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62

学 位 论 文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研究

Research on the problem of Moral Role Orientation in the New Era

刘 苗

指导教师姓名 张溢木 副教授 北京建筑大学

申请学位级别 硕 士 学位类别 法学硕士

所 属 学 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年 级 2020 级 学 号 2103050020009

论文答辩时间 2023 年 6 月

答辩委员会主席 胡 伟 教授
摘 要

摘 要
党的二十大全面部署了新时代新征程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明确了党和国家事
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前进方向。站在两个变局的历史关键时期,党的二
十大报告提出要继续创造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道德角色是社
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在社会关系中遵循不同角色规范,承担不同责任和义务,
对推动公民道德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的总要求,文章拟
对当前道德角色定位主要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其产生的具体原因,从而为解决新时代道
德角色定位问题提供可能的解决路径。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围绕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的基本理论展开。该部分在梳理总结研究背景和
目的的基础上,对论文研究意义进行阐述,界定相关基本概念,系统梳理论文研究的相
关文献,介绍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并对论文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和不足进行了概括。
此外,论文梳理了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的理论基础和时代脉络,归纳概括道德角色多元
化、系统化和多样化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道德角色定位的主要形式。
第二部分围绕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的问题和原因展开。该部分以新时代道德角色定
位新要求为基点,指出当前道德角色定位存在矛盾性和主体性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文
章对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即当前社会存在各种现代化社会风险,社会领域出现道德失
衡现象以及社会主体存在道德失范行为。这种现代化的社会风险主要表现为各种多元思
潮冲击、精神文明建设下移风易俗工作存在不足以及未形成多元主体共建合力;社会场
域道德失衡表现为道德角色定位形式单一,存在以规则取代良知的价值取向以及旁观者
责任意识淡薄;社会主体道德失范即公民道德认知不清晰,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不充分,
各种不良风气、多元价值观冲击青少年价值理念以及人们对道德楷模认同度降低。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的解决路径。从宏观层面看,要发挥价
值引领的内在作用,激发道德角色定位的精神动力,从而为道德角色参与社会建设提供
实践方向。具体来说,价值引领要求坚持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重视道德模范的精
神引领和典型示范作用,在法治化基础上落实道德角色定位;精神动力要以中华传统美
德为根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实践方向要在把握
道德建设统筹作用的基础上,多层次提升道德育人实效以及发挥各个主体协同合力。
本文主要立足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境遇,通过对道德角色定
位进行理论分析,系统梳理当前道德角色定位的主要问题,分析道德角色定位问题的产
生原因,最终就道德角色定位现存问题提出解决路径,为解决道德角色定位问题提供文
献资料和工作经验,为新时代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力抓手。

关键词:新时代;道德角色;角色定位;道德问题

I
Abstract

Abstract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omprehensively
deployed the mission and task of the CPC under the new era and new journey, and defined the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use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econd century goal. Standing at two critical historical periods of change,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oposes to continue creating new
brilliance in socialist culture and implementing the project of citizen moral construction.
Moral roles are the main participants in socialist cultural construction, following different role
norms and assuming different responsibilities and obligations in social relations, playing a
crucial role in promoting citizen moral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overall requirements for the
positioning of moral roles in the new era, the article intends to summarize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positioning of moral roles, analyze the specific reasons for their occurrence, and
provide possibl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 of moral role positioning in the new era.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revolves around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positioning of moral roles in the
new era.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purpose, this part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defines the relevant basic concepts, systematically
combs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f the research, introduces the main contents and research
methods, and summarizes the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innovation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research. In addition,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positioning of moral roles in the new era, summariz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diversification, systematiz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moral roles, and discusses in detail the
main forms of moral role positioning on this basis.
The second part revolves around the issues and reasons for the positioning of moral roles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the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positioning of moral roles in the new
era, this section points out the contradictions and insufficient subjectivity in the current
positioning of moral roles. Based on thi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auses, that is, there are
various modern social risks in the current society, moral imbalance in the social field, and
moral anomie in social subjects. The social risks of this modernization are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impact of various diverse ideological trends, the shortcomings in the work of shifting
cultural and ideological progress, and the failure to form a joint force of multiple subjects;
The moral imbalance in the social field manifests as a single form of moral role positioning, a
value orientation of replacing conscience with rules, and a weak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mong bystanders; The moral anomie of the social subject refers to the unclear moral
cognition of citizens, insufficient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for teenagers, various
negative customs and diverse values impacting the values of teenagers, and a decrease in
people's recognition of moral role models.
The third part mainly discusses th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 of moral role positioning in
the new era. From a macro perspective, it is necessary to leverage the intrinsic role of value
II
Abstract

guidance, stimulate the spiritual motivation of moral role positioning, and provide practical
direction for moral role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construction. Specifically, value leadership
requires adhering to the Party's leadership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emphasizing the spiritual guidance and exemplary role of moral models, and implementing
the positioning of moral roles on the basis of rule of law; The spiritual impetu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virtues, widely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constantly strengthen collectivism education; The practical direction should be based on
grasping the overall role of moral construction,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at multiple levels, and leveraging the collaborative efforts of various subjects.
This article mainly focuses on the era background and practical situation of the problem
of moral role positioning in the new era. 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moral role
positioning, it systematically sorts out the main problems of current moral role positioning,
analyzes the causes of moral role positioning problems, and finally proposes solutions to
existing problems of moral role positioning, providing literature and work experienc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moral role positioning, Provide a powerful grip for 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The New Era; Moral Role; Role Positioning; Moral Issues

III
目 录

第 1 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 1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1.2.1 研究目的 ..................................................................................... 2
1.2.2 研究意义 ..................................................................................... 3
1.3 基础概念界定................................................................................... 3
1.3.1 道德角色 ..................................................................................... 4
1.3.2 角色定位 ..................................................................................... 4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5
1.4.1 国内相关研究 ............................................................................. 5
1.4.2 国外相关研究 ............................................................................. 8
1.4.3 已有研究述评 ........................................................................... 10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1.5.1 研究内容 ................................................................................... 11
1.5.2 研究方法 ................................................................................... 11
1.6 研究重难点、创新点与不足 ........................................................ 12
1.6.1 研究重难点 ............................................................................... 12
1.6.2 研究创新点 ............................................................................... 13
1.6.3 研究不足 ................................................................................... 13
第 2 章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的理论分析 ............................................ 14
2.1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的理论溯源 ................................................ 14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道德理论............................................... 14
2.1.2 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基因 ....................................................... 15
2.1.3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 15
2.2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的时代脉络 ................................................ 16
2.2.1 党的十八大以前逐步发展 ....................................................... 16
2.2.2 十八大至十九大基本明确 ....................................................... 17
2.2.3 党的十九大之后日趋成熟 ....................................................... 18
2.3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的基本特征 ................................................ 19
2.3.1 主体多元化 ............................................................................... 19
2.3.2 形式系统化 ............................................................................... 20
2.3.3 内容多样化 ............................................................................... 21
2.4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的主要形式 ................................................ 22
2.4.1 国家:价值共识凝聚者.............................................................. 23
2.4.2 社会:价值取向引导者.............................................................. 23
2.4.3 个人:行为准则践行者.............................................................. 24
第 3 章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的新要求与现存问题 ............................ 25
3.1 道德角色定位的新要求................................................................. 25
3.1.1 基本规范:“四德”建设 .............................................................. 25
3.1.2 根本要求:人民至上.................................................................. 26
3.1.3 实践原则:集体主义.................................................................. 26
3.1.4 思想指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27
3.2 道德角色定位的矛盾性................................................................. 28
3.2.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冲突................................................... 28
3.2.2 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培育不充分............................................... 29
3.2.3 利己与利他道德不平衡 ........................................................... 30
3.3 道德角色定位主体性不足 ............................................................ 30
3.3.1 公民完全人格认识不充分 ....................................................... 30
3.3.2 未成年人道德定位不清晰 ....................................................... 31
3.3.3 道德榜样价值认同存在危机................................................... 32
第 4 章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
4.1 现代化社会风险............................................................................. 34
4.1.1 多元社会思潮博弈 ................................................................... 34
4.1.2 移风易俗工作实效不足 ........................................................... 35
4.1.3 缺乏多元共治系统 ................................................................... 36
4.2 社会场域道德失衡......................................................................... 37
4.2.1 道德角色定位形式单一化 ....................................................... 37
4.2.2 “以规则取代良知”的道德漠视 ................................................ 38
4.2.3 “旁观者”的责任淡化 ................................................................ 39
4.3 社会主体道德失范......................................................................... 39
4.3.1 道德主体认知模糊 ................................................................... 40
4.3.2 青少年道德教育薄弱 ............................................................... 40
4.3.3 社会道德楷模缺位 ................................................................... 41
第 5 章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的解决路径 .................................... 43
5.1 深化道德角色定位的价值引领 .................................................... 43
5.1.1 加强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 43
5.1.2 提高道德模范宣传力度 ........................................................... 44
5.1.3 促进道德角色定位法治化 ....................................................... 44
5.2 充实道德角色定位的精神动力 .................................................... 45
5.2.1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 45
5.2.2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46
5.2.3 践行集体主义道德原则 ........................................................... 47
5.3 丰富道德角色参与社会建设的实践措施 .................................... 48
5.3.1 发挥道德建设顶层规划作用................................................... 48
5.3.2 提升道德教育多层次育人实效............................................... 48
5.3.3 推动多主体全方位协同发力................................................... 49
结论........................................................................................................... 51
参考文献................................................................................................... 52
第 1 章 绪论

第1章 绪 论
道德是人类社会文明与社会意识形态进步的准绳与标杆,是衡量善恶标准的价值尺
度。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道德水平是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着国家和民族的
文化底蕴、社会领域的道德规范以及社会成员的品德素质。本文以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
问题为研究内容,通过对研究背景的概括,指出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界定相关基础概念,
并对当前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梳理,概括总结文章的研究内容与方法、重难点与创新点。

1.1 研究背景

四十余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和经济水平稳步增强,人民生活质量和精神
水平高度提升,但同时也伴随着道德领域的各种缺陷与问题,中华优秀传统美德逐渐丧
失生命力和和影响力。党的十八大以来,道德角色定位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立足新时
代社会主要矛盾和百年奋斗目标,全面把握时代特征和主要任务,对道德角色定位提出
了总体要求,着力解决道德领域不良问题,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具有新要求。2001 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出台,指明了
新的历史条件下道德建设的发展方向,明确了当时社会道德角色的基本任务。2019 年
10 月,《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其进行发展,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化道德教育领导、推动道德实践养成、抓好网络空间
道德建设、发挥制度保障作用1。这是在国内外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我国经济社会深刻
变革的大背景下,对新时代道德角色提出的新要求。2023 年党的二十大对社会主义意识
形态工作提出新要求,强调要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促进全社会成员文明程度提
升。这是新时代对道德角色提出的新使命,是解决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重要方向。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面临新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
人们不再满足于原来的物质文化需要,派生出更多“美好生活需要”,对获得感、安全
感、幸福感需求程度大幅提高,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实现物质生活和精
神生活全面提升。这对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提出了新要求,强烈呼唤道德角色发挥价值
引导作用。党的二十大指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断繁荣社会主义文
化。这是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新要求,也是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的基本方向。此外,
当今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4]各种社会思潮严重冲
击道德角色定位。在此背景下,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推动全社会文明
程度纵深发展,促进文化事业和产业繁荣发展,成为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新的发展内容。
网络空间加速道德角色定位问题蔓延。21 世纪以来,网络空间成为社会信息交流传
播的主要平台,多元主体网络参与成为发展新态势。互联网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范围
广的特征,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但同时也成为各种思想交锋角力、争夺民心

1
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读本)》[M].人民出版社.2020:34-258.
1
第 1 章 绪论

的主战场。在多元化、碎片化网络信息的冲击下,各种有害信息、错误引导、网络暴力
问题接踵而至,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主体道德素质和行为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危
害网络优秀文化传播和网络道德实践。[47]在网络空间影响下,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
加速蔓延,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等产生极大冲击。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道德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道德对个体行为具有
指导和制约作用,是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品质规范,也是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
人与社会关系的价值准则,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新时代
道德角色定位问题,旨在对道德建设的既往经验和现实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提高对道
德角色定位问题的重视,在此基础上推动道德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实现全方位发
展和高素质育人提供理论指南和实践方向。

1.2.1 研究目的

道德是文化的核心要素,不仅是判断国家文化软实力重要指标,也是推动社会主义
文化繁荣发展的内在基因。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对道德领域突出问题进行教育和治理,促
进思想政治工作有序开展。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
程,并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进行了再次论述。党的二十大指出要促进全社会文明程度
提升。这充分说明道德角色参与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随着
社会文明程度提升,现代公民道德意识较传统社会有了极大提高。但从问题角度出发,
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使得道德领域呈现诸多难
题,道德怀疑、道德冷漠及道德虚伪等严重冲击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就要求新时代道
德角色要在社会建设中明确目标、找准定位、履行义务,系统把握当前道德角色定位的
总要求,深入剖析道德角色定位问题的产生原因,促进道德角色定位问题有效解决,提
升道德角色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意识,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事业良性发展。
明确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的任务要求。《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道德建
设的具体内涵进行重新界定,赋予道德角色新的历史使命。党的二十大在此基础上对当
前道德角色定位使命任务进行了全新界定,即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落实四德建设、
坚持人民至上、贯彻集体主义原则以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
以此为基本要求开展道德实践,有利于明确道德角色定位的任务目标,促进道德角色在
新时代任务要求下合理规避问题风险,推动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解决。
突出道德角色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
结构急速变迁和外来文化价值渗透严重冲击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对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巨大挑战。当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以及生态发展等
领域各种道德失范现象和社会不正之风快速蔓延、失德败德现象屡见不鲜,社会道德意
识和道德观念亟待加强。由此,从角色定位视角出发,明确道德角色定位中的“自律”

2
第 1 章 绪论

与“他律”,加强对国家、社会、公民等道德角色参与社会建设的重视,能有效明确新
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的具体任务,加速破解道德难题。
为加强新时代道德建设提供现实路径。新时代道德建设理论以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
相关论述为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实语境出发,当前国
际社会形势风云多变,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思想领域各种优劣文化、意识形态和社
会思潮加速兴起和传播,以及资产阶级道德的渗透和侵袭,对中华传统美德产生剧烈冲
击,社会主义文明逐渐丧失主流价值地位1。因此,加强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弘
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新时代道德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向。
基于此,本文旨在立足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系统梳理党和国家长期以来的道
德实践,把握新时代道德建设工作的成绩与经验,总结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问题产生
的内在原因,促进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解决。这不仅关乎道德领域自身发展,更关
乎整个社会、公民乃至党和国家的发展。

1.2.2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从道德角色定位视角深入研究道德领域存在的问题,以期加强对马克思
主义道德理论的认识和深化,系统把握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赋予新时代道
德角色定位新的理论内涵。因此,研究道德角色定位问题,对深化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
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道德观的认识,进而从根本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本
质规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目前,学界关于道德角色定位问题缺乏系统研究,加强对新
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丰富道德理论相关内容。此外,有利于明晰新时
代道德角色的定位形式和基本要求,总结道德角色定位现存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对全方
位把握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的理论渊源和时代脉络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现实意义。新时代道德领域面临复杂的国内国际背景,因而道德角色也面临着不同
的任务和目标。分析当前我国道德领域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历史机遇,有助于各个道德角
色明晰自身定位形式,为有效开展新时代道德建设提供行动指南。同时,针对社会中存
在的腐败问题、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价值观扭曲等现象,探究道德角色的具体实践和
角色定位,有助于推动国家构建制度化、体系化的道德政策和制度,提高国家整体道德
水平,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对规范全社会成员道德行为、培养时代新人具有现实意义。
因此,研究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有助于道德角色更好参与道德建设,为坚定文化
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实践路径。

1.3 基础概念界定
理论是实践的指南。研究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首先要对道德角色和角色定位
概念进行界定,厘清新时代道德角色的基本内涵,明确道德角色的定位形式,从而深入
挖掘道德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具体原因,为解决道德角色定位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1
张庆花.中国公民社会主义道德观践行研究[D].吉林大学,2018:169.
3
第 1 章 绪论

1.3.1 道德角色

道德角色是社会角色的一种。任何一个人在社会中都要扮演一定的角色,也要扮演
一定的道德角色。人作为社会道德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社会
角色,承担不同的义务和责任,遵守不同的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在伦理学中,道德角
色指个人或团体作为道德行为主体进行活动。[4]任何道德角色都处于一定的道德关系中,
其扮演的社会角色影响着人际之间的利益关系、符合着社会地位的角色要求、承担着做
出符合社会期待的行为使命。这就是说,不同的道德角色具有不同的责任义务,随着社
会关系和场合的变换而发生改变。
采用工具界定的方法,本文对道德角色进行了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定义。道德角
色从宏观上划分为国家、社会和个人。三者在道德领域具有不同的地位、扮演不同的角
色、遵循不同的社会规范。国家、社会和个人在道德领域进行道德定位要坚持个人主义
与集体主义相统一的原则,国家和社会要落实培育社会主义道德文明目标,个人要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平衡发展。此外,从具体层面看,青
少年、道德模范等作为道德领域的参与者,是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过程的重要对象。从
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接受教育的青少年群体要明确自己的道德责任和使命,规避各种
不良诱惑,以时代新人要求为准则,不断向着“四有”青年成长。道德模范作为先进典
型代表,要在全社会树立道德标杆,唤醒社会道德榜样价值认同感,突出时代价值取向,
彰显社会道德高度。由此可见,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道德角色即在不同社会环境中扮
演的不同角色,是道德领域的主要参与者,也是道德建设的主要推动者。

1.3.2 角色定位

角色原是戏剧、电影中的一个概念。在儒家看来,“名”即“地位”,“礼”等同
于规范,名之于礼如同地位之于角色。1也就是说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礼教规范需遵守,
这就要求君主扮演好君主的角色,遵循君主地位所要求的规范,为臣、为父、为子亦是
如此。由此可见,儒家伦理道德主要强调正名循礼,也就是需要地位界定、角色扮演,
遵循社会道德规范。既往研究指出,教师、辅导员、政府和村官作为道德角色,在社会
中具有不同的地位,扮演不同的角色,遵守相应的道德规范。依据工具界定,本文中的
角色定位指在道德领域不同道德角色具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及角色规范。国家和社会作为
道德领域的领导者,具有贯彻理想主义、爱国主义的基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宣传教育的使命要求,同时也需要遵循四德建设基本规范,落实人民至上根本要求,
坚持集体主义实践原则以及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指南。青少年、道德模范等
作为道德领域的参与者,需要平衡个人与主体基本矛盾,培育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实现
利己与利他的道德平衡。此外,角色定位的过程伴随着时代动态发展,新时代具有新的
历史使命和任务,角色定位同样具有新的内涵与发展方向。

1
张德胜.儒家伦理与社会秩序(社会学的诠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7-43.
4
第 1 章 绪论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道德蕴含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中,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孕育的优良美德。自
2001 年党中央将公民道德建设置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位置以来,道德领域问题
成为学界研究的重要方向。2019 年党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党政干部、
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等群体提出了具体要求,为学界研究道德问题指明了实践方向。[28]
党的二十大指出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促进全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将解决道德问题推动
到新的层次,为学界开展道德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要求。

1.4.1 国内相关研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学界开始对道德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内
容和方向逐渐成熟和深入,呈逐年递增趋势。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发现,以“道德问题”
为主题公开发表的文章中,学术期刊 6718 篇,学位论文 1843 篇,会议报刊类文章 314
篇,以“道德问题”为主题召开的学术研讨会共 215 场。同时,以“角色定位”为主题
发表的论文较为丰富,其中学术期刊 1.8 万篇,学位论文 3025 篇,报刊类文章 148 篇,
召开学术研讨会 426 场;以“道德主体”为主题公开发表的文章共 2125 篇,学位论文
858 篇,报刊类文章 18 篇,学术研讨会 47 场。而以“道德角色”为主题公开发表的文
章仅有 41 篇,其中学术期刊共 21 篇,学位论文共 16 篇,研究成果整体较少。由此可
见,当前学界对于道德角色定位问题的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相关研究资料数量较少,
未能达到系统深入的研究。从整体上看,目前,学界对道德角色与道德问题的研究更多
是将二者分开进行研究,未能在二者之间架构起有机联系的桥梁。从具体内容方面看,
学界主要聚焦于道德问题、道德教育、道德榜样和公民道德建设等方面,未能关注道德
角色定位问题。因此,加强对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研究是当前研究需要突破的方向。
1.关于道德内涵相关研究
目前,学界对道德理论内涵基于不同视角有不同的界定。首先,从语义上看,“道
德”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们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即不同社会有不同的道德;二是
指对道德评价的肯定性结果,如“某某人的行为是道德的或不道德的”。从思想政治教
育学科看,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对人们的生活和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的一种社会意识
形态。1同时,道德观念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不同时代不同阶级具有不同道德观念,
没有一成不变的道德。在马克思看来,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是一种社会历史范畴的概
念,是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反映,是构建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终极追
求。从伦理学上看,道德的基本概念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普遍上来看道德指一种社会
现象,这种现象以社会生活中各种经济关系和善恶标准为基准,以各种社会舆论、内心
信念和传统习惯为表现形式,由此形成社会伦理规范下的道德。2第二种观点则认为,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M].人民出版社,2002:134.
2
罗国杰,马博轩,余进.伦理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124.
5
第 1 章 绪论

把道德维持手段仅局限于社会舆论等方面,而把政治、法律的制裁排除在外是不全面的,
正确的定义应把后者包括于内。由此,冯友兰在此基础上指出,道德是一个社会或组织
之理所规定的基本规律。人作为社会中的行为主体,只要其行为合乎理的规律就是道德
的,如果个人的行为与社会规律毫无关系,就是非道德的1。在他看来,社会道德随着
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具有相对性。
2.关于道德理论相关研究
关于道德理论的相关研究,学界目前主要集中于道德建设和道德问题两方面。首先,
关于道德建设的研究学界主要以公民道德建设、网络道德建设以及职业道德建设为主。
其次关于道德问题的研究。学界主要集中在路径和困境两方面。关于路径的研究,可分
为内在和外在两方面。从内在路径看,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需要形成公民道德认知、培
养道德情感、提升道德素养、推动道德实践。在道德认知方面,部分学者认为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作为道德理论的精神基因,对道德认知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要推动优秀
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使其中的核心价值理念适应社会政治发展要求,最终融入并成为人
们的观念共识和行为习惯2。在道德情感方面,有研究指出个人羞耻感是道德中的革命性
力量,构建新时代的社会道德秩序,要以培植与提升个体自我羞耻感为基础3。对于道德
素养,有观点认为要在努力学习中厚植和涵养自身道德素养4。至于道德实践,研究指出
要发挥道德典范示范效应,效仿道德典范的美德品质及行事风格,推动道德行为主体快
速有效选择美德生活5。以上观点从不同视角出发,指出了个体道德培养的具体方式。从
外在路径看,研究指出要从道德教化和道德治理方面进行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公民道德
教育有效性,推进道德治理实践。道德教化强调要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通过“知”
指导“行”的方式实现受教育者的目的,最终促进受教育者培养良好的道德品性6。道德
治理认为道德系统具有整体性和分层级的特性,要对道德治理各个目标进行调控,就要
坚持层级目标始终围绕、服务和服从整体目标,在此基础上推进公民道德建设7。
3.关于道德角色相关研究
当前,学术界对道德角色的研宄处于起步阶段。基于道德角色的多样性,学界对道
德角色的研究呈现具体化。目前,学界对道德角色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教师道德和学生道
德。关于教师道德,有研究对其进行了整体把控,指出可以将其划分为私域道德、公域
道德和职业道德三个层级,教师道德是对三者的综合要求8。这就是说,教师需要在道

1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
2
张静,唐凯麟.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新时代道德建设的构建路径[J].湖南大学学报,2018(03):30-33.
3
曾振宇,李富强.羞耻的本质及其伦理价值[J].伦理学研究,2019(06):14-20.
4
周四选.新时代党政干部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州学刊,2019(10):19-24.
5
韩燕丽.道德典范示范效应再检视——一种基于美德伦理学的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20(01):56-61+110.
6
龙静云,操菊华.道德教育的当代症候与现实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09):24-26.
7
张溢木,刘左元.社会关系调控视域下道德治理的现实路径[J].唐都学刊.2016(04),46-50.
8
何云峰.教师道德:期待与角色定位[J].伦理学研究,2015(04):88-93.
6
第 1 章 绪论

德实践中根据公众的道德期待进行合理的道德定位。同时,还有研究指出当前教师角色
在道德建设中的重要性,认为高校教师对高等教育事业和社会道德具有引领效应,研究
其道德角色失范能推动道德矫正1。此外,还有研究指出教师权威的行使要符合社会道
德规范,在此基础上实现学生的道德发展2。以上三者将道德角色定位于具体的教师身
份,突出了教师角色参与道德实践的重要性。同时,学界也存在对学生身份的道德研究,
如对农村籍大学生适应学校和社会角色要求进行研究,认为农村籍大学生要适应学校和
社会对其角色的要求,克服社会角色更迭困扰,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信念,培养
良好的道德习惯3。以及有研究指出学生身份是伦理者与心理者的统一,道德教育过程
体现了二者的融合,两者的统一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道德观念的接受和认可4。这二者
都将道德角色定位于学生,对学生参与道德建设的社会角色进行了详细定位。
此外,学界还有关于道德主体的研究。从已有研究看,道德主体研究主要聚焦于宏
观层面的多元主体以及道德主体建构。关于多元主体的研究,部分学者从多元主体构建
的路径出发,指出了多元主体共建的具体路径,即在政府主导下,社会与公民等共同参
与道德建设。5此外,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以公民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
德和个人品德为着力点,对不同道德角色提出了具体要求,突出道德主体的多元化。6最
后,学界聚焦道德主体的建构。如从道德主体的自识思想出发,对道德主体加强自身道
德意识进行论述,强调自身判断力对道德意识的重要性。7同时,还有学者立足高校教
育道德主体建构,指出道德教育过程存在“双主体”的关系,强调在教育过程中既要重
视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也要提升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价值。8在他们看来,道德主
体的建构主要包括道德认知的形成、道德情感的建构和道德目标的实现三条路径,要逐
步在管理过程中实现道德作用的内化。以上对道德角色的研究,从教师、学生、公民等
层面进行了具体论述,但对于政府、社会以及个人等道德角色的具体定位鲜有研究,因
此本文将从宏观层面出发,对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进行界定。
4.关于角色定位相关研究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承担的社会角色不断变化,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也不断改
变。目前,学界关于角色定位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微观层面,即高校教师和辅导员、
政府以及大学生村官等。关于高校辅导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重要使命方面,明确了
加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培训的重要性。9同时,对辅导员身份存在的重要性进

1
翟军亮,吴春梅.专业性与道德性视角下高校教师道德角色的失范与矫正[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6,(06):1-2+11.
2
朱炜.试论课堂中教师的道德角色[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版),2003,32(01):97-101.
3
郑晓艳.农村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151.
4
苏婷婷.伦理者与心理者:道德教育中的学生身份研究[D].广州大学,2018:66.
5
龙静云,吴涛.多元主体共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路径[J].中州学刊,2020(11):92-99.
6
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读本)[M].人民出版社,2020:34-258.
7
王开元.道德主体的建构:孔子自识思想的阐释[J].保定学院学报,2021,34(05):1-7.
8
高金勇,李文涛.认知科学视域下高校道德教育双主体构建探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1(03):114-117.
9
罗公利,聂广明,陈刚.从国际比较中看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J].中国高等教育,2007,373(07):61-63.
7
第 1 章 绪论

行了研究,指出其在思想教育中承担的重要角色,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1此
外,学界对于教师角色进行了研究。角色定位是动态的变化过程,因此对教师进行角色
定位需要立足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和同事的交往过程,在不断理解、体验、感
悟和创新中实现对教师角色的定位。2因此,无论何种社会角色,都要回归角色本身的
社会环境才能实现对角色责任和义务的全面分析和了解。同时,对于参与道德建设的政
府,学界也有相关研究,明确指出政府角色定位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纵深发展的重
要作用。3此外,学界还对政府角色演进过程进行了系统概括,指出政府角色是在一定
范围内充当社会公共权力主体的政府所具有的功能作用的人格化,为我国塑造政府角色
指明道路。4因此对政府道德角色深入研究,可以为解决道德角色定位问题提供方向。
纵观学界研究成果,可以发现村干部角色在参与道德建设中也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中国
乡村精英角色的村干部,其角色定位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必然发生转变,如相关研究指
出实行村庄民主,有助于村干部在日常治理中增加对社区事务的关注,使其角色定位倾
向社区利益代言人。5同时还有研究指出大学生村官其角色不仅体现为管理者和服务者,
还表现为农村社会问题的协调者以及农民与政府之间的联络者等方面,具有多重社会身
份。6故而,基于不同社会角色,可以发现其在参与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社会
定位,承担不同责任和义务,需要对不同角色进行定位,使其适应新时代道德建设。

1.4.2 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学界对“道德角色”的有关研究成果主要为对道德与伦理的研究,集中体现为
古希腊先贤哲学家的伦理思想。同时,国外还存在角色定位和道德教育的研究。这些研
宄对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1.关于道德与伦理的研究
国外关于道德角色的相关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道德与伦理的相关概
述。古希腊时期社会不存在固定的阶级,社会成员组成城邦进行公共生活,由此社会秩
序应运而生,先贤哲学家在此基础上对构建理想国家提出诸多见解。苏格拉底对伦理道
德进行探索。他提出“认识你自己”的命题,认为思考是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在他看
来,个人道德的形成凌驾于感性欲求和物质利益之上,“美德即知识”是其对个体道德
完善的最终解释。柏拉图对其观点进行了继承,他对理想国家进行了擘画,认为理想国
家是对善和正义的追求。柏拉图是客观唯心主义者,他认为一切具体行为的善的本源是
理念世界中的善本体,并将善本体作为道德的来源和万物的本源。他认为道德是一种自

1
张瑜,彭庆红.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及其扮演[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10):61-62.
2
张爱琴,谢利民.教师角色定位的本质透视[J].教育评论,2002(05):41-44.
3
梅伟惠,孟莹.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府、高校和社会的角色定位与行动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6,37(08):9-15.
4
陈建平.试论政府角色定位之理论范式的变迁及启示[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05):45-47.
5
孙秀林.村庄民主、村干部角色及其行为模式[J].社会,2009,29(01):66-88+225.
6
程毅,刘军.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与功能拓展[J].前沿,2010,258(04):75-77.
8
第 1 章 绪论

然化的道德,灵魂是轮回的,肉体死后灵魂要接受审判,只有排除肉体的欲望才能进入
一个光明的世界,才能合乎道德生活。1由此可见,柏拉图主张制度层面的规范,认为
个人只有在良好的社会制度下才能实现道德的完善。其后,亚里士多德对其观点进行了
继承,认为城邦对人进行制约,个人的幸福和道德建立在公正、友爱且富裕的城邦之上。
进入近代社会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萌芽、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与理解,各种全新的思想文化对人们的认知结构产生冲击,导致对正义和至善的追求不
足以维持当时公共社会中的社会秩序,人们开始对以往的观念进行反思。最早对正义至
善思想进行反思的是卢梭,他否定了公共社会中的社会秩序是依靠正义至善进行维系的
理念,指出社会成员通过修订契约达成共同意愿,社会契约是人性和社会道德回归的根
本途径。社会契约通过让渡个人的全部自然权利,使个体在奉献中获取自由。在他看来,
社会契约是解放人类、维护自由和平等的手段,也是构建理想国家的主要方式。它以实
现人性和社会道德的复归为目的,旨在消除个体之间的不平等,构建稳定的生活方式,
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然而,康德并不认为社会是由契约构建的,他对自然状态的伦
理进行了批判,认为个体应该摆脱伦理的自然状态,以实现从恶到善、从伦理自然状态
向伦理共同体的转变。在他看来,人类行为的道德性取决于人是否遵循自我的理性思考,
而非根据自己的情感或喜好。2他将正义、法则、德性视为理想化的伦理共同体,成为
之后西方哲学家关于道德伦理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故而,古希腊先贤哲学家对伦理思
想的概述成为之后道德发展的理论基础。
2.关于角色定位的研究
当前,西方学界关于角色定位问题的研究,主要以具体研究为主,如具象为对政府
角色、教师角色的研究。国外关于政府角色研究由来己久,自由主义时期米尔顿·弗里
德曼指出政府角色是规则的制定者和裁判员,对于维护社会的自由,制定社会规则以及
推动公共事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强调政府没有法治就没有自
由,认为自由主义就是宪政,政府是法治而非人治。此外,罗伯特·诺齐克将政府角色
定位为“最弱意义的国家”,成为当时西方政治主流意识形态,里根在竞选总统时提出
的“管的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与之相同。故而,西方政府角色定位的研究始终
基于平等与自由理念,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背景的集中体现。3此外,关于教师角色的
研究,格兰布斯认为教师可以是学习指导者,也可以是文化传播者,具有双重身份。这
分别从教师对于儿童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论述了教师的角色身份。麦金太尔、奥黑尔则
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教师是管理者、交流者、伦理者和律师。这是对教师不同社
会地位的身份界定。此外,布鲁克菲尔德认为,教师是反思型实践者。他论述了培养教
师的四种途径,即以自身的经历为主,结合学生的视角,指出在与同事合作的基础上实

1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黄颖,译.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22.
2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6.
3
崔志林.探究西方政府角色定位的发展过程——以自由主义的演进为视角[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29):58-60.
9
第 1 章 绪论

现对教师的培养。1由此可见,国外教师角色的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与教师角色内涵、角
色转变与冲突等方面,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对教师角色的研究已进入到更为本质的层面。
3.关于道德理论的研究
西方国家关于道德理论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道德教育和品格教育两方面。学界对现代
道德教育理论内涵进行了研究,指出其应立足于社会道德问题之上,与当时社会发展情
况和国际背景密切相关。代表观点包括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拉思斯提出的价值
观澄清理论、美佛等人提出的以理性为本的道德教育理论、约翰·威尔逊提出的道德符
号理论以及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道德教育理论。同时,比较有代表性的还
有完善人格道德教育理论、体谅关心道德教育等。此外,关于品格教育的研究。美国是
品格教育最具代表性的国家之一,托马斯·里克纳作为代表性的倡导者,详细阐释了良
好品格的内涵,认为品格标志着人的道德和行为方式的形成,由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
三部分组成2。威廉·弗兰克纳从品格与规范结合的角度展开论述,主张要正确认识遵
守道德原则和培养气质品质是互相补充的关系3。由此可见,国外关于道德理论的研究
主要聚焦于个体层面,也就是聚焦于社会中的人,通过各种教育提升人的整体素质,实
现人这一主体道德素质的提升。这就为本文开展研究提供了个体层面的实践方向。

1.4.3 已有研究述评

从国内外关于道德相关研究现状来看,国内学者从道德角色的具体方面出发,较为
全面和系统研究了道德角色的相关问题,内容覆盖面广,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为本论文
研究提供了相应的理论资源。国外学者在道德与伦理、角色定位以及道德理论等方面同
样具有大量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不仅丰富,而且带有鲜明的问题意识,是对道德角色的
主要内容的具体概括。在此基础上,本文进行德角色定位问题研究,可以对国内外相关
理论成果进行借鉴。学界从道德角色定位的不同角度进行研究,覆盖面广且内容详实,
但还缺乏对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的相关研究。第一,国内外都缺乏对道德角色定位
问题的系统研究。学界对道德角色研究主要聚焦于具体的研究对象,如学生、教师以及
公民等,主要研究内容集中于对角色定位的分析,对道德角色定位中存在的问题鲜有涉
及,缺乏对当前道德角色定位中存在问题及原因的分析与挖掘。第二,学界缺乏对国家、
社会、公民三个道德角色的系统论述,未能在三者之间架构内在联系的桥梁。国内将公
民的道德建设作为研究重点,国外主要侧重于研究道德的内容与素质,更多的是将道德
与哲学、伦理相结合,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等都对道德与伦理相关问题进行了
阐述,但缺乏对道德角色定位问题的研究,未能将道德角色定位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道德内涵、道德角色、角色定位等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为本文
开展道德角色定位问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1
杨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与角色实现[D].长安大学,2019:56.
2
[美]里克纳.美式家庭:品质教育家长对策[M].喻佑斌,罗文盛译,海南出版社,2001:29.
3
[美]弗兰克纳.善的求索[M].黄伟合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137.
10
第 1 章 绪论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是道德领域的重要问题。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道德角色
定位面临新的现实境遇和发展方向,通过对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进行理论分析,总结当
前道德领域的现存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深入剖析,最终得出道德角色定位问题的解决
路径,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论文主要以定性研究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实证分
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系统把握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

1.5.1 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首先,文章在全面阐述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
题背景、目的与意义的基础上,对道德角色和角色定位基础概念进行了界定,系统梳理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指明了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和不足。其次,文章进行理论分析。
全面梳理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的理论基础和形成脉络,指出新时代道德角色具有多元化
系统化和多样化的特征,定位形式为国家凝聚价值共识、社会引导价值取向以及个人践
行道德准则,指明了道德角色的主要任务。再次,文章对现存问题进行了概括。立足于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的新要求,总结道德角色定位存在矛盾性和主体性不足的问题。这
种矛盾性主要表现为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冲突、社会道德文明培育不充分以及利己与
利他的道德不平衡,主体性不足则表现为公民完全人格认识不充分、未成年人道德定位
不清晰及道德榜样价值认同存在危机。其后,文章分析了现存问题产生的原因,从意识
层面、社会层面以及主体层面对问题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即西方意识形态泛滥、
移风易俗工作实效不足和多元共治系统缺乏导致意识层面出现问题,而道德角色定位形
式单一化、以规则取代良知的道德漠视及旁观者的责任淡化使得社会场域道德失衡,此
外,道德主体认知模糊、青少年道德教育薄弱以及道德楷模缺位是社会主体道德失范的
主要原因。最后,在现存问题和原因的基础上,文章探讨了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的
解决路径。即要深化价值引领作用、充实精神内在动力、丰富角色参与措施,发挥体制
机制、传统文化和角色主体多方作用,解决道德角色定位问题。基于此,本文最终得出
结论,明确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有利于促进道德领域问题有效解决,推动社会主
义道德建设,明确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目标和方向。

1.5.2 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研究法。文章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时代背景,对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
进行系统梳理,深入探究其产生原因,为解决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提供理论指南。
基于此,文章通过知网、维普等网络媒体查阅与道德角色、角色定位相关的文献和研究
成果,并阅读书籍、著作等文本,搜集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的相关资料与研究成果,
在对重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厘清各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宏观上把
握关于道德角色定位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论文写作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实证分析法。论文立足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的现实语境,着眼于当前社
11
第 1 章 绪论

会道德领域的现实情况。通过对道德领域存在的各种问题具体的、实在的案例和道德建
设既往经验的梳理,在新时代道德角色理论的基础上,对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进行
推理说明,总结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存在诸多问题的基本规律,并将该规律最终用于解
决道德角色定位问题的优化路径中。通过运用该方法,可以使文章在进行原因分析时依
据历史现实和基本规律,为推动道德角色定位问题解决提供可行性和具体性实践措施,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好的社会环境,营造和谐团结的社会氛围。
第三,对比分析法。文章采用归纳对比的方法,即在对具体个别事物分析的基础上,
对其之间存在的共同性、差异性进行归纳演绎,加以综合,由此获得一般结论。对比分
析是将各种零散的、不系统的知识理论化的过程。通过对比,可以找出事物之间的共同
点和不同点,由此对其进行区分和类比。基于此,文章主要进行了以下对比,将中华优
秀传统美德与新时代道德建设理论进行对比,指出在不同历史下道德角色面临的不同问
题,对其差异性进行概括。对新时代道德角色的定位形式进行对比,总结概括其共同性
价值。同时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进行对比,分析二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内在联系。

1.6 研究重难点、创新点与不足
本文以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为核心,重点聚焦当前社会背景下道德角色定位存在的
主要问题,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挖掘道德角色定位现存问题的原因,这是论文研究的
重难点,同时也是后续研究需重点关注的方向。同时,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新
的研究视角出发,对道德角色定位问题进行了宏观论述,丰富了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
题的研究内容。但由于缺乏相关研究文献,本文在研究深度方面仍有较大进步空间。

1.6.1 研究重难点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的现存问题。论文在对道德角色和角色定位
概念界定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道德角色定位的理论基础,对道德角色定位的新要求进
行了全面概括,总结出当前道德角色定位存在的矛盾性和主体性不足的问题,并对其产
生原因进行了意识形态领域、社会层面和主体方面三个层次的深入剖析,形成解决道德
角色定位问题的实践措施。文章重点聚焦于道德角色的矛盾性和主体性不足的问题,从
个人和集体的冲突、道德文明培育以及利己与利他的不平衡突出道德角色的内在矛盾
性,从未成年人定位不清及榜样价值认同危机强调主体性不足的现实问题。
本文研究的难点是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论文从意识形态领
域、社会层面和主体方面三个层次对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进行了原因剖析。作为动
态变化的道德角色,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面临着繁多且复杂的道德问题,伴随时代
发展而产生变化,对其原因进行分析要结合不同的现实语境,这是文章研究过程中的难
点。进入新时代以来,道德角色理论内涵发生了多番变化,基于不同的社会现实具有不
同的原因。因此,研究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要时刻把握动态变化的社会现实,只
有扎根道德建设具体实践,才能更加深入的剖析原因、促进问题解决。

12
第 1 章 绪论

1.6.2 研究创新点

第一,研究视角新。本文从宏观视角出发,明确了新时代不同道德角色的定位问题,
探析了道德领域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由此探讨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的解决路径。
此外,本文立足对比分析的研究视角,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
华传统美德中蕴含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理论基因,与新时代在道德建设的主要理论与
实践举措进行横向对比,总结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中积累的促进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的有
益经验,借鉴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蕴含的理论资源和典型经验,提供了研究新视角。
第二,研究内容新。本文旨在厘清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产生
原因进行分析,从而为解决道德角色定位问题提供优化路径。此外,具体内容方面,论
文以习近平道德建设理论为主线,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指导,为解决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提供资源借鉴和突破方向。同时,本文立足中
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对道德角色定位问题进行研究,拓展了道德领域的研究视野,为后续
研究提供文献参考和理论价值。

1.6.3 研究不足

第一,文献资料不够多元。本文以 2001 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至党的


二十大为研究脉络,发现道德定位问题发生诸多变化,学界关于道德方面的研究不断增
长。但通过系统梳理发现学界主要聚焦于道德建设相关研究,对道德角色定位相关研究
较少,使得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相关文献资料不够多元化的问题。在文献综述撰写方
面,本文通过对知网、维普等相关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的搜集和整理,总结了新时代道
德角色定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其产生原因,提出了优化路径。但由于当前研究
主要聚焦于教师、辅导员、政府干部等微观层面的道德角色,缺乏宏观层面的理论研究,
使得本文在研究中可借鉴的文献种类较少,未能实现深入研究。
第二,跨学科研究能力不足。本文在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背景下,需要对社会学、
心理学等学科知识进行一定的掌握,同时要对党政文献、讲话精神、报纸等进行系统梳
理把握。由于自己对相关学科理论学习不够,专业基础不够扎实,使得自己在研究过程
中对宏观理论把握不足。尽管阅读了大量书籍文献,但深知自己专业能力上存在欠缺,
对相关概念和理论深度把握不够,使得研究理念更新不够到位。因此,在后续学习和研
究中,要不断提升和完善专业能力,加深对论文研究问题的理解与探讨。

13
第 2 章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的理论分析

第 2 章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的理论分析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社会文明
程度提高。面对新的时代要求,道德角色要进行新的定位,这就需要对道德角色定位的
理论渊源和形成脉络进行系统梳理,厘清党和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要求,总结新
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形成对道德角色定位形式的基本认识,由此
分析当前道德角色定位的现存问题及产生原因,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2.1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的理论溯源
道德角色作为道德领域的主要参与者,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道德理论为基础,
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基因,在总结中国共产党人道德建设理论的基础上,对习
近平关于道德建设的相关论述进行了系统阐释与把握。[25]探究道德角色的理论基础,要
系统梳理中西方道德理论渊源,为解决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提供理论指南。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道德理论
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认为道德与社会生产方式密切相
关,要将二者联系起来进行研究。马克思对道德的起源、本质和功能进行了详细阐释。
他认为道德起点是“现实的人。1”这就是说,任何一个人都身处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
件下,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现实中的人并非是纯粹的个体,他们存在于具体的社
会实践活动中。这就说明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角色身份,道德角色亦是如此。马克思
对道德本质进行了全面论述,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来看,他批判了资本家对工人进行剥
削而又试图掩盖的虚假道德,认为劳动使得工人变得赤贫和畸形。由此可见,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带来了人的异化,使人的道德变得不充分,而要想实现完整的道德,就要进入
共产主义社会中。此外,在马克思看来,道德本质是经济利益的集中反映。他认为,思
想与利益紧密联系,二者不能分离。[3]任何的思想理论和道德主张都以一定的社会利益
为基础。故而,道德生成的内在机制要建立在利益关系调节规律的基础之上。
同时,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强调要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利益矛盾。在他看来,人们在社
会生产和交往中会产生各种社关系,这些关系之间存在着各种矛盾和冲突。基于此,道
德概念产生。它是为了调节社会关系而出现的,是社会关系中的各种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念。可以说,马克思道德观旨在对现实利益问题进行化解,以实现全人类整体利益为终
极目标。在他看来。道德的最终理想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他将共产主义的实现分
为三个阶段: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解放,以达成人类自我决定的阶段性目标;二是人与
人之间关系的解放,旨在建立人类共同体;三是道德的解放,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的自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5.
14
第 2 章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的理论分析

由全面发展。1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道德理论对社会关系中的道德进行了
系统论述,强调其在社会存在中的重要性,明确了道德定位的历史使命,为新时代道德
角色定位问题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指明了道德角色的前进方向。

2.1.2 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传统美德的现实作用。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华传统文化
不断积聚起深厚的价值基因,成为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繁荣壮大的内
在动力。[19]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首先,中华传统美德中蕴含以“仁爱”“友善”为根基的社会公德。许慎在《说文
解字》中指出“仁,亲也,从人,从二。2”这里的仁体现了道德的基本规范,指出人
际之间存在亲密关系,这种亲密关系通过爱来维持和发展。“仁”是一个具有广泛内涵
的道德概念。孔子认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指明了君子角色的道德要求;孟子
指出仁、义、礼、智是人的“四端”,对道德角色的具体规范进行了阐述;董仲舒的仁、
义、礼、智、信“五常德”,也是道德角色应遵循的秩序规范。3这些蕴含着基本的社
会公德规范,是新时代社会公德的理论渊源。其次,以“刚正”“清廉”为代表的职业
道德。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对官德规范进行论述,强调为官要公正廉洁、克己奉公。此
外,《孙子兵法》中对军人职业规范作出了具体规定,即要坚持“智、信、仁、勇、严”
4
。这些职业道德规范为今天为政者、为将者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对其参与职业建设,
履行职业道德提出了具体要求。再次,以“礼乐”“礼制”为核心的家庭美德。儒家认
为“仁”是“礼”的外在约束,“礼”对“仁”进行内在规定。“礼”将“仁”外化为
可以执行和操作的一系列仪式和规定,即为“仁”进行“道德立法”5。作为道德规范
的“礼”具有一系列关于祭祀、祭祖以及纲常伦理的要求,这集中体现为家庭美德建设,
为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提供了礼仪规范和等级要求,是道德角色参与社会建设的秩序规
范。最后,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为内核的个人品德。[19]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思
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个人道德修养遗产,如“刚正不阿”的个人品格,“舍生取义”的
道德追求等,都为新时代道德角色提供理论借鉴,成为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的价值取向。

2.1.3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
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我国具体实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
色的社会主义道德理论。从“为人民服务”到“四有新人”再到“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M].人民出版社,2002:258.
2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58.
3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95.
4
吴如嵩.孙子兵法新论:修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65.
5
王林伟.试论孟子学中的道德主体性[J].人文论丛,2018(02):90-100.
15
第 2 章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的理论分析

德体系”“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习近平的“提高人民
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1。这一系列道德理论,深刻
表明在不同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对道德内在问题的把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充分表
明,道德角色对社会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如果不能抓好道德角色的主要任务,甚至背离
正确的发展方向,将对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不良影响。
在中国共产党人道德建设理论的基础上,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强道德建设
进行了新的阐述。强调要在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基础上,重视对中华传统美德
的继承和发展,促进家庭教育和建设,在此基础上将全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到新的层次。
同时,重点论述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未成年人进行了具体定
位,指出了公民个体提高道德建设的具体路径。[78]由此可见,新时代对道德建设具有新
要求,道德角色要立足现实,不断促进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提升。此外,习近平总书记
在不同场合对不同道德角色提出了不同要求。首先,对于领导干部,强调要发挥先锋作
用,构建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其次,对于文艺工作者,强调要在作品中弘扬积极的
价值观,以明德引领社会风尚。再次,对于道德模范,强调要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讲好道德模范故事。最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习近平高度
重视精神文明创建的质量和实效,重视优秀文化对人的教育作用,关注道德领域存在的
各种问题,强调社会正能量的传播和弘扬。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重要论述旨在
深化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核心、原则、基本要求和道德范畴的认识,贯穿以为人民服务
为核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道德精华的价值主线,明确了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的具体方
向。[1]习近平对公民、青少年、领导干部、文艺工作者以及道德模范的重点强调,突出
其在道德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新时代进行道德角色定位要始终坚持其基本要求。

2.2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的时代脉络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矛盾和时代任务发生变化,赋予道德建设理论新的内涵。回
溯道德角色定位的形成脉络,以 2001 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理论起点,以 2019
年《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核心,最终立足党的二十大关于道德的重要论述。
[28]
这三个历史阶段是道德角色定位发展的重要阶段,是指导道德实践的实践指南。

2.2.1 党的十八大以前逐步发展
道德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识,党中央长期以来始终将公民道德建设置于重要地位,
二十余年先后颁布了两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发展,中心任
务发生转变,越来越注重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这就对全社会形成道德共识、构建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8
16
第 2 章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的理论分析

道德共同体提出新要求,推动道德主体向法治化的“公民”转化,由此形成了一系列关
于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提供了理论渊源。
党的十二大报告首次提出“精神文明”概念,但未对其详细阐述。十二届六中全会
1
明确规定了“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即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这首
次提出了公民概念,强调了公民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党的十三大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理想教育、法制教育的基础上,强调要进行道德教育,并将培
2
育“四有公民”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向 。随后,党的十四大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
新要求,强调要重视理论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社会公德教育,并对培育“四有新
3
人”进行了重点论述 。在此基础上,十四届六中全会系统阐述了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要求,
指出要培育社会主义“四有公民”,促进公民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
4
观念提升 。这次决议对道德建设相关内容进行了继承和发展,指明了公民道德建设的具
体方向。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要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干部和
群众,重点关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从“四有新人”到“四有公民”,道德主体定位
5
发生重大转变 。2001 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出台,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
个专门探讨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文件,明确规定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论述了公民道德
6
建设的基本要求 。这分别从国家政治角度、社会规范层面、公民实践方面论述了道德建
设的具体内容。之后,党的十六大对道德建设理论进行创新发展,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
7
思想道德体系,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进行强调 。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提出社会主
8
义核心价值体系 。由此可见,道德建设理论在十八大之前,处于逐步发展阶段。基于此,
纵向梳理十八大之前的道德建设理论,可以发现其为新时代道德建设理论提供了基本方
向,是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的理论源泉。

2.2.2 十八大至十九大基本明确
十八大以来,中国站在了新的历史发展方位。进入新时代,道德领域发生新变化,
为道德角色定位发展提供了新方向。党的十八大中重新界定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对新
9
时代道德建设理论进行了全面概括,形成了道德建设的基本体系。 在此基础上,习近平

1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
2
赵紫阳.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8.
3
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19.
4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8.
5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7:21.
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4-186.
7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2.
8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4.
9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8.
17
第 2 章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的理论分析

围绕党、学校等道德角色发表诸多讲话,促使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基本明确。
2012 年,习近平提出“中国梦”的概念。随后,在党的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
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了理想信念对共产党人的重大意义,指出理想信念是精神之
钙1。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理想信念的高度重视。在之后的学习中,习近平再次对马克
思主义信仰进行论述,指出共产主义和理想信念是共产党需要长期遵循的社会信仰2。
由此可见,习近平认为理想信念对共产党人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个阶段,习近平对理想
信念进行多次论述,突出理想信念在道德角色定位中的作用。由此,道德角色的定位方
向转为对理想信念的宣传教育,注重对党员干部、社会公民信仰塑造。道德角色定位的
基本任务开始明确。随后,习近平指出,道德支撑国家民族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中国精神的概念3。在他看来,中国精神作为中国梦的实现路径,是全体中国人民需要
内化于心的道德要求,有利于推动全社会汇聚精神力量,推动全体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
三观,涵养品德4。故而,在这个阶段,中国精神成为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道德角
色定位的主要形式,对推动道德角色找准定位具有方向指引。最后,他提出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5。由此树立起全社会道德标杆,为道德角色定位提供了新方向。从国家、社
会、个人三个层面出发,其论述了具体道德角色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对道德角色
的主要任务进一步明确。[10]其后,爱国主义成为论述的重要方向。这一系列重要论述,
指明了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的核心内容和工作重心。2017 年,习近平对中国人民应该具
备的道德进行了系统论述,即“以‘中国梦’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信念信仰,以‘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价值共识与伦理观念,以‘中国精神’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精
神和中华精神家园”6。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衡量人们道
德行为的道德准则,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角色定位问题的理论基础。由此,新时
代道德角色定位基本明确。

2.2.3 党的十九大之后日趋成熟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思想道德建设成为道德角色定位的重要内容,社会意识形态成
7
为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任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突出 。这是党
在新形势下对道德角色定位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此后,习近平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不
断结合实际为新时代道德建设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扩宽网络空间和农村道德建设阵地,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0-81.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675-676.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1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0.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1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05.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1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3.
6
钟启东.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7:147.
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4.
18
第 2 章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的理论分析

充实教师、道德模范和公众人物道德对象,促使道德角色定位向着更加成熟的方向发展。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强调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推进“四德”建设,
1
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总要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道
德建设的理论内涵不断充实和丰富。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科学
概括了“生命至上”的抗疫精神。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深刻阐述了“攻坚克难”
的脱贫攻坚精神。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提出“坚持真理”的伟大建
党精神。这三大精神丰富了新时代道德建设的理论内涵。此外,网络空间和农村道德建
设成为十九大之后习近平道德建设论述的重要方向。他提出要构建多主体参与的综合治
2 3
网格局 ,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由此可见,网络空间已经成为新时代道德建
设的重要平台,要高度重视网络空间道德问题。此外,乡村振兴下,农村成为道德建设
4
新阵地。习近平指出要对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重视 。之后,他对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
5
设作出新要求,指出要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 。这是新时代背景下道德建设的重要
发展,是道德角色定位工作重心偏移的具体体现。同时,师德师风和公众人物也成为关
注的对象。习近平指出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重要标准,强调教师坚持以德施教
6 7
。对于社会公众人物,他认为要发挥表率作用,引领社会道德风尚。 以上种种论述,
拓展了道德角色的范围,促进道德建设理论日趋成熟。直至党的二十大,新的时代命题
发生转变,对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在新时代需要纵深发展,加
[78]
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时代新人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内在动力。 这些为
道德角色定位确立了新的发展方向。

2.3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的基本特征
新形势下道德领域存在诸多问题,促使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呈现新的特征。从党的
十八大至二十大,党中央不断丰富发展道德建设的相关论述,这是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做
出的适应调整,梳理新时代的道德角色定位的时代脉络,可以发现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
具有多元化、系统化及多样化的基本特征。

2.3.1 主体多元化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具有新的内容和目标。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系统阐述
其主要任务,可以发现道德角色具有主体多元化特征。

1
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3-126.
2
习近平.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历史机遇,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N].人民日报,2018-04-22(1).
3
习近平.习近平向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致贺信[N].人民日报,2019-10-21(1).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6-19.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7.
6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9.
7
习近平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7-22(2).
19
第 2 章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的理论分析

从国家层面看,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思想层面上,党和国
家坚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道德自觉。各级党委和政府站在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
坚持立根塑魂、正本清源,始终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凝聚全党、团结人民。政治领导上,
党和国家确保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向前推进,道
德建设体系不断优化完善1。党和国家在政治领导上始终居于统筹地位,从顶层出发落实
各项制度要求。制度规范上,党中央坚定不移反腐败、抓作风建设,规范党内政治生活,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2。党和国家的意志水平直接影响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要始终
保持党和国家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是党中央制度规范对道德角色的具体界定。
从社会层面看,道德角色定位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各部门各行业要提高思想认识,
切实负起责任,形成工作合力。社会由单个家庭组成,家庭成员的道德意识和行为,对
社会形成优良道德产生影响,因此要形成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此外,学校对青少年
进行思想道德教育3。青少年和未成年人作为社会意识薄弱群体,需要引导其形成正确
的价值观。从宣传层面看,公民道德建设需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因此,宣传文化部
门要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协调、组织带动社会各部门共同参与、紧密配合,建立健全思
想文化阵地,提供宣传载体。从活动形式看,推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组织开
展道德实践,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社会成员道德水平,实现道德角色定位。
从个人层面看,道德角色定位需要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如参加选举、村民自治、管
理决策等。公民参与对公民意识的培养、公民道德建设具有积极作用。道德角色定位要
坚持教育和实践相结合,以活动为载体,吸引公民普遍参与。进入新时代,我国公民道
德建设参与意识增强,公民政治参与向理性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主要表现为公民参与
内容多样化、形式多样化、类型多元化。各种主动参与、自发参与不断增多。[36]总之,
当前我国公民在道德建设中的参与度逐步加深。这种参与不仅推动个人道德素质、道德
行为不断提高,同时也增强了公民的责任感,有利于发挥公民作用。公民参与是社会稳
定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加强公民参与有利于培养公民道德意识,推动公民道德建设。

2.3.2 形式系统化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以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为根基,将唯物辩证法贯穿始终,具有
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基本特征和鲜明特色,故而具有系统化的特征,具体表现为民族
性和时代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4。
首先,坚持民族性和时代性相统一。道德角色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
上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美德为道德角色定位提供了精神基因。中华传统文化影响着中
1
张庆楠.《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义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21:12.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8.
3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4.
4
王海霞.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研究[D].北京: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2019:191.
20
第 2 章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的理论分析

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道德角色产生重要影响。时代性则体现为在中国式现代
化全新历史方位下,道德角色定位需要进行创新发展。进入新时代,党的奋斗目标发生
转变,具体表现为对精神层面和道德层面的追求。这就要求道德角色立足新时代具体任
务,重视对社会成员道德品质的塑造,使其适应时代发展。
其次,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道德角色的定位过程与道德建设理论的发展过程
相契合,论述道德角色的理论性要把握道德建设的一般规律。首先,道德角色坚持马克
思主义道德观,以唯物主义方法为基础,形成了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同时,它对道德领
域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回答,指明了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的具体方向。因此,新时代
道德角色定位具有理论性。其次,新时代道德角色立足社会现实,旨在对道德实践进行
指导。它回答了新时代需要什么道德的问题,对如何加强道德建设指明了路径。[32]故而,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具有实践性,它立足当前社会道德建设的实际问题,在道德实
践过程中实现理论发展。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使得道德角色定位呈现系统发展态势。
最后,坚持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道德角色定位对中西方道德理论进行了继承和
创新。首先,在继承方面,它吸取了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优秀成果和中国传统美德的
道德基因。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了新时代道德角色的定位形式。此外,在创
新方面,时代赋予道德角色新的理论内涵和使命任务,在此基础上道德角色要根据时代
发展不断更正工作方向。如新时代新征程下,领导干部在道德角色定位中要注重自身责
任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其结合当前国内外发展现状,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基
础上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手段和理念,促进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整体提升。[52]

2.3.3 内容多样化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以遵循理想信念、坚定爱国主义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主要内容。理想信念构成道德角色定位的理论根基;爱国主义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的价值力量。[43]三者贯穿于道德角色定位过程的始终,
确定道德角色定位的发展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四史宣传教育工
作,在此基础上引导人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1。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要筑牢理
想信念。首先,在全社会开展理想信念教育2。理想信念是道德角色安身立命的基础,
能够满足道德角色精神层面的需求。其次,要对道德角色进行尊重和关怀。尊重个体生
命价值,理解和支持不同角色的理想信念。最后,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3。理想信
念是共产主义的价值旨归。习近平将加强理想信念视为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部分实现。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22:18.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2017:23.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0.
21
第 2 章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的理论分析

坚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能够促使党员干部站位更高、眼界拓宽,增
强其使命担当意识和能力。此外,青少年作为道德角色的重要主体,处于人生发展的初
始阶段,理想信念对其形成完善的道德人格意义重大。[27]由此可见,正确的理想信念有
助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塑造崇高人格。
新时代爱国主义具有新内涵,要在时代发展中实现中国梦1。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过程中,道德角色要将个人的梦想融入中国梦之中,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落实爱国主
义。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要坚定爱国主义目标。首先,坚持中国道路。历史和现实表明
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因此,要以中国道路为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不动摇。其次,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体现着爱国主义的价值追求,要充分发
挥中国精神的引领作用,将爱国主义落实到道德角色定位全过程。[20]再次,凝聚中国力
量。人民是中国梦的实现主体,只有全国各族人民全部团结起来,才能实现中国梦,彰
显个体价值。最后,贯彻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水
平的重要方式。爱国主义明确了道德角色定位的具体方向,丰富了道德角色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方面界定了道德角色的具体内容,使价
值理念落地于社会生活。新时代,要在社会生活中融入道德意识,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36]
党的二十大指出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各项教育工作,培养符合
社会发展的时代新人。社会发展离不开主流价值的引领,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同样离不
开价值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国家意志和个人追求的统一,要在社会实践中
激发凝聚力和行动力,提升道德角色思想道德水平,规范行为标准,为道德角色定位提
供思想指引。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德治相结合,在二者统一的基础上使道德
角色“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不断提高自身修养2。此外,要落实法治作用。
道德角色参与社会实践需要深入法治的各个环节,要发挥法治对价值的塑造和培养作
用。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道德角色定位的着眼点更加明确。

2.4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的主要形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体社会成员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宣传
教育工作,这指明了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的主要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内涵三个
倡导,要求国家凝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理想,社会坚持“自由、平等、
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个人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由角色
定位视角来看,道德角色以国家、社会、个人为主体,深刻体现了国家对价值共识的凝
聚、社会对价值取向的引导以及个人对行为准则的践行。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27.
2
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
22
第 2 章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的理论分析

2.4.1 国家:价值共识凝聚者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对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进行了系统定位,即坚持“富强、民主、
文明、和谐”的价值理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下“五位一体”全方位的价值共
识,代表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诉求和理想愿景。“富强”代表着国家发展强大和人民
实现共同富裕双层理论内涵,是国家进行道德角色定位的重要方面,二至缺一不可。
“民
主”彰显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新时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有力保障。“文明”是社会
主义进步的重要指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特征。“和谐”是社会状态稳定的
重要体现,是社会各个领域和环节和谐稳定发展的理想状态。这种理想状态是全世界各
族人民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承载着全人类的价值理想1。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价值理想的集中体现,凝聚全体人民的共
同信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心聚力。价值共识的形成需要国家对
价值目标发挥凝聚作用,这是由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的内容和精神目标决定的。如歌德
曾指出“世界历史的唯一真正的主题是信仰与不信仰的冲突2。”由此可知,信仰具有
强大的精神凝聚作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价值理想,要求社会成员具有共同的利益目标
和奋斗方向。在此过程中,会产生彼此激励的行为,从而固化和加强个体的道德意志,
使其团结起来为实现共同价值理想而努力奋斗。此外,国家在全社会凝聚价值共识能够
促进社会成员的理解和接受,这构成共同理想社会凝聚力的基本前提。因此,凝聚价值
共识具有重要社会意义,是社会价值理想和目标的终极体现。国家在道德角色定位过程
中要担当起凝聚价值共识的角色,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引导
全社会成员紧密团结在一起,将价值目标内化为共同信仰,在全社会凝聚价值共识,推
动社会道德高质量发展。

2.4.2 社会:价值取向引导者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要求社会发挥正确价值导向作用,即要遵循“自由、平等、公
正、法治”的价值取向。这四方面体现了新时代下社会价值取向的现代品格,是社会制
度、发展和需要等方面的时代诉求。“自由”是社会价值目标的理想形式,共产主义的
价值意蕴和目标导向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平等”是社会公平价值目标实现的重
要保障。“公正”强调全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正义的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遵
循。“法治”是国家治理方式的集中体现,强调要塑造依法治国的态度理念和价值取向。
社会层面的四个价值取向是社会公众意愿的集中体现,代表全人类的共同希冀。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新时代下社会制度和形态的价值取向,具体表
现为社会这一道德角色在社会建设中的价值引导作用。这一层面的价值取向要求社会引

1
王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意蕴[J].宜春学院学报,2022,44(11):16-19+104.
2
王梓,张继元,陶孝云.先哲教我们生活(西方卷)[M].济南:齐鲁书社,2009:136.
23
第 2 章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的理论分析

导全体成员形成一个共同的社会发展目标,从而提高当前社会的旧有状态。这种社会的
旧有状态是社会中的现成存在,只有实现对现成事物的超越,才能推动社会道德向前发
展。要实现社会发展进步,就需要人类不断进行创新,打破传统思维和固有局面,坚定
时代信仰和目标,在社会实践中不断超越当下,创造更加美好的社会前景。这种超越和
发展需要价值关系的引导和凸显,这就需要社会发挥价值取向的导向作用。故而,“自
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对社会发展
具有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社会需要不断发展和进步,这就要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确
定引领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在社会引导下,全体成员以“自由、平等、公正、法
治”为价值导向不断超越旧有社会状态,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2.4.3 个人:行为准则践行者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要求个人层面践行正确的价值准则,即要遵循“爱国、敬业、
诚信、友善”的价值要求。这四个方面内化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价值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要求与个人的道德素养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是个体价
值的主要体现,是调节社会关系中人际行为的规范准则。“爱国”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
下塑造道德价值观的重要方面,旨在全社会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价值旨归和认同,
弘扬民族精神主旋律。“敬业”是社会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全社会公民要形成爱岗就
业的职业品德,做好职业行为的践行者。“诚信”是个人品德的重要体现,作为个人道
德价值理念的基础,个人的诚信建设对社会整体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是社
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友善”强调个人品德,要求社会成员在社会建设中恪
守道德理念。人际交往需要友善的道德准则,人与人的交往、人在群体中的交往都需要
坚持友善,这有利于推动社会构建良好的道德关系和道德秩序。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体道德规范的具体
定位,是社会主义国家中个人道德价值准则的重要内容,构成当前社会道德目标指导个
体道德行为选择的价值坐标。从个人层面出发,各个社会成员道德目标的确立,代表了
不同社会道德导向的形成和确立。道德价值导向的确立为个体的道德行为选择提供了思
想方向和依据。在新时代各种思想和环境的冲击下,个体在道德生活中受到各种信息影
响,产生了诸多道德冲突。作为道德信仰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划
归了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价值尺度和道德规范,为个体排除和克服各种错误提供了
方向,使单个个体能够遵循自己的内心开展道德行动,维系全社会道德秩序和稳定。

24
第 3 章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现存问题

第 3 章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的新要求与现存问题
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下,安全和防范金融风险问题仍然存在,重点领域改革还需继
续深化,意识形态领域仍旧存在挑战。面对新的历史任务,道德角色定位有新的时代要
求,明确新时代道德角色的基本规范、根本要求、实践原则和思想指南,在此基础上系
统总结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存在的两大问题,即道德角色定位的矛盾性和主体性不足,
能明确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的基本方向,为解决道德角色定位问题提供实践指南。

3.1 道德角色定位的新要求

党的二十大指出要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坚持人民至上1。这是新时代对道德角色
定位提出的新的发展方向,要求道德角色在新时代始终坚持“四德”建设的基本规范,
落实人民至上的根本要求,坚持集体主义的实践原则和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思想指南,为解决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提供理论遵循。

3.1.1 基本规范:“四德”建设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下,人们的道德活动主要聚焦在社会公共领域、职业行为领
域、家庭生活领域和个人实践领域。从道德角色定位来讲,与这四个领域相对应的是“四
德”建设。这四个领域道德角色定位的准确性对解决新时代道德角色能定位问题至关重
要,是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的基本规范。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公民道德建设进
行了具体界定,指出要在国家层面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实现“四
个伟大”;在社会层面要坚持坚持集体主义,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在个人
层面秉持道德建设理念,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2。作为国家发展的推动力量,公民在道
德角色定位过程中要契合社会的现实需求。首先,要提高个人品德修养3。《新时代公民
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增了个人品德建设,突出了个人品德的重要性。这就要求作为个
人的道德角色在社会生活中要充分发挥个人作用,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提高个人道德
素质,促进个人道德实践。其次,要弘扬家庭美德。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凸
显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是有效传播价值观的主阵地。因此,要传承家庭美德,使家庭
成员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形成交流互鉴、相亲相爱、向上向善的新时代家庭风貌。再次,
完善职业道德。道德是职场做人的重要法则,追求良好的品德修养,培养良好的职业道
德,形成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去培养的问题导向。在人类社会生活中,
各个职业都有道德,教师有“师德”,医生有“医德”,做官有“官德”,治学有”学
德”。[60]最后,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社会公德是人们的基本道德准则,象征着社会文明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8.
2
杨玉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探析[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5):96-99.
3
陈钦玲.新时代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路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1:28.
25
第 3 章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现存问题

程度,包括爱护公物、遵纪守法等主要内容。社会公德处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础地
位,对社会成员的利益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有重要影响。因此,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培
育优良社会风尚,是每个社会成员的责任与义务,也是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的必由之路。

3.1.2 根本要求:人民至上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1。因此,新时代道
德角色定位也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集中体现,是不断
提高党性修养,发扬斗争精神、磨练坚强意志,增强自身道德水平的根本要求。
习近平将为人民服务理念上升到人民至上层面,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他首先对
2
广大知识分子提出要求,指出要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 。其后在十三届全
3
国人大三次会议中,他再次指出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这些论述指出了新时代道
德角色定位的根本要求和现实问题。首先,人民至上理论对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进
行了全面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至上贯穿于经济社会建设的各方面。这表明人民
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国家在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同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需求。通过建立社会治理制度,给人们创
造了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与氛围。其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党的十九大把以人民为中
4
心作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略 。这就要求全体党中
5
央始终坚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充分保障公民政治权利,发扬向人民学习的优良传
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实践群众路线,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问题。党的二十大指出
6
一切理论都不能脱离人民群众 。党员干部只有立足人民,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思想,才能有序推进道德工作。最后,要充分发挥人民主体力量。党的十九大对人民政
协工作做出了具体要求,指出要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
7
。这提高了政治协商的程序化与规范化水平,拓展了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的渠道,丰富了
人民民主内涵。此外,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加大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基层社会治理探
索和发展,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发挥了道德角色的社会作用。

3.1.3 实践原则:集体主义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离不开集体主义原则的支持,集体主义是维持国家、社会与群
众的关系平衡的重要依据。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社会发展的关键具体体现为个人与

1
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
2
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6.
3
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坚持人民至上不断造福人民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
署和实际工作之中[N].人民日报,2020(05).
4
张富文.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59.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1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7.
6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22:21-22.
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8
26
第 3 章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现存问题

集体的关系。但是由于世界经济的深刻变化,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社会成员逐渐
产生以“小我”的实践原则1。因此,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要落实正确的实践原则,克
服极端“小我”倾向,培育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这是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的具体要求。
集体主义原则是结合工人阶级传统美德与先进理念而形成的最新概念,其同时作为
道德基本原则与社会价值导向,与社会主义制度密切关联。[62]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家、
集体与个人存在利益上的绝对统一。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对国家、集体及个人的利益关
系进行处理,有利于实现三者的平衡。国家与集体的发展和富强是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
和保障,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会遭受损失。集体主义是维护公民个
人应有权益不受侵害、实现个人最大化价值的唯重要径。[6]因此,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倡
导集体主义精神,提倡顾全大局、团结互助美德,自觉履行公民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
故而,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要贯彻集体主义原则,反对个人主义和损公肥私。
此外,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还应遵循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公正原则,它们和集
体主义原则共同构成社会主义道德原则。人道主义原则旨在对人们行动做出指导,强调
要保护人的基本权利,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保障人的利益,同反人道的现象进行斗争
2
。人道主义原则强调对广大人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构成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的实践原
则。而社会主义公正原则强调权利平等、机会均等、制度公平和分配公平,重视对社会
关系中群体与个体及个体与个体之间公平与正义问题的解决3。人道主义原则和社会公
正原则是集体主义原则的延申和发展,新时代道德角色进行定位要以其为实践基础。

3.1.4 思想指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 d 核心价值观对精神生活具有引领作用4。从社会生活看,实现精神生活共
同富裕是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作为评估国家、社会及个人发展质量的价值标尺,核
心价值观对培育高质量社会文化、凝聚人心和促进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精神生活需
求的提升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明确了新时代道德角色在精神领域的任务。
首先,具有价值引领作用。随着社会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提高,使得审美
和欣赏能力不断提升。这对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强烈呼吁生产高质量
的文化产品。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增强力量凝聚共识的作用。我国即将基本
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美好生活愿景是发展的重要方向。这对社会公正、民主平等、司
法实践、政治自由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个体行为规范与综
合道德素养判断标尺作用,培养人民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引导全体人民树立正确
的价值观念,形成广泛共识。[49]使党和人民更加团结,思想更为统一,用科学的价值观

1
袁小云,林燕青.论新时代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四个着力点[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20,18(02):109-113.
2
《伦理学》编写组.伦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27.
3
《伦理学》编写组.伦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35.
4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22:21-22.
27
第 3 章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现存问题

看待美好生活这一目标,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1。再次,使人们享受精神上的获得感。
从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角度出发,坚持全社会人民共享。习近平指出在社会主要矛盾转
2
化的形势下,要构建多元化的文化体系,创造属于人民的文化产品 。由此,精神水平不
断提高,使全体人民能够享受高质量文化的熏陶,实现精神上的富足。最后,引领人实
现自由全面发展。通过给人民武装正确的意识形态和思想理论,促使人民养成正确的价
值观念和精神,推动个人价值准则提升,实现全方位发展。可见,在道德角色定位过程
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以高尚情操和精神动力为其提供发展方向,促进道德角色
任务的落实和发展,推动道德角色定位。

3.2 道德角色定位的矛盾性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的新要求指明了道德角色定位的发展方向,也明确了当前道德
角色定位存在的问题,即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具有矛盾性。这种矛盾性具体体现在个人
和集体的道德冲突、社会主义道德文明风尚的培育以及利己与利他道德不平衡三方面。

3.2.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冲突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主张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结
合。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在新时代背景下形成冲突。随着现代社会的转型发展,社会领
域问题和矛盾逐渐凸显。
首先,个人主义鼓吹个体利益至上,坚持以个人为中心,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核
心价值原则。当前,个人主义观念的存在严重影响青年群体,使其做出利己主义的价值
选择,树立功利主义的价值目标、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念以及历史虚无主义的价值理想。
在西方价值观尤其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观念的影响下,青少年受到西方价值观尤其是
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远离甚至排斥、反对集体主义价值观,
集中表现为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历史使命感不足、政治活动参与冷漠、民族自豪感不强
等,这也就意味着青少年价值观培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形势不仅严峻而且紧
迫。如人际交往中总是“以自我为中心3”。或者是追求某种利益目的而主动与他人进行
交往,将人际关系变为利益关系。此外,其在价值观念上呈现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错
误观念,产生“金钱就是一切”的错误幻觉,将金钱崇拜作为最高价值立场和观念,丧
[29]
失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出谋献策的理想信念。 这说明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个人发展未
能与国家前途相结合,漠视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基于此,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需要协
调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矛盾冲突。在贯彻落实集体主义原则的基础上,促进个人主义
发展。同时要始终坚持个人与集体相统一的原则,把握二者的内在联系,实现其在道德
角色定位过程中的平衡,解决道德角色定位问题。

1
刘东超.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J].党建,2022(2):35-37.
2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3.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
28
第 3 章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现存问题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冲突还体现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的树立上。荣辱观,其实就
是一种德,这种德不仅关乎个人,更关乎整个民族与国家的兴盛与衰败1。荣辱观、是
非观是衡量公民道德水准的重要条件。然而,随着社会转型进程的稳步推进,当前社会
存在政治信仰盲目、理想信念缺乏、价值观扭曲、责任意识淡薄、道德意识薄弱等问题,
折射出当代社会公民荣辱观的缺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阻碍社
会道德角色定位。[47]最后,在反腐败斗争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以权谋私,损害国家利益的
行为,是将个人主义置于集体主义之上的具体体现,是党员干部价值追求和政治品格的
弱化。因此,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矛盾使道德角色定位问题日渐激化,亟待解决。

3.2.2 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培育不充分
社会主义道德文明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方面,两者相互促
进、相互影响。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需要公民具备正确的“三
观”认知和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正确的“三观”认知是全面把握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
科学文化素质的前提,是提高社会主义道德文明水平的基础;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有
[62]
助于推动社会主义道德高水平发展,提升全体公民的社会主义文明素养。
当代人民思想深受各种思潮影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广大公民的“三观”
问题愈发突出。近年来,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促使网络平台成为人们生活交往的重要平
台。一方面其为广大人民带来了诸多便利,成为全社会人民获取信息、交往的平台;另
一方面也将各种不良信息和网络暴力活动宣传给广大人民,传播各种不同的价值理想和
观念,造成了主流价值观功能的偏蔽。此外,由于青年学子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
时期,对各种思想观念的甄别能力不够,难以在诸多网络信息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趋利避害,这就为青年学子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造成了广大青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
值观的混乱。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特别是在文化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的现实境遇下,中国共产党在引领先进文化建设过
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具体表现为存在主流文化价值认同被弱化和消解的风险、文化创新
转化动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西方意识形态和各种社会思潮及我国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
问题对文化安全构成的威胁、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不够的问题及信息网络化带来的冲击
挑战等2。这就导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难以发挥作用。此外,先进文化的生命在于创新,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离不开创新。然而,当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存在创新意识不强、创新
动力不足的问题。各种文艺作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固步自封较为突出。同时,随着国际
交流的日益密切,文化安全水平有待提升,文化市场、资源和阵地的争夺日益激烈。故
而,培育社会主义道德文明面临着解决“三观”对公民思想道德的错误引导和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建设的现实问题。[30]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1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7.
2
吴小炜.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1:178.
29
第 3 章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现存问题

3.2.3 利己与利他道德不平衡

人的本性中存在利己与利他的双重道德属性。在孔子看来,“仁”“智”“勇”三
德共同构成君子德性,要在现代社会的助人行为中倡导三德的统一 。以“智”作为“仁”
之必要补充,是人己两利的实现之途1。这也就是说,当人们对他人采取救助的时候,
施救者要首先对自己的能力和行为具有清晰的认知,判断自己是否具有施救能力。只有
在对自身能力充分把控的前提下,才能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利己与利他的平衡,既满足自
己的需要,又维护他人的权益,实现人己两利。在当前社会下,社会中的各种助人行为
实际上都意味着一定程度上的自我牺牲,这种牺牲可能是外部利益的损失,也可能是内
部利益的损失。同时,这种牺牲甚至可能会达到一种极端的状态。例如奉献自己的生命,
也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助人者在救助结束后产生各种恶报,并未达到理想的社会
道德状态,社会各种道德悖论不断蔓延。由此,社会中越来越少的人会主动进行施救行
为,极大的干预了救助者的救助意愿,使得社会现实中出现越来越多的道德漠视现象。
归根到底,这些现象的存在实际上就是利己与利他利益的不平衡,社会成员难以实现在
二者的统一下开展道德行为。同时,立足于道德主体,受助者的道德水平处于比较低的
层次,而助人者则缺乏道德能力,二者自身都存在一定的道德问题,在利己与利他之间
未形成道德平衡,加之社会制度的不完善,最终导致道德冷漠现象的产生和蔓延。
2017 年 3 月,中兴通讯承认违反制裁规定向伊朗出售美国商品和技术。随后,美方
立即抓住这个时机,在中美贸易战期间以此为谈判条件,试图想让我国为此放弃对战。
美方的这一做法从本质上体现了其利己的道德品质,即主张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获取
更多的经济效益。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各种利己主义对我国文化产生冲击,
导致中西方文化和道德观念产生冲突。在当代社会,人们不断追求利己主义,将利他主
义排除在外,没有从全面的角度对利己与利他进行系统把握,使得二者不可避免的产生
冲突和对抗,导致二者之间道德不平衡。

3.3 道德角色定位主体性不足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公民道德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道德模范的典型示范作
用进行了强调,高度重视三者在道德角色定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表现为
主体性不足。从公民层面看,公民对完全人格认识不充分,道德人格不健全。未成年人
对道德定位认知不清晰,各种思想冲击使得思想道德建设难以健康发展。社会榜样存在
价值认同危机,娱乐化、功利化榜样侵占主流价值市场,对先进典型产生巨大冲击。

3.3.1 公民完全人格认识不充分
公民个体具有完全人格,这种人格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进行培养。完全人格是社会公
民普遍发展水平的具体体现,即公民的人格没有任何的缺陷,能够在社会关系中实现发
展。作为人的生存方式,人格集中体现了人的发展水平。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对公民

1
陈继红.儒家“仁”德与他者的痛——“道德冷漠”问题救治的道德哲学之思[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02):54-63.
30
第 3 章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现存问题

完整人格进行塑造。这种人格素质和精神力量对促进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和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具有内生动力。因此,要在全社会培养完善的公民人格,增强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完全人格的实现,需要公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付诸努力。完全人格标志着公民人格
建构的水平,是公民普遍人格和基本人格的具体体现。因此,公民要培养完全人格,提
高对自身人格的认识。这种完全人格可以概括为三个层级。首先是杰出人格,即如果公
民已经达到完全人格的水准,在此基础上还有一种或多种突出力量,具有明显的人格优
势时,就形成了杰出人格。这是更高层级的人格,同时也意味着公民人格更加完善。其
次是缺失人格,这就是说公民的一种人格力量或多种存在欠缺,人格整体发展不均衡,
由此形成了缺失人格。最后是蒙昧人格,这是指公民的基本人格为实现基本的发展,使
1
得自身的整体人格处于时代发展的低水平,呈现蒙昧状态,就形成了蒙昧人格 。这几个
人格分类整体概括了公民人格的四个层级,在社会存在中具有一定的比例。在此基础上,
道德角色定位要求培养具有完全人格和杰出人格的社会公民,需要公民能承担社会发展
的具体任务。由此,这就需要对公民进行完全人格教育,通过健全人格理论系统、建立
奖惩机制,推动公民快速形成完全人格。
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下,我国公民对完全人格认识不充分,如党政领导干部道德人
2
格存在不健全的问题,存在失落型、依附性和双重性的问题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3
“拉关系”搞“小圈子”等不良政治生态不断蔓延 。周永康腐败集团个案就体现了不健
4
康的、异化的人际关系在党、政府内的蔓延,导致政治生态恶化 。此外,随着各种现代
化社会风险的出现,各种有害的社会思潮快速蔓延,对社会公正和秩序产生严重危害和
5
冲击,对公民完全人格发展造成阻碍 。此外,社会领域诚信危机严重,不讲信用,欺骗
欺诈成为某些人的行为准则,导致社会关系中正常的利益往来难以为继,社会诚信和公
平原则出现危机,使得产生各种价值观扭曲的社会现象。这些道德问题的出现,是公民
对自身完全人格认识不充分的具体表现,需要道德角色在新时代重新明确定位形式,实
现自我完全人格的塑造和发展。

3.3.2 未成年人道德定位不清晰
现代科学技术是人类的伟大实践,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
用。互联网作为新时代影响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发明,为道德实践提供了新
的空间和载体。网络信息技术在拉近人们距离的同时,也严重冲击人们的道德观念,尤
其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产生重大影响。据统计,2021 年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

1
陈秉公.论当代国民人格的层次[J],理论探讨,2013(6):42-47.
2
胡涛.现阶段党政领导干部道德人格问题探析[D].中共广东省委党校,2016:58.
3
祁建民.腐败诱因与从政生态治理[J].人民论坛,2014(25):58-59.
4
任建明.从周永康腐败集团看官场人际关系与政治生态[J].人民论坛,2014(25):55-56.
5
高飞.当代中国公民道德人格塑造中存在的问题探析[J].科技信息,2010(08):59.
31
第 3 章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现存问题

达 96.8%1。这充分证明,当前我国未成年人参与互联网的规模非常庞大,并且越来越向
着低龄化的状态发展。然而,这种低龄化发展反映出,大多数孩子的心智较为幼稚和单
纯,面对各种纷杂的网络信息和诱惑并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极其容易被各种网络信息
所引导,被各种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带离正常发展轨道。
在当前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包括,各种不良信息和有害信息
严重侵蚀学生的三观,严重沉迷于网络世界以及对未成年人诱导和实施违法犯罪等方面
2
。近年来,网络所导致的未成年人被侵害案件频频出现,对未成年人产生了严重的安
全隐患。在此过程中,各种不法分子主要通过网络手段,以各种网络游戏以及直播平台
为媒介,获取未成年人的信任,在之后对其进行侵害。种种事件表明当前未成年人道德
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作为尚未形成系统三观的未成年人群体,他们对各种人和信息的分
辨能力并不足,同时对自己的自控能力较差,由此导致其在面对直播消费、网络暴力等
问题时没有保护自己的正确意识,难以反抗各种危害,最终导致悲剧产生3。同时,网
络、手机等智能化设备的兴起,便利了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网络游戏、网络音视频、
网络社交等,未成年人在使用网络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进行注册登录和高消费行为,冲
击社会道德底线。
此外,网络空间法治建设需要发挥正本清源作用。在网络新媒体的背景下,未成年
人网络犯罪呈现新形态。如传播虚假信息以及网络窃取隐私。作为互联网发展产物的“水
军”传播扩散各种虚假信息,或对他人进行进行谩骂、网暴,挑起网民对立,严重侵害
未成年人的道德世界,对未成年人的是非观和身心健康带来极大挑战。例如在网络世界
中存在的各种营销号、网爆事件中,其中不乏未成年人的存在。网络世界赋予人们极大
的自由,但也带来了各种问题。未成年人基于自身的特殊身份,将网络世界视为法外之
地,利用网络的便利,在违法犯罪的边缘试探。此外,在当前社会,各种人生观、价值
观扭曲现象更迭不止,社会不良风气疯狂蔓延,诱使未成年人对其进行学习,使未成年
人逐渐变得贪慕虚荣、好逸恶劳。同时,这也构成未成年人盗窃、抢劫、敲诈勒索等侵
财犯罪的重要原因,极大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健康发展。

3.3.3 道德榜样价值认同存在危机

道德榜样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过程中
具有价值引领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对人们的意识
信仰产生冲击。社会转型过程下,我国的市场经济和文化观念发生巨大变化。这就使得
当前社会中出现各种价值对立和认同危机。在市场化下,社会中的主流文化观念发生转
变,各种不良价值观念与道德角色主流价值观产生对立和冲突,功利被无限放大。在此
基础上,社会关系中派生出各种竞争意识、平等意识,使得人们的思想变得更加独立。

1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21 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2021(2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联合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2020.08(24).
3
林先昌.我国构筑未成年人网络安全屏障[N].福建日报,2022-09-16(012).
32
第 3 章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现存问题

作为社会先进楷模,道德模范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认同感降低,社会公众的价值认同逐渐
发展为娱乐化和功利化1。因而,社会中的精神引领作用降低,人们的道德素养降低。
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当代中国正在或即将遭遇精神挑战,各种现实困境和社会问题频繁
发生,人们的正确价值观发生扭曲,对社会楷模的追求不再注重内在的信仰和力量,更
多的是对其价值、地位的追求。
首先,道德榜样逐渐娱乐化。当前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倾向崇拜能满足自己对美好
事物幻想的偶像明星,而不是道德模范和榜样。偶像作为满足市场需求、迎合大众审美
的存在,更加注重利益的获取而非榜样的塑造,其传播的价值理念难以对追随者起到良
好的示范,更多的是各种逐利错误观念的引导。由此,在追随道德榜样的过程中,人们
容易产生各种盲目模仿的行为,导致其逐渐迷失自我。其次,道德榜样具有功利化的特
征。这种功利性主要体现在道德榜样人物的选树和培育方面,重名利而非关注舍己为人、
重义轻利的精神价值。由此,道德榜样学习变得异常艰难。人们更愿意追逐社会中具有
巨大财富的人,因为其具有丰厚的资本。不愿意追随道德榜样,因为其不具备任何实际
性的财富和地位。这种观念不断深化,使得全社会形成对功利性逢迎和追逐的不良风气。
由此,社会中的道德榜样逐渐失去价值地位,人们不再关注道德榜样的精神内核。同时,
网络新媒体等软件兴起后,对传统的媒体产生巨大冲击。社会中的各种媒体竞相争夺社
会热点,重视对点击率和播放率数据的掌控。由此,各种主流价值难以实现广泛而深刻
的宣传,难以对社会成员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使得道德榜样的宣传作用大大
降低。此外,对于道德榜样本体而言,也注重对功利性的追求。榜样群体中开始出现形
式大于内容的失范现象,使得人物的道德素质降低。故而,道德榜样在当前社会各种因
素的冲击下,传播效能难以实现。新时代,社会对榜样的认同度整体较低,人们难以对
榜样形成情感上的认同,更不会付诸行动,故而难以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
践行,严重阻碍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

1
王婷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榜样引领问题初探[J].法制与社会,2020(19):106-107.
33
第 4 章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 4 章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的原因分析
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下,我国道德角色定位主要存在矛盾性、主体性不足的问题。
针对这两大问题,本章将进行原因分析,即立足现代化社会风险指出道德角色定位现存
问题的顶层原因,阐述社会场域道德失衡下道德角色定位现存问题的社会原因,指明社
会主体道德失范下德角色定位现存问题的主体原因。通过原因分析,为解决新时代道德
角色定位问题提供路径方向。

4.1 现代化社会风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正处于国际环境急剧变动期。社会存在各种不稳定、
不安全、不确定因素。同时,国内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各种矛盾
风险挑战和治国理政考验对道德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国内外背景影响下,现代化社会
的各种风险成为导致道德角色定位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多元社会思潮博
弈、移风易俗工作实效不足及缺乏多元共治系统。

4.1.1 多元社会思潮博弈
当前,国内外的各种思潮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加速渗透,在信息爆炸的网络中争夺
阵地与受众,导致我国公民思想混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淡化,给我国道德角色定位
造成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
首先,民粹主义激化矛盾。以“与人民紧密站在一起”为旗号,民粹主义者偏激看
待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引导社会公众极端看待社会问题,在此基础
上挑起政府与民众、不同社会群众之间的对立关系,助长各种社会不良风气,极大冲击
社会领域的政治动员行动,严重影响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和发展。其次,历史虚无
主义对党和国家发展产生危害。它对于特定时期发生的各种客观事实采取否定态度,认
为历史是荒诞的、随意编织的、虚构的文学,而非真实的社会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历史虚无主义者对党、国家、民族的历史采取漠视和歪曲的态度,对中华民族长期以来
的改革开放史和奋斗史进行否定,这严重侵害和破坏中华文明,伤害民族自尊心和自信
心1。历史主义虚无者以自己的政治目的为目标,对部分时期的历史事实有选择性的采
取虚无的态度,助推各种社会矛盾,对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的稳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再次,新自由主义思潮反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当今社会,网络媒体等平台已成为
各种意识形态发展的主阵地,新自由主义在网络媒体领域实现快速发展。新自由主义是
一种典型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它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几乎进行全面反对,以期实
现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替代。当前,中国的自由主义者在相关网站上,将自己伪
装成自由、先进和民主的代表,将中国的发展现状歪曲描述为“专制”“落后”“不民
主”,以此引导部分公众形成错误认知,损害国家形象。最后,消费主义思潮泛滥。消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5.
34
第 4 章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费主义主张以奢侈消费、超前消费、攀比消费等作为实现自我、寻求身份认同的主要方
式,将消费作为人生的支点和目标。互联网为消费主义提供了良好的传播和渗透渠道,
使得越来越多的网民在消费主义影响下逐渐迷失自我,越过遵纪守法的道德底线,丧失
对崇高理想的追求,甚至形成强烈的仇富情绪,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各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滋生和扩散,使得道德失范、唯利是图、
低俗庸俗等现象,不断突破公序良俗底线,对社会主流思想道德和价值理念产生影响1。
此外,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织、交融,相互影响、流变,导致意识形态领域呈现
多元思潮互相博弈态势。

4.1.2 移风易俗工作实效不足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下,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新的时代内涵。它强调要以推动社会主
义文化强国建设为目标,坚定“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树立文化自信,提高文化
自觉,实现创新创造,坚持以新举措和新成就推动文化文艺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然而,
在新的时代要求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部分领域力量不足,社会主义文明程度发展
不高,主要表现为新时代乡村治理下的移风易俗。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党和国家对农村村容村貌提出更高要求,也更加注重破除农村
各种陈规陋习和不良风气。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指出,要对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
题进行专项治理,推进农村婚俗改革试点和殡葬习俗改革2。这既说明中央对农村移风
易俗工作的重视,也体现了净化社会风气的共识。但是,自移风易俗工作开展以来,当
前社会仍然存在诸多陈规陋习,这些陈规陋习不仅严重影响社会风气,还对正常的人情
往来产生制约。在此背景下,全国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在
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还面临着部分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未能进行彻底的思想
转变,未能树立鲜明的价值导向。例如部分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思想僵化,不够解放,对
移风易俗软指标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理解,对推进移风易俗思想的重要性没有清晰的认
识。同时,部分成员在思想观念上存在偏差,未能形成对移风易俗工作的正确认识,难
3
以树立文明乡风的正确价值导向 。其次,未能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推动移风易俗治理工作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未能发挥出网络媒体的最大优势,宣传
手段落后,宣传方法简单,宣传内容单调。同时,没有利用好乡贤文化组织,大部分乡
镇村的文化中心没有起到宣传教育阵地作用,开展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喜闻乐见的文
化活动少,社会公众参与感和认同度低,未能从根本上转变人民思想意识。再次,制度
建设不完善,尚未形成有效机制。当前,在推进移风易俗过程中,各省市做出了诸多尝
试和努力,但仍未形成常态化和制度化的工作机制,社会中依旧存在各种执行力弱、成
效差、总结宽泛的现象,移风易俗工作尚未真正融入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最后,监督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16.
2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 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Z].2022-02-22.
3
杨增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移风易俗:现实问题与积极进路[J].贵州社会科学,2021(09):147-154.
35
第 4 章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考核不精准,未形成各方能动作用。当前社会尚未建立起系统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因
而难以充分调动全体社会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在推进移风易俗治理工作的
过程中,各个地区和部门力量难以集中,彼此互不干涉,资源未能整合,政府作用难以
充分发挥。由此可见,新时代移风易俗工作仍旧存在诸多问题,“扶贫”和“扶智”“扶
志”并未完全同步,精神贫困成为社会文明程度发展的重要问题,阻碍精神文明建设。

4.1.3 缺乏多元共治系统

新时代公民道德角色定位,需要将政府、社会、公民统一起来,共同发挥作用。他
们不仅是被治理的对象,同时也是进行道德角色定位的主体。多元主体共建是政府主导、
社会与公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
的“三个主体”:国家、社会以及个人。这三大主体在性质、职能与资源条件等方面存
在差异,因此其在道德定位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道德角色。各个道德角色彼此独立、责
任分担,未能在多元主体互动合作中实现统一。
国家承担主导和谋划责任。就国家而言,作为主导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趋势及方向
的道德主体,承担着道德角色沿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总方向发展的责任与义务。国家在
社会建设中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为目标。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要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关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并将这三个方面的要求融入到道德建
设范畴中,使其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动自觉。此外,国家的主体责任对其决策和
行为的道德合法性提出了要求,主张国家应该是守法的、具有公信力的机构,是社会组
织和全体公民的表率,为全社会树立道德榜样。因此,在道德角色定位过程中,国家要
立足自身角色身份,落实相关责任义务。由此可见,国家在道德角色定位中始终坚持自
身任务的独立性,未能与其他主体在道德任务和目标上形成统一。
社会组织参与和协同。社会组织一般由学校、家庭、企业、社区等构成,具有主体
多样化的特点。这些组织在道德角色定位过程中,要立足自身实际、结合自身优势,根
据政府出台的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明确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
网络空间道德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和任务,推进公平正义和良好道德风尚形成。
由此,社会组织在参与道德角色定位时主要负责协同参与工作,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
落实自己角色身份的具体任务。
公民具有参与和履行的责任。公民在社会公域生活中扮演主要参与者,在私域生活
中是现实行动者,承担不同的责任和义务。公民道德素养的优劣、道德水平的高度直接
影响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因此,在进行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时,公民要努力学习掌握各
种道德文化知识,不断激发内在道德情感,提高道德品质和素养,提升自我道德境界。
基于此,公民在社会生活中主要负责个体身份的具体任务,履行角色身份义务。
因为道德角色关注参与主体的多元化,这就需要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体共同参与,
实现多元主体共建。但当前道德领域各个主体分工明确、各尽职责,并未形成有机联系
的整体,道德角色定位合力不足,难以解决道德角色定位难题。
36
第 4 章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4.2 社会场域道德失衡
当前,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旧突出,解决难度仍然较大。在社会道德领域,
当前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发生巨大变化,各种道德问题以其影响之广和危害之大而
备受关注,如果任其发展,不仅对个体道德的完善产生消极影响,也会导致社会场域道
德失衡。社会场域道德失衡是社会主体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为道德角色定位
形式的单一化,“以规则取代良知”的道德漠视及“旁观者”的责任淡化。

4.2.1 道德角色定位形式单一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信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凝聚力和感召力。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通过一系列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加大了全社会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认识,实现了广泛传播和普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
挥价值观的真正作用,要将其融入社会生活,让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切身感受和领会1。
因此,必须深入贯彻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全社会形成广泛认同和理解。然
而,在现实实践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仍有较大距离,宣传教育未能充分
发挥作用,使得道德角色定位形式单一化。
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宣传教育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首先,传播方式单一,
缺乏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式依然以传统媒体为主,
对新媒体的有效利用程度较低。突出的特点是:突击宣传多,字句斟酌少;单向灌输多,
双向互动少;表面功夫多,实际效果少2。群众的广泛参与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重要方面,只有真正实达到知促行、知行合一的目的,才能实现核心价值观宣
传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另一方面,网络中充斥着大量负面信息,这些信息对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宣传的正面效果产生一定影响。其次,表达方式单一。无论是公益广告,还是
其他宣教形式,在宣传内容、形式方面都缺乏创新,本地原创作品匮乏,宣传作品不接
地气,存在单向灌输倾向。再次,宣传力度不够。核心价值观包含三个层次,十二个关
键词,内涵丰富,但目前的宣传存在过于简单化和程式化的问题。此外,传统媒体与新
媒体的宣传比例失衡,各地区、部门、单位宣传比例失衡,宣传力度不足等。此外,宣
传教育缺乏规划性、系统性,尚未形成整体合力。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宣传和教育工
作缺乏连贯性。尽管活动频繁,但主题缺乏特色、不鲜明,宣传成效低。最后,宣传能
力和技巧不足。目前,在宣传中,往往采取惯性思维,以讲故事的方法展开生硬说教,
缺乏抓细节、讲故事的能力,无法吸引更多群众阅读或收听收看,公众对作品内容及传
递的价值观难以理解和认同,更加难以形成共鸣。因此,宣传效果大打折扣。由此可知,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路径单一、表达单调、力度欠缺、整体性不强以及能力
不足等问题使得道德角色定位形式单一化,导致宣传教育行动在实际落实中存在偏差,
未能有效推动社会营造优良的道德风气。

1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 (02).
2
孙海苗.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创新路径[J].声屏世界,2018(08):21-23.
37
第 4 章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4.2.2 “以规则取代良知”的道德漠视

当前社会中,“以规则取代良知”的道德冷漠现象触目惊心。例如,拒绝治疗贫穷
患者的冷漠医生、为追求新闻热点和话题而偷拍自杀场景等个人隐私的冷漠记者、为获
取不当利益而制造“毒奶粉”和“毒胶囊”等无良企业中的冷漠工作者等。在这些“道
德冷漠”的社会现象中,道德冷漠者的行为呈现出共同的特征:以社会规则取代个体良
知,借此摒弃对他人悲惨遭遇的动物性同情。在这种情况下,主体转移了自己的责任目
标,即“我对组织的责任”居于“我对他者的责任”之上1。这个意义上的屈从,指的
是要“消除个人的独立特质和牺牲个人的权益2”,也就是意味着要放弃个体固有的德
性追求。从这个层面上说,德性转化为服从道德规则的性向3。麦金太尔指出,现代规
则伦理认为规则是社会生活中的首要概念,规则和原则的正当性决定着美德的正当性4。
这种只关注规则的,将解决利益冲突作为中心的单边主义,忽略了对“我应该成为怎样
的人”的目的性诉求。因此,它不可避免地沦为冷漠的工具理性。然而,在现代社会中,
人们却将其看作是正确的制度规范,最终不可避免的陷入“以组织规则取代个人良知”
的泥沼。在此基础上,要对我国道德冷漠现象产生的理论根源进行探索,就要追溯到儒
家学者“仁义”思想中所包含的价值准则。孔子首先提出了“为人由己”的思想,明确
指出要通过个体的德性引导具体的行为方式,达到“德行合一”的目的,实现两者的统
一。这里的“德行”包含了两个层面,一是指天命于人的内在德性,也就是“人之为人”
存在方式的表现;二是人的外在表现,孔子的“仁”为人们的行为方式作出了明确规范,
即“应该”或“不应该”两方面,因而具有了“规则”的含义。“为仁由己”体现了内
在的德性追求指引并对外在行为规则的作用,强调德性与规则是内在统一而非外在对
峙,在此基础上实现德性对规则的引导。
“以规则取代良知”的道德冷漠现象意味着个体目标的丧失,主要表现为外在强制
力操纵人的自由意志,个人具体行为的动力不再由自我的内在自觉所推动,而是理性权
衡后的利益较量5。在这种情况下,人已经沦为利益追求的工具。孔子的“为人由己”
思想,重点强调人的外在行为受到个体内在德性追求的引导和制约,指出德性与规则是
内在统一的关系而非外部对立。“为仁由己”的含义旨在让人回到人类所固有的生存状
态中,对道德行为的意义进行重新思考,使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在“以德性
指引规则”的基础上采取行动,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扰,达到“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目
标。故而,在当下社会中存在的“以规则取代良知”的道德漠视现象严重影响新时代道
德角色定位方向,是一种偏颇的价值指向,对人们的价值准则和道德标准产生冲击。

1
陈继红.儒家“仁”德与他者的痛——“道德冷漠”问题救治的道德哲学之思[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54-63.
2 [美]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追随美德[M].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011:129.
3 石元康.从中国文化到现代性:典范转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111.
4 [美]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追随美德[M].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011:133-134.
5
陈继红.儒家“仁”德与他者的痛——“道德冷漠”问题救治的道德哲学之思[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02):54-63.
38
第 4 章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4.2.3 “旁观者”的责任淡化

“旁观者”的责任淡化是指对于各种危险紧急情况,如严重威胁他人生命安全或公
共利益的情况,旁观者采取消极观望、置之不理、袖手旁观的社会现象。它体现了个人
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道德关系弱化。从道德的角度看,“旁观者”现象既是人与
人之间关系淡漠而形成道德失范现象,也是社会道德赖以生存的前提条件被打破所产生
的社会问题。作为社会转型期一种特殊的道德失范现象,其所反映出的道德冷漠、人际
关系的疏离、责任意识的缺失和个人主义的泛滥,是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产生的内
在原因。对“旁观者”问题的认识与理解,需要从社会、个体和心理三个层面进行剖析。
社会道德滑坡。随着社会转型发展,各种新的、多元化的道德观念逐渐形成和发展,
不同的社会阶级和群体形成不同的道德理念和价值信仰。这些多样化的价值理念和道德
标准对社会道德共识产生冲击,导致出现一系列社会道德滑坡、道德行为失范问题,使
得社会成员做出与社会道德不符的行为。此外,在道德环境中,随着社会贪污腐败、官
商勾结、钱权交易等问题的蔓延和泛滥,人们开始怀疑社会道德和主流价值观作用,个
体的道德信仰和实践被冲击,社会产生诸多社会道德冷漠问题。与此同时,社会救助制
度建设对旁观者产生重要影响。当前我国面临德救助机制不健全、道德奖惩机制缺乏等
问题,未能为见义勇为、救死扶伤等道德行为提供法律保障。因此,许多人因见义勇为、
救死扶伤等原因陷入困境,进而削弱了个体的社会道德责任与实践。
个人道德缺失。具体表现为,道德良知缺失。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利己主义、个人
主义、功利主义等逐渐成为大众文化的价值内核和道德基础,遮蔽了人们的道德良知,
致使个人道德素质降低、社会道德水平滑坡,进而使得道德旁观者问题出现。其次,道
德观念混乱。在价值多元化时代下,对错、善恶、美丑的界限逐渐模糊不清,社会对不
合理的道德行为容忍度提高,从而产生越来越多的道德失范现象。最后,道德信仰缺失。
在当前社会中,许多人以“一切向钱看”的庸俗功利主义作为自身的道德信仰,提高了
社会道德危机产生的几率,造成道德“旁观者”现象的产生。
道德心理异化。首先,旁观行为和助人行为等是个体在一定社会环境下所作出的道
德抉择。在他人处于危难关头,围观群众共同承担道德救助的职责时,这时每个旁观者
的道德压力和道德义务都会减少,从而产生一种“旁观者效应”。此外,“旁观者”的
产生与个体需要付出的社会成本有较强联系。人们对“旁观者”的社会误解以及可能的
潜在伤害,使得旁观者的道德成本增加,道德参与度下降。

4.3 社会主体道德失范
道德承载着范物规世、抑恶扬善的功能和作用。在社会演变过程中,它作为一种软
约束力对人们的行为产生约束作用,对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社会文明的发展产生重要贡
献。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道德角色定位问题突出。社会主体道德失范主要表
现为,道德主体自我认知模糊,青少年道德教育薄弱及社会道德楷模缺位,立足个体、
青少年和道德楷模三个定位主体,深刻阐述当前道德角色定位存在的主要问题。
39
第 4 章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道德主体认知模糊
公民的道德内化起始于对道德的认知。道德认知即主体对社会现象认识,认识的对
象是社会道德现象1。道德认知的内容主要包括“掌握道德概念、培养道德判断能力和确
2
定道德信念 ”三个方面。公民对新时代道德角色的认知,同样包括以上三个方面。
首先,社会主义道德概念认知模糊。道德概念是体现人们自身利益正当性、具有价
值取向的、属性概念的范畴。这种认知模糊即公民没有从自身需求出发去认识和把握社
会主义道德概念。其一,公民不重视对自身主体意识的培养,使自身与客观世界产生隔
阂。其二,公民没有以自己的利益为基础把握个体与客体世界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无
法正确地判断自己与他人、社会、世界之间的利益关系。其三,公民缺乏对社会主义道
德概念的实践反思,未能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道德概念。由此,没有系统经历以上三个
认知过程,就难以对社会主义道德概念形成完整系统的认识。
其次,社会主义道德判断能力认知模糊。道德认知判断能力指的是在对社会主义道
德概念进行正确认识和理解的前提下,公民能够针对各种不同的道德规范作出自愿接受
其约束或承担违约后惩罚的认知选择能力。公民并不总是认可国家宣传教育的社会主义
3
道德观,不认为其一定正确。社会规范的形成必须为公民所自愿接受 。因此,这种认知
模糊具体表现为:公民对社会主义道德概念难以接受和正确理解,使其对相关基础知识
界定不清,导致认知判断模糊。这种认知模糊会对公民的思维和推理能力产生影响,阻
碍公民对社会道德的正确判断。
最后,社会主义道德创造能力认知模糊。道德认知的创造能力指的是公民在对社会
主义道德概念正确认识和理解以及对其进行持续提高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创新社会主
义道德观的能力。道德认知的创造性要求公民具有“知识结构的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性、
4
能力的创造性 ”。然而,改造和发展社会主义道德的意识和能力匮乏,则会导致在社会
主义道德内化的过程中,公民难以跟上社会高速发展步伐,难以及时改变自己落后的道
德观念,无法与变化不定的社会发展相适应。这就导致公民的道德认知结构不完善、认
知范围不全面,缺乏创新意识和思维,缺少对国家确定的社会主义道德精神的怀疑和创
5
新,难以丰富和发展现有的社会主义道德内容,使其更加充实、完善 。

4.3.2 青少年道德教育薄弱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关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任务。青少年时
期是人格形成和确定的重要时期,是自我意识、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
但同时也存在思想和行为相脱节的问题。这个阶段的青少年群体需要高度的认可与关
注,但也存在意志不坚定、志大才疏等现实问题。因此,需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

1
窦炎国.论道德认知[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5-20.
2
张大钧.教育心理学(第 2 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6.
3
[法]爱弥儿•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沈杰,朱谐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18.
4
陈秉公.结构与选择:马克思主义人的生命本体论新探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220.
5
张庆花.中国公民社会主义道德观践行研究[D].吉林大学,2018.
40
第 4 章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层面剖析当前青少年思想政治素养薄弱的深层原因。
在家庭教育中,重视智力教育而忽视道德教育。现代家庭中,普遍存在对家庭教育
的片面理解和错误认识,认为家庭教育只需要对学生进行智力教育,帮助孩子提升智力,
而学校和社会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这种教学方式的理解和运用,最终会扭曲孩子的正
常发展倾向。很多家庭对孩子的智慧与能力过于追求和看重,进行大量盲目投资,认为
孩子只要认真学习,就可以成长为有智慧的、成功的人。与此同时,受到国内许多成功
学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父母不对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进行考量,将固定的教
育方式强加在孩子身上,给孩子造成巨大的精神负担和压力,妨碍孩子个性发展和人格
健全成长。家庭教育中,重成绩轻品德,成为青少年道德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学校教育中,“应试”思想普遍存在,教学内容与现实情况相脱节。在应试教育
环境下,学校和家长高度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造成了“唯成绩论”,未能促进学生全
面发展。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注重学生智育发展,忽略综合素质的提升,未能足够关
注思想品德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老师的工作热情产生了极大影响。同时,高
校德育课程的教学要注重与青年学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但在现实
中,学校教学目标以适合于学生的升学为目的,仅仅是向学生灌输教科书上的知识,这
就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阻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健康发展。
社会不良风气、多元价值观冲击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
淡漠、社会责任感薄弱。不良社会环境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使青少年
产生扭曲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导致未青少年思想品德畸形发展。在新时代,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发展产生正确导向作用。但是,各种不良社会风
气和资本主义思想仍对青少年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产生严重影响。此外,自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重大变革。其一,人们的价值观发生重大转变。
由以往的关注集体转向关注个体,由重视理想转向关注实际,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其
二,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重视不足。追逐经济的高速发展,忽略对青少年思想道德
的培养,导致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使得社会价值观呈多样化发展。

4.3.3 社会道德楷模缺位

作为一个时代社会道德发展的价值坐标,道德楷模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注重示范作用
的发挥,将一定的道德转化为个人的信仰与行动,以实现道德教育目标。然而,进入新
时代,社会道德楷模出现缺位现象,主要表现为:知识分子道德表率作用瓦解、传统榜
样社会主流道德传播功能偏蔽,这是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出现问题的内在原因。
传统榜样社会主流道德传播功能偏蔽。1990 年以后,社会中的腐败、诚信和公德问
题逐渐掩盖了社会主流道德的作用,“道德滑坡”成为学界对社会道德现状评价的普遍
标准。在此背景下,知识分子和社会公众构成了道德社会的“两极”,一极呈现出“道

41
第 4 章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德失范”的丑恶现象,一极则呈现出社会主流道德的美好风景1。这就是说,在社会公
众的社会意识中,社会主流道德的影响力不仅是不可忽视的现实存在,更是具有欣赏和
仿效作用的价值理念。除此之外,传统的榜样教育活动具有两种方式,分别是集中传播
某个典型榜样以及在学校的德育课堂中展开榜样教育。它们围绕政府的意图,准确的传
达出社会主流道德的内涵,并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对社会大众的道德行为进行激励。然而,
这种教育活动具有强烈的灌输意义,使得社会公众处于“被动”的支配地位,社会主流
道德易被解读为“外在力量”强加在个体身上的道德教条。因此,传统榜样的社会道德
传播功能存在弊端,需要符合时代发展“最美人物”的助力。“最美人物”承载着与传
统榜样相同的任务,即社会主流道德传播。
知识分子道德表率作用认同度降低。知识分子以追求普遍性、创新性知识为信念,
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精神性群体,理应在道德方面为人表率。但是,知识分子传统道德理
念中的操守和敬畏精神正在被肢解,精英阶层逐渐从神坛走向大众。在新时期,人类普
遍意义上的觉醒已经不再依赖于通过强有力的政治实体进行整体意识形态的维持,而转
变成个人内在的自觉和自我认同,在此基础上要求群体性觉醒。近代社会建立在大规模
的社会分工之上,这种分工把大写的人划分为从属不同职业的单子。在现代社会,“我
们要提防那些聪明敏捷的天才,他们会让自己擅长于各种职业,而不肯选择一种专业从
一而终。”因而这样的一个时代,必定也必须是道德楷模缺位的时代。道德学家不再是
唯一的社会偶像,甚至由于他们曾经的光辉,成为被人们所唾弃的对象。道德“一元论”
和“绝对论”在社会分工的时代彻底丧失话语权。我们坚守了数千年之久的“道”也随
之消失,“道德”成为一个存疑之物。在道德学者的各种文章中,出现了道德相对主义、
道德多元主义、道德怀疑论等思潮,成了这个时代知识分子表述的主导话语。

1
陈继红.榜样之美与社会主流道德传播的主体转向[J].南京社会科学,2014(09):69-75.

42
第 5 章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的优化路径

第 5 章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的解决路径
党的二十大对新时代道德工作作出了具体要求,这就为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提供了
解决路径。面对道德角色定位矛盾性和主体性不足的问题,对其产生原因已有了基本认
识,从顶层规划、社会现实和道德主体三个层面对其原因进行了总体概括。基于此,解
决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要立足其内在的价值引领作用、重视对精神动力的把握,
不断丰富道德角色参与社会建设的实践措施,为解决道德角色定位问题提供方向。

5.1 深化道德角色定位的价值引领

价值作为道德上的善,对道德具有真、善、美的追求,是衡量道德的基本准绳。党
的二十大强调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对新时代道德角色价值引领作出了具体规定。
因此,解决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要深化道德角色定位的价值引领作用,即始终坚
持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加强道德模范宣传力度、推动道德角色定位法制化。在此
基础上,不断丰富道德角色定位的价值体系,推动其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

5.1.1 加强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1。解决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必
须始终坚持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党的领导为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提供了政治前提
和根本保证。坚持党的正确领导,能够为社会公众提供正确的道德教育方向,实现公民
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使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社会的道德风尚进一步提高。
党风决定民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中华民族的复兴与执政党的党风密切
相关。坚持和加强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就要进一步强化和改进党风,加大对党员
领导干部的教育力度,切实发挥好党员干部的道德模范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
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将形势判断和战略实施相联合,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和举措对道
德建设进行领导。“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思想政治工作”等重要论述成
为道德建设工作的基本前提和基础。当前,在系统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必
须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
终同党中央在思想和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以集体主义原则为核心展开精神文明建设。
首先,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必须团结和
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凝聚价值共识,形成强大的精神合力,
共同促进道德建设。此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提高劳动者的各项素质,特
别是提高道德修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因此,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发挥宣传、实
践、示范的总体作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下落实道德主体的具体目标,促进
公民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其次,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3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6.
2
乌力吉.积极发挥党对社会道德建设的领导、引导与指导[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9(06):34-35.
43
第 5 章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的优化路径

凝聚全社会价值共识的必然结果,要使其成为全社会凝心聚力、强基固本的精神力量。
最后,要发挥党员干部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垂范作用。党员干部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
重要的导向作用和示范意义,因此必须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断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

5.1.2 提高道德模范宣传力度

中华民族重视强调道德楷模的榜样示范作用,这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具有悠久
的实践传统。所谓道德模范,就是一定社会和阶级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集中在具体
人物身上的反映,是一定社会、阶级理想人格的具体表现,也即道德的人格化。主要表
现为个人或群体的道德行为成为他人行为的典范或榜样。在社会主义道德的构建过程
中,要以道德模范为核心,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不断激发道德主体的内生力量;以中
华传统美德为指导,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以道德楷模为方向,引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抓典型、树模
范,这是全面发展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式,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手段。
作为引领社会主义道德发展和建设的亮丽旗帜,道德模范不仅能反映社会道德意识,还
能反映人的道德认知与选择,调节人的社会行为,避免人们因道德迷失而酿成无法弥补
的后果。作为“楷模”的道德模范,在道德角色定位过程中,对于构建和谐的社会人格
具有重要作用,对引领社会正确的道德典范至关重要。此外,实现“中国梦”需要道德
模范为其提供道德支撑。进入新时代,全体中华儿女在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不
懈奋斗的过程中,社会经济制度发生改变,社会成员间的利益关系也随之改变。因此,
社会成员的道德观念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这就要求在社会各个领域充分发挥
先锋模范的带头示范作用,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
精神力量。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以道德榜样为目标,激发人民群众的道德学习热情,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贯彻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美德,进而
在全社会树立文化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撑。
大力宣传道德模范,发挥道德模范的引领作用。首先,要对外大力推介,积极和媒
体沟通,增加道德模范曝光率,使道德观念深入人心。只有道德观念深入人心,才能引
领群众学习,带动实践,充分利用道德模范的示范和引导功能,凝聚强大道德力量,促
进社会道德文明提升,传递社会正能量。其次,要对内鼓励学习,积极组织道德教育活
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道德模范、
身边好人的示范作用,逐步提高社会道德水平1。加强宣传和引导,最大范围传播道德
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人理想融合在一起,使其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

5.1.3 促进道德角色定位法治化

道德的权威来自于群体之间的约定,体现了人们对约定的信仰和自觉遵守。作为高

1
吴卫.发挥道德模范引领作用[J].湘潮(下半月),2015,No.470(12):60-61.
44
第 5 章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的优化路径

于法律要求的道德,需要借助法律工具来实现对道德约束作用。纵观中外古今,道德规
范的法治化,是促进道德角色定位、提升人民道德遵从程度的有效手段,许多国家和地
区都已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同样取得一些成果,比如,《宪法》中明确规定了“五爱”
等道德原则,民事法律中也有关于诚信的条款规定。这一系列法律在我国引起了良好的
反响,并引起了公众对法律的关注和重视。所以,对公民的道德作用进行法律规范具有
现实依据,要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断推进法治化建设。
促进道德角色定位,需要法治建设作支撑。特别是涉及社会与公众利益的道德规范,
应该被纳入到具体法律法规中加以执行,才能得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同工同酬,保障
志愿者,见义勇为等都可以纳入道德法治化的进程中,实现对道德角色的保护。总之,
实现道德角色趋向法治化的基本目标有利于促进道德建设,法律是强化道德约束性、权
威性的特定工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法治与德治二者密切相连,法治是国家
权威的硬性约束,德治是个体内在素养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制约,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
进道德建设发展,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秩序,促使国家稳定发展1。
推动道德角色定位法治化,需要从法治化路径与内容、重点方向以及个体道德三个
层面推进。首先,要科学选择道德角色定位法制化路径与内容。《宪法》作为我国的根
本法,能够从最高层面辐射影响到社会道德各个方面,因此要确定《宪法》对道德角色
定位法治化的最高指导作用。此外,内容方面要建立在道德的人性基础之上,人性是高
于其他动物性的最高层面。而且,不同的身份具有不同的道德标准与要求,道德角色定
位法治化要有身份识别功能与意识2。职业道德与道德角色定位具有交互作用,职业道德
可以强化从业人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提升组织凝聚力,从而促进社会道德水平提升。
坚持道德双重构建,以人格道德为基础,守好法治化界限3。道德角色定位法制化是人格
道德的基础保障,必须注重二者的协调统一、双重构建,发挥人格道德在道德法治化过
程中的协调平衡作用。

5.2 充实道德角色定位的精神动力
精神动力是推动人们积极工作、学习或完成某项任务的思想动力,既包括信仰和精
神刺激,也包括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新时代道德角色现代化社会风险、社会场域
道德失衡及社会主体道德失范等问题,必须充实道德角色定位的精神动力,即发挥中华
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践行集体主义价值原则,
从中汲取进行道德角色定位的精神营养,明确道德角色的价值追求。

5.2.1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

中华传统美德是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创造、传承、发展而来的,是中华传统道德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1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8.
2
张晓燕.德法互济中的乐观与审慎——道德法律化的权利 维度反[J].道德与文明,2016:19-24.
3
曾俊喜.推进公共道德法制化发展的措施探讨[J].法制博览,2020,No.806(18):191-192.
45
第 5 章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的优化路径

的精髓。中华传统美德具有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作用,成为全体中华儿女
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道德情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是马克思主义道德与中华传统道德
相结合的产物。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推进中华传统美德实现“双创”。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源泉,蕴含着丰富的
道德资源,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强盛的道德根源。因此,我们要对其进行深入挖
掘、学习传统文化中的先进道德规范,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的精华。在坚持社会
主义道德观的基础上,不断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可见,对
传统道德进行传承和发扬,必须坚持在扬弃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着眼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具体实践。在新时期社会
发展的基础上,在传统美德的精神基因里找寻与新时代社会发展相符合的道德准则,对
其进行创新发展,使之适应中国社会发展要求,推动传统美德与时俱进。
首先,要坚持扬弃继承。“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
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
一个国家遗忘了历史,就等于失去了民族的根基,就不可能成长为参天巨树。要对传统
文化进行取长补短,使其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新的精神面貌。其次,要实现创造性转化。
对于优秀传统文化要根据时代特征进行“创造性转化3。”因此,要实现传统文化与现
代文明的有机融合,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
程,赋予其新的理论内涵,使其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动力;同时,在宣
传手段上,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需求。最后,要坚
持创新发展。推动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实现创新性发展。“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
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4。”这指出了创新
发展具体路径,即丰富传统文化的新内涵,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同时,要在
立足国家基本国情的前提下,面向世界,积极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的文明成果,发展面
向世界,面向现在,面向未来的先进文化。

5.2.2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党治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于当前我国的思
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内容,要推
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
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通过各种道德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落实。
首先,以“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时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1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0.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1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22.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1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24.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1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26.
46
第 5 章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的优化路径

代新人”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才培养价值目标方面的时代表达。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过程必须坚持以培养“时代新人”作为价值归旨。同时,要把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
才能有效整合社会意识,巩固全体社会成员团结奋进的思想基础,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
强大精神力量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
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2。这就是说,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传播,不
仅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努力,还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模范的带头作用。其次,发挥人民群
众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作为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者、道德建设者和受教育
者的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的主要受众,是道德角色定位的主力
军。再次,弘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马克思主义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
占统治地位的思想3”。道德角色定位过程离不开精神支柱和道德标杆的支撑作用,而
在当今社会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这样一个标杆。当前社会,进步与落后并存,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用主流思想指导和教育群众,才能使群众获得正确的
价值观。最后,要抵制错误思潮,积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夯实社会主流价值观念。
在价值多元化发展的新时代,个体的思想意识和价值理念不可能实现对社会思想的统
一。因此,要在整合和发展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
领多元化社会思潮,关注道德领域中的热点和焦点,广泛运用舆论和媒体的力量。对错
误思潮进行批驳和揭露,弘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

5.2.3 践行集体主义道德原则

新时代以来,随着国际间的交流日益密切,一些错误思潮逐渐传入国内,对我国的
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产生剧烈冲击。对此,国家在政策
方面,要加大集体主义教育,发挥学校和社会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主渠道责任,
引导广大社会公众不断提高集体主义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探索出一条“统筹协调、知
行合一”的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的创新路径。
首先,加强集体主义教育。落实新时代关于集体主义教育最直接的政策依据,强化
集体主义教育价值引领,树立集体主义教育典型模范。习近平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
号颁授仪式上的讲话中强调,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身上生动体现了中华民
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
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
4
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 ”。其次,加强集体主义教育。丰富集体主义教育主题活动,拓展
集体主义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社区要发挥宣传教育主阵地功能,建立并完善图书馆、博

1
张学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N].解放军报. 2018-12-07(7).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3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253.
4
习近平.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2.
47
第 5 章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的优化路径

物馆、文化艺术中心等公共教育机构,鼓励社会成员走进各类文化教育场所接受社会历
1
史文化教育 。最后,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培养社会成员养成集体主义理论学习的自觉性,
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培养和深化集体主义情感,以形成集体主义意识。树立集体主义价值
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抵制各种错误思想。

5.3 丰富道德角色参与社会建设的实践措施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下的历史使命,即要推动道德建设助力思想道
德政治教育发展。面对新的使命任务,道德角色参与社会建设需要具备多样化方式,即
要发挥道德建设顶层规划作用,提升道德教育多层次育人实效、推动多主体全方位协同
发力,在此基础上为道德角色定位问题提供解决方向。

5.3.1 发挥道德建设顶层规划作用

所谓顶层规划,就是指站在全局的角度,对道德角色参与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各
个层次、各个要素进行统筹规划,整体把控,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的实现道德角
色的参与目标。习近平认为,通过顶层设计明确战略地位,就是要围绕当前党的中心工
作来布置道德建设任务,要从全方位纵览全局视角作出科学长远的规划,并在推进“四
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加强道德建设。他着重指出,要以新时代下道德建设的新需求为基
础,对其进行科学思考,持续强化党中央对道德建设工作的计划和部署,在充分发挥道
德建设的系统性和创造性的同时,推动建设理念、手段、方法等方面的系统创新。
当前,我国的中心工作仍然是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核心。一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是党和人民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
共同理想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道德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道德支撑,为社会义市
场经济指明了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道德滋养,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已成为新时代的重要任务2。道德建设为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开启为契机,习近
平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3他强调了新时代道德建设的中心大局观,
即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解决了人们在道德方面的重大现实需要,提高人
民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达到了整个社会文明水平提高的主要目的。

5.3.2 提升道德教育多层次育人实效
习近平关于道德角色定位强调关注多层次,要求循序渐进提升道德育人实效。对于
党员干部及其他社会先进分子,习近平要求其“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4;对于青
少年,习近平要求要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对于社会公众人物,习近平要求必须遵守社

1
王金玲,杜宇彤.新时代加强集体主义教育的路径探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22(03):92-96.
2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1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3.
4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8.
48
第 5 章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的优化路径

会主义道德,发挥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而对于普通社会成员,则要求必须认真遵
守社会主义道德,并努力向更高层次道德发展。这是对社会不同层次道德角色具体目标
的规定,明确了道德角色定位的发展方向。习近平关于不同层次的道德要求,都将马克
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运用贯穿其中。这是由于新时代道德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
义道德,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最终通过发展的理
论来解决新时代道德领域的现实问题。此外,习近平非常注重指导人们对道德建设主体
对象的选择。他指出,要为道德建设主体提供优良的道德,使其行为主体和行为符合国
家道德建设目标。在青少年群体方面,他指出要“坚持理想信念”,提倡把中国梦和个
人的梦联系起来,将实现远大理想和个人梦想相统一,并强调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念;在教师方面,以“四有”为主要内容,着重阐述了加强师德教育的重要性;对
领导干部提出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强调大力推进政德建设。
总体来说,习近平通过对不同群体的不同目标进行的层次化要求进行关于道德建设
的重要论述,为全面开展新时代道德建设提供了实践指南。此外,在对道德建设多层次
划分的基础上,领导干部、青年、教师、公众人物、榜样模范需要接受社会道德教育,
通过培训课程、学校教育、宣传教育以及日常渗透等多种方式,对道德角色实现不同方
式的道德教育,多层次提升育人成效,实现道德角色纵深发展。

5.3.3 推动多主体全方位协同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宣传对道德角色定位至关重要。然而,这并不只是教育宣
传部门的工作,需要多个社会主体共同发挥作用,构架道德角色定位的多主体战线,推
动各个社会主体协同互助,共同发挥作用。在此背景下,要实现对党内外两个层面道德
角色的统筹规划,从宏观层面落实推进全局工作。对于党内的道德角色定位,各级党委
及基层党组织要持续夯实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道德基础,构建抵制腐败的道德防御机
制,坚守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对于党外道德角色定位,要推动以文学艺术和哲学社会
科学为代表的各个战线,在以教育及宣传部门为中心的基础上,开展道德建设工作,构
建起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共同努力的多场域协同育人格局。
习近平强调文学艺术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党的领导,永葆人民情怀,做好
社会风气的时代先行者和风尚引领者,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
中华文化精神、反映审美追求的优秀作品1。他强调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
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社会风气,
在为人民立德立言中实现自我价值2。在文学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先行者的引领下,道
德角色定位形成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战线协同育人格局3。习近平强调家庭、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23.
2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9.
3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2018-09-11(1).
49
第 5 章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的优化路径

社会都有责任办好教育事业。道德教育工作牵动着万千家庭,学校作为德育工作的主阵
地,要充分利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作用,把德育工作贯穿于国民
教育的大、中、小学各个阶段。但是,道德教育毕竟不是只靠学校一条战线就能完成的,
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场域共同发力。这就要求各个环节、领域形成良好的衔接
与互补。故而,这就要求始终坚持政府主导,构建并健全“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的
育人机制体制,发挥各个主体的独特优势,凝聚强大的精神动力,推动形成部门间协同
互动、多线同频共振的局面,最终形成全面育人的道德格局。

50
结 论

结 论
党的二十大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方位,擘画了新时代道德建设新的蓝图,指明
了道德角色定位的实践方向。道德角色是道德建设的主体参与力量,对道德建设工作的
有序开展具有重要作用。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对道德角色进行定位,系统梳理
道德角色定位的时代脉络,总结其历史任务,有助于明确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存在的主
要问题,为解决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提供精神动力和实践指南。本文通过对新时代
道德角色定位问题进行研究,明确了当前道德角色定位的新要求,对当前道德角色定位
存在的问题和产生原因进行了系统论述,最终提出了道德角色定位问题的解决路径。
本文主要聚焦新时代社会关系中的道德角色。通过研究可以发现,道德角色作为社
会建设的主要参与者,与个人、社会和国家具有密切关系。从个人层面看,道德角色定
位对个体任务进行具体界定,明确了不同社会角色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促使个体融
入集体,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从社会层面看,道德角色定位要求全社会凝聚价值共
识,这就需要社会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道德合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从国家层面看,道德角色定位可以推动国家明确自身使命和任务,结合当前社会建设中
存在的各种问题,针对性的开展道德治理,完善道德建设,推动社会发展。此外,研究
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有助于明确当前道德角色的发展困境,促进道德角色问题解
决。在此基础上,对社会公民的各种不道德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有助于提升社会公民
道德素养和价值理念,提高国民道德素质,促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开展。
本文以新时代道建设中的道德角色定位问题为研究内容。文章在系统梳理道德角色
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回顾了道德角色定位的时代脉络,总结了其基本特征,由此指出
了道德角色的定位形式。其次,文章论述了道德角色定位的新要求,即加强“四德”建
设,坚持人民至上,贯彻集体主义原则以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对
道德角色定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认为道德角色定位问题主要表现为自身的矛
盾性和主体性不足两方面。文章重点从未成年人、道德榜样两个道德角色出发,对其主
体性不足问题进行了阐述。其后,文章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论述,从意识形态领域、
社会场域和主体层面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现代化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风险、社
会领域的道德失衡以及社会主体的道德失范构成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最终为这些问
题指出了解决路径,即要发挥党的领导、道德模范和法治化建设的价值引领作用,充实
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集体主义的精神动力,落实顶层规划、中层发展
和底层发力的实践措施,推动解决新时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故而,新时代道德角色在
参与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道德建设的主体力量。同时,解决新时
代道德角色定位问题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有利于明
确教师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明确学生主
体的道德任务,对其价值观进行塑造和归正,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51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1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2002.
[4]罗国杰.伦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罗国杰,马博宣,余进.伦理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6]罗国杰.中国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王树荫.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8]韦冬.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建设史(上)(下)[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
[9]陈桂荣.中国传统道德概论(修订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10]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人民出版社,2019.
[11]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读本)[M].人民出版
社,2020.
[12]张德胜.儒家伦理与社会秩序(社会学的诠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
版,2017.
[1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
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8]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9]陈锡喜.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20]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关于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述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
社,2014.
[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
版社,2017.
[23]张富文.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二、硕博论文类

[24]苏婷婷.伦理者与心理者:道德教育中的学生身份研究[D].广州大学,2018.

52
参考文献

[25]陈成玉.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1.
[26]徐宁.转型时期的道德困境及其制度性化解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
[27]贺文.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现象及其治理对策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7.
[28]张庆楠.《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义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21.
[29]冀羽欣.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问题研究[D].中共吉林省委党校,2018.
[30]权莉.当前我国社会道德失范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7.
[31]江丽媚.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队伍建设[D].广西师范大学,2007.
[32]张庆花.中国公民社会主义道德观践行研究[D].吉林大学,2018.
[33]吴小炜.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1.

三、学术期刊类

[34]翟军亮,吴春梅.专业性与道德性视角下高校教师道德角色的失范与矫正[J].科教文
汇(中旬刊),2016(06):1-2+11.
[35]何云峰.教师道德:期待与角色定位[J].伦理学研究,2015(04):88-93+109.
[36]王凯丽,陈树文.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逻辑理路[J].北京教育,2020:24-29.
[37]姚彩云.论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主体性地位的确立[J].湖南人文
科技学院学报,2022(06):14-18.
[38]龙 静 云 , 吴 涛 . 多 元 主 体 共 建 : 新 时 代 公 民 道 德 建 设 的 重 要 路 径 [J]. 中 州 学
刊,2020:92-99..
[39]张爱琴,谢利民.教师角色定位的本质透视[J].教育评论,2002(05):41-44.
[40]张瑜,彭庆红.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及其扮演[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10):61-62.
[41]欧阳辉纯.论先秦“儒”的道德意象与“儒家”道德体系的创建及传播——以孔子为中
心的中国伦理思想史的考察[J].思想理论战线,2022(03):89-99.
[42]胡凯基,王洪杰.社会治理中的道德角色认识演变[J].邢台学院学报,2014(04):46-49.
[43]马 文 雅 . 新 时 代 我 国 公 民 道 德 建 设 问 题 探 究 [J]. 无 锡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2022(01):61-64.
[44]崔志林.探究西方政府角色定位的发展过程——以自由主义的演进为视角[J].哈尔滨
学院学报,2008(29):58-60.
[45]胡 凯 基 , 王 洪 杰 . 社 会 治 理 中 的 道 德 角 色 认 识 演 变 [J]. 邢 台 学 院 学
报,2014,29(04):46-49.
[46]李 智 斌 . 中 华 传 统 美 德 在 当 代 道 德 建 设 中 的 价 值 [J]. 科 学 咨 询 ( 科 技 · 管
理),2022(02):52-54.
[47]李 全 文 . 当 前 我 国 道 德 领 域 突 出 问 题 及 其 法 治 治 理 探 析 [J]. 南 京 政 治 学 院 学
报,2017(03):86-89.
[48]程毅,刘军.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与功能拓展[J].前沿,2010(04):75-77.
[49]张静,唐凯麟.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新时代道德建设的构建路径[J].湖南大
53
参考文献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30-33.
[50]冯国锋.论多主体道德治理中的政府角色[J].理论与改革, 2017(01):113.
[51]孙秀林.村庄民主、村干部角色及其行为模式[J].社会,2009(01):66-88+225.
[52]周四选.新时代党政干部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州学刊, 2019:19-24.
[53]陈 清 . 论 多 元 文 化 场 景 中 的 道 德 价 值 认 同 [J].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2014(02):24-28.
[54]郭敏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价值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5):51-54.
[55]陈 建 平 . 试 论 政 府 角 色 定 位 之 理 论 范 式 的 变 迁 及 启 示 [J]. 云 南 行 政 学 院 学
报,2005(05):45-47..
[56]高金勇,李文涛.认知科学视域下高校道德教育双主体构建探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
报, 2021(03):114-117.
[57]陈继红.道德楷模的缺位及其发展态势[J].唯实,2014(10):32-35.
[58]张彤.思想政治教育中角色道德建设问题研究[J].品位经典, 2020(03):88-89.
[59]陈继红.榜样之美与社会主流道德传播的主体转向[J].南京社会科学,2014(09):69-75.
[60]梅伟惠,孟莹.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府、高校和社会的角色定位与行动策略[J].
高等教育研究,2016(08):9-15.
[61]王林伟.试论孟子学中的道德主体性[J].人文论丛,2018(02):90-100.
[62]韩玉胜.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J].广西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3):34-39.
[63]康菲菲.社会道德冷漠现象矫正路径分析[J].现代交际,2018:218+217.
[64]陈继红.儒家“仁”德与他者的痛——“道德冷漠”问题救治的道德哲学之思[J].中国人
民大学学报,2014(02):54-63.
[65]李丹丹,刘珂.中国共产党公民道德建设的百年智慧[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22(01):65-70.
[66]陈继红.名分·秩序·和谐——先秦儒家名分思想的一种解读方式[J].南京大学学报(哲
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0(05):140-149+160.
[67]龙 静 云 , 操 菊 华 . 道 德 教 育 的 当 代 症 候 与 现 实 选 择 [J]. 学 校 党 建 与 思 想 教
育,2014(09):24-26
[68]朱 炜 . 试 论 课 堂 中 教 师 的 道 德 角 色 [J]. 上 海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 教 育
版),2003(01):97-101.
[69]罗公利,聂广明,陈刚.从国际比较中看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J].中国高等教
育,2007(07):61-63.

四、其它类

[70]林先昌.我国构筑未成年人网络安全屏障[N]. 福建日报,2022-09-16(012).

54
参考文献

[71]中 共 中 央 、 国 务 院 . 关 于 做 好 2022 年 全 面 推 进 乡 村 振 兴 重 点 工 作 的 意 见
[Z].2022-02-22.
[72]习近平向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致贺信[N].人民日报,2019-10-21(1)..
[73]习近平.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历史机遇,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N].人民日
报,2018-04-22(1).
[74]习近平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7-22(2).
[75]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
[76]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19.
[7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
民出版社,2017:24.
[7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
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8.

5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