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9

课程主题: 名人传记类讲义——“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欧亨利

一、人物简介

欧·亨利(1862 年 9 月 11 日-1910 年 6 月 5 日),美国短篇小说家、美国

现代短篇小说创始人,其主要作品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

《最后一片叶子》、《二十年后》等。

1862 年 9 月 11 日,欧·亨利生于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格林斯伯勒,曾当

过银行职员、药剂师等。1896 年 2 月,欧·亨利因受到盗用公款的指控入狱,

后逃亡洪都拉斯。1898 年再次入狱,期间开始发表作品。1902 年,欧·亨利

移居纽约,成为职业作家。1910 年 6 月 5 日,欧·亨利因肝硬化在美国纽约去

世。欧·亨利与契诃夫和莫泊桑并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

代短篇小说之父,他的作品有"美国生活的百科全书"之誉。

二、代表作鉴赏
(一)《麦琪的礼物》(人教版--九年级)

1、内容简介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圣诞节里发生在社会下层的小家庭中的故事。男

主人公吉姆是一位薪金仅够维持生活的小职员女主人公德拉是一位贤惠

善良的主妇。他们的生活贫穷但吉姆和德拉各自拥有一样极珍贵的宝

物。吉姆有祖传的一块金表德拉有一头美丽的瀑布般的秀发。为了能在

圣诞节送给对方一件礼物吉姆卖掉了他的金表为德拉买了一套“纯玳瑁做的边上镶着珠宝”的梳子德拉卖掉

了自己的长发为吉姆买了一条白金表链。他们都为对方舍弃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而换来的礼物却因此变得毫

无作用了。

2、主题思想

1
作者以简单的故事情节表达了两位主人公之间纯洁的爱情,它代表了美国下层人物的悲喜也包含了作者

要表达的“人性美”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爱的无私奉献”。

在《麦琪的礼物》中欧·亨利以广大下层人民群众困苦生活中的美好爱情为主题。对当时金钱至上的资

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尖锐和辛辣的讽刺对广大人民群众悲苦人生挣扎中的互相关心和自我牺牲精神以及患难之

中见真情的美好爱情加以了赞颂。吉姆和德拉即使只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却拥有着对生活的热情和

对对方的深爱。在这些温暖的感情面前贫困可以变得微不足道。虽然最终彼此的礼物对于对方而言已失去使

用价值但是德拉和吉姆却得到了人世间比礼物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无价的爱。

3、艺术手法

小说在语言方面,动词、形容词、叠词等连贯起来在整部小说中这些词语的运用既能表达出一种幽默风

趣的语言风格也能呈现出更多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将这些不同词性的词运用于男女主人公的心理刻画与神态

表现结合在一起通过主人公的情感运用以及结合这些词性的表达将“礼物”主题进行全面的升华并采用连串

的方式在小说中一一呈现出来能收到更好的创作效果。

小说的叙事借助全知视角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有选择的不露痕迹的“突出”恰到好处地营造了一种

神秘莫测的气氛,有助于暗设悬念。二是全知叙述者的有意省叙和叙述空白造成相关信息的缺失而构建了一

个又一个的悬念使整个故事波澜迭起又难以预料三是借助叙述视角的转换加强故事的悬念感、戏剧性为

“欧·亨利式”的结尾营造气氛打下基础。

小说的简洁性主要体现为以实带虚的故事叙述和人物塑造。故事是双线进行最后汇合的。也就是说前面

应当是夫妇双方分头为对方买礼物然后再相互交换。但作者在叙述这个故事时却完全以德拉为中心以德拉的

行为为线索只写了德拉卖掉头发买表链的过程而没有写杰姆卖表买发梳的过程。实际上他们的想法是一致的

过程也近似写了一个也就等于写了另一个。他们具有同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心灵因而也就可以想到杰姆的行动

和心理。这就叫做一实一虚以实带虚双线并行。这样写不仅节约了许多笔墨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想余

地。让人在欣赏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在作品的结尾作者打破了传统的“顺其自然式”的表达方法采用了极端的“悬念式结尾”的写作技巧情

节出乎意料却又合情合理。让吉姆在最后才吐露真言“让我们都把礼物暂放一边吧它们实在太好了目前尚不

2
宜用。我卖掉金表换钱为你买了发梳。”其实是欧·亨利精心安排的由“含泪的笑”成功过渡到了“含笑的

泪”既是对普通百姓真挚情感的赞扬也是对丑恶社会中压迫人性制度愤怒的表达。

(二)《警察与赞美诗》

1、内容简介

该短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穷困潦倒,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苏比,因为寒冬想去监狱熬过,所以故意犯罪,

去饭店吃霸王餐,扰乱治安,偷他人的伞,调戏妇女等,然而这些都没有让他如愿进监狱;最后,当他在教

堂里被赞美诗所感动,想要从新开始,改邪归正的时候,警察却将他送进了监狱。该小说展示了当时美国下

层人民无以为生的悲惨命运。

2、主题思想:对美国不公正的畸形社会进行谴责。

《警察与赞美诗》向读者展示了美国社会的真实一面。 欧·亨利

所塑造的苏比形象是当时社会现象的一个缩影,它以喜剧的形式体现了

美国下层社会小人物的悲剧命运。该小说让读者宛若置身于纽约大都市

的大街小巷,目睹像苏比一样底层人民的坎坷艰辛的生活,认识五光十

色的美国社会的肮脏、卑俗的世态,领会美国司法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本

质。苏比的不幸遭遇蕴藏了“严肃的人生哲理”:生活在美国社会像苏

比这样的下层小人物的命运,注定只能陷入泥坑而又走不出泥坑的悲

剧。人无法从人本体的困境中摆脱,只能从困境走入困境。

3、艺术特色

在该小说中, 幽默贯穿整个故事情节, 它是作者表达思想的手段。在幽默中作者深刻地擒露了资本主

义社会海况愈下的世风。文中苏比这个流浪汉为达到自己可笑的目的而作出令人觉得不可思议尝试,例如到

餐厅骗吃骗喝,砸商店的橱窗,调戏少妇,扰乱治安,行窃。更为可笑的事警察先生们对这些违法的举动并

没有予以惩罚反而显示出了一种“宽容”。当苏比受到赞美诗的感化,欲改邪归正时“宽容”的警察却以

“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了什么也没干的他,他投入了监狱。这可以说是一个绝妙的讽刺。通过这些令人可

笑、不可思议的情节描写,作者充分暴露了美丑不分、是非颠倒的扭曲了的社会道德。使人在捧腹之余深刻

3
的感觉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

欧·亨利的小说也时常运用对照、夸张、比喻、拟人、反语等写法,来使语言达到幽默的艺术效果的。

例如文本中提及苏比在一家饭馆吃喝一顿后,没钱付款,本想因此入狱却惨遭痛打的情节中,作者是这样描

述的:两个侍者干净利索地把苏比往外一叉,正好让他右耳贴地摔在铁硬的人行道上。他一节一节地撑了起

来,像木匠在打开一把折尺,这里,作者用轻快的语言描写了苏比的狼狈相,使小人物痛苦挣扎的惨状如一

幅画展现在读者眼前,使人倍感辛酸。欧·亨利的有些幽默语言看似轻松风趣,实则沉重。例如文本中提及

“多年来,好客的布莱克威岛监狱一直是他冬季的寓所。”说得幽默轻松, 然而读者可以透过纸张体会到

下层劳动人民悲惨的活动境遇,看到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生活上的无助。在作品中为了把一个小人物——

苏比的悲惨生活表现出来,大量运用了幽默、对比的手法,警察该抓他的时候不抓,不该抓的时候偏抓,这

种描写起到一种大起大落的戏剧效果,从而大大地增添了主人公的悲剧气氛。辛辣地讽刺了上层社会的腐朽

生活,揭露了垄断资产阶级残酷的本性,与广大下层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资本主义

社会的贫富悬殊,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控诉了统治者对人民的迫害,也揭示了苏比等下层劳动

人民生活艰辛的社会根源,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社会意义。

《警察与赞美诗》中,在一个个生活的片断里,处于两难中的主人公必须面对抉择,这时不仅能集中刻

画人物心理,也能充分展示生活中固有的矛盾。再加上欧·亨利把细节描写的准确而又传神,因而能在很短

的篇幅内达到一种思想与艺术相结合的完美效果,给人以强烈的印象,而这也正是欧·亨利短篇小说成功的

关键。

小说以夹叙夹议的模式将苏比的心理活动、主观愿望和外部环境作了对比描写,如以苏比第一次骗吃喝

为例:“苏比离开长凳,踱出广场,穿过百老汇路和第五大街交叉处的那片平坦的柏油路面。他拐到百老汇

路上,在一家灯火辉煌的饭馆前面停下来。”这种从容随意的动作对应着苏比的心理活动:“他露在桌面以

上的上半身绝不会引起侍者的怀疑;同时那只野鸭却能让他到冬季寓所的路上感到饱食的快乐。”此外,

“苏比对自己上半身的打扮颇有信心。他刮过脸,上衣还算体面,感恩节时一个女教士送给他的那个有活扣

的黑领结也挺干净。只要他能走到饭馆里的桌子边上而不引起别人的疑心,一切就可以如愿以偿了。”“可

是,苏比刚踏进饭馆大门,侍者领班的眼光就落到了他的旧裤子和破皮鞋上。粗壮而利索的手把他推了一个

4
转身,沉默而迅速地撵到人行道上,从而改变了那只险遭暗算的野鸭的不体面的命运。”这种对比描写方

式,不但诙谐幽默,而且悬念丛生,引人入胜。

拼贴画是欧·亨利在该作品中运用的又一手法,通过精选拼贴的六幅生活场景折射出资本主义生活的无

序与荒诞。在苏比的六次惹是生非事件中,人们更能体验到资本主义社会中荒诞不经、善恶不分、庸俗势利

的丑陋本质。苏比的第一次“作恶”便是想吃“霸王餐”,可是他的“旧裤子和破皮鞋”出卖了他,被赶了

出来。作者形象地嘲讽了在宣传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只认衣服不认人的虚伪势利的本质。

三、课内阅读
(一) 《最后一片叶子》(北师大版--七年级上)

苏艾和琼珊在一座矮墩墩的的三层楼砖屋的顶楼设立了她们的画室。“琼珊”是琼西的昵称。她俩一个

来自缅因州, 一个是加利福尼亚州人。她们是在德尔蒙戈饭馆吃客饭时碰到的,彼此一谈,发现她们对艺

术、饮食、衣着的口味十分相投,结果便联合租下了那间画室。那是 5 月里的事。到了 11 月,一个冷酷

的、肉眼看不见的、医生们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悄悄地游荡,用他冰冷的手指头这里碰一

下那里碰一下。在广场东头,这个破坏者明目张胆地踏着大步,一下子就击倒几十个受害者,可是在迷宫一

样、狭窄而铺满青的“胡同”里,他的步伐就慢了下来。

一天早晨,那个忙碌的医生扬了扬他那毛茸茸的灰白色眉毛,把苏艾叫到外边的走廊上。

“我看,她的病只有一成希望,”他说,一面把体温表里的水银甩下去,“这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

要活下去。人们不想活,情愿照顾殡仪馆的生意,这种精神状态使医药一筹莫展。你的这位小姐满肚子以为

自己不会好了。她有什么心事吗?”

“她——她希望有一天能够去画那不勒斯海湾。”苏艾说。”医生走后,苏艾走进工作室里,把一条日

本餐巾哭成一团湿。后来她手里拿着画板,装做精神抖擞的样子走进琼西的屋子,嘴里吹着爵士音乐调子。

苏艾正在给故事主人公,一个爱达荷州牧人的身上,画上一条马匹展览会穿的时髦马裤和一片单眼镜

时,忽然听到一个重复了几次的低微的声音。她快步走到床边。

琼珊的眼睛睁得很大。她望着窗外,数着……倒过来数。

“12,”她数道,歇了一会又说,“11”,然后是“10”,和“9”,接着几乎同时数着“8”和

“7”。

5
苏艾关切地看了看窗外。那儿有什么可数的呢?只见一个空荡阴暗的院子,20 英尺以外还有一所砖房的

空墙。一棵老极了的常春藤,枯萎的根纠结在一块,枝干攀在砖墙的半腰上。秋天的寒风把藤上的叶子差不

多全都吹掉了,几乎只有光秃的枝条还缠附在剥落的砖块上。“什么,亲爱的?”苏艾问道。

“6,”琼西几乎用耳语低声说道,“它们现在越落越快了。三天前还有差不多一百片。我数得头都疼

了。但是现在

好数了。又掉了一片。只剩下五片了。”

“五片什么,亲爱的。告诉你的苏艾。”

“叶子。常春藤上的。等到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我也就该去了。这件事我三天前就知道了。难道医生

没有告诉你?”苏艾满不在乎地说,“那些破常春藤叶子同你的病有什么相干?你以前不是很喜欢这棵树

吗?得啦,你这个淘气的姑娘。“不要说傻话了。你争取睡一会儿。”苏艾说道,“我得下楼把贝尔曼叫上

来,给我当那个隐居的老矿工的模特儿。我一会儿就回来的。不要动,等我回来。”

老贝尔曼是住在她们这座楼房底层的一个画家。他年过 60,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那样的大胡

子,这胡子长在一个像半人半兽的森林之神的头颅上,又鬈曲地飘拂在小鬼似的身躯上。贝尔曼是个失败的

画家。他操了四十年的画笔,还远没有摸着艺术女神的衣裙。

他老是说就要画他的那幅杰作了,可是直到现在他还没有动笔。苏艾在楼下他那间光线黯淡的斗室里找

到了贝尔曼,满嘴酒气扑鼻。老贝尔曼两只发红的眼睛显然在迎风流泪,他十分轻蔑地嗤笑这种傻呆的胡思

乱想。

他们上楼以后,琼珊正睡着觉。苏艾把窗帘拉下,一直遮住窗台,做手势叫贝尔曼到隔壁屋子里去。他

们在那里提心吊胆地瞅着窗外那棵常春藤。后来他们默默无言,彼此对望了一会。寒冷的雨夹杂着雪花不停

地下着。贝尔曼穿着他的旧蓝衬衣,坐在一把翻过来充当岩石的铁壶上,扮作隐居的矿工。

第二天早晨,苏艾只睡了一个小时的觉,醒来了,她看见琼珊无神的眼睛睁得大大地注视拉下的绿窗

帘。

“把窗帘拉起来,我要看看。”她低声地命令道。苏艾疲倦地照办了。然而,看呀!经过了漫长一夜的

风吹雨打,在砖墙上还挂着一片藤叶。它是常春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了。靠近茎部仍然是深绿色,可是锯齿

形的叶子边缘已

6
经枯萎发黄,它傲然挂在一根离地二十多英尺的藤枝上。

“我是一个坏女孩儿,苏艾,”琼珊说,“天意让那片最后的藤叶留在那里,证明我曾经有多么坏。想

死是有罪的。

你现在就给我拿点鸡汤来,再拿点掺葡萄酒的牛奶来,再---不,先给我一面小镜子,再把枕头垫垫

高,我要坐起来看你做饭。”过了一个钟头,她说道:“苏艾,我希望有一天能去画那不勒斯的海湾。”

第二天,医生对苏艾说:“她已经脱离危险,你成功了。现在只剩下营养和护理了。”

下午苏艾跑到琼珊的床前,琼珊正躺着,安详地编织着一条毫无用处的深蓝色毛线披肩。苏艾用一只胳

臂连枕头带人一把抱住了她。

“我有件事要告诉你,小家伙,”她说,“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里患肺炎去世了。他们搞不清楚在那

个凄风苦雨的夜晚,他究竟到哪里去了。后来他们发现了一盏没有熄灭的灯笼,一把挪动过地方的梯子,几

支扔得满地的画笔,还有一块调色板,上面涂抹着绿色和黄色的颜料,还有,亲爱的,瞧瞧窗子外面,瞧瞧

墙上那最后一片藤叶。难道你没有想过,为什么风刮得那样厉害,它却从来不摇一摇、动一动呢?唉,亲爱

的,这片叶子才是贝尔曼的杰作。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的。”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情节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老贝尔曼死前,完成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杰作,而正

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B.老贝尔曼“画叶”的行动本应是作品的关键,作者对他的具体行为不着一笔,这样写虽然在整篇小说的情

节结构的完整性上留下了遗憾,但是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C.文章第二段运用了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告诉读者包括苏艾在内的十几人得了肺炎,为后文的情节做出了

铺垫。

D.本文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前面对贝尔曼小鬼似的身躯、失败而毫无理想实践性的画家的描述是抑,与

结尾的出乎意料的扬形成对比。

E.苏艾和琼珊在一座矮墩墩的三层楼砖屋顶楼的画室相识,发现对艺术、饮食、衣着的口味十分相投,结果

便联合租下了那间画室。

(2)最后一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联系?

7
(3)贝尔曼在本来就篇幅颇短的小说中出场的次数极少,但他是整篇小说的灵魂,贝尔曼是怎样的一个

人?请结合文本分析。

(4)《最后一片叶子》,一译《最后的常春藤叶》,请结合文本和你个人的理解,探究哪一个题目更好。

参考答案

(1)AD

【A3 分 D2 分 B1 分 B“留下了遗憾”表述不太好。C 苏艾并没有得肺炎。 E 她们是在德尔蒙戈饭馆

吃客饭时碰到的。】

(2)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2 分)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

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

振作起来,直到康复。(4 分)

(3)初见贝尔曼时,贝尔曼是一个不拘小节、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生活失意不满现状,但当他得

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2 分)最后贝

尔曼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人格得到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

得到了展现。(2 分)由此,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

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

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2 分)(写出贝尔曼前后形象差异 4 分,写出深层形象 2 分,言之成理

即可。)

(4)《最后一片叶子》好。

从情节来看,琼珊一直在数叶子的数量,“最后一片”符合情节的发展。

从形象及主题来看,文章的所有主人公都担心最后一片叶子的落下,琼珊和苏艾都是青年画家,作为画

家的琼珊,居然一直没能看出墙上的藤叶居然是画上去的,由此可以从侧面说明贝尔曼先生最后这幅作品精

湛的技艺,真可谓以假乱真,堪称杰作。因为这片叶子给予了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

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也预示着贝尔曼人生最后的一幅杰作。所以,《最后一片叶子》好。

《最后的常春藤叶》好。

从情节来看,“一棵老极了的长春藤”,预示着生命的长春,为后文做铺垫。

8
从形象及主题来看,琼珊和苏艾都是青年画家,作为画家的琼珊,居然一直没能看出墙上的藤叶居然是

画上去的,由此可以从侧面说明贝尔曼先生最后这幅作品精湛的技艺,真可谓以假乱真,堪称杰作了因为这

片叶子给予的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暗示着贝尔曼亦

如常春藤,生命长青,艺术常青。所以,《最后的常春藤叶》好。

(二)《二十年后》(高二—人教版)

二十年后欧·亨利瑟瑟的寒风夹杂着雨意,一位巡警在马路上威风凛凛地走着。他边走边一家家打量,

还不时转过头,用警惕的目光向平静的通衢大道两头远望,那甩警棍的动作多姿多彩,再加上体格魁梧,却

不带傲气,俨然一个太平天下的卫士形象。

走过一个路段的正中时,警察突然放慢了脚步。一家幽暗的五金店的门口,有个男子斜靠门站着,嘴里

叼了根烟,并没点着。看到警察走过来,他抢先说话了。

“没事,警官,我在等一个朋友,”他镇定自若地说,“二十年前约好现在相见。你听了觉得奇怪,是

吗?你要是不放心呢,我可以把事情说给你听听。二十年前,这家店是一家餐馆,叫大乔·布雷迪餐馆。”

“餐馆早五年就没有了。”警察说。

站在门道里的那个人划着一根火柴点燃雪茄。火柴光一亮。只见这人长着个方下巴,脸色发白,目光倒

炯炯有神,右边眉毛附近留着个小白伤疤。领带扣针歪别着,上面镶着颗大钻石。

那人说:“二十年前的今晚,我跟吉米·韦尔斯在这儿的餐厅吃饭。我们俩都是在纽约长大的,多年来

亲如兄弟。那时我十八,吉米二十。第二天我要去西部闯荡。在吉米看来天下似乎只有一个纽约。那天晚上

我们约定,二十年后,都将在此地、此日、此时再次会面。”

“这事倒挺新鲜。时隔二十年才又见上一面,未免太久了点。分手以后你知道你朋友的消息?”警察

问。

那人答道:“说起来我们也有过一段书信往来,但过了一两年便断了联系。但我相信,只要吉米还活

着,他肯定会来赴约的。”等朋友的人掏出一块漂亮的表,表盖上镶着小宝石。

“十点还差三分钟,”他说,“我们在这餐馆分手的时间是十点整。”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

9
“你猜对了!吉米要是比得上我一半就好了。他是个大好人,只是有点死板。我发财可也不容易,非多

长几个心眼不可。在纽约,人总是墨守成规,人要开窍得到西部去。”

警察甩着警棍,又开步了。

“我得走了!希望你的朋友真能来。到时候没来你就走吗?”

“不会。”那人说,“我至少多等他半个小时。只要他还活着,他肯定会来。再见,警官。”

“再见,先生。”警察说完,又继续巡逻,边走边一家家打量。

这时,天下起了濛濛细雨,风也越刮越紧。五金店门口的那个人抽着烟还在等。

他等了约莫二十分钟后,一位高个子大步流星穿过马路径直朝他走来。这人穿着长外套,衣领翻上来盖

住了耳朵。

“鲍勃,真是你吗?”来者不敢相信地问道。

“吉米·韦尔斯,你来了呀!”站在门边的人高声叫了起来。

“哎呀呀!”刚来的人也高声叫,一把抓起对方的两只手,“果然是鲍勃。我只知道只要你还活着,一

定会上这儿来。唉,二十年,可真不算短呀!鲍勃,老饭馆拆了,要是如今还在,我们可以到里面再吃上一

顿。在西部混得怎么样,老弟?”

“好极了!一切如愿以偿。你变多了,吉米。奇怪,你怎么又高了两三寸呢?”

“是呀,二十岁以后我又长个儿了。”

“在纽约过得不错吧,吉米?”

“还过得去。我在市里的一个部门谋了个位置。走,鲍勃,我领你到一个熟悉的地方,咱们叙叙旧。”

两个人手挽手沿马路走着。从西部归来的那个志得意满,讲起这些年的作为。另一个把头缩在大衣领

里,津津有味地听。

十字路口有家药房,仍灯火辉煌。到了灯光下,两人同时转身瞪大眼看着对方的脸。

从西部来的那个突然站住了,松开手臂。

“你不是吉米·韦尔斯,”他惊叫起来,“二十年的时间的确长,但再长的时间也不会把鹰钩鼻变成个

扁鼻。”

10
“二十年足可以把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鲍勃,你已被捕十分钟了。芝加哥警方猜到你会

到这个城市来,打了电报说想与你谈谈。放老实点,知道吗?老实才聪明。有人叫我带张条子给你,看完了

我们再去局里。你到那儿窗户下看,是巡警韦尔斯写的。”

从西部来的人打开交给他的小纸条。刚看的时候他的手还正常,但到看完时却抖得厉害。条子上只写了

几句话:

鲍勃:我准时到了约定地点。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原来是芝加哥通缉的罪犯。我不便自己动手,

便找了位便衣代劳。

吉米

(节选自《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小说通过叙写鲍勃与吉米的二十年之约,主要颂扬了友情的可贵,友情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境遇

的变化而消失。

B.小说两处关于风雨的环境描写“瑟瑟的寒风夹杂着雨意”和“天下起了濛濛细雨,风也越刮越

紧”,既渲染了氛围,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小说用了较大篇幅叙述鲍勃向警察讲述二十年之约的故事,过于冗长,使整篇小说前重后轻,详略

不当,这是小说的瑕疵。

D.鲍勃虽然是一个通缉犯,但是仍然坚持来赴二十年之约,由此可见鲍勃也有重情守信的可贵之处。

E.鲍勃领带扣针镶着大钻石,表盖上镶着小宝石,可以看出他在西部发达了,也可以体现他想向朋友

炫耀的心理。

(2)小说成功塑造了警士吉米的形象,请结合原文相关内容分析。(6 分)

(3)吉米不动声色就抓捕了二十年前的好友鲍勃,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但本文的伏笔设置很隐

蔽,原文有哪几处伏笔?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4)欧·亨利的小说构思巧妙,尤其是结尾,常被人称之为“欧·亨利式结尾”。请简要赏析文章结

尾的特色。(8 分)

11
参考答案

(1) D E

(2)(2)小说中的吉米是一个优秀的警士形象:

①尽职尽责。在寒冷的雨夜中,吉米认真地执行自己的职务,“边走边一家家打量”;

②稳重。以一名警士的身份与老朋友交谈,没有马上兴奋得揭露自己的身份。

③有正义感。在发现老朋友是要被缉捕的人后,吉米理智战胜了情感,暗中通知了便衣警察。

(每点 2 分,共 6 分,如从吉米机警灵活、聪明老练、信守承诺等方面进行表述也可得分。)

(3)(3)①第一处伏笔是开头。警士吉米在巡街时“用警惕的目光向平静的通衢大道两头远望”,为

后文他发现鲍勃是通缉罪犯后的机警表现埋下伏笔;②第二处伏笔是对鲍勃的外貌描写,这是为了呼应后文

吉米在字条中提到“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原来是芝加哥通缉的罪犯”;③第三次伏笔是吉米在和鲍勃

的谈话中问道:“到时候没来你就走吗?”其实吉米是确定鲍勃不会走掉,为后文便衣警察逮捕鲍勃埋下伏

笔。

(每点 2 分,点明伏笔出处 1 分,说明照应 1 分,共 6 分。)

(4) (4)①小说的结尾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2 分)②小说结尾以吉米给鲍勃的纸条揭示谜

底,交代鲍勃满怀期望等待的老友居然是警察,且吉米早就发现了他是被通缉的罪犯。奇峰突起,出人意

料。(2 分)前文平静地向读者叙述一个故事,却又不动声色地设置了隐蔽的伏笔,等到结尾时露出机关,

令人叹为观止。(2 分)③谜底一揭开,小说达到了高潮,但高潮即结尾,小说至此戛然而止。(2 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文本的综合考查,从文本的主题、结构、环境描写的作用、人物形象等方面设题,

考查考生的概括分析能力。A 项“友情”不是小说的主题;B 项开头的环境描写并没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

用;C 项这是小说情节的处理方式,不是小说的瑕疵。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

1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一般从刻画人物形象的各种方法(肖像、

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从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

和评价,从不同角度或多侧面来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答题时可先对人物的特征和身份进行总括:吉米是个优

秀的警察,再对他的优秀进行列点分析,分析性格特点或品质时要结合事例。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3)

试题分析:伏笔是作者在情节结构上的特意安排,不露痕迹,没有斧凿之痕,属于写作手法。伏笔指小

说中,上文用看似无关紧要的事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某种提示或暗示;或是前文为后文

情节埋伏的线索。它可以是一句(段)话,可以是一个物件,也可以是一个人物。①第一处警士吉米巡街时

“用警惕的目光”,为他发现鲍勃是通缉罪犯后的机警表现埋下伏笔;②第二处对鲍勃的外貌描写,这是为

了呼应后文吉米在字条中提到“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原来是芝加哥通缉的罪犯”;③第三处吉米询问

鲍勃:“到时候没来你就走吗?”吉米确定鲍勃不会走掉,为后文便衣警察逮捕鲍勃埋下伏笔。

考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分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小说结构大致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出人意料的结

局,令人感伤的结局,令人欢喜的大团圆结局,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出人意料的结局,从结构安排

上看,使能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

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回答该题时抓住“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来加以分析即可。小说意料之

外的事情就是吉米竟然就是鲍勃的老友,而情理之中的事情就是吉米到点来到了当年约定的地点,吉米的机

警等。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四、文学创作特点
1、从题材的性质来看,欧·亨利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类以描写美国西部生活为主;

13
一类写的是美国一些大城市的生活;

一类则以拉丁美洲生活为对象。

这些不同的题材,显然与作者一生中几个主要生活时期的不同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三类作品当

中,无疑又以描写城市生活的作品数量最多,意义最大。

2、表现内容

欧·亨利的小说通俗易懂,其中无论发生了什么,发生在何处,也无论主人公是何等人物,他的故事写

的都是世态人情,并且易有浓郁的美国风味。一般说来,驱使人们行动的欲望和动机是相当复杂的,但是

欧·亨利人物的思想相对来说却都比较简单,动机也比较单一,矛盾冲突的中心似乎都是贫与富。这一方面

大概因为美国是个平民社会,不存在天生高人一等的贵族阶级,既然金钱面前人人平等,贫富就成了社会的

主要矛盾。另一方面,此时正值美国内战后的"镀金时代",拜金主义盛行,坑蒙拐骗样样齐全,贪污泛滥成

灾,似乎只要人能赚到钱便是成功,并不问问钱的来历是否清白合法,金钱的占有程度便成了人们关注的中

心,欧·亨利笔下的芸芸众生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金钱主宰的世界中,他们的处境动机,他们的喜怒哀乐,

大都与金钱的占有有关,所以欧·亨利描绘的世态人情,无论是善是恶,都有某种美国式的单纯。

欧·亨利小说中感人至深的落魄的小人物在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对他人表现出真诚的爱与关怀,做

出难能可贵的牺牲。为了给丈夫购买一条白金表链作为圣诞礼物,妻子卖掉了一头秀发。而丈夫出于同样的

目的,卖掉金表给妻子买了一套发梳。尽管彼此的礼物都失去了使用价值,但他们从中获得的情感是无价

的。为了鼓励贫病交加的年轻画家顽强地活下去,老画家于风雨之夜挣扎着往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青

藤叶。他为自己的杰作付出生命的代价,但青年画家却因此获得勇气而活了下来。一个富人已经沦落到挨饿

的地步,但他坚持履行自己的一年一度在感恩节请穷苦朋友吃饭的职责。而刚吃饱饭的穷朋友为了使对方满

意,也忠实地扮演了自己的角色。他们各自做出牺牲,为的是给他人一点安慰。所有这些都未必称得上轰轰

烈烈的大事,而是小人物们日常完成的小事,但正在这些小事上,他们达到了善,达到了自己精神境界的至

高点。

欧·亨利对恶具有同样的敏感,他把美国这个名利场上的把戏看得十分透彻,那些"丛林中的孩子们"尔

虞我诈,勾心斗角,巧取豪夺,行的都"丛林法则"。残忍遇到狠毒,小骗碰上大骗,强盗骗子纵然高明,却

仍然斗不过金融家,华尔街的经纪人是决不手下留情的,更可悲的是,在这种对财富的角逐中,人们的灵魂

14
受到腐蚀,年轻的姑娘明明在饭馆当出纳员,却偏偏装腔作势,假冒名门望族。忙忙碌碌的经纪人竟然忘了

昨夜的新婚,向妻子再一次求婚。在一个金钱万能的世界里,父亲的财神可以在最关键的时刻制造一起交通

堵塞,从而使独生子获得求婚的机会,爱神对此只能甘拜下风。不过,欧·亨利笔下的善与恶并不那么截然

分开,泾渭分明,它们之间有着一个广阔的中间地带,其中存在着良心发现,幡然悔悟,重新做人的种种可

能性。

欧·亨利的小说在艺术处理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它们的"意外结局",只有到了最后一刻,"谜底"才最终解

开,情节的发展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在发展,结果却来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结局一般说来是比较令人宽

慰的,即便是悲哀的结局,也常包含着某种光明之处,这就是所谓"带泪的微笑",即"欧·亨利式结尾"。像

《带家具出租的房间》这样的悲剧在欧·亨利的笔下是很少发生的。然而,意外的结局不能不经常依赖于某

种偶然性,而太多的偶然性又不能不与现实产生距,所以"意外结局"一面使欧·亨利的小说显示得趣味盎

然,同时也使它们缺乏深度。以现实主义的笔法,触及中下层人群的日常状态,并提炼出贫苦生活中的幽

默、机智的一面;善用各种戏剧性巧合,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结尾,这正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典型风

格。

3、艺术风格

幽默:两难的处理和意外的结局往往产生令人啼笑皆非的幽默效果,在欧·亨利的小说中,幽默是贯穿

始终的,有的专门是为幽默而幽默的。绑架孩子的歹徒被顽童折磨得苦不堪言,宁可倒贴钱把孩子护送回

家。幽默家被近日复一日地制造幽默,竟变成了一个心力交瘁的吸血鬼,最终在殡仪馆的后房中才得以告别

尘世的愚蠢,重新恢复了一个正常人的知觉。欧·亨利讽刺,但不流于讽刺,他的嘲讽和幽默通常是善意

的,有时能令人震惊地揭示出人生的真谛,如《生活的陀螺》和《钟摆》那样,它们体现了欧·亨利透视生

活的能力。欧·亨利的语言本身也充满了夸张和幽默,而幽默能直到淡化事物悲剧性的作用,使大众读者更

能接受。

叙述视角:欧·亨利的小说常常采用全知叙述者,即采用无所不知、无处不在的"上帝视角"对故事世界

的一切予以揭示,还会不时地站出来对故事中的人物、场景进行评述。不过,"即便在一些以全知视角为主

导的小说中,故事外叙事者有时也会暂时放弃自己的视角,采用人物视角来揭示人物对某个特定空间的心理

15
感受。"人物视角就会作为人物的感知而构成故事内容的一部分,从而有效地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人物心理

活动,进而揭示作品的主题。

人物形象:人物类型化在欧·亨利的小说中,有关人物外在特征的细节描写,远远超过对人物内心世界

的探索和解析。也许是受篇幅所限,也许是欧·亨利对于呈现人物的内心冲突不是很感兴趣,他常把小说中

的人物称为"提线木偶",认为他们无力掌控自己的命运,带有典型的宿命论色彩。由此,他更乐于描绘和呈

现"木偶们"身处的社会背景。由于缺乏人物心理描写,很少触及人物的内心冲突,被刻画的人物有时会显得

缺乏个性和深度,不免陷入类型化的窠臼。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多是男性,而且常常被贴上传统类型的标签:

好人与坏人,以及一些变体。经常出现的人物有:牛仔、牧羊人、骑警、医生、强盗、银行家、小职员、农

夫、厨师,以及他们的妻儿。在每一个短篇中,欧·亨利只需从形形色色的人物类型中挑选出几种,把人物

关系稍加变换,再辅以有趣或离奇的情节,就能炮制出使读者满意的作品。有评论家认为,欧·亨利这种创

作态度削弱了他的小说力度,导致了他的小说过于简单、类型化;不够细腻,缺乏深度和复杂性。尤其是他

的"西部小说",人物的动作只停留在事物表面,结果使得多数小说只描绘了一些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诸如:

爱、恨、恐惧、贪婪和愤怒。除此之外,人物之间的大多数冲突都以婚姻或死亡结束,不管读者感到满意还

是悲伤、愤慨,都只能被动接受,因为小说已经随着"令人吃惊"的结尾戛然而止了--没有任何分析人物动机

的内容了,因为短篇小说的篇幅非常有限。当然,这对读者也是一种挑战,对结局不满意的读者,完全可以

把故事结局当成开放式结尾,对其进行加工再创作。

五、课外阅读拓展:

【美国】欧·亨利

陶柏蒙锁上公文包的时候,感到口干舌燥;他颤巍巍地伸手入袋,掏取香烟,觉得手在发抖。他站到窗

口,俯视窗外中央公园的一片新绿;点燃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内心的紧张,稍微缓和了一些。他那疲

惫的蓝眼睛,惶惑不决地注视着那个公文包,公文包里正装着他的命运。虽然他心里仍然矛盾,但是他到底

还是那样决定了。片刻之后,他就将提着那个公文包,悄然离开这间办公室,一去不再复回。但是,他真不

能相信,个人五十四年来的信誉,即将就此毁于一旦。因此他取出飞机票来,困惑地审视着。这是一个周末

16
的下午,办公室里静寂无声;陶柏蒙的视线,迟缓地从大写字台移向红皮沙发,然后经过甬道、外室,停驻

在魏尔德小姐桌面插瓶里的一束玫瑰花上。魏尔德小姐将和许多其他的人们一样遭受破产;这束玫瑰花,亦

将被弃置于垃圾堆中。这似乎太霸道,太残酷;但是,有什么比自保更重要呢?即使是玫瑰,也长出刺来保

护自己!他知道魏尔德小姐在爱恋着他,而且竭尽一个四十岁未婚女性的可能,在深深地爱恋着他,她供职

于陶柏蒙信托公司已经十二年了;虽然他和她之间不会热络交谈、缱绻蜜语,但从她的眼波中,从她羞涩的

神情里,从她的行动举止上,她的心思已经很自然地流露出来。她的相貌并非不动人,所以在他们单独相处

的时候,对陶柏蒙是一个诱惑。但是,他却不想放弃自己宁静的独身生活……他陷于沉思之中,不经意地把

桌上的日历翻到了下礼拜;忽然间他从沉思中觉醒过来,发觉到刚才这些无意识的举动。他长长地叹了一口

气,提起公文包,整整衣冠,悄悄走过玫瑰花旁,出门去了。飞机要六点钟才起飞。正是醉人的春天,公园

里的景致,灿丽锦簇;陶柏蒙决定在回家准备行李之前,先散散步,浏览一下悦人的美景。春阳透过丛林,

疏落的影子交相辉映。明天抵达里约热内卢之后,开始新的生活,往后的享乐多着呢!虽然到南美去颐养天

年,是他的毕生大愿,但却不曾想到这个愿望竟会实现得这么快!这完全是医生为他决定的,他回想起医生

对他说:“一切取决于你自己如何调养,享乐优裕,也许还能多活几年。”

他顺着公园漫步,手指被沉重的公文包勒得有些疼痛,但是心情却并不紧张。他和蔼地对一个巡逻警察

古怪地笑笑,甚至想要拦住他,而且告诉他:“警察先生,我实在不如我的外表一般值得别人尊敬。我是个

拐骗六百家客户的经纪人,我自己也和别人一样,对于我自己的行径感到惊奇,因为我一向诚实,但是,我

在世之日已经无多,公文包里的钱财,足够我作最后的享用。”

路过一处玫瑰花丛,他又想起了魏尔德小姐。记得是在两个月以前,她怯怯地交给他一张三千元的支

票,“陶柏蒙先生,请你把这笔款子替我投资好吗?”她忸怩地说,“我觉得我早就应该托付给你了。储蓄

存款比较起来是最可靠的,而且自一九二九年以来,我一向对股票证券不大信任。”

“魏尔德小姐,我很愿为你效劳,”他内心暗暗得意,“但是,你既然不信任证券,为什么又变了主意

呢?”她低下头,羞答答地不作声,停了半晌才说:“是的,我在这里服务已经很多年了,亲见你为别人赚

了许多钱……。”

“你总该知道,这种事情多少有些冒险性,万一有个三长两短,你真准备承受吗?”

17
“我相信托付给你是不会有什么不妥的,”她看看他,爽直地说:“万一不幸,我也不会有二话的。”

他提提精神,继续向前走去,远处,哥伦布广场已经隐隐在望了。忽然,他看见路边蹲着一个人,那人

的年纪,和他自己不相上下,也许比他还稍稍大一点;头上蓬着苍苍白发,衣衫褴褛,补绽斑斑。陶柏蒙放

缓脚步,许多野鸽子正围绕着那个人飞舞,争着啄食他手上的花生;在他怀里,还露出花生袋子。从侧面看

去,那个人很和蔼,很慈祥:但是满面皱纹斑驳,想是历经风霜使然。他看见陶柏蒙正在看他,就说:“可

怜的鸽子哟!它们经过了漫长的严冬,自从飘雪以来,它们早就被人们遗忘了;我只要能买得起花生,不论

气候多么恶劣,我都必定会来的,因为我不愿意让它们失望。”

陶柏蒙茫然地点点头,他盯着那个孤零零的人出神;“那个人这么穷苦,还肯把仅有的钱用来喂鸽子,

那些鸽子信赖它们的穷施主……。”

这个念头激起他五十四年来清白无疵的自尊心,使他瞿然以惊。他忽然看见那些鸽子变成六百家嗷嗷待

哺的客户,其中有几家是孤苦无依的老寡妇,靠亡夫留下的一点薄产,节衣缩食地活着,其中有一只鸽子是

魏尔德小姐。而他,就是那蹲在路边喂鸽子的人;至少在今天以前的那些日子里,他就正是这样一个人物。

但是,他不但从来不曾衣衫褴褛,而且一向丰衣足食!羞恶之心,不禁油然而生。他回过头来,跑回公司。

虽然他的心里还有一个声音在讥嘲他重投樊笼,为人役使,太不聪明。但是他的意念趋于坚定,不再为邪恶

的企图心所撼动,心志固如金汤磐石一般。他面对着桌上的日历,衷心喜悦;也许这是一个好预兆。他不应

该毁灭自己一生的名誉。他为那个喂鸽子的人祝福,因为那个人把他从噩梦中拯救出来,使他及时省悟,悬

崖勒马。到南美去,并不就是惟一可行的休养办法;如果能得爱人的悉心服侍,也可以延年益寿的。他要从

头拾起那位爱玫瑰的人给予他的爱,他得到一个新生的机会。

这时,那个喂鸽子的人还在公园里。他茫然地环视四周,回过头来,看见一只肥美的鸽子正在他掌中吃

得高兴,他熟练地把它的脖子一扭,揣进怀里,然后站了起来。

“朋友们,很抱歉!”他对四散飞舞的鸽子们温和地说:“你们知道,我也需要果腹呀!”

(节选自《世界经典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第一段中“即使是玫瑰,也长出刺来保护自己”的含义是任何人都会在自己陷入困境时不择手段地

18
保护自己。

B.小说安排魏尔德小姐因为陶柏蒙决定投资这一情节,既可以从侧面补充陶柏蒙这一人物形象,他在

过去工作态度认真,诚信而受人尊重,也表现了魏尔德小姐希望陶柏蒙为她赚更多的钱。

C.人生是由很多迷途组成的,面对迷途和疑惑,我们都需要强有力的精神来支撑和引导。陶柏蒙最终

的选择源于他内心深处的羞耻心和责任心。

D.小说用大景的细节和心理描写来刻画陶柏蒙的挣扎和反思,是为了向读者暗示陶柏蒙本性并不坏。

E.这篇小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构成了一种“含泪的微笑”的特殊的艺术美感,而这里面也包含了很

多讽刺意味,体现出一种深层次的人道主义精神。

【答案和解析】

(1)E C(答 E 给 3 分,答 C 给 2 分,答 D 给 1 分,答 A、B 不给分)

解析:A 中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即使是有美好德行的人,为了自保,也会做出有违道义的事情;B 中

“也表现了魏尔德小姐希望陶柏蒙为她赚更多的钱”理解有误。

【思路点拨】作答本题时,要理解全文,掌握文章主旨。同时,梳理文章内容,分析作者在行文中所用的表

现手法是否符合文意。一般而言,命题者在设题时,在细节上对文章进行错误分析,故意拔高,无中生有,

理解失当等等是其惯用思路。作答时,要找对路,善于分析。

(2)出色的心里描写是这篇小小说的一大亮点,请简要概括主人公陶柏蒙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6 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准备逃走时的紧张惶惑。②在公园散步时轻松与沉重的矛盾。③看到喂鸽子的老人

时感到羞愧。④做出正确决定后的坚定与感恩。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的心理变化是在故事情节中体现出来的。

【思路点拨】作品中人物的具体动作展现人物心理,考生在作答时,可理清故事情节,掌握作品主旨后,再

来审视具体动作的作用;同时,在分析时,还要具体分析动作发生时的具体情况,根据人物形象的主题特征

来阐述。

(3)请联系全文分析小说设置老人在公园中喂鸽子这一情节有何作用。(6 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照应标题。②象征,鸽子象征着像陶柏蒙的客户这样善良纯朴的社会弱势群体,鸽

19
子的命运也暗示了他们的命运,升华了小说的主旨。③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陶柏蒙受到老人感化而转

变思想做了铺垫。

解析:分析“老人在公园中喂鸽子”情节的作用,首先从文章的整体去考虑,一是照应标题,二是为下文做

铺垫;另外,抓住鸽子这一形象的意义去分析。

【思路点拨】这道题的实质是文中具体情节在文本中的作用。考生作答时,根据本文是小说文本,所以,分

析的出发点是:情节和人物形象、前后文情节、主旨的关系如何,这样处理的效果如何,考生一一思考,即

为本题答案。

(4)在小说结尾,主人公虽然受到感化而及时醒悟,但将来他是否会像喂鸽子的老人一样,为了生计而

“扭断”客户的脖子呢?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 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F(探究)。

【答案和解析】答案:观点一:我认为主人公受到感化并能及时醒悟,即使将来为了生计他也不会“扭断”

客户的脖子的。(2 分)①陶柏蒙有着自尊向善之心。白发苍苍、衣衫褴褛、补绽斑斑的喂鸽子老人和蔼慈

祥地同陶柏蒙交谈,并尽己所能给鸽子喂食的善举,激起了陶柏蒙五十四年来清白无疵的自尊心,使得他及

时醒悟、悬崖勒马,这样的自尊向善之心必将在未来的生活中会一直警醒着他。(2 分)②陶柏蒙有着强烈

的羞耻感和责任感。虽然陶柏蒙曾经因为身体的原因而有过错误的选择,但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客户将会因为

自己的自私而陷入生活的窘境时,他内心深处强烈的羞耻感和责任感不仅驱使他在今天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也会驱使他以后同样做出正确的选择。(2 分)③陶柏蒙身上有着那个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人性美。相对于对

上流人物巧取豪夺、利欲熏心的无情揭露和鞭挞,欧·亨利在本文中对卑微的小人物充满温情,写他们的悲

惨与堕落,也展示他们的自尊悔恨以及在痛苦中的相互帮助和慰藉。(2 分)

观点二:我认为主人公虽然受到感化而及时醒悟,但将来他一旦再次陷入困境,也会为了生计“扭断”客户

的脖子。(2 分)①促成陶柏蒙及时醒悟、悬崖勒马的,原来是一个诱捕鸽子得以果腹的骗子的谎言。这使

得陶柏蒙的悔悟多少有些荒诞。当陶柏蒙发现老人的所做作为后,他那脆弱的信仰大厦必定会轰然倒塌。

(2 分)②喂鸽子老人的语言和最后的动作之间形成强大的反差,展示了当时社会上不择手段追逐利益和私

欲的疯狂人们,而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中的陶柏蒙既然有过一次邪恶之念,就说明他心底也有这样的私欲,

只要时机合适就会付诸行动。(2 分)③促使人们放弃恶念追求尊严的外部原因如果不是美好与善良,仅靠

20
偶然的灵魂发现,会使整个社会缺乏向善向美的原动力。生存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会感到悲凉和无助。而

陶柏蒙正是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悲凉和无助感如影随形,这就意味着他随时有可能为了自己的生计而“扭

断”客户的脖子。(2 分)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考生先从文本中找出相关内容,表明自己的观点。任选一个方面作答。观点鲜明得 2

分;理由充足得 6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汽车等待的时候

欧·亨利

黄昏刚降临,穿灰色衣服的姑娘又来到那个安静的公园的偏僻角落。她坐在长椅上看书,一张大网眼的

面纱罩住了她的头巾帽和安详恬静的眼睛。昨天同一时间她就来过,还有前天;了解这个情况的年轻人在附

近徘徊。

翻页时,姑娘的书从手上滑下,在椅子上一磕,足足滚落一码远。年轻人迫不及待地扑到书上,带着公

园里和公共场合盛行一时的风度——彬彬有礼地献殷勤,把书还给它的主人,用悦耳迷人的声调冒险说了句

不相干的关于天气的话。

姑娘从容不迫地打量着他,瞅着他整洁平凡的衣服和他没什么特殊表情的容貌。“你高兴的话不妨坐

下,”她说,声音低沉爽朗,“光线太暗了,看书不合适。我宁愿聊聊天。”

“你可知道,”他说道,“我很久没有看到像你这样了不起的姑娘啦!昨天我就注意到了你。美丽的小

妞?”

“不论你是谁,”姑娘冷冰冰地说,“你必须记住我是个上等女人。我可以原谅你刚才说的话,我请你

坐下,如果这一请却招来了你的‘小妞’,那就算我没请过。”

“我衷心请你原谅。”年轻人央求说。

“换个话题吧。现在谈谈这条小路上来来往往的人吧,他们去向何方?为什么匆忙?他们幸福吗?”

“看看他们确实很有意思,”他顺着她的话说,“这是生活的美妙戏剧。有的去吃晚饭,有的去其他地

方。真猜不透他们的身世。”

姑娘说:“我不那样好奇。我坐在这儿是因为只有这儿,我才能接近人类伟大、共同、搏动的心脏。我

生活中的地位使我永远感不到这种搏动。你猜得出我为什么跟你聊天吗——贵姓?”

21
“帕肯斯塔格。”年轻人回答。接着,他急切地期待她自报姓氏。

“不能说,”姑娘举起一根纤细的手指,微微一笑,“一说你就知道我的身份了,不让自己的姓名出现

在报刊上简直不可能。这张面纱和女仆的帽子掩盖了我的真面目。我跟你说话,是因为我想和一个没有被可

鄙的财富和虚伪的社会地位所玷污的人谈话。哦!你不知道我多么厌倦——钱!钱!钱!欢乐、珠宝、旅行、交

际,各式各样的奢华叫我腻味透顶。”

“我总是想,”年轻人吞吞吐吐地试探说,“钱准是个好东西。”

“够生活得舒舒服服就行啦。当你有了几百万时——,”她做了一个无奈的手势,“叫人生厌的是那种

单调。开车兜风,宴会,看戏,舞会,晚餐,一切都镀上了财富的奢靡色彩。有时候,香槟酒杯里冰块的叮

当声就几乎让我发疯。”

“你是干哪一行的,帕肯斯塔格先生?”她问道。

“我,”帕金斯达克先生宣称,“在饭馆里干活。”

姑娘稍稍一震。“不是侍者吧?”她问。

“我是出纳员,就在——”他们面前正对着公园的街上有一块耀眼的“饭店”灯光招牌——“那家饭

馆。”

“你怎么不上班呢?’’她问道。

“我值夜班,”年轻人回答,“再过一小时才上班。可不可以跟你再会面?”

“很难说。也许——不过我可能不再发奇想了。现在得赶快走啦,还有一个宴会。你来这里时也许注意

到公园前面拐角的地方有一辆汽车,白色车身的。”

“红轮子的那辆吗?”年轻人皱着眉头沉思地说。

“对。我总是坐那辆车。皮埃尔在车里等我,他以为我在广场对面的百货大楼买东西。想想这种连自己

的司机都不得不欺骗的生活,多么不自由。再见。”

“现在天黑了,”帕肯斯塔格先生说,“公园里都是些粗鲁的人。可不可以陪你——”

“假如你尊重我的愿望,”始娘坚决地说,“你就等我离开后,在椅子上坐十分钟。再见。”

她在薄暮中迅速而端庄地离开了。年轻人看着她优美的身形走到公园边上的人行道,走向停着那辆汽车

的拐角。他不怀好意、毫不犹豫借着公园里的树木的掩护,沿着与她平行的路线,牢牢盯着她。姑娘走到拐

角的地方,看了看那辆汽车,然后走过汽车,朝街对面走去,走进了那家有耀眼招牌的饭馆,走到里面某个

22
隐蔽的角落,取下帽子和面纱,坐到出纳员的位置。

年轻人沿着人行道慢慢往回走。在转角上,他脚下碰到了一本小小的平装书,他认出是姑娘刚才看的

书,漫不经心地捡起来,看到书名是《新天方夜谭》,仍旧把书扔在草地上,迟疑了片刻。然后他跨进那辆

等着的汽车,往座垫上一靠,简单地对司机说:“俱乐部,昂里。”

(据王永年小说译文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作者将故事安排在夜幕初降的小公园里一个宁静的角落,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创设了特定的背景。

B.穿灰色衣服的姑娘听到那个年轻人说在饭馆干活,神色略有变化,知道年轻人说了

谎话,却不戳穿,可以看出她宽容而有教养。

C.天黑了,为了姑娘安全,年轻人提出护送,却被姑娘坚决拒绝,主要是因为她、厌

倦单调不自由的生活,同时也希望自己的愿望被尊重。

D.两个人在谈话中都极力掩盖自己的身份,又巧合地指向了对方的身份,结局是各自

回归真实的社会角色,这使小说具有很强的讽刺效果。

E.小说构思巧妙,对两个人的身份一直秘而不宣,在情节发展中也未曾透露一点情况,

结尾却峰回路转,使读者在惊愕之余,不禁拍案叫绝。

(2)小说中穿灰色衣服的姑娘是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首、尾两次写到书,作者这样安排有哪些作用?(6 分)

(4)探究“汽车”在小说中的作用,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 分)

答案:

11.(1)答 D 给 3 分,答 A 给 2 分,答 E 给 1 分,答 B、C 不给分。

(2)(①爱慕虚荣,向往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说汽车在等自己,马上去参加音乐会等;②自欺欺人(装

腔作势,故作矜持)。假装爱读书,故意把书掉在地上,以便同男子交谈,谈话中又说自己讨厌金钱,掩饰

真实身份等;③年轻漂亮,社会地位不高。餐馆出纳;④细心但不切实际。

(3)①首尾照应,开头姑娘读书,结尾年轻人捡书。②推动情节发展,开头用书巧妙引出两人的交谈。③

有讽刺意味。结尾点出书名是《新天方夜谭》,耐人寻味。

(4)一、使主题思想更突出、深刻。①以小见大,汽车是作者用来描写社会虚伪、爱慕虚荣现象的载体,

23
借此批判社会的不良风气;②讽刺人们对钱财与荣耀的追逐,反映贫富差距给人们带来的心理扭曲;③穷人

向往有钱人的生活,富人假装穷人,令人啼笑皆非,体现作者对这一社会反常现象的思考。

最后的较量

美国 欧亨利

手段高明的惯偷杰米,因在狱中表现好被提前释放。出狱那天,杰米暗暗下定决心,再不回那个该死的

监狱了。可是,不久后他又重操旧业,并且连连得手。

杰米与探长班激烈较量后,差点失手被擒。为了躲避班的追捕,杰米逃到艾尔摩小镇上。一天杰米在大

街上闲逛,听人谈论起艾尔摩镇银行家亚当很有钱,心中不觉一动。

然而,一件意外的事情改变了他的计划。那天,杰米正在亚当家门口转悠,忽然“嘎”的一声,一辆汽

车在他的身边急刹车,差点撞到杰米身上。杰米刚想发火,从车里跳下来一个身材窈窕的女子,杰米完全被

她的风采迷住了。这天晚上,杰米失眠了,眼前总浮现出那位女子微笑的问候:“先生,您没事吧?”一阵

突如其来的烈火把杰米烧成了灰烬,从灰烬中重生的凤凰“宾塞”先生在艾尔摩安顿下来。他开了一家鞋

店,买卖很兴隆。杰米第一次感到正常人生活的美好。他还交了许多朋友,而且如愿以偿,他赢得了姑娘的

爱情。原来,他是亚当的宝贝女儿,名字叫安娜。

一年后,他赢得了当地人士的尊敬,他的鞋店很发达,他和安娜已经决定在两星期后结婚。亚当先生很

器重宾塞。安娜非但爱他,并且为他骄傲。他在亚当一家和安娜的已经出嫁的姊姊家里都很受欢迎,仿佛他

已是他们家的成员了。

这天,杰米来到亚当这里,并且把自己以前做案用的那个工具箱也带来了。他准备和安娜一起到小岩商

业区去购买结婚纪念品,顺便将这只工具箱送给一个修保险箱的朋友。因为杰米再也用不上这个工具箱,他

要开始新生活了。亚当对这个未来女媚非常喜欢,他觉得这个小伙子事业心强,人也正直,安娜和他一起生

活一定会很幸福。他倒了一杯红酒给杰米说:“宾塞,时间还早,我们先来看看我新做的保险柜如何?”

杰米这才发现在大厅的右墙角,有一个巨大的保险柜立在那里。安娜的两个小侄子正在这里摸摸,那里

摸摸,对这个大家伙好奇得不得了。杰米内行地赞叹道:“的确很牢固。”亚当非常得意地说:“是的,它

相当牢固,等我安上它,除了我,任何人也休想打开它,连那个大名鼎鼎的专撬保险柜的高手杰米也不例

24
外。”

杰米没想到自己的名声传得这么远,不觉一阵心慌。好在亚当没有注意到他的脸色,仍在兴致勃勃的介

绍他的新保险柜:“除去报警系统不说,单是这密码锁,恩恩,你看这还有三道不锈钢的门……”杰米一边

品着红酒一边不地点头。“的确,这保险柜和其它的保险柜比起来,相当先进!”

安娜笑着走过来说:“爸爸,不要老谈您的保险柜了,我们还要去买东西呢。”一家人说说笑笑,谁也

没注意到,此时,一个小老头悄悄进了银行大厅,但是杰米注意到了,并认出这个老头就是一直追捕他的探

长——班!

原来,班打听到杰米到了艾尔摩小镇,并即将成为银行家的乘龙快婿。于是追踪而来,准备揭穿杰米的

老底,把他投入监狱。

杰米挽着安娜故作镇定地向门外走去。班手柱拐杖,站在门口,准备逮捕杰米。就在此时,传来亚当的

惊叫声。

杰米和安娜转身一看,不觉得惊呆了。原来两个小侄子一时玩得兴起,竟然钻进保险柜,不小心将柜门

关上了。

杰米跑过去着急地说:“快点打开柜门,保险柜密封太严,里面空气不足,用不了一会,孩子们就会没

命的!”亚当急得团团转,杰米大声问道:“您冷静点,密码是多少?”

“密码还没设呢!”

“那定时锁呢?”

“定时锁也没装!”

内行的杰米立刻感到了事态的严重。

孩子的母亲发疯似地用手捶打着保险柜的门。有人甚至提议用枪。

安娜转过头,焦急地看着杰米:“你能试试吗?宾塞?你一定有办法,是不是?”

杰米看了看身后的班,心里像翻了五味瓶。他又转头看了看安娜,安娜正满怀希望地看着他。他瞅着

她,嘴唇上和急切的眼睛里露出了一抹古怪的柔和的笑容。

永别了,我的爱情!!!

“安娜,”他说,“把你戴的那朵玫瑰给我,好不好?”

安娜惊讶地看着杰米,她以为自己听错了他的话,但还是从胸襟上取下那朵玫瑰,交到他手里。杰米把

25
花放在左侧衬衣口袋里靠近心口的地方,挽起袖子。于是文质彬彬的“宾塞”不见了,代替他的是杰米。

真是轻车熟路,不到十分钟,杰米打开了保险柜。两个孩子得救了,亚当一家围着孩子又哭又笑。杰米

深情地看了一眼安娜,转身对身后的班说:“班,你赢了,我们走吧!”“你认错了人吧,宾塞先生,”他

说,“别以为我认识你。那辆马车还在等着你呢,不是吗?班转过身,朝街上走去。

杰米看着远去的班,无声地流下了眼泪。这时,安娜从身后紧紧抱住他说:“宾塞,什么也不要说,我

永远爱你!”

13、探长班在小说中起了什么作用?(4 分)

14、根据上下文,解释句子在文中的含意。(4 分)

一阵突如其来的烈火把杰米烧成了灰烬,从灰烬中重生的凤凰“宾塞”先生在艾尔摩安顿下来。

15、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主要用了哪些结构技巧?(4 分)

16、“最后的较量”的结果是什么?请结合全文,探究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4 分)

参考答案

13、答题要点(分析要合理):①推动情节发展。②深化小说主题。不仅写了探长的善良,更为人性美的感染

力量做了一个完美的注脚

14、比喻,描摹出安娜出现在杰米内心引起了强烈的震撼。这烈火般的感受使他弃恶从善,并且化名定居。

15、答题要点(分析要合理):①结尾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②情节摇摆(或一波三折)。③善用巧合。④巧

设伏笔。⑤渲染衬托。(任答 2 点,即可满分)

16、结果:吉米救出孩子,探长假装不认识杰米,成全了杰米浪子回头,杰米能继续过他美好的生活。

写作意图:答题要点提示(分析要合理):①体现人道主义精神。②人心都有向善的一面。③爱和宽容,能激

发出人性善的光辉。

身价

美 欧亨利

傍晚,一位身穿灰色衣服的女孩,又来到了小公园安静的角落里,坐在一张长椅子上开始读书。她的脸

看起来很秀气,衣服却很普通。小伙子知道,这一段日子,她每天都是如此。

小伙子慢慢地走到她旁边,就在这时,女孩手中的书滑落到了地上。小伙子顺势捡起书,礼貌地递给

26
她,寒暄了几句后,就静静地站在一边。

女孩看了一眼小伙子,一身俭朴的衣着,一张并不引人注目的脸。

“坐下吧,如果你不介意的话。光线太暗了,看不了书,我愿意聊聊天。”

“你知道吗,”小伙子说,“你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女孩,我昨天就看见你了。”

“不管你是谁,”女孩冷若冰霜地说,“都得记住,我受过良好的教育。”

“对不起,”小伙子说,“都是我不好,我太冒昧了,我的意思是,来公园的女孩很多,你知道,当

然,你不知道,但是……”

“我当然知道。还是谈点别的吧,讲讲这些来来往往的游客,他们要去哪儿?为什么那么匆忙?他们高兴

吗?”

小伙子一下糊涂了,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我之所以经常来这里,就是因为在这里可以和游客们近距离地接触。我跟你讲话,就是因为我想找一

个天性善良,对钱看得很淡的人聊一聊。你不知道,我太讨厌钱了,也讨厌我周围那些腰缠万贯的男人。我

不喜欢珍珠宝石,对游山玩水也没什么兴趣。”

“可我总是认为,”小伙子说,“钱是个好东西。当你有了一百万之后,就只好兜风、看戏、跳舞、赴

宴去了。我可不想过这种日子。”

小伙子诙谐地看着女孩,说:“我很喜欢研究和探听你们富人的生活。”

“有时候,”女孩继续说,“我想,如果我要恋爱,就要爱一个普通的小伙子——告诉我,你是干什么

的?”

我就是个普通人,但是我希望我能出人头地。你刚才说的话当真吗?你会爱一个普通人?”

“当然啦!”她回答。

“我在一家小饭馆工作。”小伙子说。

“该不会是个跑堂的吧?”女孩问。

“差不多。”

女孩马上看了看手表,然后站起身,说:“你怎么还不去工作?”

“离上班时间还有一个小时呢。我们,我们下次还可以见面吗?”

“不知道……哦,我得走了,晚上我还要去赴宴,还有一个音乐会,司机在等着我呢。”说到这里,她

27
朝公园门口的那辆白色小轿车指了指,“那是我的车。”

“我看到了。”小伙子羡慕地说。

“再见!”

“天晚了,”小伙子说,“不太安全,要不,我送你?”

“谢谢,你还是再坐一会儿吧。"说完,女孩朝着公园大门走去。小伙子看着女孩的身影,不紧不慢地

跟在她后面。

到了公园门口,女孩从那辆白色小轿车旁走了过去,横穿马路,走进一家小饭馆,打了卡,然后换上侍

应生的制服,开始工作。

小伙子在街上慢慢地走了一会儿,然后,径直走近那辆白色轿车,钻进去,对司机说:“去夜总会,亨

利。”

(选自《中外微型小说鉴赏》,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小说开头男女主人公依次出场,只介绍人物的外貌神态,并不点明人物的具体身份,目的是设置悬

念,推动情节发展。

B.这篇小说讲述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读后给人带来一种悬疑得到解决的刺激,这也是这篇小说最大

的魅力。

C.欧·亨利的小说一般具有讽刺味道,这篇小说实际上是在嘲笑这个小伙子装得像富人一样,讽刺了装

腔作势的人。

D.欧·亨利的这篇小说技巧性很强,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勾勒矛盾,而情节的设置显得有些逊色,缺

乏戏剧性。

E.本文的结尾显示了欧·亨利的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读者感到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2)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小说中女孩和小伙子的形象特点。(6 分)

(3)这篇小说结尾有什么特点?前文对这一结尾作了哪些铺垫?(6 分)

(4)小说的标题“身价”有何含义?评判“身价”的标准是什么?你读了小说之后有何感想?联系自己的生

活谈谈感受。(8 分)

28
参考答案

(1)AE(A 给 2 分,E 给 3 分,多答不给分。)

(2)① 小说中女孩是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富贵女孩,小伙子是小饭馆的跑堂。②但结尾却陡然逆转:男女主人

公“身价”错位,真正富有的是小伙子,女孩是社会底层的普通人。

(3)这种出人意料而在情理之中的结局,是欧·亨利小说最显著地艺术特色,被人们称为“欧·亨利式结

尾”。(2 分)铺垫有以下几处:①女孩穿着普通,对普通人冷若冰霜,言行粗俗;② 小伙子温文尔雅,诙谐

地对女孩说“我很喜欢研究和探听你们富人的生活”;③ 女孩马上看了看手表,然后站起身,说:“你怎么

还不去工作?”

(4)① 小说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罪恶。(2 分)

② 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身价”是用金钱来衡量的。女孩的拙劣表演,正是对这一标准的诠释。(2 分)

③ 感受:扭曲的价值观导致了人性的畸变。为了抬高身价,穷人装成富人,极力吹嘘自己的奢华;为了寻求

刺激,富人装成穷人,对秀气的女孩百般讨好。但由于金钱的阻隔,双方都难以融入对方的生活,最后只好

回归各自的状态:女孩到小饭馆当侍应生,男孩到夜总会寻欢作乐。(立足文本谈感受共 4 分,言之成理酌

情给分)

29

You might also like