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4

慢性病患者之死亡威脅、慢性病威脅與憂鬱:個人建構理

論的觀點

Death Threat, Chronic Disease Threat, and Depression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 The Viewpoint of 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

doi:10.30074/FJMH.200803_21(1).0003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 21(1), 2008
Formosa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21(1), 2008
作者/Author: 鄭逸如(Yih-Ru Cheng);吳治勳(Chih-Hsun Wu);黃芸新(Yun-Hsin Huang)

頁數/Page: 51-73
出版日期/Publication Date:2008/03
引用本篇文獻時,請提供DOI資訊,並透過DOI永久網址取得最正確的書目資訊。
To cite this Article, please include the DOI name in your reference data.

請使用本篇文獻DOI永久網址進行連結:
To link to this Article:

http://dx.doi.org/10.30074/FJMH.200803_21(1).0003

DOI是數位物件識別碼(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 DOI)的簡稱,


是這篇文章在網路上的唯一識別碼,
用於永久連結及引用該篇文章。

若想得知更多DOI使用資訊,
請參考 http://doi.airiti.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see: http://doi.airiti.com
研究論文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
第二十一卷(2008) 第一期 51-73頁

慢性病患者之死亡威脅、慢性病威脅與
憂鬱:個人建構理論的觀點
鄭逸如 吳治勳 黃芸新

研究目的:探討慢性病與死亡對患者所造成的威脅及其與憂鬱之間的關係。研究方
法:以個人建構理論的觀點為基礎,翻譯與編修根據此理論所設計的工具─威脅指標(the
Threat Index),以某醫學中心之家庭醫學部門診患者為對象收集與分析相關現象,初步探
索慢性病患者是否可能在患病過程中經歷了建構的調整。研究結果:(1)慢性病組並未比
無慢性病組自覺不健康及感到憂鬱。(2)慢性病組感受到的慢性病與死亡的威脅比無慢性
病組低。(3)慢性病組雖能調適慢性病與死亡對真實自我造成的威脅,但理想中仍懷抱與
慢性病有較大落差的理想自我,此落差越大,越覺得自己不健康。(4)無論是慢性病組或
無慢性病組,都是自我實現的失落越大,主觀健康自評越低,也越憂鬱。研究結論:本
研究結果初步支持個人建構理論,顯示慢性病患者可能在調適的過程中主動建構了自己
的慢性病與死亡,因此減輕了慢性病與死亡的威脅以及憂鬱。

關鍵詞:慢性病威脅、死亡威脅、憂鬱、個人建構理論、威脅指標

鄭逸如: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臨床組博士班研究生,現任台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主任、臨床心理中心
及家庭醫學部臨床心理師;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專業領域:健康心理學、臨床心理
學。(通訊作者;E-mail: yrcheng@ntuh.gov.tw)
吳治勳: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臨床組博士班研究生;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專業領域:健康
心理學、臨床心理學。
黃芸新: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學士。專業領域:健康心理學、臨
床心理學。
收稿:2006年08月07日;接受:2006年11月16日
一、緒 論
死亡是個人的、無可避免的、不可逆的,大多數成人都瞭解自己會死,如果
否認人終必死亡會被視為是思想不成熟,但人們仍常否認或壓抑對這個事實的認知
(Stillion, 1995)。Zilboorg(1943)點出這樣的矛盾:「平時我們踏實的活著(move about
actually),絲毫未思及自己的死亡,彷彿深信自己肉身不死……我們心中滿是長生不
死的想法」(引自Stillion, 1995);Becker(1973)也提出相同的看法:「人們所做的每
件事都在企圖否認或克服必死的宿命」。然而,否認並無法消除死亡焦慮,並且若
個人在生活中否認死亡,則面臨所愛的人或自身的死亡將會是極大的打擊。既然死
亡是必然的事實,且對人造成莫大的衝擊,那麼探索與學習面對死亡便成為人生的
基本課題。只是誠如Sartre所認為,死亡本身無法經驗(引自Tomer, 1994),而Kelly也
認為影響一個人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他看待事情的觀點(Kelly, 1955),因此探討與
改變人們對死亡的觀點便成為解決死亡焦慮的一個方向。

(一) 死亡焦慮及相關的研究
在西方,避談及否認死亡的情形到了1950年代始有轉變,當時的死亡覺識運動
使死亡議題成為可公開關注之事,並且很快的,在1950年代末期,關於死亡焦慮、
死亡恐懼、死亡威脅(註一)的研究已成為心理學研究的焦點興趣。1980年代,這方面
的研究累積到528篇(Neimeyer, 1988),到了1992年則已高達986篇(Neimeyer & Brunt,
1995)。惟綜觀這些研究,雖有豐富的發現,其中卻有許多是熱衷於收集資料,採
用粗糙的研究形式與狹隘的實徵觀,使得死亡焦慮研究既欠缺理論的引導與合適的
研究策略,也未朝可落實的實務應用前進,並偏向以負面觀點看待死亡(Neimeyer,
1988; Neimeyer, 1994b)。因此探討與解決死亡焦慮的實際進展並不如理想。
在台灣,隨著死亡話題的突破禁忌、安寧療護的發展、天災人禍造成的重大傷
亡、憂鬱與自殺防治成為衛生政策重點、生死教育受到重視,關於死亡概念或死亡
焦慮的研究逐漸出現,例如劉德威(1997)、黃宇達(1997)、孫嘉玲等人(2004)的研
究。但國內研究的狀況與國外相同,幾乎都缺少理論作為依據與引導,其中惟張利
中等人(2001)的研究有採取自我概念落差的理論。

52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第二十一卷一期
Neimeyer & Brunt(1995)、Neimeyer, Moser, & Wittkowski(2003)以及Neimeyer,
Wittkowski, & Moser(2004)曾回顧整理歷來關於死亡焦慮的研究及工具,這些工具包
括:修訂版死亡焦慮量表(The Revised Death Anxiety Scale, RDAS)、修訂版Collett-
Lester死亡恐懼量表(The Revised Collett-Lester Fear of Death Scale, RCLFD)、多向
度死亡恐懼量表(Multidimensional Fear of Death Scale, MFODS)、個人死亡恐懼量
表(Fear of Personal Death Scale, FPDS)、死亡態度綜剖-修訂版(The Death Attitude
Profile-Revised, DAP-R)、死亡過程與死亡狀態之多向度定位調查表(Multidimensional
Orientation toward Dying and Death Inventory, MODDI-F)、威脅指標(the Threat Index,
TI)等。他們發現有些工具經實徵資料部份地證明其測量上的正確性與可信度,較值
得繼續發展,例如MFODS、FPDS、DAP-R、MODDI-F;有些則有概念結構無法獲
得支持的根本問題,例如RCLFD。但整體而言,大多研究仍落在收集資料的層次,
或是尋找各因素之間的關係,而少了理論的根據,也少觸及假設的驗證。
在這些工具中,TI(Krieger, Epting, & Leitner, 1974),是以Kelly所創立的個人建
構理論(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為基礎,從理論、測量到應用一直保持在一致的
理念架構中(Krieger, Epting, & Leitner, 1974; Neimeyer, Dingemans, & Epting, 1977),
前述其他工具沒有是以這樣的方式建立的。若依Munnichs(引自Krieger, Epting, &
Leitner, 1974)提出之死亡研究工具的標準來看,亦即要能夠針對每個受試者衡鑑死
亡的個人意義、所應用的方法要關聯於受試者的個人性格,以及要能探索性格結構
與死亡態度的關係,那麼除了TI外,確實沒有一個研究工具能符合這樣的標準。另
外,因TI是建立在個人建構理論的基礎上,同時符合個別性(individuality)及反映性
格結構(personal structure)的要求,更支持它在死亡焦慮研究中的價值。

(二) 個人建構理論、死亡威脅與TI
個人建構理論把人比喻為科學家(man as scientist),認為每個人都有一套關於事
件意義的假設,並依其經驗評估、修正及推闡(elaborate)這些假設,這些假設的基本
單位稱為建構,而這些建構集合起來便成為個人的建構系統,是個人產生對自己與
世界之意義的基礎(Kelly, 1955)。當人與外界互動時,這互動是由「個人想要正確預
擬(anticipate)」外在事件所引導,而這預擬的基礎即是依據個人的建構系統所產生

慢性病患者之死亡威脅、慢性病威脅與憂鬱:個人建構理論的觀點 53
的解釋,並且個人會經由預擬的成功或失敗而修正其建構系統,以更增加有效性,
惟是否修正以及修正的幅度乃因人、事而異。若個人建構系統中對本身的認同和對
世界的理解遭到挑戰,亦即失去預擬的安全感時,便經驗到威脅。因此威脅是指個
人察覺到無法正確預擬外在事件,以及建構系統需要做某種程度的改變(Kelly, 1955;
Bannister & Mair, 1968; Krieger et al., 1974)。
當越核心的建構被挑戰,建構系統需要做的改變越大,受威脅的程度就越高。
以死亡為例,Kelly(1955)曾說「死亡對大多數人來說是極具威脅的,因為人們意識
到死亡會發生在他們身上,並察覺自己的核心建構將有重大改變 (Kelly, 1955)」。
雖然死亡可能對個人有極大的威脅,但也有些人並不視死亡為威脅,這差別就在於
前者的建構系統中,死亡是未被預擬的,因此當面臨死亡之無可避免的個人事實
(personal reality)或個人的終極真實(real personal eventuality)時,便備感威脅;而後
者的建構系統中,死亡是被預擬的,是與既存的核心建構一致的,因此較不會感到
威脅。基於這樣的觀點,Krieger et al.(1974)便假設「死亡會帶來多少威脅就看個人
要將死亡建構為個人事實、成為自我的一部分時,其建構系統需要做多少改變與再
組織」。以操作性定義來說,威脅就是在個人的一組建構中,個人無法將目前對自
己的概念、理想中的自己、以及對死亡的概念放在這些雙極建構的同一極。Krieger
et al.(1974)根據這樣的定義以「架梯技術(laddering technique)」引出建構,再置放入
自我、理想自我與死亡三個元素,然後計算自我與理想自我在同一極,而死亡在另
一極的建構數─即「分裂分數(split score)」─以代表死亡對個人的威脅程度,稱為
「威脅指標(the Threat Index)」。後來Rainey(1976)採用只計算自我與死亡之間的分
裂分數,發現與Krieger et al.(1974)之計算方式的相關係數高達.99,後來的研究便都
以Rainey(1976)的方式為標準算法(引自Rigdon, Epting, Neimeyer, & Krieger, 1979),
此法之最高分裂分數即為雙極建構的組數。
以清楚明確的認知結構來測量死亡威脅,使TI極具優勢,後來發展為紙筆測驗
後,更突破使用在研究上的限制。TI被廣為運用,其依據個人建構理論所做的假設
也更有機會在研究中被驗證。

(三) 健康狀況、憂鬱、死亡威脅與慢性病威脅

54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第二十一卷一期
在美國,8-23%的成人都曾在人生中的某個階段經歷過憂鬱(引自Neimeyer,
1983)。在台灣,Leung et al.(1997)於家庭醫學科門診對慢性病患所進行的調查發
現,有34.7%可以被歸類為憂鬱症患者,且病患主觀報告的疾病嚴重程度與由病歷
查證的客觀疾病嚴重程度兩者均與是否為憂鬱症患者有關。Stevens, Merikangas, &
Merikangas(1995)整理了有關慢性病患之憂鬱情緒的研究結果,發現在12個對高血
壓患者的研究中,有3個研究認為患者的憂鬱反應並不比一般人高,其餘9個研究的
結果為出現憂鬱症狀的比例從15%至37%;而關於糖尿病患者的16個研究中,則有3
個研究認為患者的憂鬱反應並不比一般人高,其餘13個研究結果為出現憂鬱反應的
比例從12%至70%。鄭逸如等人(1999)的調查指出家庭醫學科門診慢性病患者常有的
情緒反應包含焦躁、生氣、害怕、以及憂鬱四大類。Brannon(2004)於疼痛個案的調
查,亦發現慢性病患罹病初期的情緒反應是憂鬱、焦慮、挫折與憤怒。綜合觀之,
罹患慢性病者有相當的比例(6%-34%)發展出憂鬱。但健康狀況與憂鬱之間的關係可
能還需要考慮健康的客觀層面與主觀層面,以Templer(1971)對老人的研究為例,他
發現死亡焦慮與精神健康狀況、整體健康狀況、憂鬱之間均有顯著相關,但與身體
健康狀況無顯著相關,亦即死亡焦慮與性格、適應以及主觀的安適較有關,而與事
實因素較無關。Hendon & Epting(1989)的研究也發現接受安寧療護的末期病患的死
亡威脅比因短暫疾病住院的病人低,顯示疾病本身之客觀狀況並無一般所認為的影
響力,而是個人對疾病的認知與經驗較有影響。Neimeyer(1994a)則指出比起客觀健
康狀況,自我實現等個人因素與死亡威脅之間可能更有直接關係。
慢性病除了可能與憂鬱有關之外,從行政院衛生署(行政院衛生署網頁,2006)
的統計,也看到慢性病背後的高死亡風險。台灣在民國93年十大死因的死亡人數高
佔總死亡人數的74.83%,而多種慢性病一直名列十大死因之內。在民國83年,糖
尿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高血壓性疾病分佔第五、第六及第九大死因;在民國93
年,同樣的三類慢性病仍分佔第四、第七及第十大死因。由此可見慢性病患者不但
遭遇健康狀態的永久改變,並且比一般人更接近潛在的死亡議題,因此探討慢性病
會帶來多大的疾病與死亡威脅,以及這些威脅與憂鬱之間的關係,是一個探討慢性
病患者之憂鬱的方向。

慢性病患者之死亡威脅、慢性病威脅與憂鬱:個人建構理論的觀點 55
若從個人建構理論來看,慢性病的威脅就是「個人要將慢性病建構為個人事
實、成為自我的一部分時,其建構系統需要做多少改變與再組織」;以操作性定義
來說,慢性病的威脅就是在個人的多組建構中,個人無法將目前對自己的概念與對
慢性病的概念放在某些雙極建構的同一極。Kelly(1955)指出患者在這樣的威脅中,
會重新建構被疾病橫掃而過的建構系統,並在生活經驗中實驗被修正的新建構。
Viney(1985)也認為當患者原有的建構系統無法有意義的解釋其疾病經驗時,他就需
要有新的建構。在此過程中,原建構系統能建構新事件的滲透度(permeability),以
及建構的「鬆(loose)」或「緊(tight)」的程度都會影響建構系統的調整歷程。

(四) 研究目的與研究假設
在過去使用TI的研究中,有二個常被探討的分數,一為理想自我與自我之建
構差距,稱為「理想自我的威脅」(亦稱為「自我實現」分數),二為死亡與自我之
建構差距,稱為「死亡威脅」(亦稱為「自我整合」分數)(Krieger, Epting, & Leitner,
1974)。本研究因為也希望探討個人能將慢性病整合進建構系統的程度,故除了探討
個人對「自我(Self, S)」、「理想自我(Preferred Self, P)」、「死亡(Death, D)」的建
構之外,再加上「慢性病(Chronic Disease, C)」的部份,因此兩兩之間互相比對,共
形成六個建構差距分數,這六個分數中的其中二個即為「理想自我的威脅(S/P)」與
「死亡威脅(S/D)」,其餘四個為「慢性病威脅(S/C)」、「慢性病對理想自我的威脅
(P/C)」、「死亡對理想自我的威脅(P/D)」及「從慢性病到死亡的威脅(C/D)」。
本研究有三個研究目的,第一,探討健康狀況與憂鬱的關係;第二,探討慢性
病患之慢性病威脅與死亡威脅;第三,探討健康狀況及憂鬱此二變項與六種威脅的
關係。根據這三個研究目的,本研究將檢驗之研究假設如下。
1.關於客觀健康狀況與主觀健康自評。根據個人建構理論認為人不會只是被動的對
事件做反應,而是有創造力的,能表徵事件,因此推測主觀健康自評分數並不會
因為是否罹患慢性病(即客觀健康狀況)而有顯著差異,故假設一:慢性病組與無慢
性病組的主觀健康自評無顯著差異。
2.關於客觀健康狀況與憂鬱。根據國內外大多數研究的結果,罹患慢性病的患者較
容易發展出憂鬱,因此推測慢性病組的憂鬱分數會高於無慢性病組;但由於有部

56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第二十一卷一期
分研究並未發現此現象,而且若依據個人建構理論所認為人會主動調整建構系
統,則不見得有慢性病就會比較憂鬱,因此有第二個推測為慢性病組的憂鬱分
數不會高於無慢性病組。故假設二「慢性病組的憂鬱分數會顯著高於無慢性病
組」;此假設若成立,則支持第一個推測,若不成立,則支持第二個推測。
3.關於主觀健康自評與憂鬱。根據個人建構理論的看法來推測,人會主動表徵健康
狀況,而表徵的健康自評較低者應較為憂鬱,故假設三:無論是慢性病組或無慢
性病組,主觀健康自評與憂鬱分數之間都有顯著負相關。
4.關於慢性病威脅與死亡威脅。由於慢性病組面臨的是「實際的」慢性病衝擊以及
「較高的」死亡風險,而無慢性病組面臨的則是「想像的」慢性病和「一般的」
死亡風險,因此第一個推測是慢性病組的「慢性病威脅」、「慢性病對理想自我
的威脅」、「死亡威脅」、「死亡對理想自我的威脅」均高於無慢性病組。但依
據個人建構理論認為人會主動調整建構系統的觀點,則有第二個推測:慢性病組
的上述四個建構差距不會高於無慢性病組。故假設四為「慢性病組的S/C、P/C、
S/D、P/D均高於無慢性病組」;此假設若成立,則支持第一個推測,若不成立,
則支持第二個推測。
5.關於健康狀況及憂鬱此二變項與六種威脅的關係。由於慢性病組實際面臨的是
「慢性病」的衝擊以及較高的「死亡」風險,而無慢性病組實際面臨的則是一般
的「死亡」風險(慢性病是想像的),因此推測慢性病組的主觀健康自評與憂鬱二
變項均是與「C或D」和「S或P」組合的建構差距分數有關,而無慢性病組則只與
「D」和「S或P」組合的建構差距分數有關。故假設五為:慢性病組的主觀健康自
評分數與S/C、S/D、P/C、P/D有顯著相關,而無慢性病組則與S/D、P/D有顯著相
關;假設六為慢性病組的憂鬱與S/C、S/D、P/C、P/D有顯著相關,而無慢性病組
則與S/D、P/D有顯著相關。

慢性病患者之死亡威脅、慢性病威脅與憂鬱:個人建構理論的觀點 57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對象
本研究將探索門診慢性病患的慢性病威脅、死亡威脅與憂鬱,並作為未來設計
門診介入方案的依據,研究對象為某醫學中心家庭醫學部門診患者,但若有憂鬱症
診斷則不列入收案。施測時間為2006年4至7月,地點在門診晤談室。

(二) 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採取的研究工具有三項,包括基本資料表、威脅指標─台灣版、以及
鄭氏憂鬱量表,分別描述如下。

1. 基本資料表
基本資料表的內容有二部份,第一部分為人口學資料,包括性別、年齡、教育
程度、婚姻狀況、宗教信仰、目前是否有工作等;第二部份為是否罹患慢性病(例如
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及痛風等),並請受試者為自己的整體健康以100為滿分(非
常健康)打一個分數。

2. 「威脅指標─台灣版(the Threat Index-Taiwan Version)」(簡寫TI-T)


本研究所採用的是紙筆測驗形式的TI,它提供最常被引出的建構,受試者只
要直接就所要評估的元素,先判斷哪一極比較符合,然後再圈選符合的程度即
可。經研究證實,TI具有理想的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α=.88~.96)、再測信度(r
=.64~.90)、建構效度(與自陳死亡恐懼有r =.48的顯著相關,接受死亡教育後TI分
數降低,TI分數高的醫師面對病患的死亡時傾向採否認策略,TI分數低者在Collett-
Lester死亡恐懼量表的分數也較低),且不受社會讚許的影響(TI分數與Marlowe-
Crowne Social Desirability Scale的相關只在-.03~+.06),並與晤談形式所得的研究結
果具顯著相關(r=.45)。研究者們依序發展了TI的30題、40題、24題、7題、及25題
的版本,其中25題的版本是最完善的標準版本(Neimeyer, Dingemans, & Epting, 1977;
Krieger, Epting, & Hays, 1979; Neimeyer, Moore, & Bagley, 1988; Moore & Neimeyer,

58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第二十一卷一期
1991; Neimeyer & Epting, 1992; Neimeyer, 1994a),本研究即採用此版本。
研究者在取得編製者同意使用及編修之後,將原量表翻譯為中文,並加上「你
自己的慢性病(或假想你自己的慢性病)」的部分,施測時這部分列為第三部分,而
原來的第三部分「你自己的死亡」則改列為第四部份,此即「威脅指標─台灣版(the
Threat Index- Taiwan Version)」(簡寫為TI-T)初稿。
完成初稿後,再進行三個步驟。步驟一,請三位受試者試填及提供意見,然後
針對他們的意見做適合的修改。步驟二,請二位臨床心理學教授比對英文及中文量
表,並綜合評估整份量表的內容與呈現形式。步驟三,請一位留學美國的臨床心理
學教授依中文初稿再翻譯回英文,然後請這位教授比對其翻譯之英文與原來量表之
英文,以衡量中文翻譯之合適性,接著研究者與這位教授進行討論,並調整部分中
文翻譯。研究者綜合上述三個步驟的結果,將TI-T定稿,並為了能確認受試者瞭解
作答方式,而且每一部份均正確作答,因此將各部份主題與建構選項製作成紙卡,
由施測者進行一對一施測。
TI-T的信效度資料是來自大學生、研究生、醫院工作人員及其家屬,共59人,
都未患慢性病。信度方面的結果是,第一至第四部份間隔10~14天的再測信度為r
=.74~.85 (p<.001);六個建構差距的內部一致性係數為Cronbach’s α=.90~.95;表
示TI-T有良好的信度。效度方面,採用比照TI創始者Krieger et al.(1974)測量聚合效
度的做法,計算受試者「對慢性生理疾病的害怕」與S/C、P/C的相關,所得結果為
r=.26 (p=.06)與r=.31 (p<.05),以及「對自身的死亡就即將發生的害怕」與S/D、
P/D的相關,所得結果為r=.44 (p<.01)與r=.44 (p<.01)。TI-T首度使用於台灣,初
步先以此法檢驗效度,未來將再使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檢驗。從上述效度的結果可看
到,TI-T測量死亡威脅的效度很好,但測量慢性病威脅的效度雖可接受,卻不如死
亡威脅良好。這可能與這群受試者均未患慢性病有關,因對他們而言,死亡是無可
避免的事實,但慢性病卻是假想的,未來應再以慢性病患者為對象收集效度資料。

3. 鄭氏憂鬱量表(Zung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簡寫SDS)


鄭氏憂鬱量表有清楚的概念基礎,容易施測與計分,有良好的信度與效度,並
廣泛使用在華人受試者(引自Leung et al., 1997)。在Leung et al.(1997)以268位台灣慢

慢性病患者之死亡威脅、慢性病威脅與憂鬱:個人建構理論的觀點 59
性病患者所做的研究中,計算出Cronbach’s α=.82,確認SDS有良好的信度,並分析
出六個與SDS理論建構相符的因素,印證SDS有良好的建構效度,因此支持SDS是篩
檢憂鬱的理想工具。本研究對憂鬱的測量即採用此量表。

(三) 研究程序
本研究是在某醫學中心的家庭醫學部門診進行,收案程序為經過訓練的施測者
在醫師診間待命,由醫師邀請就診者參與研究,若就診者同意則由施測者帶領到門
診的晤談室進行施測;若拒絕,則尊重患者的選擇。
由於本研究包含詢問關於個人對死亡的概念,可能引發受試者相關的個人經
驗與情緒,因此在現場施測者會留意觀察受試者的反應,並有臨床心理師在門診待
命,若必要則立即給予適當的處理,並留下與臨床心理師聯繫的方式,以維護受試
者之權益。此外,無論受試者在施測當時是否有特殊反應,一律給予與研究者聯繫
的方式,以便受試者於施測後發現有與研究相關的狀況時,可與研究者聯繫。

(四) 統計方法
1. 分數的定義與計算方式
從TI-T的第一部分「『你』或『你目前的生活』」(S)、第二部分「『你的理想自我』或
『你會比較喜歡的生活』」(P)、第三部分「『你自己的慢性病(或假想你自己的慢性病)』」
(C)、第四部分「『你自己的死亡』」(D)當中,可兩兩相配得到六個建構差距分數:S/P、
S/C、S/D、P/C、P/D、C/D。第一至第三個分數各代表個人對理想自我、慢性疾病、
死亡三者的建構與自我的建構之間的相符程度,各命名為「理想自我的威脅」、「慢性
病威脅」、「死亡威脅」
;分數越高,越不相符,威脅越大,反之,分數越低,越相符,
威脅越小。第四與第五個分數各代表個人對慢性病、死亡二者的建構與理想自我的
建構之間的相符程度,各命名為「慢性病對理想自我的威脅」、「死亡對理想自我的威
脅」;分數越高,差距越大,反之,分數越低,差距越小。第六個分數代表個人對慢
性病與死亡的建構之間的相符程度,命名為「從慢性病到死亡的威脅」;分數越高,
差距越大,反之,分數越低,差距越小。
曾被採用以計算威脅程度的方式有「分裂(split)」與「距離(distance)」二種,根

60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第二十一卷一期
據統計原理,由於距離分數的範圍(0~150)比分裂分數(0~25)大很多,因此敏銳度高
出許多,且Neimeyer(1994a)也指出距離分數的敏銳度確實比分裂分數高,建議採用
此算法。基於這些考慮,本研究採用距離分數。

2. 統計分析
本研究採用SPSS 12.0統計分析軟體進行分析,分析方式包括描述統計、t檢定與
相關分析。由於做了多項檢定之故,為避免累加過高之第一類型錯誤(type I error),
故採p<.01為顯著水準(林清山,1983;Neter, Wasserman, & Whitmore, 1981)。

三、結 果

(一) 研究對象的描述以及統計分析的考量
研究期間共收案119人,有效樣本94人。剔除的25人中,有16人是未完成資料
收集,原因包括趕時間、覺得太麻煩、覺得字詞太過困難或無法理解、不願回答關
於死亡的問題,以及情緒激動;9人雖完成資料的收集,但經評估之後認為資料可能
不可信,原因包括不能理解作答方式、作答時極度不耐煩且快速、堅持一定要「想
出」一個答案、無法區分自我與理想自我。
94人中,有慢性病者72人,無慢性病者22人。無慢性病者的收案極為困難,主
要是因為非因慢性病就醫者(包括做健康檢查或體格檢查的患者,或是因急性或可治
癒疾病就醫的患者)有比預期高出許多比例的人患有慢性疾病,這反映出慢性病是一
個普遍的問題。本研究因為此困難,折衷將信效度分析的59位未患慢性病受試者納
入無慢性病組,累積為81人,以利做分組的分析與討論,二組受試者的人口統計學
資料詳見表一。在慢性病組當中,有50%的患者(36人)只患有一種慢性病,另外50%
的患者則同時患有2~5種慢性病。慢性病的種類以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為多,各
有50、21、15人次;其他慢性病(例如痛風、B型肝炎、異位性皮膚炎、青光眼、骨
質疏鬆、骨關節炎等)則共有29人次。
從表一看到二組受試者在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教育程度上有顯著差異,因
此檢驗這四個變項在主觀健康自評、憂鬱、六個建構差距分數上的影響(表二),並經

慢性病患者之死亡威脅、慢性病威脅與憂鬱:個人建構理論的觀點 61
表一:無慢性病組與慢性病組之人口統計學描述統計
統計值a 檢定值b
無慢性病組 (N=81) 慢性病組 (N=72) c
性別 12.75**
男 21 (25.93%) 39 (54.17%)
女 60 (74.07%) 33 (45.83%)
年齡 33.65 ± 12.28 55.64 ± 12.17 11.10**
最大值 67 80
最小值 17 17
婚姻狀況 37.55**
無伴侶 57 (70.37%) 15 (20.83%)
有伴侶 24 (29.63%) 57 (79.17%)
教育程度 24.10**
大學以上 65 (80.25%) 30 (41.67%)
高中以下 16 (19.75%) 42 (58.33%)
宗教信仰 2.58
佛教 22 (27.16%) 28 (38.89%)
非佛教 59 (72.84%) 41 (56.94%)
未填答 0 (0%) 3 (4.17%)
工作狀況 0.82
無工作 28 (34.57%) 30 (41.67%)
有工作 53 (65.43%) 42 (58.33%)
*p<.01, ** p<.001
a 類別變項之統計值為:人數(百分比)
連續變項之統計值為:平均值±標準差
b類別變項之檢定值為:卡方檢定值
連續變項之檢定值為:t檢定值
c 患病年數:1~5年有31人,6~10年有20人,11~15年有9人,
16~20年有5人,20年以上有7人

62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第二十一卷一期
由對照後續的分析結果,瞭解樣本限制是否有重要影響,以及是否需要做排除。檢
驗的結果是,在慢性病組這四個變項的效果均不顯著,因此不須排除。在無慢性病
組,雖年齡與S/C、P/C有顯著相關,但年齡非本研究的主要討論變項,且在後續分析
中,S/C、P/C與主觀健康自評及憂鬱均無顯著相關(表四),因此亦不須排除。不同婚
姻狀況者的主觀健康自評雖有顯著差異,但婚姻狀況也非本研究的主要討論變項。

(二) 健康狀況與憂鬱
在健康狀況方面,慢性病組與無慢性病組的健康自評平均值都在75左右,t檢定
未達顯著差異(表三)。此結果支持研究假設一。

表二:無慢性病組與慢性病組之人口統計學變項對主觀健康自評、憂鬱、六個建構
差距分數之影響(t檢定及Pearson相關)
無慢性病組(N=81)
主觀健康自評 憂鬱 S/P S/C S/D P/C P/D C/D
t值
性別 1.37 -.20 .87 2.58 2.55 2.47 2.06 1.47
婚姻狀況 -3.65** 1.75 1.08 .61 -.31 1.08 .37 -.87
教育程度 2.40 -.81 -1.82 1.40 1.53 1.50 1.36 -.58
Pearson相關 r 值
年齡 .15 -.19 -.11 -.31* -.17 -.38* -.29 -.00
* p<.01, ** p<.001

慢性病組(N=72)
主觀健康自評 憂鬱 S/P S/C S/D P/C P/D C/D
t值
性別 2.30 -1.58 .13 -.27 1.57 -.48 2.20 .58
婚姻狀況 .24 2.01 .99 .93 .00 1.25 -.49 .82
教育程度 1.34 -2.36 -.68 -.36 .53 .86 1.16 -.66
Pearson相關 r 值
年齡 .03 -.14 -.27 -.05 -.23 -.24 -.32 .06
* p<.01, ** p<.001

慢性病患者之死亡威脅、慢性病威脅與憂鬱:個人建構理論的觀點 63
在憂鬱方面,若依Leung et al.(1997)採55分為分割點,SDS高於55分者有極高機會
被診斷有憂鬱症,本研究之慢性病組有2位受試者(2.13%)高於55分,無慢性病組則無
人高於55分。二組之SDS分數的t檢定未達顯著差異(表三),此結果不支持研究假設二;
二組之主觀健康自評與憂鬱的關係都是達顯著負相關(表四),此結果支持研究假設三。

(三) 慢性病威脅與死亡威脅
以t檢定的結果來看(表三),四個與慢性病威脅及死亡威脅有關的建構差距─
S/C、S/D、P/C、P/D─都是無慢性病組顯著高於慢性病組。此結果不支持研究假設
四,亦即是研究假設四的第二個推測─人會主動調整建構系統,因此慢性病組的上
述四個建構差距不會高於無慢性病組─獲得支持。

(四) 主觀健康自評和憂鬱此二變項與六個建構差距的關係
慢性病組及無慢性病組之主觀健康自評與六個建構差距的相關分析(表四),發現
慢性病組之主觀健康自評與S/P、P/C達顯著相關,無慢性病組則與S/P達顯著相關。
此結果是部分支持研究假設五。
其次是慢性病組及無慢性病組之憂鬱與六個建構差距的相關分析(表四),結果發
現二組之憂鬱均只與S/P達顯著相關。此結果不支持研究假設六。

表三:無慢性病組與慢性病組之主觀健康自評、憂鬱與六個建構差距分數之t檢定
無慢性病組 (N =81) 慢性病組 (N=72)
變項 分數範圍 平均值±標準差 平均值±標準差 t值
主觀健康自評 0∼100 76.72 ± 9.15 74.14 ± 12.66 1.40
憂鬱 20∼80 34.91 ± 7.53 35.88 ± 9.15 -.68
S/P 0∼150 24.79 ± 14.15 23.28 ± 18.10 .56
S/C 0∼150 40.83 ± 24.44 29.63 ± 16.33 3.07*
S/D 0∼150 50.25 ± 27.60 37.02 ± 17.91 3.17*
P/C 0∼150 52.45 ± 26.67 36.09 ± 20.07 3.84**
P/D 0∼150 59.74 ± 29.89 42.45 ± 23.06 3.38*
C/D 0∼150 31.31 ± 17.28 34.40 ± 17.79 -.91
* p<.01, ** p<.001

64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第二十一卷一期
表四:無慢性病組與慢性病組之主觀健康自評和憂鬱此二變項與六個建構差距分數
之Pearson相關分析
無慢性病組(N=81)
主觀健康自評 憂鬱 S/P S/C S/D P/C P/D C/D
主觀健康自評 1.00 -.48** -.36* .048 .21 -.09 .09 -.01
憂鬱 -.48** 1.00 .57** -.01 .00 .23 .15 -.06
* p<.01, ** p<.001

慢性病組(N=72)
主觀健康自評 憂鬱 S/P S/C S/D P/C P/D C/D
主觀健康自評 1.00 -.40* -.37* -.17 .07 -.37* -.03 -.10
憂鬱 -.40* 1.00 .59* .06 .06 .30 .07 .09
* p<.01, ** p<.001

四、討 論

(一) 健康狀況與憂鬱
綜合針對研究假設一、二、三所得的結果,發現慢性病組並未比無慢性病組自
認為不健康,也未比無慢性病組憂鬱,而是不分是否患有慢性病,若在主觀上越認
為自己健康就越不憂鬱。這結果代表個人建構理論在本研究的樣本獲得初步支持,
並帶給患者及醫療人員希望,因至少在本研究的慢性病患者身上,他們並未因罹患
慢性病就覺得自己比較不健康,也未因此就比較憂鬱。
在過去的相關研究中,有的發現客觀上患有慢性病以及自覺慢性病嚴重度高
的患者較為憂鬱,有的研究則發現慢性病患者並不比一般人憂鬱;本研究的結果屬
於後者。這些不同的研究結果,可能與研究對象及程序有關,包括患病年數、不同
慢性病的適應難度、診療經驗、疾病與健康觀念、因應策略、就醫習慣、疾病自我
照顧效能、建構系統的調整。未來應以初被診斷的慢性病患者為對象,收集上述因
素的資料,進行縱貫或橫斷式的前瞻性研究,以深入瞭解慢性病患者健康狀況與憂
鬱在患病過程中的變化,並探討建構差距的改變以追蹤建構系統的變化及效果。另

慢性病患者之死亡威脅、慢性病威脅與憂鬱:個人建構理論的觀點 65
外,進行後設研究也是可行且有價值的做法。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最低患病年數為1年,他們在長期的慢性病經驗中可能已逐漸
調適,加上多數都在門診持續治療,這些經驗可能促使他們將對慢性病的瞭解、控
制及共存均視為健康的成分,因此對健康的自我評估不受限於是否患有慢性病,也
未比無慢性病者憂鬱,但因人數限制,無法再依患病年數分組做分析。人數限制也
使本研究未能依疾病種類及嚴重度分組,若能分組,應可更精準細膩的釐清慢性病
與憂鬱的關係。
此外也必須考慮,某些人的主觀健康自評高可能是否認或低估疾病,這反而不
利於慢性病的控制與調適,未來的研究也應考慮這方面的可能。

(二) 慢性病威脅與死亡威脅
研究假設四的結果是一個很重要的發現─慢性病組的S/C、S/D、P/C、P/D都顯
著低於無慢性病組,這代表無論是對自我或理想自我而言,慢性病組在慢性病與死
亡上所感受的威脅均比無慢性病組低。相關文獻與部份研究認為慢性病與死亡確是
個人威脅來源,但本研究的慢性病患者並非如此。對於此研究結果應審慎思考其意
涵以及所延伸出應繼續探索的問題。
從個人建構理論來看,事件本身原本就不具意義,而是個人會從事件中抽取意
義(Kelly, 1955),因此應不是慢性病與死亡對這些慢性病患者不會造成任何現實上
的改變,而是在生病的過程中,他們逐漸調整建構以適應生病及死亡的事實,就如
Kelly(1955)認為當事件令個人無法正確預擬或感到不舒適時,他會轉變對事件的建
構。舉例而言,慢性病患者可能在生病中經驗到病情不如預期般難控制,因此原建
構系統的預擬無效;也可能經驗到病情確實難以控制,因此感到不舒適。於是建構
系統就有三種可能變化:(1)調整對慢性病的建構;(2)調整對自我的建構;(3)同時調
整對慢性病及自我的建構。經過這樣的過程,他們逐漸減低慢性病與自我的建構差
距,創造能有效預擬的建構系統。面對死亡威脅的歷程可能也類似,然而無慢性病
者則較無這種調整建構的實際經歷。

66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第二十一卷一期
(三) 健康狀況和憂鬱此二變項與六個建構差距的關係
研究假設五獲得部分的支持,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是慢性病組或無慢性病組,個
人是否能將慢性病與死亡建構為個人事實,成為自我的一部分(即S/C、S/D),以及
是否能將死亡建構進理想自我(即P/D),都與他會如何評定自己的健康狀況無顯著關
聯,而慢性病組則是對慢性病的建構與理想自我差距(P/C)越大,主觀上越覺得自己
不健康。從本研究結果來看,如果慢性病患者要有較高的主觀健康自評,有顯著關
聯的可能不是在現實上接受疾病,與之共存,而是要減少過度理想化,避免建構一
個不符現實的無病自我,或是要減少對慢性病過於負面、不合現實的建構。
在關於健康狀況與死亡焦慮的研究上,有些研究與本研究有相同的結果,例
如Robinson & Wood(1984b)的研究發現,不同健康狀況者在TI(指S/D分數)及其他工
具所測得的死亡焦慮上沒有顯著差異。但有些研究則有不同的結果,例如Mullins
& Lopez(1982)研究護理之家患者的死亡焦慮,發現健康狀況越糟、功能減損越多
者,死亡焦慮分數就越高;Kureshi & Husain(1981)也發現抽菸者的死亡焦慮分數明
顯高於不抽菸者,這間接指出個人所知覺的健康狀況會影響其對死亡的關注(引自
Neimeyer, 1994a)。惟過去的研究未探討慢性病的威脅,因此與本研究無法做S/C、
P/C的比較。
研究假設六未獲支持,這代表二組無論是以自我或理想自我作為計算差距的基
礎,慢性病及死亡與它們之間的建構差距都與憂鬱沒有顯著的關係,亦即慢性病患
者遭遇健康狀態的改變,以及比一般人更接近潛在的死亡議題,都未與其憂鬱有所
關聯。
在檢驗假設五與六時,同樣都發現「理想自我的威脅(S/P)」達顯著,這指出
自我實現的失落與主觀健康自評及憂鬱有顯著的關係。在Hendon & Epting(1989)對
癌症末期患者之情緒調適的研究中,他們發現雖然在安寧病房接受照顧之癌症末期
患者的死亡焦慮,明顯比病情減緩的癌症患者以及因一時疾病而短暫住院的患者為
低,但卻比病情減緩的癌症患者有較強烈的憂鬱。這結果指出憂鬱情緒不只和疾病
與死亡有關,還必須考慮個人因素,而這個人因素依過去研究及本研究結果來看,
可能包括「理想自我的威脅」。只是這差距是原本就存在,還是個人在生病的過程

慢性病患者之死亡威脅、慢性病威脅與憂鬱:個人建構理論的觀點 67
中,基於實際狀況調整了對自我的建構,但未調整對理想自我的建構所造成,或者
是因為未能面對現實而採取願望式思考的逃避策略,更加提高對理想自我的建構使
然,這就需要進一步探討生病過程中的建構變化才能澄清。
若依個人建構理論來看憂鬱本身的意義,就Kelly的觀點而言,憂鬱的現象是當
個人遭遇對其建構系統而言像個外來物且無法解釋的事件時,會因企圖將此狀況之
分裂性意涵(disruptive implication)減到最小而逐漸緊縮其覺知。例如憂鬱的家庭主婦
在經年累月下,日漸以更多設限自己的活動領域來因應,於是她的活動範圍只侷限
在家裡,重心只放在照顧家庭,這甚至成為日後當孩子離家時,她容易頓時感受到
強烈失落的原因(引自Neimeyer, 1983)。若以此觀點看慢性病患者之「理想自我的威
脅」與憂鬱的顯著相關,可能的解釋是慢性病除了帶來自我實現的失落,以致造成
憂鬱之外,這種建構差距也使個人緊縮了據以建構自我的生活領域,於是「理想自
我的威脅」越來越大,並且越憂鬱。

五、結論與建議
從本研究結果可以看到,慢性病組並未比無慢性病組覺得自己不健康及感到憂
鬱,其感受到的慢性病與死亡的威脅甚至比無慢性病組低。這印證了Kelly(1955)的
看法「影響一個人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他看待事情的觀點」,也支持Viney(1985)
認為生病的人可以和健康的人在心理上有一樣的功能,甚至有些時候他們能夠超越
身體的病痛與限制。這讓我們不只在理論上,更在實徵資料上證明人們確實能建構
自己的經驗與未來,即使面對無法治癒的慢性病、甚至面對死亡,當經過調整建構
的過程,主觀的健康與安適仍為可得。此研究結果一面指出值得進一步探討慢性病
患者從剛生病到病了一段時間,其建構有了如何的改變,一面也指出應可預防性的
教育未患慢性病者,協助他們更合乎現實的看待慢性病與死亡,減輕未來這些事件
的衝擊。這就如同運用Rainey(1984)所提出的策略,藉由引出個人的建構,協助他推
敲、整合、鬆動或束緊,以促進其建構的調整。未來應更深入探索建構系統的改變
歷程,以運用在疾病與生死教育。

68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第二十一卷一期
慢性病組「慢性病對理想自我的威脅」與主觀健康自評有顯著相關,顯示慢性
病患者雖能調適慢性病與死亡對真實自我造成的威脅,但理想中仍懷抱與慢性病有
落差的理想自我,而這會與主觀健康有關。因此在協助病人調適慢性病時,除了提
供醫療,教導在現實生活中如何做各種控制之外,也應瞭解病人對理想自我與慢性
病的建構,幫助他們調整其間的落差。
二組受試者「理想自我的威脅」(即自我實現)與主觀健康自評及憂鬱均有顯著相
關,這引發我們思考自我實現對個人的意義與影響。就如同「死得如何,就看活得
如何」的看法,面對疾病與死亡威脅的策略或許不只是直接探究它們本身,而是必
須涵納個人在人生中能實現自己多少,以及是否能隨著現實調整理想。
本研究因研究對象而有些限制,未來應再收集配對更理想的樣本,並以初被診
斷的慢性病患者為對象,進行前瞻性研究,更深入探索個人建構的變化過程。

謝 詞
感謝研究對象們願意表達本身對疾病與死亡的觀點,以及台大醫院同仁提供協
助。感謝Neimeyer教授的鼓勵與協助,吳英璋教授與陳淑惠教授在研究過程中給予
幫助及指導,台大心理所碩士班研究生協助施測,這些都是使本研究得以完成的重
要因素,在此謹致謝忱。

註 釋
註一: 向來的研究均依其主題與欲發展之工具的目的而採用特定的詞,因此綜覽相
關文獻可發現死亡焦慮、死亡恐懼與死亡威脅等詞交替出現。本文為了行文
之清楚與方便,除了有特定用詞的情況之外,均以死亡焦慮涵蓋死亡恐懼與
死亡威脅。

慢性病患者之死亡威脅、慢性病威脅與憂鬱:個人建構理論的觀點 69
參考文獻
行政院衛生署(2006):〈中華民國九十三年死因統計結果摘要:台灣主要死亡原因〉。
取自:行政院衛生署網站http://www.doh.gov.tw/statistic/data/死因摘要/93年/93.
htm。
林清山(1983):《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書局。
孫嘉玲、王秀香、陳佩英等(2004):〈安寧療護課程對護生死亡恐懼與態度之影響〉。
《安寧療護》,9卷4期,頁353-365。
張利中、林志龍、洪栩隆(2001):〈醫學系與護理系學生自我概念落差與死亡焦慮之
關係〉。《醫學教育》,5卷1期,頁40-51。
黃宇達(1997):《死亡焦慮:性別、年齡與死亡焦慮歸因之角色的探討》。桃園:私立
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劉德威(1997):《青少年生死態度與自殺危險程度關係之研究》。桃園:私立中原大學
心理學研究所。
鄭逸如、吳英璋、呂碧鴻(1999)。〈生物心理社會取向之壓力衡鑑與壓力調適之效果
評估〉。《應用心理學研究》,3期,頁191-217。
Bannister, D., & Mair, J. M. M. (1968). The evaluation of personal constructs. London:
Academic Press.
Brannon, H. (2004). Chronic physical pain and psychosocial-spiritual suffering: A
holistic perspective.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Section B: The Science &
Engineering, 64(11-B), 5831.
Hendon, M. K., & Epting, F. R. (1989). A comparison of hospice patients with recovering
and ill patients. Death Studies, 13, 567-578.
Kelly, G. A. (1955). The psychology of personal constructs.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Krieger, S. R., Epting, F. R., & Hays, C. H. (1979).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provided
constructs in assessing death threat. Omega: Journal of Death and Dying, 10, 87-95.

70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第二十一卷一期
Krieger, S. R., Epting, F. R., & Leitner, L. M. (1974). Personal constructs, threat, and
attitudes toward death. Omega: Journal of Death and Dying, 5, 299-310.
Leung, K. K., Lue, B. H., Lee, M. B., & Tang, L. Y. (1997). Screening of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medical diseases in a primary care setting. Family Practice,
15(1), 67-75.
Moore, M. K., & Neimeyer, R. A. (1991). A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the Threat
Index.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0, 122-129.
Neimeyer, R. A. (1983). Toward a personal construct conceptualization of depression and
suicide. Death Education, 7, 127-173.
Neimeyer, R. A. (1988). Death anxiety. In H. Wass, & R. A. Neimeyer (Eds.), Dying: Facing
the facts (2nd ed.). New York: Hemisphere.
Neimeyer, R. A. (1994a). The threat index and related methods. In R. A. Neimeyer (Ed.),
Death anxiety handbook: Research, instrumentation, and application. London: Taylor
& Francis.
Neimeyer, R. A. (1994b). Death attitudes in adult life: A closing coda. In R. A. Neimeyer
(Ed.), Death anxiety handbook: Research, instrumentation, and application. London:
Taylor & Francis.
Neimeyer, R. A., & Brunt, D. V. (1995). Death anxiety. In H. Wass, & R. A. Neimeyer (Eds.),
Dying: Facing the facts (3rd ed.). New York: Hemisphere.
Neimeyer, R.A., Dingemans, P.M., & Epting, F. R. (1977). Convergent validity, situational
stability and meaningfulness of the Threat Index. Omega: Journal of Death and Dying,
8, 251-265.
Neimeyer, R. A., & Epting, F. R. (1992) Measuring personal meanings of death: 20 years of
research using the Threat Index. In R. A. Neimeyer, & G. J. Neimeyer (Eds.), Advances
in personal construct psychology (Vol. 2). Greenwich: JAI.
Neimeyer, R. A., Moore, M. K., & Bagley, K. J. (1988). A preliminary factor structure for
the Threat Index. Death Studies, 12, 217-225.

慢性病患者之死亡威脅、慢性病威脅與憂鬱:個人建構理論的觀點 71
Neimeyer, R. A., Moser, R. P., & Wittkowski, J. (2003). Assessing attitudes toward dying
and death: Psychometric considerations. Omega: Journal of Death and Dying, 47(1),
45-76.
Neimeyer, R. A., Wittkowski, J., & Moser, R. P. (2004). Psychological research on death
attitudes: An overview and evaluation. Death Studies, 28, 309-340.
Neter, J., Wasserman, W., & Whitmore, G. A. (1981). Applied statistics. Boston: Allyn &
Bacon.
Rainey, L. C. (1984). Death education for oncology professionals: A 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 perspective. In F. R. Epting, & R. A. Neimeyer (Eds.), Personal meanings
of death: Applications of 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 to clinical practice. New York:
Hemisphere.
Rigdon, M. A., Epting, F. R., Neimeyer, R. A., & Krieger, S. R. (1979). The threat index.
Death Education, 3, 245-270.
Stevens, D. E., Merikangas, K. R., & Merikangas, J. R. (1995). Comorbidity of depression
and other medical conditions. In E. E. Beckham, & W. R. Leber (Eds.), Handbook of
depression.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Stillion, J. M. (1995). Death in the lives of adults: Responding to the tolling of the bell.
In H. Wass, & R. A. Neimeyer (Eds.), Dying: Facing the facts (3rd ed.). New York:
Hemisphere.
Templer, D. I. (1971). Death anxiety as related to depression and health of retired persons.
Journal of Gerontology, 26, 521-523.
Tomer, A. (1994). Death anxiety in adult lif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In R. A. Neimeyer
(Ed.), Death anxiety handbook: Research, instrumentation, and application. London:
Taylor & Francis.
Viney, L. L. (1985). Physical illness: A guidebook for the kingdom of the sick. In E. Button
(Ed.), 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 and mental health: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London: Croom Helm.

72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第二十一卷一期
Death Threat, Chronic Disease Threat, and
Depression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 The Viewpoint of 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
Yih-Ru Cheng Chih-Hsun Wu Yun-Hsin Huang

Purpose: Exploring the threat of disease and death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depression.
Methods: This study based on 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 The Threat Index scale, established
on it, was modified and used on patients of Department of Family Medicine of a medical
center. Results: (1) Relative to non-chronic disease group (Gnc), chronic disease group (Gc)
did not evaluate themselves more unhealthy nor feel more depressed. (2) Threat related with
chronic disease and death of Gc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Gnc. (3) For Gc, subjective health
rating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reat of chronic disease to preferred self. (4) Depression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reat of preferred self for both groups. Conclusions: The results
supported the viewpoint of 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 It also showed Gc possibly reconstrued
their chronic disease and death, and less depressed than those without chronic disease.

Key words: chronic disease threat, death threat, depression, 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
Threat Index.

Yih-Ru Cheng: MS., Graduate student of Ph.D. program,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of NTU. Director of Clinical
Psychology Center of NTUH; Clinical psychologist of Clinical Psychology Center and Department of
Family Medicine of NTUH.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yrcheng@ntuh.gov.tw)
Chih-Hsun Wu: MS., Graduate student of Ph.D. program,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of NTU.
Yun-Hsin Huang: BS., Graduate student of master program,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of NTU.

慢性病患者之死亡威脅、慢性病威脅與憂鬱:個人建構理論的觀點 7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