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pus-based ... w and Preview - 王克非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9

2020年第6期 中国翻译 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

语料库口译研究:进展与走向
王克非 北京外国语大学 | 符荣波 北京外国语大学 / 宁波大学

摘要:语料库口译研究近 20 年里稳步发展,走过了从借鉴到超越、从单模态到多 / 跨模态、从纯基础到兼顾应用的探索历


程,并逐渐向合作共享的研究模式过渡,成为语料库翻译学新的研究生长点。本文梳理和分析近期相关研究进展,指出未来
的走向,即:1)研究对象结合口译交际特点向纵深延伸;2)研究焦点逐步汇聚到口译研究的核心概念、重要理论和重点关
切上;3)跨学科性和多维理论视角日渐凸显;4)多语种口译语料库和手语翻译语料库建设持续推进;5)资源整合、团队
合作渐成主流,以应用导向的研究成为共识。

关键词:语料库口译研究;方法论;进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 (2020) 06-0013-08

在 口 译 研 究 领 域, 一 般 认 为 Shlesinger 在 析,并思考语料库口译研究的方法论体系。
1998 年发表于 Meta 的“Corpus-based Interpreting
Studies as an Offshoot of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一、语料库口译研究的进展
Studies”是语料库口译研究之始,迄今已逾二十 将语料库用于口译研究是在语料库翻译学的
年。近年来,随着语料库技术的日臻完善,口译 背景下开展起来的。然而,由于口头(也包括手
语料库的建设和研究蓬勃发展,国内外相关研究 语)语料的特殊性,采集、转写和标注等方面难
成果不断问世(陈菁、符荣波,2014)
。国际上, 度很大,口译语料库的建设和研究也因此滞后。
意 大 利 相 关 研 究 比 较 突 出。2012 年,Straniero 传统意义上的口译实证探索多以实验研究为主,
Sergio 等人编写出该领域第一本文集《开启语料 辅之以问卷调查、现场观察、译员访谈等。虽然
(Breaking Ground in Corpus-based
库口译研究》 在本世纪之前也存在一些基于“真实语料”的口
Interpreting Studies)
,是其近十年的重要研究成 译研究(Setton,2011:38)
,但离真正意义上的
果。2015 年,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召开了第 语料库口译研究还很远,后者对语料的充分性、
一次语料库口译研究国际研讨会,与会 100 多 代表性和计算机自动检索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
名各国研究者分享了新的研究成果,部分论文 求(Bendazolli,2018:4)

收录在 2018 年出版的《开辟语料库口译研究 近年来,得益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和职业口
(Making Way in Corpus-based Interpreting
之路》 译活动的兴盛,建设一定规模口译语料库的条
Studies)中。同年,该校口笔译系创办的网络 件已相对成熟。最新研究文献显示,西方稍具
刊物 inTRAlinea 又推出名为“语料库口译研究 规模的口译语料库已不下 10 个,其中以欧洲议
(New Findings in Corpus-based Interpreting
新探” 会口译语料库(EPIC)最具代表性。它不仅语
Studies)的专号,展示了又一批最新研究成果。 料来源丰富,还兼具语种多、标注全、开放性、
本文以上述专题文献为参照,结合近年来国内语 平台化等特色,代表当前口译语料库建设的前
料库口译研究,对这一领域的进展和走势做一评 沿水平。国际上其他各类特色语料库也相继建

13
理论研究 中国翻译 2020年第6期

成或在建,为研究课题的多样性和研究结论的 的方法论体系有其局限,因为与笔译相比,口译
可验证性提供了重要支撑。 是一种即时、在场的交际行为,口语性和共时性
(一)借鉴和超越 是其关键特征所在(Setton,2011)
,而传统的语
语料库口译研究扎根于描写翻译学和语料 料库方法在面对音韵、副语言、时间性等特征的
库语言学土壤之上。描写翻译学重视目标语的 处理时尚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案。纵观口译研究的
独立地位,语料库语言学则深入考察语言的规 历史,可以发现学界的重心很大程度上与口译活
律性特征,这些都为开展语料库口译研究提供 动的上述特性有关,而对文本性的关注多限于质
了必要的理论和方法基础。同时,由于翻译活 量评估和译员角色等话题。口译语体的特殊性促
动内在的文本属性,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对象 使研究者思考和探索语料库技术背景下的研究路
离不开对译语或源语文本的依赖,相关研究课 径和研究课题,相关成果开始出现,尤以 EPIC
题也多围绕翻译共性、翻译规范、翻译文体、 语料库为著。如 Russo et al.(2012)以 EPIC 为
翻译引起的语言演变等内容展开,其突出特点 例,初步探讨了语料库副语言信息(包括发音
是通过对大量形式化语言特征的提取、描写和 不清、不全、错误、停顿等)和言外语境信息
解释来揭示翻译的本质,研究性质总体呈现较 (包括语速、时长、源语发布方式等)的标注;
为静态、稳定和单维的特点。 Bernardiniet et al.(2018)在前文基础上描述了更
语料库翻译学带动了语料库口译研究,有 为详尽的互动性特征标注体系、赋码和词性还原
学 者 开 始 考 察 口 译 语 体 的 特 性, 如 Russo et 步骤以及平行语料的对齐处理方法等;Defrancq
al.(2006)利用 EPIC 语料库对比分析英、意、 (2015)利用 EPIC 子库考察法语 - 荷兰语同传中
西语源语和译语间的词汇模式和词汇变化特征; 听说时差(Ear-Voice Span)对译语质量的影响,
Shlesinger(2008)借助希伯来语口笔译语料库 发现只有同源词汇与时差时长存在显著性关联。
比较职业译员的口笔译语篇特征,指出两者在 我国这方面研究尚不多见,目前只有邹兵、王斌
风格和语用上的差异,并首次提出了“口译体” 华(2014)和张威(2015/2017)就学习者口译
(Interpretese)的概念。这方面,国内研究者也 语料库中的副语言、口译策略标注等做过一些探
作了有益的尝试。如胡开宝、陶庆(2009)利 讨,系统的实证研究尚待开展。
用汉英会议口译语料库分析了口译中的语篇意 总体而言,语料库口译研究的对象已经不
义显化现象及其背后的动因;李德超、王克非 再囿于传统语料库翻译学的相关课题,而是逐
(2012)利用香港口译语料库考察了汉英同传和 渐转向口译研究的本体范畴,并成为其实证研
原创演讲英语之间的词汇模式差异,借以验证 究新的生长点,同时也拓展了口译认知加工范
Laviosa 提出的相关假设,其研究结果表明,汉 式的研究路径(Pöchhacker,2016)。
英口译中同时存在“简化”和“范化”的趋势。 (二)多模态和跨模式
可以说,因循语料库翻译学的口译研究思路在 由于口译活动的口头交际性质,语言被认
当前仍具有相当的潜力和生命力,相关研究发 为是信息传递中最重要的途径,但不是唯一途
现不仅是对语料库翻译学的重要补充,也为口 径,因为包括体态、音高、手势乃至面部表情
译实证探索打开了新的研究视野。 等非言语成分也往往交织其中,共同参与交际
然而,从口译研究的角度讲,语料库翻译学 过程。语料库翻译学范式下的文本分析模式能

14
2020年第6期 中国翻译 理论研究

够很好地应用于口译语言的分析,但缺点也很 跨模式翻译语料库建设不关注信息的不同共现
明显,即无法对非语言成分展开系统考察。鉴 方式,而是将焦点放在不同传译模式对相同信
于此,研究者借鉴多模态语料库的建设经验和 息加工的影响,因而也更利于探明口译语体的
相关工具,尝试将其用于口译多模态语料库的 区别性特征,深化人们对翻译行为的认识。如
开发,目的是实现源语、译语言语信息与相关 Gile(2004:23)所言,口译与笔译存在较大相
音 / 视频声道的同步对齐和提取,立体呈现口译 似,人们通过考察两者之间的差异可以很好地揭
交际的动态过程,为研究和教学实践服务。 示彼此的特性。所以,除了分别探求各自的特点
从方法论角度讲,多模态口译语料库无疑 之外,对其中一种模式的考察总能对另一种模式
是当前口译实证研究基础上的一大进步,通过 下的研究带来新的启示。为了更好地践行这一
将影响口译这一社会互动交际的各种语境因素 理念,Shlesinger & Ordan(2012)利用自建的英
纳入考察范围,可以将描写和解释的充分性提 语 - 希伯来语跨模式翻译语料库考察了同传、笔
高到新高度。但同时,技术因素也是困扰和制 译和原创口语三种语体之间的差别。研究发现,
约研究者的一个瓶颈。据已有文献,目前建成 与笔译语体相比,同传语体的口语性更为明显,
或在建的口译语料库绝大多数属于单模态性质, 从而体现出与翻译共性相背离的趋势。此后,由
真正实现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同步呈现和标注的 于 Shlesinger 本人溘然离世,相关研究也持续停
只有意大利的电视口译语料库 CorIT 和欧洲议 滞。直到近期,Bernardini et al.(2018)撰文报
会 口 译 语 料 库 EPIC(Straniero Sergio & Falbo, 告 EPIC 建设的最新进展,
“跨模式”这一概念
2012),以及上海交大的 MCIS 语料库(刘剑、 被再次提出并纳入到该库的建设规划中。相比之
胡 开 宝,2015)。 但 相 关 实 证 研 究 极 少, 只 有 下,国内的类似研究似更充分些,如上海交大
Bendazzoli et al.(2011)曾利用 EPIC 系统分析 语料库口译研究团队在 2012-2016 年间陆续发表
了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三个交叉语对中 研究成果,围绕汉英口译句法操作规范(胡开
同传译员发音错误和发音不全这两类非流利现 宝、陶庆,2012)
、不定量词(谢丽欣、胡开宝,
象在不同语言组合中的分布现象。这项研究也 2015)
、虚化动词 make(胡开宝、刘静,2016)
仅关注了副语言成分,对不同模态的信息如何 等方面分析了笔译英语、口译英语和原创英语口
在口译中交互作用和彼此影响的研究尚未涉及。 语之间的语类差异。此外,肖晓燕(2015)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Shlesinger 早在语料库口译 Biber 的多维度语体分析法和 Shlesinger 的口语 -
研究创始之初就曾提出开发跨模式翻译语料库 书面语连续体量化参数,提出了一个更为系统的
(intermodal corpora)来研究口译语言特殊性,即 多维模型,用于考察达沃斯论坛英汉双向同传译
同时采集某一特定翻译方向下源语一致或相近 文相较原创口语的偏移程度,发现前者总体呈现
的口译和笔译语料,辅之以相应的原创口语进 “中和”和“范化”的特征。
行分析(Shlesinger,1998)
。她本人在后续研究 (三)研究与应用兼顾
中做了初步的尝试(Shlesinger,2008)
。这一思 语料库的教学和实践应用价值已成为语言
路本质上是对语料库翻译学方法论中类比分析 研究界的一种共识,相关探讨很多(O’Keeffe,
的一个补充。不过,这在目前的研究中并没有 2011;Flowerdew,2012; 王 克 非,2012 等 )。
引起多少重视。与多模态口译语料库不同的是, 语料库引入翻译研究之后,应用研究也被提上

15
理论研究 中国翻译 2020年第6期

日程。在语料库翻译学范式体系下,应用研究 模小、数量少和封闭性的现状。个体研究者往
属于同理论研究和描写研究并行的三个层面之 往 只 能 以 零 散 作 业 的 方 式(Do-it-yourself) 建
一(王克非,2012:26-28)。目前来看,学界 立 一 些 小 型 语 料 库 进 行 研 究(McEnery et al.,
对翻译语料库应用研究方面的关注尚不及后两 2006),不但耗时耗力,还可能导致重复加工和
者,但已有探索表明语料库在翻译教学、机辅 资源浪费,不利于语料库口译研究的长远发展。
翻译乃至机器翻译系统研发中潜力巨大,是极 如 Bendazzoli(2018) 所 言, 在 Web 2.0 时
具 前 景 的 发 展 方 向(Bowker,2003;Zanettin 代,网络已经成为一个数据分享、用户合作、信
et al.,2003;Somers,2009)。随着语料库建设 息交换的平台,这些不仅为口译语料库的开发和
和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对应用层面的探讨已逐 管理提供了天然的便利,也将大大节省人力和技
渐从早期的理念原则向实际操作过渡,如 Bale 术成本。这方面,EPIC 似可称为一个范本,除
(2013)探索将语料库用于提高口译学员的专 博洛尼亚大学的团队之外,该项目现今已有来自
业术语能力和外语能力,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 根特(比利时)
、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
、里斯
教学方法的价值;Aston(2018)以自建的一个 本(葡萄牙)等多个研究机构的人员参与语料库
小型会议口译语料库索引结果为例,讨论了提 的数据采集、转写、标注、赋码和平台维护,其
高口译学习者对程式语(formulae)表达敏感 最终目的是实现语料资源的集成和共享,提升语
度的重要性和意义;刘剑(2017)提出了基于 料库的规模和代表性,最终推动语料库口译研究
多模态语料库的口译教学模式,并从译前准备、 发展(同上:10)
。长远来看,这种以动态、开
现象分析、基础训练等方面加以阐述。 放、贡献、共享为特色的网络平台无疑是大数据
此外,语料库对口译实践也有启示意义。 时代口译语料库建设的努力方向。
译员在获得准备资料的情况下,如能熟练利用
语料库软件提取关键词,制作术语表和搭配表 二、语料库口译研究的发展趋势
等,对提高译前准备的效率,优化口译效果无 通过以上对语料库口译研究发展现状和趋
疑大有裨益(Bendazzoli,2018)。目前这方面 势的梳理,可以看出,经过近二十年的摸索和积
仅有零星的研究成果问世(Fantinuoli,2012; 淀,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正逐渐迈向成熟的语料
Xu,2018),后续探索空间依然很大。从更长 库口译研究范式,今后的语料库口译研究将会呈
远视角看,人机合作是人工智能时代口译实践 现以下几个走向:
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基于大数据和深度学习 第一,研究对象和研究路径不再局限于语
的神经网络翻译技术不断完善,依托实时语音 料库翻译学的既定范畴,而是结合口译的交际
识别和双语术语库的机助口译系统开发具备现 属性向纵深延伸。一方面,研究者不仅关注口
实性,而口译语料库的建设无疑将在这一进程 译文本的内在特点,结合语料库翻译学中的翻
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李天韵,2018)。 译共性、译者风格、语言演变等焦点话题对口
(四)从零散到共享 译语体中的类似现象进行比照式的探索;另一
如上所述,口译语料库的建设存在较高技 方面,跨模式翻译语料库的运用可以在前者基
术门槛,加上对语料的获取受职业环境和保密 础 上 拓 展 出 新 的 研 究 领 域, 如 口 译 语 体 的 口
条款的制约,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目前语料库规 语 - 书面语向度,不同传译模式(如交传、同

16
2020年第6期 中国翻译 理论研究

传、视译)对译员信息调控和加工的影响等。 的理论视角也将渐成趋势,诸如认知心理学、性
此外,多模态口译语料库的建设也给传统口译 别研究、对比语言学、传媒研究等学科理论正逐
研究中仅靠现场记录、个别访谈、局部调研等 渐在语料库口译研究中找到用武之地(Laviosa,
相对有限的数据采集方式提供了新的研究思 2018:vii)
。显然,跨学科性的凸显也将进一步
路,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影响口译交际过程中的 提高语料库口译研究的成果接受度和影响力。
认知制约和社会文化因素,相关研究结论也能 第四,多语种通用口译语料库和手语翻译语
对口译教学和实践起到积极的反哺作用。 料库建设持续推进。口译语料库的建设是相关研
第二,相关实证研究逐渐聚焦到口译研究 究得以开展的物质基础。如果按 Setton(2011:
的核心概念、重要理论和重点关切上,力求实 36)对口译语料库的三个核心特点来衡量的话
现与原有假设或结论的交叉验证。按照波普尔 ,目前只有 EPIC
(即多语种、即时性和口语化)
(Popper,1963)的观点,任何科学知识存在的 是唯一符合上述条件的大型口译语料库,且同
前提在于它的可证伪性,也即理论只能做到相对 时在语言组合、翻译方向和话题丰富度上达到了
正确,且随时可能被新的发现推翻。口译研究的 现有同类语料库难以企及的高度(Russo et al.,
实证性特点决定了其当前的研究结论也只能部分 2012)
。但是,EPIC 目前涵盖的语种主要限于英
正确或者短暂有效,需要不断地在新的研究、实 语、法语、西班牙语等若干欧洲语种,相关研究
践和教学活动中加以检验。以口译研究中的译员 的解释力和有效性也自然难以逾越印欧语系的藩
角色为例,传统的探索路径不外乎个案分析、译 篱。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
员访谈、用户调查、现场观察等几种方法,且多 之一,其在多语种通用口译语料库的开发上无疑
局限在社区口译领域。语料库的介入不仅可以将 将扮演重要的角色。鉴于近几年中国对外交流日
考察视野拓展到会议口译领域,还能在数据的充 益频繁,建设过程中可以重点关注汉译外的相关
分性和结论的普遍性上展现出其优势。 口译资源,尤其是与 EPIC 涵盖的语种和话题存
第三,跨学科视角、理论和方法借鉴持续 在交叉的外译活动和事件,以期达到彼此参照、
加强,多角度描写和阐释成为主流,研究结论适 相互促进的作用。此外,作为一种重要的传译形
用性逐步提高。目前,学科交叉、知识融合已成 式,手语翻译近年来也已逐渐进入口译研究视野
为科学研究的普遍思维。自上世纪 90 年代末以 (Pöchhacker,2016:24)
,但目前的实证研究相
来,跨学科研究取向在口译研究领域的地位已经 对薄弱。随着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逐渐重视
基本确立(Gile,2015)
,语料库口译研究的兴 对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手语翻译已经在电视直
起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一理念驱使下的产物。随 播、网络平台、社区服务等领域得到了广泛运
着这一研究范式的发展完善,其本身也将不可 用,这些都为手语语料库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
避免地从其他相邻或相关学科汲取养分,成为 件,有利于相关研究的推进。
跨学科色彩日益浓厚的研究领域。Setton(2011: 第五,资源整合、团队合作渐成主流,研
66)在其语料库口译研究的综述中指出,语料库 究为先、应用导向成为共识。口译活动的特殊
口译研究不排斥其他研究方法,恰恰相反,可以 性往往给语料的采集构成一定的挑战,如保密
通过与实验、反思、访谈、问卷等研究手段有机 性、译员的合作程度、用户的许可等。但同时,
结合,实现数据之间的三角验证。此外,多元化 互联网时代获取数据的便利性也大大提高。目

17
理论研究 中国翻译 2020年第6期

前稍具规模的口译语料库数据均通过网络平台 总的来看,该体系对口译产品的研究是当
获得,如 EPIC 的语料来自欧洲议会官网的在线 前语料库口译研究的重心,基于语料库的研究
视音频资料库,上海交大的汉英会议口译语料库 方法占据主流,相关成果多是对语料库翻译学
(CECIC)由国内外政府新闻发布会语料构成, 相关假说和理论的重新验证和解读。
其来源也是网络渠道。这种开放性的网络资源给 此外,除基于语料库的方法之外,研究者还
口译学界带来了丰富的研究资源。不过,研究的 可采取语料库驱动和语料库指导的路径开展相关
语料同质化现象严重也是未来研究者亟待突破的 探索,前者不以任何预设为前提,而是通过穷尽
一个障碍(Bendazzoli,2018)。解决之道无疑 性地分析和描写来明确语言的使用情况,后者则
是探索研究者个人或科研机构之间的分工合作 以语言教学和实际应用为取向,注重将语料库中
模式,实现语料资源的综合利用,共建开放共 的语言使用特征融入语言教学和实践活动中(梁
享的口译语料库平台,避免重复加工和人力浪 茂成等,2010;张威,2013)
。本文根据研究对
费。此外,语料库对口译教学和实践的反拨作 象的需要,将语料库辅助的研究方法也纳入其
用仍有很大的空间,是未来重要的探索方向。 中,意在明确其与其他实证研究方法之间的互补
关系,从而最大程度地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
三、语料库口译研究的方法论体系 普适性。随着实验心理学和神经语言学研究方法
从语料库口译研究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 在翻译实证研究中的逐步应用,语料库与众多其
当前这一研究领域已经初具规模,跨学科性和 他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将有助于进一步揭开口
多维研究角度正日渐凸显。从最早借鉴语料库 译活动特殊的认知加工过程和心理机制。
翻译学的研究思路开始,语料库口译研究已经 除了研究方法的融合与完善以外,理论视
经历了从口译产品到口译过程,从单模态到多 角的持续丰富也是近期语料库口译研究的一大
(跨)模态,从纯基础到兼顾应用的焦点转移, 亮点。学界正逐渐将关注焦点从口译语篇内部转
并逐渐开始从零散作业向合作共享的研究模式 向外部,借鉴批评话语分析、功能语篇分析、社
过渡。这一发展现状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将 会学等理论视角开始对口译员的调控和介入作
成为语料库口译研究的常态,并衍生出一整套 用进行多维的审视和探讨,着力发掘译员的多
崭新的方法论体系(如下图所示): 种身份、角色及其背后的伦理、权力和意识形态

语料库口译研究
等因素(孙婷婷,2014;Li,2018;Fu & Chen,
2019;Gu,2019)
。从本质上看,这一思路与当
研究对象 口译产品 口译过程 口译教学与实践
下口译研究中的文化和社会学转向一脉相承。
此外,口译认知过程的探索始终是学界的
主要方法 语料库驱动 (基二)语料库辅助 语料库指导
一个热点。口译研究领域内熟知的脱离源语外

辅助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fMRI 等 壳(Seleskovitch,1978)


、认知负荷模型(Gile,
1995)
、走钢丝假说(Gile,1997)等理论均来
相关理论 语料库语言学、 社会学、传播学、符
测试学、术语学、
自资深译员的经验直觉和反思,但其科学性仍待
计算语言学、 号学、心理学、话语
应用语言学等
描写翻译学等 分析、神经科学等
更多的实证研究加以检验。鉴于实验数据往往由
图1 语料库口译研究的方法论体系 于参数过度控制和缺乏生态效度受到不少研究

18
2020年第6期 中国翻译 理论研究

者的质疑,口译语料库应能在这方面发挥更大的 基于语音识别和语料库技术的机器同传近来已开
作 用。 比 如,Plevoets & Defrancq(2018) 利 用 始在社会关注度极高的重要场合崭露头角,昭示
EPIC 语料库对比分析了讲者和译员的非流利产 着口译行业的技术化趋势。对于职业实践而言,
出 uh(m),借以考察同传中的认知负荷变化;梁 语料库技术在译员的译前准备和术语管理方面也
君英等借用语料库翻译学中的“词汇简化”和计 有前景(王华树、张静,2017;徐然,2018)

量语言学中的“依存距离”等概念分析了不同类
型口译中的认知负荷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对 Gile 四、结语
的认知负荷模型进行了修正(Liang et al.,2017; 作为语料库翻译学的一个分支,语料库口
Lv & Liang,2019)
。不过,目前类似研究并不 译研究在过去短短 20 年间稳步发展,完成了

多见,研究结论也有待进一步验证 。 从 借 鉴 到 超 越, 从 单 模 态 到 多 模 态 乃 至 跨 模
最后,口译教学与实践向来是口译研究中的 式,从纯基础到兼顾应用的转变,并逐渐开始
核心领域,语料库的运用也大有作为。当前,信 由零散作业向合作共享的研究模式过渡。本文
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趋势日益凸显,这对口译 认为,语料库口译研究正在形成其独有的方法
的教学和训练而言更是如此(陈菁、吴琼,2019)
。 论体系,相关研究从口译产品、口译过程以及
语料库是计算机技术与语言研究相结合的产物, 口译教学与实践等几个层面合力推进,构成这
可提供大量真实、自然和丰富的实例,其在教学 一研究领域的主体内容,有力地促进语料库翻
中的潜在价值自不待言。结合口译语料库的建设, 译学朝着更广阔的空间发展。
适时开展语料库指导的口译教材或教学资源库建 基金项目:本文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自
设、口译测试量表研制、口译词典编撰和口译实 然语料的汉英同声传译预测机制研究”
(17BYY066)
训平台开发等,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同时,技 和浙江省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术的发展也在深刻地改变着职业口译实践的面貌, (SJWZ2020004)资助。
注释 │

① Gile 本人在其创办的口译研究信息网络(CIRIN)上曾对 Liang et al.(2017)和 Lv & Liang(2019)的研究结论提出了质疑,详见 http ://www.


cirinandgile.com/bulletins/Bulletin-56-Jul-2018.pdf

参考文献 │

[1] 陈菁、符荣波 . 国内外语料库口译研究进展(1998-2012):一项 语,2012(4):409-415.


基于相关文献的计量分析 [J]. 中国翻译,2014(1):36-42. [9] 梁茂成、李文中、许家金 . 语料库应用教程 [M]. 北京:外语教学
[2] 陈菁、吴 琼 . 信 息技术辅助 下 的中 西口译 教 学: 演变 与 展望 [J]. 与研究出版社,2010.
中国翻译,2019(2):68-78. [10] 刘剑、胡开宝 . 多模态口译语料库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J]. 中国外
[3] 李天韵 . 口译工作模型下的机器同声传译系统分析 [J]. 东方翻译, 语,2015,12(5):77-85.
2018(6):34-39. [11] 刘剑 . 基于多模态语料库的口译教学模式研究 [J]. 外语电化教学,
[4] 胡开宝、刘静 . 记者招待会汉英口译中虚化动词 make 的应用研究 2017(2):9-14+21.
[J]. 外语学刊,2016(4):109-114. [12] 孙婷婷 . 中国政府记者招待会中口译员的角色研究 [M]. 北京:外
[5] 胡开宝、陶庆 . 汉英会议口译中语篇意义显化及其动因研究——一 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项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研究 [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4): [13] 王华树、张静 . 信息化时代口译术语管理及其技术应用研究 [J]. 外
67-73. 文研究,2017,5(4):72-77.
[6] 胡开宝、陶庆 . 记者招待会汉英口译句法操作规范研究 [J]. 外语教 [14] 王 克 非 . 语 料 库 翻 译 学 探 索 [M]. 上 海: 上 海 交 通 大 学 出 版 社,
学与研究,2012,44(5):738-750. 2012.
[7] 黄立波 . 实证翻译研究的发展及趋势 [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 [15] 肖晓燕 . 口语-书面语连续统:基于语料库的口译体研究 [M]. 厦
学学报),2018,41(6):102-112. 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
[8] 李德超、王克非 . 汉英同传中词汇模式的语料库考察 [J]. 现代外 [16] 谢丽欣、胡开宝 . 记者招待会汉英口译中不定量词的应用研究 [J].

19
理论研究 中国翻译 2020年第6期

外语电化教学,2015(1):17-22. [37] Gu, C. Mediating “face” in triadic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17] 徐然 . 基于语料库技术的口译译前准备模式建构 [J]. 中国翻译, a CDA analysis of press conference interpreters’ discursive
2018(3):54-60.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government’s image (1998–2017)[J].
[18] 张威 . 口译语料库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J]. 外语电化教学,2013( 1):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 2019, 16(2): 201-221.
63-68. [38] Laviosa, S. Foreword [A]. In M. Russo, C. Bendazzoli & B.
[19] 张威 . 中国口译学习者语料库的副语言标注:标准与程序 [J]. 外 Defrancq (eds.). Making Way in Corpus-based Interpreting
语电化教学,2015(1):23-30. Studies [C]. Singapore: Springer, 2018: vii-viii.
[20] 张威 . 中国口译学习者语料库的口译策略标注:方法与意义 [J]. [39] Li, X. Mediation through modality shifts in Chinese-English government
外国语,2015,38(5):63-73. press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J]. Babel, 2018, 64(2): 269–293.
[21] 邹兵、王斌华 . 口译语料库中副语言信息的转写及标注:现状、问 [40] Liang, J., Fang, Y., Lv, Q. & Liu, H. Dependency Distance
题与方法 [J]. 山东外语教学,2014,35(4):17-23. Differences across Interpreting Types: Implications for Cognitive
[22] Ahrens, B. Body language [A]. In F. Pöchhacker (ed.). Routledge Demand [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7(8):2132-2141.
Encyclopedia of Interpreting Studies [C]. London/New York: [41] L v , Q . & L i a n g , J . I s c o n s e c u t i v e i n t e r p r e t i n g e a s i e r t h a n
Routledge, 2015:36-38.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a corpus-based study of lexical
[23] Aston, G. Acquiring the language of interpreters: A corpus-based simplif ication in interpretation [J].Perspectives, 2019, 27(1): 91-106.
approach [A]. In M. Russo, C. Bendazzoli & B. Defrancq (eds.). [42] McEnery, T., R. Xiao & T. Yukio. Corpus-based Languages: An
Making Way in Corpus-based Interpreting Studies [C]. Singapore: advanced resource book [M]. London: Routledge, 2006.
Springer, 2018: 83-96. [43] O’Keeffe, A., Mccarthy, M. & Carter R. From corpus to classroom: language
[24] Bale, R. Undergraduate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and lexical use and language teaching [J]. ELT Journal, 2011, 62(2):213-216.
knowledge: The role of spoken corpora [J]. The Interpreter and [44] Plevoets, K. & Defrancq, B. The cognitive load of interpreters in
Translator Trainer, 2013, 7 (1): 27–50. European Parliament: A corpus-based study of predicators for the
[25] Bendazzoli, C. Corpus-based Interpreting Studies: Past, present and disfluency uh(m) [J]. Interpreting, 2018, 20(1): 1-28.
future developments of a (wired) cottage industry [A]. In M. Russo, [45] Pöchhacker, F. 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tudies (2nd edition) [M].
C. Bendazzoli & B. Defrancq (eds.). Making Way in Corpus-based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2016.
Interpreting Studies [C]. Singapore: Springer, 2018: 1-20. [46] Popper, K. R. 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M]. London: Routledge, 1963.
[26] Bendazzoli, C., Russo, M. & Sandrelli, A. Disfluencies in simultaneous [47] Russo, M., Bendazzoli, C. & Sandrelli, A. Looking for lexical
interpreting: A corpus-based analysis [A]. In A. Kruger & J. Munday (eds.). patterns in a trilingual corpus of source and interpreted speeches: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C]. London/ extended analysis of EPIC (European Parliament Interpreting
New York: Continuum, 2011: 282-306. Corpus) [J]. Forum, 2006(4): 221-254.
[27] Bernardini, S., Ferraresi, A., Russo, M., Collard, C. & Defrancq, [48] Russo, M., Bendazzoli, C., Sandrelli, A. & Spinolo, N. The
B. Building interpreting and intermodal corpora: A how-to for a European Parliament Interpreting Corpus (EPIC): implementation
formidable task [A]. In M. Russo, C. Bendazzoli & B. Defrancq and developments [A]. In F. Straniero Sergio & C. Falbo (eds.).
(eds.). Making Way in Corpus-based Interpreting Studies [C]. Breaking Ground in Corpus-Based Interpreting Studies [C].
Singapore: Springer, 2018: 21-42. Frankfurt: Peter Lang, 2012: 53-90.
[28] Bowker, L. Corpus-based applications for translator training: [49] Seleskovitch, D. Interpreting fo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Exploring the possibilities [A]. In S. Granger, J. Lerot & S. Petch- Problems of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M]. Washington, D.C.:
Tyson (eds.). Corpus-based Approaches to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Pen and Booth, 1978.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C]. Amsterdam: Rodopi, 2003: 169–183. [50] Setton, R. Corpus-based Interpreting Studis (CIS): Overview and
[29] Defrancq, B. Corpus-based research into the presumed effects of prospects [A]. In A. Kruger, K. Wallmarch & J. Munday (eds.).
short EVS [J]. Interpreting, 2015, 17(1):26-45.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C].
[30] Fantinuoli, C. InterpretBank-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London/New York: Continuum, 2011: 33-75.
terminology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software for conference [51] Shlesinger, M. & Ordan, N. More spoken or more translated?
interpreters [D]. PhD Thesis, Johannes Gutenberg University Exploring a known unknown of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J].
Mainz, Germersheim, 2012. Target, 2012, 24 (1): 43–60.
[31] Flowerdew, L. Corpora in the classroom: An applied linguistic [52] S h l e s i n g e r , M . T o w a r d s a d e f i n i t i o n o f I n t e r p r e t e s e : A n
perspective [A]. In K. Hyland, C. MengHuat & Handford intermodal, corpus-based study [A]. In G. Hansen, A. Chesterman
(eds.).Corpus Applications in Applied Linguistics [C]. London: & H. Gerzymisch-Arbogast (eds.). Efforts and Models in
Bloomsbury, 2012:208-224. Interpreting and Translation Research[C]. Amsterdam/
[32] Fu, R. & Chen, J. Negotiat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in Chinese-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2008:237-253.
English diplomatic interpreting: explicitation of modality as a [53] Shlesinger, M. Corpus-based interpreting studies as an offshoot of
case in point [J]. Interpreting, 2019, 21(1): 12-35.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 [J]. Meta, 1998, 43(4): 486-493.
[33] Gile, D. Interdisciplinarity [A]. In F. Pöchhacker (ed.). Routledge [54] Somers, H. Corpora and machine translation [A]. In A. Lüdeling,
Encyclopedia of Interpreting Studies [C]. London/New York: M. Kytö & T. McEnery (eds.). Corpus Linguistics: An International
Routledge, 2015:192-193. Handbook [C].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2009: 1175-1196.
[34] Gile, D.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55] Straniero Sergio, F. & Falbo, C. Studying interpreting through
training [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1995. corpora: An introduction [A]. In F. Straniero Sergio & C. Falbo
[35] Gile, D. Testing the effort models’ tightrope hypothesis in simultaneous (eds.). Breaking Ground in Corpus-Based Interpreting Studies [C].
interpreting-A contribution [J]. Hermes, 1999(23): 153-172. Frankfurt: Peter Lang, 2012: 9-52.
[36] Gile, D. Translation research versus interpreting research: kinship, [56] Xu, R. Corpus-based terminological preparation for simultaneous
differences and prospects for partnership [A]. In C. Schäffner (ed.). interpreting [J].Interpreting, 2018, 20(1): 29-58.
Translation Research and Interpreting Research: Traditions, Gaps [57] Zanettin, F., S. Bernardini & D. Stewart (eds.). Corpora in
and Synergies [C].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4: 10-34. Translator Education[C]. Manchester: St Jerome, 2003.

作者简介 王克非,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言学与翻译研究。
符荣波,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博士后,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口译研究。
作者电子信箱 kfwang@bfsu.edu.cn; frbjoe@126.com

20
英文摘要 中国翻译 2020年第6期

英文摘要

A Four-dimensional Approach to Writing a Period-specif ic Hist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By LI Jinshu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ongqing, China) p.5
Abstract: To historicize the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in a certain period is to describe and interpret the
translation-specif ic critical activities taking place during the said period. In that sense, the interpretive accounts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add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are an integral part of translation studies in
general. China enjoys a long hist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and is rich with translation-related critical resources.
Little attention, however, has been paid so far to mobilizing these resources by making systematic efforts to write the
country’s hist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To f ill such a gap, this paper proposes a four-dimensional approach to writing
period-specif ic hist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focusing attention on the categories of historical contexts, critical subject,
critical features and critical effects. Such an approach enables the researchers to revisit specif ic historical sites so that
they may come up with better accounts of the origination of translation-oriented critical practices. It also promises to
broaden the f ield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in general, enriching its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while uncovering the
pattern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underlying values with which such development was motivated.
Keywords: translation criticism; writing of history; historical period; dimension

Corpus-based Interpreting Studies: A Methodological Review and


Preview
By WANG Kefei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 FU Rongbo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China) p.13
Abstract: The past two decades have witnessed a steady development of Corpus-based Interpreting Studies (CIS), its
transition from modelling on to transcending over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 (CTS), from being mono-modal
to becoming multi/cross-modal, from DIY to collaboration in research work. As a result, it is growing into a full-
bloomed new frontier of CTS. On the basis of a detailed analysis of recent advances in CIS, this paper identif ies the
following tendencies regarding its future development: F irst, an expanded research scope that takes in topics associated
with specif icities of interpreting as an immediate oral form of translation; second, a shift of research foci to essential
concepts, theories and ideas in interpreting studies; third, a rise in multi- and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fourth,
further development of multilingual and sign-language interpreting corpora; f ifth, collaborative research driven by data
sharing and an applied orientation.
Keywords: corpus-based interpreting studies; methodology; present; prospects

James Legge’s Adoption versus David Collie’s Rejection of


Confucianism: A Case Study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Mencius
By YOU Xianyu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China) p.21
Abstract: Since Matteo Ricci initiated the acculturating strategy for preaching Christianity in China, western
missionaries-cum-translators have shown two conflicting inclinations toward Confucianism: either they “adop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doctrine or they reject it, with the former represented in the 19th century by James Legge and the
latter by David Collie during the same period. While Collie’s stance has met with much criticism, Legge’s approach
has been praised in general, with his English translations collected in The Chinese Classics still considered “standard
versions” and serving as important sources of Westerners’ knowledge of Chinese culture. This paper takes a close look
at the two versions of Mencius offered by Legge and Collie respectively,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some other relevant
materials as well, in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essence, the differences and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protestant missionary
translators’ two opposing attitudes toward Confucianism.

19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