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1)角色。作者将之解释为一种预先确定的行为模式。然后对于是否相信自
己所扮演的角色,作者设置了一个连续体上的两个极端—— cynical & sincere。
但人是在这两者之间做来回往返自然动态的。带上面具之后,角色可能越发成
为我们的第二天性(感觉这个想法和社会化特别像)。当然,从相信到不相信
也是可能的转变。甚至也有将追求观众评价作为最终目标本身的,即使他不完
全相信他值得这个评价。
2)前台。即个体在表演期间有意无意使用的、标准的表达性装备。前台的
标准部分有“舞台设置”和“个人前台”(又由“外表”和“举止”两种刺激
构成)。前者是表达性装备的场景部分,后者是表达性装备的中能使我们与表
演者产生内在认同的部分。外表这类刺激的功能是可以告诉观众表演者的社会
身份以及当时他所处的礼仪状态。举止则是让观众预知表演者在接下来的情境
中期望扮演怎样的互动角色。当舞台设置、外表和举止具有一致性时,便出现
一种理想类型。如出现例外情况,则产生不少趣味和魅力。比较有意思的是,
作者认为前台传递出的信息有抽象性和一般性。常规程序(角色)的社会前台会对
某些事实提出抽象性要求,观察者会对抽象的相似性更加重视并产生固定思维。
随着社会人数的增加,“描述性”亲属系统不太可能实现,而被划分为同类的
人则会在特定情况下维持相同的社会前台,即不同的常规程序(角色)可以使
用同样的前台。还有,社会前台会随着他所引起的刻板印象形式的期待而制度
化,它已成为“集体表象”和自身独立的事实,具有某种意义和稳定性。
3)戏剧实现。作者指出人们在将其工作戏剧化时会存在问题。表演者要做
的不仅是将不可见的成本变为可见的,还有将其精力转向那些看得见的方面。
但这往往会使人陷入表达与行动对峙的误区。不过在现实中,不是在所有的常
规程序都会得到这种倾注。
4)理想化。表演者有以不同方式给观众造成理想化印象的倾向。理想化表
演,即表演显著地表现它所在社会普遍、正式的价值标准。在讲这个的时候,
作者利用了社会分层流动的文献,分析美国和印度,白人和黑人,男性和女性
等主张和互动。在这还挺有意思的出现了消极理想化。还有,为了表演达到理
想的标准,表演者必须摒弃或隐藏与这些标准不一致的行为,甚至扩大到与之
不一致的活动、事实和动机。所以,外表与整体真是之间存在的差异还是很大
的。最后,表演者还会给人造成他们具备扮演这一角色的理想资格。
5)表达控制的维持。表演所建立的现实印象是脆弱的,细微过失就可能将
其摧毁。表演要求的表达一致,让作为社会角色的我们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的状
态。还有一个很不错的观点,社会化的过程不仅使人的精神变得崇高,而且也
是使精神变得确定。
6)误传。在这里,我们关注的问题不是表演是否真实,而是扮演者是否有
权进行这种可以营造表演。误传表演是证据确凿的还是“善意的谎言”,亦或
是巧妙运用传导技巧不至于导致无法辩解,这些在不同的生活领域都有区别。
7)神秘化。限制接触,保持社会距离使观众产生敬畏,也使表演者神秘化。
在这个过程中,观众甚至是主动的,有种情感阻力。
8)真实与人为。作者认为真假判断的两分法有些粗浅,外表和真实之间没
有本质而必然的联系。诚实的表演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很脆弱,在所谓真实的现
实中人们已经受到足够的训练,在无意识的状态中也可以熟练使用。表演只是
展现和描述一些东西,并让人感知到而已。

“表演剧班”,简称“剧班”,表示在表演同一常规程序时相互协同配合
的任何一组人。作者在探讨表演的功能时,不认同表演的内容仅是表演者的特
征在表达中的延伸,他认为表演的功能要放在整个互动中看。因为在生活中表
演主要被用来表达它所表现的工作的特征,而且表演者的外貌举止为他的工作
机构更好呈现前台(绝非全然的自我呈现)。于是,要想表演达成理想效果,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就要求演员阵容中的每一位成员以不同的身份出现,协
同配合。
剧班除了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表演者所做的表演还有别的适用情况,若表演
者被他自己的行为所欺骗,那么表演者就成了他自己的观众,兼具双重身份。
甚至表演者会制造出一种想象:有看不见的观众在场。这里作者举了一个某美
国精神病院为无人认领的地死亡病人举行比较精心的葬礼,他在这里认为无家
属到场,就是没有观众,只有院方工作人员扮演着所有的葬礼角色。但情况是
又不在场的观众还是表演者兼具观众,我还是存疑的。不过我相当认同作者在
这之后说的,处于同一剧班的成员会发现他们彼此为一种重要的关系。
相互依赖性和熟悉的特权是这种重要关系的基本成分。相互依赖性是因为
剧班成员为了成功表演而达成的相互依赖契约,它甚至可以超越组织中的结构
分界和社会地位分层,成为该机构的内聚力来源。这个比较好理解,后面这个
熟悉的特权就有点难。这种熟悉不是一种热切的亲密关系,不是与共度时光成
正比的,而是个体必须在剧班中占据一个位置。如果只是作为观众,那是不可
能得到一个正式的关系的(剧班的组成部分),无论他观赏过多少该剧组的表
演。这是因为他并不是维持一个特定外表的共谋,他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
情人”。
剧班不是非正式小团体。作者对于非正式小团体的定义:因非正式的娱乐
而结合起来的少数人。说实话,这种界定我没能理解。作者自己的比较是剧班
是成员们在地位不同与他们的他人面前维持一种情境定义,而小集团则保护这
个人免遭与自己同一阶层的人的侵害。剧班也不同于一般的行动群体,即使它
也是个体非正式的集结在一起,通过相互合作维持特定印象这种手段来达成共
同的目的。但是剧班的手段是即单一的,常见的暴力和谈判就不属于他们的手
段范畴。
剧班可以是一个人的剧班,也可以是大剧班。前者能迅速且真实的反映出
表演者的现实看法和行动立场。但后者随着人数的增加,对现实的拥护就会减
弱。但这种不一致不能很快的公开,否则会对公众造成一种虚假提示。避免字
面上和比喻性的提示,达到全体一致是剧班确立后所有成员应尽的义务。所以,
一般来说,小孩子和醉汉不太会被挑选作为剧班成员。除了统一口径,如何做
到向观众隐瞒这种背后的密谋协商也是定义情景的要求。总的来说,剧班成员
需要保守自己的真实立场,剧班也要尽快传达正式指示,让成员知晓自己的角
色。
关于互动,剧班内部固然有互动,但剧班之间也可能存在一种戏剧互动。
作者在研究一些具体社会机构时发现,观看表演的人们也有一套自己的常规程
序来对剧班的表演进行一些回应性的表演。这种交互作用还挺有意思的,将哪
个剧班称为表演,又将哪一个成为观众呢?先开始进行表演的是作为主导和操控
的一方,然后回应的那一方没有完全的独立性,只是完成一种配合?作者将是
否直接控制舞台设置作为一个划分标准。剧组的主动性,戏剧效果的显著性也
可做一个区分。舞台控制是一个很有利的条件,它允许剧班运用策略手段来决
定观众知晓的信息量。这种信息上的不对称,会让剧班产生一种安全感。当然
得到这种权力也必然会付出一定的代价。为了防止事实的泄露,表演者肯定会
在隐藏或者改造舞台上花费功夫。
为了表演的平稳有效,在剧班中,某些人被赋予了控制和指导戏剧行为进
程的行为。不同的成员,能干预的程度和方式都不尽相同。“导演”有两个必
须履行的职责:纠正不正当的表演以及分配重要、次要角色。这种特权会使剧
班中的其他成员对导演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要求,导致这两者之间的疏离程度加
深,导演终将成为一种介于表演者和观众之间的边际角色。比较生活的例子就
是工厂中的领班。不过这种权力和权威并不像马克思、韦伯等人理论中的概念,
他们所具备的优势并没有那么强大和绝对,极有可能的情况是他们只是一个傀
儡或是一个折中的选择。由是,我们可知戏剧优势和导演优势是两码事。

这本书是由戈夫曼先生的研究报告组成的,兼具可读性和学术性。戏剧表演的观点是

本书所使用的主要观点,很明显借鉴了舞台演出艺术的原理。在这个观点之下,戈夫曼提

出了一系列概念,如:剧场、前台、后台、表演剧班等等,用以讨论个体在普通工作情境

中如何向他人呈现自己,如何控制他人对他形成的印象以及这种好的印象的维持等诸多问

题。虽然概念众多,问题复杂,但是书中不少生动有力的现实例子完全能让读者理解戈夫

曼的理论。

在符号互动论的发展中,戈夫曼部分的克服了布鲁默的形式化倾向,他着重分析个人

在与他人交往中如何获得社会效果及其策略,深刻揭示了社会期望得以实现的微观机制
[1]
。而且不仅仅如此。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这本书中,其实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关

注个人的特殊性能动性和个人互动同时,也可以领悟到他对社会结构的重视。比如,“角

色”一词,戈夫曼将它定义成一种确定的行为模式,一种常规程序,就像作者自己在文中

所承认的一样,这一术语很容易与结构术语相联系。社会角色的背后有着一整套客观的与

该身份相适应的权利职责规范体系和行为模式。这也就是说人的角色表演,人的相互交往

并不是随心所欲,也不是全然由个人人格和情绪所决定。甚至在很多时候的表演中,所呈
现出来的不是表演个人的特征,而是表演者所分配到的社会工作(职业)的特征。显然,

在戈夫曼心中有一种倾向,即个体是社会结构持续存在的支持者[2]。

戈夫曼试图将个人人格、社会互动和社会这三个不同领域的概念和成果整合在自己的

理论框架之中。正是因为他在这方面做的尝试和努力,使他不同于以往的符号互动论者,

忽视甚至否定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的作用以至于无力处理权力、冲突和分层等问题。也正

是基于此,在读完这本著作后,我就在思考着戈夫曼的拟剧论如何才能在社会分层这种宏

观的问题上有一定的解释力呢?就凭借这本书提供的理论框架和经验研究,能不能和现有

的社会分层理论达成部分的对接和些许的补充呢?

社会分层是社会学研究中的绕不开的问题,很多社会学家都从某个方面阐释了社会分

层现象。其实,戈夫曼也不例外,在本书中他也很明确的说过中产阶级的生活与下层阶级

的生活的区别正是在于他们的舞台设置。还有书中很多细碎的事例也表现出戈夫曼对社会

分层问题的兴趣。

戈夫曼先生在本书引言中的第一句话是这样写的:当一个人出现在别人面前时,他们

通常总是会想要了解这个人的情况,或调用他们已掌握的有关这个人的各种信息。这里出

现了一个概念——信息。为什么人们对信息有着渴求,这背后当然有着实际的原因。戈夫

曼是很强调信息的,他在表达控制、误传和神秘化上着墨颇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讲的都是

对信息的控制。在戈夫曼看来如果控制不了“破坏性信息”可能会造成一系列表演崩溃的

后果,不仅仅是参与者感到茫然尴尬,人格的自我概念发生动摇,导致剧班(单位、机

构)的合法性受质疑甚至由互动有序的社会互动和维持的小社会系统变得紊乱无序。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