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

L

学术
EARNING

西方城市公共艺术规划发展历程
胡 哲 华中科技大学设计学系讲师、城乡规划学博士
陈可欣 武汉工程大学城乡规划系讲师

摘要 :20 世纪初,艺术学和建筑学的分划、西方艺术史和城建史割裂,造成了对城市公共艺术发展历程认识的缺失。本文
从整合视角,通过将西方城建史和美术史置于同一象限中,全面梳理西方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城市公共艺术规划 ;艺术史 ;城建史

1 西方城市公共艺术规划体系发展 识到用艺术的法则不能解决城市问题,城市 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形成公众。”城市


的 4 个阶段 不仅仅是艺术品。同时,城市公共艺术的空 公共艺术规划作为一种社会过程和和话语空
1.1 第 1 个阶段(1850—1940 年)用艺术的 间意识增强,城市公共艺术的社会价值得到 间的思想逐渐得到了认可。
原则设计城市 认可。例如,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极简
公共艺术作为一项政治运动,具有明显 主义”(Minimalism)风潮兴起(如 Robert 1.4 第 4 个阶段(1990 年以后)城市公共艺

的强人政治和高雅艺术联结的特点,主要体 Morris 等人除去雕塑的台座来创造新的形式, 术的规划体系框架逐渐形成

现为一种精神理想式人人享有艺术文化生活 作品不再是用来装饰建筑物,而开始与土地、 公共意识的觉醒、现代规划思想和后现


以及用艺术的原则来美化城市,注重美学创 观众及空间互动),这便形成了现代公共艺术 代主义思潮的影响,现代主义那种古典主义
造更宏观的福利和塑造一个光辉的城市图景。 公众利益的主张,产生了公共领域。 精英式艺术开始消解,艺术开始庸俗化、生
19 世纪“fine Art”的艺术概念成为主导, 20 世纪 50 年代,城市公共艺术被作为 活化、平民化,并且越来越强调与公众的交
将绘画、雕塑、建筑等纯艺术(Pure Art)或“高 一种社会福利,在就业和社会教育的贡献逐 流和互动,同时西方城市公共艺术规划体系
雅艺术”活动与装饰艺术、应用艺术或印刷、 渐受到关注 。期间,美国艺术基金会的成
[1]
逐步完善。浏览 2000—2010 年间西方国家
蜡模、动物画家、复制等这样的“低级艺术” 立和 20 世纪 60 年代“公共艺术百分比”政 近 60 个城市公共艺术规划发现 :首先通过
(Lower Art)活动区别开来。康斯坦丁 · 布 策的推行(所有建筑物建造费用的 2% 用于 立法和设立基金保证资金的来源、使用和财
朗库西(Constantin Brancusi)将艺术作品 城市公共艺术),使得城市公共艺术规划走上 产的增值 ;然后将规划的范围扩展至城市的
与空间连成一体提出艺术的“空间领域”,开 了一条法制化道路。 整体,制定与城市发展相吻合的总体目标 ;
始有了现代公共艺术概念的雏形。加之这一 加强部门之间的横向沟通合作,引入区域规
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在城市规划领域盛行。公 1.3 第 3 个阶段(1960—1990 年)城市公共 划中,作为强制性条款 ;通过调查统计、申
共艺术作为公共空间中纯粹的精神美化形式, 艺术政策逐渐走向城市公共艺术规划 请审批程序规范公共和私人公共艺术品的设
城市规划师和艺术家的实践推动创造了诸多 进入 20 世纪 60 年代,城市公共艺术被 立和不同区域的平衡发展 ;通过制定合作框
辉煌的城市。例如,19 世纪 50 年代 G.E 奥 赋予了“城市资本”的全新涵义。以人才为 架联结政府、规划师、建筑师和艺术家、居
斯曼的“巴黎改建计划”,19 世纪 80 年代巴 竞争资本和以文化艺术为生产力的创意产业 民各尽其职责 ;通过制定行动计划保证有步
塞罗那为迎接万国博览会通过的《斐塞拉法 逐渐兴起。政府逐渐意识到高品质的人文环 骤的实施 ;通过公众参与环境评价等一系列
案》(Proyecto Baixeras),19 世纪 90 年代 境和优雅的城市生活对吸引创新人才和新兴 技术手段实现信息的反馈和保障。
E.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20 世纪 00 年代美 资本的重要性。随着西方国家进入后工业时
国华盛顿为迎接建城 100 周年而提出的《城 代,城市公共艺术使得衰败的城市地区重新 2 结语
市美化规划》,20 世纪 30 年代罗斯福新政时 焕发活力。这种“输血式”公共艺术政策虽 通过近百年的发展,在西方国家,城市
期“艺术救济计划”,均具有精英政治意志的 然使得部分城市重新焕发活力,但是一系列 公共艺术规划已成为提高城市公共文化服务
特点。 问题和质疑声接踵而来,公众对于公共权力 水平、普及艺术教育、制造新奇愉悦的阶梯,
和公共政策产生了抗争和不信任感 ;政策的 是丰富城市表情、塑造城市个性、强化城市
1.2 第 2 个阶段(1940—1960 年)现代主义 实效性和经济效益等实用性追求、城市居民 可识别性、营造城市创意氛围吸引创意人才
的批判和城市公共艺术政策的产生 和社群与城市空间的意识形态形成了对立 ; 的策略 [2],是市民参与社区建设、表达民意
这一阶段,“美的艺术”的概念开始遭 局部地区环境和经济条件的改善并没有推动 和需求、促进社会交往迎接市民社会的管道,
到来自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挑战 ;城市公共 周边地区繁荣发展,形成了空间上的分异 ; 逐步将“公共”与“艺术”这个矛盾的综合
艺术的空间属性和作为公共福利思潮开始出 依靠旅游消费新增的大量就业机会多为临时 体带向与城市“和谐共生”的完美境地。
现,西方国家逐步建立起法律保障体系。二 性、低报酬的岗位,实际上对城市的改善作
战后,战时国家开始重建家园,现代主义开 用不大。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于
始盛行,如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923 1964 年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对 参考文献 :
[1] 曹瑞林,陈韵蕾 . 我国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的地域性初探 [J]. 人民论坛,
年)所表述 :
“艺术不是一种大众的东西…… 市民的“公共领域”做如下描述“公共领域 2011(34):136-137
[2] 车建修 . 对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现状的思考 [J]. 现代装饰,
2011(10)

艺术最具其傲慢的本质”。规划师和决策者意 的一部分由各种对话组成,在这些对话中, 55

12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