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9

第四章:文化惠民,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第一节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新时代文化高地

嘉兴应当持续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力,满足群众高品质文化生活新期待——要完善

服务体系,深化拓展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模式;建设文化地标,加快建设市文化馆新馆

嘉兴文化礼堂中心、子城遗址博物馆、长三角传媒中心等文化地标。

(一)实现文化公共服务与旅游服务高质量融合发展

2023 年 5 月 4 日,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开展中国

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文物主题游径“可纳入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

美术馆、剧场、文化馆、非遗馆等文化场馆”,要求依托文物呈现,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

产业融合发展,强化文化赋能,塑造地域文化品牌,打造本土文化标识。文旅融合视域下

嘉兴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的构建,并不意味着要颠覆已有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和旅游业领

域标准体系,而是应该从更好适应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重点考虑对

各领域原有标准体系及其内容做适度改造与扩展,从而使其能够体现融合、适应融合,以

更好满足嘉兴的公共文化机构提供标准化、规范化、高质量旅游公共服务的要求。

推进嘉兴市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应当包括两个向度,一是对于旅游者而言,更多

从嘉兴市优质历史文化与红色基因的视角出发安排旅游活动,并更加期待在旅游中获得更

多、更好的文化体验;二是对于嘉兴市而言,要使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提供的全过程,

为 游 客 提 供 嘉 兴 市 独 有 的 、 丰 富 的 文 化 体 验 。 正 如 世 界 旅 游 组 织

(WorldTourismOrganization,简称 UNWTO)在 2022 年 12 月组织的第一次文化旅游专家

会议上所提出的,“旅游与文化的融合是基于游客越来越感兴趣于从旅游目的地提供的精

心设计的、差异化的、可持续的文化产品当中获得真实而难忘的体验。” 1因此,将嘉兴的

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融合,能够使嘉兴的优良文化通过游客作为传播者更好地走向远方

实现更大范围的传承,同时也能够使游客获得更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体验。

对于嘉兴市公共文化服务而言,在与旅游服务的融合过程中,要区分哪些适宜融合哪

些不适宜融合。不适宜融合而强行融合,如将公共文化机构改造成旅游景点,将公共文化

机构变成旅游商品的销售渠道等,都可能会导致公共文化服务的过度旅游化,进而可能弱

化公共文化机构履行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应该融合而没有融合,如嘉兴市公共文化机构

能为旅游者或者当地居民提供馆内展览讲解服务和文化体验活动等,但却没有提供,则可

1
1STexpertsmeetingonculturaltourism[EB/OL].(2022-12-01)[2023-04-09].https://www.unwto.org/events/1st-
experts-meeting-on-cultural-tourism.
能会造成公共文化服务缺失。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服务的融合,首要的是把握好提

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定位,将旅游者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一类特殊对象,为其提供有关

当地人文地理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信息与知识服务。

总体来看,现有城市内文旅融合标准数量仍然比较少,只能涵盖较少一部分文旅融合

性质的服务产品;制定的文化旅游服务标准内容仍然不够均衡,现有标准更多是从旅游服

务的视角出发来规范所涉及到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缺乏对公共文化机构所提供的旅游公

共服务的规范,使得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所开展的旅游公共服务缺乏有针对性的业务规范、

人员素质与能力要求、馆区场地与功能的重新规划等标准引导;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与

高质量发展亟需标准化引导。

嘉兴目前已经在规则制定与服务层面展现了一定的成绩,针对公共文化需求日渐呈现

差异化的趋势,嘉兴推出“两员”制度,由县级文化馆向各镇(街道)下派 1 名文化员和

每个村(社区)配备 1 名专职文化管理员,这些遍布嘉兴各地的基层文化队伍,通过“点

单式”的精准供给,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的匹配度。嘉兴的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在

全省推广,还复制到了全国多个省市。嘉兴不仅不断深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

推动实施禾城文化复兴行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遗产保护、旅游产业发展等各项工作均

获得良好社会效益,迈出了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典范城市文旅金名片的坚实步伐。

其次,推进文旅融合视域下的嘉兴公共服务发展还应该做到以服务为根本考量。文旅

融合视域下的嘉兴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作应将落脚点放在面向游客提供高质量公共文化服

务上,,如对场馆的更新规划、功能的重新布局,并以此实现相关资源的重新整合。近年

来,嘉兴不断探索创新机制实现普惠均等,制定《嘉兴高质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

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典范城市行动方案(2021~2025 年)》,成立浙江省内首家设区市

文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图书馆、文化馆等多项建设经验上升为省级地方标准。

近日,嘉兴市在全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评估中蝉联“八连冠”。一个日臻完善的现代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正在嘉兴铺陈开来。目前,嘉兴全市已建成市、县两级文化馆 8 个,

公共图书馆 7 个,各类博物馆(美术馆)35 个、剧院(电影院)59 个。嘉兴市各村(社

区)均建有符合标准的文化活动中心,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建成智慧书

房 273 家(含礼堂书屋),创新建设“健心客厅”48 家,城乡 15 分钟文化活动圈基本形成。

明确因提供文旅融合服务所增加的岗位设置及人员上岗要求;根据文旅融合业务需求,

对已有业务规范进行补充完善。特别应结合文旅融合服务所带来的服务对象流动性强、短
时人流量大等特征,完善有关应急管理方面的制度;重点关注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同时对

成为图书馆用户的游客及其利用图书馆的数据加强管理与分析,以提供更有吸引力、针对

性更强的文旅融合服务。但这些调整应立足于平衡好公共文化机构的常规性服务与面向游

客提供的服务,在确保常规性服务不受影响或少受影响的基础上拓展文旅融合服务,发挥

公共文化机构的优势,使文旅融合服务成为常规服务的“加分项”。

三是与法规政策相结合。可考虑将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景区提供的一种新的服务形式,

在原标准基础上补充相关内容加以规范。嘉兴先后制定出台《嘉兴市南湖保护条例》《嘉

兴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历史文化保护法规,以法治力量进一步推进历史文

化的保护,还打响更具魅力的文化品牌:大力实施的禾城文化复兴专项行动,不断挖掘江

南文化的深厚底蕴,打造更多具有嘉兴特色、时代气息的文化标识;推出庆祝建党 100 周

年“百年百部”文艺精品,打响世界政党交流基地、浙江红船干部学院、红船精神研究院

等品牌;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建成的城乡一体化新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被

誉为中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嘉兴模式”;积极共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再现濮

院、盐官等千年古镇历史风貌,推进月河历史街区形态提档、业态升级。

产品的创新固然重要,打造新的消费场景也是关键所在。在夜间经济繁荣的当下,嘉

兴推出“3+1”“夜嘉兴悦嘉兴”夜游品牌;举办嘉兴文化旅游消费季活动,推出红色、演艺、

美食、长三角四大版块 22 项活动;推出“嘉兴旅游指南”,探索南湖天地、月河历史街区 、

九曲里商街等一站式消费场景;浙江省文化和旅游消费季在嘉兴启动,以“五彩消费美好

生活”为主题发布多项惠民惠企政策。

对于缺乏相关标准的可以考虑制订新标准。为更好发挥标准的指导作用,可考虑充分

运用最佳实践、指南等标准形式,为公共文化机构开展文旅融合服务实践提供技术、方法

过程等的详尽指引。同时兼顾共性与特性。各地在历史、民俗、遗迹、人文环境、文化资

源等方面具有的鲜明地域性正是文化旅游的生命力所在,因此,公共文化机构面向游客提

供的服务也应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特征,如嘉兴实施基层文化设施优化计划。实现县有四馆

(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遗馆或展示场所);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全部达到一级标

准;镇(街道)图书馆(分馆)、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部达到《嘉兴市基本公共文化

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 年)》的建设要求。

尽管传统公共文化服务是精神经济领域,但往往由于场地、设施、人力等因素的限制

无法为更多的公众提供最基本的产品,其发展遵循的依然是工业经济时代的逻辑。而数字
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成为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外的第五大生产要素,图书、影视

广电等文化产品所承载的文化要素能以极低的边际成本进行收集、生成、存储、处理和传

播,不再严重依赖物质资源和线性的固定消费时间。因此,数字技术有利于促成数字、数

据和文化之间的高适配和高融合,能让嘉兴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突破时空边界,打破资源

约束,在精准把握群众需求的基础上,产生便利快捷有效的数字化服务形态,进而有效拓

展嘉兴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增量发展空间。

嘉兴市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应当以生态系统化的思维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供

给方式、消费方式和治理方式的变革,让有效满足公众公共文化需求的产品创新、模式创

新、文化创新成为常态。这就必然要求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要用系统化的战略眼光

进行通盘考虑,做好筹划,使得各类要素、各级各类主体之间形成有效的协同共建、共创

共生和共享的开放型价值网络。

在数字文化层面,嘉兴大力推进公共文化云平台建设计划。整合“文化有约”、数字

图书馆、数字文化馆等信息平台,综合利用云计算、云存储技术,建设公共文化云平台。

同时,嘉兴还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创新应用示范项目建设。加强各级图书馆阅读体

验区、数字体验区建设,大力推广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 24 小时自助图书馆项目,全

面展示公共图书馆服务与科技融合的最新产品,吸引广大读者体验参与,并逐步纳入基本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加快推进文化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文化馆创新实施

“实体数字文化馆”项目,应用科技手段开展情景体验、远程辅导、互动教学,方便群众

利用和享有文化服务资源。遴选一批市级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创新应用示范项目,满足群众

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嘉兴鼓励开发特色数字文化产品。加强公共文化大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处理。利用

微博、微信、微视频、云客户端等微传播模式,与支付宝、腾讯、百度等各类平台、渠道

加强合作,将资源和服务嵌入用户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让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伴随智能

移动终端真正实现随时服务、随地享用。嘉兴还探索全媒体建设。以媒体融合为契机,着

力探索全媒体建设,形成以嘉兴在线新闻网站为骨干,多领域拓展的网站集群。积极培育

“禾点点”手机客户端服务内容系列化、产业化,打造本地移动互联网新闻信息和内容服

务第一品牌。

与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相比,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参与主体主要有两个层面的变化:

一是参与式生产导致更多的个人用户加入到供给中来,生产与消费的融合趋势越发明显;
二是公共服务与市场不相容的性质发生了改变,更多的商业企业与数字技术加入到供给中

来,扩大了供给规模。

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多元的框架,也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参与建设

的体系,作为在公共文化服务中起主导作用的政府部门在推进良性数字生态系统形成的过

程中,需要积极树立数字化思维,强化统筹、引导、整合和规范意识,重点关注三个问题。

科学统筹规划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必须基于整个社

会进行筹划,这比企业层面的数字化更加困难和复杂。具体而言,一是通过数字政府建设

来统筹地方服务与全国服务、统筹特色服务与基本服务,统筹各层面的数字资源建设和服

务项目;二是兼顾优化嘉兴数字营商环境与鼓励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创,监管和控制公共

文化服务质量;三是在内容、渠道和组织管理建设上不断拓展和创新,提高数据治理能力

最大限度地提升嘉兴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的政府服务水平。嘉兴首个村级智慧书房——嘉

兴市图书馆洪合镇凤桥村分馆向人们展示了一条新路子。智慧书房采用无人值守、自助服

务、智慧化管理的方式,依靠嘉兴市图书馆的资源,村民能在分馆预约借阅总馆的书籍,

还提供电子书借阅机、手持借阅 Pad 等数字设备,满足农村居民数字阅读的需求。

嘉兴不断探索“数字+文旅”,成功打造智慧书房服务体系、“文化有约”服务平台

等“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红色旅游大数据服务应用、南湖区甪里未来社区、云

游嘉善行程定制小程序、盐津豆旅游信用评价、桐乡数字非遗馆等 5 个项目被列入省文旅

厅数字化改革试点,各应用场景年均服务人次超 500 万人次。

近日,嘉兴市在全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评估中蝉联“八连冠”。一个日臻完善的现代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正在嘉兴铺陈开来。目前,嘉兴全市已建成市、县两级文化馆 8 个,

公共图书馆 7 个,各类博物馆(美术馆)35 个、剧院(电影院)59 个。嘉兴市各村(社

区)均建有符合标准的文化活动中心,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建成智慧书

房 273 家(含礼堂书屋),创新建设“健心客厅”48 家,城乡 15 分钟文化活动圈基本形成。

提供优质适配的公共文化产品数字化赋能公共文化服务的最终目的依然是更好地满足

公众的公共文化需求,这就要求嘉兴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既要使存量产品变得更加优质,

又要结合价值体系不断探索、创新和推进新的增量产品。

其一,建设内容资源、数据资源和相关服务数据库,动态关注和研究纳入公共文化服

务的类型和内容,其服务标准也要随之进行调整。政府要跟踪研究文化消费方式、供给环

境和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变化,适时地调整和更新公共文化服务目录。
再者,公共文化的数字化发展不仅要注重均衡性、公平性和普惠性,还要注重平衡标

准化与特色化、地方化与全国化乃至国际化、个性化与多样化。此外,制定服务标准来控

制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质量也非常重要。“十三五”以来,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国家

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为基础的公共服务标准体系。但不难发现,现行的服务标准多是对公

共文化服务的数量、频次进行了控制,缺乏对质量和效果的考察,今后亟须通过数据治理

强化对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反馈与控制。

其二,数字化发展并不是要摒弃现实世界的线下服务,而是要促进线上线下服务的有

效融合。嘉兴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通过大数据分析合理地调配资源,提

供有效的产品及其组合,实现线上线下协同发展。嘉兴市近年来建设智慧文旅大脑,推进

数据归集,统筹公共文化、文化遗产、全域旅游、文化执法等数据,在汇聚形成覆盖全市

的主题库、数据舱,打通数据烟囱层面做出突出贡献。推进大运河(嘉兴段)守根护脉应

用,以数字化改革赋能文化遗产的资源管理、数据分析、监测预警,实现全方位管理、保

护和利用。推进“无感物联”“人脸识别”在智慧书房、礼堂书屋等场馆数字化改造中的

应用,实现“一把闸刀、集中管控”新模式。

其三,嘉兴还应该创新数字技术及其应用,增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沉浸效果,提升

公众的消费体验。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发展存在一个关键性挑战:即如何在线上或虚拟

空间中让消费者获得线下传统服务所具有的空间感、临场感和氛围感。当前的服务多以初

级的产品形态呈现,消费体验不佳,尚待进一步提升和优化。

第二节 满足群众高品质文化生活新期待

在现有的政策引导下,嘉兴还应当巩固提升文化下派员、村级文化专管员、企业文化

员“三员”队伍素质,健全文化志愿服务工作机制,丰富文化生活圈服务品质。嘉兴应当

结合实际,市域一体、市县联动,通过实施五大工程,推进百个项目,强化五大保障,建

立四个维度指标体系,探索形成文化和旅游促进人民精神富有的有效路径和方法,放大

“两个文化”交相辉映新优势,拉高文化和旅游服务供给新标杆,增添重点群体服务保障

新内涵,激发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新动能,推动数字化改革成为精神富有新支撑。到 2025

年,在全省率先构建城乡一体公共文化现代化创新发展先行市,全面建成红色旅游标杆市

和全域旅游示范市,全面建成文化和旅游促进人民精神富有典范城市,广大群众的文化和

旅游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嘉兴已达成目标:2022 年标志性成果——设计形成文化和旅游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农
村居民以及残疾人精神共同富裕三大指标体系;率先在全省全面开展城乡一体“ 10 分钟品

质文化生活圈”建设,覆盖率达 50%;古城文化核心区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初步建成,

景区村庄建设覆盖率达 80%,红色旅游标杆市成为嘉兴旅游新品牌。 2023 年标志性成果

——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新研究中心标志性设施全面建成;城乡一体“ 10 分钟品质文化

生活圈”全面覆盖;成功塑造运河古镇集群新品牌、中国古镇旅游新标杆;建成“两个文

化”传承高地典范城市。

第三节 全域高品质现代文化供给更加丰富

嘉兴市全域高品质文化供给工程的主要内容是紧紧把握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聚焦人

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要求,从打造高水平的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体系;覆盖城乡、优质

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来建构高水平的文化

供给体系。

首先,嘉兴构建了“美美与共”的公共文化新阵地。百年百项标志性工程——嘉兴市

文化艺术中心建成启用,市美术馆、秀湖音乐厅、全民健身中心、嘉兴图书馆陆续开放,

成为市民打卡的“新地标”。全区农村文化礼堂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

设施面积 4787.5 平方米,基本实现了公共文化设施配备建设的均等化。其次,嘉兴重塑了

“各美其美”的公共文化新空间。将文明风尚、地域文化、自然生态、乡土民俗等要素相

互融合,全力建设王店镇耕读传家文化带、洪合镇乡贤和合文化带、新塍镇红色志愿文化

带、王江泾镇运河湿地文化带和油车港镇民间民俗文化带,构筑起“一镇一品”、各具特

色的多彩文化风景线。最后,嘉兴织就了“向美而行”的公共文化新生态。发挥乡村生态

资源、旅游资源、交通资源与传统文化资源互融共生的优势,将文化阵地与美丽城镇、美

丽乡村、美丽公路、美丽河湖等美好形态充分融合,积极推进文化阵地特色化、星级化、

规范化,通过绿化、美化、亮化、洁化、活化、数字化,让公共文化空间处处见景、处处

怡人,成为“内外兼修”的特色人文景观带。

嘉兴市加强顶层设计。深入推进“百人百艺、百团百花、百村联动”文化“三百”工

程,持续打造“多彩秀洲,文化惠民”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实现文化服务从“政府买单、

群众点单”到“政府搭台、群众上台”跃升。嘉兴市致力于打造特色群文化品牌。充分发

挥文化场馆的阵地功能,引进“文化管家”项目,培育“我们的节日”系列文化活动,打

造“我在礼堂过端午”“我在礼堂过大年”等群文品牌。村、社区年均送戏下乡 42 场、文

化走亲 8 场,传统戏曲进村、社区 100%全覆盖。嘉兴市打造群众广泛参与的新局面。区级


层面成立秀水艺术团,镇级组建“三团三社”,村级组建文艺团队,至 2020 年底,累计组

织各类文艺团队 447 支。推动镇、村“文化两员”全覆盖,引导乡贤参与和指导基层文化

活动,涌现了“驻堂乡贤”“驻村文化策划师”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带头人”。

嘉兴市深入挖掘本土优势特色文化。加强省级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大运河诗路文化

带、文化公园建设,传承挖掘运河文化,提升扩容嘉兴地方党史陈列馆、王洪合革命事迹

展陈馆等一批红色阵地,串珠成链,打造红色精品线,持续擦亮中国农民画艺术节、鳌山

灯会等一批特色节庆品牌,活化传承利用好本地特色民俗文化。同时,做强文化节庆影响

力,精心打造“一镇一品”节庆文化品牌,王店镇朱彝尊文化艺术节、新塍镇元宵民俗文

化节、洪合镇“槜美”洪合文化节、王江泾镇运河之韵系列文化活动、油车港镇秀水文化

艺术节、新城街道“畅想新城”都市文化节、高照街道艳阳高照文化艺术节等文化节庆影

响力日益扩大。嘉兴还着力推动文艺精品创作实现新突破。近三年,舞蹈《村里的画室》

入围全国群星奖,为历年最高成就。庆百年文艺精品——音乐舞蹈诗《泱泱秀水》在上海

嘉兴成功上演 7 场,反响热烈;《秀水泱泱》系列文丛全景式展现嘉兴历史文化地域风貌,

留住嘉兴的根和魂。

第四节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持领先

嘉兴市文化高地建设有助于形成开放多元、形式新颖、充满活力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为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典范城市凝聚起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力量,以

“嘉兴之窗”展现百年大党风华正茂、展现美好中国的未来和未来中国的美好。

嘉兴的服务机制从“各自为战”向“高效融合”跃升,重塑文化治理体系。网络化、

协同化、多元化的资源供给,是实现高效能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提条件。嘉兴为打破文化资

源上下流动的藩篱,在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上率先破题,为文化服务体系内部的融

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难仍然存在,具体表现在:不同

部门在文化建设上各自为政,资源浪费现象较为突出;不同层级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分级

管理,封闭式运行;不同区域间的文化资源、队伍人员互通不够,导致了资源分配不平衡

基层文化冷热不均。以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为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党员远程教育

网、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系统等互不相通,数字壁垒导致“数据烟囱”林立,既浪费了资源

又降低了运行效率。必须更新管理理念、创新工作机制,以数字化赋能、系统性重塑为抓

手,加快建设多节点分布式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终端”

复合式、一体化,实现小而便捷且精准的文化供给。
嘉兴应当聚焦共同富裕“新目标”,重塑“精神富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锚

定“率先成为人民精神普遍富足的区域范例”的目标要求,注重融入大局,统筹谋篇布局

注重顶层设计,主动定标定向;突出守正创新,明确工作原则;坚定“思想聚民”主心骨

夯实“精神富民”主阵地,聚焦“文化惠民”主目标,努力在公共文化服务上争先进、当示

范。同时聚焦城乡融合“新场景”,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新提升。紧抓国家城乡融

合发展试验区先行改革试点区建设契机,串点成线、织密连网;科学统筹、做优提质;融

合发展、抱团服务。积极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布局“大调整”。嘉兴还应当聚焦区域文

化新形象,打造特色鲜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新高地。秀洲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文化资源

丰富,要充分挖掘、建出特色、创出亮点,解码“文化基因”,“活化”文化遗产;厚植

传统文化,带动群文创作;打响“三大品牌”,提升群众体验。推动文城融合,展现秀洲

魅力。持续打造“秀水泱泱”区域文化新名片。建设具有江南水乡文化特质的文化古镇、

文化街区、文化场景,推动传统文化元素与公共文化服务点建设充分融合,形成富有韵味

的特色风貌。最后,嘉兴应当聚焦群众性、社会化“新趋势”,全面激发基层公共文化发

展新动能。充分认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承担着十分重要的社会服务功能,坚持群众导向、

需求导向,加快构建政府+群众“双主体”发展模式;繁荣群文艺术,持续培养专业人才

队伍;集聚社会力量,建立多元化的参与渠道。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不

断提高公共文化的社会参与度和影响力。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