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心理学的基本范畴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7

南通 大 学 学报 ・社会 科 学版

第 28卷 第 1期
双 月-
T'
j 2012年 1月 出版

佛 教 心 理 学 的 基 本 范 畴
燕 国材

上海师 范大学 教育学院 ,上海 2
0023
4)

摘 要:
佛教 是世 界主要的 宗教之一 。其 思想博 大精 深、奥妙 无 穷,
佛教心理 学思想也十分丰 富。佛教 心
理学的八对基本 范畴 ,
即属 于基本观 点的有心 身论 与心物论 ,
认识 心理一 知虑论 与知行 论 ,
意 向心理一情欲
论与思行论 ,个性心理一性 习论与智能论 ,阐述佛教心理 学的八对 范畴 各 自的性质及 其关 系具有积极意义 。
关键词 :
佛教 ;
佛教心理 学 ;
八 对基本 范畴 ;
心 身论 ;
心物论
中图 分 类 号 :
B948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号 :
1673—2359(
201
2)01
—0093-0

、 引言 1.
佛 教 对 待 实在 的 态 度 是 开 放 的 ,而 不 是 教
条的 ;
在某 种 意义 上 ,
世 界 人类 思 想 可 以一分 为 二 ,
2.
佛教倾 向于支持一种 自然主义 的而非超 自
即西方 思想 与东 方思 想 ;
在 人类 的东 方 思想 中 ,

然 主 义 的宇宙 观 ;
有世俗思想与宗教思想之别 ;而在东方的主要宗
3.
佛 陀经 由一个类似于现代的实验过程而达
教思想中 , 佛教思想博大精深 , 有 自己的特色 ,

到涅磐 (? );
影 响也 极其 深远 ,
很 值得 对 之进行 研 究 。
4.
某 些 特殊 的佛 教 观点 ,
如 时间、
空 间 与 物质
但令 人遗 憾 的是 ,
在 某些 世 俗者 的眼光 中 ,

的理念 ,
都可能被现代科学所肯定 ,
或至少与其相
教(
包括所有宗教 )
唯心 ,
宣扬迷信 ,
鼓 吹盲 目信
协调。
仰,
与一切科学是对立的。其实并非如此。科学与
心理学是现代科学 的几大组成部分之一 。如
宗 教 (包 括 佛 教 )
都 是 人类 智慧 的结 晶 :
前者偏重
上 所述 ,既然佛 教 与科 学并 不对 立 而是 相协 调 的 ,
于通过实验 、
观察 、
调 查 研 究 与经 验 总结 等方 式 ,
所 以佛 教 与心 理学 也 可 以统一 起 来 ,甚 至从 它诞
去探求客观世界 的发展变化规律 ;而宗教则偏重
生 之 日起 ,
就 蕴涵有 相 当 丰富 的心理 学思 想 。正如
于 通过 心灵 的体 验 与感 应 、灵 魂 的升 华 与人格 的
我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所指出的 : “我确信 :研究
完 整 等 方式 ,
去 洞察 宇宙 的秘 密 、
保 护 生 态 环境 、
佛学 ,
应 该从 经 典 中所 说 的心 理 学 人 手 ;
我确信 :
推 动人 类社 会 的进 步 。 认识 宇 宙 、了解 世界 的
过程 中,
二 者 并 非水 火 不 相 容 ,
而 是 相 辅 相成 、
相 ① 参见 大江 :
《东方宗 教与现代 科学》,四川人 民 出版 社
得 益彰 的。有学 者更 进一 步 强调 指 出 ,
佛 教思想 比 2
004年版 ,
“序言”。
任何其它宗教更能维持与科学之间 的和谐关 系。 ② 【日】 阿部正 雄著 、张志强译 :
《愤激 》,
上 海古籍 出版 社
为什 么 ?这 位学 者概 括 了如 下几 点来 加 以说 明 :
② 2
008版 ,
第25—2
6页 。

收稿 1
5t期 :
2011
-11-30
作者简介 :
燕 国材 (
1931
一 ),
男,湖南 桃源人 ,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

93

万方数据
燕 国材

研究心理学 ,
应从佛教教理为重要研究品。” 他还 体)
与外部事物两个方 面;
后者为心理 、
精神 。
正因
进一步具体地肯定 :
“佛家所说 的叫做 ‘
法’,
倘若 为 如此 ,
佛教 提 出 的“心 色”论 ,
就 含有 这 两 对基 本
有 人 问我 法是什 么 ,我便 一 点也 不 迟疑 答道 :‘
就 范 畴 。在 大乘 派看 来 ,
“色 ”即物质世 界共 有 11种 ,
是心理学 ’
。不信 ,
试试看小乘俱舍家说 的七十五 分 “根 ”与“尘 ”二类 。其 中的“根 ”类 属于 身体 ,
共有
法,大乘瑜珈说的百法 ,
除却说 明心理现象外 ,
更 五种 ,即眼根 、
耳根 、
鼻根 、
舌根 与 身根 。这 “五根 ”
有 何话 ?试 看所 谓 五蕴 ,
所谓 十 二 因缘 ,
所谓 十 二 就是 “
五识”
依之而生 、
并能产生痛苦烦恼的物质
处十八 界 ,
所谓 八识 ,
那 一 门子 不是 心理 学 ?又 如 性感 知器 官 。分 开来说 ,眼根 ,
为视 觉器 官 ,
产生 视
四圣谛八正道等种种法所说的修养功夫 ,也不外 觉 ;耳根 —— 听 觉 器 官 ,
产 生 听觉 ;
鼻 根— — 嗅 觉
根据 心理 学上 正 当见解 把意 识结 习层层 剥落 。”① 器官 ,
产 生嗅 觉 ;
舌 根 —— 味觉 器 官 ,
产生 味 觉 ;

在 这 里 ,可 以说 梁 氏写 出 了一 份 “佛 教心 理学 研 究 根— —肤 觉器 官 ,
产生 肤觉 。此外 ,
小 乘 派认 为还
大纲 ”。 有 意根 ,
指心 脏而 言 ,
是意识 器 官 ,
产 生 意识 。
任何科学都是由一定 的基本范畴与概念体系 关 于 “心 色”的关 系 ,
佛 教 的基 本看 法 ,
如 上所
组成 的,
无 论 自然科 学 还 是 社会 科 学 (
人文科学 ) 述 。即 “
根 ”是 产生感 知 的生 理器 官 ,
“五识 ”的生理
莫 不 如是 ;介乎 自然科学 与社会 科 学之 间 的心 理 器官 就是 “五 根 ”;
而且 没有 “五 根 ”的生理 基础 ,

学也不例外 ,而作为心理学一个分支的佛教心理 不会 有 “五识 ”的产生 。佛 教对 心 身关 系 的 这种 认
学 也一 定 具有 自己的基 本 范畴 与概 念体 系 。众 所 识是 基本 的 ,
既 与世俗 的看法 一致 ,
也 与 科学 心 理
周知 ,概 念是对 事 物 的本质 属性 及 其 发展变 化 规 学 的观 点相合 。在 此坚 实 的基础 上 ,
佛教 进一 步思
律 的反 映 ,而 范畴 则是 最抽 象 概括 亦 即最 大 的概 考这个问题 ,
并 提 出 了 “心 色 不 二 ”论 与 “万 法 唯
念,
它 反 映事物 的最一般 规 律 。没 有 自己的基本 范 心”论。但这两种观点并不是要否定身体 的存在 ,
畴与概 念 体系 的科 学是 不存 在 的 ,对佛 教 心理 学 否定 身体 器 官是感 知 的 “
根 ”,
而 只是 想强 调 ,
从本
也应当这么说。在这里 , 我们仅拟就佛教心理学 的 质上看 ,
人是心身和合 的产物 ,
要把心与身统一起
基本 范畴 初步 地 作些探讨 。那 么 ,
佛教 心理 学有 哪 来考察心身关系问题 ;要摆脱身体对心理的桎梏
些 基本 范 畴 呢 ? 主要 的有 八对 ,即心 身 、心物 、
知 作用 ,
而尽 可能 提升 与发 挥心 理 的 “超 肉体 ”作 用 。
虑、
知行 、
情欲、
思行 、
性 习与智 能 。心 理学 通 常 的 虽然如此 ,但佛教过分夸大心理作用 的说教还是
体 系结 构 是 四个 部 分 ,即基 本 观 点 、
认识心理 、
意 值 得商榷 的。
向心理与个性心理 ,我们就将这八对范畴分属 于 (二 )心物论
此 四个 部分 中进 行讨论 。 这 里 的“心 ”,已如上 述 ;
“物 ”,
为物质 、
外部 事
物、
客观现实。心物论探索心理与物质的性质及其
二 、基本观 点 的两对 范 畴
关系问题 , 即认为是心理决定着物质 , 还是物质决
任何 科学 都 有 自己的基 本观 点 ,现代 心 理 学 定 着 心理 ;也 就是 客观 事 物乃 人 的心 理 的源 泉和
是 如此 ,佛 教心 理学 也不 会 例外 。更 值 得 注意 的 内容 , 还是 人 的心理 与 客观事 物 根本无 关 。如 前所
是 ,现 代心 理学 与佛 教心 理 学有 着共 同的两 个 基 述,
大 乘 派认 为 “色法 ”即 物质 世 界 共有 11种 ,

本 观点 ,
这 就是 心身 论与 心物 论 。 “根 ”与 “
尘”二 类 。其 中“根 ”类属 于身 体 ,已如 上 面
(一 )心身论 的心 身 论 所讨 论 ,
在 此不 赘 。“尘 ”类 属 于 外部 事
这里的“ 心”,
指心理 、
精神 ;
“身”,
为身体 、
形 物,
共 6种 ,
即色尘 、
声尘 、
香尘 、
味尘 、
触尘 、法尘 。
体,
特别是脑与神经系统。心身论又叫形神论 ,
讨 这“
六尘” 为“六识”
所了别的对象 : 色尘 ,
为眼识的
论心理与身体的性质及其关系问题 ,即认为是心 了别对象 ,
与眼根合 ,
产生视觉 ;
声尘 ,
为耳识的了
理决定着身体 ,
还是身体决定着心理 ;
也就是身体 别对象 ,与耳根合 ,
产生 听觉 ;
香尘 ,
为鼻识 的了别
为心理 的物质基础 ,还是人 的心理为身体的精神 对象 ,
与鼻根合 ,产生嗅觉 ;
味尘 ,为舌识的了别对
前提 。佛 教把 大千 世界 的万 事 万物 分解 为 色 (色 ① 梁启超 :
《佛教心理 学浅测》,
载张耀翔 编《心理杂 志选
法)
与心(
名)两大部分 ,
前者 即物质 ,
包括身体(
形 存》,
第58
5—5
87页。

万方数据
堡整: 堡茎 塞查 堇嗑

象 ,与 舌 根 合 ,产 生 味 觉 ;
触尘 ,
为 身 识 的 了别 对 识”
说。其意谓 ,
人们知虑的产生 ,
在于客观现象对
象, 与身根合 , 产生触觉(以上“五识 ” 所 产生的都 感知器官的作用 。如《中阿含经 ・
象迹喻经》
卷七
是 感 性 认 识 );法 根 ,
为 意 识 的 了别 对 象 ,
与身根 云:
“若 内眼处坏者 ,
外色便不为光 明所照 ,而便有
合,
产 生理 性认 识 。 念,
眼识不得生。 诸贤 ,若内眼处不坏者 ,
外色便为
关 于 “心色 ”的关 系 ,
佛 教 的基 本看 法 ,
如 上所 光明所照 ,
则无有念 ,
眼识得生 。……耳 、
鼻、舌、
述,
“尘 ”(亦 称 “境 ”)即外在 事物 是 “六识 ”所 了别 身、意处坏者 , 外法便不为光明所照 , 则无有念 , 意
的对 象 ;
而且 没有 “六 根 ”与对 “六尘 ”的 了别 ,
就不 识不 得生 。”就是说 ,
没有 正常 的器 官与 外部 的“境
会有 “
六识 ”的产生 。佛 教 的这种 认识 是基 本 的 ,
既 象 ”或 “
色 法 ”影 响 ,
便 不 能产 生知 虑 。或 者 说 ,
人的
与世 俗 的看 法一致 ,
也 与科 学 心 理学 的观 点 相合 。 知虑是身体 的器官(“根”)
、客观的境象 (“境”)

在此 坚 实 的基础 上 ,佛教 进一 步 提 出 的 “心色 不 主观的认识 (“
识”)
的因缘 和合 的结果 ,
这根 、境、
二 ”论 与 “万 法 唯 心 ”论 ,
与此 基 本 观 点 并 不 矛盾 。 识便是产生人的认识 的三个条件 。
前者主要是就方法论说的。认为心与色构成一大 关于知和虑 的关系 ,
可以用 “
六识生起 ”
说来
缘起 ,
二 者不 可 分离 。 因此 主张 把 心 、色二 法放 在 说 明。这有两种主张 :
一是俱时起说 。认为只要各
互相缘起的关系中作辨证 的整体 的考察 ,不宜将 种 因缘条件具备 ,
就会产生知虑 ,
没有先后次第之
二 者割 裂开 来作 孤立 的研究 。后 者 包 括小 乘 派 的 分 。这一 观点 显然 难 以说 明知 虑关 系 。一 是异 时起
“业 感 缘 起 ”论 ,
明 释 山所 概 括 的“佛 祖 慧 命 ”八 个 说。
认为认识是次第产生的,
只有前一念的认识过
字 “三 界唯 心 ,
万法 唯识 ”也 是 。其 内涵 非 常复 杂 。 去,
后 一念 的认 识才 能 产生 。这 一观 点显 然可 以说
但 它 的着重 点不 在本 体 论 意义 上 ,而是 着 眼 于众 明知虑关系。正如《 解深密经 ・ 心意识相 品》 所说 :
生 生命 流转 的因果 ,
强 调生 死苦 恼 唯 自身所 造 ,
必 “若 于尔 时一 眼识 转 ,
转 于此 时唯 有一 分 别 意识 与
须加强 自身修炼 , 方能解脱此类烦恼痛苦 ; 并不是 眼识 同所行 转 ;
若 于 尔 时二 、
三 、四 、五诸 识 身 转 ,
要 否定 物质 世 界 的实在 性物 的存 在 ,而承 认 宇宙 即于此 时 唯有 一分 别 意识 与识 身 同所 行 转 。”就是
万物是 由“ 心” 或“识” 创造出来的。 虽然如此 , 但佛 说,
前 五识 中某一识 或 各种 识 的 生起 ,
必 定有 第六
教 仍难 免有 夸 大 “
心 ”或 “识 ”的作 用 之嫌 。 识与之俱起 ;而第六识生起时 , 不一定有前五识与
此外 ,天 台宗 的“一 念 三 千 ”说 、华严 宗 的 “一 之同时生起。这前五识均为感知 , 属感性认识 ,第
心 缘起 ”说 ,
从 “唯 心 ”即过 分强 调 心 的作用 角 度论 六 识 即意 识含 思虑 之 意 ,属理 性 认识 ,可见 上述
述 了 心物关 系 。其 思想 缜密 深 奥 ,
一 时难 明究 竟 , “
前五识中某一识或各种识 的生起 ,
必定有第六识
加 上篇 幅有 限 ,
只好 留待有 机会 时再 说 。 与之俱 起 ”,
便 能说 明感性 认识 与 理性 认 识亦 即知
与虑 的关 系 。 当然 ,佛教 的这 一看 法 ,
虽 有其 合理
三、认 识心 理 的两对 范 畴
之处 ,
但还缺乏应有的辩证性与透彻性。
按 照心 理学 的二分 法 ,形 形 色色 的人 的心理 (二 )知行 论
可 以 一分 为二 ,即认 识 与意 向。认 识 包括感 知 与思 这里的“
知 ”,
指认识 ,
包 括 感 知与 思 维 ;“行 ”,
维, 是古今 中外 的人们所共同具有的。 佛教对之有 为行 为 、
行动 、
实 践活 动 。知行 论 解决 认 识 与实 践
深 入 的研究 。在 这方 面 ,
佛教 心理 学 与现代 心 理学 活动 的性 质及 其关 系 问题 。佛 教很 重 视 对 “知 ”即

样,
有 共 同 的两个 基本 范 畴 :
知 虑论 与 心物 论 。 认 识 的思 考 与研 究 ,
指 出认 识 是 “心 ”的一 项 重要
(一 )知虑论 基本 功能 。如 前所 述 ,
“六 识 ”说 都是 谈 的认 识 问
这 里 的 “知 ”,为 感 知 、
感 性 认 识 ;“虑 ”,
指思 题:前“五识” 讲感知 , 其功能在于“了别” 即认识个
维、
思虑、
理 胜认 识 。知 虑论 研 究感 知 与思 维 的性 别 的 “境 ”,间 断而 肤 浅 ;
第 六 识 讲 理性 认 识 ,
其功
质 及其 关 系问题 。佛教 的所 谓 “心 法 ”即指 心 理 现 能在 于 “了别 ”即认 识 完全 的 “境 ”,
间断 而深 刻 。其
象而言 ,
对 之论 述最 多 ,
也很 精 彩 。其 中 自然 讨论 第七末那识即 自我意识 ,
也含有认识的意思 ,
其特
到 认识 即知和 虑 的产生 及 其关 系 问题 。关 于 知 和 点总是不停顿地起思虑作用。在佛教看来 ,
人不仅
虑的产生 ,
可以把佛教的看法概括为“
依根缘境生 可 以认识 自我 ,
还 可 以认 识非 我 ;
不仅 可 以认 识 现

95

万方数据
燕 国材

世,
还 可 以认识 来世 。人 的 一切 行动 与行 为 ,
正是 等无 情识 的东 西 ,
称 为 “无情 ”
或“非 情 ”。在此 认识
在 认识 的基 础上 或指 导下 进行 的。 的基 础上 ,
佛 教对情 进 行 了深入 的研 究 。如小 乘有
佛 教也很 重 视对 “行 ”的思考 与 研究 。其 所谓 部 的四十六 心 所 、
大乘 的五 十一 心 所 ,
都对 情 作过
的“
行 ”,
包括 一切物 质现象 与精神 现象生起 与变化 相 当细密 的分类 (
后 面还 要论 及 )。佛 教还 认 为 ,

的活动 。
佛 教通 常又 以“
境、行、
果 ”组织 自己的思 想 多不 善 的情 ,如喜怒 哀 乐 、
贪 嗔痴慢 等 会使 人 的生
体系。 应对认识来说, 当取此体系中之“ 行” 的意思, 活产生种种烦恼 , 对人的生命造成巨大扰动 , 因此
即指 佛教 的修 习与 践行 。而佛教 的所谓 “
修 行 ”,
是 主张采 取修 行 之法来 控 制与 消 除不善 的感 情 。
指佛教徒修习行持 , 包括三项内容 :戒——依 据种 佛教 也 十分 重视 对 欲 的研 究 。认为 欲 就是 人
种 戒规 ,
用 以防 非 止 恶 ,
推动行善 ;
定— —心 专 注 对某种对象 的希求 、
希望 。
如《俱舍论》
云:“
欲谓希

境而 不 散 乱 ;慧 函达事 理 、
决 断 疑 念 ,以取 求所作事业 。” 又《 成唯知论》 说:“云何为欲?于所
得决 断 I
生认识 。从 这佛 教 所称 的 “戒定 慧 三学 ”来 乐境 ,
希 望 为性 ,
勤依 为 业 。”意谓 欲就 是对 可享 乐
看,
其“修行” 本身就蕴含有知行统一的意思。 之 外境 的希 求期 望 ,
并 以此 为 目标 的辛 勤 追求 。考
知 与行 的关 系何在 呢 ?佛教 的 “五蕴 ”说或 “
遍 察 了欲 的性 质 ,
指 出有 善 、恶 、
无 记 (非 善 非 恶 之
行 心所 ”观都 可予 以说 明 。“蕴 ”为 积 聚义 ;
“五 蕴 ” 意)
三个 方 面 。关 于欲 的种类 ,
有 三欲 、
五欲 和六 欲
即五 种东 西 的聚会 ,是 佛 教关 于身 心 世界 缘起 关 等说法。六欲指对色 、 形貌 、
威仪姿态 、言语音声 、
系 的一种 模式 ,由色 、
受、想、
行、识组 成 。其 各 自的 细滑 、
人 相 之欲 ;
五 欲为贪 爱 色 、
声、香、
味 、触等 五
内涵 是 :
色蕴 为 物质 现象 ;
受蕴 指感 受 、
感知 ;
想蕴 境;
三 欲是 六 欲 中的形 貌 、
姿 态 与 细滑 之欲 。主张
为想 象 、
推想 ;
行 蕴 为“作 意 ”,
主要 指 人 的行 动 、
行 同对待 不善 的感 情一 样 ,也 要 通过 修行 来 控制 与
为及 其 意念 ;
识 蕴为思 维 、
记忆 。受 、
想、识 三 蕴都 消除不 善 的欲望 。
是 认 识 ;把 “行 ”放 在 “五 蕴 ”的体 系 之 中 ,
既表 明 人 的情 与欲 总 是伴 随在 一 起 的 ,可 以说是 情
“行 ”与 “色 ”的物 质 现 象有 关 ,
也 离不 开认 识 之类 生欲 、
欲生 情 ,
情 中有欲 、
欲 中有 隋。大 体说 来 ,

的精 神 现象 。佛教 把 “五十 一心所 ”
划 分 为六 大类 。 教对情欲关系的基本观点也莫非如此。上述小乘
其 中的“
遍行心所 ”
类包含触 、
作意、
受、思、
想五 有 部 的 四十六 心所 、大乘 的五 十 一心 所都 将 情 与
项,
与 “五蕴 ”的 内容 基本 一样 ,
可 以说 “遍 行 心所 ” 欲归 在一起 , 便 可 以说 明这 一点 。如 前者 把 一


、'理现
也 能表 明知 与行 (“
作 意 ”)的统 一关 系。 象 分 为六类 ,其 中的大 地法 包 括欲 及 其它 心 理等
十种 ,大善 地 法一无 贪 、无 嗔等 十种 ,大 烦 恼地
四、意 向心理 的两 对范 畴
法一有痴等六种 , 大不善地法一无惭 、 无愧等 , 小
前 面说过 ,意 向是 人 之 心理 的一 大组 成部 分 。 烦 恼 地法一 有 忿等 ,
不 定地 法一 贪 、嗔等八 种 。后
它主要 包括 需要 、
感 情 与意 志 ,
是 古 今 中外 的人 们 者把 心理 现象 分 为六 类 ,除其 中的遍 行 心所 的五
所 共 同具 有 的。佛 教对 之也 有深 入 的研究 。有两 对 项讲认识外 , 别境心所 的五项即包括欲在 内, 其余
基本范 畴 ,
其 中情 欲论 为现 代心 理学 所共 有 ,
而思 善 心所 的十 一项 、
烦恼 心所 的六项 、
随烦恼 心所 的
行 论 则具有 自己 的特色 。 二十项 ,
以及不定心所 的四项等 ,
几乎都是讲 的情
(一 )情欲论 欲 。这足 以说 明佛 教 肯定 ,
在人 的心 理生 活 中 ,

这里的 “ 情 ”,包括 今 之情 绪 、情感 与 情操 ; 的情 与 欲确 实是难 以分割 的 。
“欲 ”,
为 欲求 、
欲望 ,
犹今 之需 要 。
情 欲 论讨 论感 隋 (二 )思行论
与欲求 的性质 及其 关 系问题 。小乘 佛 教有 部与 瑜 这里 的 “思 ”,
为意 念 、
意 志 ,犹今 之 活动 动机 ;
珈派将 人 的精 神现 象分 成 两个层 面 :
一 是心 王 ,由 “行 ”,
指 志行 、志意 ,
犹 今 之活 动 目的 。思 行 论探 索
“六识” 构成 ,是人 的认识活动 的主体 ; 一是心所 , 动 机与 与 目的 的性质 及其 关 系 问题 。佛 教 的意 志
是伴随心王所生的各种心理活动 ,其中就包含有 心理思想蕴含在“ 思”与“行” 这对范畴之 中。先说
感 情 心理 。在佛 教 看来 ,
人和 所有 动物 都是 有情 识 “思 ”。它是 有部 大地 法之 一 、法相 宗遍 行 法 之一 。
的,
称 之 为 “有情 众 生 ”;
而草木 、
土 石 、山河 、
大地 其 基 本 涵 义有 二 :一 是 思 考 、
思维 ;
一 是意志 、

万方数据

堡鲎 基查

行、 志行 。合起来看 , “思”
乃是能够造作身 、 口、意 在 个性 心理 方 面主 要有 两对 范 畴 ,即性 习论 与智
三 “业 ”的精 神作 用 ,
亦 即对 外 境 进 行 思考 以发 动 能论 ,
这与现代心理学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
某种行动 、
行为倾 向的精神活动。正如《
俱舍论》
卷 (一 )性 习论
四所说 :
“思谓能令心有造作。” 又如《顺正理论》 卷 这里 的“
性 ”,
指先 天具有 的生 陛;
“习 ”,
为后天
十所云 :
“令心造作善 、
不善 、
无记 ,成妙 、
劣 、中性 习得的习性。性习论研究生性与习性的性质及其
说名为思。由有思故 ,
令心于境有动作用 ,
犹如磁 关系 问题 。佛 教 的佛性 思想 体 现在 “
性 ”与 “习 ”之
石 势 力能令 铁 有动 用 。”很 明显 ,
这 里作 为 “思 ”的 中 。这 对范 畴一般 地说 ,
在 佛教看 来 ,
性 即“法性 ”,
所 谓 “造作 ”,
蕴含有 动 机 的意思 ,它是 引发 身 、口、 也 叫“真 如 ”,
指 一切 现 象 固有 的永 不 可变 的状 况 、
意 三 “业 ”即身 心活 动 的一 种 内部 力 量 。 性质 、本体 、
本质。如《 成唯识论述记》 卷一说: “性者
再说“
行 ”。在佛 教 中 ,
“行 ”的涵义 很 广泛 ,
一 体也 。”事物 的本体 就是 “性 ”。《大 智度论 》卷三 云 :
般地说,
如前所述 ,
指一切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的 “
性名 自有 ,
不待因缘。”
性为事物所 固有 ,
“不待因
生起和变化活动。即《俱舍论颂疏》
卷一所云 :
“造 缘”而后生。 《
成唯识论》卷九也说 :“‘真’谓真实, 显
作 、迁流 二义 名行 。”
具 体 地说 有 三种 “行 ”:
(1)
十 非虚 妄 ;‘
如’谓如常,
表无 变易 。谓 此真 实 ,
于一 切
二因缘之一作 “
行支”,指能招致罪福果报的身 、 位 ,
常 如其性 ,
故 日真如 ”。性乃事 物真 实无变 的“实
口、
意三 “业 ”,
也 就是 人 的一切 心 身活 动 。(
2)五蕴 相 ”、
“真性 ”。印度 古代世 亲所说 的 “自性住 佛性 ”,
之一作“ 行蕴”, 《杂集论》 卷一云 : “造作相是行相 , 也是 众生先 天具有 的佛性 。这种 种说 法表 明 , 佛教
由此 行 故令 心造 作 。”(3)包 含在 佛教 “境 、
行 、果 ” 所说 的“性 ”,
显然 就是人 与生俱来 的生 I 生。
的思想体系之中。 合起来看 , 这里作为“ 行” 的所谓 佛教 既谈 生 性 ,也 谈 习性 。这 可 以从 其 关于
“造 作 ”,
则蕴 含 有 目的 的意思 ,
它 是 引 向身 、口 、
意 “佛 性 ”的某 些 见解窥 察 出来 。如 世亲 所说 的 “引 出
三 “业 ”即身 心活 动 的另一 种 内部 力量 。 佛性 ”,即众 生 通过 修行 引 发 的佛性 ,便 是 习性 。
《俱舍 论 》卷 九说 :
“思 即是 行 ”。这 句话 对思 行 “
佛 性 ”原指 佛 陀本性 ,
后 发展 为 成佛 的种子 、
因性
关 系起 到 了画龙 点睛 的作 用 。再者 ,
思 行关 系 既体 或 可能 性 。然则 ,
人 人是 否都 可 以成 佛 呢?在 佛教
现在 上 述动 机 与 目的的 关 系上 ,更 反 映在佛 教 关 中存在着两种截然不 同的回答 :
大乘派的《
大涅磐
于 “思 ”的二 分法 与 三分 法方 面 。二 分法 认 为 ,
思维 经》
对之持肯定态度 ,
认为“
一切众生 ,
悉可成佛 。”
思是预先思考所应作之事 ,作事思是思考打算做 即只要认 真 修行 ,
人 人都 能成 佛 。但小 乘派 则对 之
某件 事 。三分 法认 为 ,据 《成 唯识 论 》云 ,一 为 审虑 持 否定 态度 ,即不认 为众 生 都能 成佛 。很 明显 ,

思,对 外 境 进行 审察 考 虑 ;
二 是 决 定 思 ,即审 察 考 人 人是 否可 以成 佛这 一 点上 ,小乘 强 调生 性 的决
虑之后 ,
决 定其 行 动 的意 向 ;三是 动 发胜 思 ,
决定 定 性作用 ,
大乘则 强 调 习性 的决定 性作 用 。
之后 ,
发 动 身 、口二 “业 ”,
使其 发挥 作 用 。这 实 际上 如上 所 述 ,
生性 与 习性 似乎 是 对立 的 。那 么 ,
是从 思行 关 系 出发 ,
将 意 志过 程划 分 为两 个 阶段 , 在 成佛 的过 程 中 ,
这 二者 能不 能统 一起 来 呢 ?其 回
即预 先思 考应 有 之行 动一 思 考打 算 之行 动 ;或 三 答 是肯定 的 。上 面说 过 ,
“佛性 ”虽 是众 生成 佛 的种
个 阶段 ,
即 审虑一 决定 一行 动 。佛教 的这一 意 志过 子,
但 只是 成 佛 的 可 能性 ,还不 是 成佛 的 现实 性 ;
程观 ,
与 现 代 的 意志 过 程 二 分 (决 定一 执 行 )或 三 而要使这种成佛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就必须
分 (决心一 信 心— —恒 心 )
是基 本一 致 的 。 加 强后 天 的修 习践行 。这 就是 说 ,
“佛性 ”是 先 天 因
素 ,“修 行 ”是 后 天 条件 ,
只 有 先 天 的佛 性 ,
没有后
五 、个性 心理 的两 对范 畴
天的修行 ,
众生就不能成佛 ;
同样 ,
只有后天 的修
任何 时代 的任 何思 想 家都 讲 人性 ,而人 性 体 行,
没 有 先 天 的佛 性 ,
众 生也 是 不 能 成佛 的 ;
必须
现在个体上就是个性 ;佛教也讲人性 ,这就是佛 把先 天 与后 天 ,
亦 即生性 与 习性辩 证 地统 一 起来 ,
性,而佛 性也 可 以在个 体 上反 映 出来 ,即它 既要 体 才 能使 可能 佛成 为现 实佛 。
现佛 性 的共 同面 ,
还会 含 有个 体 的差别 性 。从 这 个 (二 )
智 能论
意义 来说 ,
人性 、
佛性 与个 性 三者 是 相通 的。佛 教 这里的“
智”,
指智力 、
才智 ;
“能”,
为能力 、

万方数据
燕 国材

能;
“智 能 ”一词 为智 力与 能力 合在 一起 的简称 。智 因素 称为 能力 。
能 论解 决智 力与 能力 的性 质 及其 关 系 问题 。佛 教 “能 ”与 “
所 ”的关 系怎 样 ?这 从上 述佛 教 关 于
很重视对智( 梵文某词的意译 , 其音译为若那般 ) 、 智、 慧与智慧三者的定义中看出来 。综合起来 , 三
慧( 梵文某词的意译 , 其音译为玛提 ) 、
智慧 ( 梵文 者的定义可归纳为,它们是人们普遍具有的或特
某 词 的 意译 ,
其 音译 为 般 若 )的思 考 与研 究 ,
并将 殊 运 用 的辨认 事物 、 判 断是 非善 恶 的认识 能 力 。可
三者看作是修习践行 、 实现解脱 的完美之道 。 “智” 见 智 与能 即智 力 与能力 是合 在一 起 的 : 智力 :认识
指修 习佛理所 引 申的辨别 现 象 、判定 是 非善 恶 的 能 力。
认 识 能力 ,
分 有漏 智 与 无 漏智 ,
本 智 与后 得 智 ,一
六、
结语
切智 、
道种智与一切种智。“
慧”指人们普遍具有的
辨认事物 、 判断是非善恶的认识能力 。“ 智慧”( 般 本 文 考 察 了 佛 教 心理 学 的八 对 基 本 范 畴 ,

若)指 用 “假 有 性 空 ”理 论 认识 一 切 现 象 的 特殊 观 按 照 心理学 通 常 的体 系 结构 ,即基 本观 点 、
认 识心
点与方法 ;
《佛性论》
认为 ,
“般若有二 :
一无分别真 理、
意 向心 理 与个性 心 理等 四个 部 分 ,
将 它 们 分别
智,
二有分别俗智”。可见在佛教经典 中, 智、
慧与 开 来 (每个部 分 属两 对 )加 以讨论 。这八 对 范 畴是 :
智慧三者互有区别 ,
但在汉译 的佛教经典 中,
智 、 心身论 、 心物论 、知虑论 、
知行论 、
情欲论 、
思行论 、
慧与智慧三者却是可以通用的。 性 习论 与智 能论 。
佛 教 对 “能 ”也 有 一定 的研 究 与 思 考 ,
这基本 (一)
属于基本观点部分有两对范畴
上包 含在 其所 提 出 的 “能 所关 系 ”说 中。“能 ”与 第一对 : 心 身 论讨 论 “心 ”与 “身 ”这 一 对 范 畴
“所 ”是佛 教讨 论 主观 和客 观关 系 的一 对 范畴 。在 的性 质及其 关 系 问题 。佛 教 提 出的 “心色 ”论 , 就含
佛教 看 来 ,
“能 ”是能 知 ,
“所 ”是所 知 ,“所 ”是 由 有 这一 对基 本 范畴 。 “色 ”即物 质世 界 中 的“根 ”

“能 ”派 生 出来 的 。
这 显然 是一 种 唯心论 的说 法 。但 属于 身 体 ,
共 有 五 种 ,即眼 根 、
耳根 、
鼻 根 、舌 根 与
王夫 之在 肯定 佛教 正确 地把 作 为 主观认 识 的 “能 ” 身 根 。这 “五根 ”就 是“五识 ”(眼 识 、
耳识 、
鼻识 、

同作为客观对象 的“ 所”区分开来 的基础上 ,
对之 识 与 身识 )的生 理 器官 ,
没有 “五 根 ”的生 理 基 础 ,
作 了唯 物主 义的 改造 。①女口他写 道 : 就 不会 有 “五识 ”的产生 。
境 之俟 用 者 日“所 ”,用之 加 乎 境 而有 功 者 日 第二对 :
心 物 论探 索 “心 ”与 “物 ”这 一 对 范 畴
“能”。
“能 ”、“所 ”之 分 ,夫 固有 之 ,
释 氏 为 分授 之 的性 质及 其关 系 问题 。“心 色 ”论也 含 有这 一 对基
则 必 实有 其体 ; 本 范 畴 。“色 ”中的“尘 ”类 属于 外部 事 物 ,
名 ,亦非诬 也 。乃 以俟 用者为 “所 ”, 共 6种 ,
以用乎俟用而可以有功者为“能”, 则必 实有其用。 即色 尘 、
声 尘 、香尘 、味尘 、触尘 、法 尘 。这 “六 尘 ”为
体俟用 ,
则 因“所 ”以发 “能 ”;用乎 体 ,则“能 ”必副 “六 识 ”
所 了别 的对 象 ,
没有 对 “六 尘 ”的 了别 ,
也不
其 “所 ”。(
《尚书引义・
召诰无逸》) 有“六识 ”的产 生 。
我 们认 为 ,用这 段话 来 说 明能力 的基本 性 质 (二 )
属 于认 识心理 的有两 对 范畴
是可取的。
其意是 :
佛教把外部世界 中有待于人们 第 三对 :
知 虑 论 研 究 “知 ”(感 知 )与 “虑 ”(思
去 认 识 和利 用 的对象 叫做 “
所 ”;
把人们作用于外 维 )这一 对范 畴 的性质 及其 关 系问题 。佛 教 的所 谓
部世界而能取得功效 的实践能力 叫做 “
能”。而把 “心 法 ”即指心 理 现象而 言 ,
对 之论 述最 多 。关 于知
认 识 和 利 用 的对 象 叫 做 “所 ”,
那 它就 必 须 是 确 实 和虑 的产 生 ,
可 以把佛 教 的看 法概 括 为 “依根 缘 境
存在的物体 ;把人们作用于外部世界 而能取得功 生识 ”
说 。关 于 知和虑 的关 系 ,
可 以用 “
六 识 生起 ”
效 的实践能力 叫做“能”,
那它就必须是确有其用 说来 说 明 。这 有俱 时起 说 与异 时起 说两 种 主张 ,

的。 外界的物体有待于人们去利用 , 因此“ 能” 是由 后一 说法 缺 乏应 有 的辩 证 性 与透彻 性 。
“所 ”引起 的 ;
人 的实 践 能力 是 用 来 处理 外 界 事 物 第 四对 :知行 论 解 决 “知 ”(认 识 )与 “行 ”(行
的, 因此“能”一定要符合于“ 所”。 总之 ,从“能所关 为)这一 对 范畴 的性 质及 其关 系 问题 。佛教 指 出认
系 ”出发 ,
按照 王夫 之 的观点 ,可 以把 能 力定 义 为 , ① 燕 国材 :
《明清心理 思想研究》,湖南人 民出版社 1 98

作用于客观事物( “所”)而又能够取得功效的主体 年版 ,第 21
0—21
1、26
6页 。

98

万方数据
堡 ・墨堂 塞查堇

识 是 “心 ”的一项 重要 的基 本 功能 。认 为人 不仅 可 反 映在 佛教 关 于 “思 ”过程 的两 阶段 或 三 阶段之


以认 识 自我 ,还 可 以认识 非 我 ;不 仅 可 以认识 现 中,
这 与 现代 的意 志 过程 二 分 (决 定一 执 行 )或 三
世,
还可 以认 识来 世 。其 所谓 的 “行 ”,
包 括 一切 物 分 (决 心一 信心— — 恒 心 )
是 基本 一致 的 。
质 现象 与精 神现 象生 起 与变化 的活 动 。但 “行 ”指 (四)
属于个性心理 的有两对 范畴
佛 教 的 修 习与 践 行 即“修 行 ”,
包 括 三戒 、
定 、慧三 第七对 :
性 习论 研 究 “心 ”(生 性 )与 “习 ”(习
项 内容 。佛 教认 为 ,
人 的一切 行 动 与行 为 ,
是 在认 性) 的性质及其关系问题。一般地说 , 在佛教看来 ,
识 的经 常上 或指 导下 进 行 的 。 性 即“法性 ”,
也 叫“真 如 ”,
指一 切 现象 固有 的永 不
(三)
属于意 向心理 的有两对 范畴 可变 的状 况 、
性质 、
本体 、
本质 。也就 是说 ,事物 的
第五对 :
情 欲 论 讨论 “情 ”(感 情 )与欲 (欲 望 ) 本体 就是 “性 ”;
性 为 事物 所 固有 ,
“不 待 因缘 ”而 后
这 一对 范 畴 的性质 及其 关 系 问题 。在佛教 看 来 ,
人 生 。可见佛 教 所说 的“性 ”,
显然 就 是人 与生 俱来 的
和所 有动 物都 是有 情识 的 ,
称 之为 “有情 众 生 ”。在 生I
生。佛 教也 谈 习性 。如 世 亲所说 的“引 出佛性 ”,
此认 识 的基础 上 ,
佛教 对情 进行 了深入 的研 究 。如 即众生通过修行引发 的佛性 , 便是习性 。 可见佛性
小乘有部的四十六种心所 、大乘的五十一心所都 是 生性 与 习行 的统一 。就 是说 ,
先 天 的“佛 性 ”只是
对 情 都作 个相 当细密 的分 类 。佛 教 认为 欲是 人 对 成佛的可能性 ,
还不是成佛的现实性 ;
而要使这种
某种对象 的希求 、 希望 , 其性质有善 、 恶、无记 ( 非 成佛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就必须加强后天的
善非 恶 之意 )
三个 方 面 。种类 有 三欲 、
五 欲 和六 欲 修 习践 行 。
等说法。还主张采取修行之法来控制与消除不善 第八对 :智能论解决智力与能力的性质及其
的情 欲 。认 为在人 的心 理 生活 中 ,
人 的情与 欲是 难 关系问题。佛教很重视对智 、
慧、的思考与研究 ,

以分 割 的 。 将三者看作是兴修习践行 、
实现解脱 的完美之道。
第六对 :
思 行 论 探 索 “思 ”(意 念 )与 “行 ”(志 三 者 的涵义 虽 有 区别 ,但 都是 一种 普遍 具 有或 特
行)
性质 及其 关 系 问题 。佛 教所 说 “思 ”的基 本 涵义 殊 运用 的辨 认 事物 、
判 断是非 善 恶 的认 识 能力 。佛
有二 ,即思考 、、思维与意念 、 意志。合起来看 , “思” 教 对 “能 ”的研 究 与思 考 ,
基 本 上 包 含在 其 所 提 出
乃是 能够 造 作 身 、口 、意三 “业 ”的精 神 作用 ,而这 的“能所 关 系 ”说 中。 “能 ”与“所 ”是 佛 教讨 论 主观
里作 为“思 ”的所 谓 “造作 ”,
蕴含 有 动机 的意 思 ,
它 和 客观 关 系 的一 对 范 畴 。在 佛 教看 来 ,
“能 ”是能
是引发身、口、
意三“
业”即身心活动的一种内部力 知,
“所 ”是 所知 ,“
所 ”是 由“能 ”派 生 出来 的 。这显
量 。佛 教 中“行 ”的涵 义 很广 泛 ,
一般 地 说 ,
指一 切 然 是一 种 唯心论 的说 法 。但 王 夫之 在 肯定 佛 教正
物质 现 象与 精神 现象 的生起 和变 化 活 动 ;再 结 合 确 地把 作 为主 观认识 的 “能 ” 同作 为 客观 对 象 的
作为 “
三业”
或“五蕴”
之一的“
行”来看 ,
其基本涵 “所 ”区分 开来 的基 础 上 ,
对 之作 了唯 物 主 义 的改
义也是“ 造作”。但这里作为“ 行” 的所谓“ 造作”, 则 造 。至 于智 能关 系 ,
从上 述 佛教 关 于智 、
慧 与 智慧
蕴 含有 目的 的意 思 ,它 是 引 向 身 、口 、
意 三 “业 ”即 三 者 的综合 定 义 中看 出来 ,
即智 力=认识 能 力 。
身 心活 动 的另一 种 内部力 量 。
思行 关 系体 现 在 上 述 动 机 与 目的关 系上 ,
更 责任编校 顾理辉

The Fundament
al Concept
s of Buddhi
sm Ps
ychol
ogy
YAN Guo-cai


SchoolofEducat
ion,ShanghaiNor
malUni
ver
sit
y,Shanghai200234,Chi
na)
Abst
ract
: Buddhi
sm i
sone of t
he si
x ma
in r
eli
gio
ns i
n t
he wo
ad. I
tis ext
ensi
ve, pr
ofound, and i
nfi
nit
e subt
let
y,

wi
th r
ich ps
ychol
ogi
cal t
hought
s.I
n t
his paper
,four pai
rsf
undament
l concept
a s meani
ng and r
ela
tions wer
eres
ear
ched,

ncl
udi
ng mi
nd—body t
heor
y and mi
nd-mat
ter t
heor
y i
n ba
sict
he basi
ctopi
cs.per
cept
ion —t
hinki
ng t
heor
y and knowi
ng—

doi
ng t
heor
y i
n cog
nit
ion psy
cho
log
y,a
ffect
ions —desi
res t
heo
y and t
r hinki
ng- doi
ng t
heor
y i
nint
ent
ion ps
ychol
oy ,nat
g ure—

cul
tur
etheor
y and ment
ali
ty-abi
lit
ytheor
y i
n per
sona
lit
y ps
ychol
og
y.

Key words:Buddhi
sm;Buddhi
sm Ps
ychol
oy ;f
g our pai
rsf
undament
al c
once
pts;mi
nd—body t
heor
y ;mi
nd—mat
ter t
heor

万方数据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