 的 營 業 方 法。獎 勵 開 發 鹽 田 未 開 墾 地,必 要 時 可 以 以

公費修築道路、港灣、溝渠等,以利於鹽業的搬運。對於內地原來

的 鹽 業 者 允 許 從 事 大 區 塊 的 鹽 埕 事 業 等 。 71第 5 號 的 答 覆 則 有 6 項

即:

( 1 )臺 灣 島 內 施 行 鹽 專 賣 法 時,政 府 向 民 間 收 購 食 鹽 的 價 金 ,

70
太田健一,《野崎臺灣鹽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69~70。
71
太田健一,《野崎臺灣鹽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70。
83
即「賠償價格」必需訂定於業者夠獲利的程度。

( 2) 臺 灣 總 督 府 應 對 適 作 鹽 田 卻 未 開 墾 之 地 予 以 調 查 , 並 詳

細公布該地區面積及創業之難易情形。

( 3) 希 望 能 公 布 鹽 田 借 貸 或 出 售 給 民 間 的 方 法 , 而 在 借 貸 或

出 售 時 , 希 望 在 方 針 上 儘 量 許 可 既 有 的 製 鹽 業 者( 包 括 臺 灣 及 日 本

內地製鹽業者),以其經驗與確切實在的營業方法申請之。

( 4) 如 有 獎 勵 開 發 未 墾 鹽 田 之 必 要 時 , 儘 可 能 以 公 家 經 費 修

築道路港灣溝渠等設施,以圖創業搬運之便。

( 5) 日 本 國 內 既 有 業 者 如 集 體 在 臺 創 業 , 希 望 能 特 別 規 劃 大

面積的鹽埕。

( 6 ) 地 租 及 其 他 租 稅 , 希 望 能 在 一 定 期 間 內 減 免 或 是 免 除 。 72

總 之,日 本 政 府 認 為 在 保 護 周 全 日 本 鹽 業 為 前 提 之 下,確 保 鹽

的 自 給 自 足,也 認 為 若 臺 灣 取 消 官 鹽 制 度,讓 日 本 鹽 業 與 臺 灣 鹽 業

合作,把外國鹽逐出日本市場,抑或是將日本食鹽銷往臺灣,也可

解 決 日 本 食 鹽 過 剩 問 題。另,也 可 了 解 到 日 本 國 內 製 鹽 業 者 雖 對 臺

灣鹽專賣制度持有戒慎之心,卻未必祇是消極設防而已。相反地,

誠 如 黃 紹 恆 所 言,從 第 5 號 的 答 覆 可 知,其 所 提 之 獎 勵 方 法 雖 未 必

排 除 臺 灣 人 業 者 之 適 用, 卻 很 明 顯 地 是 希 望 臺 灣 總 督 府 能 夠 制 定 利

其 投 資 的 條 件。 此 積 極 態 度 固 然 反 映 前 述 大 日 本 鹽 業 協 會 第 2 次 大

會 所 達 成 的 決 議 外, 更 值 得 留 意 的 是 在 其 背 後 存 在 著 日 本 國 內 製 鹽

業 者 面 臨 國 內 製 鹽 業 的 頹 勢, 希 冀 以 臺 灣 鹽 業 作 為 挽 救 其 經 營 的 手

段,即 使 臺 灣 實 施 專 賣 制 度,也 需 以 日 本 國 內 鹽 業 者 的 利 益 為 主 軸

的 意 圖 。 73

72
鹽業調查會,
《鹽業調查會議事要錄》(東京:鹽業調查會,1898 年 12 月 1 日)。轉引自黃紹恆,
,頁 114。
《臺灣經濟史中的臺灣總督府:施政權限、經濟學與史料》
73
黃紹恆,《臺灣經濟史中的臺灣總督府:施政權限、經濟學與史料》,頁 115。
84
1 898 年 9 月 所 舉 行 的 鹽 業 調 查 會,第 一 次 公 開 討 論 「專 賣 論 」。

之 前 日 本 內 地 鹽 業 者 對 於 專 賣 的 認 識 很 少,依 照 過 去 的 經 驗 無 論 是

十 州 同 盟 或 是 鹽 業 同 盟 會 採 行 自 由 買 賣 與 生 產, 彼 此 間 沒 有 法 律 的

約 束 力, 因 此 鹽 業 調 查 會 召 集 人 大 石 正 巳 農 商 務 大 臣 在 開 會 時 演 說

中 , 提 到 為 了 內 地 鹽 業 的 保 護 所 採 行 「一 種 便 利 方 法 」的 專 賣 , 雖 然

還 尚 未 研 究 其 得 失 利 害,一 方 面 政 府 態 度 未 定,一 方 面 因 為 國 際 間

自 由 競 爭 的 形 勢 , 專 賣 並 不 是 最 理 想 , 但 是 考 慮 「日 本 鹽 業 的 不 成

熟 」, 專 賣 制 與 保 護 鹽 業 是 可 行 的 。 74

大 石 正 巳 農 商 務 大 臣 演 說 的 基 調, 定 位 在 以 樹 立 改 良 內 地 鹽 業

對抗外國鹽業的方法,與外國鹽業競爭,要求製鹽業者奮起,期待

製鹽業者自主改良同時也暗示專賣制實施的可能而引起注意。

受 到 大 石 大 臣 演 說 的 影 響 , 農 商 務 省 的 技 師 奧 健 藏( 鹽 業 調 查

會委員)也在鹽業調查會議的最後一天,進行了專賣制提案的演

說 。 奧 健 藏 技 師 主 張 從 「鹽 業 改 良 論 」的 觀 點 討 論 專 賣 制 的 必 要 , 主

張 可 以 提 供 必 要 經 費 設 置 鹽 業 試 驗 場 使 其 充 分 發 揮 機 能。 以 品 質 決

定收買價格,業者之間應儘早進行品質改良。可以提出製鹽法、裝

箱、搬運、等各方面的研究改良法,提供獎勵金。穩定鹽價,同時

使 鹽 業 不 會 成 為 投 機 事 業。以 此 四 點 為 重 點,賣 出 的 價 格 僅 於 在 買

收價格上加上事業經費、試驗場經費、獎勵金經費等,而不以財政

收入為目的。

奧健藏技師在會議中,認為以鹽業的改良與外國鹽競爭是可

行。可 以 看 出 奧 健 藏 技 師 認 為 專 賣 制 的 實 施 如 果 投 入 資 金,改 良 日

本 鹽 業 保 持 與 國 際 競 爭 的 信 念。總 之,以 鹽 業 改 良 為 前 提 是 奧 健 藏

技 師 最 大 的 特 徵 。 75

74
三和良一著,《日本近代の經濟政策史的研究》,頁 117~118。
75
三和良一著,《日本近代の經濟政策史的研究》,頁 118~119。
85
農商務大臣大石正巳與農商務省技師奧健藏的改良論專賣

制,在此一時期農商務省是否認為專賣論作為鹽業政策的一種主

流,此 時 無 法 確 認,但 是 可 以 推 測 專 賣 制 漸 漸 被 認 為 是 便 利 且 有 利

的手段。

結果,關於制度的調查、管理是否充足,鹽業調查會以無法判

斷 是 否 贊 同 日 本 專 賣 論 的 見 解 為 主 流, 因 此 對 於 諮 詢 案 第 一 號 的 答

申 書 也 僅 止 於 提 出 品 質 改 良 與 生 產 費 降 低 為 將 來 方 針,作 為 鹽 業 保

護 獎 勵 方 法 為 試 驗 場 的 設 置、調 查 員 的 內 外 派 遣、為 了 防 止 粗 製 濫

造制定製鹽取締法、設立鹽業組合、對輸入鹽增加課稅,並未論及

專賣制的提出。

1 898 年 的 鹽 業 調 查 會,農 商 務 省 方 面 對 專 賣 論、鹽 業 關 係 者 方

面,並無明確意見,參加者沒有多餘的時間討論專賣論,但是,這

個時期從客觀情勢研判,鹽業者對於外國鹽輸入的威脅感也還不

強, 不 管 是 日 本 的 食 鹽 專 賣 制 或 臺 灣 的 食 鹽 專 賣 變 成 將 來 須 處 理 的

問題。但是,鹽業調查會很快地,迫於客觀情勢的需要,決定了必

須 贊 成 臺 灣 鹽 專 賣 制 的 答 申 書 。 76

因 此 日 本 對 於 臺 灣 鹽 業 專 賣 制 的 實 施,政 府 官 員 與 業 者 其 實 想

法 是 不 同 的: 以 增 加 外 國 鹽 輸 入 及 推 進 日 本 內 地 鹽 改 良 為 訴 求 的 農

商 務 省 對 臺 灣 實 施 食 鹽 專 賣, 即 針 對 將 會 對 日 本 內 地 鹽 業 改 良 及 發

達等造成不好的影響,如:

( 1) 雖 然 現 階 段 臺 灣 鹽 田 面 積 及 生 產 量 來 看 , 是 無 法 與 內 地

鹽競爭,但是預測將來會與內地的工業用鹽及醬油用鹽競爭。

( 2 )臺 灣 鹽 將 來 一 旦 開 發 後,生 產 量 增 加 後 向 日 本 內 地 輸 入 ,

會阻礙日本內地鹽的發展。

( 3) 針 對 臺 灣 實 施 的 專 賣 法 , 是 由 臺 灣 總 督 府 買 收 臺 灣 食 鹽

76
三和良一著,《日本近代の經濟政策史的研究》,頁 119~120。
86
和中國食鹽後,輸往內地會壓迫日本內地鹽業者的危險等。

因 此 農 商 務 省 為 了 規 避 這 三 點, 要 求 臺 灣 實 行 食 鹽 專 賣 時 主 張

應有所限制,避免影響日本鹽業者的利益:

( 1) 臺 灣 食 鹽 專 賣 僅 限 定 在 臺 灣 全 島 實 施 ( 也 就 是 不 可 以 輸

往日本內地)。

( 2) 因 專 賣 而 產 生 剩 餘 鹽 時 , 不 得 已 往 日 本 內 地 輸 入 時 , 其

鹽價須與日本國內鹽價格保持均衡,避免兩者競爭。

( 3) 總 督 府 萬 一 給 予 商 人 較 廉 價 的 情 形 時 , 食 鹽 輸 入 日 本 內

地 必 須 由 臺 灣 總 督 府 自 行 輸 入 , 不 得 由 商 人 輸 入 日 本 內 地 。 77

農 商 務 次 官 藤 田 四 郎 主 張 : 「臺 灣 鹽 業 目 前 是 否 會 直 接 與 內 地

鹽競爭,雖仍有疑問,但若是許可臺灣鹽業開發,而不預先規定與

內地鹽的關係,它日開發成功後再設限制,不僅不容易,而且使業

者 蒙 受 很 大 的 損 失 。 」因 此 主 張 由 日 本 內 地 資 本 來 開 發 臺 灣 鹽 業 。 78

農 商 務 省 的 處 理 方 式,與 內 務 省 舊 產 業 方 向 而 言 並 不 一 致,農

商 務 省 的 鹽 業 調 查 會 是 以 排 除 與 內 地 鹽 競 爭 為 條 件, 選 擇 性 地 認 可

臺 灣 鹽 專 賣 制 實 施 的 答 申 書 。 在 答 申 書 的 說 明 中 , 提 出 「以 現 在 臺

灣鹽的生產無法滿足島內需求,根據原有舊慣施行專賣,獎勵生

產,將來如果供給超過需求,可以向朝鮮、俄羅斯、印度輸出,甚

至,多餘的向日本內地販賣時,必須與內地鹽價均衡,避免與內地

鹽 競 爭 的 見 解 。 」79

答 申 書 的 審 議 過 程 中 , 「是 從 為 了 防 止 中 國 鹽 的 輸 入 , 認 為 振

興臺灣鹽業是必要的立場,認為以專賣制來束縛鹽業是不適當的

77
太田健一,《野崎臺灣鹽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72。
78
太田健一,《野崎臺灣鹽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72~73。
79
臺 灣 總 督 府 專 賣 局 , 《 臺 灣 鹽 專 賣 志 》 , 頁 32-33;三和良一著,《日本近代の經
濟政策史的研究》,頁 122。
87
」, 因 此 反 對 專 賣 論 的 觀 點 也 被 提 出 , 但 是 僅 止 於 少 數 意 見 , 大 致

上仍以恢復舊慣型態贊成專賣制。

要 特 別 了 解 答 申 書 中 , 提 到 「現 在 僅 只 在 臺 灣 實 行 專 賣 」, 在 臺

灣 的 專 賣 制,是 以 在 臺 灣 的 舊 慣 等 特 殊 事 情 為 前 提,與 在 內 地 專 賣

制 的 實 施 必 須 切 離 來 檢 討。 明 顯 顯 示 臺 灣 專 賣 贊 成 論 與 支 持 內 地 專

賣 論 者 並 無 關 聯。並 不 特 別 處 理 臺 灣 答 申 書 其 他 的 部 分,臺 灣 鹽 業

與日本內地鹽業以排除競爭為處理方式為前提。

接 受 答 申 書 的 農 商 務 省,在 此 同 意,向 內 務 省 通 知 這 個 旨 意( 以

臺 灣 鹽 業 與 日 本 內 地 鹽 業 是 以 排 除 競 爭 為 處 理 方 式 )。 內 務 省 是 與

總督府重要的折衝機關,以確保內地鹽業,振興臺灣鹽業,防遏外

鹽 輸 入 為 目 的 , 確 定 專 賣 制 度 的 制 定 。 因 此 , 1899 年( 明 治 32 年 )

4 月 , 以 律 令 第 七 號 公 布 「臺 灣 食 鹽 專 賣 規 則 」,從 5 月 開 始 實 施 。 80

根 據 上 述 的 理 由 , 臺 灣 食 鹽 專 賣 規 則 規 定 ( 1) 臺 灣 本 島 產 及

外 國 的 粗 製 食 鹽 全 由 政 府 收 納,由 政 府 定 價 專 賣 之( 第 一 條、第 二

條 )( 2) 食 鹽 製 造 者 或 輸 入 者 其 食 鹽 全 交 由 政 府 , 政 府 給 予 賠 償

金( 第 三 條 、 第 四 條 )( 3 )政 府 在 各 地 適 宜 之 處 設 置 食 鹽 取 扱 所 ,

進 行 食 鹽 的 收 納 與 販 賣 。 81

臺 灣 鹽 專 賣 制 實 行 後,一 般 鹽 價 如 前 所 述 相 當 高 價,因 為 內 地

鹽 在 專 賣 之 外 , 內 地 鹽 可 以 向 臺 灣 移 出 。 有 「一 般 貧 民 因 內 地 鹽 而

受 到 不 少 的 便 宜 」, 的 情 形 出 現 。 判 斷 專 賣 制 基 礎 危 險 的 總 督 府 ,

在 1 8 99 年 9 月 改 正 專 賣 規 則,打 算 也 將 內 地 鹽 包 含 在 專 賣 對 象 內 ,

移 往 臺 灣 的 食 鹽 要 由 政 府 專 管。正 當 這 個 改 正 時,農 商 務 省 也 提 出

臺 灣 鹽 向 內 地 移 出 由 政 府 專 管,但 是,總 督 府 以 移 出 鹽 價 比 專 賣 定

價 低 的 藉 口,拒 絕 此 一 提 案。農 商 務 省 對 於 從 內 地 鹽 業 保 護 的 立 場

80
三和良一著,《日本近代の經濟政策史的研究》,頁 120~122。
81
太田健一,《野崎臺灣鹽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71~72。
88
看 透( 預 測 )將 來 臺 灣 鹽 移 入 的 限 制,臺 灣 總 督 府 是 以 眼 前 內 地 鹽

的 移 入 臺 灣 對 策 為 先 決 問 題 與 「農 商 務 省 的 意 見 在 後 為 考 量 」推 行

的改正規則,結果,其中並沒有實施臺灣鹽輸移出由政府專管。總

督府希望設計正式的制度規則,考慮臺灣鹽的向內地移出。

總 督 府 因 為 專 賣 制 度 的 目 的 是 以 振 興 臺 灣 鹽 業,穩 定 鹽 業 需 求

與 價 格 的 安 定 以 及 增 加 財 政 收 入 為 目 的, 因 此 在 收 納 鹽 的 賠 償 價 格

與賣出價格顯示出很大的差額。

1 899 年 下 等 鹽 賠 償 價 格 為 100 斤 11 錢 4 厘 到 25 錢( 因 地 域 不

同 有 別 ) , 政 府 倉 庫 賣 出 的 價 格 為 85 錢 , 官 鹽 的 小 賣 組 合 在 這 裡

以 1 圓 76 錢 7 厘 到 2 圓 66 錢 6 厘 ( 因 地 域 不 同 有 別 ) , 向 需 要 者

販賣。從財政收入面,專賣實施第 3 年專賣收支為黑字,到第 5 年

( 1 9 0 3 年 )年 度 , 累 計 到 有 21 萬 6500 多 圓 的 專 賣 益 金( 利 息 , 利

潤 ) 。 1903 年 總 督 府 特 別 會 計 的 經 常 歲 入 約 1240 萬 圓 , 鹽 專 賣 益

金 約 佔 1 .8%。 82

鹽 專 賣 的 收 益 金 是 當 初 專 賣 之 初 可 預 見 相 當 的 額 度,雖 然 連 年

對 鹽 業 的 補 助 金 支 出,加 上 產 鹽 量 不 僅 豐 凶 無 常,對 於 島 外 與 外 國

鹽 的 競 爭 以 原 價 販 賣 的 狀 況,又 近 來 鹽 成 為 國 民 必 需 品,提 高 價 格

的想法旺盛,鹽專賣益金於是大大提升。

根 據《 臺 灣 鹽 專 賣 志 》( 1925 年 刊 行 )的 描 述,由 此 可 以 讀 出 ,

當初雖然相當重視財政目的,但是以所謂鹽業獎勵其他目的的支

出,以原價輸出與外國鹽的對抗,並無法期待增加專賣益金,甚至

可以說也加上公益專賣論的影響,使財政專賣的性格變薄。

因 此,1900 年 9 月 開 始,愛 知 縣 的 小 栗 富 治 郎 以 50000 圓 保 證

金,與 臺 灣 總 督 府 締 結 臺 灣 鹽 銷 往 日 本 的 一 手 包 辦 契 約,負 責 臺 灣

82
三和良一著,《日本近代の經濟政策史的研究》,頁 121。
89
總 督 府 臺 灣 官 鹽 輸 往 日 本 的 唯 一 窗 口 , 83開 始 向 日 本 內 地 的 積 極 進

出。

臺灣鹽專賣制的實施,可以說是繼承清領時期臺灣鹽制的舊

慣,加 上 日 本 鹽 業 的 新 經 驗 而 成 立,,因 專 賣 制 而 確 立 發 展 基 礎 的

臺 灣 鹽 業 的 壓 力,也 成 了 促 成 日 本 鹽 業 再 整 編 的 要 因,朝 向 日 本 內

地鹽專賣實施,統一鹽業業者的最大動因。

83
臺灣官鹽の大輸入,臺灣協會會報第二十六號,東京:臺灣協會出版,1900.11.30,頁 55
90
第四章 臺灣鹽田的開發
如 前 章 所 述,雖 然 農 商 務 省 為 保 護 日 本 鹽 業 資 本,反 對 臺 灣 食

鹽 專 賣,但 臺 灣 的 鹽 業 經 營 仍 屬 自 由 買 賣 時 期,因 此 有 日 本 資 本 企

圖進入臺灣發展,如賀田金三郎、臺灣鹽業株式會社及野崎家族,

其 中 有 成 功 者 如 野 崎 家,也 有 失 敗 的 如 臺 灣 鹽 業 株 式 會 社,其 中 影

響的因素為何是本節想釐清的部分。

第一節 日本內地資本的臺灣鹽田開發
如 同 前 述,臺 灣 自 從 廢 除 食 鹽 專 賣 後,由 於 走 私 問 題 嚴 重 及 價

格混亂,因此,為抑制走私及穩定價格,臺灣總督府遂鼓勵臺灣食

鹽 製 造 商 增 產 , 由 臺 灣 總 督 府 提 供 許 多 便 利 之 處 , 於 1899 年 6 月

1 7 日 以 律 令 第 十 四 號 公 告 「臺 灣 鹽 田 規 則 」, 於 同 年 8 月 實 施 。 1規

則 中 最 主 要 的 要 點 是 採 行 鹽 田 開 發 許 可 制 , 限 定 鹽 田 開 發 須 為 「帝

國 臣 民 」, 無 償 貸 與 官 有 地 的 開 設 , 開 發 成 功 後 無 償 給 予 所 有 權 ,

開 設 官 有 地 原 來 鹽 田 的 所 有 權, 開 設 成 功 後 給 予 開 設 者 或 繼 承 者 所

有權,同時免除鹽田地租及地方稅。2

1 899 年 7 月 府 令 第 七 十 二 號 「臺 灣 鹽 田 規 則 施 行 細 則 」第 九 條

告示准許開設鹽田區域暫時限定為下列地方:接近已設鹽田地方

( 包 括 新 竹、布 袋 嘴、北 門 嶼、臺 南、打 狗 五 地 )以 及 靠 近 東 石 港 、

鹿 港 、 東 港 、 澎 湖 島 媽 宮 等 四 處 。 3但 是 由 於 過 去 私 自 曬 鹽 盛 行 的 地

方 如 臺 北 縣 竹 南 一 堡 海 口 大 庄 部 落 及 臺 中 縣 深 耕 堡、海 豐 堡、尖 山

堡沿岸各庄被劃歸為鹽田開設區域之外,無法改變當地私製的風

氣,默許自家所使用,但是此風漸盛後,庄民私自買買之風氣越來

越 烈 , 於 是 臺 灣 總 督 府 於 1899 年 11 月 斷 然 禁 絕 私 曬 自 家 用 鹽 , 地

1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灣鹽專賣志》,頁 42~43。
2
〈臺灣鹽田ニ関スル諸規則写〉收錄於太田健一,《野崎台灣塩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
灣鹽業: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74。另見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灣鹽專賣志》,頁
42~43。
3
《臺灣總督府府報》,第 561 號,1899 年 7 月 16 日,頁 45。
91
方 庄 民 無 以 維 生 , 特 別 是 臺 中 縣 沿 岸 在 1898 年 兩 次 的 風 災 , 部 分

鹽 田 幾 乎 已 近 荒 廢 , 於 是 臺 灣 總 督 府 於 1900 年 6 月 以 告 示 第 五 十

八號追加下列臺北縣竹南一堡塭仔頭庄、塭南庄、海口尾庄海岸;

臺中縣海豐堡五條港庄、崙仔頂庄、蘇厝庄海岸;臺中縣深耕堡下

海 前 厝 庄、西 港 庄 海 岸 等 地 方 開 設 鹽 田,此 後 臺 灣 總 督 府 認 為 沒 有

必 要 為 鹽 田 開 設 設 限 , 4於 1908 年 ( 明 治 41 年 ) 11 月 刪 除 「臺 灣 鹽

田 規 則 施 行 細 則 」第 十 一 條 , 廢 除 鹽 田 開 設 的 限 制 。 5

臺 灣 鹽 田 規 則 公 布 後,在 很 短 的 時 間 內,日 本 內 地 人 向 臺 灣 總

督 府 提 出 約 4957.69 公 頃( 5000 町 步 )的 鹽 田 開 發 申 請 6, 而 臺 灣 本

島 人 因 為 對 「臺 灣 鹽 田 規 則 」法 令 的 旨 趣 有 所 疑 慮 , 而 無 人 提 出 申

請,於 是 臺 灣 總 督 府 為 讓 臺 灣 人 也 投 入 鹽 田 開 發,於 是 獎 勵 在 臺 灣

原有的鹽田業主和當地的地方庄民加入鹽田開發的行列。7

另一方面,日本內地資本在鹽田規則公布後雖然申請了開發

4 9 5 7 . 69 公 頃( 5100 甲 步 ), 但 是 集 中 在 少 數 的 資 本 家 , 如 以 賀 田 金

三 郎 8、村 田 茂 三 郎、龜 川 二 郎 等 三 人 共 同 企 劃 在 臺 南 境 內 的 灣 裡 庄

所 開 發 的 鹽 田 28.56 公 頃 ( 28 町 8 反 )。 以 及 以 臺 灣 鹽 業 株 式 會 社

名 義 申 請 , 得 到 2974.61 公 頃 ( 3000 町 ) 的 開 發 許 可 , 但 是 臺 灣 鹽

業 株 式 會 社 的 許 可 中 , 有 1041.11 公 頃 ( 1050 町 ) 的 鹽 田 在 中 途 受

挫,停 止 進 行 開 發。還 有 以 日 本 岡 山 縣 的 鹽 業 家 野 崎 武 吉 郎 所 開 發

的布袋鹽田和野崎臺灣鹽行的設立,野崎武吉郎(野崎臺灣鹽行)

雖 然 得 到 952.87 公 頃 ( 961 町 ) 開 發 許 可 , 但 是 , 實 際 的 開 發 則 是

4
《臺灣總督府府報》,第 153 號,1900 年 6 月 29 日,頁 8。
5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灣の鹽業》,昭和 8 年版,(臺北:臺灣總督府專賣局,1933 年 9 月),
頁 8。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灣鹽專賣志》,頁 42~46。
6
1 町步=約 1.0225 甲。
7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灣の鹽業》,昭和 8 年版,頁 5;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灣鹽專賣
志》,頁 6。
8
賀田金三郎(1857-1922),明治 32 年(1899)脫離大倉組,另創辦賀田組。引自西村虎太郎編著,
《賀田金三郎翁小傳》,(東京:芳誼會,1923),頁 6
92
經 過 了 2 期 , 開 發 約 178.48 公 頃 ( 180 町 )。 9

一、 賀田金三郎、村田茂三郎、亀川二郎三人集團

以 賀 田 金 三 郎、村 田 茂 三 郎、龜 川 二 郎 等 三 人,在 1897 年 ( 明

治 3 0 年 )12 月 聯 名 向 臺 灣 總 督 乃 木 希 典 提 出 「鹽 田 開 墾 土 地 出 租 的

申 請 」時 , 賀 田 金 三 郎 戶 口 寄 留 在 臺 北 縣 臺 北 府 前 街 大 倉 組 內 ; 村

田 茂 三 郎 是 寄 籍 在 臺 南 縣 臺 南 北 勢 街 第 49 番 戶 ( 目 前 臺 南 市 五 條

港 區 內 ), 亀 川 二 郎 寄 留 戶 口 在 臺 南 縣 臺 南 安 海 街 第 22 番 戶 。 三 人

前 面 的 經 歷 並 不 清 楚 , 但 是 可 確 定 1895 年 ( 明 治 28 年 ) 賀 田 金 三

郎 是 以 大 倉 組 10臺 北 支 店 長 的 身 份 來 臺 ,。 賀 田 金 三 郎 原 為 大 倉 組 11

的社員之一。

由 這 份 向 總 督 府 申 請 的 內 容 看, 所 申 請 的 目 標 是 從 臺 南 縣 境 內

灣 裡 庄 西 南 端 的 喜 樹 庄 西 南 端 到 官 有 地 的 海 邊 約 28.56 公 頃( 28 町

8 反 )的 天 日 製 鹽 田 , 從 1898 年( 明 治 31 年 )開 始 , 租 借 50 年 。

根 據 其 「起 業 方 法 書 」來 看 , 起 業 時 間 是 從 1898 年 開 始 4 年 ,

開 發 費 用 為 169357 圓 ( 1 反 為 588 圓 ), 開 發 後 的 收 支 預 估 , 估 算

收 入 的 部 分 125 萬 7240 餘 圓 , 支 出 的 部 分 是 106 萬 2393 萬 圓 , 可

以 得 到 利 潤 9 萬 4846 餘 圓 。 其 中 還 附 記 「關 於 本 事 業 的 開 發 , 須 預

先 與 當 地 附 近 的 本 島 人 協 議 取 得 同 意 」12,顯 示 臺 灣 總 督 府 擔 憂 日 本

資本投入鹽田開發,會引發臺灣人的反感及反彈,為安定民心,要

求需事先徵得當地臺灣人的同意,使得以開發。

然則,此一計畫構想,最後並未被實現,其因或許是因為對於

臺 灣 鹽 田 的 開 發 , 最 初 設 計 開 發 0.01 公 頃 ( 1 反 ) 所 需 的 開 發 費 為

9
太田健一,《野崎台灣塩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74~75。
10
大倉組總部設於東京,臺北支店的營業種類主要為海外貿易與提供官衙民
間的需用品,社長為大倉喜八郎。
11
大倉組,開始主要經營建築業及土木包工,後來事業觸角擴及各業且遍布全臺。與臺灣總督
府的關係非常密切,其相關論文參見李禮仁,成大碩士論文,賀田金三郎在民間事業的參與
頗為活躍。
12
太田健一,《野崎台灣塩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76。
93
5 8 8 圓 太 多 , 與 後 面 40 圓 相 比 太 貴 , 0.01 公 頃 的 開 發 費 如 果 有 330

元的純益是接近理想的數字。

依 據 1906 年 ( 明 治 39 年 ) 12 月 26 日 受 理 的 「 賀 田 金 三 郎 申

請開墾官有原野」
,總 督 府 審 查 申 請 人 條 件,其 中 資 產 充 分 與 經 歷 ,

被 認 為 是 開 墾 的 成 功 要 項 。 13賀 田 組 在 臺 灣 的 投 資 項 目 相 當 多 元 且

遍 布 全 臺 , 賀 田 金 三 郎 也 都 擔 任 董 事 或 監 事 等 高 級 職 位 14,

賀 田 後 來 在 1909 年 ( 明 治 42 年 ) 2 月 得 到 打 狗 支 局 境 內 的 鳳

山 下 里 紅 毛 港 庄 533.5 公 頃( 550 甲 )的 開 發 許 可 ,其 中 64.02 公 頃

( 6 6 甲 ) 的 鹽 田 開 發 也 在 1912 年 ( 明 治 45 年 ) 3 月 完 工 。 15

二、臺灣鹽業株式會社的鹽田開發申請

1 899 年 ( 明 治 32 年 )4 月 , 由 居 日 本 鹽 業 界 重 要 指 導 地 位 的

秋 良 貞 臣 ( 山 口 縣 三 田 尻 濱 鹽 業 家 )、 柴 原 政 太 郎 ( 兵 庫 縣 赤 穗 濱

鹽 業 家 )、 藤 田 達 芳 ( 愛 媛 縣 多 喜 濱 鹽 業 家 ) 三 人 為 發 起 人 , 在 日

本 全 國 各 地 散 發 「臺 灣 鹽 業 株 式 會 社 創 立 趣 意 書 」16, 其 中 特 別 是 秋

良 貞 臣 和 藤 田 達 芳 是 接 受 鹽 業 調 查 會 委 託 , 17由 日 本 政 府 派 遣 來 臺

的 臺 灣 鹽 業 調 查 員 。 秋 良 貞 臣 和 藤 田 達 芳 兩 人 在 1898 年 12 月 7 日

由 馬 關 出 發 , 進 行 約 50 日 的 臺 灣 鹽 業 實 地 調 查 。 可 見 秋 良 貞 臣 和

13
其他的審查條件尚有起業方法及豫算評估、申請地的緣故關係、官業其他公益上的障礙等。
參見臺灣總督府,〈官有原野豫約賣渡許可(賀田金三郎)〉,《公文類纂》,明治 41 年 15 年
追加,第 16 卷,冊號 5147,文號 2
14
賀田組經營的事業橫跨金融業、糖業、運輸業(1897 年 4 月,與山下秀實共同創設驛傳
社。)、製冰業(1897 年 6 月與久米民之助、永井岩太等合組臺灣製冰會社。)、1898 年擔任臺
灣日日新報董事,煙草、拓墾業、礦業、製鹽(1909 年 4 月,於臺南廳下紅毛港庄有總面積
120 甲(約 116 公頃)之鹽田,築成 790 間(約 2392 公尺)之堤防,1909 年 4 月起製鹽後賣
予專賣支局。)、肥料業(1910 年 5 月,與荒井泰冶、藤崎三郎助、楨哲共同發起設立臺灣肥料
株式會社,資本額 30 萬日圓。)等,糖業經營為明治 33 年(1900)以後,海外經營的有移民業、
皮革業、礦業、製絲、電氣業等,其他尚有米業、彩券業等。轉引自鍾淑敏,〈政商與日治時
期東臺灣的開發—以賀田金三郎為中心的考察〉,頁 88-90。
15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灣鹽專賣志》,頁 76;太田健一,《野崎台灣塩行の研究:近代日本
鹽業‧臺灣鹽業》,頁 77。
16
臺灣鹽業株式會社創立趣意書,包含〈開發事業計畫書〉、〈蒸發鹽田開墾設設計預算〉、
〈臺灣鹽業株式會社營業收支概算〉等。
17
〈鹽業調查會〉,《臺灣日日新報》,1898 年 12 月 9 日,日刊 3 版。
94
藤 田 達 芳 對 於 臺 灣 鹽 業 在 設 立 「臺 灣 鹽 業 株 式 會 社 」時 , 對 於 臺 灣 鹽

業的認識不僅是想像還有實際經驗。總之,藤田達芳、秋良貞臣、

柴 原 政 太 郎 以 日 本 國 內 棉、糖 產 業 的 衰 退,強 烈 地 反 應 出 應 避 免 日

本國內鹽業一起衰退的強烈信念,考慮到臺灣鹽業的開發與振興,

向首相山縣有朋、大藏相松方正義描述臺灣鹽田開發的重要性。

根 據 臺 灣 鹽 業 株 式 會 社 的 「開 發 事 業 計 畫 書 」中 提 到 , 臺 灣 鹽 業

株 式 會 社 設 立 目 的 : 在 「臺 灣 島 臺 南 開 墾 蒸 發 鹽 田 104 1.11 公 頃

( 1 0 5 0 町 ), 製 造 食 鹽 的 會 社 , 其 會 社 資 本 總 額 為 50 萬 圓 , 一 股

5 0 圓 發 行 1 萬 股 , 其 資 本 使 用 概 算 蒸 發 鹽 田 開 墾 費 約 41 萬 7000

圓 、 創 業 費 3000 圓 、 流 通 資 本 8 萬 圓 , 總 計 50 萬 元 , 並 將 本 店 設

於 日 本 大 阪 市 , 於 臺 南 設 置 支 店 。 18

臺 灣 鹽 業 株 式 會 社 的 「營 業 收 支 概 算 」: 預 估 以 一 年 收 入 產 鹽 賣

出 的 貨 款 為 收 入 35 萬 4410 圓 19, 扣 除 一 年 營 業 支 出 費 20 萬 4300

圓 , 可 以 得 到 純 益 15 萬 110 圓 。 令 人 注 意 到 臺 灣 鹽 業 會 社 設 立 當

時 ( 1 899 年 4 月 ), 臺 灣 鹽 業 會 社 開 發 一 反 步 的 開 墾 費 預 估 為 40

圓( 4 17000 圓 / 1041.11 公 頃 )。 收 益 的 純 益 金 15 萬 110 圓 為 資 本 金

5 0 萬 圓 的 3 成 多 。 20

此 後 , 臺 灣 鹽 業 株 式 會 社 設 立 運 動 在 日 本 各 地 展 開 , 明 治 33

年 ( 1 900 年 ) 5 月 28 日 在 大 阪 市 西 區 的 土 佐 堀 五 町 目 十 六 番 邸 ,

召 開 臺 灣 鹽 業 株 式 會 社 創 立 事 務 所 第 一 次 發 起 人 會 議,決 定 會 社 組

織、設計預算、股份招募等事項,同時決定臺灣鹽業株式會社的組

織。

18
太田健一,《野崎台灣塩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78。
19
鹽生產量 1 億 7720 萬 5000 斤,每百斤貨款 20 錢,1 圓=100 錢
20
太田健一,《野崎台灣塩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78。

95
臺灣鹽業株式會社的組織如下:

一、 組 織 於 明 治 33 年 5 月 28 日 完 成

二、 在臺灣島臺南開墾蒸發鹽田經營製鹽業

三、 商號為臺灣鹽業株式會社

四、 資 本 總 額 為 一 百 萬 圓 , 一 股 為 50 圓

五、 取締役(公司代表人)須擁有五十股以上

六、 本店所在地在大阪市

七、 會社公告必須在所管轄裁判所內報紙公告

八、 會社設立費用三千圓由會社負擔

九、 發 起 人 有 功 者 得 報 酬 金 5000 圓

十、 第 一 回 繳 納 金 額 為 1 股 12 圓 50 錢

十 一 、 發 起 人 須 保 證 承 擔 10500 股

根 據 以 上 的 組 織 章 程, 臺 灣 鹽 業 株 式 會 社 事 務 所 在 大 阪 市 內 西

區 土 佐 堀 五 丁 目 十 六 番 邸 , 資 金 100 萬 圓 , 每 股 50 圓 , 計 發 行 股

數 2 0 000 股 , 21其 中 約 半 數 10500 股 由 發 起 人 45 名 承 擔 。 在 組 織 中

也 明 確 記 載 45 名 的 股 份 申 請 。

發起人共 45 名,其中兵庫縣 15 名、岡山縣 2 名、廣島縣 3 名、山口縣 9

人、德島縣 3 名、香川縣 1 名、愛媛縣 4 名、石川縣 1 名、東京市 5 名、福岡縣

1 名、熊本縣 1 名。其中人名如下:

21
〈鹽業會社〉,《臺灣日日新報》,1900 年 7 月 31 日,日刊 3 版。
96
表 4 -1-1: 臺 灣 鹽 業 株 式 會 社 發 起 人

縣名 人名 人數

兵庫縣 柴原政太郎、中田八十八、山本大助、 15 名

武岡豐太、寺田吉三郎、平田幸次郎、

小川專助、奧藤研造、井上惣兵衛、俵

定七、田洌新作、小川伝次郎、柴原九

郎、三木万太郎、平田夫平、

岡山縣 田邊為三郎、野崎定次郎 2 名

廣島縣 株式會社松永村、児玉喜三、得能善兵 3 名

山口縣 秋良貞臣、尾中郁太、林永太、有富茂 9 名

作、五十君友太郎、矢島作郎、山根狀

太、野村恒造、弘津享太郎

德島縣 美保平槽、平野伊之太、東條芳藏 3 名

香川縣 二宮虎三郎 1 名

愛媛縣 藤田達芳、西元巻三郎、真鍋龜太郎、 4 名

波止濱鹽田組合

石川縣 橋元勗 1 名

東京市 葦原清風、手島知德、井岡鼎太郎、大 5 名

野龜三郎、直原守二郎

福岡縣 占部文藏 1 名

熊本縣 松村元治 1 名
資 料 來 源 : 太田健一,
《野崎臺灣鹽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79~81。

由 發 起 人 的 名 字 來 看, 是 以 柴 原 政 太 郎 的 兵 庫 縣 和 秋 良 貞 臣 的
97
山 口 縣 鹽 業 家 為 主 體 , 人 數 最 多 ( 各 15 人 ), 占 了 整 體 發 起 人 的

6 7 %。 然 則 , 股 份 招 募 跟 繳 納 股 金 情 形 卻 不 如 預 期 , 其 原 因 值 得 討

論 。 首 先 , 第 一 次 股 東 繳 納 款 項 期 限 為 7 月 10 日 , 當 時 , 日 本 經

濟 社 會 紊 亂 , 第 一 回 股 東 繳 納 期 限 因 此 延 期 到 10 月 。 22其次 , 臺 灣

鹽 業 株 式 會 社 在 1899 年 ( 明 治 32 年 ) 4 月 「開 發 事 業 計 畫 書 」中 ,

原 先 預 定 資 本 金 為 50 萬 圓 , 但 在 1900 年 5 月 28 日 的 設 立 理 由 書

中 倍 增 到 100 萬 圓 , 開 墾 預 定 地 也 由 1041.11 公 頃 ( 105 0 町 步 ) 擴

大 到 2974.01 公 頃( 3000 町 )。 甚 至 「臺 灣 鹽 田 開 墾 及 營 業 收 支 預 算

」的 預 算 說 明 中 , 預 估 鹽 田 2974.01 公 頃 ( 3000 町 ) 的 開 墾 費 總 額

為 2 0 0 萬 圓 ,( 0.1 公 頃 約 66 圓 ), 與 當 初 預 估 開 墾 費 0.1 公 頃 ( 一

反 ) 約 40 圓 相 比 , 增 加 約 50%, 以 致 投 資 大 眾 認 為 計 畫 書 鬆 散 不

負 責 任 , 窒 礙 難 行 。 再 者 , 1900 年 日 本 發 生 暴 風 雨 , 瀨 戶 內 海 鹽 田

被 破 壞 , 1900~1901 年 發 生 日 本 經 濟 恐 慌 , 都 將 使 臺 灣 鹽 業 株 式 會

社 的 創 立 受 到 中 挫,從 臺 灣 鹽 業 株 式 會 社 開 始 招 募 股 東 開 始,大 約

經 過 了 1 年 ( 1899 年 4 月 到 1900 年 5 月 ) 的 時 間 , 臺 灣 鹽 業 株 式

會社的募集狀況,並未如預期積極。

更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位 居 日 本 國 內 鹽 業 界 指 導 地 位 的 野 崎 武 吉 郎

並 未 直 接 列 名 參 與 規 畫 臺 灣 鹽 業 株 式 會 社,理 由 是 野 崎 武 吉 郎 認 為

必 須 守 住 其 祖 父 武 左 衛 門 的 立 場, 嚴 守 「禁 止 向 私 人 企 業 投 資 」的 遺

訓, 因 此 野 崎 武 吉 郎 本 人 未 加 入 臺 灣 鹽 業 株 式 會 社 的 創 立 發 起 人 行

列, 但 是 野 崎 武 吉 郎 本 人 對 於 臺 灣 鹽 業 株 式 會 社 到 臺 灣 發 展 鹽 業 的

態 度,由 葦 原 清 風 在 為 股 東 募 集 奔 走 時,寫 給 野 崎 武 吉 郎 的 信 件 中

提 到,小 西 增 太 郎 曾 經 到 過 葦 原 清 風 家 拜 訪,對 於 組 織 臺 灣 鹽 業 株

式 會 社 與 野 崎 家 事 業 共 同 互 相 提 攜 的 看 法 是 一 致 。 23希 望 野 崎 武 吉

郎 能 多 少 為 臺 灣 鹽 業 株 式 會 社 出 一 點 力 。 24基 本 上 是 認 同 臺 灣 鹽 業

22
太田健一,《野崎台灣塩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81。
23
太田健一,《野崎台灣塩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84。
24
太田健一,《野崎台灣塩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84。
98
株式會社的成立,而以其家族事業中,3 個重要的幫手(野崎定次

郎、田 邊 為 三 郎、手 島 知 德 )參 與 為 發 起 人,田 邊 為 三 郎 與 野 崎 定

次 郎 共 申 請 30 股 25, 並 於 6 月 16 日 繳 納 股 金 , 但 是 外 界 不 見 得 認

為 野 崎 武 吉 郎 是 支 持 臺 灣 鹽 業 株 式 會 社 的 設 立, 對 於 新 招 募 成 立 的

會 社 ( 臺 灣 鹽 業 株 式 會 社 ) 仍 充 滿 疑 慮 , 導 致 該 會 社 腹 死 胎 中 。 26

由此可知,在臺灣總督府公布獎勵辦法之前,已有日本內地資

本籌設相關會社投資臺灣鹽業,但因集資過程不如預期而功虧一

匱。

25
根據野崎家的家規是規定不可以對其他事業進行投資,但是野崎武吉郎本人未直接參與,而
由其弟第及親信出面參與,也可見野崎認為臺灣鹽業株式會社對臺灣的鹽田開發這件事是可
行的。
26
太田健一,《野崎台灣塩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82。
99
第二節 野崎家在臺灣的鹽業活動

至 於 如 上 節 所 述, 為 何 野 崎 家 並 未 積 極 參 與 臺 灣 鹽 業 株 式 會 社

的投資案,除上節的討論外,是否與野崎家在臺灣的鹽業活動有

關,為本節討論的重點。

一、野崎家第一次實地調查

臺 灣 總 督 府 技 手 的 鹽 田 調 查 事 業 如 前 所 述 在 1898 年 1 月 開

始 , 而 日 本 國 內 農 商 務 省 的 調 查 則 在 1897 年 8 月 即 已 開 始 。 作 為

臺灣鹽業實地視察的農商務省技手林庸介、拓殖務省的技手下村

省三被派遣時,從農商務省給野崎家的資訊,臺灣鹽業的盛況與

否關係著野崎家數代的本業,野崎家討論的結果,決定負擔每人

旅 臺 費 用 400 圓 , 與 林 庸 介 及 村 下 省 三 兩 技 手 共 同 前 往 臺 灣 進 行

實地調查。

野崎家負責來臺實地調查鹽業的是來自岡山縣淺口郡六條村

的 清 水 清 。 關 於 清 水 清 的 個 人 資 料 並 不 明 確 , 於 是 在 1897 年 8 月

1 8 甲 午 水 清 隨 同 林 庸 介 及 村 山 省 三 一 同 來 臺 , 同 年 ( 1897) 年 11

月 結 束 任 務 回 日 本 , 於 1897 年 12 月 26 日 將 〈 臺 灣 鹽 田 實 地 視 察

復 命 書 〉 27到 野 崎 家 交 給 本 人 參 酌 。

在 清 水 清 帶 回 的 調 查 報 告 28中 , 主 要 包 括 包 含 自 然 條 件 、 鹽 務

的 沿 革 歷 史、既 設 鹽 田 及 其 採 鹽 量 如 表 4-2-1、鹽 田 的 構 造、包 裝 、

通路和運輸等面向,涵蓋鹽業經濟實態等多方面,其中最引人注

意的是:鹽田開發適地的選定及臺灣開發鹽業的迫切性。

27
太田健一,《野崎台灣塩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94。〈臺灣鹽田實地視
察復命書〉收錄於太田健一,《野崎台灣塩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696~711。
28
包括項目有:鹽務沿革、既設鹽田及採鹽量、氣候及採鹽期、地質及鹽埕構造、結晶日時、
鹽田經濟及價額、鹽田新設費用、搬運、運送及銷路、食鹽買賣方法、內地輸入、鹽田適地
預估、所見、略圖(曬鹽格及用具)。
100
表 4 -2-1: 既 設 鹽 田 及 其 採 鹽 量

副數
縣名 地名 產鹽場名 面積(公頃) 產鹽額(公噸)
(副)

鳳山 鹽埕埔 瀨南場 60 5.82 3360

臺南 小西門外 瀨北場 120 57.91 6720

嘉義 井仔腳 瀨東場 140 13.58 7560

嘉義 北門嶼 北場 150 14.55 8400

嘉義 布袋嘴 南場 100 9.7 5880

新竹 油車港及其他 2 場 49.58 5880

合計 8 所 8 場 570 151.14 37800

說明:經筆者重新彙整
資 料 來 源 : 清 水 清 ,〈 臺 灣 鹽 田 實 地 視 察 復 命 書 〉, 收 於 太 田 健 一 ,
《 野 崎 臺 灣 鹽 行 の 研 究 : 近 代 日 本 鹽 業 ‧ 臺 灣 鹽 業 》, 頁 701 。

清 水 清 所 選 定 的 鹽 田 適 當 地 有 : 鳳 山 縣 下 的 東 港 297.46 公 頃

( 3 0 0 町 )、 距 離 打 狗 港 內 東 方 11.78 公 里( 3 里 )的 鹽 塭 池 495.77

公 頃 ( 500 町 )、 臺 南 縣 下 距 臺 南 東 南 方 7.85 公 里 ( 2 里 ) 永 寧 里

邊 的 2 所 991.54 公 頃( 1000 町 )
、從 安 平 到 北 方 東 港 39.27 公 里( 10

里 ) 的 海 濱 、 新 竹 縣 下 新 竹 城 西 方 7.85 公 里 ( 2 里 ) 的 2 所 、 中

港 附 近 約 198.31 公 頃 ( 200 町 ), 澎 湖 本 島 的 青 螺 約 991.54 公 頃

( 1 0 00 町 )
、著 母 水 991.54 公 頃( 1000 町 )
、鼎 灣 297.46 公 頃( 300

町 )。

清水清又從這些鹽田適地中考量地質、築造費用、運輸的便

利性 3 個條件,認為開發適地第一位中港附近、第二位永寧里、

第三位東港、第四位澎湖、第五位打狗附近。雖然如此,但是清

水清認為最具開發魅力的是安平與東石間,其主要原因是東石安

平 間 為 一 片 「茫 漠 平 沙 」之 區 , 是 野 崎 預 想 最 適 合 的 場 所 , 也 正 是
101
後來野崎家著手開發的布袋鹽田。最後清水清以其所見給予臺灣

鹽 業 未 來 高 度 評 價 , 並 建 言 眼 前 最 重 要 的 事 情 是 獲 得 「臺 灣 鹽 田 適

地 的 所 有 權 」。 29

依據清水清在臺灣的鹽田調查結果,野崎家了確保臺灣鹽田

開 發 的 先 議 權 , 1899 年 ( 明 治 32 年 ) 3 月 15 、 16 日 由 岡 山 縣 知

事 高 崎 親 簽 向 臺 南 縣 知 事 磯 貝 靜 藏 提 出 「鹽 田 開 墾 許 可 」, 申 請 人

為 野 崎 家 當 主 野 崎 武 吉 郎 , 以 野 崎 定 次 郎( 眾 議 院 議 員 ) 與 田 邊

為三郎(當時眾議院議員)為保證人連署。當時內地人的申請是

向臺灣縣知事提出,由臺灣總督府集中處理。

野 崎 家 提 出 的 開 墾 申 請 地 , 如 表 4-2-2。 總 計 在 臺 南 縣 下 的 虎

尾寮、新圍、雙春、蚵寮、過港、舊埕、井仔腳、馬沙溝、中寮

等 9 庄 , 原 野 及 退 潮 露 出 地 共 16 筆 , 合 計 約 857.78 公 頃 。

表 4-2 -2 : 第 一 次 野 崎 家 鹽 田 開 墾 許 可 申 請 地 ( 1899 年 3 月 15 日 )

縣名 庄名 現形 面積(公頃)

臺南縣 虎尾寮 原野 111.35


虎尾寮 干潮露出地 46.90
雙春 干潮露出地 47.89
新圍 原野 135.25
新圍 原野 51.86
蚵寮 干潮露出地 11.20
蚵寮 原野干潮露出地 20.62
蚵寮 原野干潮露出地 25.09
過港 原野 11.30
過港 原野干潮露出地 36.89
舊埕 原野干潮露出地 11.50
舊埕 原野干潮露出地 45.91
井仔腳 原野干潮露出地 23.10

29
臺灣鹽田實地視察復命書〉中收錄於太田健一,《野崎台灣塩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
灣鹽業》,頁 711。
102
井子腳 干潮露出地 45.11
馬沙溝 干潮露出地 66.63
中寮 干潮露出地 166.58
合計 857.78
資 料 來 源 : 太 田 健 一 ,《 野 崎 臺 灣 鹽 行 の 研 究 : 近 代 日 本 鹽 業 ‧ 臺
灣 鹽 業 》,( 倉 敷 市 : ナ イ カ イ 鹽 業 發 行 , 2010 年 ), 頁 95 。

但 是 野 崎 家 經 過 約 4 個 月 後 , 在 1899 年 7 月 10 日 將 原 先 所

提 出 的 臺 南 縣 下 16 筆 合 計 857.78 公 頃 的 開 墾 申 請 取 消,以 新 的 臺

南 縣 下 6 筆 合 計 約 922.43 公 頃 的 土 地 進 行 第 二 次 開 發 申 請 。 如 表

4 -2-3 。

表 4 -2-3: 第 二 次 野 崎 家 鹽 田 開 墾 申 請 地 ( 1899 年 7 月 10 日 )

縣名 庄名 現形 面積(公頃)
臺南縣 東石港 原野干潮露出地 220.12
過溝 原野、潴水池 263.45
布袋嘴 原野、廢養魚場 35.50
網寮 原野、 213.40
蔣潭 原野 55.72
中港 原野、廢養魚場 136.14
合 計 922.43
資 料 來 源 : 太 田 健 一 ,《 野 崎 臺 灣 鹽 行 の 研 究 : 近 代 日 本 鹽 業 ‧ 臺
灣 鹽 業 》, 頁 96 。

變更申請後,第二次申請地,主要是以布袋嘴為中心,北從

東石港南到北門,沿著海岸線適宜開發的臺南縣朴仔腳辨務署境

內 管 轄 的 原 野、退 潮 露 出 地、潴 水 池、廢 棄 養 魚 池 為 中 心,共 922.13

公 頃 。 2 個 月 後 , 到 了 9 月 , 野 崎 家 以 第 二 次 申 請 的 922.13 公 頃

的 鹽 田 開 發 申 請 中 , 添 加 了 〈 起 業 方 法 書 〉 及 〈 預 算 一 覽 表 〉( 含

起 業 支 出 預 算 及 營 業 收 支 預 算 ) 如 表 4-2 -4 、 表 4-2-5、 表 4-2-6。

103
向 臺 灣 總 督 提 出 鹽 田 開 發 申 請 。 30

表 4 -2-4: 野 崎 所 提 出 的 起 業 支 出 預 算 之 ( 一 )
起業支出預算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 第六 第七 第八 第九 第十 第十一
第一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開築
18 360 720 360 360 360 360 360 360 360 360
器具費

瀨戶物
432 864 1,728 864 864 864 864 864 864 864 864
破片

小作人
小屋掛 45 900 1,800 900 900 900 900 900 900 900 900

道路開
30 60 120 60 60 60 60 60 60 60 60
作費

小作人
鹽田開 4,410 8,820 17,640 8,820 8,820 8,820 8,820 8,820 8,820 8,820 8,820
築費

役員給 4,000 4,500 5,000 5,000 5,000 5,000 5,000 5,000 5,000 5,000 5,000

事務所
1,500 - 1,500 - - - 500 - - 300 -
新築費

事務所
300 350 400 400 400 400 400 400 400 400 400

堤防
400 700 1,2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溝渠費

臨時費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旅費 500 500 300 300 300 300 300 300 300 300 300

測量費 200 200 15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前年既
成鹽田
- 92 184 368 184 184 184 184 184 184 184
製鹽器
具費
雜費 200 20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合計 12,802 17,746 31,092 18,022 17,838 17,838 18,338 17,838 17,838 18,138 17,838

累計 12,802 30,548 61,640 79,662 97,500 115,338 133,676 151,514 169,352 187,490 205,328

表 4 -2-4: 野 崎 所 提 出 的 起 業 支 出 預 算 之 ( 二 )
起業支出預算

30
鹽田開設願、起業方法書、予算一覽表收錄於太田健一,《野崎台灣塩行の研究:近代日本
鹽業‧臺灣鹽業》,頁 978~1000。
104
第十 第十 第二十 一~二十
二 第十三 四 第十五 第十六 第十七 第十八 第十九 第二十 一 一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總合
年 年 年

開築
360 360 360 360 - - - - - - 5,580
器具費

瀨戶物
864 864 864 882 - - - - - - 13,410
破片

小作人
小屋掛 900 900 900 900 - - - - - - 13,950

道路
60 60 60 60 - - - - - - 930
開作費
小作人

8,820 8,820 8,820 8,877.87 - - - - - - 136,767.87
田開築

役員給 5,000 5,000 5,000 5,000 5,000 5,000 5,000 5,000 5,000 5,000 50,000

事務所
- - - - - - - - - - 3,800
新築費
事務所
400 400 400 400 400 400 400 400 400 400 8,250

堤防
500 500 500 500 - - - - - - 8,300
溝渠費

臨時費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0

旅費 300 300 300 300 300 300 300 300 300 300 3,000

測量費 100 100 100 100 - - - - - - 1,750


前年既
成鹽田
184 184 184 184 184 - - - - - 2,852
製鹽器
具費
雜費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0

合計 17,838 17,838 17,838 17,913.87 6,234 6,050 6,050 6,050 6,050 6,050 107,911.87

累計 223,166 241,004 258,842 276,755.87 282,989.87 289,039.87 295,089.87 301,139.87 307,189.87 313,239.87 -

資 料 來 源 : 太 田 健 一 ,《 野 崎 臺 灣 鹽 行 の 研 究 : 近 代 日 本 鹽 業 ‧ 臺
灣 鹽 業 》, 頁 1000 。

表 4-2 -5 : 野 崎 提 出 的 營 業 收 支 預 算 之 ( 一 )

營業收支預算

第一 第十一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第六年 第七年 第八年 第九年 第十年
年 年

開築町數 30 60 120 60 60 60 60 60 60 60 60

開築町數
30 90 210 270 330 390 450 510 570 630 690
累計

小作人
- 45 135,000 315,000 405,000 495,000 585,000 675,000 765,000 855,000 945,000
製鹽高

105
食鹽納
- 7,650 22,950 53,550 68,850 84,150 99,450 114,750 130,050 145,350 160,650
付格

- 1,147.50 3,442.50 8,032.50 10,327.50 12,622.50 14,917.50 17,212.50 19,507.50 21,802.50 24,097.50

640.1 887.3 1,554.60 901.1 791.9 891.9 916.9 891.9 891.9 906.9 891.9

640.1 1,020 659.5 - - - - - - - -

- - - 3,389.90 6,513.80 8,242.69 10,057.92 11,938.92 13,938.97 16,039.02 18,229.07

表 4-2 -5: 野 崎 家 營 業 收 支 預 算 之 ( 二 )

營業收支預算

第十二 第十三 第十四 第十六 第十七 第十八 第十九 第二十 第二十 一~二十一
第十五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一年 年總和

開築町
60 60 60 60.3911 - - - - - - 930.3911

開築町

數 750 810 870 930.3911 - - - - - - -

累計

小作人
1,035,000 1,125,000 1,215,000 1,305,000 1,395,000 1,395,000 1,395,000 1,395,000 1,395,000z1,395,000 18,270,000
製鹽高

食鹽納
175,950 191,250 206,550 221,850 237,150 237,150 237,150 237,150 237,150 237,150 3,105,900
付格

26,392.50 28,687.50 30,982.50 33,277.50 35,572.50 35,572.50 35,572.50 35,572.50 35,572.50 35,572.50 465,885

891.9 891.9 891.9 895.694 311.7 302.5 302.5 302.5 - - -

- - - - - - - - - - -

20,543.62 22,973.90 25,525.70 28,205.08 31,014.64 32,253.67 33,563.86 12,659.04 - - 295,089.87

資 料 來 源 : 太 田 健 一 ,《 野 崎 臺 灣 鹽 行 の 研 究 : 近 代 日 本 鹽 業 ‧ 臺
灣 鹽 業 》, 頁 1000 。

106
表 4-2 -6 : 野 崎 家 營 業 收 支 純 益 表
營業収支預算(一)

第一 第 二 第 三 第 四 第五 第六 第 七
第八 年 第九 年 第十 年 第十 一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純 利
- - - - - - - - - - -

營業收支預算(二)

第 十 第 十 第 十 第 十 第 十 第十 第 十 第 十 九 第 二 十 第 二 十 一 ~ 二 十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年 年 一年 一年合計

純 利
- - - - - - - 15,928.01 29,522.50 29,522.50 74,973.01

資 料 來 源 : 太 田 健 一 ,《 野 崎 臺 灣 鹽 行 の 研 究 : 近 代 日 本 鹽 業 ‧ 臺 灣 鹽 業 》,
頁 1000。

從 這 個 申 請 開 發 預 算 中 可 以 得 知 , 在 15 年 期 間 總 計 開 發 930

町 步 , 投 入 276,755 圓 , 其 中 事 務 所 新 築 在 第 一 年 列 入 1500 圓 , 以

後 以 300~400 圓 為 營 運 費 及 役 員 薪 水 4000~5000 圓,到 開 發 結 束 從

第 1 6 年 預 定 費 用 以 役 員 薪 水 及 事 務 所 費 用 為 中 心 約 6050 圓 及 一 些

製鹽器具費。

另 一 方 面 向 臺 灣 總 督 府 提 出 的 「起 業 支 出 予 算 及 營 業 收 支 予 算

一 覽 表 」, 預 定 在 15 年 完 成 開 發 從 第 2 年 開 始 生 產 力 提 升 各 年

2 8 %、 81%、 5% 、 3 %、 2.4%, 第 8 年 以 後 預 測 1.7%~0.5%%, 由 食

鹽 收 納 價 格 84 公 斤 ( 1 石 ) 17 錢 , 以 15%為 小 作 人 費 出 資 額 及 未

償 還 完 的 部 分 以 5 %利 息 計 算 , 從 第 19 年 開 始 原 價 償 還 完 , 還 有

1 5 9 2 8 圓 的 利 潤 , 第 20 年 可 以 創 出 29522 圓 純 利 潤 。 31

而野崎家向臺灣總督所提出的〈起業方法書〉中,主要的開

31
太田健一,《野崎台灣塩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97~98 。史料編五(三)-12
小西增太郎給宣場三郎的書信,頁 1124~1125。
107
發要點為:

開 發 地 共 約 922.43 公 頃,由 蒸 發 池 737.90 公 頃 及 結 晶 池 184.53

公頃所構成。

得 到 開 發 許 可 後 , 立 刻 納 入 小 作 人 , 從 1900 年 ( 明 治 33 年 )

起 到 1914 年 ( 大 正 3 年 ) 15 年 間 依 預 定 計 畫 進 行 。

第 一 年 度 目 標 開 發 約 29.75 公 頃 ,( 含 蒸 發 地 23.80 公 頃 , 結 晶

池 5 . 9 5 公 頃 ) 由 臺 灣 人 及 日 本 內 地 小 作 人 30 戶 進 行 作 業 , 預 定 開

發 費 總 額 12802 圓 , 其 中 細 目 包 括 開 築 器 具 費 180 圓 、 瀨 戶 物 破 片

4 3 2 圓 、 小 作 人 小 屋 掛 料 450 圓 、 道 路 開 作 費 30 圓 、 小 作 人 鹽 田 開

築 費 4410 圓 、 役 員 薪 水 4000 圓 、 事 務 所 新 築 費 1500 圓 、 事 務 所

費 用 300 圓 、 堤 防 溝 渠 費 400 圓 、 臨 時 費 用 200 圓 、 旅 費 500 圓 、

測 量 費 200 圓 、 雜 費 200 圓 , 總 計 12802 圓 。 到 了 第 16 年 以 後 開

築器具費、瀨戶物破片、小作人小屋掛料費、道路開作費、小作人

鹽 田 開 築 費 、 堤 防 溝 渠 費 、 測 量 費 等 七 項 , 不 再 編 列 預 算 經 費 。 32

總 之,1897 年 8 月 清 水 清 前 往 臺 灣 的 鹽 田 實 地 調 查,可 以 說 是

野 崎 家 在 臺 灣 的 第 一 次 鹽 田 調 查。在 這 個 調 查 之 後,野 崎 家 在 1899

年 3 月 15 日 向 臺 南 縣 知 事 提 出 「鹽 田 開 發 許 可 」申 請 。

二、野崎家的第二次實地調查

除 了 向 臺 南 縣 知 事 提 出 鹽 田 開 發 許 可 此 事,另 根 據 野 崎 家 的 手

島 知 德 寫 給 野 崎 的 信 中 33提 及 在 7 月 19 日 與 兒 玉 總 督 碰 面 時,總 督

已 經 知 道 野 崎 家 申 請 鹽 田 開 發 這 件 事, 臺 灣 總 督 府 也 儘 可 能 給 予 協

助 。 後 藤 新 平 給 藤 田 達 芳 的 信 中 34也 提 到 , 關 於 野 崎 武 吉 郎 在 鹽 業

32
〈鹽田開設願、起業方法書、預算一覽表〉,收錄於太田健一,《野崎台灣塩行の研究:近
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978~1000。
33
〈手島知德來翰〉,收錄於太田健一,《野崎台灣塩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
史料編五(五)-30,頁 1232~1233。
34
〈臺灣鹽田ノ件ニ關シ〉收錄於太田健一,《野崎台灣塩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
108
這一方面有經驗且富資產,臺灣總督府希望野崎可以得到許可開

發,日後會更盡一份力量。野崎為表達至臺灣開發鹽田的強烈意

願,遂又有第二次的調查行動。

1 899 年 9 月 野 崎 家 進 行 第 二 次 調 查,這 次 的 重 責 大 任 則 由 小 西

增 太 郎 負 責。9 月 6 日 在 味 野 的 野 崎 家 本 家 為 小 西 增 太 郎 35舉 行 送 別

會,宴席中野崎家特別提醒小西增太郎關於臺灣地域因為紛擾很

多,要特別注意調查各地沿岸權的有無、為使開發順利,導入小作

制 的 可 能 性 , 照 會 各 地 老 農 關 於 鹽 業 等 地 方 事 情 。 36

小 西 從 9 月 13 日 到 10 月 6 日 中 午 前 停 留 在 臺 北 市 , 期 間 訪 問

臺 灣 總 督 府 與 兒 玉 源 太 郎 總 督、鹽 務 局 兒 玉 史 郎、稅 務 課 長 中 村 是

公、祝事務官及土木課長常尾半平等會面,後藤民政長官因出差,

對 小 西 增 太 郎 所 提 出 「臺 灣 過 去 鹽 田 調 查 非 常 充 分 , 過 去 ( 1899 年

3 月 1 5 日 及 1899 年 7 月 1 0 日 ) 兩 次 提 出 申 請 書 」表 示 這 次 的 實 地

踏查有決心從事此一事業的發展,要求臺灣總督 3 點配合:一、聘

僱 總 督 府 的 官 吏 ( 中 村 雄 助 、 波 田 兼 晏 ), 築 造 鹽 田 ; 二 、 因 為 有

野 崎 家 大 規 模 計 畫,在 詳 細 測 量 調 查 以 及 開 發 面 積 減 少 時,可 能 會

有 添 麻 煩 的 可 能 性 ; 第 三 、 對 於 在 臺 灣 鹽 業 還 沒 經 驗 的 野 崎 家 「凡

事 多 多 關 照 」的 希 望 。

結 果 兒 玉 總 督 非 常 爽 快 的 允 諾,並 認 為 臺 灣 自 然 條 件 暖 熱,有

利於藍、麻、鹽的生產製造,期間與總督談話時,在臺東支廳奉職

的 中 村 雄 助,是 實 際 經 歷 臺 灣 且 熟 稔 臺 灣 風 土 之 人,日 後 中 村 雄 助

接 受 野 崎 武 吉 郎 的 招 聘 到 野 崎 臺 灣 鹽 行 任 職 。 37

業》,頁 1238~1239。
35
小西增太郎,明治 20 年~明治 26 年留學俄羅斯,與托爾斯泰交好
36
〈臺灣鹽田調查に関する覺書〉收錄於收錄於太田健一,《野崎台灣塩行の研究:近代日本
鹽業‧臺灣鹽業》,頁 1003。
37
〈中村雄介‧後藤民政長官宛 野崎武吉郎より電報〉、〈後藤新平宛 野崎武吉郎書狀〉收
錄於太田健一,《野崎台灣塩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1126~1127。
109
小 西 增 太 郎,取 得 兒 玉 總 督 的 全 面 的 支 援,並 接 受 鹽 務 局 兒 玉

史 郎 38的 幫 助,其 調 查 地 集 中 在 東 石 港、布 袋 嘴, 與 各 地 的 辨 務 署 、

鹽務署、警察署聯絡,確保測量手及測量器械。為了取得先願權在

9 月 2 0 日 向 臺 灣 總 督 府 提 出 開 墾 申 請 書、開 墾 設 計 書,日 後 再 向 臺

南 縣 知 事 提 出 。 因 兒 玉 史 郎 的 介 紹 , 於 9 月 21 日 拜 會 臺 灣 官 鹽 賣

捌組合長辜顯榮,對於小作人日後的開墾及經營得到肯定的答覆。

小 西 增 太 郎 問 及 東 石、布 袋 間 鹽 田 的 開 拓、以 及 當 地 優 良 鹽 田 是 否

很 多 , 均 得 到 肯 定 的 認 同 , 並 介 紹 東 石 港 當 地 有 力 人 士 。 39

1 0 月 10 日 一 行 人 聚 集 出 發 , 成 員 中 以 小 西 增 太 郎 為 中 心 , 另

有 北 野 宇 三 吉 40、 松 井 綠 彌 技 手 41、 廣 瀨 常 八 等 共 9 人 , 另 有 2 位 由

知事派遣的巡查擔任護衛工作。

翌 日 上 午 , 搭 輕 便 鐵 道 由 臺 南 出 發 , 下 午 3 時 到 達 新 營 庄 。 12

日 小 西 增 太 郎 與 北 野 宇 三 吉 訪 問 五 里 遠 的 朴 仔 腳,與 當 地 的 須 田 綱

鑑 42辨 務 署 長 會 面 , 與 第 一 課 課 長 正 田 雄 太 郎 43商 量 詳 細 的 調 查 , 陳

述 此 次 鹽 田 地 踏 查 的 理 由, 對 於 將 來 鹽 田 開 設 工 事 的 方 針 及 製 鹽 法

詳 細 敘 述 得 到 大 大 的 肯 定 , 一 晚 後,由 正 田 雄 太 郎 課 長 陪 同 往 集 合

預 定 地 布 袋 嘴 出 發,另 一 方 面 松 井 綠 彌、廣 瀨 常 八 率 領 翻 譯 及 工 人

由 離 布 袋 嘴 五 里 遠 的 地 方 進 入 , 等 待 小 西 增 太 郎 的 到 來 。 44

小 西 增 太 郎 此 行 主 要 目 的,除 了 向 總 督 府 宣 示 野 崎 家 開 發 的 決

心,更重要的是針對清水清所提的鹽田開發申請案,進行確認,小

西增太郎一行人進行鹽田預定地的實地調查,其調查結果發現如

下:

38
1897 年任職於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課,1901 年任職於臺灣總督府鹽務課。
39
太田健一,《野崎台灣塩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103。
40
臺南縣殖產課技手,本次的特派導覽人
41
測量技手,臺南縣知事磯貝靜藏的近親。
42
須 田 綱 鑑 , 臺南縣樸仔腳辨務署長
43
岡山縣邑久郡大富出身。
44
太田健一,《野崎台灣塩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735。
110
一、布袋嘴預定地:地質非常好,是西南部最優,緊鄰新厝的

部分稍差,在魚塭的後面築造鹽田容易,是很好的預定地。

二、中港預定地:此地並非真的港口,在布袋嘴的兩端隔著蚊

口 的 上 流 中 港 溪,與 鹽 水 港 辨 務 署 境 內 的 中 港 庄 相 對,其 北 端 隔 一

小 堤 防 與 布 袋 嘴 申 請 地 相 連。此 一 預 定 地 在 魚 塭 中 間,魚 塭 所 有 權

明確,雖然被認為土質稍差,水利設施亦不事宜,但是原有預定地

被 認 定 為 新 開 設 的 魚 塭,可 以 在 魚 塭 內 提 出 申 請 地,此 申 請 地 黏 土

含砂量較高,四周都是魚塭 容易遭受海水氾濫之虞。

三、過溝庄的預定地:數百町全部是魚塭,目前盛行養魚,完

全 買 收 需 要 相 當 多 的 金 額,總 督 府 的 調 查 雖 有 廢 魚 池,但 不 是 全 為

廢 魚 塭 , 仍 可 得 數 萬 斤 的 養 魚 , 只 是 魚 塭 間 仍 存 有 「空 地 7.93 公 頃

( 8 町 多 )」, 調 查 的 結 果 地 質 好 且 位 置 與 既 有 鹽 田 相 鄰 , 於 是 決 定

留 下 此 7.93 公 頃 , 放 棄 其 他 區 域 , 中 止 在 這 一 區 測 量 。 45

四、蔣 潭 預 定 地:在 布 袋 嘴 的 東 南 方,魚 塭 旁 有 小 溪 小 河 流 經 ,

因含淡水不適宜作為鹽田,從開發申請書中除去,並中止測量。

五、網寮庄預定地:網寮庄,位於與東石港隔一河流的退潮露

出 地 中 間 的 一 個 漁 村 , 距 離 東 石 約 2.18 公 里 ( 20 町 ) 的 距 離 , 距

離 海 岸 約 5.89 公 里 ( 1 里 半 ) 的 退 潮 露 出 地 , 預 定 地 的 水 質 和 土 質

均好,範圍很大。

六、東石預定地:以東石港堤防約一丁位的位置為起點,與網

寮相隔朴子溪支流一帶,廣闊的原野。滿潮時大部分都浸於水中,

不太深,但土質不佳。

根 據 以 上 的 調 查 , 在 中 港 、 過 溝 附 近 放 棄 預 定 地 約 396. 61 公

頃 , 因 此 為 彌 補 原 預 定 地 396.61 公 頃 , 發 現 先 前 布 袋 嘴 有 99.15 公

45
〈臺南縣鹽業地踏查日記.實記〉之實記,收錄於太田健一,《野崎台灣塩行の研究:近代
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735;參見太田健一,《野崎台灣塩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
灣鹽業》,頁 105。
111
頃 的 鹽 田 幾 乎 被 破 壞 殆 盡,但 是 這 些 土 地 是 非 常 好 的 土 地,除 了 布

袋 嘴 外 , 也 發 現 虎 尾 寮 附 近 約 有 297.46 公 頃 , 可 規 劃 為 預 定 地 。 由

於 得 到 鹽 務 局 長 的 承 諾, 得 以 開 始 進 行 布 袋 嘴 及 虎 尾 寮 兩 地 的 新 規

劃預定地的調查。

虎 尾 寮 預 定 地 調 查 結 果 , 為 布 袋 嘴 西 南 約 3.92 公 里( 一 里 )的

地方,竹筏通行便利,四周皆為退潮露出地,前後兩個地方的土質

也很好,工程上也不太困難,旁邊雖然不是很好的地質,但是考量

工程及營業上的因素,朝向申請開發的方向展開測量。

小 西 增 太 郎 開 始 準 備 基 於 實 地 踏 查 所 提 出 申 請 地 的 變 更,新 的

申 請 書 在 1899 年 11 月 4 日 提 出 ,12 月 1 日 得 到 總 督 府 的 許 可 。11

月 25 日 小 西 從 基 隆 搭 乘 橫 濱 號 回 日 本 , 並 將 臺 灣 實 地 調 查 報 告 交

給 野 崎 武 吉 郎 , 12 月 25 日 野 崎 武 吉 郎 寫 一 封 感 謝 總 督 兒 玉 源 太 郎

為 了 鹽 田 開 設 申 請 , 在 調 查 過 程 中 所 給 予 的 協 助 與 保 護 。 46

經 過 以 上 第 一 次 及 第 二 次 鹽 田 開 發 申 請,臺 灣 總 督 府 由 總 督 以

指 令 第 1667 號 正 式 認 可 47, 最 終 認 可 開 發 許 可 地 , 如 表 4-2-7。

表 4 -2-7: 臺 灣 總 督 府 總 督 許 可 的 野 崎 家 臺 南 縣 朴 子 腳 境 內 開 發 地

申 請 ( 1899 年 12 月 1 日 )
庄名 場所 現形 面積(公頃)

下東石 原野及退潮露出地 186.90

網寮 朴仔腳溪支流左岸 原野及退潮露出地 296.07

布袋嘴 原野及退潮露出地 48.49

布袋嘴 海岸 退潮露出地 99.75

布袋嘴 中港溪右岸 原野 64.85

新厝 原野 8.73

46
〈兒玉源太郎總督宛.野崎武吉郎書狀〉,收錄於太田健一,《野崎台灣塩行の研究:近代
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1132。
47
〈鹽田開設出願ニ對スル臺灣總督指令〉收錄於太田健一,《野崎台灣塩行の研究:近代日
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1036~1037 。
112
北海岸 退潮露出地 79.82

虎尾寮 虎尾寮溪右岸 退潮露出地 58.90

虎尾寮 虎尾寮溪西岸 退潮露出地 108.97

合 計 952.97

資 料 來 源 : 太 田 健 一 ,《 野 崎 臺 灣 鹽 行 の 研 究 : 近 代 日 本 鹽 業 ‧ 臺
灣 鹽 業 》, 頁 98 。

由 這 些 許 可 地 看 來 是 以 布 袋 嘴 庄 的 213.28 公 頃 以 原 野、退 潮 露

出 地 為 中 心 , 下 東 石 186.90 公 頃 餘 、 網 寮 朴 子 腳 溪 支 流 左 岸 的

2 9 6 . 0 7 公 頃 餘 、 新 厝 庄 8 .73 公 頃 餘 、 虎 尾 寮 周 邊 的 退 潮 露 出 地

2 4 7 . 8 8 公 頃 餘 , 計 952.97 公 頃 餘 , 計 畫 以 15 年 持 續 進 行 。 1899 年

1 2 月 1 日 認 可 的 開 發 地 中,野 崎 家 決 定 先 行 開 發 布 袋 嘴 庄 海 岸 的 退

潮 露 出 地 99.81 公 頃 ( 301978 坪 ), 1900 年 4 月 著 手 進 行 工 程 , 預

計 3 年 後 ( 1903 年 ) 4 月 完 成 90.29 公 頃 ( 128 副 )。 完 成 後 的 鹽 田

稱 之 為 第 五 區 、 六 區 、 七 區 , 在 工 程 進 行 中 於 1901 年( 明 治 34) 1

月 1 6 日 向 臺 灣 總 督 府 申 請 補 助 金 26467 圓 。 48

1 899 年 12 月 1 日 臺 灣 總 督 兒 玉 源 太 郎 以 指 令 第 1667 號 發 布 對

野 崎 武 吉 郎 代 理 小 西 增 太 郎 所 提 的 「鹽 田 開 設 許 可 」, 以 下 列 二 者 為

附帶條件,其一,所申請的地區對於政府建物、道路或流域預定地

要 「自 實 地 區 域 除 去 」。 其 二 , 申 請 區 域 中 以 既 有 鹽 田 業 主 的 擴 張 為

目 標,與 自 己 鹽 田 接 近 的 少 許 地 區 可 提 出 租 用,可 依 適 當 的 場 合 變

更 許 可 用 地 。 49

1 900 年 4 月 23 日 申 請 地 開 始 動 工 , 1901 年 1 月 在 布 袋 嘴 設 立

出 張 所,並 任 命 小 西 增 太 郎 為 全 權 支 配 人,其 下 雇 請 佐 賀 縣 的 中 村

48
〈補助金下付願〉,收錄於太田健一,《野崎台灣塩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
頁 1037~1043。
49
〈鹽田開設出願ニ對スル臺灣總督指令書〉收錄於太田健一,《野崎台灣塩行の研究:近代
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1036~1037。
113
雄 助 為 常 任 主 事 , 景 山 長 治 郎 50為 鹽 行 事 務 員 , 另 聘 請 當 地 的 有 力

人士為顧問,並雇用精通天日製鹽的鹽田築造的臺灣技師蔡硞,

1 9 0 1 年 5 月 22 日 以 「野 崎 臺 灣 鹽 行 」51正 式 開 張 。

野 崎 家 從 總 督 府 申 請 得 到 許 可 的 開 發 預 定 地,位 於 朴 子 腳 辨 務

署 境 內 的 原 野 及 退 潮 露 出 地,位 置 以 布 袋 嘴 為 中 心 北 到 東 石 港、南

到 虎 尾 寮 橫 亙 海 岸 3 里 半 ( 約 14 公 里 ) 的 地 區 , 是 臺 灣 全 島 開 發

預 定 地 約 3966.15 公 頃 中 , 中 等 以 上 的 良 地 。 同 時 此 一 區 域 東 石 港

及 布 袋 港 是 臺 灣 南 部 屈 指 可 數 的 港 灣, 特 別 是 布 袋 港 以 巨 船 輸 出 入

港而繁榮,因此在這些預定地中,首先應該著手開發的是布袋嘴,

布 袋 嘴 是 鹽 水 港 、 新 營 庄 的 外 港 , 漲 潮 時 可 行 100 噸 的 汽 船 , 退 潮

時 也 可 自 由 通 行 小 型 的 戎 克 船 , 市 街 的 戶 數 約 有 500 多 戶 , 居 住 人

口 2 8 00 多 人 , 設 有 大 船 檢 查 所 、 巡 查 派 出 所 、 郵 局 支 局 等 政 府 機

關。南北縱貫鐵道完成時,可從 3 里外的鹽水港乘車,甚至從陸路

的通路,利用魚塭、鹽田的堤防修築的道路,對於土匪襲擊可容易

防 禦 。 52

由於以上的諸點考量,以布袋嘴為根據地設置事務所、宿舍,

並 依 將 來 工 程 的 進 展,網 寮、東 石 兩 鹽 田 完 成 後,在 東 石 港 設 支 店 ,

在虎尾寮鹽田設虎尾寮出張所。

50
景 山 長 治 郎 , 1 8 9 6 年 任 職 於 臺南縣臺東支廳翻譯。資料來源:電子資料庫:臺灣總督府職員錄
系統。
51
至於野崎臺灣鹽行名稱的由來,王 雪 農 建 議 為 了 讓 臺 灣 人 容 易 理 解 , 便 於 記 憶 ,
主 張 以 「野 崎 台 灣 鹽 行 」為 名 。
52
太田健一,《野崎台灣塩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196。
114
第三節臺灣本地的鹽田開發

臺灣總督府為免因食鹽自由買賣導致的鹽田荒廢,迅速恢復,

因 此 在 1899~1905 年 ( 明 治 32 年 ~明 治 38 年 ) 這 一 時 期 , 臺 灣 鹽

田 主 要 是 原 有 鹽 田 的 復 舊 及 規 畫 新 鹽 田 的 開 發 並 行,1899 年 5 月 的

開 發 面 積 僅 有 354 甲 ,( 製 鹽 者 戶 數 708 戶 、 製 鹽 量 1839 萬 斤 ),

到 1 9 05 年 已 有 1057 甲( 製 鹽 者 戶 數 1480 戶,製 鹽 量 8442 萬 斤 ),

鹽 田 面 積 變 為 原 來 約 三 倍 之 多 。 如 表 4-3-1。

表 4 -3-1: 臺 灣 各 年 度 末 鹽 田 面 積 ( 單 位 : 甲 )
年度別 甲種鹽田(甲)乙種鹽田(甲)採鹹鹽田計(甲) 年度初年度末平均(甲)

1899 年 8 月 1 日 198.0450 5.3367 203.3817

1899 年 度 349.1023 5.3367 354.4390 278.9104

1900 年 度 397.4424 92.9519 490.3943 422.4167

1901 年 度 531.9251 148.8115 680.7366 585.5655

1902 年 度 701.1292 250.5000 951.6292 816.1829

1903 年 度 771.9323 271.6470 1,043.5793 997.6043

1904 年 度 825.2801 212.1203 1,037.4004 1,040.4899

1905 年 度 843.7675 212.8813 1,056.6488 1,047.0246

1906 年 度 855.5968 87.9664 943.5632 1,000.1060

1907 年 度 946.4923 101.2741 1,047.7664 995.6648

1908 年 度 1,005.4284 87.9885 1,093.4169 1,070.5917

1909 年 度 1,165.3011 86.7287 1,252.0298 1,172.7234

1910 年 度 1,266.0432 89.4447 1,355.4879 1,303.7589

1911 年 度 1,335.7780 84.2082 1,419.9862 1,387.7371

1912 年 度 1,459.3916 65.4050 1,524.7966 1,472.3914

1913 年 度 1,447.0728 65.6306 1,512.7034 1,518.7500

1914 年 度 1,536.8147 65.6306 1,602.4453 1,557.5744

1915 年 度 1,572.2129 65.6306 1,637.8435 1,620.1444

1916 年 度 1,589.5411 67.8796 1,657.4207 1,647.6321

1917 年 度 1,604.8778 67.8796 1,672.7574 1,665.0891

1918 年 度 1,617.3620 67.8796 1,685.2416 1,678.9995

1919 年 度 1,726.2311 67.8796 1,794.1107 1,739.6762

1920 年 度 1,893.1971 67.8796 36.4194 1,997.4961 1,895.8034

1921 年 度 2,056.8328 67.8796 62.7378 2,187.4502 2,092.4731

115
1922 年 度 2,131.6882 67.8796 189.1144 2,388.6822 2,287.5234

1923 年 度 2,091.2594 67.8796 189.1144 2,348.2534 2,367.9249

資 料 來 源 : 臺 灣 總 督 府 專 賣 局 ,《 臺 灣 鹽 專 賣 志 》, 頁 62~63 。

如 前 所 述 新 鹽 田 的 開 發 集 中 在 日 本 內 地 資 本 如 野 崎 等 家 族,對

於 原 有 鹽 田 仍 有 臺 灣 本 地 的 資 本 進 行 開 發,但 是 對 於 臺 灣 本 島 鹽 田

先 前 歷 經 戰 爭 及 自 由 買 賣 導 致 鹽 田 荒 廢 , 加 上 1899 年 8 月 的 暴 風

雨,各地鹽田堤防受損嚴重,臺灣總督府補助鹽田開鑿補助金、鹽

田 結 晶 池 的 改 建、提 升 對 原 有 被 破 壞 的 鹽 田 加 以 修 復,獎 勵 臺 灣 鹽

業 的 發 達 。 第 一 期 依 計 畫 開 設 的 鹽 田 如 , 表 4-3-2 。

表 4-3-2 第 一 期 鹽 田 開 設 計 畫
開設許可 許可取消 成功
局別 所在 開設者
面積 年月日 面積 年月日 面積 年月日
大竹里鹽埕 陳中和 甲 明治 甲 明治
打狗 甲 4.0234 —
庄苓雅藔 外三名 22.1354 32.10.02 18.1120 35.12.25
大坵田西堡 野崎武 明治 明治
布袋嘴 192.7414 192.7414 — —
下東石 吉郎 32.12.01 40.01.31
野崎武 明治 明治
布袋嘴 同堡網藔庄 305.3732 305.3732 — —
吉郎 32.12.01 39.11.14
同堡布袋嘴 野崎武 明治 明治
布袋嘴 50.0994 24.3181 — 25.7813
庄 吉郎 32.12.01 34.12.
野崎武 明治 明治
布袋嘴 同堡內田庄 102.9227 33.5322 — 69.3905
吉郎 32.12.01 36.04.30
同堡布袋嘴
野崎武 明治 明治
布袋嘴 庄中港溪右 66.9193 66.9119 — —
吉郎 32.12.01 36.11.18

野崎武 明治 明治
布袋嘴 同堡新厝庄 9.0319 9.0319 — —
吉郎 32.12.01 36.11.18
同堡虎尾藔 野崎武 明治 明治
布袋嘴 82.3997 82.3997 — —
庄北海岸 吉郎 32.12.01 39.07.10
同堡同庄虎 野崎武 明治 明治
布袋嘴 60.8334 60.8334 — —
尾藔溪右岸 吉郎 32.12.01 40.01.31
同堡同庄同 野崎武 明治 明治
打狗 112.4538 112.4538 — —
溪西岸 吉郎 32.12.01 36.11.18
大竹里鹽埕 明治
打狗 林界 0.7528 — —
庄字洪成里 32.01.09 明治
0.7528
同里同庄字 35.05.15
打狗 陳百 2.9638 明治 — —
林木尾里
32.01.09
4.4987 — —
明治
同里同庄字 林丁、 7.4625
打狗 1.0405 — — 35.05.15
洪成里 陳中和 明治
32.01.09
1.6359 — —
明治
同里同庄字 2.6764
打狗 林莿 3.0705 — — 35.05.15
洪成里 明治
32.01.09
6.4682 — — 9.5287 明治

116
35.05.15
同里同庄字 明治 明治
打狗 林脫 1.5322 — — 1.5222
洪成里 32.01.09 35.05.15
同里同庄字 明治 明治
打狗 周溪 0.5204 — — 0.5204
洪成里 32.01.09 35.05.15
同里同庄字 明治 明治
打狗 黃哈 0.4291 — — 0.4291
大王勇 33.01.26 33.12.
同里同庄字 明治 明治
打狗 陳抹 0.8558 — — 0.8558
大王勇 33.01.26 33.12.
同里同庄字 明治 明治
打狗 林廣 0.2682 — — 0.2682
大王勇 33.01.26 33.12.
同里同庄字 明治 明治
打狗 蔡鴨 0.6680 — — 0.6680
大王勇 33.01.26 35.05.15
同里同庄字 明治 明治
打狗 陳中和 0.5251 — — 0.5351
大王勇 33.01.26 33.12.
大竹里鹽埕 林仁、 明治 明治
打狗 甲 1.7402 — — 1.7402
庄大王勇 馮全 33.05.14 33.11.
同字南島海 林脫、 明治 明治
打狗 13.4736 — — 17.0065
面 林界 33.05.14 38.04.05
蔡少 明治
布袋嘴 海豐堡崙仔 乙 0.0256
義、林 36.04.25
頂庄同堡蘇 國棟 明治
乙 150.4635 — —
厝庄至沿海 33.07.12 乙 明治
五條港 一帶地 、林猫
108.1383 39.12.27

大竹里鹽埕
明治 明治
打狗 庄字頭前港 黃漏鳥 0.8466 0.0256 — 0.8210
33.10.24 35.05.15
寄洲
深耕堡下海
陳力、 乙 乙 明治 明治
鹿港 墘厝庄字海 13.0419
許馬賞 220.8568 207.8149 37.06.22 37.06.
墘厝沖 明治
深耕堡下海 33.09.03
明治
鹿港 墘厝庄字海 乙 13.0419 一成功就被破壞
39.12.05
墘厝沖
明治
馬芝堡鹿港
明治 37.04.26 明治
鹿港 街東北邊海 辜顯榮 204.497 70.9900 133.5070
33.09.08 明治 36.12

37.02.24
大竹里鹽埕
明治 明治
打狗 庄字大王勇 黃子珍 0.5794 — — 0.5794
33.11.03 34.01
寄洲
同里三塊厝
明治 明治
打狗 庄字廍尾海 王少科 4.4955 0.2780 — 4.2175
33.11.03 35.05.

同里鹽埕庄 明治 明治
打狗 陳中和 2.7613 — — 3.1145
字南島海面 33.12.28 35.12.25
同里鹽埕庄 林廣、 明治 明治
打狗 1.4396 — — 1.4396
字南島海面 林棟 33.12.28 35.05.15
同里鹽埕庄 胡明、 明治 明治
打狗 0.9707 — — 0.7907
字南島海面 胡進生 33.12.28 35.05.15
同里鹽埕庄 林丁、 明治 明治
打狗 1.5904 — — 1.5504
字南島海面 林鵠 33.12.28 35.01.31
港東中里南 甲 明治 明治
打狗 陳中和 — — 27.1140
屏庄九番 36.7331 34.12.26 36.05.15

竹北一堡油 明治 明治
油車港 辜顯榮 21.6483 — — 21.6843
車港庄下窖 34.08.19 35.11.20

117

竹南一堡塭
乙 明治 明治
油車港 仔頭庄海岸 辜顯榮 乙 0.0003 — 58.6122
58.6225 34.05.27 36.05.10
荒地
竹南一堡塭
乙 明治
油車港 仔頭庄海岸 — — —
58.6122 39.12.14
荒地
新昌里鹽埕 和田良 明治 明治
臺南 2.0746 2.0646 — —
庄 亮 35.01.31 36.01.15
大竹里鹽埕
明治 明治
打狗 庄字頭前海 陳中和 0.8772 0.0382 — 0.8390
36.05.05 37.11.01

大竹里鹽埕
甲 明治 明治
打狗 庄字頭前海 林丁 0.3391 — 1.6980
2.0371 36.05.05 38.12.31

學甲堡西埔 陳阿呆 明治 明治
北門嶼 23.099 7.0497 — 16.0193
內字溪山 外四名 36.05.11 38.08.30
大竹里苓雅 明治 明治
打狗 陳中和 7.7166 7.7166 — —
藔字茄苳脚 36.06.10 38.08.29
同里鹽埕庄 明治 明治
打狗 林莿 2.4580 — — 2.4580
字洪成里 36.10.16 39.03.31
同里苓雅藔 明治 明治
打狗 黃哈 0.3111 — — 0.3120
庄字大王勇 37.02.08 38.02.08
永寧里灣里
林江外 明治 明治 明治
臺南 庄土名灣裡 61.5755 27.0415 21.5411
兩名 37.08.25 40.03.18 41.03.20
喜樹庄間
竹北一堡楊
明治 明治
油車港 藔庄土名南 楊國泰 0.6816 — — 0.7609
38.04.18 38.09.25
油車港
大竹里鹽埕 明治 明治
打狗 黃子珍 0.6730 — — 0.6730
庄字頭前港 38.10.03 38.12.12
學甲堡北門
李棟外 明治 明治
北門嶼 嶼庄土名井 18.6410 — — 18.6410
兩名 38.11.07 40.04.30
仔脚原野
大竹里鹽埕 明治 明治
打狗 黃拋 0.4569 — — 0.4590
庄字頭前港 39.02.17 39.03.10
大坵田西堡
蔡威外 明治 明治
布袋嘴 內田庄土名 2.9700 — — 3.2012
兩名 39.03.23 39.12.31
新厝仔

計甲種 1,007.179 418.6911


1,444.2229
7
乙種 429.9428 414.8098 71.6541

資 料 來 源 : 臺 灣 總 督 府 專 賣 局 ,《 臺 灣 鹽 專 賣 志 》, 頁 66~68 。

由 表 4-3 -2 可 知 , 申 請 開 設 共 計 甲 種 1400.47 公 頃 ( 1444.2229

甲 ), 乙 種 416.98 公 頃 ( 429.9428 甲 ); 開 設 成 功 則 有 甲 種 406.31

公 頃 ( 418.692 甲 ), 乙 種 69.82 公 頃 ( 71.6541 甲 ), 開 發 成 功 的 比

例 甲 種 鹽 田 僅 有 29%, 乙 種 鹽 田 開 設 成 功 為 17%比 例 並 不 高 , 主 要

118
因 為 無 法 取 得 業 主 權 , 即 使 到 1905 年 鹽 田 面 積 的 甲 種 鹽 田 817.48

公 頃,其 中 尚 包 括 原 有 復 舊 376.25 公 頃 鹽 田,其 餘 皆 為 新 開 設 之 鹽

田。

此 外 , 野 崎 武 吉 郎 在 布 袋 嘴 的 申 請 , 約 948.39 公 頃 , 幾 乎 大 部

分 皆 取 消 申 請 開 發 , 53除 了 大 坵 田 西 堡 布 袋 嘴 庄 及 內 田 庄 外 , 其 餘

幾乎完全取消開發申請,同時打狗鹽田、鹿港、油車港、北門嶼、

布袋嘴等地皆有臺灣人的開發。

第 二 期 臺 灣 鹽 田 開 設 計 畫 自 1906 年 至 1918 年( 明 治 39 年 ~大

正 7 年 ): 這 一 時 期 由 於 日 本 內 地 鹽 不 足 及 朝 鮮 不 足 鹽 的 部 分 , 計

畫 由 臺 灣 供 給 , 如 表 4-3 -3 。 臺 灣 島 內 自 實 行 食 鹽 專 賣 後 , 鹽 田 面

積逐年增加,產量亦逐年增加,加上南北交通開通後,足供臺灣本

島 島 內 的 使 用 , 隨 著 日 本 內 地 專 賣 制 度 的 實 施 ( 1905 年 ), 日 本 鹽

價生產費用不低,加上鹽田整理,不足以自行供應,必須仰賴其他

地 區 移 入 鹽,於 是 開 始 臺 灣 第 二 期 鹽 田 開 發 計 畫,進 行 鹽 田 擴 張 五

年計劃。

1 908 年 ( 明 治 41 年 ) 鹽 田 開 設 面 積 達 1016.27 公 頃 , 至 1912

年 還 要 再 增 加 鹽 田 2424.31 公 頃,達 34.06.64 公 頃,年 產 量 約 37784

萬 斤 , 產 量 過 多 , 所 以 計 畫 縮 減 甲 乙 種 鹽 田 約 1766.84 公 頃 , 年 產

量 為 22283 萬 斤 。 如 表 4-3 -4。

表 4-3 -3: 臺 灣 鹽 的 主 要 銷 路 單 位 : 千 斤
日本內地 朝鮮 樺太 露領沿海州 臺灣島內 合計

1 00,000 3,000 10,000 40,000 46,000 196,000


資 料 來 源 : 臺 灣 總 督 府 專 賣 局 ,《 臺 灣 鹽 專 賣 志 》, 頁 73 。

53
如第四章第二節所述,野崎家的開發申請變更。
119
表 4-3-4 第 二 期 鹽 田 開 設 計 畫 ( 一 )( 1908 年 ~1913 年 )
1908
1909 1910 1911 1912
1908 年 年 度 1909 年 1910 年 1911 年 1912 年 1913 年
種 別 所 在 區 分 年度中 年 度 中 年度中 年 度 中
度 中 成 度 度 度 度 度
成功 成功 成功 成功

面 積 甲 23.26 23.26 10.15 33.41 33.41 33.41 33.41


油 車 港
生 產 額 千 斤 2,296 2,296 2,600 2,672 2,672 2,672

面 積 157.86 49.08 206.94 150.00 356.94 180.23 537.17 537.17 537.17


鹿 港
生 產 額 12,365 16,210 15,232 42,974 42,974 42,974

面 積 195.48 6.30 210.78 201.78 201.78 176.30 378.08 333.70 711.78


布 袋 嘴
生 產 額 29,474 30,393 31,570 30,266 56,711 106,776

面 積 13.91 18.80 32.71 32.71 32.71 32.71 32.71


虎 尾 寮
生 產 額 2,005 4,713 3,520 4,907 4,907 4,907

面 積 63.58 63.58 52.42 116.00 102.02 218.02 98.58 316.60 316.60


掌 潭
生 產 額 4,500 12,359 32,703 47,490 47,490

面 積 251.47 3.44 248.03 40.00 288.03 130.00 418.03 130.00 548.03 548.03
北 門 嶼
生 產 額 32,967 32,516 52,885 66,885 87,685 87,685

面 積 105.99 0.51 105.48 105.48 100.00 205.48 100.00 305.48 305.48


甲 種 鹽 田 臺 南
生 產 額 10,827 10,881 8,861 16,439 24,439 24,439

面 積 34.53 34.53 34.53 34.53 34.53 34.53


灣 裡
生 產 額 3,873 3,873 2,901 4,144 4,144 4,144

面 積 136.87 35.98 100.89 100.89 100.89 100.89 100.89


打 狗
生 產 額 12,297 9,064 7,970 8,071 8,071 8,071

面 積 30.00 30.00 71.35 101.35 100.00 201.35 100.00 301.35


烏 樹 林
生 產 額 2,370 7,095 14,095 21,095

面 積 70.00 70.00 39.11 109.11 100.00 209.11 100.00 309.11


紅 毛 港
生 產 額 2,370 7,638 14,637 21,638

面 積 27.11 27.11 27.11 30.00 57.11 30.00 87.11 40.00 127.11


東 港
生 產 額 500 500 206 1,713 2,613 3,813

面 積 946.48 352.57 1,396.88 652.71 2,049.59 734.88 2,784.47 573.70 3,358.17



生 產 額 106,604 114,946 142,844 225,507 310,438 375,704

面 積 70.06 0.97 71.03 71.03 71.03 71.03 71.03


油 車 港
生 產 額 1,434 1,454 1,454 1,454 1,454 1,454

面 積 16.09 16.09 16.09 16.09 16.09 16.09


塭 仔 頭
生 產 額 400 400 440 440 440 440
乙 種 鹽 田
面 積 15.68 52.69 68.37 68.37 68.37 68.37 68.37
五 條 港
生 產 額 50 200 243 243 243 243

面 積 101.83 53.66 155.49 155.49 155.49 155.49 155.49



生 產 額 1,884 2,054 2,137 2,137 2,137 2,137

合 計 面 積 1,048.31 1,552.37 652.71 2,205.08 734.88 2,939.96 573.70 3,513.66

120
生 產 額 108,488 117,000 352.57 144,981 227,644 312,575 377,841

資 料 來 源 : 臺 灣 總 督 府 專 賣 局 ,《 臺 灣 鹽 專 賣 志 》, 頁 70 。

表 4-3-5 第 二 期 鹽 田 開 設 計 畫 ( 二 )( 1910 年 ~1923 年 )

1910 年 1910 年 度 中 1911 年 度 中 1912 年 度 中


種 別 所 在 區 分 1911 年 度 1912 年 度 1913 年 度
度 成 功 成功 成功

面 積 甲 23.26 3.00 26.26 26.26 26.26


油 車 港
生 產 額 千 斤 712 92 804 804 804

面 積 334.07 117.58 451.65 451.65 451.65


鹿 港
生 產 額 25,388 8,936 34,324 34,324 34,324

面 積 202.11 1.89 204.00 51.51 255.51 255.51


布 袋 嘴
生 產 額 34,358 305 34,663 8,757 43,421 34,420

面 積 33.21 33.21 33.21 33.21


虎 尾 寮
生 產 額 5,645 5,645 5,645 5,645

面 積 63.57 40.00 152.57 50.00 153.57 89.38 242.95


掌 潭
生 產 額 10,807 6,800 17,607 8,500 26,107 15,195 41,302

面 積 55 9.91 10.46 10.46 10.46


五 條 港
生 產 額 17 307 324 324 324

面 積 241.46 54.35 295.81 20.62 316.43 47.00 363.43


北 門 嶼
生 產 額 41,049 9,239 50,288 3,505 53,793 7,990 61,783
甲 種 鹽 田
面 積 105.48 105.48 105.48 105.48
臺 南
生 產 額 10,548 10,548 10,548 10,548

面 積 34.53 34.53 34.53 34.53


灣 裡
生 產 額 3,453 3,453 3,453 3,453

面 積 99.95 99.95
打 狗
生 產 額 9,995 9,995

面 積 51.12 51.12 51.12 20.57 71.69


烏 樹 林
生 產 額 5,113 5,113 5,113 2,057 7,170

面 積 34.77 34.77 34.00 68.77 40.34 109.11


紅 毛 港
生 產 額 3,477 3,477 3,400 6,877 4,034 10,911

面 積 27.11 27.11 27.11 27.11


東 港
生 產 額 407 407 407 407

面 積 156.13 1,534.10 197.29 1,731.39



生 產 額 142,379 166,653 24,162 29,276

乙 種 鹽 田 面 積 70.64 70.64 70.64 70.64


油 車 港
生 產 額 2,119 2,119 2,119 2,119

面 積 16.09 16.09 16.09 16.09


塭 仔 頭
生 產 額 483 483 483 483

面 積 4.66 4.66 4.66 4.66


五 條 港
生 產 額 140 140 140 140

121
面 積 86.73 4.66 91.39 91.39 91.39

生 產 額 2,602 140 2,742 2,742 2,742

面 積 156.13 1,625.49 197.29 1,822.78


合 計
生 產 額 144,981 169,395 24,162 29,276

資 料 來 源 : 臺 灣 總 督 府 專 賣 局 ,《 臺 灣 鹽 專 賣 志 》, 頁 71~72 。

1911 年( 明 治 44 年 )臺 灣 總 督 府 再 計 畫 縮 減 到 153 3.13 公 頃,

年 產 量 1012 公 噸 , 如 表 4-3-5、 表 4-3- 6。

表 4-3 -6: 第 二 期 鹽 田 開 設 計 畫 ( 三 )( 1911 年 ~1915 年 )


1912 年 度 中 1913 年 度 1914 年 度
1911 年 1911 年 度 中 成 1913 年 1915 年
種 別 所 在 區 分 1912 年 度 成功す べき 中 成 功 す べ 1914 年 度 中 成 功 す べ
度 功す べ き もの 度 度
も の きも の き もの

甲 種 面 積
23.26 2.22 25.48 25.48 25.48 25.48
鹽 田 甲
油 車
港 生 產
額 千 759 72 831 831 831 831

面 積 357.51 37.73 395.28 54.37 449.65 449.65 449.65


鹿 港
生 產
19,285 2,038 21,323 2,933 24,256 24,256 24,256

面 積 203.42 203.42 203.42 203.42 203.42


布 袋
嘴 生 產
34,530 34,530 34,530 34,530 34,530

面 積 33.21 17.89 51.10 51.10 51.10 51.10


虎 尾
寮 生 產
3,591 1,935 5,526 5,526 5,526 5,526

面 積 92.37 20.00 112.37 72.64 186.02 186.02 186.02


掌 潭
生 產
8,382 1,815 10,197 6,682 16,879 16,879 16,879

面 積 55

五 條
港 既 設 鹽
生 產
36 田 地 目

變 換

面 積 276.79 35.00 301.79 48.39 350.17 350.17 350.17


北 門
嶼 生 產 8,079.0
46,212 4,174 50,386 58,465 58,467 58,465
額 0

既 設 鹽
面 積 105.48 田 地 目 1.93 103.55 103.55 102.55 103.55
臺 南 變 換

生 產
11,312 11,105 11,105 11,105 11,105

面 積 37.08 37.08 37.08 37.08 37.08


灣 裡
生 產
5,016 5,016 5,016 5,016 5,016

既 設 既 設
既 設 鹽 既設
鹽 田 鹽 田
面 積 97.28 田 地 目 30.00 67.28 30.00 37.28 18.00 19.28 鹽田
地 目 地 目
變 換 全
打 狗 變 換 變 換

部地
生 產
8,207 5,676 3,145 1,627 目變

122
面 積 13.80 13.80 57.55 71.35 71.35 71.35
烏 樹
林 生 產 7,786.0
1,867 1,867 9,653 9,653 9,653
額 0

面 積 11.75 28.54 40.29 28.54 68.83 68.83 68.83


紅 毛
港 生 產
218 530 748 531.00 1,279 1,279 1,279

既設
面 積 27.11 27.11 鹽 田

東 港
部地
生 產
441 441 目 變

126,58
面 積 112.74 1,378.55 205.38 △ 18.00 1,565.93 19.28 1,546.65
1

生 產 137,98 170,68
9,657 147,646 23,039 △ 1,518 169,167 1,627 167,540
額 9 5

既 設
既 設 鹽
鹽 田
面 積 70.64 田 地 目 4.41 66.23 31.39 34.84 34.84 34.84
油 車 地 目
變 換
港 變 換

生 產
2,304 2,160 1,136 1,136 1,136

既設
面 積 16.09 16.09 鹽 田
塭 仔 全

部地
生 產
乙 種 286 286 目 變

鹽 田 換

既設
面 積 2.72 2.72 鹽 田
五 條 全

部地
生 產
179 179 目 變

面 積 89.45 △ 4.41 85.04 △ 50.20 34.84 34.84 34.84



生 產
2,969 △ 144 2,625 △ 1,489 1,136 1,136 1,136

1,355.2
面 積 108.33 1,463.59 155.18 △ 18.00 1,600.77 19.28 1,581.49
6
合 計
生 產 140,75 171,82
9,514 150,271 21,550 △ 1,518 170,303 1,627 168,676
額 8 1

資 料 來 源 : 臺 灣 總 督 府 專 賣 局 ,《 臺 灣 鹽 專 賣 志 》, 頁 73~74 。

1 918 年( 大 正 7 年 )隨 著 臺 灣 總 督 府 的 鹽 生 產 預 定 量 , 又 變 更

計 畫 規 劃 原 來 鹽 田 及 新 設 鹽 田,共 1827.93 公 頃,年 產 1164 公 噸 萬

斤 。 如 表 4 -3-7。

表 4-3 -7:第 二 期 鹽 田 開 設 計 畫 之( 四 )
( 1918 年 5 月 鹽 田 開 設 計 畫 )
鹽田面積 年產額
所場
(甲) 上等鹽(斤) 中等鹽(斤) 下等鹽(斤) 計
油車港 93.1916 - - 2,271.000 2,271.000
鹿港 446.3883 1,500.000 - 23,781.000 25,281.000
布袋港 287.8926 10,429.000 3,646.000 34,836.000 48,911.000
掌潭 208.5067 3,043.000 582.000 15,475.000 19,100.000
虎尾寮 153.2765 6,964.000 2,903.000 11,430.000 21,297.000
北門嶼 353.9894 23,139.000 13,048.000 15,931.000 52,118.000

123
臺南 103.1701 3,590.000 4,062.000 4,616.000 12,268.000
灣裡 36.3928 742.000 623.000 1,428.000 2,793.000
烏樹林 136.5116 1,577.000 898.000 6,277.000 8,752.000
紅 毛 港 66.2877 39.000 39.000 780.000 858.000
計 1,885.61 51,023.000 25,801.000 116,825.000 193,649.000

資 料 來 源 : 臺 灣 總 督 府 專 賣 局 ,《 臺 灣 鹽 專 賣 志 》, 頁 75 。

最後臺灣總督府依計畫開設的第二期開設計畫鹽田,如表

4-3 -8 。 共 開 設 甲 種 1579.68 公 頃 , 乙 種 約 15.52 公 頃 。

表 4-3 -8 : 第 二 期 依 計 畫 開 設 鹽 田
開 發 許 可 許可取消 成就
支 局 所 在 開 發 者
面 積 甲 年月日 面積 年月日 面積甲 年月日

大 坵 田 西 堡
明 治 39 年
布 袋 嘴 布 袋 嘴 庄 四 蔡 琴 1.9440 1.9440 明 治 39 年 12 月 31 日
04 月 24 日
八 番 養 魚 池

同 四 十 番 原 明 治 39 年
布 袋 嘴 蔡 琴 0.9302 0.9936 明 治 39 年 12 月 31 日
野 04 月 24 日

明 治 39 年
布 袋 嘴 同海 埔 蔡 琴 1.4176 1.6209 明 治 39 年 12 月 31 日
04 月 24 日

蔡 乃 誠 外 三 明 治 39 年
布 袋 嘴 同 2.8302 2.9364 明 治 39 年 12 月 31 日
名 04 月 24 日

同 堡 內 田 庄
蔡 乃 誠 外 三 明 治 39 年
布 袋 嘴 土 名 新 厝 仔 0.7513 1.0272 明 治 39 年 12 月 31 日
名 04 月 24 日
庄 海 埔

大 竹 里 鹽 埕
明 治 39 年
打 狗 庄 一 四 四 建 黃 拋 0.1060 0.1060 明 治 39 年 06 月 01 日
04 月 24 日
物 敷 地

馬 芝 堡 鹿 港
明 治 39 年
鹿 港 街 既 設 鹽 田 辜 顯 榮 52.2750 49.1790 明 治 41 年 05 月 31 日
05 月 31 日
接 續 地

大 竹 里 鹽 埕
明 治 39 年 明 治 39 年 12
打 狗 堡 庄 土 名 成 黃 意 外 兩 名 10.6060 10.6060
06 月 11 日 月 11 日

大 坵 田 西 堡
蔡 勤 外 二 十 明 治 39 年
布 袋 嘴 新 塭 庄 土 名 33.5728 乙 33.2056 明 治 41 年 12 月 10 日
九 名 08 月 25 日
虎 尾 寮 海 埔

竹 南 一 堡 海
明 治 39 年
油 車 港 口 庄 土 名 溫 陳 汝 厚 乙 16.0872 16.0872 明 治 40 年 12 月 01 日
12 月 06 日
內 地 先

大 坵 田 西 堡
戴 吉 外 四 十 明 治 40 年
布 袋 嘴 掌 潭 庄 地 內 117.7583 117.7583 明 治 45 年 03 月 31 日
一 名 01 月 21 日
地 先

同 堡 布 袋 嘴 明 治 40 年
布 袋 嘴 蔡 闊 嘴 0.9243 0.9898 明 治 40 年 11 月 10 日
庄 海 埔 03 月 20 日

大 竹 里 鹽 埕 胡 進 生 外 一 明 治 40 年
打 狗 0.5921 0.6581 明 治 40 年 05 月 30 日
庄 寄 州 名 03 月 21 日

布 袋 嘴 大 坵 田 西 堡 秋 山 善 一 18.2468 明 治 40 年 18.2486 明 治 42 年 09 月 30 日

124
掌 潭 庄 地 先 秋 山 克 己 75.0847 03 月 07 日

大 竹 里 三 塊 明 治 40 年
打 狗 黃 意 0.1744 0.1747 明 治 40 年 06 月 05 日
厝 庄 05 月 15 日

馬 芝 堡 顏 厝
明 治 40 年
鹿 港 庄 海 埔 在 地 辜 顯 榮 25.1150 24.2530 明 治 40 年 07 月 10 日
06 月 19 日

大 坵 田 西 堡 明 治 41 年
布 袋 嘴 蔡 琴 外 三 名 10.0000 10.2332 明 治 42 年 09 月 30 日
布 袋 嘴 庄 03 月 30 日

馬 芝 堡 鹿 港 施 來 外 三 十 明 治 41 年
鹿 港 199.3556 107.2109 大 正 3 年 12 月 31 日
街 七 名 05 月 08 日

同 堡 顏 厝 庄 明 治 41 年
鹿 港 辜 顯 榮 43.3596 43.3596 明 治 43 年 03 月 31 日
海 埔 厝 庄 05 月 08 日

打 狗 ( 後 維 新 里 烏 樹 張 作 舟 外 四 明 治 41 年
71.6990 112.1130 大 正 8 年 12 月 31 日
烏 樹 林) 林 庄 名 05 月 15 日

打 狗 ( 後 維 新 里 烏 樹 明 治 43 年
陳 中 和 29.6525
烏 樹 林) 林 庄 10 月 26 日

竹 北 一 堡 楊
明 治 42 年 明 治 42 年 08
油 車 港 寮 庄 土 名 南 辜 顯 榮 10.1465 10.1465
02 月 05 日 月 14 日
油 車 港

鳳 山 下 里 紅 明 治 42 年
打 狗 賀 田 金 三 郎 550.8392 66.2877 明 治 45 年 03 月 29 日
毛 港 庄 02 月 24 日

學 甲 堡 北 門
明 治 42 年
北 門 嶼 嶼 庄 七 O 八 陳 桂 記 16.5530 19.9512 明 治 43 年 09 月 30 日
06 月 26 日
番 地

明 治 42 年
北 門 嶼 同 庄 三 三 四 陳 必 外 2 名 5.0000
06 月 26 日

明 治 42 年 明 治 43 年 11
北 門 嶼 同 庄 象 甲 晒 10.2956 10.2956
06 月 26 日 月 07 日

大 坵 田 西 堡 明 治 42 年
布 袋 嘴 野 崎 武 吉 郎 1.8916 1.8730 明 治 43 年 12 月 18 日
內 田 庄 05 月 29 日

學 甲 堡 蚵 寮 大 日 本 武 德 明 治 43 年
北 門 嶼 43.1149 43.1149 大 正 元 年 07 月 31 日
地 先 海 埔 會 03 月 22 日

大 坵 田 西 堡
蔡 藤 外 二 十 明 治 43 年
布 袋 嘴 新 塭 庄 土 名 17.8885 17.8885 明 治 44 年 09 月 30 日
五 名 11 月 11 日
虎 尾 寮

學 甲 堡 蚵 寮 大 日 本 武 德 明 治 44 年
北 門 嶼 49.5773 49.5773 大 正 元 年 07 月 31 日
庄 會 06 月 22 日

大正元年
北 門 嶼 同 堡 北 門 嶼 凃 牛 進 王 嘉 1.2351 1.2351 大 正 2 年 04 月 20 日
11 月 12 日

竹 北 一 堡 楊
大正元年
油 車 港 寮 庄 土 名 南 辜 顯 榮 2.2242 2.2342 大 正 2 年 02 月 28 日
11 月 30 日
油 車 港

澎 湖 廳 東 西 高 島 鈴 三 郎 大正元年 大 正 元 年 12
北 門 嶼 4.1000 4.1000
澳 文 澳 鄉 外 三 名 12 月 03 日 月 28 日

學 甲 堡 北 門 大正元年
北 門 嶼 陳 望 雲 2.5104 2.5104 大 正 2 年 02 月 13 日
嶼 庄 12 月 11 日

同 堡 蚵 寮 庄 大 正 2 年 02
北 門 嶼 黃 元 興 0.679 大 正 0.6796 大 正 2 年 08 月 31 日
一 OO 一 月 19 日

火 坵 田 西 堡 大 正 2 年 06
布 袋 嘴 野 崎 武 吉 郎 1.2677 1.2677 大 正 2 年 11 月 30 日
內 田 庄 月 13 日

維 新 里 烏 樹 烏 樹 林 製 鹽 大 正 2 年 10
打 狗 25.4419 25.2220 大 正 5 年 03 月 31 日
林 庄 公 司 月 03 日

大 坵 田 西 堡 郭 錫 五 外 五 大 正 3 年 03
布 袋 嘴 100.5051 100.5051 大 正 11 年 03 月 31 日
新 塭 庄 名 月 26 日

竹 北 一 堡 楊 大 正 3 年 06
油 車 港 楊 仁 義 0.1690 0.1690 大 正 3 年 07 月 30 日
寮 庄 土 名 南 月 19 日

125
油 車 港

大 坵 田 西 堡 大 正 4 年 03
布 袋 嘴 蔡 港 1.3940 1.3940 大 正 4 年 12 月 29 日
布 袋 嘴 庄 月 19 日

竹 北 一 堡 楊
大 正 5 年 12
油 車 港 寮 庄 土 名 南 蔡 志 2.2490 2.2490 大 正 6 年 01 月 11 日
月 05 日
油 車 港

大 坵 田 西 堡 大 正 年 02
布 袋 嘴 野 崎 武 吉 郎 86.4013 86.4013 大 正 10 年 09 月 20 日
布 袋 嘴 庄 月 06 日

計 甲 種 乙
1,645.9665 35.1481 906.8520

資 料 來 源 : 臺 灣 總 督 府 專 賣 局 ,《 臺 灣 鹽 專 賣 志 》, 頁 76~77 。

結 果 到 1918 年 ( 大 正 7 年 ) 大 幅 擴 大 到 1633.98 公 頃 ( 1899

戶 , 生 產 量 1 億 6966 萬 斤 )。 這 一 個 時 期 的 開 發 除 了 日 本 內 地 資 本

野 崎 臺 灣 鹽 行 的 布 袋 鹽 田 第 二 期 工 程 、 大 日 本 武 德 會 54的 武 德 會 鹽

田 ( 7 .76 公 頃 )、 秋 山 善 一 、 秋 山 克 己 的 布 袋 鹽 田 ( 17.46 公 頃 )、

賀 田 金 三 郎 打 狗 鹽 田 ( 5.82 公 頃 ) 等 , 由 臺 灣 本 島 人 開 發 的 油 車 港

鹽田、鹿港鹽田、掌潭鹽田、虎尾寮鹽田、北門鹽田、鹽埕鹽田、

灣裡鹽田、紅毛港鹽田等地,陸續開發,其中鹿港、打狗、布袋嘴

等 地 均 超 過 96.97 公 頃 。 55

第 三 期 : 1919 年 ~1923 年 ( 大 正 8 年 ~大 正 12 年 ) 基 於 第 一 次

世界大戰結束,日本物價高漲,日本本國鹽產量銳減,日本專賣局

希 望 臺 灣 的 供 給 可 以 增 加, 特 別 是 臺 灣 上 等 鹽 作 為 日 本 本 國 煎 熬 鹽

的替代品,因此計畫在臺灣本島主要製鹽地方開發新規劃鹽田

4 7 0 . 3 2 公 頃 。 結 果 1923 年 ( 大 正 12 年 ) 臺 灣 鹽 田 面 積 擴 大 到

2 2 7 6 . 91 公 頃 ( 製 鹽 戶 數 2371 戶 , 製 鹽 量 2 億 7665 萬 斤 )。

54
大日本武德會是明治 28 年(1895)4 月設立,以武道普及為目標,總裁由小松宮彰仁親王擔任,
活用內務省組織,明治 42 年(1909 年)會員人數為 151 萬人,資金據稱有 181 萬的財團法人。
55
太田健一,《野崎台灣塩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75。
126
表 4-3-9 : 第 三 期 主 要 開 設 計 畫 的 鹽 田
出張所 地點 開設者 開設許可 開設許可時 開設成功 開設成功時
面積 間 面積 間
北門 北門郡北 蔡天佑等 84.0502 1919.0821. 87.3335 1 9 11 . 0 8 . 3 1
門 庄 王 爺 81 名

安平 新豐郡安 臺灣製鹽 318.9636 1 9 1 9 . 11 . 2 7 353.6227 1923.03.31
順、馬祖 株式會社
34.6591 1 9 2 0 . 11 . 2 4 1923.03.31
宮、海尾

布袋 東石郡布 臺灣製鹽 136.8900 1920.03.09 136.8900 1923.03.31
袋庄新塭 株式會社
計 574.5629 577.8462

資 料 來 源 : 臺 灣 總 督 府 專 賣 局 ,《 臺 灣 鹽 專 賣 志 》, 頁 80 。

另一方面,專賣局長賀來佐賀太郎,基於日本帝國鹽業政策所

對應的臺灣鹽田第三期擴張計劃,建議在臺灣建立新式鹽業會社
56
,運用雄厚資本,新穎技術,優良設備及精密之管理,從事大規

模 之 集 體 生 產,而 籌 設 成 立 臺 灣 製 鹽 株 式 會 社,執 行 專 賣 局 給 予 的

使 命 。 57以 資 金 250 萬 圓 , 於 1919 年 7 月 16 日 於 臺 南 成 立 臺 灣 製

鹽 株 式 會 社 。 58預 定 開 設 安 順 、 新 塭 新 規 劃 的 鹽 田 , 買 收 新 塭 、 北

門 的 既 設 鹽 田,並 於 安 平 設 置 煎 熬 鹽 工 場。其 主 要 營 業 項 目,包 括 :

天日鹽的製造、煎熬鹽的製造及出口、島內所需煎熬鹽的運送、副

產 品 的 製 造 販 賣、魚 塭 的 開 墾 經 營,主 要 銷 路:則 有 日 本 大 藏 省( 財

政 部 ) 收 納 、 臺 灣 島 內 消 費 及 北 洋 漁 業 用 。 嗣 增 至 500 萬 圓 。 即 該

會社一面開闢新式鹽田,一面收購原有私人鹽田,加以改造整理,

鹽 田 並 於 安 平 興 建 熬 鹽 廠 , 以 提 高 食 鹽 品 質 。 59

在此時期的專賣局支局也剩油車港、鹿港、布袋嘴、北門嶼、

臺南、烏樹林等六個。在此六個中特別以鹿港、布袋嘴負責島內行

56
賀來佐賀太郎,〈帝國鹽業政策〉,《臺灣時報》1919 年 7 月,頁 29~37。
57
〈臺灣製鹽會社經營略史〉
出澤鬼久太,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鹽腦課編,
《鹽專賣記念特輯》
,1939
年,頁 217-219。
58
臺 灣 總 督 府 專 賣 局 , 《 臺 灣 鹽 專 賣 志 》 ,頁 81
59
出澤鬼久太,〈臺灣製鹽會社經營略史〉,頁 218。
127
銷 的 業 務 量 為 大 。 而 布 袋 嘴 、 北 門 嶼 則 負 責 外 銷 居 多 。 60創 設 不 到

1 0 年 的 臺 灣 製 鹽 株 式 會 社 在 臺 灣 的 活 躍,到 1925 年 ( 大 正 14 年 )

3 月 時 , 已 開 發 712.75 公 頃 。

朝 鮮 方 面 , 亦 表 示 歡 迎 價 廉 質 優 的 臺 灣 鹽 輸 入 , 於 1908 年 變

更 原 定 計 劃 , 擴 大 為 5 年 ( 即 1908 年 至 1912 年 ) 計 劃 , 預 定 5 年

內,增 闢 鹽 田 2424.31 公 頃,連 同 原 有 鹽 田 共 擴 充 至 3394.03 公 頃 ,

並 預 定 年 產 量 增 至 22 萬 餘 。

於 1911 年 , 又 再 度 修 改 計 劃 , 增 闢 面 積 減 為 1523.44 公 頃 , 年

產 量 改 為 10800 公 噸 。 只 是 此 項 擴 張 計 劃 一 再 修 改 , 不 如 預 期 , 至

1 9 1 8 年 告 一 段 落 , 增 闢 面 積 僅 約 581.83 公 頃 , 連 同 原 有 面 積 , 共

約 1 6 29.14 公 頃 。

此 時 正 值 第 一 次 世 界 大 戰 末 期,日 本 國 內 一 般 工 業 發 達,工 業

用 鹽 量 激 增,惟 獨 日 本 鹽 業 反 呈 萎 縮,無 法 供 應,需 要 臺 灣 鹽 補 給 ,

當 時 專 賣 局 長 賀 來 佐 賀 太 郎 建 議 在 臺 灣 建 立 新 式 鹽 業 會 社 61, 運 用

雄厚資本,新穎技術,優良設備及精密之管理,從事大規模之集體

生產,此即臺灣製鹽株式會社。

1 919 年 7 月,成 立 的 臺 灣 製 鹽 株 式 會 社,初 定 資 本 為 250 萬 圓,

嗣 增 至 500 萬 圓 。 該 會 社 一 面 開 闢 新 式 鹽 田 , 一 面 收 購 原 有 私 人 鹽

田,加以改造整理,鹽田並於安平興建熬鹽廠,以提高食鹽品質。

同 時 對 於 臺 灣 本 島 西 部 海 岸,臺 灣 總 督 府 基 於 將 來 鹽 田 開 發 的

必 要 性 , 於 1920 年 進 行 鹽 田 適 地 調 查 , 其 中 以 布 袋 、 西 寮 、 新 塭 、

掌潭南部、內田 5 個地方為最優良適地,其次是鹽埕、烏樹林、掌

潭北部、蚵寮、安順、東石、三寮灣、土城子及鹿港,保留為鹽田

60
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 臺灣總督府第十九統計書》,(台北: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1917
年 1 月),頁 619~620。
61
賀來佐賀太郎,〈帝國鹽業政策〉,《臺灣時報》1919 年 7 月,頁 29~37。
128
適 地 。 62鹽 田 適 地 調 查 結 果 如 表 4 -3-10 。

表 4-3-10 : 臺 灣 鹽 田 適 地 ( 單 位 : 公 頃 )
同面積
鹽田預定地名 所在地
官有地 河海海埔 計
鹿港 臺中州彰化郡鹿港街 _ 372 373
東石 臺南州東石郡東石庄 _ 172 172
掌潭北部 臺南州東石郡東石庄 19 241 200
掌潭南部 臺南州東石郡東石庄 _ 253 253
內田 臺南州東石郡布袋庄 _ 269 269
布袋 臺南州東石郡布袋庄 _ 121 121
新塭 臺南州東石郡布袋庄 _ 145 145
蚵寮 臺南州北門郡北門庄 24 879 903
北門 臺南州北門郡北門庄 _ 393 393
七股 臺南州北門郡將軍庄、七股庄 298 2,638 2,936
安順 臺南州新豐郡安順庄 _ 575 575
安平 臺南州臺南市安平 _ 31 31
臺南州臺南市鹽埕、上鯤鯓、臺
鹽埕 南州新豐郡永寧庄 _ 169 169

高雄州岡山郡湖內庄、彌陀庄、
烏樹林 _ 727 727
路竹庄
總計 341 6,985 7,326

資 料 來 源 : 曹 達 晒 粉 同 業 會 編 纂 ,《 日 本 曹 達 工 業 史 》, 頁 129 。

當 時 其 他 私 人 鹽 田,亦 紛 紛 自 由 組 合 為 小 團 體 共 同 經 營,如 表

4-3 -1 1。 迨 至 1923 年 ( 大 正 12 年 ) , 日 本 國 內 發 生 經 濟 恐 慌 , 工

業 蕭 條,需 鹽 銳 減,臺 鹽 銷 路,一 度 陷 入 艱 困 之 境,鹽 田 開 發 工 作 ,

被迫停頓,第三期鹽田增闢計劃,至此亦告結束,此時鹽田面積,

連 同 原 有 者 已 增 至 2269.15 公 頃,年 產 量 最 高 曾 達 22 萬 噸,足 以 達

成 以 臺 灣 鹽 供 應 日 本 本 土 工 業 需 要 之 目 的 。 63

62
曹 達 晒 粉 同 業 會 編 纂 ,《 日 本 曹 達 工 業 史 》,頁 129。
63
中國工程師學會編印,《臺灣工業復興史續編》(臺北市:中國工程師學會出版,1960 年),
129
表 4-3-11: 1921 年 各 地 鹽 業 組 合 一 覽
鹽業組合名稱 最初的規約成立年月日 備註
北門及井子脚本島人鹽田鹽業 1901 年 4 月
打狗(鹽業協會)鹽田鹽業者 1901 年 11 月 11 日 1914 年 5 月 9 日 解 散
布袋本島人鹽田鹽業者 1902 年 3 月 5 日
鹽埕鹽田鹽業者 1904 年 6 月 7 日
油車港乙種鹽田鹽業者 1904 年 10 月 10 日
虎尾寮鹽田鹽業者 1907 年 6 月 1 日
掌潭北部鹽田鹽業者 1909 年 4 月 3 日
灣裡鹽田鹽業者 1911 年 1 月 25 日
1923 年 9 月 1 日 一 旦
烏樹林鹽田小作人 1912 年 6 月 1 日
烏樹林鹽業協會解散
烏樹林製鹽株式會社 1924 年 1 月 1 日
王爺港鹽田鹽業者 1922 年 6 月 30 日
鹿港大豐拓植株式會社小作人 1901 年 1 月
鹿港製鹽公司小作人 1912 年 1 月
布袋野崎鹽
地主及小作人 1924 年 3 月 1 日

小作人 1922 年 5 月
新塭會社鹽田小作

製鹽會社 1922 年 1 月

新塭會社鹽田小作
臺灣製鹽株人
式會社崎鹽
田 北門會社鹽田小作

製鹽會社
1921 年 3 月
北門會社鹽田小作

安順會社鹽田小作

各地鹽田 製鹽會社 1922 年 5 月

安順會設鹽田小作

資 料 來 源 : 臺 灣 總 督 府 專 賣 局 ,《 臺 灣 鹽 專 賣 志 》, 頁 133~134 。

臺 灣 鹽 田 開 發 第 四 期 : 1924~19 4 5 ( 大 正 1 3 年 ~ 昭 和 2 0 年 ),

130
這 一 個 時 期,特 別 是 進 入 昭 和 期 對 應 日 本 工 業 用 鹽 的 需 求 國 策,以

品 質 優 良 價 格 低 廉 為 條 件 進 行 工 業 用 鹽 田 的 開 發 。 1937 年 ( 昭 和

1 2 年 ) 完 工 的 七 股 鹽 田 ( 387.89 公 頃 ) 即 是 此 類 典 型 , 同 時 1937

年 因 應 此 一 事 態,野 崎 臺 灣 鹽 行 自 臺 灣 退 出( 野 崎 臺 灣 鹽 行 於 1937

年 以 50 萬 圓 的 價 格,將 在 臺 灣 所 有 鹽 田 賣 給 大 日 本 鹽 業 株 式 會 社,

退 出 臺 灣 鹽 業 )。

為進行大規模的工業鹽生產的日本內地資本大日本鹽業株式

會 社 在 1938 年 6 月 與 臺 灣 製 鹽 會 社 、 臺 灣 拓 殖 株 式 會 社 共 同 出 資

設 立 南 日 本 鹽 業 會 社, 此 一 南 日 本 鹽 業 會 社 成 為 此 後 臺 灣 鹽 田 經 營

中 心 。 64( 於 第 五 章 說 明 )

如 前 所 述,臺 灣 在 第 二 期 鹽 田 開 發 計 畫 下,為 提 供 日 本 本 國 食

鹽 需 求,設 立 洗 滌 鹽 場。1918 年、1919 年( 大 正 7、 8 年 )兩 年 度 ,

日本內地因鹽不足,對於臺灣本島上等鹽的需求特別旺盛。

臺 灣 本 島 鹽 業 基 本 上 是 天 日 製 鹽, 利 用 天 日 製 鹽 的 方 式 蒸 發 結

晶,比 利 用 火 力 煮 沸 結 晶 的 結 晶 難 免 顆 粒 較 大,但 不 同 於 華 北 地 區

的 鹽 田 結 晶 池 中 的 結 晶 粒 包 含 土 沙,隨 著 日 治 時 期 以 來,因 不 斷 提

升 改 良 品 質,製 鹽 者 技 術 熟 練,其 上 等 鹽 純 白 幾 乎 與 日 本 上 等 煎 熬

鹽保有同一色澤。總體來說,煎熬鹽的品質較好,但生產成本高,

因此,煎熬鹽可用於一般用途,若於工業用途上,終究不合經濟效

益 。 65這 種 洗 滌 鹽 因 鹽 分 多 , 最 近 將 由 製 造 中 上 品 質 的 辛 味 噌 製 造

及 醃 漬 用 來 使 用。 臺 灣 製 鹽 會 社 鑒 於 在 日 本 內 地 現 在 仍 以 煎 熬 鹽 為

主,於安平採取天日製鹽田的鹹水煎熬,目前安平工場年產額有

18000 公 噸 的 製 造 能 力 。 島 內 除 臺 灣 製 鹽 會 社 外 在 臺 北 設 立 再 製 鹽

工 場,其 產 品 主 要 供 給 北 部 地 方 的 內 地 人 使 用,1918 年 臺 灣 總 督 府

在 安 平 設 立 天 日 製 鹽 洗 滌 工 場 , 年 產 額 6000 公 噸 以 上 , 以 供 給 日

64
有關臺灣工業鹽的生產,詳見第五章。
65
賀來佐賀太郎,〈帝國鹽業政策〉,《臺灣時報》1919 年 7 月,頁 32。
131
本 內 地 的 漁 業 使 用 為 目 的 。 66

同 時,大 日 本 鹽 業 株 式 會 社 也 在 此 一 階 段 的 設 立,1907 年 ( 明

治 4 0 年 )神 戶 的 總 合 商 社 鈴 木 商 店 參 與 規 劃 臺 灣 鹽 業 , 67其 中 之 一

就 是 大 日 本 鹽 業 株 式 會 社 。 大 日 本 鹽 業 株 式 會 社 在 1903 年 ( 明 治

3 6 年 ) 9 月 設 立 日 本 食 鹽 室 屋 家 , 在 明 治 41 年 ( 1908 ) 因 改 組 收

於 鈴 木 商 店 傘 下 , 以 開 發 安 平 鹽 田 為 中 心 , 1918 年( 大 正 7 年 )在

安平開設出張所,稱為安平鹽業會社。

1 899 年 9 月 臺 灣 食 鹽 的 外 銷,其 外 銷 目 的 地 為 日 本,外 銷 業 務

為當時日本愛知縣的小栗富治郎氏所一手包辦,採取委託販賣方

法,食 鹽 的 運 輸 及 進 口 由 官 營。 681903 年 4 月 以 後,改 為 直 接 售 賣 ,

買 主 仍 為 小 栗 氏 , 69小 栗 商 店 自 負 責 運 輸 的 工 作 。 701905 年 , 日 本

國 內 實 行 食 鹽 專 賣 , 1907 年 五 月 起 , 臺 鹽 輸 日 , 直 接 與 日 本 專 賣 局

交 易,小 栗 氏 改 為 包 運 商。 至 1909 年 時 ,小 栗 商 店 瀕 臨 破 產 之 際 ,

為 補 救 目 的 乃 設 立 東 洋 鹽 業 株 式 會 社 , 以 繼 承 小 栗 之 業 務 。 1910

年 7 月 , 東 洋 鹽 業 株 式 會 社 改 稱 為 臺 灣 鹽 業 株 式 會 社 。 1917 年 12

月,又 為 大 日 本 鹽 業 株 式 會 社 所 合 併。臺 鹽 輸 日 乃 由 大 日 本 鹽 業 株

式 會 社 所 獨 佔 。 71

臺 鹽 的 外 銷 業 務 至 1937 年 時 , 逐 漸 的 為 幾 個 大 的 株 式 會 社 所

瓜 分。三 井 物 產 負 責 朝 鮮 方 面,臺 灣 製 鹽 會 社 負 責 北 洋 及 南 中 國 方

面 。 南 日 本 鹽 業 會 社 的 工 業 用 鹽 專 門 輸 出 日 本 。 72大 日 本 鹽 業 株 式

66
松下芳三郎,〈臺灣の鹽政に就て〉,《臺灣時報》,1922 年 6 月,頁 8。
67
桂芳男,
《幻の總合商社鈴木商店》
,(東京:啟文社)。
68
石永久熊,
《布袋食鹽專賣史》
,臺北,臺灣總督府專賣局,1942 年,頁 227。
69
島津秀太郎,
〈鹽込四十年史〉
,臺北,臺灣總督府專賣局鹽腦課編,
《鹽專賣記念特輯》
,1939
年,頁 219-222。
70
石永久熊,
《布袋食鹽專賣史》
,頁 227。
71
島津秀太郎,
〈鹽込四十年史〉
,臺北,臺灣總督府專賣局鹽腦課編,
《鹽專賣記念特輯》
,1939
年,頁 219-222。張繡文,《臺灣鹽業史》,頁 10。
72
石永久熊,《布袋食鹽專賣史》,(臺北,臺灣總督府專賣局,1942 年),頁 233。
132
會社負責其他臺鹽的輸日。

大 日 本 鹽 業 株 式 會 社 在 臺 灣 經 營 鹽 田 期 間 的 原 委,北 門 鹽 田 的

1 5 0 甲 , 其 中 蚵 寮 85.34 公 頃 是 1919 年 8 月 從 臺 灣 人 林 熊 徵 買 收 ,

井 仔 腳 鹽 田 60.12 公 頃 是 在 1922 年 4 月 從 臺 灣 個 人 鹽 田 買 收;新 塭

鹽 田 200.73 公 頃 是 從 本 島 人 郭 錫 五 在 1914 年 3 月 取 得 94.06 公 頃

開 設 許 可 權 , 讓 渡 而 來 , 1919 年 10 月 完 成 , 加 上 1920 年 3 月 自 行

取 得 開 設 許 可 完 成 106.67 公 頃。安 順 鹽 田 112.49 公 頃 是 在 1919 年

11 月 取 得 開 發 許 可 完 成。大 日 本 鹽 業 株 式 會 社 是 結 集 日 本 內 地 資 本

的 大 日 本 鹽 業 株 式 會 社 在 大 正 末 年 經 營 臺 南 州 東 石 郡 新 塭 207 公

頃 、 北 門 郡 北 門 145.50 公 頃 、 新 豐 郡 安 順 112.49 公 頃 , 共 458.81

公 頃, 73大 日 本 鹽 業 株 式 會 社,現 在 有 鹽 田 145.50 公 頃,年 產 20000

噸 。 74

日本大藏省呼應日本內地鹽不足,明快地以應補充內地食用

鹽,第 一 期 475.16 公 頃、第 二 期 824.26 公 頃,第 三 期 526.44 公 頃 ,

計 1 8 61.87 公 頃 , 到 1923 年 完 成 鹽 田 擴 張 計 畫 。 平 均 年 生 產 量 13

萬 瓲 。 專 賣 制 實 施 面 積 約 為 當 初 10 倍 , 生 產 額 增 加 約 12 倍 , 加 上

歐洲戰爭爆發,財界變動,物價工資高漲,內地鹽業景氣不佳,伴

隨 以 鹽 田 整 理 減 產 等 等。建 設 具 有 3 萬 瓲 煎 熬 鹽 工 場,提 供 內 地 食

鹽補給,加上朝鮮的食用鹽、千島樺太及露領沿海洲方面的漁業

鹽, 甚 至 以 香 港 及 澳 門 為 中 繼 的 華 南 一 帶 向 菲 律 賓 一 帶 開 拓 銷 售 市

場 。 75

近 來 因 日 本 內 地 化 學 工 業 特 別 進 步, 特 別 是 人 絹 及 人 纖 工 業 的

飛 躍 發 達,促 使 曹 達 需 要 量 激 增,結 果 是 原 料 用 鹽 的 需 要 量 也 急 速

增 加。 使 原 來 即 因 食 用 鹽 不 足 而 困 擾 的 日 本 內 地 須 仰 賴 地 中 海 沿 岸

73
太田健一,《野崎台灣塩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頁 75
74
曹 達 晒 粉 同 業 會 編 纂 , 《 日 本 曹 達 工 業 史 》 , 頁 129。
75
今川淵,〈鹽專賣四十年を迎へて〉,收於玉手亮一,《臺灣食鹽專賣四十週年》,臺灣日日
新報社,頁 3。
133
及非洲方面的外地鹽。

自 古 以 來 重 要 資 材 的 自 給 自 足 向 來 為 國 家 生 存 的 要 件,如 前 所

述 舉 凡 近 代 化 學 工 業 幾 乎 直 接 或 間 接 以 工 業 鹽 為 原 料,副 產 品 更 是

重 要 金 屬 及 化 學 藥 品 生 成,不 僅 是 人 類 生 活 中 貴 重 食 料,產 業 上 及

國防上不可或缺。政府若是依存外國鹽不僅不合理甚至危險至極,

應 傾 全 力 於 我 國 領 土 及 勢 力 範 圍 中 提 升 鹽 的 生 產 力, 防 止 外 國 鹽 的

輸 入 , 於 是 1937 年 12 月 大 藏 省 期 望 於 1941 年 度 時 日 本 國 內 工 業

用 鹽 產 量 達 200 萬 瓲 , 斷 絕 外 國 鹽 , 而 由 臺 灣 、 關 東 洲 、 滿 洲 國 、

華 北 及 山 東 方 面 所 謂 的 近 海 地 方 補 給 鹽,著 手 擴 充 4 年 計 劃,進 行

鹽 田 開 發 。 76

臺 灣 鹽 業 不 僅 如 此,並 不 以 提 供 內 地 工 業 用 鹽 為 限,因 臺 灣 本

島 自 己 的 地 位 及 實 力,由 於 豐 富 低 廉 的 電 力 及 其 他 資 源 的 利 用,開

發與曹達工業相關的各種化學工業甚至是副產品的苦汁利用工

業 , 轉 移 至 大 規 模 經 營 , 顯 現 「工 業 臺 灣 」的 一 翼 。 77

76
今川淵,〈鹽專賣四十年を迎へて〉,頁 4~5。
77
今川淵,〈鹽專賣四十年を迎へて〉,頁 5。
134
第五章 臺灣鹽業政策的轉變

第 一 節 將 說 明 近 代 日 本 化 學 工 業 發 展 過 程,第 二 節 臺 灣 總 督 府

配 合 日 本 化 學 工 業 發 展,進 行 工 業 鹽 擴 展 計 劃,提 供 日 本 本 國 所 需

的 工 業 鹽, 第 三 節 則 以 國 家 力 量 介 入 工 業 鹽 會 社 及 化 學 工 業 會 社 的

設立,實踐其國家政策。

第一節 日本化學工業的發展

化 工 原 料 最 簡 單 的 分 法,是 無 機 原 料 與 有 機 原 料 1,其 中 有 機 原

料 非 屬 本 論 文 討 論 的 範 疇,暫 且 不 談。基 本 的 無 機 化 工 原 料 主 要 包

括酸類、鹼類和鹽類,用途極為廣泛。其中硫酸、燒鹼、純鹼堪稱

工業之母,其發展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水準的標幟之一。

英 國 化 學 家 漢 弗 萊 ‧ 戴 維 2在 1807 年 成 功 分 離 納 元 素 及 鉀 元

素。漢弗萊‧戴維利用歷史上第一臺嶄新的直流發電機,以及義大

利 物 理 學 家 伏 特 3所 發 明 的 電 池,透 過 電 解 的 方 式 分 解 鹽 和 水,為 化

學 工 業 提 供 氯 和 蘇 打 4,並 從 中 發 現 發 現 鈉 元 素 與 氯 元 素。使 得 多 少

世 紀 以 來,鹽 只 能 做 為 人 和 動 物 的 食 物,能 成 為 工 業 原 料 是 近 代 基

礎科學發展的結果。

1
有機原料包括:由自然界直接獲取的有機物如煤、石油、天然氣、農、林、牧、漁產品及殘渣、
含澱粉的玉米、馬鈴薯、野生橡子等、 含戊聚醣的玉米芯、甘蔗渣、麥殼等、含非食用油脂
的亞麻子、魚肝、桐籽等、含分泌液的動物膽、胃、胰以及橡膠樹分泌的膠乳等;或是由起始
原料經過化學加工後,作為化工再加工的原料,主要有含碳氫原子的各種烴類,如烷烴類、烯
烴類、炔烴類及苯、萘等;或是由基本有機原料轉化成的各種化合物,如醇類、醋酸、苯胺、
氯乙烯等,用以做為化工加工的原料。
2
漢弗萊‧戴維(H.Davy,1778~1829)是英國化學家,1801 年,在(英)皇家學院講授化學,1803
年,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807 年,出任學會秘書;1812 年,他受封為爵士,出版了《化
學哲學原理》 。1813 年他任命法拉第為他的助手,此後法拉第逐漸成為著名的科學家,這是戴
維對科學事業的又一重要貢獻。在化學上他一生最大的貢獻是開闢了用電解法制取金屬元素的
新途徑,也就是用伏打電池來研究電的化學效應,電解了以前不能分解的苛性鹼,製得了鉀和
鈉。資料來源:
http://www.hudong.com/wiki/%E6%B1%89%E5%BC%97%E8%8E%B1%C2%B7%E6%88%B4%E7%BB
%B42012/04/11
伏特電池(Voltaic pile)
3
,是第一個現代的化學電池,1800 年由義大利物理學家亞歷山卓·伏特伯
爵(Count Alessandro G.A.A. Volta)發明。伏特電池由很多個單元堆積而成,每一單元有鋅板
與銅板各一,其中夾著浸有鹽水的布或紙板以作為電解質。
4
拉斯洛著、吳自选、胡方譯,鹽:生命的食粮,(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頁 150。
135
工 業 上 製 造 硫 酸、硝 酸、鹽 酸、醋 酸 等 酸 的 工 業 稱 為 酸 工 業 ;

製 造 氫 氧 化 鈉、氫 氧 化 鉀、碳 酸 鈉、碳 酸 鉀、漂 白 粉 等 稱 為 鹼 工 業 。

鹼 工 業 中 以 食 鹽 成 分 中 的 鈉 及 氯 最 為 重 要,因 此 電 解 食 鹽 之 化 學 工

業 特 稱 為 鹼 工 業。 5由 酸 與 鹼 的 合 成 反 應,大 量 利 用 於 工 業 生 產 的 原

料,進而造就鹽功能性的再轉換。6

電 解 食 鹽 溶 液 時 可 得 氫 氧 化 鈉,並 產 生 副 產 品 氯 氣 及 氫 氣,其

中 氫 氧 化 鈉 的 需 要 量 遠 較 氯 氣 為 大,以 氫 氧 化 鈉 之 需 要 量 製 造,會

產 生 氯 氣 過 剩,而 以 電 解 法 製 造 只 要 以 氯 氣 的 需 要 量 為 度,氫 氧 化

鈉 不 足 之 處,可 以 碳 酸 鈉 的 苛 性 化 法 來 補 足。日 本 近 代 的 化 學 技 術

基 本 上 經 歷 一 些 變 革,直 到 1910 年 代,日 本 的 蘇 打 工 業 蓬 勃 發 展 ,

也促使其他化學工業的長足進步,如肥料、人絹及人造絲的盛況。

一、硫酸製造

硫 酸 主 要 用 於 製 造 過 磷 酸 石 灰、硫 酸 銨 等 肥 料,約 占 全 生 產 總

額 8 0 % 7; 硫 酸 銨 ( 硫 安 Am m oni um s ul fat e) 含 氮 約 20%~ 21%是 一

種速效氮肥,用於一般農作物,可做追肥、基肥、種肥。但對酸性

土壤須與石灰配合施用,此外還可用做焊藥、織物防火劑等。由氨

和硫酸直接作用將氨和二氧化碳通入石膏粉的懸浮液即可製得。8

日 本 近 代 的 化 學 工 業,是 以 硫 酸 的 製 造 開 始。9始 於 1872 年( 明

治 5 年 ) 造 幣 局 10開 始 運 轉 日 產 181 公 斤 的 硫 酸 工 場 。 造 幣 寮 動 工

的 方 法 是 , 利 用 英 國 產 業 革 命 時 期 普 遍 使 用 的 鉛 室 硫 酸 製 備 法 11。

5 酸工業包括硫酸、硝酸、鹽酸、醋酸;鹼工業包括氫氧化鈉、氫氧化鉀、碳酸鈉、碳酸鉀、漂
白粉等。參見何藤質編,朱國鈞譯,《應用化學概論》 ,(臺北市:正中書局,1962 年 8 月臺四
版,頁 11。
6
盧達溶主編,工業系統概論(第 2 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年 6 月) ,頁 119。
7
何藤質編,朱國鈞譯,《應用化學概論》,頁 22。
8
王箴主編, 《化工辞典》,(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年,4 版)
,頁 602。
9
參考何藤質編,朱國鈞譯,《應用化學概論》,頁 11;中岡哲郎等編,《産業技術とその歴史》,
(東京:山川,2001)
,頁 284。
10
設立後改稱造幣寮,1877 年又回到造幣局,以鑄造新貨幣為目的。
11
中岡哲郎等編, 《産業技術とその歴史》,頁 285。
136
為擴大硫酸的用途,進而發展製造過磷酸石灰、火柴。另,也為擴

大 1 8 81 年 運 作 的 蘇 打 工 場 的 用 途 , 也 進 行 漂 白 粉 及 氯 酸 鉀 製 造 。

然則,氯酸鉀製造的計畫並未與過磷酸石灰同樣在民間工業化。

二、化學肥料

最 早 在 日 本 進 行 人 造 肥 料 製 造 的 也 是 造 幣 寮,利 用 生 產 5 噸 硫

酸 設 備 產 生 過 剩 的 硫 酸 , 1874 年 試 做 過 磷 酸 石 灰 與 硫 酸 銨 。

1 884 年 在 美 國 舉 辦 的 萬 國 工 業 博 覽 會,高 峰 讓 吉 受 到 磷 酸 肥 料

成 品 的 刺 激,買 入 過 磷 酸 石 灰 與 磷 礦 石 回 國,1885 年 在 硫 酸 製 造 會

社 以 磷 礦 石 與 硫 酸 反 應,試 做 過 磷 酸 石 灰,此 後 硫 酸 製 造 會 社 從 美

國 輸 入 磷 礦 石。 1887 年( 明 治 20 年 )4 月 高 峰 讓 吉 在 英 國 留 學 中 ,

參 觀 化 學 肥 料 製 造 工 場 , 將 其 化 學 肥 料 的 相 關 内 容 帶 回 日 本 , 渋澤

榮一( 第 一 銀 行 創 業 者 ) 、 益 田 孝 ( 當 時 三 井 財 閥 的 有 力 關 係 者 )

等財界首腦,接受高峰讓吉的建議,設立日産化學工業株式会社,

1 8 8 7 年 6 月 開 始 製 造 過 磷 酸 石 灰,開 啟 日 本 以 磷 礦 石 製 造 過 磷 酸 石

灰, 而 東 京 人 造 肥 料 會 社 正 是 日 本 最 早 以 製 造 化 學 肥 料 為 主 成 立 的

日 本 化 學 會 社 。 12

此 後 陸 續 多 家 開 始 生 產 化 學 肥 料 。 如 : 1881 年 11 月 東 京 人 造

肥 料 會 社,從 美 國 輸 入 燐 礦 石 與 王 子 硫 酸 製 造 所 製 造 的 硫 酸,開 始

製 造 過 燐 酸 石 灰;1 890 年 多 木 製 肥 所 在 原 有 的 骨 粉 上,加 上 從 大 阪

硫 曹 買 的 硫 酸 , 開 始 製 造 過 磷 酸 石 灰 , 之 後 , 1898 年 後 改 以 磷 礦 石

製造。

由 於 過 磷 酸 石 灰 需 求 日 漸 增 加, 硫 酸 生 產 的 商 家 也 投 入 製 造 過

磷酸石灰,同時肥料會社也為了確保原料安定,開始生產硫酸。東

京 人 造 肥 料 會 社 因 為 甲 午 戰 爭 中, 由 印 刷 局 王 子 硫 酸 製 造 所 得 的 硫

12
中岡哲郎等編,
《産業技術とその歴史》,頁 287。
137
酸 供 給 中 斷 , 1896 年 開 始 製 造 硫 酸 。 大 阪 硫 曹 則 在 1898 年 加 入 過

磷 酸 石 灰 的 製 造 。 到 1898 年 以 前 由 大 阪 硫 曹 所 供 給 硫 酸 的 多 木 製

肥 所 , 在 1898 年 切 換 原 先 由 大 阪 硫 曹 供 應 的 硫 酸 改 由 日 本 舍 密 或

大 阪 強 鹼 提 供 , 此 後 , 1901 年 硫 酸 製 造 工 場 完 工 , 自 製 硫酸。

另一方面,日本最早的過磷酸石灰廠商大阪強鹼株式會社,

1 9 0 6 年 開 始 製 造 過 磷 酸 石 灰 。 關 東 酸 曹 也 在 1907 年 加 入 過 磷 酸 石

灰 的 製 造 。 而 1909 年 2 月 , 曾 木 電 器 碳 化 物 工 場 在 1909 年 8 月 改

稱 日 本 窒 素 肥 料 株 式 會 社 , 是 以 製 造 窒 素 肥 料 為 目 的 。 13

窒 素 肥 料 以 氮 為 主 要 養 分 的 肥 料, 肥 料 效 用 的 大 小 決 定 於 其 氮

含量。根據來源可分為天然氮肥,如糞尿、廄肥、堆肥和餅肥等;

化學氮肥,如硫酸銨、硝酸銨、氯化銨、碳酸氫銨、液氨、氨水和

尿 素 等。銨 態 和 硝 酸 態 氮 肥 能 溶 於 水 並 能 直 接 被 作 物 吸 收 利 用。酰

胺 態、 氰 氨 態 和 蛋 白 質 態 氮 肥 須 經 分 解 轉 化 為 銨 態 或 硝 酸 態 後 才 能

發生肥效。氮肥施用適量時能促進作物莖葉繁茂、分蘗增多、籽實

飽滿,提高作物的產量及其蛋白質含量。過量時會使莖葉嫩弱、較

易 生 蟲 、 生 病 、 倒 伏 , 延 遲 成 熟 時 期 。 14

日 本 窒 素 肥 料 1909 年 5 月 在 水 俁 開 始 建 設 石 灰 窒 素 工 場 , 立

刻 也 在 大 阪 府 西 成 郡 稗 島( 大 阪 市 西 淀 川 區 姬 島 邊 )也 著 手 硫 安 製

造 工 場 的 建 設 。 在 石 灰 窒 素 中 加 入 過 熱 蒸 氣 , 產 生 氨 , 15以 製 造 硫

酸 銨 16為 目 的 。 在 石 炭 焦 化 工 場 產 生 的 硫 安 , 直 接 被 擴 大 到 肥 料 的

使 用 。 日 本 國 內 也 在 1898 年 大 阪 舍 密 工 業 ( 後 來 與 大 阪 瓦 斯 會 社

13
中岡哲郎等編, 《産業技術とその歴史》,頁 290。
14
王箴主編, 《化工辞典》,頁 124。
15
氨,(NH3,Ammonia,アンモニア)
,俗稱阿 摩 尼 亞 。
16
硫酸銨俗稱硫安,含氮約 20%~21%,是一種速效氮肥。用於一般農作物,可做追肥、基肥、
種肥。但對酸性土壤須與石灰配合(非混合)施用。此外可用於焊藥、織物防火劑。由氨和硫
酸直接作用或將氨和二氧化碳通入石膏粉的懸浮液而製得。王箴主編, 《化工辞典》,頁 602。
138
合 併 )、 接 著 東 京 瓦 斯 會 社 、 大 阪 瓦 斯 會 社 生 產 硫 酸 銨 。 17

1 9 12 年 5 月 得 到 三 井 合 名 會 社 的 援 助,著 手 建 設 碳 化 物 工 場( 北

海 碳 化 物 製 造 所 ), 1913 年 4 月 成 功 製 造 石 灰 窒 素 , 1914 年 10 月

硫酸製造成功。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硫酸銨輸入減少的機會,

三 井 系 資 本 買 收 北 海 碳 化 物 製 造 所 在 1915 年 5 月 設 立 電 氣 化 學 工

業。電 氣 化 學 工 業 在 1916 年 3 月 動 工 的 大 牟 田 工 場,在 1916 年 12

月 開 始 製 造 石 灰 窒 素,1917 年 2 月 開 始 製 造 硫 酸 銨。電 氣 化 學 工 業

也 在 1921 年 在 新 潟 縣 青 海 建 設 工 場。 18日 本 窒 素 肥 料 和 電 氣 化 學 工

業 之 後,以 北 陸 地 方( 新 潟 附 近 )為 中 心 利 用 剩 餘 電 力 持 續 建 設 石

灰 窒 素 工 場 , 所 生 產 的 石 灰 窒 素 , 在 大 正 時 期 約 90%變 成 硫 酸 銨 。

另 一 方 面,鹽 滷 可 作 提 取 鉀 鹽、鎂 鹽 和 溴 化 物 的 原 料 以 及 製 豆

腐 的 凝 結 劑。加 工 製 得 粗 氯 化 鉀,可 作 鉀 肥,其 中 所 含 少 量 的 鎂 鹽 ,

在 施 用 於 缺 鎂 土 壤 時 , 對 植 物 有 利 。 191880 年 代 末 期 開 始 , 正 式 在

房 總 半 島、三 浦 半 島、北 海 道 沿 岸,漁 民 從 事 以 海 帶 生 產 碘 為 副 業 。

其 中 , 包 括 三 浦 半 島 的 鈴 木 三 郎 助 ( 後 來 鈴 木 商 店 社 長 )、 東 京 的

加 瀨 忠 次 郎 ( 日 本 化 學 工 業 常 務 )、 棚 橋 寅 五 郎 ( 日 本 化 學 工 業 技

師 長 ); 在 大 阪 有 武 田 長 兵 衛 、 田 邊 五 兵 衛 、 鹽 野 義 三 郎 等 人 , 在

1 8 9 0 年 6 月 設 立 廣 業 舍,在 瀨 戶 內 海 和 九 州 沿 岸 收 集 海 帶 生 產 碘 。

房 總 半 島 的 森 為 吉( 長 男 森 矗 昶 為 日 後 昭 和 電 工 社 長 )當 初 是 提 供

海 帶 給 加 瀨 忠 次 郎, 也 親 自 參 與 製 造 1908 年 12 月 集 合 房 總 半 島 的

碘 製 造 業 者 設 立 總 房 水 產 株 式 會 社, 在 碘 生 產 的 擴 大 同 時 開 始 利 用

被廢棄的氯化鉀。

氯 化 鉀 的 利 用 ,接 續 在 從 智 利 硝 石( 硝 酸 鈉 )的 硝 石( 硝 酸 鉀 )

的 製 造,1910 年 代 急 速 成 長 的 火 柴 原 料 的 氯 酸 鉀 製 造。碘 製 造 業 者

17
中岡哲郎等編,
《産業技術とその歴史》,頁 291。
18
中岡哲郎等編,
《産業技術とその歴史》,頁 292。
19
王箴主編,
《化工辞典》,頁 1038。
139
中 的 鈴 木 、 加 瀨 、 棚 橋 在 1907 年 成 立 , 以 鉀 肥 料 及 氯 酸 鉀 製 造 為

目 的 的 日 本 化 學 工 業 株 式 會 社 。 日 本 化 學 工 業 株 式 會 社 1908 年 拜

託 農 商 務 省 實 驗 氯 酸 鉀 的 製 造 , 從 1908 年 3 月 起 , 一 年 間 由 京 都

帝國大學的吉川龜次郎擔任顧問,在箱根宮下(神奈川縣箱根町)

進行製造實驗。

第 一 次 世 界 大 戰 開 始 前, 大 戰 中 擴 大 的 硫 酸 銨 和 火 柴 原 料 的 生

產,在 大 戰 後 直 接 面 對 歐 美 市 場 的 攻 勢,硫 酸 銨 的 狀 況 從 美 國 與 英

國重新輸入硫酸銨,戰前在德國以合成氨為原料的合成硫安增多,

其 中 從 氫 氣 與 氮 氣 直 接 合 成 氨 得 到 的 合 成 硫 安 20, 比 硫 酸 銨 生 產 成

本低。

1 921 年 9 月 到 歐 洲 考 察 的 日 本 窒 素 肥 料 野 口 遵,在 同 年( 1921 )

年 12 月 在 義 大 利 取 得 氨 合 成 的 特 許 實 施 權 與 機 械 類 的 買 入 契 約 ,

日 本 窒 素 肥 料 原 打 算 在 鄰 近 鏡 工 場 的 附 近 設 立 合 成 氨 的 工 場, 因 當

地 地 主 反 對 , 只 好 變 更 至 宮 崎 縣 東 臼 杵 郡 延 岡 ( 延 岡 市 )。 延 岡 工

場 在 1923 是 日 本 第 一 個 成 功 合 成 氨 。 同 年 1923 年 12 月 也 開 始 生

產 合 成 硫 安 ( HNO 3 )。

在日本窒素肥料之後,陸續有十六個會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

前,加入合成硫安製造。日俄戰爭後,以窒素肥料為中心利用滿州

的 大 豆 粕 , 在 1927 年 高 峰 後 開 始 減 少 。 以 硫 安 為 施 肥 的 所 使 用 的

氮 素 量 , 在 1929 年 超 過 含 大 豆 粕 的 有 機 肥 料 , 肥 料 由 大 豆 粕 時 代

急 速 轉 換 至 硫 安 的 時 代 。 21

新 加 入 石 灰 窒 素 製 造 的 企 業 也 越 來 越 多,位 於 熊 本 縣 鏡 村 的 日

本 窒 素 肥 料 鏡 工 場 的 石 灰 窒 素 設 備 轉 移 至 新 潟 縣 直 津 江, 信 越 窒 素

肥 料 株 式 會 社 在 1927 年 開 始 製 造 石 灰 窒 素 。 鏡 工 場 也 在 1927 年 賣

20
硫酸銨,(NH4)2SO4,合成硫安(HNO3)
21
中岡哲郎等編,《産業技術とその歴史》,頁 295。
140
給大日本人造肥料株式會社,大日本人造肥料新設了石灰製造裝

置,同 時 這 些 新 加 入 的 企 業 中,也 有 從 碘 工 業 出 發 的 鈴 木 和 森 的 昭

和肥料株式會社。

三、化學調味料中的氯素

第 一 次 世 界 大 戰 後 , 與 輸 入 品 也 沒 有 競 爭 的 「味 素 」從 1918 年

到 1 9 30 年 生 產 增 加 10 倍 , 之 後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戰 前 1937 年 高 峰 ,

生 產 擴 大 到 4 倍,與 生 產 增 加 同 時 的 問 題,是 在 生 產 過 程 中 副 產 品

小麥澱粉的處理。

味 素 是 利 用 小 麥 蛋 白 質 的 麩 質 利 用 鹽 酸 進 行 分 解,在 麩 質 製 造

工 程 中 產 生 副 產 品 澱 粉,當 初 是 賣 給 生 麩 業 者,一 旦 生 麩 業 者 無 法

處 理 , 鈴 木 在 1911 年 8 月 拜 訪 鐘 淵 紡 績 株 式 會 社 的 武 藤 山 治 , 拜

託使用副產品澱粉。原來,在織布工場,從小麥粉去掉被發酵的蛋

白 質,剩 下 的 澱 粉 被 利 用 在 縱 絲 的 塗 抹,增 加 強 度。1925 年 代 以 後 ,

全 國 的 主 要 紡 績 工 場 與 織 布 工 場 , 幾 乎 毫 無 例 外 的 完 全 使 用 「味 の

素 澱 粉 」。 副 產 品 澱 粉 的 銷 售 到 達 「味 の 素 」的 20% , 也 成 了 抑 制 味

素 製 造 成 本 的 重 要 手 段 。 22

但 是,由 於 世 界 恐 慌 以 後 的 棉 工 業 不 景 氣,副 產 品 澱 粉 的 需 要

停滯,無法與味素的增產對應。鈴木商店不用副產品澱粉,而以大

豆 粕 為 原 料 的 谷 氨 酸 23製 造 的 技 術 開 發 , 從 1932 年 正 式 開 始 。 1933

年 成 功 製 造 的 鈴 木 商 店 從 小 麥 粉 轉 換 到 滿 州 產 的 大 豆 粕 為 原 料 。 24

因 硫 安 做 為 肥 料 而 減 少 的 大 豆 粕 ,雖 然 不 足 ,但 是 轉 換 到 味 の 素 的

利用。

此 後 日 本 窒 素 肥 料 也 加 入 了 化 學 調 味 料 的 製 造 ,日 本 窒 素 肥 料

22
中岡哲郎等編,
《産業技術とその歴史》,頁 298。
23
谷氨酸(C5H9NO4 グルタミン酸鹽;Glutamate)
24
中岡哲郎等編,
《産業技術とその歴史》,頁 298;
141
的 關 係 會 社 的 旭 ベ ン ベ ル グ 社 的 絹 絲 在 人 造 絲( 嫘 縈 )製 造 的 使 用

上 ,為 了 自 製 苛 性 蘇 打 ,1933 年 開 始 運 作 電 解 法 。分 解 食 鹽 水 得 到

的 苛 性 蘇 打 的 副 產 品 氯 氣,以 氯 化 石 灰 直 接 丟 到 海 裡,丟 棄 的 氯 氣

量 在 1935 年 達 到 7400 噸, 為 了 利 用 從 氯 素 合 成 的 鹽 酸 生 產 化 學 調

味 料 的 研 究 , 延 岡 工 場 在 1934 年 開 始 。 1935 年 日 本 窒 素 肥 料 在 朝

鮮咸鏡南道設立大豆化學工業株式會社(後來與朝鮮窒素肥料合

併 ), 計 畫 從 滿 州 所 生 產 大 豆 , 大 規 模 生 產 化 學 調 味 料 , 被 建 設 為

擔 任 這 個 任 務 的 試 驗 工 場 的 延 岡 調 味 料 工 場,因 為 從 大 豆 粕 的 製 造

有 困 難 , 1936 年 轉 以 小 麥 粉 為 原 料 , 開 始 製 造 化 學 調 味 料 。 25

醬 油 增 量 用 的 氨 基 酸 26也 增 加 , 因 化 學 調 味 料 鹽 酸 的 消 費 量 大

增,1 937 年 調 味 料 佔 鹽 酸 消 費 中 的 70%,超 過 作 為 氯 素 消 費 產 業 調

味 料 的 晒 粉。由 於 大 豆 蛋 白 質 的 分 解 必 須 使 用 大 量 鹽 酸,進 一 步 擴

大 利 用 大 豆 粕 的 鈴 木 商 店 , 預 測 鹽 酸 供 給 的 迫 切 , 於 1938 年 開 始

親自運作電解法的工場。

四、人造絲

1 734 年 法 國 麗 奧 墨 爾 ( Le o M ul e) 用 樹 脂 、 漆 等 使 之 乾 燥 而

成 絲 狀 纖 維 , 為 人 造 絲 之 先 聲 。 1884 年 法 國 沙 唐 納 ( C hardonndt )

發 表 硝 化 法 人 造 絲 的 研 究 報 告 , 以 脫 硝 方 式 生 成 再 生 纖 維 , 1901

年 設 廠 製 造,奠 定 人 造 絲 工 業 的 基 礎。1890 年 利 用 氧 化 銅 氨 液 以 溶

解 纖 維 素 而 紡 出 人 造 絲,1892 年 英 國 以 氫 氧 化 鈉 及 二 硫 化 碳 處 理 纖

維 素 , 使 成 黏 絲 而 後 製 成 再 生 纖 維 , 此 發 明 因 斯 特 恩 ( St earn ) 凝

固 劑 的 研 究 及 托 朋( Topham )紡 績 機 的 發 明 , 遂 得 行 於 工 業 逐 漸 改

良 。 1 907 年 愛 興 龍 ( Ei chen grun ) 及 鮑 托 利 爾 ( Bot t l er ) 創 醋 酸 纖

維 素 人 造 絲 製 法,大 戰 中 用 為 飛 機 之 塗 料 戰 後,遂 利 用 此 一 方 法 製

25
中岡哲郎等編,
《産業技術とその歴史》,頁 298~299。
26
氨基酸(アミノ;Amino acid)
142
人 造 絲 。 27

在 日 本 發 展 方 面 , 1918 年 6 月 設 立 帝 國 人 造 絹 系 株 式 會 社

( 1 9 6 2 年 改 稱 帝 人 ), 建 設 正 式 工 場 在 廣 島 工 場 。 廣 島 工 場 是 渡 美

的 久 村 清 太( 後 來 的 帝 國 人 絹 社 長 )以 寫 給 美 國 ビ ス コ ー ス 28社( 英

國 コ ー ト ー ル ズ ( Kotoruzu)公 司 的 子 公 司 ) 29技 術 者 的 工 場 配 置 圖

為 基 礎 , 設 置 從 美 國 輸 入 紙 漿 壓 榨 機 等 機 械 , 1921 年 12 月 動 工 。

但 是 紡 絲 機 有 缺 陷,斷 斷 續 續 呈 現 半 休 止 狀 態。因 久 村 清 太 設 置 從

美 國 到 德 國 買 入 的 紡 絲 機 , 1923 年 很 快 地 進 入 正 式 生 產 。 30

隔 年( 1924 )年 旭 絹 織 株 式 會 社 也 以 黏 膠 合 成 纖 維 法 生 產 人 造

絲 , 為 了 カ ザ レ ー 法 氨 的 契 約 到 歐 洲 的 日 本 窒 素 肥 料 的 野 口 遵 ,在

1 9 2 1 年 11 月 與 德 國 的 ク ラ ン ツ シ ュ ト ッ フ 社 締 結 黏 膠 合 成 纖 維 法

人 造 絲 的 特 許 權 讓 渡 契 約 。赴 歐 洲 之 前 已 經 準 備 設 立 新 會 社 的 野 口

遵 , 在 1922 年 5 月 合 併 日 本 綿 花 株 式 會 社 及 ク ラ ン ツ シ ュ ト ッ フ

社 設 立 旭 絹 織 株 式 會 社 。旭 絹 織 株 式 會 社 以 停 業 的 日 本 綿 花 系 的 旭

人 造 絹 系 株 式 會 社 的 工 場 和 人 員 , 在 1924 年 5 月 在 滋 賀 縣 的 膳 所

工 場 開 始 運 作 。 31

此 後 為 了 氨 的 有 效 利 用 , 野 口 遵 在 1928 年 11 月 從 德 國 買 進 銅

氨 法 人 造 絲 32的 特 許 權 , 在 銅 氨 溶 液 中 以 溶 化 的 纖 維 素 當 作 紡 絲 的

銅 氨 法 人 造 絲 是 比 黏 膠 合 成 纖 維 更 細 。 1931 年 4 月 與 ベ ン ベ ル グ 33

社 ( Bem be rg) 合 併 設 立 的 日 本 ベ ン ベ ル グ 絹 系 株 式 會 社 在 延 岡 開

27
何藤質編,朱國鈞譯,《應用化學概論》,頁 59、頁 222。
28
ビ ス コ ー ス ( Vi s c o s e , 黏 膠 絲 ) 人 造 絲 的 一 種 。
29
美國ビスコース社是英國コートールズ公司的子公司,英國コートールズ公司 1913 年在英國
設立的大手化學,1816 年開始生產絹織物,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纖維品牌,後來事業擴及化
學及塗料上,海內外分公司很多。
30
中岡哲郎等編, 《産業技術とその歴史》,(東京:山川,2001) ,頁 303;福島克之,1968
31
中岡哲郎等編, 《産業技術とその歴史》,(東京:山川,2001) ,頁 303;上出健二 1993
32
銅氨法人造絲即為銅氨纖維。
33
ベンベルグ社,1897 年採用不同的德國新紡系技術,成功地工業化,旭化成在 1928 年導入技
術,1931 年在延岡建設ベンベルグ工場。
143
始生產。日本最早的阿摩尼亞合成工場日本窒素肥料延岡工場的

氨 , 幾 乎 完 全 被 消 費 在 銅 氨 法 人 造 絲 的 原 料 上 。 因 此 ,阿 摩 尼 亞 的

利用從肥料轉到人造纖維。

旭 絹 織 在 1932 年 1 0 月 開 始 著 手 在 延 岡 建 設 黏 膠 合 成 纖 維 的 新

工 場 ,旭 絹 織 、日 本 ベ ン ベ ル グ 絹 系 以 及 日 本 窒 素 肥 料 從 延 岡 工 場

分 離 設 立 的 延 岡 阿 摩 尼 亞 絹 系 株 式 會 社( 旭 化 成 株 式 會 社 的 創 始 ),

三 社 合 併 於 1933 年 5 月 發 展 旭 ベ ン ベ ル グ 絹 系 株 式 會 社 。

三 井 物 產 在 1926 年 1 月 設 立 東 洋 レ ー ヨ ン 株 式 會 社 , 1927 年

8 月在滋賀工場開始生產黏膠合成纖維法的人造絲。更進一步,東

洋 紡 績 的 昭 和 レ ー ヨ ン 株 式 會 社 、大 日 本 紡 績 的 日 本 レ ー ヨ ン 株 式

會社、倉敷紡績設立的倉敷絹織株式會社加入人造絲(レーヨン)

生 產 , 提 高 人 造 絲 的 生 產 能 力 。 從 1932 年 後 , 金 輸 出 再 禁 止 的 匯

兌 和 生 產 技 術 提 升 , 往 亞 洲 的 人 造 絲 織 物 輸 出 急 速 增 加 , 迎 接 「人

絹 黃 金 時 代 」。 日 清 紡 績 的 日 清 レ ー ヨ ン 株 式 會 社 、 鐘 淵 紡 績 的 人

絹 部 、 富 士 瓦 斯 紡 績 的 富 士 纖 維 株 式 會 社 等 後 起 的 品 牌 ,也 陸 續 地

加 入 。 1932 年 レ ー ヨ ン 織 物 ( 人 造 絲 織 物 ) 超 過 絹 織 物 , 1937 年

日 本 的 レ ー ヨ ン 人 造 絲 生 產 超 過 美 國 , 成 為 世 界 第 一 。 34

人 造 絲( レ ー ヨ ン )工 業 的 發 展 促 使 低 迷 的 蘇 打 工 業 發 展 。人

造 絲 レ ー ヨ ン 的 重 要 原 料 苛 性 蘇 打 ,以 阿 摩 尼 亞 為 為 媒 介 , 從 食 鹽

和炭酸氣產生的蘇打灰,阿摩尼亞法使蘇打增產及蘇打灰的苛性

化 , 1 934 年 可 以 補 充 國 內 需 求 。 電 解 法 也 在 1933 年 的 旭 ベ ン ベ ル

グ 絹 系 開 始 ,以 人 造 絲( レ ー ヨ ン )品 牌 為 了 原 料 自 給 也 開 始 動 工 ,

生 產 急 速 增 加 。 人 造 絲 レ ー ヨ ン 的 生 產 在 1938 年 到 達 戰 前 高 峰 ,

苛 性 蘇 打 的 需 要 量 レ ー ヨ ン 工 業 佔 了 60%強 ,作 為 電 法 解 的 副 產 品

氯素,以鹽酸來消費,支援人造絲增產的是化學調味料。

34
中岡哲郎等編,
《産業技術とその歴史》,頁 304。
144
1 929 年 開 始 , 因 運 作 時 間 縮 短 , 為 了 避 免 減 產 , 各 株 式 會 社 追

求 紡 絲 的 高 速 化 。 底 座 馬 達 的 運 轉 數 從 最 初 每 分 鐘 5400 轉 , 到 北

分 鐘 8400 轉,甚 至 增 加 到 10000 轉。為 了 能 達 到 這 樣 地 高 速 運 轉 ,

能 讓 強 度 提 昇 , 採 用 酚 醛 樹 脂 的 人 絹 底 座 。 三 共( 1932 年 改 稱 日 本

ベークライト株式會社)也向東洋レーヨン以外的公司擴大販賣,

從 1 9 32 年 人 絹 開 始 繁 榮 , 人 絹 與 由 酚 醛 樹 脂 合 成 的 底 座 , 成 了 日

本 ベ ー ク ラ イ ト 株 式 會 社 的 主 力 商 品 。 35

五、蘇打製作

蘇 打 製 品 是 以 食 鹽 為 原 料 , 主 要 的 成 品 有 苛 性 曹 達 ( Na OH 氫

氧 化 鈉 )、 碳 酸 蘇 打 ( Na 2 C O 3 ) 重 碳 酸 蘇 打 ( NaHC O 3 ) 3 種 , 皆 為

工 業 上 不 同 程 度 的 蘇 打 利 用。蘇 打 的 製 造 法 歷 經 3 個 時 期,路 布 蘭

法 , 1 775 年 法 國 路 布 蘭 以 硫 酸 、 食 鹽 、 煤 、 石 灰 石 為 原 料 , 製 造 純

鹼 ( Na 2 C O 3 ) 36。 氨 鹼 法 , 1861 年 比 利 時 人 , 蘇 爾 維 創 立 , 又 稱 蘇

爾 維 法,是 在 食 鹽 溶 液 中 通 入 氨 及 碳 酸 氣,製 造 重 碳 酸 蘇 打( 碳 酸

氫 鈉 NaHC O 3 )。 電 解 法 , 在 食 鹽 溶 液 中 通 入 電 流 , 製 造 苛 性 蘇 打 溶

液 ( NaOH 氫 氧 化 鈉 )。 37如 眾 所 周 知 , 蘇 打 產 業 的 開 展 是 基 礎 化 學

工 業,蘇 打 製 品 是 多 種 產 業 的 必 需 原 料,20 世 紀 開 始 各 國 開 始 在 蘇

打 產 業 上 較 勁, 擁 有 技 術 對 於 發 展 其 他 化 學 工 業 負 有 舉 足 輕 重 的 地

位,即能拔得頭籌。

硫 酸 與 食 鹽 為 原 料 , 製 造 「純 鹼 」 ( 製 造 曹 達 ) 的 路 布 蘭 法

( Le fran c) 38在 1878 年 開 始 。 開 始 運 作 後 , 日 本 製 紙 業 和 玻 璃 工 業

35
中岡哲郎等編, 《産業技術とその歴史》,頁 307;
36
卢達溶主編,《工業系統概論》第 2 版,頁 129。
37
湊照宏, 〈戦時および戦後復興期臺湾におけるソーダ產業〉,《中國研究月報》59 卷 12 期,2005
年 12 月,頁 3。
38
1791 年法國醫生路布蘭首先取得專利,以食鹽為原料,制得了純鹼,是為路布蘭制鹼法。
此法分為三步驟,先使氯化鈉與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鈉。
2NaCl+H2SO4===Na2SO4+2HCl↑(條件:加熱)
145
的 創 業 同 時 增 加,一 時 國 內 對 於 蘇 打 的 需 求 期 待 滿 滿,甚 至 於 計 畫

從 副 產 品 鹽 酸 、 鹽 素 ( 氯 氣 ) 到 製 造 漂 白 粉 39 ( 晒 粉 Bl eachi ng

p o wd er ), 由 於 擔 任 工 部 大 技 長 的 宇 都 宮 三 郎 的 指 導 後 , 利 用 工 部

省 赤 羽 工 作 分 局 製 作 的 爐 材 , 建 設 的 蘇 打 工 場 , 也 在 1881 年 3 月

開 始 製 造 蘇 打 灰 , 1883 年 3 月 製 造 苛 性 蘇 打 和 晒 粉 設 備 也 開 始 動

工 。 40

預定生產晒粉生產裝備,因裝置不全,導致滲露出的氯化氫,

使 造 幣 局 的 警 備 隊 槍 枝 鏽 化 的 問 題 不 斷,於 是 一 面 補 強 設 備,一 面

要 與 外 國 進 口 蘇 打 製 品 競 爭,蘇 打 工 廠 虧 損,硫 酸 工 場 收 益 減 少 的

狀 態 之 下 , 造 幣 局 的 酸 、 鹼 工 場 於 1885 年 5 月 停 止 運 作 , 與 其 他

的模範工廠相同地賣給了民間。

總之,工業鹽是用於化學工業的重要原料之一,在製造時,不

但 主 要 產 品 是 碱 業 不 可 或 缺 的 原 料,甚 至 其 副 產 品 苦 滷,也 是 工 礦

業、醫藥用品的製造原料,更是軍需原料。而在結晶過程所析出的

硫酸石灰(石膏)也是水泥工業的重要原料。

再 者, 工 業 用 鹽 在 化 學 工 業 中 的 地 位 就 猶 如 鐵 在 機 械 工 業 般 重

要。使 用 在 人 造 絹 絲 及 人 造 纖 維 工 業 上 的 苛 碱 即 以 鹽 為 原 料。玻 璃

然後用焦炭還原硫酸鈉得硫化鈉:Na2SO4+4C===Na2S+4CO↑ (條件:高溫)
最後利用硫化鈉與石灰石的反應生產碳酸鈉: Na2S+CaCO3===Na2CO3+CaS
路布蘭制取純鹼,主要生產過程在固相中進行,難以連續生產,又需硫酸作原料,設備
腐蝕嚴重,產品品質不純,原料利用不充分,價格較貴,所以在投產 50 年後,開始不
如 1867 年發明的索爾維法(即氨鹼法)的競爭,終於在 20 世紀 20 年代被淘汰。美國
陶氏化學公司開始利用鹽水電解法生產氯和氫氧化納。
資料來源:http://baike.baidu.com/view/3290986.htm)
39
漂白粉製造:消石灰吸收氯氣及成漂白粉;消石灰中過剩之水份與氯氣作用,生成鹽酸,
及次氯酸,此二酸再與消石灰作用即成。氧化性的漂白,最簡單為氯氣,氯與潮濕的
纖維作用,分解水而生成氧,此新生之氧具強烈氧化作用,能漂白色素,氯於常溫中
多為氣體,運輸困難、使用不便,製造為粉劑或漂白液。參見何藤質編,朱國鈞譯,
《應
用化學概論》,頁 46。
40中
岡哲郎等編,
《産業技術とその歴史》
,頁 285。
146
工 業 所 使 用 的 碱 灰 亦 然。特 別 是 戰 爭 的 化 學 武 器,大 部 分 是 以 鹽 為

原料,如催淚瓦斯、催嚏瓦斯等都是以鹽中的鹽素為主要成分,連

防毒用品也是以鹽為重要成分。

147
第二節 工業鹽的供給

如同第一節所述,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消費氯產品,

棉紡織物的精煉、漂白、染色皆須用到碱和氯,是碱氯工業的大主

顧,日本棉紡織工業發達,曾為世界第一棉布輸出國家,人造絲為

日 本 主 要 輸 出 工 業,1936~1 938 年 間 期 產 量 及 輸 出 為 世 界 首 位。1938

年 產 量 達 5 億 900 0 萬 磅 , 為 生 產 最 高 峰 ; 紙 漿 是 紙 及 人 造 絲 的 主

要 原 料 , 1941 年 各 種 紙 漿 產 額 達 125 萬 公 噸 。 輕 金 屬 鋁 及 鎂 , 是 製

造 飛 機 及 家 庭 用 具 及 其 他 工 業 用 品 不 可 缺 少 者 , 1944 年 年 產 鋁 110

萬公噸,有機合成化學製品如塑膠、人造纖維等工業皆須鹼氯;食

品 工 業 如 醬 油 及 味 素,1938 年 味 素 年 產 達 5000 公 噸,其 他 如 油 脂 、

肥 皂 等 皆 須 鹼 氯 供 應 。 41即 日 本 碱 氯 工 業 勃 興 , 第 一 次 大 戰 後 因 輸

入 鹼 氯 產 品 的 競 爭,日 本 未 具 規 模 的 碱 氯 工 廠 紛 紛 倒 閉,後 因 提 高

燒 鹼 輸 入 關 稅 及 限 制 漂 粉 生 產,維 持 市 價,鹼 氯 工 業 發 展 之 初 限 於

漂 粉 。 後 因 鹽 酸 及 漂 粉 興 盛 , 1933 年 以 後 , 各 種 液 態 氯 及 氯 化 物 開

始製造,各種化學工業發展迅速,碱氯需要量激增,碱氯情況蓬勃

發 展 , 1938~1939 年 為 最 盛 時 期 , 二 次 戰 期 間 因 遠 海 鹽 供 應 受 阻 ,

略 趨 萎 縮 。 人 造 絲 工 業 在 二 次 大 戰 前 生 產 量 曾 達 26 萬 公 噸 , 佔 世

界各國第一位,因為不僅提供日本國內使用同時佔輸出的重要地

位 。 42

由 於 化 學 工 業 的 勃 興 , 促 使 日 本 工 業 鹽 的 需 求 增 加 , 到 1932

年 已 超 過 120 萬 瓲 , 雖 然 伴 隨 人 口 增 加 食 用 量 增 加 , 然 而 最 重 要 的

原 因 是 工 業 用 原 料 鹽 的 需 要 量 增 加 , 亦 即 1931 年 金 輸 入 禁 止 , 人

絹 工 業 與 各 類 化 學 工 業 興 起,輸 出 增 加,促 使 工 業 用 原 料 鹽 需 求 增

加 激 增 。 日 本 內 地 鹽 用 途 的 消 費 量 如 表 5-2-1

差使,〈日本電解碱氯工業〉《碱氯通訊》,第四期,1956 年 4 月 1 日,頁 70~71。


41

差使,〈日本電解碱氯工業〉,頁 63~73。
42

148
表 5-2 -1 : 日 本 內 地 鹽 用 途 消 費 量

單位:公噸
獸皮
漬物製 醬油製 味噌製 麵類製 魚類製 選種 肥料 家畜 鑛業 輸移
年 保存 其他 計 工業用 合計
造用 造用 造用 造用 造用 用 用 用 用 出用

1908 147,739 190,090 102,316 4,917 58,309 2,168 1,977 8,929 2,498 253 46,204 565,400 13,967 2,862 582,229

1909 173,922 168,662 112,964 5,663 71,659 761 2,218 5,951 2,010 383 42,076 586,269 15,676 2,554 604,499

1910 178,076 165,519 101,941 6,791 65,998 1,625 1,080 5,230 1,831 318 34,703 564,082 13,700 4,043 281,825

1911 194,874 177,020 118,679 7,787 102,165 2,099 1,040 5,877 2,278 154 33,194 645,167 16,470 3,482 665,119

1912 201,799 159,398 121,171 8,909 126,046 1,655 1,515 5,262 2,717 225 36,390 665,087 18,729 800 684,616

1913 215,672 165,700 127,851 9,244 105,613 2,156 1,597 7,308 2,735 173 33,068 571,112 20,516 745 692,373

1914 211,599 154,505 125,404 9,250 94,114 2,014 1,215 5,433 2,736 145 30,896 637,311 23,541 895 661,747

1915 212,431 158,749 132,452 8,582 112,650 2,018 1,112 5,677 3,394 138 28,892 666,095 30,262 1,989 697,346

1916 226,945 170,167 126,899 8,596 105,256 1,561 1,067 5,726 3,496 198 32,993 682,904 39,535 6,091 728,530

1917 243,237 165,791 114,614 10,247 159,439 1,578 1,133 5,325 3,547 525 30,499 735,935 65,731 606 802,272

1918 241,331 169,017 127,767 12,545 148,388 1,213 734 4,495 2,677 76 32,646 740,889 62,481 1,820 805,190

1919 278,549 192,053 167,342 17,097 170,524 1,132 783 5,163 2,851 9 43,169 878,672 59,647 3,279 941,598

1920 220,065 177,084 129,177 14,857 129,638 1,050 294 5,102 2,837 62 38,129 218,294 49,652 853 768,799

1921 225,164 203,255 151,523 15,256 98,680 1,217 770 5,512 3,382 64 38,509 738,332 62,878 1,446 802,656

1922 242,072 202,534 138,763 15,836 58,830 1,001 905 5,469 3,060 224 36,001 704,695 66,185 89,003 859,883

1923 242,789 211,072 146,267 15,542 57,412 951 757 5,414 2,908 1,874 31,127 716,113 68,820 29,613 814,546

1924 236,481 208,349 141,382 14,828 59,561 932 649 5,465 3,073 3,744 32,922 708,386 85,780 34,213 825,379

1925 248,009 206,947 144,899 16,978 57,101 830 795 7,028 3,174 4,583 35,035 725,379 94,672 14,235 834,286

1926 244,623 213,365 147,784 16,180 57,114 636 778 5,963 3,316 4,758 34,284 728,831 103,141 15,900 847,873

1927 254,390 224,056 137,988 14,655 61,522 737 980 7,410 3,605 4,039 43,930 749,312 122,759 6,105 878,176

1928 245,991 216,978 134,438 14,014 52,208 645 1,084 6,276 3,811 3,953 44,890 730,288 157,469 6,639 894,396

1929 270,478 222,898 138,705 14,299 61,405 598 1,018 6,483 3,665 4,274 43,635 772,458 200,867 13,406 986,731

1930 263,565 217,091 128,018 14,095 55,246 551 547 6,332 3,343 4,390 46,792 740,000 208,604 2,586 951,190

1931 269,346 222,686 136,502 15,230 58,008 600 185 6,415 3,647 4,366 51,082 768,268 297,789 4,488 1,070,545

1932 269,284 219,879 132,353 14,664 54,021 452 172 6,404 4,635 4,056 52,525 759,556 396,336 2,190 1,158,052

1933 272,307 213,576 129,131 16,355 56,347 420 176 7,131 4,488 4,660 49,006 753,695 649,501 7,886 1,411,082

1934 273,549 215,987 138,076 13,519 58,156 540 140 7,799 5,200 3,824 59,322 776,114 845,823 7,868 1,638,805

1935 288,227 209,131 120,827 13,878 59,391 576 330 7,538 5,141 3,745 63,426 778,211 1,067,783 10,558 1,856,552

1936 288,509 217,746 142,784 18,268 55,833 530 307 8,058 5,714 3,355 69,932 811,336 1,159,923 9,881 1,981,140

資 料 來 源 : 曹 達 晒 粉 同 業 會 編 纂 , 《 日 本 曹 達 工 業 史 》 , 頁 110。

由 表 5 -2-1 可 發 現,日 本 內 地 鹽 工 業 上 的 用 途,自 1920 年 代 即

逐 年 增 加 , 一 直 到 1935、 1936 年 更 達 於 最 高 峰 , 超 過 100 萬 瓲 ,

自 1 9 34 年 工 業 用 鹽 首 次 超 過 非 工 業 用 , 消 耗 量 為 1.09 倍 , 1935 年

工 業 用 為 非 工 業 用 1.37 倍 , 1938 年 1. 42 倍 , 可 見 日 本 在 工 業 用 鹽

149
上的需求增加速度非常快速。

第 一 次 世 界 大 戰 後,取 得 德 國 在 中 國 的 租 借 地 青 島,工 業 用 鹽

所使用的鹽得以由關東州及青島等地輸入。特別是青島的鹽生產,

因 食 鹽 生 產 豐 富 且 搬 運 方 便, 漸 漸 興 盛 的 蘇 打 工 業 仰 賴 青 島 所 生 產

之 鹽 。 爾 後 , 因 1922 年 華 盛 頓 會 議 結 果 青 島 還 給 中 國 及 有 關 青 島

原 料 鹽 的 輸 出 細 目 尚 未 協 定 , 在 2~3 年 間 無 法 由 青 島 輸 入 原 料 鹽 ,

日 本 的 蘇 打 業 者 因 原 料 鹽 不 足, 期 望 能 由 西 班 牙 及 埃 及 等 地 中 海 及

紅 海 沿 岸 地 區 輸 入 原 料 鹽 。 43

1 925 年 ( 大 正 14 年 ) 關 於 青 島 鹽 輸 出 的 細 目 協 定 完 成 , 再 次

由青島輸入,當時日本的蘇打工業也越來越繁盛,原料鹽的需要

漸漸增加,只靠關東州及青島等地的近海鹽不足以供應,繼續由

西班牙、埃及等遠海鹽輸入,雖然地中海及紅海沿岸地區距離遙

遠,供給原料鹽不方便之處不少,但是這些地方的食鹽品質比近

海地區優良,且由這些地方回國的船隻載貨物較少,運費較為低

廉比起近海鹽未必不利。因此多年來日本的蘇打工業者的原料

鹽,一半來自近海鹽,一半來自遠海鹽。

1 922 年 華 北 開 始 輸 入 長 蘆 鹽 , 接 著 滿 洲 國 成 立 及 日 滿 經 濟 提

攜 之 下 , 從 1933 年 ( 昭 和 8 年 ) 開 始 從 滿 州 國 輸 入 鹽 , 因 此 日 本

蘇打業用原料鹽的供給暫時得到舒緩。

1 936 年 後 半 ( 昭 和 11 年 ) , 由 於 各 種 產 業 殷 盛 , 船 隻 不 足 及

船運費暴漲,遠海鹽的運費增加數倍,對於輸入遠海鹽甚為不

利。加上國際收支的調整,日本化學工業的原料鹽專以近海鹽為

主 , 是 日 本 所 必 須 努 力 的 方 向 44

43
,頁 97。
曹達晒粉同業會編纂,《日本曹達工業史》
44
,頁 97~98。
曹達晒粉同業會編纂,《日本曹達工業史》
150
由此可知,日本內地食鹽為食用方面已經不足,工業用鹽完

全仰賴輸入及移入,特別是蘇打工業進展,輸入量及移入量顯著

增 加 , 達 到 內 地 生 產 的 2 倍 , 工 業 用 鹽 可 自 行 輸 入 。 45依 照 輸 入 的

地區,日本內地伴隨食鹽的需要增加,無法僅依賴近海的臺灣、

關東州及青島等近海各地方的鹽,必須仰賴西班牙、埃及……等

地中海及紅海等地的供給。考慮到遠海鹽的輸入,含有不少的不

純物,如石灰、苦土、硫酸根等,但卻適合蘇打工業生產的原

料,再加上當地回航的運費低廉,鹽價格也便宜,不會有不便之

處 。 46

為 獲 得 工 業 鹽,日 本 著 手 進 行 工 業 用 鹽 原 料 的 取 得,由 於 日 本

工業用鹽的急速增加,新的計畫以近海鹽為主的增產計畫被確立。

1 9 3 6 年 ( 昭 和 11 年 ) 9 月 , 大 藏 省 召 集 內 外 地 鹽 務 官 、 滿 州 國 當

局 者 樹 立 鹽 業 5 年 計 畫 。 依 照 此 計 畫 1941 年 ( 昭 和 16 年 ) 度 日 本

工 業 用 鹽 的 使 用 量 推 定 約 170 萬 噸,其 中 80%約 135 萬 噸 依 賴 近 海

鹽。

由於工業用鹽的急速增加,第一次 5 年增產計畫有必要修正,

1 9 3 7 年 12 月 再 次 集 合 相 關 業 者 , 確 立 第 二 次 五 年 增 產 計 畫 , 亦 即

1 9 4 1 年( 昭 和 16 年 )度 的 工 業 用 鹽 需 要 量 推 估 約 250 萬 噸 其 中 80%

由 近 海 鹽 所 提 供 。 47

因此日本工業原料鹽供給政策確立,各地增產計畫具體實

行 。 工 業 用 鹽 促 進 計 畫 , 1931 年 ( 昭 和 6 )日 本 內 地 市 場 因 人 絹 及

人 纖 工 業 發 展 實 際 需 求 突 破 100 萬 瓲 , 1934 年( 昭 和 9)達 120 萬

噸以上,工業原料用鹽的需求激增,大部分仰賴進口,拓務省首

先極力促進我國在原料鹽的生產,及防遏外國鹽的輸入,為了達

45
,頁 107。
曹達晒粉同業會編纂,《日本曹達工業史》
46
,頁 109。
曹達晒粉同業會編纂,《日本曹達工業史》
47
,頁 117。
曹達晒粉同業會編纂,《日本曹達工業史》
151
到這一個需求,由拓務省主辦召開的內外地鹽務主任官會議,確

立根本方針。

1934 年 末 , 臺 灣 製 鹽 會 社 的 新 規 劃 鹽 田 開 設 申 請 , 於 是 著 手

在布袋、北門、安平、烏樹林各地鹽田適宜地進行測量,開始鹽田

開 設 的 準 備 工 作 。 1935 年 ( 昭 和 10 年 ) 6 月 臺 灣 製 鹽 會 社 正 式 提

出 北 門 郡 七 股 庄 工 業 用 鹽 田 開 設 的 申 請,得 到 內 地 拓 務、大 藏 省 及

相 關 官 廳 的 諒 解, 於 同 年 1935 年 10 月 7 日 開 設 面 積 約 330 甲 的 新

規鹽田開設申請許可的 3 年計畫,因為是以工業鹽生產為唯一目

標,作為臺灣工業鹽化的過渡時期,興業試驗的意味也多了些,甚

至 樹 立 第 二 第 三 階 段 計 畫,不 僅 是 在 鹽 田 開 設 之 際,不 與 政 府 用 地

相 競 爭,同 時 還 無 償 給 與 所 有 權 的 法 令 上 優 勢,在 建 築 工 程 費 也 給

與 補 助 費 約 50%~60%的 補 助 金。這 次 鑒 於 時 局 所 需 的 鹽 田 開 設,除

法 令 規 定 外,一 切 申 請 由 政 府 協 助,業 者 可 以 自 主 專 心 朝 鹽 田 開 設

邁 進 。 48

這 樣 以 1935 年 為 契 機 , 官 民 的 積 極 合 作 , 使 臺 灣 鹽 工 業 化 正

式 踏 出 第 一 步,由 於 拓 務 省 對 工 業 用 原 料 鹽 需 要 的 增 加,確 立 外 地

鹽 增 產 計 畫,但 是 對 於 工 業 用 鹽 的 補 給 難 免 消 極 些,特 別 是 義 大 利

及西班牙的紛爭,地中海的原鹽供給出現問題,加上政局不穩,軍

需 及 重 工 業 活 躍 的 刺 激,加 上 東 洋 近 海 運 費 暴 增,重 要 資 材 不 可 仰

賴 外 國 , 因 此 負 責 供 需 統 制 的 大 藏 省 , 於 1936 年 10 月 在 東 京 召 開

外地鹽務關係會議加上拓務省、商工省及對滿事務局、軍部等,對

工 業 用 原 料 鹽 的 自 產 自 給 提 出 根 本 對 策 , 預 定 5 年 後 昭 和 16 年

( 1 9 4 1 年 ), 工 業 用 鹽 需 要 總 額 約 170 萬 噸 , 其 中 80%, 135 萬 噸

由外地及近海區補給的基本計畫。

48
橋 口 經 夫 ,〈 工 業 用 鹽 田 の 開 設 〉, 收 於 石 永 久 熊 編 ,《 布 袋 專 賣 史 》, ( 臺 北 :
臺 灣 日 日 新 報 社 , 1 9 4 3 年 4 月 ), 頁 2 0 3 。

152
1937 年 ( 昭 和 12 年 )12 月,召 開 內 外 鹽 務 關 係 緊 急 協 議 會 ,

決 定 , 工 業 用 鹽 由 135 萬 噸 再 修 正 為 210 萬 噸 。

上 述 估 計 一 般 用 途 及 工 業 用 途 鹽 的 需 求 量,日 本 國 內 只 不 過 達

到一半的生產量,因此須從殖民地去打量,來彌補國內之不足。於

是 臺 灣 總 督 府 專 賣 局 長 今 川 淵 及 臺 南 州 知 事 川 村 直 岡 於 1938 年 發

表 「工 業 鹽 田 開 設 趣 意 書 」, 即 明 確 提 到 :

顧日本最近內地纖維工業、玻璃、肥料、染料及其他軍需工

業等,皆異常進步發達,至此原料鹽之需用,驚異的激增,

若 以 數 字 表 示,昭 和 6 年 度 工 業 用 鹽 總 需 用 量 不 過 30 萬 瓲 ,

僅 僅 6 年 後,昭 和 12 年 度 達 至 150 萬 瓲,增 加 有 四 倍 之 多 ,

此後用途依然有激增之趨勢,足以證明近代化學工業資源,

多仰給予鹽。大藏省開內外地鹽務官會議,議此對於產業

上、國防上有不自然且危險的須給關係,按定五年後,本邦

工 業 用 鹽 之 需 用 量 , 將 達 至 250 萬 瓲 , 其 中 200 萬 瓲 籲 由 外

地、及我國事例圈內之近海地方產鹽補給計畫,樹立工業用

鹽 須 給 根 本 對 策。有 天 時 地 利 之 臺 灣 亦 宜 積 極 的 杜 應 鹽 業 國

策 , 以 四 年 計 畫 , 分 擔 供 給 工 業 用 鹽 , 及 於 昭 和 16 年 度 25

萬 瓲,昭 和 20 年 度 45 萬 瓲 之 產 量,為 事 要 再 開 設 新 鹽 田 4500

甲 ……故 欲 以 島 內 及 內 地 之 鹽 業 者 、 並 曹 達 界 代 表 之 企 業 家

為中心,出為組織,鹽田設施,以一大規模之式,經營之,

將來可進而移於各種加工、並製造工業及副產物利用工業

等 , 所 關 連 之 多 角 經 營 , 以 為 綜 合 的 國 策 大 企 業 。 49

自 1923 年 臺 灣 鹽 田 完 成 第 2 期 增 闢 鹽 田 計 劃 後 , 大 體 上 , 鹽

田維持現狀,鹽田無何增減,臺灣本島銷售剩餘之鹽,大都輸往日

本 , 充 作 工 業 原 料 , 臺 灣 鹽 地 位 日 趨 重 要 , 加 上 1935 年 日 月 潭 水

49
,臺灣鹽業檔案,典藏號 006010007002。
〈工業用鹽田開設に關する趣意書〉
153
電工程完成,此時臺灣鹽業政策,一變為大工業化之獨占企業,以

配合軍事之需求。

1 935 年,臺 灣 總 督 府 特 許 臺 灣 製 鹽 株 式 會 社,在 臺 南 州 北 門 郡

七 股 庄 及 將 軍 庄 兩 地 , 開 闢 集 中 式 工 業 鹽 田 388 公 頃 , 1938 年 完

成 , 總 面 積 為 385.09 公 頃 , 其 中 鹽 田 面 積 326.89 公 頃 , 餘 為 雜 用

地,第 3 期增闢鹽田計劃開始。

1 937 年 , 日 本 國 內 各 種 化 學 工 業 , 亦 突 飛 猛 進 , 決 定 在 臺 灣 增

闢 年 產 45 萬 噸 之 工 業 鹽 田 4365 公 頃 , 估 計 用 地 6820 公 頃 , 由 日

本 財 閥 投 資 興 建,具 有 配 合 其 國 策 性 之 南 日 本 鹽 業 會 社,即 於 1938

年 6 月 成 立 。 資 本 金 初 定 1,000 萬 日 圓 , 嗣 增 至 1,500 萬 圓 。 為 了

實 現 1945 年 分 擔 45 萬 噸 , 計 畫 在 193 8 年 後 4 年 , 完 成 4 326 公 頃

溴素,兼營苦汁利用工業及蘇打產業計畫。

因此,為確保其原料工業用鹽,使臺灣鹽田的重要度增加,從

昭 和 13 年 ( 1938 年 ) ~昭 和 17 年 ( 1 942 年 ) 設 立 5 年 計 畫 , 著 手

開 發 比 原 有 鹽 田 3 倍 的 工 業 用 鹽 田 的 新 規 畫 開 設 工 程,擔 任 此 一 工

業 用 鹽 田 開 發 第 一 線 的 就 是 昭 和 13 年 ( 1938 年 ) 6 月 所 設 立 的 南

日本鹽業株式會社。南日本鹽業株式會社是以大日本鹽業株式會

社、臺灣製鹽株式會社、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出資,原有既設鹽田則

以 臺 灣 製 鹽 株 式 會 社 為 中 心 , 到 昭 和 16 年 ( 1941 年 ) 年 資 本 額 已

倍 增 到 500 萬 圓 。 50

由 專 賣 局 事 先 在 臺 南 、 高 雄 兩 縣 境 內 , 徵 購 民 地 4850 公 頃 ,

另撥官地若干,為該會社開闢鹽田及建造碱廠,苦滷廠之用。

1 939 年 起,分 別 在 布 袋、七 股、烏 樹 林 3 場 開 工。因 戰 爭 影 響 ,

無 法 按 照 原 定 計 劃 進 行 。 1940 年 10 月 , 乃 將 面 積 縮 減 為 3940.14

50
太田健一, ,頁 86。
《野崎臺灣鹽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
154
公 頃 。 1942 年 , 雖 陸 續 部 份 完 工 , 但 軍 部 提 出 溴 素 之 製 造 , 為 當 務

之 急 變 更 計 劃 , 將 未 完 工 的 工 業 鹽 田 1746 公 頃 , 改 為 採 鹼 鹽 田 ,

1 9 4 3 年 完 成 土 盤 鹽 田 約 2522 公 頃 , 布 袋 採 鹼 鹽 田 436.5 公 頃 , 及

布 袋 溴 素 工 廠 1 所 。 南 日 本 鹽 業 會 社 原 定 開 闢 年 產 45 萬 噸 之 工 業

鹽田計劃,至此結束。

1 941 年 , 日 本 為 使 臺 灣 鹽 積 極 增 產 , 為 其 工 業 用 鹽 , 由 臺 灣 總

督 府 命 令 將 原 有 民 間 5 製 鹽 公 司( 鹿 港 製 鹽、大 和 拓 殖、掌 潭 製 鹽 、

鹽 埕 製 鹽 、 烏 樹 林 製 鹽 等 5 會 社 ) 及 私 人 鹽 田 共 計 面 積 1108.71 公

頃,予以合併於臺灣製鹽株式會社,作一元化之經營。

另由日本曹達、日本鹽業、臺灣拓殖等 3 會社出資,於高雄組

織南日本化學工業株式會社,分別在高雄、安平設廠,從事鹽及鹽

副產品為原料之化學工業,此即所謂聯合產鹽、製碱、苦滷工業等

之綜合性產鹽企業。

臺 灣 鹽 的 生 產,進 入 集 體 經 營 新 階 段,完 全 為 臺 灣 製 鹽 會 社 及

南 日 本 鹽 業 會 社 獨 占,並 與 南 日 本 化 學 工 業 會 社,成 為 一 體 三 面 之

鹽類企業。此外,附屬於日本紡織株式會社之鐘淵曹達株式會社,

亦 於 1942 年 投 資 1,000 萬 圓,在 臺 灣 創 設 鍾 淵 曹 達 會 社,建 廠 於 安

順,並自築附屬鹽田。

臺 灣 鹽 田 , 經 日 治 時 期 不 斷 復 舊 與 開 闢 , 共 有 鹽 田 4966 .4 公

頃,分布於布袋、七股、北門、臺南、烏樹林、鹿港等 6 場。其中

屬 於 臺 灣 製 鹽 會 社 所 有 者 , 計 瓦 盤 14 55 公 頃 , 土 盤 325. 92 公 頃 ,

採 鹼 134.87 公 頃 ; 屬 於 南 日 本 鹽 業 會 社 所 有 者 , 計 土 盤 2226.15 公

頃 , 採 鹼 315.25 公 頃 ; 屬 於 鍾 淵 曹 達 會 社 所 有 者 , 計 土 盤 509.25

公 頃 。 51

51
中國工程師學會編印,《臺灣工業復興史續編》(臺北市:中國工程師學會出版,1960 年)
,頁
141~142。
155
第三節 臺灣工業鹽會社之設立

戰 時 體 制 下 之 臺 灣 工 業 化 於 1937 年 正 式 展 開 , 在 工 業 鹽 生 產 方

面, 專 賣 局 於 1936 年 擬 訂 以 生 產 45萬 公 噸 工 業 用 鹽 為 目 標 之 新 鹽 田

四 年 興 建 計 畫 , 並 戮 力 於 發 展 鹼 氯 工 業 ; 1938 年 ( 昭 和 13 年 ) 6月

創 立 南 日 本 鹽 業 株 式 會 社 , 同 年 11 月 獲 准 新 設 工 業 用 鹽 田 5820 公

頃,隔年陸續在嘉義布袋、臺南七股、高雄烏樹林三地分別開工,

惟因受戰爭影響,並未按計畫完成。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日本,工業發達,用鹽量遽增,總督府

專 賣 局 倡 議 在 臺 灣 建 立 新 式 鹽 業,在 該 局 斡 旋 下,1919 年 7 月 臺 灣

製 鹽 株 式 會 社 成 立,負 責 煎 熬 鹽 生 產 業 務。大 日 本 鹽 業 株 式 會 社 負

責 食 鹽 輸 日 的 運 輸 業 務, 日 資 會 社 資 金 開 始 有 計 畫 的 投 入 臺 灣 鹽 田

的 開 發 與 併 購,期 間 一 度 因 逢 經 濟 衰 退,官 方 主 導 的 鹽 業 擴 張 政 策

被 迫 暫 時 停 止 , 轉 而 從 事 既 有 鹽 田 的 整 頓 及 改 良 生 產 技 術 。 52

1 935 年 6 月 臺 灣 製 鹽 會 社,在 北 門 郡 七 股 庄 提 出 工 業 用 鹽 田 開

設 的 申 請,得 到 拓 務 省 及 大 藏 省 等 相 關 省 廳 的 了 解,得 到 1935 年 7

月 得 到 約 330 甲 新 規 鹽 田 開 設 許 可 的 3 年 計 畫 。 53當 初 是 以 蒸 發 池

與 結 晶 池 相 連 的 原 來 鹽 田 以 大 規 模 化 「大 規 模 採 鹽 式 」採 鹽 式 與 蒸

發 池 與 結 晶 池 分 離 的 「集 中 式 」並 用 , 但 是 為 了 間 接 降 低 製 鹽 成 本 ,

全 面 採 對 於 苦 汁 利 用 工 業 的 原 料 苦 汁 貯 藏 有 利 的 「集 中 式 」。 對 於 全

面 採 用 「集 中 式 」, 與 日 本 曹 達 會 社 的 買 收 臺 灣 製 鹽 會 社 可 能 有 關

係。

日 本 曹 達 會 社 從 1936 年 7 月 開 始 買 收 臺 灣 製 鹽 會 社 , 到 1936

年 11 月 完 全 將 臺 灣 製 鹽 會 社 買 收 , 收 納 於 旗 下 , 因 為 臺 鹽 被 收 納

52
張復明、方俊育著,臺灣的鹽業,(臺北:遠足文化出版,2008 年) ,頁 29。
53
石永久熊,《布袋專賣史》 ,頁 203。陳慈玉,〈一九四 O 年代的臺灣軍需工業〉 ,《中華軍史學
,第 9 期,2004 年 4 月,頁 145-189。
會會刊》
156
於 日 本 曹 達 會 社 旗 下,日 本 曹 達 曾 企 圖 利 用 苦 汁 法 跨 足 鎂 工 業。
(苦

汁 的 主 要 成 分 氯 化 鎂 是 金 屬 鎂 電 解 精 鍊 的 原 料 ), 推 測 選 擇 全 面 採

用 有 利 於 貯 藏 苦 汁 的 集 中 式。 根 據 總 督 府 專 賣 局 的 鹽 田 合 理 化 是 直

接降低製鹽成本,大規模機械化為主,間接降低製鹽成本,以發達

苦 汁 工 業 為 志 向。 臺 灣 總 督 府 當 初 在 臺 灣 島 內 是 不 是 企 圖 促 進 蘇 打

產 業 勃 興 並 不 確 定 , 但 是 至 少 到 1938 年 的 時 間 點 , 已 經 包 含 蘇 打

產 業 勃 興 的 策 略 ,1 93 8 年 5 月 專 賣 局 鹽 腦 課 在「 臺 灣 工 業 用 鹽 生 產

計 畫 ノ 概 要 」 中 , 作 為 「工 業 用 鹽 增 產 計 畫 的 旨 趣 , 在 臺 灣 進 行 鹽

田 開 設 , 為 母 國 確 實 提 供 品 質 優 良 價 格 低 廉 的 工 業 用 鹽 ,同 時 在 臺

灣 鹽 田 促 進 曹 達 企 業 的 開 發 。 到 1941 年 工 業 用 鹽 需 要 量 預 估 不 在

島 內 消 費 , 完 全 被 移 出 , 可 以 看 到 在 1942 年 後 計 畫 蘇 打 產 業 勃 興

的計畫。

臺灣製鹽株式會社為配合專賣局臺灣鹽業一元化的經營政

策 , 於 1941 ( 昭 和 16 年 ) 強 制 收 購 臺 南 家 庭 曬 戶 鹽 田 , 又 併 購 鹿

港 製 鹽、大 和 拓 殖、掌 潭 製 鹽、鹽 埕 製 鹽 及 烏 樹 林 製 鹽 等 會 社 鹽 田 ,

臺 灣 曬 鹽 產 業 從 此 由 臺 灣 製 鹽、 南 日 本 鹽 業 及 鐘 淵 曹 達 三 會 社 聨 合

壟 斷 。 54

昭 和 12 年( 1937 年 ), 日 人 發 動 侵 華 戰 爭 , 於 是 對 工 業 原 鹽 需

量 激 增,臺 灣 總 督 府 呼 應 日 本 食 鹽 5 年 增 產 計 畫,以 臺 灣 本 島 開 發

新 鹽 田 為 目 的,以 臺 灣 製 鹽 會 社、大 日 本 鹽 業 株 式 會 社 及 臺 灣 拓 植

株 式 會 社 為 中 心 以 原 地 主 小 生 產 者 加 上 大 和 拓 殖、掌 潭 製 鹽、烏 樹

林 製 鹽 等 , 1938 年 ( 昭 和 13 年 ) 6 月 , 以 資 本 金 1000 萬 圓 創 立 南

日 本 製 鹽 株 式 會 社 , 在 七 股 2974.02 公 頃 、 北 門 布 袋 附 近 1487.01

公 頃 、 烏 樹 林 793.0 7 公 頃 新 設 鹽 田 約 5254.1 公 頃 , 年 產 4 5 萬 噸 工

業 用 鹽 , 預 定 最 遲 開 始 1938 年 秋 天 著 手 進 行 事 業 。 55

54
張復明、方俊育,
《臺灣的鹽》業,頁 28~29。
55
曹達晒粉同業會編纂,《日本曹達工業史》,頁 129~130。
157
同 年 11 月 獲 准 新 設 工 業 用 鹽 田 約 5820 公 頃 , 預 計 4 年 間 開 闢

工 業 用 鹽 田 4365 公 頃 , 生 產 工 業 用 鹽 45 萬 噸 。 並 預 定 在 鹽 田 建 造

告 一 段 落 時,就 建 立 大 規 模 的 製 鹼 工 業 和 苦 滷 工 廠。其 所 需 土 地 為

5 7 2 3 公 頃,由 於 臺 鹽 會 社 在 海 埔 地 闢 建 不 大 理 想 的 經 驗,而 改 徵 購

民 塭 及 撥 用 公 有 土 地 。 同 年 12 月 起 , 經 分 別 在 布 袋 、 七 股 、 烏 樹

林三地,大量開闢工業用鹽田。但是受戰時物價高漲,器材缺乏,

運 輸 多 阻 , 勞 力 不 足 等 影 響 , 不 得 不 縮 小 範 圍 。 昭 和 15 年 ( 1940

年 ) 再 變 更 計 畫 , 僅 開 發 3940.14 公 頃 , 兩 年 後 新 闢 工 業 用 鹽 田 逐

漸 完 成,但 以 溴 素 的 製 造 為 暫 時 軍 需 需 要 當 務 之 急,經 日 軍 部 提 出

迫 切 要 求 , 遂 又 更 改 計 畫 , 將 尚 未 完 工 的 工 業 用 鹽 田 1746 公 頃 改

為 採 滷 鹽 田 。 56

南 日 本 鹽 業 株 式 會 社 在 各 地 開 闢 情 形 , 首 先 1943 年 ( 昭 和 18

年 ) 布 袋 土 盤 鹽 田 , 開 闢 完 成 1932.24 公 頃 , 內 採 滷 鹽 田 436.5 公

頃,是曬製滷水供布袋溴素工廠製造溴素原料,並建溴素工廠一

所 。 其 次 , 1942 年( 昭 和 17 年 ) 七 股 土 盤 鹽 田 : 在 七 股 臺 鹽 土 盤

鹽 田 東 邊,昭 和 15 年( 1940 年 )起 即 開 始 製 鹽,預 計 開 闢 面 積 2684

甲 , 完 成 面 積 1640.27 公 頃 未 開 墾 , 日 人 原 計 畫 開 闢 為 溴 素 工 廠 附

設 採 滷 鹽 田,後 因 戰 爭 失 利 未 成。國 民 政 府 接 收 時 的 面 積 是 1102.89

公頃,南北縱長九公里,東西橫寬 3 公里,因屬南日本製鹽株式會

社 所 有,所 以 為 七 股 南 鹽 區 鹽 田,俗 稱 臺 鹽 土 盤 鹽 田 為 七 股 臺 鹽 區

鹽田。最後,烏樹林土盤鹽田,收購烏樹林內海及現新達港內沿海

魚 塭 776 公 頃 。 1943 年 ( 昭 和 18 年 ) 完 成 土 盤 鹽 田 390.91 公 頃 ,

包 括 採 滷 鹽 田 126.1 公 頃 。 57

56
交通部觀光局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財團法人鹽光文教基金會合
著 ,《 臺 灣 鹽 業 遺 址 史 料 回 溯 與 潛 力 景 點 開 發 規 劃 》, ( 臺 南 縣 北 門 鄉 : 交 通
部 觀 光 局 雲 嘉 南 濱 海 國 家 風 景 區 管 理 處 , 2 0 0 5 年 ), 頁 5 6 ~ 5 7 。
57
交通部觀光局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財團法人鹽光文教基金會合
著 ,《 臺 灣 鹽 業 遺 址 史 料 回 溯 與 潛 力 景 點 開 發 規 劃 》, 頁 5 6 ~ 5 7 。
158
同 時 屬 於 日 本 紡 績 株 式 會 社 的 鐘 淵 曹 達 株 式 會 社,也 在 昭 和 17

年( 1 942 年 )投 資 一 千 萬 圓 創 設 鐘 淵 曹 達 株 式 會 社 , 建 廠 於 安 順 鹽

田 西 邊 媽 祖 宮 附 近 , 收 購 附 近 一 帶 民 有 魚 塭 。 58

1 939 年 10 月 由 日 曹 、 臺 拓 、 南 鹽 共 同 出 資 設 立 以 製 造 鎂 、 氯

化 鉀 、 苛 性 蘇 打 為 目 的 的 「南 日 本 化 學 工 業 會 社 」。 資 本 金 為 1500

萬 圓 , 出 資 比 例 為 日 曹 5、 臺 拓 2.5 、 南 鹽 2.5。 總 社 工 廠 位 於 高 雄

市、安平工廠主要生產來自布袋、北門、安順的天日鹽製造過程中

所 產 生 的 苦 滷,輸 送 供 給 安 平 廠,以 副 產 品 分 離 採 取 硫 酸 鎂、食 鹽 、

氯化鉀後,再採取溴素,最後生產氯化鎂送至高雄廠,再實施電氣

分 離 後 製 造 金 屬 鎂 製 品 。 59

南 日 本 化 學 會 社 計 畫 在 高 雄 進 行 由 苦 汁 法 製 造 鎂,從 苦 汁 法 製

造 鎂 的 時 候,以 副 產 品 工 業 鹽 為 原 料 製 造 苛 性 蘇 打 的 方 針,南 日 本

化 學 會 社 鎂、 苛 性 蘇 打 的 製 造 事 業 是 在 總 督 府 鹽 業 合 理 政 策 的 延 長

線 上,關 於 南 鹽 與 臺 南 的 安 平、北 門、布 袋 的 製 鹽 事 業 是 有 關 連 性 。

總 督 府 預 估 在 南 鹽 的 製 鹽 事 業 幾 乎 是 無 利 可 圖, 有 必 要 利 用 製 鹽 副

產品兼營化學工業,同時,為強化南鹽的事業營運基礎,採行多角

經 營,創 立 姊 妹 會 社 南 日 本 化 學 工 業 會 社,利 用 副 產 品 並 分 擔 曹 達

工 業 , 依 此 化 學 工 業 的 營 運 , 穩 固 社 業 的 基 礎 。 60

同時,此一時期,在臺灣的鎂、苛性蘇打製造事業以不同於苦

汁 法 製 造 方 式 的 氯 化 法 製 造 方 式 登 場,也 就 是 旭 電 化 工 業。利 用 苦

汁法,從苦汁中採含水氯化鎂脫水後,取得無水氯化鎂的工程,在

技術上有很多困難,於是旭電化工業以輕燒滿州產的菱苦土礦

( M gC o 3 ) 的 方 法 取 得 氧 化 鎂 , 氯 化 後 電 解 無 水 氯 化 物 得 到 。

58
交通部觀光局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財團法人鹽光文教基金會合
著 ,《 臺 灣 鹽 業 遺 址 史 料 回 溯 與 潛 力 景 點 開 發 規 劃 》, 頁 6 1 。
59
交通部觀光局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財團法人鹽光文教基金會合
著 ,《 臺 灣 鹽 業 遺 址 史 料 回 溯 與 潛 力 景 點 開 發 規 劃 》, 頁 6 1 。
60
湊照宏, 〈戦時および戦後復興期臺湾におけるソーダ產業〉,頁 6。
159
旭 電 化 工 業 接 受 軍 部 的 意 向,著 手 飛 機 資 材 鎂 的 增 產 計 畫,載

低 廉 的 電 力 及 工 業 鹽 豐 富 的 高 雄 建 設 工 廠,旭 電 化 以 滿 州 產 的 菱 苦

土 礦 為 原 料, 計 畫 在 高 雄 製 造 鎂 ,及 副 產 品 苛 性 蘇 打( 氫 氧 化 鈉 )。

1 9 3 9 年 2 月 以 氯 素 製 造 的 需 要,希 望 總 督 府 能 一 年 配 給 12000 噸 的

原 料 鹽,但 是 對 此 總 督 府 專 賣 局 對 於 旭 電 化 製 造 鎂、苛 性 蘇 打( 氫

氧 化 鈉 ) 的 事 業 強 硬 的 反 對 。 61

專賣局對於南鹽的製鹽事業利益的預估是採計其多角化經

營,總督府由於旭電化的加入,對於南化的鎂、苛性蘇打製造事業

產 生 影 響 。 臺 灣 總 督 府 希 望 預 定 鎂 生 產 力 擴 充 2400 噸 完 全 由 南 化

製造,但是因陸軍的介入,改變日本中央政府的方針,將南化的製

造 變 成 僅 有 1200 噸 , 剩 下 的 1200 噸 由 旭 電 化 製 造 。

軍 部 認 為 旭 電 化 從 1937 年 10 月 在 日 本 尾 久 工 廠 開 始 試 運 轉 以

氯 化 法 製 造 鎂,陸 軍 航 空 本 廠 也 要 求 擴 張 工 廠 設 備,193 8 年 末 完 成

新 規 設 備 , 1939 年 順 利 生 產 鎂 , 因 為 有 這 個 過 程 陸 軍 重 視 旭 電 化 ,

希 望 能 建 設 旭 電 化 的 高 雄 工 廠, 臺 灣 總 督 府 不 得 已 也 只 好 給 予 旭 電

化鎂製造事業許可。

61
湊照宏,
〈戦時および戦後復興期臺湾におけるソーダ產業〉,頁 6~7。
160
第六章 結論
本研究論文完成預期可究明幾項重點:第一,臺灣鹽業發展的

特 殊 地 理 環 境 與 氣 候,第 二、臺 灣 鹽 與 日 本 鹽 究 竟 是 競 爭 對 手 或 是

合 作 夥 伴 ? 釐 清 日 本 資 本 進 入 臺 灣 產 業 的 模 式、 臺 灣 鹽 對 於 整 個 日

治時期的產業政策扮演何種角色?在戰爭期間臺灣工業鹽與國

家、會 社、臺 灣 總 督 府 之 間 的 關 係 為 何 ? 在 本 論 文 中 當 可 得 到 解 明。

首 先 , 在 臺 灣 鹽 業 政 策 轉 變 方 面 , 18 95 年 臺 灣 成 為 日 本 殖 民

地,日本以現代國家的姿態,來臺灣進行實地調查,特別是製鹽業

在日本內地有其傳統歷史,因此日治初期在臺灣所進行的鹽業調

查,隨著調查者的身分、背景不同,實地調查時所關注的重點也有

所不同。臺灣總督府治台後,從廢止清領時期的專賣,恢復自由買

賣,到 臺 灣 總 督 府 的 再 次 實 行 專 賣,期 間 臺 灣 總 督 府 對 於 鹽 業 的 認

識已非單純的民生必需品,僅供食用,藉由專賣制度穩定價格、安

撫社會,更利用賣捌人成為社會控制的一部分。

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鼓勵臺灣鹽田的開發,不僅臺灣人的參

與,同時日本內地資本也參與其間,如同其他產業的狀態,臺灣鹽

透 過 專 賣 制 度 後,加 上 臺 灣 總 督 府 的 鼓 勵 及 補 助 金 的 給 與,不 少 日

本 內 地 資 本 也 紛 紛 轉 往 臺 灣 發 展, 藉 由 鹽 田 設 備 的 更 新 及 總 督 府 的

各 項 補 助,提 供 日 本 內 地 資 本 優 厚 的 開 發 條 件,野 崎 台 灣 鹽 行 在 布

袋地區鹽田開發得到證明。

伴隨日本國內化學工業的進步,對於曹達的需求量日漸增加,

使 得 工 業 鹽 的 需 求 大 增,日 本 政 府 為 降 低 成 本,遂 以 臺 灣 鹽 及 鄰 近

地區供給,臺灣鹽業政策朝向工業鹽規劃,整合原有私人鹽田,成

立 大 規 模 鹽 業 會 社,並 開 闢 新 鹽 田,使 得 日 本 鹽 業 資 本 進 一 步 控 制

臺灣鹽業。

另 一 方 面,昭 和 時 期,隨 著 各 種 產 業 的 勃 興,再 加 上 運 費 高 漲 ,

161
不利於遠海鹽的輸入,於是日本規劃以近海鹽為主的鹽業增產計

畫,臺 灣 鹽 輸 日 主 要 為 工 業 鹽 所 用,臺 灣 總 督 府 以 臺 灣 製 鹽 株 式 會

社開發工業鹽田。中日戰爭爆發後,為確保日本工業鹽的原料無

虞,設立南日本鹽業會社,配合國策發展,生產工業用鹽,並兼營

苦 汁 利 用 工 業 及 曹 達 產 業 計 畫,隨 即 因 日 本 軍 部 要 求,設 立 南 日 本

化 學 工 業 株 式 會 社, 配 合 戰 爭 需 求 將 未 完 工 的 工 業 鹽 田 改 為 採 鹹 鹽

田,直接從事以鹽或鹽的副產品為原料之化學工業,直接生產如

鋁、鎂、溴素等軍需用品。

總 之 , 台 灣 總 督 府 在 統 治 之 初 , 希 望 將 延 續 已 200 多 年 的 食 鹽

專 賣 改 為 自 由 經 濟,無 非 希 望 作 為 一 個 民 生 必 需 品,價 格 不 能 太 高

或是不穩定,因此一開始透過自由經濟使臺灣鹽的供需達到平衡。

但是,開放自由買賣後,不僅嚴田荒廢、且價格不穩定,因此台灣

總督府避免鹽價各地高低不均,臺灣鹽業政策原由臺灣總督府主

導,推動專賣制度,隨即利用專賣政策控制需求。但因日本工業鹽

的 需 求,遂 轉 而 執 行 日 本 政 府 的 鹽 業 政 策,生 產 其 所 需 的 工 業 鹽 原

料。

其次,就鹽功能的轉化方面,日治初期臺灣鹽主要供為食用,

產地集中於中南部。然則,臺灣南北交通不便,導致臺灣北部食鹽

無法由南部供給,必須從清國輸入,因此走私問題頻傳,價格也不

穩定。但是由於臺灣總督府食鹽專賣後,製鹽流程改良,獎勵鹽田

開發,食鹽產量增加,同時提升食鹽品質,加上南北縱貫鐵路的完

成,解決供需問題、穩定食鹽價格,臺灣鹽不僅可以自給自足,同

時還可供外銷至日本內地、朝鮮等地。

食鹽專賣後,改變製鹽方法,提升品質,食鹽中的氯化納純度

提高,降低其他成分,成為工業鹽,因此在本質上,鹽開始在功能

上 出 現 變 化 , 成 為 「工 業 之 母 」, 作 為 化 學 工 業 發 展 所 不 可 或 缺 的 原

料。
162
因為工業的需求,促使鹽的利用率提高,刺激臺灣鹽生產規模

的改變,但傳統鹽工分散晒鹽的方式,無法快速且大量生產,遂轉

而 由 大 規 模 鹽 業 會 社 主 導,同 時 結 合 製 鹽 技 術 及 鹽 田 設 備,進 而 提

高生產量。

這些鹽業會社進入臺灣後,背後隱藏日本資金及技術,這些鹽

業 會 社 通 常 必 須 擁 有 良 好 的 政 商 關 係 與 總 督 府 關 係 密 切,因 此,繼

臺灣糖業之後,又為日本內地資本影響臺灣產業之一例。

1 930 年 11 月 石 塚 英 藏 所 主 持 「臨 時 產 業 調 查 會 」, 其 中 , 關 於

工業的部分,確立天然瓦斯、曹達工業為臺灣未來發展目標,認為

曹 達 工 業 應 以 增 產 原 料 鹽,並 配 合 低 廉 電 力,但 卻 無 具 體 成 果。1935

年 1 0 月 , 中 川 健 藏 總 督 召 開 「熱 帶 產 業 調 查 會 」中 , 在 此 會 議 中 ,

關 於 「振 興 工 業 」的 部 分 , 指 示 發 展 「食 鹽 及 苦 汁 利 用 工 業 」, 即 應 發

展以食鹽及苦汁為原料的化學工業,促進曹達工業的發展。

隨 著 1937 年 中 日 戰 爭 的 爆 發 , 日 本 國 內 主 張 的 「工 業 日 本 , 農

業 台 灣 」做 了 大 幅 度 的 改 變 , 而 以 「工 業 台 灣 」為 主 要 方 向 , 特 別 是

台灣南部作為鹽業生產重地,台灣的食用鹽,隨著食用的充足,加

上日本工業技術的進步,由傳統食用、醃製,轉換為農業、漁業,

甚 至 軍 需 工 業,台 灣 的 鹽 由 傳 統 技 術 轉 換 為 工 業 原 料,進 而 提 供 日

本本國在戰爭中重要的軍需物資原料。

最 後 , 日 治 時 期 臺 灣 經 濟 實 為 「日 本 帝 國 」經 濟 分 工 下 的 一 部

分,隨著臺灣經濟統制的實施,不但須配合臺灣本地經濟狀況,同

時與日本經濟政策息息相關。其中,最重要的旭電化工業株式會

社、南日本化學工業、鐘淵曹達株式會社的設立。在台灣透過工業

鹽的電解,解決戰時工業鹽原料的不足,於臺灣本地生產工業鹽,

就地製造軍需用品,進而奠定戰後臺灣化學工業的基礎。

總之,本研究論文釐清日本資本進入臺灣產業的模式,臺灣鹽

163
在日治時期產業政策扮演的角色。在戰爭期間,臺灣工業鹽與國

家、會社、臺灣總督府之間的關係。

隨著進入戰爭體制,臺灣鹽業政策原由臺灣總督府主導,推動

食鹽專賣,解決食鹽供需問題。爾後,轉而配合日本政府政策生產

工 業 鹽 , 進 而 促 使 臺 灣 鹽 從 「食 用 」 到 「 工 業 用 」。

164
參考書目
一、 基本史料

(一)官方檔案

《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臺灣鹽業檔案》

《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公文類纂》

(二)官方出版品

奧健藏,《臺灣鹽業視察復命書》,東京:同志社,1903 年 7 月。

農商務省水產調查所編,
《臺灣鹽業調查復命書》
,東京:有斐閣出版,1898 年。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
《臺灣の鹽業》昭和 12 年版,臺北:臺灣總督府專賣局,1937

年。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灣鹽專賣志》,臺北:臺灣總督府專賣局,1925 年。

(二)報紙

《臺南新報》

《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日報》

《讀賣新聞》

二、 專書及論文

(一)日文專書

井出季和太,《臺灣治績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 年。

井上甚太郎著,《鹽政論》,東京:元真社,1898 年 9 月。

佐藤正廣,《國勢調查と日本近代》,東京:岩波書店, 2002 年。

三和良一著,《日本近代の經濟政策史的研究》,東京:日本經濟評論社,2002

165
年 8 月,初版。

小澤利雄.,《近代日本鹽業史─專賣制度下の日本鹽業》,東京:大明堂,2000

年。

石 永 久 熊 編,
《布袋食鹽專賣史》
,臺 北:臺 灣 日 日 新 報 社,1 9 4 3 年。

曹達晒粉同業會編纂,
《日本曹達工業史》改訂增補板,東京:曹達晒粉同業會,

1938 年。

村上玉吉,《南部臺灣誌》,臺南:臺南州共榮會,1934 年。

太田健一,《野崎台灣塩行の研究:近代日本鹽業.臺灣鹽業》,(倉敷市:ナイカ

イ鹽業發行,2010 年)。

竹越與三郎,《臺灣統治志》(二),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 年

中岡哲郎等編《産業技術とその歴史》,東京:山川,2001 年

鶴見祐輔,《後藤新平傳》,東京:太平洋協戶出版部,1943。

有矢鍾一,《臺灣の鹽業と其の使用》,臺南:臺南新報社,1934 年。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二部調查經濟資料報告》下卷,

東京市:1903 年(文岡出版,1979 年 8 月影印版。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臺灣形勢概要》(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 年。

淺野巖,《食鹽》,東京:河出書房出版,1942 年,初版。

臺灣經濟通信社編纂,《戰時下の臺灣經濟》,臺北:臺灣經濟通信社,1939

年 2 月。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課編,《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部報文》第二卷第一冊,

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課,1899 年 2 月。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鹽腦課編,
《鹽專賣記念特輯》
,臺北:台灣總督府專賣局,1939

年。

辜顯榮翁傳記編纂會著,《辜顯榮翁傳》,東京:ゆまに書房,2008。

166
(二)中文專書

Margaret Visser(瑪格莉特.維薩)著,劉曉媛譯,《一切取決於晚餐:非凡的歷史

與神話、吸引與執迷、危險與禁忌,一切都圍繞著普遍的一餐》,臺北市:博雅

書屋,2010 年 12 月初版

Mark Kurlansky 著、石芳瑜譯,


《鹽:人與自然的動人交會》
,臺北市:藍鯨出版

社,2002 年 5 月初版。

中國工程師學會編印,
《臺灣工業復興史續編》
,臺北市:中國工程師學會,1960

年。

王仁湘、張征雁著,《中國滋味:鹽與文明》,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7 年

10 月。

王箴主編,《化工辞典》,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年 4 版。

田秋野、周維亮主編,《中華鹽業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 年 3 月初

版。

交通部觀光局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財團法人鹽光文教基金會合著,
《臺

灣鹽業遺址史料回溯與潛力景點開發規劃》,臺南:交通部觀光局雲嘉南濱海國

家風景區管理處,2005 年。

江日昇,《臺灣外記》,臺北:新興,1978 年。

何藤質編,朱國鈞譯,《應用化學概論》,臺北市:正中書局,1962 年 8 月臺

四版。

汪大淵,《島夷志》,臺北:臺灣商務,1981 年。

周憲文,《臺灣經濟史》,台北:開明書局,1980 年。

拉斯洛著、吳自选、胡方譯,
《鹽:生命的食粮》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年。

林品桐等編譯,《臺灣總督府檔案(中譯本)》,第 4 輯,南投市:臺灣省文獻會,

1995 年 10 月。

167
林品桐等編譯,《臺灣總督府檔案(中譯本)》,第 6 輯,南投市:臺灣省文獻會,

1995 年 10 月。

林品桐等編譯,《臺灣總督府檔案(中譯本)》,第 7 輯,南投市:臺灣省文獻會,

1995 年 10 月。

唐贊袞,《臺陽見聞錄》,臺中:文听閣圖書,2007 年。

高淑媛,《臺灣近代化學工業史(1960~1950):技術與經驗的社會累積》,臺北:

臺灣化學工程學會,2012 年 10 月初版。

張復明、方俊育,《臺灣的鹽業》,臺北:遠足文化,2008 年 10 月。

張繡文編著,《臺灣鹽業史》,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5 年 11 月。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眾文,1979 年。

陳第,《東番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 年。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年。

黃紹恆,
《臺灣經濟史中的臺灣總督府:施政權限、經濟學與史料》
,臺北:遠流、

曹永和文教基金會,2010 年。

黃富三、古偉瀛、蔡采秀主編,《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台北:中

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 年 12 月。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史》,臺北:眾文,1984 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臺灣之鹽》
,臺灣特產叢刊第十一種,台北:臺灣銀行

經濟研究室,1953 年 6 月。

盧達溶主編,工業系統概論(第 2 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年。

盧嘉興,《臺灣研究彙集 21》,臺南:著者自行編印,1981 年 2 月。

168
(三)期刊論文

〈製鹽業に關すゐ諸經濟に就て〉,《臺灣協會會報》,第 1 號,

差使,〈日本電解碱氯工業〉《碱氯通訊》,第 4 期,1956 年 4 月 1 日,

差使,〈日本電解碱氯工業〉《碱氯通訊》,第 4 期,1956 年 4 月 1 日。

栗原純,
〈台南と台湾総督府の塩業政策について:塩専売制度制の廃止と施行〉,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編著,
《海洋古都:府城文明之刑塑學術論文集》,臺北:稻

鄉,2012 年 6 月。

翁佳音,〈台灣鹽業史另一章〉,《歷史月刊》235 期,2007 年 8 月,頁 4~9。

高淑媛,〈臺灣戰時生產擴充政策實施之成效—以工業為中心之分析〉,《成大歷

史學報》第 29 號,2005 年 6 月,頁 165~214。

張麗芬、張靜宜,
〈日治初期臺灣鹽業政策之轉變—以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為例〉,

《崑山科技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學報》,創刊號,2009 年 6 月,頁 271~287。

梁佳美、賴光邦,〈日治時期台灣製鹽工場社區制度的建立—以布袋鹽場為例〉,

設計學報,9 卷 3 期,2004 年 9 月。

陳慈玉,
〈一九四 O 年代的臺灣軍需工業〉,
《中華軍史學會會刊》,第 9 期,2004

年 4 月,頁 145-189。高淑媛,
〈臺灣戰時生產擴充政策實施之成效—以工業為中

心之分析〉,《成大歷史學報》第 29 號,2005 年 6 月,頁 165~214。

陳慈玉,〈自軍需至民需:近代臺灣的鹼氯工業〉,《兩岸發展史研究》,創刊號,

2006 年 8 月,頁 1~19。

陳慈玉,
〈近代臺灣的鹽業與鹼業:技術轉移與產業轉型的一個案〉,
《新亞學報》

24 卷,頁 241~290。

陳慈玉,〈斷裂與連續:戰時到戰後初期臺灣重要軍需工業的變遷〉,《兩岸發展

史研究》,第 7 期,2009 年 6 月,頁 145~189。

陳慈玉、李秉璋,〈日治時期臺鹽的流通結構〉,《東吳歷史學報》,10,2003 年

12 月,頁 213~266。

169
湊照宏,〈戦時および戦後復興期台湾におけるソーダ產業〉,《中國研究月報》

59 卷 12 期,2005 年 12 月,

黃紹恆,
〈日治初期(1895~1911)台灣鹽專賣政策的形成過程〉,
《經濟論文叢刊》,

26 期 1 卷,1998 年 3 月,頁 93~127。

盧嘉興,〈台灣清季鹽制與鹽專賣〉,《台南文化》,5 卷 1 期,1956 年 2 月,頁

24~30。

盧嘉興,〈台灣清季鹽制與鹽專賣〉,《台南文化》,5 卷 1 期,1956 年 2 月,頁

24~30。

顏義芳,〈清代臺灣鹽業發展之脈絡〉,《臺灣文獻》:54 卷 1 期,2003 年 3 月,

頁 47~74。

(四)學位論文

何金鑄,〈臺灣的鹽業地理之研究〉,臺北: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2

年。

李秉璋,〈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的鹽業政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2 年 7 月。

林佩欣,〈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對舊慣宗教之調查與理解(1895~1919)〉,臺北:

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年。

張錦珠,〈臺灣鹽業器物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8 年 2 月。

張麗芬,〈日治時期臺灣的樟腦業---(1895~1919)〉,臺南: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

究所碩士論文,1995 年。

陳冠妃,〈清代台灣鹽務行政中的國家與地方社會—以竹塹鹽務總館(1868~1895)

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年 1 月。

陳柏志,〈台灣鹽業文化景觀之研究-以七股鹽場為例〉,桃園:中原大學文化

資產研究所,2007 年 7 月。

170
陳鳳虹,〈清代台灣私鹽問題研究--以十九世紀北台灣為中心〉,桃園:國立中

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

鄭博文,
〈清代臺灣鹽專賣制的建立與發展〉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7 年 8 月。

蕭俊興,〈廢曬鹽田再開發方案之研究-以國土綜合開發計畫觀點入手〉,高雄:

國立中山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年 7 月。

(五)研討會論文

顏義芳,
〈由鹽田開發探討日據時期臺鹽業發展之過程〉
,第七屆臺灣總督府檔案

學術研討會,2012 年 8 粵 29、30 日,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主辦。

17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