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6

《 》學報 • 藝文│第三十八期

專欄:人物側寫

愛的教育:緬懷豐一吟先生
溫金玉(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老人那樣的慈悲與溫暖,又那樣的克制與低調,可能是不願給
我造成太大的心理壓力。我將聯掛在書房裡,二十多年過去了,那
份陽光與慈祥依然溫暖著我,引領我去真誠地待人接物,參與日後
的志願者工作。

豐一吟老師於 2021 年 12 月 11 日往生,享年 92 歲。因近期在


香港大學訪學,沒能及時瞭解,想著自己曾與豐一吟老師有過一些
交往,特撰小文以表達緬懷之情。
豐一吟老師是豐子愷先生之女,翻譯家、畫家。我們這一代人
對佛法的瞭解可能就是從弘一法師開始的,在世的那份繁華、那份
多情,出世的那份孤寂,那份決斷,有多少對他蓋世才華的仰慕,
就有多少對他遁入空門的震驚。這樣的轉身,如霹靂般震撼著我們
年輕的心。弘一法師一生有兩位得意門生,一位是音樂家劉質平,
一位是畫家、散文家豐子愷。感動於弘一法師未出家前與劉質平父
子般的情意,全力資助質平先生完成留日的學業。感動於弘一法師
出家後與豐子愷的約定,子愷先生以「世壽所許,定當遵囑。」竟
用半個世紀的努力圓滿了《護生畫集》六冊的承諾。體會子愷先生

240
愛的教育:緬懷豐一吟先生

對孩子們的柔軟心,則是由「阿寶兩隻腳,凳子四隻腳」的畫作所
觸動,每每引發太多對童年美好時光的回憶。
因了這樣的因緣,初次見到豐一吟老師時,那種親近感與歡喜
心就非常強烈。論及見面的因由,就要說到嚴寬祜先生與「福慧慈
善基金會」。香港福慧慈善基金會是由嚴寬祜先生創辦的公益組
織,嚴寬祜先生是虛雲老和尚的皈依弟子,本名祜邦,「寬祜」正
是老和尚給他取的法名。上世紀五十年代他就創辦了「香港佛經印
送處」、「香港佛經流通處」,被譽為「楊仁山第二」,是一位慈
悲的人間佛教行者。福慧慈善基金會不公開募捐,會員大多是他在
美國、加拿大和中國港台的親戚、朋友,其中多是文化、教育界的
知名人士,如香港大學副校長李焯芬教授、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潘宗
光教授等。基金會宗旨是資助內地偏遠地區的教育事業,以及在部
分高校提供助學金,資助家庭貧困的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日後於內
地興建學校上百所,嘉惠學子數千人。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在口述
歷史《百年佛緣》中曾讚譽嚴寬祜先生說:「他曾擔任國際佛光會
副總會長,後來也和佛光會合作,在大陸各地興建希望小學及醫院
等。我覺得一位居士能夠不惜一切,把自己的資產全部投注在佛教
文化的發揚,以及教育、慈善事業的推展上,真是古今少有。」基
金會在香港和上海設有兩個辦事處,位於上海長樂路的辦事處主要
協調內地資助事宜。我曾參與過佛光山內地資助教育的工作,而嚴
寬祜先生恰好是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副總會長、國際佛光會香港協
會榮譽會長,有了這樣的因緣,我就被聘為山西代表,負責搜集山
西地區的助學資料。
有一年辦事處通知我去上海開會,會議就在長樂路的辦事處召
開,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與豐一吟老師見面,給我最大的

241
《 》學報 • 藝文│第三十八期

觸動是老人的平易近人,絲毫沒有名門之後的架勢,反倒很熱情地
招呼我這個遠來的晚輩。辦事處的幾位工作人員都是義務參與工
作,並不領取任何報酬,當時我就想這樣的名人都能放下身段,投
入助學扶貧的慈善工作之中,我自己一定要珍惜這樣的機會,做一
名合格的志願者,「永不退票」。
自參與這項工作以來,常常能接到辦事處的電話與來信,轉達
嚴寬祜先生與嚴崔常敏夫人對我工作的指示。平時與我聯繫更多的
是豐一吟老師的外甥楊子耘先生,他同樣是那麼樸實,那麼低調,
處處讓我領略到豐老先生家風的傳承與光芒,對我這樣荒蕪山野長
大的孩子無疑是一場靈魂的洗禮。實地調研助學資訊很辛苦,常常
要跑到偏遠的山區,但自己一直堅持下來。記得嚴寬祜先生曾在福
慧基金會出版的刊物《慈願》中寫道:「在助學建校過程中,受學
生們的真誠感動和愛心回應,刻骨難忘的感激、悲喜、熱淚,使我
們在跋涉旅途中,往往感慨萬千。但望有生之餘,得以繼續奉獻,
並期薪火不輟。」這給我很大的感動與鼓舞。三年志願工作下來,
最後發現不是我在參與推進慈善,而是慈善願行徹底改變了我,那
時候才真切感知什麼是「無緣大慈」,什麼是「發心」。這也是後
來我調入北京,倡議創辦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堅持多年為北京佛
教界義務培訓僧信學員的精神動力與價值支撐。
一年元旦,我收到一個郵件,裡面除了一張印製精美的空白名
信片,內容是《護生畫集》中的一幅畫,還有豐一吟老師的一封信
和一付聯。信中說,本來想在名信片上寫上新年的祝福語,但看到
那麼精緻的名信片,實在不忍落筆,就只好以空白的形式寄我。讓
我感到意外的是,豐一吟老師說為了彌補這個缺憾,我決定送你一
付聯,並一再說明自己從不主動送人字畫。且聯已是裝裱好的,老

242
愛的教育:緬懷豐一吟先生

人那樣的慈悲與溫暖,
又那樣的克制與低調,
可能是不願給我造成太
大的心理壓力。我將聯
掛在書房裡,二十多年
過去了,那份陽光與慈
祥依然溫暖著我,引領
我去真誠地待人接物,
參與日後的志願者工
作。
豐一吟老師有這樣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
的慈悲,與她從小接受 待人。(豐子愷 / 繪)

的家庭教育和薰陶有
關。看到豐子愷先生曾為豐一吟老師十二歲畫過一幅像,並在畫上
題了陶淵明的詩句:「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
月不待人。」豐一吟老師後來寫有〈愛的教育:回憶父親豐子愷〉
一文,說父親有一顆善良的心。他愛世間一切有生之物,他愛人類,
更愛兒童。他認為「世間最尊貴的是人」,而「人間最富有靈性的
是孩子」。孩子做事認真,心地純潔,對世間毫無成見,對萬物一
視同仁。豐子愷先生曾說,藝術教育就是教人這種做人的態度的,
就是教人用像作畫、看畫的態度來對世界;換言之,就是教人學做
小孩子,就是培養小孩子的這點「童心」,使長大以後永不泯滅。
而這個「童心」在豐子愷先生眼中「是人生最有價值的最高貴的心,
極應該保護、培養。」「人要像小孩一樣,懷有一顆善良純真之心,
看待世間萬物,才會懂得那些小事的真正趣味,才能看到更多生活

243
《 》學報 • 藝文│第三十八期

的美。」子愷先生說他的心為四事所占據:天上的神明與星辰,人
間的藝術與兒童。
孩子好比一張白紙,最初在這白紙上塗色的,便是自己的父母
親。豐一吟老師說:我生長在一個多子女的家庭中。我們的母親是
一個善良而懦弱的人。在我們的白紙上塗顏色的主要責任落到父親
身上。自童年時起,父親對她的影響就開始了。豐子愷先生常常拿
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所著的《愛的教育》給孩子們讀,幾個兄妹就
是在這樣愛意滿滿的家庭中長大。以至成人後,無論生活、還是工
作,都會帶著父親的影子。她回憶說,父親不僅教我們平等待人,
還教我們愛世間的一切生命,小至螞蟻。本來我踩死一隻螞蟻不當
一回事,有一回被父親看見了,他連忙阻止我,說:「螞蟻也有家,
也有爸爸媽媽在等他。你踩死了他,他爸爸媽媽要哭了。」我姐姐
哥哥們碰到螞蟻搬家,不但不去傷害牠們,還用一些小凳子放在螞
蟻搬家的路上。自己像交通警那樣勸請行人繞道行走。慢慢地我也
就學著這樣做了。長大後我才知道這叫做「護生」。還有一幅作品
名叫〈首尾就烹〉。畫中,一條鱔魚被放在沸騰的鍋中煮,中間一
截身子向上弓起,以首尾就烹。她當時納悶,這怎麼叫護生畫?後
來父親說,你不知道,牠肚子裡還有仔,即使自己死,也還想著要
保護孩子。父親畫過六冊《護生畫集》。他是佛教徒,但我覺得他
和一般的佛教徒有點不一樣。他勸我們不要踩死螞蟻,不是為了講
什麼「積德」、「報應」,而是為了要培養我們從小就有一顆善良
的心。他說,如果喪失了這顆心,今天可以一腳踩死數百隻螞蟻,
將來這顆心發展起來,便會變成侵略者,去虐殺無辜的老百姓。「護
生是為了護心—這是父親創作『護生畫』的真正目的。」朱自清
先生曾評論豐子愷先生的畫作說:「他的畫裡有詩意,有諧趣,有

244
愛的教育:緬懷豐一吟先生

悲天憫人的意味;它有時使你悠然物外,有時使你置身塵世,也有
時使你啼笑皆非,肅然起敬。」
子愷先生有七個子女,六個孩子長大後都不在身邊,只有豐一
吟老師自始至終陪伴著父親,因此受影響也最深。豐子愷先生的外
孫宋菲君認為:「如果說豐子愷有傳人,那麼唯一的傳人就是豐一
吟,今後再也不會有了。」
從上世紀八〇年代起,豐一吟老師開始臨摹父親的畫,並蓋上
「仿先父遺墨」的印章,稱之為「仿豐畫」。認為父親的畫「它帶
來直抵人心的清明與暖意」,永遠能在瑣屑凡俗、一地雞毛的日常
裡,發掘出生活的可愛處、可樂處、可眷戀處、可歡喜處、可感動
處。
豐一吟老師自己說,很喜歡父親的一幅畫—〈跌一跤,且坐
坐〉,「這是爸爸在逃難過程中完成的。別人逃亡中,跌倒了,是
恨不得立馬爬起來往前衝,悔都悔死了。他可不這樣。反正跌倒了,
乾脆就坐在地上開心休息會兒。他一直教我們做人要樂觀,知足常
樂過日子。這是爸爸給我們最大的財富,安樂平和地去面對一切,
哪怕是在逃亡當中,也不要錯過身邊的風景。」豐一吟老師的晚年,
除了整理子愷先生的文稿畫傳,就是臨摹父親的畫作。她自己的大
部分文稿,也都圍繞著父親展開。她和親人們一起整理了父親 4000
多幅畫作,出版了上千萬字有關父親的作品,積累了國內乃至全世
界最完整的有關豐子愷先生的資料。
我與福慧慈善基金會和豐一吟先生的交往因調入北京,無法再
參與山西方面的工作而暫停。但這一份因緣一直溫暖並支持著我,
讓我堅信慈悲與感恩的力量,讓我永遠敬仰那些擁有信仰的人。
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

24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