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爆破通风优化数值模拟的研究 刘敦华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72

為 妻


油讓 筆赛

脊 
 

麵>




. . . .

 鎮 纖 I 辨諭
' ^

簡p 

.

  '

 F ^




/ ;
; :  :

K
'.



 病


亨>


? -




- '


. .


. . .


旨 地 质 关專


i lf
efi 中

胃 ip 硕 ± 学 位 论 薰t
pi

 t

巧 捉乂 i '

聲 押 叛八 H
補 調鱗 带处 

誰瓣 自 載

. :

备搂 龍 編

片 f
! . :

: :








" 
、 心扣 訴  试 如
' ■

典 父 ^
: .

V 章 : ,

/: ,
. , .

, :

謬 隧 道 爆 破 通 风 优 化纖



藻祭瑪 模 拟 九 % /衣誤 T
开 究
的 研 

k c
乂

秦物



. f
議擊 ; :



2 10 2 1 3 00 6 3


/ .



^ ‘

悼 巧熟 嗜 氣看 魏
转 y V

生 刘 敦华





; ; 乂

爵 濟豁 专
. ’

心 业 安全 程 蹲 誘 磯 避 挺苗 产窜 贺



' ,



: ; .

戌據

r 義 /
去扣

與 

r 巧塔


、 


、-


. ‘

V 
. .


典 參皆 这 研 究 方

姊 感峨 ^ 扣

业灾害控制

/ . 、

. 向 : 工 :


^ ' ;


六指 导 教 师 程 五
凌 々 教授
嫉 識事 這黎緣 




f /

满户 企 业 导 师 姜 迪 宁 高

皆 率 拳 解 喪攝弟桑叫进 
 工 ?


; ; ; "

動 艇議货餐起

把 嘴V 茄




. .


> ^
. .

; , .




淵減 记 譜纖

& :

, : :

p si議薦 f

 i

難 愚籍 驚 麟咖






J MM


^ ■




^ :
. 

:  % / i : :
 k : : , . i :  ,  l
分类号 密级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硕士学位论文

隧 道 爆 破 通 风 优 化 数 值
模 拟 的 研 究

学 号: 2102130063

研 究 生: 刘敦华

专 业: 安全工程

研 究 方 向:工业灾害 控制

指 导 教 师:程五一 教授
企 业 导 师:姜迪宁 高工

2016 年 5 月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for Master Degree

Ventilation optimization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earch of tunnel blasting

Master Candidate: Liu dunhua


Major: Safety Engineering
Study Orientation: Control of Industrial disasters
Dissertation Supervisor: Prof. Cheng Wuyi
Enterprise Supervisor: Sn.Engr. Jiang Dining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


摘要
隧道爆破作业伴随着炮烟的产生,炮烟中包含一氧化碳和粉尘等有害物质,
如果被人体长时间、过量吸入会危害身体健康,为了使隧道有毒物质浓度达到安
全标准值之内,需要对隧道进行通风。爆破作业过程中,引爆工人要在距离掌子
面较近的地方进行引爆工作,爆破之后无法在短时间内离开作业现场。研究炮烟
在通风条件下随着空间和时间的分布情况,为合理安排隧道施工作业的时间和地
点提供依据,从而保障工人不受有毒有害物质侵害。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理论分析了隧道爆破后炮烟的扩散规律,根据传统的经验公式计算出
了平顶山隧道爆破后炮烟的浓度分布情况;
(2)通过平顶山隧道爆破后 CO 和 PM2.5 浓度的测量,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了
三个断面上炮烟随时间变化的扩散规律以及隧道断面的炮烟分布规律,以此提出
了一些改善隧道工作环境的措施;
(3)依据平顶山隧道现场情况及实地数据测量,运用气固两相流理论和
FLUENT 软件计算,模拟了平顶山隧道通风条件下风流场及炮烟地变化规律,通
过改变边界条件来获得与现场测量的数据相接近的结果,以此来确保模拟的准确
性;
(4)在之前的模拟基础上,改变压风机的风量以及添加抽风机的条件下,
改变抽风机的距离,分析这两个因素对炮烟扩散情况地影响,对比模拟结果后,
可知当抽风机与压风机距离相近时通风优化效果较好。

关键词:炮烟,扩散规律,数值模拟,通风优化
Abstract

There is blasting fume in the tunnel blasting operation. If the human body absorb
hazardous substances such as carbon monoxide, dust and other substances contained
in the blasting fume for a long time or too much, it will be hazardous to health. In
order to make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toxic substances to achieve the
standard ,we need to ventilate in the tunnel. In the blasting process , workers need to
do detonated work in a place which is closed to the tunnel face and they can not leave
the place in a short time. Study on the Blasting fume’s diffusion in space and time
with ventilation and making a reasonable arrangement for time and place of the work
will protect workers from poison. The main contents are as followed:
(1)Analyze the regularity of the dust particle diffusion after the tunnel blasting
with theory and calculate the shortest time of the exhausting of the smoke after the
blasting of pingdingshan tunnel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experimental equation.
(2)Through the measurement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CO and PM2.5 after the
blasting of pingdingshan tunnel, we analyze the data and get the regularity of the
smoke diffusion with time on three sections and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nvironment.
(3)With the actual conditions and the of measurement the pingdingshan
tunnel, we simulate the regularity of flow fields and the blasting fume under
ventilation condition using gas-solid two phase flow theory and FLUENT software
and change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to get a result which is closed to the
measurement data to ensure the accuracy of the simulation.
(4)Based on the past simulation, we change the air volume of the fan and the
distance of the fan under a condition of adding exhaust fans and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these two factors on the diffusion of blasting fume. Comparing with
simulation results, we found that the effect of the ventilation optimization is best
when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exhaust fan and the pressure fan is small.
Keywords: blasting fume, diffusion regularity,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ventilation optimization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 2
第 1 章 绪论 ........................................................ 1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1.2.1 国外研究现状........................................... 2
1.2.2 国内研究现状........................................... 3
1.2.3 存在问题............................................... 4
1.3 研究方法 .................................................... 4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5
1.4.1 研究内容............................................... 5
1.4.2 技术路线............................................... 6
1.5 本章小结 .................................................... 7
第 2 章 隧道爆破一维炮烟及运动规律研究 .............................. 8
2.1 爆破炮烟的组成和成分 ........................................ 8
2.2 爆破炮烟理化性质 ............................................ 8
2.3 隧道爆破炮烟扩散理论基础 .................................... 9
2.3.1 隧道爆破炮烟浓度一维扩散模型.......................... 11
2.3.2 平顶山隧道炮烟运移规律的理论分析和讨论................ 14
2.3.3 计算结果分析.......................................... 15
2.4 本章小结 ................................................... 16
第 3 章 隧道爆破炮烟现场测试及分析 ............................................................................. 17
3.1 平顶山隧道概况 ............................................. 17
3.1.1 工程概况.............................................. 17
3.1.2 工程特点与难点........................................ 17
3.2 炮烟测定方案 ............................................... 18
3.2.1 测定的目的............................................ 18
3.2.2 测定的内容............................................ 18
3.2.3 测定方法和仪器........................................ 18
3.2.4 测定过程.............................................. 20
3.3 炮烟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
3.3.1 第一次测定............................................ 22
3.3.2 第二次测定............................................ 23
3.3.3 炮烟扩散规律.......................................... 25
3.3.4 炮烟的断面分布规律.................................... 27
3.4 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32
3.5 研究结论 ................................................... 32
3.6 本章小结 ................................................... 33
第 4 章 隧道爆破炮烟扩散数值模拟分析 ............................... 34
4.1 FLUENT 软件介绍............................................ 34
4.2 隧道模型建立及网格生成计算 ................................. 34
4.2.1 几何模型的建立........................................ 34
4.2.2 网格划分.............................................. 35
4.2.3 数值模拟部分相关参数及边界条件设定.................... 36
4.3 隧道爆破工作面 CO 和粉尘数值模拟 ............................ 38
4.3.1 隧道风流场模拟结果及分析.............................. 38
4.3.2 隧道 CO 和粉尘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40
4.4 本章小结 ................................................... 42
第 5 章 隧道通风优化数值模拟研究 ................................... 43
5.1 隧道通风除尘技术 ........................................... 43
5.2 隧道通风不同风速模拟结果及分析 ............................. 43
5.2.1 物理模型的建立........................................ 44
5.2.2 网格划分.............................................. 44
5.2.3 模拟结果分析及其规律研究.............................. 44
5.3 隧道通风不同风机距离模拟结果及分析 ......................... 46
5.3.1 物理模型的建立........................................ 46
5.3.2 网格划分.............................................. 47
5.3.3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48
5.4 本章小结 ................................................... 52
第 6 章 结论及展望 ................................................. 53
6.1 结论 ....................................................... 53
6.2 展望 ....................................................... 54
致 谢 ............................................................. 55
参考文献 .......................................................... 56
附录一: .......................................................... 60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中铁路隧道、水利水电隧道、公路隧道、城市地铁建设以及市政基
建取得了飞速地发展,隧道爆破施工也随之大大增加(解豪,2011)。在隧道施
工过程中,隧道爆破施工会产生大量粉尘,其中工人作业地点的粉尘浓度远远超
过国家标准,施工作业人员在此环境中工作,可能会导致尘肺病。
隧道爆破作业伴随着炮烟的产生,炮烟中包含一氧化碳和粉尘等有害物质,
如果被人体长时间、过量吸收会危害身体健康,风机通风可以稀释炮烟中的有害
物质,使隧道作业环境达到安全标准(刘会钢,2013)。爆破作业过程中,引爆工
人要在距离掌子面较近的地方进行引爆工作,爆破之后无法在短时间内离开作业
现场。研究炮烟中 CO 和 PM2.5 在隧道通风条件下随着空间和时间的变化情况,
为合理安排隧道施工作业的时间和地点提供依据,从而保障工人不受有毒有害物
质侵害(Maevski I,2006)。
通过平顶山隧道爆破后 CO 和 PM2.5 浓度的测量,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了炮烟
地扩散规律,研究炮烟浓度与时间、距离的关系,以此来提出一些改善隧道工作
环境的措施。
在流体力学和数值模拟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科学、可行、合理的隧道爆破物
理模型(夏丰勇,2012),模拟隧道爆破施工中的风流场、有毒物质 CO 和粉尘颗
粒的浓度在受到风流影响下的变化情况,获得其浓度变化过程和有害物在隧道内
的浓度分布情况,依据模拟获得的结果,再结合科学的理论分析以及现场测试等
方法和手段,优化通风时间、通风风量和施工技术手段。为有效地降低炮烟对爆
破施工人员的影响提供了理论基础(张秀华,2010)。

1
第 1 章 绪论

1.1.2 研究意义

平顶山隧道为分离式特长隧道,隧道爆破一小时后要进行出渣作业,但是隧
道内的作业环境未达到国家标准,为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如优化通风方式、
喷雾、增加通风时间等,来增加粉尘和 CO 浓度地降低速度,使作业地点空气中
的粉尘和 CO 浓度达到标准值以下,促进安全生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长大隧道在通风方面的研究较多,研究方法和理论计算也趋于完善,
可以参考的文献较多。隧道通风的一维计算的三个基本方程是空气动力学中的动
量方程、连续性方程和能量方程(王松,2014)。其运用的主要方法是通过通风
为隧道施工地点通入足够的新鲜空气以此来降低隧道内污染物的浓度,从而达到
国家标准(王永东,2007)。依据能量守恒原则和流体力学计算在通风过程中的
风量损失等多种因素,配置满足要求的通风机(王日升,2003)。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973 年,在空气动力学和隧道通风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Aerodynamics and ventilation of Vehicle Tunnels)上全世界的隧道
通风专业人士向人们提供了自己的最新科研成绩,极大地推进了通风技术的快速
发展(Gehrke P.J,Stacey C.H.B, Agnew N.D,200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国外的通风专家开始研究计算机程序来解决通风问
题,其中瑞典的 Axel Bring 等人在这方面取得很好的研究成果,在 IDA(输入
数据汇编程序)环境下编制的一套用模块模拟的程序。可以得到流速、隧道沿线
的污染物浓度以及空气压力等模拟结果。相较于以前的程序,灵活、执行时间短、
可延展性好和适用性强是该程序的最大优点。方案不便于比较、模拟计算功能比
较单一以及计算转换不便是该程序的缺点(刘钊春,2010;Alvarez J T, Diez R
R, Gutierrez AC,2002)。
从七十年代初,由于隧道通风比较复杂,欧洲许多国家就开始运用 CFD 流
体计算软件对隧道通风进行动态和多维计算模拟分析研究(李飞,2005;H. Singh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

and D. W. Hutmacher,2009)。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是所有计


算流体力学软件的简称。CFD 软件结构由前处理、求解器、后处理组成,即前处
理、计算和结果数据生成以及后处理(Bert Blocken,2007;G.A. Fimbres-Weihsa
and D.E,2007)。

1.2.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公路隧道开始建设的时间较晚,因此在隧道通风方面的研究也与国外
有些差距(徐从常,王大荣,2008)。甘肃七道梁隧道(全长 1560 米)于 80 年
代后期修建,射流风机纵向通风这一技术第一次在我国的长大隧道建设中使用。
兰州交通大学在甘肃七道梁隧道工程基础上,研究了公路隧道气流的基本动力特
性和射流通风的模型试验(张林,2009)。依据模型试验数据得出了单元通风段
风流流场的压力和速度分布,推出了射流诱导通风距离的回归方程。这些研究成
果为以后隧道射流通风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大大地推动了射流通风这一技术
在我国隧道通风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张利丹,2013)。
重庆中梁山隧道(全长 3165m)于 90 年代初开始修建,一开始设计通风方案
是采用半横向通风,由于耗资大、使用费用高等原因,重庆市重点公路建设指挥
部多次邀请国内外隧道通风专家进行研究,对通风方案做出调整,在隧道施工过
程中采用射流风机通风,同时添加竖井使用吸出式通风。“公路长隧道纵向通风
研究”这一“八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应运而生,从而为我国长大公路隧道的通
风技术提供了新的思路(严双峰,2008)。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风技术地发展,CFD 技术在隧道通风技术中得
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 k-e 紊流模型和应力通量代数模型已经逐渐被人们认为是
现阶段求解紊流问题的理想模型(丁亭,2007)。
比较模型实验法、经验公式法和 CFD 数值模拟法这三种方法可知,模型实验
的优点是预测最为可靠、设计人员所需要的各种资料都可得到,缺点是需要昂贵
的实验费用和较长的实验周期,难以广泛应用于工程设计中。经验公式法适用范
围小,受到一定的条件限制。与其他两种方法相比 CFD 数值模拟法有以下优点:
(1)相比于模型实验法,CFD 数值模拟法耗资少、周期短,适用大多的工程情
况;
(2)相比于经验公式,CFD 法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依据现实的隧道通风情

3
第 1 章 绪论

况建立物理模型及网格,设定相应的边界条件参数(喻映华,2006)。

1.2.3 存在问题

根据上述研究现状的梳理与总结,不难发现隧道通风降尘领域还存在一定的
不足,目前公路隧道施工的降尘手段,主要是以通风排尘和洒水为主,而且降尘
速度较慢;目前对于隧道爆破后炮烟浓度的测定,由于现场环境极度恶劣,炮烟
浓度测定方案都比较简单;目前对隧道封堵灵复合水压爆破研究较少,大部分是
进行简单试验并未推广应用;目前使用数值模拟对合理安排抽风机的位置研究较
少 。

1.3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找前人所做的爆炸炮烟研究,总结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找出目前研究
的进度及存在的问题,为本文研究提供资料支持及研究方向。
(2)理论分析法
通过总结分析隧道爆破炮烟及其运动规律的分析,分析炮烟的组成成分和理
化性质,以及炮烟的扩散理论,通过研究 CO 和粉尘在风流中的扩散情况,确定
CO 和粉尘随风流的物理模型,以便在数值模拟计算中选择合理的计算模型。
(3)试验分析法
设计合理的 PM2.5 和 CO 测定方案,现场测试隧道内的风速、PM2.5 的浓度、
CO 的浓度以及隧道的物理参数,主要研究隧道爆破后,隧道内不同时间和不同
空间的 CO 和 PM2.5 浓度的变化情况。
(4)数值模拟法
以平顶山隧道为原型,根据实地测量数据以及现场实际情况,建立隧道的物
理模型,设定边界条件,使用 Fluent 模拟软件对爆破后隧道炮烟扩散情况、不
同风速以及不同抽风机距离这几种工况进行模拟,并分析炮烟的扩散规律,并提
出通风优化方案。
(5)对比分析法
通过数值模拟得到炮烟扩散规律与试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两者

4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

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阐述其中的原因。对比不同风速和不同抽风机距离的炮烟
扩散情况,选取其中最优的通风方案。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经过国内外相关文献地查阅,在对隧道环境质量标准和隧道通风研究现状有
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流体力学软件 FLUENT,在模拟过程中改变通风风
速、在不同位置添加抽风机,分析隧道爆破后炮烟浓度分布云图,主要的研究内
容有:
(1)阐述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国内外通风模拟的发展动态,介绍炮
烟的相关理论,分析炮烟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以及炮烟的扩散理论;
(2)通过研究 CO 和粉尘在风流中的扩散情况,确定 CO 和粉尘随风流的物
理模型,以便在数值模拟计算中选择合理的计算模型;
(3)对隧道现场进行实地测量,测量爆破后隧道内不同时间和空间的 CO
和 PM2.5 浓度,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其变化规律;
(4)以平顶山隧道为原型,根据实地测量数据以及现场实际情况,建立隧
道模型,设置边界条件,使用 Fluent 模拟软件对爆破后隧道炮烟扩散情况,并
与试验数据对比,确保模拟的准确性;
(5)改变压风机风速、添加抽风机、改变抽风机的距离,分析其风流流场
图以及炮烟扩散情况,选出合理通风方案。

5
第 1 章 绪论

1.4.2 技术路线

本文技术路线如图 1-1 所示:

炮烟理化特性、扩散分析

现场炮烟浓度测量 分析结果总结规律

隧道炮烟的模拟分析

数学物理模型的建立

隧道炮烟模型选择

ANSYS 模型网格划分

隧道炮烟 Fluent 数值模拟

得到与试验数据相近的模拟结果

改变风速、风机距离进行模拟

分析模拟结果、选出合理通风方案

图 1-1 技术路线图

6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

1.5 本章小结

本章通过对国内外爆破炮烟研究的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寻找目前的研究所存
在的问题,进而确定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

7
第 2 章 隧道爆破一维炮烟及其运动规律的研究

第 2 章 隧道爆破一维炮烟及运动规律研究

2.1 爆破炮烟的组成和成分

爆破类型、爆破岩石类型以及炸药类型决定了爆破炮烟的主要成分。爆破炮
烟包含了气、液、固相物质以及有毒有害气体、粉尘和放射性气溶胶(黎爱清,
刘世杰,2013;宋从军,李科,郭军,等,2014)。爆生气体为炸药爆炸产物,
其含有微小气体颗粒与含有炸药成分的气溶胶;爆破粉尘实爆破及岩石碎裂过程
中产生的;空气是爆破炮烟云的主要组分之一(Melbye Tom, Knut F,2000;
Skjeggedal Thor, Bollingmo Per, Barton Nick, et al,1995)。
爆破炮烟的成分与数量由炸药的类型及成分、工作地点的条件(岩石类型、
湿度、温度)、药卷的物理参数(外皮类型、直径、密度)和爆破技术(炮泥形
式、装药长度、装药量)等因素决定(刘和进,2015;Norwegian Concrete
Association,1999)。
以下五种工业炸药常被用于隧道爆破当中:硝化甘油类炸药、铵梯类炸药、
铵油类炸药、含水炸药、其它类炸药。这些炸药的主要元素类型为 C、H、N、O,
含少量 Cl、S、金属及盐类(宝文宏、孙丽、常瑞卿,2006;John Hseinfeld,
1986)。
爆炸生成的主要有毒气体为 CO、NOx 和 H2,生成的主要颗粒物为未反应的炸
药液滴与颗粒以及粉尘(王新建,2014;周伏虎,蒋爱民,殷本林,2012)。无
机粉尘溶解度、粉尘中游离 SiO2 的浓度与粉尘的浓度越大,对人体造成的危害
越大。不同类型炸药产生的爆炸颗粒对人体危害程度也不尽相同(黄晓雪,2013;
Chang T Y, Rudy J,1990)。

2.2 爆破炮烟理化性质

爆破炮烟处理的核心问题是:根据爆破生成物的性质及危害性,确定作业空
间中爆破炮烟的安全浓度。
(1)爆炸产生 CO 的理化性质
在爆破产生的主要有害气体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CO)是无色、无味无刺

8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

激性气体,密度是空气的 0.97 倍,化学性质不活泼,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但


易容于氨水(Collepardi M,1994;李建臣,2014;张成刚,2009)。空气中爆
炸的临界浓度为 13%~75%。一氧化碳与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的亲和能力比氧气的
亲和能力大 250-300 倍,所以一旦吸入人体,即会迅速与血红蛋白相结合,阻碍
氧气与血红蛋白的正常结合,使人体组织细胞缺氧,引起人体中毒以致死亡(M.
Saleem,G.Krammer,2007;黄槐轩,程康,2014)。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中规定,公路隧道施工中,CO
的最高允许浓度为 20mg/m³(即 16ppm),短时间接触允许浓度为 30mg/m³(即
24ppm)。
(2)爆炸粉尘的理化性质
空气中粉尘浓度越大,对人体的危害就越大(李永生,2010)。爆破所产生
粉尘的扩散范围大,它不但会危害到在工作面上工作的工人,还会危害到在巷道
中进行其他作业的工人(焦卫中 2013)。

2.3 隧道爆破炮烟扩散理论基础

在隧道爆破时,炮烟在整个空间弥散、混合用时极短。在此情况下通风只能
排出少量炮烟。张兴凯等对该情况下 CO 的扩散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空间下部
高 1.5m,上部为直径 5.0m 的半球形。由于洞室空间较小,认为爆破炮烟与洞室
中空气在爆破后极短时间内混合均匀(张兴凯,1996)。
在隧道爆破研究中,炮烟向隧道洞口扩散,而向掌子面运动会受到限制,因
而可以认为爆破产生的炮烟在抛掷区是均匀混合的。爆破产生的炮烟离开掌子面
后依然具有动能,会向洞口方向运动。由于爆破时间极短,在这一时间内,忽略
进入隧道的少部分空气,忽略冲出隧道的少部分炮烟。
根据费克定理,构建炮烟地扩散理论。
(1)基本假设
常用的扩散理论,一般都会先假定扩散质与速度在流场中的分布无关。流体
扩散还假定在整个扩散过程中,扩散质数量不会发生变化,扩散质转移不会发生
在流体质点之间,扩散全部是都是由扩散质地混合导致的。因而不可压缩流体在
扩散过程中总体积不会发生变化,但是随着时间的改变,其占据的空间将会发生

9
第 2 章 隧道爆破一维炮烟及其运动规律的研究

变化(孙佳、蒋仲安、 倪文,2006)。

(2)费克定律及分子扩散方程
费克定律: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溶解物质与溶质浓度在该面积法线方
向的梯度成比例。其数学表示为:

c
Q   Dm (2-1)
xi

式(2-1)中负号表明浓度梯度方向与溶质扩散的方向相反,即是从浓度高
处向浓度低处扩散。去单元体进行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可得到费克第二定律(扩
散方程)表达式:

c  x1 , t   2c  x1 , t 
 Dm
t x12 (2-2)
炮烟扩散的基础理论是扩散方程。
(3)随流扩散情况

式(2-2)只描述了扩散质在静止流体中的扩散。如果流体是流动的,则需

x1 u1
在扩散方程中计入流体流动的因素。设流体沿 方向流速为 ,则取随流体运
动的运动坐标系,即可得扩散质随流扩散方程:

c  x1 , t    2c  x1 , t 
  cu1   Dm
t x1 x12 (2-3)

10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

2.3.1 隧道爆破炮烟浓度一维扩散模型

隧道爆破烟尘浓度一维扩散模型主要考虑工况为隧道单向掘进全断面开挖,
考虑到隧道自身排烟以及在有压风机通风排烟的情况。不考虑气体的温度、粘性
及压缩性,假定隧道断面浓度均匀且烟尘扩散系数为常数,扩散空间为一维。隧
道掌子面按照第二类边界条件计算;把隧道外空气的流动性考虑进去,类比传热
学中的对流传热边界条件,隧道出口按照第三类边界条件计算,即认为出口处为
对流扩散边界。
(1)自由扩散情况
自由扩散时,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定解问题:
 C  2C
 t  D
 x 2
C x x 0  0

C x  hC X l  0 (2-4)

 C0 x   0, b 
C t 0  f  x   
 0 x   b, l 

式(2-4)中 C0 为计算初始浓度;h 为对流扩散综合系数,是对流传质系数 k 

与炮烟扩散系数 D 之比。

根据所给的初、边值条件可计算出:


2hC0 sin   nb 
C  x, t    exp    n2 D t  cos   n x  (2-5)
n 1  n  hl  sin 2
  nl 
h
其中  n 是超越方程 tg   l   第 n 个正根。

(2)计算炮烟初始浓度 C0、扩散系数 D 以及炮烟抛掷长度 b。炮烟抛掷长
度公式为:
b=15+G/5 (2-6)
式(2-5)中:, b —炮烟抛掷长度,即爆破后炮烟弥漫隧道的长度(m);

G —爆破所用炸药量( kg )。

计算 CO 初始浓度计算公式为:

11
第 2 章 隧道爆破一维炮烟及其运动规律的研究

C0   V / Ab   Qb1 / Ab

  ALqb1 / A   qb1L / 15  ALq / 5 (2-7)

式(2-7)中:C0—计算初始浓度(kg/m3);

Q 药—总装药量( kg ),Q 药=A*l*q;

V 烟—生成炮烟总体积(初始)( m3 ),V 烟=Q 药 b1;


3
q —单位耗药量( kg / m )。
常由现场试验直接确定或用经验公式计算。经验公式常用有修正普氏公式:

q  1.1Ke  f / A
1/2
 kg / m  ;
3

f —岩石坚固性系数;

s —巷道或井筒断面面积( m2 );
Ke—考虑炸药爆力 P(ml)的校正系数,Ke=525/P;

A —巷道断面面积( m2 );

L —炮孔深度(m);

b1 —每千克炸药产生的有毒气体体积( m3 / kg ),可取 0.04;

 —有毒气体容重( kg / m );
3

b —炮烟抛掷长度(m)。
扩散系数 D 可根据 Champman-Enskog 公式计算:
1.8829 105  T 3 2  1 M A   1 M B  
12

DAB  (2-8)
p   1AB   D

式(2-8)中:DAB—扩散系数( m2 / s );

T—温度( K );

MA、MB—组分 A、B 的分子量;

p —总压(Kpa);

 AB — Lennard-Jones 参数( 1010 m );

 D —与温度和分子间势能场有关的无因次数。

1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

计算粉尘初始浓度的公式为:

C0  qb vb / V (2-9)

3
式(2-9)中:C0—计算初始浓度( kg / m );

qb —单位体积爆破体的产尘量( g / m3 ),计算公式为: qb  149( ak1 ) 2 k 2 ,

3
其中: a 为炸药单耗( kg / m ),

k1 为矿岩的炸药能力利用系数, k 2 为材料产尘系数;

vb —崩落矿体体积( m3 );
V —生成炮烟总体积( m3 )。
张兴凯等人给出的计算方法可知,爆破每使用一顿炸药将会产生 54.2kg 的
粉尘。即粉尘的产生强度是 54.2kg/t。爆破粉尘的分散度分布如表 2-1:

表 2-1 爆破粉尘分散度
粒径/μ m ≤1 >1~2 >2~5 >5~10 >10
个数浓度/% 29.2 28.0 25.6 10.0 6.2
重量浓度/% 0.1 0.8 9.1 38.6 51.4

根据表 2-1 的分散度分布规律,这里 PM2.5 的重量浓度取为 1.3%。


(3)压入式通风情况
设隧道排烟风速为 V 风,风筒风量为 Q 风,风筒断面面积为 A 风,根据质量守
恒定律,可得出(A 风<<A):V 风=Q 风/A
考虑到风速的影响,在式 2-9 的基础上可得出浓度分布为:

2hC0 sin   nb    Q 
C  x, t    exp    n2 D t  cos   n  x  风 t   (2-10)
 hl  sin   nl  
n 1  n    A 
2

当通风时间增加时,浓度的峰值逐渐向远离掌子面的方向移动。在隧道洞口
的炮烟浓度峰值过后,炮烟浓度降至允许值时,此时洞内全线炮烟浓度均已降到

允许浓度之下。以洞口浓度为控制浓度 C控 t  ,爆破安全规程允许浓度记为 C  ,

则由:

C控 t   C  (2-11)

13
第 2 章 隧道爆破一维炮烟及其运动规律的研究

以此计算得出最短通风时间 tmin (苏利军、卢文波,2000;Diogo Aguiar Gomes,

2005)

2.3.2 平顶山隧道炮烟运移规律的理论分析和讨论

平顶山隧道课题研究时隧道开挖掌子面距洞口长 1600 m,掘进断面面积为


91.4 m²,单向钻进钻爆开挖,采用潜孔钻,钻孔深度 3.8 m;使用 2# 岩石乳化
炸药。采取压入式通风措施,风机风量范围在 1000~7200m³/min,取 3600m³/min。
其他参数见表 2-2:

表 2-2 其他相关参数取值

相关参数 参数值

洞内风速 v 风 0.32 m/s

风筒风量 Q 风 3600m³/min

单次爆破总计炸药量 Q 药 290 kg

炸药单耗 q 0.83 kg/m³

炮烟抛掷长度 b 73m
-3
炮烟初始浓度 C0 4.31×10 kg/m³
-5
炮烟扩散系数 D 1.91×10 m/s
3 -1
对流扩散综合系数 h 1.5×10 m

隧道断面面积 A 91.4 m²

根据公式(2-10)经 Matlab 编程计算(程序见附录 1),可计算隧道内不同


时间(t)和不同空间(x)的浓度值,如图 2-1 所示:

14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

图 2-1 炮烟浓度分布图

距离掌子面 200m 的 A 断面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 2-2 所示:

图 2-2 A 断面炮烟浓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图

2.3.3 计算结果分析

根据公式以及计算结果,可得出如下结论:
(1)炮烟地扩散浓度分布主要与通风时间、距掌子面的距离、通风风速、
单位耗药量以及炮烟深度等因素有关;
(2)隧道采用压入式通风时,通风时间对洞口浓度的影响不大,因此可简

15
第 2 章 隧道爆破一维炮烟及其运动规律的研究

化相关条件来简化计算;
(3)当隧道长度较长时,爆破作业后应及时开启风机增加排烟速度;
(4)由计算结果可知,当隧道长度较长时,距离掌子面较近的地方炮烟浓
度降低速度很慢,因而需采用喷雾等其他措施增加炮烟浓度地降低速率;
(5)本章采用的计算方法,只需使用 Matlab 编一个简单的程序,就可以计
算不同参数的隧道排烟时间,为隧道的通风设计提供参考。

2.4 本章小结

本章通过分析炮烟的各类有害物质含量及理化性质,从而查明其对人体危害
程度。在此基础上,根据扩散理论,建立了有毒有害气体和粉尘随风流运动的物
理模型。探讨有毒有害气体和粉尘在风流中的扩散规律,根据公式运用 Matlab
编制程序,计算得出了炮烟浓度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分布情况,可与第三章实地测
量结果进行对比,互相验证彼此的准确性。

16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

第 3 章 隧道爆破炮烟现场测试及分析

3.1 平顶山隧道概况

3.1.1 工程概况

平顶山隧道为分离式特长隧道,右幅 K123+100~K126+078,长 2978m,左


幅 L1K123+100~ L1K126+044,长 2944m。主洞建筑限界宽 10.75 米,高 5 米。
隧 道 开 挖 设 计 出 口 独 头 掘 进 , 右 线 纵 向 坡 度 :
(0.5/547.5)+(-0.9/2377.5)+(-2.5/53) , 左 线 纵 向 坡 度
(0.5/547.5)+(-0.9/2377.5)+(-2.5/19),上坡施工。起止桩号:K123+100~
K128+876.5,长度为 5.777 千米。其中平顶山隧道为全线的控制性工程,隧
道右幅长 5024m,里程桩号 K121+054~K126+078,左幅长 5000m ,里程桩号
L1K121+044 ~ L1K126+044 ,; 其 中 我 标 段 内 右 幅 长 2978m ( K123+100 ~
K126+078),左幅长 2944m (L1K123+100~L1K126+044)。采取压入式通风措
施,左幅出口左侧安装 4 台 21m³/min 电动空压机,可供风量为 84m³/min, 1
台 14m³/min 内燃空压机备用,可供风量为 14m³/min。

3.1.2 工程特点与难点

平顶山隧道为全线最长隧道,属于制约全线的控制性工程,施工的出口
端左右洞各 1 个作业面,虽然进口端左右洞也各有 1 个作业面,但是进口端
施工任务量少、围岩地质好,因此相对来说工期压力较大,本隧道施工有以
下几个特点:
1、属于特长隧道施工,工期紧,任务重;
2、隧道施工为上坡施工,排烟难度大,洞内作业环境较差;
3、炸药单价高,用量大,造成施工成本较高;
4、围岩地质主要以花岗岩为主,硬度大强度高,裂隙发育,炮眼残留率
低,光爆效果不易控制;
5、炮渣粒径不均匀,大块较多,不利于装车,出渣时间长。
17
第 3 章 隧道爆破炮烟现场测试及分析

平顶山隧道由于全程较长、施工难度大等原因,因此在爆破施工过程中,
爆破产生的炮烟不能在短时间内扩散,但是施工任务又比较繁重,每天都有
2~3 个爆破循环,所以每次爆破结束后,在粉尘和 CO 未降到国家标准值内,
施工工人就已经在掌子面进行出渣作业,对施工工人造成了很大危害。因此,
制定此次试验测定爆破后 PM2.5 以及 CO 的浓度

3.2 炮烟测定方案

3.2.1 测定的目的

隧道爆破将会产生大量的粉尘以及 CO 等有毒有害气体,本次测定的主要
目是探究隧道内爆破后粉尘和 CO 的扩散规律以及炮烟断面分布规律,以便于
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3.2.2 测定的内容

隧道爆破后需要测定的主要内容有:
① PM2.5 和 CO 浓度随距离和时间的变化。
②粉尘采样,分析粉尘粒度。

3.2.3 测定方法和仪器

进行 PM2.5 和 CO 浓度测定时,在距离掘进面一定的距离选取三个断面,
每个断面上选取 6 个测点,从爆破 30min 开始进行 PM2.5 和 CO 浓度的持续检
测,直到浓度稳定。
考虑到隧道施工的实际作业情况,选用操作简单、精确度高且携带方便
的激光粉尘仪测定 PM2.5 浓度,选用手持 CO 检测仪测定 CO 浓度。
测试仪器:
① LD-5 型激光粉尘仪
LD-5 型激光粉尘仪器可连续监测,很好地减少湿度的影响。仪器的质量
浓度转换系数 K=0.001,校准值 S=0.470mg/m³,灵敏度相对误差为 1.0%,相

18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

对误差为-0.9%,仪器照片如图 3-1:

图 3-1 LD-5 型激光粉尘仪

② XC-341 型 CO 检测仪
XC-341 型 CO 检测仪参数如表 3-1、仪器照片如图 3-2:

表 3-1 XC-341 型 CO 检测仪参数

型 号 XC-341
检测对象气体 一氧化碳
检测原理 定电位电解式
浓度显示 LCD3 位
检测范围 0~300ppm(服务范围 310ppm~1990ppm)
报警设定值 50ppm(一级),150ppm(二级)
应答速度 (90%应答)20 秒以内
o
XC-341 一氧化碳检测仪使用温度 -10~40 C
XC-341 一氧化碳检测仪电源 5 号干电池 2 节
连续使用时间 碱性电池 200 小时以上
XC-341 一氧化碳检测仪尺寸 W66×H153×D29(mm)
XC-341 一氧化碳检测仪重量 约 230 克

图 3-2 XC-341 型 CO 检测仪


19
第 3 章 隧道爆破炮烟现场测试及分析

③ LDM-40 型激光测距仪,如图 3-3:

图 3-3 LDM-40 型激光测距仪

④ LM-8000 型四合一测量仪(用于测定风速),仪器如图 3-4:

图 3-4 LM-8000 型四合一测量仪

3.2.4 测定过程

选取距离掌子面不同距离的三个断面,爆破 15 分钟后进入掌子面对断
面上的 6 个测点进行 CO 和 PM2.5 的测定,当浓度波动范围不大时,停止测量。

3.2.4.1 测点的布置

测量时间:工人引爆炸药后 15min 左右进入掌子面开始连续测定,每次


测定时间间隔大约为 8min,直到稳定。
测点布置:取 ABC 三个断面,分别距工作面 240m、220m、200m。如图 3-5
20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

所示:

图 3-5 断面位置图示

每个断面中间选取两个测点,两侧各选两个测点,分布情况如图 3-6 所
示。图中下方最左侧为测点 1,中间的为测点 2,最右侧为测点 3;上方最左
侧为测点 4,中间的为测点 5,最右侧为测点 6。上方的三个测点距地面 2m,
下方的测点距地面 1m。

1m

图 3-6 各测点位置图示

3.2.4.2 测定步骤

①爆破 15 分钟后,测量人员到达指定测点(三个断面共 18 个测点),使


用激光粉尘仪和 CO 检测仪进行一次测量,将数据分别记录在表 3-2 和表 3-3
中;
②每隔 8min 重复①,直至稳定;
③稳定后,用采样袋对地上的积尘进行采样,并做标记,每 50m 采一个
21
第 3 章 隧道爆破炮烟现场测试及分析

样。

3.3 炮烟数据处理与分析

经过隧道现场实地测量,本次共测定两次,一共获取数据 23 组共 414
个,下面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3.3.1 第一次测定

测定日期:2014 年 9 月 13 日星期六
测定内容:A、B、C 三个断面上各 6 个测点上的 PM2.5 和 CO 含量。
三个断面的分布图 3-5 所示。
测定的具体 CO 和粉尘的浓度数值如表 3-4、3-5 所示:

表 3-4 PM2.5 测定数据记录表


爆破时间:14:47 本底浓度:3818 PM2.5 单位:mg/m³
测量时间 断面 测点 1 测点 2 测点 3 测点 4 测点 5 测点 6
A 7.38 7.28 7.48 7.38 6.98 7.08
15:05 B 6.38 6.98 7.28 7.48 7.28 7.48
C 6.78 7.18 7.28 7.38 7.38 7.38
A 6.08 7.78 7.28 7.38 7.38 7.28
15:13 B 6.78 7.38 7.38 7.38 7.28 7.28
C 6.48 7.08 7.18 7.38 7.28 7.28
A 6.78 6.98 6.58 7.28 7.18 6.68
15:21 B 6.58 6.98 6.98 7.18 6.68 6.38
C 6.58 7.28 6.88 6.98 7.08 7.08
A 5.58 6.58 6.68 6.58 6.58 6.48
15:29 B 6.28 7.08 7.08 7.08 6.58 6.78
C 6.48 7.18 6.68 6.68 6.78 6.98
A 6.58 6.88 6.28 5.58 6.88 6.88
15:37 B 5.98 6.58 6.78 6.88 6.68 6.78
C 6.08 6.58 6.68 6.78 6.88 6.38
A 6.78 7.28 7.18 6.58 7.08 7.08
16:20 B 6.68 7.18 7.18 7.28 7.28 7.18
C 6.88 7.28 7.08 7.28 7.28 7.28
A 6.68 7.18 7.18 7.28 7.28 7.38
17:02 B 6.38 7.28 7.28 7.28 7.28 7.38
C 7.28 7.28 7.28 7.28 7.08 7.28

表 3-5 CO 测定数据记录表
爆破时间:14:47 CO 浓度单位:ppm
测量时间 断面 测点 1 测点 2 测点 3 测点 4 测点 5 测点 6
A 580 800 900 800 620 600
15:05
B 500 570 640 580 560 540

2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

C 480 500 510 500 490 490


A 480 520 600 530 510 390
15:13 B 420 430 440 450 420 410
C 420 420 400 390 400 390
A 350 350 340 340 350 350
15:21 B 350 340 340 340 330 330
C 340 340 330 330 330 310
A 300 300 300 290 290 280
15:29 B 300 310 300 300 300 300
C 290 290 290 290 290 290
A 270 270 270 260 250 240
15:37 B 260 260 260 250 250 250
C 260 260 260 260 260 260
A 240 230 230 220 220 220
16:20 B 190 190 190 190 190 200
C 200 200 200 190 190 190
A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7:02 B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C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3.3.2 第二次测定

测定日期:2014 年 9 月 14 日星期日
测定内容:封堵灵水压复合爆破,A、B、C 三个断面上各 6 个测点上的
PM2.5 和 CO 含量。
三个断面的分布图 3-5 所示。
测定的具体 CO 和粉尘的浓度数值如表 3-6、3-7 所示:

表 3-6 PM2.5 测定数据记录表


爆破时间:13:40 本底浓度:3818 PM2.5 单位:mg/m³
测量时间 断面 测点 1 测点 2 测点 3 测点 4 测点 5 测点 6
A 6.97 6.68 6.99 6.88 7.17 6.7
13:47 B 6.67 6.88 7.29 6.78 7.27 7.3
C 6.27 6.58 6.49 5.68 7.07 7
A 7.27 7.38 7.59 7.38 7.67 7.6
13:55 B 7.47 7.38 7.69 7.48 7.67 7.5
C 7.47 7.38 7.69 7.48 7.67 7.6
A 7.37 7.38 7.69 7.48 7.77 7.7
14:03 B 7.57 7.38 7.69 7.48 7.67 7.6
C 7.57 7.38 7.58 7.38 7.68 7.59
A 7.37 7.18 7.48 7.28 7.48 7.39
14:16 B 7.37 7.18 7.48 7.28 7.48 7.39
C 7.27 7.08 7.38 7.18 7.48 7.39
14:57 A 6.87 6.68 6.98 6.68 7.08 6.99

23
第 3 章 隧道爆破炮烟现场测试及分析

B 6.97 6.78 7.08 6.88 7.08 6.79


C 7.07 6.78 7.08 6.98 7.08 7.09
A 6.37 6.48 6.78 6.78 6.98 6.89
15:05 B 6.57 6.68 6.88 6.68 6.98 6.99
C 6.47 6.48 6.98 6.78 7.08 6.99
A 5.97 6.48 6.98 6.48 6.78 6.89
15:13 B 6.57 6.58 6.88 6.48 6.88 6.79
C 5.77 6.58 6.98 6.68 6.88 6.59
A 6.07 6.38 6.58 6.38 6.78 6.69
15:20 B 6.37 6.18 6.78 6.58 6.78 6.59
C 6.37 6.58 6.78 6.58 6.98 6.69
A 6.17 6.48 6.18 6.08 6.68 6.49
15:29 B 6.17 6.38 6.48 6.48 6.68 6.69
C 6.37 5.98 6.28 6.38 6.68 6.59
A 6.27 6.18 6.38 6.28 6.58 6.09
15:37 B 5.97 6.08 6.48 6.38 6.58 6.39
C 6.37 6.58 6.58 6.38 6.68 6.29
A 5.57 5.18 5.28 5.28 5.68 5.39
16:58 B 5.17 5.18 5.48 5.28 5.68 5.59
C 4.97 5.58 5.48 5.38 5.48 5.59
A 5.47 5.38 5.18 4.88 5.58 5.69
17:06 B 4.97 4.98 5.48 5.18 5.58 5.19
C 5.07 4.98 5.98 5.28 5.78 5.49
A 5.27 4.98 5.08 4.98 5.58 5.59
17:14 B 4.87 4.88 5.08 4.68 5.18 5.29
C 4.37 4.78 5.08 5.08 5.28 4.79
A 4.77 4.68 4.68 4.68 5.08 5.09
17:22 B 4.57 4.88 4.78 4.88 5.38 5.09
C 4.87 4.78 5.18 4.88 5.18 4.89

表 3-7 CO 测定数据记录表
爆破时间:13:40 洞外 CO 浓度:10ppm CO 浓度单位:ppm
测量时间 断面 测点 1 测点 2 测点 3 测点 4 测点 5 测点 6
A 150 170 160 170 160 160
13:47 B 180 190 190 200 220 170
C 180 170 160 150 160 170
A 390 410 500 400 310 350
13:55 B 380 360 350 370 400 410
C 310 320 310 320 350 360
A 540 510 480 520 450 370
14:03 B 460 440 430 400 440 420
C 380 380 370 350 320 330
A 310 310 300 290 280 260
14:11 B 290 280 280 270 280 280
C 270 270 280 280 280 270
A 270 270 270 260 260 260
14:19 B 260 260 260 260 260 260
C 240 240 240 240 240 240
24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

A 190 190 190 190 190 190


14:57 B 180 190 190 190 200 190
C 190 200 200 190 200 200
A 190 190 190 190 190 190
15:30 B 170 170 170 170 170 170
C 170 170 170 170 170 170
A 60 60 60 60 60 60
17:00 B 60 60 60 60 60 60
C 60 60 60 60 60 60
A 50 50 50 50 50 50
17:17 B 50 50 50 50 50 50
C 50 50 50 50 50 50

3.3.3 炮烟扩散规律

A、B、C 断面各有 6 个测点,对每一时刻,分别将 6 个测点测得的 PM2.5


和 CO 浓度值取平均值,绘制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图,如图 3-7 和图 3-8 所示:

图 3-7 PM2.5 值随时间变化趋势图

25
第 3 章 隧道爆破炮烟现场测试及分析

图 3-8 CO 含量随时间变化趋势图

由图可见,距离掌子面一定距离的断面上的 PM2.5 值和 CO 含量分别具有


如下变化规律:
(1)爆破后短时间内 PM2.5 值和 CO 含量骤增,在爆破后 20 分钟左右达
到最大值,距离掌子面最近的 A 断面峰值更高,炮烟受到风机地影响在逐步
向外扩散。
(2)在达到峰值后,PM2.5 和时间的关系类似线性关系,都随着通风时
间地增加,浓度开始降低;
(3)CO 浓度在 20min 左右达到峰值后,迅速减小,尤其在 20-30min 时
间段内,变化曲线的斜率特别大,而在 30min 之后平缓很多。这说明 CO 的扩
散非常迅速。
(4)PM2.5 值和 CO 含量达到最大值后,由于持续压入式通风作用,含
量开始规律性逐渐减少。
(5)PM2.5 值从爆破后 1 小时开始,虽然总体趋势符合扩散规律,但是
值波动剧烈。这是由于出渣车辆开始往返作业,对气流产生扰动。
(6)由于 CO 的扩散系数远大于 PM2.5 的扩散系数,因此 CO 比 PM2.5
扩散相对较快。
根据《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规定,公路隧道施工中,
CO 的最高允许浓度为 20 mg/m³(即 16ppm),短时间接触允许浓度为 30mg/m
³(即 24ppm)。而实际爆破作业 1h 后,CO 浓度仍然超过 200ppm,远远超过
26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

安全值。
隧道施工规范中没有关于 PM2.5 值的规定,但是该隧道的实测值远远大
于空气严重污染的标准值 250μ g/m³,对人体有害,需要采取防护措施。

3.3.4 炮烟的断面分布规律

A 断面 PM2.5 的等值线图,如图 3-9 至图 3-20 所示:

图 3-9 A 断面 PM2.5 在 16 分钟时等值线图

图 3-10 A 断面 PM2.5 在 24 分钟时等值线图

图 3-11 A 断面 PM2.5 在 78 分钟时等值线图

27
第 3 章 隧道爆破炮烟现场测试及分析

图 3-12 A 断面 PM2.5 在 86 分钟时等值线图

图 3-13 A 断面 PM2.5 在 94 分钟时等值线图

图 3-14 A 断面 PM2.5 在 101 分钟时等值线图

图 3-15 A 断面 PM2.5 在 110 分钟时等值线图

28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

图 3-16 A 断面 PM2.5 在 118 分钟时等值线图

图 3-17 A 断面 PM2.5 在 199 分钟时等值线图

图 3-18 A 断面 PM2.5 在 207 分钟时等值线图

图 3-19 A 断面 PM2.5 在 215 分钟时等值线图


29
第 3 章 隧道爆破炮烟现场测试及分析

图 3-20 A 断面 PM2.5 在 223 分钟时等值线图

上图中,颜色越浅浓度越高,正对掌子面为正方向。由图 3-9 至图 3-20


可得出 PM2.5 浓度在 A 断面分布情况:
①由于粉尘比空气重,虽然受到重力作用使粉尘有下沉,但是受到风流
地影响 PM2.5 值一开始由下至上逐渐增大,随后隧道底部 PM2.5 含量略低于
隧道顶部。
②爆破后 90 分钟内,由于通风管道位于隧道右侧,受风流作用,PM2.5
含量在横断面上呈右上较大、左下较小分布,即由右至左、由上至下逐渐减
小。
③ 90 分钟后,开始出渣作业,扰动风流,打乱粉尘的原有分布,PM2.5
在断面上的分布发生改变,呈现出左右两侧含量较小、中间较大的分布规律。
A 断面 CO 的等值线图,如图 3-21 至图 3-25 所示:

图 3-21 A 断面 CO 在 8 分钟时等值线图

30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

图 3-22 A 断面 CO 在 16 分钟时等值线图

图 3-23 A 断面 CO 在 24 分钟时等值线图

图 3-24 A 断面 CO 在 32 分钟时等值线图

图 3-25 A 断面 CO 在 40 分钟时等值线图
31
第 3 章 隧道爆破炮烟现场测试及分析

图 3-21 至图 3-25 为爆破后前 39 分钟 CO 含量在断面上的等值线图。由


于 CO 与空气质量分数相差较小,受到风速地影响,其浓度在隧道横端面呈现
由上至下浓度逐渐增大的分布规律。CO 扩散系数较粉尘大,在端面范围内能
迅速与空气混合均匀,因此受出渣等施工作业的影响较小,不呈现粉尘的端
面分布规律。39 分钟之后,在 0-2m 高度的测量范围内,横断面上 CO 呈等值
均匀分布。

3.4 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现场试验结果与上一章公式(2-10)计算的结果产生了一定的误差,误
差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使用公式计算采用的是一维的计算模型,做了很多基本假设,有些
假设是在理想条件下才适用,而隧道作业环境又特别复杂;
(2)在进行现场试验测试时,由于仪器设备数量有限,因而在制定试验
方案时,测试方法有一定的不足之处,测试的数据也会存在一些误差;
(3)现场影响粉尘浓度的因素比较多,机械设备运行、出渣车等都会对
粉尘浓度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会导致较大的误差。
虽然理论计算与试验数据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是依然可以从中分析总结
很多规律,为改善工人作业环境提出相关措施。

3.5 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 该隧道施工人员作业环境中的 PM2.5 和 CO 的检测值不符合规范要求,
应当采取措施改善通风效果。施工人员作业时应当穿戴防尘、防毒装备;
2.除了通风降尘之外,还可以采取其他水雾降尘措施。即在爆破后开始
各项施工作业之前,如果先沿程喷洒水雾,可以迅速降低隧道内的粉尘含量,
大大减少达到安全标准值(20mg/m³)的时间,从而提高施工效率;
3. 爆破后 90 分钟内,隧道右侧粉尘浓度大于左侧,作业人员宜偏左侧

3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

作业;而距爆破 90 分钟后,隧道两侧粉尘浓度相对较小,工人宜偏两侧作业;
4.分析理论计算结果与测试结果产生误差的原因可知,试验方案还需进
一步改善,以便于测试更加精确的结果。

3.6 本章小结

本章介绍了平顶山隧道的工程概况,制定了炮烟的测定方案,并在隧道
现场进行了大量的数据测试,通过对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得出了 CO 和 PM2.5
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及其在断面上的扩散规律,由于其浓度值不符合国家标准,
因此给出了一些建议措施。同时,与第二章理论计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
析了误差的原因,提出了一些减小误差的措施。下一章将对隧道爆破后炮烟
的扩散进行数值模拟,并与本章测试的数据进行对比,得出准确度较高的模
拟结果,为下一步通风优化的模拟打下基础。

33
第 4 章 隧道爆破炮烟扩散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第 4 章 隧道爆破炮烟扩散数值模拟分析

4.1 FLUENT 软件介绍

Fluent 软件是目前使用最普遍的 CFD 软件之一,其模型丰富、计算方法


先进以及结果后处理功能强大,使得其被使用的越来越广泛(刘生,周飞,
李鹏举,2010)。作为一款通用的 CFD 软件,Fluent 软件采用基于完全非结
构化网格的有限体积法,包含基于压力的分离求解器、基于密度的隐式和显
示求解器等,可用于模拟从不可压缩(如汽车行业)到高超音速(如航空航
天业)范围内的各种复杂流场,还有层流、湍流等大范围的模拟能力。其中,
输运现象的数学模型与所模拟的几何图形的复杂情况是紧密结合的。
Fluent 软件计算的流程主要分为前处理(建立物理模型、网格划分等)、
边界条件设置、数值计算以及后处理(结果分析)这四个步骤。本文前处理
用的软件是 ANSYS Workbench 进行物理模型的建立以及网格划分,求解计算
用的是 Fluent,后处理用的 ANSYS CFD-Post。

4.2 隧道模型建立及网格生成计算

4.2.1 几何模型的建立

本文是以张承高速平顶山隧道爆破施工工序为研究对象,结合现场的实
际情况和需要建立模型。隧道轮廓简化为半圆拱型。考虑到模拟的可行性,
对隧道进行适当简化:取距离掌子面 300m 这一段半圆形隧道,压入式柔性风
筒简化为圆柱体,通风管道直径为 1.4m,进口距离掌子面 70m,为了方便计
算,炮孔简化为一个,将隧道内电线、小型工具和水管风管等忽略不计。

模型简化后,利用 ANSYS Workbench 建立几何模型,如图 4-1、4-2 所示:

34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

图 4-1 隧道几何模型图一

图 4-2 隧道几何模型图二

4.2.2 网格划分

隧道和风筒内的网格划分均采用 Hybrid 自动生成。模拟过程中,网格的


精度对于模拟的结果将产生较大的影响,网格的精度越高模拟结果越准确,
但是考虑到计算时间和硬件配置问题,需要选择合适的网格质量,因此,本
文采用局部加密的网格划分方法。网格划分如图 4-3、4-4 所示:

35
第 4 章 隧道爆破炮烟扩散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图 4-3 网格划分图一

图 4-4 网格划分图二

4.2.3 数值模拟部分相关参数及边界条件设定

隧道爆破过程中,粉尘和 CO 的扩散情况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
边界条件和相关参数的设定很难跟实际情况达到完全一致,结合实际情况以
及多次地模拟结果分析,本文求解器最终采用了压力基瞬态求解器,考虑了
重力的影响。粘性方程选择了 realizable k-e 湍流模型,壁面函数选取增强
型壁面函数;开启能量方程;启用组份输运模型计算爆破产生的气体输运过
程;设置了离散相计算爆破产生的粉尘的扩散过程;压风机和送风机均选用
速度入口边界条件;出口处选择了压力出口,表压设置为 0;求解算法里面,
设置压力速度耦合算法为 SIMPLE 算法,瞬态方程选择为一阶隐式,梯度的离
散选择基于节点的格林高斯算法,动量方程,能量方程,湍动能方程以及涡

36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

耗散方程均选择二阶迎风格式进行离散以提高计算的结果准确性;亚松弛因
子的设置为压力项为 0.3,密度项、体积力和能量项为 1,动量项为 0.7,湍
动能和涡耗散为 0.7。本文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及 FLUENT 模拟方法部分相关参
数及边界条件设置如表 4-1、4-2、4-3 所示:

表 4-1 计算模型参数

Model(计算模型) Define(模型设定)

Solve(求解器) Segregated(非耦合求解法)

Viscous Model(湍流模型) k-epsilon(k-ε 双方程模型)

Energy(能量方程)
On(打开)

Discrete Phase Model(离散相模型) On(打开)

表 4-2 离散相参数

Discrete Phase Model(离散相模型) Define(模型设定)

Number of Continuous Phase Iterations 10

per DPM Iteration(相间耦合频率) 10

Max Number of Steps(计算步数) 1000

Length Scale(时间步长) 0.01

37
第 4 章 隧道爆破炮烟扩散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Drag Law(阻力特征) Spherical(球型颗粒)

表 4-3 边界条件设定

Boundary Conditions(边界条件) Define(参数设定)

Inlet Boundary Type(入口边界类型) Velocity-inlet(入口速度)

Inlet Velocity Magnitude(入口速度) 14 m/s

CO 和粉尘初始速度 500m/s

Outlet Boundary Type(出口边界类型) Outflow(出流)

表 4-3 中,入口风速是通过现场测量所得,CO 和粉尘的初始速度是通过


多次模拟,通过模拟结果与现场实际测量的数据对比,选出最接近试验数据
的初始速度。FLUENT 内其余计算参数不再详细列出。

4.3 隧道爆破工作面 CO 和粉尘数值模拟

4.3.1 隧道风流场模拟结果及分析

隧道通风作为降尘的主要方法,对于提高降尘速度有很显著的作用,因
此,首先模拟隧道内的风流场,如图 4-5、4-6 所示:

38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

图 4-5 隧道风流场截面速度矢量分布云图

图 4-6 隧道风流场纵截面速度分布云图

从以上两幅隧道风流场截面速度云图可以看出:
(1)风筒的入口速度最大,沿着隧道壁面,进入隧道工作面,形成射流
区域;
(2)风流在进入隧道工作面后,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风速逐渐降低,
在距离风筒 20m 左右发生偏移,形成涡流;
(3)随着距离风筒距离的增加,风流速度逐步降低;
(4)在距离风筒入风口 30~40m 以后的隧道区域,风速趋于稳定,平均
风速在 0.3~0.5m/s。

39
第 4 章 隧道爆破炮烟扩散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4.3.2 隧道 CO 和粉尘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隧道爆破时 CO 和粉尘的扩散情况如图 4-7、4-8、4-9 所示:

图 4-7 隧道爆破时截面 CO 浓度分布云图

图 4-8 隧道爆破时截面粉尘颗粒分布云图

图 4-9 隧道爆破 1 小时后截面 CO 浓度分布云图

40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

由以上三幅隧道爆破后 CO 和粉尘颗粒的分布云图可得出如下结论:
(1) 在隧道爆破初期,由于掌子面附近的风速较小,风流对炮烟的影响较
小;
(2) 随着时间地推移,炮烟扩散到风筒入口附近时,由于风速较大,风流
对炮烟的扩散影响较大;
(3) 由于风流地影响,隧道左侧的炮烟的浓度要高于隧道右侧的炮烟的浓
度。
(4) 随着通风时间地增加,最高浓度的炮烟已远离掌子面,向外部扩散。
隧道爆破后,距离掌子面 200m 处,CO 和粉尘随着时间地变化如图 4-10、
4-11 所示:
Mg/m3

图 4-10 距离掌子面 200m 处粉尘浓度随时间变化图

图 4-11 距离掌子面 200m 处 CO 浓度随时间变化图

由于实际情况炮烟浓度受到的影响因素比较多,本次模拟虽然与第三章
41
第 4 章 隧道爆破炮烟扩散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的试验数据略有出入,但是考虑到测试误差等因素,本次模拟的变化趋势与
浓度基本与测试数据相吻合,因此,本次模拟的参数以及边界条件设置具有
一定的合理性。

4.4 本章小结

本章简单地介绍了 FLUENT 软件。同时,对张承高速平顶山隧道爆破后产


生的 CO 和粉尘的扩散情况进行了模拟分析,同时与第三章实地测量的数据进
行了对比,验证了本次模拟的合理性,为下一章通风优化的模拟打下了基础。

4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

第 5 章 隧道通风优化数值模拟研究

5.1 隧道通风除尘技术

施工通风的目的是向隧道内提供足够的新鲜空气,使隧道内游离的粉尘
随风流排出洞外,达到降低粉尘浓度的目的,从而可以保证施工安全和人员
健康。隧道内施工作业段的空气标准应符合《铁路隧道施工规范》
(TB10204-2002),通风量首先要满足洞内作业人员的需要,其次通风量应
使得隧道内风速不低于最低风速的要求。

丰宁隧道段,由于隧道长度大,工作环境恶劣,对于降低粉尘浓度现有
的降尘措施有:

1)采用湿式打眼技术降低钻孔打眼过程中粉尘的产生;

2)常规的洒水车进行人工洒水,减少弃渣装运过程中机械引起的二次扬
尘。

3)除爆破过程,每天 24 小时开启风机进行通风。

4)采用封堵灵水压复合爆破的降尘技术。

通过现场测量以及模拟结果可知,隧道内施工作业段的空气不符合相关
规范,因此,需采用其他的降尘措施。

本章将采用增加风速以及增加抽风机的方式,来提高降尘效率,并改变
抽风机的入口到掌子面的距离,通过数值模拟查看增加风机后风流场以及炮
烟的扩散情况。

5.2 隧道通风不同风速模拟结果及分析

隧道内风速的大小将会影响到炮烟地扩散速度,分别选取风速为 14m/s、
20m/s、30m/s 这三个风速,观察改变风速大小对于隧道内的风流场的影响情
况。

43
第 5 章 隧道通风优化数值模拟研究

5.2.1 物理模型的建立

选取隧道中的一部分进行模型建立,选取距离掌子面 300m,高度简化为
5m,通风管道为 1.4m 建立模型,隧道物理模型如图 5-1:

图 5-1 隧道物理模型

5.2.2 网格划分

网格划分采用局部加密的方式,网格划分情况如图 5-2:

图 5-2 网格划分

5.2.3 模拟结果分析及其规律研究

模拟采用改变风速的方法进行模拟,隧道内风筒的风速测量结果为
14m/s,因此,出口速度分别设置为 14m/S、20m/s、30m/s,模拟情况如图 5-3、
5-4、5-5:

44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

图 5-3 出口风速为 14m/S 风流场

图 5-4 出口风速为 20m/s 风流场

图 5-5 出口风速为 30m/s 风流场

由以上三幅图可得出以下结论:
(1)增加风机的风量将会改变风筒出口的风速,进风量越大,风速距离
掌子面延伸的越长,越利于粉尘、CO 地排放;
(2)虽然增加风机的风量有利于烟雾的扩散,但是从模拟结果来看,单
纯地增加风机的风量并不会有特别明显的改善,而且考虑到经济问题也不能

45
第 5 章 隧道通风优化数值模拟研究

无限制地增加风速。因此,可以在隧道内适当的位置添加抽风机,来增加炮
烟扩散的速度。

5.3 隧道通风不同风机距离模拟结果及分析

虽然增加风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炮烟地扩散速率,但是考虑到效果
和经济问题,增加风量收益太低,考虑到现场的实际施工情况,在隧道压风
机另一侧增加一台抽风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本次模拟分别选取抽风机入口到
掌子面的距离 50m、70m、90m 来进行模拟分析。

5.3.1 物理模型的建立

本次隧道模型建立在压风机的对称位置添加抽风机,抽风机风量与压风
机风量相同,并改变抽风机入口到掌子面的距离,分别模拟抽风机入口到掌
子面距离 50m、70m、90m 这三个长度,其他参数不变,模型建立如图 5-6、
5-7 所示:

图 5-6 隧道几何模型图一

46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

图 5-7 隧道几何模型图二

5.3.2 网格划分

网格划分依然采用局部加密的方式,以此来提高模拟精度,如图 5-8、5-9
所示:

图 5-8 网格划分图一

图 5-9 网格划分图二

47
第 5 章 隧道通风优化数值模拟研究

5.3.3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5.3.3.1 风流场对比结果及分析

抽风机入口距离掌子面 50m、70m、90m 的风流场云图如图 5-10、5-11、


5-12 所示:

图 5-10 抽风机入口距离掌子面 50m 时风速分布云图

图 5-11 抽风机入口距离掌子面 70m 时风速分布云图

图 5-12 抽风机入口距离掌子面 90m 时风速分布云图

48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

由以上三幅风速分布云图分析可知:
(1)增加抽风机后,与第四章只有压风机的风流场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掌子面到风机入口的风流场的风速有所增加,从而会使降尘速度变快;
(2)当抽风机入口距离掌子面 50m 时,大大地增加了掌子面附近的风速,
但对压风机入口后方的风速影响较小;
(3)当抽风机入口距离掌子面 70m 时,对掌子面附近的风速也有所增加,
增加量略小于抽风机入口距离掌子面 50m 时,但对于压风机入口附近的风速
影响较大;
(4)当抽风机入口距离掌子面 90m 时,对掌子面附近的风速同样有所增加,
增加量小于以上两种情况,但是增加了压风机入口后侧的风速。

5.3.3.2 隧道内 CO 浓度分布云图

抽风机入口距离掌子面 50m、70m、90m 一个小时后的 CO 浓度分云图如图


5-13、5-14、5-15 所示:

图 5-13 抽风机入口距离掌子面 50m 时 CO 浓度分布云图

49
第 5 章 隧道通风优化数值模拟研究

图 5-14 抽风机入口距离掌子面 70m 时 CO 浓度分布云图

图 5-15 抽风机入口距离掌子面 70m 时 CO 浓度分布云图

由以上六幅 CO 浓度分布云图及浓度沿程变化图分析可知:
(1)当抽风机距离掌子面 50m 时,CO 浓度降低速度相比其他两种情况较慢;
(2)当抽风机距离掌子面 70m 时,相对于 90m 时,CO 浓度降低较快,但是
抽风机抽取的 CO 较少,向隧道外扩散得较多;
(3)当抽风机距离掌子面 90m 时,相对于 70m 时,CO 浓度降低稍慢,但是
抽风机抽取的 CO 较多,向隧道外扩散得较少;

5.3.3.3 隧道内 CO 沿程浓度分布图

抽风机入口距离掌子面 50m、70m、90m 一个小时后的 CO 浓度沿程变化图


如图 5-16、5-17、5-18 所示:

50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

图 5-16 抽风机入口距离掌子面 50m 时 CO 浓度沿程变化图

图 5-17 抽风机入口距离掌子面 70m 时 CO 浓度沿程变化图

图 5-18 抽风机入口距离掌子面 90m 时 CO 浓度沿程变化图

由以上三幅 CO 浓度沿程变化图可知:
(1)当抽风机距离掌子面 50m 时,距离掌子面 200m 之前的 CO 浓度比较

51
第 5 章 隧道通风优化数值模拟研究

低,但是 200m 之后的 CO 的浓度要远远大于其他两种通风方式;


(2)当抽风机距离掌子面 70m 时,距离掌子面 200m 之前的 CO 浓度大于
抽风机距离掌子面 50m 时的浓度,但是 CO 浓度的峰值要远远小于其余两种通
风方式,200m 之后的 CO 浓度也低于其他两种通风方式;
(3)当抽风机距离掌子面 90m 时,距离掌子面 200m 之前的 CO 浓度高于
其他两种通风方式,CO 浓度峰值及距离掌子面 200m 之后的 CO 浓度介于其他
两种通风方式之间。
综上所述,当抽风机入口距离掌子面 70m 的时候,也就是与压风机距离
掌子面距离相同的时候,CO 浓度较低,降尘效果较好,因此,抽风机入口应
放在压风机入口的附近降低 CO 浓度效果更好。
经过通风优化以后,虽然降低 CO 浓度效果得到了很大地提升,但是在短
时间内还是无法达到国家标准以下,因此还需要采取喷洒水雾等其他措施来
进一步降尘速度。即在爆破后开始各项施工作业之前,如果先沿程喷洒水雾,
可以迅速降低隧道内的粉尘含量和 CO,大大减少达到安全标准值(20mg/m³)
的时间,从而提高施工效率。

5.4 本章小结

本章在第四章模拟的基础上提出了增加抽风机的通风方式,提出了三种
添加抽风机的方案,分别模拟这三种方式的风流场以及相应的 CO 的浓度分布
情况。通过分析模拟结果,选出了降低 CO 浓度效果较好的一种添加风机的方
案。此外,还需要使用喷洒水雾等其他降尘措施来进一步加快降尘速度。

5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

第 6 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本文在总结归纳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了隧道爆
破施工过程中爆破炮烟的组成成分、炮烟的理化特性、炮烟的扩散理论等特
征,根据平顶山隧道爆破施工的现场实际情况,对施工现场爆破后不同时间、
不同空间的粉尘浓度和 CO 浓度进行了现场实测,运用气固两相流理论及计算
流体力学方法,并采用 FLUENT 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对于不同风机位置的降尘
效果进行模拟计算,选出了较优的风机位置。得到了以下的研究成果:
(1)对爆破所产生炮烟的分析,得出爆破炮烟中各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
以及其理化性质,进而得出其对人体的危害性大小。根据扩散理论,选取有
毒有害气体和粉尘随风流的物理模型,研究有毒有害气体和粉尘在风流中的
扩散规律。运用 Matlab 编程计算出了平顶山隧道爆破后炮烟随时间和空间浓
度分布情况。
(2)平顶山隧道在爆破后,对不同时间、空间的 CO 浓度和粉尘浓度进
行实地测量。分析测量结果得知,该隧道施工人员作业环境中的 PM2.5 和 CO
的检测值不符合规范要求,应当采取措施改善通风效果。施工人员作业时应
当穿戴防尘、防毒装备。
(3)爆破后 90 分钟内,隧道右侧粉尘浓度大于左侧,作业人员宜偏左
侧作业;而距爆破 90 分钟后,隧道两侧粉尘浓度相对较小,工人宜偏两侧作
业。
(4)运用气固两相流理论及计算流体力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
根据平顶山隧道实际情况及现场实测数据,运用 Workbench 建立隧道的几何
模型,进行网格划分,运用 FLUENT 求解计算,设置合理的边界条件、计算模
型参数和离散相参数,对平顶山隧道爆破后粉尘浓度和 CO 浓度变化情况进行
模拟,得出的结果与实际测量数据结果相近。
(5)根据平顶山隧道的实际情况,结合现场测量的数据和模拟结果,提

53
第 6 章 结论及展望

出增加抽风机的优化通风方案,选取了三个不同的抽风机位置进行模拟,分
析模拟结果可知,当抽风机与压风机距离相近时,通风效果最好。
(6)经过通风优化以后,虽然降尘效果得到了很大地提升,但是在短时
间内还是无法达到国家标准以下,因此还需要采取喷洒水雾等其他降尘措施
来进一步加快降尘速度。即在爆破后开始各项施工作业之前,如果先沿程喷
洒水雾,可以迅速降低隧道内的粉尘含量,大大减少达到安全标准值(20mg/m
³)的时间,从而提高施工效率。

6.2 展望

本文通过现场试验以及数值模拟分析隧道爆破后炮烟的扩散规律,对爆
破后不同风速以及增加风机后不同抽风机距离条件下的炮烟浓度扩散进行模
拟分析,虽然获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还有很多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本
文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数值模拟在建立模型阶段对隧道进行了简化,可以将隧道内其他大
型设备加入模型中,其对炮烟的扩散也有一定的影响;
(2)数值模拟获得结果还不够精确,可以使用大型的计算机增加网格的
数量以及边界条件的优化,以此获得更加精确的模拟结果;
(3)数值模拟过程中,只模拟了后续扩散的过程,未模拟炸药爆炸的过
程,分析爆炸产生的炮烟扩散规律更具说服力;
(4)炮烟的成分只模拟了 CO 和粉尘,未模拟爆炸产生的其他气体,在
以后的模拟过程中可以加入其他有毒有害气体;
(5)模拟的变量只改变了风速以及抽风机的距离,还可以进一步地考虑
压力、风机数量以及全部使用压风机等其他参数对于炮烟扩散的影响;
(6)现场试验测定方案由于设备、人员和施工环境的影响,测定过程还
不够严谨,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进一步优化,以便获得更加准确的试验数据;
(7)由于现实情况影响粉尘浓度的条件因素比较多,作业条件比较复杂,
比如出渣车在出渣过程中会产生粉尘、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废气等
其他因素都会对炮烟地扩散产生影响,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
54
致谢

致 谢
在程老师地悉心指导下,论文得以顺利地完成,从论文的选题、开题、
资料收集到论文的模拟、结论的推导,程老师都给了我莫大的帮助。由于平
顶山隧道爆破后产生了大量的炮烟,隧道环境极其恶劣,所以现场数据测定
十分困难,程老师为了尽快帮我走出困境,对我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
议,多次和我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程老师对我的关怀,对学术孜孜不
倦的追求及热爱,真的让我非常钦佩和感动!衷心感谢程老师无私的奉献和
帮助!同时,程老师对生活豁达的态度,待人真诚和蔼的品格也无时无刻不
在感染着我,是我的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启蒙老师。
在 FLUENT 学习过程中, 感谢王志鹏师兄和蒋杰同学给予我的无私帮
助。另外,感谢刘振伟师兄、卢弘扬、刘萍萍、梁东升硕士在现场试验和验
收报告方面的指导和协助。最后,感谢马标同学教我使用 Matlab 编程。在此
对项目过程中帮助过我的所有战友表示十分的感谢!
感谢研究生生活中的你!你们!感谢你们在学习和生活上对我的关心和
帮助!谢谢你们!
还有感谢学校和教研室的各位老师和工作人员,是你们的辛勤工作我才
得以顺利完成论文。
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朋友和同学!
本论文参考、引用了很多国内外文献,在此向文献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也感谢各位老师与专家的批评与指正!

55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Alvarez J T, Diez R R, Gutierrez AC. A computer program for calculating
ventilation in tunneling works based on an explicit method [J].Tunne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2002(17):227-236.
Bert Blocken .Ted Stathopoulos and Jan Carmeliet. CFD simulation of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wall function problems.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Volume 41, Issue 2, January 2007, Pages 238-252.
Chang T Y, Rudy J. Roadway Tunnel and Air Quality Models [J]. Environ Sci
Technol, 1990, 24(5):672-676.
Collepardi M. Advances in chemical admixtures for concrete [A]. In: Grutzeck
M W, Sarkar S L Ed. The Proceedings of the Advances in Cement and
Concrete[C].1994: 257-291.
Diogo Aguiar Gomes.Variational Formulation for the Navier-Stokes Equation.
Communications in Mathematical Physics[J].Volume 257,Number 1/2005.5.
G.A. Fimbres-Weihsa and D.E. Wiley. Numerical study of mass transfer in
three-dimensional spacer-filled narrow channels with steady flow.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Volume 306, Issues 1-2, 1 December 2007, Pages 228-243.
Gehrke P.J., Stacey C.H.B., Agnew N.D. Rail tunnel temperature stratification
and implications for train and tunnel ventilation design [J].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erodynamics and Ventilation of Vehicle Tunnels, 2003(2):727-741.
H. Singh and D. W. Hutmacher. Bioreactor Studies an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J]. Advances in Biochemical Engineering/Biotechnology,
2009(34):112-117.
John Hseinfeld.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of air pollution[M]. New
York. John Wiley&Sons,1986(521-35).
M. Saleem, G. Krammer. Effect of filtration velocity and dust concentration on
cake formation and filter operation in a pilot scale jet pulsed bag filter [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7(144):677-681.
Maevski I. Features of tunnel ventilation systems design in hot climate [J].

56
参考文献

Interational Sysposium on Aerodynamics and Ventilation of Ventilation Tunnels,


2006(1):331-337.
Melbye Tom, Knut F. Sprayed Concrete for Rock Support [M]. MBT:
International Underground Construction Group, 2000.
Norwegian Concrete Association. Sprayed Concrete for Rock Support-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uidelines and Test Methods[S]. Publication, 1999.
Skjeggedal Thor, Bollingmo Per, Barton Nick, et al. Norwegian tunnelling
methods [J]. Tunnels & Tunnelling, 1995, 27(6):32-34.
宝文宏,孙丽,常瑞卿.工业炸药爆炸产生的污染物对环境影响的分析[J].
包钢科技,2006(z1):106-108.
丁亭.高速公路隧道纵向射流通风特性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湖南大
学,2007.
高博.隧道水压爆破表面活性剂降尘技术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地
质大学,2015.
黄槐轩,程康.高速公路隧道掘进水封爆破技术试验研究[J].土工基础,
2014,28(3):138-140.
黄晓雪。某煤矿作业工人肺功能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硕士学位论文].郑
州,郑州大学,2013.
焦卫中.赤岭隧道施工通风技术[J].山西建筑,2013(10):197-198.
解豪.模拟隧洞开挖过程的围岩及衬砌受力特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
西安理工大学,2011.
赖涤泉.隧道施工通风与除尘[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4.
黎爱清,刘世杰.青藏铁路关角特长隧道通风设计与施工[J].铁道标准设
计,2013(6):92-96.
李飞.近距离公路隧道送排风相互影响机理及其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5.
李建臣.北山隧道施工的通风技术及粉尘处理方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4(4):1-5.
李永生.山岭隧道施工通风方式的发展[J].隧道建设,2010,30(5):569-572.

57
参考文献

刘和进.浅议如何有效防止井下炮烟薰人事故[J].房地产导刊,2015(5).
刘会钢.引汉济渭输水隧洞钻爆段独头施工通风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
学,2013.
刘生,周飞,李鹏举.特长公路隧道独头掘进施工通风设计与数值模拟分析
[J].探矿工程,2010,37(3):74-77.
刘钊,陈兴周,冯璐,等.长隧道独头掘进压入式施工通风数值模拟[J].西
北水电,2012(1):66-69.
刘钊春.独头掘进隧道施工通风数值模拟[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西安理工
大学,2010.
宋从军,李科,郭军,等.特长公路隧道独头掘进施工通风组织研究[J].公
路交通技术,2014(2):91-96.
苏利军 卢文波.地下巷道钻爆开挖过程中炮烟扩散及通风[J].
《爆破》,2000
(3):1-5.
孙佳,蒋仲安,倪文.爆破炮烟行为的实时模拟[J].爆破,2006,23(1):1-5.
王日升.美菰林纵向通风公路隧道数值模拟与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
2003.
王松.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纵向射流通风数值模拟研究[D].东华大学,2014.
王晓奎,令狐勇生,张俊俭.大秦铁路花果山隧道通风降尘设计试验研究
[J].铁道建筑,2014(11):85-87.
王新建.炸药氧平衡理论在铵油炸药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
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3):76-79.
王永东.公路隧道运营安全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7.
夏丰勇.特长公路隧道双洞互补式通风数值模拟研究[D].长安大学,2012.
徐从常,王大荣.风机在高速公路隧道中的应用[J].中国交通信息产业,
2008(3):109-110.
严双峰.公路隧道火灾通风控制技术的数值模拟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西南
交通大学,2008.
喻映华.锦屏隧道流动阻力及射流风机升压力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西南交
通大学,2006.

58
参考文献

张成刚.长大隧道钻爆法施工中通风防尘方案[J].铁道建筑,2009(5):
68-70.
张利丹.公路隧道纵向全射流通风三维数值分析[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安
理工大学,2013.
张林.公路隧道射流通风数值模拟与风机安装参数优化[硕士学位论文].重
庆,重庆交通大学,2009.
张兴凯、李怀宇.露天矿爆破 CO 排放量的计算方法[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1996(6):201-205.
周伏虎,蒋爱民,殷本林.单头掘进特长隧道中的施工通风降尘技术[J].四
川水力发电,2012,31(6):14-17.

59
附录一

附录一:
clc
clear all
set(gcf,'color','w');
% dear all
l=1600; %参数
h=0.0015; %参数
%%%%%%%%%%%%%%%%%%%%%%%%%%%%%%求超越方程的根,这里求了 500 个
X=[];
j=1;
for i=0.0001:0.01:5
x=fzero('tan(x*1600)-0.0015/x',i);
X(j)=x;
j=j+1;
end
X=X';
%%%%%%%%%%%%%%%%%%%%%%%%%%%%%%

%%%%%%%%%%%%%%%%%%%%%%%
Q=60; %参数
b=73; %参数
C0=4.31*10^(-3); %参数
A=39; %参数
D=0.0000191; %参数
%%%%%%%%%%%%%%%%%%%%%%%这是求浓度和时间、长度的关系 是个三维图像
x=0:5:300; %长度
t=0:120:7200; %时间
[Y,T]=meshgrid(x,t);

60
附录一

CC=0;
for p=1:1:500

C=2*h*C0.*sin(X(p)*b)./(X(p).*(h*l+sin(X(p)*l))).*exp(-X(p).^2.*D.*T)
.*cos(X(p).*(Y-Q/A.*T)); %这个循环是求 500 个根的浓度的和
CC=CC+C;
end
surf(Y,T,CC);
hold on, colormap(hot);hold off
xlabel('长度/m')
ylabel('时间/s')
zlabel('浓度')
%%%%%%%%%%%%%%%%%%%%%%%%%%%%%%

%%%%%%%%%%%%%%%%%%%%%%这是求长度定了之后,时间从 0 到 7200 秒的变化,


即需要的图
x=200; %这是长度
T1=[]; %定义了个空数组
k=1;
for t=0:120:7200;
CC1=0;
for p=1:1:500

C1=2*h*C0.*sin(X(p)*b)./(X(p).*(h*l+sin(X(p)*l))).*exp(-X(p).^2.*D.*t
).*cos(X(p).*(x-Q/A.*t));
CC1=CC1+C1;
end
T1(k)=CC1; %这里将每个时间点的浓度给 T1
k=k+1;

61
附录一

end
t=0:12:7200; %时间
figure('color','w');
figure(2)
plot(t,T1) %%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xlabel('时间/s')
ylabel('浓度')

6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