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 自然辩证法 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当代建构 冯鹏志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0

· 20 ·

·纪念恩格斯诞辰 200 周年·

重温 《 自然辩证法 》 与马克思主义
*
科技观的当代建构

冯 鹏 志

[摘 要] 恩格斯撰写的经典著作 《自然辩证法》 及其所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思想, 不仅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滋养中国革命 、建设和
改革开放的重要哲学智慧。其在不断发展深化的历程中所指向和塑造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为当代中国能够牢牢把握住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并坚持走中国特色科技发展与自主创新道
路,发挥了重要的观念启发、思想解放和理论前导功能。在恩格斯诞辰 200 周年之际, 以重
温 《自然辩证法》 为切入点,回顾和梳理自然辩证法中国化的开拓历程与演进特征, 既有
助于深入理解自然辩证法思想在人类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认识史上所具有的永恒性历史
进场意义,又有助于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建设性在场特征 ,并与时俱进地展开其在
“中国特色” 新时代所承载的时代性出场使命。
[关键词] 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 A81

今年是恩格斯诞辰 200 周 年。 作 为 “整 个 文 明 世 界 中 最 卓 越 的 学 者 和 现 代 无 产 阶 级 的 导 师 ”
( 《列宁专题文集 论社会主义》,第 51 页) ,恩格斯不仅和马克思一道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这一人
类历史上伟大的思想成果,而且以 《自然辩证法 》 的撰写以及由此实现的对人类自然观和科学观问
题的跨时代把握与深刻阐发,创造性地建立了自然辩证法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形态 ,从而为奠
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前提作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 。
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展开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思想及其
思想开拓与理论创新精神,也历史性走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之中,不断地实现着中国
化且展现出成果丰硕的历史建构姿态 ,并最终以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理论形态生成 、学科体制构建和
实践功能释放,成为嵌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宏观格局中的基本板块和重要传统 。可以说,坚持在塑
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同时又与时俱进地丰富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构成了自然辩证法中
国化鲜明的中心主题和历史主线 。就此来看,今天重温恩格斯的 《自然辩证法 》, 并以此为契机去回
顾和梳理自然辩证法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实践成果和基本特征,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具体而生动地理解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历程和历史意义 ,而且有助于我们更深入而现实地阐发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思想研究” ( 编号 16AKS002)


和中央党校重点项目 “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研究” ( 编号 DX201501ZD) 的阶段性成果。
重温 《自然辩证法》 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当代建构 · 21 ·

实践意义与当代价值。与此同时,这也将有助于为当代中国科技哲学学科 ( 其实质和主线就是自然
辩证法) 如何实现更开阔而坚实的未来发展探寻和阐明路径 。

一、历史性进场及其意义: 作为学说的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生成奠基

作为马克思主义创立时期的经典著作 , 恩格斯的 《自然辩证法 》 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 然而,


这并不意味着恩格斯所创造性地揭示并阐发的自然辩证法思想 ,不具有深刻突破近代哲学观和科学观
关于自然与自然科学之狭隘理解乃至错误解释的革命性意义与经典价值 。
可以看到,在正式投入自然辩证法研究特别是从事 《自然辩证法 》 写作以来长达三十多年的时
间里,恩格斯对自然辩证法思想的阐发和深化 ,不仅始终处在与马克思进行深入讨论和交相启发的创
造性对话语境之中,而且始终关联着对工业革命以来现代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态势包括科学技术的巨
大社会功能后果的直接观察和切身体验 ,并伴随着对近代以来各种错误自然观和科学观的深刻批判。
这就使得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思想在开启并展开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本质与发展规律的
系统阐发与理论建构上,既有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思想高度和哲学革命性质 ,又直接地奠基在现
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现实实践基础之上 ,从而生动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之作为 “时代精神的精华” 和 “文明的活的灵魂” 的理论本真状态和永恒性进场意义 。
正因为如此,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研究与写作 ,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人类自然观和科学观
的系统思考在人类关于自然和自然科学发展思想史上所实现的历史性进场意义及其观念变革效应和思
想前探水准,表征了作为一个整体的经典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面对并回应现代自然科学与工业革
命及其巨大的社会功能效应时的卓越思想高度与阐释力度 ,从而在总体上为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形成
与发展奠定了坚实而开放的基础 。正如恩格斯在 1876 年 5 月 28 日给马克思的信中所说的那样,“特
别是在自然科学方面,我觉得自己对于这个领域熟悉得多了 ,尽管在这方面还要十分谨慎,但行动起
来毕竟已经有点自由和把握了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 第 10 卷, 第 416 页 ) , 而就 《自然辩证法 》
的写作来说,“连这部著作的最终面貌也已经开始呈现在我的面前 ” ( 同上) 。概括来看, 恩格斯的自
然辩证法思想在人类自然观和科学观方面所提出的标志性的重要结论就是 : 其一,“新的自然观就其
基本点来说已经完备: 一切僵硬的东西溶解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恒存在的特殊
的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 《马克思恩格
斯文集》 第 9 卷,第 418 页) ; 其二,“物质在其一切变化中仍永远是物质, 它的任何一个属性任何
时候都不会丧失,因此,物质虽然必将以铁的必然性在地球上再次毁灭物质的最高的精华 ———思维着
的精神,但在另外的地方和另一个时候又一定会以同样的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 ” ( 同上,第
426 页) ; 其三,自然科学 “也在普遍的革命中发展着,而且它本身就是彻底革命的 ” ( 同上,第 410
页) ; 其四,“对于现今的自然科学来说,辩证法恰好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因为只有辩证法才为自然界
中出现的发展过程,为各种普遍的联系,为一个研究领域向另一个研究领域过渡提供类比,从而提供说
明方法”( 同上,第 436 页) ; 其五,人 “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
然界。……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
们进行报复。……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 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
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
然界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
规律”。( 同上,第 559 - 560 页) 可以说,这一系列具体结论的提出,既在人类关于自然和自然科学的
认识上实现了质的飞跃,又为创立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在现代唯物主义的基准上科学地确立起沟
· 22 · 《哲学研究》2020 年第 12 期

通人与自然以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研究视野和理论前提,并最终将自己呈现为辩证的唯物主义、历
史的唯物主义和实践的唯物主义相统一的科学理论形态奠定了一块重要的基石。
自然辩证法的中国化,或者说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 发展、 扎根和深化, 是从恩格斯 《自
然辩证法》 一书在 20 世纪 30 年代初的翻译出版开始的。从那时以来到现在,自然辩证法的中国化不
仅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延伸出自身特定的发展路径 ,而且也不断地拓展出马克
思主义科技观的新内涵新形态新使命 ,深刻地铸就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技术底蕴并塑造着中国
道路的科学思维、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特色。
按照龚育之先生的总结,自然辩证法的中国化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大的阶段: 准备阶段 ( 20 世
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以前) ,开始阶段 ( 20 世纪三十年代以后) ,广泛传播和发展阶段 ( 20 世
纪五十年代以后 ) , 总结经验、 开创新局面阶段 ( 20 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以后 ) ( 参见龚育之, 第 4
页) 。可以看到,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的限制,在准备和开始这两个阶段,自然辩证法的中国化
更多地体现为把自然辩证法作为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引入中国的思想文化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
命进程之中,并主要作为用以帮助人们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门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
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所必需的知识基础而展开的 。因此,总的来看,在这两个阶段中,自然辩证法的
中国化更多体现的是现代中国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科学观的初步学习 、研究和宣传,其在存在形态
上更多表现为对一种特定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接受和吸收并初步积累学术成果 ,在社会功能上更多表
现为因其对自然科学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影响和吸引而导致的 “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和革命运动的
扩大和发展” ( 同上,第 18 页) 。
随着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自然辩证法的中国化历程开始走向以学科建设及
其领域扩展和研究深化为标志的建制化状态 。而这就意味着,在当代中国发展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中国
思想学术发展所获得的新的广阔时空中 ,自然辩证法的中国化获得了以系统建构和扩展马克思主义科
技观为主题和主线,以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 ( 包括学术推进、 学理深化和学术队伍
培养) 为标志和支撑,从而更能发挥其思想引导和实践指导作用的当代在场姿态与发展前景 。

二、建设性在场及其格局: 作为学科的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演进特征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作为学科的自然辩证法的确立与发展 ,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不同的时期
( 即龚育之先生所概括的 “广泛传播和发展阶段 ” 和 “总结经验、 开创新局面阶段 ”) 。 与中国现代
化建设的历史实践相适应,这两个时期的自然辩证法学科发展 ,当然在诸多方面体现出了鲜明的历史
特色和深刻的时代变化。但总的来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面向并走进和助推中国的科学
技术发展实践,坚持以问题导向的方式去构建和夯实自身的学科发展路径 ,坚持以开放而综合的视野
去把握和阐明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及其巨大而深刻的产业化 、 社会化乃至观念化效应。 一句话,
坚持以塑造、深化和扩展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为导向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然辩证法发展道路 ,构成了作
为学科的自然辩证法在这两个时期的基本发展特征 ,并的确建构出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既面向实践又
与时俱进的在场姿态与丰厚成果 ,同时也更加深刻而具体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自觉的科学思
维品格与思想解放活力。具体来说,作为以学科形态存在和发展的自然辩证法中国化 ,主要呈现了以
下基本的实践面向或演进特征: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又充实和拓展马克思主义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为自然
辩证法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起点与根本引导 ,同时也反映了我
们党自诞生以来就以领导和推进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步为己任的内在规定性和实践必然性。早在延安
重温 《自然辩证法》 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当代建构 · 23 ·

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大力提倡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尤其注重在理论学
习上把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与研究同加强对广大干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其中,毛泽东
同志当年撰写的包含有 《物质论》《运动论》《时空论》《意识论》《反映论》 等章节的 《辩证法唯物论
讲授提纲》,虽然文字极其简要,但已明确纳入了关于自然辩证法和自然科学认识辩证法等方面的内容。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创设与发展形成了众多的新领域新分支
新形态,既包含了对现代自然科学各门基础学科中的哲学问题的研究与教学 ,又扩及了对作为整体的
现代科学之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研究与教学 ; 既包含了现代自然观和科学观的研究与教学 ,又扩及
了现代技术论和科学技术与社会 ( STS) 等问题的研究与教学; 既包含了科学史、 科学哲学、 科学社
会学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又扩及了当代科技革命、科技政策、科技战略、技术创新、生态文明、信
息社会、生命伦理、人工智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研究与教学 ,实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而从总
体上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注重突出和开掘马克思主义对自然 、科学和技术及其发展变迁
的本质、特征和规律进行总体把握和综合思考的理论成果与思想资源 ,又以对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体现
在自然、科学、技术、创新及其综合体系等方面的实践效应的研究与把握为着力点 ,去开辟马克思主
义科技观发展的新领域、新方向、新维度、新形态,进而充实和扩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研究视野
与发展场域,始终是贯穿在中国自然辩证法学科发展中的历史主线和前提保证 。
第二,坚持面向当代中国科技发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围绕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
大科技发展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建设 、领域拓展、研究深化与人才聚集,是自然辩
证法中国化的实践主题。 早在 1956 年制定全国十二年 ( 1956—1967) 科学发展远景规划的工作中,
自然辩证法研究规划就被正式列入了其中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 ,并集中了一大批自然辩证法工作
者和对哲学有兴趣的自然科学家参与规划的讨论制定 。正如该规划草案明确指出的那样,“在哲学和
自然科学之间是存在着这样一门科学 ,……这门科学,我们暂定名为 ‘自然辩证法 ’, 因为它是直接
继承着恩格斯在 《自然辩证法》 一书中曾进行过的研究 ” ( 龚育之,第 26 页),“开展这门科学的研
究工作关键在于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密切合作 ” ( 同上) 。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邓小平同志提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重大论断, 推动科学技术面向
经济建设和我国现代化发展主战场 ,成为引导我国自然辩证法学科发展最为突出的时代召唤与发展动
力。在这一背景下,积极参与关于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研究 、综合研究和应用研究,成为
自然辩证法学科发展的大潮流和新路径 。展开来看,通过展开对诸如农业发展战略问题 、工业发展战
略问题、城市和区域发展战略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 医学发展问题等内含自然、 科学、 技术、
工程、经济、社会乃至文化等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的众多重大课题的研究 ,中国的自然辩证法研究既实
现了研究对象从 “天然的自然” 向 “人工的自然 ” 的扩展, 又完成了把研究视角和方法从过去更多
地依赖哲学学科扩展到包括哲学 、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及其应用研究和交叉融合等在内的更加开阔的
谱系。这既推动了自然辩证法的中国化能够现实地走出一条以问题导向为动力和特色的发展路径 ,又
极大地扩展了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学术建构力 、社会影响力和人才集聚力,从而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自
然辩证法学科在改革开放以来能够实现长期持续的繁荣发展与时代推进 。
第三,坚持把握当代科技革命的历史演进趋势与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学科的自然辩证法
的中国化对于此一问题的高度关注与持续跟踪 ,实际上也是一种特定的问题导向 。只不过这样一种问
题关切的焦点,更多地是集中于前瞻和把握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前沿特征 ,从而既以之作
为思考和规划当代中国科技发展总体战略的外部参照系 ,又以之作为推动中国科技发展实现多象限创
新和自主性开拓的战略思维制高点和着力点 ,并在事实上对中国科技发展包括自然辩证法学科本身的
· 24 · 《哲学研究》2020 年第 12 期

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前导和驱动作用 。
可以看到,从当年对 “老三论” (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和 “新三论” ( 耗散结构论、协同
论、突变论) 的介绍引入到对第三次浪潮特征与趋势的把握, 从技术创新与创新政策包括知识经济
问题的研究到推动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 ,从对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代表的当代高新技术及
其产业化发展的研究到助推形成国家战略层面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中国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建设与学
术研究始终紧跟和解读着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趋势 、演进特征和战略要求,为当代中国科技事业
的发展尤其是自主创新行动的逐渐展开与深化提供了重要的观念启发和知识支撑 。
第四,坚持追求和塑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可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尤其是改
革开放以来中国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与发展 ,由于其所具有的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坚持面向
当代中国科技发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坚持把握当代科技革命历史演进趋势与宏观特征的学科发展
特点与研究传统,实际上就为中国的自然辩证法或者说科学技术哲学学科能够在自身的体制化建设和
学术深化中努力塑造并体现出中国特色 、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奠定了坚实基础 。
在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 , 不论是自然辩证法或其后来所更名的科学技术哲学学
科,无疑是一门后起的新兴学科,其在体制上更多地被定位为哲学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 。而自然
辩证法作为独立的学科建制之所以能在改革开放之初即获体制性设立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更多地是
得益于科学技术本身被当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寄予了特殊厚望和重要使命 。20 世纪后半
期,改革开放和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巨大时代性 、民族性需求,加上科学技术本身作为现代社会一种特
殊的结构 - 功能体系也日益表现出快速分化并深度长入经济发展乃至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的变迁趋势 ,
从而使得在那样一个年代里整个国家和社会对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 ,不论在实
践上还是理论上都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时代聚焦和战略关怀 。这就为自然辩证法学科的恢复、发展直至
更高水平的建制化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与时代推动 。
时至今日,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积累,中国自然辩证法或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无
论是理论基础的深化和研究范式的生成 ,还是研究范围的扩展和研究队伍的壮大 ,都取得了明显的突
破,研究的方法和取向也呈现为千门万户且各有擅长 ,并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里体现出了总体持续
繁荣发展的高峰景象。而究其根本,除了时代开放的需求和实践发展的要求所提供的特殊机遇和动力
以外,就在于上述异彩纷呈而千门万户的自然辩证法研究活动 、成果及其发展指向,始终都贯穿并体
现了一个具有高度共同性、自觉性和核心性的理论遵循和学科关怀 ,这就是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科
技观的发展深化并以之为主线持续地厚植其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及其社会功能效应的解释能力与引导
能力。关于这一点,只要看一看众多高等院校曾经长时期为理工农医类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的相关公
共必修课程及选修课程即可明了。可以说,正是由于诸如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当代
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当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 等基本课程的长期持续稳定开设
与深度耕耘,才为中国自然辩证法或科技哲学学科的发展和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与聚集 ,提供了最为
牢靠的体制化支撑和方向及路径保证 。

三、时代性出场及其使命: 作为学识的自然辩证法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深化路径

一百四十多年前,恩格斯已经明确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
理论思维。”(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9 卷,第 437 页) 今天,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正酝酿着重大科
学革命契机的关键时候,在 “卡脖子 ” 技术正构成中国道路之特殊困境的焦点时刻, 重温恩格斯当
年的名言,既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更有深层的民族意涵。 它深刻地提示着我们: 作为 “时代精神的
重温 《自然辩证法》 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当代建构 · 25 ·

精华” 和 “文明的活的灵魂”,哲学思维特别是高水平的哲学智慧而不仅仅是哲学知识 , 才从根本上


决定着我们把握科学技术本质的思考和再思能力 ,决定着我们引导和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国家方略水
平,并在更深远的价值追求上决定着 21 世纪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精神深度。 就此来看, 自觉
地把中国自然辩证法学科多年来积累的知识成果和观念成就 ,有效地转化为一种独到而深邃的马克思
主义科技观的哲学学识或实践智慧 ,并与 21 世纪中国的科技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自觉而系统地
关联起来,从而为置身自主创新临界点的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开拓提供源源不断的观念启发 、思想资
源和理论支撑,既是当代中国科技发展必须高度关注的战略焦点 ,某种意义上也是新时代中国道路成
功推进需要始终面向的重大问题意识 。这里的关键,是要努力为现实地实现这样一种学科发展上的新
的指向和时代建构,与时俱进地探索新的出场路径、建构新的出场形态并不断地迈上新的出场界面,
从而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在当代与未来的积极在场 。
着眼于科学技术特别是科技创新在 21 世纪突飞猛进的发展趋势及其在人类生存与发展问题上所产
生出来的前所未有的复杂性特征、竞争性格局和风险性态势,那么,这里实际上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重大
时代课题,既宏观地指示着当代中国自然辩证法或科学技术哲学的时代出场路径,又现实地呼唤着当代
中国自然辩证法或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发展必须要能够建构起自身应有的新的时代出场形态及其力度:
第一,努力在坚持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高度上进一步深化把握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本
质规定与演化规律。从历史的角度看, 在经过漫长艰难的发展过程后, 自然科学 ( 以及由其扩展而
成的科学技术) 已经从自然哲学的母体中分化出来并成为了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基本方式和
重要事业,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成为了高踞于当代人类所有认识与实践领域之巅的 “第一知识 ” 和
“第一力量”。然而,正如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曾经指出的那样,“科学是内在的统一体, 它被分解为
单独的部门不是由于事物的本质 ,而是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 ,实际上存在着物理到化学,通过
生物学、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连续链条 ”。( 夏禹龙, 第 5 页 ) 这就表明, 哪怕是在自然科学实现分
化和独立的历史趋势表现得最明显而且其开创性成果也最为辉煌的近现代科学时期 ,身处科学研究前
沿的顶尖科学家对于自然科学之本质的理解 ,也始终保持着对科学与人类精神事业之内在关联的开阔
视野和坚定信念。这同时也表明,能否穿透近代以来人类在自然观和科学观问题上层垒起来的对于科
学本质的传统化、简单化甚至现代性理解,在更高的本质性理解上回归哲学与科学之内在关联的辩证
把握与思维澄明,实际上是始终蕴含在现代以来人类对于科学的理解史中的深层命题 。
“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 , 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 《马克思恩
格斯文集》 第 4 卷,第 281 页) 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事业不仅以各门学科、 各个领域的相互交叉、
相互渗透、纵横交错状态呈现着科学技术作为内在统一的整体网络与创新体系 ,而且日益深刻地呈现
着沟通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 、认知实践和伦理判断、国家战略与日常生活世界的连续链条 ,并日
益呈现出在更高的本质性理解上回归哲学与科学之内在关系的时代演进趋势 。尤其需要看到的是,当
代科技发展在更加鲜明而直接地体现出世界性 、时代性特征的同时,一些重大科技问题和关键核心技
术已经呈现出逼近 “奇点” 的革命性突破的先兆, 进而带动了关键技术的交叉融合、 群体跃进, 其
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累滋长 。比如,对宇宙起源、物质微观结构、暗物质与暗能量的富有成效
的探索,量子调控与信息、能源、材料等技术的新突破, 数学的交叉应用与复杂系统探索, 生命起
源、进化和人造生命的探索,脑和认知研究等, 已经有望或正在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 又如, 大数
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3D 打印技术等领域的突破及其交叉, 既开辟着新的科技
发展空间,又引发着新的巨大生产力和产业革命 ,也正在给发展机遇、经济安全、产业形态和生命伦
理等带来全新挑战。在这种全新的科技大突破大变革背景下 ,我们对科学和技术之本质的思考 ,迫切
· 26 · 《哲学研究》2020 年第 12 期

需要穿透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经济社会功能的突显而在自然观和科学观上层垒起来的简单现代性
理解,并在深刻还原科学与哲学、技术与哲学、创新与哲学之实践共生与辩证关系的本质与特点的基
础上,达到对于科学、技术包括创新之本质规定尤其是基础研究在整个科技发展中所具有的根本性 、
支撑性和前导性功能的深度把握 。
第二,努力在体现总体性思维的高度上厚植科技创新国家方略的理论基石 。 进入 21 世纪以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产业化的深刻呈现, 科学技术不仅越来越表现出 “第一生产力 ” 的功能, 而
且日益成为不同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前沿阵地 、主战场和制高点。因此,以自然辩证法或科学技
术哲学的思维去观照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特征 ,就必须要深入思考当代科技发展尤其是科技创
新行动的国家方略及其顶层设计 。
自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同志提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重大论断, 到习近平同志提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 》,第 7 页) 重大命题, 当代中国的
科技创新实践在不断深化而精准的创新理念的引导下 ,已经日益成长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和社
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 ,极大地助推并坚实地支撑了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 、富
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复兴历程。但同时也须从总体上看到: 一方面, 进入 21 世纪以来的世界科技发
展已经呈现出明显有别于以往的新的发展趋势 , 并主要表现为: 一是移动互联网、 智能终端、 大数
据、云计算、高端芯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正带动众多产业变革和创新 ,二是围绕新能源、气候变
化、空间、海洋开发的技术创新更加密集,三是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四是生命
科学、生物技术带动形成庞大的健康、现代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环保等产业,由此也导致了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快布局和发展战略性高科技产业 ,力图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 ; 另
一方面,时至今日,我国科技创新基础还不牢、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创力还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
制于人的格局,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尤其是近年来以华为公司为代表的一批我国高技术企业遭遇美
国全面打压乃至 “卡脖子” 极限施压的困境, 更是激发了全民族深重的科技忧患意识。 正是在这一
背景下,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也
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 同上,第 3 页),“面向未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最重要的就是要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
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 同上,第 45 页 ),“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 同上, 第 9 页 )
而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坚持创新在新时代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要求当代中
国的科技发展与创新,既要外之不后和隔于世界科技革命之潮流, 又要内之不失 “中国特色 ” 之创
新自信与自主格局,从而能够在自主创新与激荡世界的统筹兼顾与总体把握中进一步谋定 21 世纪中
国的科技创新方略。这恰恰就构成了自然辩证法或科技哲学得以发挥其总体性 、综合性、前瞻性、引
领性理论思维作用的重要时代契机与蓬勃实践土壤 。
第三,努力在深化文明思维的高度上展现人类科技发展应有的精神深度 。 进入 21 世纪以来, 能
源危机、环境污染、核战争威胁、气候变暖等全球性问题,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基因工程等领域
出现的一系列具有重大法律和伦理挑战性的事件 , 无不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广泛应用密切相
关。这既深刻地唤起了人们对科技发展二重性的世纪忧虑 ,也强有力地激发着人们变革传统的科学技
术与社会关系理解的现实动力。必须看到的是,当代科学技术及其革命性突破,已经成为一本打开了
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大书,成为展现、衡量和扩展人类生存发展实践的精神深度的最重要力量与尺
度。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时代语境下面向和把握这本大书 ,尤其
需要哲学思维的深度介入与前瞻性引导 。而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思想及其思维方式 ,因其重视普
重温 《自然辩证法》 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当代建构 · 27 ·

遍性而具有的总体性、综合性特点和因其重视批判而具有的前导性和超越性特点 ,恰恰就是当代中国
自然辩证法或科技哲学学科得以实现创新开拓的基本底蕴和优势所在 。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文明的辩证法是哲学的生命线,也是推动科学技术更好服务于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和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最重要思维方式与理解格局 。在文明的视野中,当代科技发展确立什么样
的价值取向、各个国家厘定什么样的科技创新战略 、每个个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不仅是最显要
的现实课题,也是最深层的哲学命题。这实际上就呼唤着当代中国的自然辩证法或科学技术哲学 ,必
须要站上以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为指导的文明思维的新高度 ,更加系统而深入地展开贯通哲学与科学、
技术和创新的新思考新开拓新实践 ,更加现实地开掘马克会主义科技观的文明蕴涵尤其是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内在统一与实践互促关系 ,从而与时俱进地为人类未来生存发展去塑造和展
现更合理、更深邃、更睿智的科技进步图景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前景 。

四、结语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且即将迎来重大突破的 21 世纪,在人类科技反思能力日益精进却又表现出
深刻分叉的科技现代性矛盾中, 以重温恩格斯的 《自然辩证法 》 为契机, 去梳理中国自然辩证法作
为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历史建构特征和学科深化历程 ,我们所属意的,是既要领悟这一经典的创发在
人类思想史上的永恒性历史进场意义 ,也要把握由其所开拓出来的思想事业之能够始终面向时代和实
践的建设性在场使命与时代性出场自觉 。因此,笔者在这里希望能够以提出如下建议的形式来构成本
文的结语: 建议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增设以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或 “马克思主义科技论 ”
命名的二级学科 ( 或将我国自然辩证法或科学技术哲学学科以上述命名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
科之中) ,作为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
义研究等并相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 。
我们认为,面向当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人类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最基本 、最突出、最重要的
基本方式,并日益深刻地展现出其越来越复杂的意识形态功能和观念塑造价值的特殊时空语境 ,就进
一步深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的发展来说 ,坚持以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发展为宗旨
去观照并整合自然辩证法或科学技术哲学在洞察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本质特征 、发展规律与功能效应
上的独到问题意识与阐释能力,同时又注重以自然辩证法或科学技术哲学的问题敏感性与学术想象力
去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的洞察力并扩展其学科研究的前沿性 、引领性,从总体上看无论如何都是
一个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说创新进程、学科深化进程和学
识激发过程及其有机统一体。而如此一来,我们或将能够既更深刻地激发激扬我国自然辩证法或科学
技术哲学学科庞大的智力资源与独到研究传统 , 又更完整地体察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生成特
征、内在本质规定和出场性在场品格 。

参考文献
龚育之,2005 年: 《自然辩证法在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
《列宁专题文集 论社会主义》,2009 年,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2009 年,人民出版社。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2016 年,中央文献出版社。
夏禹龙,1983 年: 《科学学基础》,科学出版社。

( 作者单位: 中共中央党校 ( 国家行政学院) 哲学教研部)


责任编辑: 韩 蒙
· 123 ·

ABSTRACTS OF MAIN ESSAYS


Engels' Critique of Capital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Nie Jinfang

Marxism is associated with the critique of capital and the exploration of the way to individual
emancipation. As a founder of Marxism,Engels,in the course of his 75 - year life,saw firsthand the
sufferings and diseases of capital's reign; he carefully clarified the historical processes and actual movements of
capital formation,completed the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of the logic and structure of capital by compiling the
manuscripts of Das Kapital,and even effectively explored ways of surpassing capital in practice via labor
movements. The changes that occurred in capitalism after Engels' death should in a sense be attributed to his
work. In particular,the advent of the consumer society and the digital capitalism that emerged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are just the latest manifestations of how history has become a world history driven by capital. In this
regard,Engels' critique of capital is still valid,and has tremendous practical value.

Engels' Stipulation of “Justice”and Its Practical Principles in His Later Years

Zang Fengyu

For half a century,scholars have often taken Engels' explanations of justice as evidence when arguing
about Marx's theory of justice. This is not only because Engels,the“second fiddle,”was the collaborator and
important interpreter of the thoughts of the “first fiddle,”but also because Engels wrote more expositions on
“justice”than Marx,which is conducive to better understanding his and Marx's shared proposition of justice.
In his later years,Engels not only emphasized that the concept of fairness and justice was compatible with the
mode of production of a certain society,but also its consistency with class interests. Thus,Engels showed the
reality and moral power of social equity,opened the practical horizon of a “new theory of justice,”and
embodied the essence of the Marxist theory of justice.

Revisiting the Dialectics of Nature with a Contemporary


Construction of the Marxist View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eng Pengzhi

Dialectics of Nature,the classic work by Frederick Engels,is not only a significant component of Marxism
but also an important philosophical work that nourishes China's revolution,development,and reform and
opening up within the larger process of Marxism's Sinicization. The Marxist view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 124 · 《哲学研究》2020 年第 12 期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viding conceptual inspiration, ideological emancipation, and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contemporary China,helping it to firmly grasp the trend of the world'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to adhere to the roa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independent innov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n the 200th anniversary of Engels' birth,revisiting Dialectics of Nature as a
breakthrough will not only help us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eternal significance of Engels' dialectics of nature
in the history of the human understanding of nature and natural science,but also help us to deeply grasp the
constructive presence of the Marxist view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keep abreast of the emerging New Era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An Outline of Zhang Zai's Daoxue

Wu Zhen

To characterize Zhang Zai's philosophy as “vital force ( qi ) ontology ” or “great vacuum ( taixu )
ontology”is a mistake,for neither taixu nor qi is a sufficiently ontological concept. Zhang Zai's discourse on qi
i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his philosophy,and the ultimate concern of his philosophy is reconstructing a
Daoxue marked by propositions such as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man”( tianrenheyi) and “Nature is the way
of heaven”( xingjitiandao) . Three assertions in particular—“To sublimate all things is called spirit ( shen) ,
what is prevalent in all things is called Dao,and to be the essence in all things is called nature”—constitute
the inner structure of Zhang Zai's theory of Daoxue,demonstrating that his philosophy is based on the idea that
“Nature and the way of heaven are one. ”The theoretical nature of Zhang Zai's philosophy means that it should
be indeed categorized as Daoxue,and his ideas we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shaping the Daoxue of the Song
Dynasty.

“On ‘Therefore’”and “On ‘On “Therefore”’”

Wang Lu

In the early 1960s,Jin Yuelin's article “On ‘Therefore’”and Zhou Liquan's critical response were
published in Philosophical Research,which had great influence in the contemporary academic world. The
arguments made therein show that the two scholars' discussions were influenced by their historical era,
considering the distinction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implication”and “therefore”as well a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syntax and semantics,and between language and that which language expresses. Jin and Zhou's
discussions show how to explain logical inferences in everyday expressions based on logical theory. By
clarifying and expounding upon these issues,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veal the theoretical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Jin and Zhou's dialogue.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