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7

藥膳養生之文獻研究:以杜仲為例

The Study of the Literature in Health Preservation of Herbal Cuisine:


Regard Eucommia ulmoides Oliv. as the Example

doi:10.6516/TJTCM.201209_15(2).0006
中醫藥研究論叢, 15(2), 2012
Taipe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5(2), 2012
作者/Author: 王莉霞(Li-Shia Wang);呂萬安(Wan-An Lu)

頁數/Page: 104-119
出版日期/Publication Date:2012/09
引用本篇文獻時,請提供DOI資訊,並透過DOI永久網址取得最正確的書目資訊。
To cite this Article, please include the DOI name in your reference data.

請使用本篇文獻DOI永久網址進行連結:
To link to this Article:

http://dx.doi.org/10.6516/TJTCM.201209_15(2).0006

DOI是數位物件識別碼(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 DOI)的簡稱,


是這篇文章在網路上的唯一識別碼,
用於永久連結及引用該篇文章。

若想得知更多DOI使用資訊,
請參考 http://doi.airiti.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see: http://doi.airiti.com
文獻探討

藥膳養生之文獻研究:以杜仲為例

王莉霞 呂萬安
佛光大學 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研究所

通訊作者:呂萬安
E-mail:walu@mail.fgu.edu.tw

摘要
藥膳是中國醫藥的重要組成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與豐富的內涵,依其作
用可分為三大類,滋補強身類、治療疾病類與保健益壽類;雖然杜仲藥膳的作
用不外乎補肝腎、強筋骨,臨床上以調理腎虛腰腿痠痛或懷孕產後補養為主,
但經過靈活的運用可分為九大類,包括季節補養藥膳、滋陰壯陽藥膳、益肝補
腎藥膳、溫陽補腎藥膳、強心健腦藥膳、補腎袪濕藥膳、燒燙修復藥膳、孕產
兩用藥膳以及延年益壽藥膳等,以上諸多杜仲藥膳具有不同的適應症、功效與
禁忌,重要的是所配伍的食材大都以羊腎、豬腎等為主,顯示藥膳利用以形補
形的概念達到增強固腎強腰的養生功能,配伍的藥材,亦以強精、壯骨、溫補
壯陽等藥物較多,如川斷、肉蓯蓉等,取其加強杜仲溫補腎陽的作用,最終以
達延年益壽抗衰老的保健功能為主。

關鍵詞
杜仲、藥膳、以形補形。
104
VoI.15 No.2
藥膳養生之文獻研究:以杜仲為例

前言

文獻探討
傳統藥膳養生是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醫食同源」、「藥食同源」
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食療養生觀念。歷代名醫非常重視藥膳防病治病的作用,
唐代孫思邈稱「安生之本,必資于食,不知食者,不足以存也」;明代李時珍
稱「飲食者,人之命脈也」,道理是相通的。千百年來,中醫藥膳不僅被達官
顯要所追求,也為廣大的民眾所推崇,合理食用藥膳者自然受益匪淺,這也是
藥膳長盛不衰的原因所在 [1]。藥膳是根據治療、強身、抗衰老的需求,在中醫
藥理論指導下,將中藥與某些具有藥用價值的食物相配伍,並採用我國獨特的
飲食烹調技術和現代科學方法,製作成具有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使得
它在防病治病滋補強身、抗老延年方面具有獨到之處。杜仲為我國特產的珍異
物種,又稱「曼榆」、「木綿」,自古即入藥,為我國名貴滋補中藥材,在中
國栽培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我國第一部本草專書《神農本草經》就記載了杜仲
樹皮的藥效,並將其列為上品,明確記載「主治腰膝痛,補中、益精……久服
輕身耐勞。」,其重要性可見一般。梁朝陶弘景指出杜仲味辛、甘,平、溫,
無毒。主治腰脊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志,除陰下癢濕,小便餘瀝。
腳中酸疼痛,不欲踐地。久服輕身,耐老。一名思仙,一名思仲,一名木綿。
生上虞山谷又上黨及漢中。二月、五月、六月、九月采皮,陰乾。(畏蛇蛻
皮、玄參)上虞在豫州,虞、號之虞,非會稽上虞縣也。今用出建平、宜都
[2]
者,狀如厚朴,折之多白絲為佳。用之薄削去上甲皮橫理,切令絲斷也 。明
朝李時珍於一五七八年所出版的巨著《本草綱目》中更為詳實地記載了杜仲藥
名的由來和藥效 [3]。
近代學者研究指出杜仲出自卷一木(上品),杜仲味辛平。主腰脊痛,
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志,除陰下癢濕,小便餘瀝,久服輕身耐老。一
名思仙。生山谷。《吳普》曰:杜仲,一名木綿,一名思仲。(《御覽》)
《名醫》曰:一名思仲,一名木綿,生上虞及上黨漢中,二月五月六月九月採
皮。案《廣雅》云:杜仲,曼榆也。《博物誌》云:杜仲,皮中有絲,折之則
[4]
見 。可見杜仲在我國古代醫學及民間有許多不同的名稱,而真正賦予其植物
學名稱是在一八九零年英國著名植物學家 D. Oliver 氏依據 A. Henry 在湖北採 105
VoI.15 No.2
2012 中醫藥研究論叢

得之臘葉標本用拉丁文記載其性狀,立為新屬種,發表在 Hooker 氏植物圖集


第三輯十卷上,其屬名 Eucommia 源出西臘文,eu 係真或美好之意,Kommi
為樹膠之意。寓其植物中含樹膠之特徵;其種名 Ulmoides 指其全形略如榆樹
[5]
(Ulmus)類也 。杜仲為落葉喬木杜仲的乾燥樹皮,分粗皮和光皮兩種,藥
用以光皮杜仲較佳,落葉喬木杜仲,高可達 20 米,樹形整齊,枝繁葉茂,春
天開花,樹皮灰白,折斷樹枝可見銀白色膠絲。至今全世界的華人仍然喜歡用
杜仲入藥或作為藥膳食療的重要藥材之一,值得中醫師進一步探討。

本文

一、藥膳之起源與發展
關於藥膳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是源於人類的原始時代,二是源自於文
[6]
字出現後有藥膳字樣問世 。前者認為人類為了生存與繁衍,在大自然中覓食
時,逐步認識了一些動植物,不但有充飢的作用,而且又能治療疾病,逐步累
積了飲食健身、治病的經驗,開闢了藥膳的先河。現代考古學家已發現不少原
始時代的藥性食品,現代民族學也發現一些處於原始時代的烹製的藥用食品。
因此,部份學者認為藥膳起源於原始時代 [6]。有一部份的學者則認為,真正的
藥膳應出現在人類文明時代。人們有了豐富的藥物與飲食知識後,才能把藥性
和五味結合起來以達養生目的,否則就不是真正的藥膳。藥膳的歷史相當的悠
久,我國最早起源於甲骨文、金文中就已經有了「藥」字與「膳」字,而將二
字連起來使用,形成藥膳這詞,則最早見於《後漢書.列女傳》。其中有「母
親調藥膳思情篤密」這樣的字句 [7]。這證明至少在一千多年前,我國已出現藥
膳其名。而在藥膳一詞出現之前,我國的古代典籍中已出現了有關製作和應用
藥膳的記載。《周禮》中記載了「食醫」。食醫主要掌握調配周天子的「六
食」、「六飲」、「六膳」、「百饈」、「百醬」的滋味,食醫所從事的工作
與現代營養師的工作類似。《周禮.天官》中還記載了疾醫主張用「五味、五
穀、五藥養其病」;瘍醫則主張「以酸養骨,以辛養筋,以鹹養脈,以苦養
106
VoI.15 No.2
藥膳養生之文獻研究:以杜仲為例

氣,以甘養肉,以滑養竅」等。這些主張已經是很成熟的食療原則。這些記載
表明,我國早在西周時代就有了豐富的藥膳知識,出現了從事藥膳製作和應用
的專職人員 [7]。

文獻探討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言論與思想的自由,當時的儒、墨、法、道諸家共
同推波助瀾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促進了中華文化的融合與發展,在自然科
學諸方面也都有很大的進步,特別是天文學的發展為中國醫學理論體系,例如
陰陽五行學說奠定了基礎。《黃帝內經》可說這個時期的醫學專書代表,該書
提出「凡欲診病,必問飲食居處」,要求「治病必求其本」,「藥以袪之,食
[8]
以隨之」的治療原則 。秦漢時期的文化經濟發展快速,進而加速了藥膳研究
的進行,中國食療藥膳在這個時期開始形成。因為這個時期的帝王追求長生不
老,因此要求太醫、方士尋求長生不老藥物和飲食,所以大大的促進藥膳的形
成和發展。我國最早的藥學專書《神農本草經》,書中記載三百六十五種藥
[8]
品,依據藥物性能和使用目的不同而將藥物分為上、中、下品 。唐代是中國
食療發展重要時期。疆域的擴大,對外交流的加強都為食療發展提供了更多的
原料和理論。由於練丹服石之風貽害甚多,因此許多醫家提倡以食療病,例
如:藥王孫思邈強調「為醫者當先洞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
愈,然後命藥。」的治養原則。在唐代較著名食療典籍為唐初孫思邈的《千金
要方》和《千金翼方》,唐中期孟詵的《食療本草》,唐末期昝殷的《食醫心
鑒》[9]。宋代是中國食療發展成熟時期。當時許多達官貴人熱衷於煉丹服石,
也對進補之風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當時流行的食療方及藥膳多見於官頒的
《合劑局方》中,民間食方書亦有不少記錄。其中較有名的是:北宋王懷隱的
《太平聖惠方》、陳直的《養老奉親書》,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9]。
元代中國食療方與藥膳更加完備,出現了中國第一部營養學專著《飲膳
正要》。該書由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所編撰是一部典型的藥膳專書,內容該書
[8]
繼承了食、養、醫結合的傳統,十分重視藥物與食物的滋補和治療價值 。本
書在體例上也一改類書之風不以單品序列敘述食療作用,而是通過大量論述菜
點配製與烹製方法,來說明食療作用。以膳為主,以藥為輔,寓治療融於飲食
美味之中,此外,其中記敘許多蒙古族、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的飲食,該書可
說是中國食療保健的重要經典著作,對於後來營養學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07
VoI.15 No.2
2012 中醫藥研究論叢

[8]
。明清時代,藥膳更進一步發展,眾多的藥物專著和食療專書不斷出現,豐
富了食物的資源,同時飲食烹調和製作也豐富多彩。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公
元1518∼1593年),總結了十六世紀以前我國醫藥學知識,編著成本草學巨著
《本草綱目》。書中與養生、食療、營養有關的飲食治療方面的論述頗多 [10]。

二、藥膳之作用與特色
藥膳是中國醫藥的一個組成部份,因此它無論在藥物和食物的配伍組方
上,還是在施膳等方面,均以中醫藥學的基本理論為指導。營養學者指出,在
對食物營養的認識上,提出了食物性味學說、歸經學說、以臟補臟學說、發物
學說等;在食物的選擇上,強調養生與食療作用的同時,還特別重視養生與食
療禁忌,形成了內容豐的飲食禁忌學說;在藥膳食療的配方上,除了注重食物
合理搭配的同時,還提出了配伍禁忌學說;在藥膳食療的烹飪加工方法對食物
性能的影響等,所有這些理論學說都是世界營養科學的重要貢獻,也極大地豐
[11]
富了世界營養科學的內容和理論 。由於藥膳在組成上的特殊性,使其在製
作方面具有獨特的方法。藥膳烹調是依照中醫理論和用藥要求,根據藥材的性
能,應用食品烹調和藥物炮製加工技術而成的一套特殊的製作方法。以藥物與
食物為主要原料的藥膳,是「寓藥于食,寓食于藥,取藥之性,用食之味,即
融入藥物的功效和食物的美味為一體。」用中國烹調的技術,如:燉、炒、
[6]
蒸、煮、煨等方法,調出美味的藥膳,以達到治病養身及延年益壽的目的 。
因此在製作上除了要具備一般的烹調技術外,還應掌握中醫藥的基本理論和藥
物炮製方法。藥膳除有防病治病之用外,較多地應用於中醫扶正固本方面,所
用的藥物和食物都能滋養強壯身體、補氣血、增強正氣、治療體虛。經現代藥
理的初步研究證明某些滋補藥品具有增強機體生理功能的作用,改善細胞的代
謝和營養,對神經內分泌的調節功能和提高免疫力,改善心肺功能和造血功
能,促進血液循環。此外,藥膳中還含有人體代謝所需的營養素,能有效地補
充人體能量和營養物質,調節機體內物質代謝,從而達到滋補強身、防病、治
病、延壽的作用 [8]。中醫藥膳食療的內容非常的豐富,進行藥膳食療時應本著
「因人用膳,因時用膳,因地用膳」這個基本原則,才能使藥膳更有效,更加
充分發揮。藥膳依其作用可分為三大類,分述如下 [6- 8]:
108
VoI.15 No.2
藥膳養生之文獻研究:以杜仲為例

一、滋補強身類:此藥膳針對體弱或病後的人食用,這類藥膳主要透過調理臟
腑器官和組織的功能,使之協調,從而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的目的。
此類藥物如:十全大補湯、人參蓮肉湯(人參蓮肉湯,為民間偏方,配料

文獻探討
有人參、蓮子、冰溏等。主治功效為病後體虛,氣弱、脾虛、食少、倦
怠、自汗泄瀉等症。此方為補氣虛弱者適用,陰虛火旺體質勿用)、蜂蜜
桑椹膏(蜂蜜桑椹膏,由新鮮桑椹和蜂蜜熬煮而成。具有滋養肝腎、補氣
血之功效。凡鬚髮早白、病後血虛、未老先衰者服用皆有良好之效果)、
茯苓包子(茯苓包子為民間藥膳,由茯苓塊、麵粉、鮮豬肉所做製成。治
療功效:安心養神,健脾開胃,除濕化痰,利水腫。適用於脾胃虛弱、便
不利心悸失眠等症狀)等。
二、治療疾病類:此類藥膳是針對患者的疾病而烹製,有治療與輔助治療的作
用。經過長期服藥膳調養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此法最適合用於慢性病
患者。它的種類按其功能分類主要有:解表藥膳、瀉下藥膳、清熱藥膳、
祛寒藥膳、消導化積藥膳、補益藥膳、理氣藥膳、理血藥膳、祛痰止咳藥
膳、熄風藥膳等。
三、保健益壽類:此類藥膳是根據用膳者的生理、病理特點而製作的一種屬於
藥性平和、增進健康和抗衰老作用的膳食。經過食物藥膳的調養增強免疫
功能,以促進成長發育、增進健康、抵抗衰老的功效。此類保健藥膳可分
為:兒童保健藥膳、婦女保健和老年保健藥膳。如:小兒八珍糕、烏雞白
鳳湯、參麥團魚(參麥團魚,為民間藥膳,組成有甲魚,浮小麥,人參,
茯苓等,配料有蔥、蔥、黃酒、鹽和少許味精以及鮮湯。主治功效為陰
虛、盜汗、體質虛弱)、杜仲腰花等。

三、杜仲養生藥膳
唐代孫思邈所著《千金方.食治篇》記載有關杜仲食療方「羊肉杜仲
湯」強筋健骨的杜仲搭配大補虛勞的羊肉,可「壯腰補腎,溫肺平喘,補益氣
血」,治療「產後虛弱、腰痛、咳喘」。民間流傳的養生藥膳「麻油杜仲炒腰
花」,是婦女產後固腰膝所不能或缺的膳食,由於杜仲強筋健骨作用,除產婦
食用外,它也是藥膳宴席不可或缺膳食名菜。近年來隨著民眾對於健康的重視
109
VoI.15 No.2
2012 中醫藥研究論叢

以及知識的普及,如何吃得好,吃得健康,更需藉助藥膳食療的功能來輔助,
因此筆者整理杜仲養生藥膳相關文獻,針對每一配方、功效、適應症、配伍禁
忌、製作方法等分別 述如下 [1, 12]:

(一)季節補養藥膳
(1)春季調補藥膳:鮑魚杜仲老鴨湯(材料:生杜仲 3 錢、鮑魚 1 隻(罐
頭製)、老鴨 1/2 隻、老薑母 1 段。作法:鴨子洗淨,切塊撈起沖淨
備用。鮑魚切大片生杜仲洗淨,老薑母以刀背拍裂備用。把所有材料
放進鍋內加 8 碗水備燉煮,或以罐頭鮑魚汁加入清水,以武火燒滾
後,改以文火慢燉 2 小時,加鹽調味即成。功效:滋陰清熟、強陽充
筋、益精明目、利尿消腫,治腰痠背痛、心煩、失眠、盜汗、手心有
熱感、久咳、喘氣、小便赤黃。禁忌:此湯利水,小便頻數、流汗多
欲虛脫者慎食。下瀉、腸風便血、陰虛火旺者不宜,鴨肉多食致痞脹
滯氣、滑腸)。

(2)秋季平補藥膳:杜仲腰花湯(材料:杜仲 3 錢、豬腰 1 副、鹽 1小


匙。作法:1 個腰子(即豬腎)平剖為二,除去內部白色筋膜,從外
部切菱形交錯紋路,再切斜片,反覆以清水浸泡擙水後,汆燙去腥,
撈起以冷水沖涼、瀝乾。炒杜仲加 4 碗水熬湯,熬 40 分鐘,讓湯汁
大滾、加進腰花,續滾 1 分鐘即加鹽調味、熄火。功效:強精益腎、
健筋壯骨,治腎氣虛腰腳痠軟、腿足抽筋、產後腰痠背痛、下部濕
癢、分泌物多。(豬腰子性味寒鹹,並不能補命門腎精氣,用以食療
是以形補形,借其引導,是以豬腰子配溫性之杜仲、麻油、老薑煮
食。禁忌:陰虛火旺盛者,慎食)。

(3)冬季溫補藥膳:草蟲杜仲燉海蝦(材料:新鮮海蝦 1 斤、冬蟲夏草
3 錢、生杜仲 3 錢。作法:海蝦留殼剪去鬚、腳,挑去泥腸,洗淨瀝
乾。冬蟲夏草以清水洗淨雜質;生杜仲亦以清水洗淨雜質。取 5 碗水
加蟲草、生杜仲先熬湯。約熬 40 分鐘,再放進處理好之蝦,並加酒
調味去腥,蝦熟後,加鹽即成。功效:治腎虛夜尿多、陽痿遺精、腰
膝痠軟,改善貧血虛弱。禁忌:有表邪或對海鮮過敏者,慎食)。
110
VoI.15 No.2
藥膳養生之文獻研究:以杜仲為例

(二)滋陰壯陽藥膳
(1)蠶豆杜仲炒腰花(材料:杜仲 15 克,豬腰子 250 克,蠶豆 500 克,
雞蛋 2 個,米酒 10 毫升、麻油 40 毫升、素油 40 毫升、生薑 5 克、

文獻探討
蒜 10 克,胡椒 3 克、鹽 3 克,鹽 3 克,芡粉 30 克,雞精 2 克,味
精 2 克。作法:杜仲刮皮,切小塊,放入鍋中,加水煎煮取汁。豬腰
剖開,去除白色腎盂,洗淨切花,再泡入水中去血水,除去異味,撈
出瀝乾水分,加入生薑汁、米酒,放置 5 分鐘,用芡粉裹上,入沸水
燙一下。蠶豆剝成豆瓣,加清水煮熟。雞蛋打入碗中。炒鍋燒熱,放
素油燒 6 成熱,倒入雞蛋炒熟取出。炒鍋放素油燒熱,放入生薑末、
蒜茸爆香,倒入腰花和蠶豆瓣,與雞蛋一起翻炒。加入杜仲汁、胡椒
粉、醬油、料酒、鹽,濕芡粉,淋上麻油,加味精即成。功效:補肝
益腎、強壯筋骨、利水。用於腰肌勞損、肝硬化、腎功能不全、糖尿
病、肺結核、慢性腎炎等病症輔助治療。禁忌: 陰虛火旺慎食。蠶豆
有過敏反應者和發育期兒童不宜食蠶豆)。

(2)川斷杜仲煲豬尾(材料:川斷 25 克、杜仲 30 克、豬尾 2 條、鹽適


量。作法:川斷、杜仲洗淨,裝入紗布袋紮緊。豬尾去毛洗淨,紗
布袋一同放入沙鍋內,加適量水,用武火燒開後轉文火燉煮約 50 分
鐘,直至豬尾肉熟爛,加入鹽即成。功效:補肝益腎、壯骨助陽。用
於陽痿、性功能減退、腰肌勞損、外傷後體虛、風濕性關節炎、流
產、跌打損傷等輔助治療。禁忌:不宜與羊肝、黃豆、甲魚、牛肉、
田螺同食。陰虛火旺,外感表證,痰濕實熱內盛慎用)。

(3)杜仲五味爆羊腰(材料:杜仲 15 克、五味子 6 克、羊腰子 500 克、


醬油 10 毫、鹽 3 克、蔥 10 克、生薑 5 克,芡粉 20 克,素油 30 毫
升、味精 2 克。作法:杜仲、五味子放入鍋內,加適量水,煎煮 40
分鐘,去渣,加熱濃縮成稠液。將羊腰洗淨,去筋膜臊腺,切成小塊
腰花。將芡粉用藥汁拌勻。腰花先以澱粉裹勻,再用油爆炒至熟,加
入醬油、鹽、蔥花、生薑末、味精即成。功效:補腎壯陽、強腰壯
骨、補氣寧心。用於陽痿、性功能減退、腰肌勞損、小兒麻痹後遺
111
VoI.15 No.2
2012 中醫藥研究論叢

症、尿頻、肺虛久咳、失眠、多夢、慢性支氣管炎等病症輔助治療。
禁忌:表邪未解、內有實熱、咳嗽初期、麻疹初發忌用。陰虛陽亢,
陽虛寒濕內盛禁用)。

(4)杜仲骨碎補豬骨湯(材料:杜仲 20 克、骨碎補 20 克、豬骨 500 克、


米酒 10 克、生薑 5 克、蔥 10 克、鹽 3 克、雞精 2 克、味精 2 克。作
法:杜仲、骨碎補洗淨,切片,裝入紗布袋中,與洗淨、砸碎的豬骨
同入鍋中,加適量清水,用武火煮沸,加蔥段、生薑片、米酒、鹽,
轉文火煨燉1小時,待湯汁濃稠時加雞精、味精,去除藥袋即成。功
效:補腎陽、強壯筋骨、止痛。用於陽痿、性功能減退、腰肌勞損、
外傷後遺症、耳鳴耳聾、牙齒鬆動輔助治療。禁忌:不宜與羊肝、黃
豆、甲魚、牛肉、田螺同食。外感表證,陰虛陽亢,痰濕實熱內盛忌
用)。

(三)益肝補腎藥膳
(1)杜仲粥(材料:杜仲 10 克,粳米 50克。作法:將炒杜仲投入沙鍋
內,加適量清水,煎取湯汁,去渣後,放入淘洗乾淨的粳米,文火煮
粥,見粥稠米熟透即成。功效:補益肝腎、強壯筋骨。用於腰肌勞
損、白內障、青光眼、高血壓、胎動不安、筋骨無力等輔助治療。禁
忌:陰虛火旺慎食)。

(2)杜仲黃蓍煲烏龜(材料:杜仲 10 克、黃蓍 30 克、烏龜 300 克、薏苡


仁 15 克、生薑 2 片。作法:烏龜入熱水鍋內,將水慢慢燒開,烏龜
燙殺,去龜殼及內臟,洗淨後切成塊。苡仁洗淨略炒,黃蓍、杜仲、
生薑分別洗淨。將以上用料一同放入沙鍋內,加適量水,以武火煮沸
後,改用文火煲 2 小時,調味即成。功效:健脾益腎、利水消腫。用
於腎炎、腎病綜合征、肝炎、肝硬化、高血壓輔助治療。禁忌:凡表
實邪盛,內有積滯,陰虛陽亢,瘡瘍陽證實證等不宜食用。小兒不宜
多食龜肉。龜肉不宜與橘子、莧菜、紫蘇、薄荷同食)。

112
VoI.15 No.2
藥膳養生之文獻研究:以杜仲為例

(四)溫陽補腎藥膳
(1)杜仲羊腎五味湯(材料:杜仲 15 克、五味子 6 克、羊腎 2 個、米酒
10 毫升、生薑 5 克、蔥 10 克、鹽 3 克、味精 2 克。作法:羊腎剖

文獻探討
開,去筋膜,泡洗乾淨,切碎。杜仲、五味子用紗布包裹,同放沙鍋
內,加米酒、生薑、蔥、加水適量,燉至羊腎熟透後,加入鹽、味精
調味後空腹服食。功效:溫陽固精、補肝腎、強筋骨。用於腎虛腰
痛、陽痿遺等症輔助治療。禁忌:表邪未除,內有實熱,咳嗽初期不
宜用五味子。虛火旺者慎用杜仲)。

(2)鵪鶉枸杞杜仲湯(材料:鵪鶉 1 隻、枸杞子 30 克、杜仲 10 克、生薑


5 克、蔥 10 克、鹽 3 克、味精 2 克。作法:鵪鶉宰殺去毛、內臟及
爪,切塊。生薑切片,蔥切段,枸杞子、杜仲洗淨。鵪鶉、枸杞子、
杜仲、生薑片、蔥段同置燉盅內加水適量,隔文火饅燉熟,加入鹽、
味精即可食肉喝湯。功效:補肝腎、益中氣、強筋骨。用於陽痿、遺
精等男子性功能障礙輔助 治療。禁忌:陰虛火旺者慎用杜仲)。

(五)強心健腦藥膳
(1)銀耳杜仲煲靈芝(材料:銀耳 20 克、炙杜仲 20 克、靈芝 10 克、冰
糖 150 克。作法:銀耳泡入水中發透,去除雜質、去蒂。將炙杜仲、
靈芝洗淨,加入 2000 毫升清水煎熬至 1000 毫升左右,取汁。銀耳放
入鍋內,加清水適量,置文火上熬至微黃色,加入杜仲、靈芝藥汁,
以文火熬至銀耳酥爛成膠狀,再加入冰糖,調勻即可食用。功效:扶
正固本、強心健腦、抗衰延年。適用於中老年人脾腎兩虛型高血壓病
患者食用。禁忌:早晚各溫服 1 小湯碗,久服有效。陰虛火旺不宜食
用。不宜與四環素,鐵劑同食)。

(六)補腎袪濕藥膳
(1)杜仲豬腰湯(材料:杜仲 30 克、豬腰子 2 隻、米酒 30 毫升、薑 10
克、蔥 10 克、鹽 4 克、味精 2 克。作法:杜仲洗淨,水煎取汁。豬
腰子去筋膜,洗淨,切片。豬腰、料酒、蔥、薑加入杜仲汁中,加水
113
VoI.15 No.2
2012 中醫藥研究論叢

適量,文火煨燉至熟,加入味精即成。功效:補腎、祛風濕。適用於
腰膝酸軟無力、易疲勞、勞累後症狀加重、陰雨天發作明顯者食用。
注意事項:虛火旺慎食。溫熱食用。每日 1 次,連食 6 劑)。

(2)杜仲豬核桃燉豬腰(材料:豬腰子 2 個、杜仲 30 克、核桃肉 30 克、


鹽 3 克。作法:將豬腰中間切開,剝去白色筋膜,用清水沖洗乾淨。
杜仲、核桃肉分別用清水洗淨,與豬腰一齊放入砂煲內,加清水適
量,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煲 2 小時,調味供用。功效:補腎益精,
用於陰陽兩虛型糖尿輔助治療。禁忌虛火旺慎食)。

(七)燒燙修復藥膳
(1)杜仲燉母雞(材料:母雞 1 隻、杜仲 30 克、當歸 20 克、桂枝 15
克、生薑 5 克、鹽 3 克。作法:當歸、杜仲、桂枝裝入紗布袋,封
口。將雞宰殺去毛、腸雜,將當歸、杜仲、桂枝與生薑同放入鍋內,
中火燉至雞肉熟透,去藥袋,放入鹽調味即可吃肉喝湯。功效:補益
肝腎、通經絡。適用於軟組織損傷後期輔助治療。注意事項:5-7 日
食 1 劑,連食 2 或 3 次。不宜與兔肉、大蒜、鯉魚同食。不宜與鐵
劑、左旋多巴同食。不宜食用多齡雞頭、雞尾尖上的腔上囊。濕盛中
滿、陰虛火旺、大便泄瀉者忌食。月經過多、孕婦忌食用)。

(八)孕產兩用藥膳
(1)羊腎杜仲湯(材料:羊腎 2 個、杜仲 12 克、五味子 5 克、鹽 3 克。
作法:羊腎剖開去筋膜,浸泡,洗淨後切碎。杜仲、五味子裝入紗
布袋子內才,紮好口,羊腎與藥袋同放入沙鍋內。加清水適量,武火
煮沸,改文火燉至肉熟,加鹽調味,空腹食用。功效:溫陽固精、補
肝腎、強筋骨。用於腎虛腰腿酸痛、陽痿遺精、胎動不安等症。西醫
用於腰肌勞損、卵巢功能低下、先兆流產等病症輔助治療。禁忌:陰
虛火旺者忌用。表邪未解,內有實熱,咳嗽初起以及麻疹初發者忌
用)。

114
VoI.15 No.2
藥膳養生之文獻研究:以杜仲為例

(2)黨參杜仲糯米粥(材料:黨參 30 克、杜仲 30 克、糯米 100 克。作


法:黨參、杜仲洗淨,放入沙鍋,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改文火
煎取藥物。糯米淘洗乾淨,加藥汁,加清水適量,中火煮粥食用。功

文獻探討
效:補中益氣、安胎。用於習慣性流產輔助治療。禁忌:不宜與藜蘆
同用。陰虛火旺慎用)。

(九)延年益壽藥膳
(1)杜仲川斷煲豬尾(材料:杜仲 12 克、川斷 10 克、豬尾 1 條、大棗 5
顆、生薑 2 片、鹽適量。作法:川斷、杜仲洗淨,裝入紗布袋內,紮
緊袋口。豬尾去毛洗淨,與紗布袋、生薑、大棗一同放入沙鍋內,加
適量清水,用武火燒開後轉用文火燉煮至豬尾肉熟爛,加入鹽調味即
可。功效:補益肝腎、壯骨填髓。用於腰肌勞損、跌打損傷、男子性
功能減退的輔助治療。注意事項:不宜與黃瓜、蘿蔔、維生素 K、動
物肝臟同食。陰虛火旺慎用)。

(2)杜仲腰花(材料:杜仲 12 克、豬腰子 250 克、青椒 10 克、鮮湯 100


亳升、鹽、米酒、味精、醬油、白糖、蔥段、濕澱粉、麻油、素油各
適量。作法:將豬腰子剖開,去除筋膜,洗淨,切成花刀狀,放在
水裡出血水,除去異味,然後先縱向用直刀間隔 0.2 厘米切平行線,
再橫過來用斜刀切平行線,一刀不斷,一刀斷開。青椒去子洗淨,切
成片。將杜仲放在小碗中,加入清水,上籠蒸 30 分鐘。炒鍋放素油
燒至4成熱,倒入切成的腰花滑炒,一變色即起鍋。炒鍋內留適量底
油,用武火燒熱,先放入蔥段和青椒片,煸炒一下,放入蒸過的杜
仲,加人鮮湯,放入滑炒過的腰花片,加米酒、醬油、鹽和白糖,燒
開後加味精,用濕澱粉勾芡,淋上麻油即可。功效:補肝腎、強壯筋
骨。適用於腰肌勞損、健康保健者食用。注意事項:陰虛火旺慎食。
用於中青年調補)。

歷代不乏藥膳養生的記載,早在《黃帝內經》即載有藥膳方數則,東漢張
仲景《傷寒雜病論》中亦載有藥膳名方,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藥方》和《千

115
VoI.15 No.2
2012 中醫藥研究論叢

金翼方》則專列有「食治」、「養老食療」等方,藥膳方藥十分豐富,唐代孟
詵的《食療本草》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食療專書,對後世影響較大(同上引:
1-2)。雖然有許多杜仲養生藥膳,而杜仲藥膳食療的保健功效,乃源自於杜
仲傳統藥性論述為依據,大都為補肝腎、強筋骨,治療腎虛型腰腿痠痛或產後
調養為主。從傳統藥性來看杜仲屬溫腎補陽藥,在春、秋、冬等季因氣候寒
涼,適合食用杜仲藥膳調養身體,而夏季炎熱容易上火,較不適宜食用,陰虛
火旺體質,亦須慎服。杜仲配伍的食材與華人心中「以形補形」的觀念有關,
因此配伍的食材以「羊腎」、「豬腎」等為主,取其固腎強腰的功能,配伍的
藥材,亦以強精、壯骨、溫補壯陽等藥物較多,如:川斷、肉蓯蓉等,取其加
強杜仲溫補腎陽的作用,最終以達延年益壽抗衰老的保健功能為主。

參考文獻

1. 李秀美、張江靈、洪原城:中國藥膳,人民軍醫出版社,北京 2007;1,
185-186,213-215,258-260,270-286,290,318,375,381,467-468。
2. 陶弘景(梁)編,尚志鈞.尚元勝輯校:本草經集注,人民衛生出版社,北
京 1994;218。
3. 王俊麗:杜仲研究,河北大學,保定 2001;1。
4. 陳兆桓:神農本草經,文光出版社,台北 1982;100。
5. 耿煊:杜仲。大陸雜誌 1957;13(2):16-28。
6. 賈蕙萱:中日飲食文化比較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 1999;198-199,
206-208。
7. 黨毅:中醫營養食療藥膳學,知音出版社,台北 2003;13,199-202。
8. 彭銘泉:中國藥膳大全,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成都 1991:2-4,12-13,88-
90。
9. 金炳鎬、李自然:中國的食療藥膳文化。黑龍江民族叢刊 2001;67(4):86-
93。

116
VoI.15 No.2
藥膳養生之文獻研究:以杜仲為例

10. 明 李時珍 原著、臧俊岐 審訂:圖解本草綱目:五行食療治百病,華


威文化出版社,台北 2011。
11. 路新國:中國藥膳食療的特點及其應用原則。揚州大學烹飪學報 4 月號

文獻探討
2006:1-2。
12. 李家雄:養生燉補,躍昇出版社,台北 1996:43,87,121。

117
VoI.15 No.2
2012 中醫藥研究論叢

The Study of the Literature in Health Preservation


of Herbal Cuisine: Regard Eucommia ulmoides Oliv.
as the Example

Li-Shia Wang1, Wan-An Lu1


1
Institute of Cultural Assets and Reinvention, Fo Guang University,
Yilan
Address for correspondence: Wan-An Lu, MD, PhD,
E-mail: walu@mail.fgu.edu.tw

Abstract
Herbal cuisine was the important element that possessed long history and rich
connot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rbal cuisine was divided into three
kinds of different function such as body tonic, disease treatment and health care.
The major functions were recuperate lumbocrural pain caused by kidney deficiency
and supplement of pregnant and after delivery in clinic though the function of
herbal cuisine Eucommia ulmoides Oliv. was supplementing liver and kidney and
strengthening the bones and muscles. Herbal cuisine Eucommia ulmoides Oliv. were
divided into 9 kinds of different function such as herbal cuisine seasonal supplement,
herbal cuisine beneficial yin and yang, herbal cuisine supplementing liver and kidney,
herbal cuisine warming yang and invigorating the kidney, herbal cuisine strong heart
and brain, herbal cuisine tonifying kidney and removing dampness, herbal cuisine
hot repair, herbal cuisine motherhood dual-purpose and herbal cuisine prolong life
by flexibly using a variety in clinic, above all the kinds of herbal cuisine possessed
different indication, efficacy and contraindications. It was important that all the
compatibility of the dietary foods were kidneys in sheep and swine, and this indicated
that achieve the purpose of health preservation with strengthening waist of kidney
in order to form filling form a concept was used in herbal cuisine. The compatibility
of medicines were more and more energetic, strengthen bones and warming yang
118
VoI.15 No.2
藥膳養生之文獻研究:以杜仲為例

such as Chinese herbs Teasel and Cistanche Deserticola that possessed the function
of strengthening and warming kidney yang of Eucommia ulmoides Oliv.. The final
goal of health preservation was achieve prolong life and anti-aging in herbal cuisine

文獻探討
Eucommia ulmoides Oliv.

Keywords
Eucommia ulmoides Oliv, herbal cuisine, in order to form filling form

119
VoI.15 No.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