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1

日治日常生活史專題研究

歷史所 許恕 k36111024
指導老師:陳文松

月世界風景攝影與相關攝影史研究

一、 前言

本學期由陳文松老師帶領之日常生活史課程,依舊接續上學期在左鎮之惡地
專題,筆者想以日常生活的角度為出發,結合自身對攝影史、視覺文化的研究取
向,探詢左鎮能延伸之相關題目。

承接筆者對左鎮之「惡地」與其相關農業之研究,透過對地質與地理環境的
爬梳以及訪問農民的過程中,欲對「月世界」如此特別的地形開展的新方向;更
進一步,結合日常生活的議題,從「攝影」的角度出發,並以此種惡地景觀的風
景攝影為關注的主要對象;嘗試藉此左鎮地景為思考點,拓展此研究月世界攝影
主題的線性歷史,並從中融入部分左鎮在地攝影,更或是台灣攝影史上的一個實
驗題目。

「攝影」,處在現今智慧型手機普及且人手一台的時代,它變得十分方便且
融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可以說是每天都會使用到它;或接觸到以攝影為基
礎所進行的各式傳播模式,是為生存於現代人類淺意識中再自然不過的「日常」
之一。事實上,攝影出現在人類的歷史上不到兩個世紀,此種異於繪畫而能透過
機械保留歷史現場的科技,上溯至 19 世紀誕生於 1839 年。1 然而,起初攝影術
的發現具備混沌不明的屬性定位,爭論著攝影是科學抑或是藝術,2 再到後來作
為藝術繪畫的附屬品,而不被藝術家認可其價值,因而攝影家在美學方面進行論
述與追求,在此時攝影依舊尚未普遍於社會之間,照相機與攝影的大眾化直到 19
世紀末柯達相機的發明出現,使攝影開始不再是一種只被上階層菁英之手所掌握
的自我展現,而是以人人能參與其中的“現代”生活方式融入大眾群體間。3

著名的攝影史學者約翰˙伯格(John Peter Berger,1926-2017)曾說過「早期


的攝影提供了一種新的技術,那時候它被視為工具,他的使用和『閱讀』變成了
司空見慣的事,彷彿現代生活不需要反省檢查的知覺的一部分」。4

月世界此種地景風貌,存在於台灣島嶼上的歷史悠遠留長,然而與之相較,
攝影的歷史自然無法比擬,攝影在台灣的出現最早可上溯至,與惡地研究相關的
19 世紀蘇格蘭攝影家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1837-1921)的到來,因而筆者

1
顧錚,《世界攝影史》,(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6),頁 4。
2
Liz Wells 等著,鄭⽟菁譯,《攝影學批判導讀》,(台北:韋伯,2005),頁 13。
3
顧錚,《世界攝影史》,頁 43。
4
王雅倫,《光與電:影像在視覺藝術中的角⾊與實踐(1980-2001)》,(台北:美學書房,2000)頁 66。

1
日治日常生活史專題研究
歷史所 許恕 k36111024
指導老師:陳文松

所欲透過不同時代對惡地的攝影記錄,再到特定於左鎮當地的「草山月世界」的
攝影作家張武俊,一一探尋可能留下的攝影紀錄,其背後的生成脈絡與可能代表
視覺文化、藝術、權力等多方面的含義。此種研究方法,如同攝影史本身具有的
複多性特質, 5 以此做為研究立論的展開嘗試,對 19 世紀西方人留下的福爾摩
沙照片、日治時期照片、當代攝影照片進行分析。

首先,我們先看三張攝影照片。

圖一:約翰湯姆生,所拍攝之月世界(1871) 圖二:應菜龍斷層照片(1932)

資料來源: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資料來源:台灣舊照片資料庫

圖三:張武俊,月世界影像,攝於大林頂(1991.12)

資料來源:張武俊作品集《夢幻月世界》

以上三張照片皆是對於月世界惡地地形之攝影紀錄,如同左鎮區公所網站對
於其地區風貌所描述“地無三里平”、“窮山惡水特殊景貌”。然而,我們要如

5
林志明,《複多與張⼒-論攝影史與攝影肖像》,(台北:田園城市,2013),頁 18-19。

2
日治日常生活史專題研究
歷史所 許恕 k36111024
指導老師:陳文松

何去描述、詮釋、解讀這些月世界照片呢?便是筆者所欲嘗試得到的目標答案,
也是進入攝影史的研究思考的一種方式。

二、十九世紀初的西方影像紀錄

於前言之中,筆者有提及之約翰˙湯姆生,對於其有先行研究的論述不少,
如游永福所著《尋找湯姆生:1871 台灣文化大發現》、王雅倫之《台灣攝影史的
黎明》均有對湯姆生行經台灣南部所留下珍貴之攝影照片,作出深刻的探討研究;
幫助了解西方攝影流入台灣的經過,甚或還原當時進行拍攝地點與其所行經的路
線。

又圖一作為其中湯姆生所留下的影像紀錄,從筆者所欲藉惡地月世界攝影所
展開的研究,我們能去思考,為何留下月世界這般的地景風貌?甚至成為台灣首
張對月世界的照片。另外,湯姆生當時所留下的福爾摩沙影像,其拍攝題材主要
關注在南台灣之平埔族與深山之山川地理為主。6

在此,我們先停下爬梳腳步,先去思考一件事情,何以是這些影像紀錄成為
其相機下所欲拍攝或捕捉下的對象呢?首現,從其過往生平背景,分析約翰˙湯
姆生,他出生於 1837 年,作為早期紀實攝影的攝影家代表,早年曾經赴往錫蘭
和印度,拍攝下颶風襲擊當地的影像;甚或拍攝下許多當時歐洲人所著迷或是好
奇的神秘東方的真面目,進而造成西方社會為之轟動。例如他拍攝的攝影史上最
早的吳哥窟影像,其第一本發行著作則是 1867 年出版之《柬埔寨的古跡》一書。
後來亦加入倫敦皇家民族學會,也成為皇家地理學會的會員之一,7 此兩組織與
當時 19 世紀英國的帝國主義和殖民地征服自然有著不可分說的關聯性,

從早期攝影與國家資助的脈絡來觀看,作為一個攝影家又是探險家的湯姆
生;其母國作為一個 19 世紀強盛的征服帝國來說,在 1850 年代後由於攝影技術
與科技的發展,攝影因具備高度準確性,且能記錄下清晰的細節特性,而時常被
運用在民間或軍方的調查之中。探險的背後與地理偵查,常隱含著西方的帝國野
心與領土擴張意圖,例如英國的皇家工兵部隊就曾聘用攝影師參與對世界各地的
大型調查或考古活動。8 因而,從他的個人生命史背景中,能看到些許隱藏在其

6
王雅倫,《台灣攝影史的黎明》,(台南:成⼤出版社,2021),頁 40。
7
游永福,〈照見臺灣的容顏-1871 年英國 攝影家約翰‧湯姆⽣南臺灣驚艷(上)〉,《⾼雄⽂獻》,第
四卷第 3 期 (2014 年),頁 167-168。
8
詹姆斯.R.瑞安著,王⽟譯,《攝影與探險》,(北京:中國攝影出版社,2016),頁 37-39。

3
日治日常生活史專題研究
歷史所 許恕 k36111024
指導老師:陳文松

經歷或攝影之後的帝國痕跡;從此觀點來說,多有批判的論述,從帝國之下的他
者論或東方主義式的立論來進行分析。

然而,也不可忽略的一點是湯姆生也被定位成一個早期紀實攝影代表人物的
身份,其拍攝受颶風侵害的災民影像,更或是其在 1877 年與阿道夫˙史密斯
(Adolphe Smith Headingley,1846-1924) ,所合著之《倫敦街頭生活》,以同情心
客觀記錄窮困的工人階級,展現紀實攝影關心社會的特點。更被譽為第一個社會
紀實攝影家,9 因而我們整體在觀看湯姆生的攝影時便能從不同的角度看到多樣
化的研究視角。

然而單論圖一中的景色,其被湯姆生稱為「溪窿,環境的破壞者」 ,多有
人認為這張照片的青灰岩惡地景像,出自左鎮之草山月世界,呈現出淒美而悲壯
的自然景色。學者游永福透過攝影底片沖刷技術的觀點,來嘗試還原湯姆生於左
鎮之月世界地形進行拍攝的可能性。因青灰岩地形的水質過於鹼性,且當時時節
和惡地水源特徵,均可看出十分缺水,取水的困難度極高;因而推論其在左鎮的
拍攝可能性極低,應該是在偏向高雄內門一帶的地點。10

以上不論此圖是否出真的是左鎮當地的月世界景觀,均可以判斷出圖一中的
地理景觀屬於惡地地形下的特有樣貌,而湯姆生亦可說是第一個對台灣史上月世
界地形留下影像紀錄的攝影家,其地景攝影幫助我們了解地理環境、風貌的山川
變化及滄海桑田,更可延伸至環境保護的重要;對於平埔族的攝影紀錄亦是貢獻
重大的文化資產紀錄。從以上結論,我們似乎不能單純以西方殖民者的凝視視角
而概括之攝影紀錄,那又該如何在台灣攝影史或是月世界地形攝影先驅上的路上
來做出約翰˙湯姆生的定位,也許依舊存有一個未定且具開放式的解讀想像空
間。

三、日治時期的風景攝影與月世界影像

9
Arthur Rothstein 著,李⽂吉譯,《紀實攝影》,(台北:遠流,2014),頁 12-15。
10
游永福,〈照見臺灣的容顏-1871 年英國 攝影家約翰‧湯姆⽣南臺灣驚艷(上)〉,頁 179-180。

4
日治日常生活史專題研究
歷史所 許恕 k36111024
指導老師:陳文松

圖三:攀登泥火山之影像(1929) 圖四:〈地層の彎曲〉(1932)

資料來源:《臺灣日日新報》 資料來源:台灣舊照片資料庫

以上兩張照片,均是出自日治時期的月世界攝影,當時便以「月の世界」稱
呼此種地理景象。圖三攝於高雄內門或田寮的月世界地形,發表在《臺灣日日新
報》內,其標題為〈世にも珍しい泥火山見もの恰も月の世界、さまよぶ如き奇
觀〉意思為世界上罕見的泥火山,宛如月亮的世界。圖四則是名為〈地層の彎曲〉
被記錄在台灣總督府殖產局出版之《臺南州新化油田調查報告》,其附註說明為
「左鎮一帶的地形草屬新化丘陵南化泥岩地層,因受到強烈的侵蝕,地表呈現鋸
齒狀的山脊、不規則的溝壑起伏,到處懸崖峭壁,形成非常獨特的景觀。」。兩
張照片中皆可以觀察人像與風景的並存,拍攝的角度與意象詮釋依稀透露出帝國
統治下風景攝影的特殊樣貌與攝影生成脈絡值得觀者延伸思考。經由上述的影像
說明,筆者首先從宏觀的視野觀看帝國與風景攝影的互動關聯,風景攝影在米切
爾的名著《風景與權力》11 中便有清晰且有力的論述。

米切爾如此說道:「風景是以文化為媒介的自然景色。它既是再現的又是呈
現的空間,既是能指(signifier)又是所指(signified),既是框架又是內含,既是
真實的地方又是擬境,既是包裝又是包裝起來的商品。」,解釋風景如何結合視
覺文化中的符號學,而被包裝成所欲傳達給觀者的樣貌,當時多運用在闡釋風景
畫,然則此種說明亦能用於解釋殖民者的風景攝影脈絡。12

同樣的,結合以上概念,觀看日治時期的風景攝影以及相關月世界的題材,
發現隱藏在照片背後的生成脈絡與帝國之眼如何凝視殖民地風景。日治時期,結
合鐵道建設、推廣旅遊、發行寫真帖之手段來形塑「風景」概念,例如著名的「台
灣八景十二勝」,並發行如《台灣鐵道名所案內》的旅遊文宣書籍,改變台灣的

11
W.J.T 米切爾著,楊麗、萬信瓊譯,《風景與權⼒》,(江蘇:譯林出版社,2014)。
12
W.J.T 米切爾,《風景與權⼒》,頁 5。

5
日治日常生活史專題研究
歷史所 許恕 k36111024
指導老師:陳文松

風景想像認知。13 此外除了攝影照片,此處筆者更欲結合史料文字來作為佐證之
一,如圖三照片刊登於《臺灣日日新報》上的專欄,其中文字便說明編輯部是透
過以上所提到的鐵道建設,南下進行此次的南部行,攝影中的風景人物亦給人一
種佔據高處征服此種月世界奇觀的視覺感受。14 另外,月世界影像多出現在地質
探勘,例如高雄與台南等地的油井調查報告之中,如圖四的影像類型;此外在《臺
灣登山彙報》之中亦多有對月世界的探險、徒步登行報告等紀錄存在 15 。

結論,可以發現日治時期對月世界以上如地質調查的影像、攀登月世界的文
字紀錄,在過往的研究中指出關注到登山與地理調查的活動,其背後其實也透過
登山與科學領域的結合,例如測量、攝影、生物研究、人類學等,更能與「軍隊」
國家利益重疊,透過規劃路線、徒步登山進行地圖繪製,標示出國家領土範圍,
使登山被賦予另一種帶有國家利益色彩的活動。16

四、當代月世界攝影-主要以張武俊老師為對象

筆者此章節,欲將時間拉到當代攝影,觀看張武俊老師的月世界攝影與其相
關攝影作品,透過其主要以月世界為題材的兩本攝影集,《夢幻月世界》17、《彩
竹的故鄉》18, 分析以其為代表的當代月世界攝影。其餘張武俊台南相關的攝影
作品集還有《全台首學》19 ,作為對台南孔廟的攝影專輯,其他還有對古宅民居
的攝影紀錄,如此更展現他除了風景題材外的人文風土作品。

首先簡介張武俊,生於 1942 年,台灣臺南人。他會開始接觸攝影,是因要


替小孩做紀錄而入門攝影的世界,後來他加入台南攝影學會,並開始參加攝影活
動與比賽,連續參與三年都未入選,並開始自學,詢問前輩友人,如陳金元的意
見;並透過觀察評審過程、參觀他人展覽來觀察、進修。其展露頭角首先從 1981
年獲得第十四屆全省影展銀像獎及最佳創意獎開始,20 其自述在民國 76 年開始
踏上草山月世界,以眼睛探詢這片土地,以理解家鄉風貌,意欲顯現「人與環境」
可能是作為與台南在地的連結,抑或是人與惡地的相連,且長期關注家鄉臺南的

13
張世倫,《台灣攝影史形構考》,(台北:影⾔社,2021),頁 165-166。
14
〈世にも珍しい泥⽕⼭見物恰も月の世界をさまよふ中き奇觀 編輯同⼈南部⾏〉,《台灣日日新報》
(1929.4.5)版 5。
15
可以參見〈「月の世界」探勝(第四回)〉,《台灣登⼭彙報》,第 13 卷第九期,頁 8。
16
黃㵾任,〈福爾摩沙的「健⾏」:清法戰爭期間法國軍官薩勒影像之研究〉,(台灣師範⼤學台灣史研
究所碩⼠論⽂,2022),頁 23。
17
張武俊,《夢幻月世界》,(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2)。
18
張武俊,《彩⽵的故鄉》,(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8)。
19
陳永源,《全台首學》,(台南:台南市立⽂化中⼼,1995)。
20
〈台省影展優勝揭曉,⼊選作品下月巡迴演出〉,《聯合報》,1981 年 12 月 18 日,12 版。

6
日治日常生活史專題研究
歷史所 許恕 k36111024
指導老師:陳文松

地方景物,投入數十年光陰,以鏡頭發掘日常的地物風貌之美。對台南在地的惡
地、竹林、古厝、花木,甚至沙丘、峽谷、魚塭等影像進行深刻的紀錄,有著強
烈的屬地藝術家特質。21

另外,他也透露自身並非科班出身,對於攝影皆是靠自身的學習與修煉,此
種素人的背景,也被認為對台南在地 8、90 年代的台南在地攝影或台灣風景攝影
的發展貢獻有其特殊的意義。其選擇「草山月世界」作為題材,並投入長時間的
創作。作為一位重要的台南在地攝影家,對其相關的研究專著有國美館近期發行,
針對台灣近代攝影家所出的攝影家叢書系列《台灣攝影家-張武俊》;另一本則屬
於《覓南美》,22 此本台南美術館所出的藝術研究專刊中,當中如此描繪張武俊
的月世界攝影:

位於臺南左鎮的草山月世界,由砂岩與頁岩構成青灰岩,稱為白堊土地形,
山脊光禿成鋸齒狀,因地質鬆軟,加上溪流切割地表,懸崖峭壁綿延,景觀特殊,
於村落遠觀雲海霞光,有如潑墨山水。張武俊以月世界為背景,彩竹入相,巧手
調和之下,以犀利的鏡頭「銳利凝視」,盡顯月世界及彩竹風貌,變幻莫測,相
23
當引人入勝。

在其拍攝期間於 1987-1992 年之間的《夢幻月世界》,與 1992-1998 年之間的


作品集《彩竹的故鄉》中,可見到他在台南如左鎮、南化、龍崎、玉井;高雄的內
山、田寮、燕巢的草山月世界、田寮月世界、燕巢月世界之作品,拍攝里程超過
十萬公里。其中針對於左鎮草山月世界的有二寮、山月湖、鹽水坑、崗林、大坪
崙等地區,其拍攝的時間多聚焦在凌晨三、四點到早上八、九點之間。24

此兩部作品集是其最為人知且著名的代表作品,與田寮、燕巢的拍攝手法不
同,透過日出時分、日夜交替之際,日出、雲海、自然光影與月世界地景、植物
所交織共構出多變的色彩,竹子此種生長於月世界惡地上的堅忍植物,亦成為張
武俊風景攝影下的主角之一,可見其孤傲雄踞,或群聚交錯於山脈立嶺之間,展
現貧瘠土地上,生長於惡地之上的生命韌性。25 以下是幾幅張武俊老師的攝影作
品便可以看到屬於他的特殊攝影風格。

21
關秀惠主編,《台灣攝影家:張武俊》,(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21),頁 8。
22
可以參見南美館所發⾏於 2020 年之《覓南美》第九期。
23
台南美術館網站(https://www.tnam.museum/research_publication/publication/102)最後檢索日期:2023
年 6 月 12 日。
24
參見張武俊之攝影作品集《夢幻月世界》頁 6、《彩⽵的故鄉》頁 10。
25
關秀惠主編,《台灣攝影家:張武俊》,頁 45。

7
日治日常生活史專題研究
歷史所 許恕 k36111024
指導老師:陳文松

圖五:拍攝於左鎮山月湖(1994.2) 圖六:拍攝於左鎮二寮(1990.9)

資料來源:張武俊作品集《彩竹的故鄉》 資料來源:張武俊作品集《夢幻月世界》

圖七:拍攝於左鎮 308 高地(2001.3)

資料來源:張武俊作品集《彩竹的故鄉》

另外,對於月世界攝影的攝影家還有如柯錫杰、郭英聲、陳耿彬均有所創作
紀錄。總結來說,月世界攝影是張武俊長期關注且持續拍攝的主題,,若從地方
的風景攝影研究的角度來觀看為何拍攝土地、風景,可以見到以張武俊在十多年
的時間內,不懈的拍攝月世界攝影,投射對自身土地的關懷和一種在地的南方視
角。26

關秀惠主編,《台灣攝影家:張武俊》,頁 17-18。
26

8
日治日常生活史專題研究
歷史所 許恕 k36111024
指導老師:陳文松

圖八:柯錫杰〈月世界〉(1962) 圖九 :柯錫杰〈月世界〉(1962)

資料來源: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資料來源:南畫廊網頁

五、結論

本次報告,筆者爬梳從 19 世紀到當代之間,以月世界為題材,如約翰˙湯
姆生、《臺灣日日新報》、《臺南州新化油田調查報告》、張武俊的相關照片作
為一種攝影史結合部分左鎮當地「草山月世界」的研究嘗試。觀察到各自不同的
影像脈絡,可以發現在不同時代下,對同一種風景的攝影照片背後,有著不同的
詮釋路徑及方法。
經過了西方對福爾摩沙的短暫一瞥,從外國對異鄉的凝視;到帝國殖民者統
治下的攝影與「風景觀」互動,透過地理調查、登山紀錄報導,建構起自身的知
識權力體系,日本殖民的結束。時間線跨越到了近代,曾經處在長不同政權統治
下的台灣,真正的居住島民無法掌控自身對影像的詮釋與展現主導性。
透過太平洋戰爭後,多樣化的攝影風格逐步出現,到 70 年代鄉土重新受到
重視,相對而來的紀實、報導攝影,再到風景攝影,攝影家開始將關注的視線開
始轉向觀看自身的土地與歷史。以上,透過爬梳月世界的攝影紀錄,也如同一部
展現生動的台灣史,隱含在照片下的文化、歷史脈絡亦隨之轉變。透過張武俊相
機下的彩竹與月世界攝影,進入他的攝影世界,也讓觀看者如同和張武俊一起發
現和紀錄下這片土地的景觀與人文景象,了解在地文化與景觀保存的重要性。

六、參考資料

(一)專書

張世倫,《臺灣攝影史形構考》,台北:影言社,2021。

林志明,《複多與張力:論攝影史與攝影肖像》,台北,田園城市,2013。

顧錚,《世界攝影史》,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6。

9
日治日常生活史專題研究
歷史所 許恕 k36111024
指導老師:陳文松

Arthur Rothstein 著,李文吉譯,《紀實攝影》,台北:遠流,2004。

Liz Wells 等著,鄭玉菁譯,《攝影學批判導讀》,台北:韋伯文化,2005。

W.J.T 米切爾著,楊麗、萬信瓊譯,《風景與權力》,江蘇:譯林出版社,
2014。

詹姆斯.R.瑞安著,王玉譯,《攝影與探險》,北京:中國攝影出版社,2016。

關秀惠主編,《台灣攝影家:張武俊》,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21。

王雅倫,《台灣攝影史的黎明》,台南:成大出版社,2021。

王雅倫,《光與電:影像在視覺藝術中的角色與實踐(1980-2001)》,(台北:
美學書房,2000)頁 66。

(二)攝影作品集

張武俊,《夢幻月世界》,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2。

張武俊,《彩竹的故鄉》,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8。

陳永源,《全台首學》,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5。

(三)學位論文

黃㵾任,〈福爾摩沙的「健行」:清法戰爭期間法國軍官薩勒影像之研究〉,
(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22)。

(四)期刊論文

游永福,〈照見臺灣的容顏-1871 年英國 攝影家約翰‧湯姆生南臺灣驚艷


(上)〉,《高雄文獻》,第四卷第 3 期 (2014 年),頁 166-182。

(五)報紙

〈世にも珍しい泥火山見物恰も月の世界をさまよふ中き奇觀 編輯同人南部
行〉,《台灣日日新報》(1929.4.5)版 5。

〈台省影展優勝揭曉,入選作品下月巡迴演出〉,《聯合報》,1981 年 12 月
18 日,12 版。

10
日治日常生活史專題研究
歷史所 許恕 k36111024
指導老師:陳文松

(六)外文資料

〈「月の世界」探勝(第四回)〉,《台灣登山彙報》,第 13 卷第九期。

(七)網路資料

台南美術館網(https://www.tnam.museum/research_publication/publication/102)最後
檢索日期:2023 年 6 月 12 日。

1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