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圆功夫的内修方法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6

浑圆功夫的内修方法

笔者在《浑圆功夫的科学性与内修方法》文中讲
过:“从浑圆功的历史发展渊源来看,可以说是建立
在王芗斋老先生所授的意拳(大成拳)基础上的。但
从实战与养生,武学修为诸方面来讲,已远远超出了
意拳(大成拳)的范畴。如浑圆功夫把浑圆桩功当作
核心并灌之以“五内心法”,以一生万法,以一融万
法 ,融其与自然万物,内外环境的统一修炼,提出了
“麻”、“热”、“胀”的概念。配之以“内想”、
“内视”、“内听”、“内察”、“内息”的内心法、
内环境熔炼,更进一步突出了养生长寿与超级武学的
有机统一化,强化了浑圆功夫内外环境、内外心法的
综合作用。”
浑圆武功的练功法要经王安平先生几十年修炼实践,
综合归纳为“浑圆桩功”、“技击桩功”、“试力发
力”、“力的运用”四大步骤。其中的武功训练又分
为“五形功”、(鹤形、虎形、熊形、猴形、蛇形)
“五操拳”、(炮拳、圈拳、钻拳、栽拳、崩拳)“五
步法”(滑行步、鸡形步、槐虫步、摩擦步、鸭行步)、
“五种力”(前力、横力、斜力、竖力、螺旋力)等。
所谓“桩多反而心不定,心不定则神不宁!” 所以浑
圆功夫提出了“独立守神、抱圆守一”,将浑圆桩作
为核心桩法来修炼,灌之于“内想、内视、内听、内
察、内息”内环境五守心法的思想法则。事实证明了
浑圆武功是一种以一成圆,以圆融万物,树一法立万
法,法法皆通的养生手段和超级武学实战技击的训炼
方法。在目前,影响力较大的浑圆技击高手如张广玉、
司鹏、张雨等,也都是在长期练习浑圆桩的基础上成
长起来的。
在浑圆功夫所有训练体系中,最先让体验者感受良深
的是它的实战抗击打能力,它的实战抗击打能力就是
建立在浑圆桩功基础上的。在目前武术界中,技击实
战大都停留在以招对招,以式拆式等花架子上,真正
能眼、身、步、手、法五法并用合一的内功实战高手
很少。其归根就是缺乏内力,灵力,只有肌体表皮之
力。浑圆功夫的训练法则是先养后放,其认为一个具
有超强杀伤力的武林高手首先要有高度健康平衡的身
心。是以在浑圆武功的训练上也是先以浑圆桩功为主
体,先培养内力,净化身心,在内力充沛、身心高度
健康平衡的基础上才自然性转化为实战技击的实践运
用。
浑圆桩功的训练方法
王芗斋先生在对入门站桩方面有过这样的论述:“站
桩即立稳,平均之站立也。初习为基本桩,习时须首
先将全体之间架配备安排妥当,内清虚而外脱换,松
和自然,头直目正,身端顶立,神壮力均,气静息
平,……身体关节似有微曲之意,扫除万虑,默对长
空,内念不外游,外缘不内侵,以神光朗照颠顶,虚
灵独存,浑身毛发有长伸直竖之势,周身内外激荡回
旋,觉如云端宝树上有绳吊系下,有本支撑,其悠扬
相依之神情,喻日空气游泳殊近相似也。然后再体验
肌肉细胞动荡之情态,锻炼自得,自知为正常运动。”
王安平老师在《修真心语》中也作过这种描述:“以
静为养,养而聚神,聚神炼气,气足生精,精满浑圆
身,浑圆生电,电多生光,光芒四射。”又说:“自
我意识,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体外运用,遍身麻热
胀,气血液体流,肌肉器官动,浑圆成一统。”

1、浑圆桩
两脚与肩同宽,脚尖向前平行站立,身体正直,小腹
放松;两手抬至胸前,手指微张,两手相距 20 厘 米 ,
环抱成半圆形;两手高不过肩,低不过脐;头正直,
下颚微内收。两眼向前平视,闭目或半闭目均可。口
似张似闭,以鼻自然呼吸。臀部似坐非坐(图 1)。
作用:坚持炼浑圆桩不但健身而且治疗多种慢性疾病,
能使内功渐臻化境。

2、单腿浑圆桩
单腿直立自然站稳,另高于大腿部更好;脚尖微向里
扣,不应大于 30 厘米,两手如同浑圆桩(图 2)。
作用:①长期坚持练习本桩法不仅可以收到很好的减
肥效果,而且能炼就一般人推拉不动的武功。 ②提高
人体平衡能力,延缓衰老。

3、扶按浑圆桩
两脚成丁八步自然站立,脚间距约为一脚长;两膝微
屈,臀部上提,左右臀部平齐,不可一前一后;两手
臂抬起平伸,前手高不过肩,后手比前手稍低;两手
一前一后环抱成椭圆形,五指微张开,掌心向前下方,
即阴阳掌;前手前伸不得超过前脚尖,后手不得贴于
身,与前胸不得少于一拳之距离(图 3)。
作用:本桩法可练出向前的按弹力、扶按力、前直力、
前撞力、上托力,是练习双推手的最佳姿势之一。

4、提抱浑圆桩
其姿势如同扶按浑圆桩。唯独两手臂与怀间如同抱一
棵大树;两掌心向里,五指张开(图 4)。
作用:锻炼向前横臂的冲撞力。增加内抱外拨的力量,
此桩法是练习散手防护面部的最佳姿势之一,也是双
推手必练的桩法。

5、提插浑圆桩
其他要求如同扶按浑圆桩。唯将两手扶按变成为两掌
心相对,五指叉开前上挺直(图 5)。
作用:练习向上向前插的力量;以适应推手的实战要
求。

浑圆桩功的意念诱导
炼浑圆桩功必须意念诱导,否则对身体有害,称为死
桩。意念诱导,又叫意识引导。浑圆站桩功的意念诱
导比较复杂,王安平先生将其归纳为两部分:假借部
分和内视部分。其说:“意念的对象在身体外部活动
的称假借,又称假想;意念的对象在身体内部活动的
称为,古人称之为返观内照,外国人叫生物回授法。”
浑圆桩功的内视分“皮下肌肉层通”、“五脏六腑
通”、“骨骼骨髓通”,三层功夫是浑圆武功内炼过
程的必然。初炼者不论先炼浑圆桩或扶按浑圆桩、提
抱浑圆桩等,都要先从手部内视起。如炼浑圆桩时,
先想到手部的麻热胀,快则几秒钟,慢则几分钟就会
在手指、手心、手背出现或麻或热或胀的反应。一旦
出现麻、热、胀三种反应中任一感觉即为上功、得气
了。有了功感后不要让它(麻热胀)跑掉,想到它往小
臂上走,小臂有了感觉,想它往大臂上走,大臂有了
感觉引导它往肩部走、背部走、腰部走、胸部走、臀
部走、大腿走、小腿走,直至脚部为止。到麻热胀感
觉(有一种感应也算)到了脚部时,说明从上到下、从
肢体到整体部分产生了功感,即皮下肌肉层,(第一层)
功夫已炼成。
麻热胀是浑圆功夫着眼于内炼本质所提出来的。麻是
神经系统、神经细胞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生理物
理反应;热是本身体温的反应和气血运行在动脉血管、
静脉血管和毛细血管里的摩擦反应,也是体内物质分
解化合的反应;胀是在气功状态下动脉血管、静脉血
管和毛细血管扩张的反应。就如《中华浑圆功》一书
中所说:“对初炼浑圆功者来说,有四句话要紧记,
即“看到远方(视而不见或微闭眼睛),想到手上(麻 、
热、胀),思想集中,全身放松”。当想到手上有了麻 、
热、胀的感应,这叫立意;有了感应不让它跑掉,这
叫守意;再把守住的意念引导往大臂、肩、背、 腰 、
胸、腹、臀、大腿、小腿、脚部发展,这叫用意。意
念应立、必守,守必用,用必活。用必活,即要求用
意要灵活,不可执着。炼浑圆功整个过程都是用意的
过程。所谓“毋无毋助长”、“毋过毋不及”、“似
有似无”、“若有若无”等等说法,均指用意。
“皮下肌肉层通”通了以后,接着进行“五脏六腑
通”的锻炼。“五脏六腑通”功夫可以先从肺部想起。
肺部有了或麻或胀或热的感应以后,接着下行到心脏,
再到胃部,接着到肝胆、右肾、左肾、脾、腹部、大
小肠及膀胱。内脏器官有了感应,说明第二层功夫通
了。在进行内视内脏器官时,如觉得某器官不舒适或
有疼痛感,说明那里气血不通,或出现病灶。如内视
心脏麻热胀时,出现心跳加快、心慌或疼痛感,说明
心脏功能不正常,应停止内视心脏,把意识转移到腹
部或背部,等待心脏功能恢复正常了再进行内视。临
床经验证明,浑圆功对治疗心血管疾病效果很好。第
三层为“骨骼骨髓通”。当内脏器官有了麻、热、胀
感应以后,就可进行第三层功夫的锻炼:从手指骨想
起,手指骨有了或麻或热或胀的感应以后,想到手掌
骨,然后想到腕骨、臂骨、大臂骨、肩胛咽喉往下走:
走胸骨、肋骨、背骨、腰脊椎骨、坐骨、大腿骨、膝。
当进行内视第三层骨骼通时,往往会出现某处骨骼酸
沉、酸疼等情况,说明此处有风湿或外伤引起的后遗
症,或是骨骼内出现了其它病灶。
初炼浑圆桩功要按一、二、三层功夫的顺序进行内视。
当内视到三层功夫骨骼通后,每一次炼功就不必按一、
二、三层的顺序内视了,可以同时三层内视,从上到
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同时内视。有了相当功夫以
后,也就是麻、热、胀三层功夫感到均衡以后,炼功
开始时就只体会内部的变化了。此时体内不仅有麻、
热、胀的感应,同时还有其它感应。这种深层的复杂
感应只有过来人才说得出来、说得清楚。内视一、二、
三层的过程中或整体内视时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形:有
的麻热胀多,有的麻热胀少。如内视皮下肌肉层时,
身体左边麻热胀多,而身体右边麻热胀少。这是由三
种原因造成的:一是意识诱导左右不平衡,左边照顾
得多,右边照顾得少;二是由于生活习惯不同,一边
用得多,一边用得少;导致身体左右气血运行不一样,
生理变化不一样;三是身体右边可能因风湿、外伤后
遗症或内部出现某种疾病的影响使右边感应不如左
边。如遇上述情况可以增大右边的意识诱导(即多注意
右边)来使其平衡,也可用多拍打右边震荡气血加速 运
行的方法使右边增强麻、热、胀的感应。也可以暂时
不理它,任其自由发展,逐渐会导致平衡的。内视麻
热胀时,麻热胀三种反应也会出现不平衡。有时麻多
胀少,有时热胀多而麻少,等等,这些不必去介意。
在炼浑圆功的过程中,人体生理上会发生奇妙的变化,
随着炼功时间的增长,变化越来越多,而且每一个时
期、每二个阶段的变化都不一样,这样那样的变化且
不必理它,应取“见奇不奇,任其自然”的态度。

浑圆桩功的心法要领
一、熔汇“诚、静、耐、信、恒”之五心,自炼自证,
师明他明自明。
二、通达“视、听、察、想、息”之五内,务其进于
三层化境也。
三、归心、守神、立意、内外三层通,内三层为内功
的作用,外三层则为精气神形意态。
四、成圆、生一、虚化、紊定、静守、内实、自控、
明心、虚灵真静圆。
五、体松,神满,意撑,劳而不疲,精神意体皆实化
虚。
六、心定、内静、形神意归一,合一,化一,整合出
现。
七、形整化之于心正、神宁,三层四净,五内八静,
皆可感而化之、融之、德之、道之。
八、返归自然、净化后天,七分形三分神,颠之,返
之,化之于七分神三分形,通化全神。
修炼浑圆桩功要讲三性:一次性、规律性、稳定性。
一次性,指最好一次性完成计划的时间;规律性。指
炼功在时间安排上和早、中、晚各时间段要有一定的
规律;稳定性,指炼功前、炼功中思想情绪要稳定,
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以上八法为浑圆武学的修炼指要,高级武学的求取来
源于桩功,桩功修炼实质一是解决如何做人、为人的
基本之道,二为解决身体心态的运用控制之道,学者
应加强自我参悟。

站桩与太极推手,用太极拳拳理分析就是体与用的关
系。站桩是太极拳、也是内家拳必修的内功训练方法。
我们常常见到具有一定水平(市一级奖牌获得者)
的太极拳运动员、或太极推手运动员请教老师时往往
问及演练太极拳套路时体现不出太极拳的内功拳理或
在太极推手中自感听劲慢,好斗顶力,总发不出爽脆
的太极内劲效果的原因。老师总是这么回答:你的拳
架不够规范,行拳时间短,推手艺法少,要每天熟习
太极拳套路,推手要天天推……,还引用太极拳论中
一句:”着熟,就能懂劲……。”再追问体为”着”,
众师多解释:”套路,招式也。 ”
十年勤练太极拳套路就能长太极内功?再十年熟
习太极拳推手的四正,四隅,大捋,烂踩花的招式破
拆法就能练得到周身弹簧劲,与人交手一触即发人丈
外的太极真传吗?以我之浅见:按此而练,再加十年
也出不了太极之门。
曾记得中国武林有句谚语:”练拳不练功,老来
一场空。”千年古训早就有了颠扑不倒的真理不等式:
套路≠武功。可惜由于种种原因,使不少有志于中国
武术的后来人,特别是练太极拳的今人,将”练套路”
与”练武功”等同起来,不仅害了自已,而且误导后
人,初学者还以为得到真传,当习十年太极拳,要向
太极拳内功进修时才发现此路不通。
究竟路在何方呢?
太极拳之权威,清代的太极拳老祖宗王宗岳的《太
极拳论》巨著开卷第一章,第一句”太极者,无极而
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就是阐明了太极的内
功,是从无拳套,无招式的无极桩产生而成的。这就
是太极拳的大纲。
这种太极内功的桩功,试从力学规律特性分析,
就是在约束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体总重心运动状态
基本保持不变,一切外力主矢量和主矩均为零,一切
内力都用于保持人体姿态。这就是静之机。从生理分
析,其特征是人体中枢神经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就
是动之机。可见桩功之内功原理,就是从外形的静与
内意的动(不仅心理而且是生理)不断自我调节,从
而引起练功者自身的形和意的飞跃而修炼而浑圆、阴
阳之母真身的无极状态。
所以唯有通过站桩得内劲的人,才会真正领悟太极者,
无极而生也的道理。
也唯有通过站桩这种低消耗而高效率的真气直养
而无害这内功的练功方法,才能把太极拳玄虚理论变
成既有理性也有感性的自身练功经验与体会。
因为站桩是知已功夫,推手是知彼功夫。若我们
自身的内劲全无知晓,就去打太极拳套路,到头来得
到的只是精神枷锁式的太极体操。按武学而论,离开
站桩的基本功去行拳,然后学推手,充其量着熟太极
拳架运用到见招拆招,永不懂劲的低层次武艺,随着
我们年龄增长,这种武艺就会有心而无力的大消亡。
太极推手是通过站桩–行拳这一阶段都有了内劲(即
蓄劲)的双方,运用自身内功模拟实战时作用于对手
而产生放发人丈外的显著技击效果的高一层次武功的
必修课。
太极推手训练内容主要有单推手、双推手、四正
推手、大捋、自由推手等项课程。不论在何种场合的
太极推手,都含有如下技击手段:擒、拿、摔、拌、
勾、踢、扣、推、拉、托、拨、按、闪、进、退等等。
在推手训练时,始终要遵守”粘、沾、连、随 ”的原
则。从仅接对手肌肤中练轻、松、柔的功夫,从中培
养听劲、化劲、发劲。在太极拳推手诸法之中的根本
大法就是哪里接触对手,哪里就是听劲点,按触点就
是发劲点。我认为太极推手训练的目标必须明确,就
是要解决在接触对手肌肤状态下第一时间能攻、防合
一摧毁对方重心而取胜,这是太极推手的主方向。衡
量一个太极推手运动员是否掌握了太极拳内劲培养及
运用时,就看他在推手较技时能以凌厉内劲发人丈外,
而对手毫无有先兆之感为最佳。太极推手层次是以整
体劲为初步功夫,以神意打(太极拳论上称阶及神明)
为上乘武功来要求自己,为将来与对手无先决条件下
真打实作的搏斗打下坚厚的武功基础,这才是太极推
手的真正价值。
本文现借鉴清代杨氏传抄老谱之《太极文武解》
的一段话”文者,内理也;武者,外数也。有外数无
文理,必为血气之勇,失于本来面目,欺敌必败尔!
有文理无外数,徒思安静之学,未知用于采战,差微
则亡耳!自用、于人,文武二字之解,岂可不解哉!”
作为结束供大家参考。
神意气是构成传统太极拳艺之内功的三要素。通过符
合事物发展规律的途径和方法训练、积储而成内功。
太极拳内功蕴藏在拳架之中,主导、催促着形体产生
与内功变化相关的动静、开合的运动姿势。这是太极
拳阴(内功)阳(拳架)相生,内外相合之基本规律的体
现。

以下披露的神意气内功理法是杨家先贤在积年累月的
修炼和教授拳艺的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其间蕴藏
着无穷智慧与奥妙玄机。学者由此而入可知修炼太极
拳之门径,细心揣摩体验,不难得太极拳艺的精髓。
现就太极拳的运用注释如下:

神 是自身精神力量的凝聚和积累在行拳和揉手中的
体现,由积功日久始得之。惟拳艺进展到中级阶段才
对拳中之“神”的运走有所感知。最早是在盘拳过程
中意识到的忽隐忽现,进而神的显现对行拳、揉手的
助益非同寻常,令人兴奋而又不可思议。待真正掌握
了行拳之规律以后,人的理解力与反应速度会大大提
高,处变不惊,应对自然。外在气定神闲,内在聚精
会神,可在瞬间与意念、内气的行止相契合,支配调
动内功的运走于无形。在行拳与揉手中,“神”所表
现出的奥妙与威力超乎想象,生机勃勃、变化莫测。

神的运用不受身体内外所拘,亦不受时间、空间所限,
能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发挥其养生和技击作用,不
受外物干扰,亦无阻碍。

意 太极拳对意的运用发自内心。所谓“心诚于衷(中)
而显于外”之中位于胸部正中、两乳之间。此处亦是
中丹田的所在。前人围绕着胸部十字中心这个点在太
极拳论中做过许多文章,譬如:“手从口出、手从口
收”“发于中、形于外、达于四围”“有心不用何时
哓”“运用在于心”等等都指明了心意在太极拳修炼
中的特殊地位与重要性。

“意在先”“重意不重形”是初学阶段由用力做势向
“意领招出”过渡的思想基础。从一开始学拳就要把
学习的重点放在如何用意识引导动作上,一招一式都
要以意识引领着形体的运行,从而逐步进入“招中有
术”的阶段。
初级阶段: 为“从无意到有意”,必须在松散的基础
上“意气”才会出现。意与气是分不开的,气必须由
意领而通出,为意在先,即意在前引领内气通出。当
一“松”“散”,以意领气通出时为意气引催姿势。

中级阶段:由于认识到“凡此皆是意不是形”,“意”
才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入意的频繁出现阶
段,“为从有到繁”过程。

高级阶段:在“意”的频繁出现中感觉到“意”的用
途虽多,但彼此的显现、运走皆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表现出极强的共性和规律性。在拳论中提醒学练者要
注意“有意确无意、无意出走人意’的论述。真意的
流露不掺杂人为的贪心与杂念,于意想不到中自然出
现。高级阶段为“从繁到简”过程。

气 太极拳中运用的气非指口鼻呼吸之气。惟有修炼到
行拳时感觉不到呼吸的运行,才能真正做到内在气息
的均细匀长,此气来自于先天,是生命之源的“真
气”,也称“元气”。

前辈健侯公就太极拳之气的修炼相应地指出:练拳时
要“不呼不吸”。不呼不吸是不以呼吸二气为念练拳,
并非摒息闭气。这样在练拳时才不会提着气,使气含
于胸部产生气滞。

初级阶段学练内气催姿势时,内气的运行往往夹杂着
呼吸之气,是以肌肉的绷张之圆来促内气,长此练习
亦得不到真的内气。必须要有“松散”之意的引领,
意气相融在体内周流,自己毫无觉察和感触,而自然
运行鼓荡,故拳论中有“有气则滞、无气尚刚”的说
法。有气是指有呼吸之气的阻碍而使内气的运行不能
自然流畅“则滞”;“无气”则是指修炼到没有呼吸
之气的搀杂阶段,才能体现到内气的运行畅通无阻之
刚强“尚刚”。

中级功:是内功继“松散”进入“通” 的阶段。松是
纵向的而散是横向的,“松”比较容易做到,而横向
的“散”因受身体条件的限制,有些部位不易做到,
致使“松散”不能均衡,“通”也很难实现。例如内
气由两胯通向两大腿时即受阻,无论如何也不能通达
两小腿,形成大半截练拳。解决这一问题的奥秘是:
胯圈松散,使内气向四周通出,形成无边无沿的胯气
圈,使双腿亦随之散出范围与躯干几乎相同的气势。
这样内气与外气相互融通,形成内气促使、外气引领
的一种无形动力,便可在周身上下通行无阻。

高级功:达到“身空、气通”的境界,身空是全无身
体边缘的感觉,气在人体任何部位都能直来直往,人
体的每个毛孔都能渗入、溢出所需所弃之气体,自身
毫无察觉、更意识不到。气在体内外广泛高速地交融,
源源不断地提供生命所需的元气,使精力旺盛、气势
充沛、一身舒适、万法自通。

鹄星 神意气用法之一,“鹄”指靶,“星”指靶中心
之点。在拳术中鹄星是固定不动的,可以随时出现与
消失。鹄星有两种用法:
1、在盘练拳架过程中以拳背中指根处瞄向该靶中间之
星,简称“问星”。
2、鹄星犹如钢绳集束,牵引周身意气似网目般向其汇
集,称之“意气集向鹄星”。

茫点 神意气用法之一,又称 “空点”。常凌空运行,
于瞬间呈现、瞬间消失,并能向任何方向运走,它的
运行轨迹即是意气的流走途径,其显与消即意气之开
与合。

注:若直以二目寻找,搜遍凌空也见不到茫点的踪影,
秘传之法为视线需自两眼外眦(小眼角)向身两侧略前
方延伸,即二目廓视,茫点才会自然呈现眼底。其奥
妙是廓视为开,恢复常态为合,先开后自合。于一开
一合中自然呈现出茫点的反射。
三关 高级阶段全身已松散成圆球状的气势轮廓,故不
再强调三关在体内的位置。三关的运走方式大致分为
四种:
1、三关竖立:意想的三关上端竖起而后微下落,感觉
周身意气蓬勃、精神提起。
2、三关前长:先要心中一“静”,随即会呈现意想的
三关上端向前上方微长的情景,此时周身会有一种在
松弛中自然舒适之感,精神亦为之一振。
3、三关后撤:意想三关的下端系有一条细绳向后牵拉 。
其奥秘是要“心中一沉着、再一静”,三关之意方能
顺遂地向后运行,牵引身形轻松自如的举步后移,身
心皆呈现舒适美感。
4、领起三关:意想三关像一条丝带正在向前上方轻轻
提起,引领着身形轻灵自如地举步前移,周身上下毫
无滞碍,精神随之提起。

作者:王志远
眼为七窍之一,光明视见,纳山川之大,及毫芒之细。
悉云霄之高,尽清泉之深,皆光明之所及也。故眼为
见性,能察万物,现心灵之性,有不可思议之妙。故
演练太极拳定要注意眼法。

所谓“眼法”,即行拳走架,推手撒手,运使兵器,
眼神与各种有形的准确动作,无形的精气神意,恰当
配合,合理运使之法也。

眼神者,精神贯注于目,由二目充分体现身心手足,
内外上下,百骸百节,周身通灵合一之精神也。所谓
“神聚于目”、“神如捕鼠之猫”、“形神合一”是
也。

清代杨氏传抄老谱《太极字字解》曰:“顾盼前后于
己目也人手也,即瞻前眇后左顾右盼也,此八字关乎
神矣。”说明顾、眇、(瞻)前、(眇)后,对于自己是
眼法,对于对方则是从其手法,看他所注所变的表现。
此即谓左顾右盼、瞻前眇后,这八字关系到心神的情
况。太极拳具体的眼法,除了瞻、眇、顾、盼外,尚
有瞄、瞅、目肖等。

清代杨氏传抄古谱《人身太极解》曰:“人之周身,
心为一身之主宰。主宰太极也。二目为日月,即两仪
也。”又曰:“神出于心,目眼为心苗。”拳谚亦说:
“心者神之舍,目者神之牖,眼为心之苗。”说明人
之全身以心为一身之主宰,心就是浑一的太极,而两
个眼睛象征太阳和月亮,就是二仪。神产生于心,表
现于外,眼睛是心之苗,心有所思,意有所念,眼神
随即流露。所以眼睛要成为“心”的代表,“心”的
先锋。“目之所至,心亦至焉”,行拳走架要“先在
心而后在身”,要 “以眼领手,眼随手转,手眼相随”。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心里想去拿一件东西,眼睛总是
先看这件东西,然后手才跟着去拿,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凡是动作向预定的方向去,眼神总是稍先于手到
达完成动作时的方向,然后身法、手法、步法一齐跟
上去。正如顾留馨老师所说:“此即所谓‘一转眼则
周身全动’,始而意动,继而内动 (内脏),然后形动 (外
形)的细致锻炼方式,这样细心体会地去练,可以逐渐
做到:意到、眼到、身到、手到、步到,说动一齐俱
动,说到一齐俱到,‘形神合一’,也就能达到练拳
有精神的评语。”顾老所说的达到“练拳有精神”的
要求,实际就是练拳达到“内外三合”的要求。如陈
长兴所言:“夫所谓三合者,心与意合,气与力合,
筋与骨合,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
合,外三合也。若以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
合,左肩与右胯相合,右三与左三亦然。以头与手合,
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孰非外合!心与目合,肝与筋合 ,
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孰非内合!然此特从
变而言之也。总之,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
五脏百骸悉在其中矣。”陈公此论,特别言及“心与
目合”,目眼为心之苗,心之一动,目随之而动,五
脏百骸悉听从而一动无有不动。若心与眼不合,或眼
神与动作不合,则心手无应,全体失统,无所主宰,
身心内外莫不尽乱矣。

陈鑫《太极拳推原解》曰:“手眼为活,不可妄动”。
在走架行拳的过程中,眼神处于动态中,是要结合动
作“左顾右盼,瞻前眇后”的。但左顾右盼,瞻前眇
后,并不是没有原则地左右乱看,东张西望,如捕风
捉影;或是顾东行西。而是应该与身体的转动方向一
致,这样才能将“手眼身法步”各方面的动作,“一
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动中有静,静中寓
动”地协调起来。正如杨公澄甫在《太极拳之练习谈》
中所说:“目光虽然向前平视,有时当随身法而转移,
其视线虽属空虚,亦为变化中一紧要之动作,而补身
法,手法之不足也。”
中华武功揭秘[转帖]--------关于中华武功的另一种
诠释(蓝晟)一 2003 年 2 月 17 日,《中国新闻周刊》
在总第 119 期上以《国术没落》为题,表达了中国新
闻社记者对于中华武功正在消失的担忧。该刊记者方
玄昌说:“就在‘散打王’、‘中美对抗’等比赛举
行得如火如荼的同时,作为国粹的传统中华武功却正
逐渐流失。” 记者的担忧不是危言耸听。正是源
自这样的担心,中国少林寺的方丈永信才竭尽全力地
想把少林功夫申请为联合国批准的“人类口头和非物
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他曾经开玩笑地对弟子们说:
“联合国人类文化遗产,有形的 ,保护的是文物;而
无形的非物之类的,则保护的是人。你们好好练功,
申报成功后,都是人类的宝贝了。”其实,隐藏于这
番话背后的潜台词则是深深的担忧:“而现在少林功
夫正在被曲解!少林功夫也不是样板武术……少林功
夫原有一条规矩叫‘踢腿不过膝’。若按照国家现行
标准来衡量,少林功夫便成了‘次品’。” 以传
播中华武功为己任的《武林》、《武当》近些年也接
连不断的发出了喟然的叹息:真正杨式太极拳已经很
难寻了!太极操越普及,真正太极功夫就越出不来……
作为国粹的中华武功并没有完全流失。她隐迹在
民间,正发出最后的星星之火。如果,我们不再给之
予她极大的关注,她也许就会真的消失得无影无踪,
就像她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也许,热爱她的人们
再寻不回她的真髓、她的风采了——中华武功不是我
们现在所看到的按照西方规则进行比赛的花拳秀腿,
也不是让国人引以为自豪的天下第一的自我欣赏。她
是契合中华人性情和文化氛围的行为方式,是充满大
智慧雨露的自我的浇灌。 中华武功如果只是与他
人一比高低的搏击之术,则真就是慢怠了她、误解了
她,让她含羞蒙垢,让她自降了身份变成了寻常之物。
二 在当代,中华武功面临着许多认识上的误区。
第一大误区,中华武功令人尴尬的遭遇着技术性
和标准化的改造。 1928 年民国政府成立中央国术
馆,参照西方体育竞赛规则,中国武术开始走向标准
化。1958 年国家成立中国武术协会,颁布《武术比赛
规则》,1959 年武术在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成为正式比
赛项目。1990 年武术进入亚运会,彻底标准化了。
对此,少林寺现任住持释永信颇为着急:“现在少
林功夫的最大威胁是竞技体育的标准化。少林功夫标
准化的工程中,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含蓄、小幅度、
讲求内劲的传统风格,被类似于杂技和舞蹈的高空旋
转、大幅度冲踢等比赛所取代。这种动作风格不仅盛
行于全世界的少林武术馆校,而且也已经影响了少林
寺,所有的目的只有一个——拿金牌。再这样下去,
少林功夫就是一具空壳了。” 第二大误区,中华
武功令人遗憾的被世人当成徒手打败别人的工具。当
代愈演愈烈的散打比赛;街头流氓的斗殴;群体性的
不安全感等等,都促使许多人投身于习武的行列。
对于,我在燕山脚下居住的一位老师告诫我们:不
能去和任何人争强好胜,如果有人跟你比试,你马上
就要表示甘拜下风。他说,许多练武之人,由于经常
与他人比试高低而桎梏了对武功的认识。老师认为,
真正的武功其实是一种人生修养、一种精神道义的净
化、一种让人的自然本能变为自觉智能的生活方式。
老师说,以前,也有人为了报仇雪恨而去学武功——
就像武侠小说中所描述的一样;但是,如果这个人有
机缘拜师学到很高级的武功时,其学成后的表现却和
武侠小说不一样,因为他们练武的过程中杀人报仇之
心反而给练没了。 第三大误区,中华武功令人遗
憾的变成了一些人捞取名利的生意场。有些人对中华
武功并不了解,只是学了一些表演的套路,但是,却
往往把“大师”“创始人”的名号往自己头上揽。近
来又闻某掌门人竟然把金庸武侠小说中杜撰的降龙十
八掌给练出来了。其实,现在的中华武功的真髓如果
能继承下来也就很不错了。 一开始,我遇到魏树
人老师的时候,非常吃惊于他的揉手功夫——在室内,
让弹跳而起我们就弹跳而起;让我们落在沙发上我们
就轻轻的坐在沙发上了。但是,接触久了,我却更钦
佩于他对自己使命的定位——完整而系统的让杨式太
极拳的真髓保存下来。由于现在社会上已经见不到太
极拳内功心法的传授了,所以,当魏师写出《杨式太
极拳术述真》一书时,有的人就建议说,你的太极拳
和别人的不一样,你最好改名为魏式太极拳。魏老师
坚决反对,他说,这就是杨家原来的太极拳,我所做
得就是让其传承下去;这一脉如果丢了,就再也找不
回了…… 第四大误区,中华武功令人遗憾的被当
成一种拳艺技术,一种躯体体操、一种健身方法,这
也是近代以来称中华武功为中华武术的原因所在。
当代的一些有识之士并不认为武功是一种“术”。
少林寺方丈永信说,“少林寺申报的是 ‘功夫’,而
不是武术。功夫是修行,是参禅。练‘功夫’的真正
目的,是为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品行素质;少林僧人的
练武,正是一种修行。” “说到底少林功夫并不是
套路。”永信说,“谁能把‘少林功夫’的内涵说清
楚呢?我在少林寺出家都 20 多年了,我也说不清楚。
我现在也只能理解为‘中国传统文化’而已。” 三
在当今这个追求健康长寿的时代里,中华武功能
有效的帮助人们实现健康长寿的目的。 在古城安
庆闹市区状元府、吴越街和人民路一带,人们经常见
到一个老者身穿笔挺西装、足登乌亮皮鞋,迈着稳健
有力的步伐从人群中匆匆走过,他头发花白,脸膛红
润,腰板挺直。他就是张震东。张震懂看上去不过 80
岁左右,身高 1.62 米,体重 116 斤,不胖不瘦,结结
实实。其实,张震东先生今年已经 105 岁了。 张
震东记忆力过人。几十年前的事情,时间、地点、人
物、始末,不假思索,均能一一道来。不仅如此,他
现在依然坚持饭菜自买、自做、自吃,衣被自制、自
用、自洗。更让人称奇的是他现在还能劈叉,而且在
劈叉的过程中依然能做到屈伸自如,起落有度。 以
105 岁之高龄达到如此之健康境界,这缘于他一生习
武。他是少林派太祖门的传人。张震东从 15 岁入师门
那天起,武术便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他习拳、教
拳,靠拳为生,以拳养生。即使在武术受冷落的年代,
他也明处不练暗地练,外形不练心默念,故功夫始终
在身,从而得享超百岁之高寿。 110 岁的武术家吕
紫剑依然思想敏捷,耳聪目明,白发红颜,拳腿利索,
行如轻风,至今仍在开设武术馆,教徒练武。吕紫剑
的健康长寿也得益于他终身习武。 吕紫剑 1893 年
生于湖北宜昌,7 岁时随母习武,稍大就读国医学堂,
曾到宜昌拜“铁腿”江英为师,18 岁去北京拜八卦掌
尹福为师,后又去四川峨眉山九老洞拜李长叶为师。
吕紫剑精通八卦掌,擅长刀剑,并独创了八卦混元养
生功。他被评选为第五届全国健康老人,新世纪春节
时,还在中央电视台轻松自如地表演拳术技艺。 少
林寺释延王法师是少林寺易筋经洗髓经传人。1995 年
他底觉得右肋下疼痛,到北京去医院检查,医生告诉
他得了晚期胰腺癌,只剩下两三个月命。他躺在床上
想起以前在少林学的《易筋经》。“因为《易筋经》
有卧式,躺着也可以练。我就一边治疗一边练。”一
年后他可以下床,身体基本无碍,就回到寺里专心研
究《易筋经》。 “什么是易筋?易就是变化,筋就
是筋络,易筋是改变筋络。在金庸小说里,要练上乘
功夫的话,就要打通任督二脉,这没有错。中医理论
中,纵向叫‘脉’,横向叫‘络’,任督二脉正好在
人体的前后中心,前面是任脉,后面是督脉,是人体
的子午线。但人并不止这两条脉,按中医理论,人体
有十二正脉和奇经八脉,《易筋经》就是疏通人体经
脉从而强筋壮骨。”释延王如是说。 八卦掌程系
第 5 代传人的铁恩方认为,中华武功的真正价值就在
于修养身心和让人健康长寿的,离开了修养身心和健
康长寿的目的就不是真正的中华武功了——身心修养
是播种,是耕耘,而结出的果实则是延年益寿。他说,
“我老师刘世奎在教我的时候,从来没有让我去和他
人争名声比高低。” 被认为太极拳创始人的张三
丰更是直截了当的认为,练太极拳的真正目的是“延
年益寿不老春”。而他本人据说至少活过了 200 多岁。
在我们这个时代里,健康长寿的人是当之无愧的
英雄豪杰。因为,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让我们看到
了人的真正潜能是旺盛的生命力。人本的胜利是人的
生命力的胜利。中华武功就是让人的生命力发挥到极
限的健康长寿之道。四 中华武功不单是拳脚功夫
和内功心法,也不单是延年益寿的养生之法;延伸开
去,更深刻的内涵是人生境界的修养,是文治武功,
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近代史上许多杰出的人
都曾经试图理解过你——中华武功。有资料显示,20
初叶,“秋风秋雨愁煞人 ”的秋瑾先生曾习练过巫家
拳(流传于中国南方的中华武功);在天津上学的周
恩来曾经学过形意拳(中国内家拳的代表拳种);在
日本留学的鲁迅曾经学过柔道(一种从中国传过去而
变成日本国术的武术流派)。也许正因为他们学过中
华武功,所以,他们的肝胆之气才会照亮中华民族新
生的道路。 2003 年,铁恩方老师已经 90 岁了。这
是一个濡染儒释道耶回等道统文化的民间学者。90 岁,
对于许多人来说,这是一个让别人照顾的耄耋之年了,
但是,铁老却依然能一个手指把我打得蹦跳而起,依
然能坚持到东单公园来指导我们练八卦掌之基本功
——八卦走转。他告诫我们,习武之人一定要文武参
研。文者开蒙智慧,武者提升勇气。他说,学中华武
功就是要让自己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智慧之人。他的
在自己编写的八卦掌口诀中更进一步指出,学练八卦
掌的目的是“明心见性智慧融。” 八卦掌创始人
董海川生前有四句留言:“海福寿山永,强毅定国基,
昌明光大陆,道德建无极。”许多研究八卦掌 的人都
把其当成掌门人传承顺序的留言,岂不知这是对董海
川留言的极大误解,不知耽搁了多少练八卦掌的人。
这四句话的本意,其实是告戒练八卦掌的人,不要把
八卦掌当成一法一术的技艺,而是要通过八卦掌的修
炼,让生命迈上更高的境界。铁老解释到:“首 句 :
‘海福寿山永’,意心胸广阔似海,无所不可容纳;
气魄如山,刚健沉着,坚定稳重;永不动摇。是所言”
生‘。次句:‘强毅定国基’,意忠贞效国,无私奉
献;再句:‘昌明光大陆’,意见义勇为,维护社会。
所指是‘命’。末句:‘道德建无极’,意悟道培德,
修造化自然之果。” 魏树人老师对太极拳内功心
法做过这样的表述:“神意气是构成传统太极拳艺之
内功的三要素。通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途径和方法
训练、积储而成内功。太极拳内功蕴藏在拳架之中,
主导、催促着形体产生与内功变化相关的动静、开合
的运动姿势。这是太极拳阴(内功)阳(拳架)相生,内
外相合之基本规律的体现。” 而我的一位隐居在
燕山脚下的老师则认为,太极拳至少应该包括太极拳
架、太极术(内功心法)、太极道三部分内容,缺少
了这三部分内容的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太极拳。
这和汪永泉老师少年时在杨健侯家所看到描述杨
家祖孙功夫进阶的一幅图很相符:“全图共十三层台
阶,最高处绘着一座南天门,第八层台阶标志着师祖
杨露蝉的名字,健侯公排在第六层台阶上,班侯公排
在第五层,少侯公排在第四层,当时汪师曾就此图请
教师爷太极拳的功夫等级,健侯公答曰,第一层为懂
劲,第二层是能用劲……,到第十三层才能达到出神
入化之境……(见魏树人《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
真》)” 出神入化之境,是中国道家修道达到至
高境界的形象化描述。现在看来,太极拳本身也是关
于修道的(修筑自己人生之大道的过程)学问。 少
林寺流传着许多揭示中华武功真正秘密的故事。有一
则故事是这样的。 少林寺有一位禅师,有一位武
师找他比武。武师的箭术厉害,可以百步穿杨,他说
兵器、场地都由禅师来定。禅师说,就比射箭吧,将
场地定在了悬崖峭壁上。第二天两人如约而至。武师
站在悬崖畔,弓未拉开,已吓得抖如筛糠。其实禅师
并不会武功,但他定立崖头傲然如松。武师问有何秘
诀?禅师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什么是
中华武功,司马迁在《史记》上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习练剑术,“内可治身、外可防身、君子比德”。就
是说,功夫不仅是防身健身的技术,更是一种道德追
求。它是一种技、身、心的价值体系。 中华武功
的本质是帮助人探索宇宙人生奥秘的;是通过神意气
形之千锤百炼的磨砺,让精神之光普照自己的人生大
道。 我们从出生到长大成人,所经历所追寻所向
往的,其实就是让无明的自我,找到光明的自我的过
程,而中华武功就是让人通向光明的自我的一把钥匙。
补充日期: 2005-08-03 16:52:45
太极揉手最舒服的身心滋润
蓝晟 以前,我一直对太极拳的推手敬而远之,认
为,现在一些所谓的推手既不能和泰拳、拳击、武术
散打争高低,也不能取得很好的健身效果。但是,当
我遇到了杨式太极拳杨健侯一脉的继承者魏树人老师
的时候,我彻底改变了对太极推手的看法。魏老师认
为,把太极拳应用的内容称为推手并不科学,他按照
传统练法把此称为太极揉手。 四两也能拨千斤
我是 2001 年秋天第一次见到魏树人老师的。 当时 ,
在台湾开过跆拳道武馆,学过多家太极拳,培养的学
生曾获得过亚洲推手冠军的郭正勋,又一次来到魏老
师家中学太极拳老六路。郭正勋身材魁梧,力大气壮,
与世界各地的太极高手推手(他的学生是亚洲推手冠
军)从没失过手,但是,在魏老师面前“就像一个皮球
一样,一拍就弹跳而起,或魏老师手指一个方位就往
哪个方向去。太不可思议了/(郭正勋语)” 一次,
美国的潘丽文来,魏树人老师只用两手轻轻捏着潘丽
文的肩衣领,就把潘丽文打得使其从身前弹跳而起。
潘丽文落地后笑盈盈地凑过来,恳求魏老师再发一次,
好让她再感受感受,为什么没有觉察到有很大的力,
而自己就腾空而起呢尸更奇怪的是自己特别舒服,就
像醍醐灌顶一般,一种难以形容的酣畅感弥漫全身。
隐迹在太极拳民间海洋里的历史传奇和武侠小说中关
于太极武功的描述,我亲眼看到了。后来,我接触魏
老师的机会越来越多。越接触,越觉得魏老师所继承
的太极拳奥妙无穷。 延年益寿不老春 魏老师
以前练了 28 年太极拳,但是越练越感到困惑,觉得太
极拳也不过如此。也难怪魏树人有这样的想法,他 1959
年因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及心律不齐、左心房传导阻
滞而学练太极拳之后,拜访了北京城几乎所有的太极
名家,但没有看到传说中能把人发得蹦跳而起的太极
拳。学过简化 24 式及 88 式国家标准套路、陈式太极
拳第一趟和第二趟、短剑、武当对剑、太极对棒、太
极刀、太极剑、太极对练的魏树人虽然神经衰弱症好
了,但是,左心房传导阻滞却效果不大。如是,他才
有太极拳不过如此的念头。当时的魏树人颇有些“自
以为是”(魏树人语),直到有一天他遇到汪永泉。
汪永泉,当时担任着北京市武协副主席一职,但是他
从来不在公开场合谈论自己所掌握的杨式太极拳内功
心法的内容。然而,文革之后所掀起的挖掘整理优秀
传统文化的热潮,促使汪永泉把“自己答应老杨家(杨
禄禅、杨健侯)太极内功(揉手)不外传”的承诺改变
了。于是,魏树人才得以系统掌握和继承这套一直在
民间隐迹的太极拳技艺。 医生断言魏老师只有 3-5
年的寿命,所以 55 岁魏老师就病退了。但是魏老师在
汪永泉老师教自己揉手(揉手跟推乎本身是一回事,不
称推手称揉手,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避免两个人相互用
拙力顶牛)技艺的时候心脏病被治好了。太极拳的揉手
为什么能治愈心脏病呢?原因就是这个揉手,和我们原
先所认识的推手不一样,不是用力气、身法、招式去
推人,而是在揉手的过程中,平和、从容地发挥神、
意、气的巧妙变化,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对方体内,从
而深层次地渗透、按摩、滋养对方的五脏六腑和皮肉
筋脉骨,手扶贴着对方身上就如同问对方需要什么帮
助一般——在屈己从人的前提下以静制动,避免冲撞,
对人的内脏和肢体不会产生任何损伤;相反,会不断
的调动和培养神、意、气,从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中
老年人各种疾患。 养生方略简易行 经过对神
意气等内功心法的系统探研,走过不自由和懵懵懂懂
的不自觉状态,每个人都能掌握这种“四两拨千斤”,
“使人从身前蹦跳而起”的太极揉手,而“延年益寿
不老春”更是题中本有之义。 当然,刚开始的时
候,最好能按照内功心法的要求多练习太极拳套路,
在此基础上,就可以练习揉手了。一般来说,揉手的
时候要改掉猛推对方身体的习惯,要充分发挥形象思
维的作用,把对方想象成没在你面前似的。 揉手
养生的基本技巧是推大气球——让大气球去碰对方的
身体。记住,在此过程中,气球还要有一些变化。比
如,如果遇到对方顶力,就意想气球在极短的时间内
被压缩后迅即弹回复圆,并向受力方推进弹发对方。
百年树人看今朝 这几年,随着《杨式太极拳述
真)f 汪永泉口述,魏树人、齐一整理)、《杨式太极拳
术述真》(魏树人著,王洁助编、蓝青雨整理/,台湾
版的书名为《杨式太极拳述真续集》、《杨健侯秘传
太极拳内功述真》(魏树人著,.电脑多媒体教材 )的
出版,海内外时不时有人专程来质疑、挑战,但魏老
师每次都微笑着应战,然后,毫无保留地向来访者讲
解太极揉手的真谛。 魏老师的文化程度并不高,
但是,他本着对太极拳的热爱,经过 20 多年的探研,
已经成为一代太极拳学者。他向来访者讲起太极拳来
滔滔不绝,思维敏捷,人生哲理与拳艺内涵相得益彰,
养生奥妙与科学之理相互交映。与来访者揉手时更是
让旁观者感到惊心动魄,不可思议。魏老师的智慧已
经得到了开发,身体更是非常健康,这缘于他 20 多年
来勤练太极拳。魏老师说:“达到我这个程度并不难,
关键是能不能做到全体透空,在练拳及揉手的过程中
把形体忘掉。” 是的,只要按照神、意、气内功
心法的要求去锻炼,就一定能达到“阶及神明”和
“渐至从心所欲”的境界。前人有杨露蝉、杨健侯,
汪永泉达到了这个境界,当代人魏树人达到了这个境
界,那么,作为我们之中的每一个人,也如是.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