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古都学的发展及其"大古都"问题 陈旭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62

分类 号 单位代码

密 级 公 开 学 号

加介欲掌
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论文题目 拭 论中国古都学的发展及其 “大古都”


论陈桥绎教授的古都学思想
英文论文题 目

申请人姓名

指导教师 陈桥骚 教授

合作导师 侯慧舞副教授、范今朝副教授

专业名称 历史地理学

研究方向 城市历史地理‚ 地名学

所在学院 理 学 院

论文提交 日期 年 月 日
选遮创叠如孵红鲤过壑夔匕 大古蒸皿…
…题二二兼论遂透兰
教授的古都学思想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论文评阅人
评阅人

评阅人

答辩委员会主席
委 贝口 ︸
‚

答辩日期 年 月 日

’ 及 丫 已粗仄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除了文中特别加 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

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立 些大崖匕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
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位论
文作
撇’卜 ‘
字‘
日’“口
年举‘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鱼鱼选生一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本
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逝丝大生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传播‚可 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
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 了
竺氰日
导师签名


位论
文作 今协 签字 日期
签字日期 砂 扣年 牵月 啼日
⑧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致谢

致 谢

早春的校园‚景象盎然。梅花尚且留香‚杏花又粉墨登场。本是约三五好友 出去浅草

没马蹄的好季节‚然我至始至终平静地伏案修改论文‚听着键盘有节奏的声音‚看着一行
行方块字‚心情不胜愉悦。翻阅手里的论文‚我体会到这不是一个选题的终结‚而是新的

开始‚有许多想法还需要我日后去斟酌去思考。度量两年多的求学之路‚感触深深。
首先‚感谢我的恩师陈桥骚先生。投身先生门下两年多来‚无论在研学还是处世上‚
我都受益良多。先生乃历史地理学界共同敬仰的大师‚学识渊博、著作等身、治学严谨、

胸怀豁达、淡泊名利、爱国忧民、大力提携后学晚辈‚可惜我生性愚钝‚未能通晓历史地

理学之博大精深‚唯有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学习‚孜孜上进‚以报先生谆谆教诲。
感谢侯慧类老师。两年多来‚侯老师对我的学习予以悉心指导‚耳提面命‚用心 良苦‚
小到 日常作业大到毕业论文‚侯老师都不厌其烦地帮我修改‚甚至一些标点符号的错误‚

她都仔细标注。侯老师公正严谨、一丝不苟的教学治学态度将是我今后工作态度的指标。
此外‚侯老师还对我日常生活关心备至‚让身处异地的我倍感长辈的关爱‚我由衷地感谢
侯老师。

感谢范今朝老师。范老师学术精深、见解深邃、举重若轻‚不仅是我的良师更是益友‚

他儒雅翩翩、谈吐风趣、豁达洒脱‚是我今后工作和学习的榜样。也感谢研究所其他诸位
老师对我的栽培和教诲。
感谢顾志兴先生、严军主任和张环宙教授。他们于百忙之中抽 出时间评阅我的论文‚

并给了我许多独到的指导。我荣幸之至也不胜感激。

感谢学友孙晓丹、徐岩、代宗宇、吴怡频、刘见华、蒋瑶璐、郑俏、姚一哲、张锦玲、

刘姿吟、罗成书、蔡锋铭、魏锋在我两年多求学生涯里给的帮助‚在我们的 “小家” 里充
满快乐和理性碰撞‚为我人生的成长提供有益的养分。特别感谢刘姿吟与我分享快乐和忧

愁‚在我找工作遇到困难 时给 了我鼓励和建议。衷心祝愿我们在以后人生征途中实现 自己
的理想。

最后感谢我的父母。学海泛舟、职场问路‚他们给了我无限的支持和最完善的建议‚
他们视我的成长胜于一切‚虔诚感谢我挚爱的父母。

年 月中于求是园


、 、、 、
⑧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摘 要

中国古都学自 世纪 年代初正式成立以来‚已经过近 年的发展‚研究成果洋


洋洒洒、蔚为大观。在古都学的发展历程中‚有关 “大古都” 的研究是其一个热点研究内

容。

鉴于目前针对古都学发展史总结研究的内容不多‚本文充分运用历史地理文献、参照
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尝试总结古都学发展史。并通过实地考察与历
史文献考证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以及假设 比较来论

证等研究方法‚分析 “大古都” 学术争论的缘由、过程、以及焦点问题‚具体研究 “大古


都” 问题。

研究结果认为 安阳不能被看作是邺城的延续而被称为 “大古都”‚因为它们二者是


两座不同的古都 ‚这也是 “大古都” 学术争论的焦点问题 但是安阳被看作是殷墟的延续‚
则同郑州一起可以称为 “大古都”。本文提出 “大古都性” 来分析‚得出第七、八大古都

的 “大古都性” 是一样的‚而又与其他六大古都有所区别‚进而提出完善 “大古都” 的分


类‚更合理的对 “八大古都” 进行分层。此外‚本文总结了陈桥骚教授对古都学发展的贡

献。最后‚结合当前中国古都学研究的热点内容‚探析 了中国古都学发展的研究趋向。

关键词 古都学 古都 大古都 大古都性 安阳 陈桥骚


暴浙
江大学
硕士学
位论文

” ”

‚ 叭 ‚

‚ ‚ ‚

叭 ” ‚
‚
‚

’ ” ‚

‚ 饥

勿 玩 ” ”

‚ 叩 ‚

” ” 几

” ‚
‚ “ ” ‚

比 ‚ ”

‚
‚‚ 即 ”

‚
‚ 叮 ‚

’ ‚ 】

” ‚
‚ ‚ ”
‚
‚ ‚ ‚ 们

’ ‚


⑧浙
江大学
硕士学
位论文

目 录

致 谢 ……

摘 要 ……

……” ……” ……” ……… ……

目 录 ……” ……

绪论 ……“ ” …“ ……“ ……

选题依据 ……

相关研究综述 ……‚ ·
·
··
··
·
···
·
··
··
·
··
··
……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研究思路 ……
研究方法 ……

中国古都学的发展及其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 ……“ ……“……“ ……

中国古都学的发展历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关于“大古都”的问题 ……
古都发展与地理环境变迁关系问题 ……
关于古都文化研究问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关于古都学的理论建设问题 ……
中国古都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
…‚ ……

’ 大古都” 的演变及其学术影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五大古都”到“八大古都”的演变 ……
世纪 年代之“五大古都”说 ……
世纪 年代 出现至 年代确立的“六大古都”说 ……
年代之后确立的第七、八大古都 ……

‚ 学术争论
有关“大古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前期学术争论的焦点— “大古都” 的标准 ……

后期学术争论的焦点— 邺与安阳的关系 ……‚ ……

对学术争论的思考以及 “大古都” 问题的解决办法 ……

邺与安阳关系的考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敏浙
江大学
硕士学
位论文
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 旦旦旦旦旦

邺与安阳的历史地理分析 ……、
二‘ ……
邺与安阳是两座不同的都城 ……
“大古都”郑州与安阳的比较研究 ……犯
由 “郑州商城” 成就的 “大古都” ……
郑州 郑州商城 与安阳 殷 的 “大古都” 性对比分析 ……
完善古都的分类 ……
古都的定义探讨 ……
“先秦大都 邑” 与 “大古都” ……‚ ……

陈桥绎先生对古都学发展的贡献初探 ……”二
”……” ……“二
”二”…” ……” …

陈桥骚对古都城市的研究过程及主要著作 ……
陈桥骚对历史城市的研究 ……
陈桥骚相关研究成果总结 ……
陈桥骚对古都学的贡献 ……

古都学发展的新趋向“ ……” ”…” ……“ ……” ……” ……

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趋势 ……

文化研究与经济研究相结合 ……

结语 ……”……” ……” ……” ……


参考 文献 ……

作 者 简 介 ……”


⑧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绪论

选题依据
“中国古都学是研究我国古都的形成、发展、萧条以至于消失或经过改造成为新的城
市的科学 不仅研究这些古都演变的过程和现象‚而且研究其中演变的规律 为当前重建


现代城市作参考。‚①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古都学在 世纪 年代开始‚正式建立并趋于成
熟是在 年代中。它是建立在悠久的历史渊源和广阔的学科基础上的学科。

中国古都学以古代都城为研究对象。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古代都城数量众多‚且
蕴含 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两千多年以来对古都记载的史籍汗牛充栋‚除了历代正史中
的地理志、全国总志以外‚还有地方志、游记等等。中国古都学自 世纪 年代初正式
建立以来‚取得 了辉煌的研究成果。本文尝试对古都学发展近三十年之历程作一个初步的

史学史总结‚选择古都学发展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论题一一 “大古都” 问题作为研究和论


述的重点‚通过分析研究 “大古都” 争论的问题‚根据研究成果‚提出对 “古都” 和 “八

大古都” 的看法‚以期通过研究丰富 “大古都” 的学术含义。然后‚结合当前古都学研究


的热点问题‚分析中国古都学发展的趋向。此外‚历史地理学界的泰斗之一一一陈桥骚先
生将要迎来人生九十华诞之幸事‚其学术思想和海量的研究成果均需要总结‚我辈后学对

此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结合 “大古都” 问题‚以陈桥骚先生提 出的 “古都” 定义对学

术界的启发为载体‚总结了其对古都学发展的贡献。

相关研究综述
古都城市的研究历来受到学者的青睐‚尤其是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大都城。
自 年中国古都学会成立以来国内从事古都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各种形式的研究成

果大量面世‚
研究水平也显著提高。中国古都学会基本上每年召开一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
前三届的会长是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现任会长是历史地理学专家朱士光先
生。 中国古都研究》 即 ‚即是 中国古都学会每一届
年会后出版的论文集‚现在 已经出版 辑 共 本 ‚主要栏 目有中国古都学理论、古

都的选址与建立、古都城市布局及其发展、古都城市的地位与影响、古都文化的现代继承
与发扬。

自 世纪初起‚许多中外学者采用 了一些新的方法手段‚跳出单纯定性的记述描写‚

①史念海 《中国古都概说》‚《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 期。


⑧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对广泛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古代都城进行 了深入的研究。其中‚有的是通过实地考察与考

古发掘‚
探寻到一批历史上已湮没了的古都遗址‚如河南堰师市尸乡沟商汤都城西毫遗址‚

以及近年来逐渐得到专家学者认同的商汤所建另一座更重要的都城一一郑州商城遗址‚四

川成都市三星堆与金沙古蜀国都 邑遗址等 更多的则是参考史籍文献与实物遗迹等多种资

料‚通过考证与考察以及综合分析等方法‚对有关古都的问题开展研究。首先是微观复原
性研究。这是基础性研究‚就是考定复原古都之墙垣城门、殿堂楼阁、寺庙陵寝、街巷里

坊、市厘馆骚等具体的建筑设施‚也包括考定古都中曾发生的重大事件与人事活动。这方

面研究成果甚多‚真可谓不胜枚举‚不再赘列。其次是宏观综合性研究。这既包括对有些
古都所作的综合系统研究‚也包括对中国古都所作的整体全面研究‚内中有些还进行 了理
论概括与总结。这方面的论著也不少‚最具代表性的有侯仁之著 《历史上的北京城》 中

国青年出版 年出版 以及由他主编的 《北京历史地图集》 北京出版社 年出版 ‚


史念海主编的 《西安历史地图集》 西安地图出版社 年出版 ‚陈桥骚主编的 《中国六

大古都 中国青年出版社 年出版 、


《中国历史名城 中国青年出版社 年出版 、

《中国七大古都》 中国青年出版社 年出版 、


《中国都城辞典》 江西教育出版社
年出版 ‚王仲殊撰 《中国古代都城概说》 载 《考古》 年第 期 ‚叶晓军著 《中国

都城发展史》 陕西人民出版社 年出版 与朱士光主编的 《古都西安一西安的历史变迁

与发展》 西安出版社 年出版 等。最后是在前述两个研究层面之上‚深入探析古都文


化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在前述两个层面的论著中‚有些学者已有所注意‚并已有所涉

及文化方面的研究对。近年来随着古都学研究的深入与中华文化研究的持续开展‚对于古

都文化的研究日益成为古都学领域一个主导方向‚正深入蓬勃开展。这方面近年来问世的
成果有 史念海撰 《中国古都和文化》、《中国古都的变迁与文化融通》‚朱士光撰 《
论汉唐
长安文化之内涵与特征》、《初论我国古代都城礼制建筑的演变及其与儒学之关系》‚沈祖

祥、林弈言撰 《我国 “八大古都’


‚古都文化旅游发展战略思考》 旅游科学‚ 年 月
等论著。

中日古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对于 日本学界对中国古都的研究‚以往中国方面对

日本古都探讨曾略显不足‚但随着中日学术交流领域的不断扩大和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中日古都研究领域的中国声音‚也开始 日渐强劲。近 年以来‚中国学界在日本古都研
究方面有 了长足的进展。无论在 日本古都的形制研究、古都的仿学对象和原型研究‚还是
官都迁移的内在规律等领域‚都 已有 了较多的研究成果和自身特色‚如文化视角下的日本
暴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宫都迁移研究等。也有一批留学人员在 日本‚结合实地考察经验专门从事 日本古都研究。

目前关于古都学发展史的研究较少。有华林甫撰 《 世纪的中国古都研究》‚朱士光
的论文集 《中国古都学的研究历程》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出版 等。综观之‚具

体古都的研究较多‚也越来越趋向于古都文化的研究‚在 “大古都” 争论的学术史总结和

思考上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研究思路
本文的研究思路分为两条线‚一方面是对中国古都学发展史的初步总结以及其发展趋
势的判断‚时间区段为 世纪 年代初中国古都学正式成立至今 另一方面通过对 “古
都” 与 “大古都” 学术争论的焦点问题的研究‚分析第七、八大古都的 “大古都性” ①‚

提出本文对 “大古都” 的看法‚尝试对学术争论的焦点问题作出解答和解决 “大古都” 的

纠纷‚鉴于具体研究的需要‚时间依据相应古都的发展历史变化。

研究的核心思路是讨论 “大古都” 的争论对古都学发展的影响 解答学术争论的核心


问题 以及探讨更好的分类 “大古都”。具体而言‚本文第一章绪论是对该研究选题的总
体认识和把握 第二章探讨研究城市历史地理学、中国古都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它们的联系‚
为基础性和宏观研究 第三章总体上探讨 “八大古都” 的演变历程 第四、五章研究 “大

古都” 的演变历史、学术争论的焦点、以及第七、八大古都的历史地理背景和其 “大古都


性” 来具体研究 “大古都” 论题‚为微观研究 第六章结合 “古都” 与 “大古都” 的学术
问题‚分析总结陈桥骚先生对古都学的贡献 第七章总结研究内容并对古都学的发展趋势
作 出判断。

研究方法
本文除采用传统的历史地理研究方法‚即文献查阅考证与野外考察相结合之外‚也采

用 了对照驳论法。首先广泛阅读古都学和城市历史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也尽可
能搜集记载古都的史籍资料片段‚其次对一些重要的古都进行实地考察‚如古都遗址、古

都建筑以此加深研究的感性认识。在文中研究学术争论的焦点问题时‚为了使后文的研究

更好地展开‚将殷与安阳、邺与安阳一分为二地进行论证‚在 “大古都” 问题的论述上则


首先定义一个名词‚即 “大古都性’
‚‚以寻求第七、八大古都的共通点。最后在撰写论文

。为 了更好表述研 究和表达本文观点。本文把第七、八大古都能称为 “大古都” 的原因称之为 “大古都性”。在后文第五


章中作详细的论述。
⑧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过程中多借鉴历史比较研究、演绎等论证方法对所获资料进行系统分析。
毒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古都学的发展及其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中国古都学的发展及其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中国古都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是领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文明古国。在悠悠几千年历史长河中‚随着
各统治集团与各民族间势力的兴衰消长‚政治与军事斗争高潮迭起。于是在中华大地上中
央王权交换更替 以及边疆地区各少数民族政权的不断分合‚这样就相继出现 了许多王朝和

政权‚而每个王朝或政权都有其都城。有历史文献资料的记载‚自伏羲至元代历代首都、
陪都共 处①。

关于古都的定义‚或者说现代城市能否被称为古都‚陈桥骚先生给出的标准为学术界

一直认同‚他认为成为古都的条件有二条‚即 “第一‚这个城市‚在历史上曾经成为一个
独立政权的首都‚并不计较这个独立政权的辖境大小和时间长短 第二‚称为古都的现代
城市在地理位置上必须要和当年的古都重合或部分重合。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城市都可称为
” 根据陈桥骚先生的统计‚仅仅记载在公元
古都。 世纪初成书的 《水经注》中的古都为

数就有 余处之多。从 《水经注》时代的北魏到清朝‚又经过 了十多个世纪‚其间增加

的古都 自然又有很多。
史念海先生将古都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他对古都具体的定义是 广义上的古都是

指凡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王朝或者政权‚其都城 已经成为政治中心的‚就应该视为古都 狭

义上的古都则不仅是独立的王朝或者政权的都城‚还应该具有较为长久的而不是过分短暂
的建都年代‚其遗址的现在地理位置应是确切的而不是推论的臆断‚而且应该是距现在有
关城市较近‚而不是相距很远的废墟。

史念海先生根据其对古都的定义统计 了我国古都的数 目。我国现在共有广义上的古都

处‚狭义上的古都 处。狭义的古都有如下
表 中国古都一览表 根据史念海对狭义古都的统计

古都所属省区
区 城市
市 数量

河南 洛阳 开封 安阳 郑州 蹼阳 禹县 淮阳 许 昌

新疆 焉睿 库车 疏勒 于闻 吐鲁番 伊犁 哈密

甘肃 武威 兰州 张掖 酒泉 敦煌 临夏

辽宁 辽阳 朝阳 沈阳 新宾 巴林左旗

陕西 西安 风翔 临遣 洛阳

①〔
清〕顾炎武 《历代宅京记》‚卷 和卷 总序 。
暴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古都学的发展及其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江苏 南京 徐州 扬州 苏州

山西 大同 太原 夏县 侯马

四 成都 西 昌

浙江 杭州 温州

山东 淄博 曲阜

河北 邯郸 邢 台

广东 广州 肇庆

云南 大理 晋宁

黑龙江
江 阿城 宁安

重庆 重庆

北京 北京

宁夏 银川
川 、

湖北 江陵

内蒙古
古 呼和浩特

安徽 寿县

吉林 集安

西藏 拉萨

湖南 长沙

福建 福州

青海 西宁

广西 南宁

贵州 贵阳

台湾 台南

从上表可见‚除了江西、海南、天津、上海等省市以外‚古都的分布遍及现今中国的
每个省区或直辖市。在这 处古都中‚有些在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是数个重要朝代的
政权中心‚规模宏大、建筑雄伟、经济发达、人 口众多、文化灿烂‚而且今天在全国仍然

是著名城市的古都‚历经千年长盛而不衰。它们也是古都学进行具体研究的重点。

近代 以来‚虽然有不少学者撰写 了一些有关古都的研究论著‚但始终未能形成一门能
与地名学、方志学等相提并论的学科。直到 世纪 年代‚历史地理学、考古学等相关
⑧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古都学的发展及其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学科领域进一步发展和深入‚中国古都学在此学术大背景下孕育而生了。中国古都学会也

于 年宣告成立‚中国古都学正式成 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然这也有经济、文化建设
的迅速发展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都学自正式建立以来‚历经 了近 年的蓬勃发展‚期间学术界已取得的研究

成果可谓洋洋洒洒‚蔚为大观。仅就中国古都学会与一些地方古都学会联合举行年度性的

全国学术研讨会迄今出版的论文集 《中国古都研究》已有 辑 本 。综观古都学发


展的研究成果‚具体有古都学的研究范畴与研究方法、中国古都的形成要素、古都具体 问

题的历史考证、中国古都和大古都的定义、“大” 古都标准的问题、中国古都与地理环境

因素的关系、以及古都学的理论基础等问题。现在古都学在 已有成果上稳步发展‚研究的
问题不断深化并贴近现代社会的发展‚具体的研究内容有中国古都规划的文化透视、古都

景观与生态文化、古都旅游产业发展等。概括古都学发展以来的研究热点问题主要有如下
几点。

关于“大古都” 的问题
我国虽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对前代都城的记述与研究‚但都没有对历史时期众多的都城
进行分类和划分。古都学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就迫切需要进行层次和类型的划分‚有重

点地进行研究‚因为不可能把所有的古都等同起来‚不加区分‚等量齐观。直到 世纪

年代‚才有一些学术论著将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开封一起称为 “中国五大古都” ‚
因而就有 了 “大古都” 之说。

年‚陈桥骚先生主编推 出了 《中国六大古都》 中国青年出版社 年出版

一书‚将杭州作为第六大古都列入书中。到 年‚经有关方面的研讨和确认‚将安阳
市列为我国大古都之一‚于是就有 了 “中国七大古都” 之说。谭其骤先生为 《中国七大古

都》 陈桥骚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 年 月出版 一书作序‚序中将根据各大古都

在历史上为都的时间和作用‚将七大古都又进一步的分类定等。 年 月‚有学者在
刊物上发表文章‚反对 “中国七大古都” 说‚不同意安阳列为大古都。就此学术界展开了

一场激烈的争论‚针对安阳能不能被称为 “大古都” ‚诸多学者曾在期间提 出自己的观点‚


见仁见智‚学术界一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陈桥骚先生期间发表

《中国的古都研究》一文‚提 出了古都 的定义‚并将古都划分为一般古都和大古都 ‚而就


中国 “大古都” 的确立标准‚时至今日‚学术界依然没有就此标准达成一个共识。关于 “大
古都” 的学术争论过程及对 “大古都” 的划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会在后文中详
⑧浙
江大学
硕士学
位论文 中国古都学的发展及其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细地论述。

古都发展与地理环境变迁关系问题
这是探讨古都得以被选建及建成、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将二者结合起来‚
深入探讨其辩证关系与互动规律。如从古都所在 区域之地貌、气候、水环境、与 自然资源

状况等方面论述古都形成、建立并发展演变的原因‚同时辩证互动的探讨古代都城发展与

自然环境变迁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具体研究古代都城各职能区域空间分布和组合结构状况
在历史时期的变化时‚从地理环境特点的方面探明其原因。

关于古都文化研究问题
古都文化内涵丰富‚物质文化方面如历史上墙垣、官殿、官署、宅邸、园林、沟渠、

道路等建筑与陶瓷、金属器皿以及服饰、食物、舟车等用品 精神文化方面如典章制度、
思想观念、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民俗 民风等‚古代都城均是应有尽有。都城还有独有的
文化‚如皇家官殿园林等‚有的虽然其他城市也有‚但同时期都城的规格较高。古都文化

还具有空间辐射力、时间穿透力强的特点‚它是一个王朝统治区域的文化中心。正因为此‚
有的文化广泛传播‚甚至传播到域外。在经历历史上王朝或政权的更替之后‚历经时代岁

月的洗涤‚这些古都所积累的历史文化‚有的会发生程度不同的擅变‚也有精髓融入新王
朝或新时代文化中‚代代相传至今。古都文化可以说渗透进 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甚至

深入至中华文化之核心。它在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民居文化、宗教文化等方面均有突出
体现。

由此可见‚古都文化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华文化离不开古都文化

同时研究古都文化又可以集中深入地认识与把握历史上一个王朝或政权的文化 以及它们
统治过的一个区域的文化内容及其特质。因此‚古都文化研究与中华文化研究之间密不可

分‚且相互促进。

研究古都文化‚不仅要研究其在历史上的状态和作用‚还要密切联系现代社会的发展
状况‚通过研究成果达到古都文化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利用相协调发展的目的‚在城市现
代化进程 中弘扬古都文化‚彰显古都特色‚使古都旅游业得 以更好地发展。

关于古都学的理论建设 问题
在 已出版的古都学研究论文集 《中国古都研究》中‚绝大部分为研究古都具体 问题的
考证、研究性论文‚而专门论述有关古都学研究基本理论 的论文极少‚目前仅有 中国古都

学会会长朱士光先生就中国古都学整体理论体系与基本理论作 了深层次的阐释和探讨。而
馨浙
江大学
硕士学
位论文 中国古都学的发展及其与相关学科 的联系

这一问题却是关系到古都学今后能否不断深入发展的关键 ‚唯有构建起系统严 密的理论体

系‚才能使古都学日臻成熟‚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这需要我辈后学在诸多前辈们积
累的基础之上继续努力‚不断深化和发展古都学理论基础。

中国古都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有学者认为 “中国古都学是历史学、考古学、历史地理学和文化史等学科相互渗透
结合而产生的边缘学科” ①。中国古都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与多种相关学科都联系密

切‚与城市历史地理学有着尤为密切的联系。城市历史地理学‚学界也有称之为历史城市
地理学‚陈桥骚先生在为 《中国城市历史地理》 马正林编著‚山东教育出版社 年出
版 一书所作序文中‚将此学科称之为城市历史地理学‚本文行文在涉及该学科名时皆称

之为城市历史地理学。
城市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重要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城市‚从

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探讨城市的缘起、发展规律及特征‚即历史时期城市兴衰的地理背景
进行历史时期城市区域空间组织 城市体系 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城市化规律、城市内部的

空间组织演变 城市内部结构 规律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历史城市空间组织形态变化


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城市本身又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这就决定了城市历史地理学研
究需要综合多种学科‚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门综合历史地理学与城市地理学的整合学科。这

一学科的开拓者应当是前辈师长侯仁之先生。早在 世纪 年代‚他就开始对当时的北
平城市历史地理开始进行考察与研究‚并论述在我国大学里应将原开设的 “沿革地理”、

程改为 “历史地理” 课程‚其所举之论据是 以北京这样的古都所在城市为例‚这既开启 了
我国大学开设历史地理学课程的新局面‚也开创 了现代城市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先河‚同时

他还提 出了城市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理论观点‚即从探明、复原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特点

及其变迁入手‚解决城市起源、城市性质及其演变发展等诸多问题。学科也渐渐得到学术
界的肯定和重视‚经过初步发展之后‚侯仁之先生又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观点‚即 “研究

一个城市的历史地理‚也必须结合整个地 区的历史地理进行综合探讨” ②‚为城市历史地


理学研究的发展奠定 了理论基础。总体来说‚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历程中‚城市历史地
理学是继历史政治地理学‚亦即疆域与政区沿革地理学之后获得较充分发展的历史地理学
领域分支学科。

①李炳均、刘敬坤 《关于我国历代都城与文化史发展的关系及建都特点的初步研 究 纲要 ‚《中国古都研 究 ·第二辑》


第 页‚浙江人 民出版社 出版 。
②侯仁之 《城市历史地理的研 究与城市规划》‚《地理学报》 年第 期。
暴浙
江大学
硕士学
位论文 中国古都学的发展及其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中国古都学和城市历史地理学都是研究历史上的城市‚两者具有天然的联系‚但又各

有侧重点‚如中国古都学现在的研究越来越偏重于文化方面。伴随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

快速发展‚中国古都学发展成一门独立学科后‚与城市历史地理学一同呈现出迅速发展之

势。相关的研究论文和专著数量大幅增加‚具体表现在研究内容有所开拓‚研究水平也有

所提高‚而且在两个学科的理论方面也有学者进行 了专门探讨‚并取得一些新的进展与建
树。研究成果上‚论文的数量不胜枚举‚史念海先生、侯仁之先生、陈桥骚先生等历史地

理学界的诸位泰斗都有论文论述。 世纪 年代以来‚出版的专著 比较有影响力的有《中

国古都与文化》 史念海著‚中华书局 年出版 、《中国城市历史地理学》、《中国历史


地理 ·城市历史地理》 李孝聪编著‚山东教育出版社 年出版 、以及 《中华帝国晚
期的城市》①等。

在古都学的研究中‚已经逐步形成了在重视地理环境特点及其变迁对历史时期都 邑的

兴起与发展之影响‚同时‚也重视文化及其传承、擅变之影响的理论观点。随着这一观点
的日益发展、成熟‚在实际研究工作中也得到较广泛的运用。这一新的理论观点被概称为

“环境一一文化理论” ②。其强调依据历史地理学之 “时空交织、人地关联” 的基本理念‚


着重从研究历史时期环境变迁、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之关系入手‚推进对古代都 邑的深入

研究。并且‚期盼通过采用这一研究路径开展实际研究‚对现代城市发展建设作出有益的
建议和贡献。在对古代城市的研究方法上‚不得不提到一本专著 《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本专著在对中国历史都城研究方法上有了新的突破‚如文中一改过去中外学者研究中国历

史城市的传统定性描述的方法‚而是用计量研究法突出了历史城市研究的社会性和经济
性‚此外‚频繁使用城市比较研究方法‚把南京与开罗、北京与亚格拉、君士坦丁和德里、

伦敦等国际大都市作比较‚把中国封闭的城市置于开放的国际环境中。这样自然连贯且简
单明了的比较‚不但在同一时间上形成横 向比较 即北京之于亚格拉、君士坦丁、德里 ‚

而且在时间延续上形成纵向的比较 即南京之于开罗、北京之于伦敦 。
中国古都学的学科性质也是值得探讨的。葛剑雄在 《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

一文中提到 将历史地理划分为历史人文地理和历史 自然地理两大类‚与目前的研究状况


相适应‚但从学科理论与发展趋势看‚历史地理的分类‚“在历史自然地理之外‚还应该
有历史人文地理和历史社会地理两个大类。随着研究范围的扩大与深入‚历史地理学新的

。施坚雅 编著‚本书中译本早在 年即已完成‚但 由于各种原因未得及 时出版‚于 年 月


终 由中华书局出版。
②朱士光 《中国历史城市地理学理论建设 当议》‚载于 《西北大学学报》 年第 期。
⑧浙
江大学
硕士学
位论文 中国古都学的发展及其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分支将不断出现和完善‚到那时‚
历史人文地理与历史社会地理的并存与分工将水到渠成‚

顺理成章”。按这样的三分法‚再依据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分合特征‚城市历史地理学
应属于历史社会地理学的一大分支学科‚是历史地理学的二级分支学科‚而古都学在

世纪 年代发展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作图 本图为紧扣上文‚

仅仅表示了中国古都学与历史地理学以及城市历史地理学的关系‚实际上还有许多与其密
切联系的相关学科 。按照钱学森先生在 《发展地理科学的建议》 载 《大 自然探索》

年 一文中的观点‚当今之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技术科学划分为十大门类‚并就它们的学

图 中国古都学与相关学科关系

科性质‚将创 门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理论层次、直接应用的技术性层次和介于两者之

间的应用理论层次。根据这一观点‚中国古都学当属于应用理论性的。因为中国古都学一
方面研究古都的定义与古都兴起、发展 以至废毁的演变规律等纯粹的学术性问题‚另一方

面中国古都学还研究古都所在城市如何保持古都风貌与传承历史文化‚以及如何将上述研
究成果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等实际工作中‚使这些古都所在城市

历史上 曾经作为古都的辉煌不是仅留存于市民的记忆中‚而是能活生生地体现在城市的风
貌上与文化氛围里‚与整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息息相通。所 以它的研究内容既
有纯学术性‚也有为城市规划建设与文化建设 以至旅游业发展提供思路、方略、实施方案
等应用性的内容。史念海先生曾论述道 “中国古都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基础是相 当广泛的‚

人文学科和 自然学科兼而有之” ①。古都学与城市历史地理学有所交叉‚但又与考古学等

①史念海 《中国古都与文化》第 页‚中华书局 年 出版。


⑧浙
江大学
硕士学
位论文 中国古都学的发展及其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其他学科联系密切‚相 比城市历史地理学‚古都学的研究范畴更大。

总而言之‚中国古都学兼容并蓄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特点‚是在现代科学和
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有力促进下‚形成的一门多学科融合交叉、更多地具有社会科学性质
和特色的综合性学科。
⑧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大古都 ” 的演变及其学术影响

“大古都” 的演变及其学术影响
综观中国古都学的发展历程‚大古都的演变及其造成的学术影响占有重要的篇章。从

世纪 年代出现 “大古都” 之说以来‚随着中国古都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和考古学等学


科在相关领域的新发现‚到 年‚中国古都学会正式确认 “八大古都” 说。“大古都”

的数量从 个增加到了 个‚这其中跌宕起伏的演变历程也引起了学术界的一场大争论。

“五大古都” 到 “八大古都” 的演变


对这段 “大古都” 演变史‚可以根据各观点的出现时间将其分成 个阶段。

世纪 年代之 “五大古都’
‚说
世纪 年代‚在学术界有些论著将西安、北京、洛阳、南京、开封并列称为中国
“五大古都”。到 世纪 年代末‚台湾学生书局出版王恢先生所著 《中国历史地理》
该书上册出版于 年‚下册出版于 年 。此书上册的副标题‚即作 《五大古都》。

五大古都的建都史如下

、西安作为大古都史可以分为四期 丰镐期起公元前 年周武王伐封灭商‚迄公


元前 年犬戎破镐京杀幽王‚历时共 年‚是当时天下诸侯的共主周天子的首都 咸
阳期起前 年战国秦孝公定都于此‚历 年而秦一合六国‚秦王赢政称始皇帝‚前

年至前 年历时 巧 年‚是中国第一个一统帝国秦朝的首都① 汉晋北朝长安期起前

年汉高祖定都于此‚到公元 年汉光帝改都洛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而长期
稳定达 多年的西汉帝国的首都‚最后十几年虽易手于王莽、更始、赤眉‚长安的首都
地位不变‚西汉之后‚ 至 年东汉献帝初年‚ 至 西晋末憨帝时‚十六国时

一至 年前赵、 至 年前秦、 至 一 年后秦‚北朝时 至 年西魏、


至 年北周和 至 年隋文帝最初两年‚
共 年 个政权的都城也都在这里
隋唐长安期起 年隋文帝移居号称大兴城的新长安城‚到 年唐昭宗迁都洛阳‚在这

年中‚除了隋场帝 年、武则天 年外‚这里是繁荣昌盛的隋唐大帝国长达 年


之久的首都。

①据 《史记 ·秦本纪》
⑧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大古都 ” 的演变及其学术影响

表 西安建都史考

阶段 起至时间
间 为都的时间

丰镐期
期 公元前 年— 前 年 年

咸 阳期
期 公元前 年— 前 年 年

汉晋北朝长安
安 公元前 年— 年‚西汉、还有王莽、更始、赤眉政权
权 年

期 的首都 西汉之后‚经十六国到北朝‚共 个政权建都于此


隋唐长安期
期 年— 年 除隋场帝 年、武则天 年 年

西周的丰镐、秦的咸阳、自西汉至北朝的长安、隋唐的长安‚四者城址虽然不同 丰
镐又是两个相去 公里的城址 ‚在行政区划而言‚分属于陕西户县、长安县、西安市、
咸阳市 个市县‚其历史时期的城址变迁轨迹详见下图 ‚各城址彼此相去不过二三十

公里‚在建都史上是一个城址稍有异动的古都‚总名之为西安。在这四个时期之后‚五代

时期后唐 曾以长安为陪都西京。

古都城 遗址
右〔
现代城市
氢、
一 户 认一 井件
今区、县 伙

丫丫

今乡、镇 尸 飞弓
今县界 三原 阎 良区 垂
秦栋 用

一 目 ‘ 夕、 山‚ ‘ ‚ ‚ 一 一
今西安市界 澎
监 宙二 二盆度 二留二二 二 二 二
公路

八 歹出
‘目
二二 招二
铁路
栋阳镇
峪 公里

永乐镇


从 、成
尸 产 决一 一


严朴弋诱
西安咸 阳机场
零飞 优

弩火 、


”‚






水沁

纷下笋导护 、


尹洲

案感阳 ‘

巍一


勺严

滩 多临流 仪 ‚‘

火 吟 组





一 理吵
︸厂 一与

一 ’
‘ 、








义 场隆

虱 狐
气…
蠢漂飘沪 、
一 、
气巡
图 ①西安地 区历史时期城址变迁示意图

、北京建都史始 自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的蓟是燕国的都城‚故址在今北京广安
门附近一带。十六国时前燕曾以蓟为都 年。唐安史之乱时 至 年‚史思明在此称

①朱士光 《中国古都学的研 究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 出版 ‚第 页。


敏浙
江大学
硕士学
位论文
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
“大
古、的
演变及
其学术
影响

大燕皇帝‚以蓟城为燕京。燕京之名开始于此。 年辽在此建陪都南京幽都 后改析津


府‚又称燕京。 年金将其首都从女真族根据地上京会宁府 今黑龙江阿城 迁至燕京‚
改称中都大兴府。自此至 年为避蒙古兵锋迁都至开封‚中都做 了北半个中国的首都
约 年。金元之际仍称燕京。 年忽必烈称大汗于开平府 今内蒙古正蓝旗东 ‚旋

即分立政府机构于此。 年复号中都。 年始于中都旧城东北另建新城‚自开平迁


都于此‚ 年改号大都‚城址大体相 当 年前的旧北京内城。 年灭南宋‚大都

自此成为全国的首都‚历时 年‚至 年为明北伐军所破。明初时被称为北平府‚


年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建为北京。北京之名始于此。其时北京是陪都‚首都仍在京师应天
府 今南京 。 年才改京师应天府为南京‚并将其降为陪都 ‚以北京为京师‚定为首

都。 年以后的清朝‚ 年后中华民国‚都没有改变。直到 年北伐军进入北京‚

才结束它作为旧中国首都的历史‚又改称北平。
表 北京建都史考

王朝阶段
段 情况略览

燕、前燕、大燕
燕 春秋战国时‚燕没有确凿的年代记载 十六国时期前燕在此建都 年
唐 安史之乱时 至 年‚史思明称大燕皇帝‚以蓟城为燕京

辽 的陪都期
期 年至 年作为陪都‚称为南京幽都 后改析津 府‚也称燕京

金 “ 中都大兴府” 期 年至 年‚共 年

元 “大都” 期 年至 年‚共 年

明清期
期 年始称北京‚为明朝的陪都‚ 年至 年为明的首都
年至 年为清的都城

近现代时期
期 年至 一 年为都
年至今为新中国的首都

北京历代城址也稍有改动‚但都在今北京市市区内。从金朝开始‚历元明清至民国皆

建都在此‚长达 年‚其中元以后 年都是全国的首都。再加上中华人名共和国成立

以来 年也定都于此‚总计建都史已达 年‚作为首都 已达 年。中国历史上最重


要的首都 ‚前期是西安‚后期是北京‚二者并列为中国两个最大的古都 。

、洛阳居 “天下之中” ‚有 “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①之称‚自古是建都的上选


之地。它曾被称为 “九朝古都” ‚即自东周以来‚先后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 场

① 《读方史舆纪要》卷 四十八 《河南三


⑧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大古都” 的演变及其学术影响

帝 、唐 武后 以及五代的后梁、后唐等九个朝代在这里建都。但同其它一些古都的建都

史一样‚学术界对曾在洛阳建都的朝代也没有一致的说法。目前有十朝说①、十一朝说②、
十二朝说③、十三朝说④、十五朝说⑤
和十八朝说⑥等。本文此处参考谭其骥先生提过的十一

朝说。

洛阳在西周 时称为锥 邑‚周武王灭商 以后‚“营周居于锥 邑而后去” ⑦‚此时都镐京为

都 ‚锥 邑为陪都 ‚号成周‚到周平王为 了逃避犬戎之患而正式迁都于此。不过从公元前

年起‚至前 年的 余年的周王‚已是有名无实的天子。公元 年至 年共
年‚洛阳是东汉帝国的首都‚ 年至 年共 年是曹魏西晋的首都‚ 年至
年共 年是北魏的首都。隋场帝在汉魏旧城西 公里另建新城‚ 至 年共 年都
定都于此。唐高宗、玄宗经常往返于长安、洛阳二都之间‚居住在洛阳共有 多年‚洛

阳为陪都。 年至 年共 年武则天也在此定都‚号神都。 年至 年共 年是
唐昭宗和昭宣帝的都城。五代前期后梁、后唐、后晋三朝‚曾在此定都共 年。
总计 自东周至五代在洛阳定都的共有周、汉、魏、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

后唐、后晋 朝‚长达 多年。但东周、曹魏、北魏、五代都不是一统政权‚作为统

一政权的汉、晋、隋、唐皇朝的首都约 多年。此后五代后期、北宋一代、金迁都开封
后‚曾以此为陪都。西周的锥 邑、东周的成周和汉魏洛阳、隋唐洛阳城址稍有移动‚但相

去不过十公里‚可总称为洛阳古都。洛阳古都在历史上的地位虽不及西安、北京‚但 自西

周起至隋唐‚长安、洛阳常常二都并建‚同时作为帝王的东西二宅‚故其重要性并不亚于

首都。

、南京地处长江下游‚自古被称为 “虎踞龙盘” 之地‚也历来为帝王将相所看重。

三国 至 年孙吴的首都建业‚中间 至 年、 至 年曾两次迁都武昌 今
湖北鄂城 又是 至 年是东晋、南朝宋、齐、梁、陈的首都建康‚期间有 至

年梁元帝改都江陵。计六朝时建业建康作为南半个中国的首都共 年。城市由台城、
都城、石头城、东府城、西州城等好几个城组成‚都在今南京市市区内。隋平陈‚建康被

①史念海 《中国古都研究 ·序言》‚浙江人 民出版社‚ 年。


②李先登 《豫西地 区与夏文化》‚载 《河洛春秋》‚ 年第 期。韩忠厚 《洛阳建都朝代考略》‚载 《河洛春秋‚
年第 期。
③赵芝荃 《洛阳建都千余年‚六大古都数第一》‚洛阳 日报‚ 一一。
④ 苏健 《洛阳为十三朝古都新论》 载 《河洛史志》‚ 年第 期。史为乐 《洛阳究竟为几朝古都》‚载 《文史知识‚
年第 期。
③孟令俊 《洛阳古今》‚中州古籍出版社‚ 年。
⑥李振刚、郑贞富 《洛阳通史》‚中州古籍 出版社‚ 年。
⑦ 《史记 ·周本纪》
匆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大古都 ” 的演变及其学术影响

彻底摧毁‚此后三个半世纪这里只是一个县或州治。至五代十国时‚ 年才被统治长江

下游的南唐建为它的首都江宁府 年后为宋所灭。此后又历三个多世纪‚至元末群雄
割据时‚ 年才成为朱元璋的吴国的首都应天府。 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攻克元大
表 南京建都史考

为都 时的不同名称
称 为都 的历史时期

“建业” 期 至 年是三国孙吴的首都‚中间 至 年、 至 年
两段时期除外

“建康” 期 至 年是东晋、南朝宋、齐、梁、陈的首都‚期间 至
年除外

“ 江宁府” 期 五代十国时‚ 年成为南唐的首都‚共 年

成为全国的首都
京 师 “应天府” 期 年‚成为朱元璋的吴国的首都‚ ‚
年朱元璋灭元建立明朝‚
年‚朱棣迁都北京‚此后一直到明朝的灭亡都是陪都

年至 年南明弘光帝在此建都一年

“天京” 期 年至 年太平天国在此建都 年

“ 南京” 期 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都 个月
年至 年国民政府定都于此此

都‚应天府即成为全国的首都。城址即南京城。 年后的 年‚永乐帝朱棣迁都北京‚

此后一直到明朝的灭亡南京是陪都。 年至 年南明弘光帝又在此建都一年。

年至 年太平天国在此建都 年‚称天京。 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曾在此建都

个月‚ 年至 年国民政府定都于此。

、开封建都史现在一般认为始 自战国时期。公元前 年战国七雄之一魏国迁都大


梁‚前 年秦攻魏时决大河灌大梁‚城破魏亡。大梁的故址就是在今河南开封市西北十

五公里处。再秦 以后它是一个县治‚北朝时初为州郡治所‚北周为汁州治。唐把州治移到
今开封市。安史之乱后‚汁州为宣武军节度使治所‚ 年节度使朱全忠纂唐称帝‚建立

五代时期的第一代后梁‚把汁州改为东都开封府‚定为首都。在 年迁都洛阳‚ 年
又还都开封。后唐于 年灭梁‚然后就迁都洛阳。后晋于 年灭唐‚次年移驻汁州‚

年 以汁州为东京开封府‚定为首都。后汉、后周也都继承开封为都没有 改变。五代 中
有梁、晋、汉、周 代都是在此定都 ‚一共 年。北宋 自 年定都在此直到 年为
⑧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大古都 ” 的演变及其学术影响

金兵所攻破 ‚北宋灭亡。金开始把开封作为其陪都之一‚称作汁京‚ 年改称南京。

年金为 了躲避蒙古兵锋从中都迁都南京‚即开封‚直至 年被蒙古攻破。

年明太祖 以应天府为南京‚以开封府为北京‚自应天府移都到开封‚是 出于政


治上的目的而有意恢复赵宋之旧首都 年 由于开封潜运不便‚朱明即罢北京 即开

封 ‚南京改称京师。

世纪 年代出现至 年代确立的 “六大古都” 说


六大古都 即五大古都加上杭州一都‚“六大古都” 说虽在 世纪 年代 出现①‚流行

了近半个世纪。“六大古都” 说在学术界的正式确立应该是陈桥骚先生在 年主编 了《中

国六大古都》一书。陈先生融合 了自己对大古都的理解和学界的看法‚把杭州作为第六大

古都列入其中。杭州的建都史考如下。

杭州古称钱唐。前 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郡县制‚设会稽郡‚包括今苏南、

浙西、浙东、闽北等一带地区‚郡下分 几个县‚其中有一个钱唐县‚这就是杭州最早

见于历史的记载。但之后经秦、汉、三国到晋代‚“钱唐” 这一地名都极少见于史料记载。
直到五代时期‚有史书记载‚钱唐治所四易其址‚“钱塘‚汉县‚属会稽郡‚隋与余杭县

置杭州‚又自余杭移州理钱塘‚又移州于柳浦西‚今州城是也‚贞观六年‚自州治南移于
” ②
今所‚去州十一里。又移治新城戌‚开元二十一年‚移治州郭下‚二十五年复还旧所。

这段记载详细记述了钱唐四移治所的轨迹。现在对钱塘县的具体地理位置‚有的认为在今

杭州市区的老和山麓‚也有认为在今市区西南郊的灵山洞一带。由于缺乏考古学上的证据‚

至今仍难 以断定当时县治的准确位置。
自唐末 年经五代至宋初 年共 年‚杭州是割据唐浙东、浙西两镇‚相 当于
今浙江省、上海市和江苏南部苏州地 区的吴越国的首都。吴越地域面积虽然不大‚但经济

很发达‚作为首府的杭州‚都市的繁荣程度也超越 了苏、扬等州。北宋时被称为东南第一
州。南宋 自 年起定都于此‚把杭州升为临安府‚称作行在所‚即皇帝所在地 自

年被元军攻陷‚共有 年。作为南宋京城的临安‚壮丽富庶丝毫不逊于北宋的京城开封‚

即使杭州城遭受到了元兵的大肆破坏和洗劫‚在蒙难之中仍然显示出了她壮美而与众不同
的气概‚马可 ·波罗在宋朝灭亡之后 年来到这里‚情不 自禁地称她是 “世界最名贵富

丽之城”。从下页图 中可以窥略到当年杭州城之繁华、厢房里人头攒动的盛况。

年‚陈桥骚先生在 《中国六大古都》一书的序文 序文后又载于 《中国古都研

①华林甫 《 世纪的中国古都研究》‚载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年第 期。


②《旧唐书 ·地理志
匆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大古都 ” 的演变及其学术影响

究》‚浙江人民出版社 年出版 中指出‚从正式有立城建都记载的西周以来‚最著名

一 一 城 北 右 厢

‘有宋族安坊巷图条硕坊名称表

左一南暇

大隐坊 安荣坊 怀庆坊 和丰坊


仁和拟
右 左一北箱
吴山坊 ‘清河坊
攀多蒸 牙太平坊 市离坊
乳砚和坊
市北坊
肠衡
育新坊
瘫裕坊 “ 后市衡 吴山北坊 林 秦和坊
竹 夭井坊 乐中和 坊 玲 仁锥坊 抓 沂民坊
东粉门 幻 流摇坊 韶 丰像坊 路 奥化坊

左二月

卜二 又坊 言乐坊 舫 众乐坊 叮 较碗坊


幼 积兽坊 即 秀义坊 孤 玲安坊 修文坊
一厢 一 么里仁坊 佩仿坊 定民坊 睦亲坊
‘纯札坊 乳佩和坊 报耳幼 幼、祖 坊


‘ 招资坊 ‚ 登省坊


七‘习
左三胭

冬伙 坊 甘康坊 “ 漪风坊 ‚ 粉和坊


‘兴庆坊 二 化坊 格 字 民坊 电东平肠坊

右一浦

攀仁坊 乳 登平坊 滩 哥城坊 天庆坊

乐‚安坊 “ 保 民坊 怀信坊 ‘长庆坊 盯 袄开坊


肠开门 汕 言乐坊
常庆坊

一城一 右二厢
渝平坊 】通和坊 韶 赞翻坊 ‘ 兰隆坊
‚
声一 和坊 “ 武志坊 “ 戒民幼 ‘
认衡安坊
旅 挂定坊 “ 安国坊 似 怀通坊 普宁坊
咫‚两 坊 井断坊 扮 教傲坊 ‚ 断开甫巷
峨开北 巷

右三屁
” 东整坊 乐西巷坊 牙丰禾坊 价班坊

兴德坊 鱿‚昌乐坊

右四浦

林 兴礼坊 队 宁海坊
析江用

图 例
城肠城 门 一一 箱界

月 川 道路 河道 桥 一 一 池沼
一双一
据庆维民·卯 年龙改 给

加米

图 ① 南宋杭州城 图

。马正林编著 《中国城市历史地理学》‚山东教育 出版社 年出版 ‚第 页。


⑧浙
江大学
硕士学
位论文 “ 大古都” 的演变及其学术影响

的王朝首都有六个 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都具有悠久的历史 虽定都

早晚不同‚但从建城至今都 已有 年 以上的历史了。这六大古都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

在地理位置和山力地形方面‚都具有十分优越的条件 在建城定都前‚都曾作过非常精心
周到的规划设计 而且‚这些古都不仅是 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举世闻
名的国际都市。

“六大古都” 说从提 出到正式确立‚可以说是依照了学界学者们的想法‚是非常客观


公正的。这些古都‚在规模、文明程度和经济水平上‚几乎都是 同时代最高‚可以看作是
中国古都的典型代表。

年代之后确立的第七、八大古都
“七大古都” 说首先是由谭其攘先生提出的。根据考古学界的发现‚在今河南安阳市
西北小屯村及其周围有商代都城的遗址一一殷墟‚殷为商代的都城共 或说 年
在殷墟东北 公里处有六朝时的邺都遗址‚今属河北省临漳县界。安阳被看作是殷墟和

邺城的延续。在这里先不论这种观点的对错‚仅是根据当时的情况如实反映 “大古都” 的
演变史。

年‚谭其骤在 《历史教学问题》 年第 和第 期分别发表 了 《中国历史上


的七大首都》上、中篇。谭其骤先生在文中将邺作为大古都与 “六大古都” 并列而提 出了

“七大首都” 说‚并指出之所 以要考虑到邺‚“是 因为邺 安阳 在历史上的重要性至少


不下于杭州 尤其在公元六世纪以前‚它的地位是可以和长安、洛阳相领顽的。我们讲历
史不能只讲六世纪以后‚所以不能不提它。邺虽早已成为一片废墟‚但既然讲的是历史‚

就不应该 由于今天 已经不存在这个城市‚就不提它在历史上曾经几度作为统治华北广大地

” 谭其骤在文中将七大古都分为三类 “连续几个王朝长期作为统一政权首都的
区的首都。
有长安、洛阳和北京。作为统一政权首都 时间较短的有开封和南京 而邺和杭州则仅作过


较大的地区政权的首都。
邺城相传建于前 世纪春秋齐桓公‚前 世纪战国初 ‚魏文侯 曾在此建都。两汉时为

魏的郡治‚东汉末成为冀州的郡治‚ 年袁绍任冀州牧‚不久又兼并 了并、青、幽三州‚


邺城就成 了黄河流域大部分地 区的统治中心。曹操成 了冀州牧后 ‚自封为圣相 ‚封号魏公‚

后来又晋升为魏王。此后黄河流域名义上虽然还是汉朝‚都城在许 今河南省许 昌 ‚实

际上的政治中心则在垂相府、魏都所在的邺。左思的 《三都赋》里 “三都” 就是指蜀都成


都 、吴都建业、魏都邺。 年曹玉篡汉‚次年建都洛阳‚邺降为陪都之一。十六国时‚
⑧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大古都” 的演变及其学术影响

从 年起到 年‚后赵、冉魏、前燕‚北朝从 年起到 年‚东魏、北齐相继在

邺建都‚共计 年。 年‚杨坚焚毁邺城‚并迁徙原城的人民‚在旧址上置灵芝县‚

年又复名邺‚北宋时并入临漳。邺被杨坚所毁之后‚就一直没有崛起‚甚至连作为一
个县治的地位也维持不住。

安阳被看作是殷和邺的前身‚则安阳的历史就要追溯到公元前 世纪至 世纪‚它


作为商朝的殷都 ‚以及曹魏、后赵、前燕、东魏、北齐的邺都‚是 中国历史前期重要古都

所在地之一‚被认为是具有 “大古都” 资格。 年秋‚谭其嚷为 《安阳古都研究》 由


安阳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安阳古都学会合编 的题词云 “安阳是 中国最重要的古都之一‚


是中原王朝的七大古都之一。 年 月‚在安阳市召开的中国古都学会年会上通过了

“七大古都” 的提法。同年 月经中国古都学会邀请学术界与新闻出版单位有关专家的


研讨‚同意将安阳市列为我国的大古都之一‚中国古都学会也正式宣布 了 “七大古都” 新
说。

由 “六大古都” 演变到 “七大古都” ‚引起 了学术界的争论。争论缘由是有学者反对


安阳称为 “大古都”。 年‚马正林教授发表论文 《论确定中国 ‘
大‚古都的条件》指

出安阳不具备 “大古都” 的条件‚甚至连 “古都” 的资格都没有。学界有的学者纷纷撰文


认为安阳可以与其它六大古都并列称为第七大古都‚它完全具备称为 “大古都” 的条件。

一些相关学科的学者也参与到这场关于 “大古都” 标准的学术讨论中。不少专家在期间撰


文发表高见‚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场学术争论大大地推动了中国古都学研究的繁

荣和发展‚“大古都” 由一个普通名词成为 了古都学界的一个正式学术术语。


就在学术争论刚开始数月之后‚学术界对 “大古都” 标准尚还没有统一的共识时‚由

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主持的 “郑州商城与殷商文明” 国际研讨会上‚国内外一些学者联名倡

议提出‚郑州应列入中国的大古都之一‚“八大古都” 说遂出现。 年 月‚中国古都


学会正式确认郑州为中国第八大古都。

郑州作为古都的历史主要是参考 了考古学发展而形成的一些新观点。 世纪 年代‚

考古学界在郑州市二里岗和南关外一带发现商代的遗物‚经过努力‚郑州商城遗址被发现。

由于郑州商城为都的时期距今已十分久远‚都是在中国古代文明时代的早期‚所以并没有
确凿的正史记载。现在一般认为‚最早在郑州建都 的是黄帝‚第二个在郑州建都 的是夏王

朝①。第三个在郑州建都的是商王朝‚“昔有成汤‚自彼 氏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

①阎铁城、张巍 《试论郑州在中国古都史上的地位
⑧浙
江大学
硕士学
位论文 “大
古都”的
演变及
其学术
影响

” ①“虎虔成汤。有严在帝所‚享受天命‚刻伐夏祀‚
日商是常‚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
” ②
败厥灵师‚伊小臣惟辅‚咸有九州‚处禹之堵土。 其意思是汤毫在大禹创立业绩和受封
的地域内。而郑州的毫与禹都阳城相距数十公里‚都在当时的王京瓷之内‚在地望上是相

”③
符的。“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商之兴也‚祷机次于王山周之兴也‚鹜鹜鸣于歧山。 这

就说明乐夏、商、周在兴起前夕‚其都 邑附近皆有山川神主显示神灵昭告天下。夏兴于崇

山、周兴于岐山已通过考古得到证实‚那么商兴于王山也应该是正确的。巫山在今郑州市

西北荣阳到武陆一带‚郑州的毫与它相距数十里‚地望上也是对的。第四个在郑州建都的
是春秋时期的郑国‚根据 《史记》、《国语》等书的记载上推断 公元前 年郑武公在新
郑建都‚到公元前 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以新郑为都共计 年。据有史书载‚韩

国于公元前 年兵围新郑‚一举消灭了郑国‚然后将 自己的都城从阳翟迁至新郑‚开始


了以新郑为都的 年‚直到公元前 年被秦国所灭。第五个在郑州建都的是战国时期
的韩国④。但这些建都史大都是根据一些史籍的记载‚结合现代城市的位置来推断的来推
断的‚在学术界并没有得到一致的认同‚其正确性还待考证。

在郑州市的周围有一个数 目众多的古都群。在现在郑州市管辖范围内有新密市古城

寨、新寨与登封市夏禹之王城 岗、郑州郊区有新石器时代的西山古城与大师姑遗址等带有

都 邑性质的古城址‚以及新郑市周代郑韩故城等古都遗址。

中国古都学会现任会长朱士光曾在 “郑州商都 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

年年会” 上说 “郑州商城是迄今所知我国最早且规模最大的都城‚也是我国历史上
第一个建有城垣的王都‚从标准上衡量‚郑州完全够资格成为第八大古都。如再考虑郑州

周围最近发现的西山古城、禹都阳城等古都群‚郑州当选大古都的理由则更充分 ”
年 月‚中国古都学会正式确认郑州为中国第八大古都。

相 比安阳成为第七大古都引起 了学术界关于 “大古都” 标准的一番大讨论‚郑州成

为第八大古都后‚学术界却异常平静‚除了附和之声并没有反对的学术意见。至此‚本文
认为 “大古都” 研究已成为 了纯粹的学术讨论‚而它的现实意义 已弱化。

① 《诗 ·商颂 ·殷武
②郭沫若编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考释》‚ 年。
③ 《国语 ·周语 》。
④阎铁城、张巍 《试论郑州在中国古都史上的地位》‚载 《中原文物》‚ 年第 期。
⑧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有关 “ 大古都” 的学术争论

有关“大古都” 的学术争论
综观这场学术争论‚不同时期争论的核心问题不一样‚依此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前期学术争论的焦点一一 “大古都” 的标准


前期阶段是有学者认为安阳并不具备称为 “古都” 的条件‚更无所谓 “大古都” 了

有学者认为安阳完全具备称为 “大古都” 的条件‚可以与其它六大古都并列‚“七大古都”


说是合情合理的。双方争论的核心问题是 “大古都” 的标准。

年 月‚陈桥骚主编的 《中国七大古都》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谭其骤为此
书作序‚在序文 原载 《历史地理论丛》 年第二辑 中对其以前提出的 “七大首都”
说作 了补充‚认为 “象丰镐、咸阳、汉唐长安总提为今地名西安一样‚殷邺也改提今地名

安阳”。并将七大古都按照其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分成三等 第一等为西安、北京、洛阳‚
第二等为南京、开封‚第三等为安阳、杭州。相 比 《中国六大古都》‚书中新列入第七大

古都 “安阳” 一节的内容由邹逸麟撰写‚他作 了详细阐述‚指 出 安阳是我国既有文字可

据‚又经考古证实最早的古都殷墟的所在地 曹魏时‚实际上邺已成为北中国的政治、经

济和文化中心 年杨坚焚邺为废墟 隋唐 以后安阳崛起‚经宋、元、明、清为相州、

彰德路、新淮府治所‚今邺都废墟所在临漳县‚历来为其属县 “本世纪 年代初废平原

省‚安阳、临漳才划属两省 就历史情况而言‚安阳 殷 与邺虽相距 公里‚然而两


者 皆处于漳垣冲积扇‚曾有过密不可分的隶属关系‚如同关中平原的丰、镐、咸阳、长安

一样‚是一脉相承发展下来的 安阳的历史‚就应该包括殷都和邺都的历史 论建都开始


的时间‚安阳远 比西安早 多年 论建都历史时间‚自殷算起‚包括六朝时代的邺‚合

计 ”
年‚比开封、杭州要长得多。

年‚马正林发表题为 《论确定 中国 ‘
大‚古都的条件》的文章 载 《陕西师大
学报》 年第 期 。马正林在文中重申了陈桥骚在 《论绍兴古都》中所提的关于一个

现代城市获得古都称号的条件‚认为需对中国古都之 “大” 确定明确的标准‚以便统一认

识‚确定真正的大古都。马正林在文中提 出了五大条件‚即 、建都历史悠久 年


以上 、地理位置和 山川形势优越 、是全国政治或经济、文化的中心 、城市建设

宏伟 、延续发展成为全 国著名 的城市。据上述条件 ‚马正林认为中国只有六大古都

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杭州作过分裂时期的首都‚其缺陷就在于未能成
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而殷墟除曾经成为殷后期 年的都城 ‚建都历史悠久之外‚其他 四

个条件均不具备。尤其是在北朝末年‚邺被杨坚废毁后‚一直是一片废墟‚连一个县级城
⑧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有关 “ 大古都 ” 的学术争论

市也未发展起来。今天的临漳县虽与之有关‚也只是在 公里以外重新建设‚并未在

原地上重建 所以如此的原因在于邺城选址不当‚地 皆咸卤‚经常受到漳河的威胁一一这


也是邺城被焚毁后未能延续发展的根本原因。他认为 “七大古都” 说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年‚邹逸麟发表题为 《也谈安阳是否够格列为中国历史上的大古都》一文 载于 《陕
西师大学报》 年第 期 ‚指出 “七大古都” 说的最早提 出者是谭其壤 ‚是经历 了一
个长期研究探索的过程‚经过深思熟虑才提出来的 并引用 了谭其攘生前助手葛剑雄对谭
其攘关于这个问题多次提及的想法的回忆。邹逸麟在文中就马文中谈到的几点加以讨论‚

表示赞同 “七大古都” 说。邹文认为‚按马文所提出的成为大古都的条件‚安阳 “建都历

史悠久”‚比杭州长很多。邺都地处太行山东麓山前平原‚东接华北大平原‚地势高敞‚
排水 良好‚且经曹操修白沟、利潜渠后‚水运便利‚自然地成为关东地区的政治中心 后
经十六国后赵、东魏的经营‚邺都进可攻、退可守的条件更为显著‚显然符合 “地理位置

和山川形势优越” 的条件。经过东汉末曹操经营后‚邺城成为华北大平原工商业最发达的
城市 它还是黄河流域的文化中心‚形成由曹氏父子和 “建安七子” 为中心的文人集团

它在十六国、东魏北齐时仍为黄河流域经济、文化中心‚其作用决非建康所能包容‚是符
合 “全国政治或经济、文化中心” 的条件的。而依据 “城市建设宏伟” 的条件‚邺都也是
完全符合的。徐建春也撰文 《也论确定中国大古都的条件》 载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年第 期 认为‚如果用马正林所确定的中国大古都之五大条件去硬套‚存在许多缺陷‚

是行不通的。关于什么才是确定中国大古都的标准‚徐建春先生试着从理论和宏观上作 了
些探讨。他认为‚“古都研究是城市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现代城市的分级标

准尚且不断改进‚古都作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背景和特殊职能的城市‚其分级标准当然就
困难和复杂得多” ‚应该综合起来加 以考察 同时指出陈桥骚提 出的确定大古都的条件都
是十分现实和可操作的。

年‚《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一辑有两篇涉及安阳的文章‚一篇是葛剑雄的 《论
中国的大古都的等级及其量化分析一一兼答安阳能否列为 “七大古都”》‚一篇是邹逸麟的

《试论邺都兴起的历史地理背景及其在古都史上的地位》。葛剑雄在文中对古都的部分指
标作 了量化分析‚并 以南京、安阳、杭州为例作 了评估‚得 出了安阳的综合指数虽低于南

京‚但高于杭州的结论‚认为安阳列入 “七大古都” 是 当之无愧的。邹文则详细阐述 了邺

都兴起的历史地理背景‚指出 “邺都的兴起并发展为北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实始

于曹操时代” ‚认为邺作为都城虽为时不长‚但在我国古都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一一它的
敏浙
江大学
硕士学
位论文 有关 “ 大古都 ” 的学术争论

建立反映 了黄河下游平原上第一次出现 了能够有效控制整个黄河流域的政治中心‚是我国

历史上第一个由多民族共同统治的大都城‚其城市布局和规制在我国古代都城中有着划时
代意义。

经过前期阶段的争论‚学术界就 “大古都” 的标准仍然是莫衷一是‚但马正林提 出的

五点标准得到了一定的认可‚也为 “大古都” 提供 了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赞成徐建春对


“大古都” 标准的看法‚即 “现代城市的分级标准尚且不断改进‚古都作为一种具有深厚
文化背景和特殊职能的城市‚其分级标准当然就困难和复杂得多”。中国历史进程复杂‚

历史上的 “大古都” 发展情况也各异‚很难有一个适合每一个大古都的标杆‚因而‚应该


综合起来加以考察 “大古都” 标准。

后期学术争论的焦点一一邺与安阳的关系
前期的争论没有达成一致‚争论的焦点也逐渐由宏观的 “大古都” 标准转移到研究第

七大古都安阳的具体层面上‚核心问题就是安阳究竟能否与邺城划上等号。因为绝大多数


赞成 “七大古都” 说的学者们都认为现在的安阳能代表历史上的邺都‚把安阳看作是邺都
的延续称作 “大古都”。

这一阶段的争论还是 由马正林教授开始的。 年‚马正林发表 《殷 ·邺 ·安阳》

一文 载 《陕西师大学报》 年第 期 ‚指出殷、邺和安阳三者之关系在 “七大古都”


的争论中是一个被人们忽视而混为一谈的问题。他认为 “三者虽然相距甚近‚但不是一个
城 邑‚而是三个互不关联的城 邑” 殷兴起最早‚邺次之‚安阳较晚。“从政治地位来说‚

殷 曾是殷商王朝后期的都城‚邺也作过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都城 ‚只

有安阳一直作为一个地方城市在发展‚没有任何朝代在这里建过都‚地位较差。然而‚在

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却只有地位较差的安阳延续发展到今天‚而在历史上名噪一时的殷、

邺先后成为废墟‚甚至连遗址长期以来都鲜为人知。‚这三个城市都是独立发展的‚“并不
是在一个城址上前后相继或相互更迭而延续发展的” ‚而是互不关联的城 邑‚因此谭其骤
说殷、邺是安阳的 “前身” 也是不正确的。他指出三者被混为一谈的原因‚是这三个城 邑

兴起发展的地理基础十分相似‚而且相距甚近‚故易使人视作是在不同时代的同一地区兴
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同时‚“还是近年来讨论中国到底有几个古都而造成的一种
错误结论”。另外‚“ 由于邺、安阳曾经有过名称上的统一‚也是安阳、邺混为一谈的重要

” 所 以安阳缺少作为古都 的条件 ‚与任何古都城址均未 “重合” ‚更谈不上 “大” 古


原因。

都。邹逸麟撰文 《再谈安阳能否称得上大古都》 载于 《中国方域》 年第 期 ‚进


敏浙
江大学
硕士学
位论文 有关 “ 大古都 ” 的学术争论

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同时对马文提出异议‚指出 “衡量今天一个城市能否作为历史上某
个古都 的代表 ‚可以有两个条件 ” 安阳与殷墟虽无沿革上的直接
一是时间‚一是空间。

关系‚但从同一地点兴起的前后两个城市这一点出发‚应该可以以今天的城市来纪念历史

上曾经在此建立过的古都。古都城址要落在今天城市境域之内的条件是不能绝对化的。邺
城古址虽不在今安阳市境内‚
但历史上邺与安阳的建制关系非同一般。认为以安阳纪念殷‚

有其方域上的条件 以安阳纪念邺‚有其沿革上的条件。殷、邺的建都时间‚政治影响都

不比杭州差 将安阳冠之以大古都是符合实际的。
邹逸麟先生的观点‚本文赞同 “ 以安阳纪念殷‚有其方域上的条件”。但 “ 以安阳纪
念邺‚有其沿革上的条件伙 认为邺城古址虽不在今安阳市县境 内‚历史上邺与安阳的建

制关系非同一般‚以安阳纪念邺‚有其沿革上的条件‚本文不全认同‚将在下一章中详细
地论证邺与安阳的关系。

到 世纪后‚有关 “七大古都” 的争议仍在继续。 年‚郭天祥发表 《中国的古

都与大古都》一文 载 《
广西社会科学》 年第 期 。他在文中结合陈桥骚对古都定
义以及马正林在 《殷 ·邺 ·安阳》中的论述‚通过对安阳具体的历史地理分析‚认为 “还
是六大古都说经得起实践检验‚有充分的事实依据”。郭文指出 陈桥骚先生提出的 “重
合” 说还没有人提出过异议‚证明这是大家公认的为现代城市冠以 “古都” 称号的基本条

件‚是判断古都标准的不刊之论‚即现代城市要获得古都的称号‚其城址必须与古都遗址

相 “重合”。而安阳与古邺都的城址并不重合‚因此只要举起 “重合” 标准的大旗‚安阳


的古都和大古都的地位也就不复存在 了。
此外‚被看成是安阳 “前身” 的邺城的历史也稍有争议。传统的观点认为春秋至秦汉

时期的邺城就是曹魏以后的邺都‚即今河北临漳县西南的古邺城。而张之在 年撰文

《邺之初筑是否在古邺城处》〔载 《历史地理》第九辑‚ 年 ‚指出传统的说法是不

正确的‚他认为东汉末年以前的邺城是在安阳市西北七里、安阳河北岸。 年张之 《邺
下古渠考》 载 《中原文物》 年第 期 一文提 出西门豹溉邺所引的是河水而非漳水‚

否定了今临漳县境内古邺城附近的西门豹一切遗迹‚从而进一步证明东汉末年以前的邺城
在安阳西北七里。与此观点相反‚邹逸麟 《春秋秦汉邺城古址考辨》 载 《殷都学刊》
年第 期 一文认为 张之提 出的新说是 “七大古都” 之一安阳历史上的一个大问题‚值

得深入研 究‚但经他考辨后认为张说不能成为定论。他指出张文中最硬 的材料为 《旧唐


书 ·地理志》“相州安阳” 条‚然而孤证立说不能使人信服 ‚也不能解答他所提 出的种种
暴浙
江大学
硕士学
位论文 有关 “ 大古都” 的学术争论

疑问‚而西门豹治邺所引的河水肯定为漳水‚古邺还是在今临漳县西南漳河南岸‚传统的
观‚
点不能被推翻。

这场学术争论大大促进了中国古都学的发展‚有关古都的研究成果显著增多‚“大古
都” 也在社会上引起 了广泛的关注‚甚至很多非学术界人士都参与到中国有几个大古都的

讨论之中。
敏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对学术争论的思考 以及 “ 大古都” 问题的解决办法

对学术争论的思考 以及 “大古都” 问题的解决办法


在不考虑考古学界发现殷墟的情况‚也就是说只考虑有古代正史史籍记载的情况下‚

安阳能否称为大古都‚关键问题在于它是否可以看成是古邺城的 “替身”。支持将安阳列

为第七大古都的文章中‚始终认为安阳可以代替邺城‚把它看作是商代后期都城‚是曹魏、

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六朝的都城。邺城在历史上的重要性没有遭到怀疑‚如
果安阳可以代表邺‚“大古都” 安阳当之无愧‚如果不可以‚就另当别论 了。那么安阳能

否称为大古都‚关键就在于它能否代表邺。本章内容在论证安阳称为 “大古都” 的问题时‚


仅针对后期学术争论的焦点‚即安阳能否看成是邺的替身。安阳是殷墟的延续‚这个考古
学的成果 ‚已经是现代社会的共识‚本文不作讨论。

邺与安阳关系的考辩
邺与安阳的历史地理分析

邺城最早建于春秋时期‚“ 齐恒公 建五鹿 中牟、邺、盖兴、社丘‚以卫诸夏之地。

作为都城‚则始于曹操‚“邺城北城在邺镇东北‚齐桓公所建。汉置魏郡。作都始于曹操。


之后‚
十六国时的后赵、
冉魏、
前燕 公元 一 年 北朝时的东魏、
北齐 公元 一

年 相继在邺城建都③‚先后共 年。《水经注》记载的邺城为东西向的长方形城市‚“东

西七里‚南北五里‚饰表以砖‚百步一楼‚凡诸宫殿‚门台、隅维‚皆加观榭。层蔷反宇‚
飞檐拂云‚图以丹青‚色以轻素。当其全盛之时‚去邺六七十里‚远望茗亭‚巍若仙居”
④。日本人根据文献、考古资料和当地地理形势‚复原了邺城想象平面图‚见图 ‚可以
看出邺城的平面布局十分整齐⑤。古邺城在历史上是几次作为统治华北广大地 区的政权的
首都‚它的地位是 比较重要的‚谭其骤先生就说道 “尤其在公元六世纪以前‚它的地位

是可以和长安、洛阳相领顽的。

① 《管子 ·小匡》‚商务 出版社 年 出版。


②明 正德年 《临漳县志》之 匕城》‚ 年上海书店影印版。
叭唐〕李延寿撰 《北史》‚中华书局点校本 年版。
④ 《水经注》卷 《浊漳水注
⑤奈 良县立疆原考古学研 究所附属博物馆 《中国的都城遗迹》第 页‚ 年出版 。
敏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对学术争论的思考 以及 “ 大古都” 问题的解决办法

助 广拍门





冰井 台 一 一 ‚
仁 一 ﹁


钥箱材 卜
幼育
‚

一 一 曰 ‘ 一 一一 ‚一 一一

余虎 台 晰一一代 卜 一 卜 一一
一 一 必片 尸 一 一

铜雀园 里
文昌橄 晰政盆

‘ 一 一 一一
一 一
·仁 一 一 护 飞 户喇
‚ ’ ‚‚ ‚‚ ‚‚卜一卜· ‚
一 一 一 尸 一 一 一一
兵 长犀

。‚
” 俄浮 六
甲 燕汤 〔
‚矗‘’ 八
丫 ’沉 ’
居‚
月 ‚ ’
一 一 一‘ 一 〔于 一 李 一‘ 一汇卜 》
‘—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汇 一 一 一 一 一一一一 一 一 卜 占‚一刁
尸‚ 一 弄
金明自 二二 目 二 二了
广 一 一 飞 厂 下 飞 〔 鑫 一 ‚下

犷 一 一一‚ 厂一 一州 爹

… ‚ 矛万弓
‘ ‘
‚ ‚‚


‚

是 鸯




葵 蕊



」犷
‚

。犷一


洛 奋


‚



‘ 一 一 一 一 ︸ ︸ 卜 二二 ‘ 一

‚

‚

一 一 介
一 了

是‚
‚
」 ‘

‚
‚
‘ “日 一‚
一﹄

‚月

厂 呻一 一一 飞举
落 一 一 一 冷 一 一 一一 个 亡 资

导 一 一 一一



‚



尸 ‘
﹃ 二 曰落




“州







妇日 食 刃
口 牙 六
哥 忆 遭
‚


呼 劝

一 一 碑争 ‘ ‚一 一一 七


︸ 一


‚ 一‘ 、
广 一一 ‘ 」‚
气耳 广 一一 和 ‚下
‚ 广 一 一一 一飞 厂一 尸 一一一 ‚ 尸 一一 ︸
、书
毛 厂 一 一 一



尸一 一
‚ 甚 奢 健 苦 ‚

一 州

曰 忿


笼 翻 月
百 硬 ‚

崔 ‚ 毛

才 月 阵 ‚ 挤
‚ 毛 井 万
七 一 一 一 ‘ 一 一 ‘ ‘ 、 ‘ 由 一

‚、口 一 州 、 口目曰才 ‚

“ 山目 口 由 州口州 曰臼叫

且阳门 中阳门 广阳门

湘 加 盏
沁 幸 男熟分绪 。骊 年

图 ①曹魏邺城图

“盘庚迁于殷” ②‚“ 自盘庚迁殷‚至封之灭‚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


” ③盘庚是商
代第 位国王‚公元前 一前 年在位④‚其在位的第三年 公元前 年 迁
都于殷。当然‚现在殷 已成为 了废墟 ‚被称之为 “殷墟”。殷墟就在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北

小屯村及其周围。把安阳被看作殷墟的延续‚已经成 了学术界的共识‚在此不再赘述。这

样‚安阳就是中国 年前商王朝的都城‚建都时间达 年 或说 年 ‚是灿烂的青


铜文化的中心。史载安阳自周武王伐殷封灭商朝、废殷都 、迁殷 民于异地起‚历经数代 ‚

未曾筑城‚直至曹魏时期重建安阳城‚尔后安阳城无论作为州、郡府或县治所所在地‚虽

也几经废弃‚再建‚其古城一直存在‚且位置也没有太大的变化‚这 已是经考古发现证实
的事实⑤。近几年来的考古还发现 安阳不仅仅是殷代晚期都城‚也是商代早期都城所在
地。⑥

邺城与安阳这两座都城 ‚共同经历 了春秋、战国、东西两汉、五胡十六国千余年后‚

邺城被人为的消灭 了‚今天几乎 已荡然无存 ‚仅有 “三台” 等少量遗址在述说着它的过去。

①马正林编著 《中国城市历史地理》‚山东教育 出版社 年出版 ‚第 页。


②《尚书 ·盘庚》
③《史记 ·殷本纪 ·正义
④夏商周断代工程组 《夏商周年表修正
⑤中国科学院考古研 究所 《殷墟 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 年。
⑥孟宪武 《安阳殷墟边缘区域考古概述》‚中州古籍 出版社‚ 年。
敏浙
江大学
硕士学
位论文 对学术争论的思考以及 “ 大古都” 问题的解决办法

安阳则一直按照自己的轨迹发展着‚直至今 日。

邺与安阳是两座不同的都城
任何一座古城的产生‚都有其产生的必备条件。都城的选址要求很高‚不仅有政治、

经济上的要求‚更要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邺城与安阳城均位于华北平原地 区‚拥有 良
好的发展农业经济条件。但两城所依托的水源却径渭分明‚邺城位于今天河北省临漳县和

河南省安阳县交界的漳河北岸‚属临漳县境 安阳位于邺城南方约 公里的逗河南岸。


从下页图 中可以看 出‚邺城所倚靠的是漳河水系‚而安阳所依重的是迫河水系‚它们

是建立在两个不同水系上的两座古城‚自然不能看作是同一座城。现代研究还表 明 逗河

还是殷墟王宫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漳河也是邺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军事
防御这方面讲‚逗河之于殷墟‚漳河之于邺城‚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邹逸麟先生说道 “ 以安阳纪念邺‚有其沿革上的条件。
” 确实‚邺与安阳在历史上互

有管辖时期‚行政关系上错综复杂。两座都城的统辖关系为 殷代‚安阳统辖邺地。三国

到 匕周‚魏郡治设在邺城‚邺统辖安阳‚邺县为魏郡首县‚安阳县为属县。东魏至隋朝‚

安阳一度并入邺县‚后邺城为废墟‚安阳又管辖邺城废墟。北宋之后‚原邺县一部尽并入

安阳县‚路、府、州、县‚治所均设在安阳‚临漳县为属县。邺与安阳的历史关系复杂‚
但不能就认为他们是一个地方 了。

最早在商代盘庚迁殷后‚殷王朝的都城在安阳‚邺和安阳均为京瓷之地 京瓷一词出

现于中国唐朝‚当时将唐长安城周边地区分为京县 赤县 和瓷县‚
京城所管辖的县为赤县‚
京城的旁邑为瓷县‚统称京瓷。京瓷就指国都和国都周围的地区 。不过‚当时的京瓷之
地面积很大‚有文章认为‚从邯郸至淇县均是殷墟的京瓷之地①。邯郸、淇县也是殷墟所

在地 ‚同样是京瓷之地‚总不能就 因此认为‚邯郸、淇县与安阳都是一个地方吧 这种历

史上有统辖关系的相邻两地 ‚现在就把它们看作是一个地方的做法‚实在牵强附会。况且‚

邺在殷商时期还未见史籍记载‚可能就是一小村庄而已。殷王朝统辖全国‚安阳是全国的

政治中心‚它统辖邺地‚在殷王朝灭亡之后‚安阳就渐渐失去 了其都城地位而成为安阳县
治所在地 。

①李一圣 《安阳殷墟布局变迁研究》‚ 年。
敏浙
江大学
硕士学
位论文 对学术争论的思考 以及 “ 大古都 ” 问题的解决办法

又︸、
厂 ‘言‘
赓陶

夕、 ‘

一 一

一‘ 任县
襄国

图 ①曹魏时期 年 魏郡邺都形势图

曹魏时期的安阳‚归邺管辖。五胡十六国时‚安阳隶属邺城的魏郡‚也为京瓷之地。

再到后来南北朝的东魏、北齐以邺城为都 ‚都是这种情况。在以邺城为都的这几个王朝时
期‚安阳城是安阳县治所在地 ‚但与邺城相 比‚无论从哪一方面‚都是不可同日而语 的。

此外‚“在历史上‚北宋之后的路、府、州、县‚治所均设在安阳 现在安阳境 内存
” 也被认为是安阳可 以看作是邺城延续的证据。在讨论这个 问题时‚
有邺城 的相关遗址。

首先要理清一下几个概念的含义‚即安阳县和安阳城的具体指意。公元 年以来‚安

阳城是彰德府、彰德路等治所所在地 ‚也是安阳县县治所在地 ‚安阳县只是彰德府的一个


属县。 年 ‚废彰德府 ‚置安阳县。民国以后‚在豫北设河南省第三行政 区‚治所安

阳‚下辖安阳、汤阴、临漳、内黄等 个县。 年置平原省‚安阳为省辖市‚仍保 留


邺县。 年平原省撤消‚邺县、安阳县属河南省。 年‚安阳县、邺县合并为安阳

①陈桥骚编著 《中国七大古都》‚中国青年出版社 年 出版‚第 页。


⑩浙
江大学
硕士学
位论文 对学术争论的思考 以及 “ 大古都 ” 问题的解决办法

县‚属安阳地 区①。现在的安阳城‚为安阳市和安阳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安阳县和邺县‚
是一个行政区域概念‚而安阳城和邺城则是一个更大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安阳

县和邺县是代表不了安阳城和邺城的。这样‚把邺县、邺城、安阳城、安阳县等行政概念
理清‚就不能把邺县和邺城划上等号‚认为安阳与邺是一地 了。
从历史的发展轨迹来看‚有许多以邺、邺中、邺下、或者邺城作为治所设在安阳的原

因就是公元 年那场大火。设想如果没有这场人为的灾难‚邺城与安阳城之间行政上可
能不会有那么复杂的关系‚两城各 自按着各 自的发展规律发展。然而邺城被焚毁‚原在这

里的相州、魏郡、邺县官府等行政机关及居 民都南迁到安阳城。但迁到安阳的只是之前设
在邺城的政府机关‚其中包括邺县‚与邺城却完全是两回事。虽然邺县等行政机关都还在‚
但邺城光辉历史就此结束‚成为废墟。古今有别‚但用今天的行政单位举一个例子‚或许

能说明一些问题。如果 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杭州市人民政府以及西湖区政府机关搬

迁到宁波市‚那么在若干年之后‚只是杭州市的行政机关设在 了宁波‚但宁波市和杭州市

还是两个地方‚不能混为一地‚也就不能用宁波市来代表 年之前浙江省人民政府在
杭州市的辉煌。

因此‚邺城与安阳城是历史上有密切联系的二座不同都城。虽然它们在历史上 曾互相
管辖‚地理位置上相距不到 公里‚境 内互有对方的一些历史遗存‚但并没有必要就此

赋予特殊的意义‚而将他们混为一谈。 年‚国务院公布安阳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时‚

因为安阳是殷墟所在地和安阳古城的存在‚并没有把邺城牵扯进来‚也说明了这一点。两

座不同的古都城‚其中一个消亡了而把另一个作为它的替身称为 “大古都” ‚仅仅是因为


创 门历史上有密切的联系‚这是不可以的。如果邺城在那场大火之后重新兴起并在今天发

展成为全国著名城市‚被称为 “大古都” 相信是不会引起争议的‚但安阳被视为邺城的延


续而被称为 “大古都” 就难免会引起争论‚因为它和邺城实为两座都城。如果历史上没有

杨坚焚毁邺城的那场大火‚邺城与安阳各 自发展‚或许也就没有了 年之后有关 “大


古都” 的争论。

“大古都” 郑州与安阳的比较研究
在中国古都学会尚未正式确认 ‘
‚ 大古都” 之前‚还有成都、太原、沈阳、大同、江

陵、银川、苏州、扬州、成阳等 个城市也被提到大古都或名都。这些城市都为古都是肯
定的‚它们在我国古都史上的地位也非同一般‚然而郑州并不在其列‚但却一跃跻身于中

① 《安阳县志》‚中国青年 出版社 年 出版。


⑧浙
江大学
硕士学
位论文 对学术争论的思考 以及 “ 大古都” 问题的解决办法

国八大古都之列。相比安阳成为第七大古都‚学术界一片质疑声‚而郑州从被提议到中国
古都学会正式宣布其为第八大古都‚都没有任何的反对之音。郑州是如何成为 “大古都”
的‚它又够格称为 “大古都” 吗

由 “郑州商城” 成就的 “大古都”


世纪 年代初‚在郑州市二里岗和南关外一带发现商代遗物。经过考古界和相关
专家的发掘和努力‚遗址最后被确认为是商代的一个都城‚称为 “郑州商城”。下页图

是在现代郑州城 区布局基础上对郑州商城的复原图‚从图中可以看 出‚郑州商城不仅规模

面积较大‚且 已经有城墙修建 了‚有专门的宫殿区‚街道整齐具备‚显然是经过精心规划‚


具备了城市的某些影子。随着考古的进行‚不断有新的遗址被发现‚其中在郑州市区发现

的郑州商城规模大、规格高‚而且延续时间长。
在 《郑州商城在古代文明史上的历史地位》 载 《江汉论坛》‚
李民先生① 年 月

一文中指出 郑州商城是我国迄今发现的第一座具有一定规划布局的都城遗址‚是一处早
期注重生态环境的城址‚是商代前期的政治、经济中心。认为从历史文献记载和 出土的大

型青铜器等方面可以看出‚郑州商城是商代前期的致治、经济中心。它的中心地位是靠其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及交通枢纽地位所确立的。而且郑州商城的年代为公元前
年左右‚当时正处于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在古埃及‚在两河流域‚在印度河地

区‚在黄河长江流域都出现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因此郑州古都不仅在中国古都发展史上具
有里程碑意义‚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郑州商城” 是商朝何时期的都城‚学术界还有争议 一说为商王成汤所建之毫都‚


又说为商王仲丁所建之撇都。考古学界邹衡先生提 出郑州商城为商汤所建之都的学术观点
后‚逐渐得到学术界较多的专家学者认可。“九五” 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 目 “夏商周
断代工程” 的基本结论认为 “郑州商城和堰 师商城②基本同时形成‚略有先后‚是商代最

早的两处具有都 邑规模 的遗址‚推断其分别为汤所都之毫和汤灭夏后在下洛之阳所建 立


宫邑’亦 即 ‘ ”
西毫‚的意见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①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郑州大学历史系教授。
②中国商代都城‚遗址在河南堰师西塔庄村。有人认为该城是商代早期商汤所都的 “西毫” 有人主张是商初的桐宫 也
有人认为是商代 中期与郑州商城年代相近的又一个都城。


刻骨作坊遗址器

。作
冶 。遗
址龚

二花二卫全‚伙‚‚一一 兔 、

目一
一了了
一 之之多菠多

、 犷

图 郑州商城 图

郑州 郑州商城 与安阳 殷 的 “大古都” 性对比分析


“大古都” 有共
在进行这段分析研究之前‚首先阐述一个概念。安阳和郑州能够成为

同的特点‚本文把共同特点出现的原因称为 “大古都性” 。
郑州被称为大古都 ‚是因为郑州商城的发现。郑州商城处在郑州市区‚今 日的郑州就
成 了商朝早期的都地 了
。这要得益于考古学界的发现‚因为郑州自春秋战国至今‚并没有
⑧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对学术争论的思考 以及 “ 大古都” 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个掌握全国政权的朝代在此建都‚
如果不是郑州商城的发现‚
郑州无论如何也谈不上“大
古都” 。

安阳不能代表邺而被称为 “大古都” ‚那么安阳还能被称为 “大古都” 吗 安阳不能

代表邺‚但它却是可以代表殷墟‚陈桥骚先生在 《中国的古都研究》一文中提到 “而何

况殷墟作为一个早期传统王朝的首都达 余年‚即使不再考虑邺城‚ 安阳 也 已经具


” 且不管 “大古都” 的标准到底如何 ‚如果郑州因为是商朝早期的都
备大古都的称号 了。

城 “郑州商城” 的所在地而被称为大古都‚那商朝鼎盛时期的都城所在地一一安阳也是可

以称得上 “大古都” 的。

安阳和殷墟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自盘庚迁殷 以后至周武王伐封灭商‚殷为都凡

年 后期约 年帝乙帝辛居离宫朝歌‚今河南淇县 ‚故周人称商人为殷‚这是中国历史

” ①
上第一个长期稳定的都城。商亡而殷夷为丘墟‚后世称其遗址为殷墟。 殷墟就在今安阳

市西北小屯村及其周围。商朝建都在殷的这段时期也是商朝的鼎盛时期。安阳在殷灭亡之

后‚曾几度筑城‚但地理位置大致就在今安阳城一带‚与殷墟相同。在近几年的考古发掘

工作中‚在发现的大量北齐、隋、唐等各个时期的墓志中‚也证明了这一点。这充分说明
了今天的安阳可以代表殷墟‚这也是现代社会的共识了。
商朝的时期约是从公元前 世纪至约公元前 世纪‚距今已十分久远。于此‚历史
上同为商朝都城的安阳和郑州的 “大古都” 性是一样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发掘出来的古都遗址都是 当时规模较大的都城。年代久远‚而中国历史上也没

有记载出现 了造成 “庞贝城” 那样的特殊 自然状况‚所 以在商朝时期比较重要‚规模较大

的都城如今才有可能被考古发现其遗址。
第二、缺乏确凿的正史史籍来论证‚现在只能根据古书上的记载甚至是传说、以及发

掘出的一些遗物来推测其建都的时间及都于此的天子。并且‚学术界对此的观点也是众说
纷纭‚莫衷一是。
第三、在确定遗址在历史上地位的时候或许还掺杂着政治上的因素‚因为学术界对遗

址是何时期的都城没有定论。现代城市如果是在历史上 曾经是重要的古都名城‚就能更好
地宣传城市名片提升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以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故遗址所在
地的政府都会促成当地成为 “大古都”。

因此‚每 当有新的遗址发现时‚这个遗址在历史时期极有可能就是 当时很重要的都城 ‚

① 谭其骤 《中国七大古都 ·序
⑩浙
江大学
硕士学
位论文 对学术争论的思考以及 “ 大古都 ” 问题的解决办法

而这个都城在某些方面或许又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最先进的‚再加上当地政府可能会出于
功利的目的发挥所掌握的社会资源‚促使与遗址有关系的城市成为 “大古都”。这样‚考

古界的一个偶然的发现就会造成古都学界的大震动‚“九大古都”、“十大古都”、甚至 “十

八大古都” 都可能会出现。虽然‚新发现的古都是可以称之为 “大古都” 的‚但就它们的


影响力、知名度与封建社会以来的 “六大古都” 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此‚如果都一概称

之为 “大古都”‚本文认为是不太合理的‚对 “六大古都” 而言也是不公平的。

完善古都的分类
从秦一统六国 公元前 年 后‚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以来‚郑州在历史上并没有成
为任何一朝一代的都城‚甚至连古都都称不上‚却一跃而成 了现在的大古都‚难免让人有

点愕然和难 以接受。

古都的定义探讨
“大古都” 首先是古都‚它也就是都城。那什么样的古代城市才是都城呢 它也是古
都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问题。本文试着对都城的定义做一番探讨。
有 了国家政权才有都城‚都城是阶级社会的产物。陈桥骚先生在其主编的 《中国都城

辞典》 江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 一书中说 “古都指历史上曾经作为某一政权都城的


” 朱耀庭等主编的 《古代都城》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城市。 出版 一书说 “都城是

” 叶晓
人类社会踏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水平获得较大提高后的产物。

军所著 《中国都城发展史》 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 一书中则认为 “中国都城 自有


文字记载 以来‚有过各种名称。称京‚称都‚称国‚称 邑‚称京师、京荤、京城、京华‚


又称京阐、京瓷、国都‚

” ①‚
古代史籍对都城的释义有很多‚但各有自己的侧重点。“ 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日都。

“都者 ‚国君所居 ‚人所都会也 ” ②‚“上古穴居 而野处‚后世


邑‚犹 邑‚聚会之称也。

” ③‚“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
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 ④可见‚都城是一个与政治联系紧密的概念‚综合各方面的观点‚成为都城就需
而朝之。
要具备如下几个条件

第一、要有根基 ‚即宗庙先君之主。第二、住有国君 ‚有一国之领导与指挥者。第三、

① 《左传
② 《释名
。《周易郑注 ·系辞下》‚商务 印书馆 年 出版 ‚第 页。
④《孟子 ·卷五》‚中华书局 出版‚第 页。
敏浙
江大学
硕士学
位论文 对学术争论的思考 以及 “ 大古都 ” 问题的解决办法

是一个较大的聚落‚人 口比较集中之地‚即有 了城市的某些特征。第四、具有宫室和一些

相关建筑‚特别是城垣‚这被认为是 中国古代都城的一个标志。第五、有朝见礼仪‚这既

是行政执权的表现‚也是有关上层建筑的一项主要内容。①

现在再看 “八大古都” ‚创 门都是完全符合古都的标准。但其中郑州商城和殷墟都是


中国奴隶社会的古都城‚况且现在对它们成为都的确切年代‚甚至都于 “郑州商城” 的天

子还不能完全确认‚尚待考古学和各界学者的努力和考证。除了这两个古都之外的其它六
大古都都是封建社会以来重要的古都‚有正史史籍记载‚它们的 “大古都” 性都是不容置

疑的。今天把它们并列在一起称为 “大古都” ‚是否有些不合理呢

“先秦大都 邑” 与 “大古都”
对于 “大古都” 标准的问题‚现代城市的分级标准尚在不断的改进‚而古都是具有深
厚文化背景和特殊职能的城市‚加上中国历史复杂进程等因素。大古都在各方面的指标是

多元化的‚很难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对大古都的标准应该综合起来加以考察。
古都之 “古” ‚始于何时‚终于何时。现在一般认为‚古都研究的时限应该始于都城

的肇源‚终于清末。虽然由于都城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它与中国通史的分期还是有稍许的

区别‚但毕竟绝大多数古都的建设和文明程度是随着历史巨轮的前进而进步的。因而‚本
文认为不妨根据古代都城所处的历史时期将 “古都” 进行进一步的分类。
按照时间对古都分类‚以公元前 年秦一统六国为界限。因为在这之后中国进入 了

封建社会‚社会文明向前迈了一大步‚正史史籍资料也确凿而丰富‚最关键的是 “大一统”

成了华夏族的主流思想‚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形成的条件 已成熟。前
文提到 《释名》有记载 “都者‚国君所居 ‚人所都会也 ” 采用
邑‚犹 邑‚聚会之称也。

其中 “都 邑” 两字概括先秦的 “都城”。即将公元前 年之前为都城的古都统一称之为

“先秦都 邑”。公元前 年之后‚中国古代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文明‚将此后有政权建立


的都城称之为古都‚大古都也应该是来源于这些古都。当然‚不可置疑的是这些 “先秦都

邑” 都在中国古都学的研究范畴之 内‚因为它们都是古都‚为 了更完善 “古都” 含义‚突


出 “大古都” 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将它们名为 “先秦都 邑”。

按照这样的分类‚“八大古都” 就成 了 “六大古都” 加上 “两先秦大都 邑”。但 “先秦

大都 邑” 远远不止两个‚随着考古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先秦都 邑” 会更多地被发现‚

“先秦大都 邑” 也会渐渐为人所熟知。

①叶晓军 《关于古都研究若干问题之初探》‚载于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年第 期


⑧浙
江大学
硕士学
位论文 陈
桥、生
对古都
学发展的
贡献初

陈桥骚先生对古都学发展的贡献初探

陈桥释对古都城市的研究过程及主要著作
陈桥骚先生毕生致力于历史地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著作等身‚至今仍笔耕不辍‚

不断有论文发表。据不完全统计‚陈先生目前出版著作已有 本‚论文 多篇。本文


结合 “古都” 与 “大古都” 问题论述其对古都学发展的贡献。

陈桥骚对历史城市的研究
早在 世纪 年代末‚陈桥骚先生就收到施坚雅 教授寄赠的
《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的英文原版本。在读过之后‚
陈先生深感此书学术价值很高‚其中有很多当时国内历史城市研究学界还没有出现的研究
方法和研究手段‚如采用社会经济分析和比较城市研究的方法‚将中国古代的石刻图与现

代的航测地图结合起来研究历史城市的研究手段等等。如果能够翻译成中文版本在国内推

开‚其 中一些新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会对国内的研究学者有所启发‚能推动国内的历
史城市研究的发展。届时‚世界各国的城市学者对该书已经发表 了不少书评。于是‚先生

选择了美国和 日本学者的书评各一篇‚请人译出‚先生自己加 了一个引言‚在 《杭州大学


学报》 年第 期发表‚得到 了不少城市学者的好评。在和施坚雅教授见面并得到允

许后‚陈先生就在国内积极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进行 中译‚
并为此书写 了长篇书评发表在《杭

州大学学报》上‚而且‚当年的 《新华文摘》在第八期基本上全部转载了这篇书评‚可见
学术界对此书是非常重视的。此书的中译本虽早于 年就已全部完成‚但由于是专业

性很强的学术专著‚出版社考虑到读者面较窄会影响到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因素‚中译本的
出版一再被搁置。陈桥骚先生一心为公‚多方奔走联系‚学术界的一些前辈也对此书的出
版投以了足够的重视‚最终于 年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中译本‚陈先生欣慰地写了一
篇文章 “记一本好书的出版” ‚该文也被中华读书报所刊登。

世纪 年代初‚陈桥骚先生就借二次在 日本讲学之际广泛与日本学者交流中国古
代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思想。在先生第一次赴 日本讲学时‚就随身带着 自己主编的 《中国六

大古都》与 日本学者广泛并深入交流 日本学术界对于中国历史城市和古都的研究概况。

年陈先生第二次访问日本‚其时他正在主编 《中国历史名城》一书‚因此‚在这次
访问中‚先生就特别注意了日本历史地理学界对中国古代城市的研究概况。陈先生先后访
问了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国立大阪大学、关西大学、奈 良女子大学、广岛大学等高等学
府‚与许多学者进行 了交流和畅谈‚发现 日本学者在对中国古都方面的研究成果甚多‚了
寥浙
江大学
硕士学
位论文
里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

桥、生
对古都
学发展
的贡献
初探

解到中国历史城市研究和古都研究‚实际上已经国际化‚并在国内撰文对 日本学术界的研
究成果作 了介绍。先生曾在 《日本学者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载于 《历史地理第六辑

一文中言道 “历史城市地理研究或许是 日本学者在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成果最多和最富


于创造性的部门‚从 ” 在
年代以来‚在这方面已经出版 了很多专著‚发表 了大量论文。

日本讲学期间‚陈先生广泛阅读 了日本学者的丰富研究成果。在回国后‚先生发表论文对
日本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作了介绍。具体有爱宕元对唐扬州的研究‚砺波护对唐、宋苏州的
研究‚秋 山元秀对上海城市的研究‚山根幸夫对中世纪中国城市的研究‚伊藤道治对殷周
时代城市的研究‚佐藤武敏对汉代城市的研究‚曾我部静雄对南宋城市的研究等等。此外‚

还有林如生对江南集镇的研究‚今崛城二对华北和内蒙古城市及集镇的研究‚米仓二郎对

印度和中国城市的比较研究等。在中国古都方面的研究‚有梅原郁和斯波义信等对南宋临
安的研究‚爱宕松男和杉山正明对元大都的研究等等。其中东京大学斯波义信教授从城市

生态的角度对宋都临安的研究 《宋都临安的城市生态》在 《历史地理》第六辑有译载。其

中‚由京都大学梅原郁教授主编的 《中国近世的都市和文化》‚陈先生认为从篇幅、作者
阵容和内容等方面都足以与 《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相媲美。
陈先生在国内介绍 了大量的日本学术界研究成果‚以期使一些比较新颖的研究方法和

理论观点对国内的古都学研究者起到了借鉴作用‚如从城市生态的角度对古代城市的研究
等‚也为中日两国历史地理学者进行更深入的学术交流起 了带头和促进的作用。

陈桥骚相关研究成果总结
陈桥骚先生在古都学方面的专著和论文成果丰富‚他编著的著作有 《中国六大古都》、
《中国历史名城》、《中国七大古都》、《中国都城辞典
表 陈桥骚有关古都学的著作

著作 出版单位及 时间

中国六大古都
都 中国青年出版社‚ 年出版

中国历史名城
城 中国青年出版社‚ 年出版

中国七大古都
都 中国青年 出版社‚ 年 出版

中国都城辞典
典 江西教育 出版社‚ 年出版

发表论文有 《评 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日本学者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国的


古都研究》、一
《聚落、集镇、城市、古都》。
暴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陈桥蜂先生对古都学发展的贡献初探

表 陈桥骚有关古都学的论文

论文 发表情况

评 《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 载于 《杭州大学学报》‚ 年第 期

日本学者的中国历史地理
理 载于 《历史地理》第六辑‚ 年

研究

中国的古都研究
究 载于 《杭州师范学学报》‚ 年第 期

聚落、集镇、城市、古都
都 载于 《河洛史志》‚ 年第 期

有《区域历史地理的空间发展过程》、
此外‚陈先生还受邀请为有关古都学研究的著作作序‚

《中国城市历史地理》
。《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出版后‚陈先生对书中的一些学术观点作
了进一步的剖析‚本书将其及之前陈先生所作的书评一起收入‚作为后记。
表 陈桥骚为古都学相关著作所写的序文、后记

序文、后记
记 序文所在著作的情况

《区域历史地理的空间发
发 侯雨坚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年出版

展 过程 ·序》

《中国城市历史地理 ·序》
》 马正林编著‚山东教育出版社‚ 年出版

《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
后 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陈桥骚校‚中华书局‚ 年出版

记》

陈桥骚对古都学的贡献
将 “五大古都” 说改为 “六大古都” 说‚推动了古都学的发展和进步
在 世纪 年代初‚陈先生突破 了传统的 “五大古都” 说‚即西安、北京、洛阳、

南京、开封‚主编 《中国六大古都》一书‚他把杭州与传统的五大古都并列在一起‚并亲

自撰写了书中古都杭州的章节。此举是需要相 当的勇气与胆识的‚也直接推动了古都学的
发展和进步。无论从社会经济 特别是城市 的发展还是从古都的学术研究考察‚当时陈
桥骚先生提出把中国五大古都说改为中国六大古都‚已经是一个 巨大的进步‚是在学术上
跨出了一大步。

从 “聚落一古都” 的角度‚主张由 “历史聚落” 开始研究古都之形成发展 并提出 “古


都” 的标准‚被学术界奉为判断 “古都” 标准的不刊之论
中国古都学会成立之后‚中国古都学发展成 了一门独立的学科。陈桥释先生担任 中国
敏浙
江大学
硕士学
位论文 陈桥释先生对古都学发展的贡献初探

古都学会副会长‚为古都学的发展繁荣作 了很大的贡献‚在学术研究的具体层面上‚主要
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陈先生倡导由 “历史聚落” 开始对古都进行全程式变化发展之研究‚现在由 “历


史聚落” 开始对古都建都史研究已经成 了研究某个具体古都的基础。在 《聚落、集镇、城

市、古都》一文中‚陈先生提出 在历史地理学领域中‚古都研究是历史城市地理研究中
的一部分‚而历史城市地理的基础是历史聚落地理‚故对一个古都的研究可以从它的历史

聚落开始。“从城市的发展史的观点来看‚古都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历史城市不断发展的
” 而后‚陈先生引经据典‚旁征博
结果‚而历史城市的绝大部分‚又是聚落发展的结果。

引‚引用 《诗 ·卫风 ·氓》、《水经注》


、《释名》和 《汉书 ·地理志》等典籍解释 了 “顿丘”

由一个历史聚落发展成县治、州治、郡治的过程‚论述说明了聚落发展的趋势。陈先生在

《聚落、集镇、城市、古都》一文中‚对古都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属性的论述‚并提 出聚
落、集镇、城市、古都是四种不同类型的聚落‚它们有着 自己发展变迁的规律。一座现代
城市‚在其以往的发展历史中‚古都是登峰造极的经历。在 《中国的古都研究》一文中他
粗略地勾勒 了北京的全程建都史 ‘
‚水经注》卷十三 《夕 ” 注云
囊水》经过广阳蓟县北‘

“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 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 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矣。


《水经注》记载的蓟丘‚ 年 已经在今北京西南部宣武门附近发现‚发掘 出了城墙遗

址‚当然蓟丘已经夷平。从建于蓟丘的一个聚落发展到急城‚蓟城后来又不断扩大‚到春
秋 公元前 世纪 时代‚就成为燕国国都 战国末年 公元前 世纪 秦并燕侯‚一直

是州、郡一级的城市。公元 世纪‚契丹人建立辽‚以此为陪都 ‚称为南京‚地位有所

提高。女真族 的金在此建都‚称为中都。到了 世纪‚蒙古建立元‚以此为大都‚这是

北京称为全国性首都之始。此后明、清两代都在此建都。这就是北京从一个古代聚落发展
称为一座古代城市‚从一座古代城市发展称为一般古都和大古都的过程。

其次‚陈先生提 出两点古都定义和 “古都” 标准‚被广大古都学研究者接受‚至今还

没有人提 出反对意见‚现在被学者认为是判断古都标准的不刊之论。两点标准可 以概括成

第一‚现代的城市‚在历史上曾经成为一个独立政权的首都‚但不用计较这个独立政权的
辖境大小和时间长短 第二‚称为古都 的现代城市在地里位置上必须要和当年的古都重合

或部分重合。“陈先生的这番话可谓不刊之论 ‚为确定什么是古都提 出了明确的标准。


’‚①在

那场 “大古都” 的学术争论中‚双方都将这两点标准引为论据来驳论对方‚并有学者认为

①郭天祥 《中国的古都与大古都》‚载 《广西社会科学》‚ 年第 期


⑧浙
江大学
硕士学
位论文
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

桥、生
对古都
学发翩贡
献初探

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现实意义。“陈先生对古都 的定义是一贯的‚而从历史和地理两个

角度对古都进行界定‚完全符合古都既是一个历史积淀综合体‚又是一个具有复杂空间结

” ①
构的低于综合体这种客观事实。因此‚这个定义已逐渐为古都学界所接受。

年‚陈桥骚先生在 《绍兴学刊》 创刊号 上发表 《论绍兴古都》一文 后载于


《历史地理》第九辑‚ 年 ‚结合古代城市与现代现实情况‚提出对于一个现代城市
称为古都称号的条件。他说 在历史上‚朝代有大小之分‚建都时间有长短之别‚把一度

作为一个独立政权的都城为古都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一个现代城市要获得古都的称号‚还
须符合另一种历史事实‚即当年的古都所在是不是落于现在这个城市的境域中。 年‚
陈先生主编 《中国七大古都》一书。在该书的后记中‚陈先生写道

第一方面‚在历史上‚朝代有大小之分‚建都时间有长短之别。汉、唐、明、清都是版 图广阔的

大朝廷‚而五胡十六国‚五代十国‚都是地方性的小朝廷。西安历周、秦、汉、唐诸盛世‚洛阳为九

朝名都‚而五代闽建都长乐府 今福州 ‚只有 年‚五代南汉建都兴王府 今广州 ‚不过 年。

但不管长乐府和兴王府只收一个地方政权的都域‚也不管它们建都的时间都很短促‚而事实是‚它们

曾一度作为一个独立政权的都城‚因此‚称它们作古都‚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第二方面‚一个现代城市要获得古都的称号‚还必须符合另一种历史事实‚那就是 当年的古都所

在‚是不是落于现在这个城市的境遇之中。例如‚公元前 年的巴比伦国都巴比伦城‚常常被误建

立于公元 年的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前身。其实‚前者位于幼发拉底河沿岸‚后者位于底格里斯

河沿岸。两城相去甚远‚不能混淆。正如建于公元 世纪的福斯塔特和建于公元 世纪的开罗不能混

淆一样 前者的废墟在后者南郊 。现在‚我们把西安定位古都‚因为现代西安在地里位置上虽然与周

丰镐、秦咸阳、汉长安无涉‚但它毕竟建立在隋唐长安的故址上。同样‚我们把洛阳定为古都 ‚因为

现代洛阳虽然与东周王城及汉魏故城无涉‚但它毕竟建立在隋唐故城的基址上。六大古都都是一样‚

都是从这两方面符合历史事实的。

上引之论述‚陈桥骚先生在全球历史城市的视野下‚通过历史城市比较研究等方法‚

更进一步地论述他提出的两点古都的条件‚同时论证 “六大古都” 在这两方面都完全符合


条件。

①徐建春 《也论确定中国大古都的条件》‚载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年第 期。


⑧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陈桥骚先生对古都学发展 的贡献初探

将古都分为一般古都和 “大古都” 其中有关大古都的讨论‚深化了古都学研究内容


在前文 已经提到‚当 “七大古都” 说提 出时‚学术界一片争论。有的学者认为 “六大

古都” 才真正符合历史事实‚“七大古都” 说应予以废止 有的学者认为新加入的第七大

古都安阳在各方面完全可以与之前的六大古都相提并论‚“七大古都” 说是正确而合情合

理的。在学术界的这场争论之中‚陈先生也有论文 《中国的古都研究》发表 自己的观点‚


在文中他提 出中国历史诸多古都又可以分为 “大古都” 与一般古都‚特别强调 “大” 字‚

对古都学的研究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一般而言‚之前的 “六大古都” 、“七大古都” 中的 “大”

字是虚词‚连词‚并没有实际的含义‚谭其骤先生后来曾有提出过大古都‚但并没有具体
的论述 “大古都” ‚是指历史上这些古都 比较重要‚都曾发挥 了重要的作用‚“大古都” 也
没有成为一个专业的学术术语。陈桥骚先生在这场学术论战中‚提出并特别强调这个 “大”

字‚把古都 区别为一般古都和 “大古都”‚和其他诸多的古都学学者共同促使 了 “大古都”


成为一个正式的学术术语‚之后‚学术界有关 “大古都” 的讨论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对古都学的蓬勃发展和 “大古都” 的研究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敏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古都学发展 的新趋 向

古都学发展的新趋 向
中国古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古都的文化研究也一直伴随着古都学研究的
发展。到了现代‚随着城市现代化的迅速扩张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文化研究更受到学

者的青睐‚如古都文化与现代旅游之间关系的研究‚古都文化产业化的研究‚古都文化与

现代城市精神的营造等等‚古都文化研究与现代生活文明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古都学的
发展有两点研究趋势‚即历史文化研究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文化研究与经济研究相结合。

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趋势
、现代城市文明发展要和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塑造古都的文化特色
古都文化虽博大精深、独具魅力‚但在现实社会的城市不断发展当中也就势必会对传
统格局造成冲击‚古都学研究者们在长期的研究中形成共识‚认为必须将历史文化研究与

现代文明发展相结合。全面综合地研究古都兴衰演变历程及其中之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教

训‚挖掘文化遗产‚为古都所在城市的发展与经济文化振兴提出参考意见。面对新旧思想
交织碰撞、吐纳取舍成为文化发展的焦点问题‚学者与广大人 民都 已经达成 了共识 将历

史和现实相结合研究‚发展现代城市文明要建立在继承传统文明的基础之上‚绝不能为 了

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度发展而想当然地完全使用外来文明来替代传统文化‚要使传统文化
与现代文明和谐交融、紧密相连。中国大古都文化既然代表 了中华文化的精髓‚那么充分

展示和发展中国古都文化‚就是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中华文明的关键
了。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国的一些古都城市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主要强调各级文物保护
单位 ‚而忽略 了城市历史文化的整体风貌的保护‚这造成 了城市新面貌常常与传统文化不

相融合‚甚至有很多富含底蕴的历史文化街 区在旧城改造、发展经济的名义下遭到破坏。

大多数古都特有的建筑格局和风格不复存在‚个别老建筑也淹没在高耸的钢筋水泥的 “森
林” 之中‚这不仅使古都的整体面貌缺乏美感‚也使现代建筑在视觉上让人感觉突兀。因

此‚现在的城市建设部门都 已认识到‚在对古都名城的建设过程中‚既要有传承延续历史
的观念‚也要有和谐处理现代与传统的整体规划。

、对古都文化遗产开发要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人们都 已经认识到古都名城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

价值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古都名城需要保护和开发也 已经人人 皆知‚关键就在于怎样协调


好古都名城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和谐发展。科学合理的开发古都名城的历史文化资源‚是
敏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古都学发展的新趋向

为了更好的有效的保护‚有了保护却没有正确合理的开发也就不能达到弘扬历史文化的目
的 而保护古都名城的遗迹、文物‚是认识一个古都名城文化特征的物质基础‚并进行进

一步开发的根据‚没有保护就谈不上开发。两者互相辨证‚都不可或缺。
保护文化遗产是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的依托‚只有文化旅游资源存在并持续进步才能不
断壮大其文化旅游品牌‚向全国和世界推广。虽然现在保护古都历史文化 已受到人们的重

视‚并在社会实践中贯彻‚但仍然没有达到既定的保护 目标。有些古都的原有风貌在彻底

丧失‚文物遭到破坏‚文物保护立法滞后。文化旅游资源是稀缺的‚必须加以保护‚决不

可无限度进行开发。
对古都的历史文化资源要保护先于开发‚在开发时要坚持积极保护和继承的意识。现

在对古都名城的开发‚是为了展示文化名城的古老文明成就以外‚还有发掘历史资源、发
展地方的旅游业‚并使之成为当地文化经济产业的一个重要支柱。把开发看作是一种积极
的保护也是实现历史文化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的保证‚也是不断提升古都 自身文化价值

和创造经济价值的源泉。保护与开发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的规划基础之上‚同时要运用现
代科技手段尽可能的恢复和保存各种遗址、遗迹、文物‚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对各种物质的、

非物质的古都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整合。政府也要关注历史文物资源的保护‚制定

有形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并对有形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对城市

建设开发做出合理规划。
在开发过程中对开发对象进行合理的评估‚制定科学有效的开发方案‚开展灵活多样

的开发模式。现存的文物古迹类型繁多‚要循序渐进、长远考虑‚针对不同的文物古迹特
点‚采取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 处理好局部开发与整体开发、物质开发与文化内涵开发、

短期开发与长期可持续开发的关系等等。

文化研究与经济研究相结合
在古都文化研究的起始阶段‚无论是对古都文化的历史还是现状的研究‚长时间都停

留在单一的文化研究层面。大多是从历史地理学、考古学、城市历史地理学、人类学等方

面对历史现象和遗存进行研究‚而缺少对其背后隐藏的深层次的经济动因进行系统的考
察‚也就极少有人将文化研究与经济研究相结合的。而古都能够成为历史上政治、经济、

文化等中心的很重要一部分原因就是经济的发展‚相应地文化发展也会对当今社会经济的
发展起 了不容置疑的重大作用。将文化的研究与经济研 究相结合来考察这些 曾经作为 区域

政治中心的城市历史‚对于当今城市经济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作用。故将二者结合起来研
暴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古都学发展的新趋 向

究‚无疑会对社会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每一个城市的兴起都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古都的历史文化建立在经济发展

的基础上‚又反过来推动经济的不断发展。梁漱溟先生在他的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中
说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样子‚文明是人类生活的成绩” ‚他所说的文化实际上就是人类动

态的思想精神状态和行为‚文明则是人类活动所创造的成果‚两者都是历史的组成部分‚
都与经济因素分不开。古都昔日的繁荣和丰厚的文明积淀来源于不断发展的经济‚同时在

这样的进步过程中‚凭借各 自不同的地理环境优势‚产生了创 门各具特色的文明与文化。

研究古都的历史文化要与现今的经济发展之需要相结合。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在历
史上创造过辉煌的古都名城‚有的需要继承和发挥其在历史上所具有的区域主导地位的优
势‚有的需要转变过去在区域中扮演的角色。总之‚古都名城需要结合实际‚既要坚持古

都名城特色‚也要跟上社会发展脉搏的跳动‚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大背景下‚通过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继承和创新历史上的优势工艺、行业和产业‚以使他们能为今天的经
济发展继续创造机会‚同时加快古都文化资源向旅游经济优势的转化。
坚持历史文化研究和现代文明、文化研究和经济研究相结合‚研究成果就会具有实践

性和可操作性‚会对城市建设发展规划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否则‚就会出现李瑞环同志
曾经指 出的那样‚ 就容易导致 “ 白研究” ‚而城
城市研究工作者如果不与城市领导相结合‚

则容易导致 “瞎指挥”。如果政府决策部门重视研
市领导如果不与城市研究工作者相结合‚
究成果并采纳正确的建议‚就不会出现 “白研究” 和 “瞎指挥” 的现象。理论研究与实践
的相结合‚这或许代表着 中国古都学今后的发展方向。
⑧浙
江大学
硕士学
位论文 结语

结语
全文对古都学发展近三十年之历程作初步的史学史总结‚并对中国古都学发展历程中
最具魅力的论题一一 “大古都” 进行 了一番研究。经过研究‚本文得出 安阳不能被看作

是邺城 的延续而被称为 “大古都” ‚因为它们二者是两座不同的古都‚这就解决 了 “大古

都” 学术争论的焦点问题。但是‚若安阳被看作是殷墟的延续‚则它同被视为 “郑州商城”

延续的郑州一起可以称为 “大古都” ‚它们有相同的 “大古都性” ‚但与其他六大古都有所

区别。毕竟先前的 “六大古都” 都是中国封建时期鼎盛的大古都‚而安阳和郑州的为都时


期‚中国尚处于奴隶社会‚对它们也没有确凿的文字记载证明‚相 比 “六大古都” 的重要

性要稍逊一筹‚为了显出大古都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使 “大古都” 的分类更为合理和完善‚


将安阳和郑州称为 “先秦大都 邑”。

陈桥骚教授对古都学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文中作了简单的分析和总结。最后‚全

文结合当前中国古都学研究的热点内容‚探析中国古都学发展的研究趋向是 历史文化与
现代文明相结合 ’文化研究和经济研究相结合。
敏浙
江大学
硕士学
位论文 参考文献

参考 文献
战国 《诗· 殷武》‚中华书局‚
商颂· 年。

战国 《国语·
周语卷三》‚台北商务印书馆 ‚ 年。

战国 《管子·
小 匡》‚商务出版社‚ 年。

汉 司马迁 《史记》‚中华书局‚ 年 月。

汉 班固 《汉书》‚中华书局‚ 年 月。

汉 赵哗著、苗麓点校 《吴越春秋》‚江苏古籍出版社‚ 年 月。

宋 范哗 《后汉书》‚中华书局‚ 年 月。

梁 沈约 《宋书》‚中华书局‚ 年 月。

梁 萧予显 《南齐书》‚中华书局‚ 年 月。

道元 《水经注》卷
北魏师卜 《浊漳水注

道元著、陈桥骚点校 《水经注》‚上海古籍 出版社‚


北魏卿卜 年 月。

唐 房玄龄等 《晋书》‚中华书局‚ 年 月。

唐 魏征、令狐德菜 《隋书》‚中华书局‚ 年 月。

唐 李吉甫 《元和郡县志》‚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 月。

唐 李延寿撰 匕史》‚中华书局点校本 年版。

后晋 刘构 日唐书》‚中华书局‚ 年 月。

后晋 刘响 日唐书·
地理志

宋 欧阳修、宋祁 《新唐书》‚中华书局‚ 年 月。

《全唐诗》‚
’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 月。

宋 李畴等 《文苑英华》‚中华书局‚ 年 月。

宋 薛居正等 日五代史》‚中华书局‚ 年 月。

宋 司马光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 年 月。

宋 范炯、林 禹 《吴越备史》‚上海书店‚ 年 月。

宋 吴 自牧 《梦粱录》‚黑龙江人 民出版社‚ 年 月。

宋 周密 《武林 旧事》‚黑龙江人 民出版社‚ 年 月。

宋 周涂 《乾道临安志》‚浙江人 民出版社 ‚ 年 月。

宋 施愕 《淳佑临安志》‚浙江人 民出版社‚ 年 月。

宋 潜说友 《咸淳临安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册‚台湾商务 印书馆 ‚ 年


暴浙
江大学
硕士学
位论文 参考文献

宋 乐史 《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 年 月。

宋 王存 《元丰九域志》‚中华书局‚ 年 月。

宋 欧阳态 《舆地广记》‚四川大学出版社‚ 年 月。

宋 王象之 《舆地纪胜》‚中华书局‚ 年 月。

宋 祝穆 《方舆胜览》‚中华书局‚ 年 月。

元 脱脱等 《宋史》‚中华书局‚ 年 月。

明 正德年 《临漳县志》之 匕城》‚ 年上海书店影印版。

清 顾祖禹 《读方史舆纪要》卷四十八 《河南三》‚中华书局‚ 年。

清 顾炎武 《历代宅京记》‚卷 和卷 总序。

周易郑注 系辞下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孟子 卷五 北京 中华书局‚

《安阳县志》编写组 《安阳县志》‚中国青年出版社 年出版。

陈桥骚 评 《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杭州大学学报‚ ‚

陈桥骚 日本学者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历史地理‚ ‚

陈桥骚 中国历史名城【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陈桥骚 论绍兴古都【 历史地理‚ ‚ ·

陈桥骚 聚落、集镇、城市、古都 河洛史志‚ ‚

陈桥骚 中国的古都研究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 一

陈桥骚 中国都城辞典【 南昌 江西教育 出版社‚

陈桥骚 中国七大古都 北京 中国青年 出版社‚ 一 ‚ 一 ‚ 一 ·

葛剑雄 论中国大古都的等级及其量化分析「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 一

郭天祥 中国的古都与大古都 」 广西社会科学‚ ‚ 一

郭沫若编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考释》‚ 年。

何一民 中国古都名城研究的新趋 向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一

侯仁之 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与城市规划 地理学报‚ ‚ 一 ·

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 宋明理学史「 北京 人民出版社‚

华林甫 世纪的中国古都研究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 一

韩忠厚 洛阳建都朝代考略「 河洛春秋 ‚ ‚

李炳均‚刘敬坤 关于我国历代都城与文化史发展的关系及建都特点的初步研究 纲要 「」 中国古


⑧浙
江大学
硕士学
位论文 参
考文献

都研 究‚ ‚

李令福 “中国古都文化与现代旅游发展研讨会” 综述 ‚学界动态‚ ‚

李令福 古都郑州的特殊历史地位及其现代发展战略 〕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 一

李孝聪 中国历史地理 ·城市历史地理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一

李先登 豫西地 区与夏文化 河洛春秋‚ ‚

李振刚‚郑贞富 洛阳通史【 郑州 中州古籍 出版社‚

马正林 中国城市历史地理【 】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一

马正林 论确定中国 ‘
大’古都的条件 陕西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孟令俊 洛阳古今【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孟宪武 安阳殷墟边缘区域考古概述【 ‚安阳殷墟考古研究【 】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一

奈 良县立僵原考古学研究所附属博物馆 《中国的都城遗迹》第 页‚ 年出版。

钱学森 发展地理科学的建议 大自然探索‚ ‚

史念海 中国古都学当议 中国古都研究‚ ‚ 一

史念海 中国古都研究 ·序言【 杭州 浙江人 民出版社‚

史念海 中国古都与文化〔 北京 中华书局‚ 一

史念海 中国古都的变迁与文化融通 陕西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一

史为乐 洛阳究竟为几朝古都 文史知识‚ ‚

苏健 洛阳为十三朝古都新论 河洛史志‚ ‚

苏天钧 试论北京古代都 邑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古都研究‚ ‚ 一

谭其骤 中国历史上的七大首都 上、中篇 」


‚历史教学问题‚ ‚ ‚

谭其攘 中国七大古都 ·序 」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一

王芳 《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对中国学者的借鉴作用〔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

吴宏岐、李瑞 关于中国古都学的若干理论问题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王社教 中国古都的故事 济南 山东画报出版社‚ 一

王社教 史念海先生与中国古都学研究 」 史学史研究‚ ‚ 一

王维坤 论 世纪的中日古代都城研究 文史哲‚ ‚

王星光‚马伟华 从二里岗遗址到第八大古都— 郑州成为中国第八大古都的发展历程 兰台经


敏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纬 ·休闲‚ ‚ ·

王逸力 地理区位 因素对于中国古都的影响— 以洛阳、西安、开封为例分析 哲学史学研究‚ ‚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 夏商周断代工程 一 年阶段成果报告压】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薛凤旋 中国城市与城市发展理论的历史【 地理学报‚ ‚ 一

徐建春 也论确定中国大古都的条件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 一

徐岩 历史时期运河对杭州城市发展的作用 【
硕士毕业论文】 杭州 浙江大学‚ 一

阎铁城‚张巍 试论郑州在中国古都史上的地位【 中原文物‚ ‚ 一

严艳‚吴宏岐 历史城市地理学的理论体系与研究内容【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杨飞、刘彦军、李贵昌 邺城、安阳城及其纠葛 殷都学刊‚ ‚ 一

尹钧科‚韩光辉 侯仁之先生对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重大贡献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

叶晓军 中国都城发展史【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叶晓军 关于古都研究若干问题之初探【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 一

忆里 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 一

于希贤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文化透视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 一

邹逸麟 也谈安阳是否够格列为中国历史上的大古都 陕西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邹逸麟 春秋秦汉邺城古址考辨 殷都学刊‚ ‚

邹逸麟 试论邺都兴起的历史地理背景及其在古都史上的地位「 历史地理论丛‚ ‚ 一

赵芝荃 洛阳建都千余年‚六大古都数第一 】
‚洛阳日报‚ 一一

赵 冈 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北京 新星出版社‚ 一

张慧茹 南宋杭州水环境与城市发展互动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张慧茹 论郑州 “大古都” ‚甘肃农业‚ ‚ 一

张新斌 论中国古都文化的展示与利用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综合版 ‚ ‚ 一

朱耀庭等 古代都城〔 」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


敏浙
江大学
硕士学
位论文 参考文献

朱耀廷 定都与迁都— 中国七大古都比较研究之一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

朱士光 中国古都研究与古都之现代化建设 中外学者论安阳‚

朱士光 中国古都学的形成与当前研究的几个重点问题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朱士光 中国七大古都始都年代考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一·

朱士光 论历史地理学对推进我国古代都城与城市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 ‚

朱士光 中国古都学理论建设当议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 一

朱士光 中国古都学的研究历程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一‚ 一 ‚ 一

朱士光 试论当前我国古都保护与城市建设问题 陕西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朱士光 古都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 江汉论坛‚ ‚

朱士光 初论我国古代都城礼制建筑的演变及其与儒学之关系 中国古都研究‚ ‚

朱士光 中国古都与中华文化关系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朱士光 中国历史城市地理学理论建设当议 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犯 一

张之 邺下古渠考 中原文物‚ ‚〔

张之 邺之初筑是否在古邺城处 ‚历史地理‚ ‚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殷墟的发现与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美 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陈桥骚校 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
‚北京 中华书局‚ ‚犯 一 ‚


⑧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简介

作 者 简 介

陈旭‚男‚汉族‚ 料 年 月出生‚安徽池州人。

年 月毕业于安徽省青阳中学。同年考入安徽师范大学‚就读于国土资源与旅
游院地球科学系。 年 月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年被录取为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历史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并师从于陈桥骚
教授。研究生期间学习了 门课程‚共获得 个学分‚全部课程成绩合格。研究生阶段

参与了台州市区地名规划、温州市地名规划、安吉市区地名规划等课题‚以及 《湖州古旧
地名集》的编辑翻译工作。

附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陈旭‚任博 清稗类钞 “瑶人嗜盐” 的探析》 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