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1

《荀子‧勸學》(節錄)

1. 根據《荀子‧勸學》
(節錄)一文,解釋以下文句中有着重號的字的意思。
(5 分)
(每
題 1 分)

(1) 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為: 凝結

(2)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輮: 用烘烤它,使它彎曲

(3)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 假借、利用

(4)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鍥: 雕刻

(5) 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利: 鋒利

2. 試根據《荀子‧勸學》(節錄),把以下文句譯寫成白話文。(15 分)
(每題 3 分)

(1)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靛青色,是從蓼藍中提煉出來的,卻比蓼藍還要深。

(2)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君子廣泛地學習並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就能智慧聰明、行為不會有過失了。

(3)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君子的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只是君子)善於借助外物罷了。

(4)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所以不一步步地累積,就沒有(方法)到達千里之遠。

(5) 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若不是蛇鱔的洞穴,就沒有可寄住的地方,這是因為牠心思浮躁、不專心。

1
3. 根據《荀子‧勸學》(節錄)一文,試指出以下句子中附有的字的詞性及詞義。(6
分)(每項 0.5 分)
句子 詞性 詞義
(1)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結構助詞 的

(2)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人稱代詞 它(木材)

(3)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連詞 就

(4) 蟹六跪而二螯。 連詞 和

(5)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代詞 稱代「有的人」

(6) 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者。 代詞 稱代「有的地方」

4. 根據《荀子‧勸學》(節錄)一文,解釋以下文句中粗體的字詞的意思。(5 分)

(1) 學不可以已。 已: 停止

(2)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 游泳

(3)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彰: 清楚

(4)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礪: 磨刀石

(5)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一: 專一

(6)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須臾: 片刻

5. 《荀子‧勸學》(節錄)中「君子曰:『學不可以已』」一句,在內容和結構上分別起
了甚麼作用?試略加說明。(3 分)

 內容上的作用:直接點出作者對學習的看法,認為學習是不能停止的,強調學習

的重要。(1.5 分)

 結構上的作用:以下筆立論的方法帶出中心論點,開宗明義地點出學習不能停

止,領起下文,再利用不同論據論證觀點。(1.5 分)

6. 在《勸學》(節錄)中,荀子認為學習有甚麼意義?(2 分)

 改變本性  提升技能
 去惡為善  增強耐性

A  B  A B C D
C  D  ○ ○ ● ○

2
7. 荀子在《勸學》(節錄)中認為君子通過學習和反省自己,可以有甚麼得益?(2 分)

荀子認為君子可以通過學習和反省自己,令自己變得智慧聰明,行為不會有過錯。
(2

分)

8. 為甚麼荀子會在《勸學》中提到「青」、「冰」、「木」和「金」等東西?試就原因及
說理技巧兩方面說明之。(4 分)

 原因:說明後天的學習可以改變本性,同時可以去惡為善和增長知識。(2 分)

 說理技巧:這是運用比喻論證,呼應前文「學不可以已」的論點(1 分),具體

生動地說明後天學習的意義,起前呼後應之效,增強文章說服力(1 分)。

9. 《荀子‧勸學》(節錄)中「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一句說明了哪種為學
態度的重要?(2 分)

A 持之以恆 A B C D

B 專一用心 ○ ○ ○ ●

C 博覽廣見

D 善用外物

10. 根據荀子在《勸學》(節錄)中的論述,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一句有何作用?
(2 分)又這句子與文章主題有甚麼關係?(4 分)

 作用:(2 分)
A 提出學習有提高效能的作用 A B C D

B 總結後天學習的重要 ○ ● ○ ○

C 論證君子與一般人本性上的差別

D 重申學習的好處

 關係:荀子相信性惡說,所以重視學習,認為教育能改變人性,期望藉由勸學達

導人向善的目的。(2 分)而引文就反駁人們的錯誤觀點,指出君子並無天賦,

本性與眾人沒有差別,突出後天學習的重要。(2 分)

3
11. 在《荀子‧勸學》(節錄)中,荀子借以下例子說明甚麼觀點?每題限選一個答案,
多選者 0 分。(6 分)(6 分,每分題 1.5 分;每題限選一個答案,多選者 0 分)

A B C D E

(1) 輮以為輪 ● ○ ○ ○ ○

(2) 積土成山 ○ ○ ● ○ ○

(3) 駑馬 ○ ○ ○ ● ○

(4) 螾 ○ ○ ○ ○ ●

A 學習擁有改善本性的功用。
B 借助後天的學習能提高效能。

C 學習須注重積累,方能具備聖人的心志。

D 學習能否有所積累,在於可否持之以恆。

E 學習要有所成就,必須專心致志。

12. 《荀子‧勸學》(節錄)中「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一句,說明了甚麼
道理?(2 分)

A 學習能抵抗外在環境的影響。 A B C D
○ ○ ● ○
B 學習無法使人的本性恢復如初。

C 學習能夠使人去惡為善。

D 人需要廣泛學習才能進步。

13. 試用一個四字詞概括《荀子‧勸學》(節錄)中「善假於物」的作用。(2 分)

事 半 功 倍 (答案須是四字詞)

14. 試根據《荀子‧勸學》(節錄)一文,判斷以下陳述,塗滿與答案相應的圓圈;每題
限選一個答案,多選者 0 分。(4 分)

無從
正確 錯誤
判斷
(1) 荀子認為君子與一般人的天賦並無不同。 ● ○ ○

(2) 荀子認為人們不需要思考。 ○ ● ○

答案分析:(4 分,每分題 2 分;每題限選一個答案,多選者 0 分)


4
(1) 正確。荀子在第 2 段先後以「登高而招」
、「順風而呼」、
「假輿馬」和「假舟楫」
作喻,說明借助外物能提高效能,論證後天學習的效用,並指出君子的本性與
一般人沒有差別,關鍵在於君子能善用外物,故陳述正確。
(2) 錯誤。荀子在第 2 段指出曾「終日而思」,但效用比不上「須臾之所學」,說明
學習比思考重要,但他卻不是指人們不需要思考,故陳述錯誤。

15. 在《荀子‧勸學》(節錄)中,摘錄一句最能代表荀子對學習目的的看法之句子(2
分),並略加說明(2 分)。

 句子: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2 分)

 說明:這句論述荀子認為學習就是為了積累善行,養成美德,使自己心智澄明,

這樣就能具備聖人的心志,說明荀子期望藉由學習達到成為仁人的目的。
(2 分)

16. 以下哪一句的文意與「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最為接近?(2 分)

A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A B C D

B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 ○ ○ ●

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D 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17. 荀子在《勸學》
(節錄)中提出「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的看法,你
同意他的看法嗎?試略加說明。(5 分)

同意。
(1 分)荀子認為整日思索的收穫比不上片刻學習到的知識。
(1 分)事實上,

人們不能單靠獨自思考就能解答世間上所有疑難,單憑有限的智慧來思考所有問

題,很容易會出錯。
(1 分)然而,我們通過學習汲取前人的經驗和知識,可以擴闊

思維,糾正錯誤觀念,改進自己。(2 分)(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其他答案:
不同意。 (1 分)不論學習還是思考都是同樣重要的,如果不懂得向人請教,一味用
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就很容易帶有偏頗。 (2 分)同樣道理,荀子所提出的片刻的
學習,如果沒有深切思考,只會是囫圇吞棗,對個人的修養和知識不會有任何效用。
(2 分)

5
18. 在《荀子‧勸學》(節錄)中,荀子如何通過類比論證證明「為學必須積累」這個論
點?(3 分)運用這方法可收到甚麼論述效果?(2 分)

 論證過程:荀子以堆積土石成為高山,就能興起風雨,正如匯聚水流成為深淵,

就能讓蛟龍生長的道理(1 分)
,類推積累善行成為美德,就能具備聖人的心志,

由此引證為學必須積累(2 分)。

 效果:通過運用類比論證,可使所說之理更具體,並增加文章的說服力。
(2 分)

19. 有說荀子之文「構思縝密,文筆周密」
,試以《勸學》
(節錄)為例,析述其行文風格。
(5 分)

荀子在《勸學》開篇即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中心論點(1 分)
,並指出學習的意義,

運用一連串比喻,論證學習能改善本性,闡明學習的重要(1 分)
。然後荀子舉出多

個比喻,證明學習具有提高效能的作用,駁斥一般人認為君子的本性與眾不同。(1

分)接着,荀子以正反論證的手法,指出學習的方法在於積累。
(1 分)最後以對比

論證,說明學習的重要態度是持之以恆和用心專一。
(1 分)全文觀點環環相扣,不

斷強調學習的必要,文章結構嚴密。

20. 在《荀子‧勸學》(節錄)中,以下哪組句子與「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具有相
同的修辭手法?(2 分)(對偶)

A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A B C D

B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 ○ ○ ○

C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D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21. 在《荀子‧勸學》
(節錄)中,荀子如何說明學習應有的態度?(5 分)

荀子先以騏驥和駑馬為喻,指出騏驥比不上駑馬,原因在於 駑馬不放棄(0.5

分) 。接着,又以朽木和金石為喻,證明知識的積累在於後天能否 努力不懈(0.5

分) 。荀子繼而以螾和蟹作喻,指出前者有 很強的挖土能力(1 分) ,後者卻

只能棲身於 蛇鱔的洞穴(1 分) ,說明蟹心思浮躁,論證 要有成果就必

須專心致志(2 分) 的道理。

6
22. 在《荀子‧勸學》(節錄)一文中運用了甚麼方法論證「不舍」是重要的學習態度?
試舉出一例說明之。(3 分)

荀子運用了對比論證論證「不舍」是重要的學習態度。
(1 分)他以「騏驥一躍,不

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為例,將駿馬和劣馬作對比,突出資質的高低並不

重要,只要努力不捨,持之以恆就會成功,說明「不舍」的重要。(2 分)

23. 荀子在《勸學》(節錄)一文中提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的觀點。試從日
常生活中舉出一例,說明其觀點。(4 分)

引文的意思是君子的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分別,只是君子善於借助外物。
(1 分)例如

我們學習英語,可以通過閱讀坊間的學習教材或課外書籍,學習英語文法,訓練自

己的閱讀和寫作能力。
(1 分)另外,我們應爭取機會與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交往和溝

通,藉此訓練自己的聆聽和說話能力(1 分)
,並多聽取對方的意見,反省自己的缺

點,從而提升自己的英語水平(1 分)。

24. 以下引文運用了甚麼論證方法?(1 分)這種論證方法又怎樣加強說理效果?試以


引文為例,略加說明。(3 分)

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
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荀子‧勸學》(節錄))

 論證方法: 對 比 論 證 (答案須是四字詞)(1 分)

 說理效果:引文以螾沒有鋒利的爪牙和強健的筋骨,卻很會挖土,可以向上鑽食

土壤,向下喝到泉水,對比蟹擁有六隻蟹腳和兩隻蟹鉗,卻只能寄居蛇鱔的洞穴

(2 分),突出學習時用心專一的意義,能加強文章說服力(1 分)。

25. 荀子在《勸學》(節錄)中,引用以下例子論述「學習時要用心專一」的看法,你認
為當中的論據是否適切?試說明理由。(5 分)

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
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荀子‧勸學》(節錄))

適切。
(1 分)荀子以體形和能力懸殊的兩種動物「螾」和「蟹」作對比,由於螾能

專心一致地挖土,將勤補拙,憑自己的力量鑽洞安身。相反,蟹雖然具有先天優勢,

但因心思浮躁,結果只能寄住蛇鱔的洞穴。
(2 分)荀子在此提出的論點既與前文相

7
符,強調後天努力的重要,同時具體又生動地說明用心專一就能有所成就的道理,

故論據適切。(2 分)(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其他答案:
不適切。
(1 分)荀子以「螾」和「蟹」兩種體形懸殊的動物作對比,由於前者態度
用心專一,故能鑽洞安身,後者卻因心思浮躁而要棲身蛇鱔的洞穴,證明用心專一
是重要的學習態度。(2 分)然而兩種動物並非同屬一科,前者是環節類動物,後者
是甲殼類動物,無論結構、習性或生活環境皆不同,根本沒有可比之處。而且我們
亦無法肯定「螾」能鑽洞安身是由於用心專一, 「蟹」要棲身蛇鱔的洞穴是由於心思
浮躁,故論據不適切。(2 分)

26. 細閱以下引文,回答所附問題。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荀
子‧勸學》(節錄))

甲、 以上引文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1 分)
A 比喻 A B C D

B 誇飾 ○ ○ ● ○

C 排比

D 對偶

乙、 承上題,試從《論仁論孝論君子》中摘錄一句運用相同修辭手法的句子(1 分)

並略加說明其修辭效果(2 分)。
 句子: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 分)

(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 說明:運用三個句式相似的句子,反復指出君子以義作為行事、言談的原則,

「禮以」
、「孫以」
、「信以」有強調作用(1 分)
,突出君子的行為必以是否符

合禮義為依歸(1 分)。

27. 有云荀子的文章講究結構的形式美,善用排偶。試用以下引文說明其特色及好處。
(5
分)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
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
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荀子‧勸學》
(節錄))

8
 特色:
「吾嘗終日而思矣」至「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登高而招」至「而聞者彰」

及「假輿馬者」至「而絕江河」分別是三句對偶句(1 分)
,特點是以字數相等,

語法相似,意義相關的兩個句組或單句,一前一後地排列在一起(1 分)。

 好處:引文中的第一組對偶句是隔句對,後兩組則是長句對(1 分),利用不同

長度的對偶句式,使文章中的句式多變,聲調鏗鏘,增加文章的論述氣勢(2 分)

28. 試指出以下兩段引文同樣運用了哪種論證手法(1 分)
,並說明兩者分別論證了甚麼
觀點(4 分)。

甲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
塞忠諫之路也。(諸葛亮《出師表》)

乙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節錄))

 論證手法:正反論證(1 分)

 引文甲的觀點:諸葛亮用「宜」與「不宜」的建議作對比,既勸勉後主要兼聽納

言,又告誡後主切勿堵塞言路,論證言路開通對國家吏治的重要。(2 分)

引文乙的觀點:荀子用「舍」與「不舍」兩種相反的態度作對比,說明放棄雕刻

即使朽木也不能折斷,不放棄就可折斷金石,論證持之以恆的重要。(2 分)

29. 試指出以下兩段引文同樣運用了哪一種寫作手法(1 分)
,並說明兩者分別論證了甚
麼觀點(4 分)。

甲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
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魚我所
欲也》)

乙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
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荀子‧勸學》

(節錄)

 寫作手法:(1 分)
A 比喻論證 A B C D

B 對比論證 ● ○ ○ ○

C 舉例論證

D 類比論證

9
 引文甲的觀點:孟子利用魚和熊分別比喻生和義,前兩者都是人所喜愛的,兩者

不可兼得時就會取熊捨魚,論證生和義均是人所嚮往的,兩者不可兼得時就會捨

棄生命,說明義的價值高於生命。(2 分)

引文乙的觀點:荀子用登高招手、順風呼喊、借助車馬和借助船隻作比喻,說明

借助外物能提高效能,論證借助後天的學習能有所成就。(2 分)

30. 《荀子‧勸學》(節錄)與韓愈《師說》均對學習提出看法,當中有甚麼異同?試加
以比較。(6 分)

《荀子‧勸學》(節錄) 韓愈《師說》
:

同樣強調學習的重要,學習能使人有所進步。(2 分)
: :
荀子從學習的意義、效能、方法 韓愈集中論述以求學的方法在於

異 及態度,以不同角度論述學習的 跟從老師學習,並強調不應以從

必要,強調學習為了向善的目的。 師為恥。(2 分)

(2 分)

31. 《荀子‧勸學》(節錄)與《孟子‧魚我所欲也》分別提到「君子」和「賢者」
,兩者
各有何用意?(5 分)

 「君子」
:荀子認為「君子」能通過學習和檢察自己,令自己無過(1 分)
,又指

出「君子」的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只是他們較懂得借助外物,改進自己,反

駁駁斥一般人以為「君子」與一般人有別,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1.5 分)。

 「賢者」:孟子指出義與不義比生與死更令人想要及厭惡,因此人人都應會捨生

取義。(1 分)孟子提及「賢者」能夠堅守本心,反駁一般人以為只有「賢者」

才能捨生取義,藉此強調只要順着本心,人人均能做到捨生取義(1.5 分)。

10
32. 根據《荀子‧勸學》(節錄)與《孟子‧魚我所欲也》的內容,分析荀子和孟子的人
性觀。(6 分)
 荀子:荀子認為人只要通過後天學習,增長知識,就能按智慧聰明做事,減少犯

錯,君子只是較懂得借助外物幫助自己(2 分)可見他認為性本惡,人需要通過

教育,才能為善(1 分)。

 孟子:孟子認為一般人做不到捨生取義是由於失其「本心」
,指出「賢者」做到

不失其本心,才能捨生取義(2 分)
,可見他是從性本善出發,人只要順性,就

會懂得捨生取義(1 分)。

33. 《荀子‧勸學》(節錄)和《莊子‧逍遙遊》(節錄)都以樹木論述道理,兩者是否運
用相同的論證手法?試加以說明。(5 分)

不相同。
(1 分)荀子運用比喻論證,以木材被火燒就會變成車輪,用墨線校正就能

取直,比喻人可以通過後天學習改變(1 分)
,說明後天學習的好處(1 分)
。莊子則

運用寓言說理的手法,描寫惠子和莊子分別對樗樹的看法,指出樗樹於人無用正是

對自身的養生盡年的大用(1 分),說明「無用之用方為大用」的道理(1 分)。

34. 《荀子‧勸學》(節錄)與《莊子‧逍遙遊》(節錄)分別提到「木」和「樗樹」
,兩者
說明甚麼論點?試略加說明。(4 分)

 「木」
:荀子以木比喻人,指出木材烘烤後可變形成車輪,不會回復挺直(1 分),

就像人一樣,經過後天學習,就能提高品格,由「惡」變為「善」,亦不會變回

「惡」,強調學習的好處(1 分)。

 「樗樹」:莊子先記敍惠子指出樗樹不能做任何器物,不被匠人採用,故認為樗

樹「無用」
。(1 分)後寫自己的回答,指出樗樹對人無用,但它的「無用」卻能

在保養生命方面起到大用,帶出無用方為大用的養生盡年之道。(1 分)

1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