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

第 24 卷 第3期 材 料 科 学 与 工 艺 Vol􀆰 24 No􀆰 3

2 0 1 6年6月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Jun. 2016

doi:10.11951 / j.issn.1005 - 0299.20160308

HKT800 碳纤维微观结构与性能

顾红星1, 2 , 王浩静1, 2 , 张淑斌2 , 程 璐2 , 薛林兵2


(1.中国科学院 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西安 710119;2.江苏航科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江苏 镇江 212132)

摘 要: 为深入剖析国产 HKT800 碳纤维的微观结构和性能,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拉曼光谱、X 射线衍射


仪、压汞仪等对 HKT800 碳纤维进行了表征,并与东丽 T800 碳纤维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HKT800 碳纤维的表面带
有沟槽,少量碳纤维截面呈腰果形,不同于 T800 碳纤维,且表面粗糙度较大;HKT800 碳纤维拉曼测试 I D / I G 比值为 1.07,
表面微晶尺寸较小;2 种碳纤维层间距均为 0.347 nm,孔隙率均为 17.4 %,比较一致,但 HKT800 碳纤维堆叠尺寸、取向度
略高于 T800 碳纤维,而微孔偏离碳纤维轴取向程度、微孔长度、微孔横截面平均切割线长度均略低于 T800 碳纤维,
HKT800 碳纤维中微孔尺寸、数量的分布也不同于 T800 碳纤维.
关键词: 碳纤维;微观结构;性能;HKT800
中图分类号: TQ342.7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0299(2016)03-0045-05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HKT800 carbon fiber


GU Hongxing 1, 2 , WANG Haojing 1, 2 , ZHANG Shubin 2 , CHENG Lu 2 , XUE Linbing 2

(1.Xi′an Institute of Optics and Precision Mecha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Xi′an, 710119, China;
2.Jiangsu Hangke Composite Materials Technology Company of Limited Liability, Zhenjiang, 212132, China)

Abstract: The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domestic HKT800 carbon fibers were studi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 SEM),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 AFM), Raman, X⁃ray diffaction ( XRD) and mercury intrusion
porosimetry (MIP). For the purpose of comparis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T800 carbon fibers were
also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umerous grooves distributed on the surface of HKT800 carbon fibers, while
few carbon fibers exhibit a cross⁃section of a cashew⁃like shape and displayed larger surface roughness,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800 carbon fibers. The ID / IG value of HKT800 carbon fiber was 1.07, indicating its smaller surface
crystalline size. The interlayer spacing and porosity of both HKT800 and T800 carbon fibers, is 3.47 Å and 17.4 %,
respectively. However, the stack size and orientation degree of HKT800 carbon fibers were sligh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800 carbon fibers. The size and number distribution of micropores were also different between HKT800 and T800
carbon fibers, while the HKT800 possessed lower B, L and l than T800.
Keywords: carbon fiber; microstructure; properties; HKT800

以碳纤维为增强体制备的高性能复合材料已 究与应用,对于 T800 级碳纤维因刚实现产业化生


经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 [1-3]
.随着各大应用 产,相关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报导很少[3-8] .
领域对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 HKT800 碳纤维是国内最早实现产出的 T800
国际上高性能碳纤维产品已逐渐由 T300、T700 发 级高性能碳纤维产品,由江苏航科复合材料科技
展到 T800、T1000 甚至 T1100,如 T1000,T1100,IM9 有限公司依托中国科学院技术,2012 年初实现批
等.国内 T300、T700 等通用级碳纤维已有较多的研 量稳定生产 [8] .目前对于 HKT800 碳纤维产品,尚
无相 关 结 构、 性 能 和 应 用 方 面 的 系 统 分 析 研 究
收稿日期: 2015-10-29.
报告.
基金项目: 中科院国防科技创新重点部署项目(20130516) .
作者简介: 顾红星(1986—) ,男,博士. 本文对 HKT800 高性能碳纤维的晶体结构、
通信作者: 顾红星,E⁃mail: guhongxing@ opt.cn. 孔结构、微观形貌等进行了深入的表征和对比分
· 46· 材 料 科 学 与 工 艺 第 24 卷

析,重点在于剖析国产 T800 碳纤维的微观结构特 以增强它们之间的机械啮合效果,当碳纤维与树


性,寻求宏观性能的工艺依据. 脂复合时,树脂作为流动相会流入碳纤维表面的


沟槽中,固化后即形成固态界面相,从而使树脂和
实 验 碳纤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承载外力的
1.1 材料 整体.不过碳纤维表面沟槽深浅不一,其存在也会
HKT800 碳纤维,江苏航科复合材料科技有 增加纤维表面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碳纤
限公司;T800 碳纤维,日本东丽公司,具体性能参 维本身的力学性能.
数测试结果见表 1.
表1 碳纤维力学性能列表

拉伸强度 / 拉伸模量 / 断裂
碳纤维
GPa GPa 伸长率 / %
HKT800 5.68 291 1.9
1μm
Cv( %) 2.3 1.1 2.4
1μm
T800 5.53 297 1.9
Cv( %) 2.6 0.8 2.1 图1 HKT800 碳纤维 SEM 照片

1.2 测试表征 用原子力显微镜(AFM)检测 HKT800 碳纤维的


碳纤维力学性能按照 GB / T 3362—2005 进行 表面粗糙度,结果见图 2,扫描范围设置 5 μm × 5 μm.
测试,使用日本岛津 AG - X 型万能材料试验机;碳
纤维表截面微观形貌分析使用日本 JSM - 7001F 型
扫描电镜;晶体结构拉曼光谱使用法国 J. Y. 公司
LabRAM HR800 型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扫描范围
100 ~ 4 000 cm -1 ,分辨率 2 cm -1 ;碳纤维中孔的体积
和数量分布用美国 PoreMaster -60 型压汞仪进行测
图 2 HKT800 碳纤维 AFM 照片
试;碳纤维表面粗糙度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进行
测试,扫描范围 5 μm × 5 μm;碳纤维微晶参数和微 测试结果显示, HKT800 碳纤维的表面粗糙
孔信息测试采用Empyrean -1型 X 射线多晶衍射仪. 度R a = ( 43 ± 21) nm,去除上浆剂后,碳纤维表面
粗 糙 度 会 有 所 增 加, R a = (53 ± 22) nm. 由 于
2 结果与讨论
HKT800 碳纤维少数存在腰果形截面,腰果中心
2.1 微观形貌 区的粗糙度明显大于平滑区,使得碳纤维的粗糙
图 1 是 HKT800 碳纤维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 度离散系数较大. 碳纤维表面沟槽十分有利于提
片,可以看到,HKT800 碳纤维具有典型的纤维结 高纤维与树脂之间的机械啮合作用,纤维表面粗
构特征,截面基本为圆形,少量纤维截面呈腰果 糙度大,则机械锚定力越大,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
形, 碳 纤 维 表 面 沿 轴 向 分 布 有 大 量 的 沟 槽, 复合材料的界面粘结性能 [2] .
HKT800 碳纤维腰 果 形 截 面 的 存 在 与 东 丽 T800 2.2 晶体结构
碳纤维不同 [9]
,碳纤维表面沟槽的形成原因是湿 2.2.1 拉曼光谱
法纺丝工艺下原丝表面形成沟槽在预氧化、碳化 拉曼光谱属于散射光谱,常用来研究碳纤维
后的遗留以及碳纤维后期表面处理的氧化刻蚀. 表面结构的石墨化度或有序化程度,石墨是具有
主要成因为:湿纺工艺下,凝固丝条表面形成的弹 碳六角网平面的层状结构,而碳纤维具有乱层石
性凝胶外表在单轴向拉伸力作用下,沿轴向伸长 墨结构,其激光拉曼光谱测试一般会产生 2 个主
和径向收缩,使凝固丝条细旦化,横截面积逐步减 要峰:分别在 1 580 和 1 358 cm -1 左右.1 580 cm -1
小,导致表面形成折叠皱褶. 另外,丝条内部溶剂 处的 G 峰,是石墨网平面内相邻碳原子在相反方
逐步被凝固剂水置换,导致塌陷也加大了形成褶 向产生的强振动处出现的强共振线,称为 G 线,
皱的驱动力. 这些表面沟槽在凝固成纤过程中形 其强度或半高宽可以用来表征石墨结构中 sp 2 杂
成,在单轴向牵伸力作用下沿纤维轴取向排列.碳 化结构的完整程度,对应的是理想石墨单晶的平
纤维表面沟槽的形成能够增加碳纤维的比表面积 面振动模式 E2g ;对于石墨化程度较低的碳纤维材
和表面能,有利于碳纤维和基体树脂的互相渗透 料,除了 G 线外,还会在1 358 cm -1 处出现一条 D
第3期 顾红星,等:HKT800 碳纤维微观结构与性能 · 47·

线,是微晶小、边缘不饱和碳原子多、取向低、不对 d 和 X 射线的波长关系用布拉格方程进行表示,
称碳原子多和结构缺陷多的反应.1 358 cm 处的 D -1
碳纤维石墨微晶大小和堆叠厚度通过谢乐公式进
峰被指认为类金刚石碳 sp 电子结构的 A1g 联合振 3
行计算.通过 X 射线衍射仪对碳纤维样品进行方
动模式,对应于无定形碳的晶格振动模式.所以可 位角扫描,测试过程中,当方位角从 0°到 360°时,
用 D 线强度和 G 线强度的比值来判断碳纤维的石 0° ~ 180°和 180° ~ 360°可以得到 2 个不连续的半
墨化程度和结构的完整性.碳纤维表面微晶尺寸 L a 高斯型衍射峰,通过 Jade 拟合出半峰宽,代入取
与两峰积分强度比 I D / I G(以 R 表示)的函数关系为 向度,k 为 0.89,HKT800 碳纤维和 T800 碳纤维广
L a = 4.4 / R,即 R 的数值越小,微晶尺寸越大,碳纤 角 X 射线衍射见图 4,具体微晶参数见表 2.
维石墨结晶越完整,石墨化程度就越高,因此常用
R 值的大小来评价材料的石墨化程度[10-11] .碳纤维
的拉伸强度与其石墨微晶尺寸平方根成反比[11] .
图 3 为 HKT800 和 T800 碳纤维的拉曼光谱,
具 有 典 型 的 碳 纤 维 拉 曼 特 性, 主 要 存 在
1 358 cm -1 处的 D 峰和 1 580 cm -1 处的 G 峰,根据
上述分析,经计算 HKT800 碳纤维的 R 值为 1.07,
T800 碳纤维 R 值为 0.99,两者非常接近,也可知 图4 HKT800 和 T800 碳纤维广角 X 射线衍射
其碳纤维表面的微晶尺寸是比较小的,这也是碳
理想石墨材料的层间距理论值为 0.335 4 nm,碳
纤维强度较高的原因之一.另外,碳纤维表面存在
纤维具有乱层石墨结构,层间距通常大于0.34 nm,晶
有大量不饱和碳原子,可以在碳纤维和基体树脂
粒尺寸为 1.5 ~ 5.0 nm,碳纤维层间距越小,其晶体
间形成较强的相互作用.碳纤维表面的晶粒结构、
排列越整齐,石墨化程度越高,其弹性模量越高.从
尺寸等情况与其制造过程特别是高温碳化温度和
表 2知:HKT800 碳纤维的半高宽均值为 4.72,低于东
时间是密切相关的,HKT800 碳纤维生产中高温
丽 T800 碳纤维的 4.86,这两者层间距比较一致,均为
碳化处理温度在 1 400 ℃ 左右,高温碳化工艺段
0.347 nm,HKT800 碳纤维的堆叠尺寸为 1.703 nm,高
温度不高,从而晶粒尺寸较小,乱层石墨结构的石
于东丽 T800 碳纤维的1.65 nm,取向度 81.9 %也略高
墨化程度不高.
于东丽 T800 碳纤维产品.
DG
表2 碳纤维微晶参数
碳纤维 半高宽 层间距 / nm 堆叠尺寸 / nm 取向度 / %
HKT800 4.72 0.347 1.703 81.9
)

D=G′g
2 las
syc
arbo
n
.

HKT800
u

T800 4.86 0.347 1.650 81.5


(
Ia.

T800
对于类石墨结构材料,石墨微晶取向越好,相同
的衍射晶面数越多,衍射弧宽度越窄,半高宽值越
小,上述数据符合此规律.对于高强型碳纤维材料,其
0 1000 2000 3000 4000 微晶越小、取向度越高,其强度越高.一般认为,碳纤
Ra
manShi
ft
/m-1
c
维缺陷大小与微晶尺寸属于同一数量级,微晶尺寸
图3 HKT800 和 T800 碳纤维拉曼光谱 越大、缺陷也越大,从而导致碳纤维拉伸强度下降,
这是细晶化的结构理论基础.总之,细晶化是提高碳
由图 3 还可看到,在 2 600 ~ 3 000 cm–1 区间存 纤维拉伸强度比较有效可行的措施之一.
在一个较宽的峰,该峰一般由 2 个峰组合而成,其一 2.3 孔结构与分布
位于 2 600 ~ 2 730 cm–1 称为 G′线或 2D 线,属于 D 石墨的理论密度为 2. 266 g / cm 3 ,T800 级碳
线的谐波,与类石墨材料中存在的电子谱带结构有 纤维的密度约为 1.81 g / cm 3 ,低于石墨的理论密
关,结晶石墨和石墨化纤维在高石墨化温度下会分 度,碳纤维密度是由碳的乱层结构和孔隙组成的,
裂成 峰, 仅 仅 是 碳 纤 维 则 较 弱. 另 一 个 位 于 碳纤维密度越高,孔隙率越低,碳纤维的拉伸强度
~2 950 cm 峰为 G″线,是玻璃态碳结构的反应.
–1
越高,所以,降低孔隙率、提高密度是提高碳纤维
2.2.2 广角 X 射线衍射 拉伸强度的有效途径. 碳纤维的孔隙率可用广角
用 XRD 测定碳纤维的结构参数,其晶面间距 X 射线衍射测试,计算公式为 [12-13]
· 48· 材 料 科 学 与 工 艺 第 24 卷

d ×ρ 到孔的形状、取向程度等因素的影响,综合对比
孔隙率( %) = (1 - ) × 100. (1)
d0 × ρ0 HKT800 碳纤维与东丽 T800 碳纤维,根据 X 射线衍
式中:d 是用 WAXD 测出的碳纤维层间距,nm;d0 是 射(WAXD)结果,两者孔隙率基本一致,根据小角 X
理想石墨的层间距理论值,为 0.335 4 nm;ρ 为碳纤 射线散射(SAXS)计算结果,HKT800 碳纤维在孔偏
维密度,g / cm ;ρ0 为理想石墨密度,为2.266 g / cm .
3 3
离轴取向度、微孔体积等方面略优于东丽 T800.
根据广 角 X 射 线 衍 射 ( WAXD) 测 试 结 果,
表3 SAXS 检测结果得到的微孔信息
HKT800 碳纤维和东丽 T800 碳纤维的层间距均
碳纤维 B / ( °) L / nm l V
为 0.347 nm,密度也一致,结合式( 1) ,经计算 2 HKT800 9.0 60.31 4.77 1.43
种碳纤维的孔隙率均为 17.4 %. T800 12.3 718.60 5.30 1.6

2.3.1 小角 X 射线散射检测碳纤维微孔
2.3.2 压汞仪检测碳纤维孔分布
高性能碳纤维不仅需要关注其孔隙率,还需
用压汞仪对碳纤维进行孔分布的检测,相较
要了解其孔的大小、形状和具体空间分布等信息.
于小角 X 射线散射( SAXS) 检测微孔信息,其具
碳纤维是由纤维和微孔构成的两相结构,因两者
有明显不同之处,压汞仪测试选用的样品量较大,
电子密度的不同,特别是两相界面存在的电子密
更具有宏观代表性,可以获得孔的数量分布和尺
度的不连续性,产生的散射不同,所以,根据观察
寸分布等信息,尺寸包括纳米级、微米级以及更大
到的散射光强度、散射角大小与纤维中的微孔形
尺寸孔等.为明晰测试结果,首先说明碳纤维单丝
状、尺寸和分布有着密切联系,小角 X 射线散射
之间的孔隙和碳纤维表面的沟槽定义为外部的大
( SAXS) 经常被用来研究碳纤维中的微孔特性.
尺寸孔,嵌于碳纤维内部的孔称为微孔,对比分析
HKT800 碳纤维和东丽 T800 碳纤维小角 X
的重点是比较碳纤维中的微孔分布情况.
射线散射见图 5,通过 SAXS 散射花样,可以了解
图 6 为 HKT800 碳纤维和东丽 T800 碳纤维
它们的微孔尺寸等特性,图中竖直方向散射图形
中微孔的尺寸分布情况.
长度大于水平方向,说明微孔呈针状,并沿碳纤维
轴向取向 [9,11] .SAXS 的具体计算结果见表 3.表 3
中,B 为微孔偏离碳纤维轴取向程度, n 为 微 孔
数,L 为微孔长度,l 为微孔横截面平均切割线长
度,V 为微孔体积,其函数关系为
V ∞ = nLl 2 . (2)
即,微孔体积正比于微孔数、微孔长度和微孔横截
(
a)HKT800碳纤维
面平均切割线长度.

(
b)T800碳纤维

图6 碳纤维中孔的尺寸分布
图5 HKT800 和 T800 碳纤维小角 X 射线散射
由图 6 可 以 看 到, HKT800 碳 纤 维 与 东 丽
从表 3 可以看到, HKT800 碳纤维微孔偏离 T800 碳纤维有明显不同,东丽 T800 碳纤维中的
碳纤维轴取向程度比东丽 T800 碳纤维要低一些, 微孔基本分布在 5 ~ 10 nm,而 HKT800 碳纤维中
其微孔长度 L 平均值为 60.31 nm,低于东丽 T800 微孔主要分为 2 个部分,分别在 5 ~ 8 nm 和 15 ~
碳纤维的 71.86 nm,同样其微孔横截面平均切割 50 nm 之间, 单从 碳 纤 维 中 微 孔 的 尺 寸 分 布 看,
线长度 l 平均值 4. 77,低于东丽 T800 碳纤维的 HKT800 碳纤维在 15 ~ 50 nm 之间存在有一定比
5.30,HKT800 碳纤维最终的微孔体积 V 为 1.43, 例的孔,说明相对于东丽 T800 碳纤维,存在有一
略低于东丽 T800 碳纤维的 1.6. 些尺寸较大的微孔. 而 2 种碳纤维的微孔数量分
因碳纤维拉伸强度不仅受孔隙率的影响,还受 布 测 试 表 明, T800 碳 纤 维 中 微 孔 数 量 多 于
第3期 顾红星,等:HKT800 碳纤维微观结构与性能 · 49·

HKT800 碳纤维,整体上 T800 碳纤维和 HKT800 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 J] . 材料科学与工艺,


2014, 22(5) : 60-65.
碳纤维微孔的总体积基本持平,即 2 种碳纤维的
HUANG Binyao, DUAN Yuexin, YANG Zhe, et al.
孔隙率是相当的,这和前面的表征结果是一致的. Effects of sizing agents on the interface property of do⁃
碳纤维中孔隙的形成是碳化过程中有大量气 mestic carbon fiber composite[ J] . Materials Science &
体产物,其逸走在原位产生缺陷的同时,逸走通道 Technology, 2014, 22(5) : 60-65.
[5] WANG L L, LI P, LI L C, et al. Effect of surface
产生 了 大 量 气 孔. 其 预 氧 化 过 程 中 结 合 的 氧 以 properties of T800 carbon fibers on epoxy / fiber inter⁃
H 2 O、CO 和 CO 2 脱除,氮以 NH 3 、HCN 和 N 2 释放, face adhesion [ J] . Polymers & Polymer Composites,
尤其在 1 000 ℃ 以后,已形成乱层石墨结构雏型, 2013, 21(9) : 607-612.
[6] ZAFFAR M K, ALI H M, BEN M, et al. The drilling⁃
大量缩聚副产物 N 2 的逸走残留下大量气孔. induced failure mechanisms in T800 / 924C toughened
carbon⁃epoxy composite materials[ J] . Journal of Rein⁃
3 结 论 forced Plastics and Composites, 2014, 33: 202-211.
[7] GAO Aijun, GU Yizhuo, WU Qing, et al. Influence of
1) HKT800 碳纤维和 T800 碳纤维同属湿法
processing temperature on interfacial behavior of
纺丝 工 艺, 表 面 均 带 有 大 量 沟 槽, 但 是 少 量 HKT800 carbon fiber with BMI and epoxy matrices
HKT800 碳纤维截面为腰果形,不同于 T800 碳纤 [ J] .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2015, 28( 4) :
1255-1262.
维,且表面粗糙度较大,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其复
[8] 顾红星, 王 浩 静, 范 立 东, 等. HKT800 碳 纤 维 /
合材料的界面粘结性能. AG80 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 J] . 功能材
2) HKT800 碳纤维表面微晶尺寸较小,存在 料, 2015, 46(15) : 15007-15010.
GU Hongxing, WANG Haojing, FAN Lidong, et al.
有大量不饱和碳原子,有利于碳纤维和基体树脂
Preparation and property of HKT800 carbon fiber /
间形成较强的相互作用. HKT800 碳纤维与 T800 AG80 epoxy resin composite[ J] . Journal of Functional
碳纤维层间距一致,但半高宽低于、堆叠尺寸高 Materials,2015, 46(15) : 15007-15010.
[9] 井敏, 谭婷婷, 王成国, 等. 东丽 T800H 与 T800S
于、取向度略高于 T800 碳纤维.
碳纤维的 微 观 结 构 比 较 [ J] . 材 料 科 学 与 工 艺,
3) HKT800 碳纤维和 T800 碳纤维孔隙率一 2015, 23(2) : 45-52.
致,HKT800 碳纤维微孔偏离碳纤维轴取向程度、 JING Min, TAN Tingting, WANG Chengguo, et al.
微孔长度、微孔横截面平均切割线长度均略低于 Comparison on the micro⁃structure of Toray T800H and
T800S carbon fiber[ J] .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
T800 碳纤维.2 种碳纤维微孔的尺寸和数量分布 gy, 2015, 23(2) : 45-52.
也存在差异. [10] 刘福杰, 范立东, 王浩静, 等. 高强度炭纤维微观
结构分析及力学性能的比较[ J] . 功能材料, 2007,
参考文献: (10) : 1723-1726.
LIU Fujie, FAN Lidong, WANG Haojing, et al. Study
[1] 井敏, 谭婷婷, 王成国, 等. PAN 基碳纤维的微观 of the microstructure and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结构与力学性能相关性分析[ J] . 航空材料学报, high strength PAN⁃based carbon fibers[ J] . Journal of
2013, 33(1) : 78-85. Functional Materials,2007, (10) : 1723-1726.
JING Min, TANTingting, WANG Chengguo, et al. [11] 王明先, 王荣国, 刘文博. 国产高性能碳纤维组织
Correlation between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结构表 征 与 性 能 分 析 [ J ] . 玻 璃 钢 / 复 合 材 料,
properties of PAN⁃based carbon fiber [ J] . Journal of 2007, (1) : 28-32.
Aeronautical Materials, 2013, 33(1) : 78-85. WANG Mingxian, WANG Rongguo, LIU Wenbo.
[2] 王迎芬, 彭公秋, 李国丽, 等. T800H 碳纤维表面 Characterization and property analysis of high perform⁃
特性 及 T800H / BA9918 复 合 材 料 湿 热 性 能 研 究 ance carbon fiber made in china[ J] . Fiber Reinforced
[ J] . 材料科学与工艺, 2015, 23(4) : 115-120. Plastics / Composites, 2007, (1) : 28-32.
WANG Yingfen, PENG Gongqiu, LI Guoli, et al. [12] 刘立朋, 益小苏, 安学锋, 等. T800 / 5228A 复合材料
Study on surface characteristic of T800H carbon fiber 层间增韧改性[J]. 宇航材料工艺, 2015(2): 37-42.
and hygrothermal performance of T800H / BA9918 com⁃ LIU Lipeng, YI Xiaosu, AN Xuefeng, et al. Interlaminar
posite[ J] .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2015, 23 Toughness Optimizing for T800 / 5228A Composite [ J].
(4) : 115-120. Aerospace Materials & Technology, 2015(2): 37-42.
[3] 李烨, 肈研, 孙沛, 等. 碳纤维表面状态对其复合 [13] 井敏, 谭婷婷, 王成国, 等. 3 种高强中模型 PAN
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 J] . 材料科学与工艺, 2014, 基碳纤维的微观结构比较[ J] . 功能材料, 2014, 45
22(2) : 86-91. (8) : 08028-08032.
LI Ye, ZHAO Yan, SUN Pei, et al. Effect of carbon JING Min, TAN Tingting, WANG Chengguo, et al.
fiber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on the micro⁃interfacial Comparison on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ree high⁃
properties of its reinforced composites [ J ] . Materials strength and middle⁃modilus pan⁃based carbon fiber
Science& Technology, 2014, 22(2) : 86-91. [ J] . Journal of Functional Materials, 2014, 45 ( 8) :
[4] 黄彬瑶, 段跃新, 杨喆, 等. 上浆剂对国产碳纤维 08028-08032. ( 编辑 程利冬)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