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6

基礎中文傳意:口語與寫作

Effective Chinese Communication


LANG1416

教師用書

香港科技大學 語文教育中心

CENTER FOR LANGUAGE EDUCATION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二零二三年八月
1
本教材只供 LANG1416 課程内部使用

第二單元

創新科技普及:信息時代知識的價值

學習目標:
* 了解“説明”的表達技巧
* 掌握説明類文章的口頭報告技巧及寫作方法
* 能通過觀察和比對,歸納介紹對象的特點
* 靈活運用説明的表達方式

能力訓練:
✢ 口語表達能力
✢ 書面表達能力
✢ 閲讀方法與整合的思維能力
✢ 寫作觀察能力

2
目錄:

2.1 科技發展與社會—科技與社會是怎樣的關係?
·説明知多少
·爲何要説明
·閲讀是一種溝通形式
·小組討論:閲讀收穫
·小組活動:專業分享

2.2 科技發展與創新—哪些品牌吸引我?
·説明的依附性
·觀察是認識客觀事物的途徑
·小組活動:分享科技成果
·小組討論:吸引人的“品牌”

2.3 發展與永續—世界需要什麽?
·説明的主觀與客觀
·我要説明什麽
·比較是鑒別認知事物的方法
·口語表達技巧三:形象化説話(停頓與重音)
·小組討論:世界需要什麽
·小組活動:找“突破口”(小組確定報告方向)

2.4 從知識到應用—如何説明和闡釋?
·説明的策略
·小組討論:科系專有名詞介紹
·小組活動:“才藝秀”

2.5 科技的價值—如何表達出“意”
·耐人尋味的文章因其“深”
·書面表達技巧—言之有序
·傳遞信息——説明性演講體
·小組活動:如何闡釋(分享交流與主題相關資料)

2.6 科學的意義—從人文視角的省思
·説明性演講體
·小組活動:如何鋪排報告内容

3
2.7 創新科技博覽會
·關於口頭報告會
·簡報製作
·小組活動:創新科技(項目)介紹

2.8 自我反思—知識是形成能力的基礎
·文章結構概說
·修改與潤色

4
2.1 學習目標及能力培養

學習目標

1. 了解説明文的寫作特點
2. 清楚説明文的使用範圍
3. 掌握溝通視角下“説明”要注意的事項
4. 能清楚地介紹自己的專業知識

能力培養

1. 能展示出對文本理解的能力,能理解文本的確切含義,能判斷出表達
者的態度,能明白文本意義是通過何種方法展示出來的
2. 能有效地對材料中的信息、觀點進行綜合分析的能力,比如概括、綜

3. 恰當地運用語言進行口頭表達

5
2.1 科技發展與社會——科技與社會是怎樣的關係?

現代人的生活已經離不開科技,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到處都充斥科技的
足跡。科技提高了我們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觀念和工作方
式,帶給我們方便和舒適,以往的科幻變成了現實。在這一學習板塊,我們會圍
繞科學技術的價值展開我們的學習之旅。
這一部分的學習重點是説明這種表達方式。要求大家以小組的形式介紹説明
二十一世紀的創新科技或創新項目,並撰寫一篇介紹解説文。
新科技、新知識層出不窮,需要通過介紹、講解、説明將其傳播出去,以期
轉化成生產力(或智慧)。講解、説明的目的是讓讀者獲取相應的知識,並能感
受知識帶來的果效。作爲一所研究型大學的學生,具備這種解説表達的能力尤爲
重要。
另外,知識是能力的基礎。有了豐富充實的知識儲備,加上不斷地思考與挑
戰,才能達到博學而致用。

説明知多少
説明,同敘述、描寫、議論、抒情一樣,是一種語言表達方式。正如記敘
文是以敘述、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議論文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一樣,説明
文是以説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師公有、楊雅芝、王景丹 1993:225)

1 何爲説明文?
説明文 是以説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目的在於介紹、解説事物的形狀、構
造、形成、功用、類別、關係、特徵、本質、規律(其中最主要的是事物的特
徵、本質和規律)等,從而使讀者獲得相應知識的文章。它所介紹、解説的可
以是具體的事物,也而可以是抽象的事理。(陸鋻三、歸瀚章,1995:236)

2 “説明”的使用範圍是什麽?
它的應用範圍非常廣氾,比如説明書、法規、書籍的提要、闡述科學研究
成果的文章等。我們讀的教科書,大多數都是説明文。如生理學、物理學就不
必説了,像歷史教科書,敘述歷史的部分固然是記敘,但是前因後果的解説就
是説明文了。特別是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層出不窮的新知識、新技
術,需要科技説明介紹的文體將其迅速傳播開去,轉化爲產能。所以說明文具
有實用性。另外,説明文以傳播知識為目的,所以内容也具有嚴謹的科學性。
所以,説明可以用來説明一件具體的物件的性質、功能和價值,也可以説

6
明某種學理的本質和規律,甚至解釋某個字的意思,界説某個詞的用法,都是
説明。

3 爲何要説明?—“説明”要注意以下幾點:

✓ 説明文,是有必要説明才需要作的一種寫作。
✓ 説明,是將自己所知對不知者説明,以啟發讀者。
✓ 但是,如果作了説明,別人不懂,也就是雖作而等於不做。
✓ 如果爲了迎合讀者而作説明,就成了討讀者歡喜,降低了自己的知識。

考考你

生活中,哪些現象是“以説明為主要表達方式”?

介紹説明於作者(你自己)而言,需要注意什麽?

閲讀是一種溝通形式
閲讀的過程是讀者與作者對話溝通的過程。多讀不僅能提高語文能力,也能積
纍知識。但是,多讀不是汎汎而讀,停留在表層,讀無所獲,而是要對文章進
行消化理解,能與作者展開對話。這樣日積月纍,我們的思想就會大大增强,
知識積澱得也就深厚了。説明,要求説話人有豐富的知識儲備,這樣才能信手
拈來,侃侃道來。説明的過程,就是展示自己的知識和視野的過程。請閲讀下
列的片段,看看你有什麽收穫。

7
小組討論

閲讀以下段落,回答以下問題:

1 介紹説明,於讀者而言,你從文章中獲得了什麽新知識?

段落一:

段落二:

段落三:

段落四:

段落五:

2 哪些内容引起了你的興趣?

段落一:

段落二:

段落三:

段落四:

段落五:

8
3 關於這方面的内容,你有什麽補充説明?

段落一:

段落二:

段落三:

段落四:

段落五:

段落一:

第一代“機器人”是“工業機器人”。這種機器人實際上是一種自動控制
的“機械手”。在現代化工廠裏,可以看到用一系列電子儀表、自動裝置和電
子計算機控制的自動生產線和自動化車間,從原料進廠到產品出廠都是自動化
或半自動化的。“工業機器人”在這裏可以大顯身手。這種“機器人”,能夠
上下、左右、前後轉動手臂,能夠抓緊或者鬆開手爪,能夠按照人們預先編制
的程序自動工作,有的還能夠經過人的“示範”,自動重複全部操作過程。使
用這種“機器人”,不但可以減輕人的勞動,提高勞動效率,還可以代替人到
有毒、有輻射危險的環境中去操作機器,控制生產。
第二代機器人……

9
段落二:

從天安門往裏走,沿著一條筆直的大道穿過端門,就到午門的前面。午門
俗稱五鳳樓,是紫禁城的正門。走進午門,是一個寬廣的庭院,彎彎的金水河
像一條玉帶橫貫東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漢白玉石橋。橋的北面是太和門,一
對威武的銅獅守衛在門的兩側。

進了太和門,就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三座大殿矗立在 7 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台基有三層,每層的邊緣都用漢白玉
欄杆圍繞著,上面刻著龍鳳流雲,四角和望柱下面伸出 1000 多個圓雕鼇頭,嘴
裏都有一個小圓洞,是台基的排水管道。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高 28 米,面積 2380 多平方米,是故宮最大的殿堂。


在湛藍的天空下,那金黃色的琉璃瓦重簷屋頂,顯得格外輝煌。殿簷斗拱、額
枋、梁柱,裝飾著青藍點金和貼金彩畫。正面是 12 根紅色大圓柱,金瑣窗,朱
漆門,同台基相互襯映,色彩鮮明,雄偉壯麗。

黃傳惕《故宮博物院》(節錄)

段落三:

立春過後,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
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谷鳥也來了。於是轉入炎熱的夏季,
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
中簌簌地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
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裏,
年年如是,周而復始。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係,
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
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甚麼:「阿公阿婆,
割麥插禾。」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物候知識在我國起源很早。
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
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物候學記錄植物的生長榮枯,
動物的養育往來,如桃花開、燕子來等自然現象,從而了解隨著時節推移的氣候
變化和這種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
10
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氣象儀器複雜得
多,靈敏得多。物候觀測的數據反映氣溫、濕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
候條件對於生物的影響。應用在農事活動,比較簡便,容易掌握。物候對於農
業的重要性就在這裏。下面是一個例子。
………………
竺可楨《大自然的語言》(節錄)

段落四:

現代自然科學,不是單單研究一個個事物,一個個現象,而是研究事物、
現象的變化發展過程,研究事物相互之間的關係。這就使自然科學發展成為嚴
密的綜合起來的體系。這是現代自然科學的重要特點。
工程技術的科學叫做應用科學,是應用自然科學中基礎學科的理論來解決
生產鬥爭中出現的問題的學問。當然,基礎學科中也有好多道理是從生產實踐
中總結提高而來的;而且沒有工農業生產,基礎學科研究也無法搞下去。所以
基礎學科之為基礎是就其在現代自然科學體系中的位置而言的。我們一般提六
門基礎學科:天文,地學,生物,數學,物理,化學。這六門是不是都是一樣
的基礎呢?也不是。從嚴密的綜合科學體系講,最基礎的是兩門學問。一門物
理,是研究物質運動基本規律的學問。一門數學,是指導我們推理、演算的學
問。
先說化學。化學是研究分子變化的。三十年代後出現了量子化學,用量子
力學的原理來解決化學問題,使化學變成應用物理的一門學問。近來,由於電
子電腦的運用,又出現了計算化學。從前人們認為化學就是用些瓶瓶罐罐做試
驗。現在由於掌握了物質世界裡頭的原子的運動規律,就可以靠電子電腦去計
算。有朝一日化學研究會主要靠電子電腦計算,而且可以“設計”出我們要的
分子,“設計”出造這種分子或化合物的化學過程。到那時做化學試驗只是為
了驗證一下計算的結果而已。
天文學也是物理。現在的天文學,不是光研究太陽、月亮、星星在天上的
位置和運行規律,還要研究星星裡頭的變化,研究宇宙的演化。比如研究太陽
內部、恒星內部。人去不了,怎麼研究?一是研究可見光,把可見的星光分成
光譜,把不同頻段的光攝下來進行研究。再就是研究看不見的頻段,如波長比
較長的紅外線、無線電波,波長很短的紫外線、X 光,波長更短的γ射線等。
這麼一研究,就發現天上可是熱鬧——到處有星的爆發,一顆星爆發像氫彈爆
炸一樣。一個爆發的過程是一兩個月、幾個月。中國古書上有所謂客星,實際
上就是星的爆發。爆發時亮了,就看得見,天上來了“客人”;過一段時間爆
發過程結束,看不見了,就以為是“客人”走了。天上還有一些更怪的現象。
11
如中子星,是由中子組成的密度非常大的星,一顆芝麻點大小的中子星物質就
有幾百萬噸重,而且轉得很快,轉時發出的 X 光強度不一樣,變化週期不到一
秒。還有一種星,名叫“黑洞”,其實不是洞,是光出不來的星。這種星密度
更高,引力場特別強,強到光線被吸住射不出來,只有當其它物質被吸引掉進
去時才發光,發射出 X 線。不但恒星會爆發,而且由億萬顆恒星組成的星系,
像我們所在的銀河星系,中心也會爆發,還會爆發得更強烈。一顆恒星爆發起
來產生的能量等於十萬億億個氫彈爆炸的能量,而一個星系爆發起來的能量等
於億億個恒星爆發的能量。要瞭解這些天文現象沒有物理學是不行的。
地學也是靠物理。地學家們講,研究地學有三個時代。第一時代是十八世
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研究地質年代時引入了生物觀念(化石觀念),用生物的化
石來斷定地質年代,稱為生物學地球觀。第二時代是二十世紀初,開始研究地
球上地殼和海洋的化學成分的變化,礦物元素的分佈,借此來推論地球在地質
年代中的演化,稱為化學地球觀。現在是第三時代。地學上最大的發展是所謂
板塊理論,發現地球的外殼(包括大陸和海洋)是一塊塊拼起來的,像七巧板
似的。塊與塊之間有相互作用。這主要是根據海底岩石的地磁走向推論出來
的。有了這種理論就可以解釋火山帶、地震帶的形成了。這一些理論,加上研
究地球深處的情況,都要靠物理學,所以稱為物理學地球觀。
生物學的發展,現在達到了研究分子的水準,也要歸結到物理上面。分子
生物學,不是過去那樣研究細胞核、細胞膜、細胞質,而是一直追到分子,把
生命現象看作是分子的運動,分子的組合和變化過程。最近生物學上有一個轟
動世界的發現,就是可以把影響遺傳的資訊,掛在一種叫去氧核糖核酸的高分
子化合物的某一段上傳下去。這就是把這種高分子人為地變化一下,把一個高
分子的某一段遺傳信息切下來,接到另一個上面,改變遺傳的某一特性,創造
新的物種,這樣,就有可能打破植物動物的界限,把植物的某一特性接到動物
上面。這樣,不但能使細胞內部發生變化,而且使細菌發生變化,如把胰島素
的遺傳信息切下來,接到容易繁殖的大腸桿菌上面去,使產生出來的新的大腸
桿菌能製造大量胰島素。這項技術叫做遺傳工程,用它建立了一門新的工業。
所以,天、地、生、化四門基礎學科,用現代科學技術體系的觀點看,都
可以歸結到物理和數學。根本的基礎學科,就是研究物質運動基本規律的物
理,加上作科學技術工具的數學。數學不只是演算,也包括邏輯的推理。靠六
門基礎學科的現代工程技術,也靠物理和數學這兩門基礎作為支柱。所以,物
理和數學也可以稱為現代自然科學體系的基礎。當然,說物理和數學是基礎,
並不是說物理和數學可以代替其他學科,在此之上還有天文學、地學、生物學
和化學這些基礎學科,以及各種分支學科,如力學等;再在上面是工程技術學
科,如工程結構、電力技術、電子技術、農業技術等。這就是現代自然科學體
系的構成。

錢學森《現代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節錄)

12
段落五

現代建築的形式美,約言之,有四條件:第一,建築形態須視實用目的而定。
第二,建築形態須合於工學的構造。第三,建築形態巧妙地應用材料的特色。第
四,建築形態須表出現代感覺。
現代建築界的寵兒勒.可爾褒齊(Le Corbusier)有一句名言:“家是住的機
械。”這句話引起了世界的反應,大家從機械上探求建築美。換言之,即從實用
價值中看出的藝術的價值。凡從事外觀美而不適實用的建築,都沒有美術的價值,
在現代人看來都是醜惡的。現代人的家,要求室内有輕便的衛生設備,換氣、採
光、暖房等。要求建築材料宜於保住溫度,宜於防濕氣,宜於隔離音響,且耐久
耐震。要求窗戶的啟開輕便而自由。因此木框的窗改爲鐵框的窗。最徹底表現這
種建築美德,便是 Siedlung——無產者集合住宅的新型態,集合住宅的意圖:是
用最小限的費用,來企圖最大限的活用。昔日不列入藝術範圍内的平民之家,現
在成了最顯示美的特質的建築題材。
建築形態合於工學的構造,就是要求力學的機能與建築的基本形式保有密切
的關係。例如鐵比石輕便,比石佔據地位更少;鐵骨建造可使建築物表面免去柱
的支體。盡量利用這種力學的機能,便可以在建築上顯示一種特殊的美。
材料的特色,例如古代建築用石材,表示石材特有的美。現今的建築用鐵,
用玻璃,亦必盡量發揮鐵和玻璃所固有的材料美。白色的半透明玻璃的夜光的效
果,已在現代都市中處處顯示著。
現代感覺,不限於視覺,須與現代人生活全部相關聯。例如最近流行一種鋼
管的家具桌椅,便是爲了它適合現代感覺,與現代人的簡便輕快的生活相調和,
最適宜於作爲“住的機械”的一部分的原故。

豐子愷《西洋建築講話》(節選)

13
小組活動

分享一下你的專業,注意要根據聽衆的需求和期望,展示出你的專業特點及你
的知識背景。

姓名 專業 我最感興趣的課題 價值(舉例説明)

14
閲讀文章:

楊振寧<美與物理學>,http://www.cuhk.edu.hk/ics/21c/media/articles/c040-
199702001.pdf

呂叔湘<人類的語言>,https://www.sto.cx/book-70771-1.htm

飛蛾爲何撲火?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12/02/content_2963711.htm

費孝通<草原上的馬>,中國敎育部基礎敎育課程敎材發展中心編 ; 柳斌主編
《學生 中文精讀》,香港:智能教育出版社,2002 年,頁 14-19。

李宗浩<生命之歌>,中國敎育部基礎敎育課程敎材發展中心編 ; 柳斌主編《學
生 中文精讀》,香港:智能教育出版社,2002 年, 107-109。

朱經武<科學探索的喜悅>,朱經武、錢大康等著《科學就在生活中》,香港:
香港科技大學大學發展與公共事務處:商務印書館,2008 年,頁 4—8。

錢致遠<匠氣與書香>,<科學是美麗的>,<科學詩>,見《科學是美麗的—科學
藝術與人文思維》,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年,頁 312-315;338-343;
351-356。

15
參考資料:

陳美芳主編《精進大學寫作指引》,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2014
年。
董橋著《董橋精選集》,臺北:九歌出版社,2002 年。
高華主編《實用寫作訓練教程》,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1 年。
季羡林著《讀書與做人》,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9 年。
金耀基《大學之理念》,香港:牛津出版社,2001 年。
康德著,藍公武譯《純粹理性批判》,北京:商務印書館,1960 年。
林覺中著《文章礎石及其他》,臺北:文津出版社,中華民國七十九年。
季欣麟等著《書與生命的對話》,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 年。
林姮妃編著《麻煩請你講重點》,香港:非凡出版,2015 年。
龍吟主編《漢語表達與中文寫作》,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 年。
梅爾文·布萊格(Melvyn Bragg)著,何灣嵐譯《改變世界的 12 本書》,臺北: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 年。
培根著、高適編譯《培根說百味人生》,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
年。
師公有、楊雅芝、王景丹主編《基礎寫作新論》,北京:藍天出版社,1993
年。
魏飴主編《大學語文新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
徐秋英、霍煥民著《説明文寫作技巧》,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4 年。
野中郁次郎、竹内弘高著《知識創造企業》,東京:東洋經濟新報社,2000
年。
葉晗主編《大學寫作》,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年。
袁暉、李熙宗主編《漢語語體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年。
朱光潛<選擇與安排>,《朱光潛美學文集》第二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2 年。
張降龍主編《實用文章寫作教程》,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3 年。
周秋香著《自然科學與生物科技概論》,臺北:心理出版社,2005 年。

1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